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射防护工程

2024-07-19

放射防护工程(共7篇)

放射防护工程 篇1

一、新建PET/CT用房概况

北京大学第一医院创建于1915年, 是一所融医疗、教学、科研、预防为一体的大型综合性医院。

医院建设并已投入使用的新门诊楼用地面积7812m2, 建筑面积为40266m2。新建PET/CT用房位于新门诊楼地下一层的东端, 建筑面积约为185m2, 医院第二住院部核医学科搬迁1台PET/CT装置及其配套的9枚V类密封校验源。

二、PET/CT用房设计

(一) PET/CT工作原理及作用

PET/CT是正电子发射型计算机断层 (PET) -X-射线计算机体层 (CT) 一体化组合而成的功能分子影像成像系统。PET通过正电子核素或其标记的示踪剂, 示踪人体内特定生物物质的生物活动, 采用多层、环形排列于发射体周围的探头, 由体外探测示踪剂所产生的光子, 然后将获得的信息通过计算机处理, 结合CT技术进行精确定位, 以解剖影像的形式及其相应的生理参数, 显示人体靶器官或病变组织的状况, 藉此诊断疾病。PET/CT在肿瘤、心脏和脑部疾病的诊断和疗效评估中具有独特的优势, 常用于多数肿瘤的诊断、分期和治疗评估并进行精确定位, 特别适合确定肿瘤有无转移和复发。PET/CT技术为临床诊断和治疗之间架起了一座高速而通畅的桥梁, 见图1。

(二) PET/CT辐射防护设计

PET/CT建设用房东侧为地下土层, 南侧为信息中心, 西侧和北侧为医学影像科, 楼下为发电机房、变配电所、卫生间及过道, 楼上为信息中心。用房设置有源库、分装间、注射室、给药前患者休息室、给药患者候诊室、专用卫生间、PET/CT机房及其控制室等。该用房属于乙级非密封放射性物质工作场所。平面布局, 见图2。

为了保障周围医护患者及家属的安全, PET/CT需进行放射防护设计。依据专业环评, 最终方案确定为机房辐射防护设计, 四周墙壁均为36cm厚的粘土砖结构, 楼上和楼下均为15cm厚的钢筋混凝土结构。根据辐射防护需要, 在放射性用房设计了含铅防护门、铅玻璃、专用通风设施以及放射性废水收集铅罐。此外, 还将配备铅衣、铅帽、铅围脖、铅手套、铅眼镜等工作人员防护用品。放射性用房辐射屏蔽设计见表1。

三、工程项目管理

(一) 施工质量控制

工程质量的保证就是生命的保证, 除去基础的工程质量, 该项目同时增加了放射防护工程的施工质量, 对施工质量的监控尤为重要。施工过程中, 采取每天现场巡查制度, 不定时, 至少两次随时检查, 通过实测实量和整理观感相结合的检查手段, 发现问题及时指出并纠正。要求施工单位提供所有材料的检测合格报告备查, 同时聘请专业的监理公司对施工进程进行监督, 对工程质量把关。

(二) 施工费用控制

施工单位进场后, 实行每周一次工程例会制度, 会议要求核医学科、设备处、设备厂家、施工单位、监理单位均要参加, 会议上沟通协调施工中遇到的各种问题及解决办法, 形成会议纪要。建立严格的洽商制度, 对有可能产生洽商的问题提前提出, 严格讨论并现场核实把关, 确定后由施工单位按照规范格式, 报齐资料后提出洽商申请, 得到设计、监理、使用方签字认可后报院各级领导把关, 批准后方可施工, 竣工验收后, 连同竣工资料一同报院审计部门审核, 确保经费的合理运用, 保证每一分经费都用到实处。

(三) 施工流程控制

由于核医学科的特殊性, 除正常的设计施工程序外, 还涉及到相关政府部门, 分别为北京市环保局、北京市疾控中心以及北京市公安局, 针对新建PET/CT工作场所, 需完成环境评估报告并得到环保局批复后办理开工手续。完成职业病危害放射防护预评价报告得到疾控中心批复后办理开工手续, 两者均办完开工手续后方可施工, 同时安防系统需先取得北京市检测中心的检测报告, 然后取得北京市劳保所的评估报告, 最后到公安局备案后方可进行移机。

综上, 流程的复杂化及不可控因素的产生会使工程延后, 为了提高工作效率, 最大限度缩短时间, 需在项目开始时, 使设计、环境评估报告以及职业病预评价报告三者同时进行, 施工二次结构完成后, 专业的安防单位立即进场配合施工。

(四) 资料归档整理

项目从开始到结束的整个过程中, 每一步都加强资料的收集整理意识, 验收合格后对所有资料进行规整, 报相关部门存档, 以备后用。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 工程项目管理是一个系统的工程, 包含各环节的有效控制与多方的高度配合, 又因放射防护工程的特殊性, 增加了工作内容及合作对象, 只有加倍细致, 做到对整体有规划, 对细节有掌控, 才能高效优质的完成项目。

摘要:文章以北京大学第一医院新建PET/CT用房为例, 阐述了PET/CT用房设计的原理、作用及屏蔽设计, 并结合项目管理经验, 总结了放射防护工程中应注意的问题。

关键词:PET/CT用房,放射防护工程,辐射屏蔽设计

参考文献

[1]党升强, 曹小军, 谢龙, 韩良辅.医用直线加速器放射安全与职业防护管理[J].中国医院建筑与装备, 2013.9

[2]刘璞.谈放射防护中的建筑措施[J].中国医院建筑与装备, 2005.3

放射卫生防护探讨 篇2

X线的发现,特别是它为医学所作的重大贡献,在人类科学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然而X线是把“双刃剑”,其辐射损伤永远是场“流行病”。因辐射涉及到医务工作者、受检者和公众的健康,所以X线防护始终是个重要话题。

如今X线的应用日益广泛,防护条件虽有所改善,但对其辐射危害的认识还不够深入,医源性辐射安全和防护领域的问题还很多,且容易被单位和个人忽视,做好医务工作者、受检者和公众的辐射防护工作非常重要[1]。为使X线更好地为人类服务,本文试从X线防护的依据、目的、原则、基本方法、具体措施等方面探讨如何做好X线防护工作。

1 X线防护的依据

1.1 X线的本质和特性

X线在本质上与无线电波、红外线、紫外线及γ射线一样,同属电磁辐射。它具有物理特性(如穿透作用、电离作用等)、化学特性、生物效应[1],而电离作用、生物效应是X线损伤和X线治疗的基础,也是X线防护的根据。

1.2 法理学上的规定

现行法律、法规如《职业病防治法》、《放射性污染防治法》、《军队卫生监督规定》、《军队放射防护监督实施办法》等均明确地规定:防治放射性污染,保障人体健康。

2 X线防护的目的、原则

2.1 X线防护的目的

X线辐射的防护主要在于防止发生有害的非随机性效应,并将随机性效应的发生率限制到认为可以接受的水平[2]。以保证医务工作者、受检者、公众及其后代的健康和安全,减少其可能带来的危害,提高X线防护的效益,并充分发挥X线的最大作用。

2.2 X线防护的原则

剂量限制体系是国际放射防护委员会(Intenational Commission on Radiological Protection,ICRP)在1977年提出的,它包括辐射实践的正当化、防护水平的最优化、个人剂量及危险限值三条原则。它是一切电离辐射的基本原则,同样也适用X线[3]。这三条原则构成一个体系,缺一不可,体系中的任何单一原则都不能被孤立地使用,而应综合考虑一起使用,以保证所有辐射剂量尽可能低,达到最佳防护效果。

⑴实践的正当化对X线检查要进行全面利弊权衡,使受检者在X线检查中能够得到的利益大于其所受到的损害,否则,这种检查就不应进行。

⑵防护水平的最优化对一切正当的X线检查要求采取最佳的检查方案、熟练的技术和防护措施,既获得满意的诊断信息,又使受检者所受辐射剂量减少到最低水平。

它必须遵守的两条原则是:(1)用最小的代价,获得最大的效益,从而使一切必要的照射保持在可以达到的最低水准,以减少辐射危害;(2)应以临床拟诊断病变最适宜的诊断技术进行首次检查[4],即在可进行多种医学影像检查时,应在比较其诊断价值或获取诊断信息时作出最优化的选择。如能用B超检查的就不用X线照射,能用常规的普通X线检查的就不用特殊的X线检查(如CT)。

⑶个人剂量及危险限值在满足正当化和防护水平的最优化两项原则的前提下,对医务工作者、受检者和公众剂量当量进行限值。

3 X线防护的基本方法

⑴固有防护充分发挥机房及机器的固有防护作用,如机房的位置、面积、结构等的设计和机器自身的安全系数、性能等硬条件都必须满足防护要求。因此,X线机房的设计要把防护放在第一位[5,6]。

⑵时间防护在满足诊断质量的前提下,尽量缩短X线的曝光时间,曝光时间越短,医生和患者所受辐射剂量越少。特别是摄片时选取最佳方案,尽量不出或少出废片,以免重复照射。

⑶距离防护一般来说,X线照射量与距离的平方成反比,距离增加1倍,照射量就减少到原来的1/4。因此,投照时医务工作者应尽量远离X线管和患者。

⑷屏蔽防护在X线源与医务工作者、受检者及公众的非投照部位应尽量设置屏蔽物来减少或消除辐射剂量,但屏蔽材料应达到一定标准。

⑸沾染防护X线可使机房内空气电离而产生对人体有害的臭氧和氮氧化合物,同时使空气中正负离子失去平衡。因此机房应保持卫生整洁、通风良好。

4 X线防护的基本措施

4.1 加强组织领导,重视安全文化建设的纵深防御

⑴健全各级放射性安全制度,落实安全责任制。从卫生监督机构到用人单位的安全监督、管理、检查、教育以及医务工作者的准入、上岗前的培训、考核等都应该形成一套行之有效的制度,落实安全责任制,培养良好的安全责任、意识、习惯和道德的养成[7]。

⑵遵守安全操作的各种规定,加强业务学习与训练,提高技能。医务工作者必须认真遵守有关放射防护法规与标准,严格执行安全操作的流程,经常定期地开展安全自查、互查,及时处理所发现的问题。加强业务学习与训练,不断提高诊断水平和操作技能。

4.2 依托设备技术的前沿防御

⑴采用可靠、敏感、安全的场所、防护报警技术和方法措施。在机房场所的设计上,综合利用各种方法措施,如敏感的防护报警系统,引进先进的设备、淘汰落后的设备,以此来构建可靠、安全的场所。

⑵定期监测个人和环境的辐射水平。个人剂量监测是辐射防护评价和辐射健康评价的基础。特别是在事故和意外情况下,个人剂量的测量数据是进行X线所致损伤的诊断和实施医学处理的重要依据。因此定期监测个人和环境的辐射水平,才能真实地评价X线辐射防护和辐射健康情况。

5 X线防护的具体措施

5.1 医务工作者的防护

⑴摄片前,应对X线检查申请单进行把关,对不合理的检查申请应与医生商榷处理,减少不必要的检查。

⑵摄片前,认真检查设备性能、工作条件及受检者的具体情况。制定出最佳的摄影方案、摄影条件,减少不必要的曝光量。在不影响诊断效果的原则下,尽量延长X线管及患者与医务工作者的距离。在工作中尽量缩短接触射线的时间,不必要时严禁进入曝光时的X线摄影室。

⑶在不影响诊断质量的前提下,应尽可能采用“高电压、低电流、厚过滤、小照射野”等方式进行投照。

⑷在进行各类特殊检查时,要特别注意控制照射条件和重复照射,以避免医务工作者和受检者的双重辐射。

⑸在进行X线检查时,必须穿戴个人防护用具,并按照要求认真配戴个人剂量计,做好个人剂量监测事宜。

⑹合理选择胶片,并重视暗室操作技术,以保证摄影质量,避免重复投照。

5.2 受检者的防护

⑴临床医生应严格掌握X线检查的适应症,并与放射科医生共同协商确定病人检查最适宜的方案,最大限度地利用X线检查的最优化。

⑵严格控制各种常规健康查体。如尽量减少胸透,采用摄影检查,以降低X线检查对公众及其后代可能造成的潜在危险。

⑶选取与最佳影像质量协调一致的迅速增感屏和感光胶片组合,以求最小曝光量。

⑷正确使用滤线栅,如被摄体厚超过15cm或使用管电压超过60k V者需选用,对婴幼儿尽量不用,以减少3~4倍的吸收量。

⑸严格控制照射野,合理使用限光装置,照射面积不超过胶片面积的10%,严格进行射线的准直。

⑹积极运用屏蔽防护,如用铅橡皮等其它防护用品遮盖受检者的非受检部位,避免X线束的直接照射。

⑺利用体位防护。采用正确的摄影体位,使其对X线敏感的器官如性腺、甲状腺、眼晶体尽量避开有用线束的直接照射。

⑻对育龄妇女的检查,需问清怀孕情况,严格掌握“40天规则”,即在月经来潮后10天内进行X线检查,防止胚胎受照。

5.3公众的防护

⑴严禁公众围观,杜绝无关人员进入正在检查的操作室内。

⑵对于必须进入检查室的陪护人员,可参考受检者的具体防护措施的做法,严格按照“屏蔽防护、时间防护、距离防护”等进行切实有效的防护。

综上所述,X线的防护任重道远,只有加强各级安全组织领导,健全安全责任制度,重视安全文化建设,充分调动人为积极因素,依托先进的设备,综合利用各种防护措施,才能使X线的作用扬长避短,更好地为人类的健康服务。

参考文献

[1]吴恩惠.中华影像医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

[2]岑芳桂,许祥裕.南京军区放射工作人员医用X线防护知识与法规标准学习教材[M].南京: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2001:56-85.

[3]张云亭,袁幸德.医学影像检查技术学[M].北京: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18.

[4]高彦平,辛英,任建卫.放射科的两个主要防护群体防护意识差异分析[J].中华放射医学与防护杂志,2005,25(3):277.

[5]李宏毅,等.X线影像诊断设备辐射剂量的危害与防护[J].中国医疗设备,2008(9):58-61.

[6]李德平,潘自强,等.辐射防护手册[K].北京:原子能出版社,1998.

[7]张浦龄.医用X射线防护监督管理工作问题与探讨[J].现代预防医学,2005,32(8):999-1000.

介入放射治疗防护措施浅谈 篇3

1 介入放射治疗的防护特点

介入放射工作要求医护人员床边近距离操作;操作时间长,受照剂量大;为了适应无菌操作及术中病人体位摆放的要求,需要经常变换机器的位置,因此,难以在机头部分使用固定的防护措施;介入工作人员大多来自临床科室,对防护知识了解少,防护意识较差[3],这些都是放射介入工作者受辐射损伤的主要原因。针对这些特点,我们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以求能够最大限度的保护介入人员身体健康。

2 介入手术室的前期准备

2.1 介入手术室防护材料的选择

介入手术室的墙体和楼板防护层是重要的防护设施,用于保护手术者、协助手术者和周边人员。其防护效果根据使用材料的不同而异,通常采用的防护材料有铅、含钡混凝土,砖等。根据马延洪[4]等人的教材,防护材料的性能分为屏蔽性能和反散射性能,在选择防护材料时应根据射线能谱合理选择。介入诊疗所用射线能量范围多在50~125 k V,综合防护性能以砖、铅材料为最好,因此,墙体防护材料以此为首选。

2.2 介入手术室的布局

介入手术室按照功能可分为检查室、控制室、设备室及辅助房间。其中,以检查室布局最为重要,根据《放射诊疗管理规定》,介入检查室面积应>40 m2,并避免摆放过多物品。适当增加面积有助于工作人员采用距离防护。

3 X线设备的功能选择与应用中的注意事项

根据徐孝波[5]等人的检测结果,医生所接受的照射量与设备的型号、球管位置等有一定的关系。如在设备的选择上可优先选择专业的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机(DSA),能够使照射剂量明显降低。现在使用的DSA,大多随机配备多种防护设施及功能,介入工作人员对此要充分认识并熟练应用,以起到良好的防护效果。

3.1 介入血管造影X线机防护设施

厂家对专业的DSA在机器设计阶段已考虑到使用者的防护问题,将部分防护用品预置于机器内部。在选择、应用设备时应充分考虑,合理应用。

(1)随机铅帘,悬吊式屏风。根据杨伟[6]等人的研究结果证实,在介入手术过程中应用铅屏风可以阻挡61.12%~77.34%的散射线。随机配置的铅帘及铅吊屏,运动范围大,不会影响无菌操作及设备与病人的摆位。且运动范围、重量等因素在设计时已作考虑,不会影响设备的整体安全。

(2)缩光器。配备常规纵横遮光片和虹膜形遮光片,可将视野缩小至兴趣区。

(3)配备普通X线机使用的球管管套内铅屏蔽防护及滤线器、滤线栅等。

3.2 具备防护效果的功能

(1)脉冲透视。对于进针等不需要观察细致的过程,尽可能选用低速帧频。

(2)透视图像末帧保留。检查中须对病情分析时,采用末帧保留的图像可大大缩短透视时间。

(3)透视剂量显示。用于显示当前剂量率,随时提醒手术者保护病人及自身安全。

(4)路径图。用于直观显示靶血管具体位置及走向,对于缩短血管内治疗时间等,非常有意义。

(5)无射线缩光器、视野调整。在选择照射野、数字平板视野时,尽量使用此功能可有效缩短受照时间。

(6)采用高压栅控等技术,切断管电压低能部分,从而去除高压拖尾部低能射线。

4 手术中常采用的防护方法

除熟练应用上述措施和功能外,所有辐射场内人员须穿带防护用品并注意时间防护、距离防护、屏蔽防护方法的应用。根据成君方[7,8]等的推荐,随身防护用品的铅当量以0.1~0.3 mm为宜。将铅胶衣与铅帘、吊屏等合理搭配使用,可将散射线照射量减少61.12%~99.31%[6]。

5 其他注意事项

对于手术人员及合作者,要求术前做好充分准备,熟悉受诊者病情,制定好手术预案。操作准确、简捷、迅速,并采取人员替换的方式,以限制每个人的操作时间。对于手术必须在场人员,在保证手术需要的前提下,尽量远离X射线直射区域及受检者受照肢体。严格避免非必须人员在辐射场内逗留。

参考文献

[1]张良安.医用辐射新技术应用中的辐射防护问题[J].辐射防护通讯,2005,(5):3.

[2]Col Hockings.Sources and effects of ionizing radiation[J].JRadiolee Port,2001,(1):518.

[3]杨迎晓,李全太,孙作忠,等.介入放射学的防护特点和要求[J].中国辐射卫生,2003,(12):17.

[4]马延洪.X线物理与防护[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1.

[5]徐孝波,殷志跃,陈秀华.介入放射时X射线机防护与操作者个人剂量检测[J].中国辐射卫生,2003,(4):224.

[6]杨伟,陈永新.X线介入手术的综合防护[J].重庆医科大学学报,2008,(10):1246-1247.

[7]夏慧琳,卜羽,安文昊.介入放射诊疗辐射剂量特性的检测与验证[J].中国医疗设备,2011,26(12):20-22,8.

放射防护工程 篇4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12年5月1日~2012年11月31日对广州市海珠区沙园街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以下简称“我中心”)医用放射情况进行放射卫生防护干预、监督及监测,对象:我中心各类医用射线机如高频数字胃肠机、高频拍片机、CR、牙科机、碎石机等的工作场所,职业人群、就诊患者及我中心附近本社区公众群众。各类医用射线机6台,工作场所4处,职业人群人数48人,随机选取干预前后我中心就诊患者150例及社区公众150例。

1.2 方法

1.2.1放射安全干预根据辐射防护的三个基本原则及防护标准对研究对象进行防护干预[4]。主要具体干预措施包括:(1)增设防护设施及相关人员的培训、宣传教育等;(2)调整机房面积及改造机房的不合理设置;(3)安装通风设施;(4)设警示灯和防护标志;(5)实践的正当化;(6)防护的最优化;(7)个人剂量限值化。

1.2.2利用实时监测技术,采用BH3103X-γ射线便携式巡测仪进行射线防护监测、FJ-377热释光剂量仪进行个人剂量监测、Li F(Mg,Cu,P)热释光剂量计,S-95多道γ谱仪进行空气放射性污染监测,大功率采样器,进行实时监控。通过计算机软件管理,进行输入整理数据,统计分析受过放射辐射的职业人群、就诊患者及社区居民的情况。所有设备都经国家标准剂量学实验室标定。

1.3 监测方法

参照GBZ161-2004《医用γ射束远距治疗防护与安全标准》规定的布点原则进行射线防护监测[5]。对工作场所及周围辐射水平进行检测。测量时随机布点,重要部位(门、观测窗)多布点,每个点测量5次,结果取其平均值,测量条件为正常工作条件和最大工作条件两种情况;依据GB-Zl28-2002《职业性外照射个人监测规范》的规定进行个人剂量监测,监测周期为3个月[6]。

1.4 观察指标

对防护干预前后X射线机及工作场所和周围环境、工作人员、就诊患者及社区公众辐射水平剂量监测,监测周期3个月,监测两个周期(6个月)后对比干预前后结果。

1.5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9.0软件,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s)表示,采用t检验或u检验,计数资料采用百分率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工作场所和周围辐射水平平监测结果

防护干预前后比较辐射水平空气比释动能率明显下降。候诊室位(P=0.035<0.05)、诊治室外走廊(P=0.030<0.05)、外墙壁(P<0.01)明显降低;诊室内(P=0.048<0.05)、工作人员位(P=0.001<0.05)、通风窗及公共场所(P<0.01)结果均低于GB18871-2002《电离辐射防护与辐射源安全基本标准》中的剂量限值20 m Sv/a的导出值10μGy/h。见表1。

2.2 个人剂量监测结果

对放射科全部从事放射工作及相关职业工种的48位工作人员、随机分别选取干预前后来我单位就诊患者群体150例及我单位附近社区公众群体150例,进行辐射水平剂量监测。干预前后个人剂量监测结果比较:工作人员由干预前(5.08±1.96)m Sv/a下降至(4.21±1.89)m Sv/a,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36<0.05);就诊患者由(3.29±1.35)m Sv/a降至(2.77±0.93)m Sv/a(P<0.01);社区公众由(2.11±0.86)m Sv/a降至(1.18±0.76)Sv/a(P<0.01)。见表2。

注:表内数据包括本底剂量率,本底为0.10μGy/h

3 讨论

伴随放射学、核物理与相关学科的发展,公众接触电离辐射的机会也逐渐增多,辐射直接作用于人体,危害公众的身体健康,日趋成为一个重要的公众健康问题。自然界本身就存在着放射源,照射量大约为0.6 m R/d,低于人体所能接受的危害剂量的界限量值(2 m R/d),实践证明不产生危害[7],然而医疗机构的诊疗活动中忽视放射安全防护的却普遍存在[2],辐射照射可影响造血系统、中枢和周围神经系统、内分泌系统、生殖系统等,产生一系列的生物效应[8]。2002年国家原卫生部颁发的《放射工作卫生防护管理办法》明确规定,从事放射诊断、治疗的单位,应当遵守质量控制监测规范。然而现在的医疗现状是医疗机构很少遵照原卫生部规定要求,且医务人员及社会公众对其中的危害知识也知之甚少[9]。本研究遵循实践的正当化、防护的最优化、个人剂量限值化及为将来发展留有余地的防护基本原则[10],给予我中心所辖医疗放射实施防护干预措施,具体措施包括:对接受照射的适应证、禁忌证严格把关,实施诊疗的必要性和可行性事先做辩证论证;技术人员、诊疗操作人员及接受诊疗的患者严格按照放射诊断、治疗装置的防护性能和与照射质量有关的技术指标进行操作,严禁大剂量、不适当的部位接受广泛照射,做到个人剂量个体化,部位准确、局限化;对患者和受检者进行诊断、治疗时,对邻近照射部位的敏感器官和组织给予隔离,进行屏蔽防护;特别是对孕妇和幼儿的医疗照射时,格外注意以上因素,并事先告知孕妇本人及小儿家长注意事项,做到知情同意;对放射操作场地严格按国家原卫生部严格规定操作,最大限度减少照射污染,最大限度降低照射剂量水平;加强医护相关人员的知识培训。经过以上措施的实施干预后,我中心医疗照射水平、医务人员及社会公共人员符合国家规定的目标:公众场合辐射水平小于0.5 m Sv/h,治疗室外经常性工作场所辐射水平小于5 m Sv/h,偶尔性工作场所辐射水平不高于25 m Sv/h,职业照射达到20 m Sv/h的控制目标;干预前后个人剂量工作人员由干预前(5.08±1.96)m Sv/a下降至(4.21±1.89)m Sv/a(P<0.05);就诊患者由(3.29±1.35)m Sv/a降至(2.77±0.93)m Sv/a(P<0.01);社区公众由(2.11±0.86)m Sv/a降至(1.18±0.76)m Sv/a(P<0.01),效果明显,取得了明显改善,说明通过防辐射干预措施是有效的。总之,近年来,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医疗卫生技术水平飞速发展,社区在医疗过程中处于一线地位,对社区公众的身心健康具有重要意义,居民对社区卫生服务依赖程度越来越大,我们要做让社区公众放心、信得过的、安全的、有保障的社区。辐射防护与放射医疗工作者的健康密切相关,也关系到广大群众的辐射安全。因此随着放射诊疗技术的产生和发展,防护管理要求与防护技术要求并重[12],做到最大限度地降低医源性的放射剂量,减少辐射对医务人员、社会公众的危害。

摘要:目的 探讨放射安全防护干预措施在社区医疗放射辐射中的效果。方法 对广州市海珠区沙园街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各类医用射线机,如高频数字胃肠机、高频拍片机、CR、牙科机、碎石机等,工作场所,职业人群,就诊患者及我中心附近本社区公众群众,根据辐射防护的三个基本原则及防护标准要求进行防护干预、监督及监测。采用BH3103X-γ射线便携式巡测仪进行射线防护监测,FJ-377热释光剂量仪进行个人剂量监测,LiF(Mg,Cu,P)热释光剂量计、S-95多道γ谱仪进行空气放射性污染监测等进行实时监控。通过计算机软件管理,输入整理出相应数据,检测干预前后辐射水平空气比释动能率及放射个人剂量变化,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防护干预前后比较,候诊室位、诊治室外走廊、诊室内辐射水平空气比释动能率明显下降(P<0.05);外墙壁、通风窗及公共场所(P<0.01)、工作人员位(P<0.05)结果均低于GB18871-2002《电离辐射防护与辐射源安全基本标准》中的剂量限值20 mSv/a的导出值10μGy/h。干预前后个人剂量监测结果比较:工作人员由干预前(5.08±1.96)mSv/a下降至(4.21±1.89)mSv/a,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就诊患者由(3.29±1.35)mSv/a降至(2.77±0.93)mSv/a(P<0.01);社区公众由(2.11±0.86)mSv/a降至(1.18±0.76)mSv/a(P<0.01)。结论 放射安全防护干预措施可以改善社区医疗放射辐射预防效果,减轻辐射水平,有利于职业人群、就诊患者及我中心附近本社区公众群众的身心健康。

放射防护产品检测结果统计分析 篇5

医护人员和患者长期暴露或处在放射条件下会影响他们及其后代的健康与安全, 为了在X线检查或治疗过程中提供安全有效的放射防护, 医院一般采取缩短接触X线的时间或者增加辐射源与被照对象之间距离的方法来减少人体所受的辐射剂量[1]。此外, 医护人员和患者的个体防护以穿戴铅系列防护产品实现。目前放射防护产品所使用的材料一般为聚苯乙烯磺酸钠/纳米铅复合材料, 其特点是密度小、铅含量少、对X射线屏蔽能力强, 但铅衣在保存时要求也相对苛刻, 不允许折叠摆放, 因为长时间的折叠和叠压会影响铅衣内部铅层的分布, 容易产生缠结或者裂缝, 甚至会导致铅平面的断裂, 从而导致其在部分区域防护作用下降甚至丧失。因此, 为了保障放射医护人员和患者及其后代的健康与安全, 我院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令第46号令《放射诊疗管理规定》中第九条规定以及GBZ176 - 2006《医用诊断X射线个人防护材料及用品标准》制定了《放射防护用品使用规则》, 规定: 医用诊断辐射个人防护用品正常使用年限为5年, 使用中的个人防护用品每年至少检测两次, 检测合格的防护用品使用年限可以延长1年。

1方法

在评测标准上, 本院《放射产品使用规则》规定放射防护产品应采取目检、触检以及X透视检测三个步骤进行检测。首先, 观察放射防护产品是否存在表面污迹或破损, 是否完好。如果有破损, 及时登记并反馈所属科室或厂家进行处理。其次, 通过触摸来检测其是否有缠结或松软, 并进行拉力测试, 以检测其韧性是否达标。最后, 通过管电压为85k V的数字胃肠机快速透视放射防护产品, 观察内部的铅层是否出现裂缝或缠结。

裂缝根据长度和宽度分为小裂缝、中裂缝和大裂缝三个等级: 宽度小于1mm且长度小于20mm的裂缝为小裂缝; 宽度大于1mm且小于3mm, 长度小于50mm的裂缝为中裂缝; 宽度大于3mm或长度大于50mm的裂缝为大裂缝。

图1显示铅衣在双肩部产生了大面积的破损, 铅层产生了断裂和缺失, 在破损缺失部分该铅衣已经无法起到应有的防护作用, 且由于材质的问题无法进行补救, 此类放射防护产品为严重破损, 应该进行报废处理。图2所示的深黑色贯穿线为产品缠结, 铅衣缠结并不会造成防护作用的下降, 但缠结的存在导致缠结部分的承受力增加, 导致铅层产生裂缝的几率大大增加, 因而缠结也是放射防护产品检测中的重要检测项, 主要是靠触摸是否有硬结以及通过X射线透视检测是否有铅层缠结来评定。

在最终结果的评定上, 应通过裂缝大小、裂缝位置以及是否有污渍、破损以及缠结进行综合评定, 再根据评定结果对放射防护产品进行下述处理: 如果出现小裂缝, 且位置处于尼龙搭扣重叠区或者非辐射直接照射区域 ( 例如腋下等) , 则可认为产品防护能力基本完好, 可以继续使用, 但需要对出现小裂缝的放射防护产品进行备案, 记录折损位置并通知所属科室。如果出现中裂缝或者在辐射直接照射区域出现小裂缝, 则需要与生产厂家联络对受损铅衣进行修补, 对修补后的放射防护产品进行记录、备案, 再次检测通过后方能使用。如果产品出现大裂缝或者大规模破损并且难以修补, 则判定该产品已经丧失了防护能力, 检测评定结果为不合格, 该放射防护产品不得继续使用。

2结果

我部门于2014年7月对全院222件放射防护产品进行了检测, 其中涉及到骨密度室、内镜中心、麻醉手术部、PET中心、ECT室、放射科、心血管介入中心以及放射介入中心8个科室, 其中包括铅衣59件, 铅上衣41件, 铅围裙51件, 铅围脖69件, 铅眼镜2件。在所检测的222件防护产品中, 其中有189件合格产 品, 占总比例 的85. 1% , 有11件不合格产品, 占总比例的5% , 有22件待处理的产品, 占总比例的9. 9% , 这些待处理的产品中, 大多数有微小的破损, 需要厂家进行进一步的检测来确定其是否能继续使用、是否需要进行修补后使用等。

( 1) 产品类型与检验结果之间的关系。

我们对每种铅系列防护产品进行了分析, 根据总体的统计结果来判断得到的折损率是否具有统计学意义, 并分析在铅系列产品中折损更容易产生在哪种产品上, 并初步分析其产生原因, 分析的统计学结果如下: 铅眼镜的合格率达到100% , 铅围脖的合格率为95. 7% , 铅上衣的合格率为85. 4% , 均高于总体检测合格率, 而铅围裙和铅衣的合格率分别只有76. 5% 和79. 7% 。放射防护产品的透视检查发现铅层裂缝的位置多出现在尼龙搭扣的缝合处、肩膀处以及下装部分的裙摆处, 这些部位的共同的特点是在穿戴时都会经常受力或者发生折叠。可以初步推断, 铅系列防护产品折损率的高低与该产品是否经常受力和弯曲折叠有关。

( 2) 产品所属科室与检测结果之间的关系。

为了观察不同科室放射防护产品保存与使用的情况, 我们对数据中的科室与合格率进行了统计学处理, 结果表明, 放射介入 中心的合 格率仅为57. 1% , 放射科与ECT室的合格率分别为72. 2%和75% , 均低于总体检测合格率。骨密度室、麻醉手术部、心血管介入中心等科室产品合格率较高。结合各个使用科室的实际情况, 分析放射防护产品折损的原因如下: 首先, 在客观条件上, 各个科室所用的放射防护产品的使用时间的长短会影响检测合格率。如ECT室、放射介入中心的铅衣已经使用了两年以上, 而心血管介入中心的部分防护产品为今年购入的产品, 因而产品使用的时间会影响检测合格率。其次, 放射防护产品的使用频率是影响铅系列产品折损率不同的主要原因。麻醉手术部、心血管介入中心、放射介入中心以及放射科的放射防护产品使用率较高, 尤其是涉及放射防护产品进行手术的部门, 在术中的行动往往导致放射防护产品反复弯曲折叠, 而弯曲折叠是产生裂缝的主要原因, 因而相比其他部门的放射防护产品有较高的折损率。最后, 放射工作人员和患者及陪护人员的防护意识低、不了解放射防护产品的正确使用与存放方法也是影响防护产品检测合格率的原因之一[2,3]。

( 3) 缠结、外观破损和污渍与产品类型之间的关系。

缠结、破损和污渍也是产品是否完好的评定因素, 这三种因素的存在会对铅系列产品造成一定的影响。在统计结果中, 缠结、破损和污渍与产品是否合格之间没有统计学意义。外观破损虽然不会直接的导致铅系列产品屏蔽能力的下降, 但是会使裂缝、断裂等因素出现的可能性大大增加。缠结区域的屏蔽能力要强于周边, 但缠结会导致该区域裂缝产生的几率大大增加, 从而会间接影响铅系列产品的使用寿命。另外, 检测过程中发现9. 5% 的放射防护产品表面存在污渍, 这些血渍或汗渍不能随意用酒精清洗消毒, 清洁起来比较不方便, 但定期的清理消毒是必要的。

3讨论

放射防护产品作为需要在X射线、γ射线下工作的医护人员的一道重要防线, 其完好程度直接关系到医护人员的人身安全。在本次放射防护产品检测中, 我们使用数字胃肠机对每件防护产品进行了细致的透视检查, 检测的总体合格率为85. 1% , 总体来说, 各个科室中正在使用的铅上衣、铅围裙、铅围脖、铅眼镜、连体铅衣基本符合防护要求。有瑕疵的防护产品裂缝位置大多处于衣料缝合处及缠结处: 衣料缝合处的裂缝沿着衣料缝合时产生的孔洞延伸, 一般为单一裂缝, 且大多位于尼龙卡扣附近; 缠结处的裂缝与缠结呈垂直分布, 一般位于缠结中央。位于尼龙卡扣附近的裂缝产生的主要原因为在防护产品的穿戴、脱下时使用者对尼龙卡扣用力拉扯造成; 位于缠结处的裂缝产生的主要原因为缠结产生后受到剪切力超出铅层的可承受应力造成。部分医护人员和病患陪护在使用放射防护产品时, 没有做到使用完铅衣、铅上衣、铅围裙后悬挂保存的习惯, 导致部分产品由于折叠产生缠结或裂缝。

由上可见, 放射防护产品的折损与生产厂家、临床使用部门和临床医学工程部都有关系, 为了降低放射防护产品的折损率、增加放射防护产品的使用寿命, 我们提出以下建议:

( 1) 对于生产厂家, 建议对产品的缝合进行优化处理。数据分析表明, 放射防护产品的折损主要出现在产品的缝合处, 如铅衣上尼龙搭扣的缝合处, 铅衣边沿的缝边。这些位置的针孔导致承力上限降低, 使铅层容易发生断裂, 产生裂缝。厂家在设计放射防护产品的时候应该对连接处、边沿等部位进行额外的加工处理, 或者多采用一体化的产品设计, 使用更细、更坚韧的缝合线来进行衣料之间的缝合。除此之外, 在材料上也可选择韧性更加强的复合型铅材料作为屏蔽材料, 从而降低产生缠结、裂缝的几率。

( 2) 对于临床使用科室, 建议明确建立一套完整的放射防护产品存放规则。放射防护产品不同于普通衣物, 不可折叠存放, 不可随意清洗。现在很多科室对于放射防护产品并没有形成良好的存放习惯, 使得产品使用寿命降低, 折损几率增加。

( 3) 对于临床医学工程部, 建议对所有放射防护产品进行详细的编码备案, 并且对备案信息进行电子化处理。建议系统地对全院放射防护产品进行编号整理, 是因为现阶段防护产品的编号仅由科室和序号组成, 或者仅用使用者名称命名, 没有一个全院统一的编码方式, 不利于监管部门的统计分析。我们提议放射防护产品编号可由年份 ( 2位) + 科室 ( 2位) + 科室内编号 ( 4位) + 产品类型 ( 2位) 等十位罗马数字组成。建议对备案信息进行电子化处理, 是因为现在的检测记录, 仅仅是将产品是否合格进行电子化处理, 什么地方有问题, 出现什么问题, 只是进行了纸质备案, 这样一是增加了记录时的工作量, 二是在修改、查阅的时候增加了工作难度。通过对放射防护产品编码, 并结合条形码扫描技术, 可以使信息录入电子化, 简化繁杂的记录过程, 方便管理部门进行统计管理, 也利于放射防护产品数据库的建设。

综上所述, 我院已建立了一套完整放射防护产品检测方法, 目前整体运行良好。但在放射防护产品的维护保养上还没有建立一个完善的保养系统, 需要对检测标准和检测系统进一步完善, 并加强与生产厂家和临床使用部门的沟通, 以期为医护人员与患者的放射防护提供更好的保障[4,5]。

参考文献

[1]杨玉志, 邱春冬, 王鹏.铅防护服的性能检测与分析[J].医疗卫生装备, 2010, 31 (1) :114-115.

[2]王国平, 李毅, 祖生洲.医疗单位放射防护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人民军医, 2014, 57 (1) :29-30.

[3]张勇, 李华, 陈艳.乌鲁木齐市医用放射工作人员防护意识调查与分析[J].疾病预防控制通报, 2014, 29 (1) :40-49.

[4]胡培, 武国亮, 唐丽, 等.云南省放射卫生检测机构能力现状及分析[J].中国辐射卫生, 2014, 23 (1) :64-67.

手术室开展放射防护的探讨 篇6

1 对象与方法

1.1 测试对象为我院新建并使用的综合医疗大楼专用手术室的放射防护能力, 手术量平均5台/日。

1.2 范围和内容评价的范围

该手术室内使用C臂X线机进行常规曝光, 在手术室内外各选取数个点位, 对放射防护进行测量, 检测防护效果, 并探讨对医护人员和公众健康的影响, 也包括个人防护用品配备及使用、放射人员健康监护和放射防护管理制度落实情况等。

1.3 检测仪器

美国福禄克 (Fluke) 公司生产的451P型散漏射线检测仪, 仪器处于质量可控状态。

1.4 检查方法

手术室内, 在手术床上安放体模, C臂X线机球管处于手术床面上方40cm处;C臂X线机处于自动曝光工作模式下 (实际曝光管电压为75KV) , 室内测量点选取手术床上, 体模附近, 室外测量点距离手术室外侧30cm处, 每个点位检测5次, 取平均值, 作为该点位的辐射剂量率;铅屏风的当量选取为2mm。测试点位包括:室内病人点位、铅屏风后点位、室外技师操作点 (手术室门口) 、室外医护人员等待区 (手术室外侧走廊) 、护士站、手术室楼上对应房间、手术室楼下对应房间, 这些点位的选取, 充分考虑了使用C臂机进行手术的医护人员、病人、操作技师、相邻手术间的医护人员与病人、以及手术室外护士站、走廊等公众人员。

2 结果

检测结果根据GBZ130—2013《医用X射线诊断放射防护要求》[3], 医用诊断X线机房周围剂量当量率控制目标值应不大于2.5μSv/h, 手术室内位置空气比释动能率不大于400μSv/h的要求。结果各个安装有放射防护的专用手术室环境辐射水平均符合要求, 见表1所示评价。

以每名的工作人员每周工作40小时;每年工作52周计算, 则手术室外的公众受到辐射为:

而铅屏风后的人员受到辐射为:

而国家标准为5m Sv[3]。

3 讨论

专用手术室的四周墙体装饰板夹层的放射防护从设计开始, 就已经加以考虑, 而楼层顶部与底部均采用现浇混凝土, 手术室电动移门也采用具备较好防护效果的铅门;层流手术间本身存在正压, 且手术间内净化机组有足够的风量, 从而利于电离辐射产生的有害气体扩散;可以较好满足换气的需要。

手术室单间室内为面积43m2, 配备有C臂机的手术问, 按照国家相关规定, 其房间面积应不小于24m2, 以减少房间内的散射射线[3]。

C臂X线机手术室室内安放移动式铅屏风1扇, 配置铅帽、铅眼镜、铅围脖、铅围裙等, 可以满足手术过程中患者和医护工作人员的防护需要。

在日常管理过程中, 除了要对放射场所的医护人员进行了放射防护相关知识的培训、委托相关资质机构进行了个人剂量检测;对放射防护还需要继续周期性的检测, 以保障防护水平。

通过以上措施的实施, 可以确保骨科专用手术室的放射防护要求, 从而保证医护人员以及病人的放射防护安全。

摘要:本文通过测量骨科专用手术室内外X射线的辐射剂量, 并将测得数据与国家相关规范比较, 说明C臂X射线机在具备放射防护的手术间中造成对病人以及周围工作人员产生辐射可控、安全。

关键词:C形臂X射线机,放射防护,手术室,病人,工作人员

参考文献

[1]高华永, 刘帅, 苗路瑞, 等.手术室C形臂X射线机的放射防护检测与对比研究[J].中国医疗设备, 2014, 29 (06) :14-15, 21.

[2]赵雅斐, 张鹏, 郭伟.C臂X射线机辐射防护状况分析[J].医药论坛杂志2008, 29 (8) :32-33.

放射防护器材的管理与发展探讨 篇7

放射防护器材,是指对电离辐射进行屏蔽防护的材料以及用屏蔽材料制成的各种防护器械、装置、部件、用品、制品和设施。我国放射防护器材的应用和发展起步于20世纪50年代[1],80年代开始步入标准化和法制化的轨道。1987年国家卫生行政部门设立了“卫生部射线防护器材防护质量监测中心”后,对放射防护器材的防护质量管理和监督监测的力度开始逐步加大[2]。1988年卫生部发布了《射线防护器材防护质量管理规定》[3],在放射防护器材防护质量的检测和监督管理方面做出了规定:要求放射防护器材产品必须经指定的机构测试合格后才能定型生产和销售,并接受监督管理。1996年制定了X射线防护材料屏蔽性能及检验方法的国家标准[4],对放射防护材料的屏蔽性能要求、试验方法、检验规则和出厂标志提出了要求。2002年实施了《射线防护器材与含放射性产品管理办法》[5],明确要求放射防护器材经检测符合有关标准及卫生要求,有由检测机构出具统一印制的检测报告单才能进行生产、销售、进口与使用。2002-2006年先后制修订了X射线防护材料衰减性能的测定[6]、医用诊断X射线个人防护材料及用品标准[7]和医用诊断X射线防护玻璃板标准[8]等三项国家职业卫生标准,为管理办法的实施、规范放射防护器材的质量及监督管理提供了技术依据。

2 放射防护器材的需求和作用

2.1 放射防护器材的需求

核与辐射技术在工业和医学等多领域的应用日益广泛。随着我国综合国力的提升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改善,群众对健康的追求变得突出和迫切。核与辐射技术应用中的放射防护日益受到关注,放射防护器材在保护放射工作人员和公众的健康与安全方面也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据估计,目前全国放射工作人员数量在35万人左右,在工业和医学领域的占有相当多的比例,其中核工业系统有3~4万名放射工作人员,非核工业系统约有12万放射工作人员,放射诊疗机构有超过22万放射工作人员[9]。在核工业的发展方面,2016年1月我国发布的《中国的核应急》白皮书显示,从1985年3月中国大陆第一座核电站———秦山核电站的破土动工起,至2015年10月底,中国大陆运行核电机组27台,总装机容量达2550万千瓦;在建核电机组25台,总装机容量2751万千瓦,按照中国核电中长期发展规划目标,到2020年,中国大陆运行核电装机容量将达到5800万千瓦,在建3000万千瓦左右[10]。我国已步入核电发展的快速期。在医学应用的发展方面,自改革开放以来,虽然我国已开始大量的引进国外先进的放射诊疗设备,但从2009年卫生部开展的全国放射诊疗资源状况调查的情况来看,我国每百万人口拥有的各类放射诊疗设备都远低于I类医疗卫生国家水平,美国、日本等世界发达国家的百万人口拥有量几乎是我国的10倍[11],表明我国在放射诊疗设备医疗卫生资源投入方面还远远不足,仍有较大的差距。未来核和辐射技术在核工业和医学应用的发展,无疑将会带来放射工作人员数量、放射诊疗设备数量的高增长,也必将带动放射防护器材的应用与发展。

2.2 放射防护器材发挥的作用

核与辐射技术应用的发展,也伴随着放射防护器材的应用与发展。截至1993年纳入许可管理下的放射防护器材生产或销售的厂家约有50家,1994年将许可管理改变为检测管理后,至2001年底发展到135家,至2008年底发展到294家[12]。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辐射防护与核安全医学所作为国家级的射线防护器材防护质量监测中心和全国唯一取得放射防护器材检测资质的机构,2005-2015年收到的送检样品主要有铅板、铅玻璃板、铅橡胶板、防护涂料板、铅钢复合防护板、射线防护服、射线防护围裙、射线防护帽、射线防护手套和铅玻璃眼镜等,共计4000余份,主要以建材类样品和个人防护用品为多,其中建材类样品占88%,个人防护用品占12%,且送检样品的数量呈逐年增多的趋势。放射防护器材通常可根据用途分为个人防护用品、核医学放射防护器具、放射性物质运输/贮存容器和场所的放射防护器具四种类型[12]。从送检的样品种类来看,放射防护器材大多集中于应用在放射工作场所的建筑施工和个人防护两方面,这可间接反映出在近十年期间,放射诊疗设备得到较快速的发展。据统计,2005-2006年间和2008-2011年间送检的放射防护器材的屏蔽性能大部分能够达到或超过相关标准的要求[13,14],送检的个人防护产品中仍有低于标准要求的。与2005-2006年的统计结果相比,2008-2011年铅玻璃板、铅橡胶板和防护涂料板三种防护材料低于比铅当量推荐值的比率都有所下降,但仍有高达19.5%的防护涂料板的比铅当量低于比铅当量推荐值,表明随着放射卫生相关法规、标准的贯彻落实及国家对放射防护器材质量的监督力度的加大,放射防护器材的防护质量有了较大提高,但仍有改善的空间。通过开展防护器材屏蔽性能的检测,不仅有助于生产厂家保持和改进产品的质量控制,也有助于对产品质量采取最优化的设计,避免原材料的浪费和生产成本的增加,减轻用户负担,这得益于我国医用辐射防护水平提高尤其是放射诊断逐步推行隔室操作。我国医学应用中的放射工作人员职业照射的人均年有效剂量由1986-1990年的2.15 m Sv下降至2009-2013年的0.57 m Sv;工业应用上,2000年以前,除工业辐照及加速器运行职业人员的人均年剂量在1 m Sv以下,其他工业探伤、发光涂料工业、放射性同位素生产、测井等职业应用人员的人均年剂量水平高于1 m Sv,2011年工业应用人均年剂量水平平均下降至1 m Sv以下[9]。规范放射防护器材防护质量的应用,在提高我国辐射防护水平及保护放射工作人员和公众的健康与安全方面也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3 管理存在的问题

3.1 监督管理

1988-1993年间,放射防护器材防护质量监督监测管理主要采取的是许可管理的方式,发放“射线防护器材防护质量许可证”;1994年后管理方式改为检测管理,发放“射线防护器材防护质量合格证”;2002年起改为发放“放射防护器材检测报告单”并同时附具有检测资质的单位出具的检测报告。检测报告单合并附有检测报告的监督监测管理模式在发挥其有效作用的同时,已获得厂家和用户的普遍认可。2015年4月,国家卫生计生委根据《国务院关于取消和调整一批行政审批项目等事项的决定》[15]的要求,将放射防护器材和含放射性产品检测机构的审批职责由国家卫生计生委下放至省级人民政府卫生计生行政部门[16]。2016年1月19日国家卫生计生委决定废止包括了《放射防护器材与含放射性产品管理办法》等25件部门规章[17],即放射防护器材检测报告单已退出放射防护器材管理的历史舞台,只有具备放射防护器材检测资质的机构出具的检测报告在规范放射防护器材防护质量方面才能发挥作用。原管理办法规定,已连续生产两年的产品、进口的每批产品、停产逾一年再投产的产品与设计、生产工艺和原料配比有改变的产品应当进行重新检测,该管理办法废止后,我国在规范放射防护器材防护质量方面,则只有在对检测机构进行规范管理方面有章可循,而对生产或销售的厂家进行规范管理的依据缺失。

3.2 相关标准

除了管理办法废止可能会出现的缺乏规范管理的问题外,保证放射防护器材防护质量的相关标准已显老旧,最近发布实施的标准也已有10年之久。虽然国家卫生计生委在2013年对标龄满5年的放射卫生标准进行了复审,与放射防护器材相关的X射线防护材料衰减性能的测定、医用诊断X射线个人防护材料及用品标准和医用诊断X射线防护玻璃板标准等三项国家职业卫生标准仍继续有效[18],但这些标准的适应性和适用性依然需要相关部门和技术机构给予密切关注,跟踪国际上相关标准的最新动态,结合我国放射防护器材的应用和发展实际情况,通过完善或建立相关标准,弥补在规范管理生产或销售的厂家方面的法规依据缺失的不足。

3.3 检测参数

在质量检测方面,放射防护器材的生产厂家及销售者往往更重视屏蔽性能的检测,而对与防护质量密切相关的物理性能的检测方面却重视不够,如铅橡胶板的拉伸性能、硬度、撕裂强度及老化实验后的各种性能的改变等。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辐射防护与核安全医学所近三年对所有铅橡胶板的防护性能的检测发现,委托方均只委托检测铅橡胶板的屏蔽性能,而没有委托检测其相应的物理性能。

4 发展趋势

2002年起,由国家卫生计生行政部门审批且具有放射防护器材检测资质的机构只有1家。自2015年4月,国家卫生计生行政部门将该资质的审批下放至省级人民政府卫生计生行政部门后,目前尚未有省级卫生计生行政部门开展该类资质的审批。其原因,一方面可能是在国家实施简政放权的大背景下,较多的许可审批由国家层面下放到省级部门,省级部门在承接相应的许可审批职责后需要逐步消化吸收并辅以配套的实施细则,需要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另一方面是机构如需满足开展放射防护器材检测的资质条件,既要有完善的质量管理体系做支撑,同时还要满足对硬件方面较高的要求,尤其是需要专用X射线机、X射线剂量仪及标准铅片等仪器设备[19],并且X射线机的辐射场要通过参与相关辐照剂量的比对以达到能力的维持和提升的目的,所以目前具备检测资质的机构只有1家。审批权下放是国家卫生计生委为落实国务院关于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进一步转变职能、简政放权要求的举措之一。国务院明确指出,加大简政放权力度,但要放管结合。随着相关法规及实施细则的完善,会涌现出更多符合资质要求的技术机构,国家卫生计生委在放权的同时也会加强指导和监管,真正提高技术机构的检测能力和水平,规范放射防护器材的防护质量,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好简政放权的作用。

上一篇:校内实习培训下一篇:商业企业系统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