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教能力

2024-07-30

职教能力(精选12篇)

职教能力 篇1

摘要:素质教育要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 课堂是创新教育的主阵地。针对当前职教语文教学中创新能力的缺乏, 迫切要求我们将新的教育方法和理念运用其中, 给职教语文教学注入崭新的活力。

关键词:创新,创新意识,作文教学,阅读教学,研究性学习

社会化产业的不断进步和新兴行业的不断出现, 对劳动者的素质, 特别是综合素质结构不断提出了新的要求, 对学生个体来说具备必要的创新能力是现代生产环境所必须的。语文作为教育的基础学科, 它不仅直接孕育创新思维等诸多品质, 在创新教育中有相对独立的领域优势, 而且渗透在其他学科之中, 内化为各个学科的基础, 直接关系到人才培养的质量。职业技术教育在教育中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 在职教语文教学中如何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是值得我们思考的问题。

1 树立创新意识

创新意识的培养就是以推崇创新、追求创新、以创新为荣的观念和意识的培养。只有在强烈的创新意识指导下, 才可能产生强烈的创新动机、树立创新目标, 充分发挥创新潜力和聪明才智, 释放创新激情。人们普遍认为, 职教学生大多数基础差、智力偏低、素质差, 所以创造力也必然低, 对他们实施创新教育没有必要。创造力与知识、智力究竟是一种什么样的关系?智力高, 其创造能力就一定高吗?对此, 美国学者、创造学家吉尔福特做了长期专门的研究。他选取了不同智商 (IQ) 的学生进行创造力测试, 其结果表明:高创造力者具有中等以上的IQ;IQ高其创造力并不一定高。职业学校的在校生是一群15岁至20岁左右的青少年, 他们对未来满怀憧憬, 对创造充满渴望, 具有丰富的想像力和无穷的活力, 这就是青少年独有的特点和优越条件。纵观历史, 在科学上有重大突破的人, 几乎都不是当时的名家, 而是学问不多、经验不足的年轻人较多。其实, 职业学校学生中的大多数智力并不低, 他们具有很强的可塑性, 做为教师, 要充分相信学生的创造力, 帮助学生树立创新意识, 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2 阅读教学中创新能力的培养

在阅读教学中, 要鼓励学生勇于质疑现成结论、既成定论, 指导学生探究文学作品中的联想和想象, 培养学生丰富的联想和想象能力。

疑, 是思之始, 学之端。教育的首要目标, 应是不断地唤醒和弘扬人的天性中蕴藏着的探索的冲动, 养成敢于质疑的个性。对于阅读教学来说, 它的重要任务是引导学生学会如何多方面地解读文本, 以及如何辨别这些文本中的意义和表现方式。具体而言, 阅读教学的方法就是培养学生学会如何将自己的生活经历置于广阔的文化背景之中进行关照和阅读。但是, 以往的语文教学中学生常常把教师的解答或教材编写者的观点当作对原始文本的最佳的解读。这种错觉的长期存在, 久而久之, 学生也就把教师或教材当作绝对的权威。因此, 在职教语文教学中, 教师首先应积极引导学生理解“质疑课本内容, 质疑教师讲解”的要义。其次, 在职教语文教学中, 教师应经常注重启发和鼓励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 分析问题。积以时日, 进而潜移默化地形成独立思考的学习习惯和批判性思维, 培养自身良好的问题意识。

联想是由于受到某人或某一事物的启迪, 触类旁通, 因而回忆起其他相关的人或事物, 想象则是在知觉材料的基础上, 经过新的配合而创造出新的形象, 两者都是积极的思维活动。职教语文教材一般比较形象生动, 教师应指导学生探究文学作品中的联想和想象, 提高学生认识事物本质的能力和形象思维的能力。比如, 读诗和散文, 要感情充沛, 一边朗读, 一边想象诗文中不同风格的意境, 呈现不同风格的画面, 体会作者感情的抒发, 用心灵去与作者交流。

3 作文教学中创新能力的培养

鼓励学生思维从闭锁规束趋向多元创新。由于传统应试作文教学片面追求以文载道, 极大地限制了写作个体心灵的自由活动, 以文载道的目的是达到了, 而付出的代价却是沉痛的, 翻开同学的作文簿, 字里行间流动的几乎都是人云亦云的复制型思维, 既无新颖可言, 更谈不上深刻犀利。为改变作文教学中这种庸化思维, 摈弃千人一腔、安于“克隆”的无“我”之作, 教学中, 教师应从宏观高度提出写作主体志在“创意”的要求。

鼓励作文主体在思想内容上趋于创新。应试背景下诞生的作文, 其基本特点是思维苍白, 缺乏独特的个性化思辨作为内在支撑, 实际上是散了骨架的文字堆砌。写作教学中呼唤创新思维, 呼唤个体生命以自己的思维触角对世界予以深度的介入, 其实就是呼唤文章灵魂的回归。这就需要教师高度自觉地培植学生独立的人生立场和自主的人格体系, 力克立身处世上的盲目从众;需要教师毫无保留的发展学生独特的价值观和审美观。

鼓励作文主体在思维形式上趋向求异。求异思维是创造性思维的主要形式, 它主要包括两方面的内容:一是“逆向思维”。心理学上也称为“逆向发明法”、“反向求索发明法”, 通俗的讲就是遇事从相反的方面考虑, 以发现常人不曾注意的内涵。二是“发散思维”。即对一个事物从多角度、全方位进行观察和思考, 从而摆脱经验常识造成的“心理定势”的束缚, 寻求新的答案。发散思维促使学生从不同角度、不同视点、不同层面去考虑同一个问题, 将会获得不同的感受和体验, 丰富作文思维的内涵, 写出独到之新意。大量事实证明, 运用求异思维构思立意, 是使文章出新的行之有效的好途径。运用求异思维于作文教学, 能极大的释放学生生命深处的创造性能量, 使其心智处于创新的临界状态。

4 开展研究性学习

所谓语文研究性学习是指在语文教学中, 学生主动探求问题的学习, 并在教师的指导下, 以类似科学研究的方式去研读课文等语文现象, 掌握规律, 获取知识, 调查了解社会, 深入研究, 应用有关知识去寻求相关原因, 去解决实际问题的活动。它以学生的自主性、探索性学习为基础, 强调对所学知识、技能的实际运用, 注重学习的过程及学习的实践与体验, 对促进学生学习和掌握研究技巧, 提高创新品质、创新能力具有积极作用。在职教语文中开展研究性学习具有相对的优势, 职教学生所学学科专业性较强, 课余时间相对充足, 社会实践的机会较多, 教师可以指导学生设计与学生专业相关的论题进行课题研究。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 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职教学生语文创新能力的培养, 需要教师在语文课堂教学过程中, 改变教育观念, 更新教育思想, 注重教育方法, 为培养具有创新能力的跨世纪人才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陈尚生.素质教育的核心: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J].现代教育论丛, 2000 (1) .

[2]张伟东.课堂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创新意识[J].基础教育研究, 2001 (4) .

[3]李德波.语文创造性学习与创造性思维的培养[J].教育实践与研究, 2003 (6) .

[4]黄建恒.语文课培养学生创造力的思考[J].中学语文教学, 2003 (7) .

[5]阮永利.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教学策略[J].素质教育论坛, 2004 (1) .

[6]赵柏红.课堂教学中培养创新能力的策略[J].承德民族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5 (2) .

职教能力 篇2

全国重点建设职教师资培训基地同济大学职教学院书记、副主任王继平

尊敬的印杰主任,各位校长,各位同仁,下午好!

很荣幸能够代表同济大学全国重点建设职教师资培训基地、上海市职教师资培训基地,介绍一下我们的一些尝试和体会。

作为专门从事职教师资培养培训的教育机构,如何准确把握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需要,通过自身的能力建设和模式创新,不断提升服务职业教育的能力,一直是我们关注的焦点和努力的方向。经过多年的努力,我基地初步形成了以“抓关键、创精品、显特色、重示范”为特点的职教师资培训模式。该模式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这些方面既是目标定位,也包含着相应的工作抓手:

一、聚焦需求,强化能力,抓住基地建设关键

(1)把学习政策和调研需求作为把握职业教育发展形势和职教师资培训需求的关键。

基地充分利用参与制定相关职业教育政策的机会,广泛收集和整理职业教育改革发展、职教师资培养培训的有关政策、文件,并认真组织学习,以求提高自身对职教师资培训重要意义的认识,提高对职教师资培训内容和方法的把握。与此同时,为进一步确保培训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基地非常重视培训需求调研与分析。调研内容涉及专业设置、教学内容、教学形式、师资配备、实践条件、保障条件、培训时间等方面。调研结果一方面加强了中等职业学校对同济大学基地及培训工作的了解,另一方面,也为基地工作的调整与修正提供了重要参考。

1(2)把核心任务互动机制、师资能力养成环节和自身师资队伍建设作为强化基地能力的关键。

基地充分利用集职教师资培养、职业教育科研与职教师资培训于一身的优势,形成了人才培养、职教科研、社会服务三大核心任务相互促进的良性互动机制;基地的三大核心任务紧紧围绕职业教育第一资源——职教师资的能力养成环节,强调“职业性”、“技术性”、“师范性”三性结合,形成了职业科学、工作过程分析、职教课程开发、专业教学法、现代教学媒体技术等优势领域;基地充分依托一支兼具专业与教育、理论与实践双重背景的教师队伍开展逐项工作。以上三个方面,构成了基地自身能力建设的关键。

(3)把搭建平台和整合内外资源作为自身条件建设的关键 基地充分依托教育部全国重点建设职教师资培养培训基地、教育部中德职教合作示范基地、教育部高职高专师资培训基地、上海市中职师资培训基地(也包括名师、名校长基地)等众多平台,调动校内外、国内外资源,建立了广泛的校校、校企、基地与基地的合作网络,特别也包括中德职业技能认证研究中心以及“双师型”流动站等建设,将其作为自身条件建设的关键,以期共同形成基地培训的合力,有力推动基地的核心能力建设和主体任务的实现。

二、服务为本,质量为先,打造培训项目精品

基地本着“以服务为本,以质量为先”的精神,把打造培训项目精品作为自己的质量目标。

培训是一种多维度的服务,这种服务既要考虑学员当下的需要,也要充分考虑学员未来的需要,既要充分满足学员的培训学习需求,也要为学员创设良好的学习生活环境。基地非常注重增 强服务意识,强调以热情、周到、耐心、细致的工作作风,营造宽松、融洽的培训氛围,以期调动学员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和参与性,取得更好的培训效果。

基地对培训质量也是双重考量,它既体现为基地对培训需求的准确把握,对培训方案的科学设计,对参训学员的规范管理和严格考核,也寓于学员对基地的学中评价、学后评价以及后续跟踪反馈。为此,基地不断探索和完善包括学员学籍管理制度、学员请销假制度、培训考核评价制度等在内的学员管理制度,加之教学管理制度和学员培训评价制度,又构成了对培训教师、培训课程、培训教材以及培训效果的评价。基地根据评价结果不断改进教学,以学员的需求和建议作为不断提高培训质量、完善培训过程管理的抓手,形成了完整的质量链条和质量循环,为基地工作的持续改进创造了条件。

我们一直坚持,“服务为本,质量为先,打造精品”不是一句口号,而是要通过相对稳定的项目、健全的制度、持续的改进,通过力争落实到处理好每个细节,在琐碎的事务中体现基地人员的工作素质和专业水平。细致的服务,真诚严格的要求,也确实得到了学员积极的评价。三、三元协同,两化并重,凸显师资培训特色

在强调理实一体(理论与实践)、双师导向(教师工作过程与技师工作过程),把握和聚焦职教师资能力核心要素(职业教育理念、职业工作过程分析、职教课程开发、专业教学法、教学媒体技术)的同时,针对产业和社会发展两化融合的趋势(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带动信息化)以及职业教育信息化与国际化的需要,在职教师资培训中探索职业教育三元协同(基地、职业学校、企业)、两化并重的有效方式。三元协同,也即基地、职业学校、企业协同机制,两化并重,也即以信息化推进现代化(教学内容、管理手段、教学方法的现代化),以国际化带动本土化(先进职教模式和方法的学习和本土化)。前者以与企业、职业学校合作建立的“双师流动站”为例,后者以中德职教合作以及校长和骨干教师赴德研修为例,这两方面的工作,进一步凸显了我基地的职教师资培训特色。

四、立足上海,务求实效,重视培训效果示范

上海作为全国职业教育的高地,职业教育改革发展阶段突前,职教师资总体素质相对较高,骨干教师更是中国高水平职教师资的代表,这一切也都意味着:如能满足服务上海职业教育及其师资培训的需要,必然在全国范围内也会具有充分的先进性。因此,我们坚持立足上海,把承担上海市中职骨干教师市级培训任务看作是学习提高和检验能力的机会,务求培训实效,通过强化过程管理、跟踪反馈、延伸服务等方式,关注参训的上海骨干教师在送培学校的示范引领作用,以期通过滚动培训在相关学校形成完整的团队,共同推进教育教学改革。与此同时,立足上海,务求实效对我基地的促进作用以及所形成的多元团队,也在很大程度上保证了我们作为全国基地的对外辐射能力和示范效应。

综上所述,稳定的组织机构、专业的师资团队、良好的基础设施、广泛的对外联系,特别是以平台建设和对外交流与合作为主要支撑,以职教科研、师资培养、社会服务为核心任务的互动机制,在很大程度上保证了同济大学基地开展职教师资培训的专业性和科学性,为模式创新和提升服务职教能力创造了条件。

非常感谢一直以来市教委特别是职教处及项目办对我基地的认可和鼓励,感谢职业学校同仁对我们工作的理解和支持,正是 在这样一种积极向上、融洽合作的战线氛围之下,我们在累并快乐着的感觉中取得了一定的成绩。

对于后续工作,我们更感任务艰巨,责任重大,为确保基地在市教委领导下在“十二五”期间更好地工作,进一步提升服务职教的能力,我们制定了详细的工作计划。以下简单概括一下工作要点:

(1)进一步凝练和完善职教师资培养培训的“同济模式”,谋求实现系统的模式创新。

(2)进一步强化对德合作,依托中德(上海)职教合作示范基地,多出建设性成果。在推进国际化的同时,更加注重做好“本土化”工作。

(3)进一步加大职教科研力度,强化团队建设和核心方向,推进“研究型”基地建设。

(4)以师资培养和职教科研为支撑,围绕职教师资核心能力养成的关键环节,全力打造精品培训项目。

职教能力 篇3

关键词:培训校本;方向;关键;途径

中图分类号:G710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5)07-003-2

目前,从上到下,对职业学校师资进行的各级各类培训,可谓紧锣密鼓,不仅类别多,而且信息量大、频率快,足见国家对职业教育的重视。但毋庸讳言,就目前市一级甚至省级职业教育机构组织的教师培训中,存在着形式单调、培训效果的后续调研工作缺乏、有的培训内容理论性过强以至一线教师难以提起兴趣、有的培训项目滞后等不尽人意的地方。

那么,教师培训如何搞、以什么样的方式搞,才能取得最大的效应?作为基层学校,确实期望教育行政部门能拿出真正具有实用价值的教师培训方案。

校本培训,应根据学校的实际开展,做到因地制宜,如果能得到有关专家的引领,效果可能更理想,也更有价值。宜兴中专从1999年开始就一直依托学校科研处,开展多层次多角度立体式校本师资培训,分别有序地对青年教师、骨干教师和专业负责人进行不同内容的培训,尤其在课程改革上,紧紧围绕热点,结合学校实际,不断探索。主要从改变教师理念、改进传统陈旧的课堂教学模式以及职校优质课课堂评标准、教师信息化技术、专业技能等内容进行了广泛的培训,取得了一些效果,受到教师普遍欢迎。本文仅仅以一个基层学校的身份,从微观的角度,阐述本校在校本师资培训方面的一些做法,以期得到同行及专家们的指导。由于篇幅所限,仅能概述。

一、紧跟职教理念,紧随课改形势,是校本师资培训的方向

近年职教课改进入深水区,如何明确方向、行政垂范,提高认识,充分发挥校科研机构职能显得十分关键。首先应对学校行政领导进行培训,提高其认识。科研处每月一次为学校行政领导组织培训,内容涉及思想观念到课改实例等。如我校组织了“学习宁波职业技术学院先进职教理念”、“项目教学法”、“太仓职教中心的德国双元制本土化理论”、“赴德国培训教师汇报”等讲座,以营造良好的培训氛围,使全校上下一致,目标明确。

其次学校科研处人员率先提高学习意识,上至国家职教政策法规,下至教科研动态、教改信息,尤其关注有关学校新的做法,学习核心职业教育期刊《中国职业技术教育》、《教育与职业》、《职业技术教育》、《职教通讯》和《中国教师报》、《中国教育报》等刊物,随时搜集有关资料,浓缩精华,每学期选编一册《校本师资培训学习资料》,供全体教师学习。选编时力求内容丰富,设置了“教学研究”和“教学案例”、“教育故事”、“好书推荐”等栏目。有时则结合学校教学实际,选编成专题材料。这样不仅拓宽了教师视野,为教师教学提供借鉴,也发挥了科研处为教职工服务的职能。

二、多途径、多角度、多层次建立师训系统工程,是搞好校本师资培训的关键

对每个职业学校来说,师资培训应该是个系统工程。我校从1999年开始,着力校本师资的培训,力争多条腿走路,多途径、多角度、多层次建立师训系统工程,做到校本培训和国家培训相结合、技能训练和理论学习相融合、校内培训和企业锻炼相切合,最终培养出以“青年教师—合格教师—骨干教师—专业负责人”为一体的“金字塔”式的教师队伍。

1.搞好五年青师培训,分段实现培养目标。

青年教师从大学毕业进入职业学校工作,大部分仅仅是从大学走进职校。这样,职业学校就势必面临着如何把青年教师培养成合格教师甚至骨干教师的问题。学校专门制订了《青师培训方案》,将培训的总体目标落实为“一年上格式,三年过三关,五年创特色”,即第一年必须做到课堂教育走上规格,以提高教师的基本功为主;三年内过好“公开课、课堂考核、教育论文”三关,五年内努力成为学科教学特色型教师。

2.中青年专任教师分别开展“信息教育技术能力”和“专业教师专业技术能力”两项教育基本技能的专项校本考核。

本着“质量立校,师资为本”的主旨,根据我校信息化建设与“双师型”教师能力建设的实际需求,系统规划与部署校本中青年师资培训与考核,促使中青年专任教师都能熟练制作多媒体课件、熟练操作多媒体设备,娴熟地将现代化教育技术手段应用于课堂教育实践。中青年专业学科教师都能熟练掌握本专业一项乃至多项工种的实践操作技能,名副其实地具备“双师型”教师的能力素质。对取得“合格”以上成绩的教师,学校将颁发合格证书,考核的成绩等第记入教师的业务档案,学校给予相应奖励,将以考核“合格”作为推荐教师晋升高一级职称职务的必备条件,并且作为将来教师岗位聘任的重要参考依据。

三、将培训触角伸入教师微观课堂,课题引领改革陈旧教学模式,是校本师资培训的有效途径

校本培训的最终目标是提高教师的职教能力,而课堂不仅是教师赖以生存的领地,更是展现教师能力和职业教育魅力的场所。职业教育的课堂应该展示出其独特的“职业”特色。我校结合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知识与能力同步发展研究”总课题,申报了课题“中职校各专业课堂教学优效模式研究”,以此为抓手,从微观入手,将培训的抓手落实到教师的课堂,主要对教师传统而陈旧的教学模式进行了系列改革。

1.全员灌输职教“好课”十二字评价标准,提出“实践课堂”理念。

什么样的课才是职业教育的“好课”呢?第一,学生为主体,在教学过程中,课堂上学生必须充分行动起来,不是看老师表演。第二,突出能力目标。第三,能否用恰当的任务进行能力的训练。因为,知识是可以传授的,而能力是练出来的,要练能力,必须在完成任务中进行。简单地说,“能力目标、任务训练、学生主体”十二字就是职业教育好课的主要标准。这样的课堂称之为“实践课堂”。

2.课改抓手落实于课堂“教学目标”的设定,培训教师单项课堂设计能力,真正落实能力目标。

经过学习和讨论,教师认识到“好课”十二字标准所体现的原则是新旧课程的重要分水岭,是职业教育课程改革的基本方向和基本要求。学校要求各部采取措施,全员参与“中职校各专业课堂教学优效模式研究”活动。号召教师首先在“单次课”的教学设计中着手改变,从写教案开始,提出统一要求,务必突出能力目标,并将十二字目标贯穿融合到新的课堂评价标准中,科研处则通过具体案例来帮助教师搞好单项设计。比如,下文的计算机网络概论1(单次课程设计)是不合格的设计,计算机网络概论2则是能体现“十二字”标准的设计。

3.与时俱进,以校级课题为引领,全员开展微课培训。

MOOC(“慕课”)是新近涌现出来的一种在线课程开发模式,当前,作为慕课基础元素的“微课、微课程、微视频”等为名称的比赛,也在全国诸多区域展开了研究,作为国示范中等专业学校,我校紧紧跟上了这个潮流。2014年举办了3次大规模培训,分别邀请企业、高校、以及校本三个层次的专家,为中青年教师进行了培训。同时,为了提高教师信息化水平,为老师的成长搭建科研平台,我们在前期微课培训的基础上,在全校教师中开展“微课设计与制作”的专项校级课题研究。在校本研究的基础上,鼓励研究成果较好的老师申报省教科院课题,目前有两个教师的课题被立项。

总之,我校通过上述种种办法进行的校本师资培训,总体来说,效果不错。但师资培训是个永恒的主题,值得我们探讨和深入研究,这样学校才能与时俱进,持续发展。

职教师资能力体系的构建及分析 篇4

欧洲职业培训发展中心 (CEDEFOP) 在对欧盟的17个成员国职业教育从业人员进行调查和总结后, 制定了一套职业教育专业人才的能力结构。此套能力结构着重分析了职教师资在行政管理、培训、发展和质量保证、工作关系网构建四个方面和工作领域的活动内容和能力要求, 但并未对职教师资能力做出明确的规范和要求。

我国关于职教师资能力的研究主要是针对能力的培养, 而关于能力的系统性体系标准的构建极为稀少。到目前为止, 职教师资能力众说纷纭, 没有一个具体、规范而明确的标准或体系, 这就对职教师资能力体系的构建提出了诉求。

职教师资的能力体系是对职教师资应该具备的能力的全面展示与阐述。职教师资的能力是多方面、综合性的, 在该体系中笔者将职教师资应具备的能力分为基础能力、专业能力、扩展能力三类。基础能力是职教师资立足社会、立足课堂的保证, 通过教师与学生之间的情感与学术交流, 教师才能更好地将知识传授给学生。专业能力是成为专业职教师资所要求的能力, 其在职教师资能力体系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教师的专业能力使其课堂充满科学性与学术性, 也对学生专业知识的获取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在职业教育大发展的今天, 职教师资专业化进程不断推进, 而职教师资专业能力的要求正是对职教师资专业化的完整体现。扩展能力是区别于职教师资与普通院校教师的能力要求。当今社会竞争日益激烈, 职教师资必须彰显其“职教”特色, 展示其专业性, 才能在社会竞争中站稳脚跟。

职教师资能力体系结构模型的构建

图1是职教师资能力体系结构整体模型, 它呈现了职教师资基础能力、专业能力和扩展能力三者之间的关系。基础能力和扩展能力作为专业能力的辅助, 成为基座支撑专业能力。三种能力在构成上达到平衡和协调发展, 从不同维度上促进教师教学行为的发生和教学效果的实现。在能力维度上, 基础能力和扩展能力应从能力广度上发展, 基础能力的广度扩充会使职教师资能力的基础更为稳固, 便于教师往更高的层次发展。扩展能力的广度开拓则会促进教师能力种类的增加与范围的扩大, 满足新时期对职教师资“四大支柱 (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合作、学会做人) 支持的个性和社会性人格和能力的全面培养”的要求。对于专业能力, 则是从能力深度上发展, 专业能力作为职教师资实施教学的职教师资专业性的体现, 在要求上有其能力标准, 深度发展才能更好地促进教师专业知识的传授。

职教师资能力体系结构的分析

(一) 基础能力

基础能力是指作为一名教师所应具备的一些基本能力。笔者在此根据教师职业要求所涉及的职业内容、职业环境、职业素养、职业道德等将这些基本能力划分为认知能力、适应能力、沟通能力、管理能力、分析能力五部分, 如图2所示。 (1) 认知能力是指作为一名教师要有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以及很好的自我认知与学习能力。 (2) 适应能力指对环境的适应能力以及很好的应变能力。 (3) 沟通能力是指教师能够面对不同的群体进行沟通交流的能力。 (4) 管理能力是指教师能够有效地组织教学、管理班级的能力。 (5) 分析能力是指教师对事情的轻重缓急、时事动态的发展能够进行科学合理分析。

在基础能力关系模型中, 笔者采用了包含的关系结构图, 如图3所示。作为一名教师的基本能力, 其中沟通能力无论是对于教师还是一个普通人来说都是一种必备的才能, 是我们建立人际关系的基础能力, 所涉范围最广。通过沟通来分析时事动态、管理班级。而无论是对事态进行分析还是对班级进行管理, 都需要教师拥有正确的认知与较强的适应能力才能实现科学分析、科学管理。由此可见, 沟通是基础, 分析与管理是途径, 认知和适应是核心, 其能力范围层层缩小。

基础能力的划分, 体现出作为一个普通教师所应该具备的素质与能力, 对于职教师资来说基础能力的培养也不容忽视, 在职教师资能力体系中, 基础能力作为整个体系的基石, 也表现出其对于职教师资能力组成的重要性。

(二) 专业能力

历年来, 对于职教师资应该具备的能力的讨论从未停歇, 从最初的“双师型”人才, 到如今“四师型”全面发展的职教师资能力要求。关于职教师资应该具备的专业能力一直在大家的讨论中难以达成共识, 但随着国家对职业教育的重视以及职教师资的专业化发展, 适应社会的职教师资专业能力呼之欲出。专业能力的划分, 是依据近年来职教师资专业化发展的趋势而来的。笔者依据新时代对教师的教学要求将专业能力分为教学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媒体应用能力四个部分, 如图4所示。

所谓教学能力是教师进行高效教学的核心能力。教师的教学能力主要体现在教学设计、教学实施、教学评价上。一堂课从设计、实施到最后的评价, 教师必须具备对教学的组织和管理能力, 对教材的理解和使用能力, 对教学问题和教学效果的分析、判断能力, 运用策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能力, 运用合理的方法检测学生掌握知识的能力。只有当教师的授课内容符合学生的最近发展区, 学生才能更好地吸收知识。

所谓实践能力是指保证教师个体运用已有知识、技能去解决相关行业、企业生产实际问题所必须具备的生理和心理特征。教师通过实践, 除了可以巩固自己的专业知识, 还可以扩展自己的视野, 吸收更多前沿的知识。在该模式中, 我们把实践能力分为呈现和重组知识结构的能力、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专业科学研究能力和前沿知识接受能力。教师要解决实际问题, 必须要通过实践, 然后对自己的知识进行呈现和重组, 再结合社会发展情况, 最终得出结论。在这个过程中, 需要教师多方面扩展自己的知识。俗话说:学生如果需要一杯水, 教师就得有一桶水。如果教师对自己的专业不了解, 试问又如何能给学生讲明白呢?同时, 教师的实践能力是“双师型”培养的重要因素之一, 学校要想提高教学水平, 教师实践能力的提高是必须的, 也是必要的、刻不容缓的。

所谓创新能力是教育的灵魂所在, 主要包括创新观念、创新教学、创新策略、创新机制。打破旧的传统, 用一种的新的眼光、机制来评价学生, 真正实现儒家所提倡的“因材施教”的教育目的。用一种新的手段、策略来教育学生, 学生则会以一种轻松的姿态去获取真正的知识。

所谓媒体应用能力是指教师要学会使用各种多媒体设备进行教学。要打破传统的黑板教学, 而要利用声音、视频、动画, 甚至是虚拟现实等多媒体手段, 充分调动学生的视觉、听觉乃至触觉、嗅觉来进行教学, 使得课堂更加的生动活泼, 全方位提高学生的认知能力。此外, 随着时代的发展, 信息社会的来临已经使得多媒体应用能力成为新时代教师不可或缺的一个重要因素。

在专业能力关系模型 (如图5所示) 中, 实践能力是职教师资区别于普通教师的一个独立的能力范围。作为职教师资的专业能力之一, 实践能力与教学能力并驾齐驱, 相辅相成。创新能力与媒体应用能力作为提升教学能力与实践能力的核心能力交叉于教学能力与实践能力之间。在职教师资专业化发展的今天, 职业院校对于教师专业能力的要求也渐趋严格。只有专业能力过硬的职教师资才能得到更好的发展, 才能在竞争激烈的社会中与时共进。

(三) 扩展能力

扩展能力在职教师资能力体系中也不可或缺。扩展能力的范围很广, 可以涉及职教师资的专业能力内容, 也可以与其专业能力毫不相关。从能力广度来说, 扩展能力是职教师资能力的组成因子。

为准确把握职教师资扩展能力的内容, 确立合理的概念维度, 笔者从社会经济发展情况、学校企业人才需求量、家庭心理期望程度、职业院校学生学习特性等角度综合分析, 将扩展能力分为四个层次内容:就业指导能力、职业规划能力、外语应用能力、法律法规认知能力, 如图6所示。

就业指导能力是指在学生学习阶段告一段落之后, 教师要对学生的学习、兴趣、收获等因素做出分析与规划, 对学生将来的就业做出指导。教师必须在职业教育和产业部门之间的关系领域进行研究, 具有市场洞察能力, 对于行业信息有一定的敏感性, 才能准确把握市场的价值方向与定位, 从而在学生的理论学习与技能训练方面做出合理而准确的指导, 更好地帮助学生分析自身优劣势, 最终能顺利就业。

职业规划能力需要的因素与就业指导能力略有不同。教师必须在学生学业过程中对其兴趣爱好、理想期望等因素做出分析整理, 为学生将来的职业列出宽泛而可能的职业路线, 让学生对自身更加了解, 以便在学习生涯中为正确的目标而奋斗。

外语应用能力是指在日常生活中使用非母语语言的能力。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 外语逐渐进入了教师的生活、工作、学习中。外语应用能力可以提高教师的社交能力, 扩大人际交往圈。同时, 现在大部分的先进技术都是从国外引进的, 如果想更容易地掌握前沿技术, 那么学好外语是不可或缺的。

法律法规认知能力是对国家法律法规的了解与运用程度。教师经过学习和培训所获得的关于教师职业法律法规知识、能力以及在此过程中形成的相应思想观念、态度、意识等, 是由教育法律法规知识、教育法律意识和教育法律的行为能力等方面构成的。“加强教育法制建设, 全面推进依法治教”已成为当今教育发展的重要命题。教师队伍的教育法律素质是依法治教工作的推广和实施的重要影响因素。提高教师队伍的教育法律素质, 培养法治精神是依法治教的基础工程。

在扩展能力的关系模型 (如图7所示) 中, 外语应用能力和法律法规认知能力都可以运用在就业指导能力与职业规划能力中。近年来在职教师资能力研究中也分析了职教师资与普通教师在能力上存在的差异。经调查发现, 几乎所有的职业院校认同他们培养学生的最终目的是促进学生就业。基于这种本质的区别, 在职教师资能力的培养上, 扩展能力的提出更加注重了职教师资就业指导能力与职业规划能力, 以期能更好地适应新时代的发展需求。

职教师资能力体系应用前景

职教师资能力体系的建立, 可作为师范院校培养职教师资, 或是职教师资提升自身修养的参照与指导, 可成为职业院校进行可持续发展规划的基础, 学校可以根据该体系寻找有利于自身发展的途径。同时, 该体系可以衡量职教师资培养或培训的质量, 成为各职业院校招聘引进师资的参考标准。该体系是在社会发展规划和需求基础上建立的。因此, 在一定程度上为社会选择工作者也提供了参考。

职业院校的发展在于学生的成就与就业, 而达到学校发展目标和战略目标的基石则是职教师资的规模与质量。职教师资能力体系的建立为职业院校扩充师资规模、培训提高师资质量、增强师资储备提供了标准, 便于职业院校制定学校发展规划, 打好发展进步的基础。

师范院校培养学生的目标在于将学生培养成合格而专业的职教师资, 而达到此目标的第一步便是了解职教师资的能力体系。因而, 本研究有利于职业技术师范院校做出培养计划, 制定培养安排, 从而提高职业院校教学水平和质量, 为我国职业教育事业发展储备雄厚的师资力量。

结语

职教师资能力体系构建的是一个标准化的能力体系。其将职教师资的各种能力归纳成系统, 发现其内在的联系, 总结其规律性, 提高体系的可运用性。同时帮助职教师资梳理多种能力之间的关系, 有效获取对自己有利的信息, 在提高自身能力的同时也为师范院校培养职教师资提供参照。

参考文献

[1]刘光然, 郭桂英, 张召霞.职教师资专业化发展有效途径研究[J].电化教育研究, 2013 (1) :10-11.

[2]卢艳.浅析专业教师能力建设的途径和方法[J].考试周刊, 2011 (82) :30.

[3]何东明.教学能力[EB/OL]. (2011-10-30) .[2013-02-15].http://scpx.cersp.com/article/browse/202635.jspx.

[4]林素琴, 邵汉强.“拜师学艺”创新“双师型”教师培养模式[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2007 (29) :27.

职教期刊职教论文 篇5

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最基础单位是课堂,最终的环节也将是课堂,课堂教学必须面向职业岗位群。职业教育应通过开设有关的基础理论和实践课程,培养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

1、抓好备课环节。所有课程都应该是某种职业能力的立体结构中的一个分支,每一个专业都应有相应的能力结构图,不仅要让所有教师明确知道自己为什么要上这门课,而且要让学生了解为什么上这门课,可以最终形成哪种能力。只有这样,从专业培养的最终能力目标入手,课堂教学才可能变得意图明确,行之有效。对于每一堂课的备课环节来说,最重要的莫过于课堂教学设计思路的变革。改变过去以知识掌握为主线的设计思路,在设计中以能力形成为主线,将知识、方法、技术和情感熔于一炉,使课堂的各个要素得到有机重组。在《国际贸易实务》课程的教学过程中,我们妥善安排教学时间,把握好学与练的比例,将专业技能训练列为本阶段教学的中心环节,加大实践性学习的课时量,使讲授课与实训课、案例分析课的比例保持在2:1:1,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2、通过改革传统模式,大胆对《国际贸易实务》教学方法进行改革,明确以强化动手能力为目标,重点培养学生动手能力,把与教学内容环环相扣的案例分析和课程实训作为该课程教学中的一个重要方面,进行有计划有目的的安排,使之贯穿于整个教学的全过程。具体是通过以下三个环节来加强学生基本技能的训练和培养:案例分析、课堂实训、模拟操作。同时,也对传统的考试方法进行改革,有效地配合了教学活动。

二、教学方法改革的模式

从推进素质教育的角度来讲,转变学习方式,要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主要目的,要构建旨在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学习方式和教学方式,注重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品质,鼓励学生对书本的质疑和对教师的超越,赞赏学生富有个性化的理解和表达。还要积极引导学生从事实验活动和实践活动,培养学生乐于动手、勤于实践的意识和习惯。为了使实训与课堂教学相互协调,又自成体系,我们首先根据课程的特点和内容进行统筹安排,对整个外贸合同的所有环节进行了优化设计,然后根据课程的要求及学生的外语水平等条件,共安排了十个章节的实训活动,同时按照教材中的各类合同、票据样本设计了相应模拟题目与票据样本,这样就保证了教学过程的完整性,避免了盲目性,使实训活动与课堂教学既切合实际,又有章可循。

(一)课堂讲授的互动化

高质量的教学活动应是一种教师与学生双方都积极参与的活动过程。然而传统的教育模式往往忽视了对后者积极性的调动。特别是以往实务课程的教学,一贯以课堂讲授为主。这种以教师为中心,课堂传授知识的方式自有它一定的优势,但易于束缚学生的思想,难以启发其主动思维,使学生仅满足于书本内容,缺乏激情引动下的创新精神,视野局限,因而违背了教学的终极目标―――培养人的创造性思维,不能最大限度地挖掘每一个人的潜力。为此,就如何改进教学方法,丰富教学手段我们作了大量的探索研究。主要采用了互动式教学法。互动式教学法是众多教学法中很有特色的一个方法,讲究的是通过“引、动、导、探”教学机制,对学生进行“启发引导、多维互动、自主探究、促进发展”的教学方法。首先是以设计的探究化教学内容为引领。例如,在学习外汇核算时,提问学生采用不同的买入价与卖出价的原因,诱导、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带着疑问开始本章的学习,使学生始终保持能动、活跃的思维和积极的探究状态,从已知到未知发展学习、探究能力,启发积极地创造性思维和思维碰撞,从而发现新知识、新思路、新方法。这样的学习效果比较好。然后是在授课中注重教与学的互动和谐,即改变教师的中心角色为引导性,通过实施探究性提问、探究性讨论等手段,带动学生的思路。例如,在交易磋商一节中,在课堂上安排学生分组模拟谈判,用英语起草电传等,让学生充分主动地参与学习,学生主动学习的热情非常高。第三是教师的适度引导,体现为有目的的“引”和“导”,教师有意识地以导向性信息创设探究环境,引领学生思维方向;在导学、导思、导探、导创中精于诱导、引导、指导、疏导、启导。例如,在学习数量条款一章时,先安排学生自学,最后由教师指导分析案例中的漏洞。

(二)实践课程设计的系统化

主要注重以下几方面:

1、课堂实训的连贯性与多样化。

要牢牢抓住“教为主导、学为主体、疑为主轴、练为主线”的根本,就是要在每个知识点学习结束后,及时安排相关的实训内容进行强化巩固,把理论知识与实践有效地结合起来,同时还要注意各部分内容的必然联系,使教材内容形成完整的体系。进出口业务是一个环环相扣的活动,进出口合同中的各个条款间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进行实训就是牢牢抓住课程的主要环节,通过练习培养学生的操作能力,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为此,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提前设计好各环节进行实训的内容与方法,做到实训的内容有针对性,实训的方法多样化,例如,在讲授过程中可以随时布置学生进行标志设计、条款翻译,或者在各章结束后安排学生把汉语条款翻译成专业英语、查找条款中的错误等等,可以让学生及时地得到训练,有效地增强了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

2、案例分析的针对性与灵活性。

要搜集许多取材于真实的经营环境的相关案例,采用到课堂教学中,用于训练学生的战略、政策观点和实际处理问题的能力。要做到:(1)情景引发,实施任务驱动策略,创设情景引出问题,明确探究任务和目标,引发探究兴趣、动机。例如,在第二章的贸易术语中,我先由开篇案例开始,让学生了解了案例后产生兴趣,带着兴趣与好奇参与教学活动;(2)活动探索,实施以教学事件引起学生活动的教学策略,学生与情景、材料、经验、体验、实验等互动获得信息及联系,从而积累直接经验和事物的特征,教师适时引导和指导,如各章课后的案例分析大多以小组讨论为主,再由教师和学生进行点评。(3)研究发现,实施启发诱导教学策略,使学生对获得的直接经验进行推理、抽象、概括,发现获得结论。此类案例分析方法主要运用于谈判磋商交易等章节时的教学,由学生把各种资料归纳起来,分组进行模拟谈判前的准备工作,做到了然于心,有备而来。

3、双语教学与计算机模拟操作的辅助性。

由于《国际贸易实务》课程的涉外性,在教学中必须注重专业英语的运用。在所有的条款学习中,我们都采用了汉语、英语的名称,作业与实训课也都要求以英语为主。通过实践,绝大多数学生能熟练识别专业英语术语,了解了术语的标准英语格式,初步具备了以专业英语术语填制相关单据的能力。计算机模拟操作是采用计算机虚拟现实技术,应用所学知识对现实的商业和企业中复杂的信息流和市场变化进行模拟,做出相应的决策,以此达到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例如,在结算一章的学习中,我们采取了计算机模拟操作的方式,要求学生上机操作,对预先设计的单据进行核算实习。还根据教学目标的要求,有目的的安排学生课后登陆外贸管理机关和外贸企业的网站,从中了解具体政策与业务情况。

三、考试方法的改革

主要包括了两个方面的改革:开卷考试、分阶段考试。

1、由于本课程内容繁杂,凭一次只有不到两小时的考试不足以全面考核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就尝试分阶段进行二至三次考试,然后把各次考试的成绩进行平均。这样,可以督促学生在学过以后及时复习,进一步加深印象,也能使期末考试的负担得以减轻。按照教材内容和教学计划的安排,把合同条款分成三部分进行考核,即贸易术语、运输与保险、结算。

2、在出题时还要考虑到《国际贸易实务》对学生的要求以培养实际动手操作能力为主,考核内容应注重操作而减少理论部分。每次考试的侧重点不同,有的以合同条款的填制为主,有的以计算数据为主,有的以上机操作为主。

3、进行考试方式的改革,就是变闭卷为开卷,允许学生查看资料。这需要教师预先对考试内容进行有目的的设计,把各考试内容巧妙地设计成一个连贯的整体。例如,在考核合同条款的前几部分时,只出一个外贸案例,在看似简单的一道题中包含着几章的内容,既考核条款、术语,也考核计算方法与国际惯例的掌握情况。不仅要求学生用英语填写模拟合同,还要在计算相关数据后,一并填写附带的各类表格,极大程度上注重了知识的衔接,真正做到了环环相扣。学生普遍感觉其难度并不比闭卷小,考出高分极不容易。

职教汽修学生学习能力培养的研究 篇6

关键词:自主学习;学习能力;引导;挑战

一、学生自主学习的内驱力

罗杰斯认为人是有理性的生物,人会自我实现的主动愿望。人的学习行为会受到人自身的自我意识的支配,并且人有自我实现的意愿。马斯洛进一步认为,人的学习行为及自身成长是人的基本需要。人的自主学习具有其自身的内驱力。通过实验表明,在没有教师在场的情况下,中职汽修学生对新的实验设备均有不同程度的好奇心。在分组进行竞争性学习及学习评价时,学生均表现出强烈的成就动机和进取心。这都是中职汽修学生进行自主学习的驱动力,也正是如此发现,让课题组的研究进展得非常顺利。

二、自主学习能力的引导

1.教师引导

教师在教学活动中起主导作用,是教学活动的策划者和组织者,学生的行为一般也是在教师的引导下发生和进行的。而我国大多数教师习惯运用讲授法教学,对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均存在怀疑,对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也存在怀疑。研究发现,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是可以培养和提高的。初期教学研究实验中,学生的自主学习表现欠佳,教师也因为长期的讲授法教学养成的惯性教学方法,表现得不太适应。而经过一段时间的研究和教学探索,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大大提升,很多学生探索出适合自身特点的学习方式,学习方法也变得多种多样。教师的教学组织方式也变得非常多样化,课堂教学变得生机勃勃。

2.好奇心引导

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最大的不同就是理论性知识变少,实践性知识变多,尤其是汽车专业课的教学尤为突显。而人的好奇心是与生俱来的,人天生具有探索新知的愿望。在课题研究的中期,教师发现利用学生的好奇心进行自主学习,是一件事半功倍的教学方式。只不过教师要在课前进行知识内容的筛选和甄别,找到易于触发学生兴趣和好奇的知识点,并设计好实验和工作页,提供一些必需的知识链接,供学生自主学习。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引导的自主教学使一些纪律性差的学生进步很大,这为后进生转化提供了一种极其有意义的教学策略选项。

3.任务引导

知识的系统性是工程领域中的一种基本特征,而操作的规范性和流程性又是职业教育必须要培养的。前些年提倡的任务驱动教学模式在驱动力方面饱受争议,经常有专家说“有任务无驱动”。而在自主性学习领域中,我们提倡任务引导,即由工作任务和在工作任务书引导下,让学生一步一步地自主学习,探索操作流程和工步的操作技巧。此时我们非常强调教师以及任务引导组长的重要性。在规范性操作的某些环节上还是要有示范性操作或是对规范操作的讲解。如分组进行自主学习时,应指派相应的教师或任务引导组长,给予及时的纠正和示范性操作。

4.竞争性评价引导

人的成就动机以及自我实现的愿望都会改变人的行为方式以及行为习惯。我们在自主学习研究实践过程中,发现自主性学习加上竞争性评价可以极大地调动学生的学习动力。尤其是在分组学习时,组中核心成员会更多地帮助学习能力较弱的成员,以实现共同学习和进步,并且会把自己的学习心得传授给这些同学。我们发现,由较为优秀的学生总结的学习心得往往行之有效,甚至是教师在备课时会忽略掉的一些有效办法。

四、自主学习的方法与途径

1.自主性预习

课堂自主学习必须建立在学生已经对相关教学知识有一定了解的基础上,否则无法进行讨论、交流以及实验来建构新知识。研究表明,自主预习的重要程度在自主性学习中占有重要的比重。所以自主预习是必需的,但如何开展自主预习呢?

(1)布置自主预习任务。教师根据即将开展的教学内容,先期布置学生自主预习的内容,即要先期看懂的原理图或工作准备,由学生在课前就通过预习做一些知识贮备。

(2)完成自主预习任务书。为了让自主预习达到一定的成效和标准,教师可以设计自主预习任务书,确定预习目标和预习任务。考核学生预习效果,如流程性知识、数据性知识、原理性知识、图表归类型知识。

(3)分组制作学习PPT。分组制作学习PPT,第一个目的是为自主性课堂做准备,让学生按PPT进行知识内容的讲解。第二个目的是知识的加工,学习的过程是一个对知识反复加工的过程,在反复加工过程中,加深认识,深入理解。制作PPT时学生会对知识结构产生更深入的认识,更容易将知识联系起来,并就各知识点的重要程度重新组织和架构。这也是知识的重新建构过程,可以有效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

2.组内分工

组内分工包括预习分工、学习任务分工、工作分工、讨论分析及汇总汇报的分工。组内分工,细化工作,大大提升课堂中的组织效率,减轻专业实训课教师的工作压力,让实训工作变得有条不紊。但在自主学习的教学实践的初期一般不会太顺利,这需要一段时间的锻炼和磨合才能形成很好的配合。而这期间学生的配合组织协调能力的培养也是无比重要的。

3.课堂中的自主学习的推进

教师应设计一定的课堂自主学习任务书,结合自主学习课堂的教学特点及教学主要内容,设计教学推进的主线。这与教师为主导的课堂会有些不同,应该由少而多、由浅入深、由易渐难、由简再繁,减少学生的恐惧感和不适应。课堂中的知识引入,可以由学生完成,课堂中可以加大讨论和操作实践的比例量。

4.自主学习的成果展示很重要

成果展示是自主学习内趋力外化的一种重要体现形式。通过成果的展示可以提升学生的学习乐趣,体现自身的存在感和价值感。展示的学习成果也是整个学习小组的团结合作的学习精神的展示,从而进一步加强小组成员的集体荣誉感。

5.评价交流环节不是结束而是另一个开始

自主学习的评价由组内评价和组间评价组成。因为是自主学习,所以感受非常深刻。评价环节中的所感所悟极其真实,每一次对自己的评价和对他人的评价均会在下一次自主预习和课堂自主学习起到促进作用。因为每一个教学环节均由学生一环环真实积累而来,故组间评价和交流也是直击要害。所以评价交流环节变得非常有效,不是为了本次课的结束,而是为了下节课更好地开始。

五、自主学习的优缺点

1.自主学习可以有效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

自主学习有效提高了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在学习过程中学习能力得到提升,学生学会了以探究为主要学习方式,以及运用网络多媒体辅助自己的学习。

2.自主学习存在一定程度的发散性

从课堂教学而言,发散性具有优劣并存的特性。课堂的时间是有限的,而在信息爆炸的时代,学生自主学习的问题可能存在多种不同的解读和呈现方式,教师可能会来不及处理一些可能存在争议的知识内容。发散性另一个优势是能促进讨论,增加学生对问题的认识深度和全面性。

3.自主学习对后进学生是极大的挑战

自主学习如果运用不好会加剧班级学生的两极分化。故教师应认识到自主、合作、探究中合作的重要性,并预先设计好课堂教学中任务、能力、知识的分层,让这种先进的教学方式促进每一位学生。

4.自主学习是对教师的一种挑战

学生通过自主学习获得更多的知识,并带着疑问求助教师,而有些疑问也可能是教师或是教育专家也存在的疑惑。这就形成了挑战,要求教师不断提升自身教育教学水平,以适应新时代职业教育对教师提出的更高要求。

参考文献:

[1]刘德恩.职业教育心理学[M].上海:华东師范大学出版,2001.

[2]杨文明.高职项目教学理论与行动研究[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8.

职教生“职业核心能力”的培养 篇7

一、职业核心能力

职业核心能力是职业能力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职业核心能力是指任何职业或行业工作都需要的、具有普遍适用性和可转移性的且在职业活动中起支配和主导作用的能力。根据具体工作和职业情况选择和应用这些能力, 包括与人交流、信息处理、数字应用、与人合作、解决问题、自我学习和创新7个能力单元。职业活动种类繁多, 职业活动所需要的能力多种多样, 但在各种职业活动中, 职业核心能力是基本的要素, 是各种职业活动中不可或缺的元素, 它们可以引导、激发其他职业能力的生成, 具有重要的“生产性”价值。

二、现有职业教育的特点

长期以来职业教育注重学生技能的养成, 对职教学生来说大部分的教学时间都用在了对学生动手的培养, 专业的建设也重在对实践教学体系的完善, 在教学过程中常常“填鸭式”的教授技能和大量重复性实践去提高学生的专业能力, 常常忽略学生的全方面发展。

职业教育培养的人才都是当地经济发展所需要的专业性人才, 所以常常以用人单位所需进行对应的人才需求专业设置, 而对于用人单位的发展和对人才规格要求不断变化没有做出相应的应答和改变。

三、职业教育学生的特点

第一, 不喜欢单纯的理论教学, 喜欢参与情景模式的教学活动, 喜欢非传统的教学新模式。

第二, 课前不爱预习, 课后不懂复习, 课堂上注意力没法集中, 学习的积极性较差,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没有明确的学习目标。

第三, 学习习惯较差, 学习方法匮乏, 学习能力不足, 自我约束力不强, 对问题的分析解决能力不够, 文字表达及口头表达欠缺。

就职业教育学生的特点而言, 现有职业教育对学生来说是有兴趣学的, 但重点在于学生学了已有知识的同时对知识的巩固和更新, 对知识的提高, 对知识的补充和运用就很缺乏, 所以对其“职业核心能力”的培养就尤为重要了。

四、用人单位对人才需求的特点

知识经济时代, 知识更新快, 技术周期缩短, 所以用人单位对人才的选择和对人才的期望也随之改变:

第一, 用人单位对人才的迫切要求是聘来就能用, 对单位软硬环境的迅速熟悉, 对单位文化适应快, 希望学校和其能做到无缝对接。

第二, 用人单位对岗位设置多样, 要求学生对岗位环境有很强的适应能力, 对学生综合素质要求高, 能对新知识的不断学习和对新技能的不断创造, 在多变的工作环境中迅速的成长起来。

所以现在用人单位对学生的需求不再是以前对工人技能方面的硬性操作, 而是对人文环境的尽快适应和职业生涯的快速成长与发展。

五、综上所述, “职业核心能力”的培养对现有职业教育的重要性是毋庸置疑的, 下面谈谈怎样提高职教学生的“职业核心能力”。

第一, 职业学校课程体系建设的变化。实践教学内容体系, 即围绕专业人才培养目标, 在制订人才培养方案时, 通过了解企业对人才的职业能力要求, 进行合理的课程设置和各个实践教学环节的合理配置, 建立与理论教学体系相辅相成的实践教学内容体系。

第二, 职业学校在教学上的改革。在实践的教育教学过程中要用一些新型的教学实践手段让学生参与到实践中来。例如:在传统实践教学过程中常常是“老师教, 学生照做”使学生机械的接受和练习, 缺少了自主学习的过程;而针对职业能力培养的过程, 在实践教学中应“围绕案例分析导入学习”让学生围绕问题展开, 并思考找到解决方案, 学生间互助操作, 最终完成课程任务。从学习的角度看, 会学比学会更重要。

第三, 职业学校应注重学生第二课堂的开展。职业教育不同与本科教育, 在日常学习中实践技能的掌握尤其重要, 所以较多的职业学生毕业后在专业技术方面都很多出色, 但往往很缺乏与人沟通合作, 文字书写、改革创新等方面的能力, 所以通过丰富的课余文化生活可以让学生参与到一些活动的方案制定, 活动实施的全过程中来, 这样在一次次的课余文化生活中学生能学到与人交流的能力、相互协作的能力、创新能力等。

“职业核心能力”是职业教育学生发展的基础, 只有基础扎实了在职业生涯中的上层建筑才能越搭越高, 为我国现代化建设培养更多高技能、高素质人才。

参考文献

[1]曹洋, 冯琦琳.基于高职学生职业核心能力培养的项目化课程设计及实施研究[J].职业技术教育, 2014 (7) :37-41

[2]张剑峰, 高绪秀.高职学生职业核心能力培养的思考[J].科教文汇, 2013 (15) :107-108

提高职教生写作能力的三点做法 篇8

一、模仿范文, 由浅入深。

模仿是学习的必经之路, 也是形成独立的写作能力不可或缺的拐杖与桥梁。模仿的特点在于针对性强, 有法可循。通过模仿既可降低学生学习的难度, 又能够收到明显的效果。对于基础较差的学生来讲, 模仿、借鉴范文确实是一种行之有效的好方法。教师在指导写作的过程中根据教学的侧重点可选择一两篇范文, 指导学生研究其主题立意、结构布局、修辞方法、写作特点, 让学生科学地模仿, 灵活地采用, 起到开源导流的作用。

有关资料证明, 对学生来说, 多读名人名作固然重要, 但阅读一些相同写作层次、相同生活层次、具有共同情趣的同龄人的优秀作品, 更能启迪思维, 激发写作欲望。所以我们指导学生不仅要模仿名人的文章, 还应从学生的习作中找出一些优秀的作品, 在班内朗读、分析, 打印成册在几个平行班之间传阅。这种做法会极大地激发学生写作的积极性, 促使优秀作文不断涌现, 进而显著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当然, 仿写不是目的, 当学生掌握了文章的基本技法之后, 我们就要鼓励学生去创新, 逐步写出具有自己特点的文章。

二、重视评改, 凸显主体。

作文评改是作文教学的重要环节, 它既是对文章进一步的修改和加工, 又是学生学习写作技巧的机会。清人唐彪说:“文章不能一作便佳, 须频改之方入妙耳, 此意学人必不可不知也。”可见, 文章“入妙”是“频改”的结果, 而在“频改”的过程中也最容易领悟文章“入妙”之法。以往的作文教学模式是学生写、教师改。许多学生认为作文写完了, 自己的任务也就完成了, 接下来便是教师花费大量的时间、精力批改。当作文发下去之后, 学生只是匆匆浏览一下评语, 看一下分数而已, 其效果可想而知。因此, 在作文评改方面应着重培养学生自改、互改的能力, 使学生变被动为主动, 真正成为写作的主人。

自改:学生在写好草稿后, 教师根据不同的体裁、不同的要求, 强调不同的侧重点, 提出本次批改的重点, 如主题是否鲜明, 结构布局是否合理, 衔接过渡是否自然, 字词运用是否恰当, 语言是否规范等, 让学生在自读自赏的基础上加以修改。

互改:自改完成后进行互改。要求学生之间相互指出文章的优缺点, 并对好词佳句加以圈点, 最后写出评语, 对于有争议的问题全班一起讨论解决。在评改的同时, 学生既学习了他人的优点, 也找出了自身的不足。值得注意的是, 教师一定要有一个整体的作文教学目标, 每次作文都应该有重点地训练一两项写作能力, 让学生每一次作文训练都能有所收获。

三、品尝成功, 增强信心。

美国著名心理学家雷尔曾说:“称赞对鼓励人类的灵魂而言, 就像阳光一样, 没有它, 我们就无法成长开花。”文章完成后, 学生都期待着老师给他们的作文下一个好评语, 给一个满意的分数, 还期待着老师讲评时对自己的表扬。针对学生的这种心理需求, 教师应充分挖掘学生习作中的闪光点, 多鼓励、少批评, 绝不吝惜对学生的赞美之词, 即使是学生微小的进步都要给予表扬。对于学生习作的不足, 要以委婉、热情、期待的态度指出, 让学生既品尝到成功的喜悦, 又认识到自己的不足, 从而增强写作的信心, 提高写作能力。

每个人都渴望成功, 职教生也不例外。他们在初中长期不被老师重视, 自卑而缺乏成就感, 点滴的成功都能给他们带来巨大的改变。当学生看到自己的作文发表时, 那种喜悦的心情是无法言喻的。因而, 教师要多给学生机会, 让学生体味成功的喜悦, 点燃其写作的激情。教师可以鼓励学生参与征文活动, 参加作文竞赛, 也可以在校报上发表文章, 还可以班级自编作文报, 开辟作文园地张贴优秀作文、举行校园作文展等, 争取使每一位学生的作文都有机会发表, 每一位学生都能收获成功的喜悦。

职教能力 篇9

1 系统设计

1.1 系统设计原则

在对职业学校师资能力测试系统规划设计过程中, 根据系统研制目的及其相关功能, 将遵循以下原则对系统进行规划设计。

1.1.1 易用性原则

系统功能模块的开发遵循以人为本的原则。在提供强大功能的同时, 充分考虑系统维护人员操作习惯, 对后台的操作进行优化与整合, 使系统后台管理易于上手, 方便系统管理人员尽快熟悉后台管理操作, 提高工作效率。

1.1.2 实时性原则

系统的使用要本着操作实时性的原则。可充分利用网络资源, 将系统挂在网络上, 任何一位有权限的用户均可以登录本系统, 进行职教能力的测试。

1.1.3 可扩充性原则

系统采用B/S模式进行设计, 整体规划及框架设计具有可扩充性, 前台页面的设计能保证在增加试题及类别后不会破坏系统的整体结构。后台数据库的设计具有高度的扩充性, 能够根据需要对题库、测试人员、测试结果进行增、删、改、查等操作。

1.2 系统结构设计

该系统采用B/S结构, 结合ASP.net2.0 (C#) +SQL Server 2005+IIS等关键技术进行开发。B/S结构是一种面向Web技术的重要表现形式, 如图1所示。

1.2.1 表示层

第一层表示层:即Web浏览器。在表示层中包含系统的显示逻辑, 位于客户端。其任务是由Web浏览器向网络上的某一Web服务器提出服务请求, Web服务器对用户身份进行验证后用HTTP协议把所需的主页传送给客户端, 客户机接受传来的主页文件, 并把它显示在Web浏览器上。

1.2.2 功能层

第二层功能层:由具有应用程序扩展功能的Web服务器实现。在功能层中包含系统的事务处理逻辑, 位于Web服务器端。其任务是接受用户的请求, 首先需要执行相应的扩展应用程序与数据库进行连接, 通过SQL等方式向数据库服务器提出数据处理申请, 然后等数据库服务器将数据处理的结果提交给Web服务器, 再由Web服务器传送回客户端。

1.2.3 数据层

第三层数据层:由数据库服务器实现。在数据层中包含系统的数据处理逻辑, 位于数据库服务器端。其任务是接受Web服务器对数据库操纵的请求, 实现对数据库查询、修改、更新等功能, 把运行结果提交给Web服务器。

2 功能模块设计

在整体设计中, 该系统主要包括四大模块:用户登录模块、在线测评模块、信息反馈模块、后台管理模块。

2.1 用户登录模块

该系统包含两类用户:管理员和普通人员, 用户必须输入正确的用户名、密码及随机验证码, 并选择相应的身份才能正常登录系统。普通人员登录系统后直接进入在线测评模块, 管理员登录后直接进入后台管理模块。

2.2 在线测评模块

进入在线测评模块后, 被测试人员可以进行3大类 (基础能力、专业能力、扩展能力) , 13小类 (认知能力、适应能力、沟通能力、管理能力、分析能力、教学能力、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媒体应用能力、职业规划能力、外语应用能力、就业指导能力、法律法规认知能力) 能力的测评。但是能力的分类对被测试人员是隐性的, 即被测试人员并不清楚测试题属于哪一类, 看到的只是显示在网页中的试题列表。被测试人员在认真做完每一道测试题后才能提交答案。

2.3 信息反馈模块

信息反馈模块包括生成和打印测评结果两个功能。

2.3.1 生成测评结果

被测试人员在认真做完每一道测试题并提交答案后, Web服务器会根据所提交的答案生成一份较为详尽的测评结果。其中包括每一类能力的测评结果及综合水平, 同时会指出被测试人员存在的不足及努力的方向, 作为被测试人员改进和提高的参考依据。

2.3.2 打印测评结果

测评结果作为重要的参考依据, 为便于留存或上报, 可将其打印出来。使用如下Java Script代码, 可方便地实现系统的打印功能。

2.4 后台管理模块

该模块由专门的系统管理员来完成, 主要实现测试人员管理、题库管理、测评结果管理和密码管理等功能。

(1) 测试人员管理。本系统不提供用户注册功能, 所有被测试人员信息只能通过管理员进行添加或管理, 包括被测试人员的姓名、用户名、性别、密码及Email等信息。只有在管理员添加信息之后, 被测试人员才能登录系统, 进行测试。

(2) 题库管理。本模块主要负责试题信息的添加和管理, 包括试题所属类别、题目及选项、选项对应分值的修改与设定等。其中, 每个选项对应的分值在前期拟定题目时就已设定好, 且每个选项的分值均不相同。

(3) 测评结果管理:负责显示已测试人员的测评结果, 对不需要的数据可以删除。

(4) 密码管理:负责管理员密码信息的维护。

3 数据库设计

3.1 数据结构

在设计后台数据库时, 应先画出E-R图, 再进行数据表及程序的设计。本系统功能相对简单, E-R图的绘制比较容易, 但很多功能是通过较复杂的逻辑处理来实现的。

3.2 数据表设计

为实现系统的预期功能, 共设计了4张数据表:

(1) 用户信息表 (Users) , 用于存储管理员和普通人员的登录及权限信息。

(2) 测评结果表 (Results) , 用于存储被测试人员的各项测试成绩、综合水平及最终测试结果。

(3) 试题类别表 (Category) , 主要存储试题类别ID及名称, 以及各类测试成绩为良、中、差所对应的测试结果, 用于生成被测试人员的最终测试结果。

(4) 试题库 (Single Selection) , 用于存储试题信息, 包括题目、选项、每一个选项所对应的分值, 以及该试题所属类别。

摘要:本文主要研究职业院校师资能力测试系统的设计与实现, 采用B/S三层架构, 从系统总体设计、功能模块设计、后台数据标准化处理、数据安全及系统维护等方面阐述了实现实现系统功能的关键技术。

职教能力 篇10

一、会计专业职业能力内涵剖析

(一) 四大职教模式对职业能力的规定

CBE是“以能力为本位的教育” (Competency Based Education) , 能力培养目的在于使毕业生更符合用人单位的要求。CBE模式突出对学生专业技能的训练, 同时也重视对学生沟通技巧的培训, 其目的在于使毕业生毕业时更符合用人单位的要求。某一职业一般设有8~12个能力领域, 每项能力领域由6~30项在某种意义上相关的单项技能组成。CBE模式规定对学生能力领域和单项技能的定义要避免使用诸如“知道会计报表之间的关联”等静态行为的描述, 而应该使用“必须能够解释会计报表之间的关联”等行为动词来描述应该掌握的技能。沟通技巧主要包括搜集文献、保管记录、准备报告、参与讨论和讲座等环节。德国的双元制明确学生是在“为未来工作而学习”, 在单一工种向复合工种转变、简单职业向综合职业发展、一次学习向终生学习迁移的时代变迁下, 双元制要求受教育者具备的职业能力包括从业能力和关键能力 (key competencies) 两个方面。从业能力是指受教育者从事一项职业所必备的能力, 包括社会能力、方法能力以及专业能力。其中, 社会能力指从事职业活动所具备的人际交往、公共关系、环境意识、职业道德等, 比如心理承受能力和社会责任感。方法能力指从事职业活动所拥有的工作方法和学习方法, 比如制定工作计划。专业能力指在专业领域, 人们从事职业活动所需的能力, 例如编制会计报表等。关键能力常被称为跨职业能力, 与纯粹的专门的职业技能和知识无直接的关系, 能够使职业者在新的环境中重新获取未来新的职业技能与知识, 比如时间意识、安全意识、质量意识、分析与综合、联想与创造力、自信心、团队工作协调等。英国BTEC模式贯穿“以学生为中心”的思想, 注重学生生存性的核心能力培养, 将职业能力分解为通用能力 (common skills) 和专业能力。通用能力被认为是未来从事一切职业必备的能力, 是继续学习的基础, 使面临就业、晋升、转岗等多样性选择的人们具有更强的竞争力, 因此BTEC规定无论是哪个领域、哪个级别的标准, 都强制性地包含通用能力。在充分征求企业意见的基础上, BTEC把通用能力归纳为7个领域18项学习成果, 如表1所示。专业能力目标实际上就是职业标准, 是国家根据对职业的功能分析和产业部门的实际需要制定的, 规定了对人们从事的某一项具体工作或岗位的要求, 同样要求用行为动词加以描述。

澳大利亚TAFE模式中的职业能力包括关键能力和专业能力。关键能力一般包括:收集、分析和整理信息的能力, 交流思想与信息的能力, 计划与组织活动的能力, 与他人合作的能力, 运用数学方法和数学技术的能力, 解决问题的能力, 使用技术手段的能力, 文化理解力等八个方面。专业能力目标则采用了CBE模式的思想和做法。

(二) 会计专业职业能力内涵界定

CBE模式将职业能力主要定义为完成某一特定职业的技能, 更多地注重学生毕业后能即刻胜任用人单位的岗位要求, 但是对于职业的多变性以及学生可持续性发展并未做过多的考虑。而其他三种模式除了培养学生具备完成某项工作直接相关的专业能力外, 还要求学生具备未来从事一切职业所必备的能力 (BTEC将之称为通用能力, TAFE和双元制都将之称为关键能力, TAFE模式下的关键能力更多的是对BTEC通用能力的借鉴) , 既考虑了学生的短期求职需要, 也考虑了学生未来发展前景和持续生存需求, 将对学生培养的短期目标和长远目标进行了有效的融合, 关注人的全面发展, 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服务思想。就BTEC的通用能力和双元制的关键能力比较而言, 双元制的关键能力与从业能力有交叉重叠的地方, 归类并不是很清楚, 而BTEC对通用能力的定义更为清晰, 描述更为具体和全面, 而且还明确了每项通用能力的学习领域和学习成果, 并且在课程大纲中逐项列出, 便于在教学实施过程中进行操作和评估。在专业能力领域, 四种模式都要求在对工作岗位进行具体分析后, 用行为动词而非静态动词来描述学生应该掌握的专业技能, 因为行为动词比静态动词更能清晰地告诉学生能做什么而不仅仅是知道什么, 这对我国会计专业长期以来用知道、了解、掌握、熟悉、应用等词语来静态描述学生应该达到的学习目标提出了挑战。基于上述分析, 笔者将会计专业职业能力目标定义为就读会计专业的学生毕业后既具备直接胜任企事业单位财会岗位群某一类或几类一线岗位的专业能力, 同时也具备未来从事一切职业必备的通用能力。其中, 对通用能力内涵的规定借鉴BTEC的做法, 并且直接在课程大纲中明确学习成果并加以考核。对专业能力的界定则如四大模式一样, 在职业分析的基础上进行。以会计专业预算学习领域为例来说明职业能力的规定。职业教育会计专业预算学习领域对应的是企业预算专员岗位。根据弗布克管理咨询公司的调研, 预算专员岗位职责主要包括四项:协助预算主管编制企业全面经营预算, 并负责预算的跟踪管理;根据预算监控日常开支, 并定期进行反馈;按时、按质、按需提供内部管理报表, 对企业经营状况和预算执行情况进行分析;按时进行年度预算的编制工作。根据上述职业分析确定专业能力目标是学生必须能够:解释预算的目的和作用;根据企业的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预算方法;根据确定的预算方法编制企业全面经营预算;编制现金预算监控日常开支;撰写企业经营状况和预算执行情况分析报告。在这一专业能力目标培养的过程中, 必须同时提高和锻炼BTEC所规定的自我管理和自我发展、与他人合作共事、交往和联系、安排任务和解决问题、数字的运用、科技的应用以及设计和创新等七个领域的通用能力目标。

二、会计专业职业能力培养路径探析

(一) 四大职教模式对职业能力的培养路径

CBE模式下对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主要采用模块化的学习包进行。学习包由学习包开发专家、行业专家和教师组成。其中, 学习包开发专家主要提供开发方法和程序上的指导, 行业专家的作用是在技能培训环境方面提供咨询, 教师是最终负责技能培训的实施者。学习包开发过程可分为工作程序分析、技能组合分析、学习进度计划开发和技能学习指导书开发四个阶段。其中, 技能学习指导书是学习包的核心部分, 包括的内容有对本项技能的介绍、学习途径、学习资源和评价目标等。CBE模式的学习包既有科学的开发依据, 又能为学生提供明确、具体的学习目标和详细地指导, 并提供了个体化学习的机会, 在人才培养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该模式也存在一些操作层面的问题, 比如在职业分析过程中专业人士过多地关心自己在未来工作中的角色和任务而出现不客观公正的分析评价。双元制对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是通过企业和职业院校共同发挥作用, 职业院校负责理论课程教学, 企业负责实践课程教学, 每周学生在企业实践3~4天, 在学校学习理论1~2天。学习领域课程开发包括分析职业工作过程、了解职业教育条件、确定职业行动领域、描述职业行动领域、评价选择可行动的行动领域、转化配置学习领域、扩展描述学习领域和扩展表述学习情景8个基本步骤。双元制下对学生的学习评价采用教考分离的考试制度, 考试命题由与培训无直接关系的、联邦16个州组成的行业协会所设的专门考试委员会制定, 考试也由其行业协会组织, 考试的核心是考核学生的自主能力, 从而以考试促进学生主动学习。双元制模式下企业作为职业教育实施主体可以实现学生真实的参与企业的工作过程, 但对这种模式的成功与否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参与企业的积极性以及可提供的条件, 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存在诸多现实难题。BTEC模式对受教育者职业能力的培养主要通过课程大纲实施, 课程大纲突出对学生通过学习应该获得的成果的描述, 由BTEC课程专家根据全国性雇主协会制定的职业资格标准来编写。BTEC通过课业的形式来考核学生技能的获得情况, BTEC课程的课业不仅是对学生学习成绩的考核, 更是对学生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综合训练, 所以每个课业既要有专业能力成果, 又要有通用能力成果, 而且教师进行的课业设计要结合社会和实际需要, 有真实的实践背景。BTEC模式的课程大纲以及考核方式清楚、明晰, 方便可行, 但是在给学生提供具体能力培养指导方面比较欠缺。TAFE模式对受教育者职业能力的培养通过培训包进行, 培训包的开发过程与CBE模式一致, 是从行业对人才的规格需求入手, 分析确定能力体系, 将能力体系通过教学领域分析, 进行教学内容筛选, 再根据能力标准将教学内容分解形成课程科目, 最后根据课程科目学习顺序设计出课程方案。TAFE对学生的考核包括理论水平考核和实践能力考核两个部分。考核的重点强调学生能做什么, 而不是强调学生应该知道什么。TAFE模式的培训包为学生提供详细的能力培养指导, 但是技能组合分类过于复杂, 操作起来缺乏系统性和连贯性。

(二) 会计专业职业能力培养路径

四种模式在职业能力培养路径方面既有共性, 也有各自的特色, 而且也各有优劣。可以博采众长、联系实际, 形成会计专业职业能力培养路径的5个步骤: (1) 组织行业专家、企业专家以及教育专家对会计专业毕业生的就业岗位群进行职业分析, 包括涉及的职业领域内各项工作活动顺序、内容和要求, 为学习活动的排序和教学环境的开发提供依据。 (2) 对就业岗位群各岗位所需的专业能力进行分析, 形成专业能力组合, 使大量的、分散的材料形成协调、连贯的整体, 构建课程体系。在专业能力组合的描述方面要注意使用行为动词进行动态描述。确定每门课程的专业能力培养目标和通用能力培养目标。需要注意的是, 可以根据各门课程的情况合理配置通用能力的7个领域, 并确保整个课程体系能覆盖所有领域。 (3) 围绕专业能力组合, 开发学习包, 重点是课程大纲和专业能力学习指导书的开发。课程大纲为教师和学生提供提纲挈领式的学习指导, 让学生知道要学习什么, 获得什么以及怎样被评估。职业能力指导书则明确告诉学生为达到某项能力应该具体会做什么, 如何去获得这项能力, 以及如何被具体评估的。课程大纲开发可以参考BTEC的思路, 包括课程概述、专业能力成果、教学内容、评估每项专业能力成果的标准等必备部分。专业能力成果以及评估标准方面的描述参见表2。专业能力学习指导书的开发可以参考CBE的思路, 包括内容有本项能力的介绍、学习途径、学习资源和评价目标等。 (4) 针对某一专业能力目标, 研究有效的教学方法, 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如:课堂讨论、实践学习、社会调查、实地参观、项目教学、案例教学、课业、扮演角色、演讲、口头汇报、书面报告、自我评价、小组活动、解决实际问题等。在“理解企业筹资渠道”这一目标中, 可以采取项目教学的形式, 通过小组活动开展金融机构调研, 撰写书面调研报告, 同时制作PPT进行课堂汇报, 还以采用角色扮演、案例教学等多种形式让学生充分具备相关专业能力和通用能力。 (5) 采取针对获得具体能力的开放性全过程考核, 确保考核到学生应该获得的每项专业能力, 能运用所获得的专业能力解决相应职业岗位中的实际问题, 强调的是学生能做什么, 而不仅仅是知道什么, 同时还需考核学生通用能力的发展情况。在考核手段方面, 对于技能性强的内容, 比如担任出纳员、制单员、簿记员、收银员的大部分职业能力, 可以借鉴CBE的考核手段和评估方式, 主要采用学生演示、教师观察来确定, 对学生技术能力掌握的程度分为四等六级, 如表3所示。

对于技能不突出的职业能力, 比如投融资岗位方面的职业能力, 可以借鉴BTEC的课业考核法。课业设计应严格围绕专业能力目标, 紧密结合社会实际, 有利于学生进行自主创新, 同时需提供发展通用能力的机会。学生课业等级的评价标准可以分为三个等级:通过、良好、优秀, 具体描述如表4所示。

会计专业职业能力标准的建立和实施是在一个全新的架构中使职业院校学生获得会计基本岗位知识、技能以及从事所有社会职业活动所具备的基本的、通用的能力。在这个过程中, 教师将从传统的“传道、授业、解惑”的角色转变为学习过程的设计者、组织者、引导者、咨询者和评估者, 学生也将从传统的“听课、做笔记、写作业”的学习模式中走出来, 更多地需要围绕教师设计的教学活动进行企业实践、仿真实训, 以个人或者小组的形式完成具有真实背景的项目式任务。因此, 会计专业职业能力标准的建立和实施对提高学生的职业能力有很大的帮助。

参考文献

[1]邓泽民、张杨群:《现代四大职教模式 (第二版) 》, 中国铁道出版社2011年版。

职教能力 篇11

关键词:CBE;能力目标;教学实践

能力本位教育,英文名称CBE(Competence Based Education),又称CBT(Competence Based Training 能力本位培训)。能力作为一个教育概念,在职业技术教育体系中十分突出。人们对这一概念的认识存在一定的差异,不同的能力观具有不同的能力标准。能力标准对能力本位教育(培训)教学体系的构建起着十分重要的主导作用。下面将就职教师资的能力标准、职教师资是否要有相对统一的标准、如何构建职教师资培训基地的能力本位教育或能力本位培训、其教学体系体现何种内容、“十一五”期间应该表现出何种时代特征等问题进行详细探讨。

以能力目标为中心构建职教师资培训基地的CBE教学体系

教育部《关于“十一五”期间加强中等职业学校教师队伍建设的意见》强调要“完善职教师资培养培训体系,大幅度提高职教师资培训基地的培养培训能力”。《意见》指出,必须切实加强职教师资培训基地建设,进一步完善职教师资培养培训体系,基地在加强硬件建设的同时,必须高度重视内涵建设,必须把师资培养培训项目开发和课程建设作为核心,各基地的培养培训项目要体现自身的专业和学科优势,创出品牌和特色。

职教师资培训基地作为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一个组成部分,其能力培养目标应具有以下鲜明特点:

第一,坚持以提高性培训为主,面向社会开展职教师资资格培训。

“十一五”期间,中央财政将安排专项资金支持全国重点建设职教师资培训基地、制定80个专业师资培养培训方案、开发相应的课程和教材,用以完善教师培养培训项目体系,满足新师资培养、教师继续教育和校长培训等不同层次和类型的培养培训需求。近年来,我国职业教育实现了快速高质量的发展,教师队伍规模稳步扩大,素质结构不断优化,职教师资培养培训体系建设取得了重大突破,基本建立起了以国家重点建设的职教师资培训基地为龙头、省级基地为主体的师资培养培训网络,以骨干教师为重点的师资培养培训活动广泛开展。但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职教师资队伍仍是当前制约职业教育发展、影响职业教育质量的一个关键问题和薄弱环节。教师的数量、素质、结构等都还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和困难。表现比较突出的是快速发展的职业教育规模与职教师资增长数量不相适应、教师总量不足、生师比偏高,专业课教师和实习指导教师比例偏低,骨干教师和专业带头人缺乏等。此外,教师队伍整体素质也与人才培养素质的要求不相适应,教师培养培训体系也亟待完善等。

当前,我国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已进入新的历史时期。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必须坚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不断创新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在过去一段时期内,职教师资培训基地的弥补性培训曾对师资培养起到了一定的作用,比如提高教师的学历,对于提高职教师资的整体质量很有必要,但如果不尽快把弥补性培训调整到提高性上来,职教师资培训基地就会落伍。要使基地成为培养培训合格师资的主战场,培养培训对象不仅应包括学历不达标的教师,还应包括一切从事与职教事业相关的教育类人才,如教师、管理人员、实习指导人员,以及一切具有一定职业技能且有相关相应学历并有志从事职业教育的人员。只有这样,基地才能为加快建设一支专兼结合、相对稳定的高水平、专业化教师队伍。同时,职教师资培训基地要加强对职业教育特别是职教师资队伍的调查分析,依托學校的人才优势,积极开展相关科学研究,特别是职业教育专业教学法的研究,力争取得一批有重要理论和实践价值的研究成果,为行政部门科学决策提供依据,使基地成为职教师资培养培训的主阵地和职教师资科研的重要平台。

第二,以职业性为特征,以复合性为内涵,切实提高职教师资的师德师能。

能力由知识、技能组成,是知识、技能、才智、态度等多元素的整合,是职业表现中多成分的素质结晶。职教师资的能力认定,首先要体现“教与授”的职业特征。职教师资与理论型、研究型、设计型、技能应用型人才的区别在于能教会做、能讲会教。“口才”是教的基本条件,不但要能动口还要能动手,这是职业教育师资的底蕴所在。这就要求基地的CBE充分体现职教师资的职业特点,为其打造深厚的本位能力功底,包括胜任教师岗位的职业技能技艺和动手能力、群体协作能力、创新能力及自我调控能力等。这些能力集中成复合性能力。在职教师资培训基地的CBE构建中,必须目标突出并严格考核复合性能力的程度。

教育部的《意见》明确指出:各地要认真贯彻落实《中等职业学校教师职业道德规范(试行)》,要“进一步加强师德建设,提高教师职业道德水平”。师德师能培养已成为基地CBE的重要内容。基地要建立师德考评奖励制度,要把师德建设作为职教教师专业化的重要内容,把师德表现作为教师工作考核、职务聘任、选派进修和评优奖励的重要依据。要构建师德建设工作检查评估体系,对到基地学习的每一个学员进行科学的师德考评。与此同时,以地方职业教育的师资德能需求作为基地培养培训的方向,不断强化德能教学实践。

教师的专业教育是对已经取得某一学科文凭或正在学习其他学科专业的学生进行的职前或在职教育。其内涵是培训教育知识、教育技能、养成职业态度、进行伦理训练。职教师资的CBE是把所教授的学科知识、应用技能与教师的专门教育训练有机结合起来,把教师的系统知识与专业技能结合起来。对于职教师资而言,其专业知识不是指所教课程的知识,而是指该专业领域的知识,即职业技术(工种)。教师要传授知识技能,就必须懂得如何教授才能使学生获得最大收益。因此,掌握教育工作的基本规律,提高教育教学工作的效率、熟悉教育教学工作的基本程序、方法和手段等,正是基地CBE体系中建立在职业性特征基础上的复合性能力的培养培训所需要的重要一环,也是提高师德师能的关键所在。

第三,以提高教育教学素质为基点,重点加强学生对知识运用能力和专业技能的培养。

基地是师资的锻造场所,职业教育的师资培养培训包括教学计划、教材建设、课程体系、实训模式等一系列环节,每一个环节的设计都必须严格遵循有利于提高教育教学素质这一能力目标原则。基地必须牢固树立知识结构的多元化和教育手段的综合化观念。在培养目标上,要以培养高素质职教师资为基本规定。在培养专业理论知识与实践动手能力的同时,加强教育教学的技能训练,还要特别注重拓展和延伸其专业知识,使其个性特征得到很好的发挥。

知识技能的主体与多维以及传授方法的多样与多变是现代教育的主要特征,为了适应日新月异的社会变化,职教师资必须做到一专多能。基地面对的教育对象是教师,教师对教师的教育应有别于教师对学生的教育。基地CBE教育的终端是应用型技能人才。所以,基地教育的深度和广度具有相对的特殊性。职教师资必须使理论与实践相辅相成、相互沟通,这是根本。在这个根本上养成教学的技能技巧是职业教育师资的特殊性所在。如今电脑、视听等现代化教育手段广泛运用,特别是信息网络的发展使教育手段得到了前所未有的扩张。为了使学生的知识技能得到更快提升,基地应当十分重视视听教育的综合、讲授与讨论的综合、集体与个体教学的综合、多媒体技术与交互网络的综合,把CBE过程的多层次性、多方面性和多阶段性有机结合起来,形成一个教育与自我教育、育才与

自我成才的生态型网状教育环境。

加强教学实践能力的锻造,不断提升职教师资整体水平

职教师资培训基地以培养培训职业教育的骨干师资力量为主,以适应地方经济建设并有利于促进当地社会经济发展的职业市场需求为导向。基地以造就合格的职业师资人才为本位。这些年来,基地在新师资培养培训方面的主渠道作用日益凸显。“十五”期间,随着职业市场的逐步完善,我国已经初步形成职教师资培养培训的体系框架。今后,在加强基地自身师资队伍建设的同时,必须切实抓好教学实践能力培养培训这一重要环节,把对学生的实践能力锻造作为一项系統工程做大做强。具体做法如下:

第一,优化CBE教学环境,建立健全“教学型实践”工程体系。

“教学型”实践针对“应用型”实践而言。职教师资的实践实训目标和方法与“应用型”应当有所不同。基地的培养培训对象并非直接从事生产、建设、管理、服务一线的应用型技能人才,而是肩负对这些应用型技能人才进行知识技能传授的职业师资人才。通俗地说,基地的能力本位培训依据的是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这两个相互关联、相互渗透的教学体系,对学生进行“教他们怎么教”的教学,而非“教他们怎么做”。优化CBE教学环境要求合理安排专业理论知识的学习与教育教学技能的训练、教学实践与职业岗位考评、教育科学研究与教学手段创新等各个环节,并依据职业教育发展对教师素质的全面要求将专业学科知识与教育教学技能进行系统的设计,做到以专业学科知识为载体,把教育教学理论与实践进行有机融合。这样,在培养培训过程中就能充分体现教育理念与教学结构的最优化。

另外,突出“教学型”实践,还必须在学生的专业知识培养、能力目标、规格方向等方面进行系统设计。要严格按照教学实践的要求,加大与实习教学基地、校企合作基地、企事业合作单位以及中等职业学校的合作力度,有目的地构建起本地区资源共享的实践教学体系。

第二,强化实践教学能力的锻造功能,形成科学合理的实践结构布局。

最近,教育部副部长吴启迪在全国中等职业教育师资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提出:“职教师资培训基地必须依托高校,不断创新教师培训模式”、“大力推进教师到企业实践工作,提高教师实践教学能力,是提高教师专业技能和实践教学能力的有效途径。”因此,优化职教师资的培养培训资源,强化实践教学能力的锻造功能,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实践教学空间是基地CBE的本位职能。应不断加强基地与基地间、基地与企业间、基地与行业间、基地与人才需求方之间、基地与各科研机构及行政主管部门之间的沟通和联系,目的在于寻找实践教学的最有利突破口,并在专业建设、项目开发、岗位培训等方面广泛与社会接触,从而拓宽学生的知识面、提高学生的教学综合运用能力。

职业教育与职业岗位的不可分割性,注定了教育的内涵是“职业岗位的不断重组与派生所影响的教育”。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使产业的纵向延伸与横向交叉及相互渗透随处可见,这必然要求职教教师既要有工作能力,又要有应对社会职业岗位不断变化的教学适应能力。在知识与能力成为人们谋事立身的当今时代,注定了从岗位到行业、到领域知识与能力的要求具有不断扩张性。因此,作为职业教育的师资人才,在养成自身的岗位能力和传授职业岗位知识时,应广泛涉猎岗位所在专业领域的知识技能范畴。因而,强化实践教学能力十分重要。

实践证明,具有行业领域知识技能的人才比只具有岗位知识技能的人才更具有社会适应性与技能生命力。基地培养师资,必须充分考虑到这一因素,在强化教学实践过程中,要突出专业领域的知识培养,重视行业领域与岗位职业技能训练,正确处理好通才教育与专才教育的关系,把教师的职业素质教育与岗位综合能力培养结合起来,把知识型人才培养与教育型人才培养结合起来,并把相关的职业资格培训与操作技术技能训练始终贯穿到职教师资的CBE目标培养培训计划中,从而使实践教学形成一个专业面广、适应性宽、针对性强、能有效发挥职教师资培养培训整体功能的系统的教育教学网络。

参考文献:

[1]黄崴.教师教育体制国际化比较研究[M].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2]王兰兰.应用型本科院校CBE人才培养控制体系的构建[J].文教资料.2006,(5).

作者简介:

吕玉铬(1956—),女,广西桂林人,广西工学院职业技术教育学院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职教师资的培养培训研究、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研究。

邓丽萍(1963—),女,江西樟树人,广西工学院职业技术教育学院高级讲师,主要研究方向为职教师资的培养培训研究、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研究。

(本文责任编辑:郝茵)

职教能力 篇12

职业中专的学生毕业后面临的是竞争激烈的社会, 使其在三年的职教生活中被我们塑造成一个职校健康和谐的自然的人和社会的人, 需要我们在语文课上通过潜移默化教育启迪其思维。通过情感教育培养、熏陶这些综合性的能力。而后经过学生的实践去体验、去体味。如果离开了我们的思维启迪, 我们的情感和熏陶也就不会有悟性和创造力。也就不会有对真善美的信仰和对崇高人格的追求, 也就谈不上真正的德育、智育。对于学生来说, 也就不能成为一个真正合格的具有终生学习能力的准职业者。因此职业中专的语文教学重点放在对学生学习方法能力的培养上。所谓“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以达到语文课堂教学三个境界, 即走出教师讲学生听的境界, 走进师生互相交流的境界, 达到学生自教自学的境界。而培养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 应特别注意以下三个方面。

一、启发思维, 培养创新品质

创新品质是创新能力的先导。培养学生的创新品质就要启发学生的思维。废除教师一言堂, 满堂灌的传统教学模式。现代人脑科学研究表明, 人的一生中只动用了大脑的5%, 还有95%成为潜在资源有待开发, 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才能最大限度地开发人的潜在资源。因此教师在教学中鼓励学生异想天开, 标新立异, 解决问题时, 提不同意见, 找不同方法, 以此来培养学生的创新品质。

二、引导思维, 激发创新灵感

创新灵感是创新能力的源头。爱因斯坦曾说过:“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重要。”创新是反传统的, 而传统总是强大的, 要打破传统的思维定势, 必须克服习惯势力, 摆脱怠惰心理。既要教给学生一个思维定势, 又必须超越这种定势寻找新的解决问题的思路。因此在教学中必须培养学生树立自信心, 坚信“天生我才必有用”, 相信风险与机遇同在;必须培养学生决断的魄力, 敢于弃旧图新, 必须锻炼学生的忍耐力, 在阻力的困难面前坚持不懈。

三、注重思维, 培养创新能力

创新能力是学生综合素质的核心要素, 是学生创新素质中的最高体现。在教学中教师通过对学生进行思维启发、思维引导, 促使学生养成善于思考、敢于思考的良好习惯。让学生在思维中提问, 在提问中思维。创新思维敢于并善于不断否定旧知识, 向已知知识挑战、探索和发现新知识。以全新的方式解决前人所未解决的问题的思维过程。这种思维过程至少包括创异思维、逆向思维、箍捅思维、想象思维、发散思维、超越思维等几种思维方式。学生一旦形成科学的思维方式, 就能触类旁通达到自教自学的目标。

【职教能力】推荐阅读:

职教明珠07-20

职教论文05-23

职教现状06-19

职教研究06-26

中国职教07-27

重庆职教07-29

职教园区08-08

职教特征08-11

铁路职教09-10

职教方法07-29

上一篇:高效绿色办公下一篇:数学与力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