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农业发展现状

2024-07-18

贵州农业发展现状(精选12篇)

贵州农业发展现状 篇1

摘要:最近几年,旅游行业逐渐升温,传统大众观光旅游产品越发满足不了人们日益增长旅游需求。在旅游业不断发展进程当中,人们热衷于旅游业不单纯的因为旅游可以放松身心,也是为了开阔视野,让心灵得到洗涤。在旅游的过程就是一种将全身心投入于自然的过程,这也是现在人们所最求“真、善、美”,只有回归淳朴让人们得到全身心的愉悦。在旅游业发展和人们更高要求的大背景下,本文就主要围绕贵州民宿旅游资源的开发现状与发展建议展开分析与研究,并研究贵州民宿的旅游规划与开发理论,分析贵州民宿旅游现状,最后着重分析关于贵州民宿旅游发展的思考。

关键词:贵州,民宿旅游,发展策略

贵州因其丰富的生态环境资源和良好的气候受到了人们的喜爱,成为了中国驰名中外的避暑胜地,但是由于自身旅游特色的缺乏和其他客观因素的影响导致贵州现阶段的旅游发展遇到了一定的难题,如何提高贵州旅游的发展策略成为了贵州当下经济发展的重点研究课题。而民宿旅游是贵州旅游中相对来说较有特色的旅游项目之一,将其良好的发展起来,将有效的带动整体的贵州旅游业发展,进而对贵州经济的提升也具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一、贵州民宿旅游的现状调查

(一)地理条件调查

由于贵州地理自然环境所致,其民宿旅游因季节气候影响并不大,根据过去两年间调查结果显示,秋季出游率是最高的,比例高达38.1%。出游时间围绕法定节假日出行,由九九年“三个黄金周,一个小长假”变成“两个黄金周,五个小长假”比例达到56.9%,然后是工薪阶层周末假期与带薪假期,占据总比值30.5%。最后,是游客一般休息时间,占据比例为12.6%。

(二)游客调查

参加民宿旅游的游客中男性占据比例较高,大约52.6%;女性占据比例是47.4%。表明当前贵州民宿旅游中的男性活动面明显大于女性,游客年龄构成上比较集中于25至44岁中青年,占据总数62.2%。游客职业构成上,机关事企业员工与公司员工最多占至20.6%与23.8%。游客文化程度占据较大比重为本科与大专,收入绝大部分为中等偏上者[1]。

(三)游客行为调查

贵州旅游游客的出游方式里面,多数是和朋友及家人结伴同游,而通过旅行社出游者占据25.2%,单位组织占据9.2%,对于贵州民宿旅游的游客来说,里面散客是比较多的,自费出游的比例比较高,这对贵州民宿旅游行业未来可持续发展较为不利;交通方式甄选方面,火车为大部分游客出现首选的交通工具,占据被调查总数45.8%。除此以外,伴随私家车比例逐渐上涨,民宿旅游渐有所升温;电视广播与网络媒体这些立体媒体的对民宿旅游的宣传方式,是游客选择民宿旅游最为有影响力渠道,比重依次为26.2%与30.6%[2].

二、贵州民宿的发展策略分析

(一)强化品牌效应

强化贵州民俗旅游的品牌效应可以采用CI策略,这也是能够营造贵州民宿良好发展的重要策略,CI策略指的是一种对贵州民宿形象的完整和理想进行有效的传达和建立的方法,使贵州的民宿特色项目经营能够在各职能部门中进行高效的运行,进而对贵州产业项目的独特民宿特色形象进行构建和宣传。对于创造贵州民宿旅游产品的名牌效应,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实施特色民宿旅游品牌战略对目的地形象传播与策划应该从兴建产业项目的实际情况着手,对贵州民宿旅游产业项目品牌战略的原则进行合理的定位,让贵州的民宿旅游特色产业项目能够通过品牌形象获取更多的市场效益。

(二)争取加大政府投资力度和财政支持

争取加大政府投资力度和财政支持,切实的针对政策的引导以及财政资金带动作用进行有效的发挥与落实,促进贵州产业的优化配置,不断的对贵州的产业进行政策上以及经济上的支撑。加大贵州产业转型管理力度,大力发展贵州的餐饮、特色旅游(其中就包含民宿旅游)以及物流等服务业,并且对相关产业集群发展给予一定的重视;积极争取加大政府投资力度和财政支持,全力支持贵州的重点产业振兴以及产业改造等项目,着力推进产业的实体化转型发展,而且对贵州的新兴产业进行培养;对于各项行政事业性收费减免政策进行认真的落实,切实减轻贵州小产业链的财政负担,增强贵州整体各行业的发展动力,只有这样,在贵州民宿旅游资源开发与发展过程中,才能少走弯路,直达发展的最终目标[3]。

三、结语

综上所述,贵州民宿发展至今已有一段历史,该文化资源加入对于旅游业可持续发展形成积极影响。所以,贵州民宿旅游需要获得更深层次开发和探索。贵州民宿资源开发利用需要以对历史深入研究作为基础,并紧随时代步伐。另外,民宿旅游开发可以调动人们对贵州旅游的再度热情。总之,把贵州民宿旅游优势充分发挥,提升国家和地区旅游形象,并让该富有价值文化资源发扬光大,对地区的发展和经济的提升都具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熊正贤,吴黎围.进程与展望:武陵山片区旅游发展30年[J].长江师范学院学报,2016,03:45-55+142.

[2]孙秋,王天生,何成文.贵州现代高效农业示范园区发展现状、存在问题及对策:基于贵阳市、贵安新区的调研[J].贵州农业科学,2013,09:218-222.

[3]孙彤,王帅.武陵山区民宿度假旅游发展的可行性报告——基于恩施大峡谷开发个案研究[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上旬刊),2014,12:187-188.

贵州农业发展现状 篇2

吴琼

(贵州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贵州凯里 556000)

[摘要] 贵州是一个旅游资源大省,但旅游业的发展水平在全国仍处于后进地位。贵州应根据实际情况,利用各种有利时机,抓住旅游业发展中的主要问题,集中力量加以重点解决,以推动整个旅游经济的全面发展。

[关健词] 贵州 旅游业 发展对策

一、贵州旅游业的现状分析

(一)贵州旅游市场的优势

1.丰富的旅游资源

(1)丰富的绿色旅游资源。贵州省旅游资源非常丰富,以典型的喀斯特地貌风光著称于世。全省具有开发价值的旅游景点1000多处,有12个国家级重点风景名胜区、57个省级风景名胜区、7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4个国家级地质公园、19个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在这里,随处可见直插云霄的奇峰、峥嵘诡谲的岩石、飞珠溅玉的山泉、云蒸霞蔚的飞瀑、烟波浩淼的湖泊池沼、高古幽深的溶洞峡谷,无不展现着贵州高原的奇特、古朴、神秘的魅力。

(2)丰富的文化旅游资源。以民族文化、屯堡文化、历史文化为代表的多元山地文化,以其古朴神秘、热情奔放、多姿多彩吸引着广大海内外游客。这里世代居住着汉族及苗、侗、布依、彝、水、仡佬等17个少数民族,古朴的习俗和灿烂的文化蔚为大观。

2.舒适宜人的气候条件

贵州属亚热带高原山地,气候温和,冬无严寒夏无酷暑,年平均气温15.6度,为四季皆宜的观光、旅游、休闲、考察、探险之地。尤其在夏季,已经成为众多游客的避暑胜地。

3.丰富的水资源

贵州水资源丰富。境内河流纵横,瀑布众多。黄果树瀑布世界知名。众多的河流造就了大量的漂流资源。而以赤水河水酿造的茅台酒,被称为“国酒”,更是誉满全球。

二、贵州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对策

第一、理顺旅游业管理体制。

在旅游业的管理体制上,要做到“三权”分离,使景区的所有权、经营权、管理权分属不同的职能部门,要充分发挥政府主导行业主管的作用。从某种程度上讲,政府主导和行业主管是旅游业顺利发展的重要保证条例之一。所谓政府主导,指在旅游业的发展过程中,政

府部门对旅游业要正确定位,给旅游业发展予宽松的产业政策和较多的投入。在旅游业发展中作好宏观调控,把旅游管理的权力最大限度地放在旅游管理部门。旅游管理部门则应作好旅游发展的具体规划;协调好旅游行业内部的相互关系;加强对旅游产品的监督和管理力度,把好旅游质量关。

第二、加强生态环境建设,增强旅游地的吸引力。

贵州比较具有市场竞争力是旅游资源是自然旅游资源,自然旅游资源的吸引力来源于优美的生态环境。尤其是生态旅游的迅速发展,对生态环境的要求更高了。贵州是一个喀斯特地貌分布较广泛的地区,生态环境比较脆弱,旅游的环境容量较小,在大规模开发旅游的过程中,如果不注重生态环境的建设和管理,随着旅游业的不断发展,旅游接待人数不断增加,将引起生态环境质量的迅速退化,最终又限制着旅游的发展。因此,要保证贵州旅游业的持续稳定发展,必须努力做好生态环境建设工程,在旅游发展中打出“生态”牌,在生态环境上大做文章。

第三、提高旅游地居民的综合素质,营造和谐的旅游人文环境。

从目前来看,旅游目的地总是在自然环境优美的地方,这些地方一般都是相对比较贫穷落后的地方,当地的居民素质普遍偏低。随着现代旅游的发展,旅游者的目的、动机、兴趣爱好等都在发生着变化,旅游者更多的想要了解旅游地的文化、生活等各方面的情况,尤其是国际旅游的发展,旅游者与旅游地居民的交流将更为广泛。因此,客观上要求旅游地居民要具有较高的综合文化素质,才能适应现代旅游尤其是国际旅游的发展趋势。旅游主管部门应有计划有步骤地对旅游地的居民的文化素质、道德修养等进行培训,这也是提高旅游地竞争实力的一种有效措施。

第四、严把导游质量关,提高导游员综合素质。

贵州有一批较有影响力的旅游资源,如黄果树瀑布、安顺龙宫、织金洞等,对发展入境旅游有一定的市场竞争能力。然而,长期以来,由于各方面的原因,贵州的导游员乃至全国的导游员的整体素质偏低,对旅游景点的相关科学知识背景了解不多,讲解时往往局限于一些表象的东西,比如神话传说、民间故事、景点的外观形象等。对于景区景点的一些内在的科学性的知识知之甚少,不能满足游客的求知需求。今后对导游员的录用考查要注重综合素质的考查。要大力培养能掌握多门语言的导游员,满足国际旅游迅速发展的需要。

第五、加强对贵州旅游资源的整体包装宣传,提升贵州旅游形象。

贵州是一个旅游资源大省,自然旅游资源和人文旅游资源都很丰富,但长期以来,贵州旅游接待人数与周边省份如云南、广西、湖南等相比差距较大,许多国内国外游客往往经过贵州直达云南而很少在贵州停留。其中有一重要因素就是长期以来对贵州旅游的包装宣传不够,导致贵州的旅游形象较差,人们对贵州的了解不多,认识不深。要保证贵州旅游在今后的发展中稳步前进,政府必须加大对旅游业的投入,全方位、多层次地对贵州旅游进行包装宣传。要让国内国外的游客了解贵州的旅游资源优势和特点,知道贵州、向往贵州、走进贵州、怀念贵州。

旅游是一个综合性极强的产业,在旅游业的发展过程中,需要贵州的相关部门的密切配合,相互协作,形成强大的合力,才能把贵州的旅游事业推向一个新的高峰,使贵州的资源优势转化为现实的经济优势,成为西部地区的真正的旅游大省。

参考文献:~

《旅游地理学》 高等教育出版社 保继刚 楚义芳 彭华 编著

《贵州旅游地理》贵州科技出版社 杨龙 编著

[作者简介]

贵州农业发展现状 篇3

关键词: 贵州教育信息化 大数据 发展策略

1.引言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和《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年)》发布实施后,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教育信息化步伐明显加快,工作力度空前加大,呈现出教育系统全力推进、社会力量广泛参与的良好局面,初步探索出了一条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有机融合、具有中国特色的教育信息化发展路子。

“十二五”以来,贵州借助国家西部大开发的机遇,近几年来经济增长在全国一直名列全矛,教育信息化取得巨大的成就。贵州“十三五”规划提出“大扶贫、大数据”两大战略,为贵州实现后发赶超,与全国同步实现小康指明前进的方向。特别是随着大数据技术的应用,为教育信息化指明一条更高效、简明的技术路径,这是贵州教育信息化所面临的巨大发展机遇和挑战。贵州教育如何抓住省里的两大战略发展机遇迎接挑战,成为贵州教育行政管理部门必须正视的问题。认真总结贵州省“十二五”以来教育信息化工作成绩和经验,谋划“十三五”教育信息化工作,巩固成果、砥砺前进,以教育信息化推动教育现代化,促进教育事业后发赶超,是非常必要的。因此,下面将对此进行一定的探讨。

2.贵州教育信息化现状

2.1党委政府高度重视、社会各界共同关注。

三年来,全省上下各部门紧密配合、统筹协调,成立领导机构,创新工作机制,协同推进教育信息化各项工作。省委省政府在《贵州省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将教育信息化作为一个章节予以单列。2013年初,省委省政府又制定出实施教育“9+3”计划决定(即巩固提高9年义务教育和实行3年免费中等职业教育),并下发《省教育厅省财政厅关于加快推进全省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教育信息化工作的意见》(黔教电发〔2013〕85号)等文件,将加快推进全省义务教育阶段教育信息化作为重点工作,积极探索“政府政策支持、企业参与建设、学校持续使用”机制,采取“政府引导、社会参与、市场运作、教企结合”的模式,调动社会力量参与教育信息化的积极性,破解建设经费政府不足和专业人才短缺的难题,推进了全省教育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为后续工作开展积累了宝贵的经验。

2.2教育信息化基础条件明显改善。

坚持“硬件与软件并举”、“投入与管理并重”的原则,“三通两平台”建设不断取得成绩,为有质量的教育均衡提供技术保障。截至2015年末,“宽带网络校校通”取得重大进展,实现乡(镇)以上中小学校“宽带网络校校通”,全省中小学互联网接入率达到90%。学校网络教学环境大幅改善,信息化应用基础条件进一步夯实。二是“优质资源班班通”取得明显成效。全省中小学有117300个、中职学校有4411个班级建立网络多媒体教室,实现了80%多媒体终端“班班通”建设。

2.3“两平台”建设顺利实施,教育大数据初见成效。

贵州省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于2014年12月开通试运行。资源平台着力解决教学资源分布不均衡的问题,面向学前、基础及高中阶段教师和学生提供数字化优质教育教学资源。2014年中职学生管理等三个系统上线运行,2015年数据核查等六个系统上线运行,标志着教育管理模式进入网络化、数字化和信息化,服务能力服务水平有了质的飞跃。

3.教育信息化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3.1机遇。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强调,要大力促进教育公平,构建利用信息化手段扩大优质教育资源覆盖面的有效机制。十八届五中全会进一步明确推进教育信息化的要求。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中国要坚持不懈推进教育信息化,通过教育信息化大力促进教育公平。李克强总理要求,要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让贫困地区和农村的孩子共享优质教育资源。贵州省委十一届六次全会明确在“十三五”时期,将围绕“守底线、走新路、奔小康”总要求,突出实施大扶贫、大数据两大战略行动,确保与全国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省委书记评价大数据是弯道取直、后发赶超的大战略、大引擎和大机遇。实施大数据战略行动,不仅要把大数据作为产业创新、寻找“蓝海”的战略选择,而且重要的是要把大数据作为“十三五”时期贵州发展全局的战略引擎,更好地用大数据引领经济社会发展、服务广大民生、提高政府治理能力。

3.2挑战。

目前,贵州省已经上线运行了全国首个省级政府企业数据统筹交换共享平台——“云上贵州”,获准创建国家级贵阳贵安大数据集聚发展示范区。但是我们应该清醒地看到,无论是与发达国家相比,还是与我国教育水平较高的省份相比,贵州的差距非常明显,突出体现在:一是思想认识尚需深化,等靠要的思想依然存在,推进教育信息化的积极性有待提高;二是信息化建设进度不一致、应用和创新程度不够充分、发展不平衡;三是网络安全意识和防护能力尚需增强,等等。诸如此类的问题如果不及时解决,就会失去发展的机遇。

4.贵州教育信息化发展策略

4.1完善平台建设,推进教育信息化工作。

第一,要进一步完善“三通两平台”工程,全力提高教育信息化基础支撑能力、提高教育信息化服务教学与管理的能力、提高教育信息化促进教育公平提高教育质量的能力、提高数字教育资源开发与服务供给能力。

第二,要加快信息技术推动教育创新步伐,着力实现从服务教育自身拓展为服务国家经济社会发展、从服务课堂学习拓展为支撑网络化的泛在学习、从服务教育教学拓展为服务育人全过程、从服务一般性教育管理拓展为全面提升教育治理能力的“四个拓展”。

第三,要坚持以应用为核心,确保实现“三个基本”的目标。“十三五”教育信息化工作要强化深度应用、融合创新,大力提升信息化在推进教育公平、提高教育质量中的效用。要运用信息技术促进教学方法、管理模式和教育服务供给方式的变革,以教育信息化支撑人才培养和创新创业,推进教育现代化目标实现和人力资源强国建设。到“十三五”末,教育信息化要实现三大目标:一是基本建成“人人皆学、处处能学、时时可学”、与国家教育现代化发展目标相适应的教育信息化体系;二是基本实现教育信息化对高素质人才培养和教育领域综合改革的支撑作用;三是基本形成具有国际先进水平、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融合发展的中国特色发展路子,向世界教育信息化先进水平赶超。

第四,推进国家大数据综合试验区建设,实施“互联网+在线教育”行动计划,促进教育数据资源聚集、共享,打造全国大数据发展战略策源地、政策先行区、创新引领区和产业聚集区。

4.2重视机制创新,鼓励多方参与。

充分发挥社会力量,鼓励多方参与,在教育信息化资金筹措,资源建设服务,平台运营维护等方面破解难题,合作共赢。构建良好的信息化健康发展环境,阳光建设、阳光运行,接受社会监督,防止腐败行为发生。强化网络安全保障机制,在教育信息化快速推进的同时,明确网络安全责任,加强防范,堵塞漏洞,建章立制,确保网络安全与信息化协调发展,坚决保障教育安全和国家安全。

4.3整合优质资源,强化应用效果。

充分利用教育资源平台的各项功能,服务学校和教师。建设贵州省智慧教育云平台,面向教育科学决策、政策实施监测、教学智能服务和网络开放课程发展需求,加强与国内外知名云计算、大数据企业合作,整合现有各类教育数据信息资源,建立健全各级各类学校教学信息管理系统,大力推动基于大数据的智慧校园建设,建立以教育决策支持服务系统、教育政策执行监测系统、教学信息管理服务系统为重点的智慧教育云服务平台。

4.4加快现有应用系统的大数据开发应用。

由教育部统一推出了继续教育综合应用及管理系统、职业教育综合管理系统、职业教育视频点播系统等应用系统,有的系统如职业教育综合管理系统已运行有两三年,存储了大量的相关数据,然而由于没有进行进一步的开发,这些数据的应用成为空白。目前,这些系统的大数据开发应用全国都是空白,因此应加快这些应用系统的大数据开发,既为贵州的精准扶贫提供决策依据,又在全国起示范性作用。

5.结语

放眼全球,综合国力的竞争,彰显于创新能力,而源头发自教育。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贵州要实现后发赶超,人才是关键,教育是基础。通过管理平台和资源平台的建设,教育系统基础数据实现了聚集、流通和应用,并为省级各部门横向数据交换做好准备工作。教育大数据的应用不仅有助于提升教育系统自身管理水平,还服务于我省其他行业。因此,只有加快教育信息化进程,缩小与发达地区的教育差距,才能为贵州实现与全国同步小康提供人才保证。

参考文献:

[1]贵州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N].贵州日报,2016-2-17.

[2]冯毅.基于云计算的职业教育信息化建设的策略[J].天津职业院校联合学报,2012,(1):53-56.

[3]杨志军,李群.欠发达地区教育管理信息化建设机制与实施策略研究[J].中国电化教育,2014,(11):30-33.

贵州省律师发展现状及问题研究 篇4

一、贵州省律师发展现状

( 一) 律师数量不足, 而且分布不均衡

贵州律师数量总体偏少, 同时分布不均衡, 贵阳、遵义等经济较为发达的地区律师行业发展较好, 但是对于一些黔东南自治州等一些较为闭塞的地区, 律师严重短缺。特点是城市多, 农村和自治县特别是贫困闭塞地区少。麻江县、晴隆县、三都县、黄平县等贫困地区专职律师严重短缺。

( 二) 律师素质状况

目前, 贵州省共有执业律师四千多名, 其中本科以上学历占总数的60% , 研究生及以上学历占总数的12% 。贵州省律师普遍存在一个问题就是知识结构单一, 复合型人才缺少, 在处理一些涉外法律事务时会显得捉襟见肘。并不能适应贵州省经济飞速发展, 大力引入外资的新形势。在政治素养以及职业道德方面, 贵州省的律师基本是合格的, 扎根基层, 艰苦奋斗, 积极投身于各项司法实务中, 但是存在个别律师团队合作意识不强, 律师事务所之间为争抢案源恶性竞争问题。

( 三) 业务开展和收入情况

贵州省律师办理的案件集中于普通诉讼案件, 特别是交通事故损害赔偿、民间借贷纠纷等。新类型的诉讼案件以及非诉讼案件所占比重较小。律师承接业务的渠道单一, 案源少。贵阳市执业律师较为集中, 业务开拓面交广, 业务量占全省70% , 业务收入占全省律师收入的80% 。律师年收入平均三万元, 在经济较为落后地区, 律师的收入维持温饱都难。

二、律师执业中存在的诸多障碍

( 一) 律师执业中人身权得不到保障

我国《律师法》规定“律师在执业活动中的人身权利不受侵犯。律师在法庭上发表的代理、辩护意见不受法律追究”。然而在现实中, 律师的人身权保护却不尽如人意[1]。在民事诉讼活动中, 由于我国普通百姓对律师行业缺乏专业性认识, 对律师的专业工作产生误解, 认为自身利益的损失以及双方的争执是因为律师从中挑唆造成, 经常发生当事人对律师威胁或者人身伤害事件。在刑事诉讼中, 律师的正常辩护工作被被害人所愤恨, 对其进行侮辱等。自1997 年10 月修改《刑法》以来, 全国刑辩律师被非法限制人身自由的案例层出不穷。这也使我们看到律师执业过程中的风险问题。

( 二) 律师行使权力限制

1. 会见难。律师充分行使会见权, 对于在押人员的权力保护以及推进我国刑事司法制度的完善有着重要的意义。但是在司法实务中, 侦查阶段的律师回见很少, 司法行政机关对于此项权力并未加以注意。

2. 调查取证难。《刑事诉讼法》赋予律师权利, “有权申请人民检察院、人民法院调取”, “经有关单位或个人同意”“辩护律师经人民检察院或者人民法院许可, 并且经杯盖人或者近亲属、被害人提供的证人同意”, 但是对该调查取证的权利限制得过死, 导致律师行使调查取证权极为困难。

( 三) 律师社会地位低

我国法治社会建设还处于不断完善的过程中, 很多制度还不健全, 民众的法律意识仍较为淡薄, 对于律师行业缺乏客观和全面的认识。司法机关处于强势地位, 而律师处于弱势地位, 律师并不能于司法机关处于平等的对抗地位。律师的政治地位也不高, 参政功能弱。担任各级政府法律顾问的不多, 直接参政议政的个体数量较少。

三、解决建议

( 一) 出台相关法规保障律师执业权利

出台法规, 明确司法机关及其工作人员应当充分尊重律师, 不得贬低、挖苦、讽刺律师, 充分保障律师的辩护权和代理权, 认真听取律师的辩论意见和代理意见, 保证司法工作在公正、公平、平等的条件下开展。更好地维护司法公正性和法律的权威性。努力构建“司法人员和律师两者新型关系”, 司法人员尊重律师, 同时律师也应当自觉维护司法人员的尊严, 服从司法机关的正常安排, 共同维护良好的司法秩序。

( 二) 充分发挥行业管理职能

贵州省律师协会应充分发挥其行业管理职能, 采取多种形式和途径, 对律师开展职业培训工作, 大力提高律师的职业素养以及服务质量, 提高业务能力, 建立律师执业诚信体系, 加强律师队伍的自我管理、自我监督、自我发展能力。同时保证律师协会管理人员与司法行政机关相分离, 保障律师协会的独立性, 去除行政色彩。

( 三) 改善律师执业环境

在全社会大力开展法制宣传教育活动, 提高公民的法律意识, 普及律师制度, 改变人们对律师行业的偏见, 提升律师在全民心目中的地位, 使全社会认识到律师在社会主义法治社会建设中的重要性。扩大律师在各级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中的比重, 给予律师参政议政的权利, 从根本上提高律师的政治地位。

( 四) 加强律师个体的自律

律师的自律对于律师行业的健康发展至关重要。律师应当不断提升自身业务水平, 加强道德修养, 真正以当事人的利益为自己追求的目标, 严格遵守执业纪律, 以合法的手段维护当事人的合法权益。

贵州省律师行业不断发展, 律师队伍不断充实, 为贵州省的法治建设作出不小的贡献, 虽然律师发展现状还不尽如人意, 还存在很多制约发展的问题, 但是我们坚信, 贵州律师事业的明天会更加美好。

参考文献

贵州农业发展现状 篇5

贵州省物流发展现状

调查分析报告

(一)、现代物流概述:

1、现代物流的定义

传统物流是指将物体从供应地(生产地)到需求地(目的地)的一个实体转移的过程。现代物流(Modern logistics)是相对于传统物流而言的。它是在传统物流的基础上,引入高科技手段,即运用计算机进行信息联网,并对物流信息进行科学管理,从而使物流速度加快,准确率提高,库存减少,成本降低,以此延伸和放大传统物流的功能。在中国许多专家学者认为:“现代物流是根据客户的需要,以最经济的费用,将物资从供给地向需求地转移的过程。它主要包括运输、储存、加工、包装、装卸、配送和信息等活动。”中国六部委(国家经贸委、铁道部、交通部、信息产业部、外经贸部、民航总局)于 2001 年 3 月在“加快物流发展若干意见”的通知中,对现代物流的定义是这样表述的:“原材料、产成品从起点至终点及相关信息有效流动的全过程。它将运输、仓储、装卸、加工、整理、配送、信息等方面有机结合,形成完整的供应链,为用户提供多功能、一体化的综合性服务。”

(二)、贵州省的物流现状

1、贵州物流综合现状

根据现阶段物流企业的所有制性质和经营管理方式的不同,物流企业可被分为两大类:一类是受控型物流企业。这类企业是指受中央政府或地方政府行政控制的国有或集体企业,具有行业性、地域性和传统性等特点。贵州省这类企业居多,随着电子商务物流的发展,这种传统单一性的企业已经开始显示出它们不适应市场经济发展和改革开放的趋势,许多受控型物流企业已经开始股份制改造或其他方式的重组。另一类是非受控型物流企业。这类企业是指由市场培育出来,按市场规律运作的各类私营企业、合资企业、外资企业以及股份制形式直接创立的新型物流企业。它们具有专业性强、自动化和信息化程度高、规模较小等特点。这类企业是现代电子商务物流模式的企业,然而其在贵州发展还不成熟。

2、贵州物流基础设施现状

进入新世纪以来,贵州省的交通设施情况得到明显改变,先后建成株六复线、内昆铁路、水柏铁路、盘西支线电化改造和渝怀铁路,“十五”期间建设总里程823公里,新增铁路营业里程335公里,2006年贵州省铁路营业里程突破2000公里;实施了西南水运出海通道中线起步工程(贵州段)、赤水河航运建设工程等重点项目,内河航道里程于2003年达到3322公里;完成铜仁、兴义、黎平、荔波和安顺机场改造工程。通过几年的努力,贵州省境内运输线路总里程由2001年的38393公里增加到2007年的128581公里,每百万平方公里拥有交通里程由2001年的21.80公里/百平方公里提升到2007年的73.02公里/百平方公里,实现了快速发展,如表1所示。

表1:贵州省2001-2006境内运输线路情况(单位:公里)

【资料来源:根据《贵州统计年鉴2007》和《贵州统计年鉴2008》计算整理得到。说明:(1)计算每百万平方公里拥有交通里程时采用贵州省国土面积为17.61万平方公里;(2)根据农村公路专项调查结果,2005年全省公路里程数有所调整。】

3、贵州物流运输能力现状

在运输量方面,2007年贵州省综合交通完成旅客运量74440万人、客运周转量369.20亿人公里、货物运输总量26788万吨、货物周转量721.26亿吨公里,分别是2001年的1.36倍、1.47倍、1.64倍和1.64倍,如表2所示。

【资料来源:根据《贵州统计年鉴2007》和《贵州统计年鉴2008》计算整理得到】

(三)、贵州现代物流发展面临的问题

1.企业物流外包受到限制

在决定物流业务是否外包之前,确认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是什么极为关键,是产品的研发能力?还是销烤渠道的建设?亦或是售后服务?在确定物流不是企业的核心竟争力后,才能决定是否外包物流业务。但是在外包策略确定之后,哪些业务外包给专业第三方物流公司,哪些是要保留给自己的物流部门,这些都要考虑清楚,而归根结底要看物流策略是否符合企业的发展战略。

与此同时,企业在外包物流业务之前,很重要的一点是一定要先明确本企业的物流总成本,只有进行了详细的物流总成本审计后,在外包物流业务时才能够知道究竟物流业务外包是否给自己带来利益,能够体现在财务报表上的收益究竟有多少?一般的企业对自己的物流成本都不是很清晰,通常会认为仓储费用和运输费用就是物流的成本,而忽略计算人力资源成本、通讯成本、库存风险成本、库存服务成本、库存跌价损失、库存的资金占用成本、缺货损失等等,而以卜这些费用支出,尤其是存货持有成本对于企业的财务绩效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2.物流园区缺乏统筹规划

在近几年来的物流热潮中,物流中心的建设可谓如火如茶,不仅许多经济发达城市规划建设了大型物流基地,许多中小城市也相继投资或计划投资兴建物流园区。在这些由政府或民间投资的物流项目中,真正做到科学规划的却不在多数。物流园区属于工业地产投资范畴,在西方发达国家它的投资收益率大概在6一8%左右,是基础设施型长线投资项目。投资方所获得的收益通常来自租金回报和土地增值回报。物流园区在做规划时要考虑区域经济水平、目标客户行业、零售业的区域配送以及整个园区的功能定位。不同的物流园区,投资策略不同,有的是一次性投资建设,也有的是滚动投资。投资建设一个物流园,拟定商业计划的过程通常要经过宏观分析、区域分析、产业分析、市场定位、发现目标客户和功能性设计几个阶段。建立现代化物流园区,必须以市场环境为基础,以战略发展目标为指导,从流园区的选址、类型、规模的确定,到物流园区功能、设施的设计,到物流园区的经营管理模式的选择,都必须与市场环境和战略发展目标紧密相连。同时物流园区所在区域内的交通、通讯、物流资源等基础设施能否支持物流园区的正常运行是分析园区发展潜力与可拓展性的前提条件。

3.供求双方的信息博弈差异

物流业是一个对信息技术依赖性相对较强的行业,这已经不是个秘密,因而在物流公司如雨后春笋般成立起来的同时,物流信息服务商也随之大量涌现。一大批lT公司或自行开发或代理国外成熟产品,为国内的客户企业提供多种多样的仓库管理和运输管理系统、订单管理系统、卫星定位系统、还有条码管理系统等等。但这些系统只能解决物流交易层面上的信息处理问题。

大多数物流信息服务商单一地站在lT的角度来考虑物流问题,他们看到的只能是一些表面现象,而如果要真正解决诸如:设立几级仓库?多少个?放在哪些城市?采用交叉理货还是囤货?采取每日补货还是整车补货?选择公路运输还是铁路?这些信息是需要高技术手段确认的。

(四)、“两高”背景下贵州的大物流格局

“两高”,即贵(阳)广(州)快速铁路和高速公路建设,是省委、省政府加快贵州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战略决策,是改变贵州区域发展条件、推进贵州与珠三角地区紧密联系、构建贵州区域发展大格局和出海新通道的新世纪宏伟工程。“两高”在建设过程中,以及建成以后,必将对贵州经济社会发展产生重大影响,准确认识和把握“两高”建设给贵州带来的重大机遇,及早采取有效科学的应对策略,具有重要的意义。“两高”建设,不仅缩短了与珠三角的时空距离,还将吸引西部内陆地区的重庆、成都和昆明等西南大城市的合作与交流,大大提升贵州在西南地区的陆路交通枢纽地位和作用。正如四川主动提出建设川黔高速铁路并明确指出,“谁连接贵阳,谁就连接珠三角”,贵州省将因为“两高”建设重新确立其在西南地区城市中心的地位,提升全省的城市综合竞争力,促使贵州从经济发展的边沿逐

渐融入经济发展的主流。

1.贵州之东——湖南长株潭一体化

湖南省长株潭(长沙、株洲、湘潭)打造“两基地一中心”,撑起了湖南四成GDP。“两基地”即中部先进制造业基地和现代农业示范基地。重点发展装备制造、电子信息、新材料、钢铁有色、生物和医药、食品加工等六大产业群,力争到2010年,三市装备制造、电子信息销售收入分别超过800亿元,新材料过700亿元,食品加工过600亿元,钢铁有色过400亿元,生物和医药超过300亿元,成为中部先进制造业基地。同时,发挥农业科教资源丰富、城乡结合紧密的优势,依托龙头企业,抓好优质水稻、花卉苗木、有机茶等基地建设,发展都市农业,建成现代农业示范基地。一中心即区域性服务中心。挖掘中心城市潜力,把长株潭打造成国家区域性现代物流、商贸、科教、文化、旅游、娱乐等综合性现代服务中心。

2.贵州之南——广西北部湾经济开发区

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地处我国沿海西南端,由南宁、北海、钦州、防城港四市所辖行政区域组成,陆地国土面积4.25万平方公里,2006年末总人口1255万人。北部湾经济区的功能定位是:立足北部湾、服务“三南”(西南、华南和中南)、沟通东中西、面向东南亚,充分发挥连接多区域的重要通道、交流桥梁和合作平台作用,以开放合作促开发建设,努力建成中国-东盟开放合作的物流基地、商贸基地、加工制造基地和信息交流中心,成为带动、支撑西部大开发的战略高地和开放度高、辐射力强、经济繁荣、社会和谐、生态良好的重要国际区域经济合作区。北部湾经济区的发展目标是:经过10到15年的努力,建设成为我国沿海重要经济增长区域,在西部地区率先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

3.贵州之西——云南及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

贵州在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中是大通道,依托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优势有利于扩大贵州的市场范围,使贵州在更广阔的空间内吸纳东盟的资金、技术等生产要素的流入,推动贵州产业结构的调整和优化。此外,贵州是越南、缅甸、泰国等东盟各国物资向我国内陆流通的重要通道,目前,昆明至曼谷国际大通道中国路段全线贯通,从昆明到中老边境仅需10个小时,从昆明到曼谷的行程也从40多个小时缩短到20个小时左右。在“两

高”建设的带动下,可以更好的依托良好的区位优势和交通运输条件,使贵州成为中国与东盟合作的物流枢纽。

4.贵州之北——成渝经济区

成渝经济区是西部大开发中国家重点建设的长江上游经济带的主体。这一经济区域对贵州区域经济建设的发展起到重要的辐射作用。四川、重庆和云南已经看到了“两高”建设对其自身的延伸效应,贵州作为“两高”建设的直接受益者,不仅可以超前规划好“贵阳—水口”沿线的贵阳、龙里、惠水、贵定、都匀、凯里和黎平等市、县的经济蓝图,还可以进一步把握住今后在成渝经济区和北部湾经济区中的战略地位,根本性地改变与重庆、四川、广西、云南在旅游资源、矿产资源、绿色食品加工、制造业等领域的纵深合作,拉动遵义、铜仁、安顺、六盘水、兴义和毕节地区的经济发展,实现全省经济的全面繁荣。

贵州农业发展现状 篇6

【摘要】 产业结构合理与否直接影响着国民经济的健康发展,而贵州的产业化水平相对较低,直接导致了其经济发展滞后于全国及其他发达地区。本文通过对贵州省产业结构现状分析,找出其中存在的问题,旨在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使贵州省今后的产业结构调整更趋于合理化和高级化。

【关键词】 贵州省;产业结构;对策建议

改革开放以来,贵州经济得到了较快的发展,并取得了相当的成就。但是与全国及发达地区相比,贵州产业结构发展明显滞后,产业结构失衡的问题十分突出,从而导致贵州经济法则水平与资源禀赋状况存在巨大的反差。加强贵州产业结构发展对策的研究,是关系到缩小贵州与东部、中部地区的经济差距和贵州经济跨越式发展的重大问题。

一、贵州产业结构现状分析

1.从三次产业创造总值看贵州省产业结构的变化趋势

资料来源:贵州省统计局编:《贵州五十年》、《领导干部干部手册》

以上数据说明贵州产业结构摆脱了改革开放以前那种“农业基础薄弱、工业畸形发展、服务业水平低下”的局面。整个三次产业结构变化符合世界范围的产业结构演变规律,即第一产业比重下降,第二、三产业比重上升。从增加值的比重变化上看,国民经济总量增长从主要由第一、二产业带动转为主要由第二、三产业带动。

2.贵州省农业发展现状

由于政府的高度重视,贵州农业一直稳定发展着,确保了贵州人民生活的需要,支撑了贵州经济的发展,托起了贵州建设小康社会的重任。贵州的粮食生产近年来得到较快的发展。1997年粮食总产量就接近完成全省“九五”计划1050万吨的要求,1998年超过计划4.76%完成“九五”期末目标;1999年粮食产量为1125万吨,2000年达到1165万吨,创粮食生产历史最高水平,2003年在战胜严重自然灾害的条件下,粮食总产量达到1010万吨。我省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得到加强,实现了农村粮食基本自给的历史性跨越。

3.贵州省工业发展现状

贵州省工业的持续快速增长,加快了工业化进程。1992年三次产业结构由“一、二、三”调整为“二、一、三”;1993年工业增加值首次超过农业,贵州由此进入半工业化社会;2002年产业结构发生历史性变化,三次产业结构演进为“二、三、一”格局,形成了以能源、化工、冶金、有色金属、装备制造及建材为主的重型工业体系和以烟、酒、食品、制药为主的轻型工业体系。

4.贵州省第三产业发展现状

在经济全球化和自由化的影响下,进几年来贵州第三产业得到了迅速的发展,新兴产业不断涌现。经过不断提升和发展,贵州第三产业内部结构呈现明显变化。2000年贵州省第三产业增加值达到334.69亿元,其中批发和零售贸易、餐饮业占23.2%;交通运输、仓储、邮电通信业占19.3%;党政机关、社会团体占11.7%;教育文艺广播电影电视事业占10.07%;金融保险业占9.89%;房地产业占8.24%;社会服务业占7.98%;卫生体育社会福利事业占5.34%;农林牧副渔服务业、地质勘探、水利、科研综合服务业及其他占4.5%。

二、贵州省产业结构存在的问题

1.产业结构不合理。贵州产业结构不尽合理,总体水平偏低,服务业发展滞后。这是经济持续增长后劲不足的重要原因,也是增长方式粗放的症结所在。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以原材料、初级产品生产为主的产业结构模式给贵州经济发展带来了一系列负面影响:产品附加值低,只能低价出售;产品科技含量不高,企业技术创新动力不足,人才难留;产品的市

场需求弹性小;不利于资源、环境保护等。

2.“三农”问题突出。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1)是内部结构不合理负担,区域优势没有形成和发挥。农业经济中种植业比重偏大的状况依然存在。2000年贵州种植业占农业总产值的比重达67.7%,比全国平均水平高出12个百分点。全省还有300多万贫困人口尚未解决温饱问题,而且解决温饱的水平低。(2)是受资源和市场的双重约束程度较深,农业综合商品率和农业科技贡献率低。(3)是乡镇企业困难增多,经营仍较粗放,农产品加工增值缓慢。这些矛盾和问题,严重影响了贵州农业和农村经济整体效益的提高和农民收入的增长。

3.工业经济结构性矛盾突出,综合竞争能力差,效益低下。(1)是国有经济比重高,非国有经济比重低。2000年贵州省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中国有经济比重占79.3%,比全国水平高出32个百分点。(2)是以能源、原材料等重工业为主。2000年贵州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中总产值中重工业产值占67.3%,比全国平均水平高出7.1个百分点。(3)是消耗大、附加值低的产业比重高,技术和知识密集型、附加值高的产业比重低。传统产业的技术结构和产品结构落后,不能适应市场需求高级化的趋势。

4.第三产业发展滞后。目前贵州第三产业的发展仍以传统服务也为主,新兴服务业的发展很不够,技术和知识密集程度较低。另外,贵州旅游资源也没有得到有效的开发。

三、关于对贵州省产业结构调整对策的思考

贵州产业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升级必须适应西部大开发的形势和要求,既要有利于抓住机遇,又要有利于应付种种挑战和冲击。

1.以市场为导向,强化产业政策的引导作用,解决一产、二产、三产不合理的问题。应主要通过市场信息和产业政策的引导,来促进各产业经济资源向更高效的行业、企业和地区流动,进而形成良好的结构形态。各级政府部门应务实,不摆花架子,将着力点放在培育市场机制的有效运转上。

2.加强农业的基础地位,加快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调整。积极调整种植业结构,稳定粮食生产能力,加快发展畜牧业、林业和水产业。发展特色农业,实行产加销一体化,进行适度规模经营,推进农业的产业化进程。推进科教兴农,积极扶持农业科技产业的发展,切实提高农业的科技水平。建立和完善农业生产综合服务体系积极培育和繁荣农村市场,努力增加农民收入。

3.大力推进工业经济结构优化升级,增强整体竞争力。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以技术进步为支撑,充分发挥资源优势,发展特色经济,着力培养支柱产业。贵州新的支柱产业和产业重点是:两烟一酒、水火电力、有色冶金、生物制药、特色食品等产业。

4.进一步拓宽第三产业的发展领域。要积极运用现代经营方式和服务技术,改造商贸流通、交通运输、市政服务等传统服务业,提高服务质量和效益。规范和发展金融、保险业,引导房地产业健康发展,积极发展信息咨询、技术、法律和会计等现代服务业。加大旅游市场促销和新产品开发力度,加强旅游基础设施和配套设施监视,改善服务质量,促进旅游业的大发展。

参考文献:

[1]简新华.产业经济学.武汉大学出版社,2001(11)

[2]余开远.从生产总值看贵州省产业结构的变化趋势.北方经贸,2005(10)

[3]陈康海.贵州省产业结构的战略性调整与优化探析.理论与当代,2003(2)

[4]赵一勤.贵州产业结构发展对策.贵州财经学院学报,2003(6)

[5]谢永利.贵州省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及系统优化决策研究.2006

[6]贵州省经贸委.贵州工业化进程及其特点.当代贵州,2007(18)

贵州省茶产业发展现状及对策 篇7

1 贵州省自然资源概况

贵州省位于我国西南地区云贵高原东部, 地处东经103°36′~109°35′, 北纬24°37′~29°13′, 海拔最高处在西部, 为2 900 m, 最低处在南部, 为137 m, 平均海拔约1 000 m。面积约17万km2, 气候属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区, 温暖湿润, 年平均气温为15℃左右, 最冷月 (1月) 平均气温一般为3~6℃, 最热月 (7月) 平均气温一般为22~25℃。阴雨多, 雨季长, 年降水量1 100~1 300 mm, 日照少, 全年日照时数约为1 300 h, 降水常集中于夏季, 无霜期为270 d左右, 阴天日数一般超过150 d, 常年相对湿度在70%以上。贵州山清水秀, 适宜发展茶叶相对集中的优势区域面积在50万hm2左右, 尚有80%的宜茶面积亟待开发。土壤主要为黄壤、红壤、黄棕壤等酸性土壤, 质地疏松、排水性良好, 是优质茶叶的重要产地。贵州省是国内唯一低纬度、高海拔、寡日照兼具的茶区, 海拔高度、年均气温、日照时数、空气湿度、年降雨量、土壤酸碱度等条件都特别适宜茶树生长, 有利于生产无公害茶、绿色食品茶和有机茶。茶叶水浸出物、氨基酸、茶多酚的平均含量均高于国家标准, 具有香高馥郁、鲜爽醇厚的独特品质。

2 贵州省茶产业发展现状

2.1 茶园面积逐步扩大, 产业水平提升

自2007年贵州省委、省政府《关于加快茶产业发展的意见》 (以下简称《意见》) 出台以来, 贵州省茶产业发展进入快速成长期, 全省主要产茶区在茶园建设、加工水平、市场开拓、品牌打造等方面集中发力, 形成了合力支持茶产业发展的格局。《意见》出台以来, 贵州茶园面积平均每年以3.33万hm2的速度增加, 新增茶园全部实现了无性系良种栽培, 茶园的规模化、标准化、专业化水平明显提升, 全省茶叶基地步入跨越式发展的轨道, 形成了以都匀毛尖、湄潭翠芽、凤冈锌硒有机茶、石阡苔茶、印江梵净山翠峰茶等为代表的一批茶叶品牌。贵州省茶叶种植重点在遵义地区、铜仁地区、黔西南、黔东南等88个县。2010年茶园总面积18.87万hm2, 投产茶园面积大约13.33万hm2, 茶叶总产量36 248.85 t、总产值141 913.7万元。品种以福鼎大白茶、龙井系列、浙农系列、金观音等优良茶叶品种为主, 近年来茶园建设多为无性系苗种植。

2.2 初步建立人才队伍, 企业营销网络不断延伸

贵州茶叶产业经过多年的努力, 已经初步建立了较为完善的茶叶种植、加工、营销、科研体系和人才队伍, 积累了较为丰富的生产经营经验, 全省从事茶产业生产人员有10万人, 其中:接受过专业培训及从业5年以上的熟练工人1万人, 只占从业人员的10%;贵州省现有茶叶加工企业200多家, 已涌现出省级以上农业产业化经营重点龙头企业10家。截至2010年, 贵州省有5家茶叶企业进入中国茶叶行业百强, 2家茶叶企业获得国家级龙头企业称号, 一些茶叶的主产区加工企业集群效应开始显现。目前, 贵州茶叶企业已将销售网络扩展到北京、上海、广州、重庆等国内绿茶主销区, 部分企业已与国外签定了购销合同。

2.3 茶叶注册品牌繁多, 品牌资源整合滞后

贵州省茶叶商标有200多种, 已注册的茶叶品牌多达150多种。20世纪80年代主要品牌有湄潭翠芽和都匀毛尖, 又陆续出现了凤冈锌硒有机茶、贵定云雾茶、石阡苔茶、印江梵净山翠峰茶等品牌, 而且各县都在开发自己的品牌茶, 每个茶企都在竞相推出自己的产品:如毛尖、银针、翠片、翠芽等类型, 不一而足。从局部来看, 对一个县的经济发展有好处, 但是对整个贵州省茶产业的发展来说未必是好事, 因为品种越多, 带来的效益就越低。贵州茶品牌资源整合滞后, 企业缺乏联动协作意识。众多企业各自为政, 品牌杂乱, 知名度很小, 难以被国内、国际市场认同。现在越来越多的有识之士已经意识到这一点, 整合茶叶品牌的呼声越来越高, 部分县区已经开始采取整合行动。湄潭重点打造湄潭翠芽, 凤冈重点打造凤冈锌硒茶, 并要求茶叶生产加工企业统一采摘、制作、包装等。

2.4 强化质量检测监督, 使资源优势转化为市场竞争力

在统一打造绿茶时, 应重点推出都匀毛尖、湄潭翠芽、凤冈锌硒茶等几种地域品牌, 条件成熟后, 再精简成一个响亮的地域品牌。贵州省茶产业应有一定分工, 省市做品牌, 县级做规模, 从源头抓好优质绿茶基地建设, 强化茶叶产前、产中、产后的质量检测和监督, 严把市场准入关, 促使企业按照标准销售绿茶, 形成“龙井”式的大品牌大气候。近年来, 贵州茶多次在国内评比中获奖, 声誉大增。但相对于西湖龙井、福建铁观音等老品牌, 还显得相当稚嫩, 市场名气无法与之相比, 导致贵州省的茶区普遍成为外省的廉价原料供应地。能否培植自己的茶叶大企业、大品牌、大产业, 让贵州省绿茶的优势资源变成商业上的竞争力, 这是该省茶产业面临的艰巨任务。

3 存在的问题

虽然贵州省茶产业发展通过全省上下共同努力, 特别是有关单位和部门在做好茶产业规划、实施新茶园建设、改造中低产茶园和茶园基础设施建设、积极引进茶叶加工企业、制定和落实茶产业发展的有关政策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 使该省茶产业具备了一定规模, 取得了一定成效, 但仍有一定的不足。

3.1 茶产业发展组织机构不健全, 生产和管理专业技术人才缺乏

各级党委政府对茶产业发展的认识比较滞后, 茶叶主产县的茶叶管理机构不健全, 还处于建设、组建中, 有的县成立了专门的茶叶办、茶叶局, 但相当部分县还没有成立茶叶管理机构, 处于农业局兼职代管的现状, 管理乱, 生产经营各自为政, 缺乏统筹规划、合理布局及统一管理、统一生产和经营。贵州省从事茶叶生产人员的技术不高, 多属一家一户的小农经济, 在生产中接受过专业技术培训教育的熟练工人数不足, 更不用说高级茶叶生产和管理人才。人才的缺乏制约了贵州省茶叶生产技术和管理水平的提高, 阻碍了茶产品的发展。

3.2 生产经营规模小, 不能形成规模化经营

贵州省宜茶面积为50万hm2, 2010年全省茶园总面积为18.87万hm2, 包括老茶园面和未投产的新建茶园 (在宣茶面积中所占比例不大) , 无法形成规模, 不能进行规模经营, 难以形成规模效应。问题的瓶颈:一是资金短缺, 投入不足;二是缺乏科技含量高的龙头企业的支撑和带动;三是经营分散, 不能形成合力。

3.3 茶园利用率低, 不能最大化发挥效益

全省大部分茶园一般只采摘春茶 (清明茶) 和夏茶, 多为一叶一芽和二叶的高档茶青, 每年产量仅为150~300 kg/hm2, 仅占全年采摘茶叶产量的10%~20%。大量的茶青和秋茶、茶树花、茶籽等被弃, 不能使资源得到经济效益最大化的发挥。

3.4 缺乏精加工技术和设备, 项目资金投放错位

全省拥有200多家不同规模的加工企业, 但设备落后, 加工技术和能力水平低, 致使高品质的茶青生产不出高品位的产品, 丧失市场竞争力, 造成茶青流失, 被外商低价收购, 重新加工、包装, 高价销售。中央和贵州省投入资金发展茶产业是为了地方产业的发展壮大, 促进地方经济的发展、繁荣, 实现农民增收致富。但是, 在生产中却有一些开发商投机钻营, 以地方部门和茶场为名争取茶叶项目开发补偿资金, 只将少许经费投入生产和用于茶农的土地补偿, 大部分挪作他用, 甚至归为己有, 使项目资金不能用在刀刃上, 严重影响茶产业的发展。

3.5 品名多而杂, 销售市场开发不足

全省现有不同名目茶叶商标多达200多种, 已注册150多种。名目繁多的品名, 使得品牌资源分散, 给消费者造成假冒嫌疑, 严重影响了品牌效应及茶产业的发展。另外, 茶产业销售市场开发不足, 一是缺乏专门的销售组织;二是宣传力度不够;三是缺乏多样化包装。

4 发展对策

针对贵州省茶产业生产经营及结构调整中存在的问题, 为全面提升该省茶产业发展水平, 加快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 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可采取如下对策。

4.1 健全茶产业组织管理机构, 加强技术人员培训

茶产业是一个涉及“三农”问题的经济产业, 因此加强领导, 理清发展思路非常必要[1,2]。尽快建立健全省茶产业组织管理机构, 理顺关系, 归口管理, 解决生产管理中各自为政等问题, 并做好统筹规划、合理布局及统一管理、统一生产和经营。同时做好政策制订、项目申报、人员培训、资金争取及资金统筹管理和分配等。加强技术人员培训, 一是充分发挥省、地、县职业学校和茶叶机构职能的作用, 对从事茶业生产第一线的人员进行技术培训;二是发挥农业技术人员的才智, 对茶农进行技术指导, 实行包村包户;三是选拔较为优秀的人才到省外大专院校深造, 为贵州省茶产业发展提供人才保障。

4.2 科学合理规划布局, 提高茶园综合效益

根据贵州省地理条件和茶的品种特性, 科学规划建设苗圃基地和茶园基地, 扩大茶叶生产规模[3]。一是扶持茶农。可在建园成活后给予茶园管理资金扶持、产出前期给予适当管理补贴的方式, 调动和激励宜茶区农民种茶的积极性, 以此扩大茶的种植面积。二是走“公司+基地+农户”的股份制经营模式之路, 带动一片, 扩大规模, 实现集约化经营。此外, 应充分利用资源, 提高茶园综合效益。利用四季茶青生产高、中、低档茶和生产具有贵州省特色的药用功效的苗药茶枕、药用保健品等产品。利用茶花、茶籽提取潜力很大的茶多酚和茶籽油, 做到物尽其用, 最大化提高茶园综合效益。

4.3 扶持龙头企业, 招商引资, 引进先进生产力

对已初具规模、生产设备较为先进, 在生产、加工、销售上具有带动和拉动产业发展的龙头企业给予扶持。加速其技术改造、设备更新, 对产品进行深加工、精加工, 以提高产品质量及生产能力, 打开产品销路和进入国际市场。同时, 加大招商引资力度。缺乏资金和先进技术及管理是制约贵州省茶产业发展的重要因素, 引进一批优强外企共同参与贵州省茶产业的产业化经营是破解这一“瓶颈”的有效举措。

4.4 整合资源, 统一品牌, 加大宣传力度

“品牌就是资源”、“品牌就是效益”、“品牌就是金钱”。以品牌带动产业发展, 是当今世界企业成功发展的标志[4]。将150多种茶叶商标品名进行整合, 集中打造以“贵州绿茶、秀甲天下”为主的3~5个知名品牌, 实行统一生产、统一包装、统一品牌, 是贵州省茶产业做大、做强的关键。加大宣传促销力度, 一是以政府名义组织参加重大的博览会、展销会, 举办大型茶事活动等宣传贵州茶产品、茶文化, 以提高知名度[5];二是以旅游业开发为突破口, 拓展茶产品市场。抓住贵州省创“优秀旅游城市”品牌为契机, 开发观光旅游茶园和旅游茶产品, 结合旅游景点布局, 建立具有茶文化特色的观光旅游定向购物点, 组织茶产品销售推介机构, 并开展茶产品营销宣传表演。同时将贵州省的有机、绿色无污染的保健茶制作包装成不同规格、便于购买和携带的旅游茶产品, 让四方游客共享贵州茶, 共知贵州茶, 增加销路, 打开市场。

4.5 加大资金投入力度

一是将退耕还林、水土保持、农业综合发展、扶贫开发、坡改梯资金捆绑使用, 部分用于茶产业建设发展。二是财政筹措, 设立专项基金[6]。三是制订计划、拟定项目。要向上争取加强茶产业发展项目资金的督促检查, 确保其资金的安全使用。政府和主管部门严把项目申请立项入口关, 项目实施中严格实行项目法人负责制, 充分发挥审计监察部门的职能作用, 加强对项目资金督促检查, 对项目资金运行中出现的违纪行为严惩不怠, 确保项目资金投入茶业生产和开发, 使其发挥应有的作用, 达到茶产业发展、地方经济繁荣、农民增收致富的目的。

参考文献

[1]黄寿波, 傅懋毅.试论生态茶园建设的若干问题[J].茶叶, 1997, 23 (2) :23-27.

[2]严学成.茶树形态结构与品质鉴定[M].北京:农业出版社, 1990.

[3]张修林, 樊天文, 许秀娟.修水茶产业发展障碍与对策思考[J].蚕桑茶叶通讯, 2010 (2) :24-25.

[4]朱相雄, 雷永宏.遂昌县茶产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丽水农业科技, 2010 (1) :17-18, 48.

[5]潘科, 牟小秋, 沈强, 等.论贵州茶产业发展的机遇与潜在危机[J].贵州茶叶, 2010 (2) :6-9.

贵州农业发展现状 篇8

1 铜仁地区有机茶发展现状

截至2008年贵州有机茶认证茶园面积4866.67hm2, 主要集中在湄潭、印江、雷山、纳雍县、凤冈县等地。而就铜仁地区而言, 有机茶生产刚刚起步, 生产能力远远不足, 产品总量和品种数量都很少, 只有印江县净团茶叶公司在印江县永义乡的56.67hm2茶园和印江县梵净山银辉茶业有限公司在印江县缠溪镇湄沱村的13.33hm2茶园通过有机茶认证。目前印江县梵净山银辉茶业有限公司承担实施的科技富民强县专项行动计划《有机茶开发及产业化建设》项目得到了国家科技部科技项目资金的支持, 项目将新发展有机茶46.67hm2, 建立名茶车间600m 2, 年加工成品茶50余t。

2 铜仁地区发展有机茶的优势

2.1 生态优势

我区地处武陵高原山区, 由于工业化进程相对较慢, 工业较少, 是贵州乃至全国生态保护最好的地区之一。茶叶种植园空气清新、水质纯净、土地资源未受污染、具有良好生态环境的区域, 山、河流、自然植被是天然的隔离屏障, 是天然的生态茶园区域。

2.2 低成本优势

2.2.1 铜仁地区现有大量茶园正开展无公害认证, 从无公害茶园到有机茶园建设成本低。

目前, 石阡县主要茶叶生产基地的1130hm2茶园, 梵净山顶翠园茶业公司在玉屏县亚鱼乡的36.33hm2茶园, 印江县银辉茶叶公司在印江县缠溪镇的46.67hm2茶园均已通过无公害产地认定;地区要求各产茶县每年50%的新植茶园开展产地认证。2.2.2劳动力成本低廉。有机茶生产大部分工作需要人工来完成, 是劳动密集型产业。铜仁地区劳动力资源丰富, 农村劳动力成本远低于全国平均水平, 与东部沿海地区的差距则更大;而且土地价格也远低于东部沿海地区。因此, 铜仁地区发展有机茶产业其成本优势明显, 有利于在市场竞争中赢得价格优势。

2.3 资源优势

2.3.1 茶叶品质优良。

评价茶叶的内在品质, 主要看氨基酸含量和水浸出物含量两项指标。铜仁地区地处武陵山脉, 其独特的地理位置、土壤环境和气候条件造就了茶叶独特的品质。经国家权威机构检测, 铜仁茶叶氨基酸含量为3%~5%, 水浸出物含量一般在45%以上, 而江浙茶叶仅分别为3%、30%左右。铜仁茶叶因此不仅清香馥郁、回味悠长, 而且经久耐泡。农业部茶叶质量监督检测中心曾对铜仁茶叶产品进行质量安全监测, 结果表明:按无公害茶叶标准判定, 抽检的5个产品合格率达100%。

2.3.2 茶园面积大, 品牌基本形成。

2008年全区茶园面积达9186hm2, 产量3300t。形成了以梵净翠峰和梵净雪峰为代表的“铜茶方阵”, 松桃翠芽、夷州贡茶、泉都碧龙、泉都云雾、武陵剑兰、梵净绿茶、坪山翠芽、沿河富晒茶等10多种铜仁名优茶, 它们在全国各种茶叶评比活动中捧走若干奖项, 这为铜仁地区有机茶的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和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3 铜仁地区有机茶发展存在的问题

3.1 满足现状, 有机茶生产观念淡薄

铜仁地区茶叶生产虽然历史悠久, 但一直发展缓慢, 面积扩张主要在2007、2008这两年, 现均是是幼龄茶园, 尚未投产, 投产茶园面积不大, 茶叶产量不多, 销路不愁, 满足现状, 对茶产品认识不足, 没深层次思考和对茶产品的开发, 生产有机茶意识淡薄, 导致效益低下。调查表明, 铜仁茶667m2产值一般仅在500~600元之间, 而有机茶产值可达到15000~20000元。

3.2 茶园管理分散, 质量控制体系难实施

全区茶叶生产过去皆以劳动力的数量投入为主, 实行传统的开发模式, 科技含量不高。因此, 对茶叶的深度、精度、长链条、多品种、高附加值的开发极其有限, 从而造成优势资源的承载力低下, 对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力弱小。铜仁大部分茶园分布在山区, 茶园分户管理居多。而有机茶的生产必须严格执行标准, 其生产过程必须应用质量控制体系加以管理, 这在相当大程度上增加了实施难度。

3.3 基地建设缺乏科学规划

有机茶生产基地建设要符合NY5199-2002《有机茶产地环境条件》标准, 在基地规划与建设中应避免生物多样性遭受破坏, 茶园水土流失较严重;常规转换茶园基地周边的隔离带要完整, 不存在污染的安全隐患。因此, 有机茶基地建设应因地制宜, 做好全面规划, 制定详细可行的实施方案, 保护和建设有机茶生态环境, 尽量避免可能造成的污染。

3.4 机构不健全, 关键技术尚未得到较好解决

2008年地区及相关县相应成立了茶产业局或办公室, 茶叶建园和茶园管理技术得到有效推广, 但仍还存在专业技术人才缺乏, 指导跟不上的问题。而且尚未成立茶叶科研机构, 对有机茶生产关键技术的研究得不到解决, 对茶叶新品种、新技术、新材料、新产品研究不够。有的企业资金投入不足, 茶叶生产的科技含量不足, 有机茶园迟迟未建立。

4 有机茶的发展对策

4.1 转变观念, 加强基地建设, 提高有机茶生产规模

随着社会的进步与发展, 茶叶生产结构已由过去的数量型向质量型过渡, 人们对茶叶的质量有了更高的要求。有机茶确保茶叶的安全性和健康性, 是人们所追求的。有机茶园建设是整个有机茶工程的重点, 发展有机茶要重点放在生态环境良好, 无直接或间接污染源的山区、半山区茶园。同时, 对茶厂设备、工艺、卫生条件等要进行严格要求, 以保证有机茶质量。随着东部地区产业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 东部地区茶叶企业生产基地向中西部地区转移, 要抢抓这一有利时机, 用工业化思维发展茶产业, 对茶业实行产业化经营、工厂化生产、项目化运作、科学化管理, 大力发展有机茶园, 进一步优化茶叶品种结构, 扩大我区茶业基地生产规模。

4.2 培育龙头企业, 推进茶叶产业化经营

推进茶叶产业化经营, 是振兴茶叶产业的必由之路。培育扶持龙头企业, 要运用市场机制和运作方式, 打破地区、行业、所有制的界限, 鼓励和支持龙头企业的发展并以此为基础, 联合生产、科研、农技推广等部门或企业, 组成有机茶开发的经济联合体。铜仁茶叶需培育龙头企业带动, 实施品牌战略, 推进产业化经营, 方可拓展一片新天地。

4.3 寻求与科研院所及高等院校的合作, 加强有机茶生产技术研究与开发

有机农业是世界公认的提高食品安全和生物多样性、促进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途径, 各地政府、科研机构都把有机农业和有机食品作为重点研究项目。目前铜仁地区有机茶生产力低, 急需对传统茶叶生产技进行研究和改造, 政府和科研部门研究出适合铜仁本地的有机茶生产技术体系, 指导铜仁地区有机茶生产和发展。

科研院所及高等院校在人才和科研仪器设备等方面具有明显的资源优势。有机茶生产企业要把握时机, 寻求与科研院所及高等院校的合作, 以科研院所及高等院校为技术依托, 通过建立科技示范基地、或技术的引进、项目对接等, 推动有机茶发展, 为企业注入发展动力。同时提高茶叶产业从业人员的科技素质, 在茶园相对集中的区域, 组织开展茶农培训, 使茶农掌握有机茶叶生产的基本技术环节。同时建立有机食品信息网, 建立完善的有机农业咨询机构, 为有机茶生产、加工、贸易和质量控制提供技术支持和信息服务。

4.4 打造“梵净山有机茶”品牌, 扩展国内外市场

相比浙、皖、闽等省的产茶地, 铜仁的地域文化一直处于相对的弱势地位, 相应带来茶文化、茶品牌的弱势, 从而极大地抵消了铜仁茶叶品质上本应有的竞争优势。铜仁茶叶只有实现自我文化突破及发掘, 才能笑傲市场。

贵州省创业投资发展现状及展望 篇9

贵州省创业投资发展现状

1.贵州省创业投资机构概况

(1) 创业投资机构。截至2012年12月底, 贵州省共有21家创业投资机构, 占全国创业投资机构总数的1.8%;[2]其中创业投资企业15家, 创业投资管理企业6家。2012年贵州省新成立4家创业投资机构;其中新成立创业投资管理企业2家。截至2012年底, 全省21家创业投资机构中, 有9家通过贵州省发改委创业投资企业备案;有18家创业投资机构注册在贵阳市, 占全省总数的85.7%。此外, 遵义市、六盘水市分别有2家和1家创业投资机构。

(2) 创业投资资金。从注册资本规模看, 截至2012年底, 贵州省创业投资机构注册资本集中在3千万元以下和1亿以上, 分别为5家和8家, 占比分别为26.3%、42.1% (因有两家创投机构连续两年以上未投资项目, 仅在机构数量上统计, 在后续各部分的分析中均剔除, 以19家创投机构为有效样本提供的数据进行分析〈下同〉) ;注册资本在1亿元以上的创业投资机构的比重较2011年37.5%的比重略有增加。从管理风险资本规模看, 截至2012年底, 贵州省有11家创业投资机构的管理资本在5000万元以下, 占贵州省创业投资机构总数的57.9%, 此比例是全国的2.6倍, [2]贵州省小型创业投资机构数量比重偏大。截至2012年12月底, 贵州省创业投资机构管理资本总规模达12亿元, 其中新增48547.1万元, 比2011年增长67.9%;是全国资本总量的0.4%。[2]2012年我国创投资本占GDP约0.64% (发达国家此比例一般在1%) , 2012年贵州省此比例在0.2%左右, 远低于全国平均水平, 相对于贵州总体经济发展水平, 贵州省创业投资资本规模偏小。从资本来源看, 2012年贵州省创业投资机构管理资本来源中, 政府和国有独资投资机构的资本仍然是最大的资金来源, 占总管理资本的59.6%, 其次是其他投资机构资本, 占比21.7%, 个人资金、非上市公司、上市公司/大型企业、外资等分别占8.7%、7.2%、2.5%、0.4%, 银行、保险、证券等各类金融机构资本没有进入贵州省创业投资领域。

(3) 组织形式与资金管理模式。2012年, 贵州省19家创业投资机构中有15家采取了公司制, 占比78.9%;其中创业投资企业11家, 创业投资管理企业4家。有4家采取有限合伙制, 其中创业投资企业3家, 创业投资管理企业1家。贵州省14家创业投资企业中有8家是自行管理创业风险资金, 6家委托其他管理机构管理创业风险资金, 占比42.9%;11家公司制创业投资企业中有8家是自行管理创业风险资金, 占比72.7%。

2.贵州省创业投资运作与投资退出

(1) 投资情况。2012年, 贵州省创业投资企业新增投资项目16个, 新增投资金额11937.5万元;平均投资强度为746.1万元, 较2011年投资项目平均投资强度899.1万元下降17.0%。从单项投资规模看, 2012年的16个新增投资项目中有6个项目的投资规模在100~300万元以下, 占新增项目总数的37.5%, 其次是1000~2000万元之间的项目占新增项目总数的31.2%;规模在1000~2000万元之间的投资项目的投资金额占2012年投资总金额的46.1%, 占总投资金额比重最大;其次是2000万元以上的投资项目的投资金额, 占新增投资金额的30.8%。从投资项目分布区域看, 2012年投资的16个项目中14个投在贵州省内, 占投资项目数的87.5%, 投资金额的79.1%;省内项目主要集中在贵阳市, 2012年投资在贵阳市的项目占当年新增投资项目数的69.0%, 资金占当年新增投资金额的46.0%。从投资领域看, 2012年投资的16个项目中, 有13个项目投向高新技术领域, 占当年投资项目总数的81.3%和投资总金额的55.8%;均高于全国的55.3%、47.6%。[2]高新技术领域涉及高技术服务、先进制造、新材料、信息技术、生物与新医药, 其中投向高技术服务业的项目最多, 占投资项目总数的25.0%;投向新材料领域的金额占比最大, 占投资总金额的16.7%。从投资阶段看, 2012年投资的16个项目中, 初创期项目12个, 占投资项目数的75%;高于全国的41.0%。[2]2012年投资的16个项目中, 首次投资项目为11个, 占比68.8%;4个项目为二次投资, 占比为25.0%;余下1个项目为创业投资企业在前两轮投资的基础上以债转股的形式进行第三轮投资。从持股比例看, 2012年投资的16个项目中, 持股比例在10%以下的项目共10个, 占到总投资项目数的62.5%;有5个项目的持股比例在10%-30%之间, 占总投资项目数的31.3%。从被投资企业规模看, 2012年13个被投资企业中 (因有两家被投资企业同时获得两家以上创投机构的投资, 在统计投资项目时按个创投机构提交的项目数统计, 在统计被投资企业数是按实际被投企业数统计) , 企业实收资本在2000万以上的共有10家, 占总投资企业总数的76.9%;首次出现企业规模为1亿元以上的被投资企业, 有3家, 占总投资企业总数的23.1%。

(2) 退出情况。2012年, 全省创业投资退出项目共7个, 退出项目数较2011增长了4个, 增幅为125%;其中5个项目采用原股东回购的方式退出, 其余2个项目采用协议转让方式退出, 全省创业投资退出方式增多;另外7个项目中有2个项目为部分退出, 5个项目为全部退出。2012年, 全省7个创业风险投资退出项目平均收益率达60.4%。其中有3个项目的收益率在100%以上, 最高的为151.2%;3个项目为原值退出;1个项目的收益率为23.9%。

(3) 省外投资机构在贵州省实施创业投资情况。据调查, 2012年贵州省有2家创业企业获得省外4家创业投资机构的风险投资, 省外创业投资机构投资金额合计4975.5万元, 占2012年贵州省获得创业投资新增总金额的34.5%。

3.贵州省创业投资的绩效

(1) 创业投资机构的收入与总体运行情况。2012年, 全省19家创业投资机构中, 有11家创业投资机构有收入, 平均收入为854.29万元, 为全国创投机构平均收入的51.3%;[2]7家国有创投机构的平均收入为573.02万元, 仅为全国国有创投机构平均收入的19.9%。[2]从收入来源看, 管理咨询费在贵州省创业投资机构总收入中占比最大, 达到64.3%;投资企业分红占总收入的比重为7.7%, 股权转让占总收入的比重为13.9%。但是, 全国创投机构的收入来源中, 股权转让增值收入占全部收入的70.7%, 分红收入占15.7%, 管理咨询费收入占5.5%。[2]收入结构的差异也表明贵州省创业投资还处于初步发展时期。根据问卷调查, 贵州省19家创业投资机构都对2012年度贵州省创业投资发展情况作出评价, 这是2008年以来首次没有机构对行业发展情况不清楚。68.4%的机构认为2012年度贵州省创业投资发展运行正常, 剩余的6家机构的看法不一, 有2家机构认为过热/偏热, 4家机构认为出现下滑。

(2) 创业风险投资项目运行情况。截至2012年底, 贵州省创业投资在投资企业共44家, 大部分企业在2012年实现了稳步、快速发展。对反馈信息的5家创业投资机构在投资的33家企业运行情况进行统计分析表明, 在投资企业合计销售收入、实现净利润、上缴税金等各项指标较2011年有较大幅度的提高。

4.贵州省创业投资行业政策环境

(1) 省级创业投资政策正式发布。2012年5月, 贵州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发布《贵州省促进创业投资加快发展的指导意见 (试行) 》, 这是省级层面首次出台专门促进创业投资发展的文件, 内容涉及大力发展创业投资企业和管理机构、加快培育优质创业投资项目、建立创业投资管理团队激励机制 (收入分配、奖励机制、人才激励等) 、加大对创业投资的政策扶持 (税收扶持、风险补偿、奖励补贴等) 、完善创业投资管理和服务体系等方面。

(2) 大力促进科技金融结合。2012年3月, 贵阳市人民政府发布《贵阳市促进科技和金融结合工作方案》, 提出贵阳市成为全省乃至全国中西部地区科技和金融结合的创新示范区域的目标, 提出了大力发展创业投资机构等八项工作。

(3) 政府创业投资专项扶持。2012年11月, 贵州省政府出资正式设立贵州省创业投资引导基金, 基金首期规模为2亿元。并组建贵州省创业投资促进中心, 作为贵州省创业投资引导基金的出资人代表, 履行政府出资人职责。随着省级创业投资引导基金的设立, 贵州省对创业投资的引导、扶持力度进一步加大。2012年5月, 贵州省科技厅设立贵州省科技成果转化引导基金, 2012年额度为1000万元, 通过阶段参股贵州省科技投融资机构引导构建贵州省科技金融服务体系。2012年, 省内各级政府共计投入9416.95万元用于构建创业投资机构, 比上年增长49.5%。

贵州省创业投资发展展望

1.创业投资行业发展速度有望进一步加快

继《国务院关于进一步促进贵州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若干意见》 (国发[2012]2号) 明确提出“支持贵州设立创业投资引导基金, 扶持发展创业投资”后, 2012年5月10日, 贵州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印发了《贵州省促进创业投资加快发展的指导意见 (试行) 》 (黔府办发[2012]17号) , [3]这是贵州省省级层面首次出台支持创业投资发展的政策性文件, 该意见的出台表明了贵州省政府支持创业投资的态度和决心, 将对引导社会各界资本和省外优秀管理团队参与贵州省创业投资, 促进贵州省创业投资进一步加快发展发挥重要作用。随着国家对创业投资支持力度的加大, 贯彻落实国发2号文件精神的进一步深入, 创业投资机会将进一步增多, 更多具有实力和条件的创业投资机构将结合贵州省经济社会发展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需要, 促进贵州创业投资快速发展。

2.政府创业投资引导力度将进一步加大

根据《中共贵州省委贵州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强科技创新促进经济社会更好更快发展的决定》 (黔党发[2011]27号) 和《贵州省促进创业投资加快发展的指导意见 (试行) 》文件精神, 2012年5月, 贵州省设立省级创业投资引导基金, 引导基金首期资金规模为2亿元, 以后视财力增长情况逐年增加;2013年5月贵州省政府出资10亿元, 拟成立贵州省科技成果转化基金, 目前正在筹建中;2013年12月贵阳市出资1亿元设立了贵阳市天使投资基金, 首期到位1844万元;2014年贵州省政府制定刚性预算出资3000万元, 拟设立贵州现代农业创业投资基金。此外, 铜仁市、黔东南州等市 (州) 也在积极筹建创业投资引导基金。总体看, 随着贵州省经济逐步发展, 对创业投资的引导力度将进一步加大。

3.战略性新兴产业将备受关注

《贵州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若干意见》 (黔府发[2011]29号) 明确要求实施创业投资引导工程, 加快引进和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创业投资机构, 扶持和培育5-10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创业投资企业, 积极争取国家创业风险投资的支持, 大力吸引社会资金, 尽快建立战略性新兴产业创业投资基金, 扶持处于创业早期和中期阶段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2013年, 由贵阳市工业投资集团公司发起, 获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的新兴产业创投计划参股创业投资基金支持的贵阳工投生物医药产业创业投资有限公司 (即“贵州省生物医药产业创投基金”) 正式成立, 将对支持贵州省生物医药创业投资企业发展和推动贵州省生物医药产业的发展将起到积极作用。此外, 由贵州省科技风险投资有限公司及其分支机构共同发起的贵州省装备制造产业基金、贵州省钛铝新材料产业基金正在筹备中, 并有望获科技部科技型中小企业创业投资引导基金、发改委新兴产业创投计划的支持。

4.创业投资退出渠道有望进一步改善

2014年1月, 由贵州白酒交易所 (持股40%) 、贵州阳光产权交易所 (持股30%) 、华创证券有限责任公司 (持股11%) 、贵州恒丰泰投资有限公司、青岛国际版权交易中心、海南佳上投资有限公司以及贵州省各市 (州) 政府投资平台公司共同设立的贵州省股权金融资产交易中正式成立 (以下简称贵州股交中心) 。[4]贵州股交中心俗称“四板”, 该中心准入门槛较低, 将为省内企业特别是中小微企业提供股权投融资、债权投融资以及符合国家及相关监督管理部门规定的类金融资产交易等综合融资服务;[5]其作为区域性股权交易市场将与新三板和主板对接, 未来有望成为西南地区有一定影响力的非上市公司股权转让平台、综合性的投融资服务平台、新三板挂牌企业输送平台和IPO企业培育平台。[5]因此, 贵州股交中心的成立, 为贵州省创业投资形成的股权交易提供了新的平台, 为创业投资的推出增加了新的渠道, 完善了贵州省创业投资退出机制, 对促进贵州省创业投资具有重要意义。

摘要:从创业投资机构、创业投资运作与投资退出、绩效、政策环境等四个方面对贵州省创业投资发展现状做了分析, 对贵州省创业投资行业下一步发展进行了展望。

关键词:贵州省,创业投资,现状,展望

参考文献

[1]贵州省科学技术厅, 贵阳市科学技术局.贵州省创业风险投资发展报告2013[M].内部刊物, 贵阳:2013.

[2]王元, 张晓原, 赵明鹏.中国创业风险投资发展报告2013[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 2013.

[3]贵州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贵州省促进创业投资加快发展的指导意见 (试行) 的通知[EB/OL].[2012-05-11].http://www.gzgov.gov.cn/zwgk/show.aspx?id=142969f6-3442-47a3-8b45-3b5b93805757

[4]李金明.贵州股权金融资产交易中心将于1月14日揭牌[EB/OL].证券日报, [2014-01-11].http://www.ccstock.cn/stock/gupiaoyaowen/2014-01-11/A1389380981220.html

贵州省节水灌溉发展现状及对策 篇10

关键词:节水灌溉,总体布局,发展对策

贵州地处云贵高原, 介于东经103°36′~109°35′, 北纬24°37′~29°13′之间, 平均海拔在1 100 m左右。全省平均年降水量为1 179 mm, 其中长江流域平均为1 126 mm, 珠江流域平均为1 280 mm。降雨分布不均衡, 夏季 (5-10月) 降雨最为集中, 占年总降雨量的75%以上, 降雨地区差异大, 变化范围为800~1 700 mm。降水量年际变化率在0.12~0.14之间, 但月降水变率则很大, 有的月降水量年际变化可达几十倍。贵州省水资源相对丰富, 但山高水低的地形地貌致使大多降雨随洪水流走, 工程性缺水严重[1]。降水量年际变化也大, 丰水年与枯水年相差悬殊, 使水旱灾害频频发生, 甚至同一地区有时旱涝接踵而至, 交替成灾。由于受地形地质条件的限制, 贵州水资源开发利用的难度特别大, 目前水资源开发利用率不到10%。因此, 节水灌溉是解决今后贵州缺水的重要途径之一, 也是传统水利向现代水利、工程水利向资源水利转化的必由之路。

1 贵州节水灌溉发展现状及存在问题

1.1 节水灌溉现状

近几年来, 贵州省贯彻落实中央提出的把节水灌溉作为一项革命措施来抓的要求, 大力发展高效节水灌溉。截止2010年底贵州省常用耕地面积175.78万hm2, 其中有效灌溉面积108.74万hm2, 占耕地面积的61.2%;节水灌溉面积42.58万hm2, 占耕地面积的24.2%, 占有效灌溉面积的39.1%。节水灌溉面积中渠道防渗灌溉面积36.26万hm2, 占节水灌溉面积的85.2%;低压管道灌溉面积4.98万hm2, 占节水灌溉面积的11.7%;喷灌面积0.44万hm2, 占节水灌溉面积的1.04%;微灌面积0.89万hm2, 占节水灌溉面积的2.1%。此外还有节水灌溉措施面积4.67万hm2。近几年是贵州省节水灌溉事业增长最快的时期, 通过各种节水措施, 使贵州省灌区灌溉水利用系数从不足0.37提高到0.45左右。

1.2 节水灌溉存在的问题

贵州省特殊的自然地理环境和落后的经济社会状况, 使贵州省耕地面积分散、灌溉渠系配套不完善、灌溉方式粗放、灌溉管理落后, 节水灌溉面积发展缓慢。目前贵州省节水灌溉主要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1) 山区地形制约节水灌溉的发展。

受山区地形的限制, 贵州耕地比较零星, 平地少, 山丘地多。其中相对平坦成块、水资源条件较好的部分基本已作为水稻田, 旱地绝大部分都是比较复杂的山丘坡地, 水源条件较差, 很难进行一般的地面灌溉, 而喷灌、滴灌等先进的节灌模式技术要求高、单位面积投资大, 目前只能在节水示范项目中应用, 难以大面积推广。

(2) 节水意识和观念尚需加强。

由于贵州省降水相对丰富, 在不出现严重干旱的情况下, 基本能满足农田用水要求, 造成贵州省多年来农业灌溉以大水漫灌为主, 灌溉方式粗放, 但农业抵抗干旱的能力却非常薄弱, 连续5~7 d无降水, 便对农业生产造成严重影响。但人们在主观上未感到节水灌溉迫切性, 客观上又存在一定困难, 因此节水灌溉难以得到大面积的发展, 大量耕地还处于雨养状态, 粮食产量低而不稳。

(3) 建后管理相对滞后。

水利工程管理体制不顺, 水利工程管理单位事企不分, 水利工程运行管理和维修养护经费不足, 水价严重偏低, 计收不力, 国有资产管理运营体制不完善, 这些问题影响了贵州省节水工程良性运行。在农户自管的项目中, 由于农民的科技意识跟不上, 出现了毁坏建成设施、不愿使用节水设备等现象。

(4) 技术推广体系不健全。

节水灌溉技术产学研联系不够紧密, 技术集成少, 成果转化慢。缺乏节水灌溉行业准入制度, 节水灌溉设备质量良莠不齐, 尚未培育出一批可承担节水灌溉技术推广主体地位的设备生产企业。

2 节水灌溉发展思路及目标

2.1 发展思路

贵州省节水灌溉发展的主要思路是加强现有工程的节约用水管理;采取以渠道防渗为主, 大力发展管灌, 适当发展喷灌、滴灌、微灌与非工程的农业措施相结合节水灌溉模式, 以节水灌溉示范项目带动面上节水灌溉的发展。资源节约和转变农业发展方式相促进, 通过建立政府主导、农户参与、科技支撑、专业服务、企业配合、社会支持的机制, 加快工程建设, 强化管理改革, 推进产学研结合, 健全技术服务, 大力发展贵州省高效节水灌溉, 促进农田水利现代化、农业现代化和水资源可持续利用。

2.2 发展目标

根据规划目标和各地实际, 到2020 年, 贵州节水灌溉工程面积达到137.1万hm2, 其中高效节水灌溉面积2万hm2, 占有效灌溉面积 (约153.3万hm2) 的13%。“十二五”期间, 确保新增高效节水灌溉面积6.67万hm2, 争取新增10万hm2。大力发展高效节水灌溉建设, 集中连片建设一批规模化高效节水灌溉工程, 每年大致安排建设4片666.7 hm2以上、10片333.3 hm2以上及一批33.3 hm2以上的项目区;加上面上各地建设的高效节水灌溉工程, 5年内力争使高效节水灌溉面积达到10万hm2, 占有效灌溉面积的比例由3%提高到7%, 其中喷灌面积发展到1万hm2左右, 微灌面积0.67万hm2左右, 力争在现有基础上翻一番。通过大中型灌区节水改造、发展高效节水灌溉以及加强管理, 确保全省灌溉水利用系数达到0.50以上。同时, 进一步深化体制改革, 逐步建立健全“产权明晰、主体到位、责任明确、经费落实”的田间工程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大力发展农民用水户协会, 用水户参与灌溉管理面积的比例显著提高;在建立水权制度的基础上, 通过完善灌溉用水检测、量测网络, 探索建立灌溉用水“总量控制, 定额管理”的节水约束体系, 推行节水灌溉制度。

3 总体布局及发展重点

3.1 总体布局

按照水资源时空分布、水资源开发利用方式、水利工程布局和农业分区等情况, 贵州将节水灌溉地区分为3类:水资源紧缺区、水资源相对欠缺区和水资源相对丰沛区[3]。全省节水灌溉总体上以渠道防渗为主, 而在水资源紧缺的中部地区重点发展低压管道灌溉, 在水资源相对丰沛的东南部地区重点发展渠道防渗及田间节水, 在水资源相对欠缺的西北部地区重点以雨水集蓄工程与低压管灌相结合的旱地节水灌溉模式为主。

3.2 发展重点

(1) 大型灌区续建配套节水改造建设。

大中型灌区一般是全省主要的粮食生产基地, 对维护全省粮食安全和社会稳定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 因此, 发展大型灌区的节水灌溉面积很重要, 应该成为全省节水灌溉发展的重点区域。

(2) 以黔中水利枢纽为代表的新建灌溉工程建设。

黔中水利枢纽工程是以灌溉和城乡供水为主, 兼顾发电等综合利用, 并为改善区域生态环境创造条件的大型水利基础设施项目, 是西部大开发中贵州水利建设的标志性工程, 也是贵州最大的水利枢纽工程。

(3) 节水灌溉规模化试点项目建设。

要把《“十二五”贵州省节水灌溉规划》的规模化试点项目建设方案作为重点建设工程, 以点带面, 带动全省节水灌溉的发展。目前贵州确定有6个规模化试点建设项目, 分别是黔南州瓮福灌区规模化试点项目建设方案、铜仁市德江县规模化试点项目建设方案、黔东南州锦屏县规模化试点项目建设方案、安顺市西秀区规模化试点项目建设方案、六盘水六枝特区规模化试点项目建设方案和毕节地区威西灌区规模化试点项目建设方案。

(4) 小型农田水利重点县建设。

2009年以来, 财政部、水利部在全国选择850个重点县, 整合资金, 集中投入, 连片推进农田水利建设。贵州省有45个县进行了小型农田水利建设规划。国家为此专门制定了重点县的建设目标和任务、组织形式及管理体制, 为各个重点县的节水灌溉建设指明了方向。要把我省列入财政部、水利部规划的重点县作为节水灌溉发展的重点, 以县为单位做好县级单位的节水灌溉示范工作, 为其他县的节水灌溉工作提供经验和教训, 进而推动全省各县的节水灌溉工作的开展。

(5) 水资源紧张和季节性缺水地区的节水工程建设。

发展节水灌溉主要是受水资源条件的约束[4], 因此要把贵州省水资源紧张和季节性缺水地区作为全省节水灌溉发展的重点。根据《“十一五”贵州省节水灌溉规划》对全省分区的成果, 贵州省节水灌溉的发展的重点区域应该是黔中地区和西部地区。

4 结 语

目前, 贵州省水资源紧缺, 面临着一系列的水资源问题的现实, 急需发展高效节水灌溉农业。目前灌溉水平下, 全省灌溉用水的平均利用率若提高10%, 每年农业即可节约9亿m3左右的水, 相当于全省每年农业用水量的18%左右, 这可以大大缓解贵州省农业的干旱缺水矛盾。由于贵州农业长期以来采取粗放型灌溉方式, 水的利用效率很低, 现有灌溉用水量超过作物合理灌溉用水量的0.5~1.5倍;贵州省农业灌溉水利用系数为0.42左右, 与发达国家0.7~0.9相比, 相差0.3~0.4;节水潜力巨大。到2020年贵州通过节水灌溉与改造使灌溉水利用系数达到0.58, 即在10年内, 灌溉水利用效率提高0.12, 则可形成年节水20.56亿m3的节水能力, 这对于保证未来粮食安全和满足经济社会发展的用水需求是非常重要的。因此, 只有加强农业用水的政策、法规的制定和管理, 因地制宜地发展各项节水技术的综合集成, 最大限度地减少农业灌溉各个环节水的损失[5], 提高水资源的总体利用效率, 才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全方位节水。

参考文献

[1]吴士章, 朱文孝, 苏维词, 等.贵州水资源状况及节水灌溉措施[J].贵州师范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版) , 2005, 23 (3) :24-26.

[2]孙景生, 康绍忠.我国水资源利用现状与节水灌溉发展对策[J].农业工程学报, 2000, 16 (2) :1-3.

[3]杨全明, 王浩, 尹明万.贵州农业高效用水技术探讨[J].中国水利, 2009, 40 (2) :32-34.

[4]李怀忠.新农村建设中节水灌溉面临的问题及对策[J].中国农村水利水电, 2009, (2) :25-27.

贵州农业发展现状 篇11

摘 要: 主要通过对丹寨苗族蜡染文化产业的发展现状以及现有特点进行深入探讨,找准阻碍贵州丹寨蜡染产业发展的因素,从而使得丹寨苗族蜡染产业发挥自身优势,克服劣势,以更好的创新发展。就苗族蠟染手工技艺的市场开发与近一步进行产业化规模化发展进行系统的探讨,让我们更好认识到传统手工艺的本土文化价值以及苗族蜡染艺术品的经济价值。

关键词: 贵州丹寨; 蜡染产业; 发展现状; 产业化

中图分类号: G12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21X(2014)01-0122-06

一、丹寨苗族蜡染文化产业化发展状况 

早在2000多年前,中国就有了“绘花于布,而后染之,去蜡则见花”的蜡缬。蜡缬即蜡染,也就是在布料上,以蜡作为防染剂作画,有蜡的地方染不上颜色,除去蜡即现出因蜡保护而产生的白花。蜡染曾是中国古代染缬工艺三种基本类型之一,在唐朝时,蜡染成为盛行的装饰纺织品,并沿着中西贸易古道“丝绸之路”远销欧亚[1]。如今,以蜡染为代表的贵州少数民族的文化资源也得到了比较长足的发展,其文化产品已经开始走上产业化的道路,并且市场规模日益壮大。

丹寨县作为贵州少数民族地区比较具有代表性,其文化资源也日益走上了产业化发展的道路。贵州丹寨县是以苗族为主体的多民族聚居区,在长期与外界隔绝的艰苦环境中,这里的居民形成了自给自足的生活方式,古老的蜡染技艺因此得以保留下来。苗族女性自幼便学习这一技艺,栽靛植棉、纺纱织布、画蜡挑秀、浸染剪裁,代代传承,并形成了以蜡染艺术为主导的衣饰装束、婚姻节日礼俗、社交方式、丧葬风习等习俗文化[2]。丹寨苗族蜡染经过当地政府支持引导以及蜡染技艺带头人的带动,已经由传统的居家用品逐渐走向了市场,这不仅增加了当地人们的经济收入,丹寨苗族蜡染技艺得以流传,还使越来越多的人了解丹寨苗族及其民族文化[3]。

近年来,民族文化的传承和保护,在促进民族文化发展的同时也催生了当地苗族同胞增收的新产业和新渠道。据丹寨苗族蜡染价值链调查报告:苗族蜡染、织锦、鸟笼、古法造纸等多个民营企业和合作社的建立,每年可为当地群众创收2000多万元;丹寨苗族蜡染、古法造纸等在贵州丹寨县城和雷山西江苗寨景区均有销售点;2011年,丹寨宁航蜡染厂规模已发展到了80人,画蜡、点蜡工人主要是当地的苗族妇女,平均每人每月收入1500元左右;丹寨扬武乡蜡染合作社目前会员达300多人,以周围的排倒莫村、基加村和乌湾村等6个自然村寨的苗家妇女为基础,通过组织苗家妇女农闲时生产蜡染艺,每年生产布艺60000多件,每年可创收200万元,解决农村将近400人剩余劳动力就业,平均每人每年可增加收入5000元左右(如表1)。由此得出,充分利用少数民族文化资源,发挥和利用少数民族传统手工艺技能,将文化及其手工艺技能融于文化产品与文化服务的生产与制作,将这一非物质文化符号应用于民族文化产业的开发中,走民族文化资源的产业化道路,可以使非物质文化遗产不断发展,形成产业化规模,从而实现文化遗产的文化价值与经济价值的双赢。

表1 2011年丹寨苗族蜡染主要销售与效益情况

年销售额(万元) 人均收入 解决就业(人)

丹寨扬武乡苗族蜡染合作社 200 5000元/年 400

阿勇苗族蜡染文化公司 55 1000元/月 20

丹寨宁航蜡染有限公司 500 1500元/月 80

贵州丹寨苗族蜡染有着千年的历史。有史以来,它记录着我国贵州地区苗族传统服饰工艺的发展与改进,是苗族传统服饰的典型代表,丹寨苗族蜡染工艺充分体现了贵州苗族人民的智慧结晶,是探究苗族民俗生活文化资源生存现状的可靠依据[4],贵州丹寨苗族蜡染传统手工艺制作技艺应该说是保存最完整的。可以说苗族蜡染是大家认识及了解苗族文化的发展历史,了解人类文明史的一个重要的依据,它应该要得到更好的传承、保护与开发。久远的历史。与丰富的文化内涵,使其更加具有特色,这也是其进行产业化运作与开发的重要前提[5]。在苗族蜡染生产过程中加入现代元素,并用于产业化的生产运作,使蜡染技艺这一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得到很好的传承发展。

从以上可见,丹寨苗族蜡染独具特色,是宝贵的民族文化资源,在消费者对商品文化附加值要求越来越高的背景下,苗族蜡染无疑是值得拥有和收藏的民族工艺佳品。然而,当下类似于苗族蜡染这种具有广阔市场、巨大经济开发价值的民族手工艺品的产业化市场规模比较弱小,基本停留在家庭、农民合作社、小公司企业等手工作坊式的加工生产销售一条龙服务,缺乏专业化产业人才的经营管理与规划,缺乏专业的产业集团的开发运作,在国际或国内并没有形成的开发规模以及相当的竞争力[6]。

二、存在问题及制约因素 

(一)观念意识问题 

贵州省虽然拥有丰富的文化资源,但这些丰富的民族文化资源得以保留传承几乎是以长期的封闭性为代价的,因此多地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相对落后,村民的受教育水平也不高,在发展文化产业的过程中,主动性和积极性不强,“等、靠、要”的思想依然严重[7];而不管是发展民族文化产业的民间组织——合作社还是各大小企业公司,都过于依赖政府的投入,自我发展的能力较弱,使很多本来应具有市场活力的文化发展项目,因为资金、政策等各种问题得不到很好的开发,当地民族文化资源没有能够被很好地作为一个可以进行产业化发展并产生社会经济效益的资源来对待;没有认识到民族文化的发展潜力和市场经济价值,从而导致民族文化产业也就未能成为民族地区乡村新的经济增长点[8]。相关实践证明,当地民族地区村民参与文化产业发展积极性与程度的高低,对当地文化产业的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

(二)本土原生态文化符号在消失 

随着现代文明的不断推广,使人们的思想趋于现代化,而科技的发展、纺织品的种类不断丰富、花色的不断增多,让人们的选择也开始多元化,蜡染制作的繁复以及样式的简单古朴已不能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它作为贵州苗族地区主流纺织品的地位已渐动摇。当蜡染在生活中的重要性降低时,人们自然就不去太重视和投入精力,从而导致这种蜡染本土原生态文化出现变异,文化符号正在快速地消失[9]。如今,除了重大民族节庆外,在最原始的苗族村寨,也很难看到身着土布蜡染在乡间往返的苗人了。

(三)市场发育不足 

贵州民族文化产业化程度多数还是处于初级发展阶段,丹寨县以苗族蜡染为代表的传统手工艺产业化市场发育迟缓,表现在市场规模小、实力薄弱,文化资本市场不景气,运作不顺畅,投融资渠道单一,资金不足,专业市场不规范,无法形成完整的产业链条等。市场规模小,当前,丹寨苗族蜡染等文化产业的发展规模明显偏小,产业链不够完整,并且产业链以片段性为主,产业环节之间的有机联结不够紧密,产业集群效益更无从谈起[10]。据实地调查所知,目前丹寨县从事苗族蜡染生产销售的企业只有4-5家,没有实力较强的企业,甚至在县外包括贵阳几乎都没有丹寨苗族蜡染的销售点,从事文化产业的单位或企业很明显缺少应有的竞争力。

(四)资金不足 

资金在少数民族文化产业化发展中有着关键性的作用,是产业化发展的前提,没有资金投入,一切都是空谈[11]。由于少数民族文化资源的传承保护和开发利用是一个包括很多方面的体系工程,需要较大的资金投入,丹寨县县域经济欠发达,政府鉴于自身财力有限,至今还未有很大的投入。现在的苗族蜡染农民合作社和各个文化小企业虽然发挥了一定作用,但因规模小,实力较薄弱,影响力不大,还远远满足不了文化产业快速发展的需要。

(五)品牌问题 

一个好的品牌,将是一笔巨大的无形资产[12];文化产业的市场竞争,最核心的是文化品牌的竞争[13]。贵州省丹寨县虽然有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资源,但是,目前还没有一个比较响亮的知名的品牌,更不用说品牌效应了。当前,丹寨全县有很多民间组织,包括知名的“花旗-丹寨民族文化发展”项目组等,虽然有从不同角度对不同的少数民族文化进行研究,但是绝大多数都是着重于理论上的探讨研究,很少有相关组织或者专家学者专门研究利用当地少数民族文化资源开发旅游产品以及当地政府职能部门和农民合作社,大小企业公司等对民间资源发掘相关方面的研究。最近几年来,丹寨的少数民族民俗文化旅游虽然得到了一定程度的发展,不过基本上都只是停留在以“参观性”为主,具有当地特色的旅游传统手工艺产品如苗族蜡染、织锦、古法造纸、古法酿酒等等还不能得到完全开发,作为旅游产品的六大因素“行、游、住、食、购、娱”之一的“购”可以说是丹寨民族文化旅游的短板[14],当然,这个与其民族工艺产品成本高、实用性不强、包装缺乏特色以及销售渠道不畅等原因有着很大的联系。

(六)产业人才问题与经营管理问题 

就目前贵州民族文化产业发展情况来看,一方面,各类文化专业技艺人才较少;另一方面,产业经营管理人才不够专业[15]。民族文化技艺人才越来越少。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民族地区不断与外界交流接触,外来文化尤其是那些比较现代化和时尚的文化元素不断地冲击着苗族蜡染古老文化,加上苗族地区人们挣钱的方式、渠道也越来越多,由于从事蜡染技艺的主要为女性,而适龄女青年大多外出务工,越来越少的人来关注本民族的文化传承发展,使得蜡染技艺人才出现断层的情况,苗族蜡染这一传统技艺也将面临失传的危险。产业经营管理人才不专业。发展蜡染文化产业意味着我们必须要遵从市场规律,在这过程中就需要我们了解市场的需求及其发展规律,这样才能更好地制作营销策略,虽然这也引起了一些企业或者民间组织机构的重视,一个发展成熟的产业,他的产业主体应该是企业[16],但是蜡染文化产业的发展主体仍然是当地的广大村民,是熟悉蜡染技艺的广大农村妇女,在现在的情况来看,丹寨苗族蜡染也涌现出了一些优秀带头人,但是在整个文化市场来说,在市场营销、产品包装、宣传推广、企业管理、艺术修养等方面还有所欠缺,资本运作能力和经验缺乏,这就会难以适应文化产业化的快速发展的步伐。

(七)政策支撑体系构建上的问题 

就丹寨县目前情况来看,还没有形成专门文化产业发展的协调机构,部门或单位之间的文化产业产生的矛盾得不到及时协调,统计体系不够健全,不能科学反映当地文化产业发展现状、结构比例和发展趋势,民族文化产业的发展缺乏科学的发展规划。投融资体系还没有形成,丹寨目前缺乏对民族文化产业投融资体系配套政策支持和体制构建,文化相关的企业发展大多是靠自有资金进行订单生产和滚动发展,而当前以小型企业为主体的文化产业,往往由于资本运作不足制约了产业规模发展壮大,最后,在人才结构和技术分配上十分不合理,由于地方发展的种种原因,多数都会把人才、产业经验优势集中工农业上,民族文化产业领[17]。

(八) 市场秩序的混乱无序阻碍蜡染市场的发展 

伴随着旅游业的发展,蜡染手工艺制品被当作旅游纪念品推向市场。而为了满足市场兴起的大量需求和追求经济收益,蜡染工艺开始趋于简单、图案单一、做工粗糙;同类商品的抄袭、仿造现象严重[18]。粗劣的蜡染产品大量涌出,而且商家们也一味采取价格战的低水平竞争,使得产品的价格不断下跌,利润空间一再缩小,只好再粗制滥造,形成恶性循环。

三、贵州丹寨苗族蜡染文化产业化发展的特点 

丹寨县苗族蜡染现阶段文化产业发展呈现出四方面特点:一是从文化产业的存在形态来看,丹寨拥有渊远的民族文化背景,丰富的民族文化资源,依托这些优势发展起来的丹寨蜡染具有典型的资源型文化产业特征;二是从发展动力来看,丹寨民族文化资源按自然区位分布,远离文化产业集聚区,缺乏市场机制的牵引,发展以政府的引导和扶持作为主要动力;三是从发展模式上看,由于资源与市场分离与及民族手工艺散户作业的特征,丹寨蜡染以“农户+合作社+公司”的模式完成产业链条;四是从发展阶段看,丹寨蜡染以“农户+合作社+公司”的市场化方式经营及发展历时10年左右时间,具备一定的生产规模及成型的产业链条。正处于产业化成长阶段。

(一)文化资源丰富构成资源型文化产业 

按中国文化产业区域性存在的一般现状,可大致划分为东部及沿海地区市场导向为主体的创意型文化产业与及西部地区民族文化资源和自然资源导向为主体的资源型文化产业[19]。丹寨地处我国西南少数民族农耕文化区,当地文化有着上千年的发展历史,留存有丰富和独特的民族文化遗产。其中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有7项之多,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有16项。涵盖了衣食住行,婚葬嫁娶等方方面面。各种文化形态相互借鉴相互支撑,形成了上至宗教哲学,下至器物形制完整的文化体系[2]。为丹寨县苗族蜡染的品牌化提供了丰富的诠释空间。与此同时,纵向上,由于缺乏创意产业机制的带动和创意人才开发设计,产品沿袭传统,以染布,衣服和包等传统形式呈现。缺乏与市场需求结合的再诠释,产品价值没有得到很好的延展;横向上,蜡染产品元素单一,没有形成类似茶文化、酒文化等传统文化或者动漫手办等新兴文化特色鲜明的文化集从。客观上限制了蜡染产业化的规模。

(二)政府的引导和扶持是丹寨蜡染产业发展的主要动力 

丹寨县历史悠久,其丰富的民族文化资源依附于当地少数民族农耕社区的历史沉淀,服从自然分布原则,远离现代文化消费市场[20]。当地经济以农业生产为主,是国家新阶段重点扶贫开发的贫困县之一,其中苗族人口占全县人口80%以上,农村贫困人口占了全县人口的21.5%。一方面,当地人知识层次普遍偏低,参与文化市场经济的开发积极性不足。从事苗族蜡染生产制作的主要是当地农村的苗族妇女,以家庭手工作坊为主,自古主要是满足自家自用,很少有人能发现苗族蜡染存在着巨大的市场经济价值;另一方面,外界对丹寨苗族蜡染文化其了解甚少,家庭作坊式的生产制作方式难以让苗族蜡染产业发展起来。随着党和政府对文化产业发展的重视以及国家对文化产业政策的调整,丹寨县积极响应国家政策,按科学发展观的思想制定文化发展规划,扶持引导建成丹寨苗族蜡染协会,对丹寨的宁航蜡染厂坊、阿勇蜡染文化旅游有限公司等给予各种优惠政策倾斜,并积极对外宣传,使丹寨苗族蜡染逐渐走上了产业化道路,在这个过程中政府起着牵引主导的作用。

(三)产业链由农户,合作社,公司三方组成 

丹寨苗族蜡染生产制作者是当地农村的苗族妇女,生产主要是为了自给自足,以家庭为单位进行生产制作,生产规模小,产品形质参差不齐;加之远离消费市场,很难凭借传统方式完成市场化过程[20]。按照农村经济发展的经验,“农户+合作社+公司”发展经营模式是符合农村各行业走上产业化的合理选择,可以促進产业集约化和规模化生产经营;为了增强丹寨苗族蜡染产业的竞争力度,发挥当地民族文化资源优势,把部分农民尤其农村妇女从土地的束缚当中解放出来,丹寨县民族文化产业发展推行“农户+合作社+公司”的发展经营模式,农户(主要是农村苗族妇女)提供技艺和劳动力,合作社负责相关技术保障,公司企业利用自己长期建立的销售网,和合作社一起负责收购农户的优秀作品并对外销售,当然合作社在整个生产销售模式中起着枢纽的作用,目前,这一发展格局基本形成;随着“农户+合作社+公司”模式的不断完善成熟,丹寨县扬武乡的苗族蜡染产业出现了从无到有、从弱到强的转变,近些年来,丹寨苗族蜡染文化得到了外界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和了解,可奇怪的是一直很难发展起来,究其原因,主要是当地没有很好把它当成一个产业来发展,整个模式环节之间还没有相互形成良好的互动,更多的倾向于“学+做”,缺少市场营销方面的支持。

(四)处于产业化的成长阶段 

对于一般产业来说,从其产生到消亡一般要经过这四个阶段:形成、成长、成熟和衰退发展阶段,这四个阶段形成了产业的一个生命周期;而产业化成长阶段是指全面开展生产技术成果的商业运作的初级阶段,包括小批量生产和大规模生产两个阶段,这个时期,生产技术得到改进,工艺制造过程逐渐成熟,产品、工艺开始不断的完善;在小规模生产阶段,产品开始进入市场,市场正处在观望的状态,但是市场需求快速增长,进入该产业企业开始增多,不过产业在总体上基本上实现不了盈利,行业规范不标準[21]。

图1 丹寨苗族蜡染文化产业化发展阶段

丹寨县苗族蜡染产业化正处于发展阶段即在起步、探索和培育、小批量生产发展阶段(如图1① ①资料来源贵州文化厅,贵州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贵州非物质文化遗产网.http://www.gzfwz.com/ ),近些年来,当地政府和部分蜡染技艺带头人已开始认识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产业化发展将给当地民族地区带来的社会经济意义。2004年

寨扬武乡蜡染协会在当地政府的支持引导下成立,组织当地苗族蜡染能手进行蜡染制作,随着扬武乡蜡染合作社及宁航蜡染厂房、阿勇苗族蜡染文化旅游公司的成立,标志着当地的苗族蜡染业开始逐渐的走上了市场化的道路,产业链条逐渐完善;近些年来,扬武乡苗族蜡染合作社及其他相关企业不断接到省内外甚至国外的订单并进行批量生产,其中蜡染合作社每年订单销量都在200万元以上,合作社成员平均每年可增加家庭收入3000-4000元左右。与此同时,处于成长期的文化品牌往往面临严重的同质化和抄袭问题。各种机械制造的蜡染制品充斥着市场[22]。通过调研挖掘丹寨蜡染原始工艺的文化价值和使用价值,并积极的推广营销,打造具有鲜明特点的丹寨蜡染品牌,是蜡染产业化发展面临的重大课题。

参考文献:

[1]潘全英.贵州蜡染的现状分析及知识产权保护[J].中国民俗,2009(8).

[2]邓平模.丹寨羽族之痕[J].时尚旅游,2009:98-103.

[3]胡 明.对发展贵州原生态蜡染文化产业的思考[J].贵州财经学院学报,2007(1).

[4]李维英.浅谈苗族蜡染的制作工艺及其传承[J].苗族文化,2012(2):13-14.

[5]王 蕊.少数民族娱乐文化产业资源开发——以红河娱乐节目为例[D].北京:中央民族大学,2008.

[6]高 雅.浅谈贵州少数民族文化产业化经营[J].商业文化,2012(6):32.

[7]蒋晓娟.云南地区乡村文化产业发展研究[D].昆明:云南大学,2012.

[8]顾 江.文化产业规划案例[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8(1):16-23.

[9]陈 林.对贵州民族文化遗产保护的思考[J].贵州民族研究,2009(6):103-106.

[10]吴锦丹.贵州非物质文化遗产之苗族蜡染[J].贵州财经学院学报,2009(2).

[11]沙雪斌.中国县域文化产业化发展策略研究[D].曲阜:曲阜师范大学,2012.

[12]刘燕丽,任晓冬.锦屏县香橘专业合作社发展及经营管理的现状与对策研究[J].湖南农业科学,2012(12):45-47.

[13]李 昕.可经营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产业化运作合理性探讨[J].广西民族研究,2009(4).

[14]周玉东.产业化:特色民俗文化资源开发的路径选择[J].长春工业大学学报:社科版,2010,22(1):114-117.

[15]张曾芳,张龙平.论文化产业及其运作规律[J].中国社会科学,2002(2):79-81.

[16]颜恩泉.云南苗族服饰文化与的传统与发展[M].台北:唐山出版社,1993:15.

[17]杨灵芝.贵州民族民间文化的知识产权保护研究——以苗族文化的保护作为视点[D].贵阳:贵州师范大学,2008.

[18]王恒松,李炳昌.贵州黔东南原生态民族文化旅游开发战略与对策研究[J].湖北农业科学,2012,51(4):3147-3152.

[19]林 拓.世界文化产业发展前沿报告(2003-2004)[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1):23-29.

[20]曾 芸.贵州民族产业特色发展道路探讨[J].当代经济,2010(3):23-25.

[21]郭彦婷.北京地区物业服务业化问题研究[M].北京:对外经济贸易大学,2011.

[22]杨晓辉.贵州民间蜡染概述[J].贵州大学学报,2008,22(3):5-8.

[责任编辑:梁明光]

Current Situations and Features of Miao Batik Development in Danzhai

REN Xiaodong, LIU Yanli, WANG Xian, LU Jin

(Institute of South China Karst Research, Guizhou Normal University, Guiyang, Guizhou ,550001,China)

Abstract:

Based on an analysis of the current situations and features of Miao batik cultural industries in Danzhai County of Guizhou Province, the present study is to explore the relevant factors affecting their growth for better innovation and development. The in-depth discussion of its market development, its industrialization and mass production can lead to better understanding of the indigenous cultural values and economic values of traditional Miao batik art.

Key words:

贵州农业发展现状 篇12

一、档案信息化现状

档案信息化是以网络、计算机、信息技术为手段, 以档案资源为对象, 以档案工作为依托, 以档案管理学最新理论为指导, 按照信息社会和国家档案行政管理部门的要求, 开展档案的收集、整理、保管、开发和利用的现代化管理过程[1]。就贵州大学档案馆 (校史馆) 来看, 档案信息化建设不容乐观, 主要表现为:

1. 现代信息技术人才匮乏。

档案信息化是现代信息技术在档案领域的应用, 需要计算机等专业人员, 但本馆至今仍无计算机或相关信息技术专业人员, 现有17人仅能应付简单的数据录入、查询等工作, 对计算机操作系统安装、维护、网页设计、制作等均无能为力, 导致档案信息化工作困难重重。

2. 基础设施落后。

本馆现有设备中, 有12台计算机、6台打印机和2台复印机均是使用10年以上的问题机, 且无刻录机、数码摄像机、扫描仪等。现有设施、设备已难以满足档案信息化的需求。

3. 档案信息化数量少类型单一, 利用不便。

本馆综合档案信息化已于2011年起步, 但截至2014年4月仅6万余条数据, 信息化数量少;数字化类型单一, 多为2010年以后的文书和研究生档案, 而实物、科研等其他类型档案多未数字化;“南大之星”系统未与学校其他系统融合, 各部门产生的电子档案归档难度较大。此外, 已数字化的综合档案也未提供网上查询, 查阅利用还处于原始的手工状态, 利用率极低, 天均利用不足6人次。

4. 档案信息化安全体系缺乏。

档案信息化工作虽已开展两年多, 但信息化安全方面的规章制度仍较为缺乏, 工作中存在职责和目的不清、流程不明、保护不力等, 档案信息安全存在较大隐患。

二、主要原因

1. 认识不到位, 重视不够。

一是学校部分领导对档案信息化重要性认识不到位, 既没有成立相关领导机构来统一规划、指导档案信息化工作, 也无明确发展方向、建设目标、配套措施等;二是投入较少。每年投入仅20万左右, 与本校图书馆 (每年几百万元) 相比差距较大;三是缺乏交档意识。一些单位有关人员缺乏交档意识, 有的则出于自身利用方便等原因不愿归档, 全校约1/6的单位长期不归档, 造成部分档案查找困难。

2. 人员专业结构不合理, 缺乏现代技术人才。

档案信息化不仅需要档案专业高层次人才, 更需要现代信息技术人才, 但本馆现有专职人员中, 除两人为档案专业大专学历外, 其余均不具备档案或现代信息技术专业知识, 难以适应档案信息化对人才的需要。

3. 信息设备老化, 专职人员工作效率低下。

本馆现有设备严重老化、事故频发, 严重影响了工作人员的正常工作, 导致多数人不愿将纸质档案数字化, 只愿从事查档、收档等工作。

4. 缺乏约束机制, 兼职人员责任心不强。

由于学校无相关约束机制, 部分兼职档案人员工作责任心不强, 存在想录就录、不想录就不录, 更不愿意将长期积压档案归档, 再加之一些部门档案长期处于不整理的混乱状态, 造成了部分档案的损坏、丢失。目前本校已出现:个别学生因查不到成绩对其出国等造成影响;个别建筑物因查不到设计图给改造、维修等带来安全隐患;个别基建项目因缺乏相关资料而难于通过审计;等等。

5. 管理人员安全意识淡薄, 档案存在安全隐患。

一是查阅利用过程中存在疏忽大意、监管不力等, 导致个别档案被损毁、遗失;二是未建立数字档案局域网, 所有工作用机均与互联网连接, 对电子档案又无过硬的保护、保密措施及相关保护技术;三是电子文件安全管理等方面的规章制度较为缺乏。

三、发展建议

1. 更新观念, 创新服务模式。

思路决定出路, 没有观念创新就没有管理、服务创新。为此建议:一是加强宣传教育。如采取将档案工作与课堂教学相结合;校史陈列馆充分发挥教育职能;网站发挥现代媒体的宣传作用等, 以增强档案相关管理者 (如领导、档案形成者和专兼职档案人员) 的档案意识和责任意识。二是创新服务模式。随着档案利用者对档案及时性、准确性要求的日益提高, 档案服务部门只有与时俱进, 更新观念, 在管理制度、服务手段及方式等方面不断开拓创新, 变被动、传统、低效的手工服务为主动、现代、高效的网络服务, 并以用户需求为导向提供个性化、交互式的信息服务, 才能较好地满足档案利用者需求。

2. 加强培训, 提高人员素质。

人才是关键, 国外对从事档案工作的人员要求较高, 如美国申请从事档案工作人员, 必须是具有档案历史学、图书信息学、计算机专业硕士学位的[2]。虽然我国《档案法》规定“档案工作人员应具备专业知识”, 但现有从业人员大多缺乏专业知识及相关技能, 难于较好地适应档案信息化要求。因此, 建议采取多种措施提高从业人员的素质。一是提高现有人员的现代信息技能。现有人员具有较丰富的档案工作经验, 对他们进行培训是最直接的途径。可采取:建立激励机制, 鼓励通过自学、在职学历教育、进修等方式进行, 使之具备所需技能。二是建立引才用才机制。适当引进计算机软硬件等现代技术专门人才, 使人员结构趋于合理。努力造就一支具有较高素质、掌握现代管理方法, 具备网页制作、网站及系统维护等能力的复合型人才队伍, 使档案工作者由看堆守摊的实体保管者变为知识提供者、咨询者甚至研究者。

3. 加大投入, 提高效率。

设施设备是基础, 系统软件是关键, 关系到档案信息化建设水平。因此, 学校有关领导及部门应重视档案信息化工作, 把它纳入学校年度或专项建设项目中, 加大投入力度, 及时更新设施设备, 为档案信息化建设顺利进行提供设备保障。

4. 建立安全体系, 确保信息安全。

档案信息化安全体系建设的目的就是要保证数字档案信息的可靠、可用、不泄密、不被非法更改等 (即数据安全) , 保持系统软硬件的稳定性、可靠性、可控性 (即系统及其网络平台安全) [3]。因此, 可采取:一是实行领导负责制。建立由各归档单位负责人组成的档案安全领导小组, 并把档案安全纳入单位目标考核中, 使档案信息安全落到实处;二是加强宣传教育。普及档案安全知识, 强化安全意识和责任意识, 将安全管理责任到人;推介国内外档案安全保障的最新成果, 努力培养造就一支安全意识、责任意识强能胜任本职工作的现代化档案管理队伍, 为档案安全提供人才保障。三是建立健全安全管理制度。如建立及时存档备份制度, 数据加密、设备、人员及技术权限管理, 电子档案存储介质、软硬件环境安全检测以及应急预案等制度, 并普及安防技术, 提高安防能力, 确保电子档案安全;四是规范利用, 确保档案利用安全;五是严格网站管理, 确保档案运行安全。

5. 重视开发利用, 实现资源共享。

一是要重视资源建设。没有信息资源, 档案信息化就是无源之水, 信息共享就是一句空话。二是要提供“一站式”检索服务。充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整合、挖掘、利用档案资源, 将公开的文本、视频等, 编制成系列实用、系统的特色数据库, 整合成统一检索平台, 提供“一站式”服务, 并加快跨地区、跨系统信息资源的共享步伐。三是要重视网站建设。网站是宣传、检索利用档案信息的重要窗口, 网站设计上应充分体现易用性, 注重与用户的交互性和服务的主动性。如将案卷级、文件级目录甚至公开的全文信息提供网上服务, 并设置交互平台提供多种咨询服务, 满足利用者的个性化需求, 使档案馆由典藏借阅逐渐向信息咨询、知识提供方向发展, 由被动单一服务向主动、多元和多层次方向发展。四是要抓好宣传教育。编制多种介绍性、指导性手册, 利用大厅、走廊、网上专题展厅等进行宣传, 发挥档案的社会教育功能;借助档案日开展集中宣传活动;采取短信、电子屏、微博等新兴媒体宣传档案知识;此外, 还可借鉴广东电视台和广东省档案局 (馆) 的经验, 录制以档案为内容的电视、电影, 制成卡通、游戏等, 提高宣传效果。五是要提供增值服务。充分利用本馆技术、人才及资源优势, 做好档案编研工作, 为档案利用者提供增值服务。

参考文献

[1]游疆来.国内外档案管理信息化发展状况与趋势分析[EB/OL].http://wenku.baidu.com/view/68e3a822aaea998fcc220e3a.html.检索日期:2014-4-6.

[2]赵屹.美国的档案工作与信息服务社会化[J].档案学通讯, 2001 (2)

上一篇:高校资助环节下一篇:信息安全风险评估研究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