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景区调研

2024-09-14

旅游景区调研(精选8篇)

旅游景区调研 篇1

岳阳楼景区营销调查心得

09旅二马祎玮 14093103268

41岳阳楼耸立在湖南省岳阳市西门城头、洞庭湖畔,自古有“洞庭天下水,岳阳天下楼”之誉,与江西南昌的滕王阁、湖北武汉的黄鹤楼并称为江南三大名楼。岳阳楼有着深厚分文化内涵和悠久的历史,一句“洞庭天下水,岳阳天下楼”让多少人心驰神往。我们小组参观了巴陵广场、汴河街以及岳阳楼景区。岳阳楼有着自己的独特之处和魅力,历史的渊源,精致的构造,大气不失稳重的建筑等都给我们留下深刻的印象。作为国家5A级景区感觉还算是比较成熟、比较优秀的。但在一些小的细节和商业的运作上,有一些明显的不足值得我们思考。

1、没有很好体现最核心的文化内涵。岳阳楼景区作为一个知名的人文景点,很多人应该在中学的时候都学过《岳阳楼记》,很多人到此也就特别想看看的岳阳楼记的碑文或者是当年书信,哪怕是复制的赝品以满足好奇,在这里一进景区之后看到的是修复岳阳楼的碑记,而不是岳阳楼记的碑刻。很多人都想一睹当年诗文的风采,遗憾的是没有见到。应该在广场和景区显要位置设计出岳阳楼的碑刻。把当年的撰文者篆刻者等都表现出来,把洞庭湖的湖区历史变迁和名人碑记题诗做出来,甚至可以在全国征集最相像的一张当年友人寄给范仲淹的那张岳阳楼和洞庭湖的画,一是营销,一为宣传。这样一为游客提供观赏的点,二也为游客提供留念的想象,“除了美好的印象,游客什么都没有带走”。目前景区只是做成了旅游纪念品。见到的岳阳楼记以及杜甫写的毛泽东抄写的诗文都集中展示在岳阳楼上,这个不是很好,一是因为岳阳楼本身局限,位置太小,放不下很多的游客,二是里面光线的原因,拍照不管是对游客的选景还是对于文物本身的保护都不利。如果有大尺度的震撼人心的这样的雕塑(群)出现,会是一个很好的景观。就像湘江边上的湘江赋一样,一个公园供游客参观,也可以在全国征集岳阳楼赋的诗文,在中国旅游报以及主流的报纸上做宣传,这本就是一个旧文新做的一个好命题,宣传了岳阳楼,也宣传了岳阳,一举多得。

2、景区的旅游产品、旅游纪念方式、以及旅游纪念品的开发有问题不是太理想。没有提供相应的旅游纪念方式,拍照纪念等方式过于简陋和单一;景区的纪念品销售中心的东西有点曲高和寡,适合一般人消费的物件太少,对一般游客而言,想买上一个较好的岳阳楼纪念品,可是动辄上几千,代价是有点高了,我们在感叹东西很好的时候,也不要忘记大众消费者的消费能力。

3、景区间的区域联系不紧密。岳阳楼是国家的5A景区,我们去的时间是一个周末,本来应该人很多的,可是去了之后人不多,见到的只是稀疏的游客,一个景区的成长不能单单只依靠黄金周的打造,更重要的是在平时的营销的影响,岳阳本身的旅游资源比较丰富。这个位置靠着君山面向长江和洞庭湖,开发一下相关的产品是不难的,需要做的是相关的营销的活动以及让利的措施来吸引游客,两个景区可以采用彼此对发消费券的活动来加大对游客的吸引。洞庭品鱼,君山戏茶,岳阳楼观楼,政府更应该撮合两家单位用合力打造岳阳旅游的亮点,合理的链接景点,使游览无障碍化,适当的延伸旅游消费。

4、景区的互动。我们只见到有相关的诗篇和诗人,但是如果在景区有这样的一个人在,他身着三国时代的装束(孙权,因为他在岳阳楼有出现铜像,对于岳阳的早期城建有重大影响,三国吴国地盘),或者是杜甫的或者是范仲淹,在写诗或者是现场的重大表演(如果是成本高,可以采用游客场次现点表演模式,就像内乡县衙一样游客可以自己选择要看的剧目,他们的市场表现还是很不错的),或有更精彩的举动,在大广场上,要是有本地的习书法的老人在这里的广场地上大笔书写“洞庭天下水,岳阳天下楼”该是怎么样的壮观的场面的啊。

5、商业模式的落后和低俗。大多数的景区的里面的一些商业特色都逃不出类似于烧香、看奇观、百家姓、或者是骗人的这些个无聊的东西。为什么如火如荼的旅游行业的景区的商业文化却是这样子,这个值得我们的深思。大商业大物态进驻景区对景区有什么影响?这是一种冲撞,一种挑战,不仅是文化的,还有游客的情绪,操作问题,但是同时我们也不能容忍一些乱七八糟的小游商在景区里„是什么促成了大家的思想一致卡在这个瓶颈?大商

业能不能,或者是怎么样融入景区,这是个待研究的问题。大商业的出现势必会带动景区的人气和周边商业环境。

6、景区当有景区自己的风格和名片。什么是景区在游客心目中的logo?景区的映像既要深入人心,又要为大众所广泛接纳。这不单单是游客要考虑的事情,同样更是景区管理者面临的思考。

岳阳楼值得我们借鉴的地方很多,从环境美观气氛营造上来看,主要有:

1、岳阳楼的造园手法。岳阳楼的造园比较的精致有南方园林的细腻和小巧,很有宋代的风格。岳阳楼本身建筑的精巧,历史文化内涵以及保存的完善也为其增分不少。

2、岳阳楼外的街道的风格,外面的风格很接近景区的风格,不单单是靠近景区的那条汴河街,靠着路边都是一个风格,更重要的是在岳阳口附近的街道对面的建筑的外立面也都是一个风格,或者说是很接近,这个很不容易,对于有碍观瞻的街巷的建筑,采用的手法是一道波浪起伏的墙,有效的遮挡了视线也不显得呆板,3、景观的设置丰富善变,富有情趣。不管是景区的文化长浮雕,还是外面时隐时现的城墙一样的建筑,都振奋游客的审美。是有好的借鉴意义。

这次,通过我们对岳阳楼景区的营销调查,对岳阳楼的景区背景和条件更为熟知,这将更有利于我们充当景区的文化传播者,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扩大岳阳楼景区的影响,令游客更近一步了解她所蕴含的历史文化积淀。同时,通过对其营销的调查,我们也更深入地学习到了营销在旅游景区中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并掌握了基本的分析能力,为今后的学习和工作拓宽了视野。

旅游景区调研 篇2

1. 营山旅游经济的发展优势分析

营山县内旅游资源十分丰富, 历史文化根基深厚。有“蜀北名山”、“小峨眉”、“仙迹”之称的太蓬山, 风景如画的望龙湖森林公园、北坝公园、翠屏山文化公园、骆市陵园、梓橦公园、幸福水库“营山十景”和名扬全国的千里渠以及造型精美的回龙塔、舍利塔、灵鹫寨等一大批自然、人文景观。深不可测的孔雀洞极具探险和开发价值;形态逼真的熊猫系列工艺美术品令游客爱不释手。荣获昆明世博会金奖的营山根雕, 国优水果冰糖柚、获曼谷国际食品博览会金奖的金葫酒更是享誉全国。

1.1 自然风光秀美, 神奇的佛教文化

隋唐之际, 太蓬胜景即闻名于世, 始称“蜀北名山”。太蓬山居营山十景之首, 素有“太蓬仙迹”之称, 太蓬山古迹幽洞遍布, 传说神奇雅趣, 自隋唐以来, 便与峨嵋齐名。太蓬山“何处飞来海上山, 两蓬高峙白云间”, 曾为川北佛教圣地, 海拔731米, 方圆40余里。太蓬山, 群山环绕, 有十二峰, 崖高数十丈, 溪壑奇秀, 两蓬对峙, 松木秀茂, 浓荫蔽日, 幽兰黄花, 香满山谷。早在一千多年前的唐昭宗年间, 即建有“太蓬寺”三重大殿, 气势宏大, 香火鼎盛。誉为“太蓬仙迹”, 列营山县十景之首。

1.2 旅游商品资源丰富

营山县已开发的旅游商品中, 有造型别致的根雕, 畅销国外的皮毛动物工艺品, 果大味甜的良种柚橙, 享誉国内外的名酒, 其中不少商品曾荣获国内、国际金奖。它们为旅游商品市场的拓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1.3 营山有发展旅游的区位优势和交通条件

首先, 营山县的旅游区位优势比较明显。从大的方面来看, 营山是南充文化风景区和太蓬佛教旅游区的组成部分, 地处九环线与南充文化旅游线的交叉点上。从局部来看, 营山四通八达的铁路公路交通连接着西部达县和女皇故里———广元以及西部洗浴中心———安县罗浮山。营山与这些景区的互动互补效应, 使营山的旅游区位优势进一步凸现。其次, 借助西部大开发的有利时机, 营山的旅游基础设施有了很大的改观, 九环东线绿色通道、成南快速景观大道和成南高速公路的建成通车, 使营山自然融入到南充风景区和太蓬佛教旅游区。营山距省会成都仅需3小时车程, 距南充仅需40分钟车程, 成都和南充机场又为我们架起了一道通向全国各地和海外的空中走廊。此外, 成南高速和九黄环线的畅通, 加上运营高、中档客车的不断增多, 与旅游相关的通信、电子商务、宾馆、饭店等其它配套设施的逐步完善, 旅游从业人员队伍的扩大和服务水平的逐步提高, 使营山旅游呈现出良好的局面。

2. 当地旅游业发展的瓶颈

尽管营山旅游产业正逐渐成为当地第三产业的支柱产业, 从城市规模、旅游产品以及区位分析来看, 营山县目前很难成为长途旅行中的单一目的地。

营山县附属于南充市, 从而拘束了它在行使权利上的局限性, 另外在对太蓬山文化的宣传上容易对旅客, 尤其是外省的旅客造成困扰。让人们把其作为了南充文化之旅的一大景点, 大大的削减了它的主体意识。

另外, 旅游局对营山旅游的宣传力度不够, 目前仅仅基本打开省内市场, 在省外的获知度还不是很高, 因而急需一套很好的宣传方案, 将营山县太蓬山佛教文化打响省外地区。

3. 建议

1) 明确自己的市场区位定位和特色。营山县必须与邻近的南充、达县、蓬安等旅游城市组成区域营销网络, 进行联合促销。在旅游产品的开发方面, 营山与周边城市要注重互补性, 发挥自身的资源优势, 形成主题鲜明、富于特色的太蓬文化专题旅游线路。

2) 实现传统和现代的完美结合。开辟既适合大众审美情趣, 又突出营山地区旅游特色的文化景观。由于佛教在中国传统文化上的不可动摇的地位, 因此, 可以采取新建佛教文化大道, 建立佛教主题公园等措施增强营山旅游产业的竞争力。

3) 可以开发购物文化街, 汇聚营山的一些文化遗迹作品, 家乡的特色产品, 带动区域经济文化发展。定期举办以佛教文化为主题开展的写诗做赋活动, 佛教文化研讨会。

4) 在增强自身实力的同时, 加强对外宣传, 扩大营山县旅游业的影响力。采取传统和现代相结合的多样化旅游宣传方式, 此外, 提出并大力宏扬营山的城市精神。

望当代营山人团结奋进, 在营山这片土地上, 点化古老为神奇, 指点山川披锦绣, 造就一块风物揽胜宝地、旅游观光胜景。

参考文献

[1]李琼.旅游经济对区域经济发展的机理分析[J].现代经济信息, 2008, (9) .

镇江城郊休闲旅游发展调研 篇3

[关键词]镇江城郊 休闲旅游 “农家乐” 问题 对策

一、引言

城郊是城市与乡村相交接的部分,它拥有鲜明的资源特色,对中心城区的人们产生不可抗拒的吸引力。城郊旅游就是利用城郊的田园风光、自然生态及环境资源,结合农林牧副渔生产、经营活动、乡村文化、农家生活等资源,为人们提供观光体验、休闲度假、品尝购物等娱乐项目的旅游。休闲旅游,是指以旅游资源为依托,以休闲为主要目的,以旅游设施为条件,以特定的文化景观和服务项目为内容,离开定居地而到异地逗留一定时期的游览、娱乐、观光和休息。它是旅游者有了较多的闲暇时间和可自由支配收入,旅游地有了一定服务设施条件下而逐渐形成的,是旅游得以丰富发展的产物。作为一种产业形态,休闲业已经成为第三产业中的重要增长点。目前,我国休闲旅游发展主要是往城郊发展,以经济发展、出游率高、消费水平高、工作节奏快的大中城市为依托,凭借环境优良、风景优美、资源禀赋高、交通便捷、区位优越的乡村等建设起来,如乡村休闲旅游。乡村休闲旅游,常又称为“农家乐”,它不同于一般的农业观光,是一种较高层次的以休闲度假为主的旅游类型。这种类型的休闲旅游最早开始于四川成都市的城郊,后来在全国快速得到了发展。

镇江市“农家乐”从多年前的起步摸索发展到今天,已具有了一定的数量。2010年上半年,镇江市在“农家乐”建设上的投入就达到了2100万元,仅江心洲,就有“农家乐”项目50多个。而世业洲的较大型的“农家乐”项目就有6家。2010年上半年,仅镇江丹徒区内各“农家乐”项目共接待游客超百万人次,比去年同期增长了35%。因此,“农家乐”是镇江城郊休闲旅游的重要的类型。本次通过对镇江城郊休闲旅游的主要类型——“农家乐”的调研,可以了解目前镇江城郊休闲旅游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农家乐”经营者、从业人员、旅游者目前的状况,为镇江城郊休闲旅游的规划设计、发展等提供参考。

二、调研对象和方法

(一)调查对象

本次研究以镇江市城郊“农家乐”经营者、从业人员以及游客为调查对象,受访的对象男女比例基本持平。

(二)调查时间

调查时间:2010年4月1日-8月20日

(三)调查方法和内容

调查采用实地采访、问卷调查、随机抽样、结合访谈法收集被调查对象的意见;本次调查过程中,首先对参与调查的地点进行选择,然后通过同学出去调查将问卷发放到对象手中。问卷内容涉及年龄、受教育程度、收入、借贷、宣传等。在调查问卷发放的同时,调查同学对一些细节问题与被调查者进行面谈沟通,使调查结果更加完善。这次调查发放问卷情况为:“农家乐”经营者问卷100份,实际回收有效问卷81份,回收率为81%;“农家乐”从业人员和游客分别为120份,回收有效问卷都为117份,回收率为97.5%;问卷总有效率为92.6%,符合预定要求,可进行数据处理。

三、调查结果与分析

(一)“农家乐”经营者

1.经营者文化程度较低,缺乏管理经验。在被调查的“农家乐”经营者中,在文化程度上小学以下占了12.3%,初中占了53%,高中占了27.2%,大专及以上占了7.4%;在管理培训上,16%有经过培训,84%的没参加过培训;在从事“农家乐”的时间上,一年以下的占14.8%,1-2年的占58%,两年以上占27.1%;从以上数据可以看出,“农家乐”经营者文化程度较低,同时大多数的经营者从事“农家乐”的时间大多在两年以内,时间较短,缺乏行业经验;调查中发现,镇江市“农家乐”的经营管理人员大多由村干部兼任或当地农民担任,专业的经营管理人才几乎没有,现代经营管理的理念和意识落后,很多“农家乐”经营者还没有摆脱传统农业产业经营的思维方式,小农意识还比较强,对“农家乐”的发展缺乏全局和长远思考。

2.“农家乐”的投资主体单一。从投资主体看上,镇江城郊“农家乐”79.3%是独资,20.6%是与人合资,主要是与朋友合伙的形式,而银行贷款或是政府的资金扶持几乎没有。旅游业作为镇江支柱产业,政府在当地旅游发展中所扮演的角色应该是十分重要的,但从镇江市“农家乐”发展的调查中,当地政府及管理部门对“农家乐”政策方面的引导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但在帮助经营村(点)解决资金缺乏的问题,扶持力度较弱。

3.营销手段单一,缺乏宣传意识。在对81户经营点的调查中,做过宣传的占了28.1%,没有进行宣传的占了71.9%。大多数的经营者由于文化程度较低,所以在旅游发展规划、市场营销等专业知识方面欠缺,缺乏宣传促销意识,部分“农家乐”往往以“口口相传”这一初级的方式进行宣传,导致“农家乐”旅游知名度很低,除附近居民外,其它游客对它们不熟悉或不知道。在访问的117名游客中,通过朋友介绍方式选择此“农家乐”的占被访问者的73.74%;通过媒体宣传方式选择此“农家乐”仅占被访问者的12.12%;本地游客占被访问者80.30%;外地游客占被访问者19.70%。

(二)“农家乐”从业人员

1.从业人员学历水平较低,从业时间较短。在117份有效问卷中,从业人员文化程度,16.75%的人员大专以上,47.61%的人员高中或中专,30.51%的人员是初中,5.13%的人员学历在小学及以下;从事“农家乐”的时间,51.88%的在1-2年,30.17%的人员2年以上,17.95%的人员从事1年或1年以下,由于学历水平较低,同时大多数的从业人员工作经验尚浅,因而会影响到服务质量。

2.卫生意识薄弱。“农家乐”的经营中,因为主要涉及到餐饮,所以对从业人员的健康方面有非常严格的要求,但这次对117位从业人员的调查发现,26.5%的人员是拥有健康证的,73.5%的人员尚未取得健康证,这说明经营者对卫生的重视程度较低,没有意识到卫生健康对于“农家乐”经营的重要性,卫生意识薄弱。

3.缺乏技能方面的培训。在调查的117名从业人员,73.5%的人员不具有相关行业(厨师、导游、宾馆服务等)的从业资格证书,仅有26.5%的人员具有相关证书。而70.43%的人员没参加过技能培训,只有29.57%的人员参加过,员工技能素质普遍不高,缺乏系统有效的培训,因此会造成服务不规范、不到位的现象时有发生。

(三)“农家乐”游客

1.游客来源集中。有80.30%的游客来自于镇江本地,19.70%来自扬州、南京等周边地区;有61%的游客是第一次来“农家乐”旅游,33.3%的游客是第二次来;54%是与家人一起来,46%是同朋友、同事等一起来的。调查说明镇江的交通便利,吸引了周边城市的居民到镇江旅游,而且大多是与家人一起出外旅游消遣,但从游客的重游次数,说明镇江的“农家乐”的吸引力还是不够强,这与经营者缺乏宣传有一定的联系。

2.游客的旅游消费。76.52%的游客在“农家乐”的消费平均在30-80元,从花费构成来看,79.1%用于餐饮消费,14.3%用于土特产品的购买,剩余的用于娱乐、住宿等其他方面的消费。问卷的117名游客中,有81.81%的被访问者认为“内容单一、档次不高”是当前镇江市郊“农家乐”最需解决的问题。从调查中可以发现,镇江市“农家乐”存在功能单一,缺少特色。经营项目同质雷同,绝大多数是停留在提供餐饮和住宿的低层次上,仅限于“几间房子、几张桌子、喝喝茶、吃吃饭、打打牌”的经营模式,真正由“农家乐”提供的具有镇江市浓郁民俗文化特色旅游项目和参与性强休闲项目极少,因而游客逗留的时间较短,再加上“农家乐”的有特色的农产品较少,因而影响了游客的平均消费水平。

四、对策建议

(一)提高认识,科学规划

各级政府要把“农家乐”发展作为解决镇江“三农”问题、推进城乡统筹和建设新农村的一条有效途径,纳入到旅游发展和农村经济整体布局之中,积极制定并利用好规划、扶贫、环保、基建等专项支持政策。旅游、农业、综开办等部门应进一步加强协作,建立联动工作机制。县区要根据土地利用规划、村镇建设规划,按照“因地制宜、合理布局、突出特色、协调发展”的原则,编制“农家乐”规划,发展一批“一村一品”、“一户一物”的“农家乐”特色村(点),形成区域特色明显、功能布局合理、内涵丰富的发展格局。

(二)加强基础设施建设

加强城郊基础设施改善工作,加大道路、旅馆、餐厅、通讯、停车场、厕所等基础设施建设,配备路灯、户外招牌,同时做到乡村房舍、道路、标识、餐饮等都具有乡村的烙印和气息,按照突出江南水乡特色的要求,分别对不同类型的“农家乐”进行策划、设计,使其建筑的外观、色彩、装饰等与周边环境相协调,突出“生态性”、“文化性”,保护生态的原真性,反映镇江地区农业文化特色,适应消费需要。

(三)提高“农家乐”旅游从业人员素质

提高农家乐从业人员培训建设,对村民进行乡村历史、民族文化和生态环境保护等方面的知识培训,提高他们的文化遗产和环境保护意识,还要加强对经营者、相关从业人员及管理人员的培训,规范他们的行为,不断提升他们的能力和素质。

(四)突出特色,打响品牌

充分做好“乐”的文章,着力挖掘、整理镇江当地的人文、生态、民俗资源,把民间文化活动和农事活动、健身活动、民间文艺等有机结合到“农家乐”进行开发,积极组织旅游上山下乡、市民小菜(果)园、假日做农夫、做农家饭、教你编织和使用农具等专题旅游活动,让游客亲自参与,亲身体验,增强互动性和趣味性,丰富“农家乐”的内涵。同时在“农家乐”接待设施建设中,不能一味追求高档次、城市化,也不能过分强调“原汁原味”,低档次、低品位。要强化“农家乐”的整体包装和宣传推介,建立与旅行社良好合作关系,把特色突出、设施完善的“农家乐”纳入到镇江市旅游线路之中,推动乡村旅游建设。

(五)培养农户与游客的环境保护意识

关于旅游景区调研报告 篇4

1.旅游景区运行状况的总体判断

第1季度旅游业由淡季向旺季过度,企业对下季度行业及自身发展信心满满,各地景区对行业发展持乐观以上态度的占多数。

2.旅游景区行业运行的外部影响因素

正面因素

旅游经济运行平稳 预计我国旅游业总体上仍将平稳较快增长。旅游经济运行整体平稳为景区行业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中国在世界旅游发展中的地位愈加重要 ,全球境外游客总数达10亿,增长42%,其中约8000万是中国人;去年6000万人次到中国游览,中国成为世界第三大旅游目的地;世界旅游组织在中国成立了5个旅游观察站,负责监测和分析旅游对环境、社会和经济等方面的影响。

政策环境利好《国民旅游休闲纲要(-)》出台,全国进入国家主导、倡导国民旅游休闲的新时代。

负面因素

春节黄金周期间,热点景区容量过载,使景区、交通和安全保障面临着空前巨大的压力。规模空前的游客数量对目的地的公共资源形成挤占的态势,加上群体聚集场所的非理性行为,管理成为假日期间景区旅游工作的现实问题。

1.景区行业的总体样本分析

从整体状况来看:20第1季度景区企业对于行业发展以及自身经营状况的预期比上季度相比更加稳定。

第1季度38.82%的企业对行业发展预期表示乐观和非常乐观;超过半数企业对景区行业的发展持审慎乐观的态度,认为本季度行业发展情况一般;多数景区企业对下季度整个行业的发展充满信心,将近80%的企业对下季度景区行业发展持乐观以上态度。

第1季度景区企业对自身经营状况的预期中,有35.29%的企业表示企业发展状况上升,而认为本季度经营状况下降的企业占比为7.06%。尽管超过半数企业认为与上季度相比,企业发展状况一般,但总体趋稳,并未出现继续下降的趋势,基本符合行业发展的季节性规律。

从规模指标来看:与去年同期相比,2013年第1季度接待人数增加与持平的景区企业基本相当。同时有2.35%的企业表示1季度的接待人数比去年同期下降。本季度过半数的景区认为预订人数与去年同期持平,同时42.35%的景区企业预定人数有所增加。

从绩效指标来看:94.12%的景区企业门票价格与去年同期持平,少数企业门票价格同比上升。本季度50.59%的企业营业收入有所增加,同时有2.35%的景区企业营业成本有所下降,而8.24%的企业营收下降。超过60%的景区企业利润水平与去年同期持平,约30%的景区利润水平出现回升。

从就业指标来看:88.24%的景区从业人员数量与去年同期持平,景区的用工规模更加稳定,只有1.18%的企业从业人员数量有所下降。本季度约三分之一的景区员工工资同比增加,极个别的企业工资水平有所下降,多数景区的员工工资水平与去年同期持平。

2.景区行业的区域分析

东中西部景区对行业的发展预期

本季度东部和中部地区对当季行业预期持乐观以上态度的企业占比均接近或略超40%,西部地区33.44%的景区对行业发展持乐观以上态度,比中部地区高出一倍。东部及中部地区对下季度行业发展持乐观以上态度的企业占比均超过80%。

东中西部景区对企业自身的发展预期

对于景区企业经营发展的年度环比,东中西部景区的预期基本保持一致。2013年第1季度东部地区以及中部地区认为经营状况环比上升的企业占比均不足30%,而西部地区38.89%的企业认为本季度经营状况好于20第4季度。各地景区经营状况环比持平的企业占比均过半数,且各地均有少数景区认为经营状况较上季度相比有所下降。东部及西部地区80%的企业预期下季度经营状况将环比上升,中部地区这一比例略低,且6.25%的企业预期经营状况将环比下降,认为经营状况年度环比上升与持平的比例占据区域抽样总量的绝大部分,仅东部地区1.96%的企业预期年度环比下降,中部和西部地区均未出现预期年度环比下降的情况。

东中西部景区主要经营指标的同比变动

从规模指标来看:中部地区75%的景区企业预订人数与去年同期持平,这一比例明显高于东部及西部地区的同类指标。中部地区的接待人数较其他地区而言也更加稳定。东部及西部地区均出现少数企业接待人数与预订人数有一定程度的下降。各区域内固定资产变动的趋势整体一致,固定资产投资与去年同期持平和有所增加的企业占比在东中西部地区的占比差距并不明显,三个区域内仅东部地区2%的企业表示本季度固定资产投资与去年相比有较大增加。

从绩效指标来看:各区域门票价格与去年同期持平的企业占比均超过75%,东部地区门票价格同比持平的企业占到96.08%,各地区均未出现门票价格同比下降的企业。东部及西部地区的营业收入与营业成本变动趋势基本一致,中部地区营业成本同比持平的企业占比为75%,而营业收入43.75%。综合而言,中部地区的利润水平也保持相对稳定的局面,东部地区7.84%的企业利润水平有所下降,西部地区利润下降最为明显,超过15%的企业利润水平有所下降,西部地区应继续大力推动景区产品开发,并做好各项管理工作。

从就业指标来看:2013年第1季度景区企业的从业人员数量稳中有升,三个地区从业人员与去年同期相比持平的企业占比均超过85%,且只有西部地区的少数企业缩小用工规模。各地员工工资水平多数保持与去年同期同样的水平,但各地均有企业提高了员工工资,西部地区5.56%的企业员工工资水平同比下降。

3.景区行业的重点分析

本季度仅有5.71%的企业认为经营状况环比下降。景区发展由淡季逐渐转入旺季,景区企业对于下季度行业及企业发展的预期均高于本季度,对今年总体发展的预期呈现审慎乐观的态度。2013年第1季度重点景区企业的规模指标、绩效指标与就业指标整体稳定,尤其是门票价格与从业人员数量指标同比持平的企业占比超过90%,多数经营指标均出现不同比例企业有一定程度下降。

景区行业的运行动态

1.高端旅游市场开发有望突破景区门票经济的瓶颈

长远来看,紧跟市场需求,适时适度开发高端旅游市场有望成为景区的新选择。

2.京广高铁贯通为景区发展带来新契机

京广高铁的开通使广东地区的许多次热地点成为游客的新宠,陕西、山西等支线景区也在高铁的辐射效应带动下获得了持续发展助力,游客旅途时间缩短相应增加了其自由活动的空间。此外,京广高铁开通为沿线目的地的旅游资源整合带来了机遇,相邻或同类景区通过主题联合与资源共享开发更加有层次感和更有内涵的旅游产品成为可能。

3.体验式旅游是市场发展的新趋势

旅游景区行业发展的对策建议

1.持续进行特色主题产品开发,增加对游客的吸引力

我国旅游市场也正朝着大众化、散客化趋势发展。近年来,旅游方式更加灵活,景区为保持对游客持续的吸引力,应逐渐改变单一的观光产品模式,主题旅游产品的开发可以帮助景区更好地打造核心竞争力。

2.善用社会媒体进行旅游营销

景区应充分利用社会媒体这一广泛的平台开展营销活动。具体而言,除了确立合理有效的品牌营销策略外,还应设计一个与该品牌信息一致并能让中国用户产生文化共鸣的网站;在主要社会媒体网站(包括几大视频分享网站、社交网络和微博)建立网页,发布与产品相关的内容,扩大产品的影响范围;推出具创新性的社会媒体宣传活动来驱动流量并捕获消费者数据。

3.旅游经营,诚信先行

景区外出考察调研 篇5

11月26日至29日在管委会的安排下,随管委会胡主任等一行赴河南云台山、青天河景区进行实地考察,结合本部门相关工作情况,现将考察情况报告如下;

27日我们进入云台山景区,根据工作情况,对该景区的社会治安管理、停车场安全管理,景区防火工作情况进行了考察了解,该景区是国家级AAAAA景区,规模庞大、管理有序。首先印入我们眼帘的是可以容纳5000车位的大型生态停车场,停车场又分大、小、私家车停放区,入口处有保安负责车辆的分配指挥停放,进入停车场后有工作人员负责管理。另外景区所有的景点都分不同的安全管理科,都配有同样的安保工作人员,实行分块管理,其景区共有保安人员200多人,统一有安全保卫处管理,分别分配在各景点,承担各区域的安全保卫任务。该景区是全国18家数字化景区建设的示范点,在景区实施包括电子门禁、智能监控、多媒体展示、GPS车辆调度、LED信息发布、电子商务、智能全景导游图等系统化在内的数字化工程,随后我们进入视频监控室进行了参观,通过工作人员的讲解演练对整个景区重点地段的,所有情况一目了然。该景区的社会治安管理,由于规模大,来景区游玩的游客都很多,最高峰时一天多达八万人次,县局都设有公安分局、派出所驻景区从事日常社会治安综合管理工作。

一、在防火管理方面,该景区也配有专门的安环员,分

段负责管理景区的卫生,防火宣传、隐患排除工作,另外最

重要的特点,该景区在每个景点入口出,都设有吸烟房,供

游客在此吸烟、休息,有效的控制了吸烟者在景区内吸烟造

成的安全隐患。

二、云台山的经验和特点

本次考察学习的时间虽然短暂,但收获很大。云台山依

靠创新的思维、清晰的思路、规范的管理在短期内从一个一

文不名的景区在旅游行业中异军突起,这些成绩令人信服,其经营管理经验更值得我们学习。

(一)成功打造大景区,推动旅游产业的发展延伸,实

现旅游景区、当地农民、当地政府三赢。

云台山景区从1998年开始逐步整合云台山内多个分散的景点,对旅游景区实施统一管理,最终形成云台山大的风景

旅游区,实现旅游业的大发展,经济的大繁荣。

1、整合旅游资源,形成合力,共建大景区。

一是调整管理机制,整合旅游资源。云台山景区发展过

程中合理配置景区的各种资源,通过行政机制的调整,由县

水利局局长、县林业局局长、岸上乡书记兼任管理局副局长,解决各部门在资源使用方面存在的矛盾,将管理局的旅游资

源、县水利局的水系资源、县林业局的森林资源、岸上乡的土地资源进行的整合为云台山旅游业的发展奠定基础。

二是建设大景区。以“建精品景区、创全国文明、闯国

际市场、树世界品牌”的目标进行统一的规划和管理,形成了具有泉瀑峡、潭瀑峡、红石峡、子房湖、万善寺、百家岩、仙苑、圣顶、叠彩洞、青龙峡、峰林峡等十一个景点、面积

280平方公里的云台山风景旅游区。

三是完善基础设施建设。先后投入资金6亿元,建设了

设施全、档次高、数字化管理的基础设施。

设施全。建设了功能齐全的游客接待中心,包括售票室、检票室、展览室、休息室、影视厅、餐厅、医疗室、话吧、购物中心、卫生间等设施,在各分散的景点也建设了吸烟室、购物点、卫生间、手机加油站、休息室等设施。

标准高。对景区进行了高标准的硬件建设,对所有进出

景区的道路全面硬化、绿化、美化,建设了占地35万平方

米、5000个车位的大型生态停车场,购置了180辆尾气排放

达到欧Ⅲ标准的豪华观光巴士,按照三星级以上标准建设景

区内所有厕所。

数字化管理。总投资1.5亿元在景区全面实施数字化景

区建设工程,将最先进的科学技术应用到景区管理当中,对

游客出入、景区车辆、内部管理进行综合调控。通过建设,云台山逐渐成为风景秀丽、设施完善的山水旅游名牌。2009

年云台山已发展成为集全球首批世界地质公园和国家首批

5A级旅游景区、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国家自然遗产等7个国

家级称号于一身的大型综合性精品景区。

2、大景区建设的成功,促进了云台山旅游的高速发展,带动当地经济的发展,使景区、居民、当地政府共同获益,实现了共赢。

2001年云台山景区的年接待游客人数和门票收入分别

为20万人和400万元,市场范围仅限于半径300公里区域。

景区游客人数和门票收入连年快速增长,2009年云台山景区

共接待游客326.55万人次,实现门票收入2.54亿元。主要

客源市场已经扩展到半径1500公里区域,省外游客达90%,日本、韩国、东南亚、欧美等境外客源市场也得到全面拓展。

而且由于大景区打造的成功,60%的游客选择在云台山停留2

天,促进了云台山旅游经济的全面发展。

在云台山的发展建设中,先后将景区内的3000户居民分

散固定于多个点,让其从事旅游业。通过自建、家庭餐馆、宾馆经营,经营农家乐、经营景区免费提供的纪念品销售点。

同时景区以经济形式给农民以农业补偿,如每年给种柿子树的农民每亩地700元的补偿,不收获柿子而是将其挂于树上

作为野生动物的食物。并由此带动旅游从业人员3万多人,其中多数为当地居民,云台山当地居民人均收入从2000年

人均260元增长到如今的人均50000元,云台山的快速发展也有力地拉动了当地相关产业和县域

经济的发展。2009年旅游综合收入达10.12亿元,为修武县

创造税收8000多万元,占该县税收的1/3。

三、几点启示和建议

通过学习考察云台山旅游景区的先进经验,我们得到很

多启示,并结合牯牛降景区实际情况,提出一些建议:

1、必须建设一流的大景区。

牯牛降要实现向大景区的转变,是我们发展的唯一出

路。牯牛降景点相对集中,而且对旅游区内景点游客有选择的参观游览,参观时间较短,同时旅游区晚上的生活比较单

调,游客一般只参观一两个景点后就离开旅游区,无法留住

游客。其余大多数游客在参观后赴其他旅游景区或城市,而

不是选择在旅游区留宿。

2、整合景点,统一管理,加强基础设施建设,逐步形

成集吃、住、行、游、购、娱于一体的旅游景区。

将石台现有的旅游区现有各种旅游资源进行整合。开发

新的项目补充到旅游景区,延长游客的旅游时间。对形成的大景区统一经营、统一管理,对景区进行整体的规划布局,包括建设统一的游客中心和停车场,打造游览线路,安排参

观景点,设置纪念品销售点,合理分布接待服务设施、设置

文化娱乐活动和配套设施,统一导游讲解等;利用适宜的生

态植物打造景区,既可延长旺季时间,又可为景区增加新的亮点。

3、是通过资源共享、和谐共处、共同发展来解决本地村

民在景区发展中产生的矛盾。引导、扶持当地村民进入旅游

业,让其长期受益,实现共同发展、共同富裕。

4、必须提升旅游管理和服务水平,推动牯牛降景区各项

工作。发展旅游业,景区是基础,管理是关键,服务是延伸,管理和服务水平制约着旅游区的发展水平。

一是要将各部门、各岗位的职责分清,使之相互约束、相互制约。将各部门的管理职责分清,尤其是重点部门,如

门票的管理,由财务室保管门票、售票处负责销售,检票口

负责验票,通过各自的数据统计互相制约;

二是确定各项工作的工作流程。将各项工作流程确定形

成机制,如接待工作,由那个领导负责批准,由那个部门负

责接待,接待必须持审批文件到景区各部门开展接待工作。三是抓好制度的落实,尤其是加强工作的督查力度和处理力

度。

四是将技术手段和相关设施作为制度管理的补充。成立

专门机构,整合各种监督设施,运用科技手段加强对重点岗

位的管理监督和对安全工作的监管。在大门口建设固定设施

(如门槛、台阶等)解决车辆的随意从大门口出入,另设专

旅游调研报告 篇6

农业、农村、农民问题,始终是中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决定性问题。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历史任务,为做好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三农”工作指明了方向。我镇是农业大镇,农业产业结构单一,农业生产受气候因素影响大,抗风险能力较弱,农产品附加值低,难以实现经济效益的持续提高。这种情况迫使我镇必须探索新的发展途径。此时,乡村游等农业旅游应运而生。

近年来,随着人民群众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都市人追求回归自然,返璞归真的意识越来越浓烈。一些有特色的旅游景点也在这种环境下迅速的发展起来,山里人家、海边渔家乐、务农旅游、乡村体验等等一系列乡村概念的旅游事业不断发展。乡村景观,作为一种独特的旅游资源,具有自然与人文并蓄的特色,越来越被更深地认识、保护和利用。现就我镇实际,对发展乡村游的可行性做出调研。

一、我镇地理位置优越,富有人文气息,开发乡村游具有两大优势:

1、自然条件优越。我镇位于平和县西部,面积207平方公里,人口

5.5万,距市区64公里,一小时车程即到。省道官九线、东东线穿境而过,并规划通古武高速,届时到厦门、汕头将更加方便。四面群山环抱,中间夹以丘陵、平川,拥有6.4万亩生态林。属亚热气候,气温条件较好,四季如春、夏无酷暑、冬无严寒,年平均气温19-21摄氏度,年平均降雨量1750-1900毫米。境内溪流如网,水资源丰富,素有“韩江之首”、“龙江之源”的美誉。

2、人文与自然气息兼备,适合开发集访古、朝圣、农家乐与一体的-1-

特色乡村游。我镇境内山清水秀,人杰地灵:拥有220年历史的黄国梁榜眼府,是乾隆敕造的具有清代中期建筑风格的、漳州市仅存的宫殿式历史建筑,且附属三座土楼,构成风格独特的古建筑群;始建于乾隆年间的仰止书院和我国近代著名画家周碧初的故居,既是研究历史的重要依据,也是赏今怀古、感受浓浓文艺气息的圣地;位于大协关的石晶宫宁静而圣洁,不但拥有远近闻名的的石晶清泉,更因有了灵应四方的观音佛祖,自古就吸引了远近众多游客前来朝拜,还也留下了不少古代碑刻,集聚文化气息;基于现代蜜柚产业基础发展起来的蜜柚生态观光园,顺应了农业观光的趋势,为厌倦了城市繁忙生活的都市人提供了回归果园,参与农事劳作、享受收获的好去处,具有发展农家乐旅游的潜力。

二、发展乡村旅游对推动我镇新农村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1、有利于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过多的问题。乡村旅游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加快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有助于降低农业就业的比重,发展第三产业。一方面,乡村旅游业就业岗位多、层面广,且所需技术相对难度不大,只需短期培训就可上岗工作;另一方面,一旦乡村旅游形成一定规模,成为本地重要产业后,就可以实现劳动力的长期甚至永久转化,进而加大城镇化建设步伐。

2、有利于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和农业产业化发展。我镇是农业大镇,主要以蜜柚种植业为主,农业结构不合理,第三产业比例小,农业经济效益低下。可以通过开发蜜柚观光游中的赏柚花、采柚果、品柚茶(酒)、吃柚品点心等特色项目,带动相应的基础设施建设和附产品开发、加工、储藏、销售系列化,促进区域农业产品的特色化,做大做响蜜柚品牌。

3、有利于改善农村生活环境。乡村旅游不仅以农业生产方式、参与多种民俗文化活动吸引游客,而且以优美的环境给游客以美的享受。因此,村容整洁、河道清理、植树种草是必要的投入,也由此切实改善农村“脏、乱、差”的环境面貌,同时在客观上也起到了环境保护的作用。

4、有利于促进农村社会的和谐发展和进步。科学发展是以经济、环境和社会协调发展为标志的。环境发展是手段,社会发展和进步才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的所在,也是难点所在。发展乡村旅游,虽然涉及多方利益关系,但只要使用“多予、少取、放活”三管齐下的方法,不仅不会触及既得群体的利益,反而会增加各方利益,从而推动农村社会的全面发展。

三、目前,我镇发展乡村游还受到四方面因素的制约:

1、旅游资源缺乏深度挖掘。一些古迹如榜眼府、相辉楼、仰止书院的修缮未到位,周碧初故居展品不够丰富,历史文化氛围还有很大提升空间;松溪岩、石晶宫、新寨庙等基础设施尚待完善;蜜柚生态观光园的农家体验项目设计在多样性和趣味性上有待提高。

2、发展农家游尚无明显特色。不论是老式土砖瓦房,还是红砖楼房,都没有经过造型,没有农家特色,缺乏景区建筑风格。缺少菜园、花园、池塘等,不像典型的农家,而是像城镇的农村。游客来过、吃过、住过、玩过之后,难以留下什么特别的印象,不知道什么是真正的“农家味道”。

3、服务质量不高。农村基础配套设施跟不上,服务项目单一,不能为游客提供娱乐休闲、健身运动、商务会议等方面服务。同时,由农民担当的服务人员也必然受到文化、素质、涵养、见识等诸多因素的制约,若

没有经过专业训练,则会造成在形象礼仪、经营理念、创新意识、服务水平等方面的不足。

4、基础设施缺乏。一是缺乏交通工具,我镇尚未通公交车,沿线出租车较少,大部分游客只能跟团旅行,自由度较小。二是缺乏医疗条件,游客若有不适,只能在集镇获得正规医疗服务。

四、我镇发展乡村旅游的五点思路:

1、科学编制规划。在充分考虑当地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和旅游资源特点的基础上,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因地制宜,高标准、高起点编制保护与开发利用规划,用规划指导乡村旅游建设。要广泛听取社会和当地群众的意见,突出地方特色,张扬个性,确保乡村原有风貌的真实性和完整性,如石晶宫可因其石晶泉水而设计品茗等项目。在规划引导下,合理开发具有地方特色的自然生态资源、民俗文化、传统饮食和制作工艺等资源,稳步发展农业观光游、民俗文化游和美味佳肴型农家乐。要强化规划的长期性和稳定性,维护规划的法律地位和权威性,使规划的指导作用和规范作用得到充分发挥。

2、加强设施建设。良好的基础设施与服务配套设施,是吸引游客的重要保证。加快道路、餐饮、住宿、通讯、医疗等服务设施,提高游客接待能力;完善庙宇等景区建筑的修缮;突显典型农家庭院、田园、果园风格布局。

3、重视保护利用。开发过程中注意继承和保护本地独特的文化资源,按照“保护为主,合理利用,加强管理”的思路,坚持严格保护与合理利用并重的原则,正确处理好保护与利用、长远利益与眼前利益、整体利益

与局部利益的关系,避免过度开发对历史文化资源及其环境的破坏,杜绝以破坏性开发谋求经济利益的做法。

4、积极筹措资金。基础设施及配套设施建设、宣传等需要大量资金,因此要外引内联,积极探索和创新资金筹集方式和途径,引入市场机制,为发展乡村旅游提供稳定可靠的资金来源。一是要改变由政府包揽的做法,树立“谁投资、谁所有、谁管理、谁收益”的理念,构建以政府为导向,企业为主体,广泛吸收社会资金参与旅游小镇建设的多元化投融资体制。二是要充分调动农民的主体积极性,出台各种优惠政策,以工代资或以劳动力转化为股份等形式,共同参与乡村旅游的开发。

5、宣传打造品牌。一是在外界环境上做文章,通过在市区建立“琯溪蜜柚系列产品展览馆”、“平和霞寨土特产专卖店”等,在平和通往外地重要路口设立大型广告宣传牌。二是建筑设计体现农家特色,或装饰农家特色等多种形式来营造浓厚的农家风情。二是与旅行社联姻,打造“霞寨观光一日游”精品路线。也可以与附近乡镇的相关项目联合推出“一日游”路线。三是利用报纸、电视等新闻媒体,辅之以广告、专题活动的策划运作,扩大我镇农业观光游的知名度。

西安乡村旅游资源开发现状调研 篇7

关键词:乡村旅游资源,调研,西安农村旅游业

0 引言

20世纪的90年代, 西安乡村旅游业开始出现。在21世纪以前, 西安的农村旅游业大部分是建立在自然基础上的旅游业。21世纪以后, 西安的农村旅游业发展开始转向农家乐的形式, 农家乐的出现给农村旅游业的发展带来了新的生机, 郊县的旅游业发展的迅速, 发展旅游业的乡村也在大量的出现。我国的国家旅游局也积极的响应这样的旅游形式, 提出了中国乡村旅游年的口号, 积极的为新农村的建设贡献力量, 社会主义新农村提出推进了乡村旅游业的发展, 西安政府也对农村旅游做出了相应的指示, 大力发展西安的农村旅游事业, 逐渐的把农村旅游业推向正规。

西安共有九个区四个县, 其中涉及乡村旅游业发展的有六个区四个县, 发展的比较好的地方有五个地方, 全国农业旅游示范点在西安就有四个, 在西安市的农村大多数的乡镇有乡村旅游项目, 旅游业带来的收入已经超过了2.4亿, 成为了这些乡村的主要收入来源, 为农民带来了可观的收入, 农民的生活水平也得到了很大的提升。乡村旅游业的发展已经带动了西安经济的发展, 为社会带来了一定的效益, 随着宣传的不断增加, 西安市民也开始选择乡村旅游, 在闲暇的时候一起到乡村体验生活, 既能让自己身心愉悦也能为农民带来一定的收入。本文通过对西安乡村旅游资源进行调查, 找出其发展特点及不足, 为更好地进行乡村旅游业的不断发展。

1 西安乡村旅游资源界定

在西安的农村范围内, 凡是能被当做景点或是景点资源的事物都可以成为乡村旅游资源, 但这些景点或是景点资源要有一定的吸引力, 不管是村民还是游客都能从这里得到一定的知识, 或是旅游资源能够带来一定的乐趣。乡村旅游资源的形式可以是多种多样的, 既可以是具体的景物, 也可以是抽象的民俗风情[1]。西安的乡村旅游资源具体的包括了西安乡镇的相关民俗风情, 相关的农业场景以及农民的生活样子, 当然还会有带有农村特点的自然旅游资源和人文旅游资源。

2 西安乡村旅游资源概况

随着国家对乡村旅游的重视, 乡村旅游得到了大力的发展, 并且与风景名胜区、城市旅游是可以并称的旅游业。乡村旅游业带有自己的特色, 但是在资源的选择方面还是跟另外的两种有共同点的。所以, 西安市在对乡村旅游资源的选择时, 参考的标准是《旅游资源分类、调查与评价》, 通过对不同地方的旅游资源的实地考察, 进行了相应景点的分类, 制定了一定的等级表。如表1所示。

3 西安乡村旅游资源开发特点及问题

在实地的考察过程中, 对考察的数据进行分析, 可以得知, 西安农村旅游目前开大的特征为:

3.1 最显著的特点是, 离城市近、离景点近且路途比较近。

大部分的西安乡村旅游的地点大多是在西安市的城郊, 并且根据著名景点的分布而分布, 且在交通比较便利的地方, 这几个地方集中了大部分的农村旅游点。

3.2 在功能分区的方面也是存在一定的规模。

森林公园主要是分布在秦岭北麓附近的, 周边乡村旅游资源开发多以“农家乐”形式出现;果林和农业生态园主要是在平原地带多见;以水为主体的旅游景点则是分布在西安的各条河附近。

3.3 在经营类型上也形成了一定的模式, 主要的模式有森林公园, 农业生态园、瓜果基地、水上娱乐项目、农家乐以及经营小型的农场等类型。

与发展速度较快、数量较多等特点相比, 随之而来的问题则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1) 从全局角度来说, 没有标准的管理制度, 也没有政府政策的支持。基本上西安市的农村旅游业是比较自由发展的, 缺乏一定的规划, 并且在农业旅游建设项目上存在着严重的重复现象, 开发也不能按照一定的顺序进行, 使得乡村旅游点的空间分布比较的不合理, 各郊县重复建设和开发, 特色不够鲜明。

2) 比较突出的是供需矛盾的产生。随着国家对节假日的规模, 越来越多的市民会选择在假节日进行短途旅游, 因此对农村旅游的需求不断地增加, 而农村旅游的景点却没有因此而增加, 现存的旅游是不能满足市民的出行要求的, 产品的供应也打不到要求。

3) 乡村旅游的相关产品和项目在质量方面一直存在问题。高质量在农村旅游业中是比较少见的, 乡村旅游的项目相对的单一, 大部分的活动不是观光就是采摘或是吃饭, 游客来过一次就不会再来了, 失去了游玩的兴趣。乡村旅游产品及项目可持续发展性较弱, 恶性竞争较为激烈。

4) 在农村旅游业的管理方面与其他的旅游业相比是存在较大的差距的, 并且乡村旅游业的工作人员的水平也是无法得到保障的。造成这个问题的主要原因是, 乡村旅游业的相关工作人员多是景点当地的村民, 其经营管理水平、经营理念需要提升, 服务质量有待提高。标准化服务的规章制度较为贫乏。

5) 景区配套设施建设严重不足。西安市各乡村旅游景点 (区) 的交通情况, 景区的卫生情况以及人身安全的保障方面都是存在缺陷的, 要进行相应的政策管理, 政府应该尽快的解决卫生和安全方面的问题, 保障旅游的游客的人身安全和身体健康, 有一个健康舒适的旅游。

4 西安乡村旅游资源开发对策

针对以上问题, 笔者认为在对西安乡村旅游资源进行开发时, 为保证其可持续发展, 应做到以下几点:

4.1 政府统一规划, 建立健全相应的规章制度。

相关政府部门应在全局的角度对西安的乡村旅游资源进行规划建设, 避免无序开发以及重复建设。

4.2 在整体规划的基础上支持社区参与进行乡村旅游资源开发, 尤其是公司+农户的方式, 比较好的适用于乡村旅游开发初期阶段使用, 激发农户参与旅游开发的积极性, 带动服务质量、管理水平的提升。

4.3 加大力度进行不同形式的乡村旅游资源探索, 使得乡村提供的旅游项目有足够的吸引力, 并且能够让游客有足够的兴趣进行项目活动, 逐渐的形成具有自己特色的乡村旅游项目。

4.4 政府部门、相关企业、社区协同合作, 及最大限度完善乡村旅游景区周边配套设施建设, 加大监管力度, 使其在卫生、安全保障各方面有所改善。

5 结语

西安是我国著名旅游城市, 西安发展乡村旅游的景点资源很多, 面向的市场也比较大, 在旅游市场上也具有一定的竞争力, 可以为西安的带来经济的收益。乡村旅游业丰富了西安的旅游业, 为旅游也带了新的生机, 并且对农业的结构也有一定的调整作用, 解决了一大部分农民的就业问题, 提高了弄明的收入, 改善了农民的生活水平。应积极开发西安乡村旅游资源, 取长补短, 在西安旅游业的发展中使乡村旅游占据一席之地。

参考文献

旅游景区调研 篇8

[关键词] 阿坝州 经济开发 旅游 调研

一、阿坝旅游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1.人文旅游资源开发十分薄弱,缺少独具特色的文化精品旅游项目

目前,阿坝州人文旅游资源经过挖掘和整理已初现轮廓,但在具体运作中仍然十分欠缺,未能打造出独具特色的文化精品旅游项目,制约了人文旅游资源优势向产业优势、经济优势的转化。突出表现在“以自然观光为主,民族文化氛围不浓”,旅游业由单一的观光型旅游向集观光、休闲、度假、商务、会展、研修的复合型旅游业发展力度不够。整合自然生态与藏羌文化资源力度不够,缺乏鲜明的民族特色和文化品位。

(1)演艺团体节目雷同,特色不鲜明。以舞台艺术演出的形式展示藏羌民族风情和民俗文化的各演艺团体,民族歌舞表演节目雷同,特色不鲜明,缺乏感染力和震撼力,未能充分展示阿坝州藏羌民族文化的魅力。

(2)游客参与性,互动性,体验性,娱乐性,趣味性等体现不足。缺乏具有民族特色、地域文化特色的旅游项目支持和人文風情文化氛围的烘托,难以留住游客。

(3)茂县、理县、汶川作为全国最大的羌族聚居区,但羌文化氛围不浓。

2.旅游商品开发严重滞后

绝大多数商品包装上写着“九寨特产”字样,但却不是本地生产,本地产的少且末形成产业链。旅游商品和纪念品附加值不高、工艺特色不鲜明、地方特色不浓郁。蕴涵地方特色并具有吸引力的纪念品不多见,罕有叫得响的品牌。就目前整个旅游商品市场来说,比较有特色的一是“格桑花牦牛角梳有限公司”生产加工的牦牛角制品系列,采取“前店后坊”销售方式,市场实现很好;二是茂县的“羌寨绣庄有限责任公司”生产的藏羌民族服饰及羌绣工艺品、旅游纪念品等。其产品民族特色浓厚,多次在中国民间艺术、工艺品、旅游纪念品礼品博览会上获奖,但其产品实用性不强,档次不高,做工不够精美,产品设计单一,如不加以创新,在旅游商品市场上将失去优势地位;三是“四川红星领地酒庄有限公司”生产的红星领地葡萄酒,具有明显的地域酒庄葡萄酒特色。酒庄建设规划将民族文化与葡萄酒文化融为一体,实现绿色葡萄酒产业、生态旅游产业、民族文化产业互动发展模式,前景看好。但仍需在产品包装、市场定位、市场营销、品牌建设、品牌分类上下工夫,挖掘潜力。

3.旅游产业链条不长,经济拉动效益不强

旅游业是一个带动能力极强的产业,它的社会性、综合性很强,包括吃、住、行、游、购、娱六大要素,但是目前阿坝州旅游业主要停留在“看”的阶段,还算不上“游”,在“九环旅游线”上游客的停留时间平均为两天,游客反映的“拼命旅游”现象值得深思。同时,旅游收入主要来源于景区门票收入。旅游产业的巨大市场潜力未能挖掘出来,如何增加旅游者的停留天数,提高游客人均消费支出,是增加旅游收入的关键,也是旅游二次创业努力的方向。

4.旅游市场秩序混乱,行业自律机构不健全

主要表现:一是存在“零团费”、“零房费”现象,导致宾馆饭店服务质量降低、亏损经营,游客投诉时有发生。二是购物点多、购物市场不规范。三是导游“回扣”现象严重。

具体讲:一是宾馆饭店数量多,但档次低。“九环”线有四万二千多个床位,但市场需求仅二百多万次,床位过剩,造成低价恶性竞争,“零房费”经营。二是旅行社对导游实行“零工资”制,这是旅游市场秩序混乱之根源。旅行社不给导游工资,导游收入只有来自宾馆饭店、演出团体、购物点的回扣,不仅损害游客利益,同时,对旅游市场秩序扰乱极大。这个问题不彻底解决,旅游市场的治理将很难落到实处。

结合调查分析,我们对阿坝州旅游的总体印象是:

第一,阿坝州作为旅游目的地的吸引力主要来自“九寨沟、黄龙”等得天独厚的自然景观;第二,阿坝州“大九寨”文化旅游资源虽然丰富,但是存在“虚、死、散”的不足;第三,阿坝自然旅游资源世界一流,文化旅游资源独具魅力,但两者的结合不够;第四,阿坝旅游资源极具开发潜力,二次创业必将实现阿旅游的再次腾飞,助推阿坝经济再创新高。

二、明确目标,理清思路,实施阿坝旅游二次创业

1.明确目标,理清思路

阿坝州旅游资源要以规划为前提、保护为核心、管理为关键、文化为灵魂、政府为主导、市场为导向、企业为主体和资本为纽带来充实完善阿坝州旅游经济发展战略,为阿坝旅游二次创业指明了方向。站在战略高度,实现一个目标:“建设全国最大的国际旅游精品区”,四川省的国际旅游通道,四川旅游的“航空母舰”。

提升两个含量:文化含量,科技含量。

实现两个转变:旅游由单一的“观光型旅游”向“观光与文化、休闲旅游相结合”的转变,客源市场由国内市场为主向国内市场与国外市场共同发展的转变。

2.实施四个战略

(1)——品牌化战略,打响六大品牌:“九寨沟——黄龙世界自然遗产地生态旅游品牌”,“卧龙——四姑娘山大熊猫故乡自然生态旅游品牌”,“羌族历史文化及民俗风情旅游品牌”、“嘉绒藏族文化及民俗风情旅游品牌”,“艰苦卓绝·革命奇迹的红色旅游文化品牌”,“川西北大草原风光旅游品牌”。

(2)——特色化战略:突出自然特色、文化特色,生态特色,深度开发休闲、度假、科考、生态旅游,提高旅游业综合效益。

(3)——多元化战略:融资方式多渠道、旅游产品多样化、宣传促销多形式,吸引游客多层次。

(4)——产业化战略:延长旅游产业链,开发新的旅游产品,丰富旅游项目,以旅游业为纽带带动相关产业发展。

3.实现五个突破

(1)在展现藏羌民族文化上实现新突破。推出特色鲜明的民族风情旅游项目、旅游活动和旅游产品,充分展示藏羌民族文化的神秘魅力;开发具有民族文化特色的旅游工艺品,充分体现物化的民族文化;建设一批体现民族特色的建筑物。

(2)在创新体制机制上实现新突破。创新经营机制,实现景区所有权和经营权分离,促进旅游资源向旅游资本转变。创新管理机制。积极探索成立阿坝旅游投资公司、土地投资公司等,拓宽投融资渠道,加快建设。创新营销机制,对阿坝州旅游进行整体设计、策划和包装,提高旅游宣传整体效果,提高拓展国际国内旅游客源市场的能力。创新激励机制,重奖对旅游产业发展做出重大贡献的单位和个人。

(3)在人才引进和人才培养上实现新突破。建设国际一流的旅游目的地,必须具备一流水平的人才队伍。采取多种形式聚集人才:与高校联合培养旅游专业人才,高薪聘请高级旅游策划师作项目策划,引进一批专家研究阿坝文化旅游产业的发展。同时,要注重加大对本地人才的培养使用力度。

(4)在资源保护和建设上实现新突破。坚持“保护为开发,开发促保护”的思路,加大保护力度,促进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的协调发展。将九寨沟管理局的经验在全州推广。

(5)在宣传促销上实现新突破。提高宣传促销的创意和策划,在稳定国内游客市场的前提下,重点发展高端游客和国外游客,宣传促销应做到将“阿坝旅游”做整体宣传,而不是宣传某几个景点。

4.为实现上述五个方面的突破,阿坝州旅游二次创业应着重抓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1)将文化资源变为旅游产品:二次创业的核心内容。将文化资源转变为文化产业,通过旅游景观或旅游项目将文化旅游资源体现出来。要巧妙地将文化内涵和旅游者需求结合在一起,着重发展参与性、体验性旅游项目,提供旅游者可以体验的项目,拓展其文化内涵,而不是仅仅局限于文化的本来面目。

①倾情文化事业的发展,保障必要的经费投入。文化资源转变为文化产业必须遵循一个规律:要先有文化事业的发展才谈得上文化产业的发展。在旅游二次创业过程中,首先要繁荣阿坝州的文化事业,为此,政府要为文化产业的发展提供坚实基础。

②打造大唐松州古城文化旅游。在古城内打造一个全新的体验项目——“仿唐世界”。项目开发理念是“再现盛唐遗风”,融回族文化、藏羌文化,茶马古道文化于一体。这里面可以设计很多有趣的项目。如:让游客在“大唐松州古城”中以一个唐朝古人身份进行休闲体验;游客按照角色更换服饰(可以是松赞干布,也可以是文成公主,还可以是薛涛或者其他人物);不能有电话、手机,如有要事,可以通过古代的邸报或圣旨传达。

③加大对羌族文化的保护和开发,建立羌族文化旅游目的地。茂县是全国最大的羌族聚居区,以此为品牌,打造羌族民俗风情旅游目的地。全方位展现羌族文化,将其打造成为九环旅游线上羌族民俗风情旅游精品。将茂县过境旅游发展为“羌族文化旅游目的地”,建立“羌族文化旅游圈”,辐射汶川、理县。把位于茂县的“中国羌族博物馆”打造成為九环线上的文化亮点。

④按照“突出特色、深度挖掘、精心打造、市场运作、规范管理”的要求,重组演艺市场:一要突出特色。打造“嘉绒藏族文化”表演团体,“安多藏族文化”表演团体,“羌文化”表演团体,“白马藏族文化”表演团体,“红军文化”表演团体。要求各表演团体风格独特、特色鲜明、节目不交叉、不雷同。二要深度挖掘。采取“引进来、走出去”的方式,引进资深望重的专家、策划师,与本地民间艺人、专家学者一道挖掘、整理、提炼、保护藏羌文化。三要精心打造。在深度挖掘、提炼的基础上,运用现代舞台艺术手段提升传统文化表现形式,塑造“大九寨”表演品牌。四要市场运作。在做好上述工作的基础上,政府不要干预过多,让市场选择,优胜劣汰。五要规范管理。建立健全行业自律机构,逐步解决演出市场低价抢客源以及驾导人员“吃回扣”等问题,处理好繁荣演出市场与驾导抵制演出市场的问题。

(2)重视全州旅游规划的统一性和严肃性,做到有规划就有投入、有执行。在调研中发现一个问题,就是旅游规划的执行缺乏严肃性和连续性,比如:今年投资开发这个景点,明年又可能转向投资开发另一个景点,使本来就有限的开发资金未能发挥积极的作用。规划是发展旅游的前提,阿坝州制定出了《阿坝州旅游发展总体规划》,需要的是重在执行。因此,二次创业必须将全州旅游规划作通盘考虑,并注重规划执行的严肃性和连续性。

(3)加大对特色旅游商品的投资和研发力度。长期以来,政府在特色旅游商品开发方面的投入几乎没有,这也是阿坝州旅游商品市场发展不好的原因之一。建议:一是以市场为导向,依托全州丰富的旅游商品资源和民族文化背景,将民族文化和山水特色资源与传统民族商品有机结合起来,赋予其生态、文化、科技要素,大力开发新型旅游商品。二是在旅游商品开发上,要具备实用性、纪念性、艺术性、民族性。三是把旅游商品开发与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增加农民收入有机结合起来,建设一批特色旅游商品加工基地。

(4)重金打造与“九寨、黄龙”齐名的“秀美大草原旅游文化圈”。成立大草原风景区管理局,着力打响大草原旅游品牌。一是以红原、阿坝为中心,辐射草地四县,打造与九寨、黄龙齐名的旅游品牌—“秀美大草原旅游区”。二是以藏传佛教文化为底蕴,以寺庙为依托,开发宗教文化旅游。三是以安多藏族文化为底蕴,以游牧文化为载体,建立原生态游牧民风情旅游村,将原始游牧部落牧民的生产生活方式融入旅游中(如让游客参与挤奶、剪毛等牧民生产活动,体验不同的生产生活方式,获得独特的感悟与体验),其形式是原始的,内容是现代的。四是成立大草原自驾游出租汽车公司,打造“草原自驾车(自助)旅游乐园”品牌。

(5)用文化这根线将全州零散的红色旅游资源串成一条链,科学打造红色旅游品牌。以建成中国红军长征旅游目的地和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为目标,坚持走“板块式”开发之路:西北板块——大草原;西南板块——大渡河;东北板块——川主寺;东南板块——岷江大峡谷。将红军长征文化、藏羌文化融为一体。积极推出一批红色旅游开发项目,如红军餐、红军过草地体验项目等。用现代光电技术模拟和再现红军当年过雪山草地时的情景,让游客如临其景。在确保游客安全的前提下,开展爬雪山、过草地体验游等。

(6)启动三大工程:建设游客集散中心,设计精品旅游线路、开发大型旅游项目。采取政府主导市场运作的模式,建立游客集散中心。集散中心应配套有旅游解说系统、求助系统,交通系统、各地景区景点标识牌等,配有研发中心,围绕旅游六大要素研发商品,实现生产与销售。

5.设想

(1)在红原县建立“大草原游客集散中心”,根据其地理位置,交通条件,有五个通道,即:若尔盖、阿坝、马尔康、黑水、九黄机场,将这一片区旅游连在一起,但旅游产品开发必须做到一个地方一种特色,独一无二,否则,集散中心将失去意义。

(2)在松潘川主寺镇建立“九寨、黄龙游客集散中心”,其具有陆空交通网络优势(九黄机场),又位于“九寨、黄龙”黄金旅游线路中枢,将九寨、松潘、茂县、理县、汶川等旅游景区、景点连成一片。也必须做到一个地方一个品牌、一个特色,绝不交叉重复和雷同。

这两个集散中心将起到两个作用:一是延长了游客的停留时间,从而延长了旅游产业链条;二是游客可以慢慢地品味“魅力阿坝”,改变目前游客“拼命旅游”的现状,从而提升阿坝旅游的整体形象。

设计精品旅游线路。旅游线路和旅游集散中心的建设是相辅相成的,旅游线路设计科学、合理,有利于增强阿坝旅游整体吸引力,从而发挥旅游集散中心的重要作用。旅游线路的设计是为了将各具特色的众多旅游资源串在一起,做大做强。

开发一个大型旅游项目。如何建设一个大型旅游项目对于阿坝旅游二次创业十分必要。

设想:项目要涵盖阿坝州的历史文化内涵,提升阿坝整体旅游形象,展示“魅力阿坝、神奇阿坝”。要不惜重金,聘请高级人才策划。

6.加强对旅游市场管理的力度,实行属地管理原则

(1)重视制度建设,提高导游队伍整体素质。针对现行体制对导游难于管理,漏洞较多等问题,一是设立导游服务中心。由中心管理和培训导游,由旅行社按合同制负责管理。二是针对导游私拿回扣问题,推行公开合法的佣金制度。服务中介费以佣金形式返还旅行社,再由旅行社和导游按比例分配,而不得用现金直接支付给导游,更不允许私下收受回扣。三是实行导游基本工资制度。

(2)发挥政府主导作用,搞好旅游市场治理整顿。政府主导是搞好旅游市场治理整顿的关键,市场整顿要充分发挥政府主导型的作用。从省上出台整顿和规范旅游市场秩序的措施。对旅行社(尤其是中小型旅行社),加强和改进管理,强化优胜劣汰机制。

(3)加强舆论监督,监督旅游市场体系建设。在整顿规范旅游市场秩序过程中,要充分发挥舆论的导向和监督作用,加强旅游市场监督体系建设,发挥新闻媒体和社会监督机制的作用,对查处不严的要通报批评,予以曝光。严重的要责令整改后方可开业。

(4)实行属地管理原则。

逐步实行本州导游地界制度,凡进州旅游团队由本州导游服务,规范导游管理,提高服务水平,树立“游客就是上帝”的服务理念,让导游成为阿坝旅游的“形象大使”。

参考文献:

[1]高言弘:民族发展经济学[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1990

[2]叶坦:区域经济与民族振兴[J].北京: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1998,4

[3]林耀华:民族学通论[M].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1997

上一篇:药学院分团委组织部2012-2013学年下学期工作计划.doc下一篇:测绘技术总结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