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原市旅游景区

2024-06-30

太原市旅游景区(精选8篇)

太原市旅游景区 篇1

气候与旅游有着密切的关系。气候条件在形成一定自然景观的同时,也造就了客观的旅游环境,它通过人体的感觉影响旅游活动。因此,在旅游开发规划时,应当对气候资源进行评价。通常人们运用生物气温指标[1]来衡量人体在自然环境下感觉的舒适程度,其中就包括根据主观感觉结合环境气象因素的舒适度指数。而用经验公式描述人体舒适度的指标有多种,如体感温度[2]、炎热指数、风寒指数[3]等,各地区又根据实际情况对这些指标加以订正运用。

太原市是山西省的省会,古称晋阳,位于华北地区黄河流域中部,濒临汾河,三面环山,自古就有“锦绣太原城”的美誉,是一座具有2 500年悠久历史的中华古城。太原市以其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丰富的资源而闻名天下。加之独特的地形,形成了良好的气候条件。由于历史的原因,太原市作为能源重化工基地,空气污染曾比较严重。近年来,政府十分重视环境治理,从战略高度进行产业结构调整,加大整治污染力度,随着园林绿化城市建设的推进,太原市正在恢复碧水蓝天的秀美景色。本文采用太原市1978-2005年的地面气象资料,对太原市旅游气候资源进行较为全面的分析评价,从而为合理规划、开发旅游资源提供科学依据。

1 太原市基本气候特征

太原市地处东经111°30′~113°09′和北纬37°27′~38°25′之间,地形呈簸箕状,属于温带大陆性气候,四季分明,夏无酷暑,冬无严寒,春季升温迅速,秋季天高气爽,昼夜温差明显,光照充足。太原市年平均气温为10.7℃,相对湿度57%,年降雨量414.5 mm,常年主导风向为西北风,由于地形(山脉阻挡)原因,风力较小,静风盛行,年平均风力仅1.6 m/s,相当于2级。

2 太原市旅游气候资源评价

2.1 太原市温度特点

太原市夏无酷暑,冬无严寒,温度日较差明显。太原市最热月为7月,月平均气温23.6℃。太原市夏季最高气温大于等于35℃的日数仅有2.5 d,而且温度日较差大,空气湿度适中,炎热程度远不及周边其他大中城市,早晚比较凉爽,非常适合避暑。

太原市最冷月为1月,月平均气温-5.9℃,平均最高气温为2.2℃。冬季虽持续时间比较长,但晴天多,日照充足,空气相对干燥,白天气温比较容易升高,给人感觉并不十分寒冷。冬季极端最低气温小于等于-15℃的日数仅有6 d,非常短暂。

2.2 太原市降水特点

太原市降水集中,适宜旅游天气多。降雨量小于等于0.1 mm的阴天、多云、晴天做为适宜旅游的天气[4]。太原市降雨主要集中在夏季的7月和8月,雨量占全年总降水量的一半。全年适宜旅游的平均日数达297 d,占到总日数的82%(见第22页表1)。

2.3 太原市旅游气候适宜度评价

2.3.1 气候适宜度评价方法

影响气候适宜性的要素很多,由于是较长时间的平均状况,我们主要考虑与人体舒适感觉关系最密切的气温、湿度、风力3个要素。太原位于华北内陆地区,炎热季节短暂,属冷应力区[1],而舒适度指数对炎热地区或者炎热季节比较敏感[5],所以,我们同时应用舒适度指数和风寒指数来评价气候对人体的影响。

1)舒适度指数。全面考虑温度、湿度、风3个主要气象要素对人体舒适程度的影响,并提出舒适度指数等级划分(见表2)。

舒适度计算公式为:

式中:K为舒适度指数;T为气温,℃;RH为空气相对湿度,%;V为风速,m/s。

2)风寒指数。风寒指数计算公式[1]:

式中:Q为风寒指数;T为气温,℃;V为风速,m/s。

风寒指数是表征寒冷环境条件下,风速与气温对裸露人体的影响,其物理意义是指皮肤温度为33℃,体表单位面积的散热量。评价指标分类等级见表3。

2.3.2 评价结果分析

利用太原市气象资料,经过计算得到舒适度指数和寒冷指数(见表4)。从舒适度指数来看,太原市5月至9月为A级,气候最舒适;4月为B级,感觉较凉爽,舒适;3月、10月、1 1月为C级,感觉微冷,较舒适;只有冬季的1月、2月和12月为D级,感觉冷,大部分人不舒适。

从风寒指数看,5月至9月为A级,感觉舒适,与舒适度指数评价结果是一致的;3月、4月、10月、11月为B级,感觉凉爽;1月、2月、12月为C级,感觉很冷。

可以看出,两种指数评价的结果是有差别的:风寒指数评价春季及秋季为同一个级别,B级,感觉凉爽,而用舒适度指数做评价,4月为B级,较凉爽,感觉舒适,优于3月、10月、11月(见表4)。

原因在于舒适度指数是热应力指标,而寒冷指数为冷应力指标,只考虑温度和风速的影响,不考虑湿度,比较适合评价冬季。故只用寒冷指数评价冬季,其余季节以舒适度指数评价为准。

3 结束语

1)太原市拥有十分优越的旅游气候资源。表现为四季分明,夏无酷暑,冬无严寒,温度日较差明显,气候宜人,降水集中,适宜旅游天气多。

2)用风寒指数评价太原市冬季气候资源比较合适,评价结果为C级,感觉很凉。影响太原市旅游的不利气候因素首先是冬季的寒冷,其次是春秋季节空气湿度偏小,略显干燥。自汾河蓄水以来,太原市空气湿度已经得到很大改善。另外,冬季可以适当设计一些以历史文化为主题的室内参观旅游项目。

3)太原市旅游气候资源丰富,每年有9个月的适宜旅游季节,其中5月至9月为最佳旅游季节。

4)政府应当充分发挥资源优势,合理利用气候资源,加大宣传力度,打造太原旅游特色品牌,把太原市建设成旅游强市。

参考文献

[1]朱瑞兆.应用气候手册[S].北京:气象出版社,1991.

[2]雷桂莲.南昌人体舒适度预报系统[J].江西气象科技,1999,22(3):40-41.

[3]吴兑.环境气象学与特种气象预报[M].北京:气象出版社,2001.

[4]吴丽娜.厦门市旅游气候资源评价及其利用[J].福建地理,2001,16(3):47-50.

[5]任健美.五台山旅游气候及其舒适度评价[J].地理研究,2004,23(6):857-861.

太原市旅游景区 篇2

我省S40灵河高速中段――原平北至神池段开通运营了,于是乎――从太原出发2个小时就能直达芦芽山景区。

芦芽山因形似一“芦芽”而得名,海拔2736米,主峰绝顶约10平方米的石坪上,巍然托起一座石砌建筑――太子殿。因其位居群山之极,数十里外即可看到。

芦芽山峰峦重叠,山峰尖峭,森林广茂,区内有700多种植物、240多种动物,100多种名贵中草药,是世界罕见的生态基因库。是三晋母亲河、华北水源地、华北落叶松故乡、云杉之家,也是国内唯一的毗卢佛道场和世界珍禽褐马鸡的主要保护地。

地址:山西省忻州市宁武县东寨镇

门票:(网络信息)①芦芽山+马仑草原:100元②万年冰洞:120元③悬崖栈道:30元④石门悬棺:25元⑤汾河源头:30元⑥情人谷:30元⑦天池:40元

交通:二广高速、灵河高速

②平顺太行水乡

柳树湾因沿途两岸绿柳成行面得名,全长5公里。置身此湾,犹入仙境,蓝天白云,清泉碧水,柳浪如烟,白杨穿天,鸟鸣鱼欢,四季景连,故有忽如一脚入仙境,无客不醉柳树之美称。

这里鸳鸯戏水、竹筏游弋、荷花映日、恐龙卧滩、度假山庄、荡舟垂钓、世外桃源景中有景。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交相辉映,天赐绝景与国之瑰定珠联璧合。观光旅游休闲度假何处去,太行水乡天下美景最如意。

地址:山西省长治市平顺县城东北的浊漳河畔

门票:(网络信息)①大云院:10元/人②藏兵洞:10元/人③华野漂流:80元/人④南垴山:42元/人⑤天鹅湖:20元/人⑥小三峡:20元/人⑦月亮山:20元/人⑧恐龙谷:28元/人⑨龙门寺:10元/人

交通:二广高速、S324

③ 清徐龙林山

旧称马名山,后考证碑文史志,更名为龙林山。位于清徐县城西北部15公里处,海拔1258米,方圆数十平方公里皆覆盖松柏,四季常青,空气清新。梵宇寺坐落在龙林山山麓,寺中环境优雅,花木繁盛,有一龙头,一年四季泉水不断,龙头泉水甘冽。

龙林山山清水秀,景色优美,千年古刹梵宇寺坐落其中部,周围是2600多亩天然柏松混交矮化林和600多亩侧柏人工林,把山峦妆扮得十分靓丽,当你身入其间,便会看到绿色和林海,其间分布着寺院、白塔、亭台、池塘,听到各种鸟儿婉转歌唱。

地址:太原市清徐县城西白石沟内

门票:(网络信息)20元

交通:滨河东路、G55二广高速、G西/临汾/吕梁、G5京昆高速、清徐/马峪

④ 龙岩大峡谷

景区内有曲峡碧湖、虎涛飞瀑、丹崖挂柏、巨壁长墙、奇峡三连、云顶草原、栓马巨桩、天门四开、长城古关、大院神庙十大景观。

那里的空气日夜散发着一种天然的馨香美味,让人吸了一口,还想再吸一口。一幅画卷人间仙境在眼前徐徐展开,白云、小溪、古柏村落、飞流云雾,一人悠然自得漫步其中,好不叫人羡慕。

地址:昔阳县孔氏乡

门票:(网络信息)免费

交通:108国道、汇通路、顺城东街、环城东路、S318、S317、丁里线、里沙瑶村

太原市旅游景区 篇3

关键词:蒙山景区,梨树,生长状况,治理建议

蒙山景区地处山西省太原市西南20 km,位于晋源区寺底村地界、天龙山山脉北延,景区以全国最高坐佛著称。蒙山风景区自1994年动议,到2005年关停村办煤矿开始修复建设,是目前比较成熟的休闲旅游景区。植被保留了当地居民原有的栽培习惯。树木种类以原有梨树、桃树、杏树、苹果树、山荆子、白杨、柳树、榆树、国槐、刺槐等为主,增加了胶东卫矛、毛竹、海棠、丁香以及桧柏等部分园林树种。

蒙山梨园是景区主题之一,位于景区水流沿线、“蒙山晓月”南。梨树主要分布在梨园,少量零散分布在景区其他位置。

1 调查材料与方法

1.1 调查对象与内容

蒙山梨园及蒙山风景区散栽梨树生长状况。

1.2 调查时间

2014年6月—2016年8月果树生长期。

1.3 调查方法

实地走访、采集标本及实验室鉴定。

2 调查结果与分析

2.1 生长状况及问题

景区梨园病害发生非常严重,连续3年梨果绝收,梨园梨树100%受到病害侵染,主要病害为梨锈病。每年6月中旬,96%以上梨树叶片有橙黄色病斑产生,病斑部及周围变色。至8月下旬,大量叶片干枯凋谢,形成典型早期落叶现象。遗留叶片病斑处干枯,健部叶绿素退化,生长势极度衰弱。枝干发病量逐年上升,被害枝条大面积干枯死亡,主要病害为梨树腐烂病。

零散分布梨树相对于梨园发病率相同,每株有病叶表现。发病时间延后,发病程度显著减轻,病叶率约32%,8月下旬落叶现象不普遍。生长势尚可,梨树腐烂病零星并稳定。

个别梨茎蜂有折梢现象,梨园梨树与零散梨树无明显区别;蚜虫、梨网蝽为害偶然发生;蛀干害虫零散发生,梨园梨树与零散梨树无明显差别。

2.2 原因分析

景区梨园生长状况极度恶化的主要原因,是梨锈病与梨树腐烂病的侵害。

2.2.1 梨锈病

梨树展叶期是梨锈病(桧柏)担孢子传播盛期,微风多雨有助于梨锈病的传播、萌发与侵染。6月初,梨树叶正面生成近圆形斑,颜色鲜艳,呈橙黄色,上有少量小黑点形成。此为梨锈病的病原性孢子器,内生黄色粉末,显微镜下为小米粒样性孢子。与圆斑对应的叶背面有隆起,部分隆起处有短筒形须状物长出,是梨锈病病原锈子腔,后期会形成大量铁锈色粉末状锈孢子,是梨锈病传播的主要菌源形态。部分病梨果叶柄上也会出现同样的症状,表现出隆起与须状物生成。

蒙山景区的梨锈病发病相对于太原地区其他园林要早,表现出性子器与锈子腔的症状早于迎泽公园约月余,更具体的因子有待于进一步研究与探索。

8月下旬到9月上旬,受梨锈病为害严重,部分叶片病斑极度密集,造成整叶变黑干枯,落叶现象普遍。须状物筒壁变薄、变干,周围散落铁锈色锈孢子,碰及时肉眼可视尘埃样锈粉飘落状。铁锈色锈孢子随着秋季风向、风力扩散传播,同景区桧柏类园林树种短距离侵染,如佛台周边栽培了大量桧柏,同时满足2.5~5 km的松柏类植物还有小太山景区、悬瓮山景区、龙山景区以及天龙山景区的巨大面积植株,为梨锈病锈孢子的生命延续提供了丰沃的寄主资源。

冬季,留在病残体上的病原随着寄主落叶完成其短暂的生命历程。被风力带走的锈孢子,在有效距离内找到第二寄主桧柏类植物,开始接触、萌发、侵染、繁殖等一系列发生发展过程,在桧柏的叶腋间形成冬孢子角进行越冬。次年春夏季节,随着梨树萌动展叶,桧柏上的冬孢子角遇雨后吸水膨胀萌发,产生亮黄色冬孢子。随着气温缓和、雨水适宜,冬孢子萌发生成担孢子。担孢子是梨锈病第二寄主桧柏类锈病扩散传播孢子,同锈孢子传播规律。2.5~5 km距离内找到展叶期寄主梨树,开始接触、萌发、侵染、繁殖等发生发展过程,至6月初大量表现症状。如此循环往复,连年递增,造成毁园隐患。

2.2.2 梨树腐烂病

腐烂病菌是弱寄生菌,当其侵入寄主后处于潜伏状态,只有树体或局部组织衰弱、抗病力降低时,病菌才迅速扩展,使寄主表现症状。梨锈病的大面积严重侵害,造成梨树生长势极度衰弱,给梨树腐烂病创造了良好的侵染环境。

梨树腐烂病有以下两种表现症状:(1)溃疡型。主要发生在主干、主枝、侧枝以及剪锯口处皮层。发病初期,病部红褐色,略显湿润,随后逐渐扩大,质地变软、糟烂。春季生长势旺发病时,呈水渍状,稍隆起,有时流出红褐色汁液,有酒糟气味。随着梨树生长,病部失水下陷,颜色变深,表面出现黑色小颗粒。(2)枝枯型。主要发生在春季,在小枝上形成病斑,病斑不呈水渍状,有时下陷。病枝生长衰弱,当病斑环绕枝条一周时,病枝多在开花以后枯死。

腐烂病的年发病周期:始于夏季,病菌先在落皮层上形成表层溃疡斑;秋末冬初,表皮层病菌侵入健康组织,形成坏死点;深冬季节,内部发病数量激增,但不表现明显症状。一年有春秋季节两个发病高峰。

此外,蚜虫、梨网蝽等刺吸害虫为害,可进一步加剧树势衰弱,同时引起煤污病,影响梨树正常生理合成与代谢。随着树势的逐年减弱,蛀干害虫会越来越严重发生,给整个景区树木带来很大隐患。

3 治理建议

(1)在2.5~5 km有效距离范围内,分离第一寄主梨树与第二寄主桧柏类生长环境,是治理梨锈病最有效的措施。从目前树种分布来看,桧柏类栽培越来越多,涉及到小太山、龙山、悬瓮山、天龙山等整个山脉,改造不太现实,故只有考虑改造蒙山梨园。改造方法包括:(1)更换品种。在保持蒙山景区特色、保留原居民栽培树种意愿上,更换品种是可行的途径。选择对梨锈病较强抗性的品种,比如西洋梨系列品种,不强调结果率,重观赏性。(2)更换树种。针对目前发病程度,更换树种相对于更换品种更能彻底解决梨锈病问题。建议选择远缘果树,比如枣树、柿子树等,一方面适合当地生长,可降低管理成本;另一方面适合当地农家习惯和民俗,村前屋后栽果种豆,可保持景区文化特色一致性。

(2)在更换树种前,加强病虫害治理,治理与缓解病害发展。(1)加强栽培管理,增施肥水,适时修剪,提高梨树生长势;及时清洁田园,减少侵染源;落实入冬铲除剂使用。(2)早春剪除近距离桧柏上的冬孢子角,减少侵染源。在每年梨树展叶前用药。梨萌芽期喷第1次药,以后每隔10 d左右喷1次,酌情喷1~3次。药剂使用1∶2∶(160~200)波尔多液、15%三唑酮乳剂2 000倍液及25%丙环唑(敌力脱)乳油3 000倍液等。(3)加强害虫治理,及时防治蚜虫、梨网蝽等刺吸害虫,减少为害。常规防治蛀干害虫,保证梨树正常生长。

4 结论和讨论

(1)蒙山景区梨树生长状况恶化严重,特别是景区梨园,近年有毁园隐患。主要原因在于梨锈病大量发生发展以及梨树腐烂病等并发,管理粗放使得梨树生长势极度衰竭,造成恶性循环。

(2)客观上景区建设树种选择出现偏差。相邻“蒙山晓月”主题附近有少量桧柏栽植,佛台周边有大面积桧柏设计,造成梨锈病转主寄生的两种寄主相互加持,梨锈病毫无节制地泛滥成灾。

(3)建议考虑更换树种或者品种,从根源上解决梨锈病问题,同时降低管理成本。更换前加强栽培管理,适时选择合理用药,增强树势,改善景区观赏效果。

太原旅游免费景点推荐 篇4

水上项目越来越丰富,湖边的娱乐设施也逐渐增多,每年从初春开始,晋阳湖周边就好一番热闹景象。

游玩贴士

1.建议小朋友在湖边玩耍时有家长陪同,因为晋阳湖平均水深有4米,最深处达8米,绝对不可以在湖里游泳。

2.湖边可以烧烤、露营......

太原汾河景区公共产品属性判定 篇5

一、汾河景区概况

汾河景区是太原市委、市政府为改善太原市缺水少绿状况, 提高人居环境和投资环境而实施的一项环境综合整治的系统工程。汾河太原城区段治理美化工程始建于1998年10月, 经过13年的治理建设, 目前形成了北起柴村桥北500米南至祥云桥南500米, 全长20.3公里的市中心绿化长廊, 形成景观面积497公顷, 水面面积561公顷, 特色景点几十个, 并配有游客中心、管理房、便利店和一系列体育游乐设施。汾河景区建成并对外开放13年来, 积极贯彻了“以人为本”的理念, 始终围绕“人、城市、生态、文化”和“自然、生态、野趣”的主题, 把河道治理、环境保护、城市绿化、人文宜居等有机地结合起来, 进行了一系列的环境综合整治, 保持了城市滨河区良好的自然生态, 恢复城市局部自然生物的多样性, 实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城市与环境的协调发展, 极大提升了太原市作为山西省省会的城市品位, 产生了良好的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2001年12月, 汾河景区荣获中国建设部“中国人居环境最佳范例奖”;2002年5月, 汾河景区荣获联合国人居署颁发的“2002迪拜国际改善人居环境最佳范例称号奖”;2005年8月, 汾河景区荣获国家水利部颁发的“国家水利风景区”称号, 2005年10月, 汾河景区荣获国家体育总局颁发的“全国优秀体育公园”称号;2011年11月汾河景区被评为国家AAAA级景区。

汾河景区是太原市政府用公共财政投资建设的, 自建成并对外开放以来不收取门票, 免费向市民和公众开放, 在一般正常情况下, 属于典型的社会公共产品。

二、公共产品的内涵与特性

萨缪尔森在1954年发表的《公共支出的纯粹理论》一文中首先明确提出了公共产品的概念, 在该文中, 他将物品明确地分为两类:私人产品和公共产品;而对公共产品具体定义为:每一个人对这种产品的消费并不减少任何他人也对这种产品的消费。这一描述成为经济学关于纯粹的公共产品的经典定义。

公共产品具有效用的不可分割性、消费的非竞争性和受益的非排他性。 (1)

三、汾河景区产品性质的判定

汾河景区是太原市政府用公共财政投资建设的, 从建成投入使用至今一直不收门票, 免费全面向社会公众开放。

1. 以是否达到拥挤点进行判定。

公众进入景区游玩休憩时, 大家都可以欣赏到共同的风景资源, 但是如果人数达到临界点 (拥挤点) 时, 会降低每一个游客的享受效用, 而造成追加一个消费者的成本大于零, 即变成了“拥挤性的准公共物品”。所谓拥挤性的准公共物品, 是指那些随着消费者人数的增加而产生拥挤, 从而减少每个消费者可以从中获得的效益的公共物品或服务。在出现拥挤效应之前, 每增加一个消费者的消费的边际成本为零。而在出现拥挤点之后, 容纳或供应一个追加的消费者的边际成本将大于零。当达到拥挤程度时, 它是在一定范围内具体竞争性的准公共产品。当游人数量没有达到拥挤点时, 它是一种具有效用的不可分割性、消费的非竞争性和受益的非排他性的纯公共产品。通常情况下景区游人数量不会达到拥挤点, 整个汾河景区在平常情况下游人进入景区在分布和时间上较为分散, 人员数量不会超过拥挤点, 这时汾河景区的产品性质就是纯公共产品, 所以它的常态就是纯公共产品。只有少数时候如五一、国庆等节假日, 景区搞重大庆典活动的时候, 景区个别景点广场的游人数量会超过拥挤点, 这时的汾河景区便成为了准公共物品 (混合物品) 。可以看出, 汾河景区在游人没有达到拥挤点时属于纯公共产品, 达到拥挤点时则属于准公共物品 (混合物品) 。

还需要说明的是汾河景区也存在一些有偿服务, 如乘坐观光游览车、快艇、到便利店购买消费品等, 这些都是承包经营收费项目, 有明显效用的可分割性、消费的竞争性和受益的排他性, 这些都属于私人产品, 不在本文研究范围之内。在汾河景区公共产品占绝大部分, 私人产品只占一小部分。

2. 以其特点进行判定。

曼昆根据产品是否存在消费的非竞争性和消费的非排他性将其分为私人物品、自然垄断、公有资源和公共物品。其中, 私人物品同时具有消费的竞争性和消费的排他性;自然垄断具有消费的非竞争性和消费的排他性;公有资源具有消费的竞争性和消费的非排他性;公共物品同时具有消费的非竞争性和非排他性。具体如表1所示。 (2)

汾河景区免费向公众开放, 具有非排他性;当景区不拥挤时具有非竞争性, 属公共物品;当景区拥挤时具有了竞争性属公有资源。

C.V.布朗和P.M.杰克逊也以是否存在消费的非竞争性和消费的非排他性为分类标准, 将产品分为纯私人物品、混合物品和纯公共物品, 并对每类产品应该选择的生产主体、分配方式和融资 (筹资) 渠道等做了阐释。如表2所示 (3) 。

根据汾河景区自身的特点, 与表2对照, 对汾河景区产品属性进行了判定, 如表3所示。

3. 以空间范围判定。

以公共产品消费的空间范围为分类标准进行的类型划分, 黄新华教授、王晶博士认为:“从公共物品的消费的空间范围上看, 可以把公共物品划分为全国性公共物品和地方性公共物品。 (4) ”汾河景区是太原市政府投资建设的公共产品, 汾河景区横穿太原市城区, 所以从空间范围上来讲它属于典型的地方性公共物品。

4. 以其消费属性判定。

根据公共产品的消费需求属性, 可将其分为为满足人们物质消费需求的公共产品和满足人们精神消费需求的公共产品。汾河景区的建设是为了满足太原市民日益增长的精神与物质需求, 游人进入汾河景区从繁忙的工作中解脱出来, 与家人一起放松休憩, 共同呼吸新鲜空气, 欣赏汾河美景。从这点上来讲, 汾河景区更多地是满足人们的精神消费需求的公共产品。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 汾河景区除了极少数的个人承包项目属于私人产品外, 其绝大部分属于公共产品, 应按照公共产品来进行分析、探讨和管理, 以便更好地为太原社会大众提供更好的服务, 产生更佳的社会效益。

参考文献

[1]MBA智库百科.http://wiki.mbalib.com/wiki

[2][美]曼昆, 经济学原理 (上册)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北京大学出版社, 1999, P189

[3][英]布朗, 杰克逊.公共部门经济学,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0.P35

太原西山旅游路景观绿化设计 篇6

关键词:旅游路线,景观绿化,设计,原则

1 项目概况

太原西山旅游及防火通道工程北起新兰路土堂漫水桥, 南到晋源区牛家口村接小牛线, 线路覆盖西山地区, 连通太原市内沿线各个景区 (点) , 途经太原市尖草坪区 (24.44 km) 、万柏林区 (24.16 km) 、晋源区 (39.168 km) , 全长87.768 km。

1.1 自然环境

1) 气候。基本气候特征是:冬季漫长, 干冷晴朗;春季升温快, 日变温大, 干旱多风;夏季暖热多雨;秋季短暂, 雨多于春。全年平均气温9.0℃~10.4℃, 最冷月1月气温-6.7℃~9.8℃, 最热月7月气温19.1℃~22.5℃, 极端最低气温-25.6℃~-29.2℃, 极端最高气温40.2℃~38.1℃。无霜期144 d~159 d。2) 降水量。多年平均降水量为461.8 mm, 最大年降雨量为749.1 mm, 汛期一般集中在7月份~9月份, 降雨量约占全年的70%~80%。冰冻期为每年10月中旬~次年4月中旬, 最大冰冻深度60 cm~100 cm。3) 日照。全年日照时数约2 556.3 h~2 872.6 h。风的季节变化, 冬半年以北风和西北风最多, 夏半年以偏南风最多, 全年平均风速2.5 m/s, 10 min最大风速25 m/s, 瞬间最大风速40.5 m/s, 主导风向南风。4) 水域。路线区域内跨越的汾河支流有玉门河、虎峪河、九院沙河、冶峪河、开化截洪沟、风峪沙河等。5) 土壤。土壤主要为黄土质褐土性土。

1.2 人文环境

本项目所处区域更是集中了太原13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中的8处;“古晋阳八景”中的七景, 道路沿线途经风景区10余处;还经过西山地区拟建和在建的城郊森林公园10余处。

2 项目特点及难点

1) 服务旅游的特点明显;2) 规模大、等级低;3) 与郊区居民生产生活关系密切, 建成后能方便300个村庄群众的出行;4) 为西山大面积植树及恢复生态建设, 提供重要条件;5) 沿线旅游资源丰富, 如何将旅游资源的要素贯穿整合在景观设计中, 是本项目的难点。

3 设计目标及原则

1) 设计目标。以创造环境优美的景观公路为目标, 按照自然、和谐、生态、独具特色的要求, 最终将本项目建设成具有“交通干线、旅游热线、生态绿线”三大功能的山区景观大道, 并与沿线的农田、林地、村镇等形成和谐高效、可持续发展的复合网络生态系统。

2) 设计原则。a.安全性原则。b.生态优先原则。c.动态景观与静态景观相结合原则。公路沿线的周边环境不仅应满足交通功能, 同时应呈现优美、宜人的视觉景观。一方面要将道路与沿线的自然环境、交通设施、车辆等协调统一, 使公路成为环境的一部分, 实现与自然环境的和谐。另一方面要根据车辆行驶的动态特点, 调整景观的表现形式, 既满足静态视觉的要求, 又满足在车辆行驶中人的动态视觉要求, 为司乘人员提供动态变化的审美效果。d.地域性原则。设计充分考虑地方特点和特色, 将各地的历史文化、地方特色等要素融入景观设计中, 如建筑造型突出地域性, 形成风格各异、色调雅致、特色鲜明的建筑环境, 植物种植要充分利用乡土树种。

4 景观序列构建

通过深入分析沿线地形地貌、植被类型等环境特征后, 本次设计提出“一轴、三区、四节点”的景观结构, 即将道路作为景观轴线, 将全线规划为三大景观段落, 并按照特点打造四个景观节点 (服务区) 。

1) 北段自然景观段 (K000+000~K25+000) “峻秀天成”。以自然景观为主的“峻秀天成”段, 该段景观绿化设计主要突出生态主题;植物选用黄栌、红叶李等色叶植物进行生态恢复, 与周围植被相协调;景观小品、标识标牌等配套设施采用仿生学原理进行艺术处理, 以体现生态主题。2) 中段城镇、村庄景观段 (K25+000~K55+000) “玄石地生”。以城镇、村庄及矿区景观为主的“玄石地生”段, 该段由于地处煤矿区空气污染较大加之居住密集, 景观绿化设计主要体现环保主题;景观节点设置矿工形象雕塑, 以体现该段能源矿产文化, 突出段落特征。景观营造重点:“玄石地生”段:“玄石”为黑色的石头之意, 用来体现本段的煤炭产业特色。由于本段处于矿产区对周边环境造成一定程度的污染, 加之线路有穿越城市的段落居住密集, 对环境的质量要求较高, 所以本段主要突出环保主题;绿化植物以花卉植物为主表现城市意象, 景观及配套设施选用新型环保材料, 造型简约, 以符合城市环境, 突出环保主题。3) 南段人文景观段 (K55+000~K87+768) “晋源人文”。以人文景观为主的“晋源人文”段, 该段景观绿化设计主要突出本项目的地域文化特色。景观营造重点:“晋源人文”段:本段人文景观荟萃, 植物选择以松、柏为主, 以体现晋源悠远深厚的人文历史;在景观配套设施及小品的设计上, 充分汲取晋源建筑、宗教历史文化, 另从晋源古建筑中汲取设计元素体现在停车区建筑装饰上;景观墙等景观小品上可进行雕刻处理, 体现太原人民精湛的雕塑艺术。

5 景观绿化设计

1) 路侧绿化设计。a.公路两侧自然景观较好的路段:为了更好地展现这些路段的地形地貌特点、植被景观特色和沿线的风土人情, 依据公路线形走势打开公路遮挡游人视线的视觉屏障, 让游人有良好的视域观赏两侧自然景观。具体措施:采用透与显的方式, 对即将进入风景好的路段, 可采用诱景的方式处理路侧绿化, 经过一段诱景段后, 即采用显景的方式, 显露优美的风景, 提升驾乘人员的舒适感。b.公路两侧自然景观较差的路段:依“俗则屏之”的原则, 可采用的措施如下:“藏”式路侧绿化:对于沿线地貌, 植被破坏严重的和沿线本身景观质量较差的路段, 可采用乔灌结合的绿化遮蔽方式, 形成对行车人两侧观赏视线的遮挡, 既遮挡了较差的自然景观, 又使游人有景可赏。2) 边坡绿化设计。设计理念:边坡防护绿化在种草植树的基础上, 大量采用各种乔灌草搭配, 并以其“染”“乱”为特色、为主体, 尽量尽快使人类制造的“成果”融入自然, 变“人工边坡”为“自然边坡”。景观营造思路:本次设计提出“融合性”的理念, 以实现边坡生态恢复、与周边环境自然过渡的目的, 从而为公路营造一个自然的生态基底。对于特殊路段的边坡, 则以展示为主, 如K80+100~K80+300段, 对于开挖所形成的边坡煤带, 在勘察边坡结构稳定后, 刻意流露出边坡的“煤”的特性, 向过往司乘人员展现煤带的形成。3) 服务区景观绿化设计。本项目沿线共设置4大服务区:K7+800, K46+500, K57+100, K72+900, 占地约306亩, 其中K7+800, K57+100, K72+900主要满足一般行车服务功能, 场区内设置服务区综合楼、服务区办公楼、车库维修区、预留加油站、停车场、卫生间、超市、健身器材, K46+500所处区域位置视域开阔, 观景好, 毗邻万亩生态园, 规划中的太原国际会展中心, 周边环境好, 另基地交通便利, 人为参与性强, 面积较大能满足建设条件的需要, 所以在打造此处服务区景观绿化时关注地域文化特色, 将古晋阳八景作为主要艺术载体, 融入景观墙, 特色景墙可成为旅游公路一个新的景观亮点吸引游客驻足, 提升服务区品位, 在视域开阔处, 修建观景平台, 在观景平台底部增加透空玻璃, 在欣赏美景的同时, 更增加几分趣味性和刺激性。对于服务区的景观绿化设计主要从以下几点考虑:a.服务区的选址 (地域特征明显, 环境优美) 。b.服务区的功能定位 (除满足道路服务的基本功能外, 还兼备休闲, 旅游观光或具有地方代表性的餐饮) 。c.服务对象的扩充 (除服务于司乘人员外, 还吸引更多的人群逗留) 。

6 结语

太原晋祠庙会文化旅游开发研究 篇7

一、太原晋祠庙会文化旅游资源开发现状

晋祠庙会文化经过一千多年的传承和发展,为我们留下了极其丰富的珍贵的历史文化遗存。这些历史文化遗存包括历史遗迹、雕塑、石碑、石刻、壁画、古建筑遗存等,它们都以有独特的文化价值而形成了重要的受人欢迎的旅游资源,受到了广大游客的赞美。

1、晋祠庙会文化旅游开发的不足

目前晋祠庙会文化旅游产业体系不完善,文化旅游产品结构单一,缺乏创新。庙会旅游产品仍然是以参观游览为最主要的旅游方式,虽然购物和一些娱乐产品有所增加,但是比例很小。创新性的体验式旅游更是少之又少。另外,晋祠庙会商品贸易上交易的都是在任何地方都可买得到的没有任何特色的商品,真正能体现太原民俗特点的工艺品却很少。这样就显得晋祠庙会内容单调毫无特色,年年举办却毫无新意。晋祠庙会,作为太原地区最大的庙会应该不断地创新其旅游文化产品特色,吸引更多的旅游者。

2、庙会文化旅游开发价值

1)民俗旅游价值。晋祠庙会文化是我国的传统民族文化,包含太原当地多种形态的民间习俗,这些民间习俗有着较高的民俗旅游价值。利用太原存在的民俗文化旅游形态,对晋祠庙会民俗文化形态进行民俗旅游产品的开发,有利于丰富太原民俗旅游产品的体系。值得我们注意的是,民俗旅游资源的开发及其价值的体现,必须突破传统的庙会文化的单一的表现形式,要实现庙会民俗旅游由观光旅游到全民参与的可体验式旅游的转变,这样旅游者才能真正的感受晋祠庙会民俗文化的特色旅游价值和特色文化价值。

2)经济价值

晋祠庙会文化旅游资源开发的经济价值主要体现在:一是有利于促进太原市旅游业的发展。二是有利于拉动太原的旅游消费。三是有利于增加太原市政府的财政收入。晋祠庙会文化独特的旅游价值能够吸引旅游者来太原进行旅游消费,是实现太原城市旅游经济迅速发展的重要途径之一。

二、太原晋祠庙会文化旅游可持续开发的对策

1、晋祠庙会文化旅游开发原则

1)修旧如旧原则

修旧如旧原则如今已经是古建遗址旅游开发必须遵循的首要原则,旨在恢复历史的原貌,虽然用的是现在的科学技术和材料,但是体现的是原来本身的文物面貌,以及在历史长河中不断历经风雨的本质,保存原有的历史文化内涵。晋祠庙会文化的旅游开发,应当对其所依托的晋祠及圣母娘娘祠内的建筑、雕塑等文物进行保护和修复,也包括对晋祠庙会本来形式的复原和规划。

2)尊重传统的原则

庙会文化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它是体现现代化城市民族传统文化的一个窗口和平台。我们在开发晋祠庙会文化旅游资源时,要在尊重其传统文化的基础之上,对其进行科学地挖掘和总结。不仅要发扬传统文化,而且要使其和如今的现代文化相融合,这样,晋祠庙会文化既能紧随时代的步伐又能不失其传统文化的魅力,从而受到旅游者的欢迎,真正的被旅游业所利用。

3)强化其民俗特色原则

晋祠庙会文化的特色价值主要是其当地的民俗文化特色。我们在其旅游开发的过程中应该强化其特色,以便于同其他地方庙会文化区分开来,形成独特的庙会文化旅游资源,真正发挥其独特的文化魅力。

4)注重体验参与的原则

晋祠庙会文化的旅游开发应当尽量避免旅游开发商唱独角戏,不仅要政府和旅游业界的相关人员参与进来,而且当地居民和旅游者也应当参与进来,集全体社会之力量,建全体社会之庙会。另外,旅游产品的开发也要注意尽量使旅游者能够亲自体验,将静态的旅游产品转化为动态的可体验的旅游产品。

2、加强政府对晋祠庙会文化旅游开发的主导作用

1)加强政府的龙头作用

政府和相关部门在晋祠庙会文化旅游可持续开发中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是整个旅游开发工程中的引导者和工程师。要实现晋祠庙会文化旅游的可持续开发就必须加强政府的这种龙头作用,在旅游资源的保护、庙会活动的组织保障、旅游开发的融资以及庙会旅游的宣传营销等方面发挥其应有的重大作用。

2)加强晋祠庙会文化资源的保护工作

晋祠庙会文化被认定为第二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政府对其保护的力度有所增加,但是,晋祠庙会文化作为被旅游业开发的旅游资源来讲,政府还应当加强对其的保护工作。包括征集文物保护、修复的专家人才以及庙会上主体的一些文娱活动的表演人员,在对晋祠庙会文化现存状况调查研究之后,科学、系统地制定出晋祠庙会文化的保护开发规划,从而更加有效地保护和利用晋祠庙会文化。

3)加大宣传力度,树立品牌旅游形象

旅游形象是旅游目的地的名片。一个好的旅游形象可以吸引更多的旅游者来目的地参观游览,增加旅游收入,提高旅游经济效益,从而带动整个目的地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晋祠庙会文化旅游品牌形象的树立需要政府及相关部门在旅游宣传上做更多的工作。

4)更新晋祠庙会旅游产品

随着旅游业的发展和旅游者旅游层次的提高,晋祠庙会文化旅游的可持续开发离不开旅游产品的更新。在满足旅游者的基本需求、开发观光游览的旅游产品的基础之上,加大对购物娱乐、文化艺术旅游产品的开发和研究,从而提高整个庙会旅游产品的层次,形成合理的旅游产品结构体系。它将有利于晋祠庙会文化旅游的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和可持续效益的有机统一。

摘要:太原晋祠庙会文化是我国庙会文化的典型代表。本文在分析太原晋祠庙会文化旅游资源特征的基础上,指出晋祠庙会文化旅游开发的内涵和价值,找出了目前晋祠庙会文化旅游开发中所存在的不足,明确了晋祠庙会文化旅游开发应该要遵循的原则,提出了其可持续开发对策。

关键词:晋祠庙会文化,旅游资源,旅游开发

参考文献

[1]高占祥.论庙会文化(第一版)[M].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1992.

[2]范智军.论我国民俗旅游资源开发[J].合作经济与科技,2010.

[3]李华锋.简析庙会民俗文化的传承和保护[J].安徽文学,2012.

太原市旅游景区 篇8

1.自然地理概况。宇文山庄坐落于太原市尖草坪区柏板乡宇文村 (临近向阳店) , 庄园占地400多亩, 平均每日游客接待2 000~3 000人, 同时容纳200位住宿, 是太原市最大的农家乐休闲度假山庄, 太原市首批乡村旅游示范景区, 全国三星级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星级示范创建园区, 尖草坪区城市青少年农耕文化教育实践基地。

宇文山庄是由传统的农家小院、土窑洞、农家饭菜、农家博览园、家畜养殖园、各种蔬菜水果采摘园、鱼塘以及城市青少年农村教育基地、团队会议、同学聚会、CS野战、湖南卫视快乐水上冲关、玉米迷宫水战、地道战体验、高空攀岩、拓展训练等为一体的综合型庄园。

2.资源及市场分析。从生态条件看, 宇文山庄地形开阔, 地貌独特, 自然生态条件优越;从自然环境来说, 空气清新, 植被覆盖率高, 水资源丰富;从气候条件看, 这里气候温和, 尤其是在夏季, 凉爽宜人, 是休闲体验农家乐趣的良好场所。

宇文山庄以其优越的自然地理环境, 吸引了来自省内外广大的游客。为了更好地了解宇文山庄在乡村旅游发展过程中的现状以及存在的问题, 笔者以问卷调查、谈话等多种形式对宇文山庄进行了走访调查, 共发调查问卷300份, 其中有效问卷279份, 笔者对问卷进行整理统计, 发现年龄在30~39岁的带孩子的年轻夫妇占41%, 比例最高, 年轻人以及学生也占很大比重, 游客与家人和亲戚一起出游的比重较高。统计 (见图1) :

在对游客此次游玩满意度调查时, 37%的人认为一般, 27%的人表示满意, 不满意的游客比例高达23%, 可见宇文山庄在向可持续性乡村生态旅游方向发展中还存在很多需要解决的问题。游客满意度调查统计 (见下页图2) :

二、当前宇文山庄发展存在的问题

1.旅游产品、旅游设施等硬环境不佳。宇文山庄作为集娱乐、休闲、度假等为主的乡村旅游景区, 笔者走访了解到, 山庄内娱乐设施较为简单, 安全系数并不能保证, 难以满足不同年龄阶段游客对娱乐项目的需求。除此之外, 其旅游项目也大多仅是观光农家产品、采摘、游玩、吃农家饭等, 导致大多数旅游者一提起宇文山庄, 就简单地以为是“吃农家饭, 观农家景, 住农家房”等, 山庄内产品项目缺乏特色, 产品雷同化明显, 对旅游者的吸引力也明显减少。

2.旅游服务质量、生态意识等软环境不佳。由于缺乏专业人员的管理以及培训, 导致山庄内服务人员大多为当地的村民, 乡村环境、服务水平、服务质量等往往不够重视, 很难达到游客对所提供服务的满意, 山庄内旅游环境、住宿环境以及饮食环境还有待于进一步加强, 尤其在午饭期间, 由于游客人数多, 但服务人员效率低, 导致山庄内秩序混乱, 缺乏有序高效的管理。最为关注的是, 山庄内工作人员对生态、环保、可持续性等意识还有待加强, 资源得不到充分循环利用, 环境污染、资源浪费现象较为严重。

三、太原市宇文山庄发展乡村生态旅游的要素构建

(一) 食

为发挥好“食”在乡村生态旅游过程中起到的关键作用, 景区相关部门应积极做好以下三点:

1. 体现乡村生态旅游食品的乡村性以及乡村生态旅游的生态性。

乡村性是指本地所特有的或别具一格的具有农家特色的当地食品, 是游客平时在生活中难以或者很少能够接触到、品尝到的食品。这些食品包括当地生态旅游经营者自己种植的经济作物或者在不违反野生动植物保护法的情况下取自自然的野味, 比如野山菌、野果等, 也可在农家人的指导下, 用自己舂出的米, 用自己网到的鱼, 用自己宰杀的鸡等以及自己采摘到的蔬菜水果等, 烹饪出一桌色香味俱全的农家饭菜, 也可在景区内安排自助烧烤的摊位, 增加食品的多样性, 满足不同游客对食品的需求。生态性是说乡村生态旅游的“食”必须是无污染的纯绿色食品, 并且这些食品完全产自生态旅游经营者本地。这样做的目的是减少本地的旅游漏损, 减少食品方面的旅游漏损从某方面来说就是实现乡村生态旅游“食”方面的循环经济。在这里所谓的旅游漏损就是当地乡村生态旅游经营者为了满足游客而购置的必要商品。减少了食品方面的购置费用, 加强了乡村生态旅游对惠农利农的力度, 能够为当地旅游经营者创收。

2. 注重特色产品的开发。

夏普利 (Shar Pley, 2003) 指出, 可持续发展与环境问题是未来乡村生态旅游发展的核心, 而可持续发展的本质是本地化。特色便是本地化的一个表现, 也是旅游产品的灵魂。乡村生态旅游产品的独特性在于“农”味、“土”味、“野”趣和生态性。在我省乡村生态旅游产品开发和设计中, 尤其要在乡村民俗、民族风情和乡土文化上做文章, 使其在内容和形式上充分体现与城市生活不同的文化特色, 体现出鲜明的地域特色、民族色彩和文化内涵;使其具有较高的文化品位和艺术格调, 成为展现当地社会生活与乡村文化的一个窗口;并使之融于优美和谐、平衡发展的生态环境中, 从而最大程度地激发旅游者的需求动机, 达到发展生产力, 保持生态平衡, 促进地区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目的。

3. 加强饮食文化的开发利用。

饮食产业与旅游的结合一方面可以打造富有吸引力的饮食文化旅游产品, 另一方面通过旅游活动的开展, 可以促进饮食产业自身的发展, 带动当地旅游业的发展。山西省的饮食风俗, 有着浓郁的黄土高原气息和传统的生活特色, 是山西饮食文化重要的组成部分, 更能体现山西人在饮食方面的价值观和思维方式。山西特色的面食文化在全国广受欢迎, 如刀削面、擦蝌蚪、剃尖、莜麦面、猫耳朵、考姥姥等;还有山西远近皆知的香醋文化, 我们应该以此为契机, 大力宣传山西省的饮食文化, 促进山西乡村生态旅游的发展。

(二) 住

为更好地完善山庄内部住宿设施, 景区相关管理部门要加大资金以及技术投入, 认真做好以下两点:

1. 因地制宜, 开发特色乡村民居小屋。

在夏季乡村生态旅游住宿点可建造一些低成本有特色的茅草小屋, 以吸引游客, 体验最原生态的住宿乐趣, 茅草小屋的建造可就地取材由当地民居进行改造, 使其清凉、干净、有特色。为增加住宿设施的多样性, 山庄也可为留宿的游客建造专门的野营区, 以及帐篷区, 增加游客的体验度。旅游景区正规住宿点给客人提供的住所, 应按一星、二星标准, 概括而言, 要达到卫生、方便、安全三大住宿标准。

2. 完善住宿设施, 增加住宿配置。

乡村住宿点应进一步完善基础住宿设施, 提高游客对旅游的满意度, 做到睡的舒适。为此, 住宿点可以为游客配置空调、日用电器、火炉等, 特殊住宿点还可以提供葡萄酒、天然果汁、巧克力等来招揽游客, 同时, 可以增加洗浴设施, 由于农村基本不存在高层建筑, 所以要安装太阳能热水器, 利用光能对住宿进行能量补充, 虽然开始时投入成本较高, 但长期来看有利于乡村生态旅游的循环可持续发展。乡村住宿业的市场多元化了, 旅游旺季有所延长, 服务价格也上涨了。

(三) 行

1. 保证游客出行的方便性和快捷性。

由于对乡村生态旅游景区的特殊安排, 其景点地理位置大都较为偏僻, 这就为游客的出行带来了极大的不便, 直接影响了游客对景区的旅游次数。鉴于此, 为保证游客出行的方便性, 通往景区的各个重要干线公路通达性要保证, 以方便自驾游游客出行;对于非自驾游乘客的这一群体, 景区可以在网络或者门票上等以多种形式向广大游客告知通往景区的公交线路, 为游客节省旅游途中不必要的时间。对于极为偏远的乡村生态旅游景区, 虽具有良好的旅游资源, 但是因为交通条件的限制, 而使游客望而却步。针对这种情况, 旅游经营者可以自行安排由市区通往景区的专车, 解决有旅游意愿但出行又不方便的难题, 增加游客的体验度和满意度。

2. 完善景区内交通设施, 做到游客绿色、安全出行。

在山庄内, 要保证做到道路的通畅化和可持续性化, 首先, 尽量减少化石燃料动力车, 在经营景区内部可开展清洁特色畜力交通。畜力交通是以绿色能源为基础的可持续交通方式, 并且对景区没有任何环境上的污染。如果将畜力交通开发为一种特色乡村生态旅游产品, 这种城市人尤其是年轻人从来没有体会的旅游产品一定会大受欢迎。在做好畜力交通的普及时, 也可加大对电瓶车、乙醇车等绿色无污染出行方式的应用, 做到游客绿色、安全出行。

(四) 游

乡村生态旅游所依托的旅游资源主要是乡村村落景观以及乡村文化, 但也包含自然生态系统景观。乡村生态旅游依托自然生态系统、人文村落景观相结合的资源特色, 兼具乡村性、生态性和美观性特色;乡村村落景观本身就是一种旅游资源, 所以在发展乡村生态旅游时尽量杜绝人为建造的庸俗景观, 而要以自然形成的或是历史积淀下来的先天资源为主要旅游资源, 同时, 今后对山庄附近建设也要严格控制, 应尽可能保护现有的自然风貌。

在游客享受山庄所带来的乐趣时, 也有需要完善的地方, 比如, 带小孩的家长主要关注场地的安全性和趣味性, 所以要保证游玩过程以及娱乐场所的安全措施;中年人希望景区中多一些荫凉, 以及休息、交流的场地, 因此, 可以选择适当的地段设计简单的木屋, 专营天然食品、饮料, 适当设计少量的小木凳, 以供游人休息观赏;也有一部分年轻人希望多一些划船、嬉水、滑冰、观看表演的活动或场所, 对此, 山庄可以开展以无动力船为主的观赏性水上活动, 尽量避免环境污染。

(五) 购

旅游商品是旅游的重要构成部分, 有条件的地区可以大力种植适合作为旅游商品的农作物, 这种作物应具备生态特性, 符合游客“求绿色、求新奇、求体验”的特色。普通农民传统农业模式劳动密集度高, 缺乏经济效益, 大力发展农业旅游产品可增加农产品附加值, 提高农民生活水平, 促进乡村旅游健康发展。

旅游景区可加大游客旅游消费的拓展性。拓展性就是指在原有的“农”字产业消费的基础上, 进一步拓展其产业消费的空间, 形成既源于传统又展于传统的消费创新。传统的消费则是“吃、穿、用”等最日常的消费需求, 经过创新, 我们可以开发出供“玩、赏、乐”的产品。如传统的葫芦生产使用价值主要是“用”, 经过加工将其做成葫芦表面绘画、雕刻等, 甚至可以加工成集绘画、雕刻于一身的立体工艺品。这样, 民间的那些水彩画、山水画、农民画、人物画、年画、吉祥物等以及书法等都可以成为这些工艺品的主题, 既有观赏价值, 又有收藏价值。还有农村丰富的秸秆资源也可以开发利用, 我们可以将其精细地加工成丰富多彩的秸秆画、工艺草垫、沙发坐垫及其他的一些手工艺品, 既实用又环保。

(六) 娱

乡村旅游娱乐项目主要以欣赏田园风光、放松身心为主, 也可参与一定的农事活动。山庄作为一个自然生态园林而存在于城市中, 与城市公园有着本质上的区别。为了满足家长带小孩来山庄游玩的需求, 可以通过植物认知等科普知识, 以及运动、爬山等等让孩子去接近自然, 热爱自然。宁静淳朴的自然生活, 葱郁苍翠的山林环境, 更能激发孩子与自然亲近的天性;也可以跟随农民学播种和收获, 跟果农学整枝摘果, 跟织娘学纺纱织布, 跟村姑学刺绣剪纸, 跟艺人学编竹制陶……这些参与性活动不难易学, 可让游客获得新的感受和休闲乐趣, 增长知识和技术水平。为进一步增加游客的娱乐兴趣, 让居住在山庄的游客身临其境的体验乡村生态旅游的乐趣, 山庄也可在景区安排篝火晚会, 活跃广大游客在景区的游玩氛围。

山庄在组织游客参加农事劳动体验活动的同时, 也可以大力发展农事劳动娱乐项目, 加大对观光农园的开发, 增加游客对农事劳动的体验度。住宿点可开展的休闲娱乐活动包括乡村周边散步观光、骑自行车或乘吉普车观光、喂养家畜等体验项目。在城市近郊或风景区附近可开辟特色果园、菜园、茶园、花圃等, 让游客入内摘果、拔菜、赏花、采茶, 除此之外, 还可以品尝山西当地美食, 骑马、垂钓、绘画等, 享受田园乐趣。景区除了发展农事劳动娱乐项目, 也可借助乡村生态旅游景区所特有的山水等自然因素, 开发其他多种类型的游玩项目, 满足儿童、青少年、成年等各年龄段不同游客的娱乐需求, 增加游客在景区游玩时的体验度和满意度。

四、政策建议

1.政府管理层面。加大对乡村生态旅游景区的资金支持, 包括融资方面和设立专项旅游资金等;政府及旅游部门应加强规范化管理, 提高服务水平;制定相关法规制度, 完善环保法律体系等。

2.景区管理层面。统一规划开发, 加强宣传力度;加强基础与配套设施建设;不断强化乡村资源的环保和生态发展意识。

参考文献

[1]吕军.中外乡村旅游研究的比较[J].暨南学报, 2005, (6) :67-69.

[2]刘德谊.关于乡村旅游、农业旅游与民俗旅游的几点辨析[J].旅游学刊, 2006, (21) .

上一篇:传热计算下一篇:传统手工艺合作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