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射防护管理

2024-07-02

放射防护管理(共12篇)

放射防护管理 篇1

1 放射防护器材管理的发展

放射防护器材,是指对电离辐射进行屏蔽防护的材料以及用屏蔽材料制成的各种防护器械、装置、部件、用品、制品和设施。我国放射防护器材的应用和发展起步于20世纪50年代[1],80年代开始步入标准化和法制化的轨道。1987年国家卫生行政部门设立了“卫生部射线防护器材防护质量监测中心”后,对放射防护器材的防护质量管理和监督监测的力度开始逐步加大[2]。1988年卫生部发布了《射线防护器材防护质量管理规定》[3],在放射防护器材防护质量的检测和监督管理方面做出了规定:要求放射防护器材产品必须经指定的机构测试合格后才能定型生产和销售,并接受监督管理。1996年制定了X射线防护材料屏蔽性能及检验方法的国家标准[4],对放射防护材料的屏蔽性能要求、试验方法、检验规则和出厂标志提出了要求。2002年实施了《射线防护器材与含放射性产品管理办法》[5],明确要求放射防护器材经检测符合有关标准及卫生要求,有由检测机构出具统一印制的检测报告单才能进行生产、销售、进口与使用。2002-2006年先后制修订了X射线防护材料衰减性能的测定[6]、医用诊断X射线个人防护材料及用品标准[7]和医用诊断X射线防护玻璃板标准[8]等三项国家职业卫生标准,为管理办法的实施、规范放射防护器材的质量及监督管理提供了技术依据。

2 放射防护器材的需求和作用

2.1 放射防护器材的需求

核与辐射技术在工业和医学等多领域的应用日益广泛。随着我国综合国力的提升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改善,群众对健康的追求变得突出和迫切。核与辐射技术应用中的放射防护日益受到关注,放射防护器材在保护放射工作人员和公众的健康与安全方面也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据估计,目前全国放射工作人员数量在35万人左右,在工业和医学领域的占有相当多的比例,其中核工业系统有3~4万名放射工作人员,非核工业系统约有12万放射工作人员,放射诊疗机构有超过22万放射工作人员[9]。在核工业的发展方面,2016年1月我国发布的《中国的核应急》白皮书显示,从1985年3月中国大陆第一座核电站———秦山核电站的破土动工起,至2015年10月底,中国大陆运行核电机组27台,总装机容量达2550万千瓦;在建核电机组25台,总装机容量2751万千瓦,按照中国核电中长期发展规划目标,到2020年,中国大陆运行核电装机容量将达到5800万千瓦,在建3000万千瓦左右[10]。我国已步入核电发展的快速期。在医学应用的发展方面,自改革开放以来,虽然我国已开始大量的引进国外先进的放射诊疗设备,但从2009年卫生部开展的全国放射诊疗资源状况调查的情况来看,我国每百万人口拥有的各类放射诊疗设备都远低于I类医疗卫生国家水平,美国、日本等世界发达国家的百万人口拥有量几乎是我国的10倍[11],表明我国在放射诊疗设备医疗卫生资源投入方面还远远不足,仍有较大的差距。未来核和辐射技术在核工业和医学应用的发展,无疑将会带来放射工作人员数量、放射诊疗设备数量的高增长,也必将带动放射防护器材的应用与发展。

2.2 放射防护器材发挥的作用

核与辐射技术应用的发展,也伴随着放射防护器材的应用与发展。截至1993年纳入许可管理下的放射防护器材生产或销售的厂家约有50家,1994年将许可管理改变为检测管理后,至2001年底发展到135家,至2008年底发展到294家[12]。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辐射防护与核安全医学所作为国家级的射线防护器材防护质量监测中心和全国唯一取得放射防护器材检测资质的机构,2005-2015年收到的送检样品主要有铅板、铅玻璃板、铅橡胶板、防护涂料板、铅钢复合防护板、射线防护服、射线防护围裙、射线防护帽、射线防护手套和铅玻璃眼镜等,共计4000余份,主要以建材类样品和个人防护用品为多,其中建材类样品占88%,个人防护用品占12%,且送检样品的数量呈逐年增多的趋势。放射防护器材通常可根据用途分为个人防护用品、核医学放射防护器具、放射性物质运输/贮存容器和场所的放射防护器具四种类型[12]。从送检的样品种类来看,放射防护器材大多集中于应用在放射工作场所的建筑施工和个人防护两方面,这可间接反映出在近十年期间,放射诊疗设备得到较快速的发展。据统计,2005-2006年间和2008-2011年间送检的放射防护器材的屏蔽性能大部分能够达到或超过相关标准的要求[13,14],送检的个人防护产品中仍有低于标准要求的。与2005-2006年的统计结果相比,2008-2011年铅玻璃板、铅橡胶板和防护涂料板三种防护材料低于比铅当量推荐值的比率都有所下降,但仍有高达19.5%的防护涂料板的比铅当量低于比铅当量推荐值,表明随着放射卫生相关法规、标准的贯彻落实及国家对放射防护器材质量的监督力度的加大,放射防护器材的防护质量有了较大提高,但仍有改善的空间。通过开展防护器材屏蔽性能的检测,不仅有助于生产厂家保持和改进产品的质量控制,也有助于对产品质量采取最优化的设计,避免原材料的浪费和生产成本的增加,减轻用户负担,这得益于我国医用辐射防护水平提高尤其是放射诊断逐步推行隔室操作。我国医学应用中的放射工作人员职业照射的人均年有效剂量由1986-1990年的2.15 m Sv下降至2009-2013年的0.57 m Sv;工业应用上,2000年以前,除工业辐照及加速器运行职业人员的人均年剂量在1 m Sv以下,其他工业探伤、发光涂料工业、放射性同位素生产、测井等职业应用人员的人均年剂量水平高于1 m Sv,2011年工业应用人均年剂量水平平均下降至1 m Sv以下[9]。规范放射防护器材防护质量的应用,在提高我国辐射防护水平及保护放射工作人员和公众的健康与安全方面也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3 管理存在的问题

3.1 监督管理

1988-1993年间,放射防护器材防护质量监督监测管理主要采取的是许可管理的方式,发放“射线防护器材防护质量许可证”;1994年后管理方式改为检测管理,发放“射线防护器材防护质量合格证”;2002年起改为发放“放射防护器材检测报告单”并同时附具有检测资质的单位出具的检测报告。检测报告单合并附有检测报告的监督监测管理模式在发挥其有效作用的同时,已获得厂家和用户的普遍认可。2015年4月,国家卫生计生委根据《国务院关于取消和调整一批行政审批项目等事项的决定》[15]的要求,将放射防护器材和含放射性产品检测机构的审批职责由国家卫生计生委下放至省级人民政府卫生计生行政部门[16]。2016年1月19日国家卫生计生委决定废止包括了《放射防护器材与含放射性产品管理办法》等25件部门规章[17],即放射防护器材检测报告单已退出放射防护器材管理的历史舞台,只有具备放射防护器材检测资质的机构出具的检测报告在规范放射防护器材防护质量方面才能发挥作用。原管理办法规定,已连续生产两年的产品、进口的每批产品、停产逾一年再投产的产品与设计、生产工艺和原料配比有改变的产品应当进行重新检测,该管理办法废止后,我国在规范放射防护器材防护质量方面,则只有在对检测机构进行规范管理方面有章可循,而对生产或销售的厂家进行规范管理的依据缺失。

3.2 相关标准

除了管理办法废止可能会出现的缺乏规范管理的问题外,保证放射防护器材防护质量的相关标准已显老旧,最近发布实施的标准也已有10年之久。虽然国家卫生计生委在2013年对标龄满5年的放射卫生标准进行了复审,与放射防护器材相关的X射线防护材料衰减性能的测定、医用诊断X射线个人防护材料及用品标准和医用诊断X射线防护玻璃板标准等三项国家职业卫生标准仍继续有效[18],但这些标准的适应性和适用性依然需要相关部门和技术机构给予密切关注,跟踪国际上相关标准的最新动态,结合我国放射防护器材的应用和发展实际情况,通过完善或建立相关标准,弥补在规范管理生产或销售的厂家方面的法规依据缺失的不足。

3.3 检测参数

在质量检测方面,放射防护器材的生产厂家及销售者往往更重视屏蔽性能的检测,而对与防护质量密切相关的物理性能的检测方面却重视不够,如铅橡胶板的拉伸性能、硬度、撕裂强度及老化实验后的各种性能的改变等。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辐射防护与核安全医学所近三年对所有铅橡胶板的防护性能的检测发现,委托方均只委托检测铅橡胶板的屏蔽性能,而没有委托检测其相应的物理性能。

4 发展趋势

2002年起,由国家卫生计生行政部门审批且具有放射防护器材检测资质的机构只有1家。自2015年4月,国家卫生计生行政部门将该资质的审批下放至省级人民政府卫生计生行政部门后,目前尚未有省级卫生计生行政部门开展该类资质的审批。其原因,一方面可能是在国家实施简政放权的大背景下,较多的许可审批由国家层面下放到省级部门,省级部门在承接相应的许可审批职责后需要逐步消化吸收并辅以配套的实施细则,需要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另一方面是机构如需满足开展放射防护器材检测的资质条件,既要有完善的质量管理体系做支撑,同时还要满足对硬件方面较高的要求,尤其是需要专用X射线机、X射线剂量仪及标准铅片等仪器设备[19],并且X射线机的辐射场要通过参与相关辐照剂量的比对以达到能力的维持和提升的目的,所以目前具备检测资质的机构只有1家。审批权下放是国家卫生计生委为落实国务院关于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进一步转变职能、简政放权要求的举措之一。国务院明确指出,加大简政放权力度,但要放管结合。随着相关法规及实施细则的完善,会涌现出更多符合资质要求的技术机构,国家卫生计生委在放权的同时也会加强指导和监管,真正提高技术机构的检测能力和水平,规范放射防护器材的防护质量,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好简政放权的作用。

健康是人全面发展的基础,是每个人成长和实现幸福生活的基础。党的十七大将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确立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要求之一,围绕十七大提出的目标,国家卫生计生行政部门提出了“健康中国2020”战略及发展目标。根据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审议通过的《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从维护全民健康和实现长远发展出发,国家卫生计生委提出了“推进健康中国建设”的新目标,对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的健康新期盼做出了制度性安排。2015年5月,国务院发布了印发《中国制造2025》的通知,部署全面推进实施制造强国战略,其指导思想之一就是以质量为先,走以质取胜的发展道路,在放射防护器材的制造方面,将会有更多放射防护器材新材料、新产品研发、生产和应用,规范放射防护器材的防护质量会更加受到重视。为适应新形势的发展,会有更多的符合条件的技术机构承担起在放射防护器材防护质量检测方面的社会责任,放射防护器材的检测与保证其防护质量将继续在保护放射工作人员和公众的健康与安全方面发挥重要的作用。

放射防护管理 篇2

一、建立放射安全防护制度。

二、定期对放射诊疗场所、设备和人员进行放射防护情况进行检查。

三、负责向卫生行政部门和公安机关及时报告放射事故情况。

四、负责放射防护的年检和记录。

放射防护管理小组:

组 长: 装备主管副院长

组 员: 设备科主任 放射科主任 医学装备质控员 人员职责

组长职责:负责各部门及人员的协调工作和听取工作汇报和向主管部门报告安全事故情况。

组员职责:

(一)负责制度的制定和制度落实。

(二)负责对放射诊疗场所、设备和人员进行检查

放射防护,你了解多少? 篇3

提起X线,大家首先想到的肯定是医院。的确,X线在医学诊断和治疗上的应用十分广泛,是医生们的“好帮手”:发热、咳嗽了,可以拍张X线胸片,看看肺部有没有炎症;不慎摔伤,可以拍张片子,看看有没有骨折;B超发现肝脏有占位,可以做一次腹部CT,明确占位的性质;心绞痛频繁发作,可以做一次冠状动脉造影,了解冠状动脉的病变程度等。

不过,“看不见、摸不着”的X线对确实会对人体健康造成一定隐患,长时间、大剂量的X线辐射还会导致疲劳、食欲减退、骨髓抑制等放射性伤害,与某些癌症的发生也存在一定关系。

多少剂量的X线辐射会对人体造成危害?X线辐射与肿瘤的发生有关系吗?X线的辐射范围有多大,专门用于X线诊断和治疗的房间需要符合哪些要求?在接受放射诊断和治疗时,患者需要具备哪些放射防护意识,做好哪些防护工作,避免哪些误区?在日常生活中,如何减少辐射带来的伤害?让我们一起来听听专家的说法。

专家简介

刘士远

第二军医大学附属长征医院影像医学与核医学科主任、教授、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博士后,中华医学会放射学会副主任委员、心胸学组组长,上海医学会放射学会候任主任委员。从事医学影像临床工作26年,擅长胸部疾病,特别是肺癌的诊断与鉴别诊断、中晚期肺癌的综合介入治疗,以及功能影像学和分子影像学研究。

大众医学:X线的用途很广,尤其是医学领域。我们去医院拍片、做CT等,都需要接触到X射线。X射线会对人体健康产生哪些影响?

刘士远:X线是波长介于紫外线和γ射线间的电磁波,由德国物理学家W.K.伦琴于1895年发现,故又称伦琴射线。X线的用途很广,主要用于医用放射检查和治疗、民用消毒杀菌、工业探伤,以及胶片感光等。

从理论上说,X线对人体是轻度有害的。目前认为,当短时X线辐射量低于100毫西弗时,对人体健康没有危害;当短时X线辐射量超过100毫西弗时,就会对人体造成一定危害。比如,辐射量为100~500毫西弗时,没有疾病感觉,但血液中的白细胞数在减少;辐射量为1000~2000毫西弗时,会导致轻微的射线疾病,如疲劳、呕吐、食欲减退、暂时性脱发、红细胞减少等;辐射量达到2000~4000毫西弗时,骨髓和骨密度会遭到破坏,红细胞和白细胞数量极度减少,会出现内出血、呕吐等症状;辐射量大于4000毫西弗时,将危及生命。

值得注意的是,尽管辐射伤害是否会发生以及严重程度与辐射剂量、各人的耐受程度、对X线的敏感性,以及健康状况等多种因素有关,但从预防角度看,X线检查的次数还是越少越好。

问:常见的X线检查,如拍胸片、做CT等,辐射量大吗?

刘士远:在自然状态下,人每年接受的辐射量约为2.8毫西弗。其中,约85%为天然来源(如室内的氡衰变产物、宇宙射线等),14%为医疗照射(如X线检查、核医学检查),其他人工来源(如放射性粉尘、核工业排放物等)所占的比例不到1%。通常,一次标准的胸部X线摄影检查,患者接受的辐射量为0.01~0.02毫西弗,相当于人在10天左右的时间里受到的天然辐射量;做一次胸部CT检查接受的辐射量为1~8毫西弗,对人体健康的危害不大。

不过,由于X线辐射在短期内具有累积效应,即短期内连续接受多次照射,超过了人体细胞的修复速度时,辐射量会累积,容易导致放射性伤害。比如,偶尔做一次CT对健康没有影响,但如果在一个月内重复做好几次CT,就会发生辐射累积效应,危害人体健康。临床上,我们经常会碰到一些患者,辗转多家医院就医,往往去一家医院,就做一次CT,有的患者甚至在短短两三个月内做了数次CT和PET-CT,既浪费了医疗资源和金钱,也损害了自己的健康,实在令人感到惋惜。

在此提醒广大患者,尽量避免短期内重复照射,或短时间内高强度照射。

问:长期X线暴露与癌症,尤其是甲状腺癌的发生有关系吗?

刘士远:近年来,甲状腺癌的发病率逐年上升,病因尚不完全明了。目前认为,甲状腺癌的发生与放射性损伤、碘过量或缺碘、性激素、家族遗传等因素有关。甲状腺对X线较敏感,长期X线暴露与甲状腺癌的发生存在一定关系。据报道,70%~80%的儿童甲状腺癌,均有早年因颈部淋巴结炎、扁桃体炎或胸腺疾病而接受过放射治疗的历史。动物实验亦表明,小剂量放射照射足以使甲状腺细胞代谢发生变化,数年内不能恢复;大剂量的放射线照射会损伤,甚至破坏甲状腺细胞,导致甲状腺细胞异常分裂,或导致促甲状腺素(TSH)分泌增多,促进甲状腺细胞癌变。

当然,尽管X线辐射被认为是恶性肿瘤的诱发因素之一,但辐射量必须达到一定程度,才会对人体造成损伤。由于甲状腺、性腺等器官对X射线更敏感,故与其他组织器官相比,可能在更低剂量、更少时间地照射下,较早地发生癌变。日常生活中接受的自然辐射,或者一年中接受2~3次正常的放射性医学检查,并不会诱发白血病或恶性肿瘤,大家不必过分担心。从事辐射工作的人员由于所处工作环境中的基础辐射值较高,则应做好辐射防护工作,并定期接受辐射剂量测定和体检。

问:X线辐射和核辐射是一回事吗?

刘士远:不是一回事。X线主要由X射线管产生,作用时间短,射线品种单一,辐射能量较低,易于防护。核辐射是原子核从一种结构或一种能量状态转变为另一种结构或另一种能量状态过程中所释放出来的微观粒子流,包含阿尔法、贝塔、伽马等射线,辐射剂量较大,辐射时间较长(与放射性同位素半衰期有关)。不过,两者统称为电离辐射。

问:我国对医用X线设备的使用有哪些规定?使用X线设备的机房或手术室需要做好哪些特殊防护措施?

刘士远:应该说,我国对X线放射设备的监管还是很严格的。比如,放射科的大型X线设备都必须经过质监部门的检测;使用X线设备的机房或实施介入治疗的导管室必须有特殊的屏蔽措施,并经环保局评估达到放射防护要求,取得放射防护许可证。此外,卫生监督部门还会对X线设备的辐射量、安全性,放射标识是否完善,防护用具是否齐全等进行检查。简而言之,医用X线设备必须“三证齐全”,即拿到环保评估证明、放射防护许可证和设备使用许可证,方能开展工作。但在实际工作中,尤其是非放射专业的医生在使用移动X线设备时,往往缺乏必要的放射防护意识,他们不知道使用X线设备的房间需要防护,自身需要防护,病人也需要防护。

放射防护管理 篇4

1放射卫生管理中的个人剂量监测工作

电离辐射是指波长短、频率高、能量高的射线,能够引起物质电离,就是通过与物质的相互作用能够直接或间接地使物质的原子、分子电离,广泛用于医学, 包括医学影像和医学诊断设备。为了确保放射工作人员的身体健康,定期进行个人剂量监测是非常必要的[4]。

随着医学影像技术的发展和和临床应用,普放检查、CT检查等作为一种常见的医疗诊断手段,在国外临床上得到广泛应用。然而过度的放射诊断检查对人体有不良影响[5]。调查显示,除了各类癌症和乳腺癌之外,有关专家还重点研究了消化、呼吸、泌尿和生殖系统的癌变情况,发现只有女性生殖系统方面的癌症与医疗辐射无直接联系。虽然射线对人体有害,但常规射线检查不会产生值得忧虑的危害。随着医学影像设备的发展,计算机断层扫描(CT)广泛应用于临床,CT扫描所产生的放射剂量超过普通放射产生的剂量的平均值,使相关放射工作人员和受检者的受照剂量倍增[6]。从放射防护的角度考虑,除非针对癌症或高危的老年人等需要人群,不建议将CT扫描作为体检项目[7,8]。因此,对受检人群进行恰当而合理的放射诊断检查是很有必要的。

放射工作人员个人剂量监测在放射卫生管理工作中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是保护放射工作人员身体健康的重要环节。所以,进行个人接触剂量监测对职业性照射工作人员的防护有重要意义[9]。有关资料显示, 市直管医院与非直管医院相比,市直管医院的放射工作人员的年平均有效剂量相对较低,说明市直管单位可以为放射工作人员提供相对安全的防护措施和工作场所,降低了放射工作人员超剂量的概率[10]。

将不同放射作业的放射工作人员个人剂量监测数据相比较,发现放射治疗工作人员的人均年有效接触剂量最高,其他放射工作人员其次,普通影像诊断人员最低。引起这种现象的原因应该是普通影像诊断是各医疗机构使用频率最高,患者流动最频繁,周围射线防护环境最受重视以及采取了有效的屏蔽防护措施。相对而言,放射治疗工作人员,因接触距离近,相对防护效果差,操作时间较长,导致了放射治疗工作人员受照剂量远高于普通放射诊断工作人员[11,12]。随着医疗卫生事业的快速发展,放射治疗的需求量越来越大[13,14]。因此,放射治疗工作人员的防护工作是今后放射防护评价工作的重中之重。现阶段,放射治疗的相关医护人员除了胸部需要佩戴个人剂量计,主治医师的手指上也需要佩戴个人剂量计,以保障主治医师皮肤的受照剂量不会超过剂量限值[15]。核医学工作人员的剂量水平之所以也比较高的原因是因为他们的工作场所虽然有严格的分区,而且有着极为严格的工作制度,但其治疗场所并不是密封的,核医学工作人员在其工作的过程中会有较大部分的肢体暴露在射线的直接或间接照射下,另外,正电了发射型计算机断层显像(PET)等医疗诊断技术和同位素药物的使用也在逐年增加,从而增加了核医学工作人员的工作负荷和身体受射线照射的时间[16]。因此,应当对从事放射治疗和核医学的放射工作人员进行重点监测,增强操作技能及相关防护意识, 加强辐射防护知识的培训效果,增加相关的放射防护用品,尽可能地降低其受照射剂量。

做好个人剂量监测工作不仅使放射工作人员的身体健康得到保障,也有助于对放射工作场所的防护做出正确评价,防止突发意外放射事故的发生[17]。所以,放射工作人员一定要在工作中佩戴好个人剂量计,并定期更换。实施合理和科学的个人剂量监测工作对放射工作人员的健康管理以及放射工作环境的安全奠定了有力的保障。

2放射卫生管理中的放射防护评价工作

人体对辐射产生的轻微改变无法确定是否有害, 但是当改变达到一定程度就会对人体造成损伤,但自身是感受不到的,一旦损伤程度到达临床可观察的有害程度时就会产生一系列的不良反应,这种损害不仅会危害个人,还会危害到群体及后代。电离辐射是看不见也摸不到的,是一种能量的传递,对人体的危害是极大的,可以在人体内蓄积,放射工作人员个人剂量监测能够较准确地提供放射工作人员受照剂量的信息。加强放射诊疗设备的机房屏蔽防护,减少放射工作人员的接触时间,严格按照要求佩戴个人防护用品,可以有效地防止过量照射造成机体的损害[18]。放射防护评价工作是放射卫生管理工作中的重要一环,其不仅要对放射相关的医护人员进行保护,还要对受检者和周围的公众人员进行保护。

辐射防护包括时间防护、距离防护和屏蔽防护。时间防护就是缩短受照射的时间,个人的累计受照射剂量与受照时间有关,所受照射的时间越长,个人的累计受照射剂量就越大。在某些情况下,常常通过缩短受照射的时间,来限制个人所接受的射线剂量。因此,一切人员应尽可能减少在放射机房周围的停留时间,尽量缩短照射时间。 距离防护即是增加患者以及放射工作人员与放射源之间的距离,若忽略空气对射线的吸收作用,那么受照剂量与距离平方是呈反比的,因此,若距离增加1倍,则受照射量减少4倍,所以,应使一切人员尽量远离放射源。屏蔽防护是在人与放射源之间设置一道防护屏障,从而减弱或消除射线对人体的危害。在利用射线进行诊断和治疗的过程中,尽可能地减少放射工作人员及受检者的受照剂量,单靠时间和距离这两个因素的效果是相当有限的,因此,要进一步取得较好的防护效果,需要利用屏蔽防护。比如隔室操作就是在放射工作人员与放射诊疗设备之间设置防护屏蔽,还有放射工作人员使用的铅手套、铅围裙、铅眼镜等防护用品,以及受检者的相关防护用品等等。所以, 在放射防护评价的实际工作中,时间、距离、屏蔽这3个因素必须根据实际情况合理运用,灵活变通。

放射诊疗科室是医院中重要的辅助检查科室,在现代医院建设中是一个集检查、诊断、治疗于一体的科室,临床各科都需要通过放射诊疗设备检查达到明确诊断或辅助诊断。随着科学的进步和卫生事业的发展, 医学放射诊疗装置被越来越广泛地运用到临床治疗中,由于其功能种类多、分辨率强、图像显示度高等特点,因此它备受医疗工作者的喜爱,同时也为患者疾病的诊断提供了许多重要可靠的依据[19,20]。所以,各医院都在更换更新、更好、更先进的放射诊疗设备,以完善放射影像诊疗手段和提高放射治疗的准确性,促进医院各个临床科室的发展。近年来,国家放宽了对放射机房面积的要求,使得各医疗单位的放射科机房面积有所减小,但并未严重缩水。且放射科机房的防护越来越好,比如增加了一定厚度的铅板屏蔽防护等,以保证放射工作人员以及公众的身体健康,并使得放射机房的屏蔽达到国家相关法律法规的要求。按照《放射工作人员职业健康管理办法》[21]的严格要求,以及广大群众和放射工作人员的个人防护意识的提高和医疗单位对放射诊疗设备的机房防护重视程度,各医疗单位在卫生监督部门和放射卫生技术服务部门的指导下放射防护意识的逐渐加强,对放射机房的防护做到尽善尽美,使防护剂量处在国家标准范围内。

所以只有加强放射防护评价工作,普及放射防护知识,不断加强放射工作人员的自我防护意识及健康检查意识,才能有效地保护放射工作人员的身体健康, 有效地预防放射性疾病的发生[22]。

3结语

综上所述,放射防护评价对于医院、放射工作人员以及公众都是至关重要的一项工作,是保障放射工作人员以及公众,尤其是放射工作人员身体健康的重要环节。放射工作人员由于每天都要接触射线,相对的防护要求就要更加严格,对操作室的防护评价就显得尤为重要,操作室内的观察窗和隔室门的防护剂量水平一定要符合国家相关标准,这关系到放射工作人员的个人剂量限值是否会超标。个人剂量检测是对放射工作人员一段时间内所受到的照射剂量进行检测,现阶段除了放射治疗和核医学的放射工作人员还无法做到隔室操作外,其他放射工作者基本上都可以隔室操作, 不出意外的情况下,个人剂量检测数值基本上处于本底结果。所以放射防护评价和个人剂量监测是对放射工作人员身体健康的双重保护。放射防护评价是第1道保护,个人剂量监测是第2道保护,两者共同合作以保障放射工作人员的身心健康。

放射防护管理制度 篇5

通过对天津市放射工作人员放射防护知识培训学习,我们了解到要依法开展放射防护管理,是保护放射工作人员和公众健康与安全的需要。为了规范日常医用X线诊疗工作、最大限度的降低医用X线辐射的负面影响,国家特制定以下放射防护规章制度,作为日常开展放射防护管理的依据。内容如下:

1、辐射防护三原则:

“检查的正当化”,“防护的最优化”与“个人剂量限制”。

2、X线检查必须遵循:

①“检查正当化”和放射“防护最优化”原则,即在获得必要诊断信息的同时,尽量使受检者受照剂量保持在可以合理达到的最低水平; ②X线工作者与受检者防护兼顾; ③兼有安全防护为主、个人防护为辅;

④合理降低个体的受照剂量与全体居民的检查频率。

3、未经省级人民政府卫生行政部门允许,不得使用便携式X射线机进行群体透视检查 [医用X射线诊断放射卫生防护及影像质量保证管理规定(1993年10月13日卫生部第34号令)]。

二、对临床医师的要求:

1、在获得相同诊断效果的前提下,临床医师应:

① 优先选择非X线辐射类检查法,尽量避免采用放射性诊断技术(X线、CT); ② 严格掌握X线诊断适应证,是否进行X线检查应根据临床实际需要和防护原则进行分析判断,确有正当理由方可申请X线检查; ③ 合理使用X射线检查,尽量减少不必要的照射与重复照射。

2、不得将X射线检查列为对婴幼儿及少年儿童体检的常规检查项目

3、育龄妇女的盆腔部位及婴幼儿的躯干部位X射线检查,应严格掌握适应症。

4、非特殊需要,早孕期间忌下腹部X射线检查(受孕后8~15周)。

5、X线透视下进行骨科整复和取异物时,不得连续曝光,并注意尽量缩短时间

6、从业人员就业前或定期体检,X射线胸部检查的间隔时间一般不少于两年;

7、接触粉尘工人的X射线胸部检查间隔时间,按有关规定执行。

三、对X线工作者的要求

1、必须熟练掌握放射学业务技术和射线防护知识,仔细核查每一项X线检查申请是否合理,放射工作人员有权拒绝没有正当理由、以及不合理的X线检查。

2、透视前必须做好充分的暗适应,透视中应采用小照射野透视技术。

3、完善影像学科病案资料的登记、保存、提取和借阅制度,尽量减少不必要的重复照射。

4、实施X射线照射操作时:

a.禁止非受检者进入机房; b.开启工作警示灯;

c.候诊者和陪检者(病人必需被扶持才能进行检查的除外),不得在无屏蔽防护的情况下在X射线机房内停留;

d.各机房配备必要的个人防护用品:如铅围裙、铅围脖。

5、放射科医技师必须注意采取适当的技术措施,减少受检者受照剂量。

6、对婴幼儿、青少年的体检,不应将X射线胸部检查列入常规检查项目

7、未经特殊允许不得用儿童做X线检查的示教和研究病例。

8、非特殊需要,早孕期间忌下腹部X射线检查(受孕后8~15周)。

外科

口腔科

浅谈放射治疗患者皮肤损伤的防护 篇6

【关键词】放射治疗; 肿瘤; 皮肤损伤; 防护

【中图分类号】R573.2【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5-0515(2012)10-0076-02

1前言

放射治疗是利用放射线通过抑制或是消灭癌细胞的方式来治疗肿瘤疾病。一些患者在进行放射治疗时其正常细胞也会受到射线影响而受到一定的损伤。因此放射治疗对癌症患者来说有着不同程度的负面作用,比较常见的一种便是皮肤损伤。放射治疗对患者皮肤损伤主要表现在患者被射线照射的范围内的皮肤和粘膜上,造成损伤性改变。若是反应严重者甚至无法继续进行治疗,这样一来拖延了治疗进度,治疗效果也会有所影响。因此,做好对放射治疗患者的皮肤防护,让放疗顺利进行对患者最为有利。

2照射野标志的保护

照射野指的是放射线照射在病人体表皮肤的范围,是医生根据患者的肿瘤范围并结合了生物学的要求而设定的。在照射前首先在患者需要照射的体表用紫红色的皮肤墨水进行涂抹框定照射野,这样一来射线在此范围内能够达到对肿瘤的最大杀伤力并且降低对正常组织的损伤。因此病人在治疗期间应当避免擦洗身体部位上的照射野,要保持照射野的清晰,避免照射野被冲淡,给治疗带来不必要的麻烦。要注意提醒病人在洗澡前要讓医生将照射野描浓,洗后再描一次,保持照射野清晰可见,方便治疗。在夏天易出汗时病人若发现照射野不清晰应要求医生重新描绘照射野,切忌万万不可自行描划。

3照射野的皮肤保护

患者应当保持皮肤干燥,以免身上水分会模糊照射野,其次就是患者在洗澡时不适用肥皂、沐浴露等清洁功效较强的产品来擦洗照射野部位,要用柔软的干毛巾擦洗照射野。

禁止患者食用刺激性药物涂抹,同时禁止患者食用过冷或是过热的水擦洗;不可在强风下活动与在阳光下暴晒,也不可用热水袋热敷损伤部位;禁止将照射野作为注射点或是粘贴例如药膏等东西于照射野上;避免穿着过硬或是带有金属物件的衣物,应多穿着柔软宽松的衣服款式;位于患者颈部的照射野应当避免与粗糙衣服摩擦,更不可佩带项链,冬天时宜用柔软的丝巾做保暖用。

在放疗时可能会导致患者皮肤瘙痒,甚至奇痒难耐,应禁止患者用手抓挠,应采用手掌轻拍发痒部位,或是扑上一些痱子粉或是薄荷淀粉等能够镇定消痒等物,且能够保持皮肤的干燥。一些潮湿不透风的部位例如腋窝、腹股沟等部位的皮肤耐受量较差,更容易起不良反应,应当注意通风清洁。

4放射局部皮肤损伤的防护

4.1放疗前: 在放疗前应当为患者理发、剃胡须等,进行此步骤时要避免工具刮伤皮肤。再者应当叮嘱患者勤剪指甲,避免因指甲锋利而弄伤皮肤。如上文所述,要注意保持照射野的清晰与照射野皮肤的干燥。夏天时清洁身体最好是使用刺激性较小的清洁用品和化妆品。在进行放疗之前可以将新鲜芦荟汁涂抹于患者的照射野处皮肤,自然干透后在进行放疗,可在一定程度上减少放疗时对皮肤的损伤。

4.2放疗中: 由于患者体质的差异,对放射治疗所产生的不良反应也不尽相同,同一名患者不同部位对射线的耐受量与放疗过程产生的程度也不相同,大多数患者的不良反应多表现为红斑、干性皮炎、湿性皮炎等,这些反应都会有一个逐渐加重的过程。甚至在放疗结束后可能出现皮肤发红甚至逐渐变至暗棕紫色,同时身体毛发也逐渐脱落。放疗剂量的加大还会引起干性皮炎,干性皮炎多瘙痒,若不及时处理则会发展成为湿性皮炎,湿性皮炎会伴有严重灼伤感,出现水疱和皮肤表皮破损,最后形成难以愈合的溃疡,让患者疼痛不已。

对于放疗产生的红斑,一般可以不用特殊处理,只要注意保持皮肤清洁干燥,并且不在未经医生许可的情况下使用一些软膏或是洗剂等物品,若是恶化则应当咨询医生。对于放疗期间所造成的干性皮炎,不需要中止放疗。只需要提醒患者切勿抓挠瘙痒部位,局部瘙痒和干燥的皮肤可以使用一些医生开的例如鱼肝油软膏等无刺激性软膏进行涂抹。局部的炎症可涂上氢化可的松软膏来减轻炎症症状。应当尽可能地避免干性皮炎部分的皮肤破损,翘起皮肤切不可剥落以免发生感染,在干性皮炎恢复后皮肤上痕迹可消除。患上轻度湿性皮炎的患者可继续进行治疗,患病局部皮肤采用暴露疗法多通风保持清洁干燥,避免合并感染,另外可涂抹一些例如青霉素羊毛脂的抗生素类油膏来治疗。若出现水泡或皮肤糜烂并伴有严重灼伤感的患者,可局部每天涂以1%的龙胆紫2-3次。倘若湿性皮炎严重,有必要中断治疗,先进行湿性皮炎的治疗,治疗时注意避免皮肤受到污染。

4.3放疗结束后的护理: 在每次放疗结束后可用温水清洁皮肤,并涂上适量维生素E帮助皮肤恢复,或者可以使用亚芬乳膏涂抹照射野处皮肤,预防皮肤损伤。

在放疗结束后要注意提醒患者不可急于将照射野擦掉,可以让它自行消退。再者就是患者照射野处的皮肤会因色素沉淀而变深变黑,切不可用美容方法或是外力将其消除,随着时间的变化,照射野处皮肤颜色可逐渐恢复。

患者经过病痛和放疗后,情绪都会有所改变。因此要注意在放疗后通过心理教育让患者的情绪稳定,减轻患者的心理压力,教会患者积极乐观地去面对现实和生活,通过自我调节正确对待疾病,才能够让放疗效果达到最优。

5结语

放疗对正常皮肤的损伤是因电离辐射作用物生物体所产生的自由基损伤于生物膜、酶、核算等而引起的。皮肤损伤是最常见的肿瘤患者放射治疗不良反应其中的一项,会给原本体质虚弱的患者带来不适。许多患者因为缺乏对放射治疗的了解,会对放射治疗产生不同程度的担心和恐慌,甚至会放弃治疗。因此医生不仅要对患者进行治疗,还要注意对患者进行心理疏导,安抚患者情绪,让他们能够以正面积极的心态接受放射治疗。在放射治疗中要时刻注意观察照射野,放疗结束后应当给予患者一些皮肤护理方面的知识指导,让患者能够学会护理因放疗而受到的皮肤损伤。对于一些皮肤反应症状较轻的患者,适当的防护能够减轻病人的痛苦,护理正确还能够让患者皮肤损伤尽快康复继续接受放射治疗,确保放疗效果。参考文献

[1] 江泽琴,刘焕义,叶启芳.浅谈放射治疗局部皮肤损伤的防护.西南军医.2005(01):85.

[2]彭金娣,齐莉,钱银霞,吴霞霞,熊华凤.浅谈肿瘤放疗皮肤损伤的护理[J].中外健康文摘.2011(44):439-440.

放射防护管理 篇7

关键词:放射工作人员,辐射防护,健康管理

随着放射技术在临床治疗和诊断中的广泛应用, 放射工作人员的辐射防护及健康管理应引起重视。《放射工作人员职业健康监护技术规范》[1]规定,放射工作人员健康要求总的原则是,保证其身体和心理健康以及体质能力足以胜任正常和异常情况下的工作,不至于引发导致危害工作和公众安全与健康的误操作。因此,要加强放射工作人员的辐射安全管理和个人剂量监测评价,增强医疗机构的辐射防护管理水平、辐射防护知识和认知程度。本研究调查放射工作人员的辐射防护及健康管理现状并进行了分析,报告如下。

1对象与方法

1.1对象放射工作人员84人为继续教育学院医学影像专业专升本的学生,其中三甲医疗机构49人,二甲医疗机构15人,一甲医疗机构及以下20人;男60人,女24人;年龄20~32岁。回收有效答卷84份,问卷调查时间为2013年6月。

1.2问卷设计以卫生部办公厅关于开展医疗机构放射诊疗防护情况调查的通知(卫办监督函〔2009〕730号) 中的资料、《放射性同位素与射线装置安全和防护条例》《医学辐射防护学》[2]为主要依据并参考文献,结合实际情况自行设计问卷,包括一般资料、辐射防护安全管理、防护措施和健康管理4个方面的内容。

1.3统计学分析依据问卷设计的选项不同设计,一般资料为选择题,其他题目的回答为有或没有,判断其执行辐射安全管理政策法规情况。采用excel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处理。

2结果

2.1一般情况被调查均为医疗机构放射工作人员, 具备医学影像技术和辐射防护知识。本次调查84人, 其中有效对象(放射性科室工作)共69人,科室分布: 放射科59人(70.24%)、CT室6人(7.14%)、放疗科4人(4.76%);15人(17.86%)为非放射性科室。被调查者所在 医疗机构 的级别分 布如下 : 三甲43人 (62.32%),二甲15人 (21.74%),一甲及以下11人 (15.94%),合计69人。

2.2辐射安全管理制度和防护用品情况开展放射性工作的医疗机构,都能够按照相关政策法规办理《放射诊疗许可证》,并且积极完善辐射安全防护管理制度, 但在落实核辐射应急预案方面,尚有待加强。见表1。

各医疗机构的放射工作场所均有完善的辐射场所防护标志,但在购买放射工作人员防护用品、患者防护用品、辐射剂量计的方面参差不齐,二甲医疗机构的放射工作人员防护用品为93.33%,最理想;患者防护用品方面三甲医疗机构最理想,为95.35%;三甲医疗机构的辐射剂量计97.67%,也是最好的。见表2。

2.3辐射安全监督认知情况及致病情况放射工作人员对辐射致病认知率为100%,非查部位防护屏蔽方面,三甲医疗机构为79.07%,不理想;94.2%的医疗机构的放射工作人员怀孕期哺乳期岗位调整,较为理想; 辐射安全监督岗位设置、质保和专兼职安全防护人员方面,普遍不受重视。从致病情况看,没有皮炎症状,但均存在脱发症状。见表3。

2.4辐射防护培训和健康管理情况3个级别的医疗机构,放射保健津贴发放合计为66.67%,放射保健休假为75.36%,这两方面最不理想。岗前教育、放射工作人员证、个人剂量监测、职业健康档案和辐射防护培训方面,各医疗机构普遍较理想。见表4。

3讨论

由于国内特殊的医疗现状,医疗机构只关注自身利益,忽视了放射工作人员的职业防护和健康管理。从调查的结果(表3)看,放射工作人员虽然未见皮炎症状,但有脱发的现象,与其他文献报道的一致[3,4],这与放射工作人员长期接受低剂量辐射有关系。根据调查结果分析,医疗机构在贯彻执行放射卫生防护政策法规方面,总体情况比较理想的,特别是个人剂量监测率为94.79%,达到了《国家职业病防治规划(2009—2015年)》[5]“接触放射线工作人员个人剂量监测率达到85% 以上”,个人剂量监测数据是评价职业人员卫生防护和健康的依据[6]。结合调查结果分析,提出如下建议。

3.1加强辐射防护教育和培训放射工作人员是放射应用和辐射防护的具体执行者,他们的放射操作技术熟练程度、辐射防护知识多少和核安全文化素养的高低与辐射防护效果有着必然的联系,所以要强化辐射防护教育和培训,从两方面抓起:一是学校教育,医学辐射防护被列入高等医学院校医学影像专业的必修课已20多年[7],内容有辐射防护基础、辐射生物效应、辐射致病、医疗照射和诊疗中的辐射防护以及安全文化素养教育和健康管理等;二是根据相关法规规定,定期参加由省市环保、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等职能部门举办的岗前教育、辐射安全知识培训和健康管理等,涵盖了辐射防护新知识、新规定等内容。从调查的结果(表4) 看,放射工作人员的岗前教育率合计94.2%,其中一甲及以下医疗机构仅81.82%;辐射防护培训率合计88.65%,其中一甲以下医疗机构仅为75.00%,低于《国家职业病防治规划(2009-2015年)》[5]“劳动者职业卫生培训率达到90%以上”的要求。原因是:1医疗机构对于辐射防护的教育方面缺乏重视;2出于医疗成本管理;3一甲及以下医疗机构多为社区卫生中心或门诊, 非正式职工多,放射性工作人员流动性大,在这两方面执行不到位,马挺[8]认为镇级医院X射线诊断工作人员流动性大,影响培训效果,所以需要加强教育和培训。 王志斌等[9]认为,加强对放射工作人员的放射专业知识和法律法规的培训,可以使广大放射人员从思想上认识放射防护和剂量监测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从行动上提高剂量监测的主动性和自觉性。

3.2依法防护,强化监督,落实辐射防护措施 《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病防治法》《放射诊疗管理规定》《放射性同位素与射线装置安全和防护条例》和《放射工作人员职业健康管理办法》等政策法规,是指导我国医疗照射及防护工作的准则,规定了放射技术在医学临床诊断、治疗中必需遵守的防护基本原则。

加强对医疗机构及个人的放射卫生管理规定执行的监督管理,使辐射防护落到实处。一是督促医疗机构加强自身管理意识,严格执行放射卫生管理规定,对放射工作场所要严格执行职业病防治法“三同时”的原则 (同时设计审批、同时施工、同时验收投产),加强辐射安全许可证、放射工作人员证等证件的查验;二是辐射防护设备的检查,是否符合辐射防护的基本要求,在日常工作中,是否严格执行放射诊疗规范。

辐射安全管理制度和防护用品情况,调查结果显示,医疗机构在放射诊疗许可证、辐射场所防护标志、 安全防护管理制度3个方面,100%齐备;三甲和二甲医疗机构的放射工作人员和患者防护用品配备较为齐全,二甲医疗机构在应急预案方面存在不足之处,需要制定核辐射事故应急预案,并进行应急演习。

辐射安全执行监督情况,表3结果显示,非查部位防护屏蔽,二、三甲医疗机构不如一甲医疗机构执行到位,在放射工作人员妊娠、哺乳期岗位调整方面,各医疗机构普遍理想,符合相关规定。对辐射安全监督岗位设置和质保及专兼职安全防护人员方面重视不够。分析原因:现在二、三甲医疗机构由于就诊量大,放射科室工作量大,放射工作人员往往会忽略对患者的告之义务和屏蔽防护措施;而辐射安全监督岗位设置,质保和专兼职安全防护人员不完善则是医疗机构的管理上未重视所致。这不符合《国家职业病防治规划(2009— 2015年)》[5]中的要求。

关于放射工作人员的健康管理,从表4结果看, 75.36%放射工作人员可以享受放射保健休假,而事实上,现在的放射科室工作量大,放射工作人员的放射保健休假得不到保证,往往是以补代工,取消休假,这是违反《放射工作人员健康管理规定》的。放射保健津贴发放率只有66.67%,说明放射工作人员的权益没有得到有力的保障。个人剂量监测档案和职业健康档案方面,各级医疗机构均为较为重视。

3.3加强辐射安全制度建设,明确辐射安全责任在临床放射诊疗的实践中,加强辐射安全制度建设,明确辐射安全责任尤为重要,包括医疗机构的辐射安全管理制度,科室的安全管理规则和个人的操作技术规范等。在临床诊断和治疗中,临床医生的专业诊疗水平是放射防护正当化、最优化、剂量当量限值的“三化”原则[2]的关键,决定着患者接受辐射剂量的大小;放射工作人员则是具体的执行者,其辐射防护知识和放射诊疗规范实践能力,起着辐射防护的关键作用。特别是对孕妇、幼儿等敏感人群的防护,尤为重要。放射工作人员肩负辐射防护责任,既减少患者受照射辐射剂量,也减少自身受照射辐射剂量。

放射工作人员的辐射防护及健康管理成效,既与放射卫生防护法规的落实有关,又与核安全文化素养有关,辐射安全管理制度建设和辐射防护设备的贮备奠定了客观物质基础,但需要严格执行和思想上重视, 才有真正意义。加强教育和培训,提高放射工作人员的核安全文化素养是辐射防护的关键,唐波等[10,11]认为, 只有提高员工的安全文化素养, 才能实现高标准的安全,才能减少放射事故的发生,从而减少辐射伤害。 《电离辐射防护与辐射源安全基本标准》[12]给出了安全文化素养的定义:存在于单位和人员中的种种特性和态度的总和, 它确立安全第一的观念, 使防护与安全问题由于其重要性而保证得到应有的重视。医疗机构和个人均要具备核安全文化素养,提高辐射防护的管理水平,重视放射工作人员的健康管理,维护放射工作人员的权益。

放射防护管理 篇8

一、放射性同位素在测井中的应用

放射性同位素在石油和天燃气的勘探和开采方面应用十分广泛。其具体应用有以下几个方面:第一, 应用于石油和天然气资源的定位。放射性同位素是一种放射源, 技术人员通过对放射源射线的发射与接收, 可以准确定位石油和天燃气的埋藏位置与埋藏深度, 更能在一定程度上探明石油和天燃气的储量;第二, 应用于石油和天燃气资源开采仪器设备的状态监测。由于放射性同位素具有不稳定性, 技术人员选取特定的放射源将其应用于仪器设备的探伤监测, 将反馈的状态信息显示在电脑屏幕上, 通过预警系统的报警提示工作人员对仪器设备进行检测和维修。第三, 应用于石油和天燃气野外开采时的能源提供。放射性同位素发生裂变反应时, 会释放大量的热量。野外生存环境恶劣, 酷寒难耐, 只要做好放射性同位素的安保工作, 其释放的热量在一定程度上能为人所用。

二、放射性同位素在测井中的安全管理和防护措施

放射性同位素在测井中的应用具有一定的经济价值。在经济全球化竞争的压力下, 我国利用放射性同位素进行石油和天燃气资源的开采应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安全管理与防护工作, 在经济发展的同时兼顾人民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具体的管理和防护措施有。

1. 矫正工作人员对放射性同位素的偏见

放射性同位素虽然是一种放射性元素, 但其对人体的辐射远远没有达到接触就辐射的地步。因此, 工作人员在对放射性同位素进行操作的过程中, 应摆正心态, 按照具体的操作流程, 准确无误的进行操作。这不仅不会对人体造成负面影响, 更在一定程度上能调整工作的心态, 舒缓人类的紧张情绪。放射性同位素是一种放射性元素, 其对人体具有辐射作用, 对“具有独立军赴死心态”的工作人员的辐射性尤其大。这是因为这类工作人员对放射性同位素的知识了解不到位, 在具体的操作过程中, 未按照规定与放射源保持一定的安全距离, 在工作的过程中对工作程序拖延滞后, 三分钟能完成的工作十分钟才能完成。由于这类工作人员与放射源接触的几率较大, 其被辐射的可能性也较大。因此, 在进行放射性同位素工作的具体操作过程中, 应矫正工作人员对放射性同位素的偏见, 规范工作人员的操作流程。

2. 加强对工作人员的培训与管理工作

矫正工作人员对放射性同位素的偏见是基础, 加强对工作人员的培训与管理工作是保证。针对可能出现的操作技术问题, 团队可以采用以下几种方法加强工作人员的技能培训:首先, 开展主题鲜明的培训讲座, 提升基层操作人员对放射性同位素的认知水平。培训讲座请专家讲解具体的辐射危害原理和传授防护知识;其次, 建立健全的操作规章制度, 加强对工作人员的管理。加强对工作人员的管理不仅关系到企业的利益, 更关系到国家的经济建设和人民的生命安全。因此, 建立健全的操作规章制度对工作人员的管理尤为必要。建立健全的操作规章制度的具体措施为:要求操作人员持证上岗;对工作人员进行严格的岗前培训;定期对操作人员的技能水平进行检验, 合格者继续上岗, 不合格者接受培训;对违反操作安全的工作人员视其情节严重程度, 依照规定进行处理;最后, 做好放射性同位素在测井中的安全防护宣传工作。宣传的内容可以包括以下几个方面:放射性同位素辐射的危害;放射性同位素的防护知识;放射性同位素在测井中的应用原则等等。宣传的手段可以采用以下几种形式:开展安全防护知识讲座;企业规章制度对安全操作进行规范;采用信息技术手段对安全知识进行普及等等。

3. 企业加强防护安全体系的建设

企业加强防护安全体系的建设, 应建立从放射性同位素的采集地至测井现场的一整套防护措施, 这些措施包括:进行放射性同位素的采集工作时, 应做到对采集程序的合理控制, 确保元素不泄露;在放射性同位素的装运过程中, 应实行工作人员登记制度, 禁止无关人员接触放射性同位素;在放射性元素的运输途中, 应选择人流量少的路径, 防止放射性元素的泄漏对人员的身体健康造成危害;在放射性元素的搬运过程中, 应做好防护屏蔽措施, 阻止元素对工作人员的侵害;运至测井现场时, 应做好对放射性同位素的监测工作, 实时监测放射性同位素的状态, 防止核泄漏。

4. 对工作人员定期进行体检

俗话说“身体是革命的本钱”。身体健康才能持续工作, 才能同亲人共享天伦之乐, 才能和朋友共谱高山流水。对与放射性同位素长期接触的工作人员进行定期的体检尤为必要。由于放射性同位素极不稳定, 对工作人员进行定期进行体检有利于及早地采取措施进行防治。体检的周期应为一年一次, 对体检的结果应建立专门的健康档案管理库, 密切观测工作人员的血象变化。此外, 做好测井环境的卫生工作也很重要, 由于测井环境恶劣, 放射性同位素的辐射只是危害身体健康的一个方面, 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对人体健康的危害也不容小觑。

结束语

本文是对放射性同位素在测井中的安全管理和防护的讨论, 由于放射性同位素在经济的发展中发挥着不可匹敌的作用, 因此, 做好元素辐射的安全与防护工作很有必要。希望本文的措施能为防护工作的开展贡献力量。

摘要:同位素是对具有相同质子数量的化学元素的总称, 这些化学元素在元素周期表中的位置相同, 但由于中子数目的不同, 可以将这些化学同位数分为稳定同位素和放射性同位素。放射性同位素的原子核会不断产生裂变反应, 科学上称之为“核衰变”。同位素在核衰变的过程中会放射出大量射线, 这种射线对人体有害, 俗称“核辐射”。随着科技和经济的发展, 放射性同位素在测井中的应用十分广泛, 如何做好放射性同位素在测井中的安全管理和防护工作是本文讨论的重点。

关键词:放射性同位素,测井,安全管理,防护

参考文献

放射防护管理 篇9

北京大学第一医院创建于1915年, 是一所融医疗、教学、科研、预防为一体的大型综合性医院。

医院建设并已投入使用的新门诊楼用地面积7812m2, 建筑面积为40266m2。新建PET/CT用房位于新门诊楼地下一层的东端, 建筑面积约为185m2, 医院第二住院部核医学科搬迁1台PET/CT装置及其配套的9枚V类密封校验源。

二、PET/CT用房设计

(一) PET/CT工作原理及作用

PET/CT是正电子发射型计算机断层 (PET) -X-射线计算机体层 (CT) 一体化组合而成的功能分子影像成像系统。PET通过正电子核素或其标记的示踪剂, 示踪人体内特定生物物质的生物活动, 采用多层、环形排列于发射体周围的探头, 由体外探测示踪剂所产生的光子, 然后将获得的信息通过计算机处理, 结合CT技术进行精确定位, 以解剖影像的形式及其相应的生理参数, 显示人体靶器官或病变组织的状况, 藉此诊断疾病。PET/CT在肿瘤、心脏和脑部疾病的诊断和疗效评估中具有独特的优势, 常用于多数肿瘤的诊断、分期和治疗评估并进行精确定位, 特别适合确定肿瘤有无转移和复发。PET/CT技术为临床诊断和治疗之间架起了一座高速而通畅的桥梁, 见图1。

(二) PET/CT辐射防护设计

PET/CT建设用房东侧为地下土层, 南侧为信息中心, 西侧和北侧为医学影像科, 楼下为发电机房、变配电所、卫生间及过道, 楼上为信息中心。用房设置有源库、分装间、注射室、给药前患者休息室、给药患者候诊室、专用卫生间、PET/CT机房及其控制室等。该用房属于乙级非密封放射性物质工作场所。平面布局, 见图2。

为了保障周围医护患者及家属的安全, PET/CT需进行放射防护设计。依据专业环评, 最终方案确定为机房辐射防护设计, 四周墙壁均为36cm厚的粘土砖结构, 楼上和楼下均为15cm厚的钢筋混凝土结构。根据辐射防护需要, 在放射性用房设计了含铅防护门、铅玻璃、专用通风设施以及放射性废水收集铅罐。此外, 还将配备铅衣、铅帽、铅围脖、铅手套、铅眼镜等工作人员防护用品。放射性用房辐射屏蔽设计见表1。

三、工程项目管理

(一) 施工质量控制

工程质量的保证就是生命的保证, 除去基础的工程质量, 该项目同时增加了放射防护工程的施工质量, 对施工质量的监控尤为重要。施工过程中, 采取每天现场巡查制度, 不定时, 至少两次随时检查, 通过实测实量和整理观感相结合的检查手段, 发现问题及时指出并纠正。要求施工单位提供所有材料的检测合格报告备查, 同时聘请专业的监理公司对施工进程进行监督, 对工程质量把关。

(二) 施工费用控制

施工单位进场后, 实行每周一次工程例会制度, 会议要求核医学科、设备处、设备厂家、施工单位、监理单位均要参加, 会议上沟通协调施工中遇到的各种问题及解决办法, 形成会议纪要。建立严格的洽商制度, 对有可能产生洽商的问题提前提出, 严格讨论并现场核实把关, 确定后由施工单位按照规范格式, 报齐资料后提出洽商申请, 得到设计、监理、使用方签字认可后报院各级领导把关, 批准后方可施工, 竣工验收后, 连同竣工资料一同报院审计部门审核, 确保经费的合理运用, 保证每一分经费都用到实处。

(三) 施工流程控制

由于核医学科的特殊性, 除正常的设计施工程序外, 还涉及到相关政府部门, 分别为北京市环保局、北京市疾控中心以及北京市公安局, 针对新建PET/CT工作场所, 需完成环境评估报告并得到环保局批复后办理开工手续。完成职业病危害放射防护预评价报告得到疾控中心批复后办理开工手续, 两者均办完开工手续后方可施工, 同时安防系统需先取得北京市检测中心的检测报告, 然后取得北京市劳保所的评估报告, 最后到公安局备案后方可进行移机。

综上, 流程的复杂化及不可控因素的产生会使工程延后, 为了提高工作效率, 最大限度缩短时间, 需在项目开始时, 使设计、环境评估报告以及职业病预评价报告三者同时进行, 施工二次结构完成后, 专业的安防单位立即进场配合施工。

(四) 资料归档整理

项目从开始到结束的整个过程中, 每一步都加强资料的收集整理意识, 验收合格后对所有资料进行规整, 报相关部门存档, 以备后用。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 工程项目管理是一个系统的工程, 包含各环节的有效控制与多方的高度配合, 又因放射防护工程的特殊性, 增加了工作内容及合作对象, 只有加倍细致, 做到对整体有规划, 对细节有掌控, 才能高效优质的完成项目。

摘要:文章以北京大学第一医院新建PET/CT用房为例, 阐述了PET/CT用房设计的原理、作用及屏蔽设计, 并结合项目管理经验, 总结了放射防护工程中应注意的问题。

关键词:PET/CT用房,放射防护工程,辐射屏蔽设计

参考文献

[1]党升强, 曹小军, 谢龙, 韩良辅.医用直线加速器放射安全与职业防护管理[J].中国医院建筑与装备, 2013.9

放射卫生防护探讨 篇10

X线的发现,特别是它为医学所作的重大贡献,在人类科学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然而X线是把“双刃剑”,其辐射损伤永远是场“流行病”。因辐射涉及到医务工作者、受检者和公众的健康,所以X线防护始终是个重要话题。

如今X线的应用日益广泛,防护条件虽有所改善,但对其辐射危害的认识还不够深入,医源性辐射安全和防护领域的问题还很多,且容易被单位和个人忽视,做好医务工作者、受检者和公众的辐射防护工作非常重要[1]。为使X线更好地为人类服务,本文试从X线防护的依据、目的、原则、基本方法、具体措施等方面探讨如何做好X线防护工作。

1 X线防护的依据

1.1 X线的本质和特性

X线在本质上与无线电波、红外线、紫外线及γ射线一样,同属电磁辐射。它具有物理特性(如穿透作用、电离作用等)、化学特性、生物效应[1],而电离作用、生物效应是X线损伤和X线治疗的基础,也是X线防护的根据。

1.2 法理学上的规定

现行法律、法规如《职业病防治法》、《放射性污染防治法》、《军队卫生监督规定》、《军队放射防护监督实施办法》等均明确地规定:防治放射性污染,保障人体健康。

2 X线防护的目的、原则

2.1 X线防护的目的

X线辐射的防护主要在于防止发生有害的非随机性效应,并将随机性效应的发生率限制到认为可以接受的水平[2]。以保证医务工作者、受检者、公众及其后代的健康和安全,减少其可能带来的危害,提高X线防护的效益,并充分发挥X线的最大作用。

2.2 X线防护的原则

剂量限制体系是国际放射防护委员会(Intenational Commission on Radiological Protection,ICRP)在1977年提出的,它包括辐射实践的正当化、防护水平的最优化、个人剂量及危险限值三条原则。它是一切电离辐射的基本原则,同样也适用X线[3]。这三条原则构成一个体系,缺一不可,体系中的任何单一原则都不能被孤立地使用,而应综合考虑一起使用,以保证所有辐射剂量尽可能低,达到最佳防护效果。

⑴实践的正当化对X线检查要进行全面利弊权衡,使受检者在X线检查中能够得到的利益大于其所受到的损害,否则,这种检查就不应进行。

⑵防护水平的最优化对一切正当的X线检查要求采取最佳的检查方案、熟练的技术和防护措施,既获得满意的诊断信息,又使受检者所受辐射剂量减少到最低水平。

它必须遵守的两条原则是:(1)用最小的代价,获得最大的效益,从而使一切必要的照射保持在可以达到的最低水准,以减少辐射危害;(2)应以临床拟诊断病变最适宜的诊断技术进行首次检查[4],即在可进行多种医学影像检查时,应在比较其诊断价值或获取诊断信息时作出最优化的选择。如能用B超检查的就不用X线照射,能用常规的普通X线检查的就不用特殊的X线检查(如CT)。

⑶个人剂量及危险限值在满足正当化和防护水平的最优化两项原则的前提下,对医务工作者、受检者和公众剂量当量进行限值。

3 X线防护的基本方法

⑴固有防护充分发挥机房及机器的固有防护作用,如机房的位置、面积、结构等的设计和机器自身的安全系数、性能等硬条件都必须满足防护要求。因此,X线机房的设计要把防护放在第一位[5,6]。

⑵时间防护在满足诊断质量的前提下,尽量缩短X线的曝光时间,曝光时间越短,医生和患者所受辐射剂量越少。特别是摄片时选取最佳方案,尽量不出或少出废片,以免重复照射。

⑶距离防护一般来说,X线照射量与距离的平方成反比,距离增加1倍,照射量就减少到原来的1/4。因此,投照时医务工作者应尽量远离X线管和患者。

⑷屏蔽防护在X线源与医务工作者、受检者及公众的非投照部位应尽量设置屏蔽物来减少或消除辐射剂量,但屏蔽材料应达到一定标准。

⑸沾染防护X线可使机房内空气电离而产生对人体有害的臭氧和氮氧化合物,同时使空气中正负离子失去平衡。因此机房应保持卫生整洁、通风良好。

4 X线防护的基本措施

4.1 加强组织领导,重视安全文化建设的纵深防御

⑴健全各级放射性安全制度,落实安全责任制。从卫生监督机构到用人单位的安全监督、管理、检查、教育以及医务工作者的准入、上岗前的培训、考核等都应该形成一套行之有效的制度,落实安全责任制,培养良好的安全责任、意识、习惯和道德的养成[7]。

⑵遵守安全操作的各种规定,加强业务学习与训练,提高技能。医务工作者必须认真遵守有关放射防护法规与标准,严格执行安全操作的流程,经常定期地开展安全自查、互查,及时处理所发现的问题。加强业务学习与训练,不断提高诊断水平和操作技能。

4.2 依托设备技术的前沿防御

⑴采用可靠、敏感、安全的场所、防护报警技术和方法措施。在机房场所的设计上,综合利用各种方法措施,如敏感的防护报警系统,引进先进的设备、淘汰落后的设备,以此来构建可靠、安全的场所。

⑵定期监测个人和环境的辐射水平。个人剂量监测是辐射防护评价和辐射健康评价的基础。特别是在事故和意外情况下,个人剂量的测量数据是进行X线所致损伤的诊断和实施医学处理的重要依据。因此定期监测个人和环境的辐射水平,才能真实地评价X线辐射防护和辐射健康情况。

5 X线防护的具体措施

5.1 医务工作者的防护

⑴摄片前,应对X线检查申请单进行把关,对不合理的检查申请应与医生商榷处理,减少不必要的检查。

⑵摄片前,认真检查设备性能、工作条件及受检者的具体情况。制定出最佳的摄影方案、摄影条件,减少不必要的曝光量。在不影响诊断效果的原则下,尽量延长X线管及患者与医务工作者的距离。在工作中尽量缩短接触射线的时间,不必要时严禁进入曝光时的X线摄影室。

⑶在不影响诊断质量的前提下,应尽可能采用“高电压、低电流、厚过滤、小照射野”等方式进行投照。

⑷在进行各类特殊检查时,要特别注意控制照射条件和重复照射,以避免医务工作者和受检者的双重辐射。

⑸在进行X线检查时,必须穿戴个人防护用具,并按照要求认真配戴个人剂量计,做好个人剂量监测事宜。

⑹合理选择胶片,并重视暗室操作技术,以保证摄影质量,避免重复投照。

5.2 受检者的防护

⑴临床医生应严格掌握X线检查的适应症,并与放射科医生共同协商确定病人检查最适宜的方案,最大限度地利用X线检查的最优化。

⑵严格控制各种常规健康查体。如尽量减少胸透,采用摄影检查,以降低X线检查对公众及其后代可能造成的潜在危险。

⑶选取与最佳影像质量协调一致的迅速增感屏和感光胶片组合,以求最小曝光量。

⑷正确使用滤线栅,如被摄体厚超过15cm或使用管电压超过60k V者需选用,对婴幼儿尽量不用,以减少3~4倍的吸收量。

⑸严格控制照射野,合理使用限光装置,照射面积不超过胶片面积的10%,严格进行射线的准直。

⑹积极运用屏蔽防护,如用铅橡皮等其它防护用品遮盖受检者的非受检部位,避免X线束的直接照射。

⑺利用体位防护。采用正确的摄影体位,使其对X线敏感的器官如性腺、甲状腺、眼晶体尽量避开有用线束的直接照射。

⑻对育龄妇女的检查,需问清怀孕情况,严格掌握“40天规则”,即在月经来潮后10天内进行X线检查,防止胚胎受照。

5.3公众的防护

⑴严禁公众围观,杜绝无关人员进入正在检查的操作室内。

⑵对于必须进入检查室的陪护人员,可参考受检者的具体防护措施的做法,严格按照“屏蔽防护、时间防护、距离防护”等进行切实有效的防护。

综上所述,X线的防护任重道远,只有加强各级安全组织领导,健全安全责任制度,重视安全文化建设,充分调动人为积极因素,依托先进的设备,综合利用各种防护措施,才能使X线的作用扬长避短,更好地为人类的健康服务。

参考文献

[1]吴恩惠.中华影像医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

[2]岑芳桂,许祥裕.南京军区放射工作人员医用X线防护知识与法规标准学习教材[M].南京: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2001:56-85.

[3]张云亭,袁幸德.医学影像检查技术学[M].北京: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18.

[4]高彦平,辛英,任建卫.放射科的两个主要防护群体防护意识差异分析[J].中华放射医学与防护杂志,2005,25(3):277.

[5]李宏毅,等.X线影像诊断设备辐射剂量的危害与防护[J].中国医疗设备,2008(9):58-61.

[6]李德平,潘自强,等.辐射防护手册[K].北京:原子能出版社,1998.

[7]张浦龄.医用X射线防护监督管理工作问题与探讨[J].现代预防医学,2005,32(8):999-1000.

放射防护管理 篇11

关键词:放射防护;评价;监测

中图分类号:TL752.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1674-0432(2014)-12-96-1

放射防护控制效果的评价报告是卫生行政部门对该建设项目审批的重要技术依据,监测是为评价或控制辐射及放射性物质的照射,对剂量或污染所进行的测量及测量结果的解释。而在放射防护控制效果评价中最关键的是要确保监测数据的可信度,为了保证检测结果准确可靠,可从以下几方面考虑:

1 监测规范

现场检测的方法必须按国家要求要具有规范性、合理性,国家现在已出台了多个监测规范,一是常用的有医用X射线诊断卫生防护监测规范。二是职业性皮肤放射性污染个人监测规范。三是医用X射线诊断影像质量控制检测规范。四是职业内照射个人监测规范。除了有监测规范以外,在一些现有的标准中还有检测要求和方法。在医用γ射束远距治疗防护与安全标准中也有一些检测的方法。后装γ源近距离治疗卫生防护标准中也有一些检测的方法。

2 仪器的校准

国家规定电离辐射的测量仪器都属于强制检定仪器,所使用的仪器都要按照规定进行定期检测校准,否则所测得数据也不具备真实性和法律效力。检定的周期一般都是一年,如果有些仪器不能进行校准,那么这些仪器则不能用来出据。如一些报警仪,FJ- 377中子辐射仪等。计量部门校准不了的仪器一定不能用来出据,此结果只能作为一种参考。

3 检测仪器是否符合要求

卫生监测和环保监测是有区别的,环保监测推荐了在测量中使用的仪器,对于环境来讲监测设备只要符合环境的能谱和量级就可以了,而对于卫生检测而言,我们测量辐射的性质差异很大,所以对测量仪器要求也是不同的,决不能通用,严禁拿着一件仪器进行所有项目的测量,国家在现有的规范中都对测量仪器提出了要求,所以我们使用的监测仪器必须符合要求,如果不符合要求,所测量出来的数据就不真实、不准确,同样也会给出错误的结论。

4 测量的具体要求

4.1 测量点的选取

有的标准或规范(医用γ射束远距治疗防护与安全标准)中给出了具体的测量点选取方法,那么就应该按标准规订做。但防护测量在没有标准或规范情况下应如下选取:离防护屏蔽墙的距离为30厘米;高度离地为1~1.5米;随机布点,尽量多测量一些点数。

对于楼上和楼下测量高度的选取:在CT防护标准中给出了对相邻场所测量点的要求,不过在没有具体要求的情况下,如果楼上为放射工作场所,楼下测量时高度为1.7米,如果楼下为放射工作场所,楼上测量时高度为0.5米。

4.2 每个点的测量次数

放射性具有随机性,每个测量数据不可能都一样, 测量值应该在一个测量范围内,一个点测量次数应在5次以上,测量范围应服从于正态分布,如果测量数据不是服从于正态分布,则可能存在一定问题,则应逐步排除,直至找到问题所在。

4.3 测量条件的选取

防护测量时分为2种情况:一是标准要求条件,在加速器评价规范中给出了测量不同地点,加速器机头的朝向;二是在没有特殊要求的情况下,也应分为2种情况,一是正常工作条件,二是最大的工作条件,如在拍片:可以选胸片条件和选取腰椎侧位条件,如钴-60治疗机:一般选取射线束朝向时和机头朝下这两种情况进行测量。

4.4 使用法定的剂量单位

测量单位应使用法定剂量单位,如果愿意写专用单位必须加括弧放在法定单位后面,字母应使用斜体。检测仪器测量单位和国标给出的评价单位的定义是不一样的,现在国家还没有建立有效剂量基准,所以我们无法测量有效剂量这个单位,我们测量的单位一般是周围剂量当量率,周围剂量当量率是辐射防护中的一个实用量,从理论上来讲这个测量的量是高估,评价完全没有问题。

4.5 结论要客观准确

首先应该确定职业危害的类别,卫监督发〔2012〕25号附件放射诊疗建设项目卫生审查管理规定中对放射诊疗建设项目按照可能产生的放射性危害程度与诊疗风险分为危害严重和危害一般两类。危害严重类的放射诊疗建设项目:包括立体定向放射治疗装置(γ刀、X刀等)、医用加速器、质子治疗装置、重离子治疗装置、钴-60治疗机、中子治疗装置与后装治疗机等放射治疗设施,正电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显像装置(PET)与单光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显像装置(SPECT)及使用放射性药物进行治疗的核医学设施,其他放射诊疗建设项目为危害一般类。

评价防护设施是否能有效控制职业病危害:在报告结论中阐述的测量结果必须符合国家有关标准的要求,不得拿结果进行推论,比如测量CT防护设施符合国家标准要求,就推论防护厚度达到2毫米Pb。

建设项目是否具备验收条件:测量结果符合国家有关标准,这只是该建设项目具备验收的一个先决的必要条件,放射防护管理(规章制度、质量控制、应急与应急响应)也是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如果放射防护管理混乱,措施不得力,放射诊疗工作一定会发生这样或者那样的问题,最终会导致医疗纠纷和医疗事故的发生。

职业病危害放射防护评价报告不是防护效果评价,在结论中不要论述防护效果如何如何,评价报告要紧紧围绕着是否能有效控制职业病危害进行论述。

介入放射治疗防护措施浅谈 篇12

1 介入放射治疗的防护特点

介入放射工作要求医护人员床边近距离操作;操作时间长,受照剂量大;为了适应无菌操作及术中病人体位摆放的要求,需要经常变换机器的位置,因此,难以在机头部分使用固定的防护措施;介入工作人员大多来自临床科室,对防护知识了解少,防护意识较差[3],这些都是放射介入工作者受辐射损伤的主要原因。针对这些特点,我们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以求能够最大限度的保护介入人员身体健康。

2 介入手术室的前期准备

2.1 介入手术室防护材料的选择

介入手术室的墙体和楼板防护层是重要的防护设施,用于保护手术者、协助手术者和周边人员。其防护效果根据使用材料的不同而异,通常采用的防护材料有铅、含钡混凝土,砖等。根据马延洪[4]等人的教材,防护材料的性能分为屏蔽性能和反散射性能,在选择防护材料时应根据射线能谱合理选择。介入诊疗所用射线能量范围多在50~125 k V,综合防护性能以砖、铅材料为最好,因此,墙体防护材料以此为首选。

2.2 介入手术室的布局

介入手术室按照功能可分为检查室、控制室、设备室及辅助房间。其中,以检查室布局最为重要,根据《放射诊疗管理规定》,介入检查室面积应>40 m2,并避免摆放过多物品。适当增加面积有助于工作人员采用距离防护。

3 X线设备的功能选择与应用中的注意事项

根据徐孝波[5]等人的检测结果,医生所接受的照射量与设备的型号、球管位置等有一定的关系。如在设备的选择上可优先选择专业的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机(DSA),能够使照射剂量明显降低。现在使用的DSA,大多随机配备多种防护设施及功能,介入工作人员对此要充分认识并熟练应用,以起到良好的防护效果。

3.1 介入血管造影X线机防护设施

厂家对专业的DSA在机器设计阶段已考虑到使用者的防护问题,将部分防护用品预置于机器内部。在选择、应用设备时应充分考虑,合理应用。

(1)随机铅帘,悬吊式屏风。根据杨伟[6]等人的研究结果证实,在介入手术过程中应用铅屏风可以阻挡61.12%~77.34%的散射线。随机配置的铅帘及铅吊屏,运动范围大,不会影响无菌操作及设备与病人的摆位。且运动范围、重量等因素在设计时已作考虑,不会影响设备的整体安全。

(2)缩光器。配备常规纵横遮光片和虹膜形遮光片,可将视野缩小至兴趣区。

(3)配备普通X线机使用的球管管套内铅屏蔽防护及滤线器、滤线栅等。

3.2 具备防护效果的功能

(1)脉冲透视。对于进针等不需要观察细致的过程,尽可能选用低速帧频。

(2)透视图像末帧保留。检查中须对病情分析时,采用末帧保留的图像可大大缩短透视时间。

(3)透视剂量显示。用于显示当前剂量率,随时提醒手术者保护病人及自身安全。

(4)路径图。用于直观显示靶血管具体位置及走向,对于缩短血管内治疗时间等,非常有意义。

(5)无射线缩光器、视野调整。在选择照射野、数字平板视野时,尽量使用此功能可有效缩短受照时间。

(6)采用高压栅控等技术,切断管电压低能部分,从而去除高压拖尾部低能射线。

4 手术中常采用的防护方法

除熟练应用上述措施和功能外,所有辐射场内人员须穿带防护用品并注意时间防护、距离防护、屏蔽防护方法的应用。根据成君方[7,8]等的推荐,随身防护用品的铅当量以0.1~0.3 mm为宜。将铅胶衣与铅帘、吊屏等合理搭配使用,可将散射线照射量减少61.12%~99.31%[6]。

5 其他注意事项

对于手术人员及合作者,要求术前做好充分准备,熟悉受诊者病情,制定好手术预案。操作准确、简捷、迅速,并采取人员替换的方式,以限制每个人的操作时间。对于手术必须在场人员,在保证手术需要的前提下,尽量远离X射线直射区域及受检者受照肢体。严格避免非必须人员在辐射场内逗留。

参考文献

[1]张良安.医用辐射新技术应用中的辐射防护问题[J].辐射防护通讯,2005,(5):3.

[2]Col Hockings.Sources and effects of ionizing radiation[J].JRadiolee Port,2001,(1):518.

[3]杨迎晓,李全太,孙作忠,等.介入放射学的防护特点和要求[J].中国辐射卫生,2003,(12):17.

[4]马延洪.X线物理与防护[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1.

[5]徐孝波,殷志跃,陈秀华.介入放射时X射线机防护与操作者个人剂量检测[J].中国辐射卫生,2003,(4):224.

[6]杨伟,陈永新.X线介入手术的综合防护[J].重庆医科大学学报,2008,(10):1246-1247.

[7]夏慧琳,卜羽,安文昊.介入放射诊疗辐射剂量特性的检测与验证[J].中国医疗设备,2011,26(12):20-22,8.

上一篇:校园无线网络建设下一篇:准确采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