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护林建设(共12篇)
防护林建设 篇1
早在1950年, 为抵御黑龙江省西部风沙灾害, 黑龙江省地方林区开始了最早的防护林建设。经过60余年的发展, 黑龙江省地方林区的防护林建设已由最初的8个防护林建设县扩大到全省12个市、70个县 (市、区) 、1056个乡 (镇) 。防护林建设已成为黑龙江省地方林业建设的重要工作, 现就黑龙江省防护林建设情况进行初步探讨。
1 防护林资源现状
黑龙江省地方现有防护林453.48万hm2, 其中, 有林地439.70万hm2, 占防护林面积的96.96%;疏林地2.11万hm2, 占防护林面积的0.47%;灌木林地11.67万hm2, 占防护林面积的2.57%。在防护林中, 人工防护林144.63万hm2, 占防护林面积的31.89%;天然防护林308.87万hm2, 占防护林面积的68.11%。
2 防护林建设意义
黑龙江省是林业大省, 其森林资源是东北地区的生态屏障, 在阻挡西伯利亚寒流、蒙古高原风沙、保障我国北部地区生态安全等方面均具有重要意义。然而, 由于经济发展需要, 建国初期, 黑龙江省森林资源被大量砍伐用于经济建设, 使得黑龙江省森林资源锐减, 严重影响了森林防护效益的发挥。积极进行防护林建设, 实现森林资源面积、蓄积的双增长, 从而提高森林防护效益, 改变区域生态环境, 抵御自然灾害的影响, 改善农牧业生产条件, 提高人民生产生活水平。
3 防护林建设取得的成就
经过多年的防护林建设, 黑龙江省地方林区已初步形成了综合防护林体系, 并产生了巨大的生态、经济、社会效益。
a.风沙危害得到一定控制。“治沙”是防护林建设的目标之一, 在多年的防护林建设中, 结合黑龙江省实际情况, 总结出了多种具有黑龙江省特色的防沙治沙造林模式, 据调查数据显示, 1999~2009年全省沙化土地减少40850.1hm2, 西部沙区县的大风次数 (八级以上) 由建国初期的年均28d减少到现在的年均7d左右, 沙区的生态环境得到了明显改观。
b.水土流失情况有所缓解。黑龙江省地貌为“五山一水一草三分田”, 山地丘陵所占比例较大, 为有效控制水土流失情况, 在防护林建设中, 黑龙江省非常重视水源涵养林和水土保持林的建设。据调查, 目前, 全省现有水源涵养林和水土保持林391.25万hm2, 占防护林面积的86.28%, 水土流失情况有所缓解, 水土流失面积已呈下降趋势, 因水土流失形成的荒山、荒沟、荒坡已逐渐呈现出山清水秀的自然景观。
c.农田得到有效庇护。黑龙江省是粮食大省, 是我国主要的粮食产区, 为保障粮食生产, 黑龙江省营造防护林带总延长58万km, 农田林网控制率达71%, 使得黑龙江省的大部分农田得到了庇护, 同时也有效减缓了自然灾害对农业生产带来的危害。
d.村屯绿化水平不断提高。村屯绿化也是防护林建设的目标之一。通过防护林建设, 使得农村房前屋后、闲置地, 以及村路、村屯周围营造了大量的植被, 不但改善了农村人居环境, 也使得区域小气候有了一定改善, 为黑龙江省新农村建设奠定了基础。
4 防护林建设存在的问题
防护林建设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 但仍然存在着防护林退化、造林树种单一、资金投入不足等问题。
a.部分林分亟需抚育及修复。三北防护林体系建设尤其是早期工程建设保存下来的林分, 部分已超过防护成熟年龄, 枯死枯稍、郁闭度低, 缺空断带、生长量低, 病虫害现象严重。据调查, 因经营管理不善防护功能低下或因病虫鼠害、火灾等自然灾害危害形成病残林的林分共计6.72万hm2, 不利于林分整体生态效益的发挥。
b.造林树种单一。黑龙江省地方林区的防护林建设工程树种比较单一, 阔叶树多、针叶树少, 乔木多、灌木少, 纯林多、混交林少, 如农田防护林树种大多为杨树, 占三北工程造林面积的80%以上。各树种纯林所占比重很大, 且多为人工单层纯林, 树种单一, 使得林分结构过于简单, 林分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弱, 常常受病虫侵害, 林木生长受到很大影响。
c.资金投入不足。目前, 工程造林成本约为1.2万元/hm2, 国家补助标准为4500元/hm2, 其余资金由地方配套和农民投工投劳解决。然而, 黑龙江省防护林建设区经济不发达, 其中有9个是国家认定的贫困县, 地方财力不足, 自筹能力差, 加之防护林建设是一项生态工程, 以追求生态效益为主, 农民很难在经营防护林中得到收益, 这给工程建设带来了极大困难。
5 防护林建设的对策
a.积极进行退化防护林改造工作。开展退化防护林资源调查工作, 掌握全省退化防护林资源现状, 积极进行退化防护林的改造工作, 逐步改善防护林老化、病腐等情况, 提高防护林质量, 增加防护林抵御自然灾害和自我修复的能力。
b.不断优化林种结构。结合黑龙江省地方林业的实际情况, 科学制定造林规划, 按照循序渐进、逐步调整的原则, 以森林培育、更新和新造林为主, 调整林种结构, 实现森林树种的多样化、林分的复层化、结构的合理化、资源的高效化目标。
c.扩大资金投入力度。在积极争取国家投资的同时, 扩大防护林建设的宣传力度, 让广大人民群众了解防护林建设意义及重要性, 鼓励社会资金投入到防护林建设中来, 对于参加防护林建设的社会群体在贷款、税费等各方面给予一定的优惠政策。
摘要:对黑龙江省防护林的意义和发展现状进行了初步探讨, 并对黑龙江省防护林建设发展中取得的成就和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初步分析, 提出了防护林建设的对策。
关键词:防护林,成就,问题,对策,黑龙江
防护林建设 篇2
长江是贯穿祖国东西的“黄金水道”。长江和珠江流域地区经济发达、人口众多、企业密集,是带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火车头”和“驱动器”;太行山是京津和华北平原的天然屏障;平原地区是我国重要粮仓和工业生产基地。这些地区的生态区位十分重要,维护生态安全十分关键。上世纪80年代以来,国家先后启动实施了长江、珠江流域防护林体系建设和太行山、平原绿化工程,切实加强了重点敏感区域的生态修复工作。工程内容以营造林措施为基础,结合水土流失治理,旱、涝、干热风等灾害抵御能力建设,系统化、专业化程度要求更高。工程建设还强调保障民生,通过国家投资带动地方经济发展,增加就业机会,维护当地社会和谐稳定,注重获取综合效益。可以说,四项工程的有效实施开启了我国针对“江、河、山、原”等特定地域的生态治理模式探索,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为有效扭转工程区生态恶化趋势,将推动当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作出积极贡献。
2001年,在前期工作基础上,国家启动实施了长江、珠江流域防护林体系建设和太行山绿化二期工程。2006年,全国平原绿化二期工程接着启动。经过上下共同努力,国家和地方总计投资1098.5亿元,共完成造林1174.2万公顷,低效林改造31.4万公顷。工程区有林地面积增幅明显,长防、珠防、太行山绿化、平原绿化工程区森林覆盖率分别增加了4.7、12.2、7.7和1.3个百分点。治理水土流失和防灾御灾能力显著增强,长防工程区土壤侵蚀量每年减少2.3亿吨,洪
涝灾害明显减轻;珠江流域的东江、西江、北江中上游水质持续保持在二类以上,重点水库水质保持在一类以上,珠江三角洲和港澳地区的饮用水安全得到有效保证;太行山区绿化面积不断增加,水土流失面积逐年缩小;平原农区的风沙、霜冻和干热风灾害持续下降,为我国粮食的“九连增”起到了重要保障作用,部分地区重现了“绿满平原大地,白天不见村庄,晚上不见灯光,粮食稳产高产”的生态和美景象。
虽然二期工程建设取得不小成效,但是我国长江、珠江流域,平原地区和太行山区的生态形势仍然不容乐观。工程区还有1573万公顷宜林荒山荒地亟待造林绿化。长江、珠江流域的生态破坏还在继续,水土流失严重的情况没有得到完全遏制。太行山区的宜林地立地条件越来越差,造林绿化难度越来越大。平原地区农田林网体系不健全,防护功能满足不了农业生产发展、特别是建设现代农业要求,难以保证国家到2020年新增千亿斤粮食的目标实现。这些问题不解决,势必导致前期工程建设成果难以巩固,并且直接影响当地群众的生产生活质量。这已经不仅仅是敏感的生态问题,同时也是重大的民生问题。因此,进一步加大这些地区的生态建设力度,刻不容缓;继续实施四个防护林体系工程建设,任重道远。
根据四项《规划》要求,下一阶段我国长江流域等防护林工程建设的总体思路是:遵循尊重自然、顺应自然和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以长江、珠江流域江河湖泊沿岸,平原地区重点粮食主产区和太行山水源涵养区的生态防护为重点,以提升生态防护功能、切实改善当地民生为目标,以保护现有森林资源、改造低产低效防护林为基础,以体制机制创新为动力,坚持依靠人民群众、依靠科技进步、依靠深化改革,不断加强工程管理,拓宽资金渠道,提升建设标准,努力构建多元化、多层次、结构稳定、功能完善的综合防护林体系,为长江、珠江流域,太行山区,平原地区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提供良好的生态保障。
四项《规划》的目标任务是:长江流域等防护林体系三期工程建设
(2011-2020年)范围覆盖全国1959个县,规划总投资2128.7亿元。规划人工造林1030.6万公顷,封山育林1123.4万公顷,飞播造林13.2万公顷,低效林改造1069.9万公顷,修复防护林带128.1万公顷,农林间作85.9万公顷。规划实施分两个阶段进行,2011年-2015年为第一阶段,2016年-2020年为第二阶段。到2020年,通过大力推进落实各项建设任务,工程区生态状况得到明显改善,森林覆盖率平均提升4.1%以上。工程区的防护林体系更趋健全,结构日益完善,功能明显提升,综合效益显著提高。
四项《规划》还明确了总体布局和建设重点。根据《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的要求,结合工程区宜林荒山荒地空间分布特征,兼顾治理方向的相似性及地域相对集中连片等因素,同时尽可能与二期规划保持连续性,四项《规划》把工程区划分为34个治理区,分别明确更有针对性的主攻方向和采取更强有力的治理措施。其中,长防工程分16个治理区,重点是洞庭湖、鄱阳湖和丹江口水库,即“两湖一库”防护林、生态脆弱区水土保持林和江河源头的水源涵养林建设。珠防工程分为5大治理区,重点是南北盘江、东北江、左右江、红水河以及珠江中下游水源涵养和水土保持林的建设。太行山绿化工程分7个大区,建设重点是桑干河、大清河、滹沱河、滏阳河、章河、卫河、沁河等7条河流的53个水土流失治理重点县(区)。平原绿化工程分6大片区,明确将404个产粮大县列为建设重点,以确保国家粮食安全。各项工程按照因地制宜、分区施策、突出重点、综合治理的原则,坚持生态优先,三大效益兼顾,以工程管理科学化、规范化,实现工程效益最大化。
按照党的十八大关于推进生态文明和美丽中国建设的目标任务,根据生态建设和民生改善统筹推进的林业工作要求,下一步,我们将紧紧围绕《规划》确定的总体思路、布局和建设重点,坚持以改善生态和保障民生为目标,统筹推进四项《规划》的实施,认真做好相应的组织、协调、指导工作,切实做到六个“加强”。一是加强组织领导。推进规划、目标、任务、资金和责任“五到省”,由省级人民政府对工程实施负全责,省级以下层层落实责任制,并把建设任务细化落实到山头地块。二是加强政策支持。积极协调有关部门,不断加大国家基本建设资金投入力度,着力提升工程建设标准。三是加强工程管理。积极推行招投标制、监理制和报账制等现代工程管理制度,严格管控工程资金,切实提高工程质量。四是加强效益监测。推动建立统一的工程综合效益监测方法和评价体系,力求及时、客观、准确地反映工程建设成效。五是加强科技支撑。组织开展工程建设关键技术科技攻关,同时做好科技推广和培训工作。六是加强宣传发动。通过各种媒体不断加大宣传力度,为工程建设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
防护林建设 篇3
关键词:水田;防护林;建设
中图分类号: S727.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0432(2013)-10-72-1
吉林省西部盐碱水湿地面积较大,在水田开发区同步建立起适地适树、结构优化、功能最优、效益最佳的水田防护林体系,以达到调节气候、抵御低温冷害、减灾增产、林茂粮丰的目的,为粮食稳产、高产提供生态保障,具有重要的意义。
1 水田防护林的生态效应
1.1 水田防护林对自然环境的促进作用
在我国北方的多数农田防护林系里,水田防护林占据着不可或缺的地位,其林水结合的特殊结构,在削弱风速、降低气流强度的同时,湿润的土地也更利于林木的生长。在形成体系的防护林区域,作物的生长依赖了防护林系带来的小气候,使生长环境得到有效改善,更加增强了抵御干旱、风沙的能力,对土壤保湿效果明显。
通过调查研究,水田防护林在林系里中起着重要的作用,能够储藏降水,并通过自身的蒸发和蒸腾作用又重新返回空气中,形成云雨,其对水循环和水平衡影响的重要。这种小气候的变化,改善了防护林系与水稻生长发育的配合,起到了人造防护林对水田生长和环境的改善作用。
1.2 水田防护林抵御低温冷害作用
因水稻生长发育的特殊性和我国北方地区气候变化的复杂性,使东北地区水稻生产在一般情况下每隔3~5年就会遭遇干冷风和早霜天气引发的低温冷害,这些年景可使水稻减产率高达30%~60%。
水田防护林改善水田生态环境,使水稻能获得良好的生长发育保证,特别是在北方冷气团南下的关键时刻,更能发挥它抵御低温冷害的功能,主要表现在空间、水层、土壤的水热重新分配与结合,从而促进了水稻的营养生长、生殖生长。
2 水田防护林的生物效应
水稻生长发育有育苗期、营养生长期、颖花分化期、减速分裂期、开花授粉期和灌浆期等7个过程,因此水田防护林的生物效应更加复杂。
2.1 对水稻营养生长的影响
我们研究水田防护林对水稻株高生长量影响得到,在水稻营养生长期(株高生长基本是在这一时期形成的)防护区内水稻株高的连续生长量一直高于对照区,水稻株高生长量相对增加6.6%~12.0%。
2.2 对水稻有效颖花的影响
水稻有效颖花是水稻有效株数和每穗粒数的乘积,它是水稻产量构成的重要因素,研究表明:水田防护林的防护区内平均增加水稻有效颖花数3249粒/m2,相对增加14.4%。
2.3 对水稻千粒重的影响
水稻的籽粒日均增长重量水田防护林防护区内比防护区外高10.1%~10.8%,而且区内变化平稳,区外变化相对波动较大。
用逐步回归分析研究得到水稻的千粒重与风速、水温相关紧密,防护区的水稻千粒重比对照区高3.38克,相对增加了18.4%。
2.4 对水稻结实率的影响
水稻结实率就是水稻穗总粒与饱满籽粒的比率,瘪粒的产生主要原于水稻减数分裂、授粉和灌浆阶段冷风影响,研究结果表明水田防护林可使水稻结实率相对提高11%。
2.5 对水稻产量的影响
水稻产量是由上述三个因素构成的,其构成式为:Y=PN×W×F。
式中:Y——水稻产量(g/m2) PN——颖花数(粒/m2)
W——千粒重(g/1000) F——结实率(%)
根据水田防护林对上述三个产量构成因素影响结果和测产结果得到:水田防护区内水稻相对增产量为18.5%,相关分析表明防护林削弱风速是增加水稻产量的主导因子。
2.6 防御水稻倒伏的作用
水稻倒伏是严重妨碍水稻灌浆,使水稻米质下降和脱粒的灾害性因子,可以导致水稻的大面积减产。但在水田防护区的庇护下,水稻倒伏率大幅度减轻,倒伏程度随水田防护林削弱风速的大小而改变,削弱风速大于30%的区域无倒伏现象发生,全部重度倒伏只出现在削弱风速小于10%的区域内。
3 水田防护林体系规划设计
3.1 水田防护林规划设计的原则
水田种植区一般情况下土壤条件较差,多盐碱土与风沙土,地下水充足,为此在水田防护林体系规划设计应遵循以下原则:一是适地树种的原则,二是因地制宜的原则。
3.2 水田防护林体系林种构成及树种组成
由干渠、支渠、固渠组成的林带、护路的林带、田间林网组成的水田防护林体系。林网 一般在2~4行,每小网格在15ha左右,构成网状水田防护林,主要树种选用乔木、亚乔木、乔灌结合和灌木为主,一般采用杨树、垂爆109柳、旱杞柳、白榆、山杏、文冠果、白蜡、沙棘、柽柳、杞柳、白刺、锦鸡儿等树种。
农田防护林的生态工程建设 篇4
自然与人类、经济与社会协调持续发展是21世纪人类共同发展的目标。为此, 生态工程将扮演重要角色。农田防护林生态工程作为生态建设的重要措施, 是农田生态系统的保护屏障, 对生态安全与人类生存环境的改善具有重要的意义。农田防护林人工生态工程可理解为调整与改善多灾而脆弱的农田生态系统结构与功能, 建立或恢复持续而稳定的高生产力水平、高生态环境效益的生态工程。农田防护林体系的建立, 能够改善生态环境、促进农牧业的发展。农田防护林作为平原地区的绿色生态屏障, 是农业稳产高产的基本保障, 是群众脱贫致富的重要财源, 在构建和谐社会主义新农村方面起着独特而重要的作用。
2 我国农田防护林的发展概况
我国营造农田防护林的历史比较悠久。农田防护林首先是在风沙、干旱危害严重的西北、华北、东北地区发展起来的。由于这一地区自然灾害严重, 威胁着农业生产和人民生活, 为了改善生产条件和人民生活环境, 广大人民通过不懈的努力, 取得了很大的成绩和丰富的经验。我国农田防护林营造的历史大致可分为3个阶段, 以防止风沙为目的, 农民自发营造的自由林网阶段;以全面改善农田小气候为目的, 国家或集体大规模营造农田防护林阶段;以改造农业生态系统结构为目的, 建立农田防护林综合体系的新阶段。纵观我国农田防护林的建设历史, 不难看出, 新中国成立前, 我国没有较大规模、较为完善的农田防护林体系。新中国成立后, 由于党和政府的重视, 农田防护林才有计划的发展起来。
我国农田防护林发展的历史也实现了从单纯学习外国经验到创造适合我国特点的理论和技术创新不断因地制宜因害设防少占耕地面积发挥最大防护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自1978年三北防护林体系工程启动以来, 先后又启动了长江中上游防护林体系工程、沿海防护林体系工程、平原绿化工程、太行山绿化工程、黄河中游防护林体系工程、淮河太湖流域防护林体系工程、珠江流域防护林体系工程、辽河流域防护林体系工程等林业生态工程。目前, 我国已成为世界上规模最大的林业生态工程建设国家。
3 影响我国农田防护林建设的主要问题
3.1 对农田林网建设的认识不足
现阶段, 人们只注重眼前的、直接的经济利益, 忽视了农田防护林网调节气候、保护农田、净化环境、美化家园等生态、社会功能, 只注重单一的农业经济效益, 看不到生态效益带来的长远利益, 因而存在载树怕胁地、怕影响农机作业、怕树木见效慢等思想, 对农田防护林网的建设存在抵触情绪, 对建好的林网也不注重保护, 烧麦若、烧秸秆、大型农机具作业时多有破坏, 造成年年造林年年破坏的局面。同时, 有些部门与林业利益发生冲突时, 协调配合不够, 多以牺牲林业利益为主, 使林业单位基本上处于孤军奋战的状态, 未能形成全社会办林业、全民搞绿化的格局, 未能把生态环境建设, 特别是农田防护林网建设提到一个新的高度。
3.2 农田林风建设缺乏有效的管理机制
农田林网的建设依靠的是各级林业组织, 可是县级林业站受人员编制少、经费严重不足的制约, 各乡镇的林技员也基本上处于不能专职, 疲于庄村乡镇各种杂务的位置, 因而对林业各项法规、政策的宣传力度不大, 加之林网建设资金不足, 采取群众投劳弥补, 因而群众造林的积极性不高, 造林的质量就难以保证, 造林后的管护也因缺乏必需的经费补助而流于形式, 管护跟不上, 林网、林带的林木屡遭破坏, 造成了“年年造林不见林”的劳民伤财的后果。
3.3 农田林网建设中缺乏科技含量
长期以来, 林业的经营比较粗放, 由于受经费短缺的制约及对林业认识的不到位的影响, 新科技的学习、培训、推广和应用成为一句空话, 抗旱造林新技术、ABT生根粉、高效保水剂、菌根剂等先进科技应用极少, 优良品种的引进和低劣品种的改良举步为艰, 栽植的种苗品质差、各种效益不高, 难以形成高效林业。
4 我国农田防护林的主要营建技术
4.1 树种选择
农田防护林树种选择直接影响林带疏透度、生长速度及最终高度, 决定是否能发挥诸如提供用材、改善景观和野生动物栖息环境等效益。一般来说应考虑以下几个方面, 包括立地的适应性、高生长的速生性、稳定性、抗虫能力、长寿性、冠形、树冠密度、根系特性和自然更新力等方面。
许多研究表明, 杉木、泡桐、香樟和檫树可作为丘陵红壤区农田防护林优良树种。树种配置以泡桐与香樟、泡桐与杉木混交效益最佳。湖北对单一树种、单层次林带结构进行调整, 在水杉、池杉林带下补植了棕榈, 来改善林带结构, 提高防护效能。淮北砂姜黑土区农田林网主栽树种有意杨、悬铃木、水杉、刺槐等生长快且抗性强的树种, 其次是白榆、苦楝、枫杨等乡土树种, 伴生树种以侧柏、紫穗槐等为主, 以形成多层次疏透结构林带。辽北地区农田林网适宜营造树种有小钻杨类、旱柳、白榆、刺槐、樟子松、油松、紫穗槐、胡枝子、小叶锦鸡儿、沙棘等。在北疆平原农田防护林中, 樟子松是替代阔叶树的理想树种, 为改变现有农田防护林寿命短、材质差、季相变化悬殊、生长衰退等问题, 采用了冻土球移植法营造樟子松大苗林带, 可与大叶白蜡等生长较慢树种进行行间混交。江苏用湿地松营造农田防护林, 可作为第一代农田防护林更新的首选树种, 具有较好的推广价值。引入经济树种是我国沿海农田防护林调整的新动向, 如银杏农田防护林采用窄林带、小网络、疏透结构, 主林带间距以300~400m, 副林带500m, 使单一结构变为多功能多效益的综合型体系。
4.2 配置模式
护田林主林带垂直于主要害风时防护效益最大与偏角不能大于30°的结论是基于较宽林带与大网格情况而提出的, 不适于窄林带、小网格的护田林网。正方形林网的林带方向可以灵活掌握, 特别适宜有多种害风方向的地区。主害风方向单一的地区, 以长方形林网为好。江苏旱作农区提出了“三林四带”思想, 以“欧美杨为主, 泡桐镶边, 杨树和刺槐混交等多树种配置模式技术经济效果优于原存的杨树林带。“一穴双株”、开槽低植造林对杨树幼林生长和根系发育有利, 可提高造林成活率, 效果优于挖坑栽植造林。
5 促进农田防护林建设的对策
5.1 制定优惠扶持政策, 倡导社会办林业
在农田林网建设中, 可以因地制宜选择多种“一树多效”的兼用树种, 如核桃、刺槐等;常绿树种如女贞、松柏;速生树种如速生杨、泡桐等, 形成多树种组合, 经济、生态、社会3大效益兼顾, 从提高经济收益的角度入手, 实现以短养长、长短结合的收益目标。在林网建设中, 推行树随地走、收益归己、允许继承、允许转让等政策, 或是实行集体或个人承包经营, 明确林权的归属, 这样就能充分调动全社会参与林业、全民造林、护林的积极性, 有效地解决土地承包期与林业生长周期不一致而产生的矛盾。
5.2 以科技为先导
以提高造林质量为目的。没有一支业务过硬、责任心强、综合素质高的队伍, 造林的质量就难以保证。因此, 应对林业职工及乡镇林技员定期进行新技术、新产品应用的业务培训, 学习和借鉴先进的造林经验。把“质量第一”的理念延伸到规划设计、种苗培育、作业施工、抚育管护等各个工序。各个环节, 不断提高林业职工的业务技能和综合素质。在农田林网建设的过程中, 合理搭配树种、优化树种结构、选择抗病虫性强、防护效益高、又具有较高经济效益的树种。
5.3 把管护责任夯实, 确保造林有林、成林
林网建设初期, 在推行个人集体承包的基础上, 双管齐下, 建立起健全的护林机制, 实行领导包抓、部门协抓、并成立专业管护队伍, 由护林员划片承包, 明确职责, 包干管护, 并落实其报酬, 定期对其工作进行检查评比, 奖优罚劣, 制定切实有效的奖罚措施, 坚决制止夏秧时节烧秸秆毁树现象的发生。建立健全监督, 加大对毁林案件的执法力度, 设立毁林举报电话, 充分发挥全社会的舆论监督作用, 在全民范围内形成爱林护林的良好氛围
参考文献
[1]吴长江.论农田防护林体系综合效益可持续性发展[J].防护林科技, 2004 (5) :61~62.
[2]尚静原, 赵焕成, 王宝珠.农田防护林胁地效应及其解决对策[J].防护林科技, 2006 (4) :7~8.
[3]李秀江, 杨春花, 秦淑英, 等.农田防护林体系的效益及评价方法[J].河北林果研究, 2000, 15 (1) :51~52.
[4]袁玉欣, 裴保华, 贾渝彬, 等.农林间作条件下的杨树生长研究[J].林业科学, 2000, 2 (15) :67~68.
防护林建设 篇5
长江流域防护林和平原绿化二期及 “十一五”建设总结编写提纲
(一)工程实施主要情况
1、基本情况。主要包括工程区概况、工程实施范围、工程管理组织机构设置等情况。
2、资金投入与管理情况。对二期及“十一五”期间工程实施以来中央预算内资金、中央农业综合开发资金、林业基本建设资金等中央投资和地方财政配套资金、单位自筹等资金实际到位和使用情况,社会投资和群众投工投劳情况进行总结。
3、工程建设内容完成情况。根据规划内容,对二期及“十一五”期间工程实施以来,人工造林、封山育林、飞播造林、低效林改造任务完成情况进行总结,对建设进度、质量、完成量进行深入分析。
4、工程管理和效益监测情况。包括管理制度、规划设计、技术标准、工程监理、招投标、人员培训、检查验收、科技推广、宣传、效益监测等情况。
(二)工程实施取得的主要成效
围绕各二期工程规划确定的建设目标,从生态、经济和社会
—12— 效益等方面总结二期及“十一五”工程实施以来取得的主要成效。
1、生态效益。主要包括工程区有林地面积、森林覆盖率、森林蓄积、林种树种结构变化等方面;森林在减少自然灾害损失、改善农业生产条件、治理水土流失、减少土壤侵蚀量(土壤侵蚀模数)、涵养水源、珍稀濒危野生动植物保护等方面发挥的生态效益。
2、经济效益。主要包括森林资源净增长量折合的经济价值,用材林、经济林、森林旅游、林下资源开发等产业发展,工程建设对区域经济发展、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农民增收等方面情况。
3、社会效益。主要包括人们的生态保护和参与意识、增加农民就业、林区社会稳定、林业科普、工程建设社会影响等情况。
(三)工程建设主要经验
(四)工程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分析
(五)三期及“十二五”工程建设设想和建议
针对国家和省林业生态建设的新形势、新要求和工程建设存在的问题,提出三期及“十二五”工程建设思路、目标、内容、布局、重点、保障措施及具体意见和建议。
油田网络建设及安全防护 篇6
【关键字】油田网络 安全防护 防火墙 网络应用
为更快地适应网络发展速度,稳定油田网络发展的现状,在面对新的挑战的同时也会存在壮大自己的机遇,因此做好油田网络的全面发展,需要研发开拓新业务,实现业务转型,在保证油田网络的正常运行的同时,健全安全防护体系,确保实现正常生产管理,防治因管理疏忽或操作失误引发病毒入侵通信网络而造成经济损失。
一、油田网络应用的现状
早在油田网路的初步兴起时,油田网络只注重生产的便捷性,效率高,可实现油田生产各方面的监控,降低了生产成本,但疏忽了整体的开放性,防护意识差,造成整体通信安全可靠性低,如通信协议TCP/IP就存在很大的漏洞,一些服务系统很可能被攻击获得权限,造成网络服务、网络应用程序均存在安全隐患,在黑客看来,一些简单的认证过程或静态密码口令,假冒别的身份可轻而易举的入侵通信通道。其次,许多操作系统缺乏管理及更新,与安全防护管理者缺乏专业管理意识或知识能力有限有关。
二、加强油田网络应用建设
1、操作系统使用正版。盗版系统的特点是系统不稳定性,可能系统本身携带病毒,容易出现瘫痪,其次,盗版系统不可以免费升级,不可预知并处理系统存在的高危漏洞,整个网络不能及时得到保护,此外,造成的运行缓慢,迟钝等现象,对油田视频监控管理非常不利,为企业的安全造成不可预估的损失。因此,杜绝使用盗版体统。
2、加强内网的安全管理,依次为依托制定多种安全管理措施。防火墙技术发展的已经相当先进成熟,但对内部网络的防护几乎没有作用,而信息产业统计信息显示,大约70%的网络攻击来自内网人员,因此,管理好内部网络安全系统是处理好大型复杂网络的最佳途径,善于利用局域网的内网管理系统制定多种油田网络安全管理策略。
3、定期管理重要软件,比如杀毒软件,做好升级更新,性能好的软件才能够起到实时防护作用;一些恶评软件,定期清理流氓软件,能够加快油田网络的运行速度,同时清除了一些占用内存。
三、建立网络安全防护技术
1、应用防火墙技术。防火墙技术是重要的网络安全防护技术。用于加强网络之间的访问权限,如外部网路用户若想采用不合理手段进入内部网络,必须经过防火墙的审核,也因此内部网络资源被安全访问的前提是防火墙技术成熟。防火墙将外部网和内部网隔绝开,处理掉来自外部网的一切有害攻击,守护内部网不被病毒入侵,形成油田网络安全防护的主要环节。此外,防火墙还可以将访问内部网的所有活动进行过滤,审核,剔除不必要的服务或不相干的服务活动,筛选出安全可靠的服务进入内网访问,因此,防火墙也可以详细记录多有访问内网的活动,增加了可疑攻击的分析结果。
2、加强防病毒体系。建立防病毒体系,目的在于控制病毒的传播,病毒的重要发展史是2003年,诸如“冲击波”、“蠕虫王”等病毒飞速发展,瞬时对通信网络的安全产生巨大的威胁。因此我们应当加强系统的病毒侵入管理,做到全方位的防止病毒。首先建立病毒防护体系,制定多层防护措施,每个管理者提高网络安全意识,使用正版的防毒杀毒软件,将网络中脆弱的环节发生病毒攻击的可能杀死在萌芽中。
3、善与应用加密技术。高端的加密技术是保证网络难以被攻破的关键。信息加密技术可以确保网络内部的信息、数据等不被泄露。常用的加密方式有三种,端点加密、链路加密和节点加密,三种加密方式分别实现源端到目的端、网络节点链路和源节点到目的节点的保护。加密技术广为使用的原因在于它可以利用很小的代价实现很大的安全保护作用,其加密方法可达数百种,密钥的算法又分为两种,常规和公钥密码算法,因此做好密钥的管理也是网络系统安全管理的关键。
4、防止内部网络的攻击,主要利用入侵检测技术保证计算机的安全,采用网络的安全扫描应用进行漏洞扫描,评估网络系统可能存在的风险,网络管理人员实时做出因对处理措施,避免整个系统瘫痪,做到防患于未然,在黑客攻击前进行处理。
水利防护林的建设与管理探讨 篇7
人类在河道堤防、滩地等水利工程设施及其周边一定范围内营造的人工林, 被称之为水利防护林, 水利防护林工程对于维护水利工程的完整, 提高工程的防护性能, 改善周边的生态环境具有积极的作用。近年来, 国家还将水利防护林建设作为生态建设和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战略部署, 纳入了全国生态环境建设和城市总体规划, 在加大水利工程建设投入的同时, 大力开展水利防护林建设, 取得了一定的社会综合效益。但随着水利防护林覆盖率的大幅提高以及工程管理格局的变化, 水利防护林建设和管理方面也逐渐暴露出许多问题, 一定程度制约了水利绿化工作的开展。
1水利防护林建设和管理存在的问题
(1) 林木布局和林木结构不合理。
部分管理单位过分追求经济和生态效益, 忽视工程防护原则, 水利防护林造林布局不合理。营造的防护林不仅起不到防护水利工程的作用, 相反破坏或削弱现有的工程效益, 给水利工程带来了潜在的安全隐患。水利防护林树种选择缺乏科学性, 往往仅从单一的观赏或者经济角度出发, 大面积栽种单一树种, 林分结构过于简单。由于不注意生物品种的多样性, 致使树木抗御病害能力差, 极易引发大规模的病虫害, 甚至导致防护林毁灭性的破坏。
(2) 经费投入不足。
水利防护林造林与收益周期较长, 从幼树成长为成林通常需要投入大量的资金, 但各地水利防护林普遍存在投入不足的问题。目前水利防护林建设和管理经费主要来源于以下几个途径。一是水利工程基本建设经费。在进行水利工程建设时, 对周边的绿化工程进行配套, 但通常是一次性投入, 之后就不再落实相应的绿化工程管护经费, 甚至有的水利工程建设预算中根本就不考虑绿化配套工程的费用。二是林业系统的公益林生态效益补偿资金。根据国家公益林管理有关规定, 水利防护林大部分被林业部门划定为公益林, 并给予一定数额的公益林生态效益补贴, 这一部分补贴资金极其有限, 不足以满足林木管理所需经费。三是树木正常更新采伐收益。工程管理单位出售部分成材树木和枯死树木获得收益, 用于维持树木的日常管护与林木更新, 资金回收进程缓慢, 难以形成林业产业的良性循环。
(3) 树木日常抚育管护水平不高。
水利林木的抚育管理, 是巩固造林成果, 提高造林成活率, 促进林木生长, 达到郁闭、成林, 发挥防护作用的重要措施。造林后期通常需要进行包括幼林补植、除草松土、间作施肥、整形修枝以及病虫害防治等抚育管理。目前, 管理单位水利绿化科技人才严重缺乏, 从事防护林管理的人员对林木抚育管理的知识掌握不多, 抚育管理技术达不到有关要求。同时, 基层管理单位的管理范围广, 战线长, 单位人员编制有限, 单个管理人员的管理任务重, 抚育管理难以保证质量。甚至部分管理单位对栽种成活的防护林根本不进行抚育管理, 任其自由生长。林木抚育管护水平跟不上, 一定程度制约了防护林的管理水平以及林木效益的发挥。
(4) 林木管理体制不顺, 管理机制不活。
根据有关法律法规规定, 水利工程管理范围内的土地由水利工程管理部门负责管理, 但由于历史原因, 大部分水利工程管理范围内的土地确权划界工作落实不到位, 导致部分水利工程用地土地权属不清晰, 区域内的水利防护林的权属纠纷时有发生, 给林木的管理带来了困难。再则, 大多数水利工程管理单位人员编制有限, 无防护林专门管理机构或人员, 单位职工经常在从事水利设施管护的同时兼职从事林木的抚育管理, 管理范围内水利防护林仍处于粗放管理状态。同时, 由于无固定造林经费来源, 普遍存在防护林更新不及时, 大面积的空白林地无力改造的现象, 造成水土资源浪费。
(5) 植树造林和林木更新采伐缺乏规划。
大多数管理单位对防护林营造以及采伐无科学合理的规划。比如造林时不充分考虑水利工程的建设规划实施情况, 经常会出现树木还没成材就因为要实施水利工程除险加固要进行采伐, 造成不必要的资源浪费;植树布局及造林树种选择脱离自身实际, 一味地"照抄照搬", 导致投入大量资金却得不到有效收益;还有的单位林木更新砍伐缺乏科学规划, 对防护林、经济林和用材林不加区分, 对防护林进行大面积的集中采伐, 对水利工程安全造成影响。
2水利防护林建设和管理对策研究
(1) 合理选择防护林树种。
树种选择是造林成败的关键。树种选择不当, 不仅造林不易成活, 即使成活, 生长也不良, 经济价值不高, 极有可能造成人力、物力和财力的极大浪费, 因此堤防防护林的树种选择应遵循水利工程安全优先、防护、生态与经济兼顾等原则, 优先选择乡土树种、抗逆性树种。迎水侧防护林由于所属区域的地下水位较高, 易受洪涝水淹, 宜选择具有耐水湿、抗冲刷、耐盐碱等性质的树种, 如柳树、意杨、水杉等;背水林带以用材林为主, 结合发展经济林, 此类林带虽然不像防浪林在汛期淹没在水中, 但其地下水位高, 因此树种选择应综合考虑地下水位情况, 如落叶松、柳树、杨树等。沿海海堤及滩地土壤盐分含量高, 潜水位高, 树种宜选择黑松、刺槐、重阳木、水杉、意扬等较耐盐的人工乔灌木树。宽阔的堤防堤顶堆土区由于地势高, 无渍涝之害, 宜选择刺槐、紫穗槐等防风固沙树种。新开挖的截弯取直改道的人工河, 由于土壤缺乏肥力, 宜以耐瘠薄树种为主, 以发展刺槐、紫穗槐等有固氮作用的树种。
(2) 因地制宜布局防护林。
防护林布局应充分兼顾水利防护林防护、生态、经济三大效益。具体应遵循以下几个原则。
①“因地制宜, 因害设防”原则。
根据水利工程不同部位防护功能不同的特点, 迎水面护堤地宜种植防浪林, 背水面护堤地宜种植用材材和经济林, 堤身宜种植抗冲林木。在横向剖面上一般可采用“堤前削浪促淤林带+堤脚灌木护坡林带+堤坡防风固堤乔灌草林带+堤顶道路景观林带+堤背生态经济林带”造林设计模式, 体现出“临河防浪、背河取材、堤身防冲”的多重作用。防护林的混交模式以带状混交为宜。
②“不影响河道行洪和堤防安全”原则。
河道中的防浪林应不妨碍行泄洪水, 堤防堤身和戗堤基脚不宜种植高大乔木。堤身除重要险段要做砌石或混凝土护坡外, 一般只宜栽植固堤草皮, 以避免对水利工程管理造成不利影响。防浪林营造应以削减风浪并无害于堤防, 宽度河道防浪林带一般沿河流呈带状走向, 窄则10~20 m, 宽则300~500 m (宽度可视滩地情况酌量确定) 。沿海由于风大浪程远, 防浪林一般至少需种几十排。防浪林的配置应与堤脚平等, 林带内缘栽树要距设计标准的堤脚线5~10 m以外, 以免影响今后堤防加高培厚以及根系横穿堤基造成漏洞。
③“便于日常巡查管理”原则。
为了便于防汛巡堤检查、抢险取土和物资运输等活动, 临水的防浪林和背水的用材、经济林应留出垂直堤身的通道, 一般防浪林纵向剖面上可以每隔0.5~1 000 km, 利用不同树种间隔造林, 并留一宽为10 m的通道, 背水堤脚向外留一宽为2~4 m的顺堤通道。
(3) 拓宽水利林木经费渠道。
各地要采取多种形式, 多方筹集资金, 有效解决林木发展投入不足的问题。一方面要积极争取各级政府、各个行业的绿化经费, 解决前期的苗木种植费用;一方面可以通过实行林权制度改革、股份制经营、管理责任承包制、林权扭转等形式, 来解决土地平整、林木后期管理与维护经费。另一方面可吸引民间资金进行防护林建设。在保持土地所有权不变并服从管理单位统一管理的前提下, 将林地经营权向社会公开招标, 将林地经营权的拍卖资金再用于其他水利工程管护或者绿化工程建设, 实现资金的良性循环。
(4) 引进和培养水利绿化科技人才。
管理单位应设置林业科、林业专管员等机构和编制, 有计划地面向社会引进相关林业人才, 不断充实技术力量, 提高林木管护水平。加强与林业科研院校的交流合作, 组织开展水利防护林相关研究课题, 为林木的营造和抚育管理提供技术支撑。定期邀请林业专家对林木管护人员进行林业相关业务知识的培训, 鼓励管理人员进修或钻研林业技术知识, 逐步实现水利防护林的专业研究和管理。
(5) 理顺管理体制, 探索防护林管理新模式。
各地要借助加固达标、除险加固等水利工程建设的契机, 进一步做好水利工程管理范围内土地的确权划界工作, 明晰土地权属, 实现林地、林权相一致。由于历史遗留问题, 土地争议较大的区段, 应通过加大宣传力度, 逐步转变周边群众的观念, 逐年提高管理单位与地方分成比例, 逐步回收林权。各级管理单位要根据各身管理条件以及资源利用状况, 灵活采取不同的运行模式。有条件的单位可实行统一栽植, 统一管理, 统一林权, 统一收益。单位内部要制定配套的激励措施, 充分调动广大管理职工的积极性;对于管理基础差、难度大的单位, 要探索合作造林, 股份造林、承包造林, 采取多种形式、多种途径妥善解决好地方矛盾, 摸索出一条行之有效的模式, 有效解决林权纠纷。
(6) 科学规划植树造林和林木采伐。
有条件的水利工程管理单位可委托相关林业科研院校整合所辖范围内的土地资源, 对管理范围内的宜林绿化面积进行规划, 科学明确林木分布区域、选择适宜的树木, 及时间伐更新低效林木, 努力形成地区比较优势。并依据防护林、经济林和用材林等不同林种的特点, 结合树木成熟期, 确定最佳轮伐期, 合理确定水利林木的更新采伐周期。对达到用材标准且生长缓慢的树木应及时砍伐并栽植新的树苗, 对防护林更新应分区、分批进行, 保持稳定的防护林覆盖率, 更好地发挥水利防护林的防护、生态及经济效益。
参考文献
[1]侯云鹏, 薛红.刍议堤防的保护与绿化[J].黑龙江水利科技, 2010, 38 (3) :200-201.
[2]董德友.安徽省长江防护林建设与管理[J].江淮水利科技, 2007 (3) :20-21.
[3]刘红纪, 李贵生.滹沱河防护林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河北林业科技, 2002, (5) :44-45.
防护林建设 篇8
山西省桑干河杨树丰产林实验局 (以下简称杨树林区) “三北”防护林四期工程建设地点位于梁家油坊林场 (右玉县境内) , 工程建设重点选择在缓坡丘陵、平川沙荒、长城沿线等地, 在地域上有典型性和代表性。右玉县是山西风沙危害最严重地区, 植被稀少, 自然条件恶劣, 过去有“不毛之地”之称。1949年前, 右玉县森林覆盖率仅为0.50%, 新中国成立后, 党和政府组织人民群众大力开展植树造林, 虽然生态环境有所改观, 但自然条件没有从根本上得到改善, 干旱、风沙、水土流失、霜冻等灾害继续肆虐, 荒漠化依然存在。
本区气候属温带半干旱荒漠化草原带, 其特点是春季干旱少雨, 夏季凉爽多雨, 冬季严寒多风。年降水量400 mm左右, 其中64%的降水集中在7月~9月之间。无霜期120 d。本区土壤主要为淡栗钙土, 土质较粗, 有机质含量低, 养分贫乏, 致使生态环境恶化, 水土流失严重。因此, 大力开展植树造林, 加强林业建设, 提高森林覆盖率以恢复生态平衡, 减少自然灾害, 是杨树林区“三北”防护林体系建设极为重要的任务。“三北”防护林体系四期工程通过10多年的建设, 取得了很大成绩, 累计造林5 880hm2。这些树木郁闭后, 森林覆盖率将由46%提高到76%, 生态环境和人民生产生活条件将会有明显改善。
2“三北”防护林建设取得的成就
“三北”防护林建设工程作为杨树林区林业重点工程项目建设之一, 10多年来, 取得了显著的生态、社会和经济效益。主要表现在:造林成活 (保存) 率明显提高;工程区生态状况开始向良性方向转变;林业产业结构调整步伐加快;农民收入增加;群众生态意识明显增强, 社会投资明显增加。
2.1 生态环境有了明显改善
2.1.1 森林面积有了显著增长
杨树林区“三北”防护林工程建设实施以来, 造林质量逐步提高, 森林面积不断增大, 当地生态环境明显改观, 经济增长迅速, 人民生活质量逐渐改善, 收入增加。10多年来, 林区累计完成“三北”防护林工程造林5 880hm2, 其中人工造林5 747 hm2、封山育林134 hm2。据统计, “三北”防护林工程区森林覆盖率已经达到76%。防护林建设大大增加了本区森林面积和蓄积, 也为本区木材生产从山区向平原转移创造了条件, 大大缓解了由于山区天然林全面禁伐造成的木材供需矛盾。
2.1.2 防风固沙取得了明显成效
在实施“三北”防护林工程建设的过程中, 杨树林区把沙地治理工作放到了首位, 到目前沙区有林34 393.70hm2。同时, 实行了多种方式的造林, 建设了不同形式的防风固沙林, 营造了大面积的樟子松防风固沙林和针阔混交林带。并坚持造林、种草多管齐下, 带、网、片、点有机结合, 既为“三北”防护林四期工程建设提供了样板, 又为其他林业重点工程提供了有益的借鉴, 其示范、推广作用和技术辐射作用是极其重要的。
2.1.3 水土流失得到有效控制
本地区由于营造了大面积水土保持林, 减轻了半干旱地区的水土流失危害。目前, 本区有水土保持林5 734hm2, 控制水土流失1.15万hm2。通过对水土流失的综合治理, 使地表径流冲刷力减轻, 提高了土壤蓄水保土能力。
2.2 粮食产量逐年提高
经过“三北”防护林四期工程建设, 本地区农田已基本实现了林网化, 初步建成了布局合理的区域性防护林体系, 提高了农业综合生产能力, 保障了粮食稳产高产。据统计, “三北”防护林建设工程区农田防护林总面积已达6.31万hm2, 有57 434 hm2的农田得到了防护林的保护。
2.3 促进了农村产业结构调整
在实施“三北”防护林体系工程建设中, 杨树林区始终把发展农村经济作为农民脱贫致富的一项重要措施。在工程建设中, 大力吸收周边农村富余劳动力, 使农民积极参与其中, 促进了农村产业结构调整, 有力地推动了农村经济发展,
3“三北”防护林建设存在的问题
“三北”防护林工程前期建设中的突出症结, 对后续工程建设造成了一定障碍。调查分析的结果显示, 制约杨树林区“三北”防护林工程建设成效的主要因素, 不仅涉及到技术问题, 而且也涉及到政策、社会、经济等诸多方面的因素, 其中包括经费不足、工程建设计划和管理滞后等。
3.1 生态环境局部地区仍呈恶化趋势
工程区气候干旱, 水资源匮乏, 森林覆盖率低, 水土流失严重, 荒漠化面积仍呈现上升趋势。有些地方虽然树多了, 但河水干了, 生物多样性少了, 沙化和水土流失更严重了, 生态环境建设虽然从量上是正增长, 但从质上却是负增长。
3.2 林业经营粗放, 质量、效益低下
工程区林业经营相对粗放, 重数量、轻质量和重造林、轻管护等老问题仍然严重。林区林分质量低, 品种单一, 林种结构不合理, 病虫害严重, 造林成活率不高, 低产林、小老树占的比例大。从纵向看, 林业虽然有较大的发展;但横向看, 林业产值并未提高, 甚至还有所减少。
3.3 农、林、牧矛盾突出
工程区经济落后、生态脆弱、农业人口比重大, 一些农民在生存压力的驱动下, 毁林开荒、无序开采、过渡放牧, 造成林地草场被毁、土地沙化、水土流失加剧, 使本已遭到破坏的生态环境更加恶化。
3.4 苗木数量和质量有待提高
工程建设中苗木质量不高, 名、优、特、新品种短缺, 远远不能满足工程区造林的需求。抗旱、抗寒、耐瘠薄、耐盐碱、耐风沙等抗性生态树种的短缺, 使得工程建设区造林树种单一, 成为工程建设的制约因素。
4“三北”防护林工程建设发展前景
4.1 提高认识, 强化领导
目前大力发展林业建设的环境和条件已经基本具备。从中央到地方对林业生态建设十分重视, “三北”防护林工程建设区农民群众投身林业建设的积极性不断提高, 把防护林建设作为一项系统生态工程, 作为改善本地区生态环境条件, 实现国民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的一项重大战略任务的时机已经成熟。因此, 应结合本地实际情况, 制定合理的土地利用和产业结构调整规划, 在统一规划的指导下, 实行部门分工负责, 搞好工程措施的综合治理, 努力提高工程建设的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
4.2 深化改革, 创新机制
工程区林业基础差, 资源少, 严重制约着林业生产的发展。要真正落实“谁栽植、谁受益”的政策, 要尽快建立和规范林权流转机制。要大力发展民营林业, 要加快国有林场管理体制改革, 做到责、权、利相统一。要建立以招 (投) 标为主要形式的资金投入机制, 加强资金使用过程管理, 提高资金使用率。
4.3 注重科技, 典型示范
杨树林区防护林建设, 已经初步取得成效。结合本地区的实际情况, 只有依靠科技的强力介入和支撑才是提高工程建设水平的根本出路。要加快良种改进和推广力度, 努力提高良种使用比率, 要将那些既有较高的经济价值, 又有较好的防护性能的品种作为引进和发展的重点。要抓好科技宣传和科技培训工作, 力争使每个务林者都能掌握一定的专业技术知识。三要抓好科技示范工程, 创造一批精品工程, 树立样板工程, 带动工程建设质量全面提高。四要加强林业适用技术的推广工作, 推广保水抗旱造林新技术, 全面提高造林成活率和保存率。五要搞好综合治理, 因地制宜, 因害设防, 林网、片网相结合, 飞、封、造一起上, 充分利用自然生态系统的自我修复和更新能力。
4.4 增加投入, 理顺渠道
“三北”防护林体系建设突出的是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 经济效益低而且回收的时间长, 工程区多为经济不发达的贫困地区, 地方财政十分困难。因此, 必须广筹资金, 加大投入, 才能确保工程建设顺利进行。应本着谁受益、谁治理的原则, 在积极争取国家投入的同时, 坚持省、市、县配套制度, 将工程建设资金纳入财政计划重点给予扶持。要加强工程建设资金管理, 确保工程任务与资金投入挂钩。
5“三北”防护林建设发展对策
工程区以温带半干旱荒漠化草原气候为主, 气候干旱, 水资源匮乏, 适宜生长的高大乔木树种有限, 造林难度相当大。但工程区内经长期自然选择而形成的抗逆性强、适应范围广的灌木树种资源却极其丰富, 因此, 工程建设应从本区的自然条件和经济状况出发, 无论是总体规划还是分期规划, 无论从建设思路还是从技术路线上, 都要坚持按照自然规律和经济规律办事。要根据不同地域、不同立地类型区的自然和经济状况, 始终把适地适树、乔灌草相结合、突出灌木的主体地位作为工程建设重要指导思想和建设原则。在此, 对工程建设提出如下建议:
1) 加强领导, 分工协作, 全面推进“三北”防护林工程建设;
2) 分类指导, 科学实施, 提高工程建设水平和成效;
3) 始终把保护作为工作的重中之重, 强化幼林管护力度, 建立完善的保护制度;
4) 继续加大和提升造林力度;
5) 坚持地方重点治理与工程项目建设相结合;
6) 加快合格苗木标准化建设;
7) 做好工程管理标准和管理办法的制订与培训工作;
防护林建设 篇9
1 防护林体系的概念、功能和作用
1.1 防护林体系的组成
防护林体系是由防风固沙林、水土保持林、水源涵养林、农田防护林和其他防护林等5类防护林组成的“防护林合体”。
1.2 防护林体系建设内容
防护林体系包括海岸基干林带、红树林、农田林网、城乡园林化、荒山绿化等, 加上滨海湿地的“绿色系统工程”。对海岛防护林体系建设来说, 主要包括海岸基干林带、山地绿化和城乡园林化等几个方面的建设内容。
1.3 功能和作用
防护林体系不仅具有防风固沙、保持水土、涵养水源的功能, 而且具有抵御海啸和风暴潮危害、护卫滨海国土、美化人居环境的作用, 对于维护沿海地区生态安全、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工农业生产安全具有重要意义, 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而且,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 人民吃穿住行等基本物质生活得到满足之后, 对良好生态的需求及优美环境的向往越来越迫切, 从这个意义上讲, 加强海岛防护林体系建设是坚持以人为本的具体体现[1]。
2 舟山海岛防护林体系建设现状及存在问题
2.1 舟山海岛防护林体系建设的发展历程与现状
2.1.1 海岛山地绿化。
建国以来, 舟山海岛与全国各地一样, 大搞全民义务植树, 至20世纪90年代初期, 全市各大小岛屿普遍栽植的黑松、马尾松为主的林分基本郁闭成林, 后因松林感染松材线虫病后, 松林惨遭毁灭性危害, 森林生态受到严重破坏, 使得森林覆盖率急剧下降, 情况十分严峻。为此, 引起全市各级领导对病害的除治及森林生态修复工作的重视, 从行政、业务各个方面制订相关政策, 采取封山育林、人工促成成林及人工造林等具体技术措施, 森林生态的修复工作初见成效, 尤其是近几年来实施林业生态建设工程以来, 利用乡土常绿阔叶树种进行人工造林和人工补植造林, 促进了山地绿化工作。
2.1.2 沿海防护林及平原绿化。
舟山海岛防护林建设是在20世纪80年代初才开始的, 广大科技人员刻苦钻研, 攻克了沿海盐碱地造林的一些疑难问题, 严格掌握了因地制宜、适地适树的原则, 至80年代末90年代初, 沿海防护林基干林带基本建成。此外, 进一步提高了农村四旁绿化及农田防护林带建设。最近几年来, 在实施绿色生态舟山建设中, 全面实施廊道绿化工程, 大大推进了全市平原绿化建设。
2.1.3 城市园林建设。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 人民生活水平日益提高, 城市居民对居住环境的要求也越来越高, 园林化建设已成为城市建设中的一项重大工程, 舟山市委、市政府提出要把舟山打造成海上花园式城市的目标, 结合绿色生态建设工程, 舟山海岛的城市园林化建设成效显著, 如舟山市定海区林城街道被浙江省关注森林组委会授予“浙江省森林城镇”荣誉称号。
2.2 主要存在的问题
2.2.1 树种单一。
由于舟山海岛原有山地森林是以黑松、马尾松为主的林分, 树种十分单一[2], 受20世纪90年代发生的松材线虫病危害后, 松林受到毁灭性危害, 虽然对防治和生态修复做了大量的工作, 森林覆盖率有所恢复和上升, 但森林质量的回升仍较缓慢。
2.2.2 断带现象严重。
沿海防护林基干林带虽然已基本形成, 但断带现象严重, 防护效益低下。20世纪80~90年代期间营造的防护林带已出现密度过高、生长受阻现象, 长此以往, 林带林分生长将会渐趋衰退。
2.2.3 建设力度不够。
舟山海岛防护林体系建设的基本框架虽已形成, 但与国家防护林体系建设的总体要求差距甚大, 尤其在抚育和管理措施上不力现象严重。在资金投入方面虽与过去相比已大大提高, 但与社会需求相比还是不够的, 这也是影响造林后抚育管理措施滞后的重要因素之一。
3 对策与建议
在舟山海岛防护林体系建设中应该解决统筹规划问题, 努力构建点、线、面协调的生态体系[3,4], 具体提出下列几点对策措施:
(1) 结合城市建设和环境整治, 应更好地注重森林景观、生态系统和生物物种的多样性, 大力推出以乡土树种为主的乔灌木树种, 最大限度地扩大森林面积, 着力构建多树种、多层次、高效益的城市森林景观。
(2) 进一步推进海岛生态廊道和沿海景观线建设, 根据各县区地形、立地条件和区域经济发展现状来确定自身的生态廊道建设工程, 与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的重点工程建设同步推进;进一步加大沿海基干林带建设力度, 实现沿海基干林带全面合拢的目标, 重点建设新围海涂一线的景观防护林带。
(3) 进一步改造生态公益林建设, 加强人工造林、补植造林, 人工促进天然更新, 不断扩大森林资源总量, 加强现有林分的抚育管理措施, 着力提高森林资源质量。
(4) 加强科学研究, 注重物种多样性在防护林体系建设中的应用, 进一步开发优良的海岛乡土植物, 从单一层次的乔木纯林逐渐往多树种多层次的混交林方向发展, 以发挥更好的防护效果。
参考文献
[1]林恒业.简析苍南县沿浦镇沿海防护林建设的对策[J].绿色大世界:绿色科技, 2001 (11) :52-53.
[2]王华星, 陈素兰, 王学锋.瑞安市沿海防护林体系建设现状与发展对策[J].现代农业科技, 2009 (20) :242.
[3]柳方考, 朱磊, 陈琴.三门县沿海防护林体系建设探讨[J].华东森林经理, 2009, 23 (4) :30-33.
对双辽市沙棘防护林建设的思考 篇10
1 沙棘的生物学特性
沙棘为胡颓子科落叶灌木或小乔木, 具棘刺, 适合在我国北方地区生长。其具有较强的生态适应性, 能在高温、低温、干旱、瘠薄、盐碱、风沙等环境中生存。沙棘是典型的克隆植物, 根蘖和空间拓展能力极强, 短期内能够迅速郁闭成林, 具有较高的水土保持效益, 因此是水土保持的生态先锋树种。沙棘根系在水平方向生长旺盛, 能够以1~5 m/年的速度伸展。在平茬翻地后, 将根切断, 其能重新萌发根蘖苗, 一般能达5万~18万株/hm2, 经几年的串根萌蘖, 可形成密集的灌丛林。形成灌丛后, 能够起到有效拦蓄地表径流, 减轻土壤侵蚀, 提高土壤肥力, 减少水分蒸发, 增加空气湿度、土壤湿度, 截留降水, 减少雨水对土壤表面的直接冲刷, 保护土壤、减少侵蚀的作用[1,2]。沙棘的林冠截雨率一般为40%~49%, 林地的抗冲性和抗蚀性随着林龄的增长可提高4~35倍。枯枝落叶层持水量可达到相当于自重的3倍。且由于沙棘的根系发达, 枝繁叶茂, 防风固沙能力强, 能有效地减弱风速, 固定流动沙丘, 沙棘林可降低风速, 阻挡风沙入侵, 据技术人员测试沙棘林可使风速减少2~4倍, 并能减少林内的水分蒸发, 能使流动沙丘逐渐转变为有生产力的牧场和农地。
2 沙棘带状造林的效益
沙棘的带状造林能合理利用和保护自然资源, 使生态系统保持适度的物质循环强度和能量流通, 实现经济效益、生态效益、社会效益的协同发展。以经过改造的生态经防护林的试验地与未经改造的普通防护林地相对照, 结果表明:春季气温降低1.1~2.1℃, 日较差减小1.1~1.2℃;空气湿度提高3.9%~10.2%, 空气湿度的日较差减少3.9%~4.5%;接收的辐射总量减少1.093~3.513 w/m2;土壤温度降低2.6~4.3℃, 最大差值出现在地表以下10 cm处, 为4.3℃;土壤湿度提高12.8%~22.8%, 最大差值出现在地表以下80 cm处, 为22.8%;风速降低0.5~1.1 m/s。据测定, 距地表70 cm处, 沙棘林的平均风速比荒山、松林分别降低了86%和77.8%;沙棘林的蒸发量比油松和杨树林分别减少79.2%和51.2%。因而使较多的水分在林冠层内循环使用。护林体系建设对双辽市生态环境改善、防御自然灾害、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有着重大的现实与历史意义。双辽市有林地面积3.522万hm2, 森林覆盖率15.49%, 防沙治沙使近13.3万hm2的农田和牧场得到保护, 粮食产量由15万t提高到80万t。现在的双辽市已成为“三北工程示范市”、吉林省“生态建设示范市”和“生态草建设工程重点市”。随着退耕还林工程的实施, 3年来, 双辽共完成退耕还林1万hm2, 退耕农户逾1.3万户, 退耕农民通过产业结构调整人均年增收492元。为了加快防沙治沙体系建设, 双辽市规划设计了“千百万”防护林质量管理示范工程, 规划沿双辽与内蒙古边界线, 在4个乡 (镇) 的荒地上建成一条千米宽、百里长、百万亩面积的防护林。目前, 工程已完成人工造林40 km[3,4]。
3 沙棘防护林建设的措施
3.1 优化品种结构, 积极营造乔灌结合林带
在土壤肥沃区, 选用小黑杨、小青黑杨、三北1号等优良速生品种, 加快培育, 提前见效;在低洼地选用垂暴柳109和旱快柳;在风沙干旱区, 实施坐水造林, 实行小黑杨、小青黑杨、三北1号与沙棘带状造林相结合的方式[5]。
3.2 严格标准, 因害确定林带模式
对风沙入侵和农田沙化、退化的重风害区, 农防林带采用疏透结构, 主带间距250~400 m, 副带间距300~500 m, 主带栽6~7行, 副带栽3~4行;对防风为主, 立地条件较好的一般风害区, 林带采用通风结构, 主带距400~500 m, 副带距500~1 000 m, 主带栽3~5行乔木、副带栽3~4行灌木。
3.3 科学选择更新方法, 加大新技术应用
农防林采伐更新应采取隔带更新方法, 相邻林带的更新间隔期一般风害区5~7年, 重风沙害区10~13年。凡能滚带更新的应滚带更新, 原带更新必须抠除伐根, 路林采取单侧更新性采伐, 实施大苗、大坑、大水造林, 确保更新成林。
3.4 推广应用营造和更新的新技术
推广沙棘育造结合造林方法, 广泛应用滴灌、高效吸水剂、生根粉等新技术, 提高风沙干旱区的造林更新成活率。双辽市将扩大沙棘防护林建设, 加大封沙育灌力度, 以弥补大杨树发挥不了的生态作用。最终, 双辽市的治沙造林将实现乔、灌结合, 培育近自然林业, 以发挥更大的生态和经济效益。
参考文献
[1]徐洁, 张守军, 何发钧, 等.沙棘在黄土丘陵沟壑区干旱片带林业生态建设中的重要性[J].沙棘, 2005 (2) :32-34.
[2]林彩虹, 雅玉贵, 马碾超, 等.沙棘及其在林业生态建设中的作用[J].内蒙古农业科技, 2006 (6) :74-75.
[3]郑杰.青海沙棘产业发展应注意的问题[J].青海科技, 2008 (4) :6-10.
防护林建设 篇11
关键词:安全文化 企业文化 建设
1、加强企业安全文化建设的重要性
1.1、企业安全文化建设是当代人类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安全文化是一定时期安全活动穿凿的安全生产及劳动保护的观念、行为、环境、物态条件的总和,体现为每一个人、每一个单位、每一个群体对安全的态度、思维程度即采取的行动方式。浓厚的安全文化,能促使人们在生产活动中,自觉地、主动地、采取安全行为,化解安全风险,保障安全。安全建设就是要不断地提升人的安全素质,优化安全管理制度和基础条件,营造良好的安全氛围。
企业安全文化建设与企业文化建设一样,是当代人类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必须对企业安全文化与企业文化建设高度重视,一视同仁,并将安全文化建设融入企业文化建设的总体战略之中,整体推进。企业文化的根源一是企业发展历史中长期形成的人文传统;二是企业规章制度的硬性约束;三是企业生产、经营、管理运行过程中的行为形成导向。所以安全文化建设与企业文化建设的共同点决定了安全文化建设要融入到企业文化建设中区才能发挥其最大的优势和最好的效能。
1.2、企业安全文化建设是一种全新的安全管理思想
建设企业安全文化必须与企业现实安全管理工作和企业实际紧密结合,必须与推广、应用、开发现代安全科学技术紧密结合。近几年,企业安全已经成为各个企业在追求利润和效益同时最关注的焦点问题,不仅仅因为它是一种全新的管理理念,更重要的是它已成为一个企业能否符合现代社会发展,生存的标志之一。
企业文化建设迫在眉睫,也势在必行。其强有力的制度约束和机制建设将成为企业安全文化建设的保障之一。建立强有力的企业安全机制一是切实执行“企业负责制”,各方便各层次人员落实责任,建立起横向到边,纵向到底,高效运作,队伍思想业务文化素质高的企业安全管理网络。二是切实履行“社会监督”职责,形成上下结合,奖惩严明,对各层次能进行有效监督的企业劳动保护监督体系。企业安全文化建设的核心是为了人,因而要始终坚持以人为本,以实现人的价值、保护人的生命安全与健康为宗旨。
1.3、企业安全文化建设是一項长期的战略工程
企业安全文化建设需要不断地完善和不断地向前发展,所以要坚持不懈,做长期持久的努力。更要通过宣传教育培训提高人的素质,它是安全文化建设的目的之所在。人的文化行为一定要靠文化来影响,利用一切宣传和教育的形式传播安全文化,就是充分发挥包围着人的安全文化环境的作用,达到启发人、教育人、约束人、造就人的目的。
企业文化建设是安全科学发展之本,是实现安全生产和安全生存的基础和灵魂。许多有远见的企业领导和安全工作者已经把目光投向了安全文化建设,并在不断完善它的同时,总结经验和教训,吸取国外先进的安全文化建设样本,去其不良,取其优,而采之。实践已证明,我们只有超越传统安全监督管理的局限,用企业文化建设的经研,用安全文化去塑造每一位员工,从更深的文化层面来激发员工“关注安全、关爱生命”的本能意识,才能确立安全生产的长效机制,实现安全生产的长期稳定,才能共筑企业安全这道防护堤。
2、对加强企业安全文化建设提出的几点建议
2.1、树立正确的安全理念
安全理念是一个地方、一个群体对安全的总的价值选择,主导和影响着人的思想、思维、思路及决策。目前,安全理念的培育是企业安全文化建设中的薄弱环节。有的企业还存在中发展、轻安全的思想,只看重经济指标,忽视安全目标。一些企业在“唯利是图、利益至上”观念的驱使下,不顾职工生命安危,冒险蛮干;更有甚者,明知存在较大危险,仍强迫工人作业,最后酿成事故。因此,培育正确的安全理念非常重要,我们必须采取有效措施,促使企业领导自觉树立“重视安全就是保稳定、促发展、维护群众根本利益”的安全发展理念;自觉树立“安全就是生命、安全就是效益”的安全利益理念。从业人员要树立“注重安全就是对生命爱惜、对亲人爱护、对家庭保护”的安全爱护理念。
2.2、培育良好的安全心态
人的心态和情绪是影响安全行为的重要因素。许多安全事故并非由于人的安全意识不强、安全知识不够,而是因为人的过度情绪化所致。不正常的心态和不稳定的情绪,有时将突破安全意识和安全知识的防线,表现为安全行为的失控和失误,导致无意或故意违章。心存侥幸、盲目乐观,精神不振、精力分散,怨气郁结、情绪偏激,都是情绪化的表现。因情绪化而导致事故,惩罚是必要的,但仅靠惩罚是远远不够的。这需要我们实行人性化管理,有针对性地开展思想教育工作,对职工在工作和生活上多点关心,多份爱心,及时了解并帮助解决其急难问题,最大限度地化解不良情绪,让其身心愉悦地从事生产活动。
2.3、加强安全知识及技能培训
防护林建设 篇12
1 呼和浩特防护林退化自然因素分析
1.1 森林土地质量差
呼和浩特位于内蒙古中部, 水热条件随地形海拔高度的变化呈有规律的变化, 从而对土壤的形成和发展产生影响。在海拔1600m以下的石质山区和黄土丘陵区则形成灰褐土、粗骨土及过度类型的栗褐土, 在山前倾斜平原及黑河冲积平原, 地形平缓, 所形成的是隐域性潮土、盐土等。土壤贫瘠、保水保肥能力弱。林地退化的土地防护林退化较为严重。地表有机质和养分含量较低。
1.2 干旱风沙较为严重
呼和浩特属中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 四季气候变化明显, 差异较大, 其特点:冬季漫长严寒, 夏季短暂炎热, 春秋两季气候变化剧烈。降水量季节差异明显, 生活和农业用水大多来自地下水, 直接导致地下水位不足, 土壤蓄水能力弱。在很大程度上加速了防护林的退化。另外, 长期的风沙天气也加速了土壤水分的增发, 进而阻碍了林木的正常生长。
2 防护林退化的技术与社会因素分析
2.1 没有进行慎重的树种选择
呼和浩特人工防护林面积为1.9×104m2, 造林的树种包括小叶杨、小清杨, 但树木的生产存在不良, 树林之间的具体安排存在问题。另外, 呼和浩特的人工防护林生态系统不稳定, 总体生态等级低。
2.2 经营密度调控存在问题
林木种植的密度是影响林木生长的重要因素, 但呼和浩特市的杨树种植密度远超出了国家规定的等级要求, 为了防范风沙, 呼和浩特的造林密度过大, 在气候的影响下树木之间竞争较大, 导致林木的退化较为严重。
3 针对防护林退化的种植建设与管理策略
3.1 原则
(1) 尊重自然, 科学改造。有关人员要在尊重自然和生态规律的基础上来合理安排防护林的布局, 根据地区的自然条件来构建防护林体系, 从而实现防护林的可持续发展。 (2) 因地制宜, 分类施策。科学选择更替树种和确定初植密度, 树种配置以混交、异层、深根为主, 要尽可能的选用防护性能好、生长较为稳定的树种, 并分区域、类型和年度的来进行防护林改造。 (3) 突出重点, 合理推进。要优点改造生态退化较为严重, 或者存在有害生物的人工防护林, 在改造的同时要关注民生的发展, 实现对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的兼顾发展。 (4) 创新机制, 多元投入。加强政府对防护林建设的投入, 并落实责任主体制度, 同时积极吸纳社会以及企业等人员来参与防护林改造, 建立一种长期、跨区域的联合发展机制。
3.2 森林调整
3.2.1 调整树种结构
在防护林体系构建之后, 要根据当地的条件适当的选择合适的树种, 特别是对于杨树的树种, 要选择抗旱、抗害、抗病虫的树种。根据呼和浩特的自然环境, 其防护林的建设主要以杨树混交林营造为主。
3.2.2 树木密度的调整
主要是在中等立地的条件下来设置标准地, 从而对林木的种植密度进行推算, 在收集数据和回归分析计算之后, 结合当地的经营现状确定杨树林的适宜经营密度。对一些密度过大的防护林进行采伐, 不断更新林木分布, 在增添新树种的同时, 实现对防护林的有效管理。
3.2.3 地下水位的恢复和灌溉
防护林的管理需要对当地的水环境进行恢复和调整, 要尽可能的减少对地下水的开采, 通过跨区域调水来实现对水资源的有效利用。加强对灌溉技术的提升, 从而不断补充和恢复地下水。以呼和浩特的杨树灌溉为例, 要根据杨树的生长特点以及当地气候特点, 在春旱时期进行灌溉, 夏季进行浇灌, 在土壤含水量低于70%时进行灌溉。
4 结语
防护林体系建设是我国生态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对防御自然灾害、改善人居环境、维护生态平衡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受到党中央和国务院的高度重视, 在防护林建设方面也取得了一定成效。但现阶段的防护林建设老龄化、退化问题严重, 同时受社会发展的限制, 防护林树种和结构较为单一, 林木生长不合理, 加上自然环境的制约, 防护林总体功能下降, 不利于自身建设发展。因此, 需要有关人员根据具体地区发展加强对防护林的建设和管理。
摘要:加强防护林种植建设和管理是我国生态修复工程的重要内容之一, 内蒙古呼和浩特防护林的退化严重, 是我国现行退化防护林建设改造和更新的第一批试点区域。经过试点调查研究发现, 呼和浩特森林土地质量较差, 干旱和风沙较多, 且存在一些生物灾害以及防护林老化的问题。加上林业种植、经营技术存在缺陷, 也加速了防护林的老化。文章以典型的防护林建设为重要内容, 在总结呼和浩特防护林种植建设现状, 发现存在问题的基础上, 为其防护林种植建设与管理路径进行研究。
关键词:防护林,种植建设,管理,呼和浩特
参考文献
[1]季蒙.内蒙古人工林建设历程及发展对策[J].内蒙古林业科技, 2010, 02:36-42.
[2]汪久文, 郭绍礼.内蒙古磴口县经济发展战略规划 (简要报告) [J].干旱区资源与环境, 1992, 01:8-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