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职教

2024-10-21

高等职教(共5篇)

高等职教 篇1

职业教育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 是实现工业化与现代化的重要支柱, 是提升我国综合国力和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手段。而职教师资是职业教育的主体和关键, 是实施职业技术教育与培训、培养高素质劳动者的根本保证, 教师的素质直接影响职业教育的质量。也就是说在经济快速发展, 技术日新月异的当今社会, 崭新的职业教育理念赋予了职业教育师资更多的职责, 只有对职教师资进行科学的培养、培训, 才能让职业教育真正与行业、社会接轨, 满足行业的需求。因此, 探索建立和完善职教师资培养、培训的新模式也就成为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一个关键环节。

1 我国职教师资培养模式的现状分析

英国巴尔默教育学院院长詹姆士·波特 (Jams Porter) 于20世纪70年代提出了三种不同类型的师范教育模式, 即为定向型的师资培养模式、非定向型的师资培养模式和就业培训的师资培养模式, 并指出在世界各国的师范教育中前两种培养模式占主要地位。 (1)

目前我国职业教育教师的职前培养一般为:学生进入职业技术师范院校 (系) 起, 就明确培养目标为职业教育教师, 在四学年内平行开设学科专业类课程和教育教学课程。对照两类教师教育的定义, 可见我国职教师资的职前培养模式目前也还属定向型的培养模式。这样的培养模式培养目标比较集中, 对学生的训练比较系统, 有利于巩固学生专业思想, 可以在数量上有效计划和控制等。但同时, 也使我国的职教师资培养模式具有主体学校化的倾向, 忽视了职教教师的特征, 使得教师的质量达不到现实的要求。

我国职教师资的培养目标, 即“双师型”教师, 必须具有对生产现场各种状况进行应对的能力, 要能够既授好课又具有较强的实践操作能力, 还应具有一定的课程开发能力。这些能力只有通过学校 (包括开展职业教师教育的一切高等教育机构和职业院校) 与企业的合作, 进行实地锻炼与培养, 才能到达“双师型”教师的素质。

再看我国职教师资的职后培训, 长期以来, 人们把教师的再培训理解为提高学历层次, 强调学历教育, 或参加培训班、学术交流, 听优质课等, 这些固然是很好的再培训方式, 但是对于职业教育来说, 有着与普通教育的不同之处, 职业教育与行业发展紧密相关, 职教师资是否具有在行业工作的经验是职业教育是否成功的重要指数, 行业的经验不是一成不变的, 一个从大学毕业的教师, 或多或少会在毕业实习时获得一些与其专业相关的行业经验, 但这些经验远远不够, 因为行业随时在发展, 特别是高新技术行业, 其知识与技术的更新是非常快速的, 必须不断给教师提供再培训的机会, 让他们到行业、企业去了解变化, 收集信息, 以改变观念、更新知识并用于教学。

2 校企合作培养职教师资模式的构建

为了克服传统师资培养模式的弊端, 改变现有职教师资队伍现状, 必须构建开放的现代职教师资培养模式, 校企合作培养职教师资的模式正是适应了当代职业教育的发展趋势。根据无锡机电高等职业技术学校的实践经验, 校企结合培养职教师资的模式一般有以下几种:

2.1 通过校企合作共建产教结合基地来培养职教师资。

产教结合的实训基地是职业学校实践教学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教学过程中, 生产现场就是教学的课堂, 基地的先进设备和技术条件, 为学生的课题训练提供了优良的环境;实训基地的产品就是学生技能训练的载体, 在现场操作中解决实际问题;同样, 在这种校企合作共建的产教结合实训基地中, 教学团队由企业工厂的师傅和学校的专任教师共同组成, 他们优势互补, 专任教师在真实的生产产品、真实的工作过程中, 接触了企业提供的工艺标准、工作量具和原材料, 大大提高了职业学校教师的“职业性”。

如学校电子类专业拥有装备先进的校内实训基地, 包括十几个实验实训室和一条整机装配生产线。为了充分利用现有的资源, 培养学生的现场操作能力和工艺质量意识, 无锡机电高等职业技术学校与无锡华卫德朗电子有限公司、高宝电子仪表有限公司、欣达电子有限公司分别签订产教结合协议, 在学生技能训练中穿插安排有关生产项目。两年来共为上述企业生产收音机、万用表、开关电源等电子整机、部件2万余套, 产品质量得到企业的称道。在提高实训效益, 加强学生动手能力方面取得良好效果的同时, 锻炼了电子专业教师, 使他们熟悉了工厂真实的工艺与工作过程, 成为了“工程师”型的专业教师。

又如该校的动漫设计与制作专业, 是为适应无锡市动漫产业发展而开设的新专业。为了培养符合企业要求、具有较强上岗能力的动漫制作员, 学校一方面加强校内实训基地建设、强化实践性教学环节, 另一方面积极寻找合作企业, 努力建造产教结合的真实的生产环境。2006年, 与常州市宏科动漫制作有限公司洽谈成功, 共建动漫制作基地的合作项目, 该公司派出1名动监和1名色监担任制作基地的指导教师, 并全部采用项目式教学, 在学生达到规定的技术水准后, 还将引入动画制作生产项目, 实行半工半读。该基地通过两年的运行, 不仅培养出的学生被抢购一空, 也使原有的几名专业老师, 成为了动画制作的实战高手。

2.2 通过校企合作共建产品研发中心来培养职教师资。

产品研发中心是现代职业学校开展科技创新的平台, 引入企业技术力量建立与学校主干专业相关的产品研发中心, 同时也是提高专业教师科研开发能力的一种方法。在产品研发的过程中, 以科研项目促生产、以生产促教学、产学研紧密结合, 师生以研发项目为教学实训载体, 创设从“设计——工艺编制——加工——检测——装配调试”等为工作过程的综合实训教学情景, 不仅使师生能够有效地完成岗位技能训练, 更重要的是在研究和开发的过程中使专业教师的方法能力、创新能力和创业能力得到了提高, 为专业教师的可持续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如该校在机电专业的建设过程中, 恰逢深圳百利公司打算在无锡新建一个模具制造基地, 由于该公司过去没有模具制造经验, 不敢贸然在厂房和设备上投资, 希望寻找一个合作伙伴, 进行小批量试制。而当时无锡机电高职校新开设的模具专业没有生产性实习场所且教师缺乏实战经验。因此, 当百利公司代表来校考察后, 双方一拍即合, 决定由公司出资金、出工人、出部分设备, 学校出厂房、出设备、出部分教师, 按企业化运作模式共同建设模具产品研发中心。经过一年多的努力, 这个校企合作的模具研发中心成功地研制出了系列化的彩电高压包注塑模具, 并形成了小批量生产的能力。该专业的学生参加了模具制造的生产性实习, 而学校的专业教师在产品研发的过程中也掌握了模具开发、制造的技术, 为该专业的深入开发缔造了强有力的“双师型”教师队伍。

2.3 通过校企合作试行工学交替模式来培养职教师资。

教育部2006年颁发的《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中, 明确指出“双师型”教师建设要“增加专业教师中具有企业工作经历的教师比例, 安排专业教师到企业顶岗实践, 积累实际工作经历, 提高实践教学能力”。职教师资培养的方式多种多样, 开展校企合作, 试行工学交替是最直接有效的途径。校企合作, 工学结合的培训模式要求学校根据改善师资知识结构、能力结构和教学工作的实际需要, 有计划、有目的地选派教师参与企业的生产实践活动, 在实践中学习、了解企业的需求, 增强实践能力。同时, 培训的教师还可根据自身的经验和知识, 为企业提供智力支持, 为企业创造潜在的价值。

无锡机电高职在师资培训的过程中, 始终把专业教师下企业实践, 实行工学交替作为一项基本的制度。学校定期安排教师到企业进行技能培训和实践锻炼, 增强职业实践能力和对职业岗位需求的把握能力。教师到了社会生产第一线, 了解了情况, 积累了实训教学技能, 改善了智能结构, 才能不断地补充和完善自己。在培训中, 专业教师根据自身的切身体验以及对企业的了解, 对自己的职业有了全新的认识, 理论联系实际, 在今后的教学过程中能够有的放矢, 有针对性地传授知识并培养学生的技能, 使其培养出的学生符合企业的需求, 为企业输送更多的紧缺人才。

2.4 通过校企合作开展产品用户培训来培养职教师资。

与有关企业合作开展对外技术培训也是校企合作培养职教师资的一种方式。企业技术人员和专业教师共同承担专业设备的用户培训, 深化了教师对专业设备的了解, 促进了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设计能力的增强和专业教学水平的提高。

无锡机电高职是全国、全省职教师资培训基地和技能型紧缺人才培养培训基地, 每年都有数百名职业学校的专业教师和数千名企业员工来校接受培训, 在“双赢”思想指导下, 学校新建实验实训室时就与供货厂家达成协议, 企业向学校赠送部分设备, 学校为企业在实验实训室挂牌, 双方联手开展对外技术培训。2005年, 生产气动和自动化设备的德国费斯托公司就曾三次与该校合作, 对购买其产品的职业院校的教师开展设备使用培训。2006年生产数控机床故障诊断设备的南京日上自动化设备有限公司又与该校合作开展师资培训和用户培训。2009年, 学校又与亚龙科技股份公司合作, 开展了三期单片机装置的师资培训, 均取得良好的效果, 学校也因此锻炼了一大批自控、机电、单片机方面的专业教师。

总之, 通过探索与实践, 上述校企合作培养职教师资的四种模式相辅相成, 充分利用行业、企业的资源, 学校、企业优势互补, 为培养具有双师素质的优质职教师资打下坚实的基础, 必将成为未来职业教育发展的趋势。

参考文献

[1]罗尧.我国专业化取向的高职教师培训模式探讨[J].职教论坛, 2008 (6上) .

[2]叶小明.广东省高职院校师资队伍建设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教育与职业, 2006 (17) .

[3]雷正光.德国双元制模式的三个层面及其可借鉴的若干经验[J].外国教育资料, 2000 (1) .

[4]姜大源.论世界职业教育发展的主体脉络[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2001 (11) .

[5]杨进, 罗筱梅.高等职业学院校企合作模式探讨[J].考试周刊, 2008 (1) .

高等职教 篇2

一、我国当前高等职业技术教育教学模式的现状及问题

(一)专业设置缺乏前瞻性

高等职业教育是以培养适应生产、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高等技术应用型人才为根本目的的专门教育,在进行教学模式设计之前,应该先进行较为详尽的专业调研,专业调研的内容应该包括产业结构与发展趋势、专业人才需求状况等。只有在专业调研的基础上,才能对人才培养目标进行准确预测和定位。但是,我国许多高等职业院校在进行专业设置之前,缺乏详细深入的专业调研,因此,专业设置也缺乏应有的前瞻性。

(二)专业岗位能力分析明显不足

高等职业教育培养的学生不仅要能提供职业技能,而且在智能结构等方面,都应满足职业岗位的要求,高等职业教育的专业业务规格本身就体现了职业岗位的工作要求。所以,在专业定位的基础上,根据专业岗位结构和特征等分析所需要的岗位能力是非常必要的。但是,许多高等职业院校对专业的岗位能力分析不够重视,专业的岗位能力分析明显不足,培养的学生不能很好地适应岗位的需求。

(三)课程结构设计中的应用性能力培养不到位

当前,理论课与实践课是高职教育课程体系中的两种基本课型。理论课一般包括普通文化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实践课主要包括实验、实习、实训课。理论课学习的目的是奠基人文素养、掌握专业理论和技术知识;实践课主要是培养职业能力、习得应用技能。当前我国高职课程结构中的实践课所占比例太少,课程的系统性、完整性比较突出,但忽视了学生专项职业能力的培养,以致学生普遍动手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不强。

(四)教学手段和方法有待改进

由于我国职业教育受普通教育影响,主要采用“传递-接受”教学模式,教师的职能是“传道授业解惑”,而其他类型的教学模式都是辅助的,教师是主角,学生是配角,颠倒了现代教育理念中的师生关系。现代职业教育教学方法的内核是强调学生的中心地位,教师的作用是指挥、引导、协调。职业教育套用普通教育的教学模式,在教学方法改革方面很难出现突破性进展。教学模式不改变,新的教学方法难以实施。

(五)教学效果评价缺乏针对性

随着我国职业教育的快速发展,职业教育的改革不断深化,“能力本位”已成为我国职业教育界的共识;与传统的学科教育相比,职业教育的课程理念、课程目标、课程模式、课程开发方法和课程内容均发生了重大的变革,教学内容、方法的变革,必然要求职业教育教学质量评价体系和教学质量监控体系进行变革。然而在现实中,我国职业教育课程教学质量评价体系很大程度上仍在沿袭学科教育的教学质量评价体系,以课堂教学为主,大多数的职业教育课程评价体系还是围绕学科性课堂教学进行,很少以实践为中心,以能力培养为目标进行职业教育课程的教学质量评价,建立在学科教育基础之上的教学质量评价体系并不能体现职业教育的职业化特征与实践性特色。

二、“五阶段职教模式”的涵义和特点

(一)“五阶段职教模式”的涵义

“五阶段职教模式”的全称为“五阶段周期循环高职教学模式”,是借鉴国外先进的高职教学模式,结合我国国情,在全面总结经验的基础上,从“市场调查与分析、职业能力分析、教学环境的开发、教学的实施、教学管理与评价”等五个阶段,运用教育学、心理学、教育技术学、课程设计理论和一般系统理论、营销学、技术经济学、质量管理学等现代科学理论,设计开发的一套较为完整的、适应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特点的能力本位高职教学培养模式。这一模式以能力本位思想为指导,将高等职业教育分为五个基本阶段,形成周期循环提高的架构。具体内容如下:

第一阶段:市场调查分析阶段。此阶段的工作分为两项:一是市场调查,主要研究国家特别是本地区的有关政策,调查人才市场需求,正确做出专业设置的决定;二是专业开办的可行性研究,就是根据人才需求,决定培养方式、学制等,并进行经济分析,决定是否开设此专业。

第二阶段:职业分析阶段。经过市场调查分析,确定了开设的专业,就需要研究专业培养目标。根据职业教育能力本位原则,应用职业能力和素质分析方法,进行培养目标专项职业技能和素质的分析。各个专业从现场聘请优秀第一线人员对职业岗位进行分析,确定某职业和岗位所需的能力领域和技能,并最终形成一份职业能力图表。

第三阶段:教学环境开发阶段。由教学环境开发专家、行业专家和教师组成教学环境开发小组,完成以下内容:(1)开发教学软环境。具体包括:①技能分析,对职业能力图表中的全部技能进行分析,列出每一个技能的全部操作步骤与活动内容:必须够用的理论知识;工作态度;考核评价标准;用到的设备、工具、材料与人员及安全须知。②技能组合分析,通过技能分析将相近的便于一起教学的技能组合在一起,制定课程教学大纲并形成课程体系。③教学进程计划开发,按教学规律和技能形成规律,将各个课程和技能按学期排列。④技能整合学习指导书的开发,为了使相关的一组技能形成能力,针对这一组技能开发一份学习指导书。(2)开发教学硬环境。包括:①教室的设计;②实训、实验场所的设计;③资料室的设计;④实习基地的建立。

第四阶段:教学实施与管理。教学实施过程分为四个阶段:①入学水平测试;②制定学习计划;③实施学习计划;④成绩的考核与评定。教学管理中要注意以下几方面:①根据职业教育特点,增设市场、教学开发与评估和学生就业咨询等部门。②教师由知识的传播者转变为学习活动的管理者,学生由被动的接受者转变为主动的学习者。③教学设施设备和工具等要存取使用方便,便于指导教师观察指导学生的学习活动。④建立健全学生学习档案管理制度。

第五阶段:教学评价与改进。教学评价是职教模式周期中承上启下的一个重要环节。因此,教学评价必须标准化、规范化和制度化,以保证模式的顺利运行和周期提高。教学评价包括学生培训目标评价、教学环境评价、教学过程评价、教师评价和教学评价等。

(二)“五阶段职教模式”的特点

“五阶段职教模式”的特点可以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一是以市场为导向,强调职业技术教育的专业设置,随着社会对人才需求的变化而变化;二是以能力培养为中心,重视综合素质和职业能力的提高;三是以科学方法为指导,具有较强的系统性和实用性;四是具有自我完善的功能。

三、改善应用性(技术与职业)高等职业教育教学模式的思路

(一)专业设置与产业结构调整实现有效衔接

职业教育的专业设置一定要适应我国产业结构的调整。随着国家产业发展政策及措施的不断调整,使高职教育专业发展与社会产业发展同步。以我国台湾为例,在专业开发方面,和高等普通教育按学科分类方式来设置有所不同的是,台湾高职教育是面向行业和职业岗位或岗位群设置专业,不断开设社会经济发展急需的新型专业,体现职业针对性和职业特色,紧密结合社会需要,适应人力市场的需要。如在20世纪70年代以后发展技术学院,优先发展工业类专业;80年代大力发展技术学院,加重工商类学校及专业设置;90年代初发展科技大学,实现多级渠道衔接,专业设置向综合学群化迈进。专业设置与产业结构调整实现有效衔接的这种方式可以借鉴。

(二)进行必要的岗位能力分析

岗位能力分析的核心是了解从事该职业者的工作内容以及应具备哪些技能、知识与态度,以便以此作为教育和培训的内容,因此,岗位能力分析是高等职业教育进行课程体系设计的重要基础和前提。以职业能力和职业岗位需求为核心设置课程,就要根据市场需求和职业标准,从职业能力分析入手,将综合职业能力分解成若千专门能力,按一一对应的关系,有针对性地设置相应课程。与传统课程模式设计相比,这种模式设计在培养目标、能力结构与教学组织实施过程之间建立起了更直接、更清晰的一一对应关系,更加体现了高职教育应用型的职业特征,并与职业技能标准相衔接,所设置的课程是教育目标的具体化,体现了合理的课程体系特征。

(三)课程体系设计突出应用性

高等职业教育课程体系设计要突出应用性和针对性,强化实践性教学环节和职业技能训练。其教学改革的主要方向是打破普通本科的“学科本位”模式,构建突出应用能力培养的课程体系,培养真正适销对路的技术开发应用型人才。为实现以能力为重点、以职业岗位需求为主线的课程设计,应进行学时比例调整,在一定程度上压缩理论课时,使专业实践及技能训练的学时基本保持在总学时的50%左右,突出课程体系设计的应用性。从准确的岗位分析出发,确立专业培养目标和方向,找准职业岗位综合能力层次定位,就把握住了课程设计的指导思想和重点。

(四)改革教学方法和手段,强化学生能力的培养

教育部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中明确指出,要改革教学方法和手段,融“教、学、做”为一体,强化学生能力的培养。实施“教学做一体化”的教学模式必须具有开放式的校内、校外教学平台,主要包括教学资源和环境等,校内的实践教学条件是形成这个平台的基础,而校外则是通过“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方式进行搭建。探索一些科学、实用的教学方法对发展职业教育有很大的好处。职业教育应尽早建构模块化的课程结构,转变“传递-接受”教学模式以及传统的班级授课制,为学生创造丰富多彩的学习空间,提供多样化的学习模式,采用丰富多样的教学组织形式,走出课堂,转变师生角色,为灵活采用教学方法创造有利的教学环境。比如,行为导向教学方法,典型的教学方法是项目教学,即师生通过共同实施一个完整的“项目”工作而进行的教学活动,在职业教育中,项目是指以生产一样具体的、具有实际应用价值产品的任务,项目教学法是职业教育中的最高级形式。

(五)完善教学效果评价

“能力本位”的教育理念决定了职业教育是“行动导向”的教育,具有职业化特征与实践性特色的属性。因此,职业教育教学质量评价体系应该是动态化的评价体系,以“实践”为中心展开“学中做,做中学”。评价体系的核心主体不再是教师,而是学生;学生既是“导演”又是“演员”,而教师则是“观众”。职业教育教学质量评价体系的构建应以企业、项目、工作过程和社会为平台。评价体系的载体不再是讲授式课堂,而是实践中真实的企业情境。评价的内容不是教案、教学大纲、教学计划,而是基于工作过程的项目化课程设计,基于职业分析的学习领域课程构架,基于“能力本位”的实践性教学过程,不是作业、教学计划执行情况、期末考试成绩,而是项目计划、项目完成情况、项目完成质量、项目评价与反馈。评价的方法是加强各学习环节的评价,注重阶段性评价与总体评价相结合,过程评价与结果评价相结合,动态评价与静态评价相结合,教师评价与学生评价相结合,企业评价与学生自评相结合,理论知识评价与实践操作评价相结合。在此基础上,借鉴企业对员工完成工作任务的评价方式,关注学生个体差异的发展。评价的标准不再是教师课堂讲授“教”的好坏,而是学生获取职业综合能力的大小,即企业、用工单位对学生的满意度。Z

摘要:本文首先分析了我国当前高等职业技术教育教学模式的现状及问题,介绍了我国一些高等职业院校经过多年的实践与探索提出的“五阶段职教模式”的涵义及特点,提出我国当前改善应用性(技术与职业)高等教育教学模式的思路。

关键词:应用性教育,五阶段职教模式

参考文献

[1].曾向昌.高等职业教育结构要素组态及其教学模式[J].中国高教研究.2011,(3).

高等职教 篇3

一、专业职教集团特点及职能

已组建的成都市中职专业职教集团表现出三个特点:一是围绕成都市重点产业和重点发展领域组建专业职教集团, 目前已组建的计算机、现代物流、汽车、电子信息、财经商贸、机械制造、美容美发、旅游、现代服务业专业职教集团都以汽车、电子信息、现代服务业为重点。二是以骨干学校为龙头、以重点 (特色) 专业为纽带, 实施以1所高职或示范性骨干中职学校加一个公共实训基地, 联合多个办有同类专业的中职学校和相关的企业、事业单位参加。以成都市中职计算机专业职教集团为例, 该集团由首批“国家改革创新示范学校”成都市财贸职业高级中学牵头, 以该校“中央财政支持的计算机应用与软件技术专业性实训基地”和省级重点“计算机及应用”专业为支撑, 形成了58家成员单位 (其中中职学校35所, 企事业单位23家) 的专业职教集团。集团成员学校的计算机专业教师有400多人, 其中高级教师60余人。学校成员单位计算机专业在校学历教育学生达14 000余人。集团拥有中央财政支持的计算机应用与软件技术专业性实训基地。成员单位可以互通有无, 在教育、培训、生产等方面共享优质硬件资源, 实现资源利用最大化、效益最优化, 为成都市计算机专业整体教学质量的提高提供强有力的硬件支撑。三是成立集团理事会, 制定集团章程。各专业职教集团均制定了集团章程, 设立理事会和秘书处。集团成员原有的单位性质、隶属关系、管理体制、经济核算、人事关系在集团成立初期原则不变, 视集团运行情况, 集团成员之间在上述方面可以进行深度战略合作。理事会作为集团最高权力机构, 其职责是制定和修改集团章程, 制定集团年度工作方案, 审议理事会年度工作报告, 审议通过集团理事会或理事提出的议案。理事会设理事长、副理事长、常务理事、秘书长等。秘书处设在职教集团的牵头学校, 负责职教集团的统筹、协调管理等日常工作。

成都市中职专业职教集团具备三项职能:其一, 职业教育资源整合、融通、共享的有效组织职能。职教集团成员单位之间在互惠互利前提下, 在设备、师资、技术、信息、教学、实习、生产基地、技能鉴定、毕业生就业等方面进行优势互补, 资源共享。其二, 专业职教集团具备促进校企合作, 密切和强化职业教育与行业企业联系的职能, 专业职教集团不仅集聚了同类专业的中职学校, 还吸引了相关的企业、事业单位参与, 形成职业学校与行业、企业直接接触、交流的平台。其三, 专业职教集团具有促进职业教育教学改革, 提高教学质量和办学水平的职能, 形成人才培养的集团优势, 实现教育资源的优化配置, 最大限度地发挥人才与市场的综合效益。

二、发挥专业职教集团职能, 推动成都市职教发展

“组建职教集团是在统筹城乡发展的新形势下, 实现成都市职业教育与行业、企业资源共享, 促进校企优势互补, 加速技能型人才培养的新途径和新模式;是加快成都市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步伐, 提升职业教育服务经济能力的有效途径;”成都市专业职教集团建立后, 在坚持“校企携手、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共同发展”的原则下, 积极发挥专业职教集团职能, 有力地推动了成都市职业教育的发展。

第一, 专业职教集团通过积极探索, 促进了校企合作、工学结合、定单培养模式的开展。校企合作是职业教育的需要。校企合作是体现职业教育联系行业企业、与经济社会紧密结合的鲜明特色, 也是职业教育办学模式、教学模式、培养模式、评价模式改革创新的关键环节, 更是职业教育规模、专业设置与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相适应的重要途径。国务院在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中指出:推进职业教育办学思想的转变, 要坚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的办学方针, 积极推动职业教育从计划培养向市场驱动转变, 大力推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培养模式。温家宝总理在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上也强调, 中国特色的职业教育, 必须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紧密结合, 实行灵活多样的人才培养模式, 逐步形成完备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实现校企合作办学, 是职业教育的当务之急。专业职教集团充分利用集团资源优势, 为集团中企业成员和学校成员搭建了校企合作平台。

各专业职教集团校企合作主要从三方面开展:一是, 校企共同建立实训基地开展人才培养, 同时实施工学结合。现代物流专业职教集团企业成员投入100多万元在铁运校建立现代物流实训基地, 共同培训物流人才;该集团企业成员申通快递将总部作为四川省大中专物流专业产、学、研实训基地和校企合作基地, 并组织了112名学生赴申通快递成都公司和杭州公司进行工学实习。二是校企联合开设定向班实施订单培养。计算机专业职教集团成员成都市财贸职业高级中学与集团企业成员成都聚思力信息技术有限公司举办定向班, 实施订单培养, 双方共同制定培养计划, 成都聚思力信息技术有限公司派出行业专家到班任教, 定向班加强了服务企业的针对性。三是吸引企业参与集团教研、师资培训、技能竞赛活动。以计算机专业职教集团为例, 该集团成立以后, 广泛开展教研活动和师资培训, 集团企业成员积极参与。成都首诺科技数码有限公司与成都市财贸职业高级中学就合作开展高端动漫艺术人员培训达成了协议;福建星网锐捷网络有限公司与成都市财贸职业高级中学联合成立了锐捷网络学院成都培训点;集团与Wacom中国公司联系, 组织了集团成员100余人次免费参加了四川音乐学院成都美术学院动画系和Wacom中国公司在新都举办的“西南数字艺术教育论坛”大型研讨会, 就数字与动漫艺术的教学方法、课程建设、学生实训等方面进行深入的学习与探讨, 使教师们得益非浅。成都市财贸职业高级中学和成都巅峰软件公司联合对成都市计算机专业教师进行技能培训。集团成员成都市财贸职业高级中学和广州市唯康通信技术有限公司合作对集团教师进行了2次100余人次的网络综合布线技能免费培训。2010暑假期间, 经过集团联系先后有20多名教师走进3家集团成员企业顶岗工作 (或实践) , 让教师了解企业、了解行业的要求, 找出自身的差距, 不断学习, 提升自己的专业素养。集团企业成员广州市唯康通信技术有限公司、成都力图科技有限公司、大连爱丁数码等企业为四川省、成都市计算机技能比赛总共赞助了价值近30万的设备、耗材等物品, 广州市唯康通信技术有限公司、福建星网锐捷网络有限公司等企业还免费借用了价值100多万的设备, 为大赛的顺利进行奠定了物质基础。从上述可见, 各专业职教集团开展的校企合作层次丰富, 实效好, 为职业院校更深入地开展校企合作奠定了良好基础。

第二, 发挥集团龙头学校引领示范作用, 加强成员学校专业建设, 促进共同发展。《成都市建设统筹城乡教育综合改革试验区实施方案》提出:在城乡教育发展规划、教育管理、建设标准、教育质量等方面推进一体化。根据《实施方案》, 建立健全“全域成都”教育均衡发展激励机制, 扩大优质教育资源覆盖面, 实现城乡教育交流共享、互动发展。成都市职业学校分布广, 差异大, 教育质量的“一体化”和“互动发展”十分迫切。各专业职教集团虽然都有相同或相近专业, 但各校相同专业在教学水平、人才培养质量等方面有较大差异, 因此, 推进专业职教集团学校成员共同发展, 实现集团内教育质量的一体化成为各专业职教集团的重要任务。如成都市计算机专业职教集团的35个学校成员中一圈层学校有14所, 二圈层学校有13所, 三圈层学校有10所, 民办、私立学校4所, 公办学校31所, 这些学校的计算机专业在硬件配置、专业师资、专业教学、学生质量上参差不齐。

为推进集团学校成员专业的共同发展, 集团采取了以下几个措施:其一, 集团建立了“硬件与网络技术”和“软件与数字娱乐”4个专业方向的工作指导小组, 负责集团专业建设的指导工作。其二, 与专业指导委员会一起, 改进并完善了《成都市计算机专业建设指导意见》, 组织集团骨干专业教师到大邑职中、邛崃职中、西河职中、友爱职中、弘博中专、核工业学校、通江职中等进行专业建设指导。其三, 依托网络, 创建QQ群, 开通了公共邮箱, 为成员间信息交流、相互沟通搭建平台。组织成都铁路工程学校、双流县通江职业中学、成都市青苏职业中专学校、邛崃市职业教育中心、托普职业技术学校等师生1 000余人次在国家级计算机实训基地参观考察和实训。集团组织了2 000余人次的办公软件应用、平面设计师、网络设备调试等考证工作。其四, 制定了《成都市计算机职教集团课程改革项目方案》, 方案从计算机专业的培养目标、课程设置、课程标准、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评价、教学资源等着手研究, 在集团内形成培养目标、课程设置、课程标准、教学内容、质量标准、实验实习、师资培训方面的“七统一”, 全面地规范集团人才培养标准。

第三, 专业职教集团提升教改科研水平、积极开展对外服务。各专业职教集团集中优势力量通过集团学校专业 (学科) 带头人、双师型教师和行业技术骨干, 带动和引领集团在新一轮课程改革背景下进行专业教学改革。各专业职教集团制定了教改方案或课改措施, 推动职教教改。如成都市计算机专业职教集团, 集团成员学校骨干教师先后为高教出版社国家规划教材开发助教助学光盘, 为重庆大学出版社编写计算机专业教材, 集团成员学校为成都市教育局开发了“成都职成在线网站”、“双师型教师申报培训管理系统”、“成都义务教育均衡度监测系统”。集团承办了教育部职成司和香港华夏基金会组织的华夏计算机项目培训工作, 承接了穗、蓉、港、澳青年技能比赛计算机项目培训工作, 参加四川省残联举办的“四川第三届残疾人动画比赛”的裁判工作。通过一系列服务工作, 提高了集团声誉, 也进一步加强了教师的社会实践和服务能力。

三、专业职教集团面临的问题及对策

专业职教集团成立后, 在推进成都职业教育发展上发挥了较大作用, 取得了显著成效。然而, 在其发展过程中面临的问题也很突出。 (1) 专业职教集团不是法人单位和行政组织管理机构, 只能对成员单位起到建议、参谋作用, 缺乏监督约束机制, 影响集团功能发挥。 () 有的成员学校考虑到办学成本问题, 不是十分愿意把师生送到基地开展实训。 (3) 社会各行业的就业处于买方市场, 企业对参与校企合作的积极性不高。这些问题严重制约了专业职教集团功能发挥, 也不利于成都职业教育的改革和发展。解决上述问题, 关键是如何克服影响专业职教集团职能发挥的环境, 因为, 专业职教集团所发挥作用和取得成效大小与其职能能否充分发挥密切相关, 而这需要各方面努力。

第一, 政府主管部门应制定相关政策, 加大对专业职教集团的支持与引导力度, 建立相应的利益驱动分配机制, 规范、引导专业职教集团内学校成员互动, 形成集团内良性循环的学习进程, 保证教学质量和培养目标一体化的实现。

第二, 政府应制定校企合作的政策法规, 建立运作机制, 解决企业主动参与、愿意合作和合作后的安全、费用等系列问题, 确保产学研一体, 实现校企双赢。

第三, 各专业职教集团要加强自身建设。 (1) 加强组织机构建设, 保障集团功能发挥。集团应加强组织机构规章制度的规范建设, 统一思想, 达成共识, 认真履行权利和义务, 相互携手, 形成有共同愿景的团队。 (2) 整合校企硬件资源, 推进实训基地共建、共享, 成员单位可以互通有无, 在教育、培训、生产等方面共享优质硬件资源, 力争实现资源利用最大化、效益最优化。 (3) 制定“零适应”的培养目标, 深化教学改革, 集团会同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企业共同开展研讨, 进行市场分析和职业岗位群分析, 确定培养目标, 修订课程计划, 引入培训模块, 编写出适应于成都市职业教育发展的项目教材。积极探索并推广项目教学等先进的教学方法, 优化教学结构, 突出综合实践和应用能力培养, 加强实践性教学环节, 建立专业的质量评估管理体系, 提高教学质量。 (4) 以项目为纽带、以名师工作室为平台推进产学研发展, 各集团要建立名师工作室, 吸收成员学校具有研发能力的计算机骨干教师和企业专家参与, 形成一个研发团队, 以共同研发项目为纽带, 利用集团名师工作室的技术、人才优势和实训基地硬件优势, 通过承接项目、定单加工实现产学研一体化发展, 积极地为社会、为企业服务。

综上所述, 专业职教集团是实现成都市职业教育与行业、企业资源共享, 促进校企优势互补, 加速技能型人才培养的新途径。政府主管部门、行业、专业职教集团各方都应采取积极措施, 营造充分发挥专业职教集团职能的环境, 把成都市职业教育发展推到更高水平。

摘要:成都市组建的九大职教集团有自己的特点和突出的职能, 各职教集团在职业教育资源整合、促进职业教育教学改革以及提升教改科研水平等方面积极发挥其职能, 推进了成都市职业教育的发展。但职教集团在机构性质、成本等方面存在的问题使其职能不能充分发挥, 要改变这种状况需要政府主管部门在相关政策、法律等方面采取切实措施, 使其在推进成都市职教发展中发挥更大作用。

高等职教 篇4

一、恩施州公办职业院校资源现状

目前,恩施州公办高职院校1所、中等职业技术学校8所(不含技工学校),集职教、成教、培训于一体,分布于8县市。

恩施职业技术学院是湖北省少数民族地区唯一的省级示范性高职院校。在岗教职工583人,学生10000余人,学院占地564亩。校内实训室103个、校外实习基地220个,已建成数控技术、计算机及应用、生物技术、建筑工程技术4个国家职业教育实训基地;畜牧兽医、生物制药技术、旅游管理3个省级示范实训基地,开设高职专业34个。存在办学经费投入不足、校内外实习基地建设不完善、招生规模偏小等问题。

中等职业技术学校8所,其中国家级重点职校3所,湖北省重点职校6所。8所学校总面积约1600亩,在校学生2.2万余人,教职工1200余人,开设32个专业。存在发展不均衡、专业设置重复、办学特色不鲜明、中高职衔接不紧密、校企合作不深入等问题。

二、职教资源优化整合的原则

职教资源包括人力资源、物力资源和财力资源等,在资源总量一定的情况下,应将资源优化整合,做到充分利用[1]。注意遵循以下原则:

1. 系统性原则

以全局的角度来协调各院校、行业企业及各项工作,注意总量与结构的关系、当前需求与长远需求的关系。

2. 适量原则

科学规划与预算,使资源需求与资源总量匹配。

3. 动态发展原则

资源结构需不断调整,保持资源的动态适应性。

4. 效率优先原则

对品牌专业、特色专业、重点专业、精品课程等优先配置资源。

三、职教资源优化整合的内容

为解决恩施州职教存在的问题,创新职教发展新模式,采用契约形式的区域性职教集团方式[2],确立“政府主导组建、采取理事会制、统一规划、市场运作”的集团化办学思路,职业院校与行业企业各取所需、优势互补、实现资源共享,达到优化整合职教资源的目的。制定管理制度,明确责权利,统一专业设置、培养目标、考核标准和毕业标准,统一招生[3],共享师资、校内外实训基地、信息等方面资源,形成集团经营优势,扩大职教规模,创立品牌,推进职业教育的发展,构建多方共赢的格局。

中职学校打破“小而全”的办学布局,办好一至二个品牌专业,建立与高职学院、企业的紧密联系,搞好专业与实训基地的共建,推进办学体制创新;高职学院应发挥特色和优势,统筹利用,与县市中职学校“3+2”联合培养、错位发展,建成综合型高职院校。

根据恩施州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依托6大主导产业,政府职能部门、院校、企业、行业协会等共同努力,以专业建设为重点,突出品牌与特色专业建设,突出办学特色,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

1. 专业优化整合

按照企业行业、产业发展的需要来设置与调整专业,使专业结构与区域产业结构相适应。整合具有共同资源基础、技术基础和较大关联度的专业,形成专业群,既可提高资源利用率,又可避免因专业设置相同或相近而造成资源浪费,方便学生学习相近专业的知识,有利于学生职业能力的迁移,有利于毕业生应对工作岗位的变换。

2. 课程优化整合

根据人才培养目标和企业生产实际,确定典型工作任务,将典型工作任务转化为教学领域,再将教学领域细分为学习小节,使专业课程与基础课程有效融合,使理论学习与实践操作有机统一。

3. 师资优化整合

“双师型”教师的配备是职业院校师资力量的重点,聘请企业的技术人员、能工巧匠担任兼职教师,鼓励教师参与企业生产一线的工作,安排教师到企业社会实践,开展专业培训活动,提高教师的职业技能。

4. 实训基地优化整合

校内、外实训基地是校企间资源整合的最佳平台。通过校企统筹安排,既可以建立校外实训基地,学生利用企业生产设备,在企业完成技能训练;也可以校企共建校内实训基地,由职业院校提供场地,由企业建设并使用,双方建立租赁合作关系。

四、职教资源优化整合的保障

1. 确保政府的主导作用

政府和教育主管部门应加强职业院校的市场竞争意识,制定资源配置的顶层设计,探索新的办学机制,促进院校间、校企间的沟通、衔接与融合。在人才培养方面给予政策支持和倾斜,在实训基地建设和专业教师培养、兼职教师聘请等方面给予经费投入,增强校企参与度。

2. 成立管理领导机构

职教集团采用理事会制,设立名誉理事长、理事长、副理事长、秘书长、理事以及各委员会。下设常务理事会,常务理事会下设管理机构,负责集团日常管理工作。理事会和常务理事会作为职教集团最高领导机构,负责整体规划、发展规模、投资计划等的制定、重大事务决策。

3. 共建专业课程体系

结合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依托专业群需求,。企业行业与院校联合,组织专兼职教师开展专业群核心课程开发,适应市场发展需求,政府适时加以调控,提升职教集团的整体实力,彰显办学特色、突出办学优势。

为了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更好地服务地方经济和产业发展,职教集团应准确定位发展思路,提高战略思维和管理水平,增强创新意识和能力,推动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打造武陵山区现代职业教育中心和西部地区技术技能人才培养高地。

摘要:恩施州职业教育存在办学经费投入不足、发展不均衡、专业设置重复、办学特色不鲜明等问题。采用职教集团模式,优化整合职教资源,以市场为导向,打造职教品牌,服务经济和社会的发展。

关键词:优化整合,职教资源,职教集团

参考文献

[1]马杰.我国高等职业教育资源配置的策略选择[J].中国高等教育评估,2010,(6).

[2]资源配置优化视角的职业教育发展模式创新分析[J].职业技术教育,2011,(31).

高等职教 篇5

一、职业教育集团发展的必要性

(一) 经济发展方面。

现在企业在对人才进行聘用时, 已经改变了以往无限制的用人方法, 而是会根据企业的生产需要以及发展需要, 制定科学的招聘计划以及招聘标准, 这就使得学生必须要不断提升自身的综合能力, 才能满足企业的用人要求。因此, 作为新模式的职业教育形式, 职业教育集团也应随着市场的变化而随之进行调整, 并要对职业院校的人才培养方案进行优化, 这样才能保证职业教育的质量。

(二) 职业教育系统方面。

目前, 我国的职业教育正在进行着素质教育改革, 不仅仅是教师的教学理念以及教学模式进行了改变, 开始加强了对学生技术实践能力的培养, 并开始与相关企业进行合作, 形成了一套较为完整多层次职业教育系统。同时还要在职业教育体系中建立较为完善的升学机制, 为想要进修的学生, 提供升学学习的机会, 且所得学历能够得到国家的认可, 这也正是职业教育集团的教育形式的一种, 它包括了职前、职后以及学历教育等不同类型的职业教育模式, 且这些教育形式能够有效连接在一起, 相互补充, 这也间接说明了职业教育集团的优势。因此, 对此进行大力地发展是十分有必要的。

二、职业教育集团的发展建议

(一) 要对集团资源进行合理运用, 强化校企联合模式。

一方面, 相关人员要对集团内部的组织进行全面的调查, 列出每一组织的资源、优势以及不足之处, 并以此为根据对集团内部的资源进行优化互补与共享, 从而提升职业学校的教学能力与水平, 同时学校要帮助企业对公司员工进行就职以及岗位训练, 不仅能够帮助企业节约在人力培训方面的投入, 提高培训效率, 同时还能保证企业的人才质量, 为企业的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支持;另一方面, 在对职教集团进行建立时, 集团内部的企业要与职业院校相互之间达成双向合作, 这样的联合方式能够有效减少单独学校与企业签订协议的资本。除此之外, 集团内部的组织, 像事业单位以及政府行政部门, 要对集团内部的各组织之间的联系与合作进行协调, 进而使各组织之间的合作更加规范、合理, 确保校企合作的良好发展。

(二) 要充分利用政府宏观调控的能力。

由于教育与政府部门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 因此想要对职业教育集团进行发展, 必须要依靠政府的支持, 才能保障学校的日常管理与运作机制的顺利实施, 因此政府要在集团中将自身的职能充分发挥出来, 要对集团中的各个组织进行宏观调控, 使职业学校的培养计划能够与市场的需求相一致。可以从两方面入手, 将政府的宏观调控能力充分发挥出来:一方面, 要在集团内部构建相应的保障体系。所谓无规矩不成方圆, 由于职业教育集团组成的特殊性, 因此其组成规模往往较大, 如果集团内部没有建立相应的制度来对各个组织进行约束, 就很容易导致集团各部的各组织因为经营理念与利益关系不同, 而对集团的教育能力造成直接的影响。这时政府部门要帮助各个组织协调好彼此之间的关系, 并按照相关制度对集团各组织的工作进行规划, 同时要对相应的法律法规进行完善, 从而确保集团的教育职能能够被充分发挥出来;另一方面, 要构建完善的奖惩制度。由于集团的组织类型各不相同, 因此执行奖励机制时, 针对不同的组织要使用不同的奖励机制, 像企业的经营主要以收益为主, 因此想要激发企业在集团中的积极性, 就可以以利益奖励的方式来达到预期的效果。

(三) 在集团内部要将中职教育与高职教育有机结合在一起。

当职业教育集团在开展自身的工作时, 要将协调、规划以及服务和引导放在工作的首位, 并要对集团内部的所有职业学校进行统筹规划, 建立科学、完善的招生——培养——就业, 一体化教学模式, 并要对中职学校以及高职学校的同类专业的教学目标以及教学模式进行统一, 做好中职之间的衔接工作, 要以中职教育的发展为基础, 保证高职生源以及质量的有效提升。同时要明确高职院校在集团内部所起到的带头作用, 高职要以自身的教学优势帮助中职学校不断提高自身的教学水平, 进而提升教学资源的利用率, 使集团内部的所有职业学校都能在集团互帮的模式下, 强化自身的技能实践教学能力, 为社会输送源源不断的高质量技能型人才。

三、结语

职业教育集团这种新型教育模式的使用, 不仅能够将各方面的资源有效整合在一起, 并对其统一进行调配与分享, 可以实现多方的合作共赢, 同时还能对职业教育的体系进行创新, 从而为人才培养贡献出了自己的一分力量。

参考文献

上一篇:电感式接近开关下一篇:保险合同制度适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