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教研组建设

2024-11-02

中学教研组建设(共12篇)

中学教研组建设 篇1

美术作为辅助学科所以在开展教学的时候不能够得到重视, 很多美术老师在开展教学的时候都是“各自为政”想怎么教就怎么教, 完全没有教学规则和教学计划, 学生因为老师的无序教学对美术的学习热情也减缓了很多。对于突破美术教学发展的评价, 建设美术教研组的建设, 是开展美术教学要思考的中重要问题之一。

一、完善美术教研组建设发展的总体理念

美术教研组的建设是围绕着新课标开展的教学活动, 开展的教学也是以学校的工作计划作为教学发展的核心, 这样培养方法能够有益于教学目标等方面的建设, 因此, 开展的教学要根据学校的实际制定教学发展规划。

课堂教学改革作为教研组的工作重点, 在开展教学的时候要发展“创新务实, 长期发展”的整体发展理念, 为构建社会主义高校课堂努力。为了吸引学生的学习兴趣, 开展“民间艺术走进课堂的活动”, 学生在对民间艺术进行欣赏的时候会感受到中国传统民间艺术的魅力, 这样可以让学生对美术有着更加客观的认识, 老师在和学生沟通的时候也能够有学生喜欢的话题。民间的艺术是百姓日常生活中能够接触到的, 所以, 学生对于很多艺术的理解也更加容易, 老师在讲解和沟通的时候也更加的顺畅。

美术老师和专业的画家有所不同的地方在于, 专业的画家是要对艺术有自己的风格, 但是老师是要海纳百川, 可以给学生传授比较广博的知识。所以, 在开展教学的时候要有效的提升教研组老师之间的相互沟通以及理解, 发挥老师之间的合作精神, 让老师在相互的激励中共同成长。最好要加强老师和学生之间的相互关系, 老师对学生有着理解和关系, 这样可以提升师生之间的合作互助精神, 有效的提升教学效果[1]。

二、提升教研组建设发展新形势

传统美术老师在长期发展的进程中都是以个体劳动作为主体, 但是个体的发展是有着鲜明的个性, 如果在学校发展进程中个性化的发展是容易产生信息闭塞、思想僵化的情况, 在共性化发展进程中是不容易探讨和研究问题的, 不利于教学模式的开展。

教研活动的开展是对老师教学活动的诊断, 在开展课程评价的时候, 主要是为了针对执教教师开展的有效课程评价体系, 可以促进教师的成长和发展, 还能够及时了解老师的教学发展理念。通过教学研究的方式帮助学生及时的纠正课堂教学观念中的错误认识, 有效的提升教研组老师的专业成长, 正确的评课可以优化老师的教学思想以及教学理念, 让老师的知识更新进一步的加快, 教学的艺术也得到优化;深入的对老师的教育科研内容拓展, 教师在开展教学的时候可以有效的吸收比较优秀的教学模式, 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得到优化。这样老师的教学积极性和主动也得到了全面的优化, 对于老师教学案例的收集有很大的效果。

教学不仅仅是要教会学生知识还要培养学生素质, 有利于老师自我能力管理的提升, 在教研的过程中帮助老师总结教学经验, 提升教育教学的水平。课堂教学的开展是要融入新鲜的知识, 学生对于书本知识的讲解感觉很厌烦, 老师在教学的时候要加入让学生感兴趣的学习内容, 但是一个老师设计出来的教学很多时候考虑的不是很全面, 如果能够调动全小组的力量来对教学风格开展追求, 通过对问题的探讨, 制定教学发展的方案, 在分层次和分阶段实行的过程, 有效的解决问题, 优化整体的教学流程, 对提高教学效率有很大的帮助[2]。

三、教学内容的充实

美术教研小组在开展教学的时候要积极的引导和鼓励同小组老师寻找有价值的教学研究课题, 鼓励老师在开展教学的时候做好教育学的研究, 在相互激励中有效的促进专业教学的发展, 让科研教学的发展全面的得到提升。专业发展的领域里面。教研组的老师在平时要一起作画, 无论是关于写生还是创作, 都要在想的观摩和评析中, 让每一个人在构图处理和技能表现方面, 都能够有所突破和提高, 在彼此之间交流和学习的过程中加大专业视野和专业能力的提升, 开展教学的生活和老师可以自觉的按照教研组制定统一的教学大纲, 开展相互一致的教学方式, 让教学资源得到共享[3]。

四、寻求新的教学定位

新的教学定位的标准是要对美术老师有新的要求, 要求美术老师既是美术的教育专业, 同时也是美术家, 我们知道美术的创作除了要有比较娴熟的美术教学技巧, 还要对生活中的真、善、美有着强烈的洞察力和深厚的文化发展底蕴, 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能够要对中华的文化发展历史有了解。艺术的发展和一个民族的发展有着必然的联系, 所以, 美术老师要在多个层面和多个领域都有了解, 这样才能够给学生比较全面的知识文化传达。另外良好的管理机制是每一个老师在开展教研工作过程的基础, 教研组在教学发展中的意义也会变得更加的重大, 教研组的成员在开展教学的时候要学会灵活的驾驭课堂教学, 做到勤于反思和真诚合作, 在教学中勇于实践, 探索新的发展道路, 寻找新方法。

结语:学校是美术教学发展的重要场所, 很多的学校对于美术教研组的组建重视程度不大, 因为美术本身是一门辅助学科, 但是美术培养的是学生的灵魂, 学生在学习美术的时候, 不但可以锻炼其灵活的手动能力, 更是对自己创新能力和观察能力的培养。艺术也是人表达情绪的最好方法, 通过艺术的宣泄和表达提升自己的个人素质是开展美育教学的关键。那么, 教研组的存在意义重大, 通过小组制定出来的教学设计和教学计划会变得更加的科学和合理。

参考文献

[1]陈秋兰.教研组长引领下的优秀教研组建设策略[J].课程教学研究.2014 (01) :3-5

[2]胡艳.专业学习共同体视角下的教研组建设——以北京市某区中学教研组为例[J]教育研究.2013 (10) :11-12.

[3]万辉.试论中学美术教师专业成长[J]经营管理者.2015 (01) :12-13.

中学教研组建设 篇2

一、工作思路

本学期主要工作以中英项目为依托,践行 “参与式”教学为中心,加深教师对现代教育观念和课程改革的认识和理解;以研究本学科教学、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加强学法指导,在课堂中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二、主要工作

1、加强理论学习,从思想上、政治上进一步认识教研的重要意义,组织教师认真学习教育法、心理学,为更好地进行素质教育打下坚实的基础。

2、继续开展教研活动,更新教育观念。教师要转变教育观念,“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方式”、“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是新的语文课程标准提出的两个基本理念,这必将引起我们的语文教学新的变革。我们每个语文教师要树立正确的教学观念,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积极开发和利用语文课程资源,让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渗透到我们语文教学的每个环节,积极探索出符合我校的语文学科教学模式。我们教研组这学期将经常深入课堂,组织教师共同研究语文教学,通过研讨会、讲座、课题研究、集体备课等形式,寻求一条具有我校特色,又富有时代特征的语文教学新路。

组织教师利用例会学习、自学、讲座、研讨等形式,学习教育政策法规、现代教育理论、教育思想和教育技术,提高自身的创新能力。

常规教研活动围绕新教材实验展开。在学校教导处领导下,分组开展以教研组、备课组为单位的集体备课活动,倡导教师深入钻研教材、钻研学法与教法,突破传统的“重结果轻过程”的教学模式。课程标准要落实到位,我们语文组将不局限于对“备课、批改、辅导”等常规的管理。就新教材而言,它具有较强的开放性和弹性,给了我们教师开发、选择的空间。为学生的学习也提供了选择和拓宽的空间。语文教师应高度重视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创造性地开展各类活动,并结合学生实际情况,开展综合性学习。

3、加强对阅读和写作教学研究的力度。引导教师以努力提高学生的阅读分析能力为教学突破口,深入钻研教材,努力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开展以创新为主题的作文教学研究,努力探索作文教学规律,提高作文教学质量。组织学生积极参加各种竞赛竞赛。教研组要积极配合学校工作,与教导处、团委会一起搞好本学期几次重大活动的演讲、征文比赛。还要积极组织学生参加校以上级别的各种

演讲、征文比赛

4、强化对集体备课的管理。有效的集体备课活动,是发挥群体优势,提高备课质量的重要途径。要落实新课程标准精神搞好新课程改革实验,使用好新教材,集体备课的作用显得格外重要。这一学期我们教研组将针对不同年级段开展尽可能多的集体备课活动。采用“教研组定内容,分头准备---个人钻研备课---一人主讲,集体讨论---深化吸收,形成共识”的操作程序,使集体备课做到有计划、有准备、有检查、有总结、有效果。把新课程标准的理念和精神落实到教学过程中去。

各备课组要同一进度,同一张卷,要发扬团结协作精神,努力发挥本备课组的力量,决不各自为政,切实搞好本学期的教学工作。带动本组老师探讨教研教法,以提高教学质量,5、抓好教师教学基本功督查工作。继续开展教师“两字一话”提高活动,组织进行新课程新理念下的教与学整体设计评比工作。

6、继续开展参与式教学支持活动,形成更为浓厚的教研风气,在评课这方面要有重大突破,不要只停留在听课上,各位教师都要积极发言,互相促进,共同提高。

7、组织好各项评比活动。积极参与校际活动,组织教师参加各级中学语文优质课选拔及评比工作,为学校在语文教研活动和竞赛活动等重大活动中争得更多发言的机会,并为全镇的语文教学做出自己应尽的职责。

8、继续开展“老带新”和“结对子”活动,要指定专人对新教师进行培养,帮助他们修改教案,要多听课,还要求新教师也要多听课,向老教师虚心学习。

9、努力营造教学教研风气,借以带动教师撰写教学教研论文,使本组的教学教研的水平能上一个新台阶。根据学校的安排,要求青年教师学习现代教育技术,要参加计算机培训,积极学习课件制作。

10、继续开展专题活动,提高学习效率,切实减轻学生负担。本学期要争取腾出自习一至两节课的时间走进图书,以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和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和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是语文组的头等大事,一定要当做大事来争取。

与年级组并存下的中学教研组建设 篇3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由于学校规模的扩大,同一年级的班级增多,为了加强管理,学校出现了“年级组”。年级组的出现,取代了教研组的部分职能,年级组工作与教研组工作因此产生了很大的冲突。在年级组发挥重要作用的前提下,教研组还有没有必要继续存在?如果存在,那么又该如何建设?

一、 年级组与教研组并存状态下的教研组的地位

1.年级组与教研组并存的基本模式

年级组是个行政建制,一般是在学校行政办公会议的领导之下,实行的年级组管理制。年级组长由校长选聘或任命,一般每个年级1-2人,主要负责年级的教育教学全面工作。很多学校的年级组长又是中层干部,身上还兼顾其他任务,如教务副主任或者政教副主任兼任,也有的学校的年级组长属于行政办公会议扩大会议的行政人员,一般不再兼任其他职务,专门从事年级组管理工作。学校的管理行政体系到年级组层面一般是这样的(图一):

图一 图二

年级组要接受学校各主要职能部门的科层式管理,如校长办公室、教务处、政教处、总务处、科研室等,工作涉及教务、德育、总务、科研等内容,对下的领导,主要抓住两个组织,一个是班主任队伍,一个是备课组。通过班主任管理班级,通过备课组,抓好教研和教学。从工作内容上讲,年级组长不仅负责教学,还要负责德育等若干部门性事务;从服务对象上讲,既有学生、老师,又有家长和社区;从工作的范围上讲,既要负责校内,又要联系校外。可见,年级组工作的涉及面广,涉及管理与协调的群体广。

教研组不是一个行政组织的一级,而是介于学校和教师之间的研究组织。教研组的任务是组织本组教师进行教学研究,以研究改进教学作为目的,每组设组长1-2人,由校长从各科教员中选聘。在学校里,教务处直接领导教研组,教研组领导备课组,每备课组大多设组长1名。其组织示意图见图二。

从图一、图二可以看出,年级组与教研组是并列存在的,在功能上二者有交叉之处,也存在很大的差异性。二者的交叉之处在于抓好教学管理和教研管理。二者的不同之处在于,教研组侧重于教学和教学研究,而年级组不仅侧重教学与教研,还要抓好其他方面的工作。二者的职责范围可图示如下:

2.年级组与教研组两种管理模式的利与弊

(1)年级组管理的利与弊

将多部门、多学科、多服务对象的事务交由年级组长负责,提高了办事效率,加强了工作的针对性和有效性,本年级的同一备课组在一起办公,方便了备课与研究活动的开展。但多项事务集中在年级组长身上,年级组长负担过重;不同学科教师集中于一起办公,“在教研方面又出现了新问题,由于全校同科教师分散办公,教研组开展教研活动不方便,教改研讨也受到一定的制约”;同时,年级组长抓备课组工作,往往因为学科的问题,而缺乏科学指导,容易造成学科教学的无政府状态,不利于教学质量的提高。

(2)教研组管理的利与弊

同一学科的教师组成一个教研大组,在一起研讨,研究的针对性强,有利于教师的专业发展和共同进步,有利于学科组建设,有利于教务处和教研室对教研组的行政领导效率的提高。但是,教研组又是由各年级的学科备课组组成的,教研组办公,不利于年级组对备课组的领导,不方便班主任与任课教师的沟通,不便于加强多学科之间的交流和联系。

3.年级组与教研组并存状态下的教研组的地位

随着学校的发展,年级组和教研组并存的管理模式出现在绝大多数的中学里,年级组的出现,是学校组织膨胀的结果,年级组承担了学校各部门对本年级的管理任务,这就导致了“中学组织结构和内部管理的科层化倾向”。从这个意义上讲,一个年级组就是一所学校。年级组的管理取代了教研组的若干功能,同时,也凸显了更加强大的管理优势。因此,在各个年级组与教研组并存的中学中,年级组的地位远高于教研组。年级组长作为年级的最高行政领导,承担了各个部门在本年级的管理任务,处于强势地位。而教研组的重要基层组织备课组,则分布于各个年级,组织被强行割裂,教研组长只是成了该学科大组教研活动形式上的召集人,由于很多活动常在备课组进行,备课组组长发挥的作用甚至超过了教研组长的作用,因而,使得很多教研组长处境相当尴尬。虽然各所学校的教研组活动能够开展起来,但是这种活动往往缺乏实在意义,成了走过场的形式,教研组实际上是处于名存实亡的状态。

二、 中学教研组不可以取消

虽然在年级组与教研组并存的状态下,教研组的作用有所削弱,但是,笔者认为,教研组是不可以被取消的。教研组作为学校的基层组织,它发挥着专门的作用,主要体现在:对上联系教务部门,对下联系教师,是上下关系协调的桥梁和纽带;组织本组教师进行方针政策法律法规的学习,是提高教师师德修养和理论水平的窗口;组织教师开展教学研究,是提高教师专业水平的平台;指导青年教师教学科研,是青年教师快速成长的引路者;评价教师教学成果,是协助学校做好教学评价工作的帮手。教研组发挥的作用关乎学校的教育教学质量,关乎教师和学生的成长,关乎学校的发展,是其他部门或组织所不能取代的。显然,教研组在中学中的地位举足轻重,是绝不能取消的。

三、 对年级组建制下的中学教研组建设的思考

那么,在学校管理采用年级组与教研组并行的模式,且年级组处于强势地位的情况下,如何加强教研组建设,笔者有以下建议。

1.明确教研组的职责范围

很多学校的教研组长之所以放不开手脚去工作,是因为他(她)怕干扰了年级组长的工作,因为他(她)领导下的备课组同样置于年级组的管理之下,相比之下,年级组长似乎是“近水楼台先得月”,因此,教研组长的顾虑较多。出现这种问题,应该归咎于教研组长的主观认识,他(她)对自己的职责范围缺乏清楚的认识。教研组的职责是带领和指导全组教师学习、研究教育教学规律,开展教学活动,提升教师综合素质,协助学校相关部门完成相关任务等,其职责侧重于教育教学的研究与管理,这与年级组的职责范围有明显的区别,教研组长应该弄清职责范围,既要履行好分内职责,不越权,又要放开手脚,大胆创新。

2.制定务实的教研组工作计划

教研组的工作计划是指导教研组全体教师教研活动的计划书,一般由教研组长带领本组老师共同研究制定。但在实际操作中,不少学校由教研组长自己“闭门造车”,应付学校差事,等到开学第一次教研活动时在大会上读一下,就算通过了。这样制订出来的计划,达不到预期目的,更谈不上提高教研质量。一份好的教研组工作计划,应该有学期明确的工作目标,有具体的周次工作安排,应具体到时间、地点、活动内容、负责人等;一份好的教研组工作计划,应该是在教研组长带领下全组教师集思广益,共同智慧的结晶;一份好的教研组工作计划应该遵循教育教学规律,与上级主管部门的工作保持一致,符合校情、教情和学情;一份好的教研组工作计划,应该方便操作、监督和评价。一份实在的、指导性和计划性强的教研组工作计划,对提高全组教研工作的时效性,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3.加强对教研组的监管和指导

教务处对教研组负有监管和指导责任。首先,要把好教研组长的选聘工作。要选择师德高尚、专业功底扎实、具有一定组织能力和威望的教师做教研组长。同时,注意对教研组长的后备教师加强考察和培养,给这批教师更多的培训机会,借助活动加以锻炼。其次,加强教研组活动常规的检查。教务处要有专门工作人员负责检查工作,做好详细记录,并及时进行反馈,确保教研活动及时、高效、务实地开展。最后,要建立教研组评价机制,激励教研组健康和谐发展。可以根据学校实际,制定《优秀教研组评比办法》,制定详尽的评价标准,学校可以拿出一定的资金进行奖励,以激励先进,鞭策后进,形成竞争,在竞争中激发活力。

4.实现教研组与年级组的沟通与共享

“学校年级组与教研组并不是对立的机构,产生不协调是因为它们工作对象上的同一交叉”。在二者并存的状态下,笔者主张加强教研组与年级组的沟通与资源共享。要充分发挥两个组的优势,通过沟通,进行资源整合与共享,最终实现教研组和年级组管理双赢。

学校可以通过教导处或兼管年级的行政干部牵头,建立年级组和教研组的沟通机制。如果能将信息及时反馈,将有利于提高各方面的工作实效。比如,年级组可以将定期在学生中进行的教学情况的调查结果反馈给教研组,教研组则可以将本学科的前沿要求和教师调查情况及时反馈给年级组长。沟通机制建立后,两个组相互学习管理经验,教研组可借鉴年级组工作深入到学生中间的经验,深入班级对学科教学进行调研,倾听学生呼声,以改进教学。

年级组和教研组是现代中学的两个不可偏废的车轮,年级组并存下的中学教研组受到极大冲击与挑战,虽然地位有所削弱,但其功能是不可替代的。只有加强对教研组的建设,协调好教研组与年级组之间的关系,才能实现学校健康和谐发展。

参考文献

[1] 张玉泉.年级组办公形式下如何加强教研活动.教学与管理,1999(2).

[2] 葛新斌.年级组的建制及其对超大规模中学内部管理的影响.教育科学研究,2007(3).

[3] 陈晞,汤立宏.力量整合 互动合作——浅谈中小学教研组和年级组的协调与合作.现代教学,2005(12).

年级组并存下的中学教研组建设 篇4

一、在年级组与教研组并存状态下的教研组的地位

(一) 年级组与教研组并存的基本模式

年级组是一个行政建制, 一般是在学校行政办公会的领导之下, 实行年级组管理制。年级组长由校长选聘或任命, 一般每个年级1—2人, 主要负责年级的教育教学全面工作。很多学校的年级组长又是中层干部, 还兼顾其他任务, 如教务副主任或者政教副主任兼任, 也有的学校的年级组长属于行政办公会议扩大会议的行政人员, 一般不再兼任其他职务, 而专门从事年级组管理工作。学校的管理行政体系到年级组层面如图一所示:

年级组要接受学校各主要职能部门的科层式管理, 如校长办公室、教务处、政教处、总务处、科研室等, 工作涉及教务、德育、总务、科研等内容, 对所属范围内的领导主要抓住两个组织, 一个是班主任队伍, 一个是备课组, 通过班主任管理班级, 通过备课组抓好教研和教学。从工作内容上讲, 年级组长不仅要负责教学, 而且要负责德育等若干部门性事务;从服务对象上讲, 既有学生、老师, 又有家长和社区;从工作的范围上讲, 既要负责校内, 又要联系校外。可见, 年级组工作的涉及面广, 涉及管理与协调的群体广。

教研组不是一个行政组织的一级, 而是介于学校和教师之间的研究组织。教研组的任务是组织本组教师进行教学研究, 以研究改进教学作为目的, 每组设组长1—2图二

从图一、图二可以看出, 年级组与教研组是并列存在的, 在功能上二者有交叉之处, 也存在很大的差异性。二者的交叉之处在于抓好教学管理和教研管理;二者的不同之处在于, 教研组侧重于教学和教学研究, 而年级组不仅侧重教学与教研, 还要抓好其他方面的工作。二者的职责范围如图三所示:

(二) 年级组与教研组两种管理模式的利与弊

1. 年级组管理的利与弊

将多部门、多学科、多服务对象的事务交由年级组长负责, 提高了办事效率, 加强了工作的针对性和有效性;本年级的同一备课组在一起办公, 方便了备课与研究活动的开展。但多项事务集中在年级组长身上, 年级组长负担过重;不同学科教师集中于一起办公, “在教研方面又出现了新问题, 由于全校同科教师分散办公, 教研组开展教研活动不方便, 教改研讨也受到一定的制约”[1];同时, 年级组长抓备课组工作, 往往因为学科的问题而缺乏科学指导, 容易造成学科教学的无政府状态, 不利于教学质量的提高。

2. 教研组管理的利与弊

同一学科的教师组成一个教研大组, 在一起研讨, 研究的针对性强, 有利于教师的专业发展和共同进步, 有利于学科组建设, 有利于教务处和教研室对教研组的行政领导效率的提高。但是, 教研组又是由各年级的学科备课组组成的, 教研组办公不利于年级组对备课组的领导, 不方便班主任与任课老师的沟通, 不便于加强多学科之间的交流和联系。

(三) 年级组与教研组并存状态下的教研组的地位

随着学校的发展, 年级组和教研组并存的管理模式出现在绝大多数的中学里, 年级组的出现是学校组织膨胀的结果, 年级组承担了学校各部门对本年级的管理任务, 这就导致了“中学组织结构和内部管理的科层化倾向”[2]。从这个意义上讲, 一个年级组就是一所学校。年级组的管理取代了教研组的若干功能, 同时也凸显了更加强大的管理优势, 因此, 在各个年级组与教研组并存的中学中, 年级组的地位远高于教研组。年级组长作为年级的最高行政领导, 承担了各个部门在本年级的管理任务, 处于强势地位。而教研组的重要基层组织——备课组, 则分布于各个年级, 组织被强行割裂, 教研组长只是该学科大组教研活动形式上的召集人, 由于很多活动常在备课组进行, 备课组组长发挥的作用甚至超过教研组长的作用, 因而很多教研组长的处境相当尴尬。虽然各所学校的教研组活动能够开展起来, 但是这种活动往往缺乏实在意义, 教研组实际上是处于名存实亡的状态。

二、中学教研组不可以取消

虽然在年级组与教研组并存的状态下, 教研组的作用有所削弱, 但是, 教研组是不可以被取消的。教研组作为学校的基层组织, 它发挥着专门的作用, 主要体现在:对上联系教务部门, 对下联系教师, 是上下关系协调的桥梁和纽带;组织本组教师进行方针政策法律法规的学习, 是提高教师师德修养和理论水平的窗口;组织教师开展教学研究, 是提高教师专业水平的平台;指导青年教师教学科研, 是青年教师快速成长的引路者;评价教师教学成果, 是协助学校做好教学评价工作的帮手。教研组发挥的作用关乎学校的教育教学质量, 关乎教师和学生的成长, 关乎学校的发展, 是其他部门或组织所不能取代的。显然, 教研组在中学中的地位举足轻重, 是绝不能取消的。

三、对年级组建制下的中学教研组建设的思考

那么, 在学校管理采用年级组与教研组并行的模式, 且年级组处于强势地位的情况下, 如何加强教研组建设?笔者有以下建议:

(一) 明确教研组的职责范围

很多的学校的教研组长之所以放不开手脚去工作, 是因为他怕干扰了年级组长的工作, 因为他领导下的备课组同样置于年级组的管理之下, 相比之下, 年级组长似乎是“近水楼台先得月”, 因此, 教研组长的顾虑较多。出现这种问题, 应该归咎于教研组长的主观认识, 他对自己的职责范围缺乏清楚的认识。教研组的职责是带领和指导全组教师学习、研究教育教学规律, 开展教学活动, 提升教师综合素质, 协助学校相关部门完成相关任务等, 其职责侧重于教育教学的研究与管理, 这与年级组的职责范围有明显的区别, 教研组长应该弄清职责范围, 既要履行好份内职责, 不越权, 又要放开手脚, 大胆创新。

(二) 制定务实的教研组工作计划

教研组的工作计划是指导教研组全体老师教研活动的计划书, 一般由教研组长带领本组教师共同研究制定。但在实际操作中, 不少学校由教研组长自己“闭门造车”, 应付学校差事, 等到开学第一次教研活动时在大会上读一下, 就算通过了。这样制定出来的计划, 既达不到预期目的, 更谈不上提高教研质量。一份好的教研组工作计划, 应该有学期明确的工作目标, 有具体的周次工作安排, 应具体到时间、地点、活动内容、负责人等;一份好的教研组工作计划, 应该是在教研组长带领下全组教师集思广益, 共同智慧的结晶;一份好的教研组工作计划, 应该遵循教育教学规律, 与上级主管部门的工作保持一致, 符合校情、教情和学情;一份好的教研组工作计划, 应该方便操作、监督和评价。一份实在的、指导性和计划性强的教研组工作计划, 对提高全组教研工作的时效性, 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三) 加强对教研组的监管和指导

教务处对教研组负有监管和指导责任。首先, 做好教研组长的选聘工作。要选择师德高尚、专业功底扎实、具有一定组织能力和威望的教师做教研组长。同时, 注意对教研组长的后备教师加强考察和培养, 给这批教师更多的培训机会, 使他们得到锻炼。其次, 加强教研组活动常规的检查。教务处要有专门的工作人员负责检查工作, 做好详细记录, 并及时进行反馈, 确保教研活动及时、高效、务实地开展。最后, 要建立教研组评价机制, 激励教研组健康和谐发展。学校可以根据实际, 制定《优秀教研组评比办法》, 制定详尽评价标准, 拿出一定的资金进行奖励, 以激励先进, 鞭策后进, 形成竞争, 在竞争中激发活力。

(四) 实现教研组与年级组的沟通与共享

“学校年级组与教研组并不是对立的机构, 产生不协调是因为它们工作对象上的同一交叉”[3]。在二者并存的状态下, 笔者主张加强教研组与年级组的沟通与共享。学校要充分发挥两个组的优势, 通过沟通, 进行资源整合与共享, 最终实现教研组和年级组管理的双赢。

学校可以由教导处或兼管年级的行政干部牵头, 建立年级组和教研组的沟通机制。如果能将信息及时反馈, 则有利于提高各方面的工作实效。比如, 年级组可以将定期在学生中的教学情况的调查结果反馈给教研组, 教研组则可以将本学科的前沿要求和教师调查情况及时反馈给年级组长。沟通机制建立后, 两个组相互学习管理经验, 教研组可借鉴年级组工作深入到学生中间的经验, 深入班级对学科教学进行调研, 倾听学生心声, 以改进教学。

年级组和教研组是现代中学的两个不可偏废的车轮, 与年级组并存的教研组虽然受到极大的冲击与挑战, 地位也有所削弱, 但其功能是不可替代的。因此, 学校只有加强对教研组的建设, 协调好教研组与年级组之间的关系, 才能实现学校健康和谐发展。

摘要:本文对在年级组与教研组并存状态下的教研组的地位进行了分析, 认为教研组的作用虽有削弱, 但其不可取消。学校只有加强对教研组的建设, 协调好教研组与年级组之间的关系, 才能实现学校健康和谐发展。

关键词:年级组,教研组,中学教研组建设

参考文献

[1]张玉泉.年级组办公形式下如何加强教研活动[J].教学与管理, 1999, (2) .

[2]葛新斌.年级组的建制及其对超大规模中学内部管理的影响[J].教育科学研究, 2007, (3) .

中学教研组建设 篇5

以学校总体工作计划为依据,以提高教研质量和教学质量为目标,增强教师的学习意识、服务意识、教科研意识、质量意识、合作意识、充分发挥各自的职能作用,以新课程改革为契机,以更新教育教学观念为先导,以课堂教学改革为重点,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目的,不断深化课堂教学改革,全面提高我校英语教研组教学教研工作水平。

二、工作重点:

本学期英语学科教研工作,要以课程改革为中心,围绕课改完善和深化学科教学常规,组织教师参加课改理论学习和培训,组织课改研究课和专题研讨等系列活动,以促进教师转变教学观念,促进教师整体素质和学科教学质量的提高。

继续加强教育教学理论的学习。本学期我们全体英语教师继续以学习新课标为主要学习内容,组织切实有效的学习讨论活动,用先进的教育理念支撑深化教育改革,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要求教师们把新课标的`理念渗透到教学中,教学注重以培养学生的合作交流意识和实践创新能力为主,注重尊重学生的需要,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突出以教学为中心,努力提高课堂教学效益,加强对教学过程的管理,向教研要质量。

三、具体措施:

(一)加强教育理论学习,提高教师理论素养。

1、英语组的活动改变单一的听课和评课形式,增加教研组学习的新内容。本学期要重点学习《英语课程标准》。领悟《新课标》中的教学理念,建立全新的教学观念,灵活的课程体系,多元、开放的课程评价标准,重视基础,适应个性需求,关注学生情感,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为学生构建发展的平台。努力将新观念、新思路渗透到英语课堂教学之中,真正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明确英语课程在基础教育阶段的基本要求,用这些理念来指导平时的课堂教学,以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真正的开展好活动,让教研组的活动发挥其实际的作用。

2、组织本教研组教师撰写论文。全体英语老师要通过理论学习,不断反思、探索,并联系实际积极撰写外语教育教学论文。开展教研组的听课和评课活动,而且紧紧围绕教研组的活动专题,重视对师生关系的研究,重视对学生的研究,因为学生是研究的重点,是教学中的主体。在评课和说课中,要以学生的主体作用为重点,以合作学习的时效性为重点。

(二)狠抓教学常规落实,深化教育教学改革。

1、进一步抓好“教学常规”的学习和实施工作,组织本教研组年轻教师学习常规,学习校内外先进典型,加强检查督促,使学习落实常规成为全体教师的自觉行动。

2、加强集体备课。集体备课是发挥群体优势,提高备课质量的重要途径,也是落实教学常规,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必要措施。为此,教研组要积极组织集体备课,做到有计划、有目标、有实效。各备课组要集体备课,研究教学内容,研究学生,进度,研究教学方法,安排及教学资料要一致。每周至少活动一次,时间固定,要有活动记录。每次活动要定中心发言人,定活动主题,不走形式,不敷衍了事,切实解决教学中的一些问题,努力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完善教学。每位教师要按照教学常规完成每一件工作,规范我们的教学行为,要向课堂45分钟要质量。

3、抓好查缺补漏工作。本学期根据英语教学的要求,教师要及早摸清情况,根据我校的实际,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抓好各级的教学工作。组织好英语课外小组活动和竞赛活动。做好每次检测时命题双向分析和补缺、补差,对同学的成绩跟踪,加强检测命题分析的研讨和落实。从中及时了解学生学习的情况,对教学和命题进行调整。根据学校的教学评价和质量保障体系,以达到自我诊断、自我调解、自主发展的目的。在英语教师中提倡精讲精练、因材施教。

4、抓好教研组建设。教研组要在落实常规方面发挥重要作用,要做好常规落实的检查、督促工作;要定期组织教学研究活动,围绕相应的研究专题,组织相应的公开课、、示范课,考查课和汇报课,使本教研组全体英语教师共同参与,共同提高,人人受益。本学期各备课组组长及教研组长将进行不定期检查教师备课与上课及作业批改、订正反馈情况。

【中学英语教研组工作计划-中学英语工作计划】相关文章:

1.中学英语教研组教育工作计划

2.中学英语教研组工作计划

3.春季中学英语教研组工作计划

4.中学英语教研组的优秀工作计划

5.中学英语组的工作计划

6.中学英语组工作计划

7.学校中学英语科组工作计划

8.中学英语第一学期教学的工作计划

中学教研活动模式的构思 篇6

一、立足本校,抓好校本教研工作

校本教研,顾名思义就是以校为主体的教研。它是立足于本校实际情况,组织本校教师解决本校教学中所遇到的问题,创生本校教学改革的经验,推动本校课程改革不断向纵深发展。根据本校实际制定出确实可行的教研工作计划和实施方案,采取多种多样确实可行的方法方式,开展形式多样的教研活动。

二、新的教研模式的建构

所谓新的教研模式,是在校本研究的基础上,加上一个个教研的组织框架。如:在一定范围内让龙头学校的教师到薄弱学校任教,薄弱学校定期派出教師到龙头学校任教学习。龙头校校长担任共同体内的领导小组组长,其他各校校长任小组成员。共同体下设学科教研组,统一组织区域性的教研活动。这样做有利于整合资源,实现资源共享,发挥区域教研活动优势,提升校本教研水平,实现共同发展。

三、依托“三级”校本教研,促进教师专业发展

1.一级教研:典型示范,整体推进。通过“自我反思—专业引领—教学展示”等途径,不断更新教师理念,改善教学行为,改进教学效果,整体推进校本教研的有序开展。教学反思是教师对自己的教学行为及其结果进行审视分析的过程。它的本质是理论与实践的对话,是理想自我与实践自我的心灵上的沟通,在教学过程中,教学反思时时进行。自我反思是开展教研活动的基础和前提。专业引领是校本教研的关键。其实质理论是对实践的指导,是理论与实践间的对话,是理论与实践关系的重建。教学毕竟是一门专业性很强的艺术,它离不开专业人员的引导和参与。

2.二级教研:团队合作,有效整合。通过教研组内一系列活动,加强教师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共享成果,相互学习,实现教师的共同发展。

3.三级教研:课例研究,争创特色。采用“多人同上一堂课”等方式,组织教师有针对性地进行备课、评课等活动,并将其感悟记录下来,让教师在共同研讨、共享经验、共享成果中实现共同进步。

四、提高备课教研效率之策略

1.明确职责。主持人语言要规范化,要有很强的调控能力,使课例研讨活动围绕主题进行。

2.明确程序。主持人宣布活动开始后,先由作课人谈教学设计思路与教后反思。然后依次引出讨论话题。听课教师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与新课程理念,围绕研讨的话题谈自己的看法、建议和体会。

3.精选话题。课题研讨的中心话题就是三维目标的落实情况。教师应成为学生学习活动的引导者、合作者、参与者以及促进者。看教师是否采用多种手段为学生创设愉快的学习环境。一是看教师是否采用多种手段为学生创设愉快的学习环境。二是看教师是否组织、指导学生进行自主、合作、探究学习。三是看教师是否采用激励性的评价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学生积极参与学习活动,能从所给的情境中独立、自主地发现问题,通过实验、交流等活动,经历探究过程,获得知识,提高技能,掌握解决问题的方法,获得情感体验。

4.关注实效性。开展教研活动,不但要重过程,最重要的还是要重结果。

中学教研组建设 篇7

1. 动态长短。

对教师个体和教研组而言,一定阶段长与短是相对的。如,教师的体能、技能会随着年龄增长而逐渐变弱、变短,但教学经验、教育机智则随着年龄的增长而逐渐变强。教师能通过学习、培训出现长与短的动态转化,但短板不是在短期内就能解决的,会出现相对的长期性和艰巨性。

2. 正视短板。

没有长处成不了名师,总有短处一定是较差的教师。教师个体、教研组的长板更突出,就更有优势,更有亮点,短板越明显,劣势越突出。虽然我们应高度重视短板的改进,但切忌过分夸大短板的不足。做强、做大一个教研组,教师个体、教研组必须将短板放在教师专业全面成长和教研组整体的发展战略中去研究与应对,采取最优化、最有效的方式去弥补短板。

二、注重扬长

学校应引导教研组长根据教师的长与短实际,挖掘内在潜能,最大限度利用教师的亮点、特长,从“亮点的长”中发现“隐藏的短”,从“明显的短”中发现“隐形的长”,力求以长拉短,扬长避短,以短促长。使教师不断保持和提升对某一领域或技能的强烈兴趣,进而忘我乃至疯狂地工作,取得卓越成就,实现教师个人与教研组长板与短板的双赢。

三、善于补短

1. 巧补。

教研组应明确个体短板与教研组整体短板的改进的必要性和紧迫性,确立补短的针对性和重点,精心设计补短方案及操作策略,提高补短效益和效率。如,部分年轻教师在教材解读、教法设计、学法指导、教学组织、教学节奏调控、教学应急机智等方面存在明显的短板。年轻教师可在老教师、名教师的引领下,不断进行教学摸索与经验积累。

2. 巧配。

教研组既要注重业务能力强的骨干教师、明星教师的利用,更要注意一般教师的开发,使“明星教师”与一般教师的能力与团队协作相平衡。要着力引导明星教师、骨干教师积极主动参与,以“长”带“短”,师徒结对,友情配对,进行“一对一”的传、帮、带,要避免扶贫式的“拉郎配”,尽可能采用自愿组合、互补式组合,既扬长更补短。

3. 协作。

教研组管理实践中人们更多关注长板、短板问题,较容易忽视板与板之间缝隙的弥合问题,影响教研组整体的集成度与谐和度。实践中应围绕教、学、研、赛,进行同课异构、教研课、公开课、展示课等,真诚开展磨、听、评、学、研活动,拓展补短方式,在协作中学长补短,又在真诚合作中不断缩小相互的缝隙,更在共享成果的氛围中形成群体合力,达到最佳储水量。

4. 引导。

在教、学、研、赛活动中,教研组应建立教师利益诉求表达机制、利益保障机制和分享激励机制。组长要适时深入教师的办公室、课堂倾听,善于在与教师的交往、交流、交谈中“察言观色”,全面、深入掌握教师长与短、教师之间配合的情况。当好组织者、协调者,引导他们调整心态,消除彼此间的“缝隙”,既解决抱怨,又培养团队合力氛围,更使不同成员积累的经验能成为团队共同的财富,提升教研组的凝聚力,力争多装“水”。实现教师个体专业成长、教研组整体优化。

四、互补策略

1. 组长引领。

组长不但是“桶梁”,还是“桶板”,“木桶理论”要求组长既要强化领导核心作用,使教师自觉、主动地团结在组长周围,还要善于发现“板与板”的间隙问题,及时调整策略,确保全组教师能紧密结合在一起,更要不断练就“火眼金睛”,善于了解每个成员的优点和弱点,掌握其强项与弱项,做到人尽其才、才尽其用,全面、深入地盘活教研组。

2. 预防烂板。

中学教研组建设 篇8

一、中学教研组作用弱化的原因

20世纪90年代以来, 随着学校规模的不断扩大, 年级组在中学基层管理中的作用越来越突出, 因而很多学校以年级组负责制取代教研组负责制。教师不再按照任教学科在一起办公, 而是按任教的年级在一起办公。各年级同学科组成的备课组的作用也超过了教研组在日常教学组织和教学研究方面的作用, 教研组作用被大大弱化。许多学校的教研组甚至不再担任教研工作, 教研工作流于形式、走过场的现象十分普遍。那么究竟是哪些具体原因导致这些现象呢?

1. 学校教学组织管理基层组织的转变

随着学校规模的扩大, 为适应扁平化管理的需要, 年级组的作用越来越突显, 进而取代教研组成为执行学校教学组织管理的基层组织。这是由于年级组在学校教学管理的层面有着其不可比拟的优势:第一, 年级组更能有效贯彻学校的目标管理体系。教研组是对其本学科的教学负责, 但整个年级最终成绩的取得是要靠各学科相互协调、相互配合, 相比各科教研组的分头奋战, 年级组在课程课时、时间分配、学情分析等各方面资源的统筹能力要高于教研组, 它更易找到年级组内班与班之间成绩的差距。第二, 教研组开展的学生活动多限于与本学科相关的兴趣活动小组或学习小组, 而在开展多样性、多层次的学生活动、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管理、学习习惯养成管理等方面, 不如年级组有优势。第三, 当前学校所承担的社会角色越来越多样化, 面对各种综合性的检查、评比、争创荣誉等, 年级组更容易承担这样的工作。

2. 教研对学生成绩提高收效过慢

由于应试教育追求的是学生成绩的提高, 导致许多学校出现重教不重研, 重管不重教的现象。教研着眼于长期, 通过研究教学方法等提高学生成绩、培养学生兴趣, 但见效较为缓慢, 使许多一线教师很难在短期内感受到教学研究的有力成效。在这样的压力下, 教研以及教研组的作用便不断被弱化。

3. 教研活动重量不重质, 降低了教师的积极性

长期以来教研活动“假、大、空”的现象十分普遍。许多教师对教研活动要么感到无力着手, 要么不屑一顾。教研组组织教师教研的职能也常常被上级单向性的任务指标所覆盖, 使得在开展教研组活动时, 往往是工作布置多, 问题探讨少;讨论试卷答案问题的多, 讨论教材教法问题的少;听课评课现象描述多, 实质分析少;教学经验体会多, 整理研究成果的少;应付上级检查的材料多, 自觉思考研究的少;课题论文大话写得多, 解决问题实战性的见解少。在这种情况下, 教师对教研组组织的教研活动的热情就会大打折扣。

二、中学教研组作用弱化的具体表现

以上这些因素使当下许多学校的教研组组织教师进行教学研究活动的职能被不断弱化, 对学校、教师以及学生造成许多不良的后果, 具体表现如下:

1. 学校

对一所学校的校园文化产生深远影响的是该校的文化底蕴和积淀, 包括办学理念、办学特色、师生的精神气质, 从另一方面反映了学校的办学品质。学校重视教学管理, 从短期效果看学生更容易出成绩, 但从长远看要提高学生素质, 提升学校办学品质, 就必须注重教研。如果完全依靠学校管理者的行政指令, 没有教师自觉的专业发展追求, 就容易出现人去政息, 一任领导一任措施, 教师教研的氛围得不到保护, 学校的办学品质也很难保证。

2. 教师

对一线教师而言, 如果教研组不能有力地承担起对教师教学问题交流、教学能力提升、创造良好教研氛围的作用, 使教师长期缺乏教学反思, 缺乏实实在在的研究, 就会限制其专业能力的发展, 进而容易产生职业倦怠情绪。

3. 学生

对学生而言, 每天面对的是所有的任课教师同一化、标准化的教学模式, 很容易产生单调乏味感, 降低学习兴趣, 思维也很难得到拓展。

三、加强中学教研组教研作用的应对策略

教研组作用被弱化对我国推行素质教育尤其是推动新课改向纵深发展产生了一些不利的影响, 对学校办学和教师专业成长也造成了一定的阻碍。笔者结合自身的工作经验从几个方面浅析关于加强中学教研组教研作用的应对策略。

1. 教研活动应注重有效性, 减少形式化的流弊

许多学校都有规范的教研制度和教研活动时间, 但在实际开展教研活动过程中, 由于缺乏实际内容, 使参加教研活动的教师觉得无趣、没有收获。因此开展教研组活动要精心准备, 提高教研活动的有效性。如, 听课、评课, 不是简单地评价优缺点, 而是要提出对课堂中某个片段、细节或重难点如何处理的看法, 给上课教师和其他听课教师一定的启发;也可以是专题讨论, 例如就“如何提高学生课堂讨论的积极性”“如何帮学生记住历史事件的时间”等实际意义的问题进行讨论;或者对课题研究如何开展、成果总结等进行讨论。总之, 教研活动须言之有物才能吸引教师积极参与。

2. 教研组应鼓励教师大胆创新

教学创新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 因此收效也较为缓慢。由于学校教学是以量化的成绩作为评价教学的标准, 为了让学生尽快取得好的成绩, 教师更容易从应试的角度完成教学任务, 缺乏积极的创新精神。在一次高一语文公开课上, 一位年轻教师讲授的是有关庄子的课文, 他上这堂课的形式非常特别, 首先把全班学生带到操场, 让他们参天省地、静坐冥思, 20分钟后回到教室, 他问学生在刚才的静坐冥思中有什么收获, 没想到学生都愣住了, 不知道要如何回答。在接下来的时间里, 这位教师完全失去了对教学的把握, 显得很慌乱。最后, 学生没有听懂教学内容, 教学目标也没有达到。按照评课标准, 这是一节失败的公开课。在评课时, 同教研组的许多教师从教学设计、教学模式等方面把这节课批得体无完肤。但是在笔者看来, 这节课虽然算不上成功, 但是带学生进行户外冥思的设计是值得肯定的, 这也是本节课的最大亮点。这位教师的错误在于课前引导不足, 缺乏教学经验, 这是年轻教师常出现的问题。然而所有的教师都只是从结果的角度整体否定了这堂课, 没有教师肯定他户外体验的教学方法, 更没有教师帮他指出解决问题的方法。教研组应该创设宽松的环境, 鼓励、支持教师的创新教学, 只有这样, 教研组的作用才能得到教师的认可。

3. 教研管理要由管理意识向服务意识转变

管理是外控的, 而教研的动力则应是教师自身内化的。教师教研就像作家写作, 其动力应当更多地出自其内在的欲望和追求, 而不是上级的任务要求。许多学校的教研管理只是简单地布置任务, 比如要求每位教师一年必须上交几篇论文, 参与多少课题, 写多少篇教学反思和教学叙事等, 这些“硬性任务”最终难免流于形式, 打击了教师教研的积极性。基于这个原因, 笔者认为教研活动的管理首先应重在服务, 教研组应为教师专业化发展提供平台, 比如组织教学技能比赛, 进行公开课、说课、片段教学、课件制作、微课制作的评比等。只有这样, 教师的个人教学技能才能有施展的平台, 促使教师不断学习进步。同时, 学校教研管理应重在激励, 对教师教研的成果和做出较大成绩的教研组应该有相应的物质奖励、工作积分奖励, 或选派去比赛、培训, 引导优秀教学能手向学习型、专家型教师发展。

4. 县市区级教研活动为教师专业发展提供更高更广阔的平台

各校教研组可以依托片区进修学校等教研机构, 组织参加更高级别的比赛和交流。同时, 片区教研力量在培养骨干教师、学科带头人, 请名师、专家到校指导开讲座等方面更有优势, 为教师专业成长、教研组活力的提升起到了重要作用。近年来, 随着电子阅卷系统的普及, 片区教研力量还可以组织片区内学校进行统一阅卷, 并将阅卷的数据及时反馈给各学校, 提升学校对各学科的质量监控效率, 有利于提高片区内教研活动的实效性。

5. 教育主管部门应明确教育的目的是为人的自身发展服务

教育的首要核心是培养高素质的社会主义建设者, 因此中学教育更应注重教学研究, 扎扎实实把关课堂教学, 实实在在让学生想学习、会学习, 而不是在课堂中接受满堂灌, 过早地透支学习的热情、兴趣。教育的质量离不开教学成绩的考核, 但纯粹的教学成绩考核会让基层学校的应试教育愈演愈烈。因此从我国当前的国情出发, 教育主管部门应积极发挥教研组的作用, 逐步为学校火热的中、高考成绩比拼降温, 建立完善的学校办学质量考核体系和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

中学英语校本教研初探 篇9

新课程标准要求教师要有意识地帮助学生形成适合自己的学习策略, 培养自主学习的能力, 为终身学习奠定基础。同时也要求教师要不断更新知识结构, 适应现代社会发展对英语课程的要求, 对自己的教学行为进行反思, 努力使自己成为具有创新精神的研究型教师。课程改革目标的实现最终要依靠广大一线英语教师的努力和实践, 没有他们的配合和发展, 改革就会变成纸上谈兵。因此, 将学习、工作和研究融为一体是教师的专业发展的要求和方向, 校本教研也在这个背景下应运而生, 是新课程改革的必然产物。

校本教研是以校为本的教学研究, 它是将教学研究的中心下移到学校, 以课程实施过程中教师所面对的各种具体问题为研究对象, 以教师为研究主体, 强调理论和专业人员的结合, 既注重解决实际问题, 又注重经验的总结, 理论的提升, 规律的探索和教师的专业成长。[1]它有三个核心要素:教师个人、教师集体和专家。相应有三个核心力量:教师的个人反思、教师集体的同伴互助和专家的专业引领。其中教师的个人反思是校本教研的基础和前提;教师之间的互助合作是校本教研的标志和灵魂;专业研究人员的及时参与是校本教研不可缺少的因素, 三者是互相补充、互相促进的。

相对于传统的教学评议活动, 校本教研在许多地区还处于起步阶段, 在实施过程中也遇到不少困难。表现为以下现状:

(一) 许多教师的课改理念不深, 参与的积极性不高

很多教师忙于繁琐的日常教学工作, 无暇关注课程改革的新动态、新方向, 或者认为教研是专家们去做的事, 自己负责搞好课堂教学, 提高学生学习成绩就行了。

(二) 开展的教研活动形式行政化, 效果表层化

由于没有深挖教学过程中的实际问题, 缺乏一线教师的反思和研讨, 使得教研活动中的备课、听课、评课都流于形式, 没有真正解决教学中的具体问题, 反而成为了教学工作的负担。

(三) 教研组没有建立起健全的合作机制

教师的集体力量很难得到充分发挥, 广大教师仍然处于孤军奋战的局面。教材的分析、学案的设计、资源的开发等重要教研活动都离不开教师之间的共同协作和相互支持, 单靠个别教师的埋头苦干是难以完成的。

那么, 如何让所有教师都参与到校本教研中来, 如何将教研活动和教学实践结合起来, 如何发挥教研组的合作性和集中群体智慧是当前校本教研面临的紧迫问题。笔者试结合本人和本校的做法探索中学英语校本教研的实践途径。

二、校本教研的实践途径

(一) 加强个人反思, 进行自主研究

美国教育家波斯纳 (1989) 提出:“教师的发展=经验+反思”。我国教育家叶澜也说过:“一个教师写一辈子教案, 不一定成为出色的教师;如果教师写三年反思, 可能成为名师。”教师在实践中发现的问题, 思考并提出的问题解决方案比学者所提出的有时更加具体、深入, 具有现实性和可行性。倘若教师失去在行动中反思的意识, 工作成效会大打折扣, 研究更无从谈起。[2]可见, 反思对于教师的成长十分重要。在校本教研中, 教师的个人反思是基础和前提。

1. 学习课程理论, 反思教学方向

国家英语课程标准明确了教学的任务和目标, 对教师如何使用教材、进行评价、开展课堂活动等也有要求和指示。教师只有熟悉课程标准的内容, 才能把握好教学方向, 确保教学行为都有助于课程改革的实现。同时, 教师也应该学习先进的教育教学方法, 尤其是任务型教学模式, 结合教学实践, 形成个人教学特色。

2. 撰写教学后记, 反思教学行为

课堂教学不能随着下课铃声响起而结束, 教师应该通过反思来加以总结和升华。对课堂的导入、活动的安排、提问的艺术、作业的布置等进行回顾和分析, 发现存在问题并积极寻找对策, 作出在下一节课将如何弥补的调控。笔者负责两个班的英语教学, 习惯在结束一个班的授课后马上进行反思, 在第二个班的教学中作出适时的调整, 并在结束两节课后撰写教学日志, 将不足和成功之处记录下来, 以便总结经验和避免低水平教学行为的重复。

3. 积累观摩心得, 反思教学案例

听课、评课是最普遍的教研活动之一, 广大教师习惯详细地记录观摩课的教学过程, 却很少将它作为一个教学案例进行研究和探讨。其实, 一节公开课或示范课并不足以成为评价执教者教学水平的标准, 但却可以为听课者提供诸多思考教学问题的角度。如从师生互动中反思课堂学习主体的体现;从教师话语中反思情感教学的渗透;从小组活动中反思合作性学习策略的培养等等。教师不妨在听课时选取某个角度作为切入口, 注意观察和记录, 听课后进行案例分析, 写下观摩心得, 对于提高听课效果和促进自身教学水平都会有很大帮助。

4. 分析学生作业, 反思教学效果

学生的作业 (包括口头和笔头作业) 是反映教学效果的最直接形式。许多教师的教学水平的迅速提高是因为他们注意分析和反思学生的作业。从作业的完成效果可以看出教学目标是否达到了;分层作业设置是否合理, 难易适中;分层教学是否落实了;学习策略是否形成了等等。也有聪明的教师直接让学生写学习反思, 从批阅他们的学习反思中发现课堂教学的不足, 直接调整教学策略, 实现教为学服务。

(二) 重视同伴互助, 促进集体研究

新课程改革倡导通过体验、实践、参与、合作与交流的学习方式和任务型的教学途径, 来发展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校本教研也强调教师之间的专业切磋、协调合作、互相学习、彼此支持和共同成长。同伴互助的实质是教师作为专业人员之间的交往、互动和对话。教研组活动是最普遍的形式, 已经成为学校促进教学的有效内部组织形式, 也是建立统一的教学研究管理系统的重要措施。[3]作为校本教研的灵魂和标志, 同伴互助有多种实践途径。

1. 集体备课

集体备课以备课组为单位, 针对教学目标的制定、教材的处理、导学案的设计、学情的分析、评价的标准等进行讨论和协商, 各备课组教师一般每星期集中1到2次。传统的集体备课只是将任务简单分割成几块交给每个教师单独完成, 校本教研中的集体备课强调教师的合作、互动和对话。笔者所在学校开展集体备课有以下特色:1) 备课组定期定点会面讨论个人反思中发现的问题, 共同寻找解决方案, 也同时交流成功之处, 相互促进, 适时总结;2) 利用各种网络工具进行资源共享, 包括教学设计、电子课件、课文录音、作业设计和教学后记等;3) 开发校本课程资源, 如针对本校学生具体情况, 分层设计作业, 测试内容和假期作业等。

2. 师徒结对

笔者所在学校组织2年以下教龄的新教师同年级有经验的骨干教师结对子, 双方在学期初制定结对计划和目标, 新教师就教学过程中遇到的各种问题请教导师, 新老教师每周都要相互听课, 导师通过观察新教师的授课以及上示范课, 给新教师以经验上的支持和帮助。每学期新教师也需要面向教研组上公开课至少1次, 并接受集体评议。学校在每学年举办一次“青年教师教学技能大赛”来更好地检查新教师的学习情况, 激励他们更快的成长。师徒结对的组织形式具有灵活性和即时性的优点, 由于师徒双方工作环境接近, 话题相似, 容易进行沟通和取得沟通成果。通过结对, 教师之间快速建立起良好的个人关系, 彼此信任, 相互支持, 就教学话题坦诚对话, 共同进步, 教学相长。

3. 听课评课

听课、评课并非校本教研特有的活动形式, 传统的教学观摩和评议活动也经常采用这种形式进行。不少学校规定每位教师每学期听课10到15节并详细记录在册。可以说, 听课成为了许多教师课堂教学以外的一大工作内容。然而, 由于缺乏科学的管理和系统的指导, 传统的听课评课往往存在着以下几点不足:[4]

1) 忽略了教师间合作意识的培养。执教者单独完成对教学内容的选择, 目标的确立, 流程的设计等工作;执教者和听课者之间没有确定研究的主题;评课时不注重理论指导下的研究, 而是避重就轻地作一些不伤和气的点评。

2) 缺乏对教学行为反思和跟进的重要环节, 活动停留在“听一听, 评一评”的层面上。执教者和听课者对教学行为的反思和跟进, 是专业成长的必要途径, 否则相关经验难以内化, 也不能在后继的实践中再次验证, 听课评课也就失去了教研的真正意义了。

笔者认为将听课、评课活动作为课例研究, 可以有效促进校本英语教研。具体做法如下:

1) 以执教者本人意见为主, 备课组集体商讨课题, 确定教学计划, 教学目标, 教学设计和研究主题。

2) 一人同课多轮演习, 在备课组内进行。每轮上课针对不同的观察主题, 突破缺陷, 打造精品课, 这个过程对于执教者是很好的锻炼成长机会。

3) 制作有明确研究主题的听课设计表并发给听课教师, 使执教者和听课者 (即评课者) 研究目标一致, 话题对应, 在听课过程中有的放矢地观察和记录。

4) 在理论的指导下, 执教者和听课者联系课堂实际就研究主题发表意见, 评课内容不作为衡量执教者教学水平的标准, 只是作为课例研究的过程。

5) 执教者和听课者撰写教学反思和观摩心得, 针对研究主题, 将理论和实践联系起来, 总结出具有规律性的东西, 并在后继的课堂教学中再次实践, 促进经验的内化和反思尚需进一步探索的问题。

4. 课题研究

新课程改革给广大教师带来了先进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的同时, 也带来了诸多的困惑和问题。其中有些是课程标准本身引发教师思考和探索的, 有些是教师自己在教学实践中遇到的。在教研组内开展课题研究是促进教师深入研究课程改革, 主动学习教育理论, 切实解决实际问题的有效途径, 对于发展学生的综合素质和提升学校的教研力量也能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

课题的选择一定要结合教师个人或集体反思中发现的重大问题, 以解决本校英语教育教学实际困难为出发点, 不能为研究而研究。如, 笔者所在学校是城乡结合的中学, 本校学生与城区学生有着诸多的不同, 针对这一情况学校开展了“关于话题模块教学”这一符合本校实际情况的课题研究, 并由骨干教师带领年轻教师深入课堂, 收集信息, 进行探究。这样, 不仅切实地解决了一些教学中的实际问题, 而且也达到了培养和提升教师的研究意识和研究能力的目的。

(三) 利用专业引领, 推广校本研究

专业引领主要是指各层次的专业研究人员对校本教研的介入, 实质是理论对实践的指导, 是理论与实践之间的对话, 是理论与实践关系的重建。[3]比如聘请专家进行专题系列学术讲座, 对本校英语教学情况进行调研、分析, 找到核心问题并辅助解决教学实际问题等。我校在利用专业引领, 推广校本研究方面采取了以下的措施:

1. 邀请专家同行, 共同探讨教学问题

每学年1次, 每年级推出至少一节的英语公开课, 按照上文所述的课例研究的方式邀请专家同行听课、评课、收集信息和意见, 会后教研组进行归纳、反思和总结。

2. 提供教研平台, 打造自己的“教学精英队伍”

笔者所在学校重视每位教师的专业成长, 通过校内外各种教研比赛和教学评估, 力图使教师沿着“新教师-教学能手-教学骨干-学科带头人-名师”的路子层层迈进, 不断成长。学校每年给每位教师一定金额的补贴用以购买各类教育书刊, 鼓励教师们自学教育理论, 构建隐性的专业引领。此外, 笔者所在学校每年还资助英语教师远赴英国高校进行语言培训和教育深造。目前, 学校已经有4名英语教师接受过国外培训, 他们能够把国外学到的先进教育理念带回本校, 对本校教师进行培训和示范, 形成了本校自己的专家队伍。

总之, 在英语校本教研中, 教师的个人反思、集体的同伴互助和专家的专业引领三者都是缺一不可的, 它们相对独立, 又相辅相成, 相互渗透和相互促进。教师个人要积极将教学行为和反思行为结合起来, 在反思中知不足, 在反思中明差距, 在反思中寻超越, 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5]教研组要努力构建健全稳定的同伴互助机制, 使教师对子、备课组和全体外语教师在合作中共享资源, 互相扶持, 共同成长。此外, 学校也要加强专家引领, 用“走出去, 引进来”的方法在邀请专家指导的同时打造自己的专家队伍, 为建设和支持校本教研提供强有力后盾力量。

摘要:英语校本教研是英语课程改革背景下的必然产物, 它包含了个人反思、同伴互助和专业引领三个核心力量。本文从这三方面出发结合本人和本校的做法探索中学英语校本教研的实践途径。

关键词:英语校本教研,个人反思,同伴互助,专业引领

参考文献

[1]沈永铭.高中英语校本教研实践分析[J].中小学英语教育, 2007, (6) .

[2]肖川.教师的幸福人生与专业成长[M].北京:新华出版社, 2008.

[3]郭令辉.校本研究初探[J].中小学英语教育, 2007, (8) .

[4]王雅芬.课例研究——校本英语教研的有效形式[J].中小学英语教育, 2007, (3) .

中学教研组建设 篇10

一、学科教学能力

学科教学能力是一个非常宽泛的概念。教研组长大多是校级骨干教师, 从事英语教学10年以上, 正处于教师专业发展阶段的熟练期。据此, 教研组长学科教学能力的培训目标如下:

(1) 能够梳理学科核心知识, 把握学段整体要求, 确定教学内容在学段中的地位。

(2) 能够准确地叙述并写出课时教学目标。

(3) 熟练掌握各种课型的教学原则, 根据教学目标和学情分析选择适当的教学策略。

(4) 课堂上注意观察学生的学习情况, 及时调整教学活动, 把学生的学作为教学反思的重要依据。

具体的培训措施包括:

(1) 研读《英语课程标准 (2011年版) 》, 把握国家对中学阶段英语教学的总体要求。

(2) 学习卢姆教育目标分类;以区域、学校研讨课为案例, 集中讨论如何确定教学目标, 如何准确使用行为动词来表述教学目标, 分析教学目标主导下的教学活动的有效性。要求教研组长把教学目标的叙述与写作当作学校教研活动的主题, 开展示范课或“一课两讲”活动, 从而自觉地把教学目标的准确定位作为教学设计中首要考虑的问题。

(3) 学习关于教学策略选择的思路框架, 学习各种英语课例的教学原则和教学活动, 并以该思路框架作为课堂教学设计和反思的指引工具。

(4) 让教研组长加入区域学术团体, 承担区域研讨课, 并作主题发言, 以任务驱动教研组长运用所学的思路框架, 并强化其从学生的角度进行教学设计和教学反思的意识。当区域公开课由某位教研组长承担时, 其他教研组长需全程参与, 一起经历从观课到反思的所有阶段。授课教研组长在课后的教学研讨环节, 需要从学生的角度比较、修改教学设计, 反思课堂教学效果。研讨结束后, 授课教研组长还要进行问卷调查, 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 撰写教学反思, 并上传到共享邮箱或博客中, 让其他教研组长阅读和讨论。

二、管理能力

教研组是教师专业发展的基层学术单位。教研组成员只有相互信任, 才能建立真诚的同伴互动关系, 才会有助于教师在专业发展过程中形成开放坦荡的心态, 乐于接受新鲜事物, 享受思想碰撞带来的思维盛宴。教研组长要打破上传下达的传统工作模式, 一方面着力营造信任、安全的教研氛围, 凸显教研组成员的主体意识和参与意识;另一方面维系学校制订的教研制度和宣传教研活动章程。

教研组长管理能力的培训目标如下:

(1) 掌握促进教师互动的教研方式。

(2) 运用适当的评价手段落实集体备课制度。

为实现该目标采取的措施包括:

(1) 学习和检验。为教研组长开设关于教研组建设和管理的专题讲座, 邀请优秀的教研组长分享工作经验;让教研组长参与外籍教师的课堂, 体验合作分享的教研模式;引入学习共同体的概念, 指导教研组长用建立互信、促进互动的方法优化教研方式, 提高教研效果。

(2) 规范和评价。首先, 教研组长规范集体备课活动, 根据教研需要设计集体备课记录表 (如表1) , 改变以往备课组只讨论进度和分工的做法, 突出在同伴互助的专业发展过程中筛选关键事件、提炼主要问题的重要性, 推动教师在行动研究中关注过程, 及时反思。

其次, 征求教研组长的意见, 制订优秀备课组的评价标准, 并借助标准落实集体备课的各项细节。

三、教研规划和活动设计能力

教研规划要求教研组长把区域、学校的发展规划考虑在内, 同时了解教师的专业发展阶段和发展需求, 了解教研环境和教研条件, 了解学生的现状和发展潜力。教研规划既包括反映教研组共同愿景的长远发展目标, 又包括教研组的阶段 (如一学期或一学年) 目标以及实现目标的具体工作计划。

教研规划和活动设计能力的培训目标如下:

(1) 了解主题化、系列化、跟踪式校本教研活动的重要性。

(2) 了解教师专业发展不同阶段的特点, 分析本校教师专业发展所处的阶段和特点。

(3) 根据课标、区域教研方向和学校的具体情况, 在充分讨论的基础上撰写本校各年级英语教学的整体规划。

(4) 设计某一阶段的主题教研活动, 如集体备课活动、听评课活动等。

培训的具体方式包括:

(1) 开展专题讲座类学习活动。专题讲座分三个阶段进行:

第一阶段突出不同学段教研主题延续和融合的重要性。讲座运用案例分析的方法, 首先展示省内某所学校的教研组围绕某教研主题深入探讨, 阶段推进, 全面提升学科质量的成功案例;接着, 让教研组长比较两所学校同一学年的教研活动安排, 思考什么是合理和有效的教研活动设计。

第二阶段为理论学习, 重点分析教师专业发展的阶段特点和发展需求, 引导教研组长思考本校教师所处的发展阶段, 在教研活动中通过设置不同的任务来满足处于不同发展阶段教师的需要。

第三阶段向教研组长展示如何结合区域和学校教研目标制订符合校情的教研计划。教研员首先回顾区域近年的教研重点, 然后抽取区内三所生源层次不同的学校的教研计划进行比较, 评析教研组计划的针对性和可操作性。

(2) 设立试点学校。

(1) 试点学校的教研组列举本校英语教学的优势和存在的问题, 深入讨论, 确定各个年级在学科教学上的规划和重难点。

(2) 结合区域和学校的学期教研思路, 制订依托特定主题的教研计划。在实施教研计划的过程中, 教研组长要注意观察和反思计划与实际的差距, 不断调整思路。各周之间和各学期之间的教研活动内容要有衔接, 例如, 某试点学校为了改变阅读教学“学生阅读并做题———老师评讲答案”的模式, 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设计了“课堂阅读活动有效性”的主题教研活动。教研组在学期教研活动安排上层层推进 (见表2) 。

(3) 撰写主题教研学案。教研学案可以让参与教研活动的教师清楚教研导向, 做好教研的前期准备, 提高教研后研讨的效率。以教研组的听课和评课活动为例, 教研学案除了介绍授课教师、授课时间、地点、主题、学情等细节信息外, 还包括教研目的、课型教学的原则、组织听课和评课活动的信息等。

(3) 鼓励教研组展示特色教研活动。近年来, 笔者所在区域的学校英语教研组展示的特色教研活动包括:“先学后教在英语教学中的应用”, “如何为中下程度的学生搭建阅读台阶”等。特色教研活动以学校教研组为单位组织策划, 要求教研组积累教研素材和发掘学校自身的优势。从课堂教学实践到教学理论, 教研组长能更全面地展现自己对教研组所存在的问题的洞悉和解决过程, 思考教研组未来的发展走向以及通过教研活动提升教研组的整体素质。

四、听课与评课能力

听课与评课能力的培训目标定位为:

(1) 具有听课前、听课中、听课后的整体意识, 明晰听课与评课各阶段的目的和任务。

(2) 能根据课堂观察点选用或开发观察量表, 学会使用量表观察课堂, 记录课堂现象, 撰写课堂观察报告。

(3) 能运用多媒体, 如录音、录像设备辅助分析听评课教研活动。

听课与评课能力的培训是教研组长培训中的难点, 需要给教研组长充分示范、全程体验、逐步开展的机会。培训的具体措施包括:

(1) 理论学习。教研组长在区域教研员的带领下研读关于听课与评课的书籍和在核心期刊中登载的相关论文, 比较传统听课与评课流程, 提出听课前会议、听课中观察、听课后评析和改进后的新一轮听评课的流程, 并讨论了各个阶段的功能, 比如, 听课前会议是确定分工, 促使授课教师和听课教师相互了解, 确定观察点和选用的观察量表, 做好听前准备工作;听课中观察是恰当使用量表, 记录和分析, 初步形成自己的观点;听课后评析和再实践是倾听不同观点, 形成结论, 提出改进建议, 由授课教师修改后再尝试, 并检验修改效果。

(2) 跟班学习。把区域教研公开课和课堂教学技能比赛与教研组长听评课能力结合起来, 选取部分专业水平较高的教研组长, 让他们按照讨论改进后的听课与评课流程参与课堂观察, 并撰写课堂观察报告。其他教研组长在自己学校尝试组织类似的听评课活动。

(3) 建立教研组长沟通与交流的平台, 如博客等。各教研组长把自己的观察作品上传到博客中, 供其他教研组长阅读、点评, 营造互相学习、互相交流的氛围。

(4) 教学录像可以帮助教师反思教学进而提高教学能力, 并据此建立教研组教学资源库。近年来, 新教师数量不断增加, 教研员邀请在新教师培训方面有丰富经验的骨干教师, 让他们指导教研组长对新教师的自拍录像进行分析和跟踪, 利用录像保存和再现教学现象, 提高新教师的教学能力。另外, 建立优质课例资源库以及主题听课和评课活动课例资料库, 为教研组的可持续发展提供资源。

五、课题研究能力

许多学者认为教研组的课题研究应以行动研究作为主要形式。行动研究是指教师从教学中遇到的实际问题入手, 制定一系列解决问题的措施, 并通过一段时间的实施来提升教学质量的过程。在行动研究的过程中, 教师要学会观察、整理和分析数据, 不断验证设想。行动研究让教师敏锐地捕捉课堂的教学现象, 深入课堂教学本质, 激发了教师继续学习的动机, 有利于把教研组打造成研究型的团队。提升教研组长课题研究能力的目标可确定为:掌握行动研究的基本方法。培训首先从学习行动研究开始。笔者搜集了近几年发表在核心期刊上的关于行动研究的文章, 让教研组长阅读和讨论, 明晰行动研究的意义、概念和开展的步骤。然后, 选取了区域内的一所学校作为试点, 把研究过程及时展示给区域教研组长, 消除教研组长对教学研究信心不足的心理。笔者还设立以行动研究为主题的区域学科小课题研究, 鼓励教研组长积极申报, 并在各级刊物上发表其研究成果。

浅议中学美术教师教研管理理念 篇11

关键词:绘画流派;户外写生;勤加练习

一、从绘画史入手引起学生的兴趣

在中国,绘画艺术博大精深,根据使用的材料不同,分为很多种类,包括油画、水墨画、素描等,分别用蜡笔、水彩、铅笔作画。对于不同的画使用的技巧也不同。我国古代和近现代都涌现出了一批又一批的伟大画家,他们的优秀作品也成为一代经典,比如,张择端及其《清明上河图》,齐白石及其《松柏高立图·篆书四言联》,张大千及其《嘉耦图》等,都是我国美术史上的璀璨明珠。所以,教师在讲课的过程中一定要对中国的美术史进行介绍,不同的画作形式产生的背景是什么,它们分别在哪个年代流行等。一方面可以引起学生的兴趣,让学生感受中华美术文化的源远流长;另一方面,也可以提高学生的基本美学素养,通过我国传统的文化来感染学生,促进学生审美情趣的提高与精神世界的满足。

在西方美术发展的过程中,出现了一些非常著名的绘画流派,包括古典主义、新古典主义、印象画派、现实主义、现代主义等。每个流派都有一些为人们所称道的代表人物,每个流派的画风也截然不同,比如,印象画派的主要代表作为城市、山水画,注重对光影结合的描绘,对于构图和角度的严谨达到了苛求的程度;而现实主义则主要反映广大人民的生活;而现代主义则以抽象为其特点,注重线条的勾勒,内容看似混乱,但实则内涵丰富,表现的是作者复杂的内心。

通过对中国的各种绘画类型以及西方的各种不同流派的介绍,可以让学生了解绘画的魅力,通过将二者之间进行比较,可以看出我国的绘画风格与西方的不同,从而在自己进行创作的过程中提高对绘画的兴趣与感悟。

二、带领学生到户外写生

实际上,任何画家进行作画都需要建立在一定的现实基础上。从我国的绘画历史来看,并没有出现过于抽象难懂的绘画,大多数的作品都是对于风景、人物、动植物等的描绘。就算是对于鬼神的描绘,也无非是照着人的特征进行一定程度的改变,一般是多一只眼睛、多几双手等。敦煌莫高窟中的笔画“女神飞天”也是人们将想象建立在现实的基础上而作的。若从西方绘画发展的过程看,比较特立独行的就该算是现代主义流派了,他们利用精心勾勒出的线条组成画面,第一眼看会让人有些迷茫,不确切知道他画的是什么。但是我们还是能够分辨出其画面中的主要意象,现代主义画家们只是把人或动物的五官移动了位置,进行了一定的放大或缩小等。说到底,还是建立在现实中的人和动物的基础上。

所以,对于初中美术教师来说,应该带学生去户外写生,寻找灵感。可以选择在双休日的时间组织学生外出,地點可以是风景秀丽的景点、公园,也可以是现代化的都市中心,还可以是生活节奏比较慢的乡野等。总之,要将学生的视野打开,不能只局限在学校或书本中。学生从书本中或其他人那里听到的世界和现实的世界之间存在着一定的差距,所以一定要让学生亲自接触自然和人类塑造的文明,这会给学生留下更深刻的印象,在作画时会有更多的内容可用。而且随着学生见识的越来越多,绘画的层次也会越来越高。

严格来说,任何形式的艺术创作都需要到户外进行写生,多方面寻找灵感。古代诗人写诗需要去户外踏青,即看看四处的风景,了解乡土人情、民风民俗等。绘画也是同样的道理,只有脑海中有丰富的素材,画才会有内容。

三、要求学生勤加练习

学生在老师的教育下,虽然了解了我国古代和近现代的美术风格、不同的绘画形式以及著名的画家和他们的代表作,学习了西方绘画发展中涌现的各种不同流派,并进行户外写生,但是,美术老师要让学生明白,单单了解绘画的历史以及拥有丰富的素材是不够的,还要经常进行创作。学生在实际画画的过程中可以发现自己的不足,也可以锻炼自己的绘画技巧。由于初中阶段的学生美术课一般一周只有一到两节,课时量非常少,所以老师一定要利用好课堂时间,也可以为学生留一些耗时较短的作业,以提升学生的绘画技巧。这样,在经过一定量的练习后,学生的绘画能力将会有大幅度的提升。

总之,初中美术老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要告诫学生将理论知识与实际绘画相结合,从不同的绘画风格或绘画流派入手,来磨炼自己的绘画能力和技巧。老师不仅要为学生讲解一定的绘画史知识,还要时常带学生到户外写生,增加学生的素材积累。同时,学生还要进行一定量的练习,通过练习来提升能力,在绘画的过程中去理解美术的魅力,感受艺术带来的灵魂冲击。

参考文献:

李志.中学美术教学策略研究[J].教育教学论坛,2011(9).

中学教研组建设 篇12

一、一课一案开新颜

一个微课,一份导学案,我们摸索着开始新学期的第一份家庭作业。开学伊始,恐怕孩子们早已将初一的知识都还给了暑假,因此我们的第一个微课并没有急着开始新课程, 而是回顾了初一学过的两个语法知识——一般现在时和现在进行时,以便让学生更快地进入角色。天时地利不如人和, 组内青年教师暑期前外出学习了微课的使用,就技术层面来讲非常熟练,于是大家敲定好微课内容,出于对青年教师的培养和骨干教师的打磨,我们商议决定由组内骨干教师负责制作课件和导学案,青年负责微课录制。

这样安排是基于优秀骨干教师对课程标准的理解、对教材的分析、对课堂教学的设计都是难得的课程资源,如果青年教师在备课时能学习借鉴这些优秀资源,会提高个人的专业素养和教学水平。因为微视频不同于过去网上的课堂实录和优秀教案,它是以PPT课件的形式配以教师的讲解,对青年教师的备课能起到直接的启迪借鉴作用。同时,观看青年教师的微课讲解,我们能够更直观的发现教师授课的优缺点,对青年教师有更大的触动和激励。对于教师个体而言, 核心价值在于“微”:微问题,微研究,将眼光放低,着重关注常态的教育教学事件,对于整个教研组而言,核心价值在于学习,开发微课程的过程之中。学习,开发微课程的过程即为启发教师实践、思考、提升、交流、分享的过程。很快,第一个微课新鲜出炉!根据微课内容我们制作了同步使用的导学案,尽量降低导学案的难度,让学生们看完微课就能找到导学案的答案,这样“有目的”的设置,让学生对微课充满了“好感”。

二、两方监督成坦途

新学期的第一堂课,我们向学生介绍了“微课”,从学生好奇的眼神中,我们感到其实肩上的担子更重。仅仅凭着好奇是做不好一件事的,我们需要强有力的支撑,那就是学生背后的家长!通过家校联系的QQ群,我们向家长做出了明确的微课监督“要求”——

1.请家长协助学生下载微课;

2.请家长全程陪同孩子微课学习;

3.请家长在导学案上如实反馈当晚学生学习微课的实际情况。

这样做的目的是要在微课使用初期让学生养成正确的微课学习习惯。作业当晚,组内英语老师守在QQ旁随时解答着家长们提出的“下载技术”疑问,面对家长们的积极和认真,我们充满信心。

第二天,当我们看到导学案背面的家长反馈意见时,我们无比欣喜,教师和家长的两方监督初见成效,伴着新奇, 学生们高质量地完成了第一份微课作业!也许会有这样的质疑声音:这样做是不是变相的给家长增加了作业任务?

的确是任务,我们就是要紧密联系家长,做好家庭教育这一环节,因为教育不是狭义上的学校教育,只有家校联合才能培养出更高素质的学生。通过家长和学生同步观看微课,家长能够最直观的监督学生的家庭学习过程和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同时现在家长普遍重视孩子的学习,有的家长想辅导自己的孩子苦于不能了解教师的讲课进度和要点, 也有的限于文化水平觉得辅导不了。现在有了“微课”,家长在家检查和辅导自己的孩子就方便多了。甚至家长可以通过智能手机观看微课提前学习,回家辅导孩子时做到心中有数。

另外,微课学习和导学案的同生并用适于转化学习困难的学生。在课堂上同样的授课时间,学习困难的学生并不能完全掌握,教师也没有时间专门去照顾这些学生。过去靠课堂笔记难以复现教师讲课的情境,现在有了微视频,学生在课后复习时可以反复观看,加深理解。

三、三思再行续长篇

要把微课真真正正地做到实效,需要不断的反思和坚持。微课的难点解析在课下,针对课堂上学生反馈出的疑问教师再加工,制作微课和导学案,让学生通过作业继续追踪探究能力。一番反思调整后,学生的篇章掌握情况渐渐好转,导学案的学生追问环节也越来越丰富……

每种新事物的产生和发展都伴着质疑,想想曾经的质疑声,如果我们一味质疑一味犹豫,那么就品尝不到现在的收获。面对微课,我们不盲从,只有适合的才是最好的!开展至今,初一组的语音微课,初二组的阅读微课,初三组的语法微课,初四组的写作微课……星星之火,掀起燎原之势。 微课不在多,而在精与实。每个备课组都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开展了有重点的微课学习,家长也给予了我们很高的评价。

上一篇:信任风险下一篇:广告表达的元素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