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经济发展论文(通用8篇)
贵州经济发展论文 篇1
贵州发展的新机遇在哪里?
如何吸引外资?
贵州包括整个西部地区提出的关于大投资、大开发的发展战略,切合实际吗?
任何国家经济发展、地区经济发展,都要靠三个拉动:一个是投资拉动,一个是消费拉动,再一个是出口拉动。贵州的人均GDP处于全国的末位,所以要在很短的时期内依靠强有力的内部需求的拉动,是比较困难的。而贵州的出口又处于劣势地位,对贵州来说,大投资战略是一个最重要的选择。
开发西部,就需要大的投资。但这个投资的钱从哪里来?由于国家土地政策的拉紧,地方政府从买卖土地中得到的资金会越来越少,这是一个大的趋势。整个西部外资投资环境改善了,外资会逐渐进来。我们营造怎样的环境,使那些意向性的资金变成实实在在的投资?这是一个大课题,值得研究。
在软环境上下工夫
研究贵州的投资,关键是研究钱投到哪去,投什么东西,投什么项目。贵州的经济发展状况,实际上包含房地产、药业、食品业和矿业。
I think:营造一个好的投资环境,是西部解决引进大量资金实行大开发的重要前提。东部产业转移到西部,这是必然的,因为所有投资者都要考虑投资成本,降低成本是所有投资家、企业家思考得很重要的问题。贵州有资源,有劳动力,有很好的通道(长三角经济带和珠三角经济带的大通道,贵州省政府已确立把贵州建设成为物流大基地),但许多企业却进不来,因为我们的产业政策有问题,产业结构不太合理,拿不出好的项目。在经济全球化的大背景下,我们现在吸引投资的基础性障碍已经在逐渐萎缩消失,关键是我们要营造投资环境,在软环境上可能下更大的功夫。
做足姿态才有投资
“软环境”就是:办事效益高,融资和投资渠道比较通畅,审批环节周期不要太长。
贵州现在资本形成在GDP占的比重比较高,投资弹性系数很低,投资的转换率也比较低。但对于西部地区来说,仍需要有大量的钱来投入到基础设施建设和第二产业、第三产业之中,否则很难实现快速增长的目标。我们怎么去吸引投资?对于贵州来说,要做好硬件和软件设施的准备。有钱的人未必会轻率的把钱投入到这里来,如果我们做足了姿态,也拿出很多的政策,引资是不成问题的。
贵州的投资环境软肋
观念落后
制约贵州经济发展的因素,主要是观念的落后,因此民营经济发展不够快。在市场准入这个问题上,贵州明显落后,在电力、资源方面,民营企业进入是非常难的。
比如:一些银行的行长,他们总觉得,如果贷款给国有企业,项目最后搞砸了,最多认为这个项目的可行性研究不够。但如果贷款给民营企业,项目出了问题,就认为银行跟民营企业有什么勾当,最后把这件事上升为很大的政治问题。虽然我们讲了很多年,对于民营企业一定要一视同仁,国家也有正式的文件鼓励和支持民营企业,但是真正落到实处,很不容易。这其实是一个观念的问题。
中介服务发展滞后
在现代社会发展中,政府、企业和中介这3架马车,是拉动社会发展的缺一不可的主要力量。从现代社会角度来说,中介社会发展完善与否,是衡量一个社会是否进步的重要标志,特别是在欠发达欠开发的省份,如果中介服务跟上去的话,它会发挥相当大的作用。但是贵州在这方面做得不太够。那么多年来,贵州的招商引资主要还是靠一条腿走路,就是由政府牵头,政府操办,政府实施。几百万的招商引资,主要还是从政府的这个角度来考虑的,民间的力量没有发挥作用。
政府招商有很多弊端,一些领导出于某种原因,总是喜欢拍板,喜欢拍胸脯,拍完胸脯之后,他过两年就走了,而那个项目要搞三四年,留了一大堆的法律问题,到最后谁也不来处理,成了烂摊子。
诚信和政策
民营经济是贵州跨越式发展的一个很重要的增长点,现在贵州都是靠国企、靠银行、靠政府的投资,社会资本进不了垄断行业,所以贵州的产业发展很慢。要解决政府的投资环境问题,首先把政府的职能转变。
政府讲不讲信用,政府官员说话算不算数,企业的诚信怎么样,大家是不是都在坑蒙拐骗,搞恶性竞争,这些东西实际上构成了一个地区的投资环境的基础性因素。如果诚信的问题不解决,其它问题都很难解决。所以一定要有诚信作为基础,投资环境才会从各方面不断得到改善。
不怕政策不优惠,就最怕政策老变动。如果你的政策变来变去,那他就没法作出重要的投资决定了。
贵州经济发展论文 篇2
一、资源带动型发展模式
贵州是资源丰富但经济落后的地区, 整个经济区的资源禀赋结构呈现资本和技术相对稀缺、自然资源和劳动力资源相对丰富的特点。自然资源优势主要体现在矿产资源、能源、森林资源、生物资源等方面。具体表现为矿产资源种类多、储量丰富, 能源资源富集;生物资源品种丰富, 利于开发。
根据贵州省统计局数据显示, “十一五”期间, 贵州生产总值位居前五名的产业分别是电力、燃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有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和采矿业, 仅这五个产业就占了国民生产总值的60%。其中, 煤及煤化工、磷及磷化工、铝及铝加工和电力产业是贵州的支柱产业, 在未来的发展中必将继续以较快的增速带动贵州区域经济的发展。因此, 必须走一条可持续的、循环发展的道路, 做到统筹规划, 推广先进的开采技术、工艺和设备, 提高资源综合利用率。在资源使用阶段, 应加强对冶金、有色、电力、煤炭、化工等重点行业能源、矿石、原材料、水等资源的消耗管理, 努力降低消耗, 提高资源利用率;在再生产环节中, 要降低污染的产生, 对已产生的污染要进行有效地处理。延长不同行业的产业链, 加强对各类废物的循环利用, 争取实现零排放。自己具有优势的产业上做到“专、精、尖”, 而不是“大而全”, 把产业竞争优势集中在少数几个产业上, 以获得绝对优势或相对优势。把这些产业培育成经济增长极, 使之发挥极化效应与扩散效应, 影响和带动整个地区经济的发展。
二、产业承接型发展模式
产业转移是当今世界经济发展大趋势, 是由于资源供给或产品需求条件发生变化引起发达区域的部分企业顺应区域比较优势的变化趋势, 将部分产业转移到发展中地区, 从而在产业的空间分布上表现出该产业由发达区域向发展中地区转移的过程和现象。2008年以来, 由于人民币的持续升值及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 我国沿海地区以出口为导向的经济发展模式受到巨大冲击, 与贵州经济发展密切相关的珠三角地区影响尤为明显, 逼迫其产业结构沿着劳动密集型产业向资本密集型产业及技术密集型产业方向调整, 珠三角地区劳动密集型产业在要素资源价格提升及国际需求市场缩窄的环境中不可避免地出现了转移的可能性, 富士康将代工产业不断“中移”和“西进”就是最明显的例证, 而贵州省也迎来了该地区产业转移过程的产业承接机会。一定意义上, 贵州具备了承接产业转移的一些现实基础。但承接何种产业, 如何选择等现实问题需要慎重考量, 唯其如此, 才能保证产业承接路径的成功以及实现产业结构升级和经济增长的目标。
贵州可依托自身劳动力、资源等优势, 因地制宜承接发展优势特色产业, 构建现代产业体系。如改造和发展纺织、服装、玩具、家电等劳动密集型产业, 充分发挥其吸纳就业的作用;加快传统产业改造升级, 建设劳动密集型产业接替区;积极吸引国内外有实力的企业, 大力发展能源矿产资源开发和精深加工产业, 加快淘汰落后产能;在有条件的地区适当承接发展技术水平先进的高载能产业;发挥农产品资源丰富的优势, 积极引进龙头企业和产业资本, 承接发展农产品加工业、生态农业和旅游观光农业;积极承接关联产业和配套产业, 加大技术改造投入, 提高基础零部件和配套产品的技术水平, 鼓励有条件的地方发展新能源、节能环保等产业所需的重大成套装备制造, 提高产品科技含量;适应新型工业化和居民消费结构升级的新形势, 大力承接发展商贸、物流、文化、旅游等产业;积极培育软件及信息服务、研发设计、质量检验、科技成果转化等生产性服务企业, 发展相关产业的销售、财务、商务策划中心, 推动服务业与制造业有机融合、互动发展;依托服务外包示范城市及省会等中心城市, 承接国际服务外包, 培育和建立服务贸易基地;发挥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的示范带动作用, 承接发展电子信息、生物、航空航天、新材料、新能源等战略性新兴产业。鼓励有条件的地方加强与东部沿海地区创新要素对接, 大力发展总部经济和研发中心, 支持建立高新技术产业化基地和产业“孵化园”, 促进创新成果转化。
三、旅游资源带动型发展模式
贵州旅游资源丰富, 是整个贵州最具优势的资源之一。境内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多种多样, 加之喀斯特地貌所形成的独特的地形特征, 旅游资源在种类和整体组合方而的综合优势十分明显, 其开发价值和市场潜力十分突出。
除富有地方特色民俗文化以外, 还有以山石风景、河湖水景、喀斯特洞景、森林风光等为特点的众多自然景观。贵州属于卡斯特地貌发育典型的山区, 碳酸盐类可溶性岩石显露面积约占全省土地总面积的73%, 此种岩溶地貌以及在此基础上发育起来的岩溶植被观赏性极高, 极富地方特色。此外, 贵州动植物资源丰富, 珍稀动植物种类繁多, 自然保护区、国家公园类型多种多样。目前贵州已建自然保护区多达116个, 风景名胜区多达53个, 可进一步促进旅游业的发展。20世纪30年代, 中国共产党在贵州进行各种形式多样的革命活动, 使贵州拥有类型丰富、形态多样的红色旅游资源。其时间上涵盖了自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的各个时期, 历史跨度比较大;空间上遍布贵州高原各处, 据初步调查全省共有红色旅游点一百六十多处, 极具有开发潜力的精品旅游点五十多处。红色旅游与自然山水游、少数民族风情游相伴而生, 形成了全面发展的复合型旅游产业, 形成了良性互动发展势头, 必将成为带动贵州县域经济发展的优势产业。
四、农业产业化带动型发展模式
农业产业化是县域经济加快发展的必由之路, 是区域经济全面振兴的重要依托。农业产业化县域经济发展模式指的是以国内外市场需求为导向, 以提高经济效益为中心, 依托县域的特色农业资源, 以农副产品生产基地为基础, 对县域农业的支柱产业和优势产品, 实行区域化布局、专业化生产、企业化管理、社会化服务, 产供销、农工商一体化经营, 促进县域经济结构重组与优化的一种县域经济发展模式, 具有专业化生产、风险共担与利益共享、企业化管理、社会化服务的特征。[3]目前贵州省农业产业化主要包括龙头企业带动型生态农业产业开发模式和合作组织带动型生态农业产业开发模式。前者运行特点是农产品加工、销售等龙头企业凭借自身较强的技术力量、产品市场和商业品牌, 通过自建特色农产品生产基地, 示范带动区域特色农产品基地建设, 从而促进农业专业化生产、区域化布局的形成。该模式主要适用于烤烟、油菜等传统优势产业以及生态畜牧业、茶叶、中药材、辣椒等特色农业产业的发展, 是推动现代农业发展的主要模式。“公司+农户”、“公司+协会+基地”等为该模式的衍生形式, 即龙头企业、协会与农户之间通过合同、订单等形式促进农业专业化生产、区域化布局的形成, 推动种养加、产加销、贸工农一体化经营的发展。后者运行特点是通过由相关组织、农民等借助一定的形式组建而成的农业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或农业专业技术协会等, 围绕农业产业发展的某一方面或某几方面开展相关活动, 以解决单个农户发展农业产业中所面临的生产技术服务、产品销售服务等问题。该模式适用于畜牧养殖、林果、茶叶、蔬菜等特色农业产业的发展。如目前在一些地方建立起来的养牛协会、果蔬协会等, 在推动贵州特色农业产业发展、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中发挥了积极作用。
县域经济发展的模式不是一成不变的, 在实践中, 不同类型县域经济发展的指导方针是不同的。每个县域单位都必须因地制宜、扬长避短, 确立适合本地区经济发展的模式。
摘要:本文结合县域经济发展的一般理论, 根据贵州资源禀赋和经济发展水平, 提出了资源带动型、产业承接型、旅游资源带动型和农业产业化带动型四种发展模式。
关键词:贵州,县域经济,战略模式
参考文献
[1]陈厚义, 刘斌.贵州县域经济现状及发展对策[J].贵州财经学院学报, 2010 (3) .
贵州经济发展因素分析 篇3
关键词:投资;消费;实证分析
一、经济发展与影响因素分析
(一)经济发展
经济发展是指一个国家或一个地区改进人民生活水平的过程,它即既财富量的增加也是经济体制的改进、社会结构的创新。
(二)影响因素分析
影响因素分析是指通过对影响某个事物的多个因素进行一定的数学归纳或统计分析的过程。而影响经济发展的因素有很多,且不同的学者对其有不同的见解。美国经济学家丹尼森吧影响经济发展的因素分为以下六个:1、劳动;2、规模经济;3、资本存量;4、资源配置规模;5、知识进步;6、其他。此外,在宏观经济学里面认为影响经济发展的因素主要有投资、消费、出口。我们采用的是被大家认可三因素理论。
二、数据收集与模型建立
(一)数据收集
影响经济发展因素时间序列表
(二)模型设计
为了具体分析各因素对贵州经济发展影响的大小,这里用省内生产总值(y)代表经济的发展,用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x1)表示资本投入,用价格指数(x2)表示消费水平。并且用这些数据进行回归分析。
建立的模型如下:
Y=β0 +β1X1+β2X2+μi
在上面的式子中;Y表示的是生产总值,x1代表固定资产投资总额,x2代表居民消费价格指数,而β1表示的是系数,β2也是表示系数,μi则表示随机扰动项。利用该模型对上表的数据进行回归分析,得出各经济因素对贵州经济发展变动的关系。
三、模型估计与检验
(一)模型初始估计
在通过异方差检验之后可以看出t检验与f检验都还算显著,其结果为:
Y=156E+10+280248X1+00705X2
t=(08767)(-81978)(-06861)
R^2=09235 , DW=09826 , F=603591
这说明全社会固定资产每增加1亿元,省内生产总值就会增加280248元,居民消费指数每增加1,就会导致省内经济增长00705。
四、结论分析与政策建议
(一)结论分析
a 固定资产投资是经济发展的源动力,而投资又要看投入资金的数量和资金的使用效率。固定资产投资对经济的发展具有导向作用,能引领经济发展的方向,同时也能推动经济的快速发展。
b 居民消费对经济的发展也有很大的拉动作用,从居民的消费可以看出居民的生活水平与社会的经济发展现状;居民消费是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反映经济自发增长态势的宏观指标。此外,居民消费价格指数是衡量一个国家或一个地区经济发展的重要指标,历来都受到国家及其众多学者的重视。
(二)政策建议
1、贵州应该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
随着“两高”、机场等为主的交通网络逐步完善,贵州的基础设施正在的到前所未有的改善,信息网络突飞猛进,贵州正在迅速与世界拉近距离。当前包括电子制造业在内的相关产业逐步向中西部转移,贵州大力发展高新产业的机遇期到了。贵州经济应随着这时期的产业转移和经济转型而寻求符合自身的发展道路。
2、利用能源优势,建立长久的发展产业
贵州有江南煤田之称。此外,还有铁、铝、锰等多种矿产资源,还具有储蓄丰富的水利资源。水能发电量非常可观,所以可以充分利用可再生的水流发电,发展新型能源产业。
3、快速建立产业带
以工业为主导,大力发展以生态农业为重点的第三产业,同时也要保证第一产业不被冷落。以工业聚集为重点区域,主动对接项目承接产业。
4、大力发展地方产业
以往经济发展速度较快的地方环境都遭到一定程度的破坏,而经济欠发达地区生态环境保存得比较完好。贵州奇特的地质地貌、特色各异的民族风情以及许多还没有人涉足的生态环境等都是发展旅游产业的有利条件。在这个以第三产业为主导产业的经济发展时代,贵州在发展中经济应建立完善基础设施的同时,应加强旅游的开放,为第三产业的发展奠定基础。(作者单位:贵州工程应用技术学院)
参考文献:
贵州发展循环经济的基本思路 篇4
贵州省副省长 孙国强
在科学发展观和实现贵州经济社会发展历史性跨越思路的指导下,省委、省政府不仅确立了可持续发展战略和生态立省战略,而且通过了《中共贵州省委关于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进一步做好新形势下人口资源环境工作的意见》,推动着贵州经济社会发展走上又好又快的道路。其中,发展循环经济的原则要求我们在实际工作中科学规划,抓紧落实。为此,需要着力解决六个问题:
发展循环经济的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遵循循环经济的“减量化、再利用、再循环”的3R原则、共生耦合原则、技术先进原则、环境友好原则和协调发展原则,以加快经济结构调整、优化产业布局、转变增长方式、创新发展模式为主线,以提高资源生产率和减少废物排放为目标,以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为动力,以资源节约、资源综合利用、资源循环利用和清洁生产为关键,以体制机制、政策法规为保证,以铝及铝工业、磷及磷化工、煤及煤化工和若干区域为重点,以形成若干循环经济试点、园区和区域为内容,以实现加快发展与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有机结合,实现共赢为核心,全面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
循环经济的发展目标
到2010年,在优化结构、提高效益和降低资源消耗的基础上,实现人均国内生产总值比2000年翻一番的同时,万元国内生产总值能耗比“十五”期末降低20%左右。重点工业污染源废水废气排放达标率达到80%以上,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达到60%以上,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达到40%,城市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60%以上;基本建立城乡水资源供给安全保障体系,县城以上城市供水的水量水质全面达到国家标准;矿产资源综合回收率提高5%以上,矿山生态恢复治理率达到40%以上。力争煤、磷、铝、铁合金等重点行业资源利用率有较大幅度提高,形成一批具有较高资源生产率、较低污染排放率的清洁生产企业,形成一批循环经济发展模式的生态工业基地和资源节约型城市,为初步建立资源节约型社会奠定基础。发展循环经济的框架
在企业内部,推行清洁生产,建立循环经济生产经营模式,提高资源利用效率。通过原料替代、工艺改进和产品设计,加强管理,扩大规模,优先进行企业内部的物质和能量循环,提高资源、能源利用率,实现污染零排放。在循环经济生态工业基地内的企业之间,围绕铝及铝工业、磷及磷化工、煤及煤化工、煤电一体化、高能耗产业等重大项目,延伸产业链,拓宽产业幅,进行企业间产品的耦合共生,进行更加充分的物质和能量交换,促进相关企业的产业整合,实现废物的回收和利用。在区域层次上,与社会、农业循环体系相衔接,使工业、社会所产生的废弃物经过再生返回生产、消费过程,形成物质的闭路循环,充分利用资源,减少废物排放。连接工业和社会消费体系,参与全国的经济分工和大循环,把贵阳市建设成为全国循环经济生态试点城市。
发展循环经济的内容
贵州的资源状况和工业化发展水平,决定了全省工业目前仍以资源型产业发展为重点。因此,贵州“十一五”发展循环经济规划的内容是实现贵州资源型工业的转型和可持续发展。同时,为使贵州经济跨越式发展,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要按照循环经济的指导原则,围绕经济的持续发展和资源的高效利用,进行全省的经济结构调整和生态工业规划,前者侧重于经济结构的战略性发展规划,后者着眼于重点行业和工业部门的发展思路和措施等深入具体的规划。贵州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的重点是煤及煤化工、磷及磷化工、铝及铝加工、煤电一体化等产业;同时这也是贵州通过产业突破实现全省经济社会发展历史性跨越的重
点。因此,发展循环经济型生态工业的内容应放在煤、磷、铝以及铁合金等高耗能行业上,通过示范作用,带动全省循环经济型生态工业基地的建设。还有两个内容应当作出相应安排,一是作为全国试点的贵阳市循环经济生态城市建设,二是兴义市纳灰河流域治理的农业循环经济试点建设。
发展循环经济的步骤
通过政府大力推进与市场有效驱动,按照“规划引导、突出重点、示范推动、持续实施”的原则,有序推进贵州循环经济的健康发展。
一、以规划引导。坚持“先规划,后治理”、“先治理,后污染”,把末端治理变为过程治理的循环经济要求,尽快制定“十一五”发展循环经济规划及各专项子规划。各市州地和有关部门在编制“十一五”规划时,要结合贵州发展循环经济重点行业、阶段性目标和试点基地,组织编制各产业和区域循环经济的专项规划。
二、分重点突破。一是资源开采环节要统筹规划矿产资源开发,推广先进适用的开采技术、工艺和设备,提高采矿回采率、选矿和冶炼回采率,大力推进尾矿、废石综合利用,大力提高资源综合回收利用率。二是资源消耗环节要加强对冶金、有色、电力、煤炭、化工、建材、农业等重点行业能源、矿石、原材料、水等资源消耗管理,努力降低消耗,提高资源利用率。三是废物产生环节要污染预防和全过程控制,推动不同行业合理延长产业链,不同区域拓宽发展幅,加强对各类废物的循环利用,争取实现零排放,加快再生水利用设施和城市垃圾等的减量化和再利用,降低废物最终处理量。四是再生资源产生环节要大力回收和循环利用各种废旧资源,支持废旧机电产品再制造,建立垃圾分类收集和分选系统,不断完善再生资源回收利用体系。五是消费环节要大力倡导有利于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消耗方式,鼓励使用能效标志产品、节能节水认证产品和环境标志产品、绿色标志食品和有机标志食品,减少过度包装和一次性用品的使用。六是要攻克三个难关,就是使磷渣、铝渣和煤渣变废为宝,从根本上解决污染的三大隐患。
三、分阶段推进。在“十一五”期间,以贵阳市循环经济型生态试点城市和全省14个循环经济型生态工业试点基地为重点,对区域范围的现有煤、磷、铝以及铁合金等高耗能、高污染重点企业实施改造,初步形成一批循环经济型生态工业企业和基地,贵阳市循环经济型生态试点城市建设要取得明显成效。远期到2020年,为重点建设、跨越发展阶段,建成循环经济产业体系基础、基础设施建设主体、生态保障体系基础、人力资源开发基础和制度创新建设基础,将贵州煤、磷、铝以及铁合金等资源比较优势真正转化为竞争优势。
四、分层次示范。一是全力推进企业内部的循环利用。全省重点选择山东兖矿、宏福公司、金元公司、水钢、开磷集团、赤天化集团等重点企业以及贵阳市的磷、煤化工企业作为试点,然后在全省重化工企业逐步推开。二是大力推进企业间或产业间的生态工业园区及基地建设。初步考虑有:贵阳市开阳磷煤化工生态工业示范基地、遵义市坪桥循环经济型新材料生态工业基地、遵义市桐梓循环经济型煤化工生态工业基地、贵州循环经济型铝工业生态工业基地、绥阳循环经济型重化工生态工业基地、六盘水市六枝高耗能生态工业基地、安顺发电有限公司烟气脱硫及资源产业化生态工业基地、黔南州瓮福循环经济型磷化工生态工业基地、龙里县循环经济型药业生态工业基地、黔东南州镇远循环经济型高耗能生态工业基地、黔西南州循环经济型安龙重化工基地及兴义2030工程、铜仁大龙、万山循环经济型高耗能生态工业基地、毕节织金煤电磷一体化循环经济型生态工业基地等。三是区域层次抓好全国第一个循环经济型生态试点城市――贵阳市的试点建设工作。四是农业层面上积极探索兴义市纳灰河流域循环经济农业生态保护及综合治理建设。
五、持续性实施。在抓好试点工作、巩固试点成果的同时,扩大试点范围,以点带面,促进全省资源型产业和传统产业的生态转型,完善相关法规、政策和管理体系,加强区域协作,打破行政区域束缚,进一步延伸产业链,拓宽发展幅,带动全省从资源密集型向技术密集型转变,培
育循环经济型新兴经济产业和区域格局,逐渐在全省实现以循环经济为主导的经济体系。
六、发展循环经济要有切实的政策措施保障。
一是一体化安排。按照贵州的自然禀赋和比较优势以及发展循环经济的要求,在能源、原材料工业及产业集群和区域安排上,必须走出一条煤电一体化的路子。煤电一体化是综合能源资源及深加工的概念,包括煤炭、电力以及用煤、用电各个产业。它包括“延长纵向产业链”――煤、电、焦化,煤、电、铝、磷延续发展。拓宽“横向发展幅”――产业集群、聚积人口形成基地或园区,发展城市、推动区域循环经济成型。随着循环经济的发展,单纯的资源争夺将向煤炭多资源重组、市场多要素重组演变。这种延长纵向产业链和拓展横向发展幅的思路,就是要打造以煤炭为基础的产业链,实现煤炭产品的深加工,提高煤炭产品附加值,进而增强煤炭和电力企业的市场生存能力、竞争能力和持续发展能力,同时形成区域的产业集群、支持产业和特色经济体系及城市化。这是贵州发展的战略总趋势和总格局,必须紧紧抓住不放,一步步地去努力实现,为发展循环经济和实现历史性跨越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是经济政策。严格执行国家产业政策和行业准入条件,对新建项目要按照循环经济理念、节约型社会以及清洁生产的要求,加强调控和引导,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通过项目核准,财政支持、优惠和信贷供应等政策杠杆,引进和鼓励发展符合国家产业政策、低消耗、轻污染、有利于贵州资源综合开发的行业,严格控制高消耗、高污染、低效益行业。认真落实国家有关清洁生产、资源综合利用和废旧物资回收经营的税收优惠政策;引导社会投入,形成政府调控、市场引导、企业实践、公众参与的多元化、多渠道投入机制,逐步建立起符合贵州实际的有利于循环经济发展的宏观调控体系和运行机制。建议设立省循环经济型生态工业经济发展专项资金,同时积极引导各类金融机构重点支持循环经济型项目;国土、环保、财政、税收等各有关部门要认真研究,紧密配合,对发展循环经济的企业、基地、城市在政策上给予大力支持;建立有效的激励和约束机制,促使企业建设有利于促进循环经济型生态工业经济发展的企业组织结构。
三是技术政策。发展循环经济的技术政策着眼点,主要在于按照国家产业政策要求和主要工业产品的规模标准,引导资金的技术流向和资源综合利用的发展方向,指导相关技术的传播应用,加大对工业企业技改投入力度和争取国家政策扶持力度。切实改善支撑科技进步和创新的组织体系、运行机制、政策环境,在优势产业的关键环节上大力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努力掌握核心技术。建设以企业为主体,以高校和科研院所技术力量为依托,以市场为导向,以资本为纽带,以现代企业制度为规范的技术创新平台;探索建立风险投资机制,鼓励企业更多引进国内外先进技术,力争形成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和关键技术,不断提高技术进步对循环经济发展的贡献率。
贵州的发展前景 篇5
一、贵州的总体发展前景
贵州目前尚属于一个欠发达的地区,也较贫穷。但是,贵州自然资源丰富,是中国的能源、矿产、生物、旅游资源大省,发展前景较好。贵州各族人民依托资源优势,开发利用优势资源,为贵州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贡献。但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和信息技术的广泛运用,经济增长已经从主要依赖物质资本向主要依赖人力资本和技术资本转化,自然资源对投资者的吸引力和经济发展的推动力相对降低,加上资源具有不可再生性,资源开发与资源消耗、环境污染同始而终。用辩证的观点思考,未来贵州的发展,资源虽然仍是发展的最大优势,但单靠卖资源不可能致富,资源大省并不一定能成为经济大省。因此,开发和利用贵州资源优势,必须走新型工业化的道路,促使开发由低级向高级转化,产品由低档次向高精细转化,切实提高资源的价值和效益。
近几年来,省委、省政府根据贵州省情的特点,提出大力发展以能源、原材料为重点的优势产业,巩固发展烟、酒支柱产业,加快培育生态畜牧业和旅游业两大后续支柱产业,加快发展以航天航空、电子信息、生物制药等为重点的高新技术产业。这些重点、支柱产业是通过资源优势比较后提出来的,亦是“十一五”发展的主攻方向。目标已定,关键是要凝聚全省人民心向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团结一致,开拓创新,举全省之力把重点产业、支柱产业做大做强。
首先是前些年提出的发展贵州旅游业,贵州山川秀丽,气候宜人,自然
景观奇特,兼以浓郁的民族风情,发展旅游业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以喀斯特岩溶地貌为主的自然风光,集山、水、林、洞为一体,独具特色。黄果树瀑布气势雄伟,是世界著名的大瀑布之一;位于安顺西南郊的龙宫,是一个串珠状的岩溶洞湖,湖在洞中,山石水景,相映成趣;被誉为“世界奇观”的织金洞,规模宏伟,造型精美,景观奇特;有“高原明珠”之称的红枫湖,湖中有岛,岛中有湖,湖光山色,风景迷人;黔东南舞阳河风景区,碧水清波,奇峰异石耸立于沿河两岸,素有“小三峡”之称;荔波漳江风景区,是世界罕见的亚热带喀斯特原始森林残存区,水上森林,盘根错节,鸳鸯双湖,碧绿幽静,是开展生态旅游的休假胜地;黔北赤水河风景区,一片碧绿的桫椤竹海之中,飞瀑点缀,配上远处的丹霞地貌,浑然是一幅天然的山水画;黔西南马岭河峡谷,谷深流急,两岸银瀑高挂,漂流探险,别有情趣。贵州的8个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各具特色。此外,还有4个国家级自然保护 区,24个省级风景名胜区,绚丽多彩,星罗棋布,贵州被称为“迷人的天然公园”。贵州著名的旅游风景区,大多位于少数民族聚居地区。各民族历史悠久,具有独特的民族文化和生活习俗。名目繁多的民族节日,浓郁古朴的民族风情,造型独特的民族建筑,五彩缤纷的民族服饰,加上冬无严寒,夏无酷暑的气候,引起海内外旅游者的浓厚兴趣,贵州已成为国家重点开发的新的旅游热点地区。
顺便说句:要吃特色的东西去安顺,有句话是叫“穿在贵阳,吃在安顺。”要去看花去毕节“百里杜鹃”,要去看鸟去凯里“草海”,看水去“黄果树”等。
其次工业是贵州今年才提出的发展之路,电力、煤炭、化工、装备制造、有色、建材、烟酒、冶金、高新技术、特色食品及民族制药等十大产业是我省支柱产业和后续支柱产业,十大产业总产值和利税占全部工业的比重均在
80%以上。加快十大产业发展,是实施工业强省战略、加快推进工业化进程的关键环节和重点。11月7日,省政府正式出台了《贵州省工业十大产业振兴规划》,制订了这样的发展目标:
工业经济总量明显扩大。到2015年,工业总产值实现1万亿元以上,年均增速20%以上,在西部地区位次提升1-3位,工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提升到40%以上。“十二五”期间,工业十大产业投资累计实现1万亿元以上,年均增速25%以上,年均新增就业人员10万人以上。
科技创新和技术进步取得成效。到2015年,工业十大产业研究与发展经费支出大幅增长,创新能力明显增强,技术装备水平显著提高;高新技术产业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8%以上,年均增速20%左右。
可持续发展能力增强。到2015年,资源节约和综合利用水平进一步提高,单位生产总值能耗下降目标和主要污染物减排指标达到国家要求。安全生产状况进一步好转。
第一、煤炭产业。实施路径:重点矿区、项目建设:加大盘江、水城、六枝(黑塘)、普兴、织纳、黔北六大矿区建设力度。
第二、化工产业形成具有核心竞争力的产业集群。实施路径:采用先进适用技术,形成结构优化、品种齐全、产业链较长和有一定竞争能力的煤化工产业。以煤深加工转化为重点加快推进大型煤化工基地建设,改造提升焦化产业水平。控制磷系复合肥产能规模,有序开发利用磷矿资源,加大综合利用,着力发展精细磷化工,延长产业链,提高附加值。推动磷化工产业向黔中经济区北部聚集,构建福泉-瓮安-开阳-息烽-织金磷化工产业带。调整橡胶工业产品结构,开发新一代无内胎、低断面高速子午线胎,发展高性能V带等橡胶配件。重点扶持无汞电解二氧化锰和锑、锌等金属和非金属无机化
工产品,扶持发展以五倍子、烤烟、辣椒等为原料的绿色精细化学品。积极支持发展其他精细化工。
第三、烟酒产业总产。路径:烟草:聚焦“贵烟”、做实“黄果树”,提升品牌价值,实现由规模效益型向结构效益型转变。白酒:重点建设茅台酒新增2万吨扩建项目、鸭溪酒年产5万千升、青酒年产1万千升、金沙窖酒年产1万千升、董酒年产8000千升、习酒年产新增1.5万千升、匀酒年产1万千升、毕节大曲年产1万千升等改扩建工程。加快推进黔北、黔中、黔南3个贵州白酒品牌基地、仁怀白酒工业园等建设。
综上所述:尽管贵州现在一个欠发达的地去,我想将来在旅游业和工业的驱动下,会给我们带来不一样的贵州,一个具有特色的贵州。
二、两加一推 三化同步
(一)抓引导,凝聚力量服务于“加速发展、加快转型、推动跨越”
现阶段,我省正处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关键时期,非公经济作为推动“两加一推”的重要力量,如果没有非公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是不可能实现我省整体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和经济结构调整优化。因此,大力引导、促进、支持、服务非公经济加速发展、加快转型是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工商联工作的首要任务。抓好引导工作,要求工商联组织必须掌握丰富的政治理论和经济社会各个方面的知识,具备较强的政治思想工作能力、组织协调能力、科技指导能力、依法维权能力、管理服务能力。只有牢固树
(二)抓项目,围绕“三化同步”谋发展、促发展,树形象、扩影响
项目是发展重要依托,工商联组织抓好项目有其独特的资源和资金优势,要把项目化作为工商联创新工作方式的一个重要方向,紧密结合民营经济三
年倍增计划,在“三个建设年”活动中创造佳绩,尤其要在“项目建设”中建功立业、展示作为。一是把产业政策与建设项目的对接作为工商联工作的重中之重,引导企业围绕我省“十二五”期间确定的装备制造、特色食品、现代医药、磷煤化工、能源、现代电子信息、文化产业以及战略性新兴产业等优势产业和重点项目,精心谋划创业兴业的短、中、长期发展规划,在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进程中加快转型升级,提高发展质量,有效服务于“两加一推”,实现可持续发展。
当前,我省正处在与全国同步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关键时期和加速发展、加快转型、推动跨越攻坚时期,非公有制经济的产业领域不断扩大、新兴行业不断涌现,为工商联的行业商会和乡镇、社区和异地等区域性商会的发展提供了更宽、更广的领域;非公有制经济人士的队伍不断壮大、素质不断提高,为各级工商联扩大会员队伍、优化会员结构、选拔商会人才、培养优秀建设者创造了更好的条件;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深入发展和政府职能进一步转变,工商联参与政治和社会事务的程度越来越高,在市场经济中的发展空间越来越大,在促进“两个健康”的独特优势和作用愈来愈突显。各级工商联组织要认真学习贯彻中央和省以及栗战书书记的讲话精神,充分发挥工商联的独特优势和作用,更加主动有为地开展工作,进一步团结和引导非公有制企业参与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进程,进一步团结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人士参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和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服务“两加一推”,为实现贵州与全国同步实现小康社会作贡献、展作为。
“两加一推”,就是:加速发展 加快转型 推动跨越。简单的说,就是加速发展贵州的一种政策或是思路吧。
三、贵州省情
贵州是国内自然资源丰富的省区之一,有着极为突出的资源优势,尤以能源、矿产、生物、旅游资源得天独厚,最具特色。
(一)全省土地资源以山地、丘陵为主,平坝地较少。山地面积为108740平方千米,占全省土地总 面积的61.7%,丘陵面积为54197平方千米,占全省土地总面积的30.8%;山间平坝区面积为1 3230平方千米,仅占全省土地总面积的7.5%。这种地理特点,使得可用于农业开发的土地资 源不多,特别是近年来,由于人口增多,非农业用地增多,耕地面积不断缩小。
(二)贵州能源资源富集。水、电、煤多种能源兼备,水能与煤炭优势并存,水火互济。水能资源 蕴藏量为1874.5万千瓦,居全国第六位,其中可开发量达1683.3万千瓦,占全国总量的4.4%,特别是水位落差集中的河段多,开发条件优越。
(三)贵州矿产资源丰富。境内矿产资源种类繁多,分布广泛,门类齐全,储量丰富,且成矿地质 条件好,是著名的矿产资源大省。截至2002年底,全省已发现矿产110多种,其中有76种探 明了储量,有多种保有储量排在全国前列,排在第一位的有汞、重晶石、化肥用砂岩、冶金 用砂岩、饰面用辉绿岩、砖瓦用砂岩等,排在第二位的有磷、铝土矿、稀土等;排在第三位 的有镁、锰、镓等;此外,煤、锑、金、硫铁矿等也具有一定优势,在国内占有重要地位。
(四)贵州生物种类繁多。全省有野生动物资源1000余种,其中黔金丝猴、黑叶猴、华南虎、云豹、豹、白颧、黑鹤、黑颈鹤、中华秋沙鸭、金雕、白肩雕、白尾海雕、白头鹤、蟒等14种列 为国家一级保护动物,占全国同
类动物总数的13%;国家二级保护动物有69种,主要有:穿 山甲、黑熊、水獭、大灵猫、小灵猫、林麝、红腹雨雉、白冠长尾雉、红腹锦鸡等,占全国 同类动物总数的25.7%。植物资源有森林、草地、农作物品种、药用植物、野生经济植物和 珍稀植物等六类。
(五)贵州是迷人的“天然公园”。境内自然风光神奇秀美,山水景色千姿百态,溶洞景观绚丽多 彩,野生动物奇妙无穷,文化和革命遗迹闻名遐迩;山、水、洞、林、石交相辉映,浑然一 体。闻名世界的黄果树大瀑布、龙宫、织金洞、马岭河峡谷等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和铜仁梵净 山,茂兰喀斯特森林、赤水桫椤、威宁草海等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犹如一串串璀灿的宝石,五光十色,令人目不暇接、流连忘返。
中国的三个处女地:西藏、新疆、贵州,贵州的前景应该很乐观。
四、贵州产业发展面临的困难和问题
1.产业结构不合理。在过去长期的计划经济体制下,国家实行垂直分工体系,把贵州定位为原材料生产基地。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以原材料、初级产品生产为主的产业结构模式给贵州经济发展带来了一系列负面影响:产品附加值低,只能低价出售;产品科技含量不高,企业技术创新动力不足,人才难留;产品的市场需求弹性小;不利于资源、环境保护等。
2.产业链短,缺乏产业配套体系、骨干企业、配套企业之间难以形成合理的分工协作关系。
3.相对于政府主导增长的自主增长能力不强,民营经济、非公经济发展滞后,影响了自我发展能力的提高。
4.缺乏名牌产品的带动作用。贵州名牌产品较少,已形成的品牌绝大多
数规模小,不少是中间产品,未形成较强的品牌效应。
5.产业分散,集中度不高。虽然已在贵阳及其他大中城市和主要交通干线沿线布局了不少生产力,但仍未形成较强的增长极、增长带,一些优势产业布局分散。
五、贵州产业发展的趋势
(一)特色产业体系加快形成和完善
开发特色产业,发展特色经济,是贵州省长期以来经济发展的基本思路,它旨在依托资源等优势,发展具有特色的产品和产业。近年来,通过加快发展,逐步形成和壮大了五大产业群:
1.依托资源优势和借助西电东送机遇发展起来的能源工业产业群。目前以包括火电、水电在内的电力、煤炭工业为主,今后将逐步通过发展煤化工、开发煤层气,形成新能源。
2.依托能源工业优势和资源优势发展壮大的原材料工业产业群。包括铝工业、磷化工业、新材料等。
3.以烟、酒、药、特色食品为主的轻工业产业群。
4.以航天航空、电子信息、生物技术为代表的高新技术产业群。
5.以装备制造为主的机械工业产业群。
五大产业群的形成,为特色产业和特色经济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省委九届五次全体(扩大)会议通过的省委、省政府《关于加大力度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若干意见》在规划部署今后五年的发展时,不仅把产业开发和建设提到一个非常重要的地位,而且明确提出:“大力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加快形成以支柱产业为支撑、特色优势产业为依托、高新技术产业为
先导的特色经济体系。”
一是支柱产业体系,包括:
1.以能源、优势原材料为主的新兴支柱产业将得到进—步加快发展。
2.以烟酒为主的传统支柱产业将得到进一步加快发展。
3.以生态畜牧业和旅游业为重点的后续支柱产业将得到积极培育,加快发展。
二是除支柱产业以外的其他特色优势产业,包括:
1.以民族制药、特色食品为代表的特色优势产业将得到大力发展。
2.以航天航空、电子信息、生物技术为代表的高新技术产业将得到加快发展。
此外,其他如机械工业等特色产业也将进一步加快发展。
这些特色优势产业中,有的也可能发展成为新的支柱产业。
贵州支柱产业及特色优势产业的特点:
1.五大支柱涵盖了一、二、三产业,将有利于整个国民经济的协调发展。
2.五大支柱产业中,有的已形成支柱产业;有的是后续支柱产业,从而形成了较为合理的产业梯队。
3.支柱产业及其他特色优势产业基本上属于成长性产业,产业发展处于扩张阶段,包括规模扩张、产业链扩张,产出增长率提高等。
(二)产业布局将不断改善
任何经济的发展都是在一定空间进行的。一个国家或地区的产业、企业在空间上的分布状态反映了生产力诸因素的空间组合和配置是否合理、有效。近年来,由于交通基础设施的改善和城镇化的推进,贵州的产业布局正在加
快得到改善,从而推动区域经济协调发展。
1.依托骨干交通网,实施以经济流向为主导的城镇化发展方略,在大力支持贵阳市加快发展、实现“两个率先”的同时,加快发展中小城市,重点建设100个小城镇,力争到2010年全省城镇水平达到33%以上。从而使城镇成为吸纳生产力的主要载体和产业布局的主要依托。
2.黔中地区将充分发挥人才、技术、资源、资金、交通、市场等多方面的综合优势及已有发展基础,加快形成全省的经济高地(增长带或核心区),带动全省经济的发展。具体是以贵阳为中心,沿主要交通通道,与省内主要的中等城市联结,形成几大经济走廊。目前通过点轴开发模式,这几大经济走廊的轮廓已初步形成。
3.加快经济强县建设,形成若干区域经济中心,形成齐头并进之势,推动县域经济发展。
4.进一步明确区域发展方向,确定其功能定位和产业分工,促进资源在空间上的有效配置。
5.继续加大对少数民族地区和边远贫困地区的扶持力度,推动区域经济快速协调发展。
可见,区域非均衡协调发展加快推进
(三)产业集中度不断提高
由集中办企业向集中办产业,逐步形成产业链,在此基础上,不断提高产业集中度,是地区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是盛行于世界各地的行之有效的生产组织形式。它有利于形成板块经济,强化发展态势,建立区域创新体系,降低综合成本,提高竞争力,产业集聚效应,带动相关产业发展。
1.将围绕发展壮大支柱产业,在能源、优势原材料、烟酒、电子信息等产业形成一批年销售收入100亿元左右的大企业大集团。
2.通过重点部位的开发建设,将形成一批产业园区、产业基地和产业带。如小河工业区、新添--白云--金阳新区的高新技术产业带、贵阳和遵义的大型铝工业基地、开阳--福泉的磷化工基地、煤化工基地、扎佐药业园区,以及资源富集地区的原材料基地,还要引导铁合金等高耗能产业逐步实现相对集中布局。特别是要在高新技术产业上,努力建设四大基地霉以微硬盘、新型电子原器件等为主的电子信息产业基地,以有色金属合金、复合材料、电力功能材料等为主的新材料产业化基地;以锂电池、电动汽车电池等为主的新能源制造基地;以民族药为主的中药现代化产业基地。
(四)发展精深加工
1.发展精深加工,延长产业链,改变在垂直分工体系中的不利地位。如煤炭资源开发,不仅要将煤转化为电,而且要以煤炭液化、气化等深加工转化为主攻方向,推进煤、焦、化、电一体化;大力发展铝加工和精细磷化工等等。
2.培育名牌产品。名牌产品是一个企业、一个地区经济综合竞争实力的集中体现,是聚集资源的有效手段。实施名牌带动战略,将促进企业和产业规模的扩大,促进产业集中。
3.按照新型工业化的要求,利用信息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传统产业,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
(五)人口与经济的空间协调不断改善
落实科学发展观,要按照以人为本的要求,树立人口与经济空间均衡的理念,高度重视人口的发展空间和经济布局,促进人口与经济的分布在各个
区域的均衡,并与资源环境的承载力相适应。
1.根据经济流向和集中情况,引导人口的流向和集中,重点是引导人口向城镇、产业带等经济密度较高地方流动。
2.能源工业的发展,使人口与经济在空间分布上的失衡状态得到改善,打破了过去多年形成的一些区域人口密度大,生产力布局密度小的状况。
3.避免走“资源型城市”的老路,在哪里推进工业化、城镇化,强调按照区域分工进行科学规划布局。
(六)产业体系的开放性不断增强
随着经济全球化、区域化发展,随着对内对外开放不断加大,贵州向省外、国外的经济联系日益紧密,经济的依存度不断提高,外部环境对贵州经济发展的影响明显加深。
在这种新形势下,产业体系建设必须具有开放性。近年来,越来越多的省外、国外企业进入贵州,在贵阳等地建产业园区;通过加强西南六省区市七方经济协调会、推进南贵昆经济区建设、扩大泛珠江区域合作关系等,形成了新的区域合作格局,产业合作空间正在不断扩大。
六、加快产业发展需重点解决的问题
1.集中力量发展支柱产业、特色优势产业、使之尽快做大做强。
2.大力发展精深加工,延长产业链,形成产业、企业之间的分工协作关系
3.大力实施名牌带动战略。利用优势品牌聚集要素,增强综合竞争实力,带劲大企业、大产业的发展。
4.加快培育资金市场,发展产权交易,促进资源重组并向支柱产业、特色优势产业聚集,壮大其规模和实力。
5.加强人才队伍建设,针对支柱产业、特色优势产业和重点项目、重点产品的发展需要,培养、吸引、用好人才,为其提供智力支持和人才保障。
贵州经济发展论文 篇6
如何促进贵州经济发展
答:2010年10月26日,贵州省召开了历史上第一次工业发展大会,果断作出了“工业强省”这一振奋人心的战略抉择。贵州省第十一次党代会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突出“坚持科学发展、奋力后发赶超”的主题,科学回答了“把一个什么样的贵州带入科学发展新阶段”和“建设一个什么样的省委和各级党组织”两大问题,向全省广大党员干部和各族人民群众发出了“到2020年与全国同步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的动员令和冲锋号。一年多来,贵州上下认真贯彻工业强省战略,把做大做强工业作为调整产业结构、转变增长方式、增强经济实力的重大举措。工业强省,是关系贵州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一个大战略,是省委、省政府立足科学发展,认真分析国内外发展态势、把握全省经济发展阶段性特征,深思熟虑、集思广益,从实际出发作出的一项重大决策。我们要毫不动摇地走“工业强省”的道路,奋力把工业经济更快更好地推向前进,实现贵州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我们必须清醒地看到,在全国各地竞相发展、你追我赶的大格局中,贵州工业仍然落后,与发达省份相比,与我省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相比,都还有较大差距。工业落后是贵州经济落后的根本症结所在。工业上不去,我们与发达地区的差距不但不能缩小,反而会越拉越大。我们要实现追赶跨越,要实现富民兴黔,不实施“工业强省”战略,一点希望也没有。我们要有强烈的危机感和紧迫感,看到这个差距。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明确思路、找准抓手、增添措施,举全省之力,真抓实干,急起直追,揭开工业发展的新篇章,奋力推进贵州发展新跨越。
一、深刻认识实施“工业强省”战略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在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推进“十一五”发展的关键时刻,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阶段,省委、省政府作出强力推进工业强省的重大战略部署,主要是基于对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我省的发展阶段、特殊的省情以及先进地区的成功经验的认识和把握。我们必须深刻认识“工业强省”的重大意义,切实增强做好工业工作、加快工业发展的紧迫感和自觉性。
首先,工业化是现代化的基础和前提,实施“工业强省”战略是遵循客观经济规律的必然要求。实施“工业强省”战略,是顺势而为的必然选择,是摆在我们面前刻不容缓的重大历史使命。
第二,工业是促进三次产业良性互动的核心枢纽,抓工业就抓住了“牛鼻子”。没有工业发展,产业“空心化”,城市建得再漂亮也是个“空壳”。因此,产业发展的“火车头”,城乡统筹的“发动机”,城镇化的“助推器”,吸纳就业的“强磁场”,应该也只能是工业。
第三,我省已进入工业化初期加速向中期推进的阶段,工业大跨越是实现经济社会大发展的关键所在。
二、明确实施“工业强省”战略的奋斗目标和工作重点
实施“工业强省”战略,本质上是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加快推进贵州工业化进程。这是一项长期的历史任务。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实施“工业强省“战略的总体要求是,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按照“举旗帜、抓班子、带队伍、促发展”的思路,深入推进“三个转变”,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以大中型企业、优势产业和特色产品为重点,以产业集聚发展为方向,以科技进步和自主创新为支撑,以改革开放为动力,优化工业结构和区域布局,加快工业增长方式转变,提高工业综合竞争力和带动力,以工业的大发展推进全省经济的大跨越。
(一)做好资源转化这篇文章,在培育优势产业上实现大突破
贵州是资源大省。发展工业离开了资源,就丢掉了优势。
(二)着力培育大企业和产业集群,在打造工业发展龙头上实现大突破
工业是聚合度高、关联性强的产业,发展工业一定要有龙头带动。
一要着力抓大企业。
二要着力抓产业集群。
三要着力抓工业园区和工业集中发展区。
四要着力抓知名品牌。
(三)加强自主创新与技术进步,在转变工业增长方式上实现大突破
要积极推进企业技术改造。
要大力发展循环经济。
(四)深化体制机制改革,在做强国有经济和发展民营经济上实现大突破
体制机制管根本、管长远。目前,体制不畅、机制不活仍然是制约工业发展的突出问题,必须继续在体制机制改革上攻坚破难。
要继续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做强国有经济。
要大力发展民营经济,壮大工业经济新的增长力量。
(五)加快对内对外开放,在工业招商引资上实现大突破
一是思想上要更解放、更开明。观念落后是最大的落后。
二是方式上要更灵活、更务实。没有好的机制,就不会有这样好的效果。
三是工作上要更有力、更有效。
三、切实加强对实施“工业强省”战略的领导
一是在领导力量上要加强。
二是在政策支持上要加强。
三是在企业家队伍建设上要加强。
四是在运行保障上要加强。要加强煤电油运气等的协调和调度,保障工业企业正常生产经营。
五是在氛围营造上要加强。要广泛宣传,高度重视诚信体系建设。
推进工业强省,是省委、省政府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也是时代赋予我们的重大历史使命。站在新的发展起点上,置身这样一个大舞台,我们要进一步提高认识,满怀忧患重工业;进一步理清思路,满怀信心谋工业;进一步振奋精神,满怀激情抓工业;进一步增强合力,满怀执着兴工业。要有无功即过的责任意识,要有义无反顾的使命意识,要有时不我待的紧迫意识,开拓进取,奋力拼搏,朝着“工业强省”的宏伟目标阔步前进。
贵州经济发展论文 篇7
一、贵州旅游经济现状
贵州旅游业的兴起于20世纪80年代, 受配套硬件设施的制约, 初期的旅游业发展虽规模小, 档次低, 却已显示出相当好的发展前景, 通过多年的开发努力, 贵州旅游业已今非昔比。贵州旅游业无论在游客人数上, 还是经济收入各方面都取得了较大进步。1990年~1999年贵州旅游业资料显示, 20世纪90年代初的1990年海外旅游者人数为24112人次, 到1999年达到166995人次, 增长6倍;外汇收入从1990年的不足100万美元, 增长到1999年的5501.54万美元, 增加了50多倍;国内旅游人数大幅度增长, 1989年为399.23万人次, 1999年增加至1510.17万人次, 增长约4倍;人民币收入也大幅度增长, 1990年人民币收入仅为0.2761亿元, 1999年猛增至43.75亿元, 10年增加了近200倍;2001年1月~3月份, 共接待海外旅游者人数25316人次, 比2000年同期增加了18.82%, 外汇收入949.85万美元, 增长16.28%。旅游业的发展带动了各行各业的全面发展, 在新世纪和西部大开发战略实施过程中贵州旅游业已成为贵州省经济发展支柱产业和新的经济增长点。
在实施西部大开发近五年来, 全省旅游总收入持续、快速增长, 提前三年实现了“十五”计划目标。2004年, 全省接持入境旅游者23.1万人次, 外汇收入8020.27万美元;接持国内游客2480.21万人次, 同比增长31.88%, 国内旅游收入161.02亿元人民币, 同比增长40.8%, 旅游总收入167.75亿元, 同比增长43.54%。贵州省旅游业发展的基本特点是:一是充分利用西部大开发的机遇, 进一步坚定加快旅游业发展的信心和决心;二是政府加大对旅游的投入。2000年至2004年, 国家和贵州省各相关部门对旅游业投入共计4.03亿元, 决定从2002年起, 每年拔出专款1200万元建立贵州省旅游业发展专项基金, 把旅游业的投入纳入到财政预算中 (从2005年起增加到2000万元) ;三是以交通为重点的旅游基础设施建设取得突破, 高等级公路主骨架正在形成;四是旅游规划体系建设取得重大进展, 地、县级旅游发展规划和了解机场旅游线路规划的长征文化、乡村旅游等专项旅游规划编制工作已相继完成并启动;五是旅游精品战略全面实施, 产业结构调整初见成效;六是旅游管理体制改革取得突破, 旅游企业与行政主管部门脱钩工作全面推进。
二、贵州民族民间美术工艺品
由于贵州自然条件复杂, 地域差异较大, 各地区民族在各自的栖息地, 以不同的生产方式和生活习俗, 构成了自己特有的自然生态和文化生态空间, 形成了独立的区域性特征, 由此也形成了贵州自身文化特色, 培育出众多带有鲜明特征的民间艺术形式。
1. 贵州民族服饰
贵州是个多民族的省份, 这里居住着汉、苗、侗、布依、彝、土家、仡佬、水、回、瑶等17个主要的民族, 具有二千多年的古老文明和独特的民族传统习俗, 特别是民族服饰文化和服饰艺术。在这些民族中, 特别是苗族服饰, 工艺精美、种类繁多, 不同的苗族支系有不同的着装, 同一支系因地域的差异不同也有几种不同样式。
苗族服饰总的特点为头冠银饰及上装对襟栓于腰上, 襟边刺绣彩色花边、大袖口、袖口有刺绣花边, 下装为裙, 有的长裙, 有的短裙, 全身多着银饰。
布依族在贵州是少数民族中较多的一种民族, 分布于黔西南镇宁、安顺等地, 上着对襟宽衣, 大袖、襟边、袖口以蜡染主花样, 头戴包头布, 向后达, 下装为蜡染花裙。
水族的服饰艺术独具特色, 特别是服饰上的刺绣堪称一绝, 这就是著名的“马尾绣”。侗族有南侗、北侗两种类型, 北部侗族多着衣裤, 南部多着衣裙。贵州民族服饰丰富多彩, 有的偏远村寨原计原味的古老装束粗犷、神奇, 刺绣的花纹令人眼花缭乱, 它记载着本民族发展的历史。
2. 苗族的银饰
银饰是苗侗族特有的装饰品, 除了男人少量佩戴外, 主要是妇女佩戴。银饰的布局可分为头饰、衣饰、颈胸饰、手饰几种主要类型。头饰如“凤冠”, 由多层银饰组成, 上有繁茂的银花、蝴蝶、螳螂、二龙戏珠、双凤朝阳等生动的造型和纹样, 下层逐一排刘海式的吊穗。银冠最重要的组成部分是头上的银角, 银角仿水牛角, 是标志性的造型, 银饰已成为贵州苗族代表形象。
3. 贵州民族蜡染
贵州民间蜡染分布区域广泛, 大部分县、市都有蜡染流传。蜡染主要在苗族、布依族、水族、革家等民族中盛行。传统纹样主要是自然纹和几何纹两大类。自然纹取材于花、鸟、虫、鱼等自然物, 但又经过夸张、取舍。几何纹多采用四面均齐, 左右对称的构图方式, 点、线、面变化有致, 主次分明, 求得整体效果的统一。总体来看, 贵州少数民族蜡染既多姿多彩, 个性突出, 又表现出共有的质朴清新、明朗大方的审美趣味。
4. 贵州民族刺绣
贵州民族刺绣分布地域广泛, 各地刺绣风格及工艺技法争研斗奇, 各有千秋。贵州民族刺绣主要有苗绣、水族的马尾绣、花溪的苗族挑花。
苗绣, 从刺绣的技巧来分有平绣、锁丝绣、破线绣、绉绣、辨绣、打籽绣、锡片绣、数纱绣 (即挑花) 。传统刺绣纹样可分为三大类:一类是具象性纹样, 接近写实效果;第二类为半抽象具象纹样, 即由几何形线条组成的实物形象;第三类为纯几何形纹样, 描述形象有动物、人物、花草及几何图案。
三都马尾绣制作工艺首先是在马尾上缠绕白色或有色丝线, 然后用缠绕好丝线的马尾在制好的布料上, 按花纹图案缠钉, 再在固定好的马尾轮廓线内用织、绣、绞等手法进行配色填充而成。马尾绣图案多用一些虫、草、花卉纹样。
贵阳花溪苗族挑花, 挑花是挑绣的一种, 又称数纱绣, 也有称“十字绣”, 挑花图案形成单独纹样或连续纹样, 结构严谨, 对称而又富于变化。挑花图案色彩使用同类色较多, 对比色少, 显得素净, 淡雅, 别具韵味。
5. 贵州的泥土工艺品
牙舟陶器, 传统的牙舟陶器风格独具, 以玻璃为基础釉, 以黄、褐、红为基调, 色泽古雅浑厚, 十分耐看, 在火烧制过程中, 釉色表面出现自然裂纹, 有如蜡染的冰裂纹, 十分耐看。
黄平泥哨, 是著名泥塑艺人吴国清在传统泥俑、陶俑基础上创新发展起来的小型彩塑泥玩具, 泥塑造型千变万化, 有飞鸟走兽, 有家禽六畜, 有鱼虫蛙蝶, 还有神话人物, 黄平泥哨注重动物头部特征, 强调夸张变形, 处理方法繁简得当, 特征突出, 具有浓厚的生活趣味, 以自然烧成的黑色为底, 着以强烈的红、绿、黄等颜色描绘而成, 很有民族风韵。
6. 贵州石雕
思州石砚, 又名“金星石砚”, 简称“思砚”。石砚石质优良, 呈黛色, 内含金星, 砚面金光闪烁, 具有水石珠质, 浑金璞玉, 云滋露液, 惜墨惜笔, 贮墨不易干涸, 呵气可以磨墨, 隔夜不生怪味等特点。
紫袍玉带石雕, 是梵净山的一种天然石材, 其结构紧密, 硬度6级, 色彩鲜丽, 层次分明, 光泽柔润, 手感温和, 细腻如脂。主要产品有砚台、墨盒, 笔筒、屏风、茶具等。
7. 贵州大方漆器
大方漆器, 是大方县出产的富有民族风格的传统工艺美术制品。采用牛、马皮脱胎和布胎, 以上等漆作涂料, 经40多道工序才得完成。纹饰有山水、花卉、人物、飞禽、走兽、虫鱼等, 还有少数民族图案, 形成了贵州的独特风格。
8. 贵州傩戏面具
“傩”是原始社会先民对图腾、鬼魂及祖先的崇拜, 在长期的历史传承中, 逐渐演变成固定的, 用以驱疫病魔或“驱邪纳吉”的祭祀活动, 并逐渐演化为傩仪、傩舞、傩戏几种表现形式。傩戏中广泛使用面具 (也称脸壳, 脸子) , 在傩戏里有特殊的位置, 具有突出的艺术特色。面具种类有很多, 不同的族别和地方的面具也各有特点, 是我国古代富于浪漫主义巫文化体系流传下来的宝贵文化遗产。
三、开发贵州民族民间美术工艺品, 促进贵州旅游经济发展
为了适应旅游业发展, 要注意综合性开发, 达到民族文化的产业化发展, 从食、行、住、游、购、娱这6大要素作手, 并通过政府支撑, 市场运作, 建立起“一个市场, 三个中心”, 即现代化旅行社市场、旅游商品购物中心、旅游咨询服务中心、旅游发展战略研究中心。积极开发研究民族民间美术工艺品, 作为旅游纪念品, 进入旅游购物, 促进贵州旅游经济的发展。
1. 贵州民族民间美术在贵州旅游经济中的地位
在旅游中, 除了欣赏歌舞, 领略风土民情和大自然风光外, 购买旅游纪念品也是旅游中一个重要的内容之一。旅游纪念品的购买, 丰富了旅游的兴趣, 同时在返回之余, 见物生情, 能增加多少美好的回味。在社会和家庭现代化激进的今天, 家庭增添一些民族味浓厚的工艺品, 它为家庭的装饰又增加了一道风景。贵州的旅游业正在发展之中, 贵州的民族民间美术促进贵州旅游业的发展, 同时, 贵州民族民间美术又推动贵州旅游经济的发展。
旅游产品是旅游业收入一大经济来源, 世界许多著名的旅游区旅游纪念品收入都占了其旅游总收入的相当比例, 如香港是世界著名的旅游城市, 也是著名的购物中心, 在其每年的旅游收入中250亿是购物收入, 占其旅游总收入的一半, 可见旅游购物在旅游经济发展中, 占有重要的地位。而在民族旅游地区, 民族民间美术工艺品又是旅游纪念品中最主要的一个部份。因为她具有浓郁的民族特色和强烈的纪念意义。目前贵州旅游纪念品中的民族民间美术工艺品, 虽然具有一定的民族特色, 但品种少, 大同小异, 品质较低, 质量较差;产品制作工艺粗糙、档次低且少有收藏价值, 由此而造成纪念品收入所占整个旅游总收入的比重较轻。
2. 加强贵州民族民间美术工艺品研究, 促进旅游经济发展
贵州是一个多民族省份, 对旅游产品中的美术工艺纪念品的开发应重点突出贵州民族特色, 引进国外高科技的旅游商品设计、制作工艺, 多渠道引进资金, 全方位共同开发、研制, 生产高品位, 上档次, 适销对路的旅游商品, 促使贵州旅游纪念品上一个新台阶。因此在研制美术工艺品中应注意突出以下的几性。
(1) 民族性
贵州民族民间美术的民族性主要体现在民族信仰、地域风俗上。贵州少数民族由于地理、历史的原因, 长期以来一直处于“大分散、小聚居”的分布格局, 各民族之间呈现为相对分离的状态, “一山分四季, 十里不同俗。”其民族风俗大相径庭, 宗教信仰不尽相同, 由此而衍生的文化事象千姿百态, 异常丰富, 构成了独特的民族文化体系, 因此它出现的很多工艺美术品也丰富多彩, 有反映自然崇拜的, 有反映图腾崇拜的, 也有反映祖先崇拜的。因此, 在选用民族工艺美术品作为旅游纪念品时, 一定要考虑到工艺品对于民族性的代表有着一定的典型性, 否则, 对民族性的突出也就平平如是。象苗族的银饰银帽都犹如一顶美轮美奂的“凤冠”, 不管是雷山式、黄平式、革一式都如此。但银冠上的牛角数雷山西江式银冠模仿水牛角的大银角, 是标志性的造型。这也是图腾崇拜的体现, 这样的银饰银冠最具有民族性。还有傩面具不仅有它的神秘性而且也是一种民族的信仰。
(2) 古朴性
由于旅游的客人大多数都来自于繁华的都市, 都市生活中高楼大厦, 宽阔的大道和奔驰的车辆, 滚动的霓虹灯和动漫的图画布满了整个脑子。他们从城市来到旅游之地, 需要的是清新的空气, 宁静的绿色, 古朴的村寨。对于旅游工艺品来说, 他们需要的不是喧啸繁华的画面, 而是古朴粗犷的符号。因此, 美术工艺品的古朴是旅游者选择之首。象黄平泥哨夸张的变形, 古朴的色彩, 正是旅游者所向往的旅游纪念品。还有刺绣中很多的鱼、虫、花、鸟的变形图案, 古朴而典雅, 也正是旅游者所希望得到之物。
(3) 实用性
对于旅游者来说所购的旅游商品除了有民族性和古朴性的个性突出, 值得收藏外, 而旅游品的实用性更是收藏的动态表现, 因为实用, 它使旅游品增加了又一道功能, 而这一功能会使这旅游品产生一定的经济价值和实用价值, 也是赠送亲友的佳品, 如思州的石砚和民间蜡染制品及牙舟陶等。
(4) 纪念性
纪念性, 旅游商品除了它的民族性、古朴性、实用性商品有旅游地的纪念意义外, 有些旅游商品还需标注旅游景点, 而产生特有的纪念性, 正如贵州的黄果树瀑布, 贵州的石板寨、小七孔等, 美术家可以利用当地材料资源设计一些工艺品, 作为旅游景点的旅游商品, 尽量与实用性联系起来, 达到几性合一。
旅游商品除了要注意以上的几点外, 同时要注意它的精制性, 因为旅游商品要有它的精制性, 才是有收藏价值, 再者就是注意它的经济性, 在价格上不要过高, 过高也影响到商品的销售。作为旅游者他想买一些纪念品回去赠送亲友, 如价格过高他们买不起, 如适中, 这样他们一买可能就是几件或一批, 这样就增加了旅游商品的销售量, 增加了旅游经济的收入。
四、结语
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 给贵州旅游业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 贵州作为旅游资源大省, 西部旅游的热点之一, 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要着眼于贵州旅游资源实际, 进一步解放思想, 深刻认识实施西部大开发的重大战略与旅游开发对贵州经济发展的意义。组织美术研究人员利用贵州民族美术资源和地方物质资源, 精心设计, 精心制作, 开发贵州民族民间美术工艺品, 作为旅游纪念品, 打入国内国际市场, 使贵州旅游业再上一个台阶, 增加旅游经济收入, 提高旅游纪念品收入所占整个旅游收入的比重, 进一步推动贵州民族民间美术的传承与发展。
参考文献
[1]湖北省人民政府咨询委员会:贵州省旅游业发展考察报告[R].2007-06-10
[2]贵州省年鉴编辑室:贵州省年鉴1990—2000[M].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 2001
[3]杨晓辉:贵州民间美术的传承与发展[M].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 2006
[4]梁茂林:贵州风情之旅[M].贵阳:贵州教育出版社, 2003
贵州地域经济发展状况及发展方略 篇8
关键词:贵州;区域经济;地理条件;发展方略
一、贵州经济现状
贵州省是中国西南地区的一个省份,位于云贵高原东部,省会是贵阳,东毗湖南、南邻广西、西连云南、北接四川和重庆。面积约17.6万平方千米,占中=国国土面积的1.8%,共有9个地级行政区划单位,88个县级行政区划单位。贵州是一个多民族共居的省份,少数民族人口占全省人口的37.9%。
大多数人对贵州的认识是“天无三日晴,地无三里平,人无三分银”。改革开放以来,贵州充分利用其资源优势大力发展能源、原材料加工业等重化工业,极大促进了地区经济的增长,改善了地区人民的生活,贵州的经济面貌也因而发生了巨大变化。但与周边省区乃至西部省区的平均水平相比,贵州经济的发展水平和综合实力的差距却在不断拉大。与此同时,贵州当前经济发展所面临的矛盾与问题却更加突出,如:收入分配秩序问题,“三农”问题,基础设施建设问题,工业化、城镇化、市场化水平低,经济结构不合理,粗放型增长方式尚未根本转变,经济社会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的矛盾加剧等等。
总体来说,贵州一直处于一个经济欠发达、欠开发的状态。主要表现为,经济总量小,人均水平低;社会发展滞后,人均水平低;二三产业不发达,结构产业低;区域发展不平衡。但是经过多年的摸索与发展,贵州特渐渐形成了自己的区域经济特色,即,以贵阳为中心的“中心——外围 ”的空间结构型式。交通便利,经济发展的基础好的省地市往往为经济政治中心,而经济次发达县市主要分布于各地州市政府所在地和贵阳周边,经济欠发达县市有主要位于贵阳市和遵义市发达地区的外围,这些区域与贵阳市和遵义市的经济联系密切,体现了经济空间上明显的集聚和扩散效应,黔中经济区地雏形基形成。
并且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在空间分布上也有明显差异,主要沿交通轴线延伸的特征明显。高速公路、铁路线等主要交通轴线通过区域的经济发展水平比较高,而经济落后区域往往都缺乏重要的交通干线,交通闭塞。如经济发达、次发达区域和欠发达区域相对集中的区域往往都有相应的交通干线通过,而毕节地区、铜仁地区和黔东南州这些经济落后县市数量多、所占的比重大且集中连片的区域,基本没有交通干线通过,交通极为不便,区域经济发展水平空间分异沿交通轴线延伸的特征明显,也反映了交通对经济发展影响和限制作用明显。
因此,贵州省特殊的地理条件,使经济发展水平的空间分异表现出了整体水平低,区域经济空间分异明显,经济发达地区的数量少,经济落后区域的点多面广,落后地区的比重大的特点;经济发展水平的空间分布不平衡,形成了以贵阳为中心的“中心 —外围 ”的空间结构形式,区域经济发展水平空间分异沿交通轴线延伸等明显特征。各地(州市)的政府所在地都是经济水平发达地区和次发达地区,经济整体实力比较强,往往都成为了区域的经济中心和增长级。
二、贵州经济发展状况的分析
根据区域经济学提出的:经济区域是市场经济条件下人们经济活动所自然形成的,其范围所遵循的是经济原则(成本-收益)。其变动的原因是中心城市的经济实力、交通等因素。区域经济活动的直接因素是生产要素,由于资本、劳动、技术、可移动自然资源等生产要素可以在不同区域间移动,因而各地都可以得到要素的供给。但是,区域要得到外地的要素,需要支付额外的成本——称为空间移动成本。因此,处于不同地理位置的区域,获取这些可移动资源的成本是不一样的。根据冰山”运输成本理论,那些地处偏僻的区域就要为获取这些生产要素支付更高的空间移动成本。
对于贵州目前的所处的经济发展状况,毫无疑问,交通因素是制约其经济发展的重要原因。贵州是全国唯一不临海、不临江、不临边的省份,无法形成“区域中心城市—港口城市”的双核经济区域。贵州同时也是全国唯一没有平原支撑的省份,高山阻隔,交通欠发达的状态,大大增加了空间移动成本,即运输成本、时间成本,大大降低了其经济贸易水平,阻碍经济的发展。
三、关于贵州经济发展的几点想法
对于贵州来说,自然环境得天独厚,同时具有不利的地理位置,资本、技术的薄弱,结合区域供给因素和经济增长的因素,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发展。
1、各主要城市区域发展布局。贵阳城市经济圈及安顺市——加快打造以烟草、电子信息、装备制造及汽车零部件、磷化工、铝工业、现代中药、特色食品和现代服务业为重点的都市型经济中心区和产业集聚区;推动特色工业园区建设,加强工业园区资源能源的综合利用;建设发展总部经济,促进金阳新区开发开放。
毕节地区、六盘水市、黔西南州——围绕能矿资源开发,加快发展能源、以煤化工为主导的优势原材料等优势产业,重点建设一批电力、煤及煤化工、黄金等工业项目和循环经济生态型工业示范基地。
遵义市——加强与成渝经济圈、贵阳城市经济圈的联合与合作,重点做大做强名优白酒及特色食品、能源、原材料、机械电子、家用电器和竹纸一体化等优势产业。
黔东南州、黔南州及铜仁地区——围绕生态环境保护和资源开发,加快发展特色食品、民族药业、林纸一体化、特色农产品加工等绿色产业和水电、特色矿产资源加工。
2、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以及实施创新驱动。贵州区域经济发展方式存在着严重的结构性障碍,旧的发展方式已经难以为继,把推动发展的立足点转移到提高质量和效益上来,着力激发各类市场主体新活力,着力增强创新驱动发展新动力,着力构建现代产业发展新体系,着力培育开放型经济新优势,使经济发展更多依靠区域内需特别是消费需求拉动,更多依靠现代服务业和战略新兴产业(如电子商务)带动。创新驱动是适应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必然要求,是加快转变贵州经济发展方式的根本力量。我国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开启迈向科技强国的新征程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和深远的影响。贵州作为中国经济发展的后起力量,必须充分发挥这一战略作用,后发赶超。
参考文献
[1] 中共贵州省委教育工作委员会,贵州省教育厅. 贵州省情教程[M]. 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9.
[2] 贵州省统计局.贵州六十年 [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09.
[3] 陈厚义,刘斌,等. 贵州经济发展战略思考[J]. 贵州社会科学,2009(5):58-61.
[4] 龙拥军.贵州省区域经济现状分析 [J].贵州省教育学院学报,2003,14(2):85~90.
[5] 刘带春. 当前贵州经济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J]. 贵州社会科学,2003(5):26-28.
[6] 陈卫椿. 对贵州经济发展问题的几点认识[J]. 贵州社会科学,1995(5):36-40.
[7] 张景宽. 贵州经济发展问题研究[J]. 科技信息,2009(24).
【贵州经济发展论文】推荐阅读:
“三线经济”模式对贵州开发的影响论文_“三线经济”模式对贵州开发的影响论文01-19
贵州经济10-22
贵州经济发展模式09-02
贵州省经济增长12-01
贵州财经大学经济论坛10-17
贵州发展循环经济的基本思路01-15
浅谈贵州旅游经济的发展07-30
贵州经济适用房申请书01-17
贵州凯里经济开发区情况简介(宣传折页用)12-26
实施城镇化是加快贵州经济社会发展重要路径08-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