景区管理

2024-10-02

景区管理(共11篇)

景区管理 篇1

危机管理研究最早应用于国际关系中,后来扩大到自然环境危机和企业危机等诸多方面。1974年在旅行研究协会以“旅行研究在危机年代中的贡献”为主题的年会上,学者们探讨了旅行和旅游在灾难和危机时刻的脆弱性。危机管理首次引起了旅游研究者的共同关注。在经历了2003年SARS危机之后,中国学者对旅游危机管理展开了较为详尽的研究。

随着近年来世界范围内恐怖袭击、战争和灾难性事故的陆续发生,危机事件对旅游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作为旅游活动进行的主要场所和直接目标,危机给旅游景区带来的挑战更加严峻,其中山岳型景区在危机管理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我国的诸多旅游景区或因山就势或依山借势,与山岳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因此山岳型景区往往成为旅游目的地的热点和焦点,它们的健康、持续发展与我国旅游业的稳步发展密切相关。相关学者从产业层面对旅游危机进行了较多关注,但对旅游景区的危机管理研究稍显欠缺,指导实践的功能明显不足,而对山岳型景区危机管理的研究更少有涉及。文章以山东泰山景区为案例,结合危机管理理论,对山岳型景区危机管理进行了分析。

1 旅游危机的概念

世界旅游组织(UNWTO)这样定义危机内涵:妨碍目的地的正常运营,进而影响旅行者对目的地信心的非预期事件。这类事件会以各种各样的形式反复出现,其中包括自然灾害,如地震、洪水、飓风、火灾或火山爆发,这些自然灾害对目的地形象的影响远甚于对基础设施的破坏;也包括那些对目的地吸引力有着重大影响的社会因素,如政治动荡、突发事件、犯罪、疫病等,甚至还包括诸如汇率急剧波动等经济因素[1]。森梅兹认为,旅游危机是指任何对旅游业及其相关业务的正常经营构成威胁的事件。由于它负面地影响了游客对目的地的认知,进而对旅游目的地有关安全、吸引力和舒适度的声誉造成损害,导致旅游者数量及旅游支出减少,使当地旅行和旅游经济出现衰退,中断了当地旅行与旅游产业活动的持续经营[2]。文章认为,一般意义上的危机是事物的各类影响因素由于长期量变的积累致使矛盾激化,即将发生破坏性的质变和质变已经发生但尚未稳定的状态。旅游危机则是指存在于目的地的对旅游业及其相关业务的正常运营构成威胁的各类因素。由于它对游客认知产生负面影响,对目的地安全、吸引力等造成损害,进而导致当地旅游经济的衰退,妨碍目的地的持续经营。这里的危机概念可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理解:①危机是一个量变的过程。危机是经过一定时间的量变积累最终达到质变才发生的。虽然危机发生是瞬时的,但是有原因的。之所以危机会给人以突兀的感觉,是因为人们忽视了危机量变的过程。危机量变的过程说明危机是有先兆的,是可预测的。②危机是即将发生质变和质变已发生但尚未稳定的状态,是可以改变的状态。③危机是具有破坏性的质变,会给当事人带来损失,这就促使人们尽力阻止破坏性的质变,避免危机发生。危机具有以下特点:一是危机降临的突发性。危机爆发前的量变过程是危机的潜伏阶段,具有一定的隐蔽性,不易引起人们的注意。如果危机潜伏阶段被忽视,一旦危机爆发,原有的发展格局会被突然打乱,令人感到猝不及防。同时,危机中的混乱局面更会使人们面临全新的环境,加剧心理上对危机突发性的感知。二是危机走向的不确定性。危机爆发势必会带来一定的损失,损失可能是有形的也可能是无形的,损失对人们生产生活影响的范围和价值都是不易衡量和预测的。危机爆发后如能采取合理措施加以控制并进行补救,损失就会大大减少,甚至变危机为契机;如果控制不力则会造成较大的破坏性。三是危机处理的紧迫性。危机是一种冲击性很强的事件,来势凶猛,发展迅速,而且极易引起社会舆论关注。伴随着危机的进展,其影响的范围将不断扩大,事态将趋于严重,造成的损失也会越来越大。

2 山岳型景区旅游危机类型

山岳型景区可能面临的危机来源较为广泛,有来自外部环境的危机,也有内部经营管理产生的各种危机;有自然因素引致的危机,也有人为因素引致的危机。本文以危机作用对象为分类依据,按照与景区状态关系密切的景区资源、景区管理机构和景区游客3个主体(图1)对山岳型旅游景区危机进行了分析。

2.1 山岳型景区资源危机

灾害性危机:灾害性危机是指灾害对山岳型景区的重要旅游资源和旅游环境造成破坏和损害而产生的危机,不仅包括地震、台风、洪水、火山等自然灾害,还包括诸如生物物种入侵对资源和环境的影响、气候变动对资源和环境的破坏。此类危机在山岳型景区普遍存在。灾害性危机发生时间具有较强的不确定性,防范措施的效果不是十分明显。

资源利用危机:旅游资源是进行旅游开发利用的前提和基础,旅游资源的状况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旅游景区的吸引力和旅游者的体验。资源一旦遭到自然的或人为的破坏,其价值下降,状况恶化,旅游景区的旅游吸引力降低,旅游市场空间减小,景区的发展就会陷入危机。资源利用危机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①环境容量超载。山岳型景区承载的各种废物排放量远远超过其自净能力可承载排放量,最终导致大气、水体、噪声等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失衡,生物多样性受到威胁;资源受到践踏磨损,公共设施也常因拥挤带来运营压力。②建设性破坏。景区管理者为招揽和接待更多游客肆意兴建旅游设施,在山体及其周边区域修建大量的景观建筑、规模宏大的宾馆饭店、电梯索道等基础设施,致使山岳型旅游景区城市化、商业化现象趋于严重,对景区资源造成了严重破坏。庐山经过多年的“破坏性建设”,建筑面积已突破50万m2,景观已湮没在次要的建筑之中。黄山、峨眉山、泰山等城市化倾向也比较突出[3]。

2.2 山岳型景区经营管理危机

景区经营环境危机:景区经营环境危机是指来自于景区外部宏观政治、经济、文化环境的变化或者市场竞争态势的变化而对景区发展产生的危害,如金融危机、疫病等。1997亚州金融危机导致泰国、韩国等亚洲国家国民经济增长乏力,人们收入降低,整个旅游业市场疲软,旅游景区受到较大冲击。此外,当市场中出现强劲的替代性竞争对手时,景区的经营同样可能会受到干扰而陷入危机。

景区内部管理危机:景区内部管理危机是由于景区的管理失误而引发的。引发内部管理危机的因素有很多,从产品、服务、人力资源、财务到战略、品牌形象和信誉处处都可能导致旅游供给链不畅通,不能满足旅游需求,最终影响旅游者消费而引发危机。

2.3 山岳型景区游客危机

旅游犯罪:旅游犯罪是指以旅游者为目标的犯罪行为。旅游犯罪会对景区形象造成极大的破坏,甚至直接颠覆“安全旅游目的地”的形象,进而引发旅游危机,对旅游业和旅游景区造成较为恶劣的影响。

意外事故:旅游景区作为旅游活动的主要场所涉及旅游活动的众多环节,随时都有发生旅游事故的可能。山岳型景区由于山高林密存在更多的不安全因素引发意外事故,如坠崖、崎岖山路上的摔伤、毒虫叮咬和索道电梯等旅游设施故障,等等。此类危机威胁到旅游者的安全,可能会造成较为严重的后果。意外事故一旦发生就会挫伤旅游者的消费信心,破坏景区的“安全目的地”形象,同时还可能引发巨额赔偿。此外,山洪、泥石流、地震等同样会导致意外事故的发生。它们不但会对景区的旅游资源、基础设施造成巨大破坏,还会对景区游客产生严重威胁,对景区的运营构成沉重打击。

3 泰山景区旅游危机分析

泰山又称“东岳”,位于山东省中部,被尊为“五岳之首”,是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世界地质公园,也是世界上第一个“自然与文化双重遗产”。鉴于它在我国山岳中的代表性,分析泰山景区存在的旅游危机及对策,对其它山岳型景区的危机管理有借鉴意义。尽管泰山悠久的管理和保护历史为景区管理积累了宝贵经验,但泰山景区仍然存在着诸如修建索道引发颇多争议的问题。

3.1 灾害性危机威胁较大

在地质史上泰山构造活动强烈复杂,泰前大断裂、华北平原地震区对其都有较大影响,地质地貌构造易产生崩塌灾害。泰山还处于中国北方环境脆弱带的边缘,植被和动物种属结构使其极易发生虫害,景区还时常出现大雪、大风和雷电天气。山岳型景区有许多不可抗力造成的灾害,诸如地震、崩塌、泥石流等地质地貌灾害,旱灾、风灾、雷电等气象气候灾害和森林病虫害等生物灾害,随时都威胁着旅游活动的进行。

3.2 资源利用危机问题多

旅游容量超载,持续发展存在隐患:泰山作为旅游热点景区,每年都有大量游客进入游览,尤其是旅游旺季时,游客登山更需排队等候多时。这就使得山上主景区内重点地段(中天门、泰山中路、岱顶及中天门—岱顶登山线)的游客到访率高,而游览面积相对局促,生态负荷值很高,特别在高峰日的瞬时负荷远远超出环境容量。2000年在只有0.6km长的岱顶,同一时段接待了6万游客。其直接后果造成岱顶的草无法生长,植被遭到毁灭性破坏。“破坏性建设”引发争议:修建索道、公路、宾馆等,导致山体地貌遭到严重破坏,引发了一系列的生态环境问题。泰山索道问题争论已久。为修建南天门索道站,著名自然景观月观峰峰面被炸掉1/3,破坏地形和植被达1.9万m2,大批树木被毁,原生植被无法恢复。索道修建之后,岱顶的环境容量严重超载。

景区内商业化氛围过浓,城市化倾向较为突出:相关报道表明,对“景区内商业氛围太浓”、“景区内与遗产不和谐的建筑太多”这两个问题的认知上,旅游者、经营管理者、当地居民都有较高的支持率[4]。联合国世界遗产专家已经对泰山的商业性开发不止一次地提出严重批评。如果泰山景区发展继续商业化,将造成无法弥补的损失。

3.3 游客安全危机隐患尚存

作为典型的山岳型景观,泰山存在着山势高险、不明危险物潜伏等隐患,游客可能在游览过程中发生摔伤、坠崖、遭遇有毒或攻击性生物等意外伤害事件。因此要确保游客安全,泰山景区还需要做很多工作,任重而道远。2005年6月,泰山传出东麓发现老虎的消息,泰安市有关部门进行了地毯式搜捕未果,造成泰山游客数量锐减,最少时仅为原来的3成[5]。老虎事件严重损害了泰山景区安全的形象,给景区带来了极大的消极影响。

4 泰山景区旅游危机管理策略

通过分析泰山景区的旅游危机,我们可以看到泰山管理部门已初步具有危机管理意识并在危机管理上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泰山管理部门实施的是被动的危机管理,即在危机发生后采取相应措施对危机进行处理,没有主动预防危机发生,进行危机预防、危机处理和危机反馈3个阶段的全过程危机管理(图2)。

4.1 危机预防

危机预防是危机管理的一个不可忽视的重要阶段,降低危害的最好方法是做好充分准备。对于自然灾害那样的“天灾”现阶段可能无法完全避免,但景区内部管理危机、景区游客危机等则可以防患于未然。做好危机预防工作,提前消除潜在的危机。首先,树立全过程的危机管理观念。充分认识加强危机管理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提高危机敏感度。在全部工作人员中建立危机管理的理念,对其进行经常性、系统性的危机教育,培养和提高他们防范和处理危机的能力。其次,分析内外部环境,合理评估所有危机。全面分析景区可能面临的所有危机,并对危机事件发生的概率及其发生时对景区可能造成的损失做出科学详尽的预测,并以此为据建立危机预警和应变系统;同时,也要在人力、财力和物力方面做好充分准备。

泰山管理部门具有一定的危机管理意识:泰山景区的直接管理机构——泰山风景名胜区管理委员13个职能处室中,部署总体工作的办公室的一项重要职能就是协助领导处理须由管理委会直接处理的突发事件,协调组织重大突发事件的应急救援工作。

对泰山的灾害性危机,要做好预报监测工作:分析历史上灾害发生的原因和时间空间规律,做好灾害的预测预报,同时采取必要的防灾减灾措施,力争把灾害的危害性降到最低。对于山岳型景区本身的安全隐患,要完善泰山的基础设施,加固各种围栏、台阶,完善旅游标识系统,科学设计旅游标识牌和警示牌,对游客进行及时的指导,降低意外事件发生的概率并为急救储备必须的人力和物力资源。如泰山景区依托泰安市消防支队组建的景区抢险救援队在2003年游客坠崖事件中进行及时救援,成功地化解了危机,还为景区赢得了广大旅游者的信任。

4.2 危机处理

危机处理包括对危机的控制、解除以及对潜在危机的排除,及时、有效地运用所有管理工具来结束危机状况,使它在目前和将来都不会再产生任何负面影响:①一旦灾害性危机和意外事件发生,泰山管委会办公室应果断采取有效措施,组织相关部门进行施救并防止危机态势进一步扩大,最大程度地降低危机造成的危害,有效解除危机。②及时与外部环境沟通协作,高度重视媒体管理。危机管理离不开外部环境的支持。世界旅游组织指出,基于诚实和透明之上的良好沟通是成功的危机管理的关键[6]。危机管理中媒体管理甚为重要。“泰山老虎”事件中曾出现“山东泰山有关部门防记者胜于防老虎”的报道,含混不清的消息使游客数量锐减,波及时间较长,对泰山旅游造成了极大的消极影响。所以,危机处理中对媒体的正向引导和有效管理是保证泰山景区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③对旅游容量超载导致的潜在危机,世界各国都普遍存在。游客数量管理策略上已进行了一些探索,但数量管理策略现阶段并不太适合泰山的整体发展。泰山旅游的淡旺季十分明显,游客主要集中在岱庙、中天门、南天门一条轴线上,而新开发的景区游人较少。现阶段泰山应注意采取措施平衡淡旺季的差距,引导游客到新开发的景区,扩大旅游容量,实施分时登山以分流游客等。泰山网站的客流量预测栏目也会对部分游客出游时间的选择起到指导作用。④通过功能分区扭转破坏性建设和景观城市化倾向的局面。应将非景观展示的旅游设施建在景区外,景区内只保留景观展示必须的旅游设施。泰安市在泰山脚下,山和城连为一体。按一般的游览时间计算,把非景观展示的旅游设施建在泰安市内能够为泰山的旅游发展所用,完全能够满足旅游者的需要。与此同时,端正发展旅游业的态度。遗产地景区资源具有一定的经济价值,其经济价值在旅游发展过程中凸现出来。旅游是景区资源的重要用途,但不是唯一用途,景区资源利用还需考虑更多方面的因素。

4.3 危机反馈

危机落幕之后,回顾危机预防和处理的全部措施,系统分析危机发生的原因,总结危机管理的成绩和存在问题,修改预警和应变系统,并建立危机案例库,以便在未来的危机管理中有所改进,真正做到走出危机,变危机为契机。针对泰山景区的危机反馈,可从以下方面入手:①加大对资源保护的科技开发力度。资源保护离不开保护方式和保护技术的进步。泰山在保护技术上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如提出经石峪金刚经石刻的化学保护方案;引进防火材料,用于木结构古建筑和古书名木的保护等。保护技术的进步是实施有效保护的保证。②加强法制建设,加大监控力度。“依法制山”是泰山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证。著名景点月观峰的头在一片反对声中被炸毁1/3,但却找不到处罚的依据甚至无法要求补偿,这是保护制度的一个重大缺憾。对泰山景区保护进行立法势在必行,泰山的开发和保护必须做到有章可循,有法可依。

5 结语

危机管理是山岳型景区日常管理中的一项重要内容,体现在景区管理的方方面面;同时危机管理也是景区管理中的一个复杂的难题,不但要求景区点加强日常的应对措施,更要未雨绸缪,防范于未然。

未来旅游危机将日趋复杂多样性,这势必给景区管理提出了更高要求,只有通过树立危机意识,贯彻危机管理制度,把危机的负面影响降低到最小,保证旅游安全,改善旅游环境,提高旅游质量,才能真正实现山岳型景区的健康、稳定、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Crisis Guidelines for the Tourism Industry[EB/OL].http://www.world-tourism.org.

[2]德克.格莱泽.旅游业危机管理[M].北京:中国旅游出版社,2004∶4-6.

[3]吴殿廷.山岳景观旅游开发规划实务[M].北京:中国旅游出版社,2006∶89-91.

[4]孟华.中国山岳型“世界自然—文化遗产”的人地和谐论[D].开封:河南大学,2006∶154-156.

[5]泰山受老虎影响游客锐减[EB/OL].http://travel.sohu.com/20050617/n225982940.shtml.

[6]世界旅游组织发布《旅游业危机管理指南》[EB/OL].http://news.xinhuanet.com/zhengfu/2003-05/28/content-890798.htm.

景区管理 篇2

态景区

第三次党代会的报告提出把xx建成环境优美的生态景区的目标,xx风景区是景区党委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思想,坚持“绿色发展,持久发展,低碳发展”的理念,不断践行十八大提出的“科学发展”的理论,结合本区实际对景区生态保护、建设优美的生态景区做了大胆的尝试。

一、有法可依

有章可循

景区完成了“xx风世界地质公园保护条例修订和国家风景名胜区总体规化修编”的工作,为以后保护、开发提供了法律依据。

二、统一思想提高认识

保护景区生态环境是立区之本,这观念要牢牢扎根于景区人民心中,景区的生存与发展,现实与未来,近期与长远,都要求我们要以“科学发展”为指导思想,当今世界申遗的两个重要标准是“对自然生态的保护和当地民众对环境的保护意识”,这两条在许多自然遗址和文化遗迹址的地方都能体现出来,如复活岛,当地的居民对他们的环境就非常重视,把保护生态做为他们的生存之本。

具体措施

景区这几年对环境保护取得了许多成绩,退耕还草,拆除池边建筑,特别是XX年的景区名镇建设,计划用三到五年时间实现保护内的居民整体搬迁,这是省市两级党政领导对风景区保护做出的重大举措,必将对“建设环境优美的生态景区”产生深远的影响。

解决好生态保护同发展的矛盾是必由之路

保护与发展一直以来就是各个景区面临的难题,景区党委对此做了一些尝试并探索了一条自己的路“做好两个改变”,即改变观念和改变身份,领导要改变观念,把困难当做一次产业升级,产业转型的机会,改变身份就是把受到影响的居民做好妥善安排,1做好补偿工作2做好以后的生存工作,对失地农民安排到各个景点及社区等单位,完成身份的转变.3种植一些高附加值的经济作物如万寿菊,这不但解决了环境问题,还开发出一个新的景点“赏花”,每年到秋天的时候,万寿菊花开的时候,仿佛一片花的海洋,同周围的碧水蓝天,火山奇观一同绘制出一幅神奇的画面“人间天堂”,吸引着周边远近的观菊者,摄影爱好者的纷至踏来。

人才培养是基础

提高人员的基本素质是加快发展的基础。加强队伍自身建设,造就一支素质优良、作风过硬、思维活跃、勤奋敬业的干部队伍,在培育和完善全区旅游市场、组织和指导实施全区旅游业发展规划、策划和开展旅游业对外宣传促销活动等方面具有丰富的经验,因而取得了令人瞩目的工作实绩。

他山这石可以攻玉是捷径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借鉴一些成功的经验为景区发展服务.在这方面黑河市委和景区党委下大决心、大力气决定今年入冬之际,派出二十多位领导干部到全国各个景点进行交流和学习,派出人员不辱使命,将其先进的经验和科学做法带回来,使景区在管理与保护等方面受到了启示。

同时景区已同多个世界地质公园结成姊妹公园,今年1月9日-10日在广东丹霞山召开的XX中国世界地质公园工作会议期间,xx世界地质公园与广东丹霞山世界地质公园双方代表在丹霞山签订了缔结姊妹公园协议,这是景区为致力于建设一流世界地质公园的又一力作。

旅游景区委托管理初探 篇3

关键词:景区管理;景区托管;经营权转让

一、景区托管的概念

企业托管的概念起源于德国,具体是指以契约形式,在产权暂时不变的条件下,在一定时期内将企业的经营权委托给另一法人或自然人经营。而景区托管在国内上尚处于起步时期,并没有明确的定义,根据现有案例和旅游景区的自身特点,笔者认为:景区托管是指旅游景区所有者将景区的部分或全部经营管理权,通过契约形式委托给其他法人经营,这些受托方要有较强经营管理能力并能够承担相应景区经营风险。

二、景区托管的形式

景区托管依据托管内容的范围大小可分为全面托管和部分托管;根据托管合同的长短又可分为长期托管和短期托管。以上四种托管形式各有特点和所适用的范围,若选择得当,将会使托管在景区管理实践中发挥出良好的作用。

(一)按托管内容的范围划分

第一,全面托管。全面托管是指旅游景区的所有者将全部的经营管理权限委托给受托方,而所有者以合作的角色参与管理并主要起协助和监督作用。这种托管形式适用于:总体处于不佳处境,如经营不景气、管理较混乱、盈利能力较差,但发展前景较好的景区;此外,全面托管还适用于新开发的景区,由于新景区的各项工作都是从零开始,全面托管有利于其快速步入发展的正轨。

浮梁古城就是通过全面托管而获得成功的例子。浮梁古城始建于唐朝,距离景德镇市区仅8km,内有全国唯一的五品古县衙和堪称世界一绝的历史文化长廊等景点,当地政府从1995年着手于此景区的开发管理,但效果不佳,长期处于经营亏损状态,2002年门票收入不到10万元,而这已经几乎是全部的旅游收入。基于此种境地,浮梁县政府选择旅游景区全面托管的方法挽救该景区,从2003年1月起,某旅游投资管理有限公司进驻浮梁古城,全面负责景区的经营管理工作。尽管有“非典”的影响,门票收入仍然超过了60万元,经营利润近30万元,并评选为国家4A级旅游景区;2004年经营收入近200万元,同时由于游客量的快速提升,景区项目招商工作也取得了巨大的成效。

第二,部分托管。部分托管是指将景区中某几个环节或部分经营项目委托给其他单位经营,如人力资源管理、市场推广、开发改良景区内部分项目等。景区部分托管与景区业务外包的定义十分相似,他们在本质上都是在非核心部分寻求专业帮助,关于二者的区别国内外学者专家均未给出较为清晰的解释,而在具体应用中也是将它们混为一谈。理论上虽然没有明确的界定,但在实际应用中我们无法忽略它的存在,对于一些整体经营状况良好,但某些环节或项目存在问题的景区就可通过部分托管来改善经营效果。

(二)按托管时间的长短划分

第一,短期托管。短期托管是指合作时间不超过一年的景区托管,除了开展日常的工作外,通常还要为受托方培训各类人才,目的是在与受托方合作终止后,景区可更好地独立经营。短期托管适用于:景区的发展已有一定的基础并希望在未来的一段时间内提升自身层次的景区;同时新景区在挑选管理公司时,也可以将一年的期限作为初步试验期,检验受托方各项能力。

第二,长期托管。与短期托管相对应的就是长期托管,这是指合作时间超过一年的托管,适用于存在问题较多,且托管双方合作默契的情况。但长期托管因为营运管理周期长,不可确定因素过多,致使托管工作承受较大风险。

2001年1月,曲阜市人民政府与深圳华侨城集团签约,由后者对三孔景区开展长期的全面托管,但是双方却没有将这一令人瞩目的托管项目运营成功,由于“水洗三孔”事件的发生和各项权利的纷争,导致该项目于2001年5月份流产,突发事件的产生,让所有的前期准备化为泡影。

(三)小结

现在国内景区最常用的托管形式是短期全面托管。将景区的经营权管理权全面地委托给一家公司,这样有利于受托方全方位地开展工作,有利于成本的节约和景区综合实力的提高;相反,如果同时与多家受托方合作可能会引起矛盾甚至内耗。此外,在时间的选择上最好以一年为期限,若短于一年通常无法完成托管任务,不易于显现托管工作的效果,同时一年的时间也是检验委托公司工作能力的最佳时间,如果效果较佳双方可以续约继续合作,反之终止合同。

周村古商城2004年开始对外开放,起初由政府成立的全资国有公司负责景区的运营管理。但由于体制、人才等多种原因,景区经营一直没有起色。针对这一问题,周村区政府与某旅游投资管理有限公司于2006年12月签订托管合同,由该公司全面接管景区的经营管理工作。从2007年初,受托方全面介入营销、品牌、人资、财务等各方工作,当年就晋级4A级旅游景区,此后的几年景区收入连年增长(见图1)。

三、景区托管存在的问题

(一)关于景区托管主体的选择

很多景区在选择受托方时,将选择范围局限在景区托管公司,而现在国内的正规景区托管公司并不多,且绝大多数在北京市,这就使委托方在选择合作伙伴时倍感局限,同时使一些具备旅游景区托管能力的法人无法施展才能。实际上,根据景区托管的本质要求,只要具备相应的物力、财力和风险承担能力,拥有从事几项或全部景区管理工作的专门人才就可作为受托方。因此,除托管公司外,有实力的旅游规划公司、旅游咨询公司,甚至是相关行业,如酒店、旅行社均应列在受托方的范围之内。

(二)关于景区托管客体的选择

景区托管的目的之一是使被托管景区摆脱传统的经营机制,增强景区的活力和市场竞争力。所以并不只有经营效益低下、亏损严重的景区才有必要进行托管。运营较好的景区也可利用托管来进一步提高景区效益、培养高素质人才、培育自己的品牌。

(三)关于景区托管方式的选择

提到托管,最先想到的就是全部托管,这就使许多景区的所有者因为不想放弃全部管理权而放弃了旅游景区托管这一管理方式,这不仅僵化了景区托管的形式,使景区托管陷于流产,还会导致一些运营良好的景区因认识的不足选择了全部托管,而造成人力、物力、时间的浪费。

(四)景区托管的法律问题

景区托管以托管协议为据,无疑应遵照《合同法》的规定,但是《合同法》的原则规定并不能完全满足托管的实践做法。至于景区托管的具体规范,国内尚未制定相应的政策法规,所以各级政府应针对景区托管的特征以及景区景点的特性,制定专属的法规及政策。

四、景区托管问题解决措施

(一)规范选择景区托管的主体和客体

关于委托方的规范选择具体是指要根据景区的实际情况做出正确分析,要充分认识到委托方的优劣势已及面对的机会、危机和宏观环境,只有将内外部条件进行充分且准确的分析,才能在下一步的托管工作中做出正确的决策。

对于受托方的选择就要更加的谨慎,通常我们要考虑受托方的以下条件:风险承担能力、营销渠道资源、人才队伍以及派出团队质量的情况。只有当受托方同时具备这些的条件时,景区才可以选择其来进行托管工作。此外,在受托方的选择上还存在一种误区,就是片面的追求名气,这势必会导致成本的增加。

(二)合理选择托管形式

经过科学的分析后,我们要根据景区的具体情况来选择合适的托管方式,托管双方要跳出思维定势,不同的景区、不同的时间、不同的环境、不同的市场都要求选择不同的管理方式,因此要求在托管工作开展前期要投入大量的调研工作,并对景区开展动态监管,灵活地制定、变通方案。

(三)强调国有资产的管理权或者保护权

从实际操作的角度来看,旅游景区托管与工业企业的托管并不一样。在对旅游景区的托管工作中会牵扯到多方利益,由于景区大多是事业单位管理体制,分别属于林业、文物、建设、园林、水利等多个部门管理,在执行过程中要顾及到各方权利。在管理过程中,文物等国有资产的管理权、保护权以及自然风景的保护权往往被忽略或者虚化了,而这势必会使景区面临灭顶之灾,这是任何经营方法和管理手段都无法弥补的。所以在景区的托管中,不可片面追求经济效益,要将景区的可持续发展放在第一位,而对于这部分权利的保护只有通过法律形式进行约束才可能起到相应的效果。

(四)建立完善景区托管合同

首先,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通过合理设计托管契约,明确受托方的责权利,给予受托方最佳的行为激励,促进其更好的完成托管工作;同时明确委托方的主要权利和义务,迫使其承担起监督者的责任。

其次,降低景区托管经营风险。将景区的管理权和经营权托管给其他法人,势必存在着一定的风险,为了更好的保护委托方的权益,可建立风险抵御机制,如效仿旅游饭店等企业的管理模式,收取受托方一定的保证金,并在合同中明确规定相关部分,以此来制约和规范受托方的行为让其更好地为景区服务。

再次,有效约束受托方的各项行为。委托景区经营权的委托方有权要求受托方定期公布景区经营状况,年终请专业机构进行财务核算,以确保景区财务状况的真实性和景区国有资产、文物、自然风景的保值增值。对经营达不到规定目标及有弄虚作假和违法乱纪行为的,应按法定程序终止托管契约。

(五)制定和完善景区托管法律法规

景区托管执行的全过程都应受到相应法律法规的约束,但是其在我国尚处于起步阶段,并没有积累足够的经验。因此,景区托管除需要进一步探索、总结经验教训外,还要逐步建立和完善法律法,做到有法可依,保护好托管双方及相关者的权利;同时用法律法规来规范景区托管行为,堵塞各种漏洞,避免文物、遗产等在托管的招牌下被蚕食,保障景区托管的顺利进行。

参考文献:

1、罗丽英.关于国有企业托管的几点思考[J].湖湘论坛,1997(3).

2、傅明.国有企业托管及法律规制[J].上海国资,2005(5).

3、叶祥松.国有企业托管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商学论坛,1998(1).

旅游景区委托管理初探 篇4

企业托管的概念起源于德国, 具体是指以契约形式, 在产权暂时不变的条件下, 在一定时期内将企业的经营权委托给另一法人或自然人经营。而景区托管在国内上尚处于起步时期, 并没有明确的定义, 根据现有案例和旅游景区的自身特点, 笔者认为:景区托管是指旅游景区所有者将景区的部分或全部经营管理权, 通过契约形式委托给其他法人经营, 这些受托方要有较强经营管理能力并能够承担相应景区经营风险。

二、景区托管的形式

景区托管依据托管内容的范围大小可分为全面托管和部分托管;根据托管合同的长短又可分为长期托管和短期托管。以上四种托管形式各有特点和所适用的范围, 若选择得当, 将会使托管在景区管理实践中发挥出良好的作用。

(一) 按托管内容的范围划分

第一, 全面托管。全面托管是指旅游景区的所有者将全部的经营管理权限委托给受托方, 而所有者以合作的角色参与管理并主要起协助和监督作用。这种托管形式适用于:总体处于不佳处境, 如经营不景气、管理较混乱、盈利能力较差, 但发展前景较好的景区;此外, 全面托管还适用于新开发的景区, 由于新景区的各项工作都是从零开始, 全面托管有利于其快速步入发展的正轨。

浮梁古城就是通过全面托管而获得成功的例子。浮梁古城始建于唐朝, 距离景德镇市区仅8km, 内有全国唯一的五品古县衙和堪称世界一绝的历史文化长廊等景点, 当地政府从1995年着手于此景区的开发管理, 但效果不佳, 长期处于经营亏损状态, 2002年门票收入不到10万元, 而这已经几乎是全部的旅游收入。基于此种境地, 浮梁县政府选择旅游景区全面托管的方法挽救该景区, 从2003年1月起, 某旅游投资管理有限公司进驻浮梁古城, 全面负责景区的经营管理工作。尽管有“非典”的影响, 门票收入仍然超过了60万元, 经营利润近30万元, 并评选为国家4A级旅游景区;2004年经营收入近200万元, 同时由于游客量的快速提升, 景区项目招商工作也取得了巨大的成效。

第二, 部分托管。部分托管是指将景区中某几个环节或部分经营项目委托给其他单位经营, 如人力资源管理、市场推广、开发改良景区内部分项目等。景区部分托管与景区业务外包的定义十分相似, 他们在本质上都是在非核心部分寻求专业帮助, 关于二者的区别国内外学者专家均未给出较为清晰的解释, 而在具体应用中也是将它们混为一谈。理论上虽然没有明确的界定, 但在实际应用中我们无法忽略它的存在, 对于一些整体经营状况良好, 但某些环节或项目存在问题的景区就可通过部分托管来改善经营效果。

(二) 按托管时间的长短划分

第一, 短期托管。短期托管是指合作时间不超过一年的景区托管, 除了开展日常的工作外, 通常还要为受托方培训各类人才, 目的是在与受托方合作终止后, 景区可更好地独立经营。短期托管适用于:景区的发展已有一定的基础并希望在未来的一段时间内提升自身层次的景区;同时新景区在挑选管理公司时, 也可以将一年的期限作为初步试验期, 检验受托方各项能力。

第二, 长期托管。与短期托管相对应的就是长期托管, 这是指合作时间超过一年的托管, 适用于存在问题较多, 且托管双方合作默契的情况。但长期托管因为营运管理周期长, 不可确定因素过多, 致使托管工作承受较大风险。

2001年1月, 曲阜市人民政府与深圳华侨城集团签约, 由后者对三孔景区开展长期的全面托管, 但是双方却没有将这一令人瞩目的托管项目运营成功, 由于“水洗三孔”事件的发生和各项权利的纷争, 导致该项目于2001年5月份流产, 突发事件的产生, 让所有的前期准备化为泡影。

(三) 小结

现在国内景区最常用的托管形式是短期全面托管。将景区的经营权管理权全面地委托给一家公司, 这样有利于受托方全方位地开展工作, 有利于成本的节约和景区综合实力的提高;相反, 如果同时与多家受托方合作可能会引起矛盾甚至内耗。此外, 在时间的选择上最好以一年为期限, 若短于一年通常无法完成托管任务, 不易于显现托管工作的效果, 同时一年的时间也是检验委托公司工作能力的最佳时间, 如果效果较佳双方可以续约继续合作, 反之终止合同。

周村古商城2004年开始对外开放, 起初由政府成立的全资国有公司负责景区的运营管理。但由于体制、人才等多种原因, 景区经营一直没有起色。针对这一问题, 周村区政府与某旅游投资管理有限公司于2006年12月签订托管合同, 由该公司全面接管景区的经营管理工作。从2007年初, 受托方全面介入营销、品牌、人资、财务等各方工作, 当年就晋级4A级旅游景区, 此后的几年景区收入连年增长 (见图1) 。

三、景区托管存在的问题

(一) 关于景区托管主体的选择

很多景区在选择受托方时, 将选择范围局限在景区托管公司, 而现在国内的正规景区托管公司并不多, 且绝大多数在北京市, 这就使委托方在选择合作伙伴时倍感局限, 同时使一些具备旅游景区托管能力的法人无法施展才能。实际上, 根据景区托管的本质要求, 只要具备相应的物力、财力和风险承担能力, 拥有从事几项或全部景区管理工作的专门人才就可作为受托方。因此, 除托管公司外, 有实力的旅游规划公司、旅游咨询公司, 甚至是相关行业, 如酒店、旅行社均应列在受托方的范围之内。

(二) 关于景区托管客体的选择

景区托管的目的之一是使被托管景区摆脱传统的经营机制, 增强景区的活力和市场竞争力。所以并不只有经营效益低下、亏损严重的景区才有必要进行托管。运营较好的景区也可利用托管来进一步提高景区效益、培养高素质人才、培育自己的品牌。

(三) 关于景区托管方式的选择

提到托管, 最先想到的就是全部托管, 这就使许多景区的所有者因为不想放弃全部管理权而放弃了旅游景区托管这一管理方式, 这不仅僵化了景区托管的形式, 使景区托管陷于流产, 还会导致一些运营良好的景区因认识的不足选择了全部托管, 而造成人力、物力、时间的浪费。

(四) 景区托管的法律问题

景区托管以托管协议为据, 无疑应遵照《合同法》的规定, 但是《合同法》的原则规定并不能完全满足托管的实践做法。至于景区托管的具体规范, 国内尚未制定相应的政策法规, 所以各级政府应针对景区托管的特征以及景区景点的特性, 制定专属的法规及政策。

四、景区托管问题解决措施

(一) 规范选择景区托管的主体和客体

关于委托方的规范选择具体是指要根据景区的实际情况做出正确分析, 要充分认识到委托方的优劣势已及面对的机会、危机和宏观环境, 只有将内外部条件进行充分且准确的分析, 才能在下一步的托管工作中做出正确的决策。

对于受托方的选择就要更加的谨慎, 通常我们要考虑受托方的以下条件:风险承担能力、营销渠道资源、人才队伍以及派出团队质量的情况。只有当受托方同时具备这些的条件时, 景区才可以选择其来进行托管工作。此外, 在受托方的选择上还存在一种误区, 就是片面的追求名气, 这势必会导致成本的增加。

(二) 合理选择托管形式

经过科学的分析后, 我们要根据景区的具体情况来选择合适的托管方式, 托管双方要跳出思维定势, 不同的景区、不同的时间、不同的环境、不同的市场都要求选择不同的管理方式, 因此要求在托管工作开展前期要投入大量的调研工作, 并对景区开展动态监管, 灵活地制定、变通方案。

(三) 强调国有资产的管理权或者保护权

从实际操作的角度来看, 旅游景区托管与工业企业的托管并不一样。在对旅游景区的托管工作中会牵扯到多方利益, 由于景区大多是事业单位管理体制, 分别属于林业、文物、建设、园林、水利等多个部门管理, 在执行过程中要顾及到各方权利。在管理过程中, 文物等国有资产的管理权、保护权以及自然风景的保护权往往被忽略或者虚化了, 而这势必会使景区面临灭顶之灾, 这是任何经营方法和管理手段都无法弥补的。所以在景区的托管中, 不可片面追求经济效益, 要将景区的可持续发展放在第一位, 而对于这部分权利的保护只有通过法律形式进行约束才可能起到相应的效果。

(四) 建立完善景区托管合同

首先, 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通过合理设计托管契约, 明确受托方的责权利, 给予受托方最佳的行为激励, 促进其更好的完成托管工作;同时明确委托方的主要权利和义务, 迫使其承担起监督者的责任。

其次, 降低景区托管经营风险。将景区的管理权和经营权托管给其他法人, 势必存在着一定的风险, 为了更好的保护委托方的权益, 可建立风险抵御机制, 如效仿旅游饭店等企业的管理模式, 收取受托方一定的保证金, 并在合同中明确规定相关部分, 以此来制约和规范受托方的行为让其更好地为景区服务。

再次, 有效约束受托方的各项行为。委托景区经营权的委托方有权要求受托方定期公布景区经营状况, 年终请专业机构进行财务核算, 以确保景区财务状况的真实性和景区国有资产、文物、自然风景的保值增值。对经营达不到规定目标及有弄虚作假和违法乱纪行为的, 应按法定程序终止托管契约。

(五) 制定和完善景区托管法律法规

景区托管执行的全过程都应受到相应法律法规的约束, 但是其在我国尚处于起步阶段, 并没有积累足够的经验。因此, 景区托管除需要进一步探索、总结经验教训外, 还要逐步建立和完善法律法, 做到有法可依, 保护好托管双方及相关者的权利;同时用法律法规来规范景区托管行为, 堵塞各种漏洞, 避免文物、遗产等在托管的招牌下被蚕食, 保障景区托管的顺利进行。

参考文献

[1]、罗丽英.关于国有企业托管的几点思考[J].湖湘论坛, 1997 (3) .

[2]、傅明.国有企业托管及法律规制[J].上海国资, 2005 (5) .

景区形象管理理论与流程设计 篇5

摘 要:文章首先分析了景区形象管理的内涵,结合相关理论,提出了景区形象管理理论——阶段性系统流程管理理论。同时对景区形象管理流程进行了界定和设计,构建了景区形象管理流程图,最后论述了景区形象管理的意义。

关键词:景区;形象管理;流程;阶段

中图书分类号:F59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8937(2012)32-0047-02

国内学者在景区形象管理方面的研究目前是一个薄弱环节,笔者在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中以形象管理作为题名,时间从1979~2012年3月进行精确匹配搜索,共有162条相关记录,而关于旅游目的地或者旅游企业形象管理的研究只有3篇。景区要想在旅游者心目中树立鲜明的形象,在激烈的竞争中脱颖而出,就必须重视日常的形象管理工作。

1 景区形象管理的内涵

景区形象是指在游览活动中,景区展现给旅游者的各种特性和品质,也是普通大众对景区综合性的评价和认知。景区的这些特性和品质主要体现在景区工作人员的管理工作、服务态度、景区娱乐设施和配套设施的建设、景区的文化理念、各种标识等方面。景区形象包含景区预期形象、旅游者感知形象等层面。在游客感知形象中,主体是旅游者,客体是景区,媒介是旅游者视觉、嗅觉、听觉等方面的心理感受和认知。从心理学的角度而言,旅游者感知形象,是旅游者内心对景区的一种综合性的感官认识和评价,作为客体,景区似乎没办法进行对其管理,但是如果从管理学的角度出发,离开了景区,旅游者感知形象也就没办法存在,而旅游者的感官认知,和景区的有形资产一样,在景区的经营管理过程中,作为一种无形资产而存在。如图1所示,景区游客感知形象是围绕着景区的预期形象上下波动的,而景区形象管理工作的对象就是景区的旅游者感知形象,形象管理工作的目标是实现旅游者感知形象与预期形象的动态平衡,实现这个目标的途径就是在游客感知形象产生阶段的基础上,景区相关部门对每一阶段的影响游客感知形象的因素诸如媒体、公众对景区的评价、上下游企业对景区的印象、旅游者对于景区的满意度等采取营销、公关以及修正。

2 相关理论

管理是组织为了达到个人无法实现的目标,通过各种职能活动,合理分配、协调相关资源的过程。我国景区行业,绝大多数都采用了以企业内部为中心的封闭模式,仿造工厂企业来经营管理,将流程分成边界明确,且功能不同的模块,游客屈从与景区管理的需要,使得游客的满意度大大降低。本文的形象管理主要结合游客感知形象生成的阶段和系统论的观点展开,站在旅游者的角度,以游客感知形象为出发点,即可避免工作环节产生漏洞,同时也加强了景区与旅游者之间信息的沟通与互动。

2.1 旅游地游客感知形象的阶段划分理论

我国学者李蕾蕾将旅游地感知形象分为本底感知形象、决策感知形象、实地感知形象三个阶段,如表1所示,在每个不同的感知形象阶段,影响游客感知形象的因素是不同的,而景区的工作重点就是针对这些影响因素来改变游客对于景区的评价和形象认知。旅游地的感知形象从旅游的全过程来看,在实地旅游之后旅游者还有一个回忆、沉浸和受影响、有所行动的阶段,这一阶段又逐步转化为本底感知与决策感知的过程,这样就构成了一个旅游者从本底感知形象到决策感知形象到实地感知形象再回到本底感知形象的认知循环。

2.2 系统管理理论

系统管理从系统的观点出发,把管理的对象看成一个系统整体,把管理的职能看作一个管理系统,研究系统、要素、环境三者的相互关系和变动的规律性,并优化系统观点看问题。景区在旅游者心目中的形象并非完全按照设计的形象运作,在出现形象感知偏差的时候需要进行部分调整,以此实现旅游者感知形象和景区规划设计的形象之间的动态的平衡。

2.3 景区形象管理理论——阶段性系统流程管理理论

阶段性系统流程管理理论正是在2.1和2.2理论的基础上得出的,即按照游客对旅游地形象生成的阶段对景区形象进行系统管理,在每一阶段根据目标的特点确定不同的任务分工,并对整个系统进行监控,在出现问题的时候,通过信息流、人流、物流的流通及时进行调整,使得景区在消费者心目中的形象虽然围绕既定形象上下浮动,但不至于偏离太远,以实现景区形象的流程管理。流程管理是指以各种流程为基本控制单元,根据企业经营战略要求,对流程的规划、设计、构造和控制等所有环节实行系统管理,全面协调各种经营流程之间的相互匹配关系,以及与管理流程的适应问题。

3 阶段性系统流程管理理论的运用

3.1 本底感知形象阶段——持续性、大规模营销

在这一阶段,景区在大众心目中树立的形象不是一朝一夕就可以改变的,它是在潜移默化之中形成的一种比较稳定的印象。短时间内虽然景区形象不会发生大的变化,因此市场部应该建立常态管理方案,通过长期的、不间断、大规模的营销工作巩固和改善旅游形象;同时市场部需要及时的将市场发展状况与游客需求的变动进行总结,以便有针对性的开展下一轮工作。

3.2 决策感知形象阶段——针对性营销

这一阶段,旅游者会主动搜集景区的各方面信息,各种商业机构的广告宣传,非商业机构的隐性宣传、周边亲朋好友的建议都会直接影响到潜在旅游者的决策,因此,市场部此阶段要开展有针对性、有目的性的营销工作,要善于利用媒体大众进行形象传播,积极与非商业机构联手,通过隐性传播去影响消费者的决策。

3.3 实地感知形象阶段——人流、物流、信息流的畅通

这一环节,需要景区各个部门的支撑,以实现人流、物流、信息流的畅通。例如前期人事部对员工进行相关方面的培训;后勤部对旅游设施、交通工具、背景景观、核心地段形象建设、景区标识系统等方面的景区建设;在旅游者到达之后人事部对人员的安排与调遣和后勤部提供景区正常运转所需要的各方面物资;接待部在各方部门的全力配合下完成接待工作。接待部门及时将工作中出现的问题汇至信息中心,信息中心通过访问,调查的形式对旅游者的意见和途中出现的问题进行汇总,同时将处理意见汇至问题部门。

3.4 本底感知形象阶段II——监控、修正反馈营销

在这一阶段,市场部应该建立危机管理预案,当发生突发事件时积极主动与旅游者以及相关机构取得联系,进行公关,消除负面影响。通过这一环节的工作去改善旅游者的实地感知形象,进而去影响普通受众的本底感知形象,使得景区的形象管理工作连续有效地展开。

具体阶段划分以及相关部门的任务和分工如图2所示。

4 结 语

加强流程管理可以使景区的流程保持持续的良好运行状态,从而可以为游客提供持久良好的服务。阶段性系统流程管理理论始终以修正游客感知形象为中心,使其与预期形象不至于出现太大偏离,力求人流、物流、信息流的畅通无阻,密切关注游客心理需求与市场动向,在游客感知形象与预期形象出现偏离时注重采取措施进行调整,通过监督与控制提高游客满意度,同时也有利于提高景区的整体运营效率和竞争力。另一方面,把景区形象的常态管理、重塑管理、危机管理纳入管理流程中,面对突发事件、景区的不同发展阶段可以科学管理,有理可依。

参考文献:

[1] 梁陶,赵毅.基于市场调查的重庆旅游形象后期管理研究[J].西南农业大学学报,2009,7(1).

[2] 周三多,陈传明.管理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3] 徐晓亮.旅游景区游客导向型业务流程再造[D].北京:首都师范大学,2009.

[4] 李蕾蕾.旅游地形象策划:理论与实务[M].广州:广州旅游出版社,2008.

旅游景区管理创新探索 篇6

在旅游景区经营管理创新当中, 管理创新是指通过汁划、组织、指挥、协调、控制等职能的创新, 对旅游景区内部进行重新组织与安排, 以求在新的经营环境下, 提高景区的工作生产效率。

旅游景区内项目的运行好坏与管理是密不可分的。景区管理者所执行的决策、组织、协调、控制等职能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景点项目的成功机会。因此, 管理创新是旅游景区创新的保障, 其关键是根据需求层次理论和现代管理科学成果, 建立景区的战略管理和运行管理的约束机制、激励机制和监督机制。

二、旅游景区管理创新的原则

(一) 层次性与整体性原则

从空间上考察, 一个景区新产品要经历从概念信息到具体投入运行, 从产品到产品链或群等多个层次;从时间上考察, 产品创新要经历市场研究、功能规划、成本设计、市场开发等多个阶段。因此, 景区经营管理创新也必须采用新的方式与手段, 从抽象到具体, 从简单到复杂, 逐层分析, 层层建立评价、优化、决策的创新机制。

(二) 目的性与开放性原则

旅游景区进行管理创新必须始终围绕景区发展的目标, 并为其服务。景区在各个发展阶段都有不同的发展目标, 如扩大市场份额、提高知名度和美誉度、提高景区利润、消除竞争对手等, 针对不同的目标, 景区推出的服务产品是不同的, 所以景区管理创新的方法与手段也是不同。

三、旅游景区管理创新的内容

在体验旅游的时代, 景区管理必须从系统的角度出发, 兼顾游客、社区、政府、开发商、环境、生态等多方利益, 从各个方面共同构筑起体验旅游时代的景区管理模式。

1.总体管理

旅游景区要长期规划、总体控制, 实行从家门到景区大门的全程空间管理。政府要鼓励公众参与规划, 严格监管企业开发行为, 制定行业规范, 评估与监控旅游影响, 对游客进行教育与沟通, 培养负责任的旅游者, 推行“天然林保护”、“退耕还林”、“以粮代赈”等政策。

2.资源与环境管理

资源与环境的多样性是游客体验的必要条件, 也是新鲜感的基础。没有了生态多样性, 自然就不能给游客带来新鲜感, 必须在满足经济、社会和审美需要的同时, 保证文化统一、基本的生态进程、生物多样性和生命支持系统, 对文物保护采取“有效保护、合理利用、加强管理”指导方针, 以及因地制宜, 采用分区、容量控制、轮休等方法保证资源与与环境的可持续利用, 防止“吃祖宗饭、造子孙孽”的恶性开发。

3.社区参与和旅游扶贫

社区是塑造游客体验的重要道具, 社区参与的原因主要有两个:一是社区居民对景区开发的影响感受最深;二是社区居民本身是构成游客体验中“友好气氛”的必要成分。促进社区发展实质上是保护了文化的多样性, 社区为游客的新鲜感以及亲切感提供必要的基础。景区开发要带动社区发展, 增加地方就业、社会收入与人民生活水平。在老少边贫地区, 旅游扶贫是中国特色的景区开发的必要使命。

四、管理手段的创新

管理思想创新直接体现的管理手段的创新上。今后旅游景区之间的竞争是一种核心能力的竞争, 是一种非价格的竞争, 是一种差异化的竞争。在旅游景区和管理手段上, 在瞬息万变的市场环境中, 景区管理者必须敏锐地抓住景区竞争的核心竞争力, 找到自己的独特优势, 建立起自己景区的市场号召力。

1.景区游客忠诚度管理

游客忠诚的概念包括两个层面的涵义:首先, 游客忠-戚是一个心理学的范畴, 它代表了游客对某一产品或服务的高强度的心理依恋, 包含着对这一产品或服务性能、品质等的信任, 以及在需要该类产品或服务时, 首选购买该产品或服务的责任;其次, 是在这一心理指导下的购买该产品或服务的行动和对该产品或服务的宣传推介。

(1) 对于游客忠诚度的认识误区

首先, 认为游客普遍出游的初衷是追求新异, 对旅游景区重复消费可能性小, 因而不存在游客普遍忠诚。其次, 认为忠诚度比较重要, 但培养游客忠诚度是为了景区利益最大化, 而忠诚的游客就是反复来的游客, 就是掏钱多的游客, 所以盲目选择增设景点设置和消费点, 以期带动重复消费。

(2) 提高景区游客忠诚度的意义

当今市场竞争的性质已经发生了革命性的变化。对于许多企业来说, 重要的问题并不是统计意义上的市场占有率, 而是拥有多少忠诚的顾客, 即企业竞争的目标由追求市场份额的数量。顾客忠诚的数量决定了企业的生存与发展, 也是企业持续发展的根本保证。

2.旅游景区品牌管理

旅游市场竞争日趋激烈, 旅游产品的生命周期越来越短, 迫使旅游景区重新审视自己的旅游产品。美国的迪斯尼乐园长盛不衰, 并且能在世界各地建立自己的连锁式迪斯尼帝国, 这就是品牌的魅力所在。品牌管理就是从品牌定位到品牌增值的全部活动过程。

(1) 景区品牌管理的意义

品牌管理是通过识别功能, 以品牌作为沟通代码, 承诺和保证产品的质量、价值、用途、信誉, 自始至终确保其价值功能, 能为消费者提供认为值得购买的功能利益及其附加价值产品。

(2) 景区品牌的管理

旅游景区的品牌管理是根据景区的竞争状况和产品优势确定旅游产品在目标市场上的竞争优势。根据旅游者的需要和动机进行分析, 通过传播塑造品牌形象, 与旅游者沟通并得到认知, 使旅游者的需求得到满足, 以此形成景区的竞争优势, 从而力图在旅游

摘要:本文从旅游景区管理创新的定义入手分析旅游景区管理创新的原则, 进一步论述了旅游景区管理创新的内容以及管理手段的创新。

关键词:旅游,景区管理,创新

参考文献

[1]徐伟, 沈永田, 浅谈改革与创新旅游景区管理体制, 黑龙江科技信息, 2010年第20期

[2]姚卿善, 制度创新视角下的自然与文化遗产管理体制改革, 商业时代, 2009年第12期

水库景区安全管理模式探析 篇7

1 水库景区安全因素分析

1.1 旅游者本身行为和意识

旅游景区的安全问题与游客的行为有直接关系, 而水库景区也不例外, 在旅游活动中游客往往会为了追求刺激而忘记安全风险, 寻求刺激活动的过程就无形地增加了危险指数, 将旅游安全置之脑后。水库一般都有对游客开放参观的大坝, 宏伟的大坝对游客具有无比的吸引力, 游客参观大坝时, 可能会兴奋过度, 对景区安全管理条例不顾, 进行一些景区管理条例不允许的行为。还有水库旅游很多都有水上项目, 如游艇, 水上降落伞等, 游客在参与这些项目时, 由于缺乏安全意识, 为了将娱乐进行到底, 寻找刺激, 做出不规范的行为。

1.2 缺乏安全管理

水库旅游景区由于其特殊性, 积聚了发电、排灌、防汛、饮用水和旅游等于一身, 不同一般的景区, 需要专人管理的旅游之地, 管理工作对安全问题的规范是非常重要的。由于水库功能多, 经常出现管理不到位的现象, 特别一些水库发展旅游只作为一种副业, 不加重视, 忽视旅游安全管理工作, 游客到旅游景区去游玩, 就会自然地产生信任感, 这种感觉就要求景区管理人员应该有安全防范规制。同时, 单靠景区的管理远远不够, 政府部门对景区安全问题的管理规范也起到不可忽视的监督作用。但是在我国, 这两方面的安全管理都存在着严重的管理失误, 对环境和行为的忽视使得生态灾害和人为灾害增多。有些旅游景区过分追求经济效益, 即使在汛期还对游客开放, 没有从思想上重视安全管理工作。

1.3 设施不健全

我国水库旅游发展时间短, 景区的配套设备往往没有合格的管理规范, 例如:大坝参观区没有专人看管和相关安全提示牌;水上项目没有制定严格的安全管理制度, 缺乏对游客进行安全培训和专业的救生队伍;应急救援机制不健全, 应急救援体系不完善, 缺乏旅游突发事件的应急预案;旅游设施使用过程中会产生磨损, 景区对其没进行定期维护, 就会存在安全隐患;除此之外, 景区医疗设备缺乏, 游客往往很难在出现危险的情况下, 得到有效的急救设备。最后就是预警系统不健全, 水库景区在汛期和雨季发生自然灾害, 对游客人身和财产构成威胁。

2 加强水库景区安全管理的措施

2.1 加强对景区管理人员和游客安全理念、安全思想教育

思想是行动的先导, 有思才会有所行。景区把安全理念培育作为对景区管理人员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 同时要对进入库区游客进行安全教育, 时时讲, 刻刻提, 让“安全第一, 预防为主”, “安全生产, 责任重于泰山”等安全理念深入到每一个管理人员的心中, 以理念统一思想、以理念作为行动准则。游客在进入景区之前就应该明确景区的安全规范制度, 这些可以通过广播进行宣传, 也要做好实地的管理人员监控。培养成熟的、理智的、文明的旅游者, 使其养成良好的旅游消费习惯, 旅游者有责任, 政府、旅游企业和全社会也有责任。举办有特色、形式多样的宣传活动, 带动景区旅游安全宣传工作, 编办安全生产刊物和宣传资料, 及时将刊物和有关安全生产宣传资料发放到有关人员手中, 将安全生产宣传教育工作深入到基层每位管理人员和旅游者, 形成人人关注安全的良好氛围。

2.2 提高景区安全服务

对有安全问题的游客行为, 管理人员要及时制止, 不要因为害怕影响游客的玩性而听之任之, 要以游客的生命安全为首要任务。对游客在游览过程中出现的安全问题, 旅游景区要提供相应的安全应急服务, 建立并完善安全应急服务机制。当安全事故发生后, 拉出警戒范围, 保护现场, 如有伤者, 先做简单的抢救措施, 并通知急救中心, 然后询问目击情况并做出书面记录, 疏散无关人员。同时, 旅游景区要配备专门设备如紧急电话专线、救护车等, 加强事故发生后的应急营救能力, 医疗人员对受害游客进行及时的医治, 尽量将事故损害降低到最小。最后, 对水库景区进行合理的空间布局, 划定禁止进入区, 允许进入区, 允许游泳区 (如图1) , 以引导游客行为, 从整体上对游客进行管理。

2.3 加强各部门合作, 提高预警

做好水库景区的安全管理工作, 需要相关部门的通力合作, 除了景区管理者之外, 政府部门、消防单位、社区部门等都应该通力合作提高景区安全的预警能力。各部门的合作能够使得景区一旦出现危险问题, 救助能够更为及时, 游客的伤亡情况也会降到最低。政府部门可以提供安全监督、消防部门与社区要担当起宣传和联防的职责。而对于景区管理者则必须要做好预警措施。预警手段具体来说有这样几个方面: (1) 设立警告牌, 并随时检查警告牌的情况, 做到及时醒目地提醒游客。 (2) 在门票、景区宣传单上进行危险标注, 做出行为规范提醒。 (3) 为景区的现场管理人员发放安全文本材料, 建立安全档案, 要求人员对安全问题高度重视、突出重点。

2.4 加强安全设备、设施建设

安全设备设施配备不到位, 等同于做无米之炊。安全没有保障, 效益也就犹如水上浮萍, 失去根基。景区领导层深刻认识到安全生产在战略发展中的积极作用, 下大力度配备、完善安全设备设施。 (1) 严格按国家法律、法规规定购置发放劳动保护用品; (2) 定期对消防设备、设施进行检查、维修, 破损、老化、不合格设备全部进行更换。 (3) 一切危险地段及严禁人员进入地段均设置显著警示牌, 并明确告知相关责任。同时对景区内导游图、指示牌、警示牌的设置也非常严谨, 位置显要, 数量足够、指示明确、表达清晰、用词准确。 (4) 严禁不合格设备投入运行, 严禁带病设施投入运行, (5) 严禁特种行业不带防护用具进行运行。通过以上措施力求将一切不安全物质因素排除殆尽, 为安全生产提供坚实的物质基础。

2.5 建立安全信息系统

水库景区安全管理模式要求景区除了有安全的规模建设之外, 更为重要的就是信息建设。为了保证游客的安全出行, 对景区的管理必须有足够的安全信息网络, 设立景区安全警报信息, 避免出现大型安全问题。例如:对门票的预售要有一定的数量限制, 如果超出量, 就意味着可能会发生踩踏事件, 所以对景区人员的数量信息掌握十分关键。而超出警戒人数时, 景区管理人员就要进行紧急调配, 保证对安全问题的控制及时有效。景区要进行多方面的联合信息控制, 要与旅行社、医院建立信息沟通关系, 保证在第一时间就能够提供救助措施。因此, 水库景区安全信息系统应该是以景区、旅行社、医院和公安部门为基础构建起来的信息相互流通的网络系统 (如图2) 。

2.6 加强安全岗位责任落实

万事行为本, 有行动才会有结果。景区狠抓安全生产责任落实工作。强化景区“一把手”安全生产负责制, 各部门负责人是安全生产第一责任人, 实行安全生产目标管理, 层层分解安全责任目标, 分级签订安全责任书, 把安全责任落实到每一个岗位和每一个人。形成自上而下的责任机制和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的工作机制, 使事故苗头能够早发现、早预防、早处置。并将责任目标细化、量化, 将员工的日常工作纪律、岗位责任落实、行为准则、服务质量等各项指标量化考评, 同职工的工资、奖金相挂钩, 设立了月、季、年优秀奖励基金及安全生产基金, 促使员工加强自我管理、自我检查、自我整改, 逐渐将制度培养成习惯, 将习惯培养成自然, 促进安全生产各项工作的有效落实, 促进一人为本的科学管理方式的形成。

2.7 加强安全应急救援预案建设

事故一旦发生, 为做到有事可防, 遇难有策, 及时高效地开展安全救援工作。景区制定了“水上安全事故应急救援预案”、“滑索安全事故应急救援预案”等一系列预案, 并坚持每年举办1至2次事故演练, 提高职工的实战能力和现场应急处置能力, 增加实战经验, 并在实践中不断完善应急预案, 确保预案的技术性、可操作性与实用性。同时建立健全以公司领导、技术人员、医务人员为主体的安全应急救援体系, 事故发生时, 能够快速联动、反应灵敏、运转协调、及时高效的展开抢险、救援工作, 以将安全事故损失降到最小。

2.8 加强监督检查

相关部门要定期对水库景区旅游管理人员进行监督和考核, 同时要组织检查队伍, 对景区各种设备, 特别是大型水上项目设备进行拉网式安全检查, 发现问题及时处理, 并对有问题的设备进行检修, 排除隐患。

3 结语

本文探讨了水库景区的安全问题, 并提出了相关的加强安全管理的措施。但水库旅游发展时间短, 且很多水库发展旅游只作为副业, 旅游收入相对小, 所以投入旅游安全管理的资金也少, 这种情况下管理者应该制定规范, 要求进入库区的游客都买旅游安全保险, 将安全责任转移。总之, 库区旅游的安全隐患还是很多的, 其保障制度体系的建设必须要考虑到库区的实际情况, 从设备购置和人员控制两方面出发, 积极地找出景区存在的安全管理隐患, 提升安全服务质量、加强对服务人员的控制, 配备安全急救设施和预警体系, 以构建积极有效的安全管理模式。

摘要:水库旅游作为一种新的旅游形态日益受到了人们的青睐, 但在水库旅游开发中也存在一系列的问题, 尤其对水库景区的安全管理更是有着诸多的不安定因素。结合库区旅游的特殊性, 分析了水库旅游景区的安全问题, 提出了加强水库景区安全管理的对策。

关键词:水库旅游,景区安全,管理模式

参考文献

[1]王苑, 鄢志武.浅析湖泊水库旅游的开发与规划安徽[J].农业科学, 2008, 36 (28) :38-40.

旅游风景区管理新模式探讨 篇8

1、多头管理, 体制不清。

目前旅游景区的宏观管理格局可以简单概括为“政出多门, 体制混乱”。旅游景区分别隶属于十多个不同的政府部门管理, 风景名胜区、自然保护区、森林公园等单位, 本身既有保护资源的职能, 又有组织生产、发展经济、解决就业和社区管理的职能。其管理权由各级、各有关行政主管部门行使。根据我国现行的行政体制, 各类风景名胜资源和文物资源仍分别归建设、林业、环保、文化、文物、宗教、海洋、地质、旅游等部门行使管理权, 并按其科学价值、历史文化价值、美学价值和地域范围等划分为国家级、省级、县级, 分别由各级相关行政主管部门管理。目前尚没有统一的行政管理部门对各种类型的旅游景区进行统筹管理, 在这种情况下, 应当通过法律的形式把各部门对旅游资源

总之, 通过对电力企业基于工作分析的员工绩效考核流程进行剖析, 对现阶段此行业在绩效考核方面存在的问题及出现问题的原因进行了分析。就对这种情况提出了绩效考核体系的设计———基于工作分析的绩效考核流程。期冀电力企业在运用以工作分析为基础的绩效考核流程可以克服企业现有的问题, 使绩效考核的激励作用充分的发挥出来, 达到“双赢”的效果。

[参考文献]

[1]夏恩君, 霍海涛, 孙兰.浅析绩效考核在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中的应用[J].北京理工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6, (5) .

的管理权限确定下来, 清晰的界定各部门的管理范围, 避免出现由于职责不明而导致的交叉管理、重复管理的现象。

2、机制落后, 观念保守。

我国旅游景区管理机制落后, 观念保守。当前绝大多数旅游景区属事业单位编制, 员工每年等着吃财政饭, 景区缺乏进行有效开发和合理利用的资金。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逐步深入, 许多景区也在积极求变, 主动进行管理体制改革, 谋求进一步的生存与发展, 但管理机制的落后和思想观念的保守使得许多景区管理体制改革的成效并不显著。

3、秩序混乱, 服务较差。

部分景区旅游秩序混乱、服务功能不全, 具有一定的安全隐患, 旅游者的权益得不到切实保证。这里的原因主要出自两个方面:一是有的景区实行承包经营甚至层层转包, 业

[2]朱红波.电力企业绩效考核的问题和对策[J].中国电力教育, 2006, (4) .

[3]贾绪计, 余嘉元.基于胜任特征的结构化面试初探[J].社会心理科学, 2006, (4) .

[4]宇长春.基层政府组织职位分析若干问题探析[J].中国人力资源开发, 2006, (2) .

[5]张华初, 黄燕.做好岗位设计提升组织效率[J].中国人力资源开发, 2004, (5) .

[6]仲理峰, 时勘.胜任特征研究的新进展[J].南开管理评论, 2003, (2) .

[7]邵祖峰.企业管理岗位工作分析定性模拟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 2006.

[责任编辑:周一鸣]主之间各行其是、缺乏统筹, 带来景区管理秩序的混乱。二是部分景区经营者急功近利, 只注重新项目的开发而忽视内部服务设施的建设。

4、资源破坏, 环境污染。

我国旅游景区资源与环境保护的问题, 表现在旅游景区破坏性建设严重, 自然景区城市化问题突出。有些素质不高的企业参与开发旅游资源, 使景区建设庸俗化, 对旅游资源的破坏很大且不易恢复。许多旅游景区出现了不同程度的资源退化, 这里有客流量大造成的原因, 但更主要是由于保护不力而造成的。另外, 景区的环境污染问题也很严重, 由于生活垃圾处理不好, 环保技术不过关, 造成景区卫生不好, 由此而引起的污染问题普遍存在。

5、条块分割, 破坏严重。

我国的风景名胜、文物、森林资源名义上属于国家所有, 但实际上中央、省、市、县、乡各级政府及其部门都能出面操作。在同一景区内, 建设、文物、林业、水利、旅游等多个部门都能插手管理。在地方、部门、单位、个人利益的驱动下, 有法不依、执法不严, 貌似建设、实为破坏, 名为保护、实为垄断的现象极为常见。在许多旅游景区, 都可以在核心景观区看到这个厅、那个局建的“培训中心”、“疗养院”等设施, 破坏景观的现象比比皆是。

6、财政困难, 举步艰难。

国家对风景文物资源保护的财政拨款十分有限, 相对于旅游景区的发展要求只是杯水车薪。管理经费和职工工资部分靠财政拨款, 部分靠自筹自支, 有的完全实行自筹自支。在此情况下, 大多数地方只能勉强维持现状和职工生计, 谈不上有效保护和积极建设。甚至出现景区内居民和职工迫于生计而毁林伐木、捕猎动物的行为, 破坏资源和环境的现象屡禁不止。

7、政企不分, 政事不分。

在许多风景名胜区及文物景区中, 由于条块分割和政企不分、政事不分, 政府机关与旧国营企业的各种弊端纷纷体现出来。在经营接待上, 基本上是等客上门, 很少主动宣传促销;在经济收支上, 财政拨款加单位创收, 有的稍有盈余, 多数入不敷出;在劳动人事制度上, 机构臃肿, 冗员众多;在分配制度上, 死工资, “大锅饭”, 平均主义盛行。这种管理体制和经营机制导致的结果, 或者造成风景文物资源的闲置与浪费, 或者带来风景旅游开发和经营中的无序、低效乃至破坏, 严重困扰着资源环境的保护和地方旅游经济的发展。

二、旅游景区的管理体制模式的变革

1、确立旅游景区所有权市场交易制度。

目前, 我国法律制度禁止自然资源的自由市场交易, 旅游资源亦不例外。现行的旅游源有偿使用制度只不过是政府出让的某种获利的可能性, 而不是所有权的交易, 是政府参下的“经营管理权的交易”, 而不是“市场买卖的交易”。但是, 从产权制度变迁的内在要来看.必须安排出旅游景区所有权交易制度, 以适应市场经济的要求。旅游景区所有权交易制度的确立, 可以明确界定旅游景区的行政管理权与所有权, 可以有效解除行政权力与资产权的捆绑, 杜绝寻租行为的发生, 确保效率与公平。旅游景区市场由两级市场构成。一级是旅游景区经营权的出让市场, 旅游景区管理部把旅游景区一定年限内的经营权出让给开发商, 管理部门收取出让费, 让旅游景区的经济值通过市场交换得以实现。二级市场是旅游景区开发权的流转市场, 取得旅游景区经营权开发商可以把开发权转让给其他开发商。产权的可转让性, 使资源能够根据市场需求的变在全社会自由流动, 从而提高资源的配置效率。

2、明晰产权关系, 合理安排责权利关系。

明晰的产权关系、责权利的公平合理是产权制度安排的一项重要内容。我国旅游景区产权关系需要从两个层次上进行界定。一是目前作为旅游景区所有权代表的景区管理机构企业层面。在这个层面上, 要明确双方的权责利关系, 做到有据可依, 有量可度。二是政府层面。从长远角度看, 旅游景区的经营权与所有权分离、开发权与保护权分离是必然趋势。政府各职能门应当只行使对旅游资源开发利用的总体规划的宏观调控管理职能, 旅游资源的所有权和护权管理可以交由国有资产管理部门代表国家行使。

3、健全旅游景区管理机构, 理顺旅游景区管理体制。

目前, 我国现有的旅游景区管理体制主要表现为部门分割, 条块分割。因此, 必须改我国旅游景区管理体制, 分离旅游资源的所有权与经营权, 实行有效的管理, 以适应场旅游业的发展要求。成立一个专门机构加强对旅游景区开发利用的统一管理、统筹安排, 发挥旅游业体规划的指导作用, 改变我国目前旅游景区管理主体割据、条块分割的现状, 充分发挥旅景区的整体效用。

4、健全法律保障体系。

我国现阶段有关产权制度的法律保障体系尚不完备, 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我国现有的有关资源交易的法律条款, 由于受计划经济体制的影响, 不能适应市场经济的要求, 如《民法通则》就明文规定禁止自然资源交易, 旅游资源不例外。二是我国行政规范对产权制度的干预过多, 行政规范代替了部分法律效力。必须积极构建旅游景区产权制度的法律支撑体系:一是要修正现有法条款中禁止资源所有权交易的条款。自然资源所有权的交易是市场配置资源的根本要求, 国家《土地管理法》和《矿产资源法》的相继修订便是这一内在要求的反映。二是加快制定《旅游资源法》, 使旅游资源的交易和开发利用做到有法可依。三是规范政府行为, 减少政府的行政干预。

三、构建风景旅游区管理新模式

1、整体租赁经营模式。

这一模式的特点是, 旅游景区实行企业型管理, 其经营主体是民营企业或民营资本占绝对主导的股份制企业。在这一模式中, 景区的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 开发权与保护权统一。景区的所有权代表是当地政府, 民营企业以整体租赁的形式获得景区30年至50年的独家经营权:景区经营企业在其租赁经营期内, 既负责景区资源的开发, 又对景区资源与环境的保护负有当然责任。国内采取这种管理模式的景区有四川碧峰峡、海螺沟景区, 重庆芙蓉洞、金刀峡景区和广西阳朔世外桃源景区等。

2、非上市股份制企业经营模式。

这一模式的特点是, 旅游景区实行企业型管理, 其经营主体是未上市的股份制企业。它可以是国有股份制企业, 也可以是国有与非国有参与的混合股份制企业。在这一模式中, 景区的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 但资源开发权与保护权统一。景区的所有权代表是作为政府派出机构的景区管理委员会等, 景区经营由政府委托给股份制企业;景区经营企业既负责景区资源的开发, 又负责景区资源的保护。国内采取这种模式的景区有浙江绍兴柯岩景区、桐庐瑶琳仙境景区, 山东青岛琅娜台景区、曲阜“三孔”景区等。

3、上市股份制企业经营模式。

这一模式的特点是, 旅游景区实行企业型管理, 其经营主体是股份制上市公司。在这一模式中, 景区的所有权与经营权、资源开发权与保护权完全分离。地方政府设立景区管理委员会, 作为政府的派出机构, 负责景区统一管理。景区的所有权代表是景区管理委员会, 经营权通过缴纳景区专营权费由景区管理委员会直接委托给上市公司长期垄断;景区管理委员会负责旅游保护, 上市公司负责旅游资源开发利用。国内采取这种模式的景区有安徽黄山景区和四川峨眉山景区等。

4、隶属国有企业集团的整合开发经营模式。

这一模式的特点是, 旅游景区实行企业型管理, 其经营主体是国有全资企业, 但隶属于当地政府的国有公司。这些景区均由国有的旅游景区公司负责经营。在这一模式中, 景区的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 但资源开发权与保护权统一。景区的所有权代表是政府, 旅游经营由国有全资的景区经营企业掌管;景区经营企业既负责景区资源的开发, 又负责景区资源的保护。这一模式的优势是能够按照旅游市场的需求, 全面整合各旅游景区的资源, 通过整合开发, 全面促进当地旅游景区的发展。国内采取这种模式的景区有陕西华清池景区、华山景区, 海南天涯海角景区和广西桂林七星公园景区等。

总之, 风景区管理模式创新应严格按照景区规划的内容进行开发;从实际出发进行分类指导;要在有效保护和合理利用有机结合的原则下, 按照各类区的性质, 区别不同情况确定不同的开发经营模式, 防止一刀切;建立一套健全的管理秩序;建立强有力的监督约束机制。同时, 构建旅游区管理模式新模式, 必须实现旅游景区所有权与经营权相分离的。这是我国旅游资源实现有效保护和合理利用的有机结合、相互促进的必然趋势, 也是旅游产业加速发展的突破口。但是, 在看到所有权和经营权分离的强大生命力的同时, 也要注意防范可能出现的问题。在实施有权和经营权分离的过程中, 一定要建立并强化国家所有权制度和各级政府对企业经营权监管机制。

参考文献

[1]Bob McKercher, Hilary Du Cros.Cultural Tourism:The Partnership Between Tourism and Cultural Heritage Management[M].Routledge, 2002.

[2]蒋莎.旅游管理体制的国际比较及启示[J].鄂州大学学报, 2007, (2) .

[3]全锐, 张宏程.浅析西部旅游业在新时期面临的机遇和挑战[J].商业研究, 2004, (13) .

[4]郑亚民.关于重庆旅游产业发展政策的思考[J].重庆工商大学学报, 2003, (05) .

[5]贾生华, 邬爱其.制度变迁与中国旅游产业的成长阶段和发展对策[J].旅游学刊, 2002, (4) .

[6]王兴斌.中国自然文化遗产管理模式的改革[J].旅游学刊, 2002, (5) .

[7]郝索.外国旅游管理体制比较研究及对我国旅游业改制的启示[J].人文杂志, 2001, (3) .

旅游景区超载现象的管理对策 篇9

一、引起景区超载现象的原因

1.政府方面的原因

早在2007 年我们国家就已经通过了《带薪年休假条例》, 该《条例》本是缓解法定假日扎堆出游的可行办法, 但在实际落实中, 由于各单位不重视等种种原因导致带薪休假落实制度落实的不好, 且《条例》本身尚未制定责任追究方面的条款, 缺乏强制性等, 让落实“带薪休假”困难重重, 导致上班族还只能选择在法定假日集中出游, 这就造成了假日里景区人满为患的景象。

2.游客自身原因

引起景区超载现象的另一个主要原因是游客自身。目前, 我们国家大多数游客还停留在到景区门口“一手交钱一手拿票”的习惯, 由此而带来的景区无法预料的超载现象也不在少数。此外, 有些游客明知景区游人已满, 但都希望“不虚此行”, 因此想法设法挤进景区, 这不仅会使景区的旅游资源和景区设备超负荷, 更无法保证旅游者自身的旅游质量。

3.景区方面的原因

在景区方面, 多数景区还存在短视的思维, 他们只怕游客不来, 哪管游客不适, 哪会考虑资源受损, 对国家及相关部门的规定因其没有强制措施就不执行或躲避执行, 由此造成的景区主动超载、拥堵等现象屡禁不止。此外, 多数景区缺乏有效的预警机制, 未能有效的疏导和指挥, 这不仅使景区秩序混乱, 甚至还会导致游客之间产生不必要的矛盾和纠纷, 严重影响旅游景区的形象和游客自身的旅游感受。

二、解决景区超载现象的对策

1.政府应监督落实带薪假期, 增加私人假期

政府应充分发挥主导作用, 监督各企事业单位落实带薪休假制度, 采取必要的强制措施加强监管, 保证带薪假期的顺利落实, 缓解上班族集中出游的现象。此外, 政府应加大教育和宣传力度, 使得企事业单位意识到落实带薪假期是对每位工作人的必要的尊重, 也是让大家恢复体力和精力的最佳手段, 鼓励各单位积极落实带薪休假, 并形成制度的执行不完全依赖于强制措施, 而需要公众自觉遵守的好风气。最后, 如果我们能够向西方国家一样拥有旅游假、儿童亲子假等私人假期, 并且增设护士假和教师假等私人假期, 那么错峰出游将不再是一种奢望。因此, 我们希望政府能够监督落实带薪假期, 增加私人假期, 加强对景区的监管, 做好政策方面的制定与落实工作, 解决游客因出游时间集中而引起的景区超载现象。

2.游客应养成出游前预约的好习惯

从游客方面来看, 一定要让游客养成出游前预约的好习惯。目前, 主动预约的客人并不多, 多数游客仍然怀着侥幸的心理盲目前往景区。因此, 如何有效引导游客进行预约将是解决因游客自身原因而引起超载现象的关键所在。在这里要将游客分成两种类型, 一类是打算出游的游客, 一类是已经在途中的当日游游客。对于打算出游的游客应倡导预约优惠等政策引导游客在途牛网、携程网等网站上进行景区门票预订。而对于当日游游客, 则可以通过百度地图热力图来了解景区的拥挤情况。景区热力图是百度根据多年来对全国热点景区及商业圈的统计推出的大数据可视化产品, 它用不同颜色的区块叠加在地图上, 实时的描述景区的游人分布、密度及变化趋势, 其中绿色表示游人稀少, 橙色表示游人密集, 红色表示游人拥挤, 游客据此确定当日游的行程顺序将有效的错开客流高峰。如果每位游客都能养成出游前预约的好习惯, 将会解决因游客自身原因而引起的景区超载现象。

3.景区应做好“分洪”“泄流”工作

从景区管理方面, 借鉴国内外成功经验, 景区可以采取诸多措施来解决景区的超载现象。首先, 从思想上, 景区的管理部门应树立牢固的可持续发展意识, 不能因利益驱使就不限制游客人数, 而应多方配合测算出景区科学的容量, 并严格按照景区规定的容量限制游人数量, 避免景区主动超载再次发生。其次, 景区可以通过微信公众平台、城市旅游公共信息服务系统、高速公路入口、景区入口等途径及时向游客公布景区最新咨询, 使游客“心中有数”, 合理预约或理性前往景区。此外, 对于博物馆等景区可以采取限制游客在展厅的停留时间, 以缓解高峰时期的游客流量;对于主题公园等游客参与性较强的景区可以采取提前开园或延长开放时间来缓解客流高峰;对于千岛湖等交通工具受限的景区可在黄金周开设备用通道, 增加船只数量, 以解决因景区内交通工具受限而引起的游人拥挤现象;对于资金和规模等条件允许的景区, 可以考虑增加景区内的设施设备和扩大规模, 以适应越来越多的游人需求;而对于景区的关键游览点和游览线上, 在高峰时期要增加人力疏导, 以保障景区的游览秩序, 防止因缺乏有效疏导而引起的游客拥堵、滞留、踩踏等事件的发生。总之, 景区要想方设法做好“分洪”与“泄流”工作。

旅游景区超载现象一直是备受关注的热点问题, 只有解决好景区的超载现象, 才能达到政府管理好、景区有钱赚、游客体验高等三方共赢的局面, 也只有政府、景区和游客三方面共同努力, 才能够从实质上解决景区的超载现象。

参考文献

[1]杨青.景区最大承载量核定导则[EB/O L].http://tour.rednet.cn/c/2015/01/05/3567389.htm.2015-01-05.

[2]景区“超载”谁为游客出行松绑[EB/O L].http://www.cq.xinhuanet.com/2012-10/08/c_113292220.htm.2012-10-08.

景区管理 篇10

【关键词】 旅游景区;导游服务;路径选择

一、旅游景区导游服务管理现存问题解析

1.导游员自身职业道德尚需提高,服务技能不过硬。导游员进入旅游景区工作,首先对自我的定位不准确,仅仅将这份工作作为眼下谋生的手段,缺乏职业认同感,后果便是对工作的态度不够认真和踏实,缺乏工作热情,不注意对旅游者服务的技能,讲解言之无物。旅游者在游览过程中,提到的各项要求,景区导游不能及时满足和答复,景区导游自己“走马观花”,带领旅游者“走马观花”,没有挖掘景区的文化内涵和精神内涵的热情,不能将景区的没更多地传达给旅游者,往往给旅游者造成白来一次的失败感受。

2.旅游景区选拔和培训导游员的标准偏低。旅游景区在对导游员进行招聘的过程当中,对于导游员的外在条件和学历层次没有相应的制度约束,在选拔的过程中,也没有严格的把关。造成许多旅游景区的导游员素质层次不齐。在对导游人员的培训过程中,忽略职业道德和职业理想的培训和熏陶,只是对一些浅层次上的服务技能进行培训,不是从根本上改变导游员的素质和技能。对于在工作中可能出现的问题预警也缺乏指导。

3.旅游景区激励机制不健全,缺乏对优秀导游员有效激励。旅游景区导游员的收入状况因人而异,工龄长,资格老的导游员一般可以享受到固定工资和相应保险,新进导游员享受不到老员工的待遇,而且旅游景区导游员极少有“灰色收入”,像旅行社导游员那样。旅游景区对于导游员的激励作用显得尤为重要,实际上,在许多旅游景区,优秀导游人员的才能得不到充分的认可和表彰。景区没有成文、规范的激励机制来鼓励员工的工作业绩,造成导游员在失去了对旅游景区的信心之后,选择离职,很多旅游景区的工作人员总是处于流动状态。

4.旅游景区对电子信息技术运用和管理能力有限。电子信息技术在旅游景区中的运用可以从一定程度上解脱人力资源,并且能够使旅游者多方位、立体地了解景区信息。旅游景区中可以运用电子导游图、电子指示牌、智能导游机等手段,对旅游者进行导游服务。旅游景区引进了先进的设备和技术,忽略了派遣专职人员进行维护,造成很多景区的电子信息产品没有更好地发挥到应有的作用,反而造成在景区当中成为破景,影响到旅游者的使用和景区整体的美观。

二、旅游景区导游服务管理提升路径选择

1.加强对导游选拔和培训环节的管理。旅游景区制定导游选拔规范和严格的培训计划。对于导游员的学历有更高的要求,为保证员工能够得到相应的报酬,在规定学历层次的同时,也要相应提高被录取员工的待遇。从细节着手,利用招聘环节,最大限度地发现人才和发掘员工潜力。对导游员进行入职培训时,首先将景区经营的理念和企业文化先传达给导游员,让导游员的个人信念同景区的经营目标结合起来,使导游员能够对自己有正确定位;其次培训技能前,对导游员进行职业道德的引导,使导游员能够理解自己岗位的重要性,理解对旅游者服务应该达到的标准;再次对服务技能的详细传授和训练,保证在实际的工作中,导游员能够圆满完成接待任务。

2.旅游景区建立健全激励机制。旅游景区应该在管理过程当中,引入先进的激励机制。对业绩突出,工作态度良好的员工进行适时的表扬和奖励,以提高员工的忠诚度和满意度。投入更大的热情到工作当中,对旅游者进行全心全意的服务。

3.旅游景区加强对电子信息设备的维护。旅游景区应该加大对信息技术的应用和投入。在景区中设置电脑触摸屏和影视设备,介绍景区资源、游览线路、游览活动、天气预报;提供网上虚拟景区游览系统;公示导游员的相关信息,以方便旅游者的查询。提供自助语音导游器服务,使用外语语种能满足游客需求。另外,派遣专职、专业人员定期对设备进行维护和检修,以保证设备的正常使用,能够最大程度地满足旅游者的需要。

4.景区导游提高自身的文化素质。导游加强自身的知识储备。在掌握所在景区的相关历史、文化知识的基础上,多了解当地的风土人情,以便可以更好地为旅游者进行讲解。善于在导游服务的过程当中,运用生动的语言和巧妙地修辞,并不断加入新鲜元素,使原本单一的内容丰富起来,充分吸引旅游者的注意力,以保证旅游者更长时间的停留,更多地了解景区,对景区留下美好的印象。导游员在充实自己的知识结构的同时,也要多掌握外语,以便为外国游客服务,掌握特殊语言,可以为特殊群体服务。

参考文献

[1]吴丹.导游服务质量存在问题及解决方法初探[J].商业经济.2006(3)

[2]冯耕耘.自我效能理论对提升导游员服务质量的启示[J].职业圈.2007(18)

沈阳市运河景区建设与管理 篇11

1 沈阳运河的现状

沈阳运河包括南运河、新开河、卫工明渠, 是沈阳市一条环城水系, 全长100多km。截止2013年, 沈阳百里运河水系进行为期3年的综合改造。通过实施河道清淤、护坡改造、精品游园、健身步道建设、节点景观提升等30多项改造工程, 将百里运河打造成一条水清树绿的生态景观河。通过营建生态护岸, 完善服务休闲设施;重点实施精品游园建设, 调整绿化配置, 栽植新优树种, 增加地被植物, 丰富林下景观等, 形成设施完好、景点突出、风格各异的运河生态廊道。

2 运河景区建设措施

2.1 科学配置植物, 丰富园林文化景观

一是通过新颖的艺术设计, 科学的栽植方法, 对桥头路口、重要节点进行植物配置, 利用蓿根花卉、野花组合和莳令花卉及大型立体花坛, 栽摆色泽艳丽的花卉组合, 呈现出具有独特艺术效果的景观文化。二是根据北方园林的特点, 通过更新补植乡土树种、彩叶树种及具有观赏性的落叶乔木和常绿树种, 配合具有艺术造型的模纹组合, 展现出高低不同、错落有致、布局新颖、整体美观的运河景区园林文化景观。三是根据运河沿线各条街路的植物配置特点, 科学合理地对运河景区及沿线街路的树木进行移植补植, 保证树木生长空间充足、生长茂盛, 进一步提升运河景区整体景观效果。例如东滨河路以馒头柳为主, 小河沿路以银中杨为主, 西滨河路以白蜡为主, 将逐步进行移植补植, 达到一街一树的效果, 进一步提升运河园林景观效果。四是在园路与绿地接汇处栽植绿篱、蓿根花卉、彩叶树种, 进一步提升整体绿地景观效果。

2.2 科学修剪园林植物, 突显园林文化景观

利用疏枝、短截、回缩等多种方法相结合的方式, 对运河沿线园林植物进行科学修剪。一是对灌木主要以去枯死枝、病虫枝、压缩高度整形修剪为主, 保证其生长茂盛;二是对独枝树木主要以缓修剪, 待萌芽生长后再进行科学修剪, 使其形态自然美观;三是对乔木主要以去蘖、去萌生枝、整形修剪、防倒伏为主;四是对名贵树种采取减缓修剪、少量修剪方法, 保证树木长势旺盛, 形态自然美观, 突显运河景区园林文化景观效果;五是科学合理地对运河景区及沿线街路的树木进行移植补植, 保证树木生长空间充足、生长茂盛, 进一步提升运河景区园林绿化整体景观效果。

2.3 科学规划布局, 突显特色景观游园

结合游园自身特点与现有基础条件, 进一步充实和完善园林景观文化, 建设风格迥异的特色游园。如利用南运河怡静园树木品种丰富的优势, 将其打造为植物科普示范园。在卫工河玫瑰园内栽植黄刺玫、红刺玫等蔷薇科植物, 将其打造成主题树木园。逐步在运河景区内打造石景园、叠水园等特色游园, 使每个游园有独特主题基调, 达到“一点一景、异园异境”的景观效果。

2.4 完善游园设施, 提升文化品位

一是根据游园设计风格和园林植物布局, 增加具有特色的园林小品。二是在园区入口设置游园浏览分区图和建园介绍, 在园内设置导游标牌, 功能场所设置提示标牌, 树木挂置树牌, 方便游人游览园区。同时, 园区设置的导向牌、导游牌、警示牌、垃圾箱等尽量使用木质环保材料, 形状与公园风格、绿色生态相一致, 打造人与自然的和谐美, 突出园区的绿色美。

2.5 积极开展文化活动, 积淀运河景区文化内涵

积极开展游园文化活动, 不断丰富运河景区娱乐活动, 进一步满足不同年龄结构市民和百姓的文化需求, 不断加强运河景区文化的吸引力, 积淀运河景区文化内涵。

3 运河景区管理建议

3.1 强化卫生管理, 保证游园秩序

一是对沿线游园卫生实行全天候巡视保洁, 以班组为单位划分责任段, 做到明确责任、明确范围、明确标准, 领导跟班, 加强巡视监管, 确保运河沿线卫生环境无死角。二是强化游园秩序管理, 进一步强化巡视管理工作, 实行全员上岗、动态管理, 确保运河沿线无倾倒垃圾、残雪、建筑垃圾和游园绿地停放车辆现象发生, 保证运河景区游园秩序井然。

3.2 强化水系水质水位监测, 进一步提升水面景观效果

一是加强水面巡视管理, 加大机械化打捞作业, 保证运河水面无垃圾漂浮物, 确保运河水面景观效果。二是积极与沈阳大学等科研院校及相关科研单位、科研部门探讨水质净化, 水草生物防治工作。三是与相关单位进行沟通, 避免或减少污水入河。四是与水利部门协调, 加大运河水系流量, 抬高运河水系水位。五是做好水位监测工作, 在重点桥头设置水位标线, 便于及时掌握、了解、调控水位, 同时提醒警示游人。

3.3 推广科学作业方式, 应用生态环保技术

为缓解管护面积大, 管理人员不足的困难, 在现有快速保洁车、船型喷灌泵、水草打捞船、树枝粉碎机和树叶粉碎机等机械设备的基础上, 继续加大机械设备投入, 进一步推广机械化作业方式, 降低一线职工劳动强度, 提高工作效率, 加速由费时、费力、低效的人工作业方式转向高效、节能、环保的机械化作业方式。

进一步推广生态环保应用技术, 采用树枝粉碎机和树叶粉碎机对修剪后树木进行统一收集, 集中粉碎, 形成基质, 对运河景区土壤进行改良, 促进园林植物生长, 或在密林和光照少的区域覆盖裸露地面, 以高效、环保、生态的方式稳步提升运河景区整体景观效果。

3.4 完善管理制度, 加强管理措施

一是根据发展规律属性, 本着指导性、实用性、规范性、时效性的原则, 进一步建立和完善运河管理养护等各项管理机制, 真正使各项工作做到有章可循, 有据可依, 从而使管理工作从根本上达到科学管理规范化, 严格管理正规化, 社会管理法制化, 制度管理长效化。二是强化运河养护管理科学考评机制, 本着管理、服务、指导、检查、监督、考核的工作职能, 进一步明确考核内容、考核范围、考核标准, 采取定期考核与不定期抽查相结合的方式, 对基层各单位进行监督考核, 对好的经验、好的做法及时进行推广和交流, 从而进一步提升运河生态文化景观环境和科学管理水平。

3.5 加强教育培训, 提高业务素质

上一篇:嵌入式计算机论文下一篇:初中化学中的教学互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