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元中学教研活动管理制度

2024-06-16

唐元中学教研活动管理制度(精选13篇)

唐元中学教研活动管理制度 篇1

一、学校教研组是进行教学研究的基层组织,也是教师发挥 唐元中学校教研组工作制度 集体智慧,研究教材教法,学习教学理论,提高业务水平的重要活动基地,必须端正教育思想,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二、根据学校工作和本学科的教学实际制定切实可行的学期工作计划,内容包括指导思想、教研活动、研究课题、教师业务水平的提高、学生课外活动的安排等。

三、组织教师开展集体备课、听课评课、教改试验、专题研究、经验交流等教研活动,要求做到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有效果、有记录。

四、组织教师学习现代教育理论,进行业务培训,经常吸收信息,总结交流经验,撰写教学论文,开展互帮互学活动,努力提高教师特别是青年教师的思想和业务素质。

五、从本组的实际出发确定集体研究课题,注意把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作为重要的研究内容。要订立实验课题计划,做到定目标、定班级、定教师、定措施、定时间,课题计划要报学校备案。

六、加强教学过程的管理和研究,重点抓好备课、上课、改作、辅导、考查五个教学环节,始终保持教学工作的良性循环。

七、配合学校行政对教师的教学工作进行必要的考查,特别是对教师执行教学规范等方面要有具体要求,要制定一套符合学校和学科实际的落实措施及考核办法。

八、以培养学生学科的全面素质为目标,指导学生的课外活动,组织兴趣小组,广泛开展读书读报、科技制作、知识竞赛、体育艺术、社会实践等第二课堂活动。

九、做好每学年的教研工作总结,要求认真、全面、实事求是,内容包括工作成绩、具体做法、努力方向等。

十、做好组内档案资料积累工作。教学资料、试卷样张、教学论文、教研组计划、教研活动记录、教研组总结、教学成绩统计、教学器材设备等都要妥善保管和合理利用。

唐元中学教研活动管理制度 篇2

一、课题研究效益与学校管理效益

1. 课题研究效益。

由于我国的课题研究极少会涉及到研究效益方面的话题, 因此长期以来大众对研究效益是并不熟悉, 且经常将其与研究成果划上等号。面对当前课题研究疲乏无力的症状, 要想重振课题研究的雄风, 就需要对研究效益有正确的认识和进行有效的操作。众所周知, 当人们在做正确的事情的时候, 需要树立正确的目标, 并且以这个目标出发, 所收获的有益的结果就是效益。然而什么是研究效益?从课题研究的角度来讲就是指:为了解决中学教育实践过程中所存在的具体问题, 采用科学研究的思路和方法对其进行变革, 从而产生的有益变化和实现目标的程度。由此可知, 研究效益其实是研究成果的产物;同时也是一种由研究者运用新的解决方法和研究假设将研究对象当前的状态与过去的状态向对比而产生外在的变化, 且这种变化一般是好的, 是朝着研究者预期所想的方向发展的。此外, 研究效益还是衡量研究成果价值的重要依据, 研究效益越明显也就意味着研究成果的价值越高。

2. 学校管理效益。

所谓学校的管理效益即是将学生管理者实施管理活动的管理成果与管理投入的比较或者说是由管理活动二产生的效果和利益。学校管理效益决定着学校的办学效益, 是学校一切运作和经营的核心, 对学校的发展起着重要的导向作用。学校的管理应该兼顾经济效益和非经济效益, 在各个环节和各项工作中利用学校有限的资源创造出最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合格的毕业生数量和教职员工的人力资源开发管理的状况即为经济效益, 而包括人际关系、制度和社会声誉等是非经济效益。在当前办学竞争日益激烈的情况下, 办学者只有保持清晰思路和长远的目光, 向学校管理要效益, 才能保持学校办学的活力与生命力。

3. 二者之间关联。

综合以上内容, 我们来对课题研究效益与学校管理效益做仔细的对比分析, 发现两者之间实际是紧密相连, 唇齿相依的, 其内在的是相容的。首先, 从目标的角度上来讲, 学校管理的所追求的效益, 不仅是与学校自身的生存发展相挂钩的, 同时也与社会发展相挂钩, 且由于学校资源有限, 所以讲求以最少的成本或者是投入获取最大的利益, 这一点是与课题研究获取最终有益结果的想法相吻合的, 因此两者的目标是一致的。其次从价值观的角度讲, 学校管理所追求的管理效益是以质量为导向, 要求提高管理的质量, 而这一点从根本来看也是与之前所强调的课题研究效益的内容相一致的, 两者同样是出于对质量的诉求, 因此两者的价值观是一样的。再有, 从从属的关系来看, 课题研究是学校管理的一个分支, 课题教研的效益是学校管理效益的一部分, 必将汇聚到一起。最后, 课题研究效益属于非经济效益, 是学校软实力表现的一种, 因此课题研究效益与学校管理效益是呈正相关关系的。因此对学校课题研究的科学设计和稳步实施, 从根本上来看对学校管理效益的提升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

二、提升课题教研质量, 强化中学学校管理

1. 测定内容的确定。

从研究的对象上来看, 可以将中学课题研究归为三类, 其一对学校管理的研究, 其二对教师发展的研究, 其三对学生发展的研究。可以研究的类型决定了课题研究的方向, 明确了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 才能清楚课题研究效益的具体内涵。

2. 测定项目的确定。

对测定项目的确定需要研究者提前进行全面而又具体的课程研究预设, 这样才能在真正意义上确保研究成果的准确性。因为, 在课题研究的过程中, 学校的办学素质、教师的教学水平、学生的知识学习能力等并不能是一成不变的。笔者认为, 有效减少课题研究者在相关研究效益上浮夸现象的产生, 就必须要在测定项目的确定上严加把关, 紧密结合课题研究的内容, 逐步实现研究问题“抽象化—具体化—理想化—新鲜化”的过程转变, 从而真正凸显课程研究的意义。要想以上目标的实现, 则必须从以下几点进行考虑:第一, 实施效果上。任何的课题研究都不可能离开研究假设, 并且, 只有假设得以运行, 研究也才能真正产生效益。简言之, 问题的假设性解决路径一旦运用到实际活动中, 其一切与之相关的事物也就必然会发生改变, 产生差异。而课题研究的效益也便存在于实施前后的变化和差异上。第二, 实践对象上。教育的课题研究一般都是以学生或者是教师为主体, 所以, 课题研究一经运用, 学生或教师在相关方面的发展变化也就是对课题研究效益的显现。第三, 研究主体上。以现实的课题研究活动来进行分析, 研究的主体主要分为两个部分:一是课题研究的实施者———教师, 体现在其身上的科研效益主要是教学观念、教学方式和科研能力等方面的提升;二是课题研究的组织者———学校, 相比较于教师的变化而言, 其效益的体现则显现在更多层面上。但在这些表现特征中, 最为重要还是源自于教师教学质量的提高以及学生学习能力的加强基础上的整个学校管理水平上的提升。

3. 测定方式的确定。

在中学课题研究过程中所带来的一系列效益都是可以让人明明白白感知到的, 具有可感性、可述性和具体性的特点。如果将其归类于科学研究中, 便可以有效通过定量分析来实现科学、准确的测性。然而, 如果以教育的人文价值和理论追求来看, 相比较于定量分析, 定性分析则更为适用。在任何教学活动中, 教师所要面对本就是个性独特且不断处于发展变化中的人, 定量分析中的数据研究、图像测定的方式也就只能够形成程式化、简单化的教学模式, 从而失去教育原有的价值意义。因此, 要想实现定性分析对课程研究效益的有效评测, 应充分利用教师的教学备课笔记、教学日志和教学反思来实现。同样地, 从教师教学记录着手, 也更容易让人产生信服感。在课题研究真正运行实施后, 无论是问题的解决方式方法, 还是相关措施运用都会发生改变, 这些也会直接影响到教师的教学观念形成、科研质量及学校管理。因此, 确定正确的测定方式则显得尤为重要, 常见的几种形式包括: (1) 在课题研究中将前测和后测相结合, 以数据的变化来凸显科研效益; (2) 开展调查活动, 以问卷调查、会议交流调查等形式来获取效益信息; (3) 观察学校教师和学生的获奖情况, 在综合分析其数量和质量的基础上对效益进行研究等。

三、关于课题教研的深入思考

1. 要积极培养教师课题研究的意识、方法和策略, 形成学校一批具有高素质、高水准的负责人和专业研究者。

而要想实现课题研究的高质量和深入性, 那么学校负责人则必须充分发挥引领作用, 密切地关注课题研究的进程。课题管理所带来的另一个重要的直接效益便是对教师专业水平能力的提升, 促进教师教学观念的与时俱进和教学方式的不断创新。因此, 当负责人和专业引导者对统一课题研究发挥作用时, 才能在真正意义上提高课题科研的效益。

2. 要形成研究课题与校本教研之间的紧密联系以及操作上的环环相扣。

相比较于教学活动, 对课题的相关研究则更具复杂性, 所以要想实现“课题联动”的深入性挖掘, 就必须要有效解决联动环节中出现的问题, 稳扎稳打, 注重实际性管理。

3. 要不断提升课题研究教师的合作交流意识。

教师可以在同一课题研究的基础上形成一个小组团队, 在集体智慧发挥的作用下, 实现对课题的深入性研究, 在提升效率的同时又提高了科研的质量。这就要求教师在进行集体合作时, 要摒弃个人利益的得失, 学会合作, 善用合作, 让高质量的课题研究在交流互动中得以真正地实现。

4. 要充分发挥学校丰富教学资源的作用。

在形成课题研究负责人和学校优秀教师的引领团队基础上, 不断地实现对其他课题研究教师的协助和培养, 最终实现校园教师整体水平素质的提升。在日常生活中, 学校的管理者就必须要加强对教师的关心以及在工作上的支持, 对于那些课题研究的教师, 更是要予以肯定和鼓励, 积极地配合教师的工作, 提供一切可能提供的辅助服务。学校的这样的一种示范引领作用的发挥, 不仅可以实现课题研究的深入, 更可以保障学校的可持续发展。

总之, 如果教育研究者能够按部就班的遵循以上的原则和策略来进行课题研究, 以科学专业化的方式来进行研究效益的评测分析, 长此以往, 在大量的课题研究基础上也就必定能产生令人信服的科研成果, 而中学校园的环境、教学质量、管理也会因此呈现出不一样的效果。

摘要:在对学校管理的各个环节进行大致的梳理过后, 不少人认为课题研究属于学校管理体系中教育科研管理的范畴, 与学校管理无直接关联。然而从更深更广的角度分析, 只有以教学实践和改进为目标的课题研究才是真正意义上的课题研究, 才能够在无形之中如暗流般推动学校前行。基于这个角度来讲, 中学学校要想获得可持续发展, 不断丰富自我内蕴, 就需要重视课题研究, 保持对课题研究的热情和信心, 鼓励更多的优秀教师投入群众性的教育科研之中, 从整体上提高中学学校课题研究的质量。

关键词:课题教研,中学,学校管理,质量

参考文献

[1]于文安.普通高中选修课程评价应注意的几个问题[J].教育探索, 2002, (03) .

浅议中学美术教师教研管理理念 篇3

关键词:绘画流派;户外写生;勤加练习

一、从绘画史入手引起学生的兴趣

在中国,绘画艺术博大精深,根据使用的材料不同,分为很多种类,包括油画、水墨画、素描等,分别用蜡笔、水彩、铅笔作画。对于不同的画使用的技巧也不同。我国古代和近现代都涌现出了一批又一批的伟大画家,他们的优秀作品也成为一代经典,比如,张择端及其《清明上河图》,齐白石及其《松柏高立图·篆书四言联》,张大千及其《嘉耦图》等,都是我国美术史上的璀璨明珠。所以,教师在讲课的过程中一定要对中国的美术史进行介绍,不同的画作形式产生的背景是什么,它们分别在哪个年代流行等。一方面可以引起学生的兴趣,让学生感受中华美术文化的源远流长;另一方面,也可以提高学生的基本美学素养,通过我国传统的文化来感染学生,促进学生审美情趣的提高与精神世界的满足。

在西方美术发展的过程中,出现了一些非常著名的绘画流派,包括古典主义、新古典主义、印象画派、现实主义、现代主义等。每个流派都有一些为人们所称道的代表人物,每个流派的画风也截然不同,比如,印象画派的主要代表作为城市、山水画,注重对光影结合的描绘,对于构图和角度的严谨达到了苛求的程度;而现实主义则主要反映广大人民的生活;而现代主义则以抽象为其特点,注重线条的勾勒,内容看似混乱,但实则内涵丰富,表现的是作者复杂的内心。

通过对中国的各种绘画类型以及西方的各种不同流派的介绍,可以让学生了解绘画的魅力,通过将二者之间进行比较,可以看出我国的绘画风格与西方的不同,从而在自己进行创作的过程中提高对绘画的兴趣与感悟。

二、带领学生到户外写生

实际上,任何画家进行作画都需要建立在一定的现实基础上。从我国的绘画历史来看,并没有出现过于抽象难懂的绘画,大多数的作品都是对于风景、人物、动植物等的描绘。就算是对于鬼神的描绘,也无非是照着人的特征进行一定程度的改变,一般是多一只眼睛、多几双手等。敦煌莫高窟中的笔画“女神飞天”也是人们将想象建立在现实的基础上而作的。若从西方绘画发展的过程看,比较特立独行的就该算是现代主义流派了,他们利用精心勾勒出的线条组成画面,第一眼看会让人有些迷茫,不确切知道他画的是什么。但是我们还是能够分辨出其画面中的主要意象,现代主义画家们只是把人或动物的五官移动了位置,进行了一定的放大或缩小等。说到底,还是建立在现实中的人和动物的基础上。

所以,对于初中美术教师来说,应该带学生去户外写生,寻找灵感。可以选择在双休日的时间组织学生外出,地點可以是风景秀丽的景点、公园,也可以是现代化的都市中心,还可以是生活节奏比较慢的乡野等。总之,要将学生的视野打开,不能只局限在学校或书本中。学生从书本中或其他人那里听到的世界和现实的世界之间存在着一定的差距,所以一定要让学生亲自接触自然和人类塑造的文明,这会给学生留下更深刻的印象,在作画时会有更多的内容可用。而且随着学生见识的越来越多,绘画的层次也会越来越高。

严格来说,任何形式的艺术创作都需要到户外进行写生,多方面寻找灵感。古代诗人写诗需要去户外踏青,即看看四处的风景,了解乡土人情、民风民俗等。绘画也是同样的道理,只有脑海中有丰富的素材,画才会有内容。

三、要求学生勤加练习

学生在老师的教育下,虽然了解了我国古代和近现代的美术风格、不同的绘画形式以及著名的画家和他们的代表作,学习了西方绘画发展中涌现的各种不同流派,并进行户外写生,但是,美术老师要让学生明白,单单了解绘画的历史以及拥有丰富的素材是不够的,还要经常进行创作。学生在实际画画的过程中可以发现自己的不足,也可以锻炼自己的绘画技巧。由于初中阶段的学生美术课一般一周只有一到两节,课时量非常少,所以老师一定要利用好课堂时间,也可以为学生留一些耗时较短的作业,以提升学生的绘画技巧。这样,在经过一定量的练习后,学生的绘画能力将会有大幅度的提升。

总之,初中美术老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要告诫学生将理论知识与实际绘画相结合,从不同的绘画风格或绘画流派入手,来磨炼自己的绘画能力和技巧。老师不仅要为学生讲解一定的绘画史知识,还要时常带学生到户外写生,增加学生的素材积累。同时,学生还要进行一定量的练习,通过练习来提升能力,在绘画的过程中去理解美术的魅力,感受艺术带来的灵魂冲击。

参考文献:

李志.中学美术教学策略研究[J].教育教学论坛,2011(9).

中学教改教研制度 篇4

教改教研是提高教师自身素质,反映教师能力水平的一个重要方面,也是教师的本职工作之一,全体教师都应以积极的态度、饱满的热情、创新的精神参加教改教研,适应新课改要求。为了进一步加强教改教研,不断推进新课程改革,提升教学水平,特制定本制度。

一、听课

听课是检查教学、交流经验、学习提高的重要途径,听课要有听课记录,听课记录的内容应该包括所听课的主要内容、感受、优点和缺点。

1、听课按学校规定节次,每缺一节扣款10元,扣1分(每期必须听课15节)。

2、教务处统一组织的听课(含评课)要求必须服从,按时参加(请假者以请假条为准),每缺一节扣款10元。

3、鼓励任科教师相互听课,相互学习,特别是同学科教师,青年教师要多向老教师学习。

二、教改教研

1、各教研组要按学校及教务处要求认真开展好教改教研,争当优秀教研组。

2、各任科教师要积极认真地完成好教务处、教研组布置的各项任务,凡安排的公开课要认真准备,按时按质完成任务。

3、各任科教师每期开学一周内要写好教学计划,班主任要写好潜能生辅导计划,教研组长要写好教研计划,均交教务处存档备查,每缺一项扣款20元扣1分。

4、全年担任公开课或教学比武的教师,年终考评时另奖2分,未担任的该项不计分。

5、教研组要认真按教研组计划开展活动,全员参加,力求实效,并有记载(评课、出勤),听课卡要及时上交教务处存档备查(有缺席教师的须将名单记录在组长的听课卡上,教务处也将派人进行检查、考勤。

6、对全期完成教务处及教研组的各项任务且出勤率高的教研组奖励该组200元,每超过一次教研活动奖50元。

7、凡外派学习、听课的教师返校后均要上汇报课或书面体会。

8、对在各级教学比武中获奖的教师所在的教研组分别给不等的奖励,国家级400元,省级200元,市级150元,县级100元,校级50元(此项奖励须在完成教务处、教研组的各项任务的前提下)。获奖个人奖励标准为国家级600元,省级400元,市级200元,县级150元,校级80元。

9、学校每学期设教改教研奖,每人100元,积极参与教改教研,交齐各项计划并完成了教务处及教研组的各项任务或活动的教师均可享受,未完成任务或教研活动有缺席的教师此项不计奖。

曙光中学校本教研制度 篇5

新课程的实施,将教学研究的重心下移到学校。建立与新课程相适应的以校为本教学研究制度,是当前学校发展和教师成长的现实要求与紧迫任务,也是深化教学改革的方向和重点。根据县教研室布置工作,结合校本培训管理办法及我校工作实际,特制定本制度。

一、校本教研指导思想

以新课程为导向,深化教育改革,发展教育事业,改进和加强教研工作,立足学校,解决学校在课程实施中所面对的各种具体问题,建立以教师为研究主体,以学生主动发展和教师专业化成长为宗旨的校本教研制度,使学校成为学习型组织,推动课程改革目标在夏中学校的全面落实。

二、校本教研总体要求

校本教研的目的是推进新课程实验的实施,及提高教师素质。因此,校本教研的立足点必须放在教学和课程改革实验中遇到的实际问题上;着眼点必须放在理论与实际的结合上;切入点必须放在教师教学方式和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上;生长点必须放在促进学生发展和教师自我提升上,努力实现“三个转移”,推进新课程实验。切实加强对新课程实验教学研究工作的领导,校长要总负责,分管副校长直接抓,教导处负责具体抓,建立层层管理、逐级落实、全员参与的教学研究管理与活动机制,确保校本教研工作落到实处。

三、校本教研主要形式

建立以“自我反思、同伴互助、专业引领”为核心要素,以理论学习、案例分析、教学反思、结对帮扶、经验交流、调查研究、问题解决、协作解决、教学咨询、教学指导、说课、听课、评课、骨干教师与教师对话等为基本形式的校本教研制度,并通过教学观摩、教学开放日等活动,为教师参与校本教研创设平台、创造条件。灵活运用开放式教研活动、促进式教研活动、针对式教研活动、学科整合式教研活动等多种教研形式,以“问题——计划——行动——反思”的操作方式,努力提高校本教研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l、自我反思。教师的自我对话,对自己行为的进行思考、审视、分析。结合教师专业发展需要,自定专业提高学习、个人教研学习计划,并根据学校校本培训计划内容,自行学习和对自己教学行为进行分析,提出问题,制定对策。

2、同伴互助。以教研组或课题组为互助载体,促进教师与同伴的对话。注重“以老带新,以强带弱”:提倡在校本教研中有不同呼声,在一个群体中有不同思想,鼓励教师大胆评点,各抒己见。以教师或教学生成的问题为研究内容,将问题入组,以组为单位制定计划开展研究。

3、专业引领。提倡教师从专业的著名刊物或互联网上学习和引进名家教研思想。将教研专家的新理念和教育思想引进学校,促进我校教师素质提高。

四、校本教研具体制度

(一)校级领导管理。

1、校长是第一责任人,是身体力行者。校长负责抓校本教研,制定校本教研制度,指导学校教务处与教研组制定校本教研计划,发动全体教师积极参与校本教研,督促和评价学校校本教研。

2.校级领导带头学习教研理论,每年至少读两本教育专著,并参与教学研究,举办专题讲座,向教师介绍教学研究方法,指导各部门开展校本教研,成为教师的互助同伴和专业引领的核心力量之一。

3.校级领导要带头开展课题研究,亲自参与校本教研活动,及时了解研究动态,发现问题修订研究计划并及时给予指导。

4、校级领导要充分挖掘校内教育资源,整合教导处等机构的校本教研力量,形成教学、科研、培训为一体的校本教研机制。

(二)教研职能部门管理。

l、学校教导处具体负责校本教研工作,确定学校课改课题,以课改课题统领学校课程改革。

2、学校教导处负责校本教研具体策划,组织课题组成员,定期学习理论,举办课题讲座,交流研讨,举行信息交流会或读书汇报会。

3、学校教导处负责校本教研职能部门的常规管理工作,组织教研组组长开展理论学习及实践指导。

4、部门负责人的主要任务为:①自觉参与校本教研活动,提高教师科研素质。②组织教师学习教育理论。②根据教研组或课题组的需要进行必要的指导与帮助。④每学期听课15节以上。⑤每学期至少上一次示范课或指导课。

(三)教研组管理。

1、教研组是学校组织教师开展教材、教法研究,探索教学规律,进行教学管理,提高教学质量的基本的业务组织单位。

2、教研组的设置由教导处一年一定,原则上每学科设组长1人。

3.教研组长由教导处聘请业务能力强,教学经验丰富有一定的思想水平和组织能力的教师担任。各教研组长要配合教导处抓好日常教学管理工作。

4、教研组活动必须做到“定时、定内容、定主讲人”,做到“有计划、研讨、记录、效果”①按照学校要求,结合学科教学实际,开学初制定可操作性和科学性强的学期教研组工作计划。②组织教师进行教学常规建设,实现备课、上课、作业布置和批改,课外辅导,学业成绩考核评定及课外文化、科技活动等基本教学环节的科学化、规范化和制度化。③组织教师进行校本教研的常规系列活动:理论学习、观看录像、钻研教材、集体备课、评价研讨。正确把握课程改革与课

程标准的基本内涵,以理论学习与实践观摩相结合,使全体成员领会教材的编排体系,明确单元教学的重难点及内在联系,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促使学生的素质提高与教师的专业化发展。④每学期至少组织全组教师开展1次校本教研流程观摩活动,围绕三维目标的落实,制定本学科教改实施计划,不断总结经验,探索规律,学习和推广本校和外地经验,结合日常教学开展连续性研讨,以此改进教学。⑤组织组内每位教师每个学期至少向校上交1篇教学研究信息。

(四)教师队伍管理。

1.认真积极参加上级部门举办的教研、培训活动,形成自觉教学反思的习惯,外出学习的教师应做好学习笔记,回校后在相应范围内及时交流。

2.每次校本教研活动,相关教师要按时参加并积极发言,与同伴互助,共同进步。

3.教师参加校本教研和学校常规工作必须完成:

①按时参加教研组或课题组的校本教研活动,并把研究贯彻落实到课堂以及其它教育活动中。

②在开学初制定本学期个人教研的研究重点。

③写好每节堂课的教学札记。

④每周至少写一次教后反思记录,提出一条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和一条教学建议。

⑤每月向教研组提供一个典型案例,向备课组提供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

⑥每学期至少上1节研究课。

⑦每学期至少上交一篇研究性论文、经验总结。

⑧自觉自学相关教学研究理论与教学案例,保持每周学一篇文章,每学期学习一本理论专著。

五、校本教研活动要求

(一)校本教研活动设计要求

1、营造严谨、求实、民主、宽松的校本教研氛围,改变教师教学研究各自为战和孤立无助的状态,有效开展教师间的交流与合作研究。

2、加强自我研究意识,养成理论学习和实践反思的习惯,不断提高研究和解决教学实际问题能力,提高课程开发和建设能力,形成在研究状态下工作的职业生活状态。

3、加强学科沟通整合,改变过于强调学科本位的倾向。定期组织不同教研组或课题组分别交流。

(二)校本教研活动过程要求

1、每次校本教研活动,负责人要制订好详细的活动计划、做好周密的安排、按计划组织活动,做到准备充分、效率高。

2、每次校本教研活动,负责人要做好校本教研活动过程记录并作好活动总结。

3、由教研组或课题组组织的校本教研活动由负责人及时向教务处或教科室汇报或汇总活动情况。

4、每次校本教研活动,负责人要整理好过程记录与活动总结,建立并保管好各级管理主体的校本教研档案。

5、校本教研活动的参与者要积极参加相应的校本教研活动,努力配合管理主体顺利进行教学研究,以主人翁的态度搞好校本教研,提高自身素质。

六、校本教研奖惩办法

1、每学期开展评比活动,对教研组工作进行审核,评出优秀教研组,并给予一定的奖励。

2、对校本教研活动中表现突出的教师个人,优先派出参加各级专业培训。

3、评比结果与教师个人考核及各类评优评先挂钩,对校本教研工作漠不关心、无故不参加、态度差的教师不得参与各类评优评先。

曙光中学

唐元中学教研活动管理制度 篇6

一、建立安全组织,落实工作责任。贯彻”谁管理,谁负责”的原则,把安全工作纳入活动中心所有员工的工作范围,实行安全工作领导责任制(分站领导是安全工作的第一责任人)、安全管理岗位责任制(把安全工作落实到管理人员、兼职教师身上), 实行责任追究制,使活动上下形成合力,把各种安全制度、安全防范措施落到实处。

二、贯彻国家有关法律法规,注重师生的行为养成教育,使师生养成良好的思想、道德、学习和生活习惯,确保活动中心健康、安全、稳定的发展。

三、建立、加强安全教育制度,要对师生进行安全知识的教育,教育形式要多样化:要对师生进行安全知识讲座、安全专题教育、紧急突发问题处理方法、自救互救常识的教育、紧急电话(如110、119、120等)使用常识的教育。提高学生的安全意识和防范能力。

四、切实加强师生的卫生、安全的管理,严格执行安全保卫制度。高度重视安全工作,做到防火、防盗、防毒、防破坏,责任落实到人。值日人员要具体、全面负责当天活动卫生、安全的管理和教育工作,发现问题,及时教育,提高学生的防范意识,为学生提供安全、舒适的学习环境。严禁外来人员随意进出活动,以防事故发生。

五、辅导教师是活动的安全管理的直接责任人,对师生安全全面负责。要重视教学安全,防止学员跌伤、摔伤、砸伤等

事故发生,学员发生意外及时和家长取得联系,不得贻误治疗时间。

六、建立重大事故报告制度。活动中心内外学员出现的重大事故要及时报告,并配合中心积极采取措施解决重大问题。

七、加强对专兼教师的师德教育、树立敬业爱生思想、提高教学水平和质量、随时注意观察学员心理变化、防患于未然、不得体罚和变相体罚学员、不得将学生赶出活动场地。

八、各年级、各社团组织学生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必须提出书面申请,由政教处初步审核,政教处审核后报学校行政会审批,学校行政会批准后,方可进行。

九、师生外出活动呈报表经学校批准后,年级组要向学生发放《致家长一封信》,并收回回执单(回执单必须有家长签名),并统计好参加外出活动人数,对家长不同意其子女外出活动的学生,届时必须正常上学,由年级组安排教师负责组织不外出活动学生在校自习的纪律,按学校作息时间正常放学。

十、承办师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的社会实践教育服务中心部门必须提交学生社会实践活动方案,由学校审核该服务中心是否有企业法人营业执照、保险公司的承保声明、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安全方案、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全程监督控制人员安排、运输公司的承运声明、提供饮用水单位的卫生许可证等

十一、凡举行大型活动、外出参观等活动,活动负责人均应提前制定活动安全预案,严防发生意外事故。组织集体外出参加活动时,事先要写书面报告,主管副校长审核、校长签字后经有关部门审批后方可开展。组织学员集体外出活动,负责老师要事先实地勘查,制定安全方案,要有领导有组织的带

领师生外出活动。对安全措施不到位、不落实的场所不得前往。遇到参加各种比赛活动需外出,领队老师一定要切实负责,安全措施到位,教育参赛学员,一定提高安全意识,克服麻痹思想和侥幸心理以防万一,保证顺利返回。

十一、外单位或部门借用中心学员上街宣传或参加庆典活动以及参加其他社会工作、未经县教育局分管安全副局长批准、活动中心主任办公会同意、不得擅自组织参加。不得组织学生参加救火、救灾等。

宾阳县武陵中学

浅谈中学数学“说题”教研活动 篇7

关键词:中学数学,说题,教研

开展“说题”活动, 能促进教师对教材例题、习题和中高考试题的研究, 从而更有效地把握教材和中高考命题的方向, 发挥教材中例题、习题和中高考试题的作用, 提高课堂教学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促进教师专业水平的提升。

一、什么是“说题”

“说题”是指说题者 (教师或学生) 在精心做题的基础上, 阐述对题目解答时所采用的思维方式、解题策略及依据, 进而总结出经验性解题规律。说题者通过“想题、做题、改题、编题、讲题”等一系列活动, 将教师的“教”、学生的“学”与试题的“研”三者有机结合起来。由此可见, “说题”也是一种教学研究活动, 是教与学、教与研的有效途径, 也是一种促进教师专业发展和促进学生学习的有效形式。“说题”时, 说题者把审题、分析、解答和回顾的思维过程按一定顺序说出来, 要求教师 (或学生) 暴露面对题目的思维过程。

二、“说题”的类型

从说题者主体来看, 说题可分为教师说题、学生说题、教师和学生互动说题。学生说题能培养学生解题的思维习惯、思维品质, 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 让学生养成“想题、做题、反思、讲题”的学习习惯, 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师说题是类似于说课的一种教育教研展示和讨论活动, 是以前“说课”活动的延续和创新, 是一种深层次备课后的教学展示。

从选题来源看, 说题活动可分为“自定题”和“他定题”两种类型。“自定题”是由说者自己选择所要说的题目;“他定题”则由他人 (专家、评委、组织者) 编制、指定题目, 说者按要求进行现场先解题、后说题。教研活动多采用“自定题”说题, 题目可以是教师事先自编的原创题, 中高考考题原题或改编题, 教材的例、习题原题或改编题等。“自定题”说题, 说者事先可以做好充分的准备, 备课组、教研组可以开展交流讨论, 可以展示每个参与教师的风采。而评选比赛活动多采用“他定题”说题, 活动前临时抽签选题, 先当场限时解题, 之后才准备写说题稿, 按顺序进场说题, 这样可以检测教师个人的素质和教学水平, 能够比较客观地评判说题者个人的优劣。

三、“说题”活动的意义

1.有利于提高教师素质和教学水平。

说题前, 因为教师要进行一系列的准备工作, 如仔细查阅、收集相关资料, 认真学习相关的理论, 深刻研究学科知识的结构与分类, 了解试题的来源、背景, 掌握试题考查的目的、考查的知识点等, 通过这些活动, 有利于提高教师的业务素质, 有利于促进教师提高教育教学水平。

2.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

学生“说题”, 是一种学习、交流方法。学生通过“说题”, 学会解这道题, 进而举一反三, 学会解一类题, 而且从中知道了这道题所包含的理论层面的知识。通过“说题”, 能培养学生解题的思维习惯、思维品质, 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 让学生养成“想题、做题、反思、讲题”的学习习惯, 提高学生的学科素养。学生说题, 有利于转变教师教育教学观念, 有利于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思维, 有利于培养学生敢于探索和创新的精神。

3.有利于理论与实践的结合。

学科“课程标准”的实施, 为“说题”提供了广阔的空间。教师在说题时, 体现的是教师的教育理论功底的深厚, 学科知识的掌握程度、解题方法、理解能力、对教学前瞻性理念的探求, 促使教师进行理论联系实际。

4.有利于营造教研氛围。

“说题”活动往往和课堂教学实践活动结合在一起进行, 通过“说”, 发挥了“说题”教师的作用。通过课堂的具体实践, 又使教师自身的教育理论得以提炼, 也给旁人提供参考, 集体的智慧得以充分发挥。说题者要努力寻求现代教育理论的指导, 评价者也要努力寻求说题教师的特色与成功经验的理论依据, 说、评双方围绕着共同的课题形成共识, 达到取长补短、优势互补的效果, 说题者得到反馈, 进而改进、提高和完善自己的教学方案;听者从中得到比较、鉴别和借鉴, 得到案例示范和理论滋养两方面的收益, 营造了较好的教研氛围。

四、如何进行“说题”

1.“说题”要注重“题”的选择。

美国数学家哈尔斯说:“问题是数学的心脏。”没有好的问题就没有异彩纷呈的数学, 没有好的问题去引领学生的学, 就没有数学课堂的精彩。教师教得“有效”要通过“好题”的深入浅出, 落实学生学得“有效”。“说题”的内涵不是“拿嘴拿题来说”, 而是“用心用题去教”。因此, “说题”中的“题”要精选, 这个“题”, 应该是“一只产金蛋的母鸡”。

2.“说题”要理论联系实际。

说题者不能仅停留于“从解题角度说题”上。说题时, 说者主要不是向听者展示其某道题的解法, 而要展示其对此题的说题设计。对“问题的来源背景、延伸拓展”, “怎样解题”和“为什么这样解题”, 以及对教学中如何根据具体的教学内容及学生实际恰当选择例题、练习题和测试题, 如何引导学生的自主活动与独立思考, 如何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及应试能力等方面进行阐述, 将教育教学理论与课堂教学实际有机地结合起来。

3.“说题”要重在“四说”。

一说题目“背景来源”, 二说“命题立意”, 三说“试题解法”, 四说“拓展引申”。

第一步, 说题目“背景来源”。即说明题目来自于哪里?是自编的原创题, 或是教材题目, 或是经典试题的改编, 或是哪一年哪个地区的中高考试题原题或改编题, 或是竞赛试题等背景介绍。

第二步, 说命题立意。说明试题考查了哪些知识点, 考查什么能力, 为什么会考查这些知识点, 考纲 (考试说明) 对此是如何要求的, 体现了哪些学科思想方法, 考查的是低阶思维还是高阶思维, 试题的难度及区分度如何。

第三步, 说试题解法。说明如何分析题目条件、如何理解题意, 及解题的基本思路、思想方法、具体操作步骤等。是教师说题的, 要说明如何指导学生作答, 比如指导学生注意根据分值, 分点分层作答;指导学生学会根据材料培养寻找采分点意识;指导学生养成相应的答题习惯等。

第四步, 说拓展价值。结合学情、考情说说自己对试题的评价或改进, 探究所说试题的拓展价值, 或把解此题的规律推广。结合试题拓展及变式, 分析今后命题的趋势和方向预测。

五、“说题”要避免的误区

1.把教师“说题”等同于教师“说课”。

教师“说课”与教师“说题”的活动, 有一个共同点———“说”:都是面向教师同行、专家、评委“说”的。但“说课”谈论的是一节课的课堂教学是如何设计的, 为什么这样设计, 而“说题”说的是一道题是如何解答的, 为什么这样解答。从“说课”到“说题”, 没有了“探”的束手束脚, 直接进入了“究”的境界, 让你有种一步跨进课的最深处的感觉, 是教研活动的极大进步和创新。

2.把教师“说题”等同于上课“讲题”。

教师“说题”与教师上课“讲题”, 有一个共同点———“题”:都是为了解决一道“题”。但教师”说题”是面向教师同行、专家、评委而“解说”的, 是属于教师同行之间开展的教学研究活动;而教师上课“讲题”是面向学生而“解答”的, 是属于师生之间展开交流互动的课堂教学行为。

3.把“说题”等同于“背题”。

唐元中学教研活动管理制度 篇8

关键词:工具;主体;模式;应用

中图分类号:G63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8454(2015)20-0056-03

一、问题的提出:“互联网+教育”的概念理解

“互联网+教育”不同于“教育+互联网”。在“教育+互联网”的模式中,互联网是工具。教育者将传统的教育内容、教育方式方法通过利用互联网这一工具来实现教育目标。而在“互联网+教育”的模式中,互联网是主体,教育者将受到由互联网技术所衍生出来的各类蕴涵教育内容的科技产品而创造出新的教育方式方法和教育手段来实现教育目标。

“教育+互联网”转型为“互联网+教育”需要有个过渡。“教育+互联网”虽然属于低级别的应用层次,但是在目前阶段,也是为教师们能够广泛而且熟练采用的。“互联网+教育”是新生事物,是前沿教育科研成果,层次高,要求也高。它的局限性突出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由互联网技术所衍生出来的各类蕴涵教育内容的科技产品,数量上还不够多,质量上也参差不齐;二是涉及的教育变革力度大,从教育理念的更新、教育手段以及教育方式方法的创新等方面来说,积累的经验还不足。

所以,转型需要平稳过渡。我们的过渡策略是揉合“教育+互联网”和“互联网+教育”,将其“工具性”和“主体性”结合起来,形成为“工具-主体”模式。所谓“工具-主体”模式,就是这样一个标准样式,它包括两方面内容,一是将现代信息技术当作提高教育工作效率的工具,二是又将现代信息技术及其载体(重点是载体)视作“由互联网技术所衍生出来的各类蕴涵教育内容的科技产品”,诱导教师自觉地改变教育观念,创造出新的教育方式方法和教育手段来实现教育目标。

我们最初的应用实践探索是中学生社团活动课题化管理。

二、“工具-主体”模式在中学生社团活动课题化管理中的应用

《中学生社团活动课题化管理研究》是我们于2014年申报立项的杭州市规划课题之一,前后经过三四年的实践与研究,采用了“工具-主体”模式,获得了研究工作及实践工作双丰收。整个成果以开阔的视野与创新的角度,获得了杭州市内外众多教育部门领导和中小学校很高的评价,他们热情很高,纷纷采用,推广力度空前。

1.“工具-主体”模式在中学生社团活动课题化管理流程中的应用

我们对学校社团进行了历史与现实的分析,确立“让广大中学生乐在社团、学在社团、成长在社团”的指导思想,坚持“可持续发展管理”、“自主参与”、“集体教育与个别教育相结合”的三大原则,将管理过程分为筹备、立项、推进和总结四个阶段,具体流程分为设立类别、社团申报、申报评审、管理过程、结果评价五个环节。

上述管理流程基本上体现了互联网工具性的管理特点。社团类别的标准公布,社团申报的过程,申报评审的第一阶段“匿名通讯评审”,管理过程中的绝大多数环节的操作(除专家评审外),结果评价的各种方法,都是借助互联网这个工具完成的;但是同时,也体现了互联网主体性的管理特点。比如,评审第一阶段因为采用了“匿名通讯评审”的网络方式,为了解决由于评委人数多而容易出现“众说纷纭”的现象、由于评委认知不同而容易出现“偏离正轨”的现象等问题,保证评审结果公正性、公平性,既要制定统一的、明确的、细化的评价标准、评价方法,坚持量化与质性评价的结合原则,还要有适度的公开性,增设权威专家的终审权。

我们认为,诸如“匿名通讯评审”的网络方式,就是一个“由互联网技术所衍生出来的蕴涵教育内容的科技产品”,在使用这个科技产品的时候,我们既要发挥互联网技术的优势作用,也要重视弥补互联网技术的不足或缺陷,从而改变传统的管理方式方法,创造出新的与之相适应的管理程序。这也是理念上的一个必然转变。

2.“工具-主体”模式在中学生社团活动课题化管理机制中的应用

中学生社团活动课题化管理机制主要有以下四种:科学化管理机制,过程有效激励机制,全面评价机制,高效的网络平台。

“工具-主体”模式在其中的体现,主要集中在具体的操作层面。比如管理方案的制定、实施和监督这一项目,诸如收集、整理多方意见建议等许多“制定”方面的工作可以借助网络或其他信息技术来完成,体现“互联网+教育”的工具性特点;而诸如审核、查询、申诉、答辩等许多“实施”“监督”方面的工作,则必须要强化“互联网+教育”的主体性特点,视之为“由互联网技术所衍生出来的蕴涵教育内容的科技产品”,自觉改变传统的管理方式,采取新的策略方法。

比如“加强内外交流和联系”获取“信息激励”,作为工具,互联网技术应用是很重要的工作渠道。但是,我们同样要关注与分析这种工具性很强的互联网技术应用,比如什么时间应用,应用多少时间,提供怎样的硬件条件……如此一来,“互联网+教育”与“教育+互联网”又得到了充分的碰撞。

不管是“全过程性”评价,还是“全员参与”评价,信息技术的工具性应用与主体性体现都是必需的。尤其是评价进行时的环节,网络(包括其他信息技术)作为工具必不可少,作为“主体”也不容忽视,我们必须将之视作“由互联网技术所衍生出来的蕴涵教育内容的科技产品”,改变原有的工作方式,创造出适应互联网“工具-主体”模式下的管理策略。

“工具-主体”模式在其中的体现,同样反映了理念更新的重要性。网络平台既是管理工具,更是教育主体,因为它包含了教育目标、教育内容的确定和教育策略的运用,渗透了管理者的教育理念,在落实、执行层面的配套上必须有相应的教育手段。

3.“工具-主体”模式在中学生社团活动课题化管理保障体系中的应用

中学生社团活动课题化管理保障体系由以下四方面内容构成:加强扶持,加大物资投入;加强培训,注重责任人培养;加强指导,提高活动层次;加强交流,搭建沟通平台。

在这个完整的中学生社团活动课题化管理保障体系中,互联网“工具-主体”模式的应用还是重头戏。“加强扶持,加大物资投入”的着眼点是“社团自主、有序、规范管理”,应用现代信息技术,保障“公正、公平、公开”是必须的;“加强培训,注重责任人培养”,也需要现代信息技术的应用,既可借助互联网进行网络培训,也可将面对面培训工作及时发布或公示;“加强指导,提高活动层次”,其中“专业指导”“专项经费”,更需要应用现代信息技术;“加强交流,搭建沟通平台”,目的是“提升的开放性和创新感”,也离不开现代信息技术的应用。社团活动需要多少物质条件,该不该提供,怎么提供,可以借助互联网技术这个工具来进行分析、判断、作出决定,也需要管理者以它们是“由互联网技术所衍生出来的蕴涵教育内容的科技产品”来进行具体的操作方案设计。

三、“工具-主体”模式的推广

“工具-主体”模式在中学生社团活动课题化管理中的成功应用,激发了我们在学校其他教育教学工作中予以积极推广的热情。

1.校园多媒体信息发布平台(图1)

通过多媒体信息发布系统对多种显示设备集中统一管理,利用软件实现多种屏幕集中统一管理控制,提高宣传工作效率。

在行政楼、教学楼、图书馆、学生宿舍门厅及师生餐厅安装多个信息发布点,发布学校通知、公告、新闻、课程安排时间表、好人好事、寝室检查、学习政策等信息,也宣传学生与教师的美术优秀作品等。同时,为了适应现代信息技术的要求,我们也相应地做出了具体的操作策略调整。其产生的效果是提高了工作效率,增强了信息的认可度和可看性;加强了信息及时性、准确性,扩大了信息覆盖面;提高了学校的执行力和综合素质。

2.校园教学数字化数据收集与分析平台(图2)

通过校园教学数字化数据收集与分析平台,搜集、整合与教学活动密切相关的各类教学资源,其中包括教师自制电子备课资源、课件资源、题目资源、案例资源、科研成果资源、教师学习资源、电子图书资料等。比如我们使用“极课”模式学科大数据采集分析平台,采用标准化答题卡、扫描录入数据的途径,将学生作业、单元测验、考试等过程性评价或终结性评价中产生的大量教学数据有效地保存下来,为教学提供多角度的诊断,使过程性评价简捷化,促进教学;通过云计算自动生成错题本,辅助以网络自动推送,可以为每个学生设计个性化作业,支撑个性化教学、差异性教学。同时完善教学资源库,加强教学资源库建设,使其高效、安全地为教育教学服务。其中,使师生改进教与学成了该平台最大的功能。

3.校园移动学习平台

我们通过校园移动学习终端与教学应用平台给教师、学生提供一个整合式教学平台。

教师使用校园移动学习终端与教学应用平台备课,整合各式教材与素材格式,校内的教研组教师能互助合作,累积利用性高的教材内容,成为校本教材。教师打开教师端移动学习终端,与学生端的移动学习终端通过校园无线网络连接,在课堂上就能用备课内容实施数字化教学、实时形成阶段性评价、手写答题与互动、总结性评量的测验、互动式活动等。通过课堂中的教学活动,累积学生各式不同的学习历程信息,形成系统平台服务器重要的教学应用数据。课后,教师由这些信息的统计分析,了解学生学习状态与进度外,增加亲师沟通的依据,提供更个人化、适性化、贴近学习需求的学习应用。

4.美术作品网上展示平台

“艺文兼修”是我校的办学特色,美术专业是我校的品牌课程。学校提供用户权限控制来保证学生作品的安全和完整。通过展示平台对学校学生在校期间的作品进行统一管理,并提供统一展示界面。平台支持多种用户管理,平时学习阶段由学生对自己的作品进行添加、修改、更新、上传、下载、分类管理,考核与评价阶段可以由画室指导教师批量导入学生的阶段成果。网上展示平台提供展示访问接口,可以由校园智能显示终端或美术展厅触摸式一体机进行访问,不仅让学生自己对作品有一定的认识,也可以通过平台的评价系统来了解他人对作品的认识和评价,提高鉴赏水平。

运用大屏液晶触摸一体机的触控技术,结合美术网上展示平台全面、细致的展示我校美术展厅和作品收藏室中的各种美术作品及美术收藏,内容丰富、详实,囊括了学校各类美术作品的信息,为参观者全面展示所需了解的作品细部特征及作者的相关介绍等。同时利用触摸一体机的多媒体功能在我校的美术展厅中给学生介绍和讲授美术作品的特点,让学生实地并细致的了解美术作品的创作过程。

5.学生走班学习与课务管理平台

该平台立足于探索数字化校园背景下校园教学走班情况的信息采集与课务安排。教师使用系统完成教学班信息查询和成绩管理;学生使用系统完成选课和成绩查询等操作,各类选课相关数据输出。教务处开放学期内选修课程,学生登录系统,根据个人教学计划进行网上选课,系统自动判断选课是否成功,并给予提示,选课后由选课管理人员在后台进行筛选,并打印输出教师课表、学生个人课表、场地课表、教学班点名册等。正常开课后通过新型智慧刷卡终端控制门锁的开关,同时提取教师与学生的刷卡数据并与我校的教务系统实现数据交换的整合与集成。学生必修走班的课表,教师及学生信息能够自动从学校的教务软件中抽取数据,每个教师和学生通过门禁刷卡机直接刷卡签到点名,无需再去电脑系统或者网页上点击鼠标确认。签到过程结束后,教师登录网页查看本节必修走班或选修走班课程中教师和学生的到课情况。未及时刷卡签到的学生分为迟到、旷课、请假等几种情况,用不同的颜色显示。

此平台的使用提升了选修课考勤、门禁管理及网络信息技术在日常师生教学、学习活动中的应用水平,推动了校本网络资源建设,促进了学校教育资源共享。

“工具-主体”模式作为“教育+互联网”转型为“互联网+教育”的过渡标准样式,在现阶段的教育信息化进程中有其独有的历史地位与作用,扎实稳妥地推进教育方式的改革,是每一个一线教师应有的工作态度。

万峪中学晚点集会活动制度 篇9

根据上级文件的有关精神,学校决定在全校各班级中开展晚点集会活动.开展晚点集会活动的有关规定和要求如下:

晚点集会活动是进行班集体建设、提高学生自我管理能力,评价能力,进行集体主义教育、品德教育的重要方式,班主任、学生干部、全体同学一定要认真组织,积极参加,搞好晚点集会活动。

晚点集会活动是由值日教师主持的,全体同学参加的校级集体活动,时间为每天最后一节晚自习后十分钟。

晚点集会活动的主要内容:

1、对当天(或本周)的纪律、学习、卫生情况进行小结。

2、公布当天(或一周)的考勤记录,安排当天的学校工作并提出要求。

3、对较为突出的问题进行讨论。

544、奖惩评价活动。

5、其它必须在晚点集会活动中安排的内容。

晚点集会的主持

由值日教师主持

晚点集会主持人必须在活动开展前作好充分准备,搜集资料,以前一天主持人了解情况,制定活动方案。

负责人在校务日志上作好活动情况,主动地向下一天的主持人介绍当天的情况。晚点集会的要求

时空固定。每天每天最后一节晚自习后十分钟主席台前开展。

内容广泛。涉及学生生活、学习、思想的各个方面。

形式多样。可采用总评式、讨论式、辩论式、演说式,戏剧小品式,综合式和其它方式。潜移默化。要生动活泼地开展晚点集会活动,使学生在晚点集会活动中受到教育和启发。作好此活动汇报的总结评比工作。

在班会课上向全班同学汇报总结活动开展情况;每学期班主任向政教处报送一至二次班级晚点集会活动的课堂实录材料。

学校每学期进行一次班级晚点集会活动评比,评比结果与班级成绩考核挂钩。按等次在学期班级及班主任考核中增加绝对分1─3分。

凡无故不组织开展晚点集会活动的班级,在当月班级考核中,缺一次活动扣绝对分0。2分。

吕艺镇中学经典诵读活动制度 篇10

指导思想:

为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通过有效途径对广大群众尤其是青少年加强中华优秀文化传统教育,我校响应教育部、国家语委、中央文明办的决定,从2010年起共同实施“中华诵•经典诵读行动”,特制订我校经典诵读活动制度。

活动目的:

开展中华古代经典及现当代优秀诗文的诵读、书写、讲解,是对青少年进行思想和文化教育的重要途径。通过引领学生广泛深入地感受领悟中华经典,加深对中华优秀文化传统的了解和热爱,增强继承和弘扬中华文化的自觉性,提高思想道德水平;培养学生诵读、书写及讲解经典能力,提高他们的文化素养、审美情趣及语言文字应用能力。探索学校开展经典诵读、书写、讲解的有效途径和长效机制,形成示范成果,为经典诵读行动的全面推进和扎实有效开展积累经验,奠定坚实基础。

活动时间:

每天清晨到校6:30-6:50时,为晨诵经典的时间。

活动地点:

各班教室、深耕阅读中心(学校图书室)、读书林(根据需要选择)

检查方式:

班主任老师检查本班诵读情况后在德育处统一签名,语文教师课前检查学生早读背诵情况。

活动要求:

一、充分利用现有课程资源。在语文、写字、思想品德等课程中融入并强化经典讲解、诵读内容,在教学方式方法上有所创新,并进一步完善教学评价。

二、鼓励开发经典诵读、书写、讲解专门课程。

三、强调阅读经典名著、诵读优秀诗文,化解阅读活动平庸化。

四、通过师生诵读、书写经典诗文,亲近、熟悉经典,理解、热爱经典。

五、各年级每学期组织一次经典诵读活动比赛,推选出优秀的经典诵读活动进行展示。

六、古典诗词的诵读要特别注意“口诵心惟”,要学生能背诵,还能够大概地理解其意思,以“三看三抓三品”的原则指导学生诵读。

各种制度

1、检查制度:学校每月对各班经典诵读情况进行检查,检查的方式为抽查背诵。评选出优秀学生。

中学地理的“活动”教学 篇11

关键词:中学地理;活动;教学

地理“活动”教学是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创设一系列的情境,构建具有教育性、创造性、实践性、可操作性的学生主体活动,鼓励学生参与、思考、探索、实践。“活动”既是实验教材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环节;“活动”是学生对地理感兴趣和热情最高的内容,是提高学生地理兴趣的最佳手段;“活动”能最大限度地提高学生非智力因素的能力,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活动”教学是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途径。

一、“活动”的类型及其特点

1.野外观察型

这是学习地理的最直观、最广泛的传统方法。我们人类生存的环境,到处都有地理知识,大自然就是我们永远都读不完的书。例如,连续观察一个月的月相,记录总结月相的变化规律等。这类活动,通过学生的持续观察,很好地锻炼了他们的观察能力,而且培养了他们的认知能力。

2.演示实验型

动手演示昼夜更替;用观测月影的方法,粗略测定学校所在地的经度;借助直观教学手段,要求学生对实验过程进行观察,丰富感性材料,然后通过分析、推理,提示某种现象的成因,从而得出符合逻辑的结论。这类活动能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从而促成知识的理解与掌握。

3.图示观察型

这类活动在于通过直观的图示观察,结合所学的知识原理,

说明一些地理现象的原因,这是最直接的知识应用。这类活动课本出现的频率较高。如根据“大气垂直分层示意图”分析问题,随着高度的上升,对流层和平流层的气温分别是如何变化的?为什么说对流层与人类的关系最密切?为什么平流层适合飞机飞行?诸如此类的活动还有很多,它们对培养学生的注意力和观察力有很大的帮助。

4.问题调研型

问题调研活动是以问题解决为中心的教学活动,在组织这类活动时,设计与生活联系较密切的问题,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求知欲,使他们主动去查资料、探索问题的解决方法,使学生用自身的实践体会,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

5.材料分析型

这一类活动综合性比较强,不仅涉及文科知识,还涉及理科知识。材料中有文字材料,也有图表材料,通过材料分析,可以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和判断能力,例如,想一想,丽江古城为什么冬无严寒,夏无酷暑?丽江古城的形成和发展利用了哪些有利的地形条件?

6.辩论研讨型

如水资源可以永续利用,并且“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吗?这类活动的内容相当开放、民主,让学生有自主学习的时间和空间,可以就题论题,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分别阐述自己的论点;或者就有争议的观点,分组讨论,力争以理服人。而且,这种讨论类活动正体现了使学生能够活泼地、主动地发展这一教学新理念。

7.绘图型

这类活动与旧教材相比,明显多了,新教材更注重培养学生动手制图绘图能力的培养。如绘制地球圈层结构示意图,将自己的作品拿到同学之间去交流;又如绘制气压带、风带示意图、南半球锋面气旋示意图等。

8.游戏型

地理游戏活动是用一些地理知识编成谜语、小品等,让学生参与猜谜、演小品等活动,使他们在娱乐中学习地理知识,调动他们的学习兴趣。

二、“活动”教学的现状与误区

1.“活动”教学的现状

(1)“活动”教学只流于形式。

受现行教学质量评价制度的影响,且学校领导对地理学科的重视不够,地理“活动”教学难于正常开展,即使开展,也只局限于课堂上的简单问答练习,教师没有创设一系列情境,让学生在活动中去体验课本所阐述的理论,来鼓励学生主动参与、主动探索、主动思考、主动实践,“活动”只流于形式,无法达到“活动”教学的目的。

(2)地理“活动”教学状况差异大。

受教学条件的制约,很多学校尤其是农村中学,教学设备不足甚至没有,根本无法开展野外观察、测量及地理实验等活动。同时,由于师资力量不均衡,大部分农村中学没有专业地理教师,地理课由其他老师上,这些老师没有受过专业培训,专业理论水平不高,地理实践技能有限,难于指导学生开展更深层次的讨论和探究活动,以至地理“活动”教学难于开展,甚至不开展“活动”课。同一间学校,由于班级、教师、学生素质不同,“活动”教学状况也有差异。

(3)课堂活动多,野外活动少。

由于受时间、空间和安全等因素的制约,很多地理“活动”教学只局限于课堂上,学生没有多少机会到野外观察、实践,没有机会体验大自然与人,大自然与生活、社会的联系,难于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

2.“活动”教学的误区

(1)刻意强调课堂气氛,而忽视活动的实质。

有些地理教师在进行活动教学时,片面追求塑造课堂的热闹氛围,认为课堂越热闹,活动气氛就越活跃,活动就开展得越成功。这样导致的后果,一是使本来井然有序的课堂成为一盘散沙,教师由教学过程的组织者、指导者成为课堂纪律的维护者、监管者;二是使探求知识的过程变成盲无目的的活动,把原本内涵深刻的活动变成了毫无意义的放任自流的娱乐。

(2)脱离学生实际情况,活动对象局限化。

在设计活动时不考虑学生的实际能力和教材实际,过于简单或复杂地设计活动内容。过于简单的活动,学生根本无需太多的思考和分析,而过于复杂的活动,则让学生无从入手,从而使部分学生的思维处于闲置状态,缩小了活动的参与对象范围,使本应全员参与的活动成为部分活动或个别活动,甚至成为教师的独角戏。

三、实施地理“活动”教学的对策

1.转变观念,端正态度,提高认识

地理“活动”教学是地理课堂教学的组成部分,是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途径,开展活动教学可大大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的兴趣提高了,再通过活动,使他们加深了对课本知识的理解,提高了他们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更有利于成绩的提高。

2.主动工作,克服困难,积极求变

地理学科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必须要进行野外观察,

观察身边事物的变化、变迁,了解事物变化、变迁的原因及规律,以便更好地理解课本上的理论知识。例如,讲到地转偏向力时,让学生观察家乡河流两岸的侵蚀情况;讲到植被的垂直分布时,让

学生观察从山脚到山顶树叶或草叶的变化情况;讲气候时,让学生观察树木的姿态,判断当地常年吹什么风,等等。这样就可以让学生养成观察事物的习惯,并能培养他们的综合能力。

3.精心组织,因材施教

活动类型不同,特点不同,活动的形式也不同,要求教师在开展活动时,要因材施教,精心组织,力争达到最佳的效果。

此外,还有地理知识竞赛活动、地理实验活动、地理模型制作活动,国情教育、环保教育专题板报等形式,这些活动的特点和要求各不相同,同时各班学生的情况也不相同,这就要求我们地理教师要加强“活动”教学研究,精心组织,因材施教,为培养学生主动学习、合作学习的精神,提高学生的地理综合素质而努力。

参考文献:

[1]霍益平.研究性学习:实验与探索[M].广西教育出版社,2001.

[2]裴新生.地理教育中的思维实践创新[M].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2002.

中学地理课堂活动的思考 篇12

最近, 在文章中看到, 教师教育的信念有两条:一个是教育追求有效, 让教师用较少的时间, 得到较大的收获。另一个是教育就是激发, 用榜样和实例激励, 用问题和交流启发。在中学地理教学中, 地理活动的开展正是起到了这样的作用。地理活动的开展是地理课堂教学的延伸, 是提高学生素质的重要手段, 从课程目标上看, 不是单纯从地理知识着眼, 而是从学生的素质发展着眼, 着力促使学生主动地发展。这个过程是学生通过自主活动、自主思考、自主实践, 获得地理活动的一些体验, 最终在地理活动中获得发展。

中学地理课堂活动可以采取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 比如可以把地理课变为一种研究课、模拟课、辩论课、分组讨论课等形式。这实际上是对传统的传授教学为主的课堂教学形式的改革, 学生动脑动口、动手动眼、动情, 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主动性。另外, 地理课可以带学生如观察观测、阅读欣赏、竞赛、教具制作等, 教师予以指导, 使之变为课堂教学的一部分。

我在高二年级的两个班 (重点班和普通班) , 进行了地理课前活动的尝试, 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同学们发生了微妙的变化, 让我或多或少的看到了他们对地理的兴趣, 我也有点收获的感觉。从极个别人主动报名在课前给大家展示自己查阅的资料到有不少同学来让我给他指导, 都告诉我他们的兴趣在一点点地被激发出来, 是最前面的几个同学起到了榜样和实例的作用。从他们一开始有些同学想在课前讲演却不知道如何下手, 到不用我提示揭开一个又一个让同学们感叹的内容, 也让我更加知道他们有这种能力, 有提出问题并且与大家交流分享的能力。这样的活动, 丰富了学生的课外生活, 开拓了学生的视野, 又培养了学生动脑思考 (动手实践, 分析创新的能力) , 目前收到了良好的效果。对于普通班的同学来说, 这样继续开展这个活动更有意义。因为他们比重点班同学看起来更有精神和情绪, 当有人在上面演讲时, 带动着全班同学一个又一个地提问, 虽然下面有些同学听得很不以为然, 提问时半开玩笑的样子, 但是我相信, 他已经把这个知识放进脑子里了, 转化为自己的知识了。地理课外活动可以拓宽学生的知识面, 激发兴趣, 陶冶情操, 培养能力, 满足学生的多种需要, 这是不可否认的。也许我高估了这个活动在未来的作用, 但是让我看到了希望, 我国古代早有“授人以鱼, 只供一饭之需。教人以渔, 则终生受用无穷”的至理名言, 这就告诫我们, 教师不仅要使学生掌握教学大纲规定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更要教给学生独立探求、索取知识的方法。地理课前活动至少可以成为实现这目标的一个形式。

中学语文活动课的探索 篇13

一、认识活动课的意义, 保证真正落实

在我们的语文教学中, 课堂内容封闭, 教学方法单一, 制约着语文课堂的效率, 影响着学生的学习兴趣。其症结在于语文脱离了学生的生活, 缺失了时代的生活气息。学生死读书, 不能自主实践, 以至于语文课堂沉闷, 学习范围受限, 已经远远不能满足社会对于学生的要求。语文教学要走向时代, 走向生活, 要有开放性, 要与生活实际相结合。学生活动课就是学生自主进行语文学习实践的课型, 是解决课堂中学生参与程度低这一问题的一条捷径。语文活动课需要的是丰富多彩的内容, 教师一定要有系统的教学目标, 有适合学生身心健康的活动内容。这些活动内容要有序开展, 使之成为语文课堂教学的补充内容。教师不能把它当做点缀, 而应该是有时间安排, 有空间活动, 真正列入学校的课程计划。这样才能保证学生活动课顺利开展, 也才能保证语文教学活动课真正得到落实。

二、发挥语文活动课的优势, 突出其实用价值

语文活动课虽然是教学活动, 但它有别于一般意义上的语文课。它主要是让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确切地说, 就是学生的学习活动课。这种活动课要以学生为中心, 教学的目标内容和方法不能视为必修课的要求。在教学内容上要突出实用性, 走向生活, 走向实际, 可以触及生活的方方面面, 要有时代的特点, 要有生活的色彩。开放性是其重要的特点之一。比如, 学校发生了重要的事件, 有了重要的活动, 教师可以让学生举行新闻发布会, 让学生主动在课堂中自我锻炼。在学校的各种宣传中, 或者是墙上的壁报中常出现错别字, 教师可以让学生搜集整理, 开展一次错别字普查活动。这样, 学生都能够参与到活动中, 主动去纠正错别字, 净化学校的语言环境。很多学生都喜欢精美的文章, 也喜欢优美的词句, 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编写手抄报, 开展评比。语文活动的内容很广泛, 这些活动实用性强, 能够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

在教学方法上, 要突出学生的自主意识, 让学生去自主实践, 根据自己的爱好选择内容, 根据自己喜欢的形式选择喜闻乐见的方法, 让每个学生都能够参与到活动中。如有的课以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为主, 如“故事会”“演讲会”和“辩论会”, 可使学生通过这些活动课锻炼他们的口才。有的课则侧重于学生的书面表达, 如开展作文竞赛, 或是组词成句等活动, 就能提高学生的书面表达能力。只要教师给学生提供锻炼的机会, 学生就能在活动中受益, 也就会对语文课充满信心。

三、加强语文针对性训练, 提高学生的语文素质

中学生的思维往往以经验为主, 这些经验是具体、直观的。所以, 教师在开展教学活动时, 要让学生多参与, 亲自实践。比如, 在描写景物练习时, 教师可带着学生走出教室, 走到学校的花池旁, 观察月季、玫瑰花的形态、花蕊, 观察枝叶和长势。教师也可以让学生描写院落的冬青、槐树, 如它们形态各异, 各具特点, 都在点缀着校园, 成为校园一道美丽的风景。教师还可以让学生走向村落, 走向社区, 了解当地的风俗习惯, 感受当地的民风民俗, 写下自己的调研报告, 真正体验一次文化的旅行。在开展语文学科教学时, 教师不要向学生讲授抽象的概念, 枯燥的条条框框, 而要将学生置身于具体的情境之中, 增强教学的直观性, 多为学生提供活动的机会, 让学生在具体生动的学习情境中去感受, 去体会, 去发现。

语文是交际工具, 就像庖丁解牛一样, 需要把握规律, 掌握技巧。其前提是必须经过反复的实践, 进行有效的训练。一个优秀的语文教师, 就是要善于指导学生进行有效的训练, 在训练中让学生掌握学习语文的技巧, 把握语文学习的要领。经过长时间有计划的训练, 使学生对语文知识、语文技能达到游刃有余的境界。语文活动课应该是学生自主的活动, 要让学生积极参与, 自我设计, 主动体会。这样, 学生就能够将语文知识消化、吸收, 逐渐转化为自己的语文能力。

四、关注活动过程, 提高语文活动课的实效

语文活动课是学生的活动课, 教师要突出学生的实践, 强化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不能像讲授课那样, 以自己的讲授为主, 甚至以自己的讲代替学生的学, 以至于喧宾夺主。但学生自主学也并不意味着教师就放任不管, 而是要求教师指导学生进行活动设计, 引导学生进行课堂活动, 帮助学生进行活动的组织, 必要时还要进行点拨, 有时还要进行必要的点评、及时的总结, 以提高活动课的质量。关键的问题是教师必须讲究引导的艺术, 相机行事, 灵活应变。

语文活动课是学生自主的课堂, 必须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参与到活动之中。有效的活动课应该是根据学生的实际和教学的实际情况, 充分考虑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兴趣爱好。语文活动课不能变成学生的讲解, 或变成学生的一言堂, 让大部分学生袖手旁观, 这就失去了活动课的意义。因此, 设计语文活动方案时, 应注意使活动具有较广泛的适应性, 能调动每一个学生的主动精神。在组织活动时, 应按照分类要求、分类指导的原则, 根据活动的内容构成和学生的情况, 适当分工, 适当轮换, 从而既发挥各类学生的特长, 又能促使全体学生都得到学习和发展的机会。

语文活动课是调动学生学习语文兴趣的重要方式, 既要生动活泼, 又要注重课堂实效。语文活动课无疑应该做到内容和形式具体形象, 活泼有趣, 让形式喜闻乐见, 使学生学得轻松愉快, 但决不能因此片面追求活动形式的趣味性、生动性, 而忽略切实有效的指导形式, 使得语文学习热闹有余, 实效不足。活动课必须根据教学的目的、内容的实际需要和学生学习的实际情况, 设计具体可行、易于操作的方案, 使活动课既有声有色, 又实实在在, 使每个学生既乐意参加, 又都各有收获。

上一篇:客户购房意向书下一篇:第四周122班国旗下讲话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