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专利资助

2024-06-30

政府专利资助(精选7篇)

政府专利资助 篇1

1 专利资助的基本状况

我国自85年实施专利法以来, 专利事业发展迅速:基本建成了与世界接轨的相关法律法规体系, 专利申请量和授权量增长迅猛, 至2008年5月底专利申请量已达到431万余件。上述成绩的取得, 与地方政府的大力支持和辛勤劳动密不可分。近年来, 为了推动自主创新和促进专利事业的发展, 各级地方政府相继出台了一系列专利资助政策, 仅从中华专利在线网站就检索到272条, 资助内容五花八门, 概要地讲, 大致可分为以下三类:

(1) 申请专利资助。虽然国家知识产权局在第75号公告中已明确规定, 凡符合条件的专利申请人 (包括自然人和法人) , 按规定可以减免一定比例的专利申请费, 单个自然人为85%, 法人或两个以上自然人为70%, 专利授权后, 自授权之日起三年内还可按同比例减免相应年度的专利年费, 但是, 各级地方政府为鼓励发明人申请专利, 还是在上述基础上又制定了一系列的资助或奖励政策。由于各地经济与科技发展水平的差异, 资助的额度及方法也各不相同:有的是差额资助, 有的是实报实销, 有的是超额资助, 有的是实行分类差别对待的资助, 即按不同专利类型给予不同的资助, 有的是拿到专利申请受理通知书即给予资助, 有的是获得专利证书后给予资助。

(2) 专利产业化项目资助。即对已授权的专利项目进行筛选, 经专家评估认证, 对被认为创新性强、技术含量高、产品市场潜力较大的专利项目给予一定的资助, 以推动该项专利技术的产业化。

(3) 综合性资助。此类资助是以企业为主体, 目的是围绕企业知识产权发展战略, 为探索和完善专利管理制度进行试点或示范。一般做法是经过考核和评选, 对专利工作抓得好、并有一定典型意义的企业提供一定资助, 进行重点扶持[1]。

在上述三种资助政策中, 由于第一种资助政策简单易行, 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 且能降低专利申请的资金门槛, 迅速直接的增加专利数量, 所以广为各地市采用。第二种资助政策, 由于专利是以获取经济利益为主要目的, 在挑选评价指标时必然导致技术与效益之间的冲突, 特别是国内企业由于没有充足的资金和技术消化稍有难度的专利技术, 创新性较高的发明创造应用起来风险大, 企业不愿意接受, 再加上目前尚没有一个完善的体系来衡量专利质量, 所以采用的也不多, 即使有也难以保证其资助目标筛选的准确性。至于第三种资助政策, 虽然衡量专利工作、专利综合实力和科技经济竞争力的指标有很多, 如体现专利价值的发明专利存活量、存活率、平均寿命、专利实施率等等, 但基于操作上的难度, 现在对专利工作的考评往往集中在数量上, 所以该类资助的目标也多是专利申请量多的企业。

2 政府热衷于专利资助的原因分析

目前, 虽然中国的专利申请量已经超越431百万项, 成为继日本、美国、德国之后的第四“专利大国”, 但“专利大国”不等于“专利强国”, 认真分析我国的专利数据, 就会发现大陆发明专利量少、核心技术少、标志原始性创新的发明专利少、职务发明少, 中国的竞争实力还比较弱。要把我国建设成具有强大竞争力的国家, 真正发挥专利制度的作用, 作为基层的地方政府在专利方面要做的工作很多, 如宣传、倡导、协调、组织、规范和服务等, 可各地市政府为何对专利资助情有独钟, 究其原因, 不外乎以下几条:

2.1 片面追求数量

虽然衡量专利工作业绩、专利综合实力和科技经济竞争力的指标有很多, 如体现专利价值的发明专利存活量、存活率、平均寿命、专利实施率、专利运用能力等, 但是由于这些指标是动态变化的, 我国目前尚未建立起专利统计调查制度[2], 专利统计还难以适时动态准确地反映上述内容, 基于操作上的难度, 专利工作成效主要还是以专利申请量和授权量的增长来衡量, 数量成为评定专利工作、专利综合实力和科技经济竞争力的“热点”和“光环”[3]。于是一些地区不从技术创新、占领市场、增强竞争力去确定专利申请与否, 而是片面追求专利的数量、盲目攀比专利数量。政府的做法是分配指标、亲自到基层去抓申请量, 有的地方知识产权局甚至出台“只要有人申请专利, 知识产权局就协助撰写申请资料、免专利申请费、代为提交专利申请资料”的一条龙服务, 在地方政府上述思想的引导下, 基层的通常做法是重复申请、将一项发明创造拆成几项申请、将早已公开不具备专利条件的产品再申请专利、仅提交申请获取申请号而不交申请费等等。这样虽然数量做大了, 但是就如不能凭字数来评价一首唐诗的美妙与否一样, 也不能单凭专利申请量和授权量的增长来衡量专利, 片面追求数量的背后就是过分强调用专利数量衡量地方政府专利工作业绩、地方专利综合实力和科技经济竞争力。

2.2 把专利工作简单化

我国专利法虽然已制定实施了了二十多年, 但相对于西方发达国家上百年的发展历史还是短暂。且专利是集技术、经济、法律三位于一体的产物, 要让社会真正认识专利、把专利当成重要的市场竞争资源、使专利制度真正发挥作用, 不是件容易事, 各级地方政府还需要持久的做大量的工作。但是有许多地方政府在具体开展专利工作中, 虽然也制定了若干条例, 对专利工作任务进行了明晰, 但对于多数条例的执行情况没有监督机制, 再加上执行质量也难以评定 (如专利知识宣传的效果、人们的专利保护意识、专利转化率的提高、创新能力的提高、专利运用能力的提高等等) , 这样即使工作做了, 其绩效也难以立竿见影, 所以有许多条款就流于形式, 没有认真贯彻执行。相比而言, 表面上最能迅速有效体现工作业绩的就是专利数量, 所以大多数地方政府都愿意资助专利, 把专利资助作为专利工作中的重点, 而没有在更深层次上做文章, 如建立行之有效的市场体系、政策体系、保护体系、诚信体系、金融体系、人才体系等, 使专利工作简单化。

3 专利资助导致的弊端

应该承认, 上述专利资助的行政激励措施在我国专利事业起步时期, 对鼓励发明创造, 提高全民族的创新积极性和增强知识产权保护意识, 在促进自主创新、加快专利技术产业化、推动区域产业结构调整, 在探索、完善企业专利管理制度和建立与完善以企业为主体的自主创新体系建设等方而都发挥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它有助于培养公共的专利意识, 消除对专利的神秘感, 增加社会对专利制度的熟知和接受程度。但是当我国专利申请数量已经超越431百万项、我国专利申请量已跃居世界第四位、创新能力已经积累到一定程度时, 还实行以专利资助为主导的行政激励政策, 不但不利于专利工作的开展, 而且会带来许多弊端。

3.1 催生大量的垃圾专利

熟悉专利审批程序的人都知道, 我国只有发明专利审批采取的是先公开后审查的实审制度, 而实用新型和外观设计均采取初审制度。虽然《专利法》中规定授予实用新型专利权的创造性要求是:有实质性特点和进步, 授予外观设计专利权的条件是:同申请日以前在国内外出版物上公开发表过或者国内公开使用过的外观设计不相同和不相近似, 并不得与他人在先取得的合法权利相冲突, 但在实际操作中, 实用新型和外观设计的审批是近似于登记的一种审批制度, 专利权非常容易获得。比如外观设计, 如果单纯追求数量, 一件外观设计就可以派生出几件、几十件外观设计, 且都能满足授予外观设计专利权的条件。这样在有当地政府高额资助、解除了资金后顾之忧的前提下, 一部分申请人就会出于投机心理或者为宣传需要, 利用我国实用新型和外观设计专利不进行实质审查的专利审查流程, 将现有技术稍作一些文字修饰, 不做任何技术改进就申请专利, 以套取地方政府资助或者单纯追求专利数量。这样专利申请量、授权量就非常容易做大, 从而催生大量的垃圾专利。

3.2 浪费人力物力财力

基于上述原因, 有相当数量授予专利权的实用新型、外观设计实际上不但不具备专利性, 且带有明显的功利色彩, 是为“指标”而来, 基本上没有保护价值和市场价值, 不会在专利战略中起任何进攻或防御作用。但是即便如此, 它们的申请程序、审批程序、管理程序及所需费用一项也不能少, 如申请费、代理费、办理登记手续的费用、整理申请资料、递交申请、建档、审查、发专利证书、管理等等。他们带来了申请专利和授权过程中一系列成本的增加, 给社会和国家带来了严重的人力、物力、财力负担, 造成垃圾技术信息的充斥和国家审查资源的浪费[4]。

3.3 专利资助绩效低, 且易形成腐败的新根源

第一种资助方式, 由于当地政府对专利的资助门槛很低, 只要拿到专利申请受理通知书、或者专利证书, 不管该申请有没有必要、获得的专利有没有市场价值和专利性, 政府都按照制定的政策给予资金兑现。一旦资金兑现到位, 专利资助的任务就基本完成, 对资金的使用绩效往往缺乏有效的监督与评价机制, 导致研究机构及有关研究者缺乏活力和效率, 起不到鼓励自主创新的作用[5]。至于后两种资助方式, 首先不能保证支持的是有市场前景的创新成果、核心技术申请专利, 这样就难以引导专利申请结构进一步优化以促进专利申请质量与数量的协调提升;其次, 由于政府提供的资助资金数量有限、覆盖面窄、信息不对称、政策不完善、对竞争公正性和对资金的使用缺少有效监督等原因, 这些只能使少数人得益的扶持资金分发的权力就成了专利申请人公关的对象, 从而开辟了新的权力寻租市场、形成了腐败的新根源, 最终导致部分人的社会伦理观、价值观受到扭曲。

3.4 背离了专利制度的宗旨

专利制度的本质是公开技术和利用法律、经济手段来鼓励发明创造活动, 保护和管理特定创新性智力成果, 推动科学技术的进步。专利的产生基于市场竞争的需要, 是市场经济的产物。而目前一些地区通过资助追求专利申请数量的做法无疑是计划经济的延续, 很多企业、个人申请专利不是技术创新、发展市场的需要, 而是为了完成指标, 专利申请目的与专利制度的宗旨形成强烈的反差。而且这些专利申请即使是获得了批准, 也有许多由于不具备专利性在市场竞争中得不到保护, 专利成了摆设, 这对专利的社会公信力无疑是雪上加霜。

4 当地政府在专利工作中的正确定位

随着知识经济的发展, 专利作为知识产权中的一种重要战略资源, 在社会经济中发挥的作用愈来愈重要。为此, 要推动专利事业持续、健康的发展, 研究政府在专利工作中应扮演什么角色至关重要。党的十六大明确提出, 地方政府的职能体现在四个方而:经济协调、市场监管、维护秩序和社会服务, 据此, 地方政府在专利工作中角色的正确定位应该是:专利政策的制定者, 专利知识的宣传者, 市场秩序的监督者和维护者, 公共服务的提供者。

4.1 政府是专利政策的制定者

政府要充分发挥好宏观调控的职能, 加强政策研究, 构筑有利于充分发挥知识产权制度在促进技术创新与经济结构调整中作用的政策法制环境。加强和规范专利申请资助工作, 调整资助政策。资助资金应坚持国家利益至上的原则, 重点扶持确有困难的我国中小企业和个人, 支持有市场前景的创新成果、核心技术申请专利, 支持具有国际市场潜力的先进技术申请国外专利, 引导专利申请结构进一步优化, 促进专利申请质量与数量的协调提升[6]。

4.2 政府是专利知识的宣传者

专利工作是一项群众性工作, 需要一定的群众基础, 缺乏知识产权意识是中国成为专利弱国的重要原因之一。要真正发挥专利制度的作用, 就必须把培养专利意识作为专利工作中一项长期的重要内容来抓。作为政府要加大知识产权宣传和人才的培养, 做好知识产权知识的普及、法制观念的树立和道德标准的培育, 培养公众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和知识产权创造能力, 积极推进知识产权文化建设, 在全社会培育、传播和发展“崇尚创新精神, 尊重知识产权”的文化理念, 为国家知识产权战略实施营造良好的文化氛围和社会环境。

4.3 政府是市场秩序的监督者和维护者

一个良好的专利保护环境对国家发展以知识为基础的经济是必不可少的, 是提高专利数量和质量产出的重要基础, 所以政府要充当市场秩序的监督者和维护者, 加大行政执法的力度, 职能部门要把打击扰乱市场秩序的知识产权违法行为作为知识产权行政执法的首要任务, 通过综合治理, 铲除重复性、群体性、顽固性的知识产权违法行为集中地, 并把知识产权保护纳入社会诚信体系建设。同时政府要充分发挥调处知识产权纠纷的职能作用, 努力把不必要的损失减少到最低限度。要引导企业加强知识产权的法律保护, 指导企业在被侵权或侵权后要通过法律途径加以解决, 使企业不仅学会用知识产权制度保护自己, 还学会运用知识产权制度发展自已, 激发创新活力、推动创新成果的产权化和产业化。

4.4 政府是公共服务的提供者

政府作为公共部门, 首先要不断提高知识产权公共服务产品的质量:大力加强专利信息共享平台建设和专利信息检索服务基础设施建设, 加强对专利信息的统计、分析、研究和发布, 为地方科技和产业政策的制定提供依据, 为企事业单位知识产权的创造、运用和保护提供正确的导向;其次要按照政府主导和市场引导相结合、发展和规范相结合的原则, 根据不同领域和不同环节知识产权工作的实际需要, 大力培育和发展一批中介服务机构, 并引导知识产权中介服务机构向专业化、规模化和规范化方向发展, 不断完善服务功能, 提高服务质量和服务水平, 树立良好的服务信誉。

5 结语

“如果他不能收获, 他就不会去播种”[7], 要让社会认识到专利在市场经济中的重要作用、懂得和善于运用专利制度、使我国实现从知识产权大国向知识产权强国的转变, 我们的专利工作还任重道远。现在国家知识产权战略纲要已经出台, 中央提出要用15年的时间实现“技术进步的贡献要达到70%以上、对外技术的依存度要到50%以下、R&D占GDP的比例达到2%以上、发明专利要走在世界前列”的目标, 上述战略的实施和目标的实现在很大程度上必须依托于地方政府才能完成。面对这样重大的历史机遇, 政府是否能在专利工作中摆正自身位置, 不错位, 不越位, 事关专利事业的发展和国家知识产权战略实施的成败。对此, 政府应做好从管理企业向服务企业、监督企业的角色转换, 要有所为有所不为, 不该政府管的事坚决不管, 需要政府管的事不缺位, 通过制定相应的制度、政策并提供良好的公共服务, 营造激励环境, 推动企业成为自主创新的主角。只有明晰了地方政府的角色定位, 摒弃单纯追求专利申请量、递增量的功利思想, 注重实效, 将专利工作做到实处, 才能更好的推动知识产权战略的实施, 使专利制度真正成为知识经济的推进器。

摘要:通过分析地方政府的专利资助政策及存在的问题, 指出其在专利工作中的正确定位应该是专利政策的制定者、专利知识的宣传者、市场秩序的监督者和维护者、公共服务的提供者。

关键词:地方政府,专利工作,专利资助,角色定位

参考文献

[1]姜胜建.专利资助机制的分析与思考[J].今日科技, 2006 (9) .

[3]林炳辉.在全国专利统计研讨会上的讲话[EB/OL].http://www.sipo.gov.cn/sipo/zcll/dtbd/gndt/200710/t20071016-210472.htm, 2007-10-16.

[4]吴红.专利工作中的数量误区[J].科学管理研究, 2005 (12) .

[5]刘洋.关于我国专利事业发展的几点思考[C]//知识产权研究与务实论文集.北京:知识产权出版社, 2006:8.

[6]樊立宏.国外对公共科研机构经费资助的经验及启示 (二) [J].中国科技论坛, 2007 (5) .

[7]田力普.抓住机遇乘势而上推动我国知识产权事业又好又快发展[EB/OL].http://www.sipo.gov.cn/sipo/ztxx/qgdfjzh/2007dfjzh/200801/t20080124-231928.htm, 2008-02-10.

[8]波斯纳.法律的经济分析[M].蒋兆康, 译.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 1997:47.

政府专利资助 篇2

第一条 为鼓励发明创造,增强科技创新能力,促进本市科技进步和经济发展,结合本市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专利资助包括国内专利的专利申请资助、专利年费资助、专利奖励资助及外国专利的专利申请资助。

专利资助以无偿资助和择优支持为原则。

第三条 设立专利资助专项资金。专利资助专项资金从科技经费中统筹安排,列入市财政经常性支出预算管理。该项资金支出应控制在当年预算额度内。专利资助专项资金可以根据本市经济发展情况予以调整。

专利资助专项资金的使用接受市财政局、市审计局的监督。

第四条 提出专利申请资助应具备下列条件:

(一)资助申请人为本市行政区域范围内的企事业单位、机关、社会团体和住所在本市辖区内的个人(含在本市进行投资,并在本市申请专利的非本市居民);

(二)自本办法施行后获得授权的专利;

(三)专利申请资助资金的申请应自专利授权公告之日起6个月内提出,逾期不予受理。

获得其他政府部门同类性质的资助低于本办法最高资助的,差额部分可申请本办法的资助。

第五条 申请专利年费资助应具备下列条件:

(一)资助申请人为本市行政区域范围内的企事业单位、机关、社会团体和住所在本市辖区内的个人(含在本市对专利项目进行投资实施的单位或个人);

(二)专利为有效的发明专利;

(三)该专利已在本市实施并取得显著的经济效益或社会效益,或已开始实施并具有较大的潜在经济效益或社会效益。

第六条 专利申请资助实行定额资助,资助标准为:

(一)发明专利资助额为每件2000元;

(二)实用新型专利资助额为每件1500元;

(三)外观设计专利资助额为每件1300元;

(四)外国专利申请资助额为每件4000元,对向两个以上(含两个)国家申请同一件专利的,资助最多不超过两次。

专利年费资助范围仅限于发明专利授权后前5年的专利年费。

专利奖励资助的对象是获得国家知识产权局组织评选的全国性专利奖和省级专利奖项的专利项目。根据其所获得的奖励额度,市政府给予1:1的配套再奖励。另设立市级专利奖项,奖金另定。

第七条 申请专利资助应当向市科学技术与信息产业局提出申请报告,并提交下列材料(一式三份):

(一)三亚市专利资助资金申请表;

(二)专利证书(中国专利)、受理通知书(外国专利)、专利申请文件中的《摘要》;

(三)缴纳专利费用的原始票据(国家知识产权局专利局或其它代办处出具的票据);

(四)属于职务发明的须提交单位营业执照副本及经办人身份证明,属于非职务发明的须提交资助申请人的身份证明;

(五)专利权人属二人以上的,须提交其他专利权人的授权委托书;

(六)委托他人代办资助须提交授权委托书及委托人的身份证明。

第八条 市科学技术与信息产业局应当自受理专利资助申请之日起15个工作日内对专利资助项目进行审查,并作出处理决定。

第九条 受资助的单位应加强对资助资金的管理,使其在专利申请、实施、管理和保护中发挥积极作用。

第十条 申请专利资助的单位和个人,必须提供真实的材料和凭证,并接受市科学技术与信息产业局的监督管理,如有弄虚作假者,一经发现和核实,全部追回已资助的费用,并对其以后的专利资助申请不予受理。触犯法律的,依法追究相关单位和个人的责任。

第十一条 经审核批准的专利资助项目,每年在三亚市政府网站上对外集中公告,接受监督。

第十二条 本办法具体适用问题由三亚市科学技术与信息产业局负责解释。

政府专利资助 篇3

当前,各国政府都高度重视科学技术的发展,通过制定有关科技发展的法律和政策,设立各种基金项目来支持高等学校、科研院所、公司企业等机构开展科学技术研发活动。我国政府也不例外,特别是近年来政府投入了大量的科研经费用于资助和扶持国家的科技创新活动。如何提高政府资助科研项目成果的转化和应用,如何将科学理论成果进一步转化为具有潜在商业应用价值的技术成果,特别是专利成果,是一个值得研究的重大理论问题。胡朝阳 (2011) 认为我国政府资助科研项目的知识产权保护与转化的法制还需要进一步完善。乔永忠和朱雪忠(2008)认为利用财政性资金形成的科研成果的知识产权归属及利益分配等问题在法律和政策层面的可操作性差,还需要细化和明确。袁晓东(2006)认为我国政府资助科研项目成果的知识产权政策促进了我国知识产权总量的增加,加速了科技成果的转化,但仍然存在缺陷。(齐欣和张继东,2008)认为由于市场信息的不完整性和政府本身的失灵,政府对技术创新行为的资助结果有时会事与愿违。特别是近10年来,我国各地政府为鼓励科技创新,纷纷出台专利资助政策,而学术界对这一政策却有很多不同意见。有学者认为专利资助是国家和地方政府运用公共财政资源激励自主创新,促进专利事业发展的一项重要举措(姜胜建,2006)。 但是有更多的学者认为直接对专利申请的资助存在很多负面效应。管煜武(2008)研究了上海的专利资助政策,认为虽然提高了上海的专利实力,但专利价值却没有得到相应的提升。张钦红和骆建文(2009)的相关研究表明,上海市的专利资助政策对专利质量有一定消极影响。郭俊华和杨晓颖(2010)对上海市专利资助的研究结果表明,受资助的专利质量难以保证,存在重复资助以及专项资助设定有失公平等诸多问题。张钗园(2012)对我国各地盛行的专利资助政策进行了分析,认为不分类型的泛化资助方式诱发了大量垃圾专利以套取政府资金获利,偏离了政府激励技术创新的目的。尽管政府资助科研项目成果的转化率和应用水平较低,并在制度和现实上存在种种弊端和大量问题,但一般认为,在短期内难以产生实际效益且今后对国计民生具有重大影响的技术创新属于公共产品,目前还必须要由政府来主导和扶持。美国也是如此,出于国防需要以及保证在前瞻技术上处于世界领先地位的战略考虑,美国政府对专利研发活动有大量资助。美国政府各部门主要是以项目或课题的形式,通过公开竞争来资助各大学和企事业单位进行研发活动,很多研究成果获得了专利授权。 特别是上世纪80年代《拜杜法案》颁布使私人部门有可能享有政府资助科研成果的专利权,受政府资助的研究成果大量转化为专利(彭学龙等,2005)。

二、美国政府资助科研项目所衍生的专利及其法律制度

美国是当前世界上科学技术最发达的国家,同时也是拥有专利数量最多的国家。美国政府对重大科技创新和研发活动给予了大量财政支持,并取得了大量专利成果。从实施美国科研财政资助的政府部门来看,主要包括国防部及其下属单位、国家卫生研究院、能源部、国家科学基金会、国家航空航天局等。通过国防军事、医药卫生、能源等领域的政府机构投入了大量科研经费。由此可以看出,美国政府非常重视国防、医学、能源和基础科学的研究与发展。获得美国政府科研资助并进而从科研成果中取得专利的研究机构,主要是美国的大学、政府部门、大公司和大企业,还有一些民间研究机构和极少数外国机构。特别是美国众多的大学和学院,其不仅承担了大量国家资助的科研项目,并把这些项目的研究成果转化为专利,美国各大学也制定了保障发明人权益的制度,大多规定可将专利许可收入的1/3奖励给发明者,有些学校甚至将专利转让费的50%奖励给发明者个人。美国高校的专利措施极大地激发了科研工作者申请专利的积极性,促进了美国高校科研成果的商业化。为帮助科研工作者申请专利,很多大学还设有专利管理机构,专门负责专利的申请、许可和转让等事宜,这使得大学科研人员非常乐意将政府资助课题的研究成果转化为专利以获取经济利益。美国之所以能够在政府资助的科研项目中产生大量的专利成果,取得卓越的成效,主要是得益于相关的法律政策和知识产权制度 (黄传慧等,2011)。在1980年之前,由联邦政府资助的研发活动获得的专利通常为政府所有,被资助的研发机构和个人无法获得专利的所有权和专利成果市场化带来的利益,因而没有积极性再将科研成果转化为专利,使得大量科研成果被束之高阁。再者,有些政府资助的项目申请了专利,但是政府没有动力也没有能力将这些专利成果产业化,而企业和私人机构因为不拥有专利权也不能将其产业化,仅有5%的专利得到转化,大量政府资助专利无法得到社会应用,导致了大量的专利成果被闲置和浪费(张飞鹏,2008)。1980年美国政府出台了《拜杜法案》及其后的修正案,从根本上改变了利用政府资助进行科研活动所形成的知识产权的权属标准。法案规定,在一定的条件和范围之内由政府资助的研发活动所获得的专利,其专利权可由政府让渡给受资助的研发机构,研发机构可自行决定其专利的对外许可收费,具有将专利市场化应用以及将专利收益分配给发明人的义务。美国政府的法律政策推动了美国大学等科研机构的知识产权工作, 大学所获专利数量大幅增长,极大地加快了美国技术创新成果产业化的步伐(Scott Shane,2004)。

三、结论与建议

(一)结论近年来,我国对科学研究的投入力度逐年加大,但是大量学术成果都没能或难以转化,造成大量浪费。长期以来,我国的“863”项目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投入了大量经费,但是科研产出中主要是期刊论文和会议论文等理论性成果,专利成果极少,更谈不上科研成果的转化和应用。例如2008年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的资助经费达50亿元,资助了近万个科研项目,发表论文近10万篇,但是仅获得数千项发明专利,而科研成果的利用和推广却只有数百项。怎样才能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最大限度地将政府资助的科研成果尽快转化和推广,获得商业应用,形成真正的生产力,产生社会效益,仍然是亟待解决的问题。

申报专利资助资金有关问题的说明 篇4

申报专利资助资金有关问题的说明

一、关于专利权人的界定

申请授权专利资助,以专利证书中所载专利权人和授权公告文本所载地址为准;申请发明专利年费资助,专利权人地址必须在第五年之前(从申请之日算起)已变更到广州市行政区域内。

二、关于专利代理机构的界定

专利代理机构发生变更的,以申请资助时专利登记簿副本中所载专利代理机构为准。

注册地址在广州市的外地专利代理机构分支机构,在申请对代理机构的资助时,需提供总公司出具的分支机构代理清单证明以及专利权人出具的委托分支机构办理业务的授权委托书或双方签订的委托协议。

三、关于发明专利年费的资助的申报

发明专利年费资助仅限向国家知识产权局缴纳的发明专利年费。发明专利授权后提前缴纳第6-9年年费的,不对提前缴纳的年费进行资助。

发明年费资助可以分两次进行申请,第一次是在有效状态下维持到第6年进行申请(从申请日算起),第二次是在有效状态下维持到第7-9年中的任意一年进行申请。专利权人也可在第9年后一次性申请6-9年的年费资助。如果专利权人第一次申请了第6年的年费资助,第二次申请了第7年的年费资助,将视为主动放弃第8-9年的资助,再次申请时将不再受理。专利权人如不申请8-9年的年费资助,申请时需同时提供放弃声明。

四、关于发明专利授权大户的资助的计算方式

发明专利授权大户以第一专利权人进行计算。专利权人第一次申请时,上发明专利授权20件以上,每够20件给予奖励性资助30,000元。下一次申请要在上一次已奖励件数的基础上至少多20件,才能申请奖励资助,每增加20件,增加资助30,000元,上不封顶。

已按《广州市专利工作专项资金管理办法》(穗知„2015‟22号)领取过发明专利授权大户资助的专利权人,在《广州市专利工作专项资金管理办法》(穗知规字„2017‟4号)印发实施后再次申请发明专利授权大户资助的,授权件数在之前已领取过资助年份的最高件数上计算。如之前未领取过发明专利授权大户资助的,按穗知规字„2017‟4号文规定进行计算。

五、关于PCT申请的资助

通过PCT途径申请专利,只有进入外国的国家阶段后才对专利权人进行资助,若进入中国(含港澳台)则不予资助。

六、“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或地区目录

新加坡、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缅甸、泰国、老挝、柬埔寨、越南、文莱、菲律宾、伊朗、伊拉克、土耳其、叙利亚、约旦、黎巴嫩、以色列、巴勒斯坦、沙特阿拉伯、也门、阿曼、阿联酋、卡塔尔、科威特、巴林、希腊、塞浦路斯、埃及、印度、巴基斯坦、孟加拉、阿富汗、斯里兰卡、马尔代夫、尼泊尔、不丹、哈萨克斯坦、乌兹别克斯坦、土库曼斯坦、塔吉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俄罗斯、乌克兰、白俄罗斯、格鲁吉亚、阿塞拜疆、亚美尼亚、摩尔多瓦、波兰、立陶宛、爱沙尼亚、拉脱维亚、捷克、斯洛伐克、匈牙利、斯洛文尼亚、克罗地亚、波黑、黑山、塞尔维亚、阿尔巴尼亚、罗马尼亚、保加利亚和马其顿。(目录会因应国家政策变动而做适当调整。)

七、关于申报证明材料

如不能提供相关专利缴费证明原件,可提供国家知识产权局官网证明已缴费页面的截图。

河南省专利资助政策效应实证分析 篇5

1 河南省专利资助政策概述

2002年以来, 河南省出台一系列专利资助政策, 鼓励支持河南省企业和个人开展技术创新, 推动科技进步和经济发展。河南省的专利资助政策是以本区域的经济、科技的发展需要为基础, 以专利在市场竞争的价值为标准进行资助, 具有明显的导向性, 其政策主要有以下两个方面构成:专利费资助政策和知识产权优势培育工程。

1.1 河南省专利费资助政策

2002年, 河南开始设立专利申请资助资金。该项政策的目的是, 政府试图用财政资助的手段激励本地区企业提高专利申请意识, 尤其是提高本地区发明专利拥有量, 达到增强本地区知识产权实力的目标。《河南省知识产权战略纲要》提出:到2020年, 把我省建设成知识产权制度体系完善、法制保护有力、专业人才充足、创造机制活跃、实施效果明显的知识产权强省。河南省专利费资助政策的主要内容如表1。

资料来源:根据《河南省专利申请资助资金管理办法》整理

从表中我们可以看出河南省专利费资助政策具有明显的导向性, 在资助专利类型中, 重点资助发明专利、选择性地资助符合规定的实用新型专利及外观设计专利;在资助条件中, 只资助国家和河南省重点发展的高技术领域和支柱产业。这种导向性代表了专利费资助政策未来发展的主流方向。

在河南省专利费资助政策出台以后, 各地市包括各县区也纷纷出台了专利费资助政策。根据2009年6月河南省知识产权局对全省专利资助情况的调查, 目前全省18个省辖市中除了开封、信阳、周口3个市外, 其余15个省辖市均设立了专利申请资助资金, 其中郑州、洛阳两市年资助金额均在100万元 (含100万元) 以上。从县、区一级专利申请资助资金设立情况看, 全省共有36个县 (区) 设立专利申请资助资金, 其中新密、长葛两市年资助金额在100万元以上 (含100万元) [1]。

省、市、县 (区) 三级专利资助资金的设立, 使专利申请者可以得到至少三倍的资助, 有力地促进了专利申请量的提高。

1.2 河南省知识产权优势培育工程

为了提高企业、区域运用知识产权制度的能力和水平, 形成一批知识产权优势企业和优势区域, 2006年河南省知识产权局会同省科技厅、财政厅等部门在全省联合实施了“河南省知识产权优势培育工程”。该工程的总体目标是:通过5年的努力, 力争到2010年, 在我省支柱产业、重点发展领域和中原城市群中形成40家知识产权优势企业和20个知识产权优势区域。河南省知识产权优势培育工程实施情况如表2。

资料来源:根据2008年2月29日《郭民生同志在全省知识产权工作会议上的讲话》整理

从表中我们可以看出, 知识产权优势培育工程的实施使一批龙头企业、经济发达县市和高新区运用知识产权制度的能力得到了大幅提升, 涌现了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和知名品牌、具有核心竞争力的知识产权优势企业, 知识产权优势培育工程初见成效。

2 专利资助政策效应分析

河南专利费资助政策和培优工程实施以后, 起到了立竿见影的功效, 专利申请量和授权量自2002年后一直保持较高的增长速度, 但是, 由于政策本身存在漏洞, 并没有完全实现政策的预期目标。

在数据的选取上, 本节数据如未加说明, 都来自于国家知识产权局和河南省知识产权局公布的统计数字。

2.1 专利总申请量、总授权量大幅上升

河南实施专利资助活动以来, 起到了立竿见影的功效, 三种专利总申请量快速增长。

从图1可以看出, 河南从2002年采取专利申请费资助的激励措施以后, 对河南省专利申请量的增长有很大的促进作用。从2004年开始, 河南省连续5年保持了20%以上的专利申请增长率, 其中2005年、2006年、2007年、2008年的增长率分别为42.1%、28.5%、29.3%、23.4%, 均高于同期全国平均增长率。2006年, 全省年专利申请量首次突破1万件, 2008年全省年专利申请量达到18411件。

专利资助政策实施以来, 不但申请量大幅攀升, 授权量也随之大涨, 2002—2008年专利授权量年平均增长率达26.9%, 其中2006年、2007年、2008年的增长率分别为39.9%、33.5%、30.5%。专利资助政策实施前一年即2001年的授权量为2582件, 2008年已飙升至9133件。

2.2 发明专利申请“质量齐升”

我省及各地市出台的专利资助政策主要面向发明专利, 实践表明, 该政策对发明专利的申请起到了明显的引导作用, 发明专利申请量大幅上升。河南省专利资助政策实施前的2001年发明专利申请量为743件, 实施的当年即2002年发明专利申请已增至876件, 2008年发明专利申请达4833件, 是2001年发明专利申请量的6.5倍。

图2显示的是2002年资助政策实施之后发明专利申请量增长率, 最低增长率为17.0% (2003年) , 最高增长率为68.1% (2008年) , 实施7年来年平均增长率达31.7%。

但申请专利的目的是为了获得专利授权, 而经过国家知识产权局审查以后, 合乎专利实用性、新颖性、创造性的技术才可以获得授权。所以, 专利授权量与申请量的比率可以反映专利申请的质量。因为专利审查需要经过一定的程序, 从提出专利申请到得到国家专利授权要有一定的时间周期, 一般发明专利需要3年。在考虑授权时滞的情况下, 我们提出一个年度授权量与申请量比率的公式, 以此来衡量发明专利申请的质量变化。

授权量与申请量比率= (N+3) 年份的授权量/N年份的申请量

经过整理和计算, 我们得出了1995-2005年河南发明专利授权量与申请量比率 (如图3) 。

以2002年为界限, 专利资助政策实施以前, 发明专利授权量与申请量比率年平均数为29.4%, 实施以后, 发明专利授权量与申请量比率年平均数为42.5%, 两者相差13.1%。当然, 在这里有一个统计年份不均衡的问题, 为了更精确, 我们以实施前四年和实施后四年的平均数据进行更精确的对比, 1998—2001年发明专利授权量与申请量比率年平均数为34.9%, 2002—2005年发明专利授权量与申请量比率年平均数为42.5%, 两者仍相差7.6%。这说明专利资助政策实施后, 发明专利申请的质量有明显提升。

2.3 专利产出结构并无实质变化, 发明专利比例依旧偏低

河南省专利资助政策的一个重要政策目标是改善河南省三种专利授权的比例, 尤其是提升发明专利的比例, 但政策实施七年之后河南省专利产出结构并无实质变化 (如图4) 。

经过统计和整理, 我们计算出专利费资助政策实施之前七年 (1995-2001) 总专利授权量为13641, 发明专利、实用新型专利、外观设计专利所占比例分别为5%、78%、17%.专利资助实施之后七年 (2002—2008年) 总专利授权量为33989, 其中发明专利所占比例为8%, 变化不大;实用新型专利为63%, 大幅下降了15%, 而外观设计专利则至29%, 提高了14%。从数据中我们可以看出河南省专利产出结构并没有明显优化, 反而在一定程度上因为外观设计专利的急剧攀升而存在着一定的泡沫成分。为了验证该结论的准确性, 我们援引具体年份进行比较分析, 我们选择专利费资助政策实施前一年的2001年和实施后的最近年份2008年为代表, 2001年发明专利所占比例为6.7%, 2008年发明专利所占比例为7.3%, 实施七年比例变化不大, 发明专利比例偏低的局面没有明显改观。

综合以上数据, 我们得出如下结论:河南专利资助政策促进了河南省总专利申请量和授权量的增长, 明显改变了河南企业发明专利申请的数量和质量, 但河南专利产出结构不合理、发明专利比例偏低的局面并没有明显改观。一方面有科技发展规律自身的因素, 另一方面也说明专利资助政策还需要持续实施, 并且应在资助对象和范围上有所调整。

3 河南省专利资助政策政策设计的成功之处

3.1 资助力度大

在专利各种费用的总成本中, 授权前的申请费、审查费、登记费和授权后的维持费占专利申请成本的主要部分。根据目前我国实施的专利收费标准, 就发明专利而言, 申请费、审查费、登记费三项收费项目标准分别是900元、2500元、205元, 总额为3605元人民币。而发明专利授权后, 1—3年每年的年费为900元, 4—6年每年年费为1200元, 此后, 每3年提高一次收费标准[2]。

如果一项技术有良好的市场盈利价值, 企业一直缴费直到专利权终止, 20年内的年费共计82300元。即, 一件发明专利从开始申请直到权利终止, 总成本肯定要大于85900元。

河南省实行的专利资助政策规定, 发明专利申请费、审查费、维持费按不低于实际发生额50%的比例资助。该规定表明, 政府至少负担了一项发明专利各种费用总成本的50%, 即一件发明专利从开始申请直到权利终止, 可以享受到政府至少42850元的资助。河南这个发明专利资助力度在国内都处于领先水平, 我们以开展专利资助较早、资助政策较为成熟先进的上海为例进行比较, 上海市提供的补贴项目包括专利申请费、审查费、发明专利授权费用 (含专利登记费、印花税、维持费、授权当年及授权后第二年、第三年年费) , 一件发明专利从开始申请直到权利终止政府总资助额度为6305元, 只占发明专利各种费用总成本的7.3%。从专利资助金额方面, 我们可以看出河南专利资助力度较大, 对企业申请发明专利的激励作用就比较强。

3.2 资助方式科学

《河南省专利申请资助资金管理办法》第五条规定:专利申请资助的范围包括发明专利申请费、发明专利申请审查费、发明专利申请维持费、发明专利申请代理费, 以上费用中, 发明专利申请代理费的资助额为每件300元, 其它费用按不低于实际发生额50%的比例资助。对于要求优先权的专利申请, 其在先申请已享受本办法资助的, 在后专利申请不予资助。专利申请资助分两次进行, 第一次为提出专利申请时, 对发明专利申请费、发明专利申请审查费、发明专利申请代理费的资助;第二次为授予专利权时, 对发明专利申请维持费的资助。

该规定表明河南省的专利资助方式是以实际发生费用按比例进行持续资助, 重点在于资助授权后阶段的费用。这就与企业的利益结合了起来, 企业只有申请了有价值的专利, 才有维持的动力, 只有持续维持了才能得到政府资助。这就避免了个别省市实行一次性专利补贴出现的“申请泡沫”, 即一些投机取巧的人为了获取一次性专利资助费而申请低质量的专利之后, 不再缴纳年费, 对本来就很紧缺的国家专利行政资源和财政资金造成了极大的浪费。

以实际发生费用按比例进行持续资助的方式, 在鼓励发明创造, 提高专利申请质量方面发挥了积极的促进作用。体现了专利资助政策的制度定位, 即发明创造的助推器和润滑剂, 并且让专利回归到了商业化的本位, 即实现商业价值, 接受市场的优胜劣汰。

3.3 资助重点突出

河南省专利资助政策只资助属于河南省重点发展的高技术领域和支柱产业范围内的发明专利及少数符合规定的实用新型专利和外观设计专利, 资助重点是具有知识产权优势的大型企业和重点区域。这种“收拢拳头, 重点出击”的政策, 旨在把知识产权实力强的大型企业作为转变专利申请结构的突破口, 期望它们转变专利申请结构以后, 带动全省企业向更优良的专利申请结构转变。河南的专利资助政策从本质讲是一种不平衡发展政策, 它是在财政资助资金有限的情况下, 根据不同专利和不同产业的“投入—产出”效果, 为提高资源配置效率, 保证知识经济较快增长, 集中有限的财力, 采取重点开发的方式, 并在资源分配和财政投入上对重点产业进行倾斜的一种发展战略模式。从理论来说, 这种模式的优点在于能在较短的时间内产生明显的集聚效益。由于大企业的诸多优势, 如雄厚的技术力量, 成熟的市场, 完善的法人治理结构, 加上政府的重点扶持与资助, 使他们在提高专利申请数量和质量方面比中小企业更加显著, 政策效应更加明显。实践表明, 在短期内这种重点倾向政策效果明显。2007年, 10家知识产权优势企业共申请专利574件, 其中发明专利申请110件, 同比增长120%, 洛阳轴研、瑞贝卡、科龙电器三家企业年申请专利均超过百件;6个知识产权优势区域年申请全部突破200件, 共申请专利1946件, 其中发明专利申请452件, 同比增长68.0%, 资源优势初步显现[3]。

4 河南省专利资助政策需要优化的两个方面

4.1 扩大资助范围

虽然专利资助政策实施后专利申请量和授权量大幅攀升, 但专利结构不合理、发明专利比例总体偏低事实没有明显改观, 说明资助政策的目的还没有完全达到, 这里边有固然有研发规律的因素, 但制度本身的某些缺陷, 也限制了专利结构的显著改善。该政策的一个重要缺陷是资助范围有限:资助范围仅限于省重点支柱产业的发明专利及少数符合规定的实用新型专利和外观设计专利;并且资助重点是大型优势企业和优势区域。但有限领域有限数量企业的专利增长潜力有限, 理性的专利申请量和授权量的增长以技术研发能力的提高、技术发展的预测和市场需求的分析为基础的;如果仅靠提高资助和奖励额度来推动个别企业和局部地区专利申请的快速增长, 其结果必定催生专利申请泡沫, 泡沫效应下的专利产出不仅不能促进技术进步, 反而产生大量“垃圾专利”, 阻碍技术进步和经济福利。

要根本改变总体专利结构, 就需要扩大受资助的群体和产业范围, 通过扩大受资助面的方式激励产出更多的专利发明。首先, 受资助的群体应扩大为河南省内注册的所有团体和和具有河南户籍的个人;其次, 受资助的产业范围应扩大为所有产业。当然, 为了突出产业政策的导向功能, 对不同产业的发明专利资助可以在资助标准方面拉开档次。

4.2 建立梯度资助标准

如前所述, 河南省的专利资助政策虽然起步较晚, 但政策设计起点较高, 专利资助目标非常明确:重点资助发明专利兼顾实用新型专利和外观设计专利, 但由于具体办法规定模糊和操作性不强, 比如“对促进本领域的技术进步与创新有突出作用的实用新型专利和获得较高市场知名度的外观设计专利”在认定方面就非常模糊, 导致相当比例不符合规定的实用新型专利和外观设计专利也能得到资助, 不仅浪费宝贵的财政资助, 更导致了“劣币驱逐良币”的负面效应。

因此需要调整目前整齐划一式的资助办法, 建立梯度资助标准。所谓梯度资助标准, 即根据不同专利类型不同产业类型予以差别性资助。首先在资助专利类型上, 提高发明专利资助标准, 降低或者取消实用新型专利、外观设计资助;其次, 区别国家和河南省重点发展产业和一般产业的发明专利资助标准;再次, 建立重大技术项目的专利申请基金和开发基金, 加大对试点单位、重点工作单位的资助力度。

总之, 应通过一系列政策优化措施, 充分发挥财政杠杆功能, 使专利申请资助资金在促进全省专利申请量提升、专利申请质量核结构改善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从而引导各类市场主体形成“创新——知识产权保护——高额利益回报——再创新”的良性循环, 尽快实现河南知识产权强省目标。

参考文献

[1]张晓燕.河南省针对全省专利资助情况进行调研[N].2009-06-01.国家知识产权局网站http://www.sipo.gov.cn/dfzz/henan/xxdt/ywdt/200906/t20090601_462701.htm.

[2]国家知识产权局.调整后的专利收费项目和标准以及有关事项公告[R].2001-01-15.

专利资助管理系统功能分析与设计 篇6

关键词:专利资助,管理系统,软件设计

0 引言

在当今知识经济时代,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经济日益全球化,知识产权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1]。作为知识产权的重要组成部分,专利是国家和地区科技、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一种战略性资源[2]。专利的拥有量和专利的实施程度,是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科技和经济实力的重要标志之一[3]。我国自实行专利制度以来,专利制度不断完善,专利保护不断加强,奖励与激励力度不断加大。目前各省针对专利申请和实施均有专项经费予以资助,从而有效地提高了我国专利的申请量和实施率。如在申请量方面,2000年我国各省市专利申请量为140339件[4],2006年达470342件[5],2007年为586734件[6],2008年为717144件[7],2009年为877611件[8],近三年年增长22%以上。面对快速递增的专利申请,依然采用传统的手工方式进行记录和评审专利资助经费的发放,势必影响工作效率,开发专利资助管理系统则能有效地解决这个问题。

1 系统体系结构

专利资助辅助应用服务系统是专利资源存储、服务及管理中心同时也是面向专利工作者的辅助工作平台,其专利资源采集工作与专利数据服务工作是相对独立的。本系统包括专利原始资源采集系统和专利资助辅助服务系统两部分。系统设计时,将专利原始资源采集系统和专利资助辅助服务系统这两大子系统利用数据和各种控制关系联系起来,并且协调它们之间的关系,使整个系统稳定有序地运行。

本系统设计采用C/S模式,在客户端,专利原始资源采集系统是专利资助管理系统中针对原始数据采集的系统,其主要功能包括数据录入、数据验证和数据查重等。采集系统采用统一的数据格式,供省局及其下属单位使用。在服务器端,专利资助辅助服务系统是专利资助管理系统中针对业务流程和业务服务的系统,其主要功能包括数据检索、实审判定、授权判定、资助费用审核和资助统计等。资助辅助系统仅供省局使用。

为了应用系统的安全,本系统设计了严格的登录身份验证功能,系统管理或使用人员必须通过身份验证才能使用该系统。

2 模块设计

系统功能模块如图一所示。

2.1 专利数据传递模块

数据传递模块主要负责将各个下属单位的专利数据信息上传至省局单位的数据库中,上传的形式为电子邮件形式、邮寄光盘等形式。数据传输流程如图二所示。

2.2 数据采集模块

数据采集模块主要负责系统原始数据的输入,它被设计成为一个相对独立的输入软件。该采集系统包含三种输入界面:中国专利费资助申报表界面、国外发明专利授权资助申请表界面、专利专项资助申请表界面。

2.3 系统管理模块

本系统的管理模块主要分为两部分,分别为系统安全和用户管理,主要负责系统登录和使用的安全以及系统管理员对系统用户的管理。

2.4 专利信息检索模块

检索模块主要负责专利信息的检索功能。系统根据用户的检索条件将信息显示给用户,检索的结果可以为一条或者是多条,当检索结果有多条时将检索结果以列表的形式展示。

检索条件设置申请(专利)号、申请日、名称、分类号、申请(专利权)人、发明(设计)人、地址等字段,各检索条件可以进行组合检索。

2.5 业务流程处理模块

业务流程模块是依据实际工作人员的工作流程进行设计的,其主要负责专利资助费用的审核流程。

2.6 资助费用统计模块

该模块主要负责针对已经发放的专利资助费用的统计。统计结果以表格的形式展现,并支持打印功能。支持的统计条件包括地区、年度、专利类型(发明、实用新型、外观设计)、类别(按国际专利分类号分类)等。

3 数据库设计

本系统设计两个数据库。一个数据库针对客户端,另一个针对服务器端。

3.1 客户端数据库

客户端数据库名称为zldata.mdb,包含4个表:

(1)城市区号对应关系表citylist。该表包含城市代码、城市名称以及系统内部编号3个字段。

(2)申报单位信息表danweilist。该表包含单位名称、单位地址、邮政编码、所属区市、联系电话、上级主管部门、单位联系人以及系统内部编号8个字段。

(3)系统信息表sysinfo。该表包含系统用户登录名、用户登录密码、系统版本信息、本地地址信息、用户最后登录时间和客户端城市代码6个字段。

(4)专利信息表zlinfo。该表包含专利(申请)号,外国专利号(仅用于国外专利),专利名称,授权日,专利申请日,实施状况(“0”表示尚未实施;“1”表示正在孵化;“2”表示已产业化),实施收入,利税,申请人(单位),联系人,申请人身份证,邮政编码,所属区市,授权国(仅用于国外专利),联系电话,联系地址,涉外代理机构(仅用于国外专利),代理人(仅用于国外专利),上级主管部门,申请金额(单位元),资助对象分类一(“1”表示重大项目;“2”表示重大工程;“3”表示重大活动),资助对象分类二(“1”表示专利示范企业;“2”表示专利试点企业;“3”表示培育试点企业;“4”表示国防科技;“5”表示高等院校;“6”表示科研院所;“7”表示医疗卫生),初审单位,系统时间戳,专利类型,发明类型,打包标志位,授权号,实审号,实审日,单位ID,实审交费时间共32个字段。

3.2 服务器端数据库

服务器段数据库名称为tzldata.mdb,包含3个表:

(1)城市区号对应关系表citylist,该表的结构和内容与客户端数据库中的同名表相同。

(2)系统信息表sysinfo。该表的结构和客户端数据库中的同名表相同。

(3)专利信息表zlinfo。该表包含专利(申请)号,外国专利号(仅用于国外专利),专利名称,授权日,专利申请日,主分类号,实施状况(“0”表示尚未实施;“1”表示正在孵化;“2”表示已产业化),实施收入(单位万元),利税(单位万元),发明(设计)人,申请人(单位),联系人,申请人身份证,邮政编码,所属区市,授权国(仅用于国外专利),联系电话,地址,涉外代理机构(仅用于国外专利),代理人(仅用于国外专利),上级主管部门,资助对象分类一(“1”表示重大项目;“2”表示重大工程;“3”表示重大活动),资助对象分类二(“1”表示专利示范企业;“2”表示专利试点企业;“3”表示培育试点企业;“4”表示国防科技;“5”表示高等院校;“6”表示科研院所;“7”表示医疗卫生),申请金额(单位元),初审单位,公开(公告)号,公开(公告)日,系统时间戳,备注,专利类型(“0”表示无意义;“1”表示发明授权;“2”表示实用新型;“3”表示外观设计;“4”表示国外专利),发明类型,发明申请状态中的审核状态(“0”表示全部;“1”表示待审核;“2”表示已审通过;“3”表示已审未过),发明申请状态中的批准状态(“0”表示全部;“1”表示待批准;“2”表示已批准),授权资助状态中的审核状态(“0”表示全部;“1”表示待审核;“2”表示已审通过;“3”表示已审未过),授权资助状态中的批准状态(“0”表示全部;“1”表示待批准;“2”表示已批准),发明申请批准日期,其他类型批准日期,批准文号,资金领取状态(“0”表示未领取;“1”表示已领取)。

4 结束语

本系统采用C/S模式的体系结构,设计中从整体考虑,建立严格的参照完整性和科学的数据依据。客户端和服务器端共同协作,保持了高度的数据一致性和安全的数据访问,可以实现比较强大的功能。本系统的开发使专利资助管理工作人员不再拘于杂乱、琐碎的手工评审存档方式,有效提高了专利资助申请管理的工作效率,同时有效帮助专利资助管理人员合理确定资助对象、资助范围和资助对象,完善资助程序[9]。目前该系统已经应用到江西省知识产权局的专利资助管理工作中。

参考文献

[1]宋培贤.专利工作任重道远[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1998,(2):26-27.

[2]孙洁.《江西省专利促进与保护条例(草案)》向社会公开征集意见[EB/OL].http://jxrd.jxnews.com.cn/sys-tem/2009/09/24/011213089.shtml.2009-09-24.

[3]文家春,朱雪忠.政府资助专利费用对我国技术创新的影响机理研究[J].科学学研究,2009,(5):686-691.

[4]2000专利统计年报[EB/OL].http://www.sipo.gov.cn/sipo2008/ghfzs/zltjjb/jianbao/2000/nb/a/a1.html.

[5]国内外三种专利申请受理状况年表2006[EB/OL].http://www.sipo.gov.cn/sipo2008/ghfzs/zltj/gn2006/200804/t20080421_386162.html.

[6]国内外三种专利申请受理状况年表2007[EB/OL].http://www.sipo.gov.cn/sipo2008/ghfzs/zltj/gnwszslnb/2007/200804/t20080421_386150.html.

[7]国内外三种专利申请受理状况年表2008[EB/OL].http://www.sipo.gov.cn/sipo2008/ghfzs/zltj/gnwszslnb/2008/200901/t20090113_437841.html.

[8]国内外三种专利申请受理状况年表2009[EB/OL].http://www.sipo.gov.cn/sipo2008/ghfzs/zltj/gnwszslnb/2009/201001/t20100121_488329.html.

清朝政府留学资助政策 篇7

一、清政府教育制度改革

19世纪上半叶,当时的封建制度已经不能适应社会的发展,随着鸦片战争的爆发以及八国联军侵入中国,清政府的软弱导致中国签订大量不平等条约,丧失各种主权,此时的清政府内忧外困,社会危机四伏,中国逐渐变成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与此同时,清政府统治者也看到了西方的强大,当时清政府内的当权派李鸿章等人主张进行洋务运动,学习西方的先进思想,提出了以中学为体,以西学为用的思想,开办了一批新式学堂,如翻译学堂、军事学堂等,派遣了中国最早的一批留学生。可以说,洋务运动为中国培养了一批适应时代需要之人才,同时,也对清政府教育制度的改革起到了助推剂的作用。

中日甲午战争中清政府的惨败,李鸿章设立的北洋水师几乎全军覆没,民族危机加深,社会更加动荡,此时,清政府为了稳固自己的统治,提出实行“新政”举措。新政的重点是教育改革,大力发展新式教育,主张学习国外的先进教育理念,与此同时,大量学生开始选择留学日本,企图通过自己的学识来强大自己的国家。

清政府的教育制度改革,不仅为国家培养了一批新型实用人才,而且从洋务运动时期即派遣学生出国留学,企图通过学习西方的先进技术来达到自强求富的目的,可以说,清政府留学资助政策的产生是伴随着清政府教育制度的改革逐步推进、逐步完善的。

二、清政府对赴美留学的推动

洋务运动之后,李鸿章等清政府的当权派主张通过洋务运动使清政府走向自强求富的道路,他们请求派遣学童留学美国,学习西方的先进技术,以期达到自强求富的目的,这是历史上第一次清政府公费派遣学生出国留学。

当时,被派往美国学习的大多为十几岁的学童,留学时间为十几年,由于当时中国的封建思想根基依然浓厚,西学在中国并不为主流社会所接受,留学并不是一件受大家推崇的事情,所以,大部分家庭不愿意让自己的孩子远渡重洋,而且一走就要十几年。因此,被派往美国的第一批留学生大部分来自经济比较发达的省份如广东等,但经济水平又比较贫穷的家庭。

赴美留学生主要学习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但在学习先进技术的同时,清政府规定他们不可忘记老祖宗的规矩,必须要在以中学为本的前提下学习西方的先进科学。由于赴美学生的聪明好学,因此大部分成绩优异,很多进入了美国高等学府,潜移默化中,他们受到西方民主思想的影响,渐渐地意识到中国封建礼教的弊端,因此不少留学生开始接受西方的先进文化,并逐步抛弃中国落后思想,而这与当初清政府派遣他们留学初衷相悖,因此,在清政府保守势力的策划下,19世纪80年代,这批留学生被迫被召回国,仓促结束留美生活。

三、赴美留学生对清朝社会的影响

1. 培养新型实用人才,推动民族实业发展。

留美学生回国后,并没有放弃钻研科技知识,尽管当时清政府并没有特别重视他们,但他们依然利用自己所学的先进技术,发扬爱国主义精神,积极投身于社会的建设当中。回国后的留美生中,行业跨度涉及工矿、铁路、商界、政界等,虽然行业不同,但他们都为近代中国的发展进步作出了自己的贡献。如中国近代铁路工程师之父詹天佑,经受各种困难,提前完成京张铁路的竣工,着实让当时的西方世界惊叹。

2. 剔除糟粕思想,传播民主理念。

晚清时期,清朝虽然因为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入侵,被迫卷入世界资本主义市场中,但当时清朝思想仍然是封建残余思想,一般的民众对西方民主思想表示不理解,再加上清政府中守旧势力的阻挠,民主进程特别缓慢。但留美学生的回国为大家带来了新的思想,他们不仅掀起后来留学法国、英国、德国和日本的高潮,而且身体力行,用自己工作上的努力换来民众对西方先进科学技术的认同,使民众对西方先进思想慢慢从认可到接受。

3. 积极投身实践,加速现代化进程。

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对清朝的入侵,导致清政府丧失主权地位,民族危机日益深重,在当时的条件下,留学美国、学习西方先进技术成为挽救时局的最佳途径。留美学生作为清政府最早一批接受西方先进思想熏陶的人,他们不仅利用自己所掌握的科学技术造福社会,而且积极普及西方先进社会理念,加速了我国现代化进程。

四、清政府对留日高潮的推动

1.20世纪初留日兴起。

清朝盛世堪称中国历史上的经典,然而当一个朝代走到后期,如果不与时俱进,及时完善各种制度、进步各种思想,那么这个朝代走向衰落是不可避免的。鸦片战争打开了清政府的国门,同时也把清政府的腐朽统治暴露在世界面前,西方的坚船利炮让清政府无可抵御,1895年甲午战争的惨败,终于激起了中国人民民族意识的觉醒,当时的先进分子开始探索救民救国的真理,日本通过明治维新走上富强之路,让清政府颇为震惊,日本的富强推动着清政府主动派遣留学生去日本留学,学习日本先进技术,以期走向富强之路,同时,一些先进分子主动去日本留学(如有名的女权运动者秋瑾)。

明治维新之后,日本推崇的留学教育对日本的迅速崛起起到了重要作用,这对清政府中一些大臣的思想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如若日本一小国可通过留学教育走向自强富裕之路,那我们何不学习日本成功经验,派遣学生留学日本,学习日本先进技术,推动清政府的进步。

留美的不可预期结果对清政府是一剂清醒剂,清政府虽然想通过留学教育推进社会进步,但它的根本仍然是维护皇权统治,所有的进步和自强都不可触动清政府的统治根基。而日本的明治维新,既让日本走上了自强求富的道路,又维护了日本的皇权政治,因此,清政府对派遣学生留学日本颇为青睐。

20世纪初,清政府开始宣传对日留学的好处,通过经济和各方面的刺激鼓励学生留学日本,学习日本富强之道,并承诺他们留学回来后给予一定的官位,清朝新政中,清政府废除了在中国延续了几千年的科举制度,这一举动在一定程度上刺激了留学运动,留日人数不断扩充,这在一定程度上又加剧了清政府的财政负担,因此,清政府开始鼓励地方政府以及一些财力雄厚的集团资助留学日本。当时极具进步的一个状况是很多女学生也开始主动留学日本,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当时社会思想的进步,一定程度上是留美学生推动的。

2. 留日学生对社会进步的推动。

(1)传播先进思想,促进民主革命到来。当时留日的学生中,不乏具有先进思想之人,如陈独秀、孙中山等人,他们在日本不仅学习了日本先进的科学技术,更重要的是,他们在日本组织了一些进步团体,学习日本先进的思想以及先进社会制度,从思想上改造自己,这些进步团体为以后新文化运动及民主革命的到来做了思想上的准备。(2)积极为国奉献促进,各行各业进步。留日归来的学生,不仅学习了日本先进的科学技术,更重要的是经受了先进思想文化的洗礼,回国后,他们投身于不同的行业中,发挥自己所学知识的最大价值,为社会作出很大贡献。值得注意的一点是,留日学生中大多数回来都从事与法律有关的工作,他们把在日本学到的先进的法律理念,应用到当时的社会现实中,结合当时社会状况,与社会实践相联系,在法律教育等各方面作出了自己的贡献。(3)认清社会本质,促进社会进步。留学生活让这些留学生开阔了眼界,丰富了知识,同时他们也更深地认清了清政府统治的本质,清朝的留日政策固然吸引人,但它的目的仍然是维护自己的皇权政治,所有留学归来之人都要为清朝利益服务,而不是为人民利益服务。

清政府作为中国历史上最繁盛的朝代之一,重视教育,视人才为第一资源,清政府开了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官派留学的新风,并发布各种政策鼓励出国留学,学习西方的先进技术,以谋求救国救民的真理。学成归来的学生利用他们所学的先进知识,推动了社会科技的进步,尤其是促进了新思想的传播,为中国民主制度的到来做了理论上和思想上的准备,是一件有利千秋万代的事业。

摘要:清政府历来重视教育,视人才为很重要的战略资源,自19世纪70年代起,因为兴办洋务的需要,清政府开始大批派遣学生出国深造,截至20世纪初,清政府已派遣大量学生出国留学。与此同时,广大学生为了探索救国救民的道理,踊跃去国外学习先进技术与先进治国理念。

关键词:清政府,留学政策,资助

参考文献

[1]高宗鲁.中国留美幼童书信集[M].传记文学出版社,1986.

[2]梁赞勋.中国留美幼童的遗产[J].炎黄春秋,2004(11).

[3]中国近代教育史资料·上册[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61.

上一篇:计算机工程专业下一篇:景区生态旅游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