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教改革

2024-10-11

职教改革(精选12篇)

职教改革 篇1

一、职教语文教学现状与存在问题

中等职业学校处于高等教育和高中教育的“夹缝”位置, 生源几乎全部来自初中生, 他们普遍存在着文化基础知识水平偏低的问题。大部分学生语文的基础知识很不扎实, 阅读、分析、理解能力很薄弱, 语言表达、写作水平之低下更是让人吃惊。加上中等职业教育的语文课存在着教育的理念滞后, 内容“繁、难、偏、旧”, 结构单一, 体系相对封闭等问题。这种以学科为本位的教学从根本上失去了对人的生命存在及其发展的整体关怀, 从而使学生成为被动的、甚至被窒息的人, 所以学生对语文学习的兴趣不浓。而教育系统内部也认为中等职业教育以专业为主, 学生掌握一技之长才是重中之重, 语文课也就成了可上可不上的副科。由于忽视了对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 结果培养出来的人才发展不够全面, 心理素质较低, 缺乏自信, 转岗再就业能力低, 专业技能发展本身也受到很大的制约, 难以进行自我教育与提高, 使其以后职业生涯的继续发展受到严重的限制。

二、针对职教语文教学现状改革的探索

以学科为本位的传统的语文教学重认知轻情感, 重教书轻育人。改革教学必须进行价值本位的转移, 即以学科为本位转向以人的发展为本位。作为语文教学依然要体现和重视语文知识的特点, 遵循语文发展的规律, 但是一定要以人的发展为本, 服从、服务于人的全面健康发展。这意味着要关注每一位学生, 关注学生的情绪生活和情感体验, 关注学生道德生活和人格养成。我们在开发语文资源时, 必须注意要有利于实现教育的理想和办学宗旨, 反映社会的发展需要和进步方向;必须符合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 满足学生的兴趣爱好和发展需求。面对职教语文教学现状, 以及职校生的特殊性, 怎样提高他们的语文素养呢

1.职校语文教学的课程改革, 必须从夯实基础开始

前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 初中教师要在盖漂亮房子的同时修补裂缝的墙基。我觉得这句话用在职校的学生身上比较合适, 而且我认为职校语文教学应该立足学生现有的认知结构, 把语言积累作为整个教学环节中的重要一环, 以此来夯实他们的语文基础。

首先, 突出一个阅读的目的——从文本中吸取语言的精华。应该说, 选入教材的课文, 都应是最优秀的文章, 里面不乏语言的精华。阅读文本固然要读懂内容, 固然要学一定的知识, 同时, 还需要从文本中吸取语言的精华, 以此丰富自己的语言, 自己的思想, 提高表达水平。其次, 在课堂教学有限的时间里, 尽可能让学生开口——说:教师在把握住文本的内容的前提下, 针对性地向学生提出问题。其中最突出的一种方式, 就是分小组先进行交流, 然后进行整理归纳, 并代表小组发言, 与老师交流, 与其他小组交流。在对话、交流的过程中, 达到理解文本内容及培养逻辑思维和口头表达能力, 完成语言的积累。另外, 就是充分利用课外阅读的机会, 进一步扩展学生的视野, 丰富语言的积累。教师要有针对性地提出建议与要求:一是建议所选读物以中国及世界名著为主, 自然也包括现当代一些富有时代气息和具有开创性, 具有影响的一些读物。二是要求在阅读过程中留意一些精彩语段、语句, 甚至一个词、一个成语, 让他们能随时摘抄下来, 以逐步积累形成一个为我所需, 也能为我所用的“资料库”。这样做的根本目的恰恰是从根本上引导学生不断学习他人的语言精华, 以不断丰富自己的语言积累。

2.职教语文教学的课程改革, 激发学生兴趣尤其重要

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知识, 而在于激发、培养学生的兴趣。兴趣是推动学习的内驱力, 它会给学习者带来浓厚的愉悦情趣。人们常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而职校生恰恰在这方面最为欠缺。那么如何诱导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呢可以利用讲故事的方式, 讲成语故事, 讲一些伟人、名人的奇闻逸事, 让学生在轻松的氛围中既学到了知识又培养了阅读课外书的兴趣, 同时也被伟人、名人的美好情操所感染从而受到情感的熏陶。课上教师还可以适当利用善意的调侃, 使课堂充满幽默、智慧、友善, 更好地吸引学生听课的注意力。教师还可以借助多媒体集图、音、文为一体的灵活可控的信息处理优势, 让学生在欣赏中得到感悟, 在感悟中学到知识并得到情感的愉悦, 从而激发学习兴趣。平时也可以搞一些活动, 如课堂即兴表演、编课本剧等来增加学生的兴趣。

3.职教语文教学的课程改革, 同样要渗透美育、德育

苏霍姆林斯基说:“审美感能给幼小的心灵带来响应号召的奇异的本领, 使他成为勇敢、豁达、心地善良、热情诚恳的人。”美育是一种情感教育, 语文教学应该以美感人, 以情动人, 用情感来撞开学生的心扉, 使之产生强烈的审美愿望, 自觉投入到审美活动中, 与作者产生情感的共鸣, 实现美育的目的。要达到这个目的, 必须做到作者、学生、教师在思想和情感上的对接和心灵对话。当然这不是说教, 不是满堂灌, 不是疲劳战, 而是在轻松、自由的氛围中以美启真, 培养学生健康的个性;以美疏导情感, 启发学生对生活的感悟, 培养高尚的个性;以美激发情趣和生命活力, 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个性。语文教育就是要用文学作品的社会美、自然美、形式美以及作者个性美去感染学生, 熏陶情操, 最终培养并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审美能力和创造性思维能力。

德国教育家赫尔巴特说“教育的唯一工作与全部工作可以总结在这一概念之中——道德。道德普遍地被认为是人类的最高目的, 因此, 也是教育的最高目的。”语文教育的目的在于“教书育人”。在职校的语文教材中, 有许多优秀篇章、名篇佳作。这正是我们语文教师用来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品德, 树立远大理想, 发扬民族精神的良好教材。在学习语文的过程中, 教师对学生应多方位地进行德育渗透, 比如对生命的执著、顽强的意志、公平竞争、精诚合作、自信与见贤思齐、进取与功利等。总之, 语文教学只有在教学过程中, 从多角度、多方位地加强对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 陶冶学生的思想情操, 才能真正达到“教书育人”的目的。

(江苏省扬州商务高等职业学校)

职教改革 篇2

一、改革发展的基本情

**县职教中心(县三高)创建于2000年2月,是一座由原县职教中心、成人中专、三高合并而成的新型中等综合学校,也是许昌市仅有的一座融普教、职业、成人三种教育为一体的特色学校。近年来,**县三高抓住国家大力扶持职业教育发展的大好形势,解放思想,创新思路,务实拼搏,改革办学体制,大胆探索并实施“2+1”模式,教育教学质量稳步上升,办学规模逐步扩大,学生就业率不断提高,对口升学率,就业率均居全市同类学校之首。先后获得国家、省、市等多项殊荣。2004年被省教育厅认定为首批**省县级骨干中心。2006年被教育部评为“国家级重点中等职业学校”,被市教育局“许昌市示范性普通高中”,2006年8月,经市教育局批准,更名为许昌市经济管理学校,又成功组建了**县职业教育集团,使其成为全省18个职业教育集团之一(全省县级仅开封、**两家)。目前,学校发展成为三个校区,占地234亩,建筑面积4万余平方米,现有50个教学班,在校生3200名,教职工206名。

二、取得的成效与发展前景

(一)实现了由弱到强的嬗变。学校从教学质量抓起,逐步创立了一套科学管理体制,使学校管理纳入了科学化、系统化、规范化轨道,教育教学质量明显提高。从升学情况看,近五年来,升入高校人数连年攀升:2004至2008年升入高校人数分别为235人、298人、233人、450人、604人,其中本科分别为13人、30人、56人、140人、301人。同时,对口升学四年来蝉联许昌市第一名。目前,在校生由合并前的不足800人,发展到3200人。在此基础上,还筹资1000万元,购置原县二高校区,组建了学校“东校区”;投资173万元购买原县机电厂,办起了“驾驶员培训学校”,组建了“北校区”,为学校的进一步壮大创造了发展条件。

(二)形成了独有的特色品牌。一是创新特色办学模式。即利用普通高中招生,求得生员后,让学生前两年学习普通高中课程,第二年期末根据学生意愿,实行“分流”:有志考大学者,继续在普通高中学习;愿意学习一门技术提前就业者,可到职教专业班学习,学习期满,参加高职院校对口升学考试或由学校负责安置就业。二是创新分层次、阶梯式教学方法。教师依据学生知识基础、智力因素等,有区别地设计教学环节和进行教学,使学生的个性和特长得到充分发挥。三是围绕市场办学,紧贴经济育人。学校开设的专业有市场营销、国际商务等十几个类型,一大批学生毕业后成为机关、企业的业务骨干。这种升学有希望,毕业有出路,创业有能力的教学模式,使学校招生、教育、毕业三位一体,赢得了社会、学生和家长的广泛关注和认可。

(三)教育教学设施日臻完善。近年来,该校不断加大教学设施的投入力度,配备了现代化教育教学设施。学校办起了校园网,实现了联通教学和办公。目前,该校有联网计算机近200台,多媒体大厅两个,图书馆各类藏书11万余册,有理化生实验室4个,电子电力拖动一体实习室1个,汽车驾驶培训实习实训维修基地3处,音美练歌绘画室4个,为教学手段的现代化提供了保证。在正常教学的基础上,利用先进的教学设施,培训了大量的实用人才。仅2007年以来,就培训幼儿教师、餐饮服务人员及农民工2051人。今年,又争取了基础设施项目一个,项目总投资450万元,其中中央无偿资金300万元,计划建设综合教学楼一座,并配套相关设施,促使教学设施日臻完善。

(四)师资队伍建设不断加强。该校很重视对青年教师的培养、指导和管理工作,在年轻教师中开展青年教师成长等系列活动,启动“名师工程”,造就一批骨干教师。在167名任课教师中,中级以上职称的教师56人,占任课教师总数的33.5%;40岁以下的中青年教师有145人,占任课教师总数的86.9%;具有合格学历教师157人(其中研究生1人),教师学历达标率为94%。今年在县委、县政府的大力支持下,该校又从高校招聘本科以上优秀毕业生30人(其中研究生4人),这些高材生为学校的发展注入了新的生机与活力。

(五)职业教育有着广阔的发展空间。近年来,随着我县教育质量的全面提高,家庭送子女接受高中阶段教育的积极性空前高涨。目前,我县现有初中39所(含公办、民办),每年有初中毕业生一万多人,而全县仅有两所普通高中和一所职业高中,每年招生数量约5000人,还有5000名初中毕业生上学无门。目前,我县职教

与普教学生比例为1:6,与国家要求的1:1相比差距很大,这为职业教育扩大招生规模留有足够的空间。相对于普通高中,职业教育又有着特殊的优势,有相当数量的需求群体。在收费上,职业教育的收费明显低于普通高中,更适合那些低收入家庭子女求学的需要。在学制上,职业教育的学制更加灵活,周转期短,就业率高,有利于减轻学生家长的负担。在新生录取条件

上,职业教育招生的范围更广,条件也不是很严格,这有利于文化课成绩差一些的学生继续求学。职业教育的特殊优势为其发展注入了强大的生命力。

(六)人才市场对实用技能型人才需求量大增。目前我国技工、技师仅占工人总量的3.5%,而在发达国家通常占20-40%。技能型人才的短缺,已直接影响了产业竞争力的提高。随着汽车保有量的大幅度增加,全国汽车维修行业每年需要新增近30万从业人员。现代服务业也需要大量通信、金融、保险、物流、批发、采购、中介和专业咨询服务等技能型人才。就我县实际看,随着新型工业化的发展,我县经济的发展已经受到人才短缺的严重制约,特别是随着煤焦化、机械加工、纺织服装等工业体系的逐步形成,必将出现相关专业实用技能型人才严重不足的问题。我县输出劳动力近30万人,靠技能打工的不足10%,其中近70%的外出打工人员在打工前未接受系统培训,这些都为职业教育的生存和发展奠定了基础。

三、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职业教育招生比较困难。经过该校的不懈努力,学校生源逐年增多,但仍然存在着招生难问题。由于高校扩招和普高扩容,带来了持续升温的普高热,以致社会上把读普高,上大学视为“正途”,把职业教育视为“旁门左道”,不少家长认为职业学校是杂牌队伍,不正规,读职高没有出息,对职业教育存在偏见和误解,导致普高招生不请自来,而职业学校招生难请。

(二)经费投入不足,办学条件较差,硬件建设亟待加强。职业教育的实习实训设备投入大,所需的经费远远高于普通高中。我县职业教育经费来源比较单一,生均经费较少。并且由于购置县二高旧址和县原机电厂,目前欠债2000余万元。而城镇教育附加费30%用于职业教育又没有完全落实,实训基地建设等无力投资,制约了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和教学质量的提高。

(三)市场准入制度执行的不严。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第二十三条规定:“用人单位招录职工必须严格执行先培训、后就业,先培训、后上岗的规定,从取得职业学校学历证书、职业资格证书和职业培训合格证书的人员中优先录用……”,而实际上就业准入制度执行存在差距,先培训后上岗,转岗必须经过培训再上岗的制度尚未真正落实,一些企业大量使用廉价劳动力,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职业院校毕业生当地就业,影响劳动者素质的提高。

(四)群众科学致富意识不强。部分农民认识不到科教与致富的关系,认为当农民在农村从事农业生产不需要学技术,靠世袭的那一锹一锄够用了,对各类先进农业技术培训认识不够。作为县级职业学校,承担着对农村进城务工人员进行培训的重任,但组织培训对象非常困难。

(五)专业课教师不足。职业教育专业设置时代性较强,知识更新较快,要求教师不断更新知识,但是,学校经费十分有限,无力投入经费进行教师培训,从而导致专业课教师知识陈旧,观念落后,不能满足新型人才培训要求。

四、加快发展的措施和建议

(一)加强宣传引导,努力营造职业教育发展的良好社会氛围。要充分利用电视、报刊、网络等各种媒体,大力宣传职业教育的先进典型和先进人物。同时,也要加强对学校、学生及家长、用人单位的宣传力度,在社会弘扬“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的风尚,营造有利于职业教育发展的良好氛围,促使全社会关注、关心支持职业教育的发展。

(二)多渠道增加投入,加强基础设施和实训基地建设。县财政、教育等行政部门要落实省定城镇教育附加费30%用于职业教育的政策,依法足额拨付职业教育经费,要继续贯彻落实《**省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办法》关于“各级人民政府要将农村科学技术开发、技术推广经费的10%—20%用于农村职业教育”的规定,全额用于职业教育。

(三)优化职业教育环境,促进职业教育健康发展。县委、县政府要出台相关政策,规范企事业单位招录员工行为,用工单位招收录用的员工必须具备职业学校毕业证书,或者必须经过有关职业培训机构进行过严格培训并获得培训证书;同时,对一些未经过培训已经上岗的人员,要求用工单位定期组织这些人员进行培训,使我县的职业教育、职业培训机构与用工单位之间真正形成一种“先培训、后上岗”的良性循环,这样,既有利于职业教育的发展,又提高了企业员工的素质。

(四)深化教学改革,提高职教学生就业率。社会评价是一面镜子,金奖银奖不如老百姓夸奖,金杯银杯不如老百姓口碑,就业搞好了,出口就顺畅,入口问题也就容易解决了。“只有出口畅,才能进口旺”,只有适应就业需要,职教才有希望取得更大发展。要在已有成绩的基础上,不断探索自主办学的新途径、新路子,充分发挥现有骨干专业优势,办特色专业,育特长人才,提高学生就业率。要加强实验、实习、技能训练等实践性教学环节,把教学活动与生产实践、社会服务、技术推广及技术开发紧密结合起来,加强学生实践能力、专业技能的培养,努力提高教育质量和办学效益。

(五)加强职教集团建设,推动职业教育发展。当前我县职业教育的发展正面临着一个重要的战略机遇期。近年来,我省通过组建省级职业教育集团和区域性职教集团等措施,推动了全省职业教育的持续健康发展。我县以许昌经济管理学校为龙头,组建了由7个成员单位参加的我县区域性职教集团,成为全省18个职教集团之一。我们要进一步充实内涵,扩大规模,通过“市场运作、龙头带动、校企结合、城乡联姻、行业协会参与”等多种形式,整合教育资源,把我县职业教育集团办出特色,创出品牌。使其成为人力资源开发、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技术培训与推广、扶贫开发和普及高中阶段教育的重要阵地。

职教改革 篇3

科学规划,稳步推进

立德树人是教育品质的核心,涉及教师、学生、环境、管理、制度、文化、传承和专业建设水平等各项要素,需把它作为一项系统工程来抓。学校高度重视立德树人工作,从夯实基础入手,科学安排,稳步推进,充分认识到它既是重要工作,也是一项长期的工程。以南京高职校为例,一是学校加强组织建设,成立了以校长、书记为组长,分管领导为副组长,系(部)主任为成员的工作管理网络,负责日常创建计划、管理、协调和督察工作,形成任务完成的联动机制。二是结合工作实际,制订了切实可行的立德树人方案,并将工作细化,分解到有关责任部门,落实到具体责任人,做到了“四有”,即:有计划、有布置、有落实、有检查。三是把它作为专项工作,拨出专项经费,召开专题会议,听取专门汇报,研究专项措施,将立德树人工作作为学校工作计划的核心,将部署、推进和考核具体化。

立体宣传,营造氛围

立德树人需要塑造人的精神世界,提高人的综合素质是有效途径。学校在工作中抓住师德这一根本,努力在提高师生员工的政治素质和业务素质上下功夫,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党员创先争优活动、创建学习型党组织活动等为平台,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和党的十八大关于立德树人文件的学习,开展理想信念教育、诚实守信教育、爱国主义教育、公民道德教育和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等,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转化为有益于师生员工健康成长的精神信仰、行为意识和价值取向。

宣传阵地的创设对教育有巨大的促进作用,制作文明公益海报和广告牌,利用“三刊一网一窗一墙”宣传平台,即学报、校报、学刊、网络、橱窗、文化墙等媒介宣传师德先进典型和建设成果。加大宣传力度,将宣传工作纳入学校的工作计划与考核中,面向教师和学生开展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努力提升校园文化,营造适合师生成长的生态育人环境和育人氛围,引导全体师生员工投身立德树人工程。

和谐发展,立德树人

坚持“以人为本、全员育人”的教育理念,结合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和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立项目建载体,开展了学雷锋志愿服务、地铁站执勤、交通执勤、敬老院服务、社区建设、留守儿童教育等。设道德讲堂,由学工部、系部与德育教研室共同组织实施,开展文明餐桌行,与现代快报、团省委等开展“光盘行动”、美食节等,结合行政岗位能手评选等活动,不断丰富活动载体。通过活动的开展,转作风、优服务、争绩效,努力提升校园文化,营造适合师生成长的生态育人环境。

教师是立德的重点 着力围绕“教师个人成长规划”目标,开展以“正师德、强师能、树师表”为主题的师德建设活动。通过观摩农村教育和农村教师的教育教学,让青年教师感悟到艰苦条件下教育的可贵和师德高尚;从综合素质拓展训练中,让青年教师感悟团队的重要和合作的意义;从自己心目中的教师职业主题演讲和高职意识——校风解读活动中,让青年教师能够系统地思考对教师职业选择的神圣感和职业教育的使命感;开展优秀教育工作者和行政岗位能手评选活动,寻找身边的好人好事,典型引路,让典型成为师生学习的榜样。

学生成长是立德的目标 首先,立德树人与专业建设紧密结合,紧密结合突出职业教育和中德合作的特点,在校园、教室、实验实训车间布置上凸显专业文化、企业文化,以环境氛围来感染、培养学生的专业思想;举办“职业生涯设计大赛”“技能节”等活动,培养学生的职业素质和专业技能水平;开设“四进”工程,即道德讲堂进校园、廉政文化进课堂、法制教育进教材、心理咨询进学生,培养学生良好的职业道德、法制观念和就业能力。结合专业特点,组织开展“学以致用、奉献社会、共建和谐”的主题社会实践和志愿者活动。

其次,道德建设从点滴做起,学校坚持从常规管理的源头抓起,从入学教育、纪律教育、道德教育、文明餐桌行、心理健康教育入手,从出勤、仪容仪表、卫生、黑板报、广播操、晚自习做起。开展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的文化活动,以精彩纷呈的教育活动形式,凸显高职校园文化的育人魅力。通过主题班会、社团活动、文体活动等创设积极向上、文明、健康、平安、和谐的校园氛围,打造一流的高职校园文化。

最后,学校社团组织是重要抓手。社团组织上,学校投入大量人力、物力支持学生社团建设。坚持从专业出发、从学生实际出发,鼓励学生参与社团活动,让全体学生参与到社团的创建、维护、发展的过程中来。近年来全校各种社团共有60多个,范围涵盖学生学习生活的各个方面。一批省市级优秀社团、校级精品社团获得认定。

以社会服务来育人、育才、育特质 结合学校“产学研”和服务社会的需求,学校为企业、社会提供技术咨询、产品研发等方面的服务。

首先,学校派出博士领衔的科研团队,与博西华公司、布德鲁斯公司、菲斯曼公司、熊猫电子等国内外知名企业合作,成立欧盟Switch-Asia 建筑节能培训项目江苏中心、德国菲斯曼公司供热技术南京培训中心,充分发挥技术载体和产业实体的作用。与企业技术人员共同解决企业生产与学校教育中存在的难点、疑点问题,新颖、可靠、实用的科技产品的研制,把技术力量转化为生产力,打开校企联合提升“产学研”水平的新局面;与中国建筑总公司开展出国劳务培训、大学生职业教育培训、企业员工培训、农村劳动力转移和下岗职工再就业培训,为服务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服务经济建设做贡献。近年来,培训中心共计培训、考核、鉴定各类技能型人员近5万人,涵盖土建、电气、设备安装和装饰装修四大专业,31个工种;利用江苏省一级资质企业——建材测试中心,为各大中型企业进行材料检测、环境检测等技术服务。直接产生经济效益数亿元,取得了较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其次,学校与2个社区、1个乡镇结成共建单位,为社区和山村困难群众送去慰问金,为山村的生态发展、技术指导、农民培训和子女教育提供智力支持和帮扶。

最后,学校承办省市职业学校技能大赛、全国职业院校信息化教学大赛,用参赛和服务锻炼师生的意志和品质,培养竞争意识和服务精神。

建立制度,提供保障

制度保障提高师德建设的积极性 一是在健全校长负责制的前提下,构建“一主两翼”现代学校制度,成立校务委员会和教职工代表委员会,健全党政联席会议制度、校务公开制度,将工作职责、办事程序、收费标准、服务承诺等内容在网络和橱窗内公示。二是打造“三制三零”工程。设立校长信箱、教学管理和后勤服务信箱,在教育教学和师生服务过程中,对安全责任、后勤维修、卫生防疫、食品安全等关乎师生生命财产安全的工作实行“首问负责制”和“服务承诺制”,在学校重大基建工程和设备采购中,安排专人跟踪审计,实施全过程、全天候“项目责任制”督查,做到“零距离”“零时限”“零问题”,廉洁勤政为塑造职业精神打下良好的基础。

体制建设促进改革与发展 学校启动了内部管理体制改革,实行“校—部(系)”两级管理,强化了“部”“系”功能,“部”发挥指导、协调、服务的功能,“系”承担专业建设、学科指导、教学管理、课程建设、学生管理、招生就业、产学研实施等职能,充分调动教师在教育教学工作中的积极性。体制改革实行以来,运行稳定、成效显著,学校各项工作得到长足发展。坚持依法治校,坚持党代会、教代会制度,搭建民主平台,营造民主、平等和谐的氛围。关心教职工的生活、学习和工作,让他们切身感受到学校的温暖和关怀,确保学校的事业改革与发展。

立德树人,加强内涵建设,培育高素质的技术技能型人才,是育人的核心本质。只有依托行业,融合产业,才能彰显专业特色,贯彻“德育为先”“育人为本”的思想塑造学生人格,只有以“知行并进”的方式,利用校企资源,提升职业技能和素养,让学生挖掘潜能,不断地突破自我,成为具有现代企业精神的职教技术技能人才。

职教改革 篇4

在金融危机的背景下, 尽管我国的经济持续增长, 但是增长的背后, 是物质资源、能源和劳动力的巨大消耗。这种靠资源消耗的发展是不可持续, 因此我国经济必须从既往的对生产要素的依赖中解放出来, 以科技进步、自主创新而推进我国经济的发展。经济的转型必然需求高素质的人才, 职业教育就是提高国家核心竞争力的人力资源保障因素, 职业教育的发展对我国技术人才的培养有着至关重要的意义。

2 德国学习领域改革方案内涵

学习领域课程模式是由德国提出, 以改变传统的以学科性知识为导向的课程模式, 防止职校培养的学生脱离企业的实际需要, 所学非所用。根据“学习领域”方案, 职业教育教学将不再以传统的学科体系来组织, 而是基于以“工作领域”为指导的“学习领域”来建构学习情境。一个学习领域由描述职业能力的学习目标和描述工作任务的学习内容所构成, 同时包含相应的学习时间。通过一个学习领域的学习, 学生可以完成某一职业的一个典型的工作任务。通过若干个相互关联的所有的学习领域的学习, 学生可以获得某一职业的从业能力和资格。一般来说, 每个培训职业由10~20个学习领域所构成, 这主要是根据该职业的工作任务和活动特点来决定, 没有硬性的数量限制。

3 学习领域课程方案的基本特征

3.1 以培养学生建构或参与建构工作世界的能力为主要目标

劳动组织和技术的变化都直接影响着职业教育的变化和发展。随着知识、技术的更新率不断加快, 劳动组织的扁平化发展, 企业间产业链的日益发达, 使得劳动者需要具备跨企业层面的全局性知识, 这就需要劳动者具有理解企业的整体工作过程和经营过程的能力。职业教育不应以现有的生产技术以及与之相适应的劳动组织方式为基础, 来确定技术工人的资格和培训课程, 而是应当培养受培训者建构工作世界及参与设计企业变化过程的能力, 使他们不仅具有普适性的职业能力还应具备跨企业工作关联知识和合作知识。

3.2 典型的工作任务是组织、建构是学习领域教学内容的核心

单个的“学习领域”是劳动过程的知识和技能的综合, 包括那些与工作领域没有直接联系的系统知识和专业化内容。所以典型的工作任务的选择是学习领域课程设计的关键环节。选择的工作任务要兼顾实用性、典型性、综合性、覆盖性、趣味性、可行性等原则, 在培养目标、知识能力等要求上折射出的真实的职业情境。

3.3 工作过程知识是学习领域课程方案的主要内容

工作过程知识是在工作过程中直接需要的、常常是在工作过程中直接获得的知识, 不仅包括显现的指导行为的知识, 也包括相联系的隐性知识, 即那些物化在工作过程中及产品和服务中的经验性知识。有效的教学应当能够让学生知道技术知识是如何产生、如何被应用的。

3.4 行动导向教学法是学习领域课程方案的实施原则

行动导向教学法是以职业行为为导向, 理论与实践一体化的教学方法, 改变了传统的理论和实践相分离的做法, 强调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习者的主观能动性, 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 突出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应用性、综合性、实践性和前沿性。在整个教学过程中, 从信息的收集、计划的制定、方案的选择、目标的实施、信息的反馈到成果的评价都要求学习者参与问题解决的整个过程。使学生不仅具有完成工作任务的专业能力, 还要具备用系统性观点解决问题的方法能力和与人合作相处的社会能力。

4 学习领域课程改革的借鉴及反思

4.1 以工作过程知识为教学内容是校企合作的重要纽带

我国现阶段职业教育仍采用以学科教育为主的教学模式, 多数职校的课程模式模仿本科院校的课程模式。同时, 企业与职业教育的联系也不十分密切, 培养出的学生难以满足市场经济下的就业需求。为了加强校企合作, 政府应及时出台相关政策鼓励企业积极主动参与校企合作, 并且发挥行会的中间作用——联合相关联的各型企业, 以充分利用其设备等资源来对学生进行跨企业实践培训。同时, 职业学校课程的内容也必然由封闭式向开放式、理论性向实践性方向转变。

以工作过程知识为教学内容必然使得学校和企业更加紧密的结合, 从而体现出职业学校的学生在就业竞争中的优势。众所周知, 职业院校学生学业基础普遍较差不习惯或不擅长抽象思维和演绎式的学习方式, 对理论的学习存在相当大的困难。所以以工作任务为导向的教学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

4.2 构建着眼于人的可持续发展、“以人为本”的课程观

为了子孙后代的利益和可持续的发展, 我国必须要加快经济的转型。产业结构的转型使得企业面临新的挑战:如何以相同的价格或更低的价格提供高质量的产品和服务。人是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的主体, 是推动可持续发展的能动力量。要实现人的持续发展必须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以人为本, 树立终身教育的理念。目前职业教育的着力点在于培养学生的职业知识和职业技能, 职业教育要面向市场, 市场需要什么样的人才, 学校就要培养什么样的人才, 所以职业教育要有前瞻性, 它要为未来的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培养人才, 要以人为本, 让学生以全局性的视角去发现问题, 开拓创新思维去解决问题。实现人的可持续发展, 还要倡导延展整个职业教育的长度和广度, 使每个个体获得与生命同样外延的职前、职中和职后的教育机遇, 从而无论知识和技术如何变更, 学生都可以通过不断的职业培训确保其一生的可持续发展。

摘要:德国学习领域改革是一项积极的、有益的改革尝试, 本文试图通过对德国学习领域的分析研究为我国的职教课程改革提供某些启示:以工作过程知识为教学内容是校企合作的重要纽带;进一步强化“以人为本”的职教课程观, 以实现职教培养对象的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课程改革,学习领域,工作过程知识,以人为本,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姜大源.“学习领域”课程:概念、特征与问题—关于德国职业学校课程重大改革的思考[J].外国教育研究, 2003 (1) .

[2]王建初, 颜明忠.德国职业教育“学习领域”课程改革的理论诠释[J].外国教育研究, 2009 (7) .

[3]叶仙虹.德国职业教育学习领域课程借鉴与启示[J].铜陵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9 (4) .

职教改革 篇5

新形势下职业学校担负着培养合格专业技术人才的重任,学校能否培养出数量足、素质优、德才兼备的国家建设人才,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校对德育教育的重视及德育教育策略的有效与否。现从以下几个方面对我校德育工作做有效、有益的探索和尝试:

1、针对中职学生特点开展的创新德育途径

①、建立健全组织机构,落实德育工作责任制。为了更好地开展德育工作,我校建立了较为健全的德育工作网络,专门成立了德育工作领导小组,由一把手校长亲自担任组长,并根据人员变化,及时调整、充实,确保了德育工作的有序进行。学校每学期制订工作计划,德育工作的内容均放在首位,定目标、定要求、定措施,内容具体,任务明确。学校校长室与各职能部门、班主任签订德育工作责任状,明确职责要求。学生处在党总支、校长室的领导下负责德育工作安排、督查、考核、总结。学校团委、学生处联合办公抓德育工作,创造性的选拔配备德育观察员,配合校领导轮流上岗,职责明确,责任到人。学校还建立了“班上的问题班主任管,课上的问题任课老师管,谁发现问题都要主动管,倾向性的问题大家齐抓共管”的德育工作责任制。对全体教职工提出了“三多一要”的德育工作要求。三多:即多观察——掌握苗头、动向,防患于未然;多分

析——排除不利因素和心理障碍;多指点——指点学生应该怎么做,为什么这样做;“一要”——要实施全员管理,全程管理,“真抓实管,严抓细管,敢抓善管,齐抓共管”,形成人人都做思想政治工作的喜人局面。

②、职业道德教育。中职学生绝大部分年龄在15—17岁之间,正值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时期,可塑性大,学校从改进德育工作的内容和方法入手,在保持和进行传统德育工作的同时,增加和改进德育工作的内容,如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特性、新时期的是非观、幸福观、职业道德、就业观等内容,增强德育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发现、发挥学生长处,突出职业道德,在明确的岗位目标下开展职教德育,让德育有的放矢。贴近专业教学,紧密结合学生的专业爱好、结合专业教学开展职业道德教育,从课程设置、教学计划到教育、教学管理全面渗透德育目标,提高德育的针对性。

具体做法:针对学生的不同阶段,开展有针对性的教育。一年级以职业意识启蒙、树立职业理想为重点。

二、三年级以职业意识强化、职业理想确立、职业道德行为养成为重点。

在顶岗实习前以端正就业观念、增强创业意识、修正发展创业目标为重点。每年学生顶岗实习前都由校领导和相关专家对这部分学生进行专门培训。

实践教育环节特别是实训实习阶段开展以敬业爱岗、诚实守信为重点的职业道德教育,进行职业纪律和安全生产教育,培养中职学生爱劳动、爱劳动人民的情感,增强中职学生讲安全、守纪律、重质量、求效率的意识。学校安排专人负责实训实习阶段的学生思想道德教育工作。实训实习阶段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工作要由学校和实训实习单位共同考核,并做出相应评价。

③、注重养成教育,抓好全程管理。学生遵纪守法的行为习惯、学生文明生活习惯、学生高尚的社交礼仪情操、学生人际关系的交往,是为学生将来就业和适应社会、的基础。我校一向注重养成教育,抓好全程管理,不断修订与学生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相关的各项规章制度。我们将这些规章制度汇编成《学生手册》,发给每一个学生,并利用校会、班会、板报等广泛宣传,形成舆论氛围,让学生在遵守规章制度的过程中,不断提高文明行为的自觉性。每年4月、11月学生处、团委都组建一支“文明宣传员”队伍,并设立了校园文明岗,对学生的学生证佩带、平时的言行举止,对班级环境卫生、两操、课间纪律等进行检查评分。如今,讲文明礼貌的人多了,违反校纪的人少了,遵守校规的人多了。

学校每天安排多名中层以上的党员干部行政值班,全天巡查校园,处理偶发事件,从学生进校早读一直到放学离校,实施全程管理,并进行常规检查评分,每天及时公布评分结果。学生处张主任,一天到晚值班,乐此不疲。

④、维护、发展好学生个性。职业教育的特点就是要创造

条件发展人的个性、特长,以学生发展为本。中职教育应针对个性差异,因势利导,因材施教,支持学生的创新精神,给学生更多的选择余地和发展空间,更加生动活泼地学习。在学生学习过程中,学校根据学生的不同个性,帮助学生选择最适合自己的专业,为每一位学生量身打造发展方向。

⑤、坚持自信心和理想信念教育。职业学校学生的文化基础和道德素质相对较差,他们组织纪律观念不强,行为上经常表现出一定的随意性。但他们又很朴实,经常是自己违犯了纪律,主观上却还没有意识到,缺乏正确的自我认识和自我评价能力。在德育工作中,过高的要求会使学生感到做不到而失去进取的勇气,而过低的要求则达不到引导学生进步的目的。因此,德育工作一定要结合学生实际,提出适度的要求,不断地提出德育要求,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及时对学生所取得的成果给予肯定和鼓励。学校在原有基础上加强理想信念教育,引导学生逐步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特别是职业观和就业观,坚持进行热爱劳动、崇尚实践、奉献社会的教育,培养学生择业意识、创业意识。

⑥、加强社会实践教学,用职业实践激励人。学校坚持职业技能教育与开展德育教育紧密结合、相互促进的教学原则,在开展德育教育时以具体的某一职业的职业道德规范为切入点,充分依托专业技能实习基地,为学生接触社会和将来从事职业岗位创造条件。通过组织中职学生定期实地体验,在具体

职业环境的氛围中,对他们进行思想道德教育,开展有针对性的德育工作,引导学生在实践中了解社会对该专业人员的道德需求,激励学生的学习兴趣

⑦、构建绿色网络文化。相当一部分中职学生沉迷网络,影响到学业和个人的发展。我们通过认真研究发现让学生放弃网络几乎是不可能的,所以采用了顺水推舟的方法。注重发挥网络等新媒介在学生德育工作中的重要作用。通过建设校园绿色网吧,构建中职校校园网络文化,充分发挥其思想道德教育功能,营造积极向上的舆论氛围,密切师生交流和家校联系;优化网络信息传递和沟通功能,及时向学生提供丰富的企业信息和文化信息,使网络成为校企合作的交流平台,成为学生职业指导和就业服务的窗口;密切关注学生的网上动态,及时把握学生思想动态,教育学生自觉遵守网络规则和网络道德,指导学生正确辨别和运用社会网络信息资源。

⑧、研发德育校本教材。近年来,我校始终把“先学做人,再学做事”作为德育工作的主导思想。为了弥补传统德育教材理论性太强、不切实际的特点,我校加大人力、财力投入,成立了专门的德育校本教材研发团队。到目前为止已先后出版了《从一到十学知识》,《生活导航》两本德育校本教材,成立学生期刊《海天之星》。

⑨、筹建留守青少年之家。农村中等职业学校的学生家长大部分都在外地打工,很少有时间去关心教育孩子。为此学校

正在积极筹建留守青少年之家。给这些远离父母的留守儿童营造平安、和谐的学习和生活环境,帮助他们解决各方面的问题。

⑩、计划建立德育活动中心。为全校师生提供一个开展各类活动的场所。

2、加强德育管理队伍建设

管理是学校德育工作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学校积极动员全体教职员工树立“人人都是德育工作者”的理念,加强师德建设,不断提高学校教师的育人意识和育人能力,明确全体教职员工的育人职责,并纳入绩效考核内容。

①、领导。学校有一名副校长分管学生思想道德教育工作,把思想道德教育与学校各项工作结合起来,同时部署,同时检查,同时评估。有学生处、团委两个部门具体负责全校德育工作。在年级组也成立了专门的德育管理组织,每个年级配备一名团总支书记,负责年级组的德育工作,形成了一个立体化的德育管理网络。

②、班主任。学校许多德育工作、校内外活动主要是由班主任直接组织落实的,他们和学生接触的最多,对学生也最为了解,经常可以听到学生的真实想法,应该说,班主任队伍是学校德育工作的主要力量,班主任的思想道德素质及业务水平关系到学校德育工作的成败,多年来,学校一直重视和加强班主任队伍的管理和建设,坚持班主任培训制度,例会制度、签到制度、记德育工作日志制度,学校还建立相对全面、客观、公正的班主任评价机制,量化评选先进班集体,充分调动广大班主任的工作积极性,鼓励他们创造性的开展工作。

③、任课老师。德育工作不仅仅是学校的首要任务,应该是每一位教师的责任和义务。要求学校的每一位老师充分认识德育在教书育人中的重要地位,加强教学中容易忽视的环节,深钻教材、广泛搜集资料,积极寻找教育因素,善于利用各科教材、课堂和实验,寻找教育时机,有意识的渗透德育教育,使德育工作与科学文化知识、专业知识的传授达到有机统一、相辅相成、互为促进,才能对学生良好品德、意志、行为的形成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学生道德认识、情感、信念只有通过意志转化为行为,才能形成习惯,这样,德育的目的才能实现。

④、学生干部。任何教育最终必须变成学生自己的认识、自己的情感、自己的意志、自己的行动。任何有效教育过程,都应在学生自觉、积极地参加中进行,学生只有自己参与学习、参与管理,才能获得各种深刻地体验。因此,在实施德育过程中,设法调动学生主动参与的积极性、主动性,激发学生开展自我教育的愿望。让学生在自我管理的实践中,约束自我、教育自我,并增长工作和活动的才能。

学生的自我管理先从学生干部抓起。我校学生干部主要包括学生社团和班级干部。学生社团有四个:学生会、德育督察联合会、文学社、校艺术团、班干部约300人。如果充分发挥这些学生干部作用,不仅会解决学校目前管理上的矛盾,而且

会带来意想不到的效果。

为了让学生干部参与到学校管理的任何一个环节,学校对他们进行了细致的分工。

学生会主要负责:卫生检查、黑板报检查、纪律检查、升旗仪式、每天早晨和下午的门前值班,主要是协助值班领导对学生的进校卡、仪容仪表、行为举止、学生带食品袋、校外人员等进行检查。

德育观察员主要负责:深入学校的每一个角落去发现学生中存在的问题,或学校管理中的不足。能解决的问题就自行解决,如学生行为举止不规范,及时制止;不能解决的问题及时上报学生处,由学校统一解决。另外德育观察员还肩负着一个很重要的任务,就是全面负责校园卫生,随时发现地上有垃圾立即捡起,随时发现卫生死角立即打扫。德育观察员也在早晨、大休息、下午、课外活动时间在校园主路上进行值班,主要检查学生的仪容仪表、行为举止等。

文学社主要负责:定期开展写作征文活动(大多是团委、学生处主办的),全面负责学校大型活动的宣传海报,通过校园广播室宣传学校开展的活动。

学校开展如运动会、大型文艺汇演的时候,所有社团都要参与。每两周的星期二,团委、学生处都要给所有社团干部和班长、团支部书记开会。布置学校的工作,同时加强对他们的培训,学校还根据学生综合素质参差不齐的特点开展分层次学

生培训。班干部起到了很好的“传话筒”作用,把学校的声音及时传达到班主任,并协助和监督班主任做好工作。

通过学生干部参与到学校的管理中来,学校管理空间进一步扩大,管理层次也进一步深入,近年来我校没有出过一起大型事故;很多次有可能发生的大型打架事件都因为德育观察员的提前举报被扼杀。学生的仪容仪表也相对规范了许多,基本上没有学生在校内骑自行车。特别是学校的卫生状况一直很好,很难在地上发现纸屑、垃圾。

⑤、充分发挥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党员是学校德育工作中的一支重要力量,通过党员的先进性,来带动全体教职工积极参与到德育工作中去。全体党员自发组织在学期初、学期末、节假日等关键时段义务值班,并带着打扫校园卫生。党员的一举一动都在影响着全校师生。

再议职教英语课程改革 篇6

关键词:职教英语;改革;“合作式”学习;教学创新

一、背景

随着改革开放,我国社会、经济、文化等各方面的稳健发展,国际交流日益频繁,这促成了我国英语学习的浪潮。接踵而至的是各种英语考试和配套英语教学。考试要求提高,而学校的教育模式却因循守旧,不能赶上时代前沿发展,从而延误学生学习,或是降低其效率,那么英语学习的意义也跟着丧失。课程内容相应的改革、教师教学适应性的变化和发展是有必要的。同时恰当的运用多种教学方法更是提高英语教学质量的关键。无论是从课程模式还是学生英语掌握度来说,作为高等级的职业教育,学校都应有较高的要求。要教好职教英语,就应当与时代共同进步,随着时代发展而进行改革,而不是故步自封。实践出真知,下面我想就前人的经验介绍和个人实战结合,谈谈自己对课程改革的看法。

二、实践出真知,谈改革经验

1.变“被动”为“合作”,激活课堂

(1)改变传统教学模式

传统英语教学模式是“教师讲,学生记”。学生的被动学习很大程度上打击了其学习能动性。传统模式的弊端如下:“被动”式学习,依赖于老师单方面的教学,缺乏学生的学习热情和投入,从而导致教学效果不理想。对学生的学习不利,同时也使得教师的教学热情受挫。因而,过往的教学方式方法有必要进行改良,与新课改相合。本文提出变“被动”接受为“合作”共进的教学模式,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先提出相关问题,由学生主动学习、提问,相互交流得到知识信息。此教学模式老师起的是引导和答疑的作用。这种学习方法有利点总结如下:①帮助学生建立独立学习的能力,利于学生培养良好的主动思考和学习的习惯;②对英语老师提出更高要求,有利于教师的教学质量提高。

(2)改变课堂氛围

宽松、和谐的气氛能使学生集中注意力进行学习。在授课时,教师注重保持教学时高昂的热情,营造宽松环境,并多与学生交流,能让学生对英语学习产生兴趣而减少生疏或是畏惧感,使其保持英语学习的热情和喜好。

2.从新理念出发,改变陈旧思想

作为英语教师,把中等职业学校的学生当作普通中学的学生来教在一定程度上是有误的。学校培养学生英语沟通运用能力和专业英语知识时,应当符合社会发展的需要和学生个体发展的要求。陈旧的教学观念需要改变,在教育飞速进步的现在刻不容缓。

与普通中学相比,职教英语教育的英语教学情况不是很理想,缺乏自身特色,同时与时代发展的要求有一定差距。这是因为职业学校与普通中学两者之间有着根本不同,无论是学生培养目标、学生来源或是毕业去向等方面都有很大不同。从学生的培养目标来看,参加高考升学是普通中学的学生培养目标,而职业学校开设英语课除了有升学的需要,更重要的是为了学生的就业要求。作为一名教育者,自身的教学理念要不断跟随时代脚步。教学实践使我深刻体会到,过硬的专业知识要结合耐心和爱心。在教师进行教学实践后应当与理论学习结合,总结与改进自己的不足。教师是新课改成功与否的关键性因素,所以应深刻理解课改精神,把课改目标融入教学要求中,让学生收获真正有用的知识。同时我们要不断更新教学理念,自身进行学习与充实,与教学课程共进步。

3.共性与个性共同发展,改革培养模式

世界上没有两片相同的树叶,不同的学生有着不同的个性,培养模式的改革也是新课改成功的关键之一。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通过观察,发现各个学生的不同之处,无论是英语学习热情是否表达出来,都可以尝试根据学生的性格特点等方面去引导其学习英语。(1)应根据学生的学习方法和学习能力的不同给出有差异性的学习建议和目标定位;(2)对主动性学习进行引导,培养其对知识点的发现和探索热情;(3)针对不同专业的学生提出不同课外读物的建议,帮助其拓展学习英语。针对不同专业背景,让学生能够获得将来在不同工作岗位上运用英文信息、进行英语交流以及用英文解决问题的较好运用能力。

三、总结

在新课改的要求下,我们需要调整教学态度,提高从教的个人要求。教师需要从课堂氛围调节、教学理念以及学生个体发展等方方面面进行思考和经验整合,以期能使学生英语能力水平得带提高,利于其今后发展,同时也对职教英语的整体发展提供帮助。本文撰述主要是根据个人小范围的实践经验得出的,有许多不足需要改进,希望得到同一战线的教师批评指正。目前中等职业学校的英语教育仍然需要得到更多的国家以及学校的重视,同时,需要从教者不惜艰辛的刻苦努力,探索出更好的教学模式,使得学生获得更好的学习氛围,在得到英语资源的同时能够吸收利用,从而有利于其今后的发展。

参考文献:

[1]于学萍.浅议职教英语教学改革的必要性[J].科学文汇:中旬刊,2010(8):136-137.

[2]黄浩.职教英语可持续发展的有效途径探讨[J].新课程学习:中,2011(12):77.

[3]刘书良.提高职教英语课堂教学效果的策略[J].新课程:上,2011(12):93-94.

对职教英语教学改革的思考 篇7

1. 职教英语教学改革的基本理念

2000年教育部提出:职业学校英语在加强英语语言基础知识和语言基本技能的同时, 应重视培养学生实际使用英语进行交际的能力。经济全球化使得中西方各国在各个方面的合作日益增多, 在国际化的进程中对应用型人才的需求也使越来越大, 对各类人才的要求也越来越高, 不仅要求他们专业口径宽、市场适应力强, 还要求他们具备一定的英语知识与英语应用能力, “专业+英语”的复合型人才的优势日益凸现, 这使得职业英语教学面临着前所未遇的机遇与挑战。在新形势下我们应该改变以往的教学模式, 树立新的职业英语教学理念, 设置灵活的课程目标体系, 选择具有时代性、生活性和应用性的教学内容, 建立多元开放的评价体系, 拓展学用渠道, 努力培养具有国际意识、国际知识和国际竞争能力的高素质专业性复合人才, 满足学生就业、生活和可持续发展的需求。

2. 职教英语的教学现状 (1) 生源现状

职业学校学生的生源的特殊性与现实性给职教英语带来了很大的困难。他们大多只有初中毕业, 有的甚至初中的学习都未能达标, 听、说、读、写这些基本的学习能力的钱却都影响了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和教学的正常进行。

(2) 教师现状

职教英语教学的目标不同于普通高中, 职业学校英语教学不仅要求教师具备知识的语言知识与教学理论, 同时还要求教师具备相应的专业知识与实践经验。而现实中受诸多因素的制约, 很多教师尽管具备丰富的语言知识, 但却缺乏必要的专业知识和实践经验, 在讲授金融、计算机等专业知识时仍然沿用老一套讲单词、翻译课文、讲语法的老方法, 使得课堂了无生机, 学生满腹怨言。

(3) 教学现状

职业学校生源良莠不齐, 各地区、各专业不同, 目前还没有一套相对完善的、灵活、有针对性地教材。而在现有的教材教学中大多采用目标教学, 尽管目标教学“教”和“学”的目标明确, 大大提高了学生考试的过关率, 但是目标教学中考试考什么, 老师教什么, 学生就学什么, 使得学生失去了学习英语的兴趣和信心, 使得学生所学知识与工作岗位要求脱节, 学生综合素质能力不强。

二、职教英语的教学改革

1. 改革教学模式

针对职教英语教学目标的特殊性和职教英语的教学现状, 教师应当转变教学观念, 改革教学模式。构建适应学生自主学习和个性化发展的新型教学模式, 充分体现以学生为中心, 融“教、学、做”为一体的教学理念, 注重语言知识的“实用性”, 培养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 创设仿真的职场情境, 激发学生英语学习的热情与兴趣, 依据各专业特点和学生的职业需求与发展, 提供多种学习选择, 分类指导, 分层教学, 我们可以根据学生的生源从而更好地达成职教英语的教学目标, 为学生的成长与终身学习奠定基础。如在教学中我们可以采用任务型教学模式, 通过基于案例、问题、情景的设计探究任务, 开展合作探究, 使学习内容活动化探究活动内容化, 引领学生体验、感悟、获取学科知识及其意义;让学生在学习中学会主动发展, 努力实现学科教学的“三维教学目标”。

2. 改革教学内容

职教英语地教学内容不仅要突出语言的交际性, 强化对学生英语听说能力的培养;同时更要突出职教英语的培养目标, 打破统一教材的束缚、凸现语言知识的“实用性”, 兼顾专业特色和岗位特征, 让教材充分体现职教英语特色, 显示出语言教学内容的生活性、综合性、实用性和实践性。例如教师可以选用进口商品说明书、维修指南、招聘广告、简历等, 这些实用性的语言会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热情, 让学生在强大的学习动机的引导下, 习得生活中的实用性语言知识。改革职教英语课堂教学内容是达成职教英语教学目标的关键, 也是职教英语改革的核心问题, 更是职教英语改革的难点所在。

3. 改革教学手段

要实现职教英语的改革, 提高职教英语教学质量、达成职教英语教学目标, 离不开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的改革。因此在改革教学模式和教学内容的基础上, 我们还要加强教育手段的改革。现代教育技术是实现教育现代化和信息化的重要途径和手段, 职教英语教学中我们要善于运用计算机、多媒体、白板等现代化教学手段, 使得语言教学更生动、更具体、更形象。笔者在进行教学进口设备说明讲解时, 运用所媒体动画演示, 充分调动学生的各种感官, 化抽象解说为实际演练, 让学生更直观更好地理解语言知识。

4. 改革考核标准

在经济发展全球化和国际化的发展趋势下, 职业学校教育应当与国际发展接轨, 摈弃重知识、轻能力;重检测, 轻过程, 以考核语言知识为标准的传统考试观, 采用多元化的评价标准。在考核过程中加重口语交际能力、表达能力、用英语获取信息及处理信息能力的考查, 采用过程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的方式, 更好地检测学生语言知识的掌握和语言能力水平。考试还可以采用多样灵活的形式:书面试卷与作品成果, 口试与笔试、独立完成或小组合作完成等, 避免传统教育中一张试卷见分晓的做法, 从而更好地调动学生英语学习的积极性, 同时也使教师的教学重点从语言知识的讲解转向语言能力。

职教语文课程改革的相关思考 篇8

一、职教语文课程的实用性作用

语文课程是教学工作中不可取代的一门基础学科, 但是传统的语文教学模式已经不能满足职教课程中的专业需求, 这样就需要在教学模式和课程编排上进行全面深入的改革, 使之适用于当今社会的激烈竞争。语文课程主要还是要归结于“听说读写”这四个方面, 职教学生主要是通过短期学制来掌握工作技能, 那么语文课程的学习就要以今后工作生活中的应用为重点有针对性的进行教学工作。

(一) 语文学习关乎职教学生语言沟通能力

首先, 学生应当学会对语言的掌握, 很多学生不重视语文学习, 认为语文就是说话读课文, 觉得汉语人人都会, 根本不需要浪费时间去学习。其实这是一个普遍的误区, 教师在上课的时候要向学生转达一个明确的思想, 那就是语文的学习不只是学习日常说话, 更多的是培养表达能力和人文素质。

语言是人与人沟通交流的重要工具, 如何使用好汉语这一基本语言对学生日后的工作至关重要, 现如今很多职教的学生在职场应聘或者工作中经常出现“口不能言、手不能写”的现象, 说起话来词不达意, 回答考官的问题也支支吾吾说不到重点, 这主要就是在语文学习的过程中知识的积累程度不够。在职教语文课程的编排上教师要尤为注意课程的实用性, 让学生在较短的学制时间里掌握良好的沟通和语言表达能力。例如进行一些辩论赛, 让学生分组自行查找资料, 通过激烈的辩论, 使学生的语言天赋充分的表达出来。让学生具备一定的语言交际能力, 并且要注重普通话的普及工作, 现如今职场竞争激烈, 学会流利的普通话至关重要。

(二) 职教语文提升学生的应用写作能力

语文学习的另一个重要的实用性体现在应用文体的写作上。众所周知, 现如今任何单位都需要写作型的人才, 也就是“笔杆子”, 大到企业的规划设计, 小到个人工作总结都需要扎实的应用文体的写作基本功。但是我们很多毕业的学生都反应一个共同的问题, 那就是进入职场之后, 很难短时间学会大量的应用文体写作, 甚至一些学生连制作简历都成问题, 在面试阶段就会被淘汰, 职教语文教师要明确学生今后的发展方向, 有针对性对学生的进行应用文体的写作能力培养, 要开设专门的写作课程, 从小型的议论文体着手, 逐渐开始进行个人简历、通告、年度总结、发言稿等各类文章类型的培训, 并且定期进行考核, 考核结果计入专业总成绩, 不断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和语言组织能力。同时教师还要注重学生的书写能力, 俗话说看一个人首先要看他写的字, 字迹工整的人在第一印象上就会加分, 教师在语文教学工作中一定要对学生进行专门的训练, 通过对书法的专业学习, 让学生的字迹清晰工整, 最好能加入应用艺术字体的学习, 增强书法的实用性。

(三) 职教语文教育培养学生人文素养

语文学习最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 一个人的专业技能可以从长时间的实践来总结经验逐步提升, 但是一个人的人文素养是需要通过长时间的人文积淀再加上自身的领悟不断传承的。我国的文化博大精深, 各个时代的人文大师留下的经典文献都值得我们每个后人精心研读, 通过系统的学习, 学生们会深刻体会到文化带给人的强烈的自信, 并且通过历史文献传达出来的历史经验教训, 学生会时刻警醒和反思自己。那些优美的词句又能够让学生体会到语文的奇妙, 这样可以明显地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 引导学生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审美观, 使学生在激烈的工作竞争中能够脱颖而出。

二职教语文教学中实行有效教学措施

职教语文面对的最大的困境一是学校不重视, 二是学生不爱学。解决这两个突出的问题首先就要求办学机构一定要端正办学态度, 我们培养的是全面发展的专业技术人才, 不仅在专业技术上要有高超的技能, 也要在语言表达和人文素养方面具备良好的竞争力。同时, 在教学模式上要进行改革, 要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对语文课程的兴趣。

(一) 营造轻松的课堂气氛。

语文的学习很繁杂, 学生不容易提起兴趣, 教师在上课过程中要注重课堂气氛的调节, 以往的语文课堂经常是死气沉沉一片, 教师在讲台上一味的灌输枯燥的内容, 学生在下面各干各的。经过教学改革, 教师在课堂上多使用多媒体的教学手段, 通过影像、图片等形式进行教学活动, 学生也更容易接受这种知识的传播模式。

(二) 通过课堂互动使学生逐渐提高对语文学习的兴趣。

语文是需要不断交流互相学习的一门学科, 教师可以在课堂上针对某一篇经典文章进行课堂讨论, 例如《玩偶之家》中的女主角离家之后的命运变化等等, 或者可以让学生自编自导一些剧目。通过这些互动环节可以让学生掌握语文知识, 拓宽视野, 并且在交流讨论提高自身的语言表达能力。

(三) 要让学生明确语文学习对于以后工作中的重要作用。

很多学生不愿意学习语文课程是因为他们觉得语文的学习对今后的生活和工作并没有什么重要的影响, 作为职教的语文教师一定要让学生知道, 语文的学习对于任何工作都是大有裨益的。从最基本的语言交际能力到大型的应用文体的写作都离不开语文知识的基础学习。学生明确了语文学习的重要意义就会主动地学习语文课程, 只有学生主动学习才能将知识更好地掌握和应用。

结束语:

当今社会经济飞速发展, 各行各业都面临着新的机遇和挑战。职业教学更是如此, 先进社会更需要职业性强的专业型人才。职业学校在巨大的改革浪潮中一定要面向实际开展语文教学活动, 不断探索新的教学方法, 实现职教语文的真正教学目标。

摘要:职教语文课程始终是容易被忽略的教学工作, 作为职业教育院校, 往往都是将技术型的专业课程作为发展重点, 而文化课程都作为辅助科目并不认真对待。本文主要通过对职教语文课程改革进行相关的思考, 并且提出一些个人看法供大家讨论。

关键词:职教语文,改革,思考

参考文献

[1]祁勇.就业导向下的中职语文课改管窥[J]-职业教育研究2010 (3) .

[2]管爱娟.阅读教学在高职旅游专业语文教学中的重要性[J]-无锡商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 (4) .

职教改革 篇9

关键词:职业教育,激励机制,教师队伍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行素质教育的决定》指出:坚持以人为本, 深入研究和改进学校的思想政治工作, 切实抓好教师队伍的建设和管理, 通过多种途径激发教师潜能, 竭尽全力做好教书育人的工作。

激励教师指的是对教师的进取精神、事业心、责任感与工作热情的诱导、激发和鼓励。激励机制是指组织为实现其目标, 根据成员的个人需要, 制定适当的行为规范和分配制度, 以实现人力资源的最优配置, 达到组织利益和个人利益的一致[1]。

1 教师激励机制的现状

当前, 教师队伍不能完全适应素质教育的要求, 一部分人教育思想僵化、教育观念落后、师德观念淡薄、教学基本功差[2]。学校中不利于激励教师成长的因素可概括为以下几方面。

首先, 长期以来, 由于教师职业稳定, 存在分配平均主义、专业技术职务终身制等现象, 容易使教师安于现状、不思进取, 不利于调动教师工作的积极性。

其次, 由于对教师工作质量缺少系统的监控, 因而不能有效促使教师进行教学改革。目前教师教学中普遍存在讲授信息量偏少、内容偏旧、教学方法单一、教学手段落后, 课堂教学脱离实践等现象, 很难吸引学生注意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

再次, 由于学校缺乏完善的教师教学评价体系, 因而难以充分发挥激励教师的作用。比如, 对教师的教学工作评价流于形式, 有的通过听课评级, 有的仅仅评价教师的教案或作业批改情况等。这种评价往往只注重一时结果, 不注重长期教学质量, 往往只注重表面问题, 不注重工作实质, 没有对教师的整体工作作出系统、有效的评价, 因此很难对教师起到激励作用, 有时甚至起到负面作用。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深入和市场经济地位的确立, 个别学校单纯把发放奖金与调动教师积极性等同, 导致不少学校在物质激励的过程中, 花费大, 但未达到预期目的, 没有提高教师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综上所述, 要适应职业教育攻坚阶段对教师提出的要求, 就必须改变原来的以物质激励为主的激励机制, 重建激发教师教书育人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的激励机制。

2 重建教师激励机制

2.1 建立物质激励与精神激励相结合的激励机制

现代管理理论认为激励机制是一个永远开放的系统, 要随着时代、环境变化而不断变化。比如20世纪80年代的教师注重培养他们的集体主义精神和满足其基本物质生活需要;20世纪90年代的教师以物质激励为主;进入21世纪后, 教师对精神需求突出, 他们的竞争意识不断加强, 自我发展、终身学习的需求明显提高, 因此应从教师的需求、特点出发, 根据学校发展的特点制定物质激励与精神激励相结合的激励机制, 给教师发挥教学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多一点空间[3]。

2.1.1 设立“名师”工程

完善学校名师培养制度, 发挥名师的指导、辐射和带教功能, 培养一支立足于课改前沿, 师德高尚、理念超前、善于研究、敢于实践、乐于创新的教师队伍。同时, 学校要不断提高名师和骨干教师的津贴, 以形成教育发展的人才高地和师资梯队。

2.1.2 评选“十佳”教师

学校要以“十佳”教师评选活动为载体, 激励教师提升教学能力。学校在每学年教师考核优秀的基础上产生“十佳”教师。

2.1.3 青年教师教学比武

为了让青年教师脱颖而出, 开展多种教学比武活动。让每位青年教师在教学舞台上展示自我, 增强教学信心。通过听课、评课、座谈, 共同寻找提高教学效果的有效方法。

2.1.4 骨干教师教学示范

骨干教师是学校教学的核心力量, 这支队伍的建设至关重要。要充分发挥骨干教师的作用, 学校每学期举办名师、骨干教师的公开示范教学活动, 供教师听课、学习, 促使骨干教师不断地更新教学观念、攀升教学新高峰, 并充分发挥其示范、辐射作用, 成为学校深化课改实践的领头人。

2.2 建立以正激励为主、负激励为辅的激励机制

2.2.1 正激励

正激励是指激励源通过满足激励对象的某些需要调动他们的积极性, 从而使其努力实现预期目标的过程。是带有褒奖意义的刺激, 如表扬、赞许等。

(1) 工作激励。工作本身具有激励力量, 为更好地发挥教师工作积极性, 学校管理者要考虑如何使工作本身更富有挑战性。学校管理者要进行“工作设计”, 通过教师与岗位的双向选择, 使教师对自己的工作有一定的选择权。尽量根据教师的特长, 把教师放在合适的教学位置上, 并在可能的条件下实行工作轮换制, 以增加教师教学的新奇感和挑战性, 培养教师的工作热情。

(2) 参与激励。现代人力资源管理的实践经验和研究表明, 现代教师都有参与管理的要求和愿望, 创造和提供机会让教师参与管理是调动其工作积极性的有效方法。因此, 学校积极为教师提供展示平台、参与机会, 让教师适当参与管理, 既能激励教师, 又能促进学校发展。通过参与学校管理, 使教师形成对学校的归属感、认同感, 以进一步满足其自我实现的需要。

(3) 荣誉激励。荣誉是众人或组织对个体或群体的良好评价, 是满足人们自尊需要, 激发人们进取的重要手段。从人的需要层次来看, 人人都有自我肯定、争取荣誉的需要。对于一些工作表现比较突出、具有代表性的先进教师, 给予必要的荣誉奖励, 是很好的精神激励方法。荣誉激励成本低, 但激励效果好。但有些学校在荣誉激励上, 存在着评奖过多的不良现象。如评优中的“轮庄法”“以官论级法”“老同志优先、体弱病残者优先”等, 都使荣誉的“含金量”大大降低, 使典型的榜样示范作用打折扣, 应在实践中加以纠正[4]。

(4) 提升激励。建立一套“能上能下”的动态管理制度。对表现好、素质高的教师, 学校在充分肯定的基础上, 尽量根据其能力提供提升机会, 例如, 提高福利待遇、提升职位等, 从而使教师时时处于“上台阶”的精神状态。

(5) 尊重激励。尊重是加速教师自信力爆发的催化剂, 尊重激励是一种基本激励方式。学校强调学校的成绩是全体教师努力的结果, 表面看起来学校管理者非常尊重教师, 但当教师的利益以个体形式出现时, 学校管理者会以整体利益为由加以排斥, 这时教师就会觉得“重视教师的价值和地位”只是口号、形式。显然, 如果学校管理者不重视教师感受, 不尊重教师, 就会打击教师的工作积极性。上下级之间的相互尊重是一种强大的精神力量, 有助于学校和谐关系的形成, 有助于学校团队精神和凝聚力的形成。

(6) 培训和发展机会激励。随着职教改革的不断深入, 教师知识结构不合理和知识老化现象日益突出, 需要对他们采取选派深造、培训等激励措施, 提升其教学水平。通过这些激励措施充实教师的知识, 给他们提供进一步发展的机会, 满足其自我实现的需要。

2.2.2 负激励

负激励是指作用效果与正激励作用相反、降低激励对象积极性、阻碍组织目标实现的消极作用。是指带有“纠偏”意义的刺激, 如批评、通报等。

激励并不全是鼓励, 它也包括许多负激励措施, 如淘汰激励、降职激励。淘汰激励是一种惩罚性控制手段。按照激励中的强化理论, 激励可采用处罚方式, 即利用带有强制性、威胁性的控制措施, 如批评、降级、降薪、淘汰等来否定某些不符合要求的行为。例如, 实行教师聘任制与淘汰制, 是学校管理体制的一项重大改革, 它有利于强化教师的岗位意识。教师聘任制与淘汰制既含有制度化管理的内容, 也含有目标管理的内容。工作岗位职责可以约束和规范教师的行为, 为教师工作指明方向, 具有导向性和激励性。可以由学校制定各学科教师的岗位职责、教学工作目标和教学质量标准, 遵循择优聘任和因人制宜的原则来选聘教师上岗。落聘的教师经过相关程序进行考核, 考核不合格者淘汰。

通过建立教师聘任制与淘汰制, 让教师意识到工作不努力就会有下岗的风险, 从而提高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 增强学校的整体教学实力。

激励的方式多种多样, 主要是采用适合本校实际情况和特点的方式, 并且制定出相应的制度, 创建合理的学校文化。通过综合运用不同种类的激励方式, 可激发教师的教学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 使教师得到进一步发展。学校在制定激励机制时一定要考虑到学校的特点和教师的个体差异, 这样才能收到良好的激励效果。

3 重建教师激励机制应注意的问题

3.1 重建学校文化激励机制

管理在一定程度上就是用一定的文化来塑造人。学校文化是人力资源管理中的一个重要机制, 只有当学校文化真正融入教师个人的价值观时, 他们才能把学校的目标当成自己的奋斗目标。为此, 应重建一个教师认可的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以提高教学质量为重点、以课程改革为主线的校园文化, 为教师充分发挥教学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提供动力, 从而成为学校实现长远发展的新增长点。

3.2 遵循科学、公平的激励原则

管理是科学, 更是一门艺术, 人力资源管理是管理人的艺术, 是运用最科学的手段, 更灵活的制度调动人的情感和积极性的艺术, 学校发展离不开人的创造力和积极性, 因此学校应该根据实际情况, 综合运用多种激励机制, 把激励的手段和目的结合起来, 改变思维模式, 真正建立起适应职教特点、学校特色和教师实际的开放的激励体系, 正确诱导教师的工作动机, 使他们在实现教育教学目标的同时实现自我的需要。

首先, 激励制度应体现公平原则, 要在广泛征求教师意见的基础上制定一套大多数人认可的制度, 并严格按制度执行并长期坚持;其次, 要和考核制度结合起来, 这样能激发教师的竞争意识, 使这种外部的推动力转化为自我努力工作的动力, 充分发挥教师的潜能;最后, 在制度的制定上要体现科学性, 也就是做到工作细化, 学校必须系统分析、搜集与激励有关的信息, 全面了解教师的需求及其工作质量, 根据实际情况变化相应的激励政策。

3.3 完善教师工作的监控评价机制, 帮助教师认识自身优势与不足

教师工作评价机制要注重科学性和实效性, 才能使教师看到自己的优势与不足, 激励教师不断进步。

第一, 评价要考虑到教与学的统一。不但要评价教师是怎样教的, 还要评价学生学得怎样, 通过学生学习效果评价教师的工作态度和努力程度。

第二, 评价要具有发展性。不但要看教师当前的工作水平, 还要以发展的观点评价其进步之处, 对于年轻、缺少经验的教师的每一点进步都要给予充分的肯定和支持, 促使他们更快地成长。

第三, 综合评价的观点。教学是一种综合活动, 教师的言行、举止都会影响学生的发展, 知识的传播和掌握。对教师的整体工作应给予充分关注, 进行综合评价, 这样不仅有利于教师充分发挥作用, 而且能更好地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总的看来, 要全面评价教师的工作, 就必须深入教学第一线, 尽可能参与到教学活动现场。对教师的工作采用科学、严谨的方法, 进行灵活、恰当的定量与定性评价, 才能激励教师不断成长。

3.4 发挥学校领导的榜样激励作用

在影响教育事业发展的诸多因素中, 重要的因素之一是学校领导。广大教师对学校领导的人格、作风和能力等都寄予较高的期望。学校领导班子和领导个人的修养及行为、形象, 都具有榜样作用。德高望重的学校领导能给教师带来自豪感;精明强干的学校领导能激发教师的工作热情, 增强教师队伍的凝聚力, 有利于形成和谐的校园氛围。

学校教学成败的关键在于是否能把学生培养成为国家和社会所需要的合格人才, 而把学生培养成才的关键在于教师。教师是促进学校发展和引导学生成才的主要力量, 是学校教学与管理中最核心、最关键、最根本的因素, 是制约学校整体工作的决定性因素。教师激励机制既是学校发展的保障, 又是提高教学质量的迫切要求, 同时也是教师自身发展的需要。因此, 建立教师激励机制, 有助于提高教师的综合素质, 最大限度地调动教师工作的积极性。

参考文献

[1]张煜, 楮洪启, 叶齐炼.学校教师工作评估实用手册[M].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 1997.

[2]许立新.完善教育激励机制, 推动教师管理与评价改革[J].当代教育论坛, 2003, 1:31~33.

[3]陈琦, 刘儒德.当代教育心理学[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1998.

职教师资培养模式的改革经验浅探 篇10

一、提高职教师资培养的生源素质

(一) 遴选优秀生源开展卓越教师培养

“双证书一体化”职教师资培养模式, 进一步探索职教教师教育规律和满足职教教师的新需求, 丰富学术性、师范性、职业性办学特色, 创新职教师资培养模式。卓越职教师资班是要把学生培养成专业基础扎实、职业技能水平高、综合施教能力强的职业院校专业教师或职业教育教学管理人员。卓越职教师资班将那些乐于从教、适合从教的学生选拔出来, 采用个性化的培养方案和独特的管理方式, 培养学生卓越的教师特质, 使学生可以成为一名优秀的教师或管理人员, 在毕业后若干年内能够成为职业教育战线上的卓越教师或领军人物。

(二) “3+4”一体化培养

“3+4”中职与本科贯通培养模式, 即中职学习三年后, 经测试进入对应的本科学校学习4年。7年学习期间, 学校的文化基础、专业理论和专业技能课程的教学体系由参与试点的本科学校和中等职业学校统筹建立, 系统培养本科层次应用型人才。与传统的对口升学培养相比, 一体化培养时间, 同时, 这一培养模式中职学生入学之前就其三年后进入本科院校就读, 所以中职招生时可以提高准入门槛, 采取单独考试的形式进行, 有利于吸引优秀的初中毕业生学生, 提高了生源的素质, 而且7年的培养时间系统设计, 可以避免课程重复等, 增强有效教学时间, 提高学生培养质量。

二、延长教学时间, 增加教学强度

(一) 增加学时

职业技术师范教育从兴办以来, 积极探索“职业性、技术性和师范性”三性融合, 但在三年的时间把三性都做强, 是一件比较难的事情, 针对这一情况, 主要采取两方面的措施:一是按照理论够用、实用的原则, 对课程进行综合化改革, 以节省时间加强实践教学和教师教育, 这就要求老师要精讲, 加大教学密度;另一方面就是增加学时。还有方式是以主辅修制的形式增加学生的培养时间———“4+0模式”。“4+0”模式指学生经过三年的专业学习后, 选择其他专业进行学习, 可以是教育理论和实践课程, 也可以是其他专业课程。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和节假日学习, 两个学位在四年内一并完成。

(二) 增加研究生层次职教师资培养

“4+2”培养模式、“4+1”培养模式等。国务院学位办下发了《关于公布教育硕士 (职业技术教育) 专业学位研究生试点单位确认结果的通知》, 标志着“职业技术教育”成为教育硕士的新一员, 培养高层次职业教育教师多了一种方式。当前各试点学校正在抓紧制定培养方案, 落实相关工作。职教硕士主要是针对当前中等职业学校教师教育教学能力和专业实践能力不足的问题进行设计的。通过系统地掌握教育教学理论, 更好地开展专业教学, 职教硕士就是在招收符合教育硕士基本招生条件、具有良好专业背景的优秀大学毕业生, 突出基本教育教学理论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以在职和全日制的形式培养职业学校高素质“双师型”教师的专业学位教育, 解决“师范性”和“职业性”、“学术性”的矛盾。

三、职业教育师资培养的突出矛盾

(一) 坚持以职技高师院校为主体的职教师资人才培养模式

职业师资培养的主体对培养模式的探索进行了不懈的努力。在多元化的趋势下, 独立设置职技高师的地位被削弱, 这是非常严峻的问题。借鉴普通师范教育的经验, 独立设置职技高师在未来一段时期也需要发挥重要作用。职技高师已经具有职教教师教育的优势和特色, 有大学目前所不可比拟的优势, 包括教育实习基地的建设、职教教师教育的现有资源、良好的师资队伍等方面。况且当前我国职教教师缺口很是很大, 对于一些需求量大, 且与社会经济密切相关的专业教师, 应该保持稳定的教师来源, 因此, 要继续发挥独立设置的职业技术师范学院在培养职教教师方面的主渠道作用。[2]独立设置的职业技术师范院校, 按照现在职业教育的发展情况, 仍需要发挥巨大作用, 这是由职业教育的客观现实决定的, 不断的提高培养质量, 实现职业教育师资培养的螺旋式的发展。

(二) 职业教育师资培养的定向与不定项的选择

职业教育师资培养有特殊性。从其他发达国家的教师教育的改革经验中, 我们可以得出, 凡是由“定向型”转为“非定向型”的国家, 教师的数量都满足了教育的发展, 存在的问题是教师的素质如何满足教育的发展。当前职业院校教师的社会地位和待遇还比较低。所以要满足职业教育对师资的需求, 还需要坚持“定向培养”。

目前成熟的职业教育师资培养模式有江西科技师范大学“三位一体分流培养”模式、广西壮族自治区的“4+1”培养模式、天津职业技术师范大学卓越职教师资班、云南师范大学双学位职教教师培养模式等。这些模式都是从不同角度和需要, 提高职业教育师资培养的质量。教育师资培养, 探索的经验告诉我们, 并没有什么固定的模式, 更没有最佳模式, 只有最实用的教师教育模式。在借鉴的基础上, 因地制宜、因时制宜的探索发展之路。

参考文献

[1]袁华, 武博.职教师资人才培养模式的比较与分析[J].中国成人教育, 2011, 15:81-82.

职教改革 篇11

《教育与职业》:2005年8月,天津市与教育部签署协议,共同建设第一个“国家职业教育改革试验区”。5年过去了,天津“国家职业教育改革试验区”建设情况如何?

靳润成:5年来,在国家的大力支持下,天津坚持把发展职业教育作为战略重点,围绕试验区建设主要做了八个方面的工作,并取得了显著成效。

一是深化以行业办学为主的体制,推动职业教育向规模化、集团化方向发展。目前,天津按照“行业组构集团式”“企业集团带动式”等五种模式,组建了16个职教集团,职业院校与行业企业的联系更加紧密。

二是以重大建设项目为纽带,着力建设滨海新区技能型紧缺人才培养基地。为更好支撑天津滨海新区高端化、高质化和高新化产业结构的发展,启建了航空机电、现代物流、服务外包等八个紧缺人才培养基地,通过基地建设,加强了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对职业教育改革创新发挥了积极作用。

三是积极探索新型工业化背景下的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初步形成天津职业教育发展特色。不断完善产教结合运行机制,利用企业与职业院校共同建立的产教结合委员会,在专业设置、课程设置、工学结合和学生顶岗实习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实现产业链与技能人才培养链的无缝对接。目前,工学结合培养模式和学生顶岗实习制度,已经推广到全市所有职业院校。

四是与国家有关部委合作,精心设计组织了三次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逐步形成“普通教育有高考,职业教育有技能大赛”的格局。推动了职业教育人才选拔机制的改革和创新,深化了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大赛正成为引领我国职业教育改革和发展的风向标。

五是狠抓师资队伍建设,加快“双师型”教师培养。在职业院校专业教师中率先推行聘任第二专业技术职称制度,落实专业教师定期到企业实践、新任教师到企业顶岗实习一年等一系列制度,有效地提升了师资队伍素质和技能。目前,全市职业院校“双师型”教师已超过45%。

六是坚持先试点、后推广,稳步推进就业准入制度。在塘沽区率先组织开展了职业资格证书制度和就业准入制度的试验,全面推行“先培训、后就业”“先培训、后上岗”政策,落实关键职业岗位持证上岗规定,稳步推进就业准入制度。

七是充分发挥职教资源优势,加强与中西部地区对口合作。目前天津市职业院校招生辐射到全国30个省市、自治区,其中80%来自中西部地区,在校学生中外省市生源近50%,每年有2万多名来自中西部地区的毕业生在天津就业。

八是以社区教育建设为重点,着力推进终身教育体系建设。以社区学院为龙头,以社区学校和分校为基础的市区三级教育网络的建设,有效满足了市民多层次、多渠道的教育需求;农村县乡村三级办学网络,也正在成为农村劳动力培训和转移的重要载体。目前,全市有6个区县被评为全国社区教育实验区,2个区被确定为首批全国社区教育示范区。

《教育与职业》:在取得成绩的同时,天津职业教育还须着力解决哪些矛盾和问题?

靳润成:必须进一步提高职业教育的统筹能力;探索职业资格证书与学历证书一体化的人才培养途径;不断提高职教教师的职业能力;加强职业教育制度创新,等等。

《教育与职业》:今年3月,天津市又与教育部签署协议,共建“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创新示范区”。针对这项工作,天津教委有何构想?

靳润成:为进一步发挥首个“国家职业教育改革试验区”的示范带动作用,更好地服务国家发展战略,服务环渤海及“三北”地区经济社会建设,引领我国职业教育的新一轮发展,天津市与教育部经过认真协商,在完成首轮试验区建设任务并总结经验的基础上,决定共同建设新一轮“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创新示范区”。由试验区上升到示范区,这不仅仅是名称的改变,更重要的是内涵的变化、要求的提高和战略地位的提升。

结合职业教育面临的新形势和新任务,我们提出示范区建设的主要思路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提升学生就业创业能力、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为使命,以提高质量、发展特色为重点,以改革制度、创新政策为动力,以转变发展方式、创新培养模式为举措,着力夯基础、优布局、提内涵、上水平,努力出经验、出标准、搞改革、做示范。

按照以上思路,目前我们正在抓紧制定《天津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创新示范区建设实施方案》,初步提出要着力搭建三大引领平台、实施六个国家级建设项目、落实九项创新示范计划。

《教育与职业》:三大引领平台分别是什么?

靳润成:一是海河教育园区建设平台。建设海河教育园区是天津市委、市政府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大举措,对实现天津城市战略布局具有重大意义。海河教育园区坐落在海河中游,规划总占地37平方公里,规划办学规模20万人,其中一期建设占地10平方公里,目前园区正在加快建设,年底将有5所高职和经过资源整合的2所中职学校进驻。按照与教育部共建协议,南开大学和天津大学新校区也将落户海河教育园区。园区一期工程将于今年年底竣工,明年春季开学使用,2011年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将在园区举行,并承接2012年大学生运动会和2013年东亚运动会。我们将努力把园区建设成为职业教育改革创新示范区的标志性成果,成为拓展天津教育优势和特色的新平台。

二是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平台。在国家的大力支持下,我们已经组织了三届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下一步,我们要在大赛的制度化建设上下工夫,不断增强大赛的权威性和影响力,使大赛真正成为推进全国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重要引擎,成为在国内外具有广泛影响力的教育品牌。

三是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创新示范区平台。示范区的建设,要以着力解决薄弱环节和突出问题为切入点,在职业教育体制机制和人才培养模式上搞改革,在提升质量和服务区域发展上做示范,将示范区打造成支撑高端产业发展的人才培养基地。

我们要通过这三大示范引领平台的建设,逐步形成富有天津职教特色的“一园一赛”“一示范”的发展格局。

《教育与职业》:六个国家级职业教育建设项目包括哪些?

靳润成:一是建设国家职业教育发展博物馆。展示世界及中国近现代工业和职业教育发展历程,展示世界著名职业院校办学理念和特色,介绍职业院校著名校友和能工巧匠的突出贡献,使其成为职业

教育体验中心以及开展职业道德教育的重要基地。

二是建设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主赛场。按照“国内领先、世界一流”的标准,建设职业院校技能大赛主赛场,并逐步将其打造成集技能竞赛、技能鉴定、实训教学、人才招聘、对外交流为一体,具有国际影响力的高技能人才展示平台。

三是建设国家西部民族地区技能型紧缺人才培养基地。按照西部地区产业发展的需求,采取更加灵活的学制和办学模式,建立面向西部民族地区的技能紧缺人才培养基地,积极服务国家发展战略。

四是建设国家职业教育课程资源开发和质量监控评估中心。建立行业、企业、学校和专家相结合的方式,共同指导专业设置、课程体系建设和教材开发机制。组织开展对职业院校质量监测、标准制定和评估工作。

五是建立国家职业教育研究和成果转化中心。根据职业教育发展战略需求,承担各类职业教育研究项目,促进职业教育成果的传播、扩散、共享和应用,科学评价职业教育成果的质量和效益,为全国职业教育改革创新提供科学研究支撑。

六是建设国家职业教育师资培训中心。我们将根据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创新示范区协议,依托海河教育园区高标准建设以上六个项目,努力使其成为示范区建设的重要载体。

《教育与职业》:九大创新示范区计划包括哪些?

靳润成:产学结合体制和机制创新示范计划、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示范计划、“双师型”队伍打造创新示范计划、支撑产业发展创新示范计划、优质特色发展创新示范计划、终身教育制度创新示范计划、学生就业创业创新示范计划、学校管理能力提升创新示范计划和信息化提升创新示范计划。通过以上示范计划的实施,加快推进以人才培养为核心的各项改革,进一步凸显发展特色,实现天津职业教育的科学发展、和谐发展和率先发展。

《教育与职业》:通过“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创新示范区建设”,天津将要实现怎样的目标?

职教改革 篇12

一、职教课程改革的现状

各级教育机构自20世纪90年代开始, 组织进行了多次职业教育课程改革, 经近20年的艰苦工作, 从结果来看, 并未取得预期的效果。一方面, 各级职业院校培养了大量毕业生需要就业, 另一方面, 行业急需要大量的专业技术技能人才而又招聘不到合适的毕业生, 行业对专业技术技能知识的要求与学校的培养严重脱节。特别是大量的学生在毕业后, 为了就业生存而转行从事其他较低层次的工作, 造成教育资源的极大浪费。

20世纪90年代进行的轰轰烈烈的课程内容改革, 是基于行业的岗位任务要求与学校职业能力培养的不匹配而进行的。当时全国各职业院校基本都参与了进来, 笔者也是参与者之一, 但从最终的结果来看, 这种不匹配依然存在, 并未因改革而有明显的改变。影响改革效果的关键问题是没有着眼于职业教育知识技能体系的源头———工作体系。

二、职教课程改革现状原因分析

1.学科体系课程结构坚固依旧。学科体系是根据知识之间的相关性所构成的知识体系。根据学术研究的需要, 将人类发展过程中所累积的知识按照门类分为学科, 再根据学科内部知识之间的组合得到学科课程结构关系。学科体系培养学术性的人才。

由于学科体系重在理解世界, 学科体系的课程内容在排序时, 是按照知识的难易程度, 由浅入深, 由表及里, 循序渐进地按照知识逻辑顺序编排课程, 致力于传授陈述性的理论知识, 专注于解决“是什么”“为什么”的问题, 重在理解, 很少或没有涉及“怎么做”的问题。这种知识体系培养的是进行学术研究的学术性人才。

2.缺乏面向工作过程的改革者。职业教育课程改革的执行者是广大职业院校的教师, 且我国职业教育的从业者绝大部分都是接受的学科体系课程教育。

虽然我国的职业教育经历了近30年的发展, 但由于受到我国传统文化中“重知识、轻技能”、“学而优则仕”的影响, 广大职业教育的工作者依然认为, 形成职业技术技能是建立在完整专业理论知识的基础之上, 技能训练需要大量的完整的专业理论知识。最后结果就是教师越教越深越难, 学生越学越惧越厌, 理论课的学习大打折扣, 实践课程的学习更是草草收场, 课程改革还是学科体系的内容设置, 不可能达到预期的改革效果。

3.缺乏面向工作过程的课程内容分析及分析方法。要做到岗位任务与学校职业能力培养的有效匹配, 使用合适有效的分析方法, 对学校职业能力的培养进行面向工作岗位、工作任务的分析, 是得到合适有效的课程内容, 打破传统学科体系课程设置的必须途径。

在历次课程改革的研究中, 研究者很少面向工作过程进行课程内容研究, 或者即使面向工作过程, 但缺乏合适有效的工作分析方法, 所得到的课程内容改革结果, 只是进行部分课程的整合及开设顺序的调整, 并未从根本上打破学科体系课程结构的樊篱, 改革的效果是极其有限的。

三、工作过程的课程结构是必然趋势

根据“唯物辩证法”, 认识自然和改造自然是人类作为大自然主宰者的主要思维活动。认识自然就是在自然规律的支配下, 推动自然与社会的协调发展;改造自然是人类为适应生存发展的需求, 否定自然界的自然状态。

通过对人与自然唯物辩证法的分析, 认识自然就是要认识自然规律, 并应用自然规律去理解世界;改造自然则是人类为了生存得更好, 利用所掌握的技术技能去改造世界。相对应于知识技能体系, 学科知识体系帮助人们理解世界, 而工作体系更有利于人们改造世界。

(一) 打破学科课程结构是必然趋势

传统的学科体系课程结构的人才培养模式认为, 习得系统完善的、逻辑严密的专业理论知识, 可以为实践技能的学习做准备, 换言之, 即专业理论知识的学习是实践技能训练的前提。该课程结构的设置是面向知识体系。

这种课程结构在知识技能的获取上存在很大的误区。第一方面, 这种课程结构将理论知识的获取与实践技能的习得定义为单向线性的, 即“专业理论知识→实践技能”, 实际上两者在习得的过程中, 它们是双向的, 即“专业理论知识←→实践技能”, 具有相互促进与提高的作用。第二方面, 它容易将理论知识的获取与实践技能的习得人为分割, 这就造成在进行理论学习时, 教师越教越深越难, 学生越学越惧越厌, 学生最后丧失理论学习的兴趣;而在进行实践技能训练时, 缺乏理论知识做指导, 想再进行理论知识学习已没有机会, 最后造成技能训练草草收场。第三方面, 由于学科体系是按照知识之间的相关性所构成的, 在学科课程结构中, 不可避免地会出现部分课程内容重复, 教师在组织实践训练时, 训练的内容也会出现重复、相关联的现象, 造成教学资源的极大浪费。第四方面, 课时的分配不合理。这是因为学科课程结构在课程的编排中, 是按照知识的难易程度, 以掌握知识为原则进行课时分配, 这种课时分配方式的必然结果就是实用的、应用的课程课时不足, 学生学习了很多不实用的、应用不上的专业理论知识。

(二) 实行工作结构课程改革是必然趋势

在工作体系中, 工作结构课程是根据工作任务之间的相关性所构成的实践体系。在工作的过程中, 根据完成某一工作任务所需的知识技能进行组合, 为了达到任务目标所得到的工作结构课程关系。该课程结构培养的是以完成工作任务为指向的技术技能人才。工作结构课程强调在工作岗位的情境中, 工作结构是客观存在的, 所对应的知识技能是相对确定的。且会随着科技的发展、工艺的改变, 知识技能会有同步的变化, 工作体系的知识技能都是为解决“怎么做”的问题。

按照工作任务、工作过程所得到的工作课程结构, 具有学科课程结构所不具有的以下优势:

1. 实现“理论实践一体化”教学, 更有利于激发专业学习兴趣。

传统的学科结构课程体系认为理论知识的掌握是实践技能训练的前提, 造成学生在单纯进行符号化的理论学习中, 逐渐失去学习兴趣, 产生厌学、恐惧情绪。而在“理论、实践一体化”的教学模式中, 学生通过实践训练, 发现理论知识的需要与必要, 可激发学生理论学习的积极性, 反过来促进实践技能的训练。

2. 吻合职教“形象思维”智力类型, 提高学习效率。

人的智力类型分为“抽象思维”与“形象思维”两大类。抽象思维主要用概念思维, 进行逻辑分析, 找出事物发展的规律, 侧重于分析理解问题, 适合进行学术理论研究。而形象思维则是通过事物的表象, 不脱离事物的整体形象和空间结构去认识事物本身, 适合进行技术技能实践。职业教育培养的是技术技能型的工作者, 并非学术性的研究人才, 面向工作过程的工作结构课程思维方式属于“形象思维”的智力类型, 这将极大地提高学习者的学习效率。

3. 确立工作知识习得的主导地位。

职业教育就是要培养技术技能型专业人才, 而不是培养进行学术研究的学术人才, 是面向工作任务, 以完成工作任务为目标的教育体制。

由于我国职业教育的组织者、执行者、研究者基本都是学科体系培养出来的, 不打破学科结构的课程体系, 即使确定了具有职业特色的课程内容以后, 在执行的过程中, 也会自觉不自觉地回到学科体系的培养模式中去, 跳不出以理论知识的掌握为目标的学科体系的樊篱。但在以完成工作任务为目标, 根据工作过程构建的工作结构课程体系中, 课程内容所需掌握的知识与技能是确定的, 知识与技能的比例也是大致确定的, 教师授课内容的边界就是确定的, 对将工作知识的习得确立为主导地位, 面向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 其作用是毋庸置疑的。

4. 解决课程内容的重复与课时分配不合理的难点问题。

一方面, 学科体系的课程结构是以知识之间的相关性, 考虑学科知识的完整性, 且是以掌握知识为目标, 知识内容的边界是不清晰的, 造成课程内容出现重复, 极大的浪费教育资源。另一方面, 学科体系课程结构是按照理论知识的难易程度, 按照由表及里, 由浅入深进行课程内容的排序, 难掌握的知识内容课时安排相对较多, 易掌握的知识内容课时较少, 很少或没有考虑到知识内容在工作中应用的多少及技能训练的难易程度, 这就造成应用实用性知识技能课时安排不足, 课时安排不合理。而面向工作任务的工作结构课程, 是以完成工作任务为目标, 在内容安排及课时分配上, 以应用、实用、必用、够用为考量原则, 课时分配可最大合理化。

参考文献

[1]姜大源.学科体系的解构与行动体系的重构.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2006.

[2]姜大源.关于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结构的理论基础.职教通讯, 2006.

[3]徐国庆.从工作组织到课程组织:职业教育课程设计的组织观.教育科学, 2008.

[4]徐国庆.工作结构与职业教育课程结构.教育发展研究, 2005.

[5]徐国庆.工作体系视野中的职业教育本质, 职业技术教育, 2007.

上一篇:移动就业下一篇:畜牧兽医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