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卫生与职业医学

2024-07-03

职业卫生与职业医学(通用10篇)

职业卫生与职业医学 篇1

职业卫生与职业医学 (Occupaition Health and Occupaition Medicine) 是预防医学的重要分支学科, 也是预防医学专业学生必修的专业课之一。该课程是研究个人和群体与职业有关的健康问题, 专业性、实用性较强。职业卫生与职业医学课程的理论和实验教学是相辅相成、不可分割的两部分, 二者在教学中具有同等重要的作用[1]。本科预防医学教学共126学时, 其中理论课80学时, 实验课46学时。搞好实验教学, 发挥46学时实验课的作用, 对于提高教学质量有着重要意义, 可为学生毕业后从事职业卫生监督或职业卫生技术服务工作以及相关科学研究打下坚实基础[2]。目前也有兄弟院校部分教研室开展了实验课程的教学改革[1~8], 并收到良好效果[5], 但鲜有综合实验设置的思考与尝试[9]。

近年来, 我教研室为提高本门课程教学质量, 针对实验教学存在的一些问题, 对实验教学内容及方式进行了调整, 几年的教学实践证明收到较好效果。

1 保留职业卫生专业技能知识内容

职业卫生与职业医学的主要任务是识别、评价和控制生产性有害因素对职业人群健康的影响。对这些有害因素的识别、评价和提出控制措施是开展职业卫生工作的3个相互关联的阶段, 而每个阶段都需要进行生产环境空气样品的采集和空气样品的分析。在保留的职业卫生专业知识内容中, 我们重点介绍生产环境空气样品的采集, 例如, 生产环境空气样品的采集原则, 如何选择空气样品采集方法、确定采样地点、掌握采样时间及时机。此外, 还具体介绍生产性毒物和生产性粉尘的采样仪器设备、器材等内容。这些基本的专业操作技能和知识是从事职业卫生工作必须具备的。通过实验课的学习, 学生了解了生产环境有害物质的形态, 掌握了不同生产性毒物的采样方法及仪器的使用等内容, 对毕业实习以及将来从事卫生防疫、职业卫生评价等工作起到重要作用。

2 开设生产性粉尘综合实验

生产性粉尘是指在生产过程中形成的, 能长时间漂浮在空气中的固体微粒, 是污染作业环境损害劳动者健康的重要职业性有害因素, 可以引起多种职业性肺部疾患。尘肺是在生产过程中长期吸入粉尘而发生的以肺组织纤维化为主的疾病, 由于尘肺的发生严重影响接触粉尘工人的健康水平,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颁布了一系列旨在防止粉尘危害, 保护工人健康的法令和条例。为了更好地预防尘肺的发生, 我们在实验教学中开设了与粉尘和尘肺有着密切关系的4项实验, 收到较好效果。

粉尘系列实验1:由于尘肺的发生与生产环境空气中粉尘浓度、粉尘分散度有着密切关系, 粉尘系列实验1安排4学时的粉尘浓度和分散度测定实验, 通过实验学生了解了测定粉尘浓度和分散度的目的、意义, 掌握了具体的实验操作方法。

粉尘系列实验2:尘肺的发生不仅与接触粉尘的浓度、分散度有关, 而且与粉尘中游离二氧化硅含量也有关, 粉尘中游离二氧化硅含量越高引发的尘肺越严重。此外, 生产环境粉尘浓度的国家标准也是根据粉尘中游离二氧化硅含量制定的, 不难看出测定粉尘中游离二氧化硅含量非常必要, 所以安排4学时粉尘中游离二氧化硅含量测定实验课。

通过粉尘系列实验1、2, 使学生认识到生产环境中粉尘监测的必要性, 并且能利用专业知识对实验结果进行分析评价。

粉尘系列实验3:诊断矽肺时, 必须以确切的接触游离二氧化硅粉尘职业史为前提, 以技术质量合格的X线胸片检查为依据, 根据国家矽肺X线胸片诊断标准执行。为了使预防医学专业学生初步了解矽肺各期的X线胸片影像表现, 教研室准备了由中国预防医学科学院劳动卫生研究所复制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尘肺病诊断标准片, 安排4学时学习矽肺X线读片内容, 课堂上学生认真听、仔细看, 积极提问, 对此项实验内容十分感兴趣。

粉尘系列实验4:职业流行病学调查发现, 长期接触生产性粉尘的人群均有肺通气功能损伤。此外, 诊断尘肺也有肺通气功能损伤标准, 为此, 安排4学时的肺通气功能测定实验。

通过粉尘系列实验3、4的学习, 使学生了解尘肺X线胸片诊断方法、肺通气功能的测定及结果分析, 从而对尘肺诊断有较全面的了解和认识。

3 开设生产性毒物综合实验

生产性毒物包括金属、有机溶剂、农药、高分子化合物等。在实验教学中为了使学生有机会接触生产环境现场, 同时丰富实验教学内容, 探索性设计综合性实验教学内容, 安排3项系列生产性毒物实验。

毒物系列实验1:安排7学时的现场实验教学, 4学时参观以铅污染作业为主的蓄电池厂的生产工艺, 3学时参观以生产氯乙烯化工产品为代表的某化工厂部分生产工艺。此实验的设计目的, 一是使学生了解铅及氯乙烯作业环境污染情况及对接触人群健康的影响;二是在参观过程中, 记录生产工艺并且发现产生毒物的环节, 确定毒物采集地点;三是现场采集空气铅样品, 熟悉采样仪器的使用;四是为生产环境空气铅浓度检测实验及现场职业卫生学调查讨论做准备。

通过蓄电池生产企业及化工厂相关技术人员的讲解, 学生根据预先制定的调查提纲, 参观生产线, 了解生产工艺中产生的毒物种类和工人是如何进行防护的, 同时发现现场存在的问题。学生对这种现场实验教学非常感兴趣也受到启发, 看到国内一流水平生产企业先进的生产工艺、科学有序的管理, 从理论知识到现场实践, 对职业卫生工作性质、控制生产环境有害因素、预防职业病的发生等内容有了一定认识, 加深了对专业知识的理解, 认识到将来工作的重要性。

毒物系列实验2:生产环境空气铅测定。利用生产蓄电池现场采集的空气铅样品, 安排4学时实验课, 采用石墨炉原子吸收光谱法测定, 此方法灵敏、简单、快速, 结果准确。

毒物系列实验3:安排3学时。根据系列实验1现场调查情况, 系列实验2空气铅检测结果, 经集体讨论, 针对现场生产工艺、毒物产生环节、采样方法、职业危害情况及个人防护等内容撰写调查报告。

通过生产性毒物综合性实验的实施, 7学时现场教学, 4学时空气铅检测, 3学时现场职业卫生调查讨论, 形成一个有机的综合性的整体。3项实验共14学时, 完成了生产环境现场调查, 现场有毒物质样品采集, 实验室空气铅的检测及评价, 撰写现场职业卫生调查报告4部分内容。由此可见, 我们开展的现场实验综合性教学内容符合推进实践教学改革的指导思想。

4 引入神经行为核心测试组合方法

改革开放以来, 先进生产技术的引进, 相关法律的实施, 落后工业企业的关停并转或淘汰, 使得职业性急、慢性化学损伤得到一定控制。因此, 接触高浓度毒物所致的典型的、明显临床症状与体征的急、慢性化学中毒发生率大大降低, 而长期较低水平接触所致潜隐性影响, 即“亚临床中毒”问题日益突出。大多数化学物质特别是神经毒物, 如重金属、有机溶剂及农药等低剂量早期作用均表现为神经系统的功能性改变, 仅仅用传统的临床检验方法多不足以敏感地揭示这类潜隐性影响。因此, 需要制定一套较可靠、敏感的指标和测试方法, 用以检测早期受害人群, 以便及早采取防治措施。

由美国国立职业安全卫生研究所倡议、知名毒理学家拟定、世界卫生组织推荐的“神经行为核心测试组合方法”包括情感状态问卷、简单反应时间测试、数字广度测试、手的敏捷度测试、数字译码测试、视觉保留测试、目标瞄准测试共7项测试内容。经实践验证, 此方法具有指标敏感, 操作简单、容易等优点。为丰富实验教学内容, 我教研室将此方法引入职业卫生与职业医学实验教学, 按照测试说明编写实习指导, 购置测试仪器。由于实验内容新颖, 方法简便易学, 学生非常喜爱, 教学效果较好。

5 其他实验内容

(1) 职业卫生与职业医学课程还包括物理因素对健康的影响内容, 包括不良气象条件、噪声、振动、非电离辐射与电离辐射。物理因素对健康的影响在职业接触中较广泛, 学生不仅要学习理论知识而且要对这些有害物理因素有所认识, 但是, 由于这些有害物理因素受季节、环境等条件的限制, 不能安排学生到现场参观测试。为了使学生对这些有害物理因素有较好的认识, 教研室在学院的支持下, 筹集经费陆续购置了测试物理因素的仪器设备, 在3学时的实验课上, 模拟物理性有害因素的发生, 利用相应仪器模拟测试, 并让学生根据结果分析讨论。通过模拟物理性有害因素实验, 学生了解了物理性有害因素的发生, 掌握了测试仪器使用方法, 使枯燥的实验课变得生动、有趣。

(2) 实验教学中还安排了4学时观看有关教学录像, 包括职业中毒、尘肺、高温中暑等内容。在讲授理论课之前组织学生观看, 目的是使学生对职业卫生与职业医学课程先有感性认识, 上理论课时不感到陌生, 促进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与吸收。

6 体会

(1) 完善实验教学体系, 更新实验教学内容, 减少验证性、示范性实验是实验教学改革的趋势。近年来, 我们教研室对实验教学进行了调整, 在保留专业基本技能等实验内容的基础上, 增设设计性、综合性及创新性实验。粉尘综合性实验、毒物综合性实验的开设可以说是我们积极探索克服诸多困难的结果。特别是生产性毒物的综合性实验, 7学时的现场实验教学与接下来4学时的空气铅含量检测实验和3学时的现场职业卫生学的调查讨论形成一个有机整体。3次实验共14学时, 完成了生产环境现场调查, 现场有毒物质样品采集, 实验室毒物检测分析, 撰写调查报告4部分内容。

(2)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及国民经济的发展, 国家有关职业病防治, 职业卫生行政、技术法规的颁布, 对职业卫生工作中的卫生监督管理、建设项目职业病危害因素评价及厂矿企业卫生学评价等工作进一步规范。为了适应形势发展, 近年出版的高等医学院校《职业卫生与职业医学》教材也将上述内容陆续编入, 所以职业卫生与职业医学课程的实验教学内容, 要与我国的职业卫生工作有机结合起来, 在原有职业卫生实验教学内容的基础上, 增设有关建设项目职业病危害因素评价内容, 达到职业卫生与职业医学课程实验教学内容更加系统、更加完善的目的。

摘要:目的 提高职业卫生与职业医学课程实验教学质量。方法 针对传统实验教学内容、方式和存在的问题进行调整, 保留职业卫生专业技能知识内容, 开设生产性粉尘综合实验、生产性毒物综合实验及引入神经行为核心测试组合方法。结果实践证明, 该改革措施收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结论 在职业卫生与职业医学课程中开设系列综合实验课可有效提高教学质量。

关键词:职业卫生与职业医学,实验教学,预防医学

参考文献

[1]程淑群.有关职业卫生与职业医学教学的思考[J].医学教育探索, 2006 (4) :302-303, 317.

[2]杨华.提高《职业卫生与职业医学》实验教学质量[J].中国医药导报, 2010 (25) :82-83.

[3]熊伟, 贾红, 刘杰.预防医学专业职业卫生与职业医学见习教学改革探索[J].现代医药卫生, 2011 (7) :1112-1114.

[4]田宏迩.职业卫生与职业病学课程的教学探索[J].医学教育探索, 2007 (8) :689-691.

[5]邹志方, 李伯灵, 王军义.《职业卫生与职业医学》实验教学改革对学生的影响[J].广东药学院学报, 2006 (4) :394-395.

[6]李文军, 邹飞, 万为人.职业卫生与职业医学实验教学改革初探[J].卫生职业教育, 2008, 26 (17) :95-96.

[7]宋波, 孙素菊, 张荣.职业卫生与职业医学实验教学改革体会[J].卫生职业教育, 2010, 28 (12) :108-109.

[8]李伯灵, 邹志方, 王军义.职业卫生与职业医学实验研究教学改革初探[J].广东药学院学报, 2005 (4) :421-422.

[9]王军义, 杨翠婵, 李颖.情景模拟教学在职业卫生与职业医学综合性实验中的应用[J].职业与健康, 2010 (23) :2874-2875.

职业卫生与职业医学 篇2

1职业性有害因素

职业性有害因素包括:生产工艺过程中产生的有害因素(如异常气象条件、生产性粉尘、噪声、电离辐射等);劳动过程中的有害因素(如职业紧张、不良体位等);劳动环境的有害因素(自然环境、生产布局不合理等)。2职业病

广义上的职业病是指生产性有害因素引起的疾病。《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病防治法》所称职业病,是指企业、事业单位和个体经济组织等用人单位的劳动者在职业活动中,因接触粉尘、放射性物质和其他有毒、有害因素而引起的疾病。

现行的职业病分类和目录是国家卫生计生委、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安全监管总局、全国总工会于2013年12月23日发布,法定职业病共十大类132种。

1、职业性尘肺病(13种)及其他呼吸系统疾病(6种);

2、职业性皮肤病(9种);

3、职业性眼病(3种);

4、职业性耳鼻喉口腔疾病(4种);

5、职业性化学中毒(60种);

6、物理因素所致职业病(7种);

7、职业性放射性疾病(11种);

8、职业性传染病(5种);

9、职业性肿瘤(11种);

10、其他职业病(3种)。3职业病发病的特点

(1)病因有特异性,控制接触后可以控制或消除发病;(2)病因大多数可以检测,一般有接触水平关系;(3)不同的接触人群发病特征不同。(4)早期诊断,合理处理,预后较好。

(5)大多数职业病,目前尚缺乏特效治疗,应积极保护人群健康的预防措施。4职业病的三级预防

第一级预防

又称病因预防,是从根本消除或者控制职业性危害因素对人的作用和损害,即控制职业病危害源头。主要有:改进生产工艺和生产设备,使其符合我国工业企业网上设计标准;通过卫生工程和 卫生技术措施,使作业场所职业病危害因素的浓度或强度达到国家卫生标准。

第二级预防

主要是定期进行职业性有害因素的监测。存在职业病危害的用人单位,应当委托具有相应资质的职业卫生技术服务机构,每年至少进行一次职业病危害因素检测。

第三级预防

是指在发现健康损害或者患职业病以后,采取积极治疗和促进康复的措施,包括脱离接触、实施治疗、预防并发症、改善生活与生存质量等。5职业中毒

职业中毒分可分为急性、亚急性和慢性职业中毒。毒物一次性大量进入(通过呼吸道、消化道或皮肤)人体可引起急性中毒。长期接触毒物小剂量进入人体引起的中毒称为慢性中毒。介于两者之间,在较短时间内,有较大的剂量进入人体引起的中毒称为亚急性中毒。6急性职业中毒急救 与治疗(1)现场急救处理

立即将中毒患者脱离中毒环境,转移到上风向或空气新鲜的场所,注意保持呼吸道通畅。若中毒者衣服、皮肤被毒物污染,应及时脱去污染的衣服,并用清水彻底冲洗皮肤,遇水可发生化学反应的物质,则先用干布擦去污染物再冲洗。现场急救冲洗时,冬天要注意保暖。现场处置时要注意患者生命体征的变化,要及时呼叫急救中心将患者送医院急救治疗。

(2)治疗原则

a阻止毒物的继续吸收;b解毒排毒药物应用; c对症治疗。

7铅及其化合物职业损害与控制

铅为白色重属,金属铅质地较软,常温下可轧成铅皮、铅箔。铅加热400-500℃时,即有大量铅蒸气逸出,在空气中氧化并凝结为铅烟。

在生产过程中,铅及其化合物主要以粉尘、烟和蒸气形式污染环境空气。铅及其化合物通过呼吸道和消化道吸收,呼吸道是主要吸收进入体内途径。铅经呼吸道吸收较迅速,吸入的氧化铅烟大约40%进入血液循环。进入血液中的铅90%与红细胞结合,其余在血浆中。人体内90%-95%的铅储存在骨内。

铅接触机会与行业

(1)铅矿开采、冶炼、加工;有色金属熔炼、有色金属浇铸;(2)涂料及颜料制造:油漆配料、树脂制备、铅铬黄成品、铅铬绿制取;(3)玻璃及玻璃制造业:玻璃备料、铅玻璃;(4)蓄电池制造等。

铅及其化合物中毒预防控制 主要是降低作业环境空气中铅浓度:(1)用无毒或低毒原料代替铅;(2)生产工艺改革,提高机械化、自动化、密闭化;(3)加强抽风排毒;(4)加强作业工人个人劳动保护;(5)遵守作业安全卫生操作,保持良好卫生习惯 8刺激性气体职业损害与控制

刺激性气体是指对眼、呼吸道黏膜和皮肤具有刺激作用,引起机体以急性炎症、肺水肿为主要病理改变的一类气态物质。常见的刺激性气体有硫酸、盐酸、硝酸、铬酸、氯、氨、光气、氮氧化物、二氧化氮、氟化氢、二氧化硫、三氧化硫、硫化氢、氯化氢、氟化氢等。

刺激性气体中毒预防原则

(1)改善工艺技术、生产设备采用耐腐蚀材料制造并经常维修,严防刺激性气体跑、冒、滴、漏,生产和使用刺激性气体的工艺流程应进行密闭抽风。(2)加强安全教育、严格遵守岗位职业卫生操作规程,防止意外事故发生;(3)加强个人防护,应选用有针对性的耐腐蚀防护用品(工作服、手套、眼镜、胶鞋、口罩等)。(4)定期测定工作场所空气中刺激性气体浓度,若超过国家卫生标准的最高容许浓度,应找原因,采取改进措施,消除危害;(5)一旦发生刺激性气体泄漏事故,教育群众不要围观,听从专业人员的疏导,尽快撤离危险区域。(6)加强企业职业安全卫生管理。

刺激性气体中毒处理原则

(1)迅速疏散可能接触者脱离有毒作业场所并对病情作出初步估计和诊断。迅速将患者移至通风良好的地方,脱去被污染的衣裤,注意保暖。处理灼伤及预防肺水肿。根据现场条件用水彻底冲洗污染处及双眼,吸氧、静卧、保持安静。及时呼叫急救中心送往医院抢救。(2)保护和控制现场、清除中毒因素。(3)按规定进行事故报告,组织事故调查。(4)对工人进行预防健康筛检。

9窒息性气体职业损害与控制

窒息性气体分为单纯窒息性气体(甲烷、二氧化碳、惰性气体、水蒸气等)和化学窒息性气体(一氧化碳、硫化氢、氰化物等)。

窒息性气体中毒预防控制(1)严格管理制度,严格执行职业卫生安全操作规程;(2)定期设备检修,防止跑、冒、滴、漏;(3)产生窒息性气体的作业环境设置警示标识、安装自动报警装置,如一氧化碳报警器等;(4)上岗前安全培训与健康教育;(5)个人 防护用品,佩戴防护面具;(6)加强通风换气。10一氧化碳职业损害与控制

一氧化碳为无色、无味、无臭、无刺激性的气体,不易被活性炭吸附。

一氧化碳接触机会

(1)冶金工业:如炼焦、炼钢、炼铁等;(2)化学工业:用一氧化碳制造光气、甲醛、甲酸、合成氨等;(3)燃气制取:如煤气;(4)采矿爆破作业(5)机动车、内燃机尾气;(6)家庭煤炉燃烧不完全,煤气灶、燃气热水器泄漏等。

急性一氧化碳中毒临床表现

(1)轻度中毒:表现为头痛、头晕、失眠、耳鸣、眼花、恶心、呕吐、胸闷和四肢无力、步态不稳、嗜睡等。经过治疗症状迅速消失。(2)中度中毒: 在轻度中毒基础上出现面色潮红、口唇、指甲、皮肤粘膜潮红,多汗、烦躁、出现嗜睡、和不同程度的意识障碍或昏迷。经治疗一般无并发症和后遗症。(3)重度中毒:中度中毒症状进一步加重,可出现脑水肿、肺水肿、呼吸衰竭、休克、严重心肌损害或上消化道出血。

一氧化碳中毒处理原则

迅速移离中毒现场至空气新鲜处、解开衣领、注意保暖,送医院治疗。11生产性粉尘危害与控制

生产性粉尘是指在生产活动中产生的能较长时间漂浮于生产环境中的颗粒物。污染作业环境,损害劳动者健康的重要职业性危害因素,主要引起尘肺病和多种职业性肺部疾病。生产性粉尘对机体的损害主要以呼吸系统为主。

生产性粉尘的来源

(1)固体物质的破碎和加工;(2)物质的不完全燃烧;(3)蒸气的冷凝或氧化。

决定生产性粉尘危害大小的因素

(1)粉尘的化学组成决定其对人体危害性质(2)粉尘浓度和暴露时间

生产环境中的粉尘浓度越高,暴露时间越长,进入人体内的粉尘剂量越大,对人体的危害就越大。(3)粉尘分散度

分散度越高,比表面积越大,越参与理化反应,对人体的危害越大。(4)粉尘硬度

硬度越大,对呼吸道粘膜的物理损伤越大。(5)溶解度

有毒粉尘如铅等,溶解度越高度毒作用强;低毒尘如面粉,溶解度越高作用低;石英尘很难溶解,在体内持续产生危害作用。(6)粉尘电荷性

带电尘粒易在肺内阻留,危害大。(7)爆炸性

生产性粉尘对健康的危害

(1)引起尘肺病

(2)粉尘沉着症

(3)有机粉尘引起的肺部病变

(4)呼吸系统其他疾患(如气管炎、支气管炎、职业性哮喘等)(5)局部作用(炎症、过敏)(6)中毒作用

如吸入含铅、砷、锰等经呼吸道吸收后引起中毒(7)肿瘤。

生产性粉尘危害的控制

我国的综合防尘和降尘措施可概括为“革、水、密、风、护、管、教、查”八字方针。

基层职业卫生现状与对策思考 篇3

【关键词】职业卫生;现状;对策

【中途分类号】R1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2)10-0580-02

《职业病防治法》实施以来,职业病危害严峻的形势得到了一定程度的遏制,但仍未能得到根本解决。自2000 年以来, 我国每年的职业病新发病人数居高不下[1],我国无论从职业病危害接触人数、职业病新发病例数、累计病例数, 还是死亡病例数均居世界首位[2-3]。职业病所造成的经济损失严重[4]根据有关部门的粗略估算, 每年我国因职业病、工伤事故产生的直接经济损失达1000 亿元, 间接经济损失2000 亿元。职业病已经成为严重威胁劳动者生命健康和社会安定和谐的因素之一。深圳光明新区职业卫生工作采取抓关键环节、抓重点企业等一系列监管措施,有效控制了职业危害。随着经济和社会发展,工业企业迅速膨胀,随之带来的职业危害日益凸现:新区企业以五金、电子、塑胶、纸品印刷、家具和皮革制鞋为主,危害因素多样,以苯及苯系物、正己烷、三氯乙烯等有机溶剂、粉尘、噪声及氨气、酸等刺激性气体为主要危害因素。中小企业为主,技术工艺不发达、职业病防护措施不足或缺失、职业病防护意识淡薄、职业病防治管理水平滞后,职业病人时有发生。为了更好的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病防治法》,有效地控制和预防职业病,保护劳动者健康,促进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和谐稳定,结合个人的实际工作经验,探讨基层职业卫生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1 职业病防治工作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原因分析

1.1 基层职业卫生监督管理体制尚未理顺。建国至今, 我国的职业卫生工作先后主要经历了三个阶段: 从建国初期一直到1998年, 职业卫生工作由原劳动部门进行管理; 1998年机构改革后,原劳动部门承担的职业卫生监督职能划转至卫生行政部门[5];中央编办发[2003]15号文件精神,作业场所的职业卫生监督检查属于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的职责。而深圳却一直由卫生行政部门承担职业卫生监管职能。但新修订《职业病防治法》明文规定执法主体是安监部门。因此,卫生行政部门作为执法主体“不合法”,而法定的安监部门又尚未履行法定的监管职责。法定执法主体的变更,导致职业卫生工作明显存在着监管脱节,不可避免地影响了正常的职业病监管工作。势必出现职业卫生监管无所适从的局面,可能带来较多的行政和法律摩擦,严重的会引起法律争议和诉讼。

1.2 职业病防治监管队伍人力严重不足,履行监管服务职责力不从心。自《职业病防治法》颁布以来, 辖区用人单位、政府、技术服务机构和劳动者在职业病防治中的法律责任得到明确,已经初步形成职业卫生监督与技术服务网络。相对于监管服务对象,我区职业病防治监管队伍力量严重不足,与经济发展水平极不适应, 造成职业卫生监督与技术服务得不到保证。目前辖区职业卫生监督员和技术服务员均面临人均数百家企业的监管技术服务任务,任务繁重,履行监管服务职责力不从心。

1.3 职业病防治工作联动机制尚未形成,建设项目职业卫生评价形同虚设,“三同时”不能落實。建设项目职业卫生评价和审查,是最经济、有效的源头控制措施。然而,职业病防治工作联动机制尚未形成,目前职业卫生评价和审查的源头控制形同虚设。一方面,相关职能部门未将职业卫生评价列入建设项目立项审批、竣工验收条件;另一方面,建设项目职业卫生审查的主管部门没有纳入到建设项目立项审批、竣工验收的必备环节,获取不了建设项目相关信息,也就谈不上对建设项目进行职业卫生审查,更谈不上“三同时” 的落实,但很多企业照旧开工投产。一些地方和单位片面强调经济发展,降低招商引资门槛, 致使企业的立项、准入、监管过程把关不严, 大量未经职业危害评价审查的企业开工投产。

1.4 职业卫生信息缺乏系统性、完整性,难以反映整体实际情况

1.4.1 职业病防治服务机构现状不能满足当前职业卫生监督工作的需要,目前职业卫生技术服务力量不足,职业卫生技术覆盖面窄, 监测信息来源少。

1.4.2 随着职业卫生技术服务市场化,尚未建立理顺与之相适应的信息上报管理机制,社会监测机构的职业卫生监测信息尚未纳入监管部门统计上报渠道。数据资源残缺, 直接影响了职业卫生信息的完整性、系统性、准确性和时效性, 导致职业卫生基本情况不清,基础数据不齐,致使卫生行政部门无法有效执法。

1.5 企业法制观念淡薄,社会责任严重缺位辖区企业以中小企业为主,其职业卫生管理基本上流于形式:用人单位职业卫生管理制度不全、职业卫生防护设施投入不足、职业危害因素识别不清、劳动过程防护缺乏、作业场所危害因素监测和劳动者职业健康监护被动、推拖。致使用人单位的职业病防治主体责任难以落实,社会责任严重缺位,突出表现在建设项目基本未经职业卫生评价和审查。职业病危害源头没有得到有效控制;劳动者职业健康权益不能得到保障;许多作业岗位不符合国家职业卫生标准和卫生要求,职业病人时有发生。究其原因主要因用人单位的经济文化水平有限,法制意识淡薄,职业卫生专业知识匮乏;供应商供应的有毒化学品标识不规范,成分不明,不能准确识别职业危害因素;目前缺少用于指导企业改善职业卫生管理水平的具有可操作性指导性文件。因此,中小企业潜在的职业病危害严重, 是职业病防治的难点。

2 思考与对策

职业卫生与职业医学 篇4

《职业卫生与职业医学》也可称劳动卫生学, 是预防专业的主干课程, 也是医学类其他专业预防医学教育的主要内容, 是旨在研究劳动条件对健康的影响, 以及如何改善劳动条件, 创造安全、卫生、满意和高效的作业环境, 提高劳动者的生活质量的一门学科。

《职业卫生与职业医学》实验教学在职业卫生与职业医学的教学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它不仅能验证和巩固课堂所讲授的理论知识, 而且是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提高综合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的重要途径。

面对21世纪医学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 医学模式及疾病谱的改变, 医学教育要求教师不仅要传授知识, 更要注重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1]。因此, 提高《职业卫生与职业医学》实验教学质量, 除了改善教学方法、运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和更新改进教学内容以外, 在实验教学过程中, 注重学生独立思考能力、动手能力、创新能力的培养, 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也已经成为医学教育工作者的共识。

1 激发学生的兴趣, 充分调动学生对实验课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在上实验课时, 一般来说教师都将实验的目的、原理、操作方法及注意事项等进行讲解或示范。学生无需动脑, 只要按部就班, 就可以得正确的实验结果。像这种“灌输式”、“填鸭式”的教学, 难以激发学生的兴趣, 束缚了学生的思维, 限制了学生主观能动性的发挥, 阻碍了创造性人才的成长[2]。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使得学生在获得知识的同时, 发现并发展自己的潜能, 同时从学习中体验成功的乐趣, 进而获得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 应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方法。

1.1 开展启发式、讨论式、问题式教学

采用“启发式”、“讨论式”、“问题式”教学, 让学生真正体会到学习的快乐。

如实验“生产环境空气中粉尘的测定”, 先让学生预习, 然后提问与本次实验有关的理论内容, 什么是生产性粉尘?如何识别、评价和控制?仅仅测定浓度够吗?空气中有害物质浓度如何表示?通过逐步加深的问答与讨论, 既活跃课堂气氛, 又引导学生找出正确的解决办法。这对知识的巩固、提高及培养学生应用能力有明显效果, 也大大提高了学生对实验的兴趣。

1.2 合理利用多媒体教学

根据实验课程的性质, 可选择性地采取并利用多媒体教学。如实验“化学物急性中毒现场紧急救援”, 我们无法亲临现场去感受化学物急性中毒现场紧急救援的氛围, 但我们可以利用多媒体教学, 给学生讲述化学物急性中毒现场紧急救援的意义、目前国内外的现状、急性职业中毒特点, 让学生犹如亲临现场, 去了解作为公共卫生工作者, 一旦事故发生, 出发前应做哪些准备以及化学事故现场急救的实施步骤。再如实验“空气中苯系物的气相色谱分析”, 通过利用多媒体教学, 可以将气相色谱法的原理形象地说明, 复习相关知识, 用相应的仪器进行示教。

1.3 注重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

由于学生对实验课程不够重视, 认为理论考试重要, 对实验课的定位依然不清, 即实验课究竟是理论课的附属课程还是培养学生技能的一门独立课程[3]。少部分学生认为今后从事的工作与实验课程关系不大, 无关紧要, 所以在实验过程中只是机械地重复实验讲义的步骤, 甚至有的同学根本不动手, 实验结束后抄袭实验结果和实验报告;有的学生只重视实验结果, 而不注意实验过程及结果分析, 在实验过程中对观察到的现象及出现的问题不知道如何去分析。针对这些现象, 我们根据学科发展, 编写实验教学大纲。从1999年至今3次重新修订改版自编实验教材《预防医学基础实验讲义》 (上下册) , 2007年经再次修订后更名为《预防医学基本技能训练实验教程》, 由人民卫生出版社正式出版。开设的实验课内容, 有一定数量且具有较强的综合性、设计性和开放性, 如“铅作业人群的健康监护”、“尘肺患者劳动能力鉴定”等。增加学生动手的机会和要求, 在实验过程中要求每一个学生都要积极参与, 在一定程度上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同时学期末还进行实验考核, 包括:掌握各项实验的设计原理;了解各项实验的实验方法与步骤;熟练掌握有关的实验操作技术;正确采集和记录各项实验结果, 正确处理实验数据, 正确书写实验报告, 从而使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明显提高。

2 严格把好实验报告关

实验报告是反映学生独立工作能力, 应用所学知识和培养认真的学习态度的一种方式, 也为学生写毕业论文打下坚实的基础。通过对实验结果的分析和归纳, 实现对理论知识的深入理解并锻炼科学的思维和缜密的思考[4,5,6]。所以要求学生认真完成作业和实验报告, 有利于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和实事求是的作风。教师每次都应认真进行批改, 对学生完成作业情况在下次上课时给予分析原因, 指出错误之处。对于抄袭作业等恶劣做法, 一经查出, 应给予严厉批评。这样会大大促进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及主动性。

3 加强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 加强学生的科研意识

《职业卫生与职业医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专业课程, 必须亲临现场才能对职业危害因素的存在状态、危害程度有深刻的感性认识[7,8], 现场教学历来是比较困难的。尽量为学生创造进入现场的机会, 促进理论联系实际。比如我们可以给一个题目, 让学生每3~5个组成小组, 根据实验室现有条件, 在查阅文献的基础上, 独立完成选题、实验设计、开题报告、课题实施、论文答辩等整个科研环节。又如实验“尘肺患者劳动能力鉴定”, 要求学生熟悉劳动能力鉴定相关理论知识和尘肺病的诊断标准, 进行尘肺X线胸片阅读的学习, 动手操作互相测定对方的肺通气功能, 还模拟患者给予学生相应的数据, 最后对被测者的肺功能进行综合的评价。这样既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又能有目的地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另外, 我校还开辟第二课堂, 进行课外科研活动。学生进行社会实践, 如开展创新课题, 学生利用课外活动时间到现场进行采样, 动手实验, 从而加深学生对课堂知识的感性认识, 并要求每位学生写出调查分析报告, 最后进行课题陈述, 极大地丰富了《职业卫生与职业医学》实验课的教学内容, 也培养了学生的初步科研素质和创新能力。

摘要:《职业卫生与职业医学》作为预防专业的主干课程, 其实验教学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通过加强理论知识与实践紧密结合, 充分调动学生对实验课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加强学生的科研意识, 不断推进教学方法改革, 提高教学质量。

关键词:《职业卫生与职业医学》,实验教学,综合能力

参考文献

[1]张谦.面向21世纪世界教改发展的新特点[J].外国教育研究, 1998, (3) :1.

[2]林德宏.现代科学技术革命与马克思主义[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 1993:226.

[3]周沛明.教师在实验教学中的角色意识[J].实验技术与管理, 2002, 19 (4) :69-71.

[4]刘越, 周宜君.提高生物化学实验教学效果的初探[J].中央民族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8, 17 (3) :89-92.

[5]肖维威, 马文丽, 朱利娜, 等.生物化学综合性、设计性实验教学改革探讨[J].中国现代医生, 2007, 45 (10) :114-115.

[6]张翠香, 罗永会.生物化学实验室教学存在的问题及改进措施[J].临床和实验医学杂志, 2009, 8 (5) :141.

[7]聂国胜.高职高专医学院校实验教学浅谈[J].中国现代医生, 2009, 47 (23) :134-135.

职业卫生与职业病管理制度 篇5

1.1.2 参加对生产性建设工程项目工业卫生“三同时”监督工作;

1.1.3 按国家有关规定组织好员工职业健康检查,并建立健康检查档案;

1.1.4 对有毒有害作业场所员工的劳动保护、个人防护用品用具提出配备计划;

1.1.5 负责对员工进行职防教育、现场自救互救教育和考核;

1.1.6 组织制订职业病卫生防范的相关制度和职业安全卫生操作规程,对这些制度的.执行情况进行监督检查;

1.1.7 负责职业病危害事故报告,参加事故调查处理;

职业卫生与职业医学 篇6

职业卫生与职业医学是预防医学专业的主干课程, 其主要任务是让学生掌握识别、评价、预测和控制不良劳动条件对职业人群健康影响的相关知识。预防医学专业学生毕业后从事的工作对综合素质 (团队协作能力、组织协调能力、责任心) 要求较高, 但是该专业学生除了半年的临床实习及半年的专业实习外, 接触实际工作的机会比起其他综合性大学的学生要少得多, 这必然造成培养综合素质的机会不多。“以学生的学为中心”的教学方法必将为学生的成长及综合素质的提高提供更好的平台。

1充分利用职业卫生与职业医学教学资源, 以学生的学习为中心

要以学生为中心, 树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 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同时, 教师要指导学生充分利用现有的职业卫生与职业医学教学资源, 比如大量的国家级和省级的精品课程、案例版教材 (包括预防医学和公共卫生学教材中的相关部分) 、电子书包及我们编写的案例资源库等。“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要求教师对学生进行学习需求分析、学习动力和学习能力分析, 同时分析教学内容是否能够体现预防医学专业学生的培养目标要求, 清楚学生应该学什么, 最后还要分析学生最终能学到什么、考核方式是否合理等。通过分析影响教学效果的诸多因素, 合理有效地指导学生利用职业卫生与职业医学的相关教学资源, 充分体现以学生的学习为中心。

2多种教学模式配合进行, 以学生的发展为中心

以学生的学习为中心是培养学生的前提和基础, 以学生的发展为中心是培养学生的目的和要求, 教育应立足于“以学生发展为本”, 发挥学生的主体性。联合国科教文组织指出:“教师的职责应该是越来越少地传授知识, 越来越多地激励学生思考。”教师要着眼于学生该学什么、需要怎样去学、最终学会了什么, 而不是教师教了什么, 从而使教学真正建立在学生自主活动和探索的基础之上, 分析并掌握学生个性心理特征, 强化学生主体意识, 发现并尊重学生个性。教师可以从主导者转变为组织者或主持者角色, 从学生学习需要的角度出发, 帮助和指导学生, 促进学生在知识、能力及心智等方面的发展[2,3]。目前, 传统的“填鸭式”教学模式虽然有所改变, 但是目前的一些教学方式依然没有真正改变“教师讲、学生听”的现状。根本原因是没有真正体现教师与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平等关系, 学生始终处于被动地位, 教师没有充分发掘和激发学生的潜能, 没有让学生对自己的学习过程负责、对自己的发展负责。因此, 教师要鼓励学生更主动、更广泛地参与教学过程, 鼓励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互动互学, 要打破传统的教学空间概念, 使课堂从学校和教师向社会延伸, 向电子网络空间延伸[4]。教师要充分利用现有的职业卫生与职业医学网络精品课程、电子书包等资源, 通过翻转课堂 (Flipped Class Model) 、案例式教学、启发式教学、行为导向教学和Seminar教学等教学模式, 引导和鼓励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参与到课外学习、职业卫生实践中去, 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 实现学生的发展。

3发挥形成性评价优势, 促进学生自主学习和发展

学生学业评价按照在教学过程中的作用可分为形成性评价、诊断性评价、终结性评价。长期以来, 终结性评价 (期末的卷面考试成绩) 是我国教学中普遍实行的一种评价模式, 客观性强且操作简单, 但该评价方式单一, 学生处于被动地位, 忽视了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性、能动性和创造性等。这一传统的学生学业评价方式越来越不能适应职业卫生与职业医学课程教学的需要。形成性评价又称过程评价, 是在教学过程中进行的、为引导教学过程正确发展而对学生学习结果和教师教学效果采取的评价方式。形成性评价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发现每名学生的潜质, 充分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形成性评价更加重视教学、学习过程, 使师生有效互动增加[5,6]。在形成性评价中, 我们采用多种途径对学生的综合素质进行观察, 比如小组seminar、课堂幻灯演示交流 (需提前布置) 、课堂讨论分析、调查问卷、随堂测试、验证性实验、创新性实验和综合实验分析报告, 对学生掌握职业卫生与职业医学课程知识的情况做出综合全面的评价。形成性评价全面综合地考查了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学习态度、分析问题及解决问题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和写作能力等诸多方面。我们将学生的平时成绩占期末最终成绩的比例做了调整, 使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科学结合, 既注重对结果的评价又注重对过程的评价。形成性评价会受到教师主观性的影响, 也会出现部分学生为增加平时成绩过于表现自己的情况, 这些不足之处还需要在以后的教学实践中通过深入研究和探讨加以纠正。

4实施翻转课堂, 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

在实施翻转课堂前, 需提前制作好相关内容的教学视频供学生课前学习使用。同时, 要准备职业卫生与职业病案例资源包 (如职业性铅中毒、汞中毒、苯中毒和矽肺的经典案例) 、随堂测验和阶段性测验的试题库。此外, 翻转课堂实施前还需要有整个课堂活动的实施方案。本文以职业性铅中毒为例来演示翻转课堂的实施过程。首先, 我们让学生自己观看职业性铅中毒的理论课教学视频 (可以借助现有的精品课和网络课) , 学生带着学习后的知识和疑问进入课堂, 授课开始前, 用5分钟时间让学生做5道关于职业性铅中毒内容的选择题和判断题, 然后用10分钟的时间针对学生的答案进行讲解和分析。接着, 授课教师用提前准备好的职业性铅中毒的实际案例与学生进行互动分析, 检验学生的学习效果并解答学生的疑问, 在此过程中 (45分钟) , 对学生的阐述和表达进行点评。随后, 授课教师给出拓展性问题让学生思考和解决, 如妊娠期和哺乳期妇女为什么要禁止铅作业?学生充分讨论和阐述15分钟左右, 授课教师进行10分钟讲解和点评。从铅的作用机制进行阐述:铅可以通过胎盘屏障和血脑屏障, 而且铅可以通过乳汁排泄。让学生思考并学以致用, 同时用5分钟时间布置综合性和开放性的问题让学生课后思考。如陕西凤翔儿童铅中毒事件的原因及处理过程是什么?儿童铅中毒的诊断原则和治疗原则是什么?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 应该把学习当成自己的事, 挖掘自身潜能, 为自己的学习负责;教师应以学生为本, 为学生主动学习提供学业指导, 实施形成性学业评价, 做好学生的引路人, 为学生的成长成才起到主导作用[7]。职业卫生与职业医学课程开展的“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实践充分利用了网络教学资源及案例库来开展理论教学及预防医学综合性实验。通过职业卫生与职业医学教学实践, 辐射带动了预防医学专业相关课程的教学改革和资源整合, 对于全面提升预防医学专业学生的综合素质具有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周茂东.高职院校“以学生为中心”办学理念探析[J].广东技术师范学校学报, 2007 (9) :47-49.

[2]邓秀梅, 吴铁.高校素质教育应坚持“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思想[J].理论导刊, 2012 (11) :106-108.

[3]姜雨孜.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方法实践[J].西部大开发, 2011 (5) :146.

[4]何晓斓.“以学生为中心”的大学英语课堂创设[J].中国大学教学, 2010 (7) :36-37.

[5]郭莉, 徐爱丽, 王华, 等.生理学形成性评价体系初探[J].卫生职业教育, 2015, 33 (2) :24-26.

[6]姚磊.形成性评价在检验医学实习教学中的应用初探[J].基础医学教育, 2012, 14 (7) :533-535.

职业卫生与职业医学 篇7

1 情景模拟教学在职业卫生与职业医学综合性设计性实验中应用的模式

情景模拟教学法是教师根据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 有针对性的设计情景, 并让学生扮演情景角色, 模拟情景过程, 让学生在仿真的情景中获取知识和提高能力的教学方法[1]。在以往的职业卫生与职业医学的实验教学中, 主要的验证性实验有气象条件的测定、空气采样、空气铅浓度测定、粉尘浓度分散度测定、噪声测量、听力测定等, 教改后我们的实验教学采用综合性设计性实验, 并将实验室模拟成职业现场, 学生的角色就成为职业卫生调查人员, 实验内容就成为对某一职业现场的卫生学调查。下面对这一综合性实验的情景设计及实验的组织实施作一阐述。

1.1 情景模拟设计

以实验室作为情景设计场所, 以坩锅内高温熔铅产生铅烟模拟出企业熔铅车间的作业现场, 学生通过对熔铅作业过程中产生的职业性有害因素 (包括铅烟、高温及热辐射等) 进行采样检测, 了解熔铅作业过程中产生的职业性有害因素的外剂量水平, 同时检测相关的内剂量 (尿铅、尿δ-氨基-γ酮戊酸) 水平, 了解熔铅作业环境对工人健康的影响及程度, 并做出综合性分析评价和估测, 使学生对铅作业工人内外剂量监测、铅中毒的诊断和处理原则、相对应的防治措施及铅作业工厂的职业性卫生监督等, 有比较具体、完整的初步认识。

1.2 实验的组织实施

1.2.1 实验准备

①实验器材及耗材的准备 (包括模拟场景、气象条件测定、空气铅和尿铅采样及分析、尿δ-氨基-γ酮戊酸测定所需的器材及耗材, 实验中的生物样本由教师设计好后提供给学生检测) , 同时集中学习一些复杂测量仪器的使用如火焰原子吸收分光光度计等;②实验学生的准备工作, 复习文献进一步认识真实熔铅作业环境中的职业有害因素及对健康产生的影响, 预先设计综合实验的过程, 以便实验能顺利进行, 进行人员分组 (每组4人) , 任课教师在每项实验前讲解检测的原则、方法及注意事项。

1.2.2 实验展开

以小组为单位, 学生对模拟熔铅作业现场进行分析, 确定生产性热源位置、熔炉位置、工人作业地点, 初步确定职业性有害因素 (高温、空气铅浓度超标) ;根据现场检测的原则对模拟作业环境进行气象条件 (气温、气湿、气压、热辐射强度) 测定, 采集空气样本后进行空气铅浓度的检测, 采集作业工人 (15~20人) 的尿样 (由教师设计提供) 后进行尿铅及尿δ-氨基-γ酮戊酸的含量测定 (空气铅、尿铅测定采用火焰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 尿δ-氨基-γ酮戊酸的含量测定采用721分光光度比色法) , 记录所有检测数据。

1.2.3 实验数据统计分析并撰写实验报告

对实验测量数据进行统计分析, 计算空气铅浓度的超标倍数、尿铅及尿δ-氨基-γ酮戊酸的超标率, 结合气象条件检测结果对模拟熔铅作业现场进行综合性卫生学评价;撰写综合性实验报告, 内容包括标题、前言、内容方法、结果、讨论及结论, 整个实验共计36学时。

2 情景模拟教学在职业卫生与职业医学综合性设计性实验中应用的优点

2.1 改善教学效果, 提高学生专业综合素质

其他学者在对情景模拟教学的研究中普遍认为这一教学方法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综合处理能力、实践操作能力、思维能力等[1,2,3]。我们在将情景式模拟教学法引入职业卫生与职业医学的综合性实验课中近4年来, 随机抽取了100名参加此课的预防医学专业同学进行不记名的问卷调查, 调查内容涉及教学内容的可行性、教学效果、实用性等7个调查项目, 93.18%的学生认为教学形式具有实用性, 86.6%的学生认为教学有利于提高将来的竞争性, 84.5%的学生认为教学能学到实用技能, 83.5%的学生认为教学与实际联系紧密, 81.4%的学生认为教学设计系统性较好, 75.3%的学生认为教学可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 69.1%的学生认为教学可调动学习的积极性。从调查结果来分析, 学生们对情景式模拟教学法在职业卫生与职业医学的综合性实验课中应用是认可和支持的, 教学效果的改善是明显的。

2.2 课程的趣味性可在一定程度上调动学生学习的极积性、主动性

情景式模拟教学法让学生具有身临其境的感觉, 增加现场感, 并突出可操作性、实用性, 理论与实际高度结合, 具有一定的趣味性[4]。在教改前的职业卫生与职业医学实验教学中, 传统的验证性实验教学手法单一, 内容之间没有关联, 缺乏连续性, 更谈不上生动性和趣味性。通过一个模拟的熔铅作业现场将这样没有关联的验证性实验系统化、实用化无疑具有一定的趣味性, 学习的趣味性一定能增强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 这点在对学生的调查中也有一定的反应。

2.3 职业现场的情景模拟具有较好的可塑性

职业卫生与职业医学的情景模拟教学的可塑性主要体现在2方面:①职业有害因素的多样性为现场的模拟提供了多样的模式, 我们即可模拟熔铅作业现场, 也可模拟其他作业现场, 这使得我们的教学可以随着工业结构的变化而变化, 更有现实意义;②教学的内容可根据实际需要和条件做适应性的变化, 教学范围可延伸到预防医学的其他领域, 具有较好的示范作用。

3 情景模拟教学在职业卫生与职业医学综合性设计性实验中应用的局限性

3.1 职业现场情景设计的局限性

模拟的职业现场与真实的职业现场毕竟有极大的差异, 如何在有限的实验室中最接近真实地模拟现场一直是困扰我们的最大问题, 主要体现在2个方面:①职业有害因素的模拟:在实验室中我们“制造”出职业有害因素, 当然我们会控制它的剂量水平不会对师生造成任何伤害, 但同时也影响了模拟真实性的程度;另外不容忽视的问题是它对个别学生会产生恐惧的心理。②生物样本的模拟:在实验室中我们无法采集到真正受到职业有害因素伤害的作业者的生物样本 (如血、尿等) , 我们只能通过设计人为地制作生物样本, 比如在职业卫生与职业医学的模拟综合性实验中我们设计出的不同浓度的尿液样本供学生分析, 这使得模拟的真实性下降, 而且在一定程度上破坏了综合性实验的系统性和连续性。

3.2 师生关系定位的不确定性

依据教改的初衷设计情景模拟式综合性实验的目的之一是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及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仍习惯于过去实行验证性实验的教学手段, 设计好实验步骤、讲解实验原理、示教、指导学生操作, 这就限制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这可能也是学生对学习的积极性不太高的原因之一。在教学中教师应如何尽可能地让学生发挥主动性和创造性, 我们认为理想的综合性实验应让学生根据教师设定的命题自行设计实验方案, 给学生更多灵活学习的空间, 教师的作用是协助与指导, 将PBL教学法 (基于问题式学习或以问题为导向学习) [5]引入情景模拟式综合性实验中, 这或许是我们下一步需要探讨的问题。

参考文献

[1]戴国良, 周永平.情景模拟教学研究与实践[J].南方论刊, 2010 (3) :106-107.

[2]张戎, 王迎伟, 郭军, 等.基础医学综合设计性实验的探索和实施[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 2010, (4) :3-4.

[3]李楚雄.试论模拟教学法的特点[J].湖南科技学院学报, 2007, 28 (10) :129-131.

[4]华洪珍.论情景模拟教学中教师的责任与角色定位[J].广西教育学院学报, 2004, (5) 10-13.

职业卫生与职业医学 篇8

1 医学影像技术专业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修订背景

国家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方针为加快中等卫生职业教育医学影像技术专业发展提供了坚实的政策保证。2005年《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强调中等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是在九年义务教育基础上培养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2006年9月, 卫生部科教司《关于加强卫生职业教育的指导意见》明确了卫生职业教育办学指导方针是“以服务为宗旨、以岗位需求为导向”, 提出要深化卫生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因此, 大力发展卫生职业教育, 积极开展课程体系改革以适应社会需求成为卫生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大趋势。

中等职业教育办学思想发生了转变, 职业教育就是就业教育, 是谋生教育, 要坚持以就业为导向的正确办学指导思想。中等职业学校的任务是培养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而不再是培养具有综合职业能力的初、中级专业人才。职业教育应坚持以能力为本位, 以基本满足岗位实际需要为出发点和归宿。职业岗位要求与专业教学计划有机结合, 将职业岗位所需关键能力培养融入专业教学体系, 增强中职生就业竞争能力。

2 医学影像技术专业2001年版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存在问题

2.1 培养目标定位不准, 脱离了中职生实际能力和水平

中职医学影像技术专业2001年版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按照当时职业教育培养目标编制。由于不同时期对卫生职业教育的定位、培养目标理解不一致, 2001年版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不能完全切合中等卫生学校生源、社会就业需求和职业岗位要求等具体情况, 在以学科为基础的课程结构体系主导下, 过多强调教育的系统性、连贯性, 学科意识较强, 脱离了当今中职生认知水平、专业特点和岗位要求等实际情况。

2.2 课程结构不合理

文化课 (1 230学时) 、专业基础课 (574学时) 、专业课 (590学时) 、选修课 (282学时) 和毕业实习 (570学时) 的学时比为1∶0.47∶0.48∶0.23∶0.46。由于文化课比重太大, 占用了大量时间, 使学生没有时间和精力学好专业课, 显然不符合以就业为导向的办学指导思想。

2.3 部分专业基础课不能很好地为专业课服务

病理学是学好影像技术专业课的关键, 各种疾病组织和脏器的不同病理生理变化决定了X线、超声波形成不同特征的图像。因此, 病理学在医学影像技术专业学习中相当重要, 但2001年版教学计划病理学学时很少, 仅40学时, 比护理专业还少14学时, 极不符合专业特点和要求。

2.4 就业相关课程少, 临床实习时间少

与就业相关的人文和社会科学知识不足, 学生人际沟通能力培养欠缺, 不能满足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要求。学生接触临床、社会的时间较少、较晚, 2001年版教学计划中实习时间只有半年, 实习时间少, 学生很难掌握专业技能, 不利于学生尽早树立专业思想和职业理念。

基于上述分析, 中职医学影像技术专业2001年版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亟待改革, 需要编制适应新形势和中等卫生职业教育本质特征的新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 以促进医学影像技术专业健康、快速、可持续发展。

3 新一轮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的特色

3.1 培养目标切合职业教育办学指导思想

医学影像技术专业培养目标定位为“能在各级各类医疗卫生机构和相关领域从事影像技术等工作, 具有职业生涯发展基础的技能型、服务型高素质劳动者”, 这与2001年版培养目标有较大差别。新培养目标更加符合医学影像技术岗位需求和中等卫生职业教育功能与定位, 切合中等卫生学校生源基本情况、适合学生实际能力和水平, 适应社会就业需求, 体现了以满足医学影像技术岗位需求作为教学计划和课程开发的目标。

3.2 课程结构变化体现了以能力为本位

医学影像技术专业课程分为5个模块, 包括公共基础课程模块 (648学时) 、专业基础课程模块 (576学时) 、专业课程模块 (702学时) 、选修课程模块 (270学时) 和毕业实习模块 (1 400学时) 。5模块间的学时比为1∶0.89∶1.08∶0.42∶2.16。公共基础课程学时大大减少, 专业课程学时明显增加, 毕业实习学时增加最为显著。这就充分考虑到了学生的认知水平, 已掌握的知识、技能及职业发展前景等诸多因素。公共文化基础课学时减少, 不再强调文化课本身的系统性和连贯性, 而是为提高学生的职业能力服务, 注重知识应用能力培养;专业基础课程以必需、够用为度;选修课有了明确的课程及学时要求, 增加了与就业相关的人文和社会科学知识;专业课程学时增加, 加强了针对性和应用性, 把提高学生职业能力放在主要位置, 加强了实践性教学环节;实习时间明显延长, 教学与岗位实际要求紧密结合, 有利于学生掌握专业技能, 使学生尽早树立职业理念。课程结构的变化符合就业市场的需求情况, 为学生提供了合理的课程模块, 使学生成为岗位需要的人、愿意用的人, 以真正满足医疗单位需求。

3.3 课程变动体现了以就业为导向

数学、英语、语文、化学等公共基础课程学时数和教学内容减少, 体现了“专业够用、岗位实用”原则, 增加了培养学生人际交往能力、沟通能力的社科人文课程, 在培养学生适应能力、人际沟通能力与团队合作的社会能力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专业基础课程中病理学基础、疾病概要学时明显增加。病理学与临床疾病联系密切, 为了得出更加符合临床的正确结论, 要把图像与病理改变结合起来分析, 所以, 掌握好病理学知识对学好专业课至关重要, 增加学时是必要的;同时, 一个好的影像诊断医师必须熟悉内科、外科、妇产科、儿科等临床知识 (即疾病概要) , 以更全面地分析问题, 避免漏诊、误诊, 因此, 增加疾病概要学时是为了让学生更好地学习专业课, 为就业服务。对影像技术学和影像诊断学学时进行了调整, 部分内容进行了删除与整合, 加强了实践性教学环节, 提高了学生就业能力。

4 新一轮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需注意的问题

4.1 专业课均应配备教材多媒体光盘

4.1.1 多媒体光盘利于教学和学生自主学习

医学影像技术专业课只靠讲解和画图很难理解, X线片、超声声像图专业性很强, 单靠讲述学生很难想象和理解, 即使画图水平再高, 画出得图像与真实图像也相差甚远。使用多媒体光盘辅助教学, 可将X线片、超声声像图形象、直观、真实地展现在学生面前, 从视觉、听觉等各个方面刺激学生感官, 使学生易于理解并加深记忆, 利于突破教学难点, 提高教学效率。特别是医学影像设备, 学生只听教师文字讲述无法理解, 若通过多媒体光盘展示仪器则一目了然。且多媒体光盘也利于学生课下预习、复习, 便于学生根据自身实际情况掌握学习进度。

4.1.2 多媒体光盘利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增强教学效果

多媒体光盘可使学生通过多种感知获得信息, 激发了学习兴趣, 增强了教学效果。如风湿性心脏病二尖瓣狭窄时M型超声二尖瓣前叶呈“城墙样”改变, 二维超声二尖瓣前后叶呈“鸡啄米”样运动。单纯理论式教学学生很难理解和掌握所学内容, 通过多媒体动态和静态的图像将抽象过程直观、生动地显示出来, 利于学生开阔思维空间, 学习效果明显提高。多媒体光盘图像来源于临床实践, 有助于把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有助于弥补示教病例不足的问题, 有利于解决以往教学的一些盲区[2]。所以, 医学影像技术专业课教材均应配备多媒体光盘, 以便学生掌握专业知识, 提高就业能力。

4.2 超声诊断学总学时及教学时间分配不合理

4.2.1 超声诊断学总学时太少

新一轮教学计划中超声诊断学总学时明显减少, 只有72学时 (2001版为134学时) 。现代影像诊断学包括X线、超声、CT、MRI、核医学及介入放射学等, 其中超声诊断以使用仪器体积小、便于移动, 价格相对便宜, 对人体无创伤及可重复检查等优点, 受到医学界高度重视。因此, 超声诊断学在影像医学乃至整个医学中的地位越来越高。超声诊断学尽管属于影像诊断学体系, 但有其自身的成像原理及图像显示特点, 已从影像诊断学中独立出来而成为一门独立课程, 在新教学计划中超声诊断学与影像诊断学的课程任务没有差别, 但影像诊断学学时有所增加, 而超声诊断学学时却有所减少。超声诊断学是一门实践性非常强的学科, 强调实时、连续、多切面及动态观察疾病影像学改变。因此, 超声检查的操作手法很重要, 往往同一个病人, 由于操作手法不一致, 显示的切面及切面大小也不一致, 甚至造成诊断意见悬殊很大。因此, 超声诊断既需要实时观察图像, 又需要熟练的操作手法, 但若没有一定学时做保证, 学生就很难学好声像图表现和熟练掌握操作手法。因此, 超声诊断学总学时不应减少, 应恢复2001版的134学时。

4.2.2 超声诊断学教学时间分配不合理

新一轮教学大纲中心脏及血管超声检查一章, 2001版教学大纲学时安排为:理论12学时, 实践12学时;新一轮教学大纲为:理论2学时, 实践6学时。本章内容除了心脏检查解剖、超声检查方法以外, 还包含32种心脏疾病, 且心脏超声检查切面较多、不易理解, 所以, 在2学时内教师根本无法保质保量地完成教学任务。同样典型的问题出现在第九章泌尿系统及男性生殖系统超声检查部分, 新大纲要求教师用2学时时间讲解原来8学时的内容, 除了超声解剖、检查方法和正常声像图以外, 还包含23种疾病。这种安排方式, 学生不但听不懂、学不好, 还会产生畏难情绪, 影响其他章节的学习。所以, 这2章的学时应恢复2001版超声诊断学教学大纲各章节的学时安排。

摘要:随着职业教育办学指导思想、培养目标的重大变化, 中职医学影像技术专业2001年版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已不适应新的教学形势, 改革后的新一轮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更加切合就业教育办学指导思想, 课程结构变化体现了以能力为本位, 课程变动体现了以就业为导向。新一轮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应进一步调整超声诊断学学时及教学时间, 注重加强专业课多媒体光盘建设。

关键词:中等卫生职业教育,医学影像技术专业,教学计划,教学大纲

参考文献

[1]吴荣泉.教学计划、教学大纲与教材在教学中的作用[J].海南医学院学报, 2005, 11 (4) :354~355.

职业卫生与职业医学 篇9

1 基本框架

旧版大纲包括课程性质和任务、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和要求、教学时间分配、实验教学要求5部分。新版大纲则由课程任务、课程目标、教学时间分配、教学内容和要求、大纲说明5部分构成。可以看出, 新版大纲最大的变化是删除了实验教学要求, 增加了教学大纲说明。教学大纲说明是新版教学大纲的一个亮点, 由适用对象与参考学时、教学要求、教学建议3部分组成。教学大纲说明明确指出适用对象为中等卫生职业教育影像技术专业, 参考总学时为108学时, 其中理论74学时、实践34学时。并对本课程的教学要求加以具体解释和说明, 尤其是教学建议部分, 针对电工与电子技术课程提出了教学应遵循的原则、切合实际的教学手段和考核方法, 指导教师运用合理多样的教学方法、与时俱进的教学理念、严谨务实的工作作风传授知识、培养学生能力。

2 课程性质与任务

新、旧2版大纲将电工与电子技术课程的性质均定位为医学影像技术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课。旧版大纲的课程任务为使学生获得电工和电子技术方面的基本知识和技能, 为学习专业知识、从事实际工作, 以及进一步提高科学技术水平奠定必要的基础。新版大纲的课程任务为使学生在原有物理学知识的基础上, 进一步掌握电工与电子技术的基本知识, 为专业课程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3 课程目标

旧版大纲将课程目标分为基本知识教学、能力培养和思想教育目标, 教学目标要求多以行动词描述。新版大纲改变了旧版大纲教学目标要求层次不分明的状况, 将理论教学要求由掌握、理解、了解3个层次改为掌握、熟悉、了解3个层次, 并明确对应知识点数及所占比例, 见表1;将实践部分的教学要求由学会、初步学会2个层次改为熟练掌握、学会2个层次, 在15个实验内容中, 明确要求12个实验需熟练掌握, 占80.0%;外此, 将职业素质和态度目标要求分为学习、具有2个层次。

4 教学内容及时间分配

4.1 教学内容章节编排变动

旧版大纲中课程内容分为12章, 共133学时, 其中2学时为机动学时。新版大纲对教学内容的章节编排作了调整, 缩减为9章:将原第二章和第三章合并为现第二章正弦交流电路, 将原第六章和第七章合并为现第五章交流放大电路, 将原第十一章和第十二章合并为现第九章数字电路基础, 共108学时。另外, 将原第十章第一节中晶体管的开关作用调至现第四章第三节, 原第六章第三节多级放大电路调至现第五章第二节, 原第六章第四、五节调至现第五章第三节, 原第九章第四节晶闸管的保护调至现第八章第二节, 原计数器部分的数制和编码内容调制数字电路的最开始讲授。章节内容与学时分配对应情况见表2。

以上这些变动使得教学内容进度衔接更加合理, 也更加符合学生对事物由低级向高级、由简单到复杂、由浅入深的的认识规律。例如将数制和编码内容前移至数字电路的开始, 一方面可避免学生由于没有掌握这2个概念造成的学习障碍;另一方面还可使学生将学过的计算机知识与之融会贯通。

4.2 教学内容增减变动

新版大纲本着基本理论知识适度、注重培养动手能力和技术应用能力、不断发展与创新的原则, 在吸收旧版大纲经验的基础上, 对本课程的教学内容作了调整和更新, 力求少而精。

(1) 增加内容。理论教学增加叠加原理、节约用电、磁场与磁铁性材料、电信号转换电路4部分内容;实践教学增加万用表的使用内容。

叠加原理:是分析、计算线性电路的一种简单、有效的方法, 可开拓学生思路, 帮助其采用更加灵活的方法分析电路。

节约用电: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 能源消耗的需求日益突出, 能源消耗对环境污染和影响也越来越大。为了人类可持续的和谐发展, 必须培养学生的节能和环保意识, 使其学会如何节能、节电, 养成节能、节电的良好习惯。

磁场与磁铁性材料:这一部分内容的相关概念和原理是紧随其后的变压器内容的知识铺垫, 虽然这部分内容学生已经在初中物理中学习过, 但是进行适当重复、归纳、总结对后续内容的理解可起到重要作用。

电信号转换电路:这一部分内容加入运算放大器一章, 可帮助学生巩固相关理论知识。电信号转换电路作为一种运算放大器的常见应用原理, 实现了电压与电流信号之间的相互转换, 可以帮助学生了解实际生产、生活各个领域中不同电信号之间相互转换的原理, 使其能够学以致用。

万用表的使用:万用表作为一种可以测量多种电量的多量程便携式仪表, 广泛应用于电器维修和测试中。本课程的多数实验都需要使用万用表, 将其作为一次实验内容, 对学生顺利进行后续实验具有重要意义。

(2) 删减内容。新版大纲突出简单、实用原则, 对学习难度大、实用性不强的内容进行了删减。删减内容为原理论教学的倍压整流电路、场效应管基本放大电路、脉冲信号、触发器逻辑功能的转换、加减法运算电路。

4.3 教学内容和要求的细节变化

在教学内容与要求一表中, 对于教学要求这一项, 变旧版均采用直接列出形式, 使每项教学内容的要求更加一目了然;增加了教学活动参考及参考学时2个项目, 对应每一项教学内容给出了如理论讲授、多媒体演示、示教、多媒体演示等教学活动, 以供教师参考。

5 结论

5.1 新版大纲具有的特点

(1) 体现了科学性、先进性、实用性、适用性、规范性, 符合科学发展观的教育教学特色。

(2) 课程任务更加务实。体现了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以岗位需求为标准的职业办学新理念。根据本课程性质及卫生行业就业市场需求, 将课程任务定位在使学生在旧版大纲物理学知识的基础上, 进一步掌握电工与电子技术的基本知识, 为专业课程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上。

(3) 课程目标改革力度大, 教学要求目标的层次更加分明。与原有知识目标相比, 掌握所占比例有所提升, 了解所占比例大为减少, 这符合客观实际的需要。通过知识目标比例的调整, 改变了过去教学内容繁多、主次不清、面面俱到、与实际工作严重脱节的状况, 力求做到重点突出、贴近岗位需要, 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实践目标侧重于对熟练掌握内容的要求, 目的是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操作技能, 为今后成为技能型劳动者做好准备。

(4) 教学内容体现了必需、够用原则, 突破了原来的系统性和完整性的要求, 注重基本概念、原理和方法, 内容的深度和广度更加适合中等职业教育水平。课堂教学注重理论联系实际, 以培育学生综合能力为目标来确定教学内容。

(5) 既有继承又有创新。一方面在旧版大纲的基础上, 基本保持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的连贯性, 另一方面又体现了新的教学改革思想, 以适应现代社会发展的需要。

(6) 新版大纲结构更加合理, 内容更加详尽、具体。

5.2 新版大纲存在的不足

(1) 新版大纲课程总学时数减少了25学时, 理论学时数减少了7学时, 而实践学时数减少了16学时, 对实践课没有明显倾斜, 没有突出体现教学计划中的以能力为本位、以发展技能为核心、强化专业能力训练。具体情况见表3。

(2) 2007年5月由卫生职业教育教学指导委员会编制的第1版全国中等卫生职业教育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汇编———医学影像技术专业教学计划和大纲, 第7页电工与电子技术教学大纲第3部分教学时间分配表, 与其配套教学的即全国中等卫生职业教育卫生部“十一五”规划教材《电工与电子技术》第254页所刊教学大纲教学时间分配不一致。蒉

职业卫生与职业医学 篇10

1 医学教师学缘结构不合理的一般表现及弊端

医学教师学缘结构不合理的现象在很多卫生职业院校都存在。以我省某学校为例, 其医学教师的学缘结构见表1。医学类教师主要毕业于山东省内的医学院校, 其中潍坊医学院毕业的教师占了将近一半, 省外医学院校的毕业生占18.1%, 呈现出鲜明的“近亲繁殖”现象。因此, 该校医学教师学缘结构不合理。

师资学缘结构的多元化有利于不同学术风格和学术思想的相互渗透和竞争, 有利于教师队伍的创新发展、学术发展和团结合作。而“近亲繁殖”则容易导致科研和教育缺乏活跃的学术气氛, 缺乏学术创新的动力和源泉, 甚至会导致学术思想僵化, 给教学和科研带来严重的不良影响。正如有的学者指出:“这种‘近亲繁殖’现象使得教师的学术视野不够开阔, 思想比较封闭, 不利于形成良好、开放、自由的学术氛围, 不利于教师的成长和发展。”[1]这种不合理的学缘结构还影响到教师之间的交往、交流, 对教师的专业发展也产生了间接的消极影响。

2 医学教师学缘结构不合理的原因分析

卫生职业院校医学教师学缘结构不合理的主要原因是引才渠道单一。本次调查的该所学校地处县级市, 与所在的县级医院和同一城市的“三甲”医院相比, 在规模、效益、工作性质以及社会的认可度等方面, 对医学院校毕业生缺乏就业吸引力, 使得大部分医学毕业生并不把到学校任教作为就业首选, 学校在引进医学教师时没有太多的选择余地。而潍坊医学院毕业生占多数的原因是潍坊医学院地处潍坊市, 毕业生在选择就业时占有地域优势, 而且近几年二本医学毕业生到县级以上临床医院就业难度增大, 到卫生职业院校任教成为部分医学毕业生的就业首选。因多年来人力资源的遗留和积累, 导致目前学院医学教师学缘结构不合理, “近亲繁殖”现象严重, 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教师的专业发展。

3 医学教师学缘结构优化的对策

3.1 改变引进医学专业人才的流程, 优化学缘结构

本次调查的该所学校目前引进医学专业人才的流程是:学校提前制订用人计划→报市人社局审批→人社局网上招聘报名→人社局组织招考→人社局办理录用手续→新教师到学校报到。从引进流程可以看出, 学校没有引进人才的自主权, 这极易造成学校师资学缘结构不合理, 影响学校专业的整体发展。

为改变这种情况, 可实施自主引进人才策略, 争取市政府支持, 取得引进硕士学位以上高层次人才的自主选拔权力, 制订科学合理的人才引进计划和引进方案, 在市人社局、市纪委的参与和监督下, 本着先省外后省内的原则, 最大限度地选拔优秀人才。在财力许可的情况下, 学校可采取补贴一定数额的安家费等方式, 吸引和鼓励高层次人才到学校任教。学校为引进的高层次人才创造良好的工作和生活环境, 充分发挥他们的引领和集聚效应, 推动师资队伍学缘结构的进一步优化。

3.2 结合师资管理, 严格要求新增教师的“学缘条件”

学校制订提高新进人员选拔标准的暂行规定, 除对学历学位提出要求外, 增加“学缘条件”要求。新进教师包括医学教师, 第一学历必须为全日制本科以上, 且所就读的本科学校必须为各地参加本科第一批录取的学校, “211工程”和“985工程”建设高校优先考虑。

3.3 结合师资培养, 实现校内教师的“学缘再造”

一是每年选派一定数量的优秀中青年骨干教师到国内外知名大学、研究机构攻读学位、进修、交流访问;二是鼓励并大力支持本校教师在职报考校外名校名师的硕士、博士研究生, 学校为其承担全部培养费用、发放全额工资并提供一定的生活补贴;三是针对本校薄弱学科, 可从校内优选统招硕士、博士生, 送到名校名师门下联合培养。

综上所述, 医学教师学缘结构的优化直接关系到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和整体实力的提高, 进而影响到学校教学科研水平和办学质量的提升[2]。卫生职业院校要高度重视医学教师学缘结构不合理的问题及弊端, 依据校情和教师自身特点, 采取优化教师队伍学缘结构的有力措施, 使整个教师队伍在学缘结构方面既实现多元化、高层次化, 又恰当调整搭配、科学组合、优势互补, 从而改善医学教师队伍的学缘结构, 增强教师队伍的合力和业务实力, 提高医学教师的整体教学水平, 提升学校的教育教学质量, 为社会培养出更多更好的高素质技术技能型卫生实用人才。

参考文献

[1]王红, 王若菲.酒泉卫校师资队伍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卫生职业教育, 2010, 28 (11) :20-23.

上一篇:中小企业全面成本控制下一篇:仪表自动化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