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医学

2024-10-20

职业医学(共12篇)

职业医学 篇1

职业卫生与职业医学 (Occupaition Health and Occupaition Medicine) 是预防医学的重要分支学科, 也是预防医学专业学生必修的专业课之一。该课程是研究个人和群体与职业有关的健康问题, 专业性、实用性较强。职业卫生与职业医学课程的理论和实验教学是相辅相成、不可分割的两部分, 二者在教学中具有同等重要的作用[1]。本科预防医学教学共126学时, 其中理论课80学时, 实验课46学时。搞好实验教学, 发挥46学时实验课的作用, 对于提高教学质量有着重要意义, 可为学生毕业后从事职业卫生监督或职业卫生技术服务工作以及相关科学研究打下坚实基础[2]。目前也有兄弟院校部分教研室开展了实验课程的教学改革[1~8], 并收到良好效果[5], 但鲜有综合实验设置的思考与尝试[9]。

近年来, 我教研室为提高本门课程教学质量, 针对实验教学存在的一些问题, 对实验教学内容及方式进行了调整, 几年的教学实践证明收到较好效果。

1 保留职业卫生专业技能知识内容

职业卫生与职业医学的主要任务是识别、评价和控制生产性有害因素对职业人群健康的影响。对这些有害因素的识别、评价和提出控制措施是开展职业卫生工作的3个相互关联的阶段, 而每个阶段都需要进行生产环境空气样品的采集和空气样品的分析。在保留的职业卫生专业知识内容中, 我们重点介绍生产环境空气样品的采集, 例如, 生产环境空气样品的采集原则, 如何选择空气样品采集方法、确定采样地点、掌握采样时间及时机。此外, 还具体介绍生产性毒物和生产性粉尘的采样仪器设备、器材等内容。这些基本的专业操作技能和知识是从事职业卫生工作必须具备的。通过实验课的学习, 学生了解了生产环境有害物质的形态, 掌握了不同生产性毒物的采样方法及仪器的使用等内容, 对毕业实习以及将来从事卫生防疫、职业卫生评价等工作起到重要作用。

2 开设生产性粉尘综合实验

生产性粉尘是指在生产过程中形成的, 能长时间漂浮在空气中的固体微粒, 是污染作业环境损害劳动者健康的重要职业性有害因素, 可以引起多种职业性肺部疾患。尘肺是在生产过程中长期吸入粉尘而发生的以肺组织纤维化为主的疾病, 由于尘肺的发生严重影响接触粉尘工人的健康水平,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颁布了一系列旨在防止粉尘危害, 保护工人健康的法令和条例。为了更好地预防尘肺的发生, 我们在实验教学中开设了与粉尘和尘肺有着密切关系的4项实验, 收到较好效果。

粉尘系列实验1:由于尘肺的发生与生产环境空气中粉尘浓度、粉尘分散度有着密切关系, 粉尘系列实验1安排4学时的粉尘浓度和分散度测定实验, 通过实验学生了解了测定粉尘浓度和分散度的目的、意义, 掌握了具体的实验操作方法。

粉尘系列实验2:尘肺的发生不仅与接触粉尘的浓度、分散度有关, 而且与粉尘中游离二氧化硅含量也有关, 粉尘中游离二氧化硅含量越高引发的尘肺越严重。此外, 生产环境粉尘浓度的国家标准也是根据粉尘中游离二氧化硅含量制定的, 不难看出测定粉尘中游离二氧化硅含量非常必要, 所以安排4学时粉尘中游离二氧化硅含量测定实验课。

通过粉尘系列实验1、2, 使学生认识到生产环境中粉尘监测的必要性, 并且能利用专业知识对实验结果进行分析评价。

粉尘系列实验3:诊断矽肺时, 必须以确切的接触游离二氧化硅粉尘职业史为前提, 以技术质量合格的X线胸片检查为依据, 根据国家矽肺X线胸片诊断标准执行。为了使预防医学专业学生初步了解矽肺各期的X线胸片影像表现, 教研室准备了由中国预防医学科学院劳动卫生研究所复制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尘肺病诊断标准片, 安排4学时学习矽肺X线读片内容, 课堂上学生认真听、仔细看, 积极提问, 对此项实验内容十分感兴趣。

粉尘系列实验4:职业流行病学调查发现, 长期接触生产性粉尘的人群均有肺通气功能损伤。此外, 诊断尘肺也有肺通气功能损伤标准, 为此, 安排4学时的肺通气功能测定实验。

通过粉尘系列实验3、4的学习, 使学生了解尘肺X线胸片诊断方法、肺通气功能的测定及结果分析, 从而对尘肺诊断有较全面的了解和认识。

3 开设生产性毒物综合实验

生产性毒物包括金属、有机溶剂、农药、高分子化合物等。在实验教学中为了使学生有机会接触生产环境现场, 同时丰富实验教学内容, 探索性设计综合性实验教学内容, 安排3项系列生产性毒物实验。

毒物系列实验1:安排7学时的现场实验教学, 4学时参观以铅污染作业为主的蓄电池厂的生产工艺, 3学时参观以生产氯乙烯化工产品为代表的某化工厂部分生产工艺。此实验的设计目的, 一是使学生了解铅及氯乙烯作业环境污染情况及对接触人群健康的影响;二是在参观过程中, 记录生产工艺并且发现产生毒物的环节, 确定毒物采集地点;三是现场采集空气铅样品, 熟悉采样仪器的使用;四是为生产环境空气铅浓度检测实验及现场职业卫生学调查讨论做准备。

通过蓄电池生产企业及化工厂相关技术人员的讲解, 学生根据预先制定的调查提纲, 参观生产线, 了解生产工艺中产生的毒物种类和工人是如何进行防护的, 同时发现现场存在的问题。学生对这种现场实验教学非常感兴趣也受到启发, 看到国内一流水平生产企业先进的生产工艺、科学有序的管理, 从理论知识到现场实践, 对职业卫生工作性质、控制生产环境有害因素、预防职业病的发生等内容有了一定认识, 加深了对专业知识的理解, 认识到将来工作的重要性。

毒物系列实验2:生产环境空气铅测定。利用生产蓄电池现场采集的空气铅样品, 安排4学时实验课, 采用石墨炉原子吸收光谱法测定, 此方法灵敏、简单、快速, 结果准确。

毒物系列实验3:安排3学时。根据系列实验1现场调查情况, 系列实验2空气铅检测结果, 经集体讨论, 针对现场生产工艺、毒物产生环节、采样方法、职业危害情况及个人防护等内容撰写调查报告。

通过生产性毒物综合性实验的实施, 7学时现场教学, 4学时空气铅检测, 3学时现场职业卫生调查讨论, 形成一个有机的综合性的整体。3项实验共14学时, 完成了生产环境现场调查, 现场有毒物质样品采集, 实验室空气铅的检测及评价, 撰写现场职业卫生调查报告4部分内容。由此可见, 我们开展的现场实验综合性教学内容符合推进实践教学改革的指导思想。

4 引入神经行为核心测试组合方法

改革开放以来, 先进生产技术的引进, 相关法律的实施, 落后工业企业的关停并转或淘汰, 使得职业性急、慢性化学损伤得到一定控制。因此, 接触高浓度毒物所致的典型的、明显临床症状与体征的急、慢性化学中毒发生率大大降低, 而长期较低水平接触所致潜隐性影响, 即“亚临床中毒”问题日益突出。大多数化学物质特别是神经毒物, 如重金属、有机溶剂及农药等低剂量早期作用均表现为神经系统的功能性改变, 仅仅用传统的临床检验方法多不足以敏感地揭示这类潜隐性影响。因此, 需要制定一套较可靠、敏感的指标和测试方法, 用以检测早期受害人群, 以便及早采取防治措施。

由美国国立职业安全卫生研究所倡议、知名毒理学家拟定、世界卫生组织推荐的“神经行为核心测试组合方法”包括情感状态问卷、简单反应时间测试、数字广度测试、手的敏捷度测试、数字译码测试、视觉保留测试、目标瞄准测试共7项测试内容。经实践验证, 此方法具有指标敏感, 操作简单、容易等优点。为丰富实验教学内容, 我教研室将此方法引入职业卫生与职业医学实验教学, 按照测试说明编写实习指导, 购置测试仪器。由于实验内容新颖, 方法简便易学, 学生非常喜爱, 教学效果较好。

5 其他实验内容

(1) 职业卫生与职业医学课程还包括物理因素对健康的影响内容, 包括不良气象条件、噪声、振动、非电离辐射与电离辐射。物理因素对健康的影响在职业接触中较广泛, 学生不仅要学习理论知识而且要对这些有害物理因素有所认识, 但是, 由于这些有害物理因素受季节、环境等条件的限制, 不能安排学生到现场参观测试。为了使学生对这些有害物理因素有较好的认识, 教研室在学院的支持下, 筹集经费陆续购置了测试物理因素的仪器设备, 在3学时的实验课上, 模拟物理性有害因素的发生, 利用相应仪器模拟测试, 并让学生根据结果分析讨论。通过模拟物理性有害因素实验, 学生了解了物理性有害因素的发生, 掌握了测试仪器使用方法, 使枯燥的实验课变得生动、有趣。

(2) 实验教学中还安排了4学时观看有关教学录像, 包括职业中毒、尘肺、高温中暑等内容。在讲授理论课之前组织学生观看, 目的是使学生对职业卫生与职业医学课程先有感性认识, 上理论课时不感到陌生, 促进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与吸收。

6 体会

(1) 完善实验教学体系, 更新实验教学内容, 减少验证性、示范性实验是实验教学改革的趋势。近年来, 我们教研室对实验教学进行了调整, 在保留专业基本技能等实验内容的基础上, 增设设计性、综合性及创新性实验。粉尘综合性实验、毒物综合性实验的开设可以说是我们积极探索克服诸多困难的结果。特别是生产性毒物的综合性实验, 7学时的现场实验教学与接下来4学时的空气铅含量检测实验和3学时的现场职业卫生学的调查讨论形成一个有机整体。3次实验共14学时, 完成了生产环境现场调查, 现场有毒物质样品采集, 实验室毒物检测分析, 撰写调查报告4部分内容。

(2)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及国民经济的发展, 国家有关职业病防治, 职业卫生行政、技术法规的颁布, 对职业卫生工作中的卫生监督管理、建设项目职业病危害因素评价及厂矿企业卫生学评价等工作进一步规范。为了适应形势发展, 近年出版的高等医学院校《职业卫生与职业医学》教材也将上述内容陆续编入, 所以职业卫生与职业医学课程的实验教学内容, 要与我国的职业卫生工作有机结合起来, 在原有职业卫生实验教学内容的基础上, 增设有关建设项目职业病危害因素评价内容, 达到职业卫生与职业医学课程实验教学内容更加系统、更加完善的目的。

摘要:目的 提高职业卫生与职业医学课程实验教学质量。方法 针对传统实验教学内容、方式和存在的问题进行调整, 保留职业卫生专业技能知识内容, 开设生产性粉尘综合实验、生产性毒物综合实验及引入神经行为核心测试组合方法。结果实践证明, 该改革措施收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结论 在职业卫生与职业医学课程中开设系列综合实验课可有效提高教学质量。

关键词:职业卫生与职业医学,实验教学,预防医学

参考文献

[1]程淑群.有关职业卫生与职业医学教学的思考[J].医学教育探索, 2006 (4) :302-303, 317.

[2]杨华.提高《职业卫生与职业医学》实验教学质量[J].中国医药导报, 2010 (25) :82-83.

[3]熊伟, 贾红, 刘杰.预防医学专业职业卫生与职业医学见习教学改革探索[J].现代医药卫生, 2011 (7) :1112-1114.

[4]田宏迩.职业卫生与职业病学课程的教学探索[J].医学教育探索, 2007 (8) :689-691.

[5]邹志方, 李伯灵, 王军义.《职业卫生与职业医学》实验教学改革对学生的影响[J].广东药学院学报, 2006 (4) :394-395.

[6]李文军, 邹飞, 万为人.职业卫生与职业医学实验教学改革初探[J].卫生职业教育, 2008, 26 (17) :95-96.

[7]宋波, 孙素菊, 张荣.职业卫生与职业医学实验教学改革体会[J].卫生职业教育, 2010, 28 (12) :108-109.

[8]李伯灵, 邹志方, 王军义.职业卫生与职业医学实验研究教学改革初探[J].广东药学院学报, 2005 (4) :421-422.

[9]王军义, 杨翠婵, 李颖.情景模拟教学在职业卫生与职业医学综合性实验中的应用[J].职业与健康, 2010 (23) :2874-2875.

职业医学 篇2

1职业性有害因素

职业性有害因素包括:生产工艺过程中产生的有害因素(如异常气象条件、生产性粉尘、噪声、电离辐射等);劳动过程中的有害因素(如职业紧张、不良体位等);劳动环境的有害因素(自然环境、生产布局不合理等)。2职业病

广义上的职业病是指生产性有害因素引起的疾病。《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病防治法》所称职业病,是指企业、事业单位和个体经济组织等用人单位的劳动者在职业活动中,因接触粉尘、放射性物质和其他有毒、有害因素而引起的疾病。

现行的职业病分类和目录是国家卫生计生委、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安全监管总局、全国总工会于2013年12月23日发布,法定职业病共十大类132种。

1、职业性尘肺病(13种)及其他呼吸系统疾病(6种);

2、职业性皮肤病(9种);

3、职业性眼病(3种);

4、职业性耳鼻喉口腔疾病(4种);

5、职业性化学中毒(60种);

6、物理因素所致职业病(7种);

7、职业性放射性疾病(11种);

8、职业性传染病(5种);

9、职业性肿瘤(11种);

10、其他职业病(3种)。3职业病发病的特点

(1)病因有特异性,控制接触后可以控制或消除发病;(2)病因大多数可以检测,一般有接触水平关系;(3)不同的接触人群发病特征不同。(4)早期诊断,合理处理,预后较好。

(5)大多数职业病,目前尚缺乏特效治疗,应积极保护人群健康的预防措施。4职业病的三级预防

第一级预防

又称病因预防,是从根本消除或者控制职业性危害因素对人的作用和损害,即控制职业病危害源头。主要有:改进生产工艺和生产设备,使其符合我国工业企业网上设计标准;通过卫生工程和 卫生技术措施,使作业场所职业病危害因素的浓度或强度达到国家卫生标准。

第二级预防

主要是定期进行职业性有害因素的监测。存在职业病危害的用人单位,应当委托具有相应资质的职业卫生技术服务机构,每年至少进行一次职业病危害因素检测。

第三级预防

是指在发现健康损害或者患职业病以后,采取积极治疗和促进康复的措施,包括脱离接触、实施治疗、预防并发症、改善生活与生存质量等。5职业中毒

职业中毒分可分为急性、亚急性和慢性职业中毒。毒物一次性大量进入(通过呼吸道、消化道或皮肤)人体可引起急性中毒。长期接触毒物小剂量进入人体引起的中毒称为慢性中毒。介于两者之间,在较短时间内,有较大的剂量进入人体引起的中毒称为亚急性中毒。6急性职业中毒急救 与治疗(1)现场急救处理

立即将中毒患者脱离中毒环境,转移到上风向或空气新鲜的场所,注意保持呼吸道通畅。若中毒者衣服、皮肤被毒物污染,应及时脱去污染的衣服,并用清水彻底冲洗皮肤,遇水可发生化学反应的物质,则先用干布擦去污染物再冲洗。现场急救冲洗时,冬天要注意保暖。现场处置时要注意患者生命体征的变化,要及时呼叫急救中心将患者送医院急救治疗。

(2)治疗原则

a阻止毒物的继续吸收;b解毒排毒药物应用; c对症治疗。

7铅及其化合物职业损害与控制

铅为白色重属,金属铅质地较软,常温下可轧成铅皮、铅箔。铅加热400-500℃时,即有大量铅蒸气逸出,在空气中氧化并凝结为铅烟。

在生产过程中,铅及其化合物主要以粉尘、烟和蒸气形式污染环境空气。铅及其化合物通过呼吸道和消化道吸收,呼吸道是主要吸收进入体内途径。铅经呼吸道吸收较迅速,吸入的氧化铅烟大约40%进入血液循环。进入血液中的铅90%与红细胞结合,其余在血浆中。人体内90%-95%的铅储存在骨内。

铅接触机会与行业

(1)铅矿开采、冶炼、加工;有色金属熔炼、有色金属浇铸;(2)涂料及颜料制造:油漆配料、树脂制备、铅铬黄成品、铅铬绿制取;(3)玻璃及玻璃制造业:玻璃备料、铅玻璃;(4)蓄电池制造等。

铅及其化合物中毒预防控制 主要是降低作业环境空气中铅浓度:(1)用无毒或低毒原料代替铅;(2)生产工艺改革,提高机械化、自动化、密闭化;(3)加强抽风排毒;(4)加强作业工人个人劳动保护;(5)遵守作业安全卫生操作,保持良好卫生习惯 8刺激性气体职业损害与控制

刺激性气体是指对眼、呼吸道黏膜和皮肤具有刺激作用,引起机体以急性炎症、肺水肿为主要病理改变的一类气态物质。常见的刺激性气体有硫酸、盐酸、硝酸、铬酸、氯、氨、光气、氮氧化物、二氧化氮、氟化氢、二氧化硫、三氧化硫、硫化氢、氯化氢、氟化氢等。

刺激性气体中毒预防原则

(1)改善工艺技术、生产设备采用耐腐蚀材料制造并经常维修,严防刺激性气体跑、冒、滴、漏,生产和使用刺激性气体的工艺流程应进行密闭抽风。(2)加强安全教育、严格遵守岗位职业卫生操作规程,防止意外事故发生;(3)加强个人防护,应选用有针对性的耐腐蚀防护用品(工作服、手套、眼镜、胶鞋、口罩等)。(4)定期测定工作场所空气中刺激性气体浓度,若超过国家卫生标准的最高容许浓度,应找原因,采取改进措施,消除危害;(5)一旦发生刺激性气体泄漏事故,教育群众不要围观,听从专业人员的疏导,尽快撤离危险区域。(6)加强企业职业安全卫生管理。

刺激性气体中毒处理原则

(1)迅速疏散可能接触者脱离有毒作业场所并对病情作出初步估计和诊断。迅速将患者移至通风良好的地方,脱去被污染的衣裤,注意保暖。处理灼伤及预防肺水肿。根据现场条件用水彻底冲洗污染处及双眼,吸氧、静卧、保持安静。及时呼叫急救中心送往医院抢救。(2)保护和控制现场、清除中毒因素。(3)按规定进行事故报告,组织事故调查。(4)对工人进行预防健康筛检。

9窒息性气体职业损害与控制

窒息性气体分为单纯窒息性气体(甲烷、二氧化碳、惰性气体、水蒸气等)和化学窒息性气体(一氧化碳、硫化氢、氰化物等)。

窒息性气体中毒预防控制(1)严格管理制度,严格执行职业卫生安全操作规程;(2)定期设备检修,防止跑、冒、滴、漏;(3)产生窒息性气体的作业环境设置警示标识、安装自动报警装置,如一氧化碳报警器等;(4)上岗前安全培训与健康教育;(5)个人 防护用品,佩戴防护面具;(6)加强通风换气。10一氧化碳职业损害与控制

一氧化碳为无色、无味、无臭、无刺激性的气体,不易被活性炭吸附。

一氧化碳接触机会

(1)冶金工业:如炼焦、炼钢、炼铁等;(2)化学工业:用一氧化碳制造光气、甲醛、甲酸、合成氨等;(3)燃气制取:如煤气;(4)采矿爆破作业(5)机动车、内燃机尾气;(6)家庭煤炉燃烧不完全,煤气灶、燃气热水器泄漏等。

急性一氧化碳中毒临床表现

(1)轻度中毒:表现为头痛、头晕、失眠、耳鸣、眼花、恶心、呕吐、胸闷和四肢无力、步态不稳、嗜睡等。经过治疗症状迅速消失。(2)中度中毒: 在轻度中毒基础上出现面色潮红、口唇、指甲、皮肤粘膜潮红,多汗、烦躁、出现嗜睡、和不同程度的意识障碍或昏迷。经治疗一般无并发症和后遗症。(3)重度中毒:中度中毒症状进一步加重,可出现脑水肿、肺水肿、呼吸衰竭、休克、严重心肌损害或上消化道出血。

一氧化碳中毒处理原则

迅速移离中毒现场至空气新鲜处、解开衣领、注意保暖,送医院治疗。11生产性粉尘危害与控制

生产性粉尘是指在生产活动中产生的能较长时间漂浮于生产环境中的颗粒物。污染作业环境,损害劳动者健康的重要职业性危害因素,主要引起尘肺病和多种职业性肺部疾病。生产性粉尘对机体的损害主要以呼吸系统为主。

生产性粉尘的来源

(1)固体物质的破碎和加工;(2)物质的不完全燃烧;(3)蒸气的冷凝或氧化。

决定生产性粉尘危害大小的因素

(1)粉尘的化学组成决定其对人体危害性质(2)粉尘浓度和暴露时间

生产环境中的粉尘浓度越高,暴露时间越长,进入人体内的粉尘剂量越大,对人体的危害就越大。(3)粉尘分散度

分散度越高,比表面积越大,越参与理化反应,对人体的危害越大。(4)粉尘硬度

硬度越大,对呼吸道粘膜的物理损伤越大。(5)溶解度

有毒粉尘如铅等,溶解度越高度毒作用强;低毒尘如面粉,溶解度越高作用低;石英尘很难溶解,在体内持续产生危害作用。(6)粉尘电荷性

带电尘粒易在肺内阻留,危害大。(7)爆炸性

生产性粉尘对健康的危害

(1)引起尘肺病

(2)粉尘沉着症

(3)有机粉尘引起的肺部病变

(4)呼吸系统其他疾患(如气管炎、支气管炎、职业性哮喘等)(5)局部作用(炎症、过敏)(6)中毒作用

如吸入含铅、砷、锰等经呼吸道吸收后引起中毒(7)肿瘤。

生产性粉尘危害的控制

我国的综合防尘和降尘措施可概括为“革、水、密、风、护、管、教、查”八字方针。

医学生职业认知现状调查研究 篇3

【摘 要】职业认知,即对所从事职业的认识。正确的职业认知对医学生未来的择业就业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加强医学人文教育,培养医学生职业认同感有助于医学生尽早树立正确的职业认知。

【关键词】医学生 职业认知 建议

随着我国教育水平的日益提升,高学历人才大量涌现,职场竞争愈演愈烈,各企、事业单位对员工的职业意识和职业技能水平要求越来越高。同样,作为一名医学生,也面临着激烈的就业竞争,而大多数医学生对医学这一职业的认识还不够深刻,甚至有一部分医学生将医生这个职业简单的看成谋生手段,大大降低了工作的责任心与归属感,从而限制了自身在医学领域的发展和成就。

我国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高速发展,对高素质人才培养提出了严峻挑战。《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指出,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是教育改革发展的战略主题[1]。本研究通过调查问卷方式对医学生的职业认知现状展开调研,以求准确把握学生的思想状况,帮助在校医学生确立正确的职业理想和择业观念,从而将来更好地择业就业。

一、研究对象与方法

本研究采取调查问卷方式采集研究数据。调查样本严格根据昆明医科大学第一临床医学院2009级八个班级五个不同专业共计464名学生、性别等因素进行调查。调查采用不记名形式。采用自制调查表,经过相关教师、专家反复论证,在预调查的基础上进行正式调研。

二、调查结果

(一)被调查者一般情况

本次问卷调查共发放问卷464份,共回收有效问卷430份,回收率92.67%。被调查者的一般情况见表1。

(二)医学生选择专业的动机分析

430名被调查者中,从选择就读目前专业的动机来看,出于自己兴趣的占47.44%,受父母职业影响的占28.37%,受亲戚朋友影响的占15.58%,认为医生社会地位高、受人尊重以及抱着救死扶伤的责任感而选择就读本专业的仅4.42%和4.19%。

(三)医学生对医生职业的认知情况

2001年国际医学教育专门委员会制定了《全球医学教育最基本要求》,目的是为保证毕业生毕业后具有从医的核心能力,这里的最基本要求包括医学知识、临床技能、科学基础、人文素养、沟通能力、批判性思维及信息管理七个宏观方面。在此次调查中,对这七项基本素质能力的认知,按照学生所认为的重要性认同度排序依次为:临床技能、医学知识、沟通能力、人文素养、科学基础、批判性思维、信息管理。其中,对临床技能和医学知识认同的学生比例分别为85.20%和80.35%,远远高出对人文素养的认可,这方面的调查男、女生之间无明显差异。当前的“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把医学服务的目的视为提升人的生命质量而非单纯的治疗疾病,对医疗质量的评价标准除了医疗技术力量本身外,还有医疗服务的人文因素,这就决定了医学具有自然科学和人文科学相互渗透融合的双重性质。

医生职业性质关注点的调查显示,各个专业的学生都很关注社会和病人对医生的尊重;其次,学生对医生职业的工作强度、收入和个人安全也较为关注;在这项调查中男、女生间无明显差别。

(四)职业生涯规划情况

有一半男生(82/164)表示没有做过规划,有43.61%(116/266)的女生同样在近一年时间还未明确自己的职业方向。这方面提示我们要在今后的教学活动中予以重视,比如在开展的大学生就业指导课程中加强职业生涯规划的指导内容等。

(五)对医生职业的评价

在被调查的学生中,18.37%认为医生这一职业收入高、地位高,63.49%认为医生这一职业收入一般、较累,13.26%认为医生这一职业没什么地位、常被人误解。

可见医学生对医生职业的认识和评价并不是很一致,虽然他们对这一职业的认可度较高,只有少数人对这个职业持否定态度,但这也会影响到他们的学习情绪和择业倾向。

(六)对医德医风的认知及对当前医德医风的总体评价

现实中不良医德医风确实存在。作为行业未来从业人员的医学生对当前社会中医德医风进行评价,认为很好和较好的分别占6.51%和26.98%,很差和较差的占6.05%和9.30%,一般的占51.16%。从这一方面的调查结果来看,广大医学生既没有对医德医风过分夸张的歌功颂德,也有别于当前社会上多数媒体对医生医德医风的片面失实报道,总体来说他们的评价是趋于客观和理性的。

在被调查的学生中,42.33%认为病人对具有高超技术的医生更为信任,38.37%认为病人对具有认真负责态度的医生更为信任,15.35%认为病人对名气大的医生更为信任,3.95%持其他看法,且男生和女生在对这一问题的看法上基本一致。

三、讨论及建议

(一)培养医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理想,加强医学人文教育

调研结果显示,家人的职业、医生的社会地位以及医生救死扶伤的崇高责任感,对医学生选择医学专业的影响不大,决定性因素还是学生个人的兴趣。这个结果,一方面反映了长期以来,社会和家长对学生个人兴趣的尊重在学生大学专业选择方面的影响;另一方面,反映了当下不和谐的医疗环境,使得医疗行业从业者失去了应有的职业自豪感。在接受调查的学生中,有相当一部分从事医生职业的学生家长甚至反对子女继续选择医生职业。由于少数医生因收红包、回扣使得医生形象在人们心目中下降,进而导致医生职业声望有所下降;这些都造成了医学生对医生的社会地位和责任感缺乏认同感。然而,从历史的视角、国际的视野以及医学的本质来看,医生都应该是一个受到全社会尊重的职业。人们对现行医疗体制的批评,从另一个层面反映了社会大众对优质医疗服务的渴求以及现实供应不足之间的矛盾。

随着当前医患纠纷的不断增多,医学人文素质的薄弱已日益显现。一方面,在理念上,医学人文教育的重要性日渐被肯定和强调,但另一方面,在实行中,却多被忽视或浮于形式,医学人文教育在医学院校中的实际地位不高,医学院校中仍以“医学专业知识”为重,人文医学教育课程多为选修课,学生选择目的多为挣学分,大多数学生对医学人文课程的目的和重要性认识不足。因此,应丰富校园内的医学人文宣传途径,适当引导,让学生能真正认识医学人文对他们将来职业生涯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并且不断加深此认识。

目前我国医学院校的医学人文教育课程设置随意性较大,各医学院校开设的课程多不相同,缺乏学科整体规划。因此,有教育学家提议,应在全国范围内确定医学人文教育的核心课程。我国医学院校普遍开展的人文课程实用性差,多以课堂讲授、理论灌输为主,教材更新速度缓慢,相应的我国社会发展速度较快,医疗体制的变化和医患关系的日趋紧张的现状,造成学生自觉学习用处有限,学完后仍无法和病人、家属有效沟通,正确处理相关的问题,学习与实践的脱节的后果是学生学习积极性下降,学习效果欠佳。所以,医学人文课程应以实用性为主,学习的不应是单纯的理论体系,而是医学生在医学实践中真实有用的东西,课程应注重实践、讨论,紧贴临床前沿,具有相当的实用性,才能使学生学会从医学、道德、科学、政治等不同角度去思考病患的真正需求,让医学生在掌握一种专业技能的同时,注重人文理性的文明观和价值观的培养,学会尊重病人,体恤病人,以人为本,体现出以“病人为中心”的医学人文服务的落脚点。

(二)引导医学生树立新型的医疗服务理念

我国当前的医患关系不和谐的情况还相当普遍。诸如医生对病人态度冷淡,医德水平低,责任心不强,甚至发生医疗事故,引发医疗纠纷;有一部分病人不配合治疗,不遵守就医道德规范,肆意妄为,蛮不讲理甚至辱骂、殴打医务人员。在当前医患关系还不和谐的情况下,如何做好医疗服务工作是一个非常紧迫的问题。医学生应学会与患者建立“共同参与型”的医患关系,树立“以病人为中心”的医疗服务观念。

(三)培养医学生职业认同感,加强医学生就业指导

目前很多医学生的职业意识处于懵懵懂懂或茫然无助的状态,不少医学生对职业还没有形成清晰的概念,这将严重影响自身的学习态度和职业追求,进而影响其毕业后的职业生涯发展。因此,医学教育工作者应尽早帮助医学生做好自己的职业规划,这样有利于医学生更好地在职业发展层次、发展领域、发展类型以及多元价值观等方面正确定位,逐渐提升自己的职业能力素养[2],所以应从他们走进大学校园开始进行,而不是临近毕业时开展的临时性工作,这样才能有利于医学生及早地做好职业中的专业知识准备和社会角色准备,并习得终身学习的能力。

【参考文献】

[1]胡瑞文.《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主要精神解读与热点、难点探析[J].中国高等教育评估,2010(02):3-10.

职业医学 篇4

《职业卫生与职业医学》也可称劳动卫生学, 是预防专业的主干课程, 也是医学类其他专业预防医学教育的主要内容, 是旨在研究劳动条件对健康的影响, 以及如何改善劳动条件, 创造安全、卫生、满意和高效的作业环境, 提高劳动者的生活质量的一门学科。

《职业卫生与职业医学》实验教学在职业卫生与职业医学的教学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它不仅能验证和巩固课堂所讲授的理论知识, 而且是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提高综合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的重要途径。

面对21世纪医学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 医学模式及疾病谱的改变, 医学教育要求教师不仅要传授知识, 更要注重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1]。因此, 提高《职业卫生与职业医学》实验教学质量, 除了改善教学方法、运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和更新改进教学内容以外, 在实验教学过程中, 注重学生独立思考能力、动手能力、创新能力的培养, 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也已经成为医学教育工作者的共识。

1 激发学生的兴趣, 充分调动学生对实验课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在上实验课时, 一般来说教师都将实验的目的、原理、操作方法及注意事项等进行讲解或示范。学生无需动脑, 只要按部就班, 就可以得正确的实验结果。像这种“灌输式”、“填鸭式”的教学, 难以激发学生的兴趣, 束缚了学生的思维, 限制了学生主观能动性的发挥, 阻碍了创造性人才的成长[2]。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使得学生在获得知识的同时, 发现并发展自己的潜能, 同时从学习中体验成功的乐趣, 进而获得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 应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方法。

1.1 开展启发式、讨论式、问题式教学

采用“启发式”、“讨论式”、“问题式”教学, 让学生真正体会到学习的快乐。

如实验“生产环境空气中粉尘的测定”, 先让学生预习, 然后提问与本次实验有关的理论内容, 什么是生产性粉尘?如何识别、评价和控制?仅仅测定浓度够吗?空气中有害物质浓度如何表示?通过逐步加深的问答与讨论, 既活跃课堂气氛, 又引导学生找出正确的解决办法。这对知识的巩固、提高及培养学生应用能力有明显效果, 也大大提高了学生对实验的兴趣。

1.2 合理利用多媒体教学

根据实验课程的性质, 可选择性地采取并利用多媒体教学。如实验“化学物急性中毒现场紧急救援”, 我们无法亲临现场去感受化学物急性中毒现场紧急救援的氛围, 但我们可以利用多媒体教学, 给学生讲述化学物急性中毒现场紧急救援的意义、目前国内外的现状、急性职业中毒特点, 让学生犹如亲临现场, 去了解作为公共卫生工作者, 一旦事故发生, 出发前应做哪些准备以及化学事故现场急救的实施步骤。再如实验“空气中苯系物的气相色谱分析”, 通过利用多媒体教学, 可以将气相色谱法的原理形象地说明, 复习相关知识, 用相应的仪器进行示教。

1.3 注重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

由于学生对实验课程不够重视, 认为理论考试重要, 对实验课的定位依然不清, 即实验课究竟是理论课的附属课程还是培养学生技能的一门独立课程[3]。少部分学生认为今后从事的工作与实验课程关系不大, 无关紧要, 所以在实验过程中只是机械地重复实验讲义的步骤, 甚至有的同学根本不动手, 实验结束后抄袭实验结果和实验报告;有的学生只重视实验结果, 而不注意实验过程及结果分析, 在实验过程中对观察到的现象及出现的问题不知道如何去分析。针对这些现象, 我们根据学科发展, 编写实验教学大纲。从1999年至今3次重新修订改版自编实验教材《预防医学基础实验讲义》 (上下册) , 2007年经再次修订后更名为《预防医学基本技能训练实验教程》, 由人民卫生出版社正式出版。开设的实验课内容, 有一定数量且具有较强的综合性、设计性和开放性, 如“铅作业人群的健康监护”、“尘肺患者劳动能力鉴定”等。增加学生动手的机会和要求, 在实验过程中要求每一个学生都要积极参与, 在一定程度上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同时学期末还进行实验考核, 包括:掌握各项实验的设计原理;了解各项实验的实验方法与步骤;熟练掌握有关的实验操作技术;正确采集和记录各项实验结果, 正确处理实验数据, 正确书写实验报告, 从而使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明显提高。

2 严格把好实验报告关

实验报告是反映学生独立工作能力, 应用所学知识和培养认真的学习态度的一种方式, 也为学生写毕业论文打下坚实的基础。通过对实验结果的分析和归纳, 实现对理论知识的深入理解并锻炼科学的思维和缜密的思考[4,5,6]。所以要求学生认真完成作业和实验报告, 有利于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和实事求是的作风。教师每次都应认真进行批改, 对学生完成作业情况在下次上课时给予分析原因, 指出错误之处。对于抄袭作业等恶劣做法, 一经查出, 应给予严厉批评。这样会大大促进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及主动性。

3 加强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 加强学生的科研意识

《职业卫生与职业医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专业课程, 必须亲临现场才能对职业危害因素的存在状态、危害程度有深刻的感性认识[7,8], 现场教学历来是比较困难的。尽量为学生创造进入现场的机会, 促进理论联系实际。比如我们可以给一个题目, 让学生每3~5个组成小组, 根据实验室现有条件, 在查阅文献的基础上, 独立完成选题、实验设计、开题报告、课题实施、论文答辩等整个科研环节。又如实验“尘肺患者劳动能力鉴定”, 要求学生熟悉劳动能力鉴定相关理论知识和尘肺病的诊断标准, 进行尘肺X线胸片阅读的学习, 动手操作互相测定对方的肺通气功能, 还模拟患者给予学生相应的数据, 最后对被测者的肺功能进行综合的评价。这样既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又能有目的地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另外, 我校还开辟第二课堂, 进行课外科研活动。学生进行社会实践, 如开展创新课题, 学生利用课外活动时间到现场进行采样, 动手实验, 从而加深学生对课堂知识的感性认识, 并要求每位学生写出调查分析报告, 最后进行课题陈述, 极大地丰富了《职业卫生与职业医学》实验课的教学内容, 也培养了学生的初步科研素质和创新能力。

摘要:《职业卫生与职业医学》作为预防专业的主干课程, 其实验教学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通过加强理论知识与实践紧密结合, 充分调动学生对实验课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加强学生的科研意识, 不断推进教学方法改革, 提高教学质量。

关键词:《职业卫生与职业医学》,实验教学,综合能力

参考文献

[1]张谦.面向21世纪世界教改发展的新特点[J].外国教育研究, 1998, (3) :1.

[2]林德宏.现代科学技术革命与马克思主义[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 1993:226.

[3]周沛明.教师在实验教学中的角色意识[J].实验技术与管理, 2002, 19 (4) :69-71.

[4]刘越, 周宜君.提高生物化学实验教学效果的初探[J].中央民族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8, 17 (3) :89-92.

[5]肖维威, 马文丽, 朱利娜, 等.生物化学综合性、设计性实验教学改革探讨[J].中国现代医生, 2007, 45 (10) :114-115.

[6]张翠香, 罗永会.生物化学实验室教学存在的问题及改进措施[J].临床和实验医学杂志, 2009, 8 (5) :141.

[7]聂国胜.高职高专医学院校实验教学浅谈[J].中国现代医生, 2009, 47 (23) :134-135.

医学生职业规划 篇5

职业生涯规划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必须根据实施结果的情况以及因应变化进行及时的评估修正

1、评估的内容:职业目标评估:如在大学毕业前有更感兴趣的职业,我将根据实际情况调整职业目标。职业路径评估:重视个人机遇,如遇重大变故会重新修正、调整方向.

2、评估的时间:一般情况下,我定期一年做一次评估规划。当出现特殊情况时,我会随时对评估进行相应的调整。

3、规划调整的原则:尽力争取不改变职业,根据市场及个人爱好,适当改变专业内部工作性质,适时适度根据市场调整工作方向。坚持不懈,永不言弃。

结束语

职业医学 篇6

关键词:重庆市;医学生;职业生涯规划

中图分类号:G7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3)08-0297-02

为深入了解高职类医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现状,我们通过问卷调查和随机访谈,对重庆市2011级医学高职高专学生进行了调查。

一、调查对象与方法

本次调研主要选取重庆医学类高职高专院校大一学生,以问卷调查法为主,访谈形式为辅,通过现场发放和回收问卷调查表、网络聊天交谈、深入宿舍访谈等形式抽样调查500名学生,回收有效问卷494份,有效回收率为98%,学校主要涉及重庆三峡医专和重庆医专,专业涉及中医骨伤、护理、临床医学、中药等20多个专业(方向),具有一定的代表性,数据分析采用SPSS13.0 for windows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分析。

二、当前医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现状分析

1.医学生专业选择依据和喜欢情况

专业选择是引导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的关键因素,对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开展具有重要意义。选择适合自己及社会发展需要的专业,能够实现专业和职业的有效对接,有助于学生职业生涯快速健康发展;反之,则会制约学生就业和职业发展。据调查发现学生选择专业时存在一定的盲目性。如图1所示,34%的人认为适合自己或喜欢专业而选择专业,26%的人根据就业形势来选择专业,40%的学生在选择专业时没有自我明确的观念和想法。而对于专业的喜欢程度,40%的学生喜欢目前所读专业,34%的学生不确定,不喜欢和没考虑过的占30%左右。这反映出有部分学生在选择专业时受到各方面因素影响,比如家庭、就业形势,同时还有相当部分学生仓促、普遍盲目选择专业,缺乏综合决策,导致对自己所学专业不满意。

2.医学生自我职业生涯规划意识的情况

如图2所示,在此次调查就医学生学习目标、未来打算、适合自己的职业发展方向等方面,进行了问卷调查和随机访谈,当问及有无对自己的职业进行过规划时,在随机抽查的500位学生中仅有27%的学生对自己的职业进行过非常清楚的分阶段性的规划;37%的学生有比较清楚的规划,但无长期规划;将近40%的学生对自己的职业没有规划或从来没有想过。在学习和生活目标确立方面,大多学生有清楚的长远或短期的目标,有35%左右的学生目标模糊或没有目标。这说明有相当部分学生对自我职业规划的重要性认识不够,在学习和生活上没有明确的目标,对人生发展缺乏主动规划的意识。

3.医学生对职业生涯规划的认知度

大学生处于职业探索和职业准备期,要合理安排大学学习周期,应该有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为将来就业做好准备。我们就职业生涯规划的重要性、关键依据、内心需求度等方面进行了抽样问卷,结果如图3显示,有58%的学生认为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对自己重要,一般的占23%,只有11%的学生认为不重要。医学生内心对“职业生涯规划”服务方面,60%学生需求度很高,25%的学生需求一般,仅有约为10%的学生不需要。可见绝大部分学生认识到职业生涯规划的重要性,观念转变问题已经得到明显的改善。

4.医学生对学校开展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满意度

学校在医学生实施职业生涯规划过程中承担重要角色,起到理念引导、具体指导、过程监控、条件保障及创造等作用。对学校开展职业生涯规划情况的满意度如图4所示,22%的学生非常满意或满意,47%的学生满意度一般,30%左右学生的学生不太满意。对所在的学校或社区职业生涯规划的中介或服务机构数量调查显示,17% 的学生认为较多,绝大部分学生认为数目较少,也有30%左右学生对此无关注。

在对应该采取何种措施以推进大学生职业规划的发展的调查时,绝大部分学生选取的方式是学校开设相关指导课程或举办讲座。34%的学生期望学校提供培训方式为邀请校外专家进行就业指导、求职技巧等方面服务,30%左右学生期望是到医疗机构等企事业单位实习。在对“在学习职业指导中,你最期望学到的是什么”一项调查中,有60%左右学生期望学习“求职、面试技巧、职业礼仪、形象设计”等方面的指导,选择期望学习“工作中为人处世原则”的比例为25%,15%的学生期望学习“从专业知识方面择业”。

从以上调研数据看;目前,几乎所有高校对于学生的就业工作都非常的重视和关注,学生提前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普遍得到大家的认同和重视,也做了相关的指导和服务工作,但由于各方面的原因限制,如缺乏专业专职的指导教师、缺乏物力财力的支持等,对医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开展和效果并不理想。

5.医学生就业观念和信心的情况

医学生的就业信心如调查如图5所示,绝大部分同学相信能找到工作,仅7%的同学无信心找到工作。在对“选择就业时,你以为什么是最重要的什么及用人单位最看中的是什么”进行调查了解时,半数以上的同学把良好的发展空间作为择业的首选,爱好、薪水高低、稳定性各占15%~20%左右比例。对于用人单位最看重的因素一题,有超过60的同学认为是个人能力,学历和专业各约占15%,从以上反应出当今就业压力大,以及对自己能力信心不足,缺乏职业技能与综合素质专业技术、社会实践少,成为同学们对就业信心不足的主要原因。从医学生就业观念和信心的调查情况来看,医学生的自主择业意识、竞争意识不断增强,择业标准发生了变化,勇于打破传统观念和思维,不再单单重视单位的经济效益和福利待遇,对单位的发展前景和用人机制的也很关注,同时高学历和名校效应也逐渐被淡化,更多注重个人能力。

三、推进医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对策和建议

1.进一步完善医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指导制度体系和服务体系

首先,职业生涯规划不能形式化,要贯穿于大学教育的全过程,针对不同年级和专业明确目标,突出专业特色,逐步形成比较完善的职业指导体系。对于大一刚入校的新生,应注重对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培养、当前就业形势的了解和职业生涯的初步认识和规划。二年级学生应注重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和实践操作能力,对于毕业年级学生,应侧重临床实践操作能力锻炼以及就业形势了解、择业技巧的指导及就业前的心理调适。通过医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指导和教育,培养学生准确定位自我、主动了解社会、了解职业的发展和要求,有导向行的提升自身的综合素质和职业能力。

其次,职业生涯是一个持续动态的发展过程,不同的学生因自我特长和未来职业定位和发展不同而存在个体差异,因此学校要有针对性开展职业咨询,为学生提供就业政策、就业途径、职业发展等个性化咨询,让学生通过相对专业化的职业咨询少走弯路,充分调动学生开展职业生涯规划的积极性,同时满足医学生职业发展的需要,。

最后,进一步完善职业指导、就业信息网建设,动态更新就业网信息,及时为学生提供就业信息,给予学生全程职业指导,拓宽学生的就业面,适应社会发展和劳动就业制度体系改革的需要。同时,还可考虑为学生提供一些相关的法规、政策咨询等在线服务及学生相互交流经验的平台。

2.加强专业化的师资队伍建设,推进医学院校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持续发展

职业指导老师的水平直接关系到教育的效果,因此医学院校要根据实际情况,加强对专业化师资队伍的培训,着力打造一支专业化、职业化的师资队伍,在专业发展、职业定位、就业知识、就业信息判断和个性化咨询等方面为学生提供全方位的服务。另一方面,加强对任课教师、各院系招就学工干事、辅导员的技能培训,从而使职业生涯规划指导和教育贯穿学生的学习生活的全过程。同时,加强与学校心理咨询室合作和联系,共同对学生进行科学的生涯规划指导,帮助他们制定有效的职业生涯规划。

参考文献:

[1]李存茂.医科类大学生职业生涯的规划与就业问题研究[J].时代人物,2008,(4).

[2]苟加明.医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现状与思考[J].就业咨询,2008,(15).

医学生职业人格培养研究 篇7

关键词:医学生,职业人格,人才培养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显著提高,社会对医生这一职业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医务工作者不仅需要具备良好的专业知识和技能,还需要有适应这一职业的人格特征。作为培养未来医生的医学院校,在传授学生医学知识的同时,也需要注重对学生职业道德和职业人格的培养,使学生能更好地适应未来的职业生涯。

1 医学生职业人格的含义

人格是个体在与社会环境相互作用过程中表现出来的独特的行为模式、思维模式和情绪反应的总和,它是个体区别于他人的重要特征之一,包括了需要、兴趣、理想、信念、世界观等内在心理倾向,以及能力、气质、性格等内在心理特征。职业人格则是一个人为适应社会职业所需要的、稳定的态度以及与之相适应的行为方式的结合。它是个体在一定的职业环境中所表现出来的适应本职业的稳定的人格特征。不同的职业对从业人员有不同的职业人格要求,医生的职业人格是从事医学职业的人们在医疗工作中所具备的基本品质和心理特征。对于医生来说,他们不仅要具有专业的医学知识和治病救人的技能,同时也需要具有对所从事职业浓厚的兴趣、强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为之奋斗的坚定信念,以及良好的职业性格、有效医患沟通的能力和团队合作的能力。因此,医学院校应注重对医学生职业人格的培养。

2 培养医学生职业人格的意义

2. 1 满足医学教育改革的需要

目前,世界各国都把研究和制定21 世纪医学生的培养目标作为医学教育改革的重点,从而使医学教育与社会需求、医学现代科学发展更好地保持一致。医学教育将培养出具有良好综合素质和全面发展的人才作为自己的培养目标。在这一目标指导下,医学生职业人格的培养尤为重要。职业人格有缺陷的人,经常以自我为中心,不懂得尊重病人,不愿意站在患者的立场考虑问题,不会与患者及家属进行有效沟通,即使医术高超,也无法很好地承担起治病救人的重任。

2. 2 满足医学模式转变的需要

随着医学模式向 “生物—心理—社会” 医学模式的转变,社会对医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新的医学模式指导下,疾病不仅是单纯身体发生病理转变的一种表现,而是受生物、心理、社会多因素综合影响的一种整体表现。这就要求现代医生要为患者提供身体、心理、文化等全方位的服务。因此,医学生与患者共情的能力、与人沟通的能力、团队合作的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批判创新的能力等的培养非常重要。医学生职业人格的培养,对于适应医学模式的转变有重要的意义。

2. 3 满足医学生就业的需要

随着社会竞争压力的日益增加以及大学生自主择业模式的日益完善,大学生就业竞争压力越来越大。若要在激烈的就业竞争中脱颖而出,获得心仪的工作岗位,就需要医学生树立职业目标,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有意识培养适应医生这一职业的人格特质。医学院校应从医学生入学之日起,重视对医学生职业人格的培养,使学生毕业之时,能较好地适应就业市场。

3 培养医学生职业人格的建议

3. 1 加强对医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

医学教育只有与人文社会科学相结合,并接受其社会价值导向,才能培养医学生关注现实、关爱生命、关怀民众、奉献社会的医学人文态度。医学院校在重视专业教育的同时,也应注重对医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多开设一些人文类课程,培养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提高他们为人民服务的意识同时,使医学生懂得注重他人感受的重要意义。此外,各科教师在授课的过程中,不应仅仅局限于对知识内容的讲授,还应该注重对学生人文观念和素质的培养,真正做到时代赋予教师的不仅传道授业解惑还要提高学生能力和素质的教育使命,使学生在掌握知识的过程中,潜移默化地完善职业人格。

3. 2 重视医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人格是心理学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医学生职业人格的培养必然以提高医学生的心理素质为前提。学校应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普及心理学及心理健康知识,使学生能够很好地调整自己的情绪、安排自己的学习和生活,拥有健康的心态。此外,全校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普查及宣传,在评估全校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基础上,对心理不健康大学生提供心理咨询及辅导,帮助他们恢复健康心理,使学生始终保持良好的心态。教师在授课的过程中,还应注重对学生健康人格及职业人格的培养,为学生更好地适应社会及工作岗位打下坚实的人格基础。

3. 3 开设职业生涯规划及就业指导课程

职业生涯规划对于大学生有重要的意义。初入大学的医学生,就应该对未来的职业生涯有明确的构想。医学院校应开设职业生涯规划及就业指导课程,针对医学生就业现状,系统地讲授医学生设立职业目标、设计职业计划、掌握职业技能、培养职业人格、树立职业观念等择业、就业的相关知识,树立医学生正确的择业观,培养医学生的择业及就业能力。同时,在课程中通过多种方式,训练医学生解决医疗难题、医患关系的能力。职业生涯规划及就业指导课程的开设,使未参加工作的医学生对医疗行业有了初步的认识,对于他们做好人生规划,培养职业人格,起到重要的作用。

3. 4 增加医学生医疗实践机会

医学生职业人格的培养,离不开医疗实践。只有增加医学生医疗实践、实习或见习的机会,才能更有效地培养医学生的职业人格。因此,医学院校应为学生多提供相应的机会。教师在课堂讲授的过程中,可模拟医院真实发生的案例情形展开教学,使学生有身临其境之感。在学生初步掌握了医学基础知识的基础上,学生都可以在校直属或附属医院进行见习,了解医疗环境和职业要求,使得学生对未来从事的职业有一个感性的认识。当医学知识和技能掌握全面时,可以去医院进行实习,真正投入到医疗实践中,逐渐形成适应工作岗位的职业人格。

3. 5 开展丰富的校园文化活动

人格的培养离不开文化背景。学校应建立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建立职业人格。此外,学校也应组织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使学生在学习之余能通过参加各种活动建立起团队意识、合作意识、创新意识,并在与人合作中提高建立良好人际关系的能力、敏感体察对方需要的能力,形成利他精神和社会责任感,有利于职业人格的培养。

参考文献

[1]许慧清.职业人格视角下的医学生培养[J].医学与社会,2010,23(4):86-88.

[2]黄耀宁,周克元.对广东医学院医学生职业人格培养的实践探讨[J].西北医学教育,2007,15(5):795-805.

[3]贺加,郭立.21世纪医生培养目标研究的主要内容及实现措施[J].医学与哲学,2001,22(10):12-15.

职业医学 篇8

职业卫生与职业医学是预防医学专业的主干课程, 其主要任务是让学生掌握识别、评价、预测和控制不良劳动条件对职业人群健康影响的相关知识。预防医学专业学生毕业后从事的工作对综合素质 (团队协作能力、组织协调能力、责任心) 要求较高, 但是该专业学生除了半年的临床实习及半年的专业实习外, 接触实际工作的机会比起其他综合性大学的学生要少得多, 这必然造成培养综合素质的机会不多。“以学生的学为中心”的教学方法必将为学生的成长及综合素质的提高提供更好的平台。

1充分利用职业卫生与职业医学教学资源, 以学生的学习为中心

要以学生为中心, 树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 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同时, 教师要指导学生充分利用现有的职业卫生与职业医学教学资源, 比如大量的国家级和省级的精品课程、案例版教材 (包括预防医学和公共卫生学教材中的相关部分) 、电子书包及我们编写的案例资源库等。“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要求教师对学生进行学习需求分析、学习动力和学习能力分析, 同时分析教学内容是否能够体现预防医学专业学生的培养目标要求, 清楚学生应该学什么, 最后还要分析学生最终能学到什么、考核方式是否合理等。通过分析影响教学效果的诸多因素, 合理有效地指导学生利用职业卫生与职业医学的相关教学资源, 充分体现以学生的学习为中心。

2多种教学模式配合进行, 以学生的发展为中心

以学生的学习为中心是培养学生的前提和基础, 以学生的发展为中心是培养学生的目的和要求, 教育应立足于“以学生发展为本”, 发挥学生的主体性。联合国科教文组织指出:“教师的职责应该是越来越少地传授知识, 越来越多地激励学生思考。”教师要着眼于学生该学什么、需要怎样去学、最终学会了什么, 而不是教师教了什么, 从而使教学真正建立在学生自主活动和探索的基础之上, 分析并掌握学生个性心理特征, 强化学生主体意识, 发现并尊重学生个性。教师可以从主导者转变为组织者或主持者角色, 从学生学习需要的角度出发, 帮助和指导学生, 促进学生在知识、能力及心智等方面的发展[2,3]。目前, 传统的“填鸭式”教学模式虽然有所改变, 但是目前的一些教学方式依然没有真正改变“教师讲、学生听”的现状。根本原因是没有真正体现教师与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平等关系, 学生始终处于被动地位, 教师没有充分发掘和激发学生的潜能, 没有让学生对自己的学习过程负责、对自己的发展负责。因此, 教师要鼓励学生更主动、更广泛地参与教学过程, 鼓励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互动互学, 要打破传统的教学空间概念, 使课堂从学校和教师向社会延伸, 向电子网络空间延伸[4]。教师要充分利用现有的职业卫生与职业医学网络精品课程、电子书包等资源, 通过翻转课堂 (Flipped Class Model) 、案例式教学、启发式教学、行为导向教学和Seminar教学等教学模式, 引导和鼓励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参与到课外学习、职业卫生实践中去, 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 实现学生的发展。

3发挥形成性评价优势, 促进学生自主学习和发展

学生学业评价按照在教学过程中的作用可分为形成性评价、诊断性评价、终结性评价。长期以来, 终结性评价 (期末的卷面考试成绩) 是我国教学中普遍实行的一种评价模式, 客观性强且操作简单, 但该评价方式单一, 学生处于被动地位, 忽视了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性、能动性和创造性等。这一传统的学生学业评价方式越来越不能适应职业卫生与职业医学课程教学的需要。形成性评价又称过程评价, 是在教学过程中进行的、为引导教学过程正确发展而对学生学习结果和教师教学效果采取的评价方式。形成性评价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发现每名学生的潜质, 充分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形成性评价更加重视教学、学习过程, 使师生有效互动增加[5,6]。在形成性评价中, 我们采用多种途径对学生的综合素质进行观察, 比如小组seminar、课堂幻灯演示交流 (需提前布置) 、课堂讨论分析、调查问卷、随堂测试、验证性实验、创新性实验和综合实验分析报告, 对学生掌握职业卫生与职业医学课程知识的情况做出综合全面的评价。形成性评价全面综合地考查了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学习态度、分析问题及解决问题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和写作能力等诸多方面。我们将学生的平时成绩占期末最终成绩的比例做了调整, 使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科学结合, 既注重对结果的评价又注重对过程的评价。形成性评价会受到教师主观性的影响, 也会出现部分学生为增加平时成绩过于表现自己的情况, 这些不足之处还需要在以后的教学实践中通过深入研究和探讨加以纠正。

4实施翻转课堂, 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

在实施翻转课堂前, 需提前制作好相关内容的教学视频供学生课前学习使用。同时, 要准备职业卫生与职业病案例资源包 (如职业性铅中毒、汞中毒、苯中毒和矽肺的经典案例) 、随堂测验和阶段性测验的试题库。此外, 翻转课堂实施前还需要有整个课堂活动的实施方案。本文以职业性铅中毒为例来演示翻转课堂的实施过程。首先, 我们让学生自己观看职业性铅中毒的理论课教学视频 (可以借助现有的精品课和网络课) , 学生带着学习后的知识和疑问进入课堂, 授课开始前, 用5分钟时间让学生做5道关于职业性铅中毒内容的选择题和判断题, 然后用10分钟的时间针对学生的答案进行讲解和分析。接着, 授课教师用提前准备好的职业性铅中毒的实际案例与学生进行互动分析, 检验学生的学习效果并解答学生的疑问, 在此过程中 (45分钟) , 对学生的阐述和表达进行点评。随后, 授课教师给出拓展性问题让学生思考和解决, 如妊娠期和哺乳期妇女为什么要禁止铅作业?学生充分讨论和阐述15分钟左右, 授课教师进行10分钟讲解和点评。从铅的作用机制进行阐述:铅可以通过胎盘屏障和血脑屏障, 而且铅可以通过乳汁排泄。让学生思考并学以致用, 同时用5分钟时间布置综合性和开放性的问题让学生课后思考。如陕西凤翔儿童铅中毒事件的原因及处理过程是什么?儿童铅中毒的诊断原则和治疗原则是什么?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 应该把学习当成自己的事, 挖掘自身潜能, 为自己的学习负责;教师应以学生为本, 为学生主动学习提供学业指导, 实施形成性学业评价, 做好学生的引路人, 为学生的成长成才起到主导作用[7]。职业卫生与职业医学课程开展的“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实践充分利用了网络教学资源及案例库来开展理论教学及预防医学综合性实验。通过职业卫生与职业医学教学实践, 辐射带动了预防医学专业相关课程的教学改革和资源整合, 对于全面提升预防医学专业学生的综合素质具有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周茂东.高职院校“以学生为中心”办学理念探析[J].广东技术师范学校学报, 2007 (9) :47-49.

[2]邓秀梅, 吴铁.高校素质教育应坚持“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思想[J].理论导刊, 2012 (11) :106-108.

[3]姜雨孜.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方法实践[J].西部大开发, 2011 (5) :146.

[4]何晓斓.“以学生为中心”的大学英语课堂创设[J].中国大学教学, 2010 (7) :36-37.

[5]郭莉, 徐爱丽, 王华, 等.生理学形成性评价体系初探[J].卫生职业教育, 2015, 33 (2) :24-26.

[6]姚磊.形成性评价在检验医学实习教学中的应用初探[J].基础医学教育, 2012, 14 (7) :533-535.

职业医学 篇9

随着社会的发展, 美学理论对医学的指导作用日益受到人们的关注, 审美教育必将成为整个教育的基础和教育改革的突破口。

医学审美中的美学对审美现象诸方面的考察与研究, 目的不在于把握美的本质, 揭示美的规律, 更重要的是促使人类自觉按照美的规律改造自然、社会及人类自身。这种审美教育就是审美实施者依据一定时代的审美观念和审美理想, 选择和利用适当的审美媒介, 引发受教育者的审美经验, 以培养和陶冶其审美能力和审美境界的过程。

对医学生的审美教育, 总的来说, 应该属于情感教育, 这种审美教育的内涵, 是在现代医学模式的指导下, 培养既具有医学技术知识又具有医学人文知识的通才, 以适应人类对健康的不断需求, 归根到底是要培养满足时代发展需要的医疗事业的接班人。用积极的、进步的、真正美的东西来熏陶和塑造人们的灵魂, 帮助人们树立理想和健康的审美观念, 促进医学人才素质的全面发展。

一、审美教育对医学生审美观的促进作用

正确而健康的审美观, 是医学审美的基础, 它必须通过医护人员的感官对医疗服务对象产生审美感受, 这种感受是审美的起点。审美感受是通过医护人员的审美鉴赏能力, 对审美对象的声、光、色、形等个别属性的把握, 进行综合分析, 并联想以往的审美意识, 形成较完美的审美形象。医学生的审美教育应该注意培养这种能力。医学审美的最终目的不能仅停留在感受和鉴赏的水平上, 而在于创造医学美的形象, 只有通过医学美的创造, 才能推动医学科学地发展。

1. 在医疗实践中树立创造美的观点

任何美的事物都直接或间接地与实践相联系, 体现着人类的本质力量和有意识、有目的的自由创造活动。因此, 判断任何事物的美与丑, 关键是看其中是否包含着实践, 是否显示人的智慧、才华和创造性, 是否体现了人的本质力量。医护工作具有很强的实践性, 通过对病人实施疾病诊断、疾病治疗、疾病护理、疾病恢复等过程, 维护病人身心的最佳状态, 充分体现了通过医疗实践创造的人体和谐美。

2. 树立应用美学理论指导医疗实践的观点

应用美学理论指导医疗实践, 使医护人员在明确什么是美与丑、善与恶概念的同时, 塑造出崇高的敬业精神、渊博的知识内涵、优美的动作姿势、敏锐的观察能力及和蔼可亲的处事态度等的医护人员形象。

3. 树立美在医学实践中不断升华的观点

审美观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变化, 人们不应墨守成规, 沿袭旧时、过时的审美观。要与时俱进, 树立健康积极的审美观。

二、审美教育对提高医学生医学美综合能力的作用

1. 训练对医学美的感受能力

对医学美的感受能力, 决定着是否能对医疗过程中行为美的属性产生直接而迅速的反应, 健全的视听器官是感受美的物质基础。医护人员在进行临床诊断、检查、手术及其他各项操作时, 应动作熟练、轻柔、协调、和谐, 给人以舒展的节奏感和动态的美感, 并从中感受到和谐美和动态美的存在。

2. 提高对医学美尤其是医学人体美的认识能力

认识能力较感觉能力高一层次, 它不但需要有健全的感觉器官, 而且还需要有丰富的比较、联想、思维、想象等能力。没有善于比较的能力, 就不可能有对医学美或医学人体美属性的种种细微区分和对美丑的正确辨识能力; 同样没有丰富的想象、思维能力, 就不可能发现医学美和医学人体美内容的丰富多彩。医学生审美认识能力的发展不仅需要医学知识和美学知识, 还需要临床实践中的不断发现, 不断积累、不断提高。

3. 培养医学生对医学美的情绪体验

医护人员美好的行为和医疗过程, 能引起人的情感变化, 激起良好意识的产生, 因而医学生审美的主要特点在于对医学美的情绪体验。医学美的情绪体验主要表现为对医学事业的高度责任感及对病人的深厚感情, 这也是一个医护人员必备的思想基础。有了这一思想基础, 在日常的医疗实践中就能尊重病人的意志, 待病人如亲人, 从而产生对病人康复后的快乐与抢救成功的喜悦心情的情绪体验。

三、审美教育对提高医学生美的鉴赏能力的作用

培养医护人员对美的鉴赏能力是医学生审美教育的一项重要任务, 医学美的鉴赏能力是对医疗过程及行为的美与丑的区别, 以及局部的把握能力, 医学美的欣赏能力是对医学美的形式、内容及社会意义的整体把握和审美评价能力。这种能力可使人们透过医学美的外在形式去领悟其中的内涵, 达到高层次的审美境界。例如, 对医生品德、风度、技术的欣赏, 不应仅仅停留在浅表的感性形式上, 而要透过它们去欣赏医务工作者精湛的医术、渊博的学识、高尚的情操、文明的风度, 从而进一步理解医学事业救死扶伤的高尚意义。因此, 提高医护人员的文化知识水平和美学修养是培养医学美鉴赏能力的必经途径。

四、审美教育对激发医学生创造能力的作用

人们认识世界是为了改造世界, 人们感受、鉴赏美是为了创造美。对美的创造能力是指在感受、鉴赏的基础上, 进一步通过自己的实践活动, 按照美的规律创造美的事物的能力。因此, 培养医学生审美的根本任务是使医护人员掌握创造美的规律, 发挥创造美的才能, 并自觉地把这种才能运用到临床医疗实践中去。马克思说: “社会的进步就是人类对美的追求的结晶。”所以, 培养人们对美的创造能力将直接影响到人类社会精神文明进步的进程。因此, 在感受美、鉴赏美的基础上, 培养医护人员按照美的规律去创造美的能力是一项光荣而艰巨的任务。

培养学生审美感知能力是医学美育过程的起点, 培养学生审美判断能力是医学美育过程的进一步发展, 发展学生的创造才能, 把感受美、鉴赏美的能力用于临床实践是医学美育过程的最终目标。

参考文献

[1]蔡元培.蔡元培美学文选[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1983.

[2]蔡元培.蔡元培美学全集[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 1997.

[3]王德峰.艺术哲学[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 2005.

[4]施旭升.艺术创造动力论[M].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 2002.

医学生的职业理想教育 篇10

一医学生职业理想教育的重要意义

(一) 理想对于青年学生的成长至关重要

理想是指引人生的奋斗目标。俄国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列夫·托尔斯泰曾经说过:理想是指路明灯, 没有理想, 就没有坚定的方向;没有方向, 就没有生活。德国戏剧家、诗人歌德认为, 一个人最重要的就是要确定一个伟大的目标, 并决心实现它。

理想提供人生前进的动力。理想是悬在人生之路上的明灯, 指引人前行。作家高尔基曾说, 当大自然剥夺了人类用四肢爬行的能力时, 又给了他一根拐杖, 这就是理想!

理想能提高人的精神境界。理想会给予一个人向善的力量, 同时也会赋予其拒恶的勇气, 人的一生, 难免有坎坷, 有挫折, 有各种各样的诱惑, 胸怀远大理想的人, 不会自暴自弃、随波逐流, 也不会在利益与诱惑面前, 放弃自尊。

(二) 医学生职业理想教育是体现医学职业精神的要求

医学生的职业理想, 就是个人渴望达到的医学职业境界, 是对未来职业活动和职业成就的超前反映。医学生个人的职业理想, 与社会需求的医学职业精神密切相关, 具体表现在对生命的敬畏和人类健康的珍重, 就是把病人的利益放在第一位, 坚持以病人为中心, 关注病人的健康, 重视病人的权利、人格, 维护病人的利益与幸福, 在专业上求真务实、开拓创新, 在医疗临床实践中尊重客观事实与医学规律, 依据循证医学方法进行科学试验的开拓创新, 在操作规范指导下进行医学临床防治疾病实践, 防止差错事故, 推动医学科学的发展, 为人类健康服务。引导医学生树立崇高的职业理想, 就是要培养学生对职业境界的憧憬和追求, 就是在未来从事职业过程中所追求的贡献以及自我价值的体现。

(三) 现代医学发展要求医生必须有理想信念的力量支撑

当下, 自然科学属性领域均取得了日新月异的进步, 各种新技术、新发现、新疗法等层出不穷, 让人目不暇接, 仅一个《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 (CBM) 每年增加的文献量就达40万余篇, 这就要求从医人员必须终生坚持学习、艰苦探索。

随着人类的进步以及医学模式的转变, 其社会科学的属性也得到了空前的重视和发展, 现代医学更加强调社会、经济和心理因素对生理的影响以及人们内外环境、心身的统一, 从而使医学介于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之间, 两者互相渗透和促进。敬畏生命、珍重健康的价值理念充分体现了其人与人互相关怀的人文属性, 人们对生命权、健康权、知情权等的追求, 给医学带来了巨大的挑战。

生命系统的复杂和奥妙无穷, 注定了医学的复杂和困难。作为医学的实践者, 医生被赋予了极高的要求, 他们既要具备丰富的医学科学知识, 掌握高超的医疗技术, 还要有高尚的人格品质, 除此之外, 医生的价值理念还要与人们的期望和社会的需求吻合, 只能在奉献、服务中实现自身的价值, 医生往往是在被患者认可的情况下, 才能获得精神的满足, 这对个性张扬的年轻人无疑是个挑战, 也难免会让医生遭受更多的误解、挫折。

二医学生职业理想教育的主要内容

(一) 大医精诚的理念

我国古代孙思邈著述的《大医精诚》, 被誉为是“东方的希波克拉底誓言”, 其思想精髓主要体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医乃仁术, 医者必须具有仁爱之心。孙思邈说:“人命至重, 有贵千金, 一方济之, 德逾于此”, 又说“夫二仪之内, 阴阳之中, 唯人最贵”, 还说“凡大医治病, 必先安神定志, 无欲无求, 先发大慈恻隐之心, 誓愿普救含灵之苦。”医务工作者要做“苍生大医”, “广施善术”。

医者对患者要一视同仁, 必须具有“志存救济”、“一心赴救”、“普同一等”的崇高思想境界。“上以疗君亲之疾, 下以救贫贱之厄”。“若有疾厄来求救者, 不得问其贵贱贫富, 长幼妍媸, 怨亲善友, 华夷愚智, 普同一等, 皆如至亲。”

医者要有勇于担当, 不计个人得失的气魄, 恪守“淡泊明志”的道德理想。医者“不得瞻前顾后, 自虑凶吉, 护惜身命”、“不得持已所长, 专心经略财物”、“不得以佊法规, 处以珍贵之药, 令彼难求, 自炫功能”。

医者必须勤学不倦, 虚怀若谷, 力求达到医术医德的完美统一。“凡欲为大医, 必须谙《素问》、《甲乙》、《黄帝针经》、《明堂流注》……”, 必须“涉猎群书”, “博极医源, 精勤不倦, 不得道听途说, 而言医道已了”。务须刻苦学习, 精研医理, 勤求古训, 博采众长, 努力探求至精至微之医理, 掌握至纯至熟之医术。

医者必须注重自身修养, 尊重同道。孙思邈指出:“夫大医之体, 欲得澄神内视, 望之俨然, 宽裕汪汪, 不皎不昧。”对待患者, “其有患疮痍下痢, 臭秽不可瞻视, 人所恶见者, 但发惭愧凄冷忧恤之意, 不得起一念蒂芥之心”, 对待同道, 则不得“道说是非, 议论人物, 炫耀声名, 訾毁诸医, 自矜已德。偶然治差一病, 则昂头戴面, 而有自许之貌, 谓天下无双, 此医之膏肓也。”这种注重自身修养爱护病人尊重同道的精神, 堪为后世医者之行为准则[2]。

(二) 医师和医学生誓言

医师的誓言就是医师对自身行为规范的承诺, 更多的是基于社会公认的医学职业道德、职业精神的认可和追求。西方医学的奠基人、被后人尊称为“医学之父”的古希腊人希波克拉底提出的《希波克拉底誓言》, 明确了医生对病人、对社会的责任及医生行为规范, 两千多年来, 其基本精神一直被视为医生行为规范被广泛接受, 直到今日, 在很多国家的医学生入学时还要学习该誓言, 很多医生就业时还必须按此誓言庄严宣誓。1984年, 世界医学会在此基础上制定了《日内瓦宣言》, 它制定了国际医务人员道德规范, 明确指出病人的健康是医务人员首要关心的、具有头等重要地位的问题, 医务人员应坚持医学事业光荣而崇高的传统职业道德, 其基本精神与《希波克拉底誓言》一脉相承。在1988年的英国爱丁堡召开的世界医学教育大会上, 通过了《爱丁堡宣言》, 该宣言指出:“病人理当指望把医生培养成为一个专心的倾听者, 仔细的观察者, 敏锐的交谈者和有效的临床医生, 而不再满足于仅仅治疗某些疾病。”2002年, 《新世纪的医师职业精神———医师宣言》发表, 为当代医师提出了21世纪医学职业道德的行为规范和行为准则, 到目前为止, 已有包括美国、英国、法国、德国、加拿大等国在内的36个国家和地区的120个国际医学组织认可和签署了该宣言。中国医师协会于2005年正式签署该宣言, 加入推行《医师宣言》的活动, 中国的医师承诺的誓言包括了平等仁爱、患者至上、真诚守信、精进审慎、廉洁公正、终生学习等六个方面的内容, 高度凝练了医师的职业精神和要求。1991年原国家教育委员会高等教育司以文件的形式颁布了《医学生誓言》, 它是在充分吸收了国际上公认的几个誓言内涵的基础上, 结合我国的国情而制订的, 它既是对医学生的要求, 更是对他们未来成为医务工作者的职业精神要求。

三医学生职业理想教育的途径和方法

(一) 引导医学生树立崇高的职业理想

1培养学生具有清晰的职业意识和正确的自我认知

治病救人、救死扶伤, 对生命奥妙的探究、对疑难杂症的攻克、对生命的敬畏、对病人的关爱、对社会的责任等等, 决定了从医是一个高标准严要求的职业。另外, 在普通人心目中, 医生和医学往往被一厢情愿地理想化, 求生的本能使得病人总是希望医生能为他做到药到病除、起死回生。医学也是个与环保类似的工作, 投入大, 见效慢, 学习的过程中, 付出的辛苦就比别人多, 五年的时间已经比一般大学多出了25%的时间成本, 之后从初出茅庐到独当一面又是一个漫长的熬的过程, 病人是随时都会出现的, 工作的时间和强度往往也不固定。因此医生这个行业, 所得的收入往往与各种付出不成正比。对于把医生作为谋生行业而不是人生理想的人来说, 当医生所挣的钱也许永远低于自己的预期。医学生必须对此有一个清晰的认识, 同时对自我的兴趣、能力、特长、对未来的期望等有一个正确的认知, 自我的理想必须建立在社会的职业理想之上, 将二者结合起来, 才能在学习过程中做到有的放矢, 学有所成, 也才能做到全面发展, 最终才能真正在服务社会中实现自我价值。

2培养学生具有恒心和坚强的毅力

医学事业的发展历史悠久, 日新月异, 涵盖范围广, 信息量与日俱增。医学人文素质的提升, 需要全方位的历练积累, 医学生的学习任务艰苦而繁重, 2007年颁发的教学计划, 临床医学的学生需要学习的功课近100门, 还要参与大量的实践活动, 需要医学生有恒心和坚强的毅力来完成学习任务。而等你毕业进入职场, 又发现所有学到的知识还不够用, 面对病人还不能做到得心应手, 还要再学习, 再研究, 也就是医生必须终身学习, 必须一生都刻苦钻研。

3培养学生具备无私的奉献精神

没有一个病人是按照医生上下班的作息时间来生病的, 也没有病人是按照教科书上的描述来生病的, 医生在付出休息时间、付出超出常人的精力、体力来工作的同时, 还要对病人付出关爱, 给予人文关怀, 在筋疲力尽的工作之余, 还要对各种各样需求的病人及其家属做出耐心细致的解释、再解释, 医生在尽了最大努力之后, 依然会招来抱怨、辱骂、打击。所有看病难、看病贵的矛头都指向医院、指向医生, 医生既要面临职业带来的风险, 还要承担巨大的社会压力, 崇高的职业理想, 对职业的热爱就是强大支撑。

4培养学生具备不断完善道德的追求

一个好医生, 首先是个具备很高道德修养水平的人, 这种道德修养是需要不断修炼而来的, 一方面, 追求幸福、享受快乐是每一个人的本能和权力, 医生当然也不例外, 按照传统儒家文化的观点, 一个人有了很高的修养境界, 才能享受到真正的内心的快乐。另一方面, 医学面临的许多现实常常充满了情理、伦理的矛盾, 充斥着物质、名声、荣誉等等诱惑, 还要常常面临生离死别的悲情和爱莫能助的绝望, 这就需要我们有一个强大的内心世界, 有一个健全的人格品质, 做到这点, 我们最需要的就是培养这种修炼道德的勇气。

(二) 激励医学生追求崇高的从医境界

医学作为人类最崇高的职业之一, 要求从医者具备很高的思想境界水平, 在医学生的职业理想教育中, 应当激励学生在以下几个方面历练提升自己的从医境界。

1对医术的追求永无止境

人类对生命科学的研究脚步从未停止, 对健康的渴望、对生命的敬畏对医学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 伴随而来的新技术、新发现、新经验层出不穷, 日新月异。同时, 社会的人文属性也在发展变化, 人的精神活动也随之变化, 病人、病情也在发生变化, 医生永远不能停留在已有的水平上, 对医术的追求永无止境是每一个医师应有的境界。

2患者至上、守护健康、敬畏生命

以患者的利益为重, 时刻把患者安危放在心上, 尊重患者的隐私, 遵从生命至上的理念, 我国著名医学家张孝骞教授提出的从医必须做到“戒、慎、恐、惧”四个字, 就是我们医师的思想境界。

3勇于奉献、胸怀坦荡、担当责任

医生的职业, 是服务人民群众的职业, 是需要奉献的职业, 我们面对的病人无关贫富贵贱, 吴阶平的“医学技术回归医学人文关怀”, 钟南山“一切从病人出发”, 裘法祖“在服务中学习”, 吴孟超“仁德济世”等等, 一个个医学大家正是在践行服务、奉献的理念中变得崇高和伟大。人类掌握的知识和技术总有其局限性, 在诊疗中一定会面临风险, 出现差错或不当在所难免, 这就要求医生要有担当责任、纠正错误或差错的勇气, 没有了这样的思想境界, 对差错遮遮掩掩、推脱责任, 对一个医生来说是很危险的[3]。

4哲学修养

学习哲学能使人头脑更聪明, 自古以来, 医学与哲学形影相随, 难舍难分, 哲学可以给医生明晰病情, 科学决策, 正确处理医学与伦理、社会、法律等问题提供有效的辩证思维方法, 周恩来总理曾经说过:“医生最需要辩证法, 也最容易懂辩证法”, 这一点, 在吴阶平院士的经历中表现得最充分, 也是获益最深的, 他在学医初期就学习了《实践论》、《矛盾论》, 以后又不断地深入学习思考, 吴院士一生经历了许多特殊的时期, 面对复杂的局面能应付自如, 出色完成了各项特殊的医疗任务, 与他结合实践学哲学、用哲学是分不开的[4]。哲学修养的境界, 还有助于面对高风险、高压力、高强度劳动的医生, 正确面对压力, 调整情绪, 从中享受到快乐和幸福。

(三) 医学生职业理想教育的载体

1大力加强人文素质的培养

医学职业理想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 而人文素质的培养和提高尤为重要。在实际的工作中, 我院紧密结合医学教育的规律和特点, 逐步探索出一套医学生思想政治工作以及德育教育的模式, 打造了一批学生乐于参与并、行之有效的活动载体, 并将其作为长效机制长期开展, 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例如围绕做一个“有理想、有榜样、有目标、有行动”的医学生这一主题开办学生讲坛, 由学生自行组织具体演讲内容和形式, 自己主办讲坛;开展专业外语讲课比赛, 让学生以讲课的形式展示其医学专业外语的水平, 同时也锻炼了学生的信息获取能力和语言交流能力, 提高学习专业外语的积极性;开展大学生志愿者活动, 给学生提供了解医院, 接触病人, 了解社会的实践平台;开展读书活动, 不断培养学生终身受益的良好的阅读习惯, 同时提升医学生的人文素养水平;开展主题演讲比赛、文体兴趣小组活动;开展“四个一”活动, 即各班学生做到每节课向老师问一声好、送上一杯热茶和一张消毒湿巾、提供一本学生点名册, 培养学生尊敬师长, 遵守课堂纪律的良好风气;开办系列讲座, 不断丰富学生的知识面, 提高他们的社会适应能力。

2大力开展榜样教育

医学的职业和医学教育的特点, 决定了榜样教育在医学教育中, 有着其特殊的重要作用, 我们在探索实践过程中, 围绕“学习实践白求恩精神, 争当优秀医学生”这一主题, 注重引导学生寻找榜样、学习榜样, 向医界名家学习、向身边的老师专家学习、向周围的同学学习, 取得了良好的教育效果。

模仿。按照人类学习的客观规律来看, 模仿是生物进化的源泉, 是社会学的主要形式之一, 美国著名心理学家阿尔伯特·班杜拉认为, 榜样教育在人的社会化过程中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从动作的模拟到语言的掌握, 从态度的习得到人格的形成, 均可以通过对榜样的观察和模仿加以完成, 医学最终是将理论运用到实践中, 并在实践中检验其效果的探索过程, 其知识的获得, 医学专业技能的提升, 更离不开模仿。

经验传授。中国的传统教育历来强调身教重于言传, 医学伴随人类文明发展至今, 积累了广博而精深的理论知识和专业技术, 一个医生的成长, 不但需要书本上的理论知识, 还要有专业技能的运用, 更需要把基础知识和专业技能运用于临床与科研的思维能力, 这其中, 老师或前辈的经验传承不可或缺, 对医学生的行为习惯、临床思维、医德医风的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

用榜样感染和激发医学生树立崇高的职业理想。医学生在选择学医时, 对医学这一职业的认识通常只停留在表面, 或者是家长的意愿, 而我国一考定终身的高考制度, 决定了医学生很难有再次选择的机会, 大多数学生都是在学习生活过程中, 受到师长人格魅力的影响、亲身经历了救死扶伤的历程以后, 逐步树立起了崇高的职业理想, 并为之奋斗终身。

培养学生团队协作的意识和能力。医学专业化程度越来越高, 分类越来越精细, 医学的实践过程, 就是一个团队互相配合、互相学习的过程, 在医学生的医德教育中, 这种团队协作配合的意识和能力培养, 要贯穿始终。

参考文献

[1]罗家伦.中国人的品格[M].北京:中国工人出版社, 2010:33-34.

[2]张之南.治学与从业:一名协和老医生的体会[M].北京: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出版社, 2007:7-11.

[3]冯正中、秦泗河.医生的境界[M].长沙:中南大学出版社, 2008:1-6.

职业医学 篇11

摘 要: 本文通过分析医学院校体育教师职业倦怠的原因,探讨其影响因素及预防这一问题的对策,以期为提高高校体育教师待遇及解决职业倦怠问题提供参考。

关键词: 医学院校 职业怠倦 预防

医学院校是我国医疗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为我国医疗卫生系统尤其是基层医疗系统输送了大量的医学专业人员,医学院校的体育教师承担着培养适应社会主义建设和未来社会发展需求的医疗卫生人才,以满足学生的锻炼需求,做好学校体育与社会体育的有力衔接。随着教育制度的不断改革深入、教育的竞争日趋激烈、社会环境的负面影响及体育教师主观上的不情愿、不作为,高校体育面临师资短缺、流失、工作消极和老龄化、沉闷、低效率的严峻挑战。

一、职业倦怠现状及原因

1.社会因素

社会的变化对教育体系提出了高要求和新期望,随着大众体育意识的明显增强,积极参加体育锻炼、关心体育事业、热爱体育的人越来越多,健康第一已成为共识。教育系统的不断改革对体育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和期望,要求体育教师们“一专多能”,社会群体对体育教师的期望值不断升高,然而社会支持系统的不给力和福利系统的不完善使体育教师在工作中的热情大打折扣。

近年来,医学院校教师的待遇已经提升很多,但高校现行的管理体制是呈金字塔式的组织结构,其不足之处在于层级越高,体育教师的发展机会越小。在医学院校以医学为主的专业和学科教学中,体育教师从事的专业学科在学校处于边缘状态,学科发展难以有较大的突破,缺乏社会认同感,体育教师获得学校有限资源的机会较少。有学者研究调查表明:76%的体育老师认为自己的收入比其他同龄学科教师稍低,84%的体育教师认为不被学校重视,68%的体育教师认为学校组织待遇不公平,52%的体育教师认为工作对自己已失去吸引力。在这种情况下,体育教师工作的兴趣会大大降低,从而使教师产生职业倦怠。在内心追求与客观情况发生差异时,会很容易引起他们的矛盾心理,使教师群体产生反抗的职业情绪,从而导致教师产生平淡感与拒绝感。

2.职业因素

体育课程本身的特点决定了传统体育课程的设置和授课的方式及现在学校课程在权力方面的分配现状,促使体育教师的教学方法被束缚在统一的内容、体制、大纲及评价中,缺少体育教师自由发挥的机会和场所。随着我国教育体系的完善,国家在不断加大对高校体育的投入力度,但因扩招,仍难以完全满足高校体育教学的需求。体育基础设施不完善,运动场馆少,学生人均比例低,体育教师们的工作量和负荷随之增大。而体育教师在承受不同职业不公的同时,还在承受学校内部的各种不公,自然而然缺乏认可。而来自科研的压力提倡教师向研究型、专家型教师发展,高校体育教师既要了解体育发展的走向,掌握新的理论与技战术,完成大量的教学和训练工作,又要潜心科研,为考核和职称评定而努力,这无疑加大了体育教师的工作压力。而且因为体育专业的特殊性,体育教师随着年龄的增长和体能与运动技能的下降,所受的损伤和困扰越来越明显。大量研究表明,在情感衰竭维度方面,教师体验到工作过量及完成工作的时间不足与职业怠倦有很高的相关度。

3.自我因素

研究表明:职业倦怠与教师个人的经验、认知、控制风格、性格特征等个人因素相关。外控型的人会容易比内控型的人产生职业倦怠,体育职业的特点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体育教师是产生职业倦怠的高危人群。高校体育的改革,对体育教师的素质要求越来越高,大多数体育教师难以适应学校对职称、学历、科研等方面的要求,因而容易产生无助感,很容易使自己的体力和心理能量在长期不经意的奉献过程中消耗过多,工作热情很容易慢慢减退,从而对工作产生倦怠感。

二、预防与建议

针对医学院校体育教师职业倦怠存在普遍性、低自我成就感较严重的现象,除了正确认识其产生的原因之外,还要积极预防职业倦怠。学校要树立“以人为本”的管理思想,认识到体育工作和教学的重要作用及影响,尊重体育工作者的地位,重视学校体育工作者的工作氛围,并且在政策上给予体育教师必要的倾斜性策略,以此调动体育教师的创造性、积极性和主动性。学校建立的教师评价体系必须公平公正,让体育教师与其他学科教师享受同等的待遇,加大体育教师培训、学术交流力度,积极创造有利条件,提升教师对工作的满意度,使得体育教师的整体素质得到提高,以应对职业倦怠的产生。此外,自身的调适是预防职业倦怠的要本要素,以积极乐观的心态,树立正确的职业观念和信念,培养丰富的兴趣爱好和加强身体锻炼,努力成为身心和谐发展的新时代体育教师。

参考文献:

[1]韩琳.高校体育教师职业倦怠的成因及对策[J].上海电力学院学报,2014,30(11):165-167.

急诊医学专业职业危害因素分析 篇12

1 生物因素

急诊会接触到病毒、细菌等各种病原微生物,医务人员在工作中难免通过针刺伤口、皮肤呼吸道、消化道、眼、鼻等多种途径接触病人具有传染性的体液、分泌物、排泄物等,被各种微生物感染的机会高于一般人群。WHO报告,医院工作人员中乙肝的感染率比一般居民高3~6倍。美国CDC发现医务人员血清HIV阳性与职业性接触有关[1]。我国在2003年春季暴发的SARS疫情中,早期一线医务人员感染率接近20%。

2 物理因素

工作中由针头及其他一切锐器(如安瓿、碎片、手术器械等)可造成医疗锐器物理性损伤。同时多种病原体如HIV、HCV、HBV等也可以通过针刺伤感染。护士锐器损伤明显高于医生,这与护士操作较多有密切关系[2]。急诊时有CT检查及床边拍片的情况,各种射线发出的电离辐射会给医务人员造成机体损伤,如白细胞减少、不良生育结构、放射病、致癌、致畸等。非电离辐射亦很常见,包括射频辐射(微波、高频辐射)、红外辐射(红外线)、紫外辐射和激光等,可造成皮肤红斑、眼角膜炎,长期接触甚至可致皮肤癌。医护长期不良工作姿势很容易出现某项运动功能损伤,如腰背疼、颈椎痛等。急诊科噪声污染特别严重,长期在噪声下工作易引起疲劳、烦躁、头痛、听力下降、头晕、耳鸣、失眠等。

3 化学因素

医护人员在配制、使用化学消毒药物和细胞毒性药物时,可发生化学损伤。日常工作中用来治疗肿瘤的细胞毒性药物对正常组织细胞毒性药物同样具有杀伤作用,其毒性、致畸性、致突变性和致癌性也已被证实,它不仅对患者有害,对医务人员也有危害性。此外,化学消毒药物如84消毒液、碘、甲醛、含氯消毒剂、过氧乙酸等可能通过皮肤、眼睛、呼吸道或消化道等多种途径侵入人体,可出现肝肾功能损害、神经系统损伤、骨髓抑制、脱发、月经异常等多个系统的损伤和功能障碍[3]。

4 社会因素

急诊暴力事件一直存在,近年我国医疗改革失败,百姓看病难,看病贵,个别医护人员违规行为频频被媒体曝光,医患关系紧张,不少病人或家属对医护人员不信任甚至态度敌对,病人及家属谩骂、殴打急诊医护人员事件时有发生。酗酒事件、社会暴力事件、交通伤亡事件、中毒事件、社会突发紧急事件中急诊医护人员都要去直接面对,但缺乏急救医疗法律支持,现有的《职业医师法》中对急诊医学的特点也没有充分涵盖,急诊科被迫抽出大量的精力去面对违法者、警察、律师、记者、上级政府督察、保险公司等等,急诊医学受到很大社会因素干扰。

5 环境因素

急诊环境布局欠合理,医护人员经常白班夜班交替,处于生物节律紊乱的状态,休息室、就餐区、卫生区很难得到质量保证。

6 心理因素

医护人员责任重大,时常经历危重病人抢救的紧张时刻,既要快速反应采取得力措施,又要力求确保病人生命安全,不能出现半点医疗差错。这些应激因素和上述多种职业危害因素,会导致医护人员的心理压力大,精神紧张,压抑,长期在急诊工作造成医护人员心理健康程度普遍下降,心理压力大,精神紧张,压抑,甚至出现抑郁。

综上急诊医护人员接触的职业危害因素种类多,危害大,应提供科学必备的防护措施,建立符合急诊医学自身发展特点的工作管理制度,出台急救医疗法规,完善现有的《职业医师法》,强化职业防护培训,减少职业损伤的发生,促进急诊医学专业科学健康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梁友信,雷玲,金泰.医疗卫生人员的职业卫生.中华劳动卫生职业病杂志,2003,21(3):163.

[2]毛秀英,金得燕,于荔梅,等.实习护士发生医疗锐器伤的调查.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03,13(2):110-112.

上一篇:会计舞弊下一篇:外贸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