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教论文

2024-05-23

职教论文(通用12篇)

职教论文 篇1

职校学生和普高学生虽同属高中体系,但两者之间在知识结构、能力素质等方面存在着巨大差别,而我们往往不顾学生的实际情况,在教学的各个方面与普通高中采用同一个模式或标准,以普高的教学标准来衡量和约束职校学生,使许多学生觉得语文教得太深、听不懂,从而失去学习兴趣。因此,我们应该根据实际进行教学,以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之学有所成,掌握就业所必需的语文知识和能力,从而成为合格的中职毕业生。

1. 教学目标的制定要切合职校学生的实际

我们应重视依据学习者成才的需要来确定教学目标,并加以具体化。我们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根据学生的专业确定恰当的教学目标。不同基础水平的学生应实施不同的教学及控制,并把握好知识传授的难易度。在教学过程中,若学习内容难度过低,学生学习无压力,就容易滋生懒惰情绪,不利于知识的掌握和能力的形成;难度过高,则学生就会因无法接受和掌握而产生畏难心理,同样不利于知识的掌握和能力的形成。要控制好教学难度,就要敢于大胆地舍弃。新教材的选文大多十分精当,如果不注重难度的控制,就不能较好地突出重点。要使学生循序渐进地掌握现代文阅读的方法,就必须根据单元目标教学的要求大胆删减,以为我所用。

2. 教学内容的选择应该突出职业特点

职业学校最大的特点就是对学生技能的培养。职高学生发展变化空间的灵活性要比普高学生广泛得多,他们可以灵活地选择喜欢的专业,可以相对自由地设计自己的未来。职校教学也不同于普高教学,它不必围绕高考这根指挥棒,且具有相当大的灵活性。根据这一特点,语文教学改革可与专业学习相结合。

中职语文教学有双重职能:既要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又要为专业课的学习服务。鉴于职高学生大多重视专业而忽略文化课的情况,我们就要以专业为突破口,巧妙地把语文与专业联系起来,并挖掘语文课与专业课的联系,使学生体会到语文是一种工具,是学习其他专业学科的基础,从而喜欢并重视语文学科。如对建筑专业的学生就要加强中外建筑文化教学。在系统的文化课学习的基础上,增加对与专业相关的文学、文化知识的学习,以使学生在学习语文基础知识、培养语文基本能力的同时,又向相关专业课程延伸,并获得有关的文学修养和文化熏陶,从而提高综合职业能力和人文素质水平,以适应未来职业岗位和终身学习的需要。

3. 创设问题情境,激活学生潜在的兴奋点

所谓问题情境,是教师根据教学需要,从教学内容着手,创设具有启发性和探究性、能够激发学生好奇心、促使学生积极思考、主动探究的课堂教学环境。古人云:“学起于思,思起于疑”,有疑问才会去思考,有疑问才有探究的欲望。

在创设问题情境时,教师首先要精心设计一系列问题,但这不是主要目的,教师的问题是为了抛砖引玉,目的是引出学生的疑问。我在讲授《项链》一课时,用创设问题情境的方法引导学生对玛蒂尔德的性格展开讨论,取得了较好的效果。首先我设计了一组问题:

(1)读完这篇小说,你觉得玛蒂尔德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2)玛蒂尔德为什么会丢失项链?

(3)项链丢失后,她不赔行不行?

(4)对玛蒂尔德的结局,你有什么想法?

应该说,是小说精彩的情节把学生吸引住了,对以上问题学生回答得非常积极、踊跃。当讨论到赔不赔项链时,有学生感慨“幸亏她有一个好丈夫”,这样一个新问题生成了:路瓦栽先生是一个什么样的人?我抓住时机引导学生,对这个人物展开讨论,又一次认识了当时社会背景;讨论到玛蒂尔德的结局时,有学生提出了异议,说为了一串项链玛蒂尔德付出了十年的青春,十年的辛苦已使她变成了一个吃苦耐劳的妇女,作者还要那样打击她,是不是太残忍了?于是一个新的问题被学生提了出来:十年的辛苦有没有使玛蒂尔德变成一个真正的劳动妇女?小说那样结尾好不好?通过对这两个问题的讨论,学生对人物形象、对小说讽刺手法的运用又加深了理解。

需要注意的是,教师在创设问题情境时应把握以下几点,第一,设置的问题不能太大,太抽象,应在学生的知识能力可以达到的水平;第二,要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第三,问题不宜太简单,要给学生思考的余地。只有这样,创设问题情境才能达到应有的效果。

4. 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

我们在教某些课文时,为让学生进一步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增强课堂生动性,以达到帮助学生更深刻地领悟文章内涵的目的,可充分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将音乐、美术和表演融入语文课堂教学。调动人体中的每一种感官,促使学生集中思想。让眼、耳、脑等感官时时刻刻地在课堂学习中,有效地增强学生对课文的理解,使语文课散发出独特的魅力。

4.1 精选声音素材,以求相得益彰。

在学习柳永的《雨霖铃》和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时,我采用带领学生学唱词的方式来增强对词的记忆。当王菲唱起了“明月几时有”的时候,那空灵、缠绵的声线让学生如痴如醉,学生的学习劲头一下子上去了。

4.2 选配美术动画,引起学生共鸣。

许多教师曾感慨于学生联想能力的缺乏,那么,我们何不给学生创造条件呢?根据课文内容精心选择一些画面(美术作品、雕塑、动画镜头等),做到情景交融,就能极大引发学生的联想能力,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对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我用多媒体设计了一组图片(荒原中的夕阳、枯藤老树、小桥边的村庄人家、古道上伫立的瘦马),将深沉悲凉的画面呈现在学生面前时,学生的情绪一下子被感染了,对课文的理解很快增进了几分。

4.3 辅以经典电影,体会文学魅力。

在教学过程中,学会“打开”课本,活用教材,把学生的目光引向生活,引向社会的大课堂,纳课内课外于一体,熔学校社会为一炉,这样才能使学生在语文课堂的学习中了解社会,感悟人生,净化心灵。在教学课文《茶馆》时,我特地安排学生看了电影版《茶馆》,本来担心学生无法接受早期的电影作品,但意外地发现学生欣赏得津津有味。教学时把课文中的段落和影片中的镜头作对比,由于有了铺垫,课堂教学效果非常好,学生能够准确把握文章的思想内涵,理解人物的兴衰沉浮,感悟老舍语言的特有魅力。

职教论文 篇2

自2013年以来,西平县职业教育中心根据省委、省政府,市委、市政府关于开展职教攻坚工程工作的要求,按照上级教育主管部门的布置和安排,经过认真调研,制定出了学校发展规划,并根据规划制定了切实可行的实施方案。现将我校开展职教攻坚工作以来情况总结如下:

一、发展规划实施情况:

办学规模逐步扩大,但与目标要求仍有差距。在校生规模有了较大提高,由2013年的500多人增长到现在的1700多人,但与发展规划要求还距离,还不能满足我县中等职业教育的发展要求。年完成劳动力转移培训1000多人次,实用技术培训2000多人次。

2013年以来,我校实施教师队伍建设与质量提升工程,累计参加各级各类骨干教师培训近350人次,“双师型”教师比例已达45%。近五年以来,毕业生近3000人,取得双证书率达95%以上。人才培养质量得到了显著提升。但还不能满足现代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质量要求。

专业建设得到优化,特色专业建设取得显著成绩。根据省市文件精神和市场需求,我校停办了幼教、医护、建筑等专业,新开设了汽车运用与维修、激光技术应用、电梯工程技术应用等新专业。我校于2015年被审批为河南省品牌示范和特色院校,专业优化和特色专业建设取得可喜成绩。学校将在今后2--3年内重点发展3--5拳头和品牌专业。

校企合作、产教融合取得突破性进展。2013年以来,我校与百得利服装有限公司合作建成校内实训基地,与苏州华硕、郑州思念、武汉大华广通科技有限公司、天坤国际教育有限公司等近十家国内知名企业合作办学,通过引资、融资、投资等手段先后投入600多万元,新建了汽 车运用与维修、激光技术应用、电梯工程技术应用三个专业实训室及相关实训实习基地,使我校校企合作、产教融合实现了极大突破。

谋划“大职教、大培训”格局,发展面向农村的职业教育。结合西平县农村产业优势、围绕现代试验示范园区建设、省级农产品加工示范园、生态园区建设、工业园区建设的目标定位,西平县职业教育中心现已具备学历教育、技术培训、劳动力转移培训、继续教育、全民学习教育、社区服务等方面的综合服务功能,为区域社会经济的发展提供充分的技术支撑。

二、师资培训和教育教学改革

为贯彻党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重大部署,落实《国务院关于加强教师队伍建设的意见》(国发〔2012〕41号)和《河南省人民政府关于全面加强教师队伍建设的意见》(豫政〔2013〕59号)精神,构建中等职业学校“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标准体系,建设高素质“双师型”中等职业学校教师队伍,根据《河南省中等职业学校“双师型”教师基本能力标准(试行)》(教职成[2013]1125号)和《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召开全面提高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质量工作视频会议的通知》(教职成厅函[2014]44号)文件精神,我校就教师培训和教学改革进行了部署和安排。

教师培训工作方面:从2013年开始,我校每年都积极组织教师参加骨干教师、班主任、信息化教学、企业实践和“双师型”教师培训,截止到目前,我校共组织教师参加各种培训350人/次。但仍存在“双师型”教师比例偏低、到企业实践积极性不高、培训内容得不到大力推广等问题。下一步,我们要加大“双师型”教师培训力度、提高到企业实践实训待遇、组织培训教师开讲座、评选优秀培训教师和推广班级等,切实做到有培训、有收获、有落实、有提高。

教学改革方面:积极组织教师进行教学改革,提高课改、教研力度。2014年9月邀请漯河二中校长张发生到我校开展讲座,2014年10月漯河二中部分优秀教师到我校讲示范课,2014年12月,组织12人到正阳职业中专进行学习,组织56人到漯河二中参观学习新课改,2017年10月26日---27日,组织学校32位骨干教师赴禹州学习智慧教学4.0课堂模式。

存在的问题及整改措施:教师培训还未能全覆盖,部分优秀教师外出培训较多,提高很快,但有部分教师因种种原因未能参加培训,没有得到提升。以后争取达到全员培训,整体提升;课改目前还处于摸索阶段,正在积极推进,力争2019年前结合外出学习情况,形成有自己特色的先进的教学模式。

三、立德树人,学生管理工作全面提高

西平县职业教育中心在上级统一布署下,遵循学校实际和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在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文明行为习惯养成教育,学生校园生活,学生管理等方面开展了大量的工作。

1、“文明班级”和“文明寝室” 评比及优秀班干部工作考核。不定时的对寝室进行安全大排查,每周一下午的安全工作例会,政教处安排学生会组织常规检查评比小组,坚持一日三检查的方法,对班级进行每天的行为分考勤、纪律、卫生、两操、午睡纪律、好人好事、集体活动、学生宣传等方面进行量化考核,每日将检查结果公示,一月一汇总。其次,由政教处组织学生会、学校保安,对打架斗殴、翻越墙头、抽烟等违纪学生进行查处和通报,加大教育和管理力度。每月底再由政教处对班主任工作进行排名考核,促使各班自觉强化对学生的管理,有力促进了良好校风、学风的形成。

2、开展文明礼貌教育活动,培养良好习惯。学校每期印发《中学生文明行为十不准》宣传单,每学期开展”告别不文明行为签字”活动,在全校范围内开展以管住自己的口,不说脏话,不随地吐痰;管好自己的手,不乱扔垃圾,不乱涂乱画;不践踏花草,不在墙壁上留脚印的系列教育活动。通过每周在国旗下讲话活动、每周日的主题班会、校园广播等各种形式引导学生学规范,守规范,争当文明学生,活动收到了良好的效果,学生的言行举止更加规范,校园面貌有了很大的改观。

3、为进一步强化对学生的养成教育,学校要求每周开展一个专题活动:安全教育、不随手乱扔垃圾做文明学生的卫生教育、不在墙壁留脚印的文明教育、交通安全教育、防溺水、防艾滋病、防传染病等多个教育专题,采用先国旗下讲话,班级召开班会,最后写心得感受的形式,不断强化对学生的教育,引导全体学生争做文明学生,争当品行标兵。

4、加大日常行为监管力度,及时纠正不良现象。为强化学生行为的养成,学校对学生日常行为加大监管力度,除在学校安装近百个摄像头外,政教处老师每日在校园巡查,学校另配了6名保安人员在校园内巡查,上课期间加大在教学区域的巡查监管,每天中午休息时间,下午放学时间,晚自习放学后时间,校园内比较偏辟的地方进行检查,同时学校每日安排4位学校领导24小时吃住在校,及时处理各种突发事件,5、坚持用好每周一次的升旗仪式这块阵地,学生整装列队,通过出旗、升旗、唱国歌、国旗下讲话等规范形式教育感染学生。国旗下讲话内容对上周学校的纪律、卫生情况进行通报,对违纪情况通报,同是对学生进行安全教育,诚信美德教育,远离毒品教育,安全防护教育,遵纪守法教育,爱护公物教育,勤俭节约教育,弘扬民族精神教育等,一周一个主题,教育内容丰富,教育效果良好。

6、开学初组织新生进行军事训练及入学教育,让新生熟悉新环境,了解新规范,养成好习惯;期中考试结束,学校推选优秀班集体、三好学生、优秀学生干部,同时在全校范内广泛开展以“讲文明、守纪律、争先进”为主题的宣传教育活动,激发全体学生奋发向上的热情,产生了良好的教育效果。对待品行缺陷生,自我约束力差的学生,对于这样的学生,我们不能轻易放弃,而是采取积极的措施,给学生做认真细仔的思想工作,为了杜绝学生外出及无故旷课、聚众斗殴等违纪违规现象发生,学校制定了《学生管理条例》、《学生违纪违规处罚决定》、《门卫管理制度》、《学生进出校门管理规定》和《学生证使用细则》等规章制度。做到以制“管”校,以规“治”校,确保了学校工作的正常开展。若发生打架斗殴事件,政教处牵头成立事情处理小组,及时处理。通过以上这些教育,规范学生行为,让学生明白哪些行为是对的,哪些行为是不对的,有了行动的镜子,就可以经常检查自已的行为还存在哪些缺陷,自已应该怎样改。每学期学期初,要求班主任摸清学生情况,包括品行缺陷表现,缺陷原因,家庭情况和周边环境影响。平时工作中,努力发掘品行缺陷生的闪光点,肯定优点,鼓励学生转变的信心。经常与缺陷生交心谈心,并发动班干部一起做其思想工作,让他感受到集体的温暧。对待学生缺点不厌其烦的指导、帮扶,以正面教育为主,鼓励教育为主。要大力表扬学生的每一点进步。帮扶缺陷生实施跟踪教育,反复教育。

四、校企合作与产教融合

职业教育是直接为社会输送人才的教育,这种特殊性决定了职业教育不仅要遵循教育规律,也要遵循人才需求规律,办出职业教育自己的特色。在探索中等职业教育发展的过程中,我们走出了一条校企合作的办学之路。

为推动校企合作深入开展,学校成立了校企合作指导办公室,办公室负责人由一名专职副校长负责,并组织专门人员开展这项工作,我校校企合作开展情况如下:

(一)冠名班

坚持以就业为导向,积极与相关知名企业协商,开展“订单式”培养,按照企业订单的要求量身订做,企业需要什么样的人才学校就培养什么样的人才。如学校组建 “思念”班、德瑞“电梯”班、美的“电子班”、仁达“服装”班等具有企业文化特色的“冠名班”。这些班级由校企双方共同制定培养目标、教学计划、共同推进教学改革、共同承担教学及实习实训任务,并对学生的学习、技能进行共同考核,考核合格后直接进企业就业。

(二)引企入校

积极推进“产、学、研”相结合的一体化人才培养模式,理论与实践融为一体,生产、教学与科研紧密结合。学校根据自身优势,在“为学生服务、为企业服务、为社会服务”的服务理念指导下,开创性地进行多层次多方位的“校企合作”,把企业引进学校,把实习工场搬进学校车间,进行教学实习与教研基地建设,走“产、学、研”结合之路。我校分别与仁达服饰有限公司(服装专业)、郑州思念食品有限公司(烹饪专业)、苏州名硕电脑有限公司(计算机专业)、许昌德瑞电梯有限公司(电梯专业)、武汉大华广通科技有限公司(电子商务、激光专业)、美的电子科技有限公司(电子专业)、北京金华昌源教育科技有限公司([彩虹工程扶贫助学项目]汽车专业与网络营销技术专业)、鼎鑫名车维修服务中心、大众汽车维修中心等企业建立了校企合作关系。

五、存在问题及改进措施

1、办学资金紧张。中职学校实践实训、教育教学管理成本高,配套资金到位难,而需要资金的地方多,造成办学资金捉襟见肘。改进措施:多方筹集资金,进一步加大投入,改善办学条件,特别是教学设施设备的添置。

2、师资严重不足。近几年来,随着在校生人数的增长,师资特别是专业课教师不足的问题日渐突出。

改进措施:一方面,学校选拔一批优秀中青教师外出进行专业技能培训、学习交流,进入生产一线实习,提高他们的专业技能和实践经验;另一方面,随着办学规模的不断扩大,专业教师数量不足,我们将继续向县政府申请增加学校专业课教师编制,同时加快部分教师转型,努力改变我校“双师型”教师人数偏少,教师年龄偏大,青年教师和专业课教师偏少等现象。

3、生源快速萎缩,招生难度进一步加大。毕业生减少、招生大战都给招生工作带来巨大压力。

改进措施:努力宣传社会经济对中职人才的需求状况以及国家资助政策,彰显中职学校的办学成果、骨干专业和就业特色,提高社会、学生、家长对职业教育的大力支持和广泛关注。

4、实习实训设备缺乏,目前学校的实训设备与学生的发展需求有很大的差距。投入严重不足。

加强职教研究,把握职教发展规律 篇3

1.从全社会看,存在专业结构性过剩问题,需要对人才流向进行引导,教学质量是永恒的课题。

2.从整个教育体系来看,职业教育还“偏冷”,吸引力不够,需调整人才评价标准,职业教育要形成有自己特色的人才培养体系。

3.从职业教育自身来看,应该注意中职和高职的培养目标和课程衔接,现在还存在普通教育化倾向。在中职和高职衔接问题上,我觉得我们应该更加关注中职,中职是高职的后备生源。

此外,还有师资的准备,要建立职业教师制度,不要只看学历,要根据教学需要更加灵活地选聘职教师资,建立比普通大学更加灵活的教师准入制度。为此,要加强对职业教育的研究,把握职业教育发展规律。

一方面,必须认真研究职业教育的特点和未来趋势。目前大多局限于“个案”问题,缺乏系统性研究。在投入方面,应该明确提出,不能用普通办学思维来衡量职业教育投入。职业教育对实训场所有更高的要求,职校生需要在体验过程中把握训练规律。在收益上,能否在制度上进行设计,使接受职业教育人和没有接受职业教育的人有所区别。与普通高校毕业生相比,目前职校生累计性的增长没有受到重视,一些职校毕业生随着年龄的增长待遇并没有提高。

另一方面,职业教育未来发展趋势问题非常重要。职业教育应走向终生化,这是职业教育发展的另一个空间。职业素养的培养是个人素养的组成部分,不只为了赚钱谋生,更与一个人的职业兴趣和优质技能联系在一起,这样的职业教育才具有终生化和社会性特点。职业教育这些特点决定了需要从理论到实践,再到产业进行深入、系统研究并达成共识。

职教论文 篇4

一、专业职教集团特点及职能

已组建的成都市中职专业职教集团表现出三个特点:一是围绕成都市重点产业和重点发展领域组建专业职教集团, 目前已组建的计算机、现代物流、汽车、电子信息、财经商贸、机械制造、美容美发、旅游、现代服务业专业职教集团都以汽车、电子信息、现代服务业为重点。二是以骨干学校为龙头、以重点 (特色) 专业为纽带, 实施以1所高职或示范性骨干中职学校加一个公共实训基地, 联合多个办有同类专业的中职学校和相关的企业、事业单位参加。以成都市中职计算机专业职教集团为例, 该集团由首批“国家改革创新示范学校”成都市财贸职业高级中学牵头, 以该校“中央财政支持的计算机应用与软件技术专业性实训基地”和省级重点“计算机及应用”专业为支撑, 形成了58家成员单位 (其中中职学校35所, 企事业单位23家) 的专业职教集团。集团成员学校的计算机专业教师有400多人, 其中高级教师60余人。学校成员单位计算机专业在校学历教育学生达14 000余人。集团拥有中央财政支持的计算机应用与软件技术专业性实训基地。成员单位可以互通有无, 在教育、培训、生产等方面共享优质硬件资源, 实现资源利用最大化、效益最优化, 为成都市计算机专业整体教学质量的提高提供强有力的硬件支撑。三是成立集团理事会, 制定集团章程。各专业职教集团均制定了集团章程, 设立理事会和秘书处。集团成员原有的单位性质、隶属关系、管理体制、经济核算、人事关系在集团成立初期原则不变, 视集团运行情况, 集团成员之间在上述方面可以进行深度战略合作。理事会作为集团最高权力机构, 其职责是制定和修改集团章程, 制定集团年度工作方案, 审议理事会年度工作报告, 审议通过集团理事会或理事提出的议案。理事会设理事长、副理事长、常务理事、秘书长等。秘书处设在职教集团的牵头学校, 负责职教集团的统筹、协调管理等日常工作。

成都市中职专业职教集团具备三项职能:其一, 职业教育资源整合、融通、共享的有效组织职能。职教集团成员单位之间在互惠互利前提下, 在设备、师资、技术、信息、教学、实习、生产基地、技能鉴定、毕业生就业等方面进行优势互补, 资源共享。其二, 专业职教集团具备促进校企合作, 密切和强化职业教育与行业企业联系的职能, 专业职教集团不仅集聚了同类专业的中职学校, 还吸引了相关的企业、事业单位参与, 形成职业学校与行业、企业直接接触、交流的平台。其三, 专业职教集团具有促进职业教育教学改革, 提高教学质量和办学水平的职能, 形成人才培养的集团优势, 实现教育资源的优化配置, 最大限度地发挥人才与市场的综合效益。

二、发挥专业职教集团职能, 推动成都市职教发展

“组建职教集团是在统筹城乡发展的新形势下, 实现成都市职业教育与行业、企业资源共享, 促进校企优势互补, 加速技能型人才培养的新途径和新模式;是加快成都市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步伐, 提升职业教育服务经济能力的有效途径;”成都市专业职教集团建立后, 在坚持“校企携手、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共同发展”的原则下, 积极发挥专业职教集团职能, 有力地推动了成都市职业教育的发展。

第一, 专业职教集团通过积极探索, 促进了校企合作、工学结合、定单培养模式的开展。校企合作是职业教育的需要。校企合作是体现职业教育联系行业企业、与经济社会紧密结合的鲜明特色, 也是职业教育办学模式、教学模式、培养模式、评价模式改革创新的关键环节, 更是职业教育规模、专业设置与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相适应的重要途径。国务院在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中指出:推进职业教育办学思想的转变, 要坚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的办学方针, 积极推动职业教育从计划培养向市场驱动转变, 大力推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培养模式。温家宝总理在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上也强调, 中国特色的职业教育, 必须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紧密结合, 实行灵活多样的人才培养模式, 逐步形成完备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实现校企合作办学, 是职业教育的当务之急。专业职教集团充分利用集团资源优势, 为集团中企业成员和学校成员搭建了校企合作平台。

各专业职教集团校企合作主要从三方面开展:一是, 校企共同建立实训基地开展人才培养, 同时实施工学结合。现代物流专业职教集团企业成员投入100多万元在铁运校建立现代物流实训基地, 共同培训物流人才;该集团企业成员申通快递将总部作为四川省大中专物流专业产、学、研实训基地和校企合作基地, 并组织了112名学生赴申通快递成都公司和杭州公司进行工学实习。二是校企联合开设定向班实施订单培养。计算机专业职教集团成员成都市财贸职业高级中学与集团企业成员成都聚思力信息技术有限公司举办定向班, 实施订单培养, 双方共同制定培养计划, 成都聚思力信息技术有限公司派出行业专家到班任教, 定向班加强了服务企业的针对性。三是吸引企业参与集团教研、师资培训、技能竞赛活动。以计算机专业职教集团为例, 该集团成立以后, 广泛开展教研活动和师资培训, 集团企业成员积极参与。成都首诺科技数码有限公司与成都市财贸职业高级中学就合作开展高端动漫艺术人员培训达成了协议;福建星网锐捷网络有限公司与成都市财贸职业高级中学联合成立了锐捷网络学院成都培训点;集团与Wacom中国公司联系, 组织了集团成员100余人次免费参加了四川音乐学院成都美术学院动画系和Wacom中国公司在新都举办的“西南数字艺术教育论坛”大型研讨会, 就数字与动漫艺术的教学方法、课程建设、学生实训等方面进行深入的学习与探讨, 使教师们得益非浅。成都市财贸职业高级中学和成都巅峰软件公司联合对成都市计算机专业教师进行技能培训。集团成员成都市财贸职业高级中学和广州市唯康通信技术有限公司合作对集团教师进行了2次100余人次的网络综合布线技能免费培训。2010暑假期间, 经过集团联系先后有20多名教师走进3家集团成员企业顶岗工作 (或实践) , 让教师了解企业、了解行业的要求, 找出自身的差距, 不断学习, 提升自己的专业素养。集团企业成员广州市唯康通信技术有限公司、成都力图科技有限公司、大连爱丁数码等企业为四川省、成都市计算机技能比赛总共赞助了价值近30万的设备、耗材等物品, 广州市唯康通信技术有限公司、福建星网锐捷网络有限公司等企业还免费借用了价值100多万的设备, 为大赛的顺利进行奠定了物质基础。从上述可见, 各专业职教集团开展的校企合作层次丰富, 实效好, 为职业院校更深入地开展校企合作奠定了良好基础。

第二, 发挥集团龙头学校引领示范作用, 加强成员学校专业建设, 促进共同发展。《成都市建设统筹城乡教育综合改革试验区实施方案》提出:在城乡教育发展规划、教育管理、建设标准、教育质量等方面推进一体化。根据《实施方案》, 建立健全“全域成都”教育均衡发展激励机制, 扩大优质教育资源覆盖面, 实现城乡教育交流共享、互动发展。成都市职业学校分布广, 差异大, 教育质量的“一体化”和“互动发展”十分迫切。各专业职教集团虽然都有相同或相近专业, 但各校相同专业在教学水平、人才培养质量等方面有较大差异, 因此, 推进专业职教集团学校成员共同发展, 实现集团内教育质量的一体化成为各专业职教集团的重要任务。如成都市计算机专业职教集团的35个学校成员中一圈层学校有14所, 二圈层学校有13所, 三圈层学校有10所, 民办、私立学校4所, 公办学校31所, 这些学校的计算机专业在硬件配置、专业师资、专业教学、学生质量上参差不齐。

为推进集团学校成员专业的共同发展, 集团采取了以下几个措施:其一, 集团建立了“硬件与网络技术”和“软件与数字娱乐”4个专业方向的工作指导小组, 负责集团专业建设的指导工作。其二, 与专业指导委员会一起, 改进并完善了《成都市计算机专业建设指导意见》, 组织集团骨干专业教师到大邑职中、邛崃职中、西河职中、友爱职中、弘博中专、核工业学校、通江职中等进行专业建设指导。其三, 依托网络, 创建QQ群, 开通了公共邮箱, 为成员间信息交流、相互沟通搭建平台。组织成都铁路工程学校、双流县通江职业中学、成都市青苏职业中专学校、邛崃市职业教育中心、托普职业技术学校等师生1 000余人次在国家级计算机实训基地参观考察和实训。集团组织了2 000余人次的办公软件应用、平面设计师、网络设备调试等考证工作。其四, 制定了《成都市计算机职教集团课程改革项目方案》, 方案从计算机专业的培养目标、课程设置、课程标准、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评价、教学资源等着手研究, 在集团内形成培养目标、课程设置、课程标准、教学内容、质量标准、实验实习、师资培训方面的“七统一”, 全面地规范集团人才培养标准。

第三, 专业职教集团提升教改科研水平、积极开展对外服务。各专业职教集团集中优势力量通过集团学校专业 (学科) 带头人、双师型教师和行业技术骨干, 带动和引领集团在新一轮课程改革背景下进行专业教学改革。各专业职教集团制定了教改方案或课改措施, 推动职教教改。如成都市计算机专业职教集团, 集团成员学校骨干教师先后为高教出版社国家规划教材开发助教助学光盘, 为重庆大学出版社编写计算机专业教材, 集团成员学校为成都市教育局开发了“成都职成在线网站”、“双师型教师申报培训管理系统”、“成都义务教育均衡度监测系统”。集团承办了教育部职成司和香港华夏基金会组织的华夏计算机项目培训工作, 承接了穗、蓉、港、澳青年技能比赛计算机项目培训工作, 参加四川省残联举办的“四川第三届残疾人动画比赛”的裁判工作。通过一系列服务工作, 提高了集团声誉, 也进一步加强了教师的社会实践和服务能力。

三、专业职教集团面临的问题及对策

专业职教集团成立后, 在推进成都职业教育发展上发挥了较大作用, 取得了显著成效。然而, 在其发展过程中面临的问题也很突出。 (1) 专业职教集团不是法人单位和行政组织管理机构, 只能对成员单位起到建议、参谋作用, 缺乏监督约束机制, 影响集团功能发挥。 () 有的成员学校考虑到办学成本问题, 不是十分愿意把师生送到基地开展实训。 (3) 社会各行业的就业处于买方市场, 企业对参与校企合作的积极性不高。这些问题严重制约了专业职教集团功能发挥, 也不利于成都职业教育的改革和发展。解决上述问题, 关键是如何克服影响专业职教集团职能发挥的环境, 因为, 专业职教集团所发挥作用和取得成效大小与其职能能否充分发挥密切相关, 而这需要各方面努力。

第一, 政府主管部门应制定相关政策, 加大对专业职教集团的支持与引导力度, 建立相应的利益驱动分配机制, 规范、引导专业职教集团内学校成员互动, 形成集团内良性循环的学习进程, 保证教学质量和培养目标一体化的实现。

第二, 政府应制定校企合作的政策法规, 建立运作机制, 解决企业主动参与、愿意合作和合作后的安全、费用等系列问题, 确保产学研一体, 实现校企双赢。

第三, 各专业职教集团要加强自身建设。 (1) 加强组织机构建设, 保障集团功能发挥。集团应加强组织机构规章制度的规范建设, 统一思想, 达成共识, 认真履行权利和义务, 相互携手, 形成有共同愿景的团队。 (2) 整合校企硬件资源, 推进实训基地共建、共享, 成员单位可以互通有无, 在教育、培训、生产等方面共享优质硬件资源, 力争实现资源利用最大化、效益最优化。 (3) 制定“零适应”的培养目标, 深化教学改革, 集团会同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企业共同开展研讨, 进行市场分析和职业岗位群分析, 确定培养目标, 修订课程计划, 引入培训模块, 编写出适应于成都市职业教育发展的项目教材。积极探索并推广项目教学等先进的教学方法, 优化教学结构, 突出综合实践和应用能力培养, 加强实践性教学环节, 建立专业的质量评估管理体系, 提高教学质量。 (4) 以项目为纽带、以名师工作室为平台推进产学研发展, 各集团要建立名师工作室, 吸收成员学校具有研发能力的计算机骨干教师和企业专家参与, 形成一个研发团队, 以共同研发项目为纽带, 利用集团名师工作室的技术、人才优势和实训基地硬件优势, 通过承接项目、定单加工实现产学研一体化发展, 积极地为社会、为企业服务。

综上所述, 专业职教集团是实现成都市职业教育与行业、企业资源共享, 促进校企优势互补, 加速技能型人才培养的新途径。政府主管部门、行业、专业职教集团各方都应采取积极措施, 营造充分发挥专业职教集团职能的环境, 把成都市职业教育发展推到更高水平。

摘要:成都市组建的九大职教集团有自己的特点和突出的职能, 各职教集团在职业教育资源整合、促进职业教育教学改革以及提升教改科研水平等方面积极发挥其职能, 推进了成都市职业教育的发展。但职教集团在机构性质、成本等方面存在的问题使其职能不能充分发挥, 要改变这种状况需要政府主管部门在相关政策、法律等方面采取切实措施, 使其在推进成都市职教发展中发挥更大作用。

职教论文 篇5

尊敬的省市各级领导、教育界及企业界的各位朋友、中华职业教育社的各位成员:

上午好!

今天我们共聚一堂,欢庆职业教育社成立周年。作为职业教育社的社务委员、作为企业界的代表,首先我要向长期以来关心、支持职业教育发展的各级领导、各位朋友表示衷心的感谢,同时深感自身责任之重大、使命之光荣,也必将尽力履行好自己的职责!

职业教育是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承担着为国家实体经济建设持续发展培养高素质劳动者和高技能专业人才的重任。今天我就职教合作的经验与发展进行汇报,以期对长沙职业教育的发展、对技能型人才的需求满足提供从企业角度专业人才培养的建议。

首先,我想先谈谈***集团的行业背景以及开展职教合作的萌芽。

**集团是中国领先的****,属于典型的“技术密集型与劳动密集型相结合”的高科技制造业和服务业。集团员工3000左右,硕博员工占35%左右,产业工人约占50%左右。随着国家十二五规划中对于新能源产业的发展规划与要求、以及中国电力十二五发展规划中对于节能减排和智能电网建设每年4000亿的投资拉动,电力行业的蓬勃发展领先实现了集团整体业务的迅猛发展,自集团上市以来,每年的利润都保持了35%以上的增长,经营规模实现了50%左右的增长。随着企业不断的做大做强,相应对于产业工人的需求也不断攀升,每年对于产业工人的需求达六百人以上,而且,生产人员的流动率在10%-30%左右。在此发展要求下,***与各职业院校的多样化与层次化的校企合作模式也就应需而生、应运而兴。

接下来,我再与大家分享一下我们的职教合作历程与相关经验。

1、政府搭台、领导支持、企业唱戏

在市政府领导的亲自关怀下,在职教社的精心组织下,通过与各职业院校签订定向培养协议、校企合作的渠道,满足了***大量生产类员工的招聘。截止至2012年,集团一共与20多家职业院校建立了定向合作关系,全省11所国家示范中专学校中与我公司合作的就有9家。包括:**学校等等。特别是与***的2+1联合培养电子类中专生的模式,满足了一支招之即来,来之能战的稳定技工队伍。

2、专人管理,加强合作和沟通

***与校企的合作是与电子类技工学校合作办专业班。为进一步深化校企合作,实现“招之即来,来之能用”的目的,成立了校企合作小组,专项负责 “专业班”校企合作学校的开发与维护、适用于职教学生的对应培训课程的编制和教学、合作职业院校老师的培训等工作。同时在合作院校学生来集团实习期间全程落实从入职到工作期间的状况,学校也派老师入企业协助进行实习生管理,每月工会还组织实习生座谈会了解其工作及生活方面的需求,给予关怀,同时收集了解实习生在车间表现情况,并反馈给学校,加强双向的沟通。尽快帮助职业学生转化职业者的角色,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也加速了技能工的培养速度。

3、***特色的“2+1”校企合作模式

我们建立的是“2+1”校企联合合作办学模式,即电子专业三年制中专学生入学后,选拔进入“专业班”,前两年在“专业班”学习,第一年为基础学科课程;第二年为集团产品特定的课程,并完成实训环节;第三年学生到车间顶岗实习,合格毕业生将优先在**就业。这样将“公司的需求”和“学校的教学”两方面有效整合,将集团的经营管理理念引入,将集团的生产经营环境微缩或模拟到学员的教学活动中,甚至将集团的某一个生产经营环节融入其中,使培养出来的学生既具有专业的理论知识,又完全具备集团用人需要的实践技能,使教学真正做到“学以致用”、“学用结合”。

4、与协议学校的深度合作

走出去--对**班的学生进行岗位适应性的培训,每年集团都安排质量、生产、工艺、人事等方面的老师对各合作院校进行轮流培训,包括企业文化、职业生涯规划、质量管理、组织与焊接实操等。同时,定期安排公司专业技术人员到学校进行指导、回访,了解学生实际培训与学习情况,每两个月在校内组织学生进行一次笔试和实操考核。

请进来--对合作院校的电子专业老师进行培训,为加强校企间的合作,同时给学校在培训方面的师资支持,每年集团都组织校企合作院校的电子教研组的组长、骨干教师、**班技能比武参赛选手来集团进行实操性的训练。让老师和选手感受威胜企业文化,接受电子工业流程,系统学习表计知识,然后再回学校培训相关老师。

合作与支持--提供实训设备与器材、参观实习,为着重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集团免费向合作院校提供各种类型的表计、板件和部分生产、测试设备,通过学生的拆装、焊接以实现对公司产品的熟悉。同时,为合作院校免费提供并安排生产组装线、维修退换产品、电子元器件等,为提升学生的动手能力提供必要的硬件支持。

5、广泛影响--创建校企合作的品牌意识

我们校企合作的模式一直走在其他企业前头,集团多次做为校企合作的代表企业,广泛参与政府的职教合作模式探讨等会议,2011年集团两次作为企业代表应邀参加全省职业教育工作会议,在会上县委书记将校企合作模式做为案例进行专题发言推广。此外教育厅官方网站、教育局教育信息网、***等媒体相继报道集团校企合作模式。

最后,谈谈对职教合作的体会及建议。

1、积极借鉴国际职教的成功背景及模式。

1)重视职业教育:根据国际劳工组织的统计数据显示,欧洲国家职业教育占整体教育体系的比例高。例如:奥地利和德国为77%,比利时为68%,英国为58%,法国为53%。发达国家重视职业教育,一方面体现在把职业教育和普通教育平等对待,在招生、资源分配上没有歧视;另一方面体现在职业教育体制的开放性,把职业教育纳入教育发展规划和产业发展规划,与劳动力市场需求有效连接。

2)职业教育的办学模式:为了促进从学校到工作转变,世界大多数国家都是通过发展职业教育,加强教育与劳动力市场接轨,提高劳动者的技能和就业能力。尤以德国“双元制”模式为典型,它是一种国家立法支持、校企合作共建的办学制度。其中,职业学校主要职能是传授与职业有关的专业知识,企业或公共事业单位等校外实训场所提供学生职业技能的专业培训。这种“双元制”模式将企业的在岗培训和以学校教育为基础的教育两者有机地融为一体。由于进入职业学校的学生将选择特定的企业就业,因此,在政府提供的充足培训经费扶持下,这种制度能够充分调动企业办学的积极性,促进企业制订完善的培训规划,把专业理论与职业实践相结合,强化学生的技能培养。3)政府办学与民间办学关系:在有限的资源条件下,提高职业教育与劳动力市场的连接,需要动员社会各界力量来关注和支持职业教育发展。发达国家在政府推动下,通过把教育部门、雇主、工会、产业、社会等各界力量组织起来,参与到职业教育发展规划、指导、管理和监督等诸多环节和领域。另一方面通过鼓励和引导民间力量发展职业教育,通过形成竞争的职业教育市场提高职业教育质量。比如,德国年度职业教育经费支出中,政府用于在岗的职业教育经费支出占13%,政府用于全职的职业教育经费支出占14%,即政府用于职业教育经费的支出仅占整体职业教育支出的27%,余下的73%全部来自私人部门。

2、职教的专业定位须与产业规划相结合 从经济发展来看,产业结构调整呼唤职业教育的发展。目前,我国正处于产业结构调整的关键时刻,高职院校在其中起着直接而特殊的作用,发挥这种作用的一个重要方式就是提供大量产业发展所需要的一线高技能应用型人才。职业教育的质量和效果好坏,关键在于能否以就业和市场为导向,建立满足市场需求的教育机制,并且根据产业结构和技术结构调整所带来的劳动力市场变化,优化专业结构,合理设置专业和课程。因此,校企合作、工学结合、“订单式”培训、顶岗实习、半工半读等人才培养模式,需要得到进一步推广和普及。

适应经济全球化趋势,技能型人才走出国门将会是必然趋势。鉴于此,职业院校教育需要走出传统的学科教学形态,更多地融入产业、行业与企业要素。因为产业发展、行业标准都要求职业教育要瞄准国际轨道,也就是行业标准和产品生产标准的所谓“接轨”。为了适应企业走出国门的要求,职业教育须在办学模式、运行机制和教学过程中更多地融入产业、行业要素,携手推进校企合作和工学结合,使职业教育在服务企业走出国门的同时,能够培养出“走出去”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增强在国际技能型人才的市场竞争力。

此外,我国的产业结构调整需要利用国际市场,而跨国公司来华投资、扩大产能所要考虑的关键因素之一就是当地是否设有高等职业教院校。例如,德国大众当初在广东设厂有两个备选地点:增城和佛山,最后选择佛山的重要原因就是当地有开设汽车专业的高职院校。

一言以概之,坚持“学校围着市场转,专业围着产业转,人才培养围着需求转”,推动课程改革,突出能力培养,市场需要什么专业,就办什么专业,就设置什么课程,就聘请什么师资。

3、师资及教学计划的安排

既懂理论知识又懂实践知识的“双师型”教学团队是提升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根本。课程两化应当促进学校出台聘任企业兼职教师制度与专职教师企业挂职锻炼等相关制度,深化校企合作、促进产学研一体化。

课程两化是指“基础课程专门化,技能课程专精化”,是贯彻职业教育改革思想,因地制宜切实推进职业教育教学系统建设与提升的重要措施。基础课程专门化,就是解决“必需”问题;技能课程专精化,就是解决“够用”问题。为了实现基础课程专门化,应渗透企业文化来充实、提高基础课程改革的针对性和适应性;为了实现技能课程专精化,应密切校企合作、引企入校,通过校内基地生产化与校外基地教学化,为学生打造系列化的技能演练平台;与此同时,还应引入行业标准,做到“教最新的,学有用的”,确保学生在校所学的这些技能将来进入企业时管用、够用。

4、优秀生源的选择

要增强职业院校对学生报考的吸引力,实际上是解决职业教育可持续发展的制度保障。传统的重知识、轻技能等鄙薄职业教育和劳动技能的观念还在一定范围内存在。就业准入的相应法律法规不健全,执法不力,也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职业教育对学生、家长和广大青年的吸引力。这些都制约了职业院校优秀生源的可选择范围。温总理在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上讲话时强调:要大张旗鼓地宣传优秀技能人才和高素质劳动者的劳动价值和社会贡献。也就是要为职业教育的优质发展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大力宣传高技能人才在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中的突出贡献,让全社会都知道“一个平庸的博士不一定比有精湛技术的木工对社会贡献大”,让广大学子不再角逐于高考一条“独木桥”,从对学历的盲目追逐走向对岗位的理性选择,让需要岗位的人成为岗位需要的人。

职业教育是落实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全面提高国民素质和技能、把我国巨大人口压力转化为人力资源优势的重要途径,为使“中国制造”在国际市场上真正有竞争力,就必须从源头抓起,更加重视和加快发展职业教育,全面提升人力资源的整体素质。

职教论文 篇6

记 者:广东省教育研究院2011年成立,时间不长,但在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战略研究、政策研究、理论研究、实践研究和职业教育评估和教育宣传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取得了显著成绩。请您介绍有关这方面的情况。

汤贞敏:教研院成立以来,始终坚持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大和省第十一次党代会精神,认真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和省委十一届三次全会精神,紧紧围绕全省教育“创强争先建高地”中心工作和省教育厅重要工作部署,与省教育厅各处室(单位)相互配合相互支持,切实开展教育改革发展战略研究、政策研究、理论研究、实践研究和教育评估以及教育宣传出版工作,取得了一系列工作成果。

在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研究方面,一是积极开展一系列调研,参加编制《广东省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规划(2012-2020年)》和《广东省人民政府关于创建现代职业教育示范省的意见》;二是每年编著出版广东教育蓝皮书——《广东教育改革发展研究报告》,其中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研究占有相当大的篇幅;三是主办中国南方教育高峰年会,编辑出版《南方教育评论——2013中国南方教育高峰年会思维盛宴》和《首届中国南方教育高峰年会演讲实录》(光盘),其中,把推进职业教育改革发展和建设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作为研讨的重要领域;四是在全国率先探索职业教育等级证书制度,开展中高职衔接专业教学标准和课程标准研制工作;五是申报各级各类课题取得重大突破,“职业教育推进县域经济和城镇化发展实践研究”获得国家社科基金重点投标课题立项,“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目标定位研究与实践”、“广东省高职院校师资队伍建设现状、问题及对策研究”被立项为2013年广东省高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项目。“中等职业教育专业设置及预警机制研究”、“广东省属中等职业教育发展战略研究”被立项为广东省“十二五”教育科学规划2012年课题。此外,还与佛山市合作开展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研究工作;成功举办粤德职业教育合作交流会,挂牌成立粤德职业教育合作推广与发展研究中心;与英国驻广州总领事馆文化教育处签署教育研究交流合作协议,挂牌成立中英职业教育(广东)发展研究中心;所属的广东教育杂志社着力编辑出版《广东教育·职业教育》期刊,积极编辑出版《广东省中等职业学校招生宣传专刊》、《广东省普通高等学校招生指南》等宣传资料;在所属的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挂牌成立广东职业教育教材出版基地,等等。

记 者:近年来,我省开展“中高职衔接三二分段”试点工作,在推动招生制度改革的同时,加快专业改革、课程衔接、教材建设、校企合作育人等方面内涵建设,省教育研究院具体组织中高职衔接专业教学标准和课程标准研究工作。请您介绍一下这方面的情况。

汤贞敏:为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和产业转型升级的需求,我省2009年起开展职业院校对口自主招生工作,探索中高职衔接人才培养模式。

我省在职业教育领域开展这样的改革,亟需从理论研究、实践研究和政策研究的层面提供坚实的依据和基础。为此,在省教育厅的支持下,教研院先后设立了中英职业教育(广东)发展研究中心和粤德职业教育合作推广与发展研究中心,并于2013年4月承担了省教育厅特别委托的中高职衔接专业教学标准和课程标准研制工作。该项目作为省教育厅的重点项目,起点高、难度大、时间紧、任务重,是我省职业教育标准建设的破冰之作。教研院职业教育研究室全体同志硬把这项任务扛了下来,组织了两轮专家评审,从53个联合申报项目组中,评选出数控技术等9个专业项目组承担标准研制任务,各项目组由高职、中职和企业三方人员组成,进行实质性的中高职对接和校企合作。项目研制包括专业调研、职业能力分析、课程体系构建、标准制定四个环节。研制工作推进井然有序,先后召开多次培训交流会以及分阶段的工作部署会,取得了丰富的阶段性成果。第一批标准研制工作将在今年的6月份结题并进行成果发布。

今年,我省还将启动第二批和第三批专业教学标准和课程标准研制。拟通过5年左右的努力,基本完成我省中高职衔接主要的、大规模的专业教学标准和课程标准建设,以及课程和教材资源建设,解决目前中高职衔接中课程不对接这个根本问题。

记 者:围绕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接续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深化职业教育教学改革是一项非常关键的工作。请问我省在探索职业教育教学改革方面进行了哪些有益的尝试?

汤贞敏:2月26日,国务院总理李克强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部署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我省是职业教育大省,正在创建现代职业教育示范省,必须认真学习贯彻国务院的决策部署,切实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在深入推进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建立现代职业教育发展新机制等方面成为排头兵。

职业教育教学改革是当前职业教育科学发展的热点、难点和重点问题。作为一种教育类型,职业教育必须遵循经济社会发展规律、职业教育教学规律和技术技能人才成长规律,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满足经济社会发展对技术技能人才的要求。我们知道,省教育厅和全省职业院校这些年从人才培养模式、专业建设、课程开发、教育教学方法、人才评价标准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不遗余力地探索前行,取得了显著效果。

我仅仅从两个方面举例来说,一是以国家和省示范校建设为抓手,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提升职业教育发展水平。截止到2013年底,全省共有11所国家示范(骨干)高职院校和25所省示范高职院校。示范学校的一个重要标志是教育教学改革和人才培养模式创新遵循规律,成功培养了大批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发挥了很好的示范和辐射作用,促进了我省职业教育教学改革深化。二是以教育教学过程为主阵地,全面开展研究与实践,涌现了一批优秀教学成果。在不久前公示的第七届广东省教育教学成果奖(高等教育)获奖项目中,30项高等职业教育教学成果获得一等奖,70项获得二等奖。省教育厅推荐31项高等职业教育和22个中等职业教育教学成果参加2014年职业教育国家级教学成果奖评审。这些成果充分体现了我省职业教育教学研究的科学性、先进性和创新性。

记 者:在我省建设现代职业教育体系进程中,加强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国际比较与借鉴,是一项非常有意义的工作。请您从省教育研究院的角度谈谈近年来我们具体开展了哪些方面的国际交流与合作?

汤贞敏:近年来,我省职业教育国际化活动日趋活跃,中外职业教育人员交流日益频繁,合作项目不断丰富。

教研院与英国驻广州总领事馆文化教育处已共同建立中英职业教育(广东)发展研究中心,于2013年10月签署了教育研究交流合作协议,在职业教育等级证书研究、现代学徒制试点、师资培训、中高职衔接专业教学标准和课程标准研究等方面开展交流与合作。今年3月24日,教研院与英国驻广州总领事馆文化教育处共同举办2014年广东中英职业教育交流会, 发布与推广合作开展中高职衔接课程改革理论与实践项目研究成果,研讨借鉴英国经验开展广东现代学徒制试点,促进中英职业教育更广泛更深入地合作。英国职业教育的框架体系,以及以能力为核心的职业教育证书体系很值得我们学习借鉴,经教育部批复同意,我省在全国率先开展职业教育等级证书制度的试点,在这方面我们得到了英国职业教育界的支持和帮助。

德国是职业教育发达国家,粤德职业教育合作交流一直是我省开展国际合作的重点。2013年6月,教研院与广东教育国际交流协会、德国工商大会共同主办粤德职业教育合作交流会,省教育厅与德国工商大会签订了《粤德职业教育合作备忘录》,并在教研院挂牌成立粤德职业教育合作推广与发展研究中心。我们将争取在引入德国先进的技术标准和职业教育标准方面重点突破,引进和吸收德国师资培训、资格证书、专业课程等方面资源,学习借鉴德国“双元制”人才培养经验,以及德国应用技术大学的办学模式,助力建设广东特色现代职业教育体系。

记 者:按照国家和省的规划,要打通技能人才上升通道,建设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我省在这方面一直积极探索。请问今后的工作重点是什么?

汤贞敏:职业教育通道问题一直是政府关注的焦点。2月26日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专门提出“建立学分积累和转换制度,打通从中职、专科、本科到研究生的上升通道。引导一批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技术型高校转型”。我知道,省教育厅这些年一直是这样努力探索的。国务院常务会议的决策,为我们建设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明确了方向。

我认为,下一步要着重做好三方面工作:一是加快推进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开放衔接;二是实现职业教育内部有序衔接;三是建立职业教育标准体系。具体来说,加快推进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开放衔接,就是要鼓励普通学校与职业院校教师互教、课程互换、学分互认,建立学习者在普通学校和职业院校之间转学、升学的通道,特别要试行普通高校、高职院校、成人高校之间学分转换。实现职业教育内部有序衔接,就是要系统规划设计中高等职业教育和培训的专业设置、课程体系、教学内容等人才培养方案,推进中职、高职、应用本科衔接贯通改革试点。建立职业教育标准体系,就是要完善职业院校的建设标准、教师资格标准、教师编制标准、生均拨款标准、公用经费标准、专业教学标准和课程标准、质量评价标准等,还有就是要加快研制职业教育等级证书标准,积极推行职业教育学历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相结合的职业教育等级证书制度。此外,还要大力推进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形成有利于技术技能人才培养和成长的环境与条件。

记 者:近年来我省职业教育改革发展取得显著成绩,职业教育的吸引力和社会满意度持续提高。您认为这项工作对我省经济社会发展的意义和作用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

汤贞敏:新世纪以来,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特别是2006年召开全省职业技术教育工作会议以来,省委、省政府把推进职业教育改革发展作为充分开发人力资源的重要途径和手段,作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实现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重要前提和基础,作为促进就业和改善民生的重要举措。这些年,职业教育改革发展所取得的显著成绩充分表明,省委、省政府的决策是完全正确的,职业教育在经济发展、社会建设、民生改善等方面都作出了重大贡献。我认为,主要有三方面表现。

一是新增技术技能人才逾六成由职业院校培养,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提供了坚强人才保障。“十一五”以来,我省职业院校已为经济社会发展输送了300万既有学历文凭又有专业技能的实用型人才。我省职业院校代表队参加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连续四年名列前茅。职业院校毕业生质量受到社会和企业充分认可,2013年中等职业学校毕业生就业率达98%以上,位居全国第一;2013年,高等职业学院毕业生初次就业率为94%以上,超过全国平均水平。

二是年培养培训转移就业过百万人,助推“双转移”战略成效显著。实施“双转移”的三年时间,仅中等职业教育转移招生总数就达18万人,在校生45万人,“十一五”累计转移招生65万人。同时,每年安排大量农村家庭中职毕业生到珠三角地区就业;培训农村存量劳动力和返乡农民工并实现转移就业;接收退役士兵开展免费技能培训;面向企业招收在职员工开展技能提升服务。

三是促进加快普及高中阶段教育,基本解决“有书读”民生问题。全省超过60万名中职学校在校生享受助学免费政策,约占在校生的三分之一强。“双零”人才培养模式使超过4万名农村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受惠,每年解决学习、生活费用达3亿元以上。“智力扶贫”工程让约9万名贫困家庭子女入读中职学校,80%的毕业生进入珠三角大中型企业就业。

经过不断努力,我省职业教育实现了跨越式发展,技术技能人才培养规模和培养质量稳步提升,职业教育已成为我省经济社会转型和产业升级的重要支撑,职业院校已成为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技能人才培养的主阵地,职业教育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引领和支撑作用越来越明显。我们有理由相信,在省委、省政府领导下,我省在建设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创建现代职业教育示范省上将会创造更辉煌成绩。教研院将在省教育厅的领导和支持下,进一步团结和凝聚全省相关研究力量,为省委、省政府及省教育厅的职业教育决策和管理提供智力咨询,为职业院校改革发展提供智力服务。

职教论文 篇7

1 主要目标

通过组建重庆装备制造职业教育集团, 加强成员单位之间的全方位合作, 使市内相关专业学校、企业、行业协会、科研院所之间形成良性互动, 促进资源的集成和共享;促进相关职业院校在人才培养模式上与企业进行战略合作, 进一步提高装备制造类人才培养质量;形成院校与企业之间的良性互动机制, 推动职业院校和企业共同发展, 使院校办学和企业经营获得双赢, 以此提升装备制造职业教育的综合实力, 促进重庆职业教育向特色化、品牌化方向发展。

2 主要任务

1) 实现集团成员之间的资源整合, 通过资源共享, 提高装备制造职业教育的办学水平。

2) 探索学分互认, 实现多层次、多形式培养、培训人才的新模式。

3) 沟通人才供求信息和教育改革信息, 开展联合办学, 共同打造高素质装备制造专业人才。

4) 探索工学交替的弹性学习制度与管理制度, 建立企业职工培训积分卡, 为企业职工培训与学历教育的对接创造便利条件。

5) 实现地域和空间的优势互补, 建立职业教育发展与创新机制, 探索职业院校人才培养和企业人力资本运作新模式。

6) 实现师资和专业的优势互补, 集团内部成立教学研究中心组, 组织对专业设置、专业培养目标、课程开发、教学计划、质量考核标准等有关人才培训的事项进行研讨和交流, 在招生、就业、教学、科研等方面进行有效合作。

7) 实现职业资格和培训考核鉴定以及实验室、实训基地、图书馆、校报校刊等短缺资源的共享, 为职业院校学生学习、实训及专业课教师培训提供支持, 建立新型的校企合作实训基地。

8) 实现教育教学资源和企业资源的相互共享, 开展校企合作和产学研结合, 合作进行科学研究和技术开发, 通过“订单式培养”和“引企入校”等方式, 满足职业院校毕业生就业和企业用人的双向需求。

9) 开展集团成员内部的交流活动, 积极举办装备制造职业教育论坛, 进行集团化发展职业教育的战略趋势和发展走向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

10) 定期开展与市内外其他兄弟行业职教集团的交流活动。

11) 在遵循相关规定的前提下, 以集团名义, 开展各类国际交流活动, 与国 (境) 外职教机构进行交流合作。

12) 拓展领域, 开展并加快发展和装备制造职业教育相关的其它业务。

3 主要成效

3.1 凸显“四个基地”功能

一是教学模式创新基地。在市教科院职成教所的指导和帮助下,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 以需求为导向、能力为本位, 深入开展装备制造类专业教学改革研究, 创新职业教育教学模式, 为推进重庆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探索出新的发展道路。

二是职教师资培训基地。根据重庆市中等职业学校教师能力标准, 制定装备制造类专业教师发展规划和实施细则, 积极开展师资培训, 在普遍培训的基础上, 培养一批专业带头人和相关专业的骨干教师, 建立一支高素质、专兼职结合、学历结构合理, 具有较高的教学与专业实践能力、热爱职业教育的优秀双师型教学团队。

三是三峡移民培训就业基地。积极开展农民工、尤其是三峡农村移民培训转移工作, 为全市扶贫工作和三峡库区经济社会发展做出积极贡献。

四是职业技能鉴定基地。充分利用集团内各学校的国家级、市级公共实训基地和开放式实训基地, 以及设立的国家职业技能鉴定所 (站) , 为在校学生、集团内企业和社会开展职工岗位培训和技能鉴定, 构建重庆装备制造行业从业人员终身教育平台, 提高从业人员素质, 增强企业的可持续发展能力。

3.2 发挥“四个中心”作用

一是课程、教材研发中心。通过校企、校所 (会) 、校校合作, 开发和实施融入国家职业资格标准、体现产业发展水平、符合企业标准和行业主导性产品技术标准、具有行业特色及企业特色的权威性专业教学标准和核心课程标准, 创建特色专业、特色课程和特色实训实习基地, 打造集团特色品牌。

二是教研活动中心。由集团组织, 开展装备制造类专业教学研究, 探索实践装备制造类专业教学改革新路。

三是技术研发、信息服务中心。依托集团平台, 通过校企合作积极开展技术与信息服务, 加快职业教育服务社会的步伐, 推进技术成果的转化。

四是就业服务中心。由集团牵头, 组建重庆装备制造类专业中职毕业生就业服务中心, 在北京、上海等发达地区建立就业服务工作站。

4 保障条件

4.1 组织保障

成立集团理事会。理事长由牵头单位负责人担任, 副理事长、常务理事由理事大会等额选举产生。理事会下设秘书处, 秘书处设秘书长1名、副秘书长3名、执行秘书1名。秘书长、副秘书长由理事长提名、理事大会等额选举产生。常务理事会的职责是:执行集团理事会决议;实施集团年度工作计划;根据经济社会发展需要, 向理事会提交装备制造职业教育发展议案;审议和接受新的成员单位;决定理事会召开的时间、地点和审议的主要内容。

4.2 制度保障

集团把制度建设作为重要任务之一。主要包括集团会议制度、项目管理制度、经费管理制度等。所有制度的制定, 以国家相关法律法规为依据, 以民主集中制为基本原则。

4.3 经费保障

重庆装备制造职业教育集团运行经费主要从三个渠道进行筹集。一是各理事单位缴纳;二是实行项目运作, 利用相关项目筹集经费;三是寻求社会捐赠与赞助。经费纳入理事长单位统一管理, 单独列账, 接受理事会审计。经费主要用于行业联系、教学研究、师资培训及秘书处日常工作。

重庆市装备制造职业教育集团组建时间虽然不久, 但运行机制却与众不同。多数活动采取联合企业进行项目运作, 在一定程度上破解了目前我国职业教育集团没有参与市场活动的法人资格的问题, 也解决了集团成员单位之间的资源整合与共享的技术与策略问题, 值得研究和借鉴。

参考文献

[1]黄才华.关于职业教育集团基本问题的探讨[J].河南师范大学学报, 2008 (3) .

职教论文 篇8

一、职业教育集团发展的必要性

(一) 经济发展方面。

现在企业在对人才进行聘用时, 已经改变了以往无限制的用人方法, 而是会根据企业的生产需要以及发展需要, 制定科学的招聘计划以及招聘标准, 这就使得学生必须要不断提升自身的综合能力, 才能满足企业的用人要求。因此, 作为新模式的职业教育形式, 职业教育集团也应随着市场的变化而随之进行调整, 并要对职业院校的人才培养方案进行优化, 这样才能保证职业教育的质量。

(二) 职业教育系统方面。

目前, 我国的职业教育正在进行着素质教育改革, 不仅仅是教师的教学理念以及教学模式进行了改变, 开始加强了对学生技术实践能力的培养, 并开始与相关企业进行合作, 形成了一套较为完整多层次职业教育系统。同时还要在职业教育体系中建立较为完善的升学机制, 为想要进修的学生, 提供升学学习的机会, 且所得学历能够得到国家的认可, 这也正是职业教育集团的教育形式的一种, 它包括了职前、职后以及学历教育等不同类型的职业教育模式, 且这些教育形式能够有效连接在一起, 相互补充, 这也间接说明了职业教育集团的优势。因此, 对此进行大力地发展是十分有必要的。

二、职业教育集团的发展建议

(一) 要对集团资源进行合理运用, 强化校企联合模式。

一方面, 相关人员要对集团内部的组织进行全面的调查, 列出每一组织的资源、优势以及不足之处, 并以此为根据对集团内部的资源进行优化互补与共享, 从而提升职业学校的教学能力与水平, 同时学校要帮助企业对公司员工进行就职以及岗位训练, 不仅能够帮助企业节约在人力培训方面的投入, 提高培训效率, 同时还能保证企业的人才质量, 为企业的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支持;另一方面, 在对职教集团进行建立时, 集团内部的企业要与职业院校相互之间达成双向合作, 这样的联合方式能够有效减少单独学校与企业签订协议的资本。除此之外, 集团内部的组织, 像事业单位以及政府行政部门, 要对集团内部的各组织之间的联系与合作进行协调, 进而使各组织之间的合作更加规范、合理, 确保校企合作的良好发展。

(二) 要充分利用政府宏观调控的能力。

由于教育与政府部门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 因此想要对职业教育集团进行发展, 必须要依靠政府的支持, 才能保障学校的日常管理与运作机制的顺利实施, 因此政府要在集团中将自身的职能充分发挥出来, 要对集团中的各个组织进行宏观调控, 使职业学校的培养计划能够与市场的需求相一致。可以从两方面入手, 将政府的宏观调控能力充分发挥出来:一方面, 要在集团内部构建相应的保障体系。所谓无规矩不成方圆, 由于职业教育集团组成的特殊性, 因此其组成规模往往较大, 如果集团内部没有建立相应的制度来对各个组织进行约束, 就很容易导致集团各部的各组织因为经营理念与利益关系不同, 而对集团的教育能力造成直接的影响。这时政府部门要帮助各个组织协调好彼此之间的关系, 并按照相关制度对集团各组织的工作进行规划, 同时要对相应的法律法规进行完善, 从而确保集团的教育职能能够被充分发挥出来;另一方面, 要构建完善的奖惩制度。由于集团的组织类型各不相同, 因此执行奖励机制时, 针对不同的组织要使用不同的奖励机制, 像企业的经营主要以收益为主, 因此想要激发企业在集团中的积极性, 就可以以利益奖励的方式来达到预期的效果。

(三) 在集团内部要将中职教育与高职教育有机结合在一起。

当职业教育集团在开展自身的工作时, 要将协调、规划以及服务和引导放在工作的首位, 并要对集团内部的所有职业学校进行统筹规划, 建立科学、完善的招生——培养——就业, 一体化教学模式, 并要对中职学校以及高职学校的同类专业的教学目标以及教学模式进行统一, 做好中职之间的衔接工作, 要以中职教育的发展为基础, 保证高职生源以及质量的有效提升。同时要明确高职院校在集团内部所起到的带头作用, 高职要以自身的教学优势帮助中职学校不断提高自身的教学水平, 进而提升教学资源的利用率, 使集团内部的所有职业学校都能在集团互帮的模式下, 强化自身的技能实践教学能力, 为社会输送源源不断的高质量技能型人才。

三、结语

职业教育集团这种新型教育模式的使用, 不仅能够将各方面的资源有效整合在一起, 并对其统一进行调配与分享, 可以实现多方的合作共赢, 同时还能对职业教育的体系进行创新, 从而为人才培养贡献出了自己的一分力量。

参考文献

职教论文 篇9

一、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应具备的素质

(一) 思想素质

要求高职学生热爱社会主义祖国和社会主义事业, 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明确的职业理想和良好的职业道德, 养成并强化学生职业意识。使学生明确树立为社会服务的思想。使学生了解他们在就业之后在社会中所处的地位, 使学生有足够的自信去面对今后的学生和工作, 这一点至关重要。

(二) 知识素质

包括基础知识和专业知识。对于高职人才来说, 拥有必备的文化基础知识和专业基础理论, 是胜任当前技术密集型岗位的需要。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和发展, 不同领域的科技知识交叉、渗透和组合, 使社会上出现了许多跨学科职业岗位, 这就要求高职人才还必须具备与专业相关的多学科基本理论知识, 才能丰富“接口”能力。

(三) 身心素质

健康的体魄和良好的心理, 它体现了培养目标的物质基础和心理素质, 是从事一切工作的前提。只有具有良好的身体体能, 才能胜任本专业岗位的工作;只有较好的心理素质, 才能胜任今后日益激烈的工作环境, 在艰苦的工作中以良好的精神风貌奋力进取, 不断激发创造热情。

(四) 能力素质

这是我们评价人才的最终标准。能力素质包括本专业技术能力、工作能力、社会能力和创新能力。在当今社会, 对高职人才的适应能力、合作能力、公关能力和交往能力等提出了新的要求。

(五) 劳动素质

包括劳动观念、劳动知识和劳动实践。高职学生大多数是独生子女, 劳动素质较差。要树立热爱劳动的观念, 增进与劳动人民的情感沟通, 了解劳动知识, 掌握劳动本领, 做好将来从事艰苦工作的思想准备。

二、高职语文教育应完成的教学任务

(一) 重要桥梁

语文教学应当成为学生通向职业之路的一座桥梁。

1) 引导学生养成职业意识。语文教学中应当寓职业养成教育、职业道德教育于课堂教学活动之中。一是结合教材篇目集中开展职业意识养成教育。二是结合课堂教学活动生发职业意识教育。三是利用课外教学活动培育学生的职业意识。

2) 以人为本, 增强学生的主体意识。语文教学中必须树立这种以“人”为本的观念来开展教学, 充分调动学生的主体性。在教学活动中, 可以利用教材, 加强互动交流, 促进学生主体意识的萌发、成长。巧设疑问, 鼓励学生回答, 培育学生的自我意识, 增强学生的主体意识, 加强大语文教学观念结合专业开展语文实践学习, 促进学生职业意识的萌发。

3) 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语文教学作为最易于让人接受和理解的教学课程, 必须要起到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的作用。要坚持化枯燥为有趣, 化单纯的理论知识为实际运用知识的传授。

(二) 重要工具

语文课程是开展各门类学科学习的一项重要工具, 是学好其它各门学科的基础。加强语文教学与职业能力的结合程度。主要从如下方面着手:1) 大胆取舍教材, 改变课程内容设置, 突出职业性、专业性特点来进行教学。结合各专业特点, 合理地调节教材内容, 进行取舍, 突出各专业的特点。2) 实行分层次教学, 有针对性地开展教学, 逐步提高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 突出语文的实用性。同一专业, 学生文化层次也有高低, 要划分知识模块, 划分掌握层次, 有针对性地开展教学活动。3) 教学中必须树立为就业服务的意识, 要力求创新, 不囿陈见。教学活动必须围绕“改革”、“市场”、“发展”来展开, 只求突破, 不求全面。

(三) 重要元素

语文教学应当成为职业能力体系中的重要一环。

1) 职业能力应当包括语言运用以及写作能力。职业能力不仅包括学生的专业理论知识、专业技能, 而且还应当包括基础文化知识、交际礼仪知识等, 尤其是语言运用能力和写作能力, 更是其中重要的一个基本要素。不管从事何种职业, 语言运用乃至书面写作能力不可或缺。

2) 语文教学活动必须突出职业特点。职业类学校的语文教学活动必须突出“职”字特色, 大胆求新。必须改变教学中存在的以下误区:一是改变单纯的理论知识教学。二是改变“满堂灌”忽视学生主体作用的教学方式。三是改变脱离实际或专业特点的教学活动。

3) 构建职业教育的大语文教学观。全面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 我们必须构建具有职教特点的大语文观。树立教学为就业服务的意识, 树立为市场服务的意识。开展课内课外相衔接的语文教学活动, 将语文教学活动与专业教学紧密结合, 进一步加强对专业科目的实验报告、总结等的写作进行指导。密切语文科目与专业科目教学的联系。开展丰富多彩的各类教学活动, 进一步丰富学生课余生活, 以利于学生职业能力的养成。

职业教育的任务就是使“无业者有业, 有业者乐业”, 只有全面认识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应具备的素质, 全面完成高职语文教育多重教学任务, 全面提升语文教学质量水平, 才能做到有的放矢, 培养出同现代化要求相适应的各类职业人才。

参考文献

[1]高等职业教育培养目标定位研究[J].职业技术教育.

[2]职业技术教育原理][M.经济科学出版社.

[3]中国职业教育跨世纪走向[M].中国铁道出版社.

职教论文 篇10

一、数控职教集团的组建

职教集团按合作对象可以分为校企合作职教集团、校际合作职教集团和多元合作职教集团。学校充分发挥以机电类专业为主的专业优势, 根据镇海区市场经济的需求, 主动探索基于校企合作的数控职教集团合作模式。在地方政府的推动下, 学校巧借镇海区属五大工业园区之一的地方优势, 从2009年开始物色在区内数控领域里较为突出的企业加入职教集团, 并做到每年有1—2家企业加入数控集团行列。目前参与的企业有海达塑机、摩士集团、厦夏齿轮、邵氏集团、洁星公司、鑫泰数控、埃美柯7家企业。该数控职教集团涵盖了数控行业产品的设计、生产、销售、使用、维修等各个环节, 加强了学校数控专业的建设, 提高了师资水平和学生质量培养。

二、数控职教集团的运作模式

数控职教集团的组建是基础, 管理和运行才是核心。具体做法如下:

1. 发挥双方优势, 建立“实训+培训”基地。

学校和企业双方都具有各自的资源优势。学校有先进的实训设施设备, 有较多的场地资源, 有丰富的智力资源。企业有一线信息资源、专业技术人员和资金等优势。学校利用企业的技术力量来满足学校专业实践教学的需要, 给学生提供一个较理想的专业实习及岗前培训环境, 加深学生对企业的认识;学校又作为企业的人才培训基地, 利用学校的师资和培训场所, 加强对企业职工的岗位教育及职业技能培训, 不断提高职工素质。

企业为学校搭建实训基地。数控集团的成员企业成为职校数控专业学生实习实训基地。同时, 学校还充分利用专业优势, 引进了洁星公司的一个模具制造车间, 作为数控专业校内实习实训基地。学校“把企业搬进学校, 把课堂设在工作现场”的校企合作模式得到了有关领导和专家的一致肯定, 通过这一模式引进企业实训师资、先进技术、先进设备、先进管理模式, 让师生全程了解模具生产过程, 并参与加工操作, 使师生专业技能提升有了更好的保障。目前学校数控机电专业学生到实训基地实习人数已达到校外实习总人数的70%以上。

学校为企业搭建培训基地。校内设立企业职工培训基地, 经上级有关部门考核批准成立了学校职业技能鉴定站。目前学校已拥有数车、电工等五个工种的中级工鉴定资格。同时学校还建立了电焊工、维修电工、数车、普车、行车等训练基地, 为社会再就业人员、需要提升自身技能的工人提供了学习的场所。学校积极开展面向企业职工的成人“双证制”教育培训。近三年来, 每年开展单人30学时以上企业培训人数与全日制在校生人数比例达到1.25:1。

2. 融合企业文化, 打造骨干专业办学模式。

通过职教集团的合作平台, 学校选定集团内企业作为骨干专业对口的定点企业, 并将企业文化引入学校的专业建设中。学校通过引进“7S”管理, 让学生感受企业管理文化;通过引进生产企业相关竞赛项目, 让学生感受企业竞争文化;通过在班级张贴企业宣传图册, 让学生感受企业文化;通过组织学生参观企业, 让学生近距离感受企业生产文化。

在办学理念、教学改革、教材选用等方面, 更大限度地加深校企联合、产教结合的紧密度, 从而培植打造富有特色的骨干专业。为加强专业课教学的针对性, 学校邀请数控职教集团成员单位的业务骨干来校讲课, 从企业聘任的兼职教师占专任教师的18%以上。

班级企业冠名, 实施企业订单培养模式。“订单”培养模式是指集团企业和学校共同制订人才培养计划, 签订用人合同, 并在师资、技术、办学条件等方面紧密合作, 双方共同负责招生、培养和就业全过程, 学生在学校和企业进行教学和生产实践, 毕业后直接到企业就业的一种人才培养模式。目前数控职教集团的成员都有订单培养班级, 为企业进行对口培养, 企业为学生提供相应的实习、实训岗位。学校召开“企业座谈会”, 根据企业用人的需要, 确定招生人数。招生时单独建班, 并以该企业的名称冠名。邀请企业代表参加开班仪式, 介绍企业文化。学校根据企业需求, 调整教学计划和课程设置, 适时安排教学实习, 企业根据教学、实训需求, 提供所需设备。学校具体负责组织教学、实训、技能考证等。

3. 改革教学模式, 建立工学交替的产学结合模式。

凭借数控职教集团的合作平台, 学校与企业进行深层次的合作, 建立一种学生在校理论学习和在企业生产实践交替进行、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学与用相结合的合作培养模式。第一课堂设在学校内, 以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主干课为主;第二课堂设在校企合作共建的实习实训基地, 以实习、实践为主。通过“双课堂”、“工学交替”的相互转换, 让学生走出教室、走出学校, 在社会生活和职业环境中进行“真刀真枪”的现场教学, 弥补校内教学模式的局限, 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知识, 扩大学生的信息来源, 有助于学生对知识的巩固和应用, 也可使学生在真正的生产实践中进行职业技能训练, 接受职业氛围的熏陶。

三、数控职教集团的实践成效

通过数控职教集团, 校企双方真正实现了从合作教学到合作办学的转变, 学校的课堂教学得到了延伸, 学生有了实际的实习和就业基地, 学生掌握了企业所需的专业技能, 就业即能上岗;教师在角色转变的锻炼中提升了教学理念和专业知识水平, 提高了教学能力和教学质量;学校依托职教集团的优势增强了办学活力。

1. 提升了办学理念。

组建数控职教集团促进了学校与企业的产教合作, 让学校精确掌握市场的人才需求规格和要求, 引导学校准确地确定自身的角色和功能, 从而转变办学思路和理念, 培养符合社会需求的职业人才。学校围绕市场办学, 从办学定位、专业设置、培养目标、课程设置等各个方面都与企业建立了密切合作关系, 使学校办学更加符合当地经济建设与社会发展的要求。近年来, 学校数控类招生人数逐年递增, 办学规模不断扩大, 学校办学始终保持旺盛的生命力与活力。

2. 加强了专业建设。

学校凭借职教集团的技术、人才、信息的综合优势, 加强专业开发的研究与论证, 在职教集团教学指导委员会的指导与帮助下, 加强了专业建设, 取得了明显成效。每年与数控企业合作的“订单”培养招生人数多达250多人。数控技术与应用专业在2013年被评为宁波市品牌专业。

3. 提升了师资水平。

通过职教集团的交流平台, 教师有了锻炼的场所, 丰富了实践知识。更重要的是, 在实践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独立科研能力和学术水平迅速提高, 改变了以往青年教师脱离实际的状况。数控专业的年轻教师成长快速, 成绩显著。近三年来, 数控专业教师在全国、省、市各级各类比赛中成绩优异。全国说课比赛荣获一等奖1人次;全国技能大赛中荣获二等奖5人次, 三等奖6人次;在省级各类比赛中荣获一等奖5人次, 二等奖10人次, 三等奖12人次;伊水涌老师获省中高职教师数控车工技能比武一等奖第二名的好成绩;市级各类比赛中荣获一等奖8人次, 二等奖12人次, 三等奖20人次。

4. 提高了人才培养质量。

通过职教集团构建教学、实习、就业一体化人才培养模式, 学生在校企教育资源全面融合的环境中学习, 并直接参与企业的生产经营过程, 感受企业文化, 参加企业管理, 接触、了解社会, 在实际工作中增长才干, 提升技能, 从而不断提高就业竞争力, 为进入社会打下良好的职业素质基础。数控专业的王超军同学, 在2011年6月的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中, 获数控车工全国第二名, 这是宁波市乃至浙江省中职学生历年来在全国技能大赛数控车工项目比赛中取得的最好成绩, 实现了历史性的突破。多年来, 学校毕业生以良好的职业道德和过硬的专业技能深受用人单位欢迎, 学校数控专业的学生在镇海区内已经呈现出供不应求的市场需求状态, 该专业毕业生对口就业率始终保持在95%以上。

5. 促进了企业可持续发展。

通过职教集团平台, 一方面企业利用学校的师资和培训场所, 为企业职工的岗位教育及职业技能进行再培训, 从而不断地提高了职工素质。另一方面, 学校每年培养的优质毕业生为企业的后续发展提供了源源不断的技能人才支撑, 为企业进一步拓展业务提供了良好的保障。

参考文献

[1]叶东.职教集团建设中的根本问题探析[J].教育与职业, 2012 (9) .

[2]兰小云.行业型职教集团运行困境与对策研究[J].职业技术教育, 2011 (7) .

[3]朱保华.基于职业教育集团的校企合作模式研究[J].继续教育研究, 2011 (10) .

[4]罗汝珍.职教集团办学模式下校企合作的长效机制构建[J].职业技术教育, 2012 (16) .

职教论文 篇11

【关键词】黄炎培 职教管理 思想启示

黄炎培(1878-1965),字任之,江苏川沙县(今属上海市)人,是我国近现代著名的社会活动家、民主革命家、政治活动家、教育家,中国近现代职业教育的奠基人。黄炎培一生身体力行,怀着敢于探索、勇于实践的精神,力求从教育的角度探索出一条救国救民的道路。他的职业教育思想体系正是在不断的实践过程中萌芽、发展、形成的,其中加强职教管理,把职业教育工作落在实处,是其重要内容之一,至今对我们仍有启示作用。

1 相关概念

1.1 职业教育

所谓职业教育通常是指以培养适应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所需的技术及应用型人才为目的,由高等学校或中等职业学校实施的一种职前教育和职后培训。其中职业教育就是在一定普通教育的基础上,对社会各种职业、各种岗位所需要的就业者和从业者所进行的职业知识、技能和态度的职前教育和职后培训,使其成为具有高尚的职业道德、严明的职业纪律、宽广的职业知识和熟练的职业技能的劳动者,从而适应就业的个人要求和客观的岗位需要,推动生产力的发展。[1]

1.2 管理

管理活动自古即有,但什么是“管理”,从不同的角度出发,可以有不同的理解。从字面上看,管理有“管辖”、“处理”、“管人”、“理事”等意,即对一定范围的人员及事务进行安排和处理。广义上的管理,是指一定组织中的管理者,通过实施计划、组织、人员配备、指导与领导、控制等职能来协调他人的活动,使别人同自己一起实现既定目标的活动过程。

1.3 过程管理

职业教育管理指为了实现职业教育的目标,在一定的原则下科学地组织、协调、使用各种职业教育资源,使教育、教学工作持续、稳定、优质、高效地运行的过程。包括行政管理和院校管理两方面。院校管理是以职业技术院校的管理工作为研究对象。

职业学校的教学实施过程,是教育者依据教学计划所确定的培养目标和基本要求,遵循教学规律和学生身心发展特点,以教学内容为中心,通过适宜的教学方法,把学生培养成为德、智、体全面发展的高级技术应用人才的过程。

实践教学过程管理,就是对参与实践教学实施过程的诸要素进行组织、指挥、控制和协调,使之朝着预定的方向前进。[2]包括组织管理、运行管理、制度管理三个方面的内容。

2 黄炎培职业教育管理思想分析

黄炎培认为职业教育管理应不同于一般的教育管理,不能仅仅由教育部门来负责,应是“办职业学校的,须同时和一切教育界、职业界努力沟通和联络”,“须有最高的热诚,参与一切;有最大的度量,容纳一切”。这就是说,职业教育管理者要联系方方面面、上上下下的各种力量,打破行业界限,都来为职业教育的发展出谋划策,齐抓共管。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理解:

2.1 黄炎培职业教育的目的性[3]

黄炎培认为职业教育的主要目的是“为谋个性之发展”。黄炎培认为所谓的职业教育就是“用教育的方法,使人人依其个性,获得生活的供给,发展其能力,同时尽其对群之义务,此种教育名曰职业教育” 。为谋个性之发展作为职业教育的目的之一,有四个方面的内涵:为“谋个性之发展”、为“个人谋生之预备”、为“个人服务社会之预备”、为“社会及国家增进生产能力之预备”。之所以提出这一主张是针对现代教育所造成的在培养目标、培养过程、培养要求等方面形成的人才培养模式化、划一化的管理弊端。

2.2 职业教育受教育对象

职业教育受教育的对象庞大而且复杂,职业教育受教育的对象有工人、农民、商人、失业人员和妇女、残疾人等,并且教育的内容不仅仅限于职业知能、技能的学习,而且要进行道德、思想、品格等素质的教育,同时职业教育应贯穿于劳动者成长的全过程和全部的职业生涯中。在职业教育的管理和沟通上,黄炎培提出建立职业陶冶——职业指导——职业训练——职业补习和再补习的职业教育系统,以使人终身受职业教育,达到“使无业者有业,使有业者乐业”的目的。

2.3 职业教育具有社会性的特点[4][5]

从职业教育的特点来看,黄炎培职业教育思想的核心就是“社会性”、“社会化”、“离社会无教育”,为适应社会需要,职业教应“须绝对的因地制宜,因材施教”、多层次、多形式、多规格,如企业进行职业教育,部队进行伤兵职业教育,农村进行灾民职业教育等。社会性还体现在社会共同参与办学,共同管理,黄炎培在他长期的实践中,主张在省设置职业教育总机关——职业教育委员会,以实业界、教育界、职教专家、市公所领袖组成,以省长、政务厅长、教育实业两厅长等为当然委员,遴选本省教育、实业界领袖十人为聘任委员,举省长为会长。在这个管理总机关中,特别要求教育行政和实业等有关部门联合起来,共同解决职业教育的经费、师资、学科设置和教材等问题。同时黄炎培非常重视职业学校的内部管理,他说,职业学校校长“热诚呀、学识呀、道德呀、经验呀、凡别的学校所需要的,当然缺一不可,还要加上一件,就是社会活动力。”可见,职业学校的校长或管理者应正确认识和掌握职业教育规律,制订职业教育发展和管理规划,开展横向、纵向联系,以取得各部门、各方面的支持。

3 对现代职业教育管理的启示

3.1 职教管理应始终贯穿“终身教育”和“以人为本”的理念

黄炎培指出:职业教育的目的乃在养成实际的、有效的生产力。改革我们现有的以学科为中心的课程体系,注重以能力培养(特别是实践能力的培养)为主线的课程体系,努力打造高素质、结构合理的“双师型”师资队伍,农民工培训等举措,都充分体现了“终身教育”和“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

3.2 必须坚持走“产学研结合”、“校企合作”的发展之道

黄炎培提倡的开放性办学思想在他的“大职业教育主义”思想中有深刻体现,他反对高墙深院,闭门造车的发展模式,对当前职业教育的改革与发展有积极作用。职业教育实行开放办学,必须彻底打破传统的封闭式的办学理念与办学模式,坚持以市场为导向,敞开校门,积极地与社会各界,尤其是与行业界、企业界建立广泛、深入的联系与合作,采用“请进来,走出去”[6]的方式培养人才,实施“订单式”培养,坚持走“产学研结合”、“校企合作”的发展道路。

3.3 职教管理需要进一步发挥或借鉴“董事会”的管理模式

目前民办职院多数是用公司或“董事会”管理模式,公办职院大多数还沿用普通高校管理模式。黄炎培办学的社会化告诉我们要以不同的渠道,不同的方式解决资金、设备等方面的问题。其中“董事会”管理模式就是很好的方式,仍需进一步发挥或借鉴“董事会”的管理模式。[7]

3.4 推行职业教育的弹性学制和学分制管理是必然趋势

弹性学制,其主要特征是学生学习时限的灵活性,也就是学生如果修满学分可提前毕业,也可以滞后一定的时间毕业.弹性学制能有效地、因人而异地分配教育资源,从而提高教育效率. 实施弹性学制,是以学分制和选课制为基础。当前,正是因为职业教育受教育的对象广、层次复杂,职教实行弹性学制已研究的热点,推行职业教育的弹性学制和学分制管理是现代职教发展的必然趋势。

4 结束语

黄炎培极力倡导中国的职业教育事业, 其职业教育思想可谓“博大精深”,并进行了广泛而深入的职业教育实践,形成了职业教育完整的管理理论体系,对于现代中国发展职业教育事业、加强职业学校管理至今仍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参考文献:

[1] [2] 刘春生,徐长发.职业教育学[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 2002(12)

[3] 李新民,邹林斌.《黄炎培职业教育思想的精髓及其对当代职业教育的启迪》[J] .南京理工大学学报,2005年06月,第18卷第3期

[4] 唐永泽,傅瑞林等.?《论黄炎培职业教育思想的核心》[J].教育与职业, 2005年,第26期.

[5] 王冬燕.《黄炎培职业教育思想与当前教育体制改革》[J].黑龙江高教研究,1997年,第1期.

[6] 刘桂林.中国近代职业教育思想研究[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7.

[7] 杨大圣.《如何发展新形势下的高等职业教育》[J].株洲工学院学报,2001,(4).

[8] 冀红卫.《黄炎培职业教育管理思想探析》[J].河南职业技术师范学院学报(职业教育版),2003年第3期

作者简介:

职教动态 篇12

教育部日前在北京召开2013年度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工作视频会议, 总结2012年的工作成果, 进一步明确职成教战线参与“中国梦”建设、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落实新一届政府工作要求的思路和举措, 部署2013年的重点工作。教育部副部长鲁昕出席并讲话。

会议认为, 职成教战线去年在科学认识现代职业教育内涵、全面推进体系建设顶层设计、整体规划设计中高职衔接等10个方面取得了重要进展。

会议指出, 今后, 全战线要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推进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发展及办人民满意教育等6个深刻背景下, 理解现代职业教育, 破解发展难题、回应社会关切、服务国家战略。今年要重点做好12项工作:筹备召开好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整体推动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全面推进中高职衔接、基本形成集团化办学国家制度框架、在行业指导能力建设和职业教育内涵建设上取得重要进展、大幅提高职业教育信息化水平、形成传承创新民族文化的专业优势、提高试点服务国家制度建设的能力、全面加强职业院校技能培训工作、深化职业教育国际合作、扎实推进继续教育改革创新等。

会上, 广东省教育厅、全国有色金属职业教育教学指导委员会等8个单位做了发言。 (据《中国教育报》)

职业教育毕业生逐渐成中国产业大军

日前, 由第三方机构发布的《2012全国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发展与就业报告》显示, 全国现有中等职业学校13 093所, 在校生2 205.33万人;高等职业学校1 288所, 在校生958.85万人;依托学校等开展各类职业培训6 000多万人次;职业教育规模位居世界首位。

报告显示, 自2009年以来, 全国每年中等职业学校毕业生人数超过600万, 直接就业人数超过500万, 进入第一产业就业的占7.91%, 第二产业占39.06%, 第三产业占53.03%, 就业专业对口率达73%。近5年来, 中等职业学校毕业生成为我国技能劳动大军的主要来源, 大大改变了原来产业工人文化程度不高、技能不足的状况。

以汽车产业为例, 到2012年中国的汽车产销量已连续第四年占世界第一, 双双突破1 900万辆, 对国民经济的拉动作用超过10%, 影响上下游156个行业, 就业人数超过3 000万人, 占社会总就业人数的20%以上。

报告显示, 职业学校学生绝大多数来自农村和城市经济困难家庭, 2012年, 农村户籍学生占到在校生总数的82%, 来自中西部地区的学生占在校生总数的近70%。报告说, 中职学生从懵懂少年到产业大军, 从无奈茫然到自尊自信, 从关注自我到奉献社会, 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大量统计数据与事实正在纠正着人们对职业教育的偏见。

“对于我们一个13亿人口的大国, 加快发展职业教育既是经济发展的需要, 也是促进社会公平的需要。这样做有利于缓解当前技能型、应用型人才紧缺的矛盾, 也有利于农村劳动力转移和扩大社会就业。”教育部职成司巡视员王继平说。 (据《中国青年报》)

广东:首次对高职院校新增专业质量进行检查

今年, 广东首次对高职院校新增专业质量进行检查, 共有近三成43个专业被判定为不合格及不合规定, 将不得在今年的高考中招生。教育部门日前表示, 今后对高校专业的管理将从事前备案审批改为事后监管, 这是广东首次针对高职院校新增专业办学质量展开如此详细的检查。

此次接受检查的为广东高职院校2013年新增专业, 共计181个。检查结果显示, 138个专业合格, 准许在2013年招生, 但各专业在2013年招生计划原则上不能超过100人。此外, 35个专业不合格;6个专业不符合招生专业申报工作规定, 不予受理;2个专业未按规定接受检查, 视为不合格。 (据《人民日报》)

四川省将新建5所高校含4所民办校1所公办校

日前, 从四川省教育厅获悉, 根据教育部相关规定, 四川省政府已同意建立四川文轩职业学院、四川电子机械职业技术学院、巴中职业技术学院、四川希望汽车职业学院、四川护理职业学院5所高校。每所高校在校生规模暂定5 000人以内。

据悉, 这5所高校中, 四川护理职业学院为专科层次的公办普通高等学校, 由四川省政府主办, 学校办学经费、基建投资均归口管理。其余4所高校均为专科层次的民办普通高等学校, 以实施专科层次的高等职业教育为主, 主管部门为四川省教育厅, 分别由四川文轩卓泰投资有限公司、四川中赢教育投资有限公司、巴中艾林实业有限公司、四川希望教育产业集团有限公司投资主办。 (据《中国教育报》)

新疆轻工职院:小型招聘会更能帮学生找到“婆家”

“针对毕业生和用人单位的需求, 我们今年将举办多场小型招聘会, 为毕业生提供人性化服务, 让毕业生找到‘好婆家’。”在新疆轻工职业技术学院3月21日举行的毕业生双选会上, 学院院长助理李汶革说。“除了订单就业外, 其余毕业生基本都能通过小型招聘会找到满意岗位。”

据了解, 这4场小型招聘会全部面向对专业和岗位有特殊需求的企业和毕业生, 每个小型招聘会不超过20家企业, 毕业生也不超过100人。这可以让双方对彼此有更好的了解。

李汶革说, 去年学院举行了5场小型招聘会, 参加企业达到100多家, 参加毕业生达到500余人, 98%的学生达成就业协议, 远远超过大型校园招聘会。更重要的, 企业和毕业生都十分满意, 实现了双赢。今年要求参加小型招聘会的企业增加了很多。

“小型招聘会针对性强, 企业和毕业生的交流更加深入, 达成协议的成功率很高。”新疆某药业公司人力资源部负责人刘燕说。应届毕业生张东说, 小型招聘会提供的就业岗位针对性强, 毕业生都能找到适合自己专业的岗位。

上一篇:进度管理的控制因素下一篇:建筑节能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