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教现状(共12篇)
职教现状 篇1
国家近年来多次提出“大力发展职业教育, 扩大职业教育招生规模”的要求, 并明确了职业教育改革的目标是:到2010年中等职业教育的招生规模达到800万, 与普通高中招生规模大体相当。这从政策上为我国职教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英语教学在当前的全球一体化形势下被强调到一个更高的层次, 但与此同时我们又不得不看到形势发展的另一面。
一、职业技术教育中英语教学面临的困境
1. 职校生源质量下降。
面对近年来高校的扩招, 社会对普高的重视使得职校面临着严峻的考验。职校普遍面对的情况是就业容易招生难。近几年来, 职校招生的重点已从城市转向农村, 有的学校农村生源的比例已达90%以上。生源水平总体下降, 文化基础课程度与以前相比有很大差距。这些都给职校教学工作带来了难题。英语教学在当前形势下面临的困难就更大:一方面是社会对学生的英语水平提出了更高要求, 另一方面却是生源素质比较低。
2. 职校生缺乏学习英语的动机。
社会对中专文凭不重视;职校强调操作能力;招生时承诺100%的就业, 学生认为英语不是技能。学生普遍缺乏学习英语的兴趣, 不能自觉地学习英语。
3. 职校英语教学人员和设施不足。
由于社会对职教不重视, 招生情况不好, 没有能力获得足够的教学资源。而职校对教学资源和人员要求相对较高, 对设施需求更是高过普高。大多数职业学校都按照教育部大力发展职教的要求, 把重点放在专业建设上, 而对文化基础投入相对较少。加之英语教师大都是从中学转来的, 或直接从高校毕业, 对工科专业知识处于了解和学习阶段, 一时无法构架起英语与其他学科间的桥梁。
二、努力寻求提高英语教学质量的方法
在职校从事英语教学十余年, 笔者一直在探索有效的教学方法, 这里提出几点看法, 以提高英语教学效果。
1. 以人为本, 从各专业实际需要出发。
首先, 摸清学生英语基础及兴趣, 找准方向, 帮助职校生树立学习英语的意识。职校学生有崇拜的对象, 喜欢和好学生交往。笔者在教学过程中, 注重给学生塑造几个“科目带头人”。寻找与专业有关、难易适中的英语材料作为补充。例如, 笔者在幼教班上课时, 让学生用英语讲故事。Honest是一种美德, 缺失它必会受到惩罚。The Boy Who Cried Wolf这则小故事说的就是这个道理。笔者先组织学生到电教室观看动漫片, 然后将其改写为短文。讲一讲a shepherd boy撒谎最后受到惩罚的故事。经过反复练习, 由一位同学首先发言, 教师给予肯定的鼓励, 其余同学也积极效仿, 还要求计入学期总评分。这样, 学生学习英语的积极性也就提高了!
2. 加强师生互动, 尽量避免“一言堂”、“满堂灌”的教学方式。
传统的教学模式都是以教师为中心, 学生跟着教师的指挥棒走。90后的学生思想更活跃, 作为教师应走到学生中去, 注意学生关心的问题, 并加以引导。在一次课中, 笔者在介绍favourite这个生词时, 说到“最爱”这一层意思, 比如:Delicious foodis my favourite.Can you tell me what’s yourfavourite?很多同学发了言, 一位同学回答“music”, 还要求学唱英文歌。笔者找来Five Hundred Miles, Jingle Bells, Yesterday Once More等, 放给学生们听。他们觉得很优美, 选了一首Five Hundred Miles学唱。这首美国乡村歌曲是表达年轻人离家到外谋生的心声。学生们很快就朗朗上口, 他们自信心提高了。英文课教会学生享受学习的快乐!一位学生有感而发地说:“学会英语也很好, 很有用, 也很快乐!”
3. 采用灵活的教学方法, 辅助相关的专业, 提供相关的训练。
在职校中, 英语是一门文化课, 有些会针对不同的专业配备相关的英语教材。例如:文秘专业开设《饭店英语》。这本教材是以短篇对话形式编排的。笔者根据教材内容和形式的特点, 将每一篇课文设置成一个topic。让学生寻找partner, 在课前将对话的人物、事情、经过、发展、结果都找出来, 课堂上分小组来完成不同任务。例如:用中英文讲课文大意;搭档练习对话;将课文的情形展示出来;其余的同学练习听力。教师当主持, 把控好时间。由于课文难度不大, 学生准备充分, 效果颇好。学生对饭店服务渐渐熟悉, 许多同学就业选择了宾馆服务行业。教师联系相关的职业内容, 将教材全程运用, 能使学生在课堂上就感受到英语学习的用处。
4. 积极开拓职校生的视野。
英语教材中提供了许多西方国家的文化背景知识, 笔者注意引导学生进行比较。例如, 在介绍Christmas Traditions一文时, 西方Christians以Christmas Day为新年, 为了庆祝Jesus Christ的诞辰, 人们在这一天互换礼物并用Christmas trees来装饰家。Santa Claus给孩子们带来新年礼物。人们到教堂里点上蜡烛, 唱赞歌。而在中国, 以农历1月1日为新年, 有吃“年糕”和饺子的习俗。每个国家的新年各有浓厚的民族特色, 有些学生第一次知道这种文化差异。在外企、合资企业工作或是出国务工, 部分职校生的就业会面临环境变化带来的文化差异, 所以了解一下很有必要。学生的思想空间有了拓展, 也就产生了文化交流的愿望。
5. 完成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过渡。
职校学生的初中英语基础差, 笔者从字母语音开始教起。运用如New Concept English做教材, 要求学生上课认真学, 课后无需花多少时间。学校规定的教材则当成泛读材料, 了解相关知识, 提高学生思想素质, 而非为了考试。例如, 在讲解高级英语教材Dealing With Waste一文时, 提到了人类为环保所做的许多工作, 学生反响强烈, 许多农村学生认为工厂办到了农村, 家乡被严重污染了, 没有任何环保措施。笔者把课题提升到新的高度, 指出环保、节能减排是一个很严肃的问题。随着科技的进步, 工农业各个产业的发展, 如何节能减排、如何保护环境日益得到人们的关注, 提出了低碳、循环利用等。学生们的思想渐渐在英语教学中丰富起来。
职校的英语教学方法还有待进一步提高。作为职校英语教师, 我们需要更加努力提高专业英语知识, 积极和各专业知识相接轨, 构架起学科间的桥梁, 让英语教学更好地为职教服务, 提高职校生专业知识层次, 努力培养社会所欢迎的技术人才。
摘要:本文提出在英语教学中采用多种教学方法, 合理利用资源, 改变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 从而激发学生的英语学习热情, 提高教学质量, 达到英语教学真正为职教服务的目的。
关键词:英语教学方法,学以致用
职教现状 篇2
(一)兼职教师的来源高等院校与企业生产一线的专家、工程师和高级技师由于五年制高职院校专业设置要与市场需求紧密结合,要随着市场需求的变化而调整,灵活性较大。因此,国家有关部门对五年制高职院校的专业设置给予了比较自由的空间,高职院校可以根据市场需求和院校的师资、设备、原有专业以及与社会的联系调整原有专业,开发新专业。高职院校的专业设置处于稳步、快速发展的状态,一般都在10个以上。由于专业设置数量多、涵盖面广,涉及多种行业、多个企业,仅凭高职院校或某一个系(部)一己之力很难满足师资需求。为了符合五年制高职的教学要求,对一些实训实验较多、较新的专业主要从高等院校与企业生产一线聘请专家、工程师以及高级技师等,强化五年制高职院校的实践教学。[!--empirenews.page--]企业和高等院校的退休专家由于在职的高校和企业的专家都有自己的本职工作,平常也较忙,有时教学工作会与单位工作相冲突。如果直接聘请已经退休的专家和学者,问题基本可以解决。在读的硕士研究生和博士研究生一些在读的硕士和博士研究生为了贴补生活费用,常在校外寻找兼职工作,而五年制高职院校也希望有一部分具有最新专业知识和技能的教师,所以就直接聘请在读的研究生。他们一般具有最新和最前沿的知识和能力,对本校教师知识的更新和产学研结合能力的加强可以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刚毕业的本科生和研究生有些刚毕业的本科生和研究生由于暂时没有找到合适的工作,因而到五年制高职院校应聘为兼职教师。具有某一方面丰富经验的自由职业者社会上有一些没有固定职业的自由职业者,由于在社会上长时间的磨炼,在某一方面具备了非常丰富的经验,例如在企业中搞销售的人员以及在社会上做中介的人员等等。聘请他们可以使学校了解哪些专业是社会急需的专业,同时也可以使学生踏入社会少走一些弯路。
(二)兼职教职的积极作用可以降低办学成本,提高办学效益聘请兼职教师,有利于充分发挥社会人才资源的作用,减少固定编制,提高办学效益。另外,兼职教师如果责任心不强或教学效果不好,学校可以直接辞聘换人。而专职教师如果出现此类情况,经培养仍不符合教师要求的,学校尚需为其调换工作岗位甚至背上沉重的包袱,这对学校的资源配置及其办学效益显然不利。同时,兼职教师只拿课时酬金,远比专职教师薪金要低,据不完全统计,一般情况下兼职教师的课时酬金只是专职教师年薪的三分之一左右。可以弥补五年制高职专职教师数量的不足随着五年制高制的快速发展,办学规模越来越大,五年制高职院校师资整体数量严重匮乏。从湖南六所高职院校的统计数据来看,师生比平均为25.1∶1,尽管如此,这些数据多少都含有一定的水分,又如浙江省这一比例的最高值达到39.8∶1,远远高于教育部规定的高职生师比的合格比值(18∶1)。所以,五年制高职院校的教师数量远远跟不上学生数量的增长,而聘用一定数量的兼职教师可以弥补和缓解生师比过大的矛盾。[!--empirenews.page--]可以改善五年制高职的教师结构五年制高职院校的教师队伍从学历结构、职称结构、年龄结构、“双师”素质结构及专业知识结构来看,都存在较为突出的问题。年轻教师比例过大,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中老年教师比例很小。2005年,教育部组织专家对6个省53所高职高专院校的评估工作进行了抽查。结果表明,在二级指标“师资队伍建设”方面,有13.2%的院校处于C等级,有75.5%的处于B等级,处于优秀等级的仅占11.3%,这是所有15个二级指标中评估为A级的最低比例。通过引进兼职教师,学校可以从各个方面平衡原有教师的结构。可以提高五年制高职实训教学总体水平由于兼职教师主要从企业及社会上的专家、高级技术人员和能工巧匠中聘请,所以,可以大大地提高教师队伍的实践动手能力,同时也可以增加学生的动手机会。可以加强五年制高职学校与社会、市场及企业的联系由于兼职教师可以直接从其他高校知名教师和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具有较高学术水平或丰富实践经验的人员中挑选聘用。因此,有益于拓宽学生的信息来源,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缩短学生毕业后适应社会的时间,同时还能扩大学生的就业渠道。可以加强五年制高职的校企合作与产学研结合由于兼职教师都是来自企业一线的工程师、技师及相关领域的专家、学者,他们作为兼职教师,既了解企业最新的发展情况,又了解学校的情况,在他们的参与下,校企合作与产学研结合相对容易搞好。
浅谈我国职教培训之现状 篇3
一、企业现状:难解困扰难题
1.瞻前顾后的思想
企业因地制宜、一企一策的教育和培训,通常具有投资少、见效快、形式多样、方法灵活等特点。但在现实生活中,有的企业领导却对这项工作认识不足,只注重从国家专业学校等“外部”招纳人才,而不注重自己培养。如有的把职工入厂教育、岗前培训和岗位充电视为社会或职工自己的事,对职工培训工作瞻前顾后,总认为在用工制度越来越活、人员跳槽日益频繁的今天,在职工教育培训上投入资金的风险太大(怕培训后留不住人才),因此,把压缩职工教育培训费用也列入企业增收节支内容而大砍特砍职工应教应培项目。如此“竭泽而渔”地对待职工教育培训,既不利于凝聚职工,也无益于引进人才,极有可能在最终葬送职工前程的同时导致整个企业的“毁灭”。
2.形式主义的说教
目前,在一些企业特别是国企里,至今游离于市场经济的职工教育培训仍然不少,典型的有:“过场型”培训。如为了完成上级下达的培训任务和应付检查验收,有的出一套题印成考卷让职工照“本”答以示教育;有的会议抽闲讲几句,凭空编造上报“以会代培”。二是“报告型”培训。如每次培训,领导主讲成惯例,讲课脱离教材甚远,以谈工作代替培训的现象相当普遍。三是“吹牛型”培训。不顾实际,离题乱吹。如有的把社会上道听途说或外出游览观光时的所见所闻当培训内容,结果讲者津津乐道,听者不知所云。
3.学用分离的学习
在有的企业,培训工作偏重理论,太多局限于做读书游戏,好像只要将书本上的东西学一学、考一考就算达到了目的。这使大多数接受培训的职工不仅收效不大,而且学用分离。如有的举办新工人入厂安全培训,整天从理论概述到专业术语,从工作感受到纪律强调,结果大家越听越不明白,考试时虽然个个成绩不错,但到了具体工作中或面对问题时,却一筹莫展,工作一再出错。职工说这样的学习培训没有多大用处。
4.目光短浅的培训
据调查显示:在日本,工人文化程度每提高一个等级,技术革新者的人数就增加6%,工人提出革新建议一般能降低成本10%~15%;而受过良好教育和培训的管理人员,因创造和运用现代管理技术,则有可能降低管理成本30%。在我国,据某市调查统计,经过培训的职工与未经过培训的职工相比,完成产品高出10.8%,产品合格率高出6%,工具损耗率低40%,创造净产值高90%。这说明,人力资本的投资回报率是相当高的。然而,在我们的不少地方和企业,培训工作却收不到这样的实效。重庆川煤九处等国有大中型企业的职工教育工作者分析认为,一些企业目光短浅,把职工教育培训看作负担的主要原因。如有的企业搞培训,仅为完成上级规定的培训期数跟人数;有的企业认为生产骨干、核心人才本来就优秀,业务和管理离不开他们,所以不安排他们参加培训,而把培训当成安置下岗、赋闲人员的一种措施。
二、职工选择:我要“适销对路”
在企业内部环境、职工自身条件发生很大变化的现在,班组职工对职教培训的形式有了更实际的要求和选择,他们呼吁:改变传统的培训模式,从实际出发,按需施教,保障职工对新技术新技能的受益权。那么,哪些培训“适销对路”、众口不再难调呢?在最近对河北唐山开滦集团公司下属的部分矿厂班组职工的走访调查中得知,有六种类型和内容的职教培训受到职工的广泛欢迎或认可:
1.技工自编自讲式培训
班组工人技师、能工巧匠、先进操作法的发明者,将自己摸索出并已被生产实践证明行之有效的新技术、新工艺写出来,或编写成书、或撰集成教材,由企业工会或职教部门用于形式不一的岗位技术培训、使用操作技能培训。这样的教材紧贴职工岗位生产实际,直观性强;教员又是职工熟悉的工友,因而广受职工欢迎。班组职工对此评价说,我们听得懂,领会得快,掌握得容易。
2.互动式座谈培训
职工希望:将过去“课堂式”培训改为“座谈式”培训,大家围坐在一起,教员主讲,职工参与提问、讨论,各抒己见。这种培训实在、实用,效果好,避免和消除了“教员只管讲,职工只去听,各管各的”弊端,据荆矿曹姓技师介绍:座谈式培训较好地解决了青年技工和技术素质低、理论基础差的职工在课堂上看不懂又不敢提问的问题,做法可行。
3.班前一题、班后一课引导式培训
以基层班组作为培训组织,由工人技师或技术尖子从生产实践中的技术难点、安全生产中的关键环节、重点部位的操作要求中选题,在班前会上公布、班后集中职工进行一题一讲。由于此法简便易行且结合岗位工作实际,所以很投职工口味,班组长也感觉容易组织操作。
4.针对新技术讲座式培训
在被调查的班组技工中,100%地欢迎针对性强的专题讲座,他们还用实例证明:一个车间在引进了国外先进生产设备和工艺后,为了使最后的装调工序职工都能掌握其工艺,班组举办了专题技术讲座,由担纲的工人技师和车间工艺工程师主讲。尽管是在班后,可参加讲座的除了本班组的全体职工外,还有其他工种的近百名职工。职工们希望,新设备、新技术在投入使用前,都应举办专题技术讲座并形成制度。一位钳工师傅说:学习的内容新,还适用,哪有不愿学的道理呢?
5.启发式“创造学”培训
“创造学”培训以其丰富精炼的创新技巧吸引了职工,引发了职工的创造性思维,增强了职工的创造开发能力和实际应用能力,职工情有独钟。据开滦集团工会介绍,他们去年组织的103场次创造学培训,就有4286人次劳模、工人技师、班组长和生产技术骨干参加,推进了车间班组职工“五小”(小革新、小改造、小发明、小会诊、小窍门)技术创新的开展,去年全公司实现“五小”创新成果1048项,其中有3项获得国家专利。
6.以练代培式培训
如今,班组职工在工余时间愿意参加一些既与自己的生产活动有关,又带有知识性、思考性、竞争性和趣味性的活动。比如,车间或班组开办以学习专业技术知识为主的“技术之窗”和“点将台”,开展与之相配套的技术练兵、比武,很容易调动起职工学技术技能的热情。能在点将台上答对一道题、在操作场上展示一手技艺,这本身就是对职工的一种激励。这种实践型的提素形式能营造出鼓励职工自觉学习掌握技术技能、进取向上的氛围,特别适应车间班组作为一项经常性的培训活动组织开展。
职教培训只有与职工“适销对路”了才能见效,管理者应当站在职业和职工两个角度全盘考虑,才能做到与时俱进,才能使职教培训迎来有一个春天。
职教现状 篇4
一、职教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现状
目前,随着社会和工作的需要,高职专业教育具有的较强专业技能培训,越来越成为学生择校的焦点。但是,在就业困难和就业压力“两座大山”的压迫下,虽然许多高中职院校也认识到人文素质教育是高中职教育不可缺少的重要部分,却仍然有意无意地忽视了对学生的人文素质教育,很多高中职院校的专业设置、课程教学等都是围绕市场需求而动,这就必然造成了在一定程度上对学生人文素质培育的忽视。
在高中职院校中,人文课程的开设除思想政治课以外,几乎都是空白,即使有也是以选修的方式居多。而在高中职院校任教的教师中,对人文教育有一定了解的教师也不多。在整个学习过程中,大多数这类学校的学生把主要精力放在了专业知识的学习和培训上,对人文社科方面的课程不感兴趣,更没有投入更多的精力接触和学习,以至于毕业后对人文社科知识“知之甚少”,缺乏对社会的深入认识和对人生的理想道德信念的树立,从而导致“半个人”或“工具人”的出现。这种纯技能的教育模式值得我们深思。
通过一些问卷调查,我们发现虽然当前全国高中职院校的人文教育取得了一些成绩,但地区发展不平衡,学校人文素质教育水平差距大等诸多问题仍然存在,其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人文素质教育尚未被列入学校的整体教育规划,造成人文教育作为可抓可不抓的任务而疏于关注,使得人文素质教育在高中职院校的缺失、弱化和边缘化;第二,高职学生的人文素质亟需提高。由于高中职学校学制短,生源参差不齐,来源地区有所限制,使得在对这部分学生实施人文素质教育时存在很多不利因素;第三,高中职院校的人文素质教育缺少职业特点,尚未把专业教育的内容融入人文素质教育中去;第四,教师自身的人文知识有限,直接影响高中职院校人文教育水平不高。
由于上述因素的存在,人文素质教育在高中职院校的教育中成为被忽视的“鸡肋”,难以提升。
二、对职教学生人文素质教育工作开展的思考
1. 高职学生缺乏人文素质教育动因分析
大多数高职院校过分注重职业岗位专业培训,而忽略对学生人文素质教育和培养,导致了高中职院校人文素质教育的缺失,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由于国家政策导向缺乏有效的指导,大量出台文件都非常关注对“能力本位”和“就业指导”的教育,几乎没有专门针对高中职院校人文素质教育方面的措施;二是对人文素质教育理论研究的不足,以至于许多高中职院校对于为什么开展人文素质教育没有一个正确的认识,更谈不上对人文素质教育目标、体系等的构建,系统化的理论研究之路还尚未开启;三是在实际操作过程中,高中职院校不重视对学生的人文素质教育工作,缺少对学生开展有关人文素质教育的活动。
虽然目前各大高中职院校的招生规模节节攀升,学校和毕业生就业率也年年出现增长的态势,但是,由于缺乏对学生的人文素质教育,使得学生除了掌握相应的专项知识和技能外,无法获得综合能力的提高和身心发展的满足,这种偏颇必然造成未来激烈的竞争中高中职学生处于劣势。因而,面对现代经济社会对高素质技术人才的需求,高中职院校如何转变教育理念,寻求对高中职院校人文素质教育理论和实践的突破,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在目标追求和价值取向上觉醒与回归,才是高中职教育赖以生存和发展的道路所在。
2. 职教学生来源与高中职院校的人文素质教育
一般来说,职教学生的来源有三种类型:一是正规经过高中教育和高考,报考职业院校被录取的;二是以“三校生”(中专生、技校生、职专生)身份参加高职考试被录取的;三是初中毕业后考入高职院校进行五年一贯制学习而获得高职学历的。所以,从知识储备和基础能力看,除了第一类学生稍好外,其余学生均知识基础差,动手能力弱。虽然三类学生都具有想要学习专业技术和基础知识的态度,但对于政治理论、道德教育和人文课程的学习热情普遍不高。
3. 高职学生的人文素质教育与社会经济发展的关系
人文素质教育从来就与社会经济的发展变化息息相关。在经济快速发展的时代,专业技术分工大大加强,产生了许多由多学科协作完成的综合性业务,这就要求进入社会的学生们在具有专业知识储备的同时,要兼容并蓄懂得更多。在种情况下,人的作用和地位大大提高,被要求为专业技术能力、创造力和素养等各种能力的综合包含。所以,作为培养专业技术人才的高职院校,在具备鲜明的职业性、专业性和技术性的同时,只有注重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训练,培养出具有可持续发展能力的综合素质人才,才能保持旺盛的生命力和良好的适应性。
三、加强职教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方法与途径
1. 确立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相融合的办学理念,克服急功近利的短期行为,把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结合起来,培养高素质的技能型人才,使学生在受教育中成人,旗帜鲜明的倡导和实施职业人文素质教育,开创出专业技术与人文教育相结合的广阔发展道路。
2. 把职业人文素质教育目标融入日常教学内容中去,以专业教学为基础平台,加强人文素质课程的比重,注重在专业教育中渗透人文教育,并将人文教育融入各项技能实训中,调动多方面力量把人文素质教育贯穿专业教育始终。
3. 采用多种教学模式,切实促进中高职课程体系建设。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是培养学生思想政治素质、道德品质及心理素质的主要渠道,各高职院校要在课程安排中逐步加大和规范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育教学,从目标任务、课程设置、教学改革、办学条件及经费保障等多方面强化建设。此外,还要努力探索学生人文素质教育模式,积极开设人文社科类必修课程,适当开展相关专题讲座,增长学生见识。
4. 建设高素质师资队伍,提升教师的人文素质水平。高中职院校教师队伍的人文素质水平直接影响到整个学校的人文素质教育质量。因此,定期展开关于人文素质学习和培训,增进教师人文精神内涵,实施好“双师型”教师的培育,对促进高中职院校的人文素质教育工作的开展大有好处。
5. 建设具有职业特色的人文校园环境和文化。高中职院校应该根据培养目标和学生特点,根据不同的专业特色,有针对性地培养学生与之相适应的各种人文素质,要求学生把职业人文知识内化为自身的素质和修养,进一步塑造学生高尚的人文精神和思想素养,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营造具有人文气质的校园文化氛围,将有助于调动和提高高中职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进而对其科技人文综合素质培养、创新能力以及人文精神的养成具有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
[1]高宝立.人文教育:高职院校不可忽视的责任[N].中国教育报, 2007, (10) .
[2]李勇.当代高职人文素质教育新探[J].教育与职业, 2005, (1) .
[3]刘秀敏, 王玉姣.高职人文素质教育的思考[J].河北电大学报, 2006, (3) .
职教人看职教 篇5
目前我国中等职业教育尚处于启蒙阶段,相较于发达国家的普教与职教相结合的教学模式,我们国家的普教与职教分离的模式更能为我国成为“世界的工厂”的历程,增添动力。但是,我们国家的职业教育目前尚处于启蒙的阶段,在发展的过程中,会遇到很多的问题,这些问题是我们作为职业教育人需要要用一生的时间来为之奋斗。
现阶段广大人民对职业教育的认识不足,招生相对困难。目前我国的中等教育的普遍的观念是进行传统的高中、大学和初中结束后辍学打工。中等职业教育被当做一些不愿子女外出打工,子女又不能顺利完成高等教育学业的折中选择。这一现象导致中等职业教育的招生面临这学员基础成绩相对较差、招生普遍不被认可,很难招到合适的学生的现象。要解决这一现象,我觉得可以从以下几点进行努力:
首先,作为为国家培养一线工作人员的机构,我们要从自身提高自己的素质,只有有一批专业的、积极的、努力的老师,才能培养出合格的学生。国家每年应对职业教育的老师进行后续的教育培训,紧跟时代的脚步,紧随市场的需求,培养符合时代发展需求的人才。其次,职业教育应摒弃传统的应试教育的观念,加强校企合作,努力成为企业的员工培训场所,以培养学生实际操作能力、一线工作能力的教学模式,培养出毕业既能就业的学生技工团队,以专业的技术能力,竞争实际的工作岗位。这样可以让企业在择工的时候,看到职教学生与传统初中学生之间的差距,增强职教学生的就业能力,同时使学生家长看到职业教育的优势,增强职教在人民群众间的影响力,增加学生的来源。
最后,发展我国职业教育的同时,培养学生良好的职业道德和人生观,也是职业教育中的一大难点。目前,职业教育的学生多数为普通高中不接纳的“坏学生”,这就需要职教人用超过普通高中教育人几倍的付出来改变其“坏学生”的形象,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培养出适合新时代的社会主义建设者。
职教现状 篇6
【关键词】职业教育 数字化教学资源 平台建设
日新月异的网络信息技术为数字化教学发展带来了新的契机,那么,职业教育数字化教学资源的使用情况如何?师生需求如何?其资源平台建设现状又如何?为了了解和解决这些问题,我们以职教师生作为研究对象进行调研,并收集了一线职教师生的合理化建议,针对目前职业教育数字化教学资源的使用需求,提出了相应的解决策略,以期为打造契合师生需求的较为成熟的职业教育数字化教学资源平台做出努力,也为职业教育数字化教学资源的建设与发展提供有益借鉴。
一、调查分析
(一)职业教育数字化教学资源的使用情况
1.使用频率
只有26.3%的教师不经常使用数字化教学资源,而有69.5%的学生没有使用过网站、光盘等数字化教学资源进行学习。从整体来看学生使用数字化教学资源的人数偏少。
2.使用工具设备
78.3%的教师浏览数字化教学资源时使用的设备是笔记本电脑。而学生使用最多的设备是手机,占40.5%。因此,在开发职业教育数字化教学资源平台时应针对师生的不同使用习惯,开发网页版和手机版等多种版本的教学资源平台。
3.获取渠道
针对“您所在学校获取教学资源的渠道有哪些(多选)”这一问题,调查发现:7.4%的教师选择购买企业开发的资源库,18.3%的教师选择教师自主开发建设的资源库,12.6%的教师选择共享其他学校资源,68.6%的教师选择获取网上免费的教学资源或教育部门建设的资源库。这说明职业教育教学资源建设主要以拿来主义为主,自主开发不够。
4.对数字化教学资源的满意度
教师对教学资源数量的满意度最高(65.3%),其次是教学资源的种类和形式(47.4%),而对教学资源的质量和实用价值满意度最低(28.57%)。
5.最令师生满意的资源类型
最令教师满意的教学资源前五位依次是教学课件(28%)、电子教案(27.5%)、试题库(16%)、案例库或资料库(9.7%)、媒体素材(9.1%);最令学生满意的教学资源前五位分别是案例库或资料库(28.3%)、试题库(16.3%)、网络课程(15.5%)、媒体素材(11.3%)、教学课件(11%)。
(二)师生期望的数字化教学资源
1.师生需要的资源类型
教师最需要的教学资源中前五位依次是教学课件(45.3%)、电子教案(42.5%)、试题库(41%)、资料库(37.5%)、媒体素材(29.3%)。而学生最需要的教学资源中前五位依次是资料库(38.5%)、网络课程(32.8%)、试题库(25.3%)、案例库(12.5%)、媒体素材(11.8%)。
2.师生期望的教学资源网站的栏目设置
如要建设一个教学资源网站,教师认为比较重要的栏目依次是教学课件(40.6%)、备课教案(37.7%)、考试试卷(32.6%)、教育教学论文(26.9%)、电子教材(25.7%)、视频课程(23.4%)。而学生们认为比较重要的栏目有:视频课程(36.8%)、考试试卷(31.8%)、素材资料(22.5%)、技能大赛(22%)、教学课件(15.8%)、毕业设计及实习(14.5%)。
二、职业教育数字化教学资源平台的建设策略
针对职业教育数字化教学资源使用现状、师生需求以及存在问题,我们认为,要建设适应信息时代要求,契合师生需求且符合学校实际的科学、合理的教学资源平台,应努力做到以下几点:
(一)加强职业教育数字化教学资源的基础设施和资源环境建设
建设职业教育数字化教学资源平台最基本的条件就是学校应具备相应的基础设施和资源环境。当地教育主管部门应加大对学校数字化硬件设备的资金投入,如地方政府拨出专款用于教育信息化建设。同时给予政策倾斜与推行社会化措施,促进数字化教学设施的建设,逐步建立遍布全校的校园网、网络教室和多媒体教室等,并进行科学管理、优化完善,充分发挥校园网络设施应有的教学功能,从而整体提高职业教育信息化硬件水平。
(二)加快培养职业教育数字化教学资源建设的师资队伍
在调查和访谈中发现,不少教师课堂中使用软硬件资源的能力、开发灵活多样的课件的能力、在互联网中顺利快捷地搜索所需教学信息等能力均需加强。教师是数字化教学资源建设的主导力量,其水平的高低将直接影响学校数字化教学资源平台建设的水平,因此学校应加大教师信息化培训力度,鼓励教师积极参与市级、省级、国家级的教师信息技术应用培训以及资源信息化建设、研发、管理人员培训,从而打造出一支业务能力强的数字化教学资源建设和基础设施管理、维护队伍。使教师在所学专业知识之外,加深对教学素材收集与加工过程的了解,掌握多媒体网络教学资源的开发及制作技术,学习应用虚拟现实、仿真技术、多媒体技术等来传授知识,不断提升教师的信息化理论水平和技术水平,使大多数教师能积极参与相关课程课件、网络课程、教学素材库和其他多媒体教学软件的开发制作,并能熟练使用信息化设备进行教学。学校还需积极探索如何应用现代信息化手段进行科学评价,建立相应的评价机制,促使教师加强学习,加强应用,从而将基于数字化教学资源平台的学生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合作学习等新方式全面引入教育教学中。
(三)做好职业教育数字化教学资源的整合与共享工作
数字化资源的整合是依据一定的需要,将各个相对独立的数字资源系统中的数据对象与功能结构及其互动关系进行融合和重组,形成一个效能更好、效率更高的新资源体系。职业学校应当遵循“整体规划、分工协作、资源共享”的整合原则,采取多种切实可行的整合策略,从而促进全校范围内数字化教学资源整合与共享的实现,具体如下:
1.运用多种渠道对信息化资源进行采集和整合。如收集网上的精品课程、媒体素材等可利用资源。学校也可根据各学科教学的具体需要自行开发校本资源,将传统教学资源数字化,鼓励教师上传课件、案例等资源,学生上传个人作品等,并进行及时的汇总与整合,构建可交互、能共享、系统化程度较高的资源平台,为研究性学习和自主性学习提供更为便利的条件,同时激发师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2.加强数字化资源的二次开发利用。教师可收集和整理应用价值较大、使用频率较高的网上信息,并进行合理分类、整合,避免资源重复,大大提高利用率。
3.共建共享优质资源。学校要紧密结合教学改革的最新精神,挖掘和整理已有的优质资源,如精品课程、大赛获奖教学视频、优秀课件等,建立规范化的网络优质资源共享平台,便于师生搜索、上传、下载和引用。学校须激励网络优质资源的校本开发与积累,营造活跃的优质资源创新与共享氛围;学校还需积极引进成熟的课程资源、数字图书馆、影视资源、互动学习资源等优质资源,并进行加工改造,实现资源共享,促进师生发展。此外,在已建成的教学资源网站上,应及时地对其栏目、内容进行优化、更新和升级,使师生了解最新的研究动向,获取更新更好的资源。
(四)建设满足实际需求的职业教育数字化教学资源库
建设数字化教学资源库是运用现代化的信息技术来促进教育改革和发展,其根本出发点是为了满足学生自主学习及教师交流的需要。各职业学校在资源建设初期应做好需求分析,给师生提供有针对性、实用有效的资源。需求包括所需要的资源类型、希望的媒体呈现方式、软件制作风格、面向的知识层次等。通过问卷调查、网上投票或座谈等方式对资源实际需求进行调研分析后,可采用“政府主导、校校合作、校企合作”等多种模式进行资源库的建设。政府须加强领导,发挥好主导作用,建立区域性或全国性的资源库共享机构,制定发展规划,使资源库的建设朝着健康有效的方向发展。职业教育数字化教学资源库的开发和建设,须与企业、行业共同合作,尽可能地做到与生产实际相结合,与企业要求的岗位知识、能力和素质相结合,以有效解决可能面临的应用性不高和资金不足等问题,真正体现以生为本的培养理念和校企合作的人才培养模式,达到校企互利双赢。
(五)建设职业教育富有特色的专业数字化教学资源库
调查和访谈中发现,目前投入使用的职业教育数字化教学资源平台中适用资源明显不足,且缺乏专业性,在教学实践中无法发挥应有作用。职业教育专业教学资源库建设,要立足于与行业企业紧密合作;要推动教学模式改革创新;要以相关技术标准和建设机制为基础;要以共建共享型网络平台为支撑。根据以上要求,专业数字化教学资源库建设应突出以下主要内容:
1.建设优质视频资源库
专业性强、影响力大的优质视频资源,能对职校师生产生最直接的视觉冲击,具有权威的示范作用,能形成强大的共享效应。建设优质视频资源应重点突出四方面:一是以传承地方文化为主题,录制相关特色产业技能大师的技艺视频,建设独具特色的技艺教学视频资源库;二是以传授专业技能为主题,录制区域内相关支柱产业、优势产业和新兴产业一线专家的现场操作视频,建设专业技能教学视频资源库;三是以传播经验为主题,录制名校长、教学名师的讲座视频,建设名校长和名师的讲坛视频资源库;四是以传播先进理念为主题,录制职教研究和管理专家、企业高管的讲座视频,建设专家讲座视频资源库。
2.建设教学素材资源库
教学素材是专业教学资源库的核心内容,是教师组织教学、学生自主学习的重要基础,也是职校教师普遍短缺的教学资源。以国家级和省级职业教育重点建设项目为主体,建设教学素材资源库,既可以推动优质教学资源共享、实现效益最大化,又能加快建设速度,充分缓解优质教学资源总量不足、分布不均、共享困难的矛盾。建设教学素材资源库,可从以下三方面出发:一是建设国家级和省级特色(精品)专业教学资源,并将成果转化为数字化教学资源,实现资源共享;二是建设国家和省级精品课程资源,为职业学校课程教学提供范例,便于优质课程教学素材共享;三是建设国家级和省级优秀教学团队、专业带头人和教学名师教学资源,提供权威、个性化的素材资源库。
3.建设特色专题资源库
特色专题资源可以增强资源库建设的专业性和针对性,提高资源的使用效益。职业教育专业教学涉及方方面面,专题专栏建设应注重统筹兼顾。一是建设以竞赛活动作品为主体的成果专题资源。如定期组织职业学校教师信息化教学设计、电子教案设计、说课、专业技艺比武等竞赛活动,建设参赛作品和竞赛现场视频资源,充分发挥优质资源的示范作用。二是建设以企业典型生产现场为主体的实训专题资源。选择区域内重点建设专业相对应的省内外领军企业,深入生产一线操作现场,对现场的场地布置、设施设备的配置、操作和生产流程等进行实地摄录,制作现场实物视频资源;同时,借助仿真技术,对技术含量高的先进设备和新型设备的结构进行解剖、分解,制作仿真实训视频资源。三是建设以专业相关背景为主体的素材专题资源。广泛收集和整理相关专业对应的不同工作岗位的要求,相关大中型企业生产技术、企业文化、发展沿革和动态、人才需求状态、财务分析报告等,相关产业发展动态和新趋势、新技术和新成果应用研究情况、人才需求状态等,相关领域名人和名家的成长感悟、主管部门领导和企业管理人员的访谈、工作报告等,相关学校专业建设情况等,形成一个完整的资源体系,为专业教学提供针对性的素材资源。四是建设以产业发展为主体的资讯专题资源。职业教育与经济社会发展紧密相联,建设包括政策法规、区域与产业发展规划、经济信息情报等在内的资讯信息资源,可以有效服务专业设置、课程建设、顶岗实习、学生就业等,有利于职业教育改革发展。■
职教现状 篇7
关键词:物理课,教师专业化,成人高校
1 教师专业化问题的提出
教师专业化这个概念可以从不同的角度来理解。我个人认为这一概念应当理解为一种制度上的设计和安排。因为自古以来, 教育行为就是人类社会生活中的一种自然现象, 父母教育子女, 师傅教育徒弟。在中世纪及其以前的漫长时光里, 上述教育方式再加上科举制度或者贵族教育, 就足以维系社会的生存和发展。但当时光进入到现代社会以后, 成千上万的人都要进入职场, 融入到现代生产体系之中。那种原始的, 粗放的教育是无法适应社会需要的。所以才有了教师专业化的问题。我认为教师专业化的含义就是:1.教师必须受过高等教育和针对教师的职业培训才能具有授课权 (如同医生的处方权) 。2.教师在工作中必须接受继续教育, 并在工作中不断总结提高, 否则就应逐渐退出教师队伍。
有了制度保证, 才能保证教师的质量, 也才能保证教学的质量。成职教院校中的有些学校当前社会认可度较低, 招生困难。固然有外部环境的原因, 也不能推卸其自身办学方面的原因。其中, 这些学校的教师专业化程度不够是一个十分重要的原因。在这些学校里, 包括物理课在内的基础课程尤其不受重视, 相关教师的专业化发展举步维艰。学生打不好基础, 提高学校整体的教学质量也就成了欺人之谈。接下来的事情也就不必再说了。本文接下来就想分析一下当前成职教院校物理课教师的专业化发展现状。
2 成职教院校物理课教师的现状
在上世纪七十年代末和八十年代初, 在十年动乱后迅速恢复发展的众多成职教院校进入了大批的普通高校毕业的本科生, 其中就包括来自于综合性大学和师范院校物理专业的本科毕业生, 他们中的许多人很自然地成了这些学校众多的工程技术专业的物理课主讲教师。但在后来的岁月中, 这些人在教师专业化发展的道路上越走越艰难, 大部分人被“淘汰”。少量任教于一些尚保留物理课的成职教院校的教师往往也处境不佳。是什么原因造成了上述状况?下面试做一下初步分析。
2.1 首先应当从教师自身找原因:
这些物理教师大多毕业于上世纪八十年代初, 应当说他们的专业知识学的还是不错的。但中国高校的办学模式使得这些教师虽然有比较深厚宽广的物理专业知识, 其知识面却比较狭隘。物理学来自于生产实践, 但却是一门深奥抽象的学问。要想把物理课讲好, 就必须能把课讲活。知识面狭隘, 尤其是缺乏人文知识的物理课教师无法做到这一点, 导致课堂气氛沉闷, 教师与学生的压力都很大。在中国的这种社会背景下, 学习基础好的学生自然不会来到成职教院校。而基础不好的学生如何能“适应”这样的课程?这就自然导致学生和学校对物理课的教学状况“反映强烈”, 久而久之, 物理课程及物理课教师在学校的地位日益降低, 最后导致在许多成职教院校中, 物理课程被撤销, 物理课教师改教其他课程或退出专任教师行列。作为一门重要的课程, 这样的结局不能说是完美的。
2.2 成职教院校的办学过度商业化。
学校办学是为了培养人才, 使人成才, 为社会做出贡献。学校的教学安排要以教学规律为依据。试想, 不学好物理, 打好基础。像工业自动化、化学工程、计算机网络, 建筑材料等等众多工程技术专业怎么能学好?物理课是自然科学的基础, 被誉为“科学之王”。绕过物理课去抓专业课教学, 其结果只能是越搞越被动。诚然, 对于很多人来说, 物理课是难学的。但如果一个人又想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为社会作贡献, 为家庭添光彩。又不愿意努力学习、吃苦奉献;这样的逻辑本身就是很奇怪的。但某些学校和系统的办学目的不纯, 以圈钱为目的, 以机会主义为手法实施办学。他们为了招生, 在教学与管理上步步退让, 迎合社会上“混文凭”的心理。他们这样做的结果是众所周知的。
2.3 近年来, 随着高等教育的普及, 一些成职教院校招生越发困难, 学校为了降低办学成本、迎合社会浮躁心态, 纷纷缩短学制, 压缩课程。像物理课这样“不受欢迎”的基础课自然是“首当其冲”, 干脆被废掉。物理课教师本身的适应能力比较强, 在这种情况下, 他们纷纷改教计算机课程或数学课, 或者是其他工程技术专业的专业基础课、甚至是专业课。还有的人走上了行政工作岗位。就是不行的, 也可以在职员队伍里搞一些技术工作。
由于上述种种情况, 在许多成职教院校中, 物理课教师面对的现状就是:课程被砍掉, 教师被消化, 物理教师的专业化发展就这样被强行中止了。但是, 砍掉物理课的专业技术教育是不会成功的。不讲办学质量的学校是无法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成职教院校培养的是操作型人才, 但操作型人才也必须有一定的知识基础, 因为技术是在不断发展的。只学技术, 不学知识文化, 那么你只能掌握今天的技术, 无法掌握明天的技术, 无法以技术作为终身的职业。现在, 不仅是成职教院校教学质量在下降, 普通高校的教学质量也出现了问题。每年数百万大学生难以找到合适的工作, 而大量的技术操作岗位却急需人才。这种现状的出现应当引起我们的反思。
3 解决成职教院校物理课教师专业化发展问题的方案
我国的教育事业自改革开放以来蓬勃发展, 已经实现了高等教育的大众化。但其中也有缺失。其主要表现就是:1.一些高等院校, 成职教院校的教育质量下降, 随之而来的就是社会对教育机构的不信任。教育事业在某种程度上成了“国家办证”的事业。2.教育结构不合理。由于中国过去长期处于封建社会, 直至今日, 一些人头脑中的封建思想残余仍然十分严重。在教育观上, 就表现为重理论、轻实践。在择业观上, 就表现为官本位, 轻视技能, 轻视劳动, 自然也就轻视学习技术。一些高校在自身发展的过程中, 迎合这种心理。导致大学生的专业结构与社会发展的要求严重不符, 大学生的就业成了一个很大的问题。
这种情况势必要改变, 在这一变革中, 成职教院校可以发挥重要的作用。如果学生在职业院校中能够学到很好的技能, 对于生产第一线来说就是久旱逢甘霖, 这些毕业生不会没有工作, 收入也将不菲。但是, 要想做到这一点, 首先就要把学生的基础打好, 要让学生学到最基本的物理学原理, 再学到基本的专业技术知识, 最后变成有一定理论基础的操作型人才, 使他们可以跟上不断发展的技术。
所以, 成职教院校要想实现二次发展, 必须以培养人才为目的, 以尊重教学规律为出发点, 摒弃一切机会主义的思维, 只有这样才能逐步获得社会的认可。
首先, 基于教学规律, 成职教院校要重新重视物理课, 不能回避物理课在工程技术专业课程体系中的重要作用。应当督促教师备好课, 各院校对物理课实行统考。学校的师生都应当明白, 在基础课上多花一点力气, 在专业课学习上就能越来越省力。人的知识结构应当像一座金字塔, 越是底部就越要结实。基础不打好, 任何建筑都会倒塌。
物理课教师在备好课, 教好学生的同时, 应当接受继续教育。尤其要补足过去在综合性大学和师范大学都不够重视的教育学, 心理学课程。还要重视对物理学史及其他人文知识的学习。任课教师要善于总结教学经验, 积极参加教科研活动。确实需要改任其他课程的物理课教师应当补足相关学科的继续教育学历, 以免引起学生和其他教师的非议。学校在职称聘任, 工作量计算等方面应当考虑到教师在继续教育和科研方面的业绩成果。
对于本校确实无法安排课程的物理课教师, 在现行管理体制下, 应当采取变通的做法, 鼓励这些教师向其他成职教院校, 普通高校、中学乃至于外地学校流动, 以继续教师本人的专业化发展。这样的发展才是国家所需要的。如果教师本人因为无课可教, 转入职员行列, 导致专业化发展过程中断, 有些人借机谋求担任“职务”。这既是教育资源的浪费, 也是“官本位”思想作怪的结果。
4 结语
教育是百年大计, 是一个民族的根本事业。一所学校要办就把它办好, 就要从包括物理课教师在内的所有教师的专业化发展问题解决好。
参考文献
[1]谢茹, 祝恒江.面向新课程的物理教师专业化初探[J].新疆师范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版) , 2007年3期.
[2]杨国海.教师专业化与高师物理教育专业课程设置[J].襄樊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6年3期.
[3]周晓菊.物理教育中教师角色的转换[A].天津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2007年11月.
职教现状 篇8
一、职教发展空间“身子瘦”, 分流教育没根基
当前, 虽然国家对职业教育的资助十分重视, 但是我国职业教育起步晚、底子薄, 在一定程度上无法在短时期内拥有相当规模的教育硬件, 连最基本的教材多数内容都有些过时陈旧、且一半以上在实践中用不上, 设备的不完备出现“黑板上种庄稼, 作业本上修汽车”的重理论不重实践的状况。同时我们也不得不承认师资力量的薄弱, 职教教师有很多是从普通教育改行过来的, 特别是专业课的老师, 很难达到职教教师队伍双师型的要求。况且就是这样的改行教师也不能满足现有职教发展的要求。我县职教中心有2500多学生, 现有文化课教师153人、专业课教师71人, 其比例为6.8:3.2, 低于国家规定5:5的比例。《中等职业学校设置标准 (试行) 》 (教职成[2001]8号) 规定:专业课教师数应不低于本校专任教师数的50%) 。显而易见, 教师缺口严重, 专业教师缺口更严重, 部分新兴专业根本就没有教师。专业课教师素质达不到应有的水平, 专业理论课教师实践能力低下, 实践课教师专业理论水平不高, 教师智能结构单一, 难以全面实施现代职业教育教学方法。数量上职业学校不断扩招, 师生人数比例逐年减小, 造成部分教师负担过重, 形成有时一个老师教2到3门专业课的情况, 如此大的工作量, 难以保证教学质量。部分老师由于没有职教工作经验, 教师的知识体系难以满足实际需要, 多数教师缺乏实践性教学能力, 这样的老师在传授理论基础时当然是优秀的, 并且在加强智力技能培养方面也是必不可少的, 但是在综合能力培养方面, 最终只会把职业教育引向纸上谈兵的境地。办学规模扩展迟缓, 职业教育的有效需求没有充分激发。以我县2014年为例, 据统计, 全县共有初中毕业生2190多人, 其中有1000人升入普通高中, 920人进入职业学校, 两者之比接近4.6:4.5。此外, 尚有150人左右的初中毕业生未接受培训就直接进入社会。近几年又是学龄人口高峰期, 高峰期职业教育的形势将更严峻。
二、职教经费不足“日子紧”, 分流教育没后台
《职业教育法》和国家规定的发展职业教育的许多政策措施没有得到很好地落实。如《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 (国发2005[35]号) 规定“从2006年起, 城市教育费附加安排用于职业教育的比例, 一般地区不低于20%, 已经普及九年义务教育的地区不低于30%”, 但实际情况是难以兑现。职业教育所需要的经费要比普通高中高得多, 根据专家测算, 同等规模的职业中学所需经费一般应是普通高中的2.5~4倍。而从教育部全国教育经费执行情况统计公告来看, 2012年, 全国普通高中生均预算内公用经费支出普通高中为2593.15元, 中等职业学校为2977.45元。
近三年来, 我市职业教育共投资4000多万元, 其中争取中央和省级财政专项资金达3074万元, 新建校舍26800平方米, 新建实训基地5个, 装备实验室30多个。近年来我县政府虽然不断加大投入, 但目前我县的职业教育总体投入仍然偏低, 投入的资金还不够用于学校基础建设, 对于学校教学所需的设备和实习材料基本没有资金保障, 全靠教育自筹。投入严重不足导致办学条件改善步伐缓慢, 突出表现在实验器材、实训设备配备率低, 与现代职业教育要求差距很大。如计算机专业使用的计算机配置落后, 学校每年都需拿出10多万元进行维修、升级;汽修专业现仅有两台实训汽车模型, 难以满足教学需求。同时, 学生培养成本逐步加大。如一名学生要达到电焊初级工水平, 仅消耗的焊条、铁板及用电等费用就不少于650元, 而中级则至少需要1300元;钳工初级不少于850元、中级不少于1200元;数控车工初级不少于450元等。投入不足使学校缺少培养学生职业技能的必备设施和设备, 无法进行必要的职业实习, 教师缺少进修提高的机会, 使办学条件达不到职业教育的基本要求。长期的经费不足导致学校购置设备、聘请教师和外出考察等活动无法正常开展, 职业教育发展举步维艰。
三、办学招生“路子窄”, 分流教育没生源
国家虽然提倡大力兴办职业教育, 但是学校本身师资、财力等跟不上, 导致开展的培训技术技能水平不高, 实践操作水平不强, 从而不被学生、家长、社会认同, 对职业教育有片面认识。受“劳心者治人, 劳力者治于人”、进了大学才能成才等陈旧观念的影响, 许多家长望子成龙, 子女读普高进大学才是他们感到“荣耀”的目标, 职业技术学校被视为二流甚至三流学校, 许多家长都不愿送自己的孩子上职业技术学校。另外不少独生子女存有怕吃苦的思想, 认为进机关当“白领”待遇稳当, 到工厂当“蓝领”低人一等。因此, 在他们眼中似乎上职校就没前途、没出息。根据我们对全县8个乡镇的4所初中生进行的关于“在校初中生升学意向的调查”发现, 当前农村初中毕业生升学意向与经济社会水平、教育发展水平、教育条件和政策影响因素等无多大关系, 主要是受到传统教育观念、人才观念的影响。职业教育因为培养一线的技术工人, 长期以来被人们作为就职发展的第二甚至第三选择, 高等教育的蓬勃发展使得大部分人在接受义务教育完毕后选择接受高等教育。现在职业教育在中国所占的份额非常低, 很多人对职业教育的前景不太看好。职业教育是为现代大工业培养技术人才的, 只有国家的现代工业发展比较好, 职业教育才有根, 才能扎根到土壤里去。所以说职业教育不是没有生源, 而是没有找到合适的方法让职业教育为人们接受。
我国生物医药、化工、能源、通信、汽车制造、金融、保险、咨询、物流、会展、空乘、海员等新兴行业的发展, 需要大批技术技能型人才。目前, 这些行业中的大部分单位还没有想到与职业院校进行合作, 因而为职业学校的发展提供了专业提升空间。
四、职教就业分配“进门难”, 分流教育没前景
职教就业分配“进门难”是职业学校面临的根源问题, 也是增加生源吸引力的关键。接受职业教育的目的无非是尽快解决自己的就业问题。如果走出校门所面临的就业机会竟不比走进校门时多, 则职业教育显然是失败的。从我县近些年来接受职教学生的就业情况来看, 形势不容乐观, 很多学生在激烈的就业竞争面前, 还是没有一技之长, 缺乏过硬本领, 上职校与没上职校没多大差别, 职教生与社会青年同抢一个岗, 同挣一碗饭, 谈不上什么就业没就业问题, 真正吃职业饭的学生不到20%, 绝大部分学生还是流入社会以农民工的身份上岗。在就业竞争激烈的今天, 如何提高职业教育的就业竞争力, 如何让学校走出去的学生在自己的职业生涯中迈好第一步, 而且是坚实的一步, 是我们职教工作者应该考虑的重要课题。在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口号下, 国家提出了“两年资助一年顶岗实习”的政策, 大大有利于解决农村贫困学生读书及就业的问题。要走出校园, 向社会要“订单”, 主动迎上去。
学校和企业的结合一直是职业学校教育的特色和重点。但很多学校的某些专业甚至没有专门的实习对象, 学生自己找实习单位, 实习时间等于放假。同时有些与学校联系好的企业对实习生的对待要么放羊, 要么拿来当廉价劳动力, 造成职业院校毕业生多数当操作工, 跟班, 所学知识用不上, 更不用说如何提高自身能力素质了。职业教育的市场就是企业, 如果与市场的联系不够, 不了解我们的毕业生是否满足需求、适应市场, 那么再好的教育也会最终成为闭门造车。
初中实施分流式的教育模式, 既有利于提高初中毕业生的素质, 特别是职业技术素质, 又有利于改善和提高农村人口的素质水平, 摆脱过去那种传统的校园式教学模式, 真正做到工学结合, 半工半读, 使有心接受职业教育的西部地区的孩子有能力接受, 通过接受职业教育来摆脱贫穷。同时也有利于缓解农村初中升学就业的竞争压力, 克服片面追求升学率的不良倾向。
参考文献
[1]王保昌.农村初中后教育分流与中职教育研究.保山师专学报, 2007 (06) .
[2]李昊凤.初中学生教育分流研究.广西师范大学, 2009年硕士论文.
[3]张慧霞.农村初三学生教育分流意向问题调查研究.青海师范大学学报, 2009年硕士论文.
职教现状 篇9
1 北京市农村卫生人员现状分析
北京市农村卫生服务网络由区 (县) 、乡 (镇) 、村三级卫生机构组成。农村卫生人力资源匮乏的诸多问题, 已成为农村卫生事业发展的瓶颈。
1.1 农村卫生人员数量与服务人口数量比例严重失调
2004年北京市13个郊区 (县) 农村卫生技术人员统计资料表明, 北京市郊区农村卫生技术人员总数为31 777人, 其中 (乡) 镇卫生院卫生人员总数为5 876人, 即每千人口拥有 (乡) 镇卫生院卫生人员1.96人;社区卫生服务站和村卫生室卫生人员总数为6 009人, 即每千人口拥有社区卫生服务站及村卫生室卫生人员2.00人。昌平区12个乡镇比例较高的是流村镇, 每千人口拥有卫生人员3.8人, 比例较低的是北七家镇和长陵镇, 每千人口均拥有卫生人员0.3人, 总平均值仅为每千人口拥有卫生人员0.9人 (见表1) 。从北京市和昌平区农村基层卫生人员数量与服务的人口比例看, 农村基层卫生人员数量远远不能满足农民群众对医疗卫生服务的需求, 偏远山区的问题更为突出, 而且与北京市全市平均每千人口拥有卫生人员的比例 (10.09) 相比差距很大, 可见农村卫生人员数量与服务人口数量比例严重失调。
1.2 农村卫生人员年龄结构明显存在老化问题
农村基层卫生人员的年龄老化问题极为突出, 尤其是村卫生室的从业人员大都是由20世纪60年代的农村“赤脚医生”转变而来的, 年龄较大。据统计, 北京市农村乡 (镇) 卫生院卫生人员中45岁以上的人员占29.5%, 村卫生室卫生人员中51岁以上者近半数 (47.74%) , 北京市昌平区兴寿镇与北七家镇的卫生人员年龄结构情况 (见表2) 说明镇、村级卫生人员的年龄老化和人才断层现象十分突出。
(人)
1.3 农村卫生人员配备结构严重失衡
1.3.1 农村医疗卫生人力资源分布不平衡,
专业护理人员配备严重不足北京市农村医疗卫生人力资源分布呈现出区 (县) 医院强, 乡 (镇) 卫生院弱, 社区卫生服务站更弱, 村卫生院最弱;近郊区强, 远郊区弱, 边远山区最弱的特点。由于受传统的重治疗、轻护理的观念影响, 在现有的农村医疗卫生人员中, 护理技术人员所占比例更低。仅从北京市昌平区农村卫生医护人员分布状况 (见表3) 可见, 护理技术人员分布呈现3个特点: (1) 农村卫生职业护理人员数量少; (2) 职业护理人员的数量从乡 (镇) 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站到村卫生室逐渐递减; (3) 护士与医生人数的比例失调, 按京卫妇社字[2006]2号文件规定, 社区护士与医生人数之比不低于1:1, 目前的比例远远不能达到此标准, 农村职业护理人员的培养任重道远。
1.3.2 农村卫生人员素质不高,
补充人才困难北京市农村卫生人员学历水平总体较低, 乡 (镇) 卫生院大专以上学历人员仅占49.4%, 中专学历人员占49.7%, 而村卫生室医护人员中无学历者占31.82%;职称结构也不合理, 乡 (镇) 卫生院以初级职称者为主, 占75.5%, 无职称人员占20%左右, 而村卫生室主要以无职称人员为主。
北京市农村基层卫生单位因工作条件相对较差, 福利待遇较低, 业务提高慢, 职称晋升滞后, 社会保障政策不到位, 不利于吸收、留住和培养农村基层卫生人才, 从而造成了人才补充困难。北京市医学院校的毕业生主要进入城区三级医院就业, 去郊区 (县) 医院就业的毕业生凤毛麟角, 而主要面向农村招生的顺义医专1990~2004年培养的2 799名毕业生也只有200名去乡 (镇) 卫生院工作, 仅占毕业生总数的7%, 去村卫生室工作的为零, 被分配到乡 (镇) 卫生院的毕业生中已有18%向县医院流动, 最终留在卫生院的毕业生极少, 农村卫生人才需求量较大。
1.4 农村卫生人才需求呼唤创新高、中等医学教育人才培养模式
目前, 北京市的高、中等医学教育尚未形成针对性强、适应面广的农村卫生人才培养模式, 临床通科培养和全科素质培养不足, 毕业生“下不去、用不上、留不住”, 好高骛远, 人员趋向于向上游或城区医疗卫生机构流动。对于在职农村卫生人员的培训也存在针对性不强的问题, 在培训体制、培训模式、培训方法、培训项目和培训手段等方面都存在问题, 特别是高、中等卫生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模式亟待创新。
2 发展中等卫生职业教育的思考
2.1 以服务农村卫生事业为宗旨, 对中等卫生职业教育的发展重新定位
从对北京市和昌平区农村卫生人员的分析可见, 北京郊区农村需要大量的基层卫生人才, 而且随着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和发展, 人才的缺口还在扩大, 培养高素质的基层卫生人才的任务重且时间紧迫, 中等卫生职业教育理应承担这一重任, 而且应该将其作为今后较长时期的主要任务。中等卫生职业教育的办学指导思想应定位于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 牢固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 坚持以人为本, 坚持以实践为导向, 以提高农村卫生队伍素质为重点, 以提高农村卫生服务水平为目标, 采取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相结合, 高、中等职业教育相结合、骨干培训与全员分层次培训相结合等方式, 为北京市农村卫生事业培养合格的高素质卫生人才, 为促进农村卫生事业的发展, 构建和谐、健康的农村卫生环境服务。
2.2 以就业为导向, 创新中等卫生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模式
2.2.1 区域职业教育特色模式
根据郊区 (县) 农村卫生事业发展的需要、学校自身办学的优势, 设置社区护理、助产、卫生保健、医药和中西医结合等相关专业, 组织开展学历教育和相关职业培训, 在办学特色上下工夫, 打造独具特色的品牌, 形成综合素质高、竞争力强的品牌职业教育。
2.2.2 订单式培养模式
卫生职业学校一方面按照北京郊区卫生事业的发展需求设置专业和培训项目, 另一方面还可以与区 (县) 卫生局、区 (县) 医院、乡 (镇) 卫生院及村卫生室签订对口合同, 围绕用人需求设置专业和培训项目, 按照“订单”要求培养学生, 以农村卫生室所覆盖的乡村为基础, 招生名额到村, 以单招单考的形式定向培养, 为农村区 (县) 及乡 (镇) 医疗卫生机构培养卫生人才, 使毕业生的毕业去向明确, 能够达到100%就业。2.2.3产教结合模式卫生职业学校与郊区 (县) 医院和乡 (镇) 卫生院联合办学, 共同创造办学条件, 共同确定培养目标、专业教学计划和教学内容, 学校根据农村卫生机构的职业岗位要求和用人标准有的放矢地培养定向人才, 提供校内实训基地, 提供技术服务;基层卫生机构向学校提供部分专业课教师、实习指导教师和学生实习场所, 形成稳定的校外实习基地, 还可承担卫生职业学校专业教师的专业实践培训任务。
2.2.4 联合办学模式
卫生职业学校与北京郊区 (县) 卫生局联合办学, 根据各郊区 (县) 对人才的需求, 面向农村基层卫生机构进行成人学历教育或职业技能培训。对不具备医学学历的在岗乡村卫生人员进行成人学历教育, 根据农村卫生工作的需要, 对其进行规范的临床医学知识、护理知识和实践技能教育, 同时强化公共卫生知识和技能方面的培训, 可采取成人中专培养与成人大专培养接轨, 形成成人中专、大专一体化人才培养模式。
2.2.5 行业指导办学模式
卫生职业学校可聘请市、区 (县) 卫生机构的行业领导、专家等组成顾问委员会、行业指导委员会或专业建设委员会, 提供农村卫生事业发展和农村卫生人才建设的新需求、新方向信息, 拓宽学校的办学与发展思路, 明确办学方向, 对学校的人才培养规划和实施方案进行论证和咨询, 拓宽学校办学、就业的渠道, 为学校提供产学研一体的校外实习基地等, 促进学校的实践教学与工作实际紧密结合起来, 使职业学校更直接、更有效地为农村卫生事业服务。
2.2.6 学校—示范实训基地模式
卫生职业学校要积极创造条件, 加强校内实习实训基地建设, 筹建稳定的校外实习实训基地并加挂学校的校外实习基地牌子。实习实训基地应加快教育信息化手段建设, 实施远程教学, 以远程网络教育知识传授和教学实习实训能力训练为基本教学方式开展专业教学。一方面为学生提供实习实训场所, 另一方面为区 (县) 农村基层卫生机构优化农村卫生技术人员学历结构和素质结构起示范作用和推广作用, 增强卫生职业学校的办学活力和办学实力。
2.3 以农村卫生工作实践为导向, 推进卫生职教课程整体改革2.3.1课程模式及内容与职业岗位实践需求相对接
从北京市和昌平区卫生人才需求的调研情况了解到, 北京市郊区基层卫生机构急需适应临床医学、护理、放射、检验、药剂、卫生保健、卫生管理、卫生防疫和老年护理等职业岗位需要的人才。学校应考虑市场需求、学生生源和自身办学条件, 广泛开展市场调研, 确定开设的专业, 重组教学内容, 构建以实践为导向的课程体系, 明确课程模式, 编制教学计划大纲, 编写教材。通过课程的学习, 使学生的职业技能和综合职业能力得到有效提升, 能胜任职业岗位需求, 受到用人单位的认可, 真正做好职业教育, 为生产实践服务。
2.3.2 推进教学方法、手段和考核方式改革, 提高卫生人才培养水平
好的教学方法、手段与考核方式必须“以实践为导向”、“以学生为本”, 贯彻“以学生为主体, 为学生发展服务”的理念。实践证明, 现有卫生职业学校教学中采取的比较成熟的方法有:模拟仿真式教学方法、项目教学法、任务驱动教学法、一体化教学方法、专题研讨教学方法和案例教学方法等, 这些方法都可以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作用, 调动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积极性, 保证和提高教学效果。考核评价方式是检验教学成果的重要手段, 是衡量教师“教”得怎样和学生“学”得如何的标尺, 为保证课程改革顺利进行, 必须从传统考试模式中走出来, 实施多角度考核评价方式, 实施以成功为目标的分层考试;以工作过程为特征的模块考试;以强调动力、能力的实际操作考试;以就业为导向的技能考试;以能力为本位的课业考核和以评价学习行为态度的综合考评等。
2.3.3 推行弹性学习制度,
实施学分制管理卫生职业教育推行弹性学习制度, 实施学分制管理, 是卫生类专业课程改革彻底与否的重要标志, 是卫生职业教育主动融入市场经济的一种必然选择, 更能充分为农村卫生事业发展服务, 也是满足农村卫生人才多样化发展的必然选择, 构建终生学习体系的必然选择, 有利于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的衔接, 有利于职业教育和短期培训相结合。弹性学习制度的推行, 学分制管理的实施, 必然会带来卫生职业教育观念的更大转变, 必将拉动课程深层次改革及管理的变化, 引发管理思想、管理制度、管理方式等一系列深层次改革。
2.3.4 创建高水平的专业实训基地,
根据职教特点搞好职教语文教学 篇10
1. 教学目标的制定要切合职校学生的实际
我们应重视依据学习者成才的需要来确定教学目标,并加以具体化。我们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根据学生的专业确定恰当的教学目标。不同基础水平的学生应实施不同的教学及控制,并把握好知识传授的难易度。在教学过程中,若学习内容难度过低,学生学习无压力,就容易滋生懒惰情绪,不利于知识的掌握和能力的形成;难度过高,则学生就会因无法接受和掌握而产生畏难心理,同样不利于知识的掌握和能力的形成。要控制好教学难度,就要敢于大胆地舍弃。新教材的选文大多十分精当,如果不注重难度的控制,就不能较好地突出重点。要使学生循序渐进地掌握现代文阅读的方法,就必须根据单元目标教学的要求大胆删减,以为我所用。
2. 教学内容的选择应该突出职业特点
职业学校最大的特点就是对学生技能的培养。职高学生发展变化空间的灵活性要比普高学生广泛得多,他们可以灵活地选择喜欢的专业,可以相对自由地设计自己的未来。职校教学也不同于普高教学,它不必围绕高考这根指挥棒,且具有相当大的灵活性。根据这一特点,语文教学改革可与专业学习相结合。
中职语文教学有双重职能:既要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又要为专业课的学习服务。鉴于职高学生大多重视专业而忽略文化课的情况,我们就要以专业为突破口,巧妙地把语文与专业联系起来,并挖掘语文课与专业课的联系,使学生体会到语文是一种工具,是学习其他专业学科的基础,从而喜欢并重视语文学科。如对建筑专业的学生就要加强中外建筑文化教学。在系统的文化课学习的基础上,增加对与专业相关的文学、文化知识的学习,以使学生在学习语文基础知识、培养语文基本能力的同时,又向相关专业课程延伸,并获得有关的文学修养和文化熏陶,从而提高综合职业能力和人文素质水平,以适应未来职业岗位和终身学习的需要。
3. 创设问题情境,激活学生潜在的兴奋点
所谓问题情境,是教师根据教学需要,从教学内容着手,创设具有启发性和探究性、能够激发学生好奇心、促使学生积极思考、主动探究的课堂教学环境。古人云:“学起于思,思起于疑”,有疑问才会去思考,有疑问才有探究的欲望。
在创设问题情境时,教师首先要精心设计一系列问题,但这不是主要目的,教师的问题是为了抛砖引玉,目的是引出学生的疑问。我在讲授《项链》一课时,用创设问题情境的方法引导学生对玛蒂尔德的性格展开讨论,取得了较好的效果。首先我设计了一组问题:
(1)读完这篇小说,你觉得玛蒂尔德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2)玛蒂尔德为什么会丢失项链?
(3)项链丢失后,她不赔行不行?
(4)对玛蒂尔德的结局,你有什么想法?
应该说,是小说精彩的情节把学生吸引住了,对以上问题学生回答得非常积极、踊跃。当讨论到赔不赔项链时,有学生感慨“幸亏她有一个好丈夫”,这样一个新问题生成了:路瓦栽先生是一个什么样的人?我抓住时机引导学生,对这个人物展开讨论,又一次认识了当时社会背景;讨论到玛蒂尔德的结局时,有学生提出了异议,说为了一串项链玛蒂尔德付出了十年的青春,十年的辛苦已使她变成了一个吃苦耐劳的妇女,作者还要那样打击她,是不是太残忍了?于是一个新的问题被学生提了出来:十年的辛苦有没有使玛蒂尔德变成一个真正的劳动妇女?小说那样结尾好不好?通过对这两个问题的讨论,学生对人物形象、对小说讽刺手法的运用又加深了理解。
需要注意的是,教师在创设问题情境时应把握以下几点,第一,设置的问题不能太大,太抽象,应在学生的知识能力可以达到的水平;第二,要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第三,问题不宜太简单,要给学生思考的余地。只有这样,创设问题情境才能达到应有的效果。
4. 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
我们在教某些课文时,为让学生进一步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增强课堂生动性,以达到帮助学生更深刻地领悟文章内涵的目的,可充分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将音乐、美术和表演融入语文课堂教学。调动人体中的每一种感官,促使学生集中思想。让眼、耳、脑等感官时时刻刻地在课堂学习中,有效地增强学生对课文的理解,使语文课散发出独特的魅力。
4.1 精选声音素材,以求相得益彰。
在学习柳永的《雨霖铃》和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时,我采用带领学生学唱词的方式来增强对词的记忆。当王菲唱起了“明月几时有”的时候,那空灵、缠绵的声线让学生如痴如醉,学生的学习劲头一下子上去了。
4.2 选配美术动画,引起学生共鸣。
许多教师曾感慨于学生联想能力的缺乏,那么,我们何不给学生创造条件呢?根据课文内容精心选择一些画面(美术作品、雕塑、动画镜头等),做到情景交融,就能极大引发学生的联想能力,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对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我用多媒体设计了一组图片(荒原中的夕阳、枯藤老树、小桥边的村庄人家、古道上伫立的瘦马),将深沉悲凉的画面呈现在学生面前时,学生的情绪一下子被感染了,对课文的理解很快增进了几分。
4.3 辅以经典电影,体会文学魅力。
职教现状 篇11
江苏省陶行知研究会职业教育专业委员会成立大会暨陶行知、黄炎培、张謇和毛泽东职业教育思想研讨会在江苏省教育科学研究院职业教育与终身教育研究所江苏省教育科学研究院职业教育与社会教育课程教材研究中心发起下,于2008年12月6~7日南京召开。本刊记者全程跟踪报道了本次大会,并在第一时间带来了会议的最新精神。
江苏省陶行知研究会职业教育专业委员会成立大会暨陶行知、黄炎培、张謇和毛泽东职业教育思想研讨会2008年12月6~7日在江苏省南京市隆重举行。
出席大会的有江苏省教育厅副厅长殷翔文,江苏省教育科学研究院党委书记管向群,江苏省陶行知研究会会长周德藩,教育部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司教学处副处长郝雅梅,《中国职业技术教育》杂志常务副主编席冬梅,江苏省陶行知研究会副会长张行、王铁军教授,南京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书记顾建军教授,江苏教育学院分院管理办公室副主任章跃一,南京市栖霞区教育局局长瞿卫星等近60位领导和专家、专业委员会理事以及新闻和出版单位的代表。
12月6日下午2时,会议隆重开幕,成立大会由江苏省教育科学研究院职业教育与终身教育研究所副所长、职业教育与社会教育课程教材研究中心副主任、新当选的江苏省陶行知研究会职业教育专业委员会理事长马成荣研究员主持,他特别指出成立专委会“四大”主旨:一是积聚全省职教精英,二是研学伟人职教思想,三是搭建交流合作平台,四是打造科教思想高地。在成立仪式上,江苏省陶行知研究会副会长张行宣读了关于成立江苏省陶行知研究会职业教育专业委员会的批复;江苏省陶行知研究会职业教育专业委员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江苏教育学院分院管理办公室副主任章跃一作《专业委员会工作条例》起草和理事名单酝酿的说明。
坚持学以致用 推进陶行知研究的当代化
会上,江苏省教育科学研究院党委书记管向群在致辞中首先对专委会的成立表示热烈祝贺,并针对如何进一步深化陶行知教育思想的研究提出三点意见:第一是加强规划指导,整合研究力量,提升研究水平,推进陶行知研究的学术化;二是鼓励学术创新,打造江苏品牌,打造精品力作,推进陶行知研究的特色化;三是理论联系实际,把握时代脉搏,坚持学以致用,推进陶行知研究的当代化。
坚持解放思想 发展陶行知思想的主流化
江苏省陶行知研究会会长周德藩在讲话中充分肯定了职业教育专业委员会成立的意义,并提出要重视陶行知、研究陶行知、实践陶行知,推动陶行知的教育思想进入主流教育体系。他强调要整合教育资源,拓宽教育视野,密切社会、生活、生产和教育的广泛联系。他强调,职业教育要有自己的办学模式,紧抓职业道德和职业技能,开展职业教育科学研究和实践。
坚持平台建设 打造陶行知理论的品牌化
教育部职业教育与成人司教学处副处长郝雅梅在讲话中指出,陶行知等四位先人的主要思想对推动我国职业教育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职业教育特别需要对本土化的实践和思想加强研究,努力打造具有中国特色和国际视野、被广泛认同的现代职业教育理论体系。
坚持求真务实 推进陶行知职教的现代化
江苏省教育厅副厅长殷翔文作了重要讲话,他对大会召开表示祝贺,对与会代表表示慰问,并用“起点很高、立意很好、有利于进一步拓展”来对这次会议的召开作了充分的肯定。
殷厅长指出,职业教育是一个创造空间非常广、活力非常强、舞台非常大的教育类型。他指出,我们要深入开展陶行知、黄炎培、张謇和毛泽东职业教育思想理论体系的系统研究,把握其理论精髓。用现代职业教育思想武装校长队伍,大力培养职业教育的学术型校长和当代陶行知。要积极争取社会各界的关心和支持,做优做大职业教育专业委员会,使之成为影响职教、辐射社会的有效载体和平台,推动我省职业教育事业健康快速发展。
成立大会结束后,与会代表参观了陶行知纪念馆。在丰富翔实的资料展示中,真切感受到了陶行知先生“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的博大胸襟和“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为教育事业鞠躬尽瘁、可歌可泣的一生。
12月7日上午,南京师范大学教授高谦民、南京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副院长吴学敏、通州市职业教育局局长钱国华、淮安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副书记徐家林,就陶行知、黄炎培、张謇、毛泽东的职业教育思想作了专题报告。四位专家的精彩报告赢得了代表们热烈的掌声。
职教现状 篇12
一、恩施州公办职业院校资源现状
目前,恩施州公办高职院校1所、中等职业技术学校8所(不含技工学校),集职教、成教、培训于一体,分布于8县市。
恩施职业技术学院是湖北省少数民族地区唯一的省级示范性高职院校。在岗教职工583人,学生10000余人,学院占地564亩。校内实训室103个、校外实习基地220个,已建成数控技术、计算机及应用、生物技术、建筑工程技术4个国家职业教育实训基地;畜牧兽医、生物制药技术、旅游管理3个省级示范实训基地,开设高职专业34个。存在办学经费投入不足、校内外实习基地建设不完善、招生规模偏小等问题。
中等职业技术学校8所,其中国家级重点职校3所,湖北省重点职校6所。8所学校总面积约1600亩,在校学生2.2万余人,教职工1200余人,开设32个专业。存在发展不均衡、专业设置重复、办学特色不鲜明、中高职衔接不紧密、校企合作不深入等问题。
二、职教资源优化整合的原则
职教资源包括人力资源、物力资源和财力资源等,在资源总量一定的情况下,应将资源优化整合,做到充分利用[1]。注意遵循以下原则:
1. 系统性原则
以全局的角度来协调各院校、行业企业及各项工作,注意总量与结构的关系、当前需求与长远需求的关系。
2. 适量原则
科学规划与预算,使资源需求与资源总量匹配。
3. 动态发展原则
资源结构需不断调整,保持资源的动态适应性。
4. 效率优先原则
对品牌专业、特色专业、重点专业、精品课程等优先配置资源。
三、职教资源优化整合的内容
为解决恩施州职教存在的问题,创新职教发展新模式,采用契约形式的区域性职教集团方式[2],确立“政府主导组建、采取理事会制、统一规划、市场运作”的集团化办学思路,职业院校与行业企业各取所需、优势互补、实现资源共享,达到优化整合职教资源的目的。制定管理制度,明确责权利,统一专业设置、培养目标、考核标准和毕业标准,统一招生[3],共享师资、校内外实训基地、信息等方面资源,形成集团经营优势,扩大职教规模,创立品牌,推进职业教育的发展,构建多方共赢的格局。
中职学校打破“小而全”的办学布局,办好一至二个品牌专业,建立与高职学院、企业的紧密联系,搞好专业与实训基地的共建,推进办学体制创新;高职学院应发挥特色和优势,统筹利用,与县市中职学校“3+2”联合培养、错位发展,建成综合型高职院校。
根据恩施州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依托6大主导产业,政府职能部门、院校、企业、行业协会等共同努力,以专业建设为重点,突出品牌与特色专业建设,突出办学特色,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
1. 专业优化整合
按照企业行业、产业发展的需要来设置与调整专业,使专业结构与区域产业结构相适应。整合具有共同资源基础、技术基础和较大关联度的专业,形成专业群,既可提高资源利用率,又可避免因专业设置相同或相近而造成资源浪费,方便学生学习相近专业的知识,有利于学生职业能力的迁移,有利于毕业生应对工作岗位的变换。
2. 课程优化整合
根据人才培养目标和企业生产实际,确定典型工作任务,将典型工作任务转化为教学领域,再将教学领域细分为学习小节,使专业课程与基础课程有效融合,使理论学习与实践操作有机统一。
3. 师资优化整合
“双师型”教师的配备是职业院校师资力量的重点,聘请企业的技术人员、能工巧匠担任兼职教师,鼓励教师参与企业生产一线的工作,安排教师到企业社会实践,开展专业培训活动,提高教师的职业技能。
4. 实训基地优化整合
校内、外实训基地是校企间资源整合的最佳平台。通过校企统筹安排,既可以建立校外实训基地,学生利用企业生产设备,在企业完成技能训练;也可以校企共建校内实训基地,由职业院校提供场地,由企业建设并使用,双方建立租赁合作关系。
四、职教资源优化整合的保障
1. 确保政府的主导作用
政府和教育主管部门应加强职业院校的市场竞争意识,制定资源配置的顶层设计,探索新的办学机制,促进院校间、校企间的沟通、衔接与融合。在人才培养方面给予政策支持和倾斜,在实训基地建设和专业教师培养、兼职教师聘请等方面给予经费投入,增强校企参与度。
2. 成立管理领导机构
职教集团采用理事会制,设立名誉理事长、理事长、副理事长、秘书长、理事以及各委员会。下设常务理事会,常务理事会下设管理机构,负责集团日常管理工作。理事会和常务理事会作为职教集团最高领导机构,负责整体规划、发展规模、投资计划等的制定、重大事务决策。
3. 共建专业课程体系
结合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依托专业群需求,。企业行业与院校联合,组织专兼职教师开展专业群核心课程开发,适应市场发展需求,政府适时加以调控,提升职教集团的整体实力,彰显办学特色、突出办学优势。
为了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更好地服务地方经济和产业发展,职教集团应准确定位发展思路,提高战略思维和管理水平,增强创新意识和能力,推动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打造武陵山区现代职业教育中心和西部地区技术技能人才培养高地。
摘要:恩施州职业教育存在办学经费投入不足、发展不均衡、专业设置重复、办学特色不鲜明等问题。采用职教集团模式,优化整合职教资源,以市场为导向,打造职教品牌,服务经济和社会的发展。
关键词:优化整合,职教资源,职教集团
参考文献
[1]马杰.我国高等职业教育资源配置的策略选择[J].中国高等教育评估,2010,(6).
[2]资源配置优化视角的职业教育发展模式创新分析[J].职业技术教育,2011,(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