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职教理念

2024-10-06

现代职教理念(精选6篇)

现代职教理念 篇1

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和市场经济对技术人才要求的增加, 中等职业教育对社会经济的作用越来越明显, 切实深化中职教育改革成为满足我国社会经济发展、 促进教育健康发展的关键环节。 当前社会普遍存在重学历、轻技能, 重视普高、 轻视职高的思想。 人才价值观的错位, 使得家长不愿意让孩子上职校学一技之长。 在这样的局面下, 要使得中职教育健康发展, 我们就必须从教育理念、教学模式和评价体系方面进行切实转变, 适应教育形式的新发展。

一、以服务教学主体为目的转变教育理念

传统的教育理念是人们在传统智力理论与评价体系主导下的一种思想意念, 这一教育理念必然会指引人们用少数与智力相关的知识进行考试, 在测试中实现优胜劣汰。 如果中职教育仍然沿用这一教育理念指导教学, 那么势必导致急于求成的急躁情绪, 严重影响教育效果, 阻碍中职教育的发展。 因此, 中职教育改革要从教育理念上首先完成优胜劣汰式教育向赏识性职业素质教育理念的转变, 让“天生他才必有用”的思想观念指引教育教学行为。 相信中等职业学校的每位学生都有自己的强项, 有自己的学习认知风格, 我们要充分考虑他们的强项并创设适当情境, 最大限度地开发他们的潜能, 中职学生会同样出色。 只有这样, 才能使得处于极大困境中的中职教育切实服务教学主体———学生, 促使中职教学得以健康持续发展, 中职教学在整个教育体系乃至整个社会经济中才会有生命力和竞争力。 尽管当前国家教育主管部门出台了很多针对职教发展的好政策, 但是在落实政策的过程中往往依然面对很多阻力, 这就要求中职老师做好政策的宣传者和落实者, 和国家教育主管部门同步做好各项工作。

二、以素质教育为目的转变教学模式

相对于普通高中的统一化教育, 中职教育具有独特个性。 在提倡素质教育的今天, 对于中职学生在教育需要一套与之相适应的教学模式———“量身定制”。 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考虑到每个学生的强项和弱项, 根据学生的学习基础、个性特长改进教学方法。 教师在教学中要时刻关注学生, 从小处着眼、 从细处着手, 仔细观察、耐心引导、个别辅导。 教师要把每节课、每次活动都作为学生进步的一个起点, 不照本宣科, 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要善于捕捉学生的闪光点, 哪怕是小到不足为道的进步, 我们都要给予鼓励、肯定他们。 不以考试分数为衡量标准, 这样学生对考试失利的压抑感就会自然减退, 自信心就会增强。 我们要做好学生顶岗实习工作, 当学生能把自己在学校所学的知识运用于实践的时候, 就会产生成就感, 从而增强学习信念。

中职教育要体现出“以学生为主体, 积极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中职学生的起点不同、跨度大, 学生对学习的兴趣、 理解能力、接受能力不一致。 如果教师一直沿用传统的“师道尊严”模式教学, 学生围着老师转, 就无法真正走进学生, 发现学生的个性特长, 难以完成个性化教学。 教师要转变教学模式, 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 教师在一旁引导、解惑, 帮助学生健康成长。 为了顺应时代发展, 学生接触了很多网络知识, 我们可以采用现代化的网络教学方式, 利用多媒体教学等多种方式开展教学, 极大地提高教学效率。

三、以综合发展为目的完善教学评价体系

新的教育模式能否顺利推广, 是否真正适合实际情况, 关键是教育的评价机制的优劣。 传统的普通教育采用的是单一的智力测试评价体系即一考定胜负, 分数决定一切。 这种机制对于选拔人才无疑是一种简洁、方便的途径。 但对于中职生来说肯定是不适合的, 九年的义务教育, 让他们吃过苦头, 经历了一次或多次失败。 如果中职教育也采用这种评价体制, 那么这样不仅不会激励他们, 反而会进一步打击他们, 使他们彻底丧失进步的信心。 因此, 教师要建立“阳光”的评价机制, 由单一的评价向多元化评价转变。 在这种体制下教师可以将某个学生的平时表现、 在各种活动中取得的成绩按照一定的比例统统纳入其中。 这样, 对于学生来说既是一种激励又是一种约束, 对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生活习惯也是一种促进。 所以, 教育评价体系实质上是教育教学改革的指挥棒。 好的评价体系既能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责任意识, 又能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更是教学改革的关键。 中职教师不仅要从事日常教学, 而且要学会并善于发现每个学生的优点所在, 从他们的优点之处采用多种评价方式挖掘学生的潜力, 相信通过多种评价方式, 一定能够增强学生的自信心, 让每个学生都可以坚信原来自己也可以做得更好。

总之, 作为我国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的职业教育在社会进步、经济发展中的地位日益显著。 中职教育直接服务于社会, 它与社会经济的密切性就决定了其改革的必然性。 中职教育的发展现状体现出教学改革的迫切性, 它是任何一种传统的教育模式都不可替代的。 中职教育面临的问题还有很多, 本文只是从教育教学的三个层面上加以阐述, 中职教育改革涉及面广, 不是三言两语就可以涵盖的, 有待在以后的教学实践中摸索、探讨。

摘要:中等职业教育对社会经济发展的作用越来越明显, 切实推进中职教学改革已成为教育发展的重要任务之一。然而目前的中等职业教育在社会上的地位并不高, 在多数家长根深蒂固的思想中还是认为只有普通教育才是出路。学校在教育方法、课堂教学模式等方面存在诸多问题。要使得中职教改取得实质性进展, 教师就有必要转变教育理念、改革教学模式和改进教育评价体系, 促进中职教学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关键词:中职教育,教育理念,教学模式

参考文献

[1]李永升.浅谈中职教育教学的转变[D].中小学教育, 2013 (2) .

[2]陈焕钊.优化课堂结构提高教学质量[M].西北医学教育出版社, 2001.

[3]唐松林.创造性教学模式[J].外国教育研究, 2001.

现代职教理念 篇2

信息来源:中国教育报

■姜大源

问题的提出:职业教育缺乏自己的学科话语权

在当今中国的师范教育或教育学领域内,在许多著名的师范大学学府里,学生数占高中教育一半的中等职业教育,和学生数占高等教育阶段一半的高等职业教育,始终处在一个非主流的、没有或极少话语权的尴尬境地。

这是因为在我国学科学位领域以及师范教育领域,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之间,在学科上是层次关系:处在一级学科普通教育(学)之下的二级学科的从属位置。其结果不仅导致职业教育学科地位低下,而且导致其社会地位低下,大大限制了职业教育的内生发展,也使得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构建,缺乏科学的学科理论支撑。一个支撑中国经济发展的职业教育,却没有一个支撑其自身发展的学科平台,这不能不说是一个令人匪夷所思的现象!

长期以来,企图在普通教育的基础上为职业教育及其发展提供理论支撑的努力,出现了逻辑的悖论。这是因为寻求职业教育学科地位的首要问题,是确立其基准科学的定位。但是,如果从层次上将职业教育学置于普通教育学之下,那么职业教育的专业教学论要么从属于普通教学论领域里的专业教学论,要么从属于工程(技术)教学论甚或科学教学论范畴里的专业教学论。倘若如此,职业教育的类型特征及其内生的发展指向又何以体现呢?无疑,职业教育的发展及相关研究的一个最重要任务,是要探求如何从教育类型的角度赋予职业教育(学)一个与普通教育(学)以同等学科地位的理由。

问题的实质:跨界是职业教育学科的基本特征

“以就业为导向、以服务为宗旨”的职业教育,其“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办学思想和人才培养模式,突破了传统的企业培训和传统的学校教育的“围城”而彰显出其明确的“跨界”特性,它集中体现在:其一,职业教育跨越了企业和学校的疆域,既要关注企业发展的需求,又要关注学校发展的需求,亦即要关注现代企业与现代教育的发展理念的融合。在这里,相对于学校教育学又出现了企业教育学的概念;其二,职业教育跨越了工作和学习的界限,既要把握工作的需要,又要把握学习的需要,亦即要把握“做中学”与“学中做”的学习途径的融合。在这里,相对于学习教育学也出现了工作(劳动)教育学的概念;其三,职业教育跨越了职业与教育的界限,既要遵循职业成长及技能形成的规律,又要遵循教育认知及知识学习的规律,亦即要遵循职业发展规律与教育发展规律的融合。在这里,相对于普通教育学则出现了职业教育学的概念。也就是说,职业教育寻求的是个人职业生涯进程的规律与个人认知学习进程的规律的集成。

这表明,普通教育往往只有一个主要的学习地点——学校,因而其教育教学要基于教育的认知规律,是在“去情境化”的学校定界地展开的;而职业教育必须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学习地点——学校和企业或其他社会机构,因而其教育教学要基于职业成长规律与教育认知规律的结合,是在“在情境化”的校企跨界地展开的。显然,普通教育所涉及的领域只是“教育—学校—学习”,而职业教育所涉及的领域,除了“教育—学校—学习”,还有“职业—企业—工作”。换句话说,职业教育涉及的领域是普通教育的一倍。

所以,一方面,职业教育是一种与经济结合最为紧密的教育,要为经济发展服务,必须以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求——就业的需求为导向;另一方面,职业教育还是一种与人职业发展结合最为紧密的教育,还必须以人本发展——职业生涯发展的需求为导向。毋庸置疑,职业教育作为一种教育,必须关注人的一生发展,不能只关注企业、经济的功利性目标,还必须关注教育人本性目标。这是跨界的职业教育必然导致的跨界思考。

问题的解决:赋予职业教育(学)以一级学科地位

跨界的职业教育的思考,既要关注职业对教育的影响,又要关注教育对职业的影响。所以,职业教育除了涉及普通教育里的学校教育学、学习教育学和普通教育学的组合外,还涉及企业教育学、工作教育学及职业教育学的组合,这是普通教育中不涉及的。显然,要明晰职业教育的学科地位,至少还要在上述与普通教育不同的三个概念的基础上,对三个学科理论问题给出科学的回答:一是关于职业本原的研究,二是关于职业科学的研究,三是关于职业教学论的研究。普通教育无法回答这些问题。

第一,职业本原的研究涉及职业教育存在与发展的基础。研究职业本原,就要研究职业教育的职业属性。其范畴应包括职业哲学、职业历史学、职业分类学、职业术语学、职业心理学、劳动医学与职业医学、职业社会学、职业法律(包括职业教育和培训的法律及职业从业的法律),还有职业教育学和职业教学论。这是一个与职业相关的学科的总框架,其所蕴含的内容和涉及的学科领域之丰富与广博,应该说已具备了作为一个与普通教育学同等地位的一级学科的基本条件。职业教育是作为通过教育途径来获取合适的职业资格的教育,就必须研究职业,这一特殊性突显其不可替代性,也意味着必须以职业为对象开展对职业教育的学习问题的研究。

第二,职业科学的研究涉及职业教育的基准科学。面对众多的社会职业和对其予以教学论处理的符号化教育编码——专业(教育职业),职业教育缺乏与之对应的具有自身特色的基准科学,以至其教学设计不得不建立在与其名称相近或类似的技术科学、工程科学、经济科学或管理科学的基础之上,而这样的处理并不符合职业教育的类型特点。要把关于职业(包括社会职业和建立在社会职业基础上的教育职业——专业)和对职业教育至关重要的“所有的认识”看成是一类科学,并在此基础上创建一门独立的学科理论,就要从职业教育的视域,一要对职业工作所运用的事实知识和方法知识进行研究并使其系统化,二要对与之紧密联系的相关科学所需阐述的事实知识和方法知识进行研究并使其系统化。所以,职业科学不是一般意义上的“关于职业的理论”,而是包括理论与实践两个方面的科学,即整合工作过程与学习过程的科学。

第三,职业教学论的研究涉及职业教育的教学过程。必须对“专业教学论”的概念及其决策理论有全新的解读。基于知识存储的学科体系的专业教学论,对学习内容选择的参照系是与专业对应的各“专业科学”知识的总和,是在职业资格框架内从相关专业科学里导出的、具有职业特殊性的专业内容。但是,由于职业劳动的复合性,基于知识应用的职业教育,其“专业”(教育职业)挣脱了传统的学科专业唯一性的桎梏,已非学科体系意义上的“专业”。这就很难为职业教育的每一专业(教育职业)都确定一个与之完全对应的基准科学——专业科学。由此,采取建立在教育职业概念之上而以职业科学为基础的教学论,即职业教学论或“职业的教学论”,就成为职业教育的教学依据。它不再以“专业科学”为逻辑起点,不再强调由专业科学导出的基础性和专业性内容,不再强调建筑在此基础上的专业学科系统和专业学科结构的学习,而是将职业及其领域作为连接该职业领域内教育职业(专业)的纽带。这种由社会职业导出的教育职业(专业),必须根据社会职业的工作过程、工作要求和工作范围来开发特定的教学方案——课程。鉴于此,处于职业教育“教”与“学”过程中心的,也就不再仅仅是专业理论内容的复制,而更多的是经由职业实践——工作过程分析和归纳所确定的、基于知识应用的职业能力的培养。

上述关于职业、职业科学和职业教学论的研究,是在职业教育学这一宏观平台上进行的。可以认为,职业本原是关于职业的本质与起源的学说,职业科学是关于职业及其教育形式的普适性和基础性的学说,职业教学论是关于职业教学的内容和手段的学说,而职业教育学则是涵盖了职业、职业科学和职业教学论的、关于职业研究与教学研究的综合学科,是研究基于职业成长的教育规律的教育科学。因此,现代职业教育的基本学科框架,呈现为一种“职业—职业科学—职业教学论—职业教育学”的架构。

现代职教理念 篇3

【关键词】双元制 职教模式 经验借鉴 理念更新

【中图分类号】G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08-0197-01

在全市深入贯彻落实《中共重庆市委、重庆市人民政府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技术教育的决定》(渝委发[2012]11号)和《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国发[2005]35号)等文件精神之际,借我校国家改革发展示范中职学校建设之机,本人有幸到德国学习先进的“双元制”职教模式。在德国通过学校学习、企业考察、科研院所访问等形式,从不同角度实地考察了德国先进的职教模式,亲身体验了坚持以学生为课堂教学主体地位的先进教学方法,感悟了其先进的职业教育理念,对促进我国职业教育理念的转变大有裨益,现就具体感受刍议于后,以期对转变我国职业教育理念有所帮助。

一、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模式的概况

德国“双元制”职教模式,其学制设置为2~3.5年,生源对象是中学毕业生,智力特征以形象思维为主,培养目标为一线技术操作人员,学生接受职业技能和职业思想培训是在企业和职业学校交替进行的,其中约60%-70%的时间在企业学习操作技能,40%-30%的时间在职业学校学习理论知识,课程设置以岗位职业能力需求为核心,技能课与岗位对接,理论课与专业对接,如此,技能过硬,理论够用;既有针对性,又有综合性;既培养了学生综合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又提高了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显著的特点就是学习过程与生产实际紧密结合,培训目标更符合企业岗位的需要;企业积极广泛的参与,充实和提升了学校专业师资水平;企业真实生产环境及先进设施设备的体验,让学生尽早的明确了未来工作的方向,增强了职业培训的预期目标和学习的动力;职业资格准入的严格控制,助推了社会参与职业教育培训的力度。

二、对我国职业教育理念更新的启示

1、树立职业教育具有市场产业属性的理念

职业教育的产业属性,即市场性,马克思曾将产业表述为“从事物质性产品生产的行业”,也正是由于产业的“物质性产品生产行业”的定位,职业教育始终没有被赋予产业的属性,属于带有公益性质的事业单位,由政府举办并承担所有责任。但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和对外开放格局的不断深化,服务业和各种非生产性产业的迅速发展,产业的内涵发生了变化,不再专指物质产品生产部门,而是指“生产同类产品(或服务)及其可替代品(或服务)的企业群在同一市场上的相互关系的集合”,随着我国教育体制的改革,特别是《民办教育促进法》的颁布实施后,职业教育也成了市场竞争的主体,面对优胜劣汰市场竞争法则,各中职学校要想在竞争中求得生存和发展,必须紧紧围绕市场机制来配置资源,包括专业设置、课程改革、招生就业、设备采购、后勤保障、师资配备等,同时,职业教育在国家教育体系中与国民经济产业联系最为紧密,可提高劳动生产率,推动经济长远发展,反过来经济产业的发展状况又影响着职业教育的发展,职业教育就表现出了物质属性的客观特征,所以职业教育具有产业属性,要办好职业教育,必须遵循市场规律,以企业家的眼光来治学,以教育家的眼光来治教。

2、树立职业教育具有终身教育属性的理念

职业教育既是就业教育,更是终身教育。我国职业教育的创始人和理论家黄炎培先生指出,“职业教育就是使无业者有业,使有业者乐业”,指的是无业者通过职业培训,获得技术能力,有业者通过职业培训,进一步提高技术能力,从而迸发出创造力,为所从事的事业作出更大的贡献。这就诠释了继续教育的内涵,也导出了终身教育的实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也指出,“到2020年,形成适应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产业结构调整要求,体现终身教育理念、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所以,我们必须转变观念,将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区别开来,不能再单纯的将职业教育看成是人生成长的阶段性教育,而应是生命不息,学习不止的终身教育,只有不断的参加职业培训,不断的提升职业能力,才能更好的适应和服务社会,才能更好的实现我们的人生价值,同时,也要坚持在终身教育理念的指导下来发展职业教育,这样,才能更好的将职业教育发展成为面向人人、面向终身、面向未来的教育,才能更好的增强职业教育的吸引力和发挥职业教育的社会服务功能。

3、树立职业教育具有社会化属性的理念

职业教育的直接功能就是对劳动者开展职业技能培训,使“无业者有业,使有业者乐业”,但这只体现了其职业技能培训的基础性作用,对于我国这样一个劳动密集型产业大国和劳动者众多且职业技能普遍低下的现状,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更具有重大的社会性。所谓职业教育的社会性,黄炎培先生最早指出,职业学校“从其本质来说,就是社会性;从其作用来说,就是社会化。”笔者认为,职业教育的社会化服务功能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使“无业者有业”,就解决了无业者及其家人的生存问题,属于民生范畴,体现了开展职业技能培训的本质和目的;二是使“无业者有业”,可以减少社会闲散人员,有利于维护社会的稳定,是开展职业教育的内在要求和动力;三是使“有业者乐业”,进一步提升了劳动者的职业技能,能将新科技、新工艺尽快的转化为现实生产力,更好的推动社会经济的发展;四是随着教育体制的改革,积极鼓励、引导民间资本、企业、社会团体举办职业教育,更体现了参与职业教育的社会性。

4、树立职业教育要培养学生职业迁徙能力的理念

虽然职业教育的本质是培训职业技能,让“无业者有业,有业者乐业”,但由于教育本身具有的滞后性,面对瞬息万变的就业市场和岗位需求,缺乏有效的应对措施,致使学生毕业即失业的现象多有发生,所以,在开展职业技能培训的过程中,必须紧紧围绕市场办学,突出以“素质本位“的职教改革理念,构建基于岗位能力要求的课程体系,既要重视技能培训,更要注重对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增强学生的职业迁移能力,避免就业即失业的尴尬局面,同时也是增强职业教育自身吸引力的重要举措。

总之,思路决定出路,要办好职业教育,必须努力转变思路,敢于打破陈规,勇于更新理念,充分认识到开展好职业技能教育,是关系到国计民生的大事,是关系到国家发展和稳定的大事,是关系到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大事,必须以改革家的勇气、企业家的眼光、教育家的胸怀来推动我国职教事业跨越式的改革和发展。

参考文献:

[1]杨晓霞,张尚斌.市场经济条件下教育的公益性与产业性的关系演变[J].广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08)

现代职教理念 篇4

——四川省孝泉师范学校校园文化建设探索与实践

摘 要:校园文化建设不仅需要营造一种现代教育氛围,更需要吸取优秀传统文化精髓,才能建设出独具特色的校园文化,避免“千校一貌”的情况出现。四川省孝泉师范学校办学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又坐落于历史文化名镇上,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将古镇文化、孝文化、师范文化与现代职业文化有机的结合起来,形成了学校独特的校园文化。学生在这种校园文化浸润中成长,规范了学生品行,陶冶了学生情操,夯实学生职业技能,从而实现了校园文化建设目的。

关键词:传统 现代 职教 校园 文化

四川省孝泉师范学校坐落在闻名遐迩的二十四孝之一的孝泉镇,具有六十多年办学历史,积淀了丰富的学校文化。08年5.12大地震损毁了学校大部分建筑,在灾后重建和心灵重建中,古老的姜公殿和银杏树作证,坚强的孝师人通过认认真真探索,战胜了各种困难,本着“文化立校”和“文化育人”的宗旨,使古老的学校焕发出勃勃生机。

1、将厚重的学校文化底蕴与现代职业文化相结合,重建特色文化校园

省级文物姜孝祠坐落于校园内,著名的三孝园隔墙为邻,中华民族“二十四孝”中“一门三孝”的故事就出自这里,孝文化不知陶冶了多少代中国人。学校抓住灾后重建重大历史机遇,本着尊重历史、保护环境、可持续发展的原则,首先恢复姜孝祠正殿原貌,依旧复旧,加固古老的桂花园,新建连廊,将正殿与桂花园合为一体,与龙护舍

利塔相映成趣。所有建筑风格与姜孝祠正殿相匹配,以古建筑风格为基调,表现为坡屋面、小青瓦,又新增走廊、梯步、花台,既古朴、凝重,又有现代感,充分彰显学校厚重的文化历史底蕴和现代文化特色。学校还在姜孝祠正殿建成校史陈列室和期刊阅览室,在桂花园建成图书馆,使姜孝祠成为读书阅览的好地方。

学校修建了文化广场、读书广场和运动广场,铺花岗石凸显现代气息。所有建筑物之间的干道铺设沥青路面,在建筑物间建小憩园等景观节点,铺青石路,建休闲平台,砌梯步,顺势造景。各种体现职业特色的名言警句相崁其间,体现出现代职业教育浓郁氛围。

学校注重校园绿化,以银杏树和桂花树为主要树种,辅以香樟、蒲葵、玉兰、榕树、桃树、黄角树等,交叉种植,高低错落有致,层次分明。四季有鲜花、常年有绿草,银杏滴翠、丹桂飘香、绿草茵茵、绿树成林,使人心旷神怡、赏心悦目。

如今的孝师园显得古朴、典雅、精致,形成了一个颇具文化特色的教书育人环境。

2、发扬孝文化精神,彰显现代职业文化特色,构建和谐文化校园

孝文化是历史对学校最好的馈赠。在学校校园文化建设中,充分发掘、利用丰厚的孝文化资源,把传统文化与现代职业文化结合起来,培育学生的政治觉悟、人文情怀,形成了独特、靓丽的校园文化。

学校以重要节日为契机,以活动为载体,开展了系列“崇尚孝道、感恩奋进”的“孝”文化主题教育。一是教育学生感激父母的养育之恩。如每年开展“重走孝媳挑水路”、“为父母洗一次脚”等教育活动,引导学生回家积极参与家务劳动,努力学好专业本领,顺利实现就业,回报家庭,奉养家庭。二是感激老师的教导之恩。如开展“教师生日祝福”、“帮老师做一件事”等活动,引导学生感激老师的教导之恩,尊重老师的劳动,弘扬传统美德。三是感谢学校社会的关爱之恩。如开展“我志愿加入‘义工’” 和参与校内外公益活动等,引导学生常怀感恩之心,学好本领回报社会。

同时,学校注重发挥校园“美”的特殊教育作用,校园内宣传栏、板报、文学作品、伟人名言、古典诗词随处可见,健康向上的传统文化和职业文化遍播校园的每一个角落,成为学校的一道亮丽的风景线,对学生起到了潜移默化的熏陶教育,文明的精神充实每一个学生的心灵。

学校传承厚重的“孝”文化,彰显现代职业文化特色,已经取得良好的效果。正如家长们说的:“孩子长大了,懂事了。”

3、注重师德建设,丰富现代职业文化内涵,净化育人环境 “学高为师,身正为范”,一代又一代孝师人用实际行动践行着这一基本要求,形成了学校优秀文化传承至今。绝大多数老师们的家安在德阳,学校距离德阳有一小时的车程,多数老师星期天下午到校,星期五下午才回家;科任老师如果有晚自习辅导就住在学校,就是没有晚自习辅导,每天早上6点钟就得从家里出发了,下午7点钟才能回家。以校为家,无怨无悔,踏实工作,爱岗敬业,无私奉献是学校老师的真实写照。他们对承担的工作满腔热情,像对待自己孩子一样关爱每一名学生,既当良师又当益友,既教知识又教做人,成为学生的引路人。但自己的孩子上学、生病需要父亲母亲时,却不在孩子的身边;自己的父母过生日等,只能打一个电话,他们克服了许多常人难以想象的困难。就是在这样一个有着优秀传统文化的教师群体里,不断涌现出一批又一批师德高尚、业务

精湛的模范教师,为基础教育培养了一批又一批优秀教师,为完成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做出了突出贡献。

“学高为师,身正为范” 这种优秀文化传承给了学生,激励着学生成长为师德高尚的小学和幼儿园教师。在08年“5﹒12”特大地震发生时,涌现出一大批不顾个人安危的英雄教师:向倩、张辉兵、吉庆云、何仁贵„„他们都来自同一所学校——四川省孝泉师范学校。这些 “英雄教师”们用自己宝贵的生命诠释 “师爱”的真谛,铸就了伟大的丰碑,展现出生命璀璨的光芒和人性永恒的光辉。这是学校多年来一直注重师德建设,加强对学生职业道德教育的结果;是学校多年来推行“厚德载物,净化育人环境”,以“文化”育人的充分体现。

4、引进现代职业要素,重艺强技,突出现代职业文化特色 师范文化是学校最富生机与活力的特色文化,学校十分重视对师范生三笔字、普通话、唱歌、器乐、舞蹈、绘画、朗诵、即兴表演等技能培训。每天教室里传出郎朗的读书声,琴房里飘出悠扬的琴声,音乐教室荡漾出动听的歌声,声声悦耳。每周都有学生书法、绘画、手工作品等展览,一件件作品标准规范、精致美观,展示了学生良好技艺。每个班级毕业前举办一台毕业文艺演出,节目精心编排,精彩纷呈,综合展示了师范毕业生的才艺技能。在学校舞蹈练功房、礼堂、学术报告厅、教室、广场等每一个角落,每每能看到学生或独自、或在老师的指导下训练舞蹈、画画等艺体技能。这种传承下来的师范特色已经融入进师生血液,形成了一种割舍不断的师范文化。学校每学年都开展文化技能节和运动会,邀请学生家长和一些社会团体参加,来宾一致评价道:“这是一所充满活力极富文化韵味的学校。”

非师范类的职业教育,尽管办学历史不长,学校始终坚持“以服

务为宗旨,就业为导向”的办学目标。坚持“用社会及地方经济建设需要引领学校发展,用企业家的标准评定教学质量”的原则,深入开展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按“实习教师像工程师一样,实习场所像车间一样,学生实习作品像产品一样”的标准开展实习基地建设,已参照机械厂建成两个带航车的实训车间,一幢机电实训大楼和5个电子实训室,3个理训一体教室。各班每学期均按照教学计划安排2-5周专业实训周,进行模拟生产,分项目进行专业技能实训。聘请工厂一线技术员担任实训指导教师,大力夯实学生的职业技能。在德阳市职业技能节历次比赛中成绩优秀,突出了职业教育文化特色。

技能大赛:“领航”现代职教 篇5

今年大赛期间,召开了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印发了《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为职业教育改革发展指明了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在现代职教体系建设过程中,技能大赛如何能够继续发挥好引领作用,搭建起社会与职教的沟通桥梁,从而满足国家社会对高技能人才所需,可谓任重而道远。

大赛每年都在变化,但变化之中更有着不变的坚守,正如“无论路走多远,也不应忘记初心”。作为一项职教赛事,技能大赛其设计初衷就在于引领职业教育教学改革与发展,这是对职业教育本质的坚守。

当传统手工遇上现代职教 篇6

一、从艺术展览厅开始

每年秋季开学,丁蜀中专校紫砂专业的学生总是会享受到和别的同学大不一样的开学第一课——参观学校的紫砂艺术展厅,以此为起点展开他们的紫砂生涯。这成了学校的一个传统,也成了这个专业的一个特色。无论是原来已经接触过紫砂艺术的还是根本就对紫砂一无所知的,参观一遍这个展厅,浏览一遍那些琳琅满目、各具特色、古色古香的陶器,绝大多数学生都会对这古老的泥土上生发出来的千年不息的手工技艺表现出浓厚的兴趣,产生出强烈的跃跃欲试的渴望。

被誉为“东方明珠”的宜兴陶瓷历史悠久、名传天下,紫砂、均陶、精陶、青瓷、彩陶“五朵金花”各放异彩,独步千秋的紫砂陶堪称世界一绝。“人间珠玉安足取,岂如阳羡溪头一丸十”便是对紫砂陶艺的绝妙写照。宜兴丁蜀镇的窑场更是被誉为世界陶器的发源地。在丁蜀中专美轮美奂的紫砂艺术展厅里,蓝白相间、纯洁高贵的均陶,莹润典雅、美不胜收的精陶,冰清玉洁、神韵天成的青瓷,古韵新型、时尚实用的彩陶,五朵金花,千年文化,润物无声地给新同学上了紫砂手工技艺的第一课,也上了紫砂文化记忆的第一课。

为什么要创建这个展厅?

丁蜀中专校的马宇民校长:大的方面讲是留住本土的文化记忆,让学生真切地直观地感受到乡土文化中最精华的那一部分究竟有多么美。现代职教作为学校教育,传承文化是应有之义,传承乡土特色文化更是责无旁贷。只有让学生感受到本土特有文化的神韵并产生出热爱之情,才会激发出学生对于这门千年技艺的兴趣和热爱:怀有这样一分情怀的学生,学习手艺时便会带着一分对于这门手艺的敬畏,对于这门手艺代表的传统文化和精神的敬仰。乡土特色转化为学校特色,学校特色转化为学生特长。学生特长又继续转化为安身立命的本领,反过来这些本领能够安身立命又会推动更多的学生加入到本土传统技艺的学习中来,从而更加彰显学校的品牌与特色。这是一个虚实结合的过程,有这个展厅和没这个展厅,学生前后学习状态的对比我们是能敏锐地感受到的。所以,我们学校会继续充实优化这个展厅,放大它的文化和技艺上的带动促进提升的作用。小的方面讲,一切的手艺都始于模仿,模仿什么?模仿那些在陶艺发展史上具有节点意义、富有经典意义的作品。模仿需要眼界。传统的学徒跟着师傅在小作坊里学习,往往受限于眼界,起步时思路比较窄,理念比较旧。现代化的职教机构则可以利用自己的政策优势资金优势,单独创办这样一个陶艺展厅,汇集具有教学意义和欣赏价值的各种陶艺作品,让学生在起步阶段就有较为开阔的视野,就能感受到不同的流派风格,从而更加有助于促进学生手艺的成熟,促使学生在手工上精益求精。再小一点讲,这个展厅也是学生展示习作的地方。要想获得在这个精美的大厅里展示的机会,必然要在平时的手工练习中多练多悟多请教,做出令自己满意令老师满意的陶艺作品。这个展示厅在这个意义上,也是学生走出学校走向成功的一个助推器。

丁蜀中专校的陶艺教师汤泓:每年带着新生进入这个展厅,看着他们兴奋好奇的表情,听着他们不断发出的赞叹声。作为一个陶艺教师,也觉得肩上的担子很重。这个展厅,不仅是紫砂专业学生的第一课堂,更是我们专业教师永远的课堂。这是一个教学相长的好地方。

现代职教如何与传统手工相遇,这个展厅也许自有它令人深思的意义。

二、手工课堂的新元素

课堂掠影一:多媒体教室里,老师熟练地用Pf,r展示着各种各样的紫砂陶艺的制作工具:鲭鲛刀、泥搭子、木拍子、木转盘、线梗、竹算子、虚坨等,学生都能顺利地回答出每个工具的名字。接着老师提了一个问题:这些常用的紫砂陶艺制作工具具有哪些特点?学生们分小组展开了热烈的讨论。很快,各个小组开始汇报自己的讨论成果。互相之间有所补充,老师也参与进了这种交流之中。

执教者工艺美术师汤泓:现代职教课堂化教学组织形式中的小组讨论。是传统学徒制下的作坊授艺难以实现的。传统的作坊式授艺,一般都是师傅一边讲一边做,徒弟恭恭敬敬侍立一旁认真去听,很少有什么合作讨论、平等探讨。甚至有时候徒弟有了困惑都不怎么敢于向师傅讨教。而现代学校教育,特别是课程改革后,倡导师生平等,倡导合作讨论,倡导学生的主体地位和老师的主导作用,学习的软环境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师生平等有助于教学相长,合作讨论使得学生探究工艺细节的兴趣大大被激发。不仅如此,学生普遍重手工操作轻理论接受,由于需要教授一些关于紫砂陶艺的基础性知识和理论,小组讨论便有了用武之地,一些难记难背的基础知识和理论便可能通过小组讨论合作完成接受和理解的过程。

课堂掠影二:对于紫砂陶艺专业来说,更多的时候是把课堂放在了工场。艺术工场里,每个学生一张制壶的专用桌,桌上各种工具一应俱全,整个工场里拍泥坯的清脆声连成一片,偶尔一些学生互相讨论交流一下。最前面的讲台也是一张制壶的桌子,老师也像学生一样在打坯成型,并不时地走进学生中间,纠正学生的手型,削去泥坯上杂挂的泥料,指点学生换一个角度审视自己的坯型。

执教者工艺美术师胡云良:艺术工场是传统作坊授徒的放大版,这是传统手工被纳入现代职教体系的必然结果。教室化的工场相对于老式作坊来说具有它的优越性,首先是有了学习上的更强烈的仪式感,容易在这个大集体中找到专业认同感;其次传统手工技艺在入门阶段普遍都是枯燥乏味的程序性细节性的大量重复训练,每个步骤和工序都有着比较严格的要求和规范,教室化的工场教学正好可以在这个入门阶段发挥其特有的作用,同学之间互相切磋互相竞争大大降低了其中的枯燥性,激发了学生追赶超越力求合乎规范的志向。另外,大部分学生毕业后会进入到现代紫砂陶瓷工厂从事批量生产,因此这种教室化的工场也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现代工人意识。当然,相对作坊授徒的数目限制来说,艺术工场式教学也更有利于发现更多的富有艺术领悟力的可造之材。

课堂掠影三:这是一间特殊的教室,面积不大,装修简洁古朴。几个学生簇拥在一位满头银发的老人身边,老人手里拿着一把紫砂花货,一一指点着这把壶优点在哪里不足是什么。几个学生时而凝神听讲,时而主动提问。这间教室的门口挂着一块牌子:名师工作室。这位专心授课的老人叫汪寅仙,是中国工艺美术大师。

【现代职教理念】推荐阅读:

职教理念09-25

现代司法理念07-01

职教明珠07-20

职教论文05-23

职教现状06-19

职教研究06-26

中国职教07-27

重庆职教07-29

职教能力07-30

职教园区08-08

上一篇:中医药治疗癌痛下一篇:给排水和消防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