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层次

2024-10-07

心理层次(精选9篇)

心理层次 篇1

一、引言

以人为本, 简称人本。这种管理思想是现代经济发展的必然产物, 是现代企业管理学的一项重要认识成果, 也是当代企业管理伦理的一个基本理念。“以人为本实际上也早已扎根于公司内部的‘语言’之中” (戴春平, 2004:218) 。本文试从心理需求理论来分析人本管理的必要性, 其内涵和具体实施方法。

二、心里需求指向分析

人类心理学家马斯洛 (A.Maslow) 的人类需求层次论将人类的心理需求由低向高分为五个层次, 即: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会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需求 (Morgan, 1971:211) 。生理需求和安全需求是人类最基本的需求, 前者主要指人们对生活必需品的需求;后者指人们渴望安全、舒适, 远离危险、恐惧等方面的需求。社会需求和尊重需求为较高层次的需求, 前者指与人交往的渴求, 包括关爱他人、社会, 与人建立深厚友谊及获得他人喜爱等需求;后者一方面指自我尊重, 包括自信、自尊、自强等, 另一方面又指个人价值获得别人的尊重、承认和欣赏等。自我实现需求为最高级需求, 指人们能发挥自己的种种潜力, 做自己最擅长和认为最有意义的事情 (Maslow, 1954:5 4 5-5 4 6) 。一般来说, 只有在低层次的需求满足以后, 人才会有高层次的需求, 而且低层次的需求满足的程度越高, 对高层次需要的追求就越强烈。人在不同的发展阶段, 其需求结构也不同。随着经济的发展, 社会交往的扩大, 人们自身需求的指向会转化为对更高层次的社会交往与沟通、尊重与被尊重、自我实现的需求。这种自我实现的需求表现在现代企业管理中体现为员工对集体管理、决策参与的要求, 在该过程中实现自我价值;另一方面表现在创新活动的参与, 创新也最能体现一个人的能力, 通过该过程探索自我发展和自主选择的能力, 而这已成为员工最普遍的内心需求。

人是社会系统成员, 不单单是追求经济利益的“经济人”, 经济刺激并不是激励人们工作积极性的惟一动力, 人还有社会和心理方面的需求, 即员工不仅需要物质满足, 也需要精神满足, 这些需求的满足往往比经济报酬更能激励人们。员工在组织中是处于特殊地位并起着特殊作用的, 组织的效率主要取决于组织中人的积极性和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管理必须向人性回归, 人的主体性需要得到不断的张扬, 管理必须从以物为中心的管理转向“以人为本”的管理。人不单纯是创造财富的工具, 而是企业最大的资本、资源和财富;满足人的需要是企业管理的根本目的, 把全体员工作为管理的主体和服务对象, 也就使得管理活动的衡量标准即效率发生了转变。企业在管理实践中一切从人出发, 以人为根本, 从理解人、尊重人的角度出发, 最大限度地调动人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从而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 并实现人的自我价值。管理的高效就不能仅仅看企业的经济目标是否实现, 还要看人的目标是否实现, 人的目标中关键是要看员工的个人目标是否实现。只有企业目标和员工个人的目标都能有效实现, 员工才能发挥工作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 企业才能增强凝聚力, 也才能获得稳定持久的发展。

三、需求指向下人本管理的内涵

我国著名管理学家、东方管理学派创始人苏东水教授认为, 人本包含着两层含义:“ (1) 将人视为管理的首要因素, 一切管理工作都围绕着如何调动人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来展开, 这是它的浅表内涵; (2) 通过给人们提供充分施展才华的空间, 不断地运用挑战来锻炼人的智力、体力乃至意志品质, 并在此全面发展的基础上, 努力实现摆脱自然束缚的自由发展, 提高人的生命存在质量” (苏东水, 2005:123-124) 。“以人为本”就是要坚持以人为中心, 把“人”作为企业管理的核心和企业最重要的资源, 把企业全体员工作为管理的主体, 围绕着怎样充分利用和开发企业的人力资源, 服务于企业内外的利益相关者, 从而使企业目标和企业成员个人目标都能得以实现。

1. 员工是人本管理的主体

“以人为本”管理的最大特征在于企业的全体员工是管理的主体。企业是由人组成的集合体, 企业管理的主体是人, 企业是靠人来管理的, 特别是其中的管理者;企业管理的客体也主要是人, 人是企业最重要的资源, 没有人也就没有企业。管理主体和管理客体组成的统一体构成了企业这一特定的组织。因此, 管理应以人为本, 把人的因素放在中心位置。企业组织要正确认识到, 人的正当合理要求, 不是自私自利, 而是维持个体存在的物质基础。只要它是企业员工通过自己诚实劳动可以获得的, 都是应该给予满足的。在保证了低层次的需求基础上, 又有着发展自我、实现自我的多方面需要, 企业的目标应该是为了企业内全体员工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服务。当代企业经营管理的发展趋势已充分表明, 人是企业最核心的资源和竞争力的源泉, 企业的其他资源都是围绕着如何充分利用“人”这一核心资源、怎样服务于人而展开的。把全体员工作为管理的主体, 就是要把依靠全体员工作为管理理念, 把开发全体员工的潜力作为管理任务, 把尊重每一个人作为经营宗旨, 把塑造高素质的员工队伍作为企业成功的基础, 把凝聚人的合力作为企业有效运营的重要保证, 把人的全面发展作为管理的终极目标。而个人在实现对集体的功利价值的同时, 就获得了人格的提升, 即产生对自己行为价值的内心体验, 实现自我价值的确认。充分挖掘人的潜力, 调动每个员工的积极性, 最大限度地发挥人力资源的作用, 才能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保证企业经营目标的实现。在全社会大力倡导科学发展观、建立和谐社会的今天, 我国企业要想得到健康发展, 就必须转变观念, 重视和加强人本管理, 理解人、关心人、依靠人, 只有这样才能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 提高企业的竞争力。企业集体要维护企业利益和个人利益的和谐发展, 既要考虑集体利益的满足, 又要使个人合理正当的要求得到满足, 这样才能实现集体与个人的双向义务原则, 才能使个人维护集体利益, 为企业的发展发挥自己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2. 企业内外利益相关者是人本管理的对象

人本管理的“人”首先包括内部员工。以人为本的“人”还包括企业外部的利益相关者如消费者、社区居民、自然环境等, 他们也是企业经营发展不可或缺的必要条件。在当今社会, 企业已不再是一个单纯的经济组织, 而是被赋予了相当多的社会责任而演变为带有浓厚的社会经济角色性质的组织, 因而企业除了要对股东负责, 服务于企业全体员工外, 还必须服务于消费者、社区居民, 保护自然环境, 关心公益事业, 即把外部利益相关者也作为服务对象。只有这样, 企业才能树立良好的形象, 得到社会大众的支持, 实现可持续发展, 也才真正是以人为本的管理。以人为中心。把尊重人、理解人、为了人作为终极目标, 实现人性的完美发展。即以人民为本、以人类为本。一切管理行为只有以人为本, 才能实现人的价值、表现人的尊严、体现人性关怀、充分发扬人文精神。

四、心理需求层次指向下人本管理的具体措施

企业是物质资本所有者和人力资本所有者订立的一种契约, 而人力资本所有者就是全体员工, 他们和物质资本所有者一样享有企业的权力。在人、财、物等企业生产经营的各种资源中, 人力资源是其中最为活跃、最富于创造力的资源。对于人的有效管理不仅是高效利用现有物质资源的前提, 而且是一切创新的最基本条件。马斯洛心里需求理论为人本管理提出了几点基本要求, 按照由低到高的次序, 在保证个人利益满足的基础上, 进一步构建激励机制, 引导员工进行创新, 并建立和培养团队精神, 构建和谐的人际关系, 使每个人的自我价值得到实现, 最终实现人的全面发展这样一个终极目标。

1. 把满足职工的合理需求纳入企业管理的目标

由于人的需要的多样性特点, 才导致人的需要与企业利益、社会利益之间并不表现出完全的正相关关系。每位企业职工的价值创造既具有为己的性质, 也具有为他的性质, 每个人不可能在摆脱企业集体的情况下, 进行生产, 维持生活。人的有些需要与企业利益、社会利益相一致或相容, 有些则不符合甚至违背企业利益和社会利益。这样就要求在个人利益与企业利益的满足出现矛盾时, 必须限制和克服不合理的个人利益, 确保社会利益分配的公平合理, 满足正当合理的个人需要。以企业整体的发展与个人全面共同进步为价值方向, 这样企业集体才能成为个人的命运共同体, 才能造成个人对集体的向心力。不断唤起和促进人的需要的生成的, 改变人的落后需要, 提升人的需要的发展境界, 促使员工把个人利益、目标、信念等变成企业的利益、目标和信念, 或使两者相一致, 而企业也应该尽量创造条件促成这种转换, 并尽量满足他们的利益、目标和信念追求。

2. 构建激励机制, 鼓励创新

办企业必须依靠全体员工的智慧和力量, 以人为本, 特别是在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的现代社会, 创新是企业生存和发展的惟一途径。激励员工的手段有物质激励、精神激励, 但从马斯洛心理需求理论的角度看, 精神激励更具有持续性、长期性。因此, 对被管理者要体现人道原则, 为职工提供适当的工作岗位和安全的工作环境, 管理者要多听取下属的意见, 让他们有机会表达自己的看法, 并尊重他们的看法;在赋予下属责任时, 同时赋予他们相应的权利;在保障员工的各种基本权益之外, 还应让员工参与企业的管理, 在管理过程中必须相信人、尊重人, 善于发现下属的优点、长处、成绩并及时给予赞扬、奖励;实行民主管理、民主决策, 使员工感受到自己在企业中受尊重的地位, 从而激发和调动员工的积极性和能动性, 为员工创新提供必要的前提条件。富有生产力的员工才是企业真正的人才, 才是企业发展的动力之源, 优秀的人才是企业最重要的资产。

3. 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 实现员工的自我价值

我们处于一个个性张扬同时又是个性相融、彼此合作的时代, 彼此合作是发展的杠杆和事业成功的基石。对于一个企业来说, 其内部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和谐有序, 是人本管理的体现和要求, 也是人本管理成功的关键条件之一。企业内部人际关系的协调, 要讲求和谐、友谊、团结、互相关心、互相帮助、共同发展, 这种良好的人际关系会使企业职工个人价值的实现得到确认。没有合作意识, 没有相融思想, 就很难获得生活的快乐和工作的成就感, 合作是聪明人的智力加速器。因此, 人在发展自身、实现自我价值的同时, 也要尊重他人即尊重他人的需要、权利、人格和价值等。管理者存在的价值就在于通过管理者的活动使各种资源得到合理的配置, 从而更好地实现目标。而协同效应其实就是在更加广阔的范围内实现“资源配置”, 从而达到组织目标。企业对人际关系的调节就不能完全按经济准则进行, 而应以伦理原则来调节人际关系, 使人与人之间以平等、友爱的准则行事, 相互之间讲究信任、理解、宽容、互帮互助, 塑造人际和谐的环境和条件。

4. 以人的全面发展为终极目标

人的全面发展是指人对自己本质力量的全面占有和丰富展示。把人作为发展的中心, 人既是发展的第一主角, 又是发展的终极目标, 人通过实践活动来占有和展示自身本质, 而人是通过在实践中创造价值来体现的。应该使每个人都能发展、发挥和加强自己的创造潜力, 也应有助于挖掘出隐藏在我们每个人身上的财富。人通过创造价值, 化自在之物为为我之物, 来满足自己的生存、享受和发展需要。任何企业都必须追求物的目标的实现, 否则企业无法生存, 但在企业管理实践中要把人作为目的。事实上, 利润最大化与人的全面发展也并不矛盾, 因为利润最大化终究也是服务于人、为了人的, 它不过是实现人全面发展的手段。因此, 在企业管理实践中管理者要尊重人对自身本质的占有, 反对异化劳动, 全面提高人的素质, 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五、结束语

管理的本质是激励, 办企业是为了满足人类不断增长的需求, 同时, 也提高了员工的工作质量和生活质量, 实现了员工的自我价值, 实现了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提高企业效益是“以人为本”的目的, 又是实现这一目的的重要保证。“以人为本”是对企业管理的基本要求, 它不仅保证企业直接利润目标的更好实现, 而且保证着企业健康持久的发展。我们应在充分理解马斯洛心理需求理论的基础上, 认识人本管理的重要价值, 大力提倡人本管理, 从而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和社会的和谐发展。坚持“以人为本”的管理模式, 要求企业经营者牢固树立人本主义的管理理念, 把社会利益、职工利益与企业自身利益的共同发展, 内化为企业的共同价值观, 从而激发每一位职工为企业、为社会创造更多的价值。

参考文献

[1][美]托马斯·彼得斯, 罗伯特·沃特曼.追求卓越——美国优秀企业的管理圣经[M].戴春平等译.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 2004

[2]Cifford, Morgan T.&Richard, King A.Introduction to Psychology[M].NewYork:McGraw-Hill Book Company, 1971

[3]Maslow A.H.Motivation&Personality[M].New York:Harper&Row, 1954

[4]苏东水:东方管理学[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 2005.

[5]王志萍:论“以人为中心”企业管理模式的伦理内涵[J].陕西师范大学学报 (哲社版) , 1999, (4)

我对班上不同层次学生的心理疏导 篇2

一、注意对优秀生的心理疏导

我在对学习优秀的学生培养教育和心理疏导时,不仅抓好课堂教学,让他们学好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还重视引导他们通过参加各种活动,学会关心他人,关心集体,帮助弱者,与人相处;让他们尽可能多地接触社会,接触大自然,动手动脑,把书本知识与实际锻炼结合起来。如开展“一帮一”学习互助活动,让学习成绩优秀的同学与学习有困难的同学结成对子,成为同桌。他们在学习上互帮互助,共同进步,在生活上学会关心他人,帮助他人。

为了让优秀生能多看到别人的长处,改掉自命不凡的毛病,我组织同学们上了“夸夸我们班的×××”心理疏导课,要学生互相只说对方的长处,而且要说得具体、真挚。心理疏导课上,同学们纷纷互说对方的优点,比如说:“你的普通话说得真好!”“你的作业本上的字写得特别工整。”“同学不会做作业,你不厌其烦的帮助。”“每天放学,你总留下来对齐桌椅,打扫卫生,你真是个称职的劳动委员!”同学们通过相互夸赞,改变了对同学的看法,缩短了同学之间的心理距离,融洽了同学之间的关系。优等生也懂得了从多角度看问题,懂得了欣赏别人,提高了认识的全面性。

二、重视对中等生的心理疏导

班級里大部分是中等生,因他们暂时处于中游,安于现状,认为比上不足,比下有余,因此学习上缺乏动力,缺乏刻苦攻读的意志和毅力。

针对这些问题,我通过给每一个同学创造当班干部的机会促使他们向优秀生靠拢,来充分挖掘他们的潜力。实行“班干部轮流制”,每小组成立一个班委会,选出班长、学习委员、劳动委员、文体委员、各科课代表,制定班干部职责,每个组负责班上一个月的管理工作。在同学们上任之前,我让他们以书面的形式在周记中向我谈谈他们将如何开展工作。在给每一个学生的周记批语中,我使用了暗含期待法,对那些中等生给予了特别的期待与鼓励。我暗示他们,让他们知道自己是聪明的,有发展前途的,是能够将班干部工作做好的。在各种场合,我都流露出对这些学生的亲近感。由于老师的期望,同学们自信心大增,对老师讲课的内容产生了兴趣,对做好班务工作更充满了信心。许多中等生在做班干部时,充分表现了自己的才干,增强了自信。小组长也实行轮换制,组长由每次单元测验获最高分的同学担任。这一制度也极大地激发了同学们学习的积极性,使他们在竞争中更加努力,进步也愈加明显,扬起了他们力争上游的风帆。

三、加强对后进生的心理疏导

后进生往往是班级中学习较困难或思想品德较差的学生。但他们并不是不思上进的学生,如果给他们进行正确的心理疏导,后进生也是可以转化的。首先,对于厌恶学习的学生,我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学习苦乐观,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求知欲望和勤奋学习的精神。我还组织全班同学开展了“学习是苦还是乐”的讨论会。让全班同学自由发言,表明自己的观点。并举一个最能说明自己观点的实例做论证。要求学生只谈自己的看法,不对别人的观点予以评论。在学生辩论的过程中,我引导他们对苦与乐进行初步的、辩证地认识,教育他们要学会科学地安排时间和精力,既要刻苦学习、孜孜不倦,又要真正做到乐在其中。

对后进生进行心理教育,我还从每一个人的实际出发,采取灵活多样的方法,坚持一把钥匙开一把锁。如深入了解他们的情况,因势利导,发现他们的闪光点,积极地关注他们。

心理层次 篇3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2年3月-2014年6月收治的疤痕子宫再次妊娠孕妇共100例, 均符合阴道试产指征: (1) 距离上次剖宫产时间至少2年; (2) 上次剖宫产指征消失且无新指征产生, 子宫恢复良好; (3) 上次剖宫产未出现切口感染等感染并发症; (4) 无头盆不称及先兆子宫破裂; (5) 孕妇及其家属同意阴道试产, 具备急诊剖宫产手术条件。随机将孕妇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 各50例, 对照组年龄22~38岁, 平均 (27.3±2.4) 岁;孕周36~42周, 平均 (39.5±1.5) 周。观察组年龄21~39岁, 平均 (27.6±2.5) 岁;孕周37~42周, 平均 (39.6±1.2) 周。两组患者年龄、孕周等一般资料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所有孕妇入院时通过自行设计的问卷调查了解其心理状况, 在此基础上对照组孕妇给予常规护理, 观察组孕妇除了常规护理外, 加以循证心理护理干预:

1.2.1 心理护理

通过查阅分析我院近年来疤痕子宫再次妊娠分娩孕妇心理问题资料及网络搜索资料, 总结疤痕子宫再次妊娠孕妇心理情况及相关因素, 了解不同文化层次孕妇心理状况及原因, 如文化层次低的孕妇, 部分存在迷信思想, 自行确定剖宫产“吉日”, 且部分孕妇认为“一次剖宫产, 次次剖宫产”, 部分孕妇害怕阴道试产失败等[2]。基于此, 需根据孕妇学历、性格等结合查询资料制定可行的、个性化的心理护理措施。具体来说, 孕妇入院后及时通过沟通交流了解其心理情况, 主动介绍医院环境、医师及护士, 获取孕妇及其家属的信任。随后告知孕妇及其家属分娩相关知识, 如阴道试产指征、剖宫产危害性, 引导其了解阴道试产是安全可行的, 而剖宫产可能造成不良分娩结局, 以提高孕妇阴道试产率。另外, 详细介绍阴道试产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 并告知应对方法, 提高孕妇分娩配合度。

1.2.2 产程护理

产前接受B超等相关检查, 了解孕妇骨盆、会阴及胎儿情况, 严格把握阴道试产指征, 采取“一对一”陪伴模式[3]。孕妇至待产室后, 助产士一对一全程陪伴, 对产程、产妇血压、胎心等指标密切相关, 同时观察是否出现先兆子宫破裂等情况, 一旦发生及时转剖宫产手术。分娩过程中, 助产士要指导产妇掌握正确的呼吸配合方法, 多鼓励、安慰产妇, 以缓解其焦虑、害怕等情绪, 且指导产妇该用力时用力, 为分娩准备体力。

1.3 观察指标

观察记录两组阴道试产成功率、产程时间、新生儿Apgar评分及产妇心理状况。其中产妇心理状况通过自行设计的问卷调查表完成, 分为安全、担心、焦虑、恐惧四个等级。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8.0对该研究数据进行统计分析, 计数资料采用率 (%) 表示, 行χ2检验, 计量资料采用±s表示, 行t检验, 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阴道试产成功率比较

观察组阴道试产成功39例 (78.0%) , 转急诊剖宫产11例 (22.0%) ;对照组阴道试产成功28例 (56.0%) , 剖宫产22例 (44.0%) 。两组阴道试产成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2=5.47, P<0.05) 。

2.2 新生儿Apgar评分及产程时间比较

两组产程时间、新生儿Apgar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1。

2.3 两组产妇心理状况

观察组安全心理比例76.0%, 较对照组的52.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另外, 观察组担心、焦虑、恐惧心理均低于对照组, 但无显著差异 (P>0.05) 。见表2。

3 讨论

剖宫产、子宫肌瘤剔除术等子宫手术后易出现疤痕子宫, 近年来疤痕子宫再次妊娠率在剖宫产率逐年增多形势下不断上升[4]。由于疤痕子宫再次妊娠分娩可能引发子宫破裂等系列并发症, 威胁母婴安全[5]。为此在满足阴道试产指征条件下, 提高产妇阴道试产意愿及阴道试产成功率成为当下研究的重点。

流行病学调查显示, 影响疤痕子宫再次妊娠阴道试产因素除了以上指征外, 还与产妇心理、情绪、应激水平等多种因素有关, 特别是产妇心理与情绪。过去临床常采取“一次剖宫产, 次次剖宫产”模式, 且这种观念对部分产妇根深蒂固, 制约临床阴道试产率。同时文化层次低的产妇对阴道试产相关知识不是很了解, 如错误认为剖宫产比阴道试产安全, 且部分产妇存在迷信思想, 倾向于“择期”剖宫产。而文化层次较高产妇虽然了解相关知识, 但因害怕阴道分娩疼痛或阴道分娩失败后增加手术痛苦而选择剖宫产[6]。该研究对观察组产妇行循证心理护理, 通过往年医院疤痕子宫再次妊娠产妇心理分析及资料搜索, 制定针对性的心理辅导措施, 并依据不同文化层次、性格等产妇合理实施, 以缓解产妇害怕、紧张等情绪[7]。同时分娩过程中助产士“一对一”陪伴, 全面观察产程及产妇情况, 通过引导、鼓励等方式提高产妇配合度, 进而提高阴道试产成功率。该研究观察组产妇经循证心理护理干预后, 阴道试产成功率高达78.0%, 明显比对照组的56.0%低。表2中可知观察组安全心理比例明显比对照组高, 提示循证心理护理干预能显著改善患者心理状况。表1中两组产程时间、新生儿Apgar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考虑可能与助产士操作水平高有关。

综上, 疤痕子宫再次妊娠孕妇易产生担心、焦虑等不良情绪, 通过循证心理护理干预不仅能明显缓解孕妇心理问题, 而且能显著提高阴道试产成功率, 临床值得进一步研究。

摘要:目的 分析疤痕子宫阴道试产孕妇心理特点、心理护理措施及其干预效果。方法 选取我院2012年3月-2014年6月收治的100例疤痕子宫再次妊娠孕妇为研究对象, 均符合阴道试产指征, 通过自行设计的问卷调查了解所有孕妇心理特点。随机将其分为两组, 各50例, 对照组孕妇采取常规护理, 观察组孕妇在对照组基础上行循证心理护理, 比较两组阴道试产成功率、产程时间、新生儿Apgar评分及产妇心理状况。结果 观察组阴道试产成功率78.0%, 与对照组的56.0%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两组产程时间及新生儿Apgar评分比较无显著差异 (P>0.05) 。另外, 观察组产妇安全心理比例占76.0%, 与对照组的52.0%比较差异显著 (P<0.05) 。结论 疤痕子宫阴道试产孕妇存在不同程度的担心、焦虑等心理问题, 根据患者学历等行循证心理护理干预能明显缓解患者不良心理, 提高阴道试产成功率, 值得临床推广。

关键词:疤痕子宫,阴道试产,心理特点,循证心理护理

参考文献

[1]张绍芬, 潘春芳, 顾云程, 等.护理程序在疤痕子宫产妇试产中的应用[J].实用临床医药杂志, 2012, 16 (2) :83-84, 88.

[2]陈珠丽, 李唐春, 邓云清, 等.瘢痕子宫产妇经阴道试产的护理[J].中华现代护理杂志, 2013, 19 (4) :447-449.

[3]黄丽霞, 徐淑稳, 张红真, 等.心理状态及应激对产妇选择不同分娩方式的影响[D].河北医科大学学报, 2010, 31 (4) :406-408.

[4]赵原, 朱丽红, 刘慧, 等.瘢痕子宫再次妊娠孕妇阴道试产的风险分析及对策[D].护理学报, 2010, 17 (24) :36-38.

[5]倪小红.一对一强化监测在瘢痕子宫再次妊娠阴道分娩中的应用研究[J].国际护理学杂志, 2013, 32 (4) :789-791.

[6]邵梅冰, 林晓秋, 王守玲, 等.剖宫产术后再次妊娠阴道试产结局的影响因素分析及护理[J].护理与康复, 2012, 11 (8) :718-720, 722.

心理层次 篇4

【关键词】初中英语 分层次教学 心理维护

英语新课标指出:“学生的发展是英语课程的出发点和归宿点,英语课程在目标设定、教学过程、课程评价和教学资源的开发等方面都突出以学生为主体的思想。”在教学中,要突出以学生为主体的思想,就必须面向全体学生,关注每个学生,尊重个体差异。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尝试实施“分层教学”,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因材施教。但是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由于分层次教学模式存在着固有的局限性和不完善性,使一部分学生产生了轻微的心理偏差,对分层次教学有抵触情绪,对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也产生一定的负面作用。因此,在实行分层次教学过程中,必须对其心理偏差进行及时有效的辅导与维护,为分层教学得以更好的发展提供有力的保障。

一、分层次教学对学生造成的心理影响

一般情况下,根据学生综合能力的掌握并结合学生个体发展的需要,我们把学生分成三个层次:A层为特长发展生,约占班级人数的20%;B层为能力发展生,占班级人数的60%左右;其余的学生为C层,C层是基础层,即只要求把握教材、保证基本成绩并逐步提高。

我们发现,不管教师如何费尽心思地划分层次,由于分层次教学模式固有的局限性,总会有一些不尽如人意的地方,每一个层次中都有相应的不良情绪,为此,我们专门进行了调查。

1.A层次学生的心理偏差

该层次学生的学习兴趣浓、智力水平高、综合能力强,在分层教学中处于核心地位,其心理状况总体上是健康向上的,但也存在着一些共性的问题。

①自傲自大。这部分学生平时“家里受宠,学校被捧”,长期生活在喝彩声中,听多了表扬和鼓励,往往自我感觉良好,加上儿童式的幼稚心理,不知不觉中产生“谁都不如我”的优越感,看不到“山外有山,楼外有楼”,久而久之,傲气油然而生。

②争强好胜,嫉妒心强。优秀的学生往往具有较强的好胜心,容不得别人胜过自己,对同学之间的竞争缺乏“双赢”的理念和心态。在平时的学习中崇尚个人奋斗,一旦被他人超越,则耿耿于怀,心理不平衡,乃至产生怨恨心理。

③焦虑抑郁,禁不起挫折。由于家长、老师的期望值过高,使有些学生产生“高处不胜寒”之感。有的学生担心自己成绩下滑,时刻处于高度紧张状态,无形中增加了沉重的学习压力;偶遇挫折就失去信心,一蹶不振。

2.B层次学生的心理偏差

该层次的学生长期处于“中等地位”,人数在班级中占绝对优势,总体上比较努力,有较强的自尊心和成功的愿望,但他们中的部分人学习目标不明确,容易“掉队”,产生两极分化。分层次教学对他们造成的心理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①自我满足。有些学生满足于目前取得的成绩,认为有难度的学习任务属于优等生,因此学习动力不足,虽然能够完成教师布置的学习任务,但缺乏主动性和钻研精神。

②自卑。这部分学生曾经努力过,但由于学习环境、学习方法等多种原因的影响而未能如愿,对自己的智力水平、学习能力等感到怀疑,并作出过低的评价。

③消极,随大流。在初中英语教学中,长期以来我们已经形成了一种“抓两头、带中间”的模式,事实上往往“忙两头、丢中间”。这部分学生大多缺乏主见,缺乏学习的热情和竞争的勇气,喜欢得过且过、随大流。

3.C层次学生的心理偏差

该层次学生大多数为学困生,层次的划分对他们产生的心理影响是最大的,需要教师对他们的情绪变化和学习情况给予特别的关注。他们的心理偏差主要表现为。

①焦虑。有些学生虽然学习努力,但成绩总是不理想,由于分的层次较低,担心父母的责备、打骂以及同学的嘲笑,因而在学习中常常会紧张不安、忧心忡忡、难以集中注意力。每当临近考试,更是情绪难以平静,知觉范围变窄、思维慌乱,甚至出现食欲不振、失眠等状况。

②自卑。他们认为分层揭出了其“短处”,感到自己在班级中低人一等,被人看不起。同时觉得自己不是学习的料,进而学习目标模糊,自尊心减弱,消极地看待事物,对未来不抱什么希望。

二、学生产生心理偏差的原因

我们发现,A层和C层的学生是最容易产生心理问题的,也是最需要教师进行关心和心理维护的群体。学生在分层次学习中产生心理问题的原因是多种多样的,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三种。

1.学生自身因素

学生产生心理问题的原因主要是其能力、性格、心态、人格等多方面因素的综合。初中生处于青春期,心理波动大,情绪变化明显,易发生逆反心理,对家长语重心长的教育不以为然,面对老师善意的批评常常产生抵触情绪,这些都可能诱发心理障碍。

2.学校的原因

学校因素主要是指学校制定的层次划分标准及相关教师在教学中的具体实施手段。由于层次结构的构成主要是以学生的“自我感觉”和“自我定档”为前提的,学生分层是随着学生积极性、能力以及成绩波动呈动态变化的。因而划分层次的标准具有一定的弹性,同时掺杂着教师对某一个学生的主观印象与情感因素,因此不可能公平严谨到无懈可击的地步,这样就不可避免地使部分学生对分层次教学产生抵触情绪,进而影响到自己的日常学习。

3.家长影响的结果

绝大部分家长把分层次教学误解为学校在分“快慢班”,对此有着一种天生的抵制与反对,因为能够进入A层次的学生毕竟是少数。在家长的心目中,自己的孩子是唯一的,是最好的,他们不希望自己的孩子“输在起跑线上”。因此,他们一方面反对分层次教学模式,另一方面却竭力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够进到A层次进行学习,这样就在无形中给孩子增加了沉重的心理压力。

三、切实加强对学生的心理维护

俗话说:磨刀不误砍柴工。我们只有了解了学生产生心理偏差的原因所在,才能够有的放矢,对症下药。

1.以学生为主体,在动态中科学分层

英语是最容易出现两极分化的学科,我们应该根据学生各自的个性特征、基础知识、接受能力、兴趣爱好等,结合英语的学科特点,有区别地制定出教学目标、设计教学内容,变换授课方式,创立评估体系,促进每个学生在最合适自己的学习层次中得到最佳的发展。

2.贯彻最近发展区域原则,不断激发学生的自信心

在分层次教学中必须切实贯彻“最近发展区域”原则,关注学生可能到达的发展水平。教师要以敏锐的洞察力,尽可能地为每一个学生创设成功的机会,随时捕捉闪光点并加以肯定,鼓励学生“跳一跳,摘到桃”,使他们能通过自身努力获得成功的喜悦,逐步建立起稳定的自我效能感,消除学习障碍。

3.抓好挫折教育,锻炼学生的意志力

挫折承受力是一个人避免或减少痛苦、适应人生与社会、获得成功和幸福的基本能力。首先,我们要教育学生正确看待挫折。其次,要教育学生正确面对挫折,为他们的健康成长打下良好的心理基础,提高其抗挫折能力。

此外,我们要教育学生正确看待自己在学习中的成败得失,引导他们在与同学的竞争中养成“双赢”的理念,学会相互帮助,乐于与其他同学交流分享。

4.创设宣泄机会,疏解压抑情绪

初中阶段的学习任务是非常繁重的,学生的学习压力可想而知。教师要善于观察,要成为有效的心理维护者。由于正处在青春期,不少学生在产生学习焦虑的同时,也会遇到生活上的心理难题,时间一长,心理问题就产生了。因此,教师不仅要做细心的发现者,更要成为真诚的引导者和倾听者,充分运用缓解压力的重要手段——情绪宣泄,为学生提供宣泄的机会,帮助他们维护心理健康。

四、结束语

“十个手指有长短,荷花出水有高低。”学生之间的差异是客观存在的,分层次教学能够体现面向全体、分层优化、主体参与的教学特点,有利于激发学生兴趣,促使学生主动获取知识,其优点是不言而喻的。但是我们也应该看到,“层次”的划分对部分学生的心理造成了一定的负面影响,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我们必须建立及时有效的心理维护机制,关爱每一个学生,积极引导学生从紧张、焦虑、自卑等心理阴影中走出来,这样,分层次教学才能焕发生命力,真正地结出因材施教的硕果。

【参考文献】

[1] 郑雪.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实验专题指导[M]. 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年.

[2] 瓦恩布雷纳. 学习困难学生的教学策略[M]. 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5年1月.

[3] 顾碧君. 分层教学与分类辅导的教学策略[J]. 宁波教育学院学报,2007年第9卷第03期.

心理层次 篇5

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 亦称“基本需求层次理论”, 是行为科学的理论之一, 由美国心理学家亚伯拉罕.马斯洛于1943年在《人类激励理论》论文中所提出。该理论将需求分为五种, 像阶梯一样从低到高, 按层次逐级递升, 分别为生理需求, 安全需求, 社交需求, 尊重需求, 自我实现需求。

五种需求像阶梯一样从低到高, 按层次逐级递升, 某层需求获得满足后, 另一层需求才出现, 在多种需求未获满足前, 首先满足迫切需求;该需要需求后, 后面的需求才显示出其激励作用。同一时期, 一个人可能有几种需要, 但每一时期总有一种需要占支配地位, 对行为起决定作用。任何一种需要都不会因为更高层次需要的发展而消失。各层次的需要相互依赖和重叠, 高层次的需要发展后, 低层次的需要仍然存在, 只是对行为影响的程度大大减小。

五种需要可以分为两级, 其中生理需求、安全需求和社交需求都属于外在需要, 这些需求通过外部条件就可以满足;而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需求是内在需求, 他们是通过内部因素才能满足的, 而且一个人对尊重和自我实现的需要是无止境的。

二、财务人员的需求及其问题表现

(一) 财务人员的外在需求及其问题表现

财务人员的外在需求的满足可以消除财务人员在工作中的不满。

1、财务人员生理需求及其问题表现。

生理需求是物质利益, 同时也是基础的心理需求。表现为人们最原始、最基本的需要, 如空气、水、吃饭、睡觉、穿衣、性欲、住宅、医疗等等。若不满足, 则大都会有生命危险。这就是说, 它是最强烈的不可避免的最底层需要, 也是推动人们行动的强大动力。

生理上的需要在财务工作中首先反映在财务人员的工资待遇上。对大多数人来说, 工作是谋生的手段。若所获得的工资在当地不足以谋生, 或不足以保证必要的生活质量则会影响到财务人员工作的积极性, 而工作积极性的降低会使工作效率下降, 发生的错误增加。舞弊发生的三要素是借口、机会和压力。长期待遇过低可能造成舞弊的借口和压力, 在通过内部控制降低舞弊机会的同时, 也应关注借口和压力问题。

生理上的需要在财务工作中也反映在财务人员的工作强度上。一些企业财务人员的工作强度较大, 经常加班加点使身心非常疲惫, 在身体迫切呼唤休息的状态下勉强处理财务数据, 不仅会增加错误的可能, 长期疲惫的状态更会产生焦躁情绪, 影响财务人员的身心健康, 和组织内部的和谐, 甚至可能由于心理状态的异常形成舞弊的压力因素。

2、财务人员安全需求及其问题表现。

安全的需要要求劳动安全、职业安全、生活稳定、希望免于灾难、希望未来有保障等。安全需要比生理需要较高一级, 当生理需要得到满足以后就要保障这种需要。每一个在现实中生活的人, 都会产生安全感的欲望、自由的欲望、防御实力的欲望。

安全的需要首先表现在工作的稳定上。朝不保夕的工作意味着员工随时可能失去经济来源, 也意味着难以通过诚实和勤勉取得经济上安全。安全感的缺失将大幅度增加员工错误和舞弊的几率。

安全的需要也体现在职业发展上。员工职业安全不仅仅体现在当前企业中的工作是否稳定, 也在于是否在职场上更有竞争力。在实际财务工作具体表现为员工是否能够在工作中得到职业技能的提升, 以及能否获得培训的机会。缺乏职业安全感的一方面会降低员工的工作热情和对组织的归属感。另一方面则表现为资深员工对新员工采取保守、压制的态度, 通过阻止他人的进步来获取自身的安全感, 而这一做法将更严重的破坏组织的和谐, 造成人力资源的流失和矛盾的隐患。

3、财务人员社交需求及其问题表现。

社交的需要也叫归属与爱的需要, 是指个人渴望得到家庭、团体、朋友、同事的关怀爱护理解, 是对友情、信任、温暖、爱情的需要。

从事核算工作的财务人员交流的需要尤其迫切, 他们整日与枯燥的数字打交道, 烦琐而重复的工作将造成心理的疲劳与压力, 增加错误发生的概率。

从事报销工作的财务人员被理解的需要更为迫切, 他们生存在制度与人情的夹缝中, 放松对制度的执行会威胁到组织的安全和个人职业的安全, 严格执行制度又可能造成别人的误解与埋怨, 缺乏被理解可能导致他们工作态度简单粗暴, 影响到组织内部的和谐和工作的正常开展。

不同岗位的员工都有着归属的需要, 对组织缺乏归属感会导致积极性和责任感的缺失, 增加错误与舞弊发生的可能。

(二) 财务人员的内在需求及其问题表现

1、财务人员尊重需求及其问题表现。

尊重的需要可分为自尊、他尊和权力欲三类, 包括自我尊重、自我评价以及尊重别人。尊重的需要很少能够得到完全的满足, 但基本上的满足就可产生推动力。

很多人, 包括从事财务工作的人, 对会计的第一印象是电视剧中的账房先生, 他们站在柜台后的阴影中, 带着暮气扒拉着算盘珠子。这一形象无疑不利于财务人员的职业自豪感。而在一些小型企业, 老板雇佣财务人员, 也确实是打算当作账房先生来使用的, 这就进一步固化了财务人员账房先生的形象和自我定位。

缺乏职业自豪感, 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财务人员工作的和提高职业技能的热情, 影响工作效率、效果, 也影响自身的发展。

2、财务人员自我实现需求及其问题表现。

自我实现的需要是最高等级的需要。满足这种需要就要求完成与自己能力相称的工作, 最充分地发挥自己的潜在能力, 成为所期望的人物。这是一种创造的需要。有自我实现需要的人, 似乎在竭尽所能, 使自己趋于完美。自我实现意味着充分地、活跃地、忘我地、集中全力全神贯注地体验生活。

如果财务工作本身成为了财务人员满足自我实现需求的手段, 那么他们被称为自我实现的人。对他们来说, 财务工作本身就是他们的目的, 而并非实现其他目的的手段。在工作中他们将发挥出更大的智力潜能, 往往会以达到组织目标作为自己致力于实现目标, 他们不仅会接受某种职责, 而且还会主动寻求职责, 在解决组织的困难问题时, 能发挥出高度的想象力、聪明才智和创造性。

但是, 我们同时应当认识到, 现实社会中只是极少数人达到了自我实现——少于百分之一。能够通过财务工作实现自我实现需要的员工, 是组织中宝贵的财富, 而这一需要无法实现的员工不会对企业造成破坏性后果, 只是表现相对平庸, 在财务工作中的发展空间比较有限而已。

三、满足财务人员心理需求的措施建议

(一) 满足财务人员的外在需求的措施建议

1、满足财务人员的生理需求的措施建议。

解决财务人员生理需求的问题首先要给予财务人员合理的工资待遇, 鉴于业务部门的收入通常与业绩挂钩, 财务人员的平均工资应不低于所在企业平均工资。其次要注意财务人员的工作强度, 由于财务工作的特殊性, 年终加班通常是不可避免的, 但应避免频繁的加班, 避免长期的高强度工作, 使财务人员的紧张程度保持在适当的水平

2、满足财务人员的安全需求的措施建议。

财务人员工作的稳定问题已被企业充分认识, 而从职业发展的角度, 组织应为财务人员提供适当的培训机会。鉴于国家对财务工作的重视, 会计职称考试内容严谨全面, 覆盖了不同层次财务人员所需具备的技能和素质, 通过参加职称考试, 财务人员能够系统的掌握、补充工作中所需的知识, 全面提高职业素养, 组织也可以此作为选拔人才的参考。因此建议各组织对财务人员报考会计职称给予适当的支持。对于CPA、ACCA等会计资格考试和MPACC等会计学历考试, 对小企业可能存在财务技能的冗余, 各组织可视自身情况决定支持的力度。

同时, 我们应意识到, 除了外部培训, 组织内部的非正式业务交流对财务人员职业技能的提升也有着一定帮助的作用, 也会影响到财务人员的职业安全感。组织应使财务人员认识到, 随着时代的变化, 知识更新速度的加快和信息传播系统的进步, 知识和技能的保守已经变的毫无意义。

3、满足财务人员的社交需求的措施建议。

如大多数企业正在做的, 组织员工参加一些旅行、郊游、聚餐、唱歌、生日会等活动, 不失为一种提高组织凝聚力, 缓解员工压力的有效办法。但更意识比形式更重要, 仅仅流于形式, 活动组织了, 却未必能达到预期的效果, 不免有东施效颦之嫌, 失之于刻意。实际上, 平时的非正式沟通往往比刻意组织的效果更好。所谓非正式沟通, 是指在正式沟通渠道之外进行的各种沟通活动, 一般以办公室人员之间的交往为基础, 通过各种各样的社会交往而产生。非正式交换消息, 意味着相互的关心和友谊的增进, 借此更可以获得社会需求的满足。如果能够对企业内部非正式的沟通渠道加以合理利用和引导, 不仅仅能帮助员工及时疏导不良情绪, 也可以帮助企业管理者获得许多无法从正式渠道取得的信息, 在达成理解的同时解决潜在的问题, 从而最大限度提升企业内部的凝聚力, 发挥整体效应。

(二) 满足财务人员的内在需求的措施建议

1、满足财务人员的尊重需求的措施建议。实现财务人员尊重需求, 要从自身认知和他人认知两方面入手。

改变财务人员对自身的认知, 使财务人员认识到, 在当今的环境中财务工作是微观经济活动中重要的管理环节, 财务人员应当是敏锐、严谨、具有总揽全局的战略眼光的职场精英, 是受人尊敬的专业人员。

改变他人的认知要总自身做起, 财务人员只有发挥好参谋的作用, 从财务的角度为领导和业务部门提供有切实价值的财务分析报告, 切实起到了实际的辅助、参谋作用, 为企业创造利润有切实的贡献, 才能得到领导更多的重视, 得到业务部门更多的尊重。所谓“切实”, 一方面指专业性, 要能够从财务角度发现问题, 分析问题, 解决问题;另一方面指可读性, 领导和业务部门人员大都非财务出身, 能用非财务语言把财务问题说的清晰透彻, 才可能对他们有所帮助。

2、满足财务人员的自我实现需求的措施建议。

对于有潜力在财务工作中实现自我需要的财务人员, 组织应帮助他们实现这一需求, 帮助他们成为企业财务工作中的栋梁。此外, 对于有潜力在管理、资本运做、公司治理等相关领域实现自我实现的财务人员, 应使其认识到, 财务工作是微观经济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 坚实的财务基础对于从事经济领域的其他工作能起到重要的帮助作用, 使他们能在当下做好财务工作, 能在未来在管理等领域为组织做出更大的贡献。

四、结语

在不同组织中、不同时期的员工以及组织中不同的员工的心理需求充满差异性, 而且经常变化。因此, 管理者应该时常关注员工未得到满足的需求, 然后采取相应的应对措施, 消除员工的不满, 增强员工的满意度, 以提高工作效率, 促进组织内部和谐, 减少错误和舞弊的发生。

摘要:随着社会的发展, 人们认识到健康不仅仅指身体的健康, 也指心理的健康。人不仅仅是经济的人, 也是社会的人。心理需求的满足和物质利益的满足同样能对员工起到激励的作用, 有些时候效果甚至更好。具体到财务工作中, 财务人员良好的心理状态能够提高工作效率, 增进组织内部和谐, 降低错误和舞弊的发生, 也能使财务人员快乐的生活, 在事业上取得更大的发展。本文以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作为主要工具, 浅议财务人员在工作中各层次心理需求的表现及应对。

关键词:需求层次理论,财务人员,心理需求

参考文献

[1][美]亚伯拉罕·马斯洛.动机与人格 (第3版) [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7[1][美]亚伯拉罕·马斯洛.动机与人格 (第3版) [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7

[2]张丽萍.化解财务人员心理压力的途径探讨[J].中国集体经济.2011. (30) :170-171.[2]张丽萍.化解财务人员心理压力的途径探讨[J].中国集体经济.2011. (30) :170-171.

[3]袁静静.基层财务人员的心理调适[J].合作经济与科技.2011. (10下) :92-93.[3]袁静静.基层财务人员的心理调适[J].合作经济与科技.2011. (10下) :92-93.

心理层次 篇6

一、理论渊源

马斯洛 (Abyaham H.Maslow) 是美国社会心理学家、人格理论家和比较心理学家, 人本主义心理学的主要发起者。他的著名论文《人类动机论》发表于1943年的《心理学评论》, 提出了动机理论 (又称需求层次论) 。这种理论认为人类动机的发展和需求的满足有密切的关系, 需求的层次有高低的不同, 最低层次的需求是生理需求, 向上依次是安全、社交 (或译爱与归属) 、尊重和自我实现的需求。各个层次的需要的大致含义如下:

(1) 生理需要。这是人类维持自身生存的最基本需求, 它包括衣、食、住、行等方面的要求, 它也是其他高层次需求的基础;

(2) 安全需要。它是人类要求保障自身安全、摆脱事业和丧失财产威胁、接触严酷的监督等方面的需要;

(3) 社会需要。这一层次的需要包括两个方面内容。一是归属的需要, 二是友爱的需要;

(4) 尊重需要。尊重需要又可分为内部尊重和外部尊重。内部尊重就是人的自尊。外部尊重是指一个人希望有地位、有威信, 受到别人的尊重、信赖和高度评价;

(5) 自我实现需要。这是最高层次的需要, 它是指实现个人理想、抱负。

二、高校大学生就业心理解析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普及, 大学生数量的逐年增长, 作为特殊群体的大学生已经成为推动我国经济与社会发展的一只重要力量。然而, 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和社会节奏的加快, 以大学生为代表的当代青年面临着来自各方的巨大压力, 我国大学生就业难已成为当前全社会关注的焦点。当然, 高校大学生的就业心理也就备受关注。结合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 高校大学生就业心理主要表现在:一、学业的巨大压力;二、部分大学生就业动机不纯;三、大学生容易产生浮躁心理。

三、将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运用于大学生就业心理中

(一) 正确引导大学生的生理需求, 培养良好的生活价值观

大学生的生理方面的需求归根到底就是能否找到合适的工作来维持自己的基本生活需求。满足衣、食、住、行、用方面最低限度的需求又是人最基本、最底层次的需求。大学生求学数十载, 其最终目的就是为了找份好工作养家糊口, 而现实中大学生就业压力已相当严峻, 面对大学生供大于求的局面, 有一部分大学生就可能找不到工作, 从而无法维持自己的基本生活。再者, 社会上一些不良的价值观也在腐蚀大学生纯洁的灵魂。“有钱就有了一切”, “金钱第一”等这样的思想使大学生产生巨大的心理压力。因此, 适时对大学生开展心理咨询辅导, 培养他们良好的生活价值观刻不容缓。

(二) 不断满足大学生的安全需求, 营造和谐的校园环境

安全需求是大学生的基本需求的一个方面, 大学生在学校读书, 学校的环境优越, 设施齐全, 同时也是比较安全的。社会对大学生来说是个相对陌生的舞台且比较复杂。如何实现从学校到社会的转换是大学生就业中必须面对的一个重大问题。在学校有老师、同学的互助和关爱, 而毕业后必须自己置身面对社会, 这样就会自然而然地产生不安全感。尤其是女大学生, 不安全感就会更大。女大学生由于自己特殊的身份, 一旦进入社会就会碰到更多的问题, 如何解决大学生就业中的安全需求?这就需要高校的相关部门对大学生的安全需求进一步重视并采取多种措施疏通并引导大学生的安全障碍, 从而使他们更早地融入社会。

(三) 合理满足大学生归属与爱的需求, 为大学生创造温馨的交际环境

良好的交际能力是大学生就业的必备技能之一。一方面, 交际能力是个体自我完善的基本因素, 对大学生成功就业缺一不可;另一方面大学生在融入新的工作与生活环境的过程中, 对人际交往的需求也是十分迫切的。因此, 教育工作者要努力创造条件, 为大学生营造和谐的交际环境。鼓励大学生积极参与各种社团活动, 在活动中与社团成员积极互动, 获得群体归属感, 提高自己的人际交往能力, 满足自己被爱的精神需求。

(四) 适当运用思想政治教育方法, 满足大学生的自尊需要

思想政治教育者应当从大学生自尊需求强烈的特点出发, 不断创新思想政治教育方法, 善于维护大学生的自尊, 巧妙运用激励方法。对于奋斗目标不明的学生, 要引导和帮助其树立合理的奋斗目标, 激发其潜能, 充分调动其积极性;对于成才欲望强烈的大学生, 可以授予其一定荣誉, 以进一步激发其积极性, 另外, 适度的感情激励在维护大学生的自尊方面也很重要。

(五) 鼓励大学生成为全面发展的人, 达成其自我实现的需求

人生的真正价值在于对社会的贡献, 大学生有着宏伟的人生规划并与社会的主流价值取向相一致, 因此大学生有着强烈的自我实现的需求。人不仅有自然属性, 更有着社会属性。人作为社会中的一员, 要实现自我价值就必须应该具备相关的技能, 而相关技能的获得要求大学生要成为一个全面发展的人。因此, 大学生在学习科学文化知识的同时也要不断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 实现德、智、体、美、劳等方面的全面发展, 只有这样才具备实现自我价值的基础。

参考文献

心理层次 篇7

一、生理需求被满足

人对呼吸、水、食物、睡眠、生理平衡、分泌、性的需求即为生理需求, 在马斯洛看来, 这些需求 (性除外) 中任何一项得不到满足, 生理机能都不能正常运转。当今社会, 人们得到水、食物等基本生存需求已是相当简单了, 但生理平衡和性需求相对难以满足, 而微信恰好能从心理上满足受众的这部分需求——“摇一摇”、“语音”、“视频”等功能更为便捷的实现了如交友、谈恋爱等需求。简而言之, 受众会选择使用, 即因需求能够被满足。

二、安全需求被满足

在马斯洛的理论中, 人是需要安全感的。在这个信息化的年代, 动辄网络上出现各种“门事件”、“人肉”事件。但微信相对来说却是安全的, 受众基本不会被暴露在大庭广众之下。从“人身安全”、“道德保障”、“家庭安全”、“工作职位保障”层面来说, 微信受众是不会受到太多影响的。而微信几乎不直接涉及财产, 在“财产所有性”方面也可以带给受众安全感。综上, 微信在受众安全需求的满足上提供了保障。

三、社交需求被满足

所谓社交需求, 即情感和归属需要。每个人都希望得到相互的关心和照顾, 而工作和生活的压力让绝大部分的人都有足不出户就能社交的内心需求, 微信正好可以满足。艾媒咨询报告指出——“34.4% 的受众以“获取独家信息”为使用目的;26.0% 的受众以“关注热点问题”为目的;14.3% 的受众通过微信“进行人际交流”。而速途研究院的调查中, 对微信功能使用选择——93.51%的受众选择了“语音聊天”; 77.28% 的受众选择了“发送图片”;而61.66% 的受众选择了“朋友圈”功能。”[3]通过上述的数据不难发现, 微信非常人性满足了受众日益高涨的社交需求。

四、尊重需求被满足

尊重的需要分为内部和外部。内部尊重实质就是人的自尊心;而外部尊重是指人希望有地位、有威信, 受别人的认可、信赖和好评。马斯洛认为, 尊重需要得到满足, 就能使人对自己充满信心, 对社会满腔热情, 体验到自己活着的用处和价值。现代人在面临工作生活压力的同时内心却又渴望被认可、被尊重。这种需求是需要得到满足的, 但我们又不太愿意在现实中去暴露自己。正好微信能承载这种需求, 可以在“线上”让我们获得满足感。如:某人在微信的朋友圈中发布的照片得到朋友们的好评, 发布者获得极大的心理满足与认同感。

五、自我实现需求被满足

该需求包括道德、创造力、自觉性、问题解决能力、公正度、结束现实能力的需求, 这是最高层次的需要, 它是指实现个人理想、抱负, 发挥个人的能力到最大程度。达到自我实现境界的人, 接受自己也接受他人, 解决问题的能力增强, 自觉性提高, 能完成与自己的能力相称的一切事情的需要。马斯洛提出, 自我实现的需要是努力发挥自己的潜力, 使自己越来越成为自己所期望的人。

自我实现需求层次虽是最高层次的需要, 但在现实社会中, 不管企业还是个人都在为达到这一境界而努力。我们可以发现, 现在很多企业通过微信进行的营销, 以达到提升品牌知名度, 品牌价值的目的;个人方面, 明星也好, 草根也罢, 都利用微信发布提升自我价值的信息或产品, 或对事件进行参与并适当的解决博取认同。凡此种种, 都是在为自我实现需求努力, 而信息化时代, 通过线上行为更容易被大众所关注, 产生自己想要的结果。而微信作为目前热门的载体工具, 可以很好的满足这种需求!马斯洛人类需求五层次理论同样适用于说明微信受众的心理状态。也正因为微信能够满足这些心理需求, 才积累了如此之多的受众, 产生了除商业价值之外的社会价值。

摘要:微信满足受众需求的本质特征是数字化、互动性。在这样的特征下, 诱发了受众产生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自我实现需求——即马斯洛人类五层次需求。本文从马斯洛人类需求五层次理论出发, 试论微信受众心理。

关键词:微信,马斯洛人类五层次需求,心理分析

注释

1[1][3]艾媒咨询集团.2013中国微信平台用户研究报告内部版[R].2014.

心理层次 篇8

一、大学毕业生存在的心理问题分析

1. 依赖心理。

有些学生缺乏基本的自律、自立能力, 或是父母的溺爱——为孩子操办所有事情, 致使其形成强烈的依赖行为, 以为在家庭的安排下会为自己找一份合适的工作。但当他们面对成千上万的就业竞争者时常常感到迷茫、无助。一旦期待落空, 心理的反差就会不自觉的凸显出来, 影响其正常生活。这一类毕业生就是在长期的庇护下成长, 找工作或工作时发现自己的一些需求都得不到满足, 就会过分的依赖学校和父母, 衍生出一大批的“啃老族”。

2. 焦虑自卑心理。

每年的6月, 随着高等院校学子毕业离校的临近, 大多数人面对当前不容乐观的择业就业市场, 热衷于积极的表现自己, 时常会有为一个职位而互相竞争。这时, 求职择业是毕业生们谈论最多的话题, 他们既对未来的工作期待满满, 也心存对竞争的恐惧。特别是, 在面对就业择业的问题时, 总感到自己的能力、水平比不上别人, 达不到一些单位的“框框条条”;还有一些出身农村的毕业生, 自认为没有背景、条件不好, 担心自己得不到用人单位的青睐;还有一些毕业生, 社会实践不足, 思想意识过于单纯, 不够成熟、稳重, 担心自己的理想难以实现, 抱负难以施展, 从而产生焦虑自卑的心理。

3. 逆反心理。

很多高校的学生, 有逆反的心理, 把学校、教师、家长的意见和建议, 当做“耳旁风”一样, 置之不理。加之毕业的临近, 他们内心积怨颇深, 无视校规校纪, 甚至产生破坏等极端行为。这类学生缺少社交和知心朋友, 加之毕业的临近, 导致其不安、烦躁、叛逆, 这些心理积攒到一定程度时, 会引发一系列的问题。

4. 虚荣心理。

高校毕业生在择业就业的过程中经常表现出虚荣心强, 甚至有些毕业生将强烈的虚荣心转换成更严重的攀比心理。在择业就业的时候, 过分强调薪资或职位, 急功近利的摒弃自己所学的基础专业, 忽视自身的专有特色, 没有从自身实际情况出发, 客观认识的自己, 虚荣和同龄人比工作薪资、职位、行业和工作环境等。

5. 自大、自负心理。

目前, 在大学生青年人群中, “先就后择”的工作意识还没有百分之百的建立, 在毕业时有很多人总想一步登天找到一份称心如意的工作。还有的毕业生自认为是知名高校毕业, 或所学的专业是市场紧缺的“吃香”专业, 理当得到一个称心如意的工作, 很是向往白领群体舒适的职业, 即使自己难以找到合适的单位也不肯屈尊到小单位, 甚至于无事可做。这种自大、自负的心理其实是自我实现需要的一种扭曲现象, 对择业就业产生不良的影响, 使他们错失良机, 得不偿失。

二、高校毕业生择业就业“心理病态”的应对策略

1. 毕业生要充满自信, 坚定自身所学所能。

当今, 是我国社会主义社会深化改革的重要时期, 我国的经济压力很大, 经济增长速度明显趋于放缓的势态, 严重影响了我国应往届高校毕业生择业就业的市场, 使我国原本就不容乐观的就业形势更加严峻。面对择业就业的艰难抉择, 高校毕业生不能自暴自弃, “破罐子破摔”, 要坚定自身所学所能, 自觉主动的“走出去”, 向紧缩的市场营销自己。虽然我国高校在读人数大幅上涨, 但因为我国有全球最多的人口基数, 相比于发达国家而言, 国民的整体素质还比较低, 高校毕业生仍然是国家“创新驱动”的宝贵的人才资源。因此, 大家要坚定自身所学所能, 不要把暂时的困难当做“拦路虎”, 要坚信一定能找到属于自己的理想工作。

2. 毕业生树立正确的择业就业观。

毕业生要自觉地转变择业就业的意识观念, 树立正确的择业就业观。由于社会变革的不断深入, 高校毕业生的就业渠道, 也由原来的国家分配改为自由择业、自主创业等多元的渠道。高校毕业生更要积极主动地适应社会的变化, 在读期间, 要做好自己的人生规划, 在毕业前主动搜集、整理、分析社会的各种就业需求信息, 深入了解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条条框框”。还要学会转变已有的择业就业观念, 自主创新、创业, 将自我价值的实现和社会整体价值紧密结合起来, 做自己人生职业的“掌舵人”。

3. 毕业生做好工作总结经验。

要正确认识择业就业中的经验, 做好总结分析。在当下不容乐观的就业形势面前, 毕业生的竞争意识要不断增强, 还要认识到有竞争就必然会有失败。在择业就业的竞争中, 既要做好自我定位, 又要意识到自我劣势的所在, 要做好两手准备。当失败来临时, 自觉调整好心态, 做好总结, 认真分析失败的原因, 不要因遇到失败就偃旗息鼓向困难低头。

摘要:当今, 是我国社会主义社会深化改革的重要时期, 人们的物质生活逐渐得到优化, 生活节奏更加繁忙, 方方面面都充斥着竞争的压力, 很多年轻人的心理负担和心理问题愈加严重。笔者基于马斯诺需求层次对大学毕业生的心理问题进行了探讨。

心理层次 篇9

创新管理机制, 工作网络完备

一是工作网络深入班级宿舍。在班级设立心理健康委员, 在宿舍设立心理健康信息员。部分院 (系) 试点成立了由班级心理健康委员和宿舍心理健康信息员组成的心理健康教育办公室, 整合教育资源, 统一规划活动。各院 (系) 至少配备1名心理健康教育专职辅导员, 并成立心理部, 在专职辅导员的指导下开展朋辈辅导工作。学校形成了“学校———院 (系) ———心理部———班级———宿舍”五级心理健康教育网络体系。

二是建立朋辈辅导志愿者队伍。朋辈辅导志愿者拥有一个共同的名字———“蒲公英使者”, 分为两级:“一级蒲公英使者”一部分来自于学生社团“大学生心理协会”, 另一部分采取“自愿报名———院 (系) 推荐——学校面试”的选拔方式, 每个院 (系) 报送4-5名, 共同接受学校培训;培训合格后, “一级蒲公英使者”在本院 (系) 面向全体心理部成员、班级心理健康委员和宿舍信息员进行推广性培训, 形成“蒲公英使者”二级队伍。目前, 学校拥有“一级蒲公英使者”近百名, “二级蒲公英使者”近千名。

三是注重提升志愿者队伍的素质和能力。学院在每年11月和次年3月, 分别以理论知识和团体辅导为主要内容对参与朋辈辅导的全体学生进行系统培训, 共计20学时, 内容既包括工作定位、作用和职责, 又包括如何根据针对不同年级学生开展符合其心理发展特点的主题活动。如, 针对大一学生开展“走进新生活———新生适应”等活动;针对大二学生开展“千里之行, 始于足下———自我认知探索”和“火星金星对对碰———男生女生各不同”亲密关系探索活动。学校还编印了《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手册》 (学生版) , 内容涵盖“规章制度与管理办法”“心理知识与助人技巧”“心理活动设计与组织”“心理服务资源”四个方面。《手册》简洁实用, 被志愿者们誉为朋辈辅导的“百科全书”。

加强条件建设, 保障朋辈辅导

一是加强心理健康教育中心建设。为保证朋辈辅导活动的顺利开展, 学校设置了朋辈辅导工作室及配套团体活动室, 并优先向其开放身心反馈室、心理沙盘室、情绪宣泄室、心理放松室、图书阅览室、心理测评室等。学校配备了音乐放松椅、智能互动宣泄仪、自助服务一体机等专业设备, 总价值30余万元;订购了《大众心理学》《青年心理》等期刊, 每年有计划地购买心理健康教育书籍, 现有图书2000多册;建成了《大学生素质教育导读数据库》和《大学生成长之路专题虚拟书架》, 开设了网上报告厅, 汇聚1127场国内知名心理学家的精彩讲座, 满足了朋辈辅导活动所需的阅读需求。

二是支持院 (系) 建设二级心理健康教育辅导站。学校划拨专项经费、配套设备予以支持。目前, 已有四个院 (系) 建立了完善的二级心理辅导站, 总面积达218平方米。二级心理辅导站结合本院 (系) 专业特色和活动传承, 更方便快捷地为朋辈辅导活动提供心理测试、个体谈心、团体辅导和心理行为训练服务。如软件学院“成长加油站”的团体沙盘活动和食品与生物工程学院“阳光工作坊”的“帮帮堂”系列活动取得了显著成效。

三是加强网络平台建设。“蒲公英使者”利用学校开设的新浪官方微博“郑州轻院心理健康教育中心”开展微传播活动。如通过“你难开口我来说”活动帮助学生传递心中未能表达的歉意, 通过“我想对你说”活动帮助学生传递感恩之心、感谢之情。同时, 不断改版中心网站, “蒲公英使者”积极推送心理百科、治愈图片及心理书籍等, 周点击量均达2100余人次。“蒲公英使者”每日更新微信公众平台“郑州轻工业学院心理健康教育中心”, 介绍心理知识、推送活动安排, 形成网络教育合力。这些举措使朋辈辅导工作由“平面”转向“立体”, 从“单色”转向“多色”。

注重师资培训, 强化跟踪指导

朋辈辅导活动绝不是放任自流, 教师的支持、指导及跟踪服务至关重要, 因此, 教师队伍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必须加强。

一是加强心理健康教育专职教师培训。近三年, 学校共安排心理健康专职教师学习培训19人次, 总计达662学时, 共有6人次接受中国心理学会注册督导师专业督导, 人均80余小时;同时重视校内督导, 坚持每周二下午以成长小组的形式进行朋辈督导, 每个学期开展活动10~12次, 这些活动不仅能避免职业倦怠, 促进个人成长, 还有效提高了服务技能, 有力提升了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专业化水平。2014年, 学校申报的《从自我接纳的角度辅导强迫症》入选全省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精品案例。

二是加强辅导员专业化培养。学校启动辅导员心理咨询师认证培训工程。目前, 已全额经费支持全体心理健康教育专职辅导员和部分骨干辅导员共30余名通过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认证。第二批认证培训工作已顺利启动。同时, 举办“辅导员心理沙龙”, 如针对新生辅导员举办心理主题班会培训活动。通过“大风吹”、“滚雪球”、“松鼠与大树”等活动, 辅导员亲自体验多种形式的团体辅导, 有效提升了专业知识和技能, 更好地发挥了在朋辈辅导活动中的指导和协调作用, 起到了良好的效果。

立足教育引导, 强化保健意识

“二级蒲公英使者”着眼于基层, 在班级和宿舍层面进行心理健康知识宣传和教育引导, 帮助同学们关注心理健康, 强化保健意识。

一是开展主题班会推广活动。学校推出“四季风——我的大学生活变奏曲”主题心理班会建设活动。根据大一到大四学生面临的不同人生课题, 选取新生适应、班级建设、自我认知、异性交往、时间管理、生涯规划等主题开展活动, 其中抵抗压力、珍爱生命、感恩生活等主题贯穿整个大学生活。班会由心理健康教育中心根据团体心理辅导理论设计模板, 录制团体辅导视频范本, 对“一级蒲公英使者”和辅导员进行培训指导, 并经由朋辈辅导体系最终通过“二级蒲公英使者”把工作手臂延伸到学生班级, 使广大学生在最需要的时刻得到最贴心的支持和帮助, 取得了良好效果。

二是实行心理晴雨表月报制度。学校自2011年开始实行《心理晴雨表》月报制度。2014年, 根据实际操作经验对“晴雨表”进行改进, 将其分为院 (系) ———班级两个层面, 更加体现精细化和操作性, 形成全员覆盖、动态跟踪的预防/教育机制。截至目前, 经由两级“蒲公英使者”反映而快速处置的严重心理异常和心理危机共8起, 有效地增强了学校危机预防工作的主动性和深入性。

三是积极开展宿舍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在实践中, 学校通过主题讲座等方式对宿舍信息员进行心理知识培训, 并借助“我爱我家”宿舍人际关系成长营、“幸福一家亲”宿舍内务风采展等活动, 引导广大学生珍爱宿舍家园, 珍惜室友感情, 珍视宿舍关系。宿舍信息员成为朋辈辅导的重要力量, 学生宿舍成为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重要抓手。

创新活动形式, 实施项目运作

“一级蒲公英使者”着眼于氛围营造, 近年更以专业化建设为目标, 在全校范围内创新活动形式, 实施精细管理、项目运作。

一是举办“蒲公英工作坊”。工作坊由“蒲公英使者”利用周末和晚上主导运营, 面向全校学生开展, 每周安排活动1~2次, 采取海报、橱窗宣传, 学生自愿报名的方式进行公开招募, 有效提高了朋辈辅导的辐射力和实际效果。工作坊截至目前共举办活动25次, 累计参与学生近千人, 赢得学生一致认可。

二是依托“蒲公英使者”培育心理素质提升项目。学校鼓励使者自行申报主题各异、形式多样的活动, 给予资金支持和专业指导。两年来, 全校申报“蒲公英项目”96个, 实施89个, 参与学生12000余人次。2015年, “蒲公英使者”又创办了“蒲公英影吧”和“蒲公英读书会”, 通过新的途径和渠道更加灵活地满足不同性格、不同爱好的学生共同的心理健康需求, 深受广大学生的好评。

三是打造心理健康教育特色活动品牌。学校实施心理健康教育特色项目培育工作, 形成了一批特色活动品牌, 如“愉悦身心———心理趣味运动会”, 通过“十人九足”“风火轮”“坐地起身”“盲人摸号”等心理趣味活动, 有效舒缓了学生压力, 增进了他们的进取心和凝聚力。2014年, 学校申报的《校园心理情景剧比赛》因优势突出、特色鲜明荣获河南省高等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优秀品牌。

【心理层次】推荐阅读:

评估层次07-19

文本层次07-21

货币层次05-10

问题层次05-13

预测层次05-13

策略层次05-20

主体层次05-27

层次网络06-02

能力层次06-13

专业层次06-26

上一篇:CA砂浆下一篇:服务顾问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