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卫生防护

2024-10-25

职业卫生防护(精选12篇)

职业卫生防护 篇1

煤矿井下生产环境恶劣, 存在威胁矿工安全及健康的灾害因素, 必须认真做好矿山职业安全卫生防护工作, 以切实保障井下矿工的安全、健康。

1矿山职业危害因素分析

(1) 瓦斯。

瓦斯是矿井生产过程中从煤层或岩层涌出的各种有毒、有害气体, 瓦斯主要由CH4、CO2、N2等气体组成, 煤层中CH4成分一般占80%~90%, 如果井下巷道通风不良和通风设施管理不善, 可能会造成瓦斯浓度超限;井下如果瓦斯超限, 可使人缺氧、窒息, 甚至引起瓦斯爆炸或燃烧, 造成设备损坏和人员伤亡。

(2) 粉尘。

粉尘系矿井煤尘、岩尘和其他有毒有害粉尘的总称。粉尘的主要危害是煤尘爆炸和对人造成职业病危害。作业人员长期吸入大量的粉尘, 会严重危害其身体健康, 形成多种职业病, 如尘肺病等, 使矿工丧失劳动能力, 甚至缩短寿命。

(3) 煤的自燃与火灾。

煤炭发生自燃与发生火灾, 将产生大量的有害有毒气体, 导致井下作业人员伤亡。

(4) 水患。

水患是矿井生产中的一大灾害, 矿井突然涌出大量的水, 将会导致淹井, 甚至危害到工人的生命和损坏井下设备。矿井突然涌出大量水主要原因有:①遇到岩溶管道水;②遇到小窑与老空积水区。遇到上述2种情况, 一般水来势比较凶猛, 人员往往没有撤出井已被水淹, 抢救工作难以进行。

(5) 热害。

人体在劳动中做功所发出的热量需要排出体外, 若环境不容许这些热量散出, 人就无法劳动, 就会积热使体温超过某一程度而导致晕倒或死亡。井下高温热害可导致工人发生热害疾病, 如湿疹、关节炎、心动过速等的发病率将在90%以上。

(6) 顶板事故。

煤层顶板如果较松软、破碎, 可能会发生冒顶, 轻者砸伤工人, 重者导致死亡。

(7) 噪声。

作业场所的噪声, 如主通风机、局部通风机、凿岩机等产生的噪声对人体会造成一定的职业危害。其主要危害是:可使人耳聋, 引起多种疾病, 影响人的正常生活, 降低劳动生产率。

2安全卫生防护对策

2.1矿井灾害预防措施

(1) 瓦斯防治。

①各采掘工作面采用分区通风, 机电硐室采用独立通风, 并保证井下所有用风地点获得足够风量, 避免瓦斯聚集。②按实际供风量核定矿井产量。③在进、回风井之间和主要进、回风巷之间的联络巷, 砌筑永久性风墙或设置2道双向风门。回风井井口设置防爆门。④配备瓦斯检定器和自动检测报警仪, 建立并严格执行瓦斯检测和管理制度。配备1套KJ-101N监测监控系统。⑤按规定供电和配备防爆电气设备。⑥井下人员配备自救器。⑦不用的巷道及报废的采区及时封闭。

(2) 防尘。

①建立完善的防尘洒水系统。②掘进工作面和采煤工作面采用湿式凿眼, 水炮泥封孔。③回采工作面回风巷设置风流净化水幕。④合理分配各用风地点风量, 防止煤尘飞扬。⑤配备一定数量的粉尘检测仪器。⑥在规定地点设置隔爆水棚。

(3) 防火。

①井下设置消防管路系统。②井上设消防材料库, 按规定设置防火门或防火栅栏两用门。③合理留设煤柱, 提高工作面采出率, 减少采空区遗留碎煤;及时封闭采空区, 减少漏风, 防止煤层自燃。④配备防火安全检测仪表和火灾报警仪。

(4) 防治水。

①断层、采空区、相邻采区、相邻矿井间要按规定留设保安煤柱。②严禁开采煤层露头的防水煤柱。③因开采产生的地面裂缝和塌陷地点必须填塞, 填塞工作必须有安全措施, 防止人员陷入塌陷坑内。④在暴雨或降雨后, 发现有裂缝、采空区陷落和岩溶塌陷等现象, 必须及时处理。⑤配备探水钻, 在掘进和回采生产中坚持“预测预报, 有疑必探, 先探后掘, 先治后采”的原则, 消除隐患。

(5) 防顶板事故。

①加强工作面作业管理, 严格按规程作业, 杜绝人为事故。②采掘工作面要采取敲帮问顶制度, 及时处理活渣活煤, 防止煤体突然冒落伤人。③回采工作面支护设备要有足够的支撑力, 发现有损坏及时更换。采煤工作面放顶时应指派有经验的工人专门观察顶板。回采工作面初次放顶要制定专门措施, 防止推垮型冒顶事故的发生。④配备动态矿压仪, 以加强顶板压力及变形的观测, 为矿井的安全生产提供可靠的数据, 及时采取相应措施, 预防顶板事故。⑤掘进工作面要保证支架的施工质量, 背帮、背顶要实, 消灭“前倾后仰、里出外进”的现象, 保证支架完整有力。要保证支架质量, 棚口要严, 后身要实, 迎山角、扎角要适当。⑥井底车场硐室、交岔点等均采用砌碹支护。⑦若遇底板松软、支柱钻底的情况, 可以将支柱加上底座。⑧使用矿山压力监测设备, 对采场、巷道以及危险处硐室顶板和两帮及时进行压力监测, 以预防顶板冒落事故的发生。

2.2矿山救护

按《煤矿安全规程》规定, 所有煤矿必须有矿山救护队为其服务。煤矿企业应设立矿山救护队, 不具备单独设立矿山救护队条件的煤矿企业, 应指定兼职救援人员, 为矿井提供救护服务。必须与矿山救护队签订救护协议, 一旦发生事故, 救护队保证在30 min内赶到事故现场实施救援。

2.3劳动卫生保障措施

(1) 粉尘。

在井下作业过程中, 尤其在巷道掘进工作面爆破时, 在转载机装煤时, 均伴有岩尘、煤尘扬起。这些均是造成尘肺病的主要原因。为降低扬尘, 除需在各掘进工作面、回采工作面安设防尘洒水设施, 还要求作业人员必须戴防尘口罩作业。

(2) 噪声。

矿井主要声源有:主要通风机、压风机、主提升绞车、局部通风机等。矿井主要通风机、压风机、局部通风机等应当选用轴流式低噪声设备, 并符合《煤矿安全规程》的规定;作业场所噪声不得超过85 dB (A) 。大于85 dB (A) 时, 需配备个人防护用品;大于或等于90 dB (A) 时, 还应当采取降低作业场所噪声的有效措施。

(3) 热害。

矿井开采煤层较浅, 属低温梯度变化区时, 无热害问题, 因此不需要采取降温措施。若机电硐室等温度略高, 可考虑适当加大风量来减弱热害, 以创造较舒适的工作环境。当开采煤层较深, 处在一级热害区时, 可设计建设井下中央空调进行降温处理。

(4) 其他。

可考虑在井口办公室设井口保健站, 井下设急救室, 为井上下工作人员提供可靠的医疗保障。要求对所有的作业人员和救护人员进行科学的培训, 使其掌握一定的自救和急救知识, 并配备一定的急救器材和药品, 为事故自救和救护提供有力的保障。

2.4消防设施

工业场地消防管网系统采用枝状布置方式, 与生产、生活共用同一管网, 管网上设置地上消火栓。矿井消防水源主要为经矿井排水净化处理后的再利用水, 完全满足矿井用水的要求, 矿井在地面建满足《煤矿安全规程》要求的水池, 下井消防洒水管道采用无缝钢管。若井口与大巷的高差较大, 直接供水压力较大, 需采用减压阀进行减压。在井底车场水泵房等处均设置室内消火栓。在井下主要运输巷、主要回风巷及正在掘进巷道中均敷设洒水管。运输巷道内每隔100 m设置1个消火栓。在所有敷设管道的巷道内, 每隔100 m设支管和截止阀用于冲洗巷道。转载点、溜煤眼等处均设置洒水器。

3结语

在当前条件下, 开展关于矿山职业安全卫生相关问题、技术、对策研究, 对影响矿山职工安全的各种职业病害及影响健康的自然地质灾害提出相应的治理对策, 对构建和谐矿山、绿色矿山具有重要意义。

职业卫生防护 篇2

公司職業衛生與職業病防護管理制度

1.總則

1.1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職業病防治法》、《工傷保險條例》等有關法律、法規,為了預防、控制和消除職業病危害,防治職業病,保護員工健康,特制定本制度。

1.2職業衛生與職業病防治工作應堅持“預防為主、防治結合”の方針,結合公司職業健康安全管理、現場管理、采取有效措施消除或減少危害員工健康の因素,促進文明生產,為員工創造良好の勞動環境。

1.3公司建立健全職業病防治責任制度,依法參加工傷社會保險,加強對職業病防治の管理,提高職業病防治水平。

1.4公司必須根據國家和上級關於職業衛生和職業病防治經費提取使用の有關規定,結合公司實際下達職業衛生和職業病防治工作の專項經費,公司財務部應保證該經費到位。

1.5公司工會組織要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工會法》對職業病防治工作實行群眾監督。

2.管理與監督

2.1公司安全監察部負責職業衛生與職業病防治工作,配備職業衛生專職管理人員,其職責是:

2.1.1貫徹執行國家和主管部門頒發の有關職業衛生、晴晴

晴晴

職業病防治の各項法律、法規和標准,做好職業衛生和職業病防治工作。

2.1.2按國家有關規定,對員工健康進行監護,組織員工體檢工作。

2.1.3負責職業衛生與職業病防治,統計和報表工作。2.1.4參加對生產性建設工程項目職業衛生“三同時”監督。

2.1.5負責對員工進行職防知識、現場自救互救知識の宣傳教育和考核。

2.1.6負責建立健全職業衛生檔案和接觸有害因素員工の健康檔案並加強對檔案の管理。

2.1.7制定公司職業衛生工作計劃和長遠規劃。2.1.8負責配合市疾病預防控制中心做好公司員工職業病の診斷、治療。

2.1.9負責對公司生產性有毒有害崗位進行職業衛生監督。

3.防護措施

3.1新建、改建、擴建生產性工程項目の職業衛生防護設施必須執行“三同時”の規定,在可行性論證階段應向衛生行政部門提交職業病危害預評價報告,使作業場所有毒有害因素の濃度(強度)符合國家衛生標准。

3.2生產場所應具有良好の通風、采光和照明設施。職晴晴

晴晴

業衛生防護設施應有指定機構或人員進行維修保養,確保有效運轉。

3.3公司應當優先采用有利於防治職業病和保護員工身體健康の新技術、新工藝、新材料,逐步替代急性有毒、有害の技術、工藝、材料。並在醒目の位置設置公告牌,公布有關職業病防治の規章制度、操作規程職業病危害事故應急救援措施和工作場所職業病危害因素檢測結果。

3.4任何單位和個人不得生產、經營、進口和使用國家明令禁止使用の可能產生職業病危害の設備或者材料。

3.5對可能發生急性職業損傷の有毒、有害工作場所,公司應設置報警裝置,配置現場急救用品、沖洗設備、應急撤離通道和必要の泄險區。

3.6對職業病防治設備、應急救援設施和個人使用の職業病防護用品,公司應進行經常性地維護、檢修,定期檢測其性能和效果,確保其處於正常狀態,不得擅自拆除或者停止使用。

3.7各單位應將有害有毒作業場所與無毒無害場所嚴格分開,不得將嚴重有害人體健康和汙染環境の作業轉嫁給其它單位和個人。

3.8研制、開發、應用有利於職業病防治和保護員工健康の新技術、新工藝、新材料,加強對職業病の機理和發生規律の基礎研究,提高職業病防治科學技術水平。

晴晴

晴晴

3.9各單位不得安排孕期女員工從事對本人和胎兒有危害の作業。

3.10對從事職業病危害の作業の人員應按照有關規定,組織上崗前、在崗期間和離崗時の職業健康檢查。

3.11對從事有毒有害作業の員工必須事先進行職業衛生防護教育,安排在新員工入廠教育時進行。

3.12公司按國家有關規定給從事有害作業の員工配備有效の個人防護用具,並確保防護用具の質量和有效作用。

4.監測與監護

4.1職業衛生監測與監護の內容:

4.1.1作業場所中各種粉塵、毒物、物理因素及其它職業性有害因素の測定。

4.1.2職業衛生防護設施の衛生效果鑒定與定期評價。4.1.3從事有毒有害作業員工就業前健康檢查、定期健康檢查和可疑職業病人の複查。

4.2監測與監護周期:

4.2.1粉塵和毒物等職業危害作業場所每年測定兩次,其監測合格率不低於80%。

4.2.2噪聲、其它物理危害因素等職業危害の作業場所每年測定一次。

4.2.3凡新入廠の員工,人力資源部應通知其進行就業前健康檢查,發現患有職業禁忌症者,不准從事與該禁忌症晴晴

晴晴

相關の有毒有害作業。

4.2.4有毒有害作業員工應每年體檢一次,其他崗位作業人員每兩年檢查一次。

5.職業病管理

5.1職業病由公司所在地依法承擔職業病診斷の醫療衛生機構進行。

5.2患有職業病の員工以及在公司組織の健康檢查中發現の疾病,應通知本人,並及時進行治療。

5.3患有職業病の員工在其《職業病診斷證明書》有效期內,以及醫療終結確定喪失勞動能力或醫治無效死亡者,按國家有關規定作為因公處理。

5.4職業病經治療痊愈,不能再享受職業病待遇,如治療後又複發の職業病,仍可享受職業病待遇。

5.5安全監察部按有關規定組織の有毒有害作業員工の定期健康檢查,凡無特殊原因者,都必須接受檢查。

5.6由公司或上級有關部門安排の健康檢查,所占用の時間,所在單位應按正常出勤處理。如因病情需要住院檢查治療時,不論其是否診斷為職業病,在此期間享受職業病待遇。

5.7對一時不能確診の職業病或在職業病檢查中發現の可疑疾病,在住院觀察,休息治療期間,享受職業病待遇,直至確診或否定職業病即分別處理。

晴晴

晴晴

5.8確診患有職業性疾病の員工,所在單位應根據公司提出の意見,安排進行醫治或療養。在治療或療養後確認不宜從事原工種の,所在單位應盡早安排脫離原崗位,或由人力資源部另行安排工作。在健康檢查中,發現員工患有職業禁忌症者,也應及早安排脫離原工種。

5.9職業病病人依法享受國家規定の職業病待遇。5.10被診斷人員對職業病診斷不服,可以向作出診斷の醫療衛生機構所在地衛生行政部門申請鑒定。

5.11參與診斷の工作人員應當遵守職業道德,客觀、公正地進行診斷鑒定,並承擔相應の責任。

6.附則

6.1本制度由公司安全監察部負責解釋。6.2 本制度自頒發之日起執行。

浅析放射卫生防护 篇3

1895年11月8日,德国物理学家威·康·伦琴发现了x射线,当年12月22日伦琴利用x线拍摄了夫人手的照片,这是人类历史上第一张揭示人体内部结构的影像。1896年x线开始应用于医学,为人类的医学事业,建立了不朽的历史功勋。至今它经历了x线的医学应用,x线诊断学的建立以及医学影像学的逐步形成三个阶段。

x线是什么?在实际工作当中,我们应该如何合理正确应用x线检查,x线对人体会产生哪些危害,我们又该如何正确防护呢?首先,我们需简单了解一下x线产生的原理:x线的产生是高速电子和阳极靶物质的原子相互作用中能量转换的结果;当X线管两极间加有高电压时,阴极灯丝发散出的电子就获得了能量,以高速运动冲向阳极,由于阳极的阻止,使电子骤然减速,约98%的动能产生热量,2%动能转换为x线。x线具有物理效应,化学效应,生物效应三大特性。本文重点论述的是X线的生物效应。

1辐射线照射所产生的生物效应阶段

1.1物理阶段:在放射生物作用的初期过程,能量被物体吸收,构成细胞与组织的原子,分子产生激发或电离过程。

1.2物理化学阶段:在物理阶段的生成物是不稳定的,又与邻近的分子作用,产生二次生成物。

1.3化学阶段:像自由电子与原子团那样反应性很强的生成物的相互作用,引发与周边物质的反应,其所生成的分子的变化,则将进入生化学阶段。

1.4生化学阶段:数秒至数小时,由于分子的变化会引起DNA和蛋白质的生物构造的变化。

1.5生物学阶段:数小时至数十年,在此阶段可观察到细胞坏死,癌的发生,遗传效应等生物学变化。

2组织对X线照射的感受性

2.1高感受性组织:造血组织淋巴组织生殖腺肠上皮胎儿。

2.2中高感受性组织;口腔粘膜、唾液腺、毛发、汗腺、皮肤、毛细血管、眼晶状体。

2.3中感受性组织:脑、肺、胸膜、肾、肾腺、肝、血管。

2.4中低感受性组织:甲状腺、脾、关节、骨、软骨。

2.5低感受性组织:脂肪组织、神经组织、结缔组织。

3辐射线作用于人体后引起的生物效应受下列因素影响

3.1辐射线性质(种类和能量),x线剂量,剂量率,照射方式,照射部位和范围,以及年龄、性别、健康状况、精神状态、营养等。

4在受小剂量,低剂量率辐射的人群中,引起的辐射损害主要是随机性效应

国际放射线防护委员会(ICRP)对于人体受辐射危险的主要组织,可能出现的随机性效应给予了定量估计,规定了组织器官危险度的数值,即WT=组织T受1SV照射的危险度全身均匀受照ISV时的总危险度。

5在基本认识了X线生物效应给人体带来的危害后,我们有必要了解放射卫生防护的基本原则和目的

5.1

放射防护的目的是保障放射工作者和受检者及其后代的健康和安全,防止发生有害的随机性效应,并将随机性效应的发生率限制到可接受的水平。

5.2放射防护原则:建立剂量限制体系,包括辐射实践的正当化。防护水平最优化,个人剂量限值等。放射检查必须确实具有适应证,切不可滥用,在保证患者诊断和治疗效益的前提下,辐射照射应保持在合理,尽可能低的水平。

5.3建立防护外照射:基本方法是缩短受照时间,增大与射线源的距离并尽可能屏蔽防护,屏蔽防护是在射线源与人员之间设置一种能有效吸收x线的屏蔽物,从而减弱或消除x线对人体的危害。屏蔽防护分主防护与副防护两种,x线诊断机房的主防护应有2MM铅当量的厚度,副防护应有1MM铅当量的厚度。

6在实际工作中,对患者的防护尤其重要

具体措施是:加大科普宣传力度,提高国民对放射防护的知识水平;正确合理选用x线检查的适应证,切不可滥用;放射医师在检查时,应采用恰当的x线质与量;严格控制照射野;应在非摄影部位采取必要的屏蔽防护,尤其是孕妇和儿童;提高影像转换介质的射线灵敏度;提高放射技师的业务水平,避免操作失误,减少废片率和重拍片率;对于床旁摄片,应提醒同病室患者与陪属离开病房;抱着高度为患者健康负责的精神,在工作中严格执行防护安全操作规则,全心全意为患者服务。

职业卫生防护 篇4

1造船行业的生产工艺及存在的职业病危害因素

造船行业的生产工艺按照“壳—舾—涂一体化”生产流程,主要由船体工程和舾装工程两条生产路线组成。船体工程是从钢料经预处理开始,经切割、加工、装焊、涂装、堆场、船坞合拢,完工后出坞。舾装工程则是以管子加工、集配、舾装为主线,与船体建造配合,完成舾装 [3]。在船舶制造过程中涉及的主要作业类型有焊接、打磨、喷砂和涂装[3],同时伴随产生的职业病危害因素主要有电焊烟尘、砂轮磨尘、矽尘、其他粉尘、一氧化碳、氮氧化物、臭氧、苯、甲苯、二甲苯、二氧化锰、紫外辐射、工频电场、手传振动、噪声、高温等[4,5]。

2造船行业职业卫生存在的问题及其产生原因

2.1职业病危害因素超标在职业卫生检测过程中电焊烟尘、二氧化锰和噪声严重超标。通过查找文献发现,造船行业职业病危害因素检测结果中,电焊烟尘、二氧化锰和噪声的超标率较高,分别为14.8%~47.4%、21.6%~65.0%和37.6~97.6%[1,4,5,6,7,8,9,10,11]。分析毒物超标的原因:是由于电焊烟尘、二氧化锰多存在于电焊岗位,该作业点密集,工作量大,作业时间较长,接触有害因素的人数较多,较多的工人在相对狭小的空间内作业,仅依靠机械通风难以降低场所内有毒物质的水平,导致工人接触尘毒的浓度较高[8]。文献中还报道了补漆工接触甲苯、二甲苯和乙苯的浓度超标,分析是由于作业环境密闭,且未设置局部抽排风装置[6]。噪声超标的原因:1造船行业中大部分岗位为手工作业,生产设备一般无法或难以安装减震降噪设施;且同一车间内有多种噪声设备。2局部抽排风装置产生的噪声[6,8]。

2.2防护措施不健全首先在个人防护用品的配备、发放和使用上存在问题。1部分企业为工人配备的个人防护用品种类不全,有的企业没有根据造船行业存在的职业病危害因素种类,给工人配备相应的个人防护用品,如没有给打磨工和装配工配备防振手套[6],接尘岗位的外包工中只有少部分配备了防尘口罩[11]。2部分企业提供的防护用品不能满足工作场所的防护要求。如有的造船企业为船坞作业工人提供的防毒和防尘口罩均为自吸过滤式半面罩,其指定防护因数(APF)不能满足防护需求。3部分工人对个人防护用品佩戴不规范,甚至有些外包工的个体防尘措施以佩戴棉纱口罩为主,没有起到有效的防护作用[4,11]。其次,传统的工程防护技术手段无法完全有效地控制职业病危害。主要是由于造船行业内作业环境复杂、作业空间狭小、工种较多、工作地点分散流动、相互交叉影响等原因,不能保障防护设施的正常使用[6]。

2.3外包工的职业健康隐患企业为了节省成本,减少对于职业病防治的投入,采取外包的形式将大量存在职业危害因素的作业转移给其他有资质的单位,甚至选择一些对职业病防治认知度较低的单位[12],从而导致造船厂对外来务工人员的职业卫生管理存在脱节 [4]。造船工人以外包工为主,外包工具有流动性大、工作背景复杂等特点,且大部分外包工未进行岗前、岗中和离岗的职业健康检查,为职业病的发生和纠纷留下巨大隐患[6]。再者外包工多来自经济欠发达地区,本身文化程度不高,职业病防治意识薄弱,也是威胁着劳动者健康和安全的原因[12]。

3造船行业职业病防护措施

造船行业的车间内内必须通过工程防护、个体防护和管理防护综合防控职业病危害。

3.1焊接岗位的防护措施1加强焊接的通风除尘效果和自动化工艺。一方面, 应重点抓好焊接作业场所的通风除尘工作, 包括整体通风、局部的通风换气及焊接岗位的除尘等, 以除去电焊过程中产生的有毒物质。另一方面,由于船坞内作业岗位交叉,工人分散流动,难以采用固定的防护设施,只能配置移动式局部抽排风设备[7]。船厂内部各类组件大多不规则而且体积庞大,大型的除尘设备难以安装固定,只能配备小型移动式烟尘捕集器[11]。捕集的烟尘要通过净化处理后排出,但由于有些舱室内部结构复杂,管道铺设困难,捕集到的尾气无法通过管道排出舱外,需经袋式或静电与吸附剂相结合的净化方式净化后直接排放于舱内[7]。如有的企业对电焊作业岗位采用“三维空间自动定位的移动式烟气捕集净化机组”,通风排毒效果良好[3]。在室外露天作业岗位上也配置了轴流风机等通风设备[8]。受生产工艺的限制,焊缝附近不宜采用送风除尘,应采取吸风方式[5]。另外,应努力推进焊接的机械化和自动化,同时,大力发展各种无污染或污染少的新技术, 如在平板拼接、立体组装生产过程中,采用自动焊、重力焊、二氧化碳气体保护焊等高效焊接技术代替手工电弧焊[3];采用单元舾装和单面焊接双面成型的新技术 [10];推进激光焊接技术的应用;采取密闭舱室敞开化,高空作业平台化等工艺改革[5];2加强防护设施的维护保养。企业应建立完善的生产设备或防护设施的定期检查和维护制度, 加强其维护与保养, 定期检测其性能和效果, 确保其通风排毒的效果[4]。

3.2喷漆岗位的防护措施为预防苯中毒,企业采用无苯溶剂替代含苯溶剂;喷漆作业密闭化,如型钢作业和涂装钢板,实行分段涂装作业,建立涂装作业房[5];改进生产工艺,如推行钢板预处理流水线的除锈喷漆,解决之前工人手工冲砂除锈及喷漆接触的职业病危害[3];操作工人与有机溶剂完全隔离,如工人不需要接触有机溶剂,在控制室内通过控制按钮来完成喷漆工作;使用有机溶剂净化装置以降低工作场所有害物质浓度,如在作业现场设置移动式伞形吸气罩[5,13]。

3.3噪声和高温岗位的防护措施对于造船行业的高噪声情况,应该采用消声、吸声、隔声、减震等防护措施[12]。生产设备和抽排风装置上安装减震降噪设施,如在进出风口处安装消声器。为现场作业人员提供护耳器(耳塞或耳罩)、合理安排作息时间是造船行业防噪的必要措施[6]。在夏季高温季节,局部送风设施是一个有效的防暑降温的措施,对于空间狭小的作业区域,应配置具有制冷功能的机械通风设备;同时在工作场所附近设置休息室,提供清凉饮料[8]。

3.4探伤岗位的防护措施现场探伤作业应选择在现场无工人作业的下班时间,并为探伤工配备辐射剂量报警仪和个人剂量监测章,在探伤现场设置安全警戒线和声光报警器等,基本能够控制探伤工的受照剂量在职业接触限值以内[6]。X射线探伤应该远离辐射源和人群,操作规范,穿戴好工作服[12]。

3.5个人防护用品按照个体防护装备选用规范及相关要求,为工人配备种类齐全、质量和防护性能符合要求的个人防护用品[7,8,14],并督促其正确佩戴使用。另外,当进入密闭空间时,工人应遵循相应的规定,首先必须测氧含量和有害气体浓度,只有氧含量在18%~22%、有害气体浓度低于工作场所化学有害因素职业接触限值(GBZ 2.1-2007)的规定时,才可进入密闭空间。同时,要加强个人防护和准入管理。为了避免缺氧,在密闭狭小的舱室为作业时,应配备全面罩的正压携气式呼吸防护用品[15]。

3.6其他防护措施采用湿式冲砂代替干式冲砂,钢丸除锈代替石英砂除锈,可以减少矽肺的发生。建立钢板预处理流水线,使粉尘作业完全处于密闭状态,以降低作业场所中粉尘的浓度[5]。为了改善工人的劳动环境,尽量减少露天作业、舱室作业和高空作业的工作量,实行区域舾装法,加大内场工作量和预舾装作业,以来提高生产效率[3]。

3.7一般防护措施1根据工艺,合理布局生产设备,降低作业密度;科学合理地安排作息时间。2改进生产工艺,选择焊接和喷漆机械化和自动化程度高的生产设备,采用低尘、低毒的低氢型焊条和低毒型油漆[6]。3完善现有职业卫生管理制度,定期开展职业卫生的培训和考核,提高工人的职业病防护意识。4加强工作场所日常检测和评价工作,及时发现问题,查找原因并整改。5加强职业健康监护工作,选择有资质的机构,开展上岗前、在岗期间和离岗时的职业健康检查,并制定合理的职业健康检查计划,如发现职业禁忌或疑似职业病者应调离原岗位,并妥善处理。6在与劳动者签订合同时,应告知其接触的有毒有害物质的种类及可能对人体健康的影响,并将定期的职业健康检查结果告知本人。7各种防尘防毒设备应由专人使用、维修和保养, 以确保其正常有效的运转[10]。8对于高毒危害,做好通风及应急措施,在显著位置设置警示标识,设立职业病危害因素检测结果公示牌[12]。9重视外来劳务工的管理。对于企业来说外包工应纳入其职业卫生管理,造船企业与劳务公司之间应明确各自的义务和法律责任,双方均应遵循职业卫生法律法规的要求,重视外来劳务工的职业卫生管理[4]。10加强对造船行业的监督检查,对作业场所实施风险分级管理,对职业危险较高的企业或工作环节进行重点监督检查,坚持监督与指导并举,帮助企业完善各项职业卫生管理制度,对拒不执行国家法律法规的行为要依法予以行政处罚[12]。11造船行业的作业点应远离居住区、学校、医院和其他人口密集的区域,以减少对周边人群日常生活的直接危害。12应加强职业卫生技术服务机构和职业健康检查机构的建设,保证职业卫生工作的顺利开展,满足造船企业所在区域职业卫生检测和职业病诊断的需要[12],为造船行业职业病危害的预防提供保障。

造船行业存在的职业病危害因素种类繁多,危害严重。造船企业也采取了相应的防护措施,有一定的效果,但还存在一些问题,亟待解决。有效的防护措施能够降低工人直接接触职业病危害的水平,只有积极采取工程防护、个体防护和管理防护的综合防护措施,才能提高防护效果,切实保障劳动者的身体健康。同时监管部门、企业及劳动者应明确职责,各尽其责,通力协作,不断地完善职业卫生工作,为预防造船行业职业病的发生,做出贡献。

作者声明本文无实际或潜在的利益冲突

摘要:船舶制造业属于劳动密集型行业,具有职业病危害因素种类多、危害重的特点。我国造船行业存在的职业卫生问题较严峻。现就造船行业生产工艺和职业病危害因素的种类及造船行业现存在的问题进行阐述,总结该行业的职业病危害防护措施,为相关部门预防造船行业职业病的发生提供帮助。

手术室职业卫生安全防护制度 篇5

手术室职业卫生安全防护制度

1.消毒剂、麻醉药的接触由于手术室工作中消毒隔离非常重要。因此护士每日必须与大量化学消毒剂打交道,而这些消毒剂不论是挥发到空气中还是与皮肤黏膜的接触,都可以对人体造成慢性伤害。手术室消毒剂的使用应尽可能以新型低毒、无毒的消毒剂取代老式的消毒剂。配置消毒液应了解其理化性质,戴口罩及手套,定时通风,积极做好防范措施。规范麻醉药品的使用方法,减少麻药的外泄。

2.血液体液的污染手术室的工作性质使得手术室的医生和护士过多地与患者的血液体液接触。手术患者中存在较多的传染病患者,如肝炎、结核、艾滋等,手术中又存在较多的利器、锐器,手术节奏快,稍不留意就可能出现刺伤,进而被感染。必须规范手术室内的各项防范用品的使用。将一次性手套多处放置,在可预见于患者体液、血液接触时候及时取用。正确地使用利器盒,安取刀、针等使用针持,用过的注射器不回套。在进行可能发生血液喷溅的手术时,医生要戴防护眼镜。

3.仪器设备的危害手术室较其他科室的设备仪器多许多,如:电钻、电刀、X线、腔镜等。这些设备在极大提高手术水平的同时,也为手术室的护士带来了安全隐患,如电损失、噪音、辐射等。平时要注重仪器设备的保养以减少仪器出现意外。不使用存在安全隐患的仪器(如老化的设备,一次性物品的反复使用)。孕期护士应避免安排参加造影,透视等含有放射线的工作。

4.提高医生和护士的自我保护意识 学习关于乙肝、丙肝、HIV、结核等传染病方面的知识,了解各种病毒的传播方式及如何采取防护措施。重视洗手环节。如手破损应用防水敷料包扎并戴手套,防止开放性伤口被患者血液污染。掌握锐器损伤后的处理程序,同时注重上报,以得到及时的监测与治疗。

护士的职业危害与防护 篇6

[关键词] 护士;职业危害;防护

[中图分类号] R47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0616(2011)22-36-04

Nurses' occupational harm and its protection

GUAN Yanhua  ZHAO Mingyao

Basic Medical College of Zhengzhou University,Zhengzhou 450052,China

[Abstract] According to the analysis of various occupational harm which the nurses faced in the clinical work, we put forward some corresponding preventive measures,to improve the clinical nurses’self protection awareness,and to reduce the occurrence frequencies of occupational harm.We investigated and analyzed the occupational harm the nurses faced who working in different departments of the hospitals.Then,we summarize the common occupation harm,and proposed the pertinent protective measures.The nurses improve their self-protective awareness,and properly used a variety of protective measures.The occurrence frequencies of occupational harm has been deeply reduced,and the work efficiency was improved,either.For the clinical nurses,they should improve their self-protective awareness,and properly and reasonably take a variety of protective measures.

[Key words] Nurse;Occupational harm;Protection

随着现代医学的迅速发展和对医院职业危害的认识,医务人员自我防护问题越来越受到关注。充分认识医院职业危害的存在,掌握医院职业危害的特点和致病规律,有助于实施有效和必要的防护措施。降低职业危害的发生,不仅为了自身不遭受医院职业危害所致的损害,而且还关系到所有其他接触人员的利益。

1 医院职业危害范围和种类

由于医院职业工作的特殊性,涉及面很广,医院职业危害种类很多。护士的职业危害大致可分为四大类:物理性危害、化学性危害、生物性危害和心理社会性危害。

1.1 物理性危害

物理性危害可分为运动功能性损伤和物理刺激。有些物理性危害如医用仪器漏电、高压氧舱燃爆等易被医护人员所警觉;有些物理性危害如运动功能性损伤、电磁辐射和低噪声等在平时易被医护人员所忽略,等到出现严重损伤时才有所意识。

1.1.1 运动功能性损伤 运动功能性损伤最为典型的是腰背痛,是一种较常见的职业相关性疾病。发生原因主要是护士常期处于一种超体力和持续弯腰状态,如弯腰为患者进行护理,搬运患者、为患者翻身等。这种职业状态可导致护士的腰肌和韧带的损伤。

1.1.2 物理刺激

1.1.2.1 电离辐射 现在医院里,除了人们熟知的X光机、医用同位素源外,尚有大量功率强弱不等的电子仪器,它们可产生射线和电磁场,激发空气中气体电离,产生氮化物、臭氧、自由基等有害物质,少量多次接触就可致突变、致畸和致癌。

1.1.2.2 针刺伤 护士工作量的2/3是注射,针刺伤是护士最常见的伤害之一。急诊护士针刺伤的发生率为90.3%[1]。其最大的危害不是对皮肤和其他组织的损伤,而是生物性感染的传播。目前已证实有20多种病原体可经针刺伤接触传播,其中最常见、危害最大的是HBV、HCV、HIV[2]。据美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control disease center,CDC)监测统计,每年因感染血液传播疾病而死亡的医护人员超过数百人,其中护士占63%[3]。

1.1.2.3 噪声 病房的噪声来源于患者的呻吟,工作人员、探视陪护人员对话,电铃、电话、电视、物品、推车及仪器的移动声,机器、空调、监护仪及其它机械性声音等。据测各类报警噪音在53~73 dB,呼吸机在65 dB[4]。环境噪声超过50 dB将影响睡眠和休息,70 dB时干扰谈话,造成注意力不集中、心烦意乱、记忆力减退、神经衰弱,护士容易出差错,同时也使胃分泌下降、内分泌失调、性功能紊乱[5]。

1.1.2.4 微小气候 指护理人员工作环境的气象条件,如:空气的温度、通风情况、热辐射、热量的消耗、衣服的热阻等。不适宜的微小气候可造成健康的损害。供应室、手术室等场地长期使用热力灭菌方法,干热和压力蒸汽灭菌器在使用过程中所散发的热量使室内温度明显升高,供应室的护理人员长期处于一个高温高湿的工作环境和自然环境温度的变化交替中。洗涤工作是供应室工作程序中一个重要的环节,即使在寒冷的冬季供应室的护士亦不可避免的接触冷水。急剧的冷热交替,会使机体组织器官出现血管的收缩和再舒张,产生缺血再灌注损伤机制,从而激活氧自由基、钙超载和中性粒细胞,造成机体的损伤。由此可见,寒冷和潮湿也是危害供应室护理人员身体健康的因素之一。

1.2 化学性危害

1.2.1 消毒剂和防腐剂 医院长期使用的含氯消毒剂、甲醛、甲苯、戊二醛、乙醇等都是挥发性化学制剂,可通过皮肤、呼吸道和消化道等途径进入人体,对机体的生殖、发育、血液系统、免疫系统等产生多方面有害性影响。消毒剂还可致支气管哮喘、诱导机体突变和致癌等[6]。

1.2.2 麻醉剂 机体内安氟醚、异氟醚等吸入麻醉剂,大部分以原形从肺排除,少量经手术创面、皮肤、尿排出体外[7]。手术患者中大部分接受静脉复合麻醉,拔管后均直接送入病房监护。患者所处环境相对密闭,排出的带有麻醉剂气体并不能很快流通出去及医护人员近距离处置患者,都会较多的吸入此类气体。长期吸入被安氟醚污染的空气可造成肝脏损害、免疫功能下降等[8]。护士接触麻醉性气体,有引发自发性流产、胎儿畸变和生育力降低的可能[9]。

1.2.3 化疗药物 化疗药物抑制骨髓造血功能,使白细胞下降、生殖系统损伤、皮肤过敏、致畸、致癌和致突变已被公认。在许多医院,无特殊配制化疗药物设备,配药时挥发至空气中的药物微粒通过皮肤、呼吸道、消化道使护士被动吸收。孕妇接触抗癌药物可导致妊娠并发症及不良妊娠结局的危险增加[10]。

1.2.4 患者体液 患者的胃液、血液、尿液、胆液、粪便等都对护士产生不良刺激,同时也增加感染机会。在ICU病房,尿液、血液、痰液的溅落率分别为38%、26%、13%,平均每月溅落40次/床[11]。

1.3 生物性危害

在未经诊断和病因不明的情况下,患者无意识地把病原体带入了医院,导致在医院流动人群之间的传播。接触患者具有传染性的血液、体液、尿便、胸腔积液等分泌物,手术切下的标本,被污染的器械、敷料、针头等,若不注意防护,不仅可造成自身感染,还会成为传染媒介[12]。同时,医院人群密集,人群流动性大,护士在与患者面对面近距离和频繁的接触中,容易经呼吸道、消化道等途径受到如:流感病毒、风疹病毒等感染,特别是SARS,在流行早期,由于对其认识不清,未加严密防护,较多医护人员被感染,是呼吸道传播的典型病例。2003年5月6日,北京首次发布SARS疫情分析,截至到5月6日,北京确诊SARS患者1 897例中,其中医护人员感染有335人,约占18%,居感染人数类别的首位,并持续一定时间。对于妊娠期护士来说,受污染后的补救措施受到诸多限制,被感染的概率也因此而显著增加。一些病原体可在胎盘上形成病灶,破坏绒毛结构,从而感染胎儿[13]。

1.3.1 传染性肝炎病毒 生物性危害最常见、危害性最大的疾病类型是乙型病毒性肝炎和丙型病毒性肝炎[14]。世界卫生组织的一篇综合性报道指出,医院工作人员(包括护士)中乙型肝炎的感染率比一般居民高3~6倍。

1.3.2 HIV病毒 据报道,美国1981 ~ 1993年发现的30万AIDS患者中,已有20万死亡,其中6.0%是卫生工作者,在受感染的卫生工作者中,护士占63.0%[15]。

1.4 心理社会性危害

1.4.1 医院生物性危害后的心理打击 当护士发生血源性病原体职业暴露时,尤其是暴露于HBV、HCV和HIV感染患者的血液、体液时,多数人心理会受到严重损伤,表现为悲伤、恐惧、消极无奈等,甚至影响工作、生活、家庭等。

1.4.2 工作和家庭的双重心理压力 从事护理工作的几乎都是女性,她们平常工作繁杂,在家庭要承担更多一些的家务劳动和抚养教育子女的义务,加上住房条件、晋升等相对处于劣势,增加了护士的后顾之忧,身心疲惫。

1.4.3 医院暴力侵犯形成的心理压力 酗酒就医人员、病故后家属冲动、患者医疗意外后、精神病患者等常将护士作为直接暴力的对象。国际护士会(ICN)指出和其他行业相比,护士可能受到暴力比其他行业多3倍。暴力严重影响了护理人员的士气、直接威胁护理人员的人身安全健康。

1.4.4 怀孕期护士职业压力形成的心理风险 占据临床一线的多为年轻护士,其中一些面临成家生育的问题。在怀孕到生育时还有很长一段时间需保持工作状态。护理工作的特殊性、高负荷、高责任、高风险性使护士产生职业倦怠,情绪变得不稳定。而稳定的个性有助于怀孕的护士身心发展,能保证她们平稳地度过孕期,同时也将对胎儿的身心发育产生积极的影响。

2 医院职业危害的发生原因分析

2.1 护士自身保护意识淡薄

在一些医院特别是基层医院,护士本身的防护意识淡薄,缺乏相关知识宣教和培训。蔡志翔等调查241名护士发现,高达51.1%的护士在输液、注射等操作中从不戴手套。而护士不戴手套的原因是“操作不方便”占84.6%,是医院没有要求的占15.4%,这反映了护士的防护意识淡薄和管理人员缺乏全面性防护的管理理念[16]。

2.2 医院对职业危害的防护意识不够全面

医院对职业危害的防护意识不够全面,在传染科和有医源性辐射源的地方,给予重视和防范,在其他地方和对其他人员就比较疏忽,要求和管理不严格。表现为缺少对全院范围内各科室部门职业危害的分布状态掌握和防范应对措施;缺少相关知识培训;缺少必要制度和人员督察落实;缺少定期总结和预警提示,从而使得护士和其他工作人员在日常工作中缺少必要的警觉,大大增加了遭受各种医院职业危害的机率和严重程度。有调查显示,只有7.3%的护士知道正确的洗手方法,远远低于国内报道的护理人员对正确洗手方法的知晓率(44.2%)[17]。相关知识的缺乏,大大增加了护理人员遭受医院职业危害的机率。

3 医院职业危害的防护和补救措施

3.1 增强自我保护意识

职业危害重在防护,而防护的关键则是安全意识的培养。一是护理学院开设护士职业防护课程,从职业生涯开始,就注意培养护士的安全防护意识和方法;二是加强临床护士的防护培训,发现和改变护士的不安全行为,强化安全防护意识和安全防护行为的结合。

通过专题讲座等形式,详细了解本部门工作中存在的职业性危害,特别是各种污染或感染的方式与途径及医院感染的危害性,掌握正确的自护措施,减少各种危险因素的伤害。因为护士短缺较为严重,难以让护士离岗培训,可鼓励护士在线学习,大量的护士不必脱离临床就可参加学习。

3.2 建立健全医院职业危害防护的规章制度

组织专家和一线工作人员摸底排查医院职业危害,有针对性的制定关于医院职业危害的规章制度,制度内应包含医院职业危害因素的来源、生物特性、传播途径、预防要点、处理要点及医护人员遭受医院职业危害后的补救措施和方案。规章制度建立之后,在医院的发展过程中要根据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不断完善,并设置专业部门专业人员对规章制度的执行进行监督和指导,有关情况适时通报全院各部门,以便指导正确应对医院职业危害。

3.3 物理性危害的防护

3.3.1 开发或普及智能型护理器材 减轻劳动强度和一些重复操作,在有限的资金条件下尽可能完善医疗设备和防护设施。对科室使用的仪器、设备定期进行普查、检修,陈旧性噪音大的仪器设备尽量淘汰,器械车轮定期上润滑剂,以减少噪音。条件许可,引进或开发机器人替代护士完成简单的操作,如将必需品从保护区运输到隔离区传递给患者、病区智能对讲呼唤系统、输液自动报警系统[18]、卡内基梅隆大学和密歇根大学研制的应用于护理之家的机器人援助系统[19]、爱尔兰人研制的机器人VA-PAMAID[20]以及日本人研制的机器人RFTD[21]和行走援助者[22]。

3.3.2 放射线和电磁辐射的防护 在近距离接触患者时要做好个人防护,要穿铅衣,佩戴眼镜,戴铅脖套及铅帽。对室内强电磁辐射源应设立隔离板(罩)或远离人群。

3.3.3 针刺伤的防护 护士应注意日常操作安全,严格遵守操作规程和标准预防的原则:①使用尖锐器械时,要特别小心,戴双层手套,以减少进入体内的血量[23];注射或穿刺时,先检查针头是否安牢,手绝不可置于针头前方,操作完毕用消毒干棉球压住针眼,手不可接触针头,针头向下直接放入耐刺的硬容器中,进行毁形处理。②使用防刺渗收集容器处理使用过的针头[24];现已证明,防刺渗容器的使用,使针刺伤的发生率降低了50%。

3.3.4 环境因素的防护 对高温、噪音、寒冷和潮湿的环境可采取一些防护措施,如消毒间要宽敞,安装排气扇,有条件的可安装消音设施。冬季洗涤时最好用热水。高温的环境可安装空调。为了降低污染微生物形成的气溶胶在空气中散布,可使用含氯消毒剂通过超声雾化进行空气消毒,并做到定时通风,同时定期消毒、擦洗病房内的桌椅。

3.4 化学性危害的防护

3.4.1 化学消毒剂的防护 选择合适的化学消毒剂浸泡被污染的医疗器械,了解消毒剂的理化性质,配制时戴手套和口罩等防护用具。定期开窗通风换气或安装空气净化装置,保持室内空气流通。盛放消毒剂的容器要配备容器盖,避免消毒剂的挥发。这样既可以保证消毒剂的有效浓度,又减少了对身体的危害。

3.4.2 化疗药的防护 肿瘤治疗机构一定要组织和制定严格的防护政策和方案,提供安全的防护用品、设备和环境,教育和培训从事该工作的人员。配制对人体影响较大的药物也应参照化疗药的冲配规则进行。

3.5 生物性危害的防护

凡接触患者的血液、体液、分泌物、排泄物及污染的医疗用品时均应戴手套。眼睛、面部应避免溅到感染性血液、体液,必要时除戴口罩、帽子外,还要戴防护面罩。洗手是阻断接触传播,预防医院感染的有效方法。

3.6 心理社会行为危害的防护

3.6.1 心理护理 护士应主动学习有关心理学知识,掌握有效的心理调节方法。经常与同事、朋友沟通交流,以驱除心中的郁闷及工作中的不快,努力保持积极向上的乐观情绪。必要时就诊于心理医生。

3.6.2 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 护患关系贯穿于护理的全过程,护理人员在自身的应对中应增强服务意识,根据患者的性格特点和实际情况,采取不同的方法和手段,选择适当的交流方式,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加强法律意识的培养,规范护理行为。

3.6.3 对医院暴力行为的防范 医院应加强护士应对暴力的能力培训,定期对护理人员进行相关政策及制度及能力方面的培训。另外,医院环境及工作场所的设置中护士台与医院保安部门之间的监控和报警系统;门卫和保安有义务限制探访者的数量,甄别和阻止有暴力和不良动机的人员进入医院和工作场所;并通过卡控通道来限制公众在医院的活动范围,这些也都是有效防止医院暴力发生的硬条件。鼓励和帮助护理人员在人身受到伤害时寻找法律帮助,而不应是劝说她们忍受委屈、息事宁人。

3.7 参加职业性损伤保险

护士职业性损伤是一种潜在的职业风险,一旦发生,其身心两方面所承受的打击是非同一般的。大力提倡医院为工作在临床一线的护士参加职业性损伤保险,以减轻护士的心理损害。

3.8 护士孕期的职业安全保护

护士孕期的职业安全与健康,是目前医院常见而不可回避职业安全问题,而且也是社会问题。针对目前我国孕期妇女劳动保障问题制定的相关政策时间已久,这明显与当前国情及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已不能适应,应做出相应的调整。医院在充分服务好患者需要的同时,也应保护好每一位处于特殊时期的护士的健康和安全。

4 结论

综上所述,护士的职业危害主要包括物理性危害、化学性危害、生物性危害和心理社会性危害。对于这些危害,已经引起国内外的关注。相关医疗机构也采取了一定的防治措施,大大降低了这些危害因素的伤害。但是由于医院内各个科室收治的患者和科室设置的不同,各个科室护士所遭受的危害及其程度就有所区别;护士年龄、性格类型、职业情感、学历及工作年限的差别,与所遭受的危害及其程度也有所差别;再加上相关经费的不足等,制定全面科学规范的职业危害防范措施和处置予案,更有效地降低这些危害因素的影响,值得在不断的实践中进一步研究和探讨。

[参考文献]

[1] 惠晓芳.急诊护士针刺伤的原因分析及防范措施[J].现代医学,2007,35(6):491-492.

[2]于蕾.临床护士针刺伤的原因分析与防护[J].当代护士,2009,(12):95-98.

[3] 向艳君,赛冬红,罗彦丽,等.ICU护士职业危害因素分析及安全防护措施的进展[J].齐鲁护理杂志,2008,14(4):44-46.

[4] 刘英,张春菊.外科护士职业危害因素与防护[J].中国医学杂志,2008,6(12):21-23.

[5] 周春华,邹碧荣,喻谦.浅议影响护士身心健康的职业危害因素[J].护理学杂志,2004,19(20):65.

[6] 凌瑞杰,喻维,汪毅.医院环境中的职业危害因素与防治对策[J].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2006,17(3):41-43.

[7] 景华.使用外科重症监护与治疗[M].上海:第二医科大学出版社,1999:442.

[8] 张雪寒.手术室职业性危害及护士的自我防护[J].中国实用医药,2007,2(35):200.

[9] 杨亚红.手术室护士的职业危害与防护策略[J].吉林医学,2008,29(4):344-345.

[10] 谢金辉,王建瓴,李海燕,等.职业接触抗癌药物对护士升值结局的影响的流行病学研究[J].中华劳动卫生职业病杂志,2001,19(2):87-90.

[11] 张锦.ICU护士心身健康状态调查分析[J].中华护理杂志,1988,33(2):106.

[12] 王红,陆卫国.护士职业危害的调查及防护对策[J].医学理论与实践,2005,18(4):474-475.

[13] 郑修霞.妇产科护理学[M].第3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299.

[14] 杨玉莲.护士面临的职业危害[J].国外医学(护理学分册),2000,19(9):433-434.

[15] 白雪,赵新汉.论艾滋病综合防治的紧迫性[J].中国医学伦理学,2003,13(2):31-32.

[16] 李映兰.美国护士的经血液传播疾病的预防[J].中华护理杂志,2002.37(8):633-634.

[17] 蔡志翔,李宛,李恩慈.临床护士发生针刺伤的调查研究[J].护理研究,2005,19(8):1440-1442.

[18] 张光慧,赵庆华,曹松梅,等.重庆市护理人员血源性疾病职业防护认识的调查分析[J].第三军医大学学报,2007,29(13):1348-1350.

[19] Sun Lining,Zhao Jianwen,Du Zhijiang,et al.Development of a nurse robot serving in infectious disease isolation wards[J].High Technology Letters,2007,13(3):261-266.

[20] Pineau J,Montemerlo M,Pollack M,et al.Towards robotic assistants in nursing homes: challenges and results[J].Robotics and Autonomous Systems,2003,42(3):271-281.

[21] Lacey G,MacNamara S.User involvement in the design and evaluation of a smart mobility aid[J].Rehabilitation Resources Development,2002,37(6): 709-723.

[22] Vladimir K,Chaitanya G,John N,et al.RFID in robot-assisted indoor navigation for the visually impaired. In:Proceedings of 2004 IEEE/RSJ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Intelligent Robots and Systems (IROS) [M]. New York,2004:1979-1984.

[23] Oscar C,Yasuhisa H,Kazuhiro K.Control of walking support systems based on variable center of rotation. In: Proceeding of 2004 IEEE/RSJ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Intelligent Robots and Systems (IROS) [M]. New York,2004:2289-2294.

[24] 洪学仁,邓艳辉,蔡太生.医护人员操作中被针头刺伤情况的调查分析[J].护理学杂志,2002,17(6):449-451.

放射卫生防护探讨 篇7

X线的发现,特别是它为医学所作的重大贡献,在人类科学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然而X线是把“双刃剑”,其辐射损伤永远是场“流行病”。因辐射涉及到医务工作者、受检者和公众的健康,所以X线防护始终是个重要话题。

如今X线的应用日益广泛,防护条件虽有所改善,但对其辐射危害的认识还不够深入,医源性辐射安全和防护领域的问题还很多,且容易被单位和个人忽视,做好医务工作者、受检者和公众的辐射防护工作非常重要[1]。为使X线更好地为人类服务,本文试从X线防护的依据、目的、原则、基本方法、具体措施等方面探讨如何做好X线防护工作。

1 X线防护的依据

1.1 X线的本质和特性

X线在本质上与无线电波、红外线、紫外线及γ射线一样,同属电磁辐射。它具有物理特性(如穿透作用、电离作用等)、化学特性、生物效应[1],而电离作用、生物效应是X线损伤和X线治疗的基础,也是X线防护的根据。

1.2 法理学上的规定

现行法律、法规如《职业病防治法》、《放射性污染防治法》、《军队卫生监督规定》、《军队放射防护监督实施办法》等均明确地规定:防治放射性污染,保障人体健康。

2 X线防护的目的、原则

2.1 X线防护的目的

X线辐射的防护主要在于防止发生有害的非随机性效应,并将随机性效应的发生率限制到认为可以接受的水平[2]。以保证医务工作者、受检者、公众及其后代的健康和安全,减少其可能带来的危害,提高X线防护的效益,并充分发挥X线的最大作用。

2.2 X线防护的原则

剂量限制体系是国际放射防护委员会(Intenational Commission on Radiological Protection,ICRP)在1977年提出的,它包括辐射实践的正当化、防护水平的最优化、个人剂量及危险限值三条原则。它是一切电离辐射的基本原则,同样也适用X线[3]。这三条原则构成一个体系,缺一不可,体系中的任何单一原则都不能被孤立地使用,而应综合考虑一起使用,以保证所有辐射剂量尽可能低,达到最佳防护效果。

⑴实践的正当化对X线检查要进行全面利弊权衡,使受检者在X线检查中能够得到的利益大于其所受到的损害,否则,这种检查就不应进行。

⑵防护水平的最优化对一切正当的X线检查要求采取最佳的检查方案、熟练的技术和防护措施,既获得满意的诊断信息,又使受检者所受辐射剂量减少到最低水平。

它必须遵守的两条原则是:(1)用最小的代价,获得最大的效益,从而使一切必要的照射保持在可以达到的最低水准,以减少辐射危害;(2)应以临床拟诊断病变最适宜的诊断技术进行首次检查[4],即在可进行多种医学影像检查时,应在比较其诊断价值或获取诊断信息时作出最优化的选择。如能用B超检查的就不用X线照射,能用常规的普通X线检查的就不用特殊的X线检查(如CT)。

⑶个人剂量及危险限值在满足正当化和防护水平的最优化两项原则的前提下,对医务工作者、受检者和公众剂量当量进行限值。

3 X线防护的基本方法

⑴固有防护充分发挥机房及机器的固有防护作用,如机房的位置、面积、结构等的设计和机器自身的安全系数、性能等硬条件都必须满足防护要求。因此,X线机房的设计要把防护放在第一位[5,6]。

⑵时间防护在满足诊断质量的前提下,尽量缩短X线的曝光时间,曝光时间越短,医生和患者所受辐射剂量越少。特别是摄片时选取最佳方案,尽量不出或少出废片,以免重复照射。

⑶距离防护一般来说,X线照射量与距离的平方成反比,距离增加1倍,照射量就减少到原来的1/4。因此,投照时医务工作者应尽量远离X线管和患者。

⑷屏蔽防护在X线源与医务工作者、受检者及公众的非投照部位应尽量设置屏蔽物来减少或消除辐射剂量,但屏蔽材料应达到一定标准。

⑸沾染防护X线可使机房内空气电离而产生对人体有害的臭氧和氮氧化合物,同时使空气中正负离子失去平衡。因此机房应保持卫生整洁、通风良好。

4 X线防护的基本措施

4.1 加强组织领导,重视安全文化建设的纵深防御

⑴健全各级放射性安全制度,落实安全责任制。从卫生监督机构到用人单位的安全监督、管理、检查、教育以及医务工作者的准入、上岗前的培训、考核等都应该形成一套行之有效的制度,落实安全责任制,培养良好的安全责任、意识、习惯和道德的养成[7]。

⑵遵守安全操作的各种规定,加强业务学习与训练,提高技能。医务工作者必须认真遵守有关放射防护法规与标准,严格执行安全操作的流程,经常定期地开展安全自查、互查,及时处理所发现的问题。加强业务学习与训练,不断提高诊断水平和操作技能。

4.2 依托设备技术的前沿防御

⑴采用可靠、敏感、安全的场所、防护报警技术和方法措施。在机房场所的设计上,综合利用各种方法措施,如敏感的防护报警系统,引进先进的设备、淘汰落后的设备,以此来构建可靠、安全的场所。

⑵定期监测个人和环境的辐射水平。个人剂量监测是辐射防护评价和辐射健康评价的基础。特别是在事故和意外情况下,个人剂量的测量数据是进行X线所致损伤的诊断和实施医学处理的重要依据。因此定期监测个人和环境的辐射水平,才能真实地评价X线辐射防护和辐射健康情况。

5 X线防护的具体措施

5.1 医务工作者的防护

⑴摄片前,应对X线检查申请单进行把关,对不合理的检查申请应与医生商榷处理,减少不必要的检查。

⑵摄片前,认真检查设备性能、工作条件及受检者的具体情况。制定出最佳的摄影方案、摄影条件,减少不必要的曝光量。在不影响诊断效果的原则下,尽量延长X线管及患者与医务工作者的距离。在工作中尽量缩短接触射线的时间,不必要时严禁进入曝光时的X线摄影室。

⑶在不影响诊断质量的前提下,应尽可能采用“高电压、低电流、厚过滤、小照射野”等方式进行投照。

⑷在进行各类特殊检查时,要特别注意控制照射条件和重复照射,以避免医务工作者和受检者的双重辐射。

⑸在进行X线检查时,必须穿戴个人防护用具,并按照要求认真配戴个人剂量计,做好个人剂量监测事宜。

⑹合理选择胶片,并重视暗室操作技术,以保证摄影质量,避免重复投照。

5.2 受检者的防护

⑴临床医生应严格掌握X线检查的适应症,并与放射科医生共同协商确定病人检查最适宜的方案,最大限度地利用X线检查的最优化。

⑵严格控制各种常规健康查体。如尽量减少胸透,采用摄影检查,以降低X线检查对公众及其后代可能造成的潜在危险。

⑶选取与最佳影像质量协调一致的迅速增感屏和感光胶片组合,以求最小曝光量。

⑷正确使用滤线栅,如被摄体厚超过15cm或使用管电压超过60k V者需选用,对婴幼儿尽量不用,以减少3~4倍的吸收量。

⑸严格控制照射野,合理使用限光装置,照射面积不超过胶片面积的10%,严格进行射线的准直。

⑹积极运用屏蔽防护,如用铅橡皮等其它防护用品遮盖受检者的非受检部位,避免X线束的直接照射。

⑺利用体位防护。采用正确的摄影体位,使其对X线敏感的器官如性腺、甲状腺、眼晶体尽量避开有用线束的直接照射。

⑻对育龄妇女的检查,需问清怀孕情况,严格掌握“40天规则”,即在月经来潮后10天内进行X线检查,防止胚胎受照。

5.3公众的防护

⑴严禁公众围观,杜绝无关人员进入正在检查的操作室内。

⑵对于必须进入检查室的陪护人员,可参考受检者的具体防护措施的做法,严格按照“屏蔽防护、时间防护、距离防护”等进行切实有效的防护。

综上所述,X线的防护任重道远,只有加强各级安全组织领导,健全安全责任制度,重视安全文化建设,充分调动人为积极因素,依托先进的设备,综合利用各种防护措施,才能使X线的作用扬长避短,更好地为人类的健康服务。

参考文献

[1]吴恩惠.中华影像医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

[2]岑芳桂,许祥裕.南京军区放射工作人员医用X线防护知识与法规标准学习教材[M].南京: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2001:56-85.

[3]张云亭,袁幸德.医学影像检查技术学[M].北京: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18.

[4]高彦平,辛英,任建卫.放射科的两个主要防护群体防护意识差异分析[J].中华放射医学与防护杂志,2005,25(3):277.

[5]李宏毅,等.X线影像诊断设备辐射剂量的危害与防护[J].中国医疗设备,2008(9):58-61.

[6]李德平,潘自强,等.辐射防护手册[K].北京:原子能出版社,1998.

[7]张浦龄.医用X射线防护监督管理工作问题与探讨[J].现代预防医学,2005,32(8):999-1000.

职业卫生防护 篇8

我国现行的卫生防护距离标准多是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颁布的,至今已有二十余年历史,在此期间随着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国民经济各行业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现行的卫生防护距离标准已明显滞后于行业的发展水平,不能适应当前的经济发展形势和人群健康保护要求,其与企业生存和发展之间的矛盾日渐显著。

为此,2007年卫生部环境卫生标准委员会发出通知(卫政法发[2007]164号),计划按照《国民经济行业分类》修订或编制各行业的卫生防护距离标准。

近年来随着我国环境保护问题的日趋严峻,建设项目的环境影响评价审查也越来越严格,卫生防护距离已成为企业发展与地方城市发展总体规划是否相符的重要判据。由于卫生防护距离范围内不能设居住性建筑物,因此卫生防护距离过大不利于国土资源的合理利用和企业的发展,过小又起不到保护居民身体健康的作用。可见,如何在保护居民健康的前提下,根据当前企业的技术和管理水平制定合理的卫生防护距离标准限值是卫生防护距离标准编制工作的关键。

1 以生产单元为基点制定卫生防护距离标准

GB/T 3840—1991定义的卫生防护距离为:无组织排放源所在生产单元(生产区、车间或工段)与居住区之间的距离。最近颁布的《石油加工业卫生防护距离》(GB 8195—2011)定义的卫生防护距离为:产生有害因素的部门(生产车间或者作业场所)的边界至敏感区边界的最小距离。这两个定义基本上是相同的,即是以企业内的产污生产单元(不限于1个)为基点,而不是以行政管理上的整个企业为基点来划定卫生防护距离范围。然而GB 8195—2011在标准范围和指标要求中给出的却是石油加工企业与敏感区间所需的卫生防护距离,这不符合上述定义的实质。GB 8195—2011忽略了这样一个事实:一个企业内的不同生产单元,由于无组织排放大气污染物的种类和数量不同,其所需的卫生防护距离是不同的。因此,对于工艺流程复杂、产污环节多、占地面积大的行业(如:石油炼制、化工、化纤、化肥等),不能以整个企业而应以其中所包括的典型生产单元为基点制定卫生防护距离标准。

如果以生产单元为基点制定卫生防护距离标准,一个企业厂界外所需卫生防护距离就不是一个恒定值,而是由各生产单元卫生防护距离的包络线所确定的范围,这样企业就可以在新建、改扩建工程实施时,通过调整厂内的总图布置,将污染较重的装置远离厂界,从而可有效降低企业厂界外所需的卫生防护距离,在一定程度上协调保护居民健康和合理利用土地资源,降低企业发展费用间的矛盾,在环评和工程设计上更具有可操作性和实用性。

2 关于新改扩建工程适用标准的问题

由于现有企业无法控制厂区围墙外卫生防护距离范围内城镇或乡村居住性建筑物的增建,而地方政府及其各级行政管理部门对阻止居住区向企业卫生防护距离区域内扩展,会受到各种主客观复杂因素的影响。基于上述考虑,建议卫生防护距离标准应着重于协调企业新建工程和需扩大装置(设施)界区的改扩建工程(即需新增占地的工程)与城市总体规划的和谐关系上。因为这些工程的规模和界区发生了变化,无组织排放源源强有所增大,对界外敏感区会造成新的影响,必须执行现行的卫生防护距离标准。具体操作上应以调整城市总体规划(特别是工业和居住用地范围的调整)来配合企业的发展,在工程规划建设的前期以卫生防护距离标准为必要限定条件考量工程建设与地方规划的相容性,并作为环评审批和项目核准的前提条件,使卫生防护距离的落实在搬迁资金和行政管理上均可有所保障。

而对于那些在现有装置(设施)界区之内进行的原地改扩建和技术改造工程,如果改造后工艺和设备的技术水平有所提高,无组织排放源的源强有所减小,不会对界区外敏感区增加不利影响。为支持和鼓励企业在老旧装置(设施)节能降耗、增产减污等方面进行技术改造,应允许企业暂不修改目前已经存在的卫生防护距离。因为无论从资金上还是从管理权限上,企业单方面都没有能力解决由此而引发的居民搬迁问题。

因此,建议各级环保、卫生行政管理部门应突出卫生防护距离标准在企业发展规划、开发区规划和城市总体规划等项目前期工作中的制约作用,并制定切实可行的长期管理机制,控制企业现有卫生防护距离内的土地使用途径。

3 关于复杂地形的处理原则

国内现行卫生防护距离标准的适用范围均为地处平原或微丘地区的工业企业,而对于复杂地形条件下工业企业的卫生防护距离,由行业主管部门与建设项目所在省、市、自治区的卫生与环保主管部门,根据环境影响报告书共同确定。而如果采取这样的处理方式,就要明确定义何为“复杂地形”,否则在项目审查和监管过程中必然会有相当多的企业以地处复杂地形为名,不执行卫生防护距离标准限值,而环评计算出的卫生防护距离值往往随意性很强,这就会降低卫生防护距离监管体系整体的严肃性和公正性。

GB 8195—2011定义的复杂地形为山区、丘陵、沿海等,GB/T 3840—1991提到的复杂地形包括山区及水陆交界区,两种定义都是定性的判断,而没有定量的判据公式或指标。地形起伏程度多大才是山区或丘陵?距离海边多远才不算沿海或水陆交界区?某企业是否地处复杂地形?这些问题如果都依靠标准编制人的主观判断来逐一解释,那就是标准编制工作的失败。

为探讨卫生防护距离标准编制中对复杂地形的处理原则问题,就要搞清复杂地形是如何影响卫生防护距离大小的。从大气扩散角度来讲,在复杂地形下会产生复杂流场,复杂流场的影响使得大气污染物的迁移扩散规律与高斯正态烟流模式产生偏差,而这种偏差往往会造成无组织排放源在厂界外产生更高的地面污染浓度,这样企业卫生防护距离就需相应增大。

根据最新的行星边界层理论,影响产生复杂流场的因素主要有地形起伏程度和热力内边界层特性。《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大气环境》(HJ2.2—2008)按照地形起伏程度区分简单地形和复杂地形,即:距污染源中心点5 km内的地形高度(不含建筑物)低于排气筒的高度时为简单地形,等于或超过排气筒高度时为复杂地形。该导则通过污染源和周围地形高度的对比来判定复杂地形,替代了以往山区或丘陵的定性判定。沿海或水陆交界区往往由于热力内边界层的存在而造成高架源(抬升后烟羽进入了热力内边界层)的重污染,但对于排放高度在15 m以下的无组织排放源则一般不会产生影响。对于沿海地区风速大、风向变化快(海陆风)等气象特点,卫生防护距离标准已经考虑了根据不同风速划分不同档次限值,同时由于卫生防护距离无方向性,其不受陆地和海洋之间大环境风向变化的影响。

随着大气扩散理论的进步,卫生防护距离标准不应再一味地强调“复杂地形”的概念,而使标准适用范围过窄、作用降低。新编或修编的卫生防护距离标准应是对于建设在任何地方的工业企业都普遍适用的最低要求,而对于那些地形或者边界层性质非常特殊,而足以产生了加重无组织排放源污染的不利气象条件的地区,建议在标准的条文说明中补充一条:“如果无组织排放大气污染物的生产单元周围2 000 m(公认的卫生防护距离限值上限)范围内的地形参数和大气边界层性质较平原地区有较大的差别,以致于造成该地区内大气污染扩散条件明显不利于平原地区,则这样的地区称为复杂地区。地处复杂地区生产单元的卫生防护距离,应在本标准所制定的相应卫生防护距离基础上再提高1~2个级别。如复杂地区内特征污染物的最大背景监测浓度高于或等于标准限值的1/3,则提高2个级别;如复杂地区内特征污染物的最大背景监测浓度低于标准限值的1/3,则提高1个级别。”具体到项目建设的前期工作阶段,环评单位应按GB/T 3840—1991附录A1.2的要求对当地气象条件进行勘查,确定拟建厂址是否属于复杂地区,如果是,则应提级执行卫生防护距离标准。

4 特征污染物标准浓度限值的确定

生产单元无组织排放特征污染物的标准浓度限值是制定其卫生防护距离标准的一个重要参数。鉴于国内目前尚未建立一套统一的特征污染物环境质量标准体系,经过与卫生部疾控中心和环保部评估中心专家的多次探讨,确定了以下标准浓度限值选用原则:

1)环境空气质量标准中居住区大气中有害气体一次最高容许浓度的卫生标准(一个污染物一个单行本的国标),其标准限值可直接作为计算卫生防护距离公式中的Cm值。

2)《工业企业设计卫生标准》(TJ 36—1979)中的居住区一次最高容许浓度限值,可直接作为计算卫生防护距离公式中的Cm值。该标准只规定了日平均容许浓度限值的大气污染物,一般可取其日平均容许浓度限值的三倍作为Cm值,但对于致癌物质、毒性可累积物质,如苯、汞、铅等,则直接取其日平均容许浓度限值作为Cm值。

3)国外居住区大气中有害有机物的最大允许浓度(一次最大或日平均),其取值原则与TJ 36—1979一致。

4)在上述来源中均找不到标准限值的特殊污染物,以车间空气中有害物质的最高容许浓度为基础,按美国环保局(EPA)推荐方法计算AMEGAH值(即以对健康影响为依据的周围环境目标值),计算公式如下:

AMEGAH(mg/m2)

=0.01×undefined×阈限值=阈限值/420

5 特征污染物无组织排放量的确定

生产单元特征污染物的无组织排放量是制定其卫生防护距离标准的另一个重要参数,目前通常测定和计算无组织排放量的方法有物料衡算法、通量法、地面浓度反推法和漏点检测法,分别适用于不同场合。对于工艺过程简单,物料流失去向清晰的生产单元,推荐采用物料衡算法;对于以强制通风形式排放车间内废气的封闭式厂房,推荐采用通量法;对于敞开式框架结构的炼油和化工装置,则可根据无组织排放污染物的种类不同,分别采用地面浓度反推法和漏点检测法。

对于地面浓度反推法和漏点检测法的应用,应注意以下几点:

1)对于那些排放独有特征污染物,而不受邻近装置和厂区大环境影响的装置和设施,可以通过在装置界区外的实地采样监测,用地面浓度反推法估算其特征污染物的无组织排放量;而对于那些排放特征污染物在厂区大环境中有背景浓度(即受其它装置排放同种污染物影响)的装置和设施则不能使用该方法。一个典型的实例就是对炼油装置硫化氢和氨无组织排放量的确定。由于炼厂各装置或多或少均有硫化氢和氨的泄漏,因此一个装置下风向地面监测浓度并不完全来源于本装置的无组织排放。另外由于风向、风速的变化,在实际监测时也很难采用扣除上风向背景浓度的方法来消除其它装置的影响,所以监测数据反映的其实是炼厂整体硫化氢和氨的地面污染浓度,用这个数据来反推某个单一装置的无组织排放量显然是不合适的。

2)地面浓度反推法应用于占地面积较大的装置时,如将整个装置作为一个整体面源进行地面浓度反推,为保证选用模式的合理性,就需将监测断面布置在装置边界下风向的较远距离(相对于面源横风向长度而言)。但炼油化工厂内各装置间的距离较小,通常不满足这样布置监测断面的需求。另外,监测断面距无组织排放源越远,监测结果越容易受到局地气象条件和其它装置排放污染物的影响。

可采用以下处理方式解决这一实际问题:

a)首先,尽量在装置内部找到一个或几个主要无组织排放源,针对这些小面源(相对于装置整体而言)设置监测断面。然后,通过找出主要无组织排放源与整个装置污染物排放量的相关性,推出整个装置特征污染物的无组织排放量。

b)找到主要无组织排放源下风向出现最大地面浓度的位置,在此处进行空间和时间上的加密监测。这样一方面可提高公式计算的精度,另一方面可在有限的监测时段内抓到装置附近污染严重的不利情况,从而提高制定卫生防护距离标准的可靠性。

c)人为选择合适的风速和风向,以便使布置的监测断面满足装置边界外实际可供开展监测工作的场地情况。另外,需在大气稳定度在E、F类,小风时进行监测,以提高反推公式计算结果的精度。

3)漏点检测法来源于美国环保局(EPA)《设备泄漏排放估算草案,1995版》推荐的筛选范围法,采用便携式TVOC仪在装置内主要泄漏元件附近进行浓度测量,然后用统计经验公式来推算该装置TVOC的无组织排放量。由于该方法不测量经大气扩散后的浓度,因此受气象条件和装置设备布置等实地因素的影响小,可克服各装置间同种污染物的相互干扰,只要装置漏点的检测比例达到一定要求就可得到较为准确的无组织排放数据。但应注意,该法只能笼统地给出TVOC的无组织排放总量,无法分析出其中所包含有机化合物的种类和比例,鉴于TVOC目前国内外均没有环境质量标准限值,因此无法用TVOC的无组织排放情况来制定卫生防护距离标准。另外,采用便携式有毒蒸气分析仪用氢火焰离子化检测器逐点定量检测方法[1]和气相色谱法[2]测得的TVOC、《大气污染物综合排放标准》(GB 16297—1996)测得的非甲烷总烃和以色列标准测得的总烃之间的数值关系,随着污染源排放有机化合物种类的不同而不尽相同,其相关性尚在研究之中。因此在目前阶段,以漏点检测法得到的TVOC无组织排放量还只能作为制定卫生防护距离标准的参考。

4)除现场实测推算外,确定装置和设施的无组织排放量还应结合一些类比资料,如:工艺专利商无组织排放量的保证值、环境影响报告书工程分析专题的无组织排放量估算值、装置环保验收监测报告、近期职业卫生监测报告等。

6 结 语

卫生防护距离标准对促进企业经济发展,提高居民生活质量,保护人群健康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积极作用,在卫生、环保行政管理中居于举足轻重的地位,对其修订和编制必须慎重和严谨,特别应注意以下问题:

1)严格定义明确卫生防护距离的起止范围。以企业内无组织排放特征污染物的生产单元为基点,分别给出卫生防护距离的标准限值,一个企业厂界外所需卫生防护距离为其所有生产单元卫生防护距离包络线所确定的范围。

2)卫生防护距离执行时,对新建/扩建项目和技术改造项目应区分对待。各级环保、卫生行政管理部门应突出卫生防护距离标准在企业发展规划、开发区规划和城市总体规划等项目前期工作中的制约作用,并制定切实可行的长期管理机制,控制企业现有卫生防护距离内的土地使用。

3)卫生防护距离标准不再定义复杂地形。由最终环评确定处于复杂地区的工业企业,应经相关主管部门批准,以提级的原则执行卫生防护距离标准限值。

4)在标准条文说明中要求工业企业加强卫生防护距离边界处无组织排放特征污染物的长期监测工作,并建立完善的日常管理制度和操作程序, ()实施泄漏检测与维修(LDAR)计划[3],发现问题及时整改,以降低物料的加工损失,减少安全隐患,控制无组织排放量,从而减轻对企业邻近区域的环境污染和人群健康损害。

参考文献

[1]Rules and Regulations 78199,Federal Reg-ister.Alternative Work Practice to DetectLeaks from Equipment[S].

[2]GB/T1883—2002室内空气质量标准[S].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03:10-12.

护理职业防护与职业暴露 篇9

职业暴露是医疗护理工作中最常见的职业危害因素, 长期以来, 人们多关注医疗护理服务过程中血源性疾病传播, 而对医务人员因职业暴露性传播疾病关注较少。有关资料表明, 医院职业暴露损伤中, 护理损伤率居首位, 为职业损伤的高危人群, 因此, 应强化护理人员护理职业暴露防护意识。

护理人员因工作性质、工作环境的特殊性, 常常暴露于各种现存的或潜在的危险因素中, 容易造成突发的或慢性的职业危害, 成为职业暴露的高危人群, 加强护士的自我防护不仅可避免遭受疾病侵袭, 同时也避免了交叉感染的发生。

1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选择

2008年1~5月对本科护理人员的调查。

1.2 方法

1组不采用单手套针法, 使用第4代留置针, 操作不戴手套。2组采用单手套针法, 使用安全留置针, 操作戴手套。

2结果

能降低职业暴露。

3讨论

3.1 利器损伤防护

护理人员每日接触各种感染性体液和分泌物, 处于被病原菌感染的危险之中。各种污染的利器刺伤是医院内传播乙型肝炎病毒 (HBV) 、丙型肝炎 (HCV) 和人类免疫缺陷病毒 (HIV) 等的重要途径。因此, 在进行各项静脉穿刺时, 应尽量使用安全型留置针并加强护理人员自身防护与感染管理很有必要。建立防止其损伤的制度, 例如可以制定一套缝合过程中缝针放置、传递、使用、用后回收的规范程序;进行防止其损伤的岗前培训;加强专业技能培训, 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恰当处理用后的各种利器等。在操作后, 应采用单手套针法, 禁止采用双手套针法, 防止和减少意外针刺伤的发生, 必须采用安全采血器和锐器收集箱, 严格遵守临床废弃垃圾管理规定。用过的一次性注射器、输液器、针头必须毁形处理;建议推广使用无针产品、安全注射器。皮肤黏膜一旦受伤, 应立即挤出少量血液, 用流动自来水冲洗, 然后用碘酒、乙醇消毒后包扎伤口。针刺伤者, 建议及时采用相关病毒血清检查, 确定是否存在隐性感染, 若确定被感染患者血清污染的针头刺伤, 应立即采取相关治疗措施, 并随访观察;对于高危护理工作者, 应注射相应疫苗, 做到早期预防。

3.2 化学消毒剂灭菌防护

不提倡甲醛消毒灭菌, 特殊情况下使用必须在无菌箱中进行, 消毒后一定要去除残留的甲醛气体, 室内安装有过滤网的排气扇, 随时排放。注意开窗通风选用环氧乙烷灭菌 (12h可自动排放毒物) , 须有专用的房间消毒和排放毒物系统, 灭菌后的物品按规定放置一段时间;接触戊二醛时应戴手套, 防止溅入眼内或吸入, 尽量选用其他高效广谱对人体无害的消毒剂替代戊二醛;在臭氧照射期间尽量避免进入消毒区域, 定期测定空气中臭氧浓度。

3.3 药物废气的管理

医院应逐渐普及静脉药物配制中心, 由专门培训后的药剂师配药, 再由护理人员操作, 既减轻了护理人员的工作量又避免了药物颗粒的损伤;内镜室同样必须使用气体交换设备, 以尽量减少所有工作人员与有害气体的接触。加强化学性危害因素的防护, 在接触抗肿瘤药物时应穿隔离衣、戴口罩、帽子、乳胶手套, 必要时戴防护眼罩, 熟练操作规程, 防止药液和雾粒逸出;安装空气净化装置, 定期监测空气中有害物质的浓度, 严禁超标, 减少呼吸道、皮肤吸收;提倡使用无排气管的输液瓶, 无条件者在排气过程中防止液体外溢;处理被药液沾湿的床单、衣物、纱布时应戴手套, 并放入特制袋内, 统一洗涤处理;孕期停止接触CD类药物;刺激性强、易挥发的消毒剂应密闭存储, 防止溅溢或外溢;注意通风, 减低空气中消毒剂的浓度, 减少呼吸道刺激;戴手套或涂护手霜, 以免引起接触性皮炎或湿疹。

3.4 放射防护

操作熟练, 减少曝光时间, 能减少放射损伤, 因为短时间内暴露于X线下对身体的不良影响非常小;穿防护衣 (如铅衣等) 。

3.5 加强普及性预防

接触和清洗被血液、体液、分泌物污染的医疗用品、医疗器械时戴手套、帽子、眼罩及穿防护衣, 操作前后洗手等。

3.6 加强生物性危害因素的防护

大量流行病学证明, 护理人员手上细菌数量和种类远远超过其他人群, 若不注意手的清洁和消毒, 势必造成自己或他人感染。在接触具有传染性分泌物、血液、体液的患者时, 应遵守消毒隔离制度, 认真洗手并进行手的消毒是控制交叉感染的重要措施。实验证明, 肥皂和流水洗手是一种最经济有效防止交叉感染的措施。艾滋病控制和预防中心建议:工作人员接触艾滋病患者时, 穿戴两双手套和手术衣, 戴防护眼罩和口罩, 脱去手套的双手以及接触患者血液的皮肤应立即清洗, 并进行消毒。所有污染物密封保存, 集中焚烧处理。对常见的传染病制订切实可行的临床防护措施并严格执行。加强高危人群保护, 接种疫苗是防止生物性疾病传播最有效的预防办法。

3.7 注重心理性危害因素的防护

医院管理者在工作设计和安排上要符合卫生学要求, 对工作量大、危重患者多的科室加强人员配备, 适当调整工作强度, 减轻护理人员职业紧张和心理压力, 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创造和谐的工作气氛, 减轻心理紧张, 放松情绪, 在目前护理人员缺编的情况下, 采取科学弹性排班、轮班的方法, 将心理性职业损伤降到最低限度。

摘要:目的了解职业暴露的危险及危害性因素对护理人员的影响, 为减少这些危险及危害因素, 采取的相应的对策, 以对护理及健康人员的保护。方法调查问卷进行测试。结果单手套针法, 使用锐器和使用安全留置针, 成立配药中心, 戴手套操作, 勤洗手及加强心理护理, 能降低职业损伤率。结论护理人员应加强职业防护, 从而减少职业暴露。

职业卫生防护 篇10

关键词:基层医院,放射卫生,防护工作,现状

基层医院中的放射卫生防护工作非常重要[1]。但需要注意的是, 目前在基层医院中, 放射卫生防护工作情况并不好。在本次研究中, 分析了基层医院放射卫生防护工作的现状, 并找出了解决办法, 报道如下。

1放射卫生防护工作的重要性分析

放射卫生防护工作是医院中尤为重要的工作类型。随着我国医疗水平和科技水平的高速发展, 目前在很多医院中开始使用放射性设备为患者进行诊断和治疗。但需要注意的是, 由于放射性设备的广泛使用, 电离辐射对医护人员和患者的伤害也愈加严重[2]。由于放射性伤害的特点, 机体在生物大分子损失的基础上, 细胞作用会出现相应的改变, 并且其功能及结构也会发生破坏, 最终导致机体器官和组织出现一系列的病理性改变, 这些病理改变会对机体造成极为严重的危害, 甚至有可能会威胁患者生命, 造成严重后果。因此在医院中进行对放射卫生防护工作的完善就显得极为重要。

2目前在基层医院中放射卫生防护工作出现的问题

2.1预防性监督工作不足:目前在很多基层医院中实施扩建或新建放射工作场所时, 其安全性要求并不能够满足国家要求和相关规定。尤其是在放射防护设施的建设时, 并没有完全严格的按照国家相关法规标准要求进行建设, 监督部门未严格验收, 之后就投入工作使用, 这一情况的出现会存在有非常严重的安全隐患。

2.2基层医院对放射卫生防护的重视程度并不高:在一些基层医院中, 往往会存在有个别医疗机构对放射卫生防护的重视程度不够, 尤其是这些医院并不能够落实放射诊疗防护主体责任, 同时这些医院也会缺少专业性的放射卫生防护工作人员[3]。由于这些问题的存在, 在实际的开展放射卫生防护工作过程中, 往往并不能够严格按照国家标准的相关要求进行, 所以放射卫生防护工作的效果也并不高。

2.3对放射卫生防护的监管力度不足:在基层卫生监督机构, 由于近年机构职能调整、人员流动, 使得基层监督机构人员数量的大幅度减少, 尤其是专业力量更薄弱, 而这种工作现状则会导致对放射卫生防护监管工作的弱化。因此在对基层医院监管中, 尤其是卫生许可工作和日常的监督程序并不规范, 对放射卫生防护监管力度的不足, 更使基层医院本身就不能够保证到对放射卫生防护工作进行有效的监管。

2.4 X射线的使用不当:在上文的分析中可以发现, 对基层医院中的放射卫生防护监管力度不足, 这一情况会造成一些临床医师生不考虑放射性检查会造成什么样的伤害, 对所来患者均进行X射线的检查。甚至一些医师会受到经济利益的驱使, 随意的让患者进行X射线的检查, 并将X射线检查成为医院中的常规检查项目。

3解决在基层医院中放射卫生防护问题的方法

3.1将工作职责进行明确:首先需要将基层医院中放射卫生防护管理工作的职责进行明确。其工作职责为改善医院的放射工作环境并降低辐射、保护医院放射工作人员和患者的身体健康、保证放射卫生防护工作的正常有序进行、使用有效的管理和组织方法完善放射卫生防护工作[4]。在将这些工作职责进行明确后, 可以将放射卫生防护的责任落实到人, 并需要避免出现人手不足或是人员冗杂等情况, 保证到基层医院中的放射卫生防护工作可以正常进行。另外对开展放射性相关工作科室, 更是需要做好上下联动、保障信息和通讯畅通, 保证放射卫生防护工作能够更加完善的进行。

3.2完善各项放射防护管理档案:为了保证基层医院中的放射卫生防护工作高效率进行, 需要对管理工作的指标进行量化, 并将放射防护各项管理档案进行完善。在量化的过程中, 首先需要对放射工作人员的健康档案进行完善, 并需要将其体检后的各项指标进行观察, 保证到工作人员的健康指标能够达到国家相关标准的要求。同时也需要定时的对放射工作人员的剂量监测结果进行汇总并分析, 避免工作中的照射剂量对其身体造成伤害[5], 以此及时发现放射工作现场的防护缺陷。同时也要加强对放射诊疗设备性能检测、放射工作场所防护检测档案进行完善。让所有医护人员能够了解到放射卫生防护管理工作是医院日常工作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让所有医护人员可以自觉自愿的做好放射卫生防护管理工作, 提升管理质量。

3.3制度管理和法规管理相结合:在基层医院的放射卫生防护管理过程中, 为了更好的收到管理效果, 可以将国家相关法律法规和医院中的管理制度相结合, 通过这种方式能够在国家对放射卫生防护的要求的大前提下进行更加细致有针对性的管理, 让基层医院的放射卫生防护管理工作更加的有章可循有法可依, 也可让放射卫生防护管理工作的针对性更强。

4结语

在一些基层医院中, 放射卫生防护问题尤为严重, 正是由于这种特点, 在基层医院中加强放射卫生防护工作就显得非常重要。通过本次研究显示, 在基层医院的实际放射卫生防护工作进行的过程中, 主要问题为预防监督工作不足、对防护工作不重视、日常监管力度不足以及X射线的应用不当。对这些问题进行有针对性的管理能够更好的实现放射卫生防护工作效果。

参考文献

[1]曹凤.基层医院放射卫生防护工作初探[J].大家健康 (中旬版) , 2015, (9) :256-257.

[2]Jones A, Jones K, Holmes S, et al.Assessing the possible radiological impact of routine radiological discharges from proposed nuclear power stations in England and Wales[J].J Radiol Prot, 2013, 33 (1) :163-174.

[3]翟冬杰.关于放射卫生防护标准体系的研究分析[J].医药前沿, 2014, 4 (35) :84.

[4]张宏军.浅谈放射卫生防护的探讨[J].健康必读 (下旬刊) , 2012, (2) :308.

医疗职业暴露及防护荟萃分析 篇11

关键词 医疗 職业暴露 防护对策 荟萃分析

随着经济高速发展,医疗职业暴露问题逐渐得到重视。戴青梅报道[1],医护人员职业暴露损伤率74.06%。因此了解职业暴露的种类、产生的原因,熟练掌握防护措施等是每1名医疗人员必备的基本功[2]。因此本文荟萃分析医疗职业暴露及防护,研究医疗工作中职业暴露现状及原因,以提高医疗职业防护水平。

资料与方法

纳入标准:①纳入类型为调查较大样本职业暴露及防护的研究;②时间范围1991~2011年国内外研究报道;③研究范围包括各级医院,妇幼保健院,疾控中心等;④暴露包括锐器及血液、体液暴露,物理及辐射暴露,化学暴露,社会及心理暴露。

资料检索:①计算机检索Medline,Embase,Pub medcine,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CBM-disc)、维普生物医学数据库(1989~2011年)。②手工检索:查阅所获资料的参考文献索引,手工检索相应文献。③检索策略,检索词:医疗、职业暴露、防护、调查研究。

评价方法:分别由2位研究者独立阅读所搜集文献的标题、摘要和全文以选定符合纳入标准的文献,并对每1篇符合纳入标准的文献进行评价,不同意见通过讨论解决。质量评分标准采用Jadad方法,包括随机分配方法、是否采用盲法、随访等情况。

统计学处理:使用Cochrane协作网提供Revman4.5软件,选用固定效应模型。计数资料计算Peto比值比(Peto OR)和95%可信区间(CI)。

敏感性分析:通过固定效应分析和随机效应分析比较的方法进行敏感性分析。

结 果

通过网络、手工和参考索引检索,共检出85篇,总共报道医院460家,5138名医护调查报告,职业总暴露11.5%,前4位是锐器及血液、体液损伤,物理及辐射损伤,化学损伤,社会及心理损伤。

职业暴露分类:①锐器及血液、体液损伤:锐器损伤主要包括针刺损伤、玻璃器皿损伤等。我国乙肝表面抗原携带者高达10%~15%[3]。我国HIV污染的锐器刺伤后感染几率0.3%、HCV污染的锐器刺伤后感染几率1.8%。共检索到84篇,总共报道医院455家,5126名护士调查报告,暴露率10.2%,占总暴露比率的90.1%。荟萃分析提示未戴手套比戴手套增加感染风险。(Peto OR:2.25,95%CI:1.92~2.64,P<0.01)。②物理及辐射损伤:护士长时间站立,负重会造成肌肉骨骼损伤,特别是脊背损伤是威胁医疗人员健康的突出问题。医疗人员因站立时间过长导致下肢静脉曲张的发生率明显高于其他人群[4]。共检索到21篇,总共报道医院43家,121名医护调查报告,暴露率3.1%,占总暴露比率的5.0%。荟萃分析认为长期暴露增加肌肉骨骼等损伤(Peto OR:2.25,95%CI:1.92~2.64,P<0.01)。③化学损伤:化学性职业损害是指工作中所接触的有毒化学物质所致的危害,包括在化学消毒药物和细胞毒性药物的配制、使用过程引起的损伤[5]。暴露可由于粉末或液体的溢出或正在调配细胞毒性药物的容器接触等污染而引起[6]。不加防护的长期接触可导致气促、头痛、接触性皮炎、鼻炎、关节病、哮喘、记忆障碍、注意力不集中以及生殖系统疾病。总共报道医院37家,119名医护调查报告,暴露率10.3%,占总暴露比率的5.2%。(Peto OR:2.25,95%CI:1.92~2.64,P<0.01)。④社会及心理损伤:医疗工作中存在的诸多负性因素,如长期处于危重患者、意外伤害以及死亡的包围中,得不到患者和家属的理解,甚至遭到漫骂和生命威胁等,直接影响到医疗人员的心理和工作行为。李小妹等报告[7],医疗人员有情绪疲惫感59.1%、无成就感53.2%,明显高于国内常模(33%)。总共报告医院32家,112名护士调查报告,暴露率10.2%,占总暴露比率的4.8%。长期社会及心理损伤增加患病风险(Peto OR:2.01,95%CI:1.91~2.59,P<0.01)。

讨 论

为了维护医疗人员身心健康,总结防护措施主要如下:①要加大设备改进:有研究表明,当医务人员操作时,针刺伤更可能是因为设备设计而不是因为粗心[8]。据美国CDC统计显示,安全设计可避免62%~88%的锐器伤的发生[9]。因此,医院要提供使用对人无害、无危险、不会对环境产生污染的安全医疗器具。②加强培训教育:首先是在医疗院校开设医疗职业防护课程,以培养学生的安全防护意识和方法。③规范操作:医护人员在诊疗活动中应遵循标准预防的原则,进行操作前洗手,操作尖锐器械或手部有伤口时就要戴双层手套,进行化疗药物操作时,注意戴口罩、手套、穿橡皮围裙、操作后肥皂水洗手;注射器用后不要将针头套回针帽,不要徒手处理污染的针头和锐器[10]。④及时处理和上报:医疗人员在被针刺伤的当时,应及时处理,同时应上报。孙伯英等调查22所二、三级综合医院,仅有9所医院有上报制度,1499名发生针刺伤后的上报率21.15%。说明及时上报仍然做的不够。

参考文献

1 戴青梅,刘素美,李法云,等.医务人员职业损伤状况调查分析及预防对策[J].中华医疗杂志,2002,37(9):692.

2 李可萍,庄英杰,文翠容,等.医疗人员职业暴露与防护措施[J].中华医疗杂志,2008,43(6):571.

3 王蠢英,李秀霞,保向菊.浅谈肿瘤科护士的自身防护[J].哈尔滨医药,2002,22(2):90.

4 李映兰,罗贞.护士职业安全的危险因素及防护对策[J].实用医疗杂志,2003,19(1):67.

5 杨顺秋.现代实用医疗管理.北京:军事医学科学出版社,2003:317-320.

6 袁丽.高职护生职业防护现状调查及对策.中华医疗杂志,2004,39(10):795.

7 李小妹,刘彦君.护士工作压力源及工作疲惫感的调查研究[J].中华医疗杂志,2000,35(11):645.

8 杨玉莲.护士面临的职业危害[J].国外医学·医疗学分册,2000,19(9):434.

9 孙伯英,李明艳.医务人员血源性疾病防护教育调查研究[J].中华医疗杂志,2006,41(6):562.

10 王红红.护生职业防护现状调查[J].医疗研究,2002,16(6):331.

职业卫生防护 篇12

1 职业防护意识

1.1 自我防护意识欠缺

部分护理人员存在不安全行为, 在进行非侵入性操作时没有严格遵守操作规程而违规操作;操作技能欠佳、心理状态欠佳、工作注意力不集中;防护知识缺乏、忽视自我保护等。其中针刺伤是最常见的职业危险因素, 由于护士是执行注射的主要群体, 所以是针刺伤的高发群体, 护士在连续治疗操作过程中可因工作疲劳损伤自己。在护士编制不足、治疗任务繁重的情况下工作, 发生职业暴露的潜在风险更是随时存在。有研究表明, 遭受针刺伤者绝大多数是因为操作时没有遵循预防针刺伤的有关规定和建议, 个人操作习惯是造成针刺伤发生的决定因素[1]。

1.2 职业防护培训滞后

护理人员职业培训时所受的教育更多的是如何保护病人的生命安全。在校学习期间所用教材知识滞后, 对职业防护教育的课程不够重视, 学生忽略了对自身安全的考虑和自我教育, 而走上工作岗位后获取职业防护、医院感染等知识的主要途径是供职医院有限的培训和临床老师的经验教训以及护士长的督查。由于对职业防护认识程度不高, 发生职业暴露后没有按标准防护原则进行处理, 通常仅做简单的消毒处理, 忽略职业暴露后报告的必要性。我国《医务人员手卫生规范》中规定医护人员在治疗及护理处置前后、摘除手套后、接触病人及接触污染物后要洗手, 以防止医院感染和防止医院内交叉感染, 但是在实际工作中, 特别是在繁忙的护理工作中, 并非每位护士都能严格遵守这一规定。

1.3 忽视医疗垃圾分类

护士在繁忙的工作中没有严格准确地将锐器放置于锐器盒, 不重视医疗垃圾的分类与收集, 诊疗结束整理用物时发生职业暴露的情况时有发生。这些“忽视”使弃物的处置、分类、标识不规范, 也会对负责处理垃圾的保洁员造成职业暴露。

2 感染监控管理不到位

管理不严和管理失控、缺乏职业道德教育、规章制度不健全、管理措施不力, 对潜在的不安全因素缺乏预见性和洞察力等, 造成不良护理行为的发生。 标准预防的资金投入不足, 由于直接经济利益因素, 大多数医疗机构只看到防护设备的直接消耗, 在保障设施的投入上缺乏积极性, 临床一线难以将标准防护措施落实到位。

3 自我防护过度

我国《艾滋病防治条例》中明确指出:标准防护原则是指医务人员将所有病人的血液、其他体液以及被血液、其他体液污染的物品均视为具有传染性的病原物质, 医务人员在接触这些物质时, 必须采取防护措施。同时《医务人员艾滋病病毒职业暴露防护工作指导原则》也指出:医务人员进行有可能接触病人血液、体液的诊疗和护理操作时必须戴手套, 操作完毕, 脱去手套后立即洗手, 必要时进行手消毒;医务人员手部皮肤发生破损, 在进行有可能接触病人血液、体液的诊疗和护理操作时必须戴双层手套。大部分经过培训的护理人员在护理技术操作过程中都能执行这些标准。但是在传染科这个特殊的工作环境中, 人们对传染病存在不同程度的恐惧心理, 医护人员会受到社会上部分人不同程度的歧视, 这些因素势必影响护理人员的情绪, 而大量的应激事件如家属不配合、突发事件、意识异常的危重病人等, 容易误伤而增加操作中感染的几率。

由于医护人员缺乏对艾滋病职业防护知识和技能的正确理解, 导致过高估计艾滋病职业暴露风险, 造成对艾滋病及其病人的恐惧心理[2]。医护人员对其他传染病也会有同样的看法, 表现出过度的防护行为, 主要表现在不管是否接触或可能接触污染物、病人的血液、体液及手是否有伤口都采取防护行为。如在办公室处理医嘱戴手套, 在自身手皮肤完好的情况下戴手套为皮肤完好的病人做体格检查, 戴手套协助病人配餐, 更甚者戴双层手套在办公室处理医嘱, 怕被传染不愿意与病人沟通, 门诊护士同时戴两只口罩。

护士在进行护理技术操作时过度防护的表现会给病人造成心理伤害, 病人会产生被歧视的感觉, 加重病人的自卑、焦虑、恐惧和孤独的心理, 更甚者会产生自暴自弃的情绪, 还会使病人家属产生恐惧感和增加心理压力。

4 对策

4.1 加强培训, 正确认识和理解标准防护原则

4.1.1 加强对新上岗护士的岗前培训

虽说新上岗护士已经经过规范的临床实习, 但是要正确理解和应用标准性预防原则来保护自己, 还需进行严格的培训和实践。由工作严谨、要求严格的高年资护士一对一地进行专人培训, 通过培训, 可以使新到岗护士深入、全面地熟悉各种传染病的传播途径、传播方式和消毒隔离种类及方式, 解除对各种传染病及其病人的恐惧心理, 掌握传染科常用防护技术操作和防护措施, 如穿脱隔离衣、洗手、各种防护用具使用方法等, 能够正确应用标准性预防原则来保护自己, 避免进入过度防护的误区。

4.1.2 加强自我保护意识, 规范操作行为

护士每天从事损伤性操作的机会最多, 工作中必须集中精力, 严格按护理技术操作程序标准进行操作, 养成良好的操作行为。进行损伤性操作时要保证有足够的空间和光线, 避免操作时碰撞而发生职业暴露。

4.1.3 加强学习, 提高工作能力

在促使病人恢复健康的同时, 也要重视护理人员的健康。在临床工作中对病人和自身都要有高度的责任感, 不断进行自我评价, 除了提高自身的业务水平以外, 还需加强新技术、新业务的学习, 特别是职业防护知识及技能的学习。

4.2 手卫生

手卫生也是标准预防的最重要措施, 是医护人员防护最简单、最有效、最方便、最经济的方法。认真洗手与手的消毒是对病人和医务人员双向保护的有效措施。上班时间手腕以下的部位不准佩戴任何首饰, 严格遵守消毒隔离制度。感染疾病科等重点部门应配备非手触式水龙头、速干手消毒剂、干手物品或者设施, 避免二次污染。护士在进行各项护理操作前后, 当手部有血液或其他体液等肉眼可见的污染时, 应用肥皂 (皂液) 和流动水洗手。手部没有肉眼可见污染时, 宜使用速干手消毒剂消毒双手代替洗手。要遵循标准防护原则, 即操作完毕, 脱去手套后立即洗手, 必要时进行手消毒。洗手后应使用防止再污染的擦手工具如一次性纸巾或烘干机等。传染病科的护士必须自觉遵守这一标准防护原则, 这是预防交叉感染和自我防护的关键。

4.3 针头、注射器和其他锐器的处理

规范护理人员操作行为是降低针刺伤的重要环节。不要将针头回帽、有意折弯、损坏、将针头与一次性注射器分开或者用手摆弄针头和注射器。用过的针头、注射器、刀片和其他锐器必须丢弃在适当的锐器收集盒内。操作完毕污染锐器要在第一时间将其丢弃到锐器收集容器内, 不能徒手传递裸露的锐器, 要置于容器内传递, 以免误伤。

4.4 戴手套

护士每天都会接触到病人的血液和体液, 手套能减少医护人员被病原体感染的可能性, 是预防医护人员和病人之间血液、体液污染的屏障。有研究表明, 如果1个被血液污染的钢针刺破1层乳胶手套或聚乙烯手套, 医务人员接触的血量可能减少50%。因此, 按照戴手套的规定:接触任何病人的血液和体液、黏膜、破损的皮肤、处理和清洁带血液或体液的物品和平面时及抽血、注射、静脉操作时双手都要戴手套[3,4];医务人员的手出现损伤时要戴双层手套;在可能血液接触或者可能刺破皮肤的情况下要戴手套保护。

4.5 加强管理

在进行职业防护培训中病房管理者的理念和态度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管理者要转变观念, 加大防护资源投入, 建立健全职业防护保障制度和监督报告体系, 将职业防护培训形成常规化。强调医务人员必须严格遵守标准防护原则, 正确掌握消毒隔离技术, 掌握发生职业暴露的报告程序, 自觉规范医疗、护理行为, 把消毒隔离工作形成常规化, 消除对传染病的恐惧心理, 避免误入过度防护的误区。同时在满足病人需求、保证护理工作质量的同时要加强医护人员职业防护的环节监控, 如在进行各类侵入性诊疗、护理和 (或) 接触病人血液、体液等污染物时, 正确选择和使用防护用具。同时应将对防护措施落实的督察与护理质量管理控制结合起来, 纳入三级质控检查中, 使之在落实、检查、反馈中得到持续改进, 达到职业防护目的。

参考文献

[1]李艺影, 任佩娟, 胡长梅, 等.对护理人员艾滋病传播途径预防知识的抽样调查[J].实用护理杂志, 2000, 16 (9) :47.

[2]岑瑜.护理人员对人类免疫缺陷病毒职业防护知识、态度、行为调查[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 2005, 15 (9) :1024-1026.

[3]林荣丽.结核病合并艾滋病的职业防护[J].护理研究, 2008, 22 (5C) :1388-1389.

上一篇:任务型语言教学模式下一篇:高等校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