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群训练理论

2024-05-29

项群训练理论(共5篇)

项群训练理论 篇1

后发优势是经济学领域近年来研究的一个热点问题, 同经济发展一样, 在竞技体育领域也有优势项目和弱势项目之分。田麦久在1985年提出, 我国优势项目中的后进项目有可能更快的发展为优势项目, 近年来的实践证明, 20世纪80年代中期我国优势项群中的待发展项目已经成为了新的优势项目。中国的乒乓球、羽毛球、排球等都是我国的优势项目, 那么我们通过对乒乓球、羽毛球与排球的研究来探讨属同一项群的网球会不会发展为我国下一个优势项目。

1 项群训练理论及网球运动所属项群及项目特点

近几年随着我国竞技体育的发展, 在运动训练学理论研究方面也取得了较大进展, 形成了运动训练学理论研究中的中国流, 特别是项群理论的提出更是对我国竞技体育的发展起到了战略决策的作用。

1.1 项群理论的提出

传统的训练理论包括一般训练和专项训练理论这两个层次, 他们有着各自的研究领域和适用范畴。一般训练理论研究普遍适用于众多运动项目的共同规律, 是在高层次上指导运动训练实践活动的理论体系;专项训练理论密切结合专项训练实践, 研究适用于专项训练活动需要的指导性的理论问题以及具体的可应用的训练方法。但随着运动训练实践的发展, 这一体系已日益表现出其明显的不足, 即一般训练学在力求概括适宜于所有项目的共同规律时遇到巨大的困难;同时专项训练学受到视野的局限而难脱狭窄并难以深化和提高;以及这两个层次中间所出现的明显断裂。

我国学者田麦久等敏锐的觉察到了该现象, 经过对分类标准的优选, 择定了三个各自独立而又密切联系的分类标准, 即竞技能力的主导因素、运动项目的动作结构和运动成绩的评定方法, 对运动项目进行了分类。田麦久和他的同事将运动项目的类属聚合命名为“项群”, 揭示项群训练基本规律的理论命名为“项群训练理论”, 从那以后项群训练理论日益成熟完善。

1.2 网球运动的项群归属及项目特点

项群训练理论按照不同项目的类属特点进行深入的探讨, 既可比一般训练理论更加准确而深入地提示同类项目的规律, 又可在专项训练理论的基础上有所升华和提高;并能有机地加强这两个层次理论之间的联系。这无疑地将会大大地充实运动训练的理论体系, 进而推动运动训练实践的迅速发展[1]。

从表1可见, 在项群理论的运动项目划分中, 按竞技能力的主导因素分, 网球属于技能类隔网对抗性项目, 和乒羽排划在一个项目群中。和网球最接近的项目是乒乓球、羽毛球, 它们都是单人或双人对抗项目, 而排球则是多人。

网球与同项群的乒乓球羽毛球相比, 都是技能占主导的项目, 要求运动员掌握合理全面的技术, 具有良好的战术意识和战术运用能力。不同点是网球运动的跑位特点是短距离的快速起动和急停, 是有氧运动与无氧运动的混合体。它需要在瞬时内判断来球的方向、位置落点、旋转特点, 快速移动到最适击球地点瞄准击球, 要求运动员技术好、意识强、反应快、移动灵活、击球多变有力而失误少。

2 后发优势理论及我国网球运动的后发优势

2.1 后发优势理论

后发优势是经济学领域近年来研究的一个热点问题, 它是指后发国家的后发地位所致的特殊利益, 即相对发达国家而言的发展落后国家 (发展中国家) 在经济发展中的有利条件[2]。如技术引进、制度革新、人力资源等等。关于后发优势的研究, 国际上许多来自不同学科领域的学者都尝试对从不同的角度, 不同的方法后发优势进行过研究, 但尚未形成较为完善的理论体系。

2.2 网球运动的后发优势

同经济发展一样, 在竞技体育领域也存在强国与落后国家之分, 有可能不是总体上的, 只是几个项目或某一个项目, 这样在这个项目上落后的国家相对于该项目的强国, 就处于后发优势地位。而就某一个国家而言, 它可能有的体育项目特别突出, 而有的项目却特别落后, 这样在同一国家某个落后项目较之优势项目就又存在后发优势。中国的网球竞技水平就处在这样一个特殊地位, 与世界网球强国相比, 我国的网球起步较晚, 选手的竞技水平也较低, 与我国的优势项目相比, 它的发展也是刚刚起步, 理论上它在以后的发展上就存在后发优势。尤其是在项群训练理论提出后, 与网球同项群的乒乓球、羽毛球、排球都是我国的优势项目, 这样网球的后发优势就更明显。

(引自田麦久《我国1 9 8 6-1 9 8 8年亚、奥运会重点项目的选择与确定》)

田麦久对1986~1988年我国参加亚运会、奥运会重点运动项目的等级配置进行了系统研究, 结果表明, 我国的优势项目群集主要集中在技能类表现难美性、表现准确性和隔网对抗性项群。1988~2000年四届奥运会的成绩足以说明这一点 (见表2) 。他依据项群训练理论大胆预测了花样滑冰、女子足球、男子击剑等项目具有今后成为我国优势项目的可能性[3]。

2.2.1 发展时间上的后发优势

网球在我国发展的较晚, 网球运动1 2~1 3世纪起源于法国, 1 8 8 1年就了开始了美国网球冠军锦标赛, 约1 8 8 5年网球运动传入中国, 但是参与者极少, 新中国成立后经历了“文革”, 1 9 7 2年才恢复网球运动, 1 9 8 6年的汉城奥运会我国选手参加了正式意义上的网球比赛, 但是真正参与四大满贯等国际重要赛事的比赛却不多。乒乓球是我国的国球, 从2 0世纪6 0年代以来我国选手就取得了世界乒乓球比赛的大部分冠军, 优势一直保持到现在。事物都有一个成长壮大的过程, 随着发展时间的推进, 网球运动在我国也会越来越普及。

2.2.2 后备人才上的后发优势

目前中国打网球的人已经近百万, 网球场地超过一万片, 但是无论是网球人口比例还是网球专业竞技队伍数量都十分薄弱, 目前我国参加网球活动的青少年有3~4万人, 全国有2 2个省市设有网球专业队, 运动员总数仅为400多人, 后备力量缺乏已成为制约中国网球运动发展的一道难题。中国是拥有“乒乓人口”最多的国家, 专业的青少年乒乓球运动员数量庞大, 羽毛球的群众基础也很强大, 从事羽毛球专业训练的青少年也很多, 毕竟是我国的优势项目, 那么网球在后备人才的发展上有很大的提升空间, 近几年我国女子网球在世界大赛上取得的优异成绩必然会使更多的青少年投入到网球的训练中来。

2.2.3 训练理论与训练方法上的后发优势

任何一个竞技项目的发展过程, 都不可能完全处于完全闭锁式的状态, 在于外界的信息交流中, 很自然地会从从其他项目吸收那些对自己适用的理论、技术与方法, 这种信息的交流主要发生在同项群内不同项目的之间。网球、羽毛球、乒乓球同属于同一项群, 乒乓球和羽毛球作为我国的优势项目, 已经保持了几十年的历史, 在这个过程中积累了很多专项训练理论和训练方法。例如:乒乓球的多球训练推广到羽毛球、网球训练之中都是同项群训练方法相互移植的成功实例。一般来说, 运动训练总是理论滞后于实践, 对于起步较晚的网球来说, 它的理论研究也是刚刚开始, 同项群的乒乓球、羽毛球等的专项训练理论就对网球训练理论和方法的形成和研究提供了借鉴的材料, 有些适用的训练理论甚至可以采用拿来主义。这样网球竞技水平的提高就具备了理论上的后发优势。而在实践中这种情况也经常发生, 优势项目往往在理论上实现创新后其理论成果就会被移植到其他项目上去。

2.2.4 选材上的后发优势

选材对运动训练的结果有着重要影响, 近年来受到教练员和科研人员的高度重视, 而项群训练理论的建立, 可以根据项群内其他项目的选材并结合网球运动的特点来选材;也为运动员选材提供了新的途径即可以根据项群内其他项目的选材并结合网球运动的特点来选材, 从同项群的邻项中转过来。有人研究运动员转项成才现象的过程中, 同项群内部的转项多于异项群间的转项。同样网球运动员的选材也可以从它的邻项乒、羽、排中转过来, 存在选材上的后发优势。

2.2.5 技战术上的后发优势

隔网对抗项群中各项目的发展以乒乓球变化最多, 效力最大, 这就为网球技术的发展提供了有益的借鉴。技术和战术是密不可分的, 有什么样的技术就有什么样的战术, 在乒、羽、排中有很多技战术是我国选手创造的, 目前正成为其他国家选手学习和借鉴的前沿技战术, 乒、羽、网、排项目都有一个显著的特点, 在比赛对抗中双方运动员的制约, 最终是通过击出球的速度、力量、落点、弧线、旋转这五个物理要素来实现的[4]。仔细研究我国乒、羽、排目前的制胜因素, 不难发现, 它们有很多相同的地方, 这样在确定我国网球项目的制胜因素时就有了参考和比较的对象, 可以较为合理的制定出符合我国网球选手的参加比赛的制胜因素。

依据项群理论, 我们可以预测网球极有可能会成为我国的下一个优势项目。同时把网球作为我国竞技体育的下一个优势项目也符合田麦久教授提出的实现我国2020年经济体育发展目标的同群优先发展策略[5]。这样网球运动跻身我国优势项目就具有了其客观的优势。

3 结语

通过对项群理论的竞技能力决定因素的分析与经济学后发优势的可能性研究, 我们可以得出下列结论: (1) 我国网球运动不但与世界网球强国比较起来具有后发优势, 而且与同项群的优势项目比较起来也具有后发优势, 具有成为优势项目的可能; (2) 把网球作为我国竞技体育的下一个优势项目符合田麦久提出的实现我国2020年竞技体育发展目标的同群优先发展策略, 具有跻身我国优势项目的客观的优势; (3) 同项群优势项目的训练理论和方法对我国网球运动的竞技水平的提高同样有其指导意义; (4) 可以参考乒、羽、排等同项群优势项目的制胜因素制定符合我国网球选手的网球项目的制胜因素; (5) 同项群的邻项可以成为网球选材的途径。

摘要:2011年李娜在法国网球公开绩上取得了中国网球历史性的突破, 我国女子网球选手已经开始在世界顶级网球赛事中展露头角但整体上我国的网球竞技水平与世界强国之间存在着一些差距, 但与网球同项群的乒乓球、羽毛球、排球却是我国的优势项目。作为同项群的网球运动有没有可能成为中国下一个优势项目, 本文在项群训练理论的基础上, 引进经济学领域的后发优势理论, 对网球运动成为我国下一个优势项目的可能性进行了分析, 旨在提高我国运动员的网球竞技水平并为有关方面专家制定奥运夺金计划提供理论方面的依据。

关键词:网球,项群理论,后发优势

参考文献

[1]田麦久.运动训练学[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 2000.

[2]简新华, 许辉.后发优势、劣势与跨越式发展[J].经济学家, 2002 (6) .

[3]曹景伟, 袁守龙, 席翼, 等.运动训练学理论研究中的中国流[J].体育科学, 2004.

[4]刘剑河, 杨成波.隔网对抗类项群 (乒、羽、网、排) 技术和打法演进过程的初步考察[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 2005 (2) .

[5]田麦久.2000-2020年我国竞技运动水平的发展目标定位及实现策略[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 2001, 24 (3) :21-26.

项群训练理论 篇2

关键词:体育教育,项群训练理论,运动项目,改善,大学生,气质,气质特性

1、前言

体育与健康是我国学校体育的主导思想,因此,学校体育不仅仅只是提高学生的身体健康,还应该改善学生的心理健康、道德健康及社会适应能力,使学生在学习不同运动项目的基本知识、基本技能的同时,培养优秀品质、君子风度,提高道德修养,运用智慧完善个性发展。

众所周知,每个运动项群都包含有一些具有共同特征的运动项目,选择这些同一运动项群中的运动项目长期进行锻炼,会潜移默化地使人形成一些特有的意志品质和个性。每个运动项目都有自己相应的规则,参与者必须遵循这些规则进行运动,在此过程中不但锻炼了人的身体,也潜移默化地培养了人的道德和意志品质。要想学会、学好一个运动项目,不仅仅需要体能,智力也非常重要。运动中对技术动作的领悟、学习能力的提高,就是对智力的培养。据文献资料显示,很多学者都将运动项目与运动者的气质类型结合起来,用于运动员竞技训练和运动员选材,这充分说明气质类型与体育运动是密不可分的。不同的气质类型适合选择不同的运动项目,它可以使训练更容易出成绩,这对于竞技训练来说尤其重要。然而,对于学校体育来说,这样做却未必是好事,因为学校体育注重的是学生的全面发展,如果像竞技训练那样根据气质类型与运动项目的匹配来安排体育教学的运动项目,很可能会导致学生某一气质特征的极端发展,反而不利于其全面成长。

气质具有先天性,无好、坏的区分。但气质中的个别特质过于强烈会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个人的发展。比如:脾气暴躁、性格孤僻、爱嫉妒、情绪易变、受挫折能力差等这些负面情绪无限放大,结果就会很难融于社会,不被社会所接受。但是人却是离不开社会的,长此以往会形成偏执的个性,从而使自己或他人受到伤害。

本文旨在通过对学生进行气质类型测试,使体育老师对学生的气质类型有充分和深入的了解,并能根据学生的不同气质类型特征,开展部分运动项群干扰性教学,阻滞太过突出的气质类型特征的继续发展,让学生身心获得平衡发展,实现个性的逐渐完善,能很好地融入社会。这也是当前教育工作者最关心、最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2、研究对象与方法

2.1、研究对象

广州松田职业学院14级全体学生1485人,其中男生802人、女生683人。

2.2、研究方法

(1)文献资料法。

通过华南师范大学图书馆、中国知网等检阅了数十篇有关“项群训练理论”、“气质类型”等的文章、书籍,为本文的理论研究打下了扎实基础。

(2)对比实验法。

对气质类型正分值高的、特征突出的、个性鲜明的学生,对照“项群训练理论”心理特征进行干扰性锻炼一年后,再次采用相同的量表测验,将实验前后的两次量表分值进行对比分析。

(3)访谈法。

通过与14级班级学生干部、各班班主任、学院心理辅导老师等进行座谈,了解参加实验的学生在实验前、后的表现。

2.3、工具

通过让学生答题的方式,以气质类型测验量表(陈会昌修订)为工具,获得学生实名填写的气质类型分值数据。

3、研究结果与分析

3.1、项群运动竞技项目的分类及心理特征分析

田麦久先生命名的“项群训练理论”是竞技体育领域内的基础理论。根据该理论,项群运动竞技项目可做具体分类。见表1、表2。

3.2、气质及其特征分析

(1)气质概述。

盖伦最先提出了四种气质说。由于气质具有先天性,不同的人表现的气质必然不同。比如有的人活泼开朗,爱玩爱动,有的人平稳沉静;有的人迟缓沉闷,有的人灵敏幽默;有的人较关注自身内心感受,习惯分析自己的言行举止,有的人则较关注外部事物及变化,习惯分析外部事物或活动。

虽然气质是先天形成,却并非一成不变。一般情况下,通过生活实践,在后天环境和教育等综合因素的共同作用下,受自身价值观和性格等的控制,人的气质仍然具有较大的可塑性。

(2)气质类型特征分析。

1多血质,活泼型。该类型的高级神经活动强、平衡性好。该类型人反应迅速,个性开朗,适应能力强,专注度不够,情绪化。属于多血质气质类型的学生可以选择参加具有单调、稳固、具有一定难度和挑战性等特征的运动项目,如游泳、长跑等项目。

2胆汁质,兴奋型。该类型的高级神经活动强但不平衡。该类型人精力充沛,热情大胆,反应敏捷,坚韧,易怒,心情变化起伏性大。属于胆汁质气质类型的学生可以选择参加具有沉着、镇静、细心等特征的运动项目。如太极等项目。

3粘液质,安静型。该类型的高级神经活动强,灵活性欠缺。该类型人具有较好的自控能力,理性、冷静但反应较慢,属于粘液质气质类型的学生可以选择参加具有一定刺激性、挑战性、反应快、集体性特征的运动项目。如跨栏,篮球等项目。

4抑郁质,抑制型。该类型的高级神经活动较弱。该类型人敏感孤僻,优柔寡断,反应慢。属于抑郁质气质类型的学生可以选择参加具有灵活性、积极性特征的运动项目。如:毽球等项目。

3.3、项群运动项目与气质类型可塑性实验设计

运动项目不同,其生理特点以及在气质类型可塑性方面发挥的作用也不尽相同。

按照下述匹配表,我们根据广州松田职业学院的实际状况,在体育课教学中选择性地开展了一些运动项目。实验教学周期为一学年,以气质类型测验量表(陈会昌修订)为工具,对14级学生1485人分组进行气质类型测试,实名填写参加测试学生的气质类型分值,根据不同学生的气质类型测试结果,为其选择相匹配的运动项目。

周期届满,再对该批次学生的气质类型进行测试,实名记录测试结果分值,再将前后两次测试的气质类型数据进行比对分析。

4、结论

4.1、项群训练对改善大学生气质具有较大意义

研究表明,在高校体育教学中,针对不同气质类型的学生开展不同的项群训练,能够促进其身心的全面发展。既可以增强学生体质,促进身体机能的完善,又能在意志品质方面进行提升,使其向良性发展,弥补气质特征中的不足之处。根据学生气质类型施教,具有浓厚的现代个性教学理念的色彩。

4.2、混合型气质类型学生为多数

实验发现多数学生是胆汁质与多血质混合、粘液质与抑郁质的混合,具有相近的神经特征,个人特质总体良好,因个体差异性,也有一些不良特质。由于所处的年龄阶段问题,多数大学生心理依然处于不稳定状态(做事经常会给人以混乱的感觉,一会情绪化,一会理智,一会独立,一会依赖等状况),精力充沛,遇事容易冲动(对外部的刺激敏感)。所以要对好的品质要加以巩固,而对不好的、不良的情绪行为则要予以纠正和淡化。引导大学生在这个阶段形成稳定良好的个性,是体育教育工作者应该努力做好的工作。

4.3、少数学生气质类型为单一型

实验表明少数学生的气质类型是单一型的。通过访谈我们还发现,这类学生的个性更加鲜明,在一定的刺激下情绪更容易失控。从实验后的测试统计结果来看,这部分学生气质类型的稳定性较高,不容易改变。不过我们认为也不是完全没有可塑性,只要及早发现,尽早干扰,采取适宜的多方面的方法加以引导,也是可以重塑的。

5、建议

为了改善大学生气质类型中突出的、负面的特性,使其养成健全良好、平衡发展的人格,我们根据运动项目与气质类型培养的匹配性,对广州松田职业学院14级学生设置适宜的运动项目进行了实验教学,获得了一定的效果。但是,由于人的气质比较稳定,不容易改变,因此要想取得更加积极的效果,需要采取科学的循序渐进的方法。首先,要给学生提供一个简单快捷的自我测试气质类型的工具,让学生做好自我分析,了解自己需要改善和培养的气质特性。其次,给学生详细介绍实际开设的运动项目,尤其是每项运动对人的心理、精神、道德、意志品质培养等方面的影响和作用,让学生能够愉快地接受和参与运动,避免学生从心理上排斥运动。最后,对属于单一的气质特性突出鲜明的学生,要与其班主任、心理辅导老师等共同给予帮助,减少负面情绪的发生和发展,逐渐形成比较稳定的、好的性格。

综上所述,体育运动不仅可以强身健体,而且能够促进学生形成健全的人格,具备稳定的心理素质和较好的个人平衡能力,最终使得学生能较好的适应社会的变化和发展。

参考文献

[1]田麦久.运动训练学[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0.

[2]张积家.高等教育心理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

[3]季丹丹.现代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9.

[4]黄俊伟.钟毅平.大学生气质类型与主观幸福感关系初探[J].集美大学学报,2010,1.

[5]李华斌.不同运动项目对大学生气质塑造作用的探讨[J].重庆三峡学院学报,2012,28.

[6]王夫力.高大山.刘刚.大学生团体和单独形式参与健身运动对心理健康影响的实验对比研究——兼谈向群参与动机对心理健康的良性作用[J].广州体育学院学报,2005,25.

项群训练理论 篇3

1 田径运动体能训练概述

1 . 1 田径运动项群体能训练的意义

通常来说, 对于田径运动而言, 加强运动员体能方面的训练尤为重要。通过科学体能训练, 使运动员身体素质在短时间内达到竞技要求, 并有助于运动员始终保持良好体能状态[1]。通常来讲, 体能不是单一的概念, 更是运动员本身各项综合素质以及运动员身体状态等方面有效体现。从一定程度上讲, 体能训练可以大大促进运动员体能的不断提高。然而, 运动员本身生理及心理等方面需求, 也会对体能训练项目进行影响, 使体能训练作出相应改变, 更具有针对性特点。对于田径运动而言, 本身讲求速度和力量, 因而体能训练也应从这两个方面做起。相对而言, 体能训练过程中, 还应根据运动员实际特点, 制定科学有效体能训练策略。在体能训练的过程中, 相对较为枯燥, 需要达成某一重复性目标, 并针对这一重复性目标进行不断训练。例如对于跳远项目来说, 通过制定同一重复性目标 (例如目标为8.00 m) , 只有连续n次达到这一重复性目标, 才能达到体能训练真实目的。通常来说, 在项群体能训练过程中, 还应针对于运动员身体方面不同指标展开训练, 例如应训练运动员生理学指标、身体形态等。

1 . 2 田径运动项群体能训练具有实际特点

概括来说, 项群训练过程中具有的实际特点包括两个方面, 一是加强整体性训练, 二是在加强整体性同时注重专项训练方面的兼顾。通常来说, 根据项群训练本身实际特点, 训练针对于整体, 而不是单单对于某一项目或者某一个人。与此同时, 体能训练还应切实具备一定计划性和目的性, 应不断促进运动员体能方面发展[2]。训练应针对运动员本身实际情况加以考虑, 并对运动员体能发展制定科学战略计划, 合理选择训练方式方法, 这样才能起到体能训练真正实效。实际训练阶段还应有效确定训练强度及内容, 对于运动员休息时间也应力求科学合理, 这样才能切实避免机体劳损等现象发生。通常来说, 从整体性角度考虑, 运动员需达到身体各部分组织之间的相互协调, 因而应从协同锻炼的角度进行着手。在项群训练阶段, 运动员还要加强个人专项性训练, 将训练子模块真正落到实处, 力求做到整体与专项之间的协调统一, 力求实现运动员体能方面有效增强。

2 现代田径运动速度力量类项群体能训练要点

2 . 1 将体能训练和专项训练进行有机结合

通常来说, 项群训练阶段, 还应遵循专业训练理论方法。项群训练按照类型不同, 主要包括两个方面, 一是一般性训练, 二是专项训练。两者之间应注重有机结合, 只有保障一般性训练开展的前提下, 才能着重加强运动员专项训练。对于体能训练而言, 不应该单纯的进行训练, 必须与实际项目进行有机结合, 一方面使训练不至于显得单调乏味, 另一方面可以对体能训练实际效果做出相应检验。体能训练过程中, 应切实达到一定目标, 对于田径运动员而言, 应使其体能得到快速恢复, 并促进运动员始终保持良好高竞技状态。由此可见, 体能训练本身能起到良好基础作用, 属于基本功范畴, 而不属于运动项目。项群训练阶段, 针对于实际训练项目, 应注重体能训练在其中的实际运用, 这样才能真正起到良好实际训练效果。

2 . 2 注重不同技术动作方面组合训练

通常来说, 技术训练对于运动员而言尤为重要。在技术训练过程中, 注重体能的分配和应用, 对于体能恢复也能起到良好实际效果。体能训练主要针对于运动员本身的实际特点, 而技术训练针对于某个专项, 通常技术训练只需要个人为单位就能开展进行。在实际技术训练过程中, 每一技术专项存在较为明显差异, 运动员应对技术要领进行逐一掌握。项群训练阶段, 不单单要求大力开展专项训练, 更要求注重实际训练阶段, 在动作方面应切实保持两季联动性, 这样才能有助于专项竞技得到切实锻炼。通常来说, 对于田径运动而言, 动作衔接在比赛过程中发挥十分重要作用, 甚至于发挥决定性作用。对于跳远运动员而言, 动作衔接连贯, 才能跳的更远, 如果一味追求腾空速度, 反而容易起到反作用。对于铅球运动员而言, 同样动作衔接连贯才是真正最重要的事情。

2 . 3 加强运动员关于技术动作方面控制

通常来说, 每一个成功田径运动员都有自身特别突出技术特点, 这些技术特点与平日刻苦训练密切相关。除后天锻炼外, 还和运动员本身生理结构、运动员个人喜好、对动作理解一系列因素相关。尽管实际项群训练阶段, 技术动作看似相对并不复杂, 姿势也相对较为固定, 但实际训练效果却大不相同。由此可见, 只有经过长期反复不断训练, 才能加深技术动作方面理解, 使运动员真正提高自己[3]。对于优秀运动员而言, 除在技术动作方面较为灵活之外, 运动员还具备良好细节感知能力。在实际技术训练阶段, 单单靠技术动作标准是不能满足实际需求的, 还应力求技术动作遵循相应的生物学规律, 并切实加强与自身实际特点联系, 这样才能真正促进动作技术方面不断增强。

2 . 4 注重技术训练方面的质量和强度

对于田径运动而言, 本身属于高强度运动项目。由此可见, 体能训练也应从高强度方面入手, 这样才能充分符合现代田径运动发展。在此过程中, 应切实注重高强度条件下技术动作与体能的完美契合, 这样才能真正有利于运动员自身成绩方面提高。只有经过必要高强度训练, 才能让运动员得到有效适应, 并能充分应对激烈比赛, 同时也有助于完美经济状态激发。从身体结构上讲, 高强度训练下, 运动员从以下几个方面得到提高:第一, 运动员肌肉力量不断得到增强, 肌肉结构也更加符合运动员实际特点。第二, 运动员心理素质得到有效锻炼, 使运动员能够有效面对各种压力。第三, 运动员意志力也得到不断提高, 能有效克服训练过程中的实际困难。

2 . 5 切实处理好训练强度和间歇时间之间关系

通常来说, 体能训练并不是完全不进行休息, 适当的休息反而对运动员有利。由此可见, 应根据运动员自身实际特点, 科学进行间歇时间方面分配。对于田径运动员而言, 还应根据运动员耐氧力方面不断加强训练, 使运动员最大摄氧量切实得以不断提高。在实际训练阶段, 应在一定强度下开展进行, 一旦强度方面不能满足要求, 在经过一定持续性训练之后, 运动速度会不断降低。与此同时, 一旦训练强度过大, 超负荷运动相对较为严重, 容易造成机体方面的劳损。经过大量研究表明, 通过进行重复强度训练, 在一定程度上切实促进运动员呼吸功能方面增强, 并切实保障肌肉耐酸力方面增强, 使运动员在长期高强度锻炼之下, 不至于产生过多疲劳。

3 结语

该文者浅要分析探讨现代田径运动开展过程中, 如何加强运动员体能训练, 并结合当前我国田径现状发表自己看法。尽管我国田径事业取得了一定程度发展, 但与田径大国之间差异明显。只有注重加强体能方面训练, 才能使运动员有效应对高强度竞技体育运动, 并促进运动员自身水平不断提高, 促进我国田径事业真正迈向新的台阶。

参考文献

[1]张卫.现代田径运动速度力量类项群体能训练的特点[J].广东教育学院学报, 2010, 30 (3) :94-98.

[2]潘小玲, 陈海鸥.试论田径运动速度力量类项群体能训练策略[J].四川体育科学, 2014, 33 (3) :57-58.

项群训练理论 篇4

关键词:项群理论,体育舞蹈,表现特征

一、体育舞蹈的项群特征

项群训练理论是竞技体育的一般训练理论和专项训练理论之间的一个层次, 它将一些存在某些共同特点的运动项目放在一起进行比较研究, 探求项目的共同特点和发展规律。体育舞蹈作为一项具有高度艺术性的运动项目, 男女选手以娴熟的技艺, 高度协调的默契配合, 运用“动”、“静”、“力”、“美”动作, 赋予了舞蹈丰富的艺术感染力和技术难度项目特征。

二、体育舞蹈的表现特征

2.1体育舞蹈中的人体美、姿态的表现特征

毋庸置疑, “美”是难美运动项目的灵魂, 在观赏难美运动比赛或表演时, 选手匀称、协调的体型, 富有弹性的肌肉, 细腻、光泽的皮肤, 优美的姿态给人们带来朝气勃勃的青春之美感。

体育舞蹈中男女选手的身体形态差别, 各自展现着迥然不同的美学持征即男子健壮有力, 修长稳健的体态和女子匀称有致, 曲线优美的形体造成了阳刚之躯与阴柔之体的区别与协调, 使之在对比中显示出绝妙的和谐统一, 在统一中又强调着各自的显著特征。

2.2、体育舞蹈中的音乐特点

体育舞蹈的音乐不同于其它体育项目配乐, 它不仅要求合着音乐的旋律节奏, 更重要的是要在各动作中表现音乐。就音乐形式而言, 既有古典华丽的华尔兹、狐步、维也纳华尔兹、又有现代明快的快步舞恰恰, 既有抒情浪漫的伦巴, 又有热烈奔放的桑巴等, 在突出特定的韵律流动中, 力求舞蹈形象与音乐形象的完美结合, 是体育舞蹈追求更高层次的审美要求, 从而使艺术审美价值升华。

健美操的音乐多取自迪斯科、爵士、摇滚等节奏强劲活泼、风格更趋热烈奔放的现代音乐。同时欢快清晰的音乐使练习者随乐起舞, 这种随音乐、韵律的高低、快慢起伏的身体运动, 提高了肢体的协调性和节奏感、韵律感的表现力, 调动了练习者的情绪, 激发运动潜能, 使之不觉疲劳。

艺术体操必须有音乐伴奏。音乐可以使术体操的表演更富有感染力, 给观众以更完美的艺术享受。音乐选择要适合不同动作的特点。艺术体操动作虽然繁多, 但就其动作类型来讲, 各有各的特点。例如小跳动作, 音乐轻快活泼;大跳练习, 音乐则铿锵有力, 节奏鲜明;波浪练习的音乐需柔和、缓慢、优美;即便是基本步伐也各有特点, 足尖步节奏稍快, 乐曲轻松, 变换步则较柔缓, 弹簧步极富弹性, 音乐也要体现出弹性的节奏;华尔兹步是柔和、优美、连贯的圆舞曲, 而波尔卡则为跳跃性的快四节奏。

2.3、体育舞蹈以节奏为中心的特点

体育舞蹈是一种融健美、娱乐为一体的新型舞蹈。舞蹈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律动, 而节奏又是律动的基础, 离开了节奏, 韵律的动作就荡然无存了。节奏起着一种起承转合、承上启下、抑扬顿挫的作用, 使舞蹈动作之间既有了联系, 又有了“呼吸”, 也就是赋予动作以色彩, 使人产生美的愉悦。

艺术体操节奏还在于内在节奏 (呼吸和音乐的理解) 与外在节奏 (动作的大小、快慢、强弱) 的有机统一。各种运动按照音乐的内容和节奏变化表现出力度、速度和幅度上的对比和变化, 形成节奏的完美和一致, 以至构成艺术体操以节奏为中心, 以自然性动作为基础的协调的节奏运动的这一特点。

鲜明的节奏感和韵律感是健美操的三大特点之一。健美操是不同类型的操化动作, 融体操、舞蹈、音乐为一体的身体练习。其动作节奏鲜明清晰、干净利落, 在练习过程中提高了人体的协调性、节奏感、韵律感和表现力。

2.4体育舞蹈以力效为表现形式的特点

力效是指人体在进行舞蹈过程中, 所具有的柔韧性、灵敏性、协调性、自控能力、弹跳力、爆发力、延续性、耐力、呼吸、重心变化、血液循环和人体各关节、肌肉的极限生理运动变化。

艺术体操、健美操、体育舞蹈与舞蹈有着一脉相承的关系, 通过一系列舞蹈基本功的练习, 如擦地、下蹲、重心的移动、划弧、小踢、大踢、弹腿等练习, 可增加腿部肌肉的柔韧性、控制、收缩力量。通过腰部练习, 如下腰、弹腰、甩腰、涮腰等来增强腰部肌肉的力量和柔韧性。肌肉活动的基本能力还表现在站、走、跳、跃、踢、转、停止。跳步讲究轻松, 有开度, 有高度。转体要有力度。臀部习惯上提、夹紧, 而不要下沉。起跳一定要快 (有爆发力) , 腿尽快伸直, 提臀, 上体直, 肩正 (不歪, 不端) 。转体关键是起踵时臀在脚跟的后上方, 臀夹紧, 肩胛骨夹紧, 不端肩, 高起踵, 头向上好象有东西在向上提, 手臂要同时运动而不是夸大的随意动作, 平衡腿跟尽量向内, 腿直, 收腰。这些都是力效的表现形式, 也是提高动作质量, 取得良好形象的关键。这些基本动作在难美性项目中是必不可少的。

结束语

体育舞蹈运动形体美, 姿态美所表现的独特的艺术风格;端庄典雅的礼仪风度以及迷人动听的音乐;默契优美的技术配合;让人目不暇接的艺术造型;是体育舞蹈美的具体表现特征, 是人们钟情于它的根源所在。

参考文献

[1]翟林体育舞蹈教程云南科技出版社2002.7.

[2]郑鸿体育舞蹈审美要素福州师专学报2002.

项群训练理论 篇5

持拍隔网对抗性项群运动员竞技能力结构的一般模型反映出运动员群体竞技能力结构模型构成要素之间带有鲜明的均衡特点 ;而竞技能力结构的个体模型反映的则是各个运动员竞技能力结构的个体特征,例如著名乒乓球选手邓亚萍。与一般模型相比较,个体模型各构成要素之间的关系带有鲜明的非衡特点。从功能角度讲,竞技能力一般模型的功能是通过构成要素均衡发展实现的,对于青少年时期的训练尤为重要 ;而竞技能力结构个体模型的功能则是通过构成要素的相互补偿实现的,这一点在优秀运动员中尤为常见。比较持拍隔网对抗性项群不同项目世界冠军竞技能力的特长点和薄弱点,可以清楚地看到这种普遍存在的非衡现象。因此,持拍隔网对抗性项群运动员竞技能力构成要素之间的整体性与非均衡性是本项群运动员竞技能力发展的重要特征。

2 持拍隔网对抗性项群运动员竞技能力非衡结构特征

2.1 竞技能力非衡结构的整体性与层次性

持拍隔网对抗性项群运动员竞技能力的非衡结构是客观存在的,它具有整体性与层次性的特征。持拍隔网对抗性项群运动员竞技能力与其它项群运动员一样,都是运动员的体能、技能、战术能力、心理和智能能力相互作用、相互协调、相互制约,并综合的表现于专项竞技过程之中,具有一定的整体性。如表1所示,本项群运动员的运动素质、运动技能和战术能力在竞技能力的构成要素中占据了首要地位,对比赛的胜负具有决定性的作用。运动员的形态、机能、心理能力以及智能则对运动员的技能和战术能力的发挥起到辅助的作用,表现出相应的层次性。

2.2 竞技能力非衡结构的动态性与稳定性

运动员竞技能力的非衡结构是处于不断的动态变化之中的,但是运动员的总体竞技能力水平又总是趋向于保持某一稳定状态的属性。外界各种条件的变化可能会使运动员竞技能力的非衡结构暂时偏离某一状态,但在外界干扰消除之后,非衡结构系统通常仍能恢复到原有结构状态。对我国优秀乒乓球选手马琳在29届奥运会团体赛、单打1/4、1/2比赛和决赛阶段的重要比赛场次技战术统计显示(见表2),其竞技能力构成要素一直处于动态变化之中,竞技能力各构成因素表现出明显的动态性。通过对马琳在这几场比赛中竞技能力构成要素的对比可以发现,每一指标对竞技能力系统功能作用的大小虽有所变化,但发球抢攻段和接发球抢攻段前4板球的优势仍是比赛获胜的保证,显示这些要素对系统作用大小的相对稳定性。

3 持拍隔网对抗性项群运动员竞技能力非衡结构补偿的途径

3.1 非衡补偿与平衡补偿

竞技能力个体结构的非衡补偿,是指非衡结构中优势能力弥补某些能力发展不足的方式。例如,乒乓球运动的快、转、准、变是运动员取得优异运动成绩的制胜要素。但由于运动员个体上的差异决定了每一运动员风格的不同。如同为快攻型选手,庄则栋、周兰荪的快攻表现凶狠 ;李富荣善于变化,陈龙灿的转则更为突出。所以,运动训练的重点之一是如何发现并挖掘运动员的优势竞技能力。

竞技能力个体结构的平衡补偿是指通过提高弱势能力加强竞技能力功能的方式,这是实践中常见的一种补偿方式。人们常将已建立的各种模型作为目标,要求客体的指标与模型要求一致。比如,羽毛球网前僵持型选手,着重提高后场高远球和扣杀的能力则是明显的竞技能力的平衡补偿。

4 结论

4.1持拍隔网对抗性项群运动员竞技能力构成要素之间的整体性与非均衡性是本项群运动员竞技能力发展的重要特征。

注 :ΔΔΔ 决定性作用 ;ΔΔ 重要作用 ( 引自田麦久等《项群训练理论》,1998)

4.2持拍隔网对抗性项群运动员的非衡结构具有整体性和层次性的特征。整体性显示着本项群运动员竞技能力各构成要素之间联系的有机性。层次性则显示着本项群运动员竞技能力各构成要素在竞技能力结构中作用的大小。

4.3 竞技能力非衡结构的动态性和稳定性是持拍隔网对抗性项群非衡结构理论的主体特征,

本项群运动员在竞技过程中个体竞技能力构成要素在某一时刻的功能变化,对整体的作用变化不大,竞技能力处于为总体上相对稳定状态。

4.4 持拍隔网对抗性项群运动员的非衡补偿有非衡补偿、平衡补偿、内源性补偿和外源性补偿 4 种途径,其中均衡补偿和非衡补偿是竞技能力结构提高的两种方式,非衡补偿是可行的,内源性补偿和外源性补偿是竞技能力获得的两种方式,外源性补偿是竞技能力获得的主要途径。

摘要:采用文献资料法、个案研究法、数理统计法和类比法,对持拍隔网对抗性项群运动员竞技能力的发展规律进行研究,发现本项群运动员竞技能力构成要素之间的整体性与非均衡性是本项群运动员竞技能力发展的重要特征,并从不同的角度概括和设计本项群运动员竞技能力非衡补偿的途径,为本项群运动员竞技能力的提高和取得优异的运动成绩奠定理论基础。

上一篇:设计阶段工程成本研究下一篇:国际金融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