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研组管理的三个层次

2024-07-25

教研组管理的三个层次(精选11篇)

教研组管理的三个层次 篇1

教研组管理的三个层次

如何促进教师专业成长,加强教研组管理,以保证教育教学质量已成为学校重视的课题。落实教研组管理,提升教研组功能的关键在落实以下三个层次的“管理”:

一、人治——教研组组长能力管理

教研组管理的第一层次就是教研组长的能力管理。教研组是学校教育、教学、管理和研究的最基本单位,教研组长则是学科组或年级学科组的负责人,肩负着领导本学科教师研究教学,开展科研,对本学科教学进行组织管理,以提高本学科教学质量的重任。

一个优秀的教研组离不开一个能力强的教研组长。学校常常在学科中选拔专业能力很强的教师担任教研组长,通过他个人的能力落实教研组管理。教研组长的能力可以表现在执行教学计划、组织教研活动和引领教师专业发展等方面。

1.执行教学计划

①领会计划:经常与学校领导沟通,汇报情况,准确理解和把握学校教育教学计划;及时与教师沟通交流,达成共识,将计划落实为具体措施。

②加强管理:协助学校贯彻教学常规要求,协调各年级重要考试的命题、阅卷和统计反馈等事务工作,并能依据学生的实际,及时调控教学进度。

③确保质量:组长本人教学效果显著,能实现教学的预期目标,并指导本学科成员提高教学水平,促使学科教学质量均衡发展。

2.组织教研活动

①制订方案:抓住本学科教学中的共性问题或有研究意义的问题,制订切实可行的教研活动计划和方案以及活动安排,目标明确,有切入口或抓手。

②落实措施:积极执行教研活动计划,推进方案拟定的具体措施,能创造性地克服执行中遇到的困难与障碍,确保教研计划有步骤、有层次地推进。

③引领合作:能主动关注教师的需求,提出建议,提供个别帮助,引导教师参与到教学研究中来;与同事共同分享经验,善于利用各种时机,组织同事研究和探讨教学问题。

④注重实效:能切实解决本学科教学中存在的共性问题,主动帮助本学科教师提高教学质量。每次活动都有记录、分析与总结,有明显成效。

3.引领专业发展

①提升师德:严格遵守教师行为规范,有奉献精神和人格魅力。对教师热心而宽容,有服务意识,关心教师尤其是青年教师的成长,主动提供帮助。办事严谨务实,有责任心。在对具体教学问题进行观察与研究时,能提炼出有价值的策略;具有较强的教学研究能力和组织开展教学研究活动的能力。

②指导实践:能够准确把握教学目标、重点和难点,选择合适的教学方式,合理组织教学内容;能够对教学目标的动态生成,加以自我分析,并提出后续跟进措施。

③主动创新:有进取心和创新意识,密切关注本学科教学理论的发展,了解本学科课程改革的最新发展,注重运用理论指导教学实践和研究,并取得一定的成果。组长自己要能提出关键性和创新性观点,用于指导本学科教师研讨,这样才能提高本学科教师的整体水平。

二、法治——教研组制度管理

教研组管理的第二个层次是制度管理。教研组管理离不开高水平的教研组长,但是如果只依赖于教研组长的个人能力,一旦教研组长岗位变换,可能会出现管理断层,这就需要建立完善的教研组制度,通过制度保证教研组的高水平运转。对教研组而言,制度就是教研组成员日常活动的规则。要想提高教研组管理的有效性,就要在教研组工作的每个环节上形成制度,加强管理,形成一套比较完善的教学、教研管理制度(常规制度、学习制度、研究制度等)。

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教研活动常规管理制度

完善教研活动常规管理制度,对教研的计划、时间、地点、人员、内容、效果、评价等作出明确的规定,并由学校检查,以保证教研效果。明确教研组长的地位和职责,制订详细的工作任务要求。加强集体研究,促进教师之间在课程实施等教学活动中的交流与对话、协调与合作,使教师之间建立积极的合作关系,共同分享经验与成功。改革教研组设置办法,既按学科设置学科教研组、备课组,又设置与新课程相适应的校本课程、研究性学习、教学评价等综合教研组。

2.教师教学研究制度

教师是教研的主体,建立和完善教师教学研究制度是构建校本教研制度的根本,同时也使学科、教师进行的教学研究具有合法性,从而使以校为本的研究真正为教学服务,为教师的专业发展服务。教师教学研究制度主要包括理论学习制度、教学反思制度、备课制度、上课制度、作业布置与批改制度、学生辅导制度、学生评价与考试制度、教学质量分析制度等。

3.课题规划与相应的管理制度

课题研究主要采用行动研究的方法,对教师在教学中发现的、有代表性的且一时难以解决的问题,要确定课题进行研究。要制订包括课题规划、立项、开题、研究、过程管理、结题、验收、档案管理等环节在内的管理制度,增强课题研究的科学性和规范性。

4.内部教研的交流制度

为了使同伴互助得到落实,要建立相应的制度,积极为不同层次的教师牵线搭桥,为教师的合作和交流提供平台。这方面的制度主要有集体研究制度、集体备课制度、教师帮带制度、听评议课制度、研究课展示制度、教学经验交流制度等。

5.教科研的评价与奖惩制度

确立以校为本的教研观念,对教师参与理论学习、教学反思、参与活动、合作交流、课题研究等校本教研的情况进行定期考核与评价,适时总结反馈,规范教师教研行为,正确指导教师参与教研活动,有效促进教师专业发展。建立促进教师自我反思的评课制度,评课要坚持评教与评学相结合,侧重评学。确立以崇尚研究、鼓励冒尖为目的的激励机制,肯定教师的创造性劳动,对在教学研究中成绩突出的教师进行表彰奖励,如教学论文发表或获奖,课题研究顺利结题,研究成果获奖,有著作、课件等。

三、文治——教研组文化管理

教研组管理的第三个层次是文化管理。教研组的变革与发展,深层的根基在于教研组文化的构建。对教研组而言,文化具有三种内涵:其一,教研组文化是教研组成员共同的行为规范体系,它指明了在日常的教研活动中,教研组成员以何种规范性要求为基础,如何共同备课、听课、评课,以及如何共同研究教学问题。其二,教研组文化是教研组成员自觉的精神和价值观念体系。其三,教研组文化是教研组成员开展研究的共同方式,是教研组成员在日常教研活动中的思考和行动方式。教研组文化一旦生成,它一方面对置身于教研组文化之中的个体教师具有决定性的制约作用;另一方面它构成了教研组运行发展的内在机制,从深层制约着教研组发展的方向。

那么,怎样进行教研组文化管理呢?

1.树立文化管理意识

教研组存在的许多问题在本质上是该组织成员共有的价值判断问题,即文化问题。人的管理的核心就是文化管理,成功的管理必然走向文化管理。作为一种微型组织的管理者,教研组长的管理对象不仅是传统的人和事,而且涉及“教研组的文化”。换言之,教研组长既是教研组人和事的管理者,更是教研组文化的管理者。教研组长有了自觉的文化管理意识,原先自然生成、自生自灭的教研组文化,就有可能得到有意识的构建与发展。

2.构建教研组的制度文化

就教研组而言,制度就是教研组成员日常活动的规则,其基本特征是“确定性”:定人、定时间、定活动主题、定活动方式、定活动程序步骤、定评价标准等。这些制度是以教研组为单位的,具体包括教研组常规活动制度、读书交流制度、备课主讲制度、听课评课制度、专题论坛制度、师徒带教制度、案例和课例研究制度、课题研究制度、奖励激励制度、评价制度等。这些制度之所以构成一种文化,是因为它们的背后是教研组成员共同遵循的价值观念和思维方式,从制度设计到制度执行的过程,构成了教研组成员的日常工作方式。

3.落实教师的行为文化

教师的行为文化体现为教研组成员在各种教研活动中的具体行为,如备课行为、听评议课行为等。无论是组训、文化愿景,还是教研组的文化战略,都是教研组长与教研组成员共同协商,反复研讨,持续重建的结果。教研组应有符合自身实际的发展愿景和文化理想,如同学校文化有校训一样,教研组也应有自己的“组训”,这既是教研组精神文化的基础,也是教研组文化理想的核心体现。教研组成员也要致力于教研组氛围的布置和资料的积累,例如教研组成员使用的教材、教参、教具、学习材料、教案、课例、随笔和各种教学录像等资料都要有意识地保存下来并传承下去。

4.制定教研组文化的反馈机制与评价机制

学校应有对教研组文化创建进行评价的标准。这一标准的核心是创建品牌教研组,而品牌的内核是文化。在教研组层面上,教研组自身也应根据实际情况,确定自我评价标准。在这一标准里,应全面涵盖教研组文化的基本内涵,兼具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制度文化和行为文化的内容。

“人治的管理”主要靠教研组长的人格力量,管理者以“压”的方式来制约被管理者的行为,没有具体的标准,被管理者往往口服心不服,难以得到被管理者的认同,难以转化成被管理者的主动行为。

“制度管理”是以规章制度为标准对被管理者进行统一的约束和规范,同样是一种刚性的他律,其效果常常是被管理者被动接受。制度与人文相结合的管理方式是现在多数管理者都在用的,无情制度有情管理,就是把管理与人的幸福,人的自由,人的尊严,人的终极价值联系起来。

“文化管理”则是管理的最高层次,它所达到的管理效果是“自律”。只有充分发挥教研组长和成员的集体智慧,形成和谐的学科教研组文化,才能更好地彰显教师的个人价值,才能让教研组在新课程背景下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让教师成为名师,让学校成为名校。

教研组管理的三个层次 篇2

层次 (目标) 一:让每一位教师都积极地工作

教育质量的高低, 当然首先取决于全体教师教学水平的高低。这是比较稳定也是第一位的因素。不过, 提高教师教学水平往往不是两、三年内能见功效的。其次, 在一定条件下, 教师的精神状态对于教育质量也是一个重要的因素。这是一个可变性较大, 见效较快的因素, 而且由于它的改变, 又会加速第一个因素的改变。因此有能力的校长不是整天愁叹教师教学水平的不高, 而是抓住调动教师积极性的环节, 去推动工作和提高师资水平。所以, 调动教师工作的积极性便成了学校管理工作的第一环节。

处方:尊重+鼓励

那么, 如何才能调动教师的积极性呢?我认为要做好两点:

一是尊重。企盼他人理解、认同、信赖和支持是人的天性。教师是一个有知识、有思想、有自尊的群体, 他们更渴望被尊重、被理解, 而不愿意被动地工作。因此, 只有当教师的私人身份受到了尊重, 他们才会真正感到被重视、被理解。只有当他们感到被重视、被理解, 他们才会真正发自内心地投入工作, 才愿意和校长说心里话, 才会主动地完成工作任务。相反, 如果在校长眼里, 教师被当作一个可以不断地被管理和使用的产品, 而不是被当作一个有自主性、能动性和自我发展能力的人的话, 教师就会感到工作环境很压抑, 自己的想法也无法得到实现, 自然, 也就无法真正干好工作。

二是鼓励。我一直认为:“多表扬, 少批评”不仅是教育者的信条, 而且还是我们生活的信条。寻找值得肯定的事情, 认可并鼓励, 对鼓舞团队士气非常重要。然而, 要经常剖析自身的缺点, 挖掘别人的优点, 这对于任何一个人来说, 都是件不容易的事情。能否做到这一点, 也常常成为做人是否成功的一个关键指标。作为一校之长, 要调动教师的积极性, 便要努力做到这一点。但要做到成功的表扬, 却是有讲究的, 按照美国著名人类组织学专家本·比斯尔 (BenBissell) 的描述, 成功的表扬包括五个要素, 即真实、具体、及时、目的单纯和非公开。

人是有惰性的, 一个没有受过激励的人仅能发挥其能力的20%~30%, 而当他受过激励后, 其能力是激励前的3~4倍。校长只有努力通过制度的激励, 通过言行的鼓励来盘活教师这块领域, 学校才有希望。有理想在的地方, 地狱也是天堂;有希望在的地方, 痛苦也成欢乐。当我们的教师时时处在充满生机的激励机制下, 朝着坚定不移的共同愿景迈进, 那么该校便大有作为了。

层次 (目标) 二:让每一位教师多一些正确的教育行为

教师的积极性在第一层次被调动起来了, 都能努力去做事, 然而, 这里有一个前提, 即应该努力地去干正确的事, 否则是南辕北辙, 与目标越来越远。“错误的钥匙即使卖力地插入锁孔100次也无法将锁打开!”所以, 积极工作的前提是做正确的事。

处方:教育科研

那么, 如何让教师努力做出的行为都正确或多一些正确呢?我以为, 从工作中的每一个问题入手, 对之作深入细致的分析研究, 并查阅相关资料, 找出解决问题的对策, 寻觅把事情做正确的方法, 这便是教育科研, 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以校为本的教研活动 (校本教研) 。它是以学校为重要研究基地, 以教师为活动主体, 从教师自身需要来选择内容 (这些内容大多是学校和教师急需解决的、重要的、关键性的或者说是难点性的问题) , 与实践紧密结合并学以致用的一种研修活动。对一些有典型性的问题, 可以开展课题研究。在研究中工作, 在工作中研究, 让研究成为教师工作的常态。这样, 便能确保教师努力地做正确的事情或者说多做一些正确的事情。

层次 (目标) 三:让每一个教师的正确教育行为更多地发挥作用

教师工作的对象是学生, 教师工作的目标是让学生得到应有的发展, 也即教师的教育行为要通过学生来体现, 教师的教育行为与学生的发展大致有三组关系:一是正确的教育行为多, 而学生的发展少, 即教育行为的利用率较低;二是教师的教育行为与学生的发展同步或相当;三是教师正确的教育行为少, 而学生的发展较大, 这种情况较少, 也不是通常意义上所说的教育活动。故我们通常考察前两种, 我们的管理目标就是让第一种降到最低, 让第二种升到最高。

处方:不断学习

要做到教师正确的教育行为与学生的发展同步或相当, 最根本的是要架起了解教师和熟知学生的桥梁。唯一的办法是学习。只有不断地学习, 我们才能将教育事业在科学化的征程上逐步推进。

校长只有认真学习, 才能了解教师和熟知学生, 进而实现科学管理;才能把一切有效的教育因素最经济最合理地组织起来加以运用, 才能按教育规律办事, 知人善任, 职责分明, 工作有计划、有检查, 讲求效率, 不搞形式主义和无效劳动。

教师只有认真学习, 才能熟知学生, 进而进行科学施教。教师只有熟知学生, 包括学生的知情意行等等, 才能有的放矢, 才能不让自己正确的教育行为出现浪费或无效。

教研组管理的三个层次 篇3

教研组管理的第一层次是教研组长的能力管理。教研组是学校教育教学、教育管理、教育教学研究最基本的单位。教研组长则是学科组或年级学科组的负责人,肩负着团结本组教师研究本学科教学及教育科研,对本学科教学进行组织管理,以提高本学科教学质量的重任。

一个优秀的教研组离不开一个能力很强的教研组长,学校常常选拔专业能力很强的老师担任教研组长,通过其个人能力落实教研组的管理。教研组长的专业能力可以表现为——教学计划的执行者、教研活动的组织者、教师专业发展的引领者。

1.执行教学计划

(1)领会计划。经常与学校领导沟通,汇报情况,准确理解和把握学校教育教学计划;及时与教师沟通交流,达成共识,将计划落实为具体措施。

(2)加强管理。协助教导处切实贯彻教学常规,协调各年级重要考试的命题、阅卷和统计反馈工作;能依据学生的实际,及时调控教学进程。

(3)确保质量。组长本人教学效果显著,能实现预期目标,并指导组内成员提高教学水平,使学科教学质量均衡发展。

2.组织教研活动

(1)制订方案。抓住组内教学中的主要问题或研究专题,制订切实可行的教研活动计划或方案,目标清晰,有切入点或抓手。

(2)落实措施。积极执行推进方案的具体措施,能克服执行中遇到的困难或障碍,确保方案有步骤、有层次地推进。

(3)引领合作。能主动关注教师的需求,提出建议,提供个别帮助,引导教师参与到教学研究中来;与大家共同分享经验,善于利用各种时机,组织大家研究和探讨教学问题。

(4)注重实效。能切实解决组内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主动帮助组内教师的教学;每次活动都有记录、分析与总结,有明显效果。

3.引领专业发展

(1)提升师德。严格遵守教师行为规范,有奉献精神和人格魅力。对教师热心而宽容,有服务意识,关心教师尤其是青年教师的成长,主动提供咨询和帮助。为人正直,办事严谨务实,有责任心。在对具体教学策略的观察与研究时,能提炼出有质量的问题;具有较强的教学研究能力。

(2)指导实践。准确把握教学目标、重点和难点,选择合适的教学方式,合理组织教学内容;能对教学中的目标达成动态生成,加以自我分析,并提出后续跟进措施。

(3)主动创新。有进取心和创新意识,密切关注学科教学理论的发展前沿,了解本学科课程改革的最新发展,注重运用理论指导教学实践和研究,并取得一定的成果。组长要能提出关键性和超前的观点,指导学科组老师研讨,这样才能提高整体水平和质量。

法治——教研组制度管理

对教研组而言,制度就是教研组成员日常活动的规则。要想提高教研组管理有效性,就要在影响绩效的每个环节上形成制度,加强管理,形成一套比较完善的教学教研管理制度(常规制度、学习制度、研究制度等等)。举例如下:

1.教研活动常规管理制度

完善教研活动常规管理制度,对教研的计划、时间、地点、人员、内容、效果、评价等做出明确的规定,并由教务处、教科室具体落实、检查,以保证教研效果。明确教研组长的地位和职责、制订详细的工作任务要求。加强集体研究,促进教师之间在课程实施等教学活动中的交流与对话、协调与合作,使教师之间建立积极的合作伙伴关系,共同分享经验与成功。改革教研组设置办法,既按学科设置学科教研组、备课组,又交叉设置校本课程、研究性学习、教学评价等适应新课程的综合教研组。

2.教师教学研究制度

教师是教研的主体,建立和完善教师教学研究制度是构建校本教研制度的根本,同时也使广大教师进行的教学研究具有合法性,从而使以校为本的研究真正为教师教学服务,为教师的专业发展服务。主要包括理论学习制度、教学反思制度、备课制度、上课制度、作业布置与批改制度、学生辅导制度、学生评价与考试制度、教学质量分析制度等。

3.课题规划及相应的管理制度

深入研究采用行动研究的方法,对教师在教学中发现的、在本校具有代表性的,且一时难以解决的问题,要确立课题进行研究。要制订包括课题规划、立项、开题、研究、过程管理、结题、验收、档案管理等内容在内的管理制度,增强研究的科学性和规范性。

4.内部教研的交流制度

为了使同伴互助得到落实,要建立相应的制度积极为不同层次的教师牵线搭桥,为教师的合作和交流提供平台。这方面的制度主要有集体研究制度、集体备课制度、教师帮带制度、听课评课制度、研究课展示制度、教学经验交流制度等。

5.教科研的评价与奖惩制度

确立以校为本的教研观念,对教师理论学习、教学反思、参与活动、合作交流、课题研究等校本教研的情况进行定期考核评价,适时总结反馈,规范教师教研行为,正确指导教师参与教研活动,有效促进教师专业发展。建立促进教师自我反思的评课制度,评价要注重考查体现现代课堂教学特征的基本要素,坚持评教与评学相结合,侧重评学。确立以崇尚研究、鼓励冒尖为目的的激励机制,肯定教师的创造性劳动,对在教学研究中成绩突出的教师进行表彰奖励,比如教学论文发表或获奖、课题研究顺利结题、研究成果获奖等。

文治——教研组文化管理

教研组的变革与转型,其深层的原因在于教研组文化的转型与重建。对于教研组而言,文化具有三种内涵:其一,教研组文化是教研组成员共有的行为规范体系,它表明在日常的教研组活动中,教研组成员以何种规范性要求为基础,如何共同备课、听课、评课,以及如何共同研究教学问题。其二,教研组文化是教研组成员自觉的精神和价值观念体系。其三,教研组成员的生活方式。教研组成员在日常化的各种形式的教研组活动中,是怎样思考和行动的。作为稳定的生存方式的教研组文化一旦生成,它一方面对置身于教研组文化之中的个体教师的生存具有决定性的制约作用;另一方面它构成了教研组运行发展的内在机理,从深层制约着教研组发展的方向。

怎样进行教研组文化管理呢?

1.树立文化管理意识

教研组存在的许多问题在本质上是该组织成员共有的价值判断问题,即文化问题。人的管理的核心就是文化管理,成功的人本管理必然走向文化管理。作为一种微型组织的管理者,教研组长的管理对象不仅是传统的人与事,而且涉及到“教研组的文化”,换言之,教研组长既是教研组之人的管理者,教研组之事的管理者,更是教研组文化的管理者。教研组长有了自觉的文化管理意识,自生自灭的教研组文化状态,就有可能得到有效的改变。

2.构建教研组的制度文化

对教研组而言,制度就是教研组成员日常活动的规则,它的基本特征是“确定性”:定人、定时间、定活动主题、定活动方式、定活动程序步骤、定评价标准等等。这些制度是以教研组为单位的,具体包括:教研组常规活动制度、读书交流制度、备课主讲制度、听课评课制度、专题论坛制度、师徒带教制度、案例和课例研究制度、跨学科研讨制度、课题研究制度、奖励激励制度、评价制度等等。这些制度之所以构成一种文化,是因为它们的背后是教研组成员共同遵循的价值观念和思维方式,从制度设计到制度执行的过程,构成了教研组成员的日常生存方式。

3.落实教师的行为文化

教师的行为文化体现为教研组成员在各种教研组活动中的具体行为,如备课行为、听课行为、评课行为等。无论是组训,还是文化愿景,以及教研组的文化战略,都是教研组长与教研组成员共同协商,反复研讨,持续重建的结果。教研组应有符合自身实际的发展愿景和文化理想,如同学校文化有校训一样,教研组也应有自己的“组训”,这既是教研组精神文化的基础,也是教研组文化理想的核心体现。教研组成员也要致力于建立教研组氛围布置和资料的积累,例如教研组研讨的活动场所(如会议室的布置)、教研组成员使用的教材、教参、教具和学习材料、教案、课例、随笔和各种教学录像等等。

4.制定教研组文化的反馈机制与评价机制

在学校层面上,学校应有从文化的角度,对教研组文化创建进行评价的标准。这一标准的核心是创建品牌教研组,而品牌的内核是文化品牌。在教研组层面上,教研组自身也应根据实际情况,确定自我评价标准。这一标准里,应全面涵盖教研组文化的基本内涵,兼有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制度文化和行为文化的内容。

“人治的管理”主要靠人格力量,管理者以“压”的方式,来制约被管理者的行为,没有具体的标准,往往形成的效果是口服而心不服,难以得到被管理者从认同角度的主动行为。“制度管理”是以规章制度为标准对被管理者进行统一尺度的约束和规范,同样是一种刚性的他律,其效果常常是被动接受。制度与人文相结合的管理方式是我们现在多数管理者都在用的,无情制度有情管理,就是把管理与人的幸福、人的自由、人的尊严、人的终极价值联系起来,而“文化管理”则是管理的最高层次,它所达到的最高境界是“不管”。只有充分发挥教研组组长和成员的集体智慧,形成和谐的学习研究型学科教研制度文化,才能更好地彰显教师的个人价值,在新课程背景下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让教师成为名师,让学校成为名校。

阅读理解的三个层次 篇4

当今社会知识日新月异,科技突飞猛进。为了满足社会的发展需要以及学生的兴趣与爱好;为了能直接地 、迅速地了解世界科技发展的最新动态,学生必须具备良好的阅读能力,英语教学大纲把培养阅读能力作为目 标是符合社会需要的。学生一旦具备了独立阅读的能力,也就具备了一定的自学能力,为他们今后的大学学习或自学打下坚实的基础。因此提高阅读能力是每一个学习者必须达到的目标。

一、理解是阅读的要旨

阅读是一个积极主动地思考、理解和接受信息的过程,也是一种复杂的智力活动。从形式上看,阅读似乎 是一种单向的言语交际活动,实质上它是作者与读者双方参与的言语交际活动。作者把自己的思想用文字符号 表达出来,这是一个由词组成句子和话语的语言编码过程。读者阅读书面材料时,从辨认文字符号开始进而对 文字、语义、语法、修辞进行译码加工处理,同时凭借自己已有的语言文化背景知识、生活经验并通过联想重 建的创造性思维活动,领会文字符号所表达的意义,吸收信息。可见阅读是一种积极思维的智力活动过程。它 包含两个不同的发展阶段:辨认文字符号的感性认识阶段和理解内容、吸收信息、创造性思维译码的理性认识 阶段。

阅读的主要目的是理解作者用文字表达的思想,因此理解能力是阅读中最重要的能力。阅读理解的程度可 由浅入深分为三个层次:表层理解(literal comprehension)、深层理解(inferential comprehension)和评价 性理解(critical comprehension)。表层理解只是懂得文章字面的意思;深层理解则要求读者能清楚地理解作 者的言外之意;评价性理解则需要读者对作者所表达的内容说出自己的看法。读者理解一篇文章应包括这三个 层次,其中表层理解是深层理解的前提,评价性理解又是在深层理解基础上进行的`。但在教学中我们发现相当 一部分学生往往只满足于课文的表层理解,对后两个层次的理解很少问津。他们误把表层理解看成是阅读理解 的全部。导致这种现象的原因,一方面是由于多年来教师在教学中总是把大部分时间与精力放在解释生词、词 语搭配、造句训练上,过多地重视语言形式而忽视了内容的理解,结果课文被肢解得支离破碎,影响学生从整 体上把握作者的思想。另一方面课堂教学往往是教师唱主角,学生没有充分的思考和参与语言实践的活动,学 生始终处于被动状态。教师在设计练习时,又常常局限在对课文的表层理解,设计一些正误题、多项选择题和 回忆性问题。教科书也没有对学生的理解作全面的要求与训练。要改变这种现状,提高学生高层次阅读理解能 力,教师应根据理解课文的三个层次设计教学过程。这里就JEFC第70课Standing Room Only为例,具体谈谈如 何通过理解课文内容的三个层次培养学生阅读理解能力。

二、阅读理解的三个层次

(一)表层理解

表层理解是要求学生掌握文章字面意思。对学生的要求是机械地重复文中主要内容,使课文内容再现。教 师对该课可提出下列问题,请学生阅读后回答:

1)About how many babies are born in one minute?

2)How many new babies do people have to find food for in one day?

3)What may be the greatest problem of the world today?

&nb

论会计操纵的三个层次及其治理 篇5

这一级别的操纵的显著特征是管理当局虚构交易事项,也就是“不做假账”里的“假账”。发生这类会计操纵,是因为会计人员素质差?笔者认为,这与会计人员素质没有多大关系,完全是掌握政策决定权的管理当局的行为。只要翻看近几年典型的造假案,就不难发现,这类操纵都是明目张胆地捏造事实,从而做大业绩,没有一家一件是因为会计人员的素质差造成的。那么,是会计人员的独立性有问题,出现所谓“站得住的顶不住,顶得住的站不住”?这也是没有充分理由的。决定会计信息的最本质因素是看谁有会计政策的选择权,一个大家都不得不承认的事实是,会计政策的选择权是由管理当局全盘掌握的。既然这样,会计人员只是一个执行者,执行管理当局的命令是他们的职责所系。所以,这类操纵行为的发生,与会计人员的独立性关系不大。有人认为,会计人员应该和违法违规行为做斗争,从理论上讲会计人员确有这个义务,但现实却困难重重。不错,作为会计人员应该遵守《会计法》,但让他和管理者的违法行为对着干,谁替他承担由此所造成的后果?所以新《会计法》认识到这个问题,抓住了管理当局是会计信息的主要责任人这一要害,明确规定单位负责人对本单位的会计工作和会计资料的真实性、完整性负责。

对于被审计企业的这类造假行为,审计人员只要保持适当的职业谨慎和实施必要的审计程序,就能发现。因为对于各项收入的确认必须有有效的销售凭证,而虚假销售收入的记账凭证后面没有有效的原始凭证做支持,稍微有些财务常识的人都会识别。所以,这种操纵在财务报告里出现,要么是审计人员根本没有实施最基本的审计程序,要么是和管理当局沆瀣一气。不论那一种,审计人员都要承担法律后果。除非公司能够继续蒙骗下去,否则审计人员肯定也逃脱不了干系。就像彩虹桥等建筑工程坍塌,把后面的贪官污吏拖出来一样,这类操纵,只要到了不能支撑的那一天,肯定就会把后面狼狈为奸的会计师事务所拖出来。所以这类操纵是一种恶意的欺诈,触犯了刑律,性质最恶劣,一旦被查处,企业的责任人和审计责任人均会受到法律的制裁。震动全国的琼民源、红光实业、大庆联谊以及银广夏等就是如此。

上述操纵行为的发生,多为管理当局和审计人员蓄谋的行为,与会计制度设计的优劣、会计人员水平的高低以及审计人员的技巧等“技术”性因素没有多大关系。因此根治的办法也在“技术”性之外。只有靠健全的公司治理和内部控制等制度对管理当局形成有效的制约力量,以及强化审计机构的法律责任,才有可能有效遏制这一级别的操纵行为。

二、中级操纵:盈余管理——法律和准则无可奈何的行为

这一级别的操纵,其本质是不违背gaap的形式,却违背gaap的实质,钻gaap空子的行为。或者说是披着gaap的外衣,进行违反gaap实质的会计选择行为。如我国上市公司的关联方交易过程中的操纵行为就是如此。被称为“报表重组年”,就是因为上市公司通过关联方交易而玩数字游戏。以此手段,许多上市公司甩掉了“st”、“pt”的帽子,或者达到了配股生命线。这一级别操纵的本质是没有真实的现金流,却能产生大量的账面利润。而监管机构看着上市公司玩数字游戏,却无可奈何。从监管机构所处罚的全部情况下,没有一家由于这类操纵而受到查处。由于这一级别的操纵收益多多,一个丑小鸭,只要与关联方之间进行资产置换,一夜之间就会变成美天鹅,而操纵的成本几乎为零。因此它曾为我国上市公司包装业绩的首选。对于这一级别的操纵行为,即使发现了也很难对其进行处罚,监管部门和媒体眼看各企业操纵而“哑巴吃黄连,有苦说不得”。最明显的例子,就是蒲少平与世纪星源一案的判决结果。(蒲少平在《财经》上发表了《世纪星源症候:一家上市公司的财务报表操纵》一文,揭露了世纪星源利用关联方交易进行会计操纵的事实,而被判侵权,赔偿对方损失30万元。)

当市场对低级别的操纵监管甚严,操纵的成本很高时,管理当局就会青睐这一类操纵。所以我国上市公司的操纵行为,从整体上看,已经处于向中等级别的方向转移之中,而且也是今后上市公司操纵的主要领域。

除了关联方交易外,资产减值准备的计提等领域都可能存在这类操纵行为。而这类行为的发生,往往与以下因素有关:

(1)由于会计制度不完善留下模糊地带,使管理当局有机可乘。如上市公司关联方交易过程中的操纵行为,就与会计准则不健全有关。

(2)由于未来的不确定性,管理当局行使专业判断必不可免,在一定条件下,就会发生这类操纵行为。如上市公司八项资产减值准备的计提。

(3)经济业务的复杂性,使得局外人很难准确理解业务的实质。在这种情况下,管理当局就有可能凭自己所处的有利位置,选择对自己有利的会计政策。如融资租赁业务的处理。

(4)实质重于形式原则的广泛运用,增加了管理当局机会主义选择的可能。如对或有负债、资本性支出和收益性支出等等业务的判断。

(5)经济业务的创新,出现会计准则的空白地带,使得管理当局有机可乘。如衍生金融工具、商誉等无形资产业务的处理。

这一级别的操纵,笔者认为有以下几个特点:

教研组管理的三个层次 篇6

英语词组有八类:名词词组、动词词组、不定式(动词)词组、动名词词组、过去分词词组、介词词组、形容词词组、副词词组。

上一期说了前三种,即名词词组、动词词组、不定式(动词)词组。

今天说剩下几组:过去分词词组、介词词组、形容词词组、副词词组。

1动名词词组

由“动词+ing”加宾语、状语等构成,与不定式一样,动名词词组也经常可以带宾语、宾补、状语、逻辑主语。例如:

动名词+状语:

doing slowly慢慢地做

动名词+宾语:

doing one’s job做自己的活

动名词+双宾语:

Doing you afavor 帮你一个忙

2过去分词词组

由“副语+过去分词”组成基本型,可以加宾语、状语、逻辑主语。例如:

副语+过去分词:

carefully prepared 小心准备好的

过去分词+介词词组:

finished intime 及时完成的

过去分词+宾语:

given one morechance 再给一次机会

过去分词+宾补:

painted yellow被漆成黄色

过去分词+by+逻辑主语:

frightened by lightning被闪电吓坏的

3介词词组

由“介词+名词(代词/数词/动名词/不定式/从句)”构成,例如:

介词+名词:

on the table 在桌上

介词+代词:

for her 为了她

介词+动词:

By speaking fast 通过快速讲话

4形容词词组

由“副词+形容词”组成基本型,还有几中变化结构。

副词+形容词:

very good 很好

spiritually rich

精神上富有

形容词+介词词组:

harmful in oneway 在一个方面有害

形容词+不定式:

pleasant tohear 听起来悦耳的

5副词词组

由“副词+副词”组成基本型,例如:

副词+副词:

very quickly 很快地

quite carefully 非常小心地

so beautifully 非常优美地

作者|丹丹英语

语文教学文本解读的三个层次 篇7

新课标规定: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 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 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高中语文课程应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使学生具有较强的语文应用能力和一定的语文审美能力、探究能力, 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 为终身学习和有个性的发展奠定基础。为了能够实现新课标的要求, 在文本解读方面, 对一篇课文来说, 笔者认为一般应包含以下三个基础层面:

一、知识层

语文文本知识层主要是指文本所包含的语文基础知识 (字、词、句、篇章的理解和运用能力) 、文学常识等。我们教知道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 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其工具性主要表现在学习交际、发展认识能力、学习和工作方面。为了能够切实运用好这一工具, 要求我们在文本解读方面首先要关注课文的知识层。知识层的解读既是学习课文的基本要求, 又是语文教学工具性的重要体现, 也是师生对文本进行深入探究的必经之路。因此知识层作为文本解读的首要层次, 是我们永远也不能轻视和忽略的。

二、情理层

人是极富情感和智慧的动物, 因而人们的写作或以情主之, 或以智主之, 反映在文本里就是人的七情六欲或生活智慧 (道理) 。高中课文中所选的一些篇章大都是流淌着人们的丰富情感或隐含着丰富的生活道理, 这些情理之美是我们解读文本的另一重点层面。“动之以情, 晓之以理”既是我们的基本手段也我们语文教学要达到一个基本目标。对于以情见长的文章, 我们就要着力于对情的描绘渲染。

情感有丰富和贫乏之分, 有深刻和浅露之分, 有粗犷和细腻之分。作为高中阶段的学生, 我们要培养他们形成自身丰富的人生情感, 使他们不断地从浅露走向深刻, 从粗犷走面细腻, 从而在根本上提高他们对人类各种情感的审美能力。

道理有大小、显隐之分。对于高中学生我们要全面提升他们的智慧之道, 晓之以文本中所体现的各种各样的人生道理, 从使他们初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情理之于文本, 如血肉之于人体。学生学习认知情理的过程, 也是他们自身逐渐由单薄走向丰盈的过程, 其生命意义在知识层之上, 其解读难度也在知识层之上。教师们只有细于情、慎于理, 并采取灵活的方法, 才能将文本之情理层分析得淋漓尽致, 将情理之美奉送给学生。

三、文化层

文化的广义概念是:文化或文明, 就其广泛的民族学意义来说, 乃是包括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习俗和任何人作为一名社会成员而获得的能力和习惯在内的复合体。这个概念是大部分学者所认同的。但是在文学研究领域, 大部分学者却赞成德国哲学家卡西尔的“符号论的文化概念”, 即“文化是人类的符号思维和符号活动所创造的产品及其意义的总和”。从这个意义上来说, 文学作为一种语言艺术, 也是人类深层次的文化, 它是人运用语言符号系统, 展现诗意的人生意义和精神追求。尤其包括人的审美理想的追求。

作为教师我们在利用文本教学时, 要能够从历史的角度和现实的高度出发, 有效的挖掘文本的文化意义。根据上述的文化和文学概念, 我们可以从人生生存状态、人生生存意义、人与人的交往沟通境况以及人所憧憬的理想等与人的精神关怀密切相关的领域来进入文本的文化层。

文本的文化层是高于知识层和情感层的最后一个层面, 由于他在解读上存在一定难度, 对教师的要求也非常之高, 因而也常被大家所忽略, 从而造成我们对文本教学的不完整性, 缺少了必要的高度和深度, 也不利于学生综合素养的提高。为了能够有效地探寻文本的文化意义, 就要求教师要增加自己的知识储备特别是文化储备, 不断的提高自己的文化修养。

以上三个层面在文本教学时是同步进行的, 不能够将其割裂开来, 对于任何一篇课文, 经这三个层面的分析后, 就能够使学生在知识、能力、文化方面都得到增长, 全面提升了他们的语文综合素养。

摘要:文本是语文教学的载体, 也是语文教学的起点, 如何引导学生有效地进行文本解读, 是每一位语文教师的一个基本任务。我认为语文教学文本至少要做到三个层面的解读, 即知识层、情理层和文化层。教师在准备教学和教学过程中应有意识地去挖掘文本中这三个层面的东西, 从而可以使学生更加全面深刻地理解文本。

校长与教师相处的三个层次 篇8

第一层次:我是你的知音

第一层次的校长明白:要想让教师把校长引为知己,校长要先知教师。

1.知教师之现状。包括对教师的教育教学水平、事业进取心以及在生活中的角色等等,校长都应较为全面、深刻的了解,这是校长走进教师内心世界的前提。

2.知教师之所需。每位教师都有自己的目标与愿望。有的教师希望教育艺术精湛,得到领导、同事的认可;有的教师希望学校福利见长,解决家庭经济紧张的问题;还有个别教师对教育热情不高,对工作外的事情感兴趣,如写作、书法甚至经商活动等。对此,校长要心中有数,在布置工作中综合考虑,合理配置,以人尽其才,才尽其用。把热爱教学、善于教学的教师放在教育教学主要的位置上;对有书法专长的教师想办法让其专长与学生的培养整合,如让其带书法兴趣组,使他体会到另一种成就感,以逐渐实现专长与教育的统一;对沉溺于与教育无多大关系活动的教师,校长会利用刚性的制度去制约。此外,第一层次的校长在可行范围内,会尽力以待遇留人、以情感留人。比如学校建立“护困”基金,对个别情况特殊的教师予以帮助。

这一层次的校长知道,对教师精神上的呵护更容易激发教师工作的热情。心中有教师,眼里见教师,平等待教师,将心比心,教师自然会把校长当成知心朋友、敬重的长者,努力工作,团结合作。

第二层次:我助你走向彼岸

对于热爱教育事业、一心希望有所建树的教师,第二层次的校长不会停留在了解教师的层次上,他会用心培养教师,帮助教师达到能够达到的高度。第二层次的校长会真诚地做教师的引路人,为教师拨开眼前的迷雾,全面地剖析其个人特点,找准其优势与不足,进而提出合理的建议,或回避不足发挥优势,或突破瓶颈更进一步。具体表现为:

1.是教师事业发展的策划者、指导者:大到某段时期的努力方向——是侧重研究课堂教学,还是侧重学习理论知识;小到某堂研究课的注意事项、某个管理案例的思考等。

2.是教师事业发展的支持者。在宏观上,校长会为教师搭建良好的舞台:学校有明晰的办学思想与理念;有积极、乐观、和谐、上进的教师群体。在微观上,校长会为教师的发展提供助飞跑道:教师群体中有可发挥引领作用的专家;学校管理制度中有关注教师发展的学习、进修制度,有促进教师迅速成长的教研机制,有奖励先进的激励导向措施等。

另外,对于选择了教师职业却心在别处的教师,在引导其正确处理教育与其他事务关系的过程中,第二层次的校长会以朋友的身份为教师指点迷津。比如对教师职业没有热情却热衷经商的教师,靠校长简单的说理教育以及制度制约束是很难有理想效果的。此时,第二层次的校长会针对教师的具体特点,敞开心扉,和教师一起探讨出路。因为明智的校长知道,没有哪个人注定非当教师不可,没有哪个人选择了某项职业就非得“从一而终”不可。如果没有某方面的兴趣与潜能,适时果断地放弃,重新选择也是一种智慧。此时具有智者内涵的校长,更容易产生强大的人格魅力,促进教师作出明智的选择。

第三层次:你我一起趟过生命河

意识决定行动,认识水平、追求目标的不同决定行为方式的差异。教师要把流淌的岁月河变成日益提高质量的生命河,第三层次的校长便会激活教师对生命价值与意义的哲思、追寻意识,并使其自主地走进教育,领悟教育,感悟人生。要想这样,第三层次的校长会做好两个方面的工作:

1.用自己大气深邃的教育思想、朴实前沿的教育理念、处处如一的行为方式去影响教师。果真这样,即使校长不出现在具体教育事件中,教师在应对时,仍然会迁移使用校长的行为策略。这个做法,虽然没有明显的促使教师主动探寻生命意义,但可以让教师感受教育博大精深的内涵,体会到种种成功的愉悦,这是教师立足教育、超越教育、走进人生的前提。

2.夯实教师的人文底蕴,培养教师哲思教育与人生的意识、习惯。人文底蕴是教师能否深层领悟教育与生命意义的关键。第三层次的校长善于以文化立校,让教师不断与古今中外的大家对话,与激进自强的心灵碰撞,与探索生命价值与意义的大师思辨……积极的文化浸染、熏陶与启迪,会使教师悄然形成独立特行的思维方式,提升个人的精神境界。进入此层次的教师能认识到:教育与人生犹如坐禅与悟道。坐禅不是悟道的唯一途径,看大路黄花,品流水行云皆可,但只要专心,途径便无优劣,都可步入法门。同样,幸福而有意义的人生千千万万,教育却是离教师最近的一种。领悟这个道理,教师的内心深处才会扎下牢不可移的“干一行,爱一行,钻一行”的根,才会为选择教育而无怨无悔。这样的认识与心态产生的自我成长,穷究教育真谛的内驱力也才会强大而持久,教师的教育人生也才大气而辉煌。“不战而屈人之兵”为上策,校长走出琐碎的说教与指导,从大处着手,最大程度地调动教师群体主动成长,这是校长与教师和谐相处的最高层次。

执行力的三种境界和三个层次 篇9

执行力的三种境界

做为中高层管理人员,其所具备的执行力应有三种境界,分别是“做正确的事情”、“把事情做正确”、“把事情做圆满”。每一种境界都需要中高层管理人员应具备一定的知识、技能、管理能力以及见识、经验等来支撑,而且要求越来越高,相对应的就是对企业发展的贡献越来越大。如果中高层管理人员执行力的境界不高或不好,直接结果就是劳命伤财耽误时间,从而给企业发展带来阻碍,甚至危机。

首先,做正确的事情。这是中高层管理人员执行力最基本的要求,也是首要达到的境界。做正确的事情,就是要求在开始做时,工作的方向导向就把握得很到位,做出来的工作规划计划没有偏差和失误,否则就会造成差之毫厘,缪之千里,后面做得再正确也是徒劳,反而损害更大。举个简单比方:本来要去北京,结果我等却往广州方向前往,这是南辕北辙;其实经费有限制,我等却谋划头等舱机票,这是异想天开;近期正遇高铁瘫痪,我等按之前惯例执意选择高铁出行,这叫自以为是,都属于没有做正确的事情。

因此,做为中高管理人员,做正确的事情就需要认真研究分析公司领导者的战略构想和意图,把握其中的重点和要点,并根据现实条件和状况,结合现有的资源和能力,拟定出可行性方案和计划。

其次,把事情做正确。这是中高管理人员执行力的第二个境界,也是最容易出现各种各样问题的阶段。把事情做正确,就是按照既定的工作计划和方案,有条不紊、循序渐进的组织实施,逐一实现各个阶段性任务和目标。举个简单比方:要去北京到中央电视台上节目,我等也拟定出可行性出行计划,可是一出门就有人走失找不见、到了北京只会人家听不懂的宁波话、迷路却找不见也买不到北京地图、路上分开打几辆的士人员又走散、不断有人要找厕所耽误很多时间、背包被偷没了通讯工具、开销出现超支……结果就是没把事做好,错过节目录制时间,无功而返。

因此,做为中高管理人员,把事情做正确需要在既定的工作规划基础上,进行人员的组织分工、必需的训练和宣导、必备资源的整合和备选、阶段性回顾和总结、因地制宜进行优化调整、必要的评估和奖惩等。

第三,把事情做圆满。这是中高管理人员执行力的最高境界,也是任何企业都最期望和需要的,同时也是要求最高。把事情做圆满,简而言之就是自动自发、没有任何借口、善始善终,能够基于现实的状况和条件,灵活整合和运用现有的资源,把现有的能力发挥至极致,锁定目标,不达目标誓不罢休。如同电影《斯巴达300勇士》:影片中展现最深刻的就是强大的执行力,国王列奥尼达在腹背受敌的情况下,命令希腊联军的主力迅速撤退,以保存实力。自己亲率300名斯巴达士兵面对潮水般汹涌而至的50万强大的波斯敌人奋勇迎战,一不恐惧、二不怯战,在不成功则成仁的精神感召下,他们用长矛猛刺,把长矛都折断了,又拔出佩剑劈砍,把佩剑都砍断了,斯巴达的勇士们杀退了敌人四次猛烈的进攻,最后斯巴达300勇士全部壮烈牺牲,用鲜血唤醒了世人,并将此精神永传后世。柳传志称联想为“斯巴达方阵”,王石称“万科要成为斯巴达加雅典的企业”,任正非号召华为学习“亮剑”精神,这些就并非偶然。

因此,做为中高管理人员,把事情做圆满一定是以身作则、身先士卒,明确既定的工作任务和目标并形成共识,有效选配和组织训练有素的员工,充分整合和积蓄必要的资源和能力,竭力发挥每个员工的所长,并灵活有效地组织实施,在过程把控的基础上以结果为工作导向。

执行力的三个层次

做为中高层管理人员,其所创导或引导的执行力组织氛围应有三个层次,即个人执行力、团队执行力、组织执行力。这三种层次的执行力所涵盖的组织范围越来越广,同时所给企业发展带来的影响也越来越大。如果中高层管理人员所创导或引导的执行力层次越低,那么其所给企业发展带来贡献价值就会越低。

首先,个人执行力。这是最基本的层次要求,否则就是不符合企业用人标准。个人执行力,不言而喻,就是说中高层管理人员做为组织中一份子,其个人所具备的执行力。比如:一些人嘴上说的是天花乱坠、口若悬河、头头是道,很容易赢得别人绝对信任和美好期望,可是本职实际工作却是乏善可陈、纸上谈兵;还有些人是说的一套做的一套,计划的一套实际的又是一套,如同一些贪官污吏喊反腐倡廉嗓门比谁都大,其实贪的不比谁都少,这种人是口是心非、心猿意马;还有一些人是不顾实际,按图索骥,把其他行业企业现成的东西生搬硬套来用等等,这些都代表没有什么个人执行力,另外也存在一些个人执行力较弱的问题。

因此,中高管理人员提升个人执行力,首先言行一致、知行合一、敏于行纳于言;其次要贴近现实,结合现状,不断创新;最后就是提升个人的时间管理、计划管理、5S管理等基本管理能力。

第二,团队执行力。这是中高层管理人员所应该共同追求并达到的执行力层次。团队执行力,不再仅强调个人,而是中高层管理人员所带领或管辖的整个团队成员所展现出的整体执行力。如果缺乏有效引导和约束,整个团队如同一盘散沙,这个往东、那个往南、还有停滞不前,这个飞快,那个迟缓,就无从谈及团队合力。比如:有些团队刻意追求明星员工、追捧个人英雄主义,最后整个团队其他成员处观望消极状态;还有些团队,内部管理混乱不堪,管理者凡事拍脑袋随意恣为;也有些团队管理者,担当甩手掌柜,神龙见首不见尾,内部工作很少过问等等,这就没有团队执行力。

因此,中高管理人员提升团队执行力,首先是重要工作制度化、复杂工作流程化、重复工作规范化,要建章立制;其次,选派合适的人并放在合适的位置,让其发挥其所长,要知人善任;最后就是事前计划、事中督导、事后考评,实行全过程管理。

第三,组织执行力。这是中高层管理人员力求达到的执行力最高层次,组织执行力的提升能够给企业发展带来强劲内动力。组织执行力,对于中高层管理人员来讲,意味着升华到企业的高度,强调自身带领或管辖的团队与企业内部其他不同团队之间的互动、协作、配合。如果组织执行力做得不到位,直接展现出的就是部门本位主义、企业内耗、企业官僚作风、大企业病等,给企业发展带来严重的制约,甚至致命的打击。比如:一些企业财务部门墨守成规、按部就班、坚持己见,不顾客观特殊的条件和状况,对业务人员差旅费用过分克扣,造成业务人员纷纷离职;一些企业总部职能部门,对市场一线部门的紧急请求,漠然置之、敷衍搪塞、优柔寡断,结果造成贻误商机、信用危机等等,这些都不算是有组织执行力。

因此,中高管理人员提升团队执行力,首先培养和强化团队成员的内部服务意识,要有大局观,致力于不断提高内部员工满意度;其次利用或构建跨部门沟通反馈机制,及时了解和掌握其他部门团队的需求,以便更好的配合和协作;最后对于重要的跨部门协调协作工作要建立联席会议制,由更高一层管理者甚至公司高层领导参与其中决断。

综述

执行力是永不能回避的企业发展课题,无论国外500强企业还是国内民营企业,越来越多的专家学者研究探讨并献计献策,并且越来越多的企业经营者、职业经理人、普通员工都纷纷加入学习和改善。

教研组管理的三个层次 篇10

人类文化实际上是人类显意识的产物,但是在各种文化的深层我们也可以隐隐约约地能够看到潜意识和氨基酸意识的影子,特别是某一种文化专门在为解读潜意识或氨基酸意识时所表现出的对上述两种意识的理解和认同。

人类的各种文化有各种各样的分类方法,有以宗教(佛教、伊斯兰教、基督教、东正教、天主教),以民族(回族、俄罗斯族、印加族、汉族、印第安族、藏族),以地域(东亚、南亚、中东、欧美),以学科(儒学、科学、西方政治学、心理学等等)等等。这些分类的方法固然有其合理的一面,但是如果把生命存在的意义与各种学说联系起来,这些学说的分类方法就有欠合理了。为什么这样说呢?

我以为人类的显意识发明了各种各样的文化,或者理论学说追根寻源都是为了人类的生存目的而起。以前,我们认为人类的生存目的只有一样,就是人类显意识所表现的那一种愿望,人们不承认在自己身上存在另一种或另两种意识的生存目的。所以,各种学说之间争执了半天,并不知道在争什么。现在通过我们对在人类身上同时存在三种意识的研究有了明显的结论以后,就需要重新思考各种各样的文化到底是想表达那一种意识的生存目的的问题了。

中层领导力的三个层次 篇11

在组织中,中层处于“上挤下压”的位置。在现实中,很多中层都抱怨,自己是“成绩看不出,毛病一大堆”。一方面,中层的苦恼需要上下级移情换位来理解。另一方面,作为中层领导者,也可以通过修炼阳光心态、提升情商和影响力、以组织的价值观为本来实现自我和谐、人际和谐、与组织的和谐。

在我们看来,可以把中层的领导力分为三个层次,即个人领导力、团队领导力、组织领导力:个人领导力是自己领导自己的能力,要想领导别人,首先得领导自己,这需要用阳光心态来实现——你内心是一团火,才能释放出光和热;自己牢牢站稳了,才会有魅力吸引其他人。具备情商和影响力,能够引领其他成员,就会形成团队,可以用“从”来表示团队领导力;这个团队有动力、有愿景、有魅力,拥有共同的价值观,才能吸引更多的人,形成组织,可以用“众”来描述组织领导力。

个人领导力——阳光心态

阳光心态是一种与环境相适应的积极心态,在任何环境下始终保持平和、温暖、有力、向上,其心力如同一把适度张力的弓,大喜不过望,大悲不过度,具有足够的自我平衡力。阳光心态是一种充满动力而又淡定从容的心态,认为事情是中性的,没有大小好坏对错之分。事情是两面性的,就如同硬币,得到了一面,同时也得到了另外一面。不喜欢这面,换一面看,也许会有新的见地。视角不同,发现就不同。一个人就是一块砖,加入了一个组织,就是参与了一面墙的构建,上挤下压是正常的,要想到自己也在压别人。你所经历的,别的“砖块”也曾经经历过。

还是要以感恩的姿态存在于组织之中。也许自己也在抱怨,生活中上有老下有小,工作中上挤下压,生活和工作压力都很大,但正是因为有了组织的存在,才能使自己的生活得到保障,并拥有了发展的平台。虽然处于中层,但是毕竟已经从基层上升到了这样的高度,还有多少人处于自己曾经奋斗过的路程当中。

团队领导力——情商和影响力

情商是指人对自己的情感、情绪的控制管理能力和在社会人际关系中的交往、调节能力,简单定义,情商就是管理情绪的能力。不论企业的中层还是高层,首先应该学会认识他人的情绪,站在利益相关人的角度考虑:换位、到位、不错位、不越位。

中层领导者应学会移情换位。位置是个硬币,中层虽然上挤下压,向往高层,但是高层也有高层的苦恼。当中层希望薪酬越高越好的时候,高层关心的是组织如何生存和发展,甚至是,员工能否按时发出工资。

组织如同金字塔,压力是自上而下传递,因此,塔顶端的压力是最大的。当你抱怨高层对自己过于急躁时,用情商的原理就可以理解,上级正面临着更大的压力,自己也就会心平气和。

组织领导力——以组织的价值观为本

组织是价值观彼此认同的人聚集在一起,并且实现自我价值的平台。每个人的自我价值都要在其中得到实现,而且个人价值观最大化是一只无形的手,这只手在调动个人的能力和兴趣,同时,也在调动社会的资源。

由于一个人做事的最大动力是自我价值实现,因此,在为组织做出贡献的同时,自己也在直接或间接地,利用组织来实现自我价值。

上一篇:中国国防、军队建设的新时代下一篇:老虎洞山五年级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