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州汉文化旅游景区

2024-12-07

徐州汉文化旅游景区(通用10篇)

徐州汉文化旅游景区 篇1

一、引言

旅游不仅是一种物质享受, 更重要的是满足精神上的需求;文化旅游以其多样的形式、深刻的内涵而表现出了强大的魅力与旺盛的生命力。近年来, 我国文化旅游以其独具的文化底蕴和特有的文化氛围而受到广大游客的青睐。[1]

徐州早于1987年被国务院批准为中国历史文化名城, 它是中国古代九州之一, 已有四千多年的历史。旅游资源丰富, 汉文化底蕴深厚, 有灿烂而丰富的汉文化遗址。独特的旅游资源使徐州发展汉文化旅游业独具优势, 但近年来取得的旅游业绩却不甚理想。鉴于此, 本文通过对徐州汉文化目标市场的研究, 界定汉文化旅游市场的客源群体, 提出相关政策建议。

二、文化旅游的概念

目前国内外学者对文化旅游还没有统一的定义, 但基本一致的认为文化旅游是立足于文化资源、满足游客文化需求。最早提出文化旅游这一专用概念的是美国学者罗伯特·麦金托什和夏西肯特·格波特在1977年合著《旅游学:实践要素基本原理》一书, 书中用“cultural tourism”作为其中一章的标题, 并指出文化旅游是“在吸引和接待游客与来访者的过程中, 游客、旅游设施、东道国政府和接待团体的相互影响所产生的现象和关系的综合”;世界旅游组织认为文化旅游是“人们想了解彼此的生活和思想时所发生的旅游”。本文认为, 文化旅游的概念是指提供机会让游客鉴赏、体验和感受旅游地地方文化的深厚内涵, 从而丰富其旅游体验的民俗旅游活动。[2]

三、徐州汉文化旅游发展现状

(一) 徐州旅游体现汉文化。

古彭徐州是汉高祖刘邦故里, 是汉文化艺术极为集中和典型的地方, 是汉文化的发祥地。徐州汉文化主要包括汉兵马俑、汉画像石等两汉文物、史记、遗址、古建筑。汉兵马俑和狮子山楚王陵自成功发掘并对外开放以来, 以其“粗犷、雄浑、博大、超越”的汉文化精神享誉海内外;构造各异的汉墓、栩栩如生的汉画像石、惟妙惟肖的汉兵马俑, 被誉为“汉代三绝”, 使徐州汉文化成为中国西汉物质文化的杰出代表。发展汉文化旅游不仅可以增强产品吸引力、提高徐州经济效益, 还可大力弘扬中国文化, 让人们了解徐州, 同时也可改变目前越来越多的中国人不懂两汉文化这一状况。

(二) 徐州旅游市场发展所处的阶段。

据统计2007年徐州接待境外游客12.08万人次, 旅游外汇收入1.04亿美元, 分别增长20.3%和33.0%;接待国内游客1344.15万人次, 旅游收入123.98亿元, 分别增长17.0%和28.0%。数据表明, 市场占有率低, 但增长率较高, 属于“问号”市场。因此, 徐州汉文化旅游还处于初期阶段, 这就要求徐州旅游业正确划分目标市场, 采用相应策略, 针对不同的客源群体增加资源投入和汉文化旅游产品的开发, 使之成为“明星”市场。

(三) 徐州汉文化旅游目标市场细分。

旅游企业的接待对象来自世界各地, 这就要求旅游企业必须了解游客的地理分布, 因为各个国家和地区的游客对旅游产品和服务的需求具有很大的差异性。地理细分依据包括地区、人口密度、城市规模、地形、气候等, 以上细分因素对徐州汉文化旅游市场的发展具有重要作用。[3]徐州汉文化旅游目标市场细分如表1所示。

四、徐州汉文化旅游目标市场选择及差异化营销策略

(一) 差异化营销。

差异化营销策略是指旅游企业把整个旅游市场划分为若干个细分市场, 从中选择两个以上的细分市场作为自己的目标市场, 并有针对性地进行营销组合以适应旅游者不同的需要, 凭借旅游产品与市场的差异化获取最大的销售量。[4]徐州汉文化旅游业在政府的关心、支持下, 汉文化旅游的人力、物力、财力日益雄厚, 能进行多种旅游产品开发。而且徐州汉文化旅游销售额的提高大于营销费用增加的比例, 所以徐州汉文化旅游业完全有条件采用差异化营销战略, 以此来适应和启发旅游者的需求, 增加游客的信赖感和忠诚度, 提高企业的市场竞争力。徐州汉文化旅游客源目标市场总体上以国内市场为主, 海外市场为辅。国内旅游是徐州汉文化旅游业的主体和基础。要发展就要针对不同的目标市场采用差异化营销策略。

(二) 客源目标市场选择及对策。

目前市场划分的范围较广, 中间包含了很多异质因素, 徐州旅游业难以决定经营方向。为此, 必须根据调研资料和一定的标准, 将包含着异质的全部市场细分成基本特性趋于一致的若干子市场, 以便根据主客观条件, 具体确定主要的目标市场。在选择目标市场时, 必须认真评价细分市场的营销价值, 分析能否实现以最少的人财物消耗, 取得最大的营销效果。一般来说, 选择目标市场应遵循以下原则: (1) 目标市场必须与旅游企业的经营目标和企业形象相符合; (2) 目标市场必须与旅游企业所拥有的资源相匹配; (3) 目标市场必须具备结构性吸引力。[4]

1.入境客源目标市场。

徐州有“汉代三绝”之称的构造各异的汉墓、栩栩如生的汉画像石、惟妙惟肖的汉兵马俑。两千多年的汉文化展现在世人面前, 向人们展示着汉王朝的历史。世界知名的旅游学教授莫里森曾指出2007年7月在美国进行的访问调查显示中国兵马俑在欧美市场的潜力是很大的。那么, 打造好汉兵马俑、汉文化营销, 必将吸引广大的境外游客。境外客源将是一个不可小觑的目标市场。外国游客对于中国的传统文化知之甚少, 对中国的地理概念比较缺乏, 甚至将西安兵马俑误解为汉代文化。由于很多西方人对汉代文化不了解, 在他们心中创建这样一个汉代文化的意识并不是非常容易。对此, 徐州汉文化旅游行业可采取如下策略:要采用西方的理念和沟通方式, 设计有意思的产品组合和旅游项目, 要拥有完善的景点解说系统, 在英文的解说中应该尽量避免使用拼音或汉字;运用西方人熟悉的概念、想法和已经存在的事物来引入汉文化理念。同时, 为外国游客提供精美的、体现徐州汉文化特色的纪念品, 以此增加宣传效果。

2.国内客源目标市场。

2007年“中国汉文化旅游同盟”在徐州成立, 西安、太原、郑州等24个汉文化城市研讨整合开发汉文化旅游资源与产品, 联手塑造汉文化旅游品牌, 推进旅游市场互动等事项, 以诚信合作、互利双赢为目标。徐州在汉文化资源开发方面所取得的成就奠定了作为汉文化旅游同盟领跑者之一的地位。作为汉文化旅游的核心城市, 必然会吸引国内外游客。

(1) 一级客源市场——邻近省份。

徐州居中原南北要冲、“五省通衢”要塞, 中国中部人口密集, 客源市场十分丰富和广阔。邻近省份的市场潜力很大, 山东、安徽、还有中国第一人口大省河南, 都是徐州汉文化旅游市场重要的客源群体。对此, 徐州汉文化旅游行业可采取如下策略:优先考虑一级客源市场的需求和消费特点;提高员工素质和服务质量, 实施“口碑”营销, 增强游客参与度;要加大在这些省的宣传力度, 强力打造徐州汉文化旅游形象, 增强市场竞争力。

(2) 二级客源市场——江苏省。

江苏省人口密集, 苏南游客在快节奏的工作之余, 可利用假期到徐州旅游, 领略徐州汉文化的深厚底蕴。这种舒适、轻松、经济的旅游使得该目标市场有较大的发展空间。但是江苏省南北跨度大, 距离远, 该客源市场对徐州汉文化还不甚了解, 徐州汉文化旅游还没有对其形成足够的吸引力。对此, 徐州汉文化旅游行业可采取如下策略:克服外部环境困难, 完善内部营销组合, 大力开发旅游产品, 增强宣传力度, 树立徐州汉文化旅游形象;同时可以实行网上促销, 除了基本资料介绍和相关网站链接外, 建立与网上游客互动机制。

(3) 边缘客源市场——其他省份。

边缘客源市场距离徐州汉文化旅游风景区较远, 而且有些是人口密度不大的城镇、农村。在分析旅游区的客源市场地域结构时, 对于其他省份, 距离固然十分重要, 但同样不能忽视收入水平的作用。而且距离既会阻碍旅游, 又会产生吸引力、神秘感。游客的游憩活动空间并不是连续的, 随着收入的增加和交通便捷度的提高, 人们开始热衷于选择吸引力大的长距离旅游。对此, 徐州汉文化旅游行业可采取如下策略:着重培养产品的品牌, 对边缘客源市场认真调研, 开发其潜力;紧跟市场要求, 采取多种宣传方式, 整合资源, 大力开拓市场, 提高知名度, 增强对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辽中南等经济发达地区游客的吸引力。[5]

五、结论及展望

汉文化旅游产业不是汉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简单的叠加, 而是旅游资源、文化产业、旅游产业以及政府的有机整合。通过对徐州汉文化旅游目标市场的研究发现, 汉文化旅游首先要正确划分目标市场, 根据国内外、省内外不同客源群体的特征和需求, 采用针对性的营销策略。这一系列措施必将极大地促进徐州汉文化旅游业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庄大昌.南京文化旅游深度开发策略研究[J].商业研究, 2006

[2].许志晖, 丁登山, 向东.对南京文化旅游开发模式与整合重点的探讨[J].人文地理, 2006

[3].赵西萍.旅游市场营销学——原理方法案例[M].科学出版社, 2006

[4].赵毅, 叶红.新编旅游市场营销学[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6

[5].邵筱叶, 成升魁, 李琛.河南省旅游市场分析及客源目标市场选择[J].经济地理, 2006

徐州汉文化旅游景区 篇2

景区的主入口——汉文化广场,广场东西长约280米,南北宽约90米,占地18000平方米,采取规整庄严的中轴对称格局。其空间定位以东西为走向,依次布置了入口广场、司南、两汉大事年表、历史文化展廊、辟雍广场等景点,终点矗立汉高祖刘邦的铜铸雕像,构成完整的空间序列。广场的铺装以仿制的汉砖为主要材料,图案取汉代画像中常见的勾连云纹等装饰图形。两汉大事年表四周设计了少量的水景。水的使用,不仅可以与石材形成一刚一柔的对比,更成为两汉文化广场中将各个景点联系起来的手段,而且水体在园林广场设计中更具有独特的功效。游客可以从中感受到“一勺则江湖万里”的恢弘气魄,领略两汉文化源远流长的魅力。广场的设计犹如一段立体空间化的汉赋,通过“起”、“承”、“转”、“合”四个章节,抑扬顿挫、弛张有度,将汉风古韵自然呈现出来。

雕塑广场

文化景区雕塑广场位于汉文化景区南门外,占地19000平方米。群雕长50米、宽20米、高12米。雕塑以花岗岩为基座,采用铜像与花岗岩像相结合的表现方式。

雕塑创作依据历史资料,以局部节选的方式作为雕塑创作的基本元素,同时定位于楚王作为诸侯王出行的等级规格,与楚王陵呼应。群雕主要描述汉画像石《车马出行图》的场景,由8匹铜马、3匹石马、9个铜人、2个石人组成。3个骑马武士在前开道,楚王坐着由4匹马拉的马车居中,宰相乘马车、2个骑马武士护卫在后。整组群雕,坐落在广场正中心,坐西朝东。

徐州作为两汉文化发源地,创作“车马出行”的大型雕塑,彰显了汉文化的深厚底蕴和历史地位,在深化汉文化景区内涵的同时,又成为徐州城市文化形象标志之一。

汉文化景区雕塑广场共栽植大规格朴树、香樟等乔木300余株,同时还栽种了樱花、红枫等花灌木。

楚王陵

处于汉文化景区核心区的狮子山楚王陵,是西汉早期分封在徐州的第三代楚王刘戊的陵墓。位于其西侧的300米远的汉兵马俑则象征着卫戍楚王陵的部队。这座楚王陵凿山为葬,结构奇特,工程浩大,凿石量高达5100立方米。墓中出土金、银、铜、铁、玉、陶等各类珍贵文物二千余件套,其中包括国内出土的一件玉片数量最多、质量最好的金缕玉衣、镶玉漆棺、玉卮、金腰带扣等,工艺精绝、令人叹为观止。该墓的发掘被评为1995中国十大考古新发现之首、中国20世纪100项考古大发现之一。位于楚王陵南侧的羊龟山,据推断为楚王王后之陵墓。由于色彩保护技术的复杂性,暂未正式发掘。建有王后陵展示亭,展示相关汉代诸侯王墓与王后墓的形制结构。

汉兵马俑博物馆

徐州汉兵马俑是继西安秦兵马俑后的又一重大发现。作为楚王的陪葬品,四千多件汉俑是用写意的手法,将汉代军旅中士兵们的思想、神态和情感惟妙惟肖地刻画出来,具有很高的艺术欣赏价值。汉兵马俑馆北侧100米(狮子潭内)新建有国内唯一的水下兵马俑博物馆。该馆为两个方形桷斗状建筑,借鉴汉代屋顶建筑形式,呈四坡面。展出的是复原的俑坑和精心修复的兵马俑。徐州汉兵马俑博物馆是在原址上就地建馆,占地面积6000平方米。由汉兵马俑主馆和水下兵马俑博物馆两部分组成,形态各异的兵俑整齐的排列在六条俑坑中,是一支威武雄壮的地下部队。

汉画像石博物馆

汉画像石博物馆位于狮子潭水面东侧的汉画像石长廊全长约300米,是国内第一座以“汉画像石文化体验”为主旨的博物馆。

展厅分为三个区域:动漫展示与休闲区、汉画像石及拓片模拟制作互动区、汉画像石精品展区。其中堪称国内第一的以汉画像石图案为体材的动漫影片,创造了汉画像石文化新的艺术表现形式。以现代高科技声、光、电技术生动再现汉代现实生活场景,使游客身临其境。并以现场互动的形式展示汉画像石雕刻、拓片制作、印章篆刻及书法题跋。通过互动参与项目,既增添了文化特色,又使游客充分融入文化本身。另外,展厅外还分布了“车马出行组团”、“战争比武组团”、“生产生活组团”、“神话世界组团”等四个汉画像石组团,真实再现了汉代政治、经济、文化、信仰等各个方面,充分反映了汉代人的精神气质和审美追求。

水下兵马俑博物馆

水下兵马俑博物馆是国内首座建筑于水中的博物馆。该馆建筑在五号、六号兵马俑坑的原址上,形状为两座方形桷斗状建筑。建筑所在处曾出土过骑兵俑坑和马俑坑,后因当时砖瓦厂施工建设,俑坑被破坏,坑内陶俑已被悉数取出。水下兵马俑馆展出了复原的俑坑和精心修复的兵马俑。

汉文化交流中心

建在狮子潭水面上的汉文化交流中心借鉴了汉代建筑的神韵,主要展示了东汉时期比较兴盛的汉画像石艺术。整个交流中心为一座建在水塘上的干栏式建筑,有开阔的厅堂,上层建有观景平台。整个建筑借鉴汉代建筑的神韵,用现代的材料表现传统的精神,成为一个中外文化艺术交流的场所。

汉文化演艺中心

汉文化演艺中心是充实完善徐州市汉文化景区的重要文化设施和旅游设施,是丰富完善汉文化景区景观的重要建筑,会大大丰富游客和市民参加文化活动和旅游观光的内容。场地东侧为家居乐超市,南侧位汉文化广场,西南侧为王后陵。

竹林寺

徐州汉文化旅游景区 篇3

关键词:徐州汉画像;瑞鸟衔币;车马出行;象征

徐州作为两汉文化的发源地,其汉代画像石艺术独具特色,与汉兵马俑、汉墓并称中国“汉代三绝”。在徐州汉画像石艺术馆馆藏的一块东汉的汉画像石,别具一格, 它以象征性的图像符号向我们展示了汉代的精神风貌。以中间的菱形纹为界,上层为众人拜谒,下层为“车马出行”,并刻有“瑞鸟衔币(五铢钱)”的形象。与其他车马出行图相比之下,此汉画像石中描绘的“鸟衔五铢钱”的形象独树一帜。车马出行、瑞鸟衔币、菱形纹、众人拜谒统构在这块画像石上,它们所隐含的东西显然超过了明显的和直接的意义。其简化形式下的象征性表现了墓主以及墓主后人的多重理想——过去、现在、将来的期望在这块小天地中呈现。

一、升仙之途

汉代人对升仙都有着一种渴望,这种渴望不仅贯穿了他们的一生,也延续到了其死后的世界。这块汉画像石便是这种观念的具象表现之一。第一层是“由右向左”行进的车马和行拜谒礼的人物,并有六只衔着五铢钱的凤鸟作从空中飞来状。这种“左向行进”的动态构图方式体现着“向西行进”的方位趋向[1],并且中国古代“东主生、西主死”的宇宙观,不管是画幡还是壁画,墓中死者升天时皆面向左,即西方[2]。那么,这种方位趋向的目的地就不言而喻了,即作为汉代人魂牵梦绕的长生不老的仙人世界——西王母的昆仑山,而掌管着不死药的西王母的昆仑山仙界就在汉人阴阳五行宇宙观中的西方。《山海经·卷十六·大荒西经》曰:“西有王母之山”“西海之南……又大山名曰昆仑之丘。……有人戴胜,虎齿,有豹尾,穴处,名曰西王母”。在《吴越春秋·勾践阴谋外传》有云:“立东郊以祭阳,名曰东皇公。立西郊以祭阴,名曰西王母。”李立和谭思梅也在文章中说:“汉画中西王母与东王公形象,恰恰是阴阳和合的内在本质与对立的外在表象的形象再现……遂构成对宇宙自然的‘两极崇拜,而‘两极之属,其‘东西两向的方位属性自然凸显出来[3]。”在汉画像中,西王母也常常被设在画像石的左侧,也就是西方。故西王母象征着阴阳哲学中的“阴”以及方位中的“西方”,这浩浩荡荡的车马的驶向也就是西方西王母的仙界。

但是,去仙界是需要层层的严格考验的,并且只有得到仙人的认可才能进入仙界。在汉代,个人的忠孝节义善行等高贵品格不仅是活着时进入仕途的关键,也是死后进入仙人世界的最终考验。此汉画像中衔着钱币的凤鸟的出现则说明祠主通过了考验。在古人看来,作为祥瑞象征的凤鸟只会出现在德贤之人身边,如帝王为展示自己的威望与德行,总会伴有“凤凰来栖,百鸟朝贺”等瑞兆。《山海经?海内经》曰:“凤鸟首文曰德,翼文曰顺,膺文曰仁,背文曰义[4]。”不仅如此,“凤至善至真至美,人的灵魂只有在凤的导引下,才能飞登九天,周游八极[5]。”不过,仅通过德行的终极考验是不够的,还要有世俗的财富——钱币,钱币不但能够辟邪,还能够“贿祭”鬼神而乞庇请佑[6]。《后汉书·李固传》云:“古之进者,有德有命;今之进者,唯财有力。”山东苍山元嘉元年画像石墓更是有这样的题记:“上有龙虎衔利来,百鸟共持至钱财[7]。”正所谓“钱可通神”“有钱能使鬼推磨”,不但与鬼神方便,也与己方便。得到了仙人的认可和钱财的帮助,祠主来到了西王母仙界,与其他通过考核的贤人在仙界使者的引领下,准备共同去拜谒昆仑山之主。

二、祭拜之途

汉代有厚葬之风气,源于“事死如归”的生死观。古人认为,灵魂升天以后,人只剩下形魄,形魄为阴物,只好归于土,认为将重新“生活”于黄泉。而汉代独尊的儒家更是有“事死如事生,礼也”的礼制规定。信立祥也认为在画像中,“死亡已不是令人恐惧的生命终结,死后住在地下世界的祠主灵魂,依然向往和怀恋着人间的一切,可以回到修建在尘世间的祠庙中来,享用子孙家人精神和物质的献祭,人鬼之间思想上的交流、伦理感情上的融会,通过祭祀得到实现[9]。”虽然随着祠主魂归仙界,形魄归黄泉一切已成了过去时,但是祠主在感情上并没有远离尘世,仍然要时时到祠庙中重温和延续人间的天伦之乐[10],所以后人的祭拜活动依然在继续。究其实,在于他们“把死人当活人对待,以为活人需要的,死人也需要[11]。”这不仅是对死者的一个敬慰,也是对活着的人的一种心灵安慰以及以“孝”称誉于世,继而“举孝廉”入仕的期望。此汉画像石大概就是表达了这双重希冀。

在第一层中,墓主人的子孙后代驶着浩浩荡荡的车马前往维系现实的人间世界与鬼神世界的纽带——墓地祠堂,去祭拜已故先人。而展翅俯冲下来的凤鸟大概是祠主(仙人)以及其派来的使者,因为在古人眼里,凤鸟“作为阳禽的神鸟,于是成为灵魂(亦即生命精髓)的化身[12]。”所以凤又是先祖的化身,它无处不在[13]。凤鸟们衔着人神相通的媒介——钱币,与已升仙的墓主人前往祠堂接受后人的祭拜。到达目的地后(第二层),祠主后人们在长者的组织下进行拜谒。是故,此汉画像既是墓主人告诫希望后人不要忘记对已故先人的孝敬,以满足自己尘世间亲情的延续,而其自己也会保佑后代们仕途光明,富贵多子,也是子孙们以肖像为原型来告慰墓主人的象征。

三、祈望后世

汉人用形态各异的艺术装饰墓葬,表现了一种深厚遥远的对未来的精神依托。在他们那里,汉画像不仅仅是一幅幅刻在石头上的肖像,而且“肖像就是原型”。正如布留尔所说,古人们相信从肖像那里就可以得到如同从原型那里得到的一样的东西;可以通过对肖像的影响来影响原型[14]。所以,汉画像不仅仅表现了墓主人对自己死后生活的描绘,还表现了墓主人对后世的一种祈望。他用汉画像刻画出现实中的种种原型,以此象征自己对后代的美好庇护。

首先,是对后代子孙的祈望。场面宏大的车马出行,则是表现了墓主人希望后代们可以过上显贵的生活。在汉代,有着严格的等级制度,车马是出行仪仗,是身份的象征,主人的身份地位决定了随行车马的规格。墓主人通过这壮观的车马出行的队伍,象征性地影响与其相对应的原型,即子孙后代们成为了达官显贵,第二层的拜谒队伍也正是说明成为达官贵人的子孙已是朝廷的重要一员。凤鸟则是表达了墓主人对后人品德上的要求。《鲁灵光殿赋》中说:“恶以诫世,善以示后。”墓主通过凤鸟以示后人,希望他们能够德贤忠孝节义兼备,至善至美。以凤鸟为他们人生追求的楷模,正如《艺文类聚》中载古圣人老子曾感叹:“吾闻南方有鸟,其名为凤……凤鸟之文,戴圣婴仁,右智左贤。”并且,凤鸟还有另一层寓意——多子多孙。在古代,鸟图腾总是焕发出浓厚的生殖崇拜的色彩。陈勤建在《中国鸟信仰中》也有多处论及[15]。凤鸟所衔的五铢钱则象征了“百鸟共持至钱财”,即后辈们有着富裕的生活,钱财取之不尽。按照当时观念,财富甚至与政治地位已经密不可分。

其次,是对国家的一种期望。国有圣贤之君主,贤良忠诚博学宏才的臣子大有作为,上行下效,国家也会繁荣昌盛,百姓安居乐业,国家太平的祥瑞标志凤鸟才会出现,正如许慎《说文解字》云:“凤,神鸟也”“见则天下大安宁”。只有天下安宁了,商业经济发达了,国家才会出现统一的且秩序井然的货币流通。因此,“鸟衔币”是国家安康的象征。在汉代,车马不仅是代步工具和身份的象征,而且还被视为国力盛衰的标志[16]。正如《后汉书·马授列传》说:“马者,甲兵之本,国之大用,安宁则以别尊卑之序,有变则以济远近之难。”所以,车马是寓意国力强盛。那么第二层的拜谒,在此就不言而喻——四方臣服,尊卑有序,以应天子。

综上所述,墓主人通过把车马出行、瑞鸟衔币、拜谒等组织在一个画面上,用“瞬间性”的场景展现了一个个生动有趣的动态故事,表现了其在历史时间轴上的期望,呈现了此汉画像所象征的深刻文化,并通过彼此之间的意指性的内在联系,“力图阐明和揭示某种完全属于未知领域的东西[17]。”这种未知领域的东西,在这块汉画像所象征的过去——升仙;现在——祭拜;未来——祈望中表现出来。这种象征性的寓意,在一个概念里面有好几个形象,又或者说,一个形象中蕴含了好几个概念。总而言之,此汉画像表现了一种生命意识的幻象[18],羽化成仙的幻想,现实生活的眷恋,人世情感的不舍,对子孙的期望以及对国家的寄望,等等,皆由这隐喻性的象征图像表现了出来。

参考文献:

[1][3]李立,谭思梅.汉画车马出行画像的神话学诊释[J].理论与创作,2004,(06):117-124.

[2]孙作云.长沙马王堆一号汉墓出土画幡考释[J].考古,1973,(01):58.

[4]袁珂著.山海经校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457.

[5]陈勤建著.中国鸟信仰:关于鸟化宇宙观的思考[M].北京:学苑出版社,2003:106.

[6]萧兵著.辟邪趣谈[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112.

[7]张其海.山东苍山元嘉元年画像石墓[J].考古,1975,(02)

[8]陈江风著.汉化与民俗:汉画像研究的历史与方法[M].吉林:吉林人民出版社,2002:91.

[9][10]信立祥.汉画像综合研究[M].北京:文物出版社,2000:183.

[11][14][法]列维·布留尔著.原始思维[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1:450;73.

[12][15]王小盾著.中国早期思想与符号研究:关于四神的起源及其体系形成[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646.

[13]田丹.汉画像中的凤鸟图像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09:15.

[16]王洪震著.汉代往事:汉画像石上的史诗[M].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2012:10.

[17]冯川译.《荣格文集》卷七[M].北京:改革出版社,1997:287.

[18]朱存明著.汉画像的象征世界[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13.

作者简介:

徐州汉文化旅游景区 篇4

对于一些共性的景区公示语翻译可以借鉴国内已有的成熟翻译模板。但是徐州市汉文化景区有着其自身独特性所在。首先是能借鉴的国内成熟的翻译经验不多。对于常见的公示语可以借鉴, 但是汉文化公示语的翻译在国内却并没有成熟的经验可以直接借鉴使用。其次是翻译内容文化色彩较强。较强的文化色彩也就直接导致了在另外一种语言当中并没有相对应的词来表示该意思。如楚王陵景区中的“封门塞石”指的是在封闭大门时用来阻塞的石头, 而这个在英文语体中并没有直接相对应的词来表达。翻译时则需要考虑两种文化差异的因素, 寻找恰当方式来传达意思。因此为了更好地提升城市的国际化水平, 帮助外国游客了解汉文化景区, 扩大中国文化影响力, 我们需要对汉文化公示语汉英翻译做更进一步的研究与分析。

1 汉文化景区汉英标志语翻译现状问题分析

通过对徐州市龟山汉墓、楚王陵、彭祖园等几个主要的汉文化风景区的实际走访与调查我们发现了一些值得肯定之处, 但除此之外也存在着值得改进的地方。总的来说, 徐州市汉文化景区的汉英公示语翻译主要存在以下几个问题:

1.1 译文信息丢失与篡改[1]

在调查的景区当中我们经过仔细的对比研究发现, 不少公示语的翻译存在着信息的丢失与篡改。这样的丢失与篡改或者出于译者的无心, 但是其结果却是丢失的成分往往造成了主干意思的混淆, 让外来游客无法理解其中意思。

在对楚王陵的调查中, 我们找到了一块关于“楚王像”的介绍 (图1) , 介绍要表达的中文意思是“这座雕像是根据出土的楚王遗骨复原而成。”英文翻译则是“Using the remaining bones of the king, the experts preserved the statute of the king. ”若从翻译的译文来理解那么英文译文表达的则是“通过使用剩下来的楚王骨头, 专家们保护了楚王像。”与原本要表达的中文原意相差甚远, 让人摸不着头脑。

1.2 译文版本不统一

就目前国内对于中国文化翻译有着许多不同的翻译技巧, 使用不同的翻译方式就会有不同版本的翻译作品。但是在调查的徐州市汉文化景区中却出现了让人哭笑不得的问题。以“女娲“这个名字的翻译为例子, 在景区的一处“女娲”被翻译成“Nu Wa”, 但是在同一景区的不远处却被翻成了“NüWa”. 这样不统一的翻译版本往往会让人在理解上感到疑惑。 (图2)

1.3 中式英语翻译

在汉文化景区中, 还有一类公示语的翻译并不能称之为错误, 但是让人理解起来总是感到奇怪。这些翻译的用词及搭配往往不同于日常的英语表达习惯, 而是一种中式的字对字的翻译。如在彭祖园的一处路标指示牌对“游乐场”翻译 (图3) 采用了字对字的方式, 翻译成了“Pleasure Ground”;但是这样的自创性的中式翻译往往容易给人造成意思上的误解, Eugene A·Ni-da曾在其书中写到“What is important is the extent to which re-ceptors correctly understand and appreciate the translated text.”[2]指出了功能对等应当是判断译文的标准;而在此处的“PleasureGround”的翻译往往容易让人误解为带有贬义的娱乐消遣之意思。而实际上对于“游乐场”的翻译早已有通用的译本那就是“Amusement Park”;

1.4 译文用词问题

徐州汉文化景区当中部分公示语也还存在着一个用词不当、用词错误的问题。在走访的楚王陵当中涉及一个“塞石” (图4) 的概念。“塞石指的是用来封堵地宫的大石头, 以防止盗墓者盗窃”, 在对于“塞石“的公示翻译用的是“Serbianrock”分别由Serbian和rock组成。但是Serbian在字典中的意思是指“塞尔维亚人或塞尔威亚语”与“塞石”并没有关系, 这里显然是一个词的误用。值得多说一句的是, 在室内的展示公示牌中却有着一个较好的“塞石”翻译用的是“the plug stone”, plug意思当中有“to fill a hole with a substance or piece of material that fitstightly into it”[3]也正好表达了“塞”的意思。

1.5 重要公示语翻译缺失

在实地调查中我们还发现不少景区的重要公示语存在着一个翻译缺失问题:要么是公示语上的信息翻译不全, 要么就是根本没有翻译。

在龟山汉墓的调查中翻译缺失现象较多, 如在“龟山汉墓透视图” (图5) 当中只对标题进行了翻译, 剩下的图片中的内容却并没有。而在龟山汉墓这个景区的“塞石”公示语就只有中文没有英文的对称翻译。这样一种翻译的缺失往往会让外来游客感到遗憾。

1.6 其他问题

除了以上五个问题之外, 徐州市汉文化景区还存在着其他各种问题。如译本排版问题、字母大小写问题、翻译策略使用问题等。大小写问题, 如图6, 图中并没有遵循英文标题首字母大写、实词大写的原则;排版问题可见前面提及到的图1, 在中文文本中使用了两端对齐的格式, 而在英文译文中确是居中, 这样的对齐方式往往与正常的阅读习惯相反, 阅读起来会增加不必要的困扰、也影响美观;还有让人印象深刻的是在彭祖园一处导游图 (图7) 的翻译, 译者直接把“导游图”翻译成了拼音的“DAO YOU TU”, 着实让人哭笑不得。事实上拼音翻译也是翻译的常用策略之一, 但是并非所有文本都适合这种翻译方法, 应当根据情况有所选择。

2 改进措施及建议

在对徐州市汉文化景区公示语翻译的调查之中我们发现了各种各样的错误, 对于当中存在的一些问题是可以改正并做得更好的。为此我们针对调查中发现的公示语译本问题提出以下几点改进措施及建议。

2.1 负责机构转变态度, 加强重视

景区公示语翻译存在的问题无疑与该景区的管理负责机构的重视程度有关。首先, 景区负责机构应当逐步重视公示语的汉英翻译, 填补自身景区当中重要公示语汉英翻译空白、提升自身景区译文质量;其次, 景区机构也应加强管理, 一方面是对公示语标志牌的管理, 做好定期维护与维修, 更补脱落文字。与此同时倡导游客监督, 广纳建议, 调动起社会各界力量。另一方面是加强公示语标志制作过程的监督管理, 邀请有一定专业知识的人员制作相应的公示语标志, 避免因制作过程有误而造成的不必要的翻译问题。

2.2 遵循借译原则, 巧妙转换翻译

事实上我国景区公示语翻译研究最早可追溯到20世纪90年代, 几年的研究发展, 国内已有了较为成熟的各种译文翻译版本。一些常见的公示语翻译完全可以借鉴现有的国内翻译语料库或者借鉴国外已有的较好的例子。

在翻译具有相对浓厚文化特色的公示语言时提倡巧妙转换的办法。如对于“桂林山水甲天下”这样一句中国习语的翻译主要是借鉴转换了西方的谚语“East or West, Home is the Best”, 翻译成了“East or West, Guilin Landscape is the Best”;除此之外深圳景区东部华侨城当中公示语翻译也有许多值得称赞之处;如其中的一个景区中文为“大侠谷”在英文当中则翻译成了“Knight Valley”。“Knight”的本意是“Originally a person o noble birth trained to arms and chivalry; today in Great Britain person honored by the sovereign for personal merit”指的是古罗马时代的“骑士”, 而Valley是指两山之间的峡谷。从字面上来说刚好暗中契合了并解释了“大侠谷”这样一个名词在中文里的两层意思, 一是大侠, 二是大峡谷;以上的两个翻译版本都是通过巧妙转换的方式使译文即忠实了原文又符合读者习惯, 不失为一个好的翻译典范。

2.3 注意文化差异, 注重功能对等

汉语与英语存在着文化上的差异, 语言表达方式也不尽相同;常用的直译手法也并非适用于所有的公示语翻译。强求用直译翻译所有的公示语往往会造成部分翻译词不达意、事倍功半。为此, 我们在不同情况下也应采取一些适当的调整变化。

1) 适当调整语序

由于文化差异, 语言上“英语结构往往紧凑严密, 好比一棵参天大树;汉语结构常常简练明快, 犹如一根竹子”。[4]因此在翻译的时候对于汉语的句子可以通过适当调整语序的方式以谋求译文的自然, 达到功能对等的效果。

2) 增添必要说明

对于一些特定的文化词, 在翻译转换中常常遇到词的空缺。在另一文化中并没有完全相对应的词, 在这种情况下就可以考虑在译文中加入注视帮助读者理解。如对于中国朝代的翻译, 以清朝为例, 单纯地翻译为“Qing Dynasty”外国读者或许并不十分理解, 但若在翻译的时候能增添上国际通用的说明翻译成“Qing Dynasty (1636—1912) ”往往会让译文一目了然便于读者理解。

3) 巧用反译手法

常见的公示语翻译当中使用的大都是直译手法, 但在某些情况下直接翻译往往会显得语气不够委婉, 也不适用于所有译文。同样是在深圳东部华侨城景区, 景区里面对于“请勿停留”采用的译文是:“Please keep move”;这句话很好地体现了景区标示汉英翻译的非直译手法。“请勿停留”可能直译过来就是“Don‘t stay”, 语气往往较为强硬并不适合作为景区公示语, 而Please keep move翻译过来就是请保持走动, 不就是请勿停留吗?这样一种反译手法在语气委婉程度和句思表达上都体现了翻译的精准, 值得肯定。

3 总结

汉文化景区作为徐州向外的一张名片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把汉文化推向世界也将是城市发展的目标之一。汉文化景区公示语翻译体现着一个景区细致化管理的程度, 好的公示语翻译无疑将会为景区增光添彩。在本次对徐州市汉文化景区公示语调查当中我们发现既有值得肯定的地方也有需要改进之处。本文注重于需要改进的公示语版本对其问题进行归纳分析, 并提出了相应的改进建议, 也希望能够对景区公示语翻译工作起到一个参考借鉴作用为进一步提升徐州市汉文化景区形象并向国际化发展略尽绵薄之力。

参考文献

[1]贺学耘.汉英公示语的翻译的现状及其交际翻译策略[J].外语与外语教学, 2006 (3) .

[2]Eugene A·Nida.Language Culture and Translation[M].严久生, 译.内蒙古出版社, 2001.

[3]牛津高阶英汉字典[M].7版.牛津出版社, 2009.

徐州汉文化旅游景区 篇5

为全面展示我市经济社会发展成就,围绕四大千亿元产业加大招商引资和招才引智工作力度,吸引更多的海内外企业和优秀人才来徐投资兴业,加快经济国际化步伐,市委、市政府定于10月下旬举办2009中国徐州第十二届投资洽谈会暨海外江苏之友徐州行、第三届汉文化旅游节。

一、活动名称 2009中国徐州第十二届投资洽谈会暨海外江苏之友徐州行、第三届汉文化旅游节

二、活动时间 2009年10月22日-26日

三、活动组织

主办单位:中共徐州市委、徐州市人民政府、江苏省人民政府侨务办公室、江苏省海外交流协会

承办单位:市委宣传部、农工办、市发改委、经贸委、外经贸局、台办、侨办、外办、接待办、人事局、乡镇企业局、商贸局、文化局、旅游局、科技局、公安局、市容管理局、工商联、徐州报业传媒集团、广播电视台;各县(市)、区政府和徐州经济开发区等。

四、来宾邀请

本次活动拟邀请宾客1100人,其中境外客商700人(含海外江苏之友嘉宾300人,友城客人30人,海外留学人员100人),境内客商300人(以央企和国内大型企业为主);汉文化旅游节方面宾客100人(不含一般游客);新闻媒体30人。

五、活动安排

(一)“海外江苏之友”开幕式

1、时间:10月22日下午15:00-17:302、地点:省会议中心

3、参加人员:省四套班子领导、国务院侨办领导、省涉侨部门负责人、徐州市代市长、各省辖市分管市长、侨办主任和300名左右海外嘉宾。

4、主要议程:

(1)省侨办主任韩健民主持开幕式,介绍到会领导和重要海外嘉宾,并宣布开幕;

(2)省委领导致欢迎辞;

(3)国务院侨办领导致辞;

(4)省政府领导介绍江苏省经济社会发展情况;

(5)徐州市委副书记、代市长张敬华介绍徐州经济社会发展情况,并欢迎与会嘉宾到徐州参观考察、洽谈合作;

(6)海外侨商代表发言。

10月23日午餐后,参加海外江苏之友活动的海外嘉宾赴徐。

(二)2009中国徐州第十二届投资洽谈会暨海外江苏之友徐州行、第三届汉文化旅游节

开幕式时间:10月23日晚上19:30-21:30

地点:徐州市体育馆

开幕式由市委副书记、代市长张敬华主持,主要议程有:1.市委书记曹新平致欢迎词;2.省侨办主任韩健民致辞;3.国家有关部委领导致辞;4.客商代表发言。开幕式后举行歌舞晚会。

开幕式组织筹备工作由市委宣传部牵头,文化宣传组负责,具体负责该活动的策划、方案制定,细化工作任务,排出工作进度时间表。

市文化局、徐州广播电视台、市旅游局和市投资总公司协助承办。

(三)投资推介活动

1、综合投资推介会

时间:10月24日上午10:00—11:30

地点:新城区会议中心

会议规模及参加人员:总规模1000人左右。其中,邀请经贸客商900人;我市参会人员有:市委、市政府领导,市有关部门和单位主要负责人,各县(市)、区主要负责人和分管负责人,各省级经济开发区管委会主要负责人以及各招商机构负责人和工作人员,计100人。

主要议程:

副市长张赴宁主持会议,介绍出席会议的领导和重要来宾。(10分钟)

(1)市委副书记、代市长张敬华介绍徐州市经济社会发展情况及投资环境;(20分钟)

(2)市委常委、徐州经济开发区管委会主任秦景安介绍徐州经济开发区发展情况;(10分钟)

(3)市发改委主任田质林介绍徐州市现代服务业和农业发展情况;(10分钟)

(4)市经贸委主任洪涛介绍徐州市装备制造业和能源产业发展情况;(10分钟)

(5)项目签约仪式。(30分钟)

市领导讲话和有关单位发言均配有多媒体幻灯。综合投资推介会由市外经贸局牵头,经贸活动组负责,市发改委、经贸委、台办、侨办、外办、工商联、乡镇企业局和徐州经济开发区等协助承办。

2、“555”企业看徐州活动时间:10月24日下午14:00-17:30地点:徐州经济开发区、新城区和部分重点工程、实事工程及主要景点主要内容:组织参会的世界500强、国内500强、行业50强企业及海外江苏之友嘉宾、中国博士后和海外留学人员参观我市城市建设重点项目、主要景点及重点企业,各县(市)区、徐州经济开发区配合举办各具特色的参观考察活动。活动由市经贸委牵头,经贸活动组负责。

(四)招待酒会

时间:10月24日晚上18:00-19:30

地点:开元名都大酒店开元厅、海天假日酒店(主会场设在开元名都大酒店开元厅)

由市接待办牵头,接待保障组负责,市发改委、经贸委、外经贸局、文化局、台办、侨办、外办等协助承办。

(五)投资客商县(市)、区行

时间:10月25日全天

地点:各县(市)、区

主要内容:各县(市)、区自行组织客商参观考察,围绕各自产业特点,推介宣传项目,进行对接洽谈。各县(市)、区具体负责该活动的策划、方案制定、会场布置和组织实施工作,细化工作任务,排出工作进度时间表。

(六)第四届中国博士后和海外留学人员徐州科技项目对接洽谈会

时间:10月25日上午

地点:待定

介绍徐州市吸引海外人才的有关政策,组织科技项目对接。由市人事局牵头,科技局、侨办配合,具体负责该活动的策划、方案制定、会场布置和组织实施工作,细化工作任务,排出工作进度时间表。

(七)第三届汉文化旅游节

时间:10月22日-26日

地点:徐州各旅游景区及文化场馆

汉文化旅游节由市旅游局牵头,文化宣传组负责,具体负责该活动的策划、方案制定,细化工作任务,排出工作进度时间表。

六、十二洽会前期氛围营造

1.徐州市投资洽谈会暨汉文化旅游节会徽征集大赛

时间:8月初至10月中旬

内容:面向社会公开征集徐州市投资洽谈会暨汉文化旅游节的会徽,通过大赛的举办,营造浓厚的氛围,进一步提高我市的知名度和影响力。通过集中评选,最终确定一种方案,作为大会会徽长期使用。由市委宣传部牵头,徐州报业传媒集团、市文化局具体负责该活动的策划、方案制定和组织实施工作,细化工作任务,排出工作进度时间表。

2.全市招商项目策划大赛

时间:9月初至10月上旬

内容:围绕四大千亿元产业发展,面向社会公开征集50个招商项目策划方案,以提高我市招商项目策划水平,扩大项目的影响力。对评选合格的项目建议书,纳入大会招商项目册,并向参会客商宣传展示。由市发改委牵头,具体负责该活动的策划、方案制定和组织实施工作,细化工作任务,排出工作进度时间表。

七、组织机构为加强活动的组织领导,成立大会组委会。

名誉主任:曹新平市委书记

韩健民 省侨办主任

主 任:张敬华 市委副书记、代市长

副主任:孙 彬 省侨办副主任

李荣启 市委常委、常务副市长

邹徐文 市委常委、宣传部长

夏文达 市委常委、秘书长

朱美华 市委常委、统战部长

段 雄 副市长

李 坚 副市长

漆冠山 副市长

王 昊 副市长

张赴宁 副市长

孔海燕 副市长

周建洪 市政府秘书长

市委常委、常务副市长李荣启全面负责市组委会的组织协调工作。在市组委会的统一领导下,筹备工作按照经贸洽谈活动和文化旅游活动两条线进行。文化旅游活动由市委常委、宣传部长邹徐文、市政府副市长孔海燕负责;经贸洽谈活动由市政府副市长张赴宁负责。

组委会下设一办四组:

1、办公室。负责组委会日常工作,由市政府秘书长周建洪牵头负责,成员由市委办公室、市政府办公室、市委宣传部、市政府研究室、市外经贸局、发改委、旅游局有关负责人组成。主要任务:负责制定总体工作方案;协调各工作组及各条线之间的工作关系,调度掌握筹备工作进度,督促检查有关工作措施的落实;负责各项活动的总体安排和协调;负责上级领导的邀请;负责会议文件及领导讲话材料的起草工作;负责请柬、纪念品的设计制作等方面工作;统筹协调管理活动经费。

2、经贸活动组。由市政府副秘书长张强牵头负责,成员由市发改委、经贸委、外经贸局、台办、侨办、外办、人事局、科技局、乡镇企业局、商贸局、工商联、徐州经济开发区有关负责人组成。主要任务:负责招商项目的筛选、编制、汇总和发布工作,组织落实大会签约项目及会议期间项目推介、洽谈和签约情况的汇总工作;组织实施全市招商项目策划大赛;根据发布的招商项目,有针对性地选择客商,组织开展经贸客商邀请工作,确保经贸客商邀请到位,负责到会经贸客商情况的汇总;负责综合投资推介会、“555”企业看徐州、海外人才座谈会、投资客商县(市)区行、项目签约仪式等活动的策划、方案制定和组织实施;配合做好参会客商的接待、招待酒会等组织安排工作。

3、文化宣传组。由市委宣传部副部长张儒昌牵头负责,成员由市旅游局、文化局、徐州报业传媒集团、徐州广播电视台、市投资总公司和新城区管委会、云龙区政府有关负责人组成。主要任务:具体负责开幕式(含歌舞晚会)及汉文化旅游节方案的制定、会场的布置和组织实施;负责歌舞晚会的策划、编排和现场组织等工作;做好汉文化旅游节宾客的邀请、接待工作,以及组织汉文化旅游节宾客参加各项大会活动的具体安排工作;负责会徽征集大赛的组织实施工作;负责本次活动的宣传报道和广告宣传工作,营造浓厚的舆论氛围;邀请和组织上级及外地新闻媒体来徐采访报道,配合做好外请记者的接待工作。

4、接待保障组。由市政府副秘书长、市接待办主任王维峰牵头负责,成员由市政府办公室、市接待办、市台办、侨办、外办、公安局、安监局、国家安全局、卫生局、市政公用事业局、市容管理局、园林局、徐州供电公司、上海铁路局徐州办事处和观音机场总公司有关负责人组成。主要任务:负责制定接待保障工作的具体方案并组织实施。负责安排来宾的接待、住宿、车辆、医疗、往返票务等工作;负责会议期间涉会场所的水电保障工作;负责组织实施招待酒会;配合有关工作组做好重要活动的会务组织工作。负责活动期间宾馆驻地及其它涉会场所的安全保卫工作;负责活动期间安全生产监督工作;负责相关道路的交通管理工作;配合做好有关参观考察工作。

5、环境整治组。由市政府副秘书长王怀深牵头负责,成员由市建设局、市政公用事业局、市容管理局、园林局有关负责人以及四个主城区分管负责人组成。主要任务:负责落实涉会场所及参观考察线路沿途市容市貌整治工作;与文化宣传组共同做好户外广告宣传工作,营造热烈、浓厚的节庆气氛;配合做好有关参观考察工作。

徐州汉文化旅游景区 篇6

作为汉高祖刘邦的故乡, 汉朝文化的发源地之一, 徐州出土了大量的汉代文化遗物, 在数量和质量上都是全国之最, 因此徐州也就可以成为最具特色的历史文化名城。所以, 基于突出徐州文化特色和品行以及为文化多样性的保存做出贡献考虑, 徐州也在积极的传播汉文化, 并以此来提升徐州城市形象。目前徐州汉文化传播主要有以下途径。

1.1 申请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在2006年, 徐州两汉文化保护重新得到重视, 徐州在国家公布的两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及扩展项目中一共有20项非物质文化遗产列入其中。目前为止, 徐州有八个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 四个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 六个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 例如:徐州梆子、徐州剪纸、徐州香包等。

1.2 著书立学

2002年《徐州民间文化集》应中国民间艺术家协会“抢救、保护中国民间文化遗产”的呼吁问世, 分为《工艺美术》、《故事传说》和《风土人情》三册, 讲述了两汉时期的历史文化、建筑特色、名人轶事、民族风情、餐饮文化、戏曲特色和工艺品技术等, 向世人展示了徐州厚重的历史、丰富的人文资源和璨若繁星的民间文化。江苏师范大学利用地缘优势建立汉文化研究所, 并在十年中将其扩大, 后成立汉文化研究院, 主要研究汉代区域文化、汉画像艺术、汉代音乐和汉代宗教文化, 拥有《汉文化研究论丛》、《汉画像石田野考察散记》、《汉画像石象征世界》、《新千年整理本徐州府志》、《中国古代史探研》等科研成果。汉风先生讲学, 更是成为了许多学生和百姓获得汉文化知识的重要渠道。汉风先生积极参与高校举办的各种文化活动, 有效的传播了汉文化。其间, 地方剧种得以创新改良, 濒临失传的民俗和手工艺得到重视和研究, 让人陌生的两汉文化又回归了民间。

1.3 建立博物馆

徐州以汉墓为主体的博物馆有7座, 其中包括龟山汉墓博物馆、狮子山楚王陵博物馆、北洞山博物馆等, 还有汉兵马俑博物馆、汉画像石博物馆、以汉文化为主体的徐州博物馆等。汉兵马俑博物馆于2006年初建成并开放新馆, 汉兵马俑博物馆筑于水中, 长墙通道, 汉式四坡穹顶, 仿佛引人穿越至两汉时期。展厅中央展示了精心还原的俑坑和修复后的兵马俑, 生动再现了秦汉相接, 步兵向步、骑兵演变的进程。另外, 西汉军事博物馆为我们了解和学习汉代军队的建制和军事思想提供了重要的场所和方式。

1.4 发展文化旅游

徐州于2006年确立了自己的城市名片“彭祖故国、刘邦故里、项羽故都”。而且近年来, 徐州把旅游业作为支柱产业常抓不懈, 相继修复, 兴建了龟山汉墓、白云洞、中央电视台外景基地——徐州汉城、两汉文化游艺宫等景点。徐州汉文化景区更是包括了汉文化广场、雕塑广场、楚王、汉兵马俑博物馆、汉画像石博物馆、汉文化交流中心、汉文化演艺中心、竹林寺景区。另外, 戏马台、拔剑泉、放鹤亭等, 也成为了游客观光的好去处。这些静止的遗迹却诉说着千百年来的历史, 让我们感受到汉文化的洗礼。

1.5 拍摄影视剧

关于汉文化的影视剧可谓是很多, 《楚汉风云》《楚汉骄雄》《吕后传奇》《大汉天子》《大将军韩信》等, 都描绘了汉代的风采, 为我们讲诉了汉代文化。而徐州参与的电视剧则有1998年由徐州人民政府联合摄制的《汉刘邦》, 成为传播汉刘邦的历史绝佳途径。另外, 2016年央视8套播出的《解忧公主》也是由徐州演艺集团等联合出品。为扩大汉代文化的辐射力, 增加人们对汉文化的认知度都达到了很好的效果。而且, 徐州建立了“汉城”, 作为中央电视台的外景基地, 为描写汉代的影视剧提供了拍摄场地, 大大促进了影视产业的发展, 为传播汉文化提供了方便。

1.6 举办节庆会展

徐州传统的节庆有徐州云龙山庙会、徐州泰山庙会、徐州彭祖庙会、徐州伏羊节等, 但都呈现出衰弱趋势。近年来, 徐州开展了两汉文物精品展、徐州汉文化国际旅游节、徐州市首届玉石文化节暨两汉文化民间收藏精品展等活动。这些节庆会展为传播汉文化和发展汉文化产业提供了宽广平台, 也为地方资源的高效集聚和利用打下基础。而且为增加节庆会展的内在意义, 加大人们对节庆会展的兴趣和增加节庆会展的生命力提供了可能。

2 汉文化传播存在的问题

通过以上措施徐州在汉文化传播方面取得了积极成长, 但是其仍然存在很多不足。比如, 徐州仍然没有成为汉文化旅游热门地区, 也没有丰富的汉文化产品输出。概括起来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2.1 学术研究不够, 没有形成重要影响

虽然有了一些成果, 但与汉文化潜在的巨大价值不匹配。学术研究不够系统, 很多问题都没有解决, 很多楚墓主人都不知, 基本的整理研究报告都没有完善;另外学术研究质量也不高, 缺乏专业潜心研究的人才。所以很少有引起兴趣或学术界关注的重大文章问世, 从而带动人们对徐州汉文化的兴趣。

2.2 景区位置零散, 没有完善或长远的规划

虽然, 徐州出土的汉墓近300座, 还有修复的建筑群, 汉文化景区、汉文化体验区等景点, 但是各个景区之间却是相对分散, 属于不同区域。包括鼓楼区、云龙区、铜山区、九里区等, 这样一来, 游客多会在游览的过程中疲惫不堪, 或是直接放弃参观。而且, 没有对整体的遗迹进行一个长远规划, 或是打造出旅游线路精品项目, 对开发主题和产品定位也没有统一规划, 从深度上说, 有部分责任归属于不同区, 不利于景区的整体规划。会造成各个部门、区域、条块分割、各自为政, 或是相互扯皮推诿, 都不利于景区的发展。并且, 各个景区都打着汉文化的大旗, 吸引游客, 并没有各自独特的吸引点和不同点, 把共性和个性联系起来, 去满足不同游客的文化心理需求。

2.3 没有深度开发可利用的汉文化资源

目前对于徐州汉文化资源的开发主要是对景区的原始开发。无论是汉墓还是汉文化景区都是对古迹的开发, 而相对于非物质文化或是民间文化, 都缺乏开发意识, 比如汉代的民俗、军事文化、餐饮文化等都没有进行开发, 大大浪费了汉文化的丰富资源。开发的广度不够, 不能形成浓郁的汉文化氛围。而且, 有些开发项目, 也都是以“文化搭台, 经济唱戏”, 文化内涵不够。比如彭城一号。对于西楚霸王故宫旧遗址很少人知道, 仅仅是时尚街区, 休闲娱乐场所。

2.4 衍生产品开发不够, 创意不足

徐州的汉文化多是通过比较传统的文化产业形式进行传播。最多的就是景区的直接游览, 通过门票来获得收入。对于其他形式的文化产业寥寥可数。这是对文化资源的高度浪费, 应该充分利用文化资源。一个古迹的发掘, 不光要带动旅游业, 也要带动文化创意产品的设计和销售, 文学、舞台演出、影视剧、主题公园、节庆会展, 餐饮业等的发展, 充分利用已经具有一定影响力的文化品牌, 开发具有创意的文化产品, 延长产品的产业链。

3 发展文化产业传播汉文化

3.1 树立强烈的汉文化意识, 加大汉文化宣传

当我们对于一种文化及其符号产品的保护和发展意识还很薄弱的时候, 最终就会导致相关文化产品不得不日渐走向消亡。因此, 需要大力宣传汉文化, 形成清晰的汉文化意识, 为文化产业的品牌树立构建坚实的群众基础。可以采取以下措施。

文化主管部门举办汉文化大讲堂, 在全国范围内邀请在汉文化研究中有深厚造诣的专家学者以专题的形式, 定期举办汉文化讲座, 对市民免费开放, 让大家能够受到汉文化的熏陶;专家学者撰写科普读物, 有偿或是免费发放给市面阅读;以学科或者以学者为单位, 出版系列研究汉文化丛书, 必将扩大汉文化在海内外的影响力和知名度;打造徐州汉文化旅游精品项目, 在各大旅行社推出, 供人们选择;拍摄徐州宣传片, 遗迹纪录片等公益片在电视网络上播放;策划汉文化相关活动, 例如汉服运动等引起全国关注, 从而提高徐州汉文化知名度。

3.2 把产业发展和文化发展相结合

产品不仅仅是一种物质的消费品同时也是一种文化的承载物, 如果产品的发展没有文化的内在逻辑相伴随, 这种产品可能畅销全球但最终会反过来伤害文化自身, 导致文化资源丧失, 文化自我意识淡化, 文化生活内容被遗忘。因此, 要强调文化产品的文化含义。例如:在城市建设中, 楼盘的开发, 如果立足徐州汉文化的特色, 而舍弃千篇一律的商业大楼模式, 建设具有汉代建筑特征的楼盘, 在对汉文化达到很好的宣传的同时, 徐州形象也将深入人心;又如, 在欢度传统节日习俗时, 市场上的产品, 如果更多的增加汉代的风俗及特色, 不仅可以增加节日的趣味, 还可以延伸文化产品的生命值;再如汉文化主题酒店也是一大特色项目, 酒店改变千篇一律的模式, 带有徐州特色汉文化, 无疑是城市的一大亮点。

3.3 注重市场需求, 认清文化资源, 树立创新原则

人们多是把文化资源看成是一国或是一地区文明本身, 文化产业虽然是以文明本身的历史积淀作为基础, 但文化产业的对象却是现实消费理性和文化思维。因此, 只有认识到哪些是满足人们现实需求的文化资源, 才是需要产业化的资源。所以需要利用创新的思路开发满足人们现实需求的文化资源。

3.4 积极推进文化产业的科技提升

文化产业是知识密集型、信息密集、技术密集领域, 各种高新科技正与文化艺术资源整合成为高新文化产业形态。而且, 近年来, 随着互联网技术和各种科学技术的发展, 并应用于文化产业的创作、生产、传播和消费的各个环节。大有科学技术决定产业前景的趋势, 因此, 文化与科技的融合是时代要求。

每次科技革命都会改变人们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 “互联网+”时代由此而到来。汉文化产业也可以通过网络来创新产业模式和商业模式。例如:与阿里巴巴合作建立汉文化产品的淘宝商城, 包括汉服、汉代用具等一切产品, 或是与汉文化相关的文创产品;或是建立关于汉文化的APP应用, 这种应用绝对符合人们现代的生活习惯;又或是现在大火的网络“直播”通过一些专业游客的浏览和体验, 足不出户游览天下, 在增加乐趣的同时, 还可以减少景区游客量。

利用先进技术, 打造汉文化科技主体公园。科技主题公园, 利用VR虚拟技术等打造, 让人们切实感受到汉代的繁荣昌盛, 兵马军队的恢弘气势, 艺术雕刻的巧夺天工等;手工剪纸、绘画、刺绣、雕刻等, 通过电脑设计、数码喷绘、机器雕刻等技术, 让人们体验到亲自动手的乐趣, 更好的感受汉代文化。

提高传统文化产业科技含量。例如舞台表演艺术, 通过科技含量高的舞台设计、道具制作、灯光音响制造等各种文化配套用品的现代化和规模化来打造。这方面的成功案例最典型的就是王潮歌等人的“印象系列”。

徐州的汉文化博大精深, 汉文化遗址丰富。在“两汉文化看徐州”的标语下, 大力发展文化产业, 带动徐州汉文化的传播, 将会树立徐州新形象。

摘要:徐州是两汉文化发源地, 有着丰富的汉文化资源, 包括典型的“汉代三绝”, 汉墓中出土的精美文物、军事文化、名人文化以及汉代流传下来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而文化产业担负着传播文化的重要功能, 因此传播汉文化就是传播徐州的品格和灵魂。目前徐州汉文化传播虽有了一定成效, 但仍存在很多问题。汉文化产业应该扩大汉文化认知度, 把产业发展和文化发展相结合, 延长产业链, 把握准确市场, 坚持创新, 提升科技, 以促进徐州文化产业的大力发展。

关键词:徐州,汉文化传播,文化产业

参考文献

[1]欧阳友权.文化产业概论[M].湖南人民出版社, 2007.

[2]刘芳.徐州汉文化输出的显性路径[J].鸡西大学学报, 2013 (4) .

徐州汉文化旅游景区 篇7

汉文化是一个博大精深的文化体系, 它是以华夏文化为核心, 在汲取百族文化精髓的基础上形成并发展而成的。汉代历经西汉和东汉两个朝代, 共计四百余年, 在此期间创造了辉煌灿烂的文化艺术, 对后世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正所谓“秦唐文化看西安, 明清文化看北京, 两汉文化看徐州”, 作为我国的历史文化名城, 徐州的文化遗存尤为丰富, 其中的汉代三绝, 即汉墓、汉兵马俑、汉画像石极具研究价值, 是徐州汉文化的重要代表。

迄今为止, 徐州已发掘清近300座汉墓, 龟山汉墓作为汉墓的典型代表, 以其巨大的规模, 精美的建筑, 神秘的色彩而著称。龟山汉墓为两座并列相通的夫妻合葬墓, 此墓工程浩大, 雕凿精细, 蕴含了汉代工匠的高超智慧和精湛技艺, 充分体现了汉代粗犷豪放的美学风格, 为后世文化、艺术、建筑美学等的发展留下丰厚遗产。此外, 上世纪八十年代, 徐州狮子山汉兵马俑被全面发掘, 发掘显示徐州汉兵马俑数量众多、种类繁复, 分别有衣袂长袍的官员俑、执掌器械的发辫俑、拳握兵器的卫士俑等十余种, 其在研究汉代雕塑艺术方面极具参考价值, 并且对于研究汉代军事制度、军制战阵、社会生活等同样有着多重价值和意义。

相较于史书典籍等较为抽象的遗存, 徐州汉文化在其历史遗迹研究方面更具优势, 汉墓、汉兵马俑、汉画像石为现当代的汉文化研究提供了极其丰富的资料和极为便利的条件。

徐州汉文化在传承推广中的缺点

文化的传承和推广在不同的时代有着不同的特点与趋势, 在中国古代, 君王为巩固自身的统治, 往往推崇单一文化的发展, 长此以往的结果便是被限制的文化逐步走向凋零。而到了近现代, 人们意识到了文化的重要性, 采取各类方式保护文化多样性, 其中最为常见的方式便是修建博物馆与展览馆, 以观赏教育的方式使得社会大众接触到各类文化, 从而使得众多的文化得以传承和推广。

徐州汉文化的推广方式同为建立在修建博物馆和展览馆的基础上, 龟山汉墓陵园、汉兵马俑馆、汉画像石馆等以汉文化为主题的展览馆每年吸引大批游客观赏, 但是, 此类汉文化的推广方式有其缺失之处。首先, 公众大都抱以猎奇的方式去看待这类文物, 大多被遗存物的外表所吸引, 将其作为单独的奇观存在而未能与汉文化的内涵进行有效的连结, 从而缺乏对汉文化深层次的思考。其次, 修缮汉墓、保护汉画像石等做法属于对于汉文化的传承, 但是传承并不等于推广, 若是一种文化得不到有效的推广, 那它的影响力与感染力将在社会与公众中日益减弱, 徐州这地处周边诸多著名旅游地的阴影中, 文化替代性较强, 较难强调汉文化的突出性和特殊性。再者, 在汉文化宣传方面, 徐州未能有效结合当代社会发展的新特点, 当代社会是一个媒体时代, 公众通过层层的媒体网络获取自身所需要的信息。徐州汉文化若是在这样一个媒体时代中过多专注于博物馆等的实物构建, 忽视媒体软性传播的力量, 必将起到事倍功半的效果。

现代媒体对于徐州汉文化的促进作用

通过媒体网络, 人们的生活获得了极大的便利, 从衣食住行等个人问题到经济政治等社会问题, 人们在一定程度上都依赖媒体获取指导意见。而现代的文化发展正好可以搭乘媒体这班“顺风车”, 用媒体的力量宣传文化。

近几年, 徐州利用其丰富的地域文化资源, 着手举办关于汉文化的艺术节, 这是传承推广汉文化的有利时机, 汉文化艺术节整合了其中的精华, 为公众呈现出相对完整的文化面貌与结构。徐州可利用这一契机面向全国乃至全世界宣传推广。

其次, 徐州有关部门应播出相应文化经费制作大型有关汉文化的宣传片, 将其播出于央视与各大卫视的文化频道, 同时实现网络的同步播出, 令公众通过可视的画面直接感受到徐州汉文化的独到之处。再次, 在社会高速发展的今天, 各类社交平台不断涌现, 而这些平台是年轻人的网络聚集地, 若是徐州汉文化在这些社交平台上建立公共账号进行宣传推广, 例如分享汉代的小典故、某件文物的出处及历史等, 作为受众的年轻人将在这种寓教于乐的轻松氛围中潜移默化得接受汉文化的熏陶。

在当今的媒体时代中, 只有有效合理的利用媒介, 才能更好得宣传推广一种文化, 而以上方式分别属于媒体对于徐州汉文化的直接与间接推广, 兼具其表象艺术性与深层内涵性, 使得汉文化得到由外及里而又全面的传承与推广。

结束语

徐州汉文化旅游景区 篇8

在了解台湾学者刘婉珍对博物馆和学校间教学交流“馆校合作”的成熟模式后, 我们开始探索用“馆校合作”模式解决地方文化资源为本土教育文化所用的有效途径, 经过十几年团队实践探索, 在此把得失分享给大家。

一、馆校合作———博物馆主导的互动模式实践探索

博物馆主导的互动模式, 指汉画像石馆主动邀请学校师生共同参与文化部门的主题活动, 在馆校双方沟通交流后, 学校与博物馆成为共同体。汉画像石馆为最初策划的主导者, 学校主要负责组织协调学生参加活动, 保证活动的顺利进行。

【方案1】“游汉画像石馆体验两汉文化”项目。每年春秋季, 徐州汉画像石馆与各学校联合推出“游汉画像石馆体验两汉文化”游览项目, 该体验项目配合学校开展校外实践教学的需要, 以徐州两汉文化为主线进行地方课程参观体验活动。至2016年底, 共有市区30余所中小学两万多名学生参与游览, 游汉画像石馆已经成为各校的传统项目之一。

【方案2】汉画像石拓片制作活动。对比方案一, 这项活动算是专业体验了。汉画像石艺术馆在国庆节期间, 都会面向全市中小学生推出汉画像石拓片制作体验活动。馆里的汉画像石都是国家保护文物, 是很少允许拓印的, 特别是一些珍贵的有历史文化价值的石头都是放在橱窗里, 平时根本碰不得。馆里会挑选一些合适的汉画像石, 专门给中小学生提供体验平台, 这样的活动名额一经推出, 几乎瞬间被抢光。

二、馆校合作———学校主导的互动模式实践探索

学校主导的互动模式, 指学校结合教学需要设计好课程, 与汉画像石馆联系好时间、活动场地, 馆校共同完成教学活动任务。在国家美术教材中都有走进博物馆的课程, 再结合地方美术教材和校本教材, 教研团队创意少不了有关汉文化的主题教学活动。

【方案3】汉画像石馆里的美术公开课。在博物馆里上课, 那种现场感是教室无法比拟的, 这里每一块石头都是有灵性的, 此时此刻和孩子们的相遇, 真是妙不可言。近几年在馆里举办过几次大型教学活动, 印象最深刻的是江苏省第一届民间美术进课堂现场教学展示活动面对全省美术老师开设《走进汉画像石馆》一课。记得当时已经入冬, 天气确实寒冷, 因为听课人数众多, 上课的场地只好选在老馆的室外场地, 当时还没有新馆, 听课的老师们边喝着徐州辣汤取暖边听着汉画像石课, 从味觉、视觉和听觉感染着每一个人!

【方案4】徐州市第三届中小学生现场写生绘画比赛———汉画像石馆写生。徐州市中小学生现场写生绘画比赛每两年举办一次, 已经成功举办6届。第三届主题是汉画像石馆写生, 通过馆校双方长达半年方案研讨, 再加上活动宣传也非常到位, 此次活动参加的学校及人数是最多的接近1500人近70所学校, 加上来接送的家长人数接近3000多人, 博物馆里已经是人山人海了。

【方案5】“舞动汉风创意汉画”作品展。2013年9月在徐州美术馆成功举办“舞动汉风创意汉画”作品展, 孩子们的作品得到了市宣传部、市社科联、市教育局、汉画像石馆相关领导专家肯定和支持, 此次展览也是小学生的作品第一次进入徐州市最高级别的专业场馆展出。

三、馆校合作模式的经验反思

1. 教师是馆校合作的纽带。

教师是最了解孩子们美术学习兴趣的人, 是联络馆校双方的纽带。在馆校合作模式中, 需要对地方文化感兴趣的教师, 因为教师会将汉画像石馆里的美术资源转化成学生们可以接受的课程, 是完成馆校合作模式的基石, 所以专业教师的培养是馆校合作的重要工作之一。

2. 团队合作是推动馆校合作的重要保障。

发挥馆校团队集体科研力量, 集思广益、取长补短, 合理规划活动进度, 用集体带动个人, 同时克服个人的惰性。现在汉画像石教学研究团队有10个教研小组, 有20余所中小学校、近百名美术教师长期参与馆校合作。

3. 馆校合作意义。

(1) 通过馆校合作孩子们在博物馆受到熏陶, 扩展了生活和学习空间, 在陶冶情操的同时增强了对社会及自然的感知了解, 促进了学生对两汉历史、文化、艺术等综合素质的提高, 激发了他们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灿烂文化的美好情感。

(2) 通过馆校合作提升了教师的教育科研水平, 培养和成长了一批热爱本土文化的美术骨干教师, 研究过程促使他们更加热爱教育事业和自己的专业, 并在教学中发挥创造潜能, 进一步促进自己教学风格的形成。在馆校合作的背景下, 学校形态各异的特色课堂在某种程度上极好地代言了学校的教学特点, 促进了学校特色的形成。

论徐州市文化旅游资源及其开发 篇9

一、徐州市文化旅游资源概况

对于文化旅游资源的概念,学术界尚未给出定论。综合近年来相关学者的研究成果,认为文化旅游资源主要是指具有旅游吸引力并能够体现人类文化内涵的自然因素、人文因素的总和。徐州市文化旅游资源丰富,兼有两汉文化旅游资源、军事文化旅游资源、彭祖文化旅游资源、东坡文化旅游资源及民俗文化旅游资源等多种。

(一)两汉文化旅游资源

“隋唐文化看西安,明清文化看北京,两汉文化看徐州。”徐州是汉代开国皇帝刘邦的故乡,是两汉文化的重要发源地。两汉400年间,徐州共有13位楚王、5位彭城王。城市周围汉墓林立,已有200多座两汉王侯、国戚的墓葬被发掘出土,丰富而宝贵的汉文化遗产为国内罕见。[1]其中,构造各异的汉墓、惟妙惟肖的汉兵马俑、栩栩如生的汉画像石,并称为“汉代三绝”。除此之外,西楚霸王秋风戏马演兵布阵的戏马台、楚汉相争的九里山古战场、刘邦荣归故里吟唱千古名句《大风歌》的歌风台、中央电视台外景基地徐州汉城等两汉文化景观交相呼应。每年10月,徐州会举办“汉文化国际旅游节”,节庆期间可欣赏汉乐、汉舞、汉民俗表演,参观汉代出土文物精品展等。

(二)军事文化旅游资源

徐州市地理位置优越,群山环抱,易守难攻,历来为兵家必争之地。“自古彭城列九州,龙争虎斗几千秋”。据古文记载,从春秋战国鲁成公18年(公元前573年)到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前,在徐州一带发生的规模较大的战事就有400余起。“九里山前古战场,牧童拾得旧刀枪,顺风吹动乌江水,好似虞姬别霸王”就是对此最好的写照。国人家喻户晓的“楚汉相争”、“三国交战”,抗日战争时期调用百万大军被国民党喻之为准决战的“徐州会战”,三大战略决战之一的“淮海战役”等名扬天下的大战役都发生在徐州附近,这使徐州战事文化具有较高的社会历史价值。

(三)彭祖文化旅游资源

徐州古称彭城,源于中国历史上一位著名人物——彭祖。彭祖是中华烹饪、养生与气功术的鼻祖,也是历史上著名的寿星。相传大约4000多年前,彭祖因向尧帝进献了雉羹,治好了尧帝的重病而受到封赏,在徐州建立了大彭氏国。至今,徐州市仍保存有彭祖井、彭祖庙、彭祖墓等诸多彭祖遗迹。彭祖园、古彭广场、古彭大厦等许多建筑均因彭祖命名,其中彭祖园已成为国家4A级景区。在徐州市还流传着一些关于彭祖的故事和美食,“羊方藏鱼”至今仍被徐州市人民津津乐道,这道菜也成为重要宴席宴请宾客的佳肴。

(四)东坡文化旅游资源

宋代文学家苏轼与徐州也有着深厚的渊源,苏轼曾任徐州知州,在徐州1年11个月。在此期间,为百姓谋福利、办善事,留下了众多口口相传的事迹———率众抗洪、黄楼作赋、苏堤治水、偕民求雨等,也留下了许多描绘徐州风土人情的名篇佳作。诸如黄楼、快哉亭、苏堤、苏公塔、十里杏花村、东坡石床、放鹤亭等一系列景点均与东坡文化有关。

(五)民俗文化旅游资源

徐州市民俗文化丰富,其民间工艺品可以称得上是一座瑰丽的宝库。邳州民间剪纸、睢宁儿童画、农民画等在全国具有较高知名度,斗羊、斗狗、斗鸡等传统娱乐方式流传至今,已发展成为一种正规的民间娱乐活动。[2]以梆子戏和柳琴戏为主的徐州地方戏曲,具有独特的艺术风格和完整的艺术体系,在徐州市一带拥有广泛的群众基础。再者,丰富多彩的庙会文化(如云龙山庙会、泰山庙会)、伏羊文化也是徐州民俗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徐州市文化旅游资源开发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经过几十年的旅游发展,徐州市已形成以汉墓、汉兵马俑、汉画像石为代表的汉文化旅游产品体系。除此以外,体现徐州市战事文化的淮海战役烈士纪念塔园林,与饮食文化相关的彭祖园、徐州市伏羊节,与东坡文化相关的云龙山,以乾隆行宫为基础改建的徐州市博物馆等都蓬勃发展,徐州市文化旅游发展初见成效。但从整体来看,徐州市文化旅游资源开发仍存在一些问题。

(一)旅游开发意识薄弱,宣传不到位

正确认识旅游资源的价值是发展旅游业的基础。徐州市是重工业城市,长期以来,徐州市政府重视发展工业。实践证明,以工业促发展效果并不十分显著。旅游业产业关联度大,提升就业能力强,对区域经济发展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长期忽视旅游业对促进区域发展的重大作用,致使徐州市丰富的旅游资源尚未发挥应有的价值。在众多旅游者心目中,徐州市并不是一个旅游胜地,而是一个交通枢纽、工业基地。大足石刻为众多旅游者熟知,但鲜有人知徐州市汉画像石;西安秦始皇兵马俑享誉国内外,但徐州市汉代彩绘兵马俑在国内知名度仍不高。近年来,徐州市发展旅游业意识增强,在旅游宣传促销上采用一系列促销手段,多渠道宣传旅游资源、产品,但营销手段缺乏突破和创新,大多是常规性做法,且促销环节分散,缺乏现代化的产品形象包装和市场营销战略,致使徐州市极具地方特色的旅游文化资源知名度不高。

(二)旅游文化资源利用率不高,旅游产品多以观光型为主

随着旅游者消费行为、消费方式逐渐成熟,传统的观光式旅游开始向互动参与式旅游转变。如前所述,徐州市文化旅游资源较为丰富,但整体利用率不高,文化旅游资源开发浅尝辄止。再者,徐州市旅游产品结构不合理,旅游产品多以观光型为主。除伏羊节、汉文化国际旅游节这两个节庆旅游产品,其余大部分文化旅游产品还停留在观光旅游层面。文化旅游产品对旅游者文化素养要求较高,不具有相关知识储备的旅游者很难真正从欣赏文化旅游产品中获得乐趣。徐州市旅游发展一直以“汉文化”为主打,而多数旅游者对汉文化了解并不多,纯观光游览汉墓、汉画像石会使旅游者感觉枯燥、无味。且对于纯观光型旅游产品,旅游者多采取走马观花的态度,这也大大缩短了旅游者在徐滞留时间,无法带动旅游相关产业发展。

(三)过于注重汉文化开发,旅游产品竞争激烈

自徐州市发展旅游以来,相关旅游主管部门主要将视野放在汉文化旅游资源上,忽略了其他文化旅游资源的开发。不可否认,徐州市汉文化旅游资源丰富多彩,但与两汉都城西安、洛阳相比,其汉文化旅游资源优势不足。旅游者对徐州市旅游形象感知调查显示,“自古兵家必争之地”排名第一,“淮海战役发生地”排名第二,“彭祖文化”排名第三,“汉高祖刘邦的故乡”仅仅排在第四位。过度重视汉文化旅游资源开发导致徐州市旅游景区产品相似,相互之间竞争激烈。以龟山汉墓和狮子山楚王陵为例,对于一般旅游者来说,两者都是汉代陵墓,旅游者来徐州市游往往只会两者择其一,因此,为争取更多的客源,两景区之间竞争激烈。

三、徐州市文化旅游资源开发对策

(一)端正旅游发展态度,加大旅游宣传力度

徐州市旅游发展求进步,首先要求政府在制定经济发展规划和城市建设规划时将旅游业的发展思想贯穿其中,群策群力,从提高每位市民的旅游意识抓起,共同致力于徐州市旅游环境建设,打造能够吸引旅游者、令旅游者满意的旅游目的地。当前,徐州市旅游形象并不鲜明,旅游知名度不高。徐州市应将其两汉文化与地方特色文化相结合,打造徐州市特色旅游品牌,同时加大营销力度,塑造徐州市城市旅游形象,借助强有力的宣传推销活动传播其旅游形象,提高旅游产品知名度。信息化时代,现代技术对信息传播影响较大,徐州市应进一步利用现代宣传媒介扩大徐州市客源市场。学习成功营销案例,善于利用网民关注的热点,采用恰当的炒作手段提高徐州市旅游关注度。

(二)多角度开发徐州市文化旅游资源,丰富旅游产品体系

汉文化旅游固然应该是徐州市旅游发展的重点,但单调乏味的旅游产品体系难以满足旅游者多样化旅游需求,对旅游者吸引力不大,致使旅游者在旅游地停留时间短暂、重游率低。因此,徐州市应多角度开发其文化旅游资源,丰富旅游产品体系。战争文化是相当一部分旅游者对徐州市的文化认知。徐州市应在淮海战役纪念塔园林的基础上,做大做强其军事旅游,以充分发挥战争文化的优势。此外,还应加快九里山古战场的军事娱乐项目开发,策划出集高科技性、知识性、娱乐性于一体的军事旅游产品。[4]彭祖文化是徐州市具有特异性和垄断性的旅游资源,而且与旅游者日益增长的养生需求相吻合,徐州市也应加快对彭祖文化旅游产品的开发。再者,东坡文化、民俗文化都是徐州市丰富其旅游产品体系可充分开发利用的文化旅游资源,徐州市应充分发挥其文化优势,把较为冷落的徐州市东坡文化、民俗文化做热、做强。

(三)挖掘产品开发深度,推出新型旅游项目

在徐州市文化旅游资源开发过程中,应大力发展集知识性、趣味性、参与性、娱乐性于一体的旅游产品。将高科技应用于旅游产品创新,把静态的文化遗存转化为动态的、旅游者可以参与其中的、寓教于乐的形态。对于徐州市的王牌———“两汉文化旅游”,应在真实反应两汉文化的基础上,尽可能做“活”,围绕“活”字做文章,让旅游者在不知不觉中“走进两汉文化,了解两汉文化”。徐州市军事文化旅游资源丰富,在徐州市发展军事旅游前景广阔。品尝地方美食是推动旅游者外出旅游的又一出游动机。彭祖养生之道在于饮食,这是徐州市饮食文化的一大特色。在开发彭祖饮食文化旅游时,可以开发一些让旅游者自己动手烹调简易菜肴的产品,以提高旅游者兴趣,刺激其消费欲望。

结语

旅游地要实现旅游业可持续发展,必须重视地方文化与旅游发展的巧妙结合。徐州市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汉文化、军事文化、彭祖文化、东坡文化、民俗文化是其丰厚的文化旅游资源,徐州市旅游发展应深入挖掘其旅游文化内涵,着力构筑旅游发展新格局,以继续推动徐州市旅游业实现新发展。

摘要:徐州市文化旅游资源丰富,如何提升旅游资源的文化底蕴,实现旅游与文化的结合,成为徐州市旅游业向前发展的关键。徐州市文化旅游在持续、稳定发展的同时也存在一些制约其发展的问题,建议通过强化旅游发展意识、丰富旅游产品体系、挖掘旅游产品开发深度等多角度做活徐州文化旅游市场,促进徐州市文化旅游发展。

关键词:徐州市,文化旅游资源,存在问题,开发对策

参考文献

[1]魏媛.徐州汉画像石中的民俗文化研究[D].淮北:淮北师范大学,2011.

[2]王欣.关于徐州发展文化旅游的思考[J].三门峡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8(1).

[3]苏勇军.徐州历史文化资源的开发与利用[J].资源开发与市场,2003,(2).

徐州汉文化旅游景区 篇10

1、体验经济的内涵与特征。1998年美国学者约瑟夫·派恩二世(B.Joseph PineⅡ)与詹姆斯·吉尔摩(James H.Gilmore)在《哈佛商业评论》发表的“欢迎体验经济”一文中首次指出体验经济(Experience Economy)时代已经来临。所谓“体验”就是通过消费者与外界事物、活动、他人的互动,激活其内在心理空间,引起胸臆间的强烈反响,使其在意识中产生美好的感觉,并经久难忘。总结对体验的认识,可知所谓体验经济就是企业以服务为舞台(无形的依托),以商品为道具(有形的载体),以体验(难忘的感受)为经济提供物进行买卖的新经济类型。

2、旅游产品的体验化是体验经济的必然要求。旅游的本质是体验,游客“体验”的实现需要旅游业提供相应的载体,作为旅游核心的旅游产品无疑是充分展示体验经济魅力的最佳场所之一。在体验经济下,旅游产品必须围绕审美和愉悦等体验核心,综合多重体验价值,为旅游者设计开发出体验性的旅游产品。旅游产品体验化是指将作为经济产出类型的体验设计成为旅游产品的一部分或者设计成为一种体验式旅游产品,以吸引旅游者参与和消费来获取体验的高经济附加值。旅游产品的体验化能让旅游者在差异化体验和活动参与中获得精神享受和满足,创造出难以忘怀的经历和回忆;同时使经营者通过追加多重体验价值,获得长期的发展机会和持续的经济效益,最终使旅游地在社会文化经济的互动作用中获得综合效益的最优化。

3、历史文化旅游产品更需注重体验化开发。文化旅游是以人类社会历史变迁而留下的物质和精神文化遗产为依托,旅游者通过历史回顾和艺术审美,得到精神和文化享受的一种旅游活动。历史文化旅游产品通常是地下的历史遗迹和文物古迹,大多属于资源依托型旅游产品。如在徐州多表现为两汉陵墓及其附属陪葬的兵马俑、画像石和当时的用具器物等,这些资源开发成旅游产品后绝大部分是由静态的历史建筑和遗存构成,虽具有文化和环境的差异性,但由于缺少鲜活的、富有动感的音乐、艺术、民俗、社会生活的陪衬,加之旅游者往往缺少“发现美的眼睛”,难以从深层次去观赏吸引物的内在美,无法从中得到心灵陶冶,因此旅游活动很难产生快乐的体验。为此必须通过后天的主观努力,将文化与生活、传统与现代、历史与现实有机结合起来,开发设计出富有创意性的体验产品以增强游客的参与性,使旅游者“发思古之幽情”,感受到异质文化的丰厚底蕴和独特观念,满足追求快乐体验的终极目标。

二、徐州两汉文化旅游产品开发现状

1、产品开发肤浅,参与性不强

从旅游产品开发的程度而言,历史文化旅游产品可分为认识型(静态的产品陈列)、认同型(动态的文化展示)和参与型(吸引游客亲身参与)三个层次(李江敏,2000)。徐州两汉文化旅游的开发主要停留在认识层次上,旅游产品以静态展示为主,缺少深度设计,游客仅能从表面上予以认识,一看了之,减弱了游客求知和猎奇的兴致。认同层次上旅游产品仅处于起步阶段,在已开发的15处两汉文化景点中,仅有两处设计出认同层次的旅游产品,一是在徐州汉城内每天定时表演《汉宫盛典》、《汉王点兵》等10多种文艺节目;二是在汉文化景区设计了汉宫古乐展演厅和多媒体厅。至于发展层面上的参与互动式旅游还没有出现。在传统的游览观光式旅游向参与互动式旅游转化已成共识的前提下,徐州亟需设计参与互动性强的两汉文化旅游项目。

2、产品内容雷同,体验类型单一

被誉为“汉代三绝”之一的汉墓,在徐州一带共发现了300多座,规模较大的有20多座,其中共发掘8座楚王陵,它们虽各具特色,但在开发过程中,没有突出各自独特的内涵,对资源的利用处于简单的粗放型阶段,缺少明确的主题,景区产品内容趋同,旅游者在参观完一两个墓葬或许会惊叹赞赏,但看多了就会造成雷同厌烦,很难满足游客获取不寻常体验的需求。

一般来说,体验类型越丰富,游客体验效果越好。体验的类型有五种,即娱乐消遣(entertainment)、审美猎奇(estheticism)、知识教育(education)、逃逸放松(escape)和置身移情(empathy)。人们感觉最丰富的体验必须同时涵盖这五个方面,即处于五个领域交汇处的“甜蜜地带”(sweet spot)。在这个甜蜜地带中,旅游者完全脱离了自己的现实世界,融入到环境和服务当中,既得到美的享受,又增长了见识。但由于两汉文化景区的产品设计大多停留在资源表层,文化内涵难以外显,因此可以提供的体验类型较为单一:游客与资源本身以及当地居民的接触很少,游客到博物馆、汉墓、汉画像石馆多是“走马观花”式的巡游参观,停留在观看、拍摄景区建筑、遗迹等表层旅游体验内容上,只能调动视觉感官,因此体验类型只是以审美体验为主,教育、娱乐体验肤浅,缺少需要游客参与其中才能完成的项目,导致景区对游客的吸引力减弱,持续发展的后劲不足。

三、徐州两汉文化旅游产品的体验化开发思路

1、开发目标

在体验式旅游过程中,旅游者的最终目的是追求快乐,以达到最优的体验标准,达到“畅(flow)”的最高境界,即“具有适当的挑战性而能让一个人深深沉浸其中,以至忘记了时间的流逝、意识不到自己的存在”。

这一理论将成为指导旅游产品设计和创新的重要思想,可以说满足游客的快乐体验是旅游产品体验化设计的最终目标。因此,旅游产品设计要以游客体验为导向,具体方向就是要突出强调“感受”在产品中的位置,重视旅游者的个性化和情感需求,体会其要求与感受,以促使旅游者在差异化的体验和活动参与中获得最优的旅游体验,获得令人感动和难以忘怀的经历和回忆。

2、开发原则

(1)史娱兼顾原则。大量的汉代遗迹和遗存,构成了古城徐州璀璨多姿的汉文化旅游资源,但好资源并不一定是好产品,需要对众多旅游资源进行全方位的精心策划和包装,对于历史文化旅游资源的开发尤其要注意把历史的真实和轻松的娱乐有机地结合起来,只重历史,而忽视娱乐,则容易蜕变为单纯的历史教育基地,对以寻求快乐体验为目的的游客缺乏吸引力;当然也要注意过分强调娱乐而虚化历史,否则就会失去文化旅游的价值,起不到寓教于乐、文化休闲的作用。因此在遵循历史真实的前提下,应尽可能地让两汉文化“活”起来,围绕“活”字做文章,“白化”产品内容,尽可能增强其易感知性和可理解性,让游人在不知不觉中“走进两汉文化”。

(2)参与互动原则。互动是游客感知旅游吸引物和加深游客体验的重要途径和措施。在旅游活动中,游客只有与旅游产品、当地居民及其他游客之间产生互动行为,融入其中,才能完成自己独特的旅游体验,创造属于自己的体验经历。参与程度与体验效果直接相关,参与程度越高,体验效果越好。参与可使游客消除与景区景物之间的隔阂,将旅游者与旅游地的自然风光、风俗民情较完美的融合在一起,增强亲切感和满足感,在实现自我价值中获得成就感和快乐感。

3、开发措施

(1)提炼个性化的体验主题。体验是有主题的,主题是体验的基础和灵魂。徐州两汉文化旅游的载体很多,旅游者不可能每景必看,因此对两汉文化旅游资源的开发必须在原来基础上体现各自的特色,提炼出各具特色的“体验主题”,围绕这些个性化主题深度挖掘汉文化内涵。如被誉为“千古奇观,中华一绝”的龟山汉墓蕴藏了许多千古之谜,可以借此突出汉代文化的神秘色彩;狮子山楚王陵的主人是第三代楚王刘戊,曾以参与“吴楚七国之乱”而著名,他本人也在两军对峙中兵败自杀,作为其陪葬坑的汉兵马俑兵种齐备,集中反映了汉初楚王国军队的整体建制。对这样一处汉文化景区,应以尚武精神为主题,介绍汉代军事,抓住军事文化主题进行全方位挖掘。沛县汉城和徐州汉城属仿古建筑,作为资源脱离型旅游产品,出现了严重的雷同倾向,应强调两处汉城的分工,沛县汉城可以集中体现汉室皇朝的气派、奢华与威严、神圣,展示汉代政治、文化;徐州汉城可以建设成汉代生活的综合情景区,集中展示汉代社会生活,在食、住、穿、用、生活习俗等方面完整体现汉代社会的风格特征。

(2)设计体验式旅游活动项目。两汉文化景区的主题形象确定之后,就要根据主题设计出各种灵活、生动的体验项目,利用景观建筑、民俗风情、风物特产、历史传说、生产生活形态、文化形态等因素来“白化”产品内容,改变汉文化旅游进墓、赏画、看碑、观展的静态旅游方式,通过品汉宴、观汉舞、习汉俗、戴汉饰、购汉物等动态体验活动,将汉风汉韵渗透到吃住行游购娱等要素的各方面,使其成为可进入、可停留、可观赏、可联动、可享受、可回味的目的地,吸引更多的不同层次的旅游者,并争取更高的重游率。如徐州的汉画像石内容丰富,质量品位较高,但目前的开发有点“曲高和寡”,大众参与性不强,其利用方向是在目前的新展区采用墓葬复原和祠堂复原的形式,逼真地展出汉画像石以及其原生环境;进一步考虑雅俗共赏,按画像内容主题重新进行分类排列,演绎白化其内容,通过电影、歌曲、电子游戏等形式挖掘其中的历史文化与人物故事;也可以模仿石刻中的内容,让游客表现汉人生产、生活状况的场面,体味汉代民俗风情。

(3)营造体验场景与氛围。两汉文化旅游产品要真正吸引游客参与体验,还必须注重体验场景的设计及氛围的营造,利用现有的体验资源搭建体验的场景或“舞台”,以为旅游者提供一个体验的真实环境。在两汉文化旅游区内,不论是自然景观、历史遗址还是人造建筑,都应该表现其确定的文化主格调,突出该旅游区的整体文化风格,园林及建筑设计要遵循“貌合、神合、势合”的原则,体现两汉文化基调,切忌现代化改造倾向,以形成动静结合、地上地下、城内城外完整统一的两汉文化旅游亚区,在食、住、行、游、购、娱等方面完整体现汉代社会的特征。在城市建设中要打造“两汉文化看徐州”的真实形象感知,塑造具有两汉文化特色的现代城市新景观,通过建筑、雕塑等方式在适当的地点、地段(即必要的时空)将文化的内涵表达出来,建设较为逼真的“两汉文化场”,建筑应力求体现汉代风格。此外,在机场、车站出口也要注意营造与两汉文化相容的气氛,借以暗示游客,让其一踏上徐州的土地就立刻感受到两汉文化的昔日辉煌。比如可以通过声音、文字解说和图像展示、画面放映等形式,再现两汉文化精华,选取最能代表两汉文化精粹并能给现代人以启迪的言说列于主要街道,作为历史文化名城徐州的旅游形象标识语。

(4)开发特色旅游纪念品。旅游纪念品是旅游者从旅游目的地几乎唯一可购买、带走的一种有形的东西,可以加深旅游者对旅游地的印象,提升产品的综合体验效果,也是目的地形象体现、延伸和传播的有效载体。目前,有关徐州两汉文化的旅游纪念品主要是一些汉画像石拓片、铂金画以及景泰蓝工艺的礼品(主要是车马出行图)等,产品形式单一,价格昂贵,不能为广大游客所接受。具体改进的方式有:运用徐州精湛的民间工艺制作汉代人物面塑、各式木雕、柳编等;将汉墓中出土的精美的玉器做成仿真制品或小型真品出售,制作汉代不同时期的钱币制品出售,利用悠久的雕刻艺术,把汉画像石中具有代表性的车马出行图设计生产成各种质地(如玉质、木质、竹质等)的、小巧精致的纪念品;可以将汉画像石图案印作丝巾、手帕、提包,或拓印作水印卷轴画出售;根据楚王陵的兵马俑仿制小型兵马俑作为旅游纪念品吸引游客的目光,使景点文化的外延扩大。

(5)打造体验式旅游服务。旅游体验实际上是一个综合的游客感受,游客的整个旅游过程中受到的服务都会给游客最难忘的体验。因此,必须提高景区的员工素质,使其融入景区的氛围,形成与游客互动的演职人员,共同创造令游客难忘的深刻体验。另外,宾馆、饭店、商场等旅游企业可以通过个性化、细微化、人本化和延伸化的服务变化,力图使游客感受到的每一个服务细节都能创造欢愉、激动和惊叹,以全面提升旅游产品的体验价值。

参考文献

[1]B.Joseph PineⅡ,James H.Gilmore.Welcome to the Ex- perience Economy,Harvard Business[J].1998,(July-August): 97-105.

[2]PINE II,B.H.GILMORE.The Experience Economy[M].Har- vard Business School Press,1999.

[3]谢彦君.基础旅游学(第二版)[M].北京:中国旅游出版社,2004:57-60.

[4]吴文智,庄志民.体验经济时代下旅游产品的设计与创新——以古村落旅游产品体验化开发为例[J].旅游学刊,2003,(6):66- 70.

[5]邹统钎.体验经济时代的旅游景区管理模式[J].商业经济与管理,2003,(11):41-44.

[6]李江敏,李志飞.文化旅游开发[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0:122.

[7]A.J.BEEH O,R.C.PRENTICE.Conceptualizing the Experi- ences of Heritage Tourism[J].Tourism Management,1997,18 (2):75~87.

上一篇:多点监测下一篇:自然地理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