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法规课(精选12篇)
建筑法规课 篇1
建筑材料课程是建筑工程类专业的技术基础课,涉及建筑材料的性质和建筑材料的应用两方面的内容。学习该课程的目的是为后继的专业课程提供建筑材料的基本知识,并为今后从事专业技术工作,合理选择和使用建筑材料打下基础。根据课程自身的性质和特点,在教学时要抓好“讲授”这一关键环节,提高教学质量。现在就以下几方面谈谈我在《建筑材料》这门课教学时的心得。
一、熟练掌握课程内容和体系,是讲好课的基础
备课时,一定要明确每堂课讲授的内容以及要达到的目的。提些什么问题、布置什么作业,如何板书等等,都要事先做到心中有数,这样上课时,我就能讲述熟练,还可以根据情况适当地提问。
二、加强课程内容之间的联系,使学生融会贯通
上课时,要注意加强课程内容间彼此的联系,使学生学了此章后,能联想到彼章的内容;学到后面时,不忘前面的知识。如讲绪论这一章时,我就先简要地介绍一下建材的种类、性质和用途。在讲后面的章节时,再把它和前面的分类相联系,使前后内容彼此呼应,以增强彼此间的联系。这样,学生学习前面内容时不感到空泛、抽象;学到后面内容时,又能回忆起前面的知识,并且由于前后内容的彼此结合,增强了学生的理解,也加强了记忆。
三、强调材料某种性质产生的原因,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分析能力和思维能力
材料有各种性质,有其共性,也有其特性。我讲课时特别注意阐述好材料性质产生的原因,力图使学生顺理成章地找出相应的使用场合或产生问题时能独立地找到解决措施。比如,在讲述水泥石的腐蚀时要根据腐蚀的类型和条件,总结腐蚀产生的内外原因,并据此指出防腐蚀的办法;又比如讲解掺混合材的硅酸盐水泥时,火山灰水泥、矿渣水泥、粉煤灰水泥本身就具有早强低、后强高、耐蚀性好和水化热小等共性,掺入了活性混合材料后,同时又由于各品种水泥掺的混合材品种不同,数量不同,使彼此间又有了属于各自的特性。如矿渣水泥的抗冻性差,耐热性好;粉煤灰水泥抗裂性好,而火山灰水泥抗渗性好等等。这样,学生的脑子里即可以理出一条主线,既加深了理解,又避免了死记硬背,还可领悟到建材课程的学习技巧。逐步培养起他们综合分析的能力和今后从事各项工作的基本技能或工作方法。
四、多次重复深化,随时总结,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我每讲授新内容之前,都要先让学生花几分钟时间回顾一下上次所讲的内容,然后我再重复或归纳一下上次所讲内容的重点和难点,并提出几个简单而又必须知道的问题让学生回答。一来可以复习旧知识,加深对旧知识的理解,以便于新内容的讲述,使其新旧之间不至于断档,特别对那些课后不复习的同学来说非常有作用;二来可以使学生了解课程重点,使他们在全面理解的基础上能够重点复习;三来也可以督促学生课前预习和课后复习,以免提问时瞠目结舌,一无所知。
五、加强课堂讨论,启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课程进行过程中,我会随时就某一问题用提问的方式展开课堂讨论,让学生们各自分组,最后由各组的组长进行总结,这样一来,既活跃了课堂气氛,又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也培养了他们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大家集思广益,互相启发,我本人也从中得到了收益,可谓教学相长。
六、留好课后作业,使学生巩固并加深、加宽课堂知识
课后作业是让学生通过自己的思考和阅读,扩大思路,巩固并丰富已学知识。所以布置作业时,应选具有综合性和连贯性的习题,使学生必须通过认真的思考和分析才能完成。
建筑法规课 篇2
专业:建筑学(秋季学期)
一、教学目的1.了解建筑制图图纸与建筑实物的关系,掌握建筑制图的画法及规范;
2.具备初步的测绘表达能力,具有初步的二维与三维空间相互转化的能力;
3.认识人体工程学与建筑尺度、比例的关系。
二、作业要求
1、按班级分成4~5人一组进行测量;
2、按照建筑工程制图要求,参照初步设计的深度绘制出测绘成果图。
三、作业成果
1、小组作业
图幅:A2图纸
1)CAD墨线图:绘制被测建筑物的平面图、屋顶平面图、四个方向的立面图、一个
主要方向的剖面图
2)手绘渲染图:一个主要立面、一个窗立面细部图
要求图面布局美观合理,符合建筑制图规范,选取比例恰当。
2、个人作业——建筑测绘心得报告(A4,材料构造与建筑细部的关系,资料汇编)
四、评分标准
1、草图及出勤20%
2、正图60%
1)图纸表达完整(30分)
2)图面线型清晰、效果好(15分)
3)尺度合理——比例及布图等(15分)
3、个人心得报告20%
五、参考书目
《建筑初步》 田学哲编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建筑设计资料集》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房屋建筑制图统一标准》GB/T50001-2001
《建筑构造》上、下
六、准备工具
建筑法规课 篇3
【关键词】建筑构造 中职教学
【中图分类号】G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09-0253-01
《建筑构造》是理论性较强的一门专业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不同于专业课,所谓专业基础课是为专业课学习奠定必要基础的课程。它是为学生提供学习后续课程及毕业后从事专业工作必需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课程,教学内容具有一定的理论性和规范性。
一、中职学生的特点
中职学生文化基础相对薄弱,学习比较被动,自主学习能力比较差。《建筑构造》课程一般设置在我校建筑施工与建筑造价专业的一年级,为专业基础课。学生相对薄弱的文化基础和不良的学习习惯会给他们的学习带来一定难度,容易导致学习缺乏主动性和积极性。在《建筑构造》课程教学中,很多知识点学生难以理解;其次学生的厌学问题较为严重,自我管理能力较差。许多学生只做自己喜欢的事情,遇到困难的时候不会主动与老师沟通交流。这就需要教师的教学活动遵循学生认识事物的规律,通过调整教学内容的顺序,适当降低教学难度,让学生易于接受。
二、《建筑构造》教学过程中的几点尝试
中职教育应当更加体现其“职业性”,更加注重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因而,在课堂教学中不应该照本宣科,过分注重知识点的面面俱到。而是应该在有限的课时中,提高课堂的教学质量,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也为今后学习其他相关专业课程打下基础。
当前,课程改革在课堂教学层面所遭遇的最大的挑战就是无效和低效问题,可以说,提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但却深化课程改革的关键和根本要求。针对学生的特点,就如何提高课堂的有效教学提出一些看法。
(一)直观演示,充分利用多媒体设施、模具教学,使教学内容生动且直观。由于中等专业学生刚开始学习专业知识特别缺乏空间想象力和形象思维,只有选择与新课有关的模型、画图进行演示,让学生在看得见、感受得到具体的图形的情况下获得初步印象,才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让学生先获得感性认识,产生兴趣。
(二)体验式学习模式,帮助学生形象直观地理解建筑工程构造知识。在辅导学生建筑工程识图过程时,常常会有学生提一些看似简单却又不怎么好解释的问题,如“这画的什么呀”、“天沟是什么呀”、 “泛水是什么呀”、“善水是什么呀”等诸如此类的问题。费尽周折跟学生介绍半天,学生可能仍然是一头雾水。其实很多事物本来是一目了然的,怎么就难以讲解、难以理解呢?原因很简单,百闻不如一见,眼见为实。将学生带到实际工程现场进行教学,也许能够弥补课堂教学的不足,进一步加深学生对建筑工程构造知识的理解。考虑到安全问题,进行现场教学的对象可以是学校的教学楼、办公楼、宿舍楼等。现场教学要达到预期的效果,因着力做好以下工作:教师应事先确定现场教学的实际工程,并弄清该工程的构造特点,以安排具体的教学内容,设定相应的教学目标;布置适当的学习任务,使学生在现场教学过程中不至于走马观花,甚至无所事事。
(三)举办建筑模型比赛,激发学生参与创新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前面谈及的现场教学法,虽然比较形象直观,但由于目前进行现场教学的对象主要是已投入使用中的工程,对于建筑工程中的隐蔽工程部分,如基础工程、结构构件中的钢筋工程等,现场教学就显得鞭长莫及了。要解决这一难题,可以运用计算机技术进行模拟教学。在教师指导下,建立工程三维模型,模拟工程建造过程,工程三维模型建成后,根据需要可以任意角度全方位进行观察,还可以根据需要局部放大,观察某个构件的细部构造,包括结构构件内钢筋的配置情况,像基础工程、钢筋工程等隐蔽工程部分,都能形象直观地显示出来。
三、总结
职业教育,就业才是关键。因此,中职的《建筑构造》课程在实际教学中要应将传统的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融合起来,坚持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本的理念,突出职业能力的培养,因材施教,尽可能地结合学生实际情况,并通过实践给每一位学生提供开拓空间思维能力的机会,使学生切实学好这门课,以利于学生的可持续发展,为将来专业课的学习和就业打下坚实的基础,培养出更多适应未来工程实践需要的工程技术人员。
参考文献:
[1]周静丽.创造性教学的几种方法在建筑识图与构造教学中的应用;中国建设教育;2010年第3期.
[2]蔡菊琴.基于“课外学习,课内呈现”教学方式的探索;科教文汇;2014年8月.
[3]杨虹.“任务驱动法”在高职实践教学中的应用反思;广东技术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2013年第12期.
建筑构造课直观教学法的应用 篇4
一、构造教学的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直观教学法是建筑构造学的教学方法, 通过直观教学法可以锻炼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 让学生在直观的感受下进行学习。采用直观的教学法需要把不同的建筑节点用同样的比例、同样的材料让学生制作出来, 在制作的过程中需要学生与当地实际的施工队伍配合共同完成。在实际的制作过程中涉及到了墙体、楼梯、楼板等的制作。建筑构造课最早起源于西方发达国家, 西方国家在建筑构造课的教授过程中需要结合建筑课程以及建筑材料课程, 在学生的实践中进行教授, 通过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来加深学生对于建筑构造学的理解。而我国的建筑构造学一直采用比较传统的教学方式即课堂式的教育方式, 以建筑构造理论为主, 这种教育方式传输的都是间接经验, 无法锻炼学生的实践能力。针对这种情况, 我国各个高校也正在积极向国外发达国家的院校进行学习, 但是我国很多院校都存在场地不足的客观情况严重影响到课程的发展。
二、构造教学与节点模型制作结合
从传统的建筑教育来讲, 其教育最终结果是模型建立和图纸设计两方面, 学生们在学习建筑设计过程中, 学习程度基本停留在分析建筑构思、剖析建筑平面图、表达外观效果等方面上。而实际上我们所讲述的教学目标, 是需要从各方面上加强学生们对于建造构成的整体性认识和了解, 将建造过程与设计图纸有效结合, 不断加强学生们建筑设计的科学性、实用性、可行性。在改革建筑构造教学过程中, 可以将制作建筑制造模型这一环节加入其中, 将建筑过程和建筑设计与建筑构造三者紧密结合。在改革开放时期, 这个项目结合学生创新项目与开放实验室项目, 学生们可以选择是否参加, 教学环节安排如下:一是, 分组和选题:教师依据所讲授的内容将建筑构成节点分成不相同的模块体系, 学生们可以根据自身的爱好兴趣选择模块, 同时各小组成员采纳自愿组合的形式, 按照工作量确定小组人数, 同时也可以根据小组人数选择设计模块的简单与复杂程度, 这样可以从多方面上保障作品质量和作品水平。二是, 数据资料的搜寻:小组成员在确定题目之后, 展开资料搜寻工作, 主要包括建筑节点的详细介绍图纸和节点的效果图等等, 在资料整理完成之后, 制定方案。三是, 构思准确表达:根据各小组的制定的方案, 运用计算机软件进行设计, 按照具体的比例图示表达出建筑各节点的固定情况, 表明所使用的材料、尺寸、具体步骤等等。四是, 讨论模型制作:对模型最终确定的方案进行讲解和分析, 确定每一位小组成员的负责部分, 共同研究和讨论选用模型、加工方法等等, 最终确定制作方案。五是, 制作模型:运用CAD软件, 进行模型放样, 在实验室中完成一系列的处理工作。六是, 整理模型:将模型的成果不断进行整理, 力求完美, 对模型中的节点和详细图进行解析和说明。
三、构造教学与多媒体教学结合
传统的多媒体教学通常借助播放幻灯片形式将施工现场的情况进一步展示给学生们, 虽然也取得了一定的效果, 但是因为较长周期、不连续的表达方式;如果可以运用现场录像方式, 那么需要教师对施工现场进行拍摄之后, 对其影片在剪辑之后才能运用。受到施工现场各方面的影响, 一些画面是比较杂乱的, 所以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录像的清晰质量。对于“多媒体技术动画辅助教学”的建造, 是运用多媒体软件所建设的虚拟场景, 可以将建筑组件做成不同的模块, 运用制作动画的形式, 进一步来完成模块先后顺序以及设置演示时间, 使设置工作能够更加简单方便, 更加形象表达建筑各组件的构建情况, 以建筑节点的方面进行展示出来, 不但有声音还有图画以这样的形式将建造工程的全过程有效展示, 其教师方式不但高效而且更加形象, 将时间界限与空间界限紧密联系, 增强学生们的感性认识, 进一步提高学生们对于建造构造的理解和认识, 同时也能培养学生们的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
四、结束语
总而言之, 建筑构造课程是实践性较强的课程, 而其理论知识又相对的枯燥, 如果不在实践的过程中教学, 学生对于复杂的建筑构造理论的学习积极性不高, 也难以理解。因此, 采用直观的教学法在实践的过程中教学, 既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同时也锻炼了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
参考文献
[1]许东.建筑构造课程教学改革的探索实践[J].辽宁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1, 13 (6) :127-128.
建筑力学说课讲稿 篇5
一、课程介绍
(1)专业人才培养目标
本门课程主要针对建筑工程管理专业群,通过广泛调研,本专业教学团队和企业技术人员一起对其岗位能力进行了分析,明确了本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面向工程生产、建设、管理第一线,培养具备良好职业道德的高素质高级技能型专门人才。为了达到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明确课程标准,构建了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课程体系。而《建筑力学》就是此课程体系下的一门课程,主要开设在大一下学期,教授学生一定的结构受力分析、结构验算的技能,从而胜任施工员、质量员、监理员等相关的岗位。我们培养的不是搬砖工,而是能够结合力学知识胜任工作岗位的工程师。
(2)课程的性质与任务
《建筑力学》是建筑工程相关专业的一门重要的专业基础课,是培养建筑工程技术人员必不可少的核心课程之一。该课程的主要任务是将实际结构简化为理想模型,受力分析,研究结构的强度、刚度和稳定性问题。
(3)本课程与相关课程关系
为了更好的学习《建筑力学》这门课,要求学生对《高等数学》、《建筑材料》的知识有一定的掌握,为其以后的学习打下基础,本课程又为后续的《建筑施工技术》、《建筑结构》等课程学习服务。
(4)课程教学目标
为了达到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我们确定了本课程的知识目标、能力目标、素质目标。(1)知识目标
1)有较明确的建筑力学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 2)掌握常用杆件及结构的受力分析方法 3)掌握应用平衡方程求解杆件及结构的平衡问题 4)掌握常见简单结构的内力计算和内力图的绘制方法 5)掌握常见构件的强度、刚度、稳定性计算方法 6)掌握常见结构的内力计算方法(2)能力目标
1)初步具备解决简单的工程实际力学问题能力 2)具有材料力学实验能力;(3)素质目标 1)严谨负责的工作态度。
2)具备吃苦耐劳、爱岗敬业的精神,良好的职业道德与法律意识。
3)具备良好的人际沟通、团队协作能力。
二、学情分析
存在的问题:(1)学生基础薄弱,数理知识欠缺,课程难度相对较大。
(2)学生学习主动性、自觉性较差。
(3)对课程不感兴趣,并且认为对自己将来的工作用处不大。
解决方法:(1)合理选取教学内容,难度适中,便于学生理解和吸收。(2)将课本上的内容与工程实践相结合,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3)多种教法结合,提高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4)给学生树立信心,并且使学生认识到课程的重要性。
三、课程设计
1、课程设计的理念与思路
课程设计的理念:为了提高学生职业竞争力,课程组和建筑施工企业围绕施工员、监理员等职业岗位的工作任务,基于工作过程进行课程设计,共同开发课程,注重对学生进行知识、能力、素质的全面培养。
课程设计的思路:(1)课程教学实行讲练一体,教学内容和工作内容相融合。(2)实训教学以任务驱动,进行力学实验、现场参观。(3)开展课程设计,提高学生实践技能。
2、课程课时安排
根据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本门课程共64个学时,其中讲授学时48,实训学时16,实现了理实一体化的教学设计思路。
3、课程重难点及对策
本课程概念和理论比较抽象,抽象理论公式的推导计算,复杂结构的分析对于高职学生难度大。针对这一特点,采用多媒体课件演示教学和传统教学相结合的方法;难于理解的内容,采用教、学、做合一,讲练结合教学,让学生自己分析推导。这样双管齐下让学生能掌握重点克服难点。
四、教学实施
1、教学组织
课程教学以实际工程现象引入,通过老师展示实际工程现象资料,组织学生分组讨论,分析其中涉及到的力学知识,为何会有此现象产生,此类现象会对构件及结构带来什么影响。接着老师对学生的讨论结果进行总结,并具体讲解其中涉及的理论知识。根据不同章节的需要,后续实施实践教学,比如现场认知及动手实验,巩固课堂教学成果。最后通过学生自评和教师评价,对本次教学活动进行总结。这样就能从中获得相应的专业知识和专项技能,循序渐进地实现本课程的培养目标。
2、教学方法和手段(1)教学方法
根据课程内容和学生特点,灵活应用讲授、演示、案例教学、分组讨论、讲练结合等教学方法,鼓励学生积极思考、善于发现问题并想办法解决问题。
讲授法——学习建筑力学基本理论知识 演示法——公式推导采用
案例教学法——分析工程案例体现的力学知识时采用
分组讨论法 ——学生讨论工程问题、实验现象产生的原因采用 讲练结合教学——结构构件受力分析、强度计算采用(2)教学手段
A、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条件 B、充分利用现场设备和场地条件 C、充分利用实验室教学条件 D、充分利用校外顶岗实习条件
E、结合力学课程特点,改革课程考核方式
3、教学设计实例
下面以“应力集中”教学内容为例,具体介绍本单元的教学组织:
导入新课——以广州海印斜拉桥一根钢索突然断裂为例,引发学生思考钢索断裂的原因及其产生的不利后果,从而引起学生的重视并激起他们的学习兴趣。
分组讨论——结合现有知识,以及对工程结构的认识,组织学生分组讨论寻找答案。通过讨论,学生参与交流、分享观点,达到让学生积极参与课堂学习的目的。
课堂讲授——对学生分析的结论进行总结及点评,系统讲解理论知识,让学生理解应力集中的概念、应力集中产生的部位及如何避免产生应力集中。
成果评价——学生学习任务完成后学生先进行自评,评价通过本次课程的学习,对于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情况,教师进行评价,通过学生掌握的情况对本次教学活动进行评价及总结,做好教后记。
根据学时的安排,会集中组织学生到现场观摩学习,实施现场教学。
现场教学——将课堂移动到现场,引导学生现场观察,结合课堂上学习的知识,让学生辨别应力集中可能出现的部位,加深认识和理解。
4、考核方式
课程最终成绩由平时成绩、实训成绩、期末成绩三部分组成。
五、教学资源
1、教学资源
教材,PPT,教学视频,网络资源。
2、教学团队
课程组共有教师5人,拥有双师素质教师3名,高级工程师职称1名,研究生2名,学历结构合理。
3、实训条件
现场教学——根据所学内容,集中安排现场教学,加强直观感受和认识,并且通过学生和现场工作人员交流,更直观的认识行业特点和岗位的工作性质。
实验室教学——正在逐步建设的实验室为学生提供力学实验条件,通过力学实验,加深对杆件受力的认识。
六、教学效果
通过学习本课程,学生在顶岗实习及工学结合岗位上,体现了良好的力学素养,能用力学知识去分析工程结构中杆件的受力情况,判断出危险部位,识读出图纸中结构布置不恰当的地方,获得用人单位的好评。学生在做毕业设计时,能够结合力学知识正确识读图纸,为毕业设计的顺利进行提供保障,得到毕业设计指导老师的认可。
七、课程特色
1.突出高职教育的特点,重组教学内容,将传统的学科型内容转变为工程应用和基础理论型,加强了实训和实验教学内容。
2.合理设计实验、项目作业,“教学做”相结合,强化学生能力培养。
3.体现力学为工程服务思想,让学生明确作为施工人员必须具备力学知识,也能解决施工中的力学问题。
八、改革思路
1、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创新思维(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教法,任课教师潜心钻研教学设计,吸引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激发他们的创新思维)
2、加强力学实验室的建设(力学实验对于学生学习力学起到了很好的激励作用,并且学习效果较好,后续要加强力学实验室的额建设)
3、与企业结合共建实训基地,充分体现职业性(加强学生的实训教学,学生通过实训过程弥补课堂教学的不足,真正提高实践能力。)
建筑法规课 篇6
关键词:中职教育;《建筑构造与识图》;创新
《建筑构造与识图》课程是中职建筑工程技术专业一门重要的专业基础课,通过该课程的学习,让学生了解建筑工程的相关名词、术语,掌握房屋的基本组成及其构造、建筑施工图识读等基础理论知识,培养和训练学生熟练识读建筑施工图的能力,同时为后续专业核心课程的学习奠定基础。为达到中职教育的培养目标,使学生在《建筑构造与识图》课程学习过程中收获成果,授课教师应采用适合培养学生应用能力的教学方法,探索在《建筑构造与识图》课程教学中实现专业技能培养的有效途径。
1、目标明确,教学改革
明确在整个教学过程中“以能力培养为本位”的教学目标,“以应用为主旨”构建课程教学内容体系,针对学生毕业后主要是到施工企业从事施工员、资料员、预算员等工作且企业要求学生要具备识图能力、实际动手能力、创新能力及利用专业知识解决施工中遇到的实际问题的能力。因此,在教学中,针对于培养学生不同的職业岗位能力将教学内容划分为相应的教学模块,例如建筑工程图的识读模块对应培养学生的建筑工程图识读与应用能力,使得学生在工作中能熟练识读建筑施工图。
为提高《建筑构造与识图》课程的教学质量,培养学生的职业技能,应摒弃填鸭式教学,改变以教师为中心、灌输为手段的传统教学方法,强调让学生接触真实的工程资料和建筑实物,在理论与实践的反复学习过程中提高学生的职业能力。在教学过程中,积极营造有益于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氛围和环境,举办建筑模型比赛,激发学生参与创新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学生所学知识得到实践检验,提高了学生的创新能力。
2、教法选择,能力培养
教学内容特点、教学对象、教学目标,是选择教学方法的参考依据。《建筑构造与识图》课程具有内容涉及面广、文字多、图多、应用性强等特点,讲课过程中就需要将板书、多媒体、现场观看、学生实践相结合。知识要点进行板书,教学课件以教材内容体系为框架,插入工程实践中典型的影像资料,针对中职学生对实践环节的学习兴趣明显高于理论课程学习的特点,在教学过程中可以通过让学生以实践观看和操作来掌握理论知识。
中职学生基础较差,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与教学内容讲解的先后顺序有着重要的关联,教学中按照房屋建筑基本构造组成→房屋建筑工程图的形成、识图步骤及识图方法的顺序,由浅入深,依次安排教学,最后以一套完整的施工图贯穿整个教学环节,学生就很容易掌握。
在教学过程中,针对于不同的教学目标采用不同的方法进行教学,对于完成知识目标的教学,采用讲授式,即复习旧课→提出问题、激发思维→讲授新课→巩固练习→检查评价;对于完成能力目标的教学,采用实践探索式,即提出问题、布置任务→实景观察、收集资料→小组讨论→资源共享→展示点评。
3、加强交流,适应岗位
教学过程始终与行业紧密联系,拉近课堂与工程现场的距离。教师利用寒暑假到工地学习,以了解施工企业需求,在课堂上传授给学生工程一线真正需要和最接近实际的知识。组织学生到建筑工地参观现场、参与专业技术及管理工作。通过校内、校外的岗位综合实训,将专业教学与实践紧密结合起来,使学生在校期间得到岗位能力的基本训练,毕业后具备了岗位工作能力,能够较快较好的融入工作中。
在授课过程中,先进行理论知识讲解,然后让学生带着所学的知识到施工现场进行验证,并结合工程实践进行现场教学。教学中充分利用了本校新校区在建房屋工程作为教学实例,如当讲解楼板时,课堂上介绍了楼板的类型、楼地层的防水等内容,然后把学生带到工地,让大家观察新建教学楼的楼板类型、防水的做法;讲授识图部分内容时,先给同学们看教学楼图纸,然后带领学生到现场观看,学生在现场观看的同时和施工人员交流学习。聘请行业专家对学生进行考核,学生通过与行业专家进行交流,可更加深刻地领会该门课程的重要性及学习的重点。
4、创新教法,加深记忆
教育部之所以把《建筑构造与识图》作为工程造价专业的基础课程,是因为它能完成对工程造价整体知识点的基础概括。学生通过对《建筑构造与识图》基础知识点和工程绘图能力的学习,能够帮助他们为日后相关科目的学习打下牢固的基础。《建筑构造与识图》的前半部分内容完成学生对于建筑学体系的基础认识,这些知识点引导学生进入了建筑学的知识城堡;后半段关于图示的绘画和学习能够帮助学生在日后的实际工作中做出真实的、符合实际的工程造价预算。
教育部从长远出发,将《建筑构造与识图》作为了学生进入工程造价讲堂的引导课程,这无疑加重了这门学科的重要性,教师在教育的过程中要时刻谨记,课堂教学质量的高低不仅影响了学生这门学科的成绩,更关系学生是否能够系统的掌握工程造价专业的全部课程。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可以通过实践的方法完成《建筑构造与识图》学科的教育内容。
比如教师可以通过手动实践的方法完成建筑绘图识别教育。建筑绘图是将具体的建筑目标通过绘画的方法,把建筑的内部结构抽象呈现出来的一种方式。传统教育模式下,教育绘图识别能力的掌握完全依靠学生的想象力和抽象构成能力,其课堂的教学效果很难能达到课本要求的教学目标。针对这一教学难题,教师可以在课堂上选择实践的教育方法。教师可以在课下通过对知识点理解,针对性的设计一些独特的建筑模型,让学生在课堂进行组装,通过模型的组装过程,完成对建筑内部构造的理解,加深对知识点的记忆。
5、结语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合理安排教学,将理论知识与实践相结合,注重教学内容的整体性和各知识点的相互联系,在教学中充分运用实例、实践活动,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以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同时,应加强“双师”教师队伍建设,教师应具有较高的文化和专业理论水平,有较强的教学、教研能力;掌握建筑行业的最新动态,能够通过授课、实训,使学生掌握就业岗位所需的职业技能,这样才能在《建筑与识图》课程教学中,较好地实施对学生专业素养、职业技能的培养。
笔者在《建筑构造与识图》课程的教学过程中,通过以上所述教学观念的实践,学生的积极主动性和学习兴趣明显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增强,教师的教学能力也得到了锻炼和提升。随着中职教育的迅速发展,教学改革的深入,建筑行业的日新月异,还需要对《建筑构造与识图》课程教学改革进行不断地探索,培养出能适应建筑行业岗位需求的学生。
参考文献
[1]廖荣:《浅谈建筑构造与识图精品课程建设》[J]教育教学论坛,2013(31)
建筑法规课 篇7
对此, 很多院校都在借助大力推行说课的方式, 促进教师之间相互交流教学经验、改良教学方式、反思教学过程。这对于更新教学观念、提高教学水平、真正将课堂归还给学生有很好的促进作用。很多教师都曾有过说课经验, 但是如何做到“新颖”、“层次分明而不冗长”, 达到预期效果却不容易。很多时候由于缺乏对说课策略的了解, 说课变成“念课”。在说课过程中, 说课者花大量精力准备好的精美多媒体, 却成为对照多媒体一字不落地念下来, 使得本应生动有趣的说课流于形式, 枯燥而乏味。笔者拟通过在校级说课比赛中获得一等奖的《建设法规》课程中“建筑工程质量管理”的说课设计, 并结合说课过程中一些感悟, 探讨说课的设计策略。
“建筑工程质量管理”课程说课设计
“建筑工程质量管理”说课设计从三方面进行, 分别是“为什么学”、“学什么”、“怎么学”, 笔者站在初学者也就是学生角度思考问题, 这替代了以往“教什么”、“怎么教”的思考模式。
(一) 为什么学——“动力是最好的老师”
在初学任何一门课程前首先要告诉学生:通过学习这门课程要解决什么问题, 结合授课班级学生专业 (如工程造价) 特点, 在第一堂课上课之初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因为动力是最好的老师。如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让学生自发学习, 应该是我们首先要解决的问题。例如, 许多工程造价专业学生都有今后考取注册造价工程师的想法, “建筑工程相关法规”正是必考内容, 或者即使没有考证想法, 但对于学习工程的学生而言, 树立基本工程方面的法律法规意识, 对今后的工作、生活都是有益的。
(二) 学什么——“以法条为依据, 考证为框架”
教材目前, 我们使用的是王立久主编的高等院校土木工程专业系列教材, 该教材面向的是本科院校学生, 教材偏重理论介绍, 比较抽象, 全书基本没有相应案例引入, 学生如果直接照本宣科学习, 会比较枯燥, 学习效率不高。另外, 有些知识点高职学生不用涉及过深, 根据课时可以简化, 如第三章“基本立法与实施”涉及一些基本法律立法程序的内容讲解, 就可简化。最后, 部分教学内容重复可直接删掉。如第四章“基本建设程序”, 工程造价专业学生已在《监理概论》中系统学习过。但对一些工程中多发、常见的、应该着重掌握的法条与法规, 如“建筑法”, 教材却涉及不多, 或者基本都是纯理论介绍, 学习时难以把握, 教学内容难以完全满足教学改革需要, 因此, 必须结合其他教学资料进行授课, 方能满足需求, “建筑工程质量管理”正是需要补充的内容。
参考资料首先, 教师不可能面面俱到, 因此, 给学生一个在自学过程中自学的工具十分重要, 这就是法条。“授人以鱼不如授之以渔”, 法条应该成为学生自学相关法律法规的重要依据, 引导学生学习查阅、思考再到合理运用的过程, 也培养了学生的可持续发展能力。用人单位反馈意见有很多都指出我们的学生“好用但不经用”, 其“好用”得益于高职院校强调培养学生动手实践能力, 其“不经用”则直接指向了我们的学生缺乏自学能力, 包括一些非智力因素方面的能力, 如面对困难的勇气、解决问题的毅力等, 优点应继续发扬, 缺点则需尽快改正。课堂中注重培养学生自学能力、合作意识成为我们课改的终极目标。其次, 注册造价工程师考证中有关建设法规考点成为我们另一个重要参考资料。实际上考证中的有关内容, 往往是学生今后工作中常常遇见且需要解决的问题, 因此, 有关考试内容也是重点、难点内容, 若教材中没有涉及相关内容, 则其中重要的、自学比较困难的知识点就需要作为补充内容进行讲授。《建筑工程质量管理条例》正是本课程需要补充的重要内容。再次, 是来源于网络等媒体的资源。及时将有关最新典型案例介绍给学生, 可使建设法规的学习更具时效性, 课堂本身也更具趣味性。选择以上三种教学资料的过程, 实际就是课证双结合教育的过程, 我们称其为“以法条为依据, 考证为框架”, 这样的学习过程也直接与学生今后的就业岗位挂钩, 为真正实现“零距离上岗”做准备。
教学内容分析无论学习哪一种法律制度, 都应该理解该制度的立法宗旨。同样对于本节内容, 学生要学会站在一个较高起点, 俯瞰整个“建筑工程质量管理制度”, 理解立法者规定责任承担的理由, 这有利于把握建筑工程质量管理制度的精髓。同时借助若干单元任务, 树立“质量与安全是工程第一生命线”的重要意识, 整个过程“润物细无声”地培养了学生的职业道德意识, 从而也达到本次课程的教学目的。接下来就是教学重点和难点, 正是我们教学目的的体现。
(三) 怎么学———“以学生为主, 以能力为中心”
学情分析教师是“传道、授业、解惑”者, 可见我们在学生求知过程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教师的重要引导作用在于面对不同学生因材施教。高职学生文化基础较差, 但不代表他们本身素质差, 笔者认为实际上制约学生发展的最大一个障碍, 在于很大一部分人“学习心理不佳”, 他们往往从小学习成绩不好, 或者由于各种各样的原因在高考中失利, 因此, 很多学生内心不够自信, 遇到困难容易怀疑自我。在教学过程中, 要格外注意保护学生的自信心、自尊心。同时, 这些学生也有很多优点, 比如, 愿意接受新鲜事物、思维活跃, 在前面学习的3个案例教学模块中, 已经得到证实, 学生的学习热情被很好调动起来, 参与教学积极性高, 善于从多个角度思考问题。
教学设计在教学过程中, 我们仍然采用情境教学法、案例教学法、讨论法以及归纳法等方法, 这些方法统称为“行动导向法”。行动导向法强调教师“教”与学生“学”的协调, 这种教学方法在德国职业教育中被发扬光大, 实际上无论是美国教育家杜威提倡的“learning by doing”, 还是我国韦钰女士所提倡的“做中学”都是一个道理, 都强调在教学过程中要“以学生为主体, 以能力为中心”, 使得学生从有兴趣学到快乐学, 再到最终学有成效。对每一个学生而言, 学习成为一件令人倍感成就的事, 此过程中所获得的自信心与成就感将令他们受益匪浅。本节课将遵循此种教学方法按以下五个环节展开: (1) 导入 (5分钟) 。采用情境教学法、案例教学法。建筑工程质量管理关注的是“质量”, 实际上无论“质量”抑或是“安全”, 背后所承载的都是“宝贵的生命”, 本节课将以“对生命的关注”为切入点。这个过程就需要借助多媒体, 利用一张张真实的现场图片 (如图1所示) 介绍案例。让学生假设自己就是案中人, 这样的设身处地, 使得学生很快融入到案例中, 将案例涉及的一些许可证 (如图2所示) 展示给学生, 借此形成直观认识。 (2) 热身 (8分钟) 。采用讨论法, 启发学生思维, 通过讨论形成解决思路。对一些疑难之处, 教师可适当给予提示, 但提示应从正反两方面进行, 不给学生任何倾向性意见, 鼓励学生从多个角度思考问题, 鼓励学生质疑。之后学生归纳自己总结的思考方向, 引导学生从三个方面进行思考, 分别是主体是否适合、行为是否合法、过程是否妥当, 并将学生总结思路进行板书。 (3) 学生陈述观点 (20分钟) 。采用归纳法、归谬法, 学生向全班展示成果, 这个过程有可能会有分歧, 但正由于有不同声音, 学生才能在相互说服过程中达成一致意见。所谓真理越辩越明, 就是这个道理。整个过程教师起到穿针引线的作用, 对于学生发言, 只要言之有理, 就应及时给予鼓励。最后, 引导学生总结正确答案。 (4) 归纳总结 (7分钟) 。教师将学生若干观点进行总结, 并以板书形式归纳、总结。这也是教师与学生共同梳理知识点的过程。 (5) 知识迁移运用 (5分钟) 。学生必须能够将所学灵活运用才能称之为“活”的知识。这实际上是知识迁移过程, 在课堂最后5分钟, 让学生总结本堂课内容, 教师布置类似单元任务, 并提出下一次单元任务, 让学生利用课后自行查阅相关资料, 以成果形式递交。最后对整个教学过程进行教学反思。在教学过程中, 笔者发现行动导向教学法优点在于学生参与性强, 利于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实际能力, 激发学生积极思考, 发挥学生潜能, 但这个方法本身比较费时, 要求教师掌控课堂能力较强, 教师要不断提高驾驭课堂能力。
反思说课策略
(一) 调整心态
良好的心态是正常发挥的前提。由于听课者都是同行甚至还有专家, 所以, 说课者往往容易紧张, 这时要善于调整心态, 只要能完全展示自我就可以了。在心态放松的前提之下, 才谈得上将精心准备的说课内容自然展示, 呈现出精彩的课堂。
(二) 善用多媒体
如果说课可以借助多媒体, 当然可以起到画龙点睛作用。陈述中借助多媒体视觉冲击, 能给听课者很直观的印象, 并且可清楚了解说课者整体说课思路。多媒体制作过程中应注意表达要尽可能简洁、直观, 不能把讲稿完全罗列, 听课者既看不出说课者思路, 也容易在视觉上产生疲劳。但同时应该注意, 再精美的多媒体课件也只是配角, 真正主角仍然是说课者本人。有很多教师在说课时, 往往会局限于多媒体, 眼睛不离多媒体的画面, 生怕少说了重要的话, 却往往忽略了自我展示。在说课中特别要注意不能局限于多媒体, 而要做到有的放矢, 要与台下听课者之间做到眼神、语言、思想的交流与沟通。
(三) 善于交流
前面我们提到了交流与沟通, 说课同样如此。但语言要简单, 不要无谓重复, 在与台下听课者交流时, 主要是向他们阐述自己的教学思路, 明确教学指导思想;谈教学目标, 明确教学目标制定依据;说教学重点、难点, 明确教学主攻方向;说教学程序, 明确教学结构;说教法、学法, 明确学生学习思路。说课活动实质上是同行间的高层次对话, 是教学思维的有效碰撞。
(四) 着重于教学策略的阐述
任何事情都有轻重缓急, 说课也如此。整个说课过程应该着重于阐述教学策略, 如前面提到的“学什么”、“怎么学”两部分, 这两部分实际是通过说“教材选择”到“教材整合”, 再到“如何引导学生学习”, 这些体现了说课者本人的教学安排过程, 也是说课者的教学思路精髓, 当然也是说课的重点。
参考文献
[1]吴飞.从高职教育对象现状谈高职教育[J].教育与职业, 2005, (2) .
[2]何明友.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体系改革的总体构想与实施[R].宁波职业技术学院, 2008.
[3]石伟平.当前世界高职发展的基本趋势及其对我国的启示[R].华东师范大学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研究所, 2008.
建筑法规课 篇8
一、实训过程的开放性
(一) 实训内容的开放性。
首先, 实训内容的开放主要是变课本内容的单一性为多样性、丰富性。传统的测量实训将内容局限在课本内, 这样的实训已不适应当代建筑行业对测量人才的要求了。各式各样、功能各异的高科技测量仪器已突破教材的框框, 求变、求新的学生心理已不满足于教材内容的局限性。因此, 在教学实训中, 我们要充分挖掘教材的开放性因素, 重组教学实训的内容, 补充像全站仪等先进仪器的实训内容。将课内教学向课外延伸, 走出学校, 走向施工现场, 跟踪建筑行业发展的方向。从而拓宽教学实训的内容,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其次, 实训内容的开放性就是每次实训的任务对不同的学生可以因人而异。由于学生的接受能力参差不齐, 所以教师在布置实训任务时, 要让差生能完成任务, 取得成功, 要让优生有事做, 获得满足。
(二) 场地的开放性。
实训场地不能局限于校内, 可以到校外, 到施工工地。例如:经纬仪对中整平, 当学生在平整坚硬的地面上能熟练操作后, 可以让学生自由选择地方, 例如坡地, 泥地, 草地, 松软地, 施工工地等。这些地方对安置仪器带来不同程度的难度, 也是对学生操作技能的考验, 更富挑战性。同时让学生亲近自然, 感受施工环境, 会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三) 学习方式的开放性。
第一、采用竞争机制:有了竞争才会激发学生超越他人的斗志, 学生才会努力做到最好。教师在实训教学时, 可以以小组为单位, 采用比赛的方法, 激励学生抢时间、比精度、寻求解决问题的多种方法, 努力营造竞争气氛。第二:教学生思考的方法:洛克在《教育漫画》中指出:“导师应该记住, 他的工作不是要把世上可以知道的东西全都教给学生, 而在使学生爱好知识, 尊重知识;在使学生采用正当的方法去求知, 去改进他自己。”教人去学习、去研究的方法, 是培养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必不可少的。例如在《水准仪测高程》一节的实训中, 我问学生是否知道学校各建筑物的层高。学生都说不知道。我问他们想知道吗?学生的回答是肯定的, 他们对此很感兴趣。于是我让他们选择其中的任一幢建筑, 测出其层高和建筑物总高度。自己设计记录表格, 小组讨论操作步骤。其中有三个小组测量教学楼, 得出的层高却有三个不同的答案:谁的答案是正确的呢?自己在操作过程中存在什么问题?方法正确吗?记录有误吗?计算错误吗?学生会带着不同的问题去思考, 从而采取不同的措施去解决, 寻求唯一正确的答案。由此可见, 教学生思考的方法是非常重要的。如果学生没有掌握思考的方法, “不能筹划他自己解决问题的方法, 自己寻找出路, 他就学不到什么;即使他能背出一些正确的答案, 百分之百正确, 他还是学不到什么。” (杜威语) 因此, 在实训过程中, 教师要把教学生思考的方法作为重要职责贯彻于实训过程的始终, 让学生会思考, 能对实训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进行分析。第三:民主性的学习方式:在实训过程中, 教师不是指导者, 而是一个组织者和协作者。要把实训的空间留给学生, 给每个学生提供表演、发言、质疑的机会。例如在讲授实训注意事项和测量仪器注意事项时, 以前都是老师说不准什么什么, 要学生怎样怎样, 可实习过程中同样会出现类似问题, 学生根本没有引起重视。然后我改变方法, 组织学生把这部分内容编成小品, 让学生参与表演。通过这种形式, 学生不但记住了实训过程中的注意事项, 学会了爱护仪器、保护仪器;同时使学生的表演能力、组织能力得到了提高。学生变被动的学习为主动, 这样才能培养学生的主体参与意识, 在学生参与中促进学生的主体发展。
(四) 实习报告的开放性。
在传统的实训教学中, 实训报告都是按照书上的模式, 只把数据填上就完事。学生根本就不会去思考、总结。开放性实训报告具有灵活性、多变性, 可以给学生创设一个更广阔的空间, 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 养成创新习惯, 提高学生分析问题, 解决问题的能力, 因此每次实训后, 我让学生自己设计实训报告, 内容可以是实训感言, 形式可以是日记, 充分体现学生的个性。使学生有机会对自己进行的活动加以思考和总结, 以巩固和实践相关的知识和技能, 发展思维能力, 使他们由模仿走向创新。
二、评价机制的开放性
(一) 教师对学生的评价:
心理学研究表明, 一切有效的学习活动都必须建立在良好的情绪和愉快的心境基础上。“亲其师, 才能信其道”。教师对学生的评价, 影响着学生的自尊、自强、自信等素质的培养和发展。教师要以情感为纽带, 用激励机制创设一个宽松愉悦而民主的教育氛围, 不让他们任何一人以失败者的身份出现。特别是差生, 即使他们在规定的时间内没有完成任务, 或完成任务的精度达不到要求, 教师也不能一概否决, 要善于看他们的进步, 要看他们实训的态度是否积极认真, 只要有点滴的成绩都要加以肯定, 让他们感受到成功的喜悦, 从而树立起学习的信心。
(二) 学生互相评价:
俗话说“当局者迷, 旁观者清”, 教师对学生的评价不一定全面。小组成员之间相互了解, 并参与实训任务的全过程, 每一个学生的表现谁好谁差, 他们最有发言权。学生之间的相互评价往往比教师对学生的评价更容易让人接受, 同时也培养学生实事求是、公证严明的道德品质。学生之间相互督促, 更能激发他们的求知欲和获取成功的欲望。
(三) 实训效果的评价:
以往对学生实训成绩的测评其依据无非是期中、期末的两次技能测试成绩, 这显然不利于学生参与实训教学的全过程, 也无法充分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因此, 实训效果的评价应当体现于整个实训教学的全过程中, 如学生在实训过程中爱护仪器的程度, 是否积极主动参与实作, 实训报告的规范性与创新性, 团体协作情况, 完成任务的准确性等, 进行阶段性的综合评价, 以鞭策和激励学生提高学习的热情。
三、结束语
实训中贯彻开放性原则, 是教育现代化的必然要求。职业中学的培养目标是技能型人才, 作为实训课指导教师, 应结合《建筑测量》课程特点和学生实际, 不断探索开放性实训的教学方法, 提高学生实训的主动性, 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摘要:《建筑工程测量》实训课通过开放性的实训过程和评价机制, 突出学生主体, 调动学生动手、动脑的积极性。在开放性的教学实训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关键词:开放性,教学过程,评价机制
参考文献
[1]陆迪民.浅谈开放性教学在数学课堂上的应用.现代教育报, 2007, 11;
[2]丰君.开放性教学的实施策略与实践.教育科研, 2006, 10;
建筑法规课 篇9
一、明确实训课的教学目标
在授课之前事先树立明确的目标,以目标为中心展开一系列的教学活动,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积极性与学习兴趣,还能增强教学效果,利于学生技能发展观的形成。
1. 专业能力目标
对于建筑专业的能力,应要求做到:1能制订有效的施工计划;2能有效对施工过程进行组织与协调;3拥有专业熟练的技能;4对工程结果的评定总结能力。
2. 职业精神目标
建筑行业作为一项难度大、强度高、环境多变的专业,在对作为将来从业人员的学生进行培育时,对其职业精神的培养同样必不可少。除了需要有基本的团队协作与吃苦耐劳精神外,还必须拥有安全生产、文明施工的意识,才能保证施工快速安全地进行下去。
二、完善实训课教学方法
1. 有效利用现场情境教学
建筑专业的实训课程,是让学生将从书本上习得的理论知识通过实际体验转化为头脑中真正知识的有效环节。中学生的社会阅历浅,缺乏经验,并没有真正接触或体验过建筑行业,假如在此时对其灌输过多理论知识,会导致学生难以接受,失去积极性。因此,在实训过程中可使用大量现场教学或者情景模拟来帮助学生消化知识内容,如利用实训课时间带学生参观社会上的施工场地,体验实地操作,或者在课堂上利用一些角色扮演、情景演示的方法以加强直观认知。
2. 师生间互动与合作
在具备了完善先进的教学硬件设施的前提下,授课教师在实训课教学时能否把握好教学的关键点,提出正确的教学方式是影响教学质量的重点。
由于中学生的实际生活经验过少,在刚刚接触建筑专业的知识时总会出现一知半解,难以全部消化理解的情况。作为教师,应当在此时多与学生交流,了解学生心中认为的难点疑惑:如在课堂上专门腾出时间为学生答疑,或者在课后深入学生中进行交流探讨,同时可以通过布置课后作业的方法,找出每一个学生的不足与欠缺,对其引导指正,加强师生间的互动与合作。
3. 利用模型
在上文提到的实践教学中,当学生通过实地调查从直观主体上对建筑学有了了解;然而对于建筑的内部结构、材料类型尚存在很多疑问,而这些内容仅通过书面的知识来补全显得过于抽象,因此,可用三维立体模型的制作与分析来弥补这一空缺。教师可在课堂上要求学生利用手边的材料进行三维立体模型的制造。材料可用纸、木头、铁丝、陶土等,做出模型后教师对每位学生作品进行分析评价,并根据模型来讲解构造与材料,不仅让学生获得了最为直观的认知,还培养了其空间想象力与创造力。
4. 加强实践训练
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学习才是培养职业能力最有效、直接的方法。实训的先后顺序应依照学生对该知识点的掌握程度,在教师的带领下循序渐进地推进,以搭建建筑中最基本却最重要的脚手架为例:教师先根据此项目选好场地,提供所需资料与材料,再利用课堂时间先向学生具体展示工作过程,并对学生进行分组。
在学生进行任务分配之后,开始讨论脚手架的材料并研究正确的搭建方法与工序,并做好记录。在进行真正的实地实验前,还可以通过模型的制作与拆解来分析正确搭法的原理与错误搭法的原因所在,避免材料的浪费。在学生进行实践操作时,应按照之前所讨论的方法与步骤进行安装,教师应在场指导,解决在实际操作时发现的新问题,同时防止安全问题的发生。
在实践操作结束后,教师与学生应做好评价小结,总结每一组在操作时遇到的不同问题,针对每一个疑点进行讨论与答疑,并做出必要的引申讲解。
在建筑专业的实训教学中,明确每一个阶段的教学目标,配合现场调研、情景模拟的方法辅助理解,以广大学生为主观能动对象,为建筑行业岗位提供真正优秀的人才。
摘要:在中职教育中,建筑专业作为一项较为艰苦困难的行业,培养高素质建筑技术与施工人员的实训课尤为重要。本文通过从中职建筑实训课的教学目标与方式两方面出发,具体探讨与现代社会需求相适应的人才培养教学。
建筑法规课 篇10
全世界都在不停地讨论建筑教育[1]。我院自1985年建校建系建专业以来,建筑学(城市规划)专业学生毕业时所取得的学位一直是工学学士,随着教育形势的发展和社会与时代的进步,这样的情况对我们的建筑学课程教育的发展与进步多少有了些阻碍。因此建筑学(城市规划)专业通过教育部专业评估委员会专业评估成为一种迫切而必然的要求。
对评估的理解,我们一直认为,评估不是目的,但专业的评估又确实是检验我们教师教学与学生学习质量的评判标准之一,起着不可或缺的作用。大学二年级建筑设计教学,在五年制的本科教学阶段作为基础年级的教学过程,有着不一样的责任和机会。借此契机,几年来,我们在实践中探索、调整,在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等方面作了一些有益的思考与尝试,同时,也鼓励学生在学习内容和学习方法上作了相应的尝试。
1 探索背景与理论基础
1.1 学生情况
众所周知,过去我们建筑学的学生大多高考分数较高,生源较好。但是,随着国家大学扩招政策的实施,我们的生源质量总体平均水平有所下降。另外,建筑学专业本身具体的规律与我们学生的现实学习、生活状况与习惯也存在一些矛盾。
1)通过理科高考的学生经过高中理科系统知识的学习,逻辑思维能力一般较强;但是,建筑学的学习也需要更多的形象思维能力,需要更多的人文素养能力。同时,招来的学生当中对专业的陌生程度相当的高,其中甚至有相当部分并不适合学习相关专业。
2)大多数招来的学生,虽然高考分数相对较高,但是对学习动机、学习目的往往并不是很明确,从小学到中学,并未曾养成自己主动学习的习惯,所以到了大学阶段,也很难有很好的转变。这一点,对于建筑设计专业的学生问题显得尤其严重。
3)个性不强。建筑学专业本身内在的专业规律,它要求每一位学习者面对同样一个问题要有自己独特的解决方法。在这一点上,由于我们以往所接受的教育是标准化式的应试教育,因而在教学的实践工程中,“求异”思维习惯的缺位,成了我们难以取得比较理想效果的很重要的因素之一。
1.2 传统建筑学专业教学情况
我院自建院建系20多年以来,在许多老师的共同努力下,建立起一套相对完整的教学体系、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教学内容等等,培养了一大批优秀人才。但是,随着社会发展与进步,许多已经看似成熟的东西正日益受到新的挑战与思考。
1)传统建筑学专业教学的指导理论基础。
我院建筑教育自创办之日起,就有了一定的先天不足,这其实也是中国建筑教育的问题之所在。中国的建筑教育,自创办之日起,就是借鉴的西方建筑学院派建筑体系,与西方建筑教育体系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这种联系指导了我们建筑教育的发展:从早期的巴黎学院派的注重形式构图与历史范例,到“包豪斯”的强调功能的现代主义,再到强调建筑的“人文”等等。同时,先天不足也体现在:教育体系是建立在西方文化背景之上,而受教育者则几乎是在东方文化背景之下成长起来的人群。这种几乎不可调和的矛盾在我们的建筑学教育中很难解决。
2)重感性,轻理性。
我们的老师的老师当年在建筑学学习的过程中,就是在师傅带徒弟的方式环境中“做”设计,通过大量的不同类型题目的实践,边干边领悟边长进。
在理论教学中,往往认为建筑学“只能意会,不可言传”,往往用“庄子曰,三十辐,共一毂,当其无,有车之用。埏埴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凿户窗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等来指导学生,靠学生的悟性、天赋和偶然去叩开建筑学大门。
师傅在带领学生学习过程中,努力帮助学生修改作业,用身教去引导学生解决学习中碰到的问题,而不是引导学生去发现更多问题,寻找没有唯一答案的问题。
1.3 教学实践探索的理论环境背景
自维特鲁威的《建筑十书》发行以来,建筑学在西方(主要指欧美,特别是欧洲)就成为了一门独立的科学学科而不断成长,特别是二次世界大战以来,在以格罗皮乌斯、密斯·凡·德罗、勒·柯布西耶、莱特等一大批现代建筑大师的大力推动下,西方现代建筑得到长足发展。到当代,历史主义、新现代主义、技术主义、有机主义等建筑风格层出不穷,尤显魅力。
而反观我们,虽然中国传统建筑,在结构与构造、功能与审美上的完美结合,以其物质技术与思想艺术的高度统一,鲜明的民族特点与风格,在世界建筑史上独树一帜。随着时代步伐的前进,国家政治体制发生了巨大变化,生产力也有了长足的发展。但是,建筑学的发展,特别是理论方面却缺乏能超前并起指导作用的系统性研究,这当然与建筑设计市场普遍存在的浮躁心理有关,但我认为这或许也与我们本身缺乏科学精神和科学研究的哲学思辨传统习惯有关。
建筑学是一门科学学科,所以它必然有它的自身发展和自身实践的规律。而我们,如果至今仍然停留在建筑是技术与艺术相结合的理解层次上,就显得有点落伍。我认为,建筑学(建筑设计)的理解应该更明确——理性分析基础上的感性表达。“城市是建筑的最终和最彻底的表达——罗西”。
现代建筑运动是以关心人、解决人类生理与精神生活的现实问题为出发点,早已从神坛上走下来了。建筑创作的目的也早已不是建筑实体与空间——其最终是为主体—人—设计各种体验。
2 准标准化的建筑学教学组织
现实建筑学学习要求我们对建筑学设计课程组织理性化,要求老师与学生处于同一个平台,重视设计方法与步骤的理解、尝试,在互动的过程中真正授人以“渔”,以相对规范与统一的可操作性强的程序来指导我们的教师教学与学生学习,从而去全过程的体会:体会一种思维方法,体会一种设计方法;从而使学生的分析能力、辨别能力和再学习能力得到提高,而不仅仅是提高简单模仿和抄袭的能力。
2.1 教学内容理解与调整
根据教学大纲的安排,二年级建筑学设计课程共计192课时,另加两个星期的快题训练。从单一到综合、从简单到复杂的系列化课题,每一课题约48课时。
我们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也尝试过许多课题内容、要求等的变化,包括各教学内容的前后次序调动。实践结果证明了我们现在执行的教学内容与前后关系所取得的教学效果较好。随着社会时代的发展以及其他相关要求的变化,我们相信,仍然需要作相应的调整。
2.1.1 小住宅设计
1)强调概念区别:“小住宅”与“小别墅”在建筑设计中是有根本区别的,理清专业领域与社会领域中小别墅、小住宅、住宅、酒店式公寓、公寓等相关联的概念与内容间的区别。2)明确小住宅的使用者的生活内容与生活状态,从而使学生努力去尝试,感受与之相匹的空间与建筑形态。3)作一些有关小住宅相应的精神层次与文化层次的接触与思考,但不在具体设计中作反映要求。
2.1.2 幼儿园设计
1)强化在设计中对小朋友的生理行为和心理行为的理解与尊重,从而使学生在幼儿园设计中从对功能及活动单元的设计纠缠中挣脱出来,将更多的心思和精力放在研究小朋友的行为规律上来,从而去尝试更多的合适空间。
2)反对普遍流行与习惯的建筑表达方式与理解,反对幼儿园设计中的表象形态追求与简单而低层次的功能满足。
2.1.3 社区中心设计
1)强化课题本身的不确定性:社区中心本身就是桩新鲜事物,是随着社会与经济的发展、伴随着城市化中小区居民生活水平质量提高的产物。2)正因为其课题本身的特质,也就使在设计中提供相关的选择可能成为设计的主要关注目标。
2.1.4 城市三级客运站设计课题
1)强化学生在研究、分析、表达的过程中作相应的客运站内涵思考:在现代社会快节奏发展和新型出行方式不断出现的情况下,客运站应该有什么样的应对策略。2)加强思考:城市客运站建筑本身在城市中如何恰当的被设计表达。
2.1.5 某售楼处、公园入口设计(快题)
1)强化学生快速思考与分析能力;2)强化学生快速表达与表现能力;3)此课题往往依据社会热点作相应调整。
2.2 螺旋上升的教学要求
1)对环境的尊重与分析。
不论在哪个课题中,也不论在一个具体设计课题的哪个阶段,对环境的尊重与分析始终是指导我们教与学的根本原则之一。
自始至终要使所有人清醒地认识到对环境的尊重与分析的重要性,同时充分理解环境的内涵与外延。在建筑设计中,环境的概念包括两方面:自然环境和社会(人文)环境。虽然在具体学习过程中,去掌握和表达可能有困难,但我们认为在二年级的学生头脑中应该有这样的意识,思想先行很重要。
安藤说:“构思”是从与“用地”的“对话”开始,逐渐进入具体的设计。这句话对指导我们的教学很有意义。
2)对人的尊重与分析。
在小住宅设计课题中,其使用者——主人的需要与体验是最重要的;在幼儿园设计课题中,其使用者——幼儿(老师)的需要与体验是最重要的;在社区中心设计课题中,其使用者——居民的需要与体验是最重要的;在三级客运站的设计课题中,其使用者——旅客的需要与体验是最重要的。这种对于建筑本质的理解与传统的建筑本质理解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设计课题的要求也发生了巨大变化。传统的建筑关注的是“空间”,关注的是建筑主体功能与构图原则,而现代建筑则将主体更多地转向了人与人的生活体验[2]。
3)无障碍设计概念与可持续性发展的观念。
真正在课题设计中去理解、把握、解决这两个问题对于二年级的学生是有困难的。但是,让学生在深入课题的学习过程中“体会”什么是“以人为本”(关心每一个人),什么是“绿色建筑”,这样的意义从某种程度上来讲可能更有意义。
2.3 体会与过程的教学组织
我们一直强调,想通过二年级或者大学阶段的学习而学会建筑设计,1)不现实,随着社会的发展进步,建筑学本身在不断变化;2)与教学客观规律不相符。
我们的努力目标应该是“渔”而非“鱼”,只能是体会“渔”的过程与“渔”的乐趣。
2.3.1 能力的培养与设计教学阶段相融合
1)一草阶段——心(思考)的能力。
一草工具要求:A2拷贝纸,2B铅笔。一草内容要求:a.总图分析——环境分析、交通分析、结构分析、功能分析。b.相关构思与表达。c.至少两种思路。d.抄绘与调研。
“一切皆有可能”。在这个阶段,学生初步理清限定的因素,建立起模糊的建筑概念,培养客观、科学、系统的思维方式。我们反对传统教学中学生过渡地进入建筑内部设计,因为这样做往往束缚建筑设计的发展空间,导致学生无法形成环境与建筑整体的认识,从而无法建立起建筑学(设计)的科学观念。抄绘与调研则是要使学生在理论与现实中去感受相应的课题。
2)二草阶段——眼/嘴(观察表达)的能力。
二草工具要求:A2拷贝纸,2B铅笔。二草内容要求:a.总平面,平、立、剖面。b.相关构思与表达。在这个阶段,学生首先要学会选择一个方案作为继续深入的方案,要学会取舍,放弃。
图纸要求与传统要求不一样,传统的要求是到二草阶段应初步解决平面功能,而我们不一样,建筑的整体观要求,建筑的平、立、剖只是设计表达的要求,它不能单独公开表达一个完整的建筑(设计)更系统独立地离开具体的环境而存在。因此,我们要求粗线条且初步科学合理的平、立、剖及总平面更科学、更全面,也更能让学生在压力下体会到建筑设计。
在二草末,我们要求学生集体点评设计。首先学生自己解释自己的设计(练习表达思路的勇气与能力,从而也能反映学生自己
的设计思路的清晰程度)。同时由其他学生提问与点评(训练观察与表达的能力),最后,由老师表达自己的理解与看法。共同研究解决思路与方法,这是我们的尝试新研究。学生相当满意,效果也相当明显,是一种“复利”的功效。学生往往一个设计的最大收获也就是在这一阶段获得。
3)三草阶段——眼/手(观察/表现)的能力。
三草工具要求:A2硫酸纸,1B铅笔,方格纸等。三草内容要求:总平面,平、立、剖等。
在这个阶段,通过方格纸的使用,使学生感受二草徒手表达的建筑尺度与有比例的建筑尺度之间的区别,从而使学生无形中得到训练与进步,同时,所交草图得到相关辅导老师的修改后,往往也能让学生感受到许多成熟的解决问题的方法,从而得到提高与长进。
4)正图要求——手(表现)的能力。
正图工具要求:标准图纸、墨线、渲染等绘图工具。正图内容要求:总平面,平、立、剖、表现等。
在这个阶段,学生通过努力,基本完成了整个设计,学生在这个过程中,练习自己的图纸表达与表现能力,同时也体会了自己所想与所做之间的差别,从而不断去修正提高自己的相关知识与感受。
5)总结、反馈与点评。
这个阶段,一方面是学生回味整个设计的全过程,从而去努力探索设计的真谛,另一方面就是辅导老师集体评改、集中点评相关学生作业,从而使学生对设计有了更多、更深刻的理解。
2.3.2 传统基本功不放弃
我校自建校以来,就有这样优良的传统:每一个设计周期,完成3张仿宋字,20张(相关)钢笔画,1张A3(相关)临摹。我们认为这样的传统不可以放弃:它既能培养一个建筑学专业人才的基本素养,同时也能帮助收集积累建筑知识,对设计过程中的表达与表现能力的提高有很重要的帮助。因此,我们要坚持,只是,我们要强调的是“相关”二字,就是说,既然是在设计周期中安排的训练项目,那么,钢笔画与临摹的主题就应该与相应的设计主题有关。这样,对培养我们的建筑感觉,对体味所营造建筑设计表达的氛围将会有更大的帮助。
2.3.3 努力与探索
中国的建筑教育在20世纪80年代以来进行了多次教育改革,依然保留了自身的很多特色[3]。相应的,我们的教学与学习也是一个动态、开放的系统,总是在不断的尝试、探索与调整之中,与时俱进也是指导我们教学思考的原则之一。实践中也发现有许多需要去研究解决的困惑。
1)需强化纵向联系。
我们现在由于某种原因,高年级与低年级之间的交流显得相对陌生,这其实是不利于学生的发展的,特别是不利于低年级学生的提高。学生与教师之间的交流往往是有限、片面的,学生之间的各种形式的心得交流往往能收到许多意想不到的效果。
2)需强化横向联系。
同样的,我们现在建筑学城市规划、园林景观、室内艺术设计各专业学生之间的联系不够,更惶论与系外专业以及院外、国外相关单位与人员的联系了。建筑学设计是一门古老而又成熟的专业,它更是一门要求博学的专业;它不仅要求参与者有专业的技巧技术作基础支撑,更要求参与者有艺术素养、人文素养、哲学素养等来支撑整个系统的发展。所以,横向联系的学习也显得更为迫切,更为重要。
3)计算机技术与模型教学。
从我们的表达可以看出,我们对建筑学的理解已经逐步在向现代建筑的科学理念接近;但是,我们的教学与学习手段还显得相对传统;计算机辅助设计技术的推陈出新,互联网技术使得人们可以在瞬间接触到浩瀚如海的知识[4],以及建筑模型手段在设计教学过程中的作用显得日益重要。因此,我们在这些方面如何在有限的教学周期中实行教学计划与形式的调整也显得很有必要。
3 结语
建筑教育并不应该仅仅是职业教育或者技术训练,它首先是广义的人才培养[5]。梁思成先生说过:我们的教学终极目标——做人与做事(参见《梁思成文集》)。今天,我们仍然可以借鉴来理解我们的教师与学生之间的某种状态。我们上课考勤要求严格,从而培养学生与教师严谨的作风;我们上课形式活泼,给学生一个宽松的环境[6],从而使学生与老师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良性互动,共同发展;我们借鉴传统的教学内容与方法,但不受其拘泥,努力超越与发展,与时俱进;我们尊重每一个学生的理解与个性,有不同的观点,才能有创造力[7]。鼓励差异性,努力帮助他们发现自己的闪光点并坚持和深入,使每一个人学会学习,主动学习,体会完整的设计过程,品味其中的快乐。
黑格尔说:“艺术般的生活,生活般的艺术”,既是我们建筑设计专业学习过程的最高追求,也是我们建筑设计专业学习的真实写照。
摘要:研究了传统建筑设计课程的探索背景与理论基础,阐述了二年级建筑学设计课程的教学内容,提出了其教学要求,指出建筑学设计应用能力的培养与设计教学阶段相融合,传统基本功不放弃,从而实现建筑设计课程的超越与发展。
关键词:建筑设计课程,理性,准标准化,教学组织
参考文献
[1]亚历山大.佐尼斯(荷兰Alexander Tzonis).重塑建筑教育[J].包志禹,译.建筑学报,2008(2):4.
[2]刘先赏.现代建筑理论[M].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1999:193.
[3]丁沃沃.重新思考中国的建筑教育[J].建筑学报,2004(2):14-16.
[4]张亚勤.没有藩篱的21世纪——网络革命刷新人类生存方式[J].IT经理世界,2001(1):43-44.
[5]吕品晶.培养具有艺术家素质的建筑师[J].建筑学报,2008(2):1.
[6]刑思珍,李森.课堂教学话语权利的反思与重建[J].教育科学研究,2004(12):13-15.
[7]拉尔夫.D.斯泰西.组织中的复杂性与创造性[M].宋学峰,曹庆仁,译.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2002:12.
建筑法规课 篇11
关键词:建筑设计课 低年级 主体性 学生
【中图分类号】G641
1 课程中提升学生主体性的意义
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性体现在能动性、自主性和创造性等方面。笔者认为低年级设计课应该由教师主导,但要以学生主体性的实现为目标。提升学生主体性会对教学产生积极影响。教师在教学中重视学生参与度,设立丰富的课堂形式,创建新型师生关系,能够激发出学生学习的主体性,对优化教学成果有促进作用。
2 建筑设计课现状问题及目标提出
建筑学二年级设计课是培养学生设计思维和灌输正确设计方法的专业主干课,起着带领学生设计入门的承上启下作用。以往一言堂式的教学模式,课程目标常被设立为完成设计任务。教学方式是教师逐步地帮助学生改进方案直至出成果,往往会导致学生从师性过多而自主性过少,毫无学习积极性。教学改革目标是在设计课中改进方法,提升学生课堂主体性,得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3 提升学生主体性的思路
3.1 帮助学生建立设计信心
主体性的提升很大程度上需要学生建立学习信心,在个人的进步和老师的鼓励中具备设计自信。低年级学生掌握的设计知识和方法较少,设计能力还有欠缺。这种前提下,只有多发掘他们在设计基础课阶段已具备的能力,才能帮助其建立设计信心。基础课程培养出了学生的手绘、表述设计以及制作手工模型的能力,教师应结合课程要求,让学生用手绘图来分析案例和展现设计,做模型体味空间等,引导他们将具备的能力用于设计中,慢慢地建立设计信心。一旦学生有了设计信心,肯定能有良好的教学效果。
3.2 构建丰富的课堂形式
低年级学生思想活跃,喜欢接受新鲜事物。基于该特点,教师需要用更丰富的课堂形式来吸引学生参与其中。过去设计课的主要形式是教师逐个与学生探讨方案,探讨中其他学生无法参与,课堂显得没有活力。可见,适当地加入多样的形式很必要,例如带领低年级学生实地参观优秀建筑作品,开展小组汇报方案比赛,将评图环节做成一场全校设计秀,结合建筑设计周和模型大赛的活动去展示课程成果等等,这些形式都深受学生喜爱,且很有意义。
4 教学中的形式与方法
4.1 从任务布置开始
低年级学生设计概念薄弱,所以由教师提出任务要求。为了提高学生参与设计的热情,可尝试设置任务书时更灵活一些,仅规定主要功能房间要求,一些附属房间由学生自行添加,另外,可从以往提供两个可选设计基地,改为给出四个环境各异的基地,扩大用地方面的选择范围。
在设计推进过程中,为了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热情,适当布置些开放性任务。例如,在外观造型设计阶段,可要求学生完成一个表达自己外观设计倾向的分析报告,督促他们通过自主学习确定外立面设计风格,最后由教师评出分析报告环节分。经过实践发现,在开放性任务指引下学生不再简单模仿抄袭已有立面设计,而是通过阅读大量资料分析所选风格的内在含义,再实践到方案中去。又如,在整体模型制作的阶段,借着学院模型大赛的契机,鼓励学生分组选择优秀方案设计制作模型参加比赛,给参加比赛的小组成员加分奖励,在这种方式的促进下,学生便轻松积极地完成了模型制作任务。
4.2 分阶段控制教学过程
建筑设计课程传统的教学方式是教师首先布置任务书,接着讲授相关的设计原理性课程,然后学生查阅设计资料和做出案例分析,最后按照任务要求用数周来完成设计成果。这种授课方式虽有一定效果,但也存在不利之处,表现在因为学生设计过程中的付出得不到加分,他们会更重视结果而忽视过程。针对该情况,可将设计课成绩划分出过程分,学生每完成一个环节得一项分数。既能使教学有条不紊的推进,又能让学生逐项完成设计任务,降低他们在设计初期的难度感,每个环节都学得扎实。
另外,在授课环节中若采取集中讲解设计理论的方式,会使低年级学生很难消化知识,当他们开始做设计时常有遗忘讲课内容或不能将理论知识与设计实践相对应的情况。改进后的教学方式是由教师在每次上课时按照设计进度分专题讲课,有针对性地指导学生的设计。例如,独立住宅设计课教学时,将授课分为设计前分析、平面功能布局、立意与形体推敲、剖面设计方法、设计技术辅助等各章节,用各章节稳步推进学生的设计。此方法让学生了解近远期目标,消除了他们刚接触设计时的恐惧心理,并且分阶段评分比期末一次评判更能激发学生的设计热情。
4.3 用学生擅长的方式去探讨
低年级学生常因为不能高效地用语言向老师表述闪现的设计灵感和遇到的设计困难,而失去了课堂上的主体性。针对该情况,教学改革一方面要加强设计基础课中的手绘训练,使学生有自信用草图探讨方案;另一方面担任二年级设计课的教师要放手让学生选择擅长的表达方式来参与交流,最好不用固定的作业去阻碍学生快速思维的发挥。等学生经历了多个设计之后,再要求他们熟练的运用不同的表达手段来展现设计思想也为时不晚。例如,在概念设计阶段,可让学生用粗铅笔画草图向老师展现设计思想;也可让动手能力强的学生用手工模型参加方案探讨,从制作草模、局部精细模型到整体模型逐步改进方案。这样的一些做法更能使学生愿意参与课堂,并能设计出优秀成果。
5 结语
实践证明,教师在课程中注重提升学生主体性,从教学的各个环节入手改进教学方法与形式,多关注学生的需求,并用他们能接受的方式去教学,就能得到更佳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 张伶伶.建筑创作思维的过程与表达[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4.
[2] 葛翠玉,何培玲.在建筑设计教学中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探讨[J].高等建筑教育,2010(6).
[3] 丁蔓琪,冯静,李延龄.“化整为零”模块化建筑设计课程教学方法探析——以二年级独立住宅课程设计为例[J].华中建筑,2011(11).
[4] 李春青,王欣,胡雪松,段炼.基于基本空间语言能力和中國人文属性的建筑设计教学改革[J].高等建筑教育,2013(4).
[5]曾罄.“问题讨论式”教学法在课堂教学的探讨与实践[J].福建建筑,2014(4).
建筑法规课 篇12
1 提高趣味性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为提高课堂的趣味性,我不断调整知识讲授与实践操作的比重。小步子、多练习是对现在的教学很好的总结。在土木工程CAD实践课堂教学时,笔者经常创设工程模拟情景,将学生引入一种与实际问题有关的情境中,使学生产生探索欲望。通过多媒体向学生展示建筑平面图的最终效果图,再通过知识回顾,帮助学生回忆起上节课所学内容,为本节课绘制建筑平面图奠定基础。在新课的讲解过程中,笔者首先布置本节课的一个任务:绘制一个建筑平面图,然后逐步演示绘制建筑平面图的整个过程。这样做能使实践课更具有探索性和趣味性,也更能使学生的潜能得到开发。
2 突出实践性
土木工程CAD,顾名思义,是一定要围绕学生的AU-TOCAD软件上动手绘制建筑图纸能力下功夫的。知识讲授过程尽量压缩,需要动手绘制的,一定要实际操作。前面的课程,学生已经学习了AutoCAD二维绘图及编辑命令的基本操作,通过大量实例练习,学生的知识与技巧都有了一定的积累。作为老师要多肯定学生,表扬那些作图准确快速的学生。通过理论实践一体化课堂,使学生掌握必要的基础知识,获得较强的实践动手能力,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操作中注意培养爱护设备、文明操作的好习惯。学生自己完成项目任务,让学生觉得绘制建筑图并不困难,增强学生的信心,培养学生对建筑施工专业的兴趣。
3 强调创造性
为了激发学生的创造性,老师对图纸绘制过程不能规定太死,允许学生的绘图过程偏离预设轨道,允许学生针对绘图细节问题用新角度、新观点去分析,提出独特的、有新颖成分的见解。一个大型图纸的绘制,老师不可能对每个细节都用不同方法去讲解,而一些学生往往对事物处理能提出超常意见,对疑难问题能提出独特见解。对同一问题,意见越奇特,其独创性越高。而这时候教师要做的是尊重学生的自主性,尊重学生的绘图习惯和积极引导学生创新。
当然,在上土木工程CAD课的过程中,教师不能放任学生不管,数字的精确度,和工程上的规范的要求等,是学生在绘图中必须遵循的原则。也不能拽住学生的手紧紧不放,学生思维的灵活,它能针对问题从不同角度用多种方法思考,能举一反三、触类旁通。
当学生解决问题的思路受阻时,教师应给学生们提出一些建议,提供一些简短的讲解和引导性的演示供学生参考。这时有的学生甚至能另辟蹊径,寻找解决问题的其他方法,对同一问题,想出不同类型答案。
4 注重合作性
学生在看完演示以后,开始完成课前所布置的任务绘制一个建筑平面图,由于学习一个新的知识,学生必然存在一定的问题,所以笔者采用两人一组,互相讨论,合作完成的方法,对于学生无法解决的问题上,笔者再做详细的重复演示。不管是对问题分析、推理还是联想都离不开原有的知识经验,但知识经验的量的多少并不足以决定创造性思维的水平,对知识理解的深度以及知识经验的组织方式对创造性具有重要影响。只有在知识经验之间建立了丰富的联系,形成了良好的知识结构,学生获得的知识才是灵活的,才可以广泛地迁移应用。只有“活”的知识才有助于学生以新颖的方式理解和解决问题,“死”的知识反而会束缚学习者的思维。这一环节的操作,学生不仅能学会用软件绘制建筑图,而且在绘制的过程也学会了相互交流、合作、向他人学习的能力,为学生以后就业做准备。学生绘制完建筑图,上交教师机,随机展示学生的作品,学生检查,找出问题,总结自己是否也存在这样的问题,来做一个自我检查。对于自己绘图过程中不规范的地方,总结经验,在下次的绘图中改正错误。对于绘制比较好的作品,进行表扬,使所有学生都渴望绘制出一幅完美的图纸,增强学生的信心。
在不断改进我的教学方法后,其课堂效果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1) 课堂气氛活跃,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较高,能够主动探究与交流,使学生在学习中由被动变为主动,改善了教学效果。 (2) 理实一体化教学,内容直观,增强学生对知识的理解。 (3) 相互讨论,探究学习,使学生发现自己也有解决问题的能力,增强学生的学习信心。 (4) 学生在实施项目过程中,能将所学方法在操作中运用,培养了自主学习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毕业后,能很快适应岗位要求。
以上几点仅为笔者个人的看法,尚需同仁进一步探讨。
摘要:本文基于建筑专业建筑平面制图实践课教学研究, 结合教授“建筑平面图的绘制”过程, 对土木工程CAD实践课教学方法进行深入探讨, 以供教学参考。
关键词:CAD建筑制图,教学改革,实践课
参考文献
[1]徐亚娥.基于CAD下的机械制图教学实践[J].价值工程, 2011 (13) .
[2]罗冠鑫.浅谈高职院校《建筑CAD》课程教学的几点思考[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 (上旬刊) , 2011 (10) .
【建筑法规课】推荐阅读:
建筑测绘(实践课)11-07
建筑模型课心得07-26
如何上好建筑材料课06-13
建筑设计课教学思考10-01
建筑制图课的教学体会06-15
建筑课设心得体会09-30
第四单元 环保科技第一课绿色建筑教案09-30
湘版美术五年级上册第2课家乡古建筑教案08-31
建筑节能建筑造价09-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