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教研究

2024-06-26

职教研究(通用12篇)

职教研究 篇1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高速发展, 市场对于技术型人才的需求量越来越大, 在这种背景之下, 我国开始加大了对职业教育的发展力度, 职业院校的规模也在随之不断拓展, 无论是人们对于职业教育的观念, 还是社会的认可度都有了很大程度的提升, 这些都为职业教育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而职业教育集团的模式也开始初现规模, 这一教育模式的运用, 对我国的职业教育产生了极大的助益, 因此对职业教育集团进行发展是十分有必要的。

一、职业教育集团发展的必要性

(一) 经济发展方面。

现在企业在对人才进行聘用时, 已经改变了以往无限制的用人方法, 而是会根据企业的生产需要以及发展需要, 制定科学的招聘计划以及招聘标准, 这就使得学生必须要不断提升自身的综合能力, 才能满足企业的用人要求。因此, 作为新模式的职业教育形式, 职业教育集团也应随着市场的变化而随之进行调整, 并要对职业院校的人才培养方案进行优化, 这样才能保证职业教育的质量。

(二) 职业教育系统方面。

目前, 我国的职业教育正在进行着素质教育改革, 不仅仅是教师的教学理念以及教学模式进行了改变, 开始加强了对学生技术实践能力的培养, 并开始与相关企业进行合作, 形成了一套较为完整多层次职业教育系统。同时还要在职业教育体系中建立较为完善的升学机制, 为想要进修的学生, 提供升学学习的机会, 且所得学历能够得到国家的认可, 这也正是职业教育集团的教育形式的一种, 它包括了职前、职后以及学历教育等不同类型的职业教育模式, 且这些教育形式能够有效连接在一起, 相互补充, 这也间接说明了职业教育集团的优势。因此, 对此进行大力地发展是十分有必要的。

二、职业教育集团的发展建议

(一) 要对集团资源进行合理运用, 强化校企联合模式。

一方面, 相关人员要对集团内部的组织进行全面的调查, 列出每一组织的资源、优势以及不足之处, 并以此为根据对集团内部的资源进行优化互补与共享, 从而提升职业学校的教学能力与水平, 同时学校要帮助企业对公司员工进行就职以及岗位训练, 不仅能够帮助企业节约在人力培训方面的投入, 提高培训效率, 同时还能保证企业的人才质量, 为企业的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支持;另一方面, 在对职教集团进行建立时, 集团内部的企业要与职业院校相互之间达成双向合作, 这样的联合方式能够有效减少单独学校与企业签订协议的资本。除此之外, 集团内部的组织, 像事业单位以及政府行政部门, 要对集团内部的各组织之间的联系与合作进行协调, 进而使各组织之间的合作更加规范、合理, 确保校企合作的良好发展。

(二) 要充分利用政府宏观调控的能力。

由于教育与政府部门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 因此想要对职业教育集团进行发展, 必须要依靠政府的支持, 才能保障学校的日常管理与运作机制的顺利实施, 因此政府要在集团中将自身的职能充分发挥出来, 要对集团中的各个组织进行宏观调控, 使职业学校的培养计划能够与市场的需求相一致。可以从两方面入手, 将政府的宏观调控能力充分发挥出来:一方面, 要在集团内部构建相应的保障体系。所谓无规矩不成方圆, 由于职业教育集团组成的特殊性, 因此其组成规模往往较大, 如果集团内部没有建立相应的制度来对各个组织进行约束, 就很容易导致集团各部的各组织因为经营理念与利益关系不同, 而对集团的教育能力造成直接的影响。这时政府部门要帮助各个组织协调好彼此之间的关系, 并按照相关制度对集团各组织的工作进行规划, 同时要对相应的法律法规进行完善, 从而确保集团的教育职能能够被充分发挥出来;另一方面, 要构建完善的奖惩制度。由于集团的组织类型各不相同, 因此执行奖励机制时, 针对不同的组织要使用不同的奖励机制, 像企业的经营主要以收益为主, 因此想要激发企业在集团中的积极性, 就可以以利益奖励的方式来达到预期的效果。

(三) 在集团内部要将中职教育与高职教育有机结合在一起。

当职业教育集团在开展自身的工作时, 要将协调、规划以及服务和引导放在工作的首位, 并要对集团内部的所有职业学校进行统筹规划, 建立科学、完善的招生——培养——就业, 一体化教学模式, 并要对中职学校以及高职学校的同类专业的教学目标以及教学模式进行统一, 做好中职之间的衔接工作, 要以中职教育的发展为基础, 保证高职生源以及质量的有效提升。同时要明确高职院校在集团内部所起到的带头作用, 高职要以自身的教学优势帮助中职学校不断提高自身的教学水平, 进而提升教学资源的利用率, 使集团内部的所有职业学校都能在集团互帮的模式下, 强化自身的技能实践教学能力, 为社会输送源源不断的高质量技能型人才。

三、结语

职业教育集团这种新型教育模式的使用, 不仅能够将各方面的资源有效整合在一起, 并对其统一进行调配与分享, 可以实现多方的合作共赢, 同时还能对职业教育的体系进行创新, 从而为人才培养贡献出了自己的一分力量。

参考文献

[1]李凤兰, 张俊.组建职教集团--发展职业教育的新思路[J].电子商务, 2010 (03) :87-88;94.

职教研究 篇2

1、《电工技术基础》课程教学模式面临严峻考验。上世纪九十年代后期以来,尤其是跨入新世纪后,生源数量减少,而普通大学连年扩招,进入职业教育的学生很多方面基础下滑严重,而《电工技术基础》理论知识的学习对数学基础、抽象思维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方面的要求较高,而这些恰恰是我们学生的薄弱环节,所以学生听不懂课、跟不上老师的节奏,导致对课堂教学越来越没有兴趣、提不起精神,进而形成恶性循环,其结果是老师在上面讲,除占极少数的“好学生”努力坚持外,大部分学生睡觉、看课外书、甚至嬉闹,这种局面我想用老师、学生“两败俱伤”来形容也不算过分。

2、社会需求驱使我们进行课程改革。根据多年来对毕业生的跟踪调查反映实践动手能力薄弱,而用人单位在专业方面往往首先要求的是毕业生的动手能力,其次才是理论知识的掌握情况,因为很多时候动手能力决定着是否满足岗位要求,而理论知识掌握情况则可能更多的是影响将来的发展。近些年就业竞争很激烈,企业希望新员工不需要培训或者更少的培训就能上岗,也就是有人提出了职业教育与企业岗位零距离衔接的要求,尽管这种提法存在争议,但是从企业追求效益的角度考虑也很自然,也就是说社会对职业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

二、《电工技术基础》课程教学改革路在何方

1、职业教育的教学模式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乃至八十年代,将大学课程教学模式简化并应用到中等职业教育中,这种现象有其历史性,也与当时的经济发展状况相关。进入上世纪九十年代以后,随着经济的高速发展,科学技术的进步,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等领域的基层岗位工作需要大量既掌握专业技能又具备一定专业知识、而且还有较高综合素质的中、高级劳动者。在这种形势下,担负着培养中高级技能劳动者的职业教育显然不能继续延用普通教育培养学术性和工程型人才的大学课程教学模式。对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的关系已经有人做了很多研究工作,明确了职教与普教的培养目标有本质的区别:普教培养的是学术性和工程型的人才,而职教培养的是技术性和技能型人才。不同的培养目标决定了二者课程教学模式、方法的不同,戴士弘教授在《职业教育课程教学改革》一书中将普教的大学阶段课程教学归纳为以学科为导向、以知识为目标、以教师为主体、以应试为基础、以逻辑为载体;而职业教育则必须以职业活动为导向、以能力为目标、以学生为主体、以素质为基础、以项目为载体。《教育部关于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深化中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意见》也明确指出:中等职业教育要转变教育思想,树立以全面素质为基础、以能力为本位的新观念……。这些都为我们指明了职业教育课程教学改革的方向。

2、《电工技术基础》课程教学

首先,《电工技术基础》课程教学要打破知识体系的观念。一直以来大家对教学不断地进行各种尝试,也有一些收获,但是我认为这些尝试没有从根本上改变《电工技术基础》课程教学存在的问题,我们可能会在教学计划中增加实践课时,简化理论知识,但是这种改变没有从根本上改变传统的《电工技术基础》教学重理论(不等于轻实践)的思想,我认为这将成为课程改革的瓶颈,理论知识的教学应该本着为后续课打基础为目的,以够用为原则。其次,要改变老师讲、学生听的极其传统的填鸭式教学模式。我们的学生不仅仅是数学基础、抽象思维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比较差,而且长期以来没有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对老师讲课没有兴趣、缺乏耐心、缺乏信心、厌学等等这样一些特征。经常跟学生接触不难发现很多课堂上“不听讲、不听话”的学生在课下有礼貌、懂规矩,简直判若两人,我想课上课下学生反差极大的表现反映出学生并非没有积极向上的一面,课堂上表现差的原因很大程度是我们的教学方式对这些学生不适用,没有激发这些学生们的兴趣,因为我们明白:兴趣是每个人最好的老师。另外《电工技术基础》一般在一年级开设,学生在低年级阶段不单单是学习专注度不够、理解力较弱,还有逆反心理特征,这些都是需要考虑的地方。

三、《电工技术基础》课程教学方法探索

本人从事《电工技术基础》课程教学多年,教学过程中亦不断地摸索提高教学质量的方法,结合以上的分析对《电工技术基础》课程从教学模式、方法和内容筛选、内容编排几个方面进行总结和探索。

1、教学模式:以实验实训为主、理论知识学习为辅;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主、老师讲解为辅。从根本上改变老师讲、学生听的教学方式。抓住课程特点和学生特点,教学过程主要安排在实验实训室进行,训练以项目的形式开展,不单独讲解理论知识,而是将其渗透在项目训练中。比如万用表使用项目,一方面训练同学们正确使用万用表,另一方面将欧姆定律、电阻串并联等理论知识渗透到项目中。学生通过自主操作,在技能训练的过程中思考、领悟出理论知识,老师的工作重点是设计课程内容,辅导学生操作,巧妙设置问题、引导学生通过操作学习理论知识并通过评价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2、教学方法:理论知识的教学避免抽象的讲解,尽量投其所好。熟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投其所好是激发同学们对课程的兴趣。《电工技术基础》课程一般是低年级开设,我校五年制高职是在一年级开设本课程,前面已提到此阶段学生的一些特征,所以课程的趣味性对他们很重要。比如在学习电感元件特性时让他们搭建电感与灯泡串联电路,观察电路接通时灯泡亮度变化学习电感电流不能突变的特性,同学们对灯泡亮度变化这种现象颇感兴趣(发现有同学偷偷拿出手机拍摄此过程),再借助一些问题进行引导使同学们对这个抽象特性留下较具体、形象的理解。用比喻是将抽象内容形象化的又一方法,对电容元件的电容值C、极板上电量Q与电容两端电压U三者之间关系我是用容器充气作为比喻进行的讲解,将电容值C比喻成容器的容积,极板上电量Q比喻成容器中冲入的气体量,电容两端电压U比喻成容器中的气压,虽然没有借助实践手段但同学们还是很快理解了电容值C、极板上电量Q与电容两端电压U三者之间关系。再比如学习万用表的使用时,同学们会用万用表随意测量身边的物品,对此好奇心老师如果不是制止而是鼓励、引导能起到很好的效果,我要求同学们按自己的喜好测量,只是要把测量情况填入表格,再通过设计问题引导同学们思考诸如被测物品导电性能、人体电阻与耐压关系等常识性内容。这样让学生的兴致带领学生迈入课程的门槛并使学习变得比较轻松愉跃。对这个年龄段的学生除非涉及安全问题尽量避免采取严令禁止的命令式教学,否则对学生的学习兴趣可能造成打击,引导是非常好的选择。

3、内容的筛选、编排。

1)打破知识体系的观念。在过去的几届《电工技术基础》教学中我们已经根据自动化技术和机电技术专业所开设课程的情况对本课程的教学内容进行了调整,将电机变压器知识并入电机课中集中学习,本课程则定位成主要为后续课程打基础。本学期对教学内容进一步调整,以够用为原则,以指导实践为目的,对电路部分理论知识进行简化,磁路部分理论知识调整为学习电感、电容元件构造、原理、特性及应用等基础知识。

2)步步为营。在内容编排时,难易程度值得仔细考虑,尤其是难度不能过大,否则学生学不会,老师也会很累,时间长了还会影响到同学们的学习积极性。一般说来,我们可以将学生能力的训练划分等级,从易到难,逐渐增加训练内容的复杂程度。一、二年级还处于基础课和专业基础课阶段,训练方式以模仿、在老师指导下完成和分组协作完成为主。训练内容则从基础开始,比如检查电路是否形成通路刚开始只是检查一根导线或者是一个元件,再慢慢增加线路的组成;再如,训练同学们读图的能力,先是按图连接非常基本的电路,再加大电路图的复杂程度,还可以反向训练,即先按老师的要求连接好电路,再绘制电路图,经过长期训练,教学效果还是比较明显。

结束语

职教音乐专业现状与对策研究 篇3

【关键词】职教;音乐专业;现状;对策

现阶段,我国职业院校的学生人数呈逐年上升趋势,在不断发展的进程中仍然有一些不足之处亟待改进,职业院校的音乐专业培养,要依据本专业自身的特点来进行音乐专业学生的教育和指导。当前很多职业院校的教育模式,仍然沿袭传统的模式,已经无法满足当前职业院校音乐专业的发展需求。职业院校在人才培养过程中,主张培养实用型人才,职教音乐专业的管理者要针对当前存在的问题,及时研究解决对策与方法。

一、职教音乐专业现状分析

1.教学与课堂模式设置不佳

现阶段,职业学校在进行教学与课堂模式的设置时,往往采用本科高校的教学课堂模式,而本科高校的音乐专业培养模式,大多是采用艺校的教育模式。因此,会有许多教学误区出现。艺校往往比较注重专业素养的提升,呈现出单级发展形态,对于专业领域里面的分层专业划分的比较细致。在对学生进行全方位,综合能力培养上比较薄弱,使学生的综合素质难以得到提升,现阶段许多音乐教师都建立音乐学院,在角色的定位上逐渐偏离。

2.教学任务不清晰

职业院校的音乐专业在设置教学任务时,往往陷入本科高校的教学误区,而本科高校又陷入专业艺校的误区。职业院校音乐专业在发展过程中,过于依赖本科高校的发展而发生相似、相冲突,逐渐趋势于雷同的教学现象,从而只认识到自身的生源质量及办学层次不足,无法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职业院校音乐专业的教学任务设置的不够清晰,教学目标也不够明确,在课程的设置上强硬的套入本科高校的教学模式,往往将部分课程开始时间缩短,来迎合学制。将职业院校学生的专业能力和本科高校相比,明显是进入了很大的误区。运用这种教学模式培养出的学生,无法适应当前社会对音乐人才的需要。

3.招生和就业双重困难

职业院校在进行生源录取时,往往是招生的最低档,在本科高校录取后,再进行录取工作。很多人对职业学院有一定的偏见,认为职业院校的教育水平较低,而职业院校的教师也认为学生比较难教,教学质量也无法得到保证,为以后的就业带来一定的负面作用。很多职业院校的学生,在毕业后都不会从事学习专业的工作,待业人数在逐年上升,职业院校在招生和就业两大方面,始终面临着一定的困难。

二、职教音乐专业的发展对策

1.结合社会需求来发展职教音乐专业

要想完成职业院校音乐专业的教育目标,就要始终坚持把技术教育作为其重点内容,不断满足社会对音乐人才的需求,在职业院校音乐专业的课程建设中,要对社会的需求有深入的了解。必须要杜绝闭门造车的音乐教学培养方式,不能与社会需求相脱离,要对当前人才市场的需求情况做充分的研究,以国家的社会文化发展为依托。结合职业院校自身的实际情况,来合理的制定教学目标和教学模式。要对学校自身的情况有一定的准确评估,同时还要建立一支优秀的音乐专业教师队伍,设置富有特色的教学课堂,不断提升学生的核心竞争力。职业院校音乐专业的发展是时刻变化的,要根据当时社会的发展形势,及时做出正确的方针调节,做好音乐专业教育的同时,满足一定的社会需求。

2.优化职教音乐专业发展规划

职业院校要不断更新和完善对音乐专业的发展规划,提倡开放式办学,要适应当今社会的教育制度,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要汲取一切优秀的音乐专业知识,不断充实音乐专业的教学内容,将音乐教材设置的更加合理有效。要多与音乐文化市场进行沟通,要加强对学生感兴趣的知识模块的教育,例如加强对通俗唱法的专业训练。要进一步促进院校与国内外优秀音乐学院的合作,为职业院校音乐专业学生的发展创造优质的空间。此外,要对职业院校音乐专业的结构设置进行完善,尽管音乐专业领域中的声乐和指挥等,可以很大程度地听医生学生的音乐素养,但也不可以将它们作为专业课的全部学习内容,使学生缺乏综合能力。所以,可以加强例如音乐管理、电子伴奏等课程的设置。要选用优秀的音乐教材来指导学生的音乐学习,还可以自身打造富有特色的教材,让音乐专业的教学更具实用性和针对性。

3.在职教音乐专业的教育中融入实践

音乐专业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专业,要想让职业院校音乐专业的学生拥有优秀的社会岗位,需要加强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在音乐课堂中,要增强实践练习的环节,只有这样才可以凸显出专业独具的特色,学生也更能满足社会的发展需求。加强职业院校音乐专业的实践教学,一定要完善音乐专业的课程设置,要多加入一些实践教学的部分进去,让学生通过具体的实践来培养自身的创新意识,增强全方位综合素质。在进行实践教学的时候,职业院校要为学生创造条件,使音乐专业的学生有进入文艺环境的机会,让学生的知识面进一步加大。还要对职业院校音乐专业的实践课程进行评估,让专业指导教师与学生互相进行评估,努力构建优秀的教师队伍。学校还应该建立一个完善的实践教学体系,促进学生更好的步入社会。重点加强对学生专业实践能力的提升,让学生在毕业上岗之前,掌握应有的专业素养。可以设立院校实践教学基地,通过对相关活动和比赛的开展,提增强学生的音乐实践能力。

三、结论

我国职业院校音乐专业,要想在发展过程中跟上社会发展的步伐,就要不断巩固音乐专业的地位,要将音乐专业所体现的价值发挥出来。职业院校音乐专业的开设,不仅提升了学生的综合素质,而且为培养国家需要的音乐人才做出了贡献。职业院校要不断优化音乐教学课堂,启用优质的音乐教师资源,为音乐专业的学生创造出优越的学习条件。

参考文献:

[1]边策.浅谈高职院校音乐专业培养模式的创新与改革[J]. 华章. 2011(15)

[2]陆洋.我国高校音乐教育专业素质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对策[J]. 天水师范学院学报. 2011(01)

[3]郑莉.关于高职院校音乐教育的问题与改革[J]. 职业教育研究. 2010(03)

行业型职教集团功能问题研究 篇4

一、行业型职教集团内涵与特征

1. 内涵

行业型职教集团通常是以一个行业主管部门为主导、以品牌学校为龙头、以专业为纽带、以自愿为基础、以契约为形式、由院、所、企业聚集而成的多元、开放型联合体, 具有明显的行业性特征。其目的是有效整合行业、企业、院所职教资源, 优化资源配置, 实现资源共享, 优势互补, 促进职业教育与行业企业共同发展。

(1) 行业型职教集团是集团化办学的具体形式。集团化发展是政府主导、行业指导、企业参与的职业教育办学体制的重要实现形式。集团化办学呈现多样化形式, 按集团组成性质划分有全国型、专业型、社区型和区域型;按主导部门划分有政府主导型、行业主导型、院校主导型、企业主导型。行业型集团是以行业主管部门为主导, 兼顾牵头学校办学定位所涉及的专业领域和区域, 通过集团内成员单位的密切沟通、协调, 有计划、有组织地整合、重组和共享职业教育资源, 实现人才培养链、产业链和利益链深度有机融合。

(2) 行业型职教集团的组建目的是实现多赢。对集团内院校来说, 通过为行业、企业源源不断培养输送合格技能型人才、开展应用性课题研究而服务于行业企业的发展, 赢得企业的信任与合作, 使人才培养目标紧贴企业需求, 人才培养规格满足企业需要, 更好地拓展“有的放矢”的就业市场。对集团内企业来说, 通过新产品、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的不断应用, 引领院校的人才培养目标和教学内容的不断优化、调整, 使人才培养始终与企业相关岗位或岗位群的需求同步, 为企业发展提供人力资源保障;通过组织集团内院校与企业共同开展应用性技术服务与科技攻关, 为企业赢得利润。通过集团这个平台, 实现校企文化融合、功能融合、方式融合、管理融合、资源融合。使集团在全社会形成有品牌、有影响、有声誉的行业领军集团, 使院校成为紧贴行业企业、服务行业企业、提升行业企业的满意院校, 使企业成为投身教育, 服务民生、树立良好社会形象的优势企业。

(3) 行业型职教集团的功能发挥取决于机制。行业型职教集团成员单位来自于同一行业的众多法人实体, 通过共同的利益、愿景聚集到集团平台下, 集团目标能否实现取决于运行机制。运行机制是指在职教集团有规律的运动中, 影响这种运动的各因素的结构、功能及其相互关系, 以及这些因素产生影响、发挥功能的作用过程、作用原理及运行方式。特别是要建立健全协调沟通机制、激励约束机制、质量监控机制等。

2. 特征

(1) 行业部门主导, 有一定的凝聚力。行业型职教集团具有强大的行业背景和天然的人脉关系, 在行业主管部门组织和协调下, 集团依托行业组建、接受行业指导、行业参与建设、为行业发展服务。通过进行行业内部职业教育资源的整合, 使集团成员在人才培养、社会服务、科学研究等方面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共同促进、共同发展;通过主管部门的牵线搭桥, 使职教集团内部各成员单位围绕集团建设目标, 真正实现在行业指导下, 职业教育链深度融入产业链;行业型职教集团在行业管理体制下, 充分发挥行业组织的作用, 实现集团内成员院校、所、企互惠双赢、合作发展。

(2) 品牌院校引领, 有一定的号召力。行业型职业教育集团牵头的一般是同一大类专业的中高职院校, 而且多为国家示范院校。一方面示范院校改革、发展、建设的成果及所形成的先进理念, 可以示范、辐射, 惠及集团内院校、企业, 从而确保整个集团的建设方向和合作走向。另一方面, 由品牌院校牵头组建集团, 凭借其长期在本专业领域中的地位与影响, 容易被集团其他成员“接受”, 确保集团的合作与发展。

(3) 专业领域趋同, 有一定的话语权。行业型集团成员院校、企业、科研院所都隶属某一个专业大类, 因专业的相同或相近, 为进一步明确人才培养目标、科研攻关目标、实现院校间的课程、师资、实训基地、技术发展信息、就业信息、科研力量等优势互补、资源共享提供了可能。为深化集团院校教育教学改革、制订专业教学标准和课程标准, 建立现代职业教育体系, 实现中高职衔接创造了条件。为集团内院校、所、企共同开展科研课题研究、应用技术培训与推广、技术革新与改造、实验仪器设备利用等提供了便利。

二、行业型职教集团面临的主要问题

“合作办学, 合作育人, 合作就业, 合作发展”, 是职教集团兴起的初衷, 其基本想法在于整合校企双方教育资源, 实现校企教育资源共享, 形成双向参与的人才培养模式。企业的积极参与是做强、做优职教集团必由之路, 企业参与度是衡量职教集团建设水平高低和实现集团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目前, 通过集团这个平台, 校企合作开展了一系列诸如师资培训、对口升学、修订人才培养方案、实施“订单式”培养、共建实训基地等合作, 但集团深度合作还不尽如人意, 体现在合作信息不畅通、合作动作不敏捷、合作过程不紧密、合作内容不深入。

1. 政府缺乏行动

(1) 政府政策支持不够。政府对于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的宏观管理主要体现在建立科学合理的管理制度框架, 科学决策, 为集团化办学提供有力的政策支持和创造良好的发展环境。目前我国还没有明确界定教育行政机构、职业院校、行业协会、企业等在职业教育中的职责分工, 也没有制定出完善的法律法规约束企业参与职业教育与培训的行为和责任。更没有出台对参与、支持职业教育的企业给予税收或其他方面的优惠与好处的文件与规定。

(2) 内涵建设缺乏指导。校企合作和资源共享是行业型职教集团运行的重要基础, 校企、校际之间形成的资源整合优势则是推进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的重要切入点。借鉴国外发展职业教育的理念与经验, 我们提出了集团化办学模式, 但对集团化办学理论溯源、构建原则、发展模式、发展定位、合作体制、运行机制等重大顶层设计等问题, 普遍缺乏系统的理论指导。对于集团运行过程中合作的微观问题, 如人才培养方案的持续修订、师资培训、实训资源共享、课程开发与内容改革、合作开展技术攻关、社会培训与服务等, 缺乏基于理论研究成果支持, 集团运行的常态化、常规化、制度化都有待探索。

2. 企业缺乏动力

(1) 社会效益不明显。企业的社会效益体现在具有良好的社会公众形象, 有广泛的社会赞誉度、知名度, 进而形成企业的品牌效应, 提高其产品的市场占有率, 最终通过社会效益提高经济效益。通过职教集团这个平台, 广泛宣传、弘扬、支持企业兴办、参与职业教育这样的公益活动, 是营造企业社会效益的有效途径。由于在全社会重视企业办教育、宣传企业办教育、营造尊重优秀企业办教育的氛围不够浓厚, 树立参与职业教育优秀企业品牌和典型, 提升企业的社会知名度做的不够, 特别是集团本身没有形成品牌和特色, 使企业通过加入具有一定品牌的行业集团, 通过集团公众效益活动, 提升企业的公众形象的计划无法实现, 使企业社会效益不明显。

(2) 经济效益不高。企业是以利润为目标的, 加入集团必须考虑“利润”。就目前来说, 企业的“好处”主要是可以提前介入人才培养过程, 获得有针对性的劳动力的补充, 但是, 现在“人才”遍地皆是, 加之劳动准入制度的不健全, 企业也可以从人才市场上找到成本比高职院校毕业生更低的劳务工人。另外, 由于校企合作不够紧密, 企业大量生产现实中的技术课题研究无法很好借助于集团院校、所的科研能力, 使解决企业实际应用中的技术问题与技术攻关开展的不尽人意, 企业对集团的依赖度、信任度不高, 缺乏与院校合作的动力。

3. 院校缺乏实力

(1) 人才培养能力有差距。企业最关心的是职教集团能为其提供哪些更优秀的劳动者, 他们的职业技能有哪些新的价值提升, 学校培养和提升了新劳动者哪些职业素养和职业技能, 他们是否具备胜任企业目前和未来发展的岗位要求的职业能力。同时, 从企业角度来讲, 要从职业能力培养标准制定、提供实践教学指导教师、实习场地、参与学生职业能力考核方面给予极大的支持。而院校在人才培养过程中, 对于行业人才市场的敏捷反应程度、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力度、课程体系构建与课程内容改革深化程度、人才能力培养目标与企业的响应程度都有差距, 降低了集团企业对集团院校所培养人才的依存度。

(2) 技术服务能力有距离。企业期望通过集团这个平台, 利用集团院校、所人才优势与智力优势, 为企业在在职人员培训、员工学历提高、人才技能或综合素质提升等方面提供有效方法, 为企业开发灵活多样的培训方案和培训课程包;另外, 如前所述, 企业还十分重视合作院校是否有能力解决企业大量存在的应用性技术课题和在经营、管理上的问题。从集团院校来讲, 要一切从企业的实际需要出发, 将学历教育与职业培训结合起来, 开展多类型、多渠道、多规格、多形式的职业技术教育与培训, 为企业良性发展提供更为广泛的服务体系, 从而扩大职业教育的市场与发展的空间。而院校在企业员工培养方案设计、员工培训课程包开发、应用性技术课题研究等方面实力不足, 无法满足企业的需求。

上述问题制约了职教集团功能发挥, 也不利于职业教育的改革和发展。解决上述问题, 关键是如何克服影响行业型职教集团功能发挥的环境。行业型职教集团所发挥作用和取得成效大小与其功能能否充分发挥密切相关。

三、行业型职教集团建设对策

1. 实施税收优惠, 鼓励支持企业

(1) 完善法律体系。加强政策制定和法规建设, 保障和规范行业型职教集团办学顺利运行。在宏观管理职业教育集团情况下, 政府应注重相关政策和法规的制定。出台职教集团办学的支持和鼓励政策, 明确政府、企业与职业院校的责任、权利、利益, 建立和完善校企合作的经费投入保障机制, 企业主动参与职教集团的激励机制和集团成员基础能力建设协调沟通机制, 为行业型职业教育集团办学扫清政策和体制障碍。在支持和鼓励的同时, 从制度层面对集团办学行为加以引导和规范, 解决企业主动参与、愿意合作和合作后的安全、费用等系列问题, 减少校企融合的风险, 兑现对校企合作的优惠政策。对接受学生顶岗实习的企业给予相应报酬, 适当减免其税收;对于与学校共建实训基地、共同培养师资的企业, 政府也应该给予一定的资金支持。探索设立校企合作发展专项资金, 用于奖励在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和在集团校企合作中有突出贡献的集团成员单位和个人等。

(2) 完善标准体系。借鉴国外职教集团成功经验, 建立健全具有国际视野、适合我国国情的职教集团标准体系, 包括行业型职教集团设置标准、建设标准、教师资格标准、生均拨款标准、公共经费标准、专业课程标准、质量评价标准。完善各项标准的实施和检验制度, 落实相关部门实施标准的责任, 建立根据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和产业升级要求动态调整标准的机制。作为标准体系的一部分, 集团应持续加强和改进组织机构、规章制度的规范建设, 统一思想, 达成共识, 认真履行集团成员各自的权利和义务, 相互携手, 在制度和规范的约束下形成有共同愿景的团队。

2. 院校强化服务, 吸引企业参与

(1) 为企业提供人才服务。集团牵头院校及成员院校必须进一步强化服务行业、企业意识, 紧紧围绕行业、企业发展需要, 以能否为企业提供满意人才、能否为企业提供智力支撑、能否为企业树立形象为集团运行宗旨。在企业产业规划、开发、新产品面世萌芽期就界入企业人力资源引进和培训。一方面是校企合作, 根据企业人力资源补充规划, 集团会同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企业共同开展研讨, 进行市场分析和职业岗位群分析, 确定培养目标, 重构课程体系, 开发培训模块, 编写出适应于企业技术要求的项目教材。广泛采用项目教学、案例教学等先进的教学方法, 优化教学结构, 突出综合实践和应用能力培养, 加强实践性教学环节, 建立专业的质量评估管理体系, 提高教学质量。最大限度地满足企业对补充人才的数量和质量要求, 使学生一毕业就能直接上岗, 为企业节约人力资本。另一方面与企业人力资源部门密切合作, 开发企业现有员工培训包, 为企业大力开展员工培训服务, 提高企业现有人员岗位适应能力、升迁能力。

(2) 为企业提供智力支撑。集团院校应积极创造条件加强研究水平与技术开发, 针对企业技术改造、科技开发的实际需要, 将学校智力资源与企业生产要素紧密结合起来, 为企业提供应用型科技研究和技术开发服务, 提高对企业经济增长的贡献率。通过协同企业在产品研发、技术改造、课题攻关等方面, 帮助企业解决生产和经营中的疑难问题, 提高企业利润、信誉。在校企合作过程中, 集团院校应根据分工和职责, 主动与企业在学生实习、专业设置与课程开发、订单式教育与就业推荐、师资交流与培训、技术开发、教学评估、职业培训与继续教育等方面开展合作, 提高自身教育教学改革能力, 努力使学院成为合作企业的培训中心、研发中心, 努力使企业成为学院的顶岗实习实训基地、工程中心、教师实践基地。

3. 完善组织构架, 推动集团运行

(1) 健全组织机构。建立有效的集团运行机制。成立行业型职教集团建设指导委员会和集团理事会。理事会设立理事长一名, 副理事长、常务理事和理事若干名, 下设秘书处、招生就业工作委员会、专业建设工作委员会、产学研合作工作委员会等工作委员会。秘书处负责处理集团日常事务、组织集团年会、管理维护集团网站、编辑发行集团刊物等。招生就业工作委员会主要负责集团内职业院校的招生就业、企业的招聘等方面的合作事宜。专业建设工作委员会主要负责专业建设和学生顶岗实习等合作项目的实施。产学研合作工作委员会主要负责校企技术合作项目的工作。此外, 还应设立若干个专业校企合作委员会, 在各工作委员会的指导下, 负责本专业的校企合作事宜。制订《职业教育集团章程》、《集团网站管理办法》、《集团网站信息交流工作考核奖励办法》、《集团校企合作管理办法》、《集团企业兼职教师聘用管理办法》、《集团共享实训基地使用管理办法》等一系列的规章制度, 确保集团有效运行。

(2) 推动合作交流。通过每年定期举办的集团年会、人才供需见面会和集团论坛活动, 不定期组织集团成员企业与职业院校共同参与各种教学、科研与项目合作等活动。通过集团网站及时发布相关信息, 定期发布行业、产业技能型专门人才需求报告, 密切跟踪和关注行业 (区域) 内职业岗位和技术变化, 实时调整集团内职业院校专业结构和人才培养方案, 等等。有效推动成员单位之间的合作交流。

综上所述, 行业型职教集团是实现职业教育与行业、企业资源共享, 促进校企优势互补, 加速技能型人才培养的集团化办学模式。政府主管部门、行业、院校各方都应采取积极措施, 营造行业型职教集团的良好运行环境, 推进职业教育、行业、企业共同发展。

[教育基金:全国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2012年度教育部重点课题《行业型职教集团深度融合运行机制研究》 (课题批准编号:DJA120299) ]

参考文献

[1]郑玉秀, 陈希, 安徽职教集团的运行现状及对策[J].安康学院学报, 2012, (1) .

[2]李光奇.发挥专业职教集团职能, 推进职教发展[J].当代职业教育, 2011, (1) .

[3]兰晓云.行业型职教集团运行困境与对策研究[J].职业技术教育, 2011, (32) .

[4]袁海英.关于完善职教集团深度融合运行机制的探究[J].职业, 2011, (33) .

[5]周群.高职院校师资队伍建设策略[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2007, (4) .

[6]高明.合作博弈视角下的职教集团校企合作探索[J].天津职业大学学报, 2011, (20) .

[7]朱定贵.新时期高等职教集团建设的思考[J].南宁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1, (16) .

[8]胡国胜.职教集团发展障碍与可持续发展探索[J].高等职业教育, 2011, (4) .

职教师资资格认定的政策研究论文 篇5

教师资格是国家对专门从事教育教学人员的最基本要求,是公民获得教师岗位的法定前提条件。教师资格制度是国家依法确立的教师职业许可制度,教师资格制度全面实施后,只有依法取得教师资格、持有教师资格证书的人员,才能在教育行政部门依法批准举办的各级各类学校和其他教育机构中从事教育教学工作。实施教师资格制度,是新时期加强教师队伍管理和建设的重大举措。

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分类大典》的定义,中等职业教育教师是指中等职业教育培训机构中专门从事教育教学工作的人员,可分为中等职业教育理论教师、实习指导教师和其他中等职业教师。而高等职业教育教师列在高等教育教师中,没有作明确的描述。

到目前为止,有关职教师资队伍建设的政策法规中,全国人大颁布的《职业教育法》和《教师法》对获得职教教师资格的基本条件,教师资格认定和丧失的原则以及申请、认定教师资格的基本程序作了明确规定。国务院和教育部也相继颁布了《教师资格条例》、《教师资格认定的过渡办法》和《<教师资格条例>实施办法》等一系列教育法律、法规、规章,这标志着我国全面实施教师资格制度正式启动。原国家教委分别于1986年、1993年、下发的加强职业技术学校师资队伍建设的有关意见,也对职教师资的资格作了明确要求。

5月,教育部颁布的《关于首次认定教师资格工作若干问题的意见》要求教师资格制度的实施必须做到“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要依法设立教师资格认定机构,规范教师资格认定机构行为;严格掌握认定教师资格人员的范围和教师资格认定条件,杜绝擅自修改教师资格认定条件、扩大或缩小认定教师资格人员范围的现象;严格遵循教师资格认定程序,不得随意变动。对职教师资的资格认定也列入其中,基本都参照相应的普通教育师资执行。

月,教育部印发的《关于“十五”期间加强中等职业学校教师队伍建设的意见》,提出了“十五”期间要制定和完善《教师法》配套法规,初步形成了体现职业教育特点的教师管理制度体系框架,严格实施教师资格制度,进一步制定和完善教师遴选任用、职务聘任、培养培训、流动调配、考核奖惩、工资待遇、申诉与仲裁等方面的法规和规章。各地要认真贯彻落实《教师资格条例》和《<教师资格条例>实施办法》,通过教师资格制度的实施,拓宽教师来源渠道,严把教师队伍入口关,优化教师队伍。

11月,国务院颁布的《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提出要实施职业院校教师素质提高计划,建立职业教育教师到企业实践制度,制定和完善职业教育兼职教师聘用政策,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明确了今后职教师资队伍建设的要求和任务。

此外,不少地方和部委也制定了一些相关的政策和规章。如上海、福建等地区出台了《教师考核办法》、《福建省首次认定教师资格实施意见》、《甘肃省教师资格条例实施细则》等政策和规章,来规范教师资格认定工作。

二、启动职教教师资格认定制度的意义

笔者认为,职业教育的教学特征、人才培养模式、培养目标均决定了其对教师的要求与普通教育不同,所以有必要把职教师资资格认定独立出来,并制定符合职业教育要求的教师资格认定体系。

(一)使教师任用走上科学化、规范化、法制化轨道

职教师资队伍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到教师的认定、聘任、培训、考核、奖惩、工资待遇、申诉与仲裁等管理环节。《教师资格条例》作为《教师法》的第一个配套法律,与《教师聘任办法》、《教师考核办法》等法规,构成了我国职教师资队伍建设和管理的法规体系。

(二)使教师职业走向专业化

教师资格制度的全面实施是教师职业走向专业化的重要步骤,确立了教师职业在社会各职业群中所占有的特殊地位,肯定了教师职业的专业性和不可替代性。其职业性质决定了只有通过专门训练和严格选拔的人才能担任职业教育教师工作。

(三)严把“入口关”,提高教师队伍整体素质

在我国现有的职教师资队伍当中,大多数教师直接来自于高等院校的毕业生。虽然他们知识水平较高,年龄较为年轻,但缺乏实践操作经验,对于职教教学和职教人才培养来说非常不利。全面实施教师资格制度有利于改善这一局面,从而优化教师队伍,提高教师素质。

(四)形成多元化教师培养机制,吸引优秀人才从事职业教育

我国职教师资主要依托普通高校培养,从目前的情况看,一是越来越多的综合类院校毕业生已经进入职校师资队伍;二是职业教育急需来自企业生产一线的高级技术人才参与到课堂教学中;三是需要大批的兼职教师参与进来。

三、现有职教师资政策存在的问题分析

(一)没有独立的职教师资资格认定体系

职教师资都由高校输送,对于职业教育师资的资格认定也基本参照普通教师认证标准执行,没有独立的职教师资资格认定体系。

(二)缺乏对职教师资资格证书有效期的规定

我国目前的`教师资格证书没有有效期的限制,而现行法律也没有具体规定教师资格的有效期,这导致教师资格事实上是终身制,从而妨碍了教师队伍的建设和教师整体水平的提高。而对于职教师资来说,其专业门类多,专业知识更新快,现有的职教师资资格要求中没有规定时效期限,不适应市场发展要求,也没有建立相应的继续教育制度,易与市场脱节。

(三)兼职教师的资格认定制度不健全

我国已基本上形成了一支专兼结合、相对稳定的职业教育师资队伍,但还存在数量不足的问题。必须充分发挥社会各界的作用,开拓多种渠道从专业技术人员和高级技术工人、技师、高级技师中聘任兼职教师,特别是吸呐企事业单位的一些专家或能工巧匠组成一支专兼结合的职教师资力量,但目前我国对兼职教师的资格认定没有统一的标准,也没有一定可操作的程序。

(四)对职教师资的资格设置尚不全面

现行的教师资格按学校层次和性质共设置了七种教师(幼儿园教师、小学教师、初中教师、高中教师、中等职业学校教师、中等职业实习指导教师、高等学校教师资格)。这样的设置,在我国前一历史阶段是合理的。而目前全国的高等职业教育蓬勃发展,学校实习指导教师只设在中等职业学校,没有反映出高等职业教育的要求,故应考虑专门设立高等职业技术学校的实习指导教师资格问题。

四、职教师资资格制度保障体系的建立

(一)建立健全职教师资资格认定制度

如果说职教师资资格标准是建设职教师资队伍的重要基础,建立健全职教师资资格认定制度则是确保认证标准顺利实施的关键环节。不能简单地用普通教育的教师资格标准来要求和认定职业技术教育教师。因此,其一,要对职教师资资格认定实行动态管理。职业教育是以培养适应生产、管理、服务第一线的应用型人才为根本任务,而第一线的生产技术是不断变化的,这就要求教师专业知识与实践技能必须适时更新,跟上时代发展和科技进步的步伐。其二,职教师资资格认定要体现特色性。职教师资资格认定制度既要考虑到与普通教育师资资格认定的共性要求,又要充分突出职业教育的办学特色对专业教师的实践能力与素质要求的个性特征。

(二)建立符合职业教育本质特征的教师职称评定制度

按现行的《教师法》规定,职业高中按中学体系标准评定,高等职业技术学院按普通高校体系标准评定。这显然不利于职业教育教师队伍建设,所以要制定符合职业技术教育本质特征的教师职称评定体系,从教师职业生涯发展的角度正确引领职教师资的培养和队伍建设。

首先,要突出体现以就业为导向的职业教育办学指导思想。职业教育要为学生就业服务,就要求职业学校教师为学生的就业组织和开展各项教学工作,把学生就业率和就业岗位质量作为衡量教育教学质量高低的重要依据之一。

其次,要突出职业教育的实践性,将职业学校教师动手能力的高低量化为职称评定的重要参数。

(三)建立和完善职教兼职教师聘用制度

按教育部《高职高专人才培养工作水平评估》师资队伍建设指标体系中要求,“兼职教师是指学校正式聘任的,已独立承担某一门专业课教学或实践教学任务的校外企业及社会中实践经验丰富的名师专家、高级技术人员或技师及能工巧匠,一般具有中级以上职称”。

各级教育部门应设立专门机构,对到职业学校任教的兼职教师资格给予认定,经考核合格者,颁发资格证书。

(四)建立职教师资的终身培训制度

建立科学、规范、有效的继续教育和培训制度。在各类教育中,职业教育与经济发展、技术更新的关系最为密切。这也使得职教教师的在职进修和专业发展变得更为重要。各职业学校必须加强和支持教师的在职进修和继续发展。学校领导和职教行政管理部门要制定出相应的政策措施,改变过去认为“接受培训和进修是教师个人的事情”等观点,从人力资源开发和投资的角度来看待这个问题,从根本上扭转职教教师的继续教育和发展问题。

各职业学校应结合学校实际,制定相应的教师培训计划,并积极创造条件,鼓励教师通过多种渠道参加多种形式的教育与培训,从而保证职教教师能始终与技术、经济发展同步提高,从根本上改变以往“重评轻建”的被动局面。采取专题学习、讨论交流等多种方式,督促教师不断加强政治理论修养,提高职业道德水平;组织教学观摩、开展教学成果评比和教学方法经验交流,全面提高教师授课能力;有计划地安排教师到企事业单位顶岗工作或实习锻炼,提高广大教师特别是中青年教师的专业技能和实践能力。此外,还要从政策层面、制度层面上,鼓励职教师资加强与企业界及其他教师的联系和沟通。

我国职业教育已作出了由注重数量和规模发展转向越来越注重质量和内涵发展的战略调整。作为职业教育质量关键保障的师资队伍建设已成为这一战略调整中必不可少的重要一环。建立起一套科学、合理、相对独立的职教师资资格认定体系势在必行。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关于首次认定教师资格工作若干问题的意见[Z].教人4号.

[2]教育部.关于“十五”期间加强中等职业学校教师队伍建设的意见[Z].教职成(2001)10号.

[3]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Z].国发()35号.

[4]周鸿敏等.我国职教师资队伍建设的问题与措施[J].职教论坛,,(17).

我国职教研究生培养存在三大问题 篇6

1987年我国首个职业技术教育学硕士点落户于华东师范大学,我国职业技术教育学研究生培养从无到有,至今,经历了20年的风雨历程。在这短短的20年里,我国职业技术教育学研究生培养取得了一系列令人瞩目的成就:一是初步形成了适应性的人才培养规模。根据国务院学位委员会2006年11月公布的第十次博士、硕士学位授予权情况来看,我国职业技术教育学博士点增加到10个,硕士点增加到48个,职业技术教育学研究生教育开始走上正规发展的轨道。二是初步建立了完整的人才培养体系。我国逐步构建了一个硕士——博士——博士后的完整的职业技术教育学学科体系,形成了多层次的人才培养格局。然而,我国职业技术教育学研究生培养在取得这些成就的同时,一些存在的问题也相应出现。

问题

学位点布局不均衡

首先是区域分布不平衡,大多集中在东部沿海省市和中部中心城市。根据统计数据可以得知,我国研究生招生的A类地区的职业技术教育学学位点共31个,比例为63%,B类地区学位点17个,比例为35%,而C类地区仅有1个,比例为2%。A类地区硕士点数目是C类地区的31倍,是B类地区的近2倍。博士点也多数集中在A、B类地区,C类地区仅一个。

其次是学校类型分布不平衡,主要集中在师范类院校和综合性大学。目前我国的师范类院校、综合性大学承担着职业技术教育学研究生培养的主要任务,总数合计达34所,比例占整个职业教育学硕士研究生培养学校的79%,而在10个博士点授予单位中,仅天津大学为工科类院校,其余9所全为普通师范大学和综合性大学,理工科院校及农林、财经类院校职业教育硕士、博士点寥寥无几。

研究方向不聚焦

2007年全国招收职业技术教育学研究生的26所学校,研究方向数达94个,其中21所学校设有“职业技术教育原理”方向,比例占22%;15所学校设有“比较职业教育”方向,比例占16%;13所学校设有“职业技术教育课程与教学论”方向,比例占14%;12所学校设有“职业培训”和“职业指导”方向,比例占13%;11所院校设有“职业技术教育经济与管理”方向,比例占12%;5所学校设有“职业教育师资培养”方向,比例占4%;另有18个其它方向。

由此可以看出,目前我国职业技术教育研究生教育多偏重于职业教育理论研究,并没有根据院校自身的办学特色和属性确定强势研究方向,聚焦程度不够,未能从全局上形成我国职业技术教育学研究方向的战略布局。

论文选题不切实

笔者从中国知网(CNKI)职业教育学优秀硕士、博士论文数据库中搜集到关于职业技术教育研究的硕士毕业论文892篇,职业技术教育研究的博士论文21篇。以硕士研究生毕业论文为例:

进入新世纪,职业教育的研究日渐成为教育界研究的一个热点问题,从2000年开始,关于职业技术教育的优秀硕士论文逐年增多,但是,通过对这些研究生毕业论文选题的分析,我们仍然可以发现诸多问题。首先是重原理轻实证现象严重。我们可以发现,当前职业技术教育学硕士论文的选题关注到了当前我国职业教育研究的诸多核心问题,如职业教育课程与教学论(比例占24%)、职业教育经济与管理(比例占21%)、职业教育(院校)发展(比例占16%)等,为我们提供了良好的理论借鉴。这些问题需要在大量实证的基础上加以构建和检验,但谈及这些问题的很多论文只是停留在理论构建层面上,缺乏相应的实证研究,因此也就造成了理论与实践的脱离。其次是存在一定的浮躁心理,重复研究多,创新研究少。究其原因,一方面是当前研究生培养过程中功利、浮躁心态严重,许多学生毕业论文的写作往往心不在焉;另一方面,也正是由于我们目前职业教育研究薄弱,相关创新性研究较少造成的。

对策

形成均衡的学科布局

首先要平衡职业技术教育学硕士、博士点的区域分布。为贯彻中央西部大开发战略和我国职业教育整体水平的提高,应加大对西部地区研究生培养的政策、资源与人才扶持的力度。一些师范大学和综合性大学由于缺乏工程技术或专业背景,难以完成职业技术教育学与工程技术等相关专业相结合的研究生培养工作。因此,这就需要在今后职业技术教育学学位点审核过程中,考虑到职业技术教育学研究生教育的这一发展趋势,适当放宽理工科院校、农林类院校的审核标准,适当增加这类学校学位点的比例,以求能够逐步适应职业技术教育学研究生培养的发展方向。

提炼特色的研究方向

我们认为今后我国职业技术教育学研究生培养过程中,研究方向的设置应当由过去的“追求一致”的模式转为“特色发展”。这种特色发展,包括如下三个方面:一是本质特色。职业技术教育学研究生培养定位首先要考虑其本质特色,使其突出职业教育实践性、应用性学科的特色,与其他教育学科区别开来。二是地方特色。不同的地区有着不同的经济、社会、文化、资源背景,而各培养单位人才培养多是为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服务的,因而必须凸显出鲜明的地方特色,在职业技术教育学学科方向设置上,更应突出所在地区的地方特色。三是校本特色。职业技术教育学人才培养的方向建设上应当进一步分类指导,凝炼聚焦,明确各自的主攻方向。避免重复研究,从而形成特色的研究方向。

选择合理的论文选题

职教集团校企合作办学模式研究 篇7

关键词:职教集团,校企合作,办学模式,对策

一、我国职教集团发展概况

我国组建职教集团开始于20世纪90年代, 通常由政府机构、行业组织、企 (事) 业单位、职业院校等主体组成。截止到2014年年底, 全国已组建各种类型职业教育集团1048个, 成员单位4.6万个。其中, 中职学校7200所, 高职学校950所, 本科高校180所, 行业协会1680个, 企业2.35万个, 政府部门1630多个, 科研机构920个, 其他机构1450个。

江苏省自2003年以来已成立了建筑、旅游、信息、现代服务业、纺织、化工、机电、艺术设计、汽车、交通等14个行业资源联盟型职教集团, 参与的职业院校有400多所, 加盟的行业、企业700多家, 初步形成了“合作办学、合作育人, 合作就业、合作发展”的高等职业教育集团组织形态。

2010年至今, 苏州成立了14个面向主导产业和新兴产业的职业教育集团, 涵盖光伏技术、服务外包、现代物流、动漫、生物医药、现代金融、装备制造、电子信息等领域。苏州的职业教育集团通过开展多校多企业“集群式”合作, 使职业教育最大限度贴近现代生产技术水平和管理水平。

二、职教集团校企合作办学模式研究的意义

马成荣阐述职教集团概念:“是职业院校、行业企业以及其他社会力量等既自主独立又相互联系的要素组合, 形成院校之间、校企之间互补型的横向联结和人才培养链上的纵向联结”。集团化办学, 使职业教育中的组织框架得以完善, 提高了资源有效利用率和人才培养质量, 代表了职业教育发展的战略方向。

考查国外职业教育做法发现, 职业教育发达国家都采取多元化办学模式, 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程度很深。如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 企业与学校密切配合共同担任培养学徒工的责任;美国职业教育, 以政策来激励企业参与到职业学校培养计划中, 使工商界参与职业教育起到集团化作用;英国职业教育, 以职业资格认证为引导, 整合各方资源, 企业与学校实行“工学交替”“三明治”式教学计划。澳大利亚实施职业技术教育与培训的主要机构TAFE学院遍布各城市, 为各行业培训技术人员, 实质上就是一个教育集团。这些国家在发展职业教育时虽未明确提出走集团化道路, 但其本质上有着较明显的集团化办学特征。

目前, 我国有学者提出职教集团有六种典型的校企合作办学模式:即“以城带乡”的河南模式、“1+1+1”的海南模式、“县域统筹”的开封模式、“社区统筹”的天津模式、“校企合作”的天津模式和“三二分段”的江苏模式;把招生和就业、课堂教学和实习实践、师资培养和员工培训、资源共享和信息交流等纳入了集团校企成员间的合作中。这些模式与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 为职业教育集团化发展提供了宝贵经验, 但仍存着一些问题, 表现为校、企、行覆盖面不足, 成员合作关系不紧密, 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不健全, 支持与保障政策不完善, 办学社会效益未充分发挥等问题;“集而不团”现象也较为普遍。

在“大苏州”区划变局的重要时期, 加快推进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 积极探索有效校企合作模式和实现方式, 是新形势下促进职业教育扩大规模、激发活力、提高质量的有效途径, 也是实现区域经济、行业产业和职业教育深层对接的重要方式。

三、职教集团校企合作办学模式对策研究

经过20多年的探索, 职教集团已形成了多元主体办学格局。在未来相当长的阶段内, 如何通过校企合作办学模式的对策研究, 来化解“集而不团”的通病至关重要。现以苏州现代装备制造职教集团为案例, 进行分析。

苏州现代装备制造职教集团 (以下简称“装备制造职教集团”) 成立于2015年3月, 由大市范围内各现代装备制造相关院校、企业联合建立。业务主管部门为苏州市教育局, 牵头主体为苏州市职业大学。现有加盟单位45家, 其中应用型本科院校1所, 高职院校6所, 中职学校9所, 行业协会2家, 企业27家。在集团建立和运行过程中, 我们发现:只有从建设校企合作的治理结构、平台载体、运行机制等方面入手, 创新合作办学模式, 才能有效整合集团内政府、学校、企业、行业等主体力量, 增强多方参与办学的黏合度。具体对策如下:

(一) 梳理各方工作关系, 构建柔性动态治理结构

集团不是独立的法人实体, 在日常管理中存在着成员联系不够紧密, 组织形态松散等弊端。因此梳理装备制造职教集团中“政、校、企、行”工作关系, 构建治理结构对彰显集团活力具有重要意义。

1.设立体现社会分工协作的集团组织架构

逐步完善装备制造职教集团上层决策指导机构, 中层办事机构以及基层执行机构的设置, 从而发挥政府主导、院校引领、企业主角、行业指导的社会分工协作功能。集团决策机构理事会要承担校企合作顶层设计, 使其更好地服务于行业产业链。集团指导咨询机构可由政府部门和行业协会联合成立, 负责对集团相关的配套政策制度、行业发展信息提供引导和服务。集团办事机构秘书处承担集团计划安排、管理校企合作活动、协调合作关系、考核评价合作效果的职能。集团根据专业建设、招生就业、师资培训、资源管理、技术服务等功能需要设立统一实施的执行机构, 完成校企合作过程中的各项任务。例如, 集团的专业建设委员会可设机电、模具、数控、机制等专业, 主要负责指导和审议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参与专业课程改革和设计等方面工作。

2.建设与市场密切相关的集团质量考评系统

逐步建立“市场驱动、以人为本、结果导向、持续改进”的装备制造职教集团质量考评系统。以市场需求为驱动, 检查人才培养与市场接轨情况。以结果为导向, 通过评价结果反馈不断调整培养方案。对评价信息进行集成, 多维度分析集团校企资源配置合理性、校企办学潜力发挥有效性等指标。质量考评系统可由政府部门、行业协会、用人单位、教师、学生、家长以及第三方评价团队等组成评价主体, 采用教学专项检查、师生座谈、专业指导委员会评估、企业走访、专家访谈、调查问卷、网络调查等评价手段, 做出全面客观评价, 并实施持续改进。

(二) 利用行业资源, 建设校企合作平台载体

加速发展高端装备制造业, 是推进产业结构升级的内在要求。根据苏州市统计局最新统计数据显示, 2015年1至7月份, 作为市六大支柱产业之一的装备制造业产值为4205亿元, 同比增长2.5%, 占规上工业比重24.1%, 实现正增长。制造业中龙头企业、知名企业多, 企业资源丰富, 实力强劲。从教育机构角度来讲, 80%~90%的在苏院校都设有制造类专业, 学校的师资力量、学生资源丰厚。因此集团要充分利用现有的行业资源, 搭建校企合作的平台载体, 实现校企协同育人、协同创新。

1.搭建“产教联盟”平台, 发挥“协同育人”功能

装备制造职教集团以政府主导, 推动校、企、行联姻;院校引领, 发挥教育示范作用;企业主角, 成为人才培养的新主体;行业指导, 为行业人才资格标准和专业建设提供重要指导意见;形成“政、行、企、校”最广泛的产教联盟。

依托平台, 协同培育校企师资:落实专任教师深入企业实践, 承担项目, 结对技师, 以有效激励、过程管理和校企协同考核等措施, 保证教师成为优秀的“职业人”。实施兼职教师教学能力培训计划, 使兼职教师成为“会做”“能教”的优秀的“教育员”。协同培训企业员工:校、企、行共建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和社会职业培训基地, 成立培训团队, 设置培训项目, 提升员工综合职业能力。协同培养在校学生:由校、企、行等人员组成“高技能人才产教合作培养咨询委员会”, 根据产业发展布局、企业实际需求以及学校资源状况, 共同制定人才培养规划和人才培养方案。

2.搭建“创新创业”平台, 融入“教学研发”功能

装备制造职教集团有丰富的内部优质资源, 搭建本行业开放共享的“创新创业”平台, 可使“教学研发”功能融于一体。依托平台, 融入“教学功能”:校企共同开发创新教育课程, 选择课程内容, 设计课程结构, 共同制订课程实施方案。在课程内容选择上考虑职业导向性、技能主导性、内容适应性, 并充分运用行业职业技术创新成果。在课程实施上把创新教育内容渗透到各类职业教育课程框架之中。融入“研发功能”:依托平台, 校企合作共建创新教育实践基地、科技创新工作站、大学生创业孵化基地等。学生在创新教育实践基地中完成实践教学课程;在科技创新工作站中经教师指导参与企业的工艺设计和产品研发;最后在创业导师帮助下, 学生携创新品进入“创业孵化基地”, 步入真实创业运营阶段。

3.搭建“信息交互”平台, 实现“跨界共享”功能

装备制造职教集团要实现企业资源与学校教学资源的跨界共享, 需搭建一个基于“互联网+”, 面向“政、行、企、校、生”的“信息交互”平台。平台构建以牵头院校的物联网应用技术综合实训基地的云计算平台为技术依托, 通过系统设计、先进技术支撑、开放式管理、网络运行、持续更新的方法, 建成政策信息发布, 数据分析与辅助决策、虚拟实验室、基地管理、技术研发与服务、课程资源、教学质量评价、技能培训、就业促进等多个子平台, 向集团内校企全面开放, 为学习者提供学习资源。

(三) 开展合作项目, 健全利益驱动运行机制

装备制造职教集团校企需求的指向是专业人才培养, 只有围绕校企共赢的利益结合点开展具体项目, 才能使合作落在实处。

1.开展“现代学徒制”培养模式实践

现代学徒制是校企联合招生、联合培养的一种人才培养模式, 是建立在校企深层次合作基础上的。装备制造职教集团在牵头院校原有的“校企导学制人才培养模式”和“共享型校企合作课程”基础上, 扩大应用范围。采取一个学校对应一个企业、一个学校对应多个企业、多个学校对应多个企业的形式, 将订单班或整班制的学生分散到若干个中小企业, 以多元主体, 实岗共育的方式对学生 (学徒) 进行联合培养。建立联盟内弹性的学分互认体系和学分银行。见图1。

2.构建一体化课程体系

结合区域产业转型升级需求, 装备制造职教集团内校企协同在技术层面构建一体化课程体系。首先, 制订符合行业标准的课程标准。其次, 分析职业岗位技术要求, 设计体现行业特征的专业课程包。再次, 实施符合企业人才需求的“定制课程”改革方案。最后, 在“信息交互”平台下建设包含教学设计、教学素材、企业案例、虚拟实训及教学评价为一体的教学资源库。

3.健全利益驱动机制

厘清装备制造职教集团中政、校、企、行等不同主体的利益诉求, 以现代学徒制实践、一体化课程建设等具体合作项目为推动, 在共建课程、共育师资、共享资源等内容上体现利益驱动, 构建责任、权利、义务、效益相统一的校企合作运行机制。建立基于校企共同利益需求的集团运作动力机制、基于教师资源的利益共享机制、基于共同人才培养目标的互动机制、基于教学实施的交融机制、基于动态发展的实训基地建设机制、基于科学合理的合作考评机制。

(四) 创新“三链融合”“六位一体”的合作办学模式

装备制造职教集团应根据区域内行业发展趋势, 从市场多元化需要出发找到自己的发展定位, 实现专业错位发展。集团内院校应做好教学改革, 把专业培养目标融入企业产业链和利益链;企业需全程参与院校培养过程, 把自身利益诉求融入教育教学改革中;形成基于“人才培养链”“产业链”和“利益链”深度融合的合作办学模式。

装备制造职教集团通过专业调研形成行业人才培养标准, 使“专业”和“产业”对接。通过校企共同开展教学活动, 联合科技攻关, 共建具有行业特色的“工业机器人联合中心”“智能生产实训车间”“技能大师工作室”等, 提高产学研成效, 使“教学”和“研发”相融。通过开展“订单班”“现代学徒制”试点, 建立校企联合招生、联合培养、一体化育人的长效机制, 使学生入校就有“学校学生”和企业员工“双重身份, 形成“招生”即“就业”。以上述途径, 将学校、企业等办学主体和人才培养各环节有机联结、动态组合, 形成基于“专业+产业”、“教学+研发”、“招生+就业”六位一体的合作办学模式。

参考文献

[1]王明伦.行业资源联盟型高等职业教育集团化发展形态研究——基于江苏14个职教集团发展分析[J].职业技术教育, 2011 (31) :35-39.

[2]马成荣.关于职教集团基本问题的思考[J].教育发展研究, 2005 (1) :83-86.

[3]黄才华.关于职教集团基本问题的探讨[J].河南师范大学学报, 2008 (3) :228-230.

[4]谭界忠.高等职业教育产学研合作机制研究[M].北京:中国农业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8.

职教研究 篇8

一、建立职教研究管理与服务机构

建立职教研究管理与服务机构, 如成立高职教育研究所, 无疑是高职院校重视教育教学研究的一个重要举措。职业教育如何发展, 如何担当起国家示范性 (骨干) 高职院校的社会责任, 成为政府发展职业教育的一个重要抓手, 有太多的课题需要研究。可以通过高教所对高职院校的职教研究进行统筹规划, 提供相应的课题, 组织协调好各种关系, 为教研做好服务, 创设必要的研究条件, 并积极将教研的触角延伸到校外, 将视野从微观研究开拓至中观、宏观的领域, 加强与行业、企业和各级学会的联系, 扩大影响力和成果的辐射力。无疑, 这样的研究成果必将对高职院校教育教学、所在区域的高职教育体系建设做出独特的贡献。

我院教育教学研究以“立足教学与管理、围绕高职人才培养目标、彰显学院特色”为核心理念, 以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增强学院核心竞争力为突破口, 在成立高职教育研究所这一组织机构的基础上, 通过政策支持、物质支持、人员支持和环境支持等措施, 帮助教师树立教研意识, 提高教研水平和能力。在实际工作中积极组织全体教师开展教育教学研究, 指导教师以解决教改实践中的问题为着眼点、以多元整合为基本研究方式, 充分突出实践性品格, 既提升了教师的专业精神、丰富了专业知识、提高了教学能力, 又探索了高职教育发展和改革实践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之后再以这些研究理论为基础对我院教育教学经验进行梳理, 归纳出理论认识之下系统的实践经验, 既彰显了理论对实践的指导作用, 在一定程度上又解决了教改中的实际问题。最后, 再由实践反映并提升理论, 即对基本的教育教学理论作进一步反思, 产生出教育教学研究的新课题, 其结果是促进了学院的内涵建设, 提高了人才的培养质量。

二、以教研探索高职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人才培养模式是学校为学生构建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以及实现这种结构的方式, 从根本上规定了人才培养目标并集中体现了教育思想和观念。高职院校应通过鼓励教师参与教研, 不断探索适应区域经济发展需要和人才发展需求的培养模式, 促进高职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与创新。具体来说, 职教研究在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方面应关注以下方面的内容:以社会需求为依据, 明晰人才培养目标, 深化订单培养、工学交替等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参照职业岗位任职要求, 与企业共同制订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完善双 (多) 证书制度;引入企业技术标准, 校企合作共同开发专业课程和教学资源;继续推行“模块化”、“项目化”、任务驱动、项目导向等教学做一体的教学模式改革;探索建立“校中厂”、“厂中校”, 系统设计、实施生产性实训和顶岗实习;积极试行多学期、分段式等灵活多样的教学组织模式, 将学校的教学活动与企业的生产过程紧密结合, 学校和企业共同完成教学任务。建立用人单位、家长、学校共同参与的人才培养质量评价体系, 全面准确地评估人才培养质量并及时调整人才培养方案, 优化课程体系, 增强人才培养的针对性。

我院为实现预定的人才培养目标, 面向社会、面向实践、面向未来, 把“工学结合、校企合作”作为重要的突破口和着力点, 将“工学结合”的理念, 植入专业教学、专业建设、课程设计以及人才培养体系当中, 将专业与职业融为一体, 将课程内容与岗位要求紧密联系, 使学生的知识学习、技能训练和工作实践凸显在学院的才培养方案的核心位置, 明确提出了校企合作、工学结合在校内、校外各有侧重的划分:校外, 以校企合作为重点, 工学结合为方法;校内, 以工学结合为关键, 校企合作为导向的两大建设思路, 形成了“2+1”、“2.5+0.5”、“订单培养”、“专业+公司”等多种神同形异的人才培养模式。其共同点是:使办学始终贴近工作实际, 贴近职业岗位, 贴近社会实践的变化;使教学与工作变化、岗位职业变动始终融为一体。在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实践中, 为了更好地适应人才培养过程中出现的动态性变化, 我院实施了完全学分制的“弹性学制”、“自主选课”及“学分互认”, 用“弹性学制”来控制学生去企业顶岗实习的可变时段, 用“自主选课”来引导学生去企业顶岗实习的课程选择, 用“学分互认”来操作学生去企业顶岗实习的成绩考核, 较好地解决了高职院校普遍存在的“到企业顶岗实习后, 就无法完成专业培养方案中制定的教学目标”的难点问题。

三、以教研促进专业建设与课程改革

专业建设是高职院校内涵建设的核心, 是高职院校适应社会人才需求和引导社会人才消费的一个基本尺度, 反映了学校对社会经济、产业大发展和科技发展的适应程度, 是高职院校主动、灵活地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关键环节, 是增强高职院校综合竞争力的基本途径。高职院校专业建设应根据经济发展的要求, 结合学校的办学条件, 合理设置和优化调整专业;建立以重点专业为龙头的专业群, 提高专业资源利用效率;加强实践教学体系与实践基地建设, 推行“双证书”制度;加强专业带头人建设, 培养在行业内有较大影响的教学名师;加强教学管理与教学评价体系建设, 实现管理人员和管理工作的专业化。

课程改革是高职院校教学内涵建设的重点, 是提高教学质量的核心, 包括课程规划、课程编制、课程实施和课程评价等环节, 是一项难度很高的系统工程。而目前高职院校的课程开发很不规范, 低水平重复开发、照抄照搬、简单模仿、形式主义的现象十分严重。如何优化课程体系, 体现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观, 突出工作实践在课程中的主体地位?这需要教师通过教研、利用教研来对所授课程进行深入了解和研究, 并将研究成果用于学院教育教学改革与创新的实践中。

2007年以来, 我院教师针对高职教育教学改革实践中的专业建设和课程改革等问题进行了如下研究与探索, 分别是:“高职计算机类专业建设的实践与思考”、“汽车专业教学改革的探讨”、“高职院校工程类专业英语教学现状分析与对策”、“‘专业+公司’专业建设模式的实践与思考”、“工学结合一体化教材的建设与创新”、“高职文科专业以技能大赛带动专业建设的探索与思考”、“案例教学在高职大学语文课教学中的应用调查”、“从问题出发进行教学设计的课程体系”、“石化类高职院校应用英语专业的设置”、“高职教育教学模块式教学探讨”、“工学结合课程建设的主要思路”、“软件项目开发教学法在高职VB课程中的应用”、“Visual C#程序设计课程改革与探索”、“职业导向式一体化教学的创新与实践”、“以‘提高学生综合能力’的单片机课程教学改革”、“对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教学方法改革效果的调查分析”、“基于硬件模块的计算机控制技术授课模式探索”、“培养高职高专学生英语语法能力的尝试”、“汽车电器实训教学中技能训练的方法和技巧”、“西部高职多元化实践教学方法的探索”、“校企合作建设车间化的化工设备维修技术实训基地”、“探究高职院校物流实训基地的建设”、“高职院校实训教学规范化管理的探讨”、“针对目前职业技能训练所用设备配置的思考”、“高职院校程序设计课程实践教学方案设计案例”、“面向职业能力培养的实训项目标准的研究与实践”、“基于工作过程教学模式的教师实践教学竞赛方案设计与实践”等。通过积极开展教研工作, 我院的专业结构趋于合理, 人才培养的针对性进一步增强;课程体系改革深化, 人才培养的有效性明显提高。

四、以教研加强教师队伍建设

高职教育的特点决定了教师不仅要有深厚的理论功底, 还应有熟练的操作技能和综合应用能力。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看, 高职院校的发展最根本的“瓶颈”, 不是缺乏财力、物力等前提性竞争力, 而是缺乏真正意义上的大师、能师、名师和技师, 要把师资队伍建设作为提高教学质量的核心。高职院校教师既要继承和传播知识, 又要提炼、质疑和创新知识, 更要把新知识、新技术吸收应用于教学。参与教研正是教师更新知识、创新知识、提高水平、把握教育教学最新状态的一种有效途径。

我院通过积极组织教师开展教育教学研究, 既提升了教师的专业精神、丰富了教师的专业知识、提高了教师的教学能力, 又使教师认识到培养“双师”素质的重要性, 积极用研究理论指导实践, 从而加强了“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建设。我院教师就加强高职师资队伍建设的相关研究有:“西北地区高职院校师资队伍建设之管见”、“谈谈青年教师心理品质的培养”、“某高等职业院校教师考核指标体系统计分析研究”、“校企携手强化高职院校师资队伍建设”、“对高校师德缺失现象的冷思考”、“高职院校教师说课竞赛方案设计与实践”、“高职院校写作课教师‘双师型’定位探索”、“刍议高职院校教师应具备的素质”等。以教研理论为指导, 我院制定了“数量上逐年补充, 质量上逐步提高, 结构上不断改善”的师资建设规划, 按照“走出去、请进来”的建设思路, 密切校企合作, 加大专业带头人、“双师型”教师培养力度。推行人才的“柔性流动”, 吸引有较高工程素养和精湛技能的行业专家充实“双师型”专业教师团队;加强教师“双师”素质培养, 强化技能型和能力型师资队伍建设。通过教研, 我院教师的教育教学观念明显转变;教师的课程开发能力明显提升;教师的实践动手能力明显提高;教师的团队意识明显增强。

我院在追求内涵发展的新时期, 就如何搞好教研工作, 以教研促教改, 全面提升高职教育质量, 进行了深刻的思考。2007年成立高职教育研究所以来, 通过加强教研项目管理与监督, 搞好教研专题培训和指导, 办好学报, 做好论文交流、评选和统计工作, 实施教研成果管理与成果转化等措施, 促使学院教育教学研究工作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这些教研成果分别针对我院高职教育教学规律、人才培养模式、专业建设、课程改革、师资队伍建设、学生素质培养、教育教学管理等诸多问题进行了深入的思考和探索, 其中一些成果已应用于学院相关领域的改革, 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参考文献

[1]杨应崧.从源头保障高职人才培养质量[J].教育与职业, 2010 (2) .

[2]杨泉良.倡导高职院校教学与教研的互动[J].中国高等教育, 2005 (2) .

[3]何添锦.高职院校科研、教研、教学关系的思考[J].苏州职业大学学报, 2006 (3) .

[4]雷正光.高职院校科研必须以教研为主[J].职教论坛, 2005 (7) .

[5]冉德胜.关于高职院校教研工作的思考与实践[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 2011 (3) .

[6]余斌.评审指标视角下高职院校教研教改管理探索[J].职业技术教育, 2009 (17) .

基于职教特色的高职物理教学研究 篇9

高职院校的教育核心是职业教育, 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以及职业道德素养。物理教学是高职院校教学中的基础环节, 也是提升学生综合素养、培养学生职业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高职院校物理教学的核心任务就是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和实践能力, 培养学生的独立自主学习能力、团队合作能力以及职业创新能力等, 从而促进学生的可持续发展。

二、高职院校物理教学存在的问题

高职院校的物理教学经历了曲折的历程, 课时减少到以够用为原则, 随后又要求高职院校的公共基础课必须形成系统, 因此, 我国高职院校的物理教学中存在诸多问题, 教学内容设定以及教学方式等都存在较多的缺陷。目前, 很多高职院校认为物理教学不重要, 该课程的开设缺乏针对性, 教学的内容与专业课程联系不大。甚至部分高职院校不开设物理课, 部分高职院校减少物理教学的课时, 同时各高职院校对物理教学的投入减少、研究基础薄弱, 导致物理教学处于尴尬的境地。

三、基于职教特色的高职物理教学策略

(一) 围绕专业的不同需求选配特定教学模块

高职院校物理教学中, 要注重学生的学习和专业需求, 满足学生的求知欲以及发展需要, 根据不同专业对物理知识的需求进行针对性的物理内容教学, 对现有的物理教材进行完善, 通过教学模块的方式, 针对不同专业的学生进行因材施教。例如, 汽车专业的物理教学中, 要注重汽车构造的原理、设计力学、电学以及热学等物理知识;而建筑专业的物理教学则要在此基础上增加材料学、声学以及光学等物理知识。

(二) 以就业为导向设定教学内容

高职院校为社会输送实践能力强、职业道德高尚的人才, 因此高职院校在物理教学中要充分考虑到学生的专业发展和职业能力发展, 对教学内容进行综合改进, 不仅要涵盖物理学的概念、规律以及实验, 同时还要将物理知识与专业知识、社会发展、技术应用、生活发展等相融合。高职院校物理教学中, 还要重视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 可通过能力训练和实训等项目进行, 从而形成理论与实践相协调的个性化教学。课堂上, 要重视理论知识的讲解以及能力训练, 课堂外要以项目组为单位, 安排学生的实训, 结合网络工具等形式形成课外课堂。

(三) 注重实践教学模式的开展

高职院校传统的物理教学主要注重理论知识的传授, 忽略了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 不利于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高职院校物理教学模式的开展不仅要丰富学生的物理知识, 同时还要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职业能力, 通过实验教学的方式, 让学生掌握专业的物理知识技能。因此, 在高职院校的物理教学中, 教授者必须认真研究教学理论, 且合理安排理论教学, 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让学生从理论中掌握知识, 从实验中掌握技能。例如, 汽车专业的物理教学中, 在讲解内燃机内容时, 教师可安排学生到实验车间进行观摩和实践, 通过实际场景, 让学生将理论知识运用于实践中, 从而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 也能够更好地学习专业知识, 车间实验教学还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从而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例如, 讲解显微镜实验时, 教师可以安排实验室教学, 同时以实验的方式讲解理论知识, 并且将物理实验与专业实践联系起来, 学生既能够掌握理论知识, 又能够掌握操作技能, 专业技能和职业能力也随之提高, 从而实现高职院校教学的目标。

(四) 在教学中注重创新教学的开展

经济发展, 科学技术不断革新, 高职院校的物理教学也要顺应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需求, 传统的物理教学、技能缺位难以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多媒体辅助教学手段可以帮助教师更好地进行物理教学, 通过模拟实验的开展,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 在学习内燃机知识时, 可通过多媒体展示相关图片和视频, 帮助学生直观了解内燃机的工作方式。此时, 教师可引入话题, 蒸汽机怎样推动火车运行?而教师可通过视频的方式展示蒸汽机运行的原理, 蒸汽的外喷力加大活塞运动, 最终推动蒸汽机的运行, 学生从中知道蒸汽机的运行原理, 并且了解了蒸汽机的内部运行规律。课后, 教师可组织学生自行制作简易的蒸汽机装置, 学生既可以从教学中获取理论知识, 又能够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践中, 且通过掌握的知识和丰富的想象力进行创造, 从而培养学生的创造力以及创新思维。

摘要:高职物理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使学生能够将课堂知识运用到实际工作当中。因此, 在开展高职物理教学的时候必须抓住高职教育实用性、灵活性、创新性的特点, 结合学科的知识结构, 让学生学习到文化知识的同时, 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关键词:高职院校,自主学习,职业能力

参考文献

[1]刘英娜.论校企合作模式下高职物理课程教学改革[J].内蒙古教育, 2014 (9) .

[2]韦翠霞.对高职物理有效教学策略的研究[J].新课程, 2014 (6) .

职教研究 篇10

一、理顺学生对于体育学习的认知

当前很多职业院校学习的学生, 由于受到自身专业学习和体育观的影响, 对于体育学习的认知存在着一定误区。认为自身所学的专业知识, 是自身日后走上工作岗位的安身立命的技能, 而体育学习对于自身工作等方面的影响相对较小, 使得很多学生在学习过程中, 不愿意进行体育学习, 在课上表现出懒散, 学习态度差等现实情况。这些问题的出现有社会因素, 也存在着很多自身体育观念的因素, 这些因素的存在严重制约了当前高职院校学生体育学习的有序进行。为了更好的促进学生的体育学习, 需要高职院校体育教师, 对学生进行必要的思想梳理, 理顺学生对于体育学习的认知, 让其认识到工作固然重要, 但是没有一个很好的身体作为保障, 工作和生活都会陷入困境, 影响正常生活和总做的开展。

二、加强职业学校体育教学硬件设施的投资建设

当前我国职业院校的建设与发展过程中, 为了更好地促进学生的动手能力, 加强学生在日后进入社会后的实践能力, 很多学校均采取了加大实验室设备建设, 加大学校实验器材的采购, 以更好的保障学校的可持续发展。由于教育部门每一年给学校的经费相对有限, 而学校将有限的经费过多的投入到现实的职业设施的建设上面, 因此, 在当前很多职业学校的体育教学设备相对于一些传统的初高中存在很大缺陷, 已经远远落后于其他学校的发展。陈旧的体育器材, 落后的体育场地, 在现实的体育学习过程中, 很难激发出学生对体育学习的热情, 很多学生仅仅是在学习过程中走形式, 不愿意投身于现实的体育学习过程中, 为了更好的发展职业院校体育教学的现实状况, 更好的培养学生体育学习的热情, 保障现实体育教学的有序开展, 需要职业院校正视当前蓬勃发展的学校体育状况, 将一部分资金用于建设与改善现有体育器材, 兴建一些相对前卫且能够更好激发学生热情的体育锻炼场所, 来更好的实现学生身体素质的增强和锻炼热情的培养。

三、加强职教中学体育教师教学方法和教学素养

如今很多职教中学过于迷恋学生成绩的体育, 而忽略了职教中学体育教学的有序开展, 更加疏于对学校体育教师工作的监督与管理。在现实的体育教学过程中, 存在部分体育教师在现实的体育教学中, 工作态度不端正, 对于体育教学的地位与意义认识不清楚, 在授课中存在着不端正、教学不认真等现实状况。在职教中学体育的教学过程中, 体育教学的效果必须很好的落实在学生身上, 要把学生作为课堂的主体, 了解学生对多学知识的掌握程度, 以学生为中心教授学生所需的知识和技能, 培养学生良好的体育运动习惯, 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应强调学生之间的互动交流, 不拘泥于传统教学形式, 促进学生思维和团队意识的增强, 引导学生高素质全面发展, 提高中学体育的教学质量。

四、革新体育教学评价手段

为更好的促使学生参与到现实的学校体育教学中, 职教中学的体育教师要加强学习, 仅仅依靠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所树立的全新体育教学与评价手段对现实的体育教学进行评价, 以更好的激发学生体育学习的热情。传统的体育学习的评价手段主要是侧重于对学生进行定性评价, 主要是在学期结束后采用固定的测评手段对学生进行测评, 使得很多身体素质较强的学生在现实的测评中占据优势地位, 打击了部分在体育学习过程中相对认真, 但天赋相对较差的学生, 为更好的激发学生的体育锻炼热情, 更好的培养学生进行体育学习, 体育教师要革新现有的体育教学评价手段, 树立以发展性评价为主体的评价模式, 以学生为主体的评价方法等在评价过程中尽可能多的兼顾学生的利益以更好的促进学生体育学习的开展。

结语

职教中学的体育教学是职教中学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现实的学生学习与生活过程中起到不可替代的作用, 对于学生日后的工作与发展也具有积极作用。但是职教中学的学校体育教学现状却存在着很多现实问题, 严重制约了当前职业院校体育学习的开展, 为更好促进学校体育学习的有序开展, 需采用以下四点措施进行改善, 分别为:理顺学生对于体育学习的认知;加强职业学校体育教学硬件设施的投资建设;加强职教中学体育教师教学方法和教学素养;革新体育教学评价手段等, 通过这些措施的实施, 来更好的促进职教中学体育教学的有序开展。

参考文献

[1]毛振明等.学校体育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1, 59.

[2]樊临虎.体育教学论[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2, 2.

职教研究 篇11

关键词:职教师资;培训品牌;建设路径

中图分类号:G71 文献标识码:A

一、职教师资教育培训品牌内涵解析

(一)对品牌及培训力的认识

关于品牌是从企业品牌中引申、延续出来的,学术界没有定论。学者们从不同的角度去研究品牌的概念,将其分为符号说、关系说、资源说和综合说四类。品牌不仅仅是单一的某个名词、名称或符号,更多可能是他们的相互组合,是为了区别销售者和其他竞争者的产品和服务,从而对特定销售者进行识别。

职教师资教育培训属教育培训范畴,教育品牌是将品牌意识融入到教育行业中。教育培训品牌是指培训机构提供给学习者的课程内容及学习过程,其核心是内容、理念和服务。在教育培训中,将培训机构、或个人对受训个体、组织乃至社会的影响力称之为培训力。教育培训品牌的形成离不开培训力,培训力不强就会失去教育培训品牌的影响力。所以,在实施教育培训品牌建设中一定要重视培训力的提升。

(二)职教师资教育培训品牌的作用和价值

教育培训品牌可以增加无形资产、提高竞争力。包括教育品牌的名称、专用标志、声誉、教学特色、名师等,特别是教育培训长期发展过程中积淀而形成的整体形象和办学品牌,是最重要的无形资产,在教育培训发展过程中发挥着特殊的功能,产生特殊的推动作用。

职教师资教育培训品牌是在长期培训过程中形成的,良好的教育培训品牌具有群体凝聚功能。教育培训品牌形象会强化培训学员主人翁感、责任感和使命感,建立起和谐、理解、信任、互助的群体关系,形成奋发向上的群体意识,凝结成极大的集合力量,使教育机构管理产生巨大的整体效应。另外,良好的教育培训品牌具有规范约束的功能,是一种强大的管理力量,同时也可以提高教育培训效益。它以隐性的方式产生管理情景和氛围,使师生员工对教学目标、办学思想、行为准则及价值取向产生认同感,自觉地去学习和工作,从而对教育管理起到很大的促进作用,这种作用是一种非强制性的软约束。

二、职教师资教育培训品牌建设的必要性

(一)适应国家大形势下职教事业发展的必然选择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和《教育部财政部关于实施职业院校教师素质提高计划的意见》指出,要加强职业教育内涵建设,提高办学质量,进一步提升教师队伍建设的基础性、先导性战略地位,大幅度提高职业院校教师队伍水平,为职业教育科学发展提供有力的人才保障。职教师资培训基地是职业学校教师成长的摇篮,肩负着为国家培养培训职业学校教师的使命,加强职教师资培训品牌建设是职教事业发展的需要。

(二)职教师资教育培养培训基地是应对内外竞争的需要

1979年以来,许多地区纷纷建立培养、培训教师的基地,1999年教育部首批了20所学校成为全国重点建设职教师资培养培训基地,到2007年建立了32所基地,截至目前已建立了百余所此类基地。近年来,国家对师资培训管理更加科学,培训学员有权利选择到适合自己培训需要的基地参加培训学习,自主性更强。各省职教师资教育培训部门也在选择性地将教师送到知名的培训基地参加培训学习。

(三)大幅度提高职业学校教师素质的必由之路

职业教育骨干教师和专业带头人有鲜明的专业特点,对知识和能力有着特定的要求。在职业教育教师日益专业化的今天,随着职业教育改革不断深入,师资队伍的建设不断加强,职业学校教师队伍整体水平也在不断提高。但是目前职业学校教师多数是在长期的实践中成长起来的经验型教师,其知识结构和能力已不能适应信息社会、知识经济社会对职业教育师资水平和素质的要求。经过调查了解,80%以上的中青年教师渴望能够丰富自己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到知名的培训基地参加培训学习。所以,必须尽快建设一批高水平的职教师资培训基地,才能进一步适应职业学校教师学习成长的需要。通过职教师资培训品牌建设可以造就一大批素质优良、结构合理、特色鲜明、专兼结合、适合职业教育改革发展要求的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

三、职教师资教育培训品牌建设的路径

(一)确定品牌市场定位

“定位”最初是由美国著名营销专家艾尔·里斯(Al Rise)和杰克·特劳特(Jack Trout)于20世纪70年代提出来的,定位就是“明确产品的目标市场,把产品在目标市场的顾客心里定下位置。培训品牌定位是培训品牌市场化的方向,也是培训品牌策划的核心内容。

职教师资培训事业目前正处在蓬勃发展上升期,因此行业内的竞争非常激烈,有时会出现竞争无序、规范缺失的状态。打造提升培训品牌,品牌定位就显得尤为重要。品牌定位首先要做好目标客户群体的定位。目标客户群体的定位是指培训机构根据自身的性质、特点以及资源配置,把产品和服务准确定位于一个客户群体。确定目标客户群体是培训品牌定位的关键。

(二)拓展品牌战略定位

打造职教师资教育培训品牌必须注意培训产品的战略定位。职教师资培训在产品定位战略方面要注意打造精品培训项目、开发优质培训课程。结合专业知识与技能训练、教育理论与教学方法、企业实践活动、分组研讨与教学演练等方面培训课程,以推动教师专业化为引领,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

(三)提高教育培训质量

质量是品牌的保证,品牌是质量的象征。在培训过程中一定要重视培训质量的提高,培训质量是培训发展的生命线。培训教学是教育培训质量提升的核心;培训管理是教育培训质量提升的基础。培训教育服务的质量同样也具有品牌性,服务是培训质量提升的保障;评估是培训质量提升的重要手段。

(四)凝练培训特色

特色是事物所表现出的独特色彩、风格等。培训特色是培训机构根据自身条件和市场需要,在办学思想指导下,在长期的办学过程中形成的、有别于其它机构独到的教育思想、独特的办学风格、灵活的办学机制、鲜明的教学手段。职教师资培训实践和研究都处于发展中,要提高影响力、打造品牌,在培训实践中必须高度重视凝练特色。只有提升、凝练出培训特色,才能加快推动培训品牌建设步伐。

(五)重视教育培训品牌文化引领和传播

品牌文化是指文化特质在品牌中的沉淀和品牌经营活动中的一切文化现象。教育培训品牌傳播是教育品牌塑造的重要环节,传播的规律是由教育品牌的特点所决定的。教育品牌的公益性,决定是以人为载体进行传播的;在方法上,偏重隐性传播;在形式上,通过人际传播和公关传播,达到与公众的良好互动;在时间上,必须依靠日积月累的传播。以上因素决定教育培训品牌的建立是一项长期的事业,任何急功近利、浮躁浅薄的想法和做法都是错误的,它更需要艰苦经营、持之以恒,这是教育品牌不同于一般商品品牌的重要方面。

(六)提升培训品牌价值

品牌的价值是品牌的精髓,是客户对品牌的理解和概括。培训品牌建设的目的就是提升品牌价值,使培训者更多地了解、信任并忠诚于品牌主体。提升教育培训品牌价值需要培育品牌知名度、美誉度,最终达到忠诚度。

参考文献

[1]李术蕊.规划职业教育师资队伍建设 部署职业院校教师素质提高

计划[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2,(4).

[2]李彦亮.品牌文化背销探析[J].金融与经济,2006,(4).

[3]徐莲.关于高职院校品牌化建设途径的探析[J].职教论坛,2012,(8).[4]余少娜.教育品牌的品牌传播研究——基于新东方教育集团的品牌传播策略分析[D].厦门:厦门大学,2008.

[5]张万灵.大连理工大学MBA教育品牌建设研究[D].大连:大连理工大学,2007.

[6]赵玲.培训品牌战略发展研究[D].贵阳:贵州大学,2006.

[7]汪月琴.农村基层干部教育培训品牌研究[D].咸阳: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2.

职教研究 篇12

本文针对目前无锡旅商师资培训的现状进行研究, 分析了2014 年无锡旅商“六元跨界、五维分阶、六大工程”校本培训的成功案例, 旨在为高职院校师资培训体系的合理构建提供参考。

一、大数据的概念

大数据 (Big data) , 或称巨量数据、海量数据, 指的是所涉及的数据量规模巨大到无法通过目前主流软件工具, 在合理时间内达到截取、管理、处理、并整理成为帮助企业经营决策更积极目的的信息。麦肯锡 (Mc Kinsey & Company) 对大数据的定义:无法在一定时间内用传统数据库软件工具对其内容进行采集、存储、管理和分析的数据集合[2]。研究机构高德纳 (Gartner Group) 定义大数据:需要新处理模式才能具有更强的决策力、洞察发现力和流程优化能力的海量、高增长率和多样化的信息资产[3]。

二、大数据时代职教师资培训系统建设

不可否认, 近年来教师培训已成为一个社会共识, 并取得了显著的成效。然而, 审视目前我国高职院校教师培训的现状, 问题丛生。吕倩娜在《高职院校教师培训现状的调查———以北京市为例》中指出, 高职教师培训体系中存在的问题主要为:培训前, 缺乏科学完善的培训计划;培训中, 培训内容、培训形式、培训师资、培训方法的选择忽视高职教育特性;培训后, 对培训结果的测定和反馈不甚科学, 对培训效果的转化不重视[4]。向燕子在《高职院校师资培训问题研究》中认为, 高职院校教师培训体系存在的问题主要为培训需求分析有误区, 培训目标定位不明确, 培训内容、培训方式与手段落后于教师知识更新, 培训效果评估流于形式, 培训激励与约束机制尚未形成等[5]。

当然, 很多学者也针对目前高职院校师资培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向燕子在《高职院校师资培训问题研究》中提出树立“高职院校自主组织培训, 政府宏观调控”的理念, 通过改善资源配置, 拓宽培训渠道, 开展“产学研”相结合的师资培训, 完善培训效果评估机制, 以及以校本培训为重点, 构建多种形式的培训费用运行机制等途径来改善教师培训体系[5]。周明星, 焦燕玲在《高职院校教师培训反思和校本教育构建》中对高职教师校本培训现状反思的基础上, 提出高职院校教师校本教育立足于本院校、教师本人、本专业的“三本”教师教育模式, 教学内容注重以教师为本、以能力为本、以发展为本, 教育管理上要形成支持性环境, 注重过程性评价[6]。

三、无锡旅商“六元跨界、五维分阶、六大工程”校本培训的个案分析

(一) 校本培训的背景

无锡旅商是一所专门培养旅游与现代服务业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国家级重点职业学校, 是国家第二批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学校和江苏省高水平现代化职业学校。

“百年大计, 教育为本;教育大计, 教师为本”。为确保无锡旅商的可持续发展, 高质量完成国示范校、高水平示范校中的师资建设任务, 尽快提高教师培训的科学性与有效性, 多维度提升本校教师的综合素质与能力, 无锡旅商于2014 年年初与江苏省教育科学研究院职业教育与终身教育研究所、江苏双元教育培训中心联合启动了“六元跨界、五维分阶、六大工程”全年度校本教师培训项目。

(二) 校本培训的内涵

所谓“六元跨界、五维分阶、六大工程”校本培训是指从六个平台、五个维度对教师开展全面培训, 通过这种跨界传播五维理论的方式, 推动无锡旅商的六大工程建设。六元跨界:“六元”包括师范大学、科研院校、职业院校、行会、企业和本校;“跨界”指超越各个组织原有的工作、学习及其内容边界, 实现资源、知识、能量的整合。五维分阶:“五维”包括专业素养、职业素养、信息素养、科研素养和人文素养;“分阶”指对“五维”素养外显化的能力达成水平, 按照等级 (设定为五级) 进行的能力评定。六大工程包括:全员培训工程、教学名师培养工程、专业带头人培养工程、骨干教师培训工程、“双师型”教师培养工程和优秀团队建设工程。

(三) 校本培训的措施

2014 年全年“六元跨界、五维分阶、六大工程”校本培训共开设培训活动近20 次, 培训共分为六个模块 (涉及宏观层面的政策解读, 两课评比及信息化大赛的标准解读与指导, 省专业课两课评比的赛前辅导与演练, 课题与论文的撰写, 专业课五课调研等) , 具体培训内容包括教师专业发展、教育信息化与微课教学设计、教育管理政策解读、五课两课评比辅导、教学有效性实施方式、职业教学信息化、工作工程系统化、教师教科研方法、项目课程开发技术、职校实施性人才培养方案制定等多个课题。

(四) 校本培训的成效

本次校本培训的人员涉及无锡旅商教学 (育) 管理人员、骨干教师、班主任和青年教师, 培训的形式综合了讲座、现场调研等诸多形式, 共有74 名学员顺利结业, 有15 位学员被评为优秀学员, 培训学员人均108 学时。在结业仪式上, 两位青年教师上了汇报课, 两位教师进行了省两课评比示范课演示, 他们的课得到了听课专家及教师们的高度评价。另外, 无锡旅商2014 年结题和立项课题为10 个;发表论文数为67篇, 其中2014 年在北大核心期刊上发表的论文数为10篇, 是2013 年的两倍;参加省级以上论文评比获奖数为41 篇;在省级信息化大赛中一位老师获二等奖, 一位老师获三等奖。省教科院职业教育研究所负责人在结业仪式上指出, 2014 年度旅商高职用“六元跨界、五维分阶、六大工程”教师校本培训为教师们打开了教育改革、业务提升的视野, 老师们所获得的丰硕成果充分展示了2014 年度培训所取得的成效。

(五) 校本培训的延伸

2014 年无锡旅商通过“六元跨界、五维分阶、六大工程”校本培训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和经验。2015 年无锡旅商继续在校本师资培训上加大投入, 精心组织, 已先后启动了与苏州大学文学院合作的“旅游文学与文化博士课程进修班”、与苏州大学教育学院合作的“教师心理支持与自主发展”课程研修班、与江苏理工学院合作的“数学教师提升计划”等培训项目。无锡旅商将通过多样化的培训组织模式, 营造教师你追我赶、积极向上的良好氛围, 促进教师自觉学习、自主发展, 全面提升师资的可持续发展实力和教育教学能力。

四、无锡旅商“六元跨界、五维分阶、六大工程”校本培训的再提升

为切实做好无锡旅商校本师资培训工作, 把握好培训中每个板块的培训效果, 无锡旅商对整个培训体系进行了科学、合理、系统的设计。

(一) 积极筹划, 分析调研, 开发课程

准备阶段的重中之重是课程开发, 这是影响培训质量的一个核心问题。无锡旅商首先跟省教科院职教所进行了沟通, 讲清讲透无锡旅商培训的宗旨, 培训所要达到的成效。根据无锡旅商的意图, 省教科院职教所的团队来到无锡旅商面向全体教师进行问卷调研, 召开部分中层和教师代表座谈会, 全面了解、总结、提炼教师的培训需求。在全面研究、分析数据的基础上设计培训课程, 形成了培训方案。

(二) 脚踏实地, 精彩纷呈, 引领教改

本次校本培训紧紧围绕无锡旅商“十二五”发展规划及酝酿中的“十三五”发展规划的精神, 围绕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学校和江苏省高水平现代化职业学校的考核指标和要求, 围绕教师个人职业生涯发展规划进行。培训的内容不仅包含了宏观的职业学校发展的前沿动态, 还囊括了微课、两课评比、信息化大赛、课题与论文的撰写等实用性课程知识, 与教改的相关精神一致。

(三) 领导重视, 教师自觉, 相互监督

领导重视程度直接决定了培训的效果。校长办公室制定了严格的规章制度, 无锡旅商党委、校长室、各系部、各处室及内设机构的负责人必须全程参加学习, 做好示范作用。经过领导的动员后, 老师们认识到培训的目的是为了教师个人的成长, 为了无锡旅商长久的发展, 而且培训方案都是根据教师的实际情况量身定制, 所以老师们也都踊跃报名, 自愿参加, 并且相互督促。

(四) 总结提炼, 完善体系, 开拓创新

校本培训结束后, 所有参加学习的人员分组进行总结, 校长书记为一组, 总结整个培训宏观上的问题, 比如经费保障、培训制度等。科研处作为培训的联络者, 总结培训方案的制定、培训过程中所碰到的问题及培训效果的及时反馈等。系部、处室各自为一组, 总结自身的学习情况及怎样学以致用, 总结对培训的看法并及时反馈给科研处。通过多层次、全方位的总结来完善无锡旅商校本培训的体系, 为下一步的培训奠定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Bigdata Thenextfrontierforinnovation, competition, andproduc-tivity.http://www.mckinsey.com/insights/business_technology/big_data_the_next_frontier_for_innovation2011-05

[2]Big data.http://www.gartner.com/technology/topics/big-data.jsp

[3]石成霞.高职院校教师培训体系创新研究[D].南京:东南大学, 2014:2-3.

[4]吕倩娜.高职院校教师培训现状的调查:以北京市为例[J].中国成人教育, 2010 (9) :30-31.

[5]向燕子.高职院校教师培训问题研究[J].长沙铁道学院报, 2007 (12) :216-217.

上一篇:结晶过程下一篇:公共设施系统化设计