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资助制度(精选12篇)
学生资助制度 篇1
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是指普通高校学生本人及其家庭所能筹集到的资金难以付其在校学习期间学习和生活基本费用的学生。我国政府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工作高度重视, 制定了各项资助制度, 建立了学生资助政策体系, 让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能够顺利入学, 上得起大学、接受教育, 顺利完成学业。但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和高等教育体制改革不断深化, 学生资助制度有些内容已经不能满足学生需求, 备受社会各方面的关注, 成为学者一项重要的研究课题。
一、我国高校大学生资助制度发展历程
我国1978年恢复高考制度后, 高校大学生人数逐年增加, 为解决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实际, 于1983年国家制定了《国家奖学金制度》, 1986年在全国85所高校试行。1993年, 原国家教委与财政部联合发出《关于对高等学校生活特别困难学生进行资助的通知》, 在高校设立“特困补助”基金, 资助特困生解决生活问题。1994年, 原国家教委发布《关于普通高等学校设立勤工俭学助学基金的通知》, 在高校设立勤工助学基金, 设置勤工助学岗位, 为学生提供实习机会和工薪报酬相结合的资助。1995年, 原国家教委又发布《关于普通高等学校经济困难学生减免学杂费有关事项的通知》, 实行减免学杂费政策, “保证困难学生不因经济困难而失学”。1999年在高校实行扩招的情况下, 国家制定了《关于国家助学贷款的管理规定 (试行) 》, 为贫困生在校期间学费和住宿费贷款。2004年国家颁布了《关于进一步完善国家助学贷款工作的若干意见》, 同年, 颁布了《中国人民银行助学贷款管理办法》。经过十多年的探索和实践, 国家于2007年比较系统地对高校大学生资助制度进行完善, 连续公布了几项重要制度, 如《高等学校勤工助学管理办法》、《国务院关于建立健全普通本科高校、高等职业学校和中等职业学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政策体系的意见》, 国家在高等教育阶段建立起国家奖学金、国家励志奖学金、国家助学金、国家助学贷款、勤工助学、学费减免等多种形式并存的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政策体系。随后, 2007年国家制定了《教育部直属师范大学师范生免费教育实施办法 (试行) 》, 2008年发布《关于大力开展生源地信用助学贷款的通知》, 2009年, 制定《应征入伍服义务兵役高等学校毕业生学费补偿国家助学贷款代偿暂行办法》。目前, 我国高校学生资助制度基本上已经形成一套完整的助学体系, 对促进教育公平、保障学生顺利完成学业起到重要的促进作用。
二、我国现行的高校学生资助制度的主要内容
1. 国家奖助学制度。
国家奖学金是由中央政府出资设立的奖励特别优秀学生的奖学金, 每人每年8000元;国家励志奖学金是由中央和地方政府共同出资设立的, 奖励资助品学兼优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奖学金。每人每年5000元, 全国的资助面是3%;国家助学金由中央与地方政府共同出资设立, 用于资助家庭经济困难在校学生的助学金, 有20%的学生可以获得资助, 每人每年3000元;国家临时性补助是中央和地方政府根据当前经济情况, 制定临时性的补助措施, 解决学生经济生活困难。
2. 助学贷款制度。
国家助学贷款是帮助贫困生解决在校学习期间所需的学费和住宿费的银行贷款, 申请金额每人每学年不超过6000元, 贷款期限为6年以内, 贷款利息的利率按照中国人民银行公布的法定贷款利率执行, 在校期间利息由财政补贴, 毕业后的利息由本人支付。生源地信用助学贷款是金融机构向符合条件的在生源地申请的家庭经济困难的普通高校学生的贷款, 学生向学生入学前户籍所在县的学生资助管理中心申请办理, 属信用贷款。贷款金额不超过6000元, 贷款期限不超过14年, 贷款利息的利率执行中国人民银行同期公布的同档次基准利率, 在校期间的利息由财政补贴, 毕业后的利息由学生支付。
3. 勤工助学制度。
勤工助学是学生在学校的组织下利用课余时间, 通过劳动取得报酬, 时间安排每周不超过8小时, 每月不超过40小时, 劳动报酬每小时8元。
4. 学费减免与代偿制度。
师范生免费。从2007年秋季入学的新生起, 国家在北京师范大学等六所教育部直属师范大学实行师范生免费教育。免费教育师范生在校学习期间, 免除学费、住宿费, 补助生活费;特困生学费减免。国家对家庭经济特别困难、无法缴纳学费的学生, 特别是其中的孤残学生、少数民族学生及烈士子女、优抚家庭子女等, 实行减免学费;学费国家代偿。从2009年起, 国家对部属高等学校应届毕业生, 自愿到中西部地区和艰苦边远地区基层单位就业、服务期达到3年以上的, 实施学费和贷款代偿。学生毕业后每年代偿学费或国家助学贷款的最高金额不超过6000元;从2009年起, 国家对应征入伍服义务兵役的高校毕业生实施学费补偿和贷款代偿, 每学年补偿或代偿的最高金额不超过6000元。
5. 高校和社会资助制度。
高校利用自有资金设立奖学金、助学金、特殊困难补助等。社会组织和个人捐赠资金在高校设立奖学金、助学金。
三、当前我国高校学生资助制度存在的主要问题
1. 高校学生资助管理体制不健全。
当前很多高校都成立了学生资助管理机构, 设置学生资助管理中心, 与中央和省级教育部门相应, 但基本上都是处于学生处管理之下的三级部门, 并且, 机构内部没有设置相应的职能部门, 分工不明, 责任不清;高校贫困生资格认定机构不健全。很多高校基本上根据上级有关文件, 成立了贫困生资格认定小组, 建立相关制度, 但没有细化认定标准和规范程序, 操作上出现很多问题, 如对《学生家庭经济情况调查表》的真实性鉴定问题, 学生贷款只需出具生源地乡镇政府部门盖章的证明材料, 乡镇政府随意性很大, 难于准确界定。此外, 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的定量指标较难确定, 对学生家庭困难的程度缺乏数据评价;没有实行学生信息动态管理。随着农村经济社会的发展, 农民生活经济环境发生较大变化, 农民收入不断增加。有的学生可以出现经济生活条件好转, 而有的可能出现新的经济困难的困境, 高校没有及时调整, 出现不公平现象。
2. 学生资助制度没有法律支撑。
我国对高校学生资助工作还没有立法, 法律还是停留在设想阶段上。如助学贷款, 没有法律方面的条款来对学生贷款失信行为进行有效的约束, 助长了学生还款的随意性, 产生贷款拖欠行为, 造成学生贷款违约率高;又如对资助主体没有法律保护, 也没有实行税收优惠政策, 鼓励社会和个人向高校贫困生捐款资助的法律。
3. 学生个人信用征信系统不健全。
2006年, 我国建立了“信用征信系统”, 但目前征信系统所采集相关的信息内容, 以及信用报告的内容和形式等还不够完善, 而且很多领域、行业的数据也没有“对接”, 信息的覆盖面小, 而且利用效果不明显。高校学生个人征信体系没有建立, 目前广东作了尝试, 但效果不显著, 也不完善, 造成学生个人信息不能“对接”, 对贷款学生的处罚约束并没有起多大作用。
4. 国家奖学金资助功能欠缺。
国家奖学金是我国现行高校学生资助的主要形式, 高校按教育部规定通过综合测评方式确定对象。但奖学金制度不能有效顾及贫困生, 资助功能存在缺失, 获得者与贫困生并不有对等, 贫困生中获得者不多, 事实上并没起到资助作用。而国家励志奖学金和国家助学金占在校生的23%, 基本解决部分学生的经济困难问题, 发挥一定的作用。但评定过程中, 往往出现学生你争我夺, 或拉关系的不公平的不良现象, 产生功利化思想。
5. 助学贷款规模设计脱离实际。
目前, 国家助学贷款主要还是由商业银行承担, 这种信用贷款, 对商业银行的经营目的实现最大的利润化来说, 造成授信主体和受信主体信息的不对称, 银行风险较大, 在这种情况下, 银行贷款的热情不高, 主要依靠政府和高校提供的贷款风险补偿金作为抵押来经营运作, 实际也是一种担保形式。银行对贷后管理不力, 学生贷款管理机制落后, 贷款手续繁琐, 还款程序复杂, 系统操作技术落后, 而且系统不稳定, 随意性大, 银行在人力和经费有限的情况下, 把贷后催款职责无条件地推向高校, 增加了高校管理成本。加上国家没有法律约束, 毕业生拖欠贷款现象严重, 违约率很高。
6. 高校勤工助学资金增长缓慢。
校内勤工助学有利于学生提高实践能力, 有利于学生通过劳动获得报酬, 可以减轻经济压力。但是随着高校招生人数增加, 经济困难学生人数也大大增加, 需要参加勤工助学的学生增多, 但在运行中也面临着经费不足、岗位有限的问题。
7. 困难补助学生界定不科学。
困难补助体现了国家和高校对经济困难学生的人文关怀, 但实际操作过程中存在着不规范现象。对“特殊困难”的界定无统一标准, 能得到特殊困难补助或减 (免) 学费的学生人数较少;对学生的家庭经济状况了解不全面, 只凭学生提交的乡镇政府证明或学生申请书中的说明, 容易导致信息失真的问题, 评审中可能出现不公平现象。
四、创新高校学生资助制度的对策
1. 建立高校学生资助管理体制。
高校要建立学生资助管理中心, 作为高校二级部门, 下设助学贷款部、奖助金部、勤工俭学部和综合部。职能工作:管理国家助学贷款, 生源地信用助学贷款, 国家奖助学金, 学校奖助学金, 社会奖助学金, 校内校外勤工俭学, 资格审核资料管理咨询服务和调查研究调查等工作。运作上要做到“三到位”:人员配备到位。高校要按在校生1:2500的比例配备, 具备财务、金融、法律和信息管理专业知识等能够胜任贷款工作的能力的专职人员, 院系设置相应的工作小组, 指定专门的辅导员负责资助工作;办公设备到位。要有专门的学生助学管理办公室, 并配备相应的办公设备, 办公室、档案室、电脑、打印机、传真机、网络、长途电话、咨询电话等;办公经费到位。学校要在年度财务预算中安排资助工作管理经费, 作为学生资助工作的专项办公经费。
2. 推行学生资助制度法制化。
通过立法约束违约贷款者的行为。国家要制定大学生资助法律, 出台一部完整的大学生资助法律法规, 推行学生资助制度法制化, 解决大学生资助存在的立法“空白”问题, 避免受资助对象拖欠银行贷款或逃避应该承当的义务等不良现象发生;制定法律鼓励和吸引更多的社会组织、公众和个人力量参与大学生资助工作, 加强对各种组织和个人资助行为的约束和规范, 维护社会资助力量的合法权利, 推进大学生资助的法制化;制定税收优惠政策, 鼓励组织企业和个人向高校贫困生捐赠的积极性。规定企业和个人可以直接向高校捐赠, 并在税收上得到相应的全免税优惠, 给捐赠者创造良好的经济法律环境。
3. 加大学生资助经费筹集力度。
随着高等学校的不断扩招, 我国大学生经济困难学生的人数越来越多, 学生资助经费不能满足众多学生的资助需求已经明显突出。因此, 国家和高校层面必须采取有效措施, 多渠道筹集学生资助资金。
加大财政支持力度。财政资金是解决贫困生经济问题的主要方式, 中央和地方财政必须加大资金支持力度, 保证资金到位。实现4%目标, 增加财政资金, 这是前提。扩大贫困生资助面, 争取更多学生受惠。实现国家励志奖学金和国家助学金覆盖面达26%, 国家助学金额达4000元。对于一些经济困难的地区, 中央财政要采取措施, 做好资金转移支付工作。优先解决地方资金困难的问题, 保证资金到位, 一方面可以确保助学贷款利息得到及时支付和资助资金及时发放, 一方面可以保障贫困生的各次资助实现财政教育资金的效益性和公平性。
全面推行生源地信用助学贷款。目前有的省份还没实行生源地信用贷款, 主要原因是地方财政财力问题, 另外, 政府与银行理顺方面还不协调。如广东省还未实行生源地信用助学贷款。生源地信用贷款既方便学生贷款, 又便于生源地管理, 同时, 可以减轻高校管理成本, 建议全国各省全面推行这一助学贷款方式。
增加高校奖助学经费。为保证资助经费增加, 学校要做好年度财务预算中安排学生资助资金, 严格按照当年事业费收入的4%~6%的比例提取经费, 除保障优秀学生测评资金之外, 注重如下几项:一是增加勤工助学资金, 设置更多岗位, 争取高校每一办公室配一名学生助理;二是增加资助金额, 高校对特殊专业学生的生活补助应提高标准;三是增加学生社会活动经费。资助资金应更多地倾斜于高校开展“自强之星”、“助学贷款征文”、“感恩教育征文”和“奉献爱心捐款”等社会活动, 提高资助工作的社会效果, 充分实现资助育人功能作用。
鼓励社会和个人设置奖助学基金。鼓励社会方面如企业、组织、个人向高校捐赠, 或鼓励企业在高校设立有关专业奖助学金, 或鼓励国家急需专业人才奖助学金。在这方面, 要加强宣传和引导, 采用税收减免或专业培养挂钩方式, 鼓励社会组织、企业或个人参与学生资助事业, 促进资助主体多元化。
4. 扩大国家助学贷款规模。
不断完善和创新国家助学贷款制度, 扩大贷款规模, 应按在校学生的35%~45%的幅度给予贷款;贷款限额, 可根据不同专业的学费标准, 对于艺术专业学费情况增加贷款总额到15000元/年;延长贷款期限, 针对当前有的毕业生就业困难或就业质量不理想、工资收入较低、生活经济比较困难、还贷能力有限等状况, 应适当延长贷款还款期到15年。国务院及国家银监会应采取措施, 实行国家助学贷款为低息贷款, 不再按商业银行当期借款利率, 应降低为2%以下, 或按当期商业银行活期存款利率, 实现低息贷款。
5. 建立贫困生资格评估体系。
成立贫困生资格评审小组。贫困生资格认定机构是保证资助工作有序、公正、有效进行的关键, 是实现教育公平的保障。高校成立以分管校领导为组长, 学生资助中心、学生处、财务处、人事处负责人为副组长的贫困生资格认定评审工作领导小组。同时, 各院 (系) 成立了以党总支书记任组长, 院长、副书记及辅导员和学生代表组成贫困生资格认定评审工作小组, 形成校院二级评审体系。
严格规范资格评审程序。高校要制定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与管理办法, 并按规定程序进行评审工作。做好评审的前期准备, 举办辅导员专题座谈会、班级学生代表座谈会, 让他们理解和把握国家学生资助政策, 对评审办法达成共识。学校和院系都要公布监督电话, 接受学生的监督。对有质疑或有投诉的, 进行复核并深入进行了解情况, 确保资料的真实性。
建立贫困生信息动态管理机制。建立贫困生电子档案, 对贫困生进行动态管理, 及时更新贫困生名册和档案信息。对于家庭经济状况已经好转的学生, 应重新认定, 确保资格认定准确, 实现财政资金的效应作用。
6. 注重资助资金社会效益。
效益与公平是实现资源利用的基本要求, 高校的资助工作要体现人文关怀, 实现教育公平, 达到资助资金有效利用的社会效益。一是全面覆盖贫困生。扩大资助面, 经济资助方面要覆盖每一贫困学生, 一般高校贫困生占在校生的26%, 农业院校30%。同时, 又要防止在同一年度个别学生同时获得多项特殊奖助项目, 变成“富裕”学生, 造成有实际困难的学生得不到资助;二是兼顾个别。根据学习和生活的需求, 对研究生、本科生、专科生各层次的大学生实施不同等级的资助;对少数民族经济困难学生适当提高相应的资助标准;对公办高校和民办高校的大学生实施不同等级的资助;三是照顾特殊专业。国家已经采取政策对师范生进行减免学费。国家和学校对农业专业学生在资助学金方面采取倾斜政策, 但尚未提出对农业类专业学生学费实行减免政策。农业是国民经济发展的基础, 国家应鼓励更多应届高中毕业生报考农科专业, 从事农业知识学习和研究工作, 为农村输送更多的农业专业人才。并鼓励农业专业学生到农村就业, 为建设农村经济建设服务制定优惠政策, 减免农业院校农业专业学生学费;四是奖励社会急需专业。为国家发展需要, 国家要采取措施奖励一些特殊专业学生学习, 鼓励学生报考国家急需的专业学习, 将来参加国家经济社会建设做贡献, 这方面外国发达国家成功的经验值得我们借鉴。
7. 建立个人信用征信系统。
个人信用征信是国家委托有关机构依法设立的个人信用征信机构对个人信用信息进行采集、加工、整理而形成的个人信息库, 用户可根据需求对征信机构提出的要求提供个人信用信息查询和评估服务的活动。我国信用征信系统2006年已经建立, 但是由于征信系统涉及内容、形式、法律等相关方面比较复杂, 以及我国经济社会情况不同, 建设步伐比较慢, 还不具备在各个领域全面利用。因此, 国家层面上必须加快完善个人信用征信系统建设, 高校层面要建立学生贷款“个人征信系统”档案, 如学生信用电子档案, 如实记录学生的借、还款等信息, 与国家“个人征信系统”对接, 建立起国家助学贷款的监督管理机制, 从而有效地提高学生的诚信度, 降低学生贷款违约率, 促进国家助学贷款良性发展。
参考文献
[1].崔邦炎.介绍普通本科高校高等职业学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政策.[EB/OL].http://www.gov.cn/zxft/ft30/wzzxgd.htm.
[2].刘宏波, 刘任, 张颖.农业院校助学贷款毕业生还款意识调查与思考[J].徽农业科学, 2012
[3].舒颖.从学生资助制度看中国的高等教育公平[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 2008 (2)
[4].伍思文.我国大学生资助制度创新探析[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 2009 (7)
[5].陈有春.中国现行高校学生资助制度的确立与评价[J].长沙大学学报, 2007 (3)
[6].谢革利.我国高校学生资助制度的症结与反思[J].北京教育学院学报, 2008 (3)
[7].刘宏波刘任.农业高校国家助学贷款的风险控制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 2011 (30)
[8].路利红.完善和创新高校贫困生资助制度的思考[J].洛阳理工学院学报, 2009 (5)
学生资助制度 篇2
为规范我校义务教育阶段学校贫困寄宿生生活费补助工作,根据县教育局、财政局有关要求,以及国家资助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相关政策,结合我校实际,特制定本工作制度。
一、学校在校长领导下,由专人负责资助贫困生工作,成立由学校、学生家长和教师代表组成的评审小组,负责贫困生的初审和申请,研究拟定受资助学生名单和资助形式。
二、资助原则:不得降低条件及标准,不得搞平均分配,不得随意扩大资助范围,不得将财政供养家庭和非困难家庭子女列为照顾对象。
三、资助对象的界定标准
1、热爱祖国、热爱人民、遵守法律、社会公德和校规,尊敬师长,团结同学,勤奋好学。
2、家住农村地区(持农村户口)并在农村学校就读的,确因家庭经济困难而无力负担寄宿生生活费的学生。
3、下列情况,品学兼优的学生优先资助:
(1)孤儿(含艾滋孤儿)、烈属、军属家庭困难的子女,残疾家庭子女,残疾学生。
(2)父母一方死亡、离异的单亲贫困家庭子女。
(3)低保或特困家庭子女。
(4)因受灾、疾病等原因导致家庭不能维持基本生活的家庭子女等。
四、资助申报审批程序
1、每学年开学初向所有学生、家长宣传国家的学生资助政策,让所有的学
生和家长了解政策、参与监督。
2、公开资助信息。学校根据上级下达的资助名额,通过在校内及学生家庭所在的乡镇、村、组张贴公告等途径公开资助信息。
3、贫困生每年核定一次。申请资助的学生于学年开学初,由本人向学校提出申请,并向学校提交由所在村委会出具的家庭经济状况证明。
4、学校评审小组对申请资助学生有关情况进行认真审核,按学生家庭经济贫困程度排序,提出贫困生资助名单,在学校和所在村、组公示,公示期不少于7天。公示无异后,学校将资助名单,公示情况上报县资助中心审核确定。
5、学校通知受助学生填写《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金领取表》,并由学生及其监护人签字确认。
6、资金的发放。学校在收到县下拨的资金后,要在三个工作日内将资助的资金发放到学生手中。
五、资助资金实行单设科目、独立核算,确保专款专用,严禁挤占、挪用。
学生资助制度 篇3
目前,陕西高校家庭经济特困学生约84000人,如何让家庭经济特困学生顺利入学并完成学业,是摆在各级政府和高校面前亟待解决的问题。陕西省教育厅要求各高校制定特困学生资助管理制度,按照“坚持特困学生认定标准,全程全部资助”的原则,帮助困难学生顺利完成学业。具体包括:
设立特困学生资助专项经费。各高校从提取的6%的资助资金中,按照本校特困学生人数提取一定数量的经费,专门用作家庭经济特困学生全程全部资助的经费。各高校要将特困学生资助专项经费列入年度预算,确保此项资助资金足额到位。
做好特困学生奖助学金的评选发放工作。各高校评选国家奖助学金时,同等条件下,优先向家庭经济特困学生倾斜,激励他们努力学习,奋发向上。
进一步加强勤工助学工作。各高校在為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提供勤工助学岗位时,优先考虑特困学生,让他们通过勤工俭学,获取一定的报酬,弥补学习、生活上的经费不足。
对特困学生畅开“绿色通道”。各高校在新生入学开通“绿色通道”时,对未办理助学贷款的家庭经济特困学生,优先办理入学手续,坚决杜绝因交不起学杂费而拒学生于校门之外的现象。
广泛动员社会力量,多渠道筹集资助资金。各高校要主动与社会各界联系,鼓励社会有识之士建立各种用于家庭经济特困学生的基金,提倡社会和学校积极配合,采取“一帮一”、“多帮一”等献爱心形式,广泛开展扶贫帮困活动。
做好家庭经济特困学生的资助育人工作。高校各级党团组织、学生组织在家庭经济特困学生资助工作中,要坚持资助与育人紧密结合,加强对学生的诚信感恩励志教育,加强对他们的心理咨询和指导,帮助他们树立克服困难的信心,解除自卑感,形成良好的个人心理素质。
陕西省教育厅要求各高校在做好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进一步完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档案库工作的基础上,认真、细致、全面地对本校家庭经济特困学生进行摸底调查,掌握全部特困学生基本情况,建立家庭经济特困学生档案专柜,把此项工作落到实处。
高校学生资助制度问题及对策研究 篇4
一、大学生资助制度存在的问题
1、贫困生资助时效性不强
高校资助贫困生工作通常是在一学年的开学之后,在固定的时间段。一般来说,像这样经过至少半年或一年的了解,比较容易掌握学生的家庭经济情况,有利于更加准确地界定出贫困学生。但是对于那些家庭经济突然出现困难或出现其他意外而急需得到救助的学生,这种只在固定时段才能产生的认定程序,会造成对这些学生的救助不及时,也因为缺乏相应的应急程序,从而导致这些学生在出现困难后得不到及时救助而影响他们的学习与生活。
2、贫困生资格认定困难
通常情况下学校对于贫困生认定的程序是先由学生提出申请,经过班里学生推选,在班主任或辅导员审核认定过后,最后由学院公示,报学校批准。其中最关键的依据是学生的家庭贫困证明,而这项证明对于一些有“办法”的家庭则很容易弄到。还有一些学生明明家庭非常贫困,但因为要“面子”,而不去申请。另外,一般担任资助工作的辅导员或班主任都比较年轻,工作经验少,存在了解不深入的问题,在进行贫困生资格认定时难免会有偏差,使得一些需要资助的学生得不到资助。这些因素都会增加贫困生认定的困难,使有限的资助资金没有帮到真正应该得到资助的学生,而让不需要资助的学生获得资助,进而使资助的公平公正性受到了质疑。
3、资助管理模式单一
学校建立大学生资助制度的目的在于帮助家庭经济有困难的学生顺利完成学业,具体在于实效性。但是每年一次的贫困生评定对于学校来讲更像一种处于麻木下的例行程序,无论是评选指标,还是贫困生的管理,都在管理上呈现出一种单一性。例如每年学校会把贫困生名额按比例平均分配到各学院,各学院再平均分到各个班级,但是贫困生并不是平均分布的,这就导致某些班级为了凑名额让不贫困的学生获得资助,而贫困生较多的班级则因为名额有限得不到资助。贫困生的经济条件并不是一成不变,有些贫困生会因为家庭经济的好转不再贫困,而有些学生可能因为家庭的突然变故而导致急贫,但是由于贫困生信息管理滞后,资助资金缺乏灵活性和时效性,而使得资助资源不能及时有效地予以帮助真正贫困的学生,一些不再贫困的学生又将长期享受。
4、部分贫困生资助专职教师对政策认知解读有偏差
贫困生资助工作是非常繁琐且政策性很强的工作,目前各学院贫困生资助的专职教师通常由班主任或辅导员担任,这些老师平均年龄偏年轻化,一方面工作时间短,经验少,另一方面工作繁忙,精力有限,并且人员经常变动。一些老师由于对国家贫困生资助的政策了解不够深入,导致政策把握有偏差,政策理解解读不全面,致使资助工作落实有偏差,所以也就导致一些学生有“钻空子”的想法,觉得是国家的钱“不拿白不拿”。加之辅导员和班主任平时事情多,不可能深入全面地掌握每个学生的贫困程度,一些经常与老师有接触的贫困生,相对于班里的“隐形人”,老师了解的就会多一些,因而在资助的时候就把机会给这些人,其他可能更贫困的学生会因此而顾及不到。
5、吸引社会参与力度不够
贫困生资助是一个社会性的问题,仅仅依靠国家财政拨款是不够的。现阶段学校尽管已经有各种社会力量参与的专项资助资金,但是这些专项资助大部分是奖励某方面的优秀学生的,对贫困生整体资助力度薄弱。并且这种资助通常是企业对从事其研究领域学生的奖励,目的性较强,因此学院之间能够得到的社会资助也就有较明显的差别。一般理工科的会有较多的社会资助,而文科的则明显有欠缺。这种不平衡的状态固然有一定的客观因素,但是对社会力量的忽视,以及吸引社会参与的力度不足,也是高校在资助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6、忽视贫困生的“心理贫困”
贫困生是高校的一个特殊群体,该群体中,有一些学生会因为物质贫困而产生自卑心理或心理疾患,在生活和学习上缺乏自立自强的精神和勇气,在大学这个特殊阶段不能很好地发展自己。还有一些学生则认为自己是贫困生而理所当然地享受资助,对于自己的现状缺乏通过自身努力去改变的决心,只是等待学校或他人的帮助。所以高校在对贫困生进行物质帮助的同时,仍存在缺少对贫困生的心理关怀以及辅导的问题,使这些贫困生不能正确认识贫困,也不能真正地摆脱心理贫困。
二、关于完善大学生资助制度问题的对策建议
1、设立贫困生随机资助储备资金
高校每年进行贫困生资助的时间比较固定,并且较为集中,间隔时间长,如果没有灵活的随机救助程序,就不能及时帮助学生解决因意外或突发事故引起的临时困境,所以设立贫困生随机资助储备资金,可以起到有效的辅助作用。天灾人祸以及其他突发状况都可能使一个家庭陷入贫困,也直接导致学生陷入经济困境,设立贫困生随机资助储备资金,可以灵活地对特困生和突然贫困的学生实施及时的资助,解决其在生活和学习上的困难。
2、精确贫困生资格认定工作
做好贫困生的认定工作是开展大学生资助工作的前提。现阶段,一方面要加快建立覆盖教育、公安、银行、住建、民政、税务等部门的大数据信息服务技术平台,实现数据资源共享,为精准学生资助提供可靠的、可核实的学生个人及其家庭信息。[2]另一方面在认定贫困生时,应确定这几个问题:确定贫困生所在地区,一般来讲,农村比城市贫困,西部地区比东部地区贫困;确定贫困生家里是否有重病之人;确定贫困生家里是否有兄弟姐妹同时上学;综合观察学生的日常消费支出。不仅老师要自己观察,也要向其周围同学详细了解。通过掌握的个人消费支出情况并参考对比其他几个方面,例如学生家庭人口、家庭收入、生源地同高校所在地消费差距等。同时在认定过程中,加强监督,在评选过后,及时公示反馈。
3、实现贫困生动态管理模式
贫困生的家庭经济情况并不是一成不变的,贫困生之间的贫困程度也有不同,因此建立健全的贫困生动态管理模式对于做好资助工作是很有必要的。首先,建立与不同学院和班级贫困生分布相一致的资助指标分配机制。贫困生不可能平均分布在各个班级,所以必然是不同班级有多有少,实现资助指标分配与贫困生分布相一致,可以增加资助指标的有效率。其次,建立相对完善、灵活的贫困生资料管理机制。建立学校贫困生信息网络,每个学期对贫困生开展普查及跟踪回访工作,对贫困生信息进行及时更新,将家庭已经摆脱贫困的学生迁出贫困生名单,而把新的贫困生资料及时补充完整,做到动态管理。
4、加强贫困生资助专职教师队伍建设
班主任和辅导员通常是能融入学生群体的年轻老师,工作热情高,与学生沟通无代沟,是他们的优势,但也客观上存在处理学生事务经验不够,对国家政策理解不深的缺点。在工作中,首先要加强班主任和辅导员对国家资助政策的理解,准确地把党和国家的这项惠民政策传达到位,使学生对国家资助政策有正确的认识。其次是积累经验,加强学习。一是在实践中摸索学习,多深入到学生群体,全面准确掌握情况,坚持工作程序,及时公示反馈意见,善于工作总结。二是努力跟有经验的老师多学习探讨,反思自己的不足,完善工作方法。三是学校必须高度重视资助工作队伍的建设,有稳定的专职资助工作人员,不断改进资助办法,修订完善资助政策。
5、加强引入社会力量支持
高校为社会培养各方面的人才,满足了社会对人才的需求,而相应的,社会各界也需要发挥自己的力量,反哺培育自己的高校,这样才能形成良性循环。因此高校应积极发挥自身与社会联系密切的优势,利用高校优秀人才向社会各界普及对捐资助学的认识,动员社会力量帮助更多的贫困生,积极服务于社会,与社会各界广泛沟通协调,争取多渠道资助。这样既帮助贫困大学生顺利完成了高等教育,促进了国家和社会的发展,还在一定程度上体现出了一个社会的文明程度与公民的道德修养水平应有的高度。
6、帮助贫困生精神脱贫
高校大学生处在一个人生的特殊阶段,一方面是离开家庭的呵护需要他们独自应对,另一方面是外界事物开始大量涌进他们的生活。这些因素对贫困生的心态形成与发展显得更为突出。如果只是物质资助,虽然解决了他们生活上的暂时困难,却对他们的心理成长没有更好的帮助。所以高校的贫困生资助决不能仅仅止于物质资助,在继续加大资助力度的同时,也要加强对贫困生的心理辅导和精神抚慰,帮助他们克服自卑、自弃等负面情绪,引导他们建立自尊自立自强的积极向上的健康心态,学会感恩,学会自救,学会坚强,从精神上克服贫困,对于贫困生以后的学习生活有着重要的意义。
三、结语
大学生资助制度的实施是高校管理的一个重要方面,也是国家实行惠民扶贫政策的一个重要体现。大学生资助的目的是让更多贫困家庭的学生拥有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资助的有效性是检验国家资助目的是否达到的最终体现。所以做好贫困生资助工作,需要在工作方法上不断创新,不断进步。加强对贫困生的精确认定,实现对贫困生的动态管理,是贫困生资助工作方法改进的重中之重,而设立贫困生随机资助储备资金,加强贫困生资助专职教师队伍建设、加强引入社会力量支持以及帮助贫困生物质和精神脱贫等举措也是提高资助的有效性而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
摘要:大学生资助制度是现行高校管理制度的一个重要方面。随着高校的发展和制度的健全,大学生资助制度日趋完善,但仍存在着一些问题。比如贫困生资助时效性不强、贫困生资格认定困难、资助管理模式单一、资助工作的专职教师队伍不稳定、吸引社会参与力度不够,以及对贫困生心理扶贫不到位等。如何解决这些问题,发挥大学生资助制度的最大效用,本文就此做了较详细的论述。
关键词:大学生,资助制度,问题,对策
参考文献
[1]郑岚:高校贫困生资助认定研究[D].南京农业大学,2011.
[2]吴丽仙:建立精准学生资助工作机制研究[J].教育评论,2015(9).
学生资助档案管理制度 篇5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加强学生资助档案管理,根据我校学生资助工作实际,制定本制度。
第二条 本制度所指的学生资助档案是指在我镇学生资助工作中形成的具有查考和保存价值的文字信息(含文字、图表等)、证明材料、声像、电子资料、原始数据等历史记录。
第三条 学生资助档案管理遵循统一领导、分级负责的原则,确保档案的完整、准确、系统、安全和有效利用。
第四条 学生资助档案工作是学生资助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各学校应加强对本校学生资助档案工作的领导,将学生资助档案工作纳入工作计划,与学校其他工作同步布置、检查、验收,确保学生资助档案的全面建立和完善。
第二章 学生资助档案的构成与归档
第五条 学生资助档案原则上分为文件类、上报审批信息类和原始证明材料类。
(一)文件类:各级资助文件,重要资助会议、会谈记录,来信来访及调查记录,核查通知及回复,其他有保存价值的材料。
(二)上报审批信息类:贫困生认定表、资助审批表、各类资助统计报表、资助资金发放领取名册及资助信息系统所形成的电子数据。
(三)原始证明材料类:各学校的贫困、低保、申请等原始证明材料。
第六条 归档的资助档案材料应做到规格规范、字迹工整、齐全完整,真实反映情况。书写材料应符合耐久性要求。
第七条 各校对应归档的文件(包括电子信息等)要及时归档整理完毕并立卷装盒。
第三章 学生资助档案的管理
第八条 资助文件类、上报审批类学生资助档案管理服从学校统一规定;学生原始证明材料类档案保存期限执行上级资助管理部门要求。
第九条 各学校学生资助档案要指定专人负责。管理人员要定期对档案保存情况进行检查,人员调动或离开学生资助岗位时必须办理学生资助档案移交手续。
第十条 各学校应建立学生资助统计制度
第四章 学生资助档案的利用
第十一条 学生资助档案的提供和利用,必须严格遵守保密制度。学生资助档案不对外开放。上级相关部门根据需要可以查阅学生资助档案。查阅者不得丢失、损毁、涂改学生资助档案。
第十二条 受助学生要求查阅本人档案的,须经校学生资助中心负责老师同意。
第十三条 外单位查阅我校学生资助档案,须经学校资助领导小组批准,并办理登记手续。
第五章 学生资助档案的鉴定与销毁
第十四条 各学校负责本学校学生资助档案的鉴定工作。
现行贫困生资助制度的反思与改善 篇6
关键词贫困生资助制度建议
我们对陕西师范大学在读本科生中的10级、09级和08级部分在校生进行了抽样调查(注:调查期间,11级新生刚入学报到;08级部分学生外出实习,故这些学生未在调查之列)。调查主要采用自填问卷法收集资料。有效问卷回收率90.04%。
一、陕西师范大学资助体系现状
目前学生的资助内容主要分为六大部分,分别为:奖、助学金制度,勤工助学制度,助学贷款制度,困难补助制度 ,师范生免费教育制度和“绿色通道”制度。
二、陕西师范大学资助政策实施现状的调查结果与分析
(一)通过哪些途径了解我校贫困生资助政策
通过数据调查可知,超过一半以上的学生是通过老师的介绍了解贫困生资助政策的,通过同学、电视网络和书籍等途径了解资助政策的比例较小。
(二)助学金资助状况
通过调查得知,班级助学金评选方式中,辅导员或班委决定占到了34.8%,贫困证明占到23.2%,是评选方式中最主要的两种方式,还有18.7%的学生不知
道班级助学金的评选方式。同时,只有32.5%的被调查者认为认定方式是合理的,不合理与不太合理的占到33.3%。
(三)勤工助学的资助情况
根据调查数据,该校学生参加过勤工助学的总人数占被调查者总人数的57.3%。在被调查的样本中,学生们对于学校提供的勤工助学机会,有51%的学生表示满意;有33.6%的学生表示不满意;有15.4%的学生表示不关心。对学校提供的勤工助学机会不满意的学生,我们对其原因进行了调查,结果表明,66.4%的学生表示学校提供的勤工助学机会太少;12.6%的学生表示勤工助学岗位的工资太低;还有7.6%的学生表示学校提供给学生的勤工助学机会不均等,这三者所占比例累计为86%。
(四)你觉得我校的奖、助学金制度有哪些不足?
在被调查的学生当中,有60%的学生提出了他们的意见和看法,我们对这些意见进行统计,得出有37.7%的学生认为学校的奖、助学金制度不合理,所占比例最高;认为名额太少和评定方式不公开、不透明、不公平的各占百分比为21.7%和22.8%;另有5.7%的学生认为师范生获得的资助种类太少,这几项累计百分比为91.6%。
除此之外,为了区别出不同类型的学生所获资助项目的异同,我们选取了免费师范生与非师范生、家庭经济状况属于普通生、贫困生和特困生以及在学习情况位于优等水平、中等水平和末等水平的学生在获得资助方面进行了分类比较,比较结果如下:
(五)免费师范生与非师范生在获得资助方面有哪些不同?
从图1可以看出,免费师范生和非师范生在获得勤工助学津贴和困难补助上没有显著差别,而在获得助学贷款和奖助学金上,非师范生在获得助学贷款和助学金上比师范生要多,但是师范生在获得奖学金上要比非师范生的比例相对多一些。由于免费师范生在各方面享受优惠政策,所以其所获得的助学金比例、助学贷款比例比非师范生要低一些。
(六)家庭经济状况不同的学生在获得资助方面有哪些不同?
从图2的数据可以看出,普通生除了在获得助学贷款上的比例低于贫困生和特困生外,在获得奖学金、助学金、勤工助学津贴上都高于特困生,而在获得困难补助上,普通生的比例刚好与特困生的比例持平。
(七)学习情况不同的学生在获得资助方面有哪些不同?
从图3我们可以知道,各项资助都集中于学习位于中等水平的学生;学习情况属于优等水平的学生在获得助学金、勤工助学津贴和困难补助方面都高于学习成绩较差的学生,学习成绩好的学生更易于得到资助。
三、完善该校贫困生资助工作的建议
综合上文,我们发现了该校现行贫困生资助制度存在着以下不足之处:学生了解资助政策的途径较为单一;贫困生认定方式欠缺科学合理性;有相当部分的学生对学校提供的勤工助学机会不满意;奖助学金的评定有失公平和公正。基于这些问题,我们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和建议。
(一)拓宽渠道,开发岗位,由“劳力型”到“智力型”转变:第一,针对勤工俭学岗位缺乏问题, 需要进一步拓宽勤工俭学渠道, 增加勤工俭学岗位, 提高薪酬, 尽可能多地提供校外勤工助学岗位。第二, 就勤工助学层次低的问题, 需要开发勤工助学岗位的多样性, 同时岗位设定要符合大学生知识型的特点,通过勤工俭学, 把所学知识应用到实践中, 实现勤工助学的良性循环[2]。
(二)制定科学可行的贫困生认定标准,完善贫困生认定制度:针对当前高校一些非贫困生戴着贫困生的“帽子”骗取国家的资助,以及贫困生评定方式的不合理、不公平、不公开,实施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进行认证的工作中,应依靠学生本人在班级、宿舍的生活、交往等表现,以直接信息为主,其他信息为辅的方针,从绝对贫困的角度,科学合理地认定出真正的贫困生,把国家有限的资助落实到最需要的学生身上。
(三)完善资助后期监督机制:将助学金发放到学生手里不是资助工作的最后一步,在对贫困生进行资助后,辅导员应组织班委暗访核实有关学生的信息,落实资金的实际流向,对于通过不正当手段骗取资金,或把资金用于奢侈生活、挥霍浪费的行为,要进行制止并收回资助金。同时,动用网络平台,如邮箱、qq、电话等接受来自同学们的举报。
(四)设立“贫困生奖学金制度”:调查得知,贫困生获得奖学金的机会非常小,部分贫困生处于经济、学业双重压力之中。因此,我们认为,应该设立贫困生奖学制度,具体细化制度规则,调整对贫困生专业成绩的要求,使贫困生能够通过努力,获取奖学金,体会成功的喜悦,而不是被動接受助学金。有助于贫困生学习上形成良性循环,更有助于他们形成自立自强的勇气和信心。
参考文献:
[1]张晓培,周蕾.我国高校贫困生资助体系:现状、问题及完善策略[J].西南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10):83-86.
[2]马继迁,王然.贫困生资助政策实施情况调查分析[J].常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12):24-28.
[3]马娟.对高校贫困生资助体系的探讨——《以宁夏师范学院》为例[J].现代企业教育,2010(01):176-177.
[4]甘剑锋.和谐社会构建中高校贫困生问题研究[M].郑州:黄河水利出版社,2010.
基金项目:
陕西师范大学2011年勤助科研创新基金项目(项目编号:QZYB11033)
学生资助制度 篇7
1. 联邦政府下的学生资助制度管理体系。加拿大联邦政府为了更好地实施学生资助制度的相关政策,成立了专门的部门,即人力资源与技能开发部,这个部门是专门负责学生资助工作的政府工作部门。针对加拿大的学生资助制度也主要分为两个部分,即学生助学金制度和学生贷款制度,这两种制度是主要的学生资助制度,其资助的资金数额要远远高于其他资助制度。而学生想要申请这两种资助在程序上也非常简单,只要在人力资源与技能开发部的官方网站上注册一个账户即可进行申请,学生在申请之后由人力资源与技能开发部进行审核,基本上所有申请学生资助的学生都可以通过审核,获得资助。为了便于学生贷款和助学金的申请,加拿大制作了专门的网站供学生们进行网上操作,所有的学生资助工作包括申请、还款、延期等工作都可以在网站上办理。为了便于学生们操作,在加拿大的任何一所高校中都可以看到学生服务厅,这些服务厅是专门为学生资助工作服务的。
2. 加拿大学校的资助工作管理体系。加拿大在学生资助工作方面除了成立联邦领域内的人力资源与技能开发部专门负责以外,每一所高校都是一个子系统进行学生资助工作管理。加拿大高校内部的学生资助工作管理系统就是学生资助工作办公室,这个办公室的主要工作就是负责整个学校的学生资助工作,而且办公室由学校指派的一名副校长直接负责,另外还有进行专门工作的人员30多名,学生资助工作办公室自成系统,不与学校其他工作部门有隶属关系,这保证了学生资助工作的独立性。
二、加拿大学生申请资助的条件和评估分析
加拿大对于学生申请资助和资金的金额有明确的规定,对于学生贷款是以年为单位,每一年的贷款金额不得超过11000加元,这11000加元由两部分组成,分别包括奖学金5000加元和学生贷款6000加元。对于还款的期限也有明确的要求,主要根据贷款学生所学的专业确定,最高贷款时间不得超过6. 5年,具体的贷款额度也需要进行精确的计算,计算中主要考虑学生的基本生活标准和经济状况来确定,这些工作都是地方政府中负责学生资助工作部门来完成的。当然上述的学生资助政策是针对正常学生的,对于那些学习困难和身体有残疾的学生可以享受更好的政策,有具体需要的学生可以另外申请特殊资助项目,特殊
三、加拿大学生贷款的具体流程分析
1. 学生贷款办理流程分析。凡是想要咨询国家学生贷款项目资助的需求者,都可以通过国家贷款服务中心所提供的服务,进行询问,相关服务中心会给出相应的指导,并且可以通过学校纸质申请和地方政府网站展开多种形式的贷款申请。在国家学生贷款服务中心受理之后,进入到审核贷款的程序。申请者也可以将有关材料按照国家贷款服务中心的审核程序进行,先审核贷款人的身份、学习状况、就读院校、纳税情况、信用情况等有关信息,展开综合评估,所评估的结果是否与国家学生贷款项目需求相符合,并且划定出相应的贷款需求额度。在通过审核之后通知申请者,需要对相关贷款手续展开完善工作。上述所讲述的工作基本可以在两个星期内完成。凡是没有通过国家学生贷款项目审核条件的申请人员,此机构有义务告知申请者不符合要求的原因。
2. 学生贷款的惩罚体系。在加拿大,在设立国家贷款项目的同时,也设立了对应的惩罚机制。如果申请者所提供的信息是不真实的,所出示的虚假证明连续三次以上,将永远失去获得国家学生贷款项目资助的资格。国家贷款机构本着对学生负责的态度,为了能够保证学生贷款资金有效利用,防止各高校滥用政府所给予的资助政策规范,在加拿大政府的调查下,在加拿大1500所高校中,将近有300所高校的教学质量较低,毕业生的就业率较低,这样的学校联邦政府没有授予可享受国家学生贷款的资格,之所以这样做,不单单是为了促进其高校发展,也是为使学生能够慎重选择优秀院校。另外,公立高校作为联邦政府主要扶持的对象,据相关统计表明,加拿大国家学生贷款资金发放量将近90% 资助公立学校,剩下10% 用于资助私立学校,因此,在加拿大还是非常重视公立学校的发展。
3. 贷款的发放流程。申请者在获取到国家贷款之后,国家学生贷款服务中心也会定期将资助款发送本人账号上,然后申请者可将国家贷款按照合同要求缴纳相关学费。
四、分析我国高校学生资助制度中所存在的问题
1. 不健全的资助管理体制。目前,我国各大高校没有建立起健全的资助管理体制,学生资助管理机构基本都是属于学生处管理,在这样分工不明确的情况下,很难做好学生资助管理工作。很多高校没有建立起认定贫困生小组,即使建立了,也缺乏比较系统的认定标准,没有健全的贫困生认定机构。另外,在评价学生经济困难程度方面上,也缺少科学的数据,并且学生经济活动也是处于变化的,在这方面上高校没有及时加以调整和完善。同时学生资助制度也没有法律做保障,学生贷款所发生的失信行为,法律方面也没有相关的约束,在这样的情况下,学生贷款违约的现象越来越严重。
2. 助学贷款程序较复杂。目前,国家助学贷款基本是由商业银行所负责和承担,这种类型的信用贷款导致商业银行具有很大的风险,相对来讲,设置学生贷款期限也较短,这在无形之中加剧了学生还款的压力,同时还款程序也较复杂,并且也没有相关的管理系统。学校是国家助学贷款的中间环节,但在一定程度上缺少主动性,没有充分发挥其应该发挥的作用,也没有做好学生和银行之间的桥梁作用。银行对国家助学贷款业务也缺少积极性和主动性,国家助学贷款资金基本都由银行所承担,导致银行存在很大风险。
3. 奖学金没有发挥助学功能。我国各高校设立各种类型的奖学金,但是通常强调对学生产生激励的作用,但却忽略了对学生的资助功能。因为学生之间存在很大的差异,往往获得奖学金的学生与贫困生不是一个群体,基本很多贫困生都不能获取到奖学金,在这样的情况下,奖学金根本没有发挥助学的作用。现在所设立的奖学金制度虽然解决了部分贫困生的经济困难,但不能解决所有贫困生的问题,同时在评定奖学金过程中,经常会出现不公平的现象。
4. 勤工助学资金和岗位有限。勤工助学资金是高校在发展中所存在的主要问题,有限的勤工助学资金根本无法解决大量贫困生的问题。目前,我国高校已经开始实施勤工助学措施,勤工助学不但可以帮助贫困生解决生活中实际困难,而且能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随着高校学生的增加,勤工助学岗位有限,助学资金增长速度也较慢,根本无法解决大量贫困生的经济问题。
学生资助制度 篇8
一、国家和地方政府对高校经济困难学生的资助不足
从我国现有国情出发, 2011年教育经费支出占GDP的4%, 已属不易。然而纵观全球, 世界平均教育投入是7%, 发达国家则更多, 占到9%, 从这个意义上说, 我们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教育的总投入还有提升的空间。
2008年以来, 随着金融危机深化和大学成本节俭法案CCRAA (the College Cost Reduction and Ac-cess Act) 的推行, 美国各联邦政府对高校的资助存在资助范围集中、资助数额削减等问题。其结果是, 全美受资助的学生比例下降, 个人承担教育成本大幅上升。而教育作为国家的公共职能, “市场的失灵”最终会导致教育作为社会公共产品质量的下降, 并由此产生失业等一系列社会问题。哈贝马斯曾对美国联邦政府逐步弱化资助高等教育责任, 并把高等教育日益推向市场的趋势进行批评, 认为是“把精心考虑的公共领域残余出售给追求利润最大化的金融投资者, 把文化和教育的命运交付给随着市场波动而变化的资助者的利益和情绪”。2010年2月初, 奥巴马提出, 2011年38000亿美元的国家预算议案, 其中将7780亿美元用于教育部开支。不仅如此, 奥巴马政府已决定, 从2009年开始, 要在5年内每年投资5亿美元, 资助全国范围的创新行动计划, 以使美国到2020年拥有世界上最高的大学毕业率。从美国高等教育资助政策演变的历程来看, 国家正通过宏观政策减少因经济对高等教育资助政策的不良影响, 干预和确保合理的高等教育资助经费。
再来看看我国政府针对高校学生的资助情况。据2012年2月17日召开的教育部新闻通气会上发布的统计数据, 2011年秋季新学期, 全国通过“绿色通道”办理入学手续的新生为70.28万人, 占家庭经济困难新生的41.1%, 占报到新生总数的10.8%。相比之下, 解决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入学问题的比例较低, 满足不了高校贫困学生需要, 也不利于提高高等教育入学机会的公平性。
此外, 我国目前的学生资助体系以中央政府提供资助为主, 国家奖学金、励志奖学金和助学金由中央和地方按比例分担, 但是随着高校资助形势的变化, 地方政府资助和院校资助也开始占有越来越重要的地位, 地方政府对所属高校的经济困难学生资助从制度设计、执行、经费保障都非常有限, 部分省份几乎是空白。据资料显示, 目前, 我国省级政府高校学生资助政策涵盖了14个省的15个资助项目, 并且我国省政府学生资助政策的设计导致新生很难受益、项目成本较高、覆盖面较小、学生获得总体资助比例较低以及较难评价项目效果。
二、各级高校学生资助政策运行机制欠完善
根据2007年财政部、教育部颁布实施的《关于印发〈普通本科高校、高等职业学校国家助学金管理暂行办法〉的通知》 (财教[2007]92号) , 以国家助学金的评定为例, 根据各高校通行的做法是“个人申请——师生民主评议——学校上报——省级部门认定”, 申请学生一般提供个人申请表、民政部门出具的家庭收入调查表、评议相关材料。由于贫困生的认定和评议缺乏有效的认定细则和相关规定, 存在如下几个问题:
1.贫困证明的可信度有待提高。
目前, 我国尚未出台相关法律、法规来确保贫困证明的有效性、可信度, 由于人情关系等因素存在, 许多学生很容易在当地村委会或街道办开具贫困证明, 由于无法获得学生家庭可靠数据, 只能根据学生提供的基本背景信息来评定。而作为认定直接责任人的高校, 在认定及材料审核过程中, 尚没有统一、准确的审查手段。
2.评议过程的科学性不高。
政府及各高校因为可能无法准确判断高校学生家庭收入的相对分布, 因此他们不能确定学生资助是否在不同的高校中得到有效分配。一些高校贫困生的分配方案是根据各个院系总人数进行名额摊派。但高校贫困生的分布并不均匀, 有些专业贫困生较集中, 而有些专业则数量较少, 均摊违背了贫困生资助的初衷。另外, 班级民主评议程序不统一, 评审程序不够规范, 为避免争议和简化工作程序, “轮流享受”和“平均享受”现象屡见不鲜。
3.对助学金发放的监督不够。
对于受助学生如何使用助学金的情况缺乏相应的监督, 部分学生拿到助学金后不是用于完成学业及生活, 对于这类情况学生很少及时反映, 高校对伪贫困生没有采取严厉的惩罚措施, 不仅使高校贫困资助体系的作用得不到充分发挥, 从而纵容了伪贫困现象的蔓延, 部分学生为争取助学金而努力让自己被认定为贫困生, 导致了不良的思想倾向。
从国际上看, 各国高校学生资助政策中助学贷款是解决高校贫困生顺利完成学业的主要渠道。我国高校学生助学贷款存在制度设计不够合理、审核手续繁琐、贷款年限过短、风险补偿过低所导致的银行放贷意愿不高、社会信用体系监管不够等问题。另外, 社会信用体系建设不够完善, 资助制度本身缺乏配套制度的支撑等因素, 使得助学贷款应有的作用没有充分发挥, 影响资助政策的有效运行。
三、高校学生资助制度对于奖、助以外的其他资助形式的政策鼓励不够
1.助学贷款政策设计相对滞后。
如前所述, 贷款政策是解决高校学生资助政策的主要方面, 《中国人民银行助学贷款管理办法》 (2006年) 和《国家助学贷款的管理规定 (试行) 》 (2007) , 规定国家助学贷款每人每年最高6000元, 目前很多专业学费都超过6000元, 再加上其他费用, 已经无法满足在校贫困学生的学习和生活需要, 亟待修订。我国国家助学贷款有贴息、代偿、风险补偿金、税收优惠等四种补贴形式, 其中以政府贴息为主, 由于银行的商业性, 社会信用体系建设不完善, 还贷得不到保障, 积极性一直不高。
美国现行主要有三种助学贷款政策:帕金斯贷款 (Perkins Loans) 、斯泰福贷款 (Stafford Loans) 和本科生家庭教育贷款 (Parent Loans for Undergraduate Student, PLUS) , 并通过法案的形式得以保障实施。2008年经济危机发生后, 2009年2月17日, 奥巴马上任后在其签署的《2009年美国复苏和再拨款法案》 (AmericanRecoveryand Reinvestment Act of 2009, ARRA) 中规定, 将7870亿美元刺激资金中的908.7亿美元投资教育, 其中156亿美元用于佩尔助学金, 2亿美元直接资助高校学生工读计划。
最近几年, 美国大学的学费一直呈现上涨的趋势。根据美国大学委员会 (College Board) 发布的调查显示, 2008年美国公立大学的学费上涨了10.5%, 仅次于2007年的13%, 是最近十多年上涨幅度第二高的年份;私立大学和社区大学的学费也有所提高, 涨幅分别达到6%和9%。按照一般经济规律, 学费上涨势必会影响到入学率, 但美国高等教育入学率并没有因此而受影响, 反而一直保持在整体60%、18~21岁适龄青年80%左右的水平, 稳居世界前列。面对金融危机, 美国新政府积极应对, 并从经费、贷款、税收等方面对高校学生资助予以大力扶持, 从而保持了资助政策的高效运行, 促进高校教育公平。
目前, 我国还没有专门针对高校学生助学贷款的法律, 结合我国国情及近年来的司法实践和实际运行中存在的问题, 上述两种贷款政策的相关规定已不能适应当前我国高校学生办理助学贷款的实践, 助学贷款的代偿制度覆盖面偏小。针对上述问题, 我国尚没有制定有关高校学生资助的专门法律, 没有明确规定各级政府部门、学校、家庭、学生个人等在支持贫困生顺利完成学业过程中的权利与义务。立法的滞后极大制约了助学贷款政策的有效执行, 一旦出现风险, 无论从司法还是政府补偿都很难得到保障, 有悖于高等教育公平性的实现。
2.勤工助学覆盖面不广。
我国高校学生资助政策中规定, “高等学校的勤工助学以参加校内的助教助研、实验室、校办产业的生产活动和后勤服务及各项公益型劳动为主要内容”。“学校勤工助学支付学生劳动报酬的经费, 由学校多渠道统筹解决。”而当前, 我国大多数高校经费普遍比较紧张, 校内投入勤工助学活动的经费很有限, 因此影响勤工助学活动的规模。同时, 一些学生对于一些服务类岗位不愿做, 这在一定程度上又阻碍了勤工助学政策执行的有效性。
3.针对特殊学生群体的补助、减免范围过小。
我国现行资助政策是一种差别的、分层的制度设计。如对家庭经济条件相对困难的大学生, 可个人申请国家助学贷款, 以帮助他们解决暂时面临的困难, 同时成绩优秀的学生也可申请各类各项奖学金。而对于那些由于家庭特殊原因而完全无力负担学费的贫困家庭学生, 政府要从政策上充分考虑。目前, 我国对于学费减免范围过小, 一般高校每年只给出部分指标, 减免幅度占学生学费及生活费比例偏小, 并没有覆盖到实际上符合条件的学生。针对这类贫困家庭的学生, 可借鉴英国大学生资助制度, 实行具有“资助包”功能的资助方式, 从多方面解决其上学难题。另外, 按照“高等教育回报原则”, 借鉴美国、英国等大学生资助方式, 对不同专业实施不同资助, 对社会回报高、个人回报小的专业给予奖励和津贴, 通过完善资助制度引导大学生学习这些专业, 毕业后愿意从事相关行业或者到相关地区就业。
参考文献
[1]李志杰.美国联邦政府资助高等教育的困境:平等与优异之争[J].高教探索, 2011 (3) .
[2]蓝汉林, 高靓, 金帷.美国联邦学生资助体系的变革[J].教育发展研究, 2010 (7) .
[3]杨钋, 魏易.中美地方政府大学生资助的比较[J].教育发展研究, 2010 (21) .
[4]乔孟涛, 高彦君.高等院校国家助学金发放监督机制研究[J].中国成人教育, 2011 (10) .
[5]邓大松, 李好.美国高等教育资助体系研究[J].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0 (3) .
学生资助制度 篇9
1 美国大学生“资助包”制度及其配置方法
在美国, 众多理念并存、多元混合使美国大学生资助事业呈现出资助机构多层次、资金来源多元化、资助性质多样化和资助项目层出不穷的局面。美国这种由众多资助项目构成的“混合资助模式”提高了学生的受助机会, 提高了教育发展水平, 但同时也给大学带来了公平发放资助的困难。为保证最困难的学生获得的资助最多, 且支付的成本最小等等问题, 美国政府采取了“资助包”的办法。所谓“资助包” (Financial Aid Package) 是把提供给学生的全部资助, 即把所有各种层次的资助混合成一“包”, 由大学配置, 使每个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获得与其困难程度相称的经济资助。“资助包”最初由美国大学人学考试委员会设计开发。《高等教育法》颁布后, 美国国会在原有的基础上, 制定了更具权威的配置“资助包”的“国会方法”。“国会方法”主要包括以下五个核心步骤:
第一步, 计算所需的上学成本。大学生“上学成本”主要由五项指标组成, 其计算公式是:上学成本=学杂费+书本文具+食宿费十交通费+其他费用。具体的则由美国大学委员会负责测算公布, 每年公布各地区各类院校的平均上学成本。
第二步, 计算“预期家庭贡献”。家庭贡献是根据家庭收人、家庭财产积蓄、家庭人口、家庭成员健康状况等综合因素决定的, 其计算公式为:预期家庭贡献= (家庭收入+财产+学生个人积蓄) - (平均生活开支*家庭人口) 。由于计算“预期家庭贡献”比较复杂, 大学委员会也核算出美国各地的参考标准, 高等院校和学生家庭都可以根据这个标准来估算。
第三步, 计算学生“经济资助需要”。计算公式为:经济资助需要=上学成本-预期家庭贡献。“经济资助需要”一般由高等院校来计算。
第四步, 各学校公布其不同学制所需的上学成本, 能受资助学生比例和奖学金、贷款、工读、竞争性奖学金各项资助比例等一揽子资助的基本配比标准, 并按学生的经济状况向其提供相应的混合资助。
第五步, 资助期内要求学生随时向学校报告其它资助来源, 以便学校根据情况及时对其资助作出调整。联邦政府的有关法律条例规定:禁止联邦资助者所获资金超过他们的实际需要。因此, 资助申请者必须如实报告他们在校外所获资助如奖学金等, 一旦发现报告不准确, 将有可能被取消全部资助资金。[2]
上述配置方法具有规范、透明、可操作性强的特点, 能使复杂的资助工作变得简单易行。有关人员机构均可依据上述方法预算审核资助金额, 监督和评判资助是否公正合理。
2“资助包”制度的特征和目标分析
“资助包”制度就其特征来看, 是一种将负担和成本各不相同的资助项目组合在一起打包发放的资助制度, 发放的原则是将总成本不相同的资助项目组合按阶梯排列, 并按被资助者经济需要和经济承受力的大小与之相匹配。“资助包”制度所反映的是美国社会对大学生资助的多元目标追求, 这些目标有:
2.1 通过经济资助, 来实现社会的教育机会均等。
越是贫困的学生, 越需要经济资助用来完成学业;但是贫困家庭对接受资助的成本的承受力弱, 即越贫困的学生, 家庭能提供其完成学业的金额越少, 越需要低成本的资助。因此将低成本的资助项目组合与贫困学生阶层相对应, 有利于保证整个社会教育机会均等。
2.2 体现“成本分担”原则。
美国当代教育经济学家约翰·斯通提出教育成本分担的思想, 指出教育成本应该由高等教育所受益的对象承担, 而不是单独由纳税人承担, 家长与学生、纳税人、大学及企业四方都是高等教育的受益者, 均应分担教育成本。在此理念的指导下, 美国政府开始减少免费的助学金的金额, 同时提高贷学金所占资助的比例, 助学金的比例由1975年的75%下降到20世纪80年代末的40%以下, 而贷款比例则从20%上升到80%。[2]在成本分担“原则下, 在美国即使是最贫困的学生, 获得的资助也必须配以一定比例贷款或校园工读。
2.3 扩大学生以及其家庭自由选择学校的权利, 体现公民所享有的权利公平。
1978年美国通了《中等收入家庭学生协助法》。该法案以“扩大学生选择学校的自由”为由, 对学生申请助学金家庭情况提高了限制, 但取消了对学生申请“国家担保贷学金”的家庭经济状况限制。该“扩大自由选择”的指导思想认为中等收人家庭的学生和私立大学也有权获得政府资助。因此, 资助包政策事实上向中等收人以下甚至以上的所有申请者敞开, 只是成本不同而以。
2.4 拓展教育金融市场。
美国高校众多, 教育资助的申请人数庞大, 资助包政策将庞大的学生群体纳入有偿资助范围, 形成了规模巨大的教育金融市场, 推动了美国经济发展。
2.5 培养诚信, 鼓励积极性竞争, 提升国民素质。
在资助包政策中的资助中还含有许多各种名目的竞争性奖学金, 旨在鼓励学生努力学习, 鼓励积极性竞争, 提高其素质。
3“资助包”制度给对我国大学生资助政策的启示
为帮助贫困大学生完成学业, 我国目前已初步建立起了“奖、贷、助、补、减”及入学“绿色通道”六位一体的资助体系。经过几年的实施, 该体系在我国的实行取得了良好的成效, 但随着社会发展, 该体系也显现出了不少问题, 需要进一步完善。而美国“资助包”制度在某些方面对完善我国大学生资助体系能提供不少启示。
3.1 树立多元的资助理念, 形成立体的资助格局。
我国的高等教育处在精英教育向大众教育转型时期, 由于我国东、中、西部, 城乡, 经济发展很不均衡, 贫富差距较大, 加之高校扩招, 这样使我国的贫困生比例相对还较高。在这种情况下, 很显然的是单靠国家和学校提供的助学金不可能完全支撑起我国大众化教育的体系, 也难以解决全部贫困生的上学问题。要想从根本上决这一问题, 树立多元资助理念是关键, 除了政府加大运用公益资金资助学生外, 应动员和鼓励工商企业、社会团体、宗教及慈善事业、高校以及私人等以各种方式介人学生的资助事业, 学校也应通过校企联合办学, 扩大特殊技术专业学生定向培养, 争取更多的国家科研基金等方法, 扩展和吸呐多种助学渠道及资金, 形成立体的资助格局。[3]
3.2 建立资助政策与贫困生阶层相适应的定量评价, 提升可操作性。
由于我国存在地区经济发展差别和城乡经济收入差别及家庭因病、下岗等因素的存在, 同时, 在我国高等教育还存在着区域、院校、学科、专业、学段间成本与收益的差异。这就使我国高校在评定受助者的资格和对贫困阶层认定操作十分困难。若按“资助包”这种混合的资助模式及资助项目组合与贫困生阶层相对应的原则, 在进行“资助包”的配置过程中, 可利用各地明了的预期家庭贡献、上学成本参考标准基础上, 计算各阶层大学生“资助项目组合比例”的项额, 这样使不同阶层的贫困生能接受资助的项目、比例更加清晰, 使学校复杂的资助工作变得容易操作。
3.3 贯彻教育成本分担的思想, 有助于大学生的成长。
在“资助包”制度下, 最贫困的学生所得到的资助也必须配以一定比例的贷款或校园工读, 且在助学金的发放上, 通常所采取是政府向大学拨款, 由大学运用拨款以奖学金和勤工助学的形式有条件地资助学生。体现了“高等教育成本分担”与“教育机会平等”原则, 大学生既是受资助者, 也是成本分担者。此思想对我国正在形成“建立以助学贷款为主, 其他资助方式为辅的多元化资助方式”具有借鉴意义。目前, 针对我国学生贷款回收机制不完善的现状, 首先, 建立可靠的国家助学贷款资金来源渠道, 国家应通过立法的形式规定和增加每年助学贷款额的政府拨款额度, 提供可靠的专项资金来源, 对此, 国家应委托国有商业银行进行运作与管理, 同时规定银行要有相应的配套贷款资金融入, 增加贷款资金的受益面;其次, 努力开展和完善生源地贷款, 即在学生家庭所在地, 由学生家长向当地银行申请助学贷款。由此, 形成就学地和生源地两种形式的国家助学贷款, 再次, 还应健全和完善贷款回收机制, 建立个人信用体系, 完善社会保障体系, 使多种社会保险机构积极参与到助学贷款的出资与回收中来。[3]
3.4 建立透明的资助信息档案, 避免重复资助。
为了避免重复资助, 学校应建立透明的资助信息档案, 力求全面反映受助人的资助信息和诚信状况。同时, 在大学生资助政策中应规定, 对获得政策资助的学生在得到其他性质资助时, 必须如实申报, 如不申报, 将可能被取消所有资助资金, 这样能避免同一学生获得超出其“经济需要”的资助金额。若出现类似情况应及时调整, 以减少其它资助, 使资助金额维持在学生维持学业所需要的经济范围之内, 最大限度地保证扩大学生受益范围。
3.5 争取和建立竞争性奖学金, 鼓励竞争, 提升教育质量。
竞争性的奖学金一般是由政府和企业出资, 对大学优势的某些核心领域进行资助, 从而保证这些核心领域招收到高水平的研究与发展人员, 推进企业、国家科技发展。对这些核心领域资助一般用于各学科和交叉学科方面的学生培养、有效的指导帮助和适当的技能培训。在这些核心领域具有优势的大学应刻意更多地争取此类奖学金, 将此资金分出一定的比例用来资助该领域的优秀学生, 从而鼓励这些领域的学生努力学习, 取得良好的资质, 提升教育质量以及科研质量。目前国家为了平衡东西部地区某些专业人员培养, 应使用全额奖学金方法为西部地区招收特殊专业学生的方法, 就是一种有效措施。
美国大学生“资助包”制度的效果显著, 对完善我国大学生资助政策具有较好的启示, 在符合本国国情的基础上, 我们应借鉴“资助”。
参考文献
[1]耿政松, 张琳.如何构建科学合理的高校帮困助学体系[J].中国建设教育, 2002, (2) .
[2]张民选.美国大学生资助政策研究[J].高等教育研究, 1997 (6) .
学生资助制度 篇10
一、学生贷款丑闻所反映的主要问题
美国学生贷款丑闻中最严重的问题是回扣所反映的行贿与受贿。由于美国学生贷款机构为数众多,贷款产品多种多样、贷款程序复杂繁琐,故很少有学生自己去挑选贷款公司。各大学也都成立了专门的学生资助办公室来帮助学生申请贷款。其中,最常见的方法是向学生提供“贷款机构与项目推荐名单”。据美国CNN教育新闻网的资料,90%的学生依据这一名单来选择贷款机构。贷款公司为了在学校的推荐名单上“榜上有名”,争取更多贷款业务,以各种回扣及好处贿赂大学的学生资助主管人员,如给学校主管人员公司股票、金钱、旅行支票、会议度假安排等。2007年4月约翰·霍普金斯大学的学生财政资助主管由于受贿,被隔离审查。这名主管自2002年起,收取了学生贷款“咨询费”65,000美元以及1,200美元的旅行支票。[2]据《纽约时报》2007年4月12日报道,自约翰·霍普金斯大学的贷款丑闻爆发以来,已有6所大学的学生财政资助官员和教育部的一名工作人员因此而下马。
早在2007年2月,纽约首席检察官安德鲁·科莫(Andrew Cuomo)就已着手调查贷款公司与大学的关系。他要求6家贷款公司和多家大学提供相关信息,以了解学校的“贷款机构与项目推荐名单”是如何出炉的,其中的过程是否存在问题。2007年3月,纽约首席检察官安德鲁·科莫发布了调查的初步报告。报告列举了学生贷款业的种种问题行为:[3]
(1)贷款机构向学校提供回扣,使学校退出联邦政府威廉·福特直接贷款计划或让自己成为该校惟一借贷方,以获得更多学生客户;
(2)贷款机构以给学校设立基金和信用额度等条件,换取成为学校优先贷方的资格;
(3)学校虽然在大学学生贷款推荐名单中列入多家贷款机构,但实际上这些贷款机构都将贷款出售给同一个贷款机构,学生实际上并没有获得选择权;
(4)贷款机构给予大学的学生财政资助官员各种好处和咨询费。
在报告发布的新闻会上,安德鲁·科莫表示,银行和高等院校间的不良行为已严重损害了学生及家长的权益,有些行为已经违法。他敦促各院校应清查贷款事宜,杜绝不良和违法行为,为学生提供正确的贷款信息。
2007年4月,纽约、伊利诺伊和密苏里3州合作,签署了一项跨州协议,共同调查学生贷款公司的贿赂行为,整顿学生贷款行业。调查涉及100多所学校,包括纽约大学、宾夕法尼亚大学、长岛大学、纽约理工学院等大学;调查涉及20多家贷款机构,包括美国最大的学生贷款机构学生贷款营销协会(Sallie Mae)、第二大学生贷款机构耐尔耐特公司(Nelnet Inc.)和第三大学生贷款公司艾迪凯普(Educap)。[4]
二、加强学生贷款监管的各种措施
(一)美国国会的听证会与相关提案
自学生贷款丑闻爆发以来,美国国会众议院、参议院多次就此问题召开听证会,展开对贷款机构的调查,禁止贷款机构和学校联手操纵学生贷款。一些民主党议员还纷纷提出议案,期望通过立法更好地监管学生贷款行业。
在2007年3月的中期选举中,民主党将减轻学生的贷款负担作为主要的政策诉求之一,这为民主党赢得了多数议席。2007年4月美国众议院召开了“审查学生贷款的不道德行为”(Examining Unethical Practices in the Student Loan Industry)听证会。听证会邀请纽约首席检察官、学生贷款丑闻调查发起人安德鲁·科莫作为主要证人。民主党议员认为,布什政府对学生贷款行业监管不力,应为贷款丑闻承担部分责任。民主党众议院教育与劳工委员会主席雷帕·乔治·米勒(Rep.George Miller)指责教育部对学生的贷款监管不力,敦促教育部积极采取以下紧急措施:[3]
(1)要求大学延缓使用“贷款机构与项目推荐名单”,直到“我们确信这份名单不再滋长腐败与任用亲信的行为”;
(2)公布紧急条例,明确界定行贿和受贿的行为;
(3)公布所有教育部授权的贷款机构名单,保证公众的知情权;
(4)对所有大学负责学生贷款的官员进行调查。
米勒还表示,他将积极筹划对《学生贷款阳关法案》(Student Loan Sunshine Act)进行投票,以解决学生贷款问题。民主党议员爱德华·肯尼迪(EdwardKennedy)、霍华德·麦克凯恩(Howard P.Mckeon)等也提交了相关议案,提出学生贷款的改革方案。这些提案均指出,联邦政府为私人贷款机构设定贷款利率的方式和所提供的补助金确保了私人贷款机构的盈利,但却没有很好地服务于学生,不仅浪费了大量资金,而且也致使学生背上了沉重的债务负担。据相关资料,在10年间,美国高校毕业生的负债已从平均9,250美元增至2万多美元。[6]他们建议政府改革联邦家庭教育贷款计划,降低贷款利率,削减保证金,将所节余的资金直接用于无需学生偿还的佩尔奖学金。贷款保证金制度建立于1980年,当时政府为了吸引私人公司开展学生贷款业务而设立。随着学费上涨、学生贷款人数的增加,联邦政府为此支付的资金也越来越多,成为一笔庞大的开支。1993年,国会也曾讨论废除贷款补助金,但最终无果。目前,贷款补助金又成为学生贷款制度改革的一个热点话题。这些法案还要求贷款机构和高校公布它们的业务安排,并呼吁政府部门对贷款问题进行彻底的调查。
2007年6月,雷帕·乔治·米勒又提出一项新的学生贷款资助方案。该方案建议将目前的贷款利率从6.8%降低到3.4%,削减联邦政府的贷款补助,增加每笔佩尔奖学金的额度,从目前的4,310元逐步增加到5,200美元(2013年)。[7]在此之前,2007年1月美国众议院已在一项法案中同意削减政府对银行以及私人贷款机构的补助,但一直没有得到参议院的通过。除此之外,国会众议院、参议院教育与劳工委员会的领导人还提出扩大帕金斯贷款计划(Perkins Loan Program)。该计划无需假手银行和私人贷款公司,由各高校直接管理学生贷款。民主党议员希望通过直接贷款计划可以节省纳税人的支出,避免贷款丑闻的发生。
(二)美国教育部的监管措施
针对所爆发的贷款丑闻,美国教育部也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来加强对学生资助的监管工作,并计划对整个体系进行全国性的改革与重建。以下3点作为应急措施:[3]
(1)暂时限制大学使用“贷款机构与项目推荐名单”;
(2)暂时限制贷款机构进入美国学生贷款数据库(The National Student Loan Data System),以防止贷款机构不适当地利用数据库中的学生信息来推销自己的贷款产品;
(3)组建一个专门小组来考虑学生贷款的相关改革事宜,包括审核优先的贷方名单,杜绝对学生的贷款进行诱导;出台关于学生贷款的行为准则等。
(三)相关机构的整改措施
随着关于学生贷款丑闻调查的深入进行,美国的私人贷款机构也表示将进行相关的整改。美国最大的学生贷款机构学生贷款营销协会就宣布:配合检察官的调查工作;关闭所设立的20多个学生咨询中心;18个月内终止与大学的现有关系;向学生及家长提供有关贷款业务的培训,保证信息的公开、透明。[2]学生贷款营销协会1972年由美国政府投资创办,后脱离政府于1983年上市。目前,学生贷款营销协会管理着1,420亿美元的学生贷款,占总规模2,800亿美元联邦家庭教育贷款计划的一半。[10]
美国大学学生资助官员的协会组织———“美国学生资助管理者协会”(The National Association of Student Financial Aid Administrators,NASFAA)虽然并不认同检察官的严厉指责,认为学生贷款官员的欺诈行为只是个别行为,但也起草并通过了一个行动决议。该决议的内容包括:说明发布这一行动决议是为了更好地遵循NASFAA的道德原则,给予学生资助管理者及大学明确的指导;评估NASFAA与私人贷款机构的关系,采取一切措施确保NASFAA以最高道德原则与标准行事,避免陷入任何利益冲突;建立一个宣传机构,宣传NASFAA的道德原则,教育学生资助管理者,敦促他们坚守职业道德;呼吁NASFAA成员检视自己大学的学生贷款事宜,以确保学生和家长的正当利益。[3]
三、奥巴马政府的学生资助制度改革计划
针对相关的学生贷款问题,奥巴马执政以来提出:“不要让债务埋葬大学梦想,要让每一个符合条件的学生都上得起大学。”[1]为此,奥巴马提出了大学生资助制度的改革计划。其中,被美国媒体称之为“勇敢的一步”是:终止联邦家庭教育贷款计划,私人贷款机构相应的学生贷款业务将全部转由联邦政府接手管理,到2010年所有的学生贷款项目将全部改为联邦直接贷款项目。[13]据有关机构估算,在未来10年间仅此一项节省下的贷款补贴金就达940亿美元。奥巴马政府还计划进一步扩大佩尔奖学金,将2010~2011年的补助额度调整为5,550美元,[6]以后还将继续增加,其目标是使佩尔奖学金成为与美国政府的医疗、保险制度一样的福利;奥巴马政府还将进一步扩大帕金斯贷款计划。将其贷款总额从10亿美元提高为60亿美元,资助学生由50万增至270万。参与院校由1,800所增至4,400所。除此之外,奥巴马政府还计划创设新的高校入学及完成资助基金(College Access and Completion Fund),并简化一切学生贷款的申请手续。[1]奥巴马政府的这一系列改革计划特别是在目前金融危机下,得到了国会、民意的大力支持。正如美国媒体所言:美国的联邦学生资助制度正面临一个难得的机遇,奥(下转第85页)巴马政府将带来真正的变革。毫无疑问,美国的学生资助制度早就需要改革了。[6]
参考文献
[1][12][15]马小宁.美国政府要动学生贷款奶酪[N].http://www.jyb.cn.2009-05-15.
[2][9]Jonathan D.Glater Lender to Pay So Students Can LearnLoan Options.New York Times.2007-04-12.http://wwwnytimes.com/2007/04/12education.
[3][5][8][11]http:/www.Higher EducationReview.com.2007-03-17,2007-04-25,2007-04-19,2007-04-25.
[4]http:/www.cnn.com/EDUCATION?2007-04-23.
[6][14][16]Paul Combe.What the Federal Government OwesStudent-Loan Borrowers.The Chronicle ofHigher Education.A56,May15,2009.
[7]http:/www.boston.com/bostonglobe.2007-06-12.
[10]http:/www.360doc.com/showWeb/0/0/287359.aspx.2007-04-26.
浅谈县级学生资助管理 篇11
关键词:炎陵县 学生资助 管理
中图分类号:G62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2)11(c)-0221-01
近年来,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国家财力的增强以及政府财政不断加大对教育的投入,关乎改善国家民生、促进社会和谐、体现教育公平、推动教育事业全面、协调发展的学生资助资金投入逐年迅猛增加。与此同时,加入到县级特别是贫困山区、老区县级学生资助的社会各界、企事业单位以及富有爱心的个人也迅速增多。在很大程度上说,社会捐赠资金已成为国家助学资金的补充。伴随着县级学生资助资金的增多、学生资助工作的快速发展以及学生资助管理机构标准化建设意见的出台,县级学生资助管理的规范化、标准化、科学化已迫在眉睫。本文以湖南炎陵县学生资助管理工作实践为例,对县级学生资助管理进行探讨。
1 炎陵县学生资助管理现状
炎陵县学生资助管理机构成立较晚,相关工作基本从零起步,從业人员也缺少相关经验,一直在工作中不断学习和总结,笔者认为目前存在以下几个主要问题。
1.1 政府重视程度不够
本县学生资助服务体系未纳入政府“十二”五中长期规划中,同时作为直接主管部门县教育局也未形成相应的管理制度和对接工作。落实国家资助政策服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管理目前基本由省、市级直接制定制度、培训人员及对接,与县教育局在业务管理和对接上除了汇报,按要求参加必需会议、捐赠现场受邀在台上讲话外,很难将学生资助中心的人、财、物安排。资助工程、项目放在讲稿上、口号上的“学生资助是改善民生的实事好事,功在当代、利在千秋……授人玫瑰,手留余香……促进社会稳定和谐发展……”那么重要的位置,实践工作者偶尔会有演“独角戏”之感。另据笔者调查,湖南目前办公条件、资金经费以及人员配备等只有极少数县达到省教育厅出台的标准化建设要求。湖南株洲市将学生资助纳入市为民办实事考核后,所辖县(包括本县)虽然重视程度有很大的改变,但从目前情况来看,县级学生资助管理中心建设达到省标准化要求任务还很艰巨。
1.2 管理模式难规范
目前县级学生资助管理中心管理制度混淆、模式开放多样等,管理欠规范。以本县为例,炎陵县学生资助管理中心本应以服务资助学生、落实国家学生资助政策、发放管理生源地信用助学贷款、管理国家学生资助资金为主,接受社会捐资助学为辅,并建立相关制度与管理办法。但教育基金 会、希望工程等等与教育、学校、教师、学生等相关的公益服务工作均挂靠学生资助管理中心,管理的模式多样,教师的救助、工程建设资金的引进管理、希望工程项目的服务管理应接不暇,在制定学生资助相关制度和管理办法、确定资助模式的同时,还要考虑到其他教育公益的方方面面,以至于管理模式难定论、难规范。
1.3 人员数量及配置欠科学
学生资助管理中心为独立的事业法人单位,设立了基本账户、资助专户,承担着全县小学至大学的资助资金管理、生源地助学贷款办理和管理工作等,资助对象涉及千家万户,管理资金上,县少的近千万,多的几千万甚至过亿。需要维护和管理的资助系统有中小学生资助信息管理系统、中等职业学校学生资助管理系统、生源地信用助学贷款系统及本县的学生资助管理信息网等等6个系统,上报数据、下达指标、维护管理贫困学生信息库等等,工作任务的繁、难、重可想而知。以本县为例,学生资助管理中心一并承担着教育基金会、希望工程等项目资金的管理,按成立时批准编制2名配备人员,主任1名,办事员1名,主任需处理协调部门工作的同时负责全面工作,还需统总管理所有的系统、信息,项目、几个资金账户。不难看出,人员的配置与工作量要求严重不符和欠科学。
1.4 资助资金迟到及管理经费严重不足
学生资助管理中心的学生资助款主要来源于中央、省级财政,市、县级配套小部份,由财政专户直接至校(义务教育阶段)或学生银行卡(中职、高中),除了时间上迟迟未到影响管理外,资助款项会基本到位。而管理工作经费目前稳定的是每年由县财政预算几万元,不稳定的是工作成绩突出的省级下达的以奖代补资金、奖励资金1万至N万元。管理工作日常用品的配备、申报材料真实性走访核实的车费、出差的资金引进、下乡的资金落实情况抽检差旅费,必要的电脑数量、打印设备、扫描录入设备、复印设备、走访记录用的相机、下乡用的车辆等等开支几万元很难维持,经费严重不足。
2 加强炎陵县学生资助管理的对策
2.1 加强管理机构建设,改善管理条件
就目前管理机构来说,尽管人员编制按比例基本配置到位,但随着大学生生源地贷款项目的不断推广发展以及学生资助范围、项目的不断增加,人员编制应配备3名以上,在特殊时期还应调配相关的人员来协助工作。工作经费应预算10万元,只有这样,才能保证正常运转及添置笔记本电脑、打印机、扫描仪等工作必备的办公设备。办公条件上还需进一步完善,特别是要建设专用档案室和学生、家长、教师休息厅。随着项目的增加以及项目以真实、阳光为基础的要求,走访、核实情况环节必不可少,也是公平、公正、工作责任的需要,而家庭经济困难家庭一般地处偏远山区,山高路远,交通不便,需要配备下乡工作专用车辆。
2.2 加强学生资助管理队伍建设
全县应有一支由各学校负责此项工作的专干组成的县级学生资助工作队伍,并保持相对稳定,以便于把资助政策宣传、落实到学生上,并达到公开、公平、公正。同时,全县应有一个热爱公益事业的群体—— 义工组织,并统筹管理,调动义工们的热情,更好地为学生、学校服务。
2.3 加强学生资助资金管理
通过设立国家资金专户、社会资金专户、直接到户等方式加强学生资助资金管理。鉴于国家资金专户资金、社会资金专户资金好统筹,而直接到校到户资金的统计、管理较难,十分有必要建立学校资助台账,并协调学校专人统管上报,以加强学生资助资金管理。
2.4 加强学生资助项目执行的管理
要加强对学生资助项目执行的管理,助学基金、项目资金、社会个人捐赠等学生资助项目的执行应以捐赠方的合理要求为目标,做到组织公开、阳光运行,在接待、组织、协调项目活动时,多汇报、多请示,勤思考、勤动手,以保证学生资助项目的成功执行。
2.5 进一步加强学生资助政策宣传,争取引进更多学生资助资金
德国与美国博士生资助制度比较 篇12
近年来, 研究生培养机制改革的重要内容之一就是建立和完善以导师资助制为核心的研究生教育资助体系。2010年1月, 教育部、财政部下发通知 (教财[2009]20号) :中央部委所属高校博士研究生奖学金由原来的200多元提高到1000元左右。这一举措引发了社会各界对博士生教育资助的广泛关注, 也折射出政策改革背后的价值判断。单纯提高博士生奖学金, 是否能有效解决博士生的学习与发展问题?换言之, 政策改革方向是否有利于创新人才的培养, 是否合乎博士生教育目标?这需要从理论上加以研究并予以回答。德、美两国既是博士生教育大国, 又是博士生教育强国, 他们在这方面的经验与问题或许对我们有所启示。
一、德国与美国博士生资助制度的特点
(一) 德国博士生资助制度的特点
德国的博士生培养是在研究所进行的。德国博士生教育被归纳为“学徒式”培养模式, 其特点是导师对博士生进行个别的指导和培养, 大学中没有专门负责博士生教育的机构和系统的博士生课程, 指导教师与博士生的关系更像一种私人关系。具体来说, 德国博士生资助有以下几个特点。
第一, 博士生是导师或教授的助手, 定位为科研人员。在德国, 博士生培养阶段不是一种严格意义上的教育过程。博士生受雇于学校, 博士生的中心任务是从事课题研究, 作为研究员在研究所工作, 边工作边写论文。博士生与研究所签定雇佣合同, 由研究所提供资助。在理工科中, 参加大型科研项目的机会较多, 论文往往结合项目进行。有一小部分博士生 (主要在文科中) 得不到职位, 只能靠政府或私人基金会的奖学金, 或父母、配偶的资助进行论文工作, 有的在校外谋到一份职业, 职业之余进行论文工作。[1]可见, 德国大学把博士生看作是大学雇佣的科研人员, 博士生享受教师的工资与福利, 通过获取工资解决经济问题。因此, 所谓的博士生资助, 其性质是工资或劳动报酬, 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经济资助。
第二, 科研报酬是资助的主要方式。博士生通常从四种渠道获得工作报酬:大学的初级职位、大学外研究机构的初级职位、来自不同机构的补助金以及自我支持。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 (Naional Science Foundaion, 以下简称NSF) 的调查显示了1995年德国博士生资助来源的比例和绝对数, 其中, 高达70%的博士生通过“大学的初级职位”获得资助, 7%的博士生通过“大学外研究机构的初级职位”获得资助, 另外有14%通过获得各类赠款获得资助。[2]博士生的工作主要有两类:一是帮助教授从事教学工作。例如, 授课, 批改作业, 负责带领学生实习, 指导学生从事科研活动, 以及指导硕士生的毕业设计等。第二项工作是参与校方安排的或自己联系的科研项目。[3]德国博士生教育的经费绝大部分来自在大学中的兼职, 担任助教或助研, 这样就形成了占主导地位的助教或助研博士培养体制。[4]
第三, 资助水平较高, 基本能满足博士生的生活需要, 属于中等收入水平。德国博士生不用交学费, 还享受生活费用和奖学金的资助, 获得的资助基本上能满足学习期间的生活所需。就博士生的生活费用而言, 约有14%的博士生能够享受到奖学金, 60%~70%的博士生在大学里工作。自然科学类专业的职位较少, 通常是两个博士生占一个职位, 每人获得该职位工资的50%;工程类专业博士生在校工作的机会较多, 几乎每个在学校里工作的博士生都占有一个职位, 每个月领取大约4, 000马克的工资;社会学等人文学科的博士生则大约是三个人占两个职位, 每个博士生的月收入约为3, 000马克。[5]如果博士生不需要供养家庭, 那么, 维持基本生活是没有问题的。[6]可见, 德国博士生资助水平较高, 基本能满足生活所需。
(二) 美国博士生资助制度的特点
美国对博士生的资助是多种方式的混合, 具体有以下特点:
第一, 工具主义取向。美国博士生的资助理念主要体现国家战略与竞争的需要。联邦政府以科研资助的方式, 把研究人员引导到他们制定的目标上去。博士生既被看作是学生, 又被看作是研究者。博士生一方面接受训练, 提高科研能力;另一方面参与国家课题研究, 为社会创造知识和发明技术, 推动社会发展。伯顿克拉克曾指出, “美国为了建立和加强科研训练机构, 一个精心设计的、分散的、竞争性的拨款制度, 把大部分基础科研资源, 以个人项目补助的方式分配给大学的科研工作者, 他们作为主要的科研人员, 在校园内的实验室雇用研究生科研助手……对研究生教育和科研的统一的财政资助, 大部分是间接地而且更多地为了它的工具的价值, 而不是为了它作为一个理想的内在的合法性而取得的。”[7]这种将科学研究和研究生教育紧密结合的模式, 创造出了高水平的科研成果又培养出优秀的创新拔尖人才, 被认为是美国一百多年来研究生教育最为成功的经验。
第二, 多样化的资助方式。美国博士生的主要资助来源有联邦机构、协会、学术机构和其他组织, 资助方式有研究助理和教学助理、奖学金、培训费、实习和学位论文津贴。[8]奖学金和助学金是为了使研究生能最大可能地去选学他所要学的专业, 研究生的助教津贴则是为了向研究生提供获得教学技能的机会, 研究生的助研津贴则是为了向研究生提供获得研究技能的机会, 而且常常使他们能进行论文研究。[9]博士生在不同的学习阶段依靠不同的资助来源——通常头两年做教学助理, 做论文时则以研究助理为主。[10]
美国大学博士生的资助方式通常有以下几类。[1 1][1 2]一是研究生奖学金 (Fellowship&Scholarship) 。这是美国比较普遍的一种资助形式, 主要是资助申请人在从事研究工作或者在进修高级课程时的各种生活费用, 有时也将旅行开支以及学费一并给予资助。这种资助常常是由一些基金会、科研机构、行业协会或其它部门设立, 资格审查非常严格, 对申请人的要求也相对比较高, 并且对研究方向有一定的限制, 有些还对受资助者从事研究的地点做出明确的规定。资助金的资助额度不等, 最高的甚至超过20000美元;资助时限也不等, 可以是一年, 也可以是两年或两年以上。美国许多高等院校自己也设立一些奖学金, 通常叫“一般奖学金” (Genera Fellowships) , 往往根据成绩对学业优异者进行资助。这类资助金多半资助额较低, 不能在根本上解决研究生的学习与生活开支, 但可以作为解决生活来源的一个重要补充。二是助学金。美国助学金的名目繁多, 如补助金 (Grants) 、助学金 (Grants in Ai) 、助教津贴 (Teaching Assistantships) 、助研津贴 (Research Assistantships) 、实习津贴、旅差补贴金等。一般而言, 补助金和助学金是为研究生完成学位论文所必须进行的研究工作提供的小额补贴, 如资助其购置材料、支付计算机上网费用、研究调研的车旅费等。旅差补贴金资助对那些因学习和研究需要赴外地考察、调研、查阅资料或者参加学术会议但又无力承担费用的研究生给予相应的补贴。助教津贴和助研津贴的发放对象, 是协助教授上课 (包括批改作业、带本科生实验等) 或者协助教授从事某项课题研究 (包括收集文献资料、外出调研等) 的研究生。在很多情况下, 享受助教津贴或助研津贴的研究生, 其学费是全免的或部分减免的。实习津贴是为研究生实习而提供的一种资助, 在某种意义上可以看成是研究生在某个机构 (如企业) 实习期间, 在实习机构的专业人员具体指导下从事工作 (包括研究工作) 所得到的一种“劳动报酬”。这种津贴, 有时采取计时工资制, 有时则按一个固定数额发给。三是奖学金、贷款与学费减免。美国在高等院校内设立数目不等的奖学金, 用于奖励学业成绩优异、尤其是发表优秀学术论文的研究生。这类奖学金一般金额不是很高, 但却是很高的荣誉。学生贷款涉及的学生面比较广。贷款分两种, 一是联邦政府优惠的学生贷款, 利息比较低, 而且稳定;另一种是来自商业银行的贷款, 利息比联邦政府贷款高很多。
传统上, 研究机构和院系主要根据学术成绩给予奖励, 但是近年来的资助模式呈现二元体制。助研经费、从联邦和私人渠道获得的奖学金仍然是根据学术竞争的标准给予, 而大部分的工作津贴、贷款和其他形式的资助则是根据学生的需要给予。[13]为了迎接21世纪挑战, 鼓励博士生教育创新, 美国研究生院协会通过了《21世纪国防教育法:重新致力于研究生教育》, 此法案认为:第一, 继续使相当数量的研究生作为助理研究人员而获得资助;第二, 在保持现有的研究生资助体系的同时, 增加竞争性的研究生奖学金项目和可携带式奖学金项目。一部分资助通过竞争性的方式给予大学, 其余则通过可携带式奖学金的方式给予个人。[14]
第三, 较高水平的资助。美国的研究生教育, 虽然学费主要由个人和家庭承担, 但由于联邦政府、企业、社会组织、私人的广泛参与, 形成了多元投资、多元参与的合理格局, 资助体系十分完善, 而且资助力度和金额大, 不仅能够抵付研究生的全部学杂费, 而且还能满足大部分生活费用的需要, 实际上形成了多方参与分担研究生教育成本的格局。[15]并且, 研究生教育的经济资助受到政府与社会各界的重视, 因为研究生教育被认为是教育制度的最后阶段, 必须使研究生们得到教育制度的最好成果, 在研究生教育过程中必须筛选出最有才能的人才, 不断提高人才的质量。[16]充裕的各种资助在很大程度上弥补了研究生个人财政上的困难。
(三) 德国与美国博士生资助制度特点的比较
从根据价值取向和资助水平两个维度来看, 可以把博士生资助分为高水平效率主导型、高水平公平主导型、低水平效率主导型和低水平公平主导型四种理想类型。总体来看, 德、美两国博士生资助都属于高水平效率主导型, 一是价值取向上体现效率取向, 二是博士生资助水平较高, 基本能够满足博士生的生活需要。但是, 两国采取了不同的策略与方式。首先, 对博士生的定位不同。德国把博士生主要定位为科研人员, 美国把博士生既看作学生, 又视为科研助手。其次, 两国博士生的资助方式差别较大。德国博士生资助以科研劳动报酬为主, 而美国通过奖学金、助教津贴、助研津贴、培训金等多种资助方式的配合资助博士生。
二、德国与美国博士生资助制度对其博士生教育的影响
(一) 德国博士生资助制度对其博士生教育的影响
博士生担任助教或助研的工作, 这样既有助于减轻教授的负担, 使他们专心投入科研工作, 同时又锻炼了博士生的工作能力, 也能使他们获得一定的收入。这种资助方式有利于稳定教育与科研的关系, 让两者密切结合, 促进两者共同发展。但德国的资助模式也受到了一定的非议。其一, 博士生担任学术助理工作, 本来只是一种短期过渡, 旨在促进他们完成论文, 但由于指导放松及教学、科研辅助工作量太大, 致使他们长期滞留在其助理职位中。[17]其二, 博士生每周需在学校里工作50~60小时, 在雇佣的研究生中, 并没有做到按工作量支付报酬, 而且多数人忙于做和他们博士生项目无关的日常工作。[18]可见, 博士生资助的高水平, 是建立在博士生被看作研究所雇佣的科研劳动力获得劳动报酬的基础之上。
德国博士生资助模式是适应德国“学徒式”培养模式而逐渐建立并完善的, 在历史上发挥了重要作用, 也成为世界博士生教育资助的效仿基础和模板。虽然德国“学徒式”在博士生小规模培养上具有天然优势, 但随着社会经济发展对人才大规模的需求, “学徒式”逐渐显露出其弊病, 建立在这种培养模式之上的、单纯依靠科研报酬的资助方式也显得不合适宜。因此, 德国近年正在推行相应的改革, 通过建立研究生院, 设立竞争性奖学金和科研课题来资助博士生, 以适应发展的需要。改革的方向是明确的, 就是延续通过科研经费来促进博士生教育发展和科研产出的效率取向模式。
(二) 美国博士生资助制度对其博士生教育的影响
美国的研究生教育保存了洪堡的“教学与科研结合”的印记, 并内化为一个普遍的信念, 即研究生教育和有组织的科研联系起来, 无论对研究生教育还是对科研都带来积极的影响。[19]美国高度依赖研究资助, 使研究生教育与科学研究紧密结合在一起, 不仅对教学, 而且对科学研究和学术成就, 都有明显益处。经验表明, 研究生直接与那些才智出众, 在自己研究领域内积极从事科研且卓有建树的教授一起工作, 能够获得最佳的学习效果;而后者则会为其年轻助手们的探索、钻研所激励, 而获益匪浅。[20]美国博士生在大学担任助教、助研对培养博士生的动手能力、社交能力和实践能力是大有裨益的, 同时又可以让学生得到经济上的资助[21]此外, 大学或教授通过项目合同获得资金的做法有利于提高资金使用效率, 实现国家战略。但是, 当大学资金变得越来越有限时, 美国的大学在寻求更多的研究基金和更多的学生资助过程中, 变成了争取资金的游说者, 同时也失去了大学的特别光彩。研究功能以及相应的需要被放在优先考虑的位置, 甚至超过了研究生教育的理想。因此, 有美国学者批评说, 这是一种“目光短浅的研究生教育资助机制”。[22]美国教育界人士也不得不承认这个矛盾的事实, 这种极度分权化的科技政策是急功近利的。
(三) 德国与美国博士生资助制度对其博士生教育的影响比较
从博士生资助的理念、主体、方式及组合等方面, 可以概括德、美两国博士生资助的对博士生教育产生的积极与消极影响 (表2-1) 。
可见, 两国的资助模式带来博士生培养的高质量、实现国家战略以及提高经费使用效益等优势, 但由于过多依赖科研经费, 难免带来“违背博士生教育的理想”的问题。
三、德、美两国博士生资助制度对我国的启示
【学生资助制度】推荐阅读:
学生的资助管理制度08-24
小学学生资助公示制度09-22
学生资助管理中心管理制度07-31
学生资助案例-如何做好学生资助工作08-26
学生资助工作05-16
学生资助育人建设08-13
高校学生资助工作09-24
谈学生资助工作06-19
学生资助工作宣传07-09
学生资助工作意义09-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