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管理教学与教研

2024-07-21

科学管理教学与教研(共12篇)

科学管理教学与教研 篇1

教学质量是学校的生命所在, 是学校存在和发展的最有力保障, 而教学质量的提高, 离不开教学与教研管理的加强。如何抓好这方面的工作?笔者在工作中总结分析, 科学管理教学与教研, 应突出抓好几项重点:

1教学管理侧重点

1.1教学思想的管理

思想是先导, 思想指导行动。有了先进的教学思想, 才能保证取得高质量的教学效果。对此, 学校要提高教学质量, 最根本的要抓教师教学思想的转变。校级管理者要把教师教学思想观念的转变作为加强教学管理, 推进现代课堂教学的研究和实践的突破口。具体措施:一是要组织教师学习现代课堂教学的特点、基本观点和操作模式;二是要组织教师到县内和外地知名学校参观学习或邀请知名教师到学校讲学;三是要经常深入课堂了解情况, 通过督促和加强对教师进行素质教育理论、现代课堂教学理论等的学习, 促使教师实现教学理念由教师传统的知识传授转向以学生的发展为中心, 教学模式由封闭型转向开放, 教学顺序由“教后学”转向“学后教”, 教学活动由以教师活动为主转向以学生活动为主, 教学手段由传统型转向现代化, 教学评价由单纯以分数为评价标准转变为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为重点。

1.2教学过程的管理

教学过程的管理是教学管理的关键环节, 只有重视教学过程的管理, 才能保证教学质量的提高。提高教学质量, 必须把教学过程的管理落在实处。在教学过程的管理上, 学校领导首先要坚持深入课堂听课, 应做到全面听课和重点听课相结合;听新、青年教师的课和听中、老年教师的课相结合;听专题课和听随堂课相结合;集中听课和分散听课相结合, 准确了解教师的教学情况, 掌握第一手材料, 做到心中有数, 增强管理工作的针对性。然后要以“教学常规的基本要求”为依据, 制定备课、上课、听课、作业批改、辅导学生、考试、质量分析等方面的具体规定, 加强对教学常规执行情况的督导、会商、讲评。

1.3教学质量的管理

一个学校教学质量的高低是体现学校办学水平的重要标志之一, 因此, 加强教学质量的监测评估对学校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十分重要。在教学质量的管理上, 学校要坚持过程和结果并重的原则, 注重对课堂监控、半期测评、期末质检等方面的综合评估, 组织教师认真对每个过程进行质量分析并及时地作为改进和加强教学的重要依据。把过程评价和终结评价结合起来, 在教学质量评价体系中, 过程和结果各自所占的比例要适当, 克服那种只看结果不看过程的评价倾向。

2教研管理侧重点

2.1抓反思促发展

教师研究素养不提高, 教师研究能力不发展, 教学质量就是一句空话。抓教学反思, 有利于促进教师自觉学习教育理论, 在总结经验中提升理论素养;有利于培养教师从理性层面审视教学过程的意识和习惯, 整合调整自己的教育教学行为。 为此, 学校要引导教师以研究者身份进行工作, 营造教师发展的氛围, 着力构建三条通道:一是以学科——理念为取向, 给教师一个自我更新的机会, 从专业知识、学科知识、教育知识等方面提高素养;二是以实践——反思为取向, 给教师一个自我展示的平台, 让他们在研究中发挥自我反思、同伴互助、专业引领的整体效应, 从教学叙事、开发个案、问题研讨等方面提高其研究能力;三是以生态——平衡为取向, 给教师一个完善自我的环境, 让他们通过建立专业成长机制, 感受幸福, 使其生存方式得到更新、生活质量得到升华。

2.2抓教学研究上档次

学校要逐步构建市级、县级、校级课题网络, 成立各级课题领导小组和研究小组, 出台研究方案。在学校科研课题框架下, 让每位教师确定自己的子课题, 把日常的教学行为与自身的专业成长结合起来, 与课题研究结合起来, 与积极投身课程改革结合起来, 在研究交流中发展自己。通过课题研究, 极大地提高了教师独立研究的能力。

2.3抓机制创活力

为保证学校教育研究有序有效, 学校学科教研组及备课组, 要科学制定具有创新、有活力的制度体系。学校一是要建立校本研究机制, 根据教师遇到的实际问题, 有针对性地组织培训、研讨, 为教师提供学习资源, 给教师主动提供导向和服务, 使教师能够走在教育科研的前沿;鼓励教师积极参加各级培训和教研活动, 使教师的培训、进修、交流、研讨制度化;帮助青年教师制定并完成个人成长计划, 并把计划纳入学校的“树名师、培新秀”总体计划中, 以促进青年教师自觉提高自身专业素养, 不断向更高起点迈进。二是学校要主动创设研究机会和平台, 实施“十一个”研究制度: 教师每周做一次教后记, 提供一个典型个案, 提出一个问题;每月写一篇教学随笔;每学期上一节公开课、写一篇教研论文;学校每学月举办一次课程改革开放日活动, 每学期举行一次主题评比活动, 汇编一本论文集, 组织一次大型交流研讨会, 召开一次校本教研座谈会。三是学校要帮助教师寻找成长点, 确定发展目标, 形成日常化教研机制;启动名师工程, 选拔部分教师作为重点培养对象, 坚持走学习、实践、科研相结合的成才之路。

学校教学与教研管理工作, 是管理工作中的核心, 管理科学, 事关一所学校“质量立校”“科研兴校”之本。学校只有不断加强管理, 才能有效确保教育质量的提升。一所学校办学质量的高低, 来源于师资水平。学校要充分利用教研阵地, 给教师一个平台, 使其能尽显才华;给教师一个阶梯, 使其能登高望远;给教师一个机制, 使其能自我完善。让教师专业素质在学习研究中进步, 在进步中提高, 在提高中优化, 确保教学效果和育人质量。

科学管理教学与教研 篇2

本次教研活动是由三年级组全体科学老师共同参与的,以“研究实验教学方法,提高科学教学质量”为主题。旨在通过此次教研活动,让科学老师们对于教学方法有更加深入的研究,更好的打造有效课堂,提高课堂效率,改善教学方法。经过张春华老师的精心准备,给我们呈现了一堂生动形象、扎实有效的课。先对此次科学教研活动进行总结与反思:

1、以学生为主体。做到以学生学习为主,设计有效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特别是在学生分组实验中,让学生们主动探索知识,发现问题,更大程度培养学生合作探究精神。

2、认真研究教材。吃透教材是教师进行有效课堂教学的立足点。张老师始终把握住整堂课的重点、难点,让学生学的“实”。备课不仅是备教材还应该是备学生,只有制定明确的教学目标,才能让老师更好的实施分层教学,因材施教。

3、仔细推敲教学方法。随着网络的的普及,教师可以利用的资源是越来越多了,教师交流教学方法的渠道也是越来越广,我们可以发现相同的教学内容往往有多种不同的教学方法,如何选择适合自己班级学生的教学方式在教学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

4、有针对性的设计课堂练习。学生吸收知识第一印象往往十分重要,而教师在课堂上设计的听说读写各式练习情况往往往直接影响着学生课后练习的正确率。张老师本堂课在练习的处理上采用循序渐进的方式,特别是在如何区分“短路”、“短路”知识点上,学生掌握的情况很好。

5、课堂氛围融洽,张老师能对课堂情况和学生表现做出积极的评价。科学本身就是一个不断探索,求真的过程,针对实验的失败,张老师能积极鼓励学生,让学生重拾信心,同时也保证了课堂的效率。

可以说,此次科学教研活动达到了我们的预期效果,三年级组的每一位科学老师都积极参与其中,促进了他们的成长和进步。

科学管理教学与教研 篇3

1. 实施科学管理,促进全面发展。实施素质教育、规范办学行为,不仅要建构新课程的有效课堂教学理念,而且要实施有效的行动策略;不仅要有适合课堂教学的有效行动,而且要师生成长发展有效,教得幸福,学得快乐,质量不断提升。首先是建立学生自主管理、自我教育、自我调节、自我评价的民主管里体系;其次是采取全方位、多渠道、多层次的教育途径,使学生在思想政治品德上得到全面发展,适应现代社会发展的需要。以教学为中心,培养“双基”、“二力”,发展特长,减轻过重负担,提高效率,创新质量,建立课堂教学为主,课内外结合的教学体系。

2. 建构有效的理念策略,全面提高教学效益。严格课堂教学管理,严格贯彻教学常规,积极改进教学方法和手段,是提高教学质量的根本保证。确立课堂教学教改思路:以贯彻课堂教学常规为基础,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思维训练为主线,创新为主题”,以学科有效教学评价标准为要求,努力向课堂45分钟要效率。课堂教学中注意了大容量、快节奏﹑高效益、高密度,既抓实验教学,又开展电化教学。大胆探索和实施“主体型单元教学”模式,在课堂教学中积极探索“三先”(规律让学生先找,课本让学生先读,例题让学生先做)、“五让”(目标让学生明确,过程让学生参与,问题让学生提出,疑难让学生剖析,结论让学生归纳)的做法,收到了师生素质同步提高的效果。

二、改变备课方式,注重听评课研究,打造校本教研平台

1. 重视课堂教学设计的研究。针对教师教案缺乏以人为本的人性化,为了减轻教师劳动负担,培养团队合作精神,实现教育资源共享,达到每一节课都是集体智慧的结晶,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益,全面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根据新课标“指导学生自主探究,合作式学习;教给学生自主、探究、合作式学习的方法”的要求,课改教案设计突出五个方面要求:明确教学目标;突出教学方法;列出教学程序;反映学生学习方式,注重教学反思。在备课中,变以个体为主的备课行为为集体说评式备课。

2. 注重听评课的改革研究。在加强备课研究的同时,还注重听课笔记的改革和听评课的研究:突出听评课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过程与方法、教学关系、教学评价五方面的要求;突出科学处理教材;突出学生参与水平;突出师生平等互动,创建幸福快乐课堂,与教案的改革遥相呼应,形成体系,促进教师建立新的教学观,为提高质量奠定了基础。

三、改革学习方式,注重合作学习研究,建构学生主体参与平台

进入新一轮课改以来,改变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已成为教师课堂教学中研究直面的新课题,而改变学习方式是新课改的核心,那么,如何建立全方位高效运作策略呢?

1. 充分认识合作学习的价值内涵,加强合作学习小组建设研究。提到合作学习,许多教师想到的就是小组讨论,所能做的就是在一节课上空出几分钟时间让学生匆匆忙忙分组讨论,这是典型的“有合作之形,无合作之实”现象。针对这种情况,学校必须充分利用教研日,对教师进行有关理论知识的培训学习,并打印成文发给每位老师,继而让教师自主探索实践和体验,而后进行课堂教学运用体验的交流和班级管理的交流,使全体教师认识到:合作是一种生活态度,是一种文化,虽然单干、竞争是社会客观存在的,但合作更是现代人必备的时代精神。尤其是在课堂教学中,合作学习是全方位高效提高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的重要学习方式。

2. 建立创新合作小组,追求互动和成功。传统的课堂教学强调师生之间的双边互动,合作学习则强调教学各动态因素之间的多向合作性互动,特别是把生生之间的互动合作当作提高学习成绩、尚待开发的人力资源和解决课堂活起来的重要课题。

在合作学习中教师以指导者、帮助者的姿态出现于课堂教学的情景,会使学生有更多的机会自主学习,自主发展,使获得的知识更易保持长久记忆,更利于学会与别人的合作方法,发展与别人的合作能力,形成共同合作的行为,培养了合作的精神,从而实现了课堂学习效率的提高和学生学习质量大面积的提升。

科学管理教学与教研 篇4

关键词:教学档案,教研室,建设,管理

教学档案是教研室教学工作中逐渐积累起来的重要历史资料, 更是教研室在教学过程中形成的教学思想、教学管理、教学实践、教学改革与研究等诸多方面经验的真实记录[1], 因此常被称为教研室的“家谱”。在高校教学评估过程中, 教学档案作为评估指标, 其作用越来越大, 地位越来越重要。为完成教学档案的建设与管理, 我们结合教研室实际情况, 制定相关规章制度, 采取相应措施, 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被评为学校教学档案示范单位。现将教研室近年来教学档案建设与管理的经验体会总结为以下几点。

1 制定规章制度, 完善档案建设管理体系

为了更好的发挥教学档案在教学评估中的作用, 就必须从档案建设的观念、管理措施和管理制度等方面加强规范化的建设。为此, 学校相继出台了多种有关档案建设和管理的规章制度。教研室则根据本教研室的实际情况制定具体规定, 建立了一个包括教研室主任、分管教学工作的副主任、教学秘书、档案员在内的负责档案建设管理工作的人员网络。明确有关人员的分工职责, 规范化档案建设管理的标准, 使教学档案的形成、整理、利用常规化和制度化。同时, 学校有关专家定期对教研室进行教学档案的检查和监督指导。除此以外, 教研室还建立了档案管理建设检查、评比、监督、奖惩机制等制度, 以确保教学档案的完整性、科学性[2]。

2 细化责任, 密切协作, 确保各项任务分工到人

随着档案建设工作的一步步深入, 一些问题也逐渐地暴露出来。其中最大的问题就是工作量大而人员不足。在档案建设过程中, 由于档案收集工作量非常大, 单靠教学秘书和档案员是无法很好地完成档案收集整理和管理工作的。根据这种情况, 教研室按照学校档案目录体系, 把档案内容分解成为几个板块, 动员全体人员, 从教研室领导到文职人员, 从教授到助教, 都全身心的投入教学评价工作, 将每项任务细分到人、责任到人。教研室主任全面负责教研室工作的统筹规划、指导和监督;副主任负责具体事物的安排、全面指挥;教学秘书上传下达、负责落实;其余人员则精心准备、全面实施。大家各司其职, 密切配合, 建立起系统完整、分类科学、便于利用的教学档案, 大大提高了教学档案建设与管理工作的速度和质量。

在教学过程中形成的教案、教学设计、教学总结、学员实验报告等相关材料由各教员按照班次自行整理。在教学管理过程中形成的课程标准、教学实施计划、学期课程安排、实习计划、教学检查、考试成绩、考勤情况、奖惩情况的记录等相关资料, 由教学秘书负责整理。集体备课记录、教员试讲记录、各种教学会议的记录等材料, 由会议记录员负责记录并整理。科研活动安排、学科建设规划、实验室建设方案以及各项科研学术报告、讲座、座谈等材料, 则由科研秘书整理。档案员定期对以上文件资料进行收集、整理、归档工作。

3 设置时间节点, 定期验收检查, 确保各项任务按时完成

在整个教学档案建设工作中, 教研室对每项任务的完成都设置了时间节点, 确保按时完成任务。首先是基本材料的搜集整理, 将原有材料按照新的档案目录体进行归档, 并且搜集新目录中缺失的材料。之后, 教研室定期组织对每个人员负责的项目进行检查验收, 再根据检查情况针对性的查漏补缺。同时为保证质量, 检查过程中, 全体人员集中交换意见, 明确整改要求、质量标准和再次检查验收的时间节点, 确保教学评价准备任务的保质保量完成。

4 注意平时积累, 突出特色材料

教学档案建设是一项长期的工作, 它真实、系统、完整的反应了教学工作的过程, 因此在档案建设过程中十分注重平时教学资料的收集和整理。日常教学工作中的每一项活动和事件从开始、运作到结束等一系列过程都将用文字、照片等形式记录下来并反映到文件材料中去。如教员培养工作, 从初期的培养计划, 到培养过程中的各项培训情况记录, 再到培训总结, 全都形成了文字和图片材料。翻阅这些资料便可真实、系统、完整的了解一名教员的成长过程。

在档案建设中, 除了按照学校档案目录体系完成必须材料的收集和整理外, 还对能反映教研室特色的档案材料进行了重点整理。例如教研室的第二课堂活动开展的很早, 从20世纪80年代就形成制度并一直开展至今, 在学生中有比较大的影响。我们将从早年到近年学生在参加第二课堂活动过程中的照片以及发表的学术论著、撰写的实验设计等材料, 以图文资料形式呈现出来, 整理并存档。除此之外, 教研室一直坚持每周一次科研学术活动, 请客座教授和兼职教授进行学术报告, 教研室则指定专人负责图文资料和校园新闻稿件的制作工作。这样, 日积月累, 形成了丰富的科研交流材料。将这些资料整理、总结成册, 作为特色单独呈现出来。

5 重点材料, 重点整理

教员的教案、学员实验报告、试卷等是教学档案的重点组成部分, 也是档案建设管理中最难以整理的材料。考试试卷从教员出题、评分标准、阅卷规范、成绩计算到成绩录入都由教研室主任亲自把关。卷面格式按照学校有关规定统一格式。在评分标准的制定上, 采取全体教员讨论的方式, 尽可能地减少错误的发生。评阅试卷按照学校和基础部的有关规定进行, 严格执行复查人制度, 并将试卷按照专业、学期摆放有序, 确保试卷的检索、抽取能够准确有效。在教案和实验报告的整理过程中也采取了类似的方法, 很好地完成了上述材料的归档工作。

同时, 除近年的档案内容用电子版的方式类储存在电脑里外, 还将一些时间久远比较重要的资料, 如20世纪80-90年代老一辈专家教授手写的教案等, 扫描下来并分门别类储存到电脑中, 以避免丢失和损坏, 需要时可随时调出打印。

6 提高档案员素质

在进行各项档案建设工作的同时, 在提高档案管理人员的综合素质上做了很多工作。挑选有责任心、熟悉教学工作、热爱档案管理工作的人员担任档案员, 并组织档案员参加各级单位举办的档案业务知识培训, 参观档案相关工作好的兄弟单位, 使档案员能掌握现代化档案管理的技术和理念, 提高他们的档案意识和档案业务素质。

教研室档案建设是学校档案建设的基础, 教研室档案建设的质量在一定程度上直接影响着学校档案建设的质量。因此, 学校要想有高质量的教学档案就应从教研室档案建设抓起。而教研室只要在档案建设过程中加强制度建设, 明确职责, 密切协作, 统筹合理便能够取得良好的效果。

参考文献

[1]高惠敏, 吴桂兰.教学评估对高校教学档案建设的影响[J].内蒙古民族大学学报, 2008, 14 (1) :143-144.

酒店管理与服务专业教研总结 篇5

本教组坚持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坚持社会主义方向,坚持与社会实践相结合的教学观,在政治上要求上进,平时注意学习提高思想觉悟,关心国家大事,关心学校发展计划,支持学校的方针与政策,配合学校里的各项工作,互相团结,关心集体,注意与其它部门的协调与配合。工作中不计较个人得失,能以大局为重,在教学过程中坚持教书育人,为人师表,关心学生的思想成长,积极为学生的实习与就业寻找办法和途径。在专业发展与建设中,尽自己所能,认真做好每一件事,在与企业合作过程中,虚心学习,维护学校利益和学生利益,使专业得到较好的发展,为学校建立了品牌专业,创作了较好了办学效益。

在教学过程中,每位教师积极承担教学工作任务,超额完成工作量,积极完成专业基础和专业实操、实习及毕业论文指导,积极参与学校的改革与发展,参与专业建设和专业教研组工作,积极开发新专业,管理专业,共撰写专业教学计划和教学文件,实习指导书等。积极参加进修与继续教育学习,努力提高专业技能和业务水平。参加教育部组织的骨干教师培训、双师型教师培训并获得资格证书、厨师资格证。平时注意积累和提高,不断改进教学方法,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教学程中采用新的教学方法,取得比较好的效果。专业建有形体训练室、客房实操室、餐饮实操室,本学期本教研组开发了锦程大酒店实习基地,顺利完成了酒管78、85班的轮岗见习、实习任务。实习酒店均对本专业学生的优异表现给予了充分肯定,纷纷表示要预订明年的实习学生。

每位教师积极完成各项任务,关心学生的成长,注重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和实践能力,学生走入社会取得较好成绩,在锦程大酒店及其他酒店均取得良好的声誉。

教研组在学校的直接领导下顺利完成各项任务,取得较好的成绩。

酒店管理教研组

科学管理教学与教研 篇6

一、幼儿园年级组管理的利与弊

我们幼儿园设立的年级组,职责即是协调年级组内的教师的工作,起到年级组与幼儿园管理层之间联系的桥梁作用。

(一)幼儿园年级组管理的利

1. 幼儿园年级组成员因为在一个年级组织,有着共同的目标与期待,能一致为共同目标而协调完成,彼此之间互相帮助互相补充,协同工作;而且年级组在进行幼儿园的各项考核的时候,教师之间没有因为利益而有冲突,比较能够接受年级的协调。

2. 幼儿园年级组往往在活动中,在幼儿园大的框架体系下,充分发挥自己的创意与想法,不必过多关注上级部分的观点与看法,充分考虑到本年级的幼儿特点开展各项工作,保证了年级组活动的积极性与宽松性。

3. 幼儿园年级组的各项活动能够充分考虑到本年级的幼儿的年龄特点而开展,活动的目标比较明确,在开展活动中目标性比较强,完成的活动质量比较高。

4. 幼儿园年级组成员之间因为具有共同的目标而集体协同工作,往往会形成比较强的凝聚能力,具有比较高的执行能力与向心力,能充分调动起组内成员工作的积极性。

(二)幼儿园年级组管理的弊

1. 幼儿园年级组的管理工作由于幼儿园性质的限制,往往会使年级组的管理不能得到提升。幼儿园年级组在管理中不缺乏新的点子,往往也能够组织或者管理起年级组的活动,但是,受到了交流的限制,不能在年级组管理层面上给予指导与提升,年级组提升得会比较慢。

2. 幼儿园年级组在管理中因体制的限制,往往会受到幼儿园管理的限制,不能发挥自己的主动权,成为园方的附属品。

3. 幼儿园的年级组成员能够具有比较强的向心力与凝聚力,这点是幼儿园年级组在活动中的优势;但同时由于凝聚力比较强,容易形成小团体,无法正确地认识自己年级组情况,在幼儿园层面的年级组交流中不能正确评价自己与他人,阻碍幼儿园活动的正确发展,形成小团体活动。

二、幼儿园教研组管理的利与弊

我们幼儿园由于地处的地方幼儿园比较多,竞争比较激烈,由于竞争的存在,教育的质量是首先要提高的,因此,园管理层比较注意加强对教研组的建设。

(一)幼儿园教研组管理的利

1. 幼儿园的教研工作由于是根据每个幼儿园的具体情况及教师所需要来进行的,因此在一定程度上有自己的自主权,能够从教师的所想所需出发,收集到教师们自己想要的。如果来自于教师的需要就会使教师们抱成一团,尊重了教师的需求。

2. 幼儿园的教研组能够有效地帮助幼儿园打造特色活动,并能够有目标地帮助能力不同、水平不同的教师在原有基础上实现一定的提升与提高。同时教研组也承担着幼儿园对外开放的重要活动,形成幼儿园品牌的核心力量。

3. 幼儿园的教育“更新换代”比较快,幼儿园教育理念往往比较新,能够紧紧跟随时代的发展与需要。为此,幼儿园教研组往往是最新教育思想与教育理念推行的阵地,如2012年《3-6岁儿童发展指南》等都可以通过教研组织的活动来实施与推行。教研组的活动帮助教师了解并学习最新的教育理念与思想。

4. 幼儿园的在人际关系的氛围比较融洽,这样就会教研组的管理提供了很好的管理条件。因此,在教研组的管理方面,教研组成员能够形成一股气,紧密团结在一起,为教研组的管理添砖加瓦。

(二)幼儿园教研组管理的弊

1. 幼儿园由于教研组工作往往受到园管理层的影响,跟随园管理走,没有自己的主动权,没有真正的实施权,都要经过一次次上报,园管理通过方可施行。

2. 幼儿园教研组的管理往往是为了完成任务而进行,没有主动形成活动的氛围,活动的积极性比较不够积极,组内成员将活动当成任务,质量容易受影响。

3. 幼儿园教研组有着比较强的实践能力,但理论形成方面则比较弱,往往在管理中目标比较大、空、散,不能让成员比较清晰地达成目标。

以上为笔者在幼儿园的工作中所总结出的幼儿园年级组与教研组在活动中的优势与劣势,只有清晰地认识到它们的利与弊,才能更好地帮助幼儿园管理。

科学管理教学与教研 篇7

与名师上同一课, 找差距, 明方向。“同课异构”是同一教学内容分别由不同学校几个教师来教的一种新的教研方式, 它旨在促进教师寻求最佳的教学途径, 实现课堂教学效果的最大化。为此, 我校邀请了区教研室语文教研员李泽琪、英语教研员肖克义以及国家级骨干教师、国家高考命题组成员、银川二中的高考状元课任教师朱宗明和全区高中英语课堂教学大赛一等奖获得者银川六中张玉勋老师, 到我校与我校的语文、英语教师一起开展了“同课异构”教学活动。活动分四个环节:诊断听课、现场听课、现场做课、现场评课。首先由朱宗明老师与我校高三语文教师分别上了高考复习专题“图文转换”一课, 张玉勋老师与我校高一英语教师分别上了The Olympic Games一课, 课后进行了听评课交流。为了进一步把握“同课异构”教学活动的精神实质, 紧接着我们又邀请区语文、英语两位教研员对我校七位教师所上的《渐》和六位英语教师所上的The Olympic Games进行了听评。在活动中, 上课教师根据自己的风格和所带班级学生特点以及对教材的理解设计出了形式多样的课型, 让所有前来观摩的校内外教师领略到了“同课异构”教学活动的魅力。同时, 通过与名师比较和专家点评, 教师们也充分认识到了日常教学中所存在的一些不足, 如:课堂教什么的原则问题等。教研员帮助部分年轻教师理清了新课改理念上的一些模糊认识, 为今后教学明确了方向。

在同课异构中, 共进步, 同成长。肖伯纳曾说过:“你有一个苹果, 我有一个苹果, 交换后各自仍只有一个苹果。你有一种思想, 我有一种思想, 交换后, 各自就有了两种思想。”在这次英语同课异构活动中, 我们选用The Olympic Games这一课题展开异构, 激发了教师的创造热情。十位教师对课题The Olympic Games建构出不同意义的设计, 对阅读文本做出了基于智慧性的二次开发, 不仅激发了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 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以及团结协作的能力, 也使听课教师从中发现了有效与无效的教学行为, 合理与不合理的教学问题设计, 引发了关于教师不同的教育行为对学生产生的不同影响的讨论, 促进了教师的专业成长。

在同课异构中, 促反思、求提高。在日常教学管理中, 如何有效地引导教师自觉地不断自我反思, 不断提高教学水平, 这始终是困扰学校管理者的问题, 同课异构的活动帮我们打破了这一僵局。活动中, 教师们抓住与问题本质有关但又容易忽略的细节和因素, 进行了深入探讨, 在相互启发中不断加深对教材的理解和对教法的认识。正如有位听课老师在评课时说:“我原来以为丰子恺的《渐》这篇散文语言含蓄, 文化含量大, 让高一的新生去理解有一定难度, 听了七位老师的课后, 我改变了原先的想法———只要老师的预设能找到一个合适的出发点, 哪一层次的学生都能有所收获。”当然, 对于上课者来说, 提高水平自不待言。自己的课堂将成为被解剖的麻雀, 自己的不足将会在别人优点的映照下更加明显。正如有位做课教师在教学反思中写道:“对教者而言, 有组织、有计划地参与一个专题的教学, 探究一些课堂的教学方式, 以点带面, 提升自己课堂教学的能力和水准。这样的教学过程, 是自身努力探究和同伴扶持形成合力向前发展的过程, 在与同伴的相互磨合中, 摒弃教学的缺陷和陋习。这种过程是刻骨铭心的。”朱宗明老师在随后的总结中说:“百川争流, 终入大海, 中卫一中跨区域、富有创意的‘同课异构’教学活动, 不仅会激活周边学校教学教研, 更重要的是它将为一中结晶出新的富有创造力和生命力的教学‘合力’。”

在同课异构中, 上出团队“品牌”课, 打造“品牌”团队。在同课异构活动中, 我们通过学习———实践———反思———再实践, 对同课异构的主题进行了深入学习与研究, 在集体直面矛盾中碰撞, 在自我反思中思考, 在教师间的积极交流中顿悟, 在吸纳众人智慧的结晶后, 一课再上, 甚至一课多次上, 上出团队“品牌”课。为了迎接全区生物高考研讨会, 我校生物组精心准备, 代表中卫沙坡头区做课, 一课多磨, 反复试教, 不断改进, 取得了优异成绩。在教学中他们把课堂的时空很好地交给学生, 处理好了教师主导和学生主体的关系……在此活动, 做课者经历了自我的实践反思, 同伴间的互惠观摩, 听课老师的解剖评析等过程中, 获得了深刻的教学生命体验。研讨会结束时, 来自全区各大中学的200余位教师对我校教师的做课和讲座给予了高度评价。正如宁大生物系周教授所说:“‘同课异构’教学活动不只是提升了每一位成员的业务水平, 更重要的是, 打造了一支能接受更大挑战的团队。”

科学管理教学与教研 篇8

《中国教师》:初中物理学科经历了十多年的科学探究式教学实践, 目前大家对科学探究的认识如何?进一步开展科学探究式教学还需要注意哪些问题?

马朝华:2001年版课程标准的颁布使教师们首次接触了科学探究。十多年间, 教师们亲历了从理念的学习、理解、变化到转化为教学行为的过程。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 探究式教学被越来越多的教师所认可。教师们已经非常熟悉并且能够在教学中主动地应用探究式教学, 对话、交流、感受、体验、探究、实验、合作、自主已经成为现今课堂教学的主旋律。

2011年版课程标准同样将科学探究和科学内容作为物理课程的内容, 提出了“注重科学探究”的理念。在进一步推进科学探究式教学的过程中, 教师应该在原有认识基础上进一步提升对科学探究能力各要素基本要求的理解和认识, 总结前期探究式教学实践中的一些薄弱环节或实践过程中的一些偏差, 进而研究怎样在教学实践中落实课程标准关于科学能力的要求。

比如, 教师们对“提出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已达成了共识, 但在课堂中常见这样一种现象, 即教师让学生根据课题提出想知道的问题, 学生也很积极地提出许多问题, 这样的教学过程是不是培养了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呢?我想这里面存在着对课程标准关于提出问题能力要求的认识上的不足。课程标准中对提出问题能力的要求有两条:第一, 能从日常生活、自然现象或实验观察中发现与物理学有关的问题;第二, 能书面或口头表述发现的问题。问题不是凭空想出来的, 缺乏对现象或实事的观察与思考, 是不可能发现问题的。为了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 教师要能够创设一种问题情景, 让学生在观察和思考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表述出问题。

再如, 在课程标准中对“猜想与假设”能力的基本要求也有两条:第一, 尝试根据经验和已有知识对问题的成因提出猜想;第二, 对探究的方向和可能出现的实验结果进行推测与假设。在课堂中的常见现象是只有“猜”, 而没有“想”, 表现在学生猜了许多, 但是缺乏对猜想依据的追问, 缺乏对提出问题的可能结果推测过程的合理性解释, 这样的教学过程应该说也是没有落实“猜想与假设”能力的基本要求。

通过这样两个案例, 我想说的就是教师在进一步开展科学探究式教学时, 应该更为关注科学探究各要素能力基本要求的本质是什么, 观察与反思课堂教学中学生的学习过程是否真正具备了这样的探究行为, 再根据反思调整自己的教学行为。

《中国教师》:实验教学是物理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教师在实际教学中, 如何优化物理实验教学, 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 促进物理实验教学的发展?

马朝华:物理是一门实验科学。如何能够最大程度地发挥物理实验的功能, 让学生最大限度地吸取物理实验的营养, 一直是物理教师关注和研究的内容。我想优化实验教学可以从实验的形式和手段两方面作简要说明。

首先是演示实验, 通过演示实验可以为学生提供丰富的感性认识, 提高学习兴趣, 可以帮助学生突破重难点, 理解概念规律, 形成物理图景, 认识物理过程等。但教师应该清楚它最终目的是要通过观察启发思维, 使学生更好地认识客观规律, 发展能力。因此, 演示实验的内容, 除了有助于形成概念的常规实验, 还应该根据学生学习中的思维障碍, 组织实验, 通过实验帮助学生辨析概念, 深化规律。比如在学习“浮力”时, 学生很容易产生“液体越多产生的浮力越大”“1N重的水产生的浮力不会大于1N”“物体浸入液体中越深, 所受浮力越大”等错误认识, 这些错误的认识都可以通过设计系列的典型实验进行纠正。在演示实验过程的设计上, 应该从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角度来考虑, 在启发性上下工夫, 引导定向思维, 形成不断探索的学习环境。

其次是学生实验, 包括探究实验和验证性的实验。学生实验可以让学生经历研究的过程、落实研究问题的方法, 同时提升观察能力、实验技能, 增强探索精神。优化学生实验的教学, 应该在激发学生主体性参与上下工夫, 不仅注重学生参与操作的程度与观察的内容, 更要注重的是学生参与思考的热情和深度。这就要求教师能够放手让学生去做, 能够给学生足够的空间和时间去观察、思考与交流。不要怕学生犯错误, 应该让学生在错误中不断修正研究的方法, 逐步形成良好的思维习惯。

另外, 在优化实验教学上, 也可以兼顾实验手段上的优化。一方面, 要善于利用学生身边的物品进行实验。比如可以在矿泉水瓶不同高度的地方扎几个孔演示液体压强和高度的关系, 也可以用一支铅笔让学生感受压力的大小与受力面积大小的关系, 还可以用两张较轻的纸片演示流体压强和流速的关系等。利用身边的物品完成实验, 并不完全在于它的低成本, 更重要的是渗透用身边物品可以进行实验研究问题的意识, 学生可以很容易在课外重复、模仿、拓展课堂实验的内容, 或者研究他所感兴趣的新问题, 这才是我们进行实验教学的本质目的。另一方面, 要将现代化的实验手段引入课堂, 比如传感器, 让学生能够认识到科学技术的发展、研究手段的发展。

《中国教师》:2011年版的课程标准强调物理教学与实际生活的联系。这也是物理教学一直倡导的。您能给大家谈谈物理教学联系实际的意义和价值吗?教师在教学中如何做到这一点, 可否给予一些指导意见?

马朝华:课程标准所提出的五条基本理念中有两条都能让师生认识到物理是和实际生活相联系的, 即“ (二) 从生活走向物理, 从物理走向社会”和“ (三) 注意学科渗透, 关心科技发展”。另外, 在2011年版课程标准的科学内容中也增加了联系实际的要求, 比如, 增加了“了解电磁感应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 增加了“运用物体的浮沉条件说明生产、生活中的一些现象”, 增加了“了解提高机械效率的途径和意义”, 增加了“用焦耳定律说明生产、生活中的一些现象”等内容, 从中也可以看到2011年版的课程标准更强调物理教学与实际生活的联系。物理学研究的是自然界最基本的运动规律, 让学生从身边熟悉的生活现象中去探究并认识物理规律, 再将认识到的物理知识、科学研究方法与社会实践及其应用结合起来, 体会到物理在生活与生产中的实际应用。这样, 不仅可以增加学生学习物理的乐趣, 也可以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习惯和科学探究的能力。随着科学技术的进一步发展, 各学科间的联系与共性凸显出来, 有意识地让学生了解科学的发展及物理学科与其他学科的联系, 关注科学技术的新发展及给社会带来的影响, 可以增强学生对自然界的整体认识, 逐步树立正确的世界观。

加强物理教学与实际的联系, 可以从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两个方面来思考。在教学内容上, 可以把生活中的物理现象、生产中的物理知识、技术中的物理应用等充实到物理课堂上。比如, 在讲“光的直线传播”时, 可以让学生分析枝叶茂密的大树树阴处交错层叠的圆形光斑的成因;在讲“质量”时, 可以让学生估测文具盒里一些小物品的质量, 再用天平实测进行对比, 也可以让学生估测一些小包装食品的质量, 再与包装上的标称值进行对比等。教学中联系实际的事例, 尽可能与学生的生活密切相关, 这对增强学生的实践意识有积极的意义。在教学方式上, 可以采用实物、图片、视频、实验、学术游戏等方式调动各种感官增强学生的认识和感受。另外, 在课堂之外, 也可以通过实践活动的方式来拓展教学与实际的联系。

《中国教师》:基于2011年版课程标准的要求, 初中物理教师该如何发展自身的专业水平?在初中物理教师培训方面您有哪些建议?

马朝华:教师的专业知识结构一般由比较广泛的自然和人文通用性知识、学科专业知识和教育学心理学知识三部分组成。但作为一个特定学科的教师往往只注重学科专业知识积累, 而忽略了综合素养的提升, 因此, 发展自身的专业水平应该从教师专业结构的角度予以关注。我想发展自身专业的途径就是学习、实践与反思, 但这是一个持续不断的循序渐进的动态过程, 是贯穿于教师的整个职业生涯的, 这也就是为什么我们提倡做一个学习型的教师、反思型的教师。

经过十多年的教学改革, 教师的教学理念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能够有意识地将新课程的理念体现在课堂教学中, 但体现在课堂中的教学行为是否能够真正落实课程标准的理念还是需要我们进一步思考的。因此, 在下一阶段的教师培训中, 内容上应该侧重在两个方面, 一是进一步解读课程标准, 提升对课程标准理念的认识和理解, 把握课程标准所提出的科学探究各要素要求的实质, 把握科学内容的要求;二是引领教师如何将新课程理念合理有效地应用到教学中。在培训的形式上可以更多地发挥教师的主体性, 将理论指导与教学实践相结合;通过讲座、案例分析、专题研讨等多种形式丰富培训的内容, 将理念、理论与实践相融合, 从而增强培训的实效性。

《中国教师》:怎样才能更好地理解和落实2011年版课程标准的宗旨和目标, 是广大教师要努力与奋斗的, 对此, 您还有哪些建议与要求寄予广大教师?

科学管理教学与教研 篇9

关键词:教研项目管理,信息系统,设计与应用

0 引言

先进的管理技术与方法是教育科研改革项目顺利进行实施的重要保障之一。但是在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由于传统的教育科研项目管理方面还非常落后,还仅仅停留在以word、excel等为核心的单一文档管理的阶段,无法满足高校教育科研项目日益庞大的巨量信息处理需求,因此教育科研项目管理工作变的越来越繁重,效率确是越来越低下,信息数据的准确率也变的越来越差。显然,倚赖传统的手工分类保持或者借助Excel等办公软件进行分类管理变的越来越困难。

传统的管理手段、方法无力应对越来越繁杂庞大的数据量,这就要求教育科研项目所产生的大量数据必须依靠以计算机为核心的管理信息系统来实现。因此教研项目管理信息系统的开发与应用很大程度上可以解决上述过程管理问题。

1 教研项目管理信息系统的开发目的

用现行的相互孤立、相对分散的文件夹管理方式对这类繁杂、大量的数据信息进行查询与管理,显得十分费时费力,已不能适应现代信息化管理需求。为此,有必要利用先进的信息化手段和工具,开发一套计算机信息管理系统,方便地实现教研对学校有关教务活动的管理和服务,从而达到提高教务管理水平的目的。于是高校教研管理的信息化建设被提到了日程上来。教研管理系统可以作为大学教学管理系统的一部分,方便学校对于教师进行全面的信息化管理。由于本系统面向对象是教师,他们的电脑操作水平不一,所以本系统实现的功能并不繁琐,操作容易,且对维护人员的专业技术水平要求不高。以实现高校教研管理的信息化建设为目的,同时可以作为以后进行功能拓展的基础,用来明确用户需求,使开发过程变得有序、合理。

高校教研管理的目的就是优化教研环境和资源配置,使教研成本最小而效益最大化,从而提高教研实力和竞争力,培养高层次人才,服务社会经济发展。追求教研效率和效益是教研管理最高目的。本系统就是用计算机操作来实现对高校教研的管理,为了高校更好的维护各项教研管理业务处理工作而开发的管理软件。

2 教研项目管理信息系统的功能需求分析

需求分析是软件工程的一项重要任务。所谓需求,是指用户对目标软件系统在功能、行为、性能设计约束等方面的要求。在需求分析工作中,系统分析人员对用户的需求进行调查和分析,确定现有环境的特征,正确定义目标软件的特性。因此,需求分析工作是对应用问题及其环境进行理解与分析,为问题涉及的信息、功能及系统行为建立模型,将用户需求精确化。

2.1 功能需求

本软件系统需要实现分部门授权管理项目的目标,要求能够完成信息输入、编辑、打印等基本功能,实现项目信息的外部批量导入;具备友好的界面显示功能,能够分别按类别和级别以树结构组织项目,对应树结构当前项,在基本信息栏显示项目编号、项目名称、负责人信息、项目所在单位、项目经费、项目状态、项目成果等内容;提供丰富的查询统计功能,能够实现以立项时间、项目负责人、所在单位等多条件下的综合查询;具有历次划拨经费情况统计及教研工作量计算等功能。

2.2 非功能需求

①相关不可恢复操作发生时应有明确的提示,要求确认,待用户确认后再操作。

②操作简单,界面直观。

3 教研项目管理信息系统的功能模块设计

3.1 系统管理模式

本项目管理系统采用多级别、多部门负责制的管理模式。为规范管理,各部门使用权限不同,依托局域网,教务处、研究所等多部门各司其职,实现多布点操作,协同管理。教务处、研究所对所辖项目可进行添加、编辑、统计、打印、导出等操作。此外,教务处作为教研项目规划组秘书处,拥有更高级别的系统权限,可对所有项目进行查看、统计、打印以及对教研工作量进行统计和计算等特殊权限。系统管理模式见图1。

3.2 系统功能结构

根据需求分析,系统功能主要划分为3大模块,即基础数据功能模块、项目信息管理功能模块和查询统计功能模块。基础数据功能模块主要由项目类别、项目级别、人力资源、折算标准等小模块组成;项目信息管理功能模块主要包括项目基本信息管理、参研人员管理、经费管理、工作量管理等功能;查询统计功能模块包括基本信息查询统计、经费信息查询统计、工作量查询统计。各模块之间的结构和关系如图2所示。

①基础数据功能模块。基础数据功能模块主要用于项目类别、项目级别、折算标准、人力资源等基础信息的维护,为项目信息管理功能模块提供基本信息支持。

②项目信息管理功能模块。项目信息管理作为系统的重要功能,以项目立项为起点,以项目基本信息、经费信息、参研人员信息、教研工作量计算及附加信息等基本动态数据为主要构成要素,通过查询统计功能实现项目全程管理。如前所述,系统包括四大功能模块,各模块主要功能见图3所示。

③查询统计功能模块。项目管理的全面信息获取最终要靠查询统计功能模块来完成。查询统计管理囊括了项目基本信息、人力资源信息、经费信息以及教研工作量等各方面详尽信息的查询统计,具有单条件查询、多条件逻辑组合查询两种方式。

3.3 系统运行流程

系统依托于校园局域网,数据维护与操作设置在客户端完成,数据库负责数据完整性验证和存储。借鉴windows的权限管理方式,结合北京联合大学教研项目管理的实际需求,系统以“部门”为权限设置单元,给不同的“用户”分配“部门”,使不同的用户只能操作具有“部门”权限的项目。同时对“部门”权限分成了“不可访问”、“只读”、“读写”3个级别,用于细化用户对“部门”的操作权限。系统用户权限明确,运行流程科学、简单,安全性好。如图4所示。

4 运行环境配置

4.1 运行环境

内存:512MB以上;CPU:英特尔酷睿2以上;硬盘空间:200MB以上;内存:DDR2、2G或以上;网卡:标准通讯网卡;标准鼠标、键盘等;操作系统:Windows XP及以上版本;通讯等的配置:能与其它进行数据交互的网络环境。

4.2 可用性

管理员只需经过1~2小时的培训即可进行相应的操作。教师无需经过培训就可直接登录操作。数据是从洛阳理工学院主系统数据库中导入的,无需教师再自行注册。

4.3 安全性

在安全性方面,针对需要保护的数据如:教师信息、管理员信息等进行加密处理。对于商业间谍行为、欺骗、黑客行为的处理:我们是采用的是校内网,不与外网连接,可以保证数据信息的安全。电脑病毒方面需要服务器安装杀毒软件。

4.4 可靠性

可连续使用小时数为72小时,由管理员进行系统维护。平均故障时间90天。平均修复时间1工作日以内。最高错误率5bugs/KLOC。

4.5 性能

事物的响应时间最高5s,平均响应时间应在3s以内。

4.6 可支持性

该系统是采用c#语言编写,同时也用到了Javascript的脚本语言。对于变量的命名采取直译的方式,如对于教师姓名变量用Tname进行命名。利用微软自带的类库,对该系统的类进行设计与开发。维护访问权由管理员承担。

4.7 设计约束

操作系统:Microsoft Windows XP及以上版本开发环境:Microsoft Visual Studio 2008,其它软件:Microsoft Office、SQL-Server 2005,需要技术:面向对象分析与设计、Asp.Net、数据库编程。

5 应用效果

河北农业大学高校教育教学项目管理信息系统于2014年9月开始试运行,已经完成了河北农业大学青年教师素材库建设专项教研项目、第九批教学研究项目、“研究性学习”课程建设等项目的申报和评审工作,完成了第六批“重点建设课程”的结题验收工作,基本上经过了一个完整周期教学研究项目的管理流程,系统符合用户设计要求,具有操作简便、易学易用、方便可靠的特点,实现了预期的系统模块功能,减少了教育教学项目管理中的重复性工作,使管理工作更加信息化和规范化,提高了项目管理的效率,相对于原先传统模式大幅减少专职工作人员5名,只增加1名维护保养人员。申报时间由原先的30天左右降低到现在的3天左右。为高校教育教学研究项目的管理工作提供了科学而准确的信息。该系统的应用为提高高校教育教学研究项目管理工作的自动化程度,提高决策信息的准确性,以及进一步提高高校教育教学研究项目管理的科学化和智能化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6 结束语

科学管理教学与教研 篇10

作为体育教研组长, 最大限度地调动所有组员的工作热情和创造激情, 把学校体育工作做出特色和成效, 是最主要的工作之一。而“罗森塔尔”效应已经被众多教育者所认同。因此, 在教学管理过程中, 体育教研组长应该针对组内的每个成员适当地利用该效应, 应该最大限度地赏识团队, 赏识每个成员, 充分调动大家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1. 学会认识每个成员——善用其“短”

认识每个教师, 了解每个教师的性格, 熟悉每个教师的家庭情况, 这在管理过程中显得尤为重要。只有对每个教师深入细致地进行了解, 教研组规章制度的制订、工作的落实才能做到有的放矢。如, 在分配工作任务时, 让斤斤计较的人当体育器材管理员;让性情急躁、争强好胜的人做运动队教练员, 负责选拔、训练工作;让爱吹毛求疵的人管理日常卫生事务。每个人都有其缺点, 但是, 如果教研组长能够巧妙地利用这些短处, 将使缺点发挥积极的效用, 同时也提高了教研组的管理质量和效益。

2. 学会赏识每个成员——发挥其“长”

就教研组来讲, 不是所有成员及其言行都能得到教研组长的认可。教研组长要善于发现每个成员身上的闪光点, 力争在工作中让他们处在最佳状态并发挥最佳水平。如, 根据各成员的特长及工作需要, 可以让擅长篮球运动的教师带篮球运动队, 让擅长健身操的人带健身操兴趣小组;让具有组织和策划能力的人参与学校各项活动竞赛的组织和安排工作;让具备一定文字表达能力的人写体育活动的计划、方案、总结等文件。用赞许的眼光、赏识的语言激励每个成员, 让他们明白“要靠实干做出成绩证明自己”的道理, 让他们体验到在教研组长的带领之下, 也能享受成功带来的快乐, 充分体现人生的价值。

二、激活你的团队——用鼓励的方式对待每一个成员

教师队伍的建设也应充分体现“木桶理论”。在现实中, 一个学校是否有缺乏师德、教学水平特别差的教师, 往往是影响一个学校师资力量整体水平和社会评价等级的重要因素。因此, 提高教师队伍整体水平, 尽可能地增加“短板”的高度, 必须成为教研组长重视的一个内容。

1. 没有永远的第一、最后——引导教师寻求目标的实现

每学年, 学校都会提出总的发展目标和要求, 包括德、能、勤、绩等方面。教师在学校整体目标的基础上, 制订个人年度发展规划, 有助于把握年度奋斗方向。在制订发展规划时:第一, 要全面了解自我和认识自我, 要对自己的能力、兴趣、特长、需要等进行全方位的准确分析。第二, 应考虑到社会、学校和学生的需求。教师发展的根本目标要指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锻炼需要, 而将教师个人发展目标与学生的需求联系起来, 将自身的专业发展与日常的教育教学活动联系起来, 能够使发展规划既具有长远性和持续性, 又具有可操作性。

对此, 作为教研组长, 应该针对不同层面的教师, 提出相应的目标要求:第一, 对于青年教师来讲, 他们在工作过程中, 对教学工作充满热情, 在技术性教学方面较为自信, 但他们的教学实践经验和教育智慧相对不足, 在职业理想和现实教学之间会遇到很多问题和矛盾, 因此他们的情绪容易波动, 如, 会感到迷茫和失落, 显得无所适从, 感觉付出和回报不相符等。此时, 作为教研组长应帮助他们树立信心, 以良好的心态从事教学;应帮助他们树立良好的职业道德素养, 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应通过校本教研和教师专业化发展等途径提高他们的理论水平、实践应用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应建立形式多样的长效激励机制, 遵循“一年入门、二年上路、三年成熟、五年成才”的思路, 要求青年教师“安心、忠心、爱心、虚心、专心”, 做到“勤学、勤问、勤思、勤写”;应通过实施“青蓝工程”等, 尽快实现青年教师由教育“生力军”向教育“主力军”的转变, 促使青年教师快速成长。第二, 对于骨干教师和老教师, 教研组长应要求他们起到“传、帮、带”的作用, 他们有责任和义务把自己的成功经验传授给青年教师, 让青年教师少走弯路, 而更快更好地适应体育教学;要求他们对青年教师表现出的不良生活习惯和生活作风加以制止和引导;通过“名师工程”等, 强调他们的主观努力, 鼓励他们脱颖而出。总之, 教研组要为教师创造各种机会, 制订相关培训计划, 落实培养途径, 督促教师主动参与, 积极把握, 不断积累, 争取早日实现个人事业的理想。

2. 没有永远的无效劳动——引导教师寻求价值的体现

就现实状况来看, 由于受体育学科不被重视等因素的影响, 部分教师的教学积极性不是很高, 创造和追求时机的欲望不强。对此, 教研组长应该强调“没有无效的劳动”的观点。第一, 对于青年教师, 如果没有平时的锻炼和积累, 就难以做到“厚积薄发”, 就不可能取得相应的成绩, 相反, 只有靠自己的勤学好问、夯实基础、精通业务、踏实工作、强化技能、和谐人际, 通过日积月累、持之以恒, 才能成为骨干教师, 赢得荣誉, 实现“有为才有位”。第二, 对于骨干教师, 则应以更高的要求加以引导, 使他们从课堂教学入手, 不断更新自己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手段, 不断对自己的教学过程加以反思和总结, 扬长避短, 使自己的课堂变得丰富多彩, 并努力形成自己的教学特色;通过评选“名教师”、“学科带头人”, 引导他们“百尺竿头、更进一步”。

三、严格你的管理——用规范的要求去约束每一个成员

“破窗理论”告诉我们, 在学校体育工作中, 要注视每一次违规和错误, 并及时纠正。

1. 时刻提防出现第一块“坏玻璃”

在教研组的建设管理中, 也要时刻提防出现第一块被敲碎的“窗户”。教研组长要从细节抓起, 把一切管理要素纳入可控的范围之内, 对于出现的第一次违规行为, 要及时加以纠正, 以阻止更多违规行为的发生。

2. 长期监管形成全方位“无管理”

每一个人都自觉地在制度和要求的引导下, 认真完成各自的任务, 将有助于实现教研组管理的“无管理”, 即“无为而治”。但是, 体育学科的特殊性, 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教师的发挥和成长, 抵触、对抗等消极行为时有出现。因此, 体育教研组管理要由“人管”向“制度管”转变。将教师的日常教学行为纳入制度化管理的轨道, 形成“制度面前人人平等”的考核机制, 实行制度与人文相结合的管理方式, 做到无情的制度有情的管理。最终, 真正让每个成员意识到立足平常工作的重要性, 把每一件平常事做好。

一、诊断背景

在武进区体育教师技能大赛中, 笔者看了一节内容为“三年级站立式起跑”的课, 该课是隔天备课, 第二天借班上课。在这种赛课制下, 如何突出教学重点, 击破技能教学中的核心问题, 引导学生更好地掌握技能是考察教师对教材把握能力的重点。对此, 授课教师遵循“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思路, 充分开发器材功能, 使器材的巧妙运用成为课堂的亮点, 如, 借助小沙包帮助学生掌握正确技能等。

二、案例回放:利用小沙包进行站立式起跑教学

站立式起跑的技能特征是一脚前一脚后, 根据左右脚站位两手臂配合自然摆放, 重心下降并前移, 听到发令后快速蹬地跑出。站立式起跑的易犯错误包括:预备时同手同脚;预备时两脚间隔太大, 重心靠后;听到发令时, 后蹬不充分、起跑慢, 甚至会出现垫步现象等。为解决这些问题, 教师巧妙利用小沙包, 有针对性地解决了学生的易犯错误, 有效地完成了技能教学目标。

1.用小沙包解决同手同脚问题

课堂上, 分给每位学生一个小沙包, 在练习时要求学生左脚在前右脚在后, 并固定不动;然后, 用口诀——“左脚前、右脚后, 右手在前握沙包, 听到信号快快跑”引导学生做动作, 从而通过让学生“右手拿沙包”, 帮助学生建立“右手在前”的概念, 反复练习几次后不再握沙包, 把沙包放在预备时右手的正下方, 用语言提醒个别学生不要同手同脚。经过一段时间的练习, 同手同脚的现象消失了。

2.用小沙包当“起跑器”, 解决后蹬问题

解决后蹬问题从缩小两脚之间的间距开始, 为此, 教师要求学生的右脚只可向右侧后方退一只脚的距离, 并用小沙包定位, 且要用右脚前脚掌踩住沙包。小沙包此时变成一个“起跑器”, 便于学生体验后蹬感觉。通过几次练习, 学生有效纠正了跨大步的预备姿势。

3. 用小沙包帮助学生的重心前移

在站立式起跑时, 利用重心前移获得一定的势能便于提高起跑速度, 但是, 部分学生不会移动重心, 一般只会低头俯身, 而重心仍留在起跑线后。对此, 教师要求学生把小沙包放在起跑线前20厘米~30厘米处, 要求学生在降低重心的同时要把沙包作为标志点, 肚子要过沙包。当学生体验到人体已经要失去平衡而前倒时, 就说明学生的重心已经前移了。

课后分析:在该次课中, 授课教师充分开发了小沙包的功能, 巧妙地解决了站立式起跑的技术要领, 课堂气氛活跃;除上述三种主要应用外, 小沙包在本次课中还承担了起跑线、发信号的工具、游戏的器材等功能, 成为了该次课堂教学的看点与亮点。

三、课堂诊断

1.解决易犯错误, 达成技能教学目标

站立式起跑的技术含量并不高, 其技术要求主要包括重心前移、后蹬充分、反应快速等方面。站立式起跑主要应用于长跑、迎面接力跑, 以及跳远等项目的助跑中。而且, 将站立式起跑的技能教学与生活联系起来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如, 当人们需要原地快速起动奔跑时, 就要反应灵敏, 并利用重心下压前移和充分后蹬快速跑出。在本次教学中, 教师利用小沙包帮助学生纠正了错误动作。同时, 也促进了技能教学目标的达成。

2.提供一种有效的学习方式

本次课中, 教师用小沙包作为辅助教学器材, 即把投掷器材用于跑步类教学, 别出心裁, 学生比较感兴趣。有了这个教学“帮手”, 当站立式起跑中出现问题时, 教师提供了解决的方法, 学生通过尝试纠正了错误, 这种“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学习方式很有效。

3.显而易见的教学效果

站立式起跑并不是难度很高的教学内容, 在实践中, 学生只要两脚步子小、重心下压前移、不同手同脚, 听到口令快速出发即可。在听课时, 笔者观察到大多数学生都能注意到重心前移的好处, 跨大步的预备姿势被自然淘汰。在检验学习效果的环节中, 授课教师发令让学生采用站立式起跑比赛快速跑, 绝大多数学生都能采用正确的起跑动作, 由此可见本课的教学效果是明显的。

四、改进建议

1. 本课在热身部分采用动物模仿操, 笔者认为该内容与主教材相关性不大。

在教学中, 在热身部分最好能够渗透一些与技能教学相关的内容, 本课是跑步类的教学, 可以安排灵敏性练习、改变重心的练习及跑步类游戏等。

2. 起跑好坏的标志之一是起跑速度, 反

应的灵敏性也很重要, 本课重点是解决站立式起跑动作, 相对来讲针对灵敏性的练习比较少。事实上, 教师在课堂中可以丰富发令的形式, 也可以变换发令者, 这样既可以练习动作, 又能练习灵敏性。

3. 对已经掌握动作的学生应及时安排技能拓展。

站立式起跑比较容易掌握, 当很多学生已经正确掌握技术动作之后, 教师应根据实际情况帮助这些学生进行技能拓展, 可以进一步学习“前倒式”或“团身式”站立式起跑姿势, 让学生获得差异性发展。

器材资源是纠正错误的有效途径

科学管理教学与教研 篇11

关键词:高校;二级管理体制;教研室建设;问题;对策

一、传统管理体制背景下的教研室功能

新中国建立以后,我国高校普遍采用的是前苏联及东欧国家的管理模式,实行传统的校(含校级学院,下同)、系二级管理体制。不可否认,传统的校、系二级管理体制在办学经费紧张、师资力量匮乏的背景下,发挥了一定的作用。但传统的校、系二级管理体制以学校管理为中心,过于高度集中,系一级缺乏相应的独立性和办学自主权,在充分调动其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等方面存在诸多缺陷。

除前苏联及东欧国家实行校、系二级管理体制外,国外诸多国家高校实行的是校、院、系三级管理体制。

教研室也是在新中国建立后,我国高校普遍采用前苏联及东欧国家的教学管理模式设立的基层机构。设立之初至50年代末,其职能比较单一,主要是组织理论教学。60~70年代,教研室的职能开始发生一些转变,从单纯的理论教学向理论与实际的结合方向发展,教研室组织教师和学生到工厂、农村等实践的第一线,走上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道路。到了80年代,随着改革开放带来的经济、科技的大发展,教研室的职能进一步完善,初步形成为教学与科研相结合的基层教学科研组织。进入90年代,许多高校的教研室发展成为较成熟的学科型研究机构。由于科研职能的不断增强,一些教研室发展成为具有相当规模的研究中心或技术中心,部分高校的教研室还改为研究所。

二、校、院二级管理体制下教研室建设存在的问题

校、院二级管理体制是近几年来许多高校为进一步优化资源配置,降低管理重心,激发下属学院的活力和办学积极性而进行的高校内部管理体制改革。改革的结果,进一步扩大了学院办学自主权,增强了学院的办学活力,促进了学科的整合和发展,提高了学校整体办学水平和办学效益。但直到目前为止,一些高校及下属学院的办学注意力主要集中在硬件建设上,对教研室这一软件建设往往重视不够。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的不断加快,随着许多专业尤其是新办专业在校学生人数的急剧增加,以及专业建设、学科建设、教学管理、科研管理、服务社会等一系列工作内涵和外延的变化,使得教研室这一高校最基层的教学科研管理组织的管理与建设难度增大。而对教研室建设的不够重视,导致教研室建设的一些问题愈加突出,其结果最终影响了学校及下属学院的可持续发展。

目前,教研室建设存在的突出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一)学校及下属学院对教研室的管理缺乏具体有力的措施

许多学校及下属学院出台的管理规定不少,但缺乏对教研室的管理条例。一些学校及下属学院虽有教研室建设和管理的要求,但仅对教研室开展活动提出原则性的框架,没有赋予教研室负责人明确的责、权、利和提出组织开展教研室活动的具体要求,没有相应的奖惩措施以及进行考核和评价的办法,从而导致教研室负责人干好干坏一个样,干多干少一个样,教研室负责人缺乏工作积极性,教研室的教研活动缺乏吸引力的状况。

(二)教研室教研活动较少,质量不高,活动方式单一,没有充分发挥出教学、科研、学科建设和服务社会的基本职能

教研室作为教学与科研的基层机构,针对专业建设、学科教学中存在的问题经常性地开展教研活动是其主要职责之一。然而,目前许多高校教研室的实际情况是,由于连续多年的扩招,使得许多高校及下属学院原本就紧缺的师资力量更为紧张,教师的教学任务越来越繁重,包括教研室负责人在内的很多教师都在超负荷地工作,疲于上课,难有时间和精力研究教学改革。

三、校、院二级管理体制下教研室建设的对策

针对当前校、院二级管理体制下教研室建设仍然存在的问题,校、院二级应当加大管理力度,出台相关强化教研室建设与管理的政策与规定,促使教研室发挥其应有的职能,促进校、院、系、室各项工作的全面发展和可持续发展。

(一)加强教研室负责人的选拔与任用

教研室负责人的素质直接关系到整个教研室建设的好坏。一个称职的教研室负责人应当具有强烈的事业心和责任感,富有任劳任怨、甘为人梯的奉献精神并具备学术上的远见卓识和开拓意识。教研室负责人最好能通过民主推选产生,竞争上岗,使最优秀的教师成为领头羊和带头人。通过民主推选产生的教研室负责人,不仅有抓好教研室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而且能在教研室成员的充分信任和积极支持下创造性地开展工作,使教研室工作步入良好的运行状态。对那些工作出色的教研室负责人,还可作为院、系以上后备干部加以培养。

(二)赋予教研室负责人实实在在的责、权、利

很多高校教研室工作流于形式,教研室不能充分发挥教学、科研、学科建设和服务社会的基本职能,与教研室负责人有责无权更无利而难以发挥其工作积极性和主动性有极大关系。因此,在明确教研室负责人职责的前提下,赋予他们一定权和利,对于调动教研室负责人的工作积极性和主动性显得十分重要。教研室负责人的“责”,就是要通过自己以身作则,调动每一位成员的工作积极性,充分发挥教研室的教学、科研、学科建设和服务社会的基本职能,为学院和学校的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教研室负责人的“权”,就是要赋予他们一定的进人考核权、在编教师聘任权和必要的教研室工作经费的使用权。院、系进人,须通过教研室负责人参与的业务考核。在编教师的聘任于续聘,须得到教研室负责人的认可。学院应拨出一定的教研室工作经费归教研室负责人统筹使用。教研室负责人的“利”,就是学院应参照校内外相关学院的做法,给教研室负责人兑现相应的岗位津贴。在一个学院或一个系里,各教研室之间往往存在工作量的不平衡,各教研室负责人的工作积极性、主动性和创新性也往往存在一定的差异,如果对教研室负责人的岗位津贴一刀切,往往会挫伤工作量较多的教研室负责人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对此,可采取实行统一发放各教研室负责人基本工作量津贴和区别发放超工作量津贴的办法。基本工作量津贴涵盖对排课、组织教改课题申报、科研课题申报等日常教学管理、科研管理等方面的工作量津贴。教研室负责人只要按学期或按年度完成上述基本工作量,就可享受基本工作量津贴。实行统一的基本工作量津贴的好处,是可避免造成各教研室负责人或各教研室工作似乎被分为多个等级的错觉。超工作量涵盖除了基本工作量之外的非日常工作量,以及在工作创新等方面付出劳动代价,如新专业申报、学位点申报、重点学科申报,举办省内外不同级别的教改研讨会或学术会议,对课堂教学环节、实践教学环节进行大胆改革等。这些工作,并非每个教研室每个学期、每个学年都要做,那些为此付出的艰辛劳动的教研室负责人或成员,他们所做的这些工作,就可视为超工作量,就应当按照实际工作量或工作效益给教研室负责人以及参与的教师计算和发放一定的超工作量津贴作为奖励,甚至对执笔填报相关申报书或协助搜集提供相关资料的成员都应明确具体地认可其工作量。超工作量津贴奖励办法的实施,有利于克服干多干少一个样的弊端,有利于调动教研室负责人和全体成员的工作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有利于促进教研室、系、院和学校教学、科研、学科建设等各项工作的开展和可持续发展,有利于形成鼓励教研室负责人及全体成员为室、系、院、校的发展积极贡献、多作贡献的导向和风气。实践证明,工作积极性光靠一时间一阵子的口头的鼓励是不能长久的,靠的是具体明确的奖励政策和相关规章制度。对于个体而言,应树立乐于奉献的崇高境界,而对于一个组织机构而言,则应当考虑到对个体所付出的辛勤劳动的认可和奖励。

(三)加強对教研室工作的过程考核与目标考核

为保证教研室工作的有效进行,学校和学院应制订有关对教研室负责人、教师、教研室工作的评价指标,并实行过程考核与目标考核相结合,以目标考核为主的考核机制。对教研室负责人、教师、教研室工作的评价指标的内容,包括教研室负责人职责、教研室工作年度目标等。教研室工作年度目标要尽量具体化,应将学院的年度教学、科研、学科建设等工作目标分解到教研室,教研室再分解落实到各成员。对教师的考核,主要从参加教研活动的次数和实效以及学生评教、教师承担教改项目、开设精品课程、指导毕业论文和毕业实习、承担科研课题、发表学术论文、出版教材和学术论文,申报优秀教学成果和优秀科研成果等方面进行考核。为充分发挥教师们各自的特长和优势,每年的考核不应面面俱到,而应制订出部分教学业绩的考核与部分科研业绩的考核可相互替代的办法,使教师们能充分发挥自己的特长和优势而不至于疲于奔命,或是在一定时期以教学和教研为主,而另一段时间则是在搞好教学的基础上强化科学研究。总之,对教研室负责人、教师和教研室工作的考核,要作到有计划、有目标、有检查、有督促、有落实、有总结、有奖惩。奖惩方面应体现以奖励为主,惩罚为辅。奖励应包括对教研室负责人、对教师、对整个教研室工作的奖励。

(四)实现教研室活动的多样化、定期化与实效化

教研室教研活动的多样化、定期化与实效化指的是其活动形式的多样化、活动时间的定期化与活动效果的实效化。这是针对以往传统教研室教研活动的形式单一、次数较少且流于形式的问题提出的。要作到活动形式的多样化,就要考虑校内活动与校外活动的结合、专题研究与考察的结合等等。活动时间的定期化,指的是每学期至少要定期开展一定数量的教研室活动,比如学期间至少每个月要组织开展一次教研室活动。在此基础上,还应积极组织对教学改革、专业建设、课程建设、学科建设、学术研究、服务社会等的专题讨论和考察。活动效果的实效化指的是由于教师们的教学与科研等任务的繁重以及时间精力的限制,教研室活动应开展得既紧凑又有实效,不能只是一味空谈,而应重点研究讨论和分解落实学院下达的工作任务。

概而言之,教研室是按专业、学科或课程设置的最基本的教学组织,是高校及其下属学院专业建设、课程建设、学科建设等教学和科研工作的最基层机构,在校、院二级管理体制中发挥着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应高度重视教研室的建设并积极发挥其应有的作用来切实提高学校和学院的整体办学水平和办学效益。

参考文献:

[1]欧阳美和.关于高校教研室建设的思考[J].中国成人教育,2010,(10).

科学管理教学与教研 篇12

一、着重教材的研读

首先,明确教材。研读教材是备好课的基础和核心环节,同时也是教师上好课的必要前提。教师首先必须对数学教材是什么的问题有一个明确的认识,有了这个认识后,研读教材才能达到一定的深度和效度。教材既是学生从事学习活动的“出发点和过程”,也是要达到的“目标”。如果用一句简短的句子进行概括,即:教材是教师进行教学活动的主要依据,也是学生进行学习活动的主要基础。它是师生完成教与学双边活动必不可少的媒体。新教材体现了“过程”与“结果”,“过程”不是详细的,“结果”不是事先给出的。而教材是静态的,是不能开口说话的,作为教师就是要把教材中简约的“过程”变化为使学生参与的数学活动这样一个丰富的“过程”,进而使学生获得“结果”,这就需要我们去“研读教材”。

其次,怎样研读。我们认为,研读教材应做到“四要”。即:要对研读的教材内容进行相应的分类;要对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进行相应的分析和审视;要结合《标准》在该学段的总体目标来确定每节课的教学目标;要学会用儿童的眼光去加工和处理教材。注意把握教材内容的实质,提炼教材的重点和难点,仔细揣摩教材中提出的问题等,要善于思考,多问自己几个为什么?如教材都呈现了哪些内容?为什么要这样呈现呢?要学会走出自我,学会换位思考,如要从编者的角度,从自我解读的角度,从学生学习的角度,从他人评价的角度等方面进行思考,审视教材,合理开发与利用教材。

二、重视教师的集备

以集体备课为突破口,加强备课管理,切实提高备课效益。有效解决平时教师在教学工作中遇到的困惑与问题,让教师有充裕的时间思考研究教学中的问题,促进备课与上课的一体化,实现集体备课与教科研活动的有机结合,使集体备课成为教师合作、实践、创新的研究过程,提高教师的业务素质和理论水平,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通过集体备课,加强教师间的交流合作,取长补短,共同发展,也提升教师的科研能力与业务水平。

集体备课的做法是:以同年段同学科设立备课组,选定备课组长,每周开展一次研讨活动,安排有主备人,有准备具体内容。即主备人要填写好《备课记录》,与同组教师共同分析教材,预先要将教学内容进行深入分析,吃透编辑意图,梳理出教学内容的知识点和教学目标,确定教学的重难点,精心预设教学方案,并形成交流稿(包括学案、教案、教学思路及困惑、课件)。而参备人在参加集体备课之前,也应该认真研读教材内容,理清教材知识体系,梳理知识点,在课本上做好批注,并预设教学方案,确保集体备课时交流、讨论有实效。无论是主备人还是参备人都要在自己进行初步预设的基础上,都要列出自己的一些困惑,提出一两个探究的问题,以便集体备课时进行探讨与研究,这是确保集体备课成效的一个关键环节。

三、注重母案的修改

教案是课堂教学的实施方案,没有一个切实可行的教学预案,就像打仗没有作战计划、表演没有剧本、建筑没有图纸一样,最终必然会影响教学的效果。通过集体备课之后,由主备人综合集体的意见和智慧,在个人初备的基础上形成教案及课件,规范教学设计,形成教学母案。此环节力求达到四个统一,即:统一划分课时、统一确定每课时的教学目标、统一导学提纲(包括自学思考问题)、统一教学流程。最后由主备人将修改好的母案发至中心校QQ群上,与同年级同科教师进行共享。同年级同科的教师要将母案先下载下来,再进行修改、补充,编写成适合本班学生实际情况的教学方案,提高教案的使用性。同时,要求教师认真撰写教学反思。

四、开展多样化研究

把教研与教学融为一体的校本教研活动,应采取多种不同的研究方法,主要有以下几种做法。

1.“小队式”备课。

传统的教师备课方式基本上是以“单兵作战”式备课为主,而小队式备课,就是将同年级同学科的几位教师组合在一起,他们共同构思教学计划,共同分析教学内容,共同预设课前教学方案。小队式备课贯穿于教师日常教学中的每一节课,由各小队成员随时随地结合教学进程自主进行,增强了备课的实用性和针对性,提高了教师合作的积极性。小队式备课采用了共享式教案,因此,极大地减轻了教师的工作负担,使教师有更多的时间投入到教学预案的讨论与完善当中,为不断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提供了保障。

2. 案例式教研。

案例教研指的是围绕所研究课题,以一两节课例展示的形式开展的一种教研活动。研讨内容包括:听课、执教教师谈教学设想与意图以及教后反思。听课教师对所听的课进行评议,肯定好的、可借鉴的地方,提出建设性的意见等。通过评议,使执教教师认清自我,受到启发和教益,又为听课老师提供学习研讨机会,引以为戒。

3. 跟进式上课。

跟进式上课是把 “研” 与“教”紧密结合起来,是教师群体带着新理念在新策略上进行攻关,是在“真实的常态中,验证预设方案”。跟进式上课常见的有两种类型:主流是好的、成效较大的课;主流是好的、问题较多的课。问题的产生,有的是预设方案失误,考虑不周;有的是上课时经验不足,出现失误,或随机应变能力不强等。说主流是好的,是因为通过议课,最大的收获是激起了教师的思维碰撞,总有一份属于自己的感悟与发现。同时,议课的根本目标是把新理念转化为日常的教学行为。因此,议课之后,还要重新预设教学方案,进行“跟进式”上课,朝着目标与方向继续推进。总的要求是:对已取得的经验要进行重新审视和探索,从而获得更深入、更正确的认识,并转化为平时的教学行为。

4. 沙龙式教研。

沙龙教研是一种由教师自愿参加的可以自由发言的针对教学实际问题的讨论会。沙龙式教研营造出宽松自由的教学研究氛围,让教师在“聊一聊”“议一议”中探讨教学中遇到的实际问题或课改中的“难点、热点”问题。针对问题,大家谈感悟、讲困惑、议策略、找办法,从而你一言我一语地进行互动式的探讨,这样“聊”起来感觉到“言之有物”,针对性强,气氛浓,所以教师乐于参与,愿意深入探讨。

5. 专题式教研。

专题教研是将教研与科研有机融合的教研活动形式,就是以研究的课题进行探讨,目的是提高教师教学能力和科研能力。它以教学改革过程遇到的复杂问题或内容为研究对象,制定分步骤研究计划,在计划的时间内围绕同一专题多次反复研究,探寻教学对策,逐步解决。

6. 会诊式教研。

上一篇:合作学习理论篮球教学下一篇: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