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教科研(共8篇)
职教科研 篇1
全国职业教育科研工作会议6月27日至28日在本市召开, 会议就进一步加强新时期职业教育科研工作进行研究部署。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委员刘延东对会议作出重要批示。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市委书记张高丽, 市委副书记、市长黄兴国代表市委、市政府对会议召开表示祝贺。教育部副部长鲁昕作专题报告, 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副部长王晓初讲话, 市委常委、市委教育工委书记苟利军宣读贺信, 副市长张俊芳致辞。来自国家有关部委、各省区市教育主管部门负责同志, 职业院校和研究机构、各行业职业教育指导委员会专家学者等300余人参加会议。
本次会议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召开的第一次全国职业教育科研工作会议。会议系统总结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职业教育科研工作的历史经验, 贯彻落实全国教育工作会议精神和教育规划纲要, 全面把握国内外职业教育的发展趋势, 积极探索职业教育改革创新的体制机制, 推动职教科学研究更好地为职业教育改革发展服务。
鲁昕在报告中指出, 当前职业教育面临新的形势, 进一步深化改革、转变发展方式, 职业教育科研担负着重要的使命, 必须给予高度的重视。要把职业教育科研作为推动职业教育改革创新的重要基础, 坚持理论联系实际, 坚持协同创新, 加强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研究, 加强国际比较研究和职业教育经济贡献率研究, 整体提升职业教育科研工作的能力和水平, 为办好中国特色、世界水准的职业教育提供理论支撑和智力支持。
王晓初说, 职业教育科研工作对于推动职业教育培训事业发展具有先导性意义和基础性作用, 为制定政策、创新方法、解决问题提供重要的依据。做好职业教育科研工作, 要坚持为促进就业服务、为加强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服务、为提高劳动者素质服务的方向。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将结合工作实际, 与教育部门共同推动职业教育科研工作取得更大发展。
张俊芳在致辞中说, 天津市要在教育部的支持和指导下, 统筹规划、整合资源、全面布局, 大力加强和创新职业教育科研工作, 围绕职业教育的基本定位、现代体系、管理体制、办学机制、培养模式、技术标准等重大政策、理论和实践问题深入开展研究, 推动职业教育又好又快发展。
(节选自《天津日报》2011年6月29日)
职教科研 篇2
12月5日,重庆职教学会2013科研课题开题报告会在科技楼201会议室召开,参会领导和专家有:重庆市职教学会常务副会长李光旭、重庆市教育评估院副院长沈军、重庆文理学院继续教育学院院长肖勇、永川区教委职成办公室主任孔令勇、重庆市职教学会副秘书长李平、市职教学会秘书肖菁、我校机电学院副院长宋文强。会议由我校冯刚副校长主持。
本重庆科创职业学院有4个课题在重庆职教学会立项,其中机电学院赵鹏展老师的课题被确立为重点课题。会议首先由沈军院长宣读课题任务下达书。然后4位课题负责人:赵鹏展、魏良庆、兰伟和赵志斌老师分别进行开题陈述,接下来由与会专家作指导性发言,专家们对4个课题的研究意义、研究内容与实施方案作出了较高评价,同时也提出改进的意见和建议。
重庆市职教学会常务副会长李光旭认为,我校领导和教师对本次课题研究工作高度重视并做了精心准备,项目研究水平比以往有很大提高。他充分肯定了我校已取得的科研方面的成绩,鼓励我校教师百尺竿头更进一步,在科研成果方面再创佳绩!
职教科研心态的误区与突破 篇3
一、职教科研心态的误区
一是轻慢心态。轻慢,即轻视怠慢。许多教师虽然嘴上也说科研重要,但思想上并未真正认识到它的重要性。他们往往根据自己从不撰写论文也照样教书,甚至可能还教得不错的自我感觉,潜意识中抵拒科研。他们从未涉足科研的深水,甚至连鞋都没湿,只是站在科研的岸边向那深邃的水域张望一下,就断言科研无用,岂非浅薄无知。
二是自卑心态。许多教师认为科研高不可攀,仰之弥高;深不可测,钻之弥深。认为教育科研那是理论工作者、专业研究者的事,是“肉食者谋之”,岂是我辈一般教师所能染指。这是过分高看了科研,以致未“研”先输,不战自败,自己就把自己吓趴了。古人云:“石中皆有火,必敲击不已,火光始现。”我们还没有敲击自己科研的“燧石”,也不曾小试牛刀,怎么就妄断自己不是科研的“料”,怎么就知道自己不能发光起火呢?
三是功利心态。觉得科研不过是应付评职称、完成科研任务的那档子事儿,是和自身利益与刚性任务挂钩的事。因而出于功利目的或应付心理,不得不掺和,但都是被动应付,勉强参与,一旦能应付过去或职称过关,就金盆洗手,避而远之。这种功利之人,根本没有科研的虔敬之心,都是出于无奈而“被科研”,他们没有科研的“定力”和“根性”,职教科研只是他们沽名钓誉、提高自己知名度的工具和手段。
四是速成心态。还有一些人对科研抱有速成心理,总希望一个早晨就能出成果,就能一举成名。这种浮躁的心态与科研活动的性质和要求是完全悖反的。科研是慢工出细活。它不是“毕其功于一役”一锤子买卖,也不是“急火出菜”的“炒作”,而是“文火煲好汤”久久为功的建树,是长期积累、深入思考、持之以恒、不懈钻研的回报,没有假以时日的努力是不可能成功的。而那些抱着速成心态的人搞科研,一旦遇挫,就会遽然思返,就会打回原形。
二、职教科研心态的突破
(一)观念的革命。对科研的轻视怠慢,或认为科研是无用的摆设的观点,反映了我们的科研观出了问题。人是观念的囚徒,观念一旦形成,便会顽固地控制着人们的头脑,支配着人的价值取向和行为方式。因而真正的革命发生在人们的头脑中,这就是观念的革命。科研观的革命,关键在于要破除“科研无用论”的思想。一是要客观地认知科研的功能,不能对科研的功能预期过高,放大到不切实际的地步。这样一旦实践上不能产生研究者们期盼的“神奇”功效,巨大的落差就会使人们歪怪“科研无用”。所以科学的定位、理性地看待科研的作用是观念调适的第一步。二是科研无用论是对科研无知的表现。科研对教育的作用虽不能说“万能”,但也绝不致“无用”,它起码在三个方面对教师的进步与提高有促进作用。一是可以督促并逼使教师钻研业务,加强教育理论的学习,提高自身的理论素养,增强理论思维能力;二是可以锻炼并提高教师的教研能力和教学能力,进而提高教学水平和教学效率;三是有利于教师养成善于思考的思维品格、开拓进取的创新意识和自我成就的成熟自信。三是一定要投身科研实践。产生“科研无用论”思想的根本因由,在于教师没有科研成功的价值体验。所以一定要激励他们参与其中,躬行实践,在这一过程中,明了、参透科研的真谛,体验、感悟科研的价值,矫治观念的误差和陈见,这样即使没有成功,其追求和努力的过程也是值得尊敬和骄傲的。
(二)自信的实践。职教科研的根本在于自信。孙中山先生说过一句话:“心,信其可行,则移山填海之难,终有成功之日;心,信其不可行,则反掌折枝之易,亦无收效之期。”如果缺乏信心,就会缺乏决心,缺乏干劲,更缺乏毅力,连举手折枝这样容易的事情都不可能做到。 欧阳修说:“万事以心为本,未有心至而力不能者。”所以科研心态的突破,必须打破自卑的精神负累,扬起自信的科研风帆。这就要求我们,一要教育教师懂得,他们并非不是写作这块“料”,而是长期忙于教而荒于写,以至手笔生疏,能力弱化,认识不到自己写作才能。就是说,他们很可能就是具有写作天分和潜质的人,必须经由写作的科研实践来激活它、唤醒它、发现它。二要克服畏难心理,勇试敢为。凡是有价值的事都是有难度的,难度越大,价值越高。它值得我们去攻坚克难,只要我们能克服写作启动时最大的静摩擦,踢出这“头三脚”,就能在“向来枉费推移力”的努力中,取得“此日中流自在行”效应。
(三)境界的修炼。境界是指人的思想或修为所达到的高度和深度。科研是要有境界的,没有境界,难以达及成功,也无法行之久远。科研的境界有三:1.超脱功利。科研不是不讲功利,只是不能过于功利。过于功利是与科研的本质相左的。而科研在本质上是反功利或超功利的。它是痛苦多于快乐,付出大于收益,苦涩多于甜美的研究活动。过于耿耿于功名、汲汲于官位,没有吃苦付出的心理准备,只想攫取占有的人,千万不要误入了这个“地狱的入口”。2.耐得寂寞。科研是挑战人承受孤独、耐得寂寞底限的精神劳作。被虚无占有、无聊驱使、浅薄俘获的庸碌之辈,是绝对与之无缘的。它靠的是“板凳须坐十年冷”的精神,“咬定青山不放松”的恒定和“千磨万击还坚劲”的坚毅。它需要自静其心,沉潜其中,过滤浮躁与浅薄,弃绝喧哗与骚动,耐得孤独与寂寞,才可能成功。3.仰望星空。先有绿色的梦,才有金色的秋。人亦如此。温总理要求我们要“仰望星空”,做有理想、有追求的人。看那些真正的教育名家大师,哪一个不是学养深厚、造诣精深,具有学术建树的专家型、学者型人才?从孔子、孟子到蔡元培、陶行知,从夸美纽斯、赫尔巴特到布鲁纳、苏霍姆林斯基,古今中外,概莫能外。我们也许不能成为这样的大师和名家,但仍应当谨记,“天鹅也有落地的时候,但鸭子永无上天的机会”。
(四)心志的长考。古人云:“无志不能怀远。”职教科研更是如此。从科研的本质看,教育科研是对教育实践的一种描述,对教育过程的一种反思,对教育意义的一种探寻,对教育智慧的一种参悟。它是一种创造性的劳动,不可能速成。在某种意义上,它是对人的心志的长考、精神的历练。从事物发展的过程性看,过程是指事物时间上的持续和空间上的延伸。人的任何活动都是一个过程,都是以过程的形式存在和发展的。恩格斯说:“世界不是既成事物的集合体,而是过程的集合体。”教育科研同样是以过程的形式存在,并以过程的方式展开的,过程属性是它的基本属性。既为过程,就不可能一蹴而就,而需要不懈钻研、久久为功,需要对科研的虔诚敬畏、持之以恒。从科研的依凭看,科研不是玩“空手道”,科研比拼的是功力和底蕴,依靠的是经年累月的积淀和智慧,如果没有长期的坚持,勤奋的汲取,倾心的投入,没有“冷冷清清”的寻觅,“为伊憔悴”的付出,“苦其心志”的历练,就不可能成功。
根据职教特点搞好职教语文教学 篇4
1. 教学目标的制定要切合职校学生的实际
我们应重视依据学习者成才的需要来确定教学目标,并加以具体化。我们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根据学生的专业确定恰当的教学目标。不同基础水平的学生应实施不同的教学及控制,并把握好知识传授的难易度。在教学过程中,若学习内容难度过低,学生学习无压力,就容易滋生懒惰情绪,不利于知识的掌握和能力的形成;难度过高,则学生就会因无法接受和掌握而产生畏难心理,同样不利于知识的掌握和能力的形成。要控制好教学难度,就要敢于大胆地舍弃。新教材的选文大多十分精当,如果不注重难度的控制,就不能较好地突出重点。要使学生循序渐进地掌握现代文阅读的方法,就必须根据单元目标教学的要求大胆删减,以为我所用。
2. 教学内容的选择应该突出职业特点
职业学校最大的特点就是对学生技能的培养。职高学生发展变化空间的灵活性要比普高学生广泛得多,他们可以灵活地选择喜欢的专业,可以相对自由地设计自己的未来。职校教学也不同于普高教学,它不必围绕高考这根指挥棒,且具有相当大的灵活性。根据这一特点,语文教学改革可与专业学习相结合。
中职语文教学有双重职能:既要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又要为专业课的学习服务。鉴于职高学生大多重视专业而忽略文化课的情况,我们就要以专业为突破口,巧妙地把语文与专业联系起来,并挖掘语文课与专业课的联系,使学生体会到语文是一种工具,是学习其他专业学科的基础,从而喜欢并重视语文学科。如对建筑专业的学生就要加强中外建筑文化教学。在系统的文化课学习的基础上,增加对与专业相关的文学、文化知识的学习,以使学生在学习语文基础知识、培养语文基本能力的同时,又向相关专业课程延伸,并获得有关的文学修养和文化熏陶,从而提高综合职业能力和人文素质水平,以适应未来职业岗位和终身学习的需要。
3. 创设问题情境,激活学生潜在的兴奋点
所谓问题情境,是教师根据教学需要,从教学内容着手,创设具有启发性和探究性、能够激发学生好奇心、促使学生积极思考、主动探究的课堂教学环境。古人云:“学起于思,思起于疑”,有疑问才会去思考,有疑问才有探究的欲望。
在创设问题情境时,教师首先要精心设计一系列问题,但这不是主要目的,教师的问题是为了抛砖引玉,目的是引出学生的疑问。我在讲授《项链》一课时,用创设问题情境的方法引导学生对玛蒂尔德的性格展开讨论,取得了较好的效果。首先我设计了一组问题:
(1)读完这篇小说,你觉得玛蒂尔德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2)玛蒂尔德为什么会丢失项链?
(3)项链丢失后,她不赔行不行?
(4)对玛蒂尔德的结局,你有什么想法?
应该说,是小说精彩的情节把学生吸引住了,对以上问题学生回答得非常积极、踊跃。当讨论到赔不赔项链时,有学生感慨“幸亏她有一个好丈夫”,这样一个新问题生成了:路瓦栽先生是一个什么样的人?我抓住时机引导学生,对这个人物展开讨论,又一次认识了当时社会背景;讨论到玛蒂尔德的结局时,有学生提出了异议,说为了一串项链玛蒂尔德付出了十年的青春,十年的辛苦已使她变成了一个吃苦耐劳的妇女,作者还要那样打击她,是不是太残忍了?于是一个新的问题被学生提了出来:十年的辛苦有没有使玛蒂尔德变成一个真正的劳动妇女?小说那样结尾好不好?通过对这两个问题的讨论,学生对人物形象、对小说讽刺手法的运用又加深了理解。
需要注意的是,教师在创设问题情境时应把握以下几点,第一,设置的问题不能太大,太抽象,应在学生的知识能力可以达到的水平;第二,要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第三,问题不宜太简单,要给学生思考的余地。只有这样,创设问题情境才能达到应有的效果。
4. 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
我们在教某些课文时,为让学生进一步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增强课堂生动性,以达到帮助学生更深刻地领悟文章内涵的目的,可充分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将音乐、美术和表演融入语文课堂教学。调动人体中的每一种感官,促使学生集中思想。让眼、耳、脑等感官时时刻刻地在课堂学习中,有效地增强学生对课文的理解,使语文课散发出独特的魅力。
4.1 精选声音素材,以求相得益彰。
在学习柳永的《雨霖铃》和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时,我采用带领学生学唱词的方式来增强对词的记忆。当王菲唱起了“明月几时有”的时候,那空灵、缠绵的声线让学生如痴如醉,学生的学习劲头一下子上去了。
4.2 选配美术动画,引起学生共鸣。
许多教师曾感慨于学生联想能力的缺乏,那么,我们何不给学生创造条件呢?根据课文内容精心选择一些画面(美术作品、雕塑、动画镜头等),做到情景交融,就能极大引发学生的联想能力,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对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我用多媒体设计了一组图片(荒原中的夕阳、枯藤老树、小桥边的村庄人家、古道上伫立的瘦马),将深沉悲凉的画面呈现在学生面前时,学生的情绪一下子被感染了,对课文的理解很快增进了几分。
4.3 辅以经典电影,体会文学魅力。
职教科研 篇5
一、恩施州公办职业院校资源现状
目前,恩施州公办高职院校1所、中等职业技术学校8所(不含技工学校),集职教、成教、培训于一体,分布于8县市。
恩施职业技术学院是湖北省少数民族地区唯一的省级示范性高职院校。在岗教职工583人,学生10000余人,学院占地564亩。校内实训室103个、校外实习基地220个,已建成数控技术、计算机及应用、生物技术、建筑工程技术4个国家职业教育实训基地;畜牧兽医、生物制药技术、旅游管理3个省级示范实训基地,开设高职专业34个。存在办学经费投入不足、校内外实习基地建设不完善、招生规模偏小等问题。
中等职业技术学校8所,其中国家级重点职校3所,湖北省重点职校6所。8所学校总面积约1600亩,在校学生2.2万余人,教职工1200余人,开设32个专业。存在发展不均衡、专业设置重复、办学特色不鲜明、中高职衔接不紧密、校企合作不深入等问题。
二、职教资源优化整合的原则
职教资源包括人力资源、物力资源和财力资源等,在资源总量一定的情况下,应将资源优化整合,做到充分利用[1]。注意遵循以下原则:
1. 系统性原则
以全局的角度来协调各院校、行业企业及各项工作,注意总量与结构的关系、当前需求与长远需求的关系。
2. 适量原则
科学规划与预算,使资源需求与资源总量匹配。
3. 动态发展原则
资源结构需不断调整,保持资源的动态适应性。
4. 效率优先原则
对品牌专业、特色专业、重点专业、精品课程等优先配置资源。
三、职教资源优化整合的内容
为解决恩施州职教存在的问题,创新职教发展新模式,采用契约形式的区域性职教集团方式[2],确立“政府主导组建、采取理事会制、统一规划、市场运作”的集团化办学思路,职业院校与行业企业各取所需、优势互补、实现资源共享,达到优化整合职教资源的目的。制定管理制度,明确责权利,统一专业设置、培养目标、考核标准和毕业标准,统一招生[3],共享师资、校内外实训基地、信息等方面资源,形成集团经营优势,扩大职教规模,创立品牌,推进职业教育的发展,构建多方共赢的格局。
中职学校打破“小而全”的办学布局,办好一至二个品牌专业,建立与高职学院、企业的紧密联系,搞好专业与实训基地的共建,推进办学体制创新;高职学院应发挥特色和优势,统筹利用,与县市中职学校“3+2”联合培养、错位发展,建成综合型高职院校。
根据恩施州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依托6大主导产业,政府职能部门、院校、企业、行业协会等共同努力,以专业建设为重点,突出品牌与特色专业建设,突出办学特色,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
1. 专业优化整合
按照企业行业、产业发展的需要来设置与调整专业,使专业结构与区域产业结构相适应。整合具有共同资源基础、技术基础和较大关联度的专业,形成专业群,既可提高资源利用率,又可避免因专业设置相同或相近而造成资源浪费,方便学生学习相近专业的知识,有利于学生职业能力的迁移,有利于毕业生应对工作岗位的变换。
2. 课程优化整合
根据人才培养目标和企业生产实际,确定典型工作任务,将典型工作任务转化为教学领域,再将教学领域细分为学习小节,使专业课程与基础课程有效融合,使理论学习与实践操作有机统一。
3. 师资优化整合
“双师型”教师的配备是职业院校师资力量的重点,聘请企业的技术人员、能工巧匠担任兼职教师,鼓励教师参与企业生产一线的工作,安排教师到企业社会实践,开展专业培训活动,提高教师的职业技能。
4. 实训基地优化整合
校内、外实训基地是校企间资源整合的最佳平台。通过校企统筹安排,既可以建立校外实训基地,学生利用企业生产设备,在企业完成技能训练;也可以校企共建校内实训基地,由职业院校提供场地,由企业建设并使用,双方建立租赁合作关系。
四、职教资源优化整合的保障
1. 确保政府的主导作用
政府和教育主管部门应加强职业院校的市场竞争意识,制定资源配置的顶层设计,探索新的办学机制,促进院校间、校企间的沟通、衔接与融合。在人才培养方面给予政策支持和倾斜,在实训基地建设和专业教师培养、兼职教师聘请等方面给予经费投入,增强校企参与度。
2. 成立管理领导机构
职教集团采用理事会制,设立名誉理事长、理事长、副理事长、秘书长、理事以及各委员会。下设常务理事会,常务理事会下设管理机构,负责集团日常管理工作。理事会和常务理事会作为职教集团最高领导机构,负责整体规划、发展规模、投资计划等的制定、重大事务决策。
3. 共建专业课程体系
结合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依托专业群需求,。企业行业与院校联合,组织专兼职教师开展专业群核心课程开发,适应市场发展需求,政府适时加以调控,提升职教集团的整体实力,彰显办学特色、突出办学优势。
为了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更好地服务地方经济和产业发展,职教集团应准确定位发展思路,提高战略思维和管理水平,增强创新意识和能力,推动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打造武陵山区现代职业教育中心和西部地区技术技能人才培养高地。
摘要:恩施州职业教育存在办学经费投入不足、发展不均衡、专业设置重复、办学特色不鲜明等问题。采用职教集团模式,优化整合职教资源,以市场为导向,打造职教品牌,服务经济和社会的发展。
关键词:优化整合,职教资源,职教集团
参考文献
[1]马杰.我国高等职业教育资源配置的策略选择[J].中国高等教育评估,2010,(6).
[2]资源配置优化视角的职业教育发展模式创新分析[J].职业技术教育,2011,(31).
职教科研 篇6
1 主要目标
通过组建重庆装备制造职业教育集团, 加强成员单位之间的全方位合作, 使市内相关专业学校、企业、行业协会、科研院所之间形成良性互动, 促进资源的集成和共享;促进相关职业院校在人才培养模式上与企业进行战略合作, 进一步提高装备制造类人才培养质量;形成院校与企业之间的良性互动机制, 推动职业院校和企业共同发展, 使院校办学和企业经营获得双赢, 以此提升装备制造职业教育的综合实力, 促进重庆职业教育向特色化、品牌化方向发展。
2 主要任务
1) 实现集团成员之间的资源整合, 通过资源共享, 提高装备制造职业教育的办学水平。
2) 探索学分互认, 实现多层次、多形式培养、培训人才的新模式。
3) 沟通人才供求信息和教育改革信息, 开展联合办学, 共同打造高素质装备制造专业人才。
4) 探索工学交替的弹性学习制度与管理制度, 建立企业职工培训积分卡, 为企业职工培训与学历教育的对接创造便利条件。
5) 实现地域和空间的优势互补, 建立职业教育发展与创新机制, 探索职业院校人才培养和企业人力资本运作新模式。
6) 实现师资和专业的优势互补, 集团内部成立教学研究中心组, 组织对专业设置、专业培养目标、课程开发、教学计划、质量考核标准等有关人才培训的事项进行研讨和交流, 在招生、就业、教学、科研等方面进行有效合作。
7) 实现职业资格和培训考核鉴定以及实验室、实训基地、图书馆、校报校刊等短缺资源的共享, 为职业院校学生学习、实训及专业课教师培训提供支持, 建立新型的校企合作实训基地。
8) 实现教育教学资源和企业资源的相互共享, 开展校企合作和产学研结合, 合作进行科学研究和技术开发, 通过“订单式培养”和“引企入校”等方式, 满足职业院校毕业生就业和企业用人的双向需求。
9) 开展集团成员内部的交流活动, 积极举办装备制造职业教育论坛, 进行集团化发展职业教育的战略趋势和发展走向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
10) 定期开展与市内外其他兄弟行业职教集团的交流活动。
11) 在遵循相关规定的前提下, 以集团名义, 开展各类国际交流活动, 与国 (境) 外职教机构进行交流合作。
12) 拓展领域, 开展并加快发展和装备制造职业教育相关的其它业务。
3 主要成效
3.1 凸显“四个基地”功能
一是教学模式创新基地。在市教科院职成教所的指导和帮助下,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 以需求为导向、能力为本位, 深入开展装备制造类专业教学改革研究, 创新职业教育教学模式, 为推进重庆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探索出新的发展道路。
二是职教师资培训基地。根据重庆市中等职业学校教师能力标准, 制定装备制造类专业教师发展规划和实施细则, 积极开展师资培训, 在普遍培训的基础上, 培养一批专业带头人和相关专业的骨干教师, 建立一支高素质、专兼职结合、学历结构合理, 具有较高的教学与专业实践能力、热爱职业教育的优秀双师型教学团队。
三是三峡移民培训就业基地。积极开展农民工、尤其是三峡农村移民培训转移工作, 为全市扶贫工作和三峡库区经济社会发展做出积极贡献。
四是职业技能鉴定基地。充分利用集团内各学校的国家级、市级公共实训基地和开放式实训基地, 以及设立的国家职业技能鉴定所 (站) , 为在校学生、集团内企业和社会开展职工岗位培训和技能鉴定, 构建重庆装备制造行业从业人员终身教育平台, 提高从业人员素质, 增强企业的可持续发展能力。
3.2 发挥“四个中心”作用
一是课程、教材研发中心。通过校企、校所 (会) 、校校合作, 开发和实施融入国家职业资格标准、体现产业发展水平、符合企业标准和行业主导性产品技术标准、具有行业特色及企业特色的权威性专业教学标准和核心课程标准, 创建特色专业、特色课程和特色实训实习基地, 打造集团特色品牌。
二是教研活动中心。由集团组织, 开展装备制造类专业教学研究, 探索实践装备制造类专业教学改革新路。
三是技术研发、信息服务中心。依托集团平台, 通过校企合作积极开展技术与信息服务, 加快职业教育服务社会的步伐, 推进技术成果的转化。
四是就业服务中心。由集团牵头, 组建重庆装备制造类专业中职毕业生就业服务中心, 在北京、上海等发达地区建立就业服务工作站。
4 保障条件
4.1 组织保障
成立集团理事会。理事长由牵头单位负责人担任, 副理事长、常务理事由理事大会等额选举产生。理事会下设秘书处, 秘书处设秘书长1名、副秘书长3名、执行秘书1名。秘书长、副秘书长由理事长提名、理事大会等额选举产生。常务理事会的职责是:执行集团理事会决议;实施集团年度工作计划;根据经济社会发展需要, 向理事会提交装备制造职业教育发展议案;审议和接受新的成员单位;决定理事会召开的时间、地点和审议的主要内容。
4.2 制度保障
集团把制度建设作为重要任务之一。主要包括集团会议制度、项目管理制度、经费管理制度等。所有制度的制定, 以国家相关法律法规为依据, 以民主集中制为基本原则。
4.3 经费保障
重庆装备制造职业教育集团运行经费主要从三个渠道进行筹集。一是各理事单位缴纳;二是实行项目运作, 利用相关项目筹集经费;三是寻求社会捐赠与赞助。经费纳入理事长单位统一管理, 单独列账, 接受理事会审计。经费主要用于行业联系、教学研究、师资培训及秘书处日常工作。
重庆市装备制造职业教育集团组建时间虽然不久, 但运行机制却与众不同。多数活动采取联合企业进行项目运作, 在一定程度上破解了目前我国职业教育集团没有参与市场活动的法人资格的问题, 也解决了集团成员单位之间的资源整合与共享的技术与策略问题, 值得研究和借鉴。
参考文献
[1]黄才华.关于职业教育集团基本问题的探讨[J].河南师范大学学报, 2008 (3) .
职教科研 篇7
何谓标准?标准是为了在一定的范围内获得最佳秩序,经协商一致制定并由公认机构批准,共同使用和重复使用的一种规范性文件。简单地说,标准就是一种“文化”。我们职业学校找不到统一的标准,找不到品牌的效应,各校发展利益碰到一起造成资源浪费;利益碰不到一起,难得资源共享,合作发展。为什么要有标准?很简单,拿企业来说,很多企业已经脱离政府监管,至少在用人方面。其到学校来招人就有很大的随意性,如果学校各自为战,就无法倒逼企业建立用人标准,如果企业建立用人标准,那么反过来,学校必然要适应市场,进而调整技术教育标准,从而促进良性循环。
那么,ITE是如何在其发展历程中建立起标准呢?在ITE的组织管理模式中,有一个理事会,它直接受新加坡教育部指派相关人员组成,这些人员包含了“劳、资、政”三方代表,具体部门及相关人员有人力资源信息部、科工贸部、教育部、国防部、工会、企业协会、校友会等成员。很显然,这是一个有协商、有权威并能决定和影响ITE发展方向的机构。再看院校内设置的学术委员会,该委员会由总裁、各院院长、署长、课程经理、业界代表等组成。该委员会也是一个协商机构,确定学校发展模式。另外,院校还设置了网络咨询委员会,这个委员会是学校与社会、企业、家长沟通的一个平台。
建立好了协商的平台,也确定了长期规划及实施标准,不去执行都是空谈,ITE设置了一个执行委员会,很简单就是落实既定工作,并在执行过程中发现问题,并集思广益找出解决之道。ITE从领导层到普通员工都达成了共识——建立职教标准ITE,ITE要走向世界并引领世界职业教育。的确,ITE作为一个品牌已经把它的技术标准复制到非洲、东南亚以及中国,为全球的职业教育事业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再看我们的职业教育,感觉就是散的,时而学历教育时而技术教育,都想抓但都无从抓起。以前职业教育是受行业部门管控,行业部门既管企业又管职校,从管理角度上很容易沟通、协商,也容易执行。不论是学历教育还是技术教育,都能容易达成一致,从而形成适应当时的职教体系标准。现在行业局撤销了,职业教育的机制有点乱。就技术教育而言,随着行业局的撤销,许多行业不再走精细化道路,都是粗放型的,意思就是标准降低或没标准,在人才应用方面更是如此。
看看ITE,我们应该认识到:职业教育要有大的飞跃,首先要在市、局级层面建立一个长期的多部门组成的职教委员会,设置常务委员会直接制订规划,并成立学校师资、学校领导培训机构。培训机构的目的是规范新进教师教学规范,规范学校教师、学校领导按照教学规律办事,以便统一职教大政方针,落实职教体系标准建设。例如,现在中高职衔接标准的制定,没有标准中职升高职就是因为“需要”而泛滥。另外,职教委员会要定期提供劳工部门的用工信息,还要提供产业部门未来几年的产业状况及用工需求和技能标准。有了这些,所有职校将根据这些信息来制定招生规模,制定课程技能标准,以及确定相应的师资配备,同时也为新课程的开发提供可能。
另外,职业学校应该联合起来形成一个学术委员会,该学术委员会应该由市教科院、各校领导、各专业主任、各专业骨干教师、产业协会、相关专业的企业技术骨干等一起制定职校内涵发展模式,并形成标准。最后为确保学术委员会制定的标准落到实处,也得成立由市局督导室、各院校督导主任等组成的执行监督委员会,在执行过程中,不断寻找问题,同时不断吸收广大教师创新的手段,集思广益,然后汇总到学术委员会,重新对标准进行修正、改进。
参考文献
职教科研 篇8
一、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应具备的素质
(一) 思想素质
要求高职学生热爱社会主义祖国和社会主义事业, 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明确的职业理想和良好的职业道德, 养成并强化学生职业意识。使学生明确树立为社会服务的思想。使学生了解他们在就业之后在社会中所处的地位, 使学生有足够的自信去面对今后的学生和工作, 这一点至关重要。
(二) 知识素质
包括基础知识和专业知识。对于高职人才来说, 拥有必备的文化基础知识和专业基础理论, 是胜任当前技术密集型岗位的需要。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和发展, 不同领域的科技知识交叉、渗透和组合, 使社会上出现了许多跨学科职业岗位, 这就要求高职人才还必须具备与专业相关的多学科基本理论知识, 才能丰富“接口”能力。
(三) 身心素质
健康的体魄和良好的心理, 它体现了培养目标的物质基础和心理素质, 是从事一切工作的前提。只有具有良好的身体体能, 才能胜任本专业岗位的工作;只有较好的心理素质, 才能胜任今后日益激烈的工作环境, 在艰苦的工作中以良好的精神风貌奋力进取, 不断激发创造热情。
(四) 能力素质
这是我们评价人才的最终标准。能力素质包括本专业技术能力、工作能力、社会能力和创新能力。在当今社会, 对高职人才的适应能力、合作能力、公关能力和交往能力等提出了新的要求。
(五) 劳动素质
包括劳动观念、劳动知识和劳动实践。高职学生大多数是独生子女, 劳动素质较差。要树立热爱劳动的观念, 增进与劳动人民的情感沟通, 了解劳动知识, 掌握劳动本领, 做好将来从事艰苦工作的思想准备。
二、高职语文教育应完成的教学任务
(一) 重要桥梁
语文教学应当成为学生通向职业之路的一座桥梁。
1) 引导学生养成职业意识。语文教学中应当寓职业养成教育、职业道德教育于课堂教学活动之中。一是结合教材篇目集中开展职业意识养成教育。二是结合课堂教学活动生发职业意识教育。三是利用课外教学活动培育学生的职业意识。
2) 以人为本, 增强学生的主体意识。语文教学中必须树立这种以“人”为本的观念来开展教学, 充分调动学生的主体性。在教学活动中, 可以利用教材, 加强互动交流, 促进学生主体意识的萌发、成长。巧设疑问, 鼓励学生回答, 培育学生的自我意识, 增强学生的主体意识, 加强大语文教学观念结合专业开展语文实践学习, 促进学生职业意识的萌发。
3) 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语文教学作为最易于让人接受和理解的教学课程, 必须要起到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的作用。要坚持化枯燥为有趣, 化单纯的理论知识为实际运用知识的传授。
(二) 重要工具
语文课程是开展各门类学科学习的一项重要工具, 是学好其它各门学科的基础。加强语文教学与职业能力的结合程度。主要从如下方面着手:1) 大胆取舍教材, 改变课程内容设置, 突出职业性、专业性特点来进行教学。结合各专业特点, 合理地调节教材内容, 进行取舍, 突出各专业的特点。2) 实行分层次教学, 有针对性地开展教学, 逐步提高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 突出语文的实用性。同一专业, 学生文化层次也有高低, 要划分知识模块, 划分掌握层次, 有针对性地开展教学活动。3) 教学中必须树立为就业服务的意识, 要力求创新, 不囿陈见。教学活动必须围绕“改革”、“市场”、“发展”来展开, 只求突破, 不求全面。
(三) 重要元素
语文教学应当成为职业能力体系中的重要一环。
1) 职业能力应当包括语言运用以及写作能力。职业能力不仅包括学生的专业理论知识、专业技能, 而且还应当包括基础文化知识、交际礼仪知识等, 尤其是语言运用能力和写作能力, 更是其中重要的一个基本要素。不管从事何种职业, 语言运用乃至书面写作能力不可或缺。
2) 语文教学活动必须突出职业特点。职业类学校的语文教学活动必须突出“职”字特色, 大胆求新。必须改变教学中存在的以下误区:一是改变单纯的理论知识教学。二是改变“满堂灌”忽视学生主体作用的教学方式。三是改变脱离实际或专业特点的教学活动。
3) 构建职业教育的大语文教学观。全面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 我们必须构建具有职教特点的大语文观。树立教学为就业服务的意识, 树立为市场服务的意识。开展课内课外相衔接的语文教学活动, 将语文教学活动与专业教学紧密结合, 进一步加强对专业科目的实验报告、总结等的写作进行指导。密切语文科目与专业科目教学的联系。开展丰富多彩的各类教学活动, 进一步丰富学生课余生活, 以利于学生职业能力的养成。
职业教育的任务就是使“无业者有业, 有业者乐业”, 只有全面认识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应具备的素质, 全面完成高职语文教育多重教学任务, 全面提升语文教学质量水平, 才能做到有的放矢, 培养出同现代化要求相适应的各类职业人才。
参考文献
[1]高等职业教育培养目标定位研究[J].职业技术教育.
[2]职业技术教育原理][M.经济科学出版社.
[3]中国职业教育跨世纪走向[M].中国铁道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