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工程法规体系(精选9篇)
建筑工程法规体系 篇1
据资料表明[1], 随着现代城市建设的高速发展, 我国的建筑能耗逐年大幅度上升。构成影响我国可持续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因此, 建筑节能势在必行。建筑节能设计是建筑节能的基础过程, 在整个设计过程中, 将与建筑节能相关法律法规标准规范贯穿始终, 是保障建筑节能落到实处的根本措施。笔者就建筑节能设计方面的法律法规标准体系建设及建议综述如下。
1 基本概念
1) 节约能源 ( 以下简称节能) 。《节约能法》中确定的定义是指加强用能管理, 采取技术上可行、经济上合理以及环境和社会可以承受的措施, 从能源生产到消费的各个环节, 降低消耗、减少损失和污染物排放、制止浪费, 有效、合理地利用能源。可见, 用能管理是节能的一个主要手段。而管理的强有力手段必须要用法律法规标准作保障。
2) 建筑节能。是指在建筑材料生产、房屋建筑和构筑物施工及过程中, 满足同等需要或达到相同的条件下, 尽可能降低能耗[2]。推进建筑节能是一项贯彻可持续发展战略和科技兴国战略的重要工作, 也是当今世界发展的潮流和趋势。
3) 建筑节能设计。是指在保证提高建筑舒适性的条件下, 合理使用能源, 不断提高能源的利用效率。在建筑能耗增加的前提下, 实现建筑节能就显得尤为重要。而建筑节能设计的理念应是工程设计人员首先要考虑的问题[3]。
2 建设进程
我国建筑节能及其设计方面的法律法规标准体系建设, 在没有出台相应法律的情况下, 制定标准, 实际应用, 再依照颁布的法律, 结合实践, 制定条例、规范和修 ( 制) 订标准。
为便于叙述, 分为以下阶段:
第一阶段: 1986 年—1995 年。1986 年建设部颁布了《民用建筑节能设计标准 ( 采暖居住建筑部分) 》。该标准的颁布与实施, 在我国的民用建筑节能方面, 对于降低建筑能耗起到积极的保障性作用, 为我国进一步深入开展建筑节能工作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1995 年对该标准进行修订。对专业性内容进一步细化。1993 年建设部制定了GB 50198—93 旅游旅馆建筑热工与空气调节节能设计标准, 扩大了建筑节能设计工作范围。1995 年建设部颁布了《建筑节能“九五”计划和2010 年规划》。规划中提出要建立和完善建筑节能法规体系, 为此项工作指明了方向。
第二阶段: 1996 年—2005 年。1996 年、1997 年建设部分别发布了《建筑节能技术政策》《1996 年—2010 年建设技术政策》。除了要加强建筑节能技术设计的工作, 还要加强建筑节能标准化工作, 要求加速制定各项建筑节能标准, 逐步配套成为系列。
1998 年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节约能源法》 ( 以下简称《节能法》) 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筑法》 ( 以下简称《建筑法》) , 表明国家对降低建筑能耗工作提升到法律层面, 对依法推进建筑节能设计工作具有重要意义。2007 年修订的《节能法》将建筑节能单列一节, 进一步表明国家把建筑节能提升到相当高度。2000 年建设部依照上述两部法律, 制定《民用建筑节能管理规定》。明确规定设计单位应当依据建设单位的委托以及节能的标准和规范进行设计, 以保证建筑节能设计质量。
在此阶段, 还制定了JGJ 134—2001 夏热冬冷地区居住建筑节能设计标准等系列标准。
第三阶段: 2006 年—2015 年。2006 年3 月14 日, 第十届全国人大第四次会议通过的“关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决议”中, 首次提到“建筑节能”并列为节能重点工程之一, 成为建筑节能及其设计的政策性依据, 为更好的开展此项工作提供保障。
此阶段, 建设部将原有的建筑节能设计标准进行全面修订。分别形成了《夏热冬冷地区居住建筑节能设计标准》和《夏热冬暖地区居住建筑节能设计标准》等。使之更为标准化、科学化和更具有可操作性。
为了科学地统一和规范建筑节能基本术语及其定义, 2015 年住建部组织制定GB/T 51140—2015 建筑节能基本术语标准, 是对20 年来使用的建筑节能术语的总结, 实现了建筑节能术语的标准化。
自1986 年起, 国家和建设部等主管部门制定与修订了一系列与建筑节能相关的条例、规范、办法和标准。以此同时, 各地方政府和主管部门也都相继制定本区域内的规范、办法和标准, 以及规范性文件[4]。由此自上而下的构成我国一套较为完整的包括建筑节能设计在内的法律法规标准体系, 保障建筑节能设计工作顺利进行。
20 年来我国一直在开展对建筑节能设计相关的法律法规标准的研究与制定, 并已自成体系。文献[5]全面收录了现行的与建筑节能相关的国家标准及行业标准规范共计132 个。文献[6]收录了截止2014 年12 月底前发布现行有效的标准共44 项。有利于建筑节能设计人员的使用与查询。
这套体系也是我国整个法律体系中不可缺少的一个组成部分, 在国民经济建设中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7]。
建筑节能设计相关部分法律法规和标准示例见表1, 表2。
3 建议
综上所述, 我国在建筑节能设计方面的法律法规标准较为完善。但是在具体实践中[8]我国现有的涉及建筑节能方面的法律仅有《节能法》和《建筑法》。缺乏与之相配套的《建筑节能法》或《建筑节能管理条例》等相关法规。该两部法律都是从宏观角度对建筑节能加以规范, 缺乏对建筑节能工作提供具体可行的法律依据。
降低建筑能耗是一项长期的综合性工程, 建筑节能及其设计必须用法律法规标准来作保障。就法律法规标准体系建设, 仍需要做好以下工作:
1) 制定与《节能法》《建筑法》等相配套的法律法规, 更好的树立起建筑节能设计的法律地位, 以确实做到有法可依。
2) 进一步完善建筑节能设计监督管理法规规范标准, 强化对建筑节能设计单位及其人员的监督管理, 促使法律法规标准落到实处。
摘要:解释了节约能源、建筑节能以及建筑节能设计的概念, 阐述了我国建筑节能设计法律法规标准体系的建设进程, 并提出了进一步制定和完善现行相关法律法规标准的建议, 为建筑节能设计提供依据。
关键词:建筑节能,法律法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裴中良.阐述建筑设计与建筑节能[J].中国低碳经济网, 2012 (6) :21.
[2]王佳伟.节能建筑设计的现状及未来发展趋势探讨[J].建筑知识 (学术刊) , 2014 (8) :36.
[3]王颖.建筑节能技术与施工实用手册[M].天津:天津大学出版社, 2012.
[4]齐锦程.完善建筑节能标准体系推动建筑节能深入发展[J].山西建筑, 2006, 32 (10) :217-218.
[5]中国建筑出版社.建筑节能标准规范汇编[M].北京:中国建筑出版社, 2008.
[6]中国标准出版社.建筑节能常用标准汇编[M].第3版.北京:中国标准出版社, 2015.
[7]韩轩.建筑节能设计与材料选用手册[M].天津:天津大学出版社, 2012:10.
[8]张向荣, 刘斐.国内外建筑节能标准化比较及其对我国的启示[J].中国科技论坛, 2008 (7) :140-143.
建筑工程法规体系 篇2
审核应关注的问题及法律法规
一、建筑企业环境、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的认证,具有较大的风险性。
尤其是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认证,风险性更大。审核员对此必须有清醒认识。这种高风险原因在于建筑工程施工的高风险。表现在: 建筑工程一般都工程量大,耗用资源量大,工期长。因而对周围环境影响大,对人员健康安全影响大。如噪声、粉尘、固废、污水等在工程施工期间都会大量排放;高处坠落、触电等重大风险在工程的施工期间大多存在。
建筑工程的多样性、单件性、固定性、施工的流动性,决定了施工工艺的多样性、复杂性、地域性,即增加了环境影响的复杂性,也增加了风险的不可预见性。建筑工程施工的高处作业面和作业时间,均占了整个工程施工的大部分内容和时间,个人估计房屋建筑占90%以上,公路桥梁隧道工程施工平均可占到60%以上,水利工程施工也占到70%以上,安装和装饰工程施工要占到80%以上,高处作业存在高处坠落、物体打击、机械伤害、触电等重大风险,随时都可能发生。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工程施工机械化程度不断提高,施工用电不断增加,交叉作业不断增加等,随之而来的机械事故、漏电触电事故、违章作业、违章指挥等事故风险较大幅度增加。总体上看建筑工程是劳动密集型产品,尽管随着时代发展机械化电气化程度在不断提高,但是许多施工作业在很长时问仍然不得不用手工作业,如相当多的砼搅拌上料,砌筑,抹灰,刮腻子,刷油漆,防水材料铺贴,土方清理等。由于大量的手工作业而劳动力用量大,加之操作工人的高处作业面和作业时间占工程施工的大部分,对人员的伤害远远大于其他有关行业。目前工程施工大部分用农民工,作业人员文化素质偏低,操作技能低下,违章作业环节增加等因素,使得施工对人的伤害风险大为增加。
上述原因,审核员在进行建筑企业环境、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认证时,要有较高风险意识,承担较大的认证风险。在认证时一定要识别出重大风险环节。
二、建筑企业环境管理体系审核的难点
建筑包括房屋建筑工程、公路桥梁隧道工程、铁路工程、水利工程、市政工程、土石方工程、没备安装工程、防水保温工程、装饰装修工程等。建筑企业的环境管理体系,审核难点分析如下: “4.3.1环境因素”的审核,要求环境因素识别达到充分性,评价确定重要环境因素需采用多因素方法,环境因素及时更新。目前企业主要存在:(1)环境因素识别不充分;(2)评价依据较为单调;(3)制定出的环境目标指标、管理方案、运行控制与评价结果脱节。(4)没有及时更新环境因素和重要环境因素清单等问题。
目前识别环境因素多见两种思路。一是“四个”所有,以工程施工和保修为主线的所有过程,与施工全过程相关的所有区域,与施工和保修相关的所有设备设施,所有人员;二是以重要环境影响因素为线索来识别。我主张第一种思路。第一种思路识别环境因素尽管在各阶段各区域有一些重复,但是较少遗漏,充分性好。
评价环境因素应采用多因素方法来确定重要环境因素。多因素评价方法至少要考虑:环境影响的频次,环境影响的程度,环境影响的范围,相关法律法规规定,环境影响的社区关注程度,环境影响的资源消耗,经验判断等。这样评价出重要环境因素较为科学和充分。
建筑企业的重要环境因素最少要包括:噪声、生活污水、施工污水、扬尘、可以回收利用的固体废弃物、有毒有害固体废弃物、无毒无害固体废弃物、油料滴洒、有毒有害气体、运输车辆和施工机械尾气排放、食堂和锅炉的烟气排放、易燃易爆品影响、水电油气和建筑材料节约等。对“4.3.2法律与其他要求”的审核,要求识别的法律法规及相关技术标准应该充分,作适用性评价,及时更新,进行培训,定期对守法情况进行自我监控。目前主要问题是(1)法律法规和技术标准识别不充分,特别是最近几年新发布和新修改的相关法规未识别。(2)对识别出的法律法规和技术标准未作适用性评价,(3)对法规的培训不够,(4)未定期进行守法情况的自我监控。审核时要注意这些问题。对“4.3.3目标和指标”的审核。要求确定企业环境目标指标时考虑已识别出的重要环境因素,企业的环境目标指标要在相关部门和各项目部进行分解,目标指标的完成情况要定期或按阶段进行考核或评价。目前主要问题是(1)企业制定环境目标指标与识别的重要环境因素相脱节,不协调,目标指标不能覆盖企业已识别出的重要环境因素,且量化不够或没有量化;(2)企业环境目标在相关部门和项目部分解不够或没有分解;(3)将管理方案的目标指标当成企业或项目部的目标指标;(4)不能提供企业、相关部门、项目部环境目标完成情况的确切证据。
建筑企业目标指标至少要包括:噪声控制、生活污水控制、施工污水控制、可以回收利用的固体废弃物控制、有毒有害固体废弃物控制、无毒无害固体废弃物控制、扬尘控制、有毒有害气体控制、油料滴洒控制、运输滴洒控制、易燃易爆品控制、节约水电油气和节约建筑材料目标等。企业环境控制目标的分解强调三点:第一,企业目标必须在相关部门进行分解,采用两种方法,一是在公司机关事务主管部门如办公室或行政部或综合部或物业公司等,结合这些部门管辖范围内存在的重要环境因素项目确定每项控制目标值,其它部门目标值基本同机关事务管理部门的目标值;二是在公司机关各部门都要分解确定目标指标。第二,企业目标必须在各项目部分解。项目部目标指标基本同公司目标指标项目,但是项目部同一目标指标要高于公司目标指标。第三不能以管理方案中的目标指标来代替公司的目标指标或项目部的目标指标。因为管理方案中的目标指标只是表示方案控制范围内的、阶段的目标指标,而公司目标指标则是全公司范围的、全年的,项目部的目标指标是全工程、全过程的。
对“4.3.4环境管理方案”的审核。环境管理方案,现在问题很多,我认证过的企业绝大部份制定的管理方案都不符合要求。主要问题有五方面:(1)管理方案没有针对具体部门、具体工程施工过程、具体环节存在的重要环境因素,而是针对全公司或全项目部的环境管理工作;(2)方案控制的作业活动、范围、目标值不明确,无量化的指标值;(3)控制措施没有针对性,原则和笼统,内容缺乏,不具有可操作性。(4)完成措施的责任人的职责未规定;(5)完成方案的时问表是整个施工过程或是全年时间,不是措施的起始日期和完成日期。
识别出来的重要环境因素一般采取二种控制途径:一种是程序文件控制,另一种是管理方案控制。当不具备用程序进行控制的条件,或者已经在程序控制但有缺陷时,就用管理方案进行控制。管理方案控制的最终目的仍然是实现程序化管理。一般来说程序控制的成本相对低一些,容易些,管理方案控制则成本要高些,难度也大些。如果一项或若干项重要环境因素同时即可以用程序进行控制也可以用管理方案进行控制时,优先选择程序控制。
以下四种情况可考虑用管理方案进行控制:
第一种情况,施工的开始时期或施工某一阶段开始时,公司机关开始环境管理体系工作,重要环境因素不具备程序控制的条件时,要用管理方案创造运行控制的条件。如办公区没有垃圾箱,没有防火装置,食堂污水排放没有隔油池,试验室没有污水沉淀池等;项目部开始进行基础和主体施工时建施工污水沉淀池、建分类存放建筑垃圾池、工人宿舍区建化粪池、洒水降尘的洒水装置的建设等,均可用管理方案进行控制。
第二种情况,已具备了相当的控制条件并实际对重要环境因素进行了控制,但在某些检查时或控制过程中发现某些缺陷、某些设施损坏损失,控制达不到目标,对这些缺陷、损坏或损失的设施进行完善、修补、增加等,可以用管理方案。如办公区防火装置配置不足、垃圾箱配置不够、施工现场易燃品防火距离不够、应该有三个建筑垃圾池,目前只有一个,食堂排烟设施不完善,从高层将建筑垃圾运到地面的设施不完善,施工污水从高层向地面清运设施不足,隔音设施宽度和高度不够等均可用管理方案进行控制。
第三种情况,已有的控制重要环境因素的设施、设备效能效率不高,需要在原有基础上进行改进,才能达到控制目标。如洒水降尘的洒水车容纳水量过小、施工污水沉淀池过小、生活污水排水沟太小过浅、污水沉淀池太小、防尘口罩过滤能力不够、水表电表量程不够等,均可用管理方案进行管理。
第四种情况,不属于上述三种情况的特殊环境问题,采用专项管理方案。如清洗玻璃幕墙上的污渍、清洗大理石面上的污渍、清洗水磨石面上污渍等,一般采用一定浓度的草酸进行清洗干净,再用清水进行清洗或清扫、擦拭,对于草酸溶液的污染进行控制,可以用管理方案。
管理方案针对的是较大、较复杂、难度高的问题,较简单的问题不采用管理方案,理由是采用方案管理一般成本较高。对“4.4.1组织结构和职责”的审核。要求企业明确环境管理的组织机构、职责权限,资源的配置满足环境管理体系持续运行的需要。目前主要存在两个问题:一是只有领导、部门和项目环境职责,没有公司机关管理岗位职责;二是在机关相关管理岗位和项目部环境管理资源配置不明确。对于第一个问题,环境管理体系同质量管理体系一样,体现全过程控制、全企业管理、全员参与的“三全”原则,因此公司机关部门的各个管理岗位、项目部的每个管理岗位及相关工人岗位都应该规定环境工作职责。对于第二个问题,公司机关相关部门资源配置内容有:(1)经过环境管理知识培训和技能合格的人员,(2)进行环境控制的设备设施、监视监测装置,(3)进行环境工作的管理文件和技 术文件;(4)环境工作所需要资金等。项目部环境工作资源配置内容也是这些。
建筑企业环境控制的设施设备主要有:防火设备装置、垃圾池、筒和箱、污水沉淀池、化粪池、污水泵、降尘的洒水喷淋设施、接油盘接油桶、防尘口罩、有毒有害固体废弃物存放清运设施、垃圾清运车辆、污水清运车辆、通风设备等;环境监视测量装置主要有电表、水表、油表、氧气表、乙炔表、声级监测仪、有害气体检测仪等。
在审核4.4.1要素时、即要审核领导、部门、项目部和岗位环境职责的规定和执行,还要审核上述资源在相关部门和项目部的配置、使用、管理情况。对于“4.4.2培训、意识与能力”的审核,要注意三点:一是对企业不同层次的人员应该有不同培训内容,建筑企业人员大致分为三个层次:领导和部门负责人为第一层次,部门管理人员和项目部管理人员为二层次,第三层次为工人。三个层次人员培训内容上应该有区别。二是明确对环境产生重大影响的人员的结构:领导层主要有总经理、管理者代表、施工生产副经理、总会计师;公司部门主要是参与环境管理工作的责任部门负责人和分管环境工作的管理人员;项目部主要是项目经理、分管施工及环境工作项目副经理、专兼职环保员、各施工队长或班组长、降尘洒水、清扫垃圾,清掏污水、炊事员、使用防火设施的工人等。三是在审核公司机关部门和项目部时,要随机抽问一些相关管理人员和工人,提问一些环境基本知识、重要环境因素控制知识、环境控制操作基本知识,对公司领导、部门负责人和项目经理应提问一些环境相关法规知识。从这些回答中看企业培训效果和人员的环境意识。对于“4.4.6运行控制”的审核,要求凡是企业已识别出的重要环境因素控制情况都要检查。不能只审核有无控制程序和标准。建筑企业一般是二级管理,少数是三级管理,对不同层次,审核运行控制的侧重点有所不同。以两级管理的企业为例,审核要点如下:
①对于公司机关事务管理部门审核:
a)执行的环境控制标准;b)生活污水包括员工食堂、宿舍、洗澡堂、办公室等区域生活污水控制情况,食堂排出污水应通过隔油池排放;c)试验室污水收集、沉淀、处理、排放情况;d)各部门有毒有害固废收集、存放、合法消纳情况;e)各部门无毒无害生活固废收集、存放、合法消纳情况;f)如果有仓库、物资装卸、保管的有毒有害固废和无毒无害生活固废的控制情况;g)如果有停车库、机械停置、机修车间等处油料滴洒和有毒有害固废的控制情况;h)易燃易爆品控制及防火工作情况;i)节水节电节油情况;j)个别单位城市噪声控制情况及冬季取暖和食堂的烟气、污水、固废的控制情况;h)有关运行控制要求通报供方、分包方情况等。
②对于项目部和施工现场,审核要点是:a)执行的环境控制标准;b)工程开工前向当地环保部门的排污申报,由工程的建设单位负责申报;c)需要环境作业文件时作业文件的编写、内容和执行情况;d)噪声控制情况:工程在打桩、土方、主体、设备安装和装修四个阶段噪声检测值超标时的控制效果;e)扬尘控制情况;f)施工污水,包括搅拌台污水、现场试验室污水、试块养护污水、水磨石污水、卫生间和屋面灌水试验污水、上水管网暖气管网打压试验污水、现场预制构件加工养护污水等控制情况;g)生活污水,包括办公区、食堂(100人以上用餐要设隔电池)宿舍、洗澡问厕所等场所的污水控制;h)有毒有害固废收集、存放、合法消纳情况;i)无毒无害固废,主要在施工作业面、仓库、搅拌台、钢筋加工、木材加工、电气焊加工区、预制构件加工产生的固废的收集、存放、合法消纳情况;j)油库、机修房、机械使用等过程中产生的油料滴洒、有毒有害固废控制情况;h)装修阶段有毒有害气体、有毒有害固废控制情况;l)易燃易爆品防火防爆炸控制情况;m)变压器房、配电室的污染、防火管制情况;n)节水、节电、节油、节约建材情况;o)环境控制要求通知材料供应商、工程劳务队、分包方情况等。p)工人食堂和冬季施工锅炉烟气、污水、固废控制情况。
③有毒有害固废界定,以《国家危险废物名录》为依据,在后面介绍。建筑企业有毒有害固废在以下过程和区域产生:a)公司机关部门和项目部办公室的废电池、黑墨盒、废笔芯、废日光灯管、废复写纸、运输车辆的蓄电池、废油棉纱、油手套、油砂纸等;b)施工使用的塑料制品固废,如电线穿线管头、塑料电线头、塑料包装袋、纸、布、苯板、绳等;c)使用的石棉制品、玻璃纤维制品的固废,如石棉瓦、保温材料、防火门填料等;d)装饰装修阶段产生的油漆、涂料、稀料桶、瓶、箱等固废e)运输车辆和施工机械使用、维修、保养过程的废棉纱,废油手套、油砂纸纱布、废蓄电池等;f)沥青、沥青搅拌合料、沥青制品等废料。
8.对于“4.5.1监视和测量”的审核,主要审核以下6方面:
①公司是否有一套对重要环境因素运行控制及其绩效、目标指标完成情况的监视测量程序或规定;
②对于公司部门、各项目部环境工作情况的日常监督检查;检查内容要覆盖受检查单位的所有重要环境因素控制情况;
③对重要环境绩效的监测报告,主要是噪声、污水、扬尘;烟气、有毒有害气体等的监测报告;
④对公司部门和各项目部定期或按阶段的环境目标完成情况的考核或评价;
⑤对公司各部门、各项目部遵循相关法律法规情况进行定期检查或评价;
⑥对环境监视测量装置的岗位和使用维护情况等。
9.关于《国家危险废物名录》
1998年1月4日,国家环保局、国家经贸委、外经贸部、公安部联合发布了《国家危险废物名录》,并于1998年7月1日实施。名录列出了47类危险废物,针对全国各行各业。经过分析,我觉得其中有15类同建筑工程施工有关,在工程施工和企业的管理活动中产生。分别列出如下:
① HW05废矿物油。主要在运输车辆和施工机械的使用、维修、保养过程中产生的废机油、柴油、汽油、煤油、润滑油等及废油棉纱、油手套、油砂纸、油棉花等。
② HW09废乳液。主要是模板隔离剂、试模脱模剂及废浮化液的纸、布、棉纱等。
③ HWl0含多氯联苯废物。主要是施工用电力设备、配电房、变压器介质油、绝缘油、冷却油等废油液。
④ HWll精(蒸)馏残渣。主要是工程地下室、屋面、卫生问、试验室等部位用防水材料、防水涂料、防水粘结剂等废料。
⑤ HWl2染料、涂料废物。主要是工程装修装饰使用的油漆、真漆、罩光漆及其制品的废料,含醇酸树脂涂料、丙烯酸树脂涂料、聚氨脂树脂涂料、聚乙烯树脂涂料、环丙树脂涂料等废液废料;重金属颜料;使用油墨的废料等。
⑥ HWl3有机树脂类废物。主要是工程主体和装修施工中使用的胶粘剂、增塑剂、胶合板等废物。
⑦ HWl5爆炸性废物。土石方和隧道施工使用的炸药、雷管,装修施工中使用的油漆化、工材料、粘合剂的稀释液、清洗液等废物。
⑧ HW23含锌废物、HW26含镉废物。主要是夜间施工用废电池、电视机、空调机遥控器废电池等。
⑨ HW29含汞废物。主要是水银温度计、日光灯管、荧光屏等废物。
⑩ HW31含铅废物。施工用汽车、机械设备用蓄电池废液废料。
⑩ HW34废酸。水磨水、大理石、玻璃幕墙污渍清洗用、试验室用酸液。
⑩ HW36石棉废物。施工用石棉制品,包括石棉瓦、石棉保温材料、防火门石棉填料等废物。
欧盟饲料法规体系详解 篇3
1 欧盟法规体系基本结构
根据约束力的不同,欧盟的法规可分为4个层次,即条例(Regulation)、指令(Directive)、决定(Decision)及建议意见(Recommendation,Opinion)。其中前三者具有法律强制力。
1.1 条例
条例由欧盟理事会和欧洲议会联合批准或者由欧盟委员会单独批准。条例具有普遍适用性和直接适用性。普遍适用性是指条例适用于欧盟所有成员及所有公民;直接使用性指条例一经制定,则成为各成员国法的一部分,不需要也不允许各成员国立法机构转化为国内法。
1.2 指令
指令由欧盟理事会和欧洲议会联合批准或者由欧盟委员会单独批准。指令只对其所发至的成员国具有约束力,并且仅要求接受国达到规定的结果即可,但是以什么方式和方法实现该目标,则由各成员国权力机构在本国法律框架下自行决定。
1.3 决定
决定是由欧盟理事会和欧洲议会联合批准或者单独批准。决定对发出对象具有直接全面约束力。发出对象可以是成员国,也可以是自然人或法人。
1.4 建议和意见
仅是欧盟委员会或欧盟理事会就某个问题提出的看法,仅作为欧盟立法趋势和政策导向,供成员国参考,不具有法律强制力。
所有的条例、发给所有成员国的指令以及欧洲议会和理事会共同发布的决定都必须公布在《欧共体官方公报》上。那些不是发给所有成员国的指令和非欧洲议会和欧盟理事会共同制定的决定不必在官方公报上公布(事实上一般均有公布),但必须通知收受者,并从通知之日起生效。
2 欧盟的饲料法规体系
欧盟的饲料法规体系同样由条例、指令、决定及建议意见构成。从总体上看,欧盟的饲料法规体系结构并不十分清晰,横向法规与纵向法规内容相互交错,部分横向法规的规定甚至比纵向法规还要具体详细。尽管如此,“关于食品法基本原则和要求的178/2002条例”、“关于饲料卫生要求的183/2005条例”、“关于饲料投放市场及其使用的767/2009条例”以及“关于饲料官方控制的882/2004条例”等4部条例仍可视为欧盟饲料法规的基本框架。在此框架下,欧盟针对不同类别的饲料如:饲料添加剂、药用饲料、转基因饲料、宠物饲料、动物源性饲料及饲料中的不同风险物质如:化学性污染、微生物污染、生物污染等做了专门规定。
2.1 欧盟饲料基本法规
2.1.1 欧洲议会和欧盟理事会178/2002条例
该条例制定了欧盟食品和饲料法的一般原则和要求。对饲料的定义、饲料进出口、饲料安全、饲料标签、溯源以及饲料生产经营者的责任等方面做了原则规定。根据该条例,不安全的饲料不得上市或饲喂食用动物;输入欧盟的饲料应符合欧盟饲料法要求或欧盟认可的至少与其等效的条件,或者欧盟与有关出口国特别协议约定的条件;从欧盟出口饲料应符合欧盟饲料法的相关要求,除非进口国有特别规定,或者成员国与进口国有特别协议,或者充分告知进口国当局有关饲料不能在欧盟市场销售的原因并获得其同意。
2.1.2 欧洲议会和欧盟理事会183/2005条例
该条例规定了饲料的一般卫生要求,包括:饲料企业及从业者在确保饲料卫生方面的责任,饲料加工设施设备、人员、生产过程、质量控制、储藏运输、记录保留、不合格产品召回等方面要求,必须实施HACCP管理的饲料范围及相应要求,饲料企业的批准和注册规定,良好动物饲养规范等。
2.1.3 欧洲议会和欧盟理事会767/2009条例
该条例规定了饲料投放市场和使用要求,包括一般饲料及饲料添加剂、特定营养目的饲料等投放市场的基本安全要求、饲料投放市场的标签包装要求及良好饲料标签操作规范等。
2.1.4 欧盟委员会882/2004条例
该条例涉及对饲料法要求进行符合性验证的官方控制措施,规定了成员国对来自欧盟内部及第三国的饲料实施官方监控、官方参考实验室、各成员在官方监控中的合作、监控计划的制定和执行等方面的要求。
2.2 欧盟饲料专门法规
2.2.1 饲料添加剂法规
欧盟关于饲料添加剂的法规主要有两个。一是欧洲议会和欧盟理事会1831/2003条例,规定了欧盟对动物营养用添加剂的基本要求,包括添加剂的批准使用条件、程序及监控措施,以及添加剂的标签包装要求等;二是欧盟委员会429/2008条例,详细规定了饲料添加剂申请材料的准备、评估及授权规则等方面的要求,是1831/2003条例的细化。
2.2.2 转基因饲料法规
欧盟的转基因饲料法规主要包括3个条例。一是欧洲议会和欧盟委员会1829/2003条例,规定了各种转基因饲料(包括饲料添加剂)的批准程序、监控措施及标签要求;二是欧洲议会和欧盟委员会1830/2003条例,主要规定转基因生物及来源于转基因生物的饲料的标识和溯源性要求;三是欧盟委员会641/2004条例,主要落实1829/2003条例要求,详细规定了新转基因饲料的申请、现存转基因产品的通报及对偶然带入或技术上不可避免含有的转基因材料的管理措施。此外,欧盟委员会2004/787建议制定了转基因生物及转基因产品取样和检测指南。
2.2.3 特殊营养目的饲料法规
涉及特殊营养目的饲料的法规包括两个。一是欧盟委员会2008/38指令,规定了特殊营养目的饲料的35项法定营养目标及相应营养特点、适用动物种类、需要标注的成分及其他要求。另一个是欧洲议会和欧盟理事会767/2009条例,主要涉及特殊营养目的饲料的标签要求。
2.2.4 药用饲料法规
包括欧共体理事会90/167指令及欧洲议会和欧盟理事会2001/82指令,前者制定了共同体内药用饲料制备、投放市场及使用条件,后者则涉及药用预混料投放市场的许可条件和程序、生产与进口、标签包装、分装及监管方面的要求。
2.2.5 饲料生物安全法规
主要包括欧洲议会和欧盟理事会999/2001条例及1774/2002条例。前者制定了预防、控制和根除传染性海面状脑病的措施,其中涉及动物源性饲料的使用条件;后者制定了非人类食用的动物副产品的处理及使用要求,规定了作为饲料的非人类食用动物源性副产品的生产、加工、运输、储存、销售和使用要求。此外,作为1774/2002条例的执行措施,欧盟委员会811/2003条例特别规定了鱼饲料原料及加工、使用要求,并禁止鱼饲料的种类循环。
需要注意的是,欧盟于2009年出台了欧洲议会与欧盟理事会1069/2009条例,取代欧盟1774/2002条例。该条例将于2011年3月生效。
2.2.6 饲料中有毒有害物限量法规
一是欧洲议会和欧盟理事会2002/32指令,规定了饲料中重金属、亚硝酸盐、黄曲霉毒素、氢氰酸、游离棉酚、可可碱、挥发性芥子油、乙烯基恶唑-2-硫酮、艾氏剂、狄氏剂、异狄试剂、氯丹、硫丹、七氯、六氯苯、六六六、二恶英、滴滴涕、地克珠利、尼卡巴嗪、氢溴酸常山酮、地考喹酯、盐酸氯苯胍、马度米星铵、赛杜霉素、莫能菌素、盐霉素、甲基盐霉素、拉沙里菌素等化学性污染物、蓖麻、野百合属、未脱壳的山毛榉坚果、巴豆、含有生物碱配糖体及其他有毒物的杂草籽等50种(类)饲料中不期望含有的物质的限量标准;二是欧洲议会和欧盟理事会396/2005条例。该条例统一了欧盟各国动植物源性食品和饲料中农药最大残留限量标准,并对无针对性限量标准的残留项目实施0.01mg/kg的统一要求。
2.2.7 饲料名称的标签标注规定
包括欧盟委员会82/475指令及242/2010条例。前者列出了宠物饲料标签上可标注的饲料类别及其含义,后者列出了主要的饲料类别、含义及相应的营养标识要求。
2.2.8 饲料的官方监控法规
欧盟针对饲料安全的官方监控制定了一系列措施,主要包括以下几项:欧盟理事会96/23指令,涉及兽药、环境污染物及具有同化效应的非授权物质在饲料中的监控;欧盟理事会97/78指令,涉及从第三国进口的动物源性饲料的官方检查;欧盟委员会98/68指令,制定用于第三国进口饲料官方检查的表单模板;欧洲议会和欧盟理事会2003/99指令,涉及饲料中滤过性毒菌、人畜共患病、细菌性人畜共患病、寄生虫人畜共患病及其他人畜共患病及其媒介的监控;欧洲议会和欧盟理事会2160/2003条例,涉及饲料中沙门氏菌及其他特定食源性人畜共患媒介的监控;欧盟委员会882/2004条例,涉及以饲料法规符合性验证为目的的欧盟官方监控的组织、监控官员的权力与义务、监管活动的方法和技术、取样与分析、事故的处理以及对来自第三国饲料的专门监控措施;欧盟委员会669/2009条例,规定了拟提高监控频次的进口非动物源性饲料的种类、相应监控对象及监控频次,是882/2004条例在特定条件下的具体实施细则。在上述法规中,欧盟委员会882/2004条例处于核心地位。
3 结语
我国食品法律法规体系参考 篇4
依据食品法律规范的具体表现形式及其法律效力层级,我国的食品法律法规体系由以下不同法律效力层级的规范性文件构成。
(一)法律 1995年10月30 日第八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六次会议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卫生法》,是我国食品安全卫生法律体系中法律效力层级最高的规范性文件,是制定从属性食品安全卫生法规、规章及其他规范性文件的依据。
现已颁布实施的与食品相关的法律有《产品质量法》、《标准化法》、《农业法》、《进出口商品检验法》、《进出境动植物检疫法》、《广告法》、《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反不正当竞争法》、《商标法》、《农产品质量安全法》等。
(二)行政法规
行政法规分国务院制定行政法规和地方性行政法规两类。它的法律效力仅次于法律。食品行业管理行政法规是指国务院的部委依法制定的规范性文件,行政法规的名称为条例、规定和办法。对某一方面的行政工作做出比较全面、系统的规定,称为“条例”;对某一方面的行政工作做出部分的规定,称为“规定”;对某一项行政工作做出比较具体的规定,称为“办法”。如《食盐加碘消除碘缺乏危害管理条例》、《餐饮业食品卫生管理办法》、《食品添加剂卫生管理办法》、《保健食品注册管理办法》等。
地方性食品行政法规是指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依法制定的规范性文件,这种法规只在本辖区内有效,且不得与宪法、法律和行政法规等相抵触, 并报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备案,才可生效。
(三)部门规章
部门规章包括国务院各行政部门制定的部门规章和地方人民政府制定的规章。如《食品添加剂卫生生管理办法》、《新资源食品卫生管理办法》、《有机食品认证管理办法》、《转基因食品卫生管理办法》等。
(四)其他规范性文件
规范性文件不属于法律、行政法规和部门规章,也不属于标准等技术规范,这类规范性文件如国务院或个别行政部门所发布的各种通知、地方政府相关行政部门制定的食品卫生许可证发放管理办法以及食品生产者采购食品及其原料的索证管理办法。这类规范性文件也是不可缺少的,同样是食品法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如《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食品安全工作的决定》、《食品生产企业危害分析与关键控制点(HACCP)管理体系认证管理规定》等。
(五)食品标准
澳大利亚档案法规体系概述 篇5
一、澳大利亚档案法规体系
依法建立档案管理制度, 是澳大利亚档案管理活动的一个重要特色。以法律的手段规范档案的接收、整理、保管和保护、利用、开放等程序, 对促进档案的保管和利用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档案法治化代表一国政治民主法治化发展的进程。最早制定档案法的是1943年塔斯马尼亚州《公共档案法》, 其次是1960年新南威尔士州《公共档案法》、1973年维多利亚州《公共档案法》、1983年联邦《档案法》和2002年昆士兰州《公共档案法》。下面对联邦档案法进行详细分析:
1. 联邦《档案法》产生的背景。
(1) 客观因素。20世纪的大部分时期, 档案法制只是处于探讨时期, 而没有具体的行动, 1944年国家档案馆依照政府的决议建立, 档案法仍没有产生, 这个时候美国社会已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这让澳大利亚的公众有一种明显的落后感。加之政府机关的文件保存在战争纪念馆和国家图书馆, 许多重要的文件由于缺乏妥善保存而消失。20世纪80年代是积极修改档案立法的年代, 各州在公共档案立法方面有巨大改革。直到澳大利亚有名望的历史学家以公众对联邦政府的文件没有利用权限为由罢工, 宣布不再研究联邦历史, 这些都加速了澳大利亚联邦档案法的诞生。 (2) 主观因素。1983年, 联邦活动数量激增, 复杂性加深, 使得国家文件的保存十分困难。加之政府办公数据集、工作平台和数据传递协议的改变, 产生了长久保持这种改变的需求。其次是当时文件管理的现状。文件管理的现状有两个案例, 一个是80年代的美国前总统由于要销毁他的所有文件被哥伦比亚州法院起诉, 另一个案例是关于当时澳大利亚的一名政府管理人员把澳大利亚档案带回了家。这两个案例都说明当时文件管理的现状对于文件的保护和保密十分不利, 这就为档案法的产生提供了内在的动力。
1983年10月, 法案进行第二次讨论, 1983年10月澳大利亚联邦档案法以众议院全票获得通过, 1984年总督宣布档案法生效。自颁布之后, 为了适应澳大利亚档案工作的实际情况, 进行了多次修订, 共修改了20次。进入21世纪以来, 澳大利亚对《档案法》的修改几乎每年一次。最近修改的一次是2011年12月27日开始施行。
2. 联邦《档案法》的主要内容。
澳大利亚联邦《档案法》共九章七十一条, 主要内容为: (1) 序言, 包括本法简称、生效日期和本法涉及专业词汇的解释和本法扩展的领域。其中专业词汇涵盖档案、联邦当局、内阁文件、政府信息、委员会、联邦现行文件、开放期等以下条款中的词汇。 (2) 澳大利亚国家档案馆的设立、职能和权利。第二章除介绍国家档案馆的设立、职能和权利外, 还列出了不属于联邦文件的范围。 (3) 澳大利亚国家档案馆馆长和工作人员的职责。 (4) 澳大利亚国家档案馆咨询委员会职责。该章介绍了委员会的职能、委员会主席和副主席、会员、会员的薪酬及津贴、会员终止任期、会员辞职和委员会会议。 (5) 联邦文件的管理。该章又被分为五节, 包括序言、联邦文件管理、联邦文件的公开和利用、决议审查和附录。 (6) 档案材料样件。抽样制度, “在文件和档案环境下, 从一批文件中选择几份代表性文件, 不需保留所有文件”。 (7) 档案材料的保管。包括档案材料的存放以及非档案馆形成的档案材料的保管。 (8) 档案登记簿和档案指南。 (9) 附录。包括年度报告、合格文件副本 (由原始记录的官方管理人员所认证的副本) 、联邦委托服务的收费、移交和相关法规。
3. 联邦《档案法》的影响。
联邦《档案法》颁布后, 澳大利亚举国欢庆, 很多人将其与《破产法》、《退休金法》、《灯塔法》相提并论, 可见其影响深远。 (1) 加速政府民主化进程, 是行政法改革的关键部分。联邦《档案法》规定了公众对于30年前处于开放范围内政府信息的利用权力, 在澳大利亚网站上最近公开的是于2011年11月29日公开的1982—1983年的政府文件。联邦大部分文件吸引了公众的注意力, 档案法既提高了政府适应新环境的要求改善服务的能力, 同时公众也可以充分利用他们逐渐变化的民主权利, 是政府开始让公众了解政府公务的重要途径。其次联邦《档案法》的颁布也确定了联邦法院对政府决策进行审核的权利, 可以更加方便地施行“三权分立”。 (2) 联邦档案法赋予档案馆管理联邦文件正当化、合法化的职权。联邦档案法颁布之前, 档案馆只是在湖边的一个不起眼的机构, 工作条件恶劣, 档案保管不当, 服务人员工作态度极差。联邦档案法颁布之后使得档案馆像其他国家机构一样, 成为管理联邦文件的法定机构, 档案馆的工作和职权开始有法可依, 增强档案馆的自信, 这无疑对于改善档案馆的工作条件, 保护档案有重要作用。同时也预示着在联邦《档案法》之下, 档案馆制定相关规章的集中时期的到来。 (3) 联邦《档案法》的颁布促进了澳大利亚档案研究的改革, 对于历史研究人员有重要作用。在联邦《档案法》颁布之前, 档案长期被封闭, 公众无法利用真实的历史资料, 历史学者只是根据前人所言, 进行历史的撰写, 这无疑不利于真实历史的发现。联邦《档案法》颁布之后, 历史学者可以利用已经开放的文件材料服务历史研究, 发挥档案的原始记录性, 还原真实历史。
4. 澳大利亚《档案法》与主要相关法。
澳大利亚关于影响政府机构生成和管理文件的法律除《档案法》之外还有很多不同的法律, 如《信息自由法》 (The Freedom of Information Act 1982) , 简称FOI, 共八章九十四条, 其制定时间早于联邦档案法。《信息自由法》赋予公众利用政府官员和机构形成的文件。《信息专员法》 (Australian Information Commissioner Act 2010) , 简称OAIC, 确立了澳大利亚的信息专员制度, 是政府和信息政策发挥作用的重要组成部分, 致力于通过国家信息政策结构的发展和实施, 建立安全和开放政府, 鼓励公民利用政府信息, 加速政府公开信息的进程。
二、澳大利亚档案法规体系的特点
1. 档案法和相关法共同促进政府信息公开和公共档案馆的建设。
联邦《档案法》明确规定公民可以利用已经开放的30年前的档案, 对于不满30年的文件, 《信息自由法》保证了公民的利用权, 而对于《信息自由法》中涉及个人信息的哪些文件, 《隐私权法》又予以明确规定。《联邦证据法》确定文件的凭证作用, 它可以用作法庭证据。这些法律相互衔接、协调, 共同保证公民对各个时期非涉及国家安全的文件的利用权限。其次联邦《档案法》确定了国家档案馆管理政府文件的法定地位与职能, 从三个方面进行阐述, 包括国家档案馆工作涉及的联邦政府部门、档案和文件的所指类型、赋予档案馆的各项权利。除此之外, 国家档案馆也常常援引其他相关的法律依据如上述所述的《信息自由法》、《信息专员法》和《隐私权法》、《证据法》, 这些法律都从不同方面涉及国家档案馆的工作内容, 赋予国家档案馆作为联邦政府部门开展各项工作必需的相关权利, 对于促进公共档案馆的建设有重要意义。
2. 紧跟时代发展及时修改各项法规。
澳大利亚的档案事业虽然起步晚, 但其发展迅速, 信息技术的发展促使澳大利亚对电子文件的保管和利用十分重视, 尤其是在电子文件管理方面, 积极参与国内和国际电子文件管理标准的制订是澳大利亚电子文件管理的特点之一, 正是基于“鉴定处理”“元数据上网标准”“文件背景信息标准”等这些电子文件管理理论研究的成果加深了人们对电子文件的认识, 以至在各项档案法规中关于电子文件方面的条文十分成熟。例如联邦《档案法》中已经以法律的形式确定电子文件管理内容, 第三章36条第3款“利用形式”:利用产生于或只能通过计算机、投影仪或者其他设备中的文件信息时, 以及利用利用音频、手写或字符形式的文件信息, 根据诸多因素, 规定了不同的收费标准。《澳大利亚联邦档案法》自产生共修改了20次, 进入21世纪以来, 这样的修改几乎每年一次, 适应社会发展变化的需要。
3. 恰当处理公开与保密的关系。
与我国《档案法》粗略地规定档案开放的时间期限和开放的宏观范围相比, 澳大利亚联邦《档案法》在第三章的诸多条目中进行详细的规定, 不在公开范围内的文件有九种情况, 包括事关国家安全和国际关系的文件、外国组织明确要求保密的、公开的文件会在联邦的财政和财产利益上产生不良影响的、危及任何一个人的生命和人身安全的、涉及商业秘密和损害商业利益的、涉及到个人信息的不合理披露的 (包括一个已故人) 等信息。我国这方面《档案法》的规定不是含糊, 就是要依照相关法律或相关行政部门的规定, 这就使得利用档案包括未开放的信息有很大的主观性。澳大利亚《档案法》以法律的形式明确了利用者利用文件的相关问题, 保障利用程序和利用的范围都依法进行。《信息自由法》的第二、三、四部分也明确规定了公开的文件和豁免公开的文件。
参考文献
[1]黄霄羽.外国档案事业史[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4 (6) .
[2]曹宇.中国与澳大利亚档案法比较研究[J].兰台世界, 2011 (4下) .
智慧城市政策法规体系建设进展 篇6
综合整理2013年度中央国务院和各省部委关于智慧城市建设相关的政策文件共计51项, 其中:国务院及国务院办公厅发文18项, 各部委发文33项。
在统计的51项有关智慧城市建设的政策文件中, 作为国家新型城镇化发展的相关政策文件14项, 直接指导新型城镇化建设的与智慧城市建设相关的政策文件14项, 国家各部委指导智慧城市相关试点工作的政策文件22项, 其中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有关国家智慧城市试点建设的相关政策文件13项。
关于绿色、节能、环保、民生、低碳的相关政策
党的十八大提出四化融合就是实现新型信息化、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 四化融合是我国经济发展的重大战略。2013年, 国务院有关新型城镇化发展的政策指导文件更加明确了新型城镇化的内涵和实践, 智慧城市建设必须关注我国新型城镇化在具体实施中的相关政策的发布。
在2013年度中, 《关于转发发展改革委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绿色建筑行动方案的通知》 (国办发[2013]1号) 文和《关于印发实行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考核办法的通知》 (国办发[2013]2号) 文就明确对新型城镇化的绿色建筑和水资源管理发布了政策规定。
其他相关的新型城镇化建设的政策文件还有:
(1) 《关于印发国民旅游休闲纲要 (2013-2020年) 的通知》 (国办发[2013]10号) ;
(2) 《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养老服务业的若干意见》 (国发[2013]35号) ;
(3) 《国务院关于加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意见》 (国发[2013]36号) ;
(4) 《国务院关于印发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的通知》 (国发[2013]37号) ;
(5) 《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节能环保产业的意见》 (国发[2013]30号) ;
(6)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做好城市排水防涝设施建设工作的通知》 (国办发[2013]23号) ;
(7) 《城镇排水与污水处理条例》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令第641号) 。
以上文件凸显出国务院对新型城镇化战略的实施核心内容已经形成了体系性的政策法规。
助力智慧城市技术支撑和各项专业技术的政策
在2013年度中, 国务院及各相关部委在智慧城市建设的相关产业和支撑技术方面也进一步完善了政策法规的建设, 如:
(1) 《关于推进物流信息化工作的指导意见》 (工信部信[2013]7号) ;
(2) 《关于加强和完善国家电子政务工程建设管理的意见》 (发改高技[2013]266号) ;
(3) 《关于印发<智慧城市公共信息平台建设指南 (试行) >的通知》 (建科研函[2013]52号) ;
(4) 《关于进一步加强政务部门信息共享建设管理的指导意见》 (发改高技[2013]733号) ;
(5) 《关于印发“宽带中国”战略及实施方案的通知》 (国发[2013]31号) ;
(6) 《关于印发国家卫星导航产业中长期发展规划的通知》 (国办发[2013]97号) ;
(7) 《信息化发展规划》 (工信部规[2013]362号) ;
(8) 《关于推进社区公共服务综合信息平台建设的指导意见》 (民发[2013]170号) ;
(9) 《关于加快推进人口健康信息化建设的指导意见》 (国卫规划发[2013]32号) 。
从以上发布的政策文件的目录可以看出, 从2010年至2013年度, 国务院和各部委已经就智慧城市的建设中涉及的各项支撑技术及各专项专业技术的基础应用, 逐步形成了体系完整的智慧城市政策规范。
1《“宽带中国”战略及实施方案》 (国发[2013]31号) 中指出宽带网络是新时期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性公共基础设施, 发展宽带网络对拉动有效投资和促进信息消费、推进发展方式转变和小康社会建设具有重要支撑作用。从全球范围看, 宽带网络正推动新一轮信息化发展浪潮, 众多国家纷纷将发展宽带网络作为战略部署的优先行动领域, 作为抢占新时期国民经济、科技和产业竞争制高点的重要举措。近年来, 我国宽带网络覆盖范围不断扩大, 传输和接入能力不断增强, 宽带技术创新取得显著进展, 完整产业链初步形成, 应用服务水平不断提升, 电子商务、软件外包、云计算和物联网等新兴业态蓬勃发展, 网络信息安全保障逐步加强, 但我国宽带网络仍然存在公共基础设施定位不明确、区域和城乡发展不平衡、应用服务不够丰富、技术原创能力不足、发展环境不完善等问题, 亟需得到解决。
根据《2006年-2020年国家信息化发展战略》、《国务院关于大力推进信息化发展和切实保障信息安全的若干意见》 (国发[2012]23号) 和《“十二五”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的总体要求, 特制定《“宽带中国”战略及实施方案》, 旨在加强战略引导和系统部署, 推动我国宽带基础设施快速健康发展。
2继《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二五”规划纲要》、《国务院办公厅关于促进物流业健康发展政策措施的意见》 (国办发[2011]38号) 、《电子商务“十二五”发展规划》 (工信部规[2011]556号) 等文件发布以后, 《关于推进物流信息化工作的指导意见》的发布就进一步充分发挥信息化支撑和引领现代物流发展起了重要的指导作用。《指导意见》要求深刻认识推进物流信息化工作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指出物流是贯穿经济发展和社会生活全局的重要活动。信息化正在全面渗透和融合到物流活动中, 成为现代物流最重要的核心特征和时代特征。
3《关于加强和完善国家电子政务工程建设管理的意见》是在《“十二五”国家政务信息化工程建设规划》发布后的又一重要的关于我国电子政务工程建设的管理文件, 文件对规范国家电子政务工程建设, 加强国家电子政务工程建设项目 (主要指国家统一电子政务网络、国家基础信息资源库、国家网络与信息安全基础设施、重点业务信息系统、政府数据中心以及电子政务相关支撑体系等使用中央财政性资金建设的政务信息化工程建设项目) 的管理, 促进了政府信息共享和业务协同, 提高了智慧城市建设中电子政务项目的投资效益。
4智慧城市公共信息平台建设和政务部门信息共享建设是智慧城市数据库建设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智慧城市公共信息平台建设指南 (试行) 》、《关于进一步加强政务部门信息共享建设管理的指导意见》明确指出智慧城市要通过综合运用现代科学技术、整合信息资源、统筹业务应用系统, 去满足各政务部门利用信息化手段, 多渠道快速准确地获取和共享信息的迫切需要, 切实提升宏观决策、监测分析、应急处置和公共服务能力, 政务信息共享已成为政务部门有效规范经济社会秩序, 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 优化公共资源配置, 促进经济社会健康发展的紧迫任务, 也是我国2013年国家智慧城市试点实践中立项最多的内容。
5公共服务实施相对完善, 改善城市居住条件和市民的身体健康是智慧城市顶层设计始终关注的目标。人口健康信息化是国家信息化建设的重点领域和重要组成部分, 是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重要内容, 是体现国民生活质量和国家综合实力的标志之一。
《关于加快推进人口健康信息化建设的指导意见》 (国卫规划发[2013]32号) 的发布是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对我国人口健康建设的纲领性文件, 也是智慧城市建设中在智慧医疗和智慧社区的规划和项目实施中必须遵循的基础性文件。《指导意见》指出我国人口健康信息化建设全面推进、快速发展, 为提高卫生计生服务和管理水平发挥了重要作用。覆盖城乡的传染病与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告网络全面建立, 以临床应用和电子病历建设为主要内容的医院信息化建设取得重要进展, 远程会诊系统初具规模, 基层医疗卫生管理信息系统的应用推广步伐加快, 居民健康卡试点成效开始显现, 信息标准和安全体系建设日益健全, 150余项标准和安全规范初步满足当前人口健康信息化建设需求, 部分地方建立了省级信息平台和地市、县级区域信息平台, 区域内卫生信息共享以及跨区域业务协同逐步深化。形成数据向上集中、应用向下延伸的服务模式, 探索开展了计划生育服务管理信息的跨部门、跨地域交互和共享, 促进了计划生育服务和管理由粗放型向精细化的转变。
在智慧城市人口健康信息化建设中, 面临亟需解决的问题有:亟需整合卫生计生已有信息系统, 扩大区域信息平台覆盖面, 并提高联网水平, 实现系统互连互通、信息共享、业务协同, 提高卫生计生服务能力和水平。亟需改变中医类医疗卫生机构信息化建设的薄弱状态, 促进各类医疗卫生机构信息化建设的平衡发展。亟需提升数据集成、信息资源综合利用水平, 提高科学决策支持能力。亟需进一步加强制度、管理、人才和资金的保障, 进一步完善信息标准和安全体系, 支撑信息化建设顺利推进。
智慧城市建设模式和体制改革的相关政策
随着我国体制改革、产业调整的深入, 在2013年度国务院及相关部委就智慧城市建设模式及运作模式的改革上也发布了相关的极其重要的政策文件, 如:
(1) 《关于印发“十二五”国家自主创新能力建设规划的通知》 (国发[2013]4号) ;
(2) 《关于政府向社会力量购买服务的指导意见》 (国办发[2013]96号) ;
(3) 《关于促进信息消费扩大内需的若干意见》 (国发[2013]32号) ;
(4) 《关于推进物联网有序健康发展的指导意见》 (国发[2013]7号) ;
(5) 《关于2013年深化经济体制改革重点工作意见的通知》 (国发[2013]20号) ;
(6) 《关于印发深化流通体制改革加快流通产业发展重点工作部门分工方案的通知》 (国办函[2013]69号) 。
2013年度可以认为是智慧城市建设模式和运作模式进入更深层次探索和实践的一年。
全国智慧城市试点建设的政策指导性文件
在2013年度, 各部委有关智慧城市试点都做了相应的政策指导和规定, 城市试点的实践进一步深入开展, 对实践中产生的相关问题提出了明确的解决方式, 如:
(1) 《关于开展智慧城市时空信息云平台建设试点工作的通知》 (国测国发[2012]122号) ;
(2) 《关于国家智慧城市试点评审有关事项的通知》 (建科研函[2013]3号) ;
(3) 《关于做好国家智慧城市试点工作的通知》 (建办科[2013]5号) ;
(4) 《关于智慧武汉时空信息云平台建设试点项目立项的批复》 (国测国发[2013]14号) ;
(5) 《关于申报2013年度全国农业农村信息化示范基地的通知》 (农办市[2013]4号) ;
(6) 《关于印发<农业物联网区域试验工程工作方案>的通知》 (农办市[2013]8号) ;
(7) 《关于认定2013年度全国农业农村信息化示范基地的通知》 (农市发[2013]5号) ;
(8) 《关于公布2013年度国家智慧城市试点名单的通知》 (建办科[2013]22号) ;
(9) 《关于开展国家下一代互联网示范城市建设工作的通知》 (发改办高技[2013]1884号) ;
(10) 《关于印发10个物联网发展专项行动计划的通知》 (发改高技[2013]1718号) ;
○11《关于开展智慧城市试点示范工作的通知》 (国科办高[2013]52号) ;
○12《关于征选信息消费试点市 (县、区) 的通知》 (工信厅信函[2013]701号) ;
○13《关于印发<国家智慧城市试点过程管理细则 (试行) >的通知》 (建科研函[2013]183号) ;
○14《关于组织开展2014-2016年国家物联网重大应用示范工程区域试点工作的通知》 (发改办高技[2013]2664号) 。
综合整理上述国家智慧城市相关试点的政策文件, 截至2013年底, 我国目前已有智慧城市时空信息云平台建设试点、全国农业农村信息化示范基地、农业物联网区域试验工程、国家下一代互联网示范城市、10个物联网发展专项行动计划、信息消费试点市 (县、区) 、2014-2016年国家物联网重大应用示范工程区域试点、国家智慧城市试点共8个智慧城市相关试点项目, 在全国各地蓬勃展开。除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开展的国家智慧城市试点第一批和第二批共计193个以外, 其他试点项目根据文件内容可以了解到其进展情况。
1 2012年底, 国家测绘地理信息局发布了《关于开展智慧城市时空信息云平台建设试点工作的通知》 (国测国发[2012]122号) , 这项时空信息云平台建设试点工作是对智慧城市建设基础支撑技术的重要实践项目, 也是智慧城市可靠保障的重大举措, 因此, 也收录在2013年度发布的重要政策文件范围内。
该《通知》指出城市时空信息云平台建设试点工作对智慧城市建设有三项重大的意义。
第一, 智慧城市是城市信息化发展的必然趋势, 是在数字城市建设发展到一定阶段, 科学技术达到一定水平, 社会需求达到一定程度的必然要求。智慧城市建设已经从概念研究迈向实践探索, 正在成为城市转变经济发展模式、改善人们生产与生活方式、推进社会管理创新的新手段和新途径。
第二, 智慧城市时空信息云平台是通过泛在网络、传感设备、智能计算等新型高科技手段, 实时汇集城市各种时空信息, 而形成的更透彻感知、更广泛互联、更智能决策、更灵性服务和更安全可靠的地理信息服务平台, 是智慧城市建设的重要的空间信息基础设施。
第三, 智慧城市时空信息云平台建设是测绘地理信息服务城市建设与发展的重要方式, 各级测绘地理信息行政主管部门要高度重视并积极参与试点工作, 充分发挥测绘地理信息部门在时空数据资源获取、地理信息服务等高新技术方面的优势, 推动智慧城市时空信息云平台建设试点工作的顺利开展。
在2012年12月24日全国测绘地理信息局长会上明确提出, 2013年将在全国范围内组织开展智慧城市时空信息云平台建设试点工作, 每年将选择约10个城市为建设试点, 每个试点项目建设周期为2〜3年。
2013年, 国家测绘地理信息局已在太原、广州、徐州、临沂、郑州、重庆、武汉、无锡、淄博、济宁启动了试点工作。
选择智慧城市时空信息云平台建设试点要求这些城市具有:较完善的基础设施条件, 包括物联网、互联网、云计算中心必须初具规模;良好的地理信息资源及应用服务基础;要建立起比较科学的信息共享与交换机制, 包括更新与共享方面的能力;具备智慧城市时空信息云平台建设的人才资源基础。
2在全国农业农村信息化示范基地项目中, 2013年度已经认定黑龙江省农垦总局等40家单位为全国农业农村信息化示范基地。
3在“国家下一代互联网示范城市建设”项目中, 2013年已经确认北京、上海、南京、苏州、无锡、杭州、郑州、武汉、广州、成都、西安、克拉玛依、厦门、青岛、深圳以及长沙、株洲、湘潭3个城市联合开展国家下一代互联网示范城市群建设。
《关于同意北京市等16个城市 (群) 开展国家下一代互联网示范城市建设工作的通知》 (发改办高技[2013]3017号) 中对下一代互联网示范城市的建设提出了结合实际, 因地制宜, 不断完善的基本要求, 同时要求示范城市形成深挖特色应用、注重形成合力、强化安全保障、加强宣传引导、形成长效机制的工作模式。
4 “10个物联网发展专项行动计划”包含:顶层设计专项行动计划;标准制定专项行动计划;技术研发专项行动计划;应用推广专项行动计划;产业支撑专项行动计划;商业模式专项行动计划;安全保障专项行动计划;政府扶持措施专项行动计划;法律法规保障专项行动计划;人才培养专项行动计划10项。其牵头部门分别为:国家发展改革委、工业和信息化部;国家标准委;科技部;工业和信息化部、国家发展改革委;工业和信息化部;工业和信息化部;工业和信息化部、国家发展改革委、公安部;国家发展改革委、工业和信息化部;工业和信息化部;教育部。
《关于印发10个物联网发展专项行动计划的通知》要求各行动计划的牵头部门明确指导思想、总体目标, 对各行动计划的重点任务、分工与进度、保障措施等, 尽快细化具体措施。要求各牵头部门加强沟通协调, 务实推进相关工作。
5为深入贯彻党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 全面落实国务院促进信息消费扩大内需的战略部署, 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 充分发挥信息消费在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惠民生中的积极作用, 首批国家信息消费试点市 (县、区) 在全国范围内遴选50个试点。从2014年1月开始, 截至2015年12月结束。试点结束时, 择优评选“全国信息消费示范市 (县、区) ”, 进行示范经验推广。
6 在2013年底, 国家发展改革委员会发布了《关于组织开展2014年—2016年国家物联网重大应用示范工程区域试点工作的通知》, 酝酿了一年多的物联网重大应用示范工程项目终于启动了。国家物联网重大应用示范工程区域试点是推进物联网产业持续健康发展的重要行动项目, 是在《国务院关于推进物联网有序健康发展的指导意见》 (国发[2013]7号) 、《国务院关于促进信息消费扩大内需的若干意见》 (国发[2013]32号) 、《关于印发10个物联网发展专项行动计划的通知》 (发改高技[2013]1718号) 发布后, 贯彻落实国家信息化建设目标的重大举措。文件同时发布了《国家物联网重大应用示范工程区域试点总体工作方案编制大纲》。
发布智慧城市信息安全、突发事件应急政策
在2013年度, 应该引起重视的是国务院办公厅和国家发展改革委员会关于智慧城市建设中的国家信息安全和城市突发事件应急预案的管理发布了相关政策, 《关于组织实施2013年国家信息安全专项有关事项的通知》 (发改办高技[2013]1965号) 和《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印发突发事件应急预案管理办法的通知》 (国办发[2013]101号) 。
《2013年国家信息安全专项》是为了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大力推进信息化发展和切实保障信息安全的若干意见》 (国发[2012]23号) 的工作部署, 针对金融、云计算与大数据、信息系统保密管理、工业控制等领域面临的信息安全实际需要, 国家发展改革委决定组织国家信息安全专项。并要求和支持各商业银行开展金融信息安全试点示范、云计算与大数据安全应用试点示范、信息系统保密管理试点示范及工业控制信息安全领域示范。
《突发事件应急预案管理办法》是指各级人民政府及其部门、基层组织、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等为依法、迅速、科学、有序应对突发事件, 最大程度减少突发事件及其造成的损害而预先制定的工作方案。管理办法要求应急预案编制要依据有关法律、行政法规和制度, 紧密结合实际, 合理确定内容, 切实提高针对性、实用性和可操作性。
纵观智慧城市两年来的发展历程, 智慧城市遵循着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不断深入、提高和发展的过程。总结2013年度我国国务院和各部委的关于智慧城市的政策文件更能深刻地体会到这一点, 智慧城市建设作为新型城镇化的重要载体和先行探索, 更要树立以人为本、服务为先的理念, 完善城市治理结构、创新城市治理方式, 提升城市社会治理水平。而各级领导部门的相关政策文件规范从科学管理和科学实践方面形成了具体的实施政策指导体系。这对我国智慧城市的建设者来说不仅是必须遵循的科学指导意见, 更是智慧城市两年来建设成果的体现。
附录:2013年度智慧城市重要文件目录表 (见表1)
浅析欧盟和我国鞋类法规标准体系 篇7
关键词:鞋类,欧盟,法规标准,安全和环保
1引言
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鞋类生产和出口国[1],欧盟是我国出口鞋类的重要市场之一,输往欧盟的鞋类约占我国出口鞋类总量的20%左右[2]。但近几年我国出口欧盟鞋类产品被欧盟通报的事件时有发生,给我国鞋类企业带来了很大的财产损失,对我国出口经济造成了一定程度的影响。
2我国鞋类出口欧盟通报情况
2.1通报批次分析
2007~2013年,我国鞋类出口欧盟通报批次情况如图1所示,可以看出,近几年我国鞋类出口欧盟违规较多。2009年违规批次为51批,以后有下降趋势,但2013年又达到新高,为63批。
2.2通报类别分析
2007~2013年出口欧盟的鞋类产品中,违规通报项目涉及化学污染(147批),装饰材料脱落(47批), 包装缺少关于产品安全使用和采用适当保护措施的欧盟国家语言说明(1批)。其中通报最多是化学污染,涉及六价铬、五氯苯酚、富马酸二甲酯、苯、邻苯二甲酸-2(2-乙基己基)酯、邻苯二甲酸盐、对二氨基联苯、4,4'-二氨基二苯甲烷、4-氨基偶氮苯、苯乙酮,2-苯基-2-丙醇等物质超标。可以看出,我国出口欧盟鞋类产品的主要问题是化学物质残留。
3鞋类法规标准体系研究
为了适应科学技术发展要求,保障人体健康和安全并与国际标准发展相适应,有必要对鞋类有害物质限量标准进行研究。研究欧盟有害物质限量的标准和相关的技术法规,确定我国鞋类有害物质限量应控制的项目,为制定相应的我国标准提供依据,从而提高我国制鞋行业环保、卫生、安全等生产意识,促进制鞋行业采取有效措施,将鞋类产品的有害物质降低到最小,保障人体卫生和安全。
3.1欧盟鞋类法规标准体系研究
欧盟的鞋 类法规标 准主要以4种形式发 布,即条例(Regulation)、指令(Directive)、决定 (Decision)及建议(Recommendation)。其中前三者具有法律强制力。
(1)条例
“条例”由欧盟理事会和欧洲议会联合批准或者由欧盟委员会单独批准。条例具有普遍适用性和直接适用性。“普遍适用性”是指条例适用于欧盟所有成员及所有公民;“直接适用性”指条例一经制定,则成为各成员国法的一部分,不需要也不允许各成员国立法机构转化为国内法。
(2)指令
“指令”由欧盟理事会和欧洲议会联合批准或者由欧盟委员会单独批准。指令只对其所发至的成员国具有约束力,并且仅要求接受国达到规定的结果即可,但是以什么方式和方法实现该目标,则由各成员国权力机构在本国法律框架下自行决定。
(3)决定
“决定”是由欧盟理事会和欧洲议会联合批准或者单独批准。“决定”对发出对象具有直接全面约束力。发出对象可以是成员国,也可以是自然人或法人。
(4)建议和意见
仅是欧盟委员会或欧盟理事会就某个问题提出的看法,仅作为欧盟立法趋势和政策导向,供成员国参考,不具有法律强制力。
欧盟关于鞋类的法规多涉及健康、环保等因素, 分为专门针对鞋类的以及综合性法规,具体如下。
3.1.1专门针对鞋类的法规
(1)指令94/11/EC,关于成员国的法规、条例和管理规定的近似数,这些法规、条例和管理规定涉及销售给消费者的鞋的主要部件材料的标签(DIRECTIVE 94/11/EC OF EUROPEAN PARLIAMENT AND COUNCIL of 23 March 1994on the approximation of the laws, regulations and administrative provisions of the Member States relating to labeling of the materials used in the main components of footwear for sale to the consumer) 。
该指令规定了鞋部件标签信息的要求。规定鞋类标签应标识出鞋的三大部件(即鞋面、内里和衬底、大底)的材料成分。
(2)决定2 0 0 9/563/ EC,为授予生态标签的共同体建立鞋类的生态标准 (COMMISSION DECISION of 9 July 2009 on establishing the ecological criteria for the award of the Community eco-label for footwear )。
该决定规定终产品中危险物、耗水量的减少、 材料生产的排放量、危险物质的使用、鞋类最终组装阶段挥发性有机物(VOCs)的使用、能量消耗以及终产品的包装等要求。
针对终产品中危险物,规定如下:(a)对于用皮革制得的鞋,终产品中不得含有铬(VI);(b)在产品组装材料或是终产品中不得含有砷、镉和铅;(c) 鞋类纺织品自由和水解甲醛的量应不得检出。鞋类皮革自由和水解甲醛的限量为150ppm。
针对耗水量的减少(只限于鞣皮),规定鞣皮的耗水量不应超过以下值:生皮:35 m3/t,皮囊:55 m3/t。
针对材料生产的排放量,规定若制革地和纺织工厂污水直接排向新鲜水体,COD的含量不应超过250 mg COD/l排水量。处理后的制革厂废水含有的铬(III)/I不应超过1mg。
针对危险物质的使用,规定不能使用五氯苯酚(PCP)和四氯苯酚(TCP)以及它的盐和脂;不能使用可能附着有以下任何芳香胺类的偶氮染料:4-氨基联二苯(4-aminodiphenyl)、对二氨基联苯(benzidine)、氯邻甲苯胺(4-chloroo-toluidine)、2-萘胺(2-naphthylamine)、邻氨基偶氮甲苯(o-a mino-a zotoluene)、2-氨基-4-硝基甲苯(2-amino-4-nitrotoluene)、对氯苯胺(p - ch loroa n iline)、2 , 4 -二氨基甲醚 (2 ,4-diaminoanisol)、4,4’-二氨基二苯甲烷 (4,4′-diaminodiphenylmethane)、3,3’-二氯联苯胺(3,3′-dichlorobenzidine)、3,3'-二甲氧基联苯胺( 3,3′-dimethoxybenzidine)、3,3-二甲基联苯胺(3,3′-dimethylbenzidine)、3,3′二甲基-4,4 -二氨基二苯基甲烷(3,3′-dimethyl4 , 4 _ - d ia m ino d iphenyl met ha ne)、甲苯甲醚 (p-cresidine)、4,4'-二氨基-3,3'-二氯二苯甲烷 (4,4′-methylene-bis-(2-chloraniline))、4,4’-二氨基二苯醚(4,4′-oxydianiline)、 4,4'-二氨基二苯硫醚(4,4′-thiodianiline)、邻甲苯胺 (o-toluidine)、二氨基甲苯(2,4-diaminotoluene)、 2,4,5-三甲基苯胺(2.4,5-trimethylaniline)、 4-氨基偶氮苯(4-aminoazobenzene)及邻甲氧基苯胺(o-anisidine)。
橡胶中不能检测到以下N-亚硝胺:N-亚硝基二甲胺(NDMA)、亚硝胺(NDEA)、对亚硝基二苯胺 (NDPA)、N-亚硝基二丁胺(NDBA)、 N-亚硝基哌啶(NPIP)、亚硝基吡咯烷(NPYR)、亚硝基吗啉 (NMOR)、N-亚硝基-N-甲基苯胺(NMPh A)及N-亚硝基乙基苯胺(NEPh A)。
C10-C13氯化烷烃(chloralkanes )不能在皮革、 橡胶或纺织品成分中使用。
符合该标准划分为致癌、致突变有毒物、环境危害物的R40, R45, R49, R50, R51, R52, R53, R60, R61,R62, R6或R68(或任何化合物)的染料不应使用。
不应使用烷基酚乙氧基化物(APE)以及全氟辛烷磺酸(PFOS);符合该标准划分为皮肤致敏物的染料不应使用。
邻苯二甲酸盐(Phthalates):只有在申请时进行过风险评估,以及(或它们的结合物)没有被划分为R60, R61, R62, R50, R51, R52, R53, R50/53, R51/53,R52/53(根据指令67/548/EEC)的邻苯二甲酸盐才能在产品中使用(如果进行申请)。另外,邻苯二甲酸二辛酯(DNOP), 邻苯二甲酸二异壬基(DINP),邻苯二甲酸二异癸酯(DIDP)不能在产品中使用。
杀菌剂(Biocides):只有包含有指令98/8/EC附录Annex IA规定的杀生制品活性物质的,且在鞋类中授权使用的生物农药产品才能使用。
针对鞋类最终组装阶段挥发性有机物(VOCs) 的使用,规定VOCs的总使用量不能超过平均20gram VOC/每双。
针对能量消耗,规定生产阶段的能量消耗应进行声明。
针对终产品的包装,规定当终产品包装为纸箱时,应当使用100%可回收材料。当产品包装是塑料袋时,应当使用至少75%的可回收材料,或者是可生物降解的或可堆肥物,满足EN13432规定的定义。
(3)条例117/2005,介绍共同体对来源于某些第三国某些鞋类产品的进口监管(COMMISSION REGULATION (EC) No 117/2005 of 26 January2005 introducing Community surveillance of imports of certain footwear products originating in certain third countries)。
规定进口者申请包含的内容、申请的有效期、 成员国应向委员会通报的信息等内容。
3.1.2综合性法规
(1)条例(EC) No 1907/2006 ,关于化学物质注册、评估、授权以及限制,建立欧洲化学 品管理局(REGULATION (EC) No 1907/2006OF THE EUROPEAN PARLIAMENT AND OF THE COUNCIL of 18 December 2006 concerning the Registration, Evaluation, Authorisation and Restriction of Chemicals (REACH), establishing a European Chemicals Agency, amending Directive1999/45/EC and repealing Council Regulation (EEC)No 793/93 and Commission Regulation (EC) No1488/94 as well as Council Directive 76/769/EEC and Commission Directives 91/155/EEC, 93/67/EEC,93/105/EC and 2000/21/EC)。
简称REACH法规,是欧盟对进入其市场的所有化学品进行预防性管理的一项化学品管理法律。 该法规直接管辖的虽然是化工行业和化学品,但是鞋类产品在整个制造过程中不可避免要大量使用化学物质和原料。另外,制鞋用的纺织品在制造过程中也离不开化学处理,因此,该法规实际上间接管辖了制鞋业。
本条例规定了物质的注册、数据共享以及避免不必要检测、供应链信息、化学品评估、化学品授权、某些危险物质以及混合物的生产限制、上市包装以及使用,另外,还规定收费、代理、信息、执行等要求。
本条例还规定了若干有毒化学物质的限量要求, 如规定了富马酸二甲酯(DMF)在物品和物品的任何部件中的最大限量为0.1mg/kg,任何富马酸二甲酯(DMF)含量超过0.1mg/kg的物品或它的部件不能在市场中销售。
(2)指令2 0 0 1 / 9 5 / E C ,一般产品 安全 (DIRECTIVE 2001/95/EC OF THE EUROPEAN PARLIAMENT AND OF THE COUNCIL of 3December 2001 on general product safety)。
该指令规定一般安全要求、合同评定标准以及欧洲标准、其他生产者和经销商义务、成员国的特定义务和权利、信息的交换以及快速干预情况以及委员会程序等要求。
在成员国的特定义务和权利要求上,规定成员国应明确主管当局的任务、权利、组织和合作安排。 成员国应当告知委员会,然后委员会将该信息告知其他成员国。还规定成员国主管当局有权力在适当情况下采取以下措施:1)对于任何产品,主管当局甚至可以在产品投放市场后,组织恰当的检查,直至使用和消费的最后阶段。2)对于任何产品,主管当局甚至可以在产品投放市场后,组织恰当的检查, 直至使用和消费的最后阶段。3)对于任何在某些条件下可带来风险的产品,主管当局要求标记合适和清楚的文字和易于理解的警告,说明产品可能带来的风险,使用产品销售地成员国的官方语言。4) 对于可能对某些人带来风险的任何产品,主管当局命令在合适的时间和以合适的形式给予风险警告。 5)对于任何有可能带来危险的产品,在需要各种安全性评价、检查以及控制的阶段,主管当局应临时性禁止产品的供应。6)对于有危险的产品,主管当局应禁止其上市,并且采用随附措施保证该禁令得到遵守。7)对于已经上市的危险产品,主管当局应当命令或组织其迅速地撤回,并且警告消费者其所带来的危害。命令或协调或在合适的情况下和生产商以及经销商一起组织其从消费者手中召回,在适合的条件下销毁。
(3)条例(EEC) No 880 / 92,关于共同体生态标签计划( COUNCIL REGULATION (EEC) No880 / 92 of 23 March 1992 on a Community ecolabel award scheme)。
该条例规定在分类为危险品的物质以及在可能对人类和环境造成伤害的情况下,不能授予生态标签;还规定根据本条例规定要求授予生态标签的进口到欧盟的产品,必须至少符合在欧盟生产产品同等严格的标准;另外,还规定生态标签的标识语、申请,费用。
3.2我国鞋类法规标准体系研究
与欧洲国家将“强制性标准”融入法律法规的做法不同,我国法律法规与强制性标准往往分开颁布,法规侧重管理,标准侧重技术指标。在鞋类法规标准方面同样如此。目前鞋类相关法律法规主要有:《中华人民共和国产品质量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商标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清洁生产促进法》 等。在标准方面,我国颁布实施的鞋类相关技术标准共有170余项,涉及术语、性能参数、性能试验方法、包装、标志、有害物质限量及检测等多个方面。
3.2.1相关法规
(1)中华人民共和国产品质量法
规定产品禁止伪造或者冒用认证标志等质量标志;禁止伪造产品的产地,伪造或者冒用他人的厂名、厂址;禁止在生产、销售的产品中掺杂、掺假, 以假充真,以次充好;还规定可能危及人体健康和人身、财产安全的工业产品,必须符合保障人体健康和人身、财产安全的国家标准、行业标准;未制定国家标准、行业标准的,必须符合保障人体健康和人身、财产安全的要求。
(2)中华人民共和国商标法
规定商标注册申请、注册商标的续展、变更、 转让和使用许可、商标使用的管理、注册商标专用权的保护等方面要求。
(3)中华人民共和国清洁生产促进法
规定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根据国家清洁生产推行规划、有关行业专项清洁生产推行规划,按照本地区节约资源、降低能源消耗、减少重点污染物排放的要求,确定本地区清洁生产的重点项目,制定推行清洁生产的实施规划并组织落实;国务院有关部门可以根据需要批准设立节能、节水、废物再生利用等环境与资源保护方面的产品标志,并按照国家规定制定相应标准;企业在进行技术改造过程中,应采用无毒、无害或者低毒、低害的原料,替代毒性大、危害严重的原料,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废物、废水和余热等进行综合利用或者循环使用;采用能够达到国家或者地方规定的污染物排放标准和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指标的污染防治技术;产品和包装物的设计,应当考虑其在生命周期中对人类健康和环境的影响,优先选择无毒、无害、易于降解或者便于回收利用的方案。
3.2.2相关标准
我国鞋类标准多而庞杂,涉及170余项,大多数针对外观和物理机械性能,仅有少数涉及有害物质限量标准等健康生态因素。涉及健康生态因素的主要标准如下。
(1)GB18401-2010国家纺织产品基本安全技术规范
规定了婴幼儿纺织产品、直接接触皮肤的纺织产品、非直接接触皮肤的纺织产品的安全标准。对于婴幼儿纺织产品、直接接触皮肤的纺织产品、非直接接触皮肤的纺织产品,甲醛限量分别为: 20mg/kg、75 mg/kg、300 mg/kg;禁用可分解致癌芳香胺染料。
(2)GB20400-2006皮革和毛皮有害物质限量
规定皮革、皮毛中可分解有害芳香胺染料的限量为30mg/kg;婴幼儿、直接接触皮肤、非直接接触皮肤产品的游离甲醛限量分别是20mg/kg、75 mg/ kg、300 mg/kg。
(3)GB/T26713-2011鞋类化学试验方法富马酸二甲酯(DMF)的测定
规定了富马酸二甲酯(DMF)的试验方法:气相色谱-质谱和气相色谱-二级质谱检测方法。
(4) GB/T29292-2012/ISO/TR16178:2010鞋类鞋类和鞋类部件中存在的限量物质
规定了鞋类和鞋类部件中存在的限量物质及测试用试验方法等。
(5)GB/T18885-2009生态纺织品技术要求
规定了婴幼儿、直接接触皮肤、非直接接触皮肤生态纺织品甲醛限量分别为:20mg/kg、75mg/ kg、300mg/kg;还规定了可萃取的重金属、杀虫剂、 苯酚化合物、氯苯和氯化甲苯、邻苯二甲酸脂、有机锡化合物、有害染料、抗菌整理剂、阻燃整理剂、 色牢度、挥发性物质、石棉纤维等的限量标准。
(6)QB/T2881-2007鞋类衬里和内垫材料抗菌技术条件
规定抗菌性能检测方法、抗菌性能要求等。
(7)SN/T1309.2-2010中华人民共和国出入境检验检疫行业标准鞋类检验规程第2部分:皮鞋规定鞋类化学物质限量、物理性能、外观质量等检验方法。规定化学限量按照主要进口国或地区有关皮鞋化学限量的法规及要求进行检验。
(8)HJ/T305-2006环境标志产品技术要求鞋类
规定鞋中 禁止使用 五氯苯酚(检出限制 ≤0.05mg/kg)、可分解成致癌芳香胺的偶氮染料 (检出限值≤20mg/kg)、氯代十烷、氯代十一烷、氯代十二烷、氯代十三烷;鞋所用的橡胶制品不得含有亚硝胺类物质;鞋中禁止使用聚氯乙烯材料(鞋外底中的再生聚氯乙烯除外);禁止在皮革材料中使用蓝色素;鞋中六价铬的含量小于10mg/kg;鞋中不得人为添加砷、铅和镉等物质,可提取的这类物质的总含量应小于10mg/kg;产品使用的纺织品中可提取的甲醛含量应小于75mg/kg;鞋中可提取的甲醛含量应小于150mg/kg。
(9)QB/T1873-2010中华人民共和国轻工行业标准鞋面用皮革
规定鞋面用皮革有害物质限量、理化性能指标等。规定可分解有害芳香胺染料的限量为30mg/kg; 还规定婴幼儿、直接接触皮肤、非直接接触皮肤产品的游离甲醛限量分别是20mg/kg、75mg/kg、300mg/kg。
(10)CCGF203.3-2010产品质量监督抽查实施规范皮凉鞋
规定了抽样要求、检验要求、判定原则、异议处理复检等。还规定了游离甲醛含量和可分解有害芳香胺染料的检验方法。
(11)CCGF203.4-2010产品质量监督抽查实施规范皮鞋
规定了抽样、检验要求、判定原则、异议处理复检等要求。还规定了儿童皮鞋、休闲鞋的游离甲醛、可分解有害芳香胺染料的检测方法。
4我国鞋类和欧盟鞋类中有害物质限量比较
我国和欧盟规定的鞋类中主要有害物质限量标准比较见表1。
表1可以看出,我国的标准对同一物质在不同标准中都有所规定,且存在限量不统一的情况,如对于六价铬,HJ/T305-2006规定为10mg/kg, SN/T1309.2-2010规定不得含有,检测限为3mg/kg;另外, 欧盟法规对污染物的覆盖范围大,我国标准对某些污染物未涉及,如我国未规定富马酸二甲酯、苯和邻苯二甲酸盐等在鞋类中的限量标准;对于六价铬、五氯苯酚、邻苯二甲酸-2(2-乙基己基)酯等, 欧盟的限量标准均严于我国。
5结语
近几年,我国鞋类出口欧盟违规时有发生,违规类型涉及化学污染物超标、装饰材料脱落,包装缺少关于产品安全使用和采用适当保护措施的欧盟国家语言说明等。其中最主要的违规项目是化学污染物超标。
欧盟关于鞋类的法规简洁、清晰,多涉及健康、 环保等因素,且覆盖众多的有害物质限量。我国的鞋类标准多而庞杂,多针对外观和物理机械性能, 对有害物质限量规定较少,对某些鞋类污染物未涉及,且大多宽于欧盟的限量标准,对某些物质的限量标准还存在不统一的现象。
建筑工程法规体系 篇8
一、加强涉外反恐立法, 为境外反恐行动提供法律依据
在相关国家遂行反恐任务需要国际法规作为支撑, 涉外反恐行动的组织指挥需要进一步理顺指挥关系。一是完善国际区域、双边反恐协定, 为武装力量出境反恐奠定法律基础。《反恐怖主义法》第五十九条规定, 中华人民共和国在境外的机构、人员、重要设施遭受严重恐怖袭击后, 经与有关国家协商同意, 国家反恐怖主义工作领导机构可以组织外交、公安、国家安全等部门派出工作人员赴境外开展应对处置工作。《反恐怖主义法》赋予武警部队境外反恐发任务。必须要经与有关国家协商, 所以我国反恐军事力量在境外执行反恐任务时必须遵守国际反恐公约、联合国安理会反恐决议以及区域性或双边反恐协定。当前国际社会没有全面的反恐公约, 主要是针对特定恐怖活动的专门性反恐公约。对某些特定的恐怖活动存在缺失, 例如反核生化恐怖袭击就缺乏相应的规定。使武警部队参与境外部分反恐行动缺乏一定法律的支撑。我国应积极推动同相关国家签署反恐双边及多边协约为我武装力量出境反恐扫清法律障碍。二是武装力量出境行动作出制度规范。明确出境反恐指挥机构成员及指挥关系, 为有效展开反恐行动打下基础。《反恐怖主义法》第七条规定, 国家设立反恐怖主义工作领导机构, 统一领导和指挥全国反恐怖主义工作, 但其并未对涉外反恐行动领导机构的成员构成以及处置力量的指挥关系进行必要的说明, 需要出台相关规定, 理顺出境反恐力量的指挥关系。并就出境行动的组织程序、保障规定等内容作出制度性规范。
二、完善国内反恐立法, 为实施反恐行动提供法律保障
《反恐怖主义法》明确了各级的职责, 地方政府和军队层面需要制定相应规定, 才能有效完成反恐法所赋予的任务。地方与军队加强协调沟通, 在反恐工作的情报共享、机制建设、责任分工等方面做出法律规范。
一是提高情报资源共享制度的法规位阶。《反恐怖主义法》第四十五条规定军事机关在其职责范围内, 因反恐怖主义情报信息工作的需要, 根据国家有关规定, 经过严格的批准手续, 可以采取技术侦察措施。情报共享涉及军地多个部门的情报机构, 需要在法律层面进行协调明确责任建立机制。当前涉及反恐情报工作的主要有公安部、国家安全部、解放军和武警部队情报部门, 由这些部门架构的国家反恐情报机构已初步形成, 相关工作机制已初步实施。需要认定为法律, 以便于更好的实施联合, 提高情报共享的效率, 提升反恐行动的质量。[1]二是建立反恐各类机制, 使武装力量同地方反恐力量有机结合。理顺指挥关系, 构建以地方为主导, 军地分别指挥的指挥体系;共享情报资源, 建立优势互补军民融合的情报信息共享机制;加强反恐演练, 明确军地联演机构分工, 加强反恐行动联演联训的专项训练, 并就联演联训的训练内容、组织实施、计划保障等内容制定相关法规。三是明确武装力量在反恐行动中职责分工。军队层面主要在情报收集、分析研判、特种专业力量支持和境外反恐战略支援中发挥主要作用;武警部队重点加强核心区域武力突击力量的建设;民兵预备役重点在情报报知、物资支援等方面进行加强。
三、制定反恐规定, 为加强反恐行动专业力量建设提供制度支撑
《中国人民武装警察法》规定人民武装警察部队担负国家赋予的安全保卫任务。“参加并处置暴乱、骚乱、严重暴力犯罪事件、恐怖袭击事件和其他社会安全事件”[2];《反恐怖主义法》第七十四条规定, 中国人民武装警察部队应当依照法律规定的职责, 建立反恐怖主义专业力量。
制定武警部队反恐怖主义规定, 为武警部队展开反恐行动, 加强反恐力量建设提供制度依据。建立武警部队内部垂直的反恐制度体系。制定遂行反恐任务相关规定, 区分任务需要, 划分反恐应急等级, 细化指挥结构、情报搜集、后装保障、通信保障等要求。创新反恐训练法规制度, 科学实施反恐训练, 打牢基础训练, 巩固专业训练, 提升分队综合处置能力。加强反恐信息化的装备人才法规建设, 建立反恐信息化人才引进和信息化专项训练等制度, 为提高武警部队现代化条件下反恐能力夯实基础。[3]完善军地联合指挥信息化制度, 立足武警部队, 根据军地一体化联合指挥的需要, 统一组织顶层设计, 解决信息系统接口标准和数据格式不一致、信息安全保密难等问题, 改善军地双方信息系统无法互联互通的状况, 努力提高反恐制乱组织指挥效能。
参考文献
[1]苗吉伟, 张兴阳.<反恐怖主义法>对武警部队遂行反恐怖任务的立法保障[J].武警学术, 2016, 3 (342) :9-14.
[2]拓成祥, 杜树云.中华人民共和国人民武装警察法释义及适用指南[M].北京:中国法制出版社, 2010:26.
近十年我国企业档案法规体系探析 篇9
一、企业档案法规体系层次
(一) 行政法规。
2014年, 国务院通过的《企业信息公示暂行条例》对企业信息公示主体的公示内容及其监管进行了系列规定, 为企业信息公示的真实性和及时性提供了保障, 从而为社会全面获取企业信息提供了保障, 使企业信息能够充分发挥社会价值。其中, 企业信息指“在工商行政管理部门登记的企业从事生产经营活动过程中形成的信息, 以及政府部门在履行职责过程中产生的能够反映企业状况的信息”, 实为反映企业生产经营活动过程的企业档案, 尤其是企业信用档案。而企业信息公示, 实则是企业档案的主动公开。由于企业的生存和发展以社会为依托, 受到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及其他政府部门监管, 故由此形成的相关材料也应纳入企业档案范畴。笔者认为, 该项条例的施行关键在于社会信用档案体系的建立。
(二) 部门规章。
2012年, 国家档案局制定的《企业文件材料归档范围和档案保管期限规定》, 将企业阐释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注册设立的企业”, 规定企业文件材料包含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及企业演化过程形成的各类文件材料, 具有一定广泛性。同时, 部分文件材料的管理和保管期限的设置可在规定的基础上结合企业实际等内容, 体现相对的灵活性。2015年, 国家档案局经科司制定《金融企业业务档案管理规定》, 限定了金融机构范围及对相关监管部门和金融机构职责, 具体规定了业务文件材料、档案的管理事项。该文件主要针对金融企业业务档案, 强调应维护有关国家秘密业务档案的安全, 旨在维护金融企业和消费者的利益, 维护国家经济安全。
(三) 规范性文件。
2005年, 国家档案局提出《关于加强企业档案信息化建设的意见》, 对企业档案信息化建设做出引导的同时要求加强档案行政管理部门等的规划指导, 是国家档案信息化建设政策的具体体现。同年, 国家档案局印发《国家档案局关于加强驻外机构和境外企业档案工作的意见》, 以“归档材料齐全完整、整理科学合理、保管相对集中、利用方便安全”为基本要求, 对改善驻外机构和境外企业档案工作与国内脱节的现象起到积极作用。2006年, 国家档案局等部门联合制定的《关于促进民营企业档案工作发展的意见》, 对各档案行政管理部门、工商联等有关机构对民营企业档案工作的鼓励支持和引导提出意见, 对民营企业自身提升档案管理水平提出意见, 对民营企业的档案工作具有一定的引导、促进作用。
二、企业档案法规体系内容特点
(一) 覆盖范围广, 着眼于特殊企业。
近十年的企业档案法规在内容上覆盖了各类在档案工作上具有明显特征或倾向性的企业。如《国家档案局关于加强驻外机构和境外企业档案工作的意见》针对驻外机构和境外企业发布, 《关于促进民营企业档案工作发展的意见》针对民营企业发布, 《金融企业业务档案管理规定》针对金融企业发布。其中, 驻外机构和境外企业在档案工作的社会背景方面具有一定特殊性;民营企业为主导的非公有制经济的档案工作具有一定特殊性;金融企业在国民经济中起到牵一发而动全身的作用, 其档案工作具有一定特殊性。对于这些具备特殊性的企业, 国家档案局及其相关部门给与了充分的重视, 通过企业档案法规的形式予以引导和规范。此外, 部分法规范围涵盖了所有企业, 如《企业文件材料归档范围和档案保管期限规定》《关于加强企业档案信息化建设的意见》等。
(二) 宏观指导与具体实践相结合, 注重具体实践。
由上文可知, 行政法规、部门规章、规范性文件以及行业标准的内容在宏观指导与具体操作相结合的情况下, 更偏重对具体实践的指导。2014年制定的《企业信息公示暂行条例》, 作为行政法规, 其法律效力相对较高。但不难发现, 其中详细列出了工商管理部门和其他政府部门及企业应当公示的具体内容;部门规章中《企业文件材料归档范围和档案保管期限规定》不仅列出了企业应归档的文件材料, 还列出了企业可不归档的文件材料, 并对保管期限做了较为明确的分类;规范性文件内容尽管相对简单, 但多为具体实践提供了指导。因此, 企业档案法规虽然总体上是对企业档案工作的宏观性指导, 但由于企业档案法规层级从行政法规到部门规章及规范性文件, 其法律效力逐渐递减, 纲领性作用弱而实践性强, 因此其中不乏对企业档案工作实践的指导。
(三) 重视企业档案信息化建设。
自党的十五大明确提出推动国民经济信息化以来, 历次中国共产党全国代表大会均强调信息化与工业化的互相促进、融合发展。企业档案蕴藏着丰富的企业信息资源, 故企业档案的信息化建设是企业信息化建设的关键。2005年国家档案局为贯彻落实党的十六大提出的“坚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 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指导方针提出了《关于加强企业档案信息化建设的意见》;2014年, 国务院发布了《企业信息公示暂行条例》, 以国务院令的形式保障了《条例》对企业信息公示的效力。此外, 其他法规也涉及档案信息化建设, 如《金融企业业务档案管理规定》提到了电子业务档案的归档与管理, 以及业务档案的检索利用等。在如今的信息时代背景下, 在国家大政方针政策指导下, 从近十年来企业档案法规体系来看, 已经对企业档案的信息化建设表现出了充分的重视。
三、企业档案法规发展趋势
(一) 企业档案法规体系数量呈金字塔型。
企业档案法规体系主要是由相关的行政法规、部门规章和其他规范性文件组成, 其法律效力逐层递减, 其数量将保持递增。仅从效力角度来说, 行政法规这类法律效力较高的法规在制定时需得到更全面的考量, 而部门规章、规范性文件的制发相对容易一些。因此, 企业档案法规体系呈金字塔型。其中, 行政法规位于金字塔的顶端, 法律效力相较部门规章与规范性文件高, 但数量相较部门规章、规范性文件少;部门规章处于金字塔的中间, 法律效力和数量都介于行政法规和规范性文件二者之间;规范性文件处于金字塔的低端, 法律效力相较行政法规和部门规章低, 但数量相较于行政法规和部门规章多。总的来说, 行政法规仅次于档案法律之下, 其内容多具纲领性;部门规章在指导具体实践中应用较多;而规范性文件则更加贴近实践。
(二) 企业档案法规的制发主体以国家档案局为主, 呈多样化趋势。
在企业档案法规体系中, 尽管档案行政法规是由国务院制定、由总理签署国务院令公布, 但正如上文所述, 企业档案法规体系呈现金字塔的形状, 档案行政法规处于金字塔的顶端, 相对来说数量较少。因此, 观察企业档案法规的制发主体, 关键还是要看部门规章及规范性文件的制发主体。据此可知, 企业档案法规的制发主体以国家档案局为主, 制发主体多样化。国家档案局为企业档案法规的主要制发者, 这是毋庸置疑的。因为部门规章和规范性文件均由国家档案局或联合相关部门制定。而制发主体的多样化, 主要体现在联合发文的规范性文件上, 各类专业主管机关或部门均可能成为制发者。如《关于促进民营企业档案工作发展的意见》, 就是国家档案局、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中华全国工商业联合会联合发布的规范性文件。
(三) 内容与实际情况相适应, 具体与灵活相结合。
企业档案法规呈现与政策、与企业实际相适应的趋势。一是与政策相适应。企业档案法规的制发, 既要以宪法和法律为依据, 也要以当前的大政方针为导向, 因此企业档案法规实际上体现的就是我国当前的方针政策。二是与企业发展实际情况相适应。企业档案法规的制发考虑到了整个国民经济发展情况的大背景之下企业的发展情况, 也考虑到了不同所有制、不同行业领域等背景下的各类企业的发展情况, 以及因企业规模等因素造成的企业档案管理水平的差异等。因此, 企业档案法规的制发与企业的实际发展情况相结合, 既提出了对企业档案工作实践的具体指导意见, 同时也给予企业一定限度的自主选择的空间。如《企业文件材料归档范围和档案保管期限规定》, 就对应当定期保管的档案以十年为最低限度, 明确给予了企业选择保管时间的自由。
参考文献
[1]国家档案局.国家档案法规体系方案[S].2011-6-14.
[2]国务院.企业信息公示暂行条例[S].2014-08-07.
[3]国家档案局.企业文件材料归档范围和档案保管期限规定[S].2012-12-17.
[4]金科.加强基础建设促进企业自律——解析国家档案局10号令[J].中国档案, 2013 (3) :18.
【建筑工程法规体系】推荐阅读:
建筑法规课06-02
建筑法规作业二08-18
建筑法规心得体会08-19
建筑法规教学大纲09-10
建筑施工安全法律法规08-28
《建筑工程法律法规及相关内容》教案08-27
建筑法规学科总结----中职学校教学总结06-10
建筑结构体系05-14
绿色建筑体系研究07-29
绿色建筑评估体系09-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