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资助环节

2024-07-18

高校资助环节(共3篇)

高校资助环节 篇1

爱因斯坦曾提出:"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 因为解决一个问题也许仅仅是一个教学上或实验上的技能而已。而提出新的问题, 新的可能性, 以新的角度去看旧的问题, 却需要创造性的想象力, 而且标志着科学的真正进步。"申请科研课题, 是教师和科研人员从事科研活动所必需进行的工作。许多的科学研究项目, 都是通过对各类研究课题进行申请, 从而获得经费资助, 进行研究。因而课题选题是申请科研课题获得资助与否的重要环节, 在一定程度上, 题目体现了申请项目的重要研究内容。

1 选题时要依据基金委员会资助的要求

选择研究课题, 确定自己科研的主攻方向, 是每一项具体研究工作的起点, 也是整个科研过程中极为重要的前提。申请者必须按基金委的资助要求, 选择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课题, 不能选择开发研究和纯应用研究课题。

2 选题时要坚持的四条原则

选题是科研的第一步, 也是科研工作中战略性的决策。选题充分体现了研究者的科学思维、学术水平、实验能力及其预期目的。选题是贯穿科研全过程的主线, 各环节工作都是围绕这条主线运行。所以选题是科研的成败与成果大小的决定因素。因此在选择医学科研课题时, 必须坚持以下几条原则:

2.1 创新性原则

申报课题时必须坚持内容和方法的创新, 要选择前人没有解决或没有完全解决的问题, 研究的结果也应该是前人所不曾获得过的成就, 这样, 才能体现出研究的创新性, 研究出的成果也才会产生较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创新是科学研究的灵魂与活力, "新"字是科学研究最根本的属性。申请项目选题的关键就在于对创新性的把握。除了用正确的思维方法思考外, 要保持科学研究的创新性, 应注意以下几个问题:一是在充分了解和掌握国内外同类研究进展的基础上, 认真总结和分析前人的研究结果, 以先前的知识和个人研究工作的积累为基础, 拓宽研究思路, 找准突破口, 尽可能选择前沿学科或国际关注的有一定影响的课题。二是创新点的提出要有充分的科学根据, 其研究内容要有重要科学意义和良好的发展前景, 研究成果要能推动本学科或相关学科的发展, 具有重要的社会与潜在的经济价值。三是在重要的基础研究领域, 要瞄准世界先进或世界领先水平, 力争在科学研究中处于国际领先地位。四是研究的目的在于试图发现新的现象, 探讨新的规律, 通过科学研究能提出新的学术观点和新的理论, 所获得的研究结果对某一科学理论有重要突破和重要科学价值。

2.2 科学性原则

所选课题要突出研究工作的重点, 明确主攻方向和研究目标, 研究内容不能过于分散。另外题目不宜过大, 内容不宜过多, 在有限的资助强度和资助期限内要能达到预期研究目标。也要防止题目偏小内容过于简单, 无法构成一个像样的基金课题。

2.3 创造性原则

要把握选题的正确方向, 研究结果要对本学科的发展有重大的影响, 具有很大的社会效益, 能推动本学科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 坚持为社会和经济发展服务。

2.4 可行性原则

每一类研究课题都有一定的研究周期, 在选题时必须考虑到研究周期要符合要求, 按期拿出成果。有的课题选题太大, 研究周期太长, 就失去了研究的意义所以也不容易获得批准。因此选题必须具备一定的研究工作基础, 包括原有研究工作的知识和技术的积累及近期预实验的研究结果。其次结合本人在研究工作中遇到的问题和所掌握的国内外在该研究领域的进展, 认真构思和选择具有重要科学意义和创新性的课题。

3 选题时要注重在交叉学科领域寻找新的生长点

要注意选题与学科建设和学术队伍培养相结合, 同时既要掌握本研究领域的现状, 又要熟悉相关研究领域的进展。学科建设要靠科学研究来推动, 学术队伍的建设也是在科学研究中来实现的。作为一名优秀的学者, 在选题时, 一定要注意发挥学科和学术带头人的作用, 既要充分考虑学科现有的基础, 又要着眼于将来的发展, 才能在研究工作中得心应手, 才能拓宽研究思路, 才能在交叉学科的前沿找到攻关点和突破口, 才能取得令人瞩目的研究成果。

4 选题时坚持用正确的思维方法指导科学研究

思维方法在科学研究中具有极为重要的作用, 正确的思维方法是提出新问题、产生新思路、跳出旧框框的最佳途径。在课题的构思与设计过程中, 应针对不同情况采用不同的方法, 如反向思维法、类比法、比较法、假说法、机遇法、联想法等思维方法。为此, 这就要求申请者首先应当是一个开放的自我, 要勇于接受和汲取新知识、新观点, 要有较宽的知识面。只有这样, 才能开拓新思路, 产出新思想, 设计出创新性较强的研究课题, 确定出与题目相适应的创新性的研究内容。

摘要:科学选题确定主攻方向是科学研究中具有战略意义的问题, 是申请科研课题获得资助与否的重要环节。能否写出一份高质量的申请书, 是对申请者科学研究素质的考验, 亦是决定申请课题竞争性强弱的关键之一。

关键词:科学选题,科研课题,重要环节

高校资助环节 篇2

摘要:随着社会的发展,我国的高等教育事业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随着高校招生收费制度改革的进一步深化,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高校贫困生逐渐成为了一个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

为帮助我国全日制普通高等学校贫困家庭学生顺利入学和顺利完成学业,在党中央、国务院的高度重视和关心下,经过教育部、财政部等有关部门多年的艰苦探索和高等学校等各方面的共同努力,到目前,我国已经基本建立起以奖学金、助学贷款、勤工助学、特殊困难补助和学费减免为主体的、多元化的资助贫困家庭学生的政策体系,对促进教育公平产生了重大意义。但具体实施还需要一定过程,目前与实际需要还存在很大的差距。以下是浅国家高校资助育人工作以及结合在当前高等教育的大环境背景,析论述我国贫困生资助体系存在的困境及难点,同时提出了一些对策建议。

一、高校资助工作局面出现的显著变化和取得的成效。

1、基本数据。近日,教育部对2004-2005学年全国公办普通高等学校资助贫困家庭学生各项政策的实际执行情况进行了统计。统计结果显示,2004-2005学年,全国公办普通高等学校在校生总数为1350万人,其中,贫困家庭学生约263万人,占在校生总数的19%,经济特别困难学生约122万人,占在校生总数的9%。

自2004年6月实施国家助学贷款新机制以来,全国已新增审批贷款学生65万多人,审批合同金额51.5亿元;连同以前几年办理的国家助学贷款,全国高校累计已审批贷款学生153万人,累计已审批合同金额122.5亿元。

其他各项措施用于资助高校贫困家庭学生的总金额约40亿元,共资助约420.3万人次。其中,用于资助高校贫困家庭学生的各种奖学金发放金额为17亿元,资助学生约149万人次;校内学生贷款发放金额为3.7 亿元,发放人数约10.7万人;勤工助学资助金额为8.9亿元,资助人数约138.7万人次;特殊困难补助发放金额为4.7亿元,发放人数约98.9万人次;学费减免金额为5.7亿元,减免人数约23万人。

另外,2004年,全国公办普通高等学校通过绿色通道办理入学手续的学生约29万人,占贫困家庭学生数的11%。

2.国家助学贷款的推进情况。中央部属高校已全部按新机制落实了国家助学贷款承办银行,凡符合政策规定的申请贷款学生基本上可及时得到贷款。部委属高校中工作开展较好的有中国农业大学、北京科技大学、兰州大学、四川大学、西南交通大学、中南大学、同济大学、江南大学、湖南大学、重庆大学、浙江大学、北京交通大学、中国石油大学(山东)、合肥工业大学、大连理工大学等高校。

地方高校的国家助学贷款工作也在逐步推进,绝大多数地方的高校按照新机制落实了国家助学贷款承办银行,并已开始贷款审批和发放工作。2004年6月以来,湖北、河南、山

东、辽宁、安徽、河北、广东、上海、云南9个省的贷款合同金额均已超过1亿元,另外,贵州审批合同金额达到0.95亿元,工作进展较快。

二、当前高校资助育人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高校资助工作体系经历长时间的探索和实践,从很大程度上帮助大部分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完成了学业,取得了非常大的成效。随着高等教育的发展,高校贫困生群体越来越多,加之在实际操作的过程中环节过多,后期监督和资助后教育力度不够,难免存在一些问题,为资助工作的进一步开展增加了更多的挑战。

1.资助工作简单化。

一是部分学校和部分资助管理工作人员把资助育人工作简单化为“慈善资助”,认为资助工作的过程就是把国家、学校的相关资助费用、岗位发放和提供给家庭经济状况相对较差的学生,至于其他的一概不管。

二是部分学校和部分资助管理工作人员把资助育人工作简单化为“金钱资助”,认为资助工作的目的是为了帮助贫困学生解决入学费、生活费的困难,只要这个问题解决了就可以了,即往往视金钱为万能的。殊不知,简单的金钱资助只能解决受资助学生表面的困难,而忽略了伴随经济困难而可能产生的一些内在困扰,即并未从根本上解决贫困生的内在需求,无法从根本上达到育人目的。

2.资助项目难以确定。国家助学金是资助项目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但在资助过程中,由于贫困认定工作缺少统一的尺度,难以计量,因此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往往会出现以下一些不协调的现象。

(1)同学相互比穷。实际工作中,往往是资助面再广,申请的人也比分配的名额多,一些家庭状况尚可的同学也掺和进来,真假难辨。于是,申请的同学纷纷在班级同学面前哭诉,比穷,最终依靠投票决定助学金的归宿。

(2)老师直接确定。有的老师对同学的家庭情况了如指掌,根据名额多少,分轻重缓急,自行确定名单。但这种做法风险很大,一是若百密一疏,二是若有人质疑暗箱操作(即使准确),都会造成很坏的影响。

(3)依据证明材料确定。在开展助学工作时,所有申请资助的同学都要上交加盖当地民政部门公章的《家庭情况调查表》。按说,这种方法很有说服力。但是,“聪明”的家长会把调查表填在贫困线下,而当地干部也睁只眼闭只睁加盖公章,一起蒙国家的钱。

3.育人功能不突出。

在一定程度上,一些高校存在对资助体系的功能认识不足,对受助学生的激励教育还不够等问题。资助体系不仅具有经济的功能,更重要的是还具有不可忽视的教育功能。在勤工助学方面,一是勤工助学的岗位大多属“劳务型”工作,二是勤工助学只单方面为学生提供经

济利益,却忘记在这一制度中渗入激励学生自觉提高自身素质的成分;对于因各种原因导致的学生不愿意归还国家助学贷款的行为侧面反映了部分学生诚信意识不强。总之,各类奖助学金对促进学生全面成才的效用没有很好地体现出来,一方面是由于学校缺少相应的引导教育,另一方面则是因为学生片面理解了各项资助的内涵。

三、高校资助育人工作的应对策略。

一是创新贫困生资助机制,优化“奖、贷、助、补、减、”资助体系。

1、奖(助)学金的考核机制。

奖(助)学金制度作为贫困生资助的重要组成部分,受到各高校的高度重视和大学生的欢迎,发挥了积极的激励作用。在具体的工作实践中,每一项奖学金都有严格的评选制度,保证了奖(助)学金发放的公平、公正。一些高校在奖(助)学金管理中大都非常重视评选等发放前的管理,而忽视了发放后的跟踪管理,大学生用奖(助)学金的不理性消费也频频见诸于各种媒体。我校在保证各类奖(助)学金评选、发放的公平、公正,严格管理的同时,非常重视发放后的跟踪管理,制定了具体可行的考核办法,办法要求辅导员负有对获奖受助学生跟踪教育和管理的责任,要求获奖受助学生书写获奖受助的全面总结,把学生的学习成绩、表现情况、辅导员的跟踪意见和学生的总结作为考核的重要依据,并将考核结果与下一学年奖学金的评选和学费的减免挂钩。

2、困难补助基金的诚信贷款制度机制。

在前几年我校困难补助的发放都是无偿的,这种无偿发放机制使得有的贫困学生因认为无偿地接受资助相当于受人施舍而羞于申请困难补助,尽管经济上捉襟见肘也得不到及时资助;而有的非贫困生反而钻政策的漏洞,用虚报家庭经济状况的方式获取困难补助金。这样,有限的资助经费就没有完全得到有效地利用。为了更有效地发挥困难补助金的效用,我校从2002年起对这种发放方式进行改革,将无偿资助转变为有偿资助,实施贫困学生诚信贷款制度。

3、创新勤工助学的管理机制。

勤工助学是学生参与社会实践的重要环节,是学生培养自立意识的良好途径,是解决贫困生经济困难的重要措施,是受到各高校普遍欢迎和重视的助学之路。为了改变现状,学校积极完善管理办法,通过管理重心下移、岗位公开招聘、勤工助学与学生科研活动相结合、加大校外助学岗位的开拓力度等形式,创新勤工助学管理机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4、国家助学贷款的贷后管理机制。

国家助学贷款是目前资助体系中的主渠道。为了有效解决首批工商银行贷款学生违约率较高的问题,我校出台了《陕西师范大学国家助学贷款贷后管理办法》,通过以下途径开展诚信教育“两课”教学增加诚信教育的内容;诚信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相结合;学校结合助学贷款,开展专题讲座活动;新生始业教育及毕业生离校教育中专设诚信教育。教育贷款学生自觉积极履行信用关系,按时缴息、归还本金等。要让学生学会感恩、倾情报恩,首先把尚欠的贷款还完,这就是诚实守信的表现,成熟的表现。其次,在学校的就业网中可为国家助学贷款毕业生专设助学公告、友情提示栏目,提醒所有贷款同学按时还本付息。同

时积极探索国家助学贷款风险管理工作新举措,根据不同学生可提前半年分别给学生本人、学生家长及用人单位去信,以提醒督促学生按时还本,开展“1+1”结对子活动等形式,加强贷后管理。

二是育人与帮困相结合,建立帮困育人新模式。

帮困助学工作是育人工作的重要途径,育人工作是帮困工作的根本目的,所以两者应该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从而才能建立起帮困育人的长效机制。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实现育人与帮困的结合:

高校助学工作的基本目标是缓解乃至解决贫困学生的经济问题,但是我们应该知道,这项工作不仅仅是一项经济资助工作,它的重要意义在于实现教育公平和培养社会主义建设人才。以助困为契机,重视对贫困生的教育引导,做到资助与育人相结合,推动贫困生的健康成长与成才,全面实现助学目标,这不仅是社会主义教育办学目标所决定的,而且是高校助学工作发展的必然结果。

在高校助学的工作实践中,我们发现,高校许多贫困学生困为经济原因伴生了很多问题,根本无法和普通学生站在同条起跑线上,贫困学生成都路上充满艰辛。一部分贫困家庭学生宁愿在外边做兼职也不接受各种资助,严重影响了学习;有相当一部分贫困生不守承诺,严重失信;也有极少一部分学生对各种资助形成依赖;还有部分贫困生心理负担过大,自我封闭等。这些助学工作中出现的问题,影响到高校助学工作的健康发展,为高校工作者提出更高的要求。针对这种情况,我校学工部专门下发的《关于进一步做好资助经济困难学生工作的意见》中进一步明确提出帮困育人,加强对受助贫困生进行政治思想教育的工作思路,贫困生资助工作以贫困生的全面健康发展与成才为助学根本目标和指导思想,坚持自强自立教育为核心,育人工作以 “获奖思进、获助思源、奉献爱心、回报社会”为主线,做到三个结合,取得了良好的助困育人效果。贫困生资助体系的建立和机制创新,最大限度地发挥了各类助学资源的效用,同时也为贫困生的教育创造了非常好的时机。在贫困生的资助实践中,结合每项资助的特点和贫困生的实际,积极开展教育工作。

1、把自强自立教育与勤工助学相结合。

勤工助学是一种由资助者提供劳动机会和劳动报酬,从而使学生能够通过劳动获得报酬,解决学习费用的资助方法。勤工助学是培养学生树立劳动光荣的思想,培养学生自立自强精神的重要手段,同时勤工助学也是大学生进行社会实践的重要部分,它拉近了学生与社会的距离,是大学生了解社会、认识社会的很好途径,同时在实践中也锻炼了自己的能力。目前学生从事的勤工助学项目大多是由学校自身创造和联系的一些适合学生业余工作的岗位,就我校而言,有家教、学工组助理、办公室助理、科研助学等,这些都是帮助学生自食其力克服困难的有效途径。学校组织贫困生走自立自助的道路,通过勤工助学工作,一方面学生通过自身的辛勤劳动,获取一定的报酬,改善自己的生活,另一方面通过知名教授的治学经历讲座、身残志坚人士励志讲座、成功校友、知名人士奋斗经历讲座及优秀贫困生事迹的学习讨论等系列活动,广泛开展自立自强、艰苦奋斗教育,从舆论上支持和鼓励贫困生通过自身的劳动收益来解决经济困难,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培养学生自立自强、艰苦奋斗的意志品质。

2、把诚信教育与国家助学贷款相结合。

具体的做法可以是:

一、营造诚信的校园氛围,这是加强诚信教育的前提。

二、加强正面的诚信教育,这是诚信教育的重点。

三、深入诚信教育的实践活动,这是加强诚信教育的关键。

四、完善诚信方面的各项机制,这是加强诚信教育的保证。从2003年开始,学校把每年四月份设立为“诚信教育月”,通过开展诚信演讲赛、辩论赛、诚信名言征集等系列主题活动,设立大学生诚信档案、构建诚信评估机制、建立诚信奖惩机制等来引导学生以诚待人,以信立身,使学生在亲身参与中感受理解了诚信,提高诚信立身的自觉性和积极性,逐步养成了学生“诚信待人,诚信处事,诚信学习,诚信立身”的素养,学生贷款履约率有了大幅度的提高。由此可见,高校在帮困助学的同时也达到了育人的效果。

3、把感恩教育与社会公益活动相结合。

贫困生是通过社会各界的爱心资助才顺利完成学业,是社会爱心的直接受益者,他们应该比其他人更懂得社会爱心捐助对贫困生顺利完成学业的重要性。虽然爱心捐助方不图回报,但是受助者不应该将接受爱心捐助理解为理所当然,,自己有能力的时候,理应有所回报。为了加强学生的感恩教育,培养学生的奉献精神,并使学生懂得饮水思源、回报社会的道理,我校积极开展“奉献爱心、回报社会”为主题的贫困生教育活动。通过开展针对西安市贫困家庭的义务“一帮一”家教活动、知识援助活动、陕西三原敬老院贫困生帮扶活动、贫困生关心孤寡老人活动,使贫困生把自己的受助与对社会的回报结合起来,把自身的成长和社会的发展结合起来,增强了社会历史责任感。学生纷纷表示,在不影响学习的前提下参加一定量的公益劳动是自己回报国家、社会和学校的一种良好途径,在回报的过程中也使自己的能力得到了锻炼。可见,公益劳动将育人与帮困得到了良好的结合,也教会学生饮水思源、回报社会。

5、把创新教育与科研奖励相结合。

通过开拓学生科研助学岗、参与老师科研项目、学校科研立项申报等方式,促进了勤工助学工作岗位由劳务型向科研型的转变,同时制定和完善《学生科研成果奖励办法》、《大学生研究与创新训练项目实施办法》等规章制度,加大对学生的科研支持力度和奖励力度,给与学生在科研项目获奖、学科竞赛获奖以及发表文章等给与表彰和奖励。以旅游与环境学院为例,2002级黄芳、张奕君两位同学积极参与赵景波老师、葛淼老师的科研项目,分别在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哈尔滨师范大学学报等核心期刊发表论文3篇,学院不仅为其报销了调研、打印等费用,而且分别给与个人鼓励300元。从2005年到2006年9月,学院学生共有13篇科技论文发表,其中在《中国沙漠》、《干旱区研究》、《干旱区地理》、《中国岩溶》等核心以上期刊占80%以上。通过科研奖励、科研助学等方式,不仅解决了贫困生的生活问题,而且提高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帮困工作是育人工作的重要途径,育人又是帮困工作的根本目的。对经济困难的学生在一定程度上给予经济上的资助和支持,使他们能够自立自强、品学兼优、全面发展和成才,是帮困工作的宗旨。然而,不让一个学生因家庭经济困难而辍学只是帮困工作的最低目标,,们工作的最终目标是使他们能健康、全面地成长和发展,成为符合社会主义建设需要的合格人才,即达到育人的根本目的所以,高校充分将育人工作与帮困工作紧密结合,建立起完善的帮困育人长效机制是做好贫困生工作的当务之急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教育部.教育部介绍资助高校贫困家庭学生工作的有关情况.中国网; 徐克选.高校贫困生心理健康现状分析与对策研究;

高校资助工作育人功能研究 篇3

关键词:贫困生;资助育人;全方位脱贫

一、前言

2016年是国家十三五规划的开局之年,也是高等教育发展的重要契机。我国高等学校教育与社会发展的关系愈来愈密切,“十三五”规划中提出“完善资助方式,实现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全覆盖”,同时更指出要把“增强学生社会责任感”贯彻到教育全过程。这就要求高校在学生资助工作过程中更要重视育人功能,做到学生全方位“脱贫”。但“高校对贫困生的‘资助不等于‘补助,资助工作也不是‘慈善行为,现阶段我国高校帮困工作的关键是在资助的同时加强育人功能。”

教育作为一项公益事业,一直以来,国家都通过相关的法律法规保障公民的教育机会均等。随着高等教育的改革,接受教育成本的增加,同时受经济发展不均衡等影响,全国各大高校都出现了不同比例的贫困生群体。为了解决贫困大学生家庭的实际困难,确保贫困大学生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我国经过了多年的探索与实践,经过了各方面的共同努力,最终在高等教育阶段建立起了以国家奖学金、国家助学金和国家助学贷款为主体,配合其他资助体系的奖、贷、助、补、减的多元资助体系,确保学生不因贫困而荒废学业。但是目前,高校资助工作往往主要集中在对贫困大学生的经济资助方面,在如何发挥育人功能方面不尽如人意。因此,探究在资助工作中如何全方位育人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高校资助工作中育人功能缺失的原因

1.贫困生认定过程中,认定机制有效性不足

目前,贫困生认定过程中主要查看有当地民政部门盖章的《家庭情况调查表》,参考辅导员或班主任老师及评议小组的评议结果,学生日常表现及申请答辩等环节。但是,评定过程中依然存在认定漏洞,很多高校都存在着认定标准模糊不清、认定考核不严、认定程序不完善、认定信息不对称等情况。比如,家庭经济情况调查表的真实性、可靠性无法断定;评定贫困金额没有与时俱进,地区之间的经济发展不平衡,导致出现虚假信息的填报;申请对象由于自尊心问题,对辅导员或班主任以及同学隐瞒了真实的家庭情况等。认定机制的不足及资助宣传不到位,导致学生没有认识到国家设置贫困资助的意义,不能真正发挥资助育人功能。

2.注重经济资助,忽视发展性成长

高校对受助学生的资助往往是直接的、无偿的,导致部分贫困学生对国家资助政策缺乏全面认识,存在 “等、靠、要”等不劳而获的思想。部分贫困学生认为获得各项无偿资助是理所应当的,缺乏责任意识与社会担当意识。另外,贫困生个人信息不恰当地公开、隐私未被合理保护,造成贫困生自卑、焦虑等不良心理。贫困生除了需要基本的经济资助,还需要学业指导、能力拓展、就业实习帮扶等相关方面的支持和帮助。但是,目前大多数高校往往重经济保障而忽视学生的发展性成长。贫困学生往往没有更多的机会提升自身能力素质,这无疑弱化了资助工作的育人功能。

三、发挥资助育人功能,保障学生全方位脱贫

1.更新资助理念,优化资金分配

创新资助理念,注重宣传引导,发挥资助育人功能。国家的奖助学金是用来帮助贫困生顺利完成学业,激励学生积极进取、刻苦学习的,这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教育的公平公正。因此,评选奖助学金时,学校要通过各个宣传渠道宣传国家的资助政策,宣扬先进学生优秀事迹,发挥榜样力量,营造良好学习风气。建立学校与地方资助中心联网制度,学校要派专人实地走访、调研贫困生的情况,确保专项资金用到实处。增强学校资助资金灵活性和自主性,引入民间资助力量,优化资助资金分配,真正让贫困学生得到应有的资助。

2.加强人文关怀,全方面提升能力

在高校学生资助工作中,不仅要注重对贫困生经济上的帮扶,更要注重对学生的精神解困和情感教育。要增加有偿资助,即鼓励学生通过自己的劳动获得资助;注重学生的自助和他助,挖掘资助资源,提供勤工俭学岗位和实习实训岗位,强化资助工作的育人功能。加强人文关怀,给予学生充分的理解和尊重,借助主题团日、优秀事迹宣讲、志愿服务等活动对学生进行理想信念教育、诚信教育、感恩教育和榜样教育。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要加强贫困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调动学生的思想积极性,保证贫困生思想不掉队。同时,针对部分贫困生的自卑、消极心理,要充分利用团体辅导、广场咨询等活动引导贫困生正确面对困难,客观认识现实,摆脱心理困扰。

高校进行学生资助工作时,要结合学校和地区实际,恰当地给予学生经济上、学习上、心理上、就业上的教育指导,做到全方位资助育人,使贫困生成为积极进取、自立自强、心理健康、奋发有为的学生。

参考文献:

[1]高丽芝.中国高校贫困生资助体系的历史与现状研究[J].思想战线,2015(41):62-65.

[2]李璐.浅谈高校贫困生资助工作中认定管理和人格教育的欠缺[J].华夏教师,2013(11):86-87.

[3]曾盈村.浅谈高校贫困生资助工作的后续教育[J].经济研究导刊,2015(14):245-249.

上一篇:信息优越性下一篇:贵州农业发展现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