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区生态旅游管理(通用12篇)
景区生态旅游管理 篇1
一、景区托管的概念
企业托管的概念起源于德国, 具体是指以契约形式, 在产权暂时不变的条件下, 在一定时期内将企业的经营权委托给另一法人或自然人经营。而景区托管在国内上尚处于起步时期, 并没有明确的定义, 根据现有案例和旅游景区的自身特点, 笔者认为:景区托管是指旅游景区所有者将景区的部分或全部经营管理权, 通过契约形式委托给其他法人经营, 这些受托方要有较强经营管理能力并能够承担相应景区经营风险。
二、景区托管的形式
景区托管依据托管内容的范围大小可分为全面托管和部分托管;根据托管合同的长短又可分为长期托管和短期托管。以上四种托管形式各有特点和所适用的范围, 若选择得当, 将会使托管在景区管理实践中发挥出良好的作用。
(一) 按托管内容的范围划分
第一, 全面托管。全面托管是指旅游景区的所有者将全部的经营管理权限委托给受托方, 而所有者以合作的角色参与管理并主要起协助和监督作用。这种托管形式适用于:总体处于不佳处境, 如经营不景气、管理较混乱、盈利能力较差, 但发展前景较好的景区;此外, 全面托管还适用于新开发的景区, 由于新景区的各项工作都是从零开始, 全面托管有利于其快速步入发展的正轨。
浮梁古城就是通过全面托管而获得成功的例子。浮梁古城始建于唐朝, 距离景德镇市区仅8km, 内有全国唯一的五品古县衙和堪称世界一绝的历史文化长廊等景点, 当地政府从1995年着手于此景区的开发管理, 但效果不佳, 长期处于经营亏损状态, 2002年门票收入不到10万元, 而这已经几乎是全部的旅游收入。基于此种境地, 浮梁县政府选择旅游景区全面托管的方法挽救该景区, 从2003年1月起, 某旅游投资管理有限公司进驻浮梁古城, 全面负责景区的经营管理工作。尽管有“非典”的影响, 门票收入仍然超过了60万元, 经营利润近30万元, 并评选为国家4A级旅游景区;2004年经营收入近200万元, 同时由于游客量的快速提升, 景区项目招商工作也取得了巨大的成效。
第二, 部分托管。部分托管是指将景区中某几个环节或部分经营项目委托给其他单位经营, 如人力资源管理、市场推广、开发改良景区内部分项目等。景区部分托管与景区业务外包的定义十分相似, 他们在本质上都是在非核心部分寻求专业帮助, 关于二者的区别国内外学者专家均未给出较为清晰的解释, 而在具体应用中也是将它们混为一谈。理论上虽然没有明确的界定, 但在实际应用中我们无法忽略它的存在, 对于一些整体经营状况良好, 但某些环节或项目存在问题的景区就可通过部分托管来改善经营效果。
(二) 按托管时间的长短划分
第一, 短期托管。短期托管是指合作时间不超过一年的景区托管, 除了开展日常的工作外, 通常还要为受托方培训各类人才, 目的是在与受托方合作终止后, 景区可更好地独立经营。短期托管适用于:景区的发展已有一定的基础并希望在未来的一段时间内提升自身层次的景区;同时新景区在挑选管理公司时, 也可以将一年的期限作为初步试验期, 检验受托方各项能力。
第二, 长期托管。与短期托管相对应的就是长期托管, 这是指合作时间超过一年的托管, 适用于存在问题较多, 且托管双方合作默契的情况。但长期托管因为营运管理周期长, 不可确定因素过多, 致使托管工作承受较大风险。
2001年1月, 曲阜市人民政府与深圳华侨城集团签约, 由后者对三孔景区开展长期的全面托管, 但是双方却没有将这一令人瞩目的托管项目运营成功, 由于“水洗三孔”事件的发生和各项权利的纷争, 导致该项目于2001年5月份流产, 突发事件的产生, 让所有的前期准备化为泡影。
(三) 小结
现在国内景区最常用的托管形式是短期全面托管。将景区的经营权管理权全面地委托给一家公司, 这样有利于受托方全方位地开展工作, 有利于成本的节约和景区综合实力的提高;相反, 如果同时与多家受托方合作可能会引起矛盾甚至内耗。此外, 在时间的选择上最好以一年为期限, 若短于一年通常无法完成托管任务, 不易于显现托管工作的效果, 同时一年的时间也是检验委托公司工作能力的最佳时间, 如果效果较佳双方可以续约继续合作, 反之终止合同。
周村古商城2004年开始对外开放, 起初由政府成立的全资国有公司负责景区的运营管理。但由于体制、人才等多种原因, 景区经营一直没有起色。针对这一问题, 周村区政府与某旅游投资管理有限公司于2006年12月签订托管合同, 由该公司全面接管景区的经营管理工作。从2007年初, 受托方全面介入营销、品牌、人资、财务等各方工作, 当年就晋级4A级旅游景区, 此后的几年景区收入连年增长 (见图1) 。
三、景区托管存在的问题
(一) 关于景区托管主体的选择
很多景区在选择受托方时, 将选择范围局限在景区托管公司, 而现在国内的正规景区托管公司并不多, 且绝大多数在北京市, 这就使委托方在选择合作伙伴时倍感局限, 同时使一些具备旅游景区托管能力的法人无法施展才能。实际上, 根据景区托管的本质要求, 只要具备相应的物力、财力和风险承担能力, 拥有从事几项或全部景区管理工作的专门人才就可作为受托方。因此, 除托管公司外, 有实力的旅游规划公司、旅游咨询公司, 甚至是相关行业, 如酒店、旅行社均应列在受托方的范围之内。
(二) 关于景区托管客体的选择
景区托管的目的之一是使被托管景区摆脱传统的经营机制, 增强景区的活力和市场竞争力。所以并不只有经营效益低下、亏损严重的景区才有必要进行托管。运营较好的景区也可利用托管来进一步提高景区效益、培养高素质人才、培育自己的品牌。
(三) 关于景区托管方式的选择
提到托管, 最先想到的就是全部托管, 这就使许多景区的所有者因为不想放弃全部管理权而放弃了旅游景区托管这一管理方式, 这不仅僵化了景区托管的形式, 使景区托管陷于流产, 还会导致一些运营良好的景区因认识的不足选择了全部托管, 而造成人力、物力、时间的浪费。
(四) 景区托管的法律问题
景区托管以托管协议为据, 无疑应遵照《合同法》的规定, 但是《合同法》的原则规定并不能完全满足托管的实践做法。至于景区托管的具体规范, 国内尚未制定相应的政策法规, 所以各级政府应针对景区托管的特征以及景区景点的特性, 制定专属的法规及政策。
四、景区托管问题解决措施
(一) 规范选择景区托管的主体和客体
关于委托方的规范选择具体是指要根据景区的实际情况做出正确分析, 要充分认识到委托方的优劣势已及面对的机会、危机和宏观环境, 只有将内外部条件进行充分且准确的分析, 才能在下一步的托管工作中做出正确的决策。
对于受托方的选择就要更加的谨慎, 通常我们要考虑受托方的以下条件:风险承担能力、营销渠道资源、人才队伍以及派出团队质量的情况。只有当受托方同时具备这些的条件时, 景区才可以选择其来进行托管工作。此外, 在受托方的选择上还存在一种误区, 就是片面的追求名气, 这势必会导致成本的增加。
(二) 合理选择托管形式
经过科学的分析后, 我们要根据景区的具体情况来选择合适的托管方式, 托管双方要跳出思维定势, 不同的景区、不同的时间、不同的环境、不同的市场都要求选择不同的管理方式, 因此要求在托管工作开展前期要投入大量的调研工作, 并对景区开展动态监管, 灵活地制定、变通方案。
(三) 强调国有资产的管理权或者保护权
从实际操作的角度来看, 旅游景区托管与工业企业的托管并不一样。在对旅游景区的托管工作中会牵扯到多方利益, 由于景区大多是事业单位管理体制, 分别属于林业、文物、建设、园林、水利等多个部门管理, 在执行过程中要顾及到各方权利。在管理过程中, 文物等国有资产的管理权、保护权以及自然风景的保护权往往被忽略或者虚化了, 而这势必会使景区面临灭顶之灾, 这是任何经营方法和管理手段都无法弥补的。所以在景区的托管中, 不可片面追求经济效益, 要将景区的可持续发展放在第一位, 而对于这部分权利的保护只有通过法律形式进行约束才可能起到相应的效果。
(四) 建立完善景区托管合同
首先, 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通过合理设计托管契约, 明确受托方的责权利, 给予受托方最佳的行为激励, 促进其更好的完成托管工作;同时明确委托方的主要权利和义务, 迫使其承担起监督者的责任。
其次, 降低景区托管经营风险。将景区的管理权和经营权托管给其他法人, 势必存在着一定的风险, 为了更好的保护委托方的权益, 可建立风险抵御机制, 如效仿旅游饭店等企业的管理模式, 收取受托方一定的保证金, 并在合同中明确规定相关部分, 以此来制约和规范受托方的行为让其更好地为景区服务。
再次, 有效约束受托方的各项行为。委托景区经营权的委托方有权要求受托方定期公布景区经营状况, 年终请专业机构进行财务核算, 以确保景区财务状况的真实性和景区国有资产、文物、自然风景的保值增值。对经营达不到规定目标及有弄虚作假和违法乱纪行为的, 应按法定程序终止托管契约。
(五) 制定和完善景区托管法律法规
景区托管执行的全过程都应受到相应法律法规的约束, 但是其在我国尚处于起步阶段, 并没有积累足够的经验。因此, 景区托管除需要进一步探索、总结经验教训外, 还要逐步建立和完善法律法, 做到有法可依, 保护好托管双方及相关者的权利;同时用法律法规来规范景区托管行为, 堵塞各种漏洞, 避免文物、遗产等在托管的招牌下被蚕食, 保障景区托管的顺利进行。
参考文献
[1]、罗丽英.关于国有企业托管的几点思考[J].湖湘论坛, 1997 (3) .
[2]、傅明.国有企业托管及法律规制[J].上海国资, 2005 (5) .
[3]、叶祥松.国有企业托管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商学论坛, 1998 (1) .
景区生态旅游管理 篇2
1、风景名胜区:凡具有观赏、文化或科学价值,自然景物、人文景物比较集中,环境优美,具有一定规模和范围,可供人们游览,休息或进行科学、文化活动的地区。
2、旅游区:经县级以上行政管理部门批准城里,有统一管理机构,范围明确,具有参观、游览、度假、康乐、求知等功能,并提供相应旅游服务设施的独立单位。包括旅游景区、景点、主题公园、度假区、保护区等等
3、旅游区一般来说都与行政区划相一致,以便对旅游区的总体开发有统一规划。
4、我们将旅游景区分为2个大类,自然景观类和人文景观类、5、旅游景区评定范围:凡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正式开业从事旅游经营业务一年以上的旅游景区,均可参加质量等级评定6、5A旅游景区从4A级旅游景区中产生,被公告为4A级旅游景区一年以上的方可申报5A级旅游景区。
7、景区管理:各级旅游景区质量等级评定机构对所评旅游景区要进行监督检查和复核,全面复核至少每三年进行一次。
8、设计不同旅游路线:设计多条不同的旅游路线,避免拥挤。
9、多列多人型优点:接待速度较快,视觉进入感缓和,适用于游客流量较大场合。
10、主题或综合队列优点:视觉及时间改善,有信息展示,排队硬件舒适。
11、游客投诉心理分析:1,求尊重的心里
2、求补偿的心里
3、求平衡的心里
12、游客投诉受理方法:
1、把握正确的处理原则(真心诚意解决问题、不可与客人争辩、维护景区利益不受损害)
2、受理投诉的六步骤(让游客发泄、充分道歉、收集信息、给出一个解决的方法)
13、补偿性服务的形式:
1、打折
2、送赠品,包括礼物、商品或服务
3、个人交往
14、景区解说服务的作用:
1、加深游客的游览感受
2、引导游客的游览行为
3、提高景区的综合收益
15、信息标志:可以分为引导标志和宣传资料。引导标志分为介绍、警示、引导、公共信息、说明。图标,符号一般采用通用规范的方法制作,景区不能自创。
16、导游讲解技能虚实结合法:虚实必须有机结合,但是以虚为辅,以实为主。虚为实服务,以虚烘托情节,以虚加深实的存在,努力将无情的景物变为有情的导游讲解。
17、导游人员在选择虚的内容时要注意“精”“活”。
18、旅游商品的特点:
1、实用性
2、艺术性
3、纪念性
19、游客购物动机:可分感性动机和理性动机
20、游客购物心里:求实、求名、求美、求新、求廉、求趣、求知、求尊重。
21、客房服务的基本要求:
1、整洁
2、安静
3、安全
4、亲切
22、旅游设施的分类:
1、旅游设施
2、娱乐活动设施
3、游览服务设施
23、交通运输工具:大型客车10年或30W公里、中型客车8-10年或30W公里
24、建立健全安全标志系统:
1、禁止标志
2、警告标志
3、指令标志
4、提示标志
25、面积容量:是指单位时间内每位游客活动所必须的最小面积。计算方法:V=M/mV单位时间内旅游景区的接待能力、M旅游景区可游活动面积、m每位游人所需活动面积
26、卡口容量:卡扣容量又叫瓶颈容量,是旅游景区内因交通、景观、游乐等音速构成游客必须的活动“热点”。园林、岩洞每天的接待能力:V=T/t·nV每天能接待的游客总数、T每天开放时间、t前后两批游客进入的间隔时间、n每批游客的人数
27、江河游览旅程接待游客能力:V=L/J·S·nV江河游览旅程能接待的游客量、L江河整个水面流程、J前后下水的两条游船之间间隔的距离、S每条游船载客的数量、n每批可以同时开放的船数。
28、旅游垃圾的处理:国内外城市垃圾处理的主要方法有卫生填埋法,堆肥法和焚烧法。卫生填埋法最竞技、实用。
29、绿色环球21:绿色环球标志,已经成为国际公认的旅游行业唯一的环境质量可持续管理的认证标牌。
30、客源市场细分:地理特征细分,将市场分为一级、二级、三级市场。这样一级市场往往被确定为某地区的区内市场,二级市场被确定为区外,省内市场,三级市场被确定为省外市场。
31、目标市场定位:
1、无差别市场
2、广泛市场
3、选择市场:将客源市场划分为若干细分市场,供方只选择其中一部分细分市场作为自己的营销目标。
4、单一市场
32、景区产品的销售渠道:按销售方式给旅游者的方式分为直接销售和间接销售渠道。
33、景区资源糟破坏的原因:分为自然因素和人文因素。
关于旅游景区游客管理探讨 篇3
关键词:旅游景区;游客管理;要素探讨;策略
引言
随着我国旅游业的不断发展与繁荣,各旅游景区开始将发展重心由开发建设转移到了景区日常管理工作中来,并将游客管理作为重要的组成部分。良好的游客管理对景区管理具有重要的影响,他能够有效提升景区旅游体验质量,是塑造高品质旅游景区的一条重要的途径,为此必须加强游客管理建设,不断促进我国旅游业的繁荣发展。
1.旅游景区游客管理现状分析
1.1我国旅游景区游客管理的现状
目前,在我国对游客管理进行探讨还属于新兴的话题,因而在研究方面还比较薄弱。我国游客管理意识最早源于对林业背景的旅游目的地,如:自然保护区、森林公园等,这些地方由于旅游资源稀少、品质高,对游客的吸引较大,因此需要通过游客管理的手段来控制游客的容量。景区游客管理主要以管理游客的行为为主,重点在于阻止游客的不文明行为,从而达到保护景区资源的目的。由于受到“游客即上帝”的服务理念的影响,游客管理在我国景区的实际运营管理中还未得到真正的重视,尤其是在旅游淡季时,游客管理工作更加比较懈怠,所制定的各项管理措施也并为真正落实到位。
1.2我国旅游景区游客管理存在的问题
通过对目前我国景区旅游管理的现状分析发现主要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第一,对游客管理的意识不高,缺乏科学有效的游客管理体系,当前游客管理在景区管理中所占的份额很小,并且处于比较初级的阶段;第二,游客管理运行机制尚未建立,对游客管理的内容、方式、实施程序等方面都没有进行专门的界定和管理,游客管理工作仅仅流于表面。针对目前游客管理存在的问题,必须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案,从而促进景区健康有序的发展[1]。
2.旅游景区游客管理要素探讨
2.1旅游资源
旅游资源是景区的核心,也是激发游客兴趣并产生各类旅游活动的第一要素,也是景区旅游业获得不断发展的重要资源保障。一旦景区的旅游资源遭到损害,则会是景区的经营受损,因此必须将景区的开发与保护放在同等重要的地位。
2.2游客
游客是景区的消费者,也是旅游资源的欣赏者,更是旅游经营者管理和服务的对象。倘若没有游客,那么景区就失去了开发的价值,旅游经营与管理也无需谈及。景区中几乎所有的活动都围绕游客展开,因此旅游经营者在进行景区的开发与管理过程中,一定要以游客的心里需求为主,依据市场需要,注重游客的消费心理,设计出符合游客心理且具有特殊风格的旅游产品,从而不断增加景区的经济效益。
2.3旅游经营者
旅游经营者是旅游的服务者,景区资源的开发者与管理者。通常,旅游管理者为了能够满足游客的不同需求,出了提供观赏的旅游资源外,还为游客提供一些基本的餐饮服务、交通服务以及纪念品销售服务等。旅游管理者对景区的开发方式、程度以及经营理念等都会对景区的管理和游客管理产生重要的影响[2]。然而,由于旅游管理者的主要目标是获得最大的经济效益,因此必定会出现因为追求利益而加大景区的利用强度,使得景区环境遭到破坏[2]。为此,在进行游客管理管理的过程中,旅游经营者要注重把握经济利用与景区环境保护间的平衡。
2.4景区居民
发展旅游业的目的就是为了能够带动景区经济的发展,使景区居民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所以发展旅游业,首先还是要获得当地居民的支持和认可,因为他们与景区构成了一定的利益关系,在景区中也扮演着很多重要的角色,他们本身获取都可以构成旅游资源,既可能是经营者,又是旅游业发展的受益者,因此将景区居民纳入旅游发展与管理过程中是一个不可或缺的内容。
3.提高景区游客管理水平的策略
3.1重视游客的管理规划
旅游规划对游客的旅游体验会产生直接的影响,尤其是像游道、停车场等基础设施的设计以及游客的休息地点的设计都与游客对景区环境的体验有着密切的关联,而对景区进行合理的规划与区分设计能够有效降低游客活动所带来的各类负面影响。但针对游客乱扔垃圾、在景区建筑物乱涂乱画以及在景区大声喧哗的现象必须通过加强游客的管理来加以解决。虽说,目前我国已经逐步将游客管理纳入了景区的管理规劃之中,但还处在比较初级的阶段,需要通过加大游客管理在景区管理中的份额来不断完善我国旅游管理的理论框架。
3.2提高游客管理技术
管理技术包括两方面内容,即物质技术手段和管理技巧。通过物质技术手段与管理技巧的运用可以提高信息的准确性和传递效率。由于我国游客管理起步较晚,因而发展较慢,在管理方法上也没有形成系统的理论依据。为此,旅游管理部门应该加大投入不断提高景区游客管理的技术[3]。
3.3加强景区管理人员的培训
由于目前我国对游客管理的不够重视,使得景区管理人员在游客管理方面的知识和技能表现出不足,加之没有经过专业的培训,因而管理水平提升薄弱。所以,景区管理部门应该通过各类途径和方法全面加强管理人员的培训,不断提升管理人员的游客管理能力和责任意识水平[4]。
4.结语
游客管理作为景区管理重要的组成部分,在过去由于没有受到足够的重视,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我国旅游业的发展。基于此,我们应该汲取教训,在充分认识游客管理意义的基础上,全面加强对景区游客的管理的意识,通过采取恰当有效的措施全力解决目前我国游客管理的现状和问题,争取为游客营造一个良好的景区体验氛围,推动我国旅游业持续健康地向前发展。(作者单位:北京交通大学海滨学院)
参考文献:
[1] 唐艳,徐利华.旅游景区游客流稳定性的影响因素及调控研究[J].中外企业家.2009(20)
[2] 俞正荣.创建景区游客食品安全的责任体系[J].中国药事.2011(02)
[3] 陈建军,谢朝武.国内景区游客行为管理研究述评[J].企业活力.2012(10)
[4] 吕连琴,李静.景区游客服务中心现状及对策研究[J].安阳师范学院学报.2013(02)
旅游景区管理创新探索 篇4
在旅游景区经营管理创新当中, 管理创新是指通过汁划、组织、指挥、协调、控制等职能的创新, 对旅游景区内部进行重新组织与安排, 以求在新的经营环境下, 提高景区的工作生产效率。
旅游景区内项目的运行好坏与管理是密不可分的。景区管理者所执行的决策、组织、协调、控制等职能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景点项目的成功机会。因此, 管理创新是旅游景区创新的保障, 其关键是根据需求层次理论和现代管理科学成果, 建立景区的战略管理和运行管理的约束机制、激励机制和监督机制。
二、旅游景区管理创新的原则
(一) 层次性与整体性原则
从空间上考察, 一个景区新产品要经历从概念信息到具体投入运行, 从产品到产品链或群等多个层次;从时间上考察, 产品创新要经历市场研究、功能规划、成本设计、市场开发等多个阶段。因此, 景区经营管理创新也必须采用新的方式与手段, 从抽象到具体, 从简单到复杂, 逐层分析, 层层建立评价、优化、决策的创新机制。
(二) 目的性与开放性原则
旅游景区进行管理创新必须始终围绕景区发展的目标, 并为其服务。景区在各个发展阶段都有不同的发展目标, 如扩大市场份额、提高知名度和美誉度、提高景区利润、消除竞争对手等, 针对不同的目标, 景区推出的服务产品是不同的, 所以景区管理创新的方法与手段也是不同。
三、旅游景区管理创新的内容
在体验旅游的时代, 景区管理必须从系统的角度出发, 兼顾游客、社区、政府、开发商、环境、生态等多方利益, 从各个方面共同构筑起体验旅游时代的景区管理模式。
1.总体管理
旅游景区要长期规划、总体控制, 实行从家门到景区大门的全程空间管理。政府要鼓励公众参与规划, 严格监管企业开发行为, 制定行业规范, 评估与监控旅游影响, 对游客进行教育与沟通, 培养负责任的旅游者, 推行“天然林保护”、“退耕还林”、“以粮代赈”等政策。
2.资源与环境管理
资源与环境的多样性是游客体验的必要条件, 也是新鲜感的基础。没有了生态多样性, 自然就不能给游客带来新鲜感, 必须在满足经济、社会和审美需要的同时, 保证文化统一、基本的生态进程、生物多样性和生命支持系统, 对文物保护采取“有效保护、合理利用、加强管理”指导方针, 以及因地制宜, 采用分区、容量控制、轮休等方法保证资源与与环境的可持续利用, 防止“吃祖宗饭、造子孙孽”的恶性开发。
3.社区参与和旅游扶贫
社区是塑造游客体验的重要道具, 社区参与的原因主要有两个:一是社区居民对景区开发的影响感受最深;二是社区居民本身是构成游客体验中“友好气氛”的必要成分。促进社区发展实质上是保护了文化的多样性, 社区为游客的新鲜感以及亲切感提供必要的基础。景区开发要带动社区发展, 增加地方就业、社会收入与人民生活水平。在老少边贫地区, 旅游扶贫是中国特色的景区开发的必要使命。
四、管理手段的创新
管理思想创新直接体现的管理手段的创新上。今后旅游景区之间的竞争是一种核心能力的竞争, 是一种非价格的竞争, 是一种差异化的竞争。在旅游景区和管理手段上, 在瞬息万变的市场环境中, 景区管理者必须敏锐地抓住景区竞争的核心竞争力, 找到自己的独特优势, 建立起自己景区的市场号召力。
1.景区游客忠诚度管理
游客忠诚的概念包括两个层面的涵义:首先, 游客忠-戚是一个心理学的范畴, 它代表了游客对某一产品或服务的高强度的心理依恋, 包含着对这一产品或服务性能、品质等的信任, 以及在需要该类产品或服务时, 首选购买该产品或服务的责任;其次, 是在这一心理指导下的购买该产品或服务的行动和对该产品或服务的宣传推介。
(1) 对于游客忠诚度的认识误区
首先, 认为游客普遍出游的初衷是追求新异, 对旅游景区重复消费可能性小, 因而不存在游客普遍忠诚。其次, 认为忠诚度比较重要, 但培养游客忠诚度是为了景区利益最大化, 而忠诚的游客就是反复来的游客, 就是掏钱多的游客, 所以盲目选择增设景点设置和消费点, 以期带动重复消费。
(2) 提高景区游客忠诚度的意义
当今市场竞争的性质已经发生了革命性的变化。对于许多企业来说, 重要的问题并不是统计意义上的市场占有率, 而是拥有多少忠诚的顾客, 即企业竞争的目标由追求市场份额的数量。顾客忠诚的数量决定了企业的生存与发展, 也是企业持续发展的根本保证。
2.旅游景区品牌管理
旅游市场竞争日趋激烈, 旅游产品的生命周期越来越短, 迫使旅游景区重新审视自己的旅游产品。美国的迪斯尼乐园长盛不衰, 并且能在世界各地建立自己的连锁式迪斯尼帝国, 这就是品牌的魅力所在。品牌管理就是从品牌定位到品牌增值的全部活动过程。
(1) 景区品牌管理的意义
品牌管理是通过识别功能, 以品牌作为沟通代码, 承诺和保证产品的质量、价值、用途、信誉, 自始至终确保其价值功能, 能为消费者提供认为值得购买的功能利益及其附加价值产品。
(2) 景区品牌的管理
旅游景区的品牌管理是根据景区的竞争状况和产品优势确定旅游产品在目标市场上的竞争优势。根据旅游者的需要和动机进行分析, 通过传播塑造品牌形象, 与旅游者沟通并得到认知, 使旅游者的需求得到满足, 以此形成景区的竞争优势, 从而力图在旅游
摘要:本文从旅游景区管理创新的定义入手分析旅游景区管理创新的原则, 进一步论述了旅游景区管理创新的内容以及管理手段的创新。
关键词:旅游,景区管理,创新
参考文献
[1]徐伟, 沈永田, 浅谈改革与创新旅游景区管理体制, 黑龙江科技信息, 2010年第20期
[2]姚卿善, 制度创新视角下的自然与文化遗产管理体制改革, 商业时代, 2009年第12期
旅游景区管理论文 篇5
一、摘要„„„„„„„„„„„„„„„„„„„„„„„„„„„„„„„„„„„1
二、关键词„„„„„„„„„„„„„„„„„„„„„„„„„„„„„„„„„„1
三、正文
(一)黄姚古镇简介„„„„„„„„„„„„„„„„„„„„„„„„„„„„„„1
(二)黄姚古镇开发现状„„„„„„„„„„„„„„„„„„„„„„„„„„„„2
(三)黄姚古镇开发与保护对策„„„„„„„„„„„„„„„„„„„„„„„„„3
四、结语„„„„„„„„„„„„„„„„„„„„„„„„„„„„„„„„„„„4
五、参考资料„„„„„„„„„„„„„„„„„„„„„„„„„„„„„„„„„5
浅析广西古镇旅游开发与保护对策
——以黄姚古镇为例
专业:旅游管理
学号:201013201405 学生姓名:罗崇明
【摘要】广西的古镇旅游资源丰富,黄姚古镇、杨美古镇、灵川大圩古镇、中渡古镇等十多个古镇受到众多旅游者的亲睐,成为重要的游客集散地。随着广西社会经济的发展,广西现代化景点、景观随处可见,而对传统景观的开发却因诸多因素影响有所滞后。伴随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其旅游体验的层次上升到新的高度,传统的旅游景观已经满足不了旅游者的需求。古镇凭借自身独特的建筑风貌、丰富的历史文化遗迹、深厚的人文内涵以及特古朴淳厚的环境氛围受到了人们的青睐,成为旅游市场中的一支新生力量,市场前景不可低估。
然而,在对古镇的开发建设过程中,没有对古镇原有的自然、文化生态环境进行有效的管理和保护,大部分的古镇存在或潜在古建筑被损、历史文物遭窃、生态环境恶化等状况。古镇旅游经济的日益繁盛,古镇的文化、自然生态环境问题也日益突出,加大对古镇原有环境的保护已迫在眉睫。本文拟对黄姚古镇的开发现状作分析,并提出保护措施。
【关键词】黄姚古镇;开发现状;开发建议;保护措施
【正文】
一、黄姚古镇简介
黄姚古镇位于贺州昭平县东北部,是一座具有一千多年历史的古镇,发祥于宋朝年间,兴建于明代万历年间,鼎盛于清朝乾隆年间。古镇山环水绕,民居散落在山光水色中,这座被誉为梦境家园的黄姚古镇,是外国人最值得去的古镇之一。黄姚是连接贺江和桂江横向通道上的一个陆路古镇,从古临贺县、富川县、冯乘县通往桂江的梧州存在着一条北陀古道,黄姚位于北陀古道的十字路口,地理位置十分显要。明清时期,黄姚发展成为了比较繁荣的市镇。
黄姚古镇的建筑风格是按照古代的九宫八卦进行布局设计的,没有人造的围墙,却有一道道以溪流和外围联结的房屋为界,一只只镇门、巷门、宅门守卫着古镇。在黄姚,山与水,桥与亭,民居与街巷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将人类生存的一切功能包含其中,这样一座集安居、防卫、观赏、休闲于一体的古典式园林建筑在广西实为少见。
自然景观有八大景二十四小景,保存有寺观庙祠20多座,亭台楼阁10多处,多为明清建筑,著名的有文明阁、宝珠观、兴宁庙、狮子庙、古戏台、吴家祠、郭家祠、佐龙寺、见龙寺、带龙桥、护龙桥、天然亭等。
二、黄姚古镇的开发现状
(一)开发前黄姚古镇的生态景况分析
1、地理环境
黄姚古镇地处贺州市昭平县,整个昭平处于南岭山脉,素有“八山一水一分田”之说,当地俗语云:“昭平不平”。而黄姚古镇却着落与昭平县一个盆地边缘,北靠真武山。黄姚拥有有良好的自然生态环境,肥沃的土地,丰富的森林资源,适合人类的生存和发展。身处盆地,左右有山岭相护,有利的地理环境造就了黄姚宜人的气候。姚江、小珠江、兴宁河流经古镇,为其提供了充足的水源。小珠江与兴宁河相夹古镇汇入姚江,似乎在绕护古镇。
2、神话传说
古人认为,山水是人格化的神灵,是神灵的物化存在方形式。黄姚古镇也是一样,其独特幽人的山水充满了灵性,隐藏着神秘的色彩。“聚仙岩”、“南蛇出洞”、“黄姚地名来历”等诸多传说流传在这片土地上。传说是对远古历史的叙述,属于一种集体记忆。在同一个历史文化记忆范围的族群,容易产生集体认同感。因此,美好的传说在世代传承过程中就不断在引导居民努力实践文化价值并加以保护。
3、传统文化底蕴
黄姚拥有浓郁的文化气息,取得了瞩目的文化成就。史料记载,自明以来,黄姚有20人考取进士、秀才,仅清康熙至光绪年间黄姚就除了11名举人,在这个只有3000多人的小镇,当时人口更少,可见比例之高。当地的诗联文化业极为突出,可以说无家不出诗,无家没有匾。这些牌匾中既有传统的姓氏源流宅第匾,也有礼仪道德匾与成就功德匾。文化是一种认知世界的方式,最为本源的调节了人与自然的关系,应予以重视。
综上说述,黄姚古镇从古就保持了良好的生态环境和浓郁的先古民风民情,得益于当地居民浓厚的生态保持意识。
(二)开发中黄姚古镇现状
1、就古镇做古镇
在对黄姚古镇的开发中,古镇的规划开发规模较小,没有产业联动,几乎只是全是单纯的依靠门票收入来带动古镇的保护和发展。没有形成古镇以外的附加值。旅游产业要素比较匮乏。
2、产品与其他古镇同质化严重
由于广西几大古镇都处于江南,所以具有明显的江南水乡特征。大都是重复性的“小
桥、流水、人家”的氛围。很难形成差异化的突破。黄姚古镇的一些产品就只是借鉴其他古镇开发的一些方法,没有创新性,也就没有拥有具有自身特色的产品,很难给旅游者带来旅游体验上新奇感、满足感。
3、游览观光的游客多,度假休闲的游客少
目前,黄姚古镇大多是以接待观光客为主,还是典型的门票经济,还没有完全形成真正的休闲、度假市场,而后者恰好是旅游收入的主要来源。黄姚古镇只是游客的暂留地景区,不能提高游客的消费水平,也就不能给古镇带来稳定的旅游收益。
4、产业缺乏突破,产业单一
目前黄姚古镇的旅游发展几乎全依赖于古镇的旅游收入,缺乏对古镇发展的产业突破尝试。旅游产业的发展应该有其他产业的支持,但是黄姚除旅游产业外就是农业,但是当地传统的农业生产水平无法为旅游产业提供大推力。
5、古镇中的一些建筑较次
黄姚古镇历史悠久,古建筑林立。但是受到族群文化认同、时尚思想等的制约,古镇的古建筑受到冷落,没有得到好好的保护。如一些居民的外搬,导致古镇内古建筑的空闲缺乏人气,也就没有了灵气;旅游开发商建设一些设施设备,也一定程度会破坏古镇古建筑;居民为吸引游客,自行改造古建筑,严重破坏建筑原有风貌等这些因素都构成了古镇古建筑的损坏。给古镇抹上一层极不和谐的外衣,影响古镇美观。
6、随着旅游开发的深入,外来文化会慢慢渗透到古镇,影响到居民的思想观念,而古镇原有的历史文化也会一定程度淡化。商业气息下的古镇缺少了那份纯净的质朴,那份悠扬古韵。
三、黄姚古镇的开发与保护对策
(一)要加大对古镇的规划开发,构筑一条完整的旅游产品生产链,形成规模的产业联动,各利益环节相互促进,相互发展,保持一个良性循环的发展模式。充分挖掘古镇潜在的旅游吸引力,增加古镇额外的旅游产业要素。旅游业是一个综合性产业,涉及吃、住、行、游、娱、购等多个方面。因此,古镇旅游开发也必须加强各旅游要素的发展。必须注意的是,在开发中要充分论证各个环节的执行可行性,保护古镇的生态环境;
(二)古镇开发及经营管理的创新是决定古镇旅游目前及未来发展状况的重要因素。在开发过程中,要充分体现出古镇原有的人文生态风貌,并且加以艺术美化,使其更具丰富性、观赏性、参与性。在当前古镇旅游经济迅速发展的市场形势下,要在激烈竞争中脱衣而出,就必须保持自身特色,就必须凸显自身人文生态。黄姚古镇本身所具有地理位置特
性、建筑风貌、民风民情等,都是独一无二的,必须加以提炼及深化,避免与其他古镇旅游产品的同质化。所谓“户藏烟浦,家具画船”的水乡景色。江南古镇一样的面孔,显然既不符合古镇本来面目和文化个性,也达不到古镇保护和文化旅游的初衷;
(三)古镇旅游发展要着眼于未来,要打造最终旅游目的地,完善古镇的旅游经济链,提高古镇的整体消费水平。一方面要提高古镇旅游产品的吸引力,另一面要加大古镇基础设施建设,提高旅游接待能力,丰富古镇的旅游衍生产品;
(四)古镇旅游的发展不能仅仅依靠旅游收入的支持,还必须有古镇其他产业的大力推动。否则会促使古镇陷入门票经济的死胡同,难以有长远的发展前景。古镇在发展旅游业的同时,也可以适当发展手工业、农业等多个产业,形成多个产业相互促进发展的经济模式;
(五)古镇旅游开发必须遵循开发与保护相结合的原则。古镇当地政府部门应该加强对古镇的自然、文化生态环境的保护力度,采取多种管理和保护措施。政府相关部门要加强群众宣传力度,提高居民对古镇建筑等历史遗产的保护意识。开发商在开发过程中,尤其要重视对古镇环境的保护。古镇的建筑、古街道、古牌坊等都属于珍贵的历史文物,破坏了就难以恢复。
(六)古镇的人文历史文化遗产是古镇旅游真正魅力所在,旅游的开发必然带来商业气息和外来思想文化,对古镇的人文思想文化是一种巨大的冲击。所以,古镇旅游开发就必须着重加强对非物资文化遗产的保护力度,保持古镇原有的风俗民情。
四、结语
古镇是广西优秀的文化遗产资源,要有一个科学、可持续的开发模式,也要重视古镇的保护。古镇旅游开发与古镇保护是相互依存的,没有古镇保护就没有古镇的开发,而没有开发就缺少古镇保护的物质保证,而且合理的古镇开发是保护古镇的最好方式,开发与保护应该相辅相成。古镇旅游开发,要立足长远,既不能脱离现实阶段条件和发展要求;也不能片面追求当前经济利益,忽视对古镇的保护,要走可持续的开发道路,是古镇永葆秦春,古韵长存。
参考资料:
1.林茂.论古镇文化旅游资源的保护与开发[D].四川大学,2006年 贾志宏.中国行政区经济对旅游资源开发的影响分析[J].云南地理环境研究,2006年
3.王皎.关于城市旅游规划若干问题的探讨[A].和谐城市规划——2007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C],2007年
4.余青.生态博物馆:一种民族文化持续旅游发展模式[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年S1期
5.江五七,陈豫.江南水乡古镇旅游传统遗韵的开发与保护[J].商业研究,2003年08期 6.刘慧波.关于江南水乡古镇组建联合体问题的探讨[J].商业研究,2003年19期
7.王莉,陆林,童世荣.江南水乡古镇旅游开发战略初探——浙江乌镇实证分析[J].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2003年06期
景区生态旅游管理 篇6
【关键词】 旅游景区;导游服务;路径选择
一、旅游景区导游服务管理现存问题解析
1.导游员自身职业道德尚需提高,服务技能不过硬。导游员进入旅游景区工作,首先对自我的定位不准确,仅仅将这份工作作为眼下谋生的手段,缺乏职业认同感,后果便是对工作的态度不够认真和踏实,缺乏工作热情,不注意对旅游者服务的技能,讲解言之无物。旅游者在游览过程中,提到的各项要求,景区导游不能及时满足和答复,景区导游自己“走马观花”,带领旅游者“走马观花”,没有挖掘景区的文化内涵和精神内涵的热情,不能将景区的没更多地传达给旅游者,往往给旅游者造成白来一次的失败感受。
2.旅游景区选拔和培训导游员的标准偏低。旅游景区在对导游员进行招聘的过程当中,对于导游员的外在条件和学历层次没有相应的制度约束,在选拔的过程中,也没有严格的把关。造成许多旅游景区的导游员素质层次不齐。在对导游人员的培训过程中,忽略职业道德和职业理想的培训和熏陶,只是对一些浅层次上的服务技能进行培训,不是从根本上改变导游员的素质和技能。对于在工作中可能出现的问题预警也缺乏指导。
3.旅游景区激励机制不健全,缺乏对优秀导游员有效激励。旅游景区导游员的收入状况因人而异,工龄长,资格老的导游员一般可以享受到固定工资和相应保险,新进导游员享受不到老员工的待遇,而且旅游景区导游员极少有“灰色收入”,像旅行社导游员那样。旅游景区对于导游员的激励作用显得尤为重要,实际上,在许多旅游景区,优秀导游人员的才能得不到充分的认可和表彰。景区没有成文、规范的激励机制来鼓励员工的工作业绩,造成导游员在失去了对旅游景区的信心之后,选择离职,很多旅游景区的工作人员总是处于流动状态。
4.旅游景区对电子信息技术运用和管理能力有限。电子信息技术在旅游景区中的运用可以从一定程度上解脱人力资源,并且能够使旅游者多方位、立体地了解景区信息。旅游景区中可以运用电子导游图、电子指示牌、智能导游机等手段,对旅游者进行导游服务。旅游景区引进了先进的设备和技术,忽略了派遣专职人员进行维护,造成很多景区的电子信息产品没有更好地发挥到应有的作用,反而造成在景区当中成为破景,影响到旅游者的使用和景区整体的美观。
二、旅游景区导游服务管理提升路径选择
1.加强对导游选拔和培训环节的管理。旅游景区制定导游选拔规范和严格的培训计划。对于导游员的学历有更高的要求,为保证员工能够得到相应的报酬,在规定学历层次的同时,也要相应提高被录取员工的待遇。从细节着手,利用招聘环节,最大限度地发现人才和发掘员工潜力。对导游员进行入职培训时,首先将景区经营的理念和企业文化先传达给导游员,让导游员的个人信念同景区的经营目标结合起来,使导游员能够对自己有正确定位;其次培训技能前,对导游员进行职业道德的引导,使导游员能够理解自己岗位的重要性,理解对旅游者服务应该达到的标准;再次对服务技能的详细传授和训练,保证在实际的工作中,导游员能够圆满完成接待任务。
2.旅游景区建立健全激励机制。旅游景区应该在管理过程当中,引入先进的激励机制。对业绩突出,工作态度良好的员工进行适时的表扬和奖励,以提高员工的忠诚度和满意度。投入更大的热情到工作当中,对旅游者进行全心全意的服务。
3.旅游景区加强对电子信息设备的维护。旅游景区应该加大对信息技术的应用和投入。在景区中设置电脑触摸屏和影视设备,介绍景区资源、游览线路、游览活动、天气预报;提供网上虚拟景区游览系统;公示导游员的相关信息,以方便旅游者的查询。提供自助语音导游器服务,使用外语语种能满足游客需求。另外,派遣专职、专业人员定期对设备进行维护和检修,以保证设备的正常使用,能够最大程度地满足旅游者的需要。
4.景区导游提高自身的文化素质。导游加强自身的知识储备。在掌握所在景区的相关历史、文化知识的基础上,多了解当地的风土人情,以便可以更好地为旅游者进行讲解。善于在导游服务的过程当中,运用生动的语言和巧妙地修辞,并不断加入新鲜元素,使原本单一的内容丰富起来,充分吸引旅游者的注意力,以保证旅游者更长时间的停留,更多地了解景区,对景区留下美好的印象。导游员在充实自己的知识结构的同时,也要多掌握外语,以便为外国游客服务,掌握特殊语言,可以为特殊群体服务。
参考文献
[1]吴丹.导游服务质量存在问题及解决方法初探[J].商业经济.2006(3)
[2]冯耕耘.自我效能理论对提升导游员服务质量的启示[J].职业圈.2007(18)
基于社区参与的旅游景区管理 篇7
一、引言
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经济迅速增长,旅游也随着经济的增长快速发展。如何通过有效的景区管理吸引更多的游客前来是景区发展面临的重要问题。关于旅游景区管理的概念,有学者指出是景区的管理者通过合理的组织人力、物力、财力,高效率的实现预定管理目标的过程1。许娟、王芳认为景区管理传统上以政府事业单位管理为主,但旅游资源的多样性、特色性、差异性等特点决定了景区管理往往涉及林业、水利、宗教、文物、园林等多个部门。随着旅游经济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学者开始关注社区参与在旅游活动中的重要作用。
二、社区参与旅游景区管理的重要意义
当地居民作为旅游景区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景区的发展极为重要。旅游景区的长远发展应该从社区的角度出发,在促进当地居民经济条件、就业条件等发展的同时,也达到促进旅游景区可持续长远发展的目的,使当地社区居民和旅游景区和谐发展,并在经济利益等方面达到双赢。其重要意义体现在一下几个方面。
(一)促进旅游业可持续发展
可持续发展成为二十一世纪重要理论之一,其核心思想是,在满足当代人需求的同时,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给后代人的生存和发展提供足够的空间。旅游发展过程中面临着短期内追求利益最大化,造成居民不满、环境破坏等社会环境问题,而社区参与到旅游景区的管理之中,可以增加社区居民的收入、增强其主人翁意识,这样让社区居民更加认可和配合旅游景区的开发和管理,从而促进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
(二)维护社区居民的合法利益
旅游开发的初级阶段,都注重于旅游投资商和政府的利益,而很少考虑到当地社区居民合法利益。当地社区居民作为景区开发中的重要利益相关者,其合法利益不容忽视,但旅游发展带来的经济收入和就业增加的积极意义没有给社区居民分一杯羹,反而他们承受着旅游发展带来的物价飞涨、交通阻塞等不利影响。
(三)丰富景区的旅游资源
民俗文化是旅游目的地重要的旅游吸引物之一,而当地社区居民是民俗文化的主体,让社区居民参与到旅游景区的管理当中能丰富景区的旅游资源,在保护传承旅游目的地独特的民俗文化的同时,让旅游者享受更多的原生态的旅游资源。
三、当前我国社区参与旅游景区管理存在的问题
社区参与在我国的发展还不成熟,所以当前的社区参与旅游发展主要有直接参与和间接参与两种模式。直接参与一般指在直接参与到景区的经营中,例如景区导游、区间车司机、景区环保人员等。间接参与是社区居民依然会从事当地传统的活动,可以保证原有社区传统的田园风光、民俗风情、生活生产场景持续存在,这一部分居民是在间接参与之中。
在这两种模式中,社区参与由于发展程度低,所以存在一些问题。
(一)参与人数少、范围窄
在景区经营中,只有少数居民能从旅游开发中获利,大部分居民感受到的是社会成本的上升。大部分景区给予社区居民的参与范围也非常有限,只停留在服务人员的范围之内,这种人数少、范围窄的社区参与降低了社区居民参与的积极性,不利于旅游的发展。
(二)参与意识缺、层次低
旅游开发的初期,社区居民关于参与景区管理的意识欠缺,且缺乏一些旅游的专业知识,这就导致在社区参与过程中以层次较低的经济参与为主,而在重大事项上,当地社区居民在高层次的决策层影响力有限,
四、社区参与的激励和保障机制
(一)提供教育和培训机会,提高服务意识和技能
当地社区居民不仅在文化素质上普遍偏低,而且在专业知识上缺乏指导,这直接影响社区居民参与的范围和层次,旅游景区应该给社区居民提供培训教育的机会,在文化水平、专业技能,行为规范等方面进行专业的培训,提高他们的服务意识,增加他们的服务技能,使社区居民有主人翁意识以及认可自我价值,才能更好的为景区贡献自己的力量。
(二)提供资金支持,促进居民自主参与
大量的资金投入也是社区参与旅游开发经营所面临的困难之一。社区居民的收入有限,不足以支撑经营项目的展开。因此,对社区给予财力与物力的支持,政府可协调金融机构提供低息贷款或小额贷款,尽力鼓励和扶持他们参与到景区经营中来。
(三)提供工作机会,建立法律保障机制
社区居民处于弱势地位,工作机会和条件无法自主获取,自身利益也面临侵害。因此,必须以法律的形式保障其合法权益,给社区居民提供优先就业权和经营权,并以法律法规的形式确立下来,让社区居民有法可依、有章可循,使社区参与合法化、制度化。
五、结语
景区生态旅游管理 篇8
一、武当山景区建筑市场管理工作的主要问题
武当山在打造AAAA级最佳旅游目的地的同时, 无可避免地遇到了一些问题, 而且还相当严重, 如若不有效加以解决, 将对特区建筑市场的健康发展起到极大的破坏作用。
1.少数部门特别是政府牵头的工程不履行或未履行完毕基本建设程序而开工建设。
2.统一的市场没有形成。这里要说明的是武当山特区的城管监察、房产、墙体改革、建筑装饰由特区下文不归建设局管, 因此也就不能对整个市场进行有效监管。
3.从业人员素质不高, 这里包括两个方面:一是从业的部分管理层人员, 二是从事现场的操作及管理人员。
4.工程造价低。武当山特区目前砖混结构的房屋建安造价在650元左右, 框架结构的在800元左右, 与质量安全搞得好的县市在工程造价上有较明显差距。很浅显的道理, 施工企业不可能做亏本生意, 所以在质量, 特别是安全投入上千方百计节省, 赚点钱也是风险钱, 给进一步的质量和安全提高带来了极其不利的影响。在这个问题上, 建设行政主管部门应当有所作为。
5.施工企业 (不含专业承包企业和劳务分包企业) 迫于市场竞争, 以单包工的形式承揽工程, 给建筑工程的管理带来不利影响。这种形式中, 安全投入这一块究竟谁投入, 没有明确法律依据, 有问题责任也不好划分, 很不好管理。我们认为:专业承包企业和劳务分包企业都是总承包企业的从属, 总承包企业应以双包的形式出现, 这样才更符合相关法律法规精神, 才符合施工分管管理规定。因此也请上级主管部门给予指导。
6.违法分包还较严重。按有关规定, 建筑图纸设计范围类的各分部分项工程必须由施工企业来完成, 但实际上有好多被建设单位肢解违法分包, 给质量、安全管理和工程保修制度的落实等带来较大困难。
7.相关责任主体质量和安全行为不规范, 管理部门应加强执法力度, 从大量的实际工作中可以看出, 无论是勘察设计单位, 还是施工企业, 特别是建设单位及监理企业的质量和安全行为急待改进。当他们有了不良行为, 该停的没停住, 该做不良行为记录的没记录, 久而久之, 问题将越来越复杂。
8.私人建房。这是个沉重的话题, 老百姓有了钱改善居住条件无可厚非, 但繁琐的基本建设程序和较重的费用又让他们望而却步, 在这种状况下, 搞好工程质量安全和为老百姓服务成了一对矛盾。
9.对弱势群体的保护及其援助缺乏有力的措施, 其中包括农民工的工资拖欠问题以及对其进行职业培训和工伤保险保障不到位的问题。
二、武当山景区的主要做法
针对以上一系列不足, 武当山采取了许多相应措施:
1.继续强化履行基本建设程序, 把法律法规要求的内容以工作流程的形式确定下来, 确保程序的有效运行。这些程序的设置既考虑到其合法性, 也考虑到其便民性。既保证了规划、质量安全等方面的技术要求, 也考虑到了保障农民工工资的政策性因素。为了进一步保证程序运行质量, 对相关参与部门的工作质量做了质的要求;进一步细化了市场准入标准;对招标工作也做了相应的要求, 比如要求招标单位应在中标通知书中明确项目管理机构的组成情况。
2.进一步规范了分包行为。武当山规划行政管理部门组织特区所有在建工程施工企业、监理机构, 部分建设单位学习了《湖北省房屋建筑和市政基础设施工程分包管理实施办法》 (鄂建[2003]167号) , 以促进进一步规范分包行为, 而且要求建设、监理单位要强化监管, 在合同中对分包范围也必须给以明确。
3.加强了预制构件企业的管理。因为一些历史原因, 特区的一些构件生产企业至今还没有生产资格证书。武当山规划行政管理部门会同工商、公安等部门对这些企业进行了整顿, 虽没有彻底改观, 但这些企业都正在积极申办资质。
4.加强了对大型公共建筑的管理。武当山的建设速度很快, 在中国乃至世界产生了较大反响。为进一步搞好大型公共建筑质量安全管理, 武当山规划行政管理部门在市场准入方面提出了更高要求, 要求所有参建主体必须是本行业出类拔萃的, 同时, 进一步要求对监理企业必须招标, 这一点是很难能可贵的。
5.进一步规范了图纸审查。一是要求所有工程在进行图纸审查前先到我局建工科备案。二是所有审查必须到具备相应资质的机构进行审查。这一点看起来是很正常的事, 但与武当山特区以前相比有了很大进步。
6.加强了对建筑领域预防职务犯罪工作的管理。武当山规划行政管理部门依据十检 (会) [2007]1号文件要求, 加大工作力度, 成立了由武当山规划行政管理部门和检查机关共同组成的预防领导小组, 并制定了相应的工作制度。
7.加大了质量通病防治力度。武当山规划行政管理部门在质量安全方面做了统一安排。要求各施工企业必须按十建管[2006]5号“关于进一步加强十堰市预应力混凝土空心板生产与施工现场安装使用质量安全管理的通知”落实。实践中, 新开工工程中的板缝控制已基本落实, 对部分做得好的工程已组织其它企业进行了学习。
旅游景区超载现象的管理对策 篇9
一、引起景区超载现象的原因
1.政府方面的原因
早在2007 年我们国家就已经通过了《带薪年休假条例》, 该《条例》本是缓解法定假日扎堆出游的可行办法, 但在实际落实中, 由于各单位不重视等种种原因导致带薪休假落实制度落实的不好, 且《条例》本身尚未制定责任追究方面的条款, 缺乏强制性等, 让落实“带薪休假”困难重重, 导致上班族还只能选择在法定假日集中出游, 这就造成了假日里景区人满为患的景象。
2.游客自身原因
引起景区超载现象的另一个主要原因是游客自身。目前, 我们国家大多数游客还停留在到景区门口“一手交钱一手拿票”的习惯, 由此而带来的景区无法预料的超载现象也不在少数。此外, 有些游客明知景区游人已满, 但都希望“不虚此行”, 因此想法设法挤进景区, 这不仅会使景区的旅游资源和景区设备超负荷, 更无法保证旅游者自身的旅游质量。
3.景区方面的原因
在景区方面, 多数景区还存在短视的思维, 他们只怕游客不来, 哪管游客不适, 哪会考虑资源受损, 对国家及相关部门的规定因其没有强制措施就不执行或躲避执行, 由此造成的景区主动超载、拥堵等现象屡禁不止。此外, 多数景区缺乏有效的预警机制, 未能有效的疏导和指挥, 这不仅使景区秩序混乱, 甚至还会导致游客之间产生不必要的矛盾和纠纷, 严重影响旅游景区的形象和游客自身的旅游感受。
二、解决景区超载现象的对策
1.政府应监督落实带薪假期, 增加私人假期
政府应充分发挥主导作用, 监督各企事业单位落实带薪休假制度, 采取必要的强制措施加强监管, 保证带薪假期的顺利落实, 缓解上班族集中出游的现象。此外, 政府应加大教育和宣传力度, 使得企事业单位意识到落实带薪假期是对每位工作人的必要的尊重, 也是让大家恢复体力和精力的最佳手段, 鼓励各单位积极落实带薪休假, 并形成制度的执行不完全依赖于强制措施, 而需要公众自觉遵守的好风气。最后, 如果我们能够向西方国家一样拥有旅游假、儿童亲子假等私人假期, 并且增设护士假和教师假等私人假期, 那么错峰出游将不再是一种奢望。因此, 我们希望政府能够监督落实带薪假期, 增加私人假期, 加强对景区的监管, 做好政策方面的制定与落实工作, 解决游客因出游时间集中而引起的景区超载现象。
2.游客应养成出游前预约的好习惯
从游客方面来看, 一定要让游客养成出游前预约的好习惯。目前, 主动预约的客人并不多, 多数游客仍然怀着侥幸的心理盲目前往景区。因此, 如何有效引导游客进行预约将是解决因游客自身原因而引起超载现象的关键所在。在这里要将游客分成两种类型, 一类是打算出游的游客, 一类是已经在途中的当日游游客。对于打算出游的游客应倡导预约优惠等政策引导游客在途牛网、携程网等网站上进行景区门票预订。而对于当日游游客, 则可以通过百度地图热力图来了解景区的拥挤情况。景区热力图是百度根据多年来对全国热点景区及商业圈的统计推出的大数据可视化产品, 它用不同颜色的区块叠加在地图上, 实时的描述景区的游人分布、密度及变化趋势, 其中绿色表示游人稀少, 橙色表示游人密集, 红色表示游人拥挤, 游客据此确定当日游的行程顺序将有效的错开客流高峰。如果每位游客都能养成出游前预约的好习惯, 将会解决因游客自身原因而引起的景区超载现象。
3.景区应做好“分洪”“泄流”工作
从景区管理方面, 借鉴国内外成功经验, 景区可以采取诸多措施来解决景区的超载现象。首先, 从思想上, 景区的管理部门应树立牢固的可持续发展意识, 不能因利益驱使就不限制游客人数, 而应多方配合测算出景区科学的容量, 并严格按照景区规定的容量限制游人数量, 避免景区主动超载再次发生。其次, 景区可以通过微信公众平台、城市旅游公共信息服务系统、高速公路入口、景区入口等途径及时向游客公布景区最新咨询, 使游客“心中有数”, 合理预约或理性前往景区。此外, 对于博物馆等景区可以采取限制游客在展厅的停留时间, 以缓解高峰时期的游客流量;对于主题公园等游客参与性较强的景区可以采取提前开园或延长开放时间来缓解客流高峰;对于千岛湖等交通工具受限的景区可在黄金周开设备用通道, 增加船只数量, 以解决因景区内交通工具受限而引起的游人拥挤现象;对于资金和规模等条件允许的景区, 可以考虑增加景区内的设施设备和扩大规模, 以适应越来越多的游人需求;而对于景区的关键游览点和游览线上, 在高峰时期要增加人力疏导, 以保障景区的游览秩序, 防止因缺乏有效疏导而引起的游客拥堵、滞留、踩踏等事件的发生。总之, 景区要想方设法做好“分洪”与“泄流”工作。
旅游景区超载现象一直是备受关注的热点问题, 只有解决好景区的超载现象, 才能达到政府管理好、景区有钱赚、游客体验高等三方共赢的局面, 也只有政府、景区和游客三方面共同努力, 才能够从实质上解决景区的超载现象。
参考文献
[1]杨青.景区最大承载量核定导则[EB/O L].http://tour.rednet.cn/c/2015/01/05/3567389.htm.2015-01-05.
[2]景区“超载”谁为游客出行松绑[EB/O L].http://www.cq.xinhuanet.com/2012-10/08/c_113292220.htm.2012-10-08.
旅游景区餐饮环境管理研究 篇10
1 我国旅游景区餐饮环境管理现状
近年来我国餐饮取得了较快发展, 但现阶段我国餐饮业管理水平还不是很高, 对餐饮业缺乏有效的设计、规划和管理。相当数量景区的餐饮企业在生产和营销过程中, 只注重自身企业的利益, 在环境保护, 节能、减排等方面不愿投入成本, 这些都给旅游景区带来一系列的环境问题, 主要表现在:
1.1 大气污染
锅炉煤气燃气是为景区餐饮企业厨房生产提供热能的主要燃料, 在厨房生产中会产生并排放出大量的二氧化硫、二氧化碳、一氧化碳和烟尘, 总量虽比不上工业排放量, 但排放源分散, 高度低, 距景点近, 且多无除尘设施, 对景区内大气的质量带来很大的影响。
1.2 水污染
一些餐饮企业缺少有效的污水处理系统, 污水随意乱排, 对景区内的水系统造成污染。不仅影响视觉, 还破坏了生态平衡。
1.3 垃圾污染
餐饮企业每天都会产生大量的食品垃圾。垃圾中的固体废弃物有机含量高, 处理不当会滋生细菌和病菌;若不能及时、有效的处理各种食品垃圾, 垃圾日积月累逐渐向旅游景区的深处扩展, 污染环境;进入水体的饮食垃圾, 不但可能导致沟谷水流的富氧化, 而且还会引起有害生物的滋长。
2 搞好旅游景区餐饮环境的重要性
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以来, 环境保护日益引起人们的重视并付诸行动, 旅游景区的环境问题更是引起人们的重视。
2.1 人们崇尚返朴归真, 回归大自然
旅游的消费者, 对于旅游景点, 旅游饭店的绿化、美化、空气新鲜度、空气中的负离子含量、水质状况等影响身心健康的环境要素日益重视, 上述诸要素都成为旅游景区吸引宾客的重要因素。
2.2“绿色食品”备受青睐
所谓绿色食品 (Green Food) 是指安全、营养、无公害的食品, 是一种出自最佳生态环境的无污染的或称自然食品。据联合国2005年公布的调查数据, 当时全年的“绿色消费”总量已突破一万亿美元。当今, 不仅在北美、西欧等发达国家的超市、饭店很多产品竞相用醒目的标志, 注明其产品清洁与无害, 连包装也都体现着“绿色”的新概念, 在我国绿色食品也备受人们青睐之势。
2.3“绿色旅游”走俏国内外
在国外, 不少发达国家在旅游活动中极为重视保护自然景观, 在开发旅游景点时, 避免大兴土木等有损自然景观的做法。旅游交通以步行为主, 接待设施小巧, 尽一切可能将旅游对自然景观的影响降至最低限度。在管理中, 提出了“留下的只有足迹, 带走的只有照片”等保护环境的响亮口号。如, 在德国施雷森林风景区, 推出的“森林轻舟”旅游活动, 很受游客的欢迎。那里有广阔茂密的森林, 也有大大小小几百万条河流和片片沼泽、湖泊及岛屿, 静谧的湖水, 清新的空气, 啁啾的鸟鸣……同时, 随着国人环境意识的增强, 绿色旅游在国内也是蓄势待发。在安徽的黄山景区, 一些解释大自然奥秘和宣传保护大自然的标牌醒目的设置于景区。而且, 该景区为了保护生态环境和自然植被, 将部分景点轮流开放, 这些都示意着环境保护越来越为人们所关注。
2.4 注重环保建设有利于景区健康可持续发展
坚持清洁生产, 倡导绿色消费, 保护生态环境和合理利用资源的餐饮企业具有可持续发展性。这一点在2001年9月12日颁布的浙江省地方标准“绿色饭店”中已明确表述。如今, 从中央到地方, 从政府到个人都在大力宣传环境保护, 强调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观念。餐饮业作为景区的标志性项目之一, 良好的旅游环境, 优雅的就餐氛围会给旅客带来美好的记忆。环境保护的同时, 也提升了景区的形象。这些必然会吸引更多的游客前来驻足, 那种“一次性消费”的理念也已跟不上旅游餐饮发展的步伐。
3 旅游景区餐饮环境管理的原则
旅游景区环境管理是知识经济时代的一种崭新的管理思想, 其要点是融生态环境保护的观念于景区环保和饭店的经营管理之中, 就其基本原则, 国外概括为“5R”原则。
3.1 Re s e arch (研究)
要把对生态环境的保护、实现生态平衡列入景区的议事日程, 重视研究景区餐饮的生态环境对策。国外一些成功的旅游景区, 设立专门的组织机构, 负责研究环境管理工作, 针对本景区不同饭店的实际情况, 编制环境管理手册, 设计并推广环保活动。
3.2 Re duce (减少)
尽量采用新技术、新工艺, 减少有害废弃物的排放, 从而大大净化环境。
3.3 Re cycle (循环)
对废旧物品进行回收处理和再利用。
3.4 Re dis cove r (再开发)
变普通食品为绿色食品, 积极争取绿色商标。实现景区餐饮绿色化, 不妨从细微处入手。可选择使用节能产品, 水流控制装置, 减少使用有污染的化学洗涤用品和一次性塑料制品, 尽量用无毒物品替代。
3.5 Re s e rve (保护)
积极参与景区内的环境保护, 推动餐饮从业人员和游客的环保宣传工作, 提升景区品牌形象。
4 如何提升旅游景区餐饮环境管理水平
提升旅游景区餐饮管理水平, 取决于两个因素。一是充分动员, 让广大游客和餐饮从业人员提高认识, 积极投身到环境保护的各项活动中去;二是建立健全规章制度, 严格、科学、有效的对餐饮业环境进行管理。
4.1 建立健全景区的环境保护工作机构
景区的环境保护, 必须要有专门的机构负责实施, 没有建立的必须建立。景区的环保机构需建立严格的规章制度, 加强环境管理, 各级领导均要改进工作作风, 加强现场督导, 并结合景区自身的特点在实践中不断完善相应的制度。
4.2 加强环境保护宣传工作
环境保护重在保护, 并不是几个工作人员就可以完成的。景区内, 各方游客成千上万, 在景区人口比例中占有较大份额。因此, 做好景区餐饮从业人员特别是游客的环保宣传工作尤为重要。比如:可在景区的网站做好环保宣传, 也可在门票、路标、饭店等一些醒目的地方做上环保的小提示。
4.3 加强景区及餐饮企业的环境保护管理
景区在规划餐饮企业选址方面, 应尽量减少对景区原有生态环境的破坏;在噪声、排污等方面对餐饮企业严格管理, 不符合环保规定的按规章严肃处理。
参考文献
[1]杨铭择.餐饮企业管理研究.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7, 2.
[2]宋振春, 聂晓红.旅游饭店餐饮管理.山东大学出版社, 2005, 7.
[3]蔡万坤.餐饮管理.旅游教育出版社, 2004.10.
景区生态旅游管理 篇11
【关键词】旅游景区;财务管理模式;财务风险
现阶段,我国人民的生活水平随着经济的高速发展而不断提高,随之而来的我国的旅游产业的发展也非常迅猛,但是高速发展的旅游业使得各旅游景区的营业收入和游客数量逐渐增长的同时,旅游景区的经营管理也出现了很多的问题,其中比较突出的问题是旅游景区存在的财务风险和不完善的财务管理模式等。
一、旅游景区存在的财务风险
1.不可控的财务风险
旅游公司盈利的模式有其独有的特征,经济周期、宏观经济政策、乃至政治局势和天气等不可控的客观因素都会对旅游公司这种单一的盈利模式造成影响。所以,大部分的旅游景区中存在的财务风险都是不可控和不可规避的风险。首先,旅游这种产品与其他产品相比具有很强的季节性,根据季节的变化大部分的著名旅游景区也会分为淡季和旺季,这样的波动使得旅游景区的经济收益也随之方式变化,从而使旅游企业出现了财务风险。其次,旅游景区前期建设所投入的资金相对较大,这使得回收资金的时间也相对较长,在资金回收的过程中,很难控制和预测游客需求的结构、市场供求的变化、景区供给的数量等等,这就使得景区的经营面临着不可规避的风险。最后,经济环境也会对旅游景区的经营造成很大的影响。
2.可控的财务风险
旅游景区存在的财务风险中还存在着一些可以很好防范和规避的风险,比如景区的筹资、融资和投资等财务活动以及一些宏观经济风险等。具有明确预期的一些宏观经济风险,旅游景区可以通过选择提前的应对措施把财务风险很好的控制在相对较小的范围之内。比如,某一时期经济增长呈现下滑趋势,未来经济的形势不容乐观的时候,旅游景区可以通过采用诸如降低门票的价格、减少旅游景区开放的规模等提前应对的措施来应对财务的风险。另外一方面,旅游景区还应该要特别的重视本身所存在的融资、筹资和投资等财务活动可能带来的财务风险,严格的防范和控制投融资风险和成本控制风险等,积极建立健全的财务管理体系,能够更好的规避和防范这类可控的财务风险。
二、财务风险防范和构建科学的财务管理模式的有效性措施
1.建立科学的盈利模式,做好资金风险的防范工作
门票收入是旅游景区最重要的盈利来源,这样单一化盈利的模式会轻易地使企业出现资金短缺的财务风险,所以,旅游景区应该积极地研究和建立科学创新的盈利模式。首先,旅游景区的售票工作应该加强控制和管理,作为旅游景区收入占比最大的部分门票收入工作应该引起高度的重视,加强监督售票人员的工作,定期审计和核查售票情况,严格防范私自售票和倒票现象的发生,从而使旅游景区收入的来源得以保障。其次,景区还应该根据游客的偏好和季节变化的情况,制定出灵活且科学合理的门票价格体系,从而带动景区各方面的发展。最后,景区还应该科学的制定出财务内部的控制制度,严格的控制旅游景区内各部门的经济活动,做好因为内部控制力度不够出现财务风险的防范工作[3]。
2.提高财务风险的意识,建立财务风险的预警机制
近年来,市场经济在迅猛发展,景区经营管理的模式也呈现出了多样化的趋势,个别景区为了自身的发展进行了大量的筹资、投资活动,这使得景区的财务风险进一步加大。所以,景区的工作人员必须提高财务风险意识,通过选择优秀的财务风险管理手段,建立科学合理的景区财务风险防范机制。各景区必须要重视财务风险意识,建立财务风险的预警机制,定期整理分析各项财务指标和数据,防范和监控可能出现的财务风险,若发现财务数据或指标异常应该立即财务相应的措施,及时的化解潜在的旅游景区财务风险,保障景区经营管理的工作能够正常开展,最大限度的增加景区的经济收益。
3.旅游景区财务管理的目标需要明确
明确财务管理的目标是能够顺利开展各旅游景区财务管理工作和控制防范财务风险的重要前提,各景区只有明确了财务管理的目标才能够结合景区自身的实际情况紧紧地围绕这一目标科学合理的开展各类的财务活动。首先,景区要根据自身在景区规模、盈利模式、经营管理模式等科学合理的规划资金的运行情况以及协调和管理好景区内部各项的经济活动。其次,旅游景区还应该科学的制定相对比较完善的资金预算管理制度,在制定该制度的时候应该充分的结合本景区内的游客数量和客流量进行,只有科学的预算方案才能制订出合理的筹资方案,从而确保景区的流动资金可以始终处于充足稳定的状态,规避了不合理的财务规划造成旅游景区现金流断裂的财务风险。除此之外,景区还要建立健全的会计核算制度,与一般的其他企业相比景区的会计核算确实有区别,但是他们会计核算的运行机制和基本原理是一致的,因此,各景区应该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设置会计科目,并且在会计核算的时候严格遵循相关会计制度。
三、结语
随着近年来景区的经营规模不断扩大,财务风险也更加复杂,相应的财务管理工作也越来越难。所以,新形势下各景区必须要财务风险的控制和防范工作,建立健全的财务管理体系,从而保障旅游景区可以持续平稳的发展。
参考文献:
[1]王春丽.旅游景区财务风险防范及财务管理模式探析[J].中国商贸,2013,25.
[2]吴权.浅析旅游景区的财务管理模式与监督[J].知识经济,2015,21.
我国旅游景区品牌管理策略探究 篇12
一、定位景区品牌
景区品牌具有明显的地域性差异,在自身的文化习俗、历史传统等方面也有所不同,为了凸显景区品牌,就需要对景区品牌进行定位,以增强景区的独特性、知名度和影响力。具体来说,需要采取如下措施:其一,争取地域联合。地域特性是旅游景区品牌的一个基本特性,旅游景区在很大程度上依托于这些地域特性而产生,这些地域特性也是其主要的卖点和宣传点,是景区旅游形象的重要部分。然而我们需要看到的地域特性是所有旅游景区品牌都可以共享的,当地域品牌被打响之后,就存在其他未出力企业“搭便车”的可能。旅游企业为了在竞争中取胜,不惜压低价格,最终导致产品和服务的质量下降,影响了景区的声誉、形象,降低景区品牌的价值。为此,当地政府要联合地区企业联合开发地缘客源市场,打破企业之间的界限,共同出力,推动企业间联合,发挥地域集群优势,这样才能更好地提升景区品牌影响力。其二,渗透文化属性,旅游行为本身具有浓郁的文化属性,旅游一方面满足了人们的精神需求,让人们了解历史文化、地域风俗;另一方面也宣传了地方文化,促进了文化之间的交流和融合。文化是最为明显的烙印,为了提高旅游景区的影响力,就需要在品牌定位中深入文化属性,诸如可以利用历代名人、历史遗迹、民族风俗等,如此才能创造鲜明的品牌,让景区“为外人道”。其三,品牌借势。为了让旅游景区的品牌被更多的人了解,就需要采取“借势”的策略,即采用比较有名的文学作品、著名景点、神话传说等来比拟旅游景区,我们比较熟悉的有“伊甸园”、“外源”等。通过更为强势的形象来引出自身的形象,充分借助已有形象的优势,来增强景区品牌的影响力,对景区品牌影响力的提升至关重要。
二、传播景区品牌
将景区品牌定位之后,就需要有效地宣传景区的品牌,让更多的人了解景区的地域特色、人文内涵等。具体来说,可以采取如下措施:其一,善用媒体传播,旅游景区应该充分把握品牌传播特性,在加强旅游类杂志等专业品牌媒介宣传的基础上,还需要拓展电子媒介,诸如电视、广播等。除此之外,景区还需要发挥旅游社的传播作用,它们为数众多,与消费者更为接近,在宣传和推介景区品牌的时候更具影响力。其二,加强行为传播。所谓的行为传播实际上就是在特定时间通过特定手段来进行营销,其能够更好地激发消费者积极性,增强品牌的知名度。行为传播包括诸多方面的内容,不但有节会、改名,还包括事件与登名录等。当前旅游景区最常见的就是制造公共事件,利用社会关注热点来组织相应的活动,提升景区的形象,增强景区的影响力。会议旅游将休闲和工作界限模糊,不但具有工作性质,还具备旅游的相关要素,是近来比较常用的行为传播方式。改名就是将行政区划与景区名结合,以使景区品牌传播更好地借助政府日常活动的作用,比较典型的就是“香格里拉”、“九寨沟”等。登名录就是利用相应的遗产名录、等级划分、等级体系等来提升旅游景区品牌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三、维持景区品牌
景区品牌宣传产生一定效果之后,需要将品牌维持住。这主要可以从内外两个方面来着眼:其一,兑现品牌承诺。品牌本身是一种影响力,为了让消费者消费之后认可、传播品牌,维持品牌的知名度和影响力,就需要确保产品和服务的质量,使其能够满足消费者的需求。当慕名而来的消费者来到景区,景区需要为其提供高质量的服务,对自身在宣传单、口号、标语等出现的承诺都要竭力兑现。而这涉及到诸多方面的因素,不但包括品牌定位、资源品味,还包括消费者的需求层次、服务水平等方面,为此,就需要对进行动态品牌管理,在品牌观念植入、市场调查、文化发掘、品牌传播、设施维护等各个方面加强管理,动态监控,以确保景区的品牌得以延续、开发,更好地满足消费者的需求。其二,加强品牌保护。为了更好地维持景区品牌知名度和影响力,就需要对景区品牌予以保护,从当前的情况来看,很多景区的品牌商标注册之前,就已经被抢先注册、恶意注册,从而增加了景区维护品牌、管理品牌的难度,网上传播途径也受到了很大的局限。为了改善这种状况,政府应该对景区品牌、名称实行全面注册,避免出现恶意抢占商标的行为,这样才能更好地促进旅游景区品牌的发展。
四、总结
【景区生态旅游管理】推荐阅读:
生态旅游景区经营模式12-17
风景区生态设计05-18
水利风景区水生态12-15
旅游景区管理专业09-18
旅游景区安全管理07-05
旅游景区运营管理08-31
旅游景区规划与管理10-10
旅游景区管理的基本内容08-29
旅游景区的经营管理论文07-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