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混合所有制路径(精选11篇)
发展混合所有制路径 篇1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指出,要积极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允许更多国有经济和其他所有制经济发展成为混合所有制经济。迄今为止,这一政策的实施已经走过了多年历史,近年来我国混合所有制经济的发展已经初见成效,有效促进了我国经济的发展。在新的历史时期,对于混合所有制经济的发展也提出了更为严格的要求。
一、新时期混合所有制经济概述
混合所有制经济,就是财产权的所有者具有多种性质的经济形势。它可以从宏观和微观两个角度对经济形态进行描述。从宏观上说它是描述的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经济形态包含多种所有制,包括国有、集体、私有、外资、合资等等各种类型所有制经济。从微观上是描述的一个企业包含多种形式的股份持有者。所以从本质上说混合所有制经济就是以股份制为基础的经济,是多种性质的资本共同经营的经济。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国有制经济产生了不可调和的矛盾,限制了企业或地区经济的发展,而混合所有制经济营运而生,它是经济发展的必然产物。我国混合所有制企业大体可以分为以下三种类型:一种类型是国有股份的公有制与外资私有制组成的混合所有制企业,经营手段可以是中外合资经营,也可以是中外合作经营;二是国有企业的公有制与持有个人股的个人联合而成的混合所有制经济,如在国有制企业改造中,吸收了个人资金,使得个人也持有企业的部分股份,形成了国有和个人持股共存的混合所有制企业;三是公有制内部的国有企业与集体企业相联合,从而产生了混合所有制企业。
二、新时期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存在的主要障碍
混合所有制经济的发展为我国的经济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为我国的经济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但是它在未来的发展还会面临很多的障碍,具体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国有企业负有的国家使命限制了混合所有制经济改革的推进
党的十八大三中全会为国有企业定界了国家使命,为国有企业的发展制定了方向,它指出国有企业的战略目标就是为重点行业和领域提供各项服务,保证国家安全、推动国民经济命脉的企业科学发展。党的十五届四中全会也指出国家要掌握涉及国家安全、重要产品生产以及高新技术产业的骨干企业。这就使得国有大型企业以国家使命为由,向国家提出各种保护措施,保证独资经济制度政策运行,严重限制了混合所有制改革的推进。
(二)国有企业领导人的行政级别限制了混合所有制改革的推进
现行国有企业领导人事管理制度规定,国有企业的领导人兼有国家行政领导职务,以保证国有企业正常地与国家管理部门的交流。这就使得国有企业的领导人既享受了市场工资待遇,又保留了行政职务,具有一定的不公平性,给社会造成了部分负面影响。不仅如此,还导致了企业领导人无法成为专门的企业管理人员,对于企业管理制度的现代化改进和公司结构的改良有一定的制约作用,进而影响了国有大企业的混合所有制经济的推进。
(三)民营企业自身发展还存在着诸多的问题,影响了混合所有制企业的进一步发展
我国民营企业的发展对于国家经济的发展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也使我国企业成功的由私人资本向资本社会化顺利转型。但是我国民营企业在发展过程中还存在着许多的问题:1、民营企业规模较小。我国的民营企业大多规模较小,不足以与国有企业抗衡,不具备参与国有企业多元化改革的能力。2、民营企业的治理结构缺乏科学性。民营企业的治理结构有待进一步提高,否则即使参与了国有企业多元化结构,也会拖整个企业发展的后腿。3、民营企业家族式管理方式具有很大的局限性。家族式管理导致企业缺乏科学地管理手段,管理阶层人员素质参差不齐,严重制约了企业的发展,也为民营企业与国有企业的融合带来了巨大的障碍。
三、积极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的建议
(一)积极鼓励多种形式的企业参与到国家经济形式中来
新时期应对中央的企业国家使命进行了重新的梳理,央企按照使命分为“公共政策性企业”、“特定功能性企业”、“一般性商业企业”三中类型。其中除了极少数的“公共政策性企业”以外,都可以参与到国有经济形式当中,形成一个混合所有制经济。
(二)改变企业领导管理体制形式,去除“身份障碍”
完善国有企业领导人管理体制,向“分层分类管理”形式靠拢。在国有资本不改变其“公共政策性”和“特定功能性”的基础之上,把中央国有企业领导人划分为“党政官员”和“企业家”两种类型。这种划分的主要作用在于,即坚持了党管干部的原则又推动了大型国有企业治理结构的进步,有利于企业的混合所有制改革的顺利进行。
(三)对民营经济加以积极引导,促使其与国有企业融合
为了提高民营企业与国有企业的融合度,就要引导民营企业进行以下三个方面的转变:一方面从家族独资顺利转变到社会化上来。二是掌握科学地企业治理结构。三是民营企业家吸取先进的管理手段,提高自身管理素质,从传统管理顺利转向现代管理。
四、结语
总之,我国新时期的混合所有制经济是经济发展的大趋势,它在转变过程当中还存在着种种问题,国家要从科学地角度给予积极引导,加快混合所有制经济的发展速度。
摘要:混合所有制经济是我国新时期的重要发展形势,这是基于我国经济发展经济体制的一种科学理论更新,在促进我国经济发展中起着重要的作用。但是混合所有制经济的发展还存在着诸多的障碍,本文就新时期混合所有制经济的概念、发展过程中存在的弊端以及应对策略做出了阐述。
关键词:混合所有制经济,发展路径,分析
参考文献
[1]卫兴华,何召鹏.从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上弄清和搞好混合所有制经济[J].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2015(01).
[2]高明华,杜雯翠,谭玥宁,苏然.关于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的若干问题[J].政治经济学评论,2014(04).
[3]邹升平.近期国内混合所有制经济研究:综述及展望[J].中共南京市委党校学报,2016(02).
[4]中共南京市委统战部课题组.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的探索实践及对策建议[J].江苏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15(04).
发展混合所有制路径 篇2
发布时间:2014-3-27
信息来源:南方日报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积极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之后,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成为全面深化改革的热词。但是我们对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的目的要有正确的认识。否则很有可能出现为混合而混合、不知怎样混合的现象,偏离党中央的改革初衷,甚至产生新的问题。
“委托—代理”矛盾是一个世界性难题
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表面意义在于有利于国有资本放大功能、保值增值、提高竞争力,有利于各种所有制资本取长补短、相互促进、共同发展。其核心目的在于——通过与集体资本、非公有资本等交叉持股、相互融合,健全协调运转、有效制衡的公司法人治理结构,推动国有企业完善现代企业制度。
若此核心目的不能达至,上述表面意义终将无所附丽。
简单地说,国企改革的难点在于,怎样使国有资本的具体代理人即企业管理层,在实际委托人即全体国民无法具体监管的情况下,能够尽心尽责创造利润,不发生内部人控制现象。有人认为,只要不是完全私人占有,这个矛盾就无解,因而提出全盘私有化主张。将国企全盘私有化,可能会解决这个矛盾。但是全民所有的资本没有了,与资本主义无异,不符合社会主义国家的全民利益。几十年国企改革历程所尝试的各种改革设计方案,其实都是围绕这个“委托—代理”矛盾而展开。
其实,在现代化大生产条件下,即使是以私有制为基础的资本主义社会,“委托—代理”矛盾也是一个世界性难题。
现代企业制度下的公司治理机制为公有制与市场经济相结合提供了可能
经过漫长的实践摸索,以巨大的社会代价为基础,人类社会逐渐形成了一整套基本成熟的运转规则和体系,即现代企业制度下的公司治理机制——各方出资人和利益攸关方,在一个社会基本认同的法制框架下,通过企业的股东会、董事会、监事会、管理层、工会的授权与监管,实现既协调运转又有效制衡,同时保护出资人、管理层及员工的多方权益。
现代企业制度下的公司治理机制,为公有制与市场经济相结合提供了可能。1993年,十四届三中全会首次提出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同年,全国人大通过《公司法》。2003年,十六届四中全会提出建立现代产权制度,同时提出大力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经过1999年、2004年、2005年三次修订,《公司法》日臻完善。
为什么有的国企混合得好,有的混合得不好
那么,为什么有的国企混合得好,有的混合得不好?
理论和实践告诉我们:其一,国有企业进行公司制股份制改造,建立起公司治理架构,但是缺乏相互制衡的动力机制也是不行的。这种“动力”的来源,最真实地体现在非公有资本对自身利益的保护和最大化诉求。所以,国有资本自己跟自己混合是不够的,最好能与其他非公有资本交叉持股、相互融合。其二,国有企业需要通过发展混合所有制来完善现代企业制度,非公有资本尤其是私营企业也需要依此路径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实现自身的转型升级。有人说搞混合所有制可以发挥私营企业的冒险精神和灵活机制,实乃大谬特谬。现代公司治理机制的最大作用,就在于使企业的决策和执行符合科学、稳健的原则。那些“混合”得不好的企业,一定是公司治理机制走了样。其三,混合所有制也不是万能的。如果各方股东的价值观不一致,利益诉求不相同,文化不相容,虽然实现了有效制衡,却不能协调运转,内耗不断,两败俱伤。
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的原则
由此,可以总结出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的几条原则:
一是建机制为重,混多少其次。一切以《公司法》为指引,以完善公司章程为着力点,以搭建好协调运转、相互制衡的公司治理机制为前提,不必纠缠谁的股份多一点少一点。在完善的现代企业制度下,非公有资本无需担心国有资本“一股独大”而以大欺小,国有资本也不怕非公有资本控股而损公肥私。非公有资本可参股国有企业,国有资本也可积极参股私营企业。
二是选企业为重,选资本其次。混合的目的,最终还是为了优势互补、发展共赢,而不仅仅是做大资本盘子、挣面子。最好是在业务合作伙伴、同质竞争对手、供应链上下游等经营关联方面寻找战略合作对象,注重对混合企业成长经历、市场地位、发展前景、企业文化以及企业家人品的考察与选择。在一般情况下,应尽量避免引入纯粹的资本运营机构。
发展混合所有制路径 篇3
2月20日,中国石化的股票开盘不久即涨停。这是中石化A股近5年来首次触及涨停,上一个涨停要追溯到2009年7月22日。此次中石化涨停的“触发器”来自于19日晚的一则公告:中国石化董事会同意将公司油品销售业务板块现有资产、负债在审计、评估的基础上进行重组,同时引入社会和民营资本参股,实现混合所有制经营。
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中将“积极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单列一条,因此,“混合所有制”也成了所有人关注的焦点。
作为央企龙头,中石化的这一消息显然被赋予了“国企在混合所有制改革方面标志性突破”的样本意义。
事实上,“混合所有制”并不是一个新鲜的名词。早在十五大报告中,就有了“混合经济”的说法,十六届三中全会则明确了产权多元化与股份制的实现路径。从现实来看,市场上不乏混合经济的案例:除了众所熟知的行业巨头华为、中联重科、联想等混合经济体,还包括中国建材、中国医药、中国联通等已通过上市、联合重组等手段完成了股权多元化改造的央企。
不过,与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中的具体要求相比,现实与目标还有着较大的距离。如何理解《决定》中“混合所有制经济”新的内涵、新的思路,从而探索混合所有制经济的路径将是现阶段国企改革的重要内容。
2月26日,由国务院国资委新闻中心、光明日报社、人民政协报社联合主办的“样本的力量:混合所有制企业发展研讨会”上,剖析中联重科、国药控股两个混合所有制企业样本,探索混合所有制改革路径成为研讨会的主题。
“十八届三中全会明确了深化国企改革的主要方向,现在问题是研究如何又好又快地推进混合所有制。”国资委国有重点大型企业监事会主席季晓南在研讨会上表示。
产权改革是关键
21年前,中联重科的前身还是建设部的一家二级研究院所,21年后的今天,中联重科的日均收入超过2个亿,2012年销售产值超过900亿,利税超过120亿,连续21年平均复合增长率超过50%,目前公司总资产870亿,员工3万人,形成了湖南省国资委、管理团队和骨干员工、战略投资者、国际投资者及其他流通股东共同持股的混合所有制产权结构。
“中联重科的混合所有制的确立主要基于两个主体的股权多元化改革,公司自身的股份制改造和大股东建机院科研院所的改制,两大主体的变革,最后交汇于大股东的整体上市,最终形成了典型的混合股权结构,不同性质的资本融合为与市场紧密挂钩的利益共同体。”中联重科副总裁孙昌军表示,母公司的改制成为中联重科混合所有制改革成功的关键一步,使中联重科成为一家没有母公司,融合了国资、外资、民资等不同性质股权的公众公司。
在这种混合股权结构中,无论是管理层、国有股东还是境外资本,他们所占股份都在20%以下,“特别是管理层,股权比例不到6%,相比于国有股一股独大和私人股一股独大的股权结构,中联重科实现了股权合理分散,股东相互制衡,避免了国有股东因为股权比例过高形成对企业经营管理的行政干预,也有效抑制了管理层持股比例过大,形成不利于企业发展的内部控制。”孙昌军说。
在这种股权结构下,从2000年上市起到现在的13年间,中联重科国有股比例从49.83%下降到现在的16.26%,但是国有资本的控制力丝毫不减,湖南省国资委持有的国有资产最高的时候增值超过了800倍,现金红利已经超过了12亿元。
作为样本企业的另一家公司国药集团,同样是以股权改革混合所有制这样一种形式来推动企业变革。
2002年11月,国药股份成功上市。如何解决并不优良的存续资产的发展能力?国药的管理者决定引入民营资本——复星集团。
“企业要成长首先需要资金,当时企业面临着人才流失、团队流失等问题。而在当时国药集团的领导实际上已经看到中国民营经济的快速发展和民营经济的活力,所以希望把公司的一些存续资产找到一条出路。基于这样一个原因,我们开始了混合所有制经济的探索。”国药控股副总裁马万军表示。
2003年1月,国药控股正式在上海注册。根据协议,国药集团以存续资产出资,持有51%的股权。复星以现金5.037亿人民币出资,占49%的股权。
对这样一种股权比例,国药集团在当初就有深远的考虑。“股权所有制多元化之后,必然面临着主导权或者经营权问题,从行业经验来说,复星集团相对国药集团来讲不足,所以国药集团非常明确,企业的经营一定要做主导。”马万军表示,这是以企业的健康成长和可持续成长为动机,为发展的目的来考虑的。
“从两家的经验来看,产权改革还是国企改革的关键。”季晓南表示,混合所有制改革本质上就是产权制度改革,产权制度改革是搞好竞争性领域国企改革的重要前提和基础。首先,产权结构要合理,比例要符合市场竞争的要求。其次,要积极引入民企,民营产权有其优势,融合体制优势,才能显示竞争力。
完善现代企业制度是保障
不过,季晓南同时也指出,产权制度改革是搞好国企的一个重要前提和基础,但并不是充分的必要条件。
“混合是第一步,但不是全部。还包括相应的公司治理、运营机制以及人才的素质、能力、技术创新、管理、文化等等实际上是一整套的东西。”季晓南说。
事实上,这正是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中提出的:推动国有企业完善现代企业制度,进一步完善公司法人治理结构,推行职业经理人制度的内容。
“从治理创新来看,股权混合是改革的手段,而不是目的。”对此,孙昌军在发言中也表示,混合所有制也不是一混就灵,它的优势要通过创新法人治理来保障。
孙昌军表示,具体来说,一是要让董事会真正成为资本意志表达和决策的平台。国有股、财务投资者、管理层和员工持股、外资股等不同成分的资本以董事会为平台,严格遵循法律法规,按股权比例表决,实现了同股同权、同生共盈;二是让国有产权代表真正履职;三是让独立董事得到真正的独立和尊重。
国药集团的快速发展同样也得益于公司治理结构的提升。
“混合所有制一方面改善了公司的治理结构,使我们的董事会运作当中非常严格,非常规范。另一方面,董事会在企业发展过程当中起到关键决策作用。”马万军说,通过混合所有制改革,国药控股在公司治理、董事会建设、管理层选拔激励、公司战略、并购整合等方面,展现出强大的发展优势。目前,企业已基本形成全国医药流通网络的全覆盖,长期稳居中国医药商业企业销售额榜首,市值位列全球医药分销企业第4位。
对像国药集团的这种混合所有制模式,国药集团董事长宋志平曾将此总结为“央企市营”,即中央企业市场化经营。在他看来,这种模式有几个关键点:一是多元化的股权结构;二是规范的公司制和法人治理结构;三是职业经理人制度;四是内部市场化机制;五是依照市场规律开展企业运营,而且和民营、外资企业合作共生,追求包容性成长模式。
不过,在宋志平看来,这种模式依然有不完善的地方。
“积极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必须继续完善职业经理人制度。董事会解决了现代企业制度建设决策层面的问题,但其执行层应该是职业经理人,由董事会在市场中进行选聘,这就需要加大对董事会放权和进一步完成职业经理人制度建设。”宋志平表示。
他认为,目前我们的国企改革中董事会试点只完成了现代企业制度改革的一半,另外一半就是职业经理人制度。在混合所有制企业发展过程中,应考虑用中长期的激励机制调动企业管理人员的积极性。
“《决定》提出‘允许混合所有制经济实行企业员工持股’。把国有企业干部转换为职业经理人后,也应该按市场通行做法为企业管理层设立一定量的期股期权,新办企业也可以让员工直接投资持股,把资本要素和管理者劳动要素结合起来,最大限度调动企业管理者、技术骨干的积极性和创造热情。”宋志平说。
下一步如何突破
尽管一些央企和地方国企已经是事实上的混合所有制企业,但混合所有制改革还有许多问题和难题需要解决和突破。
“不是所有国企都适合混合所有制改革。”北京师范大学公司治理与企业发展研究中心主任高明华在研讨会上表示,混合所有制经济只适合在竞争性领域推行,不适合在公益性国有企业、自然垄断性国有企业和国内稀缺资源类企业中推行。
除了对哪些领域可以实行混合所有制的问题之外,一些业内人士更关注混合所有制企业的产权结构比例问题。
对此,季晓南认为,产权结构比例要符合市场竞争的要求,一股独大,控股比例太高解决不了问题。
“对于一般竞争性领域国企能相对控股就足够了。”季晓南指出,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他认为现在要进一步淡化所有制,淡化国有制,强化混合制。
在他看来,混合所有制改革下一步要重点关注几个问题:首先,特大型国企怎样在集团层面发展混合经济?不上市的特大型的国企到底怎么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
其次,相应的配套改革有待突破。“例如干部管理、工资总额分配(包括期权股权),以及人进人出等问题都需要改进。”季晓南表示,混合所有制改革必须解决机制问题,除了股权机制之外,分配机制和用人机制两项都非常重要。同时还要考虑,国资一股独大怎样减持过渡,资本市场能否承受?
此外,季晓南认为,有关成立国有资本运营公司,以及国企股权高度分散后,能否带来新的内部人控制等问题也值得进一步研究。
发展混合所有制:国民共进 篇4
是多年来的探索
其实, 混合所有制并非新鲜事物, 在地方政府和企业界已有不少探索。据全国政协经济委员会副主任石军介绍, 目前全国已有90%的国企进行了公司股份制改造;央企70%的净资产已属上市公司;央企及其子公司引入非公资本的企业户数已占到总户数的52%;到2013年10月, 全国混合所有制上市公司已占全部境内上市公司的80%以上, 资产已经达90%以上。
而我国在石油、天然气领域对混合所有制的探索也早就迈开了步伐, 尤其是在能源大区新疆。
2012年秋,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人民政府、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新疆生产建设兵团三方合作, 在克拉玛依组建了红山油田公司, 共同投资勘探开发准噶尔盆地油气资源。
红山油田公司总经理杨生榛说, 红山油田的运作模式实现了三方共赢。红山油田未来的勘探开发仍由中石油负责, 吸引了中石油更大援疆项目投资;而自治区及兵团则可借助这个平台获取部分原油资源, 用于吸引更多社会资本, 推动当地石油石化产业的招商引资并形成产业链。
除此之外, 一些大型化工企业也在混合所有制方面进行了探索。
2013年9月, 上海华谊集团召开党政班子联席会议, 原则上通过将树脂所、橡研所股权划转入塑料所, 整合后企业名称为上海塑料研究所有限公司, 由经营骨干团队集体出资设立有限合伙制企业, 以此为平台持有新公司股权, 经营骨干团队以增资方式持有新公司10%~15%股权, 经营管理层出资不低于团队出资总额的50%。
全国人大代表、山东海化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党委书记王辉介绍说, 海化下属企业早就迈开混合所有制的步伐了。比如海化以往管理层级比较多, 下属企业的数量也比较多, 通过这几年持续的改革, 子公司的数量大大压缩, 所有制成分大大改变, 很多企业都已经实现彻底改制了。有些辅业板块 (如建筑建材、机械加工) 已经由国有改成私有了, 有的出租了, 有的不具备竞争力的产品就关闭淘汰了, 有的股权进行了转让转移, 有的采取了资产租赁等措施。“改革的效果都还不错, 可以说海化走在了国企改革的前列。因为海化的盐化工、纯碱、氯碱等产业是充分竞争且产能过剩的领域, 同时在这些领域, 民营经济已经占据很大的市场份额, 因此改革的迫切性更强。”
是国企发展的趋势
2014年2月19日, 中石化宣布对其油品销售业务板块现有资产最大可拿出30%的比例引入社会和民营资本参股。这被外界视作央企推动混合所有制的标志性举措。中金公司投资战略部一位经理说, 中石化此举将改善公司的负债结构, 缓解上游投资的资本压力。中石化将成为此次改革的受益者, 他们可以将更多的资金、精力投入到上游勘探领域。
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联合会信息部副主任祝昉指出, 在能源行业, 国有资本占主导地位和保障能源战略安全有关。当前, 我国约有10万家加油站, 两大油企占了60%, 其他的有少数民企、外企以及中海油、中化等。但总的说来, 油气在我国一次能源中所占比重还很低。国外都在朝轻质化方面发展, 但国内还是以重质化为主。当前, 能源领域的改革对于改变这种现状都是有好处的。“将民企纳入央企一起卖油, 可以使得成品油销售市场更加规范。以前个别地方炼油不是很规范, 现在纳入正规军了, 估计会好很多。再说, 民营企业这么多年一直想进入这个领域, 也该开放了。像美国加油站很多, 所属不同, 价格也不同, 这样可以形成不同层次的竞争, 市场会活起来。”祝昉说。
化工行业是一个充分竞争的领域, 市场化程度较高, 而且普遍存在产能过剩的现实。由于产能过剩, 竞争加剧, 造成近几年化工企业普遍效益不太好, 这既有市场原因, 也有体制机制原因。所以加快国有企业改革, 特别是适应新形势要求的改革迫在眉睫。“国企要有进有退, 要发挥国企的优势, 进入那些门槛高、资金技术密集、能发挥自己优势的领域;退出没有比较优势的领域, 这也是一种产业升级。在现有领域, 要改造企业的体制机制, 发展混合所有制就是改变体制机制的一种载体。”王辉如是说。下一步, 海化打算找一个合适的突破口来进行突破, 比如找一个资源上有匹配、管理上有互补、市场上有协同的战略合作伙伴, 未来将与同行进行这方面的交流和探讨, 希望在时机成熟时有所突破, 这个步伐需要加快。
2月18日, 四川省发改委主任在四川省能源工作会议上表示, 未来将加大能源领域向民间资本开放力度, 试水页岩气开发混合所有制。四川省页岩气资源量居于全国第一位, 目前国内首个央企和地方合作页岩气开发公司已在四川成立。预计该区域页岩气开发将很快引进民间资本参与, 对未来油气开采领域引入民资具有重要的示范意义。
近期, 上海有关部门发文培育国有的跨国公司, 上海数家大型国企纷纷通过股权激励引入战略投资者并拥护互联网等方式推动相关改革。广东省则强调混合所有制的企业将有明显的提升, 而且不设国资持股比例下限, 加之引入互联网思维、负面清单制度, 促进整个国企转型升级和发展壮大, 不断增强国有经济活力。
不少业内人士认为, 企业的改革是一个大动作, 不同企业有不同的情况, 如何具体操作非常重要。据了解, 华谊集团正在进行的三所整合就做了非常多的具体工作:资产部要帮助做好三所资产梳理工作, 加快资产转让、处置和资产损失的核销, 进一步夯实资产;投资规划部要帮助优化项目方案, 与工程公司沟通, 加快推进项目初步设计和在青浦区的项目立项备案;人力资源部要指导帮助做好三所人员分流方案, 并报集团审批;纪委监审部要研究经营团队和骨干持股规范问题, 确保政策公平公正。
是民企一直的期盼
显而易见, 对混合所有制改革最期待的是众多的民营企业。
全国政协委员、江苏奇美化工有限公司副董事长殷永祥向笔者说:“把公有经济和非公有经济提升到同等地位, 平等竞争, 这样非公有企业发展空间会更大一些, 发展的压力会小一些, 环境会更公平一些。”
“在石化行业, 国有企业起到了支柱作用, 而非公企业则是把行业缝隙填平, 改革开放30年来也证实了非公经济对国家对行业的作用。如今二者被提到同样的地位, 以后就是哥俩了, 虽然高矮不一样, 大小也不一样, 但非公经济的政治地位得到了肯定。”全国政协委员、辽宁奥克化学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朱建民如是说。奥克这几年的发展一直围绕着中石油、中石化的环氧乙烷原料在走, 和中石化扬子石化的子公司就有合作关系, 以各占50%的股权建立了一家合资公司。这种混合所有制经济的确能优势互补, 不仅有利于双方做大做强, 也能让各自得到可持续发展, 让1+1>2。而且民营企业发展到一个规模, 也非常需要向国有企业学习好的管理, 学习人才培养机制。“去年6月, 我们又在武汉石化旁边建立了一个12万吨/年环氧乙烷精深加工项目, 这个项目得到了中石化的重视和支持, 现在国家在宏观层面出台了这样的政策, 对于我们来说就更加如鱼得水了。”朱建民表示。
上市企业新疆浩源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董事会秘书吐尔洪·艾麦尔也表示:“我们希望有机会能参与央企项目。比如中石化的油气管线项目, 若能以参股形式介入, 对公司做强做大主业, 提高企业的整体竞争力将是一个不小的贡献。”
“我们与中石化的合作早在两年前就开始了。”广汇能源股份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兼董事会秘书倪娟说。她口中的合作是指总投资1590亿元的中国石化新疆煤制天然气外输管道工程 (即新粤浙管道) , 管道总长约8000千米, 干线起点为新疆伊宁, 终点为广东省韶关, 途经13个省区市, 年输气能力300亿立方米。其中, 广汇能源富蕴40亿立方米煤制气项目成为首个拿到发改委“路条”的新粤浙管道配套煤制气项目。倪娟表示, 双方现已有了合作的基础, 若有机会进一步合作是最好的。
中国尚舜化工控股有限公司则是国企改革的成功案例。“只要不是关系国计民生的重点行业, 就不应该国有。很多国有企业存在体制僵化、机制不灵活、吃大锅饭、人事制度不合理等弊病。”全国人大代表、中国尚舜化工控股有限公司执行主席徐承秋表示, “我们公司前身是1976年成立的山东单县有机化工厂, 1998年由国有企业改制成民营企业。改制15年来, 公司发展非常快!体制改变后, 机制就灵活了, 人事制度就不受条条框框限制了。改制前的年产值为2000多万元, 2013年产值达到18亿元, 连续15年以30%多的速度增长。”
促进混合所有制经济发展 篇5
改革开放以来,山东省紧紧围绕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深化国有企业和所有制改革,国有经济活力、控制力和影响力持续增强,民营经济不断发展壮大。2014年,全省规模以上工业企业3.9万家,年主营业务收入过10亿元的1820家,过100亿元的138家;民营经济主体占市场主体的95%以上;民营经济增加值2.7万亿元,占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45.3%。今年一季度,虽然全省主要经济指标增幅有所回落,但民营经济保持了良好的发展势头,工业增加值增长9.4%,高于全部工业1.9个百分点;投资增长18.2%,高于全部投资3.4个百分点,民营经济在稳增长、调结构、促改革、惠民生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以来,山东省抓住经济转型和市场化改革的重大战略机遇,在更大范围、更深层次上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积极探索基本经济制度的有效实现形式。在具体工作中,按照三中全会提出的“三个允许”的要求,努力做到“四个坚持、四个完善”。
一是坚持顶层设计,完善政策体系。强化规划计划引领,2014年首次把民营经济市场主体发展情况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省委、省政府召开了全省民营经济大会,出台了加快民营经济发展的意见。省政府制定了《关于深化省属国有企业改革完善国有资产管理体制的意见》及其相关配套文件,明确了混合所有制经济的发展方向,要求确立股本对公司的基础性决定作用,推进国有企业产权多元化改革。目前,省管及各级权属企业中产权多元化比重达到75%以上。
二是坚持市场导向,完善平台建设。在科学制定国有资本进退方案的前提下,把“是否混、与谁混、如何混”的自主权完全交给企业。各级政府精心推介项目,搞好跟踪服务。去年全国工商联执委会暨知名民营企业入鲁助推“转调创”洽谈会累计签约合同项目2234个,其中过百亿元的53个,投资合同金额达2.9万亿元;近期,省政府将出台推动招商项目快速落地的意见。同时加快齐鲁股权交易中心、山东产权交易中心建设,为各类所有制之间产权和股权的有序流动搭建交易平台。
三是坚持制度创新,完善发展路径。优化重大生产力布局,推动国有企业兼并重组,成功组建了山东钢铁、山东重工、山东能源等大集团,省管企业整合为23家。积极推进国有资本证券化,省市两级监管的国有企业资本证券化率达到30.2%,国有控股上市公司达51家。建立了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机制,吸引非国有资本以PPP等形式参与省属国有企业投资项目建设运营。鼓励和支持民营企业参与混合所有制经济,华盛江泉集团铝业公司与中铝集团合作,中铝集团控股60%。穩妥探索实施混合所有制企业员工持股,海信集团、山东黄金集团分别实施了股权激励和管理层持股。
四是坚持公开规范,完善市场规则。把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与深化行政审批、财税和金融体制改革紧密结合,最大限度简政放权。2013年以来,省政府取消和下放审批事项400项,投资核准事项减少40%。加快建立了以“四张清单、一个平台”投资为主要架构的政府权力运行体系,努力打破“玻璃门”、“弹簧门”和“旋转门”,为民营资本提供良好的营商环境和大展身手的舞台。
下一步,将按照国家统一部署,认真落实这次会议精神,以促进国有资本、集体资本、非公有资本等交叉持股、相互融合为导向,以推进企业上市、引进各类社会资本参与国有企业改革、实施员工持股、投资参与非公经济发展为主要实现形式,争取利用五年左右的时间,基本完成混合所有制改革,基本建立科学规范的决策经营机制,基本形成长效激励约束机制。目前,山东省已对省管企业权属企业的股权结构进行了摸底和分类分析,制定了《关于省属企业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的意见》,并计划采取“一企一策、一企一议”的办法,选择30—40户二级及以下企业审慎开展混合所有制改革试点。在保障措施上,根据企业不同功能定位,合理确定国有股权比例,除特殊要求领域外,实现国有股权依据发展状况和市场规则有进有退。进一步完善企业法人治理结构,通过探索实行国有资本优先股制度等形式创新混合所有制改革模式。
水泥行业如何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 篇6
“新常态”下要抓住“新机遇”, 应注重用新视角把脉经济, 以新思路拓展新局面, 以新见解破解难题, 及早发现问题, 预防问题, 尤其是将危及全局、长远发展甚至生存的问题。水泥业界应居安思危, 未雨绸缪, 引导企业做百年老店, 而不是风光一阵。相信文章能给业界人士带来思索的空间。
作为只能用于混凝土, 属区域性且高度竞争的特殊产品, 技术、品牌等对水泥企业竞争力的影响较弱, 技术与投资门坎相对较低的产业。在目前大环境下, 结合产业特点与行业实际情况, 遵循市场经济规律, 深入总结过去国企改制改革与兼并重组的经验教训, 探讨水泥业优化所有制结构与方向, 有序推进企业兼并重组, 对提高企业竞争力与行业运行质量, 推动行业健康有序发展, 很有现实意义。
早在2010年, 国务院批转发展改革委《关于2010年深化经济体制改革重点工作的意见》, 推动国有资本从一般竞争性领域适当退出。目前我国出台了一系列发展民营经济优惠政策, 支持国有企业母公司通过出让股份、增资扩股、合资合作引入民营资本, 大力发展混合所有制及民营经济。因此, 民营资本在水泥产业经济结构中的比重及地位将日益提高。
促进混合所有制企业发展的思考 篇7
一、国企改制面临的新形势、出现的新问题, 探索创新管理机制的认识
近年来, 作为厦门市国资委履行出资人角色职能, 不论是做好监管, 还是做好服务, 都有许多创新尝试, 也取得了良好的成效。尤其对国资国企要‘管住、管少、管好、管活’, 这在全国国资国企系统, 也得到了认可, 这为发展混合所有制企业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但是, 从目前的国资国企现状, 与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的任务要求, 有差距、有不适应, 其发展又到了一个重要关口。厦门国资国企存在许多明显的、亟待解决的问题和瓶颈, 比如动力活力不够足、作用贡献不够大、能级能量不够高, 企业规模整体偏小, 产权多元化进展缓慢, 企业内部劳动、人事、分配三项制度改革不彻底, 自主创新能力不强、行业集中度不高。在品牌、管理、创新等方面与国内外标杆企业比较还有一定的差距, 加快形成具有自身优势的核心技术、知名品牌和可复制可持续商业模式的任务还很重等问题, 影响着国有企业的长远发展。为此, 我们要以党的十八大精神为动力, 更大地激发国企活力。为此, 要切实做到有所为、有所不为, 并在参与市场竞争中提高“做强做优”的竞争力。笔者认为, 厦门新一轮国资国企改制, 发展混合所有制企业的关键抓手要做好以下六个方面的工作:
第一, 加快完善国资管理体制。积极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 就要完善国有资产监管体制, 国有资产监管机构要从管国有企业为主向管国有资本为主转变。国有资本、集体资本、非公有资本等交叉持股、相互融合的混合所有制经济, 是基本经济制度的重要实现形式, 有利于国有资本放大功能、保值增值、提高竞争力, 有利于各种所有制资本取长补短、相互促进、共同发展。对此, 通过发挥国有资本运营公司的职能, 完善出资人职责, 以管资本为主, 以产权为纽带, 实现更有效率、更有活力的国资监管, 关键是要实施企业分类监管。通过改革国企监管权力, 定位哪些是属于企业做的, 监管部门不要参与, 哪些属于监管部门应该做的, 这些界定要进一步适合国资国企改制发展需要, 才能使得企业更有市场化的灵活度, 能够放开膀子发展。让不同类型的企业找到自己的归属, 在治理结构、管理方式、选人用人、激励约束机制等方面有所区别, 分类施策, 国资委在做好监管之外要服务国企改制的发展, 及时给予提醒和帮助, 包括一些专业性的监管意见, 比如着力以推动二级核心骨干企业股份制改革, 带动三级及以下企业稳健放开搞活, 形成一级强、二级活、三级专的梯次发展格局。又比如, 进一步探索营造“鼓励创新、宽容失败”的干事创业环境等等, 完善适合股份制企业可持续、健康发展的管理机制, 使改制企业走得更稳、更好。
第二, 着力优化国资布局结构。以市场为导向, 加大国有资本布局结构战略性调整, 加大集团层面资源整合和重组, 加大竞争类企业重组, 搭建国有资本与非公资本合作平台和桥梁;尤其对一般竞争性领域的国有企业, 按照市场规则, 坚持“进而有为、退而有序”, 采取多种方式优化国资布局结构, 把更多国资集中到关系国计民生的重要行业和关键领域, 深化公司制股份制改革, 利用引入非公有资本的管理优势、创新优势及高效率帮助国有资本保值增值, 实现共同增长, 从而打造一批体制新、机制活、市场竞争优势明显的混合所有制企业。
第三, 强化科学监管。要不断提高国资监管科学化、规范化水平, 将“有限、有效、有为”的国有资产出资人履职模式逐步完善;着力推动监事会监督职能从事后检查向运行过程监督转变, 从财务监督向企业全面监督转变, 从外部监督向“外派内联”工作模式转变, 提高监事会监督的效果和效率。实现对发展混合所有制企业依法监管、科学监管、规范监管、有效监管。
第四, 优化人才市场化培育机制。一是建立健全常态化、制度化的人才培训体系, 加强学习型组织建设, 全面开展不同专业、不同技能、不同层次的素质培训, 为深化公司制股份制企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坚实的人才储备, 以促进国资监管水平的有效提升;二是建立标准化、透明化的人才晋升体系和竞聘机制, 为企业的优秀人才提供良好的选拔、晋升通道。健全混合所有制企业领导人员优胜劣汰机制, 加大市场化选聘力度, 加快培养适应市场竞争需要的高素质职业经理人队伍。
第五, 深化对标管理机制。一是通过培育“对标、赶标、超标”的工作机制和文化氛围, 从中找出差距和不足, 及时纠正企业管理的短板, 提出追赶的目标和改善的措施, 促进做优做强;二是加强企业管理和商业模式创新, 推行卓越绩效管理, 推进企业规范化、集约化、精细化、信息化管理。以国内外优秀企业为标杆, 不断促进改制后企业管理精细化, 优化发展股份制企业管控模式等做到科学、有效、规范的管理。
第六, 健全长效激励机制。发展混合所有制企业, 重启新一轮的员工持股和股权激励, 必须认真总结以往实践中出现的教训, 以更严谨、更科学的方法从制度上进行改进、创新。探索不同类型企业员工持股和股权激励合理进退、动态调整的运行机制, 不断细化员工持股规范和细则, 防止持股成为特定一批人的固化利益;避免员工持股福利化造成“大锅饭”。要体现持股目的是给员工戴上“金手铐”, 既体现对风险承担的责任, 又能让员工个人价值得以彰显。通过科学有效的员工持股和股权激励, 既要能真正体现优化资本所有者和劳动者利益共同体, 又要能有效防止国有资产的流失, 防止混合所有制改革“为混而混”的倾向等。
二、构建适合发展混合所有制企业的新机制, 强化党组织建设及加强团队建设的若干认识
当前国资国企改革, 发展混合所有制企业对创新团队建设工作, 如何在新形势下充分发挥各级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 提升党领导干部形象和提高党员队伍的整体素质, 以推动改制后企业稳步、更快、更好地发展而发挥保驾护航的作用。对此谈个人几点认识:
(一) 落实团队建设与抓好干部队伍思想观念转变、作风建设相结合。
理论是行动的先导, 作为国资国企领导干部, 首先要转变观念, 理清改制“三个转变”思路。即转变由重视国有独资、国有控股转到推进股权多元化上来;由重视经营者的业绩考核转到加强对经营者的激励和同步提高职工收入水平上来;由现在的拼资源、拼廉价劳动力、拼政府及有关部门的照顾, 转到创新驱动、内生增长上来, 实现由从传统、低效、粗放发展方式全面转向创新发展、高端发展、品牌发展、绿色发展和可持续发展。要实现这三个转变, 公司在团队建设上要结合改制创新实践工作抓好作风建设, 一是开展“三比三好”:比观念更新, 体现个人利益服从整体利益精神、服从服务意识好;比工作创新, 体现工作作风精细化管理, 任务指标完成好;比业绩贡献, 体现创造改制卓越绩效业绩好, 促进国企改制提质增效升级。二是开展“三抓三建三活动”:一抓学习型组织, 建设企业文化, 开展学习园地 (网站、简报、专刊等) 活动, 不断提升改制过程中思想、作风建设水平;二抓服务型组织, 建设“职工之家”, 开展达标活动、合理化建议等寓教于乐的活动;三抓创新型组织, 建设企业品牌及企业党建品牌, 开展争先创优等活动, 推动改制企业稳健、和谐发展、凝聚人心。为企业能持续提升良好的经营效益和社会效益提供强有力的思想保障。
(二) 团队建设工作与健全长效激励与约束机制相结合。
一是将团队建设工作纳入公司制股份制企业领导干部任期考核及年度绩效考核内容, 将考核情况与评先评优等相挂钩, 强化企业经营者责任追究, 对出现腐败行为, 实行“一票否决”, 并追究问责。通过科学合理地设置考核指标, 突出价值创造、自主创新。把考核结果作为对企业经营者兑现薪酬、诫勉谈话、任职考核和企业重组的重要依据, 确保各项团队建设工作落到实处。二是基层领导干部要深入一线调查研究, 定期不定期地召开团队建设品牌建设经验交流会, 针对推进混合所有制改革、深化国有资本运行体制改革、不断完善薪酬考核制度, 鼓励企业薪酬分配向关键岗位、关键人才倾斜。不断完善激励机制和分配制度, 比如在股权激励、员工持股机制上, 探索建立针对企业创新人才的中长期激励约束机制, 激发企业员工的创新积极性;对国有控股上市公司核心骨干人员可实施股权激励;探索在科技型中小企业对核心骨干人员实行股票期权、岗位分红权等多种激励方式。同时, 建立与长效激励机制相配套的业绩挂钩、财务审计、信息披露、延期支付、追索扣回等约束机制。激发员工队伍想干事、能干事、干成事的工作氛围。真正提升领导干部带领员工队伍实现做政治上的明白人、经济上的干净人、作风上的实在人、工作上的能干人。
(三) 健全企业党组织参与混合制所有制企业重大问题决策的机制。
推动国企改革创新, 完善党组织参与重大决策管理机制, 要高度重视提高出资人和经营层的履职能力, 加强国资国企监管机构和队伍建设;建立鼓励改革创新的激励机制和容错机制, 不断探索更加市场化导向的选人用人机制, 提升企业领导人员专业化、职业化、市场化水平;探索对混合所有制企业国有股权和资产监管的有效方式。对此要求各级党组织要努力提升团队建设科学化管理水平, 探索创新现代企业制度与党组织发挥政治核心作用、职工民主管理有效融合的管理新途径。一是要进一步规范党组织参与决策、主导用人、带头执行、保证有效监督的新内容、新程序和新方式, 健全党组织发挥战斗堡垒作用的有效机制, 深入开展“为民务实清廉”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加强党的思想、组织、作风和廉政建设, 加强对企业经营者廉洁行为的考核, 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等;二是推进股份制和混合所有制改革时, 党组织提前介入改革方案的研究制定, 提前搞好思想引领, 凝聚改革共识, 充分调动职工参与改革的积极性;三是党的基层组织建设中要围绕国资监管与企业改革发展的中心任务和重点工作深化团队建设活动, 开展“金点子合理化建议”活动, 树立精品意识, 构建团队建设品牌, 激励党员干部成为本职工作的行家里手, 以不断提升各级党组织参政议政的能力;四是坚持“党管干部”与《公司法》相衔接的原则, 完善党组织发挥政治核心作用的有效途径, 通过建设以“德才兼备”为准则的选人用人文化。透过岗位轮换, 交流任职, 培养复合型干部, 选拔一批懂经营、善管理、廉洁勤政的人才进入各级领导班子。加大培养和引进高素质的企业领军人才、专业化的创新人才, 让企业领导人员实现“双向进入、交叉任职”, 实现党组织和公司治理结构进一步有机衔接, 打造一支懂企业、懂监管、懂运营和廉洁敬业的干部队伍。
发展混合所有制路径 篇8
一、混合所有制改革是职业教育体制机制改革的突破口
经济领域的实践已经证明,混合所有制改革通过产权结构的调整推动了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化,为真正确立现代企业制度奠定了基础,已成为我国公有制经济的有效实现形式。从理论上讲,将混合所有制引入职业教育,也能通过产权结构的调整来打破固有的职业教育体制,建立与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制度机制,从而推动职业教育改革取得成效。
1. 混合所有制改革是职业教育投资体制改革的重大举措。
改革开放尤其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伴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推进,我国教育投资体制改革也逐步进行,建立以财政拨款为主,其他多种渠道筹措教育经费为辅的体制逐步成为改革的目标。在职业教育领域,鉴于学校与社会的密切关系,政府在财政资金不足的情况下,更期待通过投资体制改革来吸引更多的社会资金投入职业院校。然而长期以来,由于我国只是鼓励社会资本投入职业教育,投资主体的权益缺乏明确保障,这使社会资本投入职业教育的数额一直很小。以2013年为例,在全国普通高职高专院校的经费来源中,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和教育事业收入(含学杂费)占到了93.8%,民办学校中举办者投入、社会捐赠、其他收入分别只占1.37%、0.27%、4.57%;在中等职业学校的经费来源中,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和教育事业收入(含学杂费)占到96.66%,民办学校中举办者投入、社会捐赠、其他收入分别只占0.44%、0.21%、2.68%[1]。混合所有制改革允许以资本、知识、技术、管理等要素参与办学并享有相应权利,打破了较为单一的所有制形式,在制度设计合理和配套政策的支持下,有望调动更多的社会资本投入职业教育。
2. 混合所有制改革为办学体制和管理体制改革提供了经济基础。
多年的实践证明,办学体制僵化和管理体制不顺,是制约我国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两大症结。大量公办职业院校在政府的多重领导和管理下,缺乏面向社会办学所需的自主权,也形成了对政府政策或资源“等”“靠”“要”的依赖状态,相对忽视社会和市场的诉求,办学质量不高,许多改革又举步维艰。《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出台后,我国逐步将办学体制、管理体制改革作为教育改革的重点。然而,在投资体制不变的情况下,政府依然是公办院校唯一的出资人,一元化办学和管理体制一直未曾真正撬动。在这种体制下,学校几乎是政府下一级机构,内部治理主体单一,严格按政府意旨办学和管理,学校办学质量与广大教职工的权益没有直接关系,与社会特定组织和个人的利益也没有直接的关系,校外行业企业无法真正参与到学校办学中来,学校办学活力不强。
借鉴经济领域混合所有制改革,允许政府之外的其他主体拥有学校的产权,这种投资体制的变化为办学体制和管理体制的突破提供了经济基础,有利于推进管、办、评分离,完善内部治理结构,从而建立现代学校制度。在我国的经济领域,国企改革虽然建立了股份制,但并未真正实现现代企业制度。因为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要靠法人治理结构的完善,而混合所有制建立的过程实际上就是法人治理结构真正完善的过程[2]。根据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原理,办学体制与管理体制必然要与投资体制相适应。在混合所有制学校,除政府之外,行业企业、社会组织、学校管理者、普通教职工等,都能够以资本、知识、技术、管理等要素参与办学,成为产权主体并享有相应权利,他们理应成为学校的治理主体。在管、办、评分离的基础上,通过合理的制度设计,学校与政府、社会之间,学校内部诸要素之间形成协作、监督的契约关系,一个相对完善的法人治理结构就基本形成,现代学校制度就能实现了。
3. 混合所有制改革是构建校企合作制度机制的粘合剂。
实践证明,校企合作是职业院校办学走向成功的基本经验之一。著名职业教育专家、美国芝加哥大学福斯特(Philip J.Foster)教授曾指出:“职业学校固有的且又自身难以克服的缺陷,决定了学校本位的职业教育最终难以避免失败的命运”[3]。我国职业教育还不能完全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水平和需要,一个主要原因就是校企合作不够广泛和深入,而校企合作不足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企业作为办学主体的缺位。企业不在学校的治理主体之列,既缺乏校企合作的积极性,也很难深化校企合作。近年来,我国力推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和现代学徒制,主要目的之一就是加强校企合作,整合共享资源,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但真正取得实效的职业教育集团寥寥无几,而现代学徒制改革又举步维艰,可以说都没有达到预期目标,校企之间的合作仍然没有取得突破性进展。
多年的实践表明,加强校企合作必须寻找新的机制和模式,使校企之间真正形成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关系,以提高企业的积极性。在经历多种途径的探索之后,借鉴国外经验,改革既有的办学模式,提高企业的主体地位逐渐成为一种政策选择。2010年9月在杭州召开的全国高等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工作会议提出“合作办学、合作育人、合作就业、合作发展”的校企合作思路,把校企合作的内容提到了一个新的高度,一些职业院校开始在局部范围探索校企“双主体”办学机制。然而由于配套的政策法规建设不完善,职业院校还不能在学校层面大胆探索“双主体”办学,企业的权益也没有明确的保障,这就使“双主体”办学也没有取得突破性进展。通过发展混合所有制职业院校,企业可以通过资本、技术等要素投入获得产权,这一方面使企业凭借所有权真正成为学校的办学主体,而基于企业在职业技能人才培养中的优势,它们理应是学校的治理主体,而不仅局限于学校办学“参与人”的角色和地位。另一方面,企业对职业院校进行的是“投资”,不再是过去的“捐资”,投资是要寻求收益的,如若获得法律保障,则有望提高企业投入职业院校的积极性。而投入学校的资本多了,企业自然会关心学校的办学活动。
二、发展混合所有制职业院校面临的主要问题
混合所有制改革在经济领域取得了成功,积累了一些经验,从理论上讲应用在教育领域具备以上重要意义,但在目前的社会条件下,我国职业教育领域发展混合所有制职业院校还面临以下问题。
1. 观念转变困难,改革阻力大。
如果是在现在单一所有制职业院校的基础上进行混合所有制改革,则无论是公办院校还是民办院校,都存在一定的改革阻力。政府希望通过混合所有制改革给公办职业院校注入更多的资金和活力,减少政府的财政负担,引导民办院校持续健康发展,却又可能担心减弱自身对公办院校的调控能力,导致教育的公益性受到减损,或国有资产流失。公办职业院校在进行混合所有制改革之前,具有其独特的优势:一是财政拨款一般能保证,特别是近年来伴随着国家对职业教育投入政策的调整,生均1.2万的拨款仍然具有办学投入上的优势,引入非公有资本投入后,在政策不明朗的情况下恐难保证较大的财政投入,各种专项投入也可能面临减少;二是学校作为公办院校,在各类项目申报中仍然更具优势;三是教职工作为事业单位人员,在福利待遇上相对较好,没有后顾之忧;四是领导和管理层往往还具有行政级别上的优势;五是没有进行混合所有制改革,也就不会冒政策风险。总之,公办院校行政化管理倾向极大地降低了公办职业院校的经营管理效率,加大了参与混合所有制职业院校发展的难度和阻力[4]。
2. 跨界的混合,改革难度大。
经济领域的混合所有制改革在对象上同属于经济领域,都受到《公司法》的约束。尽管《公司法》也有一些不完全适应混合所有制改革形势的内容,但总体上说,在《公司法》的框架内,经济领域的混合所有制改革面临的许多问题都能找到法律依据或制度解决方案,这就降低了混合所有制改革的难度。与此不同的是,教育领域的混合所有制改革涉及教育界、企业界、科技界等的跨界混合,在管理上涉及多个主管部门,目前没有一个能够解决混合所有制改革若干基本问题的共同法律框架。而在条块分割的体制下,要实行跨部门的合作,构建支持混合所有制改革的、彼此配合的法律框架又比较困难。在这种情况下,发展混合所有制职业院校面临许多悬而未决的问题,不可能一帆风顺。
3. 缺乏法律依据,改革保障不足。
发展混合所有制职业院校由《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国发[2014]19号)提出,尚未上升到法律层面。且在现行的法律体系中,一些规定与发展混合所有制职业院校的要求不相适应。一方面,法人地位不明确。混合所有制学校作为一种新的所有制类型,它既包含公有的成份,也包含非公有的成份,判定其是事业单位法人还是民办非企业法人、企业法人,现行法律并无相关规定,依法治教就会面临困难。当前实践中探索的混合所有制职业院校,一些地方政府把它归入民办学校管理,也不符合法律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民办教育促进法》第二条规定:“国家机构以外的社会组织或者个人,利用非国家财政性经费,面向社会举办学校及其他教育机构的活动,适用本法。”显然,混合所有制学校利用了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严格地说不适用这一法律。法人地位不明确,就谈不上法律保障。在这种情况下,许多学校对混合所有制改革只是持观望态度,不敢轻易触碰“红线”,或者局限在二级学院层面探索。
另一方面,产权收益无保障。发展混合所有制职业院校,允许以资本、知识、技术、管理等要素参与办学并享有相应权利,这就客观要求学校能够盈利并给予产权所有人一定的投资回报,而不是让其无偿资助,这是产权结构调整的要义所在,也是激发办学活力的根本,然而现行的法律并不支持这点。《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第二十五条:“任何组织和个人不得以营利为目的举办学校及其他教育机构”。《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第二十四条:“设立高等学校,应当符合国家高等教育发展规划,符合国家利益和社会公共利益,不得以营利为目的。”第六十一条:“高等学校的举办者应当保证稳定的办学经费来源,不得抽回其投入的办学资金。”尽管《中华人民共和国民办教育促进法》第五十一条规定民办学校出资人可以从办学结余中取得合理回报,但取得合理回报的具体办法由国务院规定,因此仍然不明确。
4. 院校治理结构的调整不易。
产权结构的多元化客观上要求治理主体的多元化,要求治理结构的调整,这也是建设现代学校制度的必由之路。如果是在已有院校基础上进行混合所有制改革,要调整和完善治理结构必然是个艰难的历程。首先,混合所有制改革只是提出了学校产权结构调整的探索方向,但财产的占有、支配、使用、收益和处置等一系列问题并不明确,决定了以产权为基础的治理结构调整仍然难以明确。经济领域的混合所有制改革取得了成功,与其产权清晰、责权明确、政企分开等基础是分不开的。其次,上层建筑虽然由经济基础决定,但有其自身的独立性和反作用力,会产生一个滞后的过程,这如同我国政治体制改革滞后于经济体制改革一样。再次,由于混合所有制改革尚无法律支持,其法人治理的基础就不明确,恐怕既不是《公司法》也不是《教育法》能够规定。法律基础不明确,就很难实现治理结构上的完善。最后,混合所有制虽然为完善学校内外部治理提供了经济基础,但它带来产权主体的多元化,决定着治理主体的多元化,然而在利益相关者日益多元化的情况下,如何完善内外部治理,使之能够有效地反映和协调各投资方的意见和要求,并非易事。
5. 资产评估和产权流通困难。
产权结构的多元化是混合所有制的本质特征之一,是推动职业教育投资体制改革,撬动办学体制和管理体制改革,激发办学活力的根本。要实现产权结构的多元化,就必须对各种可以转化为产权的要素进行合理的评估。由于高等学校的资产涉及多种类型,复杂而不易评估,加上长期以来我国把公办教育作为纯粹的公益事业管理,几乎从不计算投入产出问题,这使公办学校积累了许多产权不明晰的问题,包括对学校资产的评估经验也不足,产权边界模糊和产权保护制度不完善等。发展混合所有制职业院校,除资本以外,知识、技术、管理等要素也可以参与投资办学,这进一步增加了资产评估的难度。
更为重要的是,发展混合所有制职业院校意味着不同所有制产权的融合,必然涉及学校产权的流通,客观要求产权交易,然而这正是制约所有职业院校的瓶颈,是发展混合所有制职业院校的最大难点[4]。因为我国教育市场发育程度还不高,教育市场准入规则、竞争规则、交易规则以及退出机制还很不完善,造成教育市场的某些领域缺乏竞争机制,导致教育产权要素流动不畅、流动无序、配置低效[5]。显然,产权流通不畅,资本进入或退出学校的自由度降低,无疑增加了各种资本混合的难度,也容易打消投资者的积极性。在法律制度不健全的情况下,一些学校私下进行产权交易,但这无疑增加了风险。
三、发展混合所有制职业院校的政策建议
1. 从教育分类着手,做好发展混合所有制职业院校的顶层设计。
首先是明确混合所有制学校的概念与性质。混合所有制学校在理论上能够发挥不同所有制的优势,克服各自的缺点,但这需要对混合所有制学校的概念和性质有一个正确的界定,否则可能连原来单一所有制的优势都会丧失。当前我国的实践探索中,就存在混合后两种优势都不沾边的问题。鉴于“混合”的优点,建议政府对职业院校重新分类,将混合所有制学校列为“公办”“民办”之外的第三种办学类型。在此基础上,对混合所有制学校做一个政策界定,明确混合所有制学校的“混合”性质,既要避免非“公”即“民”,“营利”与“非营利”的二元思维,又要避免将“公益”与“营利”对立起来。事实上,学校营利与其公益性并不矛盾。在世界范围内,高等教育市场化就使越来越多的高等学校从事营利性活动,从而变得越来越像一个“混合机构”。用凡·特威斯特和英特·威尔特(Van Twist&In’t Veld)的话说,“它是这样一个实体,运作于公共和私有领域之间,履行着公共责任,从事各种商业市场活动”[6]。其次,政府要合理确定混合所有制改革的范围,避免一哄而上的局面。混合所有制经济是我国基本经济制度的实现形式,混合所有制教育也可以是我国基本教育制度的实现形式,这意味着从整体上讲,公有制成份应该是混合所有制的主体。再次,政府要明确混合所有制学校的基本制度和基本原则,确保产权调整后社会主义办学方向不动摇,还要明晰混合所有制学校与单一所有制学校、混合所有制企业的异同等。
2. 修订相关法律,为发展混合所有制职业院校提供保障。
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提出了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总目标和重大任务,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要求实现立法和改革决策相衔接,做到重大改革于法有据,立法主动适应改革和经济社会发展需要。鉴于混合所有制学校在本质上是教育机构,建议依据教育法律而不是《公司法》来管理。如前所述,我国教育法律体系中没有混合所有制的提法,一些条文还与发展混合所有制的要求不适应,这使混合所有制改革缺乏法律保障,要真正发展混合所有制职业院校就必须对相关法律法规进行修订。一方面,要对《教育法》《高等教育法》《职业教育法》和《民办教育促进法》的有关条文进行修订,清理不适应混合所有制学校发展的内容,以化解法律冲突;另一方面,要对混合所有制学校的一些基本内容如法律地位、机构属性、治理结构、运行机制、产权归属和交易、国有资产保值增值及其他产权主体的权益保护等内容进行补充规定。
3. 完善学校产权制度,建立教育产权交易市场。
针对学校资产评估和产权流通困难的问题,发展混合所有制职业院校必须完善学校产权制度,建立教育产权交易市场。为适应混合所有制学校发展的需要,必须完善学校产权制度,主要是加强对学校各类资产包括固定资产、流动资产、在建工程、无形资产和对外投资等的清算与评估,对公民个人包括教职工以知识、技术和管理等要素进行投资的产权价值评估,要求做到产权明晰,资产评估价值合理,产权保护较好,做到既不会导致国有资产流失,又能调动投资者的积极性。为促进教育产权要素流通,必须加快教育市场建设,营造公平竞争、流通有序的教育产权交易市场,形成学校产权的流动与收益分配机制,实现投资者的利益回报。教育产权可以转让了,它还“能使高教资源根据市场需求的变化在全社会自由流动,而不局限于公有或民办的所有制形式范畴,使有限的高等教育资源得到最佳的配置效果。”[7]
4. 尽快制定工作细则,切实推动混合所有制改革。
在职业教育领域,混合所有制改革是一项涉及诸多不确定因素的系统工程,除了做好顶层设计,完善法律法规和学校产权制度,加快教育产权交易市场建设以外,还需要教育主管部门制定工作细则,对混合所有制职业院校的实现方式、申请与审批程序、投入机制、管理模式、产权界定、资产评估、产权结构、营利范围、产权交易与收益分配、人事管理、教师待遇等问题进行规定,以指导各地实践,切实推动混合所有制职业院校的改革和发展。
教育要适应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科技发展的水平和需要,这是教育基本规律的要求。我国职业教育作为与经济活动联系最为密切的教育类型,其混合所有制改革既是经济体制改革在教育领域的反映,也是职业教育适应经济发展需要的一个重要方面。在当前社会条件下,我国发展混合所有制职业院校是一项新的、对传统教育理念和办学体制触动较大的课题,既需要观念的转变,又需要法律法规和政策的大量调整,必然面临许多困难,对此要有充分的思想准备。
参考文献
[1]教育部财务司,国家统计局社会科技和文化产业统计司.中国教育经费统计年鉴2014[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15:138-139,150-151.
[2]厉以宁.在调查混合所有制中发现的几个误解[N].北京日报,2014-3-10.
[3]祝士明,张翠荣.职业院校与企业有效合作的运行机制[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1(9).
[4]阙明坤,潘奇,朱俊.探索发展混合所有制职业院校的困境及对策[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5(18).
[5]杭永宝,王荣.教育产权制度问题与对策[J].教育发展研究,2004(7/8).
[6]李盛兵.高等教育市场化:欧洲观点[J].高等教育研究,2000(4).
发展混合所有制路径 篇9
全国政协经济委员会副主任、中国工业经济联合会会长李毅中2013年12月28日在京表示,部分行业外资进入要把握好“混合”度,防止“全盘外化”,维护产业安全。
多种所有制经济进入“负面清单”之外的行业领域,垄断行业改革要有突破。应普及现代企业制度,普遍建立完善的法人治理结构,激励约束机制具有活力,生产经营规范守信。此外,对各类资本市场和证券机构的发育发展要有一些指标预测。
在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方面,李毅中认为,应通过企业内部整合、外部联合,实现股份制改制。
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的顶层思考 篇10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的《决定》强调混合所有制经济是基本经济制度的重要实现形式,首先我充分肯定十多年来公司制、股份制改制的成效,然而对股份制改革和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存在的问题要有清醒的把握。
其次在改革的探索实践中不可避免出现一些问题,主要是反映在思想观念、法制环境、政策执行和企业运作几个方面。比如说国有资本有进有退如何把握;民营资本进入基础产业、基础设施,社会公共性服务以及经营服务这些领域,战略取向落实不到位,规范企业,尤其是上市公司方面存在缺陷;资本市场还不适应需要,证券市场的规模和能力与国民经济的总量不相适应,与企业进入资本市场直接融资的需求还不相适应。
第三要制定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的目标和任务。比如开发新项目,组建新公司,要用好资金、资产、专利、品牌等各类有形、无形资产实行股份制,并尽可能实行混合制企业。对于非公经济进入负面清单以外的行业和领域,垄断行业的改革要有突破。特许经营要有大的经营者,根据行业的特点,要构建一批非公经济控股的混合所有制企业,为一批优秀的大中企业,或者是专、精、特、新的中小微企业创造条件上市。但是也要注意防范和避免可能发生的风险,若對国有资本的进退把握不准,尤其是把在市场公平竞争中优胜劣汰误读为退出一切竞争性领域,可能会导致国有经济的活力、控制力、影响力削弱。对一些行业外资的进入,把握好尺度,放宽准入是对的,但是要区分不同行业制定规范的标准和门槛,掌握好整个行业的混合程度,即便是一般竞争性行业或者服务业,也要防止全盘外化。(论坛演讲节选)
发展混合所有制路径 篇11
关键词:混合所有制,竞争性国企,市场
我国国企改革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整个80年代, 当时国有经济占主导地位, 在“改革、开放、搞活”方针下, 通过改革僵化的计划经济体制和对外开放, 搞活国民经济。第二阶段是90年代至21世纪初, 邓小平南巡讲话和中共十四大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新体制的理论, 政府把各种企业置于平等竞争环境中淘汰落后企业。国企改革方针和政策开始调整和完善, 形成多种经济成份相互并存、共同发展格局。第三阶段也就是当前阶段, 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提出“积极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要求。
一、竞争性国企应转变为完全的市场主体
2003年, 国务院国资委成立后, 国有经济发展有了质的飞跃, 公众的关注点转向发展成果共享, 以及国企挟先天优势挤占民营企业发展空间等问题上。国企的定位不明确, 引发了不少的质疑声音。因此, 多方呼吁对国企进行分类改革。对国有企业的分类管理, 按国务院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副主任邵宁在“2011中国企业领袖 (第十届) 年会”上提出的分法, 分为公益性质国有企业和竞争性质国有企业[1]., 公益性国有企业“在中央层面包括石油石化、电网、通信服务等领域企业, 而在地方包括供水、供气、公共交通等企业”。竞争性国有企业, 比如, 宝钢、中粮、一汽、中国建材等。
当前, 对国企分类有不同意见, 也有分为公益性、竞争性和中间性的三分法。但无论如何分, 都会把竞争性国有企业单列为类别中的一类。表面竞争性国企的确能单独作为改革目标的对象之一, 成为亟需改革的其中一类。各种数据表明, 竞争性国企在行业并不会发挥对经济的控制作用, 这类企业应依托资本市场成为公众公司进行改革, 完全按资本市场要求和规则运作。它的最终体制模式将是一个规范的公众公司。要转变为完全的市场主体, 跟外资企业、民营企业一样, 公平公正地参与市场竞争。彻底变为混合所有制股份公司, 国有资产实现彻底的资本化, 与社会资本紧密结合在一起。
二、混合所有制是竞争性国企改革的“良方”
1. 减少政府干预, 实现政企分开
竞争性国企不同于其他公益性国企, 要求按市场规律运营, 政府过多干预, 从长远看, 对其发展是非常不利的。竞争性国企要在市场中竞争, 政企不分, 产权主体过于单一, 运行机制行政化, 企业没有独立自主权, 缺乏活力, 将导致效率低下。解决政企不分问题, 最好的途径就是推行混合所有制。实行混合所有制, 实现政企分开, 明晰产权所有。产权占有变成多元化, 非国有一方独大, 政府只作为投资方, 出让经营权和支配权, 企业成为投资主体多元化, 产权多元化的多方控股公司。政府不再直接管理企业经营活动, 充分发挥宏观调控职能, 实现政企分开。
2. 优化竞争性国企产权制度
竞争性国企产权结构单一, 难以成为真正的市场主体。其内部管理也存在缺陷, 企业依旧是政府的附属企业, 没有成为完全意义上的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决策的市场主体, 难以与国外跨国公司竞争。在制度上缺乏应有的监督与制约, 使有效制衡的公司法人治理结构难以真正建立起来。因此, 实行混合所有制, 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政府主要作为投资者对国有资本进行管理, 通过规范的董事会授予部分出资人权力, 改善加强国有企业管理, 让企业真正建立现代企业制度。
3. 有助于加快竞争性国企市场化步伐
国有企业市场化要解决经营方式市场化和制度体制市场化[2]。经过30多年改革, 国有企业经营方式市场化大体上做到了, 而制度体制市场化还有许多工作要做。积极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 有助于加快推进国有企业制度体制市场化进程。
4. 有助于提高竞争性国企效益
在竞争性国企中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 可实现国有经济与其他各种所有制经济优势互补, 国有资本、集体资本和非公有资本进行交叉持股, 多元化产权所有, 有利于各类所有制资本取长补短、相互促进、共同提升, 共享改革发展红利。竞争性国企的资金优势和民营企业的灵活机制、管理效率等结合, 国企法律和社会责任意识与民营企业创新、品牌意识相结合, 有利于增强混合所有制下竞争性国企的市场竞争力。竞争性国企引入新的战略投资者后, 经过不断完善股权结构, 形成更为良好的经营决策机制, 还能提高企业管理水平、投资和经营管理效率。
三、对竞争性国企发展的思考
1. 政府角度
⑴政府在竞争性国企应有所为而有所不为。国务院国资委成立十年来, 全国90%以上国有企业完成了股份制改革, 实现了产权多元化。然而, 政府通过管理国有企业, 实现对国有资本监管的传统方式并没有彻底改变。实际上政府还是直接或间接主导国企, 导致竞争性国企在政府管理下与民营企业抢市场。由于二者在跨国公司中处于竞争下风, 致使整个市场依旧被国内跨国企业掌管。比如:汽车和自动化仪器仪表行业, 运营得好的大部分是合资企业, 而国产产品的市场占有率非常有限。我们认为, 对涉及国家安全、国家利益等企业应由政府主导, 政府应大力支持基础技术研究, 并扶持相关企业, 打造民族品牌。国有资本金不应当再投入到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中, 以免影响公平竞争, 造成经营决策的信息误导。
⑵政府应侧重国有资本的监管。竞争性国企处于市场竞争中, 政府应通过资本投资管理机构, 对竞争性领域的国有资本按市场化原则进行运营, 而不是对企业具体运营进行干涉。同时, 加快竞争性国企公司制改造, 实现股权多元化, 对具备整体上市条件的国企整体改制为股份公司, 由政府投资管理机构持有股份。对无法整体上市的国有企业, 可在市场化剥离不良资产后引入外部投资者, 同样实现股权多元化, 通过资本收益实现对企业的监管。
2. 市场角度
⑴建立起市场化的运作模式。竞争性国企在市场中与跨国企业或其他民企进行竞争, 内部施行的又是国企的运作模式。这种运作模式下, 各类僵硬体制导致竞争性国企需要政府更多输血, 才能立足于竞争激烈的市场。推进混合所有制过程中, 多方资本注入, 将改变企业原来固有的模式, 走向市场化运作。比如:以市场开放平等的姿态, 积极与国内外同行业先进公司进行技术、管理等合作。允许外资、民资注入竞争性国企, 通过不断吸收这些企业的技术和优秀管理经验, 逐步走向市场化运作, 最终成为多元产权下的市场竞争主体。
⑵构建竞争性国企的市场化退出机制。后金融危机时代, 我国经济产能过剩, 面临钢铁、水泥、煤化工、电解铝等行业市场产能过剩问题, 导致部分企业处于亏损状态, 依靠国家补贴勉强生存。这样的国企政府应建立竞争性国企退出机制。针对拥有一定核心市场竞争力的国企, 应支持股份制改革, 实现股权多元化, 走多元经济道路;针对失去竞争能力的企业, 应当通过破产、重组等市场化方式, 实现国有资本的退出。依靠“吃政策偏饭”已经不能适应市场竞争, 反而搅乱市场秩序, 建立退出机制将使国企在市场中的优胜劣汰成为可能。
3. 企业角度
⑴在企业内部建立起科学的决策机制。竞争性国企作为市场竞争主体平等参与竞争, 需要建立与市场竞争相适应的高效、科学的决策机制。当前, 国企的法人治理远没有达到市场化运作的要求[3]。一是董事会权责不到位较普遍。按目前较通行的制度设计, 在各级国资出资人拥有实际控制权的公司制企业中, 董事大多只起到二传手作用。二是国资监管机构越过董事会等治理结构, 直接指挥国企经营管理时有发生。董事会等治理结构并不能表达出资人意愿, 国资监管部门与企业管理层和运营机构之间存在广泛的信息交流和指令安排。三是国企的经营班子实际上仍由上级国资监管部门任命和考核, 董事会对经营班子的管理并无实际决定权, 董事会缺少作为决策机构的权威。因此, 在混合所有制经济下, 应该建立起科学规范的法人治理结构, 国资监管部门减少对竞争性国企的直接干预, 让国有资本和其他资本一样行使相应股东权力, 授予董事会相关权, 在竞争性国企中建立符合市场要求的决策机制。
⑵建立起市场化的选人用人制度。当前, 在竞争性国企内部领导干部的选聘、考核、退出依旧沿用类似政府官员的评判标准, 不能按照市场化的方向进行聘任和退出, 在市场竞争中处于劣势, 人力成本往往会成为竞争性国企的软肋。另外, 竞争性国企由于受到种种限制, 无法形成人才自由流动管理, 体制外的优秀人才缺乏进入竞争性国企的通道;国企领导在薪酬、分红等方面受制度限制, 严重影响企业的发展。我们认为, 在混合所有制经济环境下, 应该在竞争性国企中建立起公开选聘经营者的有效机制, 建立市场化的选人用人机制, 将经理人选聘交给董事会, 实现经理人的市场化选聘, 消除体制内企业家交流的体制障碍。加快激励、约束机制的建立, 通过股权激励、分红权、市场化薪酬等方式激励经理人, 建立起以经营绩效为依据的评价标准, 由上及下朝着市场化方向进行改革, 把竞争性国企的选人用人制度真正与市场接轨。
⑶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现代企业制度是以完善的企业法人制度为基础, 以有限责任制度为保证, 以公司企业为主要形式, 以产权清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为条件的新型企业制度。竞争性国企要成为市场上的公众公司、竞争主体, 就必须改革现有体制。建立现代企业制度, 可以有效杜绝国家作为出资人对企业经营活动的直接干预, 企业也可以获得法人产权, 对企业全部资产拥有支配的权利, 使国有企业的产权高度商品化、市场化、货币化, 使企业在市场环境中公平地竞争, 实现优胜劣汰。通过不断完善现代企业制度, 推动竞争性国企内部管理的市场化、科学化, 进一步优化资源配置, 不断提高企业运营效率。
参考文献
[1]邵宁.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与国有企业改革[J].现代国企研究, 2014 (1) :8-23.
[2]张安华.混合所有制经济与国有企业发展[J].中国经济时报, 2014 (6) :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