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发展路径

2024-10-06

职业发展路径(共12篇)

职业发展路径 篇1

一、引言

自我国教育教学体制改革以来, 高校英语教学正经历前所未有的变化。教学模式从强调语言、语法知识的传输正逐渐转变为侧重学生听、说能力的交互式教学, 教学理念也从以教师讲解为主转换为“以学生为中心”, 强调学生的学习能力、思维能力等综合素养的培养;外国文化主题被广大教师认为是高校英语课堂的重点教学内容。这些重要的转变显示出我国大学英语教学改革在不断走向深入。目前由于国家对基础阶段英语教育的重视, 许多学生在进入大学以前就已经具备了坚实的英语语言基础。因而许多学者如蔡基刚[1]等就明确提出在高等教育阶段实行专门用途英语教学的建议。这项建议不仅符合我国现阶段英语教学现状, 而且顺应国家培养“外语+专业”的复合型人才的需要。然而, 不论是注重培养学生的各种能力, 促进我国素质教育发展, 还是把英语语言看做是提高学生专业素质的辅助工具, 高校教师无疑都是最关键的因素, 因为他们是一切教学任务的一线实施者。在我们把注意力都放在教学改革、学生能力发展的同时, 也应当关注教师的职业发展现状和前景。

二、高校英语教师职业发展现状

目前我国高校英语教师的职业需求由于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而面临新的发展形势, 许多教师在理论学习、教学实践等各方面都感到力不从心。

1. 从理论与实践的辩证关系看。

要想教学实践取得令人满意的效果, 教师自身应当掌握全面的教学理论知识, 从而以理论指导实践, 有效提高教学效率, 构建高效课堂。然而根据林新事[2]的研究结果, 当前高校英语教师依然处于教育理论的贫困时期。主要原因是教师在受教育阶段对理论的重视不足, 进入教育体制后, 教学实践与教育理论较低的依存度影响了教师追求理论知识的动力。

2. 从个人发展的角度看。

高校英语教师几乎都要经历职称评审、教学考核等影响自己职业生涯发展的几个阶段。在科研与教学间寻找一个平衡点成为许多教师困惑与焦虑的源头:既想专注于科学研究争取顺利晋升, 又想搞好教学工作, 实现个人价值。但往往由于精力有限, 无法兼顾两者。尤其是青年教师, 忙于科研与教学, 身心疲惫。各个高校实行教学改革后, 逐渐削减大学英语教师的岗位和英语课时, 许多青年教师的心理都存在一定的危机感, 无法安心本职工作。因此, 高校英语教学的转型期也成为教师发展的关键时期。

3. 从人才培养的角度看。

国家经济发展急需具备思辨能力和创新思维的复合型人才。高校英语教学的任务之一就是要满足国家对高级人才的需求, 在培养学生英语语言能力的同时, 也能促进学生批判思维能力的提高, 因为“批判性思维能力是创新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创新思维的前提”[3]。另外, 在日渐兴起的学术英语教学研究中, 蔡基刚[1]强调, 批判性思维是学生阅读英语文献和专业文章的必然需求。然而, 高校英语教师作为人才培养方案的一线实施者, 自身是否具有较强的批判能力, 是否能够引领学生进行批判式的学习并培养他们的创新思维极其重要, 这甚至可以看做是教师职业能力的一种表现。然而据调查, 虽然很多教师已经开始关注学生批判能力和创新思维的发展, 但并未注意到自身在这一方面是否需要进一步提高。对自身批判思维能力的忽视很可能会淡化批判教学意识, 影响学生思辨能力的强化。

以上三个方面显示出目前我国高校英语教师职业发展正在经历职业倦怠期、困惑期甚至是焦虑期。“教育的质量和效果最直接地体现在教师身上”[4], 因此及时解除教师的困惑与焦虑, 并提高其职业素养和个人素质, 对我国的教育发展至关重要。

三、高校英语教师职业发展面临的问题

1. 科研与教学。

目前高校英语教师普遍认为科研与教学是矛盾的两个方面。科研就是纯粹的理论学习与研究, 教学就只是三尺讲台, 两者互不相干。专心科研意味着教学实践的精力相对减少, 这种心理的存在并非偶然。首先, 理论向实践转化需要一定的时间, 而且有时理论并不一定能够转化为实践。教师在科研过程中往往感到理论研究与教学实践是独立存在的两个环节, 缺乏交互性, 因为一种教学理论或是方法从有人提出到实证研究再到实践应用, 很可能需要几年的时间。当实践与理论不能紧密依存的时候, 教师便认为科研理论对现实失去了应有的指导意义。因而许多教师徘徊在科研与教学两条路中间, 为自己不知选择哪一条而苦恼。这种将科研与教学分而为之的做法真正将理论与实践相分离, 使科研失去意义, 使教学在盲目中开展。此外, 多数高校对科研的重视高于教学, 对科研的奖励标准远远高于对教学效果的评价。教书育人是教师的本职工作, 是教师实现自我价值和人生价值的具体体现。然而高校重科研、轻教学的现状使教师往往纠结于两者之间, 不知作何选择。

因此, 各高校在注重自我发展的时期要关注一线教师的职业发展, 建立多元学术导向的教师评价制度[5], 即在加大科研奖励力度的同时也应当增强对教学优秀者的奖励机制, 避免重科研、轻教学的现象, 明确科研服务教学的意识, 鼓励教师在教学工作中实现自我价值。同时, 教师应当转变观念, 将科研与教学统一于实践;课堂教学只有得到理论的指导, 才能逐渐条理化、系统化, 才能增强教学效果。另外, 高校英语教师要利用各种机会学习最新的理论知识, 缩短理论转化为实践的时间。当教师掌握了一定的理论知识, 科研压力相对就会减小, 进而缓解科研与教学的矛盾, 促进两者共同发展。

2. 通识英语、专门用途英语与学术英语。

近年来关于高校英语课堂教学任务的争论越来越激烈。有些学者认为学生英语语言基础仍然处于较低水平, 赞同继续以提高学生英语水平、培养综合人文素养为主的通识英语教学;有些学者则认为, 目前基础教育阶段的英语教学较之以前已经有了很大的进步, 学生在考入大学前已经具备扎实的英语语言基本功, 因此高等教育阶段的英语教学没有必要再继续重复基础教育阶段的任务, 而应当考虑讲授专门用途英语, 培养学生专业英语素质与能力;通识英语与专门用途英语都有其存在的必然性, 其中学生英语水平的高低是主要的决定因素。因此, 又有学者提出介于两者之间的学术英语的概念, 既不一味地给学生打基础, 又不急于讲授专业英语知识, 而是在教师和学生都能接受的范围内宽泛地将学科知识融入英语课的讲授之中。这是一种折中的做法, 也是目前看来比较容易实现的教学改革方案。然而教师因素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以上三种高校英语教学改革方案的施行。

教师接受教育的方式往往深刻影响将来他们教育学生的方式。长期以来, 英语教师在受教育阶段主要受到的就是通识教育, 因此, 在工作中讲授通识英语对教师而言可谓游刃有余。而专门用途英语教学需要教师掌握较强的学科知识, 这就意味着我国高校英语教师必须经过系统的培训才能上岗, 否则难以保证教学效果。学术英语教学不需要教师具备精通细化的学科知识, 但需要接受相关的培训。面对英语教学学科化的发展趋势, 高校英语教师纷纷表示压力很大, 担心将来无法满足职业发展的需求。有些教师因此而坚定了自己的考博信念, 或是倾注所有精力准备职称晋升, 试图以高学历或高职称捍卫自己在高校的地位, 但在提升自

WENJIAOZILIAO

我的过程中往往会忽视自己的学生和本职教学工作。

因此, 有关部门有必要对大批的高校英语教师进行系统化的学科知识及学术英语教学培训, 提高教师的专业素养, 使教师增强信心, 积极乐观地面对自我职业的发展。

四、英语教师职业发展路径分析

通过上文对高校英语教育的分析可知, 教师发展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积极探索教师职业发展的有效路径有助于解决目前所面临的困难, 促进高校英语教学发展。

首先, 增加进修机会, 提高教师理论水平和科研能力。国家相关部门及各高校在关注教学改革发展和学生素质提高的同时也应当关注教师的职业发展, 为教师提供更多的国内外进修机会, 尤其是学科英语及其教学的学习。教师经过相关知识的进修, 不仅能够增强教学能力, 而且能够提高科研水平, 并逐渐在实践中提高自己的职业素养。

其次, 制定职业规划, 明确自身的职业目标。有目标就有发展动力。教师个人要及时制定自己的职业发展规划, 明确自身发展的必要条件并为之努力。当教师实现了自己的目标后, 便会产生强烈的职业成就感, 有利于今后职业能力的进一步提高和发展。

最后, 结成互助团队, 互相督促、互相学习。建立教学小组或科研小组是教师间相互学习、提高职业素养的有效形式。各高校有关部门既可以鼓励教师以集体备课、互相听课等形式相互学习, 又可以定期举办各种教学大赛并组织教师相互观摩。通过大量的集体活动, 教师可以相互学习教学技巧、交流科研经验, 取长补短, 共同进步。

五、结语

随着高校英语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 高校教师职业发展面临许多新的挑战。教师要辩证地看待理论研究与教学实践的关系, 明确自身的职业发展目标, 积极参加各种与提高职业技能和素养有关的进修和培训, 通过不断努力和学习, 丰富专业知识, 提高职业能力。

摘要:本文分析了高校英语教师的职业发展现状, 围绕科研与教学中存在的矛盾、高校英语教学的主要任务等重要问题详细阐述了许多教师所面临的困惑与焦虑, 并从增加进修机会、教师个人制定职业发展规划和结成互助团队等角度讨论了高校英语教师职业发展的有效路径。

关键词:高校英语教师,职业发展,职业教育

参考文献

[1]蔡基刚.中国大学英语教学路在何方[M].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 2012.

[2]林新事.英语教师教育理论贫困的症结及对策[J].中国成人教育, 2002 (5) :62-63.

[3]廖乃帜.论英语专业学生批判性思维及批判性阅读能力的培养[J].前沿, 2012 (3) :160-162.

[4]文秋芳, 徐浩.2011中国外语教育年度报告[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2013:21.

[5]蒋玉梅.大学英语教师的职业发展现状及影响因素分析[J].中国外语, 2012 (7) :17-24.

职业发展路径 篇2

站在市场的高度,一件商品的价格是价值的反映,在市场化的职场,每个职业人也一样,都有自己的价值和价格,薪资是衡量个人身价的唯一标准,任何浮夸的薪资都经不起长期的考验,而脱离市场价值的薪资又会挫伤竞争力。而有些职业人士,有着敏锐的市场洞察能力,把握市场走势的前提下一切向钱看。他们最大的优点在于快速的应变能力和市场敏锐度,即使“身无长物”依然能成就高职。

智诺信职业顾问在调查中发现,23.6%的职场白领因不懂得变通,固守原有的职位,说是为了自己的长远发展,实际上是不了解市场和自己的价值,而离高薪高职有着那么一小段的距离。

智诺信职业顾问案例:

李先生毕业于一所北京语言学院外语系,学的是法语。借助在校期间做兼职翻译时的优越性,他到以前认识的一个老板那里做公司总经理秘书。薪水待遇很可观,在实际工作中,他主要负责进出口、对外招商引资、商务谈判、技术资料翻译等和外国相关的各项业务。因为深的老板信赖,他得到许多锻炼的机会,他很快熟悉公司运作的业务流程,自己的协调能力、沟通能力也得到同期了增长。

李先生在这家公司待了两年多时间,由于他的职位没有发生任何变化,对有发展愿望、有管理欲望的他来说开始变得难以安稳,求变的想法占据了他的思维,他希望通过内部转岗的方式进入企业管理层,但是老板不太愿意他的换岗。考虑再三,李先生不顾上司的挽留,还是决定跳槽辞职。

李先生希望能充分利用自己的语言优势到法国的一些大企业就职,接受大公司的熏陶以利于将来自己的创业。在一次项目合作中,他得到了去一家法国国际知名航空公司工作的机会,他义无反顾的离开了他熟悉的工作环境踏上了新的征途。在新岗位,他主要从事进出口业务相关操作和投资项目的一部分翻译工作,他非常希望通过业务流程的实践,自己能够尽可能的学到先进公司的管理经验。

一个月后,李先生就发现了理想与现实之间巨大的差距。考虑到公司即将进行一项项目的.投资计划,可以有机会积累更多大型项目经验,和目前生活的压力,他选择了留守。但这家集团化的大型公司,日常的外贸业务工作有一套非常规范的工作制度和运作模式,这让他感觉到自己就像一条生产线的一名普通操作工,根本没有机会接触到整个业务的运作,工作的一点自主性都没有了。这让他陷入了两难的境地,他希望求得智诺信职业顾问的支持。

智诺信职业顾问分析:

一、因人而异,选准自己的职业发展道路

工作三到五年,职场中人通常会面临向专业发展还是管理发展的瓶颈。如果不解开这个瓶颈,就无法创造为下一个成功而打拼的台阶,不知如何利用现有资源在该领域进一步发展,并使雇主看到自己的职业含金量。

李先生对前途产生迷茫的关键就在于他不愿意在自己的专业(法语)发展道路上继续走下去,但是也找不到自己正确的职业路线。他的外语技能向其它专业领域衍生的过程中,获得了市场认可,但是在广阔的行业应用范围内,他简单地把自己的未来锁定在项目管理之上,但是诸多公司没有给他相关的机会,他应该重新估量自己的定位是否准确。

李先生当务之急就是必须明确科学的职业定位,结合本身的职业气质、相关的职业满意度、职业背景以及相关的职业含金量通盘考虑,找到真正适合自己的职位目标。

二、突破职业瓶颈需要勇气,不要为自己找借口

在李先生看来,目前他不仅要解决自己的生存问题,而且他的女朋友辞职专心考研,生活的压力使他不得不考虑现实的经济问题,

他认为,如果没有这些因素,自己应该可以从容的进行选择。

智诺信职业顾问认为:从企业定位来看,工作才两三年的白领基本上处于公司的操作层面,公司需要他们踏踏实实地做基础的工作,以便对整个行业、公司本身有更深的理解,逐渐为公司提高效益带来促进。李先生自己的定位和企业的定位出现了很大的偏差,而自己的职业方向定位本身又出了问题,怎么可能不出现职业发展停滞的局面。因为生活的理由,他可能会马上选择一份工作,但是他的职业问题肯定还要持续。

重新审视自己的职业定位问题是个艰难甚至痛苦的过程,很多看似充分的理由却可以成为借口让我们逃避面对这一切,解决职业问题需要勇气。

智诺信职业顾问观点:

一、整合职业优势形成核心竞争力

个人的能力素质可以适应不同的工作环境和职业内容,关键是必须找到最优组合,找到最适合的工作。对个人优势进行整合分析,集中力量办大事。职业发展要以个人核心竞争力为轴心,要用自己最“长”的一块板和别人竞争,还要不断增长自己优势“板”。

智诺信职业顾问在对李先生进行了科学的全方位的职业测评,通过测评结果发现,他的职业气质、职业兴趣和职业属性与商贸领域的许多职业确实具有很高的契合度。他的感知力、策划力、行动力和分析判断力等职业能力属于良好水平,能力结构模式能够适应很多种类的工作,但与商贸领域的工作契合度最高。从人格类型判断也得出了同样的结果。

二、突破就业瓶颈

结合其教育背景以及从业经历来看,再盘点了他的职业能力模型和专业经验积累状况,职业顾问团队就李先生的情况进行岗位因素调研。在偌大的职场发掘出了许多适合他的职位切入点。经过一番科学的职位评审,为他挑选了契合度和可操作性都比较强的职位目标。

三、把握环境变化,寻找市场价值

个人身价的高低将会随着价值的变化而规律性变化。不要说我们不看重钱,只是我们不为钱而工作罢了,但是钱能够客观反映我们的职业价值走向,让我们随时把握自己职业脉搏,真正从前途的发展指导“钱”途,达到持续增值的效果!

职场中人必须站在市场的高度去审时度势,寻求自己的身价突破,而不是固守安逸的现状,为自己寻找借口。

职业顾问团队在为李先生明确定位后,为他量身定做了跳槽路线,根据市场价值为其推荐了一家法国进出口贸易公司任项目主管。通过后期的简历设计和面试辅导以及不足之处的完善补充,使他能够充分胜任这一岗位。他不仅在工作岗位上能够充分发挥他的个人发展潜力和经验,而且薪水也有小幅程度的上扬。

智诺信资深职业顾问萧先生认为:

四川绿色发展路径样本 篇3

中央提出“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绿色”是贯穿经济社会发展始终的核心之一;今年初在重庆召开的“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的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把修复长江生态环境摆在压倒性位置,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落到四川省,作为长江上游的生态屏障,“绿色发展”显得尤为重要,具有强烈的现实意义。

四川省十二届人大四次会议闭幕大会上,中共四川省委书记、省人大常委会主任王东明强调,要认真贯彻中央决策部署,始终把建设长江上游屏障、维护国家生态安全放在生态文明建设的首要位置。

四川的生态环境仍然脆弱,水土流失较为严重,阿坝、甘孜两州草地、湿地退化、沙漠化趋势明显,川西、川南部分地区石漠化现象突出,各地城市雾霾、水体污染、土壤重金属污染等环境问题也日益凸显。

大力推进生态保护和修护,以最严厉的举措防治污染,壮士断腕化解落后产能,推进转型发展,坚决守护绿水青山。

为探究县域的生态路径,总结“绿色发展”的经验,本刊联合四川省委党校、四川省社会科学院、四川农业大学、四川省县域经济学会,策划推出“四川绿色发展路径样本”主题系列报道,多角度展示四川生态强县的成果和经验,全方位探寻四川县域经济的生态策。

职业院校教师专业发展路径研究 篇4

一、个人因素

1. 树立职业理想

职业理想是人们依据社会要求和个人条件, 借想象而确立的职业选择与奋斗目标, 即个人渴望达到的职业境界, 具有差异性、持久性、时代性等特点。人们常说, 不想当将军的士兵, 就不是一个好士兵。总结一些优秀教师成长历程, 我们不难发现, 教师要做好教书育人工作, 成就一番轰轰烈烈的事业, 一般都具有远大的职业理想, 具有甘当蜡烛、甘当人梯、甘当铺路石的职业献身精神。新时期教师的楷模孟二冬以其平凡而伟大的一生, 书写了一篇篇壮丽的诗章, 成为全国教师学习的榜样。缺乏职业理想, 人生就会迷失方向, 不树立远大的职业理想, 就很难成为一名优秀的人民教师。

2. 规划职业生涯

职业生涯规划是一个人对其一生中所承担职务的相继历程的预期和计划, 这个计划包括一个人的学习与成长目标, 及对一项职业和组织的生产性贡献与成就期望。对于走向教学岗位的教师, 要做的第一件事情, 就是做好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职业生涯规划, 实质上就是职业理想的具体化, 把远大的职业理想细化为不同阶段的奋斗目标, 达到积沙成塔、集腋成裘的目的, 最终实现人生总目标。目前专家学者虽然对教师职业生涯的不同阶段有不同的划分方法, 但是总体上仍然大同小异。江苏省无锡交通高等职业技术学校要求青年教师, 1年熟悉教学环境, 2年站稳讲台, 5年成为骨干教师, 7年成为优秀教师, 10年后逐步成为教学名师。通过引导青年教师做好职业生涯规划, 配合以强有力的政策措施, 有力地促进了教师专业素质与能力的显著提升。

3. 更新教育理念

教育理念是教育教学活动必须遵循的基本思路和指导思想。由于职业教育具有就业导向的民生性、服务经济的直接性、产业需求的关联性、能力素质的综合性、生源结构的层次性、教学活动的现场性、教学手段的多样性、外部联系的开放性等特征, 与基础教育和普通高等教育相比, 具有自身独特的运行轨迹和发展规律。因此, 职业院校的教师必须遵循职业教育发展规律, 树立与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培养相适应的全新教育理念。如德育为先的理念、终身学习的理念、能力本位的理念、以生为本的理念、自主 (合作、研究) 学习的理念, 因材施教 (因材施管) 的理念、创新 (创业、创造) 教育的理念、快乐教学以及民主教学的理念等, 在职业教育的教学活动中都具有特殊的意义。新的教育理念是教师专业发展、学校有效管理、学生健康成长的前提条件和重要保证。

4. 夯实职业根基

在市场经济的大潮中, 广大教师要克服浮躁情绪, 脚踏实地一步一个脚印地去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 从每一点一滴做起, 善始善终, 善做善成, 努力实现自己的职业理想, 践行自己的奋斗目标。要按照“学习、实践、反思、改进、提高”的逻辑顺序循环往复, 不断提高自己的职业素养, 提升自己的职业能力, 夯实自己的职业根基。特别是青年教师, 要经得起各种诱惑的考验, 甘于清贫乐道, 坚守三尺讲台, 书写壮丽人生。作为职业院校的教师, 要树立新的财富观、荣誉观。“桃李不言, 下自成蹊”, 当我们桃李满天下的时候, 那就是对社会的最大贡献, 那就是最大的财富, 那就是人生的最大成就。

二、学校因素

学校是教师工作的职业场所, 学校的培养与培训对教师专业发展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但凡优秀的职业院校, 虽然办学理念各有不同, 但始终都贯穿着“质量立校、人才强校”这一条主线。为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 作为学校管理者应制定好“一个规划”, 实施“三大工程”。

1. 制定师资队伍建设规划

各个职业院校应结合五年发展规划, 根据事业发展需要, 在广泛调研的基础上, 制定出切合实际的师资队伍建设规划。规划不仅要有远景目标, 也应该有阶段性的任务;不仅要重视数量增长, 也要重视师资质量的提升;不仅要重视教师的业务素质, 也要重视师德建设。要强化规划的执行力, 一张蓝图绘到底, 一年一年地贯彻下去, 直到取得实实在在的成效。

2. 实施教师培训工程

当今社会科学技术飞速发展, 科技变革日新月异, 知识更新的周期和速度越来越快, 因此必须实施教师培训工程。培训工作要讲求实效, 提高培训的针对性。将教师的国内培训和国外培训结合起来, 学历提升与业务提高结合起来, 理论培训与技能培训结合起来, 校内培训与下企业挂职锻炼结合起来, 常规培训与专项培训结合起来, 开创全方位的教师培训新途径。

3. 启动名师建设工程

一个名师就是学校的一面旗帜, 可对学校的专业建设、课程改革、教学研究发挥巨大的引领作用。职业院校应尽快地启动名师工程, 通过外引、内培、协作等多种方式逐步形成一支名师团队。对名师团队的建设, 要舍得资金投入, 建立相应的激励机制, 放手使用名师, 实施专家治校、教授治校, 让他们参与学校的管理, 对重大决策具有知情权、参与权, 对他们承担的重大研究项目给予经费支持, 创建更多的名师工作室。

三、政府因素

1. 制定教师职业标准, 建立教师进入退出机制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 (2010-2020年) 》 (以下简称纲要) 提出, 要完善并严格实施教师准入制度, 严格把好教师入口关, 完善教师退出机制。《纲要》还提出, 国家制定教师资格标准, 提高教师任职学历标准和品行要求, 建立教师资格证书定期登记制度。将师德表现作为教师考核、聘任 (聘用) 和评价的首要内容。制定教师职业标准, 建立教师进入退出机制, 是经济发达国家的通行做法, 我们应该结合自己的国情很好地加以借鉴, 并在实践中不断加以完善。

2. 提高教师经济待遇, 建立健全有效的激励机制

为了吸引优秀人才长期从教、终身从教, 《纲要》中还提出, 要依法保证教师平均工资水平不低于或高于国家公务员的平均水平, 落实教师绩效工资制度。目前, 我国教师的经济待遇明显地“被提高”了, 做为经济大省和教育大省的江苏, 普通高等学校教师收入如何我们不得而知, 但通过直观的比较, 职业院校的教师收入却明显低于公务员的收入, 至于苏北农村教师的收入, 更是令人“悲催”。为了教育发展, 特别是职业教育发展的大计, 我们恳切希望政府有关部门, 尽快完善教师绩效工资制度。

3. 支持师范教育发展, 建立政策扶持机制

师范院校承担着培养教师的光荣任务, 是我国教师队伍的摇篮。为了支持师范教育的发展和鼓励优秀青年报考师范院校, 从2007年秋季入学的新生起, 国家在北京师范大学等六所部属师范大学, 实行师范生免费教育。免费教育师范生在校学习期间, 免除学费、免缴住宿费, 并补助生活费。当前, 除了继续完善师范生免费政策外, 政府还应在师范教育的专业设置、学科建设、基建投资、科研立项、人才引进、教学评估等各方面, 给予更多的政策支持。没有一流的师资, 就不会有一流的教育。同样, 没有一流的师范教育, 就不会有一流的师资。支持师范教育的发展, 应该引起政府和整个社会的高度重视。

参考文献

[1]马长越.职业院校青年教师成长路径探索[J].西南农业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12, (4) .

[2]王笑梅.关于青年教师成长规律的研究[J].教育探索, 2003, (3) .

跳槽并不是职业发展的最好路径 篇5

最近有没有听到这样的消息:你的某个朋友换了份工作,职位提升了,薪水也上涨了?如果你听到了这样的故事,很正常!经理人跳槽越来越频繁了,据调查经理人在一家公司的平均任期只有3.3年,他们这样做也不是没有道理。随着许多公司缩减管理层级,公司内部的晋升机会越来越少,为了谋求更大的发展机会,跳槽于是成了经理人的经常选择。

然而,换个东家能更快地升至高层职位吗?并非如此!莫妮卡-哈莫里对1001名CEO和14000名非CEO的经理人的职业经历分析后发现,员工在一家公司待的时间越长,他们升至最高职位的速度就越快,

相比跳槽而言,内部工作变动带来的升职机会更多,因为公司更了解和信赖内部员工。换个东家也许能换来一次职位晋升,但升至高层的概率不大。

事实上,频繁跳槽显然不利于职业发展。猎头公司更青睐那些在外部与内部工作变动之间做到适当平衡的候选者。一个理想的候选者是在两三家公司工作过,比如先在一家公司工作10年,接着又在另一家公司服务3年,然后在第三家公司连续工作8年。考虑到职业发展的连续性,除非去一家新公司能够大幅提高你的就业能力,否则不要考虑跳槽。

自主发展的路径选择 篇6

面对自主发展,班主任要在精神上自觉。没有精神上的自觉,班主任就不会有自主发展的行为。没有自己的教育理念,班主任就无法建立内在的精神王国,即便班主任取得了事业上的初步成功也无法达到人生的安详、平和之境,其人格很有可能会自相矛盾,乃至因内耗而逐步走到自身优势的反面。不断提炼、生成自己的教育理念,班主任的精神缔造就有了稳定的平台,班主任的精神就有了皈依。

面对自主发展,班主任要在文化上自觉。面对来自学生的问候,不同班主任回应的方式是不一样的:有的以话语方式回应,有的以肢体语言回应,有的视学生的问候如不存在,置若罔闻。为什么不同的班主任对同一个教育事物的态度和处理方式不一样呢?是因为每一个班主任对教育文化的理解不一样,自然对同一个问题的认识不一样。简言之,外化行为的差异,体现了班主任的教育价值体系的不同。因此,班主任要在文化上自觉,不断地重建鲜活的教育价值世界,打造出属于自己的富有生命力的个性化教育世界。

做教育理论的创生者,打造自己的教育存在方式

不断提高自己的理论意识。意识形态和实践行为是班主任的教育存在常态,前者是更科学、更成熟的存在形式。班主任意识形态的最佳体现是其关于教育理论探讨的文字。班主任的理论探讨相对比较鲜活,因为理论结果来自教育实践,真正关注了教育发展、改革的逻辑起点与价值本体。拥有了理论话语权,班主任便获得了真正的专业尊严。有尊严的生活,方有真正的职业幸福可言。

不断修正已有的理论成果。如果不能以一种冷峻的目光审视已有的教育理论研究,正视教育理论研究中存在的弊端,教育理论自身就不能适应社会转型的需要,更不能满足班主任的实践需要。立足于此,班主任的理论探讨也就少了更新的基础,降低了重新建构的可能性。

不断改造自己的教育经验。以实践者为第一角色的班主任,其教育经验的改造是班主任进行教育理论建构的基本切入点。在教育实践中,班主任依据自身不断积累的教育经验对外界的教育工作情景、教育工作表象作出判断,进而采取行动。换言之,一方面,班主任在自身的教育实践中通过学习、交流与实践,不断反思、体悟、生产着自身的经验系统;另一方面,班主任又在不断运用自身的经验图式进行判断、选择,推进自身的教育实践。

做教育品质的反思者,打造自己的教育行走方式

在问题发现中求超越。与其他学科教师相比,班主任的自主发展动力不再受到外部评价、职业升迁等现实利益的牵制,直接以专业发展为指向。班主任已经可以自觉地依照教师专业发展的一般路线和自己目前的发展状况,有意识地自我规划,谋求最大程度上的自我发展。只有不断地反思,班主任才会积淀自主发展的自信指数、从容水平、淡定程度。

从事实梳理中求真意。班主任在工作中缺少了一种心灵上的自由、情感上的舒畅与行动上的机智,更多地表现出一种职业焦虑、情感压抑与工作低效:理论性文字越来越多,很多班主任面对实践却找不到真正的智慧支持;一天到晚忙碌,很多班主任的心底却空荡荡的;教育越来越回归本真,趋于人本化,很多班主任却有种说不清的自我迷失;能力水准越来越高,班主任违背师德的事件却时有发生;待遇越来越高,很多班主任仍旧牢骚满腹,等等。只有不断地反思、筛选,班主任才会透过现象看本质,才会超脱,才会有精神的觉醒与理性的彻悟。

在行动改善中求品质。很多管理实践,只要班主任仔细分析,就可以提炼出极富价值的教育规律。比如,班级中总是有学生抄作业,这可能跟班主任的处理策略有关。不少班主任发现学生抄作业后,总是批评抄作业的学生本人,恰恰忽略了这样形成的负面暗示:抄作业,只要不被老师抓着,就没问题,所以学生经常抄作业。如果班主任发现有学生抄作业后,先批评他周围的同学,再批评班干部,这样给学生们的心理导向就是不管老师抓没抓到,学生抄作业都是错误的行为。只有这样,经过反思追问、哲学省察的教育才是安全的、可靠的、具有可持续发展力的。

做教育生活的记录者,打造自己的教育表达方式

落实常规工作、观察现象、分析数据、阅读书报,总会从中有所感触,班主任要把自己当时的感触以教育随记的形式写出来。写作是随想的保存与提升,因为写作,粗浅的想法深化了,零星的思维集中了,平庸的思想闪光了。

专业日记是从专业发展的角度记录一个班主任的转变过程及深刻体验,提升个人成长的经验得失为人生积淀。班主任写专业日记,用自己成熟的价值评判标准、最熟悉的话语习惯,在生活中寻找有意义的表述内容,并码砌成文字,这既是对自己教育生活的改进和重建,更是对有效教育改革方向的发现与论证。

一个作家的作品问世多了,那是他的创作风格形成的标志,而一个班主任围绕一个主题写的东西多了,这是他教育思想成熟的体现,是他具有自己的教育个性的标志。

做教育经典的涉猎者,打造自己的教育对话方式

从朴素阅读走向经典阅读。写经典书的人都是人类的顶尖级群体,读经典书,无疑是在和人类的顶尖级群体对话。取法乎上的阅读,尽管阅读本身并不精彩,但走向这种开放的对话行为,班主任的眼前就出现了无数的崇山峻岭。跋涉之中是一种无限艰辛、无比悲壮、无比舒畅的体验,任何时候回想起来都万籁俱寂、一片圣洁。

从打造阅读力走向建构思想力。思想力应该普遍存在于每一位爱好阅读的班主任的大脑中。班主任理应比普通人有更高的思想境界、更深刻的洞察力、更多的探寻疑难问题的智慧、更博大的对人类命运的悲悯情怀……这是社会分工所决定的。另外,如果没有一定的思想力,班主任的阅读会迷失在别人的学术思想、价值主张之中。有了思想力,教师阅读就能为“我”所用了:“我”的知识体系会在阅读中越来越丰富,“我”的主张会在阅读中越来越鲜明,“我”的思想会在阅读中越来越深刻。

从广泛涉猎走向读通经典。弗吉尼亚·伍尔夫认为,如果将一个人阅读《哈姆雷特》的感受逐年记录下来,最终将汇成一部自传。每一个班主任在集中阅读一本书、几本书的过程中,会时时在书中发现不同的自己,一路走来,惊喜不断。《朱子语类》中说:“读书是自家读书,为学是自家为学,不干别人一线事,别人助自家不得。”这几句闪烁着主体性教育思想的话语,对于教师的阅读何尝没有现实启示?能深刻影响我们的书,才是属于我们自己的书,所以自家要读好,以至于为学时,自家也要做好。

从读有字之书走向读无字之书。班主任应该在自己的教育实践中触摸教育文化,激活自己的知识积累与经验体系,从而丰富自己的教育教学的价值世界、知识框架。

自有品牌的发展路径 篇7

自有品牌源自欧洲,在欧洲自己有品牌零售企业占到40%至50%,而中国,只占到10%。

中国的企业会转型到自有品牌之路,有三个原因,第一是要掌握定价权,因为做自有品牌才能掌控毛利和定价;第二是实现差异化,我卖场里的产品,我零售渠道里的产品,只有到我线上线下买得到;第三个是大数据,很多消费者线上的评价,可以直接反馈给企业和员工。假设在我的卖场里,我卖的不是自有品牌而是合作品牌,这些数据对我的意义不那么大,如果我们自己做自有品牌,从顾客手中获得的大数据,才会对未来的研发产生作用。

关于自有品牌我们认为有五大发展路径。第一步从低价切入,绝大多数企业自有品牌是从低价切入。第二步关注品质,我不建议一个企业光切入低价而不关注品质,特别是食品关系民生,很多企业发展自有品牌,觉得投入很大,所以从低价切入只考虑成本,而把品质忽略。第三步则是发展单一品牌,以迪卡侬举例,创立20年以后发展自有品牌,当时卖场所有的品牌都是迪卡侬牌,单一零售品牌发展以后再细分自有品牌,比如说按照不同的运动划分品牌。最后一个是很难发展的方向,但是国际上的巨头都在做,就是如何优化自有品牌品类数量。美国的好士多,他们的细分品牌细化以后不是做加法,而是减法。所以从低价、品质、单一、细分到最后的优化品类,是中国的未来零售企业可以走的路径。

农村电影的发展路径 篇8

1 农村电影走过的历史

全国各地一样,农村电影放映都经历了发展、低谷、回暖三个阶段。

1986年,浙江常山县电影公司下辖有人民电影院、芳村电影院、辉埠35mm电影队以及各村镇的76个电影放映队。1988年,电影公司实行经理任期目标管理责任制。当年年底,国办电影队实现了座机化。紧接着在次年,达到了光源氙灯化,放映自动化,厅内冷气化,座位软座化的“四化”要求。与此同时,农村电影队开始“三过渡”,即由8.75mm放映机向16mm放映机过渡,露天放映向室内放映过渡,包场放映向售票放映过渡。1987-1991年,放映电影场次逐年增加,放映场次最高的达到19 652场,观众人次841.97万人次。

1995年开始,随着新媒体传播媒介的发展,使农村电影已不再是人们的重要的需求项目,放映场次和观众人数连年下降。常山县芳村电影院经拍卖转为个人经营。1997年,常山县辉埠镇的35mm电影队被撤销。农村电影队在农村电影市场的作用逐步淡化。2003年9月,常山县县城人民电影院因旧城改造拆除,从2004年开始电影发行放映续就在县影剧院运行。

2008年起,常山县人民影剧院承担起全县城镇和农村电影放映的任务。2009年,常山影剧院认真落实“2131”工程,为农村电影放映队配备了3台0.8K的数字放映设备,随后逐年增加放映设备。使农村电影市场逐步回暖。现共有15支电影队,承担起每年在全县300余个行政村放映3 000余场电影,填补农村边缘山区多年没放电影空白。

2 农村电影繁荣发展

农村电影市场的回暖,离不开政府的高度重视和大力扶植。2004年,中宣部和文化部实施了“2131”工程,把农村电影放映作为加强农村文化建设的一项重点文化工程来抓。2014年继续细化此工程,搭建GPS/GPRS平台,规范农村公益电影放映,将农民喜爱的文化成果切实送到家门口。

实施农村电影放映工程,做好农村电影放映工作,努力让广大农民群众看到、看好电影,是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关于加强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重要举措,也是社会主义新农村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对于宣传党和国家的路线方针政策,发展农村先进文化,实现和保障农民群众的基本文化群益,普及科学技术知识,提高农民群众的思想道德、科学文化素质,丰富农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常山县高度重视和强力扶植,常山县政府把“农村电影放映工程”作为一项“民心工程”“政府工程”强势推出,成立了以县委副书记为组长的农村电影改革发展试点领导小组,县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县财政局等重要职能部门直接参与农村电影一系列核心工作的组织领导工作,从上到下,农村电影层层有专门机构主管。县人民影剧院承担起放映技术等系列业务工作,实行考核。启动“农村电影放映工程”后,常山县又出台政策、制定活动总体方案和措施、市场规范和监管、指导计划场次、补贴标准到具体的影片投放、放映人员的招聘、放映人员GPS技术培训等,政府每年都要出台完善各类文件。其种类齐全实属罕见。

农村电影放映资金实现省县财政补助,放映队实现企业化经营、市场化运作,是农村电影繁荣发展的不竭动力。电影市场整体步入了市场运作轨道,打破传统单一的放映模式,科学合理地安排放映,以保持农村电影放映的稳定性和连续性。

诚信放映服务于农民,是农村电影繁荣发展的关键抓手。服务质量、服务水平是企业发展的命脉,形成城乡结合、立体覆盖、影响广泛、群众欢迎的数字电影院线网络,促成以“公益电影养公益电影”的可持续发展之路。

3 农村电影市场所面临的问题与针对措施

政府的重视和扶持,企业化的经营和市场化运作,诚信放映服务为农村电影市场注入了生机和活力。但农村发展不平衡,放映实体的分布不均匀;农村电影市场文化整合力不足;民间力量对农村电影市场的投入的力度不够;农村电影放映队伍整体素质不高,不善管理和营销;行政村的宣传力度不够;农村电影影片节目不够丰富,优秀的影片不多,适合农村放映的电影更少;农民观众电影消费观念亟待培育。针对这些问题,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突破:

论“广播+”的发展路径 篇9

1当今时代广播的比较优势

1.1解脱双眼

俗话说,听广播看电视,广播是用耳朵来接收内容。看起来广播似乎单调了一些,不同于多媒体音视频内容可以带给人更大的视听享受,但是也因为广播这个特点,使得广播具有一个其他媒体没有的比较优势——解脱双眼。在受众接收广播内容的同时,双眼可以不在收音机或者终端上。解脱了双眼,受众就可以一边听广播一边化妆、炒股、游戏等。尤其重要的是,可以在车内听广播。在客厅,电视为王。在车内,广播为王。在书房,网络为王。在卧室,移动终端为王。解脱了双眼,也为广播带来了新的生机,车联网时代,广播也许不会胜出,但是音频产,品一定会胜出。广播人积极转型,完成“广播+”计划,还有机会在移动互联网时代获得自己的位置。

1.2解脱双手

相对来说,广播也能解脱用户的双手,未来用语音控制广播播出终端将成为标配,就像智能手机的语音命令系统,广播用户完全可以通过语音命令控制自己的广播内容。广播不像电视、报纸、网络、终端设备那样,必须通过双手进行大规模操作,广播没有遥控器,释放的双手可以开车、可以洗澡、可以健身,可以在很多场景放大广播的比较优势。

1.3最佳高效智能交互

互动性好一直是广播媒介的优势之一。在当今时代,广播的交互性已经成为广播的比较优势,广播是最迅捷的交互媒介,在广播节目直播过程中,各类平台都在为广播人与受众之间的智能交互提供服务。从书信、电话、BP机、短信平台、微博、微信到现在的各类APP,广播媒介的互动方式和规模发生着巨大变化。几年前,想知道新闻主播的模样还是一件相对繁琐的事,而现在只要发送一个关键词,就立刻可以在微信中收到主播的电子版照片。节目单、联系方式、优惠信息、服务信息都是同理,在没有互联网的年代,这一切都是不敢想象的。我们现在所感受的广播智能交互模式,是广播人梦寐以求的多媒体终端呈现,受众虽然只听见广播人的声音,但是通过互动,可以收到广播人的多媒体产品,这种体验也是独特的、有趣的、有助于大数据分析的。

1.4语音控制

一部分音频APP已经实现语音控制音频内容,说出“音乐”、“评书”、“故事”等语音命令,程序就会自动找到相应节目并进行播放,这种智能语音控制模式未来会在车联网时代广泛普及,而且在不断拓展它的功能属性,像苹果的Siri不断进化升级。

1.5直播、迅捷、地域性

现代广播做到了新闻资讯、广播服务、音频内容的真正直播,广播直播的迅捷和效率是其他媒介很难超越的。当然,在某些方面,互联网已经明显超越了广播,但是在内容的直播上,广播的优势是明显的,真实直播的优势在于及时性和参与感,可以让受众觉得广播在为自己而存在。

1.6伴随性

晨练的时候、开车的时候、洗澡的时候、做饭的时候、健身的时候,大部分人都会选择广播作为伴随媒介。虽然现在很多人都不再听收音机,改用手机,睡前和起床之后的伴随媒介已经变成了手机终端。但是,伴随性是广播内容的比较优势,如果谁不errestrial Digital Televisio想主观寻找媒介内容,那么打开广播找到自己喜欢的节目,是最好的选择。事实上,在陪伴类的传媒产品中,广播音频产品一直是第一名。

1.7便于受众大数据分析

“互联网+”和大数据是这个时代赋予人类新的生产力,通过大数据,可以找到用户最需要的内容,这将降低传媒人传输内容的成本。当我们在电商网站浏览了鞋子,在接下来的日子里,我们就会接连被各种鞋子的信息轰炸,很有可能购买其中的商品,这就是我们的行为数据经过分析后,被电商发现,并针对该行为进行的精准商品投放。而广播人通过微信公众平台,自有音频APP得到的大数据,将用户的收听行为进行分析,哪个时段的节目最受欢迎,这档节目的听众构成是什么样的,通过数据分析,为每个人进行个性化节目推送。受众最喜欢的节目类型一目了然,而厌恶的节目类型不会出现在选择菜单中。

1.8媒介发布、接收成本最低

收音机目前的平均售价为50元,好一点的100元,使用寿命超过5年。如果用手机或者其他终端听广播只需要计算网络成本,相比较来说,广播媒介的接收成本最低。从媒介内容发布角度来说,电视、报纸、网络的成本相对较高,尤其是人力成本不断攀升,而广播媒介是集约型产业结构,人力成本和人力资源控制得相对较好。音频产品成本低、效益较好,受众接收媒介产品门槛低,效果好。

1.9互联网助力广播效果较明显

自从有了互联网,广播人的互动模式、新闻编辑模式、评论模式、线下活动模式全都变了,甚至最为复杂的资金支付环节和商品核销环节都可以通过互联网工具轻易完成。很难想象,还有什么领域是广播人不能涉及的,而同理,这些也在其他媒体的工作环节中逐步改变。但广播媒体更加易于走进互联网和终端,消耗流量比较低,而且和先进技术的融合程度也比较好,所以互联网与广播融合是现代广播的标准配置。

2“互联网+”时代为广播媒体带来的改变

2015年3月,全国两会上,全国人大代表马化腾提交了《关于以“互联网+”为驱动,推进我国经济社会创新发展的建议》的议案,对经济社会的创新提出了建议和看法。他呼吁,我们需要持续以“互联网+”为驱动,鼓励产业创新、促进跨界融合、惠及社会民生,推动我国经济和社会的创新发展。马化腾表示,“互联网+”是指利用互联网的平台、信息通信技术把互联网和包括传统行业在内的各行各业结合起来,从而在新领域创造一种新生态。他希望这种生态战略能够被国家采纳,成为国家战略。

2.1“互联网+”的特征

(1)跨界融合

“+”就是跨界、变革、开放、重塑融合。敢于跨界,创新的基础就更坚实;融合协同,群体智能才会实现,从研发到产业化的路径才会更垂直。融合本身也指身份的融合、客户消费转化为投资、伙伴参与创新等,不一而足。

(2)创新驱动

中国粗放的资源驱动型增长方式早就难以为继,必须转变到创新驱动发展这条正确的道路上来。这正是互联网的特质,用所谓的互联网思维来求变、自我革命,发挥创新的力量。

(3)重塑结构

信息革命、全球化、互联网已打破了原有的社会结构、经济结构、地缘结构、文化结构。权力、议事规则、话语权不断在发生变化。

(4)尊重人性

人性的光辉是推动科技进步、经济增长、社会进步、文化繁荣最根本的力量,互联网力量的强大来源于对人性的最大限度的尊重、对人体验的敬畏、对人创造性发挥的重视。例如UGC、卷入式营销、分享经济等。

(5)开放生态

关于“互联网+”,生态是非常重要的特征,而生态的本身就是开放的。我们推进“互联网+”,其中一个重要的方向就是要把过去制约创新的环节化解掉,把孤岛式创新连接起来,让研发由人性决定、市场驱动,让创业者有机会实现价值。

(6)连接一切

连接是有层次的,可连接性是有差异的,连接的价值相差是很大的,但是连接一切是“互联网+”的目标。

2.2“互联网+”时代下广播的特点

“互联网+”就是“互联网+各个传统行业”,但这并不是简单的两者相加,而是利用信息通信技术以及互联网平台,让互联网与传统行业进行深度融合,创造新的发展生态。广播与互联网融合后,具有以下特点。

(1)便于定制服务

广播人利用互联网工具,已经完成直播、点播、约播、下载等多项功能,实现了受众的定制内容服务。

(2)提高互动效率,降低互动成本

有了微信公众平台和各类APP后台,广播的互动从单纯的语音和文字,变成了图片和视频,从以往的电话费、短信费,变成现在的几乎免费。现代广播在“互联网+”的影响下,提高了互动效率,降低了互动成本。

(3)为广播人提供了更好的服务受众的基础设施

在“互联网+”时代,广播为受众服务的基础设施和接收设备发生了明显的改变。手机、i Pad、电视机、电脑、车联网……只要可以连接互联网的设备都可以轻松找到喜欢的广播节目。广播传播的产品不仅仅是音频内容,而且升级为多媒体内容,随着技术手段的提升,传播门槛和成本也在不断降低。

(4)广播的媒介比较优势更加明显

“互联网+”让广播更加迅速,内容更加丰富,以往广播只有声音,现在广播可以在受众的接收终端里以各种方式呈现音频产品,传输的新闻也可以是视频。广播作为伴随性媒体,以往要带着收音机去晨练,现在可以带着手机去了。新时代,给了受众更多的选择,也给了广播人更多的机会。

(5)更好的媒介内容质量

以往广播电台都是通过中波和调频发射机发射声波信号,受众用收音机接收,音质和收听效果受到环境和其他因素的影响,收听体验相当有限。在互联网时代,用任何一款音频APP,或者微信公众平台,都可以听到没有杂音的音频产品,不受外界干扰,只要能连接互联网,就可以享受到广播乐趣。

3“广播+”的发展路径和意义

“互联网+”为广播带来了巨大的发展机遇和前所未有的挑战。把握机会,应对挑战,是广播人的使命担当。笔者认为,应顺应趋势,发展“广播+”。

3.1“广播+”的概念

各行业与广播媒体深度融合,在“互联网+”的助力下,衍生出的新型媒体服务业态,为受众提供全新的服务,是广播媒介的新形态。它代表一种新的广播形态,即充分发挥“互联网+广播”在社会资源配置中的优化和集成作用,将“互联网+广播”的创新成果深度融合于经济、社会各领域之中,提升全社会的创新力和生产力,形成更广泛的以“互联网+广播”为基础设施和实现工具的经济发展新形态。

3.2“广播+”的目的

“广播+”是一个全新的发展战略级概念。“广播+”要解决的是倒逼传统广播转型升级的问题。全行业升级的主要目的是为广播媒体的生存发展创造更好的环境。从这个角度,“广播+”最终“+”的是广播服务和广播内容。

3.3“广播+”的发展路径

之所以要谈“广播+”,是因为广播已经到了一个不得不转型的阶段,类似BP和手机交接的阶段。人类依然需要通讯和联系,可是BP机是单向的,errestrial Digital Television而手机是双向的。现在衍生出的新型广播节目,已经开始向“广播+”进军。

(1)广播的内容产品呈现方式

技术的进步让广播产品变成了“广播+”产品,得到了越来越多的广播人的认同。一切不需要面对面就可以完成的商业模式,在未来的互联网时代是很难生存的,因为线上就可以把服务完成,门店和其他成本足以拖垮任何一家实体店,无法与互联网融合紧密的对手竞争。作为内容的生产者,用户讨厌什么,我们就要消灭什么。受众讨厌什么呢?当然是广告、类似节目、不能随意选取精华的片段。这一切,互联网帮助传媒人消灭了厌恶。

广播人要实现“广播+”,首先要把传媒产品数字化、类型化、云端化。让用户可以避开讨厌的广告,自由选择传媒内容的任意片段,按照用户行为的大数据,给他们想要的、最重要的。广播的产品一定是海量的,即内容的“无限”,当用户搜索“评书”时,不能只出现三段可供选择的产品。

(2)会员化管理,大数据分析

广播要实现“广播+”,必须知道听众是谁?因此,要研究用户使用产品所产生的数据。我们在登录购物网站的时候,浏览了手提包,接下来的日子里,只要登录购物网站,就会依旧弹出手提包广告,这就是综合了用户的行为数据,为用户量身定制产品。广播也同样,用户可以定制、点播,不能够定制的传媒产品,都是传统媒体产品,互联网时代下的传媒产品,一定可以定制,并且可轻易走进终端,轻松完成智能交互等。所以对受众进行会员化管理,对受众进行大数据分析,是广播媒介实现“广播+”的第二条路径。

(3)搭建广播服务平台

最后,广播转型升级为“广播+”,要搭建广播服务平台,构建全新的广播生态圈。“广播+”要解决的,是广播媒介的生存问题和广播服务受众的维度问题。以往广播人服务受众的平台仅限于电波。在互联网时代,“广播+”会衍生出许多新兴广播服务平台,为未来的“云广播”打下基础。越来越多的广播人开始在蜻蜓FM、喜马拉雅FM上开设自己的播客平台。广播节目和互联网产品融合得越来越紧密,并提供了全新的服务内容。“广播+”即将迎来“车联网”、“云广播”、“大数据”等技术升级,为广播转型升级提供了更多机遇。

4结束语

在媒介融合背景下,“广播+”模式已经渐渐清晰,广播人应顺势而为,放大广播媒体的优势,在“互联网+”的影响下,积极打造全新广播媒介生态圈,为广播的发展提供无限可能。

摘要:“互联网+”是当今的热词,似乎各行各业都在寻找和“互联网+”相关的内容进行深加工。本文从发展思路、理论、路径等几个方面,由浅入深地归纳总结了广播人在“互联网+”时代的努力与追求。为广播更好地与互联网融合,不断探索广播未来的发展路径提供可参考、有价值的意见。

关键词:“广播+”,“互联网+”,云广播,会员制广播,比较优势

参考文献

[1]肖晓春.留客王:会员制营销.广东经济出版社,2012.

[2]谢晓萍.微信思维.羊城晚报出版社,2014.

[3]腾讯科技频道.跨界2.机械工业出版社,2015.

[4]杨溟.媒介融合导论.北京大学出版社,2013.

[5]李从军.谁能引领现代舆论场.人民出版社,2014.

发展面向农村的职业教育路径探索 篇10

一、发展面向农村的职业教育涵义

我国9个部门联合印发的《关于加快发展面向农村的职业教育的意见》中对面向农村的职业教育的内涵作出了总结和归纳, 《意见》指出:“面向农村的职业教育是服务农业、农村、农民的职业教育, 包括把在农村的职业教育、农业职业教育和为农村建设培养人才的职业教育与技能培训, 其中‘农业’包括农、林、牧、副、渔、水利、粮食以及农业社会化服务等涉农产业。”《意见》同时对发展面向农村的职业教育的重要意义做出了阐述:“加快发展面向农村的职业教育, 对在工业化、城镇化深入发展中同步推进农业现代化, 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推动城乡统筹发展, 建设教育强国和人力资源强国, 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二、目前我国农村职业教育的现状

随着我国对职业教育的重视, 包括农村职业教育在内的我国职业教育通过坚持“以服务为宗旨, 以就业为导向”的办学原则, 在办学规模不断扩大的同时使自身的服务能力得到了进一步提高。在面向农村的职业教育取得一系列成果的同时, 我们也必须清醒的认识到在当前面向农村的职业教育现状并不容乐观, 而面临的问题主要集中于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当前农村职业教育的发展与农村经济的发展失衡。初高中毕业生、中职生和高职生以及农民缺乏应用技术的情况是普遍存在的, 而这种情况导致了其自身素质不能适应农村经济的发展, 而导致这一问题的主要原因是在教育过程中理论教育比重多于实践操作, 使学生和农民缺乏实践操作技能;二是职业教育需求与职业资源分布失衡, 并且表现出明显的东西部差异与城乡差异。农村和西部地区的职业教育需求较大, 但是存在职业资源严重不足的问题, 而城市和大部分东部地区则在具有较多优质职业资源的情况下招生难影响着职业教育院校的发展;三是面向农村的职业教育缺乏吸引力。许多农民更愿意让子女走出农村, 对子女接受农村职业教育并不持支持态度;四是面向农业的职业教育缺乏持续性。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 农业中也会不断出现新的问题, 而职业教育却缺乏持续性十分容易导致学生与农民的知识与社会的发展脱节;五是城市化发展和工业化发展带动农村劳动力转移, 造成了面向农村的职业教育对象被迫集中在老人、妇女这类群体, 而使教育效果得不到最好的体现。六是对面向农村职业教育的认识存在误区。面向农村的职业教育目的应该主要体现在促进农业、农村、农民的发展, 而不是促进农村的劳动力转移。

三、发达国家面向农村开展职业教育问题策略分析

(一) 重视理论与实践的结合。

在欧盟农村职教体系中, 德国采用的“双元制”办学模式可谓是一枝独秀, 在这种模式中, 双元是指企业与学校, 又代表学生和企业员工两种身份, 这种模式遵循“企业为主、学校为辅”的办学原则与教学原则, 着重强调了实践在教学中的重要地位, 对复合型人才的培养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

(二) 重视职业教育资金来源的渠道扩展。

职业教育与高中教育相比所需的资金存在很大的差异, 在促进发展面向农村职业教育的过程中, 许多国家都面临着办学资金缺乏的情况。美国在这个办学资金问题上形成了多元制的教育体系, 由政府、企业和个人积极参与来实现资金来源的多渠道化。而日本则形成了由国家、企业和个人互补性教学模式, 比如日本政府支持一些企业自主创办学校, 不仅为企业解决了人才短缺的问题, 而且通过企业培养人才的高标准实现了学生专业素质和实践能力的提高。

(三) 通过保持职业教育的持续性应对知识的更新。

社会的发展必然会导致知识的老化并促使人们对所掌握的知识做出更新, 所以继续教育和终身教育计划的落实对面向农村的职业教育发展的质量具有较大的推动作用。在这一方面, 澳大利亚的职业技术和继续教育具有代表性, 澳大利亚形成了学习-工作-再学习的循环, 形成了终身教育的模式, 使接受职业教育的学生能够尽快的接受社会发展带来的新知识并适应社会工作对人才的要求与需要, 对提升学生自身素质以及教学质量都具有重要意义。

三、对策建议

通过对当前面向农村的职业教育的现状分析以及发达国家在面向农村的职业教育的发展方面的经验可以对我国发展面向农村的职业教育提供一些参考与借鉴, 通过对以上内容的分析, 我们可以得出结论:可以借鉴发达国家在农村职业教育方面的成功做法和先进经验, 结合河北省经济社会实际, 提出如下几条可行路径:

(一) 重视对面向农村的职业教育进行宣传。

通过现代化农业发展在我国发展中的重要地位与作用来提高人们对农村职业教育的认识与重视, 为农村职业教育的顺利发展提供舆论氛围, 不仅能够促进人们对面向农村的职业教育正确认识, 同时有助于鼓励社会企业、个人对面向农村的职业教育进行参与, 实现教育资金的多渠道化。

(二) 加快对面向农村的职业教育政策进行完善。

通过《职业教育法》 (1996年颁布) 的修订来使行业和企业的职责得到明确, 并对企业参与职业教育和培训持肯定与鼓励的态度, 并实现职业学校评价标准的不断完善。

(三) 重视教育资源的整合。

在教育资源条件落后的地区, 农村职业教育应当与农村初高中教育资源实现整合, 并促进农村职业教育与职业资格证书制度结合。同时倡导城市与农村职业院校联合招生, 在实现教育资源整合的基础上改变教育资源与生源失衡的情况。

(四) 重视教育对象向农民转移。

提倡和鼓励职业教育下乡, 并且要保持持续性, 通过开展技术服务为手段, 培训新型农民为目的以农民在农业生产中的实际问题为切入点实现农民农业知识层次与农业技能的提高, 促进农民收入的增长。在这个过程中要重视科研, 尽量推动农村现代特色农业和农业产业的形成, 通过切实的增加农民的收入来增加面向农村的职业教育的吸引力, 推动面向农村的职业教育目标的实现。

(五) 重视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结合。

在师资队伍建设中, 要重视双师型教师的培训和引进;在教学内容上要重视理论内容和实践内容的平衡, 在教学模式中, 采用产学结合的教学模式, 根据学生专业深入工作岗位进行知识层次的深化。

参考文献

[1].徐辉.国外农村教育发展与改革的历史经验及启示[J].西南师范大学学报 (人文社会科学版) , 2006

两化融合的发展路径 篇11

《工业企业“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评估规范》是对企业围绕战略目标实现信息技术与研发生产经营管理全过程的全面融合制订的框架性、规范性指南,是帮助工业企业获取持续竞争优势的一套思想方法和引导体系,其科学性、实效性和可操作性已在钢铁、机床、造船、服装等17个重点行业的应用实践中得到充分验证。深入研究评估规范的目标和导向、特点和原则、框架和内容、应用和改进,有助于更好地领会评估规范,更有力推进工业企业两化融合工作。

2011年11月,工业和信息化部发布了《工业企业“信息化和工业化融

合”评估规范(试行)》(工信部公告〔2011〕39号)(以下简称评估规范)。

一、目标和导向

评估规范引导企业始终保持两化融合工作与其发展战略的一致性。评估规范引导企业紧紧围绕战略目标,更加强调企业发展的本质需求,充分调动企业内在自发和自主性,从企业全方位、多层次的整体层面统筹协调,通过不断应用和深化信息化相关的新技术、新理念,推动企业技术、产品、业务、管理和市场竞争能力的加速提升。

评估规范与信息化领域一些现有体系和方法不同,我们不是仅关注信息技术的服务能力,也不是仅聚焦信息化(项目)组织、实施、过程控制与改善等方面的信息化能力。评估规范引导企业通过深化推进两化融合,获取和提升与企业战略紧密相关的,支持其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核心竞争能力。这些核心竞争能力与两化融合密切相关,是能够直接影响企业市场经营活动的关键成功要素,如质量稳定性、成本控制力、交货期承诺能力、产品创新能力等。

评估规范引导企业在推进两化融合工作中,要坚持信息化新技术、新理念应用的适度性和适宜性。为技术而技术,为信息化而信息化,“瞻前顾后,裹足不前”或“冒失激进,过犹不及”都是很容易犯的错误。在过去我国信息化进程中已经有很多惨痛的教训,我们也已经付出了高昂的学费和代价。时至今日,我们对信息化已经有了更为深刻的认识,信息化基础和条件更为成熟,在国际国内新的发展形势要求下,评估规范引导企业从自身战略出发,紧紧围绕技术、业务、管理和市场的发展需要,从企业整体层面统筹考虑和充分权衡,结合自身基础和条件,积极主动且又合理适当地引入信息技术和信息化理念,重点突破,循序渐进,最终实现全面提升。

评估规范的长远目标是引导企业持续深化两化融合,应对变化的需求,不断提升创新实力,增强运作柔性,实现敏捷快速响应,整体提高精细化智能管控水平与能力;激发全体员工的内在潜力,推动员工与企业共同发展;为顾客创造更多价值,极大限度实现顾客和企业的价值双赢;提高市场占有率,扩大市场容量,实现合作伙伴协同发展;将节能减排作为企业发展的内在要求,加强产品全生命周期绿色化,最终实现企业创新发展、智能发展和绿色发展。

二、特点和原则

评估规范强化了科学性和体系性,界定了工业企业两化融合的概念、内涵和特征,指明了两化融合的发展阶段、主要方面和关键要素,支持挖掘和提炼企业两化融合的发展规律与可行路径,是覆盖我国工业企业两化融合全局的顶层框架和引导体系,对工业企业两化融合具有全方位、多层次的促进和引导作用。

现有信息化评估体系往往从信息技术的角度出发设计指标,但是信息技术更新换代极为迅速,且不同技术之间经常存在边界不清、理念和范畴相互交织和渗透等情况,导致了该类评估体系难以保持稳定,也不易取得共识。评估规范则从企业业务和管理等角度出发构建评估体系架构、主要内容和指标,随着企业两化融合的不断深化发展和实践经验的不断丰富,评估规范的总体框架体系和主要内容仍能够保持相对稳定,同时也可支持关键要素的适时调整和优化完善,具有较强的相对稳定性和可扩展性,从而能够实现对工业企业两化融合的长期、持续促进和引导。

评估规范设计理念科学,架构体系完整,但在设置具体的评估指标时,则注重“抓大放小”,简便易行,加强其表征性和可操作性。一方面,评估规范中的评估内容要求重点体现那些与工业企业两化融合紧密相关的关键要素和评估要点,而简化和略去了相对不重要的内容和要求,以降低评估规范执行难度,提高执行效率;另一方面,对于那些不可度量、难以采集、难以分析的关键要素和评估要点,用可度量、易采集、可分析的替代性指标进行间接表示和评估,从而提高评估规范的可实现性。

与发达国家先工业化、后信息化的发展历程和模式不同,我国工业化和信息化两个历史进程交汇发展,我国两化融合具有显著中国特色,决不能简单引入和模仿国外先进的相关技术和理念,必须自行深入探索和实践。评估规范借鉴了国内外已有先进方法和理念,但更重要的是符合我国工业企业两化融合的现状、趋势、特点和需求。评估规范给出了一套全新的评估框架、体系和理念,重点引导工业企业持续深化两化融合,破解我国当前亟需解决、有条件解决、有能力解决的重大问题,也为企业展示了两化融合发展全景图,指明了尚待追求的未来方向和可行路径。该评估规范来源于大量的工业实践,具有非常强的实践性和实用性,系我国首创。同时也普遍适用于和我国情况类似的工业后发国家,在工业化和信息化均发展到一定程度后,着眼于如何在工业化发展不足的情况下,通过大力推进信息化,实现工业化进程的加速和跨越。

三、框架和内容

为了明晰主题主线,评估规范设置了多维度体系框架结构,并按照各维度分类分别组织和细化评估内容要求,增强了科学性、系统性和层次性。

工业企业两化融合水平与能力总体可分为起步建设、单项覆盖、集成提升、创新突破四个发展阶段,可共同表征企业两化融合水平与能力不断跃升的阶段特征和内涵,这个跃升过程也是企业实现两化深度融合的过程。对于某一评估要素,其低级评估内容要求在低级发展阶段表述和明确,高级评估内容要求在高级发展阶段表述和明确。

需要特别强调的是,评估规范的评估内容均是从企业业务和管理角度出发,不是从信息技术角度出发,评估规范着重强调和引导的是信息技术支撑下的企业业务能力提升和发展阶段跃进,并没有对信息技术方案提出要求,对于信息系统是独立分布还是集中统一等也没有任何指向。

对应于上述四个阶段,企业两化融合效能与效益总体可分为初级水平、行业平均、国内先进、国际先进四个逐级升高的水平层次。企业两化融合总体水平等级可分为初级水平、中级水平、高级水平、卓越水平。

在多维度体系框架基础上,通过加强各维度之间内容的逻辑关联性,评估规范的体系性、可分析性和引导性可实现进一步提升。与传统的信息化评估体系不同,评估规范的主要目标不是对企业两化融合水平现状进行对比评价,其着眼点在于引导和帮助企业通过全面梳理两化融合现状,找准不足、重点和方向,更重要的是给出发展路径。两化融合提升作用与企业所处发展阶段及其对应水平能力呈明显的正相关性,各对应指标之间是相互促进、相辅相成的关系,可实现持续改进和螺旋式上升。所以在设置评估指标的时候,评估规范没有像传统信息化评估体系一样为了更利于科学合理计算评价得分,特别强调指标之间的独立性设计;而是按照不同的评估视角和维度分类以及不同的发展阶段,分维度、分阶段提出相互关联的评估内容、要素和要点。相应的评估指标之间往往存在紧密的相关性和必要的冗余性,能够相互印证,支持深入分析。

四、应用和改进

评估规范是一套通用评估要求,能够指导各地方、各行业开展具有区域和行业特色的两化融合评估工作,也能够引导企业开展符合自身需要的两化融合自评估工作,从而实现在更大范围、更深层次上全面推动两化融合评估工作,更加体系化和规范化地开展两化融合推进工作,全方位、多层次实现对工业企业的促进和引导。

在各区域、行业和企业等不同层面评估工作中,评估规范支持多级分类应用,指导各相关单位采用统分结合的方式设计评估体系。不同区域、行业和企业评估体系的顶层框架和指标与评估规范保持一致,而其评估体系下层细分指标则可依据自身特色、特点和需求,对评估规范的各项细化要求进行必要的调整、分解和取舍。各地方可通过应用评估规范,组织本区域内企业开展两化融合评估工作,摸清当地两化融合总体现状和发展规律,统一认识,明确重点和方向,做出科学决策,加强宏观统筹,提高各方工作的一致性和协调性;各工业行业可依据评估规范制订行业评估标准,细化和强调行业评估要素、共性要求、水平等级,加强分类指导;各工业企业可参照评估规范制订企业自用的评估体系,开展企业自我评估和诊断,查找薄弱环节和突破口,依据企业战略和个性化需求,明确企业两化融合发展重点、方向和路径。

在评估规范的统一要求下,尽管各地方、行业和企业在评估体系具体内容和细化指标方面各有特色,但相互之间在框架体系、理论和方法等均大体一致,因此区域、行业、企业之间均具备较强的相互借鉴性和可比性。而且,区域、行业和企业的两化融合评估工作也可实现紧密协同,只要评估工作覆盖了某行业内足够数量的企业,便可推论出全行业两化融合情况;只要评估工作覆盖了某区域内足够数量的行业和企业,就可推论出当地两化融合总体情况。相较于按照传统方法从区域、企业等层面分别研究评估体系,彼此孤立地开展评估工作,在评估规范的统一指导下,既不会导致区域层面的评估体系过于宏观和抽象而因此缺乏深度和引导性,也不会导致企业层面的评估体系过于关注个性而难以与其他地方和行业的企业进行对比分析。

评估规范区别于信息化领域传统评估体系的一个重要创新,是能够给出企业两化融合的发展路径。基于评估规范的体系化、结构化设计,通过深入分析各维度、各阶段关联内容和指标之间的关系,基于大量评估实践,通过数据挖掘和规律提炼,评估规范可为企业两化融合深化发展提供更为专业化和具体可行的发展路径。从而不断完善行业解决方案、进一步明确区域特色发展道路。这也是评估规范能够自我改进、完善和提升,实现实践与理论双螺旋式上升,推动两化融合评估咨询工作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石。

(作者系工业和信息化部电子科学技术情报研究所信息化研究与促进中心副主任)

共享发展的机制与路径 篇12

一、共享发展的机制

“共享式”的概念是2007年由亚洲开发银行首先提出来的,当时是“共享式增长”(后被译为“包容式增长”,即为倡导机会平等的增长,其最基本的含义是公平合理地分享经济增长。邓小平曾指出:社会主义最大的优越性就是共同富裕,这是体现社会主义本质的一个东西,走社会主义道路,就是要逐步实现共同富裕。如果富的愈来愈富,穷的愈来愈穷,两极分化就会产生,而社会主义制度就应该而且能够避免两极分化。我国在“十三五”规划建议,也提出按照人人参与、人人尽力、人人享有的要求,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用一种更有效的制度安排,使全体人民在共建共享发展中有更多获得感,增强发展动力,增进人民团结,实现全体人民共同迈入全面小康社会。以实现中国人民在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发展中共享发展成果,共同促进中国更好地发展。

共享改革发展成果具有凝聚改革共识与化解深层性阻碍的作用。改革开放的最终目的是实现共同富裕,在实现了一部分人先富起来的前提下,共同富裕也应该随之展开,这也是实现我国现阶段的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要求和必经之路。人人参与发展建设,人人分享发展成果,只有在共同享有发展成果的前提下,人们才会减少对现有改革发展的一些政策的不满与抱怨,更加支持拥护我国持续的改革发展,积极地参与我国的改革发展,为发展增加更多的活力和创造力。同时,也会自然而然的为改革发展提供更加和谐的环境。人人分享发展成果,减少社会的贫富差距,提高低收入者的收入水平,增加他们的可支配收入,逐步提高他们的必要支出额水平,提高作为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之一的社会消费水平,促进经济增长。从而我国的改革发展为人人共享提供了丰硕成果,人人共享发展成果是改革发展的原因目的和重要的促进因素。共享改革发展成果与促进我国的改革发展前进相互有利,相互促进。

二、共享发展的障碍

共享发展的障碍主要包括:区域发展差距,行业发展差距,城乡发展差距,劳动报酬在人民工资水平中的比重较低。

首先,区域发展差距。改革开放后,我国的经济发展迅速,生产总值在最近十年的平均增长率为4.63%,并在2011年跃居世界第二,仅次于美国。但是我国各个地区(东北、东部、中部、西部)的生产总值的占全国的生产总值的比例确相差甚多。最近十年东北地区、东部地区、中部地区、西部地区的生产总值占全国生产总值的平均比例分别是8.8%、52.0%、20.2%、20.0%。其中仅为国土面积的15%的东部的生产总值占全国生产总值几乎一半以上,而为国土面积56.4%的西部的生产总值仅为全国生产总值的1/5左右的水平。

其次,行业发展之间的差距。行政垄断行业的垄断发展阻碍了发展成果的共享,国有企业的利润在企业员工内部,以及企业外部的利润享有不平等,扩大了行业之间的收入差距,垄断价格侵蚀了消费者剩余,是消费者剩余的一部分甚至是大部分移至企业利润。另外,我国行业之间的工资差距比较大,2005年收入最高行业是最低行业的4.88倍,2010年为4.66倍,2011年为4.48倍,2012年为4.3倍,虽然是逐年递减,但差距与国际上公认的合理行业间收入差距3倍左右相差较多,也不符合实现发展成果共享,人民共同富裕的要求。

第三,城乡发展的差距。虽然我国的城镇化建设,农村现代化建设正在推进,城乡发展的差距还表现在收入水平的差距中,在2012年之前城镇和农村的收入比一直保持3.24左右,方差为0.06,没有怎么波动;2013年和2014年城镇和农村的收入比为2.81和2.75(根据2012年以前的其他数据没有太大波动来看,即使统一计量城乡收入比也不会有太大波动,也会在2.8左右),而发达国家城乡受入比一般为1.5。

第四,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较低。我国居民收入可以来自劳动报酬、利息、租金等,我国已实行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初次分配在收入分配中起主要作用,劳动报酬据占我国居民收入的主要部分,即超过50%。据统计,我国劳动者报酬在国民收入中的比重2008年为47.9%、2009年为46.6%、2010年为45.0%、2011年为45.0%,劳动报酬在国民收入比重不到一半,并且在继续下降,更谈不上以按劳分配为主。

三、路径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既要着眼于现实的物质文化生活的需要,又要着眼于人民素质的提高,也就是要努力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而我国现阶段的发展现状是全国人民分别处于不同的需要层次,西部中部部分地区,以及部分农村地区还处于发展的生理需要与安全需要较低层次,许多城镇居民还在埋怨社会中尊重需要还得不到满足。因此要坚持共享发展,在经济平稳增长基础上,促进居民收入持续提高,健全公共服务体系,着力解决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不断增进人民福祉。

首先,要满足人民的生理需要和安全需要。在教育方面,提高贫困地区、农村地区的办学教学质量,如保证每个学生都有机会和条件接受和完成义务教育阶段,保证每个学校的基础设施完善,采取多媒体教学,师资力量与城市相比相对均衡。提高当地学生的学习经费的补助和激励措施,增加他们接受更高等教育机会,如设置贫困地区、农村大学生国家助学金,给予他们生活补助,合理降低农村贫困地区学生的录取分数线。对农民工子女的教育规定其与所在城市的学生一样,平等地接受教育。宣传学习的重要性,提高家长对学生学习的支持,逐渐提高家庭教育水平。在医疗保险方面,国家应加大对乡镇的医疗机构财政和基础设施建设以及引进优秀的医护人员的支持和管理。充分宣传新农合和基本养老保险参保的好处,规定灵活的帮助年老者和经济困难户参保,而不是把生活困难的村民拒之医疗养老的门外,建立基本的社会保障体系,使经济条件较差的弱势群体也有基本的生活保障和合适的发展机会。政府要加大财政支出、基本保障投入力度,鼓励吸引优秀人才参加建设相对不发达地区工作的积极性,并且对这些每一层级的基础设施建设进程进行有力的质量和费用的监督,使各项费用支出透明化,让人民切实享受到均衡的同质的社会公共服务。

其次,为满足人民的与人交流需要和尊重需要。要在平等地享受生存必须基础设施的基础上,要改善人民享受基础设施的质量差距,改善阻碍人民持续健康发展的其他关系上的不公平现象。具体地,在行业垄断方面,加快推进政企分开,减少政府对垄断行业的支持力度,约束垄断价格。完善国有企业法人治理结构,要加强对国企利润分配的监管,提高红利上缴。同时积极鼓励并引导民间投资进入垄断行业和领域。减少行业垄断利润,降低行业间过大工资水平差距的不公。制政府要协调好区域发展之间的竞争关系,建立利益共享机制,使各区域以发展的共同成果衡量各区域发展的绩效水平,制定健全的区域间利益补偿机制。提高劳动报酬在工资中的比例,及时适当提高最低工资水平,提高工会在劳资谈判的作用,政府介入劳资谈判,完善劳、资、政三方协商仲裁机制,把低收入劳动者工资增长水平纳入各级政府政绩考核指标,而不是只看人均收入和GDP指标。

最后,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人民共享改革发展成果,使绝大多数的人民共同处于较高的发展需求层次中,对贫困地区加大财政投入支出,着力引导先富地区带动落后地区、城市发展带动农村发展。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要对贫困地区、农村地区在提供必要的基础帮助时,为当地设计因地制宜的经济发展战略,应当带头重视教育的建设发展,输入人才,提供教授现代科学技术、现代管理方法,以提高当地的生产方式、生产力水平,健康快速地发展经济,提高教育水平,实现农业现代化、产业现代化,增加当地人民和政府的收入,来带动当地的基础设施建设,完善教育的设施配置和师资力量,提高劳动者素质,提高当地的收入水平、生活水平。经济、基础设施和教育等循环促进发展,人们共建和共享成果循环发展。

参考文献

[1]唐纯.共享经济对经济结构调整的作用机制[J].改革与战略,2016,(4):10~13.

[2]阮晓东.共享经济时代来临[J].新经济导刊,2015,(4):54~59.

[3]郑志来.共享经济的成因、内涵与商业模式研究[J].现代经济探讨,2016,(3):32~36.

上一篇:矢量变频控制下一篇:学生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