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原市城市园林绿化(精选9篇)
太原市城市园林绿化 篇1
近年来,随着我市城市化建设进程加快,生态环境矛盾日益突出,人们对绿色植物的渴望之情也更加迫切。正值我市创建国家级生态园林城市之际,结合我市近年来城市建设大力发展,园林工作也在我市搞的如火如荼、生势浩大。市园林作为城市唯一具有生命的基础设施,在改善生态环境,提高环境质量方面都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这次城市绿化不但使城市绿起来,而且美观。
1 我市园林绿化的功能
随着我市日趋现代化,“三废”污染严重地破坏了人居环境,威胁着居民的身心健康。尤其进入冬季以来取暖问题所导致的空气污染问题更加严重。市领导和市民越来越注重环保,每个市民都在问今天能否有二级天,其实要改善城市日益严重的环境污染,只有大力发展园林绿化,让城市绿化苗木和绿化面积达到一定比例产生森林的生态效应。园林专家就曾多次提出,将森林引入城市,让森林发挥其生态功能。让市民生活在森林中,回归大自然。因此,我市园林绿化的根本目的决定了它应充分发挥改善城市生态环境城市绿地系统、保持城市生态系统平衡、改善城市环境现状、提高城市居民生活质量。
2 我市城市园林现状
2.1 城市绿地结构趋向单一,缺乏生态学指导
在前几年的“拆危建绿”过程中,由于种种原因我市大力种植了草坪,草坪需要消耗大量的淡水资源,这使前几年栽植的草坪养护成本居高不下。同时,草坪绿地的养护管理与植物群落的养护投入是3∶1,而由乔、灌、草组成的植物群落的生态效益是草坪绿地的4倍~5倍,草坪的生态功能也十分有限,只相当于森林的1/25,森林绿量是草坪的3倍。光靠草坪来改善生态,改善环境是不够的。相比起来,建设上有高大的乔木,中有低矮的灌木林,地面上是草本地被植物的森林,其生态和环境价值就要高得多。
2.2 绿地生态效益还需完善
在绿化中引进一些适宜的树种是非常必要的,但相比之下使用乡土树种更为可靠、廉价和安全,因此这两者都应该受到重视。从全市绿化的现状来看,森林公园、迎泽公园,汾河公园、城郊片林以及新建道路两侧带状公园等原生绿地体现了多树种、多层次的乔灌草结合的复层结构,但还有部分的绿化模式中,品种单一、抗逆性差,这类设计忽视了植物本身的生物学、生态学特性,与城市森林绿地建设自然化、生态化的趋势背道而驰。
2.3 绿地植物配置缺乏科学思考、合理定位
园林的生态效益同景观效益是完全可以协调统一的。建立由乔、灌、草组成的合理的复层种植结构是解决这一问题的正确途径。复层结构的建立必须讲求科学性,绿量的合理增加也不等于绿量的堆砌,还要考虑城市的通风问题。专家曾提出乔、灌、草配植的适宜比例为1∶6∶20∶29(即在29 m2的绿地上应设计1株乔木、6株灌木(不含绿篱)、20 m2草坪)的建议方案。我市在近几年的园林改造过程中已由较单一性的草坪绿化逐渐改变为乔、灌、草结合的复层绿化。但在这一过程中由于缺乏科学合理定位和思考,大量行道绿化密度大,堆砌复杂。给人感觉眼前缭乱、繁重、拥挤。如2007年我市某路某段20 m2的面积有近0.4 m3观赏石1个、平顶松1棵、直径约0.7 m~1.0 m灌木球1株、灌木6株~7株,草坪10 m2~15 m2。
3 树种选择配置
3.1 发展各种高大的乔木树种
在我市绿化用地十分有限的情况下,要达到以较少的城市绿化建设用地获得较高生态效益的目的,必须发挥乔木树种占有空间大、寿命长、生态效益高的优势。在高大乔木树种选择的过程中除了重视一些长寿命的基调树种以外,还要重视一些速生树种的使用,通过发展速生树种可以尽快形成森林环境。市园林局园艺专家李总工程师就在一次电视讲话中提到我市要逐步改善现有园林绿化品种,如部分逐渐恢复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的行道树树种刺槐等;根据城市发展立体化和楼层增高特点提高国槐、白蜡、毛白杨、柳树等高大乔木的分支点。在苗圃等苗木繁殖基地大量繁殖速生杨等速生树种。
3.2 按照我市的气候特点选择常绿与阔叶树种
乔木树种的主要作用之一是为城市居民提供遮阴环境。在我市夏季酷热漫长,冬季虽然比较冷,但阳光比较充足。因此,我市的城市森林建设在夏季能够遮阴降温,在冬季要透光增温。而现有引进的部分常绿树种,许多都处在濒死的边缘,几乎没有生态效益。因此,根据我市所处北方地区气候特点和具体各城区的绿地环境需求选择常绿与落叶树种。
4 园林植物配置原则及方法
4.1 配置原则
1)生态优先的原则。在植物材料的选择、树种的搭配、草本花卉的点缀,草坪的衬托必须最大限度地以改善生态环境、提高生态质量为出发点,也应该尽量多的选择和使用乡土树种,创造出稳定的植物群落;合理配置植物,只有最适合的才是最好的,才能发挥出最大的生态效益。从2004年开始的城市绿化中我市园林人员已经注意到了这一点,如在各区主干道路绿化中以我市市树国槐、引进品种平顶松高大乔木为主,中间穿扎灌木西府海棠、紫叶李、碧桃等。草本花卉矮牵牛、萱草、鸢尾等点缀草坪,从而很大程度上改善了生态环境,增加了城市美感。
2)可持续发展原则。以自然环境为出发点,按照生态学原理,在充分了解各植物种类的生物学、生态学特性的基础上,合理布局、科学搭配,使各植物种和谐共存,群落稳定发展,达到调节自然环境与城市环境关系,在城市中实现社会、经济和环境效益的协调发展。近几年我市城市绿化大力引进银杏和栾树做行道树种虽然增加了我市苗木绿化品种、丰富了视觉效果,但银杏和栾树生长缓慢、成活率不高难以在几年内形成道路绿树成荫的效果。
4.2配置方法
1)近自然式配置。所谓近自然式配置,一方面是指植物材料本身为近自然状态,尽量避免人工重度修剪和造型;另一方面是指在配置中要避免植物种类的单一、株行距的整齐划一以及苗木规格的一致。在配置中,尽可能自然,通过不同物种、密度、不同规格的适应、竞争实现群落的共生与稳定。目前,我市森林还处于起步阶段,森林绿地的近自然配置应该大力提倡。首先要以地带性植被为样板进行模拟,选择合适的建群种;同时要减少对树木个体、群落的过度人工干扰。
2)融合传统园林中植物配置方法。充分吸收传统园林植物配置中模拟自然的方法,师法自然,经过艺术加工来提升植物景观的观赏价值,在充分发挥群落生态功能的同时尽可能创造社会效益。
5对我市园林绿化工作未来前景的两点思考
5.1大力发展森林生态绿化
森林生态绿化在我国尚属刚刚起步阶段,我市园林绿化也有大胆尝试如森林公园山地绿化,滨河西路微地形多排乔木组合绿化等。据测定,同样面积的乔、灌、草复层种植结构的森林,其植物绿量约为单一草坪的3倍,因而其生态效益也明显优于单一草坪。国际上以“城市之肺”来比喻森林对城市的作用。由城市森林构造的“肺部”吸纳的则是尘土、废气、噪声等污染物,呼出的是氧气和水分,这是提高城市居民生活质量的必要条件。
5.2要把发动群众参与园林绿化和加强法制相结合
建设生态园林城市是一项公益事业,具有社会性、群众性,离开社会和群众的支持参与是不可能办好的。为使群众能热爱并积极参与,应以多种方式广泛地进行有关园林绿化和人类关系的宣传教育,进行有关树木花草种养知识的宣传教育,以提高其认识,培育其兴趣,力争把爱护园林绿化形成社会风气,成为群众的自觉行动。大力倡导社会、单位及个人出资搞好各个单位绿地园林化,或投资兴建各种类型的公园和风景区是一条可探索之路。没有社会单位及个人多渠道投资,光靠政府拨款是不可能建成大园林的。同时要大力加强园林绿化的法制力度,使各项事业行之有效。经过我局多年努力和省、市领导大力支持并通过省代会在我市于2002年1月21日出台了《太原市城市绿化管理条例》、2006年12月16日《太原市公园管理办法》也正式实施。这标志着我市关于园林绿化的相关法制法规已走在同行前列。
参考文献
[1]王凯.论城市生态园林设计的植物配置[J].山西建筑,2010,36(7):344-345.
太原市城市园林绿化 篇2
(第27号)
《太原市城市规划管理技术规定》已经2002年9月10日市人民政府第22次常务会议通过,现予发布,自公布之日起30日后施行。
市长 李荣怀
2002年9月18日
太原市城市规划管理技术规定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为了加强和规范太原市规划管理,保障城市总体规划的实施,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山西省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办法》、《太原市城市总体规划》和国家相关技术规定、规范,结合本市实际情况,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本规定适用于太原市规划区的土地使用和建设工程的规划管理。其它四县(市)政府所在地规划区范围内应参照执行。
第三条 编制详细规划(含控制性详细规划和修建性详细规划)应符合本规定。各项建设工程的建设,应按已批准的详细规定执行;尚无经批准的详细规划的,按总体规划(或分区规划)和本规定执行。
第四条 各类专门性用地项目规划应符合已颁布的各类专业技术规范及规定的要求。
第二章 建设用地的分类、标准和适建范围
第五条 本市建设用地分类,按其主要用途和功能分区的基本原则,按照《城市用地分类与规划建设用地标准》(GBJ137-90)执行。
第六条 各类建设用地的划分,应当遵循土地使用相容性的原则,按已批准的详细规划执行;尚无经批准的详细规定的,应当按照城市分区规划确定的建设用地分类和本规定表一确定的建设用地适建范围执行。凡表一未列入的用地类别或建设项目,可以由市规划部门根据建设项目对周围环境的影响和用地基础设施条件,具体核定适建范围。
凡需改变规划用地性质、超出表一规定范围的,应先提出调整意见,按法定审批程序批准后执行。
第三章 建筑容量
第七条 新建、改建、扩建建设工程的建筑容量控制指标(含容积率和建筑密度,下同)应按本章的有关规定执行。
第八条 建筑用地面积大于2万平方米的成片开发地区,必须编制修建性详细规划,经批准后实施;未编制详细规划的,不予审批。
成片开发地区的详细规划,应先确定建筑总容量控制指标;在不超过建筑总容量控制指标的前提下,成片开发地区内各类建设用地的建筑容量控制指标可参照本规定表二和表三的规定执行。
第九条 建筑用地面积小于或等于2万平方米的高、多层居住建筑用地和高、多层公共建筑用地,其建筑容量控制指标在经批准的详细规划中确定的。应按批准的详细规划执行。
尚无批准详细规划的,应当编制总平面规划,经批准后实施。其建筑密度控制指标应按表二的规定执行,其容积率控制指标应按表三规定的指标折减。
第十条 表二规定的指标均为上限,适用于单一类型的建筑用地。对混合类型的建筑用地,其建筑容量控制指标应将建筑用地按使用性质分类规定后,按不同类型分别执行;对难以分类执行的建筑用地和综合楼用地,应按不同性质建筑的建筑面积比例和不同的建筑容量控制指标换算建筑容量综合控制指标。
第十一条 对未列入表二的科研机构、大中专院校、中小学校、体育场馆以及医疗卫生、文化艺术、幼托等设施的建筑容量控制指标,应按有关专业技术规定、规范执行。
第十二条 建筑用地未达到下列最小面积的,不得单独建设。
(一)低层居住面积为1000平方米;
(二)多层居住建筑、多层公共建筑为1500平方米;
(三)高层居住建筑为2500平方米;
(四)高层公共建筑为3000平方米。
建筑用地未达到前款规定的最小面积,但有下列情况之一,且确实不影响城市规划实施的,规划部门可予核准建设:
(一)邻接土地已经完成建设或为既成道路、河道或有其它类似情况,确实无法调整、合并的;
(二)因城市规划街区划分、市政公用设施等的限制,确实无法调整、合并的。
第十三条 原有建筑的建筑容量控制指标已超出或达到本市规定要求的,不得在原有建筑用地范围内扩建、加层。
第十四条 各类建设用地内为社会公众提供公共开放空间的,在符合消防、卫生、交通等有关规定的前提下,可按表四的规定增加建筑面积,但增加的建筑面积总计不得超过批准总建筑面积的20%。
公共开放空间是指在建筑用地内,为社会公众提供的广场、绿地、通道、停车场(库)等公共使用的室内外空间(包括平地、下沉式广场和屋顶平台)。开放空间必须同时符合下列条件:
(一)沿城市道路、广场留设;
(二)在一方向的净宽度在6米以上,实际使用面积不小于150平方米;
(三)以净宽1.5米以上的开放性楼梯或坡道连接地面或道路,且与地面或道路的高差在±5.0米以内(含±5.0米);
(四)向公众开放绿地、广场的应设置座椅等休息设施;
(五)建设竣工后,应设置相应的标志,并交有关部门管理或经批准由建设单位代管;
(六)常年开放,且不改变使用性质。
第四章 建筑间距
第十五条 根据对日照、采光、消防、管线埋设、减少视线干扰等要求的综合考虑和本市建设用地的实际情况,多层居住建筑的间距应符合下列规定。按照下列规定执行时,被遮挡居住建筑不再考虑大寒日日照影响问题。
(一)多层居住建筑平行布置时的间距。
1、朝向为南北向的(指正南方向并包括南偏东或南偏西(0-15°),其间距在旧区不小于南侧建筑高度的1.3倍,新区不小于南侧建筑高度的1.54倍。
2、朝向为南偏东或南偏西方位角在15°-60°的,住宅正面间距,新区可按不同方位进行折减,旧区不得折减。
3、朝向为东西向的(包括南偏东或南偏西在60度以上的),其间距新区不小于影响日期的建筑物高度的1.54倍,旧区不小于1.3倍。
4、新区建设多层居住建筑平行布置时建筑的最小间距,四层以下(含四层)不论建筑方位角大小,不得小于18米;五层以上(含五层)按本款1-3项执行;多层与低层不得小于15米。
5、多层条式居住建筑,当阳台累计长度大于居住建筑长度的2/3时,按本款1-4项计算的建筑间距,应自遮挡建筑物阳台边算起。
6、位于南侧多层条式居住建筑长度超过60米时,建筑间距系数在原计算系数上增加0.1,长度超过10米,系数再增加0.05。
(二)多层居住建筑垂直布置的间距。
1、山墙与朝向为南北向的多层居住建筑的北向(含北偏东,北偏西),其间距不得小于15米,且不小于北侧建筑山墙的宽度Bn;与南向(含南偏东,南偏西),其间距不得18米,且不小于南侧建筑山墙宽度Bn的1.2倍。
2、山墙与朝向为东西向的多层居住建筑,其山墙与东西向居住建筑的间距不得小于15米。3、山墙宽度大于15米的其间距按平行布置的居住建筑间距控制。
(三)多层居住建筑即非平行也非垂直布置的间距。
1、当两幢建筑的夹角小于或等于30°时,其最窄处间距按平行布置的居住建筑控制。
2、当两幢建筑的夹角大于30°,小于或等于60°时,其最窄处间距南北向的应小于南面建筑物高度的1.2倍,东西向的应不小于影响日照的建筑物高度的1.0倍,且不低于垂直布置时的间距要求。3、当两幢建筑的夹角大雨60°时,其最窄处间距按垂直布置的居住建筑控制。
(四)多层居住建筑处于被遮挡位置,且底层有商店或其他非居住用房时,其间距计算可扣除底层相应高度后再按本条
(一)、(二)、(三)款规定计算,但不得小于18米。
(五)对于被遮挡位置的多层条形居住与遮挡建筑平行且错位布置,或虽不平行但在被遮挡建筑朝向有遮挡,其重叠部分不小于6米时,其间距可不按本条
(一)规定执行,但不小于1.5米(东西向)或18米(南北向)。
(六)多层条形居住建筑的山墙之间,其间距一般不小于10米,旧区改造的不小于8米,有规划道路的,检举不小于12米。山墙面不应开窗,已有窗洞的,不考虑遮挡因素。点式居住建筑的东(西)侧面有居室窗户的,其与相临居住建筑东西向的间距不适用本款规定的山墙间距,应按本条第(七)规定执行。
(七)多层点式居住建筑(建筑高度与面宽大于1)与其相临多层条形居住建筑的间距,按本条
(一)执行;当作为被遮挡建筑时,与其东、西、南向遮挡建筑的间距要求,按本条
(一)、(二)、(三)、(四)、(五)执行;多层点式之间建筑间距按较高建筑的1.0倍控制,最小间距不小于18米,且不小于南侧点式建筑的宽度。
点式居住建筑成组布置时,应保证其北侧点式居住建筑至少一个南向居室窗户满足大寒日2小时日照时
间;其东、西侧窗户不按大寒日日照时间考虑而视具体情况考虑。
第十六条 除按规定划定的一类住宅用地、已有的干休所改造和村镇建设外,原则上不予审批低层居住建筑。新建建筑与低层建筑的间距,按多层建筑间距的要求执行。
第十七条 南北朝向的中高层居住建筑(层数在7-9层)与北侧居住建筑平行布置的间距,旧区应不小于遮挡建筑物高度的1.3倍,新区应不小于1.54倍,同时应满足日照时间要求;其它方式布置时按第十五条执行。
第十八条 高层居住建筑(层数在10层以上含10层)与低层、多、高层居住建筑间距,应保证被遮挡的低、多、高层居住建筑至少一个南向居室在大寒日有效日照时间内满窗日照时间不少于2小时,同时满足下列要求:
(一)单座高层居住建筑与其北侧多、低层居住建筑(朝向为正南北,包括南偏东向或南偏西向30度以内)平行布置的间距,旧区不小于36米,新区不小于45米;高层建筑与其东、西侧多、低层居住建筑(朝向为东西向的,包括朝向为南偏东向或南偏西向30度以上)的建筑间距应结合周围环境具体确定。
(二)多、低层居住建筑在朝向方向受单幢高层居住建筑遮挡且二者平面有错位,遮挡面宽度小于或等于6米时,间距可不按本条
(一)规定执行,但不小于高层建筑物高度的0.8倍,并小于24米。
(三)高层居住建筑山墙面宽度不大于18米时,其山墙与多、低层居住建筑间距不小于24米;与多、低层居住建筑山墙间距不小于18米。高层居住建筑山墙面宽度大于18米时按平行布置控制。
(四)高层居住建筑之间平行布置时,朝向为南北向的旧区应不小于南侧建筑高度的0.8倍,新区应不小于1.0倍,且不小于45米;朝向为东西的旧区应不小于0.6倍,新区应不小于0.8倍,且不小于30米。
第十九条 对托儿所、幼儿园和老年人、残疾人专用住宅的主要居室、医院病房楼、休(疗)养院住宿楼、大中小学教学楼等国家规范有特殊规定的其他建筑,应保证其在冬至日有效日照时间内满窗日照时间新区不少于3小时;旧区应保证冬至日有效日照时间内满窗日照时间不少于2小时。
第二十条 非居住建筑(第十九条所列的非居住建筑除外)的时间,应符合下列规定:
(一)非居住建筑北侧为居住建筑时,按第十五条、第十六条、第十七条、第十八条居住建筑间距要求执行;
(二)高层非居住建筑平行布置时的间距,南北向的,不小于较高建筑高度的0.8倍,且不小于30米;东西向的,不小于较高建筑高度的0.6倍,且不小于24米。
(三)高层非居住建筑非平行向布置的,其最窄处间距不小于较高建筑0.5倍,且不小于20米;
(四)高层居住建筑与多层非居住建筑平行布置时间距不小于20米;非平行的最窄处间距不小于18米。
(五)多层非居住建筑平行布置时的间距不小于较高建筑高度的1.2倍,且不小于15米;非平行布置最窄处间距不小于较高建筑高度的1.2倍,且不小于12米。
(六)低层非居住建筑与多、低层非居住建筑平行布置时的最小间距,不得小于10米。
第二十一条 非居住建筑南临居住建筑时,其建筑间距应综合考虑消防、防震、管线敷设、视线干扰等因素确定。
第二十二条 市区道路规划红线宽度在30米(含30米)以上的道路两侧沿路同侧同向布置的建筑山墙之间的间距,按相关规范执行。
第二十三条 在居住建筑间距内,不宜再建设任何其他建筑。
第五章 建筑物退让
第二十四条 沿建筑基地边界和沿城市道路、公路、河道、铁路两侧以及电力线路保护区范围内的建筑物,其退让距离除必须符合日照、消防、防汛和交通安全等方面的要求外,应同时符合本章的规定。
(一)新建或改建建筑物时,建筑物应从用地界线后退相应的距离。高层南向用地界线后退距离按满足日期间距要求退距确定。
有围墙的应满足消防规定。
(二)界外是居住建筑或者第十九条所列建筑时,高层、多层、低层建筑之间的建筑建筑间距须符合第十五条、第十七条、第十八条规定。原有建筑未退足低界时,新建建筑应按其高度退足四周全部间距。第二十五条 在城市道路两侧新建、改建建筑物后退道路规划红线的最小距离,按表六规定确定。第二十六条 新建影剧院、游乐场、体育馆、大型商场等有大量人、车流集散的多、低层建筑(含高层建筑中作为大型商场的裙房),其面临城市道路的主要出入口方向的建筑控制线后退道路规划红线的距离,除经批准的详细规划另有规定外,不得小于15米,并应保留出临时停车或回车场地,且与城市道路相连。传达室、警卫室、书报亭、公共厕所等建筑物的退线要求,由城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具体确定。
第二十七条 道路交叉口四周的建筑控制线退让道路规划红线距离,在表六规定的基础上,中高、多、低层建筑增加2米,高层建筑增加5米(均自道路规划红线直线段与曲线段的连接点算起)。
沿街建筑物的台阶、平台、窗井和除用地范围内连接城市管线以外的其它地下管线(包括管沟、管井等
构筑物),均应在划定的道路红线范围外建设。
建筑物的阳台、雨篷、挑檐、凸形封窗,不应突出道路红线。
第二十八条 在村镇、城镇范围之外的公路规划红线两侧应划定隔离带,隔离带宽度的具体规定如下:
(一)国道、快速公路两侧各50米;
(二)主要公路两侧各20米;
(三)次要公路两侧各10米。
公路规划红线和隔离带内,不得新建、扩建、改建任何建筑物,但可耕种或绿化造林;经城市规划管理部门批准,也可开挖沟渠、埋设管道、架设杆线、开辟服务性车道等。
沿穿越村镇、城镇的公路两侧兴建建筑工程,可接村镇、城镇规划进行管理,但建筑物后退公路规划红线的距离不得小于5米。
第二十九条 沿河道规划蓝线(市城市规划管理部门按城市总体规划确定长期保留的河边规划线)两侧新建建筑物,其后退河道规划蓝线的距离除有关规划另有规定外,不得小于6米。
建筑控制线退让道路隔离带控制线、绿地绿线的距离不得小于3米(不包括居住小区级以下绿地)。第三十条 沿铁路两侧新建建筑工程应符合以下规定:
(一)铁路干线两侧的建筑工程与轨道中心线的距离不得小于20米;铁路支线、专用线两侧的建筑工程与轨道中心线的距离不得小于10米,围墙的高度不得大于3米。
(二)铁路两侧的高层建筑,高大构筑物(水塔、烟囱等)、危险品仓库和厂房与轨道中心线的距离须经铁路主管部门审核后确定。
(三)在铁路道口的附近进行建设的,须符合铁路道口管理的有关规定。
第三十一条 在电力线路保护区范围内不得新建建筑物。电力线路保护区的范围按相关规定执行。
第六章 建筑高度
第三十二条 建筑物的高度除必须符合日照、建筑间距、消防等方面要求外,应同时符合本章的规定。第三十三条 在有净空高度限制的飞机场、气象台、电台和其它无线电通讯(包括微波通道)设施周围的新建、改建建筑物、构筑物,其控制高度应符合有关净空高度限制的规定。
第三十四条 在文物保护单位和建筑保护单位周围的建设控制地带内新建、改建建筑物,其控制高度应符合建筑和文物保护的有关规定,并按经批准的详细规划执行。尚无经批准的详细规划的,应先编制城市设计或建筑设计方案。进行视线分析,提出控制高度和保护措施,并经批准后执行。
第三十五条 沿城市道路(宽度在30米以上)两侧新建、改建建筑物时,建筑物必须满足用地地块规定的建筑密度和建筑容积率以外,其中沿路建筑的控制高度一般按下列公式计算
H≤1.2×(W+S)
H为建筑物的控制高度;W为道路规划红线宽度;S为建筑后退红线距离。
第三十六条 建筑物临接两条以上道路的,可按较宽的道路规划红线计算其控制高度。
第七章 建筑基地的绿地
第三十七条 太原市规划区内的建设项目实施绿地率指标控制。
各类用地的绿地率必须符合表七的规定,对于表七以外的其它用地的绿地率由市规划部门按有关规范执行。
第三十八条 一个街区内的公共绿地按规定的指标进行统一规划、统一设计、统一建设、综合平衡。第三十九条 居住(小)区公共绿地按规定的指标按《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规范》(GB50180-93)执行。
第四十条 在建筑用地内,必须建设一定比例的集中绿地,其用地面积不应小于建筑用地面积的5%。
第八章 停车场及出入口设置
第四十一条 太原市城市规划建设项目实施停车场面积指标控制。本规定中停车场面积系指各类建设项目必须配建的最小车辆停放面积。停车场面积包括室外停车场和室内停车库,且室外停车场面积不得低于总配建停车场面积的1/3。
新建、改建和扩建的各类建筑,必须配建相应的停车场(库)。配建的停车场(库)应在本建设项目所属用地范围内。
太原市城市规划区内建设项目停车面积按表八执行。在太原市建筑物配建停车设施设置标准与准则未出台前,按表八规定执行。
第四十二条 建筑用地机动车出入口应当符合下列规定:
(一)应在用地周边较低级别的道路上安排,如需在不同等级的道路上开设二个或二个以上的机动车出入口时,应当按照道路等级由低到高的顺序安排;
(二)距城市道路交叉口的距离,自道路红线直线段起点不应小于70米;
(三)距公园、学校、儿童及残疾人建筑的出入口不应小于20米;
(四)距公共交通站台边缘不应小于10米;
(五)距人行过街天桥、人行过街地道、人行横道线不应小于20米;
(六)距铁路道路口、桥梁、隧道、引道端点等不应小于50米;
(七)应有良好通行条件:当用地出入道路坡宽度较大时,应设缓冲段与用地外道路连接。
第九章 附则
第四十三条 在城市规划区内,对用地规划和建筑管理有特别要求的地区,按批准的详细规定执行。第四十四条 本规定施行前已取得《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的建设工程,按原批准内容执行。第四十五条 本规定的具体应用由太原市规划局负责解释。
第四十六条 本规定自公布之日起30日后施行。
附录一:术语、名词解释
1、建筑用地面积:规划征地范围内,除城市道路、河道、电力走廊、轻轨控制线、绿化隔离带等城市规划控制用地外的净用地面积。
2、规划道路红线:一般称道路红线,指规划的城市道路路幅的边界线。规划道路红线内指城市道路路幅宽度内;规划道路红线外指城市道路路幅宽度外。
3、建筑控制线:城市道路两侧控制沿街建筑物或构筑物(如外墙、台阶等)靠临街面的界线。4、容积率:一定地块内,总建筑面积与建筑用地面积的比值。
5、建筑密度:一定地块内所有建筑物的基底总面积占用地面积的比例。
6、绿地率:城市一定地区内各类绿化用地总面积占该地区总面积的比例。
7、低层公共建筑:建筑高度小于、等于10M的公共建筑及综合性建筑。
8、多层公共建筑:建筑高度大于10M。小于、等于24M的公共建筑及综合性建筑。
9、高层公共建筑:建筑高度大于24M的公共建筑及综合性建筑。
10、低层住宅建筑:指层数为1层至3层的住宅建筑。
11、多层住宅建筑:指层数为4层至6层的住宅建筑。
12、中高层住宅建筑:指层数为7层至9层的住宅建筑。
13、高层住宅建筑:只层数等于或大于10层的住宅建筑。
14、公寓式办公建筑:指单元式小空间划分,并在单元式办公室的基础上设置卧室、会客室、厨房及厕所等房间的办公建筑。
15、一般办公建筑:指非单元式小空间划分,按层设置卫生设备的办公建筑。
16、商住综合建筑:商业和住宅混合的建筑。
17、旅游宾馆:指旅游、涉外饭店,是按国家有关标准可确定星级的旅馆建筑,或旅游度假宾馆建筑。18、封闭阳台:指依据专业设计规范,利用铝合金、铝塑、墙砖、玻璃等材料对阳台三面或凹阳台单面进行全封闭围合的阳台。
19、内环线以内的地区:建设路以西,和平路以东,南内环街以北,北大街以南的地区。
20、内环线与中环线之间的地区:建设路以东,太行路以西,和平路以西,流路以东;北大街以北,北中环线以南;南内环街以南,南中环线(即原南外环线)以北的地区。
21、中环线以外的地区:太原市规划区以内,太行路以东。流路以西,北中环线以北,南中环线(即原南外环线)以南的地区。
22、本规定关于建筑间距要求,旧区是指已有建筑地区的改造建设;新区是指新辟地区的建设活动。位于居住建筑间或组团内的低层建筑,只限于市政、公用设施用房,不得作为居住或生活配套使用。
23、建筑朝向角度是指被遮挡建筑主要日照窗朝向方向与正南方向的角度,并以此角度计算与相临建筑的距离;为确定建筑朝向角度,设计总平面图的正北方向,应与太原市测绘院1/500-1/2000城市地形图标注的坐标网相一致。每个居住单元具有两个或两个以上接受日照方向窗的居室,只计算一个方向窗(按建筑物檐墙主方向窗计)。低层、多层居住建筑的山墙开窗和低层居住建筑后檐墙开窗不计入遮挡因素。
附录二:计算规则及解释
1、建筑面积计算
按国家有关建筑面积的计算规划计算。对高度在2.2米以下(含2.2米)的设备层,可不计建筑面积;对设备层兼作避难层的,其高度可适当放宽,由城市规划管理部门核定。
2、容积率计算
(1)地下室的建筑面积不计:屋顶层建筑面积不超过标准层建筑面积1/8的不计;用作开放空间的建筑面积不计,半地下室的室外地面以上部分的高度不超过1米的不计。
(2)半地下室在室外地面以上部分的高度超过1米的,按下式计算建筑面积:
A′=KA
式中:A′-折算的建筑面积,K-半地下室地面以上的高度与其层高之比,A-半地下室建筑面积。(3)商用综合楼的容积率控制指标,按不同性质的建筑面积比例换算合成,其建筑密度控制指标按表二执行。高层商住综合楼商业用房的建筑面积应至少占总建筑面积的10%,不足10%的,其容积率和建筑密度的控制指标按高层居住建筑的规定;多层商住综合楼其容积率和建筑密度控制指标按多层居住建筑的规定执行。
3、综合楼容积率指标的换算
综合楼容积率指标的换算按下式计算:
A=(A1M1+A2M2/M)×J
式中:A-折算的容积率
A1-商业建筑容积率指标
M1-商业建筑面积
A2-居住(或办公)建筑容积率指标
M2-居住(或办公)建筑面积
M-商住综合楼(或商办综合楼)的总建筑面积
J-用地面积容积率调整系数
4、建筑计算日照间距高度规定:平屋面建筑为室外地面至屋顶挑檐上皮或女儿墙压顶上皮的高度;坡屋面积及退层建筑应分别考虑室外地面至檐口上皮、屋脊顶面以及退层建筑上皮的实际遮挡因素,确定建筑计算高度。
5、高层建筑遮挡面宽的确定:园形平面按直径;矩形平面按被遮挡建筑平行投影宽度;多边形平面要分段验算遮挡因素以确定遮挡面宽度。
6、居住建筑的计算间距为遮挡建筑与被遮挡建筑之间的距离,即被遮挡建筑的外墙至遮挡建筑的计算遮挡线(不含楼梯间突出檐墙部分)的投影之间的距离。
除另有规定外,建筑间距是指两幢建筑的外墙面之间最小的才垂直距离。
太原市城市园林绿化 篇3
因此,研究城市道路绿化中的植物多样性具有重要意义,近年来,国内诸如北京、上海、南京、徐州等各大中城市都对城市绿化植物多样性进行了研究和分析评价,但太原市对此方面的研究还甚少,因此对太原市的绿化植物多样性现状及发展对策进行了研究和分析评价,以期为太原市街道绿化提供一些建议,并对进一步研究城市绿地系统中生物多样性保护奠定基础[2,3,4,5,6]。
1 调查地点与方法
根据太原市的道路布局和城市建设情况,对市区12条主干道的道路绿化植物种类进行统计,具体调查道路为迎泽大街、府西街、府东街、长风街、五一路、并洲路、建设北路、建设南路、新建路、新建南路、解放路、滨河东路。以每100 m街道作为调查对象,每条街道取3次样,记录植物种类、数量和基本生长情况。调查范围包括行道树或行道树种植带、人行道绿化带、分车带等。
所得数据用Excel处理,并评价太原市道路绿化植物物种丰富度及组成,比较植物物种出现频率,比较常绿植物和落叶植物多样性、分析观赏性状多样性等。
2 结果与分析
2.1 道路绿地植物丰富度及组成分析
根据调查统计(见表1):在选定的调查范围内,共有绿化植物43种,隶属21科,32属。其中木本植物38种,占88.37%,草本植物5种,占11.63%。木本植物中乔木有20种,灌木有18种(有些植物是灌木或者小乔木,此处统计归为灌木),其中分车带中种植灌木多于乔木。
蔷薇科植物应用最多,7属11种;其次是豆科,4属4种;木犀科,3属3种;其余的均为1科1属。在调查过程中发现,虽然道路色叶灌木也在应用,例如金叶女贞、紫叶小檗等,但相对来说还是用黄杨、胶东卫矛等绿色灌木较多,彩叶植物在道路绿化中的重要性没能很好地表现出来。
2.2 植物出现频率比较
在所调查路段中,乔木出现频率较高的有国槐、油松和银杏,出现频率分别是40.55%,29.73%,18.92%。另外,从数量上看杏树、紫叶李等用量也较大,但只在1~2条道路上使用。
灌木层中出现频率较高的是胶东卫矛、黄杨和紫叶小檗,出现频率分别是56.76%,29.73%,18.42%。草本花卉中应用最多的是茄科的矮牵牛,而其他的鸢尾、玉簪等只是在1~2条道路上使用。一年生草本花卉只是在过节时加以装饰点缀,宿根花卉应用范围及数量很少。
2.3 常绿植物和落叶植物的比较
在调查路段所用的38种绿化植物中,落叶植物28种,占73.68%,常绿(包括半常绿)植物10种,占26.32%。在灌木中常绿植物的比重较大。实际调查数据显示落叶植物栽植几乎是常绿植物的3倍,使人们在冬季容易感觉到灰冷、抑郁、失落。因而在太原市的进一步绿化中还应该适当加大常绿树的栽植比例。
2.4 观赏性状多样性分析
在所调查路段中,包含了多样化的观赏特征。观花植物有月季、木槿、矮牵牛、樱花等,占58.14%;观叶植物有银杏、金叶女贞、紫叶李等,占41.86%;观果植物有有山楂、西府海棠、紫叶小檗等,占25.58%;观姿态的树有垂柳、馒头柳、平头松等,占32.56%。
3 在太原市街道绿化的配置中出现的问题
3.1 植物种类单一
在此次街道绿化植物调查中发现,太原市街道的绿化树种仍一直用国槐、垂柳、银杏等乡土树种,绿化灌木种类也是全国从南到北随处可见的胶东卫矛和紫叶小檗。其中国槐最多,虽然国槐在20世纪80年代被评为“市树”,但由于大面积的单一化种植,使绿色廊道的阻隔和选择通过的作用弱化,为植物的病虫害提供了传播的介质,植物病虫害发生以后传播快,不易控制,造成的损失大,如解放路、建设路、新建南路、北大街等都大面积地种植国槐,其生长态势不大好,并且均有病虫害问题。行道树植物种类单一导致病虫害频发不易控制,使抚育管理的成本和难度增大,同时,生长状况不良的树木直接影响了道路绿化的景观效果。而且单一的行道树使每条道路的景观都相似,没有各自的特色,城市自身的景观特色也无从谈起[7]。
3.2 植物色彩单调
自然界植物千奇百态,丰富多彩,其色彩本身具有很好的观赏价值,因此道路绿化植物的配置有明显的季节性[8]。在园林植物中,绿色是最多的一种颜色,绿色的乔木、灌木、草坪组合在一起,可以产生清新宜人的感觉,但只有绿色,就会使人感到单调乏味,产生视觉上的疲劳,就调查道路的色彩,所有的道路绿化都用传统上的绿,相对而言,常色叶类、秋色叶类就运用较少,春色叶则完全没有应用。虽说太原市的街道绿化也做到了“春、夏、秋、冬”四季有景可赏,可是这样还是不够的,大部分的景观还是处在“观绿”的层次上,使人视觉感到疲惫。
3.3 空间利用不足
太原市曾经出现过一股“草坪热”,它虽然在一定程度上美化了城市环境,但这样的“速成绿化”,不仅管理费用大,而且管理水平低下,最终大大降低了观赏价值,因此要合理配置园林植物(乔、灌、花、草皮和地被植物)充分利用空间。如今,府东街等街道已将草坪更换为金叶女贞、胶东卫矛等灌木。长风街、迎泽大街、滨河东西路等主干道已新建了风景林带,但是相对的次干道及一些支路的绿化仍然只是单一的行道树。因此,太原市的街道绿化在空间上仍然存在利用不足问题。此外,道路绿化应利用合适的攀援植物进行垂直绿化,使得绿化建设朝着立体空间发展[9]。
4 太原市主要街道绿化的发展方向
4.1 植物种类多样化
我国园林植物资源十分丰富,素有世界“园林之母”之称。街道绿化树种以乡土树种为主的同时要注意引进驯化外来树种。另外配置植物不仅要体现乔、灌、藤、草、花相结合,而且要有明显的季节性,避免单一和雷同,形成“春季繁华似锦,夏季绿树成荫,秋季叶色多变,冬季银装素裹”的景观。
4.2 植物色彩多变化
在园林绿化中,植物不但是“绿化”的元素,而且也是万紫千红的渲染手段。再现大自然的园林景观,就要求它同大自然的现象一样具备四季变化,以表现季相的更替,这正是植物本身特有的性质,一般落叶树的形、色随季节而变化,春发嫩绿,夏被浓荫,秋叶胜似春花,冬季则有“枯木寒林”的画意。因此在道路绿化的植物中,许多植物的色彩是十分丰富的[10]。而且,在不同的季节植物会呈现出不同的色彩,使住在城市里的人们感觉到大自然季节的四季转换。
4.3 空间利用层次立体化
我国有丰富的藤本植物和地被植物资源,从植物特性看,每种植物都具有不同生态,占据不同的空间,因此,乔、灌、草、花、藤和地被植物搭配种植可以充分利用空间,使得道路的绿化建设朝着空间层次立体化发展。
参考文献
[1]吴可,邢广萍,李景涛.城市道路植物的选择与配置[J].林业实用技术,2002(4):14-16.
[2]林萍,彭建松,马建武,等.昆明市城市道路绿化中植物多样性现状及评价[J].2002,22(4):26-29.
[3]唐含宇.东北城区城市绿化观叶树种的选择及应用[D].哈尔滨:东北林业大学,2003.
[4]李青,姜福志,郭伟,等.德州市主要街道植物造景中植物多样性研究[J].2007(3):62-63.
[5]陆广潮,鲁怀阳.柳州市街道绿化中植物多样性现状调查[J].广西园艺,2006(5):19-21.
[6]窦逗.南京市城区主要道路绿地植物景观的现状研究[D].南京:南京农业大学,2007.
[7]陈秀梅.城市道路绿化设计探讨[J].中国园林,1997(4):55-57.
[8]张春英,钱又宇.论城市绿地中的植物多样性及意义[J].上海建设科技,2004(3):50-51.
太原市城市园林绿化 篇4
2007年7月12日,《太原市人民政府关于城市居民棚户区改造的实施意见》正式出台。作为市政府为市民办的12件实事之一,我市在全省率先启动城市居民棚户区改造工程。太原市城市居民棚户区改造不仅事关19万人的生活改善,也体现着一个城市的品位与和谐。近日,《规划》在市城市规划展示大厅正式向市民展出,吸引了更多棚户区居民的目光。
我市棚户区历史悠久,棚户房大多建于上个世纪五六十年代,最早的建于解放前。随着城市人口的增加,人们陆续在这些区域的空地上建房。后来人口密度不断加大,住房日渐紧张。为缓解住房压力,几乎各家各户都在建房,大房接小房,小房接窝棚。久而久之,棚户区就形成了规模。棚户区建筑密度大,多数家庭几代人生活在一起。棚户区内巷道狭窄,基础设施落后;没有排水设施,有的屋内地面比巷道路面竟低半米以上。下雨天和开春雪化时,水流倒灌,屋内常年阴暗潮湿。这里垃圾点少,公厕又都是旱厕,环境卫生状况很差。棚户区内居住人员成分复杂,生活水平较低。这里出租房屋比比皆是,许多外来务工人员和流动人口把落脚点选择在了棚户区,社会治安管理十分困难。
改革开放以来,我市经济和社会发展速度加快,城市建设日新月异,但棚户区居民生活条件一直没有大的改变,与广大市民日益提高的生活水平特别是居住水平反差很大。棚户区的存在,与城市整体形象、文明档次很不协调,使得城市人居环境大打折扣,不利于城市经济发展和招商引资。棚户区改造势在必行。基础设施严重匮乏城市居民棚户区是指城市建成区内国有土地范围内,使用年限长,房屋质量差,设施不配套,交通不便利,环境脏乱差、安全隐患大的集中连片平房区、简易楼以及因规划需要拆除的现状楼。根据规划确定的范围,我市棚户区最终确定的总数为336个地块。按政府管辖权,棚户区分为两类,市直管棚户区和区管棚户区。由于棚户区改造将以各城区为单位实施,规划中将把市直管公房纳入各城区规划控制。我市市直管公房90个地块分布于杏花岭、迎泽和小店3个城区。全市棚户区总占地面积569公顷,拆迁户数6.29万户,拆迁建筑总面积286.54万平方米。
我市棚户区形成原因极为复杂,情况各不相同。位于城市中心的棚户区所占数量较大,大部分是各个历史时期形成的基础设施陈旧、年代久远的危旧房,尚未进行旧城改造和危房改造的地区,也有一些是早期城市危旧房改造中遗留下来的“开发死角”。大中型企业内的老旧住房是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建成的住房,由于企业无力改造而遗留至今。随着城市建设,改制后的“城中村”村民户籍已转为市民,2 但村里的居住环境并没有得到改善。规划为城市基础设施的预留建设用地,由于至今未动工,棚户区也遗留至今。
棚户区公共配套和市政配套设施缺乏,安全隐患大,居住条件差,改造难度大。同时,棚户区单个地块分布“散”,几乎没有完整的地块,有的甚至一个街坊内分布着若干小地块,很不利于改造开发;权属“杂”,由市房地局直管公房,由区管公房,有大中型企业公房,还有大量私产房和“城中村”村民私产房;密度“高”,旧城区内大部分地块拆迁量大,建筑密度高达50%以上,旧城区外围一些大中型企业住房棚户区密度稍低;公共服务设施“少”,有些地块内没有公共设施用地,公共服务设施严重不足。
《太原市城市居民棚户区改造专项规划》力争三到五年内完成棚户区改造,拆迁6.29万户,新增建筑面积636.64万平方米。规划将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力度,改善棚户区居民的居住生活条件,消除公共安全隐患,提升棚户区及其周边地区空间环境质量。到2010年,新增各类绿地52.9公顷,新增道路用地94.14公顷。
棚户区改造连片开发,不留死角,力争做到改造一片成型一片。以全市为总体,以各行政区为实施主体,以片区为单位平衡各项配套设施,以捆绑式开发为实施手段,总体平衡安置及用地规模。道路、给排水、燃气等基础设施和学校等配套设施要按照规划同步建设。针对不同地区、不同类型棚户区具体情况,制定相应规划目标和改造策略,解决棚户区的实际问题,促进中心区人口向外疏散。具有保护价值的历史文化街区和文物古迹要严格按照文物保护规划原样进行维修整治。各地块改造后的用地性质、配套设施及主要规划指标,依据各年度改造计划,制定科学合理的方案,分期实施。
政府主导、市场运作是棚户区改造的基本模式。通过政府主导拆迁,取得土地收益支付改造成本。通过市场化运作,筹集改造资金。这种有效灵活的资金运作模式,有利于各种资源的整合,有利于政府的组织优势与开发商融资优势的充分发挥,可以大大加快棚户区改造速度,保证改造顺利实施。本报记者 武永清
刚刚在规划展示大厅展示的 《太原市城市居民棚户区改造规划》介绍,我市力争用3年至5年的时间,拆迁6万余户,新建居住建筑面积636万余平方米,完成棚户区的改造。到2010年,新增各类绿 4 地52.9公顷,新增道路用地94.14公顷,全面提升城市品位,塑造城市特色。
规划原则
棚户区改造按照规划整片开发,不留死角死面。以捆绑式开发为实施手段,总体平衡安置及用地规模。道路、给排水等基础设施和学校等配套设施要按规划同步建设。
针对各个棚户区的特点和问题,制定相应的规划目标和改造策略,解决棚户区的实际问题,促进中心区人口的向外疏解。
对具有保护价值的历史文化街区和文物古迹要严格按照保护规划原样进行维修整治。规划控制地带内新建的建筑高度、风格、色彩等方面要与传统建筑相协调。
根据异地安置、建筑公共设施的原则,凡按照城市规划不宜建设住宅的棚户区,原则上实行异地安置改造,拆迁腾出的用地应优先规 划建设社区体育活动场所和体育设施以及小游园、街头绿地等基础设施建设。
我市棚户区安置分为就地安置、异地安置两类,鼓励货币安置。厂矿和政府两部分各自进行平衡安置。
用地规划
大规模集中连片棚户区改造,在我市城市建设史上还是首次。此次棚户区改造涉及的用地分为居住用地、公共设施用地、道路用地、市政公共设施用地、公共绿地五种类型。
其中,居住用地又分为住宅用地、公共服务设施用地、绿地三小类。住宅用地,规划控制在旧城区范围内住宅以多层为主,高层为辅;旧城区外围住宅以高层为主,多层为辅。公共服务设施用地,要按照有关要求进行配套,不能因棚户区改造而降低标准,如降低停车率、减少配套设施建设等。绿地,一些周边住宅已经建成的小地块均规划 6 为配套的公共绿地。规划后总的居住用地达到318余公顷,规划住宅面积约680余万平方米。
公共设施用地主要集中于旧城区内,规划为商业用地,总用地82.77公顷,规划建筑面积约212.96万平方米。道路用地,棚户区范围内规划为城市道路的总用地面积94.14公顷。公共绿地,规划后达到52.9公顷。
另外,对本次规划中涉及的文物古迹,绝大部分文物建筑和历史建筑按照规划紫线进行原址保护,周边进行绿化、停车场建设。对散落的民居院落异地集中保护。
只拆不建的地块
2亩以下地块严禁开发建筑住宅或公建,结合城市规划按照片区形式应建设道路、绿地、广场、健身场地、社区活动、医疗店、公厕等社会公益性设施。2至5亩的地块,原则上不开发建设住宅或公建,宜建社会公益性设施。5亩以上的地块,结合城市规划按照片区形式 7 开发建设,严格执行城市规划对社会公益性设施的控制,其建设住宅应以高层为主,多层为辅。
异地安置用地选址
根据我市城市总体规划,确定西峪街项目、中心街南侧项目、柏杨树项目、北营地区项目、杨家峪项目等五块项目选址用地用于异地安置棚户区居民,总用地面积为82余公顷。
西峪街项目用地范围东至和平南路、南至西峪街、西至铁路、北至规划路,总用地面积21公顷。规划总建筑面积28.6万平方米,其中住宅建筑面积24万平方米,总容积率1.5。
中心街南侧项目用地范围东至针织路、南至30米规划路、西至山针中路、北至中心街,总用地面积7.19公顷。规划总建筑面积8.75万平方米,其中住宅建筑面积4.61万平方米,总容积率1.65。
柏杨树项目用地范围西至新店西路、南至长沟北街、东至砖厂路、北至新店南街,总用地面积19.23公顷,规划总建筑面积22.16万平方米,其中住宅建筑面积14.57万平方米,总容积率1.4。
北营地区项目用地范围东至东山过境高速路、北至30米规划路、西至山西煤矿机械制造公司东侧30米规划路、南至省林业厅北侧30米规划路,总用地面积12.97公顷。规划总建筑面积19.46万平方米,其中住宅建筑面积19.22万平方米,总容积率1.5。
太原市居住区绿化探析 篇5
关键词:太原市,居住区,绿化
居住区绿地的主要功能是为居民创造安静、卫生、舒适、优美的生活环境和便捷、休闲、娱乐的活动空间。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物质生活日益富裕,精神文化生活品味逐步提高,对居住区绿地建设水平的提高也越来越迫切。
1 居住区建设高水平绿地的意义
1.1 改善生活环境,增进身心健康
居住区绿地是居民朝夕相处的室外环境,可以使居民开窗览影、出门见绿、步移景换。绿地内清新的空气、馨香的花草、便民的设施、生动的小品,共同创造出恬静的养生环境、和谐的交流空间、高尚的文化场所,直接影响着居民的身心健康和生活品质。可以说,居民对居住区绿地的需求远远高于其他性质工程的绿地。
1.2 优化发展环境,提升城市形象
居住区是城市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作为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场所,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提高居住区绿地的建设水平,不仅要创造出更美好的生活空间,提供更便捷的服务,而且要成为文化传播的载体,促进居民价值取向的形成以及社会的和谐稳定,从而提高城市的对外形象和竞争力。
2 太原市居住区绿地建设现状
目前,太原市市区内约有3 000个住宅区,其中约有55%属于机关事业单位或企业的家属院 (宿舍),约有45%属于商品房住宅区。
2.1 单位家属院的绿地现状
停车难成为近年来单位家属院的主要民生问题,多数家属院将原有绿地改造为停车场,导致绿地缩水、环境变差,出现绿地内设施不齐全、功能不分区、内容不丰富、活动不便民等问题,已不能满足当下社会发展及居民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需求。
2.2 商品房住宅区的绿地现状
商品房住宅区院面下多数为地下停车场或人民防空工程,院面上的绿地土层薄,限制了植物的栽植品种,降低了绿地建设水平。绿地面积不够问题也已成为一些商品房住宅区的突出矛盾,有的小区居民入住很长时间,仍不能达到开发商承诺的绿地标准。
“3身边增绿”的提出
2014年2月20日,山西省人民政府出台了《关于进一步推进全省林业生态建设提质增效再上新台阶的意见》,推行“身边增绿”行动,提出扩大植树造林,不仅让森林上山,还要让森林进城,将森林和绿色推进城市。要求加大“身边增绿”力度,将生态建设的现实需要和广大人民群众的强烈诉求紧密结合,增绿增量,让人们更多地享受生态建设的丰硕成果。
4 要科学、全面理解居住区“身边增绿”内涵
提高居住区绿地建设水平是“身边增绿”的组成部分,是“让森林进城,将森林和绿色推进城市”的重要步骤和措施。“身边增绿”,关键是要科学解决居住区内居民与居住环境日益突显的矛盾,提升绿地环境的绿色含量、绿色技术、绿色景观和绿色容量。同时要认识到,高水平的居住区绿地并不等于高规格、高档次的奢侈浮华。
5 对居住区“身边增绿”的建议
5.1 要见缝插“绿”,因地制宜,看情造景,宜乔则乔,宜灌则灌,宜草则草,乔灌草科学配置
要结合拆除违法违章建筑、棚户区改造和城市环境治理,积极推进城市居住区规划建绿、拆违还绿和多元增绿。充分利用居住区内的边角地、废弃地和闲置地建设微小绿地。积极推进老旧小区绿化改造,提升胡同街巷绿色景观。
对于部分居住区将绿地改为停车场的情况,建议用亚乔木多行成排地布置,不但可以解决停车问题,而且对改善小气候有着良好作用,也会影响居民在树荫下开展活动或休息。亚乔木可选择栾树、樱花、紫薇、海棠、紫叶李、玉兰等。为避免单调,停车场或停车位周边可考虑绿篱、花篱、果篱等,停车位使用草坪砖种植草坪。
5.2 打好“立体绿化”这张牌
立体绿化是城市绿化的重要形式之一,也是改善居住区生态环境和绿化景观的有效方式。立体绿化能丰富居住区绿化空间结构层次和立体景观艺术效果,有助于进一步增加居住区绿量,减少噪音和有害气体,营造和改善居住区生活环境。要充分利用好居住区内地墙面、坡面、花架、棚架、阳台、廊、柱、栅栏及各种假山与设施,也可以专门用砖墙、花格墙、栏杆等在建筑周边围起,形成藤本植物的附着体。
立体绿化植物的选择,要根据不同种类植物本身特有的习性,选择与创造满足其生长的条件,并根据植物的观赏效果和功能要求进行设计。比如,凌霄喜阳,耐寒力较差,可种在向阳的南墙下;爬山虎生长快,分枝较多,种于西墙下最合适。阳台可选择地锦、爬蔓月季、金银花等木本植物,牵牛花、丝瓜等草本植物,鸢萝、牵牛花等耐瘠薄的植物。棚架可选择种植大型藤本植物,如紫藤、凌霄等;混合结构的棚架,可使用草木、木本攀缘植物结合种植。篱笆和栅栏,可选用常绿或观花攀缘植物,如藤本月季、金银花、蔷薇类等,也可以选用一年生藤本植物,如牵牛花等。坡面应选择吸尘、防噪、抗污染植物,如扶芳藤。
5.3 积极宣传推广“屋顶绿化”模式
屋顶绿化与地面绿化同属于城市园林范畴,对改善居住环境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屋顶绿化目前在太原市尚处于一种被忽略、被遗忘的地位。
屋顶绿化对屋顶的承重能力有很高的要求。单位家属区的楼房一般老旧,不具备屋顶绿化的承重条件。后期开发的商品房,可能具备承重能力,但是按照建筑规范,排水方面设计不配套。因此,建议在房屋设计施工时,就要考虑屋顶的承重和排水问题。屋顶绿化对植物的选择与培育有很高的要求,多用花灌木与四季花卉搭配,如榆叶梅、迎春、棣棠等,也可建植草坪或其他地被,如景天、麦冬、蕨类植物等。
5.4 要注重景观色彩的选择和搭配
不同的色彩会对人产生不同的心理刺激,从而对健康造成不同的影响。青少年群体喜欢多彩绚丽的颜色,而老年人群更喜欢淡雅的自然色。无论植物还是景观建筑、小品设施,都离不开色彩的搭配和装扮,色彩与身心健康有着紧密联系。居住区绿地内的色彩选择和搭配,要坚持有利于身心健康的原则。
大部分的植物为绿色,绿色有助于缓解神经紧张,使人精神松弛,情绪不稳容易急躁的人宜居绿色环境;红色的小檗、酢浆草、串串红等植物可以刺激神经系统,增强血液循环,但接触红色过多,会让人产生焦虑情绪。粉色的桃花、海棠花,可使发怒的人情绪会很快冷静下来,从而使情绪趋于稳定。黄色的菊花、金叶女贞、金枝槐等植物可以使人精神振奋,心情愉快,但是易造成情绪不稳定;蓝色的鸢尾花、紫荆花等有助于减轻头痛、发热、失眠等症状,还有利于血压下降、脉搏恢复正常,患有高血压或心脏病的人宜久居蓝色环境。
6 结语
太原市公园园林绿地土壤状况研究 篇6
1 六大公园绿地土壤测定材料与方法
1.1 样品的采集与处理
笔者经过多次实地考查,根据太原市公园绿地的实际情况及其所在区域,有针对性地确定了6个采样区[5]。并在每个采样区根据绿地面积的大小、栽种植物的不同及人流量的多少等确定了采样点数,共设了44个采样点。又根据植物根系分布状况,在每个采样点分别取表层和中层共88个混合土壤样品。具体采样时,一个采样点通常要随机采取5个点以上,集中起来混合均匀、风干、研碎、过筛,以备测定时使用。
1.2 分析测定方法与数据处理
土壤各项指标的测定均采用《土壤农业化学分析方法》中的国标法进行测试[6,7]。土壤p H采用1∶1的土水比酸度计法;有机质用重铬酸钾比色法;全氮用H2SO4+混合加速剂(K2SO4+Cu SO4+Se)消煮半微量定氮法;全磷用HCl O3+H2SO4消煮钼蓝比色法;碱解氮用碱解扩散法;速效磷用0.5 mol·L-1Na HCO3提取钼蓝比色法;速效钾用1 mol·L-1NH4OAc提取火焰光度法;铅、铬全量用HF-HCl O4-HNO3消煮,原子吸收分光光度计法。镉全量用HF-HCl O4-HNO3-H2SO4-HCl消煮,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石墨炉)。全汞质量分数用H2SO4-HNO3-KMn O4水浴提取,用测汞仪测定。全盐量用经典的重量法;比重用重量法;容重用环刀法;八大离子用滴定法。
通过对所采集的88个混合土壤样品进行化验,又用每个土壤样品分析22项理化指标,共得到1936个测试数据,最后将这些数据在Excel中进行统计分析。
1.3 主要仪器与设备
原子吸收分光光度计、火焰光度计、722分光光度计、PSH-3C精密级酸度计、恒温振荡箱、干燥箱、F1-A型工作站、电子天平等。
2 六大公园绿地土壤分析结果
2.1 主要物理指标
测定结果表明:六大公园绿地土壤的自然含水量变化很大,也没有规律性,这与采样时间、地点以及土壤的管理、养护有关;土壤饱和含水量平均值都在30%左右;土壤容重以汾河公园最大,晋祠公园最小;土壤比重均在2.6 g/cm3左右,土壤孔隙度在40%~50%,具体指标见表1。
2.2 主要化学指标
六大公园绿地土壤平均p H值都大于7,土壤偏碱性。根据“全国第二次土壤普查”土壤肥力状况分级标准规定,卧虎山公园、森林公园有机质质量分数属五级,是低水平;汾河公园、晋祠公园、迎泽公园、儿童公园有机质质量分数属四级,是中等水平。全效态氮质量分数除晋祠公园为高水平外,其余公园都为中低水平。全效态磷质量分数都属于中高级水平。六大公园绿地土壤的速效态养分中,水解氮除晋祠公园外都属于中低级水平;速效态磷除森林公园属于低水平外,其他公园都属于中高级水平。六大公园速效态钾质量分数都属于中高级水平。具体指标见表2。
2.3 全盐质量分数状况
从表3可以看出,卧虎山公园、森林公园、汾河公园、迎泽公园绿地土壤的全盐量属于弱盐渍化土壤,晋祠公园、儿童公园绿地土壤属于中度盐渍化土壤。各大公园绿地土壤的八大离子中,以SO42-离子在全盐量中的质量分数最大。
2.4 重金属质量分数状况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工业、交通等人类活动的影响,城市土壤重金属的污染源不仅量多而且种类繁杂。尤其是公园绿地作为人们重要的休闲娱乐场所,与人们日常生活联系紧密,土壤环境质量的好坏直接影响着人们的身体健康。因此,对城市土壤重金属质量分数的研究及其污染评价具有重要意义。通过对太原市六大公园绿地土壤中几种重金属质量分数状况的测定,结果表明:各大公园绿地土壤中全Hg、全Pb、全Cd、全Cr的质量分数均在二级土壤环境质量标准的正常范围内,总的来说没有受到重金属的污染。
3 结论
晋祠公园绿地土壤的各项物理指标都好于其他公园,汾河公园的各项物理指标较差,森林公园的各项物理指标也差。在养分状况中,六大公园的p H值均为8,土壤显碱性。晋祠公园的有机质质量分数明显高于其他公园。晋祠公园和迎泽公园的全效态磷质量分数大于1 g/kg,其他公园质量分数一般。晋祠公园水解氮平均值为113.9 mg/kg,达到较高水平,其他公园属于较低水平。晋祠公园的速效态磷平均值最好,质量分数丰富,其他公园质量分数一般。除汾河公园的速效态钾质量分数为73.25 mg/kg外,其他公园的速效态钾质量分数较丰富。儿童公园和晋祠公园属盐渍化土壤,迎泽公园属轻度盐渍化土壤,其他公园属非盐渍化土壤,但土壤盐渍化问题应引起我们科研人员的注意。
通过六大公园的全Hg、全Pb、全Cd、全Cr等重金属进行测试,质量分数都没有超标,但由于重金属元素在土壤中有累积,而且城市居民与绿地土壤接触密切,可通过大气、水体等直接或间接地威胁人类的健康和生命。因此,希望相关部门加强对公园绿地土壤的管理,提高施肥的科学性,科学补充土壤养分,合理灌溉,防止次生盐化现象的发生,让有限、珍贵的土壤资源发挥最好的作用。
参考文献
[1]方海兰.园林土壤质量管理的探讨---以上海为例[J].中国园林,2000(6):85-87.
[2]胡素英,刘豫明.广州地区园林土壤质量现状分析[J].广东农业科学,2003(5):36-38.
[3]尹幸福,陈修富,邓涤生.四川不同城市园林土壤的性状分析[J].四川林业科技,2004(1):50-54.
[4]施泽明,倪师军,张成江,等.成都市城市土壤中重金属的现状评价[J].成都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5(4):391-395.
[5]段兆忠.太原市园林绿地土壤数据库的设计[J].太原科技,2008(3):55-57.
[6]全国土壤普查办公室.中国土壤[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1998.
浅析太原市住宅小区绿化环境设计 篇7
家是一个人的出发点, 又是归宿, 而居住的环境是家的空间上的外延。不仅如此, 小区的环境还是连接城市公共空间和家的内部空间的纽带, 是使用频率非常高的空间。小区环境承载着人们的许多活动, 是人们日常生活、休憩与交往的场所。居住区完整的环境功能的配置和优美的绿化环境, 是建筑生态城市的基础和保障。要提高居住的品质, 除了要有好的户型设计, 还需要有好的小区环境设计, 而且优秀的小区环境设计也是改善城市整体生态环境的良好开端。
中国古代有“家园”之说, “家”指的是一个能在一定程度上不受自然环境影响的庇护场所;“园”指的是家的外延, 是家周围小范围内区别于城市公共空间的过渡空间。中国古代住宅在其环境设计上有独到之处, 从苏州的网师园、留园以及拙政园等古代名园可以看出, 从古代开始, 中国人就很注重居住的品质, 而且在居住区的环境设计上已经形成系统的理论。居住区在环境景观布局上, 要从社会需求的多角度进行综合平衡, 以达到最佳效果。居住区环境规划, 既要安静舒适, 又要有特色, 使居住者产生家园归属感。居住区环境设计应具有共存、共生、共乐、共雅的基本特征。
住宅小区的绿化环境是以绿色植物为主题, 提供居民户外休闲, 室内观赏和改善生态环境作用的绿色空间。住宅小区的绿化, 具有释放氧气、杀菌除尘、净化空气、调节空气温 (湿) 度、减噪、隔热、防风以及美化作用, 还有创造四季各异的环境景观、调节居民心理等综合功能。在空间营造上, 采用不同高度或不同种类的绿化, 可以形成强弱不同的空间分隔。在西方国家, 由于基本居住问题早已得到解决, 因而在住宅小区规划和设计上倾向于重视环境绿化的因素。然而在太原市, 由于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限制, 住宅小区设计的主要精力还是放在解决基本居住问题上。而且由于各方面原因, 对小区的绿化布置喜欢走形式, 没有真正下工夫去研究。
1 小区绿化设计存在的问题
1.1 小区绿化模式单一
太原市一些小区绿化模式比较单一。其主要表现是:绿化不考虑太原市地理、气候条件, 基本上是大片草坪点缀一些边缘树种的方式, 从绿化模式上很难看到当地的地域性特点。太原市属于大陆季风性气候, 但是在有些小区中, 常常可以看到只适合于多雨气候生长的植物。这是不适应自然规律的设计, 也是设计师惰于思考、庸于创造而造成的。
1.2 小区植物种类单一
在已投入使用的居住小区中, 植物品种大多囿于常用的几种, 让生活在其中的人们感觉非常单调。目前, 太原市居住区绿地的结构层次单一, 大部分为乔草两层和灌草结构。居住区绿地不能形成有效的乔、灌、草复层混交结构。城市本身是一个生物种类单调、自然因素缺乏的环境, 而大自然是物种丰富的、多样性的结合。在小区绿化环境设计中, 失去了物种的多样性, 创造让人感到舒适的环境就无从谈起。造成这种情形的原因之一, 是因为开发商的急功近利, 单纯为了达到政府部门所要求的绿化率并节省资金, 而不在绿化环境设计上做应有的投入。
1.3 绿化率不高, 没有形成组团效应
目前, 相关部门虽然对居住小区的绿化率有明文规定, 但是为了取得更大的经济回报率, 开发商常常尽量缩小绿化面积, 以争取较大的建筑密度。另一种现象, 是在方案评审时在图纸上的绿化率已经达到规范标准, 但是等到小区施工完投入使用后, 因为资金或施工问题, 实际的绿化率常常达不到图纸要求。还有部分小区绿化设计、布置分散, 没有形成组团效应, 绿化效果大打折扣。
1.4 草坪铺设和种植所占比例过大
在太原市住宅小区的绿化设计中, 草坪常常占有很大比例, 有的小区环境设计中, 草皮占整个绿化的比例甚至达到了70%, 这不仅是不科学的, 也是不合算的。因为在草坪生长旺盛的季节, 每三五天要进行1次浇水, 十天要对草坪进行剪割整理, 不仅存在养护成本高, 而且存在噪音扰民的问题。居住区绿地从用途上说, 是供人休憩的, 而现在所铺设的草坪草多为不耐践踏种类, 人们根本无法直接进入活动。草坪铺设过大, 反而挤占了人们的休息活动空间。
2 小区绿化设计改进措施
在居住区环境设计中, 有很多方式可以提高绿化的面积和质量:一种方法是采用多种常规性的措施来提高有限绿化面积的利用率, 如利用道路侧边、建筑散水、挡土墙、停车场等处增加绿化种植面积, 并用透水材料进行活动场地铺装。在建筑的部分挡阳立面, 可以视情况培育爬山虎类植物, 在增加绿化面积的同时也为建筑在夏天起到了遮阳隔热作用。另外, 还可建立绿地系统, 充分利用自然地势, 将山水结合, 并以道路绿化联系各公共绿地与宅旁绿地, 形成点、线、面的绿化系统, 提高小区绿化质量。在环境绿化设计中, 要合理选择植物种类, 运用多种类型的植物材料进行绿化, 以形成稳定的多元生态系统, 这样才能使植被充分发挥其生态效益, 同时也能营造出更加丰富的绿色空间层次。
摘要:随着太原市城市建设的快速发展, 人们对居住区的绿化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但是绿化环境依然不理想。指出了小区绿化设计存在的问题, 提出了小区绿化设计改进措施。
太原市城市园林绿化 篇8
关键词:太原市,环城绿化,生态圈建设
从2006年开始,山西省启动实施了以“身边增绿”为主要目标的省级造林绿化工程,环城绿化工程就是其中之一。所谓环城绿化工程,就是以建设森林城市、改善人居环境为主导目标,以建设环城林带、城郊森林公园为主要内容,在城市(城镇)周边500 m~3 000 m范围内开展的生态景观林建设工程。
太原市作为山西省的省会城市,既是山西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又是一个环境污染较重的煤电产业基地。实施环城绿化工程,能有效缓解太原市的大气污染现状,同时也在涵养水源、净化水质、缓解城市热岛效应、促进城市生态文明建设和可持续发展方面发挥重大作用。以往太原市城市绿化的研究和实践,大多都是以城市内部绿地和森林建设为重点。虽然重点突出但是比较局限,忽略了城郊森林的建设和发展。本文通过对太原市近年来环城绿化建设情况分析,结合城市森林建设理论,重点阐述太原市城郊生态圈的建设特征、意义及构建原则、方法,以期为太原市的城郊生态圈建设提供可资建议。
态系统,培育保护林木资源,增加林地生物多样性,具有良好的生态效益,又为农村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促进农村可持续发展开辟了新路,具有良好的经济效益。
4.5优化了农业产业结构
1 环城绿化概况
太原市地处山西省中部,东西两面群山夹峙,中部为汾河冲积扇平原,汾河自北而南穿市而过,把全市划分为东西两部分。太原市域行政辖区包括6区、3县、1市,总面积6 988km2,即小店区、迎泽区、杏花岭区、尖草坪区、万柏林区、晋源区;清徐县、阳曲县、娄烦县和古交市。太原市城市规划区,包括小店区、迎泽区、杏花岭区、尖草坪区、万柏林区、晋源区6个行政辖区,为太原市市区、面积1 460 km2。太原市中心区规划用地面积为197 km2,为太原市建城区。
太原市的环城林带建设从2002年开始规划实施,2004年底完成。2004年-2007年太原市政府对已经建成的环城林带进行提档升级,结合2006年启动的省级环城绿化工程,共栽植苗木2 000余万株,建成从小店区武宿立交桥沿东山至阳曲镇,阳曲镇沿北山至西关口,西关口沿西山到晋源区与清徐县交界处,总长度约为90 km,平均宽3 km的绿化带。2008年,太原市开始实施环城高速公路景观林带建设,截至2009年共完成142.29 km。2009年,太原市开始规划实施西山生态整治及植被恢复工程。截至目前,共完成生态整治与修复植苗造林2 734 hm2。
2 环城绿化建设和城郊景观生态圈建设的关系
2.1 骨架和基础作用
环城绿化为城郊景观生态圈建设搭起大骨架,是城郊景观生态圈建设的基础。太原市环城绿化的大面积铺开,为城郊景观生态圈建设拉开了帷幕,也迈出了创建森林城市关键的一步。只有大的森林环境,才能创造森林气候,才能让城市更清洁,更有自然的气息。
2.2 城郊景观生态圈是环城绿化的拓展
环城绿化只是一个基础性工程。要建设城郊景观生态圈,必须在环城绿化的基础上,依托建设绿色城郊的理念,让环城绿化和城郊绿化相连接,让环城绿化向城市绿化中延伸,使远山稳定的森林结构向城郊绿美结合的层次过渡,与城市人文化园林景观相结合,共同形成城郊景观生态圈建设的整体格局。
由传统单一的营林模式向林草、示愿意开展植树造林、扩大林地面积
林下养殖、林下种植等多种林农牧高效复合经营模式发展转变,使广大农民看到了新型农业结构调整带来的巨大效益,激发了农民植树造林的积极性。据对万户农民的问卷调查,表的有3 250人,占到32.50%。
年北京林业大学毕业,现任山西省大同市林业工作站工程师。
3 环城绿化是建设城郊景观生态的基础
3.1 城郊生态圈建设的概念、意义及重要性
从现代城市的发展趋势和角度来看,城市的发展和生态建设应该是统一的。建设城郊景观生态圈,可将大自然引入城市,使清新的空气融于城市,为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创造良好环境,真正实现“让森林拥抱城市,让城市走进森林”。城郊景观生态圈建设不应局限于环城绿化,不应局限于造林、绿化和美化。它包括了市区和郊区的协同发展,涵盖了经济、文化、社会、生态等各个方面。城郊景观生态圈是以城市地理、自然景观为依托,以森林植被为中心,城区各类公园绿地为绿眼,以主干道两侧绿化带为绿脉,城区环线绿带为绿环,郊区四旁绿化及农田林网为绿网,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和游憩区为屏障,形成城郊商业区、居住区、工业区、休闲游憩区与绿地既相互连接、镶嵌,又相互独立。这样,既融合天然景观,又蕴含人工雕琢的多形式、多功能、高效益城郊景观生态圈。因此,对太原市来说,加大城郊生态圈建设和发展力度,不仅能发挥生态效益,还对促进太原市城乡一体化建设和城郊协调、和谐发展具有重要作用和意义。
3.2 城郊景观生态圈建设基本思路
城郊景观生态圈建设遵循的基本思路:坚持以人为本,突出生态文明建设,城市与郊区协调和谐的城郊景观生态圈建设理念;以建设布局合理、功能完备、效益突出的城郊景观生态圈为目标,科学规划,政府牵头,部门负责,全民参与;改善城市生态环境,促进城市经济、社会、文化、生态的协调、和谐和可持续发展。
3.3 方法与原则
城郊景观生态圈建设,要以可持续发展理论为指导,树立森林生态系统观。运用最新的景观生态学原理、地理信息系统和卫星遥感等技术手段,结合传统森林经理学调查方法,对现有城郊森林分布格局、景观格局,以及污染源、热岛等的分布格局等本底特征进行整体调查,准确掌握和全面分析。要建立城郊景观动态监测和评价系统,促进城郊景观生态圈和生态环境的健康发展。
3.3.1 结合自然、地理及人文环境,注重本土特色
在城郊景观生态圈建设过程中,要根据太原市自身的自然地理、历史文化、社会经济发展的特点和城市发展目标定位等科学规划,使其与整个城市的景观规划相结合,使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相融合,形成并突出“龙城”特色,避免千篇一律和盲目效仿。
3.3.2 以林地为主,构建稳定生态系统,保护生物多样性
城郊景观生态圈应以林地为主,林地应占其建设总量的70%左右。同时,在自然环境适宜的地段规划湿地、水体、草地和特色观光农业等多样性景观类型。
太原市地理位置特殊,东西两山相夹,汾河贯穿其中。汾河景区的绿化已经成为“龙城”标志性的景观特征之一。它不但改善了汾河两岸小环境,也给市民提供了游玩、休憩的场所。作为构建城郊生态圈的主要部分,东西两山的绿化要在构筑以森林生态系统为主的景观类型时,以生物多样性为基础,构建多层次景观类型和生态结构。万柏林区西山万亩生态园的建成,很好地体现了煤炭采空区如何进行景观配置。要在适地适树的基础上,适当开发和引进适合当地气候及土壤条件的外来树种,合理搭配常绿与落叶树种,将速生与慢生树种相结合,林、灌、草结合,逐步构建和打造稳定的城郊景观生态圈,使“两山一河”交相辉映,形成独特景观。
3.3.3 城郊特殊绿化空间巧妙应用
城市特殊空间绿化是相对于传统绿地绿化模式而提出的一种新的城市绿化模式。它指的是充分利用城市各类建筑物与构筑物所形成的特殊绿化空间和潜在绿化空间,如屋顶、壁面、桥梁等进行绿化。
城郊特殊空间绿化,使传统的地面绿化上升到地面、空中和地下的垂直空间绿化,这对于城郊绿化空间的充分利用、提高城郊景观丰富度和绿化率、改善城郊生态环境以及有效保护各种建筑物避免阳光直射和风吹雨淋等,都可以起到保障作用。因此,在城郊景观生态圈建设过程中,可以对特殊绿化空间进行利用和规划,提高城市建设品位。
3.3.4 经济、社会、生态效益并重
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城市规模逐渐扩大、人口不断增加、生态环境压力越来越大,“生态城市”的概念和实践应运而生。“生态城市”是城市生态化发展的结果,是社会和谐、经济高效、生态良好的人类居住区形式。
城郊景观生态圈建设亦应遵循生态城市的建设理念,不仅要发挥其生态功能,同时要兼顾和增强其生态及经济功能。在城乡结合部及郊区,可以结合城郊景观生态圈总体布局,大力发展农田防护林、四旁绿化,并将其纳入速生丰产林建设进行管理,使之产生一定的经济收益;像在市区边缘的尖草坪区、清徐县以及小店区的远郊地段,可以根据实际情况重点发展森林游憩林及森林公园或经济林观光园等。在发挥其生态效益的同时还可满足市民游憩、休闲的需要,又能产生一定经济效益。如此,便可实现城郊景观生态圈的社会效益、经济效益以及生态效益的共同发挥和优势互补,促进城郊景观生态圈的可持续发展。
【作者简介】吴志勇(1980-),男,2005
助理工程师。
太原市城市园林绿化 篇9
1 病害类
1.1 柳树烂皮病
症状:当柳树遭受病原菌引发的病害以后,枝干皮层便会腐烂,产生小黑点。春季到来,死皮层上会布满桔黄色的丝状物或者是桔黄色的胶状块,称为分生孢子角。病原是由黑腐皮壳菌引起的,属于子囊菌亚门真菌、核菌纲、球壳菌目。
发生规律:病原菌以菌丝和分生孢子器及子囊壳在树残体中过冬。第二年待条件适宜时,成熟后的孢子借助风雨传播,从树体伤口或死亡组织部位侵入寄生,此病菌具有一定的潜伏性。4月-5月份是病症的多发期,病斑会迅速扩展,进入6月病情逐渐渐缓,到8月份会基本停止。6月-9月子囊壳出现在枯枝或病死组织上,8月-9月释放散孢子。
1.2 白皮松腐烂病
症状:树皮初期会出现水肿状斑块,病斑逐渐扩大,树皮干缩凹陷,转为红褐色,严重时会连成片状。属于子囊菌核菌纲、球壳菌目、薄盘菌属。
发病规律:此病属于弱寄生菌,当松树因各种因素影响而生长势衰退后,极易受侵染而发病。
1.3 法桐流胶腐烂
症状:树干会流出胶状物,腐烂斑初期出现湿腐状,病情严重时干枯连成片状,至直树皮脱落,属于子囊菌腔菌纲、葡萄座腔菌属。
发病规律:此病属于弱寄生菌,树势减弱容易引发病害,常发生在3月-4月份,6月份达到高峰,高温高湿天气更容易发病。
1.4 白皮松黄化病
症状:感病针叶会逐渐发黄,个别针叶上还会出现小黑点,为病菌分生孢子盘。
发病规律:太原地区盐碱较重的地方对根部毒害;土壤缺少肥力;排水不畅,积过多水;受天气影响,冻害也会造成较弱树势侵害。属于松落针病菌。
1.5 塔桧黄化病
症状:表现为整株针叶干枯发黄,发芽迟缓,树势衰弱。
发病规律:受恶劣气候或高温影响;立地条件环境恶劣;周边硬化导致树池过窄过小;融雪盐危害;尾气、粉尘毒害及光合作用降低都会引发黄化病。
1.6 华北卫矛球提前落叶病
症状:树势弱,叶片泛黄,提前落叶。
病因:地下害虫咬断根系危害树体;缺水;土壤中营养元素配置不均衡。
1.7 雪松黄病化
症状:树势弱,针叶泛黄、干枯,有的甚至不发芽。
发病规律:冬季低温造成冻伤;树龄大,树势弱;土壤缺少肥力,透气性差;根系不发达,影响水分、养分吸收。
1.8 白粉病
症状:叶片出现一层白色粉状,造成叶片褶皱、褪色,提前落叶,严重时上面会出现黑色小斑点,称为病菌分生孢子器。
病原:子囊菌门毡毛单囊科。
发病规律:以菌丝体或闭囊壳附在植物的芽、叶或枝上越冬。翌年子囊孢子经风传播,从叶片气孔、幼嫩组织或直接侵入植物体。5月-6月和9月-10月为发病盛期。
2 虫害类
2.1 蚜虫
发生规律:一年发生10代~20多代,以卵或无翅胎生雌蚜在枝条、芽苞或草丛中越冬。4月-6月为发生盛期,9月-10月为小高峰。嫩芽及叶背受害,造成卷叶,分泌的蜜露还可以诱发煤污病。棉蚜有迁移现象,7月上旬迁往夏寄主(菊花、扶桑、棉花等),8月下旬又回迁。
2.2 国槐潜叶蛾
发生规律:在太原市一年内发生4代,以茧在树皮裂缝中越冬。越冬成虫在4月下旬出现,幼虫孵化后潜叶危害,有蛀道,造成枯斑,后在叶背做“H”型茧。6月中旬出现第一代成虫,以后每隔一月出现一代,9月底最后一代幼虫下树结茧越冬。
2.3 国槐尺蠖
发生规律:一年发生3代~4代,以蛹在土壤中越冬。4月中下旬出现成虫。5月上旬至9月下旬均有幼虫,世代重叠。Ⅴ龄食量大,占幼虫期的90%,一夜之间能把树叶吃光。
2.4 桑褶翅尺蛾
该虫主要危害国槐、刺槐、白蜡、金叶女贞、丁香等多种植物。
发生规律:一年发生一代,以蛹越冬。3月中旬羽化。卵呈长块形产于枝梢上,4月上旬幼虫孵化。4月-5月为危害期。太原地区在5月上旬发生。
2.5 白蜡绵粉蚧
发生规律:一年发生一代,以若虫在树皮缝、翘皮下、芽鳞间作蜡囊越冬。4月下旬雌成虫出现,5月上旬若虫孵化后从卵囊下口爬出,在叶背的叶脉两侧固定取食并越夏,秋季落叶前转移到枝干隐蔽处越冬。
2.6 树蜂
发生规律:一年发生一代,在柳树等植物上危害,5月上旬成虫开始羽化,白天活动,产卵于衰弱木、濒死木、枯立木或新伐倒木。
3 防治措施
3.1 预防
预防是植物保护工作的重心和原则,在有害生物发生初期,害小而少,此时进行防治,既经济又减少人力、物力、财力损失,收到事半功倍效果,而且也是测报工作的目的。应贯彻好植保16字方针:即预防为主、科学防治、依法治理、促进健康。
3.2 加强检疫
对植物进行检疫是防止外来有害生物入侵的有效手段,也是防控的第一道屏障,应当引起植保工作者高度重视。
3.3 治疗
治疗属于应急手段,能有效降低有害生物密度,具有快速性、暂时性、后续问题性特点。由于化学农药有易造成浪费、效果不好,易产生抗药性、药害,污染环境、杀伤天敌的缺点,但在一定时期还是有害生物防治的主要方法。但最终必将被以生物防治为主的其他技术手段所替代,这是植保工作科学的、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
3.3.1 治疗措施
(1)生物防治,如昆虫天敌、病原真菌(白僵菌)、病原细菌(苏云金杆菌)、昆虫病毒(松毛虫质型多角体病毒)、昆虫性信息素、其他动物等;
(2)物理防治,如利用黑光灯、粘虫板、粘虫胶、防虫网、热处理防治等;
(3)人工防治,如捕捉、挖蛹;
(4)化学防治。
超低量喷雾是近年来植物保护中大力推广的一项经济、高效、低污染的喷药新型技术,其特点是:用水量少、用药量小、雾滴分布均匀、使用方法简便,由于雾滴直径很小,喷洒时省工省时,不仅能大大提高工作效率,还能有效防止和及时排除各类故障的发生。超低量喷雾是不需要用水稀释的油剂农药,每亩仅需喷施330ml以下,药液浓度高,喷出的雾粒直径为15μm~75μm,靠雾粒的自身重力和风力等因素的综合作用产生漂移扩散,并沉降黏附在作物茎叶上,即可收到良好的防治效果。尤其适用于缺水、少水的地方。
3.3.2 对药剂要求
药剂的毒性较低,致死中量(LD50)一般要小于100mg/kg;选用药剂为含有效成分20%~50%的油剂或稀释几十倍的药剂。药剂要具有较强的内吸作用,对溶剂的要求很高,溶剂溶解度要大,挥发性要强,沸点要低,对作物要安全无害;对鱼类和蜜蜂及天敌等的毒性要低;大风和无风天气不能喷,一般要求有2级~3级风的晴天或阴天喷洒为宜。
实际应用效果良好。
3.4 相克植物
(1)丁香种在铃兰的旁边,会立即萎蔫。
(2)薄荷、月季等能分泌芳香物质的花卉,对临近花卉的生态有一定抑制作用。
(3)桧柏与梨、海棠不要种在一起,以免后者患上锈病,导致落叶落果。
(4)玫瑰花和木犀草生长在一起,共凋谢。
(5)夹竹桃的叶、皮及根部分泌出夹竹甙和胡桃醌,会伤害其他花卉。
(6)松树不能和接骨木共处。
(7)松树同白蜡、云杉、栎树和白桦等都有对抗关系,结果是松树凋萎。
摘要:太原市2009年11月雪灾后,园林植物因冻害引发生理性病害,虫害也较往年有很大变化。从8种病害、6种虫害阐述其特征、发生规律和病因,提出了预防、检疫、治疗、相克植物等防治措施。
关键词:太原市,园林植物,病虫害,防治技术
参考文献
[1]刘启明.林业园林病虫害防治与养护管理实用手册[M].北京:中国知识出版社,2006,08.
[2]雷增普.中国花卉病虫害诊治图谱[M].北京:中国城市出版社,2005,08.
[3]王善龙.园林植物病虫害防治[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1.04.
[4]北京林学院等.森林昆虫学[M].北京:农业出版社,1980.
【太原市城市园林绿化】推荐阅读:
太原市绿化植物引种05-26
太原市城市地下管网条例06-26
太原市城市房地产交易管理条例08-20
太原城市竞争力分析11-06
太原市居民05-23
太原市旅游景区06-30
太原市和一中学校08-25
太原市图书馆暑期活动08-03
太原市2014年小学招生规定1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