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师型”职教师资

2024-08-02

“双师型”职教师资(精选12篇)

“双师型”职教师资 篇1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提出:“要大力发展职业教育, 满足人民群众接受职业教育的需求, 满足经济社会对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的需要;要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培养, 提升职业教育的基础能力。”目前, 我国已经步入职业教育大发展的重要时期。现阶段大力发展职业教育, 不仅要解决校舍、实验设备等物质条件不足的问题, 更重要的是要解决“双师型”职教师资的问题。随着职业教育招生人数的不断增加, 高等院校培养一大批政治素质过硬、知识结构合理、专业水平高、动手能力强的“双师型”职教师资, 是提高职业教育数量和质量的当务之急。

西方发达国家很早就重视素质教育, 注重创新能力的培养, 有效解决了职业教育的师资培养问题。一些发达国家相继都建立了职业教育体系, 形成了以“CBE”理论和“双元制”理论为核心的职业教育培养模式, 因此职业教育所需师资培养问题的研究已经不是突出问题。而我国的职业教育开展相对较晚, 尽管引进了一些发达国家先进的职业教育理论, 一些院校也初步形成了具有自己特色的职业教育模式, 但是“双师型”职教师资队伍建设问题的研究及实施还很不成熟, 还处于摸索阶段, 特别是在专业职教师资的培养方面还没有一套科学、合理、周密的培养标准, 更缺乏具体培养方案, 这就需要我们抓紧研究, 尽快解决。

一、“双师型”职教师资的含义

当前人们对职业教育师资以“双师型”为培养目标已经达成共识, 但对什么是“双师型”职教师资的问题还没有一个统一明确的答案。目前社会上对“双师型”教师含义的界定有多种看法和表述。综合起来主要有以下几种观点。

1.“双职称”说。认为既具有讲师等教师职称, 又具有工程师等专业技术职称的教师就是“双师型”教师。

2.“双证”说。认为凡是持有“双证”即教师资格证和职业技能证的教师就是“双师型”教师。

3.“双素质、双能力”说。

认为既具有作为教师的职业素质和能力, 又具有技师的职业素质和能力的教师, 才是“双师型”教师。

4.“双证+双能”说。

认为同时符合上述两种情况的既具有“双证”, 又具备“双素质、双能力”的教师, 才是“双师型”教师。

5.“双层次”说。

认为职业院校教师中既能讲授专业知识又能开展专业实践;既能引导学生树立人格价值又能指导学生获得与个人个性匹配的职业技能的一种复合型教师。其第一层次为能力之师, 即“经师+技师”既有经典专业知识, 又有精湛专业技术;第二层次为素质之师, 即“人师+事师”既能进行人格价值引导, 又能完成职业技能指导。

二、“双师型”职教师资的标准

由于对“双师型”教师的内涵理解不同, 在实际执行过程中, 有关教育主管部门、职业技术师范院校及研究学者等制定或提出了不尽相同的标准。较有代表性的有以下三种。

1. 行政标准。

教育部高教司在高职高专教育教学工作合格学校评价体系中提出的“双师素质”教师标准, 要求“双师素质”教师应符合下列条件之一。

(1) 有两年以上基层生产、建设、服务、管理第—线本专业实际工作经历, 能指导本专业实践教学, 具有中级及以上教师职称, 即“工作经验加教师职称”。

(2) 既有讲师及以上教师职称, 又有本专业实际工作的中级及以上专业技术职称, 即“双职称”。

(3) 主持或主要参加两项及以上应用性项目研究, 研究成果已被社会企事业单位实际应用, 具有良好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即“研究能力加应用效益”

2. 院校标准。

一些职业技术师范院校提出了不同“双师型”教师的标准, 可归纳为:“双师型”教师是指既能讲授专业理论课, 又有一定实践经验即具有所教专业相关的社会职业岗位经历、资格和能力, 能指导技能训练的教师。具体标准:大学本科及以上学历, 具有中级以上教师职称, 具有两年以上的相关专业经历或具有高级工及以上职业资格, 接受过系统教育理论的培养和培训。

3. 综合标准。

对于“双师型”教师将其含义和上述标准进行综合, 归纳为以下综合标准。即“一全”、“二师”、“三能”、“四证”。“一全”是指具有全面的职业素质。“二师”是指既能从事理论课或文化课教学, 又能从事技能训练教学、指导, 既是教育教学活动的“经师”, 又是引导学生成长、成才的“人师”。“三能”是指具有进行专业理论或文化知识讲授的教育教学能力, 进行专业技能或职业训练指导的能力, 进行科学研究和课程开发建设的能力。“四证”是指毕业证、职业技能等级证、继续教育证和教师资格证。

三、“双师型”职教师资的建设与培养

对于“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建设和培养, 应该着重做好以下工作。

1. 注重实效, 提高水平。

“双师型”教师的培养是职业教育可持续发展的生命线, 要把教师的培养列为职业学校工作的重点, 把教师的学习、培训、进修作为一项经常性的任务。对“双师型”教师的培养不能满足于取得相应的资格和具备一定的资历, 而应把重点放在整体素质的提高上, 放在职业技能的加强和教学水平的长进上, 真正使“双师型”师资队伍的建设取得实效。

2. 强化技能, 弥补缺陷。

虽然很多职教师资多年来一直从事专业教学, 对专业知识掌握较好, 但对专业技术比较欠缺, 有相当一部分专业教师是从学校走进学校, 对于本专业新技术、新工艺、新管理方法的了解不很全面, 掌握得也不透彻, 存在着知识陈旧、跟不上形式发展的现象, 急需进修学习, 以更新知识和技能。因此, 要加大专业教师的培训力度, 在教师培训中应注重培养与其专业相符的专业技能和能力, 让教师通过参加实践技能培训、生产管理实践、“产学研”合作教学等各种形式的实践性工作和训练, 不断更新、补充和提高职教师资的职业技能水准。

3. 积极引进, 优化队伍。

与一般教师不同, “双师型”教师是拥有双重身份和职称的教师, 既要求他们有从教的资格, 是教育、教学的行家里手;又要有职业经历, 能够及时掌握企业信息, 了解专业技术发展变化的趋势, 熟悉和精通相应的专业技术和业务, 并能动手操作。因此, 学校要加大力度提高待遇, 积极引进企事业单位符合“双师”素质的各类专业技术人员, 充实职业教育力量, 这是“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捷径。各级教育部门要积极探索职业学校教师交流的有效机制, 加强人员流动的指导与服务;建立职教人才交流服务网络, 积极推动校际、区域间和城乡间教师的合理流动;引导和协助企事业单位的各种专业技术人员到职业学校专兼职任教, 以优化职业教育的师资队伍。

4. 科学整合, 形成合力。

“双师型”教师培养是一项系统工程, 要科学合理地整合教师的各种能力, 使其形成以下三种“合力”, 真正达到“双师型”教师的标准。第一, 学历与学力的合力。“双师型”教师应有合格的学历, 并有较强的学力。学力是学问的工夫造诣, 与学历相关而不相符, 是文凭与水平的统一, 包括以智力水平为主要标志的基础性学力和以创意性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水平为主要标志的发展性学力。第二, 理论与实践的合力。突出的实践性是职业教育的本质属性, 是培养高技能人才的基础。要加强实验、实训、实习等实践性教学, 增加实践教学时数, “双师型”教师要善于手脑并用, 在应用理论知识与实践操作的过程中, 实现理论技术与经验技术的融合, 达到应用理论知识开发实用技术的能力。第三, 专业技能与教学技能的合力。职教师资要善于把专业技能与教学技能整合成实施职业素质教育的能力, 教学技能中最重要的是应用现代专业技术进行教学的技能, 使两种技能紧密融合, 不断提高教学水平和学生质量。

5. 严格考核, 激励成才。

各职业学校应当定期对教师进行考核。考核的主要内容为教师自身的理论教学水平、实践教学水平、学术水平, 以及教师的政治思想、工作能力、工作态度、工作成绩等方面。要做到单项考核与全面考核相结合, 自我考核与他人考核相结合, 定性考核与定量考核相结合。考核评定的结果, 应归入“双师型”教师业务档案, 作为聘用、培养和职称评定的重要依据。“双师型”教师是理论知识和实践能力都有较高水平或造诣的教师群体, 承担着较一般教师更为繁重的工作任务, 因此, 应制定“双师型”教师的奖励政策, 使“双师型”教师在评选先进、晋升职称、晋级工资、课时酬金、学习进修等方面享有相对优厚的待遇, 以保证“双师型”师资队伍的稳定, 同时, 也可以吸引更多优秀人才投身于职业教育, 推动“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的发展。

摘要:“双师型”教师的培养是职业教育发展中急需解决的问题。本文就正确认识“双师型”职教师资的含义、如何确立其标准及其教师队伍的建设和培养等问题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双师型”职教师资,含义,标准,建设,培养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中央人民政府网, 2010.7.29.

[2]何语华.“双师型”职教师资个性化发展初探[J].职业, 2009, (09) .

[3]郑文开.高职院校双师素质教师队伍建设问题及对策[J].职业时空, 2010, (12) .

“双师型”职教师资 篇2

“双师型”教师是高校对专业课教师基于时代发展背景和人才培养需求的一种特殊要求,对于“双师型”教师的理解存在多方面,认为“双师”是“双证”“双职称”“双素质”“双来源”[1]68-69等的简称。无疑,多数高校特别是应用型高校,都是以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为主要目标,凸显经济社会发展的对接性,使其能较快适应未来岗位要求,实现“人岗匹配”。那么,对于教师而言,“双师型”教师要具体相应的能力和素质:一是厚实的理论功底,较强的教学能力和素质;二是熟练的专业实践技能,指导学生开展实训,促进学生职业能力发展的素质和能力。所以,“双师型”教师不是简单的“双职称”“双证书”的叠加,也不是简单的“教师+工程师”。“双师型”教师应该立足于“理论知识+能力素质”方面,既具有过硬的专业理论知识和突出的教学能力,又具有如同企业技术骨干一般的专业素养和职业技能,彰显其在“理实一体化”课程教学中的理论诠释力和实践指导力。“双师型”教师必须是多种能力、多种素质的“集合体”,具体包括专业技术能力、教育教学能力、教研科研能力、组织协调能力、管理能力和创新能力等。同时,“双师型”教师应该在教育教学中始终坚持以学生为中心、以能力为本位和以市场为导向等理念,将培塑学生的职业综合能力融入专业知识、专业技能的传授过程中来。综上所述,笔者将高校物流管理专业“双师型”教师定义为具有丰富的理论知识和教学经历,同时具备行业实际工作技能的教育工作者。

二、高校物流管理专业“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问题审视

物流管理专业是一个特别强调应用性的综合性学科,其最突出的特点是操作性,旨在培养学生的现代物流管理理论水平、信息能力和物流管理、规划和设计的实务能力。从物流工作流程来看,物流作业主要包括运输、储存、配送、包装、流通加工、搬运装卸和信息处理等多个环节。因此,现代物流高级管理人才,是物流基础理论、物流操作能力、信息技术能力和物流管理能力等多种能力的综合体,凸显“一技之长+综合素质”的人才培养方向。[2]229-230因此,建设一支具有厚实理论教学水平和实践能力的“双师型”师资队伍显得尤为重要。然而,从中国高职物流管理专业“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现状来看,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师资结构不合理,实践能力偏弱。物流管理专业作为一个新兴专业,成立的时间并不长,高校物流管理专业师资力量主要由信息技术、经济学、管理学和交通运输学等专业抽调而来,大部分均非科班出身,导致在人才培养的过程中存在瓶颈,主要的问题体现在对物流管理行业的不熟悉,对物流的基本工作流程有待深化,对物流管理专业知识讲得不深刻,也不透彻。同时,所招聘的青年教师,学历均在研究生以上,但同样存在专业不对口问题,所涉及的物流、管理、经济、营销和贸易等综合性知识相对不足。“从学校到学校”的经历导致了他们缺乏实际工作经验,在进行教学时,存在从理论到理论的倾向,出现“高学历、低技能”的现象。其次,“双师型”教师的认定与准入概念不清。为更好地推动“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高校与企业、科研院所之间广泛开展合作,强化工学结合、校企合作和产学研深度融合,一方面鼓励中青年教师到校企合作企业挂职锻炼,了解物流管理的基本工作流程,熟悉行业的发展动态,带着教学问题到生产一线、工作一线需求解决方法,促进教学水平的提高;另一方面实施“请进来”策略,聘请物流管理企业中的骨干技术人员到校内兼职,承担专业实践课程教学,有效弥补了专业教学“理论知识宣讲多、实践技能锻炼少”的不足,形成专业教师与兼职教师相结合的二元化教学团队。但是,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诸多问题也逐渐凸显出来,如:兼职教师的理论诠释能力不足,熟练如何做,但机理讲不出来,导致学生“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3]204-205;而专职教师到企业兼职,分散了教学精力,缺乏相应的配套激励措施。同时,高校内部对“双师型”教师的认定与准入概念不清,导致专职教师带着专业技能回来,却难以兑现“双师型”教师应有的“待遇”。再次,教师参与职业培训的机会较少。“双师型”教师是一个动态的概念,对教师的知识和能力要求处于动态发展中,要求教师必须坚持“终身学习”的理念,将专业教学与职业培训有效衔接,才能不断提升自身的知识含量和专业技能。然而,在高校扩招的背景下,物流管理专业教师提高理论知识和操作技能的机会较少。更为严重的是,专业教师常常处于高负荷的工作状态中,身兼学生管理、教学科研、技能大赛和社会服务等多项工作,导致无法在繁忙的工作中抽身出来参与专门的实践培训和企业挂职锻炼,成为“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的一道障碍。最后,“双师型”教师考核激励与评审制度“缺位”。俗话说:“不以规矩,不能成方圆。”选派教师到校企合作物流企业中开展专业技能锻炼,对教师实践教学水平的提高大有裨益。但是,作为一项工作安排,必须要有制度来支撑,体现对教师专业能力发展的激励,方能激发其内在动力。但从现有的情况来看,教师到企业挂职锻炼的相应制度安排欠缺。同时,在教师的职称评审维度,要突出教师到企业挂职锻炼的导向,强调教师在课程开发、教学改革、专业建设、创新实践等活动中的成绩,并作为教师职称评审的重要标准,然而,现有的教师评审条件无法明确这些内容,缺乏制度导向,对提升物流管理专业教师的“双师”素质无益。

三、高校物流管理专业“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的对策

著名教育学家梅贻琦先生曾经说过,所谓大学者,非谓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马克思主义认为,人是生产力诸因素中最为活跃的因素。高校教师作为高校教育教学最为活跃的因素,是高校改革发展的主体力量。在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产业结构升级的背景下,大力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将为高校打造更多的“大师级”人类灵魂工程师,并已经成为社会和教育界的共同呼声。对此,必须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拓宽师资来源,优化师资结构

在人才招聘上,要面向国内外重点高校的物流管理专业开展人才引进工作。在学历要求研究生以上,强调“科班出身”,或者专业的高度相关性,在招聘过程中对竞聘者的专业理论知识和学习能力进行考核,确保其满足正常的教学要求,同时,在教学第一年度实施“人才培优”计划,即少安排教学任务、多安排教学观摩和实践锻炼,增强其教学综合能力。同时,积极建立高校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库”“专家库”“大师库”[4]232-234,积极补充优质兼职师资,优化师资结构,注重聘请其他高校物流管理专业“双师型”教师到本校兼职,强化校际师资交流。此外,按照“补强短板”的原则,加大对物流管理企业具有丰富实践技能和经验的高级技术骨干到校担任实训教师,确保学生熟悉物流管理相关工作流程,解决好“怎么做”的根本教学问题。

(二)完善培训渠道,提升师资能力

增强高校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质量,必须把“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作为第一要务。在现有的条件下,可以采取拓宽培训渠道的方式进行,具体而言,主要包括以下渠道:一是强化校内培训,充分利用校内优质师资资源,如“名师工作室”的名师,以“导师制”的形式带动青年教师成长,发挥名师的“传、帮、带”效能;以“引进来”的方式把企业物流管理行业专家到校内讲学,组织青年教师学习观摩,促进其综合能力成长。二是开展校企实践。利用校企合作平台,选派教师骨干到物流管理企业生产一线挂职、定岗锻炼,通过与企业技术骨干“结对子”的方式,了解企业的对人才能力需求,使其能及时更新教学内容,实现人才培养目标对接市场导向。三是注重教学进修。选派教师参与关于物流管理专业的国培、省培或市培计划,使其能在专业的培训中实现理论知识系统化和实践能力操作化,积极与国外一流物流管理专业的高校共同签订师资培养协议。

(三)打造教学平台,强化产教融合

教学平台是“双师型”师资综合能力成长的有力载体。基于当前高校物流管理专业教师实践能力偏弱的问题,必须充分发挥校企合作平台的优势,建立教师职业成长的教学基地,使专业教师熟悉物流管理的生产组织方式、工艺流程、操作规范、岗位职责和新工艺等专业技能。在实施学生“定岗实习”的同时,让教师走入生产一线、岗位一线进行实践能力锻炼,构建项目演练、产学研结合以及研发共同体的“双师型”师资力量培养体系。教师把教学中存在的现实问题与企业骨干一起制定相应的教学项目并进行演练,及时将演练成果搬进课堂,提升课堂教学的实效性。采用任务型学习模式,教师带着教学任务进企业学习,把教学任务中的重点、难点问题细化到产学研结合、研发共同体具体实践中,实现研发成果向教学成果转化,最终助力“双师型”师资建设。

(四)健全建设制度,完善评价体系

“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需要相配套的政策制度引领,着力于建立健全“双师型”教师激励机制和建设制度。从激励机制层面,健全“双师型”教师教学能力、实践能力、育人能力和科研能力的培训激励政策[5]155-157,包括课题立项、物质奖励、精神奖励和职称评定的优先考虑等,同时,在引进物流管理专业优先人才过程中给予相对较高的福利待遇,进而激发其内在动力,激活高校物流管理专业“双师型”队伍建设。完善“双师型”师资建设制度,构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制度体系,包括教师入职与专项培训、人才引进与聘用、资格申请与认证、管理与待遇和考核与奖惩等,通过制度的落实引导加快“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完善“双师型”教师的评价体系,主要包括自我评价、学生评价和行业专家评价,注重对教师实施发展性评价、内容性评价和实践能力、社会服务奉献力评价,引入量化考核,实现评价指标的多样化、综合化和科学化,并把评价考核结果作为晋升、晋级和奖励评优的重要依据,为“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提供标尺。

结语

总之,“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是高校物流管理专业发展的根本之策,要围绕学生成长成才的基本需求,对接经济社会发展方向,从拓宽师资来源、完善培训渠道、打造教学平台、健全建设制度等方面着力,为“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营造良好环境,为高校实现永续发展保驾护航。

参考文献:

[1]钟鸣.基于职教集团的“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的实践探索――以苏州市职业大学为例[J].职业,(22).

[2]王冬冬,姜华,郭娟.高职物流管理专业“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制度保障[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上旬刊),(09).

[3]徐国喜,林喜庆,林苏萌.高校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研究[J].才智,(24).

[4]郭莉.探索现代学徒制背景下物流管理专业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的途径[J].物流工程与管理,(06).

高职会计专业需要“双师型”师资 篇3

关键词:高等职业教育;会计专业;双师型教师

高职教育的职业性、实用性和技术性特征决定了其从业教师应该是“双师型”教师。会计是一门技术性、实践性非常强的应用型学科,实践性教学在教学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双师型”教师更应是高职会计专业教师队伍建设的重点。

一、会计专业“双师型”教师的内涵

首先,拥有与会计专业相关的职业资格证书和其他专业技术职称。比如获取注册会计师、注册税务师等职业资格证书或者获得会计师、高级会计师等专业技术职称。

其次,具备与职业资格证书相对应的职业素质和实践动手能力。如果获得注册会计师资格证书却看不懂企业财务报表,拥有注册税务师资格证书却不能进行纳税申报,其职业资格证书纯属通过考试获得并不具备执业经历,不能指导相应专业的实践教学,也不能将其作为认定“双师型”教师的条件。笔者认为高职会计专业的实践性教学任务应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单项实训,综合实训,实训教学大纲修订,实训指导书编写,实训中心建设,专业实践性教学体系建设。会计专业“双师型”教师应至少能够承担以上六项实践性教学任务的前四项,而后两项由教研室主任或专业带头人完成。

二、会计专业“双师型”教师应具备的能力和素养

1良好的教师素养及会计职业指导能力。作为高职教育,传授知识包括两个方面:一个是理论知识的传授;一个是专业技能的传授。因此,作为“双师型”会计教师,不仅应具备良好的教师素养如较强的教学能力、语言表达能力、与人沟通能力等,而且能够从事职业技能的指导工作,引导学生进入实践的课堂,了解专业实践的每一个步骤,了解并掌握会计所需要的基本技能。

2良好的会计职业道德与素养。由于会计这一职业是与人、财、物打交道的,其职业道德要求较高,如诚信,廉洁、客观、公正等。“双师型”会计教师要投身并引領学生进入会计职业领域,首先必须按照会计职业道德办事。因此“双师型”会计教师应熟悉并遵守会计教师职业道德,并通过言传身教,培养学生良好的会计职业道德。

3厚实的会计理论功底。会计教师要能够深入理解和分析国家的经济方针政策,对各项会计制度和新会计准则能准确熟练地应用,对与会计专业相关的综合知识能够融会贯通,不断地更新自身的知识体系和能力结构,以适应社会环境变化和学生发展的需求。。

4熟练的会计实践技能。对于会计教师的实践技能要求可分为初、中、高三个层次,初级实践技能要求达到熟悉整个企业会计工作要求和岗位流程,中级实践技能要求达到对企业会计的出纳岗位、各核算岗位及报税岗位能够熟练操作;高级实践技能要求达到能对企业进行准确的会计报告。这就要求教师就必须走出高校,进入企业顶岗实习,要熟悉整个会计工作要求和流程,从而使会计教学不会与会计发展的实际相脱节,培养的会计人才不与市场需求相脱节。

三、建设会计专业“双师型”师资队伍的有效途径

1会计专业“双师型”教师认定标准是“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核心。结合高职院校会计专业的具体情况,制定科学合理的会计专业“双师型”教师认定标准,逐步建立会计专业“双师型”教师资格认证体系,研究制订高等职业院校教师任职标准和准人制度,这是会计专业“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核心所在。

2产学研一体化是培养会计专业“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关键。要逐步实现高职教师能够从知识型向应用型转变,应鼓励教师积极参加财会实验、实训室的建设,积极申报各级财政部门和会计学会的科研课题,积极参与上市公司、各大中型企业的财会改革和财务管理创新活动。要充分发挥教师潜质和潜力,鼓励他们在业务对口的条件下兼职和创业。学校要充分利用自己的教育资源、实训基地和社会影响,建立良好的“产学研”创业机制,帮助具有良好素质、能在“产学研”中创造较好效益的教师先“双”起来。

3“内培外引”模式是培养会计专业“双师型”教师的突破口。按照“内培”的模式,增加专业教师中具有企业工作经历的教师比例,可以采用“顶岗实习”模式,安排专业教师到企业顶岗实践积累实际工作经历,提高实践教学能力。同时,可以利用寒暑假等时间,安排会计教师到会计师事务所、审计师事务所、税务师事务所以及上市公司、大中型企事业单位财会部门兼职,通过挂职顶岗、合作研发等多种形式强化实践技能,提高双师素质。

按照“外引”的模式,拓宽师资引进途径,加快对在生产管理一线工作具有实际工作经验、较强职业技能且具有一定理论水平的优秀人才的引进,扩大兼职教师比例,逐步形成实践技能课程主要由具有高技能水平的兼职教师讲授的机制。在美国,社区学院兼职教师占教师总数的2/3;在加拿大,社区学院兼职教师达到80%以上。

4校外实训基地是培训会计专业“双师型”教师的重要阵地。在校外实训基地的建设中,可根据会计专业建设的需要建设3~4个校外实训基地,如积极同会计师事务所、审计师事务所、税务师事务所以及上市公司、大中型企事业单位建立良好的校企合作关系,引进或招聘注册会计师、注册审计师、注册税务师、财务总监、财务经理、总会计师、财务负责人担任客座教授,通过沟通和了解,聘请校外实训基地中具有一定理论水平和丰富实践经验的专业技术人员担任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委员,邀请其参与会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制订、课程建设与改革和实践性教学体系的构建。在彼此深入了解的基础上,聘请具备良好教师素养、有丰富实践经验的专业技术人员担任兼职教师,从而建立一支相对稳定的“双师型”兼职教师队伍,同时还可安排师生到会计现场实践。

“双师型”职教师资 篇4

一、双师型职教师资培养的相关问题

(一) 双师型人才培养的迫切需求

就当前现状来看, 在社会不断发展的背景下, 其对生产一线即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因而在此基础上, 为了迎合当代社会发展需求, 要求职业技术教育部门在实践教育活动开展过程中注重结合《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 贯穿终身教育理念, 并在经济社会发展背景下, 建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 即强调对“双师型”教师人才的培养, 且注重对现代教师应用水平的提升, 最终由此满足社会发展过程中所提出的迫切要求。此外, 基于现代社会快速发展背景下, 对工人良好适应能力、学习能力等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为此, 职业教育机构应注重对自身职业教育体系进行升级处理, 由此营造良好的双师型人才培养氛围。

(二) 双师型人才培养中存在的问题

在双师型人才培养活动开展的过程中, 凸显出的问题主要体现在对“双师型教师”概念的理解存在着分歧现象。即部分学者在双师型概念界定过程中认为, 双师型人才必须具备教师资格认证及相关专业的职业资格认证。例如, 以技能鉴定考核的形式来完成资格认证过程。此种双师型教师概念的解读更为注重强调教师学历是否达到标准。而另一种双师型教师解读方式更为注重对教师职业、教育、技术一体能力的考核, 即强调了对当代教师综合素质的培养, 最终就此满足了职业教育发展需求。

二、双师型职教师资问题产生的原因

(一) 培养肌理的不完善

部分职业院校在双师型人才培养过程中未适时贯穿OTJ及OFF-TJ机制, 继而致使双师型人才在实践教育活动开展过程中逐渐呈现出综合素质水平较低的问题。同时, 在双师型人才培养活动开展过程中亦存在着真实职场训练环境较为匮乏的问题, 继而影响到了双师型人才知识的反复强化。为此, 当代职业院校在实践教育活动开展过程中应注重提高对此问题的重视程度, 并强调实习模块的完善及应用实践课程比例的合理化设定, 最终由此实现对双师型人才应用技能的培养, 达到高效教育状态, 并就此提升整体教育水平。

(二) 职业教育人才供需矛盾

职业教育人才供需矛盾亦是诱发双师型职教师资问题的主要原因之一, 其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十一五”期间, 我国在职业教育领域的资金投入仅达到了20亿元/年, 而北京大学等学院财政拨款数值却达到了18亿元, 即呈现出教育资金投入不平衡的问题, 且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职业院校教师收入水平, 最终就此影响到了职业院校对人才综合素质的培养。为此, 在教育改革背景下, 应着重强调对此问题展开行之有效的处理, 由此创造良好的人才培养环境。

2. 在当前职业院校实践教育活动开展过程中逐渐呈现出以学费为主要资金支撑的问题, 继而在一定程度上诱发了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资金不充足的现象, 最终由此影响到了人才培养效果, 并就此限制了职业教育人才供需问题的缓解。

综上所述, 在当前双师型职教师资培养过程中仍然存在着某些不可忽视的问题, 影响到了整体人才培养效果。为此, 职业教育机构在可持续发展过程中应着重提高对职业教育人才供需矛盾、培养肌理不完善等问题的重视程度, 并注重对其展开有效处理, 最终由此营造良好的人才培养空间, 满足当代社会发展需求。

参考文献

“双师型”职教师资 篇5

一、“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的提出背景

二、“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历程

(一)“双师型”教师概念的提出

(二)“双师型”教师的定义与标准

(三)“双师型”师资建设的发展

(四)“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的目标

三、“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的对策与建议

(一)“双师型”教师培养的策略和途径

1.“双师型”教师培养的策略

(1)“双师型”教师培养应以实践性培养为主

(2)“双师型”教师培养应兼顾教学工作

(3)“双师型”教师培养应按需培养

(4)“双师型”教师培养应鼓励自我提高

2.“双师型”教师的培养途径

(1)着眼于教育素质的培养途径

(2)着眼于实践技能的培养途径

(3)通过校本职业课程的开发进行培养

(二)“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的基本对策

1.加大在职教师的培训力度,建立和完善培训制度

2.大力引进具有“双师型”素质的专业技术人才,建立和完善人才需求机制

3.营造开放宽松的用人氛围,建立一个公平、公正的竞争环境和用人机制

“双师型”职教师资 篇6

【关键词】独立学院    “双师型”师资队伍      培养模式

独立学院是民办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承担了我国高等教育从“精英”阶段走向“大众”阶段的艰巨使命,既享有所依附的母体高校优质教学资源,又具有较大的办学自主权、专业设置灵活等公办高校无法比拟的特点。当前,独立学院定位于走培养应用型本科人才的路线,而培养高素质的应用人才,就要依赖于“双师型”师资队伍的建设。

一、“双师型”教师的概念

(一)“双能力”视角

高校教师既肩负着理论教学的任务,又承担着实践指导的使命,所以从教学能力的视角来看,可以将“双师型”教师定义为既能进行理论教学活动,又能指导学生学习实践的教师。“双能力”说对教师“做什么”做出了明确的规定,这种解释将基础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审视教师应当承担的任务和能力要求,从而突出独立学院应用型的发展方向。

(二)“双证书”视角

证书是对教师教学能力量化评价的标准,对“双师”的解释也有以证书为导向的“双证书”说。如教师在获得教师系列职称外,还需要获得另一系列的技术职称,如“教师+中级以上技术职务(或职业资格)”,或者“教师+技师(会计师、律师、工程师等)”;教育部《关于印发<教育部关于加强高职高专教育人才培养工作的文件>的通知》(教高[2002]2号):“‘双师型(既是教师,又是工程师、会计师)教师队伍建设是提高高职高专教育教学质量的关键。”而教育部《教师资格条例》以及2006年6月22日《<教师资格条例>实施办法》颁布后,再次将“双师型”教师解释为既具有教师资格,又有其他职业资格。

(三)“双素质”视角

在国家政策层面,存在将“双师型”教师解释为“双素质”的说法。教育部《关于加强高等职业(高专)院校师资队伍建设的意见》(2002年)曾提出:“各高职(高专)院校一方面要通过支持教师参与产学研结合、专业实践能力培训等措施,提高现有教师队伍的‘双师素质;另一方面要重视从企事业单位引进既有工作实践经验,又有较扎实理论基础的高级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充实教师队伍,以不断提高师资队伍的整体素质。”

二、独立学院“双师型”师资培养出路

(一)目标:准确性

以培养技术应用型人才为目标的独立学院,与普通高等教育最大的区别在于其鲜明的应用型特征,这决定了独立学院的“双师型”教师必须兼具“双理论知识”,即专业学科的理论知识和专业学科的理论教育学知识,“双实践能力”,即与相关专业相对应的实践能力和相关专业相对应的时间教学能力,以及为人师表的职业道德。

(二)内容:针对性

独立学院的专业就其属性而言,总是与一定的应用技术联系在一起的,这一应用型属性反映在教学中,集中体现在应用技术型专业的教学过程与相关应用技术领域的行动过程。所以独立学院的“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要着眼于提高把技术应用与教育教学有机地整合起来的能力。

(三)评价:激励性

独立学院“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过程中要充分利用评价机制的杠杆和导向作用,通过“科学的教师评价,为教师提供进步的空间和动力”。所以,独立学院“双师型”师资队伍的建设重点在于激励而非管理,通过建立科学有效的评价机制,判定“双师型”教师及其教师队伍的整体状况和教学质量,促进应用技术型培养目标的实现。

(四)管理:开放性

“双师型”教师及其队伍的建设,针对独立学院教师及其队伍的特点进行,采取形式多样、地点多变、主体多元的开放式管理,建立规范的教师准入和退出机制,科学制定“双师型”教师认定标准,健全“双师型”教师培养机制,强化专业教师的实践技能培训,要形成稳定的“双师型”兼职教师队伍。

三、独立学院“双师型”师资队伍培养模式

在“双师型”教师及其队伍培养过程中,要注重教育教学能力、专业理论知识和实践教学能力全方位的培养。

(一)校政携手,提供“双师”制度支持

高职院校的“双师”认定办法已经出台,但独立学院使用的“双师”认定标准依然是普众的“双师”认定标准,独立学院与公办高等教育在办学资金、办学条件、师资特点、学生特点等方面都有着显著的差别,“一刀切”的认证标准显然是不公平的,独立学院相对于财政直接支持的公办高等教育而且明显处于弱势地位,实际“双师”认定过程中可以稍微降低标准,让更多的独立学院教师获得“双师型”教师认定。

鉴于独立学院自身特点,除了适当放宽认定标准,还可以以政府出台的标准为指导,根据自身专业特点补充规定和细则,对政府的认定标准进行细化。

(二)校企联合,培养“双师”教师

企业主导模式。这类模式是以企业为主导,独立学院有償使用企业的生产环境和先进设备,聘请企业优秀员工对本校教师在企业场所中进行培训,联合开发产品,或者选派本校教师在企业中任职,提高教师的实践能力和操作技能,以及应用技术能力。

校企共建模式。利用独立学院和企业各自的优势资源,进行有效整合、充分利用,以互利互补为原则的一种补偿性互惠服务。学校注重理论知识的学习,企业注重实践能力的培养,二者结合恰好符合“双师型”教师及其队伍培育要求,这种模式符合校企双方的共同利益,发展前景良好。

(三)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培育“双师”素质

“独立的自我意识和自我控制能力的形成,它把个体对自身发展的影响提高到自觉的水平。这是一种影响性质的变化,不是纯粹的强弱、大小的变化。”独立学院教师发展动力基本源于来自学校的教学评价,完全处于一种“外逼”式的发展窘境,所以,要全面培养“双师”素质,化“外逼”为“内引”。

增强教师专业发展的自我意识。教师专业发展的自我意识是一种自觉、主动的意识,是一切专业发展的基础和前提,是教师专业发展的内在动力,是教师专业发展不可或缺的动力源泉。

优化教师专业发展的能力结构。独立学院教师专业能力分为职业能力和教学能力。独立学院教师应该根据应用技术型人才的培养目标,努力提高自身的专业技术能力和创新能力。此外,还要具备良好的教育教学能力以及相关的教育科研能力。

独立学院民办高校这一性质决定了它与公办高校的显著差异,所以独立学院“双师型”教师及其队伍的建设必须符合独立学院自身应用技术性培养目标的特点,整合各方面优势资源,共同努力。

【参考文献】

[1]卢双盈.职业教育“双师型”教师解析及其师资队伍建设[J].职业技术教育,2002,23(10):40-43.

[2]刘桂林,童云飞,吴雄熊.高职教师专业发展现状调查[J].无锡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10(3):21-23.

高职“双师型”师资队伍内涵解析 篇7

高职院校教师是教学工作的主要承担者, 是教学质量的保证, 也是高职院校核心竞争力的主体。高等职业教育的职业性、实用性和技术性的培养目标, 决定了高职教育的专业教师必须是“双师型”教师, “双师型”师资队伍是高等职业教育的基本特性和基本保证。早在2001年11月, 教育部办公厅拟定的《关于加强高职高专教育师资队伍建设的若干意见 (讨论稿) 》中提出:要十分重视师资队伍建设, “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是提高高职高专教学质量的关键, 并规定:至2005年, 高职高专院校“双师型”教师要达到专业教师总数的80%。高职院校“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虽然任务重、难度大, 但是却不能为追求达标而流于形式, 准确理解和把握“双师型”师资队伍的内涵, 是高职院校“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的首要性和关键性问题。[1]笔者认为, 高职院校应当从“双师型”教师个体和“双师型”师资队伍整体两个方面来认识“双师型”的内涵, 从而制订出合理的“双师型”教师认定标准和科学的“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规划, 加强对“双师型”教师的培养和“双师型”师资队伍的建设。

二、高职“双师型”教师内涵解析

1. 当前高职教育界对“双师型”教师内涵的认识

一是“双证书型”或“双职称型”, 认为既具有职业从业资格证书 (注册会计师、注册税务师、注册资产评估师、注册房地产估价师、注册土地估价师和律师等) 或获得高职教师系列职称 (讲师、副教授和教授等) 之外还取得其他专业技术职称 (会计师、经济师和工程师等) 并从事高职教育的人员;二是“实践经历型”, 认为具有在生产和管理一线参加实践工作经历的高职院校教师;三是“双融合型”, 认为既持有“双证书”或既具有“双职称”又具有在生产和管理一线参加实践工作的经历, 具有较高职业素质和较强实践动手能力, 能够完成实践性教学任务的高职院校教师。

2.“双证书”或“双职称”以及企业生产管理一线工作经历证明只是“双师型”教师的外在表现

笔者认为, 把取得“双证书”或“双职称”以及具有生产管理一线工作经历证明作为“双师型”教师认定的必要条件是可以的, 但是将其作为充分条件就不合理了。其一, “双证书”或“双职称”以及生产管理一线工作经历证明并不一定就代表教师具有与其专业相对应的职业素质和实践动手能力;其二, 可能导致高职院校专业教师获取相关证书和工作经历证明的功利性与盲目性, 甚至出现弄虚作假的情况, 不利于真正培养专业教师的职业素质和实践动手能力;其三, 不利于认识“双师型”教师真实内涵。笔者认为, 拥有“双证书”或获取“双职称”以及企业生产管理一线实践工作经历证明, 只是“双师型”教师的外在表现形式, 其实质应该是专业教师具备较高的职业素质和较强的实践动手能力, 能够完成本专业的实践性教学任务。

3.“双师型”教师的实质表现应当是较高的职业素质和较强的实践动手能力, 能够完成实践性教学任务

高等职业教育最大的特色应该是加强了对学生实践动手能力的培养, 这就要求高职院校的教师必须具备与指导学生实践教学相对应的职业素质和实践动手能力。原国家教委1998年制定的《面向21世纪深化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意见》中首次明确提出“双师型”教师的概念。所谓“双师型”教师, 是指既能传授专业理论知识, 又能指导专业实践教学, 从事职业教育的教师。高职院校提倡和鼓励专业教师获取职业资格证书 (其他专业技术职称) 与参加生产和管理一线实践工作的做法是值得肯定的, 但是如果认为拥有“双证书”或者获取“双职称”和取得在生产和管理一线参加实践工作经历证明的教师就是“双师型”教师, 这种认识是片面的是违背“实质重于形式原则”的。笔者认为, 高职院校提倡和鼓励专业教师取得“双证书”或者“双职称”以及参加生产和管理一线的实践工作, 是为了让专业教师获得与其专业相对应的职业素质和实践动手能力, 从而达到能够胜任本专业实践性教学工作的目的。

三、高职“双师型”师资队伍内涵解析

1.“双师型”师资队伍必须是一个能够完成所有实践性教学任务的整体

笔者认为, “双师型”师资队伍首先是一个整体概念, 体现的是一个集体的职业素质和实践动手能力。如果一个专业所有的专业教师均被认定为“双师型”教师, 但是却不能完成该专业所有的实践性教学任务, 那么由这些“双师型”组成的教师队伍就不能算是真正意义上的“双师型”师资队伍, 至少不能算是完整的“双师型”师资队伍。当然, 如果一个专业所有的教师均是“双师型”教师而且均可以完成该专业所有的实践性教学任务, 这是理想的“双师型”师资队伍, 但是笔者认为这是不太现实也是没有必要的。随着知识经济的发展, 社会对高职院校师资队伍的职业素质和教学水平的要求越来越高。目前, 高职院校教师的教学任务重、教学改革压力大、对实践动手能力要求高, 学生的职业能力越来越不可能由既懂理论又懂实践的“双师型”教师个体来完成, 而是要由一个知识和能力结构合理、具备完整育人功能的教师集体来共同完成。

2.“双师型”师资队伍不仅包含专职教师还应包括兼职教师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指出:要注意吸收企业优秀工程技术和管理人员到职业学校任教, 加快建设兼有教师资格和其他专业技术职务的“双师型”教师队伍。教育部在《关于加强高职高专院校师资队伍建设的意见》 (教高厅[2002]5号) 中指出:聘任兼职教师是改善学校师资结构、加强实践教学环节的有效途径, 各高职院校要结合实际, 加强兼职教师队伍建设工作。兼职教师是指能够独立承担某一门专业课教学或实践教学任务、有较强实践能力或较高教学水平的校外专家。兼职教师主要应从企业及社会上的专家、高级技术人员和能工巧匠中聘请。由此可见, 兼职教师不仅是高职院校“双师型”师资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 而且是改善高职院校师资结构、加强实践教学环节的有效途径。[2]

3.“双师型”师资队伍可以根据教师职业素质和实践动手能力划分为不同的层次

高职院校要想把所有的教师都培养成“全能型”的“双师型”教师是不太现实也是没有必要的。笔者认为, 高职院校实践性教学任务主要包括以下几项:指导实训教学、修订实训教学大纲、编写实训指导书、主持构建实践性教学体系、主持实训中心建设。对于这五项实践性教学任务均需要“双师型”教师来完成, 但是其对教师的职业素质和实践动手能力的要求是有区别的。高职院校可以根据教师所能完成的实践性教学任务的不同把“双师型”教师划分为几个不同的层次:初级 (能够指导实训教学) 、中级 (能够修订实训教学大纲和编写实训指导书) 和高级 (主持构建实践性教学体系和主持实训中心建设) 。[3]笔者认为:高职院校所有专业教师都应该达到第一层次的要求, 而第三层次的要求只针对专业带头人。

四、结束语

笔者认为, 只有真正认识“双师型”教师内涵, 才能制订合理的“双师型”教师认定标准, 加强对专业教师职业素质和实践动手能力的培养;只有把“双师型”师资队伍内涵作为整体来理解, 才能根据专业发展与建设的需要, 制订科学合理的建设规划, 有计划有目的地对“双师型”师资队伍进行建设和完善。

摘要:准确理解和把握“双师型”师资队伍的内涵, 是高职院校“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的首要性和关键性问题。笔者认为应当从“双师型”教师个体和“双师型”师资队伍整体两个方面来认识“双师型”的内涵, 从而制订出合理的“双师型”教师认定标准和科学的“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规划, 加强对“双师型”教师的培养和“双师型”师资队伍的建设。

关键词:高职,“双师型”,师资队伍,内涵

参考文献

[1]黄斌.深度解读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内涵[J].教育与职业.2006, (4) .

[2]李燕, 胡建均.高职院校兼职教师聘任和管理的对策[J].职业技术教育.2008, (26) .

“双师型”职教师资 篇8

一、中职校“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存在的问题

我国职业教育是教育事业的薄弱环节,中职教育重理论、轻实践,重知识传授、轻能力培养和知识的应用,特别是师资队伍建设和评价上偏重理论水平的情况还比较严重。我国中职校中大量缺乏既具备扎实的基础理论知识和较高的教学水平,又具备较强的专业实践能力和实际工作经验,能指导实践操作的“双师型”教师。具有“双师型”素质的教师人数比例不高,“双师型”教师来源单一,培养力度不够,这些已成为严重制约中职教育发展的“瓶颈”。

二、中职校“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的对策

(一)重视培养“双师型”教师。

为了适应中等职业教育的改革与发展,培养用得上、留得住的技术应用型人才,就要有一支专业结构、年龄结构、职务结构、专兼比例结构合理的双师型教师队伍。这支队伍的建设需要中职院校的积极努力,也需要外部的帮助,多项政策的支持。

中职校要引导教师重视理论学习,更要积极创造条件对在职教师进行培养和培训,比如聘请专家讲学;选派业务水平高、有敬业精神的中青年教师到国家师资培训基地参加培训;加强国际合作,选派业务骨干到国外进修或参加培训,等等,通过多种培训不断提高教师的组织能力、科研能力、创新能力、适应能力和实践能力,从而完善教师的知识结构,更新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和手段,适应社会、经济和科技发展的需要,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二)从生产、科研第一线引进高素质的专业人员。

建立兼职教师队伍,是建设“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必要手段。积极引进相关企、事业单位中有丰富实践经验和教学能力的工程技术人员来校做兼职教师,他们可以给学校带来生产、科研第一线的新技术、新工艺及社会对从业人员素质的新要求。他们在和学校教师共同进行教学活动中,可以促进学校教师向“双师型”教师转化。在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的今天,建设一支相对稳定的兼职教师队伍,改善中职院校教师结构,适应人才培养和专业变化的要求。

(三)建立有利于“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的激励机制。

制定激励措施,是促进“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的重要保障。首先,学校要把“双师型”师资建设纳入学校教育发展总体规划,建立继续教育的培训制度,根据教师的年龄、学历、经历制订出具体的培训计划。其次,学校要建立“双师型”教师评价考核体系,设立“双师型”教师津贴等激励机制,促使更多教师成长为“双师型”教师。最后,学校要进一步提高“双师型”教师的地位、待遇,不断改善他们的工作生活条件,如在选拔培养专业带头人,出国进修培训,申报高一级职称时给予优先考虑,并把教师的实际工作阅历和绩效作为聘任、提薪和职务晋升的重要条件之一。

(四)营造有利于“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的氛围。

学校要给教师提供一个培养科研素养的学术平台,在这个平台里使他们不断地提高自己的科研理论素养、科研能力素养和科研道德素养,提高自己的科学理论知识及综合执教水准,以适应职业教学流程中所需要的基本要求。要给教师提供一把打开学术殿堂的金钥匙,要加快中职教师的“四证”或“五证”,即毕业证、技术等级证、教师资格证、继续教育证和“一体化”或“双师型”教师资格证的认证步伐,使职业教师成为人人都羡慕的阳光职业,积极建立教师学术交流机制,在行业之间、校际之间、校企之间和教师之间开展一些学术理论与教学管理方面的交流活动,使教师们可以从专业与教学的两个方面拓宽自己的认识空间、理论空间、实践空间,推动职业教育社会化。

(五)加强产学研结合。

“双师型”职教师资 篇9

1 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内涵

“双师型”教师要求既有“双证”, 又具备“双素质”。也就是专业教师既要有高校教师证, 又要有与专业相关的技能证;不仅要有较扎实的本专业理论知识, 还要有较强的动手操作能力。要成为一名合格的“双师型”教师, 应具备以下几个条件:

1.1 具有先进的教学理念

作为一名合格的高职院校的专业教师, 应该不断学习高职教育理论知识, 用职业教育的理念武装自己的头脑。经常研究先进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

1.2 有较高的教学水平

高职院校教师应该具有比较扎实的专业理论知识, 并能够通过多种教学方法传授给学生;能够胜任一到两门专业课程的教学工作, 教学目标明确、内容熟练, 教学方法多样;不断学习专业新知识、新技术;能完成本专业相关的实验、实训、课程设计、技能竞赛、毕业设计等的指导工作;勇于探索新的教学方法, 利用最新的教学理念进行授课;注重对学生综合素质尤其是职业素质的培养。

1.3 有较强的教科研能力

能主持并顺利完成一门课程的精品课程建设, 并能将精品课程资源充分利用推广;积极参与本专业教育教学改革, 探索高职教育教学规律;能独立承担本专业课程教育教学改革相关课题的研究工作, 其研究成果能指导专业建设和解决教学中的实际问题, 最好能够转化为科技生产力运用到企业生产实践中。

1.4 能够独立指导本专业学生参加省级或国家级职业技能大赛

这样不但能够检验自己的教学成果, 还可以和兄弟院校老师及行业专家进行交流, 达到在实践中锻炼学生和提高自己教学水平的目的。

2 高职院校如何培养“双师型”教师

2.1 派出培养

利用寒暑假期间派专业教师到教育部批准的职教师资培训基地培训;派教师到企业和科研单位锻炼学习。这分为两种情况:一是派教师专门到企业锻炼学习, 以提高教师综合素质和实践操作能力为目的。主要是了解本专业职业岗位群的工作职责、工作过程;获得学生在工作过程中应用的教师所教授的理论知识及工作技能, 进一步研究人才培养模式、精品课程建设、课程开发与建设等工作。另一方面是检验教师的理论知识、技能与企业实际工作的融合度, 检验其教学方法、教学模式所培养的学生, 能否尽快适应工作岗位的需要。二是教师到学生顶岗实习单位, 一边配合企业管理学生, 一边学习企业的工作流程及最新的技术。

2.2 利用“示范校”资源培养

笔者所在学院是教育部、财政部确定的第二批国家级示范院校。在示范校建设过程中, 专业教师通过参与示范校项目建设, 熟悉了各种设备、仪器的操作流程, 掌握了一些产品的加工流程, 提高了自己的实际动手操作能力。其次, 教师积极承担实践教学任务, 在指导课程设计和实训教学中, 尽量结合实际、真题真做。另外, 为了充分发挥示范校示范、引领作用, 学院每年举办一次全国性高职高专院校骨干教师培训会, 聘请一部分知名职教专家和行业专家能手及学院内部具有丰富实践教学经验的教授为参训学员及学院专业教师培训。

2.3 利用“校中厂”资源培养

例如我院与天水华圆科技有限公司在学院实训工业园区建立了机电设备加工厂。学院充分利用企业资源, 一是派专业教师参与企业的生产实践, 教师通过参与设计、调试、完成工作任务等, 培养教师的实践教学能力与经验, 验证自己的教学设计、教学模式与教学方法是否适应企业具体岗位的需求, 所培养出来的学生的综合素质是否能够达到企业的需求, 学生到达工作岗位后能否尽快地适应岗位的要求, 从而更好的指导自己的理论教学;二是从生产第一线引进高素质的专业人员充实兼职教师队伍, 担任学院实习实训指导工作的兼职教师, 逐步形成实践技能课程主要由具有相应高技能水平的兼职教师讲授的机制, 在不影响企业生产和工作的情况下让他们利用业余时间来学院授课。

2.4 通过参加国家有关职业资格的培训考试培养

组织教师参加国家的有关职业资格、专业技能等级和专业技术职务资格的培训考试, 使高职的教师能全方位参与专业教学活动, 除获得相关的职业资格证书, 达到专业工种高级工或更高水平外, 还能积极、主动的根据行业需求标准、职教学生的特点进行教学。

培养“双师型”教师不能光重视教师是否取得了技术等级证书或职业资格证书, 更重要的是要特别重视教师的行业气质, 培养教师具有解决企业行业疑难杂症问题的综合能力。

3 建立“双师型”教师管理机制

每所高职院校都希望自己的“双师型”教师越多越好, 素质越高越好, 这样才能培养出受企业欢迎的毕业生。那么学校就应该出台相应的文件, 制定激励“双师型”教师成长的管理机制, 建立健全有关“双师型”教师管理的规章制度, 引导教师能够进行自主学习、培训。笔者所在学院教师在评定高一级职称时具备“双师型”素质就算一条。

4 结束语

“双师型”教师对高等职业院校来说, 是教学中的中坚力量。但目前我国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力量还比较薄弱。要改变这种现状, 就要花力气, 下功夫多培养“双师型”教师。培养的方式较多, 任务也较重, 我们相信, 只要高职院校重视, 教师自己责任心强, 在国家政策的大力支持和企业与社会机构的共同参与下, 积极探索科学有效的培养机制, 采取多种培养模式, 一定能够努力培养出一支技能过硬、素质优良, 既懂专业理论又会实践操作, 能满足教育发展需求的“双师型”教师队伍。

摘要:我国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比例不高, 专业教学水平和实践指导能力较弱。怎样提高教师教学水平, 重在培养“双师型”教师。该文主要谈了“双师型”教师内涵, 怎样培养“双师型”教师以及培养“双师型”教师的管理机制。

关键词: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培养

参考文献

[1]陈静.浅谈高职院校如何加强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J].中国校外教育下月刊, 2011 (5) .

[2]王秀娟.示范性高职院校“双师型”专业教师队伍建设内涵及建设途径的探究[J].职业技术, 2009 (4) .

[3]孙岳玲.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的内涵与培养途径研究[J].教育教学论坛, 2012 (4) .

[4]孙泽文.我国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培养机制探索[J].职教论坛, 2009 (15) .

高职院校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 篇10

关键词:高职院校,双师型,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途径

一、引言

国外高度重视职业教育师资队伍建设, 特别是德国、美国、澳大利亚等职业教育发达国家由于职业教育开展较早, 都已形成了符合本国特点的完善的职业教育体系, 如美国的社区学院, 印度的软件兰领, 德国的学校工厂等都对本国经济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积累了很多可供我们借鉴的成熟经验。

我国职业教育是教育事业的薄弱环节, 高职教育中重理论、轻实践, 重知识传授、轻能力培养和知识的应用, 特别是师资队伍建设和评价上偏重理论水平的情况还比较严重。我国高职院校中还大量缺乏既具备扎实的基础理论知识和较高的教学水平, 又具备较强的专业实践能力和实际工作经验, 能指导实践操作的"双师型"教师。具有"双师型"素质的教师人数比例不高, 双师型教师来源单一, 培养力度不够, 这些已成为严重制约高职教育发展的"瓶颈"。

对此, 我们一方面, 要认真学习和借鉴国外高职教育的先进经验, 找出问题和差距。另一方面, 也要从国情出发, 结合我国实际, 探索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高职教育发展之路, 创新和提出符合我国高职教育发展需要的"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原则、思路和举措。

二、高职院校师资队伍现状分析

要解决"双师型"师资队伍的建设问题, 必须要搞清什么是"双师型", 以及目前我们高职院校的师资队伍的状况。

1、高职"双师型"教师标准

"双师型"教师是高职教育对专业教师的一种特殊要求, 即要求专业教师既要具有较高的文化和专业理论水平, 有较强的教学、科研能力和素质, 又要有广博的专业基础知识, 熟练的专业实践技能, 一定的组织生产经营和科技推广能力, 以及指导学生创业的能力和素质。凡符合下列条件之一者即可认定为"双师型"教师:

(1) 具有讲师及以上专业技术职务的教师, 累计有2年以上生产、建设、管理和服务第一线本专业实际工作经历, 胜任本专业实践教学工作。

(2) 具有讲师及以上专业技术职务的教师, 取得本专业非教师系列的中级及以上专业技术职务或本专业的中级及以上职业资格证书, 并具有半年以上相应行业的实际工作经历, 胜任本专业实践教学工作。

(3) 具有中级及以上非教师系列专业技术职务的实践教学指导教师, 胜任本专业1门及以上专业理论教学工作。

(4) 具有中级及以上专业技术职务的专职教师, 主持市级及以上本专业或相关专业科学研究课题, 并通过鉴定;或获省部级二等或市级一等及以上科技进步奖;或本人科技成果获技术转让费10万元以上;或在科技开发、科技服务方面获项目经费20万元以上。胜任本专业1门以上专业理论课程教学工作。

(5) 在企事业或科研等单位取得中级及以上非教师系列专业技术职务人员, 在高职高专院校任教1年以上, 胜任本专业1门以上专业理论课程教学工作。

2、高职院校师资现状

虽然我国高职教育在改革开放后得到了迅猛的发展, 但由于起步较晚, 相对与日本、美国、德国等职业教育发达国家, 我们职业教育还存在很多问题, 其中比较的突出的是师资队伍问题。目前, 我国高职主要面临的师资问题有:

(1) 师资队伍的结构问题。

目前师资队伍结构 (主要包括年龄结构和职称结构) 不合理。高职院校校龄多数不长, 师资队伍的梯队建设还不完善, 在年龄结构上表现为青年教师多, 中老年教师少, 断层现象严重。在职称结构上主要表现为初中级职称多, 高级职称少。

(2) 师资队伍的双师素质问题。

目前的双师素质不能满足要求。青年教师是当前高职院校教师的骨干力量, 相当比例的青年教师是由大学直接进入高职院校任教的, 这种"由校门到校门"的模式使他们没有机会经历工程实践方面的锻炼, 实际动手能力不符合高职教育的要求。

(3) 师资队伍的构成问题。

目前师资队伍兼职教师的比重大。为了解决专业教师不足的问题, 各高职院校往往聘请大量兼职教师任教, 兼职教师的加盟提高了高职院校的教学水平, 缓解了师资素质和高职教育要求之间的矛盾。但是, 高职院校要成长壮大, 必须走"以我为主"的道路, 怎样实现教师队伍的自我发展, 实现自我"造血", 是一个重要问题。

(4) 师资队伍的管理问题。

目前高职院校缺少一套符合高职教育特点的人员录用、培养、使用、管理的有效的管理体系。

三、高职院校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

建设符合我国高职教育发展需要的"双师型"师资队伍要树立正确的人才观、要坚持一定的原则, 并采取多样的途径和方式。

1、高职院校师资队伍建设的基本原则

高职院校要增强人才意识, 营造宽松的人才环境, 形成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良好氛围, 实施人才兴校工程, 牢固树立人才第一资源的观念和科学发展观。此外, 在师资队伍建设过程中应: (1) 坚持"优化结构、提高素质、发展内涵、稳定队伍"的原则; (2) 坚持以培养优秀中青年骨干教师和突出双师素质为重点的建设原则; (3) 坚持引进和培养双管齐下、专兼结合、合理利用社会能工巧匠智力资源和兄弟院校师资资源的原则。

2、高职院校师资队伍建设的途径与举措

高职院校"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要围绕"四个提高"、采取"四项举措"、抓好"四个环节"。

(1) 围绕"四个提高"

首先努力提高教师的思想素质, 这是为人师表的根本;再则应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 这是教育永恒的主题;其次提高教师的双师素质, 这是高职教育发展的必然要求;最后提高教师的学历层次, 鼓励教师进一步学习深造, 这是高职教育继续发展的动力。

(2) 采取"四项举措"

首先针对青年教师培养, 建立起完善的以老带新导师制度, 其次建立课堂教学竞赛制。通过这两个措施, 全面提高专业教师的文化素质和专业理论水平, 教学科研及教学能力。再则建立工程实践双师制──就是安排专业教师到企业、科研单位进行专业实践, 通过专业实践, 教师可以了解自己所从事专业目前生产、技术、工艺、设备的现状和发展趋势, 在教学中及时补充反映生产现场的新技术、新工艺;教师也可带着教学中的一些问题, 向有丰富实践经验的工程技术人员请教, 在他们的帮助下提高推广和应用新技术开发的能力。最后, 建立以我为主专兼制:在立足自身"双师型"教师培养的同时, 可以吸引社会上其他行业的优秀人才投身到高职教育, 促进"双师型"师资队伍的建设。

(3) 抓好"四个环节"

高职院校要抓好教师的引进、培养、提高和管理四个环节。要注意引进高层次人才和紧缺人才;并注意抓好现有专业教师的培养和提高;学校管理时, 要建立全员聘任的灵活机制、考核评价的奖惩制度、优劳优酬的分配制度、优胜劣汰的竞争机制。

四、结语

高职教育的优势就在于创建与众不同的、跟踪经济社会发展的特色专业, 这就有赖于一支有学术人才、技术人才领衔的"双师型"师资团队。可见"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对于高职院校的重要性。由于高职教育起步晚, 经费有限, 职业教育体制不够完善等问题, 建立起一支符合我国国情的"双师型"师资队伍, 还需要大家创造性的探索和实践。

参考文献

[1].董雅宏.对"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有关问题的探讨[J].教育探索, 2006 (4) :121~122

[2].许士群, 张荣华.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有效途径[J].职业教育研究, 2007 (3) :62~63

[3].邬国全.职业教育"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研究[J].职教论坛, 2007 (2下) :33~35

“双师型”职教师资 篇11

关键词:高职院校;“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

中图分类号:G71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64X(2014)08-0094-01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本,高等职业教育是生产、建设、服务一线技术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基地,是以就业为导向,以培养学生职业技术能力为目标的教育形式,高职院校的专任教师,不仅应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基础,还要掌握较强的实践操作技能。

“双师型”教师的概念,在职业教育发展的进程中应运而生,目前对“双师型”教师概念的理解主要有两种:“双职称型”和“双素质型”,前者是指教师除了获得教师系列职称,还取得相应的专业技术职称,后者是指教师既具有理论教学的素质,又具有实践教学的素质。因此,“双师型”教师,指的是既具备理论教学水平,又具备专业技术动手能力,既精通专业理论知识和实践操作技能,又具有教师资格证书和相应的技术等级证书的复合型人才。

一、“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1.专任教师中的“双师型”教师比例低,质量不高。高职院校院校的专业教师,主要来自普通高校,毕业后进入高校任教,大多缺乏企业的实践工作经历,实践操作能力欠缺,这客观上造成了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比例偏低的现状,同时,专任教师中的“双师型”教师质量不高,虽然教师获得了相应技术职务资格证书,但由于缺乏实践工作经验,动手操作能力不足,理论授课和实训教学存在脱节的情况。

2.兼职教师队伍管理乏力。兼职教师主要来自于企事业单位,他们是“双师型”教师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兼职教师的聘用和管理上存在诸多困难:兼职教师来源数量不足、渠道有限,多依靠熟人、朋友介绍到学校教学,存在重聘任、轻管理的现象,同时,兼职教师受本身工作的制约,难以在工作时间到学校授课,只能利用业余时间任课,时间和精力的有限、对教材和学生了解的不足,难以保证教学的质量和连续稳定性。

3.职称评聘上重理论、轻实践。高职院校教师的技术职务评审沿用本科院校的标准,侧重考核教师的科研能力,而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的能力重点不是科研,而是教学效果、实践技能,以及科研成果的推广与应用。现行高职教师专业技术职务评聘的政策背景下,教师们在承担教学任务的同时,将主要精力放在论文、著作等指标的准备上,投入到专业实践和科研成果推广与应用上精力有限。

4.“双师型”教师激励机制不健全。产学研相结合的教育模式尚未形成,加上高职院校的办学规模扩大,专业教师多处于超负荷的工作状态,难以保证较长时间在生产一线实践锻炼,受到社会环境和自身因素的影响,高职院校 “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的激励政策执行力度不大,收效不明显,“双师型”教师的待遇与其他教师差别小,难以激发广大教师朝“双师型”教师发展方向努力的自觉性和积极性。

5.相应的政策法规尚未配套。“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需要企事业单位为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提供大力支持,在现实条件下,企事业单位不愿意为教师提供实践机会和技术指导,由于考虑到管理成本和工作效率,顾及到缺乏稳定性的教师参与会影响到原有的工作进度和产品质量,企事业单位尚未主动参与到高职教育人才培养中来。

二、如何稳步推进高职院校“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

1.提高“双师型”教师的培养质量。通过多种方式促进“双师型”教师队伍质量的提高和规模的壮大:(1)与企事业单位建立长期合作关系,安排教师到企事业单位顶岗锻炼,参与技术开发和服务工作,提高教师的技术能力和操作水平;(2)定期安排教师参加劳动部门组织的专业技能培训班参加脱产学习,考取本专业相关的执业资格证书;(3)鼓励教师参加职业技能大赛,给予经费支持;(4)鼓励教师主持、参与校内实践教学设施建设安装工作。

2.完善“双师型”教师保障制度。建立健全“双师型”教师资格认证制度,坚持“能力为本”,对“双师型”教师的教育教学能力及行业、职业实践能力进行全面评估、考核和验收。建立“双师型”教师奖励机制,对“双师型”教师在津贴、奖金、学习进修、职称评聘等方面给予适当倾斜,促进“双师型”教师队伍的稳定和扩大,此外,加强教师聘任后的管理和考核,建立竞争机制,定期聘任,择优上岗。

3.不断健全高职院校教师职称评定政策。高职教师的能力不应仅通过论文发表数量来判定,要将重点放在教师的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能力上,放在培养社会所需要的合格人才的能力上。在制订高职院校教师职称评定政策中,应强调高职教育应面向市场,强调高职教育的实践理念和技能考核,不断健全高职院校教师职称评定新政策,加强“双师型”人才队伍培养,为建设较为合理的教师梯队起到促进作用。

4.建立健全“双师型”教师激励机制,激发教师的内在动力。改革传统的评价制度,将实践能力、教学实绩、技术水平作为专业教师晋升评优、职称评聘、专业负责人选拔的考察方面,对“双师型”教师在学术交流、业务进修和项目开发上给予支持,鼓励、支持教师,特别是青年教师,通过挂职锻炼、兼职和项目合作等形式,到企事业单位或其他社会组织从事与本学科密切相关的实践工作和研究工作,激发教师的“双师型”发展动力。

5.不断完善职业教育法律法规。“双师型”师资队伍的建设,需要政府、企事业单位、学校和教师本人多方面的协同配合,我国的职业教育法律法规尚不健全,国外对于政府、社会、企业对各自应承担的职业教育责任都有明确的规定,违规者会受到法律的惩处。我们应通过建立健全高职教育师资队伍建设的法律法规,通过有力的政策導向,引起企事业单位和高职院校教师对实践锻炼的重视。

参考文献:

[1]张舸,王亚,双师素质”教师队伍建设的困境与对策[J],教育探索,2012.03.

[2]陆靓霞,高职院校教师双师素质提升研究[J],中国高教研究,2013.05.

[3]王玉国,完善“双师”结构提高“双师”素质[J],职教论坛,2013.02.

“双师型”职教师资 篇12

教师的数量相对不足, 结构不合理, 近几年, 由于高职院校学生生源相对比较充足, 导致招生规模扩大, 生师比失调, 造成教师的数量相对紧张。同时由于很多高职院校由以前的中专升格而来, 所以教师队伍的年龄和学历结构不尽合理, 不能适应高职教育的发展。

教师的来源单一, 缺乏实践锻炼, 目前, 我国职业学校教师基本上都是在学科型人才培养模式下造就出来的。资料表明, 职业技术院校66.6%的教师是从学校门到学校门, 缺少企业工作经历和实际操作能力。另外, 科技开发、社会服务的职教体系在大多数职业技术院校中尚未形成, 产教结合的教育模式没有形成一定的规模;部分企业不愿意接受教师参加顶岗生产实践。另外, 扩招、办学规模的扩大, 教师编制紧, 专任教师大多数处于超负荷工作状态, 很难有较长时间到生产第一线锻炼和提高。

职教教师待遇低, 缺乏对技术人才的吸引力, 由于职业教育的基础较薄弱, 教学经费短缺, 使得职教教师处在待遇偏低的情况。教师消极应对工作, 缺乏进取的精神和动力

当前“高校热”使社会和学生家长对职业教育持有偏见, 导致生源质量下降, 一定程度上高职院校学生的整体素质较差, 尤其是文化素质。面对这种情况, 有的教师工作积极性不高;另一方面, 由于缺乏考核力度, 缺少学生升学率及班级间相互竞争的压力, 因此, 教师缺乏进取精神, 导致自身素质下降。

对专业教师的培养存在重数量轻质量、重形式轻实质的现象, 缺乏科学规划, 存在重复建设的现象, 由于教育部对高职院校专业教师的“双师型”教师比例要求较高, 致使部分高职院校对“双师型”教师的认定比较盲目, 集中体现在只注重专业教师职业资格证书 (其他专业技术职称) 的取得和实践经历的证明上, 忽略了教师职业素质的培养和实践动手能力的提高。目前绝大多数高职院校只注重对“双师型”教师个体的培养, 而不是把“双师型”师资队伍作为团队来进行建设, 由于缺乏科学的规划, 就不可避免地出现重复建设的现象。

高职院校在人才引进上途径单一, 而且存在重学历轻实践的现象, 这种人才引进上的矛盾不利于提高“双师型”教师的整体素质, 按照教育部高职高专院校人才培养工作水平评估指标体系的要求, 高职高专师资队伍结构中, 40岁以下教师具有研究生学历、硕士及以上学位 (不含在读) 的比例要达到40%为优秀标准, 合格标准 (含在读) 要达到20%。为了达标, 绝大多数高职院校把主要的精力和财力都放到提高师资队伍的学历结构上。对于高职院校提高在职教师的学历, 往往需要较长的周期和较大的财力, 而在人才的引进上优先考虑高等学校的博士和硕士毕业生, 无疑是高职院校在短期内提高师资队伍学历结构的捷径。对于高职院校已经引进的博士和硕士毕业生, 往往只强调其取得高校教师资格证书, 而没有对实践动手能力提出明确的要求, 由此形成了高学历和“双师型”不能有效地融合。如果为了提高学历结构而占用过多的编制, 就必然会限制对实践动手能力强的人才的引进, 也会影响到校内分配机制的建立。

适应高职发展需要的“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建设问题是最为重要而迫切的。教育部《关于加强高职高专教育人才培养工作的意见》 (教高[2000]2号) 中强调指出:“双师型” (既是教师, 又是工程师、烹调师、面点师、会计师等) 教师队伍建设是提高高职高专教育教学质量的关键。因此, 高职高专院校应该加大“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力度, 加快步伐, 全力建设。根据德国的经验, 职业技术学院专职教师的培养需要10年左右的时间, 可见, “双师型”教师的培养无论在理论上还是实践探索上都是一个长时间的、渐进的过程, 不能一蹴而就。要建设一支高素质的“双师型”教师队伍, 必须首先制定出一套“双师型”教师队伍的管理机制, 这是“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保证和基础。

我国高职高专院校师资队伍的管理工作应该在运用科学的管理原理和管理原则的基础上, 努力做到管理思想现代化、管理模式新型化、管理方法多样化、管理制度完善化, 使高职高专院校师资队伍管理工作逐步走向科学化的轨道。狠抓“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可实行院企挂钩、与市场结合的路子, 内培外聘, 多渠道、多方法, 扩大“双师型”教师、实践性教师比例;设置专门培养高职教师的机构, 或设置专门培养职教师资的师范院校, 以解决目前“双师型”教师匮乏的现状。

摘要:我国高职高专烹饪专业学校师资严重匮乏。应加大力度对实践教师的培养和引进, 主要是指导实践教学的“双师型”教师和指导生产教学的“生产型”教师队伍的建设, 逐步形成初、中、高级人员的合理师资结构。实践教学人员应有明确的分工和相应的岗位职责。实践教学人员要按照各实践教学环节的管理规范, 积极承担实践教学工作, 努力完成各项实践教学任务。实践教学是巩固理论知识和加深对理论认识的有效途径, 是培养具有创新意识的高素质工程技术人员的重要环节, 是理论联系实际、培养学生掌握科学方法和提高动手能力的重要平台。还应注意学生素养的提高和正确价值观的形成。

上一篇:黄花菜病虫害防治下一篇:桃花坞年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