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生职业道德培养

2024-08-11

医学生职业道德培养(精选8篇)

医学生职业道德培养 篇1

医学生职业道德培养路径的思考

医学生阶段的职业道德培养对规范医生行为和塑造高尚医德有极其重要的影响。本文以山西医科大学临床专业学生的道德素质为基础,从课堂教学、校园文化及见习实习三个方面对医学生职业道德培养路径从学生角度做出思考,从而对高校培养医学生职业道德提出合理化建议。

2015年我国提出“健康中国”的发展战略,国家卫计委编制《健康中国建设规划(2016-2020年)》为满足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健康需求,需要深化医药体制改革,势必对医学人才的综合素质与职业精神提出更高要求,医学职业精神与人文修养教育显得更加重要。

面对这一现状,通过调查大量山西医科大学临床学生对于职业道德的想法,我们从学生角度提出了切实可行的对医学生职业道德培养路径的思考,将课堂教学延伸到校园文化,再进一步扩展到社会实践这三个大方面,重点放在从我们医学生自身的角度去研究培养与塑造医学生的职业精神方面的路径,加强医学生对职业精神的认知。从而为医学院校如何培养学生的职业道德提供借鉴与参考。

(一)课堂教学

通过医学生自我体验的方式来理解和掌握医学知识,可以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此外更为可贵的是,还能够在帮助学生掌握知识的同时改善医学生的心身症状,在学习医学知识的同时增进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达到一举两得的效果。其中以“体验式教学法”最为喜闻乐见。“体验式教学法”就是在人文课堂上,围绕医学生的职业精神,对学生进行相关实践性活动,通过情感体验和生活体验来实现价值认同的教学方式。这个方向的具体做法为:老师围绕医学生的职业精神,比如爱岗敬业,交由学生,让其针对此课题,进行相关实践活动。针对此课题,尽量动员所有同学,进行大量的文献搜索,查阅资料,通过团队合作,找出合适的实践方式,再经过重复排练,达到身临其境之感,然后将其完美的表现出来。最后有老师进行点评,给予学生意见。我们在校经过了两年四个学期“形式与政策”的学习,既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的“敬业”为起点,围绕医学生的职业精神为核心,经过了连续3轮的“体验式教学法”,每轮参与者都包括了大一大二的学生,已有上万人参与其中,同学一致认同这种模式的课堂。

(二)校园文化

校园文化方面,要充分发挥医学院校的平台作用,积极开展全方位、宽领域、多层次、高质量的校园活动,调动校园各个组织,以人文情怀、医学生的职业精神为中心,展开学生的教育活动。校园文化是课堂教学的延伸和深化,是校园精神文化的动态展现载体。学校针对医学生的职业精神,也进行了连续3年的医学人文周活动。该活动面向全校,为期3年的活动,已有2万多人参与其中,经过这样一种活动,我们感受颇多,对医学生的职业精神也有了更全新的认知。但从学生角度看一周的人文熏陶作用极其有限,我们需要持续的人文氛围来潜移默化地影响思维方式和道德水平。?_展医学人文月,宣传医学生的职业精神,通过知名校友或先进人物的事迹宣传以达到示范教育的目的;调动期刊、校报、校园广播、学生社团团体活动、各类节日传统庆典、开展以医德医风建设为主题的征文活动让学生亲自参与体会学习;建立学生医德教育网站,利用网络论坛、贴吧、微博、微信公众号等平台让学生发表医学相关文章或就相关话题进行讨论。

(三)社会实践

医学生的社会实践,就是以医学生为中心,在老师的指引下,通过校外实习,加深对本专业的了解,增强我们的职业精神的理解。社会实践尤其见习实习方面,山东省高等医学院校716名五年制临床医学专业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并进行总体统计。结果显示医学生对医师职业精神和生命价值观、医患关系、医疗纠纷、医疗保险及医患利益冲突有着较为良好的认知,但是仍有部分学生存在一定的认知偏差。处于实习期的学生表现尤为突出。正是由于在这些途径中获得了对理论知识更深刻的理解、获得了对知行合一的更切身的体会以及自身能力的加强锻炼,再联系到现在医学生职业精神方面的缺失,我们在课后创新性的想到了探讨关于医学生职业精神培养和塑造方面的路径研究这个课题。对于医学生来说,实习期间所遇到的问题不仅仅是“对不对”,更多的是“能不能”、“该不该”,这种判断对我们的原有的价值观、伦理观会产生一些冲击。因此,需要教师及时的言传身教。所以指导我们开展医德床边教学实践活动的教师,除了由医学伦理学专任教师指导课程外,亦可以聘请医德高尚、临床经验丰富的临床医生参与教学活动,既要注重理论知识的传授,又注重职业精神的培养;但需要制定合适的师生比例。如果比例不合适会影响社会实践的效果,达不到举办活动的目的。还可以建立科学的评价体系,要求学生作好实践相关的记录,组织我们谈心得,写体会,加强我们对医学生职业精神的认知。

对于学校而言,这种方法以学生为中心,以学生的需求为首要的教学目标,从学生的视角为高校教育提供借鉴,为医科院校的每一个学生进行针对性的教育和找准医学院校学生职业精神培养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提供了基础,使职业精神的效果真正落到实处。同时,课堂教学成果与校园文化活动及社会实践相结合,第一课堂和延伸课堂的结合,也可以更好地发挥了将医学院校特有的职业精神对校园文化活动的思想内容方面的引领作用,更重要的是将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必将为实习见习中老师如何言传身教,学生如何身体力行提供一个更切实高效的教学模式。上述教学模式的创新对于兄弟院校如何更好的将体验式教学法运用于学生的职业精神的培养和塑造也可以带来有益的启发和借鉴意义。

医学生职业道德培养 篇2

1 重新确立培养目标, 为医学生的职业道德培养指明方向

我国传统医学生的培养目标是以疾病为中心培养诊断—治疗型医学人才, 因而出现重医学专业轻人文科学、重医疗诊

缩与舒张, 使椎基底动脉血流速度发生变化[5]。针刺颈夹脊穴可以纠正颈椎病所致椎动脉血流动力学的紊乱, 改善血流速度, 提高脑血流量[5]。中医认为, 颈椎病一是由于外伤、劳损或感受风、寒、湿邪, 致使经脉不畅;二是由于人到中年, 肝肾亏虚, 气血不足, 筋脉失于濡养, 风、寒、湿邪乘虚入侵, 致气血痹阻发而为本病。故药枕采用桑枝、威灵仙、羌活、香附、细辛散寒除湿, 舒经活络;红花、当归、丹参、乳香活血养血, 濡养筋脉;麝香、冰片芳香走窜, 祛风引药;川断、骨碎补、杜仲补肝肾, 祛风湿。上药合用, 具有补肝益肾、活血化淤、温经通络、理气止痛的作用。药枕在使用时, 药物通过呼吸道和皮肤吸收, 发挥其治疗作用。椭圆形药枕在使用时, 有轻度颈椎牵引作用。睡眠时枕用, 头颈处于后伸状态, 缓解了颈部的肌肉痉挛, 增加了椎间盘的负压, 恢复了正常关节的应力及正常生理曲度和颈椎间的稳定性, 调整了椎体的序列, 进而使椎体后缘增生的骨刺前移, 扩大了椎间孔的容积, 解除了椎动脉的致压因素所引起的椎动脉扭曲、治轻预防保健、重技术轻职业道德培养的倾向, 这也是造成医学生职业道德素质滑坡的一个深层次原因。进入21世纪,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 我国医学教育也面临着重大转变。这一转变首先表现在培养目标的重新确立上。根据新形势, 医学院校的培养目标应确立为“以患者为中心”, 培养具有高尚职业道德、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预防—诊断—治疗—康复型医学人才。按照这一新的培养目标, 医学生必须具备良好的思想政治素质、职业道德素质和医学人文精神。医学生要把患者的生命安危放在首位, 牢固树立同情患者、尊重患者、救死扶伤、全心全意为患者服务的宗旨, 树立对技术精益求精、不断创新, 对工作认真负责, 为医学事业奋斗终生的理念。可见, 新目标的确立必然为医学生职业道德的培养指明方向。

2 严把医学生入学关, 为医学生的职业道德培养奠定基础

痉挛等, 保证了椎动脉的供血。配合针刺, 能够改善颈部椎枕肌群的紧张状态, 减轻颈椎退变对血管的机械性压迫和对颈神经根的刺激, 降低交感神经的兴奋性, 增大椎动脉的内径和血流速度, 从而改善脑干中的网状结构、前庭神经核区和内耳的缺血状态, 达到治疗的目的[5]。

参考文献:

[1]谭吉林, 何希俊, 郭瑞兰.针刺配合颈椎牵引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临床研究[J].中国针灸, 2002, 22 (6) :371~373.

[2]孙宇, 陈琪福.第2届颈椎病专题座谈会纪要[J].中华外科杂志, 1993, 1

[3]孙清, 孙树椿.椎动脉型颈椎病发病机理的研究概况[J].中国中医骨伤科杂志, 1998, 6 (4) :59.

[4]袁哓军.针刺风池穴对脑血流的影响[J].中医杂志, 1996, 365:285.

[5]苏稼夫, 周文强, 黄聪阳.以TCD观察针刺对颈椎病椎-基底动脉血流速度异常的影响[J].中国针灸, 2004, 24 (2) :115~118.!

医学生将来要从事的是一种特殊的职业, 因而对其也应有特殊的要求。作为医学生, 必须有医生的崇高感, 即学医、当医生不是为了金钱, 而是为了救死扶伤。此外, 还应有一定的社区服务经验, 比如在社区卫生机构、养老院、街道组织等做义工, 这不但会积累一些服务经验, 而且也是体现爱心的一个标志。有了医生的崇高感和一定的服务经验, 医学生便会对将来所要从事的职业有一定的认识, 也会对学校的职业道德教育产生共鸣。目前, 我国医学院校的招生并未体现医学生的特点。有的学生之所以报考医学院校, 并不是为了救死扶伤, 而是为了挣大钱;有的之所以要到医学院校读书, 是为了将来好找工作;有的根本不喜欢医生这个职业, 之所以来学医, 是因为父母让念的等。有上述想法的学生, 从严格意义上说是不适合学医的。这也说明把住医学生入学关是十分必要的。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 医学院校势必要把对考生学医动机和服务经历的考查提到议事日程上来。严把医学生入学关, 提高新生的质量, 这样才能对医学生的职业道德教育产生积极而深远的影响。

3 增设医学人文课程是医学生职业道德培养的根本途径

20世纪80年代以后, 通过医学人文教育来加强职业道德教育已成为西方国家医学教改的新趋势。如1987年英国的医学院校就将医学伦理学贯穿在整个医学教育全过程中, 并在临床见习、实习中按一定时间间隔由医学以外的专家进行跨学科的伦理教育;1995年美国几乎所有的医学院校都开设了人文课程。总体来说, 现在西方国家的人文教育是以贯穿于专业教育全过程为特征的。与国外医学人文课程相比, 我国的人文社会科学课程偏少, 相关的职业道德教育力度不够, 以致我国的医学生文化底蕴薄弱, 医德素质不高。要改变这一状况, 有必要增设医学人文课程, 并把它作为对医学生职业道德培养的根本途径。

4 强化专业课德育功能是医学生职业道德培养的有效途径

医学生职业道德培养是一项系统工程, 它不应仅仅依靠德育课教学, 而应把它贯穿于教育的全过程中。医学院校除了增设人文课程, 改进德育课教学外, 还有很重要的一条途径就是发挥专业课的载体作用和渗透作用, 在专业教育中拓展道德教育的空间。比如在讲解尸体解剖时, 可以对学生进行对死者尊重的教育。这样的教育往往更生动、更深刻、更具震撼力, 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5 深化实践中的德育是医学生职业道德培养的关键途径

对医学生的职业道德教育不应仅仅停留在课堂上和讨论中, 更重要的是在实践中加以深化。一是在课外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中深化德育。比如, 鼓励学生走进医院, 贴近患者, 为患者提供义务服务;走进社区, 走入农村, 帮助残疾人和弱势人群;组织学生到贫困地区义诊 (由具有医师资格的教师带队) , 搞科普宣传, 为贫困地区的群众做贡献。在这些课外活动中, 使学生受到生动而深刻的医德教育, 使其逐步树立起“治病救人是医生的神圣职责”、“对患者要一视同仁是做医生的起码标准”等理念, 这些对于医学生将来的从医生涯有巨大的影响作用。二是在临床实习阶段深化德育。临床实习既是医学生通过临床把理论知识转化为专业技能的重要途径, 也是医学生接触社会、服务患者、强化医德信念的关键时期。在这个阶段, 如果医德教育跟不上, 那么, 前期的德育成果就有付诸东流、毁于一旦的危险。特别是在目前医德滑坡的背景下, 医学生进入实习期势必受到来自不同渠道的负面功利因素的濡染, 造成理想与现实之间的落差和心态失衡。如有的学生看到医生收受“红包”, 得到了“实惠”还没受到惩罚, 于是就由原来对收受“红包”鄙视, 转化为害怕、羡慕、收受, 甚至索要;有的学生对患者缺乏同情心, 为了增加临床经验反复给患者检查, 加重了患者的身心和经济负担, 其对此不但不感到内疚, 反而觉得理所应当;还有的学生觉得自己不过是在实习, 对自己要求不严, 随便迟到、早退, 甚至延误治病救人的时机, 而他们还不以为然, 在心目中根本就没有把患者当回事等。这些都是医学生职业道德所不允许的。要针对实习中发现的问题, 有针对性地进行职业道德教育, 引导学生正确对待身边的非道德现象, 强化以患者为中心的基本思想, 严肃实习纪律, 使医学生在实践中真正树立起良好的医德医风。

6 设立专门辅导机构是医学生职业道德培养的必要途径

在我国, 医学院校无论是教学工作还是后勤工作, 都由校级领导分管, 并有相应的职能科室具体负责。而医学生职业道德培养工作是由校级领导分管还是由具体职能科室专门负责呢?据笔者调查, 在这方面, 许多医学院校做的工作还很不够, 甚至处于空白阶段。从国际做法来看, 1999年成立的国际医学教育专门委员会 (IIME) 在其制订的《本科医学教育全球最低基本要求》中指出:敬业精神和伦理行为是医疗实践的核心, 应同等对待职业价值、态度、行为和伦理与医学知识、临床技能, 将其作为对毕业生的基本要求所规定的核心能力和基本素质之一。也就是说, 对医学生职业道德的培养与对医学生知识技能的培养是同等重要的。因此, 在医学院校设立对医学生职业道德培养的专门辅导机构很有必要。在美国的医学院校, 几乎都设有学生辅导中心, 由一名副校长主管中心工作, 负责对学生进行职业辅导、道德教育、心理咨询等。在中心的领导下, 有的还创办了“医学生道德期刊”、“医学生道德教育e网”等有效载体, 引导学生就医德、医风问题展开讨论, 发布具有正面导向性的观点, 增强德育的效果。我国医学院校也应借鉴国外这些成功的经验和做法, 以加强对医学生职业道德培养工作的领导和引导。

7 加大监管、处罚力度, 为医学生职业道德培养提供保障

教育不是万能的, 如果教育手段不与一定的惩罚手段相结合, 教育就缺乏保障。医学生不是生活在真空中, 医学生职业道德观的形成离不开社会大环境的影响。比如屡禁不止、逐步升级的“红包”现象;责任心不强、草率行医致患者伤残死亡的现象;不顾病情, 乱开大处方、进行不必要的检查、化验, 从而加重患者经济负担的现象;生产、销售假药危及患者生命的现象等, 都对医学生职业道德观的形成产生冲击和影响。如果不对这些丑恶的现象加大打击的力度, 就会使医学生职业道德的培养失去应有的效果。国家一方面要继续加大医学生职业道德培养力度, 使医学生和医务工作者严格自律, 重塑人们心目中的“白衣天使”的圣洁形象;另一方面要加大对医德、医风的监管力度, 加大对违反医德、医风行为的处罚力度, 以净化医疗卫生行业环境, 确保医学生职业道德培养工作健康发展。!

摘要:医学生是医务人员的后备力量, 是医务界的未来和希望, 医学生的职业道德素质关系到我国医疗机构的前途命运、人民的生命安危和社会的和谐稳定。国家、社会和人民群众都对医学生职业道德提出了更高、更严的要求并寄予更大的希望。然而, 由于市场经济大潮的冲击, 医学生的职业道德出现了滑坡现象。尽快扭转这一趋势, 加强对医学生的职业道德培养已成为一项紧迫的课题。现紧密联系我国医学生职业道德培养的实际, 借鉴国外一些成功的做法, 从4个方面论述我国医学生职业道德培养的根本途径、有效途径、关键途径、必要途径, 概括阐述了方向问题、基础问题、保障问题, 对医学院校搞好医学生职业道德培养工作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医学生职业道德培养 篇3

关键词:医学生;道德自律;路径

医学生是国家医学事业的接班人,其职业道德水平直接关系到为人民服务的价值取向,关系到医疗行业乃至社会的道德建设,关系到医疗卫生事业的健康发展。因此,大力加强医学生的职业道德教育,构建其良好的职业道德观念,增强其职业自律意识,培养其良好的职业行为,是时代的要求,也是社会的要求。

一、加强医学生职业道德自律意识培养的意义

1.医学生自身成长成才的需要

市场经济带来的利益意识和道德观念的多元化,不可避免地影响着医学生的思想道德。加强医学生的职业道德自律教育,既是医学生道德教育的需要,也是医学生自身立足社会、成长成才的需要。

2.推进我国医疗卫生事业健康发展的需要

近年,我国医疗领域医患关系紧张,治疗行为不规范,乱检查、乱用药、乱收费等现象禁而不绝,医务人员的责任感、神圣感下降,医生和病人的情感交流淡化,这一切都严重影响了医疗卫生事业的健康发展。医学生是医疗卫生行业未来的生力军,在学校阶段大力加强其职业道德自律意识培养,对于推进医疗体制改革深入开展、纠正行业不正之风、促进医疗卫生事业良性发展有着重要意义。

3.促进和谐社会建设的需要

医患关系紧张,医疗纠纷频发,凸现了我国当前医德危机的严重性,也直接影响了社会的和谐稳定。而医务工作者的人文修养、伦理道德、职业操守,正是构建和谐医患关系的重要基础。因此,大力加强医学生的职业道德自律意识教育,不仅是构建和谐医患关系的需要,也是建设和谐社会的需要。教育学生认识其所学专业和未来职业的社会意义和价值,使其自觉树立服务意识、责任意识、使命意识,这是医学生职业道德自律意识培养的关键所在。

二、加强医学生职业道德自律意识培养的途径

1.坚持医学人文教育与专业教育相结合

1999年,国际医学教育专门委员会指出,“敬业精神和伦理行为”是医疗实践的核心,应把“职业价值、态度和伦理”同“医学知识”“临床技能”一样,作为对毕业生“基本要求”所规定的核心能力和基本素质之一,并应将《医学伦理学》《医学史》《医学法学》等作为医学人文教育的核心课程。实践证明,随着大学生主体意识的增强,单纯的道德理论说教越来越受到学生的排斥。因此,我们应抓住学生喜欢专业课的心理特点,充分发挥专业课的载体和渗透作用,把医学人文教育和职业道德教育融入专业课教学,特别是把中国传统的医学人文精神,如“贵人”思想、“仁术”宗旨、“清廉”作风等融入专业课教学,潜移默化地帮助学生增强道德辨析能力,提高道德自律意识。

2.坚持医德理论与社会实践相结合

德育的最终目标是将良好的道德认知转化为积极的道德行为,即做到知行合一。而开展社会实践、社会调查、志愿者服务、社区义诊等活动正是职业道德教育的有效途径。开展这些活动,让学生走进医院、走进社区,关爱生命、帮助他人、服务他人,并从中体验快乐、体验价值,可切实培养医学生的医德,增强其主动履行医德的自律意识。特别是在医疗扶贫的社会实践中,医学生为贫困群众服务,体验疾苦,可增强其悲悯情怀,升华医德感情。

3.坚持医疗实践与医德实践相结合

西方医学院校非常注重“床边教学”,并明确规定:医学生早期临床的中心任务就是医德教育和实践,以实现医德实践与医疗实践的有机结合。因此,临床实习既是医学生把书本理论转化为实践技能的重要途径,也是医学生接触社会、服务患者、形成医德意识的重要时期,更是他们形成坚定的医德信念和良好的医德行为习惯的关键时期。特别是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深入,人们的价值观日益多元化,医学生势必受到各种负面影响,因此我们必须加强临床实习期的医德教育,引导学生学会正确认识、辨析并处理各种道德矛盾。实践表明,一个医学工作者的医德修养和医德行为的养成,深受临床实习阶段的影响。因此,我们应通过优秀医师带教、加强制度规范、健全监督机制、发挥榜样引领作用等途径来帮助医学生在临床实践中增强医德自律意识。

4.坚持正面引导与反面教育相结合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中外医学史上曾涌现出许多医术精湛、医德高尚的名医大家,给后人以榜样和激励。如张仲景、李时珍、白求恩、南丁格尔等。医学院校应充分发挥这些医德典范的榜样引领作用,激发学生对他们的敬慕、向往和崇敬之情,从而增强学生自觉践行医德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同时,应及时发布各类医疗道德事件,并通过网络、座谈、辩论、演讲等形式展开道德讨论,切实增强教育效果。

参考文献:

[1]唐靖一,朱抗美,李屹.医务人员职业道德自律的实践研究[J].中国医学伦理学,2007,(4).

[2]邵明玉.论大学生的道德自律教育[J].中国西部科技,2011,(33).

医学生职业道德的论文 篇4

摘要:医学生是医务人员的后备力量,是医务界的未来和希望,医学生的职业道德素质关系到我国医疗机构的前途命运、人民的生命安危和社会的和谐稳定。国家、社会和人民群众都对医学生职业道德提出了更高、更严的要求并寄予更大的希望。然而,由于市场经济大潮的冲击。医学生的职业道德出现了滑坡现象。尽快扭转这一趋势,加强对医学生的职业道德培养已成为一项紧迫的课题。现紧密联系我国医学生职业道德培养的实际,借鉴国外一些成功的做法,从4个方面论述我国医学生职业道德培养的根本途径、有效途径、关键途径、必要途径,概括阐述了方向问题、基础问题、保障问题,对医学院校搞好医学生职业道德培养工作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各个行业都有自己的职业道德,医学职业也不例外。由于医务人员的服务对象是身心痛苦不堪的患者,医疗服务质量的好坏直接关系到患者的生命安危,关系到整个社会的和谐稳定,因此,国家、社会和人民群众都对医务人员及其后备力量的职业道德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并寄予厚望。然而在市场经济大潮的冲击下,医学生的职业道德素质出现了严重滑坡现象。如何尽快扭转这一趋势,并从根本上确保医学生的职业道德素质不断提高,已成为摆在医学教育工作者面前的一项巫待解决的重大课题。本文拟从多角度对医学生职业道德的培养途径及其相关问题进行初步探索。

1重新确立培养目标,为医学生的职业道德培养指明方向

我国传统医学生的培养目标是以疾病为中心培养诊断一治疗型医学人才.因而出现重医学专业轻人文科学、重医疗诊治轻预防保健、重技术轻职业道德培养的倾向,这也是造成医学生职业道德素质滑坡的一个深层次原因。进人21世纪,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我国医学教育也面临着重大转变。这一转变首先表现在培养目标的重新确立上。根据新形势,医学院校的培养目标应确立为“以患者为中心”,培养具有高尚职业道德、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预防一诊断一治疗,康复型医学人才。按照这一新的培养目标,医学生必须具备良好的思想政抬素质、职业道德素质和医学人文精神。医学生要把患者的生命安危放在首位,牢固树立同情患者、尊重患者、救死扶伤、全心全意为患者服务的宗旨,树立对技术精益求精、不断创新,对工作认真负责,为医学事业奋斗终生的理念。可见,新目标的确立必然为医学生职业道德的培养指明方向。

2严把医学生入学关.为医学生的职业遭翻培养盆定基础

医学生将来要从事的是一种特殊的职业,因而对其也应有特殊的要求。作为医学生,必须有医生的崇高感,即学医、当医生不是为了金钱,而是为了救死扶伤。此外,还应有一定的社区服务经验,比如在社区卫生机构、养老院、街道组织等做义工,这不但会积累一些服务经验,而且也是体现爱心的一个标志。有了医生的崇高感和一定的服务经验,医学生便会对将来所要从事的职业有一定的认识,也会对学校的职业道德教育产生共鸣。目前,我国医学院校的招生并未体现医学生的特点。有的学生之所以报考医学院校,并不是为了救死扶伤,而是为了挣大钱;有的之所以要到医学院校读书,是为了将来好找工作;有的根本不喜欢医生这个职业,之所以来学医,是因为父母让念的等。有上述想法的学生,从严格意义上说是不适合学医的。这也说明把住医学生人学关是十分必要的。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人,医学院校势必要扣探寸考生学医动机和服务经历的考查提到议事日程上来。严把医学生人学关,提高新生的质量,这样才能对医学生的职业道德教育产生积极而深远的影响。

3增设医学人文课程是医学生职业道德培养的根本途径

20世纪80年代以后,通过医学人文教育来加强职业道德教育已成为西方国家医学教改的新趋势。如1987年英国的医学院校就将医学伦理学贯穿在整个医学教育全过程中,并在临床见习、实习中按一定时间间隔由医学以外的专家进行跨学科的伦理教育;1995年美国几乎所有的医学院校都开设了人文课程。总体来说,现在西方国家的人文教育是以贯穿于专业教育全过程为特征的。与国外医学人文课程相比,我国的人文社会科学课程偏少,相关的职业道德教育力度不够,以致我国的医学生文化底蕴薄弱,医德素质不高。要改变这一状况,有必要增设医学人文课程,并把它作为对医学生职业道德培养的根本途径。

4强化专业课德育功能是医学生职业道德培养的有效途径

医学生职业道德培养是一项系统工程,它不应仅仅依靠德育课教学,而应把它贯穿于教育的全过程中。医学院校除了增设人文课程,改进德育课教学外,还有很重要的一条途径就是发挥专业课的载体作用和渗透作用,在专业教育中拓展道德教育的空间。比如在讲解尸体解剖时,可以对学生进行对死者尊重的教育。这样的教育往往更生动、更深刻、更具震撼力,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5深化实践中的德育是医学生职业道德培养的关键途径

对医学生的职业道德教育不应仅仅停留在课堂上和讨论中,更重要的是在实践中加以深化。一是在课外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中深化德育。比如,鼓励学生走进医院,贴近患者,为患者提供义务服务;走进社区,走人农村,帮助残疾人和弱势人群;组织学生到贫困地区义诊(由具有医师资格的教师带队),搞科普宣传,为贫困地区的群众做贡献。在这些课外活动中,使学生受到生动而深刻的医德教育,使其逐步树立起“治病救人是医生的神圣职责”、“对患者要一视同仁是做医生的起码标准”等理念,这些对于医学生将来的从医生涯有巨大的影响作用。二是在临床实习阶段深化德育。临床实习既是医学生通过临床把理论知识转化为专业技能的重要途径,也是医学生接触社会、服务患者、强化医德信念的关键时期。在这个阶段,如果医德教育跟不上,那么,前期的德育成果就有付诸东流、毁于一旦的危险。特别是在目前医德滑坡的背景下,医学生进人实月期势必受到来自不同渠道的负面功利因素的濡染,造成理想戈现实之间的落差和心态失衡。如有的学生看到医生收受“红包”,得到了“实惠”还没受到惩罚,于是就由原来对收受“红包,鄙视,转化为害怕、羡慕、收受,甚至素要;有的学生对患者缺乏同情心,为了增加临床经验反复给患者检查,加重了患者的身心和经济负担,其对此不但不感到内疚,反而觉得理所应当;还有的学生觉得自己不过是在实习,对自己要求不严,随便迟到,早退,甚至延误治病救人的时机,而他们还不以为然,在心目牛根本就没有把患者当回事等。这些都是医学生职业道德所不允许的。要针对实习中发现的问题,有针对性地进行职业道德教育,引导学生正确对待身边的非道德现象,强化以患者为中心的基本思想,严肃实习纪律,使医学生在实践中真正树立起良好的医德医风。

6设立专门辅导机构是医学生职业道德培养的必要途径

在我国,医学院校无论是教学工作还是后勤工作,都由校级领导分管,并有相应的职能科室具体负责。而医学生职业道德培养工作是由校级领导分管还是由具体职能科室专门负责呢?据笔者调查,在这方面,许多医学院校做的工作还很不够,甚至处于空白阶段。从国际做法来看,成立的国际医学教育专门委员会(IIME)在其制订的《本科医学教育全球最低基本要求》中指出:敬业精神和伦理行为是医疗实践的核心,应同等对待职业价值、态度、行为和伦理与医学知识、临床技能,将其作为对毕业生的基本要求所规定的核心能力和基本素质之一。也就是说,对医学生职业道德的培养与对医学生知识技能的培养是同等重要的。因此,在医学院校设立对医学生职业道德培养的专门辅导机构很有必要。在美国的医学院校,几乎都设有学生辅导中心,由一名副校长主管中心工作,负责对学生进行职业辅导、道德教育、心理咨询等。在中心的领导下,有的还创办了“医学生道德期刊”、“医学生道德教育e网”等有效载体,引导学生就医德、医风问题展开讨论,发布具有正面导向性的观点,增强德育的效果。我国医学院校也应借鉴国外这些成功的经验和做法,以加强对医学生职业道德培养工作的领导和引髯

7加大监管、处罚力度,为医学生职业道德培养提供保障

医学生职业道德培养 篇5

职业道德是每个医学生必备的基本素养,卫生学校有必要充分认识新形势下加强和改进医学生的职业道德教育工作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医学生的职业崇高而神圣,具有高风险性,在当今医疗体制商业化、市场化倾向下,医学生的职业道德教育显得尤其重要。为了提高我国医学生职业道德教育的有效性和实效性,需不断完善和健全适合我国特点的医学生职业道德培养途径,使医学。

医学职业道德,是在一般社会道德基础上,根据医学专业的性质、任务及医疗岗位对人类健康所承担的社会义务和责任,对医疗工作者提出的医学职业标准和医疗行为规范;是医务人员用于指导自己言行,调整医患之间、医务人员与社会之问的关系;判断自己和他人在医疗护理、预防保健、医疗管理医学科研等实践过程中行为是非、善恶、荣辱和褒贬的标准。良好的职业道德是医务工作者精神风貌和人格魅力的集中体现,也是掌握和应用操作技能、提高工作技巧,做好本职工作的原动力。医学生职业道德教育,就是按照社会主义职业道德要求,对医学生施行有目的、有组织、有计划的系统教育,培养高尚的道德品质,提高他们的职业道德素质。

医学是人学,与其他学科相比。更强调对生命的关怀。无论是传统医学还是现代医学教育,德育始终处于重要的地位。医学生作为我国医学卫生战线的后备军和生力军,其道德水平决定着未来中国卫生行业整体道德水平。重视和加强医学教育中的道德教育,对于进一步加强我国医药卫生行业乃至整个社会的精神文明建设,建立和谐体系具有重要意义。因此,需要我们积极探索医学生职业道德的培养途径。

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完善,医疗卫生事业改革不断深入,医务人员的价值观发生了很大的变化,道德价值出现了多元化,人们的思维方式、价值取向、道德观念等也发生深刻的变化,由此产生的各种观念的撞击与交替,给医学生的职业道德教育带来了新情况。在这样具有大转折的医疗形势下,加强医学生的职业道德教育显得尤为重要。中共十七大报告中提出要“加强医德医风建设,提高医疗服务质量”。作为卫生学校,培养出来的学生不单是技术上要求过硬,职业道德上更要过硬。首先要成为一个合格的医务工作者,就要有献身医学事业、全心全意为患者服务的思想,没有这一思想做基础,医术再高也是空谈。正如全国劳模俞卓伟院长说的:“有德无医误患者,有医无德害患者,有德有医救患者”。所以。职业道德教育必须坚持从卫生行业特点和医学生特点出发,重点进行职业道德教育,特别是对仍处在教育阶段的未来从业者,强化职业道德教育,深化职业道德意识,也是件刻不容缓的事。

注重实践教育职业道德教育不能停留在课本,要将课堂教学延伸到课外。低年级学生可到到医院、社区医疗卫生服务中心参观见习,了解医生的工作环境与工作流程,对医生的职业性质、职业特点等有一个感性的认识。高年级的医学生可成立义工组织,利用课余时间从事社会实践活动,特别要下到农村、社区,开展健康宣教、保健咨询、义务诊疗、医疗调查等活动,既能锻炼知识技能,又能了解群众需求,对于培养学生关爱他人、无私奉献的精神有积极意义。对于实习学生,要积极倡导和组织他们参加医院创建医德医风示范活动,开展学习交流,使他们在学习中得到深刻的启发,亲身感受医生肩上的重大责任。同时可对实习生实施职业道德评价,将评选结果作为学生毕业考核重要内容之一。对于即将走出校门的毕业生可借助重温医学生誓言、看警示片、签承诺书、学《医师法》等各种方式有针对性的开展职业道德教育,让他们了解医疗卫生事业的现状,明确医生这一职业的道德要求与法律规定。

医学生职业规划例文 篇6

导读:我根据大家的需要整理了一份关于《医学生职业规划范文》的内容,具体内容:医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书对于其个人的职业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以下是我为大家整理的:,仅供大家参考!(一)一.大学的四年规划(20xx 年-20xx 年,20 岁至 23 岁)...医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书对于其个人的职业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以下是我为大家整理的:,仅供大家参考!

(一)

一.大学的四年规划(20xx 年-20xx 年,20 岁至 23 岁)

方向:临床医生

总体目标:完成本科的学习,获得学士学位,考上研究生

二.社会环境分析结果

1、社会一般环境:

中国政治稳定,经济持续发展。

2、医生职业特殊社会环境:

现在医生职业存在饱和状态,即供过于求的状态。医学也越来越发达,要学的东西自然也愈来愈多,这使得很多本科毕业生要继续学习,争取拿到硕士甚至博士学位,新政策的颁布更对医学生的学历要求增高。要想以后找到好工作就必须自我增值,多学点东西。

三.个人分析与角色建议

1.个人分析:

(1)自身现状:

有较强的学习愿望和学习能力,能吃苦耐劳,对所学的知识掌握地较扎实。英语四级已过,准备过六级。准备多看点课外的知识充实自己,多学点东西。

2.角色建议:

父亲:“要不断学习,不断充实自己” “任何时候都不能骄傲也不能气馁”

母亲:“要学会宽容 ”

老师:“聪明、有上进心、勤奋、乖巧,缺乏社会经验,还要磨练”

同学:“有较强的学习能力,适合学医,做医生”

四.职业目标分解与组合职业目标:一个优秀的妇产科医生。

1.20xx-20xx 年:

完成教材的内容,争取考得好成绩,通过英语六级考试。

2.20xx—20xx 年:

边学习便见习,通过理论和实践相结合,把理论学得的知识运用到实践中,做做好一个医生做好铺垫

3.20xx—20xx 年

到一家医院实习,通过实习具有一定的实践经验。顺利完成毕业论文,顺利毕业,获取学士学位。尝试一下考研,如果考上就读书,完成学业,如果考不上,就去找一家医院工作,到第二年再考。

五.成功标准

我的成功标准是个人事务、职业生涯、家庭生活的协调发展。只要自己尽心尽力,能力也得到了发挥,每个阶段都有了切实的自我提高,即

使目标没有实现(特别是收入目标)我也不会觉得失败,给自己太多的压力本身就是一件失败的事情。为了家庭牺牲职业目标的实现,我认为是可以理解的。在 28 岁之前一定要有自己的家庭。

六.职业生涯规划实施方案

差距:1、作为临床医生所必须的理论和实践能力;2、快速适应能力欠缺;3、身体适应能力有差距。4、社交圈太窄。

七、缩小差距的方法:

1.教育培训方法

(1)充分利用本科毕业前在校学习的时间,为自己补充所需的知识和技能。包括参与社会团体活动、广泛阅读相关书籍、选修、旁听相关课程、报考技能资格证书等。

(2)充分利用学校给学生提供的实习和见习机会,争取更多的学习机会。

(3)攻读硕士研究生学习机会

2.讨论交流方法

在校期间多和老师、同学讨论交流,毕业后选择和其中某些人经常进行交流。

3.实践锻炼方法

(1)锻炼自己的注意力,在嘈杂的环境里也能思考问题,正常工作。在大而嘈杂的办公室里有意识地进行自我训练。

(2)养成良好的锻炼、饮食、生活习惯。每天保证睡眠 6-8 小时,每周锻炼三次以上。

(3)充分利用自身的工作条件扩大社交圈、重视同学交际圈、重视和每个人的交往,不论身份贵贱和亲疏程度。

本人对于职业生涯规划的看法:

1、职业规划肯定要有,但是我觉得职业规划不可能现在就定下来,周围的环境随时在变,而且自己随着不断的成熟和接触不同的东西,也会变。我以前想当警察,后来想当医生,所以觉得这个很难就定下来,更何况是在校大学生,没有任何社会阅历,谈这个就似乎有点纸上谈兵。

2、但是,虽然可能没有成型的职业规划,但是我觉得每个阶段的前进方向和短期目标要有,比如这段时间我要练好英语听力到什么水平,我要朝着什么方向努力,没有努力的方向和短期的目标,那容易虚度光阴。

(二)

一.确定目标

美好愿望:我希望自己可以充实地过每一天,希望我身边的人都健健康康,幸福快乐!希望通过自己的不断求知和进取能帮人从病痛之中摆脱出来。

职业方向:医疗行业

总体目标:当一名医术精明,经验丰富,高职业道德素质,人人佩服,人人信赖的医生。

已进行情况:职业道德在进行中,医学知识在刻苦的学习中,学会在同龄人中确立威信度,让被人认可自己,信任自己。

二.个人分析与角色建议

1.个人分析:

(1)自身现状:兴趣、能力、性格等

生活兴趣:我热爱运动,上网,看书等,对新事物充满好奇心......职业兴趣:我欣赏那些穿着白大褂、以睿智丰富的知识为病人解除病痛的医生。自己也喜欢当医生。

职业价值观:我认为医生首先要有崇高的敬业精神,要有精湛的医学技术和追求卓越、利他主义、责任感、同情心、移情、负责、诚实、正直、严谨的科学态度。

能力:我的管理和学习能力还不错,我的办事能力是可以的,有独立学习的能力。好的学习能力为我以后的职业能力打下了基础。

性格:我是比较喜欢独立的人,一般都是自己的事情自己解决,不喜欢麻烦别人。面对别人,我是热情开朗的男生。我会对我遇见的人很阳光的微笑,很热情的打招呼。我会热心地待人。对于不幸的人我会同情,对于失意伤心的朋友,我会安慰,对于需要帮助的朋友,我也会热心地尽自己所能地帮。我在别人面前是乐观,是开朗的。大多时候,我是有耐心的人,我可以很细心地做好事情。只是近段做事有点缺少恒心与毅力,只抱三分热情,没有动力。不过这只是暂时的,我会找好自己的方向,努力前进的。再仔细端详自己的性格,待人待事热心热情,适合当医生的。

2.角色建议:

父亲:“要好好学习,争取各个方面全面发展;远离

贫穷,做个堂堂正正的男子汉。”

母亲:“学你想学的,只要你喜欢就好。”

亲戚:“现在,专业知识要学精,但个人能力必不可

少,同时也要有良好的人际关系。”

老师:“聪明能干、有较强的责任心,适合从事服务事业,比如老师,医生等职业。

同学:”幽默,敢作敢当,继续努力。“

......三.社会环境规划和职业分析

环境与职业的分析:

1.家庭环境分析:

生在农村,祖父辈以农业为主,这决定了我从学生到职业人的快速过渡。亲戚朋友对我的期望值很大。亲戚朋友基本都是农民,没有特别的社会关系。

2.学校环境分析:

就我目前所读的学校----福建中医药大学来讲,学骨科是个不错的选择。我所学的专业是我校在全国首创的,有较雄厚的教学条件跟实践经验。而且学校实行与福建师范大学联合办学的教学模式。让我接受更多更精彩的校园生活,感受师大浓厚的文化气息。

医学生职业道德培养 篇7

随着社会的发展, 美学理论对医学的指导作用日益受到人们的关注, 审美教育必将成为整个教育的基础和教育改革的突破口。

医学审美中的美学对审美现象诸方面的考察与研究, 目的不在于把握美的本质, 揭示美的规律, 更重要的是促使人类自觉按照美的规律改造自然、社会及人类自身。这种审美教育就是审美实施者依据一定时代的审美观念和审美理想, 选择和利用适当的审美媒介, 引发受教育者的审美经验, 以培养和陶冶其审美能力和审美境界的过程。

对医学生的审美教育, 总的来说, 应该属于情感教育, 这种审美教育的内涵, 是在现代医学模式的指导下, 培养既具有医学技术知识又具有医学人文知识的通才, 以适应人类对健康的不断需求, 归根到底是要培养满足时代发展需要的医疗事业的接班人。用积极的、进步的、真正美的东西来熏陶和塑造人们的灵魂, 帮助人们树立理想和健康的审美观念, 促进医学人才素质的全面发展。

一、审美教育对医学生审美观的促进作用

正确而健康的审美观, 是医学审美的基础, 它必须通过医护人员的感官对医疗服务对象产生审美感受, 这种感受是审美的起点。审美感受是通过医护人员的审美鉴赏能力, 对审美对象的声、光、色、形等个别属性的把握, 进行综合分析, 并联想以往的审美意识, 形成较完美的审美形象。医学生的审美教育应该注意培养这种能力。医学审美的最终目的不能仅停留在感受和鉴赏的水平上, 而在于创造医学美的形象, 只有通过医学美的创造, 才能推动医学科学地发展。

1. 在医疗实践中树立创造美的观点

任何美的事物都直接或间接地与实践相联系, 体现着人类的本质力量和有意识、有目的的自由创造活动。因此, 判断任何事物的美与丑, 关键是看其中是否包含着实践, 是否显示人的智慧、才华和创造性, 是否体现了人的本质力量。医护工作具有很强的实践性, 通过对病人实施疾病诊断、疾病治疗、疾病护理、疾病恢复等过程, 维护病人身心的最佳状态, 充分体现了通过医疗实践创造的人体和谐美。

2. 树立应用美学理论指导医疗实践的观点

应用美学理论指导医疗实践, 使医护人员在明确什么是美与丑、善与恶概念的同时, 塑造出崇高的敬业精神、渊博的知识内涵、优美的动作姿势、敏锐的观察能力及和蔼可亲的处事态度等的医护人员形象。

3. 树立美在医学实践中不断升华的观点

审美观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变化, 人们不应墨守成规, 沿袭旧时、过时的审美观。要与时俱进, 树立健康积极的审美观。

二、审美教育对提高医学生医学美综合能力的作用

1. 训练对医学美的感受能力

对医学美的感受能力, 决定着是否能对医疗过程中行为美的属性产生直接而迅速的反应, 健全的视听器官是感受美的物质基础。医护人员在进行临床诊断、检查、手术及其他各项操作时, 应动作熟练、轻柔、协调、和谐, 给人以舒展的节奏感和动态的美感, 并从中感受到和谐美和动态美的存在。

2. 提高对医学美尤其是医学人体美的认识能力

认识能力较感觉能力高一层次, 它不但需要有健全的感觉器官, 而且还需要有丰富的比较、联想、思维、想象等能力。没有善于比较的能力, 就不可能有对医学美或医学人体美属性的种种细微区分和对美丑的正确辨识能力; 同样没有丰富的想象、思维能力, 就不可能发现医学美和医学人体美内容的丰富多彩。医学生审美认识能力的发展不仅需要医学知识和美学知识, 还需要临床实践中的不断发现, 不断积累、不断提高。

3. 培养医学生对医学美的情绪体验

医护人员美好的行为和医疗过程, 能引起人的情感变化, 激起良好意识的产生, 因而医学生审美的主要特点在于对医学美的情绪体验。医学美的情绪体验主要表现为对医学事业的高度责任感及对病人的深厚感情, 这也是一个医护人员必备的思想基础。有了这一思想基础, 在日常的医疗实践中就能尊重病人的意志, 待病人如亲人, 从而产生对病人康复后的快乐与抢救成功的喜悦心情的情绪体验。

三、审美教育对提高医学生美的鉴赏能力的作用

培养医护人员对美的鉴赏能力是医学生审美教育的一项重要任务, 医学美的鉴赏能力是对医疗过程及行为的美与丑的区别, 以及局部的把握能力, 医学美的欣赏能力是对医学美的形式、内容及社会意义的整体把握和审美评价能力。这种能力可使人们透过医学美的外在形式去领悟其中的内涵, 达到高层次的审美境界。例如, 对医生品德、风度、技术的欣赏, 不应仅仅停留在浅表的感性形式上, 而要透过它们去欣赏医务工作者精湛的医术、渊博的学识、高尚的情操、文明的风度, 从而进一步理解医学事业救死扶伤的高尚意义。因此, 提高医护人员的文化知识水平和美学修养是培养医学美鉴赏能力的必经途径。

四、审美教育对激发医学生创造能力的作用

人们认识世界是为了改造世界, 人们感受、鉴赏美是为了创造美。对美的创造能力是指在感受、鉴赏的基础上, 进一步通过自己的实践活动, 按照美的规律创造美的事物的能力。因此, 培养医学生审美的根本任务是使医护人员掌握创造美的规律, 发挥创造美的才能, 并自觉地把这种才能运用到临床医疗实践中去。马克思说: “社会的进步就是人类对美的追求的结晶。”所以, 培养人们对美的创造能力将直接影响到人类社会精神文明进步的进程。因此, 在感受美、鉴赏美的基础上, 培养医护人员按照美的规律去创造美的能力是一项光荣而艰巨的任务。

培养学生审美感知能力是医学美育过程的起点, 培养学生审美判断能力是医学美育过程的进一步发展, 发展学生的创造才能, 把感受美、鉴赏美的能力用于临床实践是医学美育过程的最终目标。

参考文献

[1]蔡元培.蔡元培美学文选[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1983.

[2]蔡元培.蔡元培美学全集[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 1997.

[3]王德峰.艺术哲学[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 2005.

[4]施旭升.艺术创造动力论[M].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 2002.

医学生职业道德培养 篇8

关键词:医学生 职业生涯规划 就业 培养对策

中图分类号:G40-05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1875(2009)04-035-02

近几年来,大学毕业生就业困难的问题越来越突出,日益成为社会广泛关注的问题。在当前的大环境下,整个医学生的就业状况虽然前景较好,但就业形势也同样十分严峻,就业已成为学生、家长、社会十分关注的热点和焦点。在我们的调查中了解到,一方面就业机会和就业需求十分难得,另一方面,由于学生自身因素而无法达成就业协议,究其深层次主要原因之一是学生缺乏职业生涯规划及相关技能,学校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存在不足。本文就医学生职业规划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培养对策作如下探索和思考。

一、医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存在的问题

(一)医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启动较晚

职业生涯规划起源于上个世纪60年代,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化,上个世纪90年代开始引入国内,本世纪初逐步引入到高校,近几年,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逐步成为大学生教育和就业指导中热点。对于医科院校来讲,由于专业的特殊性,医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在近两年左右才开始启动,主要形式是讲座,条件好的少数学校开设有职业生涯培训课,提供有限咨询指导。

(二)职业生涯规划指导不规范

主要表现在不具系统性,没有纳入教学计划,内容不规范,教学条件不具备,职业指导和咨询不够,师资缺乏等。

(三)职业生涯规划的校园氛围未完全形成

医学院校大多数教师和学生未树立起职业生涯规划意识,没有针对自身实际情况制定相应的可行职业生涯规划。由于职业生涯规划的校园氛围未形成,教师在教学实践活动中很少融入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缺乏主动施教,医学生对自己职业生涯规划的积极性缺乏,很少主动寻求职业规划指导。

(四)大多数医学生未制定出合理的职业生涯规划

根据我们的调查,90%以上的医学生没有经过认真的自我评价制定适合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接近60%的学生对医药行业或者自己的专业不很了解,不少学生缺少进入本行业的职业目标,70%的学生凭直觉和喜好或用人单位的用人安排做出职业目标选择,15%学生在大二开始考虑将来职业问题,接近80%的学生到大四、甚至大五才开始认识和接受就业指导及其相关知识。

二、加强医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对策探讨

帮助学生明确职业目标, 实现职业理想。众所周知, 一个成功的人一定是目标明确、持之以恒并不懈追求的人。因此, 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教育, 会使学生有更强的目的性、更好的计划性, 以取得成功的把握。明确目标的指导工作应在一年级学生中进行, 指导他们全面剖析自己。科学地确定自己职业发展的目标和方向, 并不断开发自己的潜能, 才能正确掌舵自己人生的航向, 驶向人生成功的彼岸, 实现职业的理想。

(一)高度重视,解决师生认识问题

领导重视与支持,促进工作正常化。职业生涯规划不只是一个形式,不只是跟风,而重要的是通过医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培养学生主动了解社会、了解行业的发展和要求、正确评价自己、切实提高综合素质、职业能力和创业本领。院系及校级领导要重视,要把学生职业设计作为工作的重要内容,有条件的学校应将其纳入教学计划,工作计划,按教学要求严格执行,教育指导咨询服务更加规范、便捷。师生统一认识,促进工作日常化。加大宣传力度,让老师、学生充分认识到其重要性,形成良好氛围。不仅毕业生才思考、接受职业指导,对大一学生就开始有计划、分步骤地进行系统的职业规划教育和指导。

(二)形式多样,解决学生接受职业规划指导的渠道问题

一是课堂教学。比较集中、规范,讲授相关知识、技能,保证人人参与,人人交流、互动;二是专题讲座。邀请专家和成功人士,结合实际历程和好的案例,做专题讲座,开阔视野,增进阅历,了解社会和行业特点及发展前景;三是集中交流。经常组织学生相互交流,互学互动,互相促进,氛围轻松愉快,模拟案例讨论,模拟求职、面试训练等;四是社团活动。成立相应的学生社团组织,定期组织团队训练活动,职业情景剧表演活动,职业生涯规划知识宣传活动,纵向与横向的交流活动等;五是职业技能训练。有计划、有针对性地对所有医学生开展职业能力、职业心理素质、职业道德、求职技巧、医疗法律法规、医患沟通技能、社会适应、就业技巧等培训;六是个体咨询与集体辅导。学校应设立职业生涯规划咨询室,让学生咨询有场所,请教有对象,实施有效果。对共同的问题集体辅导,使其产生共鸣、共振。对个性咨询者实施个性指导,帮助其正确评价自己和专业,协助其做出恰当的职业定位和职业选择。

(三)明确目标,解决学生就业中实际问题

其一,树立正确的职业观。在指导学生进行职业设计过程中,帮助他们树立恰当的择业观、正确的职业价值观、高尚的职业道德观、积极的社会角色定位观;其二,培养学生健康心理素质。培养正确的职业心态和健全的人生态度,树立决心、恒心、耐心,保持积极进取的乐观精神;其三,发掘学生潜能,提高综合技能。帮助学生积极构建合理的知识结构;培训就业和职业需要的相关技能;提高学生干事业的水平,解决进入职场的自身因素形成的门槛,解决能够干什么、知道如何干的问题;其四,鞭策学生自我完善,提高社会适应能力。帮助学生学会人际环境适应、工作要求适应、职业角色适应、社会发展变革的适应、时代进步的适应;其五,提高学生就业效率。通过培训,提高学生竞争能力、就业技巧,指导学生做好充分的就业准配和职业定位,同时,加强毕业生就业市场和职业发展形势的调研,积极做好就业信息的收集与毕业生推荐工作,从而促进学生就业双选中录用成功率。

(四)加强队伍建设,解决职业规划教育持续发展问题

首先,匹配合适人员和基本条件。配备足够工作人员,解决合理的待遇,提供工作基本条件和场地,促进讲授及咨询指导工作正常、有效开展;其次,加强必要的师资培训。有计划地组织培训讲授教师,送出去,或请进来,或引进职业生涯规划专业咨询师,建设和锻炼出一只出色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专业队伍;第三、开展正常的职业规划实践与调研工作。不仅重视职业规划教育、咨询实践工作,而且要经常开展调研活动,广开门路,收集各方信息,科学分析,有效开展指导工作。

(五)引导学生,正确处理职业规划的关键环节

第一,正确评估自己的特质。引导学生正确认识自己,准确评价自己,找出优点和缺点,做到知己。这是职业生涯规划制定的基石,认真对待,科学分析,积极心态,正确处理。

第二,结合所学专业恰当确立自己的职业方向。经过前期的正确分析、评价后,初步确定与自己特质、能力相匹配的职业是什么,即自己能做什么;通过对环境的分析,提出自己竞争的优势和实力在哪里;同时,看清该职业要求和发展趋势。进而有理有据地提出自己的职业起点、目标行业、目标单位、实施步骤等。

第三,认真做好职业生涯规划即实施方案。

第四,有效行动和适时校正规划。行动是实施职业设计方案和实现职业目标的保障。必须按规划有目的地实施。否则,一切归于零。同时,在方案的实施中,及时矫正不足或者错误内容,使其更加优化、科学和更加适合自己的职业发展,更加促进事业的成功和人生价值的实现。

总之,开展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指导和教育,增强了大学生主体意识,有利于调动学习的积极性,有利于发展学生个性,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提高教育质量。职业生涯规划不仅是大学生们事业成功的导航仪,同时也有助于高等院校树立自己的品牌,提高自身竞争力。

参考文献:

[1]黄蓉生.大学生就业指导[M].人民出版社出版

上一篇:招商宣传语下一篇:写自己熟悉的场景优秀的教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