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体防护

2024-07-25

个体防护(精选9篇)

个体防护 篇1

《中国个体防护装备》创刊于1993年, 是国内外公开出版发行的国家级专业技术期刊, 双月刊, 刊号:CN11-4626/X, 邮发代号82-954。

《中国个体防护装备》的办刊宗旨——让全国人民健康!宣传国家有关安全生产、个体防护以及标准化方面的政策;发表关于PPE行业内的科学论者、综述等方面的论文;报道国内外PPE行业的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新方法、新产品、新设备;普及防护知识, 关爱生命与健康, 提高全民防护意识。

主要栏目:科学研究、综述、政策与法规、标准化之窗、医疗卫生防护技术、检验与测试技术、业界精英等。

本刊定价:每期10元。

地址:北京市西直门北大街28号《中国个体防护装备》编辑部

邮编:100082

电子邮箱:cprew@163.com, cppe@vip.sina.com

电话/传真:010-62251204, 62266655-6608

个体防护 篇2

为认真贯彻《职业病防治法》、《工作场所职业卫生监督管理规定》、《江苏省劳动防护用品配备标准》(2007版)的相关规定,规范员工个体防护用品的配备、采购、发放、领用和使用,切实保护员工职业健康,特制定本制度。

一、个体防护用品是单位免费发给员工个人保管使用的劳动防护用品,是保护员工在生产过程中免遭或减轻职业病危害的一种辅助措施,必须以实物形式发放,不得以货币或者其他物品替代。单位应当确保配备个体防护用品所需的资金。配发给员工使用的个体防护用品必须由领用员工个人签字记录。

二、单位应当《江苏省劳动防护用品配备标准》(2007版),结合本单位工种和实际工作需要,编制《单位个体防护用品配备发放标准》作为个体防护用品配备、采购、发放、领用和督促正确佩戴使用的依据。《标准》未列入的工种可根据单位实际需要,参照本单位同类工种相似条件发放。

三、单位必须采购符合国家标准的个体防护用品。个体防护用品中的服装(含工作棉衣)款式,必须以符合安全生产要求为主,做到领口紧、袖口紧、下摆紧。工作服的面料以全棉材料为主(特殊作业的例外)。

四、对于从事多种作业的员工,应当按其主要作业工种发给个体防护用品,如果发给的防护用品在从事其他作业时不能适用的,由部门提出申请,可借用其所需要的防护用品。

五、凡员工工种有变动时,应及时办理手续改发现行工种的个体防护用品(原工种的个体防护用品发放使用时间相应延长)。

六、员工因某种原因离开原生产岗位不从事生产工作,在六个月以上,其防护用品应按实际离开时间相应延长使用期限或停发。

七、对于生产中必不可少的安全帽、安全带、绝缘防护用品、防毒面具、防尘(防毒)口罩等特殊防护用品,必须建立定期品质检查制度,不合格和失效的一律不准使用。

八、特殊防护用品的购置,应根据实际需要编制计划,购置的防护用品必须符合《职业病防治法》、国家和行业标准中的相关规定以及具有合格检验证书。

九、对于在易燃、易爆、烧灼及有静电发生的场所作业的人员,禁止发放使用化纤防护用品。

十、凡领用绝缘防护用品及工具的部门或个人,在重要更换领取时,必须实行以旧换新的制度,以保证人身安全。不属于领用绝缘工用具和个体防护用品的部门或个人,需领用绝缘工用具和劳防用品时,必须提出申请报有关部门批准。

十一、其他方面的员工个体防护用品的标准按有关规定执行。

化工企业人员的个体防护 篇3

为减少人员伤亡, 降低职业危害, 完善劳动防护用品标准体系, 提高劳动防护用品管理水平, 增强从业人员的自我保护意识, 2013年6月, 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批准发布了安全生产行业标准AQ/T 3048—2013《化工企业劳动防护用品选用及配备》, 并于2013年10月1日开始实施。该标准适用于化工企业及其从业人员的劳动防护用品的选用和配备, 规定了化工企业劳动防护用品的选用、基本配备以及使用和报废等环节的管理要求, 本文主要对标准中关于劳动防护用品配备以及使用管理的重点内容加以介绍。

配备

从业人员在作业过程中配备的劳动防护用品是否适合作业特点, 其防护性能是否满足作业安全的要求, 对保证从业人员的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是至关重要的。AQ/T3048-2013《化工企业劳动防护用品选用及配备》标准中明确了应在全面的危险、有害因素辨识, 识别作业过程中的潜在危险、有害因素的基础上, 为作业人员选择配备相应的劳动防护用品。

目前, 国内企业为从业人员配备劳动防护用品的通常作法是根据相关国家以及行业劳动防护用品配备标准或是企业一直沿用的配备标准, 企业根据从业人员不同的岗位、工种, 配备相应的劳动防护用品, 而这样的配备方式难以满足作业安全要求。在不同的环境中进行相同的作业时, 潜在的危险、有害因素存在差异, 为保证作业过程的人员安全, 需要配备的劳动防护用品及其防护性能也不尽相同, 以焊接作业为例, 根据所处的作业环境不同, 需要配备不同的劳动防护用品, 见表1。

例如, 在甲苯精馏塔内进行焊接作业, 不是单纯的焊接作业, 还涉及易燃易爆场所作业以及密闭空间作业等, 所面临的危险有害因素多种多样, 仅按照焊接工种配备的劳动防护用品是远远不够的, 所以当作业人员进行多种作业或在多种劳动环境中进行作业时, 只有根据作业类别或作业环境的具体情况综合考虑潜在的危险有害因素, 并配备防护性能适宜的劳动防护用品, 才能使防护用品满足作业活动安全的要求。

对作业活动进行全面危险、有害因素的辨识是一个全方位、全过程、全人员的识别过程, 首先企业的相关管理人员和参与作业的人员都需对作业活动进行必要的危险有害因素识别, 依据相关人员的危险有害因素辨识结果, 确定作业人员配备的劳动防护用品种类、防护性能以及配备周期等;其次, 作业人员在进行作业前, 应判断企业已为其配备的劳动防护用品是否满足作业安全的要求, 对不能满足安全要求的, 应立即向企业提出配备申请, 在未配备相应的劳动防护用品前, 作业人员不得进行相关作业。另外, 作业人员在作业过程中一旦发现存在其他作业前未辨识出的危险有害因素, 需要配备其他的劳动防护用品时, 必须立即停止进行此次作业, 待配备相应劳动防护用品后, 方可继续作业。只有在基于全面危险、有害因素辨识的基础上, 并为从业人员配备其相应的劳动防护用品, 才能真正避免由于缺乏劳动防护用品而导致的人身伤害事故。

使用管理

配备劳动防护用品的最终目的是最大限度的发挥劳动防护用品的防护性能, 避免或降低作业过程中各种危险有害因素可能对作业人员的人身伤害。为从业人员配备的劳动防护用品不能只作为摆设, 必须物尽其用, 起到其保护作业人员人身安全的作用, 这就要求企业不仅要为其从业人员配备相应的劳动防护用品, 而且要让从业人员能够正确的使用已经配备的各种劳动防护用品。为保证劳动防护用品的正确使用, 该标准在使用管理内容中作了要求, 企业应定期对从业人员进行劳动防护用品的正确佩戴和使用的培训, 让从业人员了解相关的使用方法、佩戴步骤、注意事项等, 确保正确使用劳动防护用品, 并且要求从业人员上岗作业时按规定正确穿 (佩) 戴劳动防护用品。

此外, 劳动防护用品防护性能的有效性, 在劳动防护用品的使用过程中不可忽视, 即使在劳动防护用品产品有效使用期限内, 因保存不当、使用频次、使用不当等, 也会导致劳动防护用品的防护性能降低, 无法起到对作业人员的保护作用。该标准中劳动防护用品的配备使用周期是基本要求, 企业在执行过程中, 必须结合各种劳动防护用品的具体使用情况, 对已经破损或变形, 影响防护功能的劳动防护用品, 不能起到有效防护作用的劳动防护用品应及时更新。比如呼吸器官防护用品中的过滤式呼吸防护用品, 是利用滤毒罐中的滤料过滤作业环境中漂浮在大气中的污染物, 过滤式呼吸防护用品的使用期限、更换周期就需要根据具体使用情况分别对待。对于过滤式呼吸防护用品滤毒罐中的活性炭滤料, 每种活性炭都有各自的适用范围, 使用寿命自然受污染物性质影响。同样浓度水平, 对有些污染物使用时间长一些, 有些短一些;污染物浓度越高, 活性炭越快接近饱和, 寿命也越短;佩带者劳动强度越大, 呼吸频率越快, 呼吸量越大, 滤毒罐使用寿命也越短。除此之外, 活性炭还易受空气中湿度的影响, 如果湿度过高, 有些活性炭会选择先吸附水汽, 从而降低吸附有机气体的能力, 使有机滤毒罐使用寿命下降等。所以, 过滤式呼吸防护用品的使用期限应该根据作业场所空气污染物种类、空气污染物浓度水平、作业特点和环境条件等因素进行确定, 如果得不到及时更换, 滤毒罐吸附的有毒物质将会随着呼吸进入佩戴人员的呼吸器官, 不仅使呼吸防护用品失去了防护作用, 还对佩戴人员产生了更为严重的人身伤害。

职业病个体防护用品管理制度 篇4

第一条 严格执行《煤炭工业职工劳动防护用品发放标准》和《煤炭工业职工劳动防护用品管理办法》。

第二条 禁止将劳动防护用品折合现金发放,发放的劳动防护用品不得转卖。

第三条职工在生产过程中必须配戴发放的劳动防护用品,安全监察部门、工会对劳动防护用品的发放、使用有监督的权利和义务。

第四条 建立劳防用品管理台帐和职工个人劳动防护用品卡,实行规范化管理。

第五条 使用者在2周时间内一旦发现劳动防护用品有质量问题,可以要求更换。

第六条 个别劳动强度大的岗位,本科室开具证明,由矿分管领导签字,在审批发放的时间上可以缩短。

第七条 对使用单位职工反映劳动防护用品的问题应及时向相关领导和物资单位反馈解决。

第八条 各单位劳动防护用品由本单位统一开票领用发放。

第九条 采购的劳动防护用品必须有产品生产许可证、合格证和煤安标志,综合办公室根据建设情况及时向物资采购单位申报防护用品计划。

第十条 物资采购部门要及时采购的防护用品,满足建设需要。

第十一条 采购部门按照相关管理制度组织人员对防护用品实物数量、外观进行验收,验收合格后,库管员方可按照验收合格单对账入库。

第十二条 库管员对防护用品保管,按仓库物资储存管理办法执行。

第十三条 审批人员根据防护用品领用的时间审核发放。

第十四条 安全监察科要监督检查个人劳动防护用品的发放、使用管理情况,并及时督促整改。

我国中小企业个体防护现状及对策 篇5

在职业病的三级预防中, 我们所强调的是第一级的预防——源头控制, 即采用工程控制与个体防护等技术措施, 减少劳动者接触机会, 尽可能保持最低接触水平。用人单位应首先采取工程控制措施, 在使用所有可行的工艺、设备以及专项工程防护控制后仍不能达到职业卫生标准要求时, 应启动职业病防治的最后一道防线——个体防护。根据多年的基层职业卫生监督管理和技术服务经验以及对职业卫生法律、法规和标准的理解, 希望能就我国中小企业个体防护现况及对策与同行进行交流和探讨。

中小企业个体防护现状成就监督管理有法可依

个体防护法律完善

《职业病防治法》第20条规定:“用人单位必须采用有效的职业病防护设施, 并为劳动者提供个人使用的职业病防护用品。用人单位为劳动者个人提供的职业病防护用品必须符合防治职业病的要求;不符合要求的, 不得使用。”第31条规定:“用人单位指导劳动者正确使用职业病防护设备和个人使用的职业病防护用品。”《安全生产法》第37条中也表示:“生产经营单位必须为从业人员提供符合国家标准或者行业标准的劳动防护用品, 并监督、教育从业人员按照使用规则佩戴、使用。”《劳动法》第54条中写明:“用人单位必须为劳动者提供符合国家规定的劳动安全卫生条件和必要的劳动防护用品, 对从事有职业危害作业的劳动者应当定期进行健康检查。”

个体防护行政法规健全

《劳动防护用品监督管理规定》第14条规定:“生产经营单位应当按照《劳动防护用品选用规则》 (GB/T11651-1989) (2008年修订为《个体防护装备选用规范》GB/T11651-2008) 和国家颁发的劳动防护用品配备标准以及有关规定, 为从业人员配备劳动防护用品。”《使用有毒物品作业场所劳动保护条例》第25条第二款中规定:“需要进入存在高毒物品的设备、容器或者狭窄封闭场所作业时, 用人单位应当为劳动者配备符合国家职业卫生标准的防护用品。”《工业企业职工听力保护规范》第8条中写明:“职工暴露于LAeq, 8≥85dB的, 应当配备具有足够声衰减值、佩戴舒适的护耳器, 并定期进行听力保护培训、检查护耳器使用和维护情况, 确保听力保护效果。”

个体防护产品标准和选用标准不断修订

近年来, 全国个体防护装备标准化技术委员会的专家在搜集、整理和研究美国、欧盟标准基础上, 结合我国国情, 将个体防护产品标准不断修订和完善。将《自吸过滤式防尘口罩通用技术条件》 (GB/T2626-1992) 修订为《呼吸防护用品—自吸过滤式防颗粒物呼吸器》 (GB2626-2006) , 《防毒面具通用技术规范》 (GB2890-1995) 修订为《呼吸防护自吸过滤式防毒面具》 (GB2890-2009) , 《防冲击眼护具》 (GB5890-1986) 修订为《个人用眼护具技术要求》 (GB14866-2006) ;同时也制定了各类防护用品的选用标准, 如《呼吸防护用品的选择、使用与维护》 (GB/T18664-2002) 、《护听器的选择指南》 (GB/T23466-2009) 、《防护服装化学防护服的选择、使用和维护》也在报批中。

问题1执法不力法规落实不到位

《职业病防治法》规定国家实行职业卫生监督制度, 并明确了执法主体是以卫生行政部门为主, 但国务院“三定方案”以后, 职责发生调整:原卫生部承担的作业场所职业病危害监督、职业病危害项目申报和职业病危害事故处理等职能划转给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目前, 我国大部分省这一职能已经移交, 但是县 (区) 尚未启动, 日常性的监督工作和卫生监督机构的规划、建设带来一定的困惑, 职业卫生监督工作仍然存在“两不管”的现象。

我国中小企业尤其是小企业、非正规企业主要集中在县 (区) 以及乡镇、村, 在这种大环境下, 本来就薄弱的基层职业卫生监督工作更显无力。法律、法规及标准再完善, 缺失了监督机构和监管人员, 也就成了一纸空文。绝大部分的中小企业雇主在监管缺失的情况下更不给劳动者提供符合国家标准、有效预防职业病的防护用品。例如, 国家经济贸易委员会在国经贸安全[2000]189号中明确指出, 纱布口罩不得作为防尘口罩使用, 10年过去了, 很多中小企业仍将纱布口罩作为防尘口罩使用。

问题2中小企业主缺乏社会责任

用人单位是职业卫生工作的主体, 企业雇主应认真贯彻落实国家法律、法规及标准的要求, 承担应尽的法律义务和社会责任, 为劳动者提供符合国家标准或行业标准、有效预防职业病的个体防护用品, 并监督、教育从业人员按照使用规则佩戴、使用。但目前我国正处在工业化加速发展阶段, 劳动用工制改革, 企业转制、乡镇及个体企业不断涌现、流动工人大量产生, 加之职业病具有潜在性和迟发性, 企业雇主为追求利润最大化, 会尽量控制生产成本, 减少工作场所职业危害因素的工程控制措施, 以及降低劳动者的个体防护用品的投入, 成为中小企业控制成本的重要手段之一, 绝大多数中小企业雇主不会主动为劳动者购买合格的个体防护用品。

另外, 我国中小企业普遍存在生产力水平低下, 生产工艺落后, 设备简单, 所生产的产品技术含量和附加值相对较低, 缺乏市场竞争力。中小企业雇主往往没有长远发展规划, 短期、快速实现资本的原始积累是其目前的主要目标, 不与劳动者签订劳动合同, 大量使用轮换工、短期季节工等, 往往不考虑劳动者将来的职业健康问题。中小企业的蓬勃发展, 为拉动国民经济的快速增长、缓解就业压力和保持社会稳定做出了巨大贡献。但我们也应清醒地认识到, 过多地关注经济快速发展, 而忽略广大劳动者职业健康, 我们将会为之付出沉重的代价。中小企业的职业病防治工作已成为当前我国职业病防治的重点和难点, 如不能有效预防和控制, 将来因劳动者职业健康损害带来的沉重的疾病负担、经济负担和社会负担终归要由全社会埋单。

问题3劳动者缺乏防护意识

随着改革开放, 我国所有制机构发生了巨大变化, 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涌入到中小企业, 这些流动作业人员整体文化素质偏低, 没有接受职业卫生教育和培训, 对职业病防治法律、法规掌握不多, 对工作场所中的职业危害因素以及可能导致的职业健康损害不了解。由于缺乏相关的知识, 就没有自我保护和维护自身健康权益的意识。另外, 由于职业健康损害是慢性过程, 很多劳动者在年富力强、功能性代偿能力较强时对职业性危害是无畏的, 因为短时间接触并没有感觉不适、影响到他们正常的生活, 因此就认为只要适应了、习惯了就没事了。即便企业提供了个体防护用品, 他们也不正确佩戴、不坚持佩戴, 认为戴防护用品不舒适, 自然就很难保证防护效果。

问题4职业卫生服务不到位

职业卫生工作有其专业性, 职业卫生技术服务机构应指导企业如何做好职业卫生工作。目前能够直接为中小企业提供职业卫生服务的主要技术力量是县 (区) 一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的职业卫生专业技术人员, 其工作的重心和重点往往是工作场所职业危害因素检测、评价和职业健康体检等有偿服务上, 而在劳动者职业健康教育和企业改进措施的技术指导等方面所作的工作较少。

我国的职业卫生技术服务工作是有偿服务的, 中小企业的雇主往往不会主动寻求职业卫生技术服务机构为其企业进行职业危害因素的检测、评价以及劳动者的职业健康教育和培训。职业卫生技术服务范围广, 职业卫生专业技术人员在指导企业职业病防治过程中, 往往只是建议企业应为劳动者提供个体防护用品, 但并不能结合企业存在的主要职业性危害因素和工作场所的浓度 (强度) 为其提供专业性强、有针对性且操作简便的指导性建议。

中小企业个体防护对策

对策1加强部门合作积极引导中小企业

近年来, 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中小企业发展, 出台一系列文件, 要求各部门从资金、创业、政策、创造服务环境等各方面扶持中小企业发展, 但在中小企业职业危害防治方面缺乏具体的扶持政策;有专门的项目经费用于扶持中小企业发展, 但职业病防治工作却没有纳入议事日程。基于此, 各级政府及相关部门应结合我国经济发展的实际和中小企业职业危害的特点、亟待解决的问题, 依据我国现有的职业病防治和扶持中小企业发展的法律、法规、标准, 尽快制定专门用于调整中小企业, 尤其是小企业、非正规企业职业病防治的相关政策、法规、标准。

2007年3月16日公布的《企业所得税法》第34条规定:“企业购置用于环境保护、节能节水、安全生产等专用设备的投资额, 可以按一定比例实行税额抵免。”2007年12月11日, 《企业所得税法实施条例》发布, 该《条例》第100条明确:企业购置规定的安全生产专用设备的, 投资额的10%可抵免企业所得税。2008年1月1日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国家安全监管总局联合公布《安全生产专用设备企业所得税优惠目录》, 此项工作对企业加强安全生产工作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其成功经验应予以推广, 建议应用到中小企业职业病防治工作中。财政、税务、工商、安监、卫生等部门应尽快研究制定中小企业个体防护设备购置优惠政策, 积极引导中小企业将个体防护用品的费用真实地在生产成本中据实列支, 加强劳动者个体防护工作, 切实保护劳动者健康, 促进中小企业可持续性发展。

另外, 工伤保险基金不能仅停留在单纯理赔上, 应重点用在职业病和工伤的预防上。人力与社会保障、安全监管、卫生等部门应研究制定有效使用工伤保险金预防、控制职业病策略, 对于那些参加工伤保险的中小企业尤其是职业危害严重的小企业、非正规企业, 他们的个体防护装备的购置费用应部分从工伤保险基金中拨付。

对策2健全监督体制加大执法力度

职业病是完全可以预防和控制的。发达国家的工业化进程以及职业卫生发展史就是一个很好的例证。发达国家对发生职业病的企业的处罚是极为严厉的, 由于企业的不作为而导致了劳动者职业健康损害事故的发生是不可原谅的。目前, 我国中小企业之所以敢于无视国家法律、法规和标准要求, 不重视劳动者个体防护工作, 主要原因在于我国监督执法不严, 违法成本远远低于守法成本。

目前, 我国部分地区的地方政府为促进经济快速发展, 为高危害、高污染的技术落后和淘汰的中小企业进行保护, 为维护法律的严肃性和切实保障劳动者的健康权益及当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应将职业病和工伤事故纳入政府主要负责人政绩考核的重要内容。同时, 各级政府应加大监督执法队伍建设, 提高监督人员整体执法素质和专业技能, 加大监督执法力度, 对于无视劳动者职业健康安全的雇主予以严惩。

按照《职业病防治法》《安全生产法》及国务院“三定方案”的规定, 职业卫生监督执法主体主要为安全监管部门和卫生行政部门, 我国中小企业较多且较分散, 仅靠现有人员进行运动式、惩罚性的监督执法是远远不够的, 应调动其他政府监督执法部门及社会团体、组织积极开展社会监督和舆论监督工作, 并动员全社会人员参与, 开展群众性监督工作, 积极引导、督促中小企业雇主改善劳动者工作环境, 为劳动者提供有效预防职业病的个体防护装备。

对策3加强法律宣贯强化企业责任

企业在创造利润、对股东利益负责的同时, 还要承担对员工、对社会和环境的社会责任, 包括遵守商业道德、职业卫生与安全、劳动者合法权益、节约资源, 实现“人力—资源—环境”的可持续发展。目前, 我国的普法工作还有待进一步的加强, 我国的法律、法规及标准在制定、修订过程中要广泛征求意见, 发布后应自上而下地进行宣传和解释, 以利于法律、法规和标准的贯彻和落实。行政监督机构的政策法规部门应有专项培训经费, 对企业进行法律法规方面的宣贯工作, 进而使企业雇主明确认识到, 在任何国家、经济发展的任何阶段, 企业都是职业病防治的主体。劳动者为企业创造财富, 企业雇主就应该对劳动者的健康负责。

对策4加强培训提高防护意识

职业病防治工作的核心是劳动者, 只有劳动者对工作场所的职业危害因素及可能对自身健康造成的损害有了清楚的认识, 明确了自身的权利、义务才能真正推动职业病的预防、控制工作。我国中小企业的劳动者普遍存在整体文化素质不高、职业卫生意识差的问题, 目前最紧迫的是积极开展健康教育和健康促进工作, 解决这一问题。

针对我国流动工人的特点, 应加强我国农民工输入地、输出地的管理, 强化对农民工的职业安全健康培训和职业健康管理。个体防护用品生产、经营企业应积极与政府职能部门及各级工会组织加强培训项目合作, 在职业病防治及职工技能培训班上增加劳动者个体防护用品的选择、使用及维护方面的培训。利用照片和插图进行简单实用的交流探讨, 开展和推广职业安全健康促进活动, 使劳动者对防护用品的适用性、使用限制、佩戴方法、更换方法有充分的了解, 进而转变劳动者的观念和思维方式, 使个体防护由被动接受转变为主动要求。

对策5转变观念探索服务模式

职业病防治工作应为更广大劳动者健康服务, 如果资源配置得当, 只需较少的投入, 就会给劳动者的健康提供极大的保障。职业卫生监督管理和服务的相关部门应建立部门间的合作与沟通机制, 在职责范围内切实履行各自的责任, 充分利用基层卫生机构为中小企业提供职业卫生服务工作。

纵观世界经济发展历程, 各个国家在工业化进程的不同阶段, 对不同规模企业所使用的预防、控制手段也不尽相同。我国各地经济发展极不平衡, 工业化程度差别较大, 不可能有统一的职业卫生管理和服务模式。在目前形势下, 各级政府管理部门、职业卫生技术服务机构应充分考虑职业病防治过程中的成本效益问题, 将有限的费用和卫生资源用于最有效的方面, 应结合企业的实际, 引导中小企业尽可能地采取低成本、高效率的防护措施。如果中小企业难以通过工程控制措施 (或工程控制投入成本过大) 改善劳动者工作环境, 应主动寻求卫生监督及技术服务部门的帮助, 对作业场所职业危害暴露风险进行综合评估, 选择适宜的个体防护手段加以预防和控制, 并对个人防护用品的使用、维护进行监督, 并做记录。

个体防护用品使用管理的3个理念 篇6

控制措施

作业场所存在各种各样的危险, 如尖锐物、落物、火花、化学品、噪声等潜在危险或状况。我国的法律法规明确规定企业应保护员工规避危险, 免受伤害保证其安全。企业在保护员工安全的同时, 其实也保护了自己, 减少了经济损失。

企业应在风险分析的基础上对危险提出控制措施。控制措施可以分为工程技术措施、行政管理措施、个体防护措施等。从控制措施的层次上可以分为:

1.消除危险, 实现本质安全。

选择其他工艺过程, 从根本上消除现有工艺过程中存在的危险、有害因素;改造现有的工艺过程, 消除工艺过程中的危险、有害因素;用危险性小的物质、原材料代替危险性大的物质、原材料;通过改善环境, 改进或更换装备或工具, 提高装备、工具的安全性能来保证安全。

2.抑制危险。

可将系统封闭起来, 使有毒有害物质无法散发出来, 机器的旋转部分加装挡板;在噪声大、粉尘重的场所使用隔离间等措施, 抑制危险和有害因素;在反应系统充入惰性气体, 抑制火灾爆炸的发生。

3.操作规程控制风险。

操作人员操作不当引发事故的可能性很大, 可通过危险、有害因素识别, 尤其是对作业危险、有害因素分析, 规定适当的作业步骤, 使作业人员按步骤、按顺序操作, 以保证安全。此外, 通过危险、有害因素识别, 尽可能避开危险性较大的操作步骤, 提出更为合理的安全操作步骤, 并以标准的操作规程形式固定下来, 使作业人员有章可循, 按程序操作。操作规程中应写明各步骤的主要危险、有害因素及其对应的控制方法, 以及因操作不当可能带来的后果。

4.减少暴露, 降低伤害的严重性。

通过使用个体防护用品等措施减少暴露, 降低伤害的严重性, 这是控制措施的最后一道防线。

可见, 从源头上控制危险是保护员工的最佳方法。建议企业视危险状况或作业场所条件, 采用工程控制或作业规程控制来最大程度地管理或消除危险。例如, 在危险与员工之间设置屏障是工程控制;改变员工的作业方式属于作业规程控制。在具备经济和技术条件时, 企业应优先采用工程控制, 再考虑作业规程控制。当工程控制可以降低员工暴露的时候, 必须使用工程控制, 工程控制可以采用危险移除、消除或隔离等手段。当工程控制、作业规程控制和行政管理控制不可行或无法提供充分的保护时, 企业应该为员工提供个人防护用品 (PPE) 或装备, 还要确保其使用, 个人防护用品是为了最大程度地减轻对各种危险的暴露而穿戴的装备。

应知应会

首先, 双方共同遵守。企业和员工在个体防护用品方面都应该掌握并遵守以下几点:掌握个体防护用品的类型;掌握作业场所进行危险评价的基本要领;会选择适用于各种环境的适当个体防护用品;进行个体防护用品合理使用和维护所需的培训。

其次, 企业职责是:对作业场所做危险评价, 识别和控制作业人员的身体和健康危险;识别并为员工提供合适的个体防护用品;就个体防护用品的使用和保护对员工进行培训;负责个体防护用品的维护, 包括更新破损陈旧的个体防护用品;定期评审、更新和评估个体防护用品方案的效果。

最后, 员工应做到以下几点:正确穿戴个体防护用品;参加个体防护用品的培训课;爱护、清洗和维护个体防护用品;告知企业有关部门维修和更换个体防护用品的需求。

危险评价

危险识别

危险识别和评价是使用个体防护用品的基础和依据。制定一个综合性安全健康方案的第一个关键步骤是识别作业场所物理 (身体) 和健康危险, 此过程称之为“危险评价”。潜在危险可能有物理 (身体) 危险, 也可能有健康危险。比如, 物理 (身体) 危险包括移动物体, 温度波动, 强烈光照, 滚动或挤压物体、电接头和锐边;健康危险包括过度暴露于粉尘、化学品或辐射中。

此外, 危险评价应先从设施的现场巡查开始, 并按下列基本危险类别列出潜在危险, 如冲击、穿刺、挤压 (碾压) 、化学品、冷热、有害粉尘、光辐射、生物因素。除关注设施或场所的基本布局, 以及回顾以往职业病或职业伤害发生的情况外, 现场巡查还应包括以下内容:电源;可能卡住、挤压、冲击人体的运动设备;可能引起烧伤、眼睛伤害或火灾的高温设备;作业场所所用化学品的种类;产生有害粉尘的设备;焊接、铜焊、切割、加热炉、热处理等产生光辐射的活动或设备;可能的落物;可能引起戳伤、割伤、刺伤的尖锐物;血液或其他潜在受感染材料之类的生物因素危险。现场巡查完成后, 企业应组织数据分析, 以此作为确定作业场所个体防护用品适用类型的有效依据。企业应了解不同类型的个体防护用品及其所能提供的保护等级, 并尽可能选用保护等级较高的个体防护用品。

当可能影响职业危险的状况、设备或操作程序发生变化时, 应对作业场所进行定期再评价。定期再评价应包括对伤害和疾病记录的评审, 以便锁定关注的趋势或领域, 并采取适当的纠正措施。应该引起注意的是, 有些职业危害虽然没有致病, 但有致病的趋势或倾向, 这时也应采取相应措施。如接触芳烃的员工, 虽然没得白血病, 体检时血液白细胞数量在四五千之上, 但结合其前几年的指标发现, 原来的白细胞数量在六七千的水平或以上, 说明芳烃对员工健康已经造成损害, 致病的倾向明确, 只是尚未到认定为职业病的程度, 这时必须采取有效控制措施, 减轻或杜绝员工对芳烃的暴露。再评价还包括现用个体防护用品的适用性, 包括其状况和使用寿命。危险再评价应填写证书留下证据, 证书要包括下述信息:所评估作业场所的确切名称, 评价实施人员姓名、评价日期和证明危险评价完成的文件名称。

识别方法

危险识别可以用工作危害分析法 (Job Hazard Analysis, JHA) 。分析时先将作业活动划分为一定的步骤, 然后分析每一个步骤中可能产生的危险并提出控制措施。关键是要注意危险与可能发生的事故, 以及控制措施的对应关系。如作业环境中含有害粉尘, 则对应的措施是防尘面具或防尘口罩;登高作业有坠落风险, 则对应的措施是系安全带;作业环境中有可燃气体, 就有可能因静电引燃, 对应的措施是穿戴防静电服等。当然, 并非一定要做书面危险识别, 但用一定的方法做一下识别会比较系统、全面, 不至于有重要遗漏。根据分析的结果, 即危险与控制措施的对应关系, 属于个体防护用品的控制措施用于指导个体防护用品的配备。在分析时还应关注交叉作业的危险, 并提出相应的防护措施, 包括个体防护用品。

选用与培训

所有个体防护用品, 无论是服装类还是装备类, 其设计和构造都应保证安全, 型式应该便于维护和清洗。当选择适用于作业场所的个体防护用品时, 企业应将个体防护用品的合体 (合身) 和舒适纳入考虑。个体防护用品穿戴合身, 员工就可能愿意佩戴。如果几种不同的个体防护用品同时穿戴, 应确保其相容性。如果个体防护用品不合身, 就可能在安全遮盖与危险暴露之间造成漏洞, 可能就保证不了预期的防护等级, 员工也会不愿使用。

此外, 企业应对必须使用个体防护用品的每一位员工进行培训, 员工必须接受培训, 至少应掌握下述内容:什么时候需要使用个体防护用品;需要使用什么样的个体防护用品;如何正确穿脱、调整和佩戴个体防护用品;个体防护用品的局限性;个体防护用品的爱护、维护、使用寿命和废弃。

在准许从事要求使用个体防护用品的作业之前, 企业应确保员工对个体防护用品培训内容的理解, 以及正确佩戴和使用个体防护用品的能力。如果企业认为以前受过培训的员工, 对个体防护用品的使用未能正确理解和掌握相应的技能, 员工应接受再培训。要求额外或再培训的情况包括:作业场所变更或所需个体防护用品的变更使得先前的培训失效。企业必须将员工的培训形成文件, 并准备证书, 其中包括每位受训员工的姓名、培训日期和证书主题。

个体防护 篇7

个体劳动防护用品的术语及定义如下:

个体防护装备:从业人员为防御物理、化学、生物等外界因素而穿戴、配备和使用的劳动防护用品。 (摘自GB/T12903-2008个体劳动防护装备术语)

个人使用的职业病防护用品:指劳动者在职业活动中随身穿 (佩) 戴的特殊用品, 这些用品能消除或减轻职业病危害因素对劳动者的健康的影响, 如防护帽、防护服, 防护手套、防护眼镜、防护口 (面) 罩、防护耳罩 (塞) 、呼吸防护器和皮肤PPE ( (Personal Protective Equipment) 。 (摘自《职业病防治法》条文释义)

劳动防护用品:指劳动者在劳动过程中为免遭或减轻事故伤害或职业危害所配备的防护装备。 (摘自《劳动防护用品管理规定》1996年实施)

上述中, 虽然个体劳动防护用品在标准、法律以及规定中定义略有差异, 但是从劳动者免遭或者减轻事故伤害的出发点是完全一致的。

二、个体劳动防护用品的基本特征属性

1. 强制性

(1) 个体劳动防护用品的强制性, 体现在法律约束上。

无论是企业 (单位) 还是劳动者 (个体) 在劳动保护上均受到法律约束。2002年5月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病防治法》 (以下简称《职业病防治法》) 和2002年11月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法》 (以下简称《安全生产法》) , 就是用国家法律的形式来保护劳动者的根本利益, 加强劳动者的安全保护, 预防和减少职业病危害。

(2) 个体劳动防护用品的强制性, 体现在管理制度上。

任何一个安全生产条件达标的企业 (单位) 都应有健全的安全生产规章制度, 要求劳动者在劳动过程中要严格佩戴、使用个体劳动防护用品, 并且定期会对安全生产规章制度的适用性进行评价, 使其符合要求。

(3) 个体劳动防护用品的强制性, 体现在标准规范上。

通过一系列的国家标准、行业标准、企业标准等标准规范, 对各种类防护用品的性能、指标等参数进行规范管理, 以及对于各种类防护用品制定严格的定期的强制报废管理制度及措施。

至今, 我国在加强劳动者个体防护方面制定并颁布了一系列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 对装备的质量、适用范围、防护等级等技术参数提出具体要求。其中, 个体防护标准有两种形式:一是专门制定的防护标准, 另一种是在产品标准或其他标准中列出有关防护的要求和指标。

从标准的内容上讲, 防护标准主要有:防护基础标准、防护方法标准、防护装备产品标准、专用设备安全标准等。主要目的是对人们在劳动中可能遇到的危险和伤害进行保护, 并使工作中造成的危害降至最低限度。在我国, 保障人体健康、人身和财产安全的标准为强制性标准, 要求强制执行, 如:GB12011-2000《电绝缘鞋通用技术条件》、GB2811-2007《安全帽》、GB6095-1985《安全带》等。

2、合规性

(1) 个体劳动防护用品的合规性, 体现在产品质量上。

个体劳动防护用品在产品质量上应该做到严格把关, 尤其在采购、验收环节。经销个体劳动防护用品的单位都要出具合格的生产许可证、产品合格证和安全鉴定证。

特种劳动保护用品还实行了安全标志管理。《劳动防护用品监督管理规定》第六条明确讲到:“特种劳动防护用品实行安全标志管理。特种劳动防护用品安全标志管理工作由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指定的特种劳动防护用品安全标志管理机构实施, 受指定的特种劳动防护用品安全标志管理机构对其核发的安全标志负责。”

(2) 个体劳动防护用品的合规性, 体现在检定检验上。

个体劳动防护用品具有使用周期、保护实效等特性, 决定着在一段时间后, 或者经过特定的条件之后, 对于个体劳动防护用品要定期进行检定检验。

按照《劳动防护用品监督管理规定》第四条:“劳动防护用品分为特种劳动防护用品和一般劳动防护用品。特种劳动防护用品目录由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确定并公布;未列入目录的劳动防护用品为一般劳动防护用品”。自特种劳动防护用品实行安全标志管理以来, 劳动防护用品检测检验重点放在特种劳动防护用品。

(3) 个体劳动防护用品的合规性, 体现在选用判废上。

个体劳动防护用品的选用、判废直接关系到防护效果。在实际操作中, 我们需要自上而下形成一套完整的个体劳动防护用品选用程序和判废程序, 依据《劳动防护用品选用规则》 (GB11651) 等相关规章制度执行, 才能确保个体劳动防护效果。

3、特定性

(1) 个体劳动防护用品特定性, 体现在特定工作群体上。

从适用群体、范围来讲, 不同工种对个体劳动防护用品的需求不一样, 同一工种在不同工作环境内对个体劳动防护用品的需求也不一样。特定的人群配置特定的个体劳动防护用品。

尤其值得注意的是, 个体劳动防护用品应该严格与职工福利区别开来。个体劳动防护用品的配发不是职工福利, 更不是可有可无, 是职工在劳动中必须要穿戴使用的。

(2) 个体劳动防护用品特定性, 体现在特定防护部位上。

个体劳动防护用品可分为头部防护用品、眼面部防护用品、听觉器官防护用品、呼吸器官防护用品、手部防护用品、足部防护用品、躯干防护用品等, 根据防护部位选用适合的防护用品

(3) 个体劳动防护用品特定性, 体现在特定管理程序上。

个体劳动防护用品从采购、验收、发放、检验、报废应是一个完整的管理链条, 每一个环节都要有健全的管理制度。

在采购过程中, 企业 (单位) 按照《安全生产法》和《劳动防护用品监督管理规定》有关确保安全资金投入, 保证个体劳动防护用品的专项经费;在验收过程中, 按照验收程序, 查看产品的生产许可证、产品合格证、安全鉴定证及安全标志等;在发放过程中, 按照劳动防护用品管理规定及各工种配发符合作业要求的个人劳动防护用品;在检验过程中, 严格按照质检总局以及地方质检部门颁布的法令制度对在用护品进行定期检验检定;在报废过程中, 对于个体劳动防护用品符合报废条件的要严格执行报废并记录, 削除安全标记。

三、结束语

劳动者是个体劳动防护用品的保护对象, 也是最直接的使用者。提升劳动者的劳动防护知识水平, 提升其对个体劳动防护用品认知, 对促进个体劳动防护用品的有效应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摘要:笔者通过自己长期的工作实践, 从个体劳动防护用品的基本范畴出发, 揭示个体劳动防护用品的强制性、合规性、特定性三个内在的基本特征属性, 阐述其价值和作用, 引导人们重视个体劳动防护, 提升个体劳动防护技能, 推动安全生产发展, 增进劳动者的健康与安全。

个体防护 篇8

我国常用的液体火箭推进剂肼类燃料和硝基氧化剂均为高毒物质[1],其液体具有强氧化性、强腐蚀性或强渗透性,接触皮肤可造成化学灼伤或渗入;其气态蒸发物可通过呼吸道致人中毒[2]。在国内外航天史上多次发生因推进剂泄漏而引发的人员灼伤、中毒甚至死亡事故,其中突发事件应急抢险过程中的个体防护问题尤为突出。

多年来,国内外众多专家学者对推进剂个体防护装备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工作。美国宇航局采用阻燃耐熔聚酰胺丁基胶涂层布研制了MKI-MOD-O型防护服,原苏联使用混聚异丁烯混丁钠胶或丁基胶一类的涂层布研制了火箭推进剂防护服,我国也使用聚乙烯涂覆丁基胶胶布研制了硝基氧化剂防护服,这些防护服在航天发射任务推进剂作业过程中发挥了巨大作用[3,4]。然而,由于上述防护服均为连身外置式结构,防毒面具与防护服头罩采取捆扎式连接,而推进剂突发事故中液体喷溅和毒气挥发并存,在使用过程中存在液体渗漏接触皮肤的威胁,尤其在防毒面具下颚与护胸布的连接处,在存在大量推进剂液体喷溅场所,可能造成液体渗漏,并且防护服的热负荷大、穿着舒适性差[5]。目前化工领域应用较为广泛的内置式气密防护服在推进剂领域应用也存在防护胶布材质不相容、指挥通信不协调、作业空间受限等问题。现阶段美军个体防护装备已呈现标准化和系列化程度高、防护性能好、生理负担低、舒适性高等发展特点[3],也为国内推进剂个体防护装备的研究提供了重要的启示和借鉴作用。

本研究根据发射场推进剂作业特点,在现有个体防护技术的基础上,设计了一种适合推进剂突发事件应急抢险的个体防护装备,适用于火箭推进剂大量液体喷溅、高浓度毒气污染等需采取一级防护的高危作业环境[6]。

2 研制技术指标及总体设计方案

2.1 主要技术指标

2.1.1 防护性能

系统应具备以下防护性能:

(1)具备广谱呼吸防护能力,其呼吸防护因数不小于10 000。

(2)具备对肼类燃料和硝基氧化剂的皮肤防护能力,系统防护因数不小于100;对硝基氧化剂和肼类燃料的“液-气”防护时间不小于150 min((20±2)℃);试片浸硝基氧化剂和肼类燃料后,胶面无裂纹、发黏,强力下降不超过50%。

2.1.2 通讯及报警装置

(1)内置头戴式有线耳麦,传输方式与主控系统要求匹配。

(2)内置推进剂毒气监测传感器量程为(0~20)×10-6(V/V),精度为±1%;温度传感器的量程为0~60℃,精度为±1%;压力传感器的量程为-200~200 Pa,精度高于±1%;所有报警装置符合有关标准要求。

2.1.3 质量

个人防护装具佩戴质量不大于6 kg。

2.1.4 持续作业时间

防护状态操作人员的有效作业持续时间不短于3 h;在湿热(35℃,75%RH)条件下,防护状态操作人员的有效持续作业时间不短于2 h,服装内温度不高于33℃。

2.1.5 可靠性(气源系统)

平均无故障时间(MTBF)不短于120 h。

2.1.6 使用环境

在0~35℃气温条件下使用。

2.1.7 动力

380 V交流电源、不大于8 kW。

2.1.8 储存寿命

不短于5 a。

2.2 总体设计方案

结合国内外相关研究情况和战术技术指标[3],经充分调研和论证,提出了系统的总体设计方案。

推进剂应急抢险个体防护装备设计为长管送风式个人防护系统,防护服为全包覆式结构,通过供气系统向防护服提供清洁气源,达到与环境隔离的目的,并使防护服内形成微正压状态,提高防护可靠性;供气系统从远离作业现场的上风位置获取清洁气源,并经过过滤、降温、除湿处理,向防护服输送洁净、干燥、凉爽的空气,从而达到改善防护服内微气候环境的目的。

此外,系统配备应急送风装置,供操作人员紧急离开作业现场时使用;配备通讯及报警装置,实现操作人员、现场指挥和指挥控制中心之间的实时通讯,以及指挥控制中心对操作人员防护服内的毒气状态、温度和压力的实时监测和报警。

3 个体防护装备的设计及加工

3.1 防护服面料选择与结构设计

3.1.1 防护服主体胶布选择

隔绝型防护服材料不仅要求能阻止分子级化学物质的渗透,而且还要求能阻止非分子级化学物质的穿透。隔绝型防护材料的生产加工一般采用涂层或层压复合的方法,在织物上涂敷或层压特种薄膜,常用的涂敷或层压材料有橡胶(如丁基橡胶、氯丁橡胶等)、含氟树脂、聚乙烯及聚氯乙烯等热塑性树脂[7]。

笔者曾以氯化丁基橡胶为主体胶料,采用硫磺、二硫代四甲基秋兰姆、二硫代硫醇苯基噻唑和氧化锌为硫化体系,选择甲叉4426S和4.4-硫代双(2-甲基-6-叔丁基苯酚)并用作防老化体系,以白炭黑作为填充剂,选择目前我国生产的强度质量比较佳的527锦丝绸作为防骨架织物,采用双面压延工艺,研制了肼类燃料防护胶布;曾利用独创的聚乙烯涂覆丁基胶工艺,研制了硝基氧化剂防护胶布,成功地应用于发射场火箭推进剂防护服,并在多次航天发射任务中得到了考验[4]。本设计采取以往成熟技术,仍选用上述材料作为防护服及防护手套的主体材料。

经测试[4,8],主体胶布相关性能见表1。

3.1.2 防护服主体设计

送风式防护服的作用是使推进剂应急抢险操作人员与周围有毒环境隔离,以实现全身防护的作用。

防护服设计为长管送气、全包覆式结构,如图1所示。防护服的全包覆隔绝式结构,能够对各种有毒、有害化学品提供广谱、有效的防护,包括皮肤防护和呼吸防护;防护服采用长管供气式结构,使防护服内部,尤其是头罩内部始终维持微正压状态,提高了防护服的防护水平和可靠性[9]。

防护服采用特种胶布经裁剪缝合制作,缝隙贴合同质胶条。从右腹沟部位至右肩背处开设剪口,安装尼龙长拉链,并在拉链外部覆盖保护掩襟,防止液体喷溅沾染,保护掩襟用尼龙搭扣进行粘贴。

头罩采用大视窗结构,材料选用了强度高、透光率大、质量小、防毒耐洗消的聚碳酸酯薄板制作。经测定,该视窗材料的透光率大于80%。镜片与头罩体粘结固定。头罩内设有弹性针织颈套,其作用是相对分隔呼吸区和躯体区,提高呼吸道防护的可靠性。

帽撑用于支撑头罩体和视窗、安装送气管线、固定监控传感器。可通过帽撑上的旋钮调节帽撑尺寸以适合各种头型尺寸的人员佩戴。支架采用聚碳酸酯薄板和尼龙网筛制作,使头部承载的质量尽可能小。帽撑如图2所示。

防护服内设置了固定背板,背板采用开孔PC板按人体背部曲线成型制作,外包海绵软垫和网格透气面料,用于固定衣内气流导管。背板上安装可调节松紧的背带和腰带,腰带穿过扣绊系拉防护服腰部,限制服装过度膨胀。背板下端支架用于安装固定供气接口,并承受供气长管拉力。

供气接口包括长管供气接口和应急送风接口,供气接口在防护服内部分别连接一套气流分配管路,将空气送往头罩。供气接口在防护服外部分别连接供气长管末端的涡流调温阀和应急送风装置。

袖口采用双层缝合结构,分别用松紧带收口,穿着时将内层放置于防毒手套内,外层覆盖防毒手套外部。为防止防护服充气后过度膨胀,在防护服双腋下和腿部设置单向排气阀,多余气体可以通过排气阀、袖口、裤脚口和拉链缝隙等部位排出。

3.1.3 防护服内部气流传输结构设计

根据研制方案,防护服应具备正常工作供气和应急供气2种不同的供气方式。按照工作供气和应急供气2种不同供气需求,系统采用2路分别供气的方式。

在背板和防护服后腰部安装了2个供气接口,分别是涡流调温阀接口和应急送风装置接口。左侧应急送风装置接口用于连接应急送风装置,外露接口经弯头组件转接到服装内部,然后接波纹呼吸导管,导管通过背板上的护套隐藏并固定,上端与固定在头罩左下部的单向阀组件连接,减少沿程阻力,直接为头罩供气。右侧涡流调温阀接口用于连接供气长管末端的涡流调温阀,调温阀采用旋钮螺纹连接固定方式,可以方便安装和拆卸。外露接口经弯头组件转接到服装内部,然后接呼吸导管,导管通过背板上的护套隐藏并固定,上端与固定在头罩后脑下部的气囊分配器接头连接,气囊另设2个输出接头分别连接2条喷管,喷管固定在帽撑上方。来自调温阀的凉爽新鲜压缩空气经管路分配首先冲刷面镜视窗内表面,防止结雾,始终保持视窗清晰明亮,同时供人员呼吸用,呼出的废气与多余气体一道经颈套缝隙排至服装躯干和四肢部位,带走内部的湿气和热量,最后经拉链、裤脚和袖口的缝隙以及单向排气阀排至大气环境中。在整个供气过程中,气体始终自上而下、自内而外单向流动[10]。

应急送风装置是供作业人员在遇紧急情况时(如突然停电或供气系统故障)撤离作业现场时使用。该装置为强制送风过滤式呼吸装置,通过呼吸导管连接至防护服腰部左后侧供气接口。作业时,应急送风装置放置在操作人员背负的挎包内。

3.2 供气及送风系统设计

3.2.1 供气系统的研制

系统采用低油、低噪声空气压缩机作为主供气源,出口含油量不大于2 mg/m3,露点1~3℃。供气气源如图3所示。

在空压机进气口空气过滤器上加装取气管道,使空压机能够从20~30 m外吸取清洁空气供人员呼吸使用,同时安装取气管绞盘方便收放。空压机整体安装在一个底撬上,配置4只移动橡胶轮,方便空压机的移动。

3.2.2 送风系统设计

以压缩空气作为呼吸和防护衣通风气源是较为成熟的技术途径,其优点是可以实现较长距离的输送要求,输气管体积与质量比适宜、耐缠绕和挤压[11]。但是,压缩机产生的空气并不符合呼吸和通风空气品质要求,需经过油水分离、干燥、过滤等处理[12],同时为了提高防护衣穿着的生理舒适性,系统对压缩空气进行降温处理。在压缩空气处理过程中,冷干机起到了一定的降温效果,但主要的降温措施是供气管末端的涡流调温阀。

涡流管的动力学原理如图4所示,压缩空气经喷嘴以切线角度进入内腔,喷嘴使空气进入一种旋转运动的状态,转过90°后空气流以旋涡流的状态进入涡流管的热空气端。热空气端的阀门将外围升温的空气排出,而没有排出的部分沿管路返回,并在原先的漩涡流内形成了另一个更小的、反向的漩涡流,这个内部的小漩涡流将损失热量并从涡流管的另一端排出。

在大漩涡流和小漩涡流相对运动的过程中,它们以相同方向和角速度旋转。也就是说,内部小漩涡流上的一个粒子旋转一圈所花的时间与外部大漩涡流上的一个粒子旋转一圈所花的时间相同。然而,根据角加速度守恒原理,内部漩涡的旋转速度将会变大。在涡流管中,内部漩涡流的转速保持不变,角动力从内部漩涡流中损失。内部漩涡的能量损失表现为外部漩涡的升温,导致外部漩涡变热,而内部漩涡变冷,即产生了制冷效果。

系统通过压力调节装置降低压缩空气的压力,工作压力范围设定为30~45 psi(1 psi=6.89 kPa),表2给出了在不同压力下防护衣内的供气量,其中,最大分流比和最小分流比指相应压力下涡流调温阀的热空气排放阀分别调至最大和关闭的状态。

注:1 psi=6.89 kPa

3.3 通讯及报警系统设计

3.3.1 通讯系统

由于防护衣采用全包覆式结构,应急抢险人员不再需要佩戴防毒面具,头部空间相对增大,防护衣内是微正压状态的准密闭空间,普通通话设备已经无法适用。通过在现场控制台上加装能够同时接入无线和有线信号的通讯中继器,应急抢险作业员使用无线耳麦与通讯中继器实现150 m无线双向通话;指挥控制中心指挥员通过有线传输和无线转接与通讯中继器实现不小于1000 m有线双向通话;整个系统实现应急抢险作业时多方全双工一直在线。

3.3.2 监控报警系统

根据系统特点,对防护服内的毒气浓度、压力和温度这3个关键状态信息实施监控,经充分调研和论证,选用了技术成熟的电化学传感器、压力和温度一体化变送器模块,其中电化学传感器的量程为(0~20)×10-6(V/V),精度为±1%;温度传感器的量程为0~60℃,精度为±1%;压力传感器的量程为-200~200 Pa,精度高于±1%。模块安装在防护衣内帽撑上方,监控头罩内压力和温度状况,通过信号线从防护衣前腰右侧连接至外部电路。当防护服内部毒气浓度、温度和压力出现异常时,现场控制台将发出警报。

3.4 指挥控制系统设计

现场指挥控制台由气源供应及检测系统、数据采集系统、通讯指挥系统等组成,安装于发射塔架和推进剂库房的加注指挥间、贮运槽车控制间,可实时实现对应急抢险防护服内环境的监测和对抢险人员的指挥。

4 防护装备性能测试

按照相关标准和测试方法[8,10,13,14],对研制的个体防护装备防护性能进行了实验室检测,并进行了实用性能评价,检测及结果见表3。

5 结论

本文设计的推进剂应急抢险个体防护装备性能满足研制技术指标要求,尤其呼吸系统防护因数超过10 000,有效降低了人体热负荷,与现役推进剂个体防护装备相比,提高了防护的可靠性和穿着的生理舒适性。采用长管供气方式,与携气式防护的装备相比,更方便在狭小空间作业,同时也减轻了穿着者的重负荷。指挥员通过在防护装备内设置毒气、温度、压力等传感器的监测数据,可实时掌握穿着者的安全状态,并可通过无线/有线通信设施,对作业人员进行沟通和指挥。

个体防护 篇9

1对象与方法

1.1对象根据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重点职业病监测技术方案》大中小企业比例设定原则,采取分层随机抽样方法抽取大型企业(2家)、中型企业(11家),小型企业(41家)共计54家涉苯企业,以涉苯企业从事苯作业且工龄在6个月以上的劳动者共计1 096人作为调查对象。企业规模按《统计上大中小微型企业划分办法》(国统字〔2011〕57号)划分。

1.2方法和内容统一编制企业调查表与劳动者调查表,企业调查表包括企业基本信息和PPE管理等内容, 劳动者调查表包括劳动者个人基本情况、PPE使用等内容。

1.3质量控制对企业相关负责人、调查员统一培训, 使用统一的调查表和填写说明,企业调查表由企业相关负责人填写,劳动者调查表由劳动者在调查员指导下自行完成,调查员进行现场核实并回收,经专业人员审查合格后双人录入。

1.4统计学分析采用SPSS 16.0软件统计分析,不同分类企业各指标率的比较采用精确概率检验;不同分类劳动者各指标率的比较采用Pearson χ2检验或趋势 χ2检验。检验水准为 α=0.05。

2结果

2.1问卷调查结果共发放54份企业调查问卷,回收有效问卷54份,问卷有效率为100.0%;共发放1 096份劳动者调查问卷,回收有效问卷1 037份,问卷有效率为94.6%。

2.2基本情况1企业构成:经济类型分布,国有企业6家(11.1%),集体企业12家(22.2%),私有企业25家 (46.3%),港澳台企业2家 (3.7%) 和外商企业9家 (16.7%);行业分布,印刷业21家(38.9%),家具制造业10家(18.5%),汽车制造业8家(14.8%),通用设备制造业5家(9.3%)和其他行业10家(18.5%)。2劳动者构成:1 037名劳动者中,以男性(74.2%)、一线生产工 (71.1%)、外地户籍(70.6%)为主,年龄分布为17~59岁,平均年龄31.49岁;文化程度以初中、高中及中专为主,共占89.3%;接害工龄为0.7~34.3 a,平均工龄4.9 a。

2.3涉苯企业PPE配备与管理情况调查显示,54家企业均配备了PPE,其中防护手套配备率为96.3%,防毒口罩为74.1%,防护眼镜为24.1%,防护服为18.5%。 不同规模企业防护眼镜配备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中型企业最高,小型企业最低。不同经济类型企业防护眼镜配备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1);私有企业最低。不同行业类别企业防护眼镜配备率、企业防护服配备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汽车制造企业最高,印刷企业最低;企业防毒口罩配备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印刷企业最低。在配备的PPE中,只有44.4%(20/54)企业配备的PPE合乎国家标准;另外,有37.0%的企业配备了纱布口罩。75.9%的企业对劳动者开展了“PPE使用和维护”培训;61.1%(33/54)的企业对工人佩戴PPE情况进行监督检查,不同规模企业PPE监督检查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小型企业最低。企业在PPE监督检查过程中,有78.8%(26/33)企业会对不佩戴者进行处罚,处罚以口头教育(100%,26/26)为主,经济处罚为辅(30.8%,8/26)。见表1。

2.4劳动者PPE培训与配发使用情况调查显示, 81.9%的劳动者接受了PPE使用和维护培训,不同行业劳动者PPE使用和维护培训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家具制造业劳动者培训率最低。98.4% (1 020/1 037)的劳动者配发了PPE,苯作业防护PPE中配发率最高的是防护手套为73.3%(748/1 020),其次是防毒口罩为67.5%(688/1 020),防护服为45.0% (459/1 020),防护眼镜仅为32.5%(332/1 020);另外, 调查还发现,38.6%(394/1 020)的劳动者配发了纱布口罩。不同企业规模、不同行业、不同户籍劳动者PPE配发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小型企业、印刷业劳动者PPE配发率最低,外地户籍工高于本地户籍工。不同文化程度PPE配发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小学及以下最高,大专及以上最低。 79.9%(815/1 020)的劳动者经常使用PPE,不同行业劳动者PPE经常使用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 印刷业劳动者最低。不同户籍、不同工龄组、不同工种、 不同文化程度劳动者PPE经常使用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外地户籍工均高于本地户籍工,一线工高于非一线工,并随工龄增加而降低,随文化程度增高而降低。205人不经常使用PPE,不经常使用的原因主要为不舒适(60.0%,123/205)、不方便操作 (58.5%,120/205),其次为没必要佩戴(16.1%,33/205)和过敏(8.3%,17/205)。见表2、3。

注:PPE—个体防护装备。

3讨论

在没有防护的情况下,任何人都不应该暴露在能够或可能危害健康的空气环境中[3]。苯为I类致癌物, 主要损伤人体神经系统、造血系统,可引起再生性障碍性贫血、白血病等[4],是导致近些年我国急性职业中毒的主要危害因素[5]。在涉苯企业开展PPE调查有助于了解个人职业病防护管理的薄弱环节和把握PPE管理改善方向。

(1)涉苯企业配备的PPE合格率低且配发不全。调查显示,虽然54家企业均配备了相应的PPE,但在企业苯防护PPE配备方面,乳胶手套、防毒口罩相对较高,但防护眼镜、防护服配备率相对较低,均不到30%,说明PPE配备不齐;劳动者乳胶手套、防毒口罩配发率要低于企业乳胶手套、防毒口罩配备率,说明PPE配发不到位;大型企业、港澳台企业、外商企业、汽车制造企业做得较好,这与其内部管理较规范,工人防护意识较强有关;小型企业、私有企业、印刷业、家具制造业相对较差,与其管理混乱,资金投入少,主体责任意识差有关。调查发现仅有44.4%的企业采购的PPE符合国家标准要求,甚至有37.0%的涉苯企业仍配备了国家明令禁止的纱布口罩,而相应有38.6%的劳动者配发了纱布口罩。本次调查PPE合格率要高于姜荣明[6]调查数据, 发现的纱布口罩的问题也与其报道类似。

注:PPE—个体防护装备。a率的计算基数为各企业分类PPE配发劳动者数。

注:PPE—个体防护装备。a率的计算基数为各企业分类PPE配发劳动者数。

(2)PPE使用率低。PPE使用受多种因素影响,企业监督检查不到位。正确使用个人防护用品可以有效地预防职业病和职业相关疾病,尤其在防护设施起不到作用的情况下,个人防护用品的使用就显得非常重要[7]。调查显示,在PPE的使用方面,虽然劳动者PPE配发率能达到98.4%,但劳动者PPE经常使用率只有79.9%,外地户籍工、一线工、工龄短、文化程度低的劳动者较好,可能与外地籍工人大多直接从事一线生产岗位,接触苯的频度高、强度大有关;而工龄长、文化程度高的劳动者相对从事非一线岗位,接触苯的频度低、 强度小;印刷业的劳动者可能与对油墨危害认识不足和防护意识不到位有关。在对不经常佩戴原因的调查中,发现主要原因为不舒适 (60.0%)、不方便操作 (58.5%),这与余满[8]调查数据基本一致。61.1%的企业对工人佩戴PPE进了监督检查,略低于余彬等[9]的调查。虽然在监督检查过程中,有78.8%企业会对不佩戴者进行处罚,但处罚主要以口头教育为主,监督检查效果不是很明显。

针对PPE管理水平低,有效使用情况欠佳的现状, 建议用人单位加强PPE采购管理,按国家标准要求为劳动者配备PPE并确保齐全;同时应强化对劳动者进行PPE使用与维护培训并有针对性对本地户籍、非一线、工龄较长、文化程度较高等劳动者开展PPE使用监督检查,加大处罚力度,确保PPE的有效使用。同时,有关部门应切实履行职业安全监管职责,督促用人单位尤其是小型、私有、家具制造、印刷等重点企业落实主体责任,为劳动者发放符合要求的个人职业病防护用品,切实维护劳动者职业健康权益。

作者声明本文无实际或潜在的利益冲突

摘要:目的 了解北京市顺义区涉苯企业个体防护装备(personal protective equipment,PPE)使用与管理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为促进企业PPE管理和改善提供建议。方法 采取分层随机抽样方法,对抽取的54家涉苯企业及其1 096名劳动者进行问卷调查,所得数据采用χ2检验进行分析。结果 企业配备的PPE合格率为44.4%,61.1%的企业对工人佩戴PPE进行了监督检查,大型企业高于小型企业(P<0.05);劳动者PPE使用和维护培训率为81.9%,家具制造业劳动者培训率最低(P<0.01);劳动者PPE配发率为98.4%,小型企业、印刷企业、该地户籍劳动者最低(P<0.01);PPE经常使用率为79.9%,外地户籍工高于该地户籍工,并随工龄增加而降低(P<0.01)。结论 该区涉苯企业PPE管理水平低,PPE得不到有效使用,有关部门应重点督促小型、私有、印刷、家具制造等企业落实主体责任,加强PPE采购与使用管理,切实维护劳动者职业健康权益。

【个体防护】推荐阅读:

私营个体05-14

个体体验06-07

个体学习06-22

个体管理07-08

个体目标07-24

个体税收07-29

个体思想07-31

个体成长08-03

个体需求08-09

个体功能08-18

上一篇:建筑外窗渗漏防治措施论文下一篇:液压举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