卫生职教(共7篇)
卫生职教 篇1
摘要:北京卫生学校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 根据社会需求变化, 以就业为导向, 在充分论证的基础上, 学校主动调整专业设置, 新增涉外护理、涉外口腔工艺技术、医用电子仪器、社区医学等专业, 科学定位专业培养方向, 为社会培养急需人才。根据国家对卫生职业技术岗位实行职业资格准入制度的规定, 积极探索将学历教育与获取卫生职业岗位资格证书紧密结合的培养方案, 并将学生职业生涯教育、指导与设计贯穿于学校教育全过程, 提高学生就业意识, 积极为学生提供各种就业信息, 开展应聘模拟训练和职业礼仪考核, 提高学生面试能力和应聘技巧, 使毕业生总体就业率一直保持在98%以上。改革教学模式, 打破传统的“学科本位”课程体系和先理论后实践教学模式, 坚持以能力培养为中心, 研究探索行动导向、任务引领、合作学习、探究学习、情景学习等职业教育课程理论和教学方法在医药卫生专业的应用途径, 以及配套的、以考核学生知识、技能、态度3方面达标情况的课程成绩评价体系, 加强学生毕业实习管理, 实施“实习与就业一体化”模式。
关键词:科学发展观,职业教育,医药卫生
北京卫生学校是一所具有80年办学历史的国家级重点中等卫生职业学校。近几年, 学校每年招生规模均在千人以上, 每年超额完成招生计划。学校目前中专在校生4 000余人, 设有护理、涉外护理、药剂、中药、医学检验、医学影像技术、口腔工艺技术、卫生信息管理、医学生物技术、营养、医用电子仪器、社区医学等十余个专业, 是教育部护理专业技能型紧缺人才培养培训工程基地校, 多次被北京市政府评为职业教育先进学校。学校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 秉承强化管理、质量立校;深化改革、特色兴校;以人为本、人才强校;依托行业、和谐发展的办学理念, 努力在医药卫生职业教育领域办出学校特色, 实现又好又快发展。
1 重视市场调研, 把握社会需求
(1) 以行业为导向, 科学规划专业发展。近年来, 随着经济和社会发展, 医药卫生事业成为北京市重点发展的领域, 社会和行业对卫生职业技术人才的需求量迅速增长。北京市“十一五”时期卫生事业发展规划确定:要重点提高基层和农村卫生工作水平, 加强对社区卫生、农村卫生、公共卫生、护理等领域的人才培养, 组织实施社区卫生人员和农村卫生人员培养工程。根据社会需求变化, 在充分论证的基础上, 学校主动调整招生专业, 新增设了社区医学、涉外护理、涉外口腔工艺技术和医用电子仪器4个专业。“十一五”规划期间, 学校参与完成培养5 000名社区护士, 5 000名预防、保健人员的任务。经北京市教育委员会和北京市卫生局批准, 北京市重新开展乡村医生中等学历教育, 北京市中招办指定我校从2004年到2006年以单招单考的方式招收了1 431名乡村医生进入社区医学专业学习, 2009年乡村医生学员全部顺利毕业, 获得普通中专学历证书, 结束了北京市30%乡村医生没有医学学历的历史。
(2) 以就业为导向, 科学定位专业方向。学校在办学中坚持为行业服务的办学宗旨, 准确掌握首都医药市场对职业技术人才的需求, 果断调整人才培养目标。例如, 药剂专业的培养从单一医院调剂技术、制剂技术岗位方向, 拓展到社区医院、诊所及其他医疗机构从事药品调剂、管理、统计、制剂及制剂检验等岗位方向;将药品营销专门化方向拓展到药品批发、零售、物流管理、物流配送、药品质量管理等岗位方向;从药品生产专门化方向拓展到药品生产及生产环节的质量监控等岗位方向。将医学生物技术专业方向拓展到生物制剂的生产、营销、检验、实验技术等岗位方向。
(3) 以职业为导向, 科学设计培养方案。在对专业岗位调研及分析的基础上, 学校根据国家对卫生职业技术岗位实行职业资格准入制度的规定, 积极探索将学历教育与获取卫生职业岗位资格证书紧密结合的培养方案。学校要求各专业根据岗位需求变化对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进行修订, 在课程开发中注重将国家职业标准和技术等级标准融入到课程中, 在校本教材中增加了与职业标准相关的内容, 其深浅程度定位在国家医药卫生类职业技术等级的中级水平。通过不断的改革和探索, 近几年, 我校药剂专业有95%以上的毕业生能够在获得中专毕业证书的同时, 取得国家劳动部颁发的中级职业资格证书 (如西药调剂员) ;护理专业学生考取国家护士执业资格者高达97%, 实现“双证”融通, 深受用人单位的欢迎。
2 深化教学改革, 突出专业品牌特色
(1) 改革课程模式。学校在深入学习现代职业教育课程理论的基础上, 打破传统的“学科本位”课程体系和先理论后实践的课程模式, 代之以理论实践一体化或实践技能课等教学模式。例如, 药剂专业将原来的天然药物、天然药化、药物分析、分析化学、仪器分析、药剂学、药理学等课程解构后, 重新整合为适应职业岗位需要的中药调剂实操课、中药与中成药、药物制剂技术、药物检验技术、实用药物商品知识等课程, 还增设了制药工艺及设备、现代物流管理、药品营销技术、电脑收银机操作技术、职业礼仪与药学服务、问病卖药等课程, 组织编写与新课程体系配套的校本教材和教学大纲。在北京市教科院职教所组织的职业教育优秀校本教材评选中, 我校有多种校本教材获奖。
(2) 改革教学方法。学校以现代职业教育教学理论为引导, 大力推进教学改革, 创新教学模式, 坚持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培养为中心的培养目标, 探索行动导向、任务引领式教学理论实践一体化课程模式;研究推广合作学习、探究学习、情景学习等教学方法, 推进现代化教学手段的运用。
(3) 改革评价体系。学校积极探索与新课程模式配套的学生成绩评价体系, 各门课程都制定了新的考核评价方案, 改变了传统的主要以考核知识掌握程度为主的纸笔测验方式, 代之以考核学生知识、技能、态度三方面达标情况的课程成绩评价体系。新评价体系在知识、技能、态度三方面设立多个测评点, 从而体现评价知识水平与评价应用能力的统一, 评价学习过程与评价学习结果的统一, 评价职业道德与评价职业技能的统一。
3 强化职业素质, 提高就业能力
(1) 加强德育, 促进职业道德形成。医药卫生作为一种与人的生命和健康休戚与共的行业, 社会对其从业人员的人格品质、职业道德要求颇高。学校按照党的教育方针和胡锦涛总书记对学校教育方面提出的要求, 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 把立德树人作为学校的根本任务。学生在校学习期间, 学校不仅要为学生提供学习专业知识和技能的教育, 更要高度重视学生的德育和职业素质教育, 先学会如何做人, 再学会如何做事。让学生做一个合格、有用、成功的人, 做一个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人。为此, 学校制定了《北京卫生学校德育整体实施方案》, 坚持“以人为本”的育人工作指导思想, 在实践基础上, 形成以实施德育理论教育、德育实践教育、课堂德育渗透和德育校外教育为主要内容的“四位一体”德育教育模式。在学校努力营造全员育人、全过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和谐育人环境。学校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和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为主旋律, 组织编写德育校本教材, 使德育内容、方法、途径不断创新。
(2) 加强实习实训, 提高职业能力。学校着眼于培养学生扎实的职业能力, 建立三段式的职业能力培养方案。第一段是在校内专业实训基地完成课程规定实训。采取仿真模拟的实训方法, 实训环境、实训设备、操作过程、质量要求、评价方法等与医院临床工作岗位完全一致。通过这一阶段实训使学生掌握临床工作基本技能和工作标准。第二段是学校利用假期组织学生到医院、企业进行岗位观摩和辅助工作实习。事先拟订详细的实习方案, 实习过程由临床教师和企业一线技师担任实习指导教师, 实习结束后, 由实习指导教师对学生进行能力评价, 学生要写出实习总结报告。第三段是毕业实习。学生进入由学校选定的具有全面训练职业岗位能力的教学医院和企业进行顶岗实习, 时间不少于10个月, 期间进行系统的职业岗位技能实习, 实习过程中安排多次专科技能考试, 实习结束时要进行综合技能考试和答辩, 成绩合格者才能毕业。
(3) 加强职业指导, 提高就业能力。学校在总结就业工作经验的基础上, 制定出《北京卫生学校就业工作实施方案》, 确定了以加强学生就业力、提高就业率为核心的就业工作目标。根据教育部和北京市教委有关文件精神, 修订完善学校实习管理规定, 加强学生毕业实习环节管理, 加强学生实习期间的德育工作, 全面提高毕业生职业素质和岗位技能, 保证实习质量, 总结实施“实习与就业一体化”模式的经验, 巩固和扩大校外“实习与就业一体化”实习基地, 同时完善其他方式的实习和就业机制。学校高度重视职业指导和就业指导工作, 建立起全员参与、全过程指导的就业工作机制和就业工作考核评价体系。将学生职业生涯教育、指导与设计贯穿学校教育全过程, 提高学生就业意识, 积极为学生提供各种就业信息, 开展应聘模拟训练和职业礼仪考核, 提高学生面试能力和应聘技巧。近年来, 我校毕业生总体就业率一直保持在98%以上, 护理等专业就业率达到100%。
4 建立合作机制, 招生就业互动
(1) 依托行业, 合作共赢。学校深刻领会“以服务为宗旨, 以就业为导向”的职业教育方针, 积极与医药卫生行业以及学生就业单位建立战略合作伙伴关系。依托行业办学是我校多年办学的鲜明特色和机制。目前我校每个专业均有由医院、企业专家组成的专业委员会, 每年有详细的活动计划和工作重点, 主要参与我校专业发展规划、教学计划、专业培养方案、校本教材、实习大纲的编写和修订工作。我校拥有一支300余人的校外临床医院和企业实习指导教师队伍, 一方面承担学生实习指导工作, 另一方面承担专业教师岗位进修带教任务, 已经成为我校办学的重要力量和学校核心竞争力的组成部分。
(2) 信誉第一, 服务社会。职业教育就是就业教育, 学生的就业情况实际上是招生工作的晴雨表, 学生就业率高就可带动学校生源的增加, 因为有就业出路的职业学校才能吸引学生报考。我校在做好日常招生宣传工作的同时, 下大力气做好就业工作的宣传, 以就业宣传带动招生宣传。学校建立毕业生就业单位走访制度, 对毕业生从业情况进行跟踪调查, 广泛听取用人单位对我校毕业生工作表现的反馈意见。正是学校对毕业生的关注和对用人单位的负责与尊重, 使众多用人单位成为我校稳定的“战略合作伙伴”, 他们不光在社会上广泛赞誉我校的办学理念, 同时还将单位员工的子女送到我校培养, 使校企合作关系更加密切。正是由于就业与招生的良性互动, 使我校树立了良好的社会形象, 赢得公众的认可, 报考我校的人数逐年攀升。
综上所述,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 医药卫生类职业学校求生存谋发展的根本是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 找准办学功能定位, 加强学校内涵建设, 为社会培养出合格的职业技术人才, 办学质量得到学生就业单位和社会的认可, 学校才能与时俱进, 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蒉
卫生职教 篇2
为了贯彻执行临办发【2014】47号文件精神,切实改善临洮城区环境卫生面貌,以此促进临洮的城市精细化管理,深入践行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我校于2014年4月1下午开展了城区所划区域环境卫生大扫除活动。经过全校师生700多人的清扫,高架桥下面道路两边(旧桥头至纸坊路)的区域环境大为改观,卫生面貌焕然一新。现将本次活动情况总结如下:
一、成立领导小组
为使本次活动有序进行,学校特成立活动领导小组:组
长:高奋民
副组长:申建忠
成员:马真忠 付怀义 陆勇 赵文斌(政教室人员)
秦天栋(卫生管理员)
尹小龙(护校队)
二、明确分工
夯实责任
为明确各自分工,夯实责任,3月31日下午在学校小会议室由高校长主持召开了全体活动负责人会议。会议确定:1.护校队尹小龙负责高架桥下公路及两侧和水渠旁边的安全巡查及保卫工作。
2.政教室人员陆勇、赵文斌负责巡视和督导检查,付怀义负责摄影,马真忠负责活动的总结工作 3.卫生管理员秦天栋负责各班卫生区域的划分和清洁用具的分发。
4.全体班主任负责本班学生的管理及划分区域的卫生打扫工作。
三、师生同心
协力合作
职教发展与《职教》记录 篇3
据广东省教育厅有关部门的资料显示,一年来,广东职业技术教育亮点纷呈:一是招生办学规模有新突破,中职招生总量全国第一,全年招生79万人,比2008年增加18.9万人,增长31.4%;二是建校扩容工程有新进展,投入资金20多亿元,新建扩建面积130万平方米,新增学位11万个;三是内涵建设有新发展,中职办学模式改革全国领先,顺德“双零”人才培养模式、宝安“企业校区”校企合作模式、中山“组团发展”职教集团模式等,都特色鲜明,引领全国;四是人才培养质量有新提升,中职学校学生参加全国技能大赛夺团体总分第三名,共获16个一等奖、19个二等奖、14个三等奖,中职毕业生就业率达97%以上。
此外,在贯彻落实《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2008-2020)》中,探索南方重要的职业教育基地建设、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等方面,都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及明显成效。广州、中山、湛江、梅州、河源、肇庆、云浮等地的职业教育基地建设已见端倪,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雏形在有些地区已经显现。
面对日益发展壮大的广东职业技术教育,省教育厅谋划在先,罗伟其厅长去年4月便提出加大职业技术教育宣传的力度,希望广东教育杂志社创办一本职教杂志,专门宣传职业教育。杂志社闻声而动,5月即筹建《广东教育·职教》编辑部,6月编辑部召开作者座谈会,深入中职学校调研、采访,9月出版了第一期试刊号,11月出版第二期试刊。经充分准备,《职教》杂志创刊号于2008年12月26日正式出版。创刊号上,省人民政府副省长宋海、省教育厅厅长罗伟其分别题词,执行主编以“本刊编辑部”的名义撰写了代创刊词,共同擂响了“为职业技术教育大发展鼓与呼”的锣鼓。
回顾一年来的编辑实践,可以说是忠实地贯彻了省、厅领导的指示精神,达到了创刊词提出的方向目标:办好《职教》杂志,要认识职业技术教育,要宣传职业技术教育,要服务职业技术教育,要引领职业技术教育,要鼓舞职业技术教育,要感动职业技术教育。
我们通过对罗伟其厅长、叶小山副厅长、邝邦洪书记、刘合群院长等的高端访谈,还有魏中林、李小鲁副厅长的署名文章,让读者进一步认识了职业技术教育的现状、任务及方向;通过对职业技术教育的近距离观察,以“职教时评”的方式,提出了“中职中用”“以民为本”“天下为职”的观点。
我们通过深入报道职业教育的“顺德模式”及“中山气象”,报道广东大规模开展建校扩容工程及广东省首届中职学校技能大赛的举办,大力宣传了广东职教取得的丰硕成果。
我们通过杂志这个平台传递了大量的就业信息,受托编印了中职招生指南及张贴海报,组织刊登了大批一线教师的教学论文,及时服务了广大的中职、初中毕业生和职业学校教师。
我们通过研读贯彻《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2008-2020)》,组织了五次专家专题对话,就职业教育的热门话题及前沿话题进行了广泛交流,发表了不少独到的见解,引领了职业技术教育的发展潮流。
我们通过解读一批先进学校的办学经验及一群“武状元”的出色技能本领,迅速树立了职业教育的典范,起到了坐标的作用,大大地鼓舞和感动了职业技术教育。
广东职业技术教育经历了壮大发展的不平凡的一年,《职教》杂志也忠实记录、热情讴歌了一年的不平凡。
在最近的一次聚会上,一位资深的职业教育人深有感触地对笔者说:这一年,《职教》杂志竭尽全力为职教,不但鼓与呼,还有推!
诚哉,斯言;欣然,斯言。
卫生职教 篇4
1 北京市农村卫生人员现状分析
北京市农村卫生服务网络由区 (县) 、乡 (镇) 、村三级卫生机构组成。农村卫生人力资源匮乏的诸多问题, 已成为农村卫生事业发展的瓶颈。
1.1 农村卫生人员数量与服务人口数量比例严重失调
2004年北京市13个郊区 (县) 农村卫生技术人员统计资料表明, 北京市郊区农村卫生技术人员总数为31 777人, 其中 (乡) 镇卫生院卫生人员总数为5 876人, 即每千人口拥有 (乡) 镇卫生院卫生人员1.96人;社区卫生服务站和村卫生室卫生人员总数为6 009人, 即每千人口拥有社区卫生服务站及村卫生室卫生人员2.00人。昌平区12个乡镇比例较高的是流村镇, 每千人口拥有卫生人员3.8人, 比例较低的是北七家镇和长陵镇, 每千人口均拥有卫生人员0.3人, 总平均值仅为每千人口拥有卫生人员0.9人 (见表1) 。从北京市和昌平区农村基层卫生人员数量与服务的人口比例看, 农村基层卫生人员数量远远不能满足农民群众对医疗卫生服务的需求, 偏远山区的问题更为突出, 而且与北京市全市平均每千人口拥有卫生人员的比例 (10.09) 相比差距很大, 可见农村卫生人员数量与服务人口数量比例严重失调。
1.2 农村卫生人员年龄结构明显存在老化问题
农村基层卫生人员的年龄老化问题极为突出, 尤其是村卫生室的从业人员大都是由20世纪60年代的农村“赤脚医生”转变而来的, 年龄较大。据统计, 北京市农村乡 (镇) 卫生院卫生人员中45岁以上的人员占29.5%, 村卫生室卫生人员中51岁以上者近半数 (47.74%) , 北京市昌平区兴寿镇与北七家镇的卫生人员年龄结构情况 (见表2) 说明镇、村级卫生人员的年龄老化和人才断层现象十分突出。
(人)
1.3 农村卫生人员配备结构严重失衡
1.3.1 农村医疗卫生人力资源分布不平衡,
专业护理人员配备严重不足北京市农村医疗卫生人力资源分布呈现出区 (县) 医院强, 乡 (镇) 卫生院弱, 社区卫生服务站更弱, 村卫生院最弱;近郊区强, 远郊区弱, 边远山区最弱的特点。由于受传统的重治疗、轻护理的观念影响, 在现有的农村医疗卫生人员中, 护理技术人员所占比例更低。仅从北京市昌平区农村卫生医护人员分布状况 (见表3) 可见, 护理技术人员分布呈现3个特点: (1) 农村卫生职业护理人员数量少; (2) 职业护理人员的数量从乡 (镇) 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站到村卫生室逐渐递减; (3) 护士与医生人数的比例失调, 按京卫妇社字[2006]2号文件规定, 社区护士与医生人数之比不低于1:1, 目前的比例远远不能达到此标准, 农村职业护理人员的培养任重道远。
1.3.2 农村卫生人员素质不高,
补充人才困难北京市农村卫生人员学历水平总体较低, 乡 (镇) 卫生院大专以上学历人员仅占49.4%, 中专学历人员占49.7%, 而村卫生室医护人员中无学历者占31.82%;职称结构也不合理, 乡 (镇) 卫生院以初级职称者为主, 占75.5%, 无职称人员占20%左右, 而村卫生室主要以无职称人员为主。
北京市农村基层卫生单位因工作条件相对较差, 福利待遇较低, 业务提高慢, 职称晋升滞后, 社会保障政策不到位, 不利于吸收、留住和培养农村基层卫生人才, 从而造成了人才补充困难。北京市医学院校的毕业生主要进入城区三级医院就业, 去郊区 (县) 医院就业的毕业生凤毛麟角, 而主要面向农村招生的顺义医专1990~2004年培养的2 799名毕业生也只有200名去乡 (镇) 卫生院工作, 仅占毕业生总数的7%, 去村卫生室工作的为零, 被分配到乡 (镇) 卫生院的毕业生中已有18%向县医院流动, 最终留在卫生院的毕业生极少, 农村卫生人才需求量较大。
1.4 农村卫生人才需求呼唤创新高、中等医学教育人才培养模式
目前, 北京市的高、中等医学教育尚未形成针对性强、适应面广的农村卫生人才培养模式, 临床通科培养和全科素质培养不足, 毕业生“下不去、用不上、留不住”, 好高骛远, 人员趋向于向上游或城区医疗卫生机构流动。对于在职农村卫生人员的培训也存在针对性不强的问题, 在培训体制、培训模式、培训方法、培训项目和培训手段等方面都存在问题, 特别是高、中等卫生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模式亟待创新。
2 发展中等卫生职业教育的思考
2.1 以服务农村卫生事业为宗旨, 对中等卫生职业教育的发展重新定位
从对北京市和昌平区农村卫生人员的分析可见, 北京郊区农村需要大量的基层卫生人才, 而且随着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和发展, 人才的缺口还在扩大, 培养高素质的基层卫生人才的任务重且时间紧迫, 中等卫生职业教育理应承担这一重任, 而且应该将其作为今后较长时期的主要任务。中等卫生职业教育的办学指导思想应定位于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 牢固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 坚持以人为本, 坚持以实践为导向, 以提高农村卫生队伍素质为重点, 以提高农村卫生服务水平为目标, 采取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相结合, 高、中等职业教育相结合、骨干培训与全员分层次培训相结合等方式, 为北京市农村卫生事业培养合格的高素质卫生人才, 为促进农村卫生事业的发展, 构建和谐、健康的农村卫生环境服务。
2.2 以就业为导向, 创新中等卫生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模式
2.2.1 区域职业教育特色模式
根据郊区 (县) 农村卫生事业发展的需要、学校自身办学的优势, 设置社区护理、助产、卫生保健、医药和中西医结合等相关专业, 组织开展学历教育和相关职业培训, 在办学特色上下工夫, 打造独具特色的品牌, 形成综合素质高、竞争力强的品牌职业教育。
2.2.2 订单式培养模式
卫生职业学校一方面按照北京郊区卫生事业的发展需求设置专业和培训项目, 另一方面还可以与区 (县) 卫生局、区 (县) 医院、乡 (镇) 卫生院及村卫生室签订对口合同, 围绕用人需求设置专业和培训项目, 按照“订单”要求培养学生, 以农村卫生室所覆盖的乡村为基础, 招生名额到村, 以单招单考的形式定向培养, 为农村区 (县) 及乡 (镇) 医疗卫生机构培养卫生人才, 使毕业生的毕业去向明确, 能够达到100%就业。2.2.3产教结合模式卫生职业学校与郊区 (县) 医院和乡 (镇) 卫生院联合办学, 共同创造办学条件, 共同确定培养目标、专业教学计划和教学内容, 学校根据农村卫生机构的职业岗位要求和用人标准有的放矢地培养定向人才, 提供校内实训基地, 提供技术服务;基层卫生机构向学校提供部分专业课教师、实习指导教师和学生实习场所, 形成稳定的校外实习基地, 还可承担卫生职业学校专业教师的专业实践培训任务。
2.2.4 联合办学模式
卫生职业学校与北京郊区 (县) 卫生局联合办学, 根据各郊区 (县) 对人才的需求, 面向农村基层卫生机构进行成人学历教育或职业技能培训。对不具备医学学历的在岗乡村卫生人员进行成人学历教育, 根据农村卫生工作的需要, 对其进行规范的临床医学知识、护理知识和实践技能教育, 同时强化公共卫生知识和技能方面的培训, 可采取成人中专培养与成人大专培养接轨, 形成成人中专、大专一体化人才培养模式。
2.2.5 行业指导办学模式
卫生职业学校可聘请市、区 (县) 卫生机构的行业领导、专家等组成顾问委员会、行业指导委员会或专业建设委员会, 提供农村卫生事业发展和农村卫生人才建设的新需求、新方向信息, 拓宽学校的办学与发展思路, 明确办学方向, 对学校的人才培养规划和实施方案进行论证和咨询, 拓宽学校办学、就业的渠道, 为学校提供产学研一体的校外实习基地等, 促进学校的实践教学与工作实际紧密结合起来, 使职业学校更直接、更有效地为农村卫生事业服务。
2.2.6 学校—示范实训基地模式
卫生职业学校要积极创造条件, 加强校内实习实训基地建设, 筹建稳定的校外实习实训基地并加挂学校的校外实习基地牌子。实习实训基地应加快教育信息化手段建设, 实施远程教学, 以远程网络教育知识传授和教学实习实训能力训练为基本教学方式开展专业教学。一方面为学生提供实习实训场所, 另一方面为区 (县) 农村基层卫生机构优化农村卫生技术人员学历结构和素质结构起示范作用和推广作用, 增强卫生职业学校的办学活力和办学实力。
2.3 以农村卫生工作实践为导向, 推进卫生职教课程整体改革2.3.1课程模式及内容与职业岗位实践需求相对接
从北京市和昌平区卫生人才需求的调研情况了解到, 北京市郊区基层卫生机构急需适应临床医学、护理、放射、检验、药剂、卫生保健、卫生管理、卫生防疫和老年护理等职业岗位需要的人才。学校应考虑市场需求、学生生源和自身办学条件, 广泛开展市场调研, 确定开设的专业, 重组教学内容, 构建以实践为导向的课程体系, 明确课程模式, 编制教学计划大纲, 编写教材。通过课程的学习, 使学生的职业技能和综合职业能力得到有效提升, 能胜任职业岗位需求, 受到用人单位的认可, 真正做好职业教育, 为生产实践服务。
2.3.2 推进教学方法、手段和考核方式改革, 提高卫生人才培养水平
好的教学方法、手段与考核方式必须“以实践为导向”、“以学生为本”, 贯彻“以学生为主体, 为学生发展服务”的理念。实践证明, 现有卫生职业学校教学中采取的比较成熟的方法有:模拟仿真式教学方法、项目教学法、任务驱动教学法、一体化教学方法、专题研讨教学方法和案例教学方法等, 这些方法都可以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作用, 调动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积极性, 保证和提高教学效果。考核评价方式是检验教学成果的重要手段, 是衡量教师“教”得怎样和学生“学”得如何的标尺, 为保证课程改革顺利进行, 必须从传统考试模式中走出来, 实施多角度考核评价方式, 实施以成功为目标的分层考试;以工作过程为特征的模块考试;以强调动力、能力的实际操作考试;以就业为导向的技能考试;以能力为本位的课业考核和以评价学习行为态度的综合考评等。
2.3.3 推行弹性学习制度,
实施学分制管理卫生职业教育推行弹性学习制度, 实施学分制管理, 是卫生类专业课程改革彻底与否的重要标志, 是卫生职业教育主动融入市场经济的一种必然选择, 更能充分为农村卫生事业发展服务, 也是满足农村卫生人才多样化发展的必然选择, 构建终生学习体系的必然选择, 有利于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的衔接, 有利于职业教育和短期培训相结合。弹性学习制度的推行, 学分制管理的实施, 必然会带来卫生职业教育观念的更大转变, 必将拉动课程深层次改革及管理的变化, 引发管理思想、管理制度、管理方式等一系列深层次改革。
2.3.4 创建高水平的专业实训基地,
卫生职教 篇5
十年不易,但对职业教育宣传事业的发展来说是弹指一挥间。办好《河南教育》(职成教)这本刊物,意义重大,道路漫长,前途光明。
《河南教育》(职成教)杂志是我省宣传教育政策的重要平台。省委省政府每年研究制定的教育政策具有前瞻性和实效性,能够让各级部门和广大师生及时知晓政策、领会政策、认可政策,《河南教育》(职成教)杂志功不可没。《河南教育》(职成教)杂志是推动教育事业改革发展的重要平台。只有通过新闻战线的宣传,我们才能够汇聚社会各方面力量,服务职教、发展职教,聚沙成塔,整合资源,才能最大限度地调动社会各界参与和支持我省职业教育事业的积极性。《河南教育》(职成教)杂志是反映群众呼声的重要窗口。群众的问题是最根本的问题,杂志在广泛调研的基础上,能够将学校、教师、学生的问题、困惑整理出来,邀请我省乃至全国的职教专家为河南职业教育发展诊脉听音,为广大师生解疑释惑,具有很强的指导性与实用性。《河南教育》(职成教)杂志是我们交流思想、推广经验的重要平台。我省职教专家、职教同人在刊物上发表了诸多政策性、指导性、研究性的文章,为我省职教发展建言献策,杂志逐步成为我省职教发展新思路、新观念的“孵化器”。
《河南教育》(职成教)杂志是窗口、是载体,更是平台、是媒介。一方面,各级部门、职业学校、教师、学生要利用杂志了解政策,了解外界经验,汲取营养;另一方面,各部门、各学校以及职业院校师生要利用杂志总结、分享自身优秀经验,营造我省职业教育界开放包容、善学乐学的良好氛围。
编辑部要围绕“办高质量刊物、办大家喜欢阅读的刊物”这一目标,争取在刊物原有水平上,再上新台阶,努力将杂志办成全省职业教育战线展示成果、弘扬正气、讲好故事、发好声音的刊物。首先,要办有特色的品牌栏目。要积极邀请国家级、省级职教专家开设专栏,为我省职教发展诊脉听音。其次,要做到五个创新。要创新办刊理念,广开言路,横向纵向反映多方声音;要创新内容,紧跟时代发展,不断丰富内涵;要创新形式,图文并茂,在趣味性、可读性上下功夫,将杂志办得更“活”;要创新队伍建设,扩大采编队伍,吸纳专业人才,组建专兼职相结合的工作队伍;要创新机制,动员更多的专家、教师、职教同人参与到办刊过程中。
杂志要扎实开展职业教育宣传工作,努力营造良好的工作氛围,为政策的推广、改革的推进铺路架桥。主办单位应更加重视职业教育宣传工作,积极响应国家政策号召,把握职教发展机遇,给予职业教育类刊物更加专业的指导,着力打造我省职业教育宣传工作中的坚力量。各个学校要利用好《河南教育》(职成教)这一平台,配合杂志工作,积极分享经验,宣传好我省职教典型。
希望《河南教育》(职成教)的同志们继续保持奋发向上的工作热情,进一步创新工作思路,拓展工作方法,因事而谋,应事而动,顺势而为,重点抓好我省职教发展中的主要矛盾,找准宣传工作切入点和着力点,将《河南教育》(职成教)办成“有高度、有深度、有温度”的专业性指导刊物。■
(本文根据尹洪斌副厅长在《河南教育》(职成教)创刊十周年座谈会上的讲话整理而成,有删减。)
卫生职教 篇6
甘肃省卫生学校作为行指委中职研究会的主任单位和秘书处所在单位, 牵头组织修订编写了对其中6个专业有基础指导作用的护理专业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 全程参与了7个专业新一轮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修订的4次会议组织和统稿工作, 配合卫生部教材办公室和人民卫生出版社, 参与组织了在新教学计划、教学大纲指导下新一轮卫生部“十一五”规划教材的编写, 学校共有26名教师先后参加了新教学计划、新教学大纲、新教材 (以下简称“三新”) 的修订和编写工作。学校和教师通过组织和参与这项工作, 一方面, 完成了作为中职研究会主任单位和秘书处所在单位的职责, 为推动我国中等卫生职业教育教学改革作出了贡献, 得到了卫生部科教司、行指委领导和其他学校的肯定与好评。另一方面, 也极大推动了甘肃省卫生学校的教育教学改革, 提高了教师的教科研水平, 强化了学校的质量建设和内涵建设, 为学校创建名师队伍和向全国一流卫生职业教育名校迈进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我校作为全国中等卫生职业教育新一轮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修订、新一轮教材编写的牵头单位, 应在贯彻落实“三新”工作中发挥带头和示范作用, 在新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颁布后, 即于2007年秋季新学年开始在7个专业全面实施了新教学计划和大纲, 在2008年春季使用部分新教材, 在2008年秋季全面使用新教材, 现就我校一年来贯彻落实“三新”的一些经验和体会作一简单总结, 旨在抛砖引玉, 与同行交流贯彻落实“三新”的经验与体会。
1 贯彻落实“三新”的方法与措施
1.1 领导重视, 统一思想
新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于2007年5月颁布后, 作为行指委中职研究会主任委员的金中杰校长非常重视, 多次召开校、科两级领导班子会议, 专题研究贯彻落实“三新”问题, 在各次会议积极讲述贯彻落实“三新”的意义、重要性和必要性, 首先在领导班子中统一思想, 转变观念, 提高认识, 达成共识:贯彻落实好“三新”, 是坚持科学发展观, 全面贯彻职教精神, 深化学校教育教学改革, 加强学校内涵建设和制度建设, 提高学校办学水平, 促进学校事业健康、快速、可持续发展的有效途径。并为“三新”的顺利实施做了一系列的安排和布置, 给予了人力、物力等方面的全力支持。同时, 学校领导就贯彻落实“三新”问题多次向上级主管部门汇报, 也得到上级主管部门的支持, 使学校贯彻落实“三新”有了良好的组织保证。
1.2 学习培训, 掌握内涵
学校落实“三新”的主体和第一执行人是教师, 因此, 只有每一位教师真正领会、理解、掌握了“三新”的内涵、实质, 更新观念, 转变思维, 才能有效贯彻落实好“三新”。为此, 学校对新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的实施, 做了教师学习培训安排:一是学校在新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实施前, 召开了实施新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的全校教职工动员大会, 对学校7个专业实施新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做了全面、具体的安排, 学校领导多次在教职工大会上讲述、强调贯彻落实“三新”的重要性、意义以及新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符合时代发展要求的先进性和特点, 让教职工深刻认识到贯彻“三新”的重要性、必要性和迫切性, 提高了执行的自觉性和主动性;二是派各专业骨干教师参加甘肃省卫生职业医教室组织的以宣传学习新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为主要内容的全省卫生职业教育年会和卫生职业教育研讨会;三是在2008年4~5月, 学校先后派出20余名教师参加由行指委和人民卫生出版社组织的宣传落实“三新”的培训会;四是学校教务科、医教室多次组织“三新”学习培训班, 由本项目牵头人金中杰校长和全程参加“三新”修订、编写工作的黄刚、张志钢以及一些参加“三新”修订和编写工作的骨干教师进行主讲, 对教师在实施“三新”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和困惑给予及时的解答, 使教师深入掌握“三新”的内涵、实质, 准确贯彻落实“三新”内容。
1.3 结合学校实际, 制订实施性教学计划
新一轮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体现了现阶段中等卫生职业教育发展的现状和实际情况, 遵循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以岗位需求为标准的职业教育办学指导思想, 准确定位中等卫生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 但同时又体现了统一性和灵活性的结合, 各专业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总的培养目标、教学原则、结构和要求基本一致, 但课程设置和课程模块设置可根据各专业情况有一定的灵活性, 以适应不同专业的实际需要。具体实施时还可在保证人才培养标准和质量的前提下进行适当调整, 以适应各地区、各学校的实际情况[3]。为准确、务实地落实好新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 我校结合各专业实际情况, 由教务科和医教室在组织教研室主任、各专业骨干教师认真、深入学习新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的基础上, 经过多次讨论和论证, 制订了本校各专业实施性教学计划, 并经过一年的实施后于2008年秋新学年再次进行了修订, 制订了2008学年各专业实施性教学计划。
1.4 完善制度建设, 提供落实保障
“三新”的颁布与实施, 是新时期我国中等卫生职业教育贯彻全国职业教育精神、深化教育教学改革的重要成果, 必将对我国中等卫生职业教育的发展和各中等卫生职业学校的发展产生巨大的推动作用, 对各中等卫生职业学校的教育教学改革和发展有着深远的现实意义和历史意义。但这场教育教学改革, 肯定会和学校原有的一些教育理念、教学方式、教学制度发生矛盾和撞击。因此, 为符合新时期全国职业教育精神, 适应“三新”的有效实施, 必须进一步完善对应的一系列教育教学管理制度, 为贯彻落实“三新”提供制度保障。近一年来, 我校对此主要做了以下工作:一是根据新教学计划, 结合学校实际情况, 2次调整了作息时间, 解决了由于课时时间调整引起的一些授课困难和矛盾;二是在各教研室充分讨论的基础上, 教务科修订了适应新教学计划和大纲的教师学期授课计划、实验实训课学期授课计划, 制定了新的教案书写格式;三是修订了教师课堂教学质量考核评定办法;四是完善、健全了外聘教师管理制度, 以适应专业课课时增加和选修课增多、外聘教师增多的变化;五是进一步完善了实验实训教学管理制度, 以适应技能型人才培养的要求;六是制定了学生专业转换管理办法, 以利于解决学生专业转换和就业问题;七是完善了学校开展第二课堂和课外活动的相关制度, 加强学生综合能力和素质培养;八是制定了学生管理的班级达标考核办法, 强化了班主任和学生管理工作等。总之, 学校以贯彻落实“三新”为契机, 进一步加强了教育教学制度建设, 强化了学校的内涵和质量建设。
1.5 以教研活动为平台, 深化实施内容
为把“三新”内容落到实处, 落实到每一位教师、每一节课和每一个学生, 深化和细化实施内容, 学校教务科、医教室、现教中心和各教研室组织不同类型、不同层次和多种形式的教研活动, 开展贯彻“三新”的学习、培训和学术研讨活动, 推动“三新”工作的实施。 (1) 医教室在2007、2008年围绕学校实施“三新”工作, 把当年学校论文报告征集的主题之一定为贯彻“三新”内容研讨, 调动了教师进行“三新”研讨的积极性, 现已有十多篇研讨“三新”的论文在学校论文报告会、各种学术交流会上报告交流或在学术刊物上发表; (2) 教务科在2008年组织了6次不同专业的以贯彻“三新”为主要内容的公开教学或观摩教学, 积极引导教师展开“三新”的学习和交流; (3) 现教中心组织了多次教师现代教学手段培训和教师优秀课件评选工作, 促进了“三新”工作的落实; (4) 学校积极组织教师和学生参加旨在宣传、推动卫生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和“三新”实施的, 由甘肃省卫生厅、教育厅联合主办, 甘肃省卫生职业医教室承办的, 于2007年6月举行的“甘肃省第二届卫生职业教育‘高教社杯’优秀教学奖评选”活动和2008年8月举行的“甘肃省首届‘人卫社杯’护士职业技能大赛”, 推动了“三新”工作的深化; (5) 学校医教室、教务科组织护理教研室教师参加由省医教室牵头组织的, 以新一轮护理专业教学计划、教学大纲和《基础护理学》为指导编写的, 即将由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的《甘肃省护理技术操作规程》, 使护理教师加深了对“三新”的理解和掌握; (6) 各专业教研室积极组织教师开展实施“三新”的专题讨论会、集体备课、说课活动和听课活动等, 推动了实施“三新”工作的深入开展。
1.6 定期反馈检查, 保证有效落实
有效贯彻落实“三新”, 是学校加强内涵和质量建设的一项重要工作, 是一项复杂和长期的系统工程, 不可能一蹴而就, 不可能仅靠开几次会或发一纸文件就能实现。因此, 学校和有关主管科室, 如教务科、医教室、学生科、团委等把贯彻“三新”工作放在日常教学与学生管理的首位, 一切教学与学生管理工作都要围绕实施“三新”工作开展和安排。各科室根据安排的工作定期进行各种教学检查和反馈工作, 发现问题及时解决, 不断克服和排除落实“三新”过程中的困难和问题, 使“三新”的实施真正落到实处。
2 实施“三新”遇到的问题及对策
为准确了解学校“三新”的实施情况, 教务科、医教室分别于2008年4月和7月2次组织各教研室主任和专业骨干教师召开了贯彻落实“三新”的经验交流会, 反映了执行过程中存在的一些问题, 研讨了一些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措施。
2.1 部分教师对贯彻“三新”认识不到位, 内涵把握不准
“三新”实施后, 部分教师对新时期职业教育的认识不到位、理解不深刻, 对卫生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和培养标准不明确, 甚至认为这次教改可能是“换汤不换药”, 没有认真对待, 仍以传统的教育理念和教学方式理解“三新”和实施“三新”, 重知识的传授, 轻学生职业技能和综合能力的培养。
对策:深入学习, 加强培训。
2.2“三新”之间知识点联系不到位和不平衡
教师在学习和授课中发现, 部分专业的课程, 如护理专业的数学、病理学等, 教学大纲内容和教学计划的内涵要求有一定差距, 而教材的内容又与教学计划、教学大纲的内涵和内容有差距, 有些教材仍以系统体系知识方式编写, 忽视应用性、实用性、技能性知识。
对策:吃透新教学计划内涵, 准确掌握新教学大纲要求, 科学处理教材内容。
2.3 实践课时增加, 而实验室和实验设备相对不足
新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为切实贯彻职业教育培养技能型劳动者的目标, 加大了实验实训课时, 特别是护理专业和口腔专业的一些课程, 课时增加较多, 给原本因扩大招生显得紧张的实验教学带来了更大的压力和困难, 甚至影响到实验实训教学效果和质量。
对策:一是提高实验室的利用率, 科学、合理安排实验室的使用, 并延长实验室的开放时间, 在周末适当安排一些实验课。二是加大实验室的基础建设。实施“三新”以来, 学校为改善有些专业实验室的条件, 投资200多万元, 新装配护理实训室、口腔实验室、解剖实验室、显微镜室和天平室各一个。三是增加实验管理人员和实验员。2007年, 护理教研室和口腔教研室经过考核各聘用2名实验指导教师和实验员, 2008年护理教研室计划再招聘2名实验指导教师, 以缓解实验课时多与指导教师不足的矛盾。
2.4 专业教师不足, 师资结构不平衡
由于2001年版教学计划文化课比例较大, 各学校都引进了许多文化课教师。新一轮教学计划为适应岗位需要, 压缩和减少了文化课学时, 增加了专业课学时, 出现了文化课教师授课任务减少甚至无课上, 而专业课教师严重不足的情况。同时, 新教学计划开设了许多选修课, 而学校缺少相应的专业教师。
对策:一是增加外聘教师, 并加强对外聘教师的培养、培训和管理, 以适应“三新”的实施和提高教学质量。现在我校每学期外聘教师100名左右, 主要是专业教师和选修课教师。二是加强教师的校本培训, 鼓励教师开授与专业相近的第二门、第三门课程等。2008年我校有14名教师经过学校考评组考核试讲后, 开授了第二门课程, 主要是课时少的文化课教师选择了专业相近的选修课进行教学, 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文化课教师无课上而选修课无教师的问题。三是加大引进专业课教师的力度。学校近2年引进了15名专业教师, 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师资不足的情况。
2.5 课堂授课时间缩短, 教师、学生不适应, 影响教学质量
新教学计划为适应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实际情况, 将原课堂时间50分钟压缩为40分钟, 新教学计划实施后, 一是部分教师和学生上课不适应。教师感觉上课的节奏明显加快, 且常感到教学时间不够, 无法完成课堂教学任务;学生感到教师授课速度加快, 没有时间理解教师所讲内容。二是有些教师教学任务重, 不能按时上课, 难以保证课堂教学时间, 特别是一些实验课, 影响了课堂教学质量。
对策:一是指导教师调整教学方法和内容, 以适应新的教学时间;二是加强教学纪律检查和课堂教学质量监控, 保证课堂教学时间和教学质量。
2.6 课时数减少, 课程内容改变, 教师授课不适应
新教学计划旨在为临床岗位培养实用型人才, 部分应用了任务引领性的教学模式和内容, 因此, 减少了部分文化课和基础课学时和内容, 而增加了专业课学时和内容, 同时有些课程的定位和性质也发生了改变, 如将护理专业的药物学或药理学改为药物应用护理, 使原来的一门基础课程变成一门与临床关系密切的课程, 授课内容和要求也有较大变化。这些变化使部分教师在备课和讲课时无所适从, 不知如何授课、不知讲哪些内容。
对策:吃透新教学计划内涵, 准确掌握新教学大纲要求, 教学内容以实用、够用为宜。
2.7 选修课增多, 教师不足和无配套教材
新教学计划为提高学生的人文修养、综合素质与能力, 增加了3个类型模块约24门左右的选修课程, 由于这些选修课程涉及面广, 在卫生职业学校多没有对口的专业教师, 教师明显不足。而且这些选修课程多没有与授课学时和授课要求相配套的教材, 增加了教与学的难度。
对策:一是教研室和教师自选授课教材和相关参考书, 根据新教学计划要求自编教学大纲和教学内容, 经教研室批准后授课;二是不断开发校本教材。
总之, “三新”的颁布与实施, 为卫生职业教育带来了新的理念和新的模式, 也给卫生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 我们只有坚持科学发展观, 务实创新地贯彻落实好“三新”内容, 才能真正推动卫生职业教育事业又好、又快发展, 并不断取得新成绩。
参考文献
[1]蒋作君.在中等卫生职业教育“十一五”规划教材主编人会议上的讲话[J].卫生职业教育, 2007, 25 (14) :3~4.
[2]卫生职业教育教学指导委员会.新一轮全国中等卫生职业教育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颁布大会暨全国中等卫生职业教育卫生部规划教材主编人会议纪要[J].卫生职业教育, 2007, 25 (14) :5~6.
卫生职教 篇7
杨金土,1935年8月生,浙江金华人,1959年于南京农学院毕业后留校工作。1978年9月调教育部,历任原高等教育二司科员、副处长、副司长,原国家教委机关党委常务副书记等职。1989年,杨金土成为原国家教委职业技术教育司的第二任司长。1995年10月退休后,又曾任国家督导团第四、五届国家督学,中华职业教育社第七、八届理事会常务理事、研究委员会副主任。全国高职高专教育人才培养委员会顾问,全国中等职业教育教学指导委员会副主任,中国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研究会顾问,教育部职业技术教育中心研究所学术委员会副主任,上海思博职业技术学院院长、名誉院长,浙江大学、东南大学、天津大学、湖南农大、河北师大、华东师大等高校的兼职教授,2002年被推选担任中国职业技术教育学会副会长兼第二届学术委员会主任,2007年中国职业技术教育学会换届时被改选为该学会顾问。
基于深厚的学术修养、丰富的工作经验与人生经历,杨金土先生不但自己笔耕不辍,相继发表了一百多篇论文,并把自己的研究成果应用到职业院校的办学实践中去,在对全国职教科研工作的引导方面体现出开阔的视野和敏锐的方向感;而他所具有的平和宽厚、治学严谨、秉持公正等特点,更为其增添了一种极强的亲和力,因此在他周围始终聚集着一批热心职业教育科研事业的同志,其中有很多是与他结成忘年之交的中青年学者。当他担任中国职业技术教育学会第二届学术委员会主任之后,立即提出了本届学术委员会的两项工作目标:一是推动职教科研队伍的建设,尤其要扶持年轻学者的成长;二是推动职教科研水平的提高。从此开始举办的“全国中青年职教论坛”和“全国职业技术教育学学科建设暨职业技术教育学专业研究生培养工作研讨会”,则是实现这两个目标的重要措施之一。杨先生主张这两项活动应该办成专门提供给广大职教工作者特别是中青年学者们开展学术研讨、交流和施展才华的自由平台,因此应该具有更加宽宏的兼容性和开放性,其运作方式需坚持不论辈分、不拘一格、各抒已见、畅所欲言。经过7年来的实践,这两项活动已为其初衷的实现积累了丰富的成果和经验。
本期“名家视线”,我们特将杨金土先生在第三次中青年职教论坛上的发言推荐给大家。如果您正在从事着职业教育科研工作。或者您正想要参与到职业教育科研工作中来的话,那么我以为认真阅读和体会一下这篇短文。是很有必要的。也将是大有裨益的。
自从温家宝总理提出要培养和造就一批教育家的任务之后,教育界关于教育家的议论就多起来了。我想,广大中青年教育学者正是我国未来教育家队伍的后备力量。我今天的这个发言也从“培养教育家”这个命题说起。但是,我并不打算议论这个命题本身,而首先说一说我自己学习我国职业教育界部分老一代“教育家”的基本品质和素养所获得的一点心得体会,与各位中青年学者共勉。
20世纪20~30年代的中国职业教育界,人才辈出,堪称群星灿烂,蔡元培、陶行知、黄炎培、晏阳初、张謇、陈嘉庚、陆费逵、顾树森、李梦鳞、江问渔、杨卫玉等一批职业教育先驱,为中国职业教育思想的传播和职业教育制度的建立,不仅有过丰富的教育实践,而且做出了卓越的理论贡献。
我学习上述职业教育前辈们的有关材料之后,有如下三点心得:
第一,投身于教育,首先要做一个正直、勤奋、求真、务实的人,要深入人民群众的最底层,献身于事业,献身于祖国,献身于人民。
第二,投身于教育,就要关注人的生存和发展,首先要关注广大平民百姓的生存和发展,努力帮助每一个人成人、成才、成功。
第三,投身于教育,尤其投身于职业教育,在潜心于教育实践的同时,必须以宽宏的视野和独到的眼光不懈地进行理论思考和科学探索。
我国改革开放以来30年的职业教育实践,无疑是职业教育历史上最为波澜壮阔、丰富多彩的,职业教育科研也空前繁荣。可是仍然使人感觉到职业教育理论的贫乏,从而导致我们在实施错综复杂的职业教育工作过程中,经常遭遇盲目性和片面性的困扰。譬如教育与经济、升学与就业、社会需求与人的需求、理论与实践、知识与技能、当前与长远等等关系,每当克服了某个片面性倾向之后,往往又走向另一种片面性倾向。这说明了职业教育理论工作的滞后和当前科研任务的繁重,确实任重而道远啊!然而我们的职业教育科研工作环境其本身都存在不少问题,如果不解决好,必将严重影响职业教育科研水平的进一步提高,难以改变滞后于事业发展要求的局面。今天,我仅就职业教育科研工作本身当前需要特别注意的如下几个问题谈谈我的个人看法,其中尚有道理的部分,权与各位共勉,凡有不当之处,请大家批评指正。
一、职业教育科研,必须处理好继承和创新的关系。
胡锦涛同志指出:“浩瀚而宝贵的历史知识既是人类总结昨天的记录,又是人类把握今天、创造明天的向导。”我国职业教育先辈们留给我们的精神遗产是十分丰富的,不仅要珍惜他们的理论和实践成果,而且要继承和发扬他们对职业教育事业的奉献精神和科学态度。同时要根据新的形势要求,推进学科体系、学术观点、科研方法的创新,敢立潮头,与时俱进,使我国的职业教育学术系统跻身于世界职业教育科学前沿阵地,推动我国职业教育界的优秀成果和优秀人才走向世界。
二、职业教育科研,既要与相关学科渗透,又要保持教育学科的独立品格。
教育同时具有文化功能、社会功能、经济功能、道德功能以及培养合格公民的功能。教育决不能脱离经济建设,而且要为它服务。但是正如1998年的世界高等教育大会指出的:“教育不是经济的一个分支。教育过程、教育目标、教育结果或教育产品都不能与经济相提并论。教育实际上具有自身存在的功能,它是社会的一个基本领域。也是社会存在的条件之一。没有教育就没有社会。”教育学与经济学的相互渗透是必然的,但教育学是一个独立的科学领域,不可能用经济学理论解释教育的所有现象。
三、职业教育科研,既要深入实践,又要超越实践。
2007年4月,在中华职业教育社新组建的专家委员会成立会上,该社副理事长王佐书同志说的一段话值得思考。他说,评价科研成果的质量水平要有一条“鸡打鸣”原则,譬如主人6:00起床,你这只“鸡”就应该在5:50打鸣,5:30太早,6:30太晚。但我们有不少科研成果却往往是行政部门已经在研究甚至已经在做的事情,放的是“马后炮”。教育从其本质上说是一种实验科学,离开了实验就很难有真的科学发现。同时必须把实验所得的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并争取在新的实践项目开
始前后提出指导性意见。
四、职业教育科研,必须关注对“人”的研究。
胡锦涛总书记在十七大报告中重点强调的是落实科学发展观,而科学发展观的核心理念正是以人为本。一个自然人的价值,在于其有别于其他动物的心灵和各种潜能。教育的主要任务是帮助每个人心灵的觉醒与净化,帮助每个人潜能的充分开发,从而使“人”得到最大限度的发展。搞科学的人不能忘记这一点,搞教育的人更不能忘记这一点。正如爱因斯坦1931年在对美国加州理工学院的学生演讲时指出的:“你们只懂得科学本身是不够的,关心人的本身,应当始终成为一切在技术上奋斗的主要目标……在你们埋头图表和方程时,千万不要忘记这一点。”
五、职业教育科研,要进一步注意研究方法。
一是科学的统计方法。用百分比需有足够的样本量;用平均数要计算方差(随机变量的离散程度);用相关系数要做显著性测定。二是科学的归纳方法。资料的采集、筛选、梳理、分析,论据的归纳、提炼,观点和结论的提出,都要科学、严密,经得起逻辑推敲和实践检验。三是科学的演绎方法。概念是逻辑分析的起点,概念的提出和论证都务必严谨。科学研究不反对引用前人和别人的研究成果,但是要引用有坚实研究基础的、科学可靠的成果,否则一旦你引用的这个成果被推翻,你的结论就自然被推翻。有时候我们会引用某位领导人讲的某一句话作为自己某个观点的佐证,或者作为自己阐述某个问题的起点,都是常见的,无可厚非的,但是务须引得贴切,同样要有科学依据。
六、职业教育科研,要注意文风问题。
好的研究成果还要有好的表达方式。写文章是要给别人看的,写的人要为看的人着想。我们要学习毛泽东、邓小平、黄炎培、陶行知等老前辈的平实文风,使你写的文章、说的话,尽可能让读者看得省力,看了容易明白,要努力做到“深入浅出”,千万不要“浅入深出”。此外,是一种具体说法,就不要随意上升为“××论”;是一种具体做法,就不要随意上升为“××模式”;是一些资料的罗列,不要随意上升为“论文”;是一本情况概述,不要随意上升为“××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