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景区生态设计(通用12篇)
风景区生态设计 篇1
20世纪60~70年代以来,人们从工业时代的富足梦想中逐渐醒来,开始意识到环境和能源危机,景观设计流露出了对人与自然关系的关注,这是对自然和文化的一种全新认识。1969年伊恩·伦诺克斯·麦克哈格(Ian Lennox Mc Harg,1920—2001)《设计结合自然(Design With Nature)》的问世,将生态学思想运用到景观设计中,产生了“设计尊重自然”,把景观设计与生态学完美地融合起来,开辟了生态化景观设计的科学时代[1]。同时,也产生了更为广泛意义上的生态设计,包括建筑的生态设计、景观与城市的生态设计、工业及工艺的生态设计等。笔者现将着重讨论景观的生态设计。
1 生态设计的概念
1.1 生态设计
生态设计是指注重对自然生态的维护和协调,以及人为的生态环境设计。将生态观念即人与自然协调发展的观念渗透到设计过程中,使设计师在塑造物质、能量的过程中把人与自然看成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而不是“人类中心论”或“自然决定论”,设计的最终目的即预想的需要或欲望是最大限度的借助于自然力的最少设计(minimum design)[2,3]。
1.2 现代景观设计与生态设计的结合
景观设计学以生态思维为其核心,但也正是设计中的生态意义使景观设计这一职业出现分异。一是强调对生态过程的组织和条理;二是则强调艺术和美的表达和再现。生态设计观念把设计师从对美与形式及优越文化的陶醉中引向对自然的关注,引向对其他文化中关于人与自然关系的关注;而缺乏文化含义和美感的唯生态设计和生态决定论都是没有生命力的。而西蒙兹在《Landscape Architecture》(Simonds,1997年)一书中道破了景观设计师的工作:“我们可以说景观设计师的终生目标和工作就是帮助人类,使人、建筑物、社区、城市以及他们的生活同生命的地球和谐相处”。因而,景观设计师是协调者、指挥家,是可持续人居环境的规划设计和创造者。
2 景观生态设计的思想
2.1 生态恢复与促进
一般说来,生态系统具有很强的自我恢复能力和逆向演替机制,但今天的环境除了受到自然因素的干扰之外,还受到剧烈的人为因素的干扰。因此,今天的设计师面对的基础越来越多的是那些看来毫无价值的废弃地、垃圾场或其他被人类生产破坏了的区域。用景观的方式修复场地肌肤,促进场地各个系统的良性发展成了当代景观设计师尤其是具有很强社会责任感的设计师的一大责任。他们面对那些因人为过度开发和利用已经一片狼藉,甚至含有有毒有害物质和工业垃圾的场地时,首先考虑的问题是如何进行生态的恢复;面对被破坏的场地,设计师也开始思考如何通过景观设计的方法促进场地生态系统的完善。
2.2 生态补偿与适应
工业时代的景观消耗了大量的非可再生资源,面对日益减少的资源和伤痕累累的环境,景观设计师们也开始将自己的使命与整个地球的生态系统联系起来,探索更适宜在景观中应用又可减少对环境影响的设计手法和景观元素,以此来补偿人类对自然所犯的“罪恶”。科学技术的发展满足了这些设计师的愿望,他们现在已经通过各种手段减少对非可再生资源的消耗。并开始利用大阳能、风能等自然自身的力量来维持环境对能量的需求,从而适应现代生态环境的需要[4,5,6,7]。
3 景观生态设计的一般原则
3.1 最少干扰原则
景观设计总是在一定的场地上进行的,人类的活动对自然环境会产生一定的干扰,生态的设计会把干扰降到最低,并且努力通过设计的手段促进自然系统的物质利用和能量循环,维护场地的自然过程与原有生态格局,增强生物多样性。
3.2 尊重场地生态发展原则
自然有其自身的演变和更新规律,同时具有很强的自我维持和自我恢复能力,利用自然的力量实现生态系统的恢复和再生可以大大节约资源,并且减少废弃物的产生。尊重自然发展过程、增强场地的自我维持、发展可持续的处理技术已为当代景观设计与生态理念相融合的典范。
3.3 4 R原则
即Reduce、Reuse、Recycle和Renewable。一是缩减使用(Reduce)。减少对建筑材料、各种资源和不可再生能源的使用。二是再利用(Reuse)。在符合工程要求的情况下对基地原有的景观构件进行再利用。三是再生(Recycle)。利用回收材料和资源,建立废弃物回收系统。四是Renewable。利用可再生能源和材料。
4 结语
与传统设计相比,生态设计在对待许多设计问题上有其自身的特点,但是生态设计应该作为传统设计途径的进化和延续,而非突变和割裂[8]。缺乏文化含义和美感的唯生态设计是不能被社会所接受的,最终会被遗忘和被淹没,其设计的价值无从体现。同样,缺乏生态考虑的设计是没有生命的设计,是不可持续的设计。生态的设计是应该也是必须的。景观设计应将传统设计与生态设计融合,在设计过程中,既强调对生态过程的组织和调理,又强调艺术和美的表达和再现,任何一极都不能偏废。
摘要:在城市环境日益恶化的今天,生态设计的概念越来越吸引设计者和决策者的注意力。任何与生态过程相协调,尽量使其对环境的破坏影响达到最小的设计形式都称为生态设计。景观的生态设计反映了人类的一个新的梦想,一种新的美学观、世界观和价值观:人与自然地真正合作与友爱的关系。总结了生态设计的内涵,并分析景观生态设计的思想及原则。
关键词:风景园林,生态设计,概念,思想,原则
参考文献
[1]周曦,李湛东.生态设计新论——对生态设计的反思和再认识[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3.
[2]俞孔坚.景观与城市的生态设计:概念与原理[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2001.
[3]王向荣,林箐.西方现代景观设计的理论与实践[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2.
[4]徐化成.景观生态学[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1997.
[5]SIM VAN DER RYN,COWAN S.Ecological Design[M].Washington DC:Island Press,1996.
[6]杨经文,郝洛西.生态设计方法[J].时代建筑,1999(3):61-65.
[7]I L麦克哈格.设计结合自然[M].芮经纬,译.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2.
[8]约翰.西蒙兹著.景观设计学——场地规划与设计手册[M].俞孔坚,译.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0.
风景区生态设计 篇2
课程论文
院系:风景园林学院 专业班级:风景园林
姓名及学号:
“大生态”观念下的4种园林规划设计倾向
摘要
本文以“大生态观念”为前提,以专业科学的知识,列举了四种生态型的园林规划设计倾向,即:自然式规划设计、乡土化规划设计、保护式规划设计、恢复式规划设计。并且对每一种生态型园林规划的案例进行了深入的分析与说明。
Abstract Onthe basis of Great Ecology and professionaldiscipline knowledge,we put up with 4 typesLandscapeArchitecture planning.Such as :Natural design、local design、protection design、recovery design.And then give examples to explain them.关键字:大生态 自然式 乡土化 保护式 恢复式
Key words: Greatecology Natural design
Local designProtection design Recovery design
背景: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世界各地对自然资源的透支与不合理开发,导致目前世界的生态环境日益严峻。生态平衡遭到破坏,生态系统的结构与功能被人为活动影响,导致其严重失调。在世界各国逐渐开始重视可持续发展的大背景下,以及“大生态”观念的影响下,人类与自然的可持续发展重新引起人们的思考。
大生态学即广义生态学,它是研究生物与其生存环境因素(含生物因素)物质流、能量流、信息流和意识流等运行规律的科学。
大生态学与深生态学所探讨的目标和涵盖范围是一致的,是以“地球生物圈内的一切物种的和谐永存”为探讨对象。是“人类可持续发展”这一最高意识下探索人与自然关系新的科学思维方式。大生态将一切生态划分为“社会生态”、“经济生态”、“自然生态”三大类型, 或者社会生态与自然生态两大类型,因为经济生态也应属于社会生态的范畴。
提出社会生态中的“政治生态”更为重要,这是社会生态的灵魂,是决定社会生态和经济生态质量的前提。大生态反对社会行进的盲乱,发展的冒进。指出生态环境的破坏根源在于人们追求经济利益的“急功近利”和整体发展的“盲目失控”
基于“大生态观念”,我将对四个生态设计倾向,即:自然式设计、乡土化设计、保护式设计、恢复式设计进行深入地探讨和研究,分析其对于改善人与自然的关系的合理性和先进性,在此基础上发掘四种生态设计对未来人类社会和谐宜居的社会的作用与重要性。以下我将分别列举四个案例,对其的设计手法及内容进行说明分析,以深入了解这四种生态规划设计的概念。
一、自然式生态规划设计
当今社会,随着经济的日益发展,人类在满足了基本的生活物质需求后,开始对生活环境提出要求,生活在城市中的人类开始向往原始的自然环境,清新的空气,自然的田园,广阔的的天地以及清澈的流水。结合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世界各地开始重视自然式园林的设计开发,以希求人类在城市生活中也能体会到大自然的安逸舒适,以为人们营造出亲近自然的休憩环境。通过对植物的合理选择,对地形进行自然的营造,在硬景与软景的和谐统一下,创造出美观、生态、舒适、经济的生活环境。
自然式园林设计中地形为自然起伏的和缓地形与人工锥置的若干自然起伏的土丘相结合,其断面为和缓的曲线。在山地和丘陵地,则利用自然地形地貌,除建筑和广场基地以外不作人工阶梯形的地形改造工作,原有破碎割切的地形地貌也加以人工整理,使其自然。水体轮廓为自然的曲线,岸为各种自然曲线的倾斜坡度,如有驳岸也是自然山石驳岸,园林水景的类型以溪涧、河流、自然式瀑布、池沼、湖泊等为主。常以瀑布为水景主题。在园林中建筑为对称或不对称均衡的布局,其建筑群和大规模建筑组群,多采取不对称均衡的布局。全园不以轴线控制,而以主要导游线构成的连续构图控制全园。园林内种植不成行列式,以反映自然界植物群落自然之美,花卉布置以花丛、花群为主,不用模纹花坛。树木配植以孤立树、树丛、树林为主,不用规则修剪的绿篱,以自然的树丛、树群、树带来区划和组织园林空间。树木整形不作建筑鸟兽等体形模拟,而以模拟自然界苍老的大树为主。对花木的选择标准:一讲姿美,二讲色美;三讲体态美;四讲味香。除建筑、自然山水、植物群落为主景以外其余尚采用山石、假石、桩景、盆景、雕刻为主要景物,其中雕像的基座为自然式,雕像位置多配置于透视线集中的焦点。自然式园林在中国的历史悠长,绝大多数古典园林都是自然式园林。体现在游人如置身于大自然之中,足不出户而游遍名山名水。如承德避暑山庄集中国大江南北园林于一园之中,游览其中可欣赏到各种风格的园林景观。
以“南宁市五象新区良庆河、楞塘冲综合整治工程生态景观规划设计”为例: 南宁市五象新区规划总面积88平方公里,规划人口约100 万,是南宁市新的行政、文体、商贸服务中心,是具有多功能、综合性的宜居新城。良庆河、楞塘冲位于五象新区核心区之中,是南宁市水系规划“一江十八内河四大环城水系”中重要的环城水系之一,生态景观主要由良庆河、楞塘冲两个天然水体和一个人工开挖补水运河——楞良运河组成,其水源来自于天然江水及大王滩灌溉用水,河流流经五象新区,在良庆镇处汇入邕江。它西北部紧靠五象岭森林公园,北望青秀山风景区,中间环绕五象核心区,具有非常高的生态景观示范作用。
(一)、设计思路——“水为体,绿霓裳,文化魂”水为体。水是所有景观的载体,设计以理水为重点,强调营造自然特征的水体环境,在满足水工设计要求的前提下,通过展现河道的形态特征:滩、弯、汊、岛、岸,使整个景观工程构建在一个自然的基础上,充分体现设计的生态及自然性。绿霓裳。设计在创造景观时,以植物、生物、地形等自然要素为设计素材,展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景观效果,不同的景观段以不同的景观素材来营造特色,如密林、疏林、丘陵起伏、野生鸟天堂、鱼类繁殖地等,以此创造丰富多变、自然有趣的景观效果。
(二)、设计目标——水映绿林、回归自然河道生态景观营造以绿化造林为主,构建生态河道,让水质得到改善,让原有生物群回迁,重新建立河流的水生生物生态环境,恢复河道原有的自然特征,重现自然、和谐、美丽的河道景观。
(三)、河道形态处理 凹岸、凸岸、深潭和浅滩交错的自然河道形态为各种生物创造了适宜的生境,是生命多样性的景观基础。良庆河、楞塘冲的整治结合现状地形采用以下几种类型,建成自然生态的河道形态。自然溪流型。根据河段功能,良庆河的上游部分以生态保护和水源涵养为主,水深仅有0.3m~1.0m,因此河道形态采取自然溪流型。河滩型河道。良庆河中下游河道的护岸比较平缓,结合驳岸处理,作开敞河道。整个河岸铺设沙滩或只种植草坪,模拟自然河滩段,为市民玩沙、亲水、淋浴阳光创造条件。岛屿河汊型河道。楞塘冲上游的河道较宽,水深1.0m~2.5m,在保护原有河道过水断面的基础上,增开一条水汊,两条水道中堆土,形成岛屿。水汊上架设景观桥,方便市民上岛游玩。岛屿大小根据环境可大可小,大型岛屿可提供游赏场地,小型岛屿仅作为观赏设置。丘陵型河道。楞良运河的河道较窄,河岸地势较陡,结合现有自然起伏地形,利用河道挖掘土方堆山,形成丘陵地形,让河道沿丘陵地形弯转曲折,游览性道路沿丘陵绕行,时而贴近水面时而绕丘陵之后,产生河道若隐若现的效果。
(四)、河床自然生态化处理 水面在景观中占绝大比重,水环境景观优劣决定整个景观效果。为了营造自然生态的河道,设计对河床进行科学处理,遮盖河床工程的人工痕迹,处理方式有几种。
浅水卵石河床:在河道浅水区铺设各色卵石,通过光照变化、反射出不同色彩,使河道颜色变化,同时也减缓对河床的冲刷,有利于水生动植物筑巢扎根。
水底植物河床:在河道上游的浅水区和河水流速较缓的人工湖,河底放置营养土,种植水草,绿化河床。
(五)、驳岸处理
生态驳岸是指恢复后的自然河岸或具有自然河岸“可渗透性”的人工驳岸,它可以充分保证河岸与水体之间的水分交换和调节功能,同时具有一定的抗洪强度。良庆河、楞塘冲现状局部河段的驳岸植被较好,各种野生花灌木丛对现状河道驳岸起到一定的保护作用,整治后大部分河道的岸坡比较平缓,因此河道驳岸处理主要采用三种形式。草坡式驳岸:在坡度较缓的河段,驳岸形式采取大面积的草坡式,既满足人亲水的需求,又使河道景观空间开阔明朗。石块型驳岸:在护岸坡度较陡的河段,河岸放置石块,并插植耐水灌木与乔木,达到绿化效果并减少河水冲刷对岸线的破坏。湿地型驳岸:考虑河水水面变化情况,设计预留出湿地区,种植水生植物如芦苇等,利用植物来巩固岸线,减缓河水冲刷。
二、乡土式生态规划设计
乡土景观根据其外在表现形式和人的参与形式主要可分为自然环境景观和人文景观两大部分,其中人文景观又包括:经济景观、聚落景观、历史文化景观。这几个部分相互联系,相互渗透,形成了多姿多彩的乡土景观。乡土式设计应当尽量考虑当地的人文,气候,土壤,环境等条件,以此为前提下进行规划设计。
它不追求形式的复杂性, 只是遵循地方形式,很少接受其他区域的创新。可以看出这一理解的根源在于认为乡土景观是地方的、传统的.它不接受外来的文化和影响, 排斥高新技术的应用,不同地域之间的差别是很明显的。例如: 北京的四合院、陕北的窑洞和南方的塔楼就是不同地域的乡土景观,而城市中的各种新型住宅区和建筑群都不属于乡土的范畴。以“纳溪倒流河湿地景观规划设计”为例
倒流河是泸州市纳溪区第三大河流,又是泸州市水电局批准的小一型水库,因河流自东向西注入长江,与一般的江河流向相反而得名。发源于江阳区分水乡,流经龙车、兰田、棉花坡等乡镇注入长江。倒流河全长50多公里。沿河而下,自然景观奇特,山峦叠嶂,林木青翠,山形多姿,沟壑纵横,三段落差层层迭迭,弯弯的倒流河犹如一条奔腾的巨龙,穿渔剑、过曹溪直奔长江。浓厚的历史文化和宗教文化的积淀,景区旅游资源十分丰富,景点众多,具有发展旅游不可多得的条件。
在城市化的进程下,为了合理的保留这片大范围的城市生态绿地,形成自然与城市共生,展现这片湿地的魅力以发挥其最大的经济效益,在景观的规划上,主要以生态化的河道清理和植被修复、乡土人文的延续、引入休闲服务业态以及处理湿地边缘与城市功能空间的融合为营造手法。形成与城市融为一体、和谐共生的城市倒流河乡土文化生态湿地公园。
图1 纳溪区倒流河生态湿地公园景观规划范围
图2 纳溪区倒流河中游农耕景观
规划场地内的倒流河,起伏变化的山体和丰富的自然生态资源,造就了两岸自然的河道地貌景观,以及富有乡土气息的梯田农耕文化。漫步在河流边,走在田埂上,欣赏着不同季节农田里别具一格的乡野美景;在溪流峡谷间,踩在光滑的石头上;奔跑在山脊上俯视自然全景时心境的豁达;在果园里,品尝自己采摘的果实的愉悦心情;与当地人亲切的谈笑互动。这些都是在这环境下的稀疏平常的生活片段。然而,这种简简单单的生活中的小幸福,成为了都市人为之向往的“奢侈品”,一种返璞归真的生活态度。
但是,近十年来,由于农耕的蔓延,对水的需求量逐渐加大,农田大量临近河道,对河流的水质产生威胁,以及堤坝截流(图3)等人为干扰,导致下游生态栖 息地的生态性逐年降低。另一方面,近几年对倒流河度假区的旅游开发,并未产生大的旅游吸引力,在游客中并没有得到推广和宣传的作用,同时又产生零星的、荒 芜的旅游村落(图4),以及潜在的老年群体的居住需求未得到合理的规划。其原因主要是没有最大地利用场地资源、客源群体的定位模糊和缺乏有序的开发模式。
图3 河道水源拦截,蓄水以供应上游农田的水量需求 图4 倒流河度假区村落现状
(一)、保护和恢复河流生态系统,建立连续的生态河流游憩廊道。
通过规划和改善,为了延续详图人文景观,保留相对完整的河流生态廊道。两岸大部分都有竹林作为防护带对水质起到一定的保护作用,通过适度竹林生长的空间序列调整来满足游览体验的场景的需求,创造一条曲径通幽的沿河竹林游憩景观。万寿桥下存在着历史遗迹流杯池。这是古代文人墨客们的高雅愉乐方式,曲水流长,将酒怀放在流杯池的流水中,六人对座,酒怀在流杯池的流水中,停流在那一位面前不走,那就该你喝酒迎诗作画。泸州流杯池有六口之多,分布在泸县,合江,纳溪,江阳区。该节点就可以作 为倒流河游线系统中可解说的历史文化资源。
基于现有的场地状况和特点以及未来的可持续发展的需要,在保护和恢复河流生态系统,建立连续的游憩廊道,景观设计手法上主要有四点:1),河流生态水资源的整合利用;2),河流生态水净化系统的设计;3),河岸的生态化设计;4),河流游憩走廊的建立。
(二)、倒流河河岸的生态化设计
倒流河河岸保留了河岸自然形态,根据河岸的现有条件和需求以自然和多种人工的手法稳固河岸边界。首先以植物固岸的自然型的处理方式,多采用乡土水生植物,如 芦苇、菖蒲等,利用其发达的根系稳固堤岸,同时形成丰富的水生、湿生植物群落,最大限度保持河岸自然特性。其次还采用天然石材、木材护底,以增加堤岸抗洪能力。例如,在坡度较陡的区段,可以在坡脚采用石笼、木桩等护底,其上筑有一定坡度的土堤,斜坡种植植被,实行乔灌草结合,固堤护岸。另外,在与居住区相衔接以及临着长江的堤面,应采用多种人中的手法,在自然型护堤的基础上,再用钢筋混凝土等材料,确保抗洪能力,如将钢筋混凝土柱或耐水圆木制成梯形箱状框架,并向其投入大的石块,或插入不同直径的大柳枝等;临水侧种植芦苇、菖蒲等水生植物,使其在缝 中繁茂地生长。
(三)、河流休憩走廊
在恢复整体河流湿地生态环境的基底上,根据不同区段的地形与河道特点,以及周边局部区段不同的功能分布空间,布置合适的游憩节点,形成一条连续的倒流河生 态湿地游憩走廊。由进入湿地的入口码头为起点,分别是漫滩湿地、河谷湿地(渔剑滩)、湿地保育区、大桥浦瀑布、湿地净化展示区、田园风光走廊、观景平台、生态垂钓、长寿桥流杯池、竹林通幽廊道、以及山林生态区等(图12),创建起连续的生态景观游憩体验廊道。在各个区段形成漫步、驻足、停留等以静态的景观 引导动态的人流,在步步是景的游览路线上,感受河道景观的自然魅力
倒流河生态游憩游览节点分布图
(四)田园风光走廊
考虑到区域多山体,山脉景观连续,层次丰富的农业梯田景观。设计上,利用这美丽的自然画卷为背景,沿河道边缘创造一条漫步长廊,蜿蜒在河道和田埂边 缘,人们顺着廊道漫步就可以欣赏到两岸连绵起伏的田园风光。在两岸的植被种植上,通过乡土水生、湿地植物群落来保护自然地貌,不考虑种植大的乔木以免遮挡廊道的景观视野。
蜿蜒在河岸和田埂边缘的漫步廊道
三、保护式生态规划设计
如今人类活动让自然环境日益严峻,城市生态环境被破坏严重,在城市公园设计中,设计城市可以呼吸的空间有着重要的意义。对城市进行保护性景观设计,可以改善城市环境,减少人类活动对自然的破坏,将自然景观引入城市之中。
以“哈尔冰群力湿地公园”为例
从2006年开始,位于哈尔滨东部的群力新区开始建设,总占地27.33平方公里,建筑面积达3200万平方米,规划13-15年时间全部建成,将近有30万人口。新区绿地面积占16.4%,而大部分土地将是城市的硬化地面。当地的年降雨量是567毫米,集中在6至8月,本地处于低洼平原地带,历史上洪涝频繁。
受当地政府委托,土人设计承担群力新区的一个主要公园设计,占地34.2公顷,为城市的一个绿心。场地原为湿地,但由于受周边的道路建设和高密度的城市发展,导致该湿地面临水源枯竭,湿地退化,并将消失的危险。
土人的策略是将该面临消失的湿地转化为雨洪公园,一方面解决新区雨洪的排放和滞留,使城市免受洪涝灾害,同时利用城市雨洪,恢复湿地系统,营造出具有多种生态服务的城市生态基础设施,实践证明,设计获得了巨大的成功,实现了设计的意图。
路网建在池塘沙丘环内,这样游客就可以体验步行穿过森林。平台和观景塔设在池塘内和沙丘上,便于游客接触自然和观远景。通过人行天桥将散布的沙丘连接起来,周围的居民就可以体验到走在湿地中,行于苍穹间。
保留场地中部的大部分区域作为自然演替区,沿四周通过挖填方的平衡技术,创造出一系列深浅不一的水坑和高低不一的土丘,成为一条蓝-绿项链,形成自然与城市之间的一层过滤膜和体验界面。沿四周布置雨水进水管,收集城市雨水,使其经过水泡系统沉淀和过滤后进入核心区的自然湿地山丘上密植的白桦林,水泡中为乡土水生和湿生植物群落。
高架栈桥连接山丘,步道网络穿越于丘林。水泡中设临水平台,丘林上有观光塔,创造出了丰富多样的体验空间。建成后的雨洪公园,不但为防止城市涝灾做出了贡献,同时成为新区城市居民游憩和体验生态的场所。昔日的湿地得到了恢复和改善,并已晋升为国家城市湿地,该项目成为一个城市生态设计,城市雨洪管理和景观城市主义设计的优秀典范。
四、恢复式生态规划设计
生态修复是指对生态系统停止人为干扰,以减轻负荷压力,依靠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与自组织能力使其向有序的方向进行演化,或者利用生态系统的这种自我恢复能力,辅以人工措施,使遭到破坏的生态系统逐步恢复或使生态系统向良性循环方向发展;主要指致力于那些在自然突变和人类活动活动影响下受到破坏的自然生态系统的恢复与重建工作。同时,在已恢复或重建的生态系统下,通过合理的人为控制,实现自然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以“成都市活水公园”为例
成都活水园,占地24000多平方米,坐落于成都市中心府南河畔,是一个具国际知名度的环境治理的成功案例。园中庞大的水处理工程,大大改善了府南河的水质,也因此让市民亲眼目睹水由污变清的自然进程。每天有200立方水从河中抽出除去细菌、重金属后再回到河中。
活水公园位于成都市内的府河边,是世界上第一座城市的综合性环境教育公园。取自府河水,依次流经厌氧池、流水雕塑、兼氧池、植物塘、植物床、养鱼塘等水净化系统,向人们演示了水与自然界由“浊”变“清”、由“死”变“活”的生命过程。
公园形状是一“鱼”形,游人往往从鱼嘴而入,走向鱼尾。而沿着河岸又恰好在公园散步,游赏全景
整个公园水系的运行过程:
府河-----公园人工湿地(净化)-----公园景观用水------府河。
净化方式的原理: 1 基质的过滤。2 植物的吸收。微生物对有机物污染物的降解。
一、活水公园功能分区
成都活水公园主要由“人工湿地生物净水系统”、“自然森林群落模拟”和环保教育馆三个主要部分构成。如图一。在鱼形的整体平面上,绿地分割各个景观区域以及通行流线,再以鱼眼到鱼尾的水处理系统串联起各分块,将想鱼一样的生命动力给以整个公园,让整个园区富有活力。并在视觉上联系了各个板块,使游人在观看游览中感受到绵绵不绝的水流场景,体会水对于各种生命的重要滋养。
“人工湿地生物净水系统”主要由数个水处理池构成,在功能上不仅向游人展示如何将污水步步进行净化,四周的植物配置也营造了一种自然式生态的亲和环境效应,从而更好地在自然方面诠释公园的象征意境。此区域包括了水处理展示区,休息观赏区和湿地生物展示区。三者在游人步行过程中交替出现,通过植物整体外形的相似性和路道实现自然过渡,展现节能环保可循环的多功能水资源利用和别具一格的湿地景观。
“自然森林群落模拟”这一景观广泛分布于公园各处绿地中。随着净水系统和自然森林群落的组合运用,让“公园”的功能得以更完善地体现和发挥,在一些人造混凝土景观周围布置令人舒适的绿色植物,不仅可以作为与净水系统相对应的软质景观,而且也具有分割限制游览空间的作用,让公园的多功能性和人与自然鱼水难分的理念更加深入人心。
环保教育馆则集中体现了建造公园的核心意义,在公园的功能区间中,它起到了点睛的启示人们保护生态环境的作用,同时也展现了活水设施的必要性。
二、活水公园景观处理
(一)鱼鳞型人工湿地
公园最大的特点就是引入了人工湿地。鱼鳞的部分就是人工湿地,以一种片状池塘的形式(阶梯式)出现。
(二)滨河水景:
成都活水公园在府南河之滨采用了挑水木楼、水力水车、护栏堤岸、不设护栏的亲水草坡堤岸和亲水台阶堤岸、码头等形式,人与水的关系变化多样。滨水带的很多区段能随着水位的涨落而发生变化,让人注意到河水的自然变化
(三)生态净水流程中的水景:
成都活水公园在生态净水流程中突出了自然的动水景观。在一次性将河水抽入厌氧沉淀池后,水一直顺着地形依靠重力流淌,不再借助其他人工手段,设计师将水流量控制得很小,从而确保贯穿全园的一脉活水终年流淌不息。整个净水系统虽然自然、恬静、谦逊,但流水的灵气依然使生态净水的精神洋溢于全园。
(四)亲水设计:
人与水的接触是两者和谐的前提。成都活水公园中特别吸引人的是一系列富有艺术魅力的台阶状水流雕塑盆和一些水口,不仅让游人驻足,而且孩子们会开展很多与流水相关的活动。
参考文献: [1]张路红 以生态恢复为基础的湿地景观设计
[2]俞孔坚,王志芳,王国平论乡土景观及其对现代景观设计的意义
风景区生态设计 篇3
关键词:风景园林设计 生态设计 生态
1 生态含义
提及“生态观念”,首先面对的问题就是“生态”。词典中对“生态” 的解释如下:①显露美好的姿态。②生动的意态。③生物的生理特性和生活习性。很显然我们所讨论的所谓“生态” 大约是指“生物的生理特性和生活习性”。其次是要了解生态学的定义:生态(Eco-)一词源于古希腊字,意思是指家(house)或者我们的环境。简单的说,生态就是指一切生物的生存状态,以及它们之间、它与环境之间环环相扣的关系。生态学(Ecology)的产生最早也是从研究生物个体而开始。1869年,德国生物学家E.海克尔(Ernst Haeckel)最早提出生态学的概念,它是研究动植物及其环境间、动物与植物之间及其对生态系统的影响的一门学科。如今,生态学已经渗透到各个领域,“生态”一词涉及的范畴也越来越广,人们常常用“生态”来定义许多美好的事物,如健康的、美的、和谐的等事物均可冠以“生态”修饰。当然,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对“生态”的定义会有所不同,多元的世界需要多元的文化,正如,自然界的“生态”所追求的物种多样性一样,以此来维持生态系统的平衡发展。我们现在所谈的生态观念,乃至设计界说谈及的诸如“生态设计”“生态理念”等词汇中的“生态”一词通常作为一个限制性定语或是表语出现的。其含义笔者认为应是“按照生态学的原则或在生态学原理的指导下进行的”。或者说是“符合生物之间、生物与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的科学性的”。“生态” 这个词作为一个限制性定语或是表语出现时应是和“常规”一词相对立。“常规”的含义是经常实行的、普通的规定或标准。
2 风景园林设计中生态观念的意义
现代园林设计师要加强一个观点:园林设计不但是一个常规的园林设计,还是一个生态自然和谐设计。要把生态观念贯彻到风景园林设计整个过程中。风景园林专业无论从其历史渊源上和还是自其诞生之日起,至今的发展都是和生态观念密不可分的。在中国,“天人合一” 的思想长期影响着人们的意识形态和生活方式,造成我们民族崇尚自然的风尚。中国园林设计注重风水,中国的风水说被国外生态学研究者充分肯定,被称为“通过对最佳空间和时间的选择,使人与大地和谐相处,并可获得最大效益、取得安宁与繁荣的艺术”,是“驾驭龙的真正的科学”,誉其为“宇宙生物学思维模式”和“宇宙生态学”。在西方,l 9世纪末,由人口和工业的聚居引发的各种各样矛盾、问题愈来愈突出和严重。一些风景园林师也在不断探索如何通过景观设计的手段来改善人类的生存环境,美国风景园林之父奥姆斯特德创立风景园林的学科的初衷之一就是对生态恶化的城市环境的挽救和改造。续奥姆斯特德之后,l 9 6 9年,伊恩·麦克哈格(I nMeHa rg)《设计结合自然(Design WithNature) 的问世,将生态学思想运作到景观设计中,把风景园林与生态学融合起来。综上所述,所谓的“生态设计” 和“生态理念” 根本就是风景园林学科的本质要求,绝非什么新的观念。
3 “生态理念”和“生态技术”在国外当代风景园林设计中应用在生态理念层面上一般分为两个方面“生态恢复与促进” 与“生态补偿与适应”。
3.1生态恢复与促进
一般说来,生态系统具有很强的自我恢复,修复能力和逆向演替机制。今天的环境除了受到自然因素的干扰之外,还受到剧烈的人为因素的干扰。设计师面对的基础越来越多的是那些看来毫无价值的废弃地、垃圾场或其他被人类生产破坏了的区域。用景观的方式修复场地肌肤,促进场地各个系统的良性发展成了当代景观设计师的责任。
3.2生态补偿与适应
工业时代的景观消耗了大量的非可再生资源,面对日益减少的资源和伤痕累累的环境,景观设计师们也开始将自己的使命与整个地球生态系统联系起来,探索更适宜在景观中应用又可减少环境影响的设计手法和景观元素,以此来补偿人类对自然所造成的资源和环境破坏。
4 设计师的正确态度
4.1景观设计师要有良知
作为景观设计师,应该坚决反对急功近利的思想,在开发商的经济利益至上和自己的生态良知之间保持自我,不要沦为开发商以生态环境换取经济利益的帮凶。
4.2不过分依赖技术
园林设计要实现地域、文化与时代的结合,“反映地域环境、有文化品位和民族特点的现代园林”,要尽可能多用当地的技术条件,在这个前提之下再使用高科技。“园林设计师有设计责任,同时设计必须结合国情,有自己的文化特色,又能够与自然环境结合得很好,景观设计师将面对不断推陈出新的技术挑战,倘若景观设计师过分迷恋甚至依赖于技术和抽象的模式中,就会陷入舍本逐末的误区。生态技术的问题不是设计师的根本使命,但确实是设计师不能回避更不能忽视的问题。
4.3避免生搬硬套
对于我国来讲,在进行生态规划建设时,需要注意的是,应该学习其它国家解决问题的方式,并不是要把最具体的构件搬出来用。即使用了一些构建,必须与中国的国情,审美观有机结合起来,摸索出适合自己国情的做法。
4.4设计师的责任
在目前的社会条件下,人们对持续发展的认识还不够深刻,科学技术水平也不能为生态设计提供足够的支持,生态设计还不能取代或演变为常规设计,而应采取一种折中的、或是改良主义的手法,与常规设计结合起来,以保护生态环境和支持可持续发展的观点对常规设计进行重新评价、整理、修正或更新,设计出适合地方社会经济和环境、资源条件的园林景观。
5结语
随着公众生态意识的不断增强和技术手段的不断改进生态学的理念将日益深入人心,并不断渗透到人们的日常生活之中,同时对生态学理论在风景园林设计中的深入和对设计手法的探索与拓展也必将更进一步。工程技术的支持、多学科、各专业的合作是未来生态设计发展的必然趋势。与此同时,城市化进程是不可逆转的全球发展趋势。进程中所产生的城市景观质量问题,是城市生态学的一个重要问题。解决好该问题,自然对城市的可持续发展,改善人们的自然生活、生存质量有着重要意义。景观生态学理念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出现的。景观生态学理念应用于城市绿地设计中,也是该趋势的时代发展之必然走向。通过城市空间环境的合理组织,使得景观生态学能够融合于其他相关学科,相互借鉴、取长补短,兼顾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成功营造一个符合生态良性循环、内部布局合理、景观和谐的城市生态系统,朝着健康的可持续发展道路不断向前,也是我们共同的目标所在。景观生态学理念也必将成为我们所有风景园林学子所必须遵守的理念,城市生态学的精髓也必将成为城市绿地设计中的重要指导思想贯穿始终。即满足人民群众对风景园林的基本需求,又在现有的条件内尽大可能的为人民服务。
【参考文献】
[1] 张志东;浅谈城市园林规划、设计、施工和管理[J];现代农业;2007年04期
[2] 朱士增,江再初;园林绿化工程的特点和全面质量管理[J];今日科苑;2007年18期
[3]余树勋.园林美与园林艺术[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6.
探讨旅游景区生态规划设计 篇4
关键词:旅游景区,生态规划设计,探讨
伴随着经济的繁荣发展, 人类所居住的环境遭受到了不同程度的污染和破坏, 人类开始面临着生存环境危机。为此, 一股以保护生态环境为主题的绿色浪潮在全球范围内迅速掀起。人们由于长期受到城市噪音、环境污染的侵害, 开始投向大自然, 并把旅游、学习、教育、修养寄寓在自然之中, 于是, 旅游景区开始加大生态规划设计力度, 以吸引更多的游客。本文就旅游景区生态规划设计展开探讨与分析。
1. 旅游景区生态规划设计的内涵
所谓生态规划设计, 就是指从生态发展的角度出发, 对旅游景区的事务进行合理组织和安排。在旅游产业刚兴起之时, 旅游活动并无规划项目的存在, 更别说生态规划设计项目。然而, 随着社会进程的加快和社会经济的繁荣发展, 旅游业取得了空前发展, 经过几十年的沉淀和发展, 我国的旅游业已经开始从城市向乡村拓展开来, 旅游景区的规划设计思想开始逐渐发生变化, 以便满足广大消费者的精神享受。
2. 旅游景区生态规划设计包含的重点要素
2.1 旅游资源
旅游景区生态规划设计, 重点突出旅游二字, 其中必须具备一定的旅游资源作为基础才能开展旅游活动。在绿色环保理念深入发展的今天, 生态旅游已经成为我国旅游业的新兴产业, 并具有客观的发展前景。在人类价值取向、消费方式多样化发展的大环境背景下, 旅游资源也出现了多样化发展趋势, 利用当地的旅游资源优势发展旅游产业, 已成为各地区景区拉动地方经济发展的有力手段。
2.2 产业间的整合
任何的产业都不可能独立开来发展, 必须依赖于其他相关产业。旅游业也不例外, 在开展旅游景区生态规划工作的实践过程中, 不仅要对旅游业及其相关产业, 如:交通运输业、通讯业等进行整体规划, 更要强调突出旅游业与当地支柱产业的相关度。所以, 进行景区生态规划, 必须从产业间的关系入手, 做到有效整合, 以满足游客、景区所有者、景区地居民等多方的需要, 进而达到建设全面小康、和谐社会的发展建设战略规划。
2.3 保护与开发的平衡
生态规划必须要在不破坏当地旅游景区的基础上进行, 这是规划的出发点也是归宿。从宏观角度进行分析, 不能对当地景区过于保护, 保护过度了, 不仅会影响当地旅游业的发展, 还会阻碍当地经济的提高;当然开发过度了, 生态环境就会失衡, 景区所特有的旅游资源就会面临侵蚀。所以说, 必须要寻找保护与开发之间的平衡点, 走“保护-开发-发展-保护”的良性发展路线。景区生态规划要重视景区资源和环境的未来发展状况, 从可持续发展的思想出发分析景区的未来发展趋势, 进而积极规划, 长远发展。
3. 旅游景区生态规划设计实施策略
3.1 开发旅游景区的特色旅游产品
随着绿化意识的逐渐深入, 人们的消费观念和生活观念也逐渐发生变化, 向自然化方向发展, 开始饮用天然饮料, 渴望居住环境绿色化等等。在进行景区生态规划设计时, 引入纯天然设计风格, 强调景观自然色彩和绿化材料的应用, 采用多种艺术风格和手法, 在“回归自然”的主题上下功夫, 开发出让人耳目一新的特色旅游产品, 让人们通过产品联想到自然。
3.2 开发特定文化主题的专项旅游产品
在确保景区生态环境不受破坏的前提背景下, 景区相关工作人员可以利用其所特有的资源优势推动与旅游相关其他活动的开展, 进一步发挥旅游景区的多元综合功能。譬如说, 可以利用景区中优美的山水组合和景观美感, 联系摄影公司, 将其作为婚纱照拍摄外景场地, 同时还可以联合当地相关组织, 开展以“爱情山水”为主题的摄影、绘画大赛等;景区所具备的旅游资源丰富, 植物和岩石的种类繁多, 景区相关负责人可以联系当地的中小学, 开展夏令营活动, 帮助中小学生认识各类岩石和植物, 并对其进行生态旅游教育, 培养环保意识和环保习惯。
3.3 开发新兴的生态旅游商品
在旅游景区的经济市场竞争中, 旅游商品是当中的一个杀手锏, 对景区的发展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新兴的生态旅游商品能提高景区在旅游市场的核心竞争力, 能进一步会推动景区可持续发展。因此, 景区在开发生态旅游商品的过程中要认真研究, 可开发地方特产、传统手工产品与工艺品等, 以促进当地传统文化、艺术及工艺品的复兴, 并通过传统文化的渗透教育, 唤醒游客保护环境的意识。
3.4 建立和完善景区的环境管理制度
一方面, 景区可以明确自然规划区管理机构的职责, 加强生态旅游人才体系建设, 有针对性地加强生态旅游的培训工作, 建立一支优秀的生态旅游队伍。另一方面, 景区可以从游客入手, 加大宣传教育力度, 激发游客对大自然的热爱, 强化他们的环保意识, 从而达到保护景区生态环境的目的。
结语
随着旅游行业竞争的日益激烈, 景区规划设计精神与价值取向也开始发生新的变化。只有从旅游的发展需要出发, 立足旅游景区生态规划设计内涵, 对其包含的重点要素进行分析, 才能紧握时代发展脉搏, 与时俱进, 进而对生态规划设计进行创新, 提出可行性的实施策略, 打造真正和谐的景区环境, 以满足人们的需要。
参考文献
[1]梅燕, 谢萍.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开发模式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 2010年20期.
[2]韩思, 黄涛, 尚改珍, 李永军.基于生态保护的狼牙山景观区规划研究[J].Journal of Landscape Research, 2009年10期.
宜昌青龙峡原始生态漂流风景区 篇5
各位游客:
你们好,欢迎来到宜昌旅游观光。首先,我代表飞扬旅行社对你 们的到来表示热烈的欢迎!我叫黎亚静。大家可以叫我小黎或者黎导。这位是我们今天的司机经验丰富的邹师傅,今天就由我和邹师傅为大 家服务。在游览过程中各位有什么问题要求尽管提出来,我们尽量帮 助大家解决。同时呢,也希望各位能监督支持我们的工作,让我们共 同渡一段美好的旅程。预祝大家在车溪玩得开心,游得满意!让惊险 刺激的青龙峡漂流永远留在你们的记忆里!
在各位嘉宾开始漂流之前,先由我为大家简单介绍一下青龙峡。
青龙峡原始生态旅游区是宜昌市才开发的景区,位于宜昌城市 后花园——点军区境内,空气新鲜,水质清冽,景色秀美,气候宜人。因为白岩山顶一巨石,神似青龙昂头,山中溪水清清绕峡谷盘旋,故名青龙峡。
青龙峡这一方圣洁的山水,千百年来一直保持着她的原始、古老、纯洁和自然美。景区内长谷幽,山青水碧,群峰竞秀,植被繁茂。峰、崖、岭、洞各有千秋;泉、潭、溪、瀑各具特色。天然雕琢,秀色天成,堪称山水画廊。有 6公里峡谷——峡谷两岸奇峰异洞,峭岩飞瀑,青山叠翠,竹海楠园,鸟语花香,奇雄险幽,如临仙境,如入梦幻。
现在再来说说青龙峡的漂流
境。峡谷两岸奇峰异洞,峭岩飞瀑,青山叠翠,原滋原味。观景游道沿溪延伸,路桥相连,九桥九龙,活灵活现。小桥流水,竹海桃园,步移景异,别有洞天。漂流河道峡中穿梭,高低起伏,蜿蜒如龙,九曲回肠,依次体验“翻江倒海”,“腾云驾雾”,“勇跳龙门”,“龙行天下”。“青龙峡欢乐漂”距离近,离宜昌市中心城区19公里,车程30分钟,漂距适中:漂完全程120分钟,两级水库可确保全天候漂流,可开展“晴漂”,“雨漂”,“日漂”,“夜漂”。水岸互动性强,水上漂流,岸边嬉戏,漂行互动,野趣横生,真正体验“梦游青龙峡,激情欢乐漂”,领悟“红尘之中出净土,返璞归真品人生”。
风景区生态设计 篇6
南湾湖风景区
南湾湖风景区先后被授予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国家水利风景区、国家森林公园、河南省风景名胜区、河南省文明景区、“中国中部旅游胜地三十佳”及“中原十大美湖”等荣誉称号。
01旅游·发展
南湾湖风景区是一个年轻、充满活力的新区。景区成立以前,分属水利、林业、交通及浉河区有关乡镇等多个单位、部门管理,条块分割、各自为政、多头管理的体制,严重制约了景区资源的有效整合和优化配置,束缚了南湾景区旅游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城乡一体化进程。2006年7月19日,经河南省委、省政府同意,正式设立南湾湖风景区管理委员会,实行“以块为主,独立操作,统一协调,封闭管理”的体制,统一负责景区的规划、建设、管理和开发工作,彻底解除了束缚南湾经济与社会发展的瓶颈和制约。
2007年7月,柳自强就任南湾湖风景区党委书记、管委会主任。新一届领导班子提出了打造“休闲度假胜地、生态旅游名区”的区域发展总目标,坚持以旅游开发为龙头,以基础设施建设为重点,以生态环境保护为基础,以富民强区为目标,深入开展农村改革发展综合试验区建设。着力提升山、水、林资源开发管理的水平和效益,加快旅游产业化和城乡一体化进程,力推开发建设再上新台阶,各项工作取得较好成绩,南湾经济社会呈现了持续、健康、快速发展的态势。
打造精品景区景点旅游发展全面提速
近几年来,景区党委、管委会以“发展大旅游,开拓大市场,形成大产业”的旅游业发展思路,突出南湖湾独具特色的山、水、林资源优势,增强旅游业龙头带动作用,拉伸旅游产业链条,提升南湾湖旅游业的综合实力。
谈起南湾湖旅游业的发展,柳自强书记如数家珍地向记者介绍:
以“梦幻山水,林海茶乡”为主题的生态旅游发展迅速,建成了信阳大型茶文化旅游项目——南湾湖茶岛,填补了河南在茶文化旅游方面的空白。茶岛投资5000万元,总面积1000余亩,目前开发560亩,水域面积150亩。景区以中国茶文化为引线,以信阳茶文化为载体,通过游客亲身参与茶文化体验、茶文化展示、茶文化观赏互动、茶文化产品销售的方式,充分满足视觉、听觉、嗅觉、触觉和知觉的享受,使游客入茶岛、近自然、亲山水、品文化、怡心情,实现了茶文化的丰富内涵与信阳的地域特色、人文历史和生态旅游资源的有机结合。
南湾水库除险加固工程项目于2006年9月得到国家发改委、水利部批准,工程总投资1.18亿多元,2007年11月开工,分三期实施。南湾湖大坝长816.5米,坝顶宽8米,坝高38.3米,最大拦蓄水量为16.3亿立方米,大坝正面有毛泽东主席所题的“一定要把淮河修好”8个大字。除险加固后的大坝,按照自然、生态、现代、大气的要求实施了美化亮化,气势恢宏,山水相融,美轮美奂,流光溢彩,体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之美。
打造了河南省最大的水上游乐园和全省第一家鸟语林景点,建成下水了豪爵星等6艘大中型豪华游船,新上了水上飞机等观光旅游项目,不仅延长了游客在景区停留时间,而且增添了一种新的观光休闲体验。
近年来,景区突破常规旅游营销理念和模式,大搞旅游节会造势,相继开展了“魅力信阳”全国摄影大赛、国际旅游小姐巡游南湾湖等大型活动,南湾旅游业品牌知名度、市场竞争力得到显著提升,客源市场逐步扩大,目前已经形成以郑州、武汉为龙头,以京广线、京珠高速为龙身,辐射北京、西安、上海的市场格局。
为进一步提高景区知名度,风景区独家冠名信阳电视台《魅力信阳》电视栏目,拍摄了《诗画山水南湾湖》专题节目。在设立北京、郑州、武汉3个营销办事处的基础上,进一步转变经营思路,举办了首届中国南湾湖赏茶节、中国最“爽”工作——南湾湖61岛岛主招募等活动,景区知名度大幅飙升。逐步建立了以河南为基础,辐射周边、延伸京津沪的营销网络体系,以“水墨南湾湖”为品牌的生态旅游崛起于国内旅游市场。
几年来,景区共接待游客500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近8亿元,带动了旅游相关产业的发展,对促进景区乃至信阳经济和社会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
逆势而上顺势而为产业发展正当其时
南湾城乡建设日新月异,人与自然和谐的理念体现在新区建设的每一个细节之中。“农家乐”休闲产业是景区的一项特色产业。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紧紧围绕“吃、住、行、游、购、娱”旅游六要素,放大生态资源优势,充分挖掘农家乐的内涵,在“农”字上下工夫,尽量做到“自产自销”,突出农村天然、朴实、绿色、清新的环境氛围,强调天趣、闲趣、野趣;在“家”字上做文章,营造农村“家”的气氛,在服务上给游客提供一些瓜果采摘、农事体验等亲身参与活动;在“乐”字上求突破,积极组建民俗风情表演队,探索开发具有本地特色的娱乐项目,努力把“农家乐”打造成市民郊游和休闲的首选地、农民增收和就业的根据地、农村城镇化的发源地。
该区把发展特色“农家乐”休闲产业作为富裕农民的一大抓手,高起点布局、高起点谋划、高起点建设,投资5000万元,在浉河岸边的肖家河村打造了具有豫南特色的“南湾湖风情小吃街”;推出了“南湖渔村”、“五峰岭山庄”等“农家乐”亮点,解决农村富余劳力近2000人就业,带活了南湾整个“农家乐”休闲产业;大手笔发展一批“农家乐”休闲产业示范点,大力发展林果、花卉、茶园等观赏植物,逐步形成独具特色的观光园区,推动形成“一组一特”、“一村一品”的发展格局,繁荣农村经济,服务旅游发展。
以信阳市农村改革发展综合试验区为建设契机,全力推进农村改革发展,成立了土地流转服务中心,完成了谭庙村百亩特色农业观光园土地流转工作。流转林地、耕地近3000亩,开工建设总投资达6亿元的“南湾明珠”和“恒阳生态园”项目,高标准建设游艇俱乐部、汽车旅馆等一批休闲度假设施。
社会事业发展实现了新突破。为了满足南湾经济社会发展的电力需求,投资兴建了110千伏滨湖变电站,现正在紧急施工中。相继在贤山和南湾城区主干道铺设了天然气管道,完善了绿化、供排水、通信、供电等基础配套设施。完成了村级卫生室建设任务,新农保参保率达98%、新农合参保率达96%,城镇居民医保参保率达75%,有效解决了城乡居民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加强住房保障体系建设,建成了4万平方米经济适用房和廉租房。教育事业快速发展,全面落实了农村中小学“两免一补”,顺利完成信阳水利中学移交,建成了风景区中心幼儿园。健全农村社会事业,积极推进社区平台建设,二号桥、松树坦社区和贤山社区已建成使用。
招商引资实现了新突破,在改善硬件环境的同时,着力营造公正严明的法制环境,务实高效的服务环境,公开公平的竞争环境,优惠诚信的政策环境,文明和谐的人文环境。引导全区上下树立“诚心招商,诚信留商,诚意安商”的思想,营造“亲商、富商”的良好氛围,完善了“一站式”服务,制订出台了《南湾湖风景区招商引资实施方案》等一系列方便客商投资的快捷服务措施,促进了投资软环境的进一步改善,吸引了建业集团等一批优势大项目落户南湾,积聚了景区的活力;提升了开放形象,建成了大型渔文化产业项目南湖渔村,吸引了瑞德丰、凯司令等大型餐饮企业入驻;建成了信阳最大的生态宜居社区建业·森林半岛及茗阳天下等大型商住高档社区,依山傍水,环境优雅,体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
城中有水,水中有城;望湖轩、聚贤祠、茗阳阁等“浉河新八景”如浉河上的串串明珠熠熠生辉;南湖路、茶韵路、茶源路等示范景观道路,一路一景,别具韵味,使景区与市内及周边地区的联系更加紧密。去年,景区在逆境中寻出路,在改革中谋发展,在创新中求突破,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主要经济指标超额完成年初目标,区内生产总值同比增长15.2%;城镇以上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44.2%;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同比增长14%。
目前,景区的目标定位已成型,相关措施已制定,项目建设正在抢天夺时地开展。休闲度假旅游名区打造成之后,对转变当前的经济发展方式,缓解当地的就业压力,带动相关产业的快速发展具有深刻的现实意义。
02自然·生态
南湾湖风景区有着得天独厚的生态资源。良好的生态环境是南湾的一张金字名片,也是南湾湖风景区的立区之本。风景区处在南北气候过渡带之间,境内青山叠翠,绿洲点点,山深林密,四季分明,年平均气温为15.1°C。生态资源十分丰富,有属国家级保护动物的猕猴、扬子鳄、大鲵、小灵猫、白冠长尾雉;种子植物有116科525种,森林覆盖率达90%以上,森林蓄积量49.1万立方米。
南湾山清水秀,风光旖旎。湖面烟波浩淼,水质清纯透明,掬手可饮。湖中大小不一、形态各异的61个岛屿,错落有致地散落于清碧的湖水之中,犹如碧珠洒盘,景象万千。环南湾湖周边分布的天然公益林面积达12万亩,森林植被覆盖率高达90%,空气负氧离子含量高,在涵养水源、净化空气方面发挥了巨大的作用,是信阳重要的绿色生态屏障。游客来南湾湖风景区旅游休闲,或乘船轻舟泛游,看湖光山色,听鸟语蝉鸣;或深山探幽,听瀑涛水声,品信阳毛尖,食南湾野鱼;或登诸岛漫步,在天然“氧吧”吸氧,观赏奇花异草,称得上是步步奇观,处处佳境,诗情画意,美不胜收。
南湾湖像一颗璀璨的明珠镶嵌在满目生机的信阳大地。南湾湖又名南湾水库,总库容16.3亿立方米,南北长50公里,东西宽20公里,水域面积75平方公里,是一座以防洪、灌溉为主,兼发电、水产养殖、航运、城市供水及生态旅游开发等综合利用的大型水库。建库55年来在防洪、灌溉、发电、养殖、城市供水和旅游观光等方面产生了巨大的经济社会效益,是新中国在信阳兴建的第一个大型水利工程,也是南湾的一大生态亮点。南湾湖作为信阳市唯一的生活饮用水源所在地,是信阳市居民的“大水缸”。
南湾水库的建成,形成了10万亩适宜养殖水面,属中等营养型水库,库中天然鱼类品种繁多,隶属6目11科28亚科32属,主要经济鱼类有鲢鱼、鳙鱼、草鱼、鲤鱼等,并有鲌鱼、鲶鱼、鳜鱼、黄颡鱼等名优鱼类,使南湾水库流域变成了真正的“鱼米之乡”。南湾湖中盛产的“南湾鱼”、“南湾虾”享誉中原,是地理标志性产品。
鸟岛面积520亩,分为旅游开放区和鸟类保护区,鸟岛上植被繁茂,环境幽静,沼泽芦苇密生,水边蕴藏着鱼虾及各种软体动物及众多昆虫,每年春夏季节有近27种候鸟至此繁衍,数量多达10余万只,其中尤以鹭鸶鸟为主。主要景点鸟语林,是集鸟类观赏、鸟艺表演、鸟类繁殖、科普教育为一体的大型主题公园,内有珍稀鸟类100多个品种3000余只。其中,最为神奇和精彩的是鸟艺剧场表演,小鸟能表演骑小车、打保龄球、做算术、跳舞、叼纸币等20多个节目。
保护南湾湖75平方公里水面和12万亩的生态公益林是南湾湖风景区打造信阳“生态高地”的根本保障。为此,风景区管委会制定了《河南省信阳南湾水库饮用水水源保护条例》,并得到省人大通过,已于2010年1月1日正式实施。完成了南湾水库饮用水源一、二级保护区的界标设立工作,积极探索南湾水库饮用水源地保护和水污染治理工作的新方法、新举措,逐步建立健全长效机制,为信阳市的生态建设作出应有的贡献。
03历史·人文
在南湾湖的上游,耸立着河南工农武装斗争发源地、新四军革命根据地——四望山,从土地革命战争、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四望山地区一直是中共豫南地方组织坚持革命斗争的老区,李先念、陈少敏等老一辈革命家在此留下了光辉的战斗足迹。
同时,上游的车云山、集云山、云雾山、连云山、天云山等“五云”茶山和黑龙潭、白龙潭是信阳毛尖茶的正宗产地。信阳毛尖是全国十大名茶之一,早在唐代就已成为供奉朝廷的贡茶;被宋代大文学家苏东坡誉为“淮南茶,信阳第一”,1915年就获得巴拿马世界博览会金奖。
南湾湖的下游,连着历史文化悠久的贤山,登此山,东可眺信阳城貌,西可观南湖烟波。始建于南北朝年间,与南阳玄庙观、嵩山少林寺、开封相国寺、洛阳白马寺齐名的贤隐寺,就坐落于贤山南麓山谷中,历代文人墨客常以该寺为题吟诗。
贤隐寺北侧遗留有迄今1400多年前南北朝时梁武帝萧衍行宫旧址——“梁王垒”,现存有三级台基,已被列为信阳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同时,南湾境内还有龙凤古井、百年紫薇树、千年迎客松和名山潘家寨等人文生态景观。
山有山的豪迈,水有水的柔情。从贤山西眺,南湾湖像一颗璀璨的明珠镶嵌在满目生机的信阳大地。75平方公里的水面浮光跃金,烟波浩淼,令人心旷神怡;85平方公里的天然生态公益林构成信阳城区的绿色屏障,堪称“天然氧吧”。生机盎然的湖心岛漂浮在青山碧水间,一派南国风情;飞驰而过的轻舟,在自由地挥洒游人的激情。悠游湖中,野鸭嬉戏、白鹭翔集,间或翠鸟疾飞而去、灰鹭翩然而至,让人尽心体验与大自然零距离接触的无限乐趣,尽情欣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华美乐章。
南湾湖风景区有着辉煌的过去,蓬勃发展的现在,也必将有一个更加美好的未来。正如柳自强书记所讲:“目前,南湾湖风景区上上下下风清气正,精神振奋,人心思变,人心思干,充满了无限的生机与活力,南湾的发展大有可为!”
>记者手记
感受“中原美湖”——南湾湖
在南湾采访几天,记者感受到了她的柔情,她的豪迈,她的坚定,又像一位踏实稳重的小伙子。
站在船头,夹杂着水香的清风迎面扑来,远处的满山红遍忽隐若现,躲闪于烟波之中,她不会轻易让你瞥见她的容貌。轻舟荡起的波涛,伴着节奏带你走进她的梦里水乡,这次我梦见了你!
立在贤山的顶峰,一览众山小,梦回金戈铁马的南北朝,遥想当年梁武帝萧衍带着三千佳丽醉生梦死于义阳的山水中。
走在南湾湖的大坝上,迈着坚定的步伐,踏着半个世纪前几十万劳动人民艰辛付出的成果上,面对勤劳勇敢的南湾劳动人民,我们只能感叹于毛主席对他们的赞语:“一定要把淮河修好!”
在南湾敬老院的走访,是几天中记者最为感动的一天。“感谢呀!感谢你们又来看望我们了。”几位老人紧紧握住记者的手久久不肯松开。96岁的马青敏老人拉着记者走进她的房间,指着半箱子的苹果、梨、香蕉等水果对记者说:“柳书记是个实诚的人呀!每逢节日都来看望我们,你看这些水果就是他在重阳节亲自给我们送来的。”
生态风景园林设计的植物配置方法 篇7
1 生态园林设计时植物种类的选择
(1) 考察当地的气候条件, 科学合理配置树种。在经济条件相对较差的地区, 大多会选择乔木类, 因乔木类花木的体量和观赏性特别强, 为了突显花木的个体美, 应采用孤植效果最佳, 在庭院、草坪、道路交叉处或转折处、开阔的湖池岸边等地都可配置乔木类的树种。 (2) 考察当地的土壤条件, 科学合理配置树种。比如银杏树和悬铃木等, 虽然对土壤的要求不高, 喜土层厚、湿润、肥沃、排水良好的中性或微酸性的土壤环境下生长。还有大叶女贞在砂质壤土或粘质壤土栽培为最佳。 (3) 考察树种对太阳的需求强度, 科学合理地计算出配置树种每天大概的日照时间[2]。 (4) 参考环保的要求, 科学合理配置树种。前面已经讲到过每一种树木都有其不同的作用, 所以在生态风景园林设计中要充分考虑到这点。比如香樟树, 因其具有树冠根广、枝繁叶茂、气势雄伟, 且生长较快、冠形美观等优点, 很多时候人们会将其作为优良的庭院、街道和公园等风景区的园林绿化树。香樟树还可以抵抗二氧化硫、臭氧等有害气体的侵袭, 又有驱蚊等功效。所以在城市园林或居民区配置树木时, 应参考各地区环境保护的实际需求, 科学合理地配置树种。
2 生态风景园林设计的植物配置方式
2.1 观花和观叶植物组合配置
我国地域辽阔, 自然条件复杂, 地形、气候、土壤多种多样, 因此植物资源特别丰富, 并成为世界著名的园林树木宝库之一, 是不少观赏树木的故乡, 其中属于中国独有的银杏属、银杉属、福建柏属以及青檀属等奇特树种。观赏树木都具有叶色漂亮且多变等特点。比如银杏树, 枫树、香樟树等, 到了夏季香樟树作为街道两旁的观赏树, 其郁郁葱葱的绿色映入眼帘十分清凉养眼, 还有枫树到了秋季满目红色非常漂亮。组合这些观赏树木和观花植物, 在一定程度上可延长观赏的时期。同时, 这些极具观赏性的树木也可独立放在街道两旁作为主景, 而选择色度对比大的种类进行搭配效果更好。
2.2 层次要鲜明
生态风景园林的设计更加美观而具有极强的观赏性, 就必须要做到层次和色彩搭配分明。树叶与观花的颜色要互相搭配, 搭配高矮不一的植物, 如此便可凸显出观赏树木的色彩和层次。还有每种树木的花开时间不同, 有的在夏季开花、有的在秋季开花, 为了能够延长观赏树木的观赏时间, 可将不同花期的树种交替配置, 如此就可延长观赏期。
2.3 注意季节性的转变
生态风景园林景观里植物的配置一定要注意季节性的转变, 避免出现单调和雷同的现象。植物的配置要注意形成春天繁花似锦, 夏天绿树成荫, 秋天叶色多变, 冬天银装素裹的景象。按照季节的变化可选择的树种有以下几种, 如春天可选择桃树、紫荆, 樱花等。夏天较少, 可选择蔷薇、月季等。秋天比较多, 比如桂花树、白桦树、红松、云杉等, 特别是桂花树到了开花的季节, 可谓是十里飘香, 是秋天美化环境必不可少的一类树种。冬天也相对较少, 但自古有“梅花香自苦寒来”的诗句, 说明在冬季梅花树是不二选择, 还有油松、龙柏等。总的配置出来的效果是三季有花, 四季有绿。让人仿佛置身于大自然中, 真实体会到大自然的风光及其变化。
3 结语
综上所述, 生态风景园林的设计中植物的配置与生态环境息息相关, 还要加入一部分的美学作为支撑, 园林景观设计本身就是一门关于美的学科, 它涉及到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所以, 生态风景园林的设计不能只简单地堆砌绿色植物, 而是在各种生态群落的审美基础上的艺术配置。因此, 要想将中国的生态风景园林的艺术继承和发扬光大, 就必须组合生态学理论与园林景观艺术, 从而创造出一个生态协调稳定、景观优美、可持续性强的生活环境。
摘要:笔者根据自己多年来的经验, 探讨了生态风景园林设计时植物种类的选择, 以及生态风景园林设计的植物的配置方法。
关键词:生态风景,园林设计,植物配置方法
参考文献
[1]王亦夫, 王丽斯.浅谈风景园林设计的植物配置与规划[J].农林科技, 2014 (8)
风景区生态设计 篇8
太原地处太原盆地北部,汾河自北向南纵贯全境,城市主要沿汾河两侧南北向带状延伸发展。汾河景区二期北段位于太原市区北部,胜利桥以北,西接滨河西路,东临滨河东路及森林公园,南接汾河一期工程。全长2.4公里,规划总面积约为113公顷(见图2、图3)。
一、场地背景
汾河在太原城市总体规划中是城市多种功能的复合轴线,其中包含了景观生态廊道、地域文脉延续、城市公共活动的集聚等功能。
汾河景区是太原市绿地系统规划中唯一的纵向大型带状生态绿道,是城市具有标志性的生态景观轴和可持续发展的滨水空间,也是城市重要的生态敏感区,这条生态绿道对太原城市生态效应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一)场地概括
汾河景区二期北段长约2.4公里,宽370-500米不等,主河道基本平坦,坡向为南高北低,北侧河床地形起伏较大,现状主河道比河床低2—6米,河床比两侧滨河东、西路低3—4米。河床内的水域主要为雨水集聚在挖沙形成的深坑以及洪水冲刷而形成,北排洪沟和北涧河分别从西侧和东侧汇入汾河,北排洪沟主要为春浇灌溉来水,北涧河主要为城市污废水,并通过汾河一期工程的东暗涵排走。现状水域面积为26.47公顷,靠近北涧河口处以北因有污废水渗入,水质相对较差,河床北部的水质相对较好,主要为雨水与地下浅层水。现状靠近水域的植被葱郁,长势良好,其它区域植物长势一般。植物品种经统计共有38种,其中陆生植物22种,主要有苍耳、茼蒿、白花曼陀罗等;湿生植物10种,主要有红蓼、水莎草等;水生植物6种,主要有芦苇、东方香蒲等。现如今在汾河一期与二期北段范围内动物种类及数量较多,其中最多的为鸟类,大约有48种鸟类在此栖息繁衍,有濒临绝迹的紫背苇鳽鸟,以及建国初期在汾河太原城区段从来没有发现过的灰头麦鸡、黄斑苇鳽鸟、草鹭、骨顶鸡等珍稀鸟类。
(二)周边关系
基地隔滨河东路与森林公园相望,森林公园为城市大型生态版块之一,基地隔滨河西路为汇丰苑小区。 基地河道内已建有小轮车赛车馆以及赛道,是2008年小轮车世锦赛比赛场地;河道内靠近滨河东路北涧河南侧建有太原市汾河管理处汾河管理所;基地内除小轮车赛车馆外,其他对场地内生态保育及视觉景观形象存在较大影响的建筑物应予拆迁(见图4)。
汾河二期工程北段功能定位为调蓄防洪,防止自然灾害,调节区域气候、净化城市污水、促进生态保育以及社会经济等多功能的城市人工湿地。汾河景区二期北段在构建汾河生态廊道中占有重要而特殊的地位,其景观整治建设将成为城市湿地保护及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一个范例。
二、设计原则
通过对汾河景区二期北段在汾河景区以及城市发展中整体定位的深入剖析,确定以下设计理念贯穿始终:
自然——尊重自然;保护自然;科学利用自然;生态——创造性地恢复和保护汾河的自然生态环境,体现“关注生态,和谐发展”的时代主题;野趣——关注人融入湿地生态景观的各种行为活动与心理感受,强调人对自然生态过程发生的了解和体验。
本方案在原有生态基础上,运用景观设计理念并糅合生态设计的手法,努力保护和发展城市湿地的生物多样性。设计遵循以下原则:
(一)水利工程安全的原则:满足河道安全行洪的要求
汾河景区二期北段的现状行洪河道从北向南逐渐由东向西。河道整治顺应现状走向,并与一期工程河道相衔接,对高于设计底高程的河段进行开挖清理,对低于设计底高程的河段维持现状;河槽采用梯形断面,柔性结构护岸,宽度控制不小于80m,与一期工程浑水渠的行洪能力保持一致。为使洪水能顺利导入一期浑水渠,在靠近北涧河河口处以及北排洪沟北侧设计引入生态小岛,一方面起疏导水流、泥沙的作用,另一方面也为生物提供栖息地。河道补水水源利用汾河灌区的灌溉来水、雨水及北涧河的来水等做为补充水源。
(二)生态优先及尊重场地历史原则:
维护城市湿地生物多样性及湿地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的完整性、连续性、关联性
1. 生态设计构思
规划设计力图强调城市生态系统的自我修复和稳定、维持和保护自然界生物多样性的特征,并成为城市生态系统良性发展的一个佳例展示区域(比如湿地的水质净化等)。汾河景区二期北段作为城市生态敏感区,考虑划分为三个层次:禁止进入区、半禁止进入区、自由进入区。禁止进入区:敏感度非常高,是核心保护区,完全禁止游人进入,侧重生态保育和保护生物的生息空间及活动范围;半禁止进入区:敏感度相对较高,作为栖息地保护的缓冲区,适当控制游人规模以及可进入的范围,侧重展示湿地生物多样性并开展以生态湿地为主题的游憩活动;自由进入区:敏感度相对较低,市民可自由进入,侧重以市民休闲、健身等放松身心为主的活动,但应避免对生态环境造成破坏(见图5)。
2. 功能分区
规划分为四个功能区:湿地展示区和重点保护区,总用地103公顷,占91%;游览活动区,总用地9公顷,占8%;管理服务区,总用地1公顷,占1%。
(1)重点保护区
包括整治后主河道以及水利工程设计引入的三个生态小岛,小岛以场地现有生长的野生植物为基础,引入本地乡土植物,增加物种的多样性,使其成为吸引各种小动物,特别是珍稀鸟类活动栖息的乐园。生态小岛完全禁止游人进入,只允许开展生态观测等科学研究、保护工作,充分保障生物的生息空间及活动范围。
(2)湿地展示区
作为重点保护区外围的生态缓冲区,包括东西岸的绝大部分区域,重点展示湿地生物多样性和湿地自然景观,适度开展以生态为主题,融入地域文化、有趣味性的游憩活动,以强化湿地科普教育功能。通过设计蜿蜒的木栈道或自然小径,以及路旁布置动植物、生态湿地解说牌、生态观测塔等等设施,来促进游人与大自然的互动,以及对自然过程发生的了解和体验。
(3)游览活动区
游览活动区包括东、西岸四个主景点,东岸为芳草渡和轮之舞;西岸为汇石园和野趣园。
芳草渡景点保留场地现状生长较好的柳树、国槐及岸边大面积水生植物红蓼,设置十里驿、天趣台水之源、君思渡及三亩塘污水处理展示区等节点,向游人展示人工湿地污水处理的主要功能流程,提高市民生态环保意识,宣传科普知识。
轮之舞景点紧扣2008年“奥运”主题,力争将绿色、科技、人文奥运精神同湿地自然景观有机融合,全园由“五环树岛”、“小轮车历史展示区”、“地景区”、“小轮车雕塑区”、“体育活动区”等节点组成,象征人类与自然紧密共生的关系以及奥运精神的生生不息。
汇石园景点主要通过提炼“石”这一自然元素并结合地域文化来形成丰富的人文地景景观,为市民提供一个放松身心的场所。
野趣园景点则通过“树形观鸟塔”等仿自然的景观元素来观景或进行生态体验,为久居闹市中的市民提供观察、欣赏和体验大自然野趣的极佳场所。
(4)管理服务区
管理服务区主要结合四个景点设置,尽量减少对湿地整体环境的干扰和破坏。内容包括管理服务用房、公厕、停车场、自行车租赁设施等。建筑采用乡土材料,充分考虑节能,并与周围环境相协调。
(三)城市湿地保护与合理开发利用相结合的原则:
适度开展科研、科普及游览活动,发挥城市湿地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湿地展示区重点展示湿地生态系统、生物多样性和湿地自然景观,同时设计了以“汾河人家”和“月亮湾”为代表的六个特色小节点,注入地域文化景观元素——汾河原生态的朴素的自然文化景观元素,以强化科普宣传和教育活动功能。
1. 汾河人家
通过重塑地形并恢复场地原有肌理——从浅的水塘、缓的土坡、田垄等创造丰富的空间,同时设计了农家矮墙、磨盘、瓜棚、葡萄廊架、草亭、汾酒坛等地域文化景观元素,共同组成汾河农耕文化的缩影,游人或静思冥想或愉快交谈,追忆汾河已逝的历史和农耕文化。
2. 月亮湾
巧妙利用自然地形高差,形成半围合的卵石亲水驳岸,为游人营造不同的视觉空间感受以及一个充分亲水赏景的场所。
(四)建设完善的配套设施原则:
在满足湿地保护与开发的基础上,确保景区功能的完整性
1. 道路交通组织
考虑主要游人方向并结合四个景点设置了四个人流主出入口,出入口外围设置人行天桥,提高公园的可达性;机动车出入口结合管理服务区单独设置,减少对园区步行交通的干扰。园内道路采用带状体系贯穿各景区、景点,共分为三级。游览主路宽为4米,主要供游览自行车使用,沿途设置自行车换乘点,路面材料采用青石板。游览次路宽为1.5—2.5米,路面材料采用天然或仿木石材;生态小径宽为0.9米,路面材料采用卵石、木材等。
2. 植物配置
植物配置根据公园功能分区及游览内容的不同,采用不同的植物种类及配植形式,重点保护区和湿地展示区着重构建从水生—湿生—陆生的完整的植物群落,为动物提供良好的栖息环境,植物品种采用芦苇、香蒲、红蓼、水莎草、水葱、千屈菜、荻、荷花、沙棘、狗尾草等;游览活动区和管理服务区着重植物造景和空间的形成,注重植物季相变化,在整体效果方面,注重体现自然、原始、野趣的特点,植物品种采用国槐、合欢、垂柳、白蜡、紫叶李、碧桃、西府海棠、榆叶梅、孔雀草、万寿菊、红花酢浆草等。
3. 相关设计
(1)护岸处理
以柔性结构护岸为主,在保留河流原有曲线形态的基础上,采用阶梯式干砌块石、金属网垄等与自然缓坡相结合的方式,形成自由多变的岸线。这种护岸软硬景观相结合,质感和层次较为丰富,对生态系统干扰小,允许生态流的交换,虽有一定工程量,但施工方便,周期短。
(2)地形处理
地形主要结合道路交通组织、绿化植物配置以及城市周边景观等因素来塑造丰富的微地形景观,形成一种起伏有致的、变化丰富的、有韵律的景观空间,一方面有助于形成利于植物生长的局部小气候环境,另一方面丰富了湿地景观效果。
(3)建筑形式
景区内园林建筑在保证绿地率的前提下散点布置,使其成为林带的点缀,包括生态观测塔、景亭、厕所、遮雨棚等,形式多以轻巧、朴素的木结构为主,适当搭配青砖。管理用房利用两侧道路与景区形成的自然高差来安排布置,立面采用具有山西民居韵味的形式,比如黄土窑洞来反映特定的地域文化,同时选用土坯墙、麦秸墙、稻草等其地方特色的材料等。
三、结语
本文通过对太原市汾河景区二期工程北段景观规划设计方案的介绍,向人们展示了太原发展生态城市战略、多种功能叠加产生的综合效益以及湿地景观营造在太原汾河景区二期工程中的实例应用。
风景区生态设计 篇9
任何与生态过程相协调,尽量使其对环境的破坏影响达到最小的设计形式都称为生态设计。生态设计倡导设计的人为过程与生态系统的发展相协调,有助于解决目前出现的环境危机,建立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人居环境。景观的生态设计从本质上说是对土地和户外空间的设计,生态原理是其核心,要求景观设计不仅提供美的景观和创造休憩场所,更需要在设计中关注和解决人与自然发展之间的矛盾[1]。
旅游景区具有良好的生态环境基础,是所处地域自然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近些年,在景区开发和发展的过程中,由于缺乏对生态环境的保护意识,片面追求经济效益,造成了对旅游资源的破坏。因此,在景区景观建设中引入生态设计的思想和方法,既有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基础, 又是保证景区可持续发展的一种有效途径。
2 旅游景区景观生态设计的目标和原则
2.1 景区景观生态设计的目标
将生态设计的思想应用于景区景观的建设中,其目标就是保证景区的可持续发展,也就是在协调景观的保护与开发利用关系的基础上,顺应和利用自然发展规律,通过一系列生态设计手法营建生态、美学和游憩功能良好的景观格局,在满足人们休闲游憩活动的同时,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达到景区环境、经济和社会效益的和谐统一[2]。
2.2 景区景观生态设计的原则
2.2.1 体现景区的地域、人文特征
首先,区域自然条件是因地制宜设计的基础,是景观特色的体现,设计中要注重尊重景区自然演进的过程和乡土材料的使用,将带有场所特征的自然因素融入在新的设计之中。其次,一个适宜于景区的景观生态设计,首先应考虑当地传统文化给予的启示,再结合现代景区发展的需求,延续与创新传统文化,才能使设计作品有立足和发展之地。
2.2.2 充分利用与节约自然资源,减少能源消耗
景区景观生态设计中,要注意摒弃掠夺式的开发,合理地利用自然的过程、废弃的土地、原有材料或新技术等,保护和节约自然资本,达到减少资源消耗的目的。
2.2.3 建立完善的景区生态系统,让自然做功
让自然做功这一原理就是充分利用自然系统自身的能动作用,减少设计对自然生态的影响。在景区景观生态设计中,让自然做功就是要尊重和保护自然,因地制宜地利用原有地形及植被,避免大规模的土方改造工程对原有环境的负面影响,充分发挥自然系统的能动作用。
2.2.4 显露自然,维护地区整体山水格局的连续性
景观生态设计强调不单设计景观的形式和功能,而是通过自然元素及过程的显露,让人们感到自然的过程,以唤起人们对自然保护的意识。景区往往是一个区域水系、山体植被生长的重要空间,应在其设计中注重维持自然的山水格局,起到维护地区整体山水格局连续性的作用。
2.2.5 保护和建立多样化的乡土生境,创造丰富的景观
生物多样性维持了自然生态系统的健康和高效运转,景观生态设计就是要尊重、保护和建立多样化的乡土生境。大多数的景区都是处于多种动植物栖息的边缘地带,要充分利用这一有利条件,有意识地把生物多样性的保护作为重要的设计指标,通过保留、恢复、再生等多种方法,创造丰富的景观。
3 旅游景区景观生态设计的方法
以下将结合广西兴安县灵渠景区在景观的开发建设管理中生态设计的运用实例,来谈谈景区景观生态设计的方法。
3.1 灵渠景区的资源特点和开发历程
兴安县位于广西东北部,距桂林市60 km,公元前214年,秦始皇为统一岭南地区,在此开凿灵渠古运河。灵渠的开凿,具有多方面的历史价值和文化意义:第一,灵渠作为秦始皇转运军饷、粮草等的运输航道,对统一中国产生了积极的意义。第二,在经济发展方面,从秦代至民国以来,灵渠成了岭南和中原航运交通之要道,促进了岭南地区的经济文化发展,带来了兴安的繁荣。第三,在水利工程方面,灵渠有铧嘴、秦堤、大小天平、陡门等水利设施,很好地解决了河水泄水分流及不同高度两条河流的沟通问题,具有重要的科学价值。第四,在农业灌溉方面,灵渠目前仍承担着灌溉两岸2万多公顷良田的重任。第五,在历史文化方面,灵渠流经兴安县城一段的街区俗称秦城水街,由秦汉建筑文化、古桥文化、古雕塑文化和岭南市井风俗文化4部分组成,极具秦城风韵。第六,在旅游开发方面,作为旅游景点,灵渠最早开发于20世纪70年代,之后县政府多次对灵渠进行维修和开发,但力度均不大,2004年,县政府对灵渠景区进行了大规模的保护性开发,特别是投资1.2亿元对水街进行了重点开发建设,极大地促进了灵渠景区的旅游发展[3]。
3.2 人文景观元素的设计
人文景观元素是文化生态系统的一部分,是指聚居于一个地区人群,在各种环境因素影响下,经过日积月累、时代相传,自然而然形成的地区建筑文化、场所精神和风土人情。文化是景观环境的灵魂,文化的深入挖掘是旅游景区开发的根本[4]。在设计中,人文景观元素可以通过物质及非物质因素的形式体现,物质因素主要是指城镇布局、建筑群的组织、雕塑等,非物质因素主要包括民俗、民风等。
3.2.1 建筑及构筑物
建筑及构筑物是传承文明的有形载体,能鲜明地表现景观的性格与品质。在开发中,应对体现景区历史文化内涵的标志性景观和有代表性的区域进行深入挖掘,完整保护和再次艺术创造。对于新建的或恢复重建的建筑及构筑物,除了要符合功能与审美的要求外,还要注重使其风格、尺度、色彩等都要与环境结合贴切,反映当地的文化背景,促进当地文化艺术和传统的复兴与进步[5]。
灵渠景区在建筑及构筑物的建设方面,主要做了如下几方面的工作:
3.2.1. 1 灵渠核心生态水文化的保护与开发
灵渠本身便是生态平衡、和谐与可持续发展的典范,它涵盖了防洪、灌溉、航运等功能,使水利、农业、交通等行业各得其所,考虑了两岸居民的安全,还具有了今天的旅游价值。二千多年来,灵渠与其周边的山水人文融合形成了独具特色的灵渠水利生态文化,这是灵渠景区的核心,在建设中要严格保护。同时,为了更好地宣传古灵渠的航运、水利和水文化等科普知识,建议在景区建立水文化科普基地,让古灵渠服务于现代建设, 让更多的人知水、爱水、亲水、保护水环境。
3.2.1. 2 古建筑的保护与恢复
县政府和当地居民非常重视对灵渠文物古迹的保护,不断筹集资金对铧嘴、大小天平、四贤祠等处进行多次维修和清除淤泥,力求保持其原汁原味的文化特色、制作工艺及视觉形象。在水街的开发中,恢复了秦文流觞古建筑群,建筑布局因地制宜,依灵渠岸边原有陡峭的地势,层层跌落,处处渗透着秦汉古建筑体量巨大、工艺古朴、色彩凝重的特点,在形式上注重古典美与现代美的结合,在内容上注重景区生态文化氛围的营造[6]。
3.2.1. 3 修整古民居
灵渠两岸原有民居以小青瓦的两层楼居多,设有马头墙和骑楼,生活方式为前店后家。开发中对原有陈旧的古民居,按照修旧如旧的原则,进行恢复性的修建,保留了当地民居通透式的地域水文化特征;对于新建建筑,采取了清除或翻修的作法,以维持建筑风貌的整体协调,保留了居民原有的生活状况,并在民居中添加了八仙桌、匾牌、字画等设施,营造出厚实凝重的古民居生活气息。
3.2.2 民俗文化
民俗是一种文化符号,是一个地区人群的文化基因,是他们的价值认同感和无形的集体凝聚力。民俗文化的挖掘,着重在于重塑民俗精神的内涵,使它以鲜活的形态,融入到现代旅游活动中。在灵渠景区的建设中,对于当地民俗的挖掘,主要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3.2.2. 1 整理民间戏曲,重建古戏台
近年来,由几十位民间爱好者共同组建了灵渠古乐演奏团,古乐的素材大部分从流传在民间的开山歌、贺郎歌和歌会情歌中整理而来。重建的古戏台沿袭了原有的徽派建筑风格,两边树有号称“广西桂戏大师”的兴安人蒋金凯、蒋金亮的铜塑雕像,每逢节庆日,传统的戏曲、现代的歌舞等各种文娱活动在这里登台亮相,成为人们生活的一个聚焦点。
3.2.2. 2 重现繁华街市及民俗民风
在水街的开发中,恢复了多家米行、酒肆、药店等百年老字号,这里既有供居民生活之用的物品,也有供游人观赏和选购的木雕、金银玉器等工艺品,还有能让游客亲自参与制作、品尝选购的兴安特色民间传统活动:打糍粑、舂年糕、打油茶等。丰富多样的游览活动,提高了游客参与的兴趣和游览的质量,提高了居民对当地文化的自豪感,增加了经济收入。
3.3 自然景观元素的设计
水体、土壤、动植物、地形地貌等构成了景观的自然元素,这些元素既是保持景区原有生态环境的完整及平衡的根本,又是景区独具的特色景观。在设计中,要充分利用原有的自然因素,将带有场所特征的元素融入在新的设计之中,适应场所自然生态过程,降低开发成本,还可以获得更为舒适、丰富的景观效果。
3.3.1 地形
在景区地形的设计中,一方面,对于原有地形地貌的充分运用,可以创造出丰富多变的景观效果;另一方面,对地形进行改造和新建时,也应充分顺应自然和使用者的需求,创造宜人的小环境和趣味空间。灵渠沿岸地形丰富,有坡地、平地和山地等,它们既为各种生物创造了适宜的生存环境,又丰富了景观的类型和观赏性,为游人提供了多种活动平台。灵渠的建设中,要注意保留原有的丰富地形,在必需的地形改造时,也要注意与原有地形相协调,避免因地形的变化减少生物的种类和数量。
3.3.2 植物
在植物的配置方面,一是应考虑植物种类的多样性,充分发挥植物的生态功能,二是因地制宜合理运用植物造景,尽量采用本地植物。植物的搭配不仅要注意形态、色彩等协调,形成丰富而又错落有致的景观效果,还要注意乔、灌、花草的层次与组合,符合自然植物群落结构,满足植物的生态要求,发挥植物的生态功能。尽量选择乡土植物,以保持地域的生态平衡,降低种植、养护管理的成本,也更具地方风格。
在灵渠景区的建设中, 历来重视灵渠周边乡土植物和古树名木的保护。在水街的重建中, 在植物的选择和配植上, 注重体现景区所处地域的岭南园林风格, 以四季常绿、开花、能提供遮阴的乡土植物为主, 比如桂花、垂柳、红豆杉、滦树、杜鹃、红木、黄毛竹等, 精心点缀, 营造了一个遮阴、纳凉、休闲的良好环境。木继
3.3.3 水体及岸边空间环境的设计
水体及岸边空间环境,是水陆复合共生的重要生态系统。生态设计中对于水体的组织,应顺应自然水系,因势利导,保护好其原有的结构和功能。在水岸设计中,须以生态化为宗旨,综合考虑水位、地质、设计风格等因素,创造亲切宜人、内外渗透的生态河岸,在岸边设计亲水岸线、观景平台、临水栈桥等设施,使人最大限度地接近水和各种生物,以达到人与自然、生物与水和谐相处的目标。
水是灵渠的灵魂,在灵渠的开发建设中,要特别重视对灵渠水体的水质、自然走向、形态、水生态环境等的保护,确保不对灵渠形成污染和破坏。灵渠的水利设施大小天平、滚水坝、秦堤等可疏导水流,从现代旅游活动的角度来说,是最好的亲水活动开展的平台,在水位变化的情况下,使水、生物、人相容共,两岸的临水平台、游廊、水面的游船等,都体现了亲水、开放的风格。
在旅游景区景观设计和建设中,始终要把对生态环境的保护作为设计的前提,遵循生态设计的原理及要求,做到生态与美学兼顾,创造一个和谐健康的生态系统,实现旅游景区的可持续发展。
摘要:旅游景区是自然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 将生态设计的思想应用于景区景观的建设中, 其目标就是保证景区的可持续发展, 在满足人们休闲游憩活动的同时, 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 达到景区环境、经济和社会效益的和谐统一。文章在分析景观生态设计的内涵、在景区景观建设中的目的及原则的基础上, 结合兴安县灵渠景区景观生态设计的运用实例, 探讨了景区景观生态设计的具体方法。
关键词:旅游景区景观生态设计设计原则,方法
参考文献
[1]秦春林.对旅游景区中生态景观设计的思考[J].北方园艺, 2011 (24) :127-129.
[2]张丹, 马晓雯, 贺晓明.浅谈原生态景观的创造[J].资源与人居环境, 2009 (2) :70-72.
[3]粟维斌.兴安灵渠旅游景区保护性开发的生态学思考[J].特区经济, 2007 (10) :184-186.
[4]尹会荣.城市水系与滨水空间的生态景观恢复[C].第十届中国科协年会论文集 (二) , 2008.
[5]王治君.基于地域与人文历史的生态景观设计[C].中国建筑学会室内设计分会2006年会暨国际学术交流会.2006.
风景区生态设计 篇10
1 土特产品包装设计现状
1.1 缺乏“独、特”的意识
纵观塞罕坝景区经营的旅游土特产品和旅游纪念品的包装设计, 给人总的感觉是缺乏“独”、“特”的意识, 包装单一、形式简陋、千篇一律。所以, 制作精良、独具地方特色的土特产品、旅游纪念品包装设计, 既增添了它的艺术价值和文化内涵, 又提高了产品的销量, 增加了旅游纪念品的经济价值, 是非常重要的。
1.2 包装设计不规范
存在如地址不实、不详、混乱的情况, 有的连生产日期和合格证的标识都没有, 缺乏有效的产品标准。
1.3 缺乏地域特色
土特产品最大的特点是具有一定的地域性, 很多游客都愿意购买一些体现当地文化、风俗民情的旅游纪念品和土特产品, 但能满足游客心愿的产品在市场上却不多见。如坝上特产蕨菜、白蘑等产品的包装设计大部分还停留在表现产品特点上面, 缺乏坝上的地域特色, 让消费者购买时不能感受到塞罕坝独特的生态文化。
1.4 包装设计档次不清
不同的商品由于其价值不同、应用的场合不同、消费者不同等, 从而对包装的档次要求也应不同。目前, 塞罕坝土特产看起来品种繁多, 但各种档次和价位的土特产品往往在外包装上没有什么区别, 存在着严重的档次不清问题, 这样的包装很容易让游客和消费者感到乏味, 甚至有上当受骗的嫌疑。
2 包装设计发展思路
2.1 体现塞罕坝地域特色
所谓的“土特产”, 首先指的是“地方”, 即产地, 也是土特产品吸引消费者的独特魅力所在。土特产品和包装也有自己的产地, 地域特色常常是文化特色的基础, 土特产品的包装设计应充分发掘地域性特点, 提炼地域性元素, 切实打好地域特色“塞罕坝”这张王牌。
2.2 挖掘塞罕坝生态文化特色
塞罕坝是亚洲最大的人工林林场, 是全国生态性文化示范教育基地、全国青少年思想教育基地, 有着深厚的文化积淀, 给土特产品的开发和设计提供了雄厚的素材, 在包装设计方面如能恰当地运用上述代表塞罕坝生态文化的元素, 则可以体现出包装的文化价值。
2.3 改变包装策略
改变传统单一的包装策略, 探索适合顾客不同需求的土特产品包装形式, 更好地发挥包装的促销作用。
2.3.1 方便装。
主要针对山野产品而言, 比如蘑菇、金莲花等, 市面上普遍都是500g以上的大包装。由于是干货, 需要水发食用, 所以1包山野产品可以食用20次以上, 这样大包装不方便量取, 剩下的干货容易受潮发霉。如果开发出每次食用量的小包装, 以20小包为1大包, 这样不但可以准确的取量, 而且还方便储存。
2.3.2 组合装。
土特产品的包装也可以模仿现在市场上广泛出现的化妆品套盒, 用一个包装盒容纳同类别的多种不同产品。可以使消费者以较低花费一次性满足对多种土特产品的需要, 同时, 也为首次购买此类商品的消费者提供了尝试的方便。
2.3.3 礼品装。
现在塞罕坝土特产品市场上销售的产品大都是普通包装, 缺乏形式新颖的礼品装。因此, 厂商应抓住这一空白, 大力开发塞罕坝土特产的礼品市场。用适度包装的理念, 以最低的包装成本 (材料、印刷、制作) 达到最佳的宣传效果, 大力开发适合老百姓所需的礼品装。
2.3.4 双重用途、附赠装。
这是目前国内外市场上较流行的包装策略, 如原包装的商品使用完后, 包装容器可以另做它用, 这种包装往往能引起集团购买, 其优点还在于把包装容器当作流动的广告使用, 但要注意包装材料的附加值不能过高。另外, 可以采取商品包装上附带奖券, 中奖后可以得到奖品的方式促销。
总之, 塞罕坝土特产品开发要将包装决策与现代营销理论结合起来, 把消费者和游客的需要作为产品研发的中心, 用科学、环保、绿色包装的观念制定包装策略, 才能真正使自己的土特产品适应市场需求, 为广大消费者所接受。
(责任编辑舒丹丹)
摘要:本文通过对塞罕坝国家森林公园的旅游土特产品包装的现状进行分析, 找出现有包装设计中存在的各种问题, 并对“土特产品”的包装设计应符合现代人的理念、要求进行了探讨, 为全面提升塞罕坝旅游土特产品品质和市场竞争力指明了道路。
风景区生态设计 篇11
【关键词】当前结构与现状;困境与机遇;发展的新思路
一、当前利津黄河水利风景区建设的结构与现状
首先,利用黄河淤区资源,制定优惠政策,调动广大干部职工的积极性,消灭空白地段,鼓励职工承包户承包淤区土地来种植树木,挖潜育苗,逐步扩大种植规模和品种,真正让职工看到实惠的同时又绿化美化了环境,使沿黄两岸初步形成了林木绿化带。特别是最近几年,黄委对淤区经济开发的高度重视,提出了发展水利风景区建设的总体要求。我们立足辖区实际逐步对部分淤区进行水利设施配套,不断调整种植结构和承包形式,逐渐形成了以经济林育苗、花卉、果树、蔬菜等作物相统一的种植模式,经济效益逐年提高,使黄河淤区经济稳步发展,最大限度的调动承包职工的积极性,实现了职工承包户和单位的双赢,使有限的土地资源发挥出最大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其次,黄河水利风景区建设与黄河生态旅游经济相结合,创新种植、管理模式,努力打造新的经济增长点。结合水利风景区建设使黄河淤区经济和景区建设有机地结合起来,不断提升建设标准和景观品位,努力打造国家级风景名胜区。逐步转变以往的种植经营观念,努力提升服务态度和产品质量,将淤区经济发展重新准确定位,对种植开发进行科学分析,广找门路,拓宽种植管理经营渠道,研发新的品种,有选择的种植发展经济苗木和景观苗木,优化种植结构,着力在经营效益、管理效益、品种效益、质量效益、景观效益、服务效益等几个方面做文章。积极争取当地党委政府支持配合,同旅游部门共同牵手,充分发挥黄河自然生态得天独厚的优势资源,来共同开发利用和保护,有效的引入社会资金,实现黄河植树绿化投资的多元化。
三是,继续探索引入市场化运作模式。我局为适应苗木市场化运作机制的发展要求,专门成立了苗木建设领导小组,制订了利津河务局苗木种植规划及标准,根据市场调查与市场前景预测,进行整体规划,对景点合理布局,与山东大禹建设工程有限公司等有经济实力的公司进行联营建设苗木基地。经过近两年的努力,宫家险工到利津黄河大桥的近1000亩优质苗木基地已初具规模,因地制宜的引进了竹柳、法桐、国槐、白腊、红柳等20多个珍惜名贵树种,优化了种植结构,各种树木千姿百态,郁郁葱葱,走在黄河大堤上一眼望去就像是置身于绿色的林海,形成了高标准的10公里優质名贵树种的绿色长廊,横看成排,侧看成行,纵横交错,在美化绿化环境、改善淤区生态的同时,也带来了可观的生态经济效益,成为我局淤区经济的亮点之一。
300亩荷塘争奇斗艳,一片翠绿,从河滩上走过飘来缕缕清香;沿着幽静的河滩路走到东关控导,漫步在千步柳荫路上,更是令人振奋,会引起人们的无限遐想;再往前走就是近两年刚修建的被誉为“黄河第一栈桥”的十六号坝,风景更是这边独好;这些完美的秀丽景色,黄河滩区的奇特风光,从10公里育苗基地到示范工程的东关控导,到处都是生气勃勃,林海风涛的迷人景象。形成了从育苗基地到荷塘藕池再到“黄河第一栈桥”三点一线的城郊黄河生态公园,吸引人们驻足留恋,成了县城五万居民茶余饭后、清晨锻炼、休闲、散步、垂钓、休息、餐饮、野营、游玩的不可或缺休闲场所,为进一步打造黄河水利风景游览区奠定了良好基础。
二、利津黄河水利风景区发展的困境与机遇
随着我局国家水利风景区建设工程顺利实施,辖区内旅游风景区已初具规模,要想打造更高标准、科学高效的生态旅游国家级水利风景区,机遇和挑战并存,面临的困难和局限也逐步显现出来,一是缺乏深厚的文化底蕴,“山不在高有仙则灵,水不在深有龙则精”,要想打造高品味、高标准的风景旅游区,必须赋予它深厚的文化底蕴,才能使我们的风景区富有灵气和文化蕴涵,我们的景区和景点往往是一些近几年修建的景点工程和种植的绿化苗木,政府点缀的也是注重形象工程,社会投资也只是重视经济效益,文化底蕴相对薄弱。二是前期投入资金缺乏,水管体制改革以后,水管单位经济创收能力减弱,各项资金不断规范,修建高标准的旅游设施前期投资过大,效益回报相对缓慢,现在基础设施还不是很完善,各景区建设前期还需要投入大量的资金,这和政府投资、社会投资的目的有一定的矛盾和冲突,我们水利部门投入的确还存在着一定的困难。三是人才困乏,我们黄河水利部门,多年来的宗旨是注重黄河防凌防汛、水行政执法,确保黄河的安澜,保一方平安,而景区建设所需的高科技专门人才相对缺乏,人的因素是最活跃的因素,也是最重要的因素,没有高层次的专门人才,高效、生态、一流的黄河生态风景游览区建设就难以顺利有效地推进实施。四是思想观念相对滞后,科学管理需加强。多年来,我们黄河水利部门,由于工作环境、性质的限制,思想观念相对闭塞,虽然在维护防洪工程安全、涵养水源、保护生态、改善人们居住环境、拉动区域经济发展发挥了重要的作用,黄河风景区建设的初步阶段还得心应手,一旦具有了一定的规模,上升到一定的高度就显得力不从心了,管理粗放和缺乏经验,对国家风景区建设的宗旨理解不够深刻全面,难以准确定位和把握。五是管理体制不相适应。水管体制改革后,管养分离,我们黄河水利工程确实有了很大的改观,工程面貌等均有了历史性的突破。但是,也只是在保持现状的情况下,以维护保护现有的工程设施为主,工程管理和景点建设还存在一定的矛盾。以上这些,都是当前水利风景区建设和打造一流的黄河生态旅游区所面临的和需要解决的矛盾和问题。
虽然当前水利风景区建设面临许多困难,但是,当前黄河生态旅游和水利风景区建设也面临着前所未有、千载难逢的大好机遇,挑战和机遇并存。 我局管辖区黄河水利风景区建设地处黄河下游入海口的东营市,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和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两大国家战略在东营融合交汇,为东营地方和沿黄流域生态经济的发展带来了难得的重大历史机遇。根据国家黄蓝两大战略《规划》和黄委的部署要求,结合东营的发展优势,“建设黄蓝经济区,在黄三角地区率先发展、在山东半岛地区率先发展、在环渤海地区率先发展”的奋斗目标,在发展思路上,坚持生态优先,强化科技人才支撑,我们黄河水利风景区建设的提出和实施,具有得天独厚的难得的歷史机遇,有机的融入两大战略建设中,意义非凡。
三、利津黄河水利风景区发展的新思路
借助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和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相继上升为国家战略的难得机遇,以黄河国家水利风景区开发建设为契机,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全面推进黄河水利风景区建设,大力发展沿黄两岸及淤区经济,恰逢其时,势在必行,努力使黄河经济,淤区开发,景观建设,工程维护,险点加固,旅游服务等方面上升到一个新的高度。
具体实施中着力突出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加大与地方市、县、乡镇协作共建的力度,积极争取当地党委政府的支持,把黄河水利风景区建设切实融入全社会生态经济建设之中。作为黄河部门要突出沿黄特色,打造黄河品牌,发挥自身优势,大力发展黄河经济,全力推进黄河国家水利风景区建设。二是大力发展绿色产业,加大投资力度,增加包边盖顶面积,对部分淤区进行水利设施配套,不断调整种植结构,逐渐形成经济林、花卉、果树、蔬菜、稀有品种等作物为主的经济产业体系,力争经济效益有显著提高。三是淤区经济发展要围绕“让淤背区绿起来,美起来,实现风景区生态、淤区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高度统一”的目标,对淤区进行深度开发利用,种植适生林带,可以有效的防止淤区水土流失,改善生态环境。四是按照“以提高经济效益为中心,以规模加特色经营为方向,注重与工程管理相结合”的原则,大力发展林果、育苗业,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明显的提高。主要采取以下措施;
1.充分运用高科技,打造品牌,提升质量
滩区、淤区经济发展要立足科技创新,调整产业结构,以发展经济作物、绿化美化林木为主,减少一般用材林,逐步取消粮油作物种植。提高科技含量,就要充分利用高科技和引进高科技人才,要和农林高校、研究所等有关单位建立合作关系,引进优良品种,积极拓宽市场,本着长远规划、尽快实施,立足高标准、高质量、大投入、严管理、出效益的出发点,种植名、优、稀、特品种,做到“你无我有、你有我优”,提高管理人员的技术素质。在依靠高科技的同时,扩大种植面积,提高质量,打造品牌,适应市场需要。
2.坚持科学开发,努力提升综合效益
坚持以河防安全为本,以经济、生态、社会效益为中心,以市场为导向,因地制宜、优化结构、集中连片、规模经营、综合开发,采取政策激励、增加科技含量、示范带动等多种措施,努力推进黄河国家水利风景区建设。黄河淤区是一笔宝贵资源,蕴藏着可观的经济效益。为实现由土地资源优势,尽快转化为经济优势,从今年开始要把土地开发作为发展经济的一项战略性措施来抓,搞好淤区土地开发,发展苗木、花卉,把大堤建成一道靓丽的风景线,这既是建设标准化河防的需要,也是保持工程完整的一项重要的生物措施,更是促进沿黄旅游产业发展,构建黄河多元经济的战略措施。更新观念,增强信心,积极探索,走出一条适合淤背区特点的土地开发新路子。克服“重开发、轻管理”的思想,在管理方式上,要科学化、标准化、规范化,要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制定管理办法。
3.借助国家水利风景区建设,发展旅游经济
一定要保持一个良好的生态环境,开发与运营中一定要做到保护第一,正确处理好开发运营与保护的关系,凡是项目地进行项目建设,都要经过有关部门的批准才能进行。
做好旅游区规划建设的科学决策和管理,将动态控制和规划实施进行有机结合,实行可持续控制策略,兼顾近期与远期、部门与整体利益、黄河部门与地方政府以及工程维护等多方利益,统筹安排、全盘考虑、科学决策,形成规划一张图、决策一班人、审批一支笔、建设一盘棋的科学管理决策程序,逐步实现规划目标。
风景区生态设计 篇12
无锡鸿山遗址的发现, 是2003年考古界最为轰动的大事之一。遗址位于无锡新区鸿山镇东南部, 北倚泰伯河、南抵新开河、西靠鸿山路、东接漕湖、与苏州相望, 范围达5平方公里。遗址范围内现存108个土墩, 其中, 已被勘测确定为春秋时期大型土台、土墩的有42座, 已挖掘墓葬7座, 共出土珍贵文物2300余件。
鸿山大遗址保护形成的共识是:鸿山大遗址保护首先是文物保护, 但是必须发挥其在社会发展中独特资源的作用, 为社会经济的发展服务;二是鸿山大遗址保护绝不仅是建一个独立博物馆, 更多的是要保护遗址的历史生态环境, 在生态空间中呈现文物本体所特有的魅力和价值;三是鸿山大遗址保护不是单一的项目, 必须以保护带动多方面的发展, 谋求多方共赢。
2 立地条件
遗址分布区地势平坦、河流湖泊众多、水网密布, 具有典型的江南水乡自然环境特色。在《无锡鸿山遗址保护总体规划》中, 明确核心保护范围为600亩。一类建设控制地带为2220亩, 可作观赏农业区的墓地背景环境;二类建设控制地带为2070亩, 其中遗址博物馆占地330亩, 湿地公园占地1740亩;三类建设控制地带为240亩, 可作为游客服务中心的历史村落景观。另外, 一类环境控制区为3135亩, 主要作为农村用地和展现田园风光;二类环境控制区为2385亩, 可作为现代工业开发区和城镇建设用地 (图1) 。
在108个土墩中, 丘承墩是鸿山墓群中规模最大的土墩墓。该墓封土为长方形覆斗状, 原长68.2m, 宽40.6m, 高3.95m。墓坑平面为“中”字形, 分为墓道、主室、后室三部分, 主室还用木板隔成南北侧室。根据《鸿山墓群保护总体规划》 (2006-2025) 要求, 遗址博物馆将选址于此地块范围内, 总计占地面积约23万平方米 (图2) 。
3 设计理念
景观设计方案在鸿山大遗址公园的整体保护理念下, 根据博物馆景区的立地条件, 形成以下设计理念。
3.1 延续遗址公园总体规划设计的指导思想
本区域景观以春秋战国时期大型墓葬群遗址为设计主题, 严格按照遗址公园总体规划对遗址周边土地使用梯度等级的要求进行景观规划设计。
3.2 尊重遗址本体和周边生态环境的原生性
充分尊重遗址本体周边地形地貌, 保存已有历史信息, 最大限度地保留现状农田和水系的自然肌理, 减少人工雕凿的痕迹。在最少干预的原则下, 结合自然景观适当设置部分服务设施和休息场所, 以满足一定的旅游功能要求。
3.3 景观设计本着“保护——梳理——提升”相结合的原则
对博物馆景区中涉及遗址本体和一定范围的遗址环境进行原址保护;对现状水系进行适当梳理改造, 保留原有肌理结构;对外围环境进行改造提升。不同的地块按照不同的等级要求进行设计, 详略得当。
3.4 要创新文化内涵的挖掘
景观设计不仅要充分体现鸿山遗址吴越文化的内涵, 同时要使遗址公园充满地域文化的气息, 融合江南水乡的桥文化、水文化、农耕文化、民俗文化和民居文化 (图3~图5) 。
4 生态策略
4.1 根据现状资源规划景观空间结构
方案依据现状农田肌理、水系形态, 适当梳理后形成内环、水环和外环三个不同类型的景观区域。内环是保护区域, 要保护丘承墩的原生地形地貌、周边的农田肌理及农田的耕作方式。外环是提升区域, 这部分区域可根据功能要求进行合理的景观规划:在景观分区上布置了主入口景区、博物馆入口景区、休闲活动区、乡情体验区、湿地景观区五个景观功能区, 各景观功能区之间的视域空间以线串点、以点带面, 点、线、面之间互为衬托, 并分别以博物馆为中心呈环形发散式布局;在景观手法上通过改造微地形、种植适地植物、设置服务设施以满足休闲活动的功能要求;在景观风格上要再现江南2000多年前的历史风貌, 展现鸿山遗址浓重的文化历史感和沉郁的苍凉氛围。水环是保护和提升之间的过渡空间, 是梳理区域, 设计重点是梳理水系、改造驳岸, 形成生态湿地效果 (图6~图8) 。
4.2 湿地的改造和利用
“上善若水, 水善利万物而不争, 处众人之所恶, 故几于道。”是老子对水的歌唱和礼赞。水对于鸿山遗址博物馆景区来说, 同样是场地的特色景观资源。方案通过清理疏通原有水网河道, 加强湿地景观的保护, 并借助现状田埂肌理连接水系首尾, 形成围绕博物馆周边的环形水系, 新旧水系得到有机相通, 形成活水系统。水系连通后, 既可以维系湿地的可持续发展, 又可维持水系的生态特性和景观功能。水系的景观功能可以凭借当地文化, 营造江南河塘民居、水月人家、小桥流水、独舟垂钓的景观效果。
4.3 乡土植物景观的保护与整治
植物种植应坚持适地适树原则, 重视乡土树种的推广应用。乡土树种是在长期演变中形成的地域性植物, 具有较强的适应性和抗逆性, 也是场地历史环境的真实写照。同时, 乡土树种还具有丰富的林相和季相变化, 可以形成不同的特色景观。因此, 乡土树种应成为本景观区域绿化的首选树种。遗址公园博物馆景观设计保持了对农田原有肌理的尊重, 对已经破坏掉的农田肌理进行修复、还原与梳理。景观以维持和利用原有植被树木的分布为基础, 并对功能区内植被环境进行疏理整治, 新植栽的植物多采用当地原生树种以及原生的地被花卉和水生植物, 希望构建一个能够还原于历史场景的多树种、多层次、多色彩的景观植物群落 (图9) 。
4.4 乡土景观材料的运用
灰砖、荒石是江南民居建筑砌筑的主要材料。景观区域内所有的硬质铺装以荒石碎拼为主, 局部采用灰砖砌筑。碎拼荒石之间留有一定的缝隙, 野草透过缝隙长出地面, 形成古朴氛围, 缝隙同时又可以很好地渗透雨水, 生态自然。田间绿化也主要沿用当地的农作物, 根据时令种植, 呈现出浓浓的乡土气息。
5 设计体会
5.1 保护与展示的合理关系
保护文化不是为了保护过去而保护, 而是为了现在和未来, 尊重过去珍视过去, 在保护的基础上通过一定的展示方式实现遗址的社会价值和经济价值, 反之这些价值又可作为遗址保护的物质保证。遗址展示既要考虑遗址的安全, 既要考虑其保护及展示形式的视觉效果, 也要尽可能多地展示历史的真实 (图10) 。
5.2 整体与局部的和谐关系
作为大遗址公园中先行实施的景区, 应该从交通、水系、管理、分区等方面统筹好整体与局部的关系。做到立足现状, 着眼未来, 远近期协调统一。在交通方面首先要确定主入口位置。本次景观规划根据总体规划的要求, 将博物馆景区与遗址公园的出入口合二为一。既满足近期的交通要求, 又给远期实施的遗址公园树立了一个入口景观形象。其次是停车场的位置和数量问题。方案利用主入口旁的旧厂房拆迁后留下的空间设计停车场。停车场整体设计分两期实施, 前后期留足连通空间。
5.3 重建平衡是景观规划的关键策略
遗址公园有别于一般性的公园, 其存在一个保护与利用的问题。景观规划应该作为一种策略或者手段来重建保护和利用之间的平衡。从而实现遗址本体保护和背景生态环境保护与社会和谐发展、旅游开发等方面达到新的平衡。
5.4 与原始地貌融合是景观设计的切入点
鸿山遗址公园博物馆存在于农田村落之间, 设计尊重该地区充满诗情画意的景致, 并利用现有的地域景观元素将其表现出来, 同时保留一部分村落肌理, 讲述场地故事, 建立性格不同的景观空间结构, 形成视觉效果不同的景观空间层级。
5.5 景观风格的准确把握与材料的恰当选择
【风景区生态设计】推荐阅读:
现代风景园林生态设计08-29
风景区规划设计原则08-22
风景园林设计创新07-22
风景园林规划设计07-25
风景园林设计策略09-21
城市风景园林设计论文10-16
大地艺术风景园林设计05-22
现代风景园林规划设计10-04
风景园林规划设计管理10-31
风景园林设计师手册07-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