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发展的影响

2024-07-09

职业发展的影响(共12篇)

职业发展的影响 篇1

企业文化是一个企业在经营管理活动中, 逐渐形成的具有企业特色的由其价值观、信念、仪式、符号、处事方式等组成的特有的文化形象。企业文化是企业综合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现代企业的经营管理中已经受到了非常高的重视。而对于企业文化在员工职业发展和人力资源管理中的重要职能, 企业管理者还相对忽视, 迫切需要管理者在明确企业文化对员工职业发展积极影响的基础上, 确立科学的企业文化打造策略。

企业文化对员工职业发展可以产生有效的约束作用。在企业文化的打造过程中, 企业制度是非常重要的内容, 这会告诉员工在职业发展中, 哪些事情该做, 哪些事情不该做, 哪些行为是正确的, 哪些行为是错误的, 从而在无形中对员工的职业行为产生一种内在约束力。同时, 企业文化的约束力, 会有效增强员工在工作岗位上的自律性、主动性和工作积极性, 能够更好的明确岗位责任和工作意义, 掌握正确的工作方法, 严格遵照工作业务流程。此外, 一个企业在精神文化层面的内容, 如企业精神、道德观、工作纪律、行为准则等同样可以约束员工, 让员工形成良好的自我约束意识和工作行为习惯, 这对员工的职业发展是非常重要的。

企业文化对员工职业发展可以产生有效的激励作用。

企业文化所形成的文化氛围和价值导向是一种精神激励, 这对员工的工作和职业发展能够形成有效的激励, 真正激发出员工的工作潜能。首先, 优秀的企业文化的打造, 会体现出对员工的尊重, 让企业对员工更有吸引力, 增强员工对企业组织的信任感, 减少员工的工作抱怨, 降低企业员工的离职愿望。其次, 优秀的企业文化的打造, 会有效增强员工对企业组织的忠诚度和满意度, 从而在工作岗位上更有工作动力和工作热情, 有助于工作效率的提升。再者, 优秀的企业文化的打造, 会将企业的发展愿景与员工的职业生涯发展进行有机的结合, 实现个人发展目标与组织发展目标的一致性, 这对员工职业发展的激励作用也是显而易见的。

企业文化可以促进员工职业道德素质的发展。

在一个员工的职业生涯发展进程中, 职业道德素质的提升是其中非常重要的内容, 而企业文化则可以很好的发挥职业道德素质教育方面的功能。一个员工的职业道德素质水平, 在很大程度上会受企业文化的影响, 尤其是企业思想价值观, 会直接作用于员工的职业心理和道德意识, 对员工的职业行为产生重要的教育导向作用, 也是防范员工出现损害企业利益和违法乱纪行为的重要约束力量。

确立“以人为本”的企业文化建设思想。“以人为本”的企业文化, 会更加突出人力资源在企业经营管理中的核心作用, 是以高素质的员工为中心。因此, 在企业文化的打造过程中, 要把“人”看成是关键因素, 做到尊重、信任员工, 为他们提供良好的职业生涯发展通道, 实现专业素质的不断提升。具体到人力资源管理活动中, 要在思想上积极实现从“人事管理”向“人力资源管理”的积极转变, 把人才看成是企业的第一资源, 为员工职业发展创造优越的岗位条件。

创造和谐的工作环境和氛围。为了实现企业的和谐稳定和健康发展, “和谐企业”是现代企业在企业文化建设中重点倡导和打造的, 也是员工实现良好职业发展的重要保障。对此, 企业一定要打造公平竞争的工作环境和晋升氛围, 这样才能有效促进员工之间的沟通与协作, 达到“1+1>2”的工作效能。尤其是对于刚进入公司的新员工, 一定要对他们多关心、多帮助, 让他们感受到公司良好的工作环境和人际环境, 提高对企业的忠诚度和满意度, 这样员工的职业发展也才会更加稳定。

将企业目标转化为员工的奋斗目标。把员工的职业生涯发展与企业的发展目标相融合, 强调的是员工与企业的共同发展。由于每个员工参加工作的动机和职业期望会存在比较大的差异, 所以更加需要通过优秀的企业文化来吸引员工, 借助企业文化将员工的工作潜能激发出来, 增强员工对企业组织的归属感, 减少员工职业倦怠感, 降低员工流失率, 实现员工与企业的共同发展。

优秀企业文化的打造会对员工的职业发展产生多方面的积极影响, 企业管理者对于企业文化在人力资源管理活动中的重要作用和职能, 要给予充分的重视, 将企业文化的打造与员工职业发展进行有效的融合, 从而形成对员工职业行为的有效约束和激励, 促进员工职业道德素质的不断提升。

职业发展的影响 篇2

我考试不及格,我妈给我的,“这世界什么都可能不是你的,无论你曾经付出多少。”即使全力以赴了,还是会不及格,这很正常。

《约翰克里斯托夫》

罗曼・罗兰、傅雷译红皮版的,“人们常觉得准备的阶段是在浪费时间,只有当真正机会来临,而自己没有能力把握的时候,才能觉悟自己平时没有准备才是浪费了时间。”

《证券* * 周刊》

不是书,是杂志,还是过期杂志,我看到他们有招聘启事,就投简历去实习,毕业后就被留下了,直到生完孩子。

《新闻报道与写作(插图第11版)》

因为不是科班出身,基本功一直不扎实,被同事各种嘲笑,领导给我的,当时给我的旧版,但是后来我发现11版加了图和新媒体的内容,又买了一本11版。

《刘墉超强说话术》

倒不是书有多好,是看到当时的宣传语,“智慧向低处流”,学会了观察,像不同的人学习。

《文心》

夏D尊,校对大爷说我写的文章不够“触发”,给我推荐的书,很薄很受益,领导评价“文章一下就活了”。

《文案创作完全手册》、《麦肯锡教我的写作武器》

给某广告公司做兼职,公司培训发的,非常实用,是商用文案写作的入门级红宝书。我读完写了书评,被各种转载,这家编辑联系到了我,送了我很多书,我看了这些书,写了很多的书评,就这样认识了。

《你原本无须这么辛苦》

“每个人与生俱来都有自己独特的才能,这是我们在这个世界的立足之本,我们需要做的就是发现自己的才能。”跟好朋友魔云兽聊了一下,觉得可以不用“偷偷摸摸”兼职做自己喜欢的工作,完全可以直接做自己喜欢的工作。正好后浪出版招人,辞职就去了。

《沟通的艺术(第14版)》

作者: [美]罗纳德・B・阿德勒 /拉塞尔・F・普罗科特,超级厚的书,比英汉词典还厚,关键还是外国大学的必修课教材,而且我还是新手没经验,却没想到很多人看了都说好,各种被推荐,销量特别好,首印没一个月就卖完了,直接就入职了。

1.影响力书籍推荐

2.书籍推荐

3.影响一生的50本经济学书籍推荐

4.热门书籍推荐

5.管理书籍推荐

6.教育书籍推荐

7.心理书籍推荐

8.育儿书籍推荐

9.女人必读书籍推荐

职业发展的影响 篇3

【关键词】高职毕业生 职业发展 内因

高职毕业生是我国宝贵的人力资源,他们职业发展的状况决定着其切身利益和身心健康,关系着社会的和谐发展与健康型组织的和谐构建,同时也是保证我国经济良性发展和高职教育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环节。但历年就业数据显示,高职毕业生就业率始终偏低,职业发展状况堪忧,有业难就、有业不就、间歇性失业、就业不理想等现象在其职业发展中表现得尤为突出。笔者认为,影响高职毕业生职业发展的内因如下: 

一、自我分析与评价和环境分析与评价

人贵有自知之明。自我分析与评价是对自身的全面审视,是知己的过程。一个人的人格、兴趣、价值观、职业能力等是职业发展的前提,分析与评估的结果是职业决策的依据。霍兰德的职业理论揭示出,人格与职业环境的匹配是形成职业满意度、成就感的基础,二者匹配程度的高低决定着个人职业适应性的好坏;职业价值观和工作价值观左右着人们的职业选择及职业评价的取向;“我想干什么”操控工作的热情;“我能干什么”决定职业发展的潜力。对于高职毕业生而言,科学审视自己、明辨自身的优势与劣势,有利于在职业发展中合理定位,有利于促进自我发展、自我完善,有利于完成向社会人的转变。

知人者智。环境分析与评价是审视环境因素对自身职业发展的影响,认清“环境支持或允许我干什么”,是知彼的过程。个人的发展离不开政治、经济、组织等环境的土壤。环境为人们提供的活动空间和对应的发展条件随着社会的发展不断变化,呈现出动态的特征。不同阶段、不同地域环境下潜在的机遇、威胁不同,对个人职业发展的整体趋势影响不同。只有对环境因素有了全面、客观的了解,将一切有利因素调动起来,才能在职业发展中有针对性地自我调适,趋利避害。

知己知彼,百战不殆,分析与评估的质量直接决定着职业发展的前景。正确的分析与评价,能够帮助高职毕业生有效降低职业风险,是其找准职业切入点、探索职业目标的必经之路。

二、职业目标

目标是旗帜,给生活以目的性和方向感。一个人职业发展的成败,很大程度取决于有无恰当的职业目标。据哈佛大学,基于一群条件相近的年轻人所做的,关于目标对人生影响的调查显示:3%有清晰且长期目标的人,几乎都成了社会各界顶尖的成功人士;10%有清晰短期目标的人,大都生活在社会的中上层,生活状态稳步上升;60%目标模糊的人,几乎都生活在社会的中下层,能安稳地生活,但没建树;27%无目标的人,常常失业,生活很不如意,几乎都生活在社会的最底层。目标是职业决策过程中处于核心地位的要素,设立属于自己的、可行的、可控的、明确的、促进成长的、可量化的、阶段目标与人生目标科学链接的职业目标体系是职业成功的驱动力;但个人的职业成功不可能脱离社会和组织,因而,正确的职业目标还必须与社会需要、组织发展相契合,并在实践中不断检验与修正。

在高职毕业生的就业跟进中,我们发现,由于他们身上普遍存在或人生目标不明确、或缺乏切实可行的阶段性目标、或目标设立脱离社会需求等问题,导致职业发展出现停滞不前、目光短浅、执行力差、一蹶不振等现象。这些现象成为他们职业发展的瓶颈,迫使他们频繁改变职业目标。因而,树立科学、发展的职业目标,是高职毕业生面临的重要任务。

三、成就动机

麦克利兰研究发现:一个人的成就动机水平与他的抱负水平、独立性和自觉性等正相关,取得成功的人都有较高的成就动机。有关经济研究也表明:高水平的成就动机是促进经济成长的重要因素,是创新人才的内部动因。可见,成就动机对个体的职业发展具有指向的功能,高成就动机能强化个体的行动力、是克服个体自我发展动力不足的关键环节。

高职学生由于在学历层次上居于弱势,成就动机水平普遍偏低。低成就动机严重影响到他们的学习、择业和心理健康。故,训练成就思维习惯,有效提升自身的成就动机水平是高职毕业生职业发展的关键环节。

四、就业准备

充分的准备,无疑是职业成功最重要的筹码。严峻的就业形势下,高职毕业生要想在就业过程中游刃有余,必须从技能的储备与开发、就业观念、就业心理、求职择业技巧等方面做足准备。

第一,技能的储备与开发。技能的储备与开发位于就业准备的核心层面。任何职业都需要一定的技能才能胜任,技能是用人单位选择人才的重要依据。美国的Robert D.Lock如此描述技能:技能是经过学习和练习发展起来的能力,它是在你从事活动时有效地运用你的天资和知识的力量。辛迪尼·梵和理查德·鲍尔斯将技能划为三类:功能性技能、专业知识技能和适应性技能。功能性技能是指学习、创新、管理等行为能力,它可以从一项工作迁移到另一项工作中。在职业迁移加速的环境下,功能性技能是人们变换工作不可或缺的保障。专业知识技能是指为从事某项工作,通过专门的学习或培训掌握的知识和能力。在特定领域,专业知识技能是推销自己、参与岗位竞争的资本。适应性技能是指自我管理技能,包括情绪管理、压力管理、时间管理、人际关系管理等情商技能。适应性技能确保个体在组织中可持续发展。当三者有机结合,构成完整的能力体系,顺利就业、职业成功就具备了举足轻重的筹码。高职毕业生普遍专业知识技能较强,功能性技能和适应性技能薄弱。随着知识经济的冲击和产业结构的不断调整升级,当今社会的就业竞争主要体现在技能的较量上。因此,高职毕业生做好自身技能的储备与开发具有深远的现实意义。

第二,就业观念准备。近两年,随着职业指导课和就业思想政治教育的开展,部分高职毕业生开始关注职业发展潜力,积极响应到基层、到西部、到祖国和人民最需要的地方去的就业政策,及时就业;也有一些毕业生通过自主创业,拓宽了职业生涯。但,多数毕业生仍存在就业期望不合理、个人定位脱离社会需求等不切实际的就业观念,有的局限于大城市,过度关注职业报酬、职业声望,丧失或错过就业机会,导致选择性失业;有的期望值过低,造成社会人力资源的浪费,人为阻碍了自身职业生涯的可持续发展。

第三,就业心理。严峻的就业形势下,择业挫折、从业风险接踵而至,高职生面临巨大就业压力,加之在大中专毕业生就业中居于劣势,难免会产生焦虑、自卑、浮躁、抑郁等不利于就业的心理障碍。心理素质的好坏决定综合素质的高低,毕业生就业心理的准备程度影响着其择业、就业的成败。松下幸之助说“信心加忍耐能化一切不可能为可能”。面对考验,树立良好的就业心态,冷静对待困难、挫折和失败,科学调适自我,有利于毕业生对存在的问题合理归因、自我完善,有利于成才立业。假如毕业生心理素质不过硬,自我调适不到位,则往往会陷入从众、攀比、不择手段、消极弃权等心理误区,直接影响就业过程中个人水平的发挥,不利于正常的学习、生活和就业,进而可能给社会和谐发展埋下隐患。

第四,求职择业技巧。成功总是青睐那些有准备的人。有了客观的分析与评价、设立了科学的职业目标体系、具备了一定的成就动机水平、储备了过硬的技能、树立了正确的就业观念和良好的就业心理之后,高职毕业生距离成功就业还差临门一脚——求职择业。求职择业中,有的毕业生由于对信息只知收集不会处理,导致后继准备针对性差,只见“求”不见“效”;有的由于求职材料中关键词与招聘职位不对应或不能被迅速检索到,错失面试机会;有的由于面试时在自我介绍或回答问题环节缺乏语言性技巧,或遗漏仪容、仪态等非语言技巧,或不具备情景面试的经验,与岗位失之交臂。鉴于此,毕业生如能在这个过程中,明确用人单位的岗位需求,掌握对应的方法和技巧,并能熟练灌输给对方“你是最适合的”的认识,才能成功推销自己、获得理想的就业岗位。

《劳动和社会保障事业发展“十一五”规划纲要》指出,到2010年劳动力供求缺口1000萬人,高职毕业生将要面对更为激烈的就业竞争。鉴于此,高职毕业生要在选定的领域里一展所长,不断接近或实现预期职业目标,应从上述四个层面着手准备,一方面与时俱进,提高思想政治觉悟,坚定职业信念,加强就业心理建设,树立多层次就业、创业和终身学习观念;一方面在内涵建设上下功夫,不断提升自主学习能力、创新创业能力、生涯规划能力和职业决策能力,熟练掌握求职择业技巧。

参考文献:

[1]苏敏.英国高校提升大学生就业力的策略研究[D].长春:东北师范大学,2007.

[2]张燕玲.生涯发展理念下大学生就业能力开发研究[D].南京:河海大学,2007.

[3]国际教育出版会.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

[4] 洛克.把握你的职业发展方向[M].钟古兰,曾垂凯,时勘,等,译.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6.

职业发展的影响 篇4

成功, 是每一个人的梦想。成为科学家和政界精英, 对青年人来说, 是奋斗的目标。本文运用相关分析、回归分析等统计建模方法, 对科学家和政界精英这两个领域的成功人士的简历进行数据分析, 得出他们成功及其影响因素方面的规律。本项研究的样本数一共是3001个, 其中科学家2001人, 政界精英1000人。研究的样本数据来自于公共网络资源, 其中科学家个案数据来自中国科学院下属院所的官方网站, 政界精英个案数据来自新华网以及各部委、各省、直辖市的官方网站, 从这些权威的网站中获取个案的简历信息。

1 基本统计分析

在进行统计分析数据之前, 笔者对可能影响成功的各个因素进行了数据化处理。

在科学家的数据中, 学历变量用数字5至1分别代表博士后、博士、硕士 (研究生) 、学士 (本科) 、大专及大专以下。职称一栏中, 数字5代表科学院院士、4代表科学院研究员、3代表科学院副研究员。后文中所有关于科学家的数据含义均如此。

在政界精英的数据中, 现学历学位变量中数字5至1分别代表博士、硕士 (研究生) 、学士 (本科) 、大专、大专以下。行政级别变量中数字5至1分别代表部级以上、正部级、副部级、正厅级、副厅级。

笔者对个案就读的本科、博士的院校也进行了统计, 用数字6代表985院校、数字5代表211院校、数字2代表其他院校 (因为国外院校与国内院校教学水平不好比较, 且占总体比例不高, 在此均用数字2表示) 、数字0代表没有相应学历。

另外, 本文中的职业外时间是指科学家从开始工作到进入专职研究的时间或政界精英从开始工作到进入政府部门工作的时间。流动次数是指个案从参加工作到现在经历的工作单位调动的次数。

本文使用SPSS 19.0软件, 以科学家的职称和政界精英的行政级别作为控制变量, 对已建立的简历数据库进行统计分析。

1.1 科学家

科学家个案一共2001个, 其中男性1719人, 女性282人。

1.1.1 学习经历

(1) 学历分析 (见表一、表二)

通过对科学家的学历学位进行统计分析可知, 院士、研究员、副研究员的学历均值为3.31、3.98、4.23, 均在研究生以上, 并且从表一中可以看出, 博士在院士、研究员、副研究员中比例最高, 表明科学家的学历普遍较高。笔者还发现, 从副研究员到院士学历处于下降的趋势, 由于早期具有研究生以上学历的人极少, 并且早期进入研究领域的科学家经验丰富, 学识不能仅用学历数据衡量, 考虑到历史背景的因素, 笔者不能过早下定义, 需要继续研究。

(2) 本科院校分析 (见表三、表四)

通过对科学家的本科院校进行统计分析可知, 本科院校的数据均值均在4.50左右, 并且每个职称中就读于985院校的比例最大, 分别是51.0%、35.1%、46.1%。由此可以看出, 科学家就读的本科学院的教育水平普遍也比较高, 但仅从基本数据上看各个职称间区别不大, 所以笔者需要在后面通过相关分析进行检验。

(3) 博士院校分析

由表二数据可知, 拥有博士学历的科学家达50%以上, 但是其中很多科学家在中科院就读, 不好与其他高等学校比较, 故数据分析不具有说服力, 不再作为相关因素研究。

(4) 学科分析 (见表五)

通过对科学家的最高学历专业进行统计分析可知, 理学和工学的比例很大, 分别达到了91.2%、72.3%、72.7%。科学家研究的专业性很强, 而且比较专一, 由于研究工作的需要, 所以科学家所学专业多数为理工类。

1.1.2 工作调动

(1) 职业外时间 (见表六、图一)

通过对科学家的职业外时间进行统计分析可知, 科学家的职业外时间比较少, 平均只有3.48、3.28、2.49, 并且参加工作就从事研究工作的占大多数, 尤其是院士职称的, 在有效数据中达到57.3%。从正态分布曲线上看, 各职称之间差别不大, 需要进一步分析。

(2) 流动次数 (见表七、图二)

通过对科学家的流动次数进行统计分析可知, 科学家的流动次数和职业外时间一样比较少, 各职称平均只有1.59、1.67、1.39。从图二可以看出, 流动次数在6次以上的科学家几乎没有, 说明科学家大多会在一个研究所工作多年, 研究项目比较专一。

1.2 政界精英

政界精英个案一共1000个, 其中男性984人, 女性106人。

行政级别情况:部长以上级别73人, 部长级别114人, 副部长级别813人。如表八所示。

1.2.1 学习经历

(1) 学历分析 (见表九、表十)

通过对政界精英的学历学位进行统计分析可知, 部长级别以上、部长级、副部长级的学历均值为3.51、3.95、3.95, 中位数为3、4、4。从数据上看, 部长以上级别的人的学历更趋向本科, 而部长级和副部长级的更趋向研究生。但经过对数据的对比, 部长以上级别的人普遍年纪比较大, 由于新中国初期教育水平没有改革开放后高, 那一时期的本科学历已经是很高的。随着教育水平的不断发展, 年轻人有更好的受教育机会, 读硕士、博士的人也越来越多, 从而有现在的分析结果。

(2) 本科院校分析 (见表十一、表十二)

通过对政界精英就读的本科院校进行统计分析可知, 部长级别以上、部长级、副部长级的本科院校均值分别为3.82、3.61、3.20, 就读于985学校的百分比分别是37.0%、21.1%、15.5%, 就读于211学校的百分比分别是11.0%、8.8%、6.2%。根据分析数据可以得到, 行政级别越高的人就读的本科院校的教学水平相对较高, 他们在本科学院中拥有更好的学习经历, 让他们能够有更好的机会。

(3) 博士院校分析 (见表十三)

通过对政界精英就读的博士院校进行统计分析可知, 政界就读博士的比例普遍不高, 只有十几个百分点。就读博士的政界精英中, 在985院校就读的比例也很小, 所以这一项数据将不再作为影响因素讨论。

(4) 学科分析 (见表十四)

通过对政界精英的最高学历专业进行统计分析可知, 部级以上级别的最高学历专业为工学和理学的比较多, 分别占30.1%和19.2%, 部长级别的学法学和经济学的比较多, 副部长级别的学经济学、管理学、法学的比较多。20世纪七八十年代普遍比较推崇“学好数理化, 走遍天下都不怕”, 所以当时学习理工科的人很多, 随着社会发展, 有所改变, 更多的人倾向于学习经济学、法学和管理学。

1.2.2 工作调动

(1) 职业外时间 (见表十五、图三)

通过对政界精英的职业外时间进行统计分析可知, 政界精英中30%以上的人是开始参加工作就在政府部门任职, 职业外时间为0。部长与副部长级别的职业外时间平均在4到5年, 而部长以上级别的平均为8.79年, 这个结果与新中国成立初期, 知识分子需要下乡劳动有一定关系, 需要进一步讨论。

(2) 流动次数 (见表十六、图四)

通过对政界精英的流动次数进行统计分析可知, 从副部长级别到部长以上级别, 流动次数呈现上升态势, 由于级别高的个案工作时间也相对比较长, 属于正常现象, 有待进一步讨论分析。

2 相关分析

前一部分的分析能够简单地表现出学历、本科院校、博士院校、最高学历专业、职业外时间和流动次数对科学家和政界精英的影响, 并且已经发现这些因素确实对他们的职称或行政级别有一定的相关性。为了进一步发掘他们之间的联系, 笔者用SPSS19.0软件进行相关性分析。

变量之间存在确定性关系及非确定性关系, 即相关关系其特点是给定了一个变量值后, 另一个变量值可以在一定范围内变化。相关性分析就能把非确定性关系呈现给大家。

2.1 科学家

经过上一部分的分析, 笔者发现学历、本科院校、职业外时间和流动次数需要进一步研究, 故将他们作为自变量, 科学家的职称作为因变量进行相关性分析。如表十七所示。

通过对科学家的肯德尔系数相关分析可以看到, 学历和职业外时间分别在置信度 (双侧) 为0.01时、置信度 (双侧) 为0.05时相关性显著, 但笔者发现他们的相关系数是负数, 从相关分析上看呈负相关, 由于上文说明的年代问题, 这种情况是正常的。

2.2 政界精英

经过上一部分的分析, 笔者发现学历、本科院校、职业外时间和流动次数需要进一步研究, 故将他们作为自变量, 政界精英的行政级别作为因变量进行相关性分析。如表十八所示。

通过对政界精英成功影响因素的肯德尔系数相关分析可以发现, 自变量中学历、本科院校、流动次数在置信度 (双测) 为0.01时, 相关性显著, 表示相关系数在0.01的显著性水平 (双边检验) 上非常显著, 说明这三个因素对因变量的变化有较大影响。

3 回归分析

3.1 科学家

经过相关分析可知, 变量学历和职业外时间与科学家的职称有显著相关性, 故用它们作为自变量, 科学家的职称作为因变量进行回归分析。如表十九所示。

从表十九可以看到, 自变量的膨胀因子 (VIF) 为1.007, 小于5, 所以它们之间没有共线性, 因此可以得到方程:

由式 (1) 可以得出, 学历每上升1, 则职称降低0.167;职业外时间每上升1, 则职称下降0.003。

3.2 政界精英

经过相关性分析可知, 学历、本科院校、流动次数这三个因素与政界精英行政级别的相关性十分显著, 故笔者以它们作为自变量, 行政级别作为因变量进行回归分析。如表二十所示。

笔者看到三个自变量的膨胀因子 (VIF) 为1.043、1.051、1.009, 都小于5, 所以它们之间没有共线性, 因此可以得到方程:

由式 (2) 可以得出, 学历每上升1, 行政级别下降0.124;流动次数每增加1, 行政级别上升0.051。本科院校方面, 从没有读本科变化到一般本科院校, 行政级别上升0.106;从一般本科院校变化到“211”院校, 行政级别上升0.159;从“211”院校变化到“985”院校, 行政级别上升0.053。

4 结果分析

笔者对1000名政界精英和2001名科学家的简历进行数据化处理, 分析学习经历和工作调动对他们职业发展影响。笔者假设的因变量为科学家的职称和政界精英的行政级别, 自变量分别为学历、本科院校、博士院校、所学专业、职业外时间、流动次数。通过基本统计分析、相关分析和回归分析, 找到了因变量和自变量之间的关系。

对科学家的研究中可以发现, 科学家的学历总体很高, 普遍在硕士之上, 且一般所学的专业为理工科, 专业性很强, 可见科学家需要很高的学识, 需要对一类学科知识掌握的很深才能有所成就。科学家的本科院校为985院校或211院校的占60%以上, 博士很多在中科院就读, 教育水平和质量都很高, 进一步巩固了科学家的知识专业度。科学家的平均职业外时间为3.23年, 平均流动次数为1.68次, 可见科学家的研究工作非常专一, 要求能够全身心投入到所从事的科学研究当中, 数量较少的职业外时间和流动次数使得他们能够更加专注研究, 取得成功。在对科学家的肯德尔系数相关分析中, 学历和职业外时间呈现出显著的负相关性, 可见职业外时间对科学家职业影响较大。职业外时间越大, 科学家从事于研究时间越短, 其职称将会越低。在线性回归分析中, 通过式 (1) 可以看到职业外时间每上升1, 则职称下降0.003。而学历的负相关性原因与时代背景有很大程度的关联, 职称比较高的科学家年龄相对较大, 当时的社会现状使得他们没有机会在学校更深入地研读。随着教育事业的发展, 科学家的学历逐渐上升。

对政界精英的研究中可以看到, 政界精英的学历均值为3.92, 接近研究生。可以看出, 政界精英的发展也需要一定的学识作为基础。经过高校良好环境的熏陶, 个人的自身素质也会相应提高, 对职业发展会有一定的促进作用。随着我国国情不断变化、社会不断发展进步, 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倡导依法治国, 努力实践科学发展观, 政界精英的所学专业以经济学、法学和管理学居多。政界精英的本科院校为985院校或211院校的占37.5%, 并且行政级别越高这个比例越大, 其中行政级别为部级以上的政界精英达到48%, 所以全面的教育能够让人在竞争中更有优势。政界精英的职业外时间均值为5.17, 很多人在进入行政岗位之前在工厂、企业工作, 能够深刻理解劳动人民的需要, 对以人为本的社会发展有很大帮助。政界精英的流动次数均值为5.29, 流动次数比较多。政界精英要求经验丰富, 知识面广泛, 合理的流动会促进政界精英的事业发展。在政界精英的肯德尔系数相关分析中变量学历、本科院校、流动次数与行政级别在0.01的显著性水平 (双边检验) 上非常显著, 这三个变量对行政级别的影响很大, 巩固了统计分析中得到的结论, 在政界精英的线性回归分析中得到的方程式 (2) 中, 三个变量的系数最大的是本科院校的0.053, 也就是影响程度最大的变量, 说明现在许多单位在招聘时对本科院校有一定要求的做法是有科学性的。流动次数的影响因素也比较大, 与统计分析和相关分析的结果相吻合, 说明政界精英的流动次数是影响职业发展的重要因素, 合理的流动很大程度上拓展了一个人的眼界, 丰富的认识使其考虑问题更加全面, 能够照顾这个社会的更多群体, 是政界精英应具备的重要能力。学历的系数为负数的原因与科学家学历肯德尔相关系数为负数的原因大体一致。

科学家和政界精英是社会中成功人士的典型代表。通过对他们的学习经历和工作调动的研究, 笔者得到一些他们的成功方面的规律, 为高校学生专业选择和职业规划提供参考。第一, 要认真学习课程知识, 科学家和政界精英的平均学历基本在硕士的位置, 拥有一定的学识基础, 成功的机会能够大大增加。另外, 能够在教育水平和质量高的学府就读更好, 如985院校和211院校。第二, 根据自己的奋斗目标选定专业, 不同的行业需要不同的知识储备, 专业对口则如虎添翼。比如科学家所学专业以理工科居多;政界精英所学专业以经济学、法学和管理学居多。第三, 选择好自己的工作方式, 比如科学家要求研究专一, 流动很少, 政界精英要求涉世广泛, 需要较多的工作调动。

摘要:本文运用相关分析、回归分析等统计建模方法, 对收集的科学家与政界精英官方生涯资料进行统计分析。以科学家的职称、政界精英的行政级别作为因变量, 学历、本科院校、博士院校、最高学历专业、职业外时间和流动次数作为自变量, 分别统计建模, 从数量统计的角度揭示科学家和政界精英成功及其影响因素方面的规律, 为高校学生专业选择和职业规划提供依据。

关键词:影响因素,相关分析,回归分析,职业发展

参考文献

[1]吴培群.大学教师流动及其中外比较研究——基于一个全国样本的内容分析和建模[M].北京:西苑出版社, 2011.

[2]吴培群.高校专家评教与学生评教差异的实证分析[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 2010, (10) :71-77.

[3]吴培群, 陈小红.大学生评教的统计分析及其改革途径探讨——基于北京一所高校学生评教分数的统计分析[J].高教探索, 2010, (03) :78-81, 91.

兴趣对职业的影响 篇5

概述:爱因斯坦曾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的, 很多成功的科学家他们往往都是兴趣广泛的人。然而在我们的日常生活和工作中兴趣的起到了很大的作用及影响。兴趣是一个人在工作中取得成功的重要推动力,它能将一个人的潜能最大限度地发掘出来,并且经过艰苦努力最终取得令人惊叹的成绩。但是,兴趣并不代表能力,一个人对某个特定职业有兴趣并不表示就能干好这个职业。同样,如果一个人具备了从事某项工作的能力,但是对这些工作却缺乏兴趣,这样在该职业上取得成功的可能性并不大。因此,对于工作与生活的积极兴趣起到了必不可少的地位。

关键词:兴趣 职业 职业兴趣

Overview: Einstein once said: “interest is the best teacher!” Yes, many successful scientists who often is a man with wide interests.However, in our daily life and work of interest has played a significant role and influence.The interest is a person succeed in work the important impetus of it can be one potential maximised and through hard work eventually made stunning achievements.However, interest does not represent the ability of a person to a particular occupation interest does not mean that could do the occupation.Similarly, if a person has engaged in a work, but for this work is the lack of interest in this occupation, this success is unlikely.Therefore, for work and life positively play an essential role in.Key words: interest, occupation, occupation interest

引言:许多研究已经指出,单独使用能力并不能解释、预测职业生涯的成功和失败,你的兴趣、价值观、动机等情感性倾向因素对你职业生涯适应性都有影响,因而同样必须加以考虑。在这些因素中又以兴趣所起的作用最大。

一个人如果能根据自己的爱好去选择生涯,他的主动性将会得到充分发挥。即使十分疲倦和辛劳,也总是兴致勃勃,心情愉快;即使困难重重也绝不灰心丧气,而能想尽办法,百折不挠地去克服它,甚至废寝忘食,如醉如痴。就比如爱迪生就是个很好的例子。他几乎每天都在实验室里辛苦工作十几小时,在那里吃饭、睡觉,但丝毫不以为苦,“我一生中从未间断过一天工作。”他宣称:“我每天其乐无穷。”这就是他会成功的秘诀。美国曾对两千多位著名的科学家进行调查,发现很少有人是由于谋生的目的而工作,他们大多是出于个人对某一领域问题的强烈兴趣而孜孜以求,不计名利报酬,忘我地工作,他们的成功是与他们的兴趣相联系着的。

一、兴趣的发生和发展一般过程:

兴趣是指对事物喜好或关切的情绪。在心理学上指人们力求认识某种事物和从事某项活动的意识倾向。它表现为人们对某件事物、某项活动的选择性态度和积极的情绪反应。其发生和发展一般过程为:有趣--乐趣--志趣。

有趣是兴趣过程的第一个阶段,也是兴趣发展的低级阶段,它往往短暂易逝,非常不稳定。处于这一阶段的兴趣常常与你 对某一事物的新奇感相联系,随着这种新奇感的消失,兴趣也会自然地逝去。

乐趣是兴趣过程的第二个阶段,它是在有趣定向发展的基础上形成的,是兴趣发展的中级阶段。在这一阶段中,学生的兴 趣变得专

一、深入起来,如喜爱文学的学生很可能会成天沉溺于文学作品中。

志趣是兴趣发展过程的第三个阶段,当乐趣同你的社会责任感、理想、奋斗目标结合起来时,乐趣便变成了志趣。志趣是你取得成就的根本动力,是成功的重要保证。

兴趣是在一定需要基础上,在社会实践中形成的,兴趣实际上是你需要的延伸。关于需要的理论,心理学家也有许多论述,其中较为著名的是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的需要层次论,他把人的需要分成生理需要、安全需要、社会需要、尊重需要和自我实现需要五个层次,并广泛地流传开来。

由于你的需要是复杂多样的,从而决定了你的兴趣也是多种多样的。有的人好动手,有的人好动脑;有的人喜欢与人打交道,有的人喜欢与物打交道;有的喜欢独自钻研,有的喜欢集体协作……。

这些兴趣、爱好会直接影响到你的职业生涯。

兴趣是你职业生涯适应的一个基本方面,可以为职业生涯选择提供有效的信息。兴趣主要用于预测你的工作满意感和工作稳定性,工作满意是职业生涯适应的一大标志。

二、约翰·霍兰德职业兴趣理论

根据美国心理学家约翰·霍兰德提出的具有广泛社会影响的职业兴趣理论。认为人的人格类型、兴趣与职业密切相关,兴趣是人们活动的巨大动力,凡是具有职业兴趣的职业,都可以提高人们的积极性,促使人们积极地、愉快地从事该职业,且职业兴趣与人格之间存在很高的相关性。约翰·霍兰德认为人格可分为常规型、艺术型、实践型、研究型、社会型、管理型六种,其表现特点为:

1.常规型:尊重权威和规章制度,喜欢有秩序的、安稳的生活。惯于按照计划和指导做事,按部就班,细心有条理。不习惯自己对事情作判断和决策,较少发挥想象力。没有强烈的野心,不喜欢冒险。

2.艺术型:热爱艺术,富于想象力、拥有很强的艺术创造力。乐于创造新颖、与众不同的成果,渴望表现个性,展现自己。做事理想化,追求完美。擅于用艺术形式来表现自己和表现社会。进行艺术创作或创新时,不喜欢受约束和限制。

3.实践型:喜欢使用工具或机械从事操作等动手性质的工作,动手能力强,通常喜欢亲自体验或实践理论和方法甚于与其他人讨论,一般不具有出众的交际能力,喜欢从事户外工作。

4.社会型:乐于助人和与人打交道,乐于处理人际关系。喜欢从事对他人进行传授、培训、帮助等方面的服务工作。愿意发挥自己的感染力和说服力引导别人。通常他们有社会责任心,热情、善于合作、善良、耐心,重视社会义务和社会道德。

5.研究型:喜欢理论研究,潜心于专业领域的创新和应用;喜欢探索未知领域,擅长使用逻辑分析和推理解决难题。不喜欢官僚式的管理行为过多地影响研究工作。

6.管理型:对其所能支配的各种资源能够进行有效的计划、组织、领导和控制。喜欢影响别人、敢于挑战,自信、有胆略、有抱负,沟通能力出色,擅长说服他人,追求声望、经济成就和社会地位。

三、兴趣对职业生涯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兴趣是影响职业定向与职业选择的重要因素之一。

职业定向在选择的过程中,人们常常会倾向于寻找与个人兴趣相关的职业,尤其是在外界限制比较小的时候,人们都会选择自己感兴趣的职业。因此,兴趣是影响职业定向与职业选择的重要因素之一。

第二:兴趣可以增强人的职业适应性。

兴趣可以促进个人能力发挥,并且广泛的兴趣还可以让人定位多变的环境,就算变换工作性质也能很快熟悉与适应工作。

第三:兴趣是保证个人职业稳定性与工作满意度的重要因素。

一个人对某一事物感兴趣就会激发对该事物的求知欲与探索热情,调动自己的积极性,使智能与体能进入最佳的状态,从而最大限度的施展才华,充分发挥主动性与创造性。那么,在这种情况下,个人的职业稳定性也会得到保证,并且很容易提高工作满意度。

四、职业兴趣的培养方法:

虽然职业兴趣一旦形成,便在职业生涯中具有一定的稳定性,但根据实际需要,还是可以通过多种途径,加上自己的努力去规划、改变、发展和培养的,在培养职业兴趣时,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努力。

1.培养广泛的兴趣。具有广泛兴趣的人,不仅地自己职业领域的东西有浓厚的兴趣,而且对其他方面椰油地丁的兴趣。这种人眼界比较开阔,解决问题时也可以从多反面得到启发,在职业生涯规划的选择上有较大的余地。

2.重视培养间接兴趣。直接兴趣是由于对事物本身感到需要而引起的兴趣,间接兴趣则不是事物本身的兴趣,而是对于这种事物未来的结果感到需要而产生的兴趣。人在最初接触某种职业时,往往对职业本身缺乏强烈的兴趣,必须要从间接兴趣着手培养直接兴趣。可以通过了解职业兴趣在社会活动中的意义‘对人类活动的贡献等以引起兴趣,也可以通过了解某项职业的发展机会引起兴趣,还可以通过实践逐步提高间接兴趣。

3.积极参加职业实践。只有通过职业实践,才能对职业本身有深刻的认识和了解,才能激发自己的职业兴趣。职业实践活动内容十分丰富,包括生产实习、社会调查、参观访问以及组织兴趣小组等。每一个人都可以通过参加各种职业实践活动调节和培养兴趣,根据社会和自我需要,有意识地去培养和发展兴趣,为事业的成功创造条件。4.保持稳定的职业兴趣.应在某一方面有持久稳定的兴趣,不能朝三暮

四、见异思迁,这样才能投入更多的热情和精力,深入钻研相关内容,在事业上才能有所发展和成就。

五、总结

兵团职业教育对经济发展的影响 篇6

教育与经济的关系,是互相影响、相互促进、相互制约的。具体的说经济发展为教育提供了基本保障,它制约着教育发展,教育发展应当适应经济发展;教育为经济的发展提供高素质的专门的人才,能推动和促进经济增长,经济增长应当依靠教育。职业教育是我国教育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发展职业教育是提高全民族素质的重要途径,是对中国特色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重要探索。职业教育作为一种面向地方经济建设的教育,其在传播知识、培养人才、推广科学技术等方面紧紧围绕地方经济与社会的发展而开展。

兵团经济发展现状

兵团现有14个师全部分布在天山南北的塔克拉玛干、古尔班通古特两大沙漠边缘和自然环境恶劣的边境沿线的14个地、州、市境内,并形成了点状布局、带状布局的“三带两区”经济格局。兵团区域经济整体发展水平与沿海发达地区有较大差距,内部出现了天山北坡经济带整体经济水平优于南疆经济带和边境经济带,区域经济差异呈逐步扩大趋势。农业已逐步形成了种植业、畜牧业、果蔬园艺业“三足鼎立”的局面;工业形成了农牧机械、食品饮料、服装纺织、矿产开发、新型建材和氯碱化工生产等六大支柱产业和一批龙头企业。兵团产业结构不合理,农业所占比重较大,工业比重较低,目前正处于工业化初级阶段向工业化中级阶段的过渡阶段。从各师的发展阶段来看,八师、建工师的工业化水平最好,处于工业化的中级阶段,处于南疆三地州的十四师、三师和边境经济带的九师、十师处于工业化的初期阶段,其他师则处于工业化初级阶段向工业化中级阶段的过渡阶段。

兵团职业教育发展现状

兵团职业教育目前共有各类职业院校24所(不含本科院校所属的高等职业技术学院),其中普通高等职业教育院校1所,是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立项建设单位;中等职业学校23所,天山北坡经济带14所,南疆经济带4所,边境经济带5所;绝大部分职业院校属于公办性质,民办性质的只有两所。办学条件较好的职业院校全部在天山北坡经济带,南疆和边境师的职业院校由于受区域经济发展情况制约,所开专业较少,专业结构比较单一,办学基础和师资条件较弱。

职业教育服务兵团经济的有效途径及措施

兵团党委、政府应当高度重视职业教育,提升职业教育对经济发展的贡献。

首先,立足兵团,确立科学合理的适应兵团经济发展需要的职业教育发展模式。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的天山北坡经济带,应考虑建立较为完善的职业教育体系,使其涵盖初等、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以及短期培训等。经济发展水平较低的南疆经济带和边境经济带,应根据当地经济实力和发展需要,重视初等和中等职业教育的发展。

其次,制定相关优惠政策和机制,激励企业与职业院校深入合作。近几年,新疆兵团一些中等、高等职业院校也在不断尝试和企业进行合作,但多数是低层次、松散的、短期的合作。国家要积极的进行宏观调控,兵团党委、政府要解放思想、转变观念、改革和调整学校与企业合作关系的利益机制,满足企业在校企合作中对实际效益的追求,从而促进校企合作的深入发展。

积极推进职业教育集团化,增强职业教育服务经济的生机和活力。

大力推进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积极探索“公办民助”“民办公助”股份制等多元化办学模式,切实加强职业教育集团内涵建设。由于兵团特殊体制和特殊区域布局,导致区域经济和职业教育发展的不均衡,尤其需要借助职业教育集团化来提高服务区域经济的能力。虽然兵团根据发展需要,将各师教育行政部门和劳动和社会保障部门所属的职业院校进行了实质性的合并,但就职业教育集团化发展整体来看,还处于起步阶段。鼓励兵团职业院校进行多种形式的合作,加快构建中等职业学校学生成长发展的“立交桥”,完善职业学校毕业生直升专制度,努力扩大中等职业学校毕业生升入高等职业学校继续学习的比例,大力发展初中毕业起点的五年制高等职业教育,促进中等职业教育与高等职业教育、继续教育的沟通与衔接。

发挥好职业教育引领功能,促进经济的发展和产业结构的变化与升级。

随着兵团经济发展、产业结构调整、人才需求变化,职业院校要不断调整和新增专业、创新教学模式、着力推进学校与企业、专业设置与职业岗位、教材内容与职业标准的深度对接。大力推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顶岗实习”人才培养模式,积极举办、参与各级各类的职业院校技能大赛活动。同时,职业院校要充分利用师资、实验设备等资源优势,面向企业开展技术扶持工作,帮助企业进行产品设计、技术革新、工艺改造,解决企业的技术难题,促进兵团经济的发展。

职业院校要在技术上引领兵团企业发展的方向,要围绕所设专业兴办产业,并努力使所办产业成为地方行业的龙头,引领兵团产业的发展。

不断完善自身建设,提升服务兵团经济的能力。

要加快教师队伍建设步伐,培养一支专兼结合、动手能力强、科研能力强、教学能力强的“双师型”师资队伍。扩大聘请企业的能工巧匠的比例,完善职业院校兼职教师聘用政策,落实教师在职进修和下企业实践制度,加强专业带头人、骨干教师培养培训,提高教师队伍整体水平。职业院校要加强实验实训基地建设,使其成为学校人才培养基地、企业产品研发基地、企业员工培训基地。

职业技能大赛对职业教学的影响 篇7

一、职业技能大赛对实训教师队伍建设的作用

实训教师是职业院校实训教学发展的核心, 优秀实训教师的数量及他们的工作积极性, 是一所职业院校办学水平高低的关键。职业技能竞赛, 是激励实训教师加强和提高实践操作技能水平的动力。同时也是实训指导教师展示自己的实践操作技能教学水平, 检验实践教学成果的一种方法。

(一) 职业技能大赛对实训教师教学关念的影响。

由于职业院校学生生源素质比一般高等院校的学生生源素质要低很多, 职业院校学生的文化基础差, 学习积极性差, 造成了职业院校实训教师对自己所教的学生不看好, 影响了实训教师的敬业精神。职业技能大赛能够让学生有机会展示自己的技能水平, 让老师了解学生的真实情况。职业技能大赛让社会重新认识和重视了职业教育, 也让实训教师看到了国家重视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信心和决心。教学观念的转变, 使实训老师在教育教学中更加注重学生专业能力和综合素质的培养。

(二) 职业技能大赛对实训教师教学水平的要求。

实训教学是职业院校学生的必修课程, 直接关系到学生未来的职业发展。职业学校培养学生的目标是为社会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 实训教师则是实现培养目标的生力军。实训教师技能水平和教学能力的高低, 直接关系到学生的职业技能水平和就业能力。

职业技能大赛是提高实训教师技能学习的一个良好平台, 在大赛中要想使参赛学生取得好成绩, 实训教师首先要有高水平的职业技能。参赛学生需通过实训教师指导才能参加技能大赛, 这就要求实训教师应掌握用人单位对技能型人才培养的需求和相关岗位的技能水平要求, 更新教学关念、改进教学方法, 使实训教学面向实践、面向企业、面向社会。职业技能大赛还要求教师必须关注职业发展和科技发展, 关注职业领域的技术变化, 促进职业院校的教学改革和课程改革。实训教师通过参加职业技能大赛, 会不断加强自身专业技能水平的提升, 以满足职业技能大赛对学生职业能力和技能水平要求。

(三) 职业技能大赛对实训教师职业技能的提高。

职业教育从本质来上说就是技能教育和就业教育, 它偏重于专业性和实践性, 主要培养生产一线的高技能型人才。职业院校的实训教师必须具有生产一线的实践经验和职业技能资格。

职业技能大赛需要实训教师具有高水平的职业技能, 通过职业技能大赛, 可以帮助企业解决对高技能型人才的需求。而现今的一些高职院校多为中职学校升格的院校, 教师普遍存在重理论轻实践的倾向, 特别是由于近几年急于扩大规模, 新进了许多刚从学校毕业的学生, 这些“从学校走进学校”的年轻教师缺乏实践经验, 对行业、企业生产一线的新技术、新工艺、新方法不太熟悉, 实践操作能力差, 严重影响实践教学的效果。技能大赛的举办, 教师要亲自指导学生参加比赛, 强化技能训练, 必须不断提高自身的实践操作能力和技能水平。这些不仅提高了专业教学教师的实践能力, 也为学校“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建设起到了促进作用。

二、职业技能大赛对学生素质的促进和提高

通过参加职业技能大赛, 可以起到发展学生个人的专业特长、满足自己的兴趣爱好、锻炼自己的组织管理能力、培养团队精神、磨炼毅力意志、加强师生交流、提高创新能力和专业实践能力等作用, 对于学生适应产业发展要求、发挥个人潜能、实现人生价值将起到不可低估的影响。

(一) 职业技能大赛对学生职业技能的提升。

职业院校培养学生的目标是生产一线的高技能型专业人才, 在工作中能高质高效的完成企业的每项工作。职业技能大赛对学生职业技能、团队合作精神、创新能力等都得到了提高。

职业技能大赛拓宽了学生的专业视野, 转变了学生的学习观念, 激发了学生对专业知识学习与研究的兴趣。带着问题去学习、思考以及动手操作, 变被动式学习为主动学习, 使学生掌握了良好的学习方法。

(二) 职业技能大赛对学生就业能力的提高。

职业技能加强了学生的竞争意识, 优异的比赛成绩与学生的勤学苦练及较高的综合素质、心理素质密切相关。通过职业技能大赛使学生亲身体会到了成绩的好坏与专业知识、职业技能、综合能力、心理素质等影响分不开。要在比赛中取得好成绩, 必需控制好比赛节奏, 不受外界因素的影响, 竞赛中做到操作有序, 不到最后关头决不轻言放弃。职业技能大赛培养了学生认真工作的态度, 培养了学生顽强的拼搏精神和竞争意识。凡是从职业技能大赛中选拔出来的参赛学生, 都是得到了用人企业的一致好评, 就业率相当高。职业院校也以在大赛中取得好成绩的学生作为榜样宣传, 引导其他学生努力学习, 掌握专业技能, 培养学生就业能力, 实现“零距离”上岗。

职业发展的影响 篇8

会计职业性别结构的现状

目前, 在普通高校就读会计专业的在校大学生中, 女性高达75%以上, 在企事业单位从事会计工作的也大多以女性为主。会计行业中女性人数远远超过了男性, 女性已然成为会计职业的主体。

然而, 现实却另有一种现象。据统计, 中国会计学会自1980年成立至今, 共有七届领导集体, 在七届名誉会长、会长、顾问、副会长、秘书长中, 女性仅占8.82%。在我国的注册会计师中, 男性与女性的比例约在6:4~7:3之间, 男性人数大大超过了女性。这又与普通会计人员性别构成状况截然相反, 高级会计从业人员中男性远多于女性。

近几年, 在高级会计人员中, 女性人数不断增加, 女性在会计领域的影响力也在不断提升。但是, 男性依然是会计高层的主导者, 虽然他们在整个会计行业中所占比例甚少, 但是对整个会计行业的影响却是决定性的。

性别对会计专业大学生职业发展的影响因素分析

不可否认, 男性与女性的差异是明显存在的。但是, 如果仅仅就会计专业的职业能力而言, 男性与女性的差别是微乎其微的。会计职业所需要的细心谨慎、诚实守信、分析能力、沟通能力等基本素质和专业知识技能, 只需要一定的时间和经验的积累, 无论男女都能做到, 只是不同个体有着不同的兴趣和习惯。虽然如此, 为何男女学生在会计的职业发展中还是存在着如此大的差异?

1.主观因素分析

(1) 个人性格因素。女性往往更愿享受安逸, 对名利的追求也不十分强烈。大部分女性在得到一份收入稳定、风险较低的普通会计工作后, 便没有“更上一层楼”的想法了。高层会计人员大多工作压力大、强度高, 一些女性对这种超负荷的工作望而却步。[1]然而男性就不同, 他们对权力的渴望往往比女性强烈, 对报酬的要求也相对较高, 他们不安于现状, 不断进取。于是, 男女性格差异成为高低层会计人员男女比例呈现截然相反趋势的一大因素。

(2) 个人就业期望值差异因素。男性与女性的就业期望值存在明显差异。大学生选择职业时, 男生通常会把职业的社会地位放在首位, 然后才考虑工资福利待遇、工作自主性等, 而女生在选择职业时往往把工资福利待遇放在第一位, 职业的社会地位则显得不那么重要。对女性而言, 不仅普通的会计职业带来的福利待遇就不错, 而且与其他工作相比, 能够更自主地安排时间, 于是更多女性就选择了这个职业。但对男性而言, 普通会计职业能够实现的社会地位明显不能满足自己的期望, 所以在普通会计从业人员中男性数量寥寥, 而在高级会计人员中反而是男性占极大的比例。[2]

2.客观因素分析

(1) 高校男女生比例因素。当今, 高校男女生比例严重失调已很明显。2013年11月6日, 浙江省教育厅学生处的统计数据显示:2013年全省在校的全日制大学生 (省属高校, 包括普通本科、专科、专升本) 中, 男生占45%, 女生占55%。全国在校女大学生人数超过男生64万, 女大学生越来越多已成为各地高校的一个普遍现象。教育部网站的数据也显示:2012年全国大学普通本专科生共有2391万多, 其中女生人数超过男生64.78万, 占51.35%;全国硕士研究生为143万多, 其中女生比男生多4万;全国成人本专科生共583万多, 其中女生比男生多50多万。庞大的女大学生基数也是女生在会计专业中占多数的一个重要因素。

(2) 传统观念因素。在传统的观念中, 女性必须在家操持家务, 男性必须在职场上叱咤风云。虽说现代女性的权利意识开始增强, 逐渐走上各行各业, 但至今传统思想的影响还在延续。许多女性婚前会把精力放在工作中, 一旦结婚, 生活重心就会不自觉地往家庭偏移。此外, 一部分女性在找到理想的丈夫后, 选择当家庭主妇或谋得一份稳定、清闲的工作, 从而把大部分精力投入家庭, 其中不乏一些受过高等教育的女性。[3]据一项研究发现, 男性对于女性化职业的隔离意识十分强烈, 因会计职业人员中女性占大部分, 于是很多男性就先入为主地认为会计职业是一个女性化职业, 这也是普通会计职业男少女多的原因之一。[4]男性如果不能挑起家庭的重担, 或在事业上失败, 就有可能被人看不起, 这种传统观念的无形压力, 迫使他们在事业上不断拼搏进取。这样, 高层次的会计人员中男性的比例就大大超过了女性。

(3) 企业因素。企业对会计人员男女比例也有着很大的影响。许多企业认为:男性比女性抗压能力强, 富有创新精神, 决策果断, 深谋远虑;而高层财务管理人员的压力大、任务繁重, 直接影响企业的当前绩效和未来发展, 可谓“任重而道远”, 若不具备一定能力就难以胜任。于是, 企业高层次的会计职位只留给男性。另外, 社会普遍认为女性更适合做普通会计工作, 因为女性细心、谨慎, 这样企业便招收更多的女性做日常会计工作。为了使企业中男女比例适中, 男性就有了更多的机会晋升高级财务工作者。[5]

(4) 社会因素。社会评价也会对男女大学生的择业产生极大的影响。一般来说, 在评价一个男性是否成功时, 最先看到的是他的事业心、工作的出色程度, 而对女性则是以她的人品或举止作为判定的标准。女性如果要提高持家能力, 就需要把大量的时间放在家庭中, 这就影响了她们对事业更高的追求。

平衡会计职业男女比例的建议

1.克服偏见, 解放思想

作为新时代的大学生, 不应被传统观念所束缚, 而应冲破社会对性别的一般界定, 与时俱进, 解放思想, 树立正确的择业观, 发挥个人的特质。尤其是女大学生, 更应发挥特有的优势和魅力, 以积极上进的心态, 走进各行各业, 彰显女性在职场中不可替代的地位和作用。

2.摆正心态, 提升素质

会计这个专业性、知识性较强的行业, 并没有特殊的要求而导致男性与女性中有一方被隔离在行业门槛之外, 也就不存在哪个性别更适合从事会计职业的问题。所以, 对男生而言, 没有必要对会计行业产生抵触心理;对女生而言, 同样也能适应会计行业中的高级职位。不论男生还是女生, 都应正确面对自己的优点和缺点, 扬长避短, 增强提高专业技能的自觉性和紧迫感, 不断进取、不断创新。这也是每个从业人员应有的义务和责任。

3.加强保障, 正确引导

(1) 国家应加大对大学生的就业保障力度, 保障他们公平竞争的权利, 禁止性别歧视, 尽量使企业中男女员工比例适中。

(2) 针对高层会计女性缺少的现象, 构建女性会计人才培养体系, 调整高端会计领域男女比例。根据女性会计人员的心理特质、优劣势, 有针对性地开展培训, 提高她们的职业素质和技能。

(3) 开设专门课程, 加强对大学生就业观的正确引导。引导男生正确认识会计职业, 不抵触、不排斥, 按照个人意愿, 合理作出职业选择, 以使自身更好地发展;引导女生克服传统观念, 消除社会对男女性别角色界定的影响, 促使她们对自身能力进行重新定位, 树立正确的自我价值观。[6]

性别差异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会计专业大学生的就业心理和职业选择, 从而在职业发展中产生差异, 最终导致不同层次不同领域会计职业的男女比例失调, 形成了一个“病态”的会计行业现状。因此, 我们要认清问题的症结, 对症下药, 寻找有效的方法, 合理调整男女比例, 促进会计行业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宋胜菊, 马军海.加强会计队伍建设的新视角——会计人员性别结构现状调查及原因分析[J].财务与会计, 2005 (3) .

[2]仇雨临, 罗桂芬, 潘锦棠.男女大学生就业竞争力差异之比较[J].中国人民大学学报, 1992 (6) .

[3]鲁芳, 彭怀生.基于女性视角的会计职业地位制约因素分析[J].中国乡镇企业会计, 2010 (8) .

[4]林凌敏.影响两性职业选择差异的心理因素研究[J].苏州:苏州大学 (硕士学位论文) , 2009, 5.

[5]刘秀霞, 张珊珊, 聂美琼, 陈雅芬, 苏小霞.浅析社会对男女会计专业大学生就业的影响及就业对策[J].商业文化 (下半月) , 2011 (9) .

职业发展的影响 篇9

1 相关理论基础的提出

壁画艺术从人类文明萌芽起, 一直是人们所喜爱的艺术形式, 它既能叙事, 又能象征, 即可抽象, 又可写实, 典型的历史传奇故事, 浪漫的抽象装饰纹样, 都可作为壁画的内容, 有机地和建筑结合起来, 辱为一种人文景观产生其它艺术形式所难以达到的效果。

壁画的装饰功能到今天相对削弱, 而增加了一定的独立性, 这是社会经济、文化多方位的变迁引起的变化, 有审美观念的变异, 也有表现意识多方位的探求。壁画以自已旺盛的生命力, 在艺术的百花园中引起世人的关注。壁画除了它的实用性外, 它有自身的美学价值。

“壁”通常是指建筑物的墙壁在形态或性质上有立面概念的实物。比如岸壁、柱壁、岩壁等”。与传统的或早期的壁画相比, 近现代的壁画已经在各个方面都发生了深刻的改变, 技术的进步, 观念的更新, 材质的丰富等, 都使得壁画在手法技巧与表现形式上产生了翻天覆地的改变, 但在赋予它的使命与内涵方面, 并没有出现根本性的改变。壁画设计依旧是依附在特定环境中的特定壁体, 依旧是利用自然或人为的环境空间的, 将人们的艺术才能和主观愿望赋予其中的, 一种具有创造性的通过制作来实现的规划和设想。

2 科技与文化艺术的相互作用

不仅在中国, 在西方国家, 壁画的发展都与文化和科技有关。意大利作为当时的文化中心和艺术中心, 主要通过壁画来表达人文主义的思想。极具代表性的是拉斐尔的 《雅典学院》, 画面中通过对哲学大师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等人物的写实绘制, 集中表现了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思想, 在这幅壁画作品中, 我们甚至可以发现作者自己、达·芬奇与米开朗基罗的形象。

到了20 世纪, 由于新材料的运用、新技术的开发, 使得建筑的建造周期得以大幅度缩短, 在城市化进程中城市的主体日趋成为大量的新建筑。此时期建筑的装饰美化功能得到了飞跃性的进步, 为城市营造了浓厚的人文气息, 此时的古典主义与现代主义壁画的杂糅并济, 为时代烙下了独特的符号。

我们可以从壁画中看到不同时代的经挤、政治、技术、思想的演变, 由一幅幅的壁画组接构成了一幅历史的长画卷。由农业时代到现在的信息时代, 人类的人文思想产生了翻天覆地的改变, 人文因素也展现出了迥然不同的风貌, 随之产生了壁画新的曙光。壁画艺术由形式单—、地域性的局限, 发展到当代的注重民族化的同时又重视国际化的多元并序化, 这都是当代人文发展脚步的深刻影响。壁画作为一种艺术表现形式, 它具有相对的独立性, 又在历史的画卷中发挥着独特的作用: 传播文化并记载文明, 促进着社会的向前发展。人类社会文明、历史的轴轮与壁画的发展, 在互动的关系中携手前进着。

3 新结构、新材料、新工艺对壁画的推动性

壁画是结合材料和工艺技术于一体的艺术形式, 从传统的壁画艺术中就已充分地呈现出这一特征。当代装饰壁画艺术关注材质审美的精神体验, 关注环境空间的功能, 充分体现出材质的审美是当代装饰壁画中的一个不可或缺的部分。材质本身具有多方面的因素, 如其物理特征在产生表象视觉感受的同时, 也会给观者在心理上带来不同体验。那些结合了材质审美理想的装饰壁画作品, 相比那些只关注内容而忽视与建筑空间环境关系、材质造型的壁画作品, 在对环境空间的适应程度上, 前者更容易在视觉上让观者得到愉悦和享受。

不受传统限制与思维局限, 才能使材料与设计者的思维构想充分结合, 让作品成为作者思维设想的完美代言。无论是天然材料、人造材料和实物材料, 还是适合于室内、室外和地下建筑的壁画材料, 每种材料皆有其自身的可塑性优势, 并且各自都具有难以替代或不可替代的属性。对于材料的选择, 其本身就是创造的一种。材料可以结合建筑环境提供给观者无限畅想的天地。就材料的使用选择来看, 在古埃及陵墓中发现的湿壁画, 其材料的使用就比较独特, 它是将陶土和稻草混合在一起同时作为壁画创作的原材料。在气候干燥、土质疏松的美索不达米亚地区最早出现了运用建筑的石材、石片等硬质材料制作的壁画。亚述宫殿中的浮雕材料是耐火的陶土烧制而成; 希腊、罗马人私宅中的地坪画是用颜色石片、玻璃片和陶片镶嵌的。

到了现代, 随着新材料新工艺的诞生应用和后现代建筑的兴起, 壁画在设计制作过程中综合了传统与现代的工艺技法和现代新材料, 进入到综合材料、综合氛围的崭新构架中, 这使得壁画艺术在其表现形式和手法上得到了极大地拓展, 也迎合了现代人类审美和生活的需要。科技的发展推动了新材料的出现, 壁画艺术也随之得到了蓬勃发展, 相继出现了新材料的壁画方式, 如玻璃窗嵌壁画、石刻壁画、木质浮雕壁画、马赛克镶嵌壁画、陶瓷壁画、以及毛质编织壁挂等等。2012 年, 国内出现了替代大型壁画的新设备, 相应出现了新的室内墙面装修材料———无缝墙布壁画, 它是整张无缝拼接的布面壁画, 因材质透气, 施工简单容易掌握, 投入较低而受到年轻群体追捧。

壁画作为人类精神文明发展的载体, 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与市民文化的兴起, 在这一点上无论东方西方, 壁画作为艺术品无不带有浓郁的人文生活气息, 从而贯穿整个时代发展。

摘要:在人类社会发展进步的历程中, 壁画作为人类绘画艺术成就的集中代表, 其功能正在逐步发生转变, 由单纯的情境再现和记录功能发展成为带有浓厚时代精神、艺术特征和人文精神的绘画艺术形式。

关键词:壁画设计,发展因素

参考文献

[1]郭庆红.壁画与公共环境艺术[J].武汉理工大学硕士论文, 2003.

科学发展观对经济发展的影响 篇10

一、社会发展坚持矛盾论

社会发展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 , 实际就是坚持以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为指导。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 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就是要正确认识经济发展中出现的各种矛盾, 解决矛盾。改革开放以来, 在经济建设过程中积累了不少矛盾, 只有高度重视, 坚持矛盾分析的方法, 我们才能处理好各方面的关系。我们经常提到的“五个统筹” (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 , 实际上就是在运用矛盾分析的方法来解决我国经济社会生活中的五对矛盾, 即城乡之间的矛盾, 区域之间的矛盾、经济社会发展之间的矛盾、人与自然之间的矛盾、国内发展与对外开放之间的矛盾。矛盾分析方法要求必须抓住事物的主要矛盾。当前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仍然是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的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所以, 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是科学发展观应有之义。只有解决好这对社会主要矛盾, 才能实现社会更快更好地往前发展。所以, 认真分析不同的矛盾, 采取不同的解决对策, 保证发展方法和发展途径的科学化, 这是发展观之为科学发展观的根本所在, 也是实现社会和人的更快更好地发展的根本保证。

二、科学发展观充满着人文精神的关怀

马克思创立的历史唯物主义之所以是科学, 就在于它是“从现实的、有生命的个人本身出发”。因为“人们的社会历史始终只是他们的个体发展的历史。”未来的新社会是“以每个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为基本原则的社会形式”。科学发展观的本质和核心是强调以人为本与人的全面发展。胡锦涛2004年3月10日在中央人口资源环境工作座谈会上强调“坚持以人为本, 就是要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全国政协主席贾庆林2004年7月5日在政协十届常委会第六次会议上指出:科学发展观和五个统筹“既是一个重大的理论问题.也是一个重大的实践问题, 既体现出鲜明的时代特征, 又包含着深刻的人文精神。”温家宝2008年2月21日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专题研究班结业式上的讲话, 认为“以人为本, 就是要把人民的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不断满足人们的多方面需求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具体地说, 就是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 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物质文化生活水平和健康水平;就是要尊重和保障人权, 包括公民的政治、经济、文化权利;就是要不断提高人们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就是要创造人们平等发展、充分发挥聪明才智的社会环境。”人是社会个体与社会主体的复合体, 并由他们组成社会的整体。人的健康而全面的发展, 是社会健康全面的发展的前提。特别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 重视人的价值, 以人为本, 强调关心弱势群体的发展。致力于低收入群体的增收, 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经济、政治和文化权益, 让发展的成果惠及全体人民。

三、全面发展体现了“两点论”与“重点论”的统一

发展是硬道理, 是解决当前中国一切问题的关键。无论是提高人民生活水平, 还是解决前进道路上的各种矛盾和问题, 都要依靠发展。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发展就是事物内部矛盾不断产生、发展和解决的过程。唯物辩证法“两点论”和“重点论”相统一的原理告诉我们, 两点是有重点中的两点, 重点是两点中的重点。只有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 才能在发展中做到既全面, 又善于抓住重点和主流。“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 要求我们在认识和解决实际问题时要坚持全面的观点, 防止片面性。

十七大报告中指出:“发展对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 具有决定性意义。……着力把握发展规律、创新发展理念、转变发展方式、破解发展难题、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发展来自于矛盾运动, 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之源。解决我国经济发展过程中的矛盾, 就是要用发展的眼光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紧紧抓住经济发展中矛盾的正反两方面。现阶段我国经济发展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生产力之间的矛盾。如何解决好这个矛盾, 就是经济建设的重点和难点。但是现实发展又告诉我们不能片面追求经济增长而忽视社会协调发展。片面的经济增长造成能源消耗过大, 环境污染严重, 城乡二元结构脱节。这些都是没有注意到矛盾的“两点论”, 因此, 在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过程中, 我们要以新的理念指导新的发展, 以新的思维谋求新的发展, 以新的举措促进新的发展。在实践中, 立足全面发展, 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 辩证地认识经济增长和经济社会发展的关系, 在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同时, 大力促进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共同进步, 实现经济社会又快又好地发展。

四、协调发展坚持了普遍联系的原则

科学发展观坚持“协调发展”, 正是以辩证唯物主义普遍联系的观点为理论基础, 深刻总结了我国长期发展的经验教训。为引导和推动中国的发展从不平衡走向相对平衡、从不协调走向相对协调, 最终实现新的平衡和协调, 提供了强大的思想武器。辩证唯物主义认为, 事物是普遍联系的, 事物及事物各要素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 整个世界是相互联系的整体, 也是相互作用的系统。这就要求我们“正确认识和妥善处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中的重大关系, 统筹城乡发展、区域发展、经济社会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 统筹中央和地方关系, 统筹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局部利益和整体利益、当前利益和长远利益, 充分调动各方面积极性。” (十七大报告语) 全面建设惠及十三亿人口的小康社会, 就是要在本世纪头二十年集中力量促进经济发展, 但是, 发展过程中不可偏颇, 更不能冒进, 科学发展观, 就是要用科学合理地、平衡协调地、统筹兼顾地发展模式把发展看成是一个“系统集合体”和“过程集合体”, 在相互作用、相互制约、相互影响下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促进人的更好的全面发展。

五、可持续发展正确把握了客观规律和人的主观能动性的关系

客观规律和人的主观能动性的关系问题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一个基本问题:它要求人的一切活动必须以人为本, 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过程中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 尊重客观规律和客观条件, “做到发展为了人民, 发展依靠人民, 发展成果有人民共享。” (十七大报告语)

落实科学发展观, 坚持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表明我们党已经深刻认识到社会经济发展与人的全面发展的关系, 已经深刻把握了经济建设规律, 及只有尊重规律、认识规律、把握规律、按规律办事, 正确处理好客观规律和人的主观能动性之间的关系, 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

我国发展实际是人口众多、资源相对不足、生态环境恶化严重, 粗放型增长占很大比例, 所在在发展经济的同时, 只有积极统筹人与自然的关系, 处理好经济建设、人口增长与资源利用、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 才能实现良性发展, 才能实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健康发展, 才能使整个社会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之路。

总之, 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 不仅是一个重大的理论问题, 而且是一项艰巨的实践任务。“一打纲领不如一步实际行动”, 只有努力实践科学发展观, 才能使21世纪中国的现代化建设和改革开放真正进入一个新阶段。

摘要:科学发展观蕴涵着丰富的哲学精神, 本文从科学发展观的哲学层面来看待其对于中国经济发展的指导意义, 要求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中坚持科学发展观, 就是要以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为指导, 坚持以人为本, 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科学发展观,市场经济,马克思主义哲学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M], 北京:人民出版社, 1957。

[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M], 北京:人民出版社, 1995。

[3]、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M], 北京:人民出版社, 1995。

[4]、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M], 北京:人民出版社, 1995。

职业发展的影响 篇11

一、前言

会计环境是指与会计系统的生成、发展、改进密切相关的外部条件,主要分为社会条件和自然条件。社会条件对会计的影响相对更大,从不同的角度和程度对会计的发展产生影响,其中经济因素产生的影响最为主要。金融业务是经济体系中最为重要的部分之一,随着经济发展,科技水平提高,传统金融业务模式也在不断创新,尤其是互联网技术的日益发达,深刻地改变了金融市场以及环境。金融市场由此面临着新一轮洗牌,扎根于其中的各行各业的企业行为也随之发生变化。所以会计为了反映企业的真实经营活动,就需要不断发展、不断完善以适应会计环境的变更。同时在会计发展、完善的过程中,会计系统的不断建设与改善也会反过来促进会计环境的积极变化,会计系统与会计环境相互依存,相互促进。

二、会计环境

1.会计环境内涵

环境是指事物周围的境况,或者说环境是围绕某一主体的外部境况。任何事物都有使其存在合理的环境,不同的环境对同一事物可产生存亡的不同影响。会计活动是在一定的环境中进行的,会计环境是客观存在的,会计环境指会计与其周围社会经济活动范围内各方面的关系,以及它在这些社会关系中所处的地位、情况和开展活动所得到的各种条件、待遇。构成会计环境的主要因素有:政治因素、法律因素、经济因素、教育与文化因素、科学技术因素。

2.内外部会计环境对会计的影响

会计的产生是社会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结果。外部会计环境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其对会计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2.1 经济环境

经济环境是影响会计发展的主要因素,是许多具体因素的总和,包括:经济体制、经济发展水平、物价变动水平、金融、证券市场发育及完善程度等。

2.2 科学技术环境

由于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使得人类社会生产管理方式在逐渐变革,同时对会计方法和手段的革新,深化会计工作领域起到了重要的促进作用。在知识经济时代,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科学技术转化为生产力,促进了市场经济的发展。进而推动着会计的发展,也使会计工作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从原始计量记录法、单式记账法到复式记账法,科技的不断进步,促进会计不断吸收新的科学技术成果,促使会计学科不断向新的领域开拓,改进了会计实务工作,会计信息系统也更加灵敏、及时和准确,大大提高了会计工作效率,满足了会计使用者对会计信息多方面的需要。

2.3 文化教育环境

文化教育对会计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影响人们对会计的认识,从而影响其社会地位;影响会计人员的素质,从而影响会计的社会作用;影响会计理论研究方法及基本思想;影响会计工作的物质条件和基础和其行为方法等。

2.4 政治法律环境

政治法律因素是诸多环境因素中对会计的作用最明显的。政治环境因素不同,会计研究指导思想就不同,对会计认识和实务也就大相径庭。一个国家的政治制度会约束着会计组织制度、会计理论研究以及会计教育等,而国家颁布的政策措施也对会计产生一定影响。如我国研究会计时,要求在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指导下,运用马克思哲学唯物论与辩证法,强调会计是国家政府控制和管理经济的有效工具;在实务中,由国家政府制定和颁布详细而具体的统一会计制度,做出具体规定。即便如此,与其他因素相比。各国的政治环境是相对稳定的,因而对会计发展变化的影响较小。会计行为在某种意义上还反映了一定的国家意志,而法律对会计的影响表现在强制力上。在许多国家,法律是会计实务的唯一依据,其作用及规则在法律中有详细的规定。内部环境是内部物质、文化环境的总和,它是企业内部的一种共享价值体系。主要包括:会计人员素质的高低、会计管理制度是否健全,整体管理水平的高低等内部环境因素,这些因素对会计的应用和发展起着较为重要的作用。

3.会计对会计环境的反作用

会计人员是会计行为的主体,会计人员素质的高低影响着会计核算和会计监督职能的发挥,影响着会计管理水平和会计信息质量的提高。会计环境对会计有着直接的影响,而会计工作对会计环境又起着一定的反作用。

会计受到会计环境深刻影响的同时,也会对会计环境产生反作用。一方面,不断完善的会计体系能够收集与处理更加多的信息,其结果也更加准确,能够为各类信息使用者提供有用的会计信息,从而有利于信息使用者进行更为合理的决策和有效的控制,实现资源配置的优化,从而促进了经济发展。由此可以看出会计体系的完善对于会计环境的正向促进作用;另一方面,会计体系的监督职能还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防止和控制企业和会计工作人员进行违法违规行为,从而促进社会经济的健康发展;另外从实物的双面性以及作用的相互性可以得到,不良的会计行为会给会计环境带来负面效应。

三、互联网金融发展对会计环境与会计发展的影响

1.互联网金融与会计环境

互联网技术飞速发展使人们的生活无论是从生活的环境还是从人们生活的方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金融业也是互联网技术发展的既得利益者之一。从“手工金融”到“电子金融”,金融业在服务的方式与创新的方式上都发生了巨大的变革,传统金融行业凭借技术上的获益使得传统银行业成为高盈利行业,地位也愈加巩固。2013年是金融历史上注定留名的一年,互联网企业通过对消费群体客户需求的较高把握能力、较强创新意识与能力,以缔造“余额宝”为代表的一系列互联网金融产品与服务模式创新地撼动了传统金融的稳固地位。以网络为渠道的融资、支付结算、投资理财的“互联网金融”应运而生。

虽然业内外对互联网金融的探讨一直没有停止,也没有统一的认知,但互联网金融的本质是存在一些非常明显的特点的,尤其是在金融发展的环境中。

1.1 互联网金融的主要职能依然是资金融通。互联网金融作为一种新兴的金融模式,其本质依然是金融,无论是网络融资、网络投资、还是网络支付,其从事的依然是传统金融所承担的工作,其主要职能依然是资金的融通,互联网金融的行为就是资金流通行为。

1.2 互联网金融的外在特征是渠道。互联网金融和传统金融的职能相同,但是职能发生所凭借的载体不再是金融机构而是互联网企业或者互联网企业与金融机构的联合体,是被“虚拟化”的P2P公司、第三方支付公司、众筹公司等新型金融机构,这些新型金融机构使得传统金融机构的“中介地位”被极大地弱化,渠道特征非常明显,而当前消费者网络消费习惯使得互联网金融的渠道优越性更加明显。

1.3 互联网金融的内在特征是创新。创新既可以是服务模式的创新也可以是服务内容的创新,互联网企业得以迅速发展壮大的根本原因就在于其对客户需求变化的感知能力,以及为了满足这些需求的创新能力。关注对消费者的需求分析,关注对消费者的体验分析,结合互联网企业获取数据信息的天然优势,互联网金融本身的创新能力已经内化,这也是传统金融所匮乏的。虽然传统金融业数据“量”很大,但“质”不高,同时一直以来金融机构独占金融服务行业鳌头的现状也使得传统金融产生了天然的优越感,因此“客户需求导向”也一直未能落地。

互联网金融的发展也是期望与压力并存:一方面,在投融资、理财、支付结算等方面,传统金融依然是主导地位,而这一地位短时间内是不会改变。但互联网金融从长久看存在着颠覆金融行业的可能性,就像数码相机的出现几乎覆灭了胶卷相机行业一样,互联网金融在调整金融服务行业主体、引领未来金融服务模式与加速金融产品创新上存在着巨大的潜力;另一方面,我国直到目前依然未出台关于互联网金融的任何管理办法。互联网金融的潜在风险暴露也不充分,互联网金融业行业的发展依然不规范,而这些都增加了互联网金融行业发展的不稳定性。

互联网金融的产生与发展,改变了会计环境,导致会计需要积极发展自身来适应环境的变化。相应地也可以运用会计的发展,来更好地促进互联网金融以及整个宏观环境的良性发展。

2.互联网金融与会计发展

2.1 互联网金融理念对会计目标的影响

“决策有用导向”是互联网金融从发展对会计体系的第一种影响,这种影响是互联网金融发展理念带来的。互联网金融改变了会计观念。互联网金融的思维是一种“开放、平等、协作、共享”的思维。单纯从“用户思维”角度看,互联网金融与传统金融并没有不同,以用户为中心,不是新兴出现的概念。甚至可以说很多传统品牌厂商都宣传着“以用户为中心”、“以客户为中心”,或者“以消费者为中心”的思想。在互联网蓬勃发展的今天,用户思维比过去更为重要。秉持着同样的思想,传统金融与互联网金融最大的差别在于,互联网企业天生的信息优势,以及勇于创新敢于尝试的革新因子,而互联网能够减少信息不对称,从而使得供应商掌握了更多消费者偏好与需求信息。同时消费者可以获得更多关于产品、价格、品牌方面的信息,消费者主权时代即将到来。

这种思维方式对于会计发展的影响就在于对会计目标的影响。会计信息系统在收集信息、处置信息、分析信息与传递信息的过程中都要紧紧围绕用户,因为决策有着影响格局的力量,会计目标正在逐步转变为“决策有用观”。“决策有用观”的本质是强调结果导向,向信息使用者提供能够帮助其更好地做出决策的会计信息。强调在会计信息可靠性存在的基础之上,会计信息必须是具备相关性和有用性。伴随着互联网金融的进一步发展,资本市场发育进一步成熟,会计环境也会一直变化。会计为了能够迅速适应会计环境的变化,会计体系的建设必须对互联网金融进行积极响应,将会计目标逐步转向适应决策有用导向。

2.2 互联网金融手段对会计信息的影响

加速会计信息化建设是互联网金融从发展带给会计的第二种影响,这种影响是互联网金融发展的手段带来的。互联网金融在手段上的特征是信息化应用,互联网金融的发展,并没有依靠新的科学技术创新,它仅仅是将一项发展多年的技术与另一项发展更久的业务结合形成的新的业务模式,但却向人们展示了传统金融行业与现代科技结合的神奇融合,互联网金融与传统金融的最大区别就在于对互联网优势的深刻把握和运用。互联网企业充分地将“开放、平等、协作、分享”的互联网精神渗透到了金融业务中,借助互联网、移动互联网等科技工具的应用,形成的新金融业务模式,使得市场环境更加透明、供需双方的信息更加对称、多方协作更加方便,业务操作更加便捷,业务系统的运作效率提高。

这种特征改变了会计体系存在的会计环境,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发掘使用信息资源,促进信息交流和知识共享,能够提高社会经济增长的速度与质量,加快经济、社会发展向市场更加透明有效的方向进行转型,供需双方信息更加对称,信息需求性和共享性加大,从而提升了对统一会计信息平台的构建。

会计信息在社会经济生活中日趋重要,新的金融模式和新的手段对会计体系提出了加快会计系统标准化、构建统一的会计信息平台的要求。在上市公司中,会计信息与其证券价格之间的联动关系是最为重要的关系之一。股票的价格本质上是投资者对于上市公司经营成果的评价与期望,尽管股票价格与上市公司的经营水平也并非总是平行的,甚至一些时候会出现背离现象,但决定股票价格的本质是上市公司的业绩。公司的业绩是通过公开的会计信息表现的,上市公司的治理相对较为规范,会计信息的共享与传递相对比较标准。但上市公司在社会经济中的数量是有限的,更多处于实体经济中的企业并没有良好的途径与平台使得会计信息有效流通,如果会计信息不可靠,不相关,不可比较,金融市场的定价体系就会发生扭曲,金融市场正确定价的功能就会丧失,从而破坏整个金融市场的发展,危及金融市场的功能和效率。

2.3 互联网金融发展对会计体系的影响

多层次会计体系是对互联网金融发展也是对会计产生的影响,这种影响是从互联网金融发展带来的。互联网金融发展最直接的影响在于其促进了新的企业、新的业务模式和新的产品的诞生。互联网金融的发展过程,正是其互联网金融企业的产生和成熟的过程。

在借贷业务中,P2P企业、第三方支付企业等互联网企业从无到有,这些新兴的企业或业务的形成与发展,对会计体系如何真实地对其信息和状况的处理和反馈,提出了新的要求。以P2P企业为例,P2P主要是作为金融信息中介而存在,并不像传统金融机构一样以金融中介存在。风险控制始终是金融服务过程中的重中之重,运作模式不同对风险控制的要求也就不同。拍拍贷和人人贷的出借人和借款人完全是自行交易,P2P信贷企业只是作为一个见证人和交易平台存在,因此交易过程中的风险完全处于不可控状态。但是会计体系要求对这一风险进行控制,这就需要一套适合此类企业自身特点的会计规范以及完善的内部控制制度,以便确保准确及时地收集、处置、分析、传递、反馈各种会计信息,更加有效地利用会计信息对经营管理活动进行合理安排,控制风险。

在传统的金融业务中,互联网金融的本质并没有发生改变,仅是改变了金融产品的销售途径与交易方式,像余额宝这样的业务产品,客户的账户就是最大的资产,如同零售商品市场的市场占有率一样。然而这样的资产却如人力资本一样并未被纳入传统会计的计量范围,从而现有会计体系并未能够对企业经营活动进行全面而真实的反映,这是不利于社会经济发展的。

互联网金融的发展也加快了利率市场化进程,利率市场化的到来对于企业经营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和更大的挑战,这对于金融机构尤为突出。整个市场更加理性,竞争越加激励,对金融机构的效率提升,金融资源的进一步优化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金融市场这种环境的改变,对于会计系统而言是压力更是动力,会计系统只有朝着更加多层次,多角度的方向发展才能够满足更加理性的、有效的市场对会计信息相关性、可靠性的更高要求,会计才会因此而进步。

四、结语

互联网金融促使一些新兴企业和资本市场更加市场化,这使得会计在具体核算中朝着主体、方法的多层次多角度的方向发展,并不断增强自身可靠性与相关性以适应资本市场环境的改变;互联网金融积极推动会计与现代信息技术的融合,加快会计体系创新,实现会计信息从生成到传递与使用的信息化,从而提高会计信息对于信息使用者的利用效率;互联网金融促进了会计信息服务转向以用户为中心的观念,投资者对什么样的信息需求更大,会计信息系统就应该更多地产生这样的信息,具体来说就是将会计目标转向信息使用者的“决策有用观”。

[1]刘玉廷.论我国会计信息化发展战略[J].会计研究,2009.(6).

[2]牛文娟.市场经济体制视角下的会计模式比较研究[J].财会通讯,2008.(7).

语音意识发展的影响音素 篇12

1.语言经验和语言能力。在儿童各种感受系统中 (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触觉) , 听觉发展得相对比较早。相比而言, 儿童发音器官则成熟较晚。因此, 婴儿对语言的理解能力远远早于语言产出能力的发展。一岁左右, 在他们学会说第一个词之前, 就已经能理解单词的意义。在两岁左右, 迎来语言的爆发期, 词汇量激增。随着年龄的增长, 他们越来越听喜欢有韵律感的儿歌和童谣, 喜欢听成人特别是妈妈与他们讲话, 更多地借助语言与他人进行交流。他们语音感知能力、语言理解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都逐渐得到提高。随着这些语言能力的提高, 儿童还掌握了元语言技能, 即不仅能够运用语言, 还能够对语言本身进行思考和判断。这些语言经验和能力都会直接影响到语言意识的发展。研究表明, 语音意识, 包括其他元语言技能的发展都与基本的语言能力的发展密切相关。大量的语言输入和口语交际的经验都为语音意识的发展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2.阅读教学法。不同的阅读教学法也会影响儿童语音意识的发展, 从而影响阅读能力的提高。对英语来说, 有两种主要的教学方法, 一种是整词教学法, 就是通过反复呈现让儿童建立整个单词与发音之间的联系。通常的方法是:教师给学生出示单词卡片, 读出单词, 让学生跟读。学生反复跟读后, 就能掌握单词的发音。另外一种是语音教学法, 也就是通过系统的拼读规则的教学, 使儿童逐步掌握字母 (或字母组合) 与语音单位 (音节———首音和韵尾——音素) 之间的对应规则, 这样儿童看到单词, 就能根据拼读规则读出单词, 从而识别单词。研究表明, 相对于整体教学法, 强调语音和拼音规则的语音教学法更能够提高儿童的语音意识, 帮助儿童逐渐掌握拼读规则, 从而能够更好地学会阅读。

上一篇:实训工厂论文下一篇:开发领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