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发展中的影响论文(共8篇)
经济发展中的影响论文 篇1
经济发展中的影响论文
在西方经济学中,经济学家给经济学下了各种各样的定义,但对经济的定义却比较模糊。他们认为经济学的研究对象自然是经济,经济这个最基本的概念是一个清晰自明的实体,对经济无须下定义,故至今为止在西方经济学中经济一词还没有一个明确的定义。
(1)
一、社会资本对经济发展的影响
社会资本自从被人们关注以后就迅猛的发展,它成为物质资本、自然资本、人力资本之后的,又一个影响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
从社会资本这个概念出现以来,专家学者就从来没有间断过对经济发展影响的研究,虽然研究成果各有不同,但都归结到社会资本的三个核心元素:信任、规范和社会网络。
首先,信任是一个社会或一个国家迅速发展的前提,信任有利于降低经济活动的交易成本。
社会信任关系被普遍认为是除物质资本和人力资本之外决定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增长和社会进步的主要社会资本。
笔者认为良好的社会信任主要来自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来自于家庭和血缘关系。
在家庭和血缘关系亲近的群体之间,信任更容易建立。
第二,人们之间普遍的信任或社会资本来自志愿性社团内部个体之间的互动,是这些团体推动了人们之间的合作并促使信任的形成。
第三,由长期的文化积淀所形成,例如,宗教对信任度会有影响。
经济学家对于信任的来源认为,信任是人们理性选择的结果,在重复博弈模型中,人们追求长期利益,会导致信任的产生。
信任可以使联系密度更大,并且可以大大降低人们之间的交易成本。
在一个缺乏信任的经济活动中,各个主体之间的联系往往存在很大的风险,为了抵制这种风险,经济活动通常采用合同、担保和法律等手段来弥补本质上缺乏的信任,这样就大大增加了交易成本。
而在一个充满信任的经济活动中,契约的签订与执行往往基于对对方的信任,无需另外的费用,这样就大大降低了合作双方的成本,并且拥有高度信任的人能够得到更多的交易,在此基础上形成反复交易,提高了经济效益。
在信任的基础上形成的规范和社会网络能够进一步培养信任,促进经济健康稳定发展。
其次,规范对经济活动中的经济主体有约束作用,能够协调集体行动,减少交易费用。
规范可以约束个人行为,可以提高经济运行效率,从而增加经济的发展速度,并且在经济活动中遵守规范的经济主体会得到更高的声望和更多的信任,可以得到更多的交易,在市场中的竞争力会得到提升。
规范限制个人行为,可以减少个人行为所带来的负外部性。
规范在约束个人行为的同时可以促进组织内部相互之间的合作,协调集体活动,增加组织内部的团结性,使组织内部保持一致性的集体活动,遏制制度供给过程中的“搭便车”现象,大大降低经济活动的风险,从而提高经济主体的信心。
规范在经济活动的作用是不可替代的,它给经济发展带来了无形的动力,促进经济又快又稳地发展。
最后,社会网络也是社会资本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主要通过人际关系发挥作用,减少信息不对称,通过对他人行为的了解,提高对他人的信任度,降低经济活动的风险,并且社会网络影响着资源配置,促进资源配置更快更好的进行,使经济发展更加快速高效。
社会网络为经济资源的配置提供管道,使很多经济交换嵌在经济网络之中。
数据表明,我国私有企业中有很大一部分的劳动力是通过社会网络进入企业的。
这种现象不是中国社会所独有的,美国芝加哥大学的社会学教授林南通过多年对美国就业问题的研究得出一个结论:即使是在美国社会,社会网络也是人们寻找工作的基本依赖。
他认为,他的这一发现是对经济学中人力资本理论的挑战。
但是无论怎样,中国的文化传统更多地强调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中国人较美国人更具关系取向,因而社会网络的资源配置方面的作用更大,中国经济是网络经济,似乎是无可置疑的。
社会网络能够促进人与人之间的交流,这样更容易产生信任,因为它有一个保障机制保证交易双方彼此合作,正是这种保障机制的存在维护着交易的进行和完成。
社会网络还可以节约交易费用,它利用成员之间的合作和彼此信任,从而节省了协议谈判、拟订和执行时间、精力和费用。
并且社会网络有利于对不合作者实行更严重地惩罚,对合作者实行更大的酬劳。
二、总结
总之,社会资本在经济活动中的作用已经不可忽视,它使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组织与组织之间的关系,组织内部的关系都更加和谐更加紧密,降低交易成本,增加经济运行效率。
通过上面的分析,可以看出在社会资本内部的三个主要元素之间也是相互促进的关系,良好的规范和社会网络能够促进信任的建立,同时良好的信任更能够促进规范的实施和社会网络的形成,所以在经济活动中,社会资本的影响越来越大,在信任、规范和社会网络的相互作用,形成了高水平的社会资本,使经济更快更稳地健康发展。
(二)
一、增值税转型对我国中部经济发展中的影响
(一)增值税转型对企业的影响
1.低税的实现。
增值税全面下降,并不能够使所有企业都获得较低的税,这是由于新的企业的固定资产是包括在所有新的扣除缴纳的增值税抵扣税范围内的,且额度必须比原有老企业低很多。
此外,不同行业内的企业资本有机构成存在差异,增值税的实施、税收负担等都会发生改变,因此资本有机构成高的企业的税收负担,目前固定资产采购相对较低。
2.用综合收入收到钱。
由于固定资产进项税在计算时包含在按时返回项中,存在一个额外的资金流入,这就在降低企业的现金垫款的同时提高了资金使用资金的时间价值,用综合收入收到钱。
对于那些小企业规模这一利益的分配,中小企业的资金周转困难的中小企业有积极的意义。
(二)增值税转型对社会经济的影响
1.对投资领域产生效应。
这是由于设备投资不再与输入的税收负担,从而促进企业在设备和技术改造投资中的积极性,形成投资。
而中国中部城市的增值税投资效应与中国东北地区有明显的不同:区域集聚效应明显;产业支撑的效果是明显的;投资结构的引导作用是明显的。
2.加快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一般来说,资本有机构成的不同行业,享受增值税收入的差异也明显。
采矿和冶金工业等传统产业机械设备占固定资产逾大,装备制造业的高资本有机构成;而高新技术产业用机械设备少,其巨大的成本是不能输入的人,资本支出和研发费用扣除,从税收分配的直接效益不大,但增值税改革相关行业加强技术创新激励,增加高科技生产设备的市场需求,从而有利于高新技术产业加快发展。
二、促进中部经济增值税转型的`主要发展措施
(一)改革增值税税收制度,完善税收法制
依据我国的增值税转型的理论,增值税转型对我国各方面的影响因素主要包括:实证分析增值税影响政府收入、增量抵扣法影响了转型试点的实施效果、增值税对国民待遇的影响等。
有效解决增值税转型既要考虑到增量抵扣办法存在局限性、先抵减欠税及退税方式,又要加快实施降低纳税核算标准,消除小规模纳税人在增值税中的负面影响;公平合理设置税率,逐步规范减免税优惠;改革增值税税收制度,完善税收法制。
(二)加强税收征管,严格税收执法
1.严格执行税务稽查制度。
打击逃税的纳税人,加快完善登记制度的建立,包括负责人的姓名,公司名称,地址,经营范围主要为应纳税的具体应用;同时检查计算机,双方面对面考试督察,以确保及时、足额支付税收的解决方案。
2.加大系统的收集,管理和审计三方面的工作力度。
收集、管理、审计是税收征管的三项主要任务,分工与合作的专业化分工,提高效率与未来发展方向。
因此,这三项工作应以维护其专业发展相互及时沟通,其中包括链接信息、对税收流失的手段和防治方法,整个系统的税收征管,确保其正常运行。
3.增加税收违法行为的处罚。
对偷税漏税:一方面我们需要依据有关税收法律明文规定来加大处罚的力度,加强法律的严肃性;另一方面,也需要税收执法人员严肃执法,确保国家税收收入全额征收存储。
(三)降低纳税核算标准,消除小规模纳税人在增值税转型中的负面影响
在增值税转型过程后,适当放宽一般纳税人认定标准,把增值税纳税人最大限度地列入增值税专用发票链条式管理的范围。
相对来说,增值税容易征收,但条件是要有可信的、确实的财务制度,要鼓励小规模纳税人加强财务会计核算,建账建制,尽可能向一般纳税人靠拢。
在一般纳税人标准的确定上,应尽可能降低核算标准,将审查验证其财务会计核算是否健全、能否准确核算增值税进、销项税金作为认定一般纳税人的主要依据,这样可以对更多的中小企业实行增值税一般纳税人管理,促进公平竞争。
同时大幅度提高增值税起征点,把小规模纳税人减小到最小程度,降低小规模纳税人在增值税中的负面影响。
(四)公平合理设置税率,逐步规范减免税优惠
我国现行增值税税率与世界各国比较,已属较高水平,且现行税制结构呈现的流转税主体现状已不利于税收调控职能的发挥。
此外,完善税制后,强化增值税内控机制,堵塞税收流失漏洞而增加的增值税收入,绝大部分归中央财政享有,因此该方案的实施成本应从中央财政收入增量中负担,建议调整税率。
目前,应尽快清理规范现行的增值税减免税优惠政策,逐步将减免税产品控制在极少数最终的消费品上,对某些确实需要给与扶持的特定行业和特殊产品,可以通过财政返还的方式来解决。
三、增值税转型需要注意的几个关键的问题
加快生产型增值税向消费型增值税的转变。
生产型增值税抑制了企业对固定资产的投资意向,不利于资本有机构成的提高。
因此,为符合我国产业结构调整的需要,我们应该选择适用消费型增值税,即企业购进固定资产所含税款允许抵扣。
这一方面有利于减轻企业的纳税负担,减少其偷逃税款的诱因;另一方面也从根本上调动了企业投资和扩大再生产的积极性,从而有利于整个经济的快速、协调发展。
(一)增值税转型为消费型不完全
以消费型增值税的情况下,固定资产进项税可以扣除企业采购,和目前的政策只允许设备抵扣的固定资产进项税购买,不得扣除。
建筑安装工程费用及其他固定资产增值税。
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是中国目前的征税范围较窄,主要是采矿业,制造业,电力水的生产和供应业,批发和零售业征税。
(二)增值税转型改革对不同地区的影响是不同的
由于区域产业结构的差异,产生的影响是不同的。
一般来说,资本密集型产业的利润更大面积的经济效益很大比例,但也可能比减税更显著;与矿井生产能力设备生产企业消费的税收增加较少的地区的影响很大;在电力价格不变的情况下,减税,大面积的火电生产能力。
四、小结
总之,随着经济的发展,我国生产型增值税在运行中暴露出很多缺陷和漏洞,而在世界各地,增值税从生产型向消费型转变是一种必然趋势。
因此,我国也必然实施这一改革举措。
经济发展中的影响论文 篇2
一、“土地财政”形成具有必然性
在我国经济体制改革进程中, “土地财政”的形成有其历史必然性, 要理性地认识到这一点, 不要让媒体或所谓的专家的感性分析所迷惑。
(一) “土地财政”是房价高涨的必然结果
改革开放以来, 伴随着我国城镇化和工业化的快速推进, 房屋价格稳步攀升, 本无可非议, 但在部分开发商的炒作和一些专业炒作推波助澜下, 民众心理恐慌, 抢购住房, 加上通货膨胀, 银行负利率的影响, 房价被炒高。在高房价的背景下, 房地产开发商看到了房地产市场的巨大利润空间, 资本实力雄厚的企业纷纷进军房地产开发, 造成土地需求激增, 在竞争中推高土地价格, 从而形成“土地财政”。
(二) “土地财政”是土地资源稀缺的必然结果
我国虽然疆域辽阔, 但能够被人们所利用和未来能被利用的土地资源有限, 特别是在人多地少的现实国情和严格保护耕地的巨大压力下, 可用于房地产开发新增建设用地少之又少。此外, 随着房价的高涨, 在按市场价补偿的情况下, 土地拆迁成本大幅上升, 更提高了土地的经济价值。随着土地供应持续, 后备可供资源将逐渐减少, 物以稀为贵, 土地价值也将不断攀高, 对政府来说, 土地既可以通过从土地市场出让获得收入, 也可以通过土地资产抵押或其他方式获得资金。
(三) “土地财政”是土地招拍挂制度设计的必然结果
土地招拍挂制度规范了国有土地使用权的出让行为, 建立了一个公开、公平、公正的城市土地市场。随着土地招拍挂制度范围的全覆盖, 土地市场更加规范高效和公开透明, 有利于公平竞争, 并杜绝了腐败, 提高政府对城市土地的管理能力, 土地价值会更加公平合理, 并得到了充分体现, 成为源源不断的土地资本化红利来源。土地招拍挂制度规避了国有资产隐形流失, 将土地价值得以货币计量, 从而形成“土地财政”。
(四) “土地财政”是土地节约集约利用的必然结果
保护耕地的国策是不可逾越的红线, 摊大饼、粗放式土地利用已不可持续, 在原有粗放利用的土地上加大投资强度也会使土地价值攀升。此外, 政府加大基础设施投入力度, 提高城市环境, 土地的级差明显上升, 从而带来土地出让收入的增加。
二、“土地财政”形成的机理分析
(一) 基于经济体制变革的土地资本化运作促成“土地财政”
从宏观经济体制上分析, 我国从计划经济为主导的经济体制转变为市场经济为主导, 一切生产要素均实现了资本化, 包括土地资源, 从无偿无限期的划拨用地方式转变为有偿有限期的出让用地方式, 建立了土地资本化运作为主体的土地要素配置市场体系。土地市场体系的建立促进了以土地为基础的房地产及相关行业的大发展, 甚至一度成为国民经济的支柱型产业。在此过程中, “土地财政”的作用被逐步释放, 已成为促进地方经济发展不可或缺的重要基础之一。
(二) 基于分税制改革的城市经营之路推高“土地财政”
从微观上分析, 1994年施行的中央和地方分税制体制, 财权上收与事权下放造成地方提供公共服务配套的财力明显不足, 巧妇难为无米之炊, 同时, 唯GDP至上的政绩考核制度也同时刺激着地方政府的神经, 急于寻求破解之道, 为“土地财政”的建立提供了原始动力。
(三) 基于新制度体系的土地资本化红利支撑“土地财政”
“土地财政”的形成还有赖于新制度体系下的土地资本化红利。一方面是土地从单纯的资源属性向资源、资产和资本属性并重的土地管理制度改革;另一方面是房地产市场的快速繁荣与发展, 同时还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带来的居民收入增加与物质需求特别是住房需求的快速增长对土地需求的增长。
房地产市场开放后, 随着货币供应量的大幅增长, 住房需求从一开始的满足居住为主到改善型、高档甚至投资, 造成土地供给远不能满足需求, 从而使土地资本化红利得以快速增加, 而土地资本化红利是“土地财政”形成的重要基础。
三、“土地财政”在经济发展中的影响
(一) “土地财政”是中国经济发展模式的核心
过去二十年, 中国经济的高速发展很大程度上是建立在“土地财政”的基础上, “土地财政”已经成为中国经济发展模式的核心竞争力, 深圳的发展就是一个典型的实例。深圳特区建立之初地方财政收入仅1700万元人民币, 为解决基础设施资金缺口, 深圳借鉴香港经验开展了土地批租实践, 为深圳大规模基础建设筹到了第一笔资金, 为在短短30年内, 从“白手起家”发展成为上千万人口的城市奠定了基础。
没有“土地财政”, 就没有地方的大规模补贴, 就没有近年来的基础设施建设, 没有地方政府大规模补贴地方工业。几乎所有的大型工业项目, 背后都有地方政府在大规模补贴, 而补贴的来源很少来自于税收, 很大程度上来源于“土地财政”。
在实现城乡统筹发展过程中, 如果不允许地方政府利用土地出让, 在城市化进程中获利, 向农民提供新房、社保、养老金的承诺就不会兑现, 其核心还是来源于“土地财政”。同时, “土地财政”也为经济发展提供了流动性支撑。在经济起飞和工业化阶段, 往往需要金融支持, 并且金融支持的这种作用不可或缺。
(二) 一些与“土地财政”间接相关的问题不断显现
从“土地财政”的形成机理看, “土地财政”是制度设计产生的土地资本化红利, 它存在于我国财税体制中具有必然性。高地价、高房价不是“土地财政”的必然结果, 而恰恰是高地价、高房价让本身具备合理性的“土地财政”被无限放大, 这也是“土地财政”被非理性批评的重要因素。从我国经济发展所处的历史转折阶段看, 与“土地财政”间接相关的问题应引起重视。
一是经济结构的阶段性失衡问题。房地产业的过热可能引起一、二、三产业的投资失衡。二是城乡差距拉大问题。城乡二元结构的土地利用制度设计, 使城市充分享受到土地资本化红利, 而农村如果享受不到城市经济快速发展带来的红利, 城乡差距将日益扩大。三是土地收入分配机制不协调问题。“土地财政”的调节分配功能未能使中低收入群体享受到政策红利, 从而导致贫富差距明显。四是制度供给的协调性问题。土地市场机制的建立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的重要组成, 也是历史必然, 它的建立使土地价值得以显化, 土地的资本化属性得到充分发挥, 但配套制度的滞后也带来一系列问题, 一些政策的仓促出台迎合了舆论而与客观现实不相适应。如土地出让金的分割制度, 就没考虑到土地出让毛收入中包含了大量先期已投入的成本, 实际支配收入占比有限的问题。
四、改进和完善“土地财政”的建议
我国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我国提出的土地所有权和使用权相互分离的土地使用制度, 政府代表国家将一定时期的土地使用权有偿出让给土地使用者。这一制度带来的土地资本化红利将长期存在, “土地财政”在我国也将长期存在, 只有对其不断加以完善, 以期发挥更加积极的作用。
(一) 改革“土地财政”形成机制, 由出让环节向保有环节转移
当前, 房价居高不下, 直接从土地出让环节获得的收入在“土地财政”中占比较高, 使得地方政府过分依赖土地出让。改革现有“土地财政”获得机制, 需要平衡土地出让、房地产开发、销售以及保有各个环节的税费征收。其中以加大保有环节税费为重要突破口, 只有完善房地产保有环节的税收, 制定可执行性、差异性的保有税种, 才能在一定程度抑制投机、投资行为, 促进房地产市场的健康发展, 也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了地方政府稳定的财政收入。
(二) 调整“土地财政”分配机制, 通过二次分配体现公平
“土地财政”的分配, 重要的是由政府继续保持垄断利益, 通过二次分配, 在更大范围内, 重新分配社会财富, 向进城务工农民、大学毕业生、复员军人及其他低收入的新增就业人群降低门槛, 创造更好的就业机会。
(三) 转变“土地财政”核算方法, 科学统计土地出让净收益
近几年来, 财政公布的土地出让金收入居高不下, 让民众感觉是土地价格越来越高, 其实, 地价只是构成房价的因素之一, 地价的上涨有其客观规律, 这是土地资源稀缺决定的, 地价的非理性上涨却是基于对房价的未来预期, 因此在地价与房价的关系中, 非理性的房价预期是决定地价非理性上涨的原因。“土地财政”不是房价上涨的原因和推手, 相反, “土地财政”是房价上涨形成的结果, 但是公开的土地出让金数据中, 并没剔除为提供完全的“净地”出让政府先期投入的前期开发费用, 实际是土地出让的毛收入。如果以市、县政府为核算单位, 将土地出让收入扣除成本后, 实际可支配的土地出让收益很少。因此, 不能被土地出让的毛收入所迷惑, 而应改变土地出让核算方法, 统计核算土地净收益, 然后在此基础上再考虑净收益如何分配。
(四) 完善“土地财政”调节机制, 促进土地节约集约利用
在我国土地管理制度下, “土地财政”不仅发挥调节国民收入分配的作用, 还承担了保护资源、促进土地节约集约利用的功能。只有继续实行土地出让制度, 通过地价的调节作用, 才能实现节约集约用地的目标。进一步完善土地出让方法, 对保障性用地应保尽保并可低价或无偿供地, 对改善性或高档商品房用地坚决执行市场出让机制。
此外, “土地财政”的改进和完善还要与财政体制改革、金融改革、社会收入分配改革相配套, 同步推进。
总之, “土地财政”在我国经济快速发展过程中作用不可忽视, 毋庸置疑, 改进和完善“土地财政”是为了让其长久的可持续的发挥作用, 而不会因噎废食。
参考文献
[1].漆亮亮.“土地财政”模式的危害、成因及其治理[J].中国国情国力, 2010 (10) .
[2].谢安忆.中国“土地财政”与经济增长的实证研究[J].经济论坛, 2011 (7) .
经济发展中的影响论文 篇3
中国自改革开放以来,跨国公司逐步进入中国并成为高速稳定发展的中国经济中的一部分。在与外资合作和竞争的过程中,中国不断地融入到世界经济中成为一个活跃地经济体,并占有一席之地。
【关键词】
跨国公司;外资;发展;竞争
1 跨国公司与中国经济的发展
改革开放三十几年来,随着科技进步和资本国际化趋势的加强,中国凭借其区位优势吸引了大量跨国公司入驻和投资,跨国公司在发展自身的同时也为中国带来了先进的科学技术和管理模式。随着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以及高速的经济增长,中国展示了巨大的市场潜力成为世界工厂。
从19世纪下半叶开始,伴随着资本主义从自由竞争向垄断阶段的过渡,众多大型公司纷纷走向海外寻求原材料和占领市场,从此开始了跨国经营,由此产生了跨国公司。跨国公司发展至今拥有了先进的经营理念和管理模式。 跨国公司又被称为多国公司,它是指在两个或两个以上国家开设分支机构并在一个统一的决策体系下从事生产经营活动的国际性企业。联合国有关组织对跨国公司的内涵做出了规定:(1)跨国公司必须在2个或2个以上国家设立分支机构;(2)在国外分支机构不少于6个;(3)海外业务必须占总公司业务的25%以上;(4)有统一的决策体系,内部实行一体化的经营策略。
跨国公司在中国的投资发展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1979年~1991年,外资试水期,每年大约20-30亿美元;1992年~2001年,引进的外资大幅增长,在1998年高达455亿美元;2001年~2008年,外资规模剧增期金额突破900亿美元。到2011年吸收外资总额达到1万2千亿美元,中国吸收外资数量已连续19年居发展中国家之首。跨国公司在中国的投资不断增加,为中国经济发展带来了必要的资金和增加了中国经济的全球化活力。
跨国公司对中国的投资逐步上升促进了中国的经济增长。根据数据统计,1979-2002年间,我国GDP高速增长、年均增速高达9.4%,比同期世界平均增长水平高出一倍,同时也比同期发达国家平均增长水平高出两倍,在世界经济发展中创下了惊人的成绩,而这使得我国经济占世界经济的比重呈稳步、持续和显著提高之势,直到2010年超过日本成为世界第二大的经济体。
在改革的过程中,经济的高速发展主要得益于采用市场经济的模式,从体制上减弱了对经济的约束,让经济更个性化的发展,整个市场充满了活力。而在这个过程中,有一支力量一直起着很大的作用,就是跨国公司对中国的资本投入(外资),它在我国经济发展中提供了大量的固定资产投资。从我国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的资金来源看,利用外资在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中的比重不断提高,已经由1981年的3.8%提高到1996年的11.8%,随后受东亚金融危机的影响有所降低,但仍然保持在7%左右。自1992年起,利用外资在资金规模上已超过国家预算内投资,成为我国固定资产投资中仅次于企业自筹资金和国内贷款的第三大资金来源。这就为国家国有和私营企业提供了良好的孕育条件。
改革开放之后,中国逐步步入到现代化工业社会,面临着从农业社会的转型. 跨国公司对中国产业的进步、产业结构的优化和产业结构的深化起了积极的作用。跨国公司技术转让催生了一批现代产业,如家用电器、通讯设备、饮料、工程机械和计算机业等;与生产相关的服务业如金融服务、法律咨询和工程咨询等也有了长足的发展。中国加入世贸组织以来,跨国公司通过收购、入股和资产互换等方式并购中国企业。跨国公司的并购为中国企业引进了新思路和先进的管理经验,提升中国产业的市场竞争能力。在全球化的框架下,中国现代产业的发展和升级紧紧地跟上了世界的步伐。
跨国公司对中国的投资的重要一项就是在国内建设工厂和厂房并利用当地的劳动力。外资进入中国市场不仅带来了先进的技术和管理理念还帮助解决了部分群众就业问题,数据显示:可口可乐在中国当地采购就间接提供了20多万人就业,瓶装和零售可造就7万多个就业机会;麦当劳餐厅所需要原料95%在中国市场采购,可间接造就就业机会4万多个。通用电气公司从1984年成立时仅有几十人到现在在中国建立了20多家办事处和30多家独资或合资的企业,拥有9000多名员工。
跨国公司促进了中国经济发展的和平之路。作为世界上吸引外资第二多的国家,中国呈现了巨大的市场容量。跨国公司的企业利益与中国市场的兴衰息息相关,因此跨国公司也更希望本国与中国有亲密的外交关系。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中国的对外经济活动是一个活跃的组成部分,中国通过和平和公平贸易的方式吸收国际资源。
2 跨国公司在中国发展带来的挑战
改革开放以来,跨国公司全面进入中国市场对中国经济的发展不全部都是有利的。剑有双刃,我们既要看到总体上的积极作用,也要认清一些不容忽视的负面影响。
首先,跨国公司企业发展目标与我国经济发展战略目标的差异。吸引的外资是否与我国经济发展的阶段性目标 一致,是引进外资时需要重点考虑的问题。如果双方的目标协调的好,二者的力量就能够有效的结合一起,促进本国的经济发展;如果协调的不好,就会给中国经济和市场的发展带来不利的影响。比如,中国是个劳动密集型国家,地方政府希望引进外资解决就业问题;跨国公司追求的是利润和效率,如果其采取并购方式进入后进行裁员就会给地方政府带来负担。
其次,一些跨国公司在中国的投资项目门槛过低,将已在本国淘汰的对环境有危害的落后工艺转移到中国,而且疏于管理,经常有对当地环境不利的事件发生。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中国的劳动保护等方面的法制还不够健全,一些跨国公司的在华工厂借机钻空子使用严重低于母公司标准的方案对待本地员工,等等。 这样的事件对我国的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都有相当大的负面影响。
第三, 跨国公司进驻中国掌握了重要工业和挤垮本土品牌。比如,在中国玻璃行业中,最大的5家企业都是合资;电梯占全国80%的最大的五家厂商是外资;家电行业中18家国家级定点企业有11家是合资;医药有20%在外资手里;汽车销售额的90%来自于外国品牌;更重要的是中国28个主要产业中21个是被外资控制多数资产的。跨国公司通过合资并购等方式逐步渗入本土知名品牌并达到占有市场的目的。从改革开发至今,当初的名牌如活力28、熊猫(洗衣粉)、扬子(冰箱)、孔雀(电视机)和香雪海(冰箱)等都已经退出人们视线,而国民品牌如大宝和美加净也早已由外资控股。在品牌效应意味着效益的今天,这些都是民族利益的巨大损失。
第四,在改革开放初期,我国为了吸引更多的外资,给予外资一些优惠政策。但是长期的优惠政策,就会给我国经济的全局发展带来不利影响。由于政策倾斜,跨国公司和本土公司待遇的不平等会严重制约本国公司的发展。尤其是为了提升政绩,地方政府竞相提供优惠政策,一味地强调招商引资,以致将利益尽数流失给外资,失去引进外资的意义。而外资投入的地区过于集中,也会出现区域发展不平衡的问题。
在过去与跨国公司合作和竞争的基础上,我们应当权衡利弊两手抓,一方面积极引导跨国公司融入中国可持续发展,使跨国公司长期的企业发展目标与中国经济发展的阶段目标一致,发挥更积极的作用。与此同时,约束、限制和尽量避免跨国公司进入中国带来的负面经济影响。
总之,跨国公司全面进入中国无疑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学习与进步的机会,与此同时,如何保护我们自己的利益,如何扬长避短,在为外资跨国公司提供一个公开、公平、透明的投资环境时又无损于我们自己经济的稳定与发展,形成两者双赢的局面,是一个巨大且长期的挑战。通过与跨国公司的合作和竞争,我们一定能够迎接中国经济发展更灿烂的未来。
【参考文献】
[1]李德荣.跨国公司的中国之路[M].九州出版社,2002.10-14.
[2]任佩瑜.国际企业管理[M].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1998.30-35.
[3]陈建南.经济全球化中跨国公司战略联盟新趋势及启示[J].经济前沿,2001,(1).
[4]江小娟.中国的经济发展与利用外资:成就、存在问题与前景展望[J].中国经济研究,2001(3):23-25.
影响安徽经济发展的因素 篇4
安徽经济水平与东部沿海地区是较落后但是发展势头较好,这里除了一些历史问题外,我认为还有以下几个重要因素。
有利因素:一是:地理位置优越。安徽省位于中国东南部,地处长江下游,东连江苏,南邻浙江、江西,西靠湖北、河南,北接山东,居华东腹地,是我国东部地区南北之间和东西之间过渡地带。附近有许多经济较好的城市和省份可以帮助安徽发展。
二是:交通发达。安徽交通发达,水网密布,公路密度居全国前列。公路客车营运班线14857条,其中跨省班线1714条,跨区班线2567条,总营运里程271.671万公里。高速公路客运异军突起,零担和大件、集装箱货运满足了不同的运输需求。以合肥为中心,城市为枢纽,内联乡村,外联省际的客货运输网络初步形成。集装箱货运量逐年增长,大件运输生产初具规模。客运铁路 :主要有京沪线、陇海线、京九线、青阜线、阜淮线、淮南线、宣杭线、皖赣线、宁西线、沪蓉线等。高铁线路 :主要有:京沪高铁、宁安城际铁路、合安城际(规划中)、合福铁路、合蚌客运专线、商杭客运专线(规划中)、合武高铁、沪宁高铁等。其中,京沪高铁与合蚌客运专线、合福铁路组成京福快速通道;沪宁、合宁、合武共同组成了沪蓉快速通道的一部分。水路交通 :淮 河 流 域:一级港口:蚌埠港、淮南港、阜阳港,二级港口:凤阳港、凤台港、利辛港,三级港口:怀远港、五河港、寿县港。长 江 流 域: 1
一级港口:芜湖港、马鞍山港、安庆港,二级港口:铜陵港,三级港口:池州港。空运:合肥骆岗国际机场,安庆天柱山机场,黄山机场,阜阳西关机场,合肥新桥国际机场,池州九华山机场。管道运输:配合国家西气东输工程,建设西气东输主管道安徽段,同步建设省内支线管道,实现安徽省管道运输“零”的突破。根据安庆石化工业发展的需要,开展南京—安庆输油管道的前期工作。
三是:资源丰富。安徽拥丰富的矿产资源和旅游资源。
矿产资源:安徽省的成矿地质条件得天独厚,在漫长的地质岁月中生成了丰富的矿产资源。建国后40多年来,全省累计发现各类矿产96种,矿产地2000多处,已探明工业储量的矿产有67种,矿区711处。其中以煤、铁、铜、硫铁矿、水泥用灰岩和明矾石的探明储量居多,除煤的保有储量居全国第7外,其余5种矿产的保有储量均居全国前5位,是安徽省的优势矿产。能源矿产已发现7种,有煤、石煤、石油、天然气、地热、铀、钍等。已探明工业储量的有煤、石煤、石油3种。其中煤炭尤为丰富,保有储量246亿吨,居全国第7位,华东第1位。黑色金属矿产已发现的矿产有铁、钒、钛、锰、铬等5种。除铬之外,其余4种均有探明工业储量。其中铁矿保有储量30亿吨,居全国第5位。有色金属矿产已发现的矿产有铜、锌、钼、钴、锑、铝、镍、锡,钦、镁等。其中的铜、铅、锌、钴、钨、钼、锑已有探明工业储量。铜的保有储量居全国第5位。贵金属矿产已发现的矿产有金、银、铂族(铂、钯、锇、钉、铑、铱)等。已探明工业储量的只有金、银2种。金矿保有储量150吨(含伴生金),居全国第10位。
科技进步对经济发展的影响 篇5
摘要:在现代社会,科技已经渗透到国民经济乃至人类社会的各个领域,深刻的改变了人们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经济发展使人们越来越清楚地认识到科学技术在经济发展中的巨大推动作用。在目前人口众多,资源短缺,环境恶化的严峻形势下,经济唯有依靠科技进步才能得到可持续发展。因此本文主要通过我国国情分析科技进步对经济发展的重要性;研究科技进步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和作用;举例说明科技进步对经济发展的影响;总结科技进步对经济的影响。
关键词:国民经济 可持续发展 科技进步
与许多国家相比,我国人口众多,人均能源、水资源等重要资源占有量不足,生态环境脆弱。随着市场竞争的加剧和资源、环境压力的增大,基于技术进步的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升级迫在眉睫。
因此,早在改革开放的初期,邓小平就提出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英明论断。1995年5月召开的全国科学技术大会上就提出把科技进步提高战略高度来认识。1996年3月召开的第八届全国人大代表会议上,李鹏总理就谈到“面向经济建设,加快科技进步”这个话题时,说道“在当代条件下,科学技术作为第一生产力的作用越来越突出,成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和国家强盛的决定性因素。经济建设必须依靠科学技术,科学技术工作必须面向经济建设”。江泽民在党的“十五大”报告中明确指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科技进步是经济发展的决定性因素。要充分估量未来科学技术特别是高技术发展对综合国力、社会经济结构和人民生活的巨大影响,把加速科技进步放在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的地位,使经济建设真正转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上来”。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落实科学发展观,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可以看出,科学技术是目前我们发展经济所面临的重要问题。
我国经济社会走的是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和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无论是提高技术含量和经济效益,还是降低资源消耗、减少环境污染,都必须建立在技术进步的基础之上。新型工业化道路决定了技术进步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要地位。建立在对自然资源环境长期高强度开发和利用基础上的传统工业化,已经使我国的资源与环境状况不堪重负。我国的国情和需求,决定了我国必须走技术创新的发展道路,推动经济增长方式的根本转变,使技术创新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内在动力和全社会的普遍行为,依靠制度创新和技术创新实现经济社会持续协调发展。
科技发展对世界各国的影响是巨大的,例如,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科技进步速度加快,一场以信息技术为代表的科技革命在世界范围展开。随着信息技术、生物技术、新材料、新能源等地发展,以信息产业、生物技术产业等为代表的高新技术产业迅速发展起来,并逐步成为经济增长的重要源泉。据统计,世界电子信息产业的总产值,1995年达到8000亿美元。1996年增为1万亿美元,目前已远远超过钢铁、石油等传统产业,成为全球最大的产业。美国是世界经济大国也是科技大国,科技进步在促进美国经济增长中一直发挥着关键作用。以信息技术为例,现代信息技术不仅促进了美国经济增长和劳动生产率提高,同时还降低了通货膨胀,是美国20世纪90年代经济增长得以持续的主要动力;长期以来,日本重视人才、科技进步和经营管理,重视应用技术的研究与开发和引进技术的消化吸收、创新,促进了产业结构的升级,是经济取得飞速发展。关于科技进步对日本经济增长的作用,1990年日本经济白皮书中分析,1970——1989年,日本经济的年均增长率为4.8%,其中技术进步的贡献为1.5%,仅次于资本所作的贡献;1980——1989年经济增长率为4.5%,技术进步的贡献为1.7%。总的来看,发达国家科技进步贡献率较高,一般在60%以上,而发展中国家科技进步功能贡献率较低,不足50%。这说明,发达国家经济增长主要是靠科技进步推动的,而发展中国家的经济主要是靠资本和劳动投入推动的。
技术创新在经济发展中的影响巨大,其涵义在1999年8月颁布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技术创新发展高科技实现产业化的决定》中明确指出“企业应用创新的知识和新技术、新工艺,采用新的生产方式和经营管理模式,提高产品质量,开发生产新的产品,提供新的服务,占据市场并实现市场价值”。因此,科学技术与经济发展的关系是科技进步是推动现代生产力发展中的重要因素和重要力量。在生产力系统中,科学技术已经成为推动生产力发展的关键性要素和主导性的要素。科学技术是先进生产力的重要标志,主要体现在科学技术决定着先进生产力的性质、方向、结构和水平。
经济增长是一个明确的可度量的指标,它被定义为本期的国民总产出相对与上期的总产出所增加的百分比。决定一定时期人均国民收入水平的主要因素有:人力资源、可利用的物质资源、管理效能、技术水平和社会经济制度等。研究经济增长,就是要在分析各经济变量相互关系的基础上,求出各变量的均衡增长路径,进一步研究稳态增长问题。从古典经济增长理论到现代经济增长理论,西方经济学家对科学技术在经济增长中的贡献给予了越来越多的关注。
古典经济增长理论中,亚当斯密把劳动力看做是最重要的生产要素,他认为,人均产出的增加主要取决与投入生产中的劳动力劳动数量和质量,而生产规模的扩大在很大程度上又依赖于资本的积累和土地的使用。他强调劳动、资本和自然资源在经济增长中的作用,但同时也注意到,技术进步对经济也有着重要的影响。
技术创新理论中,熊彼特是技术创新理论的创立者,他从技术创新的角度来解释经济增长,认为,经济增长过程是经济从一个均衡状态向另一个均衡状态的移动过程。经济的均衡状态是通过企业家的创新来打破的。所谓创新就是企业家把一种从未有过的生产要素和生产条件的新组合引入生产体系,建立起一种新的生产函数;格哈德.门茨继承和发展了熊彼特的技术创新理论,认为技术创新是经济增长和经济长期波动的主要动力。
新古典经济增长理论中,罗伯特.索罗是新古典经济增长理论的代表。他认为传统的经济增长模型遗漏了两个重要的因素:技术进步和规模经济。
内生经济增长理论认为知识和生产要素本身就是一个生产投入要素,而不是传统经济增长理论问为的只是和技术在经济增长中只能其部分的辅助作用。5.新经济的发展模式表现为新的制度与新的记述的密切结合。新经济的主要动力来自创新思想和技术,而其运行机制则体现出了风险、不确定和持续变革等基本特征。
技术差距理论认为在技术成为公共产品且可迅速扩散、劳动力可完全流动的前提下,每个国家的发展都会是一个相似的稳定状态即为增长的趋同。
在现代社会科技与经济的关系越来越密切,一方面,科技对经济发展的推动作用日益凸显;另一方面,经济发展为科技发展提供基础和动力。
首先,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科技进步可带来生产力的飞跃发展。应先法国经济增长的因素很多,但主要有科技进步、资本积累和劳动投入三个要素,其中科技进步是推动经济增长的首要因素。人类用大自然的恩赐来发展经济的空间是有限的,但科技可以用人类的创造发明来获得新的资源,创造新的物品以丰富我们的生活。因此,以科技进步推动经济增长是无限的。据估算,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美国20世纪上半叶为45%,80年代达到80%。20世纪初,劳动生产率提高只有5%—20%靠采用新技术取得,80年代以后。有60%—80%要靠采用新技术取得。
其次,科技创新是产业结构升级的动力。科技创新不仅可以大大提高我国高技术产业的竞争力,而且可以使用传统产业获得新的生命力。例如,电子技术用于炉窑技术改造,节约了能源,降低了消耗,使水泥、化肥等行业获得显著进步;我国印刷业在短短几年内发生了革命性的变化,改变了铅字,进入电子时代。
再次,科技创新将导致新的经济体出现。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及其与经济的日益密切结合,引发了新的产业革命,产生了一种新的经济形式——知识经济。
知识经济的出现不仅受现代科技革命,而且还受信息化、数字化和全球化的影响,其变革的力度、速度和广度是前所未有的。这是一场以信息技术为中心的新科技革命,包括电子信息科学技术、生命科学技术、海洋科学技术等。信息技术革命加速了现代电子通讯产业的发展,改变了贸易模式、生产销售模式和就业模式,是人类的经济生活更加便捷和丰富多彩。
结论:科技进步对我国经济发展的影响是巨大的,我国的综合国力得到增强,人民群众生活水平得到提高,改革开放以前,最基本的生活资料全都是凭票供应,作为大多数人来讲,能住上普通的房子、粮食够吃,家里能买得起收音机、电视机几乎是奢望。现在住楼房,水、电、气、暖,各种家用电器一应俱全,是过去想都不敢想的事情。因此,我们在享受科技进步带来的的成果,更要学习掌握科学技术,为我国的经济发展做出应有的贡献。
参考文献:
[1].白岩.《三千年大赢家》台湾新书谈未来科技发展对中国经济的影响.[J]国际资料信息,1995
[2].刘满凤.地区科技发展与经济发展之间关系的研究.[J]科技管理研究,2008
[3].江泽民同志在第三次全国科学技术大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1995.6.5
[4].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
我国经济的影响经济学 篇6
长三角、珠三角、环渤海等地区已初步形成了以示范城市为核心的国际服务外包产业集聚带,对中西部地区的产业辐射效应凸显。
相关政策与措施不断完善。国家制定了“十二五”国家服务外包发展规划,标志着服务外包产业已经上升到国家战略层面,国家各部委陆续出台了包括财税、人才培训、大学生就业等20多项服务外包产业扶持政策。与此同时,综合服务体系逐步建成,网络、通信等基础设施进一步完善。
服务外包对承接国的有利影响分析。增加服务贸易出口收入。20,我国服务外包业对外开放进一步扩大,离岸服务外包产业吸收外资规模和水平进一步提升,成为我国“引智”的重要渠道。
环境影响评价在林业发展中的作用 篇7
1 林业项目分析
基于林业项目的研究背景、由来、实施目的、类似项目实施经验的概括评价,从而根据相关法律、法规等确定评价内容、评价级别和评价重点。通过公共参与调查,初步了解项目的影响力[5]。研究建设项目的相关技术文件,开展初步的环境状况调查,进行初步的工程分析,筛选环境影响因素识别与评价因子,确定评价重点和专项评价工作等级,明确各专项评价范围和环境保护目标,均可为后续的环评工作提供依据和全面、可靠的基础资料。
2 林业项目环境现状评价
对即将实施的林业项目进行环境现状评价,评价内容包括林业用地、项目区域概况、工程项目发展概况等方面内容。在调查资料的基础上,对实施林业项目的功能区进行分析,如分析项目建设地是否符合各项环境功能要求,可为项目选址的环境可行性提供依据[6]。针对项目功能区发展现状,分析存在的问题并进行分类,如建设项目可能对环境造成重大影响或轻度影响,可为环境影响评价的分类管理奠定基础。
3 林业项目环境预测评价
建设项目的环境预测评价是整体工作的重点,主要是事先估计拟建设项目所产生的环境因子变化的量和空间范围以及环境因子变化发生的机率与实践的推测。分析各评价项目中可能存在的污染特征,参照相关环评导则与标准,评定各污染因子的污染等级,如地表水、地下水、空气、噪声、固体废弃物等。识别和分析项目建设、工程生产等活动对生态、生物等的环境影响,评估可能产生环境影响的时间、范围及生态效应等,如工程建设可能造成的区域性影响、社会性影响等[7]。根据预测评价结果,分析可能受到项目建设影响的环境要素,以及项目对这些要素及其实现环境保护目标的影响,评价项目生产与区域环境的相容性、建设项目方案的合理性,及其可持续发展的可能性。由此提出对应的解决措施,针对可能产生的污染进行规划设计,对拟定的项目布局进行改革,可为区域经济发展提供科学依据[8]。
4 林业项目环境风险评价
林业资源作为生态环境一项特殊的主体,一些自然因素、人为因素、技术因素和市场因等均会对林业发展产生不可估量的影响,因而须对林业项目进行环境风险评价[9,10]。环境风险评价的目的是分析和预测项目建设存在的潜在危险、有害因素,以及项目建设和运营期间可能发生的突发性事件或事故(一般不包括人为破坏和自然灾害),评价各因素所造成的环境影响和损害程度,由此提出合理可行的防范、应急与减缓措施,并反馈于工程建设,以使项目事故率、损失和环境影响达到可接受水平。
5 林业项目环境经济损益评价
各种项目建设和运行的目的是获得效益和维持发展,林业项目也不例外。林业是环境建设的主体,维持林业可持续发展是生态环境建设的根本保障。林业项目投产后,通过公共参与,调查项目可能产生的社会效益、生态效益、环境效益、经济效益等,由此体现项目建设的可行性和运行效果。
6 结语
林业可持续发展是我国现代化建设中始终坚持的一项基本方针,根据森林资源和林业的重要性及目前的严峻情况,应该针对每个林业项目进行环境影响评价。对林业建设项目主体,以及区域环境的过去、现状和未来进行评价,提出减缓、控制可能造成负面环境影响的工程措施,降低潜在的风险,对各个生产过程做出优化选择。通过提出可行性建议或替代性方案,使林业经营以最小的环境成本提高最大的经济、生态和社会效益,促进林业生态系统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庞靖鹏.我国环境影响评价发展展望[J].哈尔滨师范大学自然科学学报,2003,19(6):96-99.
[2]刘东兰,郑小贤,李金良.森林经营环境影响评价的探讨[J].北京林业大学学报,2004,26(2):16-20.
[3]北京市环境保护科学研究院.环境影响评价典型实例[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2.
[4]程吉宏,王晶日.区域环境影响评价中土地使用生态适宜性分析[J].环境保护科学,2002,28(4):52-54.
[5]国家环境保护总局监督管理局.中国环境影响评价[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0.
[6]戴寿连,张骏,朱锦茹,等.浙江省林业综合发展项目的环境影响评价[J].安徽农业科学,2011,39(6):3411-3415.
[7]王国申,朱金兆.区域性防护林体系的环境影响评价研究[J].北京林业大学学报,1995,17(4):111-117.
[8]钟恢明,周庆华,高山明,等.农林开发项目环境影响评价的探讨[J].江西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6(1):85-89.
[9]雷跃平.林业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中环境影响评价初步探讨[J].中南林业调查规划,2008,27(3):1-3,10.
经济发展中的影响论文 篇8
重建的途径非常多,若能以惠能高超的思辨和深邃的思想,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确立学生的人生观、道德观,成为有智慧的人,不失为一个好的策略。
作为禅宗诞生地的广东,应学习国内外的经验,将禅宗与教育发展需要结合起来,让毛泽东称为“劳动人民的佛经”,为广东教育发展做出应有的贡献。
一、禅宗的教育价值
1. 惠能成为中国佛教的创始人蕴含着深刻的教育哲理。贫寒、文盲的惠能为何能领悟本是玄妙深奥的佛教经典成了祖师,未接受过系统的佛教理论浸润却给世人留下了体系圆融的佛禅机理。
人的发展是教育的根本,真正的发展是自我发展,途径是通过自我教育来实现。直指人心、见性成佛的禅宗,就是自我教育,就是正确地与他人、与宇宙万物进行心与心、心与万物的交流。直指人心,见性成佛,就实现了自我发展。
2. 惠能融汇佛禅机理和中华文化,述《坛经》创禅宗,本身就具无穷的教育意义。佛教自汉东来华夏,历代高僧筚路蓝缕、躬身践行,惠能以特有的大智慧,创立“即心即佛”的佛性观、“顿悟成佛”的修行观、“自性自度”的解脱观及打破偶像崇拜、反对拘泥文字、反对坐禅念经等禅观,不仅是中国佛教的一场革命,而且影响着中国文化思想的发展进程。尤其独特的是它既不离佛教的基本义理,又具有中国本土的特色,既有教育的基本内涵,又有人生发展的内驱力。
3. 认识“生活禅”的人生意义。惠能的“人间佛教”、“生活禅”直面大众、社会、现实。要求人们在现实中寻求佛法,行住坐卧、吃饭、砍柴、担水、劳作皆修禅;在生活中修禅,在修禅中生活。更有意义的是,禅修对人心灵的净化,而不是表面的功夫,“心诚”、“心善”、“心好”、“行直”、“行善”、“积德”以及孝、义、忍、让等这些以人为本、以心为先,给人以终极关怀的理念,正是当下及青年学子亟需的。
4. 惠能的禅学具有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内容。禅宗主观上的六识,客体上的六尘,以及作为主客相联系的中介——六根,构成了人的认识结构。六识通过六门来反映六尘的认识过程,就是感悟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过程。这种所得到的理性认识的概念、判断、推理,更能认识自我后进入实践,更能认识事物的本质、事物的全体和事物的内部联系。更容易揭示事物的本质和规律性,也就可以减少在认识运动上的循环,达到直接的上升。
自我教育的过程就是不断地认识自己的过程,是不断地充盈精神世界和充盈精神生活的过程。人们不断地建构自己的主观世界,进而改造客观世界也是为了使自己不断进步丰富和改善。这种不断地追求精神发展的目标,正是人们所追求的人的完善。为这目标而进行自我教育,使自己的生活充满价值和意义,也表达了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核心的观点。认识自我、发展自我,通过自身的努力和调适,特别是自身的实践活动,既改变环境使之符合人的愿望,又在改造环境的过程中改变自己。
4. 开发与运用禅宗,可孕育更多的“惠能型人才”。惠能缔造的佛禅机理和哲学思想为岭南文化、甚至中国文化注入生机和活力,成为岭南文化旗帜。岭南人敢说敢为、吃苦耐劳的特质,影响着惠能的成长和成功。惠能留给人类这“众生”“世事”及坛经、思想,可以培养出大批创造性人才。
5. 以惠能的旗帜可维系海内外华人的乡情和民族大义。不管是世居岭南还是客居他乡的岭南人,都把惠能视为维系民族血脉的有形和无形的纽带。众多的海外华侨华人中,多祭祀六祖,乡贤的情感成分远超宗教崇拜的元素。如在南非由华侨捐建的第一座佛寺就被命名为南华寺。
6. 禅宗具有世界性的教育意义。源于印度的佛教,本土僧人多来中土求佛问法,如成堀多三藏。禅宗带动了日韩等国宗教的发展,促进了这些国家教育的发展,甚至影响着他们的日常生活,如茶道、花道、服饰都闪烁着禅光。欧美也逐渐有更广泛的传播,应通过禅宗,让教育界及青年学生树立起民族的自信和自豪。
二、事理依据
1.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党及时总结历史经验教训,形成了一整套关于社会主义时期宗教问题的基本观点和基本政策。比如肯定了宗教有着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的共同基础。如把维护宗教信仰自由政策提到文化战略的高度,提到维护人权的高度,提到维护多样性文化生态的高度;把人们在世界观、价值观上的差异看作社会正常的现象;在民族理论上,把宗教问题看作构成民族问题的重要部分。
2. 习近平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指出,佛教同中国儒道文化融合发展,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禅宗,影响了东亚。确实,禅宗是佛教的代表,高超的思辨和深邃的思想,对学生确立人生观、道德观及为人处事大有裨益,可增强心理调试和社会适应能力,丰富教育内容,提高思想政治针对性和实效性。因此,让人民的佛教为人民教育做贡献,是有重大意义的课题。
3. 广东的家庭普通有宗教信仰, 供奉神灵,祈求好运现象普遍。而家庭是社会的细胞,父母是学生的启蒙教师,出生在宗教信仰的家庭或生活在朋友信仰宗教的环境中的学生,从小就接触宗教的思想、观念,耳濡目染,需要从教育层面进行引导。
4. 惠能的故事具有历史厚重感和浓郁的文学底蕴。据调查显示,珠三角有 40.5%的学生,粤北山区有29.8%的学生认为宗教很神秘,不能亵渎。其中,会说宗教故事含传说的学生占51.3%。高中生对一些宗教典籍还能进行文学和理性的分析,我的明心见性自成文,还引起了一些善于探究、敏于思辨的学生的强烈共鸣。如60.3%的学生认为当前的教育脱离学生的思想实际与现实需要,缺乏亲和感与吸引力,不能很好地发挥引导学生建立科学的、牢固的信仰观的作用。问卷调查显示,信仰佛教的学生最多占到 37.1%,基督教、伊斯兰教的信仰者分别占9.9%和6.5%。
三、可借鉴的国内外成果
宗教是一种文化现象。作为上层建筑的宗教不仅是一种世界观和意识形式,而且是一种文化现象和社会文化体系,是世界先进国家教育中,陶冶国民品格不可或缺的部分,如华盛顿就将宗教比作促使美国政治昌盛的伟大支柱。
1. 西方国家如美国、英国、德国等许多国家都十分重视宗教与教育的研究,进入21世纪以来,为了迎接当代世界经济全球化、教育民主化,开始将宗教与教育提高到政策高度,推进多元文化课程, 充分发挥教育政策研究机构的作用,研制颁布了一系列教育政策。国外对禅宗与教育发展的研究很深入,如日韩将禅宗研究上升到了促进现代化教育发展的高度,出版了《佛教修身课本》,特别是以禅宗高超的思辨和深邃的思想发展思维,确立人生观、道德观及为人处事原则,培养了大批人才。
2. 毛泽东提议设立的宗教研究所,任继愈等人以马克思主义的宗教观,研究了宗教的产生、发展、功能、对教育的影响。其他可借鉴的成果国内还有《禅宗研究一百年》《宗教对学校教育的影响》《佛教对西双版纳学校教育的影响》《人间佛教对全民教育的影响》及台湾的“人间佛教”。
但这些研究重点多在义理,且没超越陈铭枢、巨赞法师、任继愈及肖■父的高度,而且不是从广东教育、从中小学生的角度进行。
四、可采取的有效方法
通过调查研究学校、家庭、个人对禅宗与教育发展的认识、现状、问题,建立中小学以禅促教的实验研究基地,并在具体的实践探索中,通过史实及剖析,认识人间佛教与自我教育的内在联系,系统地构建起以禅促教的课程教材教学与评价发展体系。
1. 切入口设在“最近发展区”,如根据身心发展与认知心理的规律,以学生喜欢的故事形式,让惠能“站立”起来。然后,系统介绍《坛经》,让学生了解君王及民众对禅宗的敬仰,介绍南华寺、国恩寺及文豪碑铭,最后拓展到禅宗在世界的影响。
2. 通过多种途径查阅、搜集各种记载经验事实和理论成果的禅宗文献,摘取与教育发展有关的信息,全面地借鉴已有的成果。
3. 通过考察或抽样问卷、访谈及利用他人收集的调查数据或典型案例,从个别到一般、透过现象揭示本质。在研究过程中根据随时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修订课题计划、调整实施方案,构建禅教共赢的范式,并尽可能将实践上升到教育发展理论的高度。
4. 引领学校发扬创新精神,争取省市县民宗局及教育行政部门的政策支持,与南华寺、云门寺、国恩寺建立联系,在广州、韶关、云浮等地建立中小学以禅促教的实验研究基地,有机整合政府、寺院、家庭、学校、社区和舆论等方面资源的网络,探索教育模式,发掘和激发禅宗智慧。借助经典阅读、问题思辨、自我反思、见心成文等活动,达到发展自我、见性成才的教育目的。
五、可取得的教育成果
1. 用马克思主义的宗教观,研究禅宗的产生、发展、功能以及对教育的影响,通过调查学校、家庭、个人对禅宗与教育发展的认识、现状、问题,系统地构建起以禅促教的课程教材教学与评价发展体系。
2. 通过禅宗的本质、功能与教育发展的内在联系,揭示宗教与教育发展的内在联系。
3. 设立以禅促教的研究联盟和实验基地,将南华、国恩等寺开发为立体的教育资源,研究禅教发展的具体范例。
【经济发展中的影响论文】推荐阅读:
教育服务业发展对低碳经济发展的影响论文08-01
经济发展影响11-02
人口因素对经济发展的影响07-08
经济全球化对中国经济发展的影响及对策08-26
两岸关系对中国经济发展的纵深影响10-06
集中整治影响和损害经济发展环境的汇报11-08
民用航空机场对城市和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05-28
浅论伦理道德对当代经济发展的影响09-02
论私营经济在我国经济发展中的地位07-01
心理发展影响论文06-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