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医学(精选12篇)
新医学 篇1
1 转化医学时代医学研究新特点
转化医学时代医学研究一个突出的新特点是讲究更有效的“救死扶伤”, 传统意义上的“救死扶伤”即延长寿命 (save life) 、提高生存质量 (save quality of the life) , 同时在达到同样效果时花钱更少 (save medical resources) 和服务更满意 (save satisfaction) , 这四点也是评价医学研究质量的金标准 (通常意义上的4S标准) 。转化医学是指将基础研究获得的知识和成果快速有效地转化为临床新技术, 同时反馈临床中提出的新问题, 为实验室研究提出新的研究思路的双向过程 (Bench to Bedside and Bedside to Bench, 简称B-to-B模式) [1]。转化医学对医学研究提出的新要求表现为4B模式, 即从Bedside到bench, 再返回到Bedside, 孕育或衍生出更佳的效果 (better outcome) , 后者表现为从实验室回到临床的新4P模式, 即新产品 (new products) , 表现为新药、新仪器、新软件和新设计;新操作技术 (new procedures) ;新方案或指南 (new protocol/guidelines) ;新的临床理念 (new proof of clinical concept/theory) 。新4P模式最终导致医疗服务的远期效果 (long term outcome) 更进一步优化, 达到金标准的终点或中点 (golden end-points vs.middle-points) , 即新4S标准:进一步延长寿命 (save more life) 、进一步提高生存质量 (save high quality of the life) 、节约医疗资源 (save medical resources) 、提高满意度 (save higher satisfaction) 。
以患者需求为导向的医学研究是转化医学时代的必然要求, 这是由转化医学的本质“Translational Medicine=4B+4P→4S”所决定的。目前认为, 以“新4S标准”为终点的前瞻性、大样本、多中心、随机分组和长期随访的临床研究是转化医学时代最重要的一类以患者需求为导向的医学研究, 要完成此类转化医学的研究是一个漫长的过程, 这迫切需要临床人才的培养。在大型医疗机构, 人才分三类:普通临床医师 (physician) , 占60%~70%, 能做临床科研的医师 (scientist physician) , 占20%~30%, 医师出身的科学家 (physician scientist) , 占10%, 后两类属于卓越医师培育的范畴。转化医学时代卓越医师的培育为目前的继续医学教育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 也为继续医学教育指明了新的方向。
2 继续医学教育的新内涵
转化医学倡导从临床工作中发现和提出问题, 由相关研究人员 (包括基础研究工作者) 进行深入研究, 然后将基础科研成果快速转向临床应用, 以提高临床医疗总体水平。转化医学对继续医学教育增添了新的理念和内涵。
2.1 树立从临床现象寻找切入点深入探求机理进而又面向临床实践的理念
通过继续医学教育牢固树立从临床现象寻找切入点深入探求机理, 进而又面向临床实践的理念, 对于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健康需求, 提高公众健康保障水平具有重要意义。下面以高血压研究为例阐明此理念。高血压是全世界范围内引起共同关注的重要健康问题, 随着对高血压机制研究的深入, 研究者发现肾动脉交感神经活性在其中起着重要作用。肾动脉交感神经活性增高可激活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 (RAAS系统) , RAAS系统的激活又会促进肾动脉交感神经活性增高, 两者形成类似于正反馈的恶性循环可能是导致高血压的关键环节。因此, 2009年澳大利亚学者KRUM等[2]在THE LANCET (柳叶刀) 杂志上首次报道了用射频消融导管在肾动脉内消融肾动脉交感神经以降低其活性, 从而打破“肾动脉交感神经活性增高与RAAS系统激活”之间的恶性循环来治疗难治性高血压。随后KRUM等采用同样的手术方式进行了多中心、前瞻性、随机对照试验 (the symplicity HTN-2 trial) , 结果与疗效和第一次报道类似, 难治性高血压患者术后平均血压可降低30/15 mm Hg。作为介入治疗高血压领域的卓越医师, 就需要对澳大利亚学者提出的肾动脉交感神经消融术, 提出如下几点思考: (1) 消融后是否会面临着远期交感神经纤维再生导致难治性高血压复发的可能?有研究显示肾动脉交感神经系统内既有神经元, 又有神经纤维, 尤其是在肾动脉和腹主动脉交界处有大量神经元细胞存在。如消融不彻底, 则神经元细胞会持续分泌神经营养因子使损伤后的神经纤维再生。另外, 在心房颤动的临床治疗中有心房自主神经节消融术, 然而有研究提示心房自主神经消融后会在远期出现神经纤维再生。此亦提示肾动脉交感神经消融术后, 交感神经纤维再生的可能。 (2) 消融术后若因交感神经纤维再生导致患者高血压复发, 再生后的神经纤维走行分布可能会发生较大变化, 同样的消融方式是否依然有效?再次消融是否增加血管损伤的风险?基于上述思考, 需要探索可直接影响肾动脉交感神经 (尤其是神经元) 的方法以降低远期神经纤维再生的可能性, 从而对肾动脉交感神经进行更有效、更安全的干预, 以便成为治疗难治性高血压的新策略[3]。
2.2 加强交叉学科之间的相关学术交流与合作
转化医学时代继续医学教育应当在转化医学的理念下, 应重视各学科的整合教育, 包括临床与基础研究、医学与理工技术的结合教育等, 应搭建交叉学科的研究教育。青年医师在接受继续教育时必须与基础科学、理工技术等研究紧密结合起来才有针对性, 才能最大程度地加强交叉学科之间的学术交流与合作。下面以培养呼吸内科的卓越医师为例阐明加强交叉学科之间的学术交流与合作的重要性。空气污染与呼吸道疾病之间的关系早已被人所知。2012年11月底, 北京市肿瘤防治研究办公室监测数据显示, 2001~2010年, 北京市肺癌发病率增长了56%。全市新发癌症中有五分之一为肺癌, 肺癌死亡率居“众癌之首”。另有专家指出, 我国有一个肺癌发病地图册, 东北、华北地区冬季取暖, 再加上有些地区中重度空气污染, 肺癌发病率相对较高。在引起肺癌的危险因素中, 吸烟、空气污染占到22%, 肺、支气管病变以及职业因素、遗传因素大概占12%~15%;精神因素、年龄因素分别占8%和5%。而在第三届国际肺癌论坛上, 部分专家认为随着各地控烟禁烟等措施加强, 烟草所致肺癌的因素逐渐下降, 但由环境污染而导致的腺癌却持续走高。一些相关研究也证实, 在细颗粒物 (PM2.5) 浓度增加时, 呼吸科、儿童呼吸科门诊人数也相应增加。作为呼吸相关疾病的卓越医师, 就需要同相关基础科学研究者合作, 以利于推动和支持大气污染与呼吸道疾病相关问题的学科交叉和深入研究。一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课题研究表明:在控制了时间趋势、气象、季节、一周日效应混杂因素等影响后, 当大气PM2.5浓度上升10微克/立方米时, 总死亡人数上升0.85%, 结论是大气细颗粒物污染具有潜在的急性人群健康危害。目前认为, 大气污染的来源, 在大气中输送和化学转化过程, 其化学组分和物理特性 (光学、吸湿性等) 都非常复杂, 导致气候、生态和健康效应的机制也非常复杂, 因此, 呼吸道疾病的防治必须与大气污染的防治、基础科学研究紧密结合起来才有针对性, 才能通过减少污染的多种效应来最大程度地降低呼吸道疾病的发病率和提高其治愈率。
2.3 提升卓越医师的转化医学综合素质
卓越医师要既有临床医学技术, 又要懂得公共卫生医学, 这样才能确保卓越医师综合素质的提升。下面以培养心血管内科的卓越医师为例阐明培养其转化医学综合素质的重要性。中国是心血管疾病的大国、是“重灾区”。来自卫生部的《中国心血管病报告 (2007) 》数据显示, 我国现有高血压患者已达2亿、血脂异常者2亿;每年因心血管疾病死亡的人数占国民全部死亡总数40%。高居第一位;目前, 心血管疾病已成为中国人民健康的第一杀手!据世界心脏联盟分析预计, 到2020年, 全球心血管病死亡率还将增加50%, 其中76%将会发生在发展中国家。尽管中国在心血管疾病临床救治领域已经取得了非常大的进步, 甚至走在全球的前列, 但这丝毫没有降低我国因心血管疾病致死人数的增长速度, 我国介入技术的应用和发展并未能阻止中国心血管病的攀升, 最主要的原因就是因不良生活方式引发的心血管疾病的患病人数在更为迅猛地增加。有数据显示, 我国2008年心血管疾病患者, 使用支架的数量为18万支, 2009年增长到24万支, 2010年超过30万支。面对这些数据, 很多心血管疾病的临床医生以此为豪, 证实自己医院的技术水平有多么高超。实际上, 这些数据的增长只是表明, 我国心血管疾病的发病率和致死率控制不了。作为心血管代谢疾病的卓越医师, 真正的使命是尽快探索出如何进行早期干预、降低心血管疾病的发病率和致残率的办法出来, 所以要把疾病预防和生活方式的干预纳入到心血管疾病防控的首要位置上来。芬兰作为上世纪60年代全球冠心病死亡率最高的国家, 到2000年却下降了80%, 这个成绩的取得, 一级早期预防是最重要的防线, 功不可没。卫生部提出的“健康中国2020”的中远期健康计划, 为提升卓越医师的转化医学综合素质开辟了一条路径。另外, 具有“当代美国白求恩”之美誉的狄家诺教授, 以在云南进行的高血压领域临床登记研究的经验和成功发表经历, 给卓越医师的培养带来了如何展开有中国特色临床研究又一个新的思路。
参考文献
[1]MARINCOLA FM.Translational medicine:a two way road[J].Journal of Translational Medicine, 2003, 1:1-2.
[2]KRUM H, SCHLAICH M, WHITBOURN R, et al.Catheter-basedrenal sympathetic denervation for resistant hypertension:a multi-centre safety and proof-of-principle cohort study[J].Lancet, 2009, 373 (9671) :1275-1281.
[3]MAHFOUD F, SCHLAICH M, KINDERMANN I, et al.Effect ofrenal sympathetic denervation on glucose metabolism in patientswith resistant hypertension:A pilot study[J].Circulation, 2011, 123:1940-1946.
新医学 篇2
一、新世纪的临床医学教育背景要求临床教员不断地改革和完善教学内容和方法当前,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医学领域也获得了突飞猛长的进步,特别是分子生物学研究技术的出现、发展和完善,人类基因组计划的超常规发展,医学知识日新月异,人们对疾病有了全新的认识,临床诊治和预防水平有了很大提高,人类疾病谱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现有的教科书和教学大纲已很难跟上现代医学的发展,因此必须紧密结合医学发展的动态来积极开展临床医学教育。以感染性疾病的教学为例,随着抗感染药物的不断发展和应用以及疫苗的出现和完善,一些经典的传染病如天花、霍乱、乙脑、流脑、麻疹、血吸虫病、疟疾等已被消灭或发病率已明显下降;但抗生素的滥用和一些免疫抑制剂的使用导致一些机会菌、耐药菌感染逐步增多并受到临床的重视;人们免疫水平和生活方式的改变以及现代交通的十分便捷非常有利于感染性疾病的发生和传播,使得一些新的感染性疾病不断出现和某些已被控制的传染病死灰复燃如艾滋病、大肠杆菌O157、霍乱弧菌O139的出现以及性传播感染等在国内的复燃和发展等,这就要求临床教研室和教员必须根据这些变化及时调整授课内容和学时安排以满足这些变化,学习内容和临床实际的脱节不能满足现代临床医学教育的目的和宗旨。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使得人们沟通途径也变得十分畅通和便利,互联网的出现和不断完善,人们获取知识的途径变得非常快速和直接,也为总结和分析医学发展的动态提供了更多更全面的第一手资料,现有的教科书甚至有关参考书籍很难全面反映医学发展的实际情况,这给现代医学教育提出新的挑战,它要求临床医学教员必须不断学习和掌握相关知识,及时跟上医学发展的步伐和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固步自封、不思进取则要被现代医学所淘汰,也不能为称职的现代临床医学教员。随着国内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和完善,医疗市场也较以前发生了很大变化,病人就医有了很大的选择性,对医院和医生乃至诊治方案的选择有了更多的自主性,同时人们法律意识和自我保护意识也在不断加强,因此医院和临床医生在日常医疗和教学活动中必须尊重病人的选择权、知情权、隐私权等一些有关权利,这给临床医学教学带来很多不利。如果不能正确处理医疗和临床教学的关系,将不可避免的产生一些医疗纠纷甚至是法律纠纷,也给医院在医疗市场的竞争中产生不利因素,反之,如果处理得当,不仅有利于医学教育,也有利于提高医院和医生自身的声誉,而在医疗市场的竞争中处于不败之地。目前我国相关法律、法规也还不完善,滞后于目前医疗形势的改变,如何确保临床医学教学的正确和合理、合法地开展,不仅是临床医学院和临床教员所必须关心的问题,而且涉及到相关法律、法规的制订和完善。因此既往临床医学教育模式和教学方式、方法已不符合当前医疗市场的变化,作为临床教员,应提高法律意识,正确处理好医疗和教育的关系,取得病员和/或家属的配合来积极开展临床医学教育,为培养新一代临床医生和拓展医疗市场而积极努力。医学教育模式的改革也给临床医学教员提出了新的要求。目前,全国各地许多高等医学院校包括我校都建立了临床医学院的教学模式,学生的临床课程将在临床医学院内实习时同步进行,学生的大部分课余时间也在医院度过,学生将有更多时间与病人接触,这有利于提高临床医学教学质量和学生的综合素质。但如何利用学生在医院的几年时间,培养学生正确和基本熟练的临床思维和处理能力,也给临床教员提出了新的要求。旧的教学模式下教员按病种讲完课或带完见习后便完成任务,这种情况将一去不复返,学生在医院内与病人接触,随时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和困惑包括医学、心理学和社会问题,甚至语言问题,这都要求临床教员花许多时间来解释和教导。单一按病种来讲习对学习临床课程是最基本的,如果没有这个基础,学生的临床能力无从谈起,但对一个合格的临床医生来讲,仅做到这一点是远远不够的,因此教员在平时的讲课和见、实习过程中,应结合学生的自习和接受能力,把疾病的临床特点、诊断、鉴别诊断和治疗作为教学重点,并把它灌输于整个教学过程中,而疾病的病因学、发病原理和病理解剖等基础内容可简单地讲解或由学生自习,这样有利于学生临床思维和处理问题能力的培养和提高。我们在以往的讲课过程中,也做了一些尝试,如把中枢神经系统感染作为讲课内容,强调中枢神经系统感染性疾病的共同特点和诊治要点,突出讲解它与其他中枢神经系统非感染性疾病的鉴别诊断和感染性疾病中各种病因所致疾病的特点及鉴别,而对教学大纲所要求的流脑、乙脑等则在病因分析时讲解其特点,讲课效果明显,学生普遍欢迎,并反映在临床遇到类似病人后知道怎样去处理,我们认为这才是临床教学的目的,因此我们建议在临床教学活动中可以以临床症状为主线多讲解,在此基础上再深入讲解具体疾病各自的特点和处理要点。另一方面,在以前的教学模式下,往往对学生的临床基本功重视不够或无法给予更多的教导,而在新的教学模式下,学生整个临床阶段学习时间都将在医院度过,因此我们认为临床带教老师要用一定的时间来训练学生的临床基本功如采集病史(包括内容和技巧)、体格检查和临床基本操作等,并作严格要求,因为扎实的临床基本功是一名优秀临床医生的基础。另外,要做好一名优秀医生,必须了解病人的心理状态,与病人之间的接触、沟通是非常重要的,这对于了解病情同样也是缺不可少的,在这方面也要求带教老师予以重视,因为一名医学生或年轻医生,在这一点上往往欠缺和难以领悟,需要在临床医疗活动中不断提高。
二、临床教员自身综合素质要进一步提高为提高教员的授课能力和效率,我校、院已多次开设讲习或研讨班,并培养了不少A级教员,临床老师的授课能力都得到了提高。但是临床老师与基础教员不同的最大之处是前者主要是为了培养高素质的临床医生,是为了培养学生正确的临床思维能力包括临床诊断和处理能力,而单纯地提高授课效率是远远不够的。我们认为,要作好一名优秀的临床老师,首先必须要有强烈的责任心,不能敷衍了事。对于一名临床医生,要带教一、二名学生并不是一件难事,难就难在认真和带好二方面,没有一定的责任心,不认真带教是很难培养出优秀医生的。一名好医生不等于是一名好老师,要做好一名临床老师,除做好自己医疗和科研的工作外,还必须负起责任,认真培养下一代医生,才能使我国临床医学不断发展和进步。其次,带教老师必须提高自己的知识水平,因为医学发展迅速,知识更新快,人们获取医学知识途径既多又直接(包括医学知识讲座、书籍杂志、通信、互联网等形式),这要求任何一名临床医生都必须不断学习和钻研,这样才能在医学界立于不败之地,对临床教员而言尤其重要,只有自己不断进取,才能满足学生的学习要求,因此,一名好的临床老师首先必须是一名好医生。第三,临床教员必须不断提高自己。
遥望未来的医学新科技 篇3
「BioPen」让医生 「画」出组织
古有马良的神笔,今有可以「画」出新生骨组织的笔,这种出现在医学领域的神笔,不仅能帮助医生完成高难度的医学手术,更能给患者带来福音。
源起3D打印机
这种笔是由澳大利亚卧龙岗大学实验室研发的一种手动3D打印设备,名为BioPen,其强大的完全植入功能,可以将植入物完美地注入意外创伤或者截肢的病人身体里,并将对骨头内部骨组织的伤害降到最低,算得上是医学界一次里程碑式的突破。
外形和普通笔相似
BioPen的工作原理与3D打印机相仿,采用硅胶材质构造结构,内含活性细胞、海藻酸钠或海藻提取物,可以让骨细胞与已有的神经肌肉相结合,促进骨头的快速愈合。在BioPen的针尖部分的活性细胞和海藻酸钠提取物会混合,医生用这支笔在病人已经损坏的骨骼上填充或者「画」上新的部分。之后,运用紫外光照射进行干燥,以此造出新的细胞层(骨支架),涂上的细胞会顺其自然地增生,直到完全与神经组织和肌肉组织融合为止。
最重要的是从其诞生之日开始,患者再也不用因为替换组织而苦恼担心许久,而且通过这支笔所植入的细胞会自然地与现有的组织结合,不会产生大程度的排异,从而大大提高了手术的成功率,也大大节省了时间成本,同时还缩短了恢复时间。
据悉,这款笔将于2015年应用于墨尔本艾肯海德医学发现中心的几项外科项目中。除此之外,BioPen也可以支持其他药物的填充,以应用于创伤恢复或组织再造。
「粪便银行」救人赚钱两不误
「粪便银行」名为OpenBiome是由麻省理工学院的马克·史密斯教授创立的。千万别觉得这个银行的名字不好听,它比起一般银行的功能可是一点都不差,并且还有一个特殊的功能就是行医救人。
治疗特殊的肠道感染
据美国统计,一种名为艰难梭菌感染的特殊肠道感染每年可导致1.4万美国患者死亡。其出现与肠道菌群失调有关,而主要症状就是腹泻。但是由于抗生素耐药问题愈发严重,使得这种特殊的肠道感染变得难以治愈且容易复发,所以现如今的医生采用了移植健康人粪便中的肠道菌群的方式来进行治疗。
可是新的问题再一次出现,因为只有新鲜大便中的肠道细菌才可以在被移植者体内重建肠道菌群,所以保证粪便新鲜以维持细菌的活性就成了首要问题。因此「粪便银行」就在这样的需求下,应运而生了。
如何运行?
别以为粪便银行就只是把大便随随便便存储起来的轻松活儿,其实要比你想像中难。首先要找到合格的粪便有偿捐献者。
第一,年龄要小于50岁,并且排便规律;第二,为确保粪便质量合格,捐献者必须首先填写由120个问题组成的调查问卷,说明自己的既往病史、旅行经历以及近期使用抗生素情况。接下来还要进行粪便检查,确保肠道菌群健康、不含高危病原体。然后,还要抽取血样,进行甲乙丙型肝炎、梅毒、艾滋病等传染病检查。全套筛查下来大约要花上1000美元,不过不要紧张,这些费用「粪便银行」会全部承担。
筛查合格之后,捐献者就可以正式上岗了。这时「粪便银行」会要求粪便捐献者在60天内进行频繁的捐献,所以,捐献者按照要求便需要每周至少来这里4次,并把他们的「捐献样品」投入座便器上一个帽子形状的收集器里。一次采集的粪便标本通常可以用于4~5位患者的治疗。收集到的粪便样本会在-80℃条件下保存,并放在干冰上运输。「粪便银行」的工作人员说,这些冷冻便便的疗效与新鲜的一样好,而且它们更加方便,「保质期」更长(可达6个月),还可以储存起来以备不时之需。
由于「粪便银行」每成功捐献一份样本,捐献者就可以得到40美元报酬,所以得到了大多数年轻人的追捧,而且事实上他们的粪便的确更加健康。为了鼓励人们捐献,「粪便银行」在例行报酬之外还设置了「每月捐献最多奖」和「单次捐献最多奖」等奖项。
未来的大便药丸
由于粪便移植往往需要插管灌肠,所以「大便药丸」便可成为「粪便银行」在医疗领域的延伸,来解决其不能解决的问题。
哈佛医学院和马萨诸塞州综合医院的研究者们使用来自健康捐献者的冷冻粪便做成口服药丸,成功缓解了一些艰难梭菌感染患者的腹泻症状。而且研究者发现,口服大便药丸缓解感染症状的效果十分喜人。但目前只是小型的研究,还需要更大规模的研究来证实本次研究的结论,并需要对这种药物的安全性进行进一步的评估。如果「大便药丸」和「粪便库」得以普及,将来就会有更多患者可以从中获益。
滴血验百病
只要一滴血就能验出你身体有没有疾病——来自DNA医药研究所的Eugene Chan博士带领他的团队制造出了一台机器,只需要滴一滴血就能完成检测,识别出上百种病症。
Eugene Chan博士说,很多疾病会危害到人类的生命,如果能及早发现并且得到治疗,悲剧大可以避免。但是如果疾病还处于潜伏期,人们很难意识到其存在,而发现了往往就错过了最佳治疗期。所以研制出来的机器是势在必行。
这台名为GAGAD的机器从感冒到肺炎,甚至最新的埃博拉病毒都能测出。除此之外,机器也与穿戴设备相配合,持续收集用户的健康指数,例如心电图、心跳速率、体温等。可穿戴设备通过蓝牙连接到手机或者机器上,机器就能诊断出用户的健康状况。这项技术在今年得到了美国国家卫生研究院、比尔和梅琳达·盖茨基金会的投资,而且在最新一届的Nokia Sensing XChallenge大赛中取得冠军,这让其在未来的路上能越走越远。
换血让人返老还童?
除了滴血能验病外,现在在医学领域竟然还发明了换血让你返老还童的疗法。虽然听起来有点像吸血鬼电影中的情节,但是这却实实在在地发生着。就在2014年10月,一些阿尔茨海默氏症患者参加了在加州进行的一场特殊的实验:研究员在他们的体内输入来自年轻人的血液,来探究这种方法是否能改善他们的认知能力,扭转病情造成的损害。
之前有实验证明年轻鼠的血液可让老年鼠恢复活力。
康奈尔大学伊萨卡分校的营养学家克莱夫·麦凯将一只年老小鼠和一只年轻小鼠的循环系统缝合在了一起,这种方法在免疫学上被称为「异时异种共生」。一段时间后,他发现,老年小鼠的软骨比预期更快地出现了年轻化。之后斯坦福大学的托马斯·兰德团队做了相似的实验,也发现来自年轻小鼠的血液让老年小鼠的肝脏和骨骼肌干细胞恢复到了更年轻的状态。老年小鼠也能够像年轻小鼠一样修复其受伤的肌肉。
血浆中的蛋白质GDF11是关键因素
哈佛研究人员排除了老年小鼠的变化是受血压下降影响之后,确定血浆中存在的一种被称为生长分化因子11(GDF11)的蛋白质似乎起到了关键作用。这种蛋白质的水平会随着年龄增长而出现下降。他们每天给心肌肥厚的老年小鼠注射GDF11,30天后,这些小鼠的心脏缩小的程度与之前进行的「异种共生」实验结果相当。一年后,该团队又通过实验证明,每日注射GDF11的小鼠的血管数量和大脑中干细胞的数量都增多了,众所周知,这两个因素都有助于改善大脑功能。
另一个以斯坦福大学的托尼·韦斯科瑞为首的独立研究团队也进行了类似实验,他们将年轻小鼠的血浆注入老年小鼠体内,发现后者的耐力和认知功能都增强了。
不论是小鼠还是人类,随着年龄增长,GDF11的水平都会下降。虽然研究人员并不清楚是什么原因导致了GDF11下降,但他们知道其参与了控制发育的若干种机制。GDF11也被认为可减轻老龄化对大脑的影响,部分原因在于其能够激活另一种与神经发育和长期记忆有关的蛋白质。
年轻人的血液或可成为化疗辅助手段
意大利罗马第一大学的亚历山德罗·拉维亚诺说,这项换血实验前景无限,但目前来说将年轻人的血液用于治疗慢性疾病的可能性更大。他说,癌症患者如果能够避免肌肉萎缩,生存几率将大幅提高。因此现在亚历山德罗教授已经在考虑利用年轻血液中这些可保持活力的因素,来减少化疗过程中肌肉萎缩的发生。
三大未来医学技术
在生命中按下暂停键
据统计,战场死亡多数是因为医疗小组未能在士兵受伤后第一个小时及时到达进行治疗所致。这个重要的一小时因此也被称为「黄金小时」。现在的问题是:「你是否能够在生命中按下暂停键?」这也正是美国国防部高级研究计划署(DARPA)和德克萨斯州A&M临床研究学会正在进行的研究。虽然最初的实验体是松鼠,但目前他们已经计划使猪进入冬眠状态。
下载人类意识
一些科学家认为,未来有一天人类能够将自己的大脑意识下载到计算机中,变成自己的「机器灵魂」。本质上来说,一台拥有你全部信息的人工智能电脑将让你能够在计算机里存活上千年。这一概念是由科学家伊恩提出的,他目前正在开发这样的计算机模型。到2050年,你将能把自己所有的信息下载到电脑里,拥有自己的「机器灵魂」。
抗衰老酶
随着对人体衰老的研究的增多,目前人体衰老被认为是一种疾病。人体衰老并非人们所认为的自然现象,而是对我们现存的生理过程的攻击。人体衰老现象可通过某种特殊的酶进行跟踪,如果这些酶能够得到修复,人体自然功能的恢复过程将会一并消除衰老问题。经科学研究已发现两种生化酶——SIRT3和SIRT4,对于线粒体细胞分裂具有重要性。
新医学 篇4
关键词:妇幼保健,转化医学,策略
随着医学科学的快速发展、社会的进步和现代生物 - 心理 - 社会医学模式的转变,人们对保健服务的需求不断增长,对妇幼保健专业人员的保健服务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儿童优先,母亲安全”已是全球趋势。因此,在新的医学模式背景下,对于从事妇幼保健工作人员来讲,不但要具备丰富的业务知识和预防为主的群体保健观念,而且还必须有高尚的职业道德、高度的法律意识、良好的组织协调及沟通表达能力。对此,承担培养妇幼医学人才的地方医学院校应更新教育理念,从培养模式方面积极探索能够提高妇幼医学生素质和能力的有效途径,以使其社区保健服务水平得到不断提高,以及社会责任感和道德素养得到不断提升,从而成为扎根基层、 服务妇女儿童的实用型医疗卫生人才。
一、转化医学理念引入妇幼卫生教育的重要性
转化医学( Translational Medicine) 是近年来国际生物医学领域提出的新概念。转化医学的实质是基础医学和临床的整合,是多学科、多层次、多靶点,微观与宏观、结构与功能、生理与病理、预防与治疗、人文与科学的交叉融合,是基础与临床之间的桥梁。目前,国内大型综合医院为实现临床与基础的一体化,以推动医学发展,已开始用转化医学理念指导临床医学人才培养。
妇幼卫生专业是一门新兴学科,是弥合公共卫生与临床医学裂痕的重要桥梁,其培养目标是保健、医疗、预防和管理相结合的综合型妇幼卫生人才。然而,目前妇幼卫生专业本科培养模式仍然以课堂讲授等为主,学生毕业前一学年才被安排到妇幼保健院( 所) 实习,这势必造成理论教学与专业实践相隔周期过长,“学”与“用”脱节。在医学教育中,任何教学内容和形式都要围绕着患者、疾病或者医生的治疗等方面,而转化医学坚持理论联系实践的科学原则,始终围绕着“以患者为中心,以人为本”的理念去进行一系列的医学研究。因此,为了使妇幼学生能迅速将所学知识与临床实际相结合,避免教育的盲目性,必需让转化医学理念在妇幼专业教学和实践中发挥作用。
二、转化医学理念指导妇幼卫生医学教育的策略
1.专业素质培养
由于科学先进性的课程体系对医学人才的知识结构、素质结构和能力结构是否适应未来的需要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因此,地方高等医学院校要不断提高本专业的教学质量,对妇幼医学课程体系的设计应注重系统性、理论性和实用性,根据保健医学的特点和妇幼病况的特征,以突出专业素质教育和实用型人才培养为目标,将人文社会科学、公共基础、基础医学、预防医学和临床医学等知识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形成一个独特的妇幼医学知识体系。专业教师应积极探索“以社区为基础的教育结合社区妇幼保健问题学习( CBE - PBL) ”的培养模式,采用理论讲授、小组案例讨论、临床和社区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方法,合理利用现代化教学等辅助手段开展教学,从而为培养妇幼医学生的优秀专业素质提供良好的平台。
2.人文素质提升
随着医学的快速发展,医学模式已经由原来的生物医学模式发展成为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传统的生物医学模式只关注医学生的专业技能培训,而新的医学模式则强调人的健康、亚健康、疾病都要受到自然环境、社会环境和心理的影响。因此,随着医学模式的转变,妇幼医学服务开始转向以人为本、以人的全面发展为中心优质的健康服务。地方医学院校妇幼专业学生毕业后,将要到基层从事社区医疗卫生有关预防保健、诊断治疗、康复及健康管理的全方位基本医疗卫生服务,但是我们发现,地方医学院校人文素质教育正在边缘化,已经影响到了社区保健服务水平。因此,各地方高校应在辩证唯物主义理论和科学发展观指导下,树立转化医学理念,结合新医改对妇幼医学人才培养要求,加强妇幼卫生专业学生的人文素质教育,在课堂教学、实践教学、网络教学环节中做到人文与科学的交叉融合,以使学生树立以人类价值为终极关怀的伦理观念,并增强其为社区妇幼保健服务的意识,使其日后在保健服务过程中的医疗行为得到规范。
3.科研素质培养
医学生的科研素质培养对于其日后的职业生涯意义重大,无论其成长为临床职业医生,还是成为医学科研工作者,都必须以扎实的科研素质作为基础。由于转化医学具备“以临床问题为导向”和“多学科会聚”等特点, 其研究内容以疾病诊疗为目的。因此,为了有效地促进妇幼专业学生对学科间知识交叉渗透的理解与整合能力,巩固专业基础,为今后从事研究或继续深造打下良好基础,学生应在医院 - 学校双指导教师的帮助下选择课题,研究课题最好与妇幼保健学的课程内容相符合,并且是临床工作中所亟待解决的问题。近年来,一些高校面向大学生建立了大学生专项科研基金,让学生主动参与科研课题申报、立项、课题实施、结题、成果鉴定全过程,从实施的结果看,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科研积极性。
4.就业能力提高
业务强、技术精是医生自然素质的体现,是其取得患者信任的前提,因此,妇幼医学生除了应掌握人文社会科学、公共基础、基础医学、预防医学和临床医学的基本理论以外,还要掌握妇女保健和儿童保健的医疗技能, 如对妇女、儿童的常见病、多发病的预防、观察、护理和诊疗能力; 初步处理妇产科急诊、产科大出血及计划生育、围产期保健的能力; 开展妇女、儿童卫生保健、卫生宣教及指导科学育儿、计划生育的能力等。
妇幼卫生实行以保健为中心,以保障生殖健康为目的,面向群体、面向基层开展保健和临床相结合,并以预防为主的妇幼保健服务。地方医学院校要想做到所培养的妇幼医学人才能够“下得去、留得住、用得上”,在保障教育教学质量的基础上,必须使人才培养越贴近基层越好。因此,地方医学院校应根据筛选标准,选择3 ~ 5个妇幼保健院作为教学基地,实行共建共管,开展岗位培训。通过岗位培训使学生掌握妇幼医学的以人为中心、 家庭为单位、社区为基础、预防为导向服务的基本理论与方法,熟悉社区卫生服务中的人际关系与沟通技巧,了解社区卫生服务相关的卫生政策、法规及相关管理要求; 通过岗位培训,使妇幼专业医学生建立针对妇幼群体医疗的诊疗思维模式,能够运用生物 - 心理 - 社会医学模式,以维护和促进健康为目标,向个人、家庭、社区提供公共卫生和基本保健服务,并提高其对妇女儿童常见健康问题和疾病的防治能力。
5.提高带教老师的带教能力
要培养高素质的妇幼保健医生, 必须要有一支高素质的带教老师队伍,因为提高带教老师的素质是培养高素质妇幼保健医生的关键。妇幼保健工作不同于一般的临床、医疗与防疫工作,它是根据妇女和儿童生命周期中不同阶段的特殊健康问题,通过保健与临床相结合的服务模式,提高生殖健康水平。妇幼保健工作服务对象是占人口2 /3的妇女和儿童,工作内容不只是门诊服务,还承担了大量的公共卫生服务工作,如为社区居民建立健康档案、提供健康教育服务、孕产妇建卡、产后访视、儿童计划免疫接种等。因此,为保证妇幼保健医生的培养质量,各院校应该重视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提高师资水平,对社区带教老师的培养可采取高校委托 - 社区实践的学社托管模式。如根据学校的情况选派中青年教师到国外或国内社区妇幼保健开展较好的地区考察,学习发达国家或地区的先进经验; 参加社区妇幼保健学术交流活动,加强与同行的交流学习; 定期派教师到社区参与实践,在保健实践中更新知识结构,提高教学水平,以便更好承担带教教师作为指导者、 合作者和学习促进者的角色。
三、小结
医学毕业论文新课程理念观点知识 篇5
毕业论文写作专业培养的是未来的医学专业学生的目标,他们是新课程理念的实施者,而目前这一专业的教学还没有贯彻和实施新课程理念。高专学前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以下简称《方案》)指出“论文写作教育中存在着‘教育目的的外在性’‘教育中学生的被动性’‘教育的重复性和封闭性’以及‘教育中情景体验的虚假性’”等问题,因此我们必须转变思想,在新课程理念指导下,对论文写作教育学教学进行改革与创新。
一、更新教育观念,强化主体意识
现代教学理论指出,学生的论文写作学习是积极主动的构建过程,他们是学习的主人。在学前教育学教学过程中,一定要在新课程理念指导下。
二、改革教学方式,关注学生发展
学前教育专业人才培养的目标就是:“培养德、智、体等全面发展的具有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幼儿园教师”。我们必须要理解“德、智、体”等的内在关系,否则在学前教育学的`教学中就会出现以知识教学代“德育、智育、科研基金申请、美育、劳动技术教育”的情况,就会把“教育目的的外在性”过分强化,并贯穿到整个教学过程中。这样就会影响到学前教育学教学内容和方法的革新;影响教学工作体系、学生训练实践体系;影响学生自主学习;更影响学生工作能力的发展以及职业素养的形成。
新医学 篇6
关键词:医学生物化学;教学改革;素质教育
在基础医学中生物化学的发展是最为快速的且最有活力的。根据医学生物化学在教学发展中和新医学模式存在的不符合问题,我们必须对生物化学的一些教学进行改革。保证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可以更有主动性,并对学生的人文素质和创新能力进行培养,对学生的科研能力进行提高,让学生可以真正的实现全面发展。
一、调整教学目标,培养人文素质
医学和医学教育中间有着密切的联系,他关系着人民的生命安全。新医学模式认为需要从三个方面对社会的需求进行深入的研究,即生物、心理、社会医学。对生命的价值进行深刻的探索,正确掌握和了解个人心理,处理好医生和患者、家属人员之间的关系。但是我国医学系统中写作精神比较差,团体意识不足,并心理承受能力、社会适应能力和道德观念都存在着严重的问题。那么,对教学目标和内容进行改革,还需要在医学专业教学中融入人文素质教育和人文关怀意识,才能真正对学生的人文素质进行提高。通过对生物化学教学的不断实践,给人文素质教育提供了更多的机遇。
二、完善教学内容,夯实医学基础
1、抓好教学环节,注重三基培养。所谓的医学三基包括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基本。医生的业务素质和操作技能水平可以通过三基的高低来进行展现。医学生物化学是医学院中最重要的基础课程,所以,这么学科的学习情况会直接影响后期其它学科的学习。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教育手段,对学生的基本理论知识、基本技能和素质进行培养,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并培养有效的复合型人才,保证学生有较强的能力、较高的素质和扎实的基础。在生物化学实践课中,需要对教学的各个环节进行掌控,教师可以选择集体备课,对学生的疑问进行辅导,加强学生考试纪律。此外,还可以建立相关的校园网、QQ群、微信群、邮箱等方式,积极开展师生之间的交流,对教学信息和新的知识进行及时的发布和提醒,同时对学生的课后习题情况进行及时的批阅和理解,并对教学的节奏和重点进行掌握,保证学生对专业知识中遗漏的问题进行及时的补充。
2、搞好课堂设计。生物化学作为生命学科中的领先科目,因此生物化学具有三个特点:理论性、实验性和交叉性。并且在教学过程中,由于其涉及的内容和信息较多,教师所面临的教学难点就比较大。想要在固定的课时和时间内让学生接受最多的内容,就需要教师对教学内容进行细化和设计,保证课堂时间可以得到充分的利用,并在实践的过程中对教学方式进行不断的改善。例如,对典型的案例进行研究,通过案例引用,让学生的理解能力和记忆能力得到提高;此外,还可以根据学生的基础和能力对学科的内容和深度进行调整,并展开有针对性的教学,保证课堂学习气氛,有效提高教学质量。对课程之间的链接进行加强,由于生命学科的各个学科都和生物化学有着重要的联系,而且生物化学本身就比较复杂。所以,课程之间的链接和学生学习生物化学课程的顺利性,有着重要的关系。这就要求教师加强对教学内容重点的明确,保证学习的鲜明性。学生在后期学习和实践中才能真正的对内容进行掌握和了解。
3、开展第二课堂。开展第二课堂的最终目的是为了对教学效果进行检测,并对教学信息进行及时的反馈,保证对学科的最新进展进行及时的掌握。(1)教師可以在轻松的范围内对教学情况进行检查和补充;(2)利用新媒体技术对課件进行反复的观看和学习;(3)增加师生之间的互动,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对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教学辅导和分析;(4)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提高学生在教堂中的主动性,对学生的知识面进行扩宽,提高学生对知识掌握的能力,完善知识结构;(5)学生通过第二课堂参与到感兴趣的活动小组和课题研究中,并查阅相关的文献和资料,增加学生的动手能力,让学生通过自主学习获得全方位的提升,并对其解决问题的能力进行提高。
三、改进教学方法,培养创新能力
1、开展双语教学。我国社会和科技的共同进步,让生物化学领域对新知识和技术有了更及时的掌握和学习。其中,语言是作为最主要的交流工具,是对新知识掌握的前提。因此熟练掌握英语就变得更为重要,只有提高自身的交流能力才能更好的与国际同行进行交际,也可以更好的适应经济全球化所带来的机遇和挑战,这也是新时期学生需要掌握的技能和必备的竞争能力。只有对语言困难进行克服,才能真正的对医学生化专业中的新理论和技术进行及时的了解。生物化学学科本身发展的速度就比较快,面对其高速发展,学生想要更快的进行接受,教师就需要在教学中注重双语教学,学生更需要主动的对自己的英语能力进行提高。保证自身在学习的过程中可以及时的对生物化学核心内容进行掌握,同时更客观的对知识和信息进行了解。
2、运用多媒体教学。随着多媒体技术的不断发展,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对其进行了更充分的利用,并用多媒体对教学内容进行丰富的展现,改善教学模式的单一性。并在有限的课堂时间内让学生可以获得更多的学习内容,并对知识进行掌握,对学生的学习兴趣进行激发。多媒体技术不仅可以对学生的知识面进行扩充,还可以对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进行调动;此外,多媒体技术还真正实现了教学共享、资源共享,让学生和教师都可以得到更多的知识,实现教师能力的提高,保证学生的全面发展。
新医学模式要求医学生物化学的教学内容和目标需要进行改革和优化,并对教学方法进行不断的实践,才能有效保证人才的培养和人文素质的提高。让医学生在知识、能力、素质得到统一协调的发展。通过不断实践发现,学生对教学的改革是支持的。随着我国现代科技的不断发展,以及时代的进步,人们需要对思想进行解放,务必实事求是,并在教学改革中进行深入的探索,为医学生物化学教学的发展提供有效的保证。
参考文献
[1] 黄柏青.新医学模式下医学生物化学教学改革的探索与实践[J].西北医学教育,2011,01:100-103.
[2] 林心宇.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下医学院校学生国际化培养的研究[D].南方医科大学,2015.
[3] 汤颖.新医学模式下医学生物化学教学改革的探索与实践[J].生物技术世界,2015,09:198.
新医学 篇7
1 医学人文精神的发展与内涵
1.1 医学人文精神的发展
医学人文精神由来已久。中国传统的医学人文精神,起源于儒家的“仁爱”思想,“仁者,爱人”,尊重人的生命,尊重人的人格,对所有的病人都应一视同仁。几千年以来,在同疾病作斗争的过程中,医生积累了丰富的医疗经验,并在诊断治疗中贯穿着对病人的同情与关爱,主张与病人进行情感沟通,形成了“仁爱救人”的医德精髓。这种精神的发扬,形成了中国古代传统的医学人文精神,以此作为医者的道德修养和行为规范,并成为各代医者奉行的医德宗旨。在西方,一般认为古代比较系统的医学伦理规范源于《希波克拉底誓言》,强调医疗行为的目的是为病人服务,同时古希腊医学家希波克拉底认为“医术是一切技术中最美和最高尚的”,并指出“医生应具有优秀哲学家的一切品质:利他主义、热心、谦虚、冷静的判断、沉着、果断、不迷信。” 这也体现了古代医德中朴素的人文主义思想。
在中外历史上,医学都是最具有人文精神传统的一门科学。近年来,随着医学模式的转变和医学社会化、医学科技化的加速发展,现代医学已经发展成为囊括探索生命奥秘、防治疾病、增进健康的一个庞大的综合体系。然而,“在当今这个纷繁复杂的社会,许多现象和事实表明,医务工作者以及医学生医学人文精神的缺失已是不争的事实”[1]。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提倡人文关怀就成了21世纪医学发展的主旋律,同时也是当前提倡以人为本、构建和谐社会大环境对医学提出的要求。在医学模式由生物医学向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转变的过程中,人文关怀理念的培养和医学人文精神的回归就显得十分迫切,医学人文精神越来越受到全社会的重视。
1.2 医学人文精神的内涵
人文精神是一种内涵丰富、源远流长、传承数千年的思潮,是一种普遍的人类自我关怀,是人类文化体现的最根本的精神。医学人文精神是人文精神在医学领域的具体体现,它始终以人的健康关怀为终极目标,本质是在医学活动中坚持“以人为本”的精神,反映出医学对生命的最根本态度。具体而言,医学人文精神关注的是生命的质量、生命的价值和人类未来的健康与幸福以及人类的身心健康与自然、与社会和人之间的和谐互动和可持续发展。“医学人文精神是一种把人和人的价值置于首位的观念,是指人的价值、人的尊严、人的利益和幸福、人的发展完善和自由为主旨的观念和信念”[2]。因此,医学人文精神的基点是“以人为本”,核心是敬畏生命权、尊重健康权,我们要在坚持“以人为本,努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的前提下,大力倡导医学人文精神。
2 医学模式的转变
2.1 医学模式的概念
模式最初是一个数理逻辑概念,即用系统中的一系列公式来表达形式逻辑理论。哲学学科引进并延伸了模式的概念,是指从事物中抽象出某些特征,构成关于某种事物的标准形式,并运用到人文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领域,成为总结各种学科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核心。
医学模式是在医学实践的基础上产生的,是人们关于健康和疾病的基本观点,是医学临床实践活动和医学科学研究的指导思想和理论框架。它是人类对健康观、疾病观、死亡观等重要医学观念的总体概括,不同的医学模式反映不同历史阶段医学发展的特征、水平、趋向和目标。
2.2 医学模式的演变
随着时代的发展,认识的提高,医学模式从产生到现在依次经历了神灵主义的医学模式、自然哲学的医学模式、机械论的医学模式、生物医学模式,现在正逐步向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转变。新医学模式是在当代科学主义和人本主义的相互作用下产生的,它认为人类的健康与疾病取决于生物、心理和社会等各种因素,保护与促进人类健康,要从人的生活环境、行为、精神和卫生服务等多方面努力。新医学模式的形成与发展使得人类对健康问题的理解不断深入,健康已不再是单纯的无疾病状态,还包括心理和社会适应的完好状态。
2.3 新医学模式
新医学模式即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是在医学发展的社会化趋势、疾病谱和死因谱的改变、人的健康需求普遍提高以及健康影响因素的多元化等背景下应运而生的。
1977年,美国纽约洲Rochester大学精神病和内科学教授恩格尔首先提出,应该用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来取代生物医学模式。他指出:“为了理解疾病的决定因素,为了达到合理的治疗和医疗保健的目的,医学模式必须考虑到病人、病人生活在其中的环境以及由社会设计来对付疾病的破坏作用的补充系统,即医生的作用和卫生保障制度”。这就是说,人们对健康和疾病的了解,不仅仅包括疾病的生理(生物医学模式),还包括病人(心理因素)、病人所处的环境(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和帮助治疗疾病的保健体系(医疗服务因素)。这种医学模式强调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人与内在自我的协调关系,强调普遍和谐的整体观念。因此,恩格尔提出的这种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已经越来越多的为人们所接受,这也是现代医学发展的必然趋势。
新医学模式为医学的发展指出了明确的方向,为现代医学开拓了广阔的空间,赋予了更丰富的内涵,拓展了医学的境界。例如,在现代医学中,对口臭的研究、口腔的保健;医学伦理学中的“安乐死”,人工受精、胚胎移植、代孕母亲以及各种慢性疾病伴随的焦虑与忧郁症等都属于新医学模式的应用。它强调在当代生物医学的基础上,继续深入研究人体的结构和功能,研究社会环境因素对生物因素、心理因素作用的途径及相互作用的机制、方式。它认为人类健康的维护取决于医疗技术、生态环境、文化心理、生活方式、卫生保健政策、经济发展等因素。它的提出充分体现了现代医学是科学文化与人文文化的有机统一,是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思维科学的有机统一的综合性知识体系和实践活动。
3 人文精神在实践医学新模式中的地位与作用
3.1 是实践医学新模式的必备条件之一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医学研究的深入,人们越来越多的发现,当代社会中生物医学模式的局限性和消极性不断暴露出来,单纯依靠生物医学模式已经不能彻底解决心理、社会因素所导致的一系列健康问题,在这种情况下,一种新的医学模式即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应运而生。新的医学模式“从医学整体论出发,分析了生物、心理、社会因素在人类疾病产生和健康保持过程中所起的综合作用,并突出强调心理、社会因素的决定作用,在过去几十年里,这一医学模式的确立对医学发展起到重大的推动作用”[3]。这就要求在医学科学研究和医学实践中大力弘扬医学人文精神,它所提出的关爱生命、尊重患者权利、营造病人康复的心理社会环境等系列人文性的要求,并强调医学向人本化、人性化、人文化回归,既要治疗疾病,更要为病人提供人性化的关怀和照料。这些都表明,医学人文精神是实践医学新模式的必备条件之一。
3.2 促进现代生命伦理学的发展
新医学模式正由过去单纯的生物医学模式转变为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这就决定了对待疾病与健康不能从简单的单一角度去考虑。现代疾病谱的改变,也决定着生物因素在疾病谱中的角色越来越小,现代的疾病越来越多地与社会、环境、个人生活方式和心理状态等相关联。“现在的患者除了通过诊疗解决病痛,还希望医务人员对其表示重视,对其隐私进行保护,对诊疗方案能够征求自己的意见,甚至希望与医务人员共同制订方案”[4]。而医务人员在治疗疾病的同时,不能只见病不见人,而要把社会、心理因素考虑在整个诊疗过程中。这些都表明,在新医学模式下,患者有更多的伦理及人文要求。与此同时,由于技术的广泛应用和迅速发展使人们不但能更有效地诊断、治疗和预防疾病,而且有可能操纵基因、精子或卵子、受精卵、胚胎、以至人脑和人的行为,甚至人类能干预人的生老病死的自然安排。同时,这些也带来了更多的新的伦理学问题。如安乐死、试管婴儿血缘认定、堕胎、器官移植;辅助生殖如人工受精、胚胎移植、代孕母亲等引起的伦理道德问题。因此,在实践新医学模式中倡导医学人文精神能够促进现代生命伦理学的发展,从而更好地解决先进的技术应用于生命科学和医疗保健领域而产生的伦理学难题。
3.3 推动医学人文教育的发展
新医学模式的出现,使得医学人文精神在医疗服务中的重要性不断提高,医学人文教育也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新医学模式把生物、心理、社会因素作为一个三维坐标系,在重视生物因素的前提下,把人的健康问题置于其社会关系中去理解,从以往的“以疾病为中心”转变为“以人为中心”,注重对生命内在质量的关怀,注重对人类的关怀,医学人文精神便应运而生。这种新的医学模式要求医学教育培养的医生不仅应具备精湛的医学专业知识和技能,还应具备较高的人文社会科学知识素养与较强的人文精神。而“加强医学人文教育是21世纪世界医学人才培养的需要。科技与人文融合,加强对医科大学生进行人文素质教育,是当前各国医学高等教育改革中的热点问题”[5]。医学人文精神的培养是医学教育本身极其重要的组成部分,我们应该将其贯穿医学教育始终,大力发展医学人文教育。因此,倡导医学人文精神有利于扭转长期以来生物医学模式所形成的思维定势,培养出具有人文精神的医务人员,更好地推进医学人文教育的发展。
3.4 营造良好的心理社会环境
新医学模式对医学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和标准,它的基本特征和人们对疾病和健康的根本观点需要通过医学教育来实现。医学教育作为培养医学人才的重要载体,必须建立医学专业课、公共教育课与人文关怀课程相互渗透、相互支持、相互协调的教育模式,将发扬医学人文精神视为医学生知识架构中的重要部分。通过这样的医学教育把学生培养成为既具有专业技术能力,又体现人文精神,具有健全人格的现代医学人才。而在医疗实践中,在全体医护人员中树立起医学人文精神对于预防医疗纠纷、改善医患关系十分重要,并可以引导医护人员尊重、关怀、体贴患者,从而增加患者对医护人员的信任感和安全感,主动配合治疗,在医疗护理中建立良好的医患关系。这样通过在医学教育和医疗实践中对医学人文精神的培养,为我们营造了良好的心理社会环境,从而使以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确立为标志的现代医学成为科学文化与人文文化的有机统一。
4 结语
医学模式由单纯的生物医学模式转变为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这就为在医学教育和医疗实践中培养医学人文精神提供了新的机遇。近年来,许多医学院校在强调提高综合素质的同时,通过不同途径加强医学生的人文素质教育,医学人文精神也越来越受到全社会的重视。医学人文精神在实践新医学模式中扮演重要角色,发挥重要作用:①医学人文精神是实践新医学模式的必备条件之一而非全部;②在实践新医学模式中倡导医学人文精神,有利于促进现代生命伦理学的发展;③推动医学人文教育的发展;④有利于营造良好的心理社会环境。同时,也应该注意到倡导医学人文精神不能与实践医学新模式等同,它们之间相互促进,不能互相替代。因此,只有认识和处理医学人文精神在实践医学新模式中的地位与作用,才能培养出适应现代医学模式要求的、具有医学人文精神的合格医学人才,才能推进以人为本、努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医患关系的伟大实践。
摘要:随着经济的发展、社会的进步,医学人文精神的地位与作用越来越重要。本文在分析了医学人文精神的发展与内涵以及医学模式转变的基础上,提出医学人文精神是实践医学新模式的必备条件之一,在实践医学新模式中倡导医学人文精神有利于促进现代生命伦理学的发展,推动医学人文教育的发展,并为人们营造了良好的心理社会环境。充分发挥医学人文精神在实践医学新模式中的地位与作用,才能培养出适应现代医学模式要求的、具有医学人文精神的合格医学人才,才能推进以人为本、努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医患关系的伟大实践。
关键词:医学人文精神,医学新模式,地位与作用
参考文献
[1]段振东,张前德.论医学人文精神与中国传统文化思想的承接[J].南京医科大学学报,2010,41(4):267-270.
[2]唐雪梅,王明真,刘东梅.科学发展观视野下的医学人文精神培养探析[J].中国卫生事业管理,2011(4):293-294.
[3]赵洪波,毛熙光.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现代医学精神的终极价值取向—现代医学模式视域下医学生医学精神教育初探[J].中华现代医院管理杂志,2009,7(4):1-4.
[4]陈芸,王光明.医学伦理学在现代医患关系减压中的作用[J].现代医院,2011,11(4):124-125.
新医学 篇8
关键词:大学生,社会实践,新方法,新途径
在当前的社会背景下, 部分大学生的求学经历比较顺利, 生活条件和社会环境都相对优越, 没有经受过大的挫折, 意志往往比较脆弱, 克服困难的能力较差, 责任意识缺失, 这些问题日益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而大学生社会实践正是加强和改进大学生素质教育, 增强大学生面临困境的克服能力, 培养责任意识, 锻炼坚强意志, 促进大学生健康成长和成才的重要举措。同时, 大学生社会实践是大学生实现自我认知, 提高思想觉悟, 增强服务社会意识, 提高自身综合素质的重要途径, 也是培养大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重要平台。
一、医学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特殊意义
第一, 有助于实现医学学生的自我认知。在校大学生多是从中学直接走入大学校门, 尤其是医学专业, 繁重的学习任务使他们没有时间和精力去接触社会、了解社会。而通过社会实践, 他们能够认识到自己的实际情况与社会要求的差距, 不断完善自我, 调整知识结构, 提高适应能力。
第二, 有助于医学学生提高创新能力。社会实践拉近了医学学生与社会的距离, 通过社会实践活动, 他们可以针对实践中遇到的问题, 充分利用所学的专业知识, 在解决实践中存在问题的同时, 培养自身的创新能力和开拓精神。
第三, 有助于提高医学学生的综合素质。医学学生参与社会实践活动, 可以通过将所学的医学专业知识运用到真正为患者诊疗看病的实践中, 进而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促进自身个性化和社会化均衡发展, 从而使他们的价值观更加趋于理性和客观, 抗挫折和抗压力的能力及心理素质相对增强, 有利于综合素质的全面提高。
二、医学生社会实践现状的调查研究
为了调查临床医学专业学生社会实践的现状及其存在的问题, 2012年4月, 课题组成员向我院临床医学专业学生发放《大学生社会实践调查问卷》300份, 回收265份, 有效问卷261份。通过问卷的结果分析, 目前医学生社会实践存在的主要问题体现在以下方面:
(一) 社会实践的专业性不强, 缺乏专业指导
在开展社会实践活动的时候, 组织者不能围绕社会最急需、学校最关心、学生最着急的问题和最能发挥学生作用的地方开展活动, 这是以往社会实践过程中一个普遍存在的现象。调查数据显示, 37.82%的社会实践活动内容为社会认知, 而专业认知和专业研究类的实践则仅占35.43%。从社会实践的作用来看, 58.6%的学生认为在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方面有明显收获, 38.9%的学生认为在认识社会、了解社会方面有明显收获, 仅有13.5%的学生认为实践活动加深了他们对专业知识的理解。仅有6.8%的学生认为自己在社会实践中得到了专业教师的指导, 绝大多数学生的社会实践是自己独立或与同学合作完成的。这一方面说明了社会实践的内容绝大多数是与专业无关的, 另一方面也反映了目前大学生社会实践的开展没有充分利用教师这一大的优势资源。
(二) 获得实践机会少, 持续时间短
医学生的社会实践时间主要集中在寒暑假, 即假期社会实践, 这同医学生日常实践有一定的区别。因时间相对集中, 学生只可以在相对独立的基础上运用专业知识在校园外进行专项课题的调查和研究工作。
对于学生社会实践机会的获得, 调查显示, 参与社会实践的同学中很小部分 (8.17%) 表示自己是直接组团;经学校或学院介绍的最多, 占39.87%;家长或熟人朋友接收的占30.72%, 而自主联系社会实践地点的占21.34%。但因专业限制, 学生社会实践的机会提供方主要通过学院和学生家长在地方医院、学校和基层卫生管理部门落实安排, 岗位有限, 能够参与到其中的学生毕竟是少数, 实践效果也不理想。
(三) 实践模式单一, 内容缺乏多样性
学生在问卷中表示, 医学生的实践模式较为单一, 主要就是以调查访问为主, 学生参与积极性受限, 参与实践活动相对被动;另一方面, 由于学校在学生社会实践工作上缺乏必要的引导和足够的重视, 导致实践活动的激励考评体系不够健全, 不能在广大学生范围内产生较大的教育影响。当前, 高校普遍对就业见习行动、挂职锻炼、社会志愿服务、社区服务、社团活动、科技发明、“红色之旅”学习参观等新型实践形式重视不够, 实践活动的领域不宽、内容不丰富、品牌效应不明显, 不能满足不同层次、不同个性大学生的实践需要。据调查, 很多大学生参加的社会实践活动不是由学校组织的, 只有少数人明确表示是。毋庸置疑, 学校组织的社会实践活动的单一性也是造成实践效果欠佳的重要原因之一。
(四) 实践经费匮乏, 物质保障不力
在问卷“你在实践中遇到的主要困难”这一问题上, “经费支持有限”占了31.03%。这一数据反应了在社会实践过程中, 因经费匮乏, 导致学生在调查内容设计、实践基地和实践行程安排上受到很大限制。除了学院每年对社会实践的经费支持以外, 学生需要额外垫付许多经费。调查显示:社会实践活动经费、活动基地、活动设施得不到落实等不利因素严重制约了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开展。
三、大学生社会实践创新发展的路径
目前, 社会实践活动的积极意义已经得到社会的普遍认同。针对调查研究中发现的问题, 我院紧扣社会实践的时代旋律, 不断探索新途径、新方法, 从社会实践的形式上不断创新, 不断拓展实践领域;模式上从集中性、短期性走向国际化和持久化;内容上逐步向多元化、多样化发展, 涉及社区医疗、一般公益活动到社会调查等多个方面。
(一) 注重指导, 提高社会实践的专业性
大学生社会实践要实现创新, 首先要求组织者、参与者在观念上实现更新, 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社会实践工作, 注重社会实践的专业性指导, 做到以人为本, 工作的设计、组织实施要在保证专业性的同时, 服务于学生的全面发展。
我院自2009年起, 每年暑期都分别由一名专业指导教师和辅导员老师带队, 组织小分队前往河北省唐县牛眼沟村, 进行为期两周的社会实践活动。活动中, 指导教师负责为同学们在专业知识上进行全面的指导, 辅导员老师负责同学们的安全及生活, 为同学们创造优良的社会实践条件。同学们“普及医学知识, 送药下乡”, 答乡亲之所疑, 解乡亲之所惑, 为白求恩希望小学的孩子们带去精彩的地理、折纸、中国文化、音乐、舞蹈、体育等课程。
本项社会实践活动的开展, 既有利于提高学生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 也有利于增强学生的适应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有效利用社会实践这一载体, 对于大学生学习成才, 实现自我价值, 服务社会具有重要意义, 也有利于确立青年学生健康成长的正确导向。
(二) 创造机会、注重社会实践的时效性及多样性
时效性和多样性对于大学生社会实践具有重要意义, 我院通过观念创新, 主动与社会沟通, 努力为学生创造社会实践机会, 力求达到预期实践目标。
2012年暑期, 我院计划将与台湾阳明大学医学院开展双向社会实践项目。该活动旨在为增强两岸医学生的交流, 促进医学教育之外的社区活动、文化参与, 提供学生独特的教育实践及文化体验, 扩展医学生对于医学、卫生、社会的了解。该活动将在台东及吉林东丰分别进行为期四周的社会实践, 大大保证了社会实践的时效性。
我院加强与社会的沟通与协作, 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方式, 邀请社会知名人士来校参加创业就业导航、与企业联合举办文化艺术和科技创新创业、走进养老院、残障儿童康复中心、边防检查站送健康以及到各地市残疾人协会调研等方式, 为学生社会实践创造机会, 并努力实现社会实践内容的多样化。
(三) 争取赞助, 获取社会公众的物质支持
为解决社会实践过程中的资金匮乏这一难题, 我院与吉林省慈善总会多次洽谈, 获得由吉林省慈善总会赠送的价值10000元的医药 (均为普通药品) 。我们将这些药品发放给在社会实践中的街道办、养老院等普通病患, 活动的开展促使更多的社区居民前来“看病”, 为同学们社会实践对象的扩展争取到了更多资源, 提高了学生的实践积极性, 间接也起到了提高学生对专业课学习兴趣的效果。
另外, 我院与多方企业合作, 设立专项社会实践基金。如白求恩宏利白求恩基金, 是我院与中宏保险公司合作, 专为白求恩医学院学生在河北省唐县进行社会实践设立的专项基金。该项基金有效解决了我院学生参与社会实践资金匮乏的实际问题。
(四) 扩展思维, 实现社会实践的模式创新
针对学生社会实践模式单一问题, 我院进行了多次探索与实践, 并借鉴学校的相关制度, 探索出几项成型的模式, 不断推进学生实践活动的发展。
1. 基地化。
我院分别与街道办、残疾儿童学校、边检站、小学、社区养老院等建立多个社会实践基地, 与上述单位签订了社会实践基地建设协议。基于此, 我院每年定期组织学生到实践基地进行实践活动, 内容包括医疗服务与咨询, 发放医疗知识宣传资料, 表演文化节目等。通过这些实践活动, 同学们充分了解到基层医疗状况, 认识到了将理论与实践结合的重要性, 强化了他们运用所学知识回报社会、服务人民的信念。
2. 课程化。
我校在教学实践中, 把大学生社会实践作为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制定课程教案和活动项目, 并规定相应的学分。每年暑期, 学院都会按照学校的统一部署, 按照不同年级, 布置不同层次的社会实践活动, 并按照实践内容撰写社会实践报告, 装入学生档案, 这一制度有效促进了学生对社会实践的积极性。
3. 特色化。
为提升学生专业素质与道德修养, 增强学生的责任心与使命感, 培养学生志愿服务、关爱他人的意识, 自2010年起, 我院团委与吉大一院联合开展门诊义工志愿活动, 白求恩青年志愿者利用假期及课余时间走进吉大一院开展分诊、导诊、陪检、分药、送检等实际工作。为期三周的社会实践活动受到患者及医院医护人员的好评, 学生也因此提高了社会责任感和荣誉感。
参考文献
[1]《新形势下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认识与思考》作者:纪传仁, 《辽宁高职学报》2010年第3期。
[2]《知行合一实践报国—大学生从社会实践走向成功》作者:阮俊华。[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 2009:173178。
[3]《关于当前大学生社会实践现状的调查研究》作者:马延龙, 师养荣, 马莉, 《长春教育学院学报》, 2011年第12期。
新医学 篇9
根据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印发《全国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改革方案 (试行) 》的通知, 全国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自2007年以来采用新的计分体制和新的题型, 计分方式在经过加权、等值、常模转换等数据处理后, 计分满分为710分, 各单项分之和等于总分, 不设及格线, 取消证书, 改发成绩报告单。对总分在220 分以上的考生发放成绩报告单, 总分在220 分以下者 (包括缺考者和作弊违纪者) , 其单项分和总分均计为0分, 不发成绩报告单。在考试题型和方式上, 增加新题型, 加大听力理解部分的题量和分值比例, 增加快速阅读理解测试, 增加非选择性试题的题量和分值比例, 使考试更侧重于学生的语言交际能力, 以使学生所学英语由哑巴式英语转变为交际型英语。四、六级考试由四部分构成:听力理解、阅读理解、综合测试和写作测试。听力理解部分的比例提高到35%, 其中听力对话占15%, 听力短文占20%。听力对话部分包括短对话和长对话的听力理解, 听力短文部分包括短文听写和选择题型的短文理解, 听力题材选用对话、讲座、广播电视节目等更具真实性的材料。
2 非重点医学院医学生的英语学习现状
由于非重点医学院学生的生源与重点医学院生源在高考录取的分数上有一定差距, 所以非重点医学院学生的基础相对薄弱, 特别是有相当一部分来自边远地区和农村的学生, 由于中学教学条件所限, 学的几乎是哑巴英语, 即使阅读能力稍好, 听、说能力几乎为零, 在四、六级考试增加听力题量和比例的条件下, 想要顺利通过考试变得更为困难。所以造成一部分学生学习英语的态度不积极, 缺乏兴趣和动力, 还有的甚至完全放弃;也有的屡战屡败, 最后束手无策只能心灰意冷。此外, 因为医学院校的生源是理工类学生, 加之医学是专业性很强的学科, 学生的人文社会科学知识相对薄弱, 很多学生存在偏科的现象, 在英语学习中始终处于被动的角色, 课堂上勉强能跟上教师所讲的内容, 课下也只满足于教科书, 从不主动学习、钻研所学的知识。这种情况就造成了一般医学院校的四级及格率不高 (以成都医学院为例2008年12月四级通过率为49%, 2009年12月则不到40%) , 六级及格率则更低 (成都医学院20%) 的情况。对于这些学生来说, 在大一阶段, 由于听力训练多集中于词汇和句子结构, 问题还不是那么凸现, 而到了大二, 随着所听内容的增加和难度的加大, 学生在听的时候挣扎着理解每个词、每句话的意思, 但在听完之后, 发现仍然无法理解大意:或是听清楚了所说的每一个字却仍不明白说话人的意图, 或是听了后句忘了前句。凡此种种, 除学生的心理因素外, 综合的语言能力是影响学生听力理解的主要因素。
3 提高非重点医学院校学生听力的策略
针对四、六级题型和内容的改革及非重点医学院校学生英语学习现状, 要想提高四、六级及格率和医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 提高医学生的听力能力势在必行。当然, 对于部分英语基础薄弱的医学生来说, 听力的提高不是一个简单的就“听”练“听”的过程, 它涉及到学生的语言基本功、心理素质、听力理解自身的特点、听力教学方法等多种因素。本文将从听力理解的特点、克服学生心理障碍两个方面入手, 讨论如何有效提高非重点医学院校医学生的听力。
3.1 听力理解的特征
听力理解是大脑对语音信号进行加工、处理以获取信息的过程, 而外语的听力能力形成过程与母语的听力能力形成过程是不同的。母语的习得是儿童在母语环境中通过大量潜移默化的试错性学习习得的, 儿童的语言能力是与其认知结构同步发展的;而外语作为第二语言, 是在母语的思维方式已经形成的基础上开展学习的, 而且多数人的外语习得主要是通过书本和课堂, 缺乏类似母语习得的自然语境, 因此外语语言能力受母语思维方式的影响是不可避免的。从外语听力能力的发展来看, 相对于母语而言, 不仅要对词汇、语法、语音等语言知识有一定基础, 还必须克服母语思维方式的影响, 才能提高单位时间内大脑对语音信息处理的效率。首先, 从语言知识上说, 听、说、读、写不是互相独立、互不相关的技能, 都是建立在扎实的语言基本功之上的, 听力能力的提高, 当然离不开对语音知识的准确把握, 其实更重要的是对语法、词汇等知识的把握, 因为听力理解仍然是对语法、词汇所编码的意义的一种解码行为, 与阅读不同之处在于所编码的意义是以语音为载体而非书面文字。如果语法、词汇知识不过关, 无论是通过读或者听来获取信息, 都是无能为力的。当然, 重视以语法、词汇为基础的语言功底的提高并不等于传统的哑巴式英语, 还要加强对词、句在语音上的感知, 这样思维速度才能跟上语音的速度。其次, 由于外语习得受母语的思维影响, 学生在进行听力输入时都习惯“英汉”的思维转换过程而非“英英”的思维, 通常是把听到的英文翻译为汉语进行理解, 而这样的做法同样会使思维速度滞后于语音速度, 造成学生因反应速度缓慢而导致听力理解的效果不理想, 这种情形在基础较差的学生中更为突出。此外, 听力理解过程还需要学生有一定的推测和判断能力。由于所听的语音材料中会出现连读、省音、语音弱化、口音等多种音变现象, 听者不可能逐字逐句的听得清清楚楚, 话语的理解通常要根据语法、搭配等语言知识和生活中的常识做出推测和判断。当然, 缺乏外国文化和背景知识的积累也会造成推测和判断的障碍, 学生们经常会出现每个独立的单词都懂, 但却不知整个句子所云或对整个句子的理解恰恰相反。所以, 必须让学生了解中西文化差异, 熟悉相关的英语国家文化, 了解以英语为母语的人的思维方式、风俗习惯以及英式英语、美式英语、澳大利亚英语的发音差异, 来提高听力水平。所以, 听力理解不是一个简单的被动接受语音信息的过程, 它需要大脑对以语音为载体的信息进行加工、处理, 运用思维和平时积累的知识主动的解码信息, 是一个积极的复杂过程。
3.2 如何克服听力中的心理障碍
了解和把握听力的特征与规律是提高听力的基础, 可对于许多学生, 尤其是基础比较薄弱的学生来说, 不仅其语言知识和能力制约了听力能力的发展, 其心理因素也成为听力能力提高的障碍。对于非重点医学院校的学生来讲, 一般来说男生的英语普遍不如女生, 对英语, 尤其是听力, 存在害怕、紧张的心理, 更有甚者干脆放弃听力, 在四、六级考试时把听力的时间花在阅读、写作和综合测试上, 认为只要提高非听力题的正确率同样有希望通过。这种孤注一掷的做法在四、六级题型改革前还有可能成功, 在如今的考试中则希望渺茫。对于这种听力中出现的紧张、焦虑的心理因素, 原因是多方面的。有的是长期以来在听力上屡遭挫折, 对自己在听力上的能力已失去信心;有的是迫于四级成绩与学位证挂钩的压力, 随着身边同学通过的越来越多, 毕业前考试的机会也一次次减少, 考试也越来越紧张;有的是经过一段时间的苦练, 对在听力上有所突破寄予很高期望, 过分看重结果而造成紧张情绪。学生考试时的紧张和焦虑, 不是考前鼓励鼓励, 叫他们放松就能解决的, 而应该通过平日的训练和引导才能逐渐培养出一个良好的心态。首先, 二语非母语, 听力课是听力学习的主阵地, 教师应该在听力课上营造一个轻松、和谐的课堂气氛, 消除学生的心理压力, 提高听力课的教学效果。听力课上, 教师不能机械的播放听音材料和讲解答案, 更不能轻易批评学生的错误, 那样反而会打击学生的积极性和增加他们的心理负担。教师应该多鼓励、引导, 有耐心, 这样才能使课堂气氛变得轻松,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使学生以一种积极向上的心态投入听力过程。在课上, 教师必须与学生沟通, 及时掌握他们听音的正确率, 对于普遍性的错误要给予及时纠正, 但必须注意方式方法。沟通还有助于增加教师的亲和力, 密切师生之间的关系, 学生会对教师产生好感进而对教师所教的课产生亲切感。否则, 如果缺乏师生交流, 教师过于严肃, 师生间会产生距离感, 易导致学生产生紧张、焦虑的心理。其次, 为了缓解学生考试时的紧张和焦虑, 减少部分学生对听力的排斥感, 听力课上还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听力应试训练。此种做法不仅使学生对听力题型有所熟悉, 也可以锻炼学生对听力考试的心理适应性。所以, 教师在此过程中要根据学生的水平对学生做出公正的评价, 既不能因期望过高责怪学生, 也不能无视学生的努力和进步而挫伤他们的自信心和自尊心。对于应试训练的结果, 教师最好是既肯定他们的进步, 也指出他们的不足。听力课是二语听力学习的主要方法, 对于听力教学效果的提高, 首要的是营造一种课上的轻松、愉快气氛, 并通过教师有意识的引导和训练, 消除和弱化学生紧张、焦虑等心理障碍, 这是听力教学取得事半功倍的前提条件。
4 结语
作为第二语言习得, 英语学习对中国学生来说有它的特殊性, 而英语听力更有其难点, 长久以来师生都想找到一个事半功倍的办法, 但二语听力自身的本质特征决定了英语听力提高绝非一个简单和迅速的过程, 需要师生共同努力, 在把握听力规律的基础上, 改变传统的教学方法, 既提高学生的语言技能, 又克服学生的心理障碍, 确实提高学生的听力能力。
摘要:英语听力在新的四、六级考试中对非重点医学院的医学生既是重点也是难点, 本文从学生的学习现状和听力过程的实质入手, 探讨了如何克服学生的心理障碍以有效提高听力能力。
关键词:非重点医学院医学生,听力,心理因素
参考文献
[1]朗红琴.听力教学中文化差异概念的构建及文化导入[J].中国成人教育, 2003 (9) :72-73.
[2]束定芳, 庄智象.现代外语教学——理论、实践和方法[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1996.
[3]王守元, 苗兴伟.英语听力教学的理论与方法[J].外语电化教学, 2003 (4) :1-5.
医学生素质教育新模式探究 篇10
一、当代医学生素质教育现状分析
(一) 医学生医学素质的调查与分析
首先, 以西医教育为主, 中西医并存, 注重技能培养, 学制时间较长, 这是我国医学生医学素质教育的突出特点。这种教育模式在新的时代背景下已很难适应新形势下素质教育的要求, 也和当代医学生在计划向市场经济转轨下多元、波动的思维态势形成强烈反差。调查中我们发现, 多数医科院校医学教育中偏重“生物医学模式”的课程设置, 即解剖学、生理学、病理学等常被设为主干课程, 心理学、社会学、医学伦理与医学法律则被列为选修或自修课程, 这与新的“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的时代态势极不相适应, 也不利于对医学生新的医学模式的知识与思维观念的培养。
其次, 中西医教育目的的差异性导致医学生价值取向二元化的不稳定态势。虽然“救死扶伤”是医生的天职, 但具体在实施治疗中, 中西医指导思想上有明显差别。中西认为, “医乃仁术”, 医者首先应有高尚的道德, 治疗中注重的是“辩证综治”、“标本兼治”;而西医讲究的是“对症治疗”, 要求行医者有精湛的技术第一。这使得医学生在价值取向上呈现二元化不稳定态势, 表现到今后走上行医的岗位中, 那就是见到收“红包”“药品回扣”等现象觉得有情可原, 就是这种二元化价值取向在实践中的体现。
最后, 学制时段相对较长的特点带来的负面效应。与其他专业相比, 我国医学生学医一般为5年、7年、8年, 相对较长 (虽然与美国的14年相比仍较短) , 但西医教育为主使得“短、平、快”仍为主导, 反映到学生心理积聚的是期望值过高与实际反差较大, 与其他专业相比心理失衡, 从而不利于医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提高。
(二) 医学生法律与道德素质现状与分析
近年来, 在整个国家加强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相结合的大背景下, 各院校法律制度与道德制度建设都有明显提高, 医科院校也不例外。但看到成绩的同时, 我们也不得不承认, 在市场经济大潮的冲击下, 追求个性、追求所谓“高度民主”也模糊了部分医学生的双眼, 这需引起我们业界的高度警觉和重视。
一是对民主平等的追求导致对法律法规的片面理解。一方面, 通过法律基础和道德常识的教育, 使医学生懂得了追求平等公正的重要性, 学会了人与人交往与相处中的平等相待, 以及行为中遵守法律规范与道德规范。但另一方面, 法律知识的普及, 学习技能的掌握, 让他们开始机械错误地运用“优胜劣汰”的法则来指导自己的行为, 从而出现“权钱交易”、“收受回扣”、“不拿白不拿”等观念在部分医学生思想中悄然升温, 甚至开始琢磨怎样规避法律来维护自己所谓“合法”的权益。
二是过分强调个人第一、自我奋斗, 奉献精神和社会责任感淡漠。随着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轨, 学生们接受市场经济金钱至上的观念比较流行, 认为市场经济就是一切向钱看, 人与人的交往就是权钱交易、互相利用, 医学生也不例外。自我标榜观念的膨胀, 使同学们集体观念、国家至上的理念悄然淡化, 长期以往, 极易使走上工作岗位的他们道德滑波, 甚至走上犯罪道路。
三是经济全球化、信息技术的发展, 对医学生的法律和道德观念带来机遇的同时, 又使他们经受着更大的挑战。社会分工的越加细密, 要求医学生不仅要遵守法律规范, 更应受医学技术规范的制约, 加强医学生的道德自律尤为重要;同时, 多种经济形式并存的法律理念, 也拷量并冲击着医学生们传统的理念。新医学模式在教学中的不断深化和落实, 也呼唤着一种新的素质教育模式诞生。
二、医-德-法并治:构建文明和谐医患关系的保证
(一) 医患关系的特殊性决定了医德法并治的重要性
当一个病人进入医院, 就等于医患之间建立了法律上的医疗服务合同关系, 不管社会上有多少种争论, 认为医患关系不能等同于一般的消费服务关系, 但至少是一种特殊的非典型的民事服务合同关系。这种特殊主要体现在诊疗行为的高风险性, 医疗行为的准公共性, 医疗行为贯穿救死扶伤的道德性, 这些都决定了医学生将来所要从事的职业必须要受到医疗道德规范和法律规范的制约。正如《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卫生改革与发展的决定》中指出:“要在全社会形成尊重医学科学, 尊重卫生人员的社会风气, ”同时, 医务人员本身也要加强职业素质培养, 积极履行, “发扬人道主义精神, 履行防病治病, 救死扶伤, 保护人民健康的神圣职责。”总之, 加强并实行医学生医德法并治教育是建立和谐医患关系的基石。
(二) 当前卫生立法的现状决定了医德法并治的紧迫性
改革开放以来, 医疗卫生法律法规规章层出不穷, 据不完全统计, 仅全国人大颁布的基本法律有10部, 国务院颁布的卫生行政法规有32部, 卫生部制定的部门规章达400多个, 法律渗透于医疗机构、医务人员诊疗行为的方方面面。同时,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卫生改革与发展的决定》还规定:“加强职业道德教育, 开展创建文明行业活动。教育广大卫生人员弘扬白求恩精神, 树立救死扶伤、忠于职守, 爱岗敬业、满腔热忱、开拓进取、精益求精、乐于奉献, 文明行医的行业风尚, 自觉抵制拜金主义、个人主义及一切有损于群众利益的行为。”2009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意见》, 在加强医德建设的同时, 更注重在优化医务人员执业环境、保护医务人员合法权益上下大力。“鼓励医师多点执业, 完善医疗执业保险, 开展医务社会工作, 完善医疗纠纷处理机制, 增进医患沟通。”可见, 无论从卫生立法的现状还是卫生改革的发展趋势, 对医学生加强医德法并治教育都是时代必然。
(三) 道德与法律的关系决定了加强医学生医德法并治教育的合理性
道德和法律是相辅相承的, 两者辩证统一, 相互渗透, 缺一不可。道德规范必须经过立法程序才能上升为法律层次, 从某种意义上说, 法律是一种强制性道德。法律的主要功能是惩恶, 但它的适用范围较小, 即违背道德的行为不一定是违法行为。因此, 加强道德与法律教育, 对于培养医学生的依法行医、合乎道德的行医是紧密不可分的, 缺一不可。在法治国家里, 公共道德规则日益用法律明确下来, 各种法律法规本身就是国家提倡的道德规则, 法律规范最大限度地与道德规范接轨。但在实际操作中, 却存在着将医德建设与卫生法制建设割裂开来, 认为卫生法制建设是硬任务, 抓得“硬”, 医德建设是软任务, 抓得“软”, 医德建设与卫生法制建设的发展不同步, 道德与法不协调的现象。因此, 现阶段, 在实践中摸索医德建设与卫生法制建设两手抓, 两手都要硬的途径和方法十分重要。可借鉴西方国家的《公务道德法》、《公务员道德法》的形式, 设立《医务道德法》、《医务人员道德法》, 促进和保障医德建设和卫生法制建设的合力作用的实现, 并通过道德建设与卫生法制建设的合力作用提高医疗服务的整体水平。
三、医学-法律-道德素质教育新模式的探究
医学-法律-道德素质教育新模式, 不是简单的概念重组, 而是在每一种教育中都渗透着另外两种意识教育。在整个教育过程中, 围绕医学技能教育, 强化法律意识教育, 提升道德教育水准, 从而打造出新时期真正的复合型医学人才, 为文明行医、合法行医奠定坚实基础。
(一) 将新的医学教育模式与医德法并治教育相结合
长期以来, 医学教育偏重于生物科技, 法律教育仅限于浅尝辄止的短期基础教育, 并未进行有针对性地系统医学法律教育。虽然大多数医科院校都开设了《医学伦理学》, 它对医学生医德意识的养成具有重要意义, 但《医学伦理学》毕竟仅从道德层面要求医学生遵守医德, 这对医德法全面意识的培养是不利的。医务人员承担的是“健康所系、性命所托”的重大使命, 它要求医学生在校学习时, 不仅要具备扎实的医学专业知识和技能, 更应有充分的法律与道德意识, 否则一旦进入工作岗位, 面对日益复杂的医学领域与复杂多变的市场中的不同社会背景的患者, 就会无所适从。新的“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的出现, 也对我们医学生的教育提出更新的挑战, 加强医德法并治教育才能真正适应并从容应对新医学模式的变革要求。
(二) 医德法意识教育渗透于教学改革和临床实践之中
如何使医学生系统学习医学伦理和医学法律, 让他们明确医患双方在道德和法律方面的权利及义务, 这是我们教育中必须明确的两个结合。但如何真正才能有机结合呢?在法律教学中剖析立法内容和立法精神同时, 更应联系与之相适应的处理结果;在医学伦理教学中不仅讲求医学伦理内容, 还应尽可能地寻求法律的支撑。同时, 将这种培养延伸到临床实习阶段。临床实践中既要服从带教老师指导, 还应注意将诊疗操作习惯与诊疗操作规范加以结合思考, 习惯并不一定是合法的, 服从伦理, 更应讲求法律规范的遵守。从而将医德法意识教育真正贯彻于书面与现实的完美结合之中。
(三) 将医德法教育与校园文化建设、终生教育系列相融合
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如何营造医德法并举意识氛围, 这是一个容易被人们忽视的课题。根据医科院校的特点, 通过社团建设、专题教育、专业教师贯输等多种途径营造一个良好的校园氛围, 使医学生在潜移默化中确立医德法意识, 尤其是培养他们的“慎独”精神境界, 从而为今后走上工作岗位履行职责, 规范诊疗行为, 妥善处理医患关系都有较大益处。鉴于医务人员在医患关系的主导作用, 培养医学生的德法信仰实为关键, 而这种培养不仅在学校教育中, 更应将其纳入他们的终生教育系列之中, 从而使他们将遵守法律和医学道德成为一种习惯性的理念, 才能最终造福于全社会百姓。
参考文献
[1]、张乃正, 康美娟.医学生素质教育新模式研究[J].中国医学伦理学, 2004 (3) .
[2]、戴清.浅医学生临床阶段素质教育的实践与探索[J].中华医学教育杂, 2006 (6) .
[3]、佟春光, 张斌.论医患之间的信任[J].医学与哲学, 2007 (5) .
[4]、张红武, 刘轶永, 殷学平.临床阶段医学生的素质教育与创新能力培养[J].西北医学教育, 2008 (5) .
新医学时尚:让动物给人治病 篇11
猫狗赶跑自闭症
美国的精神科的临床个案报告中,曾出现自闭性儿童与特定动物?穴猫与狗?雪 有亲密关系的案例。患者的暴力倾向不会出现在和自己有互动关系的动物身上,并且患者能够主动照顾动物,担任其母亲的角色,负责喂食及清理排泄物。这样的结果,让医学界大吃一惊。
在具体的医疗数据中,动物疗法可让人血压降低,稳定甘油三酯值,可减轻人的一些神经性方面的症状,如减轻头痛、失眠等症状。心理层面,有动物陪伴者,较少有寂寞感。在社会功能方面,有动物陪伴者个性较开朗,较为人所接受,能促使儿童人格正常性的发展,如信赖关系、尊重生命、爱的付出与回馈,责任心的培养,都是人类成长过程中非语言的学习。让动物陪伴儿童,取代现今贫乏的视听媒体暴力的污染,将有助于儿童的人格发展。
在人的成长中,婴儿期完全未社会化前的状态,是近似动物原始的本质。在人的社会化过程中的各项元素中,婴幼儿与动物的相似性更甚于成人,他们拥有共同原始的本能与非语言的理解能力,这一点使他们能互相理解沟通。因此,动物医疗成为精神科临床的另类医疗。
海豚可以治脑瘫
海豚能为人类提供康复治疗,堪称动物界的“神医”。去年9月,5岁的脑瘫患儿丁丁成了首位免费进入湖北省武汉市新世界水族公园接受海豚疗法的特殊游客。
丁丁的妈妈带他在多家医院就诊治疗,均不见明显疗效。在得知深圳有4名脑瘫儿童通过海豚疗法取得了一定疗效之后,经过多方努力,武汉市水族公园的“海豚医生”终于“接诊”了这名患儿,并在治疗中取得了可喜的疗效。
早在1978年,美国佛罗里达州的神经病理学家大卫·纳泽森就创立了一套“海豚人性疗法”。这一疗法最初被应用在患唐氏综合征的孩子身上,研究发现这些孩子在海豚的陪伴及刺激下,对于感官刺激的注意力增加。于是研究人员便将这套方法运用于各种对身边环境刺激缺乏反应的患病儿童。纳泽森教授认为,在对这些儿童患者的治疗中,海豚比心理医师们更有用。
骑马康复肌肉萎缩
以色列骑术治疗研究中心成立于1986年,是以色列众多利用马和狗等动物研究和治疗各类疾病的唯一一家纯专业研究中心。该中心的玛润·陶尔女士说,由于有些病人有心理和生理方面的障碍,如烦躁、对治病失去信心、过于内向等,若使用常规治疗方法,往往得不到病人的配合,因此也较难达到治疗效果。而人与动物之间有着自然融洽的天性,较容易相处和沟通,没有心理障碍。例如,骑马不仅是一种体育运动,而且能够对病人的有关部位起到按摩作用,(下转第15页)(上接第14页)
对脑性麻痹及先天性肌肉萎缩的病患有非常好的康复效果。
养鱼远离强迫综合征
在美国波士顿精神病监狱,有一个紧张型强迫综合征患者,在他病情发作之前,监狱工作人员在他的牢房里添置了一缸金鱼。在短短的半个小时里,他就把房间里所有的东西都砸了个粉碎,被制服了以后,人们才发现这缸金鱼被他藏在了一个很安全的地方,一点儿也没有受到影响。于是,患者的治疗师丹尼斯向监狱长申请在牢房内饲养一些鹦鹉和金鱼,起初监狱长只批准了90天的试验期,但现在这个监狱已收养了164只种类不同的小动物。
科学家研究发现,人和伴侣动物之间充满着独特的深情和友善。正是在这种友爱中,人类因对小动物的关爱而使自己的身心得到健康。纽约州立大学的研究发现,伴侣动物可直接使人的感觉变好,使环境变得更安全。
鸟能治疗精神疾病
在美国波士顿精神病监狱,治疗师丹尼斯开展了一项极具创见的试验,他将“动物疗法”引进有着强烈暴力倾向的犯人之中。
“我是很偶然想到‘动物疗法’的。一天,一只红襟鸟很不小心地飞进了犯人们的活动区,在我们的监狱里,有一些是嗜血成性的精神分裂患者。但我却看到他们在很友好地替它梳理羽毛,脸上露出很和善的表情,他们居然还联合起来,给它找来小虫喂食。这种和平的景象真是很少见。”
科学家在研究中发现,动物在人类社会中有一定程度的作用,人不知不觉都会受到动物的影响。由此发展出来用动物治疗疾患的方式,是透过动物与人之间个性的互动关系,达到对人身心的平抚作用,使患者得以舒解的一种医疗尝试。
(联系地址:223225江苏楚州区博里陶桥振兴路158号)
成人医学教育的新探索 篇12
一、对成人医学教育的目标的确立与课程内容的探讨
成人教育的目标重在实用性与可操作性[2]。同理, 成人医学教育也不能丢掉这个原则。也就是说, 成人医学教育必须与实际医学卫生工作相联系, 有了这个大目标, 即可以提出相应的对策与措施。
首先将招生的学员分为两类:第一类为“非专业学员”, 即没有接受过医学教育的待业青年;第二类为“专业学员”, 即接受过医学教育的并正在从事医学卫生工作的人员。根据这两类学员的知识水平不同, 因此, 采用的教学模式也要相应改变。
第一类的非专业学员, 就可以走常规的高等医学教学模式, 课程内容可以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为公共基础课程学习, 第二阶段为专业基础课程学习, 第三阶段为专业课程学习和临床实习。通过以上三个阶段的学习, 可以提高成人学员的医学知识和综合素质。
第二类的专业学员, 他们已具备基础医学知识与临床工作经验, 因此这类学员就要遵循实用性和可操作性来考虑, 应结合他们的专业特点, 在课程内容上进行改革, 可考虑实行选课制[3]。首先在课程设置上可以不照搬普教化三阶段的先后顺序和模式, 而以学员自身专业为主, 围绕自身专业来进行学习。现以临床医学专业为例来说明。把临床医学专业班的课程学习也分为三个阶段, 把公共基础课程删除, 第一阶段就是专业基础课程学习, 在本专业教师的指导下, 让学员结合自身专业去选修解剖学、组胚学、生理学、病理生理学、病理解剖学、药理学、病原微生物学、免疫学、预防医学等课程, 这样学员可以根据自身的实际水平有目的地去选修并提高。第二阶段就是专业课程学习, 同理, 为了提高学员自身专业水平, 学员可以根据自身的实际水平有目的地去选修专业课程, 如内科学、外科学、妇、产科学、儿科学、眼科学、耳鼻喉科学、诊断学等课程。第三阶段为专业课程的实习, 可以把这个阶段看成是学员专业的“临床再进修”。学校要建立“学员进修单位”, 进修单位应属专业和医疗水平较高的省、市临床医院, 这是一个临床医学专业的再提高过程。
二、对成人医学教育学习形式的探讨
在遵循实用性和可操作性的原则下, 成人医学教育在学习形式上是可以灵活多样性的, 可以采用以下方式:
1.课堂学习形式。
学习时间的比例约占40%。教师课堂讲授时间通常安排在节假日。传统教学模式都是从教师如何去教这个角度来进行阐述, 忽视了学生如何学这个问题。现代教学模式的发展趋势是重视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主体性, 重视学生对教学的参与, 根据教学的需要合理设计“教”与“学”的活动。首先, 教师要根据成教对象的特殊性, 按需施教, 注重把新知识、新技术、新信息及时传授给学员, 加强基础知识与临床实践的相结合。其次, 教师在讲授专业基础和专业课时, 要充分运用启发式、讨论式、双向式等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 积极调动学员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 达到师生互动, 加深和巩固所学知识。
2.自学式学习形式。
学习时间的比例约占50%。如何提高成人学员的自学能力和学习效果?笔者认为要从以下三个方面来考虑: (1) 教师课后要布置作业, 作业是灵活的, 可以是看一本书或分析一个病例;作业要求学员在课后自学完成, 这是一个指导学习过程, 看起来教师布置作业是被动的, 但学员在完成过程中自然转化为主动学习。 (2) 要求学员在本专业中完成一篇综述, 综述是对某问题进展的研究, 这就要求学员要学会文献检索, 学习把近五年国内外某问题的发展研究资料收集起来, 并组织成一篇报告。这个要求能极大地提高学员专业水平的能力。 (3) 要求学员结合自己的专业完成一篇学术论文, 这个要求更具备挑战性, 在教师的指导下, 学员从论文选题、文献检索、开题报告、研究技术、统计分析结果等一系列的研究过程中都能得到锻炼, 特别是对学员将来的专业研究工作水平更上一个台阶有促进作用。论文工作是学员独立设计和完成某一科研课题、培养独立的科研工作能力的过程。为保证论文质量, 教师应注意抓好论文选题、开题报告、课题检查等关键环节。
3.讲座式学习形式。
学习时间的比例约占10%。这种形式由教师不定期地向学员讲授与学科有关的科学趣闻或新的研究进展, 以扩大学员知识面。教师对学员的学习在医学导向、引领、点拨中起着重要的作用。教师在选择讲授内容时要贴近实际, 选择与临床密切相关的具体问题、难点问题、热点问题、常见的问题。讲座的时间不宜过长, 一节课 (50分) 或两节课时间即可。
三、对成人医学教育的考核评价的探讨
当前, 许多参加成人高等教育的成人学员, 学习不是为了提高自身素质和能力, 而是为了改变学历、获取文凭, 以便达到晋升、提干或职称评定等目的, 具有明显的实用主义和功利主义倾向。对此, 要对成人医学教育的考核评价进行严格把关, 即对成人医学教育质量进行严格考核与评估, 根据以上对成人医学教育的教学目标、课程内容、课堂学习形式的确立, 成人医学教育的考核评价自然衍生出以下学员必须完成的三个方面, 对以下诸条成绩不合格者可以重修。这三个方面在毕业和申请学位之前必须通过, 否则不能申请毕业和学位。
1.学员要完成教师布置的作业:
作业考核学员的自学能力, 成绩约占20%。要建立严格的考勤和自学作业管理制度, 督促他们自觉利用业余时间进行学习。教师要严格检查学员的作业, 批改作业。放松检查, 等于放纵。对平时考勤、自学作业进行量化, 使之占一定比例。
2.学员要参加选修课和专业课的闭卷考试:
成绩约占50%, 通过闭卷考试, 了解学员的学习情况和知识水平。同理, 学校要加强闭卷考试管理, 为了杜绝舞弊现象的发生, 应建立试题库, 并实行教考分离制度[4], 确保考试的质量。对成绩不合格的毕业生应不给予毕业和学位, 并要求重修。尤其是应杜绝“后门腐败”因素的影响, 确保成人高教的严肃性, 保证成人高等教育质量的健康发展。
3.完成本专业相关的综述1篇 (独著) 和或完成本专业相关的学术论文1篇 (第一作者)
, 并做出相应的学术报告、或公开发表在大学学报、或省级以上本专业学术杂志。成绩约占30%。综述和论文的要求是对学员进行科学研究的全面训练, 培养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重要环节, 也是衡量能否获得学士学位的重要依据之一, 学员在学期间, 鼓励学员在教师的指导下, 尽早进入有关课题的研究。这类似于培养硕士研究生, 在第二年就可以进入开题培训, 在培养科研能力的过程中推动有关专业课程的学习, 进一步加深并拓宽学员的理论和知识面。一般要用至少一年的时间完成综述或论文。
长期以来, 我国成人教育没有自己独立的教育体系, 一直沿用、照搬普教的教学内容和方法, 使成人教育普遍存在重理论灌输、轻实践、轻能力培养的多种弊端。造成成人教育人才培养特色的严重缺失。人类社会正在进入一个以现代科学技术为核心, 以知识为社会主要推动力的学习型社会。知识对于一个国家经济的发展与社会的进步至关重要。而知识的吸收、利用、扩展与更新, 更多地需要成人教育所创造的继续教育与终身学习的机会来完成。本文针对成人教育的“普教化”问题提出成人医学教育在教学目标、课程内容、课堂学习形式、考核评价等改革的方法和具体的措施, 这些方法和措施还有待于不断地实践与改进。
摘要:目前, 我国大部分高校举办的成人教育, 大都是普通高校教学目标、内容、学习形式、考核评价的翻版, “普教化”现象严重妨碍了成人高等教育的健康发展。针对成人医学教育存在的“普教化”问题提出在教学目标、内容、学习形式、考核评价等改革的方法与措施。
关键词:成人医学教育,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学习形式,考核评价
参考文献
[1]刘冕.论成人高等教育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中国成人教育, 2009, (10) :41-42.
[2]李军政.成人高等教育科学性探究[J].成人教育, 2010, (276) :39-40.
[3]乐传水.英国成人教育改革与发展的主要特色及启示[J].陕西师范大学继续教育学报, 2006, 23 (1) :19-23.
【新医学】推荐阅读:
新医学模式07-22
新千年的挑战: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06-28
医学实习指导动物医学08-04
医学临床实习帮助--医学口诀08-27
检验医学与医学检验07-15
地方性医学医学院校09-11
检验医学与临床医学09-14
八年制医学生临床医学09-27
临床医学中医学课程11-07
口腔医学之医学教育论文06-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