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

2024-07-21

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精选12篇)

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 篇1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 (以下简称《决定》) 强调:要积极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 使之成为基本经济制度的重要实现形式。“混合所有制经济”是指在同一个经济组织中, 不同投资主体多元投资、交叉持股、融合发展的经济形式。《决定》提出:国有资本、集体资本、非公有资本等交叉持股、相互融合的混合所有制经济, 是基本经济制度的重要实现形式。这是我们党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认识深化的结果, 是一个重大理论突破和实践创新, 也是全面深化改革、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一大亮点。

一、积极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的重要意义

混合所有制经济是一种富有效率和活力的资本组织形式, 是我国现阶段完善基本经济制度的重要着力点。

(一) 有利于促进以公有制为主体的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

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是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 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重要基础。公有制除了传统的国有经济和集体经济外, 还可以有多种实现形式。随着生产社会化、市场化、国际化的进一步发展, 混合所有制经济将成为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的重要实现形式。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 可以实现国有经济和非国有经济的深度融合发展, 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增长点。

(二) 有利于国有资本放大功能, 保值增值, 提高竞争力

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可以进一步放大国有资本功能, 增强国有资本带动力, 更好发挥国有资本的主导作用。一是可以推动国有资本从一般竞争性领域逐步退出, 转向投入关系国家安全和国民经济命脉的重要领域, 从而增强国有资本的控制力和影响力。二是可以引进非国有、非公有资本进入除关系国家安全的军工企业, 提供纯公共产品以外的所有经济领域, 促进混合所有制经济快速发展。

(三) 有利于国有企业实现市场化运作

国企管理层如何选聘, 职级、薪酬如何确定, 过去一直是由国资委管, 社会反应不一, 效果也不好, 难以起到激励约束作用。组成混合所有制企业, 企业可以摆脱行政管理的束缚, 按市场经济运行规律, 视企业经营业绩的好坏决定企业管理层的选聘、职级和薪酬, 使之不敢懈怠, 改变以往存在的高层管理者能进不能出、能上不能下、薪酬能增不能减的现象。

(四) 有利于解决法人治理结构不完善的问题

组建混合所有制企业, 有利于完善公司法人治理结构, 使其不同所有制的投资主体选派董事组建董事会, 各方董事从公司的整体利益和长远利益出发, 谨慎行使董事的决策权, 提高董事会战略决策的科学性, 强化董事会对高层管理人员的监督机制, 使高层管理人员有效贯彻董事会的战略意图, 提升公司的绩效, 增强公司的核心竞争力。

(五) 有利于各种所有制资本取长补短、相互促进、共同发展

国有企业、民营企业各有长处, 国有企业在资本、技术装备、人才、组织协调方面具有明显优势。民营企业在体制机制、适应市场能力方面具有优势。积极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 把国有经济和民营经济柔合在一起, 形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新格局。有利于二者在交融中取长补短、发挥优势, 实现“国民共进”、互利双赢, 打破“国退民进”和“国进民退”的怪圈, 培育更多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大企业。资料显示, 2011、2012年全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资产利润率, 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分别为5.4%、4.6%, 而股份制企业则分别为8.4%、7.6%, 显然混合所有制经济效益高于国有企业。

二、混合所有制经济发展现状和问题

改革开放以来, 随着我们党对所有制改革认识的不断深化, 混合所有制经济应运而生、迅速发展。2012年混合所有制经济占全国企业注册资本的40%以上, 占企业法人单位的15%, 占城镇就业14%左右, 占固定资产投资的30%以上, 占税收的50%以上, 占我国上市公司的80%以上, 占我国500强企业80%以上, 在我国经济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显示出旺盛的生命力。但是, 还面临很多困难和问题, 主要表现在以下五个方面。

(一) 我国在大型企业集团公司层面的股权多元化改革举步维艰, 中央企业中混合所有制经济比重还比较低

在113家央企中, 只有中国商飞、上海贝尔、中国联通等8家央企在母公司做到了多元投资主体。目前已经实行混合所有制的企业, 很大一部分是国企的子公司和民营企业混合, 国企母公司基本上是一股独大的局面。

(二) 公司治理结构不完善

规范的董事会还没有建立起来, 职责明确、协调运转、有效制衡的运行机制尚未形成, 国资监管机构、董事会、监事会和经营管理层相互之间的关系有待进一步理顺。

(三) 缺乏现代企业需要的职业经理人制度

目前我国企业高层管理人员大多仍然由行政主管部门任命, 企业经营者还没有市场化的退出机制, 市场化选人用人机制、薪酬激励约束机制尚未真正形成, 企业运营效率不高。

(四) 市场环境还不完善

我国尚未形成公平开放透明的市场规则, 在一些重要领域和行业仍存在行政垄断行为, 民营企业进入金融、石油、电力、铁路、电信、资源开发、公共事业等领域存在“玻璃门”“弹簧门”, “旋转门”问题, 非国有股参与国企改革进入的门槛太高、望洋兴叹, 影响其积极性的发挥。

(五) 法律法规不健全

现有法律法规不能完全保证各种所有制经济同等受到法律保护, 不能保证各种所有制依法平等使用生产要素、公开公平公正参与市场竞争, 非公经济发展在土地、融资、人才等方面仍受到各种不公正待遇, 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的法律环境有待完善。

三、积极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的对策

当前我国混合所有制经济发展势头很好, 但也存在一些困难和问题.我们要按照《决定》精神, 采取以下政策措施, 积极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

(一) 着力推进国有企业股份制改革, 优化股权结构

推进国有企业改革, 要根据不同国有企业的功能定位, 分类实施。对关系国家安全的少数国有企业和提供纯公共产品的行业, 可采取国有独资形式;对关系国民经济命脉的重要行业和关键领域的国有企业, 可保持国有资本在混合所有制经济中绝对控股;对关系国民经济发展有重大影响的支柱产业和战略性新技术产业等行业的重要国有企业, 可保持国有资本在混合所有制经济中相对控股;对可以由社会资本控股的国有企业, 国有资本可以全部退出或采取参股形式。

实现股权多元化改革以后, 我国混合所有制经济主要有三种类型:一是国有资本绝对控股的混合所有制经济形式:二是国有资本相对控股的混合所有制经济形式:三是国有资本参股的混合所有制经济形式。其中国有资本绝对控股的混合所有制经济是前期改革中混合所有制发展的主要形式, 在竞争性领域中, 今后可能采取相对控股或参股的混合所有制形式, 以激发民营资本的活力。

(二) 建立健全公司法人治理结构

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 必须完善公司法人治理结构。首要的是进一步完善董事会制度, 切实增强外部董事参与企业决策、行使监督的权力制衡机制。要强化国有企业经营投资责任追究, 切实加大信息公开, 对国企整个运营和国有资本财务和收益情况向社会公开。还要进一步推进市场化的职业经理人制度, 切实打破国有企业的行政属性, 彻底解决央企经营管理者“亦官亦商”的双重身份。职业经理人制度是人才市场最具活力与前景的阶层, 是企业经营管理中最关键的因素。培育成熟的职业经理人市场, 建立有中国特色、符合国有企业发展实际的职业经理人制度是完善我国国有公司法人治理结构的重要工作, 也是进一步深化国有公司改革的重要制度设计, 这个问题必须解决。

(三) 努力完善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

完善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 着力点要建立负面清单制度, 负面清单以外的社会资本都可以进入, 降低市场准入门槛, 解决民营企业进入“玻璃门”问题;重点清理和改革生产要素配置、市场准入、进口管制中对非公有制企业的不公平政策。对于垄断性行业, 可以通过股权投资形式吸收非国有资本, 逐步实现运营企业从一股独大向投资主体多元化社会化方向转变;对于竞争性行业, 要优先引入社会资本, 形成国有企业和民营企业相互竞争的市场格局。同时还要建立产权交易市场, 使各类产权交易得以顺利进行, 推进资产重组和兼并。

(四) 建立混合所有制经济的法律保障体系

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应以法律为基础, 需要进一步完善相关法律。一是完善《宪法》, 《公司法》, 明确混合所有制经济的法人地位, 实现国有产权和私有产权一视同仁, 无论是国有产权, 还是私有产权, 都要切实保障产权人依法享有与其出资相对应的权益, 为推进混合所有制经济创造统一公平的法律环境。二是实现区域内和区域外企业一视同仁, 打破地方保护和市场垄断, 保障跨区域投资形成的混合所有制企业享有同当地企业一样的待遇。三是完善国有股减持立法, 规范国有股减持的方式、程序与要求。

(五) 进一步推动国有资本布局调整

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要与进一步推动国有资本布局调整相结合, 从宏观经济稳增长的全局出发推进改革, 加快明确国有资本的进退领域, 通过混合所有制经济的发展, 推动国有资本向优先发展的领域集中, 从一般竞争性领域逐步退出。引导国有资本更多的投向关系国家安全、国民经济命脉的重要行业和关键领域, 重点提供公共服务、发展重要的战略性新兴产业, 保障国家安全, 保护生态环境, 支持科技进步。鼓励民营资本进入竞争性领域, 发挥民营资本的投资积极性。允许企业员工持股, 调动员工积极性, 形成资本所有者和劳动者利益共同体。推进国有企业重组和调整, 引导国有企业加强内部资源整合, 做大做强主业。通过产权市场和资本市场以及财税政策, 吸引社会资本参与国有资本布局调整改革。

(六) 深化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

组建国有资本投资运营公司, 是适应市场化改革发展的新形势, 改革国有资产监管体制的一项重大举措。国有资本投资公司以投融资和项目建设为主, 通过投资实业拥有股权:通过资产经营和管理, 实现国有资本的保值增值。国有资本投资运营公司与所出资企业应更加强调以资本为纽带的投资与被投资的关系, 更加突出市场化的改革措施和管理手段。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在国有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中, 要更好地发挥国有资产监管机构的监管作用, 防止国有资产流失。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 (辅导读本) [M].北京:北京人民出版社, 2013-11

[2]黄淑和.国企4种路径实现混合所有制[N].人民日报, 2013-12-10

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 篇2

2013年11月13日 02:59来源:新京报

原标题:在资源配置中市场要起决定性作用 【公报摘录】

●必须毫不动摇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坚持公有制主体地位,发挥国有经济主导作用,不断增强国有经济活力、控制力、影响力。必须毫不动摇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要完善产权保护制度,积极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推动国有企业完善现代企业制度,支持非公有制经济健康发展。

●建设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市场体系,是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的基础。必须加快形成企业自主经营、公平竞争,消费者自由选择、自主消费,商品和要素自由流动、平等交换的现代市场体系,提高资源配置效率和公平性。

资源配置

处理好政府和市场关系是核心 【解读】

国家行政学院教授时红秀:公报指出,经济体制改革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重点,核心问题是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其实,原来的提法是“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最早在十四大时提出的,后来在十五大、十六大提出“进一步加强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作用”。十八届三中全会的这个新提法,意味着本次改革会有推动,会进一步向市场放权,向社会放权,不仅要突出市场的作用,同时加强政府宏观调控的能力。电力、煤炭、矿产、水等资源方面,未来将更加市场化配置,改革开放的空间还很大。

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咨询研究部副部长王军:对市场作用提法的升级,凸显了中央坚持市场化改革方向的决心,打消了一些人对中国未来发展改革方面的疑虑,预计未来经济体制改革将有一系列新的重大突破。

非公经济

混合经济可形成更大优势 【解读】

中国社会科学院金融所所长王国刚:此次三中全会一大亮点在于强调公有制经济和非公有制经济的公平竞争上。

此次三中全会首次强调,公有制经济和非公有制经济都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都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放到了同等重要的位置上。

国家发展改革委经济体制与管理研究所所长聂高民:不应当把国有企业和民营企业对立起来,国有企业和民营企业都要建立现代企业制度,都应当平等使用生产要素、平等参与竞争,在此基础上是可以实现融合的,股份制就是一种混合所有制。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企业研究所副所长马俊:混合所有制经济是新提法,是十八大报告里面没有的。混合所有制经济有可能把二者(公有制经济和非公有制经济)的优势结合起来,形成更大的优势。如果把二者结合起来,混合所有制企业的创新能力确实会明显增强。

市场竞争

“纠正多年来‘国进民退’” 【解读】

国企改制重组专家、上海天强管理咨询有限公司总经理祝波善:此次在勾勒未来路线的大背景下,系统地将此前提过的、却没能完成的改革再次统一提出,纠正已经存在多年的“国进民退”,具有很大的积极意义。

近几年,由于对产权保护的不到位,导致公有经济和非公有经济的地位不对等,非公有经济无法得到与公有经济相同的地位和利益。此次全会特别强调了对产权的保护,强调积极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是对民资入股国企的促进和推动。

财政部财科所国有经济研究室主任文宗瑜:民营企业在部分国有垄断领域或垄断环节,可能获得更多的发展空间。另外,今年以来已经进行的行政审批权取消和下放,即是此次改革的前奏,让市场在资源配置中发挥更多的作用。

■ 数读 今年3月6日,全国工商联主席王钦敏在全国政协十二届一次会议第一场记者会上介绍,全国非公有制经济企业已超过1000万户,个体工商户超过4000万户,对GDP的贡献率超过60%,税收贡献率超过50%,就业贡献率超过80%,新增就业贡献率达90%。据《人民日报》

国企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的思考 篇3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国有企业不断深化改革,在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方面进行了积极有益的探索,在资本、资产、产业及产品层面的融合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绩,为进一步深化国资国企混合所有制改革奠定了坚实基础。

在资本层面,推进国有资本证券化。我国建立资本市场的初衷就是为国企改革服务的。1984年我国第一支比较规范的股票上海飞乐,就是由国企上海飞乐电声总厂发起设立的。1990年上交所和深交所成立,标志着我国资本市场正式形成。国企上市,一是为企业治理机制改革创造条件,引入了市场机制;二是为国企脱困提供资金,增强造血功能。当然,在发展中也存在一些问题,但总体上有力地促进了国企改革发展。

从上市公司来看,截至2013年底,沪深两市共有A股上市公司2515家。其中,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977家,占A股上市公司总数的38.84%,而非国有控股上市公司占A股上市公司总数的61.16%,已经超过前者。从股本总量看,非公有企业总股本也占到了A股市场总股本的31.65%,并处于持续增长的态势。表明资本市场虽然当初是为国企改革而设立的,但已经为全民所用,促进了国有企业和非公有企业共同发展。

从公司产权属性来看,截至2013年底,全国90%的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完成了公司制股份制改革,中央企业净资产的70%、资产总额的58%、营业收入的62%在上市公司;中央企业及其子企业中,混合所有制企业户数占公司制企业户数的比例接近60%,占中央企业登记企业总户数的一半以上。

从效益效率上看,2010~2012年三年间,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的资产利润率分别为4.9%、5.4%、4.6%,股份制企业分别为6.6%、8.4%、7.6%,总体而言,后者比前者的效益更好,高出了2~3个百分点,说明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这条道路是有效益、有成果的,是一条可行的路径。2014年,国务院国资委选取中国建材等央企试点混合所有制,对混合所有制经济发展产生较大影响。

在资产层面,推进投资主体多元化。从社会投资状况看,公有经济和非公有经济的投资比重在不断优化。特别是我国加入世贸组织后,非公有制经济迅猛发展,在社会总投资中的比重持续快速提升。数据显示,2001~2013年,我国民间投资占社会总投资比重从44.6%上升到62%,表明我国民间资本近十年来取得了长足发展。非公有企业还通过发行、投资股票等方式参与混合所有制,获得了实际收益,促进了企业发展。在对外投资方面,公有与非公有经济也协同共进,截至2013年底,在非金融类对外直接投资5434亿美元存量中,国有企业占55.2%,非国有企业占比44.8%。

从市场投资主体看,各类所有制经济呈现出竞相发展的良好态势。据统计,截至2014年7月底,全国共有企业1677.8万户,其中内资企业有1632.6万户(含私营企业1406.5万户,占了绝大部分)、外商投资企业45.2万户。国有企业及其下属公司中单一国有投资主体的已经极少,即使在军工行业中,尽管军工集团公司层面仍然是国有独资的,但是其子公司、孙公司等绝大部分是混合的。在对外合资中,国有企业的合资约占四成,非公经济在这方面占有一定数量优势。

在产业层面,多领域全面向社会开放。目前除众所周知的重要领域仍以公有经济为主体外,半数以上产业均以民为主,特别是一般机械制造、电子电器、商品零售、餐饮服务业、房地产等诸多领域,非公有经济已成为产业主体。在基础产业、基础设施及社会公共服务领域,也在积极向非公有资本开放。国家先后颁布两个“非公36条”后,出台了42个实施细则,在一些行业领域提出了路径图和时间表,落实到国务院各部委和国民经济相关行业。

十八届三中全会后,地方国企混合所有制改革加速。目前多个地方政府首选优势产业破冰,圈定了试点国企并限时上报改革方案,先行先试内容为设立国资投资运营公司等,其中混合所有制是推进较快的举措之一。譬如,珠海市拟试水新加坡采取的“淡马锡”模式,支持大型企业改组为经营平台、中小型企业整合为经营平台,打造高端制造业、高端服务业、金融业务、旅游业、港口、商贸会展等平台。

在产品层面,积极推进项目与产品合作。目前,很多产业链和重要项目也都向非公有企业放开了。近期多个省份陆续对外发布向非公有资本开放的国有项目,总投资规模超过上万亿元,包括煤炭、钢铁、机械制造、银行、铁路等各个行业。如连接内蒙古与江西的蒙西华中铁路就是国内第一条尝试股权多元化的铁路建设项目,由中国铁投、伊泰煤炭、广汇能源等16家公司共同出资建设。

近年来,就连传统的保密性要求较高的军工业务也在产品研制、生产配套等方面逐步向社会开放。军工集团下属公司已率先实行体制内混合股权多元化,既扩大了资本实力,又借助外力完善治理结构,实现金融资本和产业资本的双赢。我国目前正在发展的一些最为先进的军工项目,也在积极吸纳优秀非公有企业作为供应商,对产品研制进度和成本控制都发挥了积极作用。

尽管我国混合所有制经济取得了长足进展,但与进一步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促进各类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要求相比,在融合的深度、广度、水平、效果等方面都还有较大差距,在融合的方向、路径、方式等方面还需要进一步理清思路、强化顶层设计;同时在理论和政策上还需要进一步发展完善、强化指导,为繁荣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奠定坚实基础。

国有企业是推进国家现代化、保障人民共同利益的重要力量。国有企业的改革发展关系国家发展、社会稳定和民族复兴。国有企业进行混合所有制改革,核心目标在于加快成为市场竞争的主体。因此,如何把握推动混合所有制经济发展显得至关重要。

尽管国有企业在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方面已有初步成效,但此前还主要是“摸着石头过河”,更多体现为企业个体随机性、偶然性甚至是被动性的探索行为,缺乏主动性和积极性,缺乏顶层规划和具体的指导理论。在新时期推动国有企业深入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应在总结以往实践经验的基础上,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坚决把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作为深化国资国企改革、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手段,通过有序發展混合所有制经济,释放出国企活力、资源活力和社会活力。同时,国有企业在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中,不能简单以“放弃”的思维来对待,特别是对具有优势的领域更不能“一放了之”,但也不能所有领域都“固守田园”,应通过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为各类所有制的“比较优势”提供更广阔的展示舞台。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的基本原则是有利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推动产业发展和提升企业效率,但不能简单地为混合而混合,否则可能南辕北辙、事倍功半,影响企业和产业发展。必须坚持效率优先、市场导向。

国有企业深化混合所有制改革,必须立足我国的基本国情,结合近年来国有企业的探索实践,走好走顺混合所有制这条路。在操作层面应重点把握以下三个方面。一是顶层规划,分类考虑。新时期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不应停留在依靠部分企业在底层自发探索和尝试的模式,而应做好顶层规划,综合考虑公有资本和非公有资本的优势劣势,做到分类考虑、效率兼顾、统筹推进,积极推动国有企业和非公有企业相互融合、优势互补、协同发展。二是先易后难、循序渐进。在推进混合所有制改革过程中,要正确处理好改革、稳定和发展之间的关系,在寻得各方共识、兼顾各方利益基础上,按照由易到难、由简及繁、由低向高循序渐进推进改革。三是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一定要遵循产业发展规律,根据企业发展情况和商业环境的变化动态调整,企业各类资本的成分、比例都应根据产业及企业发展情况做出积极变化。

水泥行业如何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 篇4

“新常态”下要抓住“新机遇”, 应注重用新视角把脉经济, 以新思路拓展新局面, 以新见解破解难题, 及早发现问题, 预防问题, 尤其是将危及全局、长远发展甚至生存的问题。水泥业界应居安思危, 未雨绸缪, 引导企业做百年老店, 而不是风光一阵。相信文章能给业界人士带来思索的空间。

作为只能用于混凝土, 属区域性且高度竞争的特殊产品, 技术、品牌等对水泥企业竞争力的影响较弱, 技术与投资门坎相对较低的产业。在目前大环境下, 结合产业特点与行业实际情况, 遵循市场经济规律, 深入总结过去国企改制改革与兼并重组的经验教训, 探讨水泥业优化所有制结构与方向, 有序推进企业兼并重组, 对提高企业竞争力与行业运行质量, 推动行业健康有序发展, 很有现实意义。

早在2010年, 国务院批转发展改革委《关于2010年深化经济体制改革重点工作的意见》, 推动国有资本从一般竞争性领域适当退出。目前我国出台了一系列发展民营经济优惠政策, 支持国有企业母公司通过出让股份、增资扩股、合资合作引入民营资本, 大力发展混合所有制及民营经济。因此, 民营资本在水泥产业经济结构中的比重及地位将日益提高。

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 篇5

以西部大开发为契机,调整所有制结构,发展非公有制经济,实现甘肃经济腾飞

所有制形式及其结构,是由一个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决定的`.甘肃的生产力发展水平在全国比较落后,一个重要的原因是所有制结构不合理、形式单一,非公有制经济发展滞后.甘肃要实现经济腾飞,就必须以西部大开发为契机,调整所有制结构,大力发展非公有制经济.

作 者:呼志慧 作者单位:中共甘肃省委党校科研处,甘肃,兰州,730070刊 名:甘肃理论学刊英文刊名:GANSU THEORY RESEARCH年,卷(期):2000“”(3)分类号:F1关键词:经济结构 所有制形式 非公有制经济 甘肃经济发展

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 篇6

国有企业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的历程与路径

伴随着我国经济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国有企业逐步从上级行政部门的附属物,改造成为政企分开、政资分开的独立的市场主体和法人实体,正是在这个过程中,混合所有制经济也经历了从萌芽、探索到发展的三个阶段。

(一)混合所有制经济的萌芽阶段(国有企业扩大经营自主权阶段)

时间范围大致为1978-1992 年。1978 年以后的大约15 年时间里,我国着手调整国家与企业的责权利关系,通过扩权让利扩大了国有企业的自主权,实行经济责任制,明确了国有企业的责权利关系,两步“利改税”进一步理顺国有企业与国家的分配关系,实行承包经营责任制,特别是1984 年开始推行国有中小企业股份制试点,标志着混合所有制经济在国有企业开始萌芽。经过这一时期的发展,从宏观层面看,国有和集体工业企业总产值占当年工业总产值的比重分别从1979 年(国家统计局,1980 年)的78.5% 和21.5% 变化为1992 年的51.5% 和35.1%(国家统计局,1992 年), 开始涌现出个体、私营、外资、合资、合作等非公有制经济成分。从微观层面看,这一阶段的改革,尽管尚未触动企业的所有权层面,但是已经开始触及企业的剩余控制权和剩余索取权,而股份制试点和股份合作制的出现是对所有权改革的初步探索,因此,这一阶段可以看做是国有企业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的萌芽阶段。

(二)混合所有制经济的探索阶段(国有企业制度创新和结构调整阶段)

时间范围大致为1992-2002 年。1992 年后10 年左右时间,针对国有企业走向市场后暴露出来的结构不合理、机制不适应、社会负担重、历史包袱多等问题,我国对国有企业实施了大刀阔斧的改革:推进“抓大放小”,一批中小型国有企业发展为混合所有制企业;实施政策性关闭破产和下岗分流,为国有企业向市场经济转轨奠定基础;推动国有企业股份制改革,混合所有制经济获得进一步发展;开展现代企业制度试点,为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奠定制度基础;实施债转股,为国有企业脱困创造条件;推进行业体制改革,为进一步推进市场化改革创造条件。通过上述改革,国有企业面貌发生了根本性转变。在这一时期,国有企业进一步探索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主要体现在国有中小企业的放开搞活上,一批中小企业采取出售、改制、租赁等方式放开搞活,它们均发展成为混合所有制企业。

(三)混合所有制经济的发展阶段(改革完善国有资产管理体制、继续推动国有企业改革发展阶段)

第三阶段以2002 年召开的十六大为开端,一直持续到现在。十六大对国有资产管理体制做出重大改革和创新,针对当时政府直接管理企业,而且是多头管理而产生的弊端,确立了“三统一、三结合”的新的国有资产管理体制,国有资产出资人机构到位、职责到位,企业国有资产出资人制度基本建立。国资委成立以来,国有企业公司制股份制改革步伐进一步加快,布局结构得到调整优化,并开始探索在母公司层面建立规范的董事会。截至目前,股份制已经成为公有制的主要实现形式,也成为国有企业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的重要实现形式。根据国家出资企业产权登记数据,截至2013年底,已有约90% 的国有企业实现了公司制、股份制;国有企业引入非公有资本的户数占比达到42%,其中中央企业及子企业引入非公有资本的户数已占总户数52%。根据中央企业产权结构与布局现状分析报告统计,截至2012年底,登记企业中,国有独资和国有全资的企业有21828户,引入民间投资、外资等社会各类投资的混合所有制企业23226 户,分别占登记总数48.45% 和51.55%。

现阶段国有企业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的方式

现阶段混合所有制的实现,大致可从三个层面推进:企业层面的混合、资本层面的混合和国有资本投资项目层面的混合。

(一)企业层面的混合

1. 改制上市。即国有企业通过改制上市,实施股权多元化改革,引入公众股东,形成混合所有制产权结构。以上市公司作为载体,是规范发展混合所有制最便捷和最有效的途径与方式。由于股份公司的股份可以分别由不同的主体持有,因而,从所有制的角度看,无疑它是一种典型的混合所有制。截至2013 年底,113 家中央企业中,91 家实际控制了377 家境内外上市公司,上市公司总资产、营业收入、利润总额分别占集团公司的54.3%、61.3%、75%。可见,中央企业中大部分优质资产已经通过改制上市实现了混合所有制。

2. 并购重组。国有企业通过并购重组的方式,与民营企业实现有机融合,也是发展混合所有制的一种有效方式。一般来说,在行业内具有领先地位的国有企业,可以选择与本企业在技术、市场、产品等领域能够形成良好协同效应的民营企业作为并购标的;处于成熟期或衰退期的企业,也可考虑通过并购民营企业进入新的业务领域。通过并购重组方式发展混合所有制,其方案设计的核心在于给原民企创业者留一定比例的股份。这种股权结构安排,能够保证企业管理团队的稳定性,又确保了重组后的顺利过渡。更重要的是,让管理层通过持股成为企业的利益共同体,实现风险与收益共担。作为并购实施方的国有企业,则可以从结构调整、规范管理、技术优化、资金支持等方面对被并购企业提供帮助,使重组双方的现有技术、研发、机制等各方面优势得到发挥,提升其核心竞争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

3. 合资新设。国企与民营、外资等社会资本成立合资公司,搭建合作平台,可实现优势互补,共同发展。各方可以现金、股权、技术、实物资产等投资入股。通常来看,合资新设方式适用于在新领域开展新业务的情形。在初创阶段,可以采取由创业团队与国有企业共同出资的方式设立。因此,企业规模相对较小时更为适用。一般而言,国有企业主要提供资金,通常占据控股地位;创业团队(管理团队)主要提供技术。这种方式,非常有利于国企和民企在资金、技术方面实现优势互补。在具体的操作过程中,合资新设方式的核心在于合资公司的公司治理和管理架构,既要双方融合、为我所用,又要在管理架构上实现平衡。

4. 战略引资。为促进产业结构升级,增强核心竞争力和创新能力,国有企业可引入在资金、技术、管理、市场、人才等方面具有优势的战略投资者,形成混合所有制结构。对于处于充分竞争领域、且国有资本持股比例较高、经营机制不够灵活的企业,战略引资尤为适用。

(二)资本层面的混合

资本层面的混合,主要指国企与社会资本共同出资设立股权投资基金,以基金管理公司作为平台,组建专业管理团队,募集资金,开展项目投资,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具体而言,国有企业可以在公司内下设股权投资基金,也可以探索国有资本与创业投资基金、产业投资基金、政府引导基金等机构资本共同设立股权投资基金,投资公益性或特许经营行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创新性和孵化期等高收益、高风险业务。

在资本层面进行混合,淡化了实体经营企业的所有制属性,有利于消除国有企业与民营企业由于所有制不同而造成的对立,在生产经营中消除“所有制鸿沟”,摘掉“所有制标签”,充分发挥不同所有制的优势,使企业作为独立的市场竞争主体,平等参与市场竞争。

(三)国有资本投资项目的混合

项目层面的混合主要是指PPP 模式,又称之为“公共私营合作制”或“公私合作”。PPP 模式是政府通过招标的形式,将项目以BOT、DBOT、BT、BOO或O&M 等方式与中标方合作的一种模式。PPP 模式涉及到资金的分担、股权的变动和收益的分享,是一种特殊形式的政府与社会资本合作的模式。PPP 模式本身不是股权的混合形式,但其涉及到多元股权主体在项目合作中资本的分担和利益的分享,故可以理解为混合所有制的一种外延形式。PPP 模式主要用于交通基础设施、电网、新一代信息基础设施、油气管网及储气设备、现代化煤化工和石化产业基地、重要战略性物资储备设施、城市公用事业、保障性住房、学校、医院、社区设施等项目的建设运营。

国企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存在的主要问题

在国有企业探索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过程中,受制于一些历史与现实的条件,仍然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国有、非国有各有顾虑

历史上的混合所有制企业,既有国有资本流失的案例,也有非国有资本预期落空的案例。当前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对国有企业而言,实力与效益较10 多年前已有显著提高,加之舆论环境严苛,企业改革动力不足。对民营企业而言,由于准入行业较少,且担心参股后话语权微弱,自身利益难以保障,参与国企改制重组的积极性也不高。

(二)对国有企业产权改革的分类指导不够

推进国有企业实施产权改革、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需要结合企业的不同功能定位,统筹研究。对于不同功能的企业,应提出不同的推进混合所有制的标准和要求,要积极探索在哪些行业领域以及哪些企业优先推进产权改革,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对规模较大、业务多元的企业,还要考虑在什么企业层级和业务板块上推进改革。

(三)部分国企实施混合所有制改革缺乏整体设计

实际操作中,由于缺乏整体设计,影响了混合所有制改革的效果:一是国有股一股独大,非国有资本象征性参股,在公司治理中话语权有限,难以改善国企的体制机制;二是国有企业对外参股时股权比例过低,同样缺乏话语权,大都回报不好,形成一批低效无效资产;三是层层实施多元化,好的业务、资产都引入外部投资者,母公司管控难度较大,战略难以往下落实,包袱都留在集团,且归属母公司的净利润占比较低。

(四)相当部分国有企业的吸引力不够

大量竞争性领域的国有企业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需要解决吸引力问题。目前,很多传统行业的国有中小企业,效益差、冗员多、历史包袱重,缺乏市场竞争力,对非国有资本的吸引力弱。而大型国有企业在母公司层面推行产权多元化,也存在现实困难:对拟进入的投资者资金实力要求太高,难以找到合适的投资者;效益较差以及社会负担较重的,外部投资者不愿意参与整体改制;大企业主要业务板块已经多元化、主营业务已经整体上市的,外部投资者基本不愿意再在母公司层面实施多元化。

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 篇7

一、在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方面进行的主要探索

(一) 对联社直接投资企业的产权结构进行多元化改造

1992年, 市联社响应总社“联社兴办实体, 增强经济实力”号召, 成立了上海二轻实业总公司, 注册资本为5000万元, 全部由市联社投资。1998年年底, 在全国总社的支持下, 由全国总社投资企业受让市联社在新工联的部分股权, 实施了公司制的初步改造。2002年, 经各级批准进行产权制度改革, 设立上海新工联 (集团) 有限公司 (以下简称新工联) , 注册资本增至1亿元, 投资主体新增了职工持股会、退管会、经营者群体和重庆联社, 形成了市联社相对控股, 员工持股和总社、兄弟联社参股的多元投资、开放的、混合所有制的产权模式。新工联股权多元化后, 不断完善法人治理结构, 发挥投资各方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经济得到了快速发展。新工联改革十多年来, 企业规模、经济效益、资产质量和员工收入都有大幅度增长。企业的注册资本从改革初期1亿元提高到1.65亿元;实现利润从2001年的2290万元提高到2013年的9498万元;资产负债率从2002年年底的70%以上降至2013年年底的50%以下。2013年年底, 每股账面净资产达到6.03元;员工工资性收入从产权制度改革前略低于全市平均水平到2013年高于全市国有企业员工的平均水平;通过员工持股, 员工的财产性收入也逐年提升。新工联两度被评为全国轻工行业先进集体, 连续六届蝉联上海市文明单位。由于做大了蛋糕, 市联社对新工联的持股比例虽有下降, 但投资收益明显提高, 2003~2013年市联社除持股总额随企业股本变化同比增加外, 从新工联获得现金分红7000多万元, 有力地增强了联社的服务能力。

(二) 积极推进与央企、地方国企和其他外企、私企的合资合作

主动争取和有核心竞争能力的央企合作。早在20世纪80年代初, 市联社就在香港与央企招商集团旗下的海通有限公司合作, 合资成立了申海公司, 注册资本500万港币, 市联社出资60%。经过30年的发展, 申海公司依靠双方股东的合作优势, 积极参与香港和国内两个资本市场运作, 不断发展壮大。近五年来, 每年给出资方的投资回报平均超过3500万元港币。

积极开展与经营理念相同的地方国企和其他公有制企业的合作。根据上海产业结构调整的需要, 上海重点发展现代服务业。上海市工业合作联社的“工业”含量逐步减少, 发展现代服务业缺乏管理经验。2009年, 市联社在面临直接管理近10万平方米不动产功能调整时, 决定拓展从未经历过的酒店管理业。经反复比较, 最后选择与上海著名酒店管理集团———国企锦江集团下属企业合作合资发展酒店业。在短短的几年内, 分别在上海、珠海、青岛等地建成或基本建成五家经济型酒店、精品酒店, 投资总额达到1.35亿元, 10万平方米不动产中已有1/3得到了彻底改造 (包括两处工业厂房) 。在拓展酒店管理业的同时, 市联社也得到总社和兄弟联社的关注和合作, 有幸与青岛市集体企业联社共同组建新青联酒店管理有限公司, 合资改造、管理青岛联社属下的一处物业并已于2013年7月开业。目前, 已建成开业的三家酒店一家已经基本收回投资。2014年上半年, 在珠海的第二家经济型酒店和在上海南京东路的精品酒店也将开业。拓展酒店管理业给我们的启示是不搞混合所有制经济, 无论是规模、管理还是效益都不可能取得现有成果。最近, 市联社在响应总社关于发展手工业和工艺美术产业时, 和上海另一著名国企———上海新世界集团开展合作。

稳妥开展与非公经济的合作。在建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进程中, 外资和私有经济的发展速度很快, 有许多还超过公有制企业的发展速度。在和外资和私企的合作方面, 市联社及其成员单位也有众多的尝试。例如, 市联社近年和上海著名私有企业“真丝大王”合作合资, 在上海惠罗商厦开设商场, 与惠罗羽绒博览会形成“冬有羽绒夏有丝”的经营格局, 2013年又通过南方新工联在深圳与“真丝大王”合作设立公司, 拓展南方的真丝产品销售市场。

二、进一步发展混合所有制的一些思考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的《决定》要求积极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决定》关于“国有资本、集体资本、非公有资本等交叉持股、相互融合的混合所有制经济, 是基本经济制度的重要实现形式, 有利于国有资本放大功能、保值增值、提高竞争力, 有利于各种所有制资本取长补短、相互促进、共同发展。允许更多国有经济和其他所有制经济发展成为混合所有制经济。国有资本投资项目允许非国有资本参股。允许混合所有制经济实行企业员工持股, 形成资本所有者和劳动者利益共同体”的论述为国有经济和集体经济的实现形式提供了更加广阔的发展途径。

据对114户市联社和各专业联社所属成员单位及投资企业按注册资本与出资者所作的不完全统计:仍保留单一所有制结构的占46.5%;集体经济组织控股参股的占51.8%;其他类型占1.7%。控股参股企业中, 国有和其他公有制企业持股的比重占27%;外资和私企持股的比重占22%;企业员工持股的比重占20%。

2014年市联社在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方面主要有如下举措。

一是以市联社直接投资企业为主, 投资1亿元人民币组建上海新工联融资租赁有限公司, 吸收五个专业联社和其他经济组织入股。

二是与上海信息投资有限公司等多个企业合作, 参股发起设立中国工业设计 (上海) 研究院股份有限公司, 参与市经信委产业结构调整。

三是鼓励上海新工联资产经营公司和上海联合产权交易控股有限公司、上海城镇联社等单位合作设立上海市中小企业投融资服务中心, 搭建上海市中小企业投融资服务平台并寻求延伸服务机会。

四是支持香港申海公司与新加坡外资合作开发海洋石油平台供应船项目, 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

五是加大对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的研究力度;积极梳理现有企业的股权结构, 逐步改变内部企业股权结构名为多元、实为近亲结缘的情况;进一步完善员工和经营者持股的制度。

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 篇8

关键词:民营企业,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混合所有制经济

民营企业作为市场经济的组成细胞, 对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完善有不可忽视的作用。十八届三中全会强调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的重要性, 坚持和完善混合所有制经济, 对民营企业的发展有重大意义, 而民营企业的平稳发展, 也会推动整个国家经济的持续增长。

一、“混合所有制经济”的内涵

对“混合所有制经济”的概念阐释, 国内学者有很多不同的见解, 主要有以下一些观点: 从微观结构看, “混合所有制经济”是指多个不同的投资主体共同组成企业或公司, 是一种企业发展模式 (1) 。从宏观层面看, " 混合所有制经济”就是指公有制经济为主体, 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 (2) 。从公有制与市场经济的关系看, “混合所有制经济”是公有制经济与市场经济的结合部与实现形式 (3) 。从经营方式看, " 混合所有制经济”是指企业经营方式的多元化、混合化的趋势 (4) 从这些不同的释义看出, " 混合所有制经济”是一种产权归属于不同主体的经济体, 这些不同产权主体有各自不同的生产经营方式, 在市场经济的宏观背景下, 共同存在, 融合发展。

二、民营企业的概念界定

具体而言, “民营企业”的概念从概括范围来讲, 有狭义和广义之分。从广义上看, 民营企业是不同于国有独资企业的, 它与任何非国有独资企业是相容的, 其中也包括国家持股的企业。民营企业的所有权不同于国有独资企业, 它可以是私人独资, 也可以是国有和私人混合持股。

从狭义的角度来看, " 民营企业”仅指私营企业和以私营企业为主体的联营企业。与私营企业这一概念相比, 它趋于中性, 并且不会带有歧视性色彩, " 民营企业”就成为私营企业的别称。

本文的民营企业就是指私人资本独资的企业, 或者以私人独资企业为主题的联合经营企业。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以公有制经济为主题, 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经济体系。因此, 民营企业作为市场经济中不可或缺的经济实体, 它的发展对整个国民经济一定的影响。

三、民营企业发展的现状分析

民营企业发展到今天, 在取得丰硕的成果的同时, 一些来自外部和企业自身的不利因素也阻碍着民营企业的进一步发展。

( 一) 存在不利于民营企业发展的政策和政府行为

企业的发展离不开政策的支持, 但是在行业准入、资金融通、权益保障等方面, 国家制定的相关政策并不完善, 存在着一些影响民营企业发展的不公平政策。民企在很多领域仍不能获得与国有企业、集体企业和外业平等的政策待遇。显而易见, 这种对民营企业的不公平性政策没有充分响应公有制经济和私营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政策, 这极大地制约了民营企业的长远发展, 使民营企业的可持续发展收到了阻碍。

( 二) 民营企业产业结构不合理

改革开放以来, 民营企业取得长足发展, 硕果累累。但在民企如雨后春笋蓬勃发展的同时, 也要清晰地认识到, 民营企业的产业结构是不合理的。政府在资源配置过程中对民营企业设置了准入壁垒, 民营企业不能经营某些产业, 市场的准入规则限制了企业对产业结构的优化调整; 其次, 民营经济在产业组织结构上、地区结构上都具有明显的低层次性和对传统产业的依附性。这从根本上决定了民企无法实现长远地可持续性发展。

( 三) 民营经济的人才结构不稳, 导致发展缺乏后续动力

一方面, 民营企业以其灵活的经济方式而获取利益, 但这种灵活的经营方式, 使其容易模仿, 员工通过一段时间的生产实践, 就基本能够掌握生产过程中必要的技能和知识, 由于员工求稳的社会心态和民营企业的家族化经营倾向, 会使许多拥有熟练技能的工人流失。另一方面, 有技术、有素质、有知识的人才更愿意选择工资高、福利待遇好的企业。民营企业无论是工作环境、福利待遇、发展状况都不具有足够优势, 这很难吸引并留住有技术、有素质的人才, 民营企业的长远发展也会因此而受到阻碍。

四、坚持和完善混合所有制经济对民营企业发展的意义

坚持和完善混合所有制经济, 不仅有利于国有企业优化自身发展, 民营企业也将迎来发展的春天, 这对民营企业" 改正”自身弊病, 并处于一个更加公平的竞争环境有莫大的意义。

( 一) 有利于民营企业得到政府的政策支持

国家在社会各个方面的资源配置将对民营企业都给予相应的支持与倾斜。从中央到地方, 国家都不同程度上在政策体制上发展创造良好条件, 以促进非公有制经济的长远发展, 存在倾向公有制经济发展的相关法律法规部门规章等也将逐渐修订, 这无疑对民营企业的发展带来了机遇。而《决定》中阐述的产权保护制度也为民营企业进入曾经的垄断领域保驾护航, 这不仅为增强民企进入这些垄断领域的增添了自信, 也为民企调整产业结构、提升经营质量、拓展经营领域提供了政策支持。市场的选择将代替行政命令的决定。民营企业在这种发展模式下, 也能得到充分的发展机遇, 在政府的政策支持下, 能够在市场经济中公平地参与竞争。

( 二) 促进民营企业量质并重发展, 提高民营企业产业层次

针对中国民营企业规模小、布局分散、产业结构不合理的现状, 民营经济需要进行产业结构结构、资本结构的调整, 使民营企业由粗放经营向集约经营转化, 向社会化、集团化方向发展。民营企业如果要谋求长远发展, 就要学会运用资本运营规律, 推进资产经营, 开展跨所有制、跨地区、跨行业的兼并、联合, 使经营的层次提高, 从增加收益。民营企业的发展, 不应该只停留在对规模的单一扩张, 更要注重质量的发展, 这就需要民营企业提高自身的产业层次。另一方面, 民营企业要与国有集体企业进行融合发展, 政府也要鼓励民营企业利用国有中小企业调整结构和重组资产的机会, 通过资产控股、技术入股、购买等方式兼并国有中小型企业, 扩大自身的实力, 并且利用国有、集体企业的闲置资产, 扩充自己的资本占有量。

( 三) 改善民营企业人才缺乏的局面

民营企业缺乏充分的优势吸纳足够高素质人才, 民营企业缺乏充分的人才支持, 对自身的持续发展会产生不利影响。相反, 国有企业中大量的优秀人才却又囿于体制的束缚难以充分发挥才干, 这种人才的不合理分布造成了社会人力资源的巨大浪费, 而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有效地改变这种尴尬、两难的局面。在有技术、有素质的人才不必离开原有企业的前提背景下, 企业通过所有制的变化, 使人才能够在民营企业自由、灵活的发展机制下工作, 也能够拥有国有企业稳定的工作的环境、相对完善的福利待遇, 并保证个人的身份地位。因此, 人力资源能够被企业得到合理、有效的利用, 补充单一所有制形式下的国有企业、民营企业的不足, 两者的互补会为民营企业带来发展的后续动力。

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是我国深化经济体制改革的趋势, 大力发展和完善混合所有制经济, 各级政府的领导要从思想上转变观念, 充分意识发展民营企业对发展国民经济的重要性与必要性, 从而主动积极推动国有企业通过多种形式与不同渠道, 吸引更多的民营企业资本进入国有企业, 在增加大国有企业资本的同时, 也为民营企业的发展带来不可或缺的机遇。而这种从观念到政策的转变, 为民营企业的发展给予重要支持, 让民营企业的发展前景更加光明。

参考文献

[1]李光金.如何加快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J].西部大开发, 2014 (3) :40-42.

[2]彭建国.关于积极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的基本构想[J].中国发展观察, 2014 (3) :20-25.

[3]顾钰明.混合所有制经济是基本经济制度实现的重要实现形式[J].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 2014 (1) :35-39.

[4]尤利平.混合所有制经济下的国有企业竞争力发展研究[J].现代经济讨论, 2014 (4) :53-57.

[5]刘现伟.我国国有经济的功能定位与调整方向[J].全国商情, 2014 (20) :118-120.

[6]张作云.混合所有制经济的性质界定及其方法[J].江汉论坛, 2009 (1) :35-39.

[7]混合所有制经济:性质、目的与根本方向[J].学术前沿, 2014 (5) :62-68.

[8]伯娜.改革开放以来混合所有制经济及其发展[J].经济述评, 2007 (7) :272-273.

[9]谢鲁江.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政策的现实意义[J].先锋队国企党建, 2014 (4) :10-11.

[10]候彩侠.关于“混合所有制经济”的探讨[J].中国科技术语, 2014 (4) :40-43.

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 篇9

一、混合所有制经济的内在要求

混合所有制经济是指财产权分属于不同性质所有者的经济形式,它在产权安排、实现形式、组织结构、运作方式等内涵上有着特殊的要求。

( 一) 混合所有制经济的产权是非单一性的

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指出混合所有制经济是“国有资本、集体资本、非公有资本等交叉持股、相互融合”,即混合所有制经济可以是国有资本与集体资本的融合,也可以是国有资本和集体资本分别与非公有资本的融合, 即公有资本与非公有资本的融合。 而从所有制的性质上看,公有资本之间或非公有资本之间的融合由于是同种产权, 因而不能视为混合所有制经济。 因此, 混合所有制经济是不同所有者财产权的联合,在产权形式上实现了主体多元化,甚至分散化,其产权一定是非单一性的。

( 二) 混合所有制经济的实现形式具有多样性

混合所有制经济的实现形式是指在微观层面的不同所有制性质的投资主体共同出资组建的企业类型。 我们要实践的混合所有制可以分为三大类型: 一是国有经济或集体经济与外资联合组成的企业, 如改革开放后即出现的中外合作经营、 合资经营企业; 二是国有经济或集体经济同国内私营经济联合组成的企业, 即是公有资本与民资的联合; 三是国有经济或集体经济与个人所有制联合组成的混合所有制企业,表现为企业职工持有企业的部分股权。

( 三) 混合所有制经济要求运作实现市场化和社会化

混合所有制经济由于是公有制经济和非公有制经济的融合, 必然构建出不同的所有权主体、 不同的利益主体和不同的交换主体, 从而要求各利益主体和多方关联者通过市场来进行广泛的交易和竞争,在市场中进行信息和资源的交汇与配置。 同时, 混合所有制经济使不同性质的所有权相互兼容,使不同种类、不同性质的经济要素自由组合, 吸收和调动社会资源的能力增强, 并在这个过程中使存量资本和增量要素不断得到优化,加快资本循环,将社会的各种资源进行自发性和系统性的聚合,成为一个开放的、理性的社会化运行系统。

二、阻碍非公有制企业积极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的因素

(一)当前混合所有制经济发展现状

据国资委公布的数据显示,2012 年底时,全国90%的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完成了公司制股份制改革, 中央企业及其子企业中, 混合所有制企业户数占比接近57%,超过一半以上。 中央企业资产总额的56%、净资产的70%、 营业收入的62%已在上市公司。到2013 年,全国混合所有制上市公司已经占全部境内上市公司的80%以上,资产达到90%以上。 从这些数据来看,混合所有制经济在国民经济中已经处于重要地位。

虽然数量已经比较多,但很多的混合所有制企业却没有随着企业产权结构的变化形成反映产权权益和机制的公司治理结构,混合所有制只体现为股权结构的调整和转变,没有充分发挥混合所有制企业应具有的优势和作用。 于是,在权责不明确、产权保护不到位、管理不顺畅的情况下进行的所有制混合,并没有使混合所有制里的各产权主体很好地同生共存齐发展,出现同股不同权、同股不同酬、决策权不平等、收入分配不公平的现象,一定程度上挫伤了非公有产权主体的积极性。

( 二) 非公有制企业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的障碍

1. 非公有制企业在混合所有制经济中的产权保护仍然面临不确定性

由于多种原因, 非公有制经济的产权保护还面临许多不确定性, 企业及企业家的财产权被一些公权力侵害的现象还不同程度存在, 这使混合所有制中对不同出资方的产权权益保护的程度可能出现不一致的情况。 当双方的产权利益存在冲突的时候, 非公有制部分的产权权益可能就会被牺牲掉。 许多非公资本股东在混合所有制企业中的决策权、批评权、建议权和检举权等都处于弱势地位, 不能有效地参与混合所有制企业的重大决策, 不能很好地运用监督权维护自身的权益, 这也是许多非公企业对开展混合所有制改革的担忧。

2. 投资规模比例的差距使非公企业对话语权表示忧虑

目前混合所有制企业的最大问题就是资本融合了,而公司治理结构没有重组,经营运作模式没有变化,属于“皮混心不混”。这是由于在资本为主导的决策机制下,非公资本所占比例较低,投票权数量小,非公企业的市场管理机制无法融入或植入,出现国有资本控制民营资本的情况。 许多混合所有制企业国资是大股东, 民资是小股东,国资拥有更强势的地位,国有企业一般也不愿意放弃控股权。 而一些较有实力的民营企业家也表示,如果不能取得控股权,就不会贸然参与混合所有制改革, 不想其资本仅仅成为国有企业的衬托。 一些民企也希望即使不能获得对混合所有制企业的控股权,但也要有一定的决策权,这样才能在经营管理中体现自己的意图。

3.混合后的企业治理结构有被国企同化的可能

要在混合所有制过程中有效吸收民营企业的市场化基因,核心在于混合后的企业治理结构的配套完善或调整。 如今,国有垄断行业放开了行业准入和投资项目,鼓励民资进入,如果大股东仍是国企,“一股”独大的局面不变,民资依然没有控股权。 如果双方的股权比例差不多,也存在是否能真正形成现代企业制度,与国资委的关系该如何理顺, 生产经营决策、财务制度、人员管理能否与市场化全面接轨等诸多问题。在国资监管机构对国有企业在管人、管事、管财的机制没有发生彻底改变之前, 非公企业依然表示不太乐观,认为市场化的管理机制无法发挥作用,其民企原有的治理结构有可能在混合所有制企业中被国企同化掉。

4. 有可能会出现企业文化难以融合的情况

混合所有制企业是新旧企业的整合,除了资本、管理要做到无缝对接,企业文化也要实现融合。 国有企业的管理较规范、决策链较长,其企业文化稳重、团结;而民营企业相对灵活、决策快、成本意识强,其企业文化积极、创新。如果能使这两类不同风格、不同价值观的企业文化实现融合,才能在混合所有制的过程中使国资与民资实现优势互补;如果不能充分实现优势互补,不能有效推进文化融合,可能会导致更多的企业内部矛盾,出现各种组织管理问题,反而影响企业正常发展。

5. 一些非公企业的管理体制与现代企业制度还有相当距离

不少非公有制企业没有建立起现代企业管理模式,以家庭制、家族制为主的企业管理体制还不同程度存在。即使是已经改造成为现代公司的企业,其本质还是实行家族企业管理模式,股东会、董事会和监事会三会的成员多由家庭或家族成员担任,决策、执行、监督三权合一的状态没有改变。这样的非公有制企业要参与混合所有制,其企业管理的制度性规范显然是远远不够的,也不可能有能力在混合所有制企业的治理结构建设中发挥积极作用。

三、充分推动非公有制企业积极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的策略

(一)科学设计,以多种方式实现公有制和非公有制经济的融合

从民营资本与国有资本融合发展而言,国有商业类企业完全可以通过市场竞争、交叉持股、上市、重组、兼并等方式组成混合所有制企业,国有资本可以绝对控股、相对控股,也可以参股;国有公益类企业具备条件的可以推行投资主体多元化,通过购买服务、特许经营、委托代理等方式,鼓励非公有制企业参与经营。

提倡和支持公有制企业和非公有制企业以合资合作的方式兴建新项目或是组建新公司; 鼓励竞争性领域的国有资本股权在交易平台上公开交易, 加快企业股份制改造;通过国有股减持、增资扩股、发行可转债等方式,进一步吸纳民间资本、社会资本及境外资本;根据不同产业的实际状况,发展非公有资本控股的混合所有制企业;鼓励非公有制企业也通过合伙、合作、股份制改造,吸收国有企业和社会公众的资金,提高非公有制企业的社会化程度; 鼓励央企、地方国企、外企和民营企业之间联合重组,优化产权结构,实现保值增值;允许各种企业实行企业员工持股, 探索形成资本所有者和劳动者利益共同体。

( 二) 在混合所有制企业形成公正平等、制衡有效、管理科学的公司治理结构

一个公正平等、制衡有效、管理科学的公司治理结构包括公司内部治理机制和公司外部治理机制。内部治理机制包括股东会、董事会、监事会和经理权利的配置和架构,以及职业经理人的产生机制和企业员工管理机制;外部治理机制包括产品和服务机制、市场变化机制、沟通协调机制等,是保证企业有效运转的外部不可或缺的条件。

因而, 在混合所有制的改革过程中,需要总结国有企业股份制改革经验的试点经验基础上,规范混合所有制下企业三会的运行规则,建立有效的公司高层管理人员选拔和激励约束机制,确保国有企业董事和非国有企业董事的行为规范化,股东会决议得到充分贯彻,监事会充分发挥职责,更好地发挥企业家的作用,保证公有和非公有资产共同保值增值,从而在制度上保证混合所有制企业的健康发展。对于未上市的、 规模较小的混合所有制企业,更需要建立与完善能够保障中小股东合法权益和话语权的公司治理机制。

(三)努力推动企业文化融合,形成良好的管理制度

首先,各方先要对企业以往的文化理念进行梳理,挖掘优秀文化基因,理性地面对文化差异。 其次,根据混合所有制企业的价值标准、战略目标、发展方向、管理方式等特点,树立共同目标,构建以核心价值体系为中心的新企业文化。 第三,在核心价值理念体系构建中,要采取多种形式,使新企业文化的构建融合过程成为消除磨合障碍,形成良好的企业管理制度的好时机。 企业文化的构建过程,也是一个寻找差异、揭示问题、研讨焦点、寻求方案并不断改进自身行为的过程,可能会出现文化冲突,需要渐进式地达成共识,努力推进理念融合、制度融合和行为融合。

(四)彻底改变家族制管理方式,提升自身竞争力

家族式的非公有制企业也可以通过各种方式适当降低持股比例, 稀释家族股权,对股权结构进行优化。一是出售家族成员控制的股份,把企业上市、合资、增资扩股和资产置换等; 二是实行企业管理层持股, 对职业经理人进行有效的股权激励, 可以直接持股或是给予管理干股, 也可以是与经营绩效绑定的期股或延期支付;三是积极尝试员工持股,以最大程度激发各层级人员对企业的热度和忠诚度。

(五)资源整合,引导混合所有制企业实现转型升级

混合所有制企业可以实现跨所有制、跨地域、跨行业的强强联合,具有更多的资本扩张、资产重组、技术联手、人才聚合的资源优势, 能组建起 “航空母舰”型的混合所有制大企业。融合后的混合所有制经济应围绕优势产业、 战略新兴产业、现代服务业等高端发展,以创新驱动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 与淘汰落后产能、消化过剩产能结合起来,与企业转型升级结合起来, 与提升国际竞争力结合起来,在资产重组、研发设计、资源利用上实现新突破, 释放混合所有制的强大优势和巨大潜力。

摘要:混合所有制经济在产权安排、实现形式、组织结构、运作方式上有着特殊的要求,必须深刻剖析混合所有制的发展状况和阻碍因素,推动非公有制企业积极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使混合所有制经济得到加快发展。

关键词:混合所有制经济,非公有制企业,发展

参考文献

[1]编写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辅导读本[M].人民出版社,2013.

[2]新华社.《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国有企业改革的指导意见》[EB/OL].新华网,2015-9-13.

[3]李鸿忠.支持非公有制经济健康发展[J].求是杂志,2013(23).

[4]程承坪,刘凡.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应把握的若干重大问题[J].学习与实践,2015(04).

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 篇10

混合所有制的出现主要是源于国有企业改革与经济转轨, 在探索国有企业同市场经济相结合的形式和路径中得到发展。改革开放初期, 国有企业作为市场主体成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首要环节, 从1984年至今, 一直是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核心。1986年, 国家体改委的童大林在《人民日报》发表了关于国有企业股份化的文章, 肯定了改革以来一些城市的股份制试点是有成效的, 值得重视。提出包括国有企业和联合企业应该实行股份化, 大体可以采取4种形式:向本单位职工发行股票;向社会公众发行股票;企业之间相互参股;与境外资本合资。

1987年党的十三大指出, 改革中出现的股份制形式是社会主义企业财产的一种组织形式, 可以继续试行。虽然没有明确提出发展混合所有制, 但是对股份制的尝试, 本质上就触及到了所有权的改革, 而我国股份制独特之处在于它是由不同性质的资本融合所形成的股份制。鉴于实际中已经出现了股份制形态并取得了良好的实践效果, 学界开始呼吁顺应市场潮流积极发展股份制, 同时提出以股份制的形式打破所有制界限、让不同所有制股份融合发展, 混合所有制的提法开始出现。

直到1992年邓小平南巡讲话肯定了股份制, 对股份制改革的争论才逐渐趋于统一, 理论开始大胆突破。1999年, 党的十五届四中全会提出国有大中型企业尤其是优势企业, 宜于实行股份制的, 要通过规范上市、中外合资和企业互相参股等形式, 改革发展。2013年,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的《决定》则更多地从微观层面对“混合所有制”的内涵予以解析, 《决定》指出, 我国的基木制度是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 而国有资本、集体资本、非公有资本等交又持股、相互融合的混合所有制经济, 是这一基本经济制度的最重要表现形式。强调“国有资本、集体资本、非公有资本之间的交又持股和相互融合”以及“实行企业员工持股、形成资所有者和劳动者利益共同体”是《决定》所提出的“混合所有制经济”所特有的内涵。

二、我国混合所有制经济的发展现状

根据国家工商总局统计:2015年底全国实有各类市场主体7419.6万户, 比2014年底增长7.0%, 注册资本 (金) 154.3万亿元, 增长19.4%。2010年我国工商登记注册企业1136万户, 其中内资公司制企业820万户, 占72%;注册资本59.63万亿元, 内资公司制企业注册资本41.88万亿元, 占70%。2016年一季度, 全国新登记市场主体301.1万户, 比上年同期增长10.7%;注册资本 (金) 8.8万亿元, 增长68.9%。其中:企业106.3万户, 增长25.9%, 个体工商户187.8万户, 增长3.2%, 农民专业合作社7万户, 增长25.0%。从互联网大数据分析看, 在三次产业中, 网民对第一产业和制造业的关注度比较低, 关注的频次分别是3.8%和23.4%, 而对第三产业关注的频次高达72.8%。在一些具体行业, 金融业及文化、体育和娱乐业这两个高附加值行业被提及率最高, 说明其得到的利好最被认可。同时, 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 教育以及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三类有利于推动社会创新的行业的被提及率均在5%以上, 这从一个侧面反映出改革对结构转型的积极作用。

三、内蒙古混合所有制经济的政策及发展成果

内蒙古自治区人民政府关于推进国有企业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的实施意见内政发【2015】139号12月18日提出稳妥推进商业竞争类国有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按照市场化、现代化要求, 以增强国有经济活力、放大国有资本功能、实现国有资产保值增值为主要目标, 以提高经济效益和创新商业模式为导向, 充分运用整体上市等方式, 积极引人其他国有资本或各类非国有资本实现股权多元化。坚持以资本为纽带, 完善混合所有制企业治理结构和管理方式, 国有资本出资人和各类非国有资本出资人以股东身份履行权利和职责, 使混合所有制企业成为真正的市场主体。内蒙古自治区2015年3月底, 全区市场主体发展到156.72万户, 与上年同比增长15.37%。其中:内资企业24.08万户、外商投资企业2980户、个体工商户125.67万户、农民专业合作社6.68万户, 与上年同比分别增长22.41%、1.46%、12.72%和52.11%。期末实有注册资本 (金) 23736.72亿元, 同比增长29.71%。其中:内资企业20837.04亿元、外商投资企业742.9亿元、个体工商户688.82亿元、农民专业合作社1467.96亿元, 与上年同比分别增长29.38%、7.84%、27.89%和51.86%。截至2016年6月底, 全区实有各类市场主体167.14万户, 与上年同期相比增长6.7%。其中其中:内资企业30.61万户, 外商投资企业3271户, 个体工商户128.57万户, 农民专业合作社7.62万户, 与上年同比分别增长19.8%、12.87%、3.8%、9.96%。2016年上半年, 全区新登记各类市场主体191637户, 与去年同比增长14.9%。其中:内资企业34682户、外商投资企业346户, 个体工商户151732户, 农民专业合作社4877户。与去年同比分别增长26.47%、276.09%、14.18%、23.52%。

四、内蒙古混合所有制经济的问题

(一) 人民日报下属的一家有影响的刊物《国家治理周刊》, 在2015年2月27日发表了北京大学一位教授的论文《混合所有制改革助推产权结构优化》, 主张“国退民进”。文中提出:“混合所有制改革的一个要点是大幅降低国有股比重”, ‘混合所有制’改革成功的一个必要条件是, 在绝大多数行业, 国家应放弃对企业的绝对控股权”。在竞争性行业, “都应尽可能降低国有股比重, 甚至考虑完全退出”。“混合所有制改革涉及国有资产转让, 一个不可回避的问题是国有资产流失, 定价过高, 民间资本不会有兴趣。”“现阶段的国退民进’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选择以主张“国退民进”, 是因为国有企业中存在人浮于事、官僚作风等不良现象”。国退民进“有利于提高企业效率”。

(二) 混合所有制对企业腐败问题的影响由于多重委托一代理、法治不严、管理水平不高等问题, 国有企业容易出现腐败问题多发的现象。但腐败问题多发现象并非是国有企业所独有的。2006年被调查的德国西门子公司腐败案, 曾经被认为其涉案金额为2亿欧元而据后续报道, 牵涉总金额可能高达13亿欧元。2008年, 德国西门子公司指出, 尽管公司贪腐贿赂现象在约两年前就已曝光, 但董事们却对普遍存在的贪腐现象无动于衷 (和讯网, 2008) 。就联合国伊拉克“石油换食品”计划、委内瑞拉铁路、以色列发电站、俄罗斯交通管制系统等贿赂案件, 西门子公司支付了约13亿美元的罚金。美国司法部代理助理部长弗里德里克指出, 贿赂几乎成为西门子一些子公司的标准运作程序 (中国新闻网, 2008) 。2008年底, 西门子公司公布过一项反腐计划;但2011年12月, 其8位前高管又被美国司法部等指控行贿1亿多美元。内蒙古的混合所有制的一些企业也存在此类的问题。

(三) 承担的社会责任、公共利益与企业利益的协调。国有企业、国有经济是国家宏观调控、参与经济活动的重要手段, 在一定条件下需要发挥促进技术进步和产业调整、改善公共服务、加强国家安全等弥补市场失灵、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积极作用。贾康 (2013) 认为, 中国的国有企业除了象发达国家国有企业那样具有弥补市场缺陷、提供自然垄断服务的作用外, 还要发挥执行国家特定战略目标、贯彻国家意志等作用。由于国有企业、混合所有制企业往往要承担不同程度的社会责任、满足一定的公共利益要求, 其承担的社会责任、公共利益就有可能与企业利益产生矛盾, 混合所有制企业中的国有资本股东应就此与私有资本股东事先做好相关协商工作。

五、小结

综上所述, 随着经济的发展内蒙古的混合所有制经济正在朝着健康、有序的方向发展, 但也不可避免的有一些问题的存在, 取消对非公有制经济的歧视性政策、促进混合所有制经济的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辅导读本.北京:人民出版社.2013.

[2]殷实.混合所有制经济体系发展策略.上海经济研究, 2015.08

[3]内蒙古自治区人民政府关于推进国有企业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的实施意见.内蒙古自治区人民政府公报, 2016.2

[4]中国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2016.3统计年鉴

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 篇11

关键词:混合所有制改革 制度优势 现实意义

“混合经济”(mixed economy)的理念是凯恩斯最早提出的,为了应对1930年代“经济大萧条”,凯恩斯极力主张资本主义国家政府实行扩张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在国民经济重要领域兴办国有企业,提倡国有资本与私人资本共同投资举办股份制企业,“让国家的权威和私人的策动力相合作”。凯恩斯的追随者汉森、萨缪尔森等人对西方国家发展“混合经济”的实践进行理论总结,他们认为“混合经济”是国家干预的、以私人经济为基础的市场经济,既吸收了纯粹私人经济的优越性,又克服了市场经济的弊端,不仅不削弱市场经济,而且还是推动市场经济前进的新动力。西方国家近年来都将“混合式企业”、“新混合经济”作为国有企业改革的一种方式。“混合经济”是一种企业经营模式或产权组织形式,具有“混合”的优越性,资本主义可以用,社会主义也可以用。

中央决定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并将其确定为基本经济制度的重要实现形式,是坚持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重新审视公有制经济和非公有制经济的功能定位及相互关系,在理论和政策上取得的重大历史性突破,可谓来之不易。国有企业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既能保留和发扬了国有资本与非国有资本自身的积极因素,又能克服了二者自身的消极因素,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和现实意义。国有企业应该珍惜政策机遇,宜混则混,稳妥推进,真正使混合所有制经济成为基本经济制度的重要实现形式。

一、有助于国有企业转换经营机制,按照市场经济规律和企业发展规律办事

国有企业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的首要目标就是推进国有企业转换经营机制,使企业与市场经济深度融合,按照市场经济规律和企业发展规律办事。当前,国有企业总体上已经同市场经济相融合,但仍然存在一股独大、外部监督乏力、内部人控制、机关化官僚化风气严重等亟待解决的矛盾和问题。迫切需要通过不同所有制性质的资本的深度融合,引入“天然的所有者”形成混合所有制的股权结构,来倒逼国有企业经营机制的彻底转换,推动企业更好地适应市场竞争的要求,破解“国有企业市场化经营管理”的难题。

(一)推动完善现代企业制度

混合所有制企业中民营企业家的股权,是推动企业建立健全决策机制、运行机制、监督机制的内生动力。国有企业是逐层级授权经营管理的,国有企业管理者并不是国有资产的所有者,而是国家授权的代表,这是导致国有资产出资人职责履行不到位的重要原因。民营企业家的资产都是自己的,他们自然会竭尽全力行使所有者的权利,保证其投资形成的资产和权益不被侵害。民营企业家与国有企业合作,必然会从保护自身权益出发,要求建立规范的公司制法人治理结构,要求企业董事会规范运作,相应地促使国有资产的产权代表规范履行出资人职责,进而推动企业决策体系、管理体制和经营机制发生深刻变化。

(二)推动企业内部机制市场化改革

国有企业内外有别的干部职工身份与待遇、科层制管理模式广受诟病,一直都是改革的重点内容,却又难以彻底改变。这些内部机制能够形成并保护小团体利益,具有巨大的惯性,而国有企业毕竟是国家的,企业负责人不愿意打破这些机制而去得罪广大干部职工。混合所有制改革后,不同所有制性质股东之间的股权制衡机制,是打破国有企业内部人控制、内外有别制度的利器。混合所有制的股权结构,要求企业职工不再划分国有、民营身份,不再保留歧视性的劳动用工制度,推动企业的劳动用工、收入分配等制度与市场接轨,真正做到干部员工能上能下、人员能进能出、收入能增能降。

(三)推动建立职业经理人制度

混合所有制企业的高层管理人员,既有国有股东推荐任命的,也有民营股东、外资股东、个人股东推荐任命的。作为同一企业的职业经理人,这些人的身份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国有企业干部,也不是家族企业代表,而是完全市场化企业的职业经理人,这就有效破解了国有企业官僚化和民营企业家族化的劣势,促使企业建立职业经理人制度。通过市场化方式选拔职业经理人,实行聘任制和任期制管理,签订经营管理目标责任书,建立市场化、职业化薪酬制度,建立健全退出机制,并着重解决好委托代理问题,建立激励约束机制,培育企业家精神,培养精干高效的经营团队。

二、有助于放大国有资本功能,引导社会资金投向实体经济

“放大国有资本功能”在中央文件中多次提到。国有资本功能,就是国家赋予国有资本的职责定位和发展使命。放大国有资本功能,就是国有资本要体现国家意志和全民利益,引领和带动其他资本(包括非公有资本)朝着同一个方向前进,共同实施国家经济发展战略,为社会创造更多财富。

(一)放大国有资本功能的途径

放大国有资本功能的途径,就是通过全面深化国有企业改革,不断增强国有企业的价值力、竞争力和影响力,引导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是放大国有资本功能的重要方式。在一些商业类国有企业中引入非国有资本,用少量国有资本与尽可能多的民营企业合作,而国有资本又处于相对控股地位,就能成倍放大国有资本功能,推动实体经济优化布局和转型升级。

(二)放大国有资本功能的案例

中国建材集团是国务院国资委选定为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试点企业之一,在实体经济领域开展了“三层混合”的产权制度改革:在中国建材股份这个上市公司层面上,吸收大量社会资本;在四大水泥公司等大型业务平台公司层面上,把民营企业的部分股权提上来交叉持股;在水泥厂层面上,给原来的所有者留30%左右的股权。经过三个层面的混合,中国建材集团成为全世界最大的水泥企业。中国建材集团与上千家民营企业联合重组,以300亿元国有权益吸收了700亿元社会资本,从而控制了4300亿元的总资产,实现了以少量国有资本撬动大量社会资本,以小博大,可谓“四两拨千斤”。既保证了集团公司在战略决策、股权投资等层面的绝对控股,又调动了子公司在精细化管理、技术改造等环节上的积极性。国务院国资委原主任李荣融曾表示:“如果能用5%的国有资本带动95%的民营资本,这有什么不好?”

(三)放大国有资本功能对实体经济的意义

通过混合所有制改革吸纳更多的社会资本的集中于实体经济的发展,有助于国民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在宏观经济层面上,少量国有资本引领带动大量民营资本、社会资本投向实体经济,能有效防止各种热钱投机炒作,形成泡沫经济。国有资本引导民营资本、社会资本进入资金密集型的战略性新兴产业、现代服务业和其他国民经济急需加强的产业和领域,不断在新经济新产业开疆辟土,助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有助于推动国民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在微观经济层面上,混合所有制改革能够促进国有企业优化重组,增强技术创新和管理创新的动力,强化内部管理,降低企业成本,提高全要素生产率,提质增效,全面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三、有助于协调劳资关系,形成资本所有者与劳动者利益共同体

允许混合所有制企业员工持股,形成资本所有者和劳动者利益共同体,是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的一大亮点。2016年8月2日,经国务院同意,国务院国资委、财政部和证监会联合印发了《关于国有控股混合所有制企业开展员工持股试点的意见》,以配套文件的形式从细则上予以落实。《试点意见》充分吸收了以前搞MBO等形式员工持股的经验教训, 统筹考虑国家、企业和职工的利益,将员工持股规范化,具有较强可操作性。员工持股是混合所有制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企业发展增添新的活力。

(一)员工持股制度是混合所有制改革的重要内容

员工持股不是新事物,上世纪80年代就已经在基层企业自发产生了,一些困难企业发动职工凑钱入股救企业,一些企业让部分职工收购国有资产,一些企业改制时让职工用解除劳动关系的经济补偿金作价入股或用现金认购股份,一些企业还成立了职工持股会参与企业改革,这些都是职工持股的尝试。因此,职工持股必然是国有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的一个重要方式,也是非国有资本进入国有企业的一个重要渠道,因此,实行员工持股是混合所有制改革题中应有之意,“试点”之后在诸多领域全面铺开也是大势所趋。

(二)员工持股制度是形成资本所有者与劳动者利益共同体的产权基础

《试点意见》优先支持人才资本和技术要素贡献占比较高的转制科研院所、高新技术企业、科技服务型企业开展员工持股试点,充分体现了员工持股制度的优势领域。在这些企业中,人力资源是第一资源,人才优势是第一优势。要想留住核心骨干,吸收外部人才,实施员工持股计划显得尤为重要。《试点意见》明确员工持股既不是全员持股、平均持股,也不是经营层持股,而是骨干持股,并坚持以岗定股,动态调整,并建立健全股权内部流转和退出机制,避免持股固化僵化。员工持股制度能有效保障“最直接的所有者到位”,高效直接地优化了股权结构。把企业效益和员工利益结合起来,把资本要素和劳动要素结合起来,把企业发展与员工成长结合起来,有助于建立和谐的劳资关系,极大地增强企业的凝聚力、创造力和竞争力,实现员工与企业利益共享、风险共担、共同成长,真正形成资本所有者与劳动者利益共同体。

四、有助于国有资本与非国有资本深度融合,打造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中国企业

混合所有制企业不是单一的国有制企业,也不是单一的私有制企业,而是不同所有制成分的国有资本、私人资本、社会资本等共同组成、公私合资的多元化股份制企业,能够形成国有企业与非国有企业的机制互补优势和股份制企业的规模拓展能力。发挥“混合”的机制优势和规模优势,形成核心竞争力,有助于打造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中国企业。

(一)“混合”而成的机制优势是打造一流企业的软实力

混合所有制改革是形成“混合”机制优势的改革。混合所有制改革必须是市场行为,国有股东与非国有股东能不能走到一起,是他们基于市场经济规律和企业发展实践做出的自主选择,而不能搞行政推动,因此,混合所有制企业是应对市场竞争而产生的,具有适应市场竞争的体制机制和应变能力。国有企业具有技术先进、规模经营、人才队伍、品牌价值等优势,但也有机关化、官僚化等方面的劣势。民营企业具有创新动力足、市场反应快、激励约束机制到位、运营机制灵活等优势,但也有家族化等方面的劣势。国有企业与民营企业联合重组,就是为了集中双方的优势,建立高效的混合机制,取长补短、相互促进、共同发展,通过国有资本与非国有资本的深度融合,将国有企业的实力和民营企业的活力凝聚成为核心竞争力,真正取得“1+1>2”的效果。

(二)“混合”而成的规模优势是打造一流企业的硬实力

混合所有制改革是形成“混合”规模优势的改革。当前国有企业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采取的主要模式,如上市、引入战略投资者、资产重组、民营资本投资公共项目(PPP模式)、员工持股等都是推动企业的实收资本、资产规模在短期内迅速扩张的有效途径,可以更好地适应社会化大生产和现代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在一些技术密集型和资金密集型产业领域的国有企业,仅仅依靠国家投入和企业自身积累很难满足技术研发和规模扩张带来的巨额资金缺口。而另一方面,我国社会资金非常充裕,民营资本发展迅速,并出现大量过剩,急需开拓新的发展空间。这些国有企业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不断引入社会资金和民营资本,为自身技术研发和规模扩张找到了资金来源,也为不断增长社会资金和民营资本开拓了高成长性投资空间,实现了国有资本与民营资本的互利双赢。混合所有制改革,不能简单理解为一个国有资本与一个非国有资本的混合,而应该理解为至少一个国有资本与至少一个非国有资本的混合,参与混合的资本没有数量限制。混合所有制改革,也不能简单理解为一次完成的改革,而应该理解为可以多步骤、多层次的改革。纵观世界500强中的外国企业,大多经历了股份越来越多、股东越来越多、股权越来越分散、创始股东占比越来越小的发展过程,股权结构的混合与变动是常态。因此,多步骤、多层次、多元化的混合所有制改革可以引领众多的普通企业迈入发展的快车道,打造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中国企业。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DB/OL].2013

[2]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国有企业改革的指导意见[DB/OL].2015

[3] 国务院关于国有企业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的意见[DB/OL].2015

[4] 国务院国资委、财政部、证监会关于国有控股混合所有制企业开展员工持股试点的意见[DB/OL].2016,2014—5—5

[6]谢鲁江.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政策的现实意义[J]. 先锋队,2014(4):10—11

[7]大成企业研究院.西方主要国家国有经济和混合经济的制度结构、功能、地位及其作用范围[J].经济参考研究,2015(25):7—11

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 篇12

一、混合所有制经济的内涵

混合所有制是指财产权分属于不同性质所有者的经济形式。宏观上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所有制结构的非单一性, 既有公有制经济, 也有非公有制经济, 还包括股份制经济等;微观上是指不同所有制经济单位的资本联合或相互参股形成的经济形式。广义上讲是一种把各种所有制的公司根据既定的原则来进行合作生产、共同发展, 帮助多种所有制经济实现互相交流、协同发展、合作共赢、优势互补。狭义上讲通过公有和非公有资本之间的交流与合作, 体现了企业内部多种所有制主体间的联系。

二、现阶段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的积极意义

传统经济理论将所有制划分为“非公即私”, 忽视两端之间的中间地带, 导致包括国企效率低下、行业垄断、中小企业经营困难、居民收入增长缓慢、消费低迷、贫富分化加剧等诸多经济和社会问题。十八届三中全会关于建立与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的决定, 顺应我国经济发展和需要, 对发展我国经济有很大的促进作用。

(一) 优化资源配置, 突破体制障碍

混合所有制经济通过资本联合、融合或参股等形式, 打破垄断行业壁垒和政策性限制坚冰。混合所有制经济可以把资金雄厚的国企和管理灵活的民企联合在一起, 因为国家可以把国企的优势资源分配到利润更高的环节, 实现更高的收益。民营资本和社会资金融入国企, 国企仍然可以控股, 使它为国家服务。国企实现改革之后有可能获得双赢, 民营企业和国企实现合作时也能够实现公平竞争, 有效抵制垄断。政府用少量国有资本实现和大量非公资本融合, 在整和过程中发挥杠杆作用, 利于帮助国有资本提升控制力, 也能保有自由发展空间。民营企业在这个过程中抵制垄断, 得到扩展, 帮助消除非公资本进入市场、使用某些资源方面的限制。国企逐渐退出一般的竞争环节, 有进有退, 优化资源配置。

(二) 实现优势互补, 完善企业管理机制

混合所有制经济每种资本都有其产权属性, 各有用途。公有资产占社会总资产大比重, 尤其在人才、资金、国家政策和稀缺资源方面。民营资本够快速适应市场、企业创造活力。公有制体制僵化、发展包袱重、责任感不强等缺陷恰恰是私有制所擅长的, 二者之间优势互补, 完善我国现代企业制度。

(三) 调动劳动者工作积极性, 提高资本配置效率

混合所有制为形成资本所有者和劳动者利益共同体提供了一个有效的载体。现阶段, 资本强势而劳动弱势是中国企业普遍存在的缺陷, 客观上降低了资本配置效率。对此《决定》中强调要允许混合所有制经济实行企业员工持股, 形成资本所有者和劳动者利益共同体, 企业和员工应该分享利润, 采取股权激励制度, 有效调动劳动者工作积极性和创造性, 实现企业与员工效益的同步提升, 根本上提高资本的配置效率。

三、现阶段制约混合所有制经济发展的因素

现阶段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急需解决以下几方面问题。

(一) 国有企业及民营企业对混合所有制经济相互顾虑

国有企业担心国有资产流失, 优势国企担忧肥水流入外人田。有实力民营企业担心混合之后得不到话语权, 资产被套牢, 合法利益无法保障。民营企业与国有企业相比大都处于相对弱势, 政治地位、法律地位和市场地位都较低, 借助混合所有制这种新形式, 要进入长期被国有企业垄断和占据优势的领域或行业, 它们担心自己会处处碰壁乃至血本无归。

(二) 大型国企中股权多元化改革不彻底, 融合非公有制经济难度加大

大型国有企业, 尤其在石油、金融、铁路、通讯、电力、公用事业、能源开发等领域长期处于垄断地位的企业, 认为这些领域把握着国家命脉, 国营企业本应肩负稳定经济根基的使命, 它们排斥民营资本的进入。非公有制融入难度较大, 即使国家出台一系列的政策, 大开准入之门或强制国有企业中建立董事会, 但是一些大型国有企业仍会借各种理由, 用承担国家使命作为借口, 游说政府给予政策上的支持, 保持自己国有独资的成分, 继续保证它们的垄断, 仍存在“一股”独大的局面。

(三) 国有企业行政身份对混合所有制改革十分不利

大型国企及领导阶层拥有行政权利行政级别, 计划经济走向市场经济必须去行政化。国家多次提出实现政企分开、政资分开, 将政府的社会公共管理职能与国有资产出资人的职能区分开来, 并先后进行了多次试水, 但其结果往往不尽人意。国有企业的领导者既是企业家, 又是党政官员, 这种双重角色, 对于引进职业经理人, 引入先进的管理理念, 建立起规范的现代化企业制度与公司治理结构十分不利。

(四) 民营企业的局限性影响混合所有制企业的发展

民营企业自身还存在着很多局限性。第一, 很多企业创立初期, 形成“民营集体所有”、“民营公有”等混合所有制形式, 引起产权、控制权纠纷, 管理不当等各种问题;第二, 民营企业实力有限, 不能和国企正面交锋。民营企业与之相比, 因资金短缺、人才缺失、科技含量低下等诸多制约, 在正面竞争当中往往处于弱势;第三, 民营企业的管理层大多具有亲属关系, 企业管理水平受整个家族水平影响较大, 这对于民营企业的发展十分不利, 也使得它们很难在公司管理方面达成和国有企业的融合, 很容易引起文化和管理上的冲突。

(五) 市场体系不完善, 阻碍混合所有制经济发展

市场经济体系是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的前提条件。我国公平开放透明的市场规则还没有完全形成, 市场秩序有待规范, 生产要素市场发展滞后, 市场规则不统一, 市场竞争不充分。虽然某些领域 (石油天然气、民航、电力等) 通过改革已经形成了可竞争性的市场结构, “限制进入”取代了原来的“严禁进入”, 还没有真正实现有效、公平的竞争格局, 不能完全保证不同所有制的企业能够依法平等的使用生产要素, 公平参与市场竞争。在保护力度无法保持统一的情况下, 即使政府放开垄断行业, 民营资本缺乏进入的基本保障体系。

四、现阶段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的对策

(一) 深化国企改革, 加快混合所有制经济改革步伐

国有企业改革采取有进有退的方针, “进”—提出非公有资本扩展业务项目, 尤其是金融、电力、资源、电信、石化、公用服务、铁路等方面, 使国有资本效率低、信息不透明、管理不灵活等问题得到本质的改善。“退”—撤出不具备优势和一般竞争性领域、行业, 重点向回报周期长、风险比较高、科技含量较大, 高端产业, 战略新兴产业转移, 提供社会服务、发展环保事业、投资科技发展, 保障国家和人民的安全。要加快国企“去行政化”, 要健全现代化企业制度, 健全法人治理体系;避免国有股一股独大, 要增大董事会中独立董事的比重, 尽可能有非国有资本股东代表参加, 董事会与经理层是不同的管理机构;实行激励机制, 员工持股计划等。

(二) 完善政策法规, 保障混合所有制经济健康发展

混合所有制经济综合性强, 涉及面广, 必须做好整体规划和前景展望。台相应的文件, 完善相对应的政策法规, 为发展提供制度依据和保障。产权要受到公平保护, 与之相关的规定不再适合, 要及时进行改正或者废止。对于生产资料分配、管制、对在位企业的保护及市场准入政策进行重大整改, 真正保障不同所有制经济能够“公平竞争、平等分配资源、同等被法律保护”, 保障混合所有制经济正确发展。

(三) 健全资本市场, 为混合所有制经济发展提供重要平台

资本市场是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的主要区域, 因为它是中小型企业进行融资、企业并购与上市和生产要素实现优化配置的重要渠道。发挥证券市场在管理激励、员工持股改革和技术激励方面的作用, 积极发挥它们在混合前的资本运作、行业规范, 混合中及混合后各种金融手段的作用。要探索不同类型的交易机制、混合目标、金融工具、风险管理、配套设施及混合方式, 对产业资本、相关中介及金融资本进行整合优化, 充分开发市场潜力, 大力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

(四) 改革产权市场, 保证混合所有制经济产权交易顺畅

企业必须规范其国有产权交易, 进一步帮助国有资产流动, 把有形和无形等各类资产都纳入产权市场交易中, 实现不同市场主体之间的公平竞争、资产重组和资本流动、扩张发展。必须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主导作用, 保证知识产权交易顺畅。完善原有的市场经济体制, 大力支持企业的优化重组以快速发展经济。

(五) 加强资产监管, 确保混合所有制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的是一项长期且艰巨的工作, 也是一个系统工程, 不能一蹴而就。混合所有制经济它的投资主体也更加多元化, 具有公、私双重性质, 它是不同所有制投资主体之间的联合, 既各司其职、相互制衡又优势互补、协同发展。同时,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 国有资本监管机构必须适应“混合产权”引起的变化, 根据市场经济的要求进行分类管理, 更好地界定“政企”之间的关系。逐步提高国有资产的监管权, 预防国有资产流失。

五、结语

上一篇:科学管理教学与教研下一篇:青年教师教育信息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