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农林院校

2024-10-09

高等农林院校(精选12篇)

高等农林院校 篇1

摘要:本文论述了高等农林院校图书馆特色文献资源的组成, 提出了特色信息资源开发与整合的基本原则, 并以河北农业大学图书馆“小麦锈病数据库”建设为例, 对特色信息资源整合的方式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特色文献资源,整合,高等农林院校

近年来, 经济全球化和全球信息化形势突飞猛进, 推进信息技术和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 大幅度地提高社会生产力, 改善人们的生活方式和质量。高等农林院校图书馆作为农业科学信息资源的主要集散中心, 是网络信息资源体系里重要的组成部分, 只有开发其他图书馆或信息机构没有或不同的文献信息, 建立具有自身特色的文献信息资源收藏体系和特色数据库, 才能使自身融入信息时代大环境中, 使自己得到生存和发展。

一、高等农林院校特色信息资源的构成

其构成主要包括, 本地区的地方特色文献, 珍贵的古籍或名人手稿, 本校的特色学科, 校内教学、科研、管理的特色资料等。

1. 地方文献。

是指反映高等农林院校所在地各方面情况的正式出版或非正式出版的各种文献, 包括介绍本地地域、农业、经济、历史、文化的各种典籍, 本地政府所制定的各种法律、法规、政策, 本地名人的书籍及手稿。这些文献资料可以反映本地各方面的发展历史及现状。

2. 特色数据库。

是指根据本馆的馆藏特色、地方特色或者本校的重点专业, 集中搜集各类文献建立的数据库。高等农林院校图书馆自建特色数据库是CALIS文献资源及数字化建设的重要内容, 1998年11月CALIS启动了特色数据库资助项目, 首批资助了25个特色数据库。除此之外, 部分CALIS所属高等农林院校图书馆还开发了或者正在开发类似的特色数据库。其所搜集的文献类型包括了期刊、图书、会议记录、论文集、专利文献、科技报告、研究机构专利文献等多类型, 有的还加入了图像信息。

3. 硕士论文数据库及教职工论著文库。

每年各高等农林院校都有一批硕士、博士论文, 其中不乏具有高学术价值的论文。论文体现了各高等农林院校的学科特色, 收藏这部分文献是高等农林院校图书馆特色文献建设的重要内容。教职工的专著一般都是结合本校教学和科研的需要, 并根据社会发展与经济建设的需求, 在充分利用本校藏书体系的基础上撰写而成的。这些科研成果必然与本校图书馆馆藏资源的特色大抵保持一致。理应受到本校特别是作为学术性机构的本校图书馆的珍视与收藏。

二、特色资源开发与整合的原则

1. 效益第一, 因馆制宜。

特色文献资源整合的根本目的, 就是为了应用, 一方面满足本校教学和科研的需要, 另一方面要结合本地的社会经济建设需要。因此, 在确定开发内容时, 要紧密围绕这个总目标, 有针对性地开发馆藏特色文献资源。投入和产出是否相宜, 是否具有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开发特色资源和建立特色数据库, 各馆应该根据自身原有的基础和馆藏特色, 在论证必要性的前提下, 应该摸清本馆在某一方面文献的家底, 以及和外单位相比所具有的资源优势, 切不可不估计自身条件, 盲目开发。

2. 联合开发、持续发展。

特色资源数据库的建设要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 单个部门建库很难保证建库质量。各馆之间、图书馆与特定用户之间应该从推进网络资源共建共享的要求出发, 实现各单位优势互补, 走联合开发共建之路, 有利于实现文献信息资源的无障碍共享。特色数据库系统的建设不是一成不变的, 包括数据库的内容和系统本身的技术, 在数据库开发的时候, 要及时关注本学科领域的发展动态, 及时添加数据, 搜集动态的网络信息, 消除死链接、过期链接。同时要考虑系统发展升级的必然趋势, 在建立系统之初就要为将来的发展升级奠定良好的基础。

三、河北农业大学“小麦锈病数据库平台”的构建

小麦是我国主要的粮食作物, 小麦锈病是影响世界小麦稳产、高产的重要病害之一, 也是影响我国小麦生产的重要因素。在世界各产麦区均有发生, 严重时可造成40%的产量损失。小麦锈病研究是河北农业大学的重点学科, 拥有需要和使用该资源的特定专业读者群, 拥有相对完整或权威的专业资料收藏条件, 作为建校百年的图书馆, 收藏有小麦锈病科学的全部核心期刊以及小麦锈病研究方面的大部分专著。另外, 多年来为小麦锈病的课题, 进行服务中积累了大量文献资料。在人员方面拥有本专业学科馆员和网络技术人员, 能够对所收集的文献质量进行鉴定和分析, 同时能够为系统所要求的做技术支撑。

1. 数据内容选择和收集途径:

(1) 期刊论文。通过清华同方的《中国学术期刊网》、《全国报刊索引》、本馆现有的中外文期刊收集小麦锈病研究方面的论文和重要技术文章, 包括论文题目, 作者名及单位, 来源 (期刊名、年、卷、期) 、关键词。 (2) 会议论文。国内外召开的学术会议相关研究方面的论文。这部分文献可以从专业机构和有关专家、教师处获得, 或通过互联网收集。 (3) 科研成果。国内外研究的相关成果, 通过科研单位、科技管理部门、科技成果汇编书籍、互联网获得。 (4) 研究专家。国内外在小麦锈病研究领域有一定成就的科研人员, 学者。包括:专家姓名、职称、, 年龄、所在单位、通讯地址, 主要研究成果 (5) 网站。Internet上小麦锈病专业网站。著录格式:网站名称、网址、网站内容描述。

2. 系统平台选择、结构及系统功能。

运用北大方正Apabi数字化管理与建设平台, 该平台包括数字资源采集系统、数字资源加工系统、数据库发布与检索系统、数字资源管理系统、数字参考咨询系统、网上用户教育系统、个人数字图书馆系统。 (1) 检索功能:提供了三种检索文献的方式: (1) 快速查询:以字段、全面检索、全文检索等为检索条件, 输入检索词, 点击“查询”按钮, 迅速查到要找的书目。检索结果可选择图文显示或列表显示。 (2) 高级检索:可以输入比较复杂的检索条件, 在一个或多个资源库中进行查找。分为“本库查询”和“跨库查询”两种。 (3) 分类导航:系统提供两种分类体系:常用分类和中国图书馆分类法。用户可以选择自己较为熟悉的分类体系来逐层查找类目。 (2) 资源显示: (1) 最新入库:可以查看当前库最新入库的10个电子资源列表。 (2) 下载排行:可以查看最近下载比较多的资源列表。 (3) 在线浏览:点击“在线浏览”可在线阅览图书。一个读者只能在线浏览一本书, 浏览时间为2小时。 (4) 借阅下载:点击“下载”按钮, 电子图书全文就自动下载到读者本地计算机的“藏书阁”中, “藏书阁”和“阅读器”会自动打开。每种书右下角注有“资源可借”表示该书可以下载。通过该平台读者方便地检索小麦锈病研究方面的各种类型文献, 这些文献包括本馆藏实体文献、其他馆的实体文献、网络虚拟文献。读者透过同一平台即可快速检索、跨库检索, 提高和丰富了读者获取信息的速度和广度。

参考文献

[1]何坚石, 樊国平.数字图书馆中特色数据库的建设[J].图书馆建设, 2003 (2) .

[2]林益富.论高等农林院校图书馆数据库[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04, 14 (2) .

高等农林院校 篇2

东北林业大学于1954年始设立林学和林工研究班,标志着研究生教育的开始。截止至2011年9月,我校现有在籍研究生为5833人,其中博士研究生为912人,硕士研究生为4921人。另外,我校是中国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学会农林学科工作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单位,农林学科工作委员会学科建设组组长单位。一直以来我校十分重视研究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秉承“学参天地,德合自然”的校训,立足“一切以学生为本”的宗旨,根据农林院校研究生的自身特点和实际情况,开展系列有针对性、创新性、发展性的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果,现总结如下:

一 加强研究生的党的理论知识教育,以研究生党建为中心,积极发展优秀研究生党员。不断加强研究生的党的理论知识的学习和教育。一直以来,我们始终坚持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为理论指导,不断加强对研究生的党的理论知识的教育,尤其是为了进一步贯彻当的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我们开展多种形式的党的理论知识的学习和教育。例如我们开展了第56期、57期研究生党员积极分子教育,邀请校内外著名的专家、学者进行专题教育,累计参加研究生积极分子为1346人,使大家对党的基本理论知识、当前国际、国内重大问题等有一个全新的理解和认识,提高了广大党员积极分子的党的理论知识。积极开展研究生的党员建设工作。首先,我们针对实际进行了创新支部建设,发挥党支部的战斗堡垒作用。随着研究生党员不断增多,原有学生党支部以年级划分方式下,同学间相互不了解,对党建工作造成了一定影响,而且在原有支部管理模式下支部在研究生毕业的同时即告解散,更新较快,好的经验无法传承等等问题。研究生部党总支打破原有模式,将党支部建设由横向改为纵向,将支部全部建在学科上,即由年级划分党支部改变为以学科为单位组建党支部。通过改革,同一学科不同年级的研究生党员以学科向心力和共同的学习的平台为支撑开展支部活动,极大地加强了支部的稳定性和支部委员的传帮带作用,使流水支部变成了拳头支部。支部建在学科上后,积极分子的考察理顺了,民主评议积极了,真正优秀的同志也被推荐到各级党校培训或纳入了发展计划。一年来,学科班、团支部、党支部“三位一体”的工作格局逐步形成,党支部已经逐渐成为学科研究生的领导核心。其次,抓好支部班子建设,和谐支部促进和谐党建。建立以党支部为核心的制度,探索党建模块化管理,将全校研究生党员根据各个学院设立相应的党支部,同时以研究生党总支为中心,这一机制为各支部间横向交叉交流提供了畅通渠道,也加强了研究生部对研究生党建的指导和管理。3 积极开展党建活动,吸收和发展优秀研究生党员,扩大党员在研究生群众中的影响力和辐射面。例如,我们文法学院的法律研究生党支部积极开展进社区、走基层的法律援助活动,先后援助哈尔滨对口社区多达12个,很好的使研究生党员学以致用,提高自身的社会实践能力。另外,加强基层支部建设很重要的一点是支部委员的培养。为保证研究生支委做好支部工作,在支部书记选拔方面我们深入学生党员中间,了解个人品质、工作能力等相关信息,甚至与其毕业院校、院系联系进行综合考察,同时定期组织支部委员培训班,从“坚持标准、保证质量、改善结构、慎重发展”的发展原则,到“入党自愿、个别吸收”的具体措施,真正选拔出综合素质过硬的优秀研究生党员。

二 引入创新机制,积极加强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建设。

1积极提高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人员的整体素质。首先,针对我校研究生数量大,专业辅导员少,辅导员工作量大等实际困难和问题,我们对现有的工作进行了更加明确的分工,细化工作内容,并且进一步明确各自的责任。其次,我们也有计划地逐渐加强队伍人员素质的提高,积极引导辅导员加强理论学习和专业知识的学习,在学校举办的几次政工干部培训中,要求辅导员必须参加培训,并且积极参加省内高校以及国家级高校辅导员培训活动,真正提高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的整体素质。

2引入创新机制,完善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从去年开始,我们尝试选聘了七名研究生辅导员助理,所有助理均为在籍研究生学生,并且分别负责相应学院的学生日常管理工作。这项工作的开展在更好的掌握学生思想动态的同时,也进一步加强了与学生的联系、对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最为重要的是,这项制度能够根本上缓解研究生数量大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人员不足之间的矛盾,从而完善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提高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质量和效率。

三 强化研究生的学术道德教育,提高研究生的科研创新水平。

针对当前个别研究生的学位论文、研究成果存在弄虚作假的现象,我们认真组织研究生开展各种学术道德教育活动,促进研究生正确认识科研道德的严肃性和科学精神的严谨性,大力倡导严谨踏实的优良学风,旗帜鲜明地反对学术腐败。在对研究生教育的同时,也积极采取措施,大力营造浓厚的学术氛围,提高研究生的科研创新水平。1我们积极举办各种学术教育活动。作为我们学校研究生的品牌文化活动——《成功在路上》和传统活动709——院长论坛、Journal club等多次举办,邀请国内外知名专家和学者,讲述他们的学术成果、人生经历等等,激发了研究生热爱科学研究、认真从事科学研究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起到了良好的教育和启示作用。

2我们积极支持研究生科技创新活动,提高研究生的科研水平。例如,我们设立了专项的研究生科研创新基金和优秀论文培育基金。2011年研究生科技项目资助评选活动,共资助研究生科研立项60余项。具体博士研究生资助金额为15万/人,每年10人左右,硕士研究生1-2万/人,每年50人左右,从而为研究生的科研创新提供坚实了经济支持,提高了研究生的科研创新积极性。

3公派研究生工作。2010年,派出研究生14名,2011年已派出研究生 17名,为进一步做好此项工作,我们今年把国家留学基金委最近几年和国外签约合作的科研院所信息发给了所有学生,并积极沟通和争取国外高校,增加我校研究生出国深造的机会,从而为我校研究生学习国外先进科研技术提供有效的途径和渠道。

高等农林院校 篇3

关键词:动物学实验室 环境污染 防治 高校

动物学是高等农林院校生物类学科的一门基础课程,它不仅要求学生掌握动物的种类组成、形态结构、生活习性、繁殖、发育与遗传、分类等基础理论知识,还要求学生熟练掌握各个门、纲代表动物的内部结构解剖、标本制作等技能。因此,动物学实验室就是学生主要的实习于操作的基地。故为了有效保障动物学实验室师生的身体健康,就必須高度重视实验室的目前环境质量,提高相应的预防污染措施。

1.动物学实验室污染源的特点

(1)污染物的来源的多元化。动物学实验室污染源的种类复杂,包括生物性污染、化学性污染、物理性污染等。并且这些污染的来源多元化,有的来源于实验动物、实验化学试剂等,故防治难度较大。

(2)易导致二次污染。由于动物学实验室使用频度较高,一些实验材料的后续清洁工作,易导致二次污染的发生。如,废水的排放、化学试剂废液的排放、动物的尿液、粪便、血液、呕吐物等的清洗,都极易引起环境的二次污染。

(3)个别污染源毒性较高。由于动物学实验中,要应用一定量的化学试剂,其中部分试剂具有较高的毒性,如氰化物、生物碱等。故在使用中,一定在保证实验师生的人身安全。

(4)个别污染源传染性强较高。在做部分动物病毒实验时,会有一些易传染的实验环节,故应确保实验过程中有防护措施和应急办法。

2.动物学实验室污染源的种类及来源

(1)生物性污染源

动物学实验室的生物性污染源,主要是由于在开设实验课时,需要各种活体动物,以及各种培养液等所引发。在实验过程中,各种活体动物不可避免的会产生大量的尿液、粪便、血液、呕吐物等,而各种培养液在实验中也会有部分挥发、溅撒等现象发生。

(2)化学性污染源

动物学实验室的化学性污染源,主要是由于在开设实验课时,需要的各种化学试剂所造成。如,在进行标本认识实验时,大量的标本动物是使用福尔马林来浸泡,其会挥发出大量的笨等有毒物质;在解剖两栖动物时,会使用乙醚来进行实验操作,而乙醚也是易挥发并对人体有毒的物质。

(3)物理性污染源

动物学实验室的物理性污染源,主要是由于在开设实验课时,需要使用各种电器设备所造成。如,在微波加热设备、电磁炉、超声波等仪器在工作时,均会发出高频电磁波。这些电磁波会对人体的神经系统、生殖系统等造成伤害。

(4)其它污染源

动物学实验室的其它污染源,主要是由于在开设实验课时,一些动物的嘶叫声、仪器设备的轰鸣声所引起的环境噪声;实验过程中所产生的废旧物品,如:纱布、玻璃器皿、吸水纸等。这些污染物,通常会引起实验室环境的二次污染。

3.动物学实验室污染的防治对策

(1)建立、健全实验室防污染的设施

由于实验室是一个相对特殊的工作环境,因此在设计、建立实验室时,就应规划和完善各种防污染设施。如,给实验室安装环境污染报警设备,时时显示实验室小区域空间的空气质量,增强警示作用;给实验室安装有效的通风换气设备,从而保证在使用实验室时的空气安全;给实验室安装专用的污水过滤排放设备,防治出现二次污染等。

(2)建立、健全实验室防污染规章制度和岗位职责

除了要有相应的防污染的设施意外,还应建立相应配套的规章制度和岗位职责。从而,可以保证实验人员在实验过程中遵守规章制度,认真操作各种仪器。这样,才能真正的使防污染设施发挥作用,使实验师生免于受到环境污染。

(3)加强实验室防污染安全教育和监督

有意识加强与实验室使用相关师生的防污染安全防范意识,也是提高实验室防污染的有效措施。如,相关主管单位可定期开展实验室防污染安全宣传活动,制作相应展板,组织相关人员学习实验室管理的法律、法规,让师生掌握有毒物品的危害性以及如何有效防范的方法,同时也要让广大师生掌握相关仪器设备的使用和个人的防护技巧。

4.结束语

高等院校动物学实验室,是生物类师生活动较为集中的场所,创造一个安全、洁净、清新的教学环境,将对师生的身体健康,提高教学质量和科研水平大有益处。因此,我们要在实验室的初期建设时,积极规划防污措施;在实验室使用过程中,要全面管理、责任落实的防污、治污,并不断的跟新技术和设备,确保整个实验室的安全、清洁。

参考文献:

[1]余华. 对实验室污染问题的思考和建议[J]. 中国环境管理工作干部学院学报, 2005,(1) : 58-60.

[2]李鸿飞,王伏玲.高校实验室安全与环保全过程管理工作探讨[J].实验技术与管理,2009,26(3):155-157.

[3]李守玲. 浅议高等学校实验室中的环境污染[J].中国环境管理,2001, 8(4):42-43.

[4]徐静年. 论高校实验室的安全管理[J].高教装备,2005(5):35-37.

[5]徐静华, 苏建茹, 郭奋. 高校实验室污染不容忽视[J].实验技术与管理, 2005, 22( 11) : 130- 132.

[6]刘熙同. 加强安全管理, 促进实验室发展[J] . 实验技术与管理,2002, 19( 3) : 79-81.

[7]舒麒麟, 郎烨, 闫广辉. 高校实验室环境污染与防治对策[ J] . 陕西环境, 2002, 10( 5) : 27-28.

基金项目:野生动物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建设项目资助(项目编号:201301)

通讯作者:刘艳华(1979-), 女, 内蒙古赤峰人, 农学博士。

高等农林院校 篇4

关键词:农林院校,树木学,课程教学

树木学是研究树木的形态特征、系统分类、地理分布、生物学特性、生态学特性、资源利用及其在林业生态工程、经济开发中的地位与作用的一门学科。近年来, 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需要, 我国高等农林院校对专业进行了大幅度调整, 专业培养目标也有了很大改变。树木学作为西藏农牧学院林业学科相关专业的基础课, 在符合厚基础、宽口径、高素质的改革思路基础上, 课程教学总学时压缩为48学时。如何在有限的时间内, 使学生比较全面地理解和掌握树木学的基础知识, 有效地识别树种, 并能运用有关知识解决一些实际森林树种资源保育与合理开发利用的问题, 是值得探讨的教学问题。

一树木学课程内容及特点

现代树木学已经由树木分类学发展成为一门综合性学科, 研究内容涉及树木的各个方面, 是一门既重视树木的基础理论, 又具有很强实践性的学科。树木学课程主要研究树木的形态特征、系统分类、地理分布、生物学特性、生态学特性、资源利用及其在林业生态工程、经济开发中的地位与作用。通过学习使学生建立树木学的基本概念, 理解和掌握树木的分类、命名、鉴定、形态、变异、特性分布和用途。树木学的特点, 一是描述性强, 涉及的树木种类多, 名词术语多, 需记忆的内容多;二是季节性强, 在有限的学习时间内不能全面反映树木的物候现象、形态特征, 因而使学生缺少形象认识。

二树木学课程教学方法探究

1. 针对不同专业, 突出专业基础课的性质

树木是林业科学研究和生产的主要研究对象之一, 掌握一定的树木知识是相关专业毕业生能力和水平的体现。树木学作为林学、森林资源保护与游憩、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自然保护区、环境科学等本科专业的基础课, 因此, 课堂讲授不应仅仅局限于对树木的分类、识别和鉴定的介绍, 而是注重与林业学科领域的科研和林业生产实践相结合。在介绍树种形态特征时, 还应充分吸收相关学科的最新研究成果, 加强对树种的生物学、生态学及林学等特性、分布、利用和保育等方面的研究。现在全国农林院校所使用的树木学教材分为“南方本”和“北方本”, 这只是考虑了地域上的差异, 却没考虑专业上的差别。实际上, 相对植物学而言, 树木学的专业性更强, 它既是一门专业基础课, 又属于应用科学范畴。不同专业对树木学知识的学习要求有较大区别。根据不同专业培养目标, 在兼顾树木学知识系统性教学的前提下, 重点讲授专业相关内容, 有选择地增加相关树木学知识。这样不但可以使学生系统地学习了树木学知识, 更能促进学生对本专业的理解, 从而提高学生的专业学习兴趣和动力。例如, 对于生态学专业, 应重点讲授树木在保护森林, 提高森林生态功能, 发展城市林业, 优化生态环境, 加强生态建设, 维护生态安全等方面发挥的作用。对于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专业, 应注重对防风固沙、水土保持和土壤改良树种的介绍。对园林专业, 在介绍各树种时应增加树种配置、管理、保育等内容, 同时还应对从国外引种的重要园林绿化树种加以介绍。对于林学专业, 除树种分类、名称鉴定、树种习性传统的知识点外, 重点介绍森林树种的种质资源、能源树种的保护利用、古树名木及珍稀濒危树种的保育等内容。

2. 精简课程内容, 突出重点

树木学理论授课学时的减少必然要求教师对课堂讲授内容进行精简, 遵循少而精的原则, 在有限的授课学时内突出重点、难点。一是以科代属, 以属代种。树木学教学注重科属特征的介绍, 而不是泛泛地讲解一个个物种, 科属特征主要涉及花和果实等方面的性状, 是树木学教学的重点和难点。二是树种选择应以我国西藏地区树种为主, 如樟科、壳斗科、松科、桦木科等。在地域性森林群落中种类多和具有重要生态价值的种类要多讲, 而对于在西藏地区分布较少的类群可以少讲。

3. 明确学习目的, 理论联系实际

树木学是林业等相关专业的基础课, 是为学习后续专业课程如森林生态学、森林培育学等打下基础, 同时掌握一定的树木学知识, 也是林业工作者最基本的专业素质要求。随着环境危机意识的不断增强, 人们对绿色的渴求日益高涨, 目前, 即使是普通的百姓也都渴望掌握一定的树木学知识。作为林学相关专业的学生, 如果连最基本的园林绿化和生态造林树种都不能识别, 是无论如何也说不过去的。树木学课程描述性强, 涉及树种多, 名词术语多, 内容枯燥, 记忆难度大。若采用一般的课堂教学方法, 以重复的信息, 固定的模式反复冲击学生的大脑, 容易造成麻痹心理, 很难收到良好的效果, 如何解决这一问题呢?关键在于教与学的过程中注重理论同实际的结合。首先, 作为教师应充分利用现有网络和多媒体教学手段, 完善有关树木学知识网络版和课件的制作, 做到图、文、声并茂, 向学生展示大量色彩艳丽的树木图片, 配以简明扼要的内容文字将植物的形貌特征、季相变化, 形象具体地展现在学生的面前, 使学生对所讲授的树种特征产生直观的感受, 不仅可以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 同时也大大提高了教学效果。

4. 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

传统的教学方法过多强调教师的主导作用, 教师“注入式”地教, 学生“机械式”地学。由于没有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 很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授课过程中, 应多介绍西藏地区丰富多彩的树种资源及研究利用现状, 培养他们为专业和科学献身的精神, 鼓励他们阅读《植物杂志》等科普刊物, 扩展自己的专业知识, 培养爱自然、崇科学的高尚情操, 做保护和美化大自然的使者。组织各种兴趣小组, 积极开展树种调查、树种挂牌和小标本 (包括叶脉标本) 制作等各种活动, 使同学们在实践中得到锻炼和提高。

5. 注重学习方法的教授

授之以鱼, 不如授之以渔。教会学生自己能解决问题是素质教育也是终身教育的需要。树木学涉及种类很多, 要想熟练地掌握它们, 必须掌握科学有效的学习技巧与方法。

第一, 比较记忆法。树木的科、属、种虽然很多, 但相似的科与科、属与属、种与种之间却有一定的规律, 只要找到这一规律, 相似之中就可以找到区别, 记忆将会成为一件比较轻松的事情。例如, 松科和柏科的特征是树木学的重点和难点, 只要抓住树皮、叶、球花和球果的特征比较, 就不难掌握。从树皮来看, 松科的树种大多数呈鳞片状开裂或剥落, 而柏科的树皮则呈长条状剥落;松科的叶以互生为特征, 柏科植物则对生或轮生;在松科中, 组成雌雄球花的珠鳞和小孢子叶数目多, 螺旋状排列, 而在柏科中, 组成雌雄球花的珠鳞和小孢子叶数目较少, 为交互对生;松科中的珠鳞和苞鳞是完全分离的, 而柏科二者则完全合生等。诸如此类的对比很多, 如冷杉和云杉属植物、杨属和柳属、香椿和臭椿、国槐和刺槐、栎属和栗属、蔷薇和月季、梨属和苹果属、桦木科和榛科等。通过比较, 不仅能使学生快速掌握它们的区别, 而且强化了记忆效果。

第二, 检索法。植物检索表的英文名称是“key”, 即钥匙的意思。因此, 树木学同植物分类学一样, 学生们必须要掌握检索表的编制和使用。由于检索表中大量使用形态术语, 学生应首先对这些术语掌握清楚。另外, 树种特征是相当复杂的, 即使掌握了检索表的使用方法, 在实际鉴定过程中也往往易出现错误和进行不下去。只有经常利用工具书进行检索, 才能练就细致观察和解剖的能力, 并在此过程中提高学生对树木的认知能力。

第三, 总结归纳法。树木学尽管内容复杂, 但如果按照一定的逻辑将树木的形态特征总结归纳编成口诀或顺口溜就容易记忆了。如介绍梨属和苹果属的区别时, 梨属的开花顺序用“梨向里开”就解释清楚了, 苹果属自然就是“由里向外开”了。又如用“胡杨叶胡长”一句口诀就能反映胡杨的叶片形状多变的特征。再如“花灌木, 枝拱形, 叶对生, 髓中空”将连翘的主要形态特征概括在内。这些口诀不仅容易记忆, 而且朗朗上口。

三结束语

教学方法探讨是一个长期的、不断深入研究和探索的过程。教师要与时俱进, 探索出一套适合课程特点和授课对象的教学方法来提高教学质量。除上述一些教学措施外, 还应吃透教材、更新自己的知识, 同时, 加强师资队伍建设也是必不可少的。目前西藏有两所高等农林院校, 学校从事树木学教学的教师人数少, 接受过树木学知识系统学习的更少。这就要求院校一方面要注重专业教师人才的引进;另一方面, 要有计划地安排教师进行专业进修, 使教师不断学习新知识、新技能, 提高其业务素质、更新教育观念, 这样才能更好地提高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张志翔.树木学 (北方本) [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 2010[1]张志翔.树木学 (北方本) [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 2010

[2]蒋冬生.中等职业学校林业专业树木学教学探索与实践[J].中国西部科技, 2011 (21) [2]蒋冬生.中等职业学校林业专业树木学教学探索与实践[J].中国西部科技, 2011 (21)

[3]庄雪影.关于林学专业“树木学”教学改革的探讨[J].中国林业教育, 2002 (6) [3]庄雪影.关于林学专业“树木学”教学改革的探讨[J].中国林业教育, 2002 (6)

[4]李景侠、张文辉、赵建民.树木学课程教学改革的研究与实践[J].中国林业教育, 2001 (4) [4]李景侠、张文辉、赵建民.树木学课程教学改革的研究与实践[J].中国林业教育, 2001 (4)

高等农林院校 篇5

关于印发《福建农林大学高等教育系列本科毕业生授

予学士学位工作实施办法》的通知

各学院,机关有关部处:

为进一步做好高等教育系列本科毕业生学士学位授予工作,确保授予学位的质量,学校制定了《福建农林大学高等教育系列本科毕业生授予学士学位工作实施办法》,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附件:《福建农林大学高等教育系列本科毕业生授予学士学

位工作实施办法》

福建农林大学

二○一○年十一月二日1

福建农林大学成人高等教育系列本科毕业生授予学士学位

工 作 实 施 办 法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暂行实施办法》以及福建省学位办的有关文件精神,按照《福建农林大学授予学士学位工作细则》的有关规定,结合几年来我校在实施过程中的实际情况,特制订本实施办法。

第一条我校成人高等教育系列本科毕业生,系指国家承认其学历的我校举办的各种形式的成人高等教育,具体指函授、业余和脱产学习的本科毕业生以及自学考试的本科毕业生。

第二条学士学位授予应坚持德、智、体、美等方面考核的原则,达到下列条件者,可申请授予学士学位:

(一)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热爱社会主义祖国,坚持四项基本原则,遵纪守法,品行端正。

(二)课程学习和毕业设计(论文)表明确已较好地掌握本门学科的基础理论、专门知识和基本技能,具有从事科学研究工作或担负专门技术工作的初步能力。

(三)在允许的修业年限内,完成本专业培养计划规定的各项要求,经审核准予毕业。其中自考生应从首考时间起,在四年内必须通过本专业的所有课程考试、考核,取得毕业资格。

(四)参加教务处组织的学士学位课程考试,成绩全部合格的。

第三条凡有下列情况之一的本科毕业生不能授予学士学位:

(一)不符合本办法第二条规定的任一条件的;

(二)在校学习期间,违反学校有关纪律,受记过以上(含记过)处

分的;

(三)考试作弊者;

(四)超出规定的授予学位申请时限的;

(五)因其他原因经校学位评定委员会认定不适宜授予学位的;

第四条学士学位课程的考核

(一)具备申请资格的学位申请者应通过3门学位课程考试,分别为专业课1门、专业基础课1门和外国语1门(外语专业为第二外语)。

(二)学位课程考试时间原则上定于每年3-4月进行,考试时间一般提前1个月时间公布。

(三)专业课、专业基础课的具体考试科目,由成教学院会同相关学院根据专业教学计划确定并报校教务处审核。

(四)学位课程考试工作由校教务处组织实施。

(五)有以下情况者可凭有效成绩证明,申请免试学位外语课程:

1、非英语专业毕业生入学前五年内(含五年)或入学后参加全国英语等级考试(PETS)三级以上(含三级)笔试成绩合格;

2、在原专科院校或入学前五年内(含五年)或入学后在我校学习期间参加全国大学英语四级考试,成绩合格或395分以上。

(六)学位考试不合格者,允许补考一次,须由本人在次年2月20日前提出补考申请,安排参加次年学位课程补考。补考不合格者则不再授予学士学位。学位课程考试作弊者和原来未提出学位考试申请者,不得提出补考申请。

第五条成人高等教育系列本科应届毕业生授予学士学位的工作程序

(一)成考生应在取得毕业资格(以毕业证书落款日期为准)后的一

个月内,自考生应在获得毕业证书之日起一年内,向我校成人教育学院提出书面申请,逾期不予受理。需提交的申请材料包括:

1、学位申请表一式两份

2、毕业证书复印件一份3、1寸蓝底彩色证件照3张

(二)成人教育学院对申请人进行资格审核,于每年的2月20日前报送给校教务处。

(三)校教务处对报送的推荐名单进行审核后,在一个月内将需参加学士学位课程考试的名单反馈给成人教育学院,并组织安排好考务工作。

(四)拟授予学士学位的毕业生名单和相关材料经学校主管校长审核后,提交校学士学位评定委员会讨论表决。

(五)学校公布授予学士学位的学生名单并颁发学士学位证书,证书中注明学位获得者通过何种办学形式,获得何种学科门类的学士学位。

(六)授予成人高等学历教育系列本科毕业生学士学位过程中,若发现学位申请者或有关单位有营私舞弊、弄虚作假的,一经查出,校学位评定委员会可撤消学位申请者的申请资格或已授予的学士学位。

第六条其他

(一)本实施办法自公布之日起执行。解释权归福建农林大学学位委员会。

(二)原《福建农林大学成人高等学历教育和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本科毕业生申请学士学位工作实施细则》(闽农林大成教字[2006]3号)自本办法实施之日起废止。

福 建 农 林 大 学

高等农林院校 篇6

关键词:农林院校 贫困生 现状 对策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2)11(b)-0021-01农林院校的贫困生作为农业人才,掌握了一定的农业知识。一方面他们中很多人都来自农村,对农村经济发展有很深的认识,强烈希望改变目前农业增产困难、农民增收乏力等现象;因此,做好经济困难学生的资助工作,逐步成为体现教育公平公正、维护高校生源、维护社会稳定的重要举措,是高校学生工作的重要内容,但如何帮助经济困难学生顺利完成学业,增强其生存发展能力,是现代高校要破解的一道难题。

1 我系贫困生受资助情况

2011年获得国家助学贷款奖补政府专项资金80.7万元,其中1人获国家奖学金(8000元/人),38人获国家励志奖学金(5000元/人),203人获国家助学金(助学金分三等,一等4000元/人、二等3000元/年、三等2000元/年,平均3000元/人),获资助学生共242名,占贫困生总数64.02%;23名同学获得学费减免(1000元/人),占贫困生总数的6.08%;获秋季补贴资助同学201人(300元/人),占贫困生总数的53.17%;47名同学申请并成功办理了国家助学贷款,贷款最高6000元,占贫困生比例12.43%。我系有38名同学成功应聘学校提供的贫困生勤工俭学岗位,每人每月工资200~300元不等(根据工作内容决定),占贫困生总数的10.05%。

2 我系学生对贫困资助工作的满意情况

为了是我校学生资助工作更顺利的开展,我们开展了有关贫困资助工作的满意度调查,共发放问卷200份,收回有效问卷189份,有效问卷占有率达94.5%,我们通过这些问卷能够了解到我校学生资助方面的一些基本情况。

通过努力,我校贫困生认定工作本着公开、公平、公正的的原则,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对资助工作比较认可。问卷调查统计表明,94.6%的学生认为有关学校资助工作的信息传达比较及时,得到的通知和信息较快,学生能在第一时间内了解各项资助政策;89.4%的学生认为我校对于家庭贫困的学生资助工作是公平且公开的;85%左右的家庭经济困难生对学校的资助工作是非常重视的。通过调查我们还发现,在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经济来源中各项资助所占比例很大,对他们起到很大的帮助作用。

3 农林院校贫困生资助存在的主要问题

目前,我国高校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进行的资助方式包括“奖、贷、助、补、减、勤”等。近年来随着高等教育成本的提高和高校学费制度的全面改革,目前一名普通在校大学生一年花费大约为1.5万元左右,甚至更高,这笔费用对于一般家庭而言都是很有压力的,对于经济困难学生家庭无疑更是难以负担[2]。而我国现行的资助体系中,奖助学贷款、贫困生补助等标准均偏低,这些资助政策在现代已经很难形成一个协调、完整、合理的整体,所有资助项目加起来与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学习和生活费用仍然相差很远。由于资助经费不足,资助力度和数量有限,目前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资助还出现以下两种情况:第一,名额分配平均化,即资助的名额平均分到系和班级;第二,资助评选标准不统一,依据学习成绩或是以班级投票为准。这两种情况下得到的评选结果有时候会发生偏差。

办理国家生源地助学贷款是帮助解决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经济压力的最有效途径,但通过调查我们得知,只有1/5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可以得到国家的生源地助学贷款,可见,国家生源地助学贷款现在还不能惠及全体贫困学生。一方面由于银行贷款手续复杂,学生贷款风险大,个人信用系统不完善等原因导致学生不愿意贷款;另一方面,我们农林院校的学生毕业后大多从事农业工作,收入并不是太高,偿还国家助学贷款所需要的时间和其他专业相比要更长,就业后的收入较低,已经成为农林院校部分贫困生放弃申请助学贷款的重要原因之一。

农林院校贫困生有85%以上都是来自农村,他们父母受教育的水平普遍都不太高,基本不可能对孩子的心理障碍进行及时必要的疏导,同时,高校的心理咨询工作力度有限,使得许多农林院校的贫困生产生越来越大的心理障碍,他们害怕困难,害怕别人的同情,对于各种资助途径显得非常冷漠。

4 解决农林院校贫困生问题的对策和建议

4.1 进一步完善贫困生助学体系

农林院校的贫困生大多来自农村,而农林院校在解决农村生产等问题上具有一定的优势,再加上农林院校的贫困生具有一定的实践能力,我们可以根据他们的不同能力以及不同家庭情况,将奖(奖学金)、贷(助学贷款)、助(助学金)、免(减免学费)、补(困难补助)、勤(勤工助学)等资助形式相结合,各有侧重,互相弥补,进一步完善贫困生助学体系。

4.2 根据物价水平和贫困生切实需求确定资助标准

贫困生的学费和住宿费基本上变化不大,但是生活费用却会随着物价水平的波动而发生变化。2010年我国CPI连续几个月维持在6%以上,而对贫困生的资助标准却没有同比例上涨,造成部分贫困生生活越来越困难[3]。调查显示,有80%以上贫困生觉得物价上涨已严重影响了他们的生活。在对贫困生的资助过程中,有时会忽视贫困生的切实需求。有学生表示:“画图、制表等都需要用到电脑,电脑是学习的必需品,但在进行贫困生认定时,有电脑的学生不能被认定为贫困生。”对贫困生资助要充分考虑他们的切实需求,根据需求来确定资助的标准。

4.3 拓宽校园勤工助学岗位

高校许多服务岗位是勤工助学的基础体现,他代表着学校资助工作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4]。学校可以利用学生食堂经理助理,学生食堂劳动服务岗位,图书馆学生管理员,实验室学生助理,保卫处学生保安,教室學生保洁员,基地生产学生助理等服务岗位吸引大批学生直接参与,拓宽勤工助学岗位,资助家庭经济困难学生。

5 结语

就目前而言,我国还没有制定出专门针对农林院校贫困生的资助政策,对农林院校贫困生的资助还是围绕着基本的“奖、勤、贷、补、减”展开,而农林院校的贫困生群体较其他专业的贫困生群体又存在着很多不同的特点,需要政府、银行、高校等资助主体在这些差异性上多加考虑。本文在对江苏农林职业技术学院农艺系的贫困生群体进行调查的基础上,发现问题并提出相应解决对策,希望未来有更多机构和学者来关注农林院校贫困生的资助问题,逐步改善农林院校贫困生群体面临的各种困境,资助他们顺利完成学业,为解决“三农”问题、构建社会主义新农村,做出应有的贡献。

参考文献

[1]孙冬梅,刘皓宇.高职院校经济困难学生“双线资助”模式的构建[J].大家,2012,1:230-231.

[2]张峰.辽宁省普通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现状及对策[J].现代教育管理,2012,4:116-118.

高等农林院校 篇7

我国高等学校理工科的众多专业, 诸如力学、水利、土木、机械等都开设弹性力学课程, 弹性力学是一门重要的专业基础理论课程, 是固体力学的一个重要分支。弹性力学课程特点在于问题求解往往归结为求解满足一定边界条件的偏微分方程组, 因此弹性力学的教学特点是通过系统的数学与力学公式的推演, 使学生掌握应力、应变、位移计算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

有限元法是一种离散化的数值计算方法, 以电子计算机为手段, 可以计算各种复杂的工程问题, 是解决诸如结构分析、流体力学、电磁学、热学、弹性力学问题的有力工具。经过力学和计算数学工作者不断的努力, 目前这一方法的应用已渗透到土木、水利、机械、航空航天、兵器、材料、电磁学等研究领域。

弹性力学与有限单元法本是两门相互独立的课程。无论是弹性力学还是有限单元法课程, 它们都有丰富、深刻的知识体系。但随着近几年高校专业的调整和教学改革的深入, 也为满足我校宽口径、厚基础的教学要求, 基础理论课程课时减少, 教学内容也有较大精简。受课时限制, 我校采用将弹性力学与有限单元法两门基础课程合而为一的思路, 开设弹性力学与有限单元法课程, 总学时为40学时。这一课程是我校土木专业的一门主要的技术基础课程之一, 起着连接力学等基础理论课程与后续专业课程的桥梁作用。弹性力学与有限单元法课程内容如何取舍, 做到在40 ~ 60 学时范围内, 既能阐述清楚抽象的弹性力学的基本理论及有限元理论和方法, 又能结合具体的工程实际案例, 使学生掌握好利用有限元软件解决具体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 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 一直是该课程教学过程中的值得深思的问题。现有有限学时下如何保证教学的基本要求和基本内容, 对教学内容和形式作相应的探索, 研究用什么教学方法和手段达到在少量的学时内完成对学生能力培养的要求, 是摆在从事该课程教学的广大教育教学工作者面前的一个咫待解决的现实问题。笔者经过该课程近十年的教学经验, 并借鉴前辈和同行一些成功的经验, 提出以下一些措施, 以期能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正确定位课程的教学理念, 制订相应教学方案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的发展, 工程领域的诸多行业对有限元分析应用人才的需求日益增大。高校本科教育应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 满足不同岗位对各类人才培养的要求。各种不同工作岗位的人才培养应该有不同的教育培养体系。弹性力学的基础理论发展至今已有几百年的历史, 有限单元法的理论及应用从上个世纪四五十年代开始发展到今天, 应该说是相当严谨与完善的, 它有着严密的逻辑推理与数学推导。笔者认为, 对于农林院校工科专业弹性力学与有限单元法的教学, 教学重点不应放在公式的推导上, 而在于教会学生怎么去用这些公式和方法来解决工程问题。基于此, 教学上重点应当是阐述相关原理、公式的物理意义, 使学生理解的原理、公式的前提下通过适当的例题讲解它们的应用。

对于应用型本科《弹性力学与有限单元法》课程的教学应定位在通过该课程学习, 帮助学生建立有限元分析中将连续系统离散化的基本思想, 掌握利用单元节点位移值构造简单多项式位移插值函数逼近单元真实位移的基本原理。使学生掌握利用有限元分析软件解决各种实际工程问题的步骤, 达到能够利用有限元软件求出工程问题的近似解 (有限元解) 的能力, 为以后学习和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 因此, 在教学方案的制订上, 也要围绕这一理念。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 结合专业要求制定教学方案, 这样才能增强学生的参与意识。克服以往的教学中以教师为中心, 学生只能被动接受知识从而缺乏创造力的“填鸭式”教育模式。

教材建设与改革

按照目前课程教学大纲的要求, 学生应掌握弹性力学应力应变分析、平面问题的基本理论, 掌握有限单元法的基本原理和弹性力学平面问题、空间轴对称等问题的离散化模型的建立过程和方法, 达到能初步运用有限元方法解决静力分析等简单工程问题的目标。在本课程的教学实践中, 教材的选择是一个突出的问题。目前弹性力学与有限单元法课时偏少, 授课内容不易取舍, 合适的教材并不多见。有的教材突出了有限元的基本原理, 但弹性力学部分层次感不强, 跳动较大, 使学生对课程知识体系有些茫然, 不易找到弹性力学基本理论与有限元分析之间的联系。有的教材则有限元部分内容过于简单, 有限元工程应用方面的实例少, 不太适合本专业 (方向) 的教学内容与要求。以前使用过的一些教材, 教学过程中, 学生反映课程理论内容抽象, 不易理解和掌握, 学习兴趣不浓。例如学生对虚功原理、变分原理等基本原理不易理解与接受。因此编写一本既能反映弹性力学的基本原理, 又将这些原理与弹性力学问题数值求解的有限单元法相结合的, 既反映基本理论, 又强调适用的应用型本科教材, 是这门课程教学效果好坏的最直接的决定因素。针对这种情况, 结合笔者多年的教学与科研实际, 编写了《弹性力学与有限单元法简明教程》, 教材内容简单, 取材丰富, 力图贯彻“注重理论、强调实用”的原则, 经过在教学实践中的应用, 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课程教学内容的探索和改革

弹性力学与有限元理论涉及数值分析、力学、矩阵论、程序设计等众多学科, 内容广且深, 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内容深度不易把握。完备掌握好该课程需要具备广泛的数学、力学等知识。课堂教学不宜过多地集中在深而枯燥的理论上, 应强调工程实践能力的应用, 否则会适得其反, 对应用型人才培养是不利的。针对本科生已有的知识结构, 将授课的知识重点放在弹性力学基本概念的理解和掌握, 从应力、应变分析及本构关系入手, 使学生理解掌握后续弹性力学问题求解及有限元分析中用到的平衡方程、几何方程、物理方程、协调方程及边界条件这些基本概念。以弹性力学平面问题位移法求解为重点, 建立这一问题求解的思路和后续弹性力学平面问题有限元分析过程之间的联系, 使得弹性力学与有限单元法有机结合。从“数值方法”入手, 使学生深刻理解“有限元方法是解决工程问题的数值方法”的含义。精心组织最新的应用成果, 使学生了解该方法在工程中最新进展, 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笔者深刻体会到, 如何在教学实践活动中寻找弹性力学与有限单元法二者内容的平衡点, 使二者融会贯通、相互促进对于提升教学效果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教学方法的改革与实践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然而, 就本科生的知识结构而言, 要在有限的教学课时内领会和掌握弹性力学与有限单元法的庞大而复杂的理论体系是完全不可能的。弹性力学与有限元课程教学的目的重在应用, 通过教学, 使学生能应用相关软件解决工程实际问题。通过实际案例的分析应用, 使学生掌握有限元方法及相应软件的应用, 达到激发学生兴趣的目的是教学的关键, 为以后学生从事相关工作提供入门性的指导。因此, 课程教学过程中应该以有限元法为重点, 通过讲解一些简单的弹性力学平面问题有限元实例求解, 指导学生解决若干比较简单的工程实际问题, 并在此基础上达到对有限元法的基本原理和公式的理解, 这样可大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目前, 计算机辅助教学已经成为现代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为学科教学体系、教学内容和教学结构改革乃至整个教育体制的改革提供了物质基础和改革思路。在引进多媒体和现代教学方法的基础上, 运用一些影视、展示高质量的三维图形和动画, 配以动听的音乐和解说, 将学生们的求知欲和好奇心及各种潜能最大程度的激发出来, 有效的吸引住学生们的注意力, 活跃课堂气氛, 扩大课堂信息量, 增加趣味性, 从而丰富课堂内容。

然而事物都有两面性, 虽然在视觉形式上多媒体和传统的板书相比有革命性的变革, 可以给学生带来清新愉悦的视觉感受, 可以大大节省老师的板书时间, 但多媒体往往难以将分析和推导过程演绎出来, 常常只是显示最后的结果, 而对过程很难兼顾。如果在教学过程中过多的依赖多媒体, 带来的后果可能就是学进度太快, 学生们力不从心, 跟不上进度, 而且由于幻灯片每一版幅显示的内容有限, 有时一个版面不可能显示前后逻辑紧密相连的所有知识点, 这时需要不断的在前后画面之间来回的切换, 这样容易分散学生注意力, 扰乱学生的视线, 难以让学生将前后的内容联系起来形成一个知识总线。因此, 笔者的建议是采用传统板书和多媒体教学手段相结合的方法, 虽然笔者不强调公式的推导, 但在重要的理论公式的推导上, 还是采用传统的板书的方式比较好。

教学过程是一个传递知识的过程, 可以说它是一门行为艺术, 要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应该使教师和学生心灵沟通, 达到和谐共鸣的一种境界。教学过程中, 强调以学生为中心, 注重学生已有的知识能力以及接收知识的程度, 教师讲课过程中, 应时刻注意师生间的互动, 切忌不顾学生感受的满堂灌, 如果教师上课过程中做不到这点, 就会大大挫伤学生对课程的学习兴趣和动力。

课程改革的思路

本课程是一门理论与实践结合紧密的课程, 要求学生较高的理解、分析和思维能力, 还需要有较强的动手能力。因此在教学理念上如何准确定位, 才能够使学生较好地掌握该课程的理论和方法, 具备独立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从而达到本课程教学的目的。具体措施上笔者提议。

强化学生的数学和力学基础知识

矩阵论、数值分析等课程是全面深入掌握好有限元理论的基础, 可以适当增加这方面的选修课, 使学生可以有针对性的进行选修, 以便提高学生的数学和力学基础, 使学生学习有限元分析时不会感觉太深、太难。

加强实践性环节的练习

注重理论讲授的同时要加强学生上机练习。在上机练习时使学生掌握软件基本的操作过程以及一些必要的操作技巧。笔者在教学过程中, 利用ANSYS12.0 教学软件, 将有限元的建模、求解和后处理直观、形象地展现在学生面前, 使学生觉得生动形象, 感受到有限元软件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强大的功能和操作的简单, 不再对有限元软件使用望而生畏, 激发了学习兴趣, 同时也增强了学生利用所学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鼓励提倡自学模式

弹性力学与有限元课程有着庞大、复杂的知识体系。俗话说“师傅领进门, 修行在个人”本科生要熟练掌握有限元的分析方法并熟练用于工程实践, 必须在以后的一个相当长的时间里进行循序渐进的学习, 通过理论学习-实践的不断反复达到这一目的。

开展科研, 教研互动, 以研促教

高等农林院校 篇8

一、建设高等农林院校学生创业财务素质培养课程体系要求

1. 课程要素的关联性

高等农林院校学生创业财务素质培养的课程体系是将课程体系作为一个系统, 构建形成一组相互关联的课程要素, 这些课程之间存在着某种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相互依存和相互制约的关系。反映这些课程在培养学生创业财务素质的内在联系, 各门课程有机地组成了联系紧密的学生财务素质培养整体。

2. 课程要素的整体性

高等农林院校学生创业财务素质培养的课程体系建设需要根据高等农林院校学生创业财务素质培养的目标, 从整体上精心谋划, 尤其是社会市场需要具体要求应有所侧重。

二、建设高等农林院校学生创业财务素质培养课程体系内容

1. 学生创业财务素质培养的课程要素

根据市场对高等农林院校学生创业财务素质的要求, [3]即熟悉财务主体的业务;掌握机构财务系统和财务政策;掌握各种财务分析和报表生成软件的使用方法。高等农林院校学生创业财务素质课程要素应从业务课程、法规政策课程和信息课程三个方面构建。

2. 高等农林院校学生创业财务素质培养课程要素的关联性内容

根据高等农林院校学生财务素质培养的课程要素, 从高等农林院校学生财务素质培养角度来构建课程之间关系。业务课程是高等农林院校学生创业财务素质培养的基础和前续, 法规政策课程和信息课程是高等农林院校学生创业财务素质培养的后续。在业务课程培养中, 应该在基础会计课程中首次进行培养, 基础会计是业务课程的基础, 企业会计、成本会计、管理会计和财务管理等课程则是在基础会计培养基础上得到进一步加强培养, 项目投资评估、技术经济等课程又是在上述这些课程基础上得到综合应用。

3. 高等农林院校学生创业财务素质培养课程要素的整体性内容

根据高等农林院校学生财务素质培养目标的基本要求, 高等农林院校学生财务素质培养的课程体系还要在培养目标、课程结构与课程功能, 以及课程实施等几个方面体现出整体的特性。

(1) 学生创业财务素质培养目标的整体性。学生创业财务素质培养课程体系目标可以分解为学生创业财务素质培养课程体系总目标、学生创业财务素质培养课程结构目标和学生创业财务素质培养具体的课程目标。无论哪一级学生创业财务素质培养目标, 都应该体现学生创业财务素质培养课程体系总目标的要求, 体现对知识、能力和素质协调发展的具体要求。只有高等农林院校学生创业财务素质培养各级目标一致才能实现课程体系的整体效果。从高等农林院校学生创业财务素质培养系统看, 高等农林院校学生创业财务素质培养课程结构是学生创业财务素质培养课程体系中提高学生创业财务素质的业务课程类型、法规政策课程类型和信息化课程类型的组织、搭配所形成的合理关系与恰当比例, 是由学生创业财务素质培养各类课程构成的有机的、完整的统一体。学生创业财务素质培养课程体系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它由学生创业财务素质培养总目标决定。记账、算账和报账、财务信息分析、财务信息管理、强化管理和处理财务信息是学生创业财务素质培养最直接、最重要和最具体的目标, 它必须服从和服务于学生创业财务素质培养课程体系和学生创业财务素质培养课程结构的目标, 并决定着学生创业财务素质培养总目标的实现。学生创业财务素质培养课程目标需要根据市场对学生创业财务素质培养, 将学生创业财务素质培养总目标需要的要求逐级细化和分解为具体课程的知识、能力和素质等培养要求, 成为课程教学的内容。

(2) 学生创业财务素质培养课程结构和功能的整体性。学生创业财务素质培养课程结构与功能是相互联系和依存的, 学生创业财务素质培养课程结构体现一定功能的结构, 学生创业财务素质培养课程功能体现一定结构的功能。学生创业财务素质培养课程结构与学生创业财务素质培养目标有关。学生创业财务素质培养侧重应用型人才的培养, 知识应用类的课程则相对要强一些。围绕学生创业财务素质培养目标对课程结构设计时, 应做到以技术课程为主, 重视课堂教学与课外活动相结合, 还要解决好社会实践活动比例和相互的关系问题。从整体出发, 学生创业财务素质培养要对业务课程类型、法规政策课程类型和信息化课程类型每一类课程的门数进行精心设计和筛选, 明确每一门课程在课程结构中的主次和性质、作用和地位, 以及内容的筛选和学时学分的赋值, 最终形成学生创业财务素质培养课程结构。

学生创业财务素质培养的每一类课程都偏于某一方面的学生创业财务素质培养功能。业务培养类课程侧重于财务信息核算方法和分析方法培养, 法规政策类课程侧重于强化管理能力培养, 信息化类课程侧重于信息处理能力培养。在学生创业财务素质培养上, 各类课程所具有的特定功能和作用在整体上又呈现出互补性, 意味着它们各自不可或缺的地位。学生创业财务素质培养的各类和各门课程之间的相互协调、相互配合和良性互动, 最终能为完成学生创业财务素质培养目标提供功能上的保证。

(3) 学生创业财务素质培养课程体系实施的整体性。学生创业财务素质培养课程体系的实施与学生创业财务素质培养教学管理、学生创业财务素质培养教学组织形式、学生创业财务素质培养教学形态、学生创业财务素质培养学习方式等有关, 这些构成了学生创业财务素质培养课程体系实施过程中不可分割的整体。而学生创业财务素质培养实施中的各个学生创业财务素质培养教学环节、学生创业财务素质培养课程间的相互关系、学生创业财务素质培养每个知识层次的教学质量高低, 都影响到整个学生创业财务素质培养目标的实现。

三、建设学生创业财务素质培养课程体系的作用

高等农林院校学生创业财务素质是高等农林院校今后发展的核心任务, 对学生创业财务素质培养课程体系的研究产生更高的期望。

1. 明确课程实务性内容

建设学生创业财务素质培养课程体系, 力求形成一个教学活动系统, 可以简洁地形成一组提高学生创业财务素质相互关联的课程整体, 寻求课程之间关系的基本特征。高等农林院校的各个专业学生通过校级选修课和双学位教学平台, [4]将学生创业财务素质培养的创业类课程与专业课程结合, 不断提高专业财务实践技能的具体应用, 因此, 在校级选修课和双学位教学课程体系中, 设置实务类强的业务课程、法规政策课程和信息课程三类课程, 相关课程内容上侧重实务性的比重。

2. 保证学生创业财务素质目标一致性

实施学生创业财务素质课程体系以后, 课程体系中的各门课程的学生创业财务素质目标就是学生创业财务素质培养总目标的具体体现;因而在教学过程中, 必须注意各门课程的学生创业财务素质目标是否符合学生创业财务素质培养总目标。如有矛盾, 应及时协商调整。这样就便于把各门课程的学生创业财务素质目标与学生创业财务素质培养总目标统一起来, 促使每门课程的学生创业财务素质目标为保证总目标的实现而协调地工作, 从而保证学生创业财务素质目标一致性。

3. 有利于贯彻学生创业财务素质的实施

实施学生创业财务素质培养课程体系以后, 可使担任校级选修课和双学位的教师, 对自己所担任讲授课程目标明确, 责任明确。

参考文献

[1]颜华.论农林经济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方向[J].北方经贸, 2007, (8) .

[2]巩建闽.基于系统的课程体系概念探析[J].中国高教研究, 2012, (6) :102.

[3]李茜.提高农林经济管理专业学生创业财务素质的思考[J].中国农业教育, 2010, (2) .

高等农林院校 篇9

一、转变教学思想, 更新教学观念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 (2010—2020) 》中指出:“把教育资源配置和学校工作重点集中到强化教学环节、提高教育质量上来”, “强化能力培养。着力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而我校在《浙江农林大学中长期发展规划纲要 (2011—2020年) 》亦指出“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在这些思想的指导下, 高校教师必须打破传统的师道尊严的观念, 形成平等的、开放的教学观念和意识。

气象学作为一门专业基础课, 在学生的知识体系构建中起着重要的作用。传统的气象学授课多重视对天气、气候现象形成机理进行详尽地解释, 而忽略了在这些天气气候状态下, 对农作物生长、森林经营管理、城乡用地布局等所产生的影响。随着我校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 人才培养方案更注重创新能力培养和实践动手能力锻炼, 各专业对气象学教学时数都进行了调整。在新形势下, 教师如果还侧重于气象学基本理论的介绍, 显然已不能适应我校建设“生态性创业型大学”的要求。教师必须从传统的静态知识观中脱离出来, 用动态的发展的观点来看待知识。打破“灌输式”的传授知识观, 形成以学生为中心的知识构建观。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式学习, 鼓励学生善于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对于气象学课堂教学而言,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 教会学生运用所获得的知识和研究学问的方法至关重要。

二、重组教学内容, 丰富教学活动

目前我校气象学教学中所使用的教材内容庞杂, 包括了普通气象学、天气学、气候学、农业气象学、应用气候学等分支学科的内容。由于教学时数有限, 针对不同专业笔者对教学内容进行了取舍和重组 (见表1) 。同时, 在安排教学内容时紧跟时代步伐, 不断将新发现、新信息、新观点引进课堂, 以唤起学生的好奇心, 激发学生的兴趣。如在讲到气候变化时引入我校周国模校长连续收到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邀请出席并做发言这一实事时, 学生表现出了强烈的兴趣和浓厚的专业自豪感。及时更新教学内容才能使课堂教学永葆活力。

在传统的课堂讲授与演示的基础上, 笔者将课堂讨论、课堂汇报、课堂辩论、课堂小实验等教学活动引入课堂。在每个学期初, 教师设计一些与专业相关的气象学选题, 如农学、植保、园艺等专业侧重气候变化与粮食安全的选题, 环境科学专业侧重气候变化与环境发展的选题, 城乡规划专业侧重气候与建筑的选题, 引导学生思考, 让学生查阅资料, 写读书报告, 并进行课堂讨论。对于一些有争议的话题, 如气候变暖与变冷的探讨, 主要以辩论的形式进行。同时, 利用多媒体教学优势, 适时播放一些天气、气候的短片, 将教学内容更生动形象地展示给学生。通过多种教学活动的开展, 学生的探究欲被极大地调动起来, 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去。

三、设计教学过程, 完善教学模式

气象学这门课程理论性非常强, 纯理论的教学虽然有一定的深度, 但也比较枯燥乏味。在设计教学过程时笔者遵循学术性、趣味性和实用性原则, 科学合理地设计每一个教学环节 (见图1) 。根据教学大纲合理确定每节课的信息量。讲授的重点不宜过多, 以两三个为宜。重点内容按10~15分钟左右分段讲授, 并预留时间给学生提问和讨论。精心选择合理安排一些与教学内容紧密相关的教学案例, 将古诗、农谚、歌谣、历史典故等设计到教学过程中, 创建一种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合理设计教学过程, 认真组织课堂教学是上好每堂课的基本保障。

在教学模式使用上, 笔者经历了“无模式—有模式—无模式”的探索过程。工作之初主要采用单一的“灌输式”的授课方式, 发现教学效果甚微。经过一段时间的摸索, 笔者将启发式教学、自学自讲式教学、讨论式教学、案例式教学等教学模式引入课堂, 受到了学生的普遍好评。主要做法是根据不同的知识点采用不同的教学模式, 新知识点采用启发式教学模式, 简单的知识点采用自学自讲式模式, 有争议的知识点采用讨论式教学模式, 理论性强的知识点采用案例式教学模式[1]。笔者结合教学实际将各种教学模式结合起来创建新的行之有效的教学模式, 最终达到融“有模式于无模式”中的教学境地。

在教学过程中, 笔者充分应用现代信息技术将课堂延伸至课外。通过网络课堂、E-mail、QQ、微博等平台将课内外教学结合起来, 及时与学生互动, 强化学生对气象学的学习兴趣。

面向多专业的气象学课堂教学改革是一项长期的工作。笔者将不断在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上进行升华和变革, 形成自己独特的教学风格。培养创新人才, 教师首先要打破思维定式, 建立良好的知识构架, 创建宽松的学习氛围, 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方式, 以达到培养创新人才的目标。

参考文献

高等农林院校 篇10

一、研究生不良学风现状

1. 研究生自身缺乏学习动力,缺失刻苦钻研的精神。

有的研究生只为了混一张文凭,上课心不在焉,迟到早退,课余时间沉迷于上网、娱乐,荒废了学业。农林类专业研究生的实验任务繁重,且大多需要“上山下乡”,实验条件艰苦。这样就进一步导致了研究生缺乏兴趣,学习科研动力不足。

2. 研究生心态浮躁且急功近利。

农林类专业的试验周期都比较长,科研成果出来的比较慢,所以研究生的心态浮躁且急功近利这一点尤为突出。有的研究生在学习上避重就轻,科研上浅尝辄止,不讲究真才实学和求知好学;在从事科学研究中不少研究生不遵守学术规范,缺乏严谨、求真、务实的治学态度和科学精神,在论文、研究报告、著作等科研成果中抄袭剽窃他人成果;一稿多投,甚至重复发表论文;伪造篡改实验数据;在论文署名上乱拉关系、互相挂名滥用“国际先进、国际领先、国际一流水平”等词语,自我夸大科研成果。

3. 学习科研氛围不够浓厚,创新意识不强。

有些研究生不注重学科的基础知识、基本理论的学习和积累,不注意从学科的历史中追根溯源,从而达到继往开来、推陈出新。不结合自己学科的特点,独立思考、发掘新意,而是走投机取巧的捷径。

4. 考风考纪不严,出现找人代考、代写论文现象。

有些学校有规定,研究生要通过全国英语六级考试才能取得硕士学位,致使一些英语能力较差的学生出钱请“枪手”代考,写作能力差的学生便请人代写论文。

二、研究生出现不良学风的原因分析

1. 受社会大环境的影响,部分研究生对待学术研究心态浮躁、急功近利,面对人才竞争和就业压力,他们在校期间不能潜心钻研学问,而是更多地考虑怎样找一个满意的工作单位。有的甚至边学习,边搞副业。如此,必然对研究生的日常学习和研究工作造成极大的影响。

2. 研究生自身缺乏道德自律,过分追求名利。有些研究生缺乏在道德方面的自我约束力,不能严于律己。对于在学术研究活动中不准抄袭、剽窃、伪造和修改实验数据等学术道德规范,那些违规者并非不清楚。

3. 教学因素的影响,教学环节存在的问题,直接影响研究生优良学风的形成。首先,教师是课堂的灵魂,在学风建设中应起着主导性作用。然而部分教师教学方法落后,不精心备课教学,教师上课质量的低下造成了学生上课听讲心不在焉。其次,教学的内容陈旧,教学形式单调。最后,是农林类专业的教学与生产实际联系十分密切,如果教师自己没有丰富的实践经历,也就很难深入浅出地将深奥的理论用平实易懂的语言阐述给学生。

4. 研究生教育管理体制弊端的影响,研究生教育管理体制中的弊端助长了不良学风的形成。目前而言,学校研究生学籍管理不严,研究生违反校纪校规,学校在一般情况下都会采取较宽容的政策,从而使整个制度的执行走样。

5. 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缺失及价值观取向功利化是造成不良学风的根本原因。在市场经济冲击下,相当部分农林类专业研究生的人生态度和价值观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主要表现为理想、信念迷惘,情绪浮躁,缺乏学习兴趣和动力,把研究生学习的最终目标定位于找一份稳定而高薪的工作。此外,虽然很多学校虽然实行“导师负责制”,但随着研究生教育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学生的数量不断增加以及科研任务日益加重,不少的导师为了使学生尽快地参与自己的课题,急急忙忙把课程赶完,让学生查资料或守在实验室工作,这虽然提高了研究生的科研能力与实践能力,有一定的优点,但在这种情况下,导师能多大程度地开展研究生的思想政治工作就不得而知了。

三、解决不良研究生学风的几点建议

1. 加强学术制度建设。

在今后的研究生教育中要进一步加强学术制度建设,包括公认的学术准则和规范、完善的学术批评风气、严格的学术训练和科学的学术评价机制,等等。今后将在学位论文答辩、学术论文发表、学术著作出版、科研项目评估、学术奖项评定等方面,严格推行匿名评审制,改变重量不重质的研究取向。

2. 加强研究生诚信、道德教育。

提高研究生诚信意识是学术进步之基,是维护制度的有力保障。现在出现的学术腐败,究其根源是诚信的缺失。研究生德育是整个研究生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研究生的全面培养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和作用。目前我国正处在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实现现代化战略目标的关键时期,新的形势和任务对研究生的思想素质、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迫切需要德育工作者认真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

3. 端正教风是学风建设的突破口。

在校风建设中,学校必须针对学风建设的实际情况,采取有力措施改善教风:一要加强教师的思想教育工作;二要注重师德建设;三要严格管理,实施质量监控和考核制度;四要加强教师的岗位培训;五要充分发挥研究生导师在研究生工作中的作用。研究生导师对研究生的治学、为人都产生着重要影响,是研究生工作的重要力量。研究生导师应在政治思想、道德品质、学识学风等方面,以身作则,率先垂范,为人师表。以此全面提高教师队伍的思想素质、政治素质、道德素质和业务素质,调动广大教师教书育人的积极性,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从而推动学风建设和提高教学质量。

4. 开展学术报告活动,培养研究生正确的治学态度。

开展学术报告活动对于促进研究生树立正确的治学观念及方式能起到有效的作用。学术报告活动不仅为研究生提供了一种学术研究上交互式的开放环境和了解学科发展动向的窗口,更重要的是通过一些有一定研究成果的专家、教授的学术报告,可以传授给研究生正确的做学问的态度和方法。一方面使研究生认识到要取得真正的研究成果是必须付出艰辛的劳动代价的,另一方面,通过学术报告中各项研究的介绍,让研究生详细了解科学研究的方法及过程,掌握关键的技术手段。

总之,加强研究生学风建设,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刻不容缓。我们要切实加强研究生的学风建设,促使研究生产生从事科学研究的兴趣,从而引导其走上正确的、健康发展的科研道路。

参考文献

[1]刘晗.论研究生学风建设[J].现代商贸工业, 2008, (12) :222-223.

[2]深沉.加强研究生学风教育的思考[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 2002, (2/3) :47.

[3]张继兰.当前文科研究生学风建设新探[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 2004, (5) :25-27.

高等农林院校 篇11

摘 要: 农林院校的社会实践教学管理直接影响到大学生的综合素质。本文以本校生物技术教学部为例,总结了近些年来教学部在教学方面的一些实践经验。借以希望为当前农林院校的社会实践教学模式提供新思路。

关键词: 农业高校 社会实践 教学问题

社会实践是高校教学工作的重要环节,它的有效实施将有助于大学生综合素质的迅速提升。我校作为地方省属农林院校,有其自身的发展情况和规律。首先,它是一个以农林为主的高等学校。虽然随着高校改革的步伐加快,我校已经逐步建立起涉及理、工、经济等多领域的二级学院与教学专业。但是,依然走的是以农业为主的发展道路。其次,学生生源尤其特殊性。目前,我校存在普通高考生和对口高考生。普通高考生经历过全国高考,具备扎实的理论基础;而对口生则来自于各地职业高职,其学科基础较为薄弱。这些学生经过四年的大学生活,多数会直接走向工作岗位。虽然实验室教学在发挥着重要作用[1],但受到时间和空间的多重限制。对此,在类似我校这样的农业院校中,如何引领大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是一个重要话题。现以教学部的教学环节为例,对教师教学环节加以阐述,以期对引领大学生的社会实践活动问题进行探究。

我校教师很多具备硕士、博士学位,但是多数时间在教育领域,似乎已经和当今激烈竞争的复杂社会脱节。除去教授课本知识外,并不真正了解社会上各类单位的用人需求。正是这种问题的存在,导致在传授理论知识的同时缺乏必要的社会常识。目前,在教师和学生群体中普遍存在问题为:一是就业前景悲观,不知道用人单位需要何种人才;二是单纯依靠实验室的实验教学环节,不能有效开拓教师的教学思维,从而失去教授学生社会实践工作的指导性思路。针对这些问题,我教学部教师在近些年进行了如下探索。

1.主动出击,深入用人单位,了解用人情况。近些年,我教学部多名教师教师赴天津、北京、石家庄等周边省市开展毕业生回访及就业市场调查工作。此活动旨在为生科、生技专业本科生培养方案的修改制订提供依据。期间,就毕业生招聘、就业渠道、人才培养、本科实习等事宜与用人单位进行会谈,并初步达成实习意向。多数公司结合目前的用人情况,均表示欢迎我校本科生、硕士生前去应聘,尤其是从事过发酵、免疫学等科研方面的优秀毕业生。当问及公司招聘条件时,三家公司主管均不约而同地将工作态度放在首位。他们表示,一名员工必须有积极向上的工作热情,至于技术方面公司可以依据工作岗位设定进行专门培训。考虑到生物技术类公司的实际运作,各位主管表示,学生实习要与公司招聘相结合。他们更欢迎培养未来的公司员工。由于该类公司普遍处于地域偏僻的高新产业园区,人员流动较大,因此,毕业生生源也是考虑的重点之一。他们更欢迎河北、北京、天津等生源地的毕业生。这些探索活动将指导我们在本科生培养方案修订时,重复考虑就业的实际需求,大胆改革,多增设一些与实际生产相结合的理论课程与实践教学环节。适当输送有就业意向的优秀学生前往公司实习,以便拓宽其就业渠道。

2.带领学生利用假期深入开展科研类社会调查活动。深入生产一线了解当地农业经济发展需求,从而引领学生将理论知识与实践相结合。暑期利用学校科研返还经费及各位教师科研课题,教学部组织教师深入燕山地区农村生产生活一线,服务三农。秦皇岛山区分布广泛,每个地方的地理特色各有不同,种质资源也不尽相同。我校的绝大多数教师非本地人,对秦皇岛的各类资源并不了解。调研团队通过调研秦皇岛都山、花果山、青龙草圈子等偏远山区,走访当地居民,充分了解到当地富有的野生植物资源。这为宏观调研秦皇岛市稀有野生植物资源的课题申报提供了实践基础。山区土壤营养较为缺乏,不能像平原地区那样种植丰富的农作物。调研团队了解到了当地的谷子种植,看到了这些农作物在当地的种植特色。在山泉较为丰富地区,当地的冷水鱼资源养殖办得有声有色,但种类较为单一。这也使得团队充分意识到科学研究服务于地方经济的重要性。调研团队还深入林中,充分调查林蛙、蘑菇、黑木耳的野生分布现状,以期为下一年的科研项目的申报提供理论依据。这些活动均充分发挥了农业院校的专业特色,直接引领提高了各类学生的综合专业素质。

综上所述,学生的社会实践实际无法脱离教师的社会锤炼。教师作为引领者,首先要具备一定的社会经验,了解本专业的就业前景和发展方向。我们希望通过相关专业的实践活动,调动教师的实践教学积极性,从而引领学生理论联系实践,将死板的课本知识与将来所要从事的工作有机结合,为学生社会实践提供新思路。

参考文献:

高等农林院校 篇12

我校在创建世界一流农业大学的进程中,积极营造交流、开放式、国际化办学的教学氛围,开展深度科研协作,努力实现“产学研紧密结合的世界一流农业大学”。 我校自20 世纪70 年代末开设计算机应用课程以来,曾先后多次调整教学内容,以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 正是在此背景下,在当前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如何开展高等农林院校“计算机组成与系统结构”课程教学,如何改革课程的理论教学、实验教学及课程授课令人深思。

1课程现状

“计算机组成与系统结构” (简称计算机组原)是我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电子商务和软件工程专业的核心基础课。 该门课程呈现出学生难学、教师难教的现象,其原因在于该课程理论性强,概念和知识点繁、杂、抽象。 为使学生具备扎实的基础理论和良好的动手实践能力,作者自2006 年春开始讲授本门课程,结合多年的教学、教改实践,从以下几方面对该课程的教学进行了一些尝试性探索。

2教学优化过程及实践

2.1 优化教学内容,突出重点、难点,补充科技前沿知识

由于该课程具有概念繁杂和内容抽象的特点, 且每节内容都可扩展开独自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 在有限的教学时间内不可能对计算机系统的五大部件和实现技术都进行详细讲解,为此学院及系部每年组织各类教研活动,如集体备课,集体讨论教学大纲,研讨教材重点、难点和疑点,确定实践环节;组织教师之间互相听课,取长补短;新任教师试讲等。

2.2 强化实验教学设计,提高动手实践能力

实验教学是本课程的重要实践环节, 是抽象理论的科学验证,有助于提升学生对理论的认知,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我校采用清华大学教学实验机TEC-XP,以验证性实验为主,在实验过程中增加附加的设计型教学实验任务。 在授课过程中讲解实验机中的设计思想, 让学生清楚了解硬件的连接及程序的实现过程,在实验过程中,通过实验内容逐级深入的方法,使教学试验机的设计思想逐渐渗透,最终实现教学目标。

2.3 因材施教,运用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及手段

为使课堂授课丰富愉悦、内容饱满活泼,为使学生能尽快融会贯通,这就必须对教学内容进行精心设计,多种教学方法相结合并贯穿授课始终。 作者结合多年的教学经验总结,极大地提高了学生学习兴趣,极大地提升了教学质量。

2.3.1 培养学生学习兴趣的互动式板书与PPT教学手段

结合教材内容,充分运用现代网络技术,利用图片、动画、视频等多媒体素材设计PPT, 帮助学生理解枯燥的计算机组成原理概念,提高学习效果。 如第一章计算机系统概论中讲授计算机执行ax2+bx+c,以学生熟悉的C语言知识,板书介绍非常重要的地址概念,引导学生熟悉用户程序存放的内存单元地址、自定义变量地址,PPT动画展示运算器的加、乘运算的基本过程。

2.3.2 客观真实的案例教学法

对感性认识不强的计算机组成概念, 使用案例教学法可帮助学生消除对计算机的神秘感。 如在讲解多体(存储器)交叉存储系统时,通过下述案例,以科技文献及图片素材让学生逐渐了解并掌握大型机(或巨型机)中多体交叉的知识点,有助于后续Cache命令率的学习。

2.3.3 科学地利用教师的主导作用,运用生活化、形象化的类比教学法

作为专职专业课教师, 任何时候都可通过课堂中的点滴小事与学生交流,询问他们是否已理解了授课内容和难点、重点知识。 作为授课中“人类灵魂的工程师”,真诚关注、鼓励、教育学生注重专业修养,提高综合素质。 为避免学生“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避免死记硬背,结合日常生活中的实例,采用类比教学法,形象生动、由浅入深地让学生理解计算机中艰涩的概念,最后达到深入浅出的教学效果。 如存储器,犹如仓库,计算机中用于存放指令和数据;“按地址寻访”,是指计算机根据地址寻找内存单元和IO部件,地址的概念正如现实生活中区别某人的身份证号码,或现实中的座机号码,或计算机网络中的IP地址。 总线中的异步串行通信犹如食堂排队买饭、火车站排队买票等,逐比特的传输;应答信号如通信双方握手一样,成对出现。Cache与主存地址映射过程是本课程的难点和重点, 将Cache与主存的地址映射比作火车座位的对应机制, 有助于学生对Cache地址映射的理解。 讲解寻址方式时,以去宿舍找学生作类比,若已知学生的具体宿舍号,则为直接寻址;若询问宿管办阿姨,则为寄存器间接寻址。 介绍运算器的功能时,指出运算器只做一件事,即算术逻辑运算,其余均不参与;控制器的功能就是大总管,控制并管理计算机所有的行为和操作等等。

2.3.4 强化重点,当堂消化难点,采用专项典型习题讲解法

我校采用的教材是由唐朔飞老师主编的国家“十一五”规划教材《计算机组成原理》(第2 版)。 由于该课程具有很强的理论性以及学生考研的需求, 通过对大纲的重点难点知识第四章CPU与存储器的连接、高速缓冲存储器,第六章计算机的运算方法及第十章CU的设计的典型例题、习题进行讲解,能有效巩固、加强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 同时,预留少且精的课后题,以再次加深对知识点的理解,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3鼓励个性化发展,完善考核方式

课程考核是教学过程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实现教学目标和检测学生学习成果的一种手段,贯穿授课及实验过程的始终。 本门课程考核的主要内容是学生对整机的基本组成及工作原理的理解程度,以及对基本概念、基本知识的掌握程度。 经过多年的教学经验总结,课程考核基本由以下三部分组成。

(1)随堂测验(占总成绩的10%)。 为了督促和鼓励学生对课程的学习,在重点章节后进行随堂测试,主要考核学生对重点难点内容的理解及掌握情况, 随时发现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存在的各类问题,及时调整教学方向。

(2)验证实验及设计型实验(占总成绩的20%)。 规范实验教学,严格考勤制度,采用单人单机的形式,主要看重实验过程、实验结果,轻实验报告成绩。 对学生的实验验证报告、设计型实验的完成状态以实验截图的形式提交, 实验完成后当场验收并给出验收成绩。 在所有实验完成后,提交相关代码及实验文档,并给出实验报告成绩。 实验成绩由三部分构成:验收成绩占50%,报告成绩占30%,实验考勤占20%。

(3)期末考试(占总成绩的70%)。 该课程一直沿用闭卷理论考试;课程全部结束后,进行期末考试,全面考核学生对基础理论、基本原理的掌握程度与分析水平。

4总结

鉴于我校地处西北及正处于“创建世界一流农业大学”战略时期,以及计算机组成与系统结构课程的特殊性、重要性,这就决定了该课程的教学改革与实践是一项大工程, 需要从理论授课、实验验证、课程考核等多方面同时进行教学优化,以上整个教学过程优化的思考与实践,已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作为高等农业院校,我院的本科毕业生受到了国内知名IT公司的好评和青睐,在华为、阿里巴巴、百度、迅雷、网易、美团网、去哪网等公司就业,不少已是部门负责人,连续四年一次性就业率达98%,年薪10 万元以上的毕业生每年在12 人次以上。 虽然取得了一些成绩, 但距离世界一流农业大学的创新型人才培养还有一些距离。 “计算机组成与系统结构”的课程教学优化需要做的工作还有很多,各种教学方法、教学手段也并不是一成不变的。 随着网络技术、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专业教师只有不断进行学习、更新、优化、探索、总结,才能持续有效地提高教学效果、教学质量,持续有效地满足新时代下学生不断增长的求知需求。

参考文献

[1]陈仁甫,邓名万.IBM370系统结构及其发展[J].计算机工程与应用,1985(5):1-7.

[2]刘彬让.研究型农业大学国际化办学问题的思考——以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为例[J].高等农业教育,2013(6):30-33.

[3]唐朔飞,刘旭东,王诚,包健,熊桂喜.“计算机组成原理”课程教学实施方案[J].中国大学教学,2010(11):42-45.

[4]王革,张景书,杨胜良.对产学研紧密结合办学特色的认识与实践[J].中国高教研究,2005(1):14-17.

[5]徐正春.CRAY-1计算机系统简介[J].电子计算机动态,1978(4):19-33.

[6]张宏鸣,孙健敏,李书琴,刘晴蕊.高等农林院校计算机网络基础课程教学改革探索与实践——以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为例[J].高等农业教育,2012(5):58-60.

上一篇:煤炭化验室下一篇:能源消耗结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