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景区管理专业

2024-09-18

旅游景区管理专业(精选12篇)

旅游景区管理专业 篇1

研究背景

我国现代旅游管理专业教育, 自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正式开始发展, 随着旅游业的快速发展, 对旅游管理专业人才的需求也不断变化。目前, 尽管旅游管理专业的学生在旅游企业有一定的竞争力, 其知识结构和专业技术要比职高和高职的学生会更加合理, 但是仍难以适应旅游行业的要求, 突出表现在实践能力与用人单位的要求甚远, 使得大量的毕业生要么在择业时转行, 要么到旅游企业不久后, 不能适应企业的需要等原因, 纷纷离开旅游岗位。[1]

旅游企业到底需要什么样的从业人员?为此, 笔者以丹东旅行社业和北京昆仑饭店为研究对象, 对其在人力资源的状况进行了深入调查。通过调查可看出, 我国旅游业发展迅速, 旅游企业需求大量的从业人员, 这种现状使得旅游管理专业的学生毕业时就业机会较多, 尤其是目前旅游企业很多岗位就业门槛较低, 如旅行社的导游员、饭店的服务人员等, 对从业人员的学历没有太高的要求。但是, 要增加我国旅游业的国际竞争力、提高国际旅游业中的地位, 越来越多的旅游企业对其从业人员综合素质要求也越来越高。比如, 旅行社需要知识面广、应变能力强、懂得业务流程的计调人员和策划人员;在导游员方面则需要了解客源国知识, 精通外语的国际领队, 高星级酒店需要的则是具有实践能力的管理型人才。旅游行业的需求决定了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方向, 因此, “品行端、气质雅、底蕴厚、外语好、能力强”的“用得上、下得去、留得住、起得来”的实战型管理和服务人才, 成为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终极目标。

2003年, 辽宁省旅游管理专业已有13个本科点 (全国220个) 。辽东学院旅游管理专业经历辽宁超标不上到上再到国控专业的申办历程, 最后获批, 可谓来之不易。办专科, 该校是第一名;办本科, 该校是后来者。该校没有老牌学校的经验和实力, 必须考虑培养什么样的人和怎样培养这样的人的问题。该校的目标是实施“错位竞争”战略, 按照“应用性教育, 职业化取向”的原则, 坚持为旅游业发展培养职业性旅游管理本科人才的专业定位, 办出自己的特色。与辽师、东财等老牌院校旅游管理专业毕业生相比, 该校的学生要“一样地爱国、遵纪、守法、有德, 理论功底和创新能力比不上他们但也不要差的太多, 外语说的比他们好, 动手能力比他们强。

为了实现这个目标, 缩小当前旅游管理专业培养的人才与旅游企业的要求之间的差距, 辽东学院必须推动应用型本科教育的改革和发展, 构建校企合作的长效机制, 培养适应旅游行业或职业实际工作, 需要具有实践能力的高层次应用型人才。

旅游管理专业在校企合作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校企合作是很多旅游管理专业所采用的一种高效的人才培养措施, 目的是在发挥企业优势的前提下, 为学生提供一个全真的实践场所, 加强了学生的就业保障, 使其能够更加安心于学习, 放心大胆地为以后的人生道路充实自己, 实现校企双赢发展。[2]但是, 从目前旅游管理专业校企合作的实际情况看, 校企之间的合作还属于一种浅层次的合作, 机制作为在职业教育发展中举足轻重的一部分, 在其探索和实践中, 仍然存在许多不足, 主要表现在旅游企业的合作意识薄弱。校企合作双方往往都对合作的认识缺乏应有的高度, 各自把着眼点集中在眼前的短期利益, 缺乏长远眼光。[3]目前, 很多旅游院校, 包括旅游管理专业进行的校企合作模式, 基本上是学校为旅游企业提供为期半年左右的实习生, 解决旅游企业用人难、用懂专业的人更难的问题;旅游企业为学生提供毕业实习的机会, 使学生获得相应的学分, 保证其如期毕业。在合作之初, 学校提供的学生并不是旅游企业真正需要的人才, 学生与企业之间需要很长一段时间的磨合, 不仅提高旅游企业的用工成本, 也浪费了学生宝贵的时间, [4]这就是企业在校企合作中积极性不高的主要问题所在。

旅游管理专业的办学能力不足, 也是校企合作中存在的突出问题。校企合作, 意味着校企双方需要通过合作使得自己能够从对方提供的实践机会或者人力资源中收益。但是目前很多旅游管理专业办学能力不足, 使得双方的合作处于一种失衡状态。旅游管理专业校企合作时的办学能力不足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实践基地建设不足。很多旅游管理专业或者不重视校内实践基地的建设, 或者由于缺乏必要的建设资金, 使得学生在到旅游企业实习前没有受到正规的、全真模拟的实践训练, 实践经验不足, 很难达到企业的用人标准。二是双师型师资力量薄弱。由于专业建设中忽视教师实践能力的培养, 不注重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 专业教师在培养人才方面还是更倾向于系统理论的学习, 对实践环节重视不够。这样的师资也不利于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 从而影响校企合作的质量和可持续发展。

建立旅游管理专业校企合作长效机制的措施

虽然旅游教育校企合作已开展多年, 但是就整体来说, 合作的水平还远不能满足各行业企业的用人需求, 更不用说经济社会转型、产业结构升级与调整。[5]因而, 建立健全高校与旅游行业企业之间的长效合作机制极具现实意义。基于此, 笔者结合辽东学院旅游管理专业的校企合作实践, 提出几点发展建议。

1.专业课程内容与安排

旅游管理专业在开设相关管理类专业课的基础上, 应深入把握旅游企业的工作过程, 设计学生在学校学习的课程内容, 使工作过程模块化、动态化, 融入企业岗位的最新需求。辽东学院旅游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中, 根据饭店的工作岗位实际状况, 开设了“前厅客房服务与管理”、“餐饮服务与管理”、“酒吧服务与管理”、“茶吧服务与管理”等专业课;根据旅行社的工作岗位实际状况, 开设了“外联业务与管理”、“计调业务与管理”、“门市业务与管理”、“导游业务与管理”等专业课。这些根据旅游企业工作岗位设置的专业课, 都合理地安排了理论课程、实践教学环节及相应的学习形式, 安排了大量实训学时, 突出了课程的实践性。通过课内实训, 注重真实情景的体现, 利于培育学生实践技能和职业意识。

2.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

旅游管理专业的教学是一项实用性十分强的教学, 因此师资队伍建设不能只局限于单纯激励教师提升学历层次和搞学术研究, [6]还要鼓励教师深入旅游企业, 挂职锻炼, 让教师深入旅游第一线, 了解旅游业最新发展动态, 充实具体的教学内容, 保证可及时地向学生传授最新、最有价值的专业知识。[7]辽东学院旅游管理专业自2012年9月以来, 采用“本科教师深入地方旅游企事业单位挂职锻炼”的做法, 组织教师在本地的酒店、旅行社等旅游企业挂职锻炼, 并利用寒、暑两个假期组织教师集中深入北京昆仑饭店顶岗培训, 加深了他们对酒店经营管理实践的感知, 进一步加大了“双师型”教师的培养力度。另外, 还可从旅游企业聘请部分经验丰富的技能型人才为兼职教师, 共同组建“双师型”教师队伍;通过组织专业教师走出国门、走进高校、走向企业等途径加快师资培养。近几年, 辽东学院旅游管理专业选派了4名教师分别到美国、澳大利亚、加拿大进行国外访问学习, 同时选派了7名教师到台湾中国文化大学观光研究所进行访学。这些“走出去”的师资培养措施, 在提高专业教师的实践能力的同时, 必然会直接影响学生实践能力的提升。

3.毕业论文考核

毕业论文时本科培养计划的重要环节。为了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 辽东学院旅游管理专业根据办学目标和旅游行业的发展要求, 对原有的毕业论文工作进行了创新性的改革, 将毕业论文写作改为撰写专业调研报告。通过专业调研报告的撰写, 要求学生利用学所理论、知识, 在企业经营、管理、服务实践中发现一个或一类问题, 在对问题进行综合分析的基础上, 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专业调研报告内容包括使用专业语言描述“所发现的问题”, 阐述“发现问题的手段”, 分析“问题的危害性”, 提出“问题的解决方案”, 从改进企业经营、管理、服务水准、为教师教学提供真实案例等方面阐释“解决方案的价值”, 旨在培养本科学生在实践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关于毕业论文的改革, 辽东学院从2012届学生开始试行, 在2013届学生正式实行。从三年的试行、实行结果看, 所有调研报告的题目与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相关度较高, 课题研究的内容符合该校本科毕业生的实际能力水平。由于2014年该校明确了毕业论文以调研报告的形式完成, 所以学生在拟定题目时都能够将调查报告的研究对象与自己的实习地区、实习单位或实习岗位结合起来, 初步实现了毕业论文研究成果的应用性。同时, 学生通过毕业论文研究工作, 既提高了自己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在论文中所提研究问题的解决对策和建议也为旅游企业引起相关管理问题的重视及解决问题献计献策, 在知识层面实现了学生、企业之间的“双赢”。

4.校企之间深度合作

校企之间的深度合作, 是指校企合作关系的深化和拓展。旅游行业所需要的应用型人才, 需要通过实践教育来培养。因此, 实践教学基地建设是专业建设、人才培养的重要保障。辽东学院在校内实践教学基地建设方面, 2006年将该校商务宾馆交给学院经营管理, 并划拨专项经费83万元在内部装建了酒吧 (茶吧) 实训室、中西餐实训室、前厅实训室、客房实训室等高水准的实验室。2006年9月, 该校旅游管理学院注册成立了“丹东中青国际旅行社辽东学院营业部”, 与丹东中青国际旅行社合作经营;2012年, 通过校企合作方式, 又由辽宁新友谊公司注资400万元对该校商务宾馆进行了更新改造, 使得设于其内的酒店管理专业实验室水准有了本质性提升;2013年6月, 获得了中央财政支持地方高校建设专项资金160万元, 正式启动了与丹东中青国际旅行社和丹东市旅游局合作共建“辽东学院大学生旅行社”、“辽东学院旅游与文化创意坊”两个实体性校内实践教学平台的工作。在校外实践教学基地建设方面, 早在1993年该校便与国际驰名的北京长城饭店签订了第一份校企合作协议, 成为当时国内旅游院校与高星级饭店实质性合作的领跑者。几年来, 该校与北京地区6家豪华五星级饭店、丹东地区12家国际和国内旅行社建立并保持着良好的合作关系。2012年起, 该校与北京昆仑饭店开展了“辽东学院—北京昆仑饭店实践教育基地项目”的深度合作, 并分别获批省级和国家级“大学生校外实践基地建设”建设项目。实践教学基地的建设遵循“实质合作、互惠共赢”的原则, 突出“起点高、维度宽、受众广和示范性强”的特色, 以实现培养和提高专业教师的实践教学能力、应用研究水平, 培养和提高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和就业能力, 培养和提高企业人士参与实践教学及科学研究的能力和水平为建设目标。通过实践教育基地建设的成功经验的总结和提升, 及时向其他企业和院校推广, 发挥项目建设的引领和示范效应。

辽东学院为了实现以就业为导向的职业化旅游本科人才培养目标, 将不遗余力地在校企合作长效机制建设中, 不断推进办学体制改革和创新, 与旅游企业进行深度合作, 实现由校企间用人层面的简单合作到企业实质性参与办学, 缩短学生理论学习与专业实践的距离, 真正成为应用型的旅游人才。

摘要:随着旅游业快速发展, 旅游企业对实践能力强的应用型人才需求日益增加。校企合作进一步拓宽了旅游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渠道, 对深化旅游管理专业改革具有促进作用。校企合作作为本科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中一个重要措施, 在具体实施中尚有一些不足。笔者对目前旅游管理专业校企合作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 并从专业课程设置、师资队伍、毕业论文、校企之间深度合作等方面, 探索了校企合作长效机制建设。

关键词:旅游管理,校企合作,长效机制

参考文献

[1]赵爱华.基于CDIO理念的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研究——以辽东学院旅游管理专业为例[J].辽宁工业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13, (3) :96-99.

[2]龚艳霞.高职院校校企合作长效机制研究[D].长沙:湖南师范大学 (硕士学位论文) , 2014.

[3]田申, 李艳双.工学结合中实现校企双赢的方法和途径研究[J].商情, 2014, (5) :222-223.

[4]高晓艳.济南市民办高职院校校企合作长效机制研究[D].济南:山东师范大学 (硕士学位论文) , 2012.

[5]赵爱华.基于CDIO理念的旅游管理专业五位一体实践教学体系构建的探索——以辽东学院旅游管理专业为例[J].大学教育, 2013, (18) :11-13.

[6]刘俊华.山东省高职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研究[D].济南:山东师范大学 (硕士学位论文) , 2008.

[7]单铭磊.借鉴国外职业教育经验改善我国饭店专业育人模式[J].中国校外教育 (下旬刊) , 2009, (2) :35-36.

旅游景区管理专业 篇2

就酒店管理方向而言,目前我国有星级酒店9751家,并且正处于酒店改制转型期,8000多家公有制的酒店要进入市场经济,对酒店管理人才的需求大大增加,而且酒店管理者的待遇在管理层中算较高的。目前,我国酒店的本土管理者基本上都是以前中专、职业技校相关专业的学生在从事酒店业务、积累经验后从基层升上去的, 普遍存在理论知识不够的情况。因此,有一定经验的本科毕业生是相当受欢迎的。但是,本科毕业生要克服眼高手低的毛病,要脚踏实地地从基层做起,等有了经验后再图发展,否则高不成低不就,人为地造成就业难。

我国旅游就业已形成六种模式

新近发布的《中国旅游业就业目标体系与战略措施研究》,分析了我国旅游业的地域特征,提出我国旅游就业可以概括为六种不同的地域模式。 一、以大型景区为龙头,形成了丰富的就业体系和就业方式,包括住宿接待、餐饮、娱乐、旅游购物、劳务服务等。 二、在旅游城市、交通枢纽和集散基地,以住宿接待为中心,形成了综合性的旅游服务体系,形成了酒店集中区等高密度就业区域。 三、以满足城市居民休闲度假为主,环城度假带已成为旅游就业的重要增长点,为城市居民休闲服务建立了相应的就业体系,包括旅游度假区、主题公园、农家乐、产业旅游等。 四、沿着重要的旅游交通干线及航空港、火车站、汽车站等站口形成的旅游就业重要的增长轴线。沿交通沿线带动的就业体系主要有三种增长模式;沿线的旅游交通服务,如餐饮、车辆维修、商品销售等 带动沿线旅游景点资源的开发;带动沿线城镇的发展和就业体系的形成。 五、旅游小城镇及乡村旅游就业体系。近年来,我国出现了古镇旅游、乡村旅游,这种旅游模式所产生的就业体系,与一般的旅游景区点相比,具有更高的参与性。 六、依托产业旅游带动的就业模式。随着旅游业的不断发展,出现了许多新的旅游热点,如工业旅游、农业旅游、体育旅游、节庆旅游、教育旅游等。产业旅游就业模式的特点是,旅游业依托其他产业,往往不是主业,从业者往往是兼职从事旅游。

旅游景区管理专业 篇3

关键词:高职旅游管理专业旅游英语课程构建教学体系

1 概述

近些年,我国经济迅速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及其生活质量也有所提高,使得我国旅游业获得长足的发展。然而,在旅游业快速发展的同时,我们也面临着不可逃避的一个现实,易言之,缺乏高素质的旅游专业人才,特别是掌握旅游专业知识和英语交际能力的应用型、复合型的旅游从业人员十分匮乏,造成我国旅游业的发展没有较为坚强的后盾作支撑。为适应我国当前旅游业的发展,高校纷纷开设了旅游管理专业及其相应的英语课程,然而,鉴于课程体系的不健全,同复合型、应用型旅游从业人员还存在一定的差距。所以,构建完善的旅游英语课程实践教学体系具有十分重要而迫切的现实意义。

2 我国高校旅游英语课程实践教学体系存在的缺陷

2.1 旅游英语课程实践教学内容未能同现实相接轨。在当前经济形势下,旅游企业的服务及其产品具有多变性与多样性,高校旅游教育应围绕这些特点进行整体把握,适时地对旅游教学内容进行调整和改革,以适应旅游行业的需求。然而,我国绝大多数的旅游英语课程依然沿袭着传统的教材,缺少对区域旅游经济发展进行服务的特色性教材。过多的注重学科体系,教学内容不新颖甚至陈旧,没有较广的、较深的知识面,更别提突显旅游业发展现状了,同旅游行业的发展还存在很大的差距。

2.2 旅游英语课程实践教学内容仍然采取传统的授课形式。鉴于传统英语教学的影响,旅游英语教学同样是以老师讲授为主,教学手段相对单一,过多的侧重于英语语法的讲解,而忽略了培养学生英语语言交际能力,学生在课堂上缺少实践的机会,势必影响学生对学习旅游管理专业的积极性。倘若实践教学内容不改革,仍然采取这种传统甚至过时的教学的模式,而不注重旅游英语口语化的提高,教学效果自然不会理想,更不用说复合型、应用型旅游从业人才的培养了。

2.3 旅游英语课程实践教学目标不能适应我国旅游职业的要求。我国旅游管理专业已经形成学科知识的传授作为工具、学科专业知识的掌握作为人才培养的取向以及学科知识的生产作为目标的教学模式,更多的关注于学科知识的体系与传授,而忽视了学生专业能力的培养以及社会尤其是旅游企业的需求。当前,高校培养的旅游人才同我国旅游市场的要求存在差距,可以说是脱节,主要是旅游专业的学生走上工作岗位,虽然具有较为扎实的理论功底,但是要想独立的完成旅游管理的相关工作还需要很长的一段时间。这是因为,学生在校学习期间没有较多的机会去接触旅游业实际问题,实践性学习不足。

3 旅游管理专业旅游英语课程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

3.1 构建旅游与英语紧密结合的目标体系。旅游英语课程实践教学体系中,实践教学目标体系是基础,在构建实践教学目标体系时,我们要以人才培养规格以及专业培养目标为中心。

旅游英语是一门旅游管理同英语语言相交叉的学科。针对于旅游英语课程而言,应集中体现出旅游管理专业知识的掌握以及英语语言能力的培养。将培养学生的英语交际能力与旅游职业素养作为核心,同时贯穿职业行为习惯以及职业道德修养,旨在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和实践能力,从而培养出同旅游业相适应的复合型人才。

3.2 构建软、硬件双向发展的保障体系。实践教学保障体系包括教学的软件和硬件两部分。前者主要是指实践教学师资队伍。培养复合型和双师型的实践教学师资队伍,鼓励教师短期实践,或者聘任拥有丰富经验的外教亦或是选送一批优秀的旅游教师到国外发达国家进行研修和学习以增强教师队伍。硬件主要是指校内实践教学设施以及校外实习基地。组建并加强校内、校外实践教学基地建设,为完善校内实训条件,旅游院校可加大资金投入,构建同现代化教学相一致的设施,同时可采取校企共建措施,营建仿真职业环境的实训基地,为学生提供良好实训教学环境。

3.3 构建职业能力导向的运行体系。在实践教学体系中,实践教学运行体系是最核心的组成部分。职业能力导向的运行体系将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作为导向,按照旅游业职业的岗位群进行初步的分类,从而将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进行分解。同时,在课程教学全过程中,以实践教学为主。岗位典型工作任务为辅,由教师提出学习任务的实践教学运行体系。旅游院校可设立一些特定的岗位环境或者职业环境,使学生能够身临其境般的学习和实践,同时教师在学生学习的全过程给予一定的指导,引导学生积极交流,通过一系列同工作任务相一致的学习任务,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这种职业导向的运行体系能够调动旅游管理专业学生学习旅游英语课程的积极性,增强学生实际解决工作任务的职业能力。

参考文献:

[1]刘占明.基于工作过程导向的高职旅游类专业课程体系创新研究[D].硕士论文,2010(02).

[2]刘世权.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与管理[J].恩施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04.

[3]王雅平.高职旅游英语课程实践教学模式创新研究[J].浙江旅游职业学院学报,2009,01.

旅游景区管理专业 篇4

2009年,国家旅游局在全国范围内开展“品质旅游,伴你远行”系列公益活动;2010年,国家旅游局首次组织开展“全国旅游服务质量提升年”;2013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旅游法》正式施行,提升旅游服务质量、打造品质旅游产业正在成为旅游业全体从业人员的共识。作为从事旅游高等职业教育的工作者,在“十二五”期间,更应把握住品质旅游这一生动的发展趋势,将其融入到高等旅游教育理念之中。

一、品质旅游的内涵

品质旅游这一提法在2002年第一次出现,但业内对其概念内涵的探讨争执却仍在继续。目前较常见的说法有:品质旅游是能带给游客真正体验的旅游,品质旅游应该是高质量的旅游而不一定是高档次的旅游;从旅游者的旅游过程来看品质旅游是一次体验旅游,从满足旅游需求来看品质旅游主要满足的是游客的心理需求,强调的是精神享受;在我国现阶段,品质旅游首先是诚信旅游,品质旅游的灵魂人物是导游人员,品质旅游的基础和重要保证是服务。

当今社会,品质已成为人们的共同追求,它与旅游这一能为人们增知益神,提供观赏休闲、娱乐健身等生活方式的活动的本源完全相符。因此,品质旅游成为我们越来越常听到、看到的一个词汇,对其的研究和拓展也必将持续深入。笔者认为,品质旅游,是必须同时涵盖高品位和高质量的旅游发展的新阶段,是建立在诚信旅游基础之上始终以游客为中心,以满足其高层次的心理需求为出发点,为游客提供人性化服务的旅游。

二、品质旅游教育理念

品质旅游的实现需要社会各界的努力,但遵循的指导思想应是一致的,即“优化旅游服务环境、强化旅游企业和从业人员质量意识、全面提升旅游服务质量、树立旅游行业良好形象、促进旅游业又好又快发展”,这也是检验品质旅游发展状况的核心标准。其中,旅游企业和从业人员质量意识的强化、旅游服务质量的全面提升等都与旅游职业教育直接相关。

加强旅游职业教育、完善人才建设不仅是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强大动力,更是旅游服务质量提升的重要保障。教育理念是教育存在与发展的方向和动力源泉。对我国高职院校旅游管理专业来说,只有不断革新教育理念,才会有旅游职业教育质的发展与飞跃。我们这里所提出的品质旅游教育理念是在我国旅游业进入品质旅游这一新的发展阶段后,对高等旅游职业教育的新的要求。它是高职院校旅游管理专业师生应共同遵守的价值观念和精神追求,既体现了高等教育所要求的积极进取、人文关怀、探索创新,更关键的是培养学生未来从事旅游业的职业素质,树立职业思想,坚定职业信念,形成职业气质。

三、品质旅游教育理念的特点

(一)以学生为主体

学生是教育的中心,也是教育的目的;是教育的出发点,也是教育的归宿。培养技术技能型专门人才是高等职业教育的根本目标,对进入高职院校旅游管理专业学习的学生来说,就业与人生发展是根本的需求。品质旅游教育要建立学生对未来职业的正确认知,调动学生学习、实践旅游服务与管理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激发潜力,为学生创造成为优秀旅游行业职业人的条件和基础。

(二)以优质服务为核心

旅游产品的特性要求从业人员深刻理解服务工作,掌握对客服务技能,培养良好的职业素养和职业精神,发自内心地真诚对待每一位客人。服务是品质旅游的核心,为旅游业培养职业人,建立服务的理念是根本。理念能够体现一种职业价值观,形成一种从业态度,直接影响到服务行为。引导学生学会为他人服务,对他人关爱,始终以游客为中心,以满足其高层次的心理需求为出发点,努力使其内化成学生的意识和习惯。

(三)以诚信意识为基础

旅游管理专业职业性明显,培养目标具体,就业岗位清晰,借鉴旅游企业文化对专业建设有着重要的意义。目前旅游企业的竞争已经进入品牌、理念和人才的竞争阶段。优秀的企业文化是高职院校建设旅游管理专业的重要借鉴,服务理念、人本观念、市场意识、奉献精神、创新精神,尤其是诚信的责任意识是当前旅游行业的普遍要求,也必然成为高职院校品质旅游教育理念的重点建设内容。

(四)以立足前沿为标志

教育对社会的引导作用要求高职院校的专业教育要站在时代的前沿。因此,品质旅游教育理念,应倡导将当前与长远相结合,将旅游业发展的现在和未来相结合,同时还应不断汲取社会及旅游行业的新成果。只有这样,才能既培养学生的适应和发展能力,又实现教育对行业的衔接性及对行业发展的先导作用。

四、高职旅游管理专业品质旅游教育理念的构建

教育是民族振兴和社会进步的基石,是提高民族整体素质和创造能力的根本途径。高等职业教育作为知识创新、传播和应用的主要基地,已成为国家培养高素质专业人才的重要摇篮,对增强国家综合实力和提升民族竞争力起着重要作用。党的十八大报告中提出了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的目标,指出要“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着力提高教育质量,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在这一方针的指引下,高职院校旅游管理专业必须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构建起正确的教育理念,并在教育体制、课程设置、教学安排、教学方法、实习就业、教师任用、教材选编等方面都与旅游业形成对口衔接和配套,随着旅游业的发展将品质旅游理念贯穿到高等旅游职业教育的全过程中。

(一)教学团队建设

教学团队建设是高职院校旅游管理专业品质旅游教育理念构建的基础。

俗话说“名师出高徒”,教师在教育过程中是对学生最具影响力的群体,教师的水平、素质乃至积极性的发挥极大影响着高职院校专业的发展和人才的培养质量。教师队伍既是品质旅游理念的建设者、传播者,也是成长在这一理念中的群体。教师的治学态度、敬业精神、专业气质能帮助学生树立职业理想、职业信念、职业追求,同时教师对品质旅游理念的认同和接受会对强化和发展这一理念产生积极的作用。

对教学团队建设的加强和完善具体可从以下几方面展开:一,建立完善的激励和人才保障机制,为教师创造良好的学术环境和氛围,增强教师教书育人的荣誉感和责任感。学校要充分发挥学术委员会、教师代表大会的作用,使广大教师主动参与学校管理决策;高职院校的管理者要树立服务意识,除了表达必要的人文关怀外,还要注重教师的价值,挖掘他们的潜能。二,有计划地组织教师到旅游管理部门、旅游企业挂职锻炼和实习。只有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才能真正提高师资队伍的整体水平。三,加强对现有师资的再教育,鼓励教师接受培训或攻读更高学位,更新知识结构,形成足够数量、与时俱进的新一代高职旅游教育师资。四,从旅游管理部门、旅游企业聘请实践经验丰富的人员担任高职旅游教育的兼职教师和实践指导教师,建立专兼结合的高素质复合型教师队伍。

高职旅游教育的发展一定要和旅游业的发展相适应,在具备条件的情况下要做到适度超前。此时,教师就是素质教育的关键,教师必须把自己对旅游事业的热爱和对品质旅游的认识融入到教学过程的各个环节中。

(二)教学过程实施

教学过程实施是高职院校旅游管理专业品质旅游教育理念构建的重点。

教学是学校教育的主要活动,也是专业建设的主干线。旅游管理专业品质旅游教育理念应在教学过程中逐渐内化成专业师生对品质旅游的共同认识和评价,形成一个专业的价值标准、师生共同的精神力量和追求。因此,在教学设计时,应紧紧围绕专业目标,研究最新的消费者旅游需求和旅游行业发展趋势;注重课堂理论与社会实践结合,让学生亲身感受到专业的个性和品质旅游的特性,培养专业敏感性;结合旅游管理专业的特点采用多元教学方法,启发学生开放性思维;建立蕴含职业素质的考核体系,为学生的未来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在品质旅游教学的实施过程中,应特别予以关注的内容有:

第一,始终以学生为主体:教育理念的实质是要让教育过程成为在教师主导下的学生自主创新学习的过程,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进而成为社会的主体。在品质旅游教育理念的指导下,高职旅游教育必须重视对学生的个性教育,增强对其个性发展的关注。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不但要时刻观察学生的外部表现,还要观察学生的心理活动。要打破传统的教学模式,多采用一些能提高学生创新能力和发挥个性特点的教学手段,如启发式、情景教学式,再比如高职院校正在进行的项目化教学改革实践,都是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创新能力。高职旅游管理专业应充分借鉴并勇于进行开拓性尝试,把学生的学习过程从过去的被动转换为主动,真切体会到品质旅游的内涵,感受到快乐、轻松、愉快的氛围,并指引自己形成正确的生活和学习方式。

第二,道德为先,诚信为本:高等职业教育必须始终加强道德教育,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要将人格教育贯穿大学教育的全过程,培育学生具备健全的人格、高尚的情操及良好的认知能力,使其能充分发展潜能,实现自我。高等旅游职业教育不仅要求培养学生适应社会的基本素质,更要培养学生从事旅游职业的行业素质,特别是职业道德、职业意识和职业态度的养成,使其能适应旅游行业的不同工作岗位,树立坚定的职业理想。

在我国旅游业发展的现阶段,品质旅游首先就是诚信旅游。只有旅游服务者提供了真诚、热情、细致的服务,游客才可能获得精神上的享受。“人而无信,不知其可。”诚信是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根本动力,但目前我国旅游行业的社会信誉有所缺失,旅游从业者个人诚信也有待考验,诚信危机是我国品质旅游发展的重大障碍。

在高等旅游职业教育过程中,应始终引导学生接受品质旅游理念,首先必须理解和接受诚信旅游的理念,以诚为本;其次,必须把旅游工作当作事业来对待,对其充满热情,学会克服职业倦怠心理;再次,要学会引导游客进行理性消费并享受品质旅游的乐趣。

第三,强化实践教学:实践教学是培养学生职业能力的重要环节,不仅能起到验证和巩固理论教学的作用,还能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造能力。参与实践,给学生提供培养思维能力、独立工作能力和创造能力的机会,是培养高职院校技能型专门人才的重要手段。旅游管理专业是一门应用性很强的学科,高职旅游教育必须强调实践教育环节在职业教育中的重要地位,通过实践使学生基本掌握旅游企事业单位的管理系统、运行程序及管理艺术等,为学生顺利进入社会并得到更好的发展打下良好基础。

在品质旅游教育理念的指导下,高职院校旅游教育可以从改善课堂实践教学方法应用、完善校内外实训实践基地建设、深化校企多方位合作等方面加大实践教学内容。在强化实践环节的同时,注意处理好知识与技能、能力与态度、教学与实践的关系,要充分发挥高职院校教育教学对旅游行业和企业的引领作用。

(三)教学环境支持

教学环境支持是高职院校旅游管理专业品质旅游教育理念构建的保障。

这里的教学环境由内外两方面组成。内部环境包括物质、人际关系和组织。物质环境是由专业内部的设施设备、环境布局、设计风格及视觉效果所体现出的职场氛围等构成的有形的“硬环境”,它能培养学生的角色意识和审美素养,有助于实现育人目标;人际关系环境是专业内部教师之间、学生之间、师生之间的关系所构成的无形的“软环境”,和谐的人际关系表现为互相信任、理解、支持与尊重,能提高师生的适应性、沟通能力,增进学生乐观的人生态度及与他人合作的精神;组织环境是专业内部部门设计、结构特点及彼此的关系,它直接影响职业文化的传递和共享。

外部环境主要是指社会环境。社会对教育理念的转变有深刻的影响,加强与社会的沟通是高职院校教育社会化的基础。为支持高职院校旅游管理专业的建设,首先,社会中的大众传媒应大力宣传面向新时代的品质旅游理念,营造广泛的舆论氛围,倡导品质型社会建设;其次,社会中的主导力量、政府机关等权力部门应积极主动地理解、接受品质旅游理念并推广;第三,旅游企事业单位应积极学习这一理念并主动地参与旅游教育,为高职院校的学生提供良好的学习、实践及就业环境;最后,品质旅游理念要落实到每个社会成员身上,使大家认可品质旅游的发展趋势。

旅游管理专业的教学环境设计应该是校园书香气息与旅游行业先进理念的交融,让学生既感受到崇尚进步、追求理想、提高品位的大学文化精神,又感受到旅游行业文化中的品质服务理念。

旅游景区管理专业 篇5

旅游企业认识实习计划

一、实习目的及要求

通过对本市旅游企业整体运作系统岗位的基本实践,使学生熟悉旅游景区、旅行社和旅游饭店旅游企业的基本运作流程,认识旅游企业的基本组织结构;同时对旅游景区的管理设置;导游的基本职责;旅行社的操作规范;酒店的餐饮部、客房部、前台等部门的基本职责范围和工作规范有一个初步的认识;对所实习企业有一个比较全面的认识,对企业各方面的管理现状有一个全面的了解和具体的实地体验。;训练和提高处理实际问题的能力,拓宽知识面,建立感性认识,为后续课程的学习和毕业实习及论文撰写奠定基础;同时,让学生在实习中学会观察旅游经济现象,对旅游行业增进了解。

二、实习内容

1、了解企业概况:对包括企业的发展历史、发展方向、经营状况、经营范围、组织结构、服务管理、财务管理、人力资源管理以及其他管理制度有一个比较全面的认识。

2、熟悉岗位概况:定岗定员情况、岗位职责、业务范围、工作规范、上岗条件、岗位考核标准。

3、熟悉岗位业务:景区的讲解工作;旅行社的接待工作;前台的日常接待服务;餐饮及客房的接待服务;管理部门的计划、组织与控制方式,各岗位之间的相互业务联系。

三、组织安排

1、实习单位:

2、实习时间:2013.10.28~2013.11.1单位实习,之后回校撰写实习报告。

3、在实习中安排单位领导、业务主管介绍单位概况和管理现状,传授实践经验。

4、顶岗实习须作实习笔记和写实习报告,实习结束完成实习报告,篇幅不低于2000字。

5、实习成绩根据实际表现、实习单位鉴定、实习报告综合评定。

四、实习要求

1、在实习过程中要记好实习日记。每天把实习的内容、搜集的资料,学习的内容如实地记录下来,使日记成为写实习报告的主要资料依据。实习结束后,要撰写实习报告。按实习大纲,全面系统地总结实习收获与心得体会,也可以对生产经营中的某些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建议。要求报告字数不少于2000字。

2.实习过程中应注意安全,统一在实习单位住宿,晚上不许外出,如有任何突发事件发生,请速与实习带队老师联系。

3.要遵守实习单位的规章制度,注意维护学校的声誉,树立良好的大学生形象,尤其在公开场合更要严格要求自己。

4.实习期间要认真、虚心向实习单位的员工请教问题,努力工作,积极学习专业知识及技能。

5.同学之间要团结友爱,互相帮助,不搞无原则的纠纷。

五、带队指导老师及分工

本次实习带队老师为:

六、考核方式及成绩评定

考核方式:考查;成绩评定由实习报告和实习期间表现两部分组成,各占50%。

经济与工商管理系

旅游管理专业人才的培养 篇6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整个社会对旅游管理专业人才的需求量也在不断的增加。旅游管理专业教学的根本任务是以社会需求为导向,培养优秀的旅游管理人才,而人才的培养需要通过教学活动来实现。但在教学中,由于受到课程设置、师资队伍、教学观念等因素的制约,对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产生不利影响。今后在教学中需要改变这种情况,以能力培养为导向,积极采取相应的完善策略。文章主要分析了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现状,不仅指出了其中存在的问题域不足,并以就业能力为导向,还提出了相应的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策略,希望能够引起人们对这一问题的进一步关注,能够对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实际工作提供借鉴与指导。

一、基于能力培养为导向的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1.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校内学习活动

第一,课堂训练活动。该训练一般是单项训练,在课程讲授的过程中就能实现对学生能力的训练。

第二,专业练活动。该模式是指在规定场所,根据授课的进度,对旅游管理专业人才的实际工作进行单项训练或者是综合训练。训练中的硬件设备应该模拟成仿真,根据实训任务,对各项工作进行演练,通过角色扮演来掌握旅游管理专业人才的工作技能。比如:接待计划制定、接待礼仪,教师可以设置相关的情境,要求学生在这个情境中学会接待礼仪、动作、技巧、从而强化技能技巧。此外,如果条件允许,可以将实训的场景录制下来,然后进行分析与讲解,指出学生在实训中存在的问题与不足,并提出更正意见,使学生在以后工作中加以改正,提高技能。

2.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校外实训活动

校外实训主要包括社会调查、旅游管理工作岗位阶段性实习、旅游管理理论与实务综合实习、专业方向顶岗实习等。通过校内实训与校外实训,能够较大幅度的提高学生专业技能和工作的能力,为他们以后走上工作岗位发挥自己的才能奠定基础。

二、基于能力培养为导向的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现状

在旅游管理专业教学中,以能力培养为导向加强学校和企业的合作,将理论学习与社会实践有机的结合起来,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就业竞争力。提高学生对工作岗位的适应性,对旅游管理专业人才的长远发展也有着积极的意义。然而,尽管旅游管理专业教学及实践取中得了一定的成效,但仍然存在着一些问题与不足,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缺乏旅游管理专业特色

旅游管理专业课程设置不合理,缺乏特色,不能满足校企合作培养人才的需要。基础课程太少,显得单调贫乏,这就使得对旅游管理专业学生的基础能力培养显得不够。理论教学过多,实践教学不够,且理论与实践没有很好的结合起来,对学生实际技能的培养不够。此外,原有的专业课程体系设置不能将旅游管理专业的特点很好的渗透到整个教育教学过程,难以体现该专业课程教学的鲜明特色。

2.教学的课时安排不科学不合理

旅游管理专业课程设置还有一个突出的问题表现为课时安排不合理。主要课程的课时安排不足,容易导致学生对基本理论知识掌握不够,考核内容单一,考试内容难以对教学内容进行较为全面的考核。另一方面,旅游管理专业实习、见习时间安排不够,与专业教学难以同步进行。

3.教学中忽视对学生的就业技能训练

现行的旅游管理专业课程体系中,实践课时缺乏,见习、实习课时十分有限。并且在教学实践中,由于受到多方面条件的限制,这些有限的课时也难以得到保证。这样一来,在教学实践中往往出现重视理论知识教学,而忽视实践教学的情况,使得学生的职业技能训练不到位,不能很好的适应整个社会对旅游管理专业人才的需要。

三、基于能力培养为导向的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策略

随着社会的发展进步,整个社会对旅游管理专业人才的要求越来越高,而教学中存在着问题与不足,严重制约了教学质量的提高,也影响了人才的能力培养。根据教学中存在的问题,结合教学实践和旅游管理专业人才能力培养的现实需要,笔者认为今后在教学中需要采取以下策略。

1.明确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

在旅游管理专业课程体系设置中,要明确人才培养目标,以能力培养为导向,建立专业课程体系,具体措施如下。第一,课程体系中重视对旅游管理专业人才专业知识和专业能力的培养,其中专业知识包括基础知识、专业课程知识以及其它相关知识;专业能力包括作为旅游管理专业人才所应该具备的基本能力、业务能力、实践能力等。第二,根据旅游管理专业学科知识,建立专业课程体系。专业基础理论包括旅游专业基础知识;专业实务包括文书写作、公共关系学、管理学、营销学;基本技能包括计算机、外语、办公自动化、汽车驾驶;素质修养包括写作、演讲、礼仪等等。只有建立起了健全与完善的专业课程体系,才能为培养优秀的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奠定基础。

2.优化和整合旅游管理专业的课程教学体系

一方面,要对课程内容进行精选。知识是不断更新的,由于学习时间与能力所限,不可能涉及到方方面面。对旅游管理专业的学生来说,要学习和掌握那些精炼的内容,获取最基本、最有效、最实用的知识。因此,在专业课程体系设置中,要对教学内容进行精选,用最精炼的内容获得最佳的教学效果。另一方面,优化整合原有课程体系。将有关联的基本课程按照它们内在的联系对其内容进行有机整合,利用现代的学科思想和方法,对课程内容进行科学合理的安排,从而使旅游管理专业课程内容得到优化,提高专业课程体系的灵活性,适应整个社会的需求,为社会培养出更多的优秀的旅游管理专业人才。

nlc202309012030

3.注重教学的理论知识与实际运用的结合

在旅游管理专业课程教学实践中,要将理论教学、实践教学、技能教学有机的结合起来,重视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同时,将任选课、毕业实习、毕业设计相互结合起来,在理论知识学习的同时重视对学生实际技能的培养,提高教学的实际效果。还要开展校外实习,模拟训练等,在教学过程中注重改进教学方法,着重培养学生的实践技能。此外,还可以合理安排教学与考试,改进对学生的评价方法,重视评价与考察学生的实践能力,提高学生的旅游管理技能,为他们今后的工作奠定基础。此外,学生也要转变思想认识,加强对实训教学的重视程度。针对在角色扮演中出现流于形式、难以获得真实感受的情况,可以实施优秀的旅游管理专业人才走进课堂的计划。比如:邀请优秀的旅游管理工作者进入课堂,与学生进行面对面的交流与沟通。综合采用多种方式,比如:讲座、现场展示、现场提问等方式,让学生对旅游管理工作有真实的感受,提高实训教学环节的效果。

4.重视旅游管理专业的教学管理工作

基于能力培养为导向的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离不开教学管理工作,只有这样,才能规范教学的各项工作,促进教学有序的进行下去。因此,必须加强教学管理,为校企合作、学生能力培养提供保障。比如:合理安排教学时间,合理分配学时,完善考核评估体系等等。完善实践教学考评方法,加强对实训效果的评价。针对实训量化评价困难的问题,有必要制定实训项目考评方法,加强对实训效果的评价。根据专业教学的安排,在教学课程中设置实训项目,并设置相应的技术技能指标和学生综合表现指标,并根据这些指标对学生进行考察。比如:在演讲口才课程中,可以设置相应的考察指标,包括演讲主题、流利程度、态度语言、演讲效果等,通过这些指标对学生的表现进行综合考察,以解决评价困难的问题。

5.重视学校的师资队伍建设工作

师资队伍建设在能力培养为导向的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作用不言而喻,学校必须对此重视。要重视对优秀教师的引进工作,不断充实师资队伍。同时,鼓励现有教师采用多种方式进修,充实知识,不断提高教师的专业水平和综合素质。此外,还要完善相关政策,对教师在科研、立项等方面给予支持,提高教师队伍的科研能力,注重研究能力培养为导向的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前沿领域,关注整个社会对旅游管理专业人才的需要,为更好的培养人才做好准备。此外,教学中还要重视现代教学手段的运用,创设相应的教学情境,将学生带入到实际工作情境中,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促进教与学相互进步,提高旅游管理专业的教学质量和教学效率,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增强学生对工作岗位的适应性,为他们今后的工作奠定基础。

6.采取相应的措施进一步加强学校和企业的合作

在能力培养为导向的指引下,校企合作是必不可少的。学校可以校企合作为契机,聘请优秀的旅游管理人才来学校讲学,加强与学生之间的交流与沟通,向学生传授更多的关于旅游管理工作的知识和技能。此外,学校和企业还可以联合开发教材,将理论知识与实践工作有机的结合起来,进一步提高旅游管理专业学生的理论知识水平和实践技能,提高学生对岗位的适应性,为今后更好的从事工作做好准备。学校还要重视拓展实训基地,为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创造良好的条件。要加强与校外实训基地的联系,密切双方的合作,不断扩大实训基地的种类与数量的同时,与实训基地保持经常性的联系,可以派遣老师去企业挂职锻炼,也可以让学生去实训基地进行志愿服务,邀请旅游管理专家对学生进行讲课,通过多种方式密切与实训基地的联系拓展实训基地,为实训教学的开展、密切校企合作创造良好条件。

四、结束语

总而言之,基于能力培养为导向的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具有重要的意义,它能够提高学生的实践技能,增强学生对就业市场的适应性,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力。今后在教学中,我们需要认识存在的问题与不足,并以能力培养为导向,积极采取相应的教学策略,改进教学的各项工作,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为整个社会培养出更多优秀的旅游管理专业人才。

(作者单位:江西旅游商贸职业学院)

旅游景区管理专业 篇7

旅游管理专业和会计专业的学生虽然学习的是同样一门课程———《旅游会计》,但却有许多不同的地方。下面笔者就根据对两个不同专业的教学实践,从教学目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材等方面谈谈《旅游会计》在旅游管理专业和会计专业教学中的不同点。

一、教学目的不同

教学目的决定着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旅游管理专业和会计专业对《旅游会计》这门课程的教学目的不同。

《旅游会计》课程在旅游管理专业的教学目的,主要是培养学生理解、分析和利用会计信息的能力,为把学生培养成为一名优秀的旅游企业管理人才奠定会计理论基础。

随着旅游业的发展,现代旅游企业竞争十分激烈,要想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企业必须加强内部管理。企业的内部管理是以财务为中心的管理,企业的管理人员如果不懂得相关财务知识,就绝对称不上是合格的管理人员。高职旅游管理专业学生的目标是将来在旅游企业中成为管理人员,他们的很多旅游专业知识,如导游技巧、饭店服务等技能可以通过在企业培训和实践,不断学习、进步和提高,但会计知识却很难在企业得到系统的培训,比如,收入、成本、费用的涵义是什么,利润是怎样构成的,税金怎么计缴,怎么读懂会计报表,如何利用会计信息,等等。这些管理知识,企业一般是没有培训的,学生有必要在学校学习,将来在工作中遇到相关问题,才不致于脑海中一片空白。因此,旅游管理专业学生学习会计知识的目的,主要是为今后步入旅游企业,成为一名优秀的管理人才奠定会计方面的理论基础。

会计专业开设《旅游会计》课程的主要目的是让会计专业的学生掌握旅游企业经济活动特点,收集、整理会计信息,提供会计报表,为企业领导经营决策提供依据,最终胜任旅游企业会计工作。

由于近几年来我国旅游业发展迅速,旅游企业越来越多,对会计人员的需要量也在增大。旅游管理专业的学生可能适应不了旅游企业会计岗位,只有会计专业的学生在了解旅游企业特点后,才能适应旅游企业的需要。为使会计专业的学生更好地满足企业要求,不少高职院校会计专业将《旅游会计》课程作为专业选修课,让学生在校期间对旅游企业的业务特点如成本核算、税金计缴与其他行业的不同等有所了解,将来能很快适应旅游企业会计岗位的工作需要。

二、教学内容不同

由于《旅游会计》课程在旅游管理专业和会计专业教学中的教学目的不同,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应把握教学内容的不同点。

《旅游会计》课程的知识模块大部分是以会计核算方法为主线,具体分为三大部分,第一部分是总论,主要阐述会计的基本理论,包括账户与复式记账、借贷记账法及其运用、账户的分类、成本计算及旅游会计基本概念、会计职能、会计核算、会计基本假设和应遵循的一般原则、会计核算形式、旅游企业会计的基本方法,会计凭证及其填制、会计账簿的设置及其登记、会计报告的设计及其编制原理、账务处理程序等财务系统及其运用;第二部分主要阐述旅游企业的资产、负责、所有者权益、损益,以及旅游企业会计报表的编制、阅读及分析;第三部分介绍会计电算化相关知识。

旅游管理专业的学生是没有学过《基础会计》的,对会计没有一点概念。在《旅游会计》课程教学中,着重要求学生对企业信息收集、处理、报表编制过程作一般性了解,掌握各环节知识。同时,根据旅行社、旅游饮食服务企业经营特点和管理的要求,结合旅游企业经济活动过程,学生要了解会计产生的信息所代表的经济含义,读懂会计报表,认识会计在旅游企业经营、管理和决策中的重要作用,在今后的各项工作中成为会计信息的主动使用者,为掌握旅游企业科学的经营管理方法奠定基础。也就是要教会他们“算账”,而不需要花很多时间在“做账”上。教学中,教师应把“怎么算账”作为重点,而不像会计专业那样将“怎么做账”作为他们的重点。

对会计专业的学生来说,《基础会计》和《财务会计》的内容可以不再重复讲授,重点应落在旅游行业特点上。如介绍旅游业发展现状、旅游会计的特点,在会计六大要素介绍过程中,重点突出旅游企业的特点,如介绍存货时,重点不再像《财务会计》把存货的计价放在首位,而应让学生掌握旅游企业存货与制造业和商品流通企业存货不同的特点,以便将来在旅游企业工作中把握会计管理的重点。再如,在介绍税金时,应把旅游行业的税金计缴特殊性讲清楚,如旅行社的营业税并不是直接按营业收入计缴,而应将准予扣除项目金额扣除后再进行计算;对于旅行社、客房、餐饮、商场等部门的经营过程和经营特点,应成为该课程重点介绍的内容。其中的账务处理仍然是重点,同时要注重让学生结合以前学过的《财务会计》进行对比学习,既要学会“算账”,又要学会“做账”。

三、教学方法不同

《旅游会计》课程在旅游管理专业和会计专业的教学目的和教学内容不同,老师在教学过程中采用的方法自然也有差别。

对旅游管理专业的同学来说,《旅游会计》是一门全新的课程,他们以前从来没有接触过会计知识,对他们来说这是一门会计入门课程。在教学中,教师可采用启发式教学方法和案例教学法,使学生对会计有基本的概念,产生兴趣,引导学生从实际生活中去认识、发现会计现象,去体验会计问题,再结合旅游企业经济活动过程,让学生去学习、思考会计知识。比如,老师提出问题:假如你是旅行社部门经理,总经理让你承包一个门市部,要求你一年上交一定数额的利润,你能不能去承包?通过问题的提出,可以引导学生理解、掌握利润的含义、构成,预算一年必须做多少业务、接待多少人次旅客、成本费用控制在什么水平,才能完成总经理下达的利润指标。再如,教师又问,假如你是客房部经理,你能准确地知道客房成本是多少吗?客房出租率达到多少、房价最低应控制在什么价位,才能完成年初酒店下达的经济责任指标?假如你是餐饮部经理,你能拿出一套餐饮成本控制方案吗?每个餐厅的保本销售额为多少,等等。这些与会计有密切关系的旅游专业问题一提出,学生们就会积极思考,这时,他们会发现只有通过学习会计知识,才能解决这些在实际工作中必须面对的问题,从而激发学生学习《旅游会计》的兴趣和好奇心,促进他们潜在思维能力的释放和创造性思维能力的提高。

对会计专业的学生,教师可采用对比的教学方法和学生自主学习的方法,让学生结合已具有的《基础会计》和《财务会计》知识,对比旅游企业的特点和制造业、商品流通业的业务不同点,关注在核算中要注意的问题。课堂教学中,教师重点讲授旅游企业经济活动过程的特点,如同样是收银工作,旅游饭店收银工作程序与一般企业就有许多不同之处;再如,客人使用信用卡在一般的商场消费结账和在酒店住房结账,收银员的操作程序有所不同,等等。教师在讲课中将旅游企业的这些业务特殊性给学生讲清楚,将来学生到企业就能正确处理相关问题。而账务处理知识可更多地放手让学生自主学习,教师只需突出讲解一些特殊的会计分录。这样,学生不会感到是在“重复昨日的故事”。有条件的话,可让学生到旅行社、宾馆、餐馆等旅游企业去见习,让他们感受各企业的收银结帐工作、会计工作、审核工作等;也可让他们到这些企业进行顶岗实习,通过实践扎实掌握《旅游会计》知识。

四、对教材的整合不同

目前《旅游会计》教材不是很多,可供选择的余地不大。大部分教材涵盖的内容相似,如《基础会计》和《财务会计》的主要内容,一般包括总论、复式记账、会计核算程序及会计六大要素的核算、旅行社业务和饭店经营业务的核算、财务会计报告及分析、会计电算化等相关知识,也有的教材简化了《基础会计》的内容。由于教学的对象不同、要求不同、基础知识不同、教学目的不同,同样是《旅游会计》教材,在旅游管理专业和会计专业的整合、使用是不同的。

对旅游管理专业的学生来说,老师使用教材时应突出会计的基础性和在旅游企业的应用性,简化会计核算和账务处理。多讲核算原理,少讲核算方法;多讲如何算账,少讲如何做账。将教材中会计的基本知识、出纳知识、税收基本知识、财务报告的分析与利用等知识进行整合。

对会计专业的同学来说,老师使用教材时应突出会计六大要素中旅游企业的特点及旅行社业务和饭店经营业务的核算,将会计专业知识和旅游企业特点有机结合。

总之,《旅游会计》作为一门复合型的课程,对于不同专业的学生,教师在教学中要注意学生受教育的背景不同、学习目标不同,来确定不同的教学内容,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对教材进行不同的整合,进而达到培养旅游管理人才的目的。

参考文献

[1]袁三梅.高职院校应面向市场办学.江西教育科研, 2007, (9) .

[2]王贵香.非财经类专业会计课程教学之我见.中国职教, 2007, (4) .

[3]田平, 林辉山, 刘堰兵.高职非会计专业会计学课程教学探讨.公文易文秘资源网.

旅游管理专业双语教学探析 篇8

关键词:旅游管理专业,双语教学

一旅游管理专业开展双语教学的重要意义

1 专业特色的需要

我国的旅游管理专业是在向国外发达国家借鉴的基础上加上自身实际情况发展起来的。很多的理论和概念本身就是从国外引进,所以旅游管理专业开展双语教学不仅可以使学生原汁原味的接受到专业知识,丰富所学领域的专业文化知识,而且方便他们将其所学轻松的与国外的知识体系挂钩,有利于今后的工作或进一步深造。

2实用型人才培养的需要

旅游管理专业具有很强的涉外性和实践性。双语教学可以有效地提高学生听、说、读、写的综合运用能力。旅游管理专业毕业的学生,大都是在酒店和旅游社,他们需要在自己相关的领域熟练的运用英语进行交流和沟通,也只有这样的实用型人才,才具有更乐观的就业前景和升职潜力。

二九江学院旅游管理专业双语教学的现状及问题

九江学院旅游管理专业目前开设的双语课程主要为专业必修课,以市场营销、客源国概括和旅游心理学等课程为主。授课模式采用原版教材+多媒体教学+中英文授课,其中中英文授课时双语的比例视情况各有不同。从每学期末所做的问卷调查来看,以客源国概括为例,学生对这种双语教学模式的赞成比例达到90%以上。一方面双语教学不仅用一种全新的方式使学生掌握了专业知识,而且有利于他们的英语学习,特别是听力和阅读能力。另一方面教师也受益匪浅。在备课的过程中,通过阅读大量国外参考文献和书籍,使教师能够了解到国外最新的学科发展动态和知讯。同时,教师的英语应用能力尤其是口头表达能力得到了极大提高。[1]但是,通过几年的教学实践,双语教学仍然还是存在着一定的问题。

1 师资不足

教学过程中,教师是关键。这里的师资不足主要是指两个方面:一是师资人数的不足,既具有精深的专业知识又具有扎实的英语功底的教师稀少。以旅游学院为例,能实际从事双语教学的教师人数不到10%。二是师资水平的不足。即便是目前从事双语教学的老师,在英语水平上还是存在着不足,这种不足会切实影响到教师的表达能力和课堂效果。不可否认,目前的授课与实际教学要求之间存在着一定差距。

2 学生英语水平不足。

双语教学不仅对教师是一个挑战,对学生也是一种考验。它对学生的英语水平提出了较高要求。与一般的课程学习不同,双语教学课上,没有一定的英语听说能力是无法顺利的进行课程学习。而我国传统的英语教学又是重阅读,轻听说,学生上课很容易出现吃力的情况,继而放弃。除实际水平外,学生英语水平的不足还表现在自信心的缺乏上。如问卷调查中,你认为你的英语听力如何一项,认为“好”的人数只有4%,认为一般的占73%,这与笔者实际授课情况大相径庭。同时,学生水平的参差不齐,也会影响到教师的授课效果。

3教材选择不当

双语教学的教材主要来自原版教材和双语教学用书。就原版教材来说,要考虑的因素很多,如经济问题,知识体系问题以及中外思维方式的差距等,如果单纯靠“拿来主义”,教学过程中就会出现很多问题。双语教学用书,解决了很多原版教材带来的问题,但是由于我国双语教学的时间还不长,双语教学用书在许多方面并不成熟,使用起来不很顺手,选择的余地也很小。

三做好旅游管理专业双语教学的对策

1转换教学模式

通过双语教学的实践,我们发现绝大部分的学生对于这种新型教学是持欢迎的态度,这为我们进行双语教学打下了很好的基础。针对学生在双语教学中出现的问题,我们的教学模式也要相应的变化。例如,在开始的授课时,适当降低难度,英文的比例慢慢增加,一些关键词和句的重复率也应高一些;努力摆脱填鸭式的教学方法,借鉴国外高效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多用引导和鼓励的方法,增加学生的自信,培养他们的兴趣;多提供参考资料和其它辅助材料帮助学生理解课堂内容,保障双语教学的顺利实施。

2加强师资培养

针对目前优秀双语教学师资缺乏的状况,可以采用“送出去、引进来”的政策,积极培养和加强双语师资力量。可以选择外语基础较好的教师,对他们进行培养,有条件的还可以选派教师出国留学,即可学习到本学科最新的专业知识,也可提高英语水平。同时可适当考虑引进外教,特别是归国留学人员,进行双语教学的工作。[2]

3 努力创造双语教学的氛围

双语教学是一项长期、复杂的系统工程,牵扯到学校的方方面面,需要学校、教师和学生的密切配合。不能简单的把双语教学看成是一次英文授课。制定教学计划时,就应该考虑到双语教学的系统性,从一年级开始,由浅入深,逐步试行双语教学。

参考文献

[1]李俊龙:《开展双语教学的探索与实践》[J].中国农业教育,2006,6(13).

旅游景区管理专业 篇9

高职院校的学生文学功底浅,语言组织能力较差。关于学生导游讲解技能的训练也非一日之功,不能一蹴而就。近几年,我们一直努力探索能够提升学生导游讲解技能的训练体系。具体做法如下:

一、第一学期,组织学生观看导游大赛的视频

在新生入校的第一学期,我们即进行专业教育,让学生了解旅游管理专业学生必须具备

的技能及核心专业技能,要求学生初步了解导游讲解技能。我们建立了导游大赛的视频资源库,收集了国家、省、市、院、系各级导游大赛的视频,组织学生观看参赛的优秀选手的视频,通过观看视频,要求学生了解作为一名导游员应该具备怎样的讲解技能。

二、第二学期,训练学生的导游词朗读技能

我校学生文学功底浅,又因为来自于四面八方,部分同学普通话不标准,这就出现了不

能准确的读出导游词中的个别字音的情况,甚至一些学生不能将书面导游词流利地朗读下来。试想,如果看着导游词朗读都不能流畅,怎么能脱稿进行讲解,把旅游景点的内涵、历史背景很好的讲给游客听呢?针对这种情况,我们在第二学期的周二下午,组织学生专门进行导游词朗读训练。我们准备了辽宁省内25个景区的导游词,由专业教师指导班级的领读员,领读员再带领班级同学朗读,校正字音,流利朗读,为下学期的导游词讲解打基础。

三、第三学期,训练学生的导游词讲解技能,参加技能展示

此学期,我们开设了导游业务与技巧课程,在开课之前的暑假,要求学生利用假期时间

到家乡所在地的旅游景点进行景点实地讲解并要录制视频,开学初上交,专业教师将逐一进行点评。同时,在每次课前,安排两名学生向全班同学进行导游词讲解,讲解结束,进行学生互评和老师点评,指出优点与不足。每周二的下午,组织学生集中进行导游词讲解技能训练,由专业教师逐一进行指导,从导游词的改编到礼仪、态势语言全方面进行指导。课程结束后,进行每一个同学都要参加的技能展示,展示的成绩将作为课程考核的一部分。通过这些措施,极大的调动了学生进行导游词讲解技能训练的热情,讲解技能显著提高。

四、第四学期,参加各级导游员大赛

第四学期,我们将组织开展系级、院级导游员大赛,参加省里导游员大赛,通过大赛的

形式进一步促进讲解技能的训练。第四学期,也是学生即将要进行职业顶岗实习的学期,我们将导游大赛和实习单位选聘实习生的工作同时进行,在学生都想选一个理想的实习单位的心理愿望的驱使下,每一个学生职业技能训练的热情都被充分的调动起来,都力争将自己最优秀的成果展示在实习单位面前。

五、第五学期,在专业顶岗实习的过程中进行技能提升

第五学期,我们的学生将到旅行社、风景区进行为期半年的专业顶岗实习,在实习的过

程中,每一个学生都有做全陪、地陪或者是景区讲解员的机会,在半年的实习过程中,他们将在学校学习的理论知识和技能在实习岗位上进行全面提升,每一个经过实习的学生都能独当一面,独立进行导游讲解,并获得实习单位和游客的充分肯定。

六、第六学期,在毕业技能展示中完美转身

第六学期,学生即将要奔赴工作岗位。在学校组织的毕业生双选会上,我们组织专场技

能展示会,在这个会场上,每一个即将毕业的学生都将上场为用人单位展示导游词讲解技能,展示自己在大学期间的所学所获,完成人生的一个完美的转身,找到心仪的企业和岗位。

旅游景区管理专业 篇10

武汉商学院旅游管理专业开办于1995年,2011年获批为武汉市品牌专业建设项目,武汉商学院旅游管理专业主动适应区域经济可持速发展的需要,在专业建设和服务地方经济方面都取得了显著成绩。旅游管理专业2012年6月通过了院级教改试点专业的终期验收;2012年6月《导游基础知识》通过了院级精品课程的终期验收;2013旅游管理专业教学团队年获批为院级教学团队的建设项目;新建了两个校内生产性的实训基地——会务实训室和金色假日旅行社实训室、一个虚拟实训室——导游模拟实训室两个重点实训室;2012年7月旅游经济研究经评审被列为了我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建设项目。笔者以武汉商学院旅游管理专业为例,就旅游管理专业主动适应区域经济可持速发展谈点浅见。

一、调整专业建设目标与思路,主动适应区域经济可持速发展

为了把旅游管理专业建成武汉市品牌专业,武汉商学院旅游管理专业调整了专业建设目标,武汉商学院旅游管理专业主要面向湖北省尤其是武汉城市圈,服务旅游行业,培养拥护党的基本路线,适应旅游服务与管理第一线需要,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敬业精神,具备较强的独立工作能力、应变能力和创新能力,从事旅行社、景点景区等旅游企事业单位导游、计调、营销等服务和管理工作的,德、智、体等全面发展的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在此基础上,使我校旅游管理专业达到湖北省重点专业或提升专业服务能力建设等同级教学质量工程建设项目的办学水平,处于省内同类专业的领先水平。

在明确专业建设目标的基础上,武汉商学院确定了专业建设思路:以“一个定位、两个课堂、三个整合、四个强化、五个对接”的思路推进我校旅游管理专业建设。一个定位即坚持专业教学应用型定位,突出职业能力的培养;两个课堂即传统意义的课堂即课程教学课堂和第二课堂即课外活动与实践,要把专业教学从传统课堂教学延伸到课外,前为主、后为辅,一以贯之地引导学生学以致用;三个整合即整合教学资源、整合课程体系、整合教学内容;四个强化即强化技能训练、强化实践性教学、强化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和强化学生的自我管理能力;五个对接即专业与旅游产业对接、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服务流程)对接、学历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导游资格证等)对接、职业教育与终身教育对接,人才培养适应省市旅游产业需求和符合个体长远发展要求。基于此,专业建设要以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为根本,以师资队伍建设为关键,以课程建设为核心,以校企深度合作为依托,深化教学改革,加大教学配套设施建设力度,全面推进专业建设。在探索和完善基于工学结合的“循岗导教·2AB”人才培养模式的基础上,重点加强师资培养和教学团队建设、实训条件建设以保障专业教学开展、推动专业课程结构合理化和专业主干课程精品化以提升课程授课效果和专业人才培养质量、深化校企合作、开放办学为专业办学营造良好的外部环境。

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主动适应区域经济可持速发展

1. 科学把握专业定位

在武汉市品牌专业和教改试点专业建设以前,武汉商学院旅游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存在专业定位不清晰、不准确的问题,岗位面向太泛,专业建设缺乏规划。比如,在人才培养服务地方经济发展上,武汉商学院旅游管理专业原来的人才培养是面向全国,大而泛,没有与武汉旅游业、与湖北省旅游业良好对接。通过分析研讨,武汉商学院旅游管理专业调整了专业定位,主要面向湖北省,尤其武汉城市圈,服务旅游行业的发展。这一调整,使武汉商学院旅游管理专业教学科研的方向性更为明确,也促进了与武汉市地方经济的联系,这两年该专业毕业生中在武汉就业的比重占到了60%以上。在职业岗位面向上,由原来几乎对旅游业的无所不包,调整为主要面向旅行社、景点景区等旅游企事业单位的导游、计调、营销等服务和管理工作岗位,更契合高职对接行业一线服务岗位的人才培养要求。

2. 实施人才培养方案

在人才培养方案的实施过程中,武汉商学院旅游管理专业注重总结、优化和跟上形势的变化。2011级、2012级、2013级人才培养方案,武汉商学院旅游管理专业都在总结上一级人才培养方案实施和执行的基础上,又结合行业发展变化、旅游人才需求调查分析、专业指导委员会专家的意见和建议来修订和完善,使得旅游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更加科学、合理、完善。比如,原来旅游管理专业及旅行社管理方向的大二专业顶岗实习,均安排在同一学期——第四学期,容易导致一学年两学期一紧一松的教学资源不均衡问题,每学年的上半年实训室闲置、教师教学工作量太轻、实习单位的实习岗位不能对接,而下半年则是实训室的实训教学排不过来、教师教学工作量太重、实习安排的压力很大,专业教学资源利用不均衡。为合理配置专业教学资源,对专业和专业方向的教学顶岗实习做了错开的调整,将旅行社管理方向的大二专业顶岗实习安排在第三学期,同时对原来第三学期课程以及先修和后续课程对应做调整。同时根据行业发展变化,先后在各年级中增设了相应课程。

与此同时,人才培养方案已经制定批准就严格执行,坚持按计划实施,原则上不对已经制定实施的方案做改动。当然,人才培养方案的超前性设计如果有一些考虑不到的地方,十分重要且必要的调整,经论证按程序办理申请变更。人才培养方案的实施效果,从学生素质及其感受、用人单位的反馈和评价来看,学生的专业自信心大幅提升,毕业生更受企业的欢迎,效果是明显的。

三、改善教学基本条件与设施,主动适应区域经济可持速发展

1. 师资培养和专业教学团队建设

加强了师资培养和建设。结合学校有关政策,于2011、2012年间,先后引进了多名教师充实师资队伍,专职教师人数达到12人。目前,引进博士也已经达成初步意向。对这些新进教师,组织了以交谈、听课等形式对其备课、课堂教学等进行指导,提升教学水平。先后选派多名教师参加教育部师资培训基地及国家旅游局举办的旅游专业师资培训班等学习;先后选送老师到武汉金色假日国际旅行社、武汉极之峰国际旅行社(极之峰户外俱乐部)等企业进行挂职锻炼,提高专业技能;两名专业骨干老师取得了国家高级导游员资格(湖北省总计不到40名);两名专业教师先后晋升为副教授,两名青年教师先后晋升为讲师,80%的教师取得了行业职业资格。

注重专业教学团队建设。在提高教师个人教学水平和专业能力的同时,武汉商学院旅游管理专业加强了专业教师的分工合作、课程教学衔接,实施了课程负责人制度,每位老师承担2门课左右的课程负责人和主讲任务,形成不同教研课改方向。聘请了湖北省扬子江国际旅行社执行总经理林凯、武汉中远国际旅行社总经理袁剑、湖北省中国旅行社的武汉五星级导游朱鸿俊、武汉大学旅行社的武汉五星级导游谷音等12名兼职教师,形成了专兼结合的专业教学团队。目前,该专业校内行政兼课教师中,有教授1人、副教授2人;专任教师中,有副教授3人,讲师3人,高级导游2人;这些教师中,有武汉市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1人,武汉市职教名师2人,武汉市劳动模范1人,武汉市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1人,武汉市师德建设“十佳”教师和师德先进教师等3人,多名教师被评为校“十佳老师”、“师德标兵”和“青年岗位能手”。教师团队职称明显提升,取得了多项荣誉称号,教学水平显著提升。其中,旅游管理专业教学团队2011年获批为院级教学团队建设项目。

2. 实验实训条件及其改进

原来,旅游管理专业的基础实训室与其他专业共享,专业性不够强,专业实训室太少,仅有导游模拟实训室和金色假日旅行社实训基地2个校内专业实训室。近两年,新建了2个校内实训室,专业实训室达到了6个,实训条件大为改观。其中,2011年新建了一个基础实训室——礼仪实训室,可同时容纳50人进行形体与礼仪实训;2012年又增加了一个校内生产性的实训基地——会务实训室,面积150平方米,分会议接待室、会议室两部分,其中会议室为一中型会议室,可容纳60-80人开会,会议接待室可会议前VIP会见、休息等。它即可供《会展旅游》等课程实训之用,为《会展旅游》等课程的会务策划、会议接待等实训提供了良好场所,也可承接我系及我校小型会议并由学生进行会议服务。

四、加强教学改革与教学管理,主动适应区域经济可持速发展

1. 改革课程体系

课程教学改革是专业教学改革的落脚点和关键所在,整个人才培养方案的实施最终通过各门课程来落实,包括顶岗实习等实训实践课程。原来武汉商学院旅游管理专业很多专业课程教学内容偏重理论,授课形式以讲授为主,且未与岗位良好对接。2011年启动品牌专业建设后,结合教改试点建设,根据企业岗位需求,武汉商学院旅游管理专业更明确了专业面向的主要岗位——导游、营销、计调,并以此构建了课程体系中的基础模块、导游模块、营销模块、计调模块四个主要模块课程,按照导游、计调、销售等专业面向岗位设计和开发专业学习领域课程,重点是基于工作过程和岗位任职要求重构了课程体系。

同时,近两年来,除国内旅游、入境旅游继续旺盛以外,呈现出中国公民出通过这些改革,特别是在专业实训实践教学体系方面,包括校内理论课程中的实训环节、校内实训课程、校外观摩和考察等短期实训与实践、校外顶岗实习等长期实践等模块之间更加协调、更好衔接。

2. 改革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

在专业课程的教学改革中,武汉商学院旅游管理专业加大经费支持力度,积极尝试教学模式、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与手段、课程考核方式、教材、校企合作开发课程等一系列改革,突出内容选取的针对性和实用性,教学方法和手段更符合行业要求和易于学生接受,课程考核要能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学、学以致用,让授课真正使学生收获能力。这些做法获得了认可与肯定,取得了良好的成效。其中,《导游基础知识》2012年通过了院级精品课程的验收。

旅游景区管理专业 篇11

我们是为绅士和淑女服务的绅士和淑女。——利兹·卡尔顿

旅游管理=导游?No!

“你将来想当导游吗?”我选择旅游管理专业之后,常常被问到这样的问题。大多数人对旅游管理都或多或少地存在着一些误解:或认为旅游管理专业就是培养导游的,或认为大专、职校的旅游管理也能够培养导游,又何必读大学?

事实上,本科的旅游管理专业大多建立在商学院或独立的旅游学院下,在完成商学院的通修课程之后,我们还需要学习现代饭店管理、旅行社管理、餐饮管理和旅游文化、旅游社会学这样的专业课程。毕业生活跃在与专业高度相关的旅行社、会展业、餐饮业、景区、国际连锁酒店、航空集团,以及旅游房地产、旅游咨询业、旅游投资、金融业以及其他商业服务类企业。

一颗接待业的心,

一份满足他人快乐自己的职业

那么,旅游管理和传统商科最大的区别是什么呢?就是一颗接待业的心。

接待业是什么?是游客进行旅游活动时接触到的每一个环节,从踏上旅程到回到出发点,都是需要考虑的范围。它要求你站在顾客的角度处理问题,可能要面对不合理的抱怨,可能要和各式各样的人打交道;当然,你也可能获得意外的赞美,结交不同行业的朋友,收到世界各地的明信片。

为了这些,我们在小学期(每年暑假前有两个星期作为实习周,也称小学期)顶着烈日进行旅游市场调研,了解游客们最强烈的需求;我们在专属的实验室身着正装,练习微笑和礼仪;我们在旅游系的咖啡厅调制咖啡,在咖啡香中学管理。

服务他人的同时自身感受快乐是接待业的最高境界。旅游服务的过程中随时可能发生计划外的状况,它不像会计报账只需要对着数字和表格检验,事前的周详演练十分重要,需要在活动开始前确保一切顺利进行,如旅行社路线设计的事先踩点;同时,执行时的灵活是服务成功的关键,游客临时有了新的要求,如何安排能令他们满意是一门科学也是一门艺术。

你也许可以点石成金

我实习时曾遇到这样一个策划案——开发一座小山头的旅游。

这个山头的未来是迪斯尼主题乐园还是风景如画的“富春山居图”?是大师们品茶论棋、吟诗作画的桃花仙境,或是一家三口周末踏青野炊观星的休闲场所?

开发项目策划一般包括几个方面:1.调查分析;2.制定目标;3.寻找切入点进行创意;4.行动路线设定;5.成果与效益评估。小山头本身景致固然重要,但旅游产品的策划是科学发挥资源优势的关键。人们按“市场—资源—产品—市场”的思路进行旅游开发,旅游吸引物是在“资源—产品”之间的一个中间概念,是策划旅游产品的主干元素,因此要提炼旅游吸引物。如小山头若是有与典故出处或是名人居所相关之处,就可以挖掘出这些深含在内的意境,给旅游者相关的体验。

想深入学习旅管专业的各个块面,便需要继续深造,在硕士、博士研究生时选择更感兴趣的细分方向,如厦门大学开设的旅游市场开发、旅游企业管理,以及旅游资源规划与开发等培养方向。美国常春藤名校康奈尔大学开设的旅游管理专业学习的也正是这样的内容。

你适合学旅游管理吗?

旅游管理专业学生以广博的知识、活泼的氛围、良好的仪态闻名,课余的时候我们排演话剧、拍摄首部大学生电影、参加国际型比赛、举办全校型的赛事。交流机会也非常多,如厦门大学每年都有同学交换至德国、法国、台湾、美国等国家和地区。

旅游景区管理专业 篇12

关键词:旅游管理专业,旅游英语课程,实践教学

一、旅游行业面临高级人才紧缺的现状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 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升, 我国的出入境旅游业已经取得了长足的发展。据相关部门统计, 我国全年入境游客数量早在2004年就已经突破了1亿大关, 达到1.09亿人次, 超过意大利, 跃居世界的第四位。与旅游业飞速发展不相匹配的一个客观事实是:高素质的旅游从业人员匮乏, 尤其是既掌握丰富旅游专业知识, 又熟练掌握英语交际能力的复合型、应用型旅游专业人才非常紧缺, 这直接导致了我国旅游业的发展缺乏后劲, 在世界旅游市场的竞争中处于劣势。为了适应时代的发展, 各大高校都开设了旅游管理专业, 并开设了旅游英语课程, 着力提升国内旅游专业人员的素质。但由于该课程实践教学体系不完备, 所培养的学生实践能力欠缺, 不能满足旅游业对复合型、应用型涉外旅游人才的需求。因此, 及时发现旅游英语课程教学与实践的差距, 构建完备的旅游英语课程实践教学体系显得十分迫切。

二、旅游英语课程实践教学体系的不足

1. 实践教学目标与旅游职业要求不相匹配

我国高校旅游管理专业本科层次教育长期以来形成了以系统掌握学科专业知识为人才培养取向, 以学科的知识生产为目标, 以学科的知识传授为工具的教育教学模式, 重学科知识体系, 轻社会需求;重知识传授, 轻能力培养。目前我国旅游业人才培养与市场需求脱节, 旅游业人力资源总体上供小于求, 特别是复合型、应用型涉外旅游人才供不应求。据一些用人单位反映, 高校培养的旅游管理专业学生偏重于知识积累, 理论功底较扎实, 但走上工作岗位后, 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内不能独立完成实际的管理工作。究其原因, 主要是学生在校期间的实践性学习不够, 接触实际问题的机会较少。

2. 实践教学手段仍拘泥于传统形式

由于受传统英语教育的影响, 旅游英语教育长期以来教学手段较单一, 主要以教师课堂讲授为主, 重点放在英语语法和词汇讲解, 学生缺少实践的机会, 过于注重语言知识的传授而忽视了在旅游行业环境下的学生语言交际应用能力的培养, 学生缺乏实践锻炼, 无法激起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这种重讲授、轻实践, 重语法、轻口语的教学模式, 忽视了旅游英语口语化程度高, 实践操作性强的特点, 教学效果不甚理想。语言学家认为, 应把85%的课堂时间用于练习, 解释和评论最多不能超过15%, 因此教师应给学生创造更多的锻炼实践、展示自我的机会, 培养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引导学生进行有效的语言实践, 帮助他们更好地熟悉、了解岗位职责。

3. 实践教学内容与现实脱轨

在新经济时代, 旅游企业的产品和服务具有多样化、多变性特点, 高校旅游教育必须紧紧把握这一特点, 适时调整教学内容以适应行业需求变化。但是, 不少高校旅游英语课程仍沿用传统的甚至过时的教材, 教学内容陈旧、老化, 过分强调学科体系, 知识面涉及的广度和深度不够, 不能反映旅游业发展的现状, 与行业实践发展有较大差距, 同时缺少服务于地方旅游经济发展的地方性、特色性教材。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必须突出“实践”二字, 在课程设置、教学内容的选取上都应该突出实践教学的地位, 结合旅游发展的实际开展实践教学, 努力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拓展能力。

4. 实践教学师资与实践教学要求存在差距

目前, 旅游管理专业旅游英语课程的师资主要来源于两个方面:一是旅游管理专业出身的英语能力水平较好的教师;二是英语专业的教师。这两类教师中, 前者虽然具有扎实的旅游专业基础知识, 但毕竟非英语专业出身, 在英语方面会存在一些不足, 如语言文化背景知识的欠缺、英语语言基础知识不扎实等一些问题;而来源于英语专业的教师, 虽然有深厚的语言基础, 但缺乏旅游专业的基础理论知识, 特别是缺乏旅游行业的实践背景, 不能把专业知识讲深讲透, 难以培养学生在旅游行业背景下运用英语对客服务及处理实际问题的能力。不论是来自旅游管理专业的教师还是来自英语专业的教师, 由于自身学科背景的局限性, 与旅游英语实践教学复合型师资的要求有一定距离。

三、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

实践教学是高校教学计划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重要手段, 具有理论教学不可替代的作用。针对旅游英语课程实践教学环节相对薄弱这一现状, 应从专业培养目标出发, 强化实践教学环节, 构建实践教学体系。

1.“旅游+英语”无缝衔接的目标体系的构建

实践教学目标体系是实践教学体系的基础。实践教学目标体系的构建必须紧紧围绕专业培养目标和人才培养规格进行。具体到旅游英语课程来说, 必须紧紧围绕着课程的教学目标进行。旅游英语是一门英语语言和旅游管理的交叉学科, 它既涉及到英语语言能力的培养, 又对旅游管理专业知识的掌握提出了很高的要求, 是两种能力融合的集中体现。旅游英语课程应构建“旅游+英语”无缝衔接的目标体系, 以学生的旅游职业素养 (包括基本素质、专业素质、岗位素质) 和英语交际能力 (包括听说读写译能力、跨文化交际能力) 培养为核心, 以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和职业能力训练为落脚点, 以职业道德修养和职业行为习惯养成为主线, 帮助学生取得职业资格证书 (包括英文导游证书、星级饭店职业英语等级证书) , 努力将学生培养成符合旅游行业需求的高素质涉外旅游人才。

2. 职业能力导向的运行体系的构建

实践教学运行体系是实践教学体系最为核心的部分, 是对实践教学目标体系的具体化。职业能力导向的运行体系以职业能力培养为导向, 根据旅游行业职业岗位群分类, 分解旅游职业能力, 以贯穿课程教学全过程的实践教学为主线, 以岗位典型工作任务为线索, 精心组织教学内容, 提炼出相应的课程模块及学习任务, 通过课堂实践教学、校内仿真实训、校外企业实践三个主要实践环节的实践教学活动形成突出职业能力培养的课内外结合、校企结合、工学结合的实践教学运行体系。职业导向的运行体系通过设置某种特定的“职业环境”或“岗位环境”, 让学生在特定的学习环境中进行学习, 倡导学生参与教与学的全过程, 学生在完成特定“工作任务”中, 教师可以引导他们进行讨论、交流, 并适当地给以点评, 学生通过完成一个个与工作任务相对应的学习任务, 初步具备解决生产实际任务的职业能力。这种形式既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 有培养了他们的创新精神和合作意识。

3. 软硬件双向发展的保障体系的构建

完善的实践教学保障体系是实践教学取得良好效果的决定性因素。实践教学保障体系包括软件保障和硬件保障。软件主要指实践教学师资队伍。硬件主要包括校内实践教学设施、校外实习基地。首先, 培养“双师型”、“复合型”的实践教学师资队伍是提高实践教学质量的根本保证。目前我国开设旅游英语专业教师培养课程的高等院校屈指可数, 且主要还是本科教育阶段, 远远达不到培养高层次旅游英语教师的要求。因此, 应在全国重点院校建设旅游英语硕士点, 以全面推进这一新型综合学科的学历层次, 从而带动全国其他类别院校中旅游英语教学的发展和人才的培养。对于现有的旅游英语教师, 可采用鼓励教师挂职锻炼或短期实践, 聘请具有旅游专业背景的外教对本校旅游英语教师进行培训或送教师到旅游专业发达的国家进修等方式加强对专任教师的培养。同时为了弥补师资队伍的不足, 可聘任一些优秀的旅游从业人员为兼职教师。其次, 加强校内外实践教学基地建设, 通过学校投入和校企共建等, 不断改善校内实训条件, 努力建设全面适应现代化教学与实践的设施完备、设计合理先进、具有仿真职业环境的实训基地, 为学生创造良好的实验、实训教学环境。

四、结语

培养“高素质、应用型、复合型”的旅游管理专业人才是高等院校旅游管理专业本科教育的重要使命, 实践教学在这一使命的完成过程中具有贯彻始终的地位和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 为了培养适应现代旅游业发展所需的复合型、应用型涉外旅游人才, 高等院校必须根据市场需求完善旅游英语课程实践教学体系, 而“旅游+英语”无缝衔接的目标体系、职业能力导向的运行体系、软硬件双向发展的保障体系的实践教学体系架构的建立, 是针对高等院校旅游管理专业如何培养高级旅游管理应用型人才的深层次探讨和改革思路。

参考文献

[1]朱飞.高校旅游管理专业本科教育的现状及其对策[J].成都大学学报 (教育科学版) , 2008 (7) :39-42

[2]李秀彦, 于荀.基于口译理论的旅游英语实践研究[J].辽宁行政学院学报, 2008 (11) :166-167

上一篇:有效发行下一篇:变电二次设计中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