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声的艺术世界

2024-10-29

无声的艺术世界(共12篇)

无声的艺术世界 篇1

这是一个特殊的群体。在他们的世界里, 除了寂静, 还是寂静。他们, 就是那些听说障碍人士。而在这一群人中, 还有一大群正在成长的孩子。

9月6日,是太原市聋人学校新学期开学的第一天。54年来,这个学校让很多听说障碍人士接受了良好的教育。

在报名现场,记者看到很多家长带着孩子从山西各地来到学校。孩子们显得很兴奋,跟着大人们在各个报名流程中穿梭,偶尔也和熟识的同学用手语打着招呼。学校教务处主任张新安说:“开学第一天往往是这样,孩子们难得和家长在家庭以外的地方如此亲密,而家长也难得这样带着孩子在一个陌生的环境, 孩子们很兴奋。”

聋人学校的孩子们

太原市聋人学校设立小学、初中、高中各个学龄段的课程, 很多学生从小学入学, 一直要到高中毕业才会离开。聋人学校的老师必须懂手语, 而手语表达毕竟不像口语那么明晰, 所以聋人学校的老师比普通学校的老师要多付出十数倍的艰辛。

老师的辛苦是一方面,更重要的一点是这些孩子相当敏感。即使陪伴他们一起学习和生活了数年的老师们,仍然很难走进他们的内心。校长白英杰介绍说:“这种敏感从他们意识到与别人不同的时候就产生了, 很大程度上要伴随他们一生。这个人群与正常人世界的隔阂直接影响到他们融入正常社会。”

在小学四年级某班的教室里, 班主任老师正召集本班学生和部分家长召开开学后的第一次班会。因为有父母在身边, 所有的孩子都显得开心和兴奋, 他们用助听器听着老师的发音, 踊跃地用很不标准的发音回答老师的提问。有一个听力完全丧失的小女孩, 眼睛紧紧盯着老师的嘴, 努力地通过口型辨别老师所说的内容。

这个小姑娘已经11岁了,她每次猜对老师的表达,都会转头用眼睛寻找一下父亲。在讲到每人用统一发放的练习本写日记时,小女孩拿出了一个硬皮的本子,老师摇摇头。小女孩便继续找。直到比划到第四遍的时候,小女孩终于高高举起了本子,老师微笑着示意她拿对了。小女孩会心地笑了。

为了学好文化知识,这些孩子们注定要比正常人付出更多的努力。尽管相当一部分学生处于义务教育阶段,但其课时要比正常学生的课时多出三分之一。另外,还加设着各种素质教育的课程,比如手工课,这一类课程在课时中的比重也比较大。

这里孩子们之间的交流大多数只能用手语表达。而手语远远不如口语表达得充分,从他们的文字中可以看到,相当一部分学生写出来的东西是稀奇古怪的、不是很准确的汉语语法。比如:“现在我没工作的,希望大家在帮我在找工作的。正在挣钱了就是为了养了我爸爸、我妈妈,还有我姐姐。我姐姐是残疾人,我姐姐的脑袋里都是风的,还有腿坏了走不下了。我看上了我爸爸妈妈哪么苦。”

这是一个听说障碍学生在电脑上打出的一段文字,大意是他需要一份工作,帮助障碍更严重的姐姐,因为他的父母照顾姐姐非常辛苦。

孩子们的作品

在那次特殊的班会上,孩子们睁大了眼睛,全神贯注地注视着老师的讲话,他们着急得甚至跳脚,希望捕捉到尽可能多的语言信息。一个小女孩来到教务处,她努力地用不标准的普通话重复着三个字:“课程表。”教务处的老师在听了三遍之后明白了她所表达的意思。这就是表达的欲望和勇气。

在太原市聋人学校,每年的投资几乎全部用在设备的更新上:每个教室安装的大屏幕电视以及教学用的电脑,甚至投巨资购置国际上较为先进的助听设备。一位老师介绍说:“通过辅助让聋人听到声音,继而学会口语表达是现在聋人教育的重点。要让聋人尽快融入社会,过上和正常人一样的生活,必须这样做。”

学校的四楼是电子教室,里面整齐地摆放着几十台电脑,这些电脑成为孩子们了解外面世界的窗口。

说到动手能力,学校六楼的一间教室里,展示着孩子们的作品。那遒劲的书法把王之涣的《凉州词》书写得酣畅淋漓;雕刻在玻璃上的山水形成了光滑和粗糙的形象对比,也让山水的意境更加深远;那用瓷砖和毛线组成的江南景色,几根简单的线条就让人身临其境;那油画中的水墨是他们心情的释放……一张张,一幅幅,是这些聋人孩子们对世界的爱和对美的追求。

孩子们的作品

孩子们的作品

面临的问题

但是,这些从小在学校这所暖房中成长起来的花朵,却面临着许多现实的问题。比如,无论是在上学期间还是将来投入到社会,他们都可能会受到各种各样的诱惑或欺骗以至于走上犯罪道路。

太原市聋人学校就曾出现过学生在长假期间从家中出走的现象。虽然原因很多,但聋人喜欢扎堆,这就为一些动机不纯的社会聋哑人士提供了可乘之机。

校长白英杰认为,造成学生容易与社会上一些闲杂的聋哑人士交往的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就业渠道不畅,正常就业困难。如果这些聋人能够找到一份适合自己的工作,或者在一些福利性企业工作,就能在很大程度上减少上述情况的发生。

孩子们的作品

白英杰说:“前几年毕业的学生有一部分就业还是比较乐观的,先后有60多名学生受雇于太原的富士康,月收入2000元左右,较为稳定。去年以来,金融危机下各行各业都不景气,正常人就业都比较困难,聋人更是雪上加霜。”

他说:“山西省的每一个单位都有残疾人就业指标,不能提供岗位的要缴纳一定的残疾人就业基金,这笔基金的数额还是相当可观的。问题是这笔基金投入到教育培训方面的比较多,而投入到就业方面的只有很少一部分。这笔基金如果能够加大在福利性企业方面的投资的话,应该会对残疾人就业产生很大的促进作用。”

在采访的最后,白英杰颇为高兴地告诉记者:“听说富士康今年要在全省招收两万名左右的员工,我们现在正在跟省残联积极协调,希望能争取到一些名额。”说完,他又陷入了沉思,面对着300多名学生的前途,他和聋人学校都还有相当远的路要走。

无声的艺术世界 篇2

没有声音的世界将会怎样。让我们来幻想一下那将会是一个怎样的世界呢?是有趣的?阴冷的?安静的?还是……

人类是世界的主宰者,首先声音会对人类怎样呢?那就让我们先来谈谈声音对人类的影响吧!如果没有声音,人类会怎样呢?如果没有声音人们说话发不出声音,就像是那些失声的人打着哑语来交谈。人又为什么要耳朵呢?又没有声音能听,难道是用来装饰的吗?现在的那些优美的音乐又怎么会有呢?如果没有声音整个世界都死寂在死一般宁静的宇宙中有何意义呢?如果没有声音,学生们上学如何读书、识字呢?又怎么会有音乐、英语、信息……课程呢?又将如何表达想要表达的意思,难道靠手语吗?我实在无法想象那时的教学会是怎样的。中国的祖先盘古制造出人类就是他觉得世界太安静了,太缺少生气了,但现在如果没有声音,没有那欢声笑语。那为什么又要有人类呢,有了人类又有何意义呢。我们不是贝多芬,也没有贝多芬的本领,即使听不见,也能够用牙咬住木棍,根据振动颅骨感到声音,但如果没有声音,连声波也没有,即使是贝多芬也不能感受到声音,更别说弹钢琴了。假如没有声音又怎么会有现在的电话呢,如果亲人在远方,他们又将如何交谈呢?难道相隔那么远也能够打手语吗?如果……如果……太多的如果了,我认为这些如果是不可以的,总而言之人类需要声音。很难想象如果没有声音,人类将怎样生存呢!当然这不只有人类;动物也同样需要声音,如果没有声音连动物也无法生存;举个例子来说吧!蝙蝠可以说是特殊的动物了,它虽然长有一双眼睛,按说听不见总可以看见吧,但是你们可知道被喻为动物界中的“盲人”。它的眼睛是名不副实的,因为它靠得是耳朵。用耳朵听超声波来辨别位置和躲避障碍物的。如果没有声音,蝙蝠听不见声音,捕不到食物,也不能够飞翔,那它还有生存的机会吗,当然不止蝙蝠一种动物,其他动物同样离不开声音。这里举出这个例子强调“地球离不开声音”。

没有声音,人们仿佛生活在真空中,安安静静的,一丝声也没有。没有风声雨声读书声,更加鸟声歌声欢笑声。所以现在有人类生存的这个宇宙中不能没有色彩更加不能没有声音。

倪丽萍的无声世界 篇3

我特别反感在假期里被父母送去各种培训班里学习——这么好的时光,怎么能够在培训班里度过呢?

可我终究躲不掉,因为我成绩太差,字太丑,父母不管我如何强烈反对,依旧态度强硬地把我带到市里最大的培训学校,报了写字班。到了培训学校,我一次次想挣脱父母牢牢拽住的手,却又在一转身时被他们拉回去。我尖叫着,奋力反抗,引来了很多学生围观。他们“嘻嘻哈哈”,指着我大笑。我窘迫得涨红脸,挣扎着说:“我不写字,最多画画。”

人群里爆发一阵哄笑,我注意到有一个漂亮女孩儿一直微笑地盯着我。“笑什么笑?没见过别人生气呀?”被人嘲笑,我恼怒地大叫。“画画画,你写字本来就是鬼画葫芦,还画!”妈妈的“狮子吼”一出,倒是吓跑了不少嘲笑我的学生,只有那个女孩儿还站在边上,显得怯生生的。她看我的眼神充满好奇,让我浑身不自在。“看什么看?还不走,我又不是什么珍稀动物!”我朝她大吼。

我对她瞪眼,她和几个女孩儿吓得一转身都折进了旁边的写字一班。不过,她居然在跑开前又转头对我笑。

“我要去这个班!”我用手指着写字一班,对老师说。

B

我是中途插班生,我去时班上的学生早就三三两两地结成伴了。班上的学生来自各个学校,基本上都很小,我算了算,在这个班上我算是老大哥了。

“你这么高,这么大,还在初级班,真丢人!”坐在最前排的一个小女孩儿,口齿伶俐,小辣椒似的,几句话呛得我无言以对。我吓唬她:“说什么呢?你——就说你!”我瞪着她,面目狰狞。小女孩儿“嗖”一下跑了个没影儿,只留下一句话:“我找老师去!”

老师来了也没撤,一来二去的,全部男生都成了我的小跟班。他们都矮我很多,走在他们中间,我得意洋洋,像个凯旋的将军。那些女孩儿们,个个鬼灵精怪,成天“叽叽喳喳”。只有她——那个对我微笑的女孩儿——永远那么安静,总是微笑着看别人说话,从不参与。来培训班有一些日子了,我从没听过她说话。

“她是哑巴吗?”一天课后,我问一个“小跟班”。

“你才知道呀!她叫倪丽萍。”“小跟班”嬉笑着说。

“我知道了。”我敷衍着应一声,心里各种滋味却泛滥开了,她叫倪丽萍,她是哑巴?我走过去看她写字,还真不赖,那字写得娟秀、漂亮。

“你字都写得这么漂亮了,干吗还来练啊?而且还上初级班?”我问她。

倪丽萍微笑地看着我,不置可否。我不知道她有没有听到我说的话,但还是来了兴致,继续说:“我说话,你听见了吗?”她点点头,依旧一脸灿烂的笑容。

“你听得见?”我兴奋地问。看她又点头,我简直是“心花怒放”——第一次面对一个聋哑女孩儿,第一次经历这种“对话”,新奇极了。后来我才知道,她所谓的“听得见”,其实是读得懂“唇语”。

C

倪丽萍和我一样大,她在市“特殊学校”,那所学校在我所就读的学校附近。以前,我们开玩笑时总有意无意地贬损那里的学生,看不起他们的残疾。

但因为倪丽萍,我为自己曾经的行为感到汗颜。他们有他们的世界,他们比我们更努力,不像我成天玩耍,还老让父母担心。

倪丽萍虽然听不见,但她不仅在学手语,还在学唇语。当看到她目不转睛地盯着别人的嘴唇时,我就知道,她是在观察别人说话时嘴唇的动作,努力读懂别人在说什么。我为她感到心疼,总想帮她点儿什么。于是,我自作主张和倪丽萍做同桌,主动为她做种种力所能及的事情。

“我很好,你不需要同情我。”有一次,倪丽萍递了一张纸条给我。

“哪有同情呀?我只是想和你成为好朋友。”我说的是实话,这个惹人怜惜的女孩儿,她的安静,她的乖巧……她的一切都深深吸引着我。

倪丽萍又笑了,冲我点点头。我朝她做鬼脸,逗她乐。

暑假很快就要结束了,写字班也即将结业。我和倪丽萍交换了QQ号——如果她能开口说话,一定是个爱说话的女孩儿,因为她QQ上线时,和我总有聊不完的话题。

D

那天,我去她的学校门口等她,直到人都走光了还没见到她。我有些丧气,原准备给她一个惊喜,却扑了一场空,只好悻悻离开。

我在QQ上给她留言,问她去哪儿了。她可不是那种吊儿郎当的学生。

焦急等待了一个星期后,我才等来她的回复,原来她去参加汇演了。

“我得了第一名哟,很棒吧?分享我的快乐吧,星期天下午,我请你吃比萨如何?”倪丽萍在QQ上说。

星期天下午,我们吃了比萨,还逛了公园。走在公园里的小径上,倪丽萍像只快乐的小鹿,踩着斑驳的树影跳来跳去。她的快乐,我能感受到。我还知道,她字明明写得很好,却上初级班,其实是想得到一种安全感,毕竟初级班的学生都比较小,不懂事,也不会嘲笑她。

“以前,我缺少自信,没有安全感,只喜欢和比我小的人呆在一块儿,后来认识了你,一切都好多了。谢谢你!”倪丽萍用手语比划着告诉我。

我看懂了一些,为了能够和她交流,我不仅买了手语书来自学,还一直央求一个在“特殊学校”教手语的亲戚教我。

“我们终会长大,一切都会朝着好的方向走!”我对她说,其实也是在告诉我自己,以前不懂事的时期过去了,今后要努力生活。

“嗯!慢慢长大……”倪丽萍微笑着应允。

我曾问她是否为自己的状况伤心过,她告诉我有过,而且经过很长时间才完全接受这一事实。

“我只是在经历和别人不一样的人生,无声世界也自有精彩。”她在QQ上告诉我。

想走进你的无声世界 篇4

18岁、身高1米80的大男孩依旧迷恋着《喜羊羊与灰太狼》。他的目光搜索着陈旧的中国地图, 指着江苏省的海畔, 幻想在那里建立一个“聋人城岛”。岛上居民全是聋人, “不允许听人进入”。这样, “街上聋人热闹地走路, 买东西时可以任意和别人手语交流, 真棒!”他是离异家庭的独生子, 一直跟着母亲生活。因为渴望父爱, 很小的时候他就有一个梦想:有个好哥哥。“哥哥可以帮我和别人解决矛盾, 不但能给我讲大道理, 还能教我男人的独立和个性。”当我拍拍他的肩膀, 告诉他“你可以把我当哥哥”时, 他摆摆手, 低着头跑开了。

课间, 23岁、沉稳内向的男生仔细地把手机里存储的一条条短信抄写在笔记本上, 已经记满了许多页。谁发来的短信如此重要?有女朋友了?我清楚地看到他的手机上显示着“你自己在学校别舍不得花钱, 每天买牛奶喝, 对脑子有好处, 脑子好才能考大学。”发信人是妈妈。当我指着桌上的笔记本问他:“我可以看看这个吗?”他在纸上写下“权利!”他的世界、他的权利, 我禁止侵犯。

他有着优异的绘画天赋, 每次绘画大赛都能拔得头筹。他告诉我自己曾经梦想成为一名画家, 但随着自己的成长, 梦想越来越多:原创画设计师、游戏动漫设计师……除了这些“单纯洁净”的梦想, 自己还有更多邪恶和黑暗的欲望。当我平和地询问他:“邪恶、黑暗的欲望是什么?”他告诉我:“我不可能说出来, 但我知道这黑暗是容易做到的”。在他憨厚的外表下, 到底隐藏着多少不为人知的叛逆?

我迷恋每一个聋生与众不同的内心世界。走进这些小世界, 我发现这里有着太多的辛酸、苦闷、压抑和无奈, 源自身体的、家庭的、社会的种种压力让他们的生命变得沉重。在这沉重的世界里我却也惊喜地看到, 梦想——考上大学——用它微弱的灯光照亮了聋生前进的路。

无声的世界小学作文 篇5

春节联欢晚会中“千手观音”这个作品真可谓是家喻户晓,妇孺皆知了!这是一个由聋哑人表演的节目,这个节目震憾了全国,今天我们怀着敬佩的心情,又仔细欣赏了一遍!残疾人居然跳的那么整齐!她们听不见音乐,喊不出口令,由一位老师在台旁用手语作指导,她们用“心”在舞动!好感动啊!他(她)们那身残志不残的精神,值得我们努力学习!

终于有了一次机会,我们可以在游戏的过程中走进无声的世界,用心去感受聋哑人的生活。我们对着对方的同学做口型,但决不能发出声音,看看对方能否猜中你在说什么。

游戏开始了,对方朝我做了个口型,这个句子并不长,可我始终猜不出来,对方重复了好多次,我急的抓耳挠腮的,但还是猜不出来,哎!这样交流好累,好不方便啊!

紧接着,我们又开始学习手语,我暗暗高兴,在校的时候,我可学过几句手语噢!可是大屏幕里显示的是超难做的手语,我记了上句忘了下句,怎么也学不会。

无声的世界给孩子们好看 篇6

【关键词】英语教学 体态语 魅力

长期以来,人们对于语言的学习相当重视及强调书面语言和口头语言,而对体态语则不太注意。美国的一项调查研究表明:在情感交流方面,90%以上的信息是靠声调的高低和面部表情等体态语来传递的。由此可见,体态语在英语教学和实际交流中有着举足轻重、不可替代的作用。

在新课程改革中,更加强调学生的主体作用和教师的主导作用。如果把一堂课比作是一场戏的话,作为教学主导者的教师,便是这场戏的导演。那么,如何在英语教学中有效地利用体态语使英语课堂教学的效果更好呢?假如我们能在课堂上恰当地运用体态语,如面部表情、手势、眼神必定会使课堂教学更丰富、深刻,达到无声胜有声的效果。以下是我在教学过程中的一些发现和体会。

一、自然、生动活泼的身体语言

现在的英语课堂越来越强调英语口语话教学,这就要求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尽量用英语组织教学,但有些常用口令则对刚学英语的低年级学生则有一定的难度,如Put up your hands. / In groups of four. / No more talking.这些不要求学生马上学会,但要他们能听懂、理解并做出与之相应的反应。所以当学生面露疑问的时候,教师不必急着用中文解释说明,可通过自己的身体或动作来做给学生看,这样学生可以通过一目了然的体态化简为难,理解并记住。而且,此后只要看到动作就可以知道老师的意图。

现在的英语教材中都是情景插图式的教学内容,教师在教授的过程中可以强调身体语言和所学语言的相互协调性,把所学的短语配上生动活泼的身体语言让学生边说边动起来。如在教get up时,睁开眼睛,做伸懒腰或穿衣服状。而在教学go to bed时双手合掌,把头侧歪于掌上做睡觉状。教授He is tall.时手指高处等等。这些可以使学生们特别容易理解并牢固掌握,同时大大地增进了他们学习英语的兴趣。

二、丰富多彩的面部表情

面部表情是人类社会的一种“世界语”,一个人的喜、怒、哀、忧、悲、恐等全都可以从面部表情上反应出来。著名作家罗曼·罗兰曾经就说过:“面部表情是多少世纪培养出来的成功的语言,是比嘴里讲的复杂千百倍的语言。”所以作为教学主导者的教师,在教学中必须眼观六路。一方面,通过观察学生的表情获取反馈信息;另一方面,通过学生出现的不同情况,运用好我们的面部表情启发鼓舞学生,调节课堂气氛。

首先,作为教师的我们要以亲切的微笑面对全体学生。一些教育家曾提出:“用爱的微笑去征服每一个学生的心灵。”教师应把微笑带进课堂,它是我们最好的武器和工具。当看到一些胆小怕羞比较内向的学生时,我们应给以鼓励和友善的神情,来帮助他们克服心理上的恐惧感。而当我们的学生有一点点的创新的时候,我们则要回以兴奋的表情,这样是对他们最好的肯定,能激发更多的学生更多的创造。在对待学生回答问题的对错时,我们也可以充分地运用体态语:学生答对了,教师极为高兴面若桃花,是对学生的一种肯定和赞许;即使学生答错了,教师也以友好的微笑鼓励,使学生不感到灰心丧气,进而激励自己更加地努力。

三、多樣有趣的手势

在以往的英语课堂教学中,每结束一个教学活动环节要进入下一个新的环节时,我只会喊Stop! Stop!刚开始的时候学生还会听话,可时间长了,他们就不太理睬了。而现在我会像一个足球裁判一样地做个暂停的手势;有时,我还会把食指放在嘴唇上作“嘘”状来示意他们停止。变化的手势刚好符合学生们好奇的心理,更能唤起学生们的注意。

平时我们都习惯了竖起大拇指来评价学生们Good! Very good!可每次都是如此,用多了未免单调乏味,难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后来我便又运用了All right! / OK! / Great!表示对学生的赞许并配以不同的手势,让学生能直观看到。讲All right!时连连点两三次头;OK!时,把拇指和食指圈成O状,其余三指翘起;Great!时右手握拳,高举过头并用力往下拉,表示强烈的赞同。这样学生们就会乐于回答问题,并对自己将会得到什么样的评价及手势很是期待,课堂气氛非常积极、轻松活跃。

新的课程标准要求充分开发和利用课程资源,教师应善于运用不同的教学手段,充分利用好体态语丰富的表达力,使它更好地为教学服务,成为英语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让我们的英语课堂更精彩,让学生学习英语更轻松。

无声的艺术世界 篇7

汉画中的神话故事和神话图刻,在汉画像石中占有相当的比例,题材也相当丰富:伏羲女娲、风伯雨师、嫦娥奔月、后羿射日、日月合璧、羽化登仙、云气仙草等等,不仅有和自然天象结合的题材的,也有文人神化的题材的,整体反映出了汉代人的神仙观念,和对自然界的简朴认知。这些神化题材进入墓葬的石刻中,同时也反映出了汉代人的生死观念和汉代的哲学发展。

梳理这些题材丰富的神话汉画像石,我们可以从中窥探到汉代人的生死观念和孝亲观念,以及汉代的生活、哲学文化和艺术审美观念。

一、汉画像石中的升仙图刻,反映了生者对死者死后灵魂归依何处的一种表达,也表现了汉人的精神追求

汉代“事死如生”的风俗,使得墓葬称为一种文化,也表达着汉人的一种生死观念。

汉代初年,陆贾、贾谊、晁错等思想家深入全面地总结了秦亡的教训,提出了一套以儒家仁德思想为核心的政治思想。在这样的政治氛围下,统治者非常强调忠孝观念的重要性。在汉代统治者的大力倡导之下和社会教化的双重影响下,汉代行孝成风。《礼记 • 祭统》中说,“孝子之事亲也有三道焉,生则养,没则丧,丧毕则祭。养则观其顺也,丧则观其哀也,祭则观其敬而时也。尽此三道着,孝子之行也。”而厚葬正是体现汉代忠孝观念的方式之一。汉代厚葬除了有繁褥的丧葬礼仪、丰富的随葬器物、宏大的墓室建筑、优良的棺停用材等表现方式外,墓室建筑装饰也是一项重要内容。

汉画是为丧葬服务的,所以汉画中常见墓穴主人死后乘坐车马去阴司,浩浩荡荡,前呼后拥,不仅有阴司的先人前来迎归,新到的死者还有更高的官职,能住上豪华的阴宅,过上阳间没有的幸福生活。画像内容是当时人们普遍的祝愿、祈祷,对于那些逝去的人的后代而言,画像内容表现的越吉祥越富贵就越能让他们的心理得到安慰,精神得到寄托。

无论生时如何富贵荣华,在对生命问题的思考中,都要面临一个不可避免的问题,就是生命的终结和之后的归宿。汉人为逝去的先人找到了一个灵魂的归依,就是努力营造一个理想中的墓穴世界,在这个存放灵魂的世界中,充满了后世子孙的美好愿望。因此,汉人就认为死者死后归入到了另一个世界——仙界,这个仙界是安放死者灵魂最好的处所。汉画像石中大量的升仙图,就是汉代人的生死观念的反映,也是忠孝观念的直接产物。它是墓主子孙们的良好祝愿,他们希望自己的父母长亲能得道成仙,和传说中的神仙西王母、东王公生活在一起。所以,在汉画中常见墓主人和仙人同处在一个画面中,这无非是生者对死者逝去之后灵魂安息的场所的一种外化的表达,也是表现了“厚葬”、“孝道”,“事死如事生”的社会观念。

在这个充满想象和期许的世界中,充分展现了汉人的精神生活和生存的执著的愿望。在汉画中,常常表达了这些共同的主题——永生、享乐、庇佑死者。永生,多为墓主经仙人导引,或乘仙车,或乘仙兽,到达西方昆仑仙界,开始另世的生活,借助现实世界的生活图景,刻画想象另世的生活,宴饮,狩猎,歌舞等,继续或获得现实生活中的享乐生活。庇佑死者,又常借助设置的神话图景的隐藏功能,如让死者死后能居于仙界,与仙人居,同时借一幅幅美好的神话来寄语死者的亡魂,能快乐地生活在无忧的仙人境界中。在汉人的精神世界里,死后灵魂是存在和永生的,并且在那个另世,依然可以如现世一样的生活。

汉画像石在表现陌生另世时,又是以现实生活为蓝本的临摹和创造。

在汉代,受到先秦时期鬼神文化的影响,尤其是在南阳,隶属巫术发达的楚文化圈内,在汉画中自然就出现了很多带有鬼神色彩的图画。同时,汉人相信在死后生命会以另外一种方式存在,于是就用自己丰富的想象力刻画那个存放魂魄的另一个世界。然而又受到当时对自然和宇宙认知水平的限制,刻画的另世却是带有现实世界的明显痕迹。

为了让死去的先人有丰富的物质生活资料,汉画中不乏农事生产的图画,还有现世生活的一切场景,宴乐、舞戏、生活,也是想让逝去的先人能过上无忧无虑的快乐生活。而且在这个陌生的世界中,依然有最高的主宰,有等级,有人,有兽,这些就显然带有了现实生活的印迹。吴荣曾先生认为,在汉代人的观念中,地下的鬼魂世界与现实的人间世界一样,由各级管理机关和各级官吏统治着,其最高统治者是管理泰山的黄神,最高统治机关是泰山府。除了部分的夸张和变异,俨然就是一个现实的世界。“升天之后的理想生活,是选取于现实生活中的美好时刻,作为在天国中继续享受的理想情景。”[2]在这个汉画的世界里,看起来是神主宰了人,其实是人住在了神的世界。

这类题材的汉画,最直接的反映出汉人的孝亲观念和生死观念,以及汉代人的精神追求,也是我们了解汉代人现实生活的一个极好的窗口。

二、汉画中的神话人物和神话故事也反映了汉代的哲学和文化观念

汉代,哲学主要表现为阴阳五行为代表的体系,阴阳对举体系是汉代哲学的一个特点。汉人在先民的文化积淀中,逐渐认识到世界的规律,进而发现世间万物对立统一的规律,升华成一种哲学思想。

在汉画中,主要表现为神话人物等的对称设置,如仙界的最高统治者西王母和东王公,西王母形象原来是独立的神话人物,她是独自居住在昆仑山的一个洞穴中的得道者。后来,为了对称西王母的形象,创造了一个东王公,他的出现比西王母的出现要晚,而且在地位上也从属于西王母,这个形象,纯粹是为西王母找到的对应的一个附属形象。另外创世的伏羲和女娲,在汉画中也常是成对出现。还有表现太阳的三足乌和和表现月亮的九尾狐,也常是相伴呈现,乌鸦是白天活跃的动物,狐狸是黑夜活跃的动物,汉人用它们来指代太阳和月亮。以及表现雷电风雨的,也借助人的形象设置成雷公电母,风伯雨师,也是成对出现,并且阴阳平衡。这些人物和动物的一阴一阳对等设置,是汉代的这种阴阳对举的哲学思想在汉画中的不言之举。

汉画中的神话故事也是特色鲜明,给我们展示了民间文化在汉代的传承和汉人的文化观念。在神话故事中,表现较多的是雷电风雨、嫦娥奔月和后羿射日。远古朴素的自然文化观念在汉代依然有不小的影响力。石刻中,自然界的风雨雷电,也是由人来控制的,并且跟人一样也是有情感的,把自然拟化成人类社会的样子。嫦娥奔月和后羿射日的神话由来已久,在汉画中不少存在,虽然汉代对自然科学的认识超过了远古,汉人把远古的神话传说转化成图画的叙述,但是在汉人的文化世界里,依然保留着这些美丽的故事,保存着远古的文化记忆。这些题材的汉画,一方面说明民间文化在汉代的传承,另一方面也说明在汉人的文化观念中,依然保留着对不可捉摸的自然天象存在和变化的一种敬畏之情。

三、汉画的布局和构思反映了汉代的特有的艺术审美观念

在汉画中,也反映了汉人文质并举的审美思想,既尚“质”又尚“文”。汉画中的审美,集中地体现了汉代传承先秦的审美思想——朴实、稚拙。从朴实的生活功用,演化为“尚质”的审美,主要表现在“蟾蜍”形象的大量使用。在汉代的现实生活中,蟾蜍有非常高的药用价值,是汉人喜欢的动物,并且,在长期的文化进程中,又将其赋予了特殊的文化象征意义,使得它成为汉画中的常用形象。还有“蛇”的形象,也频频出现在汉画中,带有原始的图腾崇拜和对生命的敬畏。另外,在汉画中,也重视纹饰,即“尚文”。主要表现在汉画中装饰的云气纹的使用。它既富含象征意义,告诉观者凡是带有云气纹的画面是和仙界有关,起一种暗示的作用,也是对画面空白的填充, 起到了补白的审美作用。

任何一种艺术都是一个时代心态的写照,都在诠释这个时代的集体的审美意识。在汉代,汉人超越一切外在的束缚,自由、洒脱、痛快的生活,并热情洋溢的享受生活的开放性心态,让汉人拥有了超乎寻常的自信,在汉画中,就表现为非凡的想象力。

在汉人的想象中,另世的生活应该是与现实生活有异的,那里生活的应该是具有超常能力的人,还应该有具有神异功能的物种,所以,在汉画中,汉人发挥其想象,用尽一切手段描摹一个充满神异的世界:那里有人,但是长着双翼,而且是会飞的仙人,花草也有异于人世间,是令人神往的仙草和仙树,还有人世间没有的神奇的动物。同时为了表现另世的理想生活,不仅有人世间相同的生活场景,有最高的统治者西王母和东王公,有生活的乐趣——狩猎,宴饮,歌舞等,还有人世间没有的生活场景,能与仙人同居同处,满足现实生活中不能实现的长生的愿望。在这个充满神奇的另世生活的刻画中,汉人的丰富的想象力得到了充分的展现。

汉画中的另世,是一个虚拟的世界,如何表现呢?汉人非常聪明,用“以实写虚”的手法,为我们刻画和描摹了那个从未经验过的世界。在刻画与现实世界不同的仙界时,画匠们用富含象征意义的模仿天际的云气纹的手法,来说明图画中的世界是异于现实的仙界,让人长了如鸟儿一般的能飞的双翼,用来表明是具有超凡能力的仙人。在圆圈中刻上三足乌和蟾蜍,分别代表太阳和月亮。用写实的技巧,为观者刻画了一个虚拟的神仙世界,并且被观者接受和理解。在两千多年前,汉人在用图画表达思想时,就已经有了高超的艺术表现力,这对我们今天的影像时代形象的塑造不无启发。

同样的写实雕刻,和同时期的希腊雕塑对比,汉画石中的雕刻更具有丰富的想象力。同时期的希腊雕塑,基于科学基础之上,是纯粹地写实的风格,表现人物的血与肉,而在汉画石中,更重于灵动的表现,利用夸张的造型,简单的线条,就刻画了栩栩如生的人物,在“虚实相生”中,就给我们描绘了一个神奇的虚空世界。相比较于希腊的写实雕塑,汉画像石的雕刻更具有神秘色彩,也更容易引发观看者的想象力。

“由舞蹈动作伸延,展示出来的空间,是构成中国绘画、书法、戏剧、建筑里的空间感和空间表现的共同特征,而造成中国艺术在世界上的特殊风格。它是和西洋从埃及以来所承受的几何学的空间感有不同之处。”[3]在宗白华的《中国艺术表现里的虚和实》这篇短文中,他指出了中国绘画艺术注重虚实结合的手法,亦提到了汉画像石上的人物画的绘画技法。结合汉画我们可以看出,在汉代,汉人的艺术手段相当丰富了,艺术审美也比较成熟了。在汉代的艺术审美基础上,糅合魏晋的文化观念,才有了后来的魏晋艺术高峰。

两千多年过去了,这些躺在地下的灵石,用他们无言的方式在向今人传达出种种的信息。当我们去研究这些汉画像石的时候,会聆听和感受到到它们的不言之言。

摘要:汉墓中的汉画像石,是凝聚汉人智慧结晶的灵石,汉画像石中的神秘的神话世界更是我们进入汉代文化的一个窗口,透过它,我们可以看到汉人的“事死如生”的生死观念和孝亲观念,看到汉人的哲学和文化观念,看到汉人的艺术审美观念。

关键词:汉画像石,神话,生死,阴阳,审美

参考文献

[1]翦伯赞.秦汉史·序.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5月第2版,第6页.

[2]赵殿增,袁曙光.“天门”是汉画神仙思想的集中体现.中国汉画学会第十二届年会论文集,2010.

无声的艺术世界 篇8

一、导入“留白”——“未成曲调先有情”

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上课伊始, 教师两三分钟的导入语犹如打开殿堂的大门, 诱导学生竞相登堂入室, 使学生进入学习新课的最佳精神状态。此时须留“空白”。留“空白”的主要教学目的就是引导学生“入境”。“入境”才能“生趣”, 才能使学生身临其境, 很快进入学习状态, 在不知不觉中获得知识, 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教育。

课题是文章的眼睛, 是思维的窗口。教师在导入时, 如果能因题制宜, 艺术地设计解题思路, 注意留有余地, 就能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如在教学《揠苗助长》一课时, 我抓住课题设计了如下训练: (1) 看到课题, 你想知道什么? (2) 自读课文, 思考什么叫“揠苗助长”。 (3) 指导学生结合课文插图, 理解“揠”在词语中的意思。 (4) 围绕课题提出问题:那人为什么去揠苗助长?结果怎样?抓住课题这个训练点巧妙地设置悬念, 留下空白, 不仅对学生进行了字、词、句、篇的提高, 而且审题、解题、质疑问难等思维能力也得到了提高, 使语文教学的各项目标都得到了落实。

二、情节“留白”——“月明帘下暗藏身”

留“空隙”即引导学生多角度地思考问题。思维的多向性要求从不同角度、方向、方面, 能用多种方法解决问题。教师在课堂教学中, 不仅要引导学生学习教材的内容、思想, 分析、解决问题的思路, 还应通过对教材的多角度审视, 引导学生多角度地思考问题。像有的课文几次出现同一词语, 但是具有不同的含义;有的比喻句的本体与喻体有着丰富的相似内容, 这就留下了引导学生仔细分辨比较的空白。

古人说:“学贵有疑, 小疑则小进, 大疑则大进。”教师必须根据语言的“偏离效应”功能, 在课文的难点关键处, 激活学生的想象力, 让学生自己思维, 进行艺术填补空白和艺术的再创造, 让学生感到自己是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 通过师生双方的质疑、释疑, 使文章在更高意义上充实、升华。

三、标点“留白”——“两三星火是瓜州”

文学创作讲究“空白艺术”。许多优秀的文学作品, 往往在笔墨未染处包含丰富而深刻的意蕴, “不着一字, 尽得风流”, 就是这个意思。在这些似乎“无”的空白之中, 渗透着极为丰富的“有”。按照心理学的观点, 我们在阅读教学过程中, 对此不能随意带过, 更不能轻易放过, 而应细心体味, 反复吟咏, 仔细揣摩。有些课文往往还会用省略号来留下空白, 让读者去联想, 去补充。比如在《穷人》一课中, 桑娜未经丈夫同意, 抱回邻居西蒙的两个孩子时, 她忐忑不安地想:“他会说什么呢?这是闹着玩的吗?自己的五个孩子已经够他受的了……是他来啦?……不, 还没来!……为什么把他们抱过来啊?……他会揍我的!那也活该, 我自作自受……嗯, 揍我一顿也好!”这短短的话语中, 却包含了桑娜内心的激动、紧张、担忧、自责和坚定。让学生在这标点的空白中, 想想桑娜当时想了些什么, 能深刻地感受到桑娜宁可自己受苦, 也要帮助别人的美好品质。

四、板书“留白”——“一枝红杏出墙来”

板书设计是教学设计中的画龙点睛之笔。言简意赅, 一字千金, 力求以尽可能简约精当的文字、符号、线条和图表反映尽可能丰富的内容。在语文课堂教学中, 可根据实际情况, 对板书设计的内容进行艺术处理, 使有的内容必须在板书中体现出来, 而有的内容则可通过省略号或留空的办法使之隐去, 形成板书上的“留白”, 让学生自己去领会、思考和联想。如教学《在山的那边》一课时, 我设计了一个充分体现“空白”的板书, 学生看到这个板书对虚线部分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于是就积极思考、激烈讨论。这样才能充分调动学生思考的积极性, 激发学生的思维。板书设计的“空白”在语文教学中所产生的艺术效果, 如同平静的湖面激起了波澜, 学生由此进入了活跃的思维状态, 对提高教学的有效性会起到推波助澜的效果。

五、结尾“留白”——“墙里秋千墙外道”

一堂课的结尾部分十分重要, 有经验的教师往往在教学活动结束之时, 设置一定的空白给学生回顾与升华所学知识的时间, 激起学生进一步探索知识的兴趣, 产生进一步探究的渴望心理。课虽结束, 但学生的思维活动还在继续, 可达到“言已尽而味不止”的效果。

无声的艺术世界 篇9

关键词:语言美,情感美,氛围美,设计美,语文教学艺术

语文学科实在是一座风光无限的艺术之宫, 语文, 承载着太多“使命”:培养语感、发展思维、提高言语能力、丰富精神世界、传承民族文化……要使一堂语文课富有诱人的魅力, 让学生爱学、乐学, 在老师的引导下, 感受祖国语言文字的美妙和语文世界的无穷奥妙, 就必须强调教学的艺术性。 什么是教学的艺术性呢? 著名法国艺术家罗丹说:艺术就是热情, 语文教学这门艺术是蕴含着深厚感情的。

课堂教学艺术体现了教师的教学机智, 教无定法, 它因文因人而异。 十几年来, 我就语文老师如何通过对教学内容的挖掘, 教学设计及氛围的营造, 教师的语言和板书等途径, 渗透美学教育, 从而优化课堂教学艺术, 提高教学质量做了一些探索。

一、挖掘美的内容

古人云:“夫缀文者情动而辞发, 观文者披文以入情。 ”教师的讲课要充满艺术魅力, 必须首先对课文深入钻研, 从教材所蕴含的丰富的感情和潜在的精妙之处寻求教学的情趣, 然后进行巧妙设计。 语文课与任何一件艺术作品一样, 形式总是为内容服务的。 因此, 教师只有在深入研究教材, 充分挖掘其美的内涵的基础上, 才有可能提高课堂教学的艺术性。 因此, 充分挖掘教材的审美因素, 是提高课堂教学艺术的基础。

1.品味作品的语言美

作品是通过语言文字传递情和义的, 语文课上, 教师要有意识地抓住关键的字、词、句、段, 创造性地设计教学方法, 加以点拨, 启发学生细细咀嚼, 引导他们进入作品美好的意境。朱自清的《春》是一篇诗意盎然的写景抒情散文。 教学时教师要引导学生反复诵读, 咀嚼品味。 可采用比较替代法, 让学生思考、辨析。 如“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一句中, 把“钻出”改为“长出”, 把比喻句“红的像火, 粉的像霞, 白的像雪”改为陈述句“有红色的、粉色的、白色的”, 那么在表达效果上有什么不同? 经过比较, 学生深刻地体会到作者诗一样的笔调, 然后让学生尝试着读出语调和感情。 这样, 教师在课堂上通过语言这一文字载体, 充分挖掘其美学内涵, 使学生伴随美的鉴赏, 开启美的心灵之窗, 提高审美能力和运用文字的能力, 使他们的心灵得到感悟而达到至真、至善、至美的境地。

2.体会作品的情感美

从古至今, 一篇篇诗文佳作, 之所以传诵不衰, 常读常新, 就是因为笔墨中饱蘸着作者自己的思想感情, 情动而辞发, 甚至凝聚着作者的心血和生命。 像《黄山记》《三峡》等散文, 充满诗情画意。 作者通过对大自然之美的描述, 抒发了对祖国锦绣河山的赞美及热爱之情。 小说《最后一片叶子》, 情节生动感人, 作者通过对贝尔曼这一人物形象的细腻刻画, 表达了对高尚情操、美好心灵的赞美。 《留学巴黎》则表达了一代音乐家追梦路上的执著和强烈的爱国激情。 因此, 课堂教学中, 教师要设法引导学生分析文本, 咬文嚼字, 在字里行间领悟, 感知作品描绘的那些生动具体的艺术画面, 使学生耳濡目染, 受到熏陶, 提升自己的思想境界和道德操守。

当然并非所有课都可如此, 须因教材而异, 因学生情况而异, 灵活运用。

二、创造美的氛围

课堂教学氛围是指洋溢于课堂内的气氛和情调。 如何在45分钟内, 自始至终地在充满愉快的气氛中获得知识, 发展能力, 陶冶情操, 实是语文课堂教学艺术的要素之一。 因为兴趣是学习的先导, 是推动学生求知的一种内在力量。 学生一旦把学习语文看成为一种乐趣, 那么他们在课堂上的主体作用就能得以充分发挥, 他们就会主动愉快地参与到整个教学活动中, 与教师 “奇文共欣赏, 疑义相与析”, 这样, 学生就学得“乐”, 学得 “活”, 学得 “实”。 当然, 营造美的氛围既要符合教材特点, 又要符合学生的心理要求, 这就需要教师精心设计每一环节, 使整堂课内始终洋溢愉悦的气氛和情调。

如我在教学李清照的《声声慢》时, 课前播放一首优雅的古筝曲, 首先让学生沉浸在音乐所营造的氛围中, 然后设计如下导语:“在这首优美的古筝曲中, 让我们走进宋朝去了解当时一位‘词压江南, 文盖塞北’的词国皇后———李清照。 ”短短几句, 犹如一石激起千层浪, 使学生在未学习课文之前, 就对这位女词人产生敬仰之情。

导语的设计, 贵在巧而不在多。 诸如短小的故事, 有趣的新闻, 谜语, 富有哲理性的格言警句, 一张与课文有关的照片绘画, 都可以作为“课引子”, 巧妙导入课文内容, 启开学生思维的门扉, 让学生在兴致勃勃、情趣盎然中进入对新知识的求索过程, 为教学全文打下良好基础。

要想让一堂课自始至终都充满美的氛围, 让学生学而不厌, 事半而功倍, 仅仅注意导入艺术是远远不够的, 讲究提问的艺术以启发思辨思维为极为重要的手段。 宋代理学家朱熹曾说:“读书无疑者须先教有疑, 有疑者却要无疑, 到这里方是进步。 ”说的正是这个道理。

再如教学《声声慢》, 学生初读质疑后, 教师引导学生品读释疑, 我精心设计如下问题: (1) 读词的第一句, 你体会到了什么? (2) 词的第二句, 说的是什么? 词人的身体怎样? 究竟他在人生中遭遇了什么样的坎坷? (穿播视频加深了解) 。 (3) 词人借酒浇愁, 仰首望天, 为什么说“雁是旧时相识”? (4) 如何理解“满地黄花堆积。 憔悴损, 如今有谁堪摘”? 表达了词人怎样的心境呢? (播放视频) (5) 心情悲苦到了极点的李清照, 用哪一个字, 将全词的感情基调提向了高潮? 这一系列问题层层深入, 学生思维始终处于积极活动的状态之中, 课堂氛围十分活跃。 在不断求知的过程中, 引导学生进入词人的内心世界, 让他们在文章特有的深邃之处自己寻觅探索。 一旦茅塞顿开, 他们就感受到了“曲径通幽”之妙, “柳暗花明”之乐。

三、讲究美的语言

语言艺术是教师的基本功之一, 成功的教学无不得力于教学语言的功力。 苏霍姆林斯基曾指出:“教师语言素质, 在极大程度上决定着学生在课堂上脑力劳动的效率。 ” 好的语言“不是蜜, 但可以黏住一切”。 的确, 美的语言对学生来说不仅是一种美的享受, 而且能让他们“耳醉其音, 心醉其情”, 像磁铁一样吸引他们, 深入作品的美好意境, 去探寻美, 感知美。

四、设计美的板书

板书是一种综合的教学艺术, 它是教师在钻研教材的基础上的一种艺术创作。 就课堂教学的整体性而言, 板书与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有十分密切的关系。 语文课堂教学主要是通过语言传导信息的, 板书是语言的直观形式。 形式美的创造, 给人以形象直观的美的享受, 是人们在美的艺术中自然而然地将感性和理性结合起来, 有助于信息的接受。

优化语文课堂教学艺术方法很多, 教师尽可以“八仙过海各显神通”, 富有课堂教学艺术的语文课, 必定给予学生美的享受。 学生在语文课上学到的不仅是语文知识, 而且培养了发现美、欣赏美、创造美的志趣和能力, 变得健康、积极、乐观、高尚。

无声的艺术世界 篇10

1. 通过设疑留白, 激发学生的好奇心

因为小学生人生阅历比较少, 所以对于任何事情都感觉好奇, 老师在进行语文教学时, 就可以设置问题或是悬念, 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比如在学习人教版《雪地里的小画家》这篇文章时, 就可以采取以下模式:

老师:同学们, 看到“雪地里的小画家”这个题目, 你们能想到什么?

学生:下雪了, 雪地里有几个小画家在画画。

老师:那到底你们回答的对不对呢?大家可以打开课本看一下, 到底是谁在雪地里画画。

当老师提问题时, 学生就会产生好奇心, 从而进入学习状态, 当学生认真地读完课文后, 就会发现小画家分别是小鸡、小鸭、小狗、小马等动物, 老师通过这种设置悬念的方式, 并留给学生相应的思考时间, 可以使得学生充分地融入对课文的阅读中, 从而理解课文的真正含义, 也使得课堂氛围更加轻松。

2. 通过实践留白, 激发学生自主探索的精神

因为语文教学本来就是比较基础的学科, 所以在课文中也会涉及自然、文化、社会等不同方面的知识, 在对自然、社会这类文章进行学习时, 部分学生觉得枯燥乏味, 感觉并不能学到知识, 对于这一现象老师就可以采用设置实践活动的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比如老师在讲解《一次有趣的观察》这篇课文时, 就可采取以下模式:

老师:通过课文的阅读, 课文上边说扁豆蔓儿是向右绕着生长的, 同学们相不相信呢?

学生:相信, 不相信。

老师:不管相不相信, 我们可以去亲自验证一下。

老师可以带学生去植物园观察, 观察扁豆蔓儿到底是怎样的生长, 通过这种留白方式, 可以激发学生对于大自然的兴趣, 同时可以引发学生对大自然的思考, 进一步提升学生的观察能力。

3. 通过给学生的思考留白, 激发学生的创造力

因为在教学过程中, 老师免不了要向学生提出一些问题让学生回答, 学生只有通过充分思考, 才能保证答案的正确性, 但是部分老师提出问题, 只留给学生一两分钟的时间进行思考, 学生回答不出来, 老师就自己说出答案, 这种教学方式是毫无效果的, 对于学生的自信心也是一种打击。所以老师要学会给学生的思考留白, 比如在进行《可贵的沉默》这篇课文的学习时, 老师提问:“课文中的学生为什么都沉默了呢?”老师在提出这一问题后, 就可以留给学生足够的时间, 也可让学生先自己对课文进行阅读, 然后以小组的形式对该问题进行探讨, 最后总结出小组学生都认为对的答案, 采用留白的方式, 可以让学生有足够的时间去思考问题, 同时激发学生的创造力, 培养小组协作精神。

4. 通过留白的扩展, 培养学生严密的思维逻辑

小学语文教学都是围绕课本教学内容进行的, 所以老师在教学过程中也要以课本内容为主线, 在此过程中寻找课文内容的空间, 通过这一空间对学生进行思维的拓展。对现有的教材内容进行分析, 发现部分文章也给读者留下了丰富的想象空间, 所以老师可以以此为出发点, 对文本的留白进行一定程度的扩展, 从而激发学生的想象力。比如上文提到的人教版《雪地里的小画家》这篇文章, 文章的最后“青蛙为什么没参加?他在洞里睡着啦”给人留下了无限的想象空间, 学生肯定就会思考其他动物都在画画, 为什么青蛙要在洞里睡觉呢, 所以这一问题就可以引发学生进行深入的思考, 老师可以留给学生足够的时间思考, 也可以让学生分成不同的小组对该问题进行探讨, 最后让学生举手进行回答。在此基础上让学生发挥自身丰富的想象力, 扩宽思维。

本文研究分析了留白艺术在不同教学内容的不同应用, 提出将其应用于教学过程的几种方法, 如在课堂初始设置问题或是悬念, 在此基础上激发学生的好奇心;通过留白的方式, 激发学生自主探索的精神;通过给学生的思考留白, 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对文本的留白进行一定程度的扩展, 从而培养学生严密的思维逻辑等, 对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以及提升其自主能力具有重要的作用与意义。

摘要:随着新课标的实施, 留白艺术被广泛地应用于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 老师根据学生的性格特点以及学习方式, 将留白艺术与教学方法相结合, 从而激发学生对于语文这门学科的浓厚的兴趣, 让学生在此过程中学习到更多知识, 进一步提升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本文通过对留白艺术进行相关分析, 并提出将留白艺术应用到语文教学的具体方法。

关键词:小学语文,教学,留白艺术

参考文献

[1]李秀芹.语文课堂教学“陶冶场”的建构与实践[D].济南:山东师范大学, 2013.

无声的理发师:用双手温暖世界 篇11

让妈妈吃第一口糕的孩子

1990年,贾保卫健康地来到了这个世界上,为父母带来了无尽的欢乐。可8个多月大的时候,一场意外的发烧改变了一切。发烧好了之后,父母渐渐发现他对任何声音都没有反应。原来,他因发烧用药而中毒,失去了听觉。

父母对他充满了内疚和疼惜,痛苦中抱着小小的贾保卫求医问药,几乎走遍了大江南北,寻访名医和偏方,尝试一切可以治愈的机会,也花光了家里的积蓄。

可即使这样,贾保卫的病情依然没有丝毫的好转。7岁时,父母将他送进了丰县的聋哑学校接受教育。二年级的时候,妈妈又陪着贾保卫到济南语言康复中心进行康复训练,配上了助听器,学习一些说话能力。因为父母不顾一切代价的努力,现在的贾保卫保留住了一点微弱的听力。

自幼就习惯了求医问药的生活,也亲见了父母的艰辛,贾保卫小小年纪异常懂事,甚至懂事得令人伤心。在患难与共的家庭中,贾保卫很小就露出了心善的天性。家里买不起太多的零食,只能买一块小糕给他吃,可是他总是假装吃不下去,一定坚持先让妈妈咬一口才行。父母看他如此懂事,就更加地心疼,也下定决心绝不放弃,一定要陪着儿子走出一条路来。

又过了几年,父母将他送到徐州的特殊教育学校读书,可是因为学校的管理制度不太完善,对学生不能照顾到位,贾保卫常常被人欺负,心情低落,吃得也不好,导致营养不良,不长个子。父母舍不得他受苦,权衡许久,将他接回丰县家中。回到家的贾保卫不甘寂寞,常常跑到镇上的理发店看别人理发。邻居们建议说,这个孩子其实特别好,只要能学门手艺,以后一定能养活自己。父母便将他送到镇上的理发店打杂,平日里做些烧水、扫地的活,渐渐地,贾保卫对理发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他拜在师傅徐厚超的门下,开始学艺,那时,他年仅13岁。由于妈妈曾在济南陪同他半年,懂一些手语,所以充当起了他的翻译,小小理发师就这样逐渐走向了职业生涯。

人好手艺好的小小剃头匠

由于无法用语言沟通,虽然妈妈有时能帮他,但贾保卫跟师兄弟们比起来要吃力很多。“脱茬”,是理发的基礎技艺,他常常是在没有人的时候偷练,一次,他练习失败,竟然用手扇自己的脸。师傅徐厚超每谈起这事就眼圈泛红:“小小年纪,就知道要强,而且心地善良,纯得就像一张白纸。”贾保卫眼神好,特别机灵,能够察言观色,主动地帮助师傅做事。学艺后不久,他就成了人见人爱的孩子。

也许是不用说话,所以贾保卫特别心静,做活也做得很细致。店里来了老年人,别人都不愿意接老年人的生意,嫌脏、嫌麻烦,可贾保卫却不,他能够为老人慢慢地挠头、洗头,细心地剪发,每一步都用心而到位。后来,老年人都愿意找他剪。贾保卫也高兴,他连回家都不闲着,他带上理发的工具,回家后就到村子周边的老人家里,主动为他们理发。姥姥家离他家有七八里路远,他就骑上车、带上包去姥姥家周边为老人免费服务,有时一去好多天才回来。慢慢地,十里八乡的老年人、五保户都知道了他,无人不喜欢他。大家都说,“小哑巴”剃头匠人好,手艺更好!“小哑巴”这个词里没有丝毫的贬义,这成了老人们对他的爱称。他得了大家真心的夸奖,就更高兴了,就越发来劲。后来,这些他去过的地方都成了他的定点服务“单位”,他知道,这些老人需要他,他绝不辜负老人的期待。

后来,他老是往外跑,师傅便有了意见,因为店里的生意毕竟被耽搁了。父亲为了支持贾保卫,就掏钱为他买了属于他自己的全套工具,让他继续为老人服务。再后来,连师傅也被他感动了,不仅支持他去服务,还让其他小徒弟都跟着贾保卫,一起去为老人服务。师弟师妹跟着贾保卫,一方面可以更好地帮助别人,另一方面还可以得到更多的练习手艺的机会,因为老人都很宽容,不会太计较他们是否是初学。就这样,在跟着师傅学习的四年多时间里,贾保卫的技术越来越好,他的公益队伍也越来越壮大。

技艺高超的

慈善理发师

2007年,因为行善已经小有名气的贾保卫经由县残联推荐,被介绍给一位手艺更加高超的师傅刘景全。刘景全也是残障人士,更是一名优秀的理发师。一开始,他不愿意收贾保卫为徒。到了丰县第二天,刘景全让贾保卫试剪自己徒弟的头发,结果出乎刘景全的意料,贾保卫剪得相当好!这个徒弟,他收下了。

为了能够好好学艺,又不给师傅添麻烦,贾保卫和父亲每天早晨骑自行车30多里来到县城,风雨无阻。有时是爷俩骑一辆车,有时是一人骑一辆,父亲始终不辞劳苦地陪着他。父亲说,因为小时候的那次意外,他一直很内疚,觉得一定要为儿子多做一些。后来儿子学会理发后,竟然如此善良无私,这不仅感动了别人,也感动了做父母的。父母很欣慰儿子是这样善良勤奋的一个人,他们更愿意为这样的儿子付出。

2008年,汶川大地震发生后,贾保卫还在老师店里学习理发,当他从电视画面里看到灾情时,将自己仅有的320元钱捐给了灾区。

跟着刘师傅学习四个月后,贾保卫参加了徐州市举办的“金莎杯”第四届美发美容职业技能大赛,他以一整套娴熟利落的动作和优雅新颖的造型征服了在场所有评委,在168名参赛选手中脱颖而出,最终获得了全场总冠军。其实当初参赛时,谁也没敢想他能获奖,而且,他是参加这个比赛的唯一一名残疾人。

当主持人报出贾保卫的名字时,其实他就站在主持人的不远处,可是他听不见,不知道主持人喊的就是自己。现场有点嘈杂,父母既没有想到,更没有注意到,获得冠军的竟然是自己年幼的、受尽苦难的孩子。当大家得知他是个聋哑人时,全场爆发出雷鸣般的掌声,他的妈妈站在台下泪如泉涌……贾保卫能走到充满荣耀的领奖台上,太不容易了。

从那次获奖之后,贾保卫做的事更多了。2008年10月,贾保卫在华山镇开了一家“手语理发店”,免费为残疾人理发,继续义务为乡镇敬老院和农村的孤寡老人理发。汶川大地震一周年之际,贾保卫在他的父亲及弟弟的带领下,踏上了去四川的列车。据粗略统计,贾保卫父子三人在四川停留了60多个日子,行程近5000多公里,先后到30多个社区、援建工地、医院和敬老院免费理发1万多人,自己花费1万5千余元。他还从四川带回两个聋哑徒弟,教他们学艺,并在徐州市聋哑学校自掏腰包,为残疾孩子免费教学了一个学期。

现在的贾保卫,每天都不闲住。他代表江苏参加了全国的残疾人美发大赛,获得冠军;又参加了在北京举行的全国美发大赛,和普通人一起PK,获得了创意发型组的冠军,并被全国美发协会授予“阳光青年”的称号。他仍在不断地进修,现在又要准备去集训,参加世界级的比赛。

无声的艺术世界 篇12

列宾 (1844-1930) 在参加过圣彼得堡美术学院“十四人骚扰”行动的时候偶尔散步在伏尔加河畔, 突然发现远远的河滩上有一群黑黝黝的东西在蠕动, 走近一看, 他吃惊了, 原来是一群被套在绳索上的纤夫正在艰难地拖拉着一条笨重的平底大木货船, 在烈日下挣扎着, 他同情他们, 他憎恨非人的折磨, 决心把眼前的一切记录在画布上, 以示对社会不平的抗议。在当时, 沙皇亚历山大二世迫于强大的先进知识分子和一再的农奴起义的压力, 不得不于1869年下诏, 宣布在俄罗斯的土地上废除农奴制。然而事实上并未真正触动根深蒂固的封建制度, 广大农民仍然在受着残酷的剥削, 所谓沙皇的德政和仁慈, 只不过是一句空洞的口号, 到处仍是一片悲惨的暗无天日的景象。

为了创作《伏尔加河上的纤夫》, 他对纤夫们的劳动、举止、谈笑、经历, 甚至每个人的性格和爱好都进行了深入的了解和调查, 并作了大量的速写, 反复更改草图, 最后画出了震撼人心的《伏尔加河上的纤夫》, 颂扬这非凡的劳动, 控诉这摧残人的社会制度。作品中的11位纤夫, 犹如畜牲般的受着有钱有势者的剥削, 他们被折磨得筋疲力尽, 却仍然有着一股无法征服的巨大生存毅力。有的不发一声, 有的隐忍着人世的不平, 有的沉重地踏着漫漫的艰辛历程, 有的对明天仍然抱有一丝希望, 但是今天都被拴在同一根纤绳上, 列宾在创作札记上将这些人从前、中、后三个小组做了详细介绍。纤夫们拉着沉重的货船, 擦着河床艰难地爬向望不到边的尽头, 这是人与自然的较量, 更是人与吞食他们血肉的制度的搏斗。

在艺术作品当中, 爱国主义永远是艺术的主题。列宾的《查波罗斯人给土耳其苏丹复书》就是这一具有历史意义的作品, 这幅作品的题材来自于一个真实的事件:17世纪土耳其苏丹写信要早将与俄罗斯融为一体的哥萨克人归化土耳其, 扬言若不应允就发大兵围剿。查波罗斯是得到俄罗斯承认的一个在乌克兰的自治组织, 成员大多为从地主那里逃到查波罗斯的彪悍的哥萨克农奴。他们阅信后大为愤怒, 马上集聚在首领赛尔柯的周围, 共同拟写给土耳其苏丹的回信。这幅作品列宾前后画了十几年之久, 尝试过多种构图, 重大的修改数十次, 为了这幅作品, 列宾曾到查波罗斯生活过一段时间, 对每个人物形象、性格、谈吐、服饰、用具, 都作了深入的了解, 包括他们头上留着一撮小辫的奇特的头饰。画家对这一情景进行了再现:英姿勃勃的大酋长叼着烟斗, 面容严肃。其他的部落首领性格各有不同, 有的强悍老练;有的机灵诙谐;有的憨厚顽皮, 但都为了保卫民族的自由, 同仇敌忾, 指向共同的侵略者。正中的小桌前, 文书正执着鹅毛笔伏在案上, 边想、边听、边写。周围的人们有的出谋划策, 有的默默沉思, 那位头上留着一撮毛发、赤膊的哥萨克显得十分风趣, 仿佛在说:“哈哈, 活的不耐烦了就来吧, 小子。”正中那位八字胡的老爹把手指向背后的远方, 仿佛在说:“嘿, 要给点颜色给这小子瞧瞧”引起了人们的共鸣, 气氛立刻热烈起来, 整个画面掀起了英雄乐观主义的高潮, 列宾正是抓住了这一典型的瞬间, 使此作品达到了如此感人的效果。在构思这幅作品的时候, 列宾曾经说过吸引他的艺术形式, 就是人民共同生活和团体生活的情景, 查波罗斯这种自由的, 高涨的英雄主义让他情绪高涨。因此他在处理爱国主义的题材时, 总是透出乐观。

列宾之所以能有如此的艺术成就, 不仅因为于他个人的努力和天才, 更得益于他对于本土社会的熟悉, 对人民生活的贴近。他的代表作《伏尔加河上的纤夫》展现了对劳动者的无限同情;《查波罗斯人给土耳其苏丹复书》的艺术效果, 则可以说是来自画面的真实再现, 以及画面传递出来的乐天派的爱国主义情怀;《伊凡雷帝杀子》的艺术成就则来自于艺术家对于画面人物内心的剖析。

列宾这幅作品的灵感是来自于俄罗斯作曲家里姆斯基.科萨科夫的交响乐《复仇与痛快》, 这幅作品在展出时立刻受到官方的斥责, 俄罗斯圣宗务院上书沙皇说:令人费解的是画家为什么要如此真实地描写这一事件, 为什么要选择伊凡雷帝呢?伊凡雷帝是第一个被尊为全国最高主宰的“沙皇”, 他少时就显现出惊人的才能, 并善于写作。从小经历政权斗争, 形成了他残暴和极为猜疑的性格。因此, 在他当权期间, 曾宣称:沙皇的权利是上帝所确立的, 全国的臣民都是沙皇的奴隶, 不顺从沙皇就是弥天大罪, 沙皇可以随意赏赐他们, 也可以随意处决他们, 限制沙皇权利的任何企图都必受到镇压。他执政期间, 成为了最为严峻的统治者, 以致于被人们称为“恐怖的伊凡”, 至今民间还有他严惩叛徒和贪官污吏的传说。他一触即发的暴躁情绪, 终于酿成了打死太子伊万这一在当时震惊世人的事件。而列宾的《伊凡雷帝杀子》便是这一事件的再现。

列宾在查阅了大量的文献资料之后, 对这一事件作了震撼人心的描述:在王室后宫的起居室中, 伊凡雷帝与太子开始是互不相让地争执, 后来演变称为激烈的争吵, 伊凡雷帝在震怒中, 挥举权杖猛然向太子劈头砸去, 岂知正中太阳穴, 他立刻倒在地上, 血涌如柱, 生命垂危, 伊凡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 立马抱着孩子, 捂着淌血的伤口, 他向上直挣的双眼充满着自责的恐惧, 紧张的神情顷刻间表露无疑, 自责和内疚的情绪充斥着他的内心, 他希望得到儿子对一个粗暴父亲的宽恕, 但一切都晚了。这是所有政治上的分歧都不存在了, 有的只是尚未被“绝对的单一的理性”完全玷污的人的自然品格在忏悔与宽恕之间的重建。“父亲, 毕竟是父亲。”在即将咽气的瞬间, 儿子对父亲只有宽容和理解。整个画面处在红色的基调之中, 在昏暗的背景上突出了悲剧的惨烈, 使人久久难以入眠。

在画面上, 只有伊凡雷帝、他的儿子及浓重的红色, 描写的只是打死儿子的瞬间片段, 但, 却浓缩而集中地反映了当时进步与保守、改革与反改革努力斗争的巨大历史事件。改革, 是历史发展的一个必然。面对历史前进的洪流, 反对是不能避免的, 而太子在改革上是个坚决的反对派, 伊凡雷帝未能说服自己的儿子, 并亲手打死了自己的儿子, 承受着双重的悲痛, 成为了悲剧的主角。

这正是艺术的体现, 更是列宾鲜明的艺术语言的展现, 他以敏锐独特的视角, 以关怀世人之心, 以爱国主义情怀, 创造了大量展示当时关注俄罗斯社会生活的作品, 成为了不平等社会的控诉者, 暴行的揭露者。

摘要:列宾是19世纪下半叶写实主义绘画的代表人物之一, 是画坛的巨匠, 其作品在俄国艺术繁荣生长的沃土上得以充分发展, 他的很多作品即是写实的, 表达出浓浓的爱国主义情怀, 又是批判的, 揭露出沙皇的专制, 批判其暴型。

关键词:列宾,写实艺术,爱国主义,批判

参考文献

[1]吴岩贤.浅析伟大的现实主义画家列宾[J].青春岁月, 2013 (07) .

上一篇:工程训练体系下一篇:全媒体新闻传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