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校园

2024-10-25

高等校园(共12篇)

高等校园 篇1

随着“科教兴国”发展战略的实施,我国高等教育迎来了新的发展契机。我国高等院校从1978年的不到600所发展到2005年的2 000多所,在校生人数也由1978年的300多万人发展到2005年近2 000万人。因此许多高校都面临着扩建、改建、新建等各项任务。无论是扩建还是新建首先都必须进行科学的校园规划。

1 校园规划的重要性

校园规划是高校基建工作的第一步,对高校发展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校园规划是校园建设的依据,它确定了投资概算、各类管网的布置、道路的走向、绿化的范围、容积率多少、密度大小及各单体建筑位置、规模、外观等。按规划管理部门的要求,在校园建设中必须严格执行校园规划方案。因此校园规划设计方案是校园建设的法规性文件,是基建工程的指导原则,既是抑制盲目建设、各行其事的法规,也是避免独断专行的一种约束。另外校园规划还应考虑学校今后的发展余地,实现校园空间可持续增长,有利于分期实施,是校园持续发展的保证。

2 校园规划的新特征

2.1 保护生态平衡

每个新校园的选址都有它独特的自然肌理,或临田崎、或有山包、或穿溪水、或傍村落。我们的校园规划应尊重自然,尽量避免大规模的土方填挖,保护原有的生态平衡。无论山、水或平原只要规划科学、应用合理就能设计出别具特色的校园环境。另外对于用地原有的树木“伐不如移,移不如不移”,结合校园环境进行设计,使其成为校园一景。

宿迁学院用地范围内有一条路,两边各有一排直径逾30 cm的银杏树,校园规划中特意保留了这条路,对于我们这种新建高校,这两排参天大树为校园平添了许多色彩。天津商学院新征地中有大面积的水塘,要在上面建校舍势必要先将水塘填平,这是一笔不小的投资。规划中设计人员保留了一部分水塘,一方面用水景软化校园的空间构架、丰富校园整体环境、创建山水校园;另一方面大大减少了填土量,降低工程投资。

2.2 营造绿色校园

大学校园不仅是传授知识的场所,更是一个培养学生素质和提高修养的高文化的环境。因此大学校园应该是一个富有自然美的景色怡人的绿色校园,可以陶冶情操、净化心灵,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教育效果。

这里所说的绿色校园不是简单的在校园内铺草、种树,还要考虑整个园区或景点的宏观效果,以及整个校园色彩的多样化。可以在校园规划中融入园林的内涵,使景观不再是单调的草坪、树丛,再通过中国庭院的借景、迂回等手法避免一马平川的单调,达到曲径通幽、柳暗花明的意境。

2.3 创造交往空间

大学生较中、小学生有更多的交往需求。这就要求我们在规划中要考虑设置交往空间。交往空间的创造是促进校园文化氛围形成的重要手段。根据大学师生交往活动的不同,交往空间呈现不同的类型:如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日常交往需要一个适宜的小环境,可以是校园中的一棵树下、一段路旁、小桥边、连廊上、凉亭内等等,安排适当的座位,随时供师生使用。如人数较多就需要一些大的空间来促使交往的发生。中心广场、图书馆、礼堂等大型建筑物前广场,具有多功能性、标志性和开放性的特征,是我们规划中需要特别重视的交往空间。一个成功的交往空间往往会成为一个学校的标志性场所,比如北京大学的末名湖。

宿迁学院规划中设置了运动场、风雨操场、图书馆前广场及人工湖周围场地等大型交往空间。也设置了中央景点、多处大面积绿化场地、小桥、凉亭、游廊等中小型交往空间。这些交往空间通过校园内人行道相连接,形成一个有机整体,既体现了以人为本的设计理念,也使得校园处处充满活力。

2.4 提高投资效益

在单体建筑规划中根据各项活动的特点,对要求相近的各项活动适宜集中于某一单体建筑,即将该单体建筑设计为集多种功能于一身的综合建筑。如集文艺演出、教职工大会、体育活动、电影放映等于一体的文体活动中心,集社团活动、小型演出、健身、舞蹈等功能于一体的大学生活动中心等。除个别标志性建筑其余建筑单体最好不超过6层,这样建筑设计可采用民用建筑底层防火规范,大大节约了投资成本。另外在校园规划中室外建筑材料一定要避免选择易腐、易锈蚀、易损坏材料,以免后期大量维修,造成不必要的人力、物力的浪费。如一些单体建筑室外装饰采用大量钢结构,竣工后四五年就要全部更换,花费巨大。又如在机动车行驶频繁的场地贴地砖也非常容易损坏,经常性的修补产生的费用也不容忽视。

2.5实行人车分流

目前高校校园内主要交通方式有步行、自行车、机动车及校内公交车。在上、下课时间段交通流量大而且交通流复杂混乱,很容易造成交通事故,干扰学校的正常教学秩序。目前在高校规划中普遍采用人车分流、步行优先的原则,具体做法为:在各功能区外围设置机动车道,将各功能区有机连接,保持各功能区机动交通良好的可达性。由于各功能区内建筑布局紧凑,师生步行即可到达目的地,设置为步行优先区域。四通八达的步行道路网将校园的各建筑物及活动场所有机联系起来。机动车道与人行道共同构筑起完善、便捷的校园交通网络。

3结语

在高校校园规划中我们要结合当地具体的人文、地理环境,针对高校规划特点,因地制宜,努力创建符合当前高校办学宗旨的具有特色的生态园林式高校校园。

摘要:针对当前我国高等教育快速发展,分析了校园规划的重要性,从保持生态平衡、营造绿色校园、创造交往空间、提高投资效益及实行人车分流五个方面论述了高校规划的新特征,以创造符合当前高校办学宗旨的具有特色的生态园林式高校校园。

关键词:高校校园,规划,生态平衡,绿色校园

参考文献

[1]费曦强,高冀生.中国高校校园规划新特征[J].城市规划,2002(5):121-122.

[2]杨万禄.关于高校校园规划工作的若干思考[J].天津城市建设学院学报,2004(2):21-23.

[3]牛红武,郑俊华.高校校园规划略论[J].山西建筑,2007,33(24):66-67.

高等校园 篇2

篇一:浅析高校校园文化建设论文

浅析高校校园文化建设

【摘要】:大学校园文化的构建和创新是新时代大学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内容和核心因素,大学校园文化作为整个社会文化的一部分,它涵盖了精神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环境文化等四个层面的文化范畴。健康、向上、丰富、有序的校园文化对大学生的个性品格形成具有渗透性、持久性和选择性。加强校园文化建设是传播先进文化,陶冶师生情操,凝炼优良校风,创设育人环境的有效途径。大学校园文化的构建应遵循整体性、正确性、创新性、开放性和全员性等原则。只有理念先行,培育践行校园文化之魂;构建合力,健全大学校园文化的微观基础,并且重在理念、机制和内容创新,才能创建与时俱进的大学校园文化。

【关键词】:校园文化建设;特征;现状;思考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和完善,教育改革的不断深人,高校正处在一个重要的转型期。这一时期的校园文化,出现了新的特点和趋势。校园文化建设出现了挑战和机遇并存的局面。一方面,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给校园文化环境提供了可靠的物质保障。国家扩大招生规模、联合办学、私人投资办学等一系列重大举措,有利于高校管理者开阔眼界、活跃思想、开拓创新,为校园物质文化的建设提供保证。通过创造良好的学习、生活环境,为受教育者提供德、智、体、美等全方位的物质条件。这无疑加速了校园文化发展的机遇。另一方面,市场经济的发展,也给校园文化建设提出了许多新的矛盾和新的问题,这必然对高校的办学规模,办学质量提出更高、更新的要求。

一、校园文化的含义及特征

(一)大学校园文化建设的内涵

大学校园文化是学校特有的一种文化现象,是在学校这一特定的文化氛围里,以广大师生为主体所创造的精神财富及其承载这些财富的规章制度、实践活动和物质形态的总和。校园文化作为社会亚文化现象,是指课堂教学以外,以校园为活动背景,以校园精神为主要特征,以广大师生为主体共同参与的一种校园文化氛围。它包括校容校貌、校风学风等文化环境和校园内举办的各种政治性、思想性、知识性、趣味性和艺术性等系列文化、体育、娱乐活动,广大师生共同的思想行为、价值取向、以及学校的规章制度和校内交往的人际关系等。所谓校园文化建设,就是学校领导者有意识的培育优良的校园文化因素、克服不良的校

园文化因素的过程。优秀的校园文化的形成,包含了学校的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制度文化和行为文化在学校每个地方、每个人身上具体的自然体现;她的建设实质上是一项系统工程,是一种全面的、有意识且目的明确、具有深远战略意义的管理行为,涵盖了学校的各方面工作。如物质文化是校园文化建设的基础,具有外显性和感观性,她是校园文化的载体。她的表象往往给人们对学校的直觉判断,即第一印象的判断。学校的建设管理大到校园的布局规划,小到一室、一梯,乃至一厕的净化香化等等,都是物质文化内涵的具体表象;精神文化是校园文化的核心,她是隐性的,深层次的、无形的和抽象的。精神文化包含有师德建设、师生公德意识的建立,以及学校人文环境的建设等几方面;制度文化则是由学校的法律形态和组织管理形态构成的显性文化,通过她可以把学校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有机的结合成一个整体。严谨规范、实用有效的规章制度,合理的组织管理机构,合格的管理人员是保证精神文化、物质文化建设得以顺利实施的关键。

(二)当前大学校园文化的特征

1、规范性与层次性。文化生存是人类生存的基本方式。杜威认为:成人有意识地控制未成熟者所受的教育,唯一的方法是控制它们的环境,让他们在这个环境中行动、思考和感受学校仍然是一种典型的环境,设置这样的环境影响成员的智力的和道德的倾向。校园文化作为一种管理文化,就是通过制度等强制性的硬规范和校风等不具有强制性的软规范,对学校进行有效管理的。校园文化可分为隐形文化和外显文化两个层次。隐形文化主要是观念和风气;外显文化包括学校规章制度、学校文化标志和文化活动。不论是何种层次的校园文化,规范性是他们的共同特征。校训、校歌、校徽、校风、校规,它们精炼、严肃、规范地表达出学校的教育环境特征,以一种无形的力量规范着全校师生的行为。而校园建筑、雕塑、仪式和校园活动等具有典型性、审美性、文化性特征的器物层面的校园文化同样具有严格的规范性。校园文化的规范性是秩序化校园,塑造师生精神人格和素质的基础。

2、包容性与延展性。大学“囊括大典,网罗众家”。一般而言,大学师生的来源受地域的限制比较小。在当今高等教育国际化、大众化的趋势中,大学的大门己经向越来越多的人敞开,大学中人群的构成具有很强的包容性。而且,大学承袭着“学术自由和学术自治”的优良传统,是各种思想观念、价值取向、兴趣

信仰的交汇地和“思想自由、兼容并包”的场所。如果从大学所从事的活动和发挥的功能来看,绝大多数大学仍然是一个小而全的独立实体,教学、科研、后勤服务、产业开发等样样俱全,社会上存在的许多文化在大学内部都存在。

3、继承性与先导性。文化作为人类精神的载体,它独特的品质在于,虽然随着经济、政治的发展与更替它的整体状貌会发生相应的演变,但其某种精神气质却一定在经济、政治的变迁中传承下来。文化强调深刻的底蕴,大学校园文化的形成不是一朝一夕完成的,大学从创立起就不断吸纳社会文化,将之进行归整,使之成为自身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并作为一个相对稳定的构成分子予以保留,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经过数代人的不断调整、升华,成为大学文化的精髓。例如北京大学在百年的发展和斗争历程中形成的爱国、进步、民主、科学的光荣传统,显示的不断钻研、求实、创新、向上的优良学风,如今己成为北京大学独特的文化底蕴。

4、创新性与超越性。大学不仅吸收不同的文化,也进行理智的批判和选择。这本身就是一种进步和创新。大学不仅拥有具有文化创造精神与能力的人,而且存在着多种文化之间的接触与渗透,这为校园文化的创新提供了要素上的保证。校园文化作为主体文化、主流文化属社会的先进文化,它对社会文化必须具有超越性。校园文化的超越性主要体现在两方面。一是从校园文化与其他社会亚文化的关系来说,校园文化源于社会文化又不同于其他社会亚文化,对于社会文化中的消极文化和无法与自身相容的文化,校园文化就像一张过滤之网,以其广大的排斥力和吸容力兼容并蓄,在冲突中创新文化价值,推动社会文化的进步;二是从校园文化自身来说,校园文化的超越性体现在文化的自我更新与持续发展能力上。文化创新是文化持续发展的前提,创新强调与时俱进,随着社会的进步完善校园文化的内涵;校园文化的超越性是持续发展意义上的超越性,它根植于社会政治经济、根植于社会大背景当中,校园文化的发展和建设应该与时俱进,符合时代发展的方向。

二、当前校园文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一)校园文化建设流于形式

校园文化的核心内涵是校园精神。日前大学校园文化建设的现状却普遍偏离了这一宗旨。相当一部分大学把校园文化建设等同于丰富学生的业余文化生活.当作不需要专业、不需要能力的工作;校园文化建设的主体部门成为消化富余人员的大户。校园文化存在的价值意义、功能作用无法充分表现。校园文化建设流于形式。校园精神的守望与市场经济侵蚀的困惑。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逐渐发展和确立,商业因素对大学校园文化建设形成了巨大影响。在政府对教育经费投入不足的现实压力下,大学为补充经费不足创办的校办产业己经成为大学的兴奋点和重要工作之一;校园行为文化也深深打上市场经济的印记,师生员工中呈现出的价值取向多元化,拜金主义、个人主义、实用主义等已占居了一定位置。大学的功能与其育人主旨要求大学必须游离于商业的、市场的控制之外,守望传统的校园精神而“引导社会”。

(二)校园文化建设意义模糊

管理者群体是大学校园文化建设的策划者和引导者。目前不少大学往往把校园文化建设当做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甚至等同于学生业余活动来开展。把校园文化建设仅当做学生管理部门的工作。没有把校园文化建设放在整体办学方向和培育校园精神的大背景下来操作实施。教师本应是大学校园文化建设的主导和主力。但市场经济环境的影响使一些教师缺失了教书育人的职责甚至于使少数人沦为市侩;岗位考核的压力又使教师单纯忙于完成工作量和撰写论文。与学生的思想交流越来越少。从而使他们成为校园文化建设的旁观者。学生是校园文化建设的主体。而现在相当一部分学生更多地将大学教育视为投资或机会。目前的工作机制使大学管理者、教师以及学生未能形成合力。极大地制约了大学校园文化的建设。影响了其功能的发挥。大学校园文化建设中各个群体参与度低、实效差。对学生的育人功能没有充分发挥出来。大学校园文化活动的热潮在虚假的繁荣中己渐渐透出苍白.师生对校园文化活动也渐渐失去热情。而校园文化建设的主管部门和教师也逐渐觉得校园文化对学生教育所起的作用微乎其微。不少大学在办学过程中,出现了现实生存压力与长远发展理念、近期办学效益与大学校园精神之间的严重矛盾,鱼与熊掌取舍似难两全。

三、大学校园文化建设的对策与思考

大学校园文化是实现大学教育目标的最重要的依托之一。优秀的大学校园文化的基本内涵应该是既具有共通性,又有体现办学特色的个性;既体现理性、探索、实证、客观的崇真求实的科学精神,又体现自由、宽容、平等的学术环境和

精神氛围的民主精神,既体现进取、开拓、勇为人先的创新精神,又体现以人的全面发展为目的、使人的主体精神得以真正确立的以人为本的人文精神的统一。从这种意义上讲,我们在校园文化建设中普遍存在着的困惑或误区己经到了需要加以思考和调整的时候。如果大学校园文化建设的理念、机制和方式方法再不创新和调整,我们将在困惑和误区中越陷越深,最终使校园文化越来越远离大学的培养日标。

(一)明确校园文化建设的指导思想

大学校园文化建设要以校园精神和办学理念为指导思想,把校园精神之魂,实实在在统领和体现在学校各种行为文化活动的方方面面,积极倡导、大力践行,使校园精神化为师生员工的精神素质,形成共同的风尚和气质,形成学校的凝聚力和向心力。一所被社会公认的大学,其声望和地位不仅仅在于规模、学科层次、资金投入等物质文化层次的办学现状实力上,更重要的是体现在其校园精神上,体现在长期形成的办学理念,声名远扬的校训,严谨的校风和学术氛围,以及形成的价值观念等深厚的、特定的大学校园文化底蕴上。纵观高校发展史,每所成功的大学都离不开校园文化的支撑,它所体现的氛围、价值追求、道德规范和理想信念,决定着一所学校,一个人的命运,是大学发展的大脑和灵魂。因此,大学校园文化建设不能等同于学生的业余文化生活,它应综合体现校园精神、校园传统和校风,使师生在校园中感受一种价值氛围、治学态度、道德规范、人品人格的熏陶;大学校园文化建设也不能归结为素质教育的一种方法,简单开设几门艺术课,组织几场学术讲座,而是要营造高品位的文化氛围,让学生在这氛围中去思考、理解、感悟、净化灵魂,升华人格,完善自己;对大学校园文化建设亦不能仅视为管理学生的一种手段,简单组织学生社团开展活动,而是要在活动中贯穿校园精神的理念,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影响。

(二)健全校园文化建设的微观基础

健全校园文化建设的微观基础。大学内部结构主要由管理者、教师及学生三部分组成。管理者群体在提升大学校园文化层次、构建优秀校园文化上发挥导向性职责,要理清创新理念,明确工作定位,进行制度保障,建立起高效率的行政服务系统。教师群体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播者,它还是校园精神的主要培育者和传播者,其思想品德、治学态度、行为规范、价值取向实际上是校园精神的具体体

篇二:浅谈校园文化建设论文

浅谈学校文化建设

新课程实施的焦点是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而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取决于教师的教学风格,而学生良好习惯的养成不仅是学风问题,还取决于是否有一个良好的学习、生活的环境,即校风。近些年来,随着经济的发展,政府对教育投入力度加大,学校面貌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但置身其中却无法让人感受到其有的历史文化气息。怎样才能重建学校新文化?叶澜教授说过:当代,文化在教育中的功能更被关注的将是形成学生对周围世界和自己的一种积极而理智的,富有情感和探索、创造、超越意识的态度与作用方式,是开发学生生命潜能的一种力量,它在一定的意义上超越了原来只作为教育内容构成的定位,上升到目的层次。学校不仅仅要求每一门课程而是要求整个学校生活的每一项活动都应渗透、弥漫着文化气息,都应具有共同的文化追求。因此,我们要立足实际,努力营造宽松与高洁、明丽与清新的校园文化氛围,禁绝强制的纪律和苛严的规训,使学校变得有吸引力,成为师生舒展心灵,放飞想象的场所,我们要使师生在跨入校园之前,内心已朝思暮想而且不可遏制地渴求,置身校园之中,内心会涌动几多难以割舍而徘徊瞻顾的依恋。可见,关注师生的校园文化生活,赋予文化于时代气息,致力于提高师生的校园文化生活质量,这是良好教育的应有之义。许多研究资料显示:21世纪学校新文化应具有下面的特点:

1、学校教育要培养学生热爱民族文化的情感和了解不同民族文化的兴趣,积极理性的研究态度,发扬本民族文化的责任心,要具有扎

根本土又向世界开放的文化心态和创造现代文化的能力;2、文化交流开放与快捷,尊重文化的多元化及其精神生命的丰富性;3、文化活动形式丰富多样;4、文化追求具有高层次、高品位,是先进文化的代表;

5、有力地影响并引导社区文化尤其是乡村文化朝着理想的目标前进;

6、文化形态的密集程度不断提高,到处充满文化气息,有选择性地开展文化活动,接受校外文化;7、有机地渗透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念、形为、价值取向等,但要严格控制文化动作的市场形为,防止商业化趋势。下面从两方面谈学校的文化建设。

一、创造生命的校园环境

校园文化是指学校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这包括校园的知识、思想、艺术、道德、制度及校园风尚和行为习惯、环境建筑等。我们应积极地物化学校的有形环境,对师生实施潜移默化的影响,促进师生生命体验活动方式的改变,成为他们迎难而上、顽强拼搏的精神动力。在物化后的健康文化氛围中,师生的心灵会在无形中得到熏陶,生活行为方式会得到升华,积极的人生观、价值观也会得以形成,师生的生活会得到建康发展。

1、静态物质环境的建设

校园是师生学校生活的重要场所,是学习质量高低的重要影响源。俗话说“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学校要有意识地利用校园的潜隐机制,挖掘教育内容,如致力于校园的绿化、净化、香化建设,为师生建设“四季有花香,处处绿满园,时时有欢笑”的富有生命成长气息的整洁校园;设有班级公约,学习园地,作品角,读书角,光荣榜,智慧树及校训,名人塑像,学校标志等文化教育项目,体现出环境育人的教育理念,营造充满“生命对话”的人文氛围,让每面墙壁,每一块草坪都会说话,布置光线充足,空气畅通,赏心悦目的教室,全面提高师生在校生活的文化环境质量。

2、动态精神文化的营造

动态精神文化主要指师生在学习过程中表现出来的精神风貌和言行习惯,主要表现在校风、班风、学习风气的形成和培养,它是学校文化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校文化建设的一个重要内容。校园文化不同于社会成人文化,它既要反映社会主流文化,又要以引导和适应某年龄段学生的鲜活的文化形式出现,它生动活泼富有动感,是满足学生健康的精神生活的最有效的因素,良好的校风、班风能使处于集体生活中的师生个体,感受到一种催人奋进的精神力量。学校应加强民主管理力度,领导和教师,教师和学生应平等交往,加强舆论宣传教育引导,拓宽教师参与学校,学生参与班级的民主管理渠道,创设宽松的学习环境,建立平等互助的人际关系,营造良好积极的班风、校风,拉近学校领导、教师、学生彼此间的心灵距离,激发竞争意识和探索欲望,培养积极进取、勇于拼搏的精神风貌,充分发展师生的个性,提供丰富多样的文化活动,培养师生的文化品位和鉴别能力,提高他们的社会适应能力,使他们在复杂的环境中主动、健康地成长。

1.学校领导要主动和教师交往,做教师的知心朋友。要倡导“君子之交淡如水”的简单人际关系,着力营造让教师每天都有个好心态的宽松环境,要树立为教师服务的思想,了解教师的疾苦,倾听他们的意见,对待教职工的态度正确,处理好同群众的关系,从点点滴滴上关心教师的工作和生活,以情感人,营造和谐的、积极向上的大家庭氛围;在工作中该放手时要放手,使教师成为管理的主体,大胆地为学校的发展献计、献策,在班集体建设、教研组建设、科研队伍建设等学校管理的各个方面,放手让各个部门或有关教师去做,使他们在获得信任中得到满足。这样,就会在学校构建起尊重、信任、理解、沟通的人文环境和允许“百花齐放”的文化环境,学校领导、教师之间就会形成团结、合作的群体关系,在充满人性味的校园文化中,怀着快乐的心情为学校工作,努力实现人生价值,就会使学校成为领导实践教育理想,教师实现个人价值,学生得到健康成长的场所。

2.班级是学生在学校的主要活动场所,整洁而富有个性化的班级环境布置,会对学生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要通过改革班级教育活动模式,坚持教室环境个性化布置,增设班级岗位,施行岗位轮换制度,“相信你能行”等行之有效的做法,多侧面、多角度地体现“把班级还给学生”的思想,让每个学生都参与班级管理;同时给学生提供多为班级服务的机会,培养学生的自主管理、自主生活、团结协作、取长补短的意识和能力,拓宽学生的发展空间,鼓励大家胸怀理想,用爱心培育爱心,用智慧启迪智慧.用人格塑造人格,用自己的生命之光与被点燃的火种交相辉映,从而使校园成为大家不断学习、交流和提高的场所,使师生在充满人文气息的环境中成长。

二、营造健康的社区文化。

21世纪的新型学校并不是独立的,而是存在于社会大文化这个背

景下;学校也并非处在真空中,而是受到各种社会因素的影响,包括文化影响。这种文化是多元性的,有积极的也有消极的,然而校园文化在受到社会影响的同时,也影响着社会文化的构成和社区文化的发展,这种影响是双向互动的。比如教师的价值观念、工作态度会直接受到社会群众的关注和评价;家长学校的家教指导直接对家长的观念行为发生作用;学校开放式的环境布置、文化氛围直接让家长得到体验。因此,我们的社区,我们的社会要为学生们提供一块纯净的“天空”,让学生们呼吸新鲜的空气,健康的发展。学校应根据文化的时代特征,开展一些有意义的活动,动员一切可以动员的力量关心、支持学校的各种工作,学校的一些教育教学活动可以与社区的有关部门和学生的家长取得联系,共同组织、共同参与,提高大家的文化品位,使学校文化有力地影响并引导社区文化,营造和谐、人文的社区氛围。

篇三:高校校园文化建设论文

高校校园文化建设论文

摘要:校园文化建设,不仅可以反映高校办学水平和办学的魅力和个性特征,可以促进大学生身体和心理健康的全面发展,提高师生员工的思想文化素质、人格心理素质。拥有优秀的校园文化,必定对大学生起着导向、激励和约束的作用,使得学生能够树立远大的理想,使得学校能够培养出具有大局意识、责任意识和创新意识的优秀的大学生。

加强大学校园文化建设是加强和改进大学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途径,是提升高校办学水平和层次、建设和谐校园的有效办法。校园文化是一种客观存在,集文化由教师和学生参加各种活动,反映大学创建的函数,对学生的身心健康成长具有导向,约束,教育的功能,对师生的道德品质、行为习惯、知识技能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

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现状

当今社会,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高校越发的认识到校园文化建设的必要性,并努力为学生创造一个具有深度的学习环境。加强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应从校园物质文化建设,校园精神文化建设和校园制度建设这几个方面入手,在学校的不断努力下,这几方面有了极大的发展与进步。

1.1

校园物质文化建设

高等学校校园市场营销策略浅析 篇3

关键词:高等学校;校园;市场营销;策略

中图分类号:F115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117(2011)08-0234-02

引言:根据教育部公布的《2007年具有普通高等学历教育招生资格的高等学校名单》可知2007年全国高校就有2386所, 而高等教育稳步发展到2011年的今天,我国高校数量更多。在校大学生由2000年的1230万人一路飙升到今天的近3100万人。据调查,全国大学生年平均消费水平为5200~9160元,消费水平较高,甚至高于国内同期人均可支配收入。这就表明大学是一个拥有2000亿左右潜力的大市场。

然而,面对拥有如此巨大潜力的高校市场,我国商家却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在开发大学生市场上,多是搞零售的小型超市和饮食业,不但资金投放量不足,而且经营规模较小、营销深度不够,营销策略和行为具有明显的短期性和急功近利性。因此,研究大学生消费心理及高校市场的特点并采取相应的市场营销策略,是值得探讨且极具现实意义的课题。本文试图分析大学生消费特点和校园市场的特点的基础上讨论企业的营销策略。

一、当代大学生消费行为的特点

(一)追求时尚和新潮

当代大学生年龄一般在18-24岁,正值青春焕发的阶段,她们非常注意自己的形象,在消费上也比较注意商品的样式。他们站在时代前沿,追新求异,敏锐地把握时尚潮流。对于新产品、主流产品的消费欲望很强,他们希望用新异的形象展示自己的青春活力与激情。他们是新商品、新消费方式的追求者、尝试者和推广者,他们是社会潮流的引领者,对其他群体具有较强的影响力和辐射力,这也能给商家带来很大的价值。

(二)易受影响和冲动

大学生正处于整体心理发展不完全成熟的青年时期,缺乏判断力, 消费观还没有完全稳定,容易受广告、流行趋势的影响,易模仿、追随风潮。他们在形成自己的消费特点的同时,在某些方面也不同程度地与围多数人保持一致。况且学生是彼此间信息大量沟通的群体,他们共同学习、生活,因此相互间信息交流很快,彼此之间的消费观也容易相互影响。并且,大学生的思想情感、兴趣爱好、性格气质等还未完全定型,他们缺乏独立的消费意识,加之求新、求美的个性,尚不能理性地对消费价值和消费成本进行准确衡量,因而在选购商品时,带有浓厚的感情色彩,易冲动、情绪化消费。

(三)注重品牌和价格

大学生虽处在消费阶段,但随着文化的熏陶和社会大背景的影响,拥有知识资本的他们崇尚高品质的生活。品牌代表一定的个性,象征了一定的文化,且体现了某些价值观,大学生能够通过购买与自己个性或气质想吻合的品牌商品来彰显自己个性,所以具有鲜明的品牌意识的他们注重商品的品牌与档次,名牌对大学生的吸引力很大。当然,虽然他们喜欢追求品牌且容易受外界影响,但是由于大学生还没有收入,经济来源主要是父母的资助,因此在花钱时往往会十分谨慎,力求“花的值”。在质量一样的情况下,他们会选择到价格低的商家去购买所需品。

(四)消费多元化

当代大学生拥有高品质生活的渴望,有着旺盛的消费需求。随着家长收入水平的提高,大学生消费能力也随之增强,加之受西方消费主义的影响,消费结构和消费行为也呈现出多元化、个性化和超前化等特点。消费已不再局限于伙食、简单生活用品、学习用品,在休闲娱乐、外在形象、人际交往、恋爱等方面的消费逐渐增多。

(五)重视服务和购物方便性

大学生有着强烈的自尊心,且由大学校园内,有同种商品的商家较多,供他们选择的机会就较多,所以,现在大学生特别注意商家的服务态度。同时大学生也十分注重购物的方便性,虽然较其他群体,大学生有较多的空闲时间,但由于大学生购物频繁,就价格相差不大的情况下,他们很少选择把时间浪费在远距离购物上。他们会把时间更多投入到学习、工作和休息上。

二、高校市场的特点

(一)市场消费群体庞大

我国在校大学生数量较大,据有关报道,在校大学生由2001年的1300万人增到今年的近3000万人。随着高校的稳步发展,学科招生人数的扩大,今后,这个群体还会继续增大,对商家和企业来说,这将是一个多么不可忽视的庞大市场。

(二)消费水平高、开发成本低

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显著提高,家庭对学生的经济支持也较以前强大,大学生的消费欲望和消费能力也逐步增强。又由于当代大学生多半是90后,热衷方便时尚,有着独特的消费观念。在有较强的消费能力之后,他们会在喜欢的商品上投入较大比例的费用,以满足他们的消费欲望。所以,有些大学生消费水平会高于他们的父母,而以致高于全国平均消费水平也就很正常了。而目前,企业在高校的经营并非相当激烈,商家要进入大学校园市场比其在一般市场上抢占份额要容易,成本也低。

(三)市场分布相对集中

由于历史和地区间经济文化发展的差异,我国的高等院校一般集中在相对发达的城市和各省会城市。并且随着校园的扩大,多数学校的新校区一般都集中在离市中心较远的郊区,学校周围经济尚不发达,物品种类较少,同学们多数选择在校园内消费,这一点有利于企业开展集中和规模化的长期市场营销战略。

(四)市场呈稳健增长趋势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高校这个市场呈现稳定健康增长的趋势。一方面,由于国家的高校扩招计划以及民办教育的发展,使得在校大学生的绝对量不断增长。另一方面,国民收入的普遍提高,而考上大学并不容易,为了子女有一个好的学习条件,顺利完成学业,父母都尽量满足子女的消费需求,使得高校学生的购买能力也得到相应提高。

(五)容易培养顾客忠诚度

虽然每年会有一定数量的毕业生走出这个市场,但每年也会有大批的新生进入该市场,成为新的消费者。这些新进入的消费者将在大学校园里居住平均四年的时间。对于任何一个企业来说,如果能在商品、服务等方面多下些功夫就能拴住消费者四年,这么多的忠诚消费者对企业的发展来说是多么大的宝贵财富。

(六)市场连续性强

首先,大学生群体具有连续性,每年的人数只会增加不会减少。其次大学生的消费具有连续性,他们一旦对某个产品或服务满意很可能会连续消费,若不满意很可能不再消费,而且这样的感觉也感染到周围的同学。再次,高校学生是具有高素质的群体,几年后,他们都将成为社会的消费主流群体,占有这个市场,就相当于占有了未来的竞争优势。有些营销专家甚至提出了这样一个观点:“谁掌握了高校市场,谁就掌握了中国未来的高消费市场”。

(七)独立的市场面积相对较大

近年来,高校纷纷开始选择在郊区建立新的校区,由于有充足的土地,现在的大学校园逐渐变大。这样,有些商家或超市距离部分生活园区较远,致使学生尽量不去购买商品,此因素减少了商家的总收益。

三、高校市场营销应采取的策略

(一)产品策略:1、注重产品外观、质量和性能。品质好的产品易被大学生认同和接受,因此,企业应面向大学生推出功能多样、经济实用、具有良好性能的产品,以满足大学生求实的心理。同时,根据相应的目标市场进行商品差异化定位和营销,开发出不同类型、风格和档次的产品,争取在款式、质量等方面塑造产品的特色和优势,以适应不同消费层次的大学生需求。对于部分家庭富裕的大学生,商家可以注重开发他们求新、求异的消费潜力,进行合理引导,适当增加优质优价的高品位产品以满足其需求。2、注重品牌宣传,培育企业忠诚度。品牌代表独特的个性,象征了一定的文化内涵,对消费者具有导购和可以改变消费者的态度的作用,商品销售也会因品牌形象的差异而受到不同的影响。因此品牌的塑造和维护已成为企业创造持续、稳健、独有利益的重要竞争手段。大学生又由于即将步入社会,对品牌有一定的忠诚度,现在的使用经验会在一定程度上直接影响以后的购买意向。如果企业开展一些贫困助学金活动等公益活动, 对品牌形象和知名度的提高都有着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3、注重产品延伸服务。大学生同其他消费群体一样,较看重商家的服务态度。因此,提供优良创新、热情周到、富有人情味的服务,突出对大学生的关怀与尊重,搞好信息传递、产品咨询与介绍工作,当好他们的“参谋”,可以激发大学生的消费欲望,促使他们消费增加总收益的效果。同时,学生还会因得到了良好的服务和满足感而成为回头客,甚至成为忠诚的消费者,从而增加商家的长期收益。

(二)价格策略

物美价廉、经济实惠是大多数大学生购买商品的基本准则。因而,企业应采取中低档的定价策略,价格中档、薄利多销是企业的最佳选择,并且在产品销售的同时辅以会员卡价格折扣、积分送礼等促销手段,吸引更多的大学生。也可采用差别定价法,对相同类型的系列产品制定不同的价格,满足不同消费层次的大学生群体的需要。

(三)广告策略

第一,广告定位。鉴于大学生追求时尚新异的消费特点和心理,可知新颖别致的商品比较能够吸引大学生,所以应将广告定位于心理诉求在感情的传递和表达上,力求达到“动之以情、诱之以物”的效果。

第二,结合广告宣传举办一些推销活动,帮助缺乏商品知识和消费经验的大学生们了解商品性能,引发购买。比如发送精美礼物、发放洗化样品或免费品尝(如:甜点、饮料等),让这些同学切身体会到物品能给他们提供的的满足和价值,刺激他们的购买欲。

第三,充分利用校园的媒体等资源。高校市场应该具有明确的广告战略,广告应该具有针对性。由于受学校文化娱乐设施的限制,较为有效的促销手段是利用校园广播、阅读率较高的校园海报、宣传单、条幅等。

第四,找合适的校园形象代言者。大学生喜欢追随时尚和新鲜好看的事物,且很易受周围同学的影响,如果商家能选择合适的校园形象代言者来给同学们做时尚、休闲、青春等类型示范,让同学感到物品的价值与时尚及商品能给他们带来的满足,进而刺激同学们的购买欲,引导他们购买。

(四)市场区分策略

新生因刚到校园,不知道当地物价,此时是超市重塑形象时期,因此应做好对新生的服务,价格上优惠,赢得他们的信赖,以便塑造商家形象,培养忠诚顾客。老生市场应做到价位合理,款式新颖,服务热情周到,以巩固市场地位,保证在这个市场中立于不败之地。

(五)方便顾客策略

对一个快节奏、高效率的时代来说,时间很宝贵。因此,商家在为顾客提供服务的时候,应设身处地为顾客着想,以顾客的观点来确定商品陈列、商品种类、服务方式等,选择便利制胜,针对那些距营业点较远的学生,商家可以采用配送体系,方便消费者的同时也刺使他们有了再次购买该商家产品的欲望,甚至成为忠诚的顾客,从而为商家的长期收益的提高奠定了基础。

结束语:高等学校校园是一个消费群体不断扩大且消费能力可观的重要市场,但我国企业界并未引起足够的重视。本文认真调查和分析了大学生的消费心理和特点,以及校园市场的特点,针对目前商家在该市场应采取营销策略提出自己的意见,并对前人在该领域的研究成果提出了一些补充,如:市场区分策略,采用校园配送体系等。本文这一课题的研究成果,对企业实现在高校市场持续稳定地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作者单位:郑州大学

参考文献:

[1]高博.透视当代大学生的消费行为和消费心理[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05,15:229-231.

[2]巩象忠.校园营销策略探析[J].商场现代化.2009.

高等学校校园文化建设对策思考 篇4

关于什么是校园文化, 目前有许多不同的提法。有的观点认为, 校园文化仅仅是学生的课外活动或师生的业余文化生活。有的认为就是学校的艺术教育和学生的课外文化生活, 其主要内容是对学生传播艺术知识, 进行审美教育, 组织各类文化艺术社团开展各种文化艺术活动, 丰富校园文化生活, 提高学生的艺术修养、道德情操、审美观点。有的将校园文化作为一个精神整体进行研究, 认为校园文化是学校在长期发展中逐步形成, 为全体成员认同遵循并带有本校特色的价值观念、行为方式、学校风气、校园精神、道德规范、发展目标和思想意识等因素的综合。

2 校园文化建设的要求与任务

校园文化建设的总体要求是: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 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发展方向, 遵循文化发展规律, 借鉴吸收人类文明的有益成果, 以实施科学文化素质教育为基础, 以建设优良的校风、教风和学风为核心, 以优化校园文化环境为重点, 以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为导向, 弘扬主旋律, 突出高品位, 加强管理, 注重积累, 努力建设体现社会主义特点、时代特征和学校特色的校园文化, 不断满足大学生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 为培养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

校园文化建设的主要任务是:以理想信念教育为核心, 深入进行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教育;以爱国主义教育为重点, 深入进行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教育;以基本道德规范为基础, 深入进行公民道德教育;以大学生全面发展为目标, 深入进行素质教育。重视和加强校风建设, 培养良好的教风和学风, 形成对教职工具有凝聚作用、对学生具有陶冶作用、对社会具有示范作用的优良校风。积极开展校园文化活动, 把德育与智育、体育、美育有机结合起来, 寓教育于文化活动中, 促进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协调发展。加强校园人文环境和自然环境建设, 建设精神内涵丰富的物质文化环境, 努力营造良好的育人氛围。

3 校园文化建设的原则

导向性原则。校园文化建设必须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 坚持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 坚定地贯彻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路线方针和政策。

开放性原则。校园文化作为社会文化的一部分, 受社会文化的制约和影响。虽然校园文化应该立足校园, 形成自身特色, 但是也要从社会文化中吸取营养, 以满足师生员工高层次的文化需求, 提高校园文化水平。

结合性原则。所谓结合性原则就是依据两点论和全面性的观点, 在校园文化建设中, 将校内与校外相结合、软件与硬件相结合、时代与传统相结合、学生与教师相结合, 动员多方力量建设好校园文化。

系统性原则。根据系统论的观点, 校园文化建设实际上也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基层管理机构、管理人员、组织形式、参与个体与环境等是这个系统的诸要素, 要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就必须努力达成诸要素之间的协调和统一。

4 校园文化建设的内容

4.1 校园文化硬件建设。

其一校园环境建设。作为硬件的校园环境主要是指校园的建筑和校园的绿化和美化等物质形态。校园环境是首先映入人们眼帘的校园文化, 并且以其持续不断的感染力来陶冶人们的精神世界。从某种意义上讲, 生活环境对学生思想情操的陶冶要比被动的接受教育更加深刻。其二校园文化设施建设。文化的传播需要借助一定的物质载体, 尤其在信息交流量比较大的今天, 校园文化设施的先进程度如何, 直接决定了校园所接受的文化信息的数量和质量。

4.2 校园文化软件建设。

要确立校园文化建设观念, 强化校园文化建设的意识, 提高校园文化建设的层次, 以形成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培养目标是学校引导学生成才的旗帜, 它决定校园文化的指向。我国的教育方针规定高校的培养目标是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由于校园文化牵涉面宽、参加人员多、影响广泛, 必须建立一套科学的、切实可行的规章和制度体系。校风与学风作为学校师生员工共同具有的思想行为作风, 是一所学校区别于其他学校的独特风气, 是一个学校的治学精神、治学态度和治学原则, 学风和校风建设是校园精神文化建设的关键。校园政治文化建设是校园文化建设的灵魂, 这是我国高等学校的社会主义性质决定的。校园政治文化是为了适应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需要而形成的马克思主义教育和社会主义路线、方针、政策等方面的教育所创造的文化氛围。思想道德文化建设是校园文化建设的基础。大学是培养人才的地方, 思想道德素质是衡量人才的基本标准。思想道德文化是高等学校师生群体之间和社会群体之间的人际关系、道德修养、群体意识和价值观念等方面所形成的文化氛围。

5 校园文化建设的途径与方法

5.1 充分发挥教师的指导作用。

教师和学生是校园文化建设的主体。学生流动性较大, 而教师则相对稳定, 对于保持和巩固高校的校园文化建设具有重要意义。同时, 由于教师在学识修养、社会阅历等方面具有的优势以及在教书育人、为人师表等方面的职责, 教师对引领和主导校园文化建设起着不可估量的作用, 这也是学校教育区别于自我教育、社会教育和家庭教育的重要方面。

5.2 搞好社团组织建设。

校园文化建设必须以一定的文化组织为依托, 学生社团是校园文化组织的主要形式。学生社团是遵循专业性、自愿性、兴趣爱好统一性等原则建立起来的各种学生文化群体。

5.3 培训校园文化活动骨干。

校园文化活动的骨干和带头人, 在校园文化活动中起关键作用。他们综合素质的高低, 与搞好校园文化建设有直接关系。他们在学生中往往具有较高的声望和广泛的影响, 成为其他同学效仿的榜样。

5.4 大力开展社会实践活动。

知行合一、学以致用的社会实践活动, 成为大学生了解社会、适应社会、融入社会的一个重要渠道。目前, 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已经由自愿自发的个人行为发展成为有组织、规模化、规范化、社会化的教育形式。它不仅有利于大学生的成长成才, 也是校园文化建设的途径之一。一方面, 丰富了校园文化活动内容, 另一方面, 通过社会实践活动, 大学生更好的接受社会文化, 特别是社会先进文化的熏陶, 有利于形成先进的校园文化。

5.5 提高课堂教学的文化品位。

课堂教学是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途径之一, 是大学生获得文化素质的重要渠道。课堂教学主要指“两课”教学、专业课教学及其他选修课教学。“两课”教学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和主阵地, 通过传授马克思主义理论和其他相关学科的知识, 规范学生的政治方向、政治立场、政治观念, 使他们学会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考察社会、分析问题, 从而确立科学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 以及高尚的道德情操, 使大学生获得政治文化素质及思想道德文化素质。

5.6 加强校园网络文化的管理。

网络技术的发展与应用对高校来说是一柄“双刃箭”, 一方面, 网络为大学校园提供了更便捷的交流手段, 更丰富的信息存储。同时, 又使得各种负面信息有了存在与生存的土壤。调查发现, 在校大学生上网人数超过90%, 平均一周上网时间超过3小时的为33、9%, 最多的竟可达35小时。

5.7 加强“小群体”文化建设。

校园文化的产生和形成是一个长期的过程, 是建立在系、班、寝室等“小群体”文化的基础上。要加强校园整体文化建设, 就应该从加强“小群体”文化建设入手。

5.8 加强校园文化建设理论研究。

理论是实践经验的概括和总结, 又是实践的指导。作为最早提出校园文化概念的国家, 我们肩负着不断将校园文化研究和建设推向前进的历史使命。虽然在校园文化的广度研究上我们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绩, 但是要使我国校园文化建设上层次、上水平, 必须开展校园文化理论的系统研究。

总结

校园文化建设内容一定要全面、科学、合理, 具有一定的前瞻性。校园文化建设的内容应该十分广泛, 既体现物质层面, 又反映精神层面。既包括校园环境、文化设施等硬件建设, 又包括制度文化、学校的培养目标、规格、学校的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学校精神、校风和学风、学校的政治文化、道德文化、学术文化、文体艺术文化等软件建设。并且随着社会的发展而不断进步, 体现社会先进文化的形象, 为社会文化起表率作用。

规划校园文化建设的方法措施要得当, 要注意借鉴学校其他工作的成功经验, 努力探索更加科学的、先进的工作方法和途径。要保持校园文化建设的生机与活力, 就必须根据新的形势、任务的要求, 建立并形成一套创新机制, 不断探索新方法、新途径, 拓展校园文化建设的载体, 使校园文化建设不断沿着健康的轨道向前发展。

摘要:高等学校校园文化建设作为校园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 作为新时期学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有效载体, 对大学生人格的全面发展, 教育目标的全面实现具有重要作用。

高等校园 篇5

调查目的:

无锡高等师范藕塘校区新建不久,四面群山环抱,周围有许多职教园。对于一个刚建不久的校园来说,校园环境刚进入起步阶段,为了进一步熟悉和了解校园环境的情况,我们环境科学小组成员实地考察了整个校园,对此作出分析,并提出一些建议,以便更好的美化校园环境。

调查基本概况:

时间:2012年3—4月

地点:无锡市高等师范学校

考察对象:校园内部空气质量,绿化概况,水资源分布及其质量

调查人员:顾佳松,徐发来,张开诚,殷颖洁,张晨,何倩

调查方法:实地勘察法,取样调查法

关键词:空气;绿化;水资源;环保

调查结果概况及其分析:

一:空气质量

我校空气质量和其地理环境息息相关,按理说藕塘属于郊区,并且四面环山,空气质量应该不会差,但经考察校园周边状况,发现学校附近有一座桃花山废弃物品焚烧厂,因此空气中经常会弥漫着焚烧的异味,还有校园西面有几座工厂,其中一座工厂是化工厂,因此时不时会飘来浓烈的刺激性气味,以上的周边环境造成我校空气质量较差,各项空气指标超标。

二:校园绿化

此校区刚建造不久,很多绿化还不够到位,学校绿化可以分为两个部分来看,一部分是花草树木是学校刚建好时种下去的,年龄同新校区一样,所以有些树都是小树,像学校的柳树长出来的柳叶比较细小,就可以看出树的年龄很小,教学区的一些书也是刚种下去的,矮的还没有人那么高,还有一部分书是从别处移植

过来的,这些树往往比较粗壮,高大,校园门口的几棵树便是移植的。另外值得一提的是学校植物的种类很多,我大概观察了一下,特别是在学校信息大楼前那一片,有黄杨,靠湖边有柳树,还有枫叶,等等许多种类的绿化植物。学校现在有一个君远林,整个看上去就是一片绿色,景观确实不错。沿着学校周围转一圈,发现护城河边也有许多的柳树,草坪,从外面往学校看确实感觉不错。以上说的都是学校绿化比较好的一面,确实也有很多不足的地方,比如说很多刚种下去的树木,花草,经过一个冬天后,由于没有保护好,一部分树木已经死去,死的树木在春天不长新叶,在一片绿色中出现那么几株枯树,确实影响美观,特别说的是学校的操场,也就是足球场的草坪,不是差,还是很惨不忍睹,按理说,新校园的草坪刚铺好的话是有1-2年的保养期的,也就是说,在保养期内,是不允许在草坪上活动的,可是我校的草坪还没长好就被人肆意践踏,学校也没有专门管理草坪,导致学校草坪有很大一部分草坪很稀疏,而且已经出现了沙化现象了,看上去高地不平,大概和经常有人踢足球有关,我也很细心的用木棒测了一下土壤的深度,很浅,导致小草扎根不牢固,容易被损坏。

三:校园水资源

校园水资源总体来说还是比较丰富的,主要分布在学校的人工湖以及护城河。先说一下学校的护城河把,由于地形关系护城河的水质无法测量,只能目测,水位一般高,能见度不高,略有浑浊,河水中有水生生物,但不多,没有明显废弃垃圾,这一点还是可以看出校园素质还可以。人工湖可谓是学校的一个亮点,无论从哪边看,整个人工湖都很漂亮,但这只是粗略的观察,我小组通过实地考察,取样测了湖水的PH值,在6左右,湖水呈酸性,用米尺探入水底,测量出湖水能见度在60—80厘米左右,湖面没意义明显垃圾,这情况还是相当不错的,总的说的话,由于学校的人工湖是死湖,所以湖水的自我净化能力比较差,水质应该不会超过国家三类水,一旦受到污染,很难复原。校园人工湖的生态环境还是相当不错的,首先是绕湖一圈都有柳树做伴,成了一道不错的风景线,还有湖中有一些洁净湖水的水生植物,另外还有四只会飞的鸭子,也成了人工湖上的一个亮点,总体上学校的人工湖起到了美化校园的环境的作用。

针对校园环境的几点建议:

1、针对校园的空气质量,我认为首先要向上级部门反应周围工厂污染情况,看看是否能将工厂搬离,若不行,学校也只能多种点净化空气的树木来减少空气污染了。

2、针对校园已死亡的树木,学校有关部门应该及时将其处理,并且在相应位置种上适合的树木。

3、对于校园足球场草坪问题,至一点比较重要,我建议学校应指定相关人员对其进行管理,还要限制学生使用草坪的次数,以保证草坪的正常生长。

高等校园 篇6

关键词:高等学校 校园绿化 土地充分利用

一、加强高等学校校园绿化与土地充分利用的必要性

高等学校校园绿化以及土地利用是开展高等学校建设的重要内容,是营造良好校园环境、提升高等学校教学质量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伴随着我国当前高等学校建设规模的不断扩大,我国高等学校校园绿化以及土地利用的负面效应也日益显现。目前,尽管我国高等学校在校园绿化以及土地充分利用方面进行了积极的探索与实践,但是仍然存在一系列问题,不仅给我国高等学校教育事业的科学开展设置了障碍,而且还给我国土地的管理与调控带来了负面影响。基于上述分析可以看到,加强高等学校校园绿化与土地充分利用是非常必要的。

二、高等学校校园绿化与土地充分利用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最近一段时期以来,我国高等学校在校园绿化以及土地充分利用方面进行了积极的理论探索与实践,但是仍然存在一系列不足之处亟待完善。具体说来,我国高等学校校园绿化与土地充分利用工作中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校园绿化管理先天不足

目前,高等学校校园绿地分布比较零散,种植种类也比较繁多,绿化面积缺乏规划性;绿地下各种管道、网线纵横交错;高等学校开展基础设施工程建设时往往会带来植物死亡、缺失等问题的产生。上述种种问题都给高等学校校园绿化管理带来了先天性的不足。

(二)尚未树立科学的校园绿化管理理念

高等学校校园绿化重在管理,这已经成为当前业界的共识。但是,就我国当前高等学校开展绿化管理的现状来看,往往只是重视校园绿化的设计与施工,而忽视了日常的养护与管理。对于校园绿化的养护管理不仅没有强有力的资金支持,而且也缺乏专业的管理人员。除此之外,高等学校对于校园绿化工作也很少设置相应的管理规范与惩罚措施。

(三)土地利用方面存在严重的违规现象

伴随着我国高等学校建设规模的不断扩大以及大学城的不断增加,土地供给出现严重短缺,在这种情况下,高等学校在土地利用方面就极易产生违规操作现象。例如,在大学城建设过程中,国家有明文规定:建设占用土地应当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相一致并且应当设置相应的年度计划指标;征用基本农田需要经过国务院的批准才可以使用。但是在大学城建设实践中,许多大学城在土地布局以及利用方面与报批的总体規划存在严重的出入,而且还存在着许多未批先建、边批边建等违规问题,这曾经一度成为众多高等学校开展非法圈地的重要手段。

三、加强高等学校校园绿化与土地利用的对策措施

针对上述部分关于高等学校校园绿化与土地充分利用工作中存在的问题,笔者提出以下几个方面的对策措施,以期能够对我国当前高等学校校园绿化以及土地充分利用问题的有效解决提供一点可借鉴之处:

(一)制定校园绿地养护以及土地利用的管理标准及操作规范

操作标准是开展管理工作的重要基础。各个高校应当立足本校的实际情况,制定详细的校园绿地管理标准以及土地利用的管理标准及操作规范,针对校园绿化以及土地利用工作制定有效的管理措施。

(二)建立业务培训制度,提高职工素质

高等学校应当设置专门的绿化与土地利用管理部门与人员,绿化与土地利用职能部门应组织业务骨干进行业务培训,不仅应当使其具备完善的专业理论知识,而且还应当促使其具备较强的管理实践能力,培养高素质的高等学校绿化与土地利用管理人才,以确保校园绿化与土地利用工作的顺利开展。

(三)加强高等学校用地分类管理并且强化监督

尽管教育部再坚持从未正式提过“教育产业化”口号,但高等学校校园和大学城内大量存在营利性设施或机构却是不可辩驳的事实。这就要求我们重新审视当前大多数情况下将整个“校园”作为教育用地进行管理的方式。首先,应该调整和细化高等教育用地划拨目录。要基于当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状况和教育事业改革需要,重新全面、科学界定高等学校教育用地内涵,确定不同性质用地的供给方式。将高等学校用地科学划分为非经营性和经营性两类,新、扩建高等学校的教学楼、实验楼、操场、图书馆、学生宿舍等和教学相关设施用地以划拨方式供应,明显属于经营性的用地要以招标、拍卖或挂牌方式公开出让,性质难定的建设项目则可以由当事人申请土地管理部门组织听证来判定出让方式。其次,要加强高等学校土地的利用监管。高等学校以划拨方式取得的土地,不得随意改变用途,更不得擅自转让、出租、抵押或“以地联姻”用于招商引资,各级土地主管部门要强化监督检查,定期清理近年来审批的新、扩建高等学校用地,对手续不完善、超标准用地、擅自改变教育用地性质的要予以纠正。

四、结束语

通过上述几个部分的分析与论述,我们可以看到,加强高等学校的校园绿化与土地的充分利用已成为当前高等学校所面临的重要课题。高等学校管理层应当充分重视这一问题,立足本校实际,认真分析高等学校在校园绿化与土地利用方面存在的问题,并积极采取有效措施予以应对。只有这样,才能够真正实现高等学校校园建设水平的不断提升。

参考文献:

[1]方绍正.论高校校园绿化美化在构建和谐校园中的作用[J].科技资讯.2007(29)

[2]张锁成.高校校园绿化养护管理影响因子及对策研究[J].河北农业大学学报(农林教育版).2007(02)

[3]王旭东;王银燕.浅谈高校校园绿化的设计与思考[J].牡丹江医学院学报.2007(01)

[4]张锁成.高校校园绿化养护管理影响因子及对策研究[J].河北农业大学学报(农林教育版).2007(02)

高等校园 篇7

关键词:高等院校,校园体育,联合体系,构建

校园体育作为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有着深刻内涵和外延的独特文化现象,其独特的功能和魅力,在推进素质教育中起着其它学科不可替代的作用。特别是校园体育在教育活动的各个环节中,有其独特的激发性、导向性和感染力。因此,构建并发展和谐的校园体育,并把它作为实施素质教育的有效资源加以开发和利用,对促进高等教育的发展既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又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

1 构建高等职业院校校园体育联合体系的意义

学校是一个相对独立的文化场所,而校园体育是一种相对独立的文化体系,它以一种无形的力量对处于该环境中的每个人产生潜在的教育作用,并逐渐将他们同化为群体中的一分子。高职院校是培养技术性人才的重要基地,其教育的重点应将追求实用、崇尚科学技术作为其宗旨,把培养全面发展的、适应现代化建设要求的新型技术人才作为建设方向。而校园体育联合体系的产生和发展对学校教育,积极引导大学生向科学、健康、文明、快乐、向上的目标上发展具有积极的作用。

1.1 增强集体的凝聚力

校园体育是校园文化的重要部分。学生既是文化的受益者,又是文化的创造者,他们因校园体育所形成的氛围和环境的影响,而凝聚为一个集体,同时又通过自己的言行参与体育的创造与传递。学生们对自己的校园体育文化的认同也表现在他们参与学校各项体育活动上,在校际间的体育竞赛中,对集体的归属感就转化为体育比赛中争夺名次的责任感和荣誉感,体现了校园体育的凝聚力与向心力。

1.2 更好地弘扬和发展民族传统体育

高等职业院校校园体育是民族体育在高职院校里的反映,不仅具有体育活动的特殊性和竞技性,也反映了时代体育的精神和主题。学校体育以体育活动尤其是身体活动为主要内容,充满活力的青年学生的体育活动必然带有很强的竞技色彩,在高职院校校园开放度越来越大的大背景下,更多的民族传统体育项目也必将融入校园体育联合体系之中。

1.3 有利于学生形成自己的体育活动心理

体育活动过程只有引发了人们观念的变化和情感的共鸣,才能使其对体育行为做出正确的价值判断,将体育融入生活中,从而真正有效发挥体育活动对生活的积极调节作用,这就是体育心理形成的过程。体育心理的形成不是教出来的,而是通过整个校园体育环境潜移默化的影响逐渐形成的。一旦形成了个人体育心理,就会受益终身。

2 构建校园体育联合体系应遵循的原则

2.1 公平竞争原则

竞争在体育中是普遍存在的,它对塑造民族精神、造就民族个性和在竞争意识的渗透过程中形成新的价值观等方面的作用,是其他文化活动无法比拟的。校园体育的竞争,主张公平,不徇私情;宣扬务实,不图虚妄;追求实效,不论资历等,这对培养大学生踏踏实实、公平竞争的作风和意识有着重要的意义。

2.2 从实际出发原则

“体育的传统和特色指的是,一个学校在体育方面形成并延续的带有普遍性、重复出现并相对稳定的一种独具特点的文化形态,表现出自觉、经常的基本特征,并具有教育、导向、规范、凝聚和激励的力量。”各个学校所处的地理位置、气候和学校的类型、办学条件,师生构成、培养目标等因素不同,决定了校园体育的差异。因此,在建设校园体育联合体系的过程中,各个学校要根据自身的具体情况,引导广大师生员工开展符合学校实际情况的体育活动,形成自己的传统和特色。

2.3 持续发展原则

现代经济、科技、社会生活方式的发展,要求和决定了体育要适应社会的发展,职业化体育、全民健身、终身体育等现代体育理念的日趋成熟,对校园体育的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来自古今中外不同文化背景的体育理念的交融也给校园体育带来了勃勃生机。因此,要用现代的、符合社会发展的体育观念对校园体育做“远景式”观瞻和动态分析,只有这样,才能保证校园体育强大的生命力和鲜明的时代性。

3 构建校园体育联合体系的基本途径

3.1 加强体育意识的培养

体育意识包括体育精神、体育观念、体育道德和体育知识四个方面。通过进行体育目的、意义和重要性的教育,使广大师生员工真正认识到强健的体魄是人生的第一财富,是现代人生的第一要素,使他们充分了解体育对身体、生活、家庭、社会的作用。通过课堂教学和其他各种喜闻乐见的体育活动,让大家了解体育、认识体育、参与体育、享受体育,并使体育成为学生生活的一部分,从而也进一步增强了终身锻炼身体的意识。

3.2 建立健全校园体育联合体系制度

“强有力的校园体育制度的建立是校园体育建设的组织保证,”一定的精神文化的作用有赖于一定的制度保证,要建立、健全学校的体育活动委员会,积极创造条件,支持教师和学生成立各种体育社团并为他们的活动提供方便。要制定学校体育的各项规章制度,使学校体育的一些法规性文件,如《学校体育工作条例》、《大学生体育合格标准》等规定都能落到实处,把体育工作纳入法制化、规范化、程序化的轨道上,以促进校园体育的开展。

3.3 加强校园体育的物质和文化氛围建设

体育场馆和体育器械是构成校园体育的有型部分,其本身既是一种文化现象,又是传播校园体育的载体,这些有型的艺术品对大学生起着熏染和陶冶的作用;要充分利用好学校的空间,对体育场地要及早规划,合理布局,社会各界也要对青年大学生的体质多一份关心,对学校体育设施多一份投资。科学安排、合理布局的体育场馆还能激发广大师生对体育美好的向往。

3.4 以《纲要》为依据,构建“整体性”校园体育联合体系

2002年8月,国家教育部颁布了《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以下简称《纲要》),明确提出“为实现体育课程目标,应使俱乐部教学与课外、校外的体育活动有机结合,学校与社会紧密联系。要把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课外体育锻炼、校外(社会、野外)活动、运动训练等纳入体育课程,形成课内外、校内外有机联系的课程结构。”依据《纲要》精神,将学校体育的各环节有机地结合起来,构建“整体性”校园体育联合体系,是时代的要求,是深化学校体育改革、协调发展学校体育的必然。

3.5 引入三级管理

由于体育活动具有人多、面广、活动范围大等特点,在开展活动时,既要提倡自由参加,又要反对放任自流.因此,必须强化三级(体育教研室、学工部、院体育领导小组)管理。体育教研室对全校体育活动进行宏观调控和技术指导,负责各俱乐部的正常运行,负责运动队的训练与管理,指导各种学生体育社团及协会、承办院级各项体育比赛,负责体育教学与考核工作等;学工部创造性组织开展各种小型多样的竞赛活动,组织各类院际邀请赛、对抗赛,承、协办校级比赛,直接管理学生体育社团联;学院体育领导小组直接管理和协调体育教研室、学工部及大型竞赛工作的安排。三级管理机构从不同的层次、不同的侧面各司其职开展工作,使每个师生员工都有机会参加适合于自己的体育运动项目,做到群体活动正规与非正规结合、大型与小型结合、体育与娱乐结合,保证学校体育联合体系不断完善,合理运行,有条不紊、健康持久地巩固与发展下去。

4 促进校园体育的发展

校园体育是校园文化和校园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师生终身体育意识和完成学校体育工作任务的重要氛围和条件。因此,如何在构建的基础上进一步促进校园体育的发展,是当前高等职业院校体育工作者应该认真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

4.1 加强教师思想道德建设

体育教师是学校体育教学的主导,也是促进校园体育发展的中坚力量。大学校园体育文化开展得好坏,在相当程度上取决于体育教师队伍的素质。体育教师的行为举止、道德观念、敬业精神以及个人的理想、信念、性格、气质和教学态度等,都会不同程度地影响到学生的体育兴趣。因此,要加强教风、作风建设,长期倡导“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的思想,不断加强体育教师自身道德修养,狠抓教风养成和师德培养。要把一个教学者转变成一个学生管理者。

4.2 加强教师教育职能的转变

体育教师教育职能的转变,要把教师部分教育份额转变为学生管理份额,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指导的教育方针,是推动校园体育文化长足发展的关键所在。体育在提高生活质量特别是提高校园文化生活质量方面起着特殊作用.。极具潜力的领域,对提高全民族素质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它不仅把高校体育理论的研究工作提高到一个新阶段,也为高校体育文化与大学生道德教育相结合开拓了新视野。因此,要把高校体育这块领域的研究和建设工作挖掘好,建设好,利用好,充分发挥体育的功能,实现体育的价值,努力完成新时期高职院校体育工作任务。

参考文献

[1]教育部.教育部关于印发《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的通知[C].教体艺[2002]13号.2002-08-061.

[2]教育部.学校体育工作条例[C].1992.

[3]邹继豪,季克异,林志超.面向21世纪中国学校体育[M].大连:大连理工大学出版社,2000,8.

[4]朱柏宁.校园体育文化探析[J].体育与科学,1999,(3).

[5]周征.浅谈校园体育文化建设[J].体育学刊,1997,(3).

高等院校智慧校园建设规划与实现 篇8

1.1 部门间数据通信不畅形成“信息孤岛”

部门在进行本单位信息化建设时, 均是立足于解决本部门工作的需要, 各个系统都是于不同的时间, 采取不同的标准和数据库, 系统间彼此独立, 各自为政, 从而形成了校园网上一个个“信息孤岛”, 信息和资源无法实现高效共享, 也造成了信息的重复管理, 数据无法实时更新, 同一个类别的数据在一个系统上也许已经更新, 但是在另一个系统里却没有变化, 源数据获取困难, 各部门需要其他部门分管的数据时甚至还依赖于电话、Excel文档、人工拷盘甚至是纸质介质等低效率的方式。

1.2 积累数据质量差难以挖掘分析

对同一个数据, 由于重复录入、录入时的差错和统计标准不统一, 由不同的系统提供就可能产生不同的结果, 各个系统提供的统计数据不完全一致, 数据质量低下, 使得学校无法通过现有的系统获取学校真实的全局统计数据, 例如学生生源情况、学费缴纳情况、全校教职工比例情况、各部门科研经费情况等。

1.3 多重身份多重登陆界面

现有的校园网上面向全校师生访问的系统, 各自维护和管理自己的用户信息, 用户在访问不同的系统时, 不仅需要输入不同的访问网址, 而且还需要记忆不同的用户名/密码。同时, 多个系统存在多套访问页面, 且界面风格各异, 用户无法通过终端界面统一获取已有的各类信息及服务, 当各类应用新增和更新时也无法获知, 这些现状给用户的使用带来了极大的不便。

1.4 各部门的信息化建设发展不均衡

学校各个单元信息化的意识有别, 部分管理人员信息管理意识淡薄, 不懂得或不愿意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来提高工作效率, 导致了围绕各个部门的信息化水平不一, 发展相互脱节甚至相互制约, 导致信息化成本与收益极不对称。

1.5 业务系统架构不同维护困难

系统的开发平台、数据库和运行环境千差万别, 没有明确的技术规范和要求。随着校园网上应用和资源越来越多, 应用缺乏有效的组织和管理, 技术升级存在风险, 从而也带来业务系统维护成本不断增加的问题。

综上所述, 可以将学校信息化建设需求归纳为以下四种类型:

(1) 学校各部门信息化建设意识有差异, 部分部门没有信息化系统, 缺乏高效的业务处理手段;

(2) 部门间信息隔断, 不能互联互通, 数据无法共享。如:各部门掌握的学籍信息不一致;

(3) 工作单元分散于各部门, 缺乏集中处理的机制。如:领导了解各部门工作时, 需要进入多个系统;

(4) 大量业务数据沉积, 不能有效梳理、整合与分析, 无法为领导提供决策支持。

2 智慧校园建设目标

根据以上建设存在问题, 我们采用问题导向模式, 将智慧校园建设总体建设目标定义为:致力于建成一个以信息化为载体, 覆盖全面、应用深入, 高效稳定、安全可靠、具有前瞻性的数字化校园服务体系, 集成已经建设的管理系统, 打通各部门的数据通信壁垒, 使信息互联互通, 实现教学、管理、办公、学习、生活一站式服务。

2.1 智能的环境

以先进的网络技术为基础, 构建教学、科研、管理、校园生活为一体的一种新型智能化环境。

2.2 综合的服务

提供面向师生的综合信息服务, 使得全校师生能快速、准确的获取所感兴趣的服务。

2.3 优化的管理

将学校的管理和业务流程再造, 作为学校进行制度创新、管理创新的重要内容之一。

2.4 科学的决策

提供可定制的、智能化的综合数据分析应用, 为学校各种决策提供最基础的数据支撑, 实现科学决策。

2.5 资源的共享

通过数字化校园中各个应用系统的紧密联结实现资源共享、信息共享、信息传递和信息服务, 从而提高教学、科研和管理水平。

2.6 创新的模式

通过数字化校园的建设, 探索出一条结合目前主流信息技术和教育改革发展的需要, 具有明显学校特色的, 以服务为本的信息化建设之路。同时为所在社区提供力所能及的服务。

3 智慧校园建设思路

3.1 应用系统建设阶段

3.1.1 建设任务

立意于解决学校业务部门 (教务部门、财务部门) 繁琐、重复、效率低下的手工作业模式, 通过信息化系统的使用, 把规范的业务流程、管理方案固化到软件系统上, 通过高效的信息化系统代替人工作业 (如:教务管理系统化的排课) , 解放教师繁琐、重复的工作, 提高管理规范性。

3.1.2 建设的成效

各个业务部门采用了高效快捷的信息化系统办公, 很大程度上消除了繁琐、重复、效率低下的手工作业模式, 提供了工作效率。

3.1.3 产生的新问题

在各部门规划建设应用系统时, 缺乏统一规划的战略思想, 各个部门建设的应用系统采用了不同厂商提供的产品, 数据标准、数据存储等各不相同, 导致了部门间数据通信不及时、不通畅, 无法实时通信, 在数据上形成了一个个的“信息孤岛”。

3.2 数据集成阶段

3.2.1 建设任务

高校信息化建设第二阶段的产生, 立意解决第一阶段产生的“信息孤岛”问题。数据集成阶段主要任务是, 建立一个数据共享中心, 汇集学校各种类型的数据, 在数据共享中心与各部门的应用系统之间, 构建数据通信通道, 实现数据的实时通信, 最终达到资源共享的目的。

3.2.2 建设的成效

通过数据集成后, 各个部门之间的数据可以实时通信, 同一数据在各部门可以保持一致, 减少了重复管理数据的臃肿工作, 形成了完整的数据链, 为各个部门使用数据提供了便利。

3.2.3 产生的新问题

在各部门间数据通信畅通的同时, 数据质量成为了制约工作效率的问题点, 如:学生信息中的身份证号码错误时, 在信息化系统中业务流程很难顺畅的办理, 通过身份证号码无法查询学生或无法通过终端设备读取学生信息等。从某种程度上讲, 数据质量问题制约了学校信息化长久发展的步伐。

3.3 数据治理阶段

3.3.1 建设任务

由于第二阶段产生的数据质量问题, 高校信息化建设过程中, 以问题为导向, 应运而生了数据治理阶段。数据治理立意于对数据来源、处理和使用进行集中和规范的管理, 形成可重复利用的高质量的有效数据。

3.3.2 建设的成效

通过有效的数据治理, 学校的各类型的信息, 形成了相对完整、正确的数据, 有效的促进了信息化管理的高效性。

3.3.3 产生的新问题

高质量数据的积累, 需要完善的制度与运营团队, 但紧紧提高了部分工作效率, 解决了部分问题, 投入与产出不均衡, 如何利用高质量的数据进行更深层次的使用, 成为了新的问题。

3.4 数据分析挖掘阶段

3.4.1 建设任务

高校信息化建设的数据挖掘阶段, 立意于提高数据的使用价值, 进行更深层次的挖掘, 从海量数据中揭示出隐含的、先前未知的并有潜在价值信息, 知识发现时识别出存在于数据中有效的、新颖的、具有潜在价值的乃至最终可以理解的模式, 为管理层决策提供支持。

3.4.2 建设的成效

通过对学校大数据的挖掘与分析, 可智能为管理层提供数据决策支持, 量化决策依据。

3.5 智能化应用服务阶段

3.5.1 建设任务

大量高阶应用系统的出现, 才意味着真正踏入了智慧校园的时代。高值数据层是实现高阶应用系统的一个必要条件, 但是还需要其它的基础。如:无线网络的密集覆盖、基于NFC技术的精确身份识别、各类感知网络的覆盖…这些系统在带来直接应用价值的同时, 也带来了丰富和重要的基础数据。

3.5.2 建设的成效

通过高阶应用系统的使用, 减少人工作业与分析, 真正的实现了教学、管理、办公智能化。

3.5.3 产生的思考

教育在变革, 科学技术在发展, 与时俱进是长足发展的必然, 因此, 信息化建设是一个有起点无终点的过程。

4 阶段建设任务

结合上述的建设思路:业务系统建设、数据集成、数据治理、数据挖掘, 根据高校的信息化建设情况, 采用统一身份认证平台、大型分布式数据交换平台、数据挖掘平台、统一信息标准平台等信息化系统, 实现数据集成、数据治理、数据挖掘最终形成智慧校园。

4.1 集成学校现行应用系统

建立数据中心, 汇集学校基础数据和业务数据, 通过统一数据平台建立数据通信流程, 实现各部门之间数据流转, 达到资源共享;通过统一身份认证平台管理所有的子系统 (现行的子系统和未来可能上线的系统) , 统一建立用户, 统一授权, 安全管理用户体系;采用Web接口方式, 通过统一数据门户集成现有业务系统中常用的应用服务, 最终实现在统一信息门户上体验单点登录的一站式服务如图1。

4.1.1 数据集成

数据集成是基于共享数据格式交换的业务集成形式, 不同应用系统之间相互约定好某种数据表示格式 (例如:文本或二进制、ANSI编码或Unicode编码、XML、数据库表等) , 通过某种约定好的通讯方式 (例如:文件共享交换、FTP文件交换、数据库的表交换、基于socket的TCP/IP通信协议、消息队列等) , 执行的方式是程序自动或人工执行的, 通常表现为数据的导入和导出操作, 异步方式进行。

4.1.2 认证集成

通过统一身份认证平台把不同应用系统的权限统一管理、统一认证的集成形式, 有统一认证平台提供用户管理系统进行用户注册, 提供权限管理系统对用户权限统一管理, 提供认证管理系统进行统一认证。

4.1.3 业务集成

业务集成是集成的高级形式, 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系统分别以各自的数据集成的方式或者应用集成的方式连接到一个统一的业务流程集成的平台上, 这个平台起着消息总线 (Messaging Bus) 或消息集线器 (Messaging Hub) 的作用, 对输入进来的消息按业务系统的集成需求自动进行相应的数据格式转换 (Message MAPPing) 、消息路由 (Message Routing) 和流程处理 (Orchestration) , 最后选择合适的接口方式输出到目标系统。提供接口。

4.2 集成业务系统数据治理阶段

4.2.1 建设内容

如表1所示。

4.2.2 实现目标

(1) 建成主数据管理系统, 对校数据进行治理提高数据质量。

主数据管理平台作为基础数据管理平台, 实现了统一的基础数据管理, 保证同一基础数据, 必须来源于一个权威的发布业务应用系统, 其它业务应用系统只能作为消费者使用发布的数据, 从而保证基础数据的唯一性, 使数据集成交换更加顺畅, 提高数据交换的质量。

主数据管理平台减少了端对端集成, 降低了业务应用系统集成的成本;保证了各个异构业务应用系统使用的主数据是统一的并且是唯一描述的;保证了各个异构业务应用系统使用的主数据是及时更新的;满足各个异构业务应用系统能够方便地共享和订阅数据;满足各个异构业务应用系统的个性化数据订阅。如表2所示。

(2) 建成元数据管理系统, 对数据进行治理提高数据质量。

元数据管理平台为学校数据中心提供统一的元数据视图, 提高数据质量、统一数据口径, 以便能够系统性地管理学校数据中心系统中来自各个业务应用系统的海量数据, 梳理业务元数据之间的关系, 完善对数据的解释、定义, 形成一致、统一的数据定义, 并可以对这些数据来源、运作情况、变迁等进行跟踪分析。如表3所示。

(3) 建成数据质量分析与监管平台, 对数据进质量进行监测和管理。

对成功接入的业务系统中的数据, 进行数据清洗和数据质量的管控, 把还存在不少的错误数据进行矫正, 提高数据质量。

4.3 对现有业务系统进行关联数据挖掘

4.3.1 建设内容

将高校业务分为10个主题进行挖掘分析, 10个主题内容包括学生基础分析、科研基础分析、教学基础分析、教工、学生人数基础分析、一卡通消费分析、资产基础分析、图书馆基础分析、交叉预测分析、宿舍基础分析、学生预警分析如表4。

4.3.2 实现目标

队各个业务系统数据的交叉关联性挖掘分析, 通过主题建模的形式, 展示出学校学生、教学、科研资产、住宿等基本情况, 可在设计电脑端和移动端呈现, 为学校的决策提供服务。

智慧校园的的发展是一个有起点无终点的过程, 与时俱进是长足发展的必然。因此, 以用促进, 通过对数据集成、数据治理、数据挖掘后, 在未来, 利用高值数据实现高阶应用系统, 可为教育带来更为直接的应用价值。

摘要:随着智慧校园的大规模推进, 智慧校园作为智慧城市的重要组成部分, 受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视。智慧教育是教育教学与信息技术深度融合的创新模式, 是信息时代我国教育发展的必然选择和重要趋势。

关键词:智慧校园,主数据,元数据

参考文献

[1]祝智庭.智慧教育:教育信息化的新境界[J].电化教育研究, 2012 (12) .

[2]宗平等.智慧校园设计方法的研究[J].南京邮电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0 (04) .

高等校园 篇9

对内, 大力建设校园网可以为学校的科研、教学、管理等工作提供必要的技术手段, 为创新人才的培养提供平台。对外, 利于学校通过校园网提供的便利、有效的宣传等信息服务, 树立形象, 提高知名度, 加强与国内外其他学校、组织的联系和往来, 对招生、就业等工作有显著的作用。因此, 加强校园网建设有其重要意义和必要性。

二、校园网硬软件选择原则

校园网的建设必须基于以下几个原则:1) 实用性原则。通过网络技术和硬件上的先进性保证数据处理的高效率、系统工作的灵活性、网络的可靠性, 即在网络构架、硬件设备、传输速率、协议选择、安全控制和虚拟网划分等方面注意校园网系统的先进性。建成的校园网要能满足学校教学、管理和服务的需求。同时, 考虑实效、兼顾现实, 分期建设。2) 开放性原则。校园网选用设备需要有较好的兼容性, 能与外部信息环境平滑联通。3) 先进性和可扩充性原则。信息技术发展日新月异, 在坚持实用性的前提下, 校园网建设应尽量采用先进成熟的技术和设备。同时, 考虑到网络的平滑过度, 注重网络的的扩展性。无论是网络硬件和系统软件都需要方便升级。便于未来的扩充和过渡。4) 安全可靠原则。校园网建设除采用高质量设备外, 还要有容错、冗余能力、系统可靠性高。还需要考虑到网络用户级、数据传输级的安全性。注意网络硬件系统和软件系统的可靠性和稳定性, 通过信息冗余备份等措施保证校园网系统的可靠性, 充分减少或消除因意外或事故造成的损失。

三、校园网的内部子网结构

校园网内部结构主要包括:校园网络中心和主干网络、教学子网、行政管理子网、图书馆子网、宿舍子网和后勤子网等部分。

1) 校园网络中心和主干网络。校园网络中心和主干网在整个校园的核心和中枢。主干网需要具备校内各子网间的数据传输、信息发布、资源共享、行政管理系统、教学系统、internet接口、与兄弟学校的数据交换等功能。主干网的运行效率和稳定性等都要求高质量的参数, 应具有高速、多功能、可靠性高、易扩展的特征能适应学校未来发展需要。2) 教学子网。教学子网主要是满足多媒体教学的需要, 目前基本没有技术瓶颈。3) 行政子网。行政子网主要应用者是校内各职能部门, 需要保证网络数据编辑等操作的便捷性和安全性, 满足内部音频、视频会议的传送要求以及网络共享打印等行政管理方面必需的功能。4) 图书馆子网。图书馆子网建设应侧重满足高效、自助、存储等几方面的要求。a.图书管理需要图书馆子网对图书信息利用作出高效率的反应。其次, 图书馆子网需要能满足师生自助利用的需要。b.需要具备安全可靠的海量信息的存储和交换能力。信息时代, 数字图书馆的信息存储和交换安全压力日益凸显。c.需要保证馆外访问的便捷与安全。图书馆子网规划管理好馆外无线热点和以及有线用户的馆外访问权限, 使读者的图书信息使用需求不受图书馆地理空间的限制。5) 宿舍、后勤等子网。随着社会进步, 校园网内宿舍子网的重要性日益凸显, 学校的教学、管理和后勤服务等请求信息源更多的来自宿舍子网。宿舍子网的门禁系统等功能的建设, 有利于学校对宿舍的监控管理。后勤子网的IC卡消费管理等功能提高了后勤服务的效率和学生满意度。

四、网络技术和网络拓扑结构的选择

考虑到性价比和网络建设过渡的平滑性, 校园网建设需要注意采用快速以太网 (Fast Ethernet) 和千兆以太网技术 (Gigabit Ethernet) 。千兆以太网技术以简单的以太网技术为基础, 为网络主干提供1Gbps的带宽。千兆位以太网技术能平滑升级现有的以太网络、工作站、管理工具和管理人员的技能。与其他速度相当的高速网络技术相比, 价格低, 能够提供更高的带宽。因为千兆位以太网的帧格式和帧尺寸大小等都向后兼容, 有良好的互操作性, 端口价格相对低;可以提供10倍于快速以太网的传输速度, 相对于其他高速网络技术, 在经济和管理性能方面都是较好的选择。根据学校的具体情况校园网建设需要将图书馆、教学楼和师生宿舍连入校园网, 构建校园网络的初步框架, 为以后网络规模的进一步扩展打下坚实的基础。一般把校园网的主节点放置在图书馆, 以图书馆为核心, 向教学楼和师生宿舍辐射, 建筑物间使用光纤连接。校园网中的主干网是一条高速通信链路, 它通过桥接器/路由器与各子网相连, 在各子网间形成一条高速公路。目前作为主干网的主要产品有电缆以太网、光纤以太网、FDDI (光纤分布式数据接口) 、交换式快速以太网和ATM等。根据校园通信速率需求高的特点, 考虑采用更高层次的主干网产品, 为在各子网间传递多媒体信息奠定基础。可以采用交换式千兆以太网作为全网主干, 1000M/10000M交换式子网进行接入。中心交换设备选择包含ATM交换与ATM局域网仿真混合类型的设备。目前以快速以太网为校园主干, 但也充分考虑了今后扩展ATM主干的能力, 兼顾现实和长远, 方便未来的升级更新, 中心交换设备支持第三层交换功能。在图书馆和教学楼放置相应的交换机。其中, 在图书馆设图书馆网络分中心, 配置一台中心交换机、海量存储器、所需的服务器以及若干查询终端, 用于教师及学生对图书以及目录的查找和图书管理。图书馆的服务器和交换机通过1000M交换口连入校园网, 图书管理员办公计算机和各个查询终端采用100M交换端口。校园网建网的目的之一是实现多媒体教学, 所以教学用端口全部采用交换机100M以太网口。宿舍子网覆盖范围较广, 故宿舍子网需设一个网络分中心, 以减少网络中心的光纤数量, 在宿舍子网分中心内配置一台中心交换机, 通过光纤与网络中心直接相连。

五、网络安全建设

网络建成后, 为保证整个网络正常地运行。防止计算机病毒对网络的侵害和“黑客”入侵需要进行身份认证、访问授权、数据保密、数据完整、审计记录、防病毒入侵等方面的网络安全建设。网络安全的层次性决定其防范的安全着重点差异。网络安全大致可划分成两个层次:网络层安全和应用层安全。可选用防火墙以提供强大的安全保障, 对外部世界隐藏内部网体系结构, 加强了内部网、外部网链路和Internet之间的访问安全。此外, 为保证网络系统的运转安全及重要数据的储存安全, 须配置具有高可靠性的UPS电源。总之, 高等院校校园网建设需要遵循技术先进、功能完善、界面友好、贴近实际等原则, 以达到信息管理规范化、制度化、数字化、信息化的目标。校园网应该注意实用性、先进性、高效性、开放性、可扩展性及标准化的统一。校园网需要满足教务管理、教师管理、学生管理、党务管理、后勤管理、自动化办公、系统管理、图书管理等功能需要。

摘要:目前我国高等院校校园网络建设正方兴未艾, 作者从大力建设校园网的意义和必要性、校园网硬软件选择原则、校园网内部子网结构、网络技术和网络拓扑结构的选择以及网络安全建设诸方面论述了校园网建设的一些注意事项。

关键词:校园网,建设,思考

参考文献

[1]徐武, 陈阿林.校园网络方案设计[J].重庆师范学院学报 (自然科学版) , 1998.

[2]闫家辉.高校校园网的规划与设计[J].沈阳教育学院学报, 2006.

高等校园 篇10

大学校园是孕育学术思想、培育专业人才的场所, 校园环境的建设历来受到重视。著名建筑师小沙里宁曾说:“大学就像我们时代文化沙漠中的绿洲, 校园里有美好的步行区、林荫道, 而别处却没有。”可见, 大学校园在世人心中已成为理想生活环境的一种写照。自由、开放、绿色、生态则成为大学校园规划设计所追求的最高境界。

然而, 由于教育理念的不同, 高职校园的规划理念与高等院校校园规划理念也有所差异。目前, 高职院校大多是由中职学校合并、升格而来。因建校时间较短, 资金缺乏, 大多校园基础建筑和配套设施不够完善, 校园景观建设较为薄弱, 传统的规划理念已不能完全适应当前的发展需要。这也对当今高职校园的规划建设提出了新的要求。这次, 我们在辽宁建筑职业学院校园规划中就解决总体布局、校区环境融合和校园生态绿化等方面做了一些有益的尝试和探索。

1 学校概况

隶属于辽宁省教育厅的辽宁建筑职业学院位于古城辽阳, 由原辽宁建筑职业技术学院与辽宁信息职业技术学院于2012年5月合并重组而成。学校秉承“上善建道, 精技筑邦”的校训精神, 在长达60余年职业教育的历史中, 不断践行以人为本的现代办学理念。形成建筑、制造、电工电子、计算机软件及应用、经济管理、现代服务等近50个专业。

学校现有南北两个校区, 均位于辽阳市中心位置。总面积现有358523平方米 (约合538亩) , 建筑面积200096平方米。南校区占地13.8万平方米, 北校区占地22万平方米。

2 注重校园规划的整体性

辽宁建筑职业学院是两校区合并办学。北区为原辽宁信息职业技术学院的旧校区, 2002年由辽宁省供销学校、辽宁省电子工业学校合并而成。功能分区有待于进一步划分, 应作为校园规划的重点。南区为原辽宁建筑职业技术学院的旧校区, 地理位置相隔北区有一段距离, 目前可拆建的建筑和用地不多, 唯东南侧有规划预留用地60亩, 必要时可用于新建。

由于历史和地理位置等多重原因, 校园规划建设受到各个时期的局限, 多年来基本处于边规划、边征地、边建设的状态, 造成目前校园占地面积难以扩大, 发展空间受到局限, 校园内功能分区不尽合理, 学生室内文体活动场所匮乏等方面问题。

为了满足学校未来发展需求, 依据辽宁建筑职业学院的校园现状及发展的方向, 对校园的功能分区、道路交通系统及空间景观环境进行规划调整 (见图1、图2) 。规划中注重南北校区之间的联系和整合。之前两校区均独立自主, 合校后需合理配置资源, 处理好校区交通组织、校区整体建造风格等的协调。

3 营造特色校园文化氛围

3.1 用传统文化协调校园整体建造风格

辽宁建筑职业学院坐落在历史文化古城辽阳, 有着半个世纪的职业教育历史, 深厚的人文背景使学校的建筑风格、空间概念等均体现了传统文化。特别是北校区原辽宁信息职业技术学院的校园, 建筑风格较为统一, 大部分教学建筑外观上采用砖红色主墙配合灰色勒脚、白色窗线和坡屋顶的低层建筑形式。

北校区古老的中专教学楼 (见图3) 是典型特色建筑代表, 也是学校最早期的建筑。其他教学建筑在日后的发展建设中均参照此种风格, 延续了传统的文脉, 形成了目前别具特色的建筑风格。而南校区建筑风格无明显特色, 建筑色彩以灰色为主, 教学楼均为平屋顶多层建筑。两校合并后, 将南校区主要教学建筑按照北校区建筑风格进行了统一改造, 用特定的形式和符号协调了校园整体建造风格, 起到了显著效果。

3.2 鲁班精神与时代特性交融

规划在南北校区以鲁班文化为主题, 创作体现校园文化的景观雕塑。用视觉语言, 直观表现辽宁建院的鲁班文化, 并作为辽宁建院校园文化的核心部分, 发扬光大。

鲁班是中国古代手工业技术发明创造的典范, 是能工巧匠和发明家象征性的符号。鲁班文化体现了中华儿女不断进取, 敢于创新的精神, 它不仅对中华民族性格影响久远, 而且成为实现科教兴国和民族复兴的不竭动力。

辽宁建筑职业学院是辽宁省建筑职业教育学府, 无论从行业背景到专业角度, 还是职业特点到技术应用, 正是现代社会对鲁班文化传承地最直接反映。建院人六十年艰苦卓绝的奋斗充分体现了鲁班文化精神内涵, 鲁班文化筑就了辽宁建院之魂。

4 建设绿色生态校园

4.1 生态优先, 人工与自然融合

当代环境建设遵守的首要原则就是生态优先。规划中依托校园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地理环境, 充分利用了原有绿化, 加入“以人为本”的设计理念和“校园文化”设计要素, 将人工与自然环境融合, 努力营造出别具特色的人与自然相和谐的校园生态景观, 使之成为校园整体的一大特色。南校区图书馆南侧与围墙之间有一大片空地, 规划中将这片空地打造成为风景秀丽的学生活动景观绿地 (见图4) , 为师生提供了舒适宜人的学习和交流活动场所。

此外, 为顺应师生户外学习、思考和交往的行为要求, 规划在南北校区的中枢位置设计了公共活动带, 体现了包容性与以人为本。将教学区和室外活动区以便捷的路线相连。这条步行活动带包含了交通、游憩和交往等许多功能, 体现了新时期校园户外活动空间的发展方向。

4.2 创立“人文内涵”的绿色景观带

“人文内涵”是校园文化的主要灵魂, 规划将人文内涵贯穿校园整体空间景观, 建造具有“古城情调、人文情怀”的绿色大学校园。

规划在校区入口沿线形成绿化景观带, 将景观的图形融入“文化内涵”, 其意境与大学文化气质相融合, 使其成为学院里最富有特色的主题景观。南校区主要以建筑类专业为主, 为弘扬鲁班精神, 在南校区入口绿化景观带中建造了鲁班园 (见图5) 。北校区以信息会计类专业为龙头, 规划在北校区入口绿化景观带东西向各建造一个主题景观雕塑, 分别为计算机雕塑和古老算盘雕塑, 在景观带的东端广场上, 规划设计一大型齿轮雕塑, 立于机械系教学楼的正门。此外, “人文内涵”生态带还将贯穿校园公共绿地、文化广场和空间景观雕塑, 在两个校区内分别形成主景观轴, 从南到北穿行于理性校园建筑之间, 形成交响乐一般的韵律。

5 结语

综上所述, 良好的校园环境是高职院校提升素质教育的基础, 也是高职院校发展的必然条件。高职校园的建设应转变规划理念, 注重营造校园人文环境, 尊重场地的自然与文化内涵, 突出个性, 合理设计, 建设适应高职教育的、具有鲜明职业特色的新校园。

参考文献

[1]周逸湖, 宋泽方.高等学校建筑·规划与环境设计[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1994.

[2]华南理工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当代大学校园规划与设计[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06.

[3]张树云.高职学校校园规划的实践与思考[J].建筑设计与规划, 2002, (6) .

[4]谢勇.高等职业院校规划与建设研究[D].广州:华南理工大学, 2009.

高等校园 篇11

关键词:景观铺地;校园景观;高等院校;平面构成形式;福州 文章编号:1671—2641(2016)01—0066—04

中图分类号:TU986 文献标志码:A

景观铺地,即园林铺装,是园林中运用自然或人工的铺地材料,按照一定的方式铺设于地面形成的地表形式。景观铺地基于二维基础,其平面构成一般遵守平面图形构成的基本形式。随着科技进步和时代发展,景观铺地被广泛应用于公园、居住小区、广场、校园等场所。目前,关于景观铺地的研究集中在公园、广场或居住区铺装的艺术表达分析、设计和应用等方面。而针对校园景观铺地的研究较少开展,任亚萍从校园学生活动的角度出发,从质感、造型、尺度3个方面对校园路面铺装的特点进行简析,探讨了校园路面铺装与植物、水体景观要素的结合应用。杨晓倩等针对校园空间中学生动态迹象的特点,从铺装功能的角度分析现代地面铺装的重要性、生态性、历史延续性,提出在建设校园景观与校园文化实践运用中的理论指导和解决方法。校园景观铺地是整个校园景观的构成部分,对提升校园的环境品质和渲染校园的景观氛围具有重要作用。本研究从平面构成的角度出发,以福州市高等院校校园景观铺地为研究对象,分析其材料种类、平面构成形式,探索重复形式铺装的对称形式,以丰富高等院校校园景观铺地的形式,增强校园景观铺地的艺术表现力。

1调查对象与方法

1.1调查对象

选取福州市10所高等院校12个校区景观铺地为调查对象,分别为:福州大学、福建农林大学、闽江大学(旗山校区和工业路校区)、福建师范大学(旗山校区和仓山校区)、福建医科大学、福建中医药大学、福建江夏学院、福建船政交通职业学院、福建警察学院、福州大学至诚学院,调查其景观铺地的材料种类和平面构成形式。

1.2分析方法

1.2.1景观铺地材料的应用频度

对12个校园景观铺地材料的种类进行分析和汇总,利用应用频度计算公式计算各材料的应用频度。参考彭丹园林植物应用频度划分等级方法,将铺装材料的应用频度划分为5个等级,分别为:80%≤f≤100%、60%≤f<80%、40%≤f<60%、20%≤f<40%、f<20%。

1.2.2铺装平面构成形式的应用频度

对12个校园景观铺地平面构成形式进行分析,并计算铺装各平面构成形式的应用频度。

1.2.3块状铺装重复形式的对称形式

参考郑一等发表的17种平面平移对称形式(图1),针对12个校园块状铺装重复形式的对称形式进行分析其对称类型、单元形式和形式组合。

2结果与分析

2.1校园景观铺地材料的分析

参考李亮对景观铺装材料分为整体性铺装、板块铺装和切块铺装3类的说明,结合本研究结果,发现12个高等院校校园景观铺地的材料主要有3类,分别为:整体性铺装材料、块状铺装材料和碎料铺装材料。

12个校园景观铺地材料共有14种,主要有混凝土、沥青、花岗岩、天然石块、瓷砖等,其中混凝土、沥青属于整体性铺装材料;鹅卵石、天然石头、蛭石属于碎料铺装材料;其余9种属于块状铺装材料(表1)。

校园景观铺地各种材料的应用频度不同,从表1中可以看出:应用频度为80%≤f≤100%的景观铺地材料共有4种,占整个铺装材料种类的28.57%,其中混凝土、花岗岩、大理石、植草砖在12个校园景观铺地中均有应用。应用频度为60%≤f<80%的景观铺地材料共有2种,分别为瓷砖和透水砖,占整个铺装材料种类的14.28%。应用频度为40%≤f<60%的景观铺地材料共有4种,占整个铺装材料种类的28.57%。应用频度分别为20%≤f<40%、f<20%的景观铺地材料各有2种,分别为木材和沥青、蛭石和砖。

2.2校园景观铺地平面构成形式分析

12个校园景观铺地平面构成形式共有4种,分别为:重复形式、渐变形式、发射形式、环套形式;其中重复形式有对称式重复和非对称式重复,渐变形式主要采用形状渐变,发射形式主要采用同心式发射。

4种构成形式所采用的铺装材料以块状铺装为主,兼有碎料铺装。块状铺装重复形式应用频度达到100%,其中对称式重复主要应用于校园出入口、停车场、校园活动广场等,如福建农林大学拓荒广场的铺装(图2-A);非对称式重复主要应用于园路的铺装,如福建船政交通职业学院休憩区园路的铺装(图2-B)。渐变和发射2种形式应用频度均为54.55%,应用于校园出入口、休憩区或生活区的园路,如福建江夏学院入口区下沉广场的铺装采用同心式发射平面构成,结合旱喷增强了铺装的艺术表现(图2-C)。福建江夏学院园路铺装采用形状渐变的设计手法(图2-D)。环套形式仅在福建医科大学应用(图2-E)。福建警察学院鹅卵石碎料铺装材料组成长方形,通过长方形大小渐变构成渐变形式(图2-F)。

2.3校园块状铺装对称式重复形式分析

2.3.1对称类型分析

12个校园景观铺地块状铺装重复形式的对称式种类和对称类型各不同,从表2中可以看出:12个校园重复形式铺装的对称类型共有8种,c2mm和p4mm 2种类型在12个校园中均有应用,其次是p2mg、p2gg、p4gm。各所校园景观铺地重复式铺装应用的对称种类不同,以福建农林大学和福建中医药大学应用的对称种类为高,有7种。

不同片区的校园景观铺地块状铺装重复形式的对称式种类和对称类型不同,大学城片区的校园景观铺地对称形式应用总体较好。大学城片区的校园景观铺地对称种类和对称类型均优于其余片区校园。金山片区校园景观铺地以福建农林大学校园景观铺地为代表的对称式种类和类型应用效果好,与大学城片区的福建中医药大学仅表现出1种差异类型。

2.3.2对称单元形与对称形式组合分析

12个校园景观铺地块状铺装重复形式的对称单元形和对称形式的分析说明(表3):12个校园对称式铺装对称单元形与对称形式组合不同。对称单元形种类以福建农林大学为高,达到12种,其次是闽江学院旗山校区。对称单元形中组合式种类在12个校园中应用均不高,其中福建农林大学和福建中医药大学校园景观铺地应用4种组合式对称单元形。

12个校园景观铺地多级对称铺装形式应用形式和种类均不同,闽江大学旗山校区多级对称铺装应用种类较为丰富,呈现出6种;其次是福建农林大学。多级对称铺装应用形式表现各异,其中以p4mm与c2mm多级对称形式应用较广。不同片区的校园景观铺地多级对称铺装形式以大学城校区的应用较好,对称形式优于其他片区(表3)。

3结论与讨论

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景观铺地材料种类日趋多样化。本研究中12所高等院校校园共有14种景观铺地材料,以混凝土、花岗岩等6种材料应用频度最广。景观铺地是构成城市“热岛效应”的主要因素之一,但适当的铺装面积可以缓解该效应。目前,冷铺装的应用也可以起到缓解城市热岛效应的作用。但是,冷铺装还未能够应用于校园景观铺地。高等院校是人口密集的小环境,通过广泛应用混凝土、花岗岩等6种景观铺地材料,提高了校园环境小气候的温度。因此,高等院校景观铺地材料的选择在满足其功能性的基础上,应更加注重生态性,改善校园小气候环境。通过冷铺装“因地制宜”的应用或者与其他景观要素的结合达到降温和增湿的效果,缓解校园的“热岛效应”。

高等校园 篇12

一、当今高等师范院校校园文化存在的主要问题

1.功利化现象趋向严重。

功利化, 使得大学生以强烈的终极利益为欲望追逐的动力, 完全忽视学习发展的客观规律和目的, 无视学习过程的愉悦享受, 仅为求得找一个好工作这一结果。 其具体表现在于:只参加校方认定、有“加分”的社团组织;只读名列“素质教育读书目录”的书;只选于求职有利、易于通过的人文选修课, 等等。 目前, 大学校园里, 考证过级热, 不是偶然现象。 有的大学甚至出现了一群“逃课族”, 对那些以后在找工作时没有明显作用的公共课、基础课持否定态度, 逃课学英语、学计算机、学用人单位需要的各种资格证考试的内容。 据调查发现, 某些大学生用1/3的时间和精力对付专业课, 用2/3的时间和精力努力获取各种职业资格证书[2]。 这种现象造成的结果是, 学生看着刻苦、勤奋和有扎实的基础知识, 但其动手能力、创新能力、心理调试能力却存在不容回避的不足。

2.网络文化盛行, 部分学生对主流文化认同感偏低。

当今社会, 网络文化的盛行不仅是多元文化的主要特征之一, 而且网络成为其他类型文化的重要传播手段, 在人们的学习、工作和生活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3]。 在现在的高等师范院校校园里, 网络文化, 甚至成为一种校园文化背景[4]。 目前, 高等师范院校的学生大多是“90后”, 他们大多在小学甚至更早就触网络, 并深受其影响。 事实上, 网络文化的盛行是21世纪的时代特点, 一方面丰富了师范院校学生的学习、娱乐生活, 为塑造学生的个性、锻炼学生的沟通能力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 实现了办公自动化、教学现代化的快捷, 适应了信息化社会的发展。 另一方面, 通过网络的快速传播, 一些不良文化的传播则会对一些学生的心理和行为方式产生消极影响, 甚至一些非主流文化和外来文化的影响, 使得这些学生对于师范校园倡导 (甚至社会倡导的) 的主流文化认同感较低, 从而对校园文化环境的优化和校园文化精神的塑造产生较大的负面影响。

3.建设的主体参与性有待加强。

目前, 仍有人把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仅仅看成是组织学生开展各种文体活动。 在认识内容上, 只注重物质建设而忽视校园文化中精神层面的建设, 不重视和开发深层次的文化品位和理念。 还有部分高校没有认识到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性, 在人力、物力、财力方面投入不够。

首先, 高等师范院校校园文化建设主体应该是广大的师生群体, 他们同时也是校园文化的受益者。 但是在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中, 学生全员、全程参与校园文化建设的积极性不够, 尤其是上世纪末, 在高等教育在由精英化向大众化转化的过程中, 高等师范院校学生的录取分数普遍偏低, 反映出学生的基础文化素质较低。 同时, 由于时代的发展, 学生的个性突出, 自觉性与自控能力不够, 影响学生对校园文化活动的参与的积极性。

其次, 高等师范院校文化建设的主体, 还包括广大的教师员工。 教师在与学生直接接触的教学工作中, 不仅进行知识传播, 而且能调动学生参与校园文化建设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推动班风、学风建设, 发挥巨大的导向作用。 但是在高等师范院校现有的校园文化建设机制中, 往往仅局限于少数领导、学工部门的参与, 而广大教师的参与度远远不够。

4.一些高等师范院校的大学生缺乏批判性。

我国传统教育注重师道尊严, 片面强调教师的权威性, 这在我国当今的教育教学中依然如故: 教师利用自己的权威地位和优势话语权, 一厢情愿地把自己的思想和观点强加给学生。 就这样, 在对教师的敬畏和对权威的崇拜中一些学生渐渐放弃质疑的权利, 只把理解与掌握当成学习的全部使命。 这使得高等师范院校的一些大学生对老师、对家长、对专家盲从、盲信, 不敢、不会、不习惯通过反思和质疑教师和书本的观点满足自己的求知欲, 从而缺乏独创性和批判精神。

师范院校一些学生缺乏批判精神的具体表现为: 一方面, 我国当代大学生普遍缺乏批判精神和批判思维能力, 缺少反思识、质疑精神和独立思考的能力, 不能正确分析和判断各种社会思潮、社会现象, 对各种重大社会事件无主见、无观点, 容易易受他人的影响, 人云亦云。 另一方面, 部分大学生秉持一种不正确的批判态度, 即不加分析地批评一切、否定一切, 对社会主流意识均抱反感的态度, 甚至动辄用一种颠覆性的批判方式发泄自己的不满, 表现为全盘否定[5]。这和我们提倡的创造型校园文化是背道而驰的。

二、加强高等师范院校校园文化建设的建议

1.突破课本, 注重实践, 在实践中培养学生的批判精神。

教材无论怎样修订再版, 相对于迅速发展的社会都是“陈旧”的, 这是当前高校学校教育教学所面临的现实[6]。 要想成为社会所需的人才必须使自己的知识储备随着社会发展的节奏不断更新, 应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在实践中理解、丰富并完善理论的内容。 而且, 学生之所以缺乏批判精神, 一个原因在于学生没有接触实践, 无法把理论应用于实践, 也就无法发现理论的缺陷, 这就要求高等师范院校多为学生提供见实习和接触社会的机会, 在实践中应用理论, 在实践中培养学生的批判精神。

2.加强校园管理文化建设, 创造和谐民主的管理机制。

合理的规章制度是校园物质文化和精神文明建设的保障, 也是师生能够科学发展的重要基础。 高等师范院校校园文化的正常有序发展离不开一套完善合理的管理文化体系, 制定出的规章制度要具科学性、合理性和公平性。 在执行规章制度的过程中要公正、公平、公开, 使师生的合法权益得到充分保护, 使学校的各项工作有章可循、有法可依。同时也要营造民主和谐的管理氛围, 加大宣传力度, 做到工作透明, 构建和谐民主的管理机制, 保障校园文化的和谐健康发展[7]。 在和谐民主的管理机制下, 塑造个性文化、创设包容文化、培育竞争氛围。

3.发挥新媒体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作用。

目前, 高等师范院校的在校大学生, 非常喜欢网络文化, 甚至有些依赖, 网络文化已成为校园文化的一种背景。我们可以顺应、并利用之, 充分利用并发挥新媒体, 使其在校园里文化建设中发挥积极作用。 所谓新媒体, 就是“以数字媒体为核心”的媒体, 是一种“通过数字化、交互性的固定或移动的多媒体终端向用户提供信息和服务的传播形态”[8]。 例如飞信、微信、博客、网络电视、网络游戏、搜索引擎等。 这些新媒体不仅在大学师生的学习、工作、生活、娱乐等方面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同时也重新塑造了作为大学校园主体的大学生的思想想模式和行为方式。 但毋庸置疑, 新媒体是一把双刃剑, 它的迅速发展给高等师范校园文化建设带来契机的同时, 也带来威胁和挑战。 如果把握好新媒体这一良好契机, 并善加利用的话, 我们可以减少它带来的威胁和挑战, 让其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发挥积极的作用[9]。

4.营造创新的文化氛围。

时代在创新, 校园文化也要创新, 要营造创新的文化氛围, 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 让学生有进行创新实践的土壤, 只有这样, 才能有真正的校园文化。 为此, 教师要以学术创新为表率, 影响感染学生积极开展生动活泼、内容新颖的思维创新和观念创新活动。 要把创新观念转化为创新行动, 创新思维转化为创意设计, 在校园内形成勤思考、善动手、鼓励大胆创新探索的治学风气和文化氛围。 例如, 毕业设计的创意竞赛活动, 激励师生员工开展发散思维的各类科学实验和文体活动等等。 通过这些活动, 鼓励创新行为, 发现创新型人才, 逐步形成创新的文化氛围。

改变评价学生学业成绩的标准是校园文化建设的重点。 考试考核是评判学生在校期间学业水平和令业素质的重要方法, 但不是唯一办法, 在衡量校园文化建设方面更是如此。 必须把是否具有创新内容及创新程度对校园文化的作用影响细化为具体考核标准[10], 并以此为依据, 设计校园文化建设的绩效评估体系, 才能真正调动师范院校师生员工文化创新的积极性, 提升高等师范院校的优秀校园文化对学生的积极影响。

参考文献

[1]任钟印.西方近代教育论著选[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6:204.

[2]修胜涛.大学教育功利化问题分析及对策[J].教育研究, 2011 (2) :121-122.

[3]熊小平, 张蝉.多元文化背景下职业院校校园文化建设的路径探索[J].鄂州大学学报, 2013 (11) :51、52、64.

[4]崔博, 王钮莹.网络文化:一种新型的校园文化背景[J].科教文汇, 2009 (8) :57-58.

[5]刘忠良.当代大学生批判精神培养研究[J].攀枝花学院学报, 2012 (8) :54-58.

[6]孙海涛.创新型校园文化体系的构建[J].黑龙江高教研究, 2009 (4) :66-68.

[7]论校园文化的基本内涵及新时期如何开展先进的高校校园文化建设.

[8]廖祥忠.何为新媒体[J].现代传播 (中国传媒大学学报) , 2008 (05) :127-131.

[9]周博, 刘衡宇.新媒体对大学校园文化建设[J].未来与发展, 2013 (11) :56-58, 52.

上一篇:职业卫生防护下一篇:疏浚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