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发展问题

2024-07-19

职业发展问题(共12篇)

职业发展问题 篇1

随着中国高等教育的快速发展, 年轻女性越来越多的进入高校, 青年女教师在高校中的人数和比例不断增加, 也越来越呈现出年轻化的特点。她们大多出生于20世纪70年代末和80年代前期, 寒窗苦读二十余载终在高校谋得一席教职。青年女教师相对高校其他人群来说, 具有其独特性:与男教师相比, 她们大多性情温和, 感情细腻, 做事细心, 从教稳定;与其他年龄层次的女教师相比, 她们年轻热情, 工作积极主动, 学历相对较高, 专业知识掌握和专业能力相对更好。但在实际职业发展中, 高校青年女教师的总体素质还未达到应有的水平, 作用也未得到充分发挥, 她们在工作和家庭中经常被动地转换角色, 受到比青年男教师更多的问题困扰。周亮梅等对江西省南昌大学等3所高校的青年女教师进行调查, 发现目前高校青年女教师普遍存在科研任务重, 工作生活压力大, 严重影响着青年女教师的职业发展。因此, 探讨分析高校青年女教师的职业发展障碍, 提出对策, 对于女教师自身发展、高校师资队伍建设大有裨益。

一高校青年女教师职业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 职业发展缺少规划

当前, 大部分青年女教师在职业发展中主要以教师短期的职业要求为核心, 而很少考虑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 没有将个人发展目标和学校的发展需要相结合, 发展意识不强, 对如何有效利用现有条件和资源来发展自己、提高自己缺乏深入思考。

2. 工作任务重、压力大

2014年4月26日光明日报“学术中国”栏目中一篇名为《“青椒”们的困惑与出路——高校青年教师生存实录》的文章, 如实描述了当前高校青年教师在教学、科研、职称晋升、政策制定等方面被边缘化;高校形式主义盛行令师生皆疲于奔命和应付等困扰青年教师的问题。在教学研究型高校, 青年女教师在承担大量教学工作的同时, 还面临科研工作的压力, 紧张的工作状态使青年女教师容易陷入焦虑的心理状态。

3. 工作、家庭难以平衡

青年女教师性别的特殊性决定其社会角色的特殊性, 除了职场女性的角色外, 她们为人女、为人妻、为人媳、为人母, 在养育孩子和承担家务中比男性教师花费了更多的精力, 导致职业发展精力投入不够。很多青年女教师还遭受着生育问题的困扰。紧张的工作、持续的焦虑和职业发展的生存压力迫使很多的青年女教师到了生育黄金时期而不敢怀孕, 担心因为怀孕、哺乳等生育问题影响职业发展, 因此有一大批青年女教师错过了最佳生育时间。

4. 工资收入处于底层

由于青年女教师参加工作时间短, 职称和职务较低, 所以工资收入也较低, 据不完全统计, 在云南高校, 近50%的青年女教师月收入在3000~4000元。但青年女教师面临的问题却不少, 如组建家庭、赡养老人、养育孩子等, 再加上住房改革、医疗改革, 影响最大的又是青年教师, 导致很多青年女教师对自己目前的工资收入不满意, 经济压力过大。为了增加经济收入, 去做兼职、搞创收, 影响了自己的本职工作。

5. 职业成就期望不高

由于自身生理和心理特点, 很多青年女教师自身成就动机偏低, 成功期望不高, 认为自己是女性, 重心要回归家庭, 干事业、创业是男人的事情。降低了对自身的要求, 人为地设置职业发展思想障碍, 加上现在职称评审要求严苛, 不少青年女教师头脑中形成了以“副高职”为职业终极理想的目标, 甚至有一部分青年女教师甘愿自己一辈子处于“中职”状态。

二促进高校青年女教师职业发展的对策

1. 青年女教师:做好个人职业发展规划

随着时代变迁, 传统意义上的“贤妻良母”已经不适应今天的社会。青年女教师要不断重新塑造自己、提高自己, 坚持学习, 关心时事, 做一个政治成熟、业务精通、经济独立、美丽自信的现代女性。首先, 应该走出传统的观念, 树立自尊、自信、自立、自强的信念, 增强社会责任感, 主动学习, 与时俱进, 提高素质, 完善自我, 实现自我的价值。其次, 要发挥自己的性别特点及个人的性格特点, 给自身做出正确的定位, 为个人专业的发展做出合理的规划。作为青年女教师要培养自己对工作的热爱与事业心, 对自己的能力、性格、爱好、价值取向等应有一个稳定而正确的认识和判断, 充分认识到女性自身在教育工作中的各种优势, 真正做到扬长避短, 确定一个比较符合实际又有挑战性的定位, 实现职业发展。

2. 普通高等学校:完善高校科学评价体系

教学研究型高校“重科研, 轻教学”的评价价值取向与青年女教师主要从事教学工作的情况相背离。高校青年女教师大多主要从事教学工作, 而且她们的优势也主要在教学上。因此, 对教学研究型高校来说, 要更好地促进青年女教师的专业发展, 应该进一步完善评价体系的内容, 兼顾科研和教学。首先, 在教学方面, 应制定具体措施支持青年女教师投身教学工作, 开展教学研究, 进行教学改革, 并对其教学业绩和科研业绩一样予以认可和奖励。在教师聘任、职称晋升中对教学工作和教学质量提出明确要求, 并对教学业绩突出者在晋升上给予倾斜。调动青年女教师搞好教学工作、争做优秀教师的积极性。科研方面, 适当改变教学研究型高校的青年女教师科研任务重、压力大的局面, 在保障科研机会的同时提供更多切实有效的指导, 如加强科研培训和指导, 组成科研团队, 利用团队合作来帮助青年女教师提升专业发展等。

3. 工会群众组织:切实维护女教职工权益

高等学校工会、女工委员会组织要对照新颁布的《女职工劳动保护特别规定》依法维护好女教职工的合法权益和特殊利益。积极发挥教代会和工代会的民主管理途径, 提高女职工在教代会中的比例, 重视并发挥好女职工代表的作用, 凡是涉及女职工切身利益的决策, 需要女工的集体讨论研究并经教代会通过。加大力度做好困难女教职工的帮扶工作, 帮助困难女教职工解决好子女就读等实际困难, 真正做到系女职工的冷暖于心上, 鼓励和帮助女职工依法维护自己权益, 当好女职工的“撑腰人”和“贴心人”。

4. 社会和家庭:形成优化女性发展的社会环境

构建先进的社会性别文化是促进高校女教师发展的重要举措。在社会方面, 要通过各种社会传媒来宣传性别平等的观念, 以报纸杂志、广播电视等大众传媒等社会舆论渠道为载体, 对社会性别观念形成正面影响。在政府方面, 要把性别平等意识纳入决策主流, 为女性发展提供良好的政策法律环境, 形成有利于女性发展的社会文化氛围。在家庭方面, 配偶要给予青年女教师更多的爱与尊重, 女教师也要主动地与配偶沟通, 获得充分的理解和支持, 彼此分担家庭的责任, 缓解工作和家庭的冲突。

高校青年女教师作为优秀的女性群体, 应当发挥自身的独特优势, 承担起自己的历史使命, 以主观自觉的意识推动和实现高校两性和谐发展和中国女性发展的重任。

摘要:高校青年女教师是中国高等教育中的一支重要力量, 但受社会及其自身因素的综合制约, 其发展受到较大影响。本文分析了高校青年女教师职业发展所面临的问题, 并提出了建议和对策。

关键词:高校,青年女教师,职业发展问题,对策

参考文献

[1]周亮梅、罗运阔、杜侦.江西省高校青年女教师的专业发展问题[J].重庆与世界, 2011 (11)

[2]林健.高校女教师工作、家庭的冲突与平衡[J].宁德师范学院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 2012 (4)

[3]李奕.高校女教师面临的挑战及其应对[J].南方论刊, 2007 (6)

职业发展问题 篇2

教师是一个神圣的职业,一份神圣的负担。不得不承认,作为一个英语专业的学生,我们随时都做好当好是的职业。所以对于我来说,我必须具备作为老师该有的技能,老师该有的责任,老师该有的负担。作为一个老师,应该有些觉悟,老师是神圣的职业,而这此中,不是明白这份这人就好,还因此拓展完美自己,对得起老师的称呼。随后李炳林教授给我们说了一个“偷儿学艺”的故事。这故事深奥的,他告诉我们一个道理,就是“做中觉,觉中做。知识要用心体会才能变成自己的智慧。”这是作为一个优秀教师的基本核心技能。另外老师也给我们提了一些中肯的建议,例如:做一个双料专家,找到自己的核心技能,发现教学机会„„任务的难度必须和学习者能力相关;学习要求最好由学习者启动;学习者要有基本的素养和条件。作为一个教师,拥有高深丰富的知识是必要的,但这不是全部,因人而异,发挥同学的优势,发掘他的潜力同样的很重要。教授是一门学问,倾囊教授要的不仅仅是心态的开阔,更是要的是技巧。教授通过一个反面故事向我们说明了一个虽浅显但是往往被忽略的道理。这是一个关于契柯夫叔叔与猫的故事。为什么后来这只猫一见到老鼠就会害怕,这就是由于猫的主人错误的教导方式。他没有认识到显性与隐性教学的关系;不了解学习者认知和能力发展的规律;缺乏反思能力。这个故事给我们的感慨是不一样的,错误的教学的影响力超越了我们的想象,甚至会颠覆了天性。这让我会想到我们的坏习惯,就是在不自不觉中到来,然后根深蒂固,这就是学习,这就是习惯。这就是错误教学的可怕。

作为教师的目的只有一个,那就是都希望把自己所学的知识 交给学生,让他们成为有用的人。对于语言教师,尤其是英语教师的启发:加强职业训练。加强认知和语言发展规律的教育;努力提高识别机会的认知能力。所以,作为一名教师,需要具备3个要素,那就是语言能力,识别机会,利用机会。但是不可否认,我们仍有很多的不足处,口语不地道;没有发现并利用教学机会;教学质素低。作为一个准教师,我们的为我们的职责添砖加瓦。

职业发展问题 篇3

农村村级小学出现的上述问题,严重制约了教育的均衡发展,必须着力给予解决。笔者认为,在县域教育督导工作中加大对村小督导的力度,将有助于加快村小建设,促进教育均衡发展。

督导内容一:加大村小建设力度,改善村小办学条件

在县域教育督导工作中,要督促各级政府高度重视村小建设,设立“村小建设专项资金”,着手启动新一轮村小建设。要充分调动乡镇政府和村委会参与村小建设的积极性,采取措施激励乡村两级想方设法筹措村小建设配套资金;同时,应主动争取项目资金和社会组织、各界人士的公益资金,多途径加大对村小建设的投入。在建设过程中,要针对各地各校的生源情况,科学规划村小规模,既要考虑长远发展,又不能贪大求全。须注意的是,规划中要考虑村级幼儿园的发展需求。

督导内容二:科学规划网点布局,尝试村小多种办学模式

集中办学。开展寄宿制试点工作,可尝试将辖区内所有学生集中在中心小学学习、生活。对集中办学的乡镇,县财政一方面要加大投入力度,另一方面要积极向上争取项目资金,着力改善中心小学的校园校舍和设施设备,尤其是学生食堂、寝室的条件,并配备一定数量的生活教师,为学生营造良好的学习条件和生活环境。

联村办校。调整网点布局,对适龄儿童人口数自然减少的村小,可采取联村办学的方式,邻近的若干个村委会合办一所村小,确保学校资源得到有效利用。

开展走教。由于村小缺乏专业教师,中心小学可组织年轻的骨干教师到村小走教,特别是英语、音乐、体育、美术等学科的教师。中心小学在每学年安排好走教的人员、走教的村小和走教的课程,在工作上为走教的教师提供必要的帮助,在生活上關心走教的教师。解决好他们的后顾之忧,确保村小开足开齐规定的课程和课时并取得较好的教学质量。

督导内容三:加强村小教师队伍建设,提升专业素质

优化村小教师结构。每年按照一定的比例补充年轻教师进入村小教师队伍;对紧缺学科师资的补充实行灵活、特殊的政策;对即将退休的村小教师,可从教学一线转到中心小学服务岗位。

实施乡村教师培训工程。可分批次将农村教师安排到教师进修学校或较先进的学校轮训,积极选派村小教师参加省、市各类培训学习活动,感受教学前沿的新理念、新模式、新方法。中心小学要加强教研组建设,统筹安排好村小教师参加中心小学校本研训的时间,以集体备课、听课、评课、教学讲座、教学研讨、教学反思等研训活动为载体,切实提高村小教师的教学能力。

提高村小教师待遇。提高长期在村小教学、下派到村小开展走教的教师的工资待遇,切实解决他们工作生活上遇到的困难;适当提高村小教师岗位的结构比例和在各级各类评先表彰中的比例;设立“山区教育奉献奖”,每年表彰奖励一直扎根山区,默默奉献的村小优秀教师。

督导内容四:加强对村小管理,开展“示范村小”创建活动

保证村小的经费投入。各村小的公用经费由中心小学统一管理,分开使用。中心小学要确保村小公用经费的使用额度,确保校舍维修资金。

加强对村小的指导与评估。在校园文化、学生德育、校本培训、教学常规、光盘教学等日常管理上,各中心小学要加大指导与帮扶力度,要安排中心小学的校委成员、骨干教师到村小进行挂点指导。中心小学要加强对村小的常规性检查与评估,并及时将检查评估情况予以通报。

开展“示范村小”创建活动。县教育行政部门可组织开展“示范村小”创建活动,制定具体的评估标准,从校园环境、常规管理、教育质量、教师发展、学生成长等方面健全村小办学水平评价体系,引导各村小构建校园建设标准化、教学管理规范化的新模式。

中职学校女教师职业发展问题研究 篇4

一、中职学校女教师的内涵

(一) 中职学校女教师的概念

中职学校是指中等职业学校或中等职业技术学校, 通常所指中职学校的类型主要包括中专、技校、职业高中。中等职业学校是目前我国职业院校的主体, 招生对象以初中毕业生和具有初中同等学历的人员为主, 基本学制以三年为主, 培养定位为九年义务教育的基础上培养数以万计的技能型人才和高素质劳动者。中专的传统培养目标是中级技术人才和幼儿教师, 近年来, 培养目标己扩大到了各类技能型人才, 学制一般为三年或四年;职业高中是职业高级中学的简称, 培养目标以生产服务一线的操作人员为主, 学制一般为三年;技校最早定位是将以在职人员为主的具有初中文化的成年人培养成中等技术人员, 学制一般为两年或三年。进入20世纪90年代, 统一规范的中等职业学校使它们在培养目标上逐步趋同。

我国中等职业学校教职工队伍分为专任教师、行政人员、教辅人员和工勤人员四类。本文的研究对象是指专任教师 (专职任课教师的简称) 队伍中的女性专任教师, 其具有社会角色和家庭角色的两个主要双重身份。所谓专任女教师是指具有教师资格、专门从事教学工作的女性教师。

(二) 职业发展的内涵

职业的概念比较宽泛, 美国学者迈克尔·曼主编的《国际社会学百科全书》认为:职业是作为具有自我利益的职业群体在分工中力图保护和维持其垄断领域而予以运用的工具。查阅我国《辞源》工具书的解释为:职, 指官事;业, 指士、农、工、商所从事的工作, 又为分内应作之事。本文职业发展中的“职业”是广义的概念, 职业发展在本文中等同于“职业生涯”。本文主要研究中职学校女教师在多重角色下, 其职业发展中的现状、特点、突出问题、影响因素及其相应对策。

二、中职学校女教师发展现状分析

(一) 中职女教师数量稳步上升

进入21世纪, 随着党和政府对职教的高度关注, 我国职业教育迎来了发展黄金期。随着《国务院关于大力推进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等一系列重要文件的出台, 职业教育成为我国经济社会的重要基础和教育工作的战略重点。在此大背景下, 越来越多的知识女性投身到职教事业当中。根据教育部的统计数据, 自2003年以来, 女性专任教师的数量和所占比例稳步上升, 成为促进我国职教发展的重要力量。

(二) 中职女教师队伍结构不断优化

以2008年教育部的统计数据为例, 女性教师在中高级职称上与男教师相比还有一定差距。但是, 女性教师队伍在年龄结构和学历分布上具有优势, 30岁及以下占到58.15%, 本科和硕士学历分别占到50.01%和53.63%, 即我国中职专任师资队伍将以职称较低、学历较高的青年女性为主。女性教师将逐步成为我国中职教育的主体, 决定着我国中职教育发展的前途, 对我国中职教育专任师资队伍的建设和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和挑战。

(三) 中职女教师发展面临困境

职业教育在我国教育系统中处于相对弱势的地位。自古以来, 我国深受儒家“学而优则仕”的文化思想影响, 外加近几年高校不断扩招, “普高热”也成为一种社会教育的风向标, 导致中职教育被定位为“末流教育”。这些观念致使大多数家长不愿意让自己的孩子接受中等职业教育。近几年, 随着我国经济结构产业不断调整, 技能型人才不断紧缺, 中职教育又被推上了波峰发展期, 但由于中职教育是“无门槛”的, 其生源质量普遍存在基础知识偏差、自卑心理严重、学习意志薄弱等问题, 这给职教一线的职校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和更大的挑战。

中职教育是面向技能型人才的教育, 专业与市场是紧密结合的, 这对从事职业教育教师的知识更新和技能培训提出了更宽更深的要求。与男教师相比, 中职女教师除了这些职业压力外, 还有照顾家庭的负担。由于女性独特的生理和人格特征, 她们更容易在职业发展中遭遇挫折感。中职学校为了加速发展、适应市场需求等, 对教师的学历学位、实践技能等要求不断提高, 对教师各类资格认定及考核也更加严格。因此, 中职女教师面临着学术、学历和技能水平等提升的压力。选择深造将面临着经济、家庭和学业压力, 而不选择深造则将面对职业发展的瓶颈。要想获得与男同事相同的成功, 她们不得不付出更多的代价。

三、中职女教师职业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

(一) 多重角色下的可自由支配时间过低

在职业发展道路上, 中职学校女教师具有多重角色。一方面是学校教学、学生管理、招生;另一方面是家务操持和子女抚养。中职学生普遍存在难管、难教和难沟通的问题, 师生容易发生对抗。对于这些具有叛逆心理的学生, 女教师面临着巨大的管理和教学压力。中职学校还面临着生源少的难题, 为了能够生存下来, 大多数学校将繁重的招生任务分配到每个教师名下。为了完成任务, 中职女教师不得不牺牲休息时间, 往返奔波于各个乡镇中学, 还要接受来自社会、家长的歧视、误解。与此同时, 中职女教师还需要承担繁重的家务。而孩子的生活起居和教育也是她们的常规事务。这些繁琐且耗时的家务活占据了女教师大量的时间, 使得她们难以抽出时间参与学习和进修。

(二) 实践能力偏低

中职教育以应用为主, 为了适应市场需求, 专业设置需要经常进行更新和调整。由于中职教育的技能培养特性, 每个专业都会涉及到实际动手能力的培养, 即实践能力的培养。但在专业实践方面, 中职女教师要普遍比同年龄段的男教师差。这既有社会因素也有女性特有生理因素的影响。由于女教师实践能力的不足, 学校在排课的时候也有意多安排一些理论方面的课程。这是学校的无奈之举, 但长此以往势必会更加恶化女教师实践能力的发展。

(三) 职业发展的被动性

与男教师相比, 中职女教师竞争意识较弱, 容易安于现状, 缺乏创新精神。女教师往往以家庭幸福为首要追求目标, 职业发展意识比较薄弱。一般是快到评职称或学校要求提高学历的时候, 才迫不得已去进行深造或进修。与男教师相比, 女教师缺乏长期的职业发展规划和目标, 倾向于专注自己熟悉的内容, 不愿或难以拓展到新的教学领域。调查显示, 较多的女教师倾向于高校教师。这说明大部分中职女教师并不喜欢自己的职业, 或者说不愿做中职教师。这种倾向性更是加剧了女教师职业发展的被动性。因为没有对自己职业的自豪感和喜爱, 势必会影响到其职业发展的规划和积极性。

四、中职女教师职业发展的策略与建议

(一) 在政策层面为女教师职业发展护驾导航

虽然男女平等的观念已被社会所广泛接受。但在中职教育领域, 性别歧视的现象依然存在, 女性教师在晋升、培训和评优等方面仍处于劣势。48.67%的女老师认为当前社会环境对中职女教师的发展一般或很不利。对“在工作上, 最希望得到的3个主要支持”调查中, 反应“国家、社会提高中职教师的社会地位”的位居第一, 占79.33%。这说明中职女教师职业发展的社会大环境并不理想, 她们迫切需要得到政府在政策层面的指导、帮助与关怀。

教育主管部门应该考虑制定一些向女教师倾斜的政策, 并保证能够落到实处。通过这些政策的执行落实, 使女教师感受到人文关怀和具有更多的发展机会, 并通过舆论宣传等措施努力营造出有利于中职学校女教师发展的良好社会氛围和环境。另一方面, 政府要大力发展、引导、扶持和规范家政服务业。通过普及家政服务让耗时耗力的家务劳动从家庭逐渐过渡到社会, 从而使女性教师能够有更多的时间专心投入到教学、进一步深造等方面。

(二) 建立正确的用人机制, 打破性别歧视

中职学校应该积极制定和执行男女平等的各项激励、评价、晋升政策, 使女教师能够享受到和男同事相同的资源。另一方面要根据女性教师生理、心理和成长规律, 发挥好女性的优势。女性具有观察敏锐、善于记忆与交流、性格温柔和适宜处理复杂问题等优势。中职学校的学生正处于青春叛逆期。由于长期受到社会和家庭的负面评价, 他们对社会和学校的对立情绪比较严重。在学生管理、教学和辅导中, 她们细腻的情感、敏锐的观察和有效的沟通将大大有利于消除师生之间的隔阂。

学校领导班子要努力为女教师发展创造条件, 公正客观地评价她们的工作成就, 营造出女教师发展的良好校园氛围。通过树立一些先进女教师典型代表, 调动起女教师职业发展的积极性。建立本校女教师的信息库, 及时掌握不同年龄段、不同级别和不同学历女教师的发展动态。为女教师提供交流的平台, 引导她们共享信息, 相互促进。同时, 校工会、团委等部门多开展一些女教师活动, 让多重角色下的女性教师感受到学校的人文关怀, 也能及时让在多重角色下辛苦的女性有一个释放自己的空间和方式。

(三) 树立正确的职业发展观

女性教师要避免受传统观念“男主外女主内”的影响, 坚持对自身价值的正确评价和对事业发展的不懈追求。职业教育的发展离不开广大女同胞的参与和奉献。中职女教师要认识到个人的社会责任, 做好职业发展的长期规划。

中职女教师要坚持学习, 不断优化知识结构, 提高个人技能。只有不断学习, 才能跟上时代的发展前沿, 促进个人的职业发展。中等职业教育需要不断调整, 迅速适应市场变化的各种需求。总结个人在前期职业发展道路上成功与失败的经验, 认识到自己的长处与短处, 做为后续职业发展规划的参考依据。同时对自己在教学、学生管理、人际沟通、家庭工作协调等方面的活动进行总结, 提炼出自己的观点和认识。并将这些观点在实际工作中进行检验, 最终形成自己的理论、方法, 从而将个人的职业发展升华到更高的阶段, 也为后继者的发展提供借鉴和参考。

(四) 激发女教师的实践动机

受社会文化的影响, 中职女教师对发展个人 (下转第51页) (上接第84页) 实践能力的意愿不如男教师那么强烈。实践动机是个体发展实践能力的原动力。实践能力是个体在实践过程中产生和发展起来的, 因此没有强烈的实践动机, 个体就不会有意在实践过程中进行摸索、总结, 实践能力的提高与发展也就无从谈起了。所以, 激发女教师实践动机是发展其实践能力不可缺少和必须首先启动的内容。首先, 要给予女教师适度的实践压力, 把职称评审、绩效考核和职务晋升与实践能力挂钩, 树立女教师发展实践能力的强烈意愿。其次, 要提升女教师实践的成就动机, 通过相关的奖励机制使女教师感受到发展个人实践能力的成就感, 促使她们不断追求更高层次的实践能力。

学校可以充分利用社会资源, 广泛征集企业、生产单位迫切需要解决的技术难题, 在企业和教师之间搭好桥梁, 使教师能够有更多的机会和生产一线相接触。学校还可以通过建立实训基地的形式, 模拟生产一线的真实情景, 让教师辅导学生进行相关的生产活动, 在实践中不断提高女教师的实践能力。

摘要:中等职业教育肩负着为我国培养多层次技能人才的重任。职业教育发展的好坏直接关系到我国经济发展的前景。职教发展的根本在于教师队伍的建设。中职学校女教师作为中职教师的主体部分, 为我国的中职教育发展作出了卓越的贡献。她们的职业发展水平是影响我国中等职业教育发展的重要因素。因此对于中职学校女教师职业发展研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中职学校,女教师,职业发展

参考文献

[1]吕建国, 孟慧.职业心理学[Ml.大连: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 2000.[1]吕建国, 孟慧.职业心理学[Ml.大连: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 2000.

[2]叶澜.教师角色与教师发展新探[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 2001.[2]叶澜.教师角色与教师发展新探[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 2001.

[3]申继亮.教师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一教师发展之源[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6.[3]申继亮.教师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一教师发展之源[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6.

职业发展问题 篇5

职业测评种解与职业相关各种理特质准确说职业测评种理测验通系列科手段些基本理特质(能力素质、性特点)进行测量与评估通评估析各种特点再结合工作特点帮助进行职业选择通意义所说职匹配

职业测评两种用途:

1、服务于企业帮助企业选

2、服务于帮助选职业

职业测评效效提供结非用:

测评结通比较结(职业测评都数平均数自数通比较看差异)比较才更加准确更加客观

测评结意识说清楚特点能够系统描述析;平家都自性认识实质并明确并定十准确通职业测评能发现真

测评结职业选择提供依据信息帮助指导师自更准确解测评结基础专家建议才能更加信比医看病前给病做各种检查化验

形式:主要通纸笔测验现家网、书经看答系列问题测验

见职业测评类型主要五类:

5、职业发展评估测验主要评估求职技巧、职业发展阶段等

看完面介绍析现应该答案吧其实编作职街网份饱受职业困惑苦初找职街网平台至今激万职业测试特别MBTI职业性格霍兰德职业兴趣测评析让我全面认识自

所编进入职街网家庭万高兴份我喜欢工作份我愿意终追求奉献事业顺便做做广告职街网智杰自助职业规划系统MBTI职业性格霍兰德职业兴趣测评结合两者结进行比数据整合析才广测评者提供析报告内属于前所未

加职街网职业规划专家团队自主发SWTO职业测试析工具根据性格特点、行业、情、政策结合发所编认通职街网自助职业规划系统真让快找职业定位解决职业困惑

报业发展三问题 篇6

其一,报业要唱赢不唱衰。的确从国外的情况看,由于数字媒体的强势推进,新闻的本性又是先报为胜、先睹为快,于是传统的报纸不断地萎缩,乃至一百多家知名报纸先后关闭。我国报业由于发展的时段性稍微滞后的缘故,形势没有那么严酷,但压力和威胁也是不断地袭来。然而社会需求与社会分工的理论、社会生存与社会发展的理论告诉我们,只要人类社会仍然存在并且在伴随着岁月向前延伸,信息的传播和文明的传承就不能中断。那么作为新闻功能担当者的报业就不会消亡,于是乎,报业就没有唱衰的理由。载体可以替代,而本质却永恒存在。退一万步讲,即使有衰退的迹象,我们也不能唱衰,而是应该坚决地唱赢。在好多时候,信心与毅力比黄金还重要。唱衰只能自取苍凉,而唱赢倒是能鼓舞斗志、鼓舞士气。

其二,关于打造影响力。说到底,报业及报业集团的看家本领或曰基本要义还是在打造影响力上,包括眼球经济,然后是经营影响力,把影响力转化成市场辐射力和覆盖力、资源的获取与开发能力、强势和持久的赢利能力。而打造影响力,则需要一个志向很高远、智慧很充分、思维很深邃的选题策划团队及功底较深厚、文字很精练的强有力的编辑团队,还要有一个具有现代调查理念与手段的营销、发行团队。

这几方面的团队反过来又会加强影响力的打造和构建。一旦足够的影响力形成,就需要从不同的方面和不同的渠道把影响力实现出来,从无形资产转化为广告客户的理想投入,转化为一个集团的多元化经营路径,等等。这也需要适应产业发展的需要,培养专门人才,形成行家里手的团队。

其三,关于经营的跨界限问题。在报道中涉及的几家集团中,有的进入了有线电视网络领域,有的涉足文化地产、楼宇经济等。对此,有的认为这是超范围经营,有的认为不应予以批准,有的则认为这是符合改革精神和市场逻辑的。而以笔者之见,则倾向于最后一种意见。为什么呢?且不说我们正处在转企改制的过程之中,好多时候,改革就是在没有路的地方走出一条路来。如果完全循规蹈矩,哪有改革开放的好形势?!再说,不同文化产业之间具有共通性、共同性、可渗透性、可整合性。跨界限、跨媒体经营恰恰是遵循这些规律性或曰规律性的特征。所以,可以十分坦率地讲:跨界限、跨媒体经营,符合事物的内在逻辑,是必然的,也是有着无限生命力的。我们在这一点上要坚定不移、锲而不舍。发展是硬道理,跨界经营更是大势所趋,我们只有知难而上,才能攀上新的高峰。当然,我们不仅要跨媒体,还要继续做好跨地区、跨所有制、跨国界方面的努力。

职业发展问题 篇7

关键词:知识经济,会计职业,职业发展

会计行业随着社会经济环境的产生而产生, 并随着社会经济环境的发展而发展, 它对从业者的工作经验和专业技能都有着极为严格的要求。毋庸置疑, 当前, 我们的社会已经进入了知识经济迅猛发展的新时代, 信息技术持续更新, 网络技术广泛应用, 世界经济一体化程度日益加深。在这种新的时代形势下, 社会的进步在推动会计行业发展的同时, 也给会计行业提出了更高的发展要求。

一、知识经济时代对会计人员提出了新的要求

随着知识经济的发展, 会计行业的发展内容也发生了全新的变化, 会计行业逐渐融入其它行业, 这就为会计从业人员在职业选择过程中提供了更广阔的选择范围和更多样的就业机会。但与此同时, 知识经济的发展也给会计行业的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一方面, 信息技术的发展要求会计从业人员具有更高的综合素质, 掌握更多的专业技能, 这无论是在知识的广度上还是在知识的深度上都给会计从业者带来了全新的挑战。另一方面, 由于会计行业的特殊性质, 知识经济环境下的发展要求对会计从业人员的道德素质有着更高层次的标准。

(一) 知识经济时代会计人员的知识素养

知识经济时代一名符合要求的财务会计从业者必须具备相关的专业知识和技能。第一, 基础知识方面:会计人员必须有优秀的语言表达能力、缜密的逻辑思维能力、分析和使用数据的能力以及强大的计算机操作能力。第二, 专业知识方面: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 传统单一的业务往来已经不复存在, 国家与国家之间、相同专业的不同研究方向之间都有着错综复杂的业务交往。因此, 作为新形势下的会计人员, 不仅要掌握扎实的专业知识, 深入理解国际公认的财务会计、管理会计、财务管理和审计知识, 而且还要熟知相关的法律法规和以及会计从业人员要遵守的各种规章制度。

(二) 知识经济时代会计人员的综合素质

国际经济市场的竞争日益激烈, 这就要求每个会计人员都要是一名综合性的专业人才, 从业者应该积极整合相关知识和技能, 使自己的综合素质进一步提高。一是基本技能:不仅包括从事会计行业的必备知识, 而且还包括使用外语的能力、运用现代化技术的能力, 其中, 最核心的是实践能力。二是沟通能力, 主要有人际交往能力和人际关系的处理能力。三是良好的心理素质和心理承受能力。四是分析组织信息的能力。五是职业判断能力。

(三) 知识经济时代会计人员的职业道德

会计从业人员应该坚持诚实守信的做人原则, 用实际行动为营造公开、公平、公正的竞争环境贡献自己的力量。以实事求是、踏实严谨的工作态度, 公正客观地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 立场坚定, 言行规范, 头脑清醒, 对会计信息的重要作用进行深入分析, 并利用有效的会计信息帮助企业做出科学合理的决策。依据《会计法》及其他有关规定和要求, 给出全面真实的会计信息。

二、我国会计职业的发展现状

目前, 我国的会计职业的发展呈现出一种比较矛盾的局面, 社会对基础会计人员的需求已经达到饱和, 出现了人员冗余、会计市场供大于求的现象, 但是, 高端会计人才的供给却严重不足, 供不应求。究其原因, 主要有两个方面:第一, 会计专业的高校毕业生数量庞大。几乎所有的大学都设立了会计专业, 每年会计类的高校毕业数量都极为庞大, 虽然会计学有着广阔的应用范围, 但基础会计人员的数量已经远远超出了市场需求。第二, 专业知识不牢固。虽然会计专业的大学毕业生数量多, 但很多毕业生所掌握的业务知识非常不牢固, 而考取了注册会计师和获得ACCA资格证书的毕业生就更是微乎其微了。

就目前社会发展的现状来看, 内资企业、外资企业、会计事务所、学校、事业单位以及理财咨询等部门是会计从业者主要的就业单位。其中, 最集中的是内资企业, 这种企业对会计人员的需求非常多, 但是薪资水平相对较低, 发展潜力也并不乐观;其次是外商投资企业, 外资企业对会计人员的需求量也比较大, 薪资水平也相对较高, 但是对从业者的要求也非常严格, 需要从业者具备丰富的专业知识;再次就是会计事务所, 事务所的发展程度和薪资水平都处在一个相对稳定的状态上, 但其工作量非常大, 任务繁重, 不过在积累经验和知识方面还是有好处的;再接下来就是公务员和教师了。这两种职业的工作稳定性是无需多说的, 但就会计工作来讲, 公务员和教师在发展方面会受到一定的限制;最后就是理财咨询。理财咨询是随着科技的进步和信息的发展而新出现的职业, 据目前形势来看, 这种职业拥有良好的工作环境, 较低的工作压力, 是能有长远发展的新兴职业。

三、会计从业人适应知识经济发展新要求的措施

(一) 培养会计从业人员良好的职业道德

要想培养良好的职业道德, 首先, 要形成良好的心态, 良好的心态是一切工作得以进行的前提。从业人员要端正自己的从业态度, 树立起敬业、爱业的信念, 要对会计职业充分尊重和热爱。其次, 要加强学习, 在加强自我控制能力的前提下形成正确的职业道德观念。当前, 对会计职业道德建设的加强是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 考虑到会计职业工作的特殊性, 对会计工作人员的职业道德有着更为严格的标准。具体体现在会计人员在向外界公布信息时, 必须要符合经济、税收法规, 财务保管制度以及各种相关的规章制度。知识经济的发展对会计工作中的技术要求和业务要求越来越严格, 从业人员要想在会计行业有更大的发展, 就必须要不断提高自己的职业道德水平, 养成良好的职业习惯, 全面提升自己的素质。

(二) 全面提高会计从业人员的综合素质

知识经济时代, 瞬息万变的社会环境, 使得会计规则和会计制度也在持续升级, 会计人员面临着日益严峻的挑战。而且会计行业牵涉到的范围也非常广阔, 不仅与我们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 而且还参与到了整个国家甚至全球的宏观经济领域中, 因此, 面对日益激烈的竞争, 会计人员要加大力度把自己培养成综合性的高素质人才。不仅要扎实地掌握业务知识, 而且要不断拓展自己的知识领域, 扩大自己的知识面, 一个全面发展和不断进取的会计从业者应该对金融、银行、工商等相关方面的知识有全面综合的把握。另外, 会计信息不断更新, 会计界术语与时俱进, 几个月不学习就会跟不上时代发展的脚步, 因此, 作为会计行业从业人员必须在日常生活中注意积累知识, 勤奋踏实, 对与自己工作相关的信息要及时掌握, 做到善于思考, 冷静处世。

(三) 对会计从业人员的职业发展进行合理规划

对会计职业生涯进行规划的策略很多, 首先就是善抓机遇, 科学规划。一般情况下, 一个会计从业者最初三年的时间是用来积攒知识和经验的, 刚刚从校园步入社会的从业者尽管具有丰富的理论知识, 但没有工作经历, 理论知识没有得到实践的检验, 最开始工作的三年里, 主要的任务就是锻炼自己的心理素质和心理承受能力, 在这期间, 要学会面对困难, 学会独立思考, 学会承受失败, 同时掌握一定的社会技能, 为今后更好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不同于轻松的校园生活, 职场需要更多的思考, 更多的规划, 更明确的目标。值得注意的是, 刚走上工作岗位的人不可避免的会遇到挫折, 这就需要我们从容冷静地调整心态, 以积极乐观的态度面对困难。其次, 要避免产生两个错误观念。第一, 过分重视薪酬。刚刚踏上工作岗位的年轻人, 由于没有工作经验, 待遇偏低是一个比较普遍的现象, 所以新入职的员工不要过分重视薪酬, 而要注重提高素质、积累经验;第二, 以兴趣为主要参考依据。我们选择工作的首要参考因素不应该是兴趣, 只有当我们有兴趣并且具备感兴趣行业所要求的知识和技能时, 才能实现目标。因此, 求职过程中不能以兴趣作为最主要的参考依据, 而要实事求是, 根据自己的实际能力做出合理的选择。

总而言之, 知识经济的发展给社会带来的不仅仅是机遇, 更是挑战, 会计从业人员应该科学、合理规划, 权衡轻重, 把握目前市场对人才素质的具体要求, 明确自己的目标, 认清自己的优势和劣势, 不断完善自己, 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 以更好地适应持续发展变化的社会环境。

参考文献

[1]陈智;知识经济时代会计创新问题初探[J];财经界 (学术版) ;2011-01

[2]蒋凌宇、赵军;关于知识经济时代会计诚信问题的思考[J];中国集体经济;2011-21

[3]蔡广艳;论知识经济时代会计模式的实现策略[J];经营管理者;2011-01

职业发展问题 篇8

会计职业是一项对实际工作经验和专业技能要求都非常严格的职业, 它随着社会经济环境的产生而产生, 并随着社会经济环境的发展而发展。毫无疑问, 21世纪的今天, 我们的社会已经迈进一个知识经济大发展的时代, 信息技术迅猛发展, 网络技术广泛应用, 世界范围内的经济联系日益频繁。如此, 社会的进步在为会计职业的发展带来动力的同时, 也为会计职业的发展带来了全新的挑战。

二、会计职业发展现状

当前, 我国会计职业的发展面临这样一种现状, 那就是基础会计在需求方面已经达到饱和, 出现供过于求的局面, 然而高端会计人才却严重短缺, 供不应求。现状的产生有这样两方面的原因:一是高校会计类的毕业生太多。几乎所有的高等院校都设置了会计专业, 每年都有成千上万的会计类专业毕业生, 虽然会计的应用范围很广, 但是基础会计工作人员却远远超过了市场的需求。二是专业不扎实。虽然会计专业的毕业生有很多, 但很多毕业生对会计基础知识掌握的不扎实, 取得会计职称的注册会计师和取得ACCA资格证书的人就更少了。

在当前社会的发展过程中, 会计就业主要集中在内、外资企业、会计事务所、教室和公务员、理财咨询这样几大部门里。其中最多的是内资企业, 内资企业对会计人员的需求量非常大, 但是待遇相对较少, 发展潜力也不明显;其次是外资企业, 外资企业对会计的需求也相对较多, 待遇也比较好, 但是对会计从业人员的要求也相当的高, 要求具有丰富的专业知识;再次就是事务所, 事务所待遇和发展相对比较稳定, 但是工作量非常大, 甚至是繁重, 但是在事务所工作特别有利于知识经验的积累;再次就是公务员和教师。公务员和教师的稳定性当然不用说, 但是对于会计工作来说, 公务员和教师在发展方面却有一定的局限性;最后就是理财咨询。理财咨询是随着信息与科技的发展而出现的一种新的工作类型, 一般情况下, 工作环境好、工作压力低, 是目前方兴未艾的阳光职业。

三、知识经济的发展为会计从业人员带来全新挑战

知识经济的发展为会计职业的发展带来了全新的内容, 会计行业与其它专业慢慢的融合, 使得会计从业人员在职业选择范围上有了更宽广的路径与更多样的选择机会。与此同时知识经济的发展也为会计职业发展带来了全新的挑战。一方面表现在, 信息的发展需要会计从业人员掌握越来越多的知识, 无论是知识的广度上还是知识的深度上都对会计从业人员提出了全新的要求;另一方面由于会计职业的特殊性, 知识经济的发展对会计从业人员的道德素质也提出了更高层次的要求。

1. 从知识的广度上来讲:

“会计是国际通用商业语言”,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的不断完善, 中国与其它各国的交往越来越频繁, 外国企业不断深入到中国;同时国内市场经济多元化、信息多元化、市场多元化的发展对会计从业人员的职业素质和专业技能要求不断提高, 使得会计人员的工作不仅仅是会算帐, 会记录, 会为员工发工资这么简单, 而是要求会计能够看懂财务报表, 了解资产负债状况, 掌握内控、预算、资产投资等多方面的知识, 要求会计能够精确的运用会计信息, 来进行目标工作。并且随着市场的发展, 单位在招聘管理人员的时候, 也在向其掌握的财务知识方面倾斜, 因此为了求得更广阔的发展空间, 会计从业人员也需要掌握一定的管理知识。

2. 从职业道德方面来说:

随着知识经济的发展, 社会将面临更深刻的变革, 无论是从行业状态、管理方式方面还是思想观念与意识形态方面都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职场素质与智力资本等要素都已经划入了新时期会计职业道德之中。会计的职业道德不仅包括合理的行为规范与优秀的品行, 更包括复合型知识结构与坚强的职业操守等各个方面的内容。现阶段, 会计职业方面存在的一些与新时期社会发展格格不入的问题, 其中最突出的表现就是做假账问题, 导致做假账等问题出现的最直接、最根本的原因就是从事会计工作的人员的职业素质太低。由此, 应下大力气, 多措并举, 提高会计工作人员的职业操守与道德水平。

四、多措并举, 适应知识经济发展新要求

1. 全面提高素质。

知识经济条件下, 会计环境千变万化, 会计准则和会计法规不断升级, 会计工作人员面临的挑战日益加大。同时会计职业涉及到的领域也很宽泛, 从人们日常的生活到宏观的经济领域都少不了会计职业的参与, 所以, 面对日益严峻的竞争, 会计工作者要着力提高各方面的素质。在学精专业知识的同时还要向其他领域不断延伸, 拓展自己的知识范围, 像金融、理财、工商等知识都是一个综合发展型与开拓进取型会计人才所必须具备的能力。此外, 会计信息与时俱进, 会计专业名词日益更新, 几个月不学习就会落伍, 所以, 作为会计工作人员还必须注意平时知识的积累, 要注意钻研苦干, 经常浏览与自己工作相关的信息, 做到独立思考, 从容面对。

2. 对职业道路进行合理规划。

合理规划会计职业道路的方法有很多, 首先就是抓住机会, 合理规划。一般而言, 对一个会计而言, 前三年的时间是积累知识打基础的时间, 从校园刚踏入工作岗位的人员虽然具有了丰富的理论知识但缺乏锻炼, 没有接受实践的检验, 一开始工作的三年就是培养自己心理素质与心理承受能力的三年, 在这三年里要学会独立思考, 学会适应环境, 学会承受挫折, 同时掌握一定的社会技能, 为进步打下基础。职场与校园生活不同, 需要我们多思考, 多规划, 如果碰到难以治愈的困惑可以找职业生涯规划师进行咨询, 明确自己的目标, 坚实前进。需要强调的是, 刚步入职场的人们面对挫折是在所难免的, 这就需要我们保持良好的心态, 细心、冷静, 不断的调整自己, 乐观的对待工作和生活。其次, 要避免陷入两大错误的观念。一是对待遇的过多关注的误区。对于刚刚步入职场的年轻人来说, 缺乏经验, 工资低是一种普遍现象, 所以刚入职的工作人员不要过分的去关注工资, 要注重的是经验的积累与素质的提高;二是避免走人以兴趣为主要选择的误区。兴趣不应该是我们工作考虑的第一位因素, 只有当我们具有兴趣并且掌握兴趣行业所需要的技能时才能达到目的, 所以不要本着“兴趣至少”的原则去找工作, 要实事求是, 根据自身能力进行合理抉择。

3. 培养良好职业道德。

良好职业道德的养成首先要养成的是心态, 良好的心态是一切工作的开始。要摆正自己的位置, 培养对职业的热爱之情。既然选择了会计职业就要树立起“干一行, 爱一行”的决心与信念, 尊重会计职业, 喜欢会计职业。其次要不断学习, 在提升自律能力的基础上形成正确的职业道德观。加强会计职业道德建设是目前市场经济的必然要求, 会计工作的特殊性对会计工作人员的职业道德有着更高的要求。具体表现在会计工作人员在对外披露信息的时候一定要遵循经济法规、财务管理制度、税收法律制度等方面的内容等。随着知识经济的发展, 社会对会计工作中的技术性和专业性要求越来越高, 会计工作人员要想在会计这条道路上走的更高、走得更远就必须养成良好的职业道德, 养成良好的习惯, 全面提高自身素质。

五、小结

面对知识经济发展带来的机遇与挑战, 即将毕业的大学更生应该科学分析, 权衡利弊, 明确现在市场上需要的是具备什么能力的人才, 同时给自己一个准确的定位, 明确自己身上拥有的是什么, 缺失的又是什么, 通过不断努力, 全面提高自身素质, 并对自己的职业生涯有一个合理的、科学的的规划。

摘要:知识经济时代信息充分发展, 科技持续创新, 社会主体利益日益朝多元化方向发展, 会计工作者如何抓住机遇, 合理规划职业道路, 是摆在所有会计职业工作者的一个现实问题, 结合几年来对会计职业的了解以及对会计基础知识的掌握, 对知识经济时代会计职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 探索合理规划自己的会计职业生涯的方法。

关键词:知识经济,会计职业,职业道德

参考文献

[1]陈智;知识经济时代会计创新问题初探[J];财经界 (学术版) ;2011-01[1]陈智;知识经济时代会计创新问题初探[J];财经界 (学术版) ;2011-01

[2]蒋凌宇、赵军;关于知识经济时代会计诚信问题的思考[J];中国集体经济;2011-21[2]蒋凌宇、赵军;关于知识经济时代会计诚信问题的思考[J];中国集体经济;2011-21

职业学校教师职业倦怠问题及对策 篇9

职业倦怠是个体因不能有效地缓解工作压力或妥善地应付工作中的挫折, 所表现出的身心疲惫状态, 是对所做工作缺乏动机和兴趣, 不得已而为之, 感到厌烦, 导致工作能力和工作绩效降低的现象。职业倦怠现已成为世界范围内的一种普遍现象, 存在于很多行业中。

由于中等职业技术学校的特殊环境, 在中职教师中存在着严重的职业倦怠现象。但目前对中职教师关注太少, 而中职教师的工作状态与生存状态又直接影响着中等职业学校学生的培养质量与发展, 因此, 从维护中职教师身心健康的角度出发, 研究当前我国中等职业学校教师的职业倦怠问题, 具有重要的理论与现实意义。

过高的社会期望、滞后的学校管理、超重的工作负荷、落后的评价体系、诸多的学生问题、过分的家长要求、艰难的职称评定、堪忧的经济状况、复杂的职场人际、闭塞的社会交往都是形成教师职业倦怠的原因。

以下是缓解中职教师职业倦怠的对策。

一.对社会的建议——建立社会支持网络, 切实提高教师社会经济地位

1. 社会应公允地评价教师, 正确对待教师, 从心里上真正把教师当作社会的普通一员, 不要过高苛刻。要对中职教师形成良好的公共信任氛围, 提高人们对中等职业教育重要性的认识。

2.要努力提高中等职业学校教师的社会地位和工资待遇, 从政策、管理等方面尽可能为教师创造宽松、愉快的舆论氛围。改善教师的经济状况, 提高教师的社会地位。

3.要鼓励中职教师参与教育决策, 发挥教师的主观能动性, 使他们明确改革的目的, 并使他们主动地、接受并践行教育改革, 这不仅能有效地减轻中职教师的职业倦怠, 也能有效地推进教育改革。

4.要正确引导社会舆论, 调动社会力量, 使社会各界人士关注中等职业教育, 关心中等职业院校的教师, 走出职业倦怠的阴影。

二.对学校的建议——建立科学的管理体制, 营造良好的组织文化氛围

1.加强教师职业道德建设。用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教育教师, 培养教师敬业、乐业的精神, 热爱教育事业, 勇于面对各种困难, 在挫折面前有顽强的意志, 有乐观进取的精神。

2. 充分重视教师心理健康问题对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影响。要尽可能地创设良好的校园环境和氛围, 以人为本、全方位考虑问题、合理安排工作。在工作中, 尽可能地发现每一位教师的闪光点, 运用物质和精神的方法给予激励, 满足他们合理的需要。

3. 给教师“减负”, 尽可能地减轻教师的心理负担, 改变评价教师机制, 教学评价尽量不与各种福利待遇挂钩, 建立教师发展性的评价机制。

4. 减少检查、评比次数, 尽量以教育、教学工作为中心, 取消无意义的检查、台帐资料编写, 加大教育投入、感情投入, 使事业发展人、待遇留住人、感情温暖人。

5. 为中青年教师搭建专业化平台, 关注这个群体的发展, 提高能力, 增进修养。学校可以成立老、中、青结对服务, 既发挥老教师的余热, 提高他们的积极性, 又加快中青年教师发展, 促进教师专业成长。

6. 开展丰富多彩、形式多样的校园文化活动, 丰富教师生活情趣。

7. 推进学校管理民主化进程, 树立教师的主人翁意识。知识分子是一个比较有主见、爱发表意见的群体, 因此, 学校应当利用教职工大会、教代会、各种座谈会, 广开言路, 多征意见, 这样既有了较好的群众基础, 也使教职工的主人翁感得到了满足, 减少了工作失误。

三.对教师的建议———树立正确的价值取向和职业理想, 进行必要的自我调节

1.调整心态, 正确面对压力。进行积极的自我调控是克服职业倦怠情绪最有效的方式。中职教师要学会以积极的心态认知、评价自身及外部事物, 形成正确的自我意识。要从心态上善待自己, 宽待自己, 正确对待失败与挫折。要正确认识职业倦怠, 放下心理包袱。职业倦怠并非教师职业独有, 也不是“不治之症”。绝大多数人经历的职业倦怠只是轻微的, 而且是短时期的。所以, 不必谈虎色变, 不要夸大问题, 纵观目前情况下的教师群体, 绝大多数人爱岗敬业, 潜心教书育人, 满怀职业自豪感和幸福感, 并无倦怠之意。要善于调节自己的情绪, 中职教师应根据自己在工作、生活中产生压力的原因, 掌握一定的缓解情绪压力的方法, 如自我暗示、参加文体活动、培养幽默感、向朋友倾诉等。

2.放松情绪, 减轻心理负担。心理压力一旦产生, 必然伴随着情绪上的焦虑和高度的紧张, 而高度紧张的情绪又作为一种刺激反馈到人身上, 使人产生更强的压力感。情绪紧张和心理压力就是这样相互影响, 逐渐升级增强的。因此, 放松情绪对于缓解压力非常有用。情绪的放松可以采用诸如放松训练、转移注意、与人交流等方法。

3.磨练意志, 增强个人意志。外界刺激到底给人造成多大的心理压力, 实际上是由每个人自身的抗压性所决定的。对于相同的刺激, 抗压性较强的人感受到的心理压力较小的, 反之较大。人的抗压性是靠后天炼就的, 教师们要加强人格方面的修养, 加强意志独立性、果断性、自制性等品质的培养, 增强教书育人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在压力面前不屈服, 在困难面前不退缩, 学会自觉、灵活地控制自己的情绪, 克服不良情绪的干扰。

4.学会交往, 提高适应能力。心理学家早就提出, 人类的心理适应就是对人际关系的适应。具有良好的人际关系的个人性格开朗, 对挫折的承受力强, 实践证明:成功的教师往往是乐于和学生及他人交往的, 尤其是善于与学生打交道的教师。教师应从心理期待中真正做学生的良师益友。

5.积极进取, 提高自身素质。随着社会的变迁, 教师只有了解自己所处的角色情境, 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和职业适应能力, 才能成为一名合格的教育工作者, 具备先进教育理念, 努力钻研教法, 探究学法的教师, 才能放松自如地挥洒教坛, 减少倦怠, 以自身的高素质促进学生素质全面发展。

广州职业教育发展问题及对策研究 篇10

广州职业教育坚持以就业为导向, 大力推进校企合作, 有效促进了职业教育的内涵发展。目前, 广州职业教育中存在的问题有:

1、职业教育体系不完善。

随着广东经济转型和产业结构调整, 为职业教育的发展提出了新的挑战。在劳动密集型、资本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三种共存的经济阶段中, 如何衔接初级职业教育、中等职业教育、高等职业教育、应用型本科职业教育, 构建包括研究生职业教育在内的终身职业教育体系是有待解决的关键问题。

2、校企合作深度不够。

大多数的校企合作仅仅停留在“学生顶岗实习”、“学生见习参观”和“派公司技术骨干去学校指导”, 而“教师到企业挂职锻炼”、“订单培养”和“企业员工去学校接受培训”这种形式所占比例少。双方的合作还是处于浅层次的合作, 合作的深度仍需加强。

3、职业院校教学模式亟待改革。

职业院校普遍存在照搬普通教育教学模式, 不能实现社会经济发展对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提出的目标。职业院校应该积极探索适合自身学校发展定位和符合社会职业岗位需求的教育教学模式, 包括专业设置、课程设置、教学模式、教学方法、教材、师资建设等多方面。

4、职业院校对学生职业道德培养重视不够。

职业院校大多片面追求就业率, 仅仅注重知识能力的培养, 而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没有对学生加强职业道德方面的培养。结果培养出来的学生只能适应岗位需求完成本职工作, 而作为一个社会的人来讲, 更重要的是一个人的身心健康, 自我认同和发展潜能, 社会交往中所体现出的道德修养, 对社会发展能够创造的价值。

针对以上存在问题, 提出以下对策对广州地区职业教育进行改革, 进一步提升广州地区的职业教育先锋示范作用, 引领整个珠三角地区乃至全国职业教育发展。具体措施如下:

1、进一步完善职业教育体系, 建立灵活的技能考核招生机制

在“五年一贯, 三二分段”中高职联合培养政策基础上, 实践应用型本科院校招收具有实践经验并取得中级以上技能证书的高职毕业生的本科专业班, 同时逐步扩大工程硕士学位, 专门培养既有理论基础又具备高端技能的应用型人才, 建立中职—高职—应用型本科—专业硕士的培养序列和以技能考核为主的招生考试制度。让更多的职校生可以在自我升值和学历提升方面有更多的选择, 通过职业教育成为优秀的人才。

2、鼓励更多企业参与职业教育, 创作校企双赢的深度合作模式

落实广州确立的“探索校企深度合作”、“拓宽服务社会新路子”的目标要求, 促进政府引导、校企互动、行业协调的校企深度合作的开展。政府应该扮演积极角色, 协调营造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的积极环境, 不断拓展校企合作的深度和广度, 合作过程中, 双方应该加强沟通, 充分发挥企业在学校办学上的优势作用, 重视企业的社会效益和经济利益, 提升企业的社会责任感, 使企业在校企合作办学过程中受益。从而让企业出于自身的需求而更加主动地参与职业教育, 达到企业和学校共赢。

3、建立科学发展的职业教育教学模式, 提升职业教育办学质量

职业院校本身应不断创新职业教育理念, 在办学方式、课程设置、师资队伍建设等方面力求跟上时代的步伐, 吸收国外先进的经验, 不断完善自己, 提升职业院校在社会的影响力。职业院校要研究设置与产业结构相适应的专业, 重点建立新型紧缺专业, 灵活培养紧缺型人才, 同时注重不能盲目跟风, 要有一定的稳定性, 注重品牌效应, 符合科学发展观。充分发挥校企合作优势, 建立产学研培考一条龙式的实训基地, 合作开发课程标准和校企合作教材, 协助师资培养, 建立高水平的双师型师资队伍, 创建基于工作过程的教学模式, 应用项目教学、案例教学等多种教学方法, 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

4、加强学生职业道德教育, 培养身心健康的优秀人才

职业院校的目的是培养实践型人才, 培养学生满足职业岗位所需人才的素质和能力要求。职业院校应该在课程设置上, 合理安排文化知识课程和职业道德教育类相关课程, 不能仅仅重注知识能力培养, 而减少安排或者不安排这类对学生身心发展有重大意义的课程。只有保证良好教育内容, 才能保证良好的教育成果。职业院校要积极为提高学生的职业技能和综合素质提供优质服务。

职业教育促进经济发展问题初探 篇11

一、职业教育与经济发展的关系

职业教育与社会经济的一般关系,是通过培养劳动力和吸收劳动力而发生的。社会生产对劳动力的要求是不断变化的,职业教育与经济之间的关系也是变化的。职业教育与社会经济之间的关系的密切程度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是不同的,职业教育与经济的关系是一种动态的、发展的关系。社会生产对劳动力的需求首先表现为对劳动力数量的需求,其次表现为对劳动力质量的需求,另外对劳动力结构还有一定的要求。经济发展水平和产业结构调整决定劳动力的数量、质量和结构,劳动力的培养离不开职业教育,而职业教育的发展又离不开经济发展提供的教育资源。

1、经济对职业教育的制约。站在教育发展的角度,把经济看作是影响职业教育发展的因素之一。经济对职业教育的制约主要体现在,一是经济对职业教育的规模、速度及质量的影响:二是经济发展对职业教育结构的影响:三是经济体制对职业教育的影响。

2、职业教育对经济的影响。站在经济发展的角度,把职业教育看作是影响经济发展的因素之一。职业教育对经济的促进作用主要体现在,一是职业教育能提高劳动力配置的效益:二是职业教育通过提高劳动生产率来促进经济发展。

二、职业教育与经济发展的不适应性分析

职业教育要有效发挥促进经济发展的功能,必须使职业教育的规模、速度、结构与经济发展的要求和承担能力相适应,必须培养出合格的劳动力。当前,职业教育与经济发展的不适应主要表现在:

1、职业学校多头管理与市场经济不相适应。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建设中所有制成分和经济运行机制发生了很大变化,单一的公有制,被公有制为主、其他经济成分并存所替代,单纯的计划经济模式,被有计划的市场经济模式所替代,职业教育的招生和就业已经走向市场,然而职业教育的管理仍然是计划经济时期的体制,难以适应经济改革和教育发展的要求。中专学校主要由行业主管的部委、厅局举办,教育部门负责一般性的综合管理;技工学校主要由企业举办,劳动部门负责管理;职业高中和各类初级职业学校由教育部门管理;社会职业培训机构,有的属于劳动部门批准的,有的属于教育部门批准的。这种多头、不明晰的管理体制,教育管理效率低下。其弊端表现在,各类职业教育间很难相互沟通、资源共享,学校重复建设和缺失并存,学校办学的规模效益较差,各类职业学校质量标准和证书发放不统一,学校间难以形成良性竞争。

2、职业教育专业设置与产业结构不相适应。以陕西省为例,根据《陕西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陕西省三次产业结构的调整目标为7:53:40。“十一五”期间,陕西省国民生产总值的90%以上来自二、三产业,装备制造、高技术、能源化工、旅游、现代物流等是今后劳动力的主要就业的产业。调查表明:第二产业中能源化工产业相关专业设置过少,能源化工是陕西省的一大支柱产业,而职业教育面向能源化工产业的相关专业和在校生较少。第三产业劳动力需求量最大,如推销展销、保险业务人员需求量大但没有相关专业。部分专业重复设置过多,比如计算机应用专业设置过多,在教育资源有限的前提下,部分专业重复设置过多,必然会导致其他专业的设置减少,不利于有效配置教育资源,也不利于劳动力有效就业。

3、职业教育规模、培养规格与劳动力结构不相适应。伴随产业结构调整、产业技术构成提升和国有企业的改制重组,城市出现了大量的下岗和转岗工人。由于我国是农业人口大国,农村富余劳动力的非农转移任务繁重,而滞留在农村的大部分青壮年劳动力,主要是由于家庭经济困难、文化水平较低、缺乏一技之长,只有通过职业培训,使他们获得农业以外的生存技能,才能促进农村富余劳动力向非农领域转移。比如陕西省2005年乡村人口2335万人,占总人口的62.77%,其中农村劳动力1437万人。农村富余劳动力的非农转移,不仅为区域经济发展提供了大批廉价、具有一定工作技能的劳动力,而且为经济发展创造了良好的外部环境。当前职业教育的质量和数量上都不能适应劳动力非农转移和区域经济发展的要求,学历教育和特别是资格等级培训和各类非学历培训的规模结构与劳动力需求结构不适应。

4、职业学校实训基地不能满足培养合格劳动力的需求。实训基地是培养学生实践操作和提高技能水平的主要场所。由于资金投入不到位,许多校内实训基地流于形式、荒于质量,不能满足实践教学环节的要求。虽然大部分职业学校和企业按要求建立了一定的实训实习合作关系,但由于市场中的企业追求利润最大化,因而学生在企业的实训实习多为走马观花,缺乏实际操作的机会。因此,建立新型、高效适于区域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调整的实训基地是当务之急。

三、发展职业教育,促进经济发展

1、改善职业教育投入方式,鼓励企业参与学校职业教育。改善各级政府对职业教育投入的使用效率。职业教育具有经济和个人的双重需求主体特征,具有“培养成本高、学生家庭收入低、就业回报率低”的特点。在现有国家、省财政对职业教育投入规模下,改变投入方式、提高资金使用效率无疑是较好的选择。制定优惠政策,鼓励企业参与学校的职业教育活动。随着经济发展、技术进步和知识更新,职业教育和经济发展的关系更加紧密,应当建立与之相适应的知识网络,开展校企合作和产学合作教育。而企业开展职业教育和培训有着得天独厚的资源优势,可以弥补学校职业教育培养技能型人才的不足。

2、以就业为导向实施职业学校“双证书”制度。职业资格证书制度在我国还是新生事物,它遵循的是所有职业向所有劳动者开放的原则,就业岗位的获得取决于个人劳动能力,不再与户口和身份挂钩。学校职业教育与职业资格证书互动,是我国社会、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的客观要求,也是我国劳动力市场发育成熟中的必然要求,更是职业教育与就业准入制度健康发展的内在要求。

3、适应产业结构调整改革职业教育专业设置。产业结构的调整直接影响劳动力市场的供求,进而影响不同类型、层次的职业学校专业类别和数量。职业教育应优先发展经济比重大、劳动力密集产业的相关专业,保证基础产业和支柱产业需要的同时,努力实现经济发展和充分就业。目前第三产业已经成为我国国民经济发展中的重要力量,其比重还会继续增加,因此,职业教育应把面向第三产业作为发展切入点,一方面改革专业设置,另一方面扩大第三产业专业规模。例如陕西省职业教育,应在装备制造、现代物流、能源化工、旅游、金融保险、营销服务、采矿冶炼和高新技术等产业领域增设相关专业,比如开设推销展销、机械冷加工、工艺美术、饭店服务、保险业务等专业。

4、建立适应经济发展的新型实训基地。实习实训基地是学校提高学生综合能力、形成鲜明办学特色的必要条件。根据实训基地投资大、使用效率高的特点,结合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和产业结构,建议国家、地方财政共同支持,建立具有区域经济特色、具有较高科技含量、高水准的国家级实训基地。其优点是避免学校低水平的重复建设,减少资金占用和浪费,实践教学更加接近生产实际。具体措施是采取国家财政支持和地方财政配套的办法共建新型的实训基地:改变过去国家和地方政府对职业学校个体财政支持办法,集中财力、人力、物力,建设高水平的实训基地:发挥行业中龙头企业的设备和技术优势,在大型企业联合建立具有行业特色的实训基地。

中等职业教育发展存在的问题探究 篇12

中等职业教育作为国民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为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培养出了一大批的专业实用型人才和高素质的技能劳动者。同时, 作为劳动力市场供给的重要途径, 中等职业教育担负着培养数亿高素质劳动者的重要任务, 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中等职业教育是我国进行工业化、生产社会化和现代化的重要基础, 大力建设和发展中等职业技术教育, 对推动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发展及促进就业增长具有重要作用, 尤其是对于我国人口多、底子薄的特点, 只有发展中等职业技术教育, 才能使人口的负担转变为人才资源的优势。我国的经济建设和发展需要大批各种各样的、不同层次的人才, 特别是初中级应用型人才和技术工人, 因此, 中等职业教育的建设和发展, 就显得特别突出。作为中等职业教育还肩负着提高千百万劳动者素质, 培养大批熟练技术工人和初级管理人员的任务, 因此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中等职业教育, 就显得尤为重要。

二、中等职业教育存在的问题

1. 职业教育学校生源不足

招生就业制度改革后, 原来的“铁饭碗”被打破, 加上大学生毕业生逐渐增多, 同时, 一些用人单位普遍追求使用高学历人才的“拔高”政策, 使得处于较低学历的职中生在就业竞争中处于不利地位, 因而, 职业教育学校的吸引力大大减弱。另外, 灵活机动的社会力量办学对职业教育冲击很大, 这些原因都造成普通职业教育学校生源不足的问题。

2. 社会对职业教育普遍认识不足

当前社会普遍存在重学历轻技能、重视普高轻视职高的思想, 即是进入了职业教育, 也被认为是无奈之举。人才价值观的错位, 也使得家长不愿意让孩子到技校、中专、职高去学一技之长。许多家长宁愿交高额学费上普高而不上职校, 也反映出技能人才得不到应用的社会地位和价值回报, 因为在他们心中只有干部是人才, 工人只是普通劳动者。所以说社会对职业教育普遍认识不足。

3. 职业教育经费投入不足

中等职业教育原有的办学条件和基础普遍较差, 加上这几年招生规模持续扩大, 办学压力加重, 办学投资力度远远跟不上职校规模的发展速度, 使中等职业学校的办学条件没有得到相应的改善, 很多职业学校不仅教学设备奇缺, 就连实训基地也大多名存实亡, 经费投入不足必将制约职业教育质量效益的提高。所以职业教育经费投入不足, 也是职校面临的一个主要问题。

4. 中等职业学校整个就业形势不容乐观

原因其一是前几年“热门”专业一哄而起, 泛滥成灾, 造成了对口专业教师奇缺, 就业难与人力浪费同时并存。其二, 学校开设的专业跟不上市场发展变化对专业人才的要求。一方面学校对人才市场供求变化难以预测, 另一方面申办新专业需要上报教育部门审批, 加上学校内部师资及教学设备应变能力差, 就很难及时做到培养“适销对路”的“产品”。还有一些政策方面的原因, 造成了教师队伍中的“人才”型教师流失, 还造成教师队伍不稳定。

三、中等职业教育发展策略的探究

1. 必须明确办学方向, 调整培养目标

现代生产从劳动密集型向知识密集型转变, 对人才的要求由过往职业专门化向人才基本素质和智能结构的综合化发展, 即生产第一线的工人不单要掌握熟练的操作技能, 还要具有一定的技术革新和生产管理能力;不但要有某一工种的技能, 还要具有转换岗位或职业的能力。因此, 过去中等职业学校培养目标的职业专门化已经不能满足这种需求。作为中等职业学校, 只有据此制定相应的育人目标, 才能适应这种形势, 学校的教学任务, 既要普及高中阶段的文化基础教育, 让学生具备继续深造和终身教育的条件, 又要成为中级的应用型专门人才;既具备职业技能参加就业为社会服务, 又具备进入高等职业院校继续学习的能力。

2. 深化教学改革, 努力提高教学质量

教学是学校的中心工作, 在教学领域实施各项改革, 是培养综合性人才的基本保证。人才市场的需求千变万化, 学校只有使专业设置紧跟市场、服务市场, 培养适应市场需求的技术人才, 才能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强化技能训练, 注重提高效能。职业教育还要从用人单位的立场出发, 不能唯考试论, 而应适应社会和专业发展的需求, 在教育中突出职业性、专业性、实用性, 才能实现技能人才的合理利用和顺畅流通。另外开设活动课程, 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进行创业教育的探索, 活动课程与学科课程、潜在课程有机地结合起来, 共同构成学校实施素质教育和职业教育的整体课程。这样职业教育才会得到全社会的重视和支持。

3. 强化教学管理, 创造品牌学校

严格务实的管理, 为学生创造优良的学习环境, 也为学生的就业、升学提供良好的条件, 要结合本地经济社会发展实际和学校自身特点, 积极进行教学改革, 推进校企合作, 改变传统教学模式, 让企业直接参与学校招生、培养全过程, 在培养目标、人才规格、专业设置、知识技能和教学评价等方面发挥更大作用。以就业为导向, 采取灵活的学制和学习方式, 可试行“学分制”, 为不同学习水平者、半工半读者、工学交替者分段完成学业创造条件。只要实现了“管理有方、教学有法、升学有门、就业有路”的办学目标, 就会得到社会的赞誉和肯定。

4. 重视“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

学校应加快“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建设, 大力实现一体化教学模式, 尽快改变现有师资队伍结构, 构建促进教师专业发展和终身学习的开放灵活的教育体系, 建立一支能够适应以就业为方向, 强化技能性和实践性教学要求的教师队伍, 加强教师培训力度, 不断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促进职业教育良性发展与劳动就业的有机衔接。

总之, 中等职业教育是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教育事业, 发展职业教育是实施科教兴国战略, 推动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提高我国国际竞争力的重要途径, 也是进行人力资源开发, 全面提高劳动者素质, 发展先进生产力的必然要求, 更是扩宽就业渠道, 促进劳动就业的重要举措。作为一名职教工作者, 必须从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全局出发, 进一步提高认识, 为开创职业教育的新局面作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上一篇:USBkey身份认证下一篇:淮海经济区城市经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