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景区价值

2024-08-23

旅游景区价值(共12篇)

旅游景区价值 篇1

摘要:众所周知,我国具有得天独厚的旅游发展资源,不仅具有举世闻名的灿烂文化,还具有巧夺天工的锦绣山川和独具风情的民族特色。但是,如何将景区的资源优势转变为产业优势也是相关部门思考的一个重要问题。

关键词:景区旅游,新闻营销,宣传

作为一种通过利用新闻进行宣传的营销手段,新闻营销与传统的新闻具有很大的不同,主要包括名人攻略、价格攻略和实事攻略等手段,而新闻营销的这些手段的价值对景区旅游宣传起到了重要的决定作用。

一、新闻营销的手段

(一)名人攻略

一直以来,名人都是大众所追捧的对象。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来自不同领域的名人不断涌现,如文化界、影视界、文艺界、体育界等,为提高旅游景区的知名度,选择合适的名人做代言或形象大使。

(二)价格攻略

作为广大消费者关注的重要内容之一,价格战也是新闻媒体关注的焦点。因此,只要操作得当,便会引起新闻媒体的关注。对于消费者来讲,一般情况下,他们在消费时都会货比三家,在符合其意愿与需求的情况下,大都会选择价格相对较低的一方。当然,价格降低并不是说销售额与利润也会降低。

(三)实事攻略

所谓实事攻略,指的是借助一些发生的特定事件组织宣传活动。一般情况下,实事事件包括自然、社会和政治事件。作为自然事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节假日一直是各种商业优惠活动的聚焦点。因此,为达到刺激消费的目的,采用一定的实事攻略也十分必要。

二、景区旅游宣传中的新闻营销措施

(一)合理利用名人攻略,提高旅游景区的知名度

作为具有社会号召力的人物,名人大都比较受大众的认可与欢迎,可以是影视明星、古人、传说人物、艺术家等。总之,通过名人效应,人们对景区的关注度与认可度必将有所提高。例如,黄龙风景区的黄龙寺。相传原始天尊门下的黄龙真人在此隐居修道,黄龙洞便是其修炼成道之所。根据现今黄龙寺对黄龙真人的记载可知:在古时洪水朝天,来自汶川县漩口、映秀之间江岸的九条神龙合计投奔大禹王,并帮其治水。但是,在江源九龙卧地叩拜大禹王时,却被大禹王误以为是九根大虫在前进道上拦阻,使得为首一龙因被谪称为虫类而气死,包括黄龙在内的其他各龙皆调头而去。其中,黄龙一直沿岷江跑到源头,腾飞在雪宝顶上空,蓄意对大禹进行报复。而大禹王则继续视察江源,不到一天就来到了茂州,这时江面突然卷起黑浪恶风。就在大禹乘坐的木舟将要被掀翻的时候,一条金光四射的黄龙突然从江面飞来。并且在战胜黑风恶浪之后,黄龙背着大禹乘坐的木舟,沿着岷江逆流而上,最终帮助禹王察得了源头。原来是黄龙正欲向大禹实施报复之时,突然发现有黑风妖正在加害禹王,黄龙遂因大禹谪封龙族而恼怒,但一想到大禹为民治水长期奔波,总的来说是功大于过,于是他转变了报仇的信念,不仅打败了黑风妖,后又助禹治水成功。大禹向天地祷告,请求封黄龙为天龙。但黄龙谢封,不愿升天,后留在岷山源头隐居修道。自此,人们为纪念黄龙,故修庙宇“黄龙寺”。

(二)适当调整门票价格,刺激消费

作为新闻媒体一直关注的话题之一,门票价格问题对于旅游景区的发展情况具有直接的影响。随着现代旅游业的不断发展,人们在选择旅游景点时会综合考虑多种问题,其中最重要的一个问题就是价格问题。一般情况下,只要价格在人们能够承担的范围内,且与其景点价值基本等值,人们还是愿意选择的。并且,现在大多数景点为刺激消费,都会实施一些优惠政策。例如,黄龙景区现在实施的政策:在旅游旺季,全价门票是200元/人,优惠票是100元/人,正常套票280元/人,优惠套票180元/人;在旅游淡季,全价票是60元/人,优惠票是30元/人;无论是淡季还是旺季,上行索道票均是80元/人,下行索道票均是40元/人。旺季优惠票购买对象包括学生(全日制教育)、未成年人(大于6岁小于等于18岁)、全日制大学本科及以下学历、老年人(60~70周岁)、宗教界人士、儿童(1.2米以上)。免票对象包括离休干部(国务院颁发离休证)、老年人(70周岁以上)、残疾人(09年后换发第二代残疾证)、现役军人和革命伤残军人(2005年后换发的证件,现役军人需佩保障卡)以及6周岁以下或身高1.2米(包含1.2米)以下的儿童。

(三)组织特定事件的宣传活动,提高社会的关注度

具体来讲,为提高社会对旅游景区的关注度,可依据当前社会形势的一些热点新闻事件,组织相关的宣传活动,提高人们参与活动的热情与积极性,通过这样的方法不仅能够提高社会对景区的关注度,实现很好的旅游宣传效果,还能够了解旅游者对特定事件的看法。例如,黄龙景区为响应国家旅游局和团中央号召,黄龙管理局团委在中国共产党建党95周年之际组织青年团员代表深入景区一线,与游客面对面进行交流,向广大游客和青少年朋友宣传“做文明游客,为中国加分”文明旅游公益行动,树立了“讲文明、重礼仪,讲诚信、守法纪”的良好形象。

三、结语

新闻营销在景区旅游宣传中的价值不只是体现在以上三种手段单独运用方面,更多情况下是进行综合使用。在景区旅游宣传中的不同的新闻营销手段具有不同的优势与价值。因此,为提高旅游景区的知名度和关注度,应对新闻营销手段有一定的了解并能够灵活使用。

参考文献

[1]马倩倩.旅游景区微博营销现状及策略研究——以广东省为例[J].特区经济,2013(12):114-116.

[2]王瑾.景区官方微博建设与旅游目的地形象建构研究——以周庄为例[J].旅游纵览(下),2013(11):174-175.

[3]许胜德.旅游企业微博营销对消费者态度影响研究[D].新疆大学,2012.

[4]程雪芬.企业微博营销效果影响因素及测度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12.

[5]林静.基于顾客让渡价值的风景区新理念营销研究[J].宜宾学院学报,2008(01):92.

旅游景区价值 篇2

专业:

工商企业管理

年级:

08级

层次:

专科

班级: 03

姓名:

杨番

学号: 200818630333 内容摘要:本文针对民俗旅游资源综合价值评价的复杂性、模糊性等问题,采用层次分析法和模糊综合评价法,在专家知识、主观经验和游客感知的基础上,使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有效结合,提高了评价的准确性和客观性。并以重庆民俗旅游资源综合价值评价为例,为民俗旅游资源综合价值评价提供方法和依据。

关键词:民俗旅游资源 综合价值 模糊评价

目前对民俗研究集中于民俗的旅游开发、保护等方面,而对民俗旅游资源价值量化评价研究相对滞后,且已有研究仅限于民俗旅游资源价值定性的描述与说明。民俗旅游资源综合价值的研究是民俗旅游研究重要内容之一,其目的在于正确地、客观地以可度量的标准为基础,判定民俗旅游资源的品位、丰度、开发条件和发展潜力。民俗旅游资源综合价值评价是一个多层次、多目标的评价问题,评价指标受考评者知识水平、认识能力和个人偏差影响,客观上要求分层次进行综合评价。本文以重庆民俗旅游资源为例证对民俗旅游资源综合价值进行定量评价。

民俗旅游资源综合价值评价方法

层次分析法是建立一个民俗旅游资源评价因子模型树。模型树的建立实际上是将民俗旅游资源的复杂问题分解成若干层次。然后以人们的主观判断加以量化处理,是一种综合整理人们主观判断的客观评价方法。具体方法是邀请相关学科专家,以填表方式判断模型树中各个级别的权重,并对每个同一层次中的各因素相对于上一层次某项因子相对重要性给予判断,提出个人意见。然后用计算机整理,最后给出结果。以100分根据权重赋予每个因素以分值,就可以得到一个民俗旅游资源定量参数表,即每一个项目和每一个因子在100分中占据多少分值。

采用模糊评价法评价的关键在于正确规定模糊评判的论域和合理构造模糊评价矩阵。评判等级论域U实际上是确定民俗旅游资源综合价值的评价等级。设评价等级有n个,其评价等级论域U可表示为:U=(u1,u2,......,un)={I,II,.....,N}。假设有m个评价因素,评价因素论域V表示为:V=(v1,v2,....vm),在规定好评价论域后,可根据评价等级U和评价因素论域V之间存在的模糊关系,建立模糊评价矩阵R。然后,将模糊评价矩阵与因素权重值相乘,然后赋予分值。

民俗旅游资源评价指标体系及权重的确定

本文采用AHP法(层次分析法)确定评价指标因子权重。制定问卷,采用专家调查法进行权重值的调查。本研究邀请地区旅游局、文化局、史志办、高等学校的旅游、环境、地理、民俗等相关专家50人,向其发出征询回答问卷。

基于以上分析,建立民俗旅游资源综合价值评价指标体系及权重如表1所示。

民俗旅游资源综合价值评价方法

(一)评分标准

民俗旅游资源综合价值受多个因素的影响,很多问题难免会带有模糊性与主观性,因此设计关于民俗旅游资源综合价值评分标准,向有关专家、游客、一般群众进行调查(如表2所示)。

(二)模糊评价矩阵

对单因子进行评价,单因子评价矩阵R中的元素rij就是第i个因子中属于第j个评价的评价次数占调查问卷总数的百分比。假如在民俗旅游字眼美感度中旅游者作“很好”评价的所占的比例为0.534,那么r11=0.534;作“好”评价的比例为0.362,那么r12=0.362;作“一般”评价的比例为0.104,那么r13=0.104;作“不好”评价的为0,那么r14=0。同理对各个因子进行评价,可得到综合模糊评价矩阵

R=。

根据层次分析法确定的民俗旅游资源价值评价指标权重W=(w1,w2,..,wn)及由调查得到的模糊评价矩阵R,进行如下计算:

B=W•R=[W1,W2,…,Wn]•R

==[B1,B2,…,Bn]

(三)评价定量化

常用办法是各个等级实行记分制,如“5分制”,或“100分制”。现按100分制,定量化民俗旅游资源综合价值等级。等级Ⅰ:评价很好,评分100-90分;等级Ⅱ:评价好,评分89-75分;等级Ⅲ:评价一般,评分74-60分;等级Ⅳ:评价不好,评分59-30分。

民俗旅游资源综合价值评分的计算公式为:

W=B×CT=×[b1’b2’b3’b4’]×

重庆民俗旅游资源价值评价结果

重庆市民俗旅游资源综合价值最高(I等)有7个,是:川剧、悬棺葬、秀山花灯、重庆火锅、土家族“哭嫁”、川菜、苗族“赶秋”,综合评价指数分别为:96.34,94.67,92.55,89.53,87.21,86.37,86.32。

重庆市民俗旅游资源高(II等)有9个,是:苗族踩山节、苗寨、土家族“过年”、重庆曲艺、丰都名山香会、宝顶香会、土家族“摆手舞”、重庆蜀绣、梁平竹帘画,综合评价指数依次分别为:82.56,81.94,81.44,80.67,78.35,78.12,77.81,76.38,75.34。

重庆市民俗旅游资源较高(III等)有9个,是:民歌、赶年、山城吊脚楼、重庆滑竿、土家族服饰、开县绸扇、三峡石砚、苗族服饰、荣昌折扇,综合评价指数依次分别为:74.35,72.38,72.14,71.27,69.84,69.55,68.24,67.56,65.38。

重庆市民俗旅游资源较低(IV等)有以下几个:三月会、古栈道、山城“棒棒军”等其它民俗,综合评价指数依次分别为:58.37,50.21,49.38。

参考文献:

黄山旅游股投资价值何在? 篇3

在黄山旅游网上,你可以把怪石、奇松、云海、冬雪、温泉这些美景尽收眼底,黄山美景共分温泉、玉屏、北海、西海、梦幻、白云、松谷、云谷八大景区,目前黄山景区云谷-北海-光明顶-迎客松-玉屏楼-慈光阁传统线路仅仅覆盖整个黄山风景区不到1/3,其中北海是最为成熟的旅游景点,在黄金周等旺季,游览率为100%。

改变北海等成熟景点容量就等于改变全黄山接待量的现状。根据黄山旅游公司第四届董事会2010年1月15日第十八次会议决议公告,公司拟投资约1.2亿元实施西海大峡谷地轨缆车建设项目。占景区面积约2/3的西海大峡谷于2003年对外开放,但目前的游览路线仅靠原始的徒步游览形式。经初步测算,该项目建设期为1年,投资回收期约9年,项目建成运营后,预计年均可实现营业收入3000多万元。深度开发以西海峡谷缆车建设为开始标志,完全打开传统路线高峰接待量的瓶颈,平衡客流量,扩大黄山旅游公司的利润成长空间。

房地产项目新投资机会

2009年12月30日,黄山旅游、黄山B股关于全资子公司新增土地储备项目公告表明,公司全资子公司黄山旅游玉屏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以总额为人民币39,156.105万元竞得黄山市国土资源局编号为0929号、0930号和0931号地块国有建设用地使用权,土地面积各为25,876.32平方米、124,105.79平方米、29,903.12平方米。

这三块宗地项目总面积为269.8亩地,据不愿透露身份的某券商分析师吴先生介绍说,到目前为止,黄山公司土地储备共591亩,其中55亩用于玉屏假日酒店,现已进入装修工程,132亩“玉屏府”住宅,其中多层于2009年9月开盘,到2010年1月底销售率已达80%;别墅在1月底才开盘;小高层在2009年11月开工建设,于两年后建成可望进入结算期。假设“玉屏府”多层、别墅、小高层的每平方米售价分别为4000元、7500元、3500元,该项目可获得收入6.33亿元,预计该项目净利润率达18%,估算可贡献每股收益0.24元。也有专业人士预期不论是酒店地产还是住宅地产未来都能给公司带来较好经济效益,保守测算公司目前住宅地产项目将为公司带来总额约3亿元的净利润。

这些地产业务开发由成立于2007年的全资子公司——黄山旅游玉屏房地产开发公司负责,其主要管理人员由股份公司及管委会的中层管理人员组成,但非专业地产开发背景,经验可能欠缺;而房价波动令公司利润变动幅度较大。这是黄山旅游(600054.SH)旅游地产业务中最大的风险。

黄山旅游股份公司计划投资6亿元的玉屏假日酒店,目前已经投资2.6亿元。以丽江旅游(002033.SZ)为例:丽江和府皇冠假日酒店于2009年9月开业,到年底实现营业收入1020.67万元,毛利287.32万元,开业3个月酒店平均入住率为42.40%,但由于发生开办费以及新增折旧费用,就亏损1658万元。按此估算,玉屏假日酒店虽是黄山市唯一一家引进国际水准管理标准的高星级酒店,但建成初期1-3年也可能面临亏损的风险,可能在第四年盈亏平衡,第五年投资回报才较为乐观。

传统业务继续增加利润

从2008年黄山旅游(600054.SH)年报中可以看出,2008年云谷、太平和玉屏三条索道贡献的权益净利润为1.3 亿元,占全年权益净利润的69%;母公司中门票、酒店业务共计贡献权益净利的34%,其他业务略有亏损。可见,以现有业务结构,2009年公司利润也由索道、园林门票主导。

据公司2008年年报公告,门票收入3.93亿元,而门票成本包括:门票专营权使用费、风景名胜资源保护费、其他成本(票房、人工、维护等),成本费用总额为2.35亿元,实际门票毛利约为1.58亿元,毛利率为40.3%。

因此,只要门票分成大体政策不变,门票毛利率应基本维持稳定。门票收入最终取决于进山人数和门票价格,从《2010年上海世博会黄山市旅游工作实施方案》中要实现一个接待目标:接待游客520万人次(约占上海世博会预计总接待量的7%),其中入境游客20万人次。黄山旅游公司也收到此方案,如按黄山市预定的目标,为充分全面营造“世博在上海,旅游到黄山”氛围,上市公司黄山旅游公司需完成90万人次的目标,这占到了公司2009年全年接待游客人数的38%。

而随着高速时代的来临,如京福高铁、皖赣高铁、黄杭高铁三条高铁未来都要经过黄山市,预期在未来3-4年相继建成通车,全部是时速200公里以上的现代化铁路,到时北京、上海、杭州到黄山分别只需5小时、2小时和1小时,在方便国内游客来黄山的同时,将来也会增加韩国、日本、新加坡等地航班,以争取更多的海外游客来黄山旅游。

从黄山旅游公司网站可以看到门票调价的公告,并且与峨眉山门票比较,近十年来两家山岳型上市公司中,黄山的门票提价频次不多,但幅度明显高于峨眉山,截至2009年黄山旺季门票价已经高于峨眉山50%以上,收益更高出很多。再看看桂林旅游股份公司(000888.SZ)于1月19日收到桂林市物价局批复:银子岩、龙胜温泉、丰鱼岩景区门票提价约为10-30元,将会为2010年每股收益提高0.044元,为上市公司增厚业绩,试想黄山门票一旦提价,将会带来不菲的业绩增长。

在索道经营上,据公司2008年年报公告,收入为2.695亿元,索道的成本主要由三部分构成:上缴管委会的景区维护建设费(将每张票价调增的5-10元支付集团)、索道折旧、以及票房、人工等其他成本共0.589亿元,营业利润约为2.1058亿元,所占主营业务24%。新云谷、云谷、太平和玉屏四条索道,每小时载客量为300-1200人不等,索道的收益主要取决于搭乘率,如以目前游客“短途游”、“周末游”占比加大,随着客流结构的改变,搭乘率也会随之增加。

根据2007年8月,国家发改委《关于进一步规范游览参观点门票价格管理的通知》,景区门票提价后3年内不得再提。而黄山景区2008年索道提价、2009年门票提价,预计2011年之前门票、索道均维持现价不变,只要客流量和搭乘率增加,公司的主要利润部分就能稳步增长。

黄山市在将来会迎来与长三角城市“同城”时代,将成为安徽、江西、浙江三省交界的中心节点、华东地区次级枢纽城市、长三角“后花园”和现代国际旅游城市。随着黄山市周边交通条件的根本改善,长江三角洲的来山游客逐年增加,游客构成及需求也发生了变化,西海大峡谷地轨缆车项目的投资建设正是为将来旅游市场储备市场机遇,而公司逐渐增加旅游地产业务,也为公司盈利增加巨大的收入弹性,公司也从专业性服务转型为综合旅游公司,提前进行战略化布局,延伸旅游产业链,增强公司将来的持续发展能力。

黄山旅游公司一个利润增长点是拥有4家黄山地区的旅行社,接待量约占游客总量的2~3成。旅行社的主要作用在于增加游客量,旅行社投入较少,对利润贡献的要求本身不高,毛利率长期在2%~4%之间。预计未来旅行社业务也以维持现状为主,收入随游山人数稳定增长。

乐山旅游文学的旅游市场价值研究 篇4

四川省的乐山市是世界自然——文化双遗产所在地, 其悠久的佛文化旅游吸引着大量的游客, 但旅游文学的丰硕成果却没有或少有被用作旅游资源, 这令乐山的旅游资源显得单调。游客来去匆匆, 停留时间短、花费低, 大多在一天之内参观完大佛就离开了, 给地方带来的旅游经济效益不高。因此, 长期以来都有一种说法:乐山旅游留不住游客。发展多元化的旅游经济, 这成为乐山当务之急需要思考的问题。

乐山市的旅游文学底蕴究竟如何, 能在旅游市场经济中起到怎样的作用?本文拟在此方面进行探究。

1 乐山旅游文学的发展历程

1994年1月4日, 国务院公布了国家第三批历史文化名城, 乐山榜上有名。乐山古称嘉州, 素有“鱼米三江金天府, 峨山沫水秀嘉州”之美誉, 因其历史上盛产海棠, 故又有“海棠香国”的雅称。山川钟灵, 人文蔚然。古往今来, 嘉州山水名人荟萃, 文学闪耀。

乐山旅游文学的产生发展大致有三个重要时期。第一个重要时期是两汉时期。西汉时, 乐山逐步发展的经济促进了文化的发展。当时, 乐山已为士大夫们所看重, 东汉光武帝誉乐山为“士大夫之郡”, 汉代文学家郭舍人曾在乌尤山尔雅台注释《尔雅》, 更是传为历史佳话。第二个重要时期是唐宋时期, 唐宋是乐山历史上经济文化的兴旺时期。唐武德初新修了学官, 培养人才的成长, 两宋时期有1100多名乐山人考取了进士。正是在这样的文化背景下, 乐山涌现出了享誉千古的文学大家苏洵、苏轼、苏辙三父子 (现四川眉山人) , 更有李白、杜甫、岑参、范成大、黄庭坚、陆游等文化名人或在乐山为官, 或在乐山游历, 留下了脍炙人口的名作。北宋著名文人邵博有云:“天下山水之观在蜀, 蜀之胜曰嘉州”;东坡诗曰:“生不愿封万户侯, 亦不愿识韩荆州;但愿身为汉嘉守, 载酒时作凌云游。”都是乐山旅游文学盛极一时的证明。第三个重要时期是近现代。近现代史上, 嘉州山水又孕育了郭沫若那样的大文人以及马克思主义著作翻译家、诗人曹葆华, “九叶诗人”之一、翻译家陈敬容等文化名人, 乐山旅游文学迎来新的发展。

2 乐山旅游文学的旅游价值

2.1 旅游文学具有宣传乐山旅游风景的功能

旅游文学作品详尽地记载了作者的旅游行踪及感受, 包括自然风光、人文景象、风土人情、民风民俗以及历史掌故、民间传说等。在旅游文学作品的流传过程中, 文学作品通过其艺术的魅力, 可以对风景名胜起到宣传的作用, 提高风景名胜的吸引力。

北宋文人邵博称赞“天下山水之胜曰蜀, 蜀之胜曰嘉州”, 苏东坡感叹“生不愿封万户侯”, 但愿“载酒时作凌云游”。这些溢于言表的赞美, 吸引着后继游客文人前往观瞻游览。南宋诗人范成大就曾受东坡诗的影响载酒游凌云, 更写下游记诗云:“聊为东坡载酒游, 万龛迎我到峰头。江摇九顶风雷过, 云抹三峨日夜浮”。这些旅游文学作品在当今旅游市场上也具有极大的旅游宣传功效。

2.2 旅游文学是乐山旅游景点的重要组成部分

乐山大佛景区景点之一——载酒亭, 即取意于苏轼诗《送张嘉州》“但愿身为汉嘉守, 载酒时作凌云游”诗意;而景区东坡楼则以楹联最为出彩——楼前有清代何绍基所题对联, 曰:“江上此台高, 问坡颖而还, 千载读书人几个;蜀中游迹遍, 信嘉峨特秀, 扁舟载酒我重来”。对联既描绘了此处佳景, 又褒誉了东坡才学, 更融入了苏东坡《送张嘉州》诗意, 耐人寻味。这些旅游文学形式已与风景名胜融为一体, 成为大佛景区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此外, 乐山市有多处郭沫若的纪念广场、塑像, 这也是乐山城一道亮丽的风景。

2.3 乐山旅游文学可以产生旅游经济效益

旅游文学可以形成文学旅游资源。文学旅游资源的具体形态表现为作家故居或纪念馆, 作品故事情节游览线路, 小说故事情节发生的场所, 诗人作家萍踪所至留下的诗文、石刻、碑记等。这些文学旅游景观或独立成景, 或作为陪衬, 与其他景观交相辉映, 大大地增加了旅游地的吸引力。通过对乐山名人故居及文学景观的打造, 可以为乐山旅游业的发展开辟新的市场, 从而产生直接的旅游经济效益。

3 开发乐山旅游文学旅游价值的途径

面对丰厚的旅游文学资源, 我们可对其进行整理并开发, 使之成为乐山的人文旅游景观。

3.1 开发伟人、名人文学旅游资源, 宣传一批名人故居、旧地

有道是“山不在高, 有仙则名;水不在深, 有龙则灵”, 明代高启就用了一个典型材料, 说明名人与“胜景”的关系:“画桥二百映江城, 诗里枫桥独有名。几度经过忆张继, 月落乌啼有钟声。”借助名人效应吸引游客的眼球, 这在很多地方都有成功的例子, 有些地方甚至还牵强附会地“发掘”出一些名人的文化资源。乐山名人众多, 打造名人故居、旧地, 把现有的名人资源利用好, 这将为乐山旅游拓展更为广阔的空间。

作为中国现代文坛的领袖, 郭沫若在文化各领域的创造积淀及其名人品牌对全社会各层面的影响等都是打造“名人故居 (故里) 游”的最佳条件。乐山沙湾区是当代大文豪郭沫若的诞生地, “绥山毓秀, 沫水钟灵”, 这正是历代文人对沙湾的赞誉之词。郭沫若故居前傍沫水, 后依绥山, 创建于清代嘉庆年间, 后经逐步扩建, 至郭沫天, 它仍然保持着古朴的风貌。郭沫若早年的诗作《早起》、《荼溪》、《村居即景》等都创作于这里。但郭沫若故居却没有得到很好的开发:沙湾工业污染较严重, 没有与故居配套的旅游风景, 且故居所在的沙湾距乐山有一段距离, 旅行社规划的乐山——峨眉山专线旅游并不包括沙湾郭沫若故居。游客参观完乐山大佛后, 也不愿单纯地为了看郭沫若故居而驱车前往沙湾。这导致郭沫若故居没能成为乐山旅游的一道亮丽风景线, 确实是乐山旅游资源的一大损失。

3.2 利用古诗文献中的相关记载, 恢复、发展乐山旧有旅游景观

漫长的历史长河中, 乐山乐水给文人们提供了许多的写作素材。可以说, 乐山自古以来就以其山水风貌吸引着游人。但现在, 乐山旅游除了大佛——峨眉山景区, 其余景观都不复存在了。利用典籍中的记载, 恢复旧有景观, 这对于乐山旅游多元化发展意义重大。

乐山市的市花海棠花在唐代就已出名, 段成式在《酉阳杂俎》中记载道:“加州海棠, 色香并胜”, 故有香海棠一说。宋代, 嘉州香海棠盛极一时, 那时就有名胜海棠山, 《舆地纪胜》载“周回皆植海棠, 花时太守必宴赏。花片飞坠, 自溪流入城中”。直到清朝, 嘉州海棠芳迹还可寻觅, 民国以后, 便难得一见了。郭沫若不无遗憾地说“:那有香的海棠在现在已是绝了种了。”现在, 恐怕已少有人知道乐山古称“海棠香国”, 寥寥的几株海棠花, 在海棠公园无人问津。

这个资源的流失十分可惜。一个城市的市花, 不仅能代表这个城市独具特色的人文景观、文化底蕴、精神风貌, 体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 而且对带动城市相关绿色产业的发展, 优化城市生态环境, 提高城市品位和知名度, 增强城市综合竞争力, 具有重要意义。日本的樱花、荷兰的郁金香、法国的薰衣草, 都已成为国家的旅游招牌, 单纯慕名赏花而去的游人, 不计其数。在我国, 也有洛阳的牡丹、南京的梅花、婺源的油菜花以及四川龙泉驿的桃花已经打出了自己的名片, 吸引着八方游客。乐山应该大力打造“海棠香国”的旅游景观, 让赏海棠重新成为乐山旅游的一个项目, 并由此带动一系列的旅游产业发展。

3.3 大力开发和利用风景名胜、史实人物、乡土特产、民间工艺的传说、故事

历史悠久, 人杰地灵, 秀丽奇特的乐山风光曾吸引过历代不少诗人墨客, 除了在诗文中留下许多脍炙人口的佳作外, 还留下不少生动的传说、故事。这些传说、故事与旅游风景名胜有关, 虽属野史、稗史, 却又算是“历史的活化石”, 有着很高的美学价值和研究价值。国内大多成名的旅游景观, 都有相关的传说、故事为其造势, 没有了传说景观就失去了灵魂, 所以历来就有“看景不如听景”之说。传说、故事可增添旅游景观的神秘色彩, 往往可启发旅游者情思, 震撼旅游者精神, 给旅游者带来意想不到的旅游效果。

乐山大佛寺的东坡楼, 传说苏东坡曾在此读书。这里流传着“东坡借地”的传说:东海龙王知道苏东坡在凌云山上读书后, 让三太子拜东坡为师, 并借给他一块菜园地, 约定五更时归还。这块菜园地就是现今的乐山城。所以, 乐山城以前是不打五更的。乐山城内有一条街名为“半边街”, 据说是一位更夫不信这传说, 四更过后多敲了一下, 水就淹没了半边街。大佛脚下现存有一石洞, 与河水相通, 传说就是龙王三太子求教于苏东坡时出入的通道。这个传说亦虚亦实, 能充分激发游人探奇的兴趣, 应在旅游开发中加以利用。

此外, 在民间文学中, 还有不少关于土特产、工艺品的传说、故事, 开发出来, 服务旅游业, 也是大有文章可做。

许多地区在历史上有不少享有盛名的物产, 后因时代变迁而消留了这批名产、传统工艺的传说。例如, 乐山丝绸历史悠久, 唐代已是朝廷贡品, 宋《太平寰宇记》记载“土产水波绫, 乌头绫, 上古贡”。清代《嘉定府志》载地方物产提到的邓阳绸更是名声在外, 后来发展为著名的“嘉定大绸”。民国时期, 乐山号称“丝绸之乡”声名远播。如今, 乐山旅游纪念品市场资源匮乏, 没有自己特色的纪念品, 可以考虑将丝绸作为乐山特有的旅游纪念品予以开发。

3.4 加大宣传力度, 拓宽宣传途径

前面谈到乐山许多旅游文学资源没有得到深度的开发与挖掘, 要开发挖掘, 少不了大力的宣传。现在, 四川境内许多景点在宣传上大做文章, 城市名片、风景光碟、旅游指南攻势不断。可乐山仍然靠着世界自然文化双遗产这一金字招牌吸引游人。书店里关于乐山旅游的书籍几乎空白, 乐山市的各个宾馆没有介绍乐山大佛—峨眉山的专题片为游人播出, 也没有陈列《乐山旅游指南》之类的资料供游人参考。很多游人想了解乐山却无从下手, 这将使游人带着更多的遗憾离开乐山, 而这些游人本可以成为乐山的免费宣传员, 给乐山带来无尽的旅游生机。

所以, 加大宣传力度, 拓宽宣传途径是乐山市文化旅游资源开发过程中必须注重的环节。

3.5 提高导游员的文学素养, 讲解、宣传乐山文学之旅

开发乐山旅游文学旅游价值, 必须提高导游人员的文学素养, 让导游讲解、宣传乐山旅游文学, 彰显乐山旅游文学的旅游资源魅力。导游员讲解、宣传乐山旅游文学时, 要做到言之有情、有神、有力。言之有情是指导游员在带团过程中要对风景、对游客有感情;言之有神是指导游员的讲解应具科学性、知识性、趣味性和文学性等, 其讲解内容要经过综合性的提炼并形成为一种艺术, 让游客得到一种艺术享受;言之有力是指导游员使用的语言应该是简洁明快、比喻适当、铿锵有力、耐人寻味, 以增强乐山旅游文学的旅游价值。

乐山市旅游文学底蕴深厚, 加以深度开发和利用, 一定能在乐山旅游市场经济中发挥巨大的作用。

摘要:随着旅游资源的不断挖掘, 旅游文学在旅游产业中的作用越来越被旅游业界人士所重视。四川省的乐山市是世界自然与文化双遗产所在地, 文学底蕴深厚, 其旅游文学将在旅游市场经济发挥较大的作用。本文从乐山旅游文学的发展、旅游价值、开发途径等几方面进行探究, 努力发掘乐山旅游文学的市场价值。

关键词:乐山,旅游文学,市场价值,探究

参考文献

[1]唐长寿·嘉眉稽古录[M].2001.

历史文化名城旅游价值 篇5

(一)文化延续,强化游乐展示功能

传承文化是历史文化资源保护发展的重要内容。某些历史文化资源具有较高的文化价值,其文化功能的传承性较强。对这类历史文化名城,一般通过文化博物馆、主题文化展列馆、文化体验馆或者旅游景点开放的方式,使得游客在旅游观光的同时,能够得到某类文化的认知或熏陶,形成较强烈的文化体验感受。这类历史文化资源往往成旅游观光的热点区域,甚至成为区域旅游发展的名片。

(二)文化更新,提升文娱体验功能

城市历史文化不断蜕变和演进的过程。有些历史文化资源形式上保存相对完整,但其原先承载的文化已经不适合现代社会发展的需要,但是其存在形成和浓厚文化底蕴成为吸引新文化元素的动力,诸如:文化演艺、创意文化展示等旅游产业文化娱乐与创意体验的功能具备进入的可行性,如此一来,通过存表易里,文化资源将成为现代城市文化功能的重要载体。

(三)功能重置,完善旅游服务功能

对一些历史文化名城,其文化功能逐渐弱化,文化价值逐渐流失,但其格局和基本构架仍然体现了其历史的悠长,具有游客感知怀旧的独特韵味。这类历史文化资源在保护性改造的基础上,可适度的导入特色餐饮、旅游住宿等现代功能,发展旅游配套服务业,成为旅游产业链条的特色支撑环节,有机的融入城市现代旅游产业体系。

(四)有力的资源保障

历史文化名城旅游发展优势中,最为突出的是资源优势。中国历史文化名城种类多、分布区域广,其旅游资源内涵丰富,并且多具有惟一性与不可替代性,这些特点为旅游业的发展提供了资源凭借,并使名城成为旅游业持续发展的有力支撑。

(五)知名度和美誉度

我国历史文化名城除了历史和文化方面的优势外,其知名度和美誉度较高,并且拥有优美的自然环境,具有很好的旅游发展基础。如拥有世界文化遗产最多的城市北京,举世闻名的世界四大文明古都之一西安等,在海内外闻名遐迩,是世界著名的旅游目的地。

(六)坚实的物质基础

历史文化名城首先是一座城,具有一座城市的基本功能和良好的物质基础。这些可以保证人们的日常生活需求,并为旅游者提供了基本的生活保障,保证了旅游的发生发展。在我国评出的历史文化名城中,大部分城市为首都、省会和地级市政府所在地,这些名城既在基础设施建设方面有着优势和经验,又有利于旅游活动的对外宣传。

总得来说就是:文明的坐标,文物的宝库---探古寻幽的好地方;厚重的历史,荟萃的文化---增广见闻的大课堂;名人云集,革旧鼎新----社会变革的策源地;商贸兴旺,科技发达----区域发展的辐射源;传承有序,文风浓郁----展示民艺的博物馆。

2.我国历史文化名城开发建设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有哪些?以宁波为例,谈谈如何进行历史文化名城的旅游开发。

存在的问题:

(一)认识不足,保护意识淡薄。我们拥有的历史文化遗产不是太多,而是太少太少。1994年统计全国有1500座博物馆,拥有藏品总量仅800多万件。人称美国无历史(才200多年历史),就是这个历史短暂的国家的历史博物馆却拥有1700万件文物,是我国博物馆馆藏总量的一倍以上。我国的全国文物保护单位只有印度的十分之一。

(二)历史文化遗产家底不清,许多历史文化遗产沉睡在地上地下。在快速发展的城市化进程中,碰到历史文化遗产时,讲不清道不明,许多有价值的历史文化遗产,根本没有调查、登记,更谈不上公布文保单位。面对旧城改造、城市建设时,拿不出具体依据,在“保”与“拆”的争议声中,只得眼看着它被拆毁。

(三)“建设性破坏”触目惊心。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历史文化遗产被毁程度令人忧心:襄樊宋城墙一夜之间被夷为平地;遵义会议会址周围的历史建筑一拆而光;福建的三坊七巷名存实亡;0.8平方公里的定海古城拆得只剩下0.13平方公里。旧城改造中大拆大建,致使许多历史传统街区和历史建筑遭到破坏。

(四)片面追求旅游经济效益,造成历史文化遗产严重破坏。一是为了迎合旅游热,不惜以拆毁传统历史街区为代价,而制造出了承德的清代一条街,开封的“宋街”,沛县的“汉街”等仿古建筑,使许多有价值的历史街区沦为“假古董”。擅自改变历史文化遗产的管理体制,从而出现“三孔”、“秦始皇兵马俑”等难以确保历史文化遗产有效保护的事件发生。

(五)保护规划的滞后严重影响历史文化遗产的有效保护。从1982年以来,我国已先后公布三批99个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各省也先后公布了近百个省级历史文化名城。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滞后普遍存在。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90%左右没有编制保护规划。

(六)保护资金的匮乏直接影响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开展。许多历史文化遗产处于自然消亡状况,历史文化遗产没有专项的保护资金,特别是贫困地区,文物专业干部仅一、二个人,连日常开支都很难保证,还谈什么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专项资金。

(七)对无形的历史文化遗产保护还没有引起重视。目前我国只注意到有形的历史文化遗产保护,无形的历史文化遗产还没列入保护范围。《文物法》也没提及无形文化的保护。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现代文明对传统文化的冲击,无形文化遗产正快速消亡,抢救无形历史文化遗产已成为当务之急。

以宁波为例,如何进行历史文化名城的旅游开发?

(一)加强宣传,提高认识。在继续大力、持久地面向社会宣传《文物保护法》、《浙江省历史文化名城保护条例》等法规的同时,还要开展优秀历史文化遗产价值、内涵和地方特色文化的宣传。不但要向广大人民群众宣传,也要向各级、各部门领导宣传,让保护历史文化遗产的意识走人千家万户,深入人心,动员全社会参与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工作。

2012年陈凯歌的电影《搜索》是由宁波某文化公司联合投资的,借助电影的画面,把宁波的南部商务区、宁波博物馆、天一广场等等宁波的特色景观一一呈现出来,而且在电影院里,在《搜索》放映前,屏幕上放的是宁波市宣传片。这种借助电影的新颖宣传方式能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二)摸清家底,依法保护。要做好城市化进程中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首先要知道有哪些历史文化遗产,分布在何处,才能对其进行有效的保护。20010年浙江在全省开展历史文化遗产普查,就把古镇、古村落、古街区列入普查对象,并发现了一大批有价值的历史文化遗产。在普查的基础上,根据历史文化遗产的价值公布不同级别的历史文化保护区、文物保护单位、文物保护点。

宁波市文物保护局应列明各个历史文化遗址,确定等级,实施保护。

(三)正确处理好保护与建设的关系,走可持续发展道路。有些领导简单地把高层建筑理解为城市现代化,在旧城改造中大拆大建,对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不重视,是历史文化遗产遭受破坏、拆毁的主要原因。“人是一种有感情的动物,他们需要在环境中体味自己的历史,寻找生活的记忆,抚摸过去的痕迹,而没有历史和传统的城市是荒漠,是有感情的人不能忍受的。”(阮仪三语)保护历史文化遗产,更是精神感情的保护。我们可以借鉴国外“保护古城,建设新城”的成功经验,把有价值的传统街、巷和古村落进行整体保护,再另外开发新区,避免城市化进程中“建设性的破坏”。对该保护的传统街区则进行环境整治,保持立面原貌,更新室内配套设施,改善人们的居住质量,满足人们对现代生活品质的需求。

宁波应该在是快速发展经济的同时,着重保护历史文化景观与遗址,不能盲目追求扩建,大肆破坏历史文化遗址。一旦破坏,就要追究责任,不能为了发展牺牲了历史文化遗址。

(四)在做好保护的前题下,合理利用历史文化遗产。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的目的是为了发挥其作用,这并没错,问题是如何利用。历史文化遗产是不可再生的特殊资源,如只顾经济效益不顾保护的旅游开发,无疑是“杀鸡取卵”、“涸泽而渔”。“历史不可重现,文物不可再生。”历史文化遗产毁了,它所包涵的历史信息也就丧失了。文物的“有效保护、合理利用,加强管理”原则,同样适用所有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只有在有效保护的前提下,才可以持续发展。片面的追求旅游经济效益,不合理的开发和过度利用,已经在一些历史文化名城、历史文化保护区中表现出来,在保护区内拆除、改变一些他们认为没有价值的历史建筑,新建了所谓的仿古建筑和旅游设施,在很大程度上破坏了历史文化遗产。历史文化遗产不是“摇钱树”,盲目的追求旅游收人及其回报,破坏历史文化遗产,将成为历史的罪人!我们应该从“三孔”等事件中吸取教训,根据《文物法》等法规,理顺管理体制,在做好保护的前提下,合理利用历史文化遗产。

宁波应该充分宣传城市的历史文化遗址,借助各种文化载体,提升影响力,在遵循经济规律的前提下,依托景点合理开发旅游业,在保护文化的同时也能在经济上有所收获。

(五)尽快编制保护规划,做到有规可循。历史文化遗产保护规划有严肃的科学基础,是多学科综合研究反复论证的产物,是对《文物保护法》等法规的补充和细化,同时,也是规范历史文化遗产所在地的政府对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一个法规,能够避免来自不同方面的干扰,特别是来自领导层面的盲目行为,提高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效率。在做好历史文化名城、历史文化保护区的专项保护规划的同时,也要抓紧编制各级文物保护单位、保护点等历史文化遗产的专项保护规划,只有将其纳入城市总体规划或村镇总体规划,有了“保护伞”,才能做到有规可循,依法保护。

(六)多渠道筹集历史文化遗产保护资金。一是以国家投入为主。二是广泛动员全社会参与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维护、维修、展览和科研,吸收境内外企业、团体、个人捐资赞助,建立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基金。

(七)在加强有形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的同时,要十分重视无形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调查。无形历史文化遗产,由于它是非物质的,无形的,依附于人的身体,一旦人亡,这种无形的文化也随之消亡。人是无形历史文化遗产的载体,无形文化必须有人继承才得以传承发展。保护无形历史文化遗产,首先要对无形文化持有人(老艺人等)进行保护,并鼓励他们“师徒相授”培养继承人,传承优秀历史文化遗产。其次是进行广泛调查,挖掘、抢救优秀历史文化遗产,请专善此道者现场表演,用录像、录音等高科技手段进行保护。如:有丽水地方特色的“处州乱弹”、“松阳高腔”、“遂昌石练十番”等优秀戏剧、音乐和畲族的“做聚头”(传师学师)等。三是在全球化背景下,博物馆的收藏功能必须扩大,要化大力气做好无形历史文化遗产的收藏和保护工作。

可持续旅游发展的价值依据比较 篇6

[关键词]可持续旅游发展;价值依据;功利价值,正义价值;良心价值

[中图分类号]F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5006(2009)03—0013—05

“可持续旅游发展”是现代旅游业发展的基本导向与要求。各国际组织、政府机构和专家学者从不同的角度对“可持续旅游发展”给出了各种不同的定义。这些定义是否具有内在的一致性,是否存在理论上的差异和实践层面的冲突?应当如何理解这些定义,并将可持续旅游发展思想运用到实践中呢?要回答这些问题,我们必须认识到可持续旅游发展不仅仅只是一种发展方式或工具的选择问题,它首先是一个价值判断的问题。基于不同的价值诉求,可持续旅游发展可能会选择不同的道路,而辨明其中的价值诉求,可以更有针对性地根据现实社会条件选择适合中国国情的可持续旅游发展之路。

1可持续旅游发展概念的价值依据分析

可持续旅游发展是在可持续发展观的基础上衍生出来的,是可持续发展观在旅游业的运用。可持续发展观有着它的哲学、实践、科学技术、社会以及直接理论基础。

许多国际通用的可持续旅游发展概念融合了不同学科的基本理念和理论,它们都以不同的方式回答了以下几个哲学和伦理学问题:可持续旅游发展的价值主体、价值目标以及价值原则是什么?各利益相关群体的价值与利益应当如何体现?运用哲学和伦理学的分析方法,我们可以通过对不同可持续旅游发展概念中价值主体、价值目标及价值原则的比对,了解这些概念的异同之处。在这一前提下,我们可以根据不同可持续旅游发展概念所依据的价值理念,将可持续旅游发展划分为功利价值主导型和道义价值主导型两类。其中的功利价值主要指社会功利价值,而道义价值又分为正义价值和良心价值。

1.1可持续旅游发展概念与功利价值

斯通(seaton,1992)在对“优质旅游”的阐释中,指出可持续的概念长期以来一直与发展经济学相连。从经济学角度来看,可持续旅游发展的主要价值目标在于旅游环境和旅游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可持续旅游发展的实现依赖于各种能源、资源的有效供给和利用,旅游需求主体即旅游消费者、相关生产、生活方式的可持续发展。而要实现这些目标,旅游业发展中环境成本与收益的分配就必须符合一定的市场规则,作为价值主体的人的行为就必须遵循公平交易的市场正义准则。世界旅游组织(WTO,1993)就将可持续旅游定义为,“它是一种经济发展模式,被用来达到如下目的:改善当地社区的生活质量;为游客提供高质量的经历;维护当地社区和游客所依靠的环境的质量。”这一定义表达了旅游业界对旅游业发展模式及其环境影响的关注,带有明显的环境经济学和发展经济学视角特征,体现了旅游业界对旅游业发展的社会功利价值的认同。

1.2可持续旅游发展概念与道义价值

除了发展经济学等各种经济学理论,可持续旅游发展概念更多地获得了其他学科理论的支持a从20世纪90年代至今,各国际组织的相关经典文献对可持续旅游发展的定义就体现了生态学、人类学、社会学、生态及环境伦理学等多学科的理论背景。在多学科视角下,可持续旅游发展已超越了功利的价值目标,可持续旅游发展的价值主体从人逐步扩展到人类社会,甚至非人类的自然界,生态学中的多样性、开放性、系统性原则,人类学中的种属平等原则,伦理学中的人际、代际、人地正义原则等各种原则成为指导可持续旅游发展实践的重要依据。加拿大温哥华全球可持续发展大会《可持续旅游发展行动战略》(1990)所定义的可持续旅游发展就强调“在旅游发展中维护公平,它是对各种资源的指导,以使人们在保护文化的完整性、基本生态过程、生物多样性和生命维持系统的同时,完成经济、社会和美学需要。”可持续旅游发展世界会议发布的《可持续旅游发展宪章》(1995)指出:“可持续旅游的实质就是要求旅游与自然、文化和人类生态环境成为一个整体;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原则,是在全世界范围内实现经济发展目标和社会发展目标相结合。”联合国《朝向旅游可持续发展》(2001)对可持续旅游发展的定义是:“能在长期内仍然保持活力而不会或可能阻止其他活动和过程的成功发展而使(人的或物质的)环境发生退化或改变的方式。”虽然措辞各有不同,这些可持续旅游发展的定义都强调了旅游发展的社会正义和生态及文化完整原则,体现了人们对于旅游业发展中人类责任的思考,体现了人们对旅游业发展的道义价值的追求。

作为其直接理论基础,环境及发展经济学、生态学、社会学、人类学、环境与生态哲学等各理论流派为旅游可持续发展理论作出了各自的贡献,而追溯各理论流派的价值诉求,我们可以根据它们所依据的价值标准和核心理念进一步分层梳理。

2可持续旅游发展理论的直接理论基础与价值依据

简而言之,可持续旅游发展理论是一个建立在功利价值、正义价值或良心价值等不同价值基础之上的理论体系。发展经济学注重旅游资源配置的效率,社会学、人类学的部分流派注重旅游体验与产品的提升,这些学科提供的理论范式和研究方法可以为旅游发展提供现实的、可操作的指导,体现了对功利价值的追求。社会学和人类学的主要流派理论密切关注旅游的社会、政治及文化影响,为旅游发展注入了更多的人文关怀,体现了对正义价值的追求。而环境伦理和生态伦理学则更多地考虑了人、产业、社会与整个生态系统的和谐统一的发展,体现了对良心价值的追求。

2.1经济导向——基于功利价值的可持续旅游发展

在基于功利价值的可持续旅游发展价值体系中,价值主体是作为个体的人。其价值目标是提高旅游资源配置效率,以实现个人所在的团体或社区生活质量的提升及社会经济总量的增加。这一价值传统可以追溯至环境经济学、发展经济学和旅游社会学部分流派的一些基本理念。

在环境与发展经济学的视野中,可持续旅游落实为实现旅游经济收益而设计的系列管理模式或模型,具有其有用性和工具价值。环境经济学强调资源与环境的稀缺性和不可再生性,主张用经济学工具进行环境评价、自然资源管理、污染控制等工作;发展经济学的新古典主义学派认为经济发展所产生

的利益会自动地、逐步地分散到社会全体成员和所有阶层,自然而然地形成帕累托最优状态,科登和索洛(Coden,Solow,1950)的新古典增长模型、萧尔(shaw,1973)的经济人合理性等观点是其最具代表性的理论;而发展经济学的新制度经济学派则认为市场不完善,信息不对称,法制不健全导致的寻租活动是经济发展的重大障碍,因此,应根据交易成本、产权和契约的规定来实现经济的增长与发展,其中,科斯(Coase,1960)和诺斯(North,1980)的产权理论、威廉姆森(Williamson,1985)的交易成本理论、卢卡斯(Lucas,1988)的经济增长理论、马丁(Martin,1991)的经济增长趋同趋势模型、格罗斯曼和克鲁格(Grossman,Krueger,1995)的环境库兹涅茨曲线等理论和研究工具被广泛地运用于旅游可持续发展的研究中。

社会学中的结构理论和人类学中的上层建筑理论认为社会基本生产关系决定社会文化和社会活动的性质,他们的经济关系人假设与经济学的理性人假设颇有相似之处。而在旅游社会学交换学派的视野中,人和集体行动者之间的社会过程都被视为有价值的资源交换,而交换过程中的人总是理性的,总在追求价值的最大化;旅游则被看作是主客双方各种资源交换的过程,旅游者追求旅游效用最大化;旅游发展是政府、旅游开发商、旅游地居民等相关利益者博弈的结果。这一立场,与新制度经济学对旅游产业运行方式的看法相当一致。这种基于功利价值的可持续旅游发展观认识到了资源的有限性和旅游发展过程中所产生的各种利益冲突,它引入了市场经济的规范和契约来调节人与人之间的行为,以期获得旅游业发展的利润最大化。

在此价值基础上建立的可持续旅游评价标准是往往运用环境经济学方法,将自然资源存量或人类活动造成的自然资源损耗和环境损失通过评估测算以货币化,使用统一的价值量作为经济、社会、资源和环境诸因素度量的共同尺度,戴利(Daly,1989)的经济福利模型WMSD,世界银行(1995)的新国家财富计量标准,联合国统计委员会(2003)推出的资源环境卫星账户就是其中的代表。而现代计量经济学、环境科学和生态科学的一些测量方法和技术也为旅游可持续评价指标的确立和落实提供了技术的支持。从我国旅游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的研究来看,早期的评价指标(金波,1999;曾珍香,2000;王良健,2001;汪薇,2003)主要集中在对旅游业发展的社会支撑系统的评价上,也多运用经济学效益费用分析方法,提取衡量社会经济与环境等物质条件的绝对统计数据和评价因子,以货币化的价值评价为主,中间只包含了少量体现行业特色的人力资源评价标准和行业服务水准的评价因子,这些评价标准与方法为促进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作出了一定的贡献。

但是,以经济为导向的可持续旅游发展所描述的高质量的社区生活和高质量的旅游经历,以及最大多数利益相关者的最大幸福,却往往会因为不同利益相关者的不同立场而大相径庭,也常常会由于缺乏对权力因素的考虑而导致旅游发展利益分配不公的状况。旅游发展过程中的旅游经济乘数效应低于预期、各种经济漏损、接待地物价上涨等旅游带来的经济负面效应等问题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已经广受关注。

结合我国各地旅游发展的状况,各地旅游发展确实为各地地方经济发展注入了活力,民众对于旅游发展普遍表现出支持的态度。政府所支持的旅游相关课题的研究也大部分是放在经济学的范畴中,在旅游产业研究中,以带动地方或区域旅游经济、增强旅游企业效益为目的的研究仍然是旅游研究的主体;产权分析、博弈模型和结构方程分析等经济学研究工具是被广泛运用的研究方法。作为发展中国家,我国社会经济和政治条件与发达国家的巨大差距,决定了基于功利价值的旅游可持续发展观将在相当长的时期在我国旅游可持续发展的理论和实践中占有统治性地位。

2.2社会导向——基于正义价值的可持续旅游发展

在基于正义价值的可持续旅游发展价值体系中,其价值主体不再局限于个体的人,而扩展为整个人类社会;其价值目标不只是经济或环境目标的实现,而更多地包涵着对弱势群体的利益、社会的普遍正义、民族及传统文化保存等一系列价值目标的思考。在这里,可持续旅游不再只是一种发展经济的工具,它包含着社会正义、平等自由、机会公平和差别公平等理念,包含着矫正社会不公因素的制度理性。其意义在于,它倡导在正义的基础上建立一种合理的制度和秩序以引导旅游业及社会的均衡发展,具有其制度价值和必然性。

可持续旅游发展的这一价值取向,既秉承了可持续发展理论的公正伦理精神,包含着人类社会几千年来对公平与正义的追求与思考,体现了从亚里士多德(Aristotle,384BC一322BC)到罗尔斯(Rawls,1921—2002)等哲人在政治哲学领域的成就,又得益于人类学和社会学在旅游研究领域的积累与探索。社会学与人类学主流学派认为,人的行动与社会结构的变迁不应该单独由经济因素来解释,他们注重对不同社会背景下人的研究以及对影响社会发展的综合因素的探讨与评价。旅游社会学的冲突学派就特别关注社会的不平等如何在不同的社会力量之间系统地产生冲突,它关注旅游中各种社会冲突现象,尤其是对于主客关系、种族与性别歧视、话语权问题、旅游帝国主义及新殖民主义等问题的探讨”。特纳和艾什(Turner,Ash,1975)的中心对边缘控制理论、马瑟雄和沃尔(Matheison,Wall,1982)的社区反应理论、道科西(Doxey,1976)的愤怒指数理论、马瑟和里奇特(Matthew,Richter,1991)的从属理论等被广泛地运用于旅游发展的社会影响和社会问题研究中;而旅游人类学的涵化理论则把旅游看作一种涵化或发展,强调追溯个体发展的轨迹,研究目的地人民,特别是欠发达地区人民在旅游引入后的变化,并试图帮助正在经历旅游带来的社会和环境影响的目的地人民。路兹(Nunez,1989)对东西文化接触中借入现象的讨论、克里克和纳什(Crick,Nash,1989)的旅游帝国主义观点、皮尔斯(Pearee,1992)对不同类型旅游接触的后果分析都是以由旅游发展所引起的国际间发展不平衡问题为焦点。

社会学与人类学的学者们为旅游发展注入了更多的人文关怀,体现社会正义与平衡发展的价值理念。历年的世界旅游日口号中就有不少是从社会学与人类学的理论视角出发,强调文化、人权、责任应成为现代旅游发展所必需考虑的因素。如:旅游对保护文化遗产、世界和平及相互理解的贡献(1980);旅游与假日是权利更是所有人的责任(1983);通过负起责任而受益(1995);旅游业:宽容与和平的因素(1996);旅游业:为和平和不同文明之间对话服务的

工具(2001);旅游:为妇女敞开大门(2007),等等。

体现在可持续旅游的评价标准上,运用社会经济学、统计学方法衡量旅游发展的非货币价值的指标体系也逐渐成为旅游发展评价的主流方法。联合国开发署(1990)人文发展指数HDI,经合组织推广的RSR(压力一状态一响应)模型,联合国统计局(1994)推出的基于DFSR驱动力一状态一响应模型的指标体系,英国政府(1996)基于经济一环境一行为者模型的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为可持续旅游发展指标提供了重要依据。而我国近几年的旅游可持续发展评价指标体系(牛亚菲,2002;万幼清,2006;唐善茂,2006;刘益,2006)也运用多学科的研究方法,纳入旅游业发展对社会政治与经济权利公正分配影响的思考,更多地考虑了人的因素、产业组织以及行业管理的因素对旅游业发展的影响,更加注重从旅游业发展与社会发展的互动关系上来衡量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能力,指标采用上也多运用相对的比率数据,以旅游业的非货币价值评价为主。

旅游业发展的正义价值已逐步通过各种国际组织以法律和规约的形式树立起来。《21世纪议程》(uN,1992)和《中国21世纪议程》(1994)都强调了公众参与对可持续发展目标实现的重要性。《全球旅游伦理规范》(1999)已经把旅游业利益相关者的社会、文化权利公正分配的目标摆在旅游经济发展目标的前面。世界旅游及旅行理事会WTTC的《新旅游蓝图》(2003)倡导旅游业各利益相关者协同努力,促进旅游业的长期稳定增长。国际组织的这一系列举措为发展中国家在现有的政治和经济框架内促进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可以参照的思路和方法。

在我国目前的旅游研究中,基于进化理论和涵化发展理论的各种旅游发展生命周期模型,基于冲突理论的利益相关者分析框架等社会学和人类学理论与研究工具已经得到了充分的运用;从研究成果上来看,基于社会公正和文化保存立场探讨旅游发展给社会经济、文化、传统及政治制度带来影响的成果较为丰富;针对我国乡村旅游的社区参与的理论模型与实证研究也积累了一定经验;对政府、企业及社区在不同旅游管理模式中应起的作用也有了初步的论述。在我国以政府为主导发展旅游业的宏观背景之下,如何完善相关法律的制定和实施,旅游企业和社区应当如何在旅游业发展中发挥作用,应承担哪些社会责任以及如何来规约和评价,都将是基于正义价值旅游研究的主要任务。

2.3 自然权利导向——基于良心价值的可持续旅游发展

在基于良心价值的可持续旅游发展价值体系中,所有自然物都具有内在价值和平等权利,都是权利主体。其价值目标也超越了人类社会经济与文化的发展,而指向生物圈的和谐、繁荣和完整。这样的可持续旅游发展不再只具有工具价值或制度价值,它更是一种道德命令,具有其应然性。

基于良心价值的可持续旅游发展理念是近百年来环境与生态伦理思潮在旅游研究中的体现。环境经济学为可持续旅游环境提供了理论分析与评价工具,现代环境与生态科学与技术的发展为人类的可持续旅游发展提供了技术保障和实践层面的支持,而现代环境伦理和生态伦理学则为可持续旅游发展提供了内在的价值依据。基于正义价值的可持续旅游比基于功利价值的可持续旅游更注重人的各种权利,而基于良心价值的可持续旅游发展则将权利的主体无限扩张到大自然中一切有生命和无生命之物,体现了非人类中心主义宽阔胸怀。

在环境与生态伦理学的诸多流派中,动物解放论、动物权利论、生物平等主义以及生物整体主义是几个最具代表性的思想流派。辛格(singer,1973)认为动物解放运动是人类解放事业的继续,需要人类更多地发挥利他的精神;雷根(Regan,1983)认为动物权利运动就是人权运动的一个部分;史怀哲(schweitzer,1915)认为应像敬畏自己的生命意志那样敬畏所有的生命意志;泰勒(Taylor,1986)认为所有的物种都应获得平等的权利;利奥波德(Leopold,1949)基于人对大地的道德情感,把人的角色从大地共同体的征服者变成其普通成员;奈斯(Naess,1974)指出人类自我实现的过程是把其他存在物的利益看作自我利益的过程;罗尔斯顿(Rolston,1975)认为,人既对生态系统中动物和植物个体负有义务,也对整个生态系统负有义务,这就是人类价值之所在。《可持续旅游发展宪章》(1995)所定义的可持续旅游发展就吸收了生物平等主义和生态完整主义的基本观点,在强调社会普利和公平正义的原则基础上,又纳入了对人、社会和生物圈等多重价值主体的思考;既包含了人们基于功利价值和正义价值的可持续旅游的现实考虑,又超越了功利主义的资源保护观念和旅游发展观,强调了可持续旅游发展的伦理学和美学内涵,弘扬了善的价值。

环境伦理学所倡导的基于良心价值的可持续旅游理念集中体现在对“生态旅游”理论研究与实践中。在研究领域,瓦克南杰(Wackemagel,1996)提出的生态足迹模型就在国内外旅游可持续发展研究中得到了广泛的运用。在实践领域,2002年被联合国确定为“国际生态旅游年”,而当年世界旅游日口号就是“生态旅游:可持续发展的关键”。虽然“生态旅游”常常被当作是一种旅游营销的工具与手段,掺杂着人们的各种功利价值诉求,但作为一种价值理念的生态旅游传递的是人们基于良心的价值理想。

我们也应认识到,在许多发展中国家,当人的各种权利尚未得到很好的实现时,基于良心价值的可持续旅游仍然面临着许多实践障碍;真正的生态旅游者寥寥无几;许多打着生态旅游旗号的景区却仍然以扩大经济收益为主要目的,也缺乏相应的环境监控设施和技术力量;生态旅游规划和社区参与计划往往只能停留于理论研究的层面而不能付诸实施等等。在我国,虽然针对各种类型旅游资源的生态旅游管理理论和生态旅游评价指标不断地被推出,生态旅游的概念被广泛地运用于旅游规划、旅游产品设计、营销管理以及游客管理中,但其中真正达到生态旅游要求的却是寥寥无几,生态旅游的理论与实践仍存在巨大的落差。

3结语

虽然可持续旅游发展的研究有着不同的价值取向,但是它们都体现了人类对于旅游可持续发展这一目标的不懈追求。在可持续目标下的旅游研究中,各个学科基于不同的价值目标、从不同的层面为可持续旅游发展提供了各种思路,它们各有优长,也有各自的局限性。在现实生活中,作为一种价值理念和发展方式,可持续旅游发展的实现更依赖于一个社会的人口素质,以及政治、经济、文化和生态环境。因此,在选择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学科理论与工具时,我们也应抱着一种客观的态度,在对功利价值、社会价值和良心价值的追求中保持一种平衡的心态,结合本国社会政治与经济的发展阶段和水准,考量地方资源等各种条件,既顾及现实的功利需求,践行可以实现的社会正义,又不失对自然应有的道德情感。在选择工具时,既注重道德理性,又保持工具理性,既坚守道德的底线原则,又能运用多学科、多层次、多角度的研究方法,寻求各种不同社会背景下的可持续旅游发展方案。

体育旅游的社会价值 篇7

1、体育旅游具有健身功能。运动使新陈代谢旺盛, 大脑能获得更多的营养, 增强心肺功能, 整个机体会处于较理想的机能状态, 体育旅游可以提高人的创造力。体育旅游相对观光旅游来说是一种更高层次的旅游, 通过亲自参与某项健身、冒险或观战的体育活动, 不仅能增强体质, 健美强身, 还可陶冶情操。经常参加体育旅游, 可使人的创新活动保持在较高水平。大力发展体育旅游, 可以起到提高全民素质, 振奋民族精神的作用。体育旅游的健身功能, 还可以作为一种劳动力的有效保护手段, 它可以提高社会的健康水平, 抵御疾病现象对劳动力的侵害, 提高劳动力的工作效率, 从侧面节省社会劳动时间。

2、体育旅游具有文化功能。体育旅游是广泛传播体育文化, 提高体育社会化程度的有益选择。据世界旅游组织统计资料, 全世界旅游群体中, 以消遣娱乐、健身康复为目的的旅游者所占比例最大。体育旅游为社会体育开辟了一条谋求经济效益、发挥经济功能的有效途径, 也为社会体育架起一座传播体育文化, 促进了世界各民族体育文化的发展与交流。

3、体育旅游具有经济功能。20世纪50年代以来, 随着人类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大众体育的蓬勃兴起, 带来了以体育健身、娱乐、康复、探险、观赏和参与各类体育竞赛等为目的的全球性旅游活动的普及和发展。体育旅游能增加国家创汇, 改善投资环境, 提供就业机会, 促进对外经济合作与交流。体育旅游这一特殊文化现象逐渐被人们所认识。

一、体育旅游对参与者身心健康的影响

自2001年国家旅游局提出“体育健身旅游年”的主题之后, 极大地促进了体育旅游的发展, 人们积极参与各种各样的体育旅游活动, 体育旅游活动也给人们带来了健康的体魄和积极向上的精神状态。特别是每一种野外的体育旅游, 都是一种效果极佳的自然疗法。所谓的自然疗法, 就是指借助于自然环境中的力量, 进行身体疾病的治疗或者康复的过程。根据第3次人口普查的资料, 我国百岁老人多生活在森林中的山区或少数民族地区, 可见, 环境对人的寿命具有一定的影响作用。

体育旅游的健身价值, 一般可以体现在两个方面, 一个方面是旅游给参与者带来的那种欣赏异地风景、饱览异地风光、体验环境改变、体会不同地区、不同城市、不同文化背景下的生活内容。另一方面, 参与体育运动, 获得自身健康水平的提高。

1、体育旅游中参与者能充分享受到旅游环境方面的健身价值。

体育旅游活动开展的地方, 大多为一些自然风光比较优美的风景区, 比如郊外、山区、森林、海边、温泉集中地、岩洞等等。这些地区, 由于同人们经常居住的城市环境不同, 存在着多种有益于健康方面的因素, 比如, 林地的空气中存在着大量的负离子, 有利于人们提高健康, 防止疾病的侵袭。山地气温凉爽, 可以增加给中暑患者消化器官的活力, 增进食欲。泡医疗温泉, 能治疗各种疾病。氡泉治疗高血压、冠心病等疾病, 硫化氢泉治疗各种慢性关节炎等疾病, 单纯温泉治疗各种慢性风湿性及类风湿性关节炎、神经炎、神经痛等疾病, 效果都是很显著的。在森林环境中, 由于森林中的光合作用, 氧气充分, 噪音降低, 空气清新, 温度适宜, 并且具有杀毒灭菌的功效, 特别适合于慢性病的患者身体休养康复。参加森林中的体育旅游活动对于呼吸系统疾病, 如慢性鼻炎、咽炎、慢性气管性疾病、肺气肿等疾病, 疗效明显, 对于心血管系统疾病如冠心寅, 高血压, 动脉硬化等也有一定的疗效。

2、体育旅游中运动项目所具有的健身价值。

体育旅游发展到现在, 与几项运动项目联系密切。高尔夫球运动、漂流项目、滑草或滑沙运动、滑雪运动、自行车运动等, 可以看作体育旅游专项运动。它能让人们最大程度地从办公或家庭环境中走出来, 到野外去, 充分体会或体验一种运动着的快乐, 并同时享受着健康的感觉。这就是体育旅游所能给人们的精神方面的放松以及身体上的健康因素的增长, 从而让人们远离疾病, 保持着身心的最大健康状态。

比如骑自行车、攀岩、滑草、漂流、冬泳等运动。这些体育旅游运动项目的开展, 极大的促进了参与者的健康水平, 提高了体育旅游的社会价值。参加高尔夫球运动, 可陶冶性情, 可增强上下肢力量和腰腹部力量, 还可防治失眠症等慢性疾病, 对内脏功能、呼吸系统机能以及心血管系统功能皆有良好的增强促进作用。

二、小结

体育旅游作为一种新兴的特种旅游形式, 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喜爱。体育旅游迎合了当前人们的健康需要, 很大程度上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它在带给人们旅游观光乐趣的同时, 也给人们带来了健康的体魄, 满足了人们的健身需要。体育旅游是一种有利于改善身心状态、减轻精神压力、缓解环境矛盾、保持健康、延年益寿的积极的生活方式, 具有积极的社会价值。

参考文献

[1]、姚鸿恩, 郑隆榆等.体育保健学[M].高考教育出版社.北京.2001.03

[2]、张宪安等.慢性病疗养康复手册[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1990.12

[3]、段国新.体育旅游的健身康复功效研究[J].广州体育学院学报.2004.05.117-119

旅游景区价值 篇8

1 旅游景区价值链分析

传统的旅游价值链, 不同层次的旅游企业通过分工协作共同完成旅游消费的过程, 实现旅游产品的价值增值, 如图1Ⅰ所示[2]。随着旅游业的发展, 旅游价值链的构成变得复杂, 参与价值链的企业和组织增多, 如图1Ⅱ所示, 构成了复杂的网状结构, 其中虚线框内为旅游景区内部价值链, 又构成了一个相对封闭的商务生态系统。随着互联网信息技术和旅游景区的发展, 景区内提供旅游产品服务的企业逐渐增多, 内部的竞争和合作开始显现, 如图1Ⅲ所示。各种形式的旅游中介服务商缩短了旅游价值链, 尤其是网络旅游中介商迅猛发展, 开始在旅游市场占据优势地位。同时网络使得信息传播速度加快, 价值链之间的单链条和单向的信息传递模式也被打破, 游客的信息能够及时得到反馈, 旅游定制服务得以实现;到了电子商务环境下, 旅游价值链发生根本的改变, 传统旅游价值链核心的旅行社作为旅游中间商受到了越来越多的网络旅游代理商、旅游电子分销系统、旅游电子预定系统的挑战, 游客有了更多的自主定制旅游的需求, 对于旅游服务的质量要求更高。旅游景区作为产品服务提供商的差异性和不可复制的资源优势, 可以根据游客的新需求, 定制开发出新的产品, 因而景区的价值创造能力大大提高了。外部环境的改变迫切需要在景区内部进行价值链的横向整合, 形成一个如图1Ⅳ这样的电子商务下的旅游景区商务生态系统, 对景区旅游资源整合来优化景区内部价值链, 这样才有利于在与外部旅游产业链的其他环节竞争和合作中取得优势[3]。

2 旅游景区电子商务生态系统

BillBramwell和Bernard Lane的研究指出, 旅游目的地需要建立起某种组织网络, 网络内企业之间的合作对旅游目的地的发展非常重要, 这些组织间的网络将各个独立的旅游产品服务提供商联系在一起, 根据其各自能力和外部环境的情况, 建立一个松散的网络组织来对外提供产品和服务, 组织网络内的企业之间是合作与竞争的关系[4]。Gibson, L.等对目的地旅游网络[5]和Noel Scott等对4个澳大利亚旅游城镇旅游目的地企业之间的关系的研究, 都表明在像旅游景区这样的旅游目的地, 需要用微观的视角来分析其商务生态系统。用电子商务生态系统的观点来专门研究旅游景区内部电子商务的应用和发展, 是对旅游价值链在景区内研究的很好补充[6]。

2.1 旅游电子商务生态系统

生态系统的概念是由英国生态学家坦斯利1935年提出来的, 指在一定的空间和时间范围内, 在各种生物之间以及生物群落与其无机环境之间, 通过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而相互作用的一个统一整体。1993年, 美国经济学家詹姆士·穆尔在《哈佛商业评论》上借用生态系统首次提出了商业生态系统概念, 指组织和企业等以生产商品和提供服务为中心组成的群体, 在一个商业生态系统中各司其职, 但又形成互赖、互依、共生的生态系统[7]。电子商务生态系统是在传统商业生态系统基础上的进一步发展, 研究电子商务环境下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相互依存的企业、组织和个人, 实现优势互补、资源共享、价值增值的商务生态系统。旅游景区电子商务生态系统, 则是指在电子商务下, 原来各个封闭的旅游企业由于网络联系起来, 相互作用和影响的复杂的新环境。本文在旅游价值链分析基础上, 选取旅游目的地的旅游景区为核心, 通过考察景区内各个参与方, 分析旅游景区电子商务生态系统, 如图2所示。其中旅游景区电子商务服务平台是核心, 可以是一个旅游景区的门户网站、官方网站, 也可以多个景区旅游网站、景区主管部门网站等, 平台将景区内的产品服务提供商、支持机构以及各种寄生机构和消费者连接起来, 从而形成一个景区内部的旅游电子商务生态系统。

2.2 旅游景区电子商务生态系统构成

旅游景区电子商务生态系统中的成员按其定位可以划分为以下几类, 如图2所示[8]。领导种群, 是整个生态系统的领导者, 旅游景区的领导种群是景区内核心旅游企业或者旅游景区的管理部门等, 在形式上就是旅游景区网站所建立的电子商务服务平台, 实现统一的服务机制。一方面可以由旅游代理商分销产品和服务, 另一方面也可以通过电子商务服务平台进行网络直销, 满足游客的个性化、定制旅游服务等。电子商务服务平台也是旅游景区的营销中心、联络中心、监管中心。关键种群, 是电子商务交易主体, 成员有旅游景区景点、旅游公司、酒店饭店和旅游主管部门、行业协会, 旅游的代理商和游客等, 这些种群共同作用完成旅游产品的生产、传递、消费的全过程。支持种群, 电子商务实现所需要的金融保险机构、物流服务商、交通运输商、电信服务商等, 旅游景区电子商务基础设施的完备, 在线预订、交易、支付、物流等功能完善和安全是一切服务的基础, 离不开支持种群的支撑。寄生种群, 是寄生在旅游景区电子商务生态系统上的, 依靠系统存在的小型企业和组织, 景区内的各种休闲旅游度假服务场所、小型的餐饮住宿服务、个体经营者, 以及旅游商品的生产、零售等, 从对当前旅游市场的分析来看, 旅游商品的在线销售并不是旅游景区电子商务服务的主要业务, 只是依附于旅游服务存在。

2.3 旅游景区电子商务生态系统演化

旅游景区电子商务生态系统的形成是围绕市场需求, 在景区内通过整合资源, 实现电子商务旅游价值链的横向一体化, 电子商务生态系统的形成, 是一个从萌芽、发展到成熟的演化过程。演化的核心是领导种群的确立, 领导种群的开拓培育了新的市场环境, 吸引了更多种群进入生态圈, 电子商务发展所依附的支持性因素, 电子支付、物流、技术服务等的加入, 加快了系统的进化, 随着寄生种群的出现, 带来了增值服务, 生态系统种群变得丰富多彩, 最终实现电子商务各物种成员的共生共建、均衡发展[8]。从目前国内景区的发展现状来看, 主要有以下三种演化模式。

2.3.1 旅游主管部门打造景区电子商务生态系统

旅游景区所在地政府和旅游主管部门的引导和规划是旅游景区电子商务发展的重要推动力量, 由于旅游景区电子商务开发的综合性、复杂性, 因此采取政府主导作为领导种群的模式, 有利于整合旅游资源, 利用电子商务实施旅游景区一体化战略;便于提高旅游资源综合利用效率和促进旅游产业的升级、优化和重组;便于确立明确的利益分配机制, 完善政策支持体系, 实现景区内良好的发展秩序。通过培育关键种群的旅游企业, 做大做强旅游产业, 出台政策吸引支持种群进一步加大投入力度, 鼓励景区内的组织和个体等寄生群体参与到旅游产业链中, 优化服务体系。这一模式适宜那些中小型旅游或当地旅游企业相对弱小的景区, 可以更有效地实现旅游景区电子商务应用。

2.3.2 核心旅游企业打造景区电子商务生态系统

随着旅游景区和信息技术的发展, 越来越多的旅游企业会加强信息化建设, 开展电子旅游业务, 旅游景区内从事电子商务网站数量迅速增加, 旅游企业之间的竞争可以从旅游网站的竞争中反映出来。发展好的大型旅游企业通过品牌化、规模化竞争, 逐步站稳了脚跟, 而那些知名度低、规模较小的企业, 由于缺乏资源优势在竞争中逐渐处于劣势。在这种形势下, 大型旅游企业通过竞争在旅游景区内成为核心企业的领导种群, 会在电子商务领域继续投入更多的资金, 扩展电子商务功能, 扩大业务覆盖面, 增加服务内容, 并整合其他网络资源以巩固自身的优势地位。而中小型旅游企业, 作为商务生态系统的关键种群, 只有与优势企业在业务上开展合作, 化竞争为联合, 追求共赢的发展模式, 旅游景区内的电子商务生态系统得以形成。

2.3.3 旅游企业联盟打造景区电子商务生态系统

旅游景区内企业如果发展比较均衡, 则可能会由多个旅游企业共同发起, 建立一个综合的服务网站, 并逐步发展为集提供旅游服务信息、旅游预定、旅游增值服务等于一体的一站式旅游电子商务服务平台, 随着旅游景区的发展, 网站影响力不断扩大, 不仅会带来更多的游客, 也会吸引众多旅游企业的加盟, 最终实现对整个旅游景区资源的整合。这是旅游景区电子商务生态系统演化的一般情况, 即旅游景区企业联盟的模式。旅游企业联盟的方式还有一种是景区外的旅游企业也参与整合, 如跨地区的旅行社、旅游公司等和旅游景区内的企业, 实现在旅游产业链上的纵向一体化, 打破传统市场边界, 实现旅游景区、旅行社业务的共同扩张, 这是一种整合了部分旅游中介功能的旅游电子商务生态系统, 它的范围要更广一些, 进一步缩短了旅游价值链。

2.3.4 旅游景区电子商务生态系统协调机制

旅游服务涉及到众多企业的参与, 众多的旅游企业都提供同质化的产品和服务, 必然会因为争夺客源等发生激烈的竞争和冲突, 协调不好就会造成旅游市场秩序的混乱, 因此在旅游景区内部必须有完善的机制来协调和制约各个群体的规范运行[9]。领导种群的协调工作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信任关系协调机制, 景区内部企业之间缺乏良好的沟通和联系, 各自独立发展必然带来无序竞争, 因此首先要协调各个企业之间的关系。通过领导种群建立的电子商务服务平台, 各个企业作为参与方成为合作者, 领导种群作为管理仲裁方, 建立奖惩制度来规范各个企业的竞争行为, 从而建立起基本的信任机制。随着成员之间信任的提高, 良好的合作关系将取代恶性的竞争, 同时将信任关系扩大到整个商业生态系统, 逐步建立基于信誉的机制, 赢得良好口碑的企业客户的满意率忠诚度逐渐提高, 从而带动整个竞争环境的良性发展。

合作发展协调机制, 由于旅游消费活动是由多个环节配合共同完成, 因此在旅游企业开展业务之初, 就应该引导企业根据自身特色, 主攻旅游价值链的某个环节的服务, 变资源争夺为价值链上下游之间的合作关系, 从事相同业务的企业也要从规模效益的角度出发, 变同质化竞争为共同合作, 发挥规模化旅游产业集群的优势。作为核心企业的领导种群还应创造条件吸引支持种群加大投入力度, 进一步改善旅游生态基础环境。同时通过各种手段, 引导更多的依附种群加入生态系统, 创造更多的细分市场和增值服务, 丰富旅游生态环境的产品和服务。

利益分配协调机制, 旅游景区要想在旅游产业价值链上取得更多的优势, 必须在利益分配上有所倾向, 通过利益分配机制的引导, 在内部建立一个规范有序的旅游市场, 鼓励旅游创新和进步, 加大深层次旅游产品服务的开发力度, 限制低水平重复的旅游项目。另一方面需要建立激励约束机制, 领导种群从整个生态系统总体利益最大化原则下, 对利益进行再分配, 对于那些对整个系统贡献大, 但在利益分配时处于弱势的群体成员, 给予政策优惠和物质上的激励, 对于不顾整体利益, 破坏电子商务生态系统的行为, 给予相应的处罚。

信息共享协调机制, 网络的出现为信息的传播提供了极大便利, 但旅游信息大量集中在信息化程度高的大型旅游企业和网络代理商中, 中小型旅游企业处于不利地位, 信息不对称现象严重, 会造成旅游景区内企业发展的不均衡, 不利于整个旅游电子商务生态系统的进步。因此要消除这种信息不对称现象, 景区领导种群应大力加强信息基础设施的建设, 建立联系各个旅游企业的信息网络, 在电子商务服务平台中推广旅游电子政务和旅游客户关系管理系统, 加大旅游信息的发布量, 创造一个让所有成员和游客都能共享信息的生态环境。

3 智慧黄山旅游电子商务生态系统

智慧黄山精品旅游信息化项目, 依托途马网, 为多景区、多酒店及多层级、多应用提供旅游电子商务服务平台;更为满足高级复杂开放式平台架构的需求, 把黄山旅游电子商务打造成大黄山旅游门户;向游客、市民等综合消费者提供大黄山宣传营销、消费资讯服务网络平台;向政府和行业管理者提供行业管理系统和数据支持的一站式个性化综合性业务平台。

3.1 智慧黄山旅游电子商务生态系统构成

3.2 智慧黄山旅游电子商务生态系统的演化

智慧黄山是黄山市委、市政府立足旅游资源优势, 以途马网为基础, 以途马公司为运营载体, 进行组织架构和功能拓展。第一阶段2010-2012年为快速发展阶段, 主要任务是完成建设精品旅游、电子商务、电子政务、网络和信息安全基础设施等重大项目, 初步构建智慧黄山应用体系和支撑环境;第二阶段2013-2015年为全面提升阶段, 主要任务是全面提升网络通信能力和信息安全保障水平, 全面提升政府信息化管理和服务水平, 全面提升信息化与产业化融合水平, 基本建成“城市网络化、政府智能化、产业数字化”为主要特征的“智慧城市”。

3.3 智慧黄山旅游电子商务生态系统功能

智慧黄山旅游网的指导思想是“服务政府决策、服务广大游客、服务广大市民”。建设内容有五大工程, 数字化精品旅游推进工程、国际化旅游综合信息服务平台建设工程、黄山旅游综合服务系统建设完善工程、黄山旅游目的地营销系统建设完善工程、旅游综合管理信息系统完善工程。智慧黄山综合门户网, 已于2011年5月1日上线, 汇聚资讯、商务、政务、生活等方面的子网页。外界可以通过综合门户资讯网来了解黄山, 它将涵盖所有的旅游要素信息, 通过立体式的网络营销, 整合整个黄山市旅游资源;商务网打造吃、住、行、游、购、娱的全能交易平台;政务网是行业管理网站, 打造旅游电子政务功能;生活网便捷地解决各种民生需求。

智慧黄山对于安徽省甚至全国而言, 都是探索旅游信息化高级阶段创新发展路径的有益尝试, 也是建立旅游景区电子商务生态系统的成功应用。

4 结束语

从生态系统的角度来分析旅游景区电子商务的应用, 实质上是在旅游价值链分析基础上, 研究在景区内部价值链的横向一体化, 旅游景区电子商务生态系统的构成、演化、协调机制和评价体系的分析, 对于景区当地政府和主管部门制定发展规划, 发展旅游景区电子商务, 都有一定的参考价值。本文在分析研究过程中也存在一些不足, 对于旅游景区内部企业之间, 景区和外部价值链其他环节的关系, 没有进行深入的探讨, 分析简单也缺乏数据的有效支撑, 值得进一步的研究。

参考文献

[1]XINYAN ZHANG, HAIYAN SONG, GEORGE Q.Tourismsupply chain management:A new research agenda[J].Tourism Management, 2009, 30:345-358.

[2]杨路明, 劳本信.电子商务对传统旅游价值链的影响[J].中国流通经济, 2008 (4) :38-41.

[3]黄敏, 简王华, 范璐.电子商务环境下旅游产业价值链构析[J].经济与社会发展, 2008, 6 (7) :50-53.

[4]BRAMWELL B, LANE B.Tourism collaboration and part-nerships:politics, practice and sustainability[M].USA:Channel View Publications Ltd, 2004:1-19.

[5]GIBSON L, LYNCH P A, MORRISON A.The local destina-tion tourism network:Development issues[J].Journal ofSustainable Tourism, 2005, 16:87-99.

[6]SCOTT N, COOPER C, BAGGIO R.Destination networks:Four Australian cases[J].Annals of Tourism Research, 2008, 35 (1) :169-188.

[7]MOORE J F.The new ecology of competition[J].HarvardBusiness Review, 1993, 71 (3) :75-83.

[8]胡岗岚, 卢向华, 黄丽华.电子商务生态系统及其演化路径[J].经济管理, 2009, 31 (6) :110-116.

旅游企业内部顾客价值初探 篇9

关键词:旅游企业,顾客,内部顾客价值

1 内部顾客价值解读

企业内部顾客价值指企业的员工对企业为其提供的各种软硬件条件, 及在这些条件下进行工作所达到的满意程度的偏好及相应的评估。这个定义中提出的“软硬件条件”指工作环境、对客服务所需的设施设备、薪金、福利、同事及上下级之间的关系等。“满意程度”则是影响员工对客服务质量的重要前提, 因为外部顾客的满意是通过内部顾客的满意来实现的。“相应的评估”则要求企业注重员工的信息反馈, 准确评价员工的满意度并及时改正导致员工不满的不足之处, 使员工达到满意, 从而对企业为其提供的各种条件做出积极的评估。

2 内部顾客价值对旅游企业管理实践的作用

每个企业都拥有一个由员工构成的内部市场, 它首先应该受到重视, 否则该企业在外部市场的成功运作将会受到制约。而绝大多数的企业都把外部顾客当作了企业生存的源泉, 用各种方式讨好他们, 争取占领更多的市场份额, 却大大忽略了内部顾客这个宝藏!众所周知, 外部顾客满意通过内部顾客满意达成, 内部顾客满意才是根本, 在企业内部顾客价值的传递过程中, 首先应明确内部顾客最关注什么, 给员工最想要的, 最终以最便捷的方式获得更多的外部顾客, 求得企业的长期发展。

目前许多旅游企业的市场不稳定, 就是由于忽视了对内部顾客的营销, 将主要精力放在如何争夺外部顾客上, 而不注重内部员工能力的挖掘, 不能提供融洽的、积极的工作环境和竞争机制。旅游企业的员工尤其是一线员工的工作量大、工作内容机械枯燥, 但薪水及福利条件一般较低, 这使得内部顾客所付出的总成本与所获得的总受益差距很大, 大大地打消了他们的积极性, 影响了企业的内部顾客价值。

旅游企业属于感情密集型的服务企业, 员工的服务态度和服务意识是影响顾客感觉中服务质量的重要因素。服务提供者积极的态度和有效的行为会鼓励顾客更多地、也更有效地参与服务过程, 这反过来又鼓励了服务的提供, 于是形成一个积极的循环。国外研究表明:员工态度冷淡, 不愿意帮助顾客, 是顾客不满的主要原因。这要求旅游企业的管理者对内部员工特别是一线工作人员的管理讲究方式方法, 注意与员工接触的真实瞬间, 使内部顾客得到较高的感知质量, 提升他们的满意程度, 对企业做出良好的评价, 达到较高的内部顾客价值, 从而使外部顾客达到满意, 成为企业忠诚的财源。可见, 旅游企业要获得更高的市场占有率, 首先应向自己的员工推销, 要像对待外部顾客一样来对待内部员工。只有内部市场稳定了, 才有可能以更具竞争力的优势获得外部顾客的认可。

3 旅游企业提高内部顾客价值的途径

在内部顾客价值传递过程中, 企业应该结合自身的实力, 选择员工所关注的最能体现本企业优势的价值来提升内部顾客价值。

3.1 打破传统的组织结构及管理方式

传统企业的组织结构注重等级, 但对于注重内部顾客价值的企业来说不适合。管理者要从提高内部顾客价值的角度构建企业的结构, 将直接面对顾客的员工置于组织结构图的顶部, 其他员工对他们起支持作用。

另外, 管理者还应监控内部顾客满意的程度。员工的满意度决定了人员的流动性, 对企业满意的员工会心甘情愿地留下, 大大降低了由于员工跳槽而带来的各种损失。内部顾客的忠诚意味着对企业未来发展有信心, 并愿为之长期效力。相反, 缺乏忠诚的员工给企业造成的损失也是显而易见的。此外, 扩大员工参与以及控制其工作过程方面的授权, 也会提高旅游企业内部顾客价值。管理者把自己的手下视为顾客时, 就会主动去了解他们的需求, 而当管理者满足员工的需求后, 员工往往能很好地完成工作。由于顾客在与一线员工接触时, 把这些员工的工作作为整个企业所提供的服务质量。因此, 如果在企业内部存在这么一个良好的机制, 那么一线的员工一定会尽力给顾客留下良好的印象, 提供优质服务。所以更多的参与和授权使得旅游企业的一线员工可以提高对客服务的灵活性, 从外部顾客得到积极的正面反馈, 形成一个良性循环, 最终提高内部顾客的价值。

3.2 建立有利于提高内部顾客价值的企业文化

企业文化在内部顾客价值传递过程中是最难克服的组织障碍, 因为很多企业很难放弃现存的绩效评估和报酬体系。旅游企业的管理者要清楚“你希望员工怎样对待顾客, 你就怎样对待员工。如果你不直接为顾客服务, 那么你就最好为那些直接给顾客提供服务的人提供优质服务。”通过树立符合本企业经营理念的企业文化来对员工推销共同的服务理念和共享正确的价值观, 在企业

参考文献

[1][美]罗杰E.赫尔曼.留住雇员心[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 1999.

[2]李果, 黄继刚, 王钦.员工持股制度理论与实践[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 2002.

[3]徐雷虹.酒店经营话题之一:服务质量取决于人员素质[J].旅游科学, 2001, 04.

利用饮食情结,开发旅游价值 篇10

1.1 饮食情结增加了旅游业的经营效益

每个城市都有自己的美味所在, 而每个城市也都会有一些美味汇聚的地点, 甚至成为一个城市的标志, 吸引众多人来寻访。正因为如此, 饮食情结增加了旅游业的经营效益。购物、美味似乎不搭界的两种事物, 其实在很大程度上是难以分清界限的, 逛街的同时能享受美味应当是一种幸福的融合。现在休闲旅游如此红火, 一方面有着购物的休闲主导, 同时在购物之外, 享受一些特有的地方美食, 也是游客的基本需求。而对于有着独特的民族特色的旅游地区, 饮食就表现的更为突出了, 如:蒙古饮食中的奶茶、炒米、牛肉干、手扒肉、烤全羊等;朝鲜族的饮食中的冷面、打糕等。虽然有专门的民族特色店, 但是这些餐饮酒店的饮食供应远远没有民族地区的特色用餐方式、用餐配料更吸引人。而且美食的购买也为旅游社提供了一笔可观的收入, 单单为美食而进行的小范围的游览项目也为旅游业提供了新的经济利益增长点。所以, 可以肯定地说饮食情结增加了旅游业的经营效益。

1.2 饮食情结丰富了旅游活动的内容

3.3企业联动, 区域整合, 构建旅游业低碳发展新模式

辽宁省应以旅行社、旅游酒店和景点景区为低碳旅游发展的切入点, 加强内外的联动, 采取横向和纵向战略联盟, 整合技术和人力, 提高我省低碳旅游整体发展动力, 加强构建低碳旅游发展的区域创新体系, 走特色发展之路。

(1) 旅行社的低碳发展举措。目前, 省内旅行社的竞争激烈, 产品同质化问题严重。首先, 旅行社必须转变竞争观念, 正确认识低碳旅游和自身发展的关系;其次, 应在旅游产品的设计中合理融入低碳理念, 积极有效地设计新型低碳旅游产品, 营造低碳吸引物, 突出自身特色, 赢得市场先机;最后, 应采取积极的态度和有效的方式, 向旅游者进行低碳旅游知识的相关宣传, 引导旅游者开展低碳旅游活动。

(2) 旅游饭店的低碳发展举措。饭店是一个大型系统经营实体, 其中建筑、基础设施、服务等都涉及到能耗, 因此饭店是旅游业节能减排的重要单位。各饭店应加强建设, 逐步形成低投入、低消耗、高效益的增产节约环保型饭店发展模式。

在软件上, 推行低碳饭店理念, 鼓励顾客参与。用低碳的视角重新审视饭店的流程、定位、设计、供应链、价值链等, 从而降低成本、构建自己的竞争优势。同时鼓励顾客参与到低碳建设中来。如, 丹麦一家酒店首创“客人脚踏自行车发电换取晚餐”的活动。

在硬件上, 饭店应加大前期投入, 积极引进高效的设备设施, 使用新能源减少碳排放, 如采用建筑物采暖、太阳能利用等。既可减少碳排放, 还可以获得长远的经济效益。

(3) 旅游景区的低碳发展举措。发展低碳景区的前提是合理规

旅游活动从最初的观赏名胜古迹、名山大川, 到如今的休闲旅游、家庭旅游, 已经将旅游活动发展到了顶峰。饮食情结的应用可以更进一步地丰富旅游活动的内容, 目前已有的美食街、美食城活动已经取得了很好的效益。旅游业完全可以利用游客的饮食情结, 开展更丰富的旅游活动, 如民族食品自制活动, 地方美食搜索旅游等。

1.3 饮食情结促进旅游业繁荣

改革开放以来, 我国旅游业得到迅速发展, 这主要是因为我们在发展旅游业的同时, 充分利用了中华民族的悠久历史文明。其中, 饮食文化对旅游经济的作用是巨大的, 例如东北通化的“葡萄酒节”、各地美食节活动等等, 这一切都是把中国的饮食文化与现代旅游相结合, 收到了很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所以说, 饮食情结的利用, 可以使得旅游业走向更为全面的服务方向, 引导旅游业走出经济危机的低迷, 向着更为集团化的方向发展, 全面繁荣旅游业。

2 利用饮食情结开发旅游价值的途径

2.1 开发民族饮食的旅游价值

少数民族特有的食品是游客们最为向往的, 开发民族饮食的划景区。即建设循环型景区, 严格遵循循环经济“减量化、再利用、再循环”的“3R原则”, 在旅游资源开发和旅游活动中实现“资源—产品—再生资源”的闭环反馈式循环过程。科学设置景区游客承载量、景区设施和项目。

发展低碳景区的关键是生态经营景区。改变传统的经营方式, 加强管理服务人员的培训, 进行低碳智能化管理, 将低碳化落实到经营管理的每一个细节。如:旅游景区交通工具的改革, 开展低碳宣传教育活动, 适度开展游客“碳补偿”活动等。

发展低碳景区的保障是建立景区低碳认证制度。应逐渐将《绿色环球21景区规划设计标准》、《生态旅游示范区标准》等国家标准, 运用到我省A级景区评定和认证等基础工作上。

低碳旅游是在生态文明时代背景下, 寻求旅游可持续发展方式的一次全新突破, 对人类社会和谐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然而我们必须清楚的认识到, 旅游业低碳发展是一个系统而复杂的工程, 不可能一蹴而就。它需要经过辽宁省整个旅游业及其相关产业在较长的发展历程中去努力探索。

参考文献

[1]蔡萌, 汪宇明.低碳旅游:一种新的旅游发展方式[J].旅游学刊,

[2]侯文亮, 梁留科, 司冬歌.低碳旅游基本概念体系研究[J].安阳师范

学院学报, 2010, (2) .

[3]黄文胜.论低碳旅游与低碳旅游景区的创建[J].生态经济, 2009. (11) .旅游价值是繁荣旅游业的主要方法。民族饮食除了有其饮食特色之外, 还有着特殊的饮食民族文化, 这种文化基础是其少数民族所特有的, 任何的仿真都无法企及。在开发民族饮食旅游价值的同时必须要通过饮食内容、就餐环境、服务质量等方面向消费者展示民族餐饮的特殊之处, 使消费者在就餐过程中能够感受到特有的少数民族就餐文化, 从而提升自身的所知所见, 实现游客的旅游目的。

2.2 发掘饮食文化背后的旅游价值

饮食情结的产生, 主要是由于我国有着历史悠久的饮食文化。饮食文化不单单是指上面提到过的少数民族饮食, 各地区其实都有其特殊的饮食文化。发展旅游业必须要善用挖掘各自地区的饮食文化, 从不同饮食中都可以寻觅到中国文化的踪迹, 例如:杭州西湖有“西湖醋鱼”、无锡太湖有“太湖脆膳”等等。通过菜肴之造型表现旅游, 如:西安八大风景宴中的菜肴, 其造型就全是西安驰名的建筑物。而且通过制作菜肴之原料向游客介绍旅游地区的物产, 如:浙江金华的火腿、新疆的羊肉串、内蒙古的手把肉等等。也可以通过盛装美食的器具来表现, 如:云南的竹筒饭、陕西特色羊肉沙锅等等。除此之外, 还可以通过宴席的菜单设计、就餐环境、饮食方式等表现当地的风土人情及其蕴涵的风俗文化。可以说饮食是管窥中国文化的一个窗口, 而发掘各地区的饮食文化就是旅游业发展的首要任务。在发掘的过程中, 必须要考虑到这种特色饮食背后的故事, 千万不能走虚假的路线, 应该实事求是地进行饮食文化追寻, 以给游客一种全自然的饮食文化气息。

3 饮食旅游开发策略

3.1 全方位的文化气息

饮食文化气息包括很多方面, 例如:建筑、食法、故事、意蕴等都是饮食的文化气息。饮食文化旅游资源的开发, 关键在于“文化”, 于吃中讲求文化, 于旅游中弘扬文化, 令旅游消费者真正达到以吃为方式、以精神享受为目标的愿望。因此资源开发中要全面详实地搜集关于饮食文化旅游资源的文化背景、历史渊源、民间传说、神话故事、风土人情等资料。一些地方名菜小吃往往伴有传奇故事, 旅游部门如能将这些加以开发利用, 让游客边听 (听故事) 、边看 (看原料、工序) 、边尝 (尝味道) 、边思 (思意蕴) , 使游客乐在其中。除此之外, 在餐饮业的建筑特色上, 也要突出其饮食特色, 例如:开封采用宋朝的建筑特色, 而洛阳则可以选择汉唐时期的建筑形式。此外, 服务人员的面貌也应做到与其所在店面特色相呼应, 从服饰、礼仪等各方面都需要先经过培训然后再上岗。同时, 应推出一套可以自选的体验式个性化服务。这种个性化服务可以分为两种方式:主动参与操作和观赏聆听品味。主动参与是指游客可以亲自体会地方美食的制作过程, 并和师傅一起参与制作, 感受到独特的放松方式。观赏聆听则是观赏特色美食制造的加工过程, 然后聆听与此食品相关的制作知识、发明背景等, 以此来亲自感受饮食文化, 增长见识, 实现旅游价值。

3.2 形成规模效应

地方的饮食文化只有形成规模才能对游客产生吸引力, 毕竟没有太多的游客愿意花时间千辛万苦地去偏僻之处寻找美食。所以, 饮食旅游要形成规模, 这种规模化建设要依靠地方政府的扶持, 现今的“饮食文化街”就是规模效应下的产物, 除了这些方案设计之外, 还可以在固有的景区建设一定规模化的特色餐饮服务, 其服务要与旅游景点有文化呼应, 同时也要考虑到对环境的保护。总之, 饮食情结的旅游利用必须在一定规模的基础上, 集中管理, 提高效率, 降低成本, 达到一个狭义上的“集群”, 给客人一种专业化、标准化和精品化的第一印象。

3.3 经营管理严格

加强餐饮就业人员管理, 提高其专业技能和良好的服务意识是又一要素。如秘鲁中高档餐馆高管大都是餐饮和旅游相关专业的毕业生, 既有文化底蕴, 又有专业知识。厨师和服务员则要经常接受专业培训, 使他们既熟悉本职工作又有较丰富的餐饮历史知识, 以便能满足客人的各种需求并解答他们的提问。我国的旅游餐饮经营管理不可能做到一步跨越, 但是对餐饮服务的培训管理还是可以实现的, 对人员的管理要考虑到其服务的具体内容, 根据岗位要求进行实际培训, 培训方式可以采用上岗前培训、上岗后阶段性培训、以老带新式培训等多种方式, 以求全面提升服务人员水平。对于饮食从业人员的管理, 则要从政府和餐饮业双方面着手, 政府要严格规范饮食服务管理者的资格和卫生情况, 及时做好监督管理;餐饮业管理者则要对具体服务人员进行岗位监督, 以制度规范来约束人的行为。

3.4 营销方式多样

(1) 中国的饮食旅游要积极开拓海外旅游市场, 通过旅游中国美食的魅力来扩大国际旅游发展, 利用地处东北亚中心地区的优势, 积极开发日本、韩国、俄罗斯的旅游市场, 吸引这些国家的游客和企业家来观光和品位美食。要扩大与东南亚国家以及香港、澳门、台湾的旅游市场, 吸引这些国家和地区的游客和企业家来感受民族特色美食。另外, 也可以开展“寻乡”活动, 鼓励香港、澳门、台湾的游客来体味自己家乡的特色美食, 回味多年前的老家饮食, 将饮食文化向人们的灵魂深处延伸。 (2) 饮食与旅游优化组合。以饮食为主的旅游营销是不够全面的营销方式, 而且除了规模特别大的饮食旅游项目之外, 其他的饮食旅游营销缺少必要的吸引力。所以, 饮食必须与旅游营销进行优化组合, 在选择旅游路线、旅游胜地、旅游优惠的同时进行饮食宣传, 这样才能起到较好的营销效果。 (3) 饮食旅游营销要注重品牌建设。品牌宣传是已经有成功准则的营销方式, 特色食品宣传并树立品牌是饮食旅游不断宣传推介自己的必要手段。品牌宣传必须有较长的时间周期, 例如:每年都举行的特色美食展。这种周期宣传才能形成品牌效应。同时, 对于已有品牌效应的美食, 如:肉夹馍、天津包子等, 这种固有的品牌建设除了其历史悠久的资本之外, 利用多种方式进行品牌宣传也是必不可少的, 如参加电视介绍、参与美食展览等。

总之, 利用饮食情结来发展旅游业, 要注重培养全方位的饮食文化气息, 建立起一定规模的饮食产业, 加强经营管理, 拓展营销方式, 使得饮食文化能够为旅游业的开发创造新途径。

参考文献

[1]李小玉.湘西民族特色餐饮旅游发展的路径研究[J].产业与科技论坛, 2009, (03) :58~60.

[2]刘瑞新.论饮食文化在旅游产业中的开发[J].甘肃行政学院学报, 2003, (04) :231~233.

中原地区密宗文化的旅游价值分析 篇11

关键词:密宗文化;旅游价值;旅游产品

密宗文化在盛唐时期盛极一时,到晚唐已开始衰落。开元十二年(724年),善无畏奉旨于东京洛阳大福先寺译《大日经》,成为密宗的基本教义。此后,高僧僧一行等众多密宗高僧到中原地区讲经布法,密宗文化随即在中原地区流行并传播开来。

宋年间,虽然仍有一批僧众在翻译传播密宗经纶,但无论是寺院还是僧众人数上都已无法形成规模。元代在汉地所弘扬的已非纯正密宗,而是印度后期密教与西藏风俗结合形成的藏密。自元之后,在中原地区密宗基本上已中断发展。

晚唐时期密宗弟子惠果在长安、洛阳两地仍在宣扬密宗文化。日本高僧空海法师远到中土求法,师从惠果,学习密法。空海学成归国后创立真言宗,广收弟子,布道受法,密宗在日本迅速发展,日益兴盛。在国内,自清末江西的桂柏华到日本学习密法后,出家僧侣赴日学密的逐渐增多,但在国内影响甚微。密宗文化是历史留给我们的宝贵文化财富,所以,密宗文化的保护与传承刻不容缓。

对佛教密宗文化的旅游开发,就是希望以旅游促进密宗文化的保护、以密宗文化丰富旅游资源。

一、密宗文化的旅游价值

文化作为一种非物质的意识形态,文化内容本身并不具备经济价值,当文化依托于某种载体时,才能显示出一种独特的经济属性,但并不是所有的文化都具备这种特征。密宗,因其本身很多宗义是秘而不发,秘密进行。故而,密宗文化作为旅游资源在进行开发过程中,要依据密教教义、经典,提取其中能够转换为旅游资源的部分。因此,我从文化载体、文化内容及文化价值三个方面,以中原大佛佛教文化旅游圣地为例,针对游客对密宗文化旅游产品的需求进行了解析:

综合以上分析,除了带有密宗文化特点的宗教建筑、佛像造型以及雕刻小品等可以直接用作旅游开发的物质文化旅游资源外,还存在着我们可以将其转化为旅游产品的精神文化内容,让游客在游览参与过程中,了解认识并感知到佛教密宗文化。

二、密宗文化的旅游开发

1、开辟朝圣路

开拓朝圣路,朝拜除一切暗遍照宇宙万物的中原大佛——大日如来佛。大日如来,是密宗世界至高无上的本尊,为密宗修持者所尊奉的最高神明,也是中原大佛佛教文化的中心旅游资源。大日如来佛犹如太阳之光,遍照世间万物,无昼夜之分,不停不休。能除世间一切苦,无论是教徒还是非教徒,都能受到恩惠,让其萌生佛心,获得希望。中原大佛佛像慈祥庄严,注目大佛,仿佛给人无穷的智慧和心灵的慰藉,增添了朝圣者的信心和福报,是理想的祈福、许愿、修身养性之地,佛教中教人向善的文化精髓,也将净化朝圣者的心灵,使社会和谐、国泰民安。

2、密宗特色建筑

面积约6000平方米的愿心台,设焚香许愿的大香炉,不仅供游客焚香跪拜,而且在此举办密宗教派特有的法会。各种祈福法会以及每年的中原大佛开光周年节日里,愿心台周围都要悬挂幡帐,点燃长明灯,焚烧幡龙香,僧尼身穿袈裟,手持法器,吹奏佛乐,进行各种佛事活动。高僧在此设坛讲经,弘扬教义,戒师则设坛受戒,收徒授法。僧人们齐聚于此,诵经拜佛。无数的善男信女,四方佛家弟子,云集而来,或礼佛或还愿,布施钱财,吃斋念素。

八宝广场修有密宗建筑小品吉祥八宝,为白玉雕塑,俗称佛八宝。分别是轮、螺、伞、盖、花、罐、鱼、长八件佛教器物。法螺的好运常在、法仑的生命不息、宝伞的保护众生、白盖的解脱贫病、莲花的拒绝污染、宝瓶的取得成功、金鱼的趋吉避邪、盘长的长命百岁。佛八宝象征着美好的意义,游客怀着某种良好的愿望,祝愿众生平安。

3、提出本命佛概念

本命佛是密宗通过天干地支、十二因缘、“地、水、风、火、空”五大元素相生,推出保佑十二个生肖的八位本尊,故称为“本命佛”,也叫八大守护神(属鼠人本命佛:千手观音菩萨;属牛和属虎人本命佛:虚空藏菩萨;属兔人本命佛:文殊菩萨;属龙和属蛇人本命佛:普贤菩萨;属马人本命佛:大势至菩萨;属羊和属猴人本命佛:大日如来;属鸡人本命佛:不动尊菩萨;属狗和属猪人本命佛:阿弥陀佛)。

据佛经记载,“本命佛”是与十二生肖者磁场最接近、感应力最强的佛,诚信信奉,本明佛的灵体自然旺盛,能使众生逢凶化吉、事业顺利、健康平安、家庭如意。依据本命佛文化,修建本命佛堂,以供旅游者朝拜自己的本命佛,以此体现不同的佛教文化。

根据密宗佛像文化、建筑文化,本命佛文化等为主题开发旅游产品,既能激发游客在旅游过程中的热情,又能使密宗文化在旅游过程中得到充分的展现。并且使密宗文化在中原大佛佛教文化旅游过程中,以区别其他的佛教文化旅游产品,使这种差异化的佛教文化在旅游中独具特色。

参考文献:

[1]陈聿东.佛教文化百科[M].天津人民出版社,1993

[2]尕藏加.密宗——藏传佛教神秘文化[M].中国藏学出版社,2012

[3]谈锡永.密宗百问[M].华夏出版社,2008

[4]丁明夷.佛教小百科密宗[M].上海科学普及出版社,2011

[5]刘峻.藏传佛教密宗部造像艺术研究[J].西安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01)

[6]拉都.藏族传统吉祥八宝图的文化内涵及其象征[J].康定民族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9(01)

[7]什么是本命佛[EB].本命佛总部官网,2012-12-23

作者简介:王晓蕊,1984年,女,河南漯河市人,漯河食品职业学院经管系教师。

武威文庙及其旅游经济价值研究 篇12

1 武威文庙历史沿革及其旅游经济价值的形成

文庙始建年代, 有明确记载者为明正统四年《杨荣凉州卫修文庙暨儒学记》碑, 据载明正统初, 侍郎徐!镇守武威, “睹将校子弟, 多明秀好学, 而未设学舍以为讲肄之所, 遂请于朝, 得命, 以农隙命军士取材陶甓而经营之……中为明伦堂, 左右为存诚、敬德二斋, 外建重门, 后为教官之居, 续创大成殿于堂之东……其捐资命工塑先圣以下及文昌神像并绘两庑。”工程“壮伟宏耀, 为陇右学宫之冠”。此后, 文庙几经兴废, 明成化、清顺治、康熙、乾隆、道光及民国年间均有不同程度的重修、扩建。近代, 因各种原因, 文庙建筑曾遭到不同程度的破坏, 儒学中明正统年间始建的明伦堂, 存诚、敬德二斋及前后附属建筑在1927年武威大地震中毁损无存, 其他建筑也多有增改。20世纪80年代, 武威文庙曾进行过一次大规模维修, 现存建筑多为那次维修后的状态, 目前, 武威文庙作为武威市博物馆使用。

武威文庙在几百年的历史沉淀中积聚了丰厚的旅游开发价值, 游客对武威文庙的欣赏不仅仅是对一种古建筑的重新解读, 更是对过去数百年历史的崇拜, 并产生一种犹然的敬意, 从而吸引更多的游客去武威文庙进行旅游消费, 无形之中提升了武威文庙的旅游经济价值。也就是说, 武威文庙所表现出的这种旅游经济价值是依托其深厚的历史文化积淀的, 是通过其历史沿革过程中所积累的文化及历史价值所逐渐形成的。加之现代人对武威文庙的重新改造, 使其原有的传统文化内涵与现代思想及审美相融合, 引起了社会各界不同层次、不同年龄及不同价值理念人群对武威文庙的关注, 进一步提升了武威文庙中所蕴含的深厚旅游经济价值。

2 武威文庙建筑形制及其旅游经济价值

武威文庙建筑群坐北朝南, 现存单体建筑四十余座, 由中路、东路、西路三组建筑组成, 平面布局为:文庙居中, 沿进深方向由三进院落组成, 中轴线上依次为影壁、泮池及状元桥、棂星门、戟门及东西腋门、大成殿、牌楼及东西便门、尊经阁, 东西两侧配以义路、礼门、厢房、名宦祠、乡贤祠、碑亭、东西庑等建筑;东路为文昌宫, 中轴线上依次为:山门、过厅及东西便门、戏楼、牌楼、桂籍殿、崇圣祠, 两侧辅以厢房、牛公祠、刘公祠等建筑;西路为儒学院, 儒学院原为并列的三个院落, 现仅存节孝祠、忠烈祠两个原有院落及20世纪80年代增建的明伦堂。本文主要分析了几种具有代表性的建筑布局与形制, 并对其产生的旅游经济效益及旅游经济价值进行剖析。

2.1 文庙建筑

(1) 影壁及礼门、义路门。文庙一般不设正门, 在最南端置高大影壁, 武威文庙影壁由砖砌须弥座、墙身及布瓦墙帽组成, 东、西院墙南端辟垂花门, 东称礼门、西曰义路, 两门规模、形制相同, 均为悬山布瓦顶建筑, 施四檩二柱, 前出挑梁, 后檐施柱。

(2) 棂星门。棂星门为四柱三间三楼柱出头式牌楼, 平面一字形, 四柱置于石柱础上, 南北施长方形夹杆石及戗杆, 柱身穿楼而过, 柱头饰石吼。明间构件自下而上依次为:雀替、三层小额枋及枋间花板、折柱花板、大额枋、平板枋、双层斗栱、檐楼, 次间为:雀替、小额枋、折柱花板、大额枋、平板枋、斗栱、檐楼[2]。

(3) 戟门及东、西腋门。戟门又称“大成门”, 是大成殿前的一道门, 平日此门不开, 仅从东、西两侧的腋门进出, 只在行祭祀大典时方可开启, 象征孔子的显贵。腋门为二柱一间一楼柱不出头牌楼, 自下而上依次为:通雀替、小额枋、折柱花板、大额枋、平板枋、仿斗栱式构件、檐楼。

(4) 大成殿。大成殿是文庙的主体建筑之一, 面阔三间、进深三间, 周围廊, 重檐歇山布瓦顶建筑, 梁架结构为七架梁后带双步梁, 七架梁上用驼墩承托六架梁、双步梁上用驼墩承托单步梁。屋面不使用围脊, 各脊脊筒雕花, 正脊置宝顶。重檐金柱承椽枋与上槛间悬匾额“万世师表”, 重檐下悬“大成殿”匾额。

(5) 尊经阁。尊经阁是文庙建筑群中最高大的建筑, 是文庙藏书的地方, 也是武威古代的图书馆。建筑为两层:一层面阔五间, 进深二间, 周围廊, 室内东梢间南部靠山墙置木楼梯通往二层;二层明间悬匾额“顶礼文宗”, 重檐处悬匾额“尊经阁”。

2.2 文昌宫建筑

文昌帝君又称梓潼帝君, 是“忠主孝亲、文章司命”的神仙, 掌管天曹桂籍文昌之事。随着科举制度的规模化和制度化, 对于文昌帝君的奉祀也逐渐普遍, 各地都建有文昌宫、文昌阁或文昌祠。

(1) 山门。山门是文昌宫第一座建筑, 面阔三间, 进深二间, 施中柱, 前出廊, 悬山布瓦顶建筑。梁架为五檩三柱, 前后双步梁, 抹八角瓜柱, 构件相交处施三幅云及小雀替, 檐下施五踩重翘斗栱, 栱件为雕花通枋形式, 柱上施龙首及卷草雀替。

(2) 戏楼。戏楼坐南朝北, 与桂籍殿相对应, 面阔一间, 进深二间, 周围廊, 两层重檐歇山布瓦顶。建筑一层北面施隔扇, 其余三面墙体围护, 廊部西南位置设木楼梯通向二层;二层面阔一间, 进深二间, 梁架使用五架梁, 前后抱头梁, 前檐一层明间使用两个半柱, 二层相应位置两柱后移, 前檐部缩短。据碑刻记载可知现存戏楼建筑格局在民国时期已被改变, 丧失了戏楼的功能, 民国时期一直用做藏书楼。

(3) 牌楼。牌楼位于桂籍殿正前方, 四柱三间三楼柱不出头式, 布瓦庑殿顶建筑。柱前后施戗杆、夹杆石, 折柱花板正面书“桂宫传录”, 背面书“月殿腾辉”。

(4) 桂籍殿。桂籍殿是文昌宫主体建筑, 整体面阔五间, 进深四间, 为前厅庑殿、正殿悬山与后抱厦卷棚形成的勾连搭式建筑。正殿面阔五间, 进深二间, 悬山布瓦顶建筑, 前檐及后檐梢间施外五踩重翘内三踩单翘斗栱, 明、次间各施四攒平身科斗栱, 梢间施三攒平身科斗栱 (后改) 。

(5) 崇圣祠。崇圣祠为八十年代后建筑, 面阔三间, 进深二间, 周围廊, 歇山布瓦顶。

2.3 儒学院建筑

儒学院原为并列的三组院落, 现仅存节孝祠、忠烈祠两院落及20世纪80年代增建的明伦堂。

(1) 大门。两院大门均为牌楼式, 忠烈祠大门已经改建, 节孝祠仍保存原状, 面阔三间, 进深二间, 前为四柱三间牌楼, 后为单坡门廊。

(2) 正房。节孝祠正房面阔三间, 进深一间前出廊, 硬山布瓦顶建筑, 使用八檩三柱, 前檐以两层斗栱式构件挑檐, 明间施四扇六抹斜方格隔扇, 次间施四扇四抹套方槛窗, 屋面使用筒板瓦, 素砖正脊。

忠烈祠正房面阔三间, 进深一间前出廊, 前部梁架结构为四架梁, 后部梁架结构为五架梁, 以驼峰代替瓜柱, 中柱间置装修, 明间施六扇六抹隔扇, 次间施四扇四抹槛窗, 屋面使用筒板瓦, 雕花正脊。

明伦堂面阔三间, 进深一间前出廊, 单坡硬山顶建筑, 梁架结构为五架梁前带抱头梁, 以驼峰代替瓜柱, 前檐金柱间置装修, 明间施六扇六抹隔扇, 两边装余塞板, 次间为新式槛窗。

在武威文庙的旅游过程中, 游客可从其建筑结构及特点中感受其所蕴含的中华传统文化, 无论是对于文庙建筑、文昌宫建筑, 还是儒学院建筑及其建筑细节设计, 游客都能感受到传统文化理念下中国人对建筑形制的精雕细琢, 领略其中蕴含的深意。就是这种带有历史沧桑感, 又寄予着深厚历史文化价值的精细化雕琢建筑, 因其自身外在的形和内在的意, 深深吸引了国内外游客的造访, 推动着武威文庙旅游经济价值的实现。

另外, 目前武威文庙是河西走廊最大的历史博物馆, 馆藏文物达三万多件, 著名的有刻有回鹘文的高昌王世勋碑, 刻有回纥文的西宁王忻都公神碑, 和保存最完整的中文—西夏文对照珍本词典《西夏碑》 (《重修护国寺感通塔碑》) [3]。明清时期, 文昌宫——桂籍殿悬挂着历代举人学子、乡贤官宦所献的大匾, 共计44块, 是研究凉州官制、乡宦、学制及名门望族兴衰的重要历史资料。桂籍殿大殿内有一座楼阁式神龛, 保存完整, 这些也都是重要的旅游资源, 是武威文庙旅游资源开发及旅游经济价值实现的重要条件。

2014年6月启动武威文庙文化旅游产业基地项目, 以文庙旅游景区为核心, 实施文庙历史文化街区建设, 打造以生态资源、历史文化底蕴为依托, 形成以休闲旅游、文化旅游、民俗旅游为主题的大型文化景区, 研发以武威馆藏文物、文庙匾牌、历代碑文托片等为主的文物复仿制品, 建设文物旅游商品交易市场。预计该项目年可接待游客30万人次以上, 综合营业收入4000万元, 年利润1500万元。至2015年, 武威文庙接待海内外游客达232万人次, 年均增加14.5%, 实现收入达8.5亿元, 年均增加8.1%。接待入境旅游者达10000人次, 旅游创汇310万美元, 年均增加10.1%。由此可见, 武威文庙作为一种重要的旅游资源, 其旅游经济价值存在无限的挖掘潜力。

3 结语

本文主要分为两个部分, 分别对武威文庙的历史沿革、平面布局和建筑形制进行了详细分析, 并以此为基础研究了武威文庙中所蕴含的旅游经济价值。武威文庙在当地历史发展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通过对其文化价值的研究, 对于武威文庙的保护及旅游资源开发都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亢骜.武威文庙:皇家宫阙式建筑群的幕后传奇[J].丝绸之路, 2008 (04) .

[2]程枭翀, 吴葱.河西巧构:武威文庙建筑的独特地方做法[J].建筑史, 2014 (01) .

上一篇:辽宁小微企业发展问题论文下一篇:模板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